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久坐
共找到
843
筆 文章
-
-
2021-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 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為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及藥物使用須知。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 (1)Baclofen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Chlorzoxazone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Tizanidine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Mephenoxalone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Tolperisone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由於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延伸閱讀》 .活動不多卻老腰痠背痛?恐怕是手機滑太久了,醫教3招放鬆身體救筋膜!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許嘉麟醫師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找上門,別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 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的作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衛教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甘誼文藥師指出,「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肌肉鬆弛劑種類多,藥師說副作用大不同 您以為肌肉鬆弛劑只有一種嗎?甘誼文藥師指出,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食藥署也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1)Baclofen商品名之一: Befon 倍鬆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2)Chlorzoxazone商品名之一: Solaxin 舒肉筋新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3)Tizanidine商品名之一: Sirdalud 鬆得樂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4)Mephenoxalone商品名之一: Mephenoxalone 美飛舒肌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5)Tolperisone商品名之一: Userm悠縮莫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25 新聞.健康知識+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許多研究顯示,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到未來的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剛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會增加大腸癌的罹患風險24%、子宮內膜癌增加32%、肺癌增加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腹部脂肪導致全身性炎症 久坐不動容易失智 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會明顯增加腰圍及腹部脂肪,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了大腦的健康。經常做運動 增加腦區的活化、連結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建議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延伸閱讀: ·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防久坐傷身 治療師教5撇步
快過年了,年節期間難免與親友聚餐、大吃大喝,牌桌聯絡情感更是不可少,經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亮伃提醒,久坐對身體會造成危害,提出5種小撇步適度活動。陳亮伃表示,據美國內科醫學會的研究指出,久坐會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若是每天坐姿超過13小時以上者,更可能引起早發性死亡,實在不可輕忽。「要有意識的去控制坐姿的時間!」陳亮伃提出5種避免久坐的小撇步,第1種,每坐50分鐘要起來活動10分鐘,可以善用手表的久坐提醒功能或是利用手機的App鬧鐘提醒。第2種,可以改為站姿看電視、站姿玩手機是講電話,能站即不要坐;第3種,使用可以坐姿也可以站姿的桌子,這樣才會記得常變換姿勢;第4種,維持原本運動習慣,有人習慣餐後散步或是健走,在過年時節也盡量維持。第5種,如真的要長時間坐姿,在坐姿下雙腳也應該適度的活動,例如腳板用力的向上翹、用力的向下踩,反覆做10次,或是用腳盤畫圈圈,先順時針轉10圈,再逆時針轉10圈。每30分鐘做1回合。陳亮伃指出,過年期間天氣寒冷再加上大魚大肉,心臟病的發生機率本就提高,若再加上久坐不動的危機,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要保持健康飲食、適度活動,才能安心過好年。
-
2021-01-25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突然昏倒? 恐迷走神經性昏厥
泡溫泉、搭捷運、在學校禮堂是否看過有人突然昏倒,甚至出現瞳孔發大,怎麼拍都沒有反應?這種情形多屬於「迷走神經性昏厥」,醫師指出,當人們長時間站立,受到某些刺激時會使血壓下降,血流滯留在血管裡面,導致昏厥,建議身旁民眾應盡速讓患者躺平休息,大部分患者能在30分鐘內恢復。據國外醫學研究,迷走神經昏厥每年1千人次有約30人次會出現這樣情形,又以年輕女性較多,年長者的血管反應不像年輕人激烈,發生比例較低。土城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明龍指出,迷走神經昏厥一般來說是良性居多,大部分民眾是突然受到刺激,血壓瞬間下降,無法支撐身體,心跳也下降,最後出現瞬間昏厥情形,但大部分不會致命,只要趕緊坐下或躺平就可恢復。「但有一種情形要特別小心」蔡明龍說,民眾發生迷走神經昏厥時,通常會失去意識,若旁邊沒人及時扶住,可能導致頭撞到地板、桌子,出現生命危險,建議民眾若身體不適要告訴身邊的人,久蹲、久坐、泡溫泉時要起身都最好慢慢來。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拒當小腹婆、大肚男 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
肥滋滋的頑固小腹難以消除?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小腹成因百百種,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剷除小腹。本次,邀請中醫師彭溫雅一同分享,如何打造平坦小腹。有減重經驗者都知曉,小腹最難瘦。導致有人懷疑,一旦脂肪累積於小腹,是否就永久定居不離去?彭溫雅表示,消除腹部脂肪最佳方法是運動,不過,造成小腹原因眾多,仍須先了解成因,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水腫型大部分的人都有水腫問題,只是輕微與嚴重的差別。有些人因代謝速度較慢,難將身體多餘水分排除,容易產生水腫。彭溫雅說,如果有此問題,建議要忌吃生冷食物(包括冰飲),並多加運動,提升身體代謝率,讓水分順利排除。姿勢不良型長期久坐久站,最怕站姿與坐姿不正確,使身體為維持平衡,而進行自我調整,例如:骨盆可能因此而前傾或後傾,進而造成小腹凸出。彭溫雅指出,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姿勢改善做起,或請推拿師幫助處理。氣虛型有人明明四肢纖細,卻唯獨小腹凸出,彭溫雅解釋,此類小腹婆通常是氣虛型小腹。若有此問題,最根本作法是,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抽菸、喝酒,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並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調理,都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脂肪型指得是因肥胖產生小腹,是最常見造成小腹婆、大肚男的原因。彭溫雅提醒,改善方式便是:快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不只是從飲食調整,還需要加入規律運動,並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助,可加快減重速度。便秘型便秘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彭溫雅說,如果滿肚子宿便,當然會形成小腹,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如新鮮蔬果、優酪乳等;增加運動、多喝水,促進腸道蠕動。別忘了,也可找專業中醫師調理體質。此外,從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可避免「小腹婆」、「大肚男」稱謂,緊緊跟著你不放!!1.避開精緻澱粉 改吃全穀根莖類近年風行生酮飲食,認為徹底杜絕澱粉,就能夠杜絕脂肪上身。但此觀念並不正確!彭溫雅表示,完全不吃澱粉,不一定會瘦小腹,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不妨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澱粉類,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藜麥或五穀雜糧等)、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等),除了增加飽足感,還能攝取其中富含之維他命B群、鐵、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彭溫雅笑著說,「只要拿捏好分量,吃澱粉也不用擔心會變胖,還可提升精神活力」。2.多吃利尿食物 加速水分代謝如果有水腫問題者,建議多吃薏仁、冬瓜、紅豆、綠豆、菠菜、西瓜等利尿食材,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紅茶、綠茶等,雖具有利尿效果,但攝取過量恐有心悸、失眠、焦躁等狀況發生,建議不要攝取過量較佳。3.減少鹽分攝取 避免水分滯留彭溫雅表示,過多的鹽分會讓身體內的水分更難排除,使水腫問題越顯嚴重,導致身體看起來浮腫、發胖。因此,像是零食、罐頭、泡麵等高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減量攝取,減少發胖機會。4.遠離甜食與壞油 降低肥胖機會高糖分也是造成水腫的兇手之一,所以,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彭溫雅解釋,糖分跟鹽分一樣,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使外觀看起來腫胖,建議少吃為妙。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油≠肥胖」,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攝取的油是好油?還是壞油?結論來說,油脂能讓人獲得飽足感,如果適量攝取優質的好油,就不會有發胖的問題,建議可用橄欖油取代沙拉油等。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針灸醫師教你用「吹風機」吹穴位 解決全身病症達到溫灸效果!
吹風機多是用來吹乾頭髮,但你可能沒有想到,吹風機尚有熱敷的功效,不過必須要配合穴位點的加溫,才能真正達到保健的功效,否則僅只是表面的暫時性加溫作用而已。 吹風機對穴位 可以強身保健吹風機所產生的風跟熱,可以將身體的水分和濕氣帶走。有時肌肉痠痛或手腳冰冷時,需要以熱敷的方式來緩解,可藉由吹風機的升溫的功能,來達到類似中醫的溫灸效果。針灸醫師吳建勳例舉以下針對不同的穴位,以吹風機進行溫灸的作用,可以達到的保健功能: ●改善高血壓症狀→「湧泉穴」 (腳掌前1/3的中央)慢性病的高血壓的患者,是因腳部的血液循環不佳,以致血壓升高,溫灸「湧泉穴」有助腳部循環的改善。 患者因長年有慢性的虛症問題,因此下盤比較虛寒,以致「頭重腳輕」,藉由加溫的作用,引導壓力往下走, 使身體達到整體的平衡,對於舒緩高血壓的症狀很有幫助。 ●預防手腳冰冷→大椎穴(正坐低頭,第七頸 椎下的凹處)對於比較怕冷或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對準這個穴位吹,除了可以讓身體快速暖和起來,對於落枕的改善也很有幫助。 ●膝關節保養→膝蓋的三穴(即膝蓋骨有兩個凹處,內側有一個「膝眼穴」,外側有一個「犢鼻穴」,以這兩個穴點為正三角形的底邊,上方的頂點為「鶴頂穴」) 天氣冷,很多老人家坐一坐就站不起來,會感覺僵硬或麻痺,此時可以吹膝蓋的三穴,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的不適 ●腰痛治療→「腎俞穴」(雙手插腰,大拇指按後腰的兩側,大約在第二腰椎左右旁開約1.5吋,即約二指寬處的位置)久坐之後或因天冷所致,感覺腰部的疼痛,則屬寒冷的腰痛,建議早晚各做一次,每個穴位5分鐘,可以每天做;若體質屬於比較燥熱的人,建議隔天做一次,且要配合喝溫開水。 ●治療頭痛→「風池穴」(後腦、後頸部的凹處)適合用於一吹風就會頭痛的類型,但若是因為血壓升高,或是口乾、悶熱型的熱頭痛,就不適合用此方法。 ●鼻過敏緩解→「風池穴」(耳朵與後髮際正中間這個 大凹的穴位點)由於此處為人體鼻腔的反射區,吹個5分鐘,就會發覺鼻孔的鼻塞現象得到改善,但不能直接對著鼻子吹,如此反而會使鼻子變得乾燥,鼻塞的症狀反而更加厲害。 ●胃痛舒緩→「中脘穴」(胸部中間凸出的骨 頭到肚臍之間的中點) 若是因為吃了冰冷的東西引起胃的不舒服, 或是晚上睡覺時肚子吹到風而肚子痛、拉肚子, 就屬於胃寒痛,但若是因為胃部發炎所引起的疼痛,則不能使用此方法。 使用吹風機 這些細節要注意使用吹風機最好間隔15公分以上的距離,以降低電磁波的負作用。而若在做溫灸時,溫度應該調到最熱的強度,結束前,最好先調降溫度後,再關掉會比較好。而吹的時候要風口要正對穴位吹,不要使用風口側面。因為風口的側面的電磁波是最強的,是正常使用的10倍,且建議一個穴位吹5分鐘就足夠,每次不超過 10分鐘,最多15分鐘,並間隔5分鐘,這是由於吹風機的用電量相當高,除了擔心電磁波太 強的問題外,也較會有發生危險的疑慮。 溫灸前後要喝水 補充水果防電磁波值得一提的是,應注意空氣流通的問題,保持室內空氣的流暢。在進行溫灸的前後,要記得各補充一杯300c. c.的溫水,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溫灸後建議配合吃一點水果,效果會更好,因為水果除了可以補充水分以外,還能補充身體 一些抗氧化成分,達到間接預防電磁波的作用,由於此溫灸的方式多半適用於虛症的治療,因此在水果的選擇上,就不能太寒,例如:蘋果、芭 樂、水梨、洋梨、恐龍蛋、奇異果、桃子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吹風機選擇多 依需求選擇合適款式最重要針對吹風機的選擇,常見的陶瓷式,因加溫之後可產生遠紅外線的低熱效應,順 著皮膚的經絡,一層一層的往下深入作用,除濕的效果會更好;遠紅外線的熱效 應,如同熱敷的效果般,可促進局部血液 循環加快,並使微細血管循環獲得改善。而負離子式,除濕功能較佳,也比較容易吹乾,所費的時間可縮短1/3,同時還能減低電磁波所帶來的負作用;至於充電式,用的鋰電池,價格較昂貴,但其電磁波非常的低,是在很安全的範圍內。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
2021-01-18 養生.運動天地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現代人生活需要久坐,也常被長期的背痛、關節疼痛煩心,讓膝蓋痛、髖部痛、與背痛並列三大身體不適。我們過去提了很多拉筋伸展的介紹,那究竟拉筋是在拉什麼?要怎麼練才能減少身體痠痛呢?我們再來抽絲剝繭一番。雖然大家常會講「拉筋」,但對於筋膜的概念卻有點模糊。就像一般人知道身體裡有神經、肌肉、皮膚,但聽到「結締組織」,可能就會覺得這有點陌生了。其實筋膜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筋膜會包覆著肌肉,形成架構。筋膜在哪裡?這樣講還是不太清楚嗎?想想看,我們切開香吉士時,包覆於果肉外的是一層白色纖維,筋膜就是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包覆著果肉的架構。筋膜也有分成不同層次,再講的清楚一點,就請大家看圖。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纖維組成的,用來包覆最小的肌肉纖維的是「肌內膜(endomysium)」,接著包圍著肌束的稱為「肌束膜(perimysium)」,包圍整條肌肉的是「肌外膜(epimysium)」,最外層稱為深筋膜。這樣講大概還是會讓大家非常無感,就像掰開橘子或香吉士時,常有人隨手會把白色纖維撥掉那樣,以為筋膜就是個沒什麼用途的組織。不過,近20年來,研究發現筋膜並不僅是一層層無用的白膜,其實上頭含有很多關於動作、位置、壓力、張力、疼痛的感覺受器,甚至在筋膜上的感覺受器數量還比在皮膚的感覺受器來得多。現在我們多把「肌肉」與「筋膜」聯合起來,視為「肌筋膜聯通網」。肌筋膜是個整合、全面性的活動概念,當筋膜內的感覺受器接收到動作、位置、張力、疼痛的刺激時,在細胞的層次改變了化學分子的反應,而影響到肌肉與肌肉間的力量轉移與分布。筋膜上有這麼豐富的感覺受器,就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傷,並增進本體感覺,強化人類整體活動力。因此現在我們不再把筋膜當成是一個被動、無用的組織了,反而是非常吃重的角色,身體的型態、動作、與支撐,都少不了筋膜!筋膜串聯肌肉後,讓肌肉的活動串成一個動力鏈,而一切身體張力的移轉都是要以整個身體內的肌筋膜聯通網來看。了解這些資訊後,我們能如何改善運動訓練呢?首先,過去假如你只考慮肌肉,現在你要加進筋膜的概念,把「肌筋膜網路」一起想。練出線條不等於練出運動力例如,當我們走進健身房,會看到一堆機器,每個運動器材都可以單獨訓練某塊肌肉,有的練習斜方肌,有的練闊背肌,有的練三頭肌,讓一塊塊的肌肉線條透過阻力、重量而變更明顯。然而,這些訓練單一肌肉的器材,確實短期內能較快看到肌肉的脹大,讓訓練者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線條,但練久了,如果沒有搭配其他適當的運動,可能會發現自己「運動力」似乎沒有增加,偶爾打個球會發現自己手忙腳亂,甚至筋骨更痠痛。原來就是靠運動器材單獨訓練某一塊肌肉,反而會造成肌筋膜網路不平衡地發展,而生活中許多動作都是不同肌肉動作的集合、協同,有正在收縮的肌肉筋膜,也有正在延展的肌肉筋膜,若長期僅用器材鍛鍊單一肌肉,會讓肌肉筋膜發展不平衡,反而失去活動時效率,即使看起來結實,卻不一定能更健康,運動、活動的表現也不會更好。訓練肌筋膜當我們想練出運動力,並減少身體的痠痛不適,必須要把肌肉與筋膜一起組成的「肌筋膜」聯合網考慮進來。肌肉訓練時,我們會利用「阻力」讓肌肉收縮、縮短,促使肌肉為了適應阻力而增大,以增加肌肉的肌肉質量與力氣,讓線條更明顯。而除了訓練肌肉,我們也需要做筋膜訓練,一些讓筋膜延展的動作,能有助於刺激筋膜內的纖維母細胞製作出新的膠原蛋白,幫助筋膜變得更能承受延展的動作,因此延展筋膜的訓練可以讓肌筋膜網路變得更強壯,支撐性與活動性更好,更能抵抗受傷。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要讓肌筋膜健康時該注意的事情。◆避免脫水想要有健康的肌筋膜網路,請記得喝足量的水分。對於著重肌肉線條的訓練者來說,常常會想要靠著減少水分攝取,讓自己脫水,來達到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目的。然而,當身體脫水、筋膜乾巴巴時,支撐性與活動性都會受限,肌筋膜網路更容易受傷。◆注意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對肌筋膜很傷,假使坐的時候不坐好,歪歪斜斜的,某一側的肌筋膜就會被迫縮短、扭轉,肌筋膜便的很緊繃,血液循環很差,容易發炎、拉傷,因此平時無論是站著、坐著,都要選擇正確的姿勢。站好、坐好不會累,其實反而是讓身體最輕鬆最不受傷的。◆筋膜放鬆過去我們介紹過用滾筒放鬆筋膜,利用滾筒時,會為結締組織與肌肉帶來壓力,這些不同層次的壓力,改變了筋膜裡面的液體分布,增進淋巴與代謝物質的交換。靠著這些穩定、緩慢的壓力,能減少筋膜變得僵硬。◆筋膜伸展與肌肉離心收縮訓練我們曾經介紹過頸部、背部、髖部、膝蓋、與腿部的各種伸展方式,透過全身的伸展動作,筋膜會更有彈性。除了單獨做伸展動作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肌力訓練的同時,多加強「離心收縮訓練」。什麼是離心收縮呢?舉例來說,你手拿著啞鈴朝向自己方向,肌肉用力大於你拿的重量,二頭肌「收縮且縮短」,是「向心收縮」。要回復到原始動作時,重量大於肌肉用力,二頭肌「持續用力但肌肉伸長」,就屬於「離心收縮」。常常我們在做肌力訓練時,會過度著重「向心收縮」,想著:「我要舉起啞鈴!」一但舉起了,就趕緊快快放下。不過,要練好肌筋膜,做好「離心收縮」很重要,因為這時是能同時強化肌肉力量又伸展肌肉的時機!因此,當你做肌力訓練時,一定要要求自己,要慢慢地做離心收縮,例如舉起啞鈴,然後緩緩地做出放下啞鈴的動作,感受肌肉持續用力並延長、伸展著肌筋膜。許多瑜珈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就會依據離心收縮的概念,因此搭配著訓練瑜珈和皮拉提斯也是鍛鍊肌筋膜的好方式。筋膜的英文是Fascia,而代表獨裁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其英文為Fascism,都是從拉丁文的Fascis這個字延伸而來,所以過去大家真的只把筋膜當成一個很限制性,很拘束的包覆體啊。然而,透過最新的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筋膜其實很不簡單,想要強化運動能力、減少痠痛,都需要與筋膜好好相處,關於活絡肌筋膜的方式與各種可能性,我們會持續介紹,希望大家都能練出健康活力並擊退痠痛。原文: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腿麻反覆發作 醫師: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跡象
非久坐腿麻別輕忽 以免延誤致殘張小姐(化名)每次久坐就會腰酸腳麻,要慢慢起身一陣子後才恢復,治療一陣子卻沒什麼進步。根據理學檢查發現,她的腰椎活動沒有問題,雙下肢有水腫,全身筋膜有廣泛性的壓痛點,初步判斷腳麻原因應是久坐、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經全身水療後逐漸改善。像張小姐這樣因久坐腿麻問題的人不在少數,通常一個人的腿會因為姿勢不良而暫時麻木,例如:看電影坐太久,會突然站不起來;或是過去使用蹲式馬桶,常上完廁所也站不起來,不過這都是暫時可逆性的。但要小心注意的是,這種久坐腿麻反覆發作,時間越來越長或很難消退,要懷疑有沒有其他潛在性的問題,與腳和腿麻木相關疾病很多,以下列出常見的問題。姿勢姿勢壓迫是腿腳暫時麻木最常見原因,壓迫到神經缺氧或壓迫到血管造成血流量減少,醫學術語是暫時性感覺異常,可能導致的不良習慣包括:腿交叉太久、長時間坐或跪著、坐在腳上、穿著太緊的褲子襪子鞋子。受傷軀幹、脊椎、臀部、腿部、腳踝和腳部受傷會給神經施加壓力,並使腳腿發麻。糖尿病一些糖尿病患者會產生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損傷,導致腳部麻木、刺痛和疼痛,嚴重還會引起腿部疼痛。下背問題和坐骨神經痛下背部問題(例如:椎間盤破裂或突出)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麻木或感覺障礙從下背部延伸到腿部,甚至可能感到刺痛。周圍動脈疾病末稍動脈疾病導致腿、臂外周血管狹窄,減少血液量,腿是受影響最常見部位之一,走路或上樓梯會感到腿部和臀部疼痛和抽筋,甚至還會出現腿麻木無力。飲酒長期或過度飲酒也會導致神經麻木,尤其是腳部。其他身體問題腫瘤、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其他內科疾病。治療的方法很多,但還是跟診斷有密切的關係,需視原因安排治療才有效果。腿腳麻木是一種常見的問題,儘管有時休息後會變好,但當變成慢性時,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的跡象。任何出現無法解釋的持續性和頻繁性的麻木、疼痛或伴有其他慢性症狀的麻木時,建議還是去尋求醫療的診斷和協助,以免因重大疾病而延誤可及早醫治的病情。
-
2021-01-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對抗天冷!中醫師教你泡2種暖心暖身的養生茶
寒風吹起、細雨迷離~ 冷吱吱的冬季到來,手冷腳冷,尤其在外面被冷風吹時更宛如一隻人形冰棒。每天早上只想躲在暖暖的被窩裡,不想面對上班上課,一出被窩就抖得皮皮剉、手腳生硬遲鈍不想動⋯這個時候,最適合來杯熱呼呼的養生茶了:人參桂圓茶食材:高麗參2錢、桂枝1.5錢、桂圓2錢、老薑3片煮好之後桂枝暖暖的濃郁香氣飄出,配上桂圓甘潤香甜的滋味,讓人馬上有 一秒從冬天變春天 的感覺!人參大補元氣,桂圓補養氣血,老薑溫陽散寒,加上桂枝把中藥引送到四肢末梢,在天冷時來杯人參桂圓茶,絕對是氣血虛造成循環差 體質的最佳選擇。黑豆薑棗茶食材:炒黑豆5錢、生薑帶皮3片切片、紅棗3顆真正可謂暖胃、驅寒、利水的飲品,生薑暖脾胃去風寒,加點微甜的紅棗、黑豆,可緩和生薑的辛辣感,不止健脾去濕,還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大大暖和了手腳冰冷的問題特別適合長時間不動或久坐而循環差的體質。大許中醫師和大家說的這2種簡單、方便取得、容易在家自己DIY的暖暖配方茶,希望在寒冬中可以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文章來源:許淳彰中醫師粉專
-
2021-01-11 科別.消化系統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寒冷冬天,你是不是坐在馬桶上、釋放出最大的吃奶力氣,全身緊繃到臉紅耳赤,便便依舊固執地不肯冒出頭來;甚至為了擠出便便,擠到眼睛血管爆裂、充血、肛門破裂出血或痔瘡復發等?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 即為便秘根據統計,約有80%的民眾曾受便秘困擾,便秘可以說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一般來說,每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如果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或是解便時感到不順,就算千呼萬喚仍「屎」不出來,就是「便秘」。天冷活動、飲水量少 便便不順暢為什麼冬季會影響排便呢?事實上,冬季發生便秘的原因跟我們不常活動確實有關。由於冬天氣候寒冷,減少了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導致排汗量比較少,連帶影響喝水量的降低,因此,糞便中的含水量便跟著降低,造成不容易排出的乾硬大便;另外,家中若有開暖爐或是電暖器的習慣,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下,會加速體液的散失,體內水分愈發不足,排便更形困難。如果再加上寒流來襲,窩在溫暖家中比出門運動更吸引人,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因此暫停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天氣冷就更懶得運動,在久坐不動的 狀況之下,腸胃蠕動會趨於減緩,這些都是冬天便秘情況惡化的原因。便秘原因多 9個常見因素要留意1、纖維、水分攝取太少: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蔬果吃得少,開水喝得少,都會造成便秘發生。2、纖維質攝取過多,水喝太少:纖維攝取過量,但是,水分吸收得太少,是許多成年人便秘的原因。3、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甲狀腺疾病、尿毒症、高血鈣 症、硬皮症、中風、胃腸蠕動不良、大腸 激躁症、大腸腫瘤等,都會引發便秘。4、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壓藥物、鎮靜劑、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鈣片、 含鐵劑的補充物、含鋁胃藥、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或咳嗽藥等。5、濫用瀉藥:有些人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才健康,或是為了減肥而長期濫用瀉藥,影響腸道的自然蠕動功能,從而降低對糞便壓力反應的敏感性,產生藥物依賴性,繼而造成「頑固性便秘」或是「習慣性便秘」。6、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腸道蠕動功能將受到影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久越乾燥,以致便秘發生。7、腸道老化:因人體自然老化導致腸道益菌減少、蠕動減緩,排便反射也會變弱,加上老年人活動量少,容易造成便秘。8、油脂攝取不足:很多人怕胖而限制油脂攝取,糞便不夠滑潤,也可能引發便秘。9、孕期:因胎兒壓迫,孕婦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改善便秘 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若因為疾病或藥物引起,應向醫師反應,依據身體狀況給予適當治療或更換藥物,通常能有效改善;而針對大部分非器質性的便 秘,若症狀不嚴重,可考慮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改變,如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或養成固定時間排便,腸道也會每天在固定時間蠕動,就能排便暢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纖維質及水分攝取,多喝水是增加水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膳食纖維可從含量豐富的地瓜、蘋果、燕麥、竹筍、芭 樂、芹菜、菌菇等天然食材中取得;此外,適量補充益生菌或是酵素,食物中味增、泡菜中也存在一些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的胖子?過胖無三高 死亡風險仍高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七,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等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五七一九人,男女各半,其中BMI超標,但並無三高有四九三人,平均四十三點三歲。分析十三點七年資料,相較其他體型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葉姿麟說,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呼籲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世上沒有健康的胖子 醫:過胖無三高死亡率高於一般人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47.97%,幾乎 每二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葉姿麟表示,研究首次調查過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結果呈現正相關,她警示: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肥胖潛在健康風險高。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總共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5719名,平均44歲,男女各半,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也就是BMI超標,但並無三高的人共493人,平均43.3歲。分析長達13.7的資料顯示,所有受試者共發生449起心血管疾病或死亡事件,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占25起,經計算,比其他體型的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駐診醫院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她發現,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自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自己很健康。葉姿麟表示,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推估是持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她呼籲,千萬別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或一時胖沒關係,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09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瘦腿翹臀 在家也要動起來
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避疫、居家工作,導致很多民眾每天的運動量大大減少,俗話說「久坐不動而百病叢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健身,在家也要「動」起來;紐約洋子健身全明星的教練團隊此次帶來專業的健身知識和在家就能做的簡單、易學的準確健身動作,幫助民眾擁有健康、積極的居家生活。亞洲健美冠軍、洋子健身創辦人之一曹新麗表示,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外出減少,若久坐不動,會導致肌肉流失、血液循環變慢,進而頸椎、腰椎等身體多個部位容易出現問題;肌肉非常重要,特別是35歲以後,若不鍛鍊,年齡越大肌肉減少的速度越快,因此年齡越大越需要健身。曹新麗說,健身是一個統稱,包含減肥、塑形、增肌、體能康復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並非獨立實現,往往是同時進行、相輔相成,例如減肥鍛鍊的同時,刺激肌纖維,增加肌肉和力量,從而加快代謝,提高身體機能。曹新麗表示,通常較為合適的健身頻率是每周三至五次,每次一小時,有氧和無氧運動相結合;跑步、跳健美操等屬有氧運動,最好持續半小時以上;無氧運動是抗阻力運動,例如深蹲、舉啞鈴等。「何時開始健身都不晚」,曹新麗說,「我指導過一名70歲的華人健身,他60年沒運動過,幾乎是從零開始,協調性、柔韌性都不好;健身半年下來,他減重35磅,肌肉增加很多,從一個俯臥撐都不能做,到一次可做近30個標準男士俯臥撐,平板支撐可堅持五分鐘,只要堅持且方法正確,就一定能看到效果。」居家健身動作示範●拉伸動作 激活肌肉洋子健身教練李剛指導全身拉伸動作,可以作為健身開始的熱身動作,激活肌肉。.動作1:雙腿、雙腳向兩邊張開,曲膝到大腿與小腿的角度接近直角,雙腳外八形,膝蓋與腳尖在一條直線上,雙臂在兩腿之間,手觸地面,腰背挺直。.動作2:一隻手保持不動,另一隻手臂向上抬到與地面成直角,小拇指內旋,同時頭部同方向轉動,眼睛看向手部,保持五秒,換邊做同樣動作。.動作3:回到動作一,雙腳伸直,同時臀部向上,然後雙手握住一隻腳腳面,停留五秒,再轉向握住另一隻腳腳面,停留五秒。●單腿墊步硬拉洋子健身教練崔Crystal指導「單腿墊步硬拉」,是訓練臀部和大腿後側的黃金動作,非常適合久坐的人群,激活一下臀部和大腿後側肌群。用家裡的瓶裝礦泉水做道具,或者一桶油、牛奶等都可以,重量在兩至五磅。(影音來源:記者朱蕾).動作1:直立、雙腳打開與髖關節同寬,一隻腳往後撤一步,腳尖點地,重心放在前腿;雙手各拿一瓶水,放在身體兩邊;挺胸抬頭,背部穩定,肩胛骨稍微回縮。.動作2:然後臀部向後伸,同時微微曲膝,感受到張力,到極限後,臀部發力再把身體推回到起始動作,重心始終在前腿。這套動作重複15次,然後換腳做同樣動作和次數;每天做三到四組為宜。●鍛鍊肩膀肌群Crystal還帶來一套能夠鍛鍊肩膀及肩膀肌群的動作,有助形成女生希望擁有的直角肩。.動作1:身體直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各拿一隻啞鈴或一瓶礦泉水,雙臂在身前向上抬到大臂與地面平行,小臂與大臂成直角。.動作2:然後雙臂向兩側打開,到與肩膀成一條直線,雙臂向上慢慢推、慢慢放下來。.動作3:雙臂再回到身體前,上臂仍保持與地面平行。反覆做幾次。這個動作的關鍵是要慢,因為居家訓練的重量比較輕,若速度過快,完全是在用爆發力,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椅子俯臥撐教練林Jimmy指導椅子俯臥撐的動作,鍛鍊胸部。(影音來源:記者朱蕾).動作1:準備一張帶把手的椅子,身體面向椅子,雙手抓住把手,把身體撐起來。.動作2:雙腳向後退並伸直,臀部加緊,肩膀下沉。.動作3:吸氣時,手臂彎曲,身體向椅子方向移;呼氣時,手臂伸直,身體回到原位。這套動作連續做10至12次;若手臂撐不住,膝蓋可稍微彎曲。●深蹲訓練教練牛凱指導深蹲訓練,可起到練臀、瘦腿的作用,有助擁有翹臀。.動作1:身體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動作2:下蹲過程中,腳面不離開地面,雙臂抬起到與身體成大約45度.動作3:雙手輕握拳相碰,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起來時,腿部和雙臂還原。
-
2021-01-05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腰痠背痛?日本骨科專家授10秒舒緩法在家跟著做
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緩解腰痛!日本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井上留美子表示,腰椎疼痛跟身體的保養不夠有關,想要緩解腰痛可藉由一項伸展運動,在不會讓腰部感到疼痛的程度內,保持身體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有助於緩解腰椎關節疼痛,呼籲民眾運動前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運動前伸展運動 緩解腰椎關節疼痛井上留美子表示,許多人有腰痛的困擾,主因是身體日漸衰老和疏於保養,導致身體變得僵硬。不同於體能良好的運動員,經常有腰椎關節疼痛等複雜的問題,這都是因為身體的保養做得不夠的原因,因此日常生活要好好做伸展運動。運動前只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不過腰部的「轉動腰部」伸展運動,實際上效果不大,大腿二頭肌(大腿內側)的柔軟度,才是正確使用腰部的關鍵。伸展運動緩解腰痛 適用族群不分老少想要緩解腰椎疼痛,井上留美子推薦了一個伸展運動,作法是先坐在地板上,將膝蓋彎曲,用手臂抱住大腿,讓胸部和大腿緊密貼合,保持狀態並將膝蓋往前伸,身體向前彎曲直到不能再彎曲,並維持5到10秒鐘。不過伸展膝蓋若讓胸部和大腿分開,就不會產生效果,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這項伸展運動不只適合一般民眾,也適合50多歲中年人,或許這個年齡層很少能做到身體向前彎曲、手牢牢貼在地板的動作,但是只要每天持續伸展二頭肌的肌肉,就掌握了腰部護理的基本概念。 抱膝維持身體向前彎曲 保持姿勢5到10秒「雙手保住彎曲的膝蓋,身體向前彎曲的同時,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就是緩解腰痛的關鍵對策。」井上留美子提到,身體向前彎曲的動作屬於靜態伸展,效果比較小。想要緩解腰痛,重點在於在不讓腰部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維持抱膝蓋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尤其運動結束前做會很有效果。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1-03 科別.呼吸胸腔
久坐久站 當心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久坐、久站,又常在晚上吃大餐、睡前吃消夜,當心因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失眠。雙和醫院團隊分析國內上萬筆睡眠呼吸中止症資料,發現逾三分之一淺眠或失眠,其中大部分竟是因為長期久坐、久站,造成下肢水腫,平躺時水分回流,刺激上呼吸道引發,進而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不好。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指出,失眠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是臨床最普遍的睡眠障礙,團隊為釐清兩者關係,進行為期四年的研究,發現因為失眠求診的患者中,有五成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中,逾三分之一淺眠或失眠。團隊透過穿戴裝置,監測頸腰圍、體脂肪、睡眠聲音等,分析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表現型。劉文德說,淺眠型患者多體脂肪及肌肉組織少,體較瘦,上呼吸道受到過敏或先天呼吸道狹窄等影響,大腦為維持呼吸暢通,睡眠時若氣流不順,刺激上呼吸道使肌肉緊繃,就會讓人因此被刺激而警醒。深眠型患者則同樣有呼吸道狹窄問題,但大腦在睡眠時使上呼吸道肌肉放鬆,所以患者可能因此吸氣不足,在偵測時,易出現憋氣後又大吸一口氣的狀況。劉文德表示,這類患者多數較肥胖,頸圍與腰圍較寬,睡眠缺氧情形嚴重。但上呼吸道沒有問題的人,若長期久站、久坐、不運動,體內循環不佳易滯留水分,平躺時,水分回流到上呼吸道,就會造成刺激,進而產生呼吸中止,被稱為水分滯留型,表現方式與淺眠患者類似。劉文德表示,常見晚上愛吃大餐、睡前吃消夜引起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劉文德表示,若因生活習慣導致水分滯留引發睡眠呼吸中止,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如晚上運動減少體內水分,治療胃食道逆流等,即有機會逆轉症狀。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患者別怕惡化不敢運動! 物理治療師:試試這3動作
63歲的陳太太登山不慎摔跤,雙手反射性撐地,右手不慎骨折,趕緊下山治療才發現是骨質疏鬆患者,原本熱愛運動的她,自此不敢做劇烈運動,最多飯後散散步就當作「有動」,再次檢查骨質密度不升反降。物理冶療師周昭如表示,避免骨質疏鬆惡化,運動是其中一項方式,但得做對運動,且避免使用到容易骨折的關節處,才有辦法做對運動,避免骨鬆持續惡化。骨鬆患者 最好選擇重訓骨質疏鬆患者的運動方式,最好選擇「重訓」,也就是阻力運動,不過不是要比照館長或是健身網紅,拿著幾十公斤重的啞鈴狂舉,有些動作是骨鬆患者做不得的,且重訓的姿勢也得因應疾病調整。周昭如表示,根據統計,骨鬆造成的骨折最容易出現在脊椎、髖部和手腕三處,其中脊椎以胸椎第七、第八及第六節發生骨折機率更高,因此前彎以及合併旋轉的動作,對於骨鬆患者是「最危險的動作」。以深蹲的姿勢為例,初學者很容易在深蹲時,上半身沒辦法維持一直線,骨鬆患者若要接觸深蹲,鍛鍊下肢的肌肉強度,只要姿勢一不正確,就可能導致胸椎骨折。因此骨鬆患者在接觸深蹲時,可以先坐在椅子上,將腰桿挺直,再做前傾動作,先感受一下,深蹲時,脊椎維持一直線的感覺,熟悉後再嘗試深蹲;又或是可以在深蹲時,手持直線棍棒,讓頭部到腰部都緊貼在直線棍棒上,做深蹲時也不怕脊椎走位,避免骨折的風險。可以維持脊椎呈現一直線後,再學習深蹲時,呼吸到後外側背部肋骨,可增進腹橫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跳舞瑜伽 轉腰易傷髖關節周昭如表示,很多骨鬆患者對於重訓都有個迷思,「那是屬於健康人而且是年輕人的運動」,因此會改嘗試跳舞、瑜伽等有氧運動,但這類運動很容易會有腰部旋轉的動作,這動作很可能一轉,髖關節就裂開;骨鬆患者得知自己有骨密度的問題時,最好先尋求專業,量身訂做課程,否則任何運動都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而踩到地雷。她建議骨鬆患者的最佳運動方式仍是重訓,重訓看似會增加骨骼的壓力,實際上是增加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配合度、協調度,重訓是沒有辦法增加骨質生長,但當肌肉變強壯,可以降低骨骼受力,反而是保護骨骼的方式。長期久坐 骨鬆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有許多骨鬆患者都是骨折後才發現骨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骨鬆危險因子,年齡超過50歲、女性、抽菸喝酒、曾有髖骨骨折病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類固醇或已服用3個月以上等都需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久坐的民眾,也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50歲以後的女性,每2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50歲後的男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呼籲可以定期篩檢,也建議平時就應該維持運動習慣,加強肌肉強度,一旦被診斷為骨鬆應隨時調整動作,避免受傷增加骨折的風險。
-
2021-01-02 科別.心臟血管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過去血管阻塞性疾病被人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年齡卻有逐步年輕化的現象,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長期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提高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或產生血栓的機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八千例截肢手術,其中因動脈阻塞而截肢的約近六千例,而即使做了截肢手術,在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高達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所以民眾應該要對此類的疾病更加的認識及做更有效的預防才對。下肢動脈栓塞難察覺 嚴重者恐截肢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針對嚴重型動脈阻塞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以及介入導管手術兩種,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導致血管壁細胞增生,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塗藥支架等醫療器材,用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血管再次阻塞,若是血管鈣化嚴重或斑塊太硬的患者,也可考慮搭配血栓及斑塊旋切導管治療,可有效的將下肢血管壁鈣化的部分磨碎、清除,打通狹窄動脈,讓血流變好。久坐久站族注意 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洪俊聲醫師解釋,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是靜脈的血流較動脈慢,而下肢靜脈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洪俊聲醫師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導致血液速度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有傳統導管溶栓術、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以及經皮機械性血栓去除術,治療目的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日常生活習慣要良好陳志成主任提醒民眾,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易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應注意保暖,此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天冷手指凍到發紫是血液循環太差? 醫師警告「3種顏色變化」小心會截肢
-
2020-12-2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噗妮聊護理:腎臟健康拉警報 五招保健防水腫
「我覺得腳很脹,無論擺什麼姿勢,都覺得腳很不舒服。」「越接近傍晚、越覺得腳好腫脹,穿鞋⼦的時候更不舒服,甚⾄有時候連鞋⼦都穿不進去。」在診間內,不時會聽到病⼈這樣的主訴。此時,醫師在病⼈的脛骨或腳背上⾯按壓約莫2~5秒鐘,發現按壓部位凹陷、⽪膚回彈的速度很慢,判定是下肢⽔腫導致的不適感。難道是腎臟出了問題?⼤家對於⽔腫的出現,常常就會直接聯想到腎臟疾病。 ⼈體的腎臟具有⾎液淨化的功能,當⾎液流經腎臟時,腎臟會過濾體內廢物及電解質,將含氮廢物與過多的體液,⼀部分回收⾄體內循環;另⼀部分則形成尿液儲存於膀胱, 進⽽排出體外。除了⾎液淨化之外,腎臟亦具有許多重要的功能,例如:分泌賀爾蒙、調節電解質平衡與體內酸鹼度...等等。當腎臟功能受損,可能會造成⾝體部位⽔腫。最初,可能會出現眼瞼浮腫的狀況,當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導致無法順利將體內多餘的⽔分、鹽分排出,進⽽造成全⾝性的⽔腫。如何預防及減輕水腫的五種日常保健方法:1.避免攝取含鹽量⾼的食物,例如:醃製品。2.臥床休息時,可將⽔腫部位(例如:四肢),抬⾼過⼼臟位置,促進⾎液回流。3.避免久站或久坐,適度活動以提升淋巴液回流。4.每⽇定時測量體重並記錄,建議於每⽇早晨⼀下床後,使⽤同⼀台體重計測量體重並記錄。5.觀察每⽇排尿量,當排尿量減少、體重每⽇增加0.5公⽄以上或⽔腫加劇,需由醫師進⼀步評估與治療。 然⽽,⽔腫只是⼀個臨床症狀,因此當症狀出現時,並不完全代表就是腎臟出問題。除了腎臟病會導致⽔腫以外,⼼臟、肺臟、肝臟...等等器官出問題時,皆有可能會造成⽔腫; 亦或前⼀天吃太鹹的食物,隔天早晨也可能會出現⽔腫情形。當出現⽔腫症狀,仍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判斷,才能確立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延伸閱讀】 -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的頭號兇手是高血壓!愛吃這種「高鈉零食」恐血壓飆
43歲的李小姐,是一位內勤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活動的時間;加上她熱愛追劇,平時休閒活動就是坐在家中吃零食、看電視,不知不覺體重一年比一年重。 直到今年,她感覺到左手容易發麻無力,且發麻感覺愈加明顯。但因為沒為生活上帶來什麼不便,自認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但家人聽說她的症狀後,安排她到院健康檢查,才發現有腦血管已阻塞,再晚一步,恐引發腦中風。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許多人認為,年紀大才會有高血壓的問題,事實上,其實不管任何年齡,只要飲食不控制,也沒有運動習慣,高血壓問題很快就會上身。 他進一步說明,當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是沒有明顯症狀與感覺的,都是在健檢或看醫生時,才發現自己有血壓高問題,甚至有人是已經發生了腦中風,才發現有高血壓。 高血壓可說是發生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之一!國民健康署指出,有三高問題的民眾,未來5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與非三高個案相比,有高血壓者是2.8倍,而高血糖、高血脂者則分別為2.9及2.4倍。 再根據95~98年中風登錄資料庫的結果也顯示,高血壓、糖尿病的民眾罹患中風後,也比其他人更容易有失能的情形發生,而失能後,會為家庭的經濟及心理帶來極大的負擔。 錢政平指出,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終身的發生率是六分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共奪走12,176條寶貴的性命,其危險性不容小趨。 以李小姐為例,久坐、不運動又愛吃洋芋片,洋芋片的鈉含量高、熱量也高,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長久下來,若不加以控制,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風險。 錢政平提醒,雖然處於忙碌的生活,也別忘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建議別在久坐不動,而應該動起來,把握「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心跳要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降低引發腦中風的風險。
-
2020-12-23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全身僵直 體育師罹脊椎小面關節炎
「痛到令人無法動彈。」一位40歲的楊姓體育老師,長年運動、訓練,偶爾因為下背痛到睡不著,某次搭乘捷運準備起身時,下背一陣酥麻,僵直到無法動彈,險些來不及下車,他長期服用止痛藥皆沒辦法改善,最後確診為「脊椎小面關節炎」,透過熱治療才改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脊椎骨科主任吳孟晃表示,脊椎小面關節炎較難診斷,需經過神經阻斷確認病灶才能正確治療,脊椎小面關節炎屬於慢性下背痛的一種,占比約15%至45%,等於是每三至五名下背痛患者,就有一名是脊椎小面關節炎患者。吳孟晃解釋,脊椎中有72個協助人體運動的小型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就占三分之二,主要是負責脊椎的前後運動、穩定脊椎等功能,出問題時可能導致慢性背痛,脊椎退化或脊椎滑脫,嚴重時會壓迫神經影響運動功能。針對脊椎小面關節炎疼痛的病人,可採用復健、口服藥物或注射、高頻熱凝療法等治療方式,北醫附醫引進的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是先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精準辨識出患處後,再提高超音波能量加熱患處組織,可有效降低病人疼痛,局部無侵入性且具高度安全性,療程約一小時,目前已成功治療7位病人,效果顯著。吳孟晃表示,現代人長期久坐、久站等處於不正確姿勢都有隱性的下背痛問題,等到症狀出現,往往都已經過了幾年,近年更是常發現運動型的下背痛患者,男性過度重訓,導致下背肌力出狀況。他呼籲,民眾久坐或是長時間滑手機之後,可以做簡易的復健姿勢,先是雙手抱著後腦勺,頭稍稍躺著,手部往前夾,久坐之後起身,做30秒,每天可以累計做100下,即可舒緩肩頸、腰部的肌肉。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 靜脈曲張者 最好別泡湯
寒流發威,泡湯旺季到,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孟霖特別提醒,有靜脈曲張的人不建議泡湯。靜脈曲張的患者多半是血管瓣膜有破損、閉鎖不全,泡在高溫熱水,血管一經擴張,容易逆流而腫脹,還可能因為皮膚癢而去抓,導致出血惡化。靜脈曲張常見於久站或久坐族生活型態者,包括需要開刀的醫療人員、站櫃小姐、空服員、老師、餐飲業服務員、廚師、金融業工作者、司機等。「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特別是年紀越大,血管越退化。」李孟霖表示,在夏天因靜脈曲張就醫患者比冬天多,就是因為氣溫較高,血管相對容易擴張。研究顯示,靜脈曲張與基因遺傳有關,甚至與深層靜脈血栓有關,李孟霖指出,有靜脈曲張的病人比一般人,有高達5倍的機率會出現深層靜脈血栓,甚至出現致命的肺栓塞,「千萬不能輕忽初期無痛感的靜脈曲張」。李孟霖表示,當腳出現腳痠、麻、腫脹、痛及半夜睡覺常抽筋驚醒,就要當心靜脈曲張,如果不及早治療,晚期可能會出現腳踝顏色變深及傷口潰瘍不易癒合,需要截肢的狀況。如何預防靜脈曲張?李孟霖建議,久站、久坐族可穿彈性襪先行保護改善,平常多保持自然的走動,游泳是最好的運動,但不建議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練習重力訓練,容易加速患處惡化。
-
2020-12-17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腳跟痛 當心長骨刺
久坐或常走動,小心足底筋膜炎也會找上門,從事金融業的37歲男子,最近只要稍微長時間走動,腳跟就劇痛,起先他以為是疲勞不以為意,但始終沒改善,只能跛著腳走路,就醫後才查出是足底筋膜炎,且已有長期發炎及骨刺增生情形,經醫師治療,才不再舉步維艱。收治男子的樂活診所醫師楊椒喬說,患者的工作形態需要久坐及走動,但最近只要久走,腳後跟就劇痛,腳踝也會隱隱作痛,就醫時為他照X光,並做超音波檢查,發現他足跟處已有鈣化點與發炎,以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大幅緩解。楊椒喬說,治療足底筋膜炎的PRP組織修復生長因子注射療法,是自患者本身抽適量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取上層富含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再注射到病患需要治療的組織上。可促進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活化,幫助受傷的組織恢復,無論是肌腱韌帶或關節軟骨等軟組織都適用,患者再搭配施打水介質震波,能刺激患部產生新的生長因子,達到組織再生。這名患者接受連續三個的療程,足跟疼痛已明顯改善,終於不必再舉步維艱,可以全力拚業績。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久坐不動、要求完美 自律神經易失調
案例故事:20歲的小花是一名國際舞者,年紀輕輕就是舞林常勝軍,卻在某次訓練中,因無法正常排汗昏倒。怪病纏身的小花徘徊醫院各科別,始終找不出病因,無法比賽的她變得自卑、無法社交,直到因緣際會做了自律神經檢查,確定是自律神經失調,經治療終於又回到最愛的舞台。女病患為男性兩倍,20至40歲女性常見。在台灣,像小花一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數目比想象中的更多,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提及,台灣30年前精神科門診患者以思覺失調症最多,15至20年前漸漸轉變成憂鬱症最多,近年焦慮症門診增加明顯。因為社會進步,小病求助精神科的民眾變多,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輕症,且多不會有劇烈健康危害,至今門診人數還是少數。自行運轉的神經,心跳、呼吸都歸它管。劉嘉逸解釋,自律神經屬於自行運轉的神經,不像手腳動作是可以掌控的。由自律神經管轄的包含心跳、呼吸及各內臟運作,即使睡眠中,心臟也會繼續跳、腸胃也會持續工作,不會因為睡著就停止呼吸,這都是自律神經的功勞。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讓原本可以自己動的內臟,如心臟、呼吸器官、腸胃、膀胱等失控。劉嘉逸表示,自律神經失調與內在體質最有關,自律神經敏感的人,即使沒有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等交感神經問題,或頻尿、拉肚子、便祕等副交感神經問題。輕者耳鳴、心悸、腸躁;重者早衰、神智不清。劉嘉逸提醒,若民眾出現經常心悸、呼吸困難、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跑遍醫院也找不出原因,吃藥沒改善,就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劉嘉逸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種疾病,更像是一種症候群,讓人產生「全組壞了了」的感覺,對全身各部位都有影響,不可輕忽。自律神經臨床症狀,輕度會有耳鳴、心悸、盜汗、暈眩、腸躁症;中度則可能出現聽力異常、內分泌失調、性機能退化或視力模糊;一旦進展到重度,不僅會有心臟肥大問題、更可能會有長期睡眠困難、早衰老化嚴重,神智不清、痴呆症等症狀。不愛運動者,自律神經缺乏訓練,不進則退。既然自律神經失調不容小覷,誰是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首先是久坐、無運動習慣者,自律神經缺訓練,不進則退;再者是抽菸喝酒者,據科學證據顯示,酒精及尼古丁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退化,還有失眠及心肺功能不佳者神經遭破壞,增加風險。張勳安解釋,自律神經就像警報系統,提醒身體需休息。但高壓族或完美主義者,為追求完美,無視身體警訊,也是自律神經失調高風險群;糖尿病患則是因神經系統常年泡在糖水中易病變。另外,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思覺失調都與大腦某區域功能異常有關,因此彼此常伴隨出現。氣候變化引不適,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張勳安也說,自律神經是為了讓生物面臨挑戰得以存活,演化過程中保留的救命工具,如野外遇到黑熊,自律神經能一秒啟動,讓心跳加速以利戰鬥或逃跑。天氣、氣壓、濕度變化,對人類而言都是挑戰,因此季節、溫度變化,不論是變熱排汗、轉涼血管收縮,自律神經頻繁啟動。近期天氣逐漸轉涼,自律神經失調高危險族群,因自律神經功能不佳,面對氣候變化更可能不適。張勳安強調,自律神經可透過鍛鍊,強化功能,民眾可透過泡湯、定期做有氧運動,訓練排汗及血管收縮,保持充足睡眠,就能讓今年冬天不再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易自律神經失調體質1. 個性容易緊張2. 工作壓力大3. 生活步調緊繃4. 長期睡眠品質不良者5. 糖尿病、更年期、憂鬱症、焦慮症、甲狀腺功能低下6. 完美主義者7. 休閒不足者資料來源/張勳安、劉嘉逸醫師製表/陳婕翎 ■聯合報
-
2020-12-10 科別.骨科.復健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現代上班族由於工作時間相當長、生活壓力又大,當壓力來襲就容易緊張,一緊張起來、肌肉就不易放鬆,因此,「這裡痠、那裡痛」對許多人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腰痠背痛久了不處理,放任肌肉緊繃與疲勞,將會變成慢性疼痛,嚴重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發炎,千萬不可忽視!久坐、少動、姿勢不良 痠痛三大主要元凶除了長期姿勢不良會影響痠痛,若久坐不動、缺乏運動,也是促成痠痛的殺手。若你認為痠痛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痠痛早已不是老人的專利,而是大家都曾經有過的經驗。至於不喜歡運動的人,體內新陳代謝也會逐漸變慢,使得體內廢物不易排除,於是痠痛也會跟著繼續積存,因為肌肉痠痛代表新陳代謝的廢物(乳酸)囤積在體內,唯有增加新陳代謝,乳酸才能順利排出體外,才不會引起痠痛。腰痠背痛除內科疾病 大部分因姿勢不良引起既然痠痛如影隨形,到底身體哪些部位最容易痠痛?根據醫學研究,80%的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一次腰痠背痛的經驗,由此可見,在身體各部位痠痛的情況來說,又以腰痠背痛最為常見。有的人猛然彎腰,突然造成急性腰扭傷,俗稱「閃到腰」,痛到無法站起來!「腰痠背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相信這一句話能夠充分表達患者的痛苦心聲。復健科醫師武俊傑表示,腰痠背痛發生的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腸胃不適等引起之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的不正確,或因老化形成的骨刺,或受到外力傷害所引起,其中又以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不正常的動作,導致腰背部承受過度壓力引起者占大多數。 此外,包括肌肉韌帶拉傷、骨刺或椎間盤軟骨突出症等,還有如運動傷害、提重物、久坐,甚至是咳嗽、打噴嚏等,都可能導致急慢性腰痠背痛,尤其是久坐不動造成的腰痠背痛,也有與日俱增的趨勢。冰敷、熱敷依部位腫脹與否決定 冰敷助消腫止痛腰背部就如支撐房子的樑柱,一旦腰背部初期出現痠痛症狀,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與復健,經過10年或20年後再出現問題時,症狀將會變得嚴重,治療上相對棘手。許多人一遇到腰痠背痛時,便會馬上聯想到熱敷,但是也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甚至有的人主張應該先冰敷24小時,更有人認為應該先冰敷72小時,到底熱敷與冰敷兩者誰先?還有應該敷多久時間才正確?武俊傑指出,要先採用冰敷或熱敷完全要看受傷部位是否有出現腫脹的清況,如果有腫脹必須先冰敷,因為冰敷的目的是要讓血液循環變弱一點,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因此,若屬於急性拉傷或局部拉傷,最好先採用冰敷,等到已經消腫之後,就應開始熱敷。至於要冰敷多久時間?武俊傑說明,完全要視消腫狀況決定,有的人很快的在一天之內24小時即消腫,即可接著熱敷;但是也有的人需要3天才會消腫,於是接著熱敷。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泡溫泉也可達同樣效果熱敷目的在於使患部附近的肌肉放鬆,並促進血液循環,使受傷部位得到舒緩,進而促進傷部癒合;若肉眼無法判斷是否有腫脹的話,一般在冰敷1天之後,即可接著熱敷。但是,如果因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會使肌肉變得緊繃,此時就應該直接使用熱敷,讓週邊肌肉放鬆,或者泡溫泉,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該掛哪一科? 醫師教你從對應位置分辨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0-12-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曲張勿輕忽 併發症有致命性靜脈血栓
52歲鄭姓男子患有下肢靜脈曲張已多年,2年前曾在診所接受硬化劑治療,但數個月後又復發。一周前他突覺右腿下部有紅腫、熱、痛現象,因止痛藥治療無效到醫院就診,發現下肢重度靜脈逆流併表淺靜脈血栓,緊急進行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及血栓切除手術,術後右腿腫痛很快消除,隔天順利出院。75歲吳姓婦人雙腿熱紅水腫已困擾近一年,因醫院檢查顯示心臟及腎臟功能正常,持續在感染科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情況並未改善反發生全身藥疹,檢查發現雙腿下部已有脂皮硬化、發炎指數稍高,但白血球數正常外,雙下肢有重度靜脈逆流。經安排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後,雙下肢熱紅水腫明顯改善,不需服用抗生素及消炎藥。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外科兼靜脈曲張特診醫師林老生說,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病因是靜脈內瓣膜閉合不全,以致站立時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臨床上表徵及症狀每位病人雖皆不盡相同,但久站或久坐後雙腿沉重、腫脹痠痛、瘙癢、半夜抽筋卻是常見的共同症狀。明顯的浮腳筋目視即可診斷,但肥胖少運動的年長者如上述吳阿嬤,則要借助靜脈超音波、靜脈血流檢查才能正確診斷靜脈逆流嚴重度及可能的靜脈血栓,併發症包括常被誤診為淋巴水腫的下肢非感染性蜂窩性組織炎、自發性靜脈瘤破裂大出血、難癒性腿部潰瘍以及致命性的靜脈血栓。林老生說,坊間的硬化劑注射除了短暫不確定的美容效果,不但無法根治,且隱藏過敏、色素沉著、及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因傷口大又多、出血量較多、術後疼痛度和感染風險也較大;根據他過去施行1500多例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的經驗,此手術不但可根除下肢靜脈逆流,病人滿意度也高達95%。林醫師指出,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的產物,不只是美觀問題,且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輕者腿部腫脹、蜂窩性組織炎、大出血、難癒性潰瘍、及心臟回流缺血胸悶,重者靜脈血栓造成致命肺栓塞;微創靜脈內雷射手術則治癒率高、併發症風險低。
-
2020-1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9成有痔瘡困擾! 5方法緩解
痔瘡是肛門疾病中常見的毛病,常在排便用力時,肛門附近的血管叢會膨起脹大向外突出。俗稱「十男九痔」,但十個孕媽也是九個痔?根據統計,大約八、九成的孕媽咪會有「痔瘡」困擾,且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孕媽咪為何容易痔瘡發作?懷孕時子宮越來越大,腹內壓力變大,造成直腸肛門處壓力上升,肛管內軟組織,如痔瘡,就可能因此脫垂出肛門。懷孕期間也會因骨盆腔血流增加,導致痔瘡靜脈叢血流量增加,使痔瘡組織內的血管曲張。越接近生產日期,為減少胎兒分娩阻力,骨盆腔肌肉變得鬆弛,再加上黃體素升高,腸壁肌肉放鬆,腸道蠕動因此變慢。子宮變大後,會往後壓迫直腸,這些情形都會讓媽咪們在懷孕後期越來越難排便,同時也會使痔瘡組織更鬆弛脫垂,痔瘡腫脹更嚴重。以下是孕媽咪對抗痔瘡的建議:1.每日溫水坐浴可緩解疼痛每天採用溫水坐浴,每次約5至10分鐘,可以促進肛門部位血液循環,讓痔瘡腫脹組織消腫,以減緩疼痛。2.避免過長排便時間減少出力排便,過長出力時間會讓痔瘡組織更容易脫垂,建議不要超過10分鐘。3.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培養規律活動或散步,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可練習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腔和肛門的肌肉收縮,促進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減緩痔瘡靜脈叢血液循流不佳問題。4.左側躺下腔大靜脈是人體血液回流到心臟的主幹,位於體腔的右後側,當平躺姿勢時,子宮會壓迫下腔大靜脈,讓回心血流變慢、痔瘡靜脈曲張加重。建議可以多採取左側躺姿式,改善血液回流。5.良好的飲食習慣懷孕媽媽飲食可提高纖維質,尤其可多吃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芹菜、韭菜、蘿蔔、地瓜、玉米等,並養成多喝水習慣,可刺激腸道蠕動。但應注意忌口,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調味品。痔瘡要手術處理嗎?懷孕過程中,不宜手術,可使用溫水坐浴和塗抹藥膏來緩解症狀。若症狀不嚴重,可觀察一至兩個月,再視狀況是否需要手術。若嚴重第四級痔瘡、痔瘡脫垂卡在肛門外造成腫脹疼痛無法正常生活者,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現今有微創減痛痔瘡手術,比起傳統痔瘡手術,可以盡快回到正常生活。
-
2020-12-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還沒發生就該保養!90歲老教授養腎法預防攝護腺肥大
在我的中醫診所裡,常常有年紀大的老伯伯跑來看診,一開始都說是因為睡不好。大家一定覺得睡不好可能跟心神不寧、用腦過度等有關,其實,老伯伯真正的問題在於腎虛。睡不好、跑廁所,就是不願承認腎氣不足。偏偏男人只要聽到腎虛,無論年紀多大,都很緊張,還會反駁「不可能,我還很勇哩!」我記得當朋友帶著她七十歲的爸爸來看診時,神情憂慮加上黑眼圈,倦容十足的說,睡眠不好,總是覺得很累無力,還會一直跑廁所,害他都不敢喝水,因此覺得口乾舌燥火氣大。問診把脈後,我告訴他,因為腎氣不足,影響到泌尿器官及膀胱的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起初老先生還不承認,於是我一一問他:半夜都要爬起來尿尿兩次以上,尿尿時總覺得尿不乾淨?想要尿尿的時候,總要等一、兩分鐘才尿得出來?現在尿尿是不是無法噴很遠,變得又細又弱,還會滴尿?是不是有腰痠、怕冷、四肢冰冷的狀況?老先生的狀況就是腎氣虧虛的一種,這就是攝護腺肥大。在台灣六十歲以上的男人,一半以上都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再加上牽扯到「那話兒」的事,男人都不太願意承認,總覺得有失雄風,總要到嚴重症狀出現,影響生活時才會求助醫師。現在十個男人上門來看診,有九個都有這個毛病,在中醫來說,攝護腺肥大症屬「癃閉」的範疇,主要是因為年老腎氣衰,影響開闔,該開不開,輕則小便不利、點滴短少稱之為「癃」;若小便閉塞,尿不出來,病熱急症稱之為「閉」。兩者都是排尿困難,但輕重程度不同。攝護腺肥大還沒發生時,就該進行保養。其實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男人早該在未發生時,就要進行預防及保養。我在讀中醫實習時,曾跟著一位老教授看診學習,我發現教授走路很快,手腳很靈活,看得出「腎氣十足」,尤其,看診時間兩小時不用中斷去洗手間,完全沒有老人家的樣子。大家好奇一問,老教授果然有一套「攝護腺保養祕方」,延年益壽,維持青春。老教授的「攝護腺保養祕方」:● 洗澡時,利用蓮蓬頭的強力水柱沖下體,從陰囊的根部、會陰到肛門口之間,冷熱水交替,達到紓活血流的作用。● 按摩,蹲下來,手掌從陰囊部位先輕按壓睪丸,若感覺有些痠脹則要稍加使力揉散,之後從腹股溝到會陰部,以打圈圈的方式按壓,將筋結或痠脹揉開,力道由自己感受,天天做,慢慢進步,不要一下子太過強力,反而傷了陰囊。● 泡澡或坐浴,以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這點不只對攝護腺好,對全身都很好。● 規律早睡的生活作息、不憋尿,房事不可過於頻繁、也不必完全禁欲、避免久坐姿勢、不穿太緊的褲子,以免壓迫到攝護腺等。● 飲食方面要減少冰冷、辛辣、含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可多吃南瓜子、堅果類,或茄紅素的蔬果,例如番茄,有助於攝護腺的保健。九十歲的老教授從年輕就開始天天做這幾個養身法,效果非常驚人,從那時候開始,同期男醫師也都開始跟著這麼做,看來男人追求腎好,跟女人追求容貌一樣重要。腎經養生法╱按摩適合按摩腎經的時間為每日下午五到七點,一次按摩以十分鐘為佳。胸腹部的穴位穴位:可手握空拳,沿著身體中央線,從胸口到肚臍上,來回揉推。功效:強化腎經運行。關元穴穴位:在肚臍直下3寸,約四指幅寬處。功效:關元穴可收斂、閉藏元神之處,被視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可幫助調氣。補腎好食材常吃黑色食物 養出好腎補腎食材首選第一便是黑色食物,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黑色屬水,水走腎,想要補腎可多吃黑色食物。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補充腎氣、填腦髓的作用。男人吃更好,因為含有鎂,能夠增強精子活力。黑木耳補氣、生血、滋潤,對貧血、便祕,腰痠腿軟的人非常有幫助。栗子腎之果,治腎虛,腰腿無力,補腎益腰,健脾養胃, 強筋活血。紫米紫米具有滋陰補腎、益氣活血的功效。黑豆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溼、除熱解毒之效,可以養血明目,補虛烏髮;尤其針對腎陰虛特別有效。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4種肥胖類型1次了解! 營養師對症開處方杜絕肥胖上身
每天上下班打卡,久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上班閒暇時吃點小點心,中午再吃個香氣逼人的排骨雞腿便當,回家心情好犒賞自己便召集三五好友聚餐慶賀一番,難過時則不小心將悲傷化為食慾,手邊零食吃個不停,衣服尺寸也就越買越大。營養師提醒,肥胖原因大致可分4種:「基因胖」、「貪嘴胖」、「情緒胖」、「年紀胖」。▸對症處方1:「基因胖」問題在MC4R 但飲食習慣才是重點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科學家發現人體MC4R基因有異,會比其他人更喜歡高脂肪食物。MC4R基因不同原因包含遺傳與變異,因此人在飲食偏好很可能在基因上就決定,另外也有肥胖基因(ob gene)變異,會讓身體缺乏瘦素(leptin),當飽食中樞缺乏刺激,調節食量功能變差,也就常超量飲食。許為捷強調,雖然MC4R基因容易讓人喜愛吃高脂肪食物,但是台灣民眾飲食西化,很多人平時就有高油脂飲食習慣,中午便當主菜經常是炸排骨或炸雞腿,或下班後聚餐也高熱量餐點,這就不一定是基因左右自己,而是生活中就已經習慣高油脂飲食,自然體重漸漸增加,不知不覺演變成代謝症候群。▸對症處方2:血糖不穩定引起「貪嘴胖」 高纖食物穩定飽足感上班族常有的共同經驗,坐在辦公桌前時時刻刻就想吃點心,明明才吃過中餐,飽足感卻只能維持1到2個小時。許為捷解釋,身體飢餓感部份與血糖有關,當攝取醣類來源多為精製糖時,胰島素會增加分泌,把血糖值壓低,大腦感覺到血糖不足時,就會產生飢餓感,造成才吃完正餐沒多久,就想要吃點心。許為捷提供改善「貪嘴胖」的好方法,建議可在正餐時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吃糙米飯,或是大麥、燕麥、全麥麵包等,高纖維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糖,比較不會讓血糖劇烈起伏。當大腦感覺不到飢餓,想要吃東西的念頭自然就減少,同時高纖維食物纖維含量高,也有助於增加飽足感。Tips:意想不到冷飯有助維持體重!許為捷也補充,豆類食物抗性澱粉含量高,此外,當白飯變涼也會漸漸出現抗性澱粉,讓澱粉分解消化速度變慢,降低糖份釋放到血液的速度,當人體不容易感覺到飢餓時,零食也就越吃越少。▸對症處方3:快樂與憂傷都想吃! 「情緒胖」悄悄找上身許為捷持續說明,在臨床門診中,曾經遇到諮詢民眾,業績達標或有開心事,都會想要犒賞自己,決定晚餐吃1頓「好的」,長久下來就把多出的熱量吃到身體。細問原因才發現,諮詢民眾小時候媽媽經常用「好吃東西」做為獎勵,例如考試分數高,就會給予1頓「好的」,結果長大養成了犒賞自己的習慣。許為捷強調,不只是犒賞自己,臨床諮詢中,負面情緒也常會帶起吃東西的念頭,例如工作壓力龐大時,或悲傷焦慮情緒出現時,想要吃東西來讓放鬆情緒,就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遇到這種時候,要觀察自己是不是情緒進食,可以檢視當下自己會不會拿食物來獎勵或抒解、是不是喜歡吃的很撐、食物像是朋友讓自己有安全感。Tips:理解自己為什麼想吃 養成零食分小包與運動習慣許為捷提醒,想要降低「情緒胖」危害,首先一定要解開心裡層面因素,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想要吃,並且寫飲食日記,管理每天吃了什麼東西。制訂目標將食物小包分裝,真的很想吃時就只吃1小包。若是情緒因素,應該想辦法轉移注意力,心情不好可以改養成運動的習慣,除有助於舒緩心情,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對症處方4:年紀增加代謝下降 破解「年紀胖」重點在改變習慣4種類型肥胖中,「年紀胖」最難避免;許為捷說明,超過25歲之後,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肌肉量就會慢慢減少。常有人到了中年食量跟年輕時一樣,甚至吃的更好,消耗熱量遠不如攝取,自然體重就開始顯著上升,部分民眾步入中年後都開始有了「小肚肚」,經常是上述這些原因。面臨年紀增加,許為捷強調,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與年輕時的體態已經不同。辦公室長時間久坐容易缺乏運動,要讓自己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補充足夠蛋白質,維持身體肌肉量,讓基礎代謝率可以保持。當然含糖飲料與精緻甜食,由於熱量非常高,最好能避免就避免,實在想喝飲料時無糖或微糖是較好的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