2022-11-1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乳清蛋白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2-10-03 養生.聰明飲食
殺菌加工決定是鮮乳或保久乳的關鍵 一張圖看懂哪種牛奶更多營養素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市面上的牛乳產品百百種,從冷藏到常溫,口感和風味都不同,而這一切都靠加工技術所掌控。到底從殺菌到包裝每個環節有多重要?加工過程中哪些眉角需要注意,才能生產出品質穩定又安全的牛乳產品?而產品包材又擔任什麼重責大任呢?台灣人對於牛乳口感風味的敏感度有多高?《食力》透過「你是『鮮乳』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發現,44.3%的消費者在選購鮮乳時,會以「口感風味」作為選擇的依據,但這樣的結果也不禁令人好奇,平平同樣都是牛乳為什麼會喝起來有差異?相較於國外的牛乳,台灣的鮮乳喝起來更是更加「濃、醇、香」,這樣的差異除了來自於牛乳飼養過程中吃的牧草、飼料成分不同以外,殺菌加工工法的不同是造就牛乳風味不同的緣故。除此外,殺菌的程度也會影響牛乳成為常溫品或是冷藏品,保久乳與鮮乳之間的差異也是由此工法來決定。從生乳變成鮮乳 殺菌加工是必要程序牛乳在進入加工廠後,為了讓風味、品質保持一致,在殺菌加工前會經過標準化、均質等步驟。標準化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解決不同乳源之間生乳的差異,就以乳脂肪含量來說,若是牛乳中的乳脂肪含量過高,就會需要透過離心等加工方法,將多餘的乳脂肪分離出來。 此外,因為脂肪球的大小越大就容易上浮分離,所以就要進行「均質」步驟將牛乳中的脂肪球直徑縮小,牛乳經過此加工步驟過後也能提升吸收率。牛乳的加工脫不了殺菌,殺菌加工技術的不同對於牛乳品質的保存期限有著直接的影響,除此外,各家品牌喝起來的口感不一樣,除了乳脂肪含量不同外,影響風味最主要的差別就是來自於殺菌工法,即使目前台灣的殺菌流程多是以UHT(超高溫滅菌法,Ultra-High Temperature-pasteurization,UHT-pasteurization)為主,在溫度區間的些微不同與時間秒數掌控的不同都會改變牛乳最終產品的風味。此外除了UHT以外,又有哪些常見的殺菌方式?鮮乳殺菌法主要來自溫度和時間的差異鮮乳的殺菌方法有3種,分為低溫長時間殺菌法(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LTLT)、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超高溫短時間殺菌(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其中的差異來自於溫度與時間的不同,最直接影響的也就是生菌數的殘留、牛乳營養素的保留與有限期限的長短。1、高溫短時間殺菌法 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 HTST殺菌溫度落在72~85度,維持10~15秒,常見的使用除了牛乳以外,果汁也常用(93~~95度,30秒)。這種殺菌方式是透過高溫方式,希望能將生乳中的營養物質保留較為完整,如:乳清蛋白、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通常會配合膜過濾加工技術,將生菌數降低。然而這類處理的鮮乳相較於UHT鮮乳來說,溫度高於7度時就有可能會產生品質變化,冷鏈運輸、貨架存放溫度、家用冰箱等,若未能夠良好維持溫度、產品就容易變質,因此消費者選購回家後,應儘速食用完畢。2015年知名牛乳品牌義美食品就爆出牛乳結塊事件,儘管多數消費者認為這是因為牛乳無添加,是「良心企業」的象徵,但也有更高的可能性是因為貨架的設定溫度與實際溫度落差,導致牛乳實際上是處於高於7度的狀態,因而讓產品產生變質。舉例:統一瑞穗極制鮮乳、義美鮮乳、初鹿鮮乳2、低溫長時間殺菌法 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 , LTLT又稱低溫保持殺菌法(Holding Pasteurization),殺菌溫度、時間落在62~65度、30分鐘。由於溫度低,因此生乳中的乳清蛋白、維生素等能保留下來。但由於殺菌時間長,難符合大規模生產成本,因此僅適合小量生產。舉例:吉蒸牧場「65℃秀姑巒鮮乳」、嘉義永榮牧場「老爹鮮乳」3、超高溫短時間殺菌 Ultra High Temperature , UHT殺菌溫度125~135度,時間2~3秒,這類殺菌方法可將生乳中99.9%的生菌殺死,根據牛乳充填條件的不同,鮮乳在未開封的狀態下冷藏,保存時間可達15天到60天不等,也是國內普遍常見使用的殺菌法,這類殺菌過後的牛乳風味也較受消費者所接受。另外,保久乳同樣也是採用這種殺菌方式,只是時間與溫度的設定會更高。舉例:林鳳營、統一、光泉、柯克蘭、國農【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正確率百分百!生乳菌種快速鑑別技術 把關鮮乳品質安全▶全聯、路易莎為小農鮮乳設專區 6成消費者願意加價買!小農鮮乳能繼續紅下去嗎?▶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其實不然!初乳腥味重、口感差 免疫球蛋白更無法被人體吸收(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3-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花青素是眼睛血管保護神?護眼需不需要補充劑?
讀者鍾小姐2022-3-12在護眼需要補充劑嗎的回應欄裡留言:「老師您好,這幾年對葉黃素的產品是來越多,坐辦公室的同仁們幾乎人手一罐葉黃素,查了相關資料以及老師提到的美國眼睛機構,明白葉黃素主要針對黃斑部病變,而且日常葉菜類食物即可補充。但是想請問老師,市面上有需多葉黃素產品是有加入『花青素』的,查到這位藥師的部落格整理了很多文獻說花青素有助於緩解眼睛疲勞感以及調節眼睛視力。因為日常生活中要每天吃莓果類食物以及紫色蔬菜在日常執行上實在有難度,而且文章最後還有提到『天然山桑子中,花青素含量並不多』,以及強調濃縮比例以及活性成分,聽起來需要得到花青素的好處需要從保健食品著手。不過看了老師許多文章之後,我確實對這種建議人吃保健食品的文章感到心存疑慮,因此想留言請教老師對於花青素的看法,感激不盡!」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一位藥師在2019-7-1發表的眼睛血管保護神──花青素。有關這位藥師,我曾說過他的文章都是假科學之名來行銷保健品。請看酵素謊言何其多,二型膠原蛋白治關節炎?,及乳清蛋白治乾癬?。他的眼睛血管保護神──花青素這篇文章裡共有三段話是有引用山桑子萃取物的研究論文。可是,這三篇論文都是大有問題。請看下面的分析。第一、藥師說:「其它早在1998年,就有雙機雙盲交叉試驗顯示服用250毫克山桑子萃取物(含36%花青素),能改善長期使用電腦的眼睛疲勞」。這段話所引用的論文是Evaluation of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Vaccinium Myrtillus Anthocyanosides (VMA) in Mental Fatigue and Asthenopia. Scientific Report Collection 1998, 19, 143-150.首先,請注意這篇論文是在1998年發表的。再來,我用它的標題在谷歌和PubMed搜索,發現有許多保健品業者也有引用這篇論文。可是,我花了幾十分鐘的時間,怎麼搜就是搜不到這篇論文的內容。我也用期刊的名字Scientific Report Collection搜索,卻也搜不到有這麼一個期刊。也就是說,這篇論文就只有標題和期刊名字,而內容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二、藥師說:「同年的研究也發現,每天服用150毫克山桑子萃取物(含36%花青素),持續8周,能提升小學生眼睛的調節力,尤其是上學時長時間閱讀及電腦使用下,進而提升視力。其機轉可能與花青素改善眼部微細循環,提供足夠營養有關」。這段話所引用的論文是Recovery effect of VMA intake on visual acuity of pseudomyopia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J New Rem & Clin 2000;49:72-79. 首先,請注意這篇論文是在2000年發表的。再來,跟上面一樣,這篇論文就只有標題和期刊名字,而內容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不過,我倒是有搜到期刊J New Rem & Clin的全名是Journal of New Remedies & Clinics。這個期刊是在日本發行的,並沒有被PubMed收錄,所以頂多就只是一個地方性的期刊,而且種種跡象顯示它已經停刊。第三、藥師說:「現代科學臨床研究發現,服用山桑子的確可以改善夜間視力的障礙,主要成因在於山桑子花青素能加速視網膜感光物質-視紫質(Rhodopsin)的再生能力,促進視覺敏銳度,所以大大提升夜間視力」。這段話所引用的論文是Study on activity of anthocyanosides exstracted from Vaccinium myrtillus on night vision. Ann. Ocul. (Paris) 1965, 556-562.首先,這篇論文標題裡的exstracted顯然是錯字;應該是extracted才對。再來,藥師說「現代科學臨床研究發現」,可是這篇論文卻是在57年前發表的,怎麼能叫做現代科學呢?還有,刊載這篇論文的期刊Ann. Ocul也一樣是沒有被PubMed收錄,而且顯然是早就停刊了,怎麼還值得引用呢?不管如何,如果要說「現代」,2004年顯然是比1965年更現代,所以我們就來看一篇2004年發表的論文Anthocyanosides of Vaccinium myrtillus (bilberry) for night vis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用於夜視的山桑子花青素——安慰劑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這篇論文是發表在影響因子4.75的醫學期刊Survey of Ophthalmology(眼科調查),而它的結論是:「山桑子花青素改善正常夜視力的假設沒有得到嚴格臨床研究的證據的支持。山桑子萃取物對因病理性眼部疾病而遭受夜視力障礙的受試者的影響,完全缺乏嚴格的研究。」所以,我想請問那位藥師,為什麼他要引用三篇不存在,不入流,或老掉牙的論文,而不引用這篇可信度遠遠更高,而且更現代的2004年的論文呢?原文:花青素是眼睛血管保護神?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卻沒能長肌肉?專家曝無效原因及高蛋白正確吃法
健身愛好者重量訓練後,常補充高蛋白粉,修補及重建受損的肌肉,促進肌肉生長。高蛋白粉依來源不同,分為從牛乳分離的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從黃豆而來的黃豆蛋白,甚至也有從白米分離的米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高蛋白粉就是蛋白質產品,但部分商品為增加風味,或避免高蛋白粉結塊影響口感,會添加糖分等碳水化合物。補充高蛋白粉恐誘發痘痘生成。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各家高蛋白粉產品成分比例不同,除蛋白質,可能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當碳水化合物中的糖類比例愈高,補充後將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上升,容易造成皮膚油脂增加、誘發痘痘,提醒補充高蛋白粉應注意產品含糖量不可太高,最好選用低糖或無糖產品。長出「健身痘」時,如果症狀輕微,可先暫停補充或改用其他低糖、無糖產品,若症狀嚴重仍需就醫治療,以防病情惡化。以下是補充高蛋白粉常見三大迷思,由專業營養師為大家解惑。 1.運動後只要補充高蛋白粉,就能增加肌肉生長?解答:搭配足夠重訓才有增肌效果,只做有氧運動無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須從事份量足夠的重量訓練,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效果。「重量訓練增長肌肉過程,是先破壞肌肉,造成肌肉損傷,再補充高蛋白質,促進肌肉修補及重建。」肌肉要達到一定損傷,補充高蛋白粉才有意義,如果只是快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補充高蛋白粉對增長肌肉則無效果。蘇秀悅說明,快步走等有氧運動主要是消耗熱量,運動後補充水分即可,重量訓練才需要補充高蛋白質。她說,重量訓練應由專業教練設計,每次運動時間一小時,針對不同肌群進行五至六種訓練動作,每種動作需做12至15次,並重複循環三次,每周訓練三天,以訓練一天、休息一天模式進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重量訓練後,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多,除補充高蛋白粉,應合併攝取一份醣類,如一片吐司、一顆三指輻寬的地瓜,可以讓高蛋白粉充分作用在肌肉重建。張斯蘭說,診間常見健身者錯誤補充高蛋白粉。有人擔心運動後吃東西會變胖,沒有立即吃高蛋白粉,反而在沒有運動時補充,無法達到增肌效果;也有人為促進肌肉生長而補充過量。錯誤的補充時間及份量,均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傷。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蛋白粉應要在運動後30分鐘內喝完,這是因為身體正處在新增肌肉的時間點,這時攝取蛋白質最有效率,吸收比較多,肌肉生長也快。2.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可以補充高蛋白粉嗎?解答: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肌肉量流失,常有肌少症,可否直接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肌肉量?張斯蘭說,年長者可能因牙口不好,無法咀嚼肉類,或是食量小,無法攝取每日所需蛋白質,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不足,可以諮詢營養師,經由補充高蛋白粉增加蛋白質攝取,但仍建議由一般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最佳。許惠玉說,身體新陳代謝、頭髮和指甲生長等都需要蛋白質,不反對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但要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蘇秀悅提醒,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3.高蛋白粉很營養,可以取代蛋白質食物?解答: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以原型食物優先。許惠玉說,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健身的人若要補充蛋白質,建議先攝取原型食物,如雞胸肉、雞蛋、蛋白、豆乾等,高蛋白粉只能偶而取代,不可成為唯一的來源,忽略攝取其他食物。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需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攝取過量恐增肌不成反變脂肪
近年門診出現年紀輕輕卻腎臟損傷的患者,主因是錯誤的高蛋白飲食攝取。根據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的文章,有一篇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邀請2160名受試者,探討高蛋白飲食對於腎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蛋白飲食組的腎絲球過濾率、血清尿素、尿鈣、血清尿酸有增加的情形,恐對腎臟造成負擔,但究竟要攝取多少蛋白質,卻很少人深入研究。每餐吃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健身需求。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表示,健身者需要多少蛋白質,現在論點說法不一,根據美國國家體能協會的建議,依照訓練計畫,每公斤的體重給予1公克到1.7公克的蛋白質,以體重70公斤為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為70公克到120公克,換算成實際的飲食,每餐吃大約手掌大小的蛋白質食物就能滿足需求。蔡坤融說,雖然健身飲食因人而異,不過一般來說,體脂肪高的族群需要多攝取蛋白質;身材比較精實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類食物要比較多;減少熱量攝取的族群,隨著熱量減少得愈多,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要逐漸調高。餐盤分四等份,蔬果占兩份,澱粉、蛋白質各占一份。在平時的飲食方面,可以很簡單的把吃飯的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個是蔬菜和水果類的食物,提供維生素、礦物質;1等份屬於全穀雜糧類食物,澱粉可提供足夠的能量;1個等份是豆魚蛋肉類食物,提供生長肌肉所需的胺基酸。健身飲食菜單應掌握原型食物、少油、少糖、少鹽等原則,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若不方便下廚,在餐廳應避免油煎、油炸食物,不吃加工食品,肉類多選擇油脂少的瘦肉。外食族在超商可選雞胸肉即食包,打開就能食用,也可購買茶葉蛋、優格和地瓜,輕鬆補充營養。蔡坤融建議,運動前可吃高升糖食物,如香蕉、地瓜等,提供運動的能量來源。年輕族群:常見蛋白質攝取過多,增肌不成反變脂肪。事實上,不同年齡族群,需要不同的健身飲食。蔡坤融指出,在比較年輕的健身族群身上,發現傾向於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遠遠超出營養學的建議量。過量的蛋白質跟過量糖類、油脂一樣,經過代謝後,不但不會形成肌肉,還有可能變成脂肪,因此不論是哪種營養素,都要適量攝取。熟齡族群:慢性病患健身前,務必尋求專業建議。熟齡者的健身飲食計畫應尋求專業的建議。預防肌少症,除了注意熱量和蛋白質是否足夠,還要考量慢性疾病,例如血脂過高的人,需要選擇低脂肪的蛋白質食物;有蛋白尿疾病族群,要很小心蛋白質的攝取量;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澱粉類。素食族群:豆類食物可完全替代肉類的蛋白質。對於素食者來說,可能經常擔心自己吃的蛋白質是否足夠,其實常見的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輸給動物性蛋白質,像豆類食物完全可替代肉類的蛋白質。蛋奶素食者,乳清蛋白粉也能輕鬆攝取,市面上也有全素的蛋白粉可選擇。蔡坤融表示,提到蛋白質食物,民眾想到的多是雞蛋及肉類,不過營養學上,提倡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沒有飽和脂肪,脂肪的比例低,例如低脂的豆類包括黑豆、黃豆、鷹嘴豆、無糖豆漿、豆腐、豆乾及毛豆等。食量不大的老年人,可選擇密度較高的動物蛋白質。衛福部國健署推薦蛋白質攝取的順序,是「豆魚蛋肉類」,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來源。另外,可考慮自身需求做選擇,例如植物性蛋白質熱量較低,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族群;動物性蛋白質營養密度較高,富含多種礦物質,就適合食量不大的老年族群。
-
2022-02-22 該看哪科.皮膚
牛奶、乳製品恐害你長痘痘?名醫揭痤瘡發生原因
▍牛奶、乳製品與痤瘡有次農曆小年夜,我鼻上突然長了腫痘,而且舌頭痛。奇怪,什麼原因?回想前一天,朋友請我喝珍珠鮮奶茶,3 分糖。十分不巧,吃飯時雞骨頭卡在牙齒中間,我想用舌頭撥出來,反倒刮傷了舌頭,3 分糖還讓我發炎厲害,到了晚上,舌頭痛不堪言,難以下嚥。大年初一早上,我發現人中又長了一顆痛痘。前一天並沒有喝牛奶啊?!後來,我才想到親戚在除夕夜帶了珍藏的「奶酒」回來,大家喝得盡興。到了大年初二,人中痘不僅沒消,鼻子上又多了另一顆腫痘。我大年初一也沒喝牛奶,可是我喝了親友請客的大杯拿鐵咖啡,裡面是加牛奶的。大年初三,我臉上鼻旁黑頭粉刺突然大了起來,不得不擠掉它。因為我大年初二時,喝了含牛奶的抹茶奶綠⋯⋯整個過年痛苦不堪,真是「奶」影幢幢!了解到是吃東吃西導致,還希望過年趕快結束。青春期時,爸媽希望我多喝牛奶,能夠長高,加上家族遺傳,整個臉爆痘,至今留下月球表面隕石撞擊般的坑疤。離開了青春期,我已少長痘,再次長痘時,總不出兩個原因:一是睡眠不足,二是喝牛奶。許多患者都和我有類似的經驗:Nicole 是35歲的女性上班族,鼻子大、整個鼻子的毛孔多又大,布滿黑頭粉刺像草莓一樣,抱怨之前痤瘡治療效果差。我追問才發現,她每天都喝一杯鮮奶,常額外喝鮮奶茶,雖然都點「無糖」。Kent是26歲男性上班族,平常很少長痘,最近這兩週人中卻長兩顆痘痘。他否認睡眠、壓力、食物的改變。我特別問他:「有無喝牛奶?」他否認。再問:「有無接觸乳製品?」他恍然大悟地說:「這兩週開始,我早上都喝一罐優酪乳,一罐大概 500c.c.。」儘管優酪乳好處多,但畢竟也是乳製品,還需要小心添加糖、色素、香料的問題。究竟攝食乳製品是否與痤瘡有關?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分析「護士健康研究第二波」中,回溯4萬7000多位女性的資料發現,攝取乳製品較多的比起較少的人,長痤瘡的機會增加了22%。其中,攝取全脂乳者增加12%,低脂乳增加16%,脫脂乳增加44%。且日常生活攝食即溶早餐飲品、雪酪、茅屋起司、奶油起司,都和長痤瘡有關。研究團隊推斷,可能是因為「牛」奶中的荷爾蒙與生物活性物質,讓「人」長了痤瘡。牛奶(包含乳糖)產生類似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的效應,胰島素、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GF-1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3減少。再者,牛奶中的20%正是由乳清蛋白構成,乳清蛋白主要由支鍊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s)組成,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導致角質細胞過度生長、皮脂腺分泌油脂、雄性素活性增加,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此外,牛奶還含有牛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一樣會結合到人類的受體上,促進粉刺形成、皮脂腺脂肪生成、毛囊發炎、以及刺激雄性素。牛奶還含有高活性的雙氫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前驅物,包括:胎盤源黃體酮、5α-pregnanedione, 5α-androstanedione;以及六種和痤瘡相關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 , -II)、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纖維生長因子(FGF-1, -2)等,都會刺激痤瘡形成。Dylan是35歲男性工程師,苦惱於耳朵前方的疼痛粉瘤,經藥物與注射治療,仍反覆發作。我追根究底地詢問:「有發現什麼時候容易發作起來嗎?」他想一想說:「都是兩個狀況:夜眠5小時,加上吃了起司,有時候是吃蛋糕、布丁、奶昔,真的一吃就發作!」儘管牛奶、優酪乳、起司,都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但若在意皮膚長痘痘的問題,可能就需要以其他食物來替換了。牛奶、乳製品與痘痘之間似乎有常見的關聯,但在醫學上仍存在爭議。我建議,若長期困擾於痤瘡、且感到一般治療療效不佳者,是可以考慮停用乳製品並且觀察痤瘡是否有改善。▍乳清蛋白粉與痤瘡許多人上健身房鍛鍊肌肉,並配合攝食乳清蛋白粉,以養出健美的肌肉。他們自然也是愛美一族,發現臉上、胸口、背上不斷冒痘,吃、擦抗痘藥卻不斷復發,更出現發炎後的黑色素沉澱,好不容易透過雷射治療開始改善,卻又冒出紅腫的新大痘。Hank是26歲的男性科技業工程師,在醫師建議下,乖乖地吃過兩個療程、每次為期一年半的口服A酸,卻抱怨:「我吃A酸時,皮膚乾燥的副作用十分嚴重。都已經配合長期治療了,為何仍一再復發?」口服A酸是現今痤瘡治療的最強效的選項,不過根據《美國醫學會:皮膚醫學》研究,仍有 32.7% 痤瘡患者在完成 A 酸療程後一年內復發,當中低劑量治療組(A 酸累積劑量小於 220 毫克/公斤)復發率為47.4%,高劑量治療組(累積劑量大或等於 220 毫克/公斤)為 26.9%。為何接受如此強效的治療,仍頻繁復發?臨床上,我發現若有性荷爾蒙失調、不當飲食、睡眠障礙、合併精神疾病、服用特定藥物等狀況,就成為復發的高危險群。這也是為何我要在本書中系統性地分析皮膚關鍵病因,希望找出個人原因,減少復發率。果然,Hank 喜好健身,每兩天按時上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為了增肌,他吃多量乳清蛋白粉(每天 40 公克以上),奶油、奶茶、布丁、水蜜桃⋯⋯口味琳瑯滿目,喝起來甜滋滋的,真是不亦樂乎!他還愛喝牛奶,最近大賣場特價,索幸牛奶整箱搬回家,把它當水喝,每天喝1500c.c. 都不膩。平常還喜歡吃美式炸雞、炸薯條。我追問:「你的年度健康檢查有無異常?」他說:「醫生說我有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 LDL 過高,但沒告訴我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我說:「小心你攝取的乳製品!已有研究報告指出乳清蛋白與痤瘡有關,全脂牛奶含的飽和脂肪、乳糖,多量攝取也可能和你的高血脂有關。」一項研究針對三十位使用乳清蛋白補充品的成年人,未服用前僅有57%的人有痤瘡,嚴重度在第一級(輕度)至第二級(中度),無人為第三級(重度),服用乳清蛋白兩個月後,所有人都出現了痤瘡,7成為第一級至第二級嚴重度,而3成為第三級嚴重度。為什麼會這樣呢?乳清蛋白(Whey protein)是在牛奶形成起司的凝固過程中,留下的上清液,富含乙型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佔了65%、甲型乳球蛋白(alpha-lactalbumin)佔了25%、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以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這些牛奶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誘發角質細胞過度增生與細胞自戕,也會刺激 5α 還原酶(5α-reductase) 將雄激素睪固酮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以及增加腎上腺與性腺的雄性素製造、促進雄性素受體訊息傳導,導致粉刺與痤瘡形成。事實上,健身者服用的乳清蛋白補充品,相當於喝下了6 ∼ 12公升的牛奶。若你在攝食這類產品,同時困擾於長期痤瘡,可以考慮停用一陣子,看看痤瘡是否自然改善。※ 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作者:張立人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30
-
2022-02-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改善心理的不安 醫:把握今天好好過 過度假設只會引來恐慌
工作忙碌、照顧家庭、煩惱經濟問題……這兩年又加上疫情的恐懼,現代人常時間處於壓力之下,心靈難以安頓。身心科醫師、營養師教你如何從轉念、飲食攝取,改善心理的不安、找回生活品質。用想像創造 自我的幸福瞬間葉啟斌/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推薦理由:現代人壓力大,容易產生恐懼或不安,是因為對現實產生「抗拒」,像曾被霸凌、被虐待,或是膝蓋疼痛等身體不適,「抗拒」導致分心、有雜念,進而產生壓力。每個人的「心理自我」,除了自己以外,包括父母、老師、同儕或同事、主管都會影響,雖可能留下傷口,但這些事成就了現在的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接受自己」。當開始接受自己,可以用想像進入「幸福瞬間」,找回自己的幸福感。像是輕輕閉上眼,想像自己何時、何地能最放鬆心境,有些人喜歡到海邊或山上瀑布旁,在這場景中有誰能共享,以及該地點的空氣、溫度、味道如何,用想像連接感官,包括身體、皮膚、眼睛、鼻子、嘴巴的感受,最後回到內心「心理感受如何」,享受自己創造的幸福瞬間。若不善於進入「幸福瞬間」的想像空間,可以試著放慢腳步,創造輕鬆自在的氛圍;此外「相信自己」就有力量,若不相信自己,內在會有很多衝突、矛盾,容易迷失方向,相信自己時,更能掌握自身優勢及能力,能更有效率應對事情。面對疫情,許多民眾產生恐慌、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更難好好「與人相處」,他建議,除了做事,與他人維持友善關係更能增加和諧關係,再困難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用餐環境要放鬆 細嚼慢嚥多清淡許為捷/新光醫院營養師推薦理由:吃得好心情也會好,許為捷表示,自己最注重「用餐環境」,應盡量避免慌亂、吵雜,也要細嚼慢嚥,從開始進食到大腦產生飽的感覺,大約需要20分鐘,若吃得太快恐會吃過量,也會導致胃酸過度分泌,對腸胃道造成負擔;許多民眾以外食為主,需注意避免過油、過鹹,像是吃泡麵隔天恐水腫,建議多清淡飲食,少油、少鹽,減少身體負擔,心情自然好起來。許多人在壓力出現時,會想用「暴吃」來紓壓。情緒性進食往往只有當下能舒緩情緒,但吃完並不會心情變好,反而產生罪惡感、甚至變胖,建議民眾仍然要以「定時定量」攝取,不要不吃早餐、午晚餐報復性飲食,讓身體處在高高低低狀態。另外,應該多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還有全穀根莖類、當季蔬菜水果等,可促進腸道健康。現代女性追求纖瘦外型,許為捷說,有些人會用少吃、補充乳清蛋白想增加肌肉量,但卻不運動,導致肌肉流失速度快,呼籲民眾仍要維持運動。除了飲食,睡眠更重要,若睡得少精神差,且身體瘦體素分泌不足,也容易變胖,建議民眾要吃得好、睡得好,維持運動,讓身心靈都能更健康。減少比較、把握今天 不過度假設洪暐傑/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推薦理由:根據健保署統計,疫情期間各科就診量下降,唯精神科就診數成長最多。反映民眾壓力增加、產生焦慮,原因是對未來不確定、會有很多的「假設」出現,甚至會有「如果疫情再來怎麼辦?工作會不會受影響?」的想法,自然產生壓力。未雨綢繆儘管好,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因此要學習「把握今天」。疫情延續兩年多尚未平復,身為前線醫護的他,時常與「壓力」共處。只要看到疫情起伏,都會想著「是不是別回家,怕感染家人與孩子」,若突然因為病人增加,醫院需要提升醫療量能,每位醫護都得配合醫院排班,犧牲與家人相處時間,他直言「這些事真的想也想不完」,因此多半不浪費時間焦慮,而是勇敢應對,把握當下、過好今天。此外,減少「比較」更能減輕壓力,讓心靈處於舒服狀態。有些人喜歡比較薪水;有人會比較自己的體力不如從前,像是病人中風後,埋怨手腳不如過往靈活,不斷比較讓他萬分痛苦。過去已無法改變,但可以珍惜現在所擁有,對往後人生有正面幫助。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
▌增加多巴胺就是增加行動力除了血清素之外,另一個能讓身心感覺舒暢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多巴胺主要負責人體的行動力以及強化我們的動機與積極度,如果體內缺乏這個訊息傳導物質就容易導致憂鬱症和成癮症。我們可以透過天然的方式提高體內的多巴胺合成率,你可以親身感受前後差異,當多巴胺提升之後,你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樂趣!請捨棄令人成癮的任何物質:舉凡酒精、其他毒品與碳水化合物之所以讓你欲罷不能,主因就是它們能快速提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這也是為什麼當人體內的多巴胺指數下降時,就越想要攝取這些成癮性物質,因為此時它們對你的身體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長期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多巴胺的行為不啻是飲鴆止渴,因為藥效最強的毒品通常能夠一舉將多巴胺提升至最高濃度,這當然就是它讓人成癮的原因之一。除了毒品以外,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樣會使多巴胺短暫飆高,因此產生成癮的症狀。每次飆高的多巴胺反應會大幅減少人體的多巴胺接收器,導致腦細胞對接收到的訊息沒什麼反應。若要再次達到同樣興奮的程度,就必須攝取更多同類型的成癮物質,才能有相同的刺激效果使細胞釋放出相同數量的多巴胺。因此,你所需求的糖分、碳水化合物、酒精或是毒品的數量就越來越多。飲食: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腦神經元會製造多少多巴胺。更確切地說:是你攝取了多少好的蛋白質,也就是高品質的肉類、魚類、雞蛋、乳製品與乳清蛋白。除了高品質的蛋白質之外,身體也同時需要幾項重要的輔助元素,這些元素能幫助身體將蛋白質轉換成多巴胺。人體的胃會將所有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的蛋白質,但只有胃酸濃度正常時才會發生。這個分解步驟還需要足夠的鋅、維他命B1與B,蛋白質藉此便能以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這樣的獨立分子存於人體中,苯丙胺酸於是能輕鬆地從腸道隨著血液循環一起進入細胞中。而苯丙胺酸最終會在細胞內被轉換為酪氨酸,這個轉換過程中需要輔助的營養元素有葉酸、鎂、錳、鐵、銅、鋅與維他命C。再經過兩個步驟之後,酪氨酸就會被重組為多巴,隨後轉換為多巴胺。要完成這最後兩個步驟,需要維他命B才能成功。但是當胃酸過低時,(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些經常被開立的胃酸抑制劑處方籤,那會讓胃酸過低的人完全無法分解自己攝入的蛋白質。)當然後續的產品苯丙胺酸與酪氨酸的數量也就跟著降低。腸漏症的患者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除了缺乏上述兩者胺基酸會影響最終產品多巴胺之外,人體內是否具有足夠的輔助營養元素也是決定能否產出足夠多巴胺的原因之一。研究結果顯示,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們,絕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平均統計,百分之五十八的女性身體經常缺乏鐵質,男性缺乏鐵質的情況稍微少一點,數據顯示多數缺乏鐵元素的男性都是運動員與年長者。此外,不分性別,平均有三分之二的人體內葉酸含量過低。缺乏鐵與葉酸都會降低多巴胺的生產率。最後,碳水化合物經證實會迅速降低體內多巴胺的濃度。的確,在剛開始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它能讓血液裡的多巴胺急速升高,但隨後卻會快速將多巴胺分解導致消失,因此人在攝取完大量碳水化合物過後,只會感到空虛。保持正常體重:人體脂肪組織內的細胞會不停製造荷爾蒙瘦蛋白出來。瘦蛋白雖然會抑制食欲,但也會抑制多巴胺的功效,使人的行動力與積極度完全跌到谷底,那可是讓人類想要起而行、邁開步伐跑的行動力。相反地,若是人體維持在正常體重,脂肪組織便不會釋出過多的瘦蛋白,體內存在的多巴胺得以完全釋放功效。人因此感到更有積極行動的渴望,生命才會變得更有樂趣。消除壓力:多巴胺形成後,還有更多的轉換程序會接續發生。首先,多巴胺會轉變為正腎上腺素,接著再轉變為腎上腺素,亦即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只要形成越多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濃度就越低。但是你可以透過放鬆自己的情緒與身體,以降低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形成。如果眼前的壓力一時半刻無法解除,那麼請你攝取大量的蛋白質以及製造多巴胺所需要的礦物質和維他命,好讓身體能增加多巴胺的產量。記憶力訓練:透過認知訓練即智力訓練,你可以提高多巴胺接受器的密集度!【自我診斷】我的多巴胺足夠嗎?做完上面的自我診斷,如果你勾選「是」的次數越多,代表你體內缺乏多巴胺的可能性越高。是否缺乏多巴胺比較難以抽血檢驗的方式做出診斷,因此若你相當可能有多巴胺不足的情形時,請立刻參照書中的建議,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1-10-30 該看哪科.皮膚
小心口罩痘! 「6大惡化兇手」曝光:愛吃白飯、吐司、喝低脂牛奶慘了
15歲的花花是個愛漂亮的女學生,每天面對課業與升學壓力,臉上的痘痘本來就常斷斷續續的長出來,疫情後,長時間戴口罩更是讓她的痘痘肌一發不可收拾,進而覺得很自卑,於是自己就到坊間美容院不停地擠痘做臉,買了一堆美容產品使用,但臉部依然不停發炎發紅。痘痘產生 4大致病機轉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說明,青春痘(也稱為痤瘡)是最惱人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在12至25歲的人中,有高達 85%的人有不同程度痤瘡的困擾;大部分的人在年紀增長後會逐漸改善,但仍有部分的人深受其困擾。鄭百珊指出,痘痘的形成的四大致病機轉包含: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的聚集、發炎反應。(推薦閱讀:鼻頭黑頭粉刺要怎麼清除? 千萬別用手擠!皮膚科醫師授清粉刺正確SOP)6個痘痘惡化因素 飲食作息莫忽視然而,有非常多的因素都有可能會惡化痘痘的狀況,包含:1. 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因為長時間悶熱而加重臉部皮膚皮脂的累積,也會因反覆摩擦,而造成皮膚的刺激與發炎加重。2. 賀爾蒙變化:青春期少男少女、女性經期前後、懷孕等,都容易因為賀爾蒙變化而加重痘痘狀況。3. 不適當或過度的美療及擠痘:不當且過度的擠壓、刺激,不只無法清除痘痘,更加重臉上發炎、色素沉澱及痘疤問題。4. 不適當的保養產品:保養品不是用愈多愈好,一些卸妝油、護髮產品、髮雕、臉部及身體保養品等也可能有致痘性。5. 食物引起的痘痘惡化:高升糖指數食物(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的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還有高糖分甜食)、低脂牛奶、乳清蛋白等,都有文獻提到會加重惡化痘痘情形。6. 壓力、熬夜、失眠: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及壓力減輕也是避免痘痘惡化的重要因素。(推薦閱讀:服用A酸治療痘痘? 食藥署警告「1族群」別亂吃)改善口罩痘 適時透氣是關鍵離不開口罩的年代,如何改善口罩痘?鄭百珊建議,長時間戴口罩要找機會讓臉部皮膚透氣,但礙於工作、環境等,許多人還是必須長時間戴口罩工作,盡量可以一兩個小時就藉著休息、喝杯水的時間,拿掉口罩好好透透氣,也順便讓口罩內水氣及溫度下降。再者就是做好臉部清潔工作,但不要過度清潔臉上的髒汙、油垢、皮脂、汗水及彩妝等,除了早晚洗臉外,最好中午休息時也找時間洗把臉,減低臉部皮膚負擔,但千萬別因清潔過度,導致皮膚表面油水失衡的肌膚大反彈。而使用清爽的保養品及彩妝方面,外出前擦的保養品最好選擇清爽的質地,像是凝露、凝膠、清爽型乳液,避開高滋潤型的質地,可以避免戴口罩時,外在油脂加上悶熱皮膚累積的油脂而造成毛囊阻塞,導致長痘痘情形。(推薦閱讀:肌膚狂冒油、長痘痘、粉刺? 皮膚科醫師認證10保養Tips跟著做)早期治療 避免痘疤形成「不停地去美容院做臉、擠痘痘、清粉刺就可以治療痘痘?」 鄭百珊直言,痘痘的治療不只從清潔、保養、飲食等日常生活著手,專業皮膚科醫師對肌膚狀況的評估與治療的介入更是重要,依個人痘痘不同的嚴重程度醫師會評估建議不同程度的治療或美療。值得注意的是,若沒有盡早接受治療,嚴重的痤瘡往往會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例如:蟹足腫、紅色痘疤、凹痘疤等,即使經過漫長的治療可以改善,基本上還是比較難恢復到原本無暇的皮膚,因此還是應早期治療痘痘,以預防痘疤產生。(推薦閱讀:疤痕突起小心就是蟹足腫!怎麼治療?如何消除疤痕? 皮膚科醫師完整解說)延伸閱讀: ·治療痘痘抗生素副作用多? 這1成分最容易過敏!嚴重恐致命 ·狂冒痘要多洗臉? 專業皮膚科醫師給3建議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蟲蟲營養價值高!研究:麵包蟲蛋白質媲美牛奶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昆蟲蛋白是近年新興的蛋白質選擇,根據2021年5月21日發佈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黃粉蟲蛋白和牛奶蛋白對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相當。全球人口不斷攀升,根據《世界人口展望》在2019年時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在2050年,全球人口預估將突破百億大關,而其中動物性蛋白出現供需不對等的情況。面對全球人口的攀升及消費者對蛋白質需求的增加,科學家正尋找更多替代蛋白的來源。說到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源,你可能會想到肉類、牛奶,或是近年很夯的大豆、豌豆等蛋白質。但你可曾想過,昆蟲所提供的蛋白質可能和牛奶的實力相當?黃粉蟲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媲美牛奶蛋白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於2021年5月21日發布的研究,為了了解黃粉蟲(俗稱麵包蟲)所提供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如何,研究團隊將其與牛奶蛋白(含20%乳清蛋白、80%酪蛋白)對比,針對試驗者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影響進行比較。而研究結果表明,黃粉蟲蛋白在於人體內消化、吸收、及刺激肌肉生成的表現能力與牛奶蛋白相當。且研究也表示,黃粉蟲蛋白包含了9種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在先前德國基森大學對於黃粉蟲的研究也指出,黃粉蟲能有效降低膽固醇。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也顯現出了黃粉蟲蛋白在蛋白質市場中的高替代性與競爭力。消費者對於環境永續意識上升 昆蟲蛋白成新興選擇隨著環保、環境永續等意識上升,現在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多時候會去思考產品背後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環境的「永續性」也會成為考量因素之一。動物性蛋白雖為良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但其中為人詬病的就是飼養禽畜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溫室氣體排放、飼養面積大等種種問題。面對此問題,除了植物蛋白,昆蟲蛋白也成為市場上熱門的新選擇。養殖黃粉蟲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遠比牛隻飼養少了14倍,也因此黃粉蟲成為同時可減少環境破壞,又能生產出高產量蛋白質的新選擇。。 2021年初通過歐洲食品安全局許可 可合法添加於食品在2021年1月,歐洲食品安全局(ESFA)已經通過黃粉蟲的安全許可,未來將可合法添加於食品製程中,也將能代替傳統動物性蛋白來源。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根據市場調查公司Global Market Insights統計,在2019 年時全球食用昆蟲市場規模來到了 1.12 億美元,而到2026 年,食用昆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15 億美元。儘管昆蟲蛋白優勢多 但消費者接受度仍為挑戰不過,即使研究顯示昆蟲蛋白的營養價值高,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2017 年的研究中指出,即使將昆蟲經過加工、冷凍乾燥或將其混合到食物中,研究結果表示,只有一半的消費者願意嘗試昆蟲蛋白。由此可知,儘管昆蟲蛋白具有許多好處與優勢,但最終產品也要消費者買單才有用,而消費者對於昆蟲蛋白的接受程度也是現今食品業者最需要克服的挑戰。延伸閱讀▶昆蟲蛋白新成員來了!麵包蟲通過歐洲安全評估、被證實可降低60%膽固醇▶來份昆蟲奶油吐司吧!未來,昆蟲油脂可能會是奶油的替代品!▶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Insects are a viable protein source for human consumption: from insect protein digestion to postprandial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vivo in human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宅在家更要減肥!168落伍了,營養師曝光「422」進食法能甩肉
為了防疫,大家都宅在家裡,體重可能也逐漸上升,因此不少人開始實施「168斷食法」,但是168方法在家時很難實施,營養師黃韋堯表示,間歇性斷食考驗意志力與持久力,因此建議可以改用「442飲食法」,在10小時中,4小時、4小時、2小時分段時間中,將所有食物吃完,可以讓大家容易達標。黃韋堯指出,在家可以調整飲食、日常作息,營養足夠符合身體代謝才是關鍵,因此他研發出442飲食法,從168斷食法(8小時吃完所有食物,16小時空腹)的基礎來優化。442飲食法是指在人體燃燒代謝循環最好的黃金10小時裡,以4小時、4小時、2小時的分段時間內,將所有的食物吃完,第一餐與第二餐中間需間隔4小時,第二餐和第三餐再間隔4小時,最後的2小時,以輕食、湯品或代餐做最後一餐,消化時間大約2小時。黃韋堯指出,引時間多攝取蔬果、補充酵素、膳食纖維等相關食物,進而幫助排便、增強代謝力,也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緩解疫情下的緊張情緒。 黃韋堯說,包括可以消水腫的芹菜、蘋果醋萃取,肉鹼、發酵黑薑、植物複合多肽等則能幫助代謝,增強對伺機入侵病菌的抵抗力;而天然植化素具有抗發炎等活性,且強化免疫細胞,進而增強抵抗力。 吃的「油脂」也是關鍵,黃韋堯提到,具有抗氧化物的優秀脂肪,能夠幫助體內建立抗自由基的環境。 黃韋堯強調,居家飲食三餐主食應少吃精緻的單醣食物,增加飲食纖維量,可選擇像是比燕麥熱量更低的「燕麥麩皮」,增加飽足感而減少後面進食的分量。也能搭配居家自主運動訓練,挑選自身體能所及的影片或健身APP在家運動,也要適當補充,例如BCAA及乳清蛋白等,避免肌肉流失,讓自己維持健康的最佳理想狀態。
-
2021-04-2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高蛋白飲品增肌減脂?專家提醒,小心腎功能出問題!
越來越多人了解,減重不只一昧的減去體重,而是應該增加肌肉量,再利用肌肉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進而雕塑身形,同時調整身體狀況,成為不易發胖的瘦子體質,也可降低日後發生復胖的機率。 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該怎麼做呢? 而如何做到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除了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在飲食上,吃對食物相當重要,千萬別落入「不吃澱粉」的減重迷思。 沒有運動習慣的36歲林先生,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其身高175公分、體重84公斤、BMI指數27.4,已到達成人「肥胖」定義。因此,他維持健康的減重課題,最重要的是「減重」。 除此之外,他的健檢結果顯示,已有高血壓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遠遠低下標準值,僅有60 ml/min/1.73 m2,低於正常值,顯示腎臟功能已發生問題,屬於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 在與營養師的諮詢過程中,他分享,近期開始採取網路上流傳的「高蛋白飲食法」,在飲食中大幅減少吃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甚至是不吃,並改攝取大量的肉類,甚至每天喝杯健身人士愛用的乳清蛋白粉飲品,以為能「增肌減脂」。 潘富子提醒他,若再按照這樣的飲食方式吃下去,恐增加腎臟的負擔,造成腎功能繼續下降,導致不可回復的損傷,日後走上洗腎不歸路。林先生驚訝表示,以為跟著別人的減重方式做就能瘦,沒想到卻讓腎臟出問題。 潘富子說明,好的澱粉類食物含有醣類,醣類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吸收後會轉變成葡萄糖,提供人體細胞能量的來源。長時間攝取醣類比例過低時,就會讓身體大多的細胞無法直接利血糖當能量,造成代謝的紊亂。 而提高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如果能配合適當的運動,確實可幫助增肌減脂。但對於有慢性腎臟疾病者,若吃下過多蛋白質,則會造成腎臟負擔,可能使腎功能發生嚴重問題。 潘富子提醒,要如何找出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建議最好先安排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態,再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並聽從專業建議,避免盲目嘗試網路傳聞,減肥不成反而還傷身。
-
2021-03-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這幾年來,因為低糖,生酮飲食的盛行,造成很多人看到澱粉就像看到鬼一樣。一說到減肥,大家都會說:減重別吃澱粉!事實上,在減重的世界裡,澱粉真的是背了個大黑鍋。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他常常在減糖群組中看到有人討論,已經戒澱粉了,但是體重就是不動,該怎麼辦?這時,就有人提出建議說:開始斷食!例如,一天只有8個小時可以吃東西,然後變成6個小時,最後甚至只吃一餐。 他覺得人生搞成這樣也太辛苦了,很多人在斷食斷糖到懷疑人生後,體重還是沒有變化,一恢復平常的飲食,馬上復胖。事實上,導致肥胖不是因為吃太多澱粉,而是吃錯澱粉!而要怎麼正確吃澱粉,讓你能邊吃澱粉邊減重呢?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到底為什麼吃澱粉容易變胖? 蕭捷健直言,吃澱粉隔天體重上升,不是因為變胖,是因為水分。澱粉吃下肚之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把這些澱粉變成肝醣儲存起來。消化完的澱粉,要加上水分,才能合成肝醣,而肝醣很重,這就是為什麼吃完澱粉隔天會變重。 肝醣通常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裡面。肝醣就像是人體的電池,儲存空間小,一般人大概只有2,000卡。如果你是一個嬌小的女生,又沒有什麼肌肉,身上儲存肝醣的空間可能只有800卡。 若澱粉以肝醣形式儲存,就能很快被身體使用掉,而不容易變胖。但肝醣儲存量非常有限,過多的澱粉攝取會轉化為脂肪形式儲存,導致肥胖及糖尿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要控制點粉攝取量的原因。 蕭捷健呼籲,要有效減重,並仍擁有健康,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二是,並且利用增肌來增加儲存肝醣的空間,絕對不能完全不吃澱粉。 蕭捷健建議,不應該斷糖,而是要輕糖。因為斷糖不但容易傷身體,也容易導致體重停滯,不利減重。減重的關鍵是,吃好的澱粉、對的澱粉,不但能幫助體重控制,也能確保健康。 什麼是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真的能幫助減重? 那什麼是好的澱粉?蕭捷健指出,基本上,我們會用升糖指數來區分好澱粉和不好的澱粉。升糖指數高,代表澱粉吸收速度比較快,會快速地升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越高,身體就會傾向於吸收,而不是分解脂肪。 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沒有經過加工精製過的,就是比較好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綠豆 紅豆、南瓜等原型食物;經過精製後的麵條、白吐司、餅乾等,則是比較不好的澱粉。 此外,大家都知道,經過冷藏後的白飯,其澱粉會轉化為抗性澱粉,而具有減重效果。這是因為抗性澱粉除了具有較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優點,在上消化道難以分解吸收,還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幫助減重。 而平常可以從哪些食物來取得抗性澱粉呢?抗性澱粉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這類抗性澱粉原本物理上就比較難消化,例如豆類、綠豆、地瓜、南瓜、全穀類等,其澱粉受到蛋白質和纖維的遮蔽,較沒有辦法被腸胃道中的澱粉酶給消化。 第二類:有些食物在還沒有熟的時候,會含有比較多的抗性澱粉,所以,青皮香蕉的熱量會比熟透的香蕉來得低哦。 第三類:食物經過加熱煮熟之後再冷卻,由熟變回生澱粉的狀態,稱為老化回生(retrogradation),又稱為回凝澱粉。煮熟放涼的壽司米和冰鎮過的馬鈴薯沙拉,都是這類的抗性澱粉。 第四類:這類的抗性澱粉是用化學加工方式製作的修飾澱粉,雖然不容易消化吸收,但是含有許多其他的加工物質,原則上不太建議大家攝取。 蕭捷健提醒,雖然抗性澱粉比一般澱粉熱量來得低,不過如果想減重,猛吃狂嗑冷飯和馬鈴薯沙拉是不行的,熱量也是會爆表。另外,放涼的食物要注意,如果沒有妥善保存,可能會有滋生細菌的隱憂。 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想要吃澱粉不變胖,蕭捷健表示,可以在以下3個最佳時機中攝取,分別是有氧運動前、重量訓練後,還有中午是攝取澱粉最好的時機。 1.重量訓練完吃澱粉 重量訓練完之後,肌肉組織會非常需要能量。蕭捷健說,這個時候喝個乳清蛋白,吃個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達到增加肌肉量和代謝的效果。而這時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而不會變成脂肪堆起來。 很多人會糾結在:吃澱粉不是會刺激胰島素嗎?事實上,胰島素能釋放吸收和合成訊號,進而促進肌肉生長。許多研究一再證實,生酮飲食因為胰島素和睪固酮等訊號降低,是很難長出肌肉的。 蕭捷健呼籲,胰島素是維持身體機能很重要的荷爾蒙,並不是只有用於合成脂肪,也能合成肌肉,所以不要再污名化胰島素了。 2.有氧運動前吃澱粉 蕭捷健表示,進行有氧運動時,會燃燒一定比例的肝醣和脂肪,如果在運動前如果沒有攝取澱粉的話,會造成身體轉而燃燒肌肉,反而導致代謝變差,復胖比本來更嚴重。 所以,如果你打算進行超過30分鐘的有氧運動,在運動前或運動前一餐,一定要先吃適量的澱粉;進行超過1小時的有氧運動時,最好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30克葡萄糖液,以免肌肉流失。 3.中午吃澱粉 蕭捷健說,早晨起床,如果不覺得飢餓,可以先不要吃澱粉,不妨吃顆蛋、喝杯豆漿、吃塊雞胸肉,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對胰島素刺激低,且會持續燃燒脂肪。等到中午肚子餓,再攝取澱粉。 但如果早上感覺到身體相當飢餓,表示有可能血糖偏低,這個時候還是要攝取適當的澱粉,才不會反而讓新陳代謝下降。 蕭捷健提醒,有效減重真的不需要排除澱粉攝取,成功關鍵是慎選澱粉的種類。但在展開任何減重方法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確定自身健康狀態後,再開始實行。請謹記,各類食物都不偏廢,才是能持之以恆的減重飲食。
-
2021-02-19 養生.聰明飲食
萬惡消夜會造成肥胖!餓得受不了,深夜點心如何聰明吃?
累了一天回到家,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睡前短暫的放鬆時光,雖然大家都不免擔心深夜吃點心,沒多久就要睡覺會不會不好消化,其實關鍵在於選對食物並控制熱量。交由營養師把關,選對健康又助抒壓的點心,稍稍緩解深夜難受的飢餓感吧!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由同名漫畫改編的日本夯劇《深夜食堂》,除了溫暖動人的故事,劇中每一道深夜美食更是撫慰人心的關鍵,尤其是寧靜無壓的深夜放鬆時間,如果晚餐又吃得早,難免會嘴饞想吃點東西滿足口腹之慾,也能幫助穩定血糖,不至於因為飢餓而影響睡眠品質。 原則一:吃完一、兩小時再就寢深夜嘴饞或是餓了想吃些點心,該注意哪些原則較能兼顧健康?台中榮民總醫院營養師陳妍蒨說明,可掌握「進食時間」、「挑對食物」、「注意熱量」三原則,讓自己不必強忍飢餓感勉強上床睡覺,也比較不會因為消化問題造成負擔而影響健康。她表示,想要享受健康的深夜點心時光,除了慎選食物並提醒自己注意份量,進食時間最好控制在睡前一至兩小時會更好,不要吃完點心就立刻躺下睡覺,份量或熱量太多,都會造成消化道系統的負擔,反而妨礙睡眠,使得隔天早上起床精神差,白天就更容易感覺疲倦、情緒不佳而進入惡性循環,一不小心還可能落入暴飲暴食的抒壓陷阱。 原則二:吃對助眠又好消化的食物陳妍蒨建議,可選擇吃點有助睡眠的食物幫助製造褪黑激素,解饞之餘又能攝取天然營養素趕走睡不好的困擾,像是富含優良蛋白質、健康油脂、含色胺酸,以及適量維生素B群、鈣和鎂的天然原形食物,就是最好的選擇。 1.優良蛋白質:可提供飽足感供人體修補組織,尤其是白肉可釋放較少胰島素有助穩定血糖,幫助身體休息,比較不推薦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紅肉。2.健康油脂:堅果類是最佳代表,因為富含ω-3脂肪酸,是提供良好的抗氧化劑的來源,可幫助舒緩壓力、緩和情緒。 3.色胺酸:研究指出,睡前攝取含色胺酸食物有助安眠,因為色胺酸是腦部製造血清素的原料並轉化成褪黑激素,可減緩神經活動進而有助放鬆,且色胺酸無法由人體合成,必須從食物中適量攝取。 4.維生素B群:夜晚攝取「適量」維生素B2、B6、B12、葉酸及菸鹼酸,有助安撫神經和煩躁情緒、幫助製造血清,可安定舒緩身心幫助入睡,維生素B6有助合成褪黑激素,但也不能過量攝取,以免越吃精神越好。5.礦物質:鈣、鎂是天然肌肉鬆弛劑和鎮定劑,可讓肌肉放鬆;鐵、銅則是造血必需礦物質,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 原則三:熱量控制在200大卡以內可幫助睡眠又有助抒壓的食物固然適合當作深夜點心,但陳妍蒨提醒,若是沒有好好控制份量,睡前吃進過多熱量造成負擔,效果當然也就適得其反。她建議,深夜點心的熱量最好控制在200卡路里以內,只是,這些深夜點心該如何計算熱量呢?別擔心!參考營養師列出以下幾樣適合晚上解饞的食物,並附上建議攝取量,在有限的熱量範圍內隨喜好搭配組合,可使點心內容更具變化,又能避免吃進過多熱量。 1.優格:可選擇低脂或無脂、無糖或糖分較低的優格,主要原料就是牛奶跟乳酸菌種,含有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酪蛋白分子大分解速度慢,所以可長時間維持體內胺基酸濃度,睡前一小時吃可利用睡眠時間讓乳酸菌在腸道製造好菌,同時幫助肌肉修復與合成,是陳妍蒨推薦的深夜點心首選。尤其是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攝取好的膳食蛋白質,還可增加體內好菌、促進腸胃蠕動,同時又能延長飽足感。優格不只含有牛奶所有營養素,還有維生素A、B1、B2、B12和礦物質鈣、磷、鉀、鎂等,也可加點低GI的水果、堅果或燕麥穀片,增加膳食纖維又能解饞止餓,但要注意熱量也會隨之增加。深夜建議攝取量:無糖優酪乳240ml(約1飯碗)約136大卡 + 1份水果(約1個女性拳頭大或8分滿飯碗)約60大卡 = 總熱量約196大卡。2.白肉:如果深夜嘴饞想吃點肉類鹹食,營養師建議不妨吃點白肉,並注意烹調方式跟調味勿過於重口味,陳妍蒨特別建議可以用蒸的方式,例如蒜泥白肉的作法,避開油炸、煎或炒的白肉料理,不僅方便又能吃得更健康。深夜建議攝取量:1兩白肉(35g)約75大卡,建議可吃1掌心約2份共150大卡+燙青菜(青菜燙熟趁熱拌入些許鹽巴及蒜末,不加任何油脂,熱量較低)=總熱量200大卡以內。3.牛奶或豆漿:如果本身沒有胃食道逆流、乳糖耐受不全或過敏等問題,深夜喝點含有色胺酸的溫牛奶、低糖或無糖豆漿,可以轉換成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幫助安定神經。 深夜建議攝取量:240ml牛奶低脂約120大卡、全脂約150大卡;260ml豆漿75大卡,可考慮搭配無糖燕麥片或穀片、穀粉,每20公克(約3湯匙)約70大卡,增加飽足感。 4.堅果:嘴饞時吃點杏仁、葵花子、南瓜子或芝麻飲等堅果類點心,可以攝取ω-3脂肪酸,自然改善情緒幫助抒壓,又能吃進色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B群,雖然堅果好處不少,但是須留意不可吃過量。 深夜建議攝取量:堅果建議量是每天1湯匙=135大卡(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也可以把堅果磨成粉搭配一杯豆漿約260ml,或是半杯牛奶,這樣堅果不會過量亦可增加飽足感,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白天已經吃過堅果,則不建議晚上再吃。 5.蔬菜:可以攝取豐富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也是深夜想吃點鹹食的選項,可提供飽足感又能幫助腸胃蠕動,烹調跟調味也是該注意的重點,避免重口味攝取過多的鈉。蔬菜是熱量低又有飽足感的食物,種類除了葉菜類之外,其他像是菇類、木耳、洋蔥、蘿蔔、海帶都是不錯的選擇,亦可增加變化性。 深夜建議攝取量:半飯碗的蔬菜煮熟後約有25大卡,也就是無油青菜的熱量。 6.健康餅乾:若是想吃些餅乾,營養師提醒,可優先選擇低脂、低糖、低熱量,配料中有添加牛奶、堅果、雜糧或豆類的餅乾,或是一些有強化礦物質和維生素,常見有鈣、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D等,或是加入麥麩增加膳食纖維的餅乾,雖然營養價值較高,但還是要注意份量。 建議少吃高糖、高油、低蛋白質的餅乾,例如威化餅乾、曲奇餅乾、夾心餅乾等,另外,別再喝含糖類的飲料,包括蜂蜜水也是含糖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全麥餅乾,有時候為了口感會提高油脂量,而且越酥脆的餅乾可能含有越多油脂,尤其是反式脂肪,除了脂肪,還有更多的糖隱藏在其中,務必留意成分表,聰明挑選更健康的穀物餅乾。深夜建議攝取量:如果要當成睡前點心,營養師建議選擇蘇打餅乾,每3片有70大卡的熱量,建議可搭配牛奶或豆漿。睡前要避免的地雷食物陳妍蒨強調,舉凡像是高糖、高油、高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以及含有咖啡因的茶飲、酒類、巧克力等,或是可能造成胃酸逆流影響睡眠的地雷,包括甜食、油炸、燒烤、辛辣,以及高黏性不好消化的食物都應避免。此外,需要較長消化時間的紅肉、會刺激交感神經的高鈉食物、加工肉品和醃漬物等,入夜後也最好都忌口,才不會有礙睡眠和健康。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撰文/吳依桑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
-
2021-02-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癌症營養補充迷思大盤點
根據研究顯示,將近8成的癌友都曾有過營養不良的問題,也常因此不得不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臨床統計,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所致,可見癌友的營養不良危機恐成治療破口,讓人不得不重視。以下整理常見癌症營養補充品相關提問,幫助癌友了解癌症營養補充的重要課題。Q1:造成癌友無法正常飲食的主因為何?A:其實癌症腫瘤有可能會造成味覺改變而影響食慾,以肺癌為例,會讓癌友吃得比以前酸才能嚐出酸的味道;而消化道的癌症也會阻礙營養吸收,所以出現惡病質的情況也會比較明顯。除了癌症本身,化療也會讓癌友噁心想吐外,也有36%至71%的化療患者會出現味覺改變,雖然不影響飲食,但因為味覺的減退或消失,會讓癌友感受不太到食物的美味而影響食慾,也不願意進食,使得體重下降,身體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癌細胞。Q2:什麼是癌症惡體質?若出現癌症惡體質該怎麼辦?A:當癌友因癌症導致身體代謝異常,體重嚴重減輕且肌肉無力引發肌少症,身體分泌發炎物質,讓癌友容易感到疲倦等現象,使體重快速下降,且時時處於高血糖的狀態。癌友在高代謝的狀態下,會需要攝取更多熱量,讓身體能有充足的營養,每日補充熱量每公斤需達到35至40大卡,才能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目前要改善癌症惡體質,主要還是要治癒癌症這個病因,因此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做改善與治療。1.藥物治療:為了讓惡體質患者增進食慾來增加體力與體重,目前以針對增進患者食慾為主的藥物來治療,如:黃體激素類藥物、類固醇等。2.改善疲勞治療:癌症腫瘤的病患比較多有疲勞的現象,會為了保存能量而降低活動量,但這也容易導致身體肌肉萎縮。建議癌友可以適當的運動,或是以散步這種輕度運動來讓肌肉活動,提升活動力。3.心理輔導:通常癌友會感到緊張、消極、焦慮等負面情緒,心理上的壓力與情緒也會影響患者食慾,更加重厭食的情況。照護者或親友可常常與患者對話,聊一些令人開心的事情或是患者感興趣的事物,藉此轉移對於疾病的注意力。4.飲食管理:飲食的部分,建議以優質蛋白質、好消化的飲食為主,避免過鹹、高脂肪或辛辣刺激的飲食。營養最主要的就是優質蛋白質,以供應病患營養,可補充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來協助組織的修復。國外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補充品對歷經體重下降的癌友,可能幫助穩定體重,或是減緩體重下降的速度。而Omega-3的來源可從魚油、藻油中獲得。Q3:癌友應該攝取多少營養?A:有關癌友營養的攝取,應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後使用,避免對於健康造成影響。1.足夠熱量:一般健康的人每公斤應攝取25至30大卡,若為癌友,在處於高代謝的狀態下,則每公斤需攝取35至40大卡。若患者在治療時有反胃、噁心想吐導致食慾不振狀況,可以在正餐之外補充營養品,能更快速營養,避免體重下降。2.優質蛋白質:建議可適度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幫助修護身體組織,又能提升免疫力,並且避免加工類食物及肥肉,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Q4:腫瘤癌症營養品與一般營養品的差別?A:腫瘤癌症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不同之處在於,癌友在進行化、放療後,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以維持體力。因此,必須針對癌友需求提供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重要營養素。專業腫瘤癌症配方具備:1.濃縮熱量:適用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惡病質之腫瘤癌友。2.添加乳清蛋白:有助組織修復、肌肉合成。3.含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支鏈胺基酸BCAA及精胺酸。4.含Omega-3:市售商品omega-3的來源有魚油或藻油,其中藻油無魚腥味、遠離海洋汙染。Q5:該如何挑選癌症營養補充品?A:市面上營養補充品眾多,專業醫護人員建議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挑選:1.衛福部核准:是否認明為衛福部核准專供腫瘤癌症病人使用之特殊營養食品。2.適合國人體質:配方專是否為國人體質設計,才能符合國人病友的需要。3.臨床實驗:營養品配方是否經由台灣腫瘤癌症病患臨床實證,真正有助於癌友的營養改善。4.口味好:選擇口感佳、無腥味的營養補充品,讓癌友能喝得下,才能實質攝取、吸收營養。5.素食選擇:市售腫瘤癌症營養配方大多會添加魚油,素食癌友應注意成分是否適合食用。目前市面上已有omega-3來源是藻油的產品,可供素食癌友選擇。Q6:癌友也要注意血糖嗎?A:過多的糖分攝取也會造成身體負擔,而高GI食物會引起高血糖,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所以癌友營養補充品的選擇應注意是否低GI、建議糖量低於總熱量的10%,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Q7:如何分辨營養不良?A:以外觀來看,若營養不良會造成沒精神、易抽筋、影響治療等。除此之外,癌友平時可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與體重下降百分比這2項數據檢視自身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狀態。
-
2021-01-04 養生.健康瘦身
重訓增肌減脂過度 當心蛋白質成癮症
●重訓增肌使飲食「歪樓」, 眼裡只剩下蛋白質●過量食用蛋白質,未增肌減脂先引病上身●均衡飲食搭配規律有氧重訓,健康增肌減脂二年前迷上健身的Howard(化名)短時間內練出厚實的二頭肌,讓他成就滿滿,幾乎天天都泡在健身房內,但嚴重的「脂包肌」,讓其他部位線條難以呈現。他上網尋求妙方,網友推薦健身後吃大量牛肉,蛋白質足夠可能肌肉量暴增,增肌減脂。已50歲的他,擔心肌少症,讓他更堅信自己必須多吃肉。嗑肉減脂 小心痛風上身Howard從此成為連鎖吃到飽壽喜燒店的常客,連續一年,健身後就馬上光臨,但連續一年的嗑肉減脂計畫並未見效,Howard的關節開始不適,就醫才發現「痛風」上身,健檢也有重度脂肪肝。Howard於是就醫治療,還配合營養師調整飲食,才逐漸改善症狀。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Howard的增肌減脂計畫,讓他幾乎成了「蛋白質成癮症」患者,除了健身後只吃牛肉,平常的點心是茶葉蛋、雞胸肉,飲料就是泡乳清蛋白來喝,為了增加肌肉量,他的眼裡只剩下蛋白質。減脂怕胖 多恐懼澱粉李佩芬說,像Howard一樣對蛋白質極度仰賴,甚至一天不吃蛋白質整個人就怪怪的案例,近年愈來愈多,且大多都是接觸重訓後,或看了一些網路減重文章,就認為重訓必須吃大量蛋白質,但反而因此吃太多,導致蛋白質成癮,出現更多問題。觀察這些蛋白質成癮的民眾,多認為吃肉不會胖,多吃有益而無害,怕胖的他們,同時會接受到「吃澱粉=變胖」的訊息,因此多數伴隨「澱粉恐懼症」。李佩芬說,不吃澱粉僅吃蛋白質,飲食攝取不均,也因為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飽和油脂攝取過多,長久以來就會疾病上身。紅肉過量 易慢性發炎重訓族愛吃的牛肉屬於紅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紅肉列為2A致癌物質,且紅肉的油脂多,想要增肌減脂,多吃不僅變胖,加上紅肉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且過量食用,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容易增加痛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免疫系統疾病、癌症等風險。李佩芬強調,想要增肌減脂,蛋白質確實是重要的營養素,但是太過偏激,僅吃一種營養素,身體無法承受的,澱粉類食物、豆類、魚、肉、纖維等,皆需均衡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達到增加肌肉的效果。
-
2020-12-25 養生.運動天地
他們不是姊弟,是母子!醫師媽戀上重訓,養肌肉還變年輕
披著一頭長髮,白皙無瑕的皮膚,穿著白色上衣及緊身運動褲,這位在運動教室的美魔女,輕鬆單手拿起好幾公斤重的壺鈴。如果不說,看不出這位美魔女已是60出頭歲,站在她身旁的是知名復健科醫師陳相宏,兩人乍看像姊弟,其實是母子!陳相宏醫師的媽媽─艾華,已經退休了10多年,以前跟大部分女性一樣,寧願花時間逛街買東西,也不願意抽空去運動,即便小兒子是健身教練,說服她加入健身房,但每每去健身房報到都在「混時間」,根本沒認真運動。 突然腳沒力讓她驚覺要改變 艾華的先生、兩個兒子都愛運動和健身,只有她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她小跑步追公車,突然覺得腳沒力氣,還有一次過馬路快變紅燈,沒跑幾步路,竟然跌倒跪在馬路中間…,才讓她有了警覺。 她坦言,以前的觀念是只要吃得下、睡得著就不必去運動,常常癱在沙發上。雖然加入了健身房,但她覺得跑跑步機很無聊、單調,還不如去公園散步或逛街走路當運動,「心情也比較愉悅。」 不過,隨著年齡漸增,體力、肌耐力與反應力都不如從前,爬個小山就會有喘的感覺,無力扭開礦泉水瓶,甚至調整腳踏車坐墊也使不上力,才知道不動不行了。 好在,陳媽媽有兩個喜歡運動又有相關專業的兒子,在他們的鼓勵下,讓她從三、四年前開始「認真運動」。 兒子設計熟齡專用訓練處方 首先,大兒子陳相宏跟她強調訓練肌耐力的重要性,小兒子Daniel是美國運動協會培訓的運動教官,幫媽媽設計一套適合熟齡族群的運動訓練處方,例如訓練上下肢、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預防跌倒等動作。 今年,因為陳相宏成立復健專科診所,診所附設健身教室,讓她更養成了一周2至3天到健身教室做重訓的習慣。 陳媽媽說,自己真的感受到身體的轉變。首先是,情緒及睡眠獲得改善,只要有運動,當天晚上10點就入睡,睡前不會胡思亂想;眼睛乾澀的問題不藥而癒,體力也變好,白天都不必睡午覺,「帶小孫女去公園玩捉迷藏也比較有體力了。」 她不諱言地說,女人都很重視臉部保養,卻忽略身體的保健,有些跟她同齡者,臉部雖然保養得很漂亮、看似凍齡,但身體其他部位卻出現老態,「年紀還是會露餡。」最重要的是,健檢數據都變正常了! 陳媽媽坦言,從不愛運動到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過程中也曾因太累而想放棄,但在兒子的鼓勵下,又恢復重量訓練,否則很快「打回原形」。她慶幸這幾年堅持下來,身心都愉快,有好體力後,上山下海都沒問題,日子也過得更充實。 全家都愛運動更添共通話題 「我跟大小兒子出門,大家以為我們是姐弟,這就是運動帶來的效果!」陳媽媽笑開懷地補充,除了有好體力外,變年輕也是促使她更努力運動的動力之一。 陳相宏看著媽媽因熱愛運動而變得年輕有活力,也覺得很開心,再加上媽媽每周到診所附設的運動教室運動兼探班,讓彼此有更多共通話題,比以往熱鬧許多。 他說,30到60歲的成年人,肌肉量每10年下降6%,但60歲過後每年平均快速下降2%,「60歲就是一個關卡。」而且女性過了更年期後,因為缺乏女性素的保護,骨質流失更快,尤其50、60歲後,體力也會明顯變差。 不少長輩都認為自己有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或爬爬山,但這些都是針對心肺的有氧訓練,如果要預防肌少症或骨質疏鬆,就需要再加強重量訓練。 ▲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圖/陳相宏提供) 年紀越長飲食不能過度清淡 還有,過往觀念年紀越長,要吃得養生清淡,但是如果過度運動卻忽略飲食,免疫力反而會下降,因此,要存肌肉本,飲食也很重要,腎功能正常的,可以多補充蛋白質,像是白肉或魚肉,牛奶、豆漿等,或適時飲用乳清蛋白。 「以前說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肌肉防老』!」陳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 的確,運動帶來的好處多多,從陳媽媽開朗的個性且健美的身形,足以印證!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每3人就有1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 醫師:50歲開始肌力訓練、增加蛋白質攝取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3個人就有1個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1!數據顯示,台灣骨質密度過低、環節不適、肌肉量過少的人數高達720萬2,未來三種問題所帶來潛在「行動力不良」的盛行率恐佔3成以上的人口3。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提醒,行動力不良通常合併骨骼、環節、體力等問題,若中壯年族不開始重視骨骼保養、肌肉訓練,未來老年後失去生活自理的機率將會提升,成為高齡社會的隱憂。陳榮邦醫師表示,過去大家都著重於骨質密度低、行動不靈活、肌肉量下滑等單一問題的討論,但近年來國際趨勢建議將行動力作為一綜合性的評估,加入骨質密度、肌肉質量、平衡感、體脂肪量測量,呼籲熟齡族從50歲就要開始重視行動力,可有效提升銀髮期的生活品質。陳榮邦醫師提醒,骨骼、環節、體力具有互動關係,三者會相互影響。研究中發現,肌肉質量可以預測骨質密度,尤其在停經後婦女身上更為顯著4。陳榮邦醫師表示,人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造成機能下降,但行動能力會因為「長期使用治標不治本的緩解方法」、「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和「沒有依照年齡調整運動習慣」三種常見行為,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不足,流失大量肌肉,恐讓民眾提前進入行動力危機。常見三大行為、飲食、運動習慣 當心陷入行動力危機莫名痠痛貼貼布、買護膝解決? 邁入中年是身體出現痠痛、疲勞及無力感的開端5!開始有打不開瓶蓋、腳步沉重、步伐變慢等狀況,然而,多數人只當作是工作太累或身體正常老化,用貼布、護腰、護膝產品就想解決。根據研究,近4成行動不便的中年人有下肢不舒服,其中15%的人有嚴重背部不適的問題6。陳榮邦醫師提醒,光用貼布、外在保護產品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的狀態,排除其他疾病後,就要考慮是否為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想健康最好少吃肉類、奶類?許多人到中年會開始追求吃得健康,因此減少肉類、奶類的攝取,但有些觀念恐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陳榮邦醫師提醒,隨著基礎代謝率減緩,中老年人的確應該減少熱量的攝取,但隨著年齡增長,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該要增加。醫師也建議,應適度地增加牛奶飲用頻次,因為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其中乳清蛋白更能提供肌肉重要的胺基酸來源,增加蛋白質攝取有助於肌肉生長,增強體力。散步、遛狗、騎腳踏車就算是訓練行動力?民眾在50歲後,運動頻率和鍛鍊程度就會大幅下降7。因為怕受傷但又不能不運動,很多人會選擇每天散步、遛狗,周末偶爾騎腳踏車、爬山,就覺得有在訓練行動力。但陳榮邦醫師表示,有氧運動對於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基礎代謝率較有效,但對提升肌肉量幫助不大,因此建議熟齡族應該要搭配肌力訓練,增加肌肉質量和骨頭的承受力。提升行動力二原則 秘訣是去公園、每天補充足夠蛋白質!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表示,要避免陷入行動力危機,最好從「提升蛋白質攝取」和「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做起,只要去公園運用既有器材進行重量訓練、每天喝2杯牛奶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就能擁有健康的老後生活品質。黃駿豐醫師建議,熟齡族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到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蛋白質8。此外,做完肌力訓練後可以馬上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生長。若是擔心肉類油脂攝取過多,可以每日飲用2杯高鈣低脂牛奶,即可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9和近4成5蛋白質需求量10,補充熟齡族每日所需鈣質及蛋白質等。依據醫師門診觀察,民眾普遍有「做肌力訓練會變成筋肉人」,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做高強度的鍛鍊」的觀念。醫師表示,體能是行動力的關鍵,熟齡族除了有氧運動外,一定要搭配肌力訓練,強化肌肉,才能減少體力、骨骼、環節的負擔。醫師建議,肌力訓練一點都不難,平時只要到公園運用既有的器材,例如上肢牽引器、漫步機、扭腰器,就能提升肌肉耐力。TOA和安怡響應世界骨鬆日 打造健康行動力為鼓勵民眾提升行動力,今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和安怡在10月17日早上11點到晚上6點,於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安怡超敢動—打造健康行動力」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免費骨密度檢測、肌肉檢測,還有專業的安怡知識講座,現場更有濃縮乳清蛋白牛奶幫助民眾進行補充營養,邀請民眾共同以實際行動,正視行動力危機,打造黃金行動力!
-
2020-08-13 養生.健康瘦身
打造易瘦體質,吃絞肉竟比肉塊好?專家教你挑對蛋白質,靠3招「這樣吃」增肌減脂最有效
養肌=瘦身?認識肌肉與基礎代謝原理,打造「易瘦體質」吧!打造肌肉,就能提升基礎代謝!基礎代謝是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熱量基礎代謝指的是人體在24小時內、靜臥狀態下所消耗的熱量。人體需要許多熱量來維持生存機能,這些熱量提供給心臟、消化器官等,也用來維持體溫。而基礎代謝的高與低,決定了瘦身的難易度。基礎代謝高的身體,就像是排氣量大的汽車,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也會不斷消耗熱量。增肌=增加熱量消耗,變成易瘦體質!1kg肌肉的基礎代謝量是13kcal,也就是說,肌肉若增加1kg,自動消耗的熱量就會增加13kcal。可能有人會覺得增加1kg肌肉卻只增加13kcal的基礎代謝量,為此感覺不划算。但是,增肌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也能使內臟運作順暢,整體來說其實提升了約50kcal的基礎代謝量!維持肌肉不能沒有熱量!肌肉每天的重生量約為整體的1.8%,這和有沒有鍛鍊肌肉無關,而是為了維持肌肉量而必須不斷進行的合成與分解作用。製造肌肉除了需要蛋白質,每1kg的肌肉還需要541kcal的熱量。想打造的肌肉量愈多,需要的熱量就愈多,所以肌肉量多與少的人比起來,光是一天消耗的熱量就有很大的差異。【MEMO】別指望內臟了,提升基礎代謝靠增肌!身體中消耗最多熱量的就是肌肉。雖然內臟肌肉無法靠自己去控制或鍛鍊,但手腳或體幹的肌肉,可以透過飲食或訓練來增強。肌肉一旦增加,基礎代謝也會提高。肌肉每天都在增減,善用原理就能有效增肌!每個平凡的一天,肌肉都一直默默地在進行分解作用&合成作用,只要懂得增減的原理,就能知道身體怎麼維持肌肉,學會有效增肌。肌肉每天都在分解與合成當人感到飢餓,血糖值下降、熱量不足,便會開始分解脂肪及蛋白質,作為熱量使用,這種現象稱為分解作用。相反的,攝取食物之後,血糖值上升,胺基酸就會被送到肌肉,幫助肌肉合成,這種現象稱為合成作用。一天當中,肌肉就是如此不斷重複增減,因此,要維持肌肉就要學會在適當時機攝取熱量。維持肌肉不能不吃你是否也曾為了減肥而少吃一餐呢?事實上,這對肌肉來說是最不好的習慣。因為空腹的時間一長,肌肉就會被破壞,結果別說減肥了,反而養成易胖體質!所以,如果沒辦法或沒時間好好享用食物的話,建議可以改吃富含蛋白質的優格。預防肌肉分解,請確實補充熱量分解作用雖然是細胞重生時不可或缺的過程,一旦過度發生,就會難以維持肌肉,甚至影響身體健康。換句話說,想避免肌肉減少,就別讓身體熱量不足!要預防肌肉分解,請適量攝取醣類,確保身體擁有足夠的熱量。【MEMO】斷醣會讓肌肉被分解嗎?如果限制醣類攝取,血糖值就會一直偏低,導致身體持續進行分解作用,而分解脂肪需要熱量,如此便需要醣類。要是極端限醣,就會導致肌肉量減少,所以不建議同時進行肌肉鍛鍊與斷醣飲食,以免肌肉過度分解。缺少蛋白質,談什麼養肌?蛋白質是身體的主要構成要素,當然,在肌肉養成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在,就為大家介紹關於蛋白質的基本知識。人體由約10萬種蛋白質組成一般說的「蛋白質」其實有許多種,人體存在著約10萬種蛋白質,為何種類這麼多呢?因為人體各處都需要蛋白質,除了肌肉及皮膚、內臟等身體組織之外,荷爾蒙等分泌物質及消化酵素也需要蛋白質。以重量來看,蛋白質約占了體重的20%。「蛋白質的主要功能」1.組成肌肉、血管、消化器官:除了能組成肌肉,蛋白質也是構成皮膚、骨骼、血管、內臟器官等身體組織的材料。2.荷爾蒙及酵素的原料:蛋白質打造了血液細胞及免疫細胞,及荷爾蒙、消化酵素等維持生理機能的物質。3.能量的來源:每1g蛋白質擁有4kcal的熱量,提供身體活動所需能量。動物性蛋白質:肉類、魚貝類、蛋、乳製品等食材中的蛋白質肉、魚、蛋、乳製品富含蛋白質,並且含有均衡的必需胺基酸,是很優秀的蛋白質來源。想養肌的話,建議積極攝取這類食材。此外,也可將高蛋白粉當成保健食品來補充蛋白質。高蛋白粉也分為動物性、植物性,其中,牛奶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等源自牛奶,屬於動物性,相較於植物性高蛋白粉,擁有更多的必需胺基酸。植物性蛋白質:豆類、大豆製品、穀類等食材中的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食材裡,最具代表性的是豆類及大豆製品。它們跟動物性蛋白質一樣是優秀的來源,具性高有脂質含量低的優點。穀類則含有少量蛋白質。植物蛋白粉的原料可分為大豆、小麥2種,在打造肌肉上,不比動物性遜色,燃脂更有效。【MEMO】胺基酸、必需胺基酸人體由蛋白質構成,蛋白質的材料則是胺基酸。製造蛋白質需要20種胺基酸,其中9種需要透過飲食攝取、無法在體內充分製造,也被稱為「必需胺基酸」。搭配肌肉鍛鍊的蛋白質攝取法要鍛鍊肌肉,請有計畫地攝取必須營養素!來認識搭配鍛鍊的正確蛋白質攝取法吧!攝取蛋白質應該在鍛鍊前或後?究竟攝取蛋白質的最佳時機,應該在肌肉鍛鍊之前還是之後呢?實驗證實兩者沒有太大差異,反而要注意的是搭配什麼飲食。若是考量到消化問題,肌肉鍛鍊最好在飲食前。因此,具體的建議是在鍛鍊肌肉之後好好吃頓早餐,以及晚餐稍微吃過後再鍛鍊肌肉。養肌不是只靠蛋白質,同時攝取醣類最佳!雖然肌肉的材料是蛋白質,但醣類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醣類通常以肝醣的形態儲存於肌肉中,在肌肉被使用時提供熱量。因此,鍛鍊肌肉時,醣類會被大量消耗,使肌肉內的肝醣枯竭。此時若能補充醣類,讓它被迅速運往肌肉,就能補充肝醣。換言之,若不攝取醣類,熱量就會不足,造成肌肉不斷被分解。即便沒有運動,也要謹記每餐攝取20g蛋白質!肌肉的製造時期是肌肉鍛鍊結束後24~72小時內,即便當天沒有鍛鍊肌肉,肌肉仍會被穩定地製造出來。因此,積極攝取蛋白質,並且維持每餐20g,顯得格外重要。空腹會引發分解作用,所以也建議在點心時間攝取蛋白質。【MEMO】蛋白質的補充時機?請搭配運動整體規劃!身體在運動時會引發分解作用,讓肌肉分解;運動結束則切換為合成作用,開始製造肌肉。因此,若能在運動前後補充蛋白質,就能順利合成肌肉。相反的,假如蛋白質不足,分解作用就會持續,使運動效果減半。由此可知,運動與攝取蛋白質是相互影響的,必須整體規劃!增肌減脂一定要吃動物性蛋白質!三餐要充分攝取富含白胺酸的肉、魚貝、蛋、乳製品BCAA之一的白胺酸,對於促進肌肉合成作用非常有效。白胺酸扮演的角色,便是促使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製造肌肉。肉、魚貝、蛋、乳製品等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白胺酸含量都很豐富,所以最好1天3餐都要確實攝取,切忌跳過不吃。選擇低脂食物,迅速形成肌肉若想有效增肌,最好選擇蛋白質能被快速消化的食物,同時盡量避免攝取會讓消化吸收變慢的脂質。雖然肉類多少含有脂質,不過只要選擇低脂者就沒問題。例如雞柳肉或雞胸肉(去皮),以及牛肉的紅肉部位,都很推薦。想增肌減脂!飲食的烹調也是一門學問!1.少油。最好選絞肉不選肉塊。烹調時要控制油量,建議用微波爐或烤箱等無油烹調。選擇肉類時,也要挑脂質較少的紅肉。此外,絞肉比肉塊容易消化,能更有效率地增加肌肉。不過絞肉通常脂質較多,所以也要盡量挑選紅肉部位。2.運用罐頭加工品,盡量選擇水煮類。想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蛋白質,可長期保存的罐頭就顯得很珍貴。只要有庫存,就算來不及採買,也能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推薦鮪魚、鯖魚、沙丁魚等魚類罐頭。相較於油漬口味,水煮類不含多餘脂質,是最佳選擇。3.利用肉、魚貝、蛋製作常備菜,隨時攝取。常備菜可以幫助自己在忙碌的日子也能攝取足夠蛋白質。即便是烹調上較費工夫的肉類或魚貝類料理,只要一次烹調、保存起來,開飯時間就會變得很輕鬆。而且食材會因為充分入味更好吃。請將肉、魚貝、蛋等靈活搭配,享受各種組合吧!★本文經《良醫健康網》授權刊登,內容摘自三采出版《增肌減脂 蛋白質速查輕圖典:收錄800種常見食品營養素╳正確養肌減重祕訣╳57道健瘦身食譜》,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運動後,吃還是不吃?」「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我想增加肌肉量,蛋白質不知道是否吃得足夠,要不要買補充品呢?」以上這些問題,很常從業餘的運動者中聽到;除此之外,專業的運動選手們也很關心吃什麼?何時吃?點心怎麼選擇?運動前、中、後的熱量補充應如何分配?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林芳瑋表示,其實在正確的時間吃對的食物,才能改善運動表現及增加肌肉量甚至可達到減重更促進健康,究竟「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才對?Q 1: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前肌肉的肝醣含量越高,身體能運動到筋疲力竭的時間將會越長,依據這項研究報告,改變運動前的飲食組合將會使得肌肉中的肝醣含量跟著改變,運動前1小時最好先補充碳水化合物,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例如香蕉(未全熟)、饅頭或菜包;若腸胃道較不易脹氣的人也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燕麥、蘋果、芭樂等,有助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Q 2:運動過程中,補充水分很重要嗎?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要適當的補充水分,因為運動時會產生熱能,此時身體會透過流汗來散熱,若口渴才喝,身體已脫水1%至2%,所以每10至15分鐘要補充約150c.c.至200c.c.的水分,特別提醒要慢慢喝,避免大口地灌造成腎臟負擔。輕度運動或運動未達1小時,飲用開水即可,不需要額外補充點心,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間增加(約1至2.5小時,甚至更久)才以運動飲料替代開水,因運動期間,會消耗體內的葡萄糖及肝醣,身體的血糖值會開始下降,這時補充30至60g的碳水化合物點心(120至24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運動飲料、調味優酪乳、果汁、香蕉、果乾等,提供肌肉和大腦能量的補充,維持好的集中力和耐力。Q 3:運動後,吃還是不吃?許多人認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變更胖,寧願忍住饑餓。其實,在常規性的訓練之後,我們肌肉中的肝醣將會減少,這時肌肉攝取養分的能力會比脂肪強很多,吃下去的營養素大多都用在建造肌肉,而非堆積脂肪,因此,運動後20至60分鐘應著重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建議「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以1:3至1:4的份量搭配,總熱量控制在300至450大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可選擇高GI值(Glycemic Index)的食物,好處是讓肌肉中的肝醣回補,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且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得快一點,胰島素會幫助胺基酸進入肌肉組織合成蛋白質,增肌效果更好!所以,別再強忍飢餓感,或是只補充蛋白質食物了。Q 4: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品?現在運動食品或補充品蓬勃發展,例如:維生素補充品、肌酸、乳清蛋白等,商業化的運動補充品,往往是方便性大於必要性。許多產品宣稱保證有運動增能和極佳營養,但請不要忽略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複雜成份,其之間的複合反應,對整體健康有加乘效益。盡可能的選擇天然型態、多樣化食物做最佳的健康修復,有助促進運動表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不孕、老化又易累...恐是「糖化」惹的禍!日醫教這樣吃對「限醣飲食」
吃醣不好的理由 造成血糖值上升,引發生活習慣病會直接造成血糖值上升的唯有醣類。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醣類會在體內被分解為葡萄糖。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值也跟著上升。於是,身體為了讓上升的血糖值下降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若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以致血糖值無法下降,就是「糖尿病」。醣類攝取過剩被認為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糖尿病中占有9成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只要不過度攝取醣類就不會發生。醣類一旦攝取過剩就會造成血管受損。血管透過膽固醇的運作進行修復,可是如果醣類攝取過剩的情況一直持續,血管就來不及修復。血管一旦持續受傷、變硬,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血管若不施予較高的壓力血液就無法流通,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血管劣化對腦部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血管破損會導致血流減少、阻塞,引發慢性的腦缺血,造成末稍的腦細胞壞死。於是就演變成為失智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我們也了解到,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容易罹患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胰島素存在體內的量一旦過多,會導致引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beta)」不易被人體分解而殘留在人體內。也有調查結果証實,糖尿病病患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注射胰島素的人則為4倍。事實上,詢問失智症患者的飲食習慣會發現幾乎都是醣類食物。有不少失智症患者都是只吃大量的醣類,把配菜剩下來不吃。一旦罹患了失智症,人會變得更想攝取醣類。進入人體的醣類也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醣類(葡萄糖)會成為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成為癌細胞的養份。醣類攝取過剩會引發以生活習慣為首的種種疾病。所以,「醣類是危險份子」。吃醣不好的理由:讓胃停止運作也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會積在胃裡無法消化」,但其實比起脂肪,醣類對胃造成的負擔更嚴重。怎麼說呢?因為醣類會讓胃停止蠕動。這就是所謂的「糖反射」。一旦攝取了像是白飯、麵包等以醣類為主要成份的食物,大約5分鐘的時間胃部會完全停止蠕動。5分鐘後為了讓胃的蠕動繼續受到抑制,為了讓醣類繼續留在胃裡,胃會持續地分泌胃酸。於是消化器的內部受到損傷,也造成了逆流性食道炎。我以前大量攝取醣類的那段日子,自己就得了逆流性食道炎。大家都以為粥和烏龍麵好消化,但其實它們都是醣類,所以也一樣會引起糖反射。「生病的時候吃粥好消化」是個迷信。這反而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順便一提,肉吃進肚子裡大約30分鐘就從胃消失了。蛋和優格比起白飯是更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吃醣不好的理由:造成氧化和糖化-->等於老化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肌肉、骨骼、血液、皮膚和黏膜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家可能不太曉得,過多的醣類會造成體內的蛋白質劣化。一旦過度攝取醣類讓血糖值居高不下,過剩的葡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這就是所謂的「糖化」作用。同時間,細胞內會因為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活性氧,在體內引發「氧化」作用。活性氧附著在體內的蛋白質等處引發「氧化」相當於「身體生鏽」,而糖化相當於「身體燒焦」。蛋白質一旦糖化後會失去其彈力和活性而劣化,結果更加速了身體的老化。比方說,血管一旦糖化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肌膚的膠原蛋白一旦糖化,肌膚就會失去張力和彈性,導致鬆弛或是皺紋增加。換句話說,醣類攝取得越多就會老化得越快。所以說,喜歡甜食的人不論外表或是身體,其老化的速度都會比一般人要快上1倍。針對女性的限醣飲食先從缺鐵和缺乏蛋白質開始著手!女性的話,先將身體所需的鐵補足之後再開始限醣會更容易。停經前的女性因為每月月經週期血液大量流失,幾乎都有缺鐵性貧血的狀況。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與鐵相結合,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在用餐時,請一定要有一樣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而且第一口從它開始吃起。女性常見的惡性循環肥胖一旦醣類攝取過量,身體會為了降低血糖值而分泌胰島素,這會開啟身體的肥胖機制,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成為脂肪貯存在體內。身體因為缺乏鐵質和蛋白質導致熱量的代謝率下降,這些脂肪會越加囤積,更加快肥胖的速度。不孕一旦身體因缺鐵和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的情況一直持續,卵巢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而且,近來也已經證實因飯後血糖升高而造成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與導致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營養失調和醣類攝取過量與不孕也有關連。肌膚粗糙不吃肉類、魚類、蛋類的人一驗血幾乎都是呈現蛋白質嚴重缺乏的狀態。這類的人因為皮膚的原料不足,所以肌膚會顯得暗沉粗糙。容易疲累一旦攝取過多醣類導致血糖值忽高忽低,身體會感覺疲勞、愛睏以及頭暈腦脹。而且也會有焦慮不安等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血糖值忽高忽低坐雲霄飛車會讓人身心俱疲,乏累不堪。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肉300克(約40克蛋白質)+蛋3顆(約20克蛋白質)=蛋白質60克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2次乳清蛋白, 每次20克=即可攝取到40克的蛋白質, 再加上3顆蛋(約 20克蛋白質) ,或是160克的肉類(約20克蛋白質) 即可達成!西式炒蛋【材料】蛋3顆、鮮奶油3大匙、奶油15克、鹽、胡椒各少許【作法】① 將雞蛋打入碗裡,加入鹽、胡椒和鮮奶油攪拌均勻。② 將奶油放入平底鍋中, 開偏弱的中火加熱,將步驟1的材料倒入鍋中。③ 用木製的鍋鏟翻炒攪拌一邊加熱,到蛋液快到凝固時關火,用容器盛起。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6-15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真正的」食物更健康?營養師破解原型食物迷思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真正的」食物什麼是真正的食物?我目前還沒碰到能夠明確定義這個詞,並且真正遵守這個定義的人。大部分人都認同這代表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物或你唸不出名字的食物。但同樣的這群人通常很樂意吃下乳清蛋白粉,而這絕對是一種經過加工的食品。所謂「真正的」食物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和真正的食物相反?就是「假的」食物,沒辦法吃;「想像中的」食物,也沒辦法吃。這麼說來,任何能吃的食物就算是「真正」的食物囉?我可以用雙手握住,就一定是真的嘛。當然,事情並沒那麼簡單:有人辯稱,「假的」食物就是任何「非天然」的食物,但這個詞甚至更難以定義。在形容食物時,「真的」(real)和「天然」(nature)這兩個詞常常可相互交換使用。至於什麼是「真的」,則要視不同節食方式的教條而定。在許多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真正的食物」指的通常是純正的脂肪產品,而低脂產品被視為假而無味的食物;全脂冰淇淋會被視為是「真正的冰淇淋」,而低脂冰淇淋則是「仿造品」。這樣好像在說,一旦移除了冰淇淋的脂肪,就摧毀了冰淇淋的一部分,但是低脂冰淇淋的製造過程並非如此;這種想法暗指製造商會先製造一般冰淇淋,接著再把其中的脂肪移除,扭曲成別的東西。但實際上,製造商在製作低脂冰淇淋時會以不同食材開始製造,像是以低脂乳製品取代全脂製品。接著添加額外的乳化劑或其他食材,以改善冰淇淋的質地和「口感」,好讓低脂冰淇淋嚐起來和全脂版本越像越好。但這個事實卻被置之不理,只因為大眾更喜歡「天然」、「完整」食物的說法,或是低碳水飲食論述中所強調的固有整體性。「真正的食物」就是「原型食物」,此一概念也出現在健康產業中,他們鼓吹原型食物勝過其他一切,並暗指其他食物或多或少都有缺陷,(頂多)只能算是部分「真正的」食物。如果我們接著把這一概念延伸到「人如其食」上,我想沒有任何人會想被稱為是「假的」,不論是「假的」朋友、揹「假」包包,或是聽到「假」新聞;這個形容詞意味著不誠實、不忠心或心懷惡意。有人說「真女人就該曲線苗條」……,但你怎麼可能會是個假女人?如果把這個概念應用在食物上,假食物暗示著它很陰險狡詐,想故意害你受傷,而「真正的食物」則會讓人聯想到誠實和單純好意。如果你希望讓某個人避吃特定食物,你可以用和「真正的食物」相反的形容詞來形容那種食物,像是稱其為「類食物物質」、「東西」、「產品」,任何詞語都可以,就是不說那是真正的食物。這種現象幾乎在任何節食方式的規則中都能看得到:在低碳水飲食書籍中,精緻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經過包裝的精緻碳水化合物物質」;在健康產業中,任何超出限制的食物都被形容為「噁心」或「空有熱量」。在素食族群中,雞蛋被稱為「雞的月經」,而肉類被稱為「肉體」(flesh),以引起人們的噁心感。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就肚子痛!營養師:可能是3原因造成
「喝牛奶」是每天攝取鈣質最方便的選擇之一,但許多人一喝牛奶就會肚子痛、拉肚子,一整天反覆跑廁所,苦不堪言!營養師高敏敏直言,就有很多親朋好友詢問,自己是否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喝牛奶就肚子不舒服情形?確實,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喝了牛奶幾乎都會有上述情形,但,其實還有其他原因會造成喝牛奶就肚子痛、拉肚子的情形發生,不是只有乳糖不耐症才會出現,高敏敏特別整理3個常見原因與民眾分享!原因1 乳糖不耐症高敏敏表示,乳糖是由腸道中的乳糖酶負責將乳糖消化,水解為葡萄糖與半乳糖。「乳糖不耐症」指的是身體無法消化乳糖,對含有乳糖的食物耐受度不佳,出現了腹瀉、肚痛、脹氣、放屁、打嗝等情況,也稱作乳糖吸收不良。之所以會有乳糖不耐症的發生,常見的原因是身體內的乳糖酶基因減弱,導致可以幫助乳糖消化的乳糖酶不足,另外,也可能是小腸絨毛上的乳糖酶不夠,或者少部分是小腸粘膜受損所造成。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自己是孩童時期喝牛奶好好的,但長大後反而出現此症狀?高敏敏解釋,因為體內乳糖酶活力在新生兒時期最高,之後隨著年齡的成長而遞減。乳糖酶活力在人體內的變化,其實與飲食習慣有關。新生兒時期,嬰兒以母乳為主食,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份就是乳糖,因此嬰兒的腸道內有高活力的乳糖酶來分解乳糖。隨著成長,飲食趨向多樣,碳水化合物來源不再只是乳糖了,還有各式各樣的多醣,體內乳糖酶活力自然開始減少。研究發現,大約在2歲後,乳糖酶活力就會開始下降,到了8歲,體內乳糖酶活力就與成人差不多。高敏敏指出,台灣約有80~90%的成人,有輕重不一的乳糖不耐症;西方大概只有50%的人有乳糖不耐症,這與人種的演化有關。原因2 酪蛋白敏感除了乳糖,牛奶的蛋白質也是影響肚子不適的元兇之一。牛奶的組成包括水、乳糖、脂肪,以及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而蛋白質又以酪蛋白為主,占總蛋白質量的8成,其餘2成為乳清蛋白。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beta、A2-beta等。A1-beta、A2-beta兩者結構非常相似,而研究發現,酪蛋白中A1-beta形式的蛋白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高敏敏提到,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了乳糖不耐的症狀。原因3 乳清蛋白敏感除了牛奶,有健身習慣的人,也會選擇乳清蛋白(Whey protein,又稱為高蛋白)飲品當作蛋白質補充來源。但有些人在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後會肚子不舒服或是拉肚子,這可能就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感到敏感。高敏敏表示,研究發現,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如α或β-乳球蛋白,也有可能會導致腸胃不舒服,產生腹痛、想吐、腹瀉等等的症狀。這也是造成喝牛奶後肚子不適的原因之一。而如何安心喝牛奶,而不用擔心腹瀉、肚痛、脹氣、放屁等情形發生呢?高敏敏建議,不妨花個1~2分鐘將牛奶加熱,因為高溫可讓乳清蛋白變性,當結構改變,就不會引起腸胃不適。除此之外,也可直接改喝優酪乳,因為牛奶發酵時,乳酸菌分泌乳糖酶已經分解了部分乳糖,使優酪乳的乳糖含量比鮮乳低很多,可以降低乳糖的攝入量,較能夠避免不舒服的症狀。高敏敏提醒,牛奶的鈣質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建議成人早上跟晚上盡可能都要喝一杯牛奶,才能達到營養均衡。因此,若是喝牛奶會造成肚子不適者,不妨照著上述的方法試試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08 養生.聰明飲食
吃了就能增肌減脂?醫師破解高蛋白迷思
「最近大家都在講肌少症的事情。」王太太對著妹妹說,兩人已是年齡50+的姐妹花。妹妹說:「我本來想去健身房運動,不過這一波疫情來了之後,也就不敢去報名了。」「聽說多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還是我們要多吃點肉?」「要吃那個蛋白粉啦,我有個朋友在賣,說很有用!」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嗎?也以為只要吃了蛋白質或蛋白粉,肌肉就會跑出來嗎?請繼續看下去。吃了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大家都想「增肌減脂」,在減重的路途中,若能多長些肌肉,才能拉高基礎代謝率,多燃燒點熱量,達到減脂目的。那蛋白質吃多一點,就自動會長出肌肉嗎?並不是這樣的。 蛋白質很重要,原因在於胺基酸與肌肉、韌帶、關節、骨頭、指甲、頭髮、抗體、酵素等的合成都有關係。當我們吃進多一點蛋白質,身體會擁有比較多的胺基酸原物料,但身體可以拿去做頭髮、做抗體、修復組織,並不會直線跑去做出多一點的肌肉。(有這些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想要長肌肉,還是需要額外的肌力訓練。在鍛鍊肌肉及肌肉修復的過程中,才能增加肌肉質量。沒有肌力訓練,肌肉不會有獲取胺基酸原物料的需求,無法形成更大的肌肉。並不是只要多吃蛋白質,身體就自動會長肌肉出來。記住,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那喝蛋白飲品應該就會長肌肉?過去蛋白粉是健身者的愛,但這股風潮逐漸吹向普羅大眾,許多直銷公司也賣起了高蛋白補充品。因此有人想知道,如果像上一題所說,食用雞肉、牛肉這些蛋白質不能直接讓人長肌肉,那如果吃的是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呢?廣告上都寫著身體很好吸收蛋白粉這些補給品,圖片也都是練的猛猛的俊男美女,會不會對增長肌肉有點用處?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我們要說的結論了:如果你有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會幫忙長肌肉。如果你沒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也不會長肌肉。因此,重點還是有沒有持續地訓練。如果你想要避免未來罹患上肌少症,務必從飲食調整,並加上肌力訓練運動,不是一直靠多吃蛋白質或喝蛋白質補充品,就會直接長出肌肉。再次強調,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高蛋白是不是才能減重?很多人會採取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來控制體重。當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減少後,可以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來補足熱量。而且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提高時,可以增加飽足感,(想想看你上次晚餐吃牛排時是不是一路飽到隔天,完全不想吃消夜呢)而降低了食用者的飲食量,整體攝取的熱量下降。所以確實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是可以降低體重的。不過,不要為了講求超級低碳,而放棄了蔬菜、水果、全穀類,那會很難獲取到足夠的礦物質、纖維、及抗氧化劑,讓鈣離子、鉀離子、鎂離子是不足的。而且當大家刻意減少碳水化合物且吃很多蛋白質時,常常意味著同時吃進太多飽和脂肪,甚至也常常是更多的鹽分(尤其是各種像香腸、火腿、培根這類的加工肉品)!反而提高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想要高蛋白時,同樣要注意食物選擇!如果有實行上的困難,可以先請教營養師或醫師,了解正確的高蛋白減重方式。 目前短期(六個月)內嘗試高蛋白飲食應該是還算安全,但長期來說會不會帶來身體其他的危害,還無法確立。但通常超過六個月以上時,高蛋白飲食帶來的減重效益就大幅降低。你蛋白質一定沒吃夠,要靠蛋白粉?過去只有持續健身,想練肌肉的人才會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但最近大家常常會聽到要多吃蛋白質的說法,也延伸出了「平常人一定都吃太少蛋白質,要靠補充品才夠」的說法。不過根據美國針對介於19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的營養研究,發現其實每人每天平均攝取了100g的蛋白質,這樣並不算少。目前沒看到台灣人的數據,但就算我們通常飲食習慣沒有那麼美國派「American style」,也不需要到每個人都得買蛋白粉補充品來吃的程度。 蛋白粉是很簡單輕鬆的補充品,剛運動完就能補上一杯,而且身體也很好吸收。另外,現在也出現了不少高蛋白的隨手點心,讓大家嘴饞時來個高蛋白解饞。但這些補充品的問題就是會有食品添加物與賦形劑,例如高蛋白棒裡會用上讓食物變得穩定、增稠的食品添加物「鹿角菜膠」,有些研究認為此品會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影響礦物質吸收、腸道損傷。在情況允許下,天然食物較無食品添加物,還是比較好的蛋白質來源。(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一次圖表攻略)而且身體需要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盡量從各類食物中攝取才有機會得到不同的胺基酸,同時也能吸收到其他的營養素。因此不要把這些蛋白粉補給品當成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蛋白質來源。最好盡量從不同來源,像是魚類、奶類、豆類、白肉等補充蛋白質。另外,身體並不會貯存蛋白質,如果短期內攝取太多蛋白質,仍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增加體內氨氣ammonia的累積。假如你在飲食調整、控制之後,體重真的已經下降了,記得也要同時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原文:
-
2020-05-25 名人.好食課
自認乳糖不耐而不喝牛奶?調查發現實際確診僅0.5%
牛奶是主要補充鈣質的來源之一,但營養師調查發現,每千人中幾乎無喝牛奶習慣之民眾高達37%,其中有1/3以上的民眾喝牛奶會產生不適的症狀,因而對牛奶望之卻步,且「自覺」患有乳糖不耐症。實際上在此次調查中僅0.5%民眾曾被確診為乳糖不耐,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導致消化道不適尚待釐清。近年有研究指出牛奶中的蛋白也可能是讓消化道敏感的主因,在國人鈣質嚴重缺乏的狀況下,找出真正原因、補充足夠鈣質,是維持健康不二法門。鈣質的重要性鈣質是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占每人約2%的體重(連結)。鈣質除了能構成強健的骨骼、幫助生長發育外,還具有調控性角色、維持良好的神經傳導、細胞訊息傳遞(連結),及內分泌平衡的功能。若鈣質長期缺乏,首要會造成骨質疏鬆(連結)、肌肉抽筋,也會因為神經傳導受損而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肥胖的風險(連結)。有牛奶飲用習慣者之鈣攝取量,為沒有習慣者之1.9倍牛奶為鈣質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此次好食課團隊調查了上千名民眾的牛奶飲用習慣,發現千人中有63%民眾有飲用牛奶習慣(每週飲用頻度為3次以上),而有、無牛奶飲用習慣者的鈣質攝取量有顯著差異,有牛奶飲用習慣者的平均鈣質攝取量,為沒有習慣者之1.9倍。指出牛奶飲用習慣對於鈣質攝取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無飲用習慣呢?1/3人因消化道不適不想喝牛奶、『自覺』有乳糖不耐調查中發現,前3名的原因分別為價格太高(33%)、飲用後消化道不適(32%)與覺得其他飲品更好(23%)。其中覺得其他飲品更好者,有九成選擇了豆漿,而豆漿的鈣質含量低,在營養價值上無法完全取代牛奶!雖然有不少人表示飲用牛奶後會引起消化道不適,但是在此次千人調查中僅有0.5%的人曾被確診為乳糖不耐,大部分的人則只是『自覺』有乳糖不耐而已。確診少的主因除了包含很少人會因為牛奶不適而去看診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是會導致肚子怪怪的呢?乳清蛋白、酪蛋白敏感皆有可能是引起不舒服的原因研究發現,除了乳糖可能會引起脹氣、腹瀉外,也有些人會因為牛奶當中的乳清蛋白、酪蛋白而產生敏感的反應!牛奶中的蛋白質進入到消化道後會被分解,有些人是對於α或β-乳球蛋白敏感(連結)(連結),有些人則是對於A1beta形式的酪蛋白分解物BCM-7敏感,BCM-7可以和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一系列的免疫反應,使得消化道不舒服(連結)。對症下藥,營養師教你4招聰明補鈣牛奶是補充鈣質非常好的來源,一杯(240毫升)低脂乳品約含240 毫克的鈣質,可以提供每日約1/4的鈣建議攝取量,此外鈣質吸收率較其他食物佳,因此培養喝牛奶習慣還是補鈣的首選。給想喝牛奶的你1.選擇不含A1酪蛋白的牛奶針對對於A1酪蛋白敏感者,可以選擇調整酪蛋白成分的牛奶,雖然國內目前尚未上市,但是在紐澳、歐美地區已經風行已久,有機會到國外的民眾,可以購買來飲用看看,說不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囉!2.將牛奶加熱牛奶加熱的過程會改變乳清蛋白的結構,減緩乳清蛋白對於消化道的影響,所以下次可以不妨試試看將牛奶加熱,增加消化道對於牛奶的耐受性。3.每次少量飲用若是真的有乳糖不耐症但還是想要飲用牛奶,建議每次飲用量不要超過240ml,因為能幫助消化乳糖的消化酶與腸道菌相有其上限,無法一次處理那麼多的乳糖喔!(連結)給不想喝牛奶的你4.選擇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除了牛奶外,小魚干、豆干、豆腐、優酪乳與優格都含有鈣質,且吸收率不錯,因此也可以透過選擇這些食物補鈣哦!鈣質對於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牛奶是補鈣的主力食物之一,因此營養師還是鼓勵大家找出不舒服原因、多嘗試不同種飲用牛奶的方式,搭配富含鈣質的食物,才能快樂喝牛奶、維持健康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乳糖不耐嗎?調查發現,自認有乳糖不耐者僅有0.5%確診!小心陷入缺鈣危機!】
-
2020-04-17 科別.泌尿腎臟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4種攝取方式都NG
台灣的洗腎人口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患者大約有200萬人口,其中的7萬人必須洗腎,每週大約有3天必須往醫院報到。 為什麼台灣洗腎人口那麼多?到底什麼樣的因素會損害腎臟,進而走向一輩子洗腎的事實?在臨床統計上,雖然台灣洗腎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大約每10個洗腎病友,就有4人是糖尿病患;但是,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指出,大家都忽略了,其實過量攝取蛋白質,也是加速腎病變的主要推手,因為吃下肚的大量蛋白質被轉換為含氮廢物後,通通都要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久而久之,腎臟的功能就會變差;尤其是腎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若飲食還是不知節制,攝取高油、高鹽、高蛋白質,即使吃的是優質蛋白質,也會加重腎病的嚴重度。至於哪些情況吃蛋白質會傷腎? 1、老年人吃肉補營養最常被忽略的就是中老年人的蛋白質過量攝取的問題,許多年長者擔心自己營養不良,甚至害怕出現肌少症,因此,透過補充大量肉類、蛋類或是喝牛奶來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但在不知道腎功能好壞與否的情況下,攝取了過量的蛋白質,即便補的都是優質蛋白質,也會讓腎臟加班工作,長時間下來,恐怕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2、減肥族吃高蛋白粉取代正餐坊間有許多販售高蛋白粉的廠商,強調可以把高蛋白粉加水做成奶昔,當成代餐來取代一天當中的1~2餐,不但熱量低,營養素又豐富,不用多久,就可以讓體重降下來,但卻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甚至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另外,有一種吃肉減肥法,強調光吃肉、不吃澱粉類食物,可以瘦下來,但要注意吃肉不吃澱粉,恐怕會引起酮酸中毒,增加腎臟的負擔。 3、健身族群喝高蛋白養肌肉近幾年流行慢跑,每週都有路跑活動,許多人習慣在跑步、打籃球,或是在健身房重量訓練等運動之後,為了長肌肉、讓體格更加壯碩,都會喝一杯高蛋白粉或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來幫助養肌肉。在補充高蛋白飲品的同時,飲食內容如果沒有控制,仍然攝取過多的肉類、豆類等蛋白質,超過人體負荷的量,一樣會增加腎臟負擔,長時間下來,腎臟就會發生病變。 4、癌患、手術後病人補充高蛋白營養補充品癌症術後、各種手術的病人,甚至是營養不良的人,都希望可以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讓恢復元氣,但要注意的是,在補充液體罐裝或粉狀沖泡的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時,也要計算好飲食中蛋白質的量,才不會吃了太多的蛋白質,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4-16 名人.好食課
不是乳清蛋白!營養師:運動後吃這食物不鐵腿、更能強化成效
「運動是不是不能吃東西?更容易胖?」「運動後是不是要喝乳清蛋白?」「增肌減脂該怎麼吃?」這一兩年來,民眾運動比例越來越高,營養師在演講或寫相關專欄時,總是會被問到運動前後要怎麼吃才對,像是很多人追求運動前後的補充,開始吃低碳的運動沙拉、運動後喝乳清蛋白等。這次專欄要分享與破解常見的迷思,還有和大家分享容易忽略的營養素是什麼!不是每一種運動都需要運動補充的!這是最常見的迷思,很多人看了網路資料或是教練的分享,就覺得「對!運動就是要補充!」,但你有想過運動強度這件事嗎?如果只是快走個20分鐘、舉啞鈴練二頭肌練個5組各10下,這樣還需要吃嗎?沒消耗多少大卡就吃多了熱量,反而容易造成負擔喔!所以,重點會是在你的運動強度!如果運動的強度大於心率130-140,總運動時間超過一小時,消耗的卡路里約在200-300大卡以上,才真的需要運動補充!運動前該吃嗎?又該吃些什麼?一般而言,運動前會需要吃一點點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是小餅乾類的,整體熱量不要超過100大卡,這些餅乾不會佔據太多的胃部空間,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的胃部不適感,而且小餅乾類會慢慢的釋放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中,補充運動時所需要的血糖。營養師也建議在運動期間,除了需要持續少量的補充水分以外,也可以考慮喝無糖黑咖啡!黑咖啡中有咖啡因可以促進運動表現,讓你可以運動的更久!想增肌減脂,運動後又該怎麼吃? 吃高蛋白就夠了嗎?健身房裡幾乎每個人都人手一瓶乳清蛋白飲,彷彿只要吃蛋白質就夠了,但這個是錯誤的想法,要視運動的目的是減脂還是增肌而定。減脂的族群在運動後的飲食需要有優質的蛋白質,但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才可以好好的減掉脂肪,像是便利商店賣的茶葉蛋或一塊舒肥雞胸肉、無糖豆漿或是半包隨手包的堅果,不會有太多碳水化合物,又有充足熱量,都是減脂族群很好的補充來源。若是要增肌,人體需要快速的汲取胺基酸到肌肉中才能修補和促進肌肉生長,因此應該更重視足夠且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約為2-4:1,才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幫助胺基酸快速進入肌肉中利用,建議可以攝取含糖豆漿、優格和香蕉,或是在運動後搭配堅果食用。由於堅果中的優質蛋白質,也可以幫助我們在運動後修復肌肉,堅果也是運動後不錯的選擇,例如含有果乾的堅果,或是買一盒含糖優格並撒上半包的堅果,也符合運動後增肌的補充原則,除此之外,營養師提醒大家,運動族群不只要關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更要注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運動後吃堅果,補充微量營養素,讓你不抽筋、不鐵腿,更能強化運動成效!堅果不只是營養素補充,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堅果含有oleic acid(油酸)、α-linolenic acid (α-亞麻油酸)等優質脂肪酸,研究顯示補充α-linolenic acid(α-亞麻油酸)可以與EPA等脂肪酸能協同降低發炎反應,並可能有助於增加肌肉強度和影響細胞對能量的利用效率,多吃一些堅果更是運動補充的好方法!而在過去有研究指出攝取堅果有助於提升運動的成效!2014年的研究(連結),讓運動員每天吃75克的杏仁果,並進行公路車訓練,結果發現有吃杏仁果的組別在同樣時間下可以騎更遠,代表吃杏仁果可以有更好的運動表現,且提高了身體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運動族群一定有「鐵腿」和「抽筋」的經驗,鐵腿其實不是網路謠傳的乳酸堆積,而是發炎的症狀!過去也發現常攝取抗氧化物質可以有效避免鐵腿的症狀,像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E,就能可能有效降低這種延遲性肌肉痠痛的問題(連結)。在抽筋方面,除了常見的鈣質不平衡會導致抽筋以外,鎂缺乏也很容易發生抽筋問題! 堅果的鎂含量也十分豐富,長期常態的攝取,就可以幫我們補充鎂離子,預防運動抽筋的問題。堅果是我們最常忽略的食物種類,維持平常和運動後都來吃點堅果,能幫助補充微量營養素,預防運動的問題,讓運動成效更好!營養師建議,挑選時要選擇包裝完整,才能避免油耗和脂肪酸氧化的問題,另外也要選擇有安心履歷標章,這代表食品廠可以做到溯源管理,讓消費者更安心!【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運動前後怎麼吃? 營養師教你不可忽略的增肌減脂方法!】
-
2020-03-26 名人.好食課
喝牛奶拉肚子怎麼辦?營養師教你3招減少喝牛奶的不舒服
根據衛福部的國民營養調查,鈣質為目前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之一(連結)。鈣質的最好攝取來源之一為牛奶,而牛奶同時也是我們攝取不足的食物,原因包含不喜歡乳製品的味道、昂貴等,還有一群人是只要喝到牛奶就有拉肚子、脹氣等情況,感覺像是乳糖不耐,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會不舒服但還是想喝牛奶、達到均衡營養目標的話又該怎麼辦呢?喝牛奶會不舒服的3大常見原因1.酪蛋白敏感牛奶中有30%的酪蛋白(連結),酪蛋白分成多種不同形式,像是A1、A2等,有研究發現許多人對於牛奶產生不適應,是由於牛奶中酪蛋白的A1-beta形式,進入到腸胃道中,會引起發炎因子增加與免疫反應(連結)。使得腸胃出現類似乳糖不耐的症狀,另外也有研究發現A1-beta形式的酪蛋白還有可能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加劇乳糖不耐的症狀!(連結)2.乳清蛋白敏感有聽過喝完乳清蛋白補充品會拉肚子嗎?有可能是腸胃對於乳清蛋白敏感,例如α或β-乳球蛋白(連結)(連結),產生腹瀉、不舒服的症狀。3.乳糖不耐亞洲有些人是屬於乳糖不耐,乳糖不耐顧名思義是身體無法消化乳糖,依照程度的嚴重性又可分為乳糖敏感(lactose sensitivity)和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多數人是屬於乳糖敏感,飲用牛奶後產生不舒服的症狀。所以,喝牛奶會拉肚子不一定都是乳糖不耐症!『我喝牛奶會不舒服』相信這句話每個人都曾經聽過,有調查發現將近1/4的台灣人喝牛奶會有不舒服的症狀(連結),像是脹氣、想放屁、肚子痛或是拉肚子。而這些症狀總令人馬上聯想到乳糖不耐症。但看完上面的三大原因,你現在知道其實喝牛奶不舒服,不一定都是乳糖不耐症!喝牛奶不舒服的人口始終高居不下,除了沒有對症下藥外,還有就是對於乳糖不耐的錯誤迷思。迷思破解:即使有乳糖不耐,乳糖酶也無法被訓練有聽過乳糖酶可以被訓練嗎?這其實是錯誤的喔!乳糖不耐原因包含天生缺乏或乳糖酶活性自然衰退,乳糖酶的活性在出生後34週達到高峰,之後就會自然下降(連結)使得我們飲用牛奶後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有些人因此想訓練自己對於乳糖的耐受性,透過漸進式的增加牛奶飲用量來讓乳糖酶增加,但是乳糖酶的活性其實無法被訓練,取而代之的是『能幫助消化乳糖的腸道菌相增加了』。因此讓人誤以為乳糖酶增加,但是腸道菌相可消化的乳糖也有上限,僅能達到12g的乳糖,約為1杯240ml牛奶的量(連結)。乳糖不耐的人看似常出現在你我身旁,但其實極少數人真的有去醫院被診斷為乳糖不耐症,近期就有研究發現,許多自稱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其實都沒有乳糖不耐症,而是對於牛奶中的蛋白質敏感!(連結)因此想要重溫牛奶的營養,就來試試看以下幾種方法吧3招讓你快樂喝牛奶1.對抗蛋白質敏感:選擇以A2 酪蛋白為主的牛奶一般的牛隻會產生的A1與A2形式的酪蛋白,而目前國外已經透過技術與篩選,培育產生以A2 酪蛋白為主的牛隻,取代會讓腸胃敏感的A1-beta酪蛋白,有出國的人不妨可以注意一下,說不定飲用後就能改善喝牛奶的不適感!2.對抗乳清蛋白敏感:將牛奶加熱溫度可以使乳清蛋白變性,當結構改變,也就不會引起腸胃不適囉!這也是許多人飲用熱牛奶時較不會不舒服的原因。3.對抗乳糖不耐:選擇優酪乳或訓練腸道菌相消化乳糖優酪乳的乳糖含量較牛奶少,因此飲用後較能避免不舒服的症狀。另外前面有提到腸道菌相可以幫助消化乳糖,所以選擇適量的牛奶,並搭配優酪乳,也能補足一天奶類的需要量。衛福部建議,成人每天早晚都要飲用一杯240ml的牛奶,才能達到營養均衡的目標,喝牛奶會不舒服的人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讓自己『舒服』的喝牛奶,獲得滿滿的營養吧!【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喝牛奶拉肚子就是乳糖不耐症嗎? 營養師解析是這個原因!】
-
2020-03-25 名人.好食課
運動完補充蛋白質就好?營養師提醒少這個效率打折扣
身為運動愛好者,想必對飲食也會特別要求,我們都十分在意如何提升成效、幫助恢復、減少疲勞,運動完我們總是跟著大家吃雞胸肉、牛腱、牛奶、乳清蛋白、胺基酸補充品等儘快的補給。但吃歸吃,你有發現嗎?我們挑選的食物大部分都是來自動物性的蛋白質!為什麼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這些蛋白質來源呢?這中間就藏著營養師今天要講的,完全蛋白質與必需胺基酸的重要性。什麼是完全蛋白質?少了必需胺基酸效率大打折扣!好食課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蛋白質是由20種胺基酸組成,其中11種是「非必需胺基酸」,9種是「必需胺基酸」,而完全蛋白質指的就是含有「完整」9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一項都不能少,缺少任何一項,就不能稱為完全蛋白質!必需胺基酸人體無法製造,需要從食物中攝取,所以運動後不管是想增肌減脂或者減少疲勞我們都需要「完全蛋白質」,選擇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完全蛋白質是確保肌肉合成、身體機能可以正常運作的重點!完全蛋白質大部分都是來自動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肉類、蛋與乳品,植物較少見,只有大豆、豌豆算是較容易買到的完全蛋白質,所以雖然蔬菜、米飯、堅果都含有蛋白質,但都不會是健身族群運動後補充的首選,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常見食物的必需胺基酸含量吧!常見食物所需攝取量、熱量與必需胺基酸含量(以蛋白質含量20克為基準)牛腱 101克 140.4大卡 20克蛋白質(含9.1克必需胺基酸)(大約3/4手掌)雞胸肉 82.6克 90.1大卡 20克蛋白質(含7.8克必需胺基酸)(大約掌心大,比牛腱少一點點)全脂鮮乳 667毫升 420大卡 20克蛋白質 (含8.6克必需胺基酸) (玻璃杯2.5杯多一點)雞蛋 160克 214.4大卡 20克蛋白質(含9克必需胺基酸) (3顆)黃豆 56克 218.5大卡 20克蛋白質(含9克必需胺基酸) (大約5免洗湯匙)食物V.S.補充品我該怎麼選?營養界流傳著一句話「Food First, Supplement Second」意思就是食物永遠是最優先的,在特殊的時間或狀況下,我們才會去使用補充品,畢竟食物的營養不只是特定的營養素,還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能攝取到更均衡更全面的營養。但運動後算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點,我們都知道運動後馬上補充必需胺基酸與完全蛋白質可以更有效地增肌減脂、恢復體力,運動時我們常常沒辦法隨身攜帶食物,或者有時候食材還要花時間烹調,延後了補給時機,所以這時候就輪到能馬上食用又方便攜帶的補充品出場了。營養師建議,如果平常沒辦法攜帶方便攝取的蛋白質,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一下乳清蛋白或者是分子小能更快吸收的必需胺基酸補充品。另外,如果你打算減脂減重,有熱量上的考量,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難免會同時吃進脂肪,熱量較高(參考上表),在運動後選用補充品也是幫助控制熱量的一個好方式!【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胺基酸專題】提高運動成效,讓我們選擇最需要的完全蛋白質與必需胺基酸】
-
2020-03-18 名人.好食課
為什麼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營養師說有3項好處
平時有在運動的我們,不論是每週固定上健身房訓練、在操場跑跑步,還是參加各式球隊,肯定都對「補充蛋白質」的觀念不陌生吧!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只要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嗎?今天除了蛋白質之外,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到胺基酸?到底蛋白質和胺基酸對於我們的運動成效會有什麼影響呢?就由營養師為喜愛運動的你來解答「蛋白質與胺基酸」的秘密吧!蛋白質打造體態、保護肌肉,降低運動疲勞不適感可別小看我們平常吃下肚的豆魚蛋肉!蛋白質是所謂的三大營養素之一,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和功效是其他營養素所無法取代的。那麼蛋白質有什麼樣的功效呢?除了影響生長發育、製造重要荷爾蒙和酵素、調節水分平衡以避免水腫等維持一般身體健康的作用之外,也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能夠幫助我們合成肌肉、增加力量、修復運動後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高強度運動造成的疲勞和痠痛感,這也是為什麼「補充蛋白質」這件事在運動族群這麼火紅的原因。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拚了命大量的運動就能長肌肉或減脂!其實,運動會同時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如果只有單純的運動訓練,而忽略足量的蛋白質補充,反而會讓肌肉流失,可說是得不償失。另外,長時間、大量的運動訓練也會增加壓力因子、讓免疫力降低,造成身體產生不適感,恢復速度變慢,甚至有可能提高感冒、生病的機率。因此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以及平日其他餐次,都要攝取足量的高品質蛋白質,才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和修復,減少疲勞與不適感,讓你下一次的訓練都能順利突破、提升成效!不需經人體分解消化,小分子胺基酸效果更快那麼,胺基酸是什麼呢?想像一下,如果將蛋白質比喻成彩色磚牆的話,胺基酸就是一個個不同大小、形狀、顏色的小磁磚。許多小小的胺基酸連接在一起,堆疊後就會變成不同形式的蛋白質。雖然胺基酸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原料,但是吃蛋白質和直接補充胺基酸其實是有差別的!蛋白質在被我們吃下肚之後,因為體積較大沒辦法直接被身體利用,需要經過腸胃道中許多的酵素分解、消化,才能吸收運動到身體各處發揮功能,整個吸收過程可能需要3-4小時。而如果是補充胺基酸的話,不需要像蛋白質一樣經過繁雜的腸胃分解步驟,只要約30分鐘就能夠直接被吸收至體內,因此胺基酸的吸收速度相較於蛋白質要快上許多,效率更好!想提升增肌、減脂效益?多注意必需胺基酸吧!以重視增肌或減脂效率的運動族群角度來看,其實需要特別注意胺基酸的種類!胺基酸可依照「人體是否能自行製造」分類為「必需胺基酸」和「非必需胺基酸」。必需胺基酸就是人類沒辦法自己合成出來的胺基酸,只能透過飲食來補充,目前已知有9種的必需胺基酸;非必需胺基酸則是我們身體內部就能製造出來的胺基酸,所以不一定全部都要從膳食中攝取。其中,必需胺基酸對於「肌肉蛋白合成」的影響力,相比之下來得更大!但必需胺基酸不能被人體製造,所以建議額外攝取,可以補充到最需要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必需胺基酸比例高的蛋白質,更有助於肌肉的成長,像是乳清蛋白、雞蛋、牛奶等,都是屬於十分優質的蛋白質。而消化吸收不好或想要提升增肌、減脂效率的人,也可以考慮補充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的產品。*備註9種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纈胺酸(Val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離胺酸(Lysine)、組胺酸(Histidine)【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胺基酸專題】除了蛋白質之外,運動族群更該注意我們吃到的是什麼胺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