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主動脈瘤
共找到
47
筆 文章
-
-
2021-05-25 醫療.心臟血管
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怎麼發生?醫師圖文解說
「醫師,我的背好痛…好像被撕開一樣…」躺在推床上的年輕男子一身冷汗,痛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因為上班時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被送到急診室。在一切正常的狀況下,卻突然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所以隨即安排檢查。「當確定診斷為主動脈剝離時,他其實非常的錯愕。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急的狀況,死亡率相當高,幸好在緊急手術後,患者已順利出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醫師回憶,「回診時,他說感覺好像又活了一次,得好好重新思考人生的規劃。」聽到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會認為是老年人的專利,劉殷佐醫師提醒,然而近年來主動脈剝離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也不能大意!突然劇痛、可能猝死的主動脈剝離劉殷佐醫師解釋,我們主動脈壁的構造有三層,包括內膜、肌肉層、外層,這三層構造本來是黏在一起,但是當主動脈內膜破損、產生縫隙時,高壓血流便可能灌入,並撐開主動脈壁。因為會造成主動脈構造整層分離,所以稱為「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往往沒有任何預兆。大部分患者會突然間感到劇烈的疼痛,像刀割、被撕裂的胸、背痛,而且疼痛感幾乎無法緩解。主動脈剝離發生的位置不同,產生的症狀也會不太一樣。劉殷佐醫師分析,如果是從升主動脈開始剝離,患者會以前胸疼痛為主;如果只有降主動脈發生剝離,患者就會感到背痛。除了劇烈疼痛之外,主動脈剝離也會造成嚴重的急性併發症。當主動脈剝離造成主動脈破裂時,將導致大量內出血,患者會在短時間內休克、死亡。主動脈剝離後,蓄積在主動脈壁內的血液會形成「假腔」,逐漸鼓脹的「假腔」可能對「真腔」造成壓迫,進而影響血流,劉殷佐醫師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管路被撐開成兩條不一樣的路,若真腔被假腔壓迫就會造成正常的血流灌入不足的現象,導致器官缺血、缺氧。」依照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可能影響到不同的器官,而出現腎臟缺血、腸缺血、肢體缺血等狀況,如果影響到脊椎動脈,患者可能癱瘓,當腦部、心臟缺血壞死,患者可能當場昏迷、死亡,讓大家措手不及。幸運存活的患者,部分器官可能因為缺血受損而留下後遺症,例如腎臟衰竭、下肢癱瘓等,主動脈剝離的部位亦可能漸漸形成主動脈瘤,隨著時間,主動脈瘤將變大,破裂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必須盡快介入處理。劉殷佐醫師強調,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急症,發作之前,患者感覺一切正常,發作之後,狀況會急轉直下,各種急性併發症陸續出現,進展很快,死亡率相當高。「大家平時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這些慢性疾病都會影響血管的健康。抽菸也對血管有害,最好能盡快戒菸。」劉殷佐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在老年人,但是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能大意。」搶救主動脈,減少併發症臨床上會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區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位置包含升主動脈的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剝離位置局限於降主動脈的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劉殷佐醫師說明,甲型主動脈剝離容易影響腦部、心臟,死亡率很高,必須盡快手術治療;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影響腎臟、腸道、脊髓、下肢等,往往需要住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甲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開放式手術為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打開胸腔、切除發生剝離的主動脈,然後以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支架手術來處理,劉殷佐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手術,醫師會從腹股溝處將導管放入股動脈,在X光的導引下,把一個特殊設計的覆膜支架送到主動脈裡,確認位置後再展開主動脈支架,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再繼續灌入內膜裂孔。「傳統開放式手術是開胸後把剝離的主動脈截掉,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取代主動脈。」劉殷佐醫師說,「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現在可以利用主動脈支架從血管內層把內膜裂孔隔絕開來,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輕、住院天數也較短。」主動脈支架一開始是設計給年紀較大、手術風險較高的族群使用,一般患者若解剖構造符合主動脈支架置放的條件,亦可以考慮使用。接受主動脈支架手術後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日後血管病變的機會。貼心小提醒主動脈剝離是個非常嚴重的疾病,劉殷佐醫師提醒,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飲食上盡量少油、少鹽,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的習慣,生活要規律,避免熬夜,避免情緒起伏過大,最好不要抽菸。即使是年輕人,也要記得定期量血壓,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血壓異常,並積極治療。當氣溫變化較大時,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在寒冷的天氣裡,務必做好保暖避免血壓升高,降低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喔!原文:年輕人也不能大意!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4-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婦不「開心」 北榮瓣中瓣術無痛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是主動脈,隨著老化,80歲後狹窄盛行率約2至3%,嚴重恐會心臟衰竭致死。曾置換主動脈瓣膜的病人,再置換率仍有5%,傳統手術卻因易沾黏及嚴重出血,風險不小,台北榮總透過「瓣中瓣」手術,病患不需全身麻醉插管,就可以讓原本瓣膜正常運作,三年來併發症機率僅0.9%,是老人家不用「開心」的低風險選擇。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是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低侵入性手術,而瓣中瓣就是運用TAVI手術,在原本的瓣膜再裝一個支架瓣膜,宛如TAVI的2.0升級版,可讓年紀大的長者迅速恢復健康,降低二次手術風險。現年80歲的唐媽媽,72歲時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升主動脈瘤,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但近期卻因走路爬樓梯會喘再度就醫,發現第一次置換植入的豬瓣膜已退化造成二度狹窄,需再次手術。張效煌說,考量唐媽媽已屆高齡,這次以「瓣中瓣」解決問題,術後三天就出院返家。值得注意的是,TAVI手術一般經由股動脈(腹股溝處)輸送導管到心臟,透過導管植入支架瓣膜,再把瓣膜狹窄的部位撐開,但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置放的位置比較深,容易壓迫到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導致心跳過慢,甚至造成心跳停止,需放置心律調節器治療,北榮107年迄今,接受TAVI手術的110位病人,成功率達百分之百,且無任何病人於手術中死亡、中風或其他合併症產生,僅有0.9%患者需置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張效煌指出,TAVI醫材已於今年2月納入健保給付,只要80歲以上患者、曾接受心臟手術,經由二位心臟專科醫師判定開刀危險性過高的患者皆可適用,給付也包含瓣中瓣手術,是瓣膜置換手術治療新選擇。
-
2021-04-12 醫療.心臟血管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肥胖是現代社會中相當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成年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44%,其中男性比率達51%,女性比率達36%。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肥胖會讓健康亮起紅燈,並非福氣的象徵。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介夫醫師指出,我們認為肥胖與粥狀動脈硬化,都跟慢性發炎反應有關,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會造成組織的慢性發炎。另外,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共病,這些問題也都對血管造成傷害,大至主動脈、小至周邊動脈都有可能漸漸出現狀況。平時沒症狀,一出事就要命的大動脈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謝福謙醫師表示,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位於體內深處,形成主動脈瘤時,大多數患者都沒有症狀,很難察覺,除非是直徑很大的主動脈瘤,才可能因為壓迫周圍器官而出現症狀。若主動脈瘤是位於靠前胸的部位,患者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若是位於靠後背的部位,可能出現腰痠背痛、腹脹等症狀,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到心臟血管外科檢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相關疾病,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謝福謙醫師說,「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很多主動脈瘤都是擴張到很大才被發現。」主動脈瘤的變大或破裂與血壓有關,血壓越高主動脈瘤越容易破裂,主動脈瘤較小的時候,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隨著主動脈瘤的直徑越來越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如果主動脈瘤長大的速度較快,例如1年長大超過1公分,我們也會建議患者趕快接受手術治療。」陳介夫醫師解釋,「傳統的治療方式,得動手術打開胸腔、打開肚子,把主動脈瘤切除,換成人工血管。近年來發展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利用導管的方式,從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把主動脈覆膜支架送入主動脈,確定位置後再展開支架,讓血流走在主動脈支架裡,不會衝擊主動脈瘤。這種做法的傷口較小,破壞性較小,手術時間較短,病患恢復也比較快。」謝福謙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是相對急迫的狀況,血流會從主動脈內膜破損的地方灌入主動脈壁,而造成劇烈、撕裂性的胸痛、背痛、腹痛。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會將主動脈剝離分成甲型(Type A)跟乙型(Type B)。當剝離部位包含升主動脈時,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這是相當危急的狀況,每小時會增加1-2%的死亡率,需要緊急開刀,進行開放式手術。當剝離部位侷限於降主動脈時,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因為不會影響通往腦部、心臟的血流,則可以考慮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方式來解決。陳介夫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四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在好幾年前就發現有高血壓,但都沒有規則服藥。有天晚上他跟朋友吃完飯,突然感覺胸口好像被撞了一下,之後就開始從後背一直痛到肚子,而且左腳開始發麻,麻完之後就非常非常痛。送到急診室後,立刻幫他做檢查,電腦斷層顯示是乙型主動脈剝離。當時,患者左腳的血壓比上肢的血壓低了60、70毫米汞柱,代表血流嚴重受阻,需要緊急處理。做完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之後,他左腳的疼痛就立刻緩解了,而且手跟腳的血壓也恢復成一致的,幾天後順利出院。嚴重恐截肢的周邊動脈阻塞陳介夫醫師說明,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初期,患者會感到腳變得比較冰冷、偶而會感到腳麻,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越嚴重、血液循環會越來越差,其他症狀也會陸續出現,包括疼痛、無力、間歇性跛行等。「所謂的『間歇性跛行』,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漸漸感到疼痛。」謝福謙醫師解釋,「患者平常在家裡活動可能很正常,但是只要走比較長的距離,可能走了兩百公尺之後,就開始出現跛行的狀況,而必須停下來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患者又可以繼續走,但是再走兩百公尺,又需要停一下。這是周邊動脈疾病相當獨特的症狀。」「再嚴重的話,會開始產生傷口,因為血液供應不足、組織缺血,而形成慢性潰瘍。」陳介夫醫師說,「部分患者甚至會有肢體末梢發紺、壞死的現象,最後可能需要截肢。」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到心臟科檢查,確認是否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盡早進行治療。面對周邊動脈狹窄,務必好好積極改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陳介夫醫師強調,「治療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成因,才是治本之道。而且患者一定要戒菸,才能避免病情迅速惡化。」謝福謙醫師解釋,周邊動脈疾病初期可先用藥物控制,若狹窄程度較嚴重,就需要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有兩類,一類是利用導管在血管腔內進行,包括氣球擴張術、塗藥球囊、血管支架等。另外一類是繞道手術,外科醫師會嫁接一條血管繞過狹窄的部位,讓血流可以順利通過。血管腔內的介入治療屬於微創手術,醫師會從鼠蹊部將導管放入動脈裡,小心地穿過動脈狹窄的位置,然後撐開氣球擴張血管的管徑。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很嚴重,無法使用氣球撐開時,可以考慮使用血管內的斑塊旋切裝置刮除較硬的斑塊。醫師也會視狀況決定是否放入血管支架,以維持血管的內徑。陳介夫醫師說,為了降低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可以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在撐開血管時,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延長血管暢通的時間。倘若延誤就醫,動脈狹窄已太過嚴重,或不適合使用氣球擴張術,就必須考慮繞道手術。貼心小提醒肥胖經常伴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容易危害血管的健康,不容輕忽。這些傷害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日積月累下來,便會形成大麻煩,從主動脈到周邊動脈都有可能出狀況。大家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高鹽、高油、加工食品,正確保養把血管照顧好!原文: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3-22 科別.心臟血管
一破就要命!心外科醫教你如何預防主動脈瘤炸裂
主動脈瘤是主動脈出現異常膨大,當膨大部位的直徑超過正常主動脈直徑的1.5倍以上,就稱為「主動脈瘤」。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吳毅暉醫師指出,主動脈瘤就像氣球一樣,越大越容易破裂;而主動脈瘤一旦破裂了,會導致大量出血,是極度危險的急症。根據統計,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在還有生命跡象時抵達醫院,抵達醫院後,大約有一半的患者無法撐過手術而死亡!主動脈瘤是如此致命,卻往往沒有明顯徵兆。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位於人體深處,摸不到也看不見,在醫院看到大部分的患者在主動脈瘤破裂前並沒有異常的感覺。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有症狀,通常是因為主動脈瘤太大而壓迫到附近的臟器,例如胸主動脈瘤壓迫到返喉神經,因此影響了聲帶的功能,導致聲音沙啞,但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把聲音沙啞跟主動脈瘤聯想在一起,所以非常容易忽略其嚴重性。主動脈瘤型態不同,破裂風險也不同吳毅暉醫師分析,主動脈瘤根據型態可以區分成梭狀(fusiform)及球囊狀(saccular)。梭狀主動脈瘤,呈現左右對稱的膨大,是常見的退化性主動脈瘤;球囊狀主動脈瘤是在血管的局部向外膨出,是所謂「不典型的主動脈瘤」,形成原因可能是感染、創傷,或是在手術的接合處產生的假性動脈瘤。吳毅暉醫師說明:「我們會根據腹主動脈瘤的破裂風險高低來決定治療方式,比如梭狀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在5到5.5公分以下,破裂風險相對較低,大多會先採藥物治療;而球囊狀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即使是尺寸較小,也會考慮介入治療。」藥物的選擇方面,原則上是使用降血壓藥物,尤其是「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希望可以減少心跳次數、降低血壓及減少心臟的收縮張力。假使仍然無法降低足夠的血壓,則需合併使用其他的降血壓藥物來做輔助。積極治療,預防主動脈瘤破裂如果評估起來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則會建議採用手術治療。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患者需要全身麻醉,醫師打開患者的腹腔,將腹主動脈瘤切掉,然後縫上人工血管;吳毅暉醫師說:「近15、20年越來越普及的『血管腔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是一個微創而且相對安全,也具有長期療效的治療方式。」吳毅暉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的做法是從兩側腹股溝,把主動脈支架經由股動脈送入腹主動脈,利用X光確定位置後,將主動脈支架完整的釋放。如此一來,血液便會在主動脈支架內流動,不再衝擊主動脈瘤。術後患者的腹股溝只有很小的傷口。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較,傷口較小、失血量較少、手術時間也較短。因為傷口很小,患者可在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且術後疼痛較少,復原速度快,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患者可以早一點下床、進食,甚至在術後2、3天,只要狀況許可,就能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從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發現,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後30天的致死率比傳統開放式手術少了三分之一,因此是目前治療腹主動脈瘤的主流方式。」術前規劃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吳毅暉醫師說,主動脈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張力與主動脈壁間的摩擦力來固定,但因為血管壁的老化逐漸鬆弛,有時會出現支架位移、血液從支架縫隙內漏到瘤體等狀況,所以術後需要長期追蹤,以確定主動脈支架的穩定性。針對年輕的患者,一般會建議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做比較精確的縫合;至於年紀稍長的患者,因為通常還會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可能無法承受傷口相對較大的開放式手術,因此使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是比較合理的選擇。過去,部分患者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可能只有40%的患者符合解剖學的條件,能夠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但隨著科技進步及更加多元的醫療器材發展,現在大約70~80 % 的病人皆可有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吳毅暉醫師說:「從術前規劃、術中仰賴醫療團隊的專業經驗、合作無間、加上良好的術後照護以及長期的隨訪追蹤,我們可以確保病人的長期療效,並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吳毅暉醫師分享:「曾經有病患是在89歲時主動脈瘤破裂而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術後恢復順利,活到90幾歲高齡。也有患者在70幾歲接受手術,已經追蹤了13、14年,到現在都還可以打高爾夫球。也有相當年輕的患者,因為罹患結締組織疾病而產生全身性的動脈瘤,我們分階段進行,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到腹主動脈,一步一步地進行修補與支架手術。這些都是現代醫療技術進步,讓大家看到的成果。」需要接受腹主動脈瘤篩檢嗎?吳毅暉醫師提醒,如果有主動脈瘤的病史,建議不要舉重物,因為舉重物可能讓血壓在短時間內從120 mmHg衝高到180mmHg,這短短幾秒內血壓突然地起伏,很容易衝擊主動脈瘤而造成破裂。長期來說,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我們的心臟搏動每分鐘大約70下,一整天下來心臟跳動就超過10萬下,也就是說,主動脈瘤一天會被因為心臟跳動而被敲打超過10萬下,血壓分別為120mmHg與160mmHg的風險高低就有相當大的差別。腹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60歲、男性、抽菸及家族病史等。吳毅暉醫師叮嚀,根據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 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建議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腹主動脈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主動脈瘤破裂!掌握您的健康!原文: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先前有藝人於家中浴室猝逝,死因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近日又發生男模在運動後不適,就醫判定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經搶救後仍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高血壓危險性最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進一步補充,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 改變生活習慣 飲食+運動是關鍵而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黃彥彰指出,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另外,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最重要的是,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 血壓高居不下 藥物控制莫輕忽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延伸閱讀: ·主動脈瘤如同體內未爆彈! 「5症狀中1」數分鐘恐沒命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腹主動脈瘤並非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患者可能從腰部痛到後背●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應盡速動手術切除「還以為只是單純的吃壞肚子,沒想到竟差點被死神抓走。」年約70的莊男,家族有主動脈瘤病史,但腎臟功能不佳,沒辦法打顯影劑,從未檢查過血管狀況,某日左腰突然感到一陣疼痛,從後腰桿竄升陣痛感,沒過多久就冷汗直流,跪在地上怎麼也爬不起來,家人趕緊協助叫救護車。不是血管長腫瘤難觸摸到當時恰好是下班的尖峰時刻,送抵醫院時,已呈現休克,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破裂,緊急動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腹主動脈位於兩顆腎臟中間,肚臍附近。腹主動脈瘤並不是指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齡者,男性罹患機率比女性高,家族中有人曾罹患腹主動脈瘤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抽菸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被稱為「隱形殺手」,多數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也難以透過觸摸找到血管膨脹處,常常出現疼痛感,往往已經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各國倡議篩檢勝於治療李紹榕表示,無論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破裂,都難以令人忍受,腹主動脈瘤破掉時,位置通常會靠近脊椎,患者常反映會先感受到腰部膨脹的疼痛,再感受到後背的疼痛。李紹榕說,腹主動脈瘤破裂後,若沒有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八到九成,但隨著台灣醫療系統發達,急救速度快,死亡率相對比過往低。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各國皆在倡議篩檢勝於治療,國內對於高危險群會建議做腹部超音波檢測,若有家族史更是會協助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超過5公分應盡速拆彈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大小介於4到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為5%,一旦超過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將提升至21%,皆會建議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患者,應盡速動手術拆炸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住院準備接受「拆彈手術」,卻在手術當天早上,刷牙準備進手術房前腹主動脈瘤破裂,所以「什麼時候破裂,真的誰也都不敢保證。」有抽菸習慣者也應警覺洪惠風說,美國、英國、瑞典等先進國家,對於65歲以上長者,且為男性、有抽菸習慣者,皆會協助定期做篩檢,國內雖然沒有提供免費的篩檢,但這類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確認是否健康。
-
2021-03-08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瘤如體內未爆彈!心外醫:5症狀中1恐要命
高齡96歲呂阿嬤個性活潑開朗且身體硬朗,每次參加教會活動,宏亮笑聲總是全場焦點,但日前做禮拜時突然暈倒,嚇得教友趕緊將她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主動脈長有一顆主動脈瘤,所幸及時置放血管內支架治療,術後2天便恢復爽朗笑聲。主動脈瘤堪稱「無聲殺手」 出現症狀恐要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劉殷佐指出,主動脈瘤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堪稱「無聲殺手」,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配到全身,一旦主動脈瘤快速膨大而破裂時,可能有猝死風險。劉殷佐補充,主動脈瘤初期往往沒有症狀,當出現胸痛、背痛、聲音沙啞、呼吸喘、腰腹痛等症狀時,代表主動脈體積膨大,已壓迫到周圍器官組織,必須立即治療,以降低破裂的風險。主動脈支架手術 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然而,透過主動脈支架手術,先以小切口將主動脈支架以導管的方式送往病灶處,打開釋放後即可有效阻斷主動脈瘤內的血流,使動脈瘤內的血液凝結,防止動脈瘤因為血壓不斷衝擊而膨大破裂,凡符合條件的患者,都有健保給付,術後通常能很快正常進食及行動,並能於短時間內出院。對於高齡長者而言,當發現主動脈瘤時,劉殷佐強調,凡經評估,若身體狀況不錯,還是會建議積極處理,如同呂阿嬤接受治療後,術後又能自理生活,繼續從事喜愛的活動,並用樂觀開朗的態度帶給大家正能量,這些都是醫療團隊所樂見的。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1原因」發病風險增6倍! 你符合嗎?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腹痛、腰痛8個月治不好?竟藏顆不定時炸彈!
台中烏日57歲賴先生,有高血壓病史,去年底開始腹痛、腰痛,接連看了骨科、腎臟內科、胃腸肝膽科,症狀沒改善,拖了八個月,直到持續腹痛向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經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主動脈剝離引起主動脈弓出現約7公分主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風險,緊急手術救回一命。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胡珀元醫師分析,主動脈剝離以發生剝離位置來區分判定,可分為A型、B型及非典型(近似A型),A型為距離心臟較近的上升主動脈,致死率最高,必須緊急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術才有機會活命;B型主要發生在距離心臟較遠的下降主動脈處,致死率不如A型高。胡珀元指出,此個案屬於比B型危險的非典型主動脈剝離,相當於A型,以CT電腦斷層重組的3D圖可見,從主動脈弓開始出現約7公分主動脈瘤,一般來說只要最大直徑超過6公分以上,就像在體內藏有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一旦出現破裂就可能會立即致命,建議必須立即手術治療。胡珀元說明,此個案採複合式心臟手術,先進行開胸手術後重新修復主動脈弓血管,同時併行微創血管內支架,目前出院後恢復良好,之後只需定期回診追蹤。
-
2020-11-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一點就可能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
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關於這一點,就如我在第一章也說明過的一樣。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書籍介紹書名: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早知道早受益的60個安心就醫常識作者:山本健人 譯者:郭書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山本健人2010年京都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於神戶市醫療中心中央市民醫院擔任不分科住院醫師、外科住院醫師,之後就職於田附興風會醫學研究所北野醫院的消化系外科,現在就讀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專長為消化道外科(消化管外科)。經歷有外科專科醫師、肝膽腸胃科 專科醫師、消化系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等等。座右銘為「想要消除醫師與病患的隔閡」,2017年以筆名「外科醫師KEIYU 」開設了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面面觀」。現於時事Medical、看護roo!、CareNet等網路媒體上連載文章。日本Yahoo!新聞個人專欄 作家。也經營個人的Twitter、Facebook與Instagram帳號。此外也積極到各地向一般民眾進行免費演講等等。著有《不再迷惑!外科醫師KEIYU送你不分科訓練的智慧》(CBR)。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04 科別.百病漫談
肚子好痛!是不是恐怖疾病?醫師教你4項判斷基準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專業醫師教你 怎麼正確看醫生》,作者山本健人】腹痛是每個人都常有的症狀。「雖然肚子非常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自然不痛了。那是什麼造成的疼痛呢?」我想應該所有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腹痛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或便秘使糞便、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非病態性腹痛」。腹部之中有許多的器官:• 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系統的器官• 子宮與卵巢這類的婦科器官• 膀胱與輸尿管這類的泌尿科器官• 主動脈這樣的粗血管這些器官都可能會引起腹痛。在那些種類的腹痛之中,也藏有必須治療的恐怖疾病。要怎麼樣才能分辨出來呢?基本上只要不是讓醫師診察,就很難自己分辨「這種腹痛可不可怕」。原則上我建議「感到不安便就診」這個方針,不過我還是統整了應該要確認的要點,但也只是大致的判斷基準。要點有以下四項:①疼痛的開始方式確認腹痛是突然開始,還是慢慢開始。「突然開始」是指自己能夠詳細說出疼痛是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開始。瞬間發生的強烈腹痛可能是主動脈瘤破裂或腸的動脈阻塞等心血管系統的疼痛,大多狀況都必須馬上接受治療。另外如果是女性的話,子宮外孕破裂或卵巢出血也會是突然發生腹痛的原因。順帶一提,性行為後感覺腹部疼痛是卵巢出血的典型表現。若是這種情況,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無法好好告訴醫師疼痛發生的經過,但是為了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反而是一開始就必須告訴醫師的重點。另一方面,闌尾炎(盲腸炎)、膽囊炎、膽管炎、憩室炎(大腸凹陷處發生炎症的疾病)等發炎性的疾病;手術後的沾粘;大腸或小腸腫瘤導致的腸阻塞等消化系統的疾病,幾乎都是慢慢開始疼痛。此外,發炎性的疾病大部分都是細菌感染所導致,所以通常會伴隨發燒(不過也有高齡者完全沒發燒的病例)。當然,並不是說慢慢開始的疼痛就能放心,其中也有要馬上治療的疾病,所以請按照順序繼續確認下面列舉的要點。②開始疼痛後的經過接著要確認是長時間一直疼痛,還是斷斷續續地疼痛(時而痛,時而不痛的變化)。一般而言,「長時間一直疼痛」與「沒有變化」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需要治療的疾病所造成。另一方面,疼痛有所變化的狀況,其原因大多都是腸炎、便祕、腸蠕動帶來的疼痛(蠕動痛)等疾病,需要緊急治療的情況偏少。③疼痛部位確認痛的是哪個部位。痛的部位不一定,腹部各處都會痛;以及肚臍周圍隱約有些疼痛,不管按壓哪裡都覺得有點痛這樣的狀況,可判斷為腸炎、便祕、腸蠕動等非緊急的疼痛。另一方面,如果「壓了會痛的部位只有特定一處」,這樣的症狀就必須注意。因為位於該部位的器官可能有某種疾病。若要說明各部位器官的所有疾病,資訊量可是多到光是這些就足以寫成一本書,所以在此我就割捨詳情。不過,只有以下三個重點希望各位記住。首先第一個是關於闌尾炎。不知為何,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會把闌尾炎稱作「盲腸」,但是盲腸是部位的名稱,不是病名。由於是闌尾這個部位發生炎症,所以正確來說是「急性闌尾炎」。闌尾炎這個疾病必須在醫院進行治療,有時也必須動手術。闌尾炎疼痛的地方可能會移動,像是「最初是心窩附近疼痛,之後痛感往右下腹移動」。由於不是只有闌尾所在的右下腹一直疼痛,所以必須注意。第二個是懷孕相關的疼痛。要是忽略了跟懷孕有關的腹痛,對母子來說都非常危險。只要無法斷言自己已經懷孕的可能性絕對是零,就必須到醫院檢查有無懷孕。這可以在短時間內檢查出來。第三個是並非一個地方疼痛,而是腹部整體都非常痛,痛到沒有辦法走路的狀況。這種情形可懷疑是重度的腸阻塞,或是穿孔性闌尾炎等疾病(胃或腸穿孔導致腹膜整體發生炎症的狀態)。尤其腹膜炎擴及整個腹部後,可能會危及性命。其典型的症狀為「無論觸碰肚子的哪裡都極為疼痛」、「光是輕按或碰到就超級痛」、「坐下、站起、咳嗽造成的輕微震動也極痛」。當然,我想如果腹部整體都有如此強烈的疼痛感受,那麼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會毫不猶豫地直接就醫。④走動時會不會痛一走動就會感受到的腹部疼痛,被視為腹膜炎的徵候。闌尾炎與憩室炎會使周遭的腹膜發生炎症,所以一走動就會感受到腹部疼痛。只要病患稍微移動,腹膜炎的疼痛就會影響腹部,所以其典型表現是「疼痛時靜靜不動,整個人蜷縮起來」;反之,「疼痛時會滿地打滾、動作很大」這樣的情況,反而不太可能是腹膜炎,比較有可能是泌尿道結石等緊急性低的疾病。症狀輕微時還有一種確認方法,那就是跳躍;或者伸懶腰、墊腳尖後,再將後腳跟往下踩,用這類的動作讓腹部震動,確認疼痛的地方有沒有變得更痛。這也是我們醫師在診察室實際對病患施行的確認方法。以上就是希望各位在腹痛時要檢查的要點。如果去醫院之前就先確認好此處寫的檢查項目,便能好好將自己的症狀傳達給醫師,獲得順暢的診療。
-
2020-1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病患看到他,心臟病好一半…林永哲86歲退而不休 支援離島19年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台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素有「南台灣開心之父」稱譽的林永哲是台南麻豆人,畢業於高雄醫學院,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也在美國做過短期研究。行醫以來專攻心臟外科,當過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教授、名譽教授等職,是首位擔任母校附設醫院院長的高醫校友。孝順走上行醫路 完成五千例開心手術林永哲自台南一中畢業後,原考取台大醫學院藥學系,但從醫的父親林火因希望他繼承衣缽,直接幫他報考恩師杜聰明博士剛創設的高雄醫學院,孝順的他遵從父命到高雄應考,錄取第一屆醫學系。憶及這段過往,他笑說,父親當年帶他從台南搭火車到高雄,再轉搭三輪車一路顛簸到高醫校區,沿途就經過三民區的「孝順街」,他當下覺得自己順從父親的意志讀高醫,像天注定的「孝順之旅」,而父親果斷的安排,也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人生。林永哲是高醫第一批外派台大等醫院的實習生,畢業後應聘為高醫外科住院醫師,隨外科開山祖師郭宗波教授參與心臟外科基礎研究,三年後再赴日本、美國進修。海外學成歸國,眼界開闊,他一回任高醫當外科學教授,便籌備開心手術,同時提振心包膜、開放性動脈導管、下行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節律器裝置等心臟外科技術,67年偕團隊完成南台灣首例開心手術,成為台灣第五家具備開心技術能力的醫院,評等躍前一大步。30多年來,他的團隊含心臟移植共完成超過五千例開心手術、三萬例以上心臟血管手術,奠立高醫心臟外科地位。澎湖病患見到他 「心臟病就好一半」「我自認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的好學生。」林永哲說,他追隨杜聰明院長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自高醫屆退後,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的IDS計畫,到台東、澎湖署立醫院協助偏鄉醫療,每月定期飛往澎湖縣七美、將軍、望安、吉貝、鳥嶼等離島看診,讓居民不必再渡海求醫,19年來不間斷。長期送愛的義行,獲澎湖縣長賴峰偉頒發「澎湖縣榮譽縣民獎」。他說,杜院長當年常以發揮「切膚之愛」的蘭大衛醫師,及深入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等先輩為醫療典範,傳承後學,並致力培育山地醫療人才,關懷社會底層醫療需求。「杜聰明的精神,就是醫療奉獻的精神,也是我一生奉守的圭臬。」因此退休後,他用自己擅長「開心」的雙手及40多年的臨床經驗,希望為偏鄉居民解除病痛。他說,澎湖老人多,很多老輩飽受心血管宿疾所苦,卻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誤就醫,有老人家看到他無懼風浪渡船來看診,用聽筒傾聽心音也和他們談心,常說「看到你,心臟病就好一半。」19年來回澎湖 交通危險置之度外在高雄與澎湖間的天空飛了19年,雖是退休人生的日常,也不免冒險犯難。去年6月13日晚間,林永哲自澎湖搭機返回高雄時,即因機具故障,一夜驚魂。當時飛機改飛台中降落不成,又飛台北嘗試,平安落地時已深夜11點,再搭遊覽車回高雄,抵達家門已是凌晨四點,後來朋友還笑他一張半票飛全台灣。除冒險在空中飛,到澎湖鳥嶼等離島巡迴醫療僅能搭交通船,天候欠佳時浪比船高,行李東倒西歪,若非心臟夠強,恐怕難以適應這種搏命生涯。朋友看他長年往台東、澎湖跑,問他有無泡溫泉、吃海產,以為他去度假享受,他總是笑笑「有喔!」點滴在心頭。不管到台東或澎湖,他除了看診、替民眾衛教外,也協助當地醫護人員精進,馬公一名康姓醫師經他轉介高醫進修白內障手術,讓許多澎湖民眾受惠。受過嚴謹的醫學淬煉,林永哲醫術佳,行政及教學經歷也豐富,蓄養一生的能量,在退休後挹注到偏鄉離島。他傳承經驗,也提供醫療機構許多政策建議,帶動提升。他說,自己原本是心臟專科,但大家什麼疑難雜症都找他諮詢,幾乎成了「全科通」。澎湖三個病例 讓他覺得責無旁貸為什麼到澎湖看診,持續20年不放棄?他舉出三例表白心境。他說,民國55年赴日留學的前兩個月,到澎湖替友人代診,當時有名病人腹痛難耐,他研判是腹膜炎,正興奮將有機會替病人開刀,一展身手,術前卻查不出病患腸胃哪裡破孔。後來詳問追蹤,發現病患收花生時可能被蟲咬傷,他徹夜查考毒物學,懷疑是被黑寡婦蜘蛛咬到,據醫學指引施藥,12小時後病人即恢復元氣。之後澎湖另一家醫院也出現雷同個案,即根據他的經驗治癒。林永哲說,這類個案當時教科書根本沒教過,若沒能追根究柢而誤診動刀,可能他「也不必出國留學啦。」民國79年間,澎湖一名病患跨海到高醫就診,他一看診斷書就建議開刀,對方沒放心上,之後再來求治,心臟已肥大到血流不通,經他手術後,多活上30年。林永哲說,此例也曝露澎湖當年的診斷水準不足,病患心臟已鈣化,診斷書卻寫錯,他要求修改,寫來還是錯,極易誤人生命。這名病患的妻子是民代,見丈夫治癒,在澎湖為他四處宣傳。91年他再到澎湖看診,瞥見另個診間一張少女病患的X光,直覺是罹患先天性心臟病,不救不行,當下建議她父母趕快帶到醫學院檢查,果真查出孩子心臟有破洞,動手術治療。少女父親感激地說,女兒自幼體弱多病,連爬樓梯都沒力氣,因此讓她住一樓,結果心臟開完刀,一溜煙就跑到三樓,驚嘆「怎麼差那麼多。」這三起病例,燃起林永哲的悲憫之心,也加深他投身澎湖離島醫療的使命感。他說,早年澎湖醫療人力不夠,醫療技術也不足,他治癒的這三起病例,獲澎湖鄉親很大的肯定,更覺得責無旁貸。教學傳承經驗 能動一天就做一天在高醫醫療體系,首屆畢業的林永哲是「大師兄」,自認更應克盡全力,以身作則。事實上,這十多年來,林永哲妻子的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已經臥床,他一方面照顧病妻,仍未放棄對於澎湖的醫療使命。有時候到離島看診,回程飛機沒飛,他擔心妻子乏人照顧,冒險改搭交通船破浪前行,趕著回來,「我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但就是放不下澎湖鄉親。」十多年來,林永哲接連參與阮綜合醫院及高醫在澎湖推動的IDS(全民健康保險澎湖縣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也全力推動與湖醫院建教合作。高齡86歲的他,至今每周二仍在高醫母校教學,向醫學實習生及PGY第一、二年學生傳承經驗,周六在高醫看門診,雙周的周四則前往澎湖,他豪氣地說,只要還能動,就會繼續做。行醫以來對南台灣重症醫療貢獻良多的他,不僅引領中南部開心手術前進,更整合雲林以南17家醫院,定期研討交流。面對開心手術的複雜度和高風險,他願意承擔並設法超越,「開心」人生豐富又精采。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7 姓名 林永哲年齡 86歲出生地 台南麻豆現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 學歷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 心臟外科研究員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臟外科研究員經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第六屆院長 高雄醫學院副校長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高醫外科教授暨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主要事蹟 民國67年1月28日首創台灣中南部開心手術 南區心臟外科暨體外循環研討會創始人 高醫領導者類第十一屆傑出校友 台灣醫療典範獎103年得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0-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車要保養人也是 避免半路拋錨
家庭對話。老婆:「你好好給我唸金剛經。」老公:「不唸又怎麼樣?」老婆:「那你就給我聽三字經。」一方面苦口婆心好心勸導,但常忠言逆耳,等到鑄成大錯,後悔就來不及,在疾病防治上也是如此。車子開了5萬公里,因目前法律規定,一定要每6個月定期做檢查,是對車子的保養,也是對公路安全的保障。人的肉身也是一樣,年滿40,就如同車子開了5萬公里,若沒定期保養檢查,有一天就可能臨時倒了下去,可能像演藝人員「小鬼」一樣,有了主動脈瘤而不自知,或有了肺癌而不自知,或得了肝癌而不自知。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了,才後悔不及,人平日不檢查,出了症狀造成個人及家人的痛心。因此,平日多吸收一些正確的醫療知識,定期做好體檢,是讓自己及家人幸福的基本條件。以肝癌防治而言,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得了肝癌,初期、中期通常沒有症狀,有症狀大都來不及,因此,有B、C肝的民眾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及胎兒蛋白檢查。此外,肝癌即使術後,一輩子仍然有復發的機會,因此一定要至少每半年做完整的肝臟檢查,以免復發時發現太晚,功虧一簣,令人惋惜。●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27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小事?哪些時候的喉嚨痛不尋常?專業醫師詳解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邀請到耳鼻喉科的蔡耀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劉育志醫師:今天要請問蔡醫師的是,喉嚨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喉嚨痛?蔡耀德醫師:最常見還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又可以區分為相對常見的病毒、細菌,除了感冒之外,也是有些原因會造成喉嚨疼痛,包括慢性胃食道逆流刺激,或者環境過度乾燥,或是昨天吃完麻辣鍋,今天早上喉嚨不適,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劉育志醫師:這麼多的原因裡面,哪些時候會需要抗生素治療?蔡耀德醫師:我們常常聽到鄉間說:「醫師,你幫我開消炎藥」,消炎他們覺得有抗生素有殺菌就是有效,可是其實在大部分的感冒裡面,還是以病毒感染為主,抗生素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性的感染,所以並不是每次喉嚨痛患者,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蔡耀德醫師:醫生,我怎麼知道我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通常病毒性感染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不光有喉嚨痛還會有肌肉痠痛,倦怠甚至腹瀉的狀況,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們稍微區分,到底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劉育志醫師:哪些時候的喉嚨痛是不尋常的喉嚨痛,需要趕快就醫? 蔡耀德醫師:這個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在這麼眾多的喉嚨痛患者裡面,我們總是要抓出少部分是有危險的喉嚨痛,首先,像是如果你的喉嚨痛,伴隨著吞嚥的困難,吃不下去甚至產生聲音沙啞,這個時候就是要小心,有可能你的喉嚨痛已經往下延伸造成呼吸道窘迫,必須立刻就醫。蔡耀德醫師:另外我們也常在成人發現他有齟齒的問題沒有處理,進一步導致齒源性的深頸部感染,這時候不光喉嚨痛連外觀上,脖子就會有紅、腫、痛的現象,這也是需要馬上注意的症狀,最近也愈來愈多報導,就是有一些喉嚨痛不尋常,痛了一兩個禮拜沒好還反而痛去耳朵,痛去往下脖子延伸,這些也有可能是頭頸部腫瘤的前兆,必須趕快就醫進行檢查。劉育志醫師:如果喉嚨痛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舒緩不適?蔡耀德醫師:其實很大部分的喉嚨痛,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撇步來進行緩解,像是在初期感冒的階段,我們要適度地飲用白開水,喝水方式也很重要哦,不是牛飲一次喝個500-1000cc,而是少量多次,藉由反覆的濕潤喉嚨,達到局部緩解效果,當然如果你已經產生喉嚨痛症狀,就一定要以溫和、清淡飲食為主,麻辣鍋、太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也暫時要避免,另外像夏天或冬天房子裡有開暖氣,這些都容易造成環境上的乾燥,進一步飲食喉嚨黏膜乾燥不適,這個都需要加以注意。蔡耀德醫師:主要的藥物分成症狀性緩解,比如病人喉嚨痛,我們會給他一些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另外如果醫生判斷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確實我們就會針對病情評估使用抗生素,如果快篩發現確實是流感病毒造成,有時候也會開立治療流感的藥物,我想在醫師開立這些藥物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是有經過專業的判斷和評估。蔡耀德醫師:有時候患者會對類固醇有所顧忌,所以這時候我們在症狀的治療上,也可以選用非類固醇的口服藥物,如果想要效果控制更好,更能夠緩解喉部不適的話,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Benzydamine成分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具有局部清潔殺菌效果的漱口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劉育志醫師:我們可以使用噴劑來緩解喉嚨痛嗎?蔡耀德醫師:噴劑是目前市面上相對比較新穎的止痛方式,大部分可以區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消毒殺菌性的藥水,另外一個是有真正止痛消炎效果的噴劑,噴劑在使用上,我個人在門診上蠻常使用的,因為他除了口服藥之外,提供了另外一個方便的途徑,可以讓民眾在家裡就自行使用,像在我們選用上,有的時候消毒藥水可能還有一些優碘性的消毒液,止痛噴劑本身,除了有局部抗發炎止痛效果之外,它對於局部會有一點麻醉效果,所以對於有時候喉嚨很痛造成無法吞嚥,我們可以在他進食之前使用這樣的噴劑,讓患者方便進食,而加速整個疾病的復原進程。劉育志醫師:一天可以噴幾次?蔡耀德醫師:一般來講這個在成人的話使用相對寬鬆,每一次大概1.5小時到3小時,對患側可以噴2-4下,所以它想對使用次數比較頻繁,因為畢竟口腔,噴進來的時候經過唾液吞嚥會被代謝掉,如果是6-12歲,相對比較是青少年或小孩的話,建議每天直接對患側噴兩下,不過這個使用時機也蠻重要,它的使用時機最主要還是要在進食之前,就有它的最大效益,因為通常患者疼痛之後,就會覺得吃東西不方便又不敢喝水,反而造成輕度脫水,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免疫力正常運作,所以其實我覺得這種喉嚨噴劑的效益在於說,可以讓患者可以正常的進食,從而提高他自己自身的免疫力。劉育志醫師:請問蔡醫師,如果被魚刺哽到喉嚨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蔡耀德醫師:如果懷疑魚刺有哽到的狀況,第一時間絕對避免去催吐,避免催吐!不要用手指去挖,想要把魚刺挖出來,同時也盡量避免過度的攝食,因為這會造成我們接下來處理的過程中,病人容易噁心、嘔吐的反應,因為整個肚子都是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速就醫,讓有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內視鏡的檢視,來找出究竟有沒有魚刺。蔡耀德醫師:我曾經有一個患者他很特別,他來就是主訴喉嚨痛兩天,也沒有吃魚,他說他昨天有喝汽水,不過汽水就是開了罐沒喝完放在那邊,依稀好像記得附近有些螞蟻,他沒有在意就把飲料喝下去了,後來就喉嚨痛,所以他這個事件的先後是很明確的,喝飲料也沒什麼異物啊!怎麼會喉嚨痛?結果內視鏡一看一隻大螞蟻咬在他的喉嚨裡面,超大一隻,這螞蟻可能有做過一些掙扎,所以它整個牙齒就咬緊緊的,我們內視鏡想嘗試去夾牠的時候,這個不太好夾,最後還是使用一個全身麻醉方式,讓病人比較舒服的方式,藉由器械將牠移除,這是算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蔡耀德醫師: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劉育志醫師:感謝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蔡耀德醫師:謝謝!吃什麼都吐?竟是巨大主動脈瘤在作怪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痠背痛,痛到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主動脈瘤不是癌,卻相當致命
「醫師,我這幾天都一直吐,吃什麼就吐什麼,連喝水都吐…」老先生虛弱地說。「肚子有開過刀嗎?」醫師問。「沒有,我只有血壓高,沒有開過刀。」老先生搖搖頭。「有可能是腸阻塞,先幫你打點滴,然後安排檢查。」醫師說。遇到腸阻塞的年長病患,一般都會將腸沾黏、大腸癌等問題納入鑑別診斷,不過當電腦傳回檢查的影像時,醫師不禁倒吸一口氣。原來,讓老先生腸子阻塞的原因竟然是顆巨大的腹主動脈瘤,直徑達12公分,於是連忙照會血管外科醫師。 「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沒有感覺,」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主任說,「老先生的腹主動脈瘤大到造成腸阻塞,竟然還沒有破裂,實在非常幸運。接受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後,老先生恢復得很順利,幾天後又能就開始吃東西,非常高興。」主動脈瘤不是癌,卻相當致命很多人聽到「主動脈瘤」會誤以為這跟肺癌、大腸癌一樣,是顆惡性腫瘤。柯博仁主任解釋:「主動脈瘤指的是主動脈血管壁因為老化、失去彈性,漸漸膨大變成一顆球狀的瘤體。當主動脈瘤體的直徑從三公分、四公分、五公分越來越大,就越來越危險;這就跟吹氣球一樣,氣球吹得越大越容易隨時破裂。」主動脈瘤的危險因子一旦主動脈瘤破裂,疼痛是第一個症狀。「患者會覺得腰痠背痛,」柯博仁主任表示:「這種疼痛是你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非常痛!」接著,患者會因為大量內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昏倒、導致死亡。更棘手的是,主動脈初期並不容易被發現,在逐漸惡化、變大的過程中往往沒有任何症狀及感覺,就像個沉默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而又有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呢?柯博仁主任直言:「年紀大、男性、有抽菸習慣,以及本身若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也是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超前佈署,預防主動脈瘤破裂根據統計,當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五公分,或胸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六公分,就有極高的破裂危險。最好的對策就是,盡早發現主動脈瘤,並搶在其破裂之前接受治療,避免這沉默的炸彈突然爆炸。傳統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方式是開放式手術,醫師會打開患者的腹腔,夾住主動脈瘤前端與後端的血管,接著切下主動脈瘤,並置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再放開夾住的血管。主動脈瘤怎麼辦目前臨床上大部分都已經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將導管放入延伸至病灶的位置,然後展開帶有薄膜的支架。柯博仁主任說:「主動脈支架具有一層不透血的薄膜,這樣血液就可以順著在支架裡流動,不會再去衝擊主動脈瘤。只要主動脈瘤不再承受血壓持續衝擊,就能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的過程中,失血量通常只有1、200毫升,相較於開放式手術動輒2、3000毫升的失血量來說,比較不會造成心臟、肺臟過大的負擔而引起各種併發症,其優點包括死亡率低、傷口小、患者的恢復期短。由於每個人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長度不同,目前已有許多不同尺寸的主動脈支架可供專科醫師選擇,讓主動脈支架能夠運用在更多患者身上。減少併發症,小螺絲大妙用柯博仁主任說,每種治療都可能產生併發症,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也不例外。即使是手術完成,隨著時間經過,支架與血管壁若是貼合不良,血流可能又流入主動脈瘤,稱為「內漏」;或是因為在血壓衝擊下,支架漸漸滑脫,則稱作「位移」。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內漏跟位移,是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中最被重視的兩個併發症。」柯博仁主任說,「為了減少這兩項併發症的發生率,近年來醫師會在主動脈支架介入術之後,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釘釘子一樣,將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鎖在一塊兒,加強密度、更加牢靠。」抽菸會增加主動脈瘤發生、破裂的機率,柯博仁一再叮嚀,「沒抽菸的朋友,千萬別抽菸;有抽菸的朋友,得趕快戒菸。」上了年紀的朋友要多關心自己主動脈的健康狀態,只要利用超音波,短短幾分鐘便可以檢查主動脈的狀況,請記得定期追蹤。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請一定要控制達標!原文: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