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中研院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3-02-17 醫聲.Podcast
🎧|大便沉水底正常嗎?哪些形狀、顏色有大腸癌風險?台大權威解答
今年二月初,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離世,這又讓這項連續十多年霸佔台灣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行榜的大腸直腸癌再度成為焦點,其實,觀察身體出現警訊的第一步就是在廁所的馬桶裡!但大便的形狀、顏色,又該怎麼辨別出問題?本集邀請到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分享大腸直腸癌從早期徵兆、篩檢到治療,由專家傳遞正確觀念,不用自己胡亂緊張。🎧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本集重點 🔍0:26:大腸直腸癌一年有1.5萬名病人,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3:54:活得夠久才有機會得大腸直腸癌?幾歲開始要做相關檢查?🔍10:59:大便沾有血,是不是就得了大腸直腸癌?大便噗通沉到水底,其實不太健康?快來了解大便給的暗號!🔍18:35:110年國健署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三名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萬一確診,是不是就沒救了?🔍21:25:給醫事人員、病患家屬的攻略手冊——《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23:03:定期做好「這件事」,一起成為人生勝利組👤 本集來賓:梁金銅現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作者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日本東京國立癌中心研修・美國Cleveland Clinics Florida研修經歷:・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外科 教授・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網分析「1原因」導致
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近日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病逝,也讓外界再次注意大腸癌帶來的危害。日前一名網友好奇「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是世界第一?」多數網友認為「外食」導致。一名網友在PTT拋問「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是世界第一?」他指出,「看到網路上報導顯示,大腸癌主因是加工食品吃太多,以及飲食西化影響,但是外國人也常常吃熱狗、香腸或油炸物,照理來說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應該也很高,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卻是世界之冠?難道也跟基因有關?」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1原因」導致對此,多數網友認為是「外食」所致,指出「外食族幾乎都吃隔夜加熱食品」、「台灣美食太多了」、「我覺得是食品添加物太多」、「壓力、長時間久坐、外食不健康加上睡眠不足,都有可能罹患大腸癌」、「早餐店跟夜市的食物不健康」、「吃太少菜也會導致吧」、「天天吃鹽酥雞、滷味、東山鴨頭、速食」、「國外不會用爆香的方式烹飪,我們用大火炒到油變質」、「夜市的食安需要加強」、「台灣料理重油又喜歡大火快炒」、「外食應該是主因」、「衛生跟飲食習慣所致。熟食隔夜加熱,長期吃下來很傷身」。大腸癌無明顯症狀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高大腸癌奪走不少國人性命,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賴寯志表示,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率非常高。賴寯志認為,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呼籲民眾重視大腸癌篩檢。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另外,大腸癌病人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青壯年,親戚若有大腸癌病史也不能輕忽。賴寯志提醒,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吃煙燻或燒烤類食物,維持每日運動及2年1篩檢的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大腸癌。
-
2023-02-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驚傳已於昨(2023-2-5)日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朱雲漢的哥哥朱雲鵬今天凌在臉書悲痛證實,朱雲漢於昨晚9時在家中安詳往生。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看更多大腸直腸癌相關資訊做了大腸鏡為何還是罹患腸癌?不過,有些人明明按間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陽性也速速回診做大腸鏡,結果沒問題,卻還是在兩年內發現罹患大腸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關鍵就在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這三項大腸鏡的品質指標,對於檢查結果否能救人一命,有很大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曾建議,病人做大腸鏡檢查時,最基本能做的就是檢查後詢問醫師「有沒有檢查到最裡面?有沒有看到息肉?清腸程度如何?」,以了解檢查程度。邱瀚模提醒,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如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看不到近端大腸的息肉,但50歲以上大腸息肉有四成都長在這裡。另外建議民眾遵照醫囑,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且記得要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編按:近端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遠端大腸則為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該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
2023-02-04 退休力.自在獨立
孤老危機/獨居?同住? 75歲是轉折點! 深感變老時會想和子女一起住
徐先生年輕時就未婚無子;梅春阿嬤的孩子因工作離鄉,先生也過世了;吳小姐在四十歲時和有家暴傾向的伴侶離婚;朱先生在太太過世後決定一個人住;林小姐說,她獨居純粹就是喜歡一個人,很自在。 高齡獨居「女性」愈來愈多「高齡獨居一定愈來愈多,尤其是女性。」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表示,嬰兒潮世代未婚女性比上一輩及下一輩都多,即便結婚,女性壽命又比男性長,導致高齡獨居以女性居多。他補充,當獨居是自主選擇,當事人較會積極調整自己,對人生有較多滿足感;反之,若被迫獨居,心態鬱悶、資源也不足,就可能成為悲苦老人。感覺自己變老 希望有子女同住根據衛福部一○六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不想和子女住比率較四年前高,可見愈來愈多高齡者是主動選擇獨居。但調查也發現,七十五歲左右是轉折點,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真正關鍵不是年紀而是身體變化,可能在某次生病後發現身體恢復很慢,深刻感覺自己變老,就會希望有子女同住。「獨居」需要足夠社經資源楊文山說,北歐獨居盛行率高,因為政府提供足夠的社會住宅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在台灣,如果個人社經資源足夠,獨居會是好選擇,但若無資源,獨居較難有好生活,許多房東甚至不願意租房給獨居老人。要使高齡獨居成為老後居住的好選項,而非是需要幫助、社會救助的特定福利人口群,不僅社會要用新眼光看待高齡獨居,更需政府投入資源,重新思考城市與區域的軟硬體規畫。
-
2023-02-04 癌症.抗癌新知
腰痠、血尿需注意!可能是泌尿道上皮癌警訊 醫曝治療選項
國際抗癌聯盟將每年2月4日訂定為「世界癌症日」,並希望在這天號召民眾及政府關注癌症研究及防癌行動。台灣癌症時鐘顯示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9年新增的泌尿道上皮癌個案近四千人,膀胱癌更高居男性癌症死亡率第11名(註1)。一名年過60的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發現時已是晚期,癌細胞發生轉移。歷經2度化療,並2次參與臨床試驗取得治療新藥,該患者病情獲得控制,治療至今超過5年,癌細胞未見復發。成大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蘇文彬醫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表示,泌尿道上皮癌又可分為上泌尿道癌、腎盂癌、輸尿管癌、膀胱癌等類別,早期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疼痛性血尿、異常腰痠、排尿不順。蘇文彬教授說明,因其症狀特異性不高,民眾容易忽略,不少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晚期症狀包括骨頭痠痛、疲倦、體重下降等,多為癌細胞轉移所致。此外,他指出,由於腫瘤阻塞尿道,患者容易出現水腎,導致腎功能不佳,需多加注意飲食、藥物服用情況,否則將造成腎功能惡化,甚至必須洗腎。蘇教授也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超過70歲的年長者;根據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早期的研究,台南市、嘉義縣交界處的學甲、布袋由於自來水設施開發較晚,民眾多有飲用地下水的情況,因地下水含有砷等重金屬成分,造成該地區許多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註2)。近期研究顯示,服用中藥係台灣泌尿道上皮癌的致病危險因子之一,不明來路的中藥可能含有馬兜鈴酸,容易導致細胞癌化,且可能導致腎傷害(註3),衛福部食藥署於是在2003年起禁止含有相關成分的藥品引進、販售(註4)。此外,長期暴露於染劑等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也是導致泌尿道上皮癌的原因。在治療方面,蘇教授表示,早期膀胱癌患者可以透過膀胱鏡局部切除腫瘤,並輔以化學治療;上泌尿道癌患者則因為泌尿道狹窄,多須開刀切除腫瘤,若發生位置靠近腎臟,亦可能切除部分或整顆腎臟。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治療目前以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為主。然而蘇教授指出,患者在使用前須進行PD-1、PD-L1生物標記檢測。他根據自身臨床觀察表示,僅有約百分之20的患者屬於預期治療成效較佳的高表現,除了免疫治療,臨床上也會使用歐洲紫杉醇治療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不過目前未納入健保,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此外,以順鉑為主搭配健擇等的化療藥物組合亦為轉移性泌尿道上皮癌第一線治療武器,然因白金類化療有傷腎的副作用,腎功能問題的晚期患者使用上需特別注意。蘇教授更鼓勵泌尿道上皮癌晚期患者積極接受常規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都有機會延長存活並改善生活品質。 有關日常照護,蘇教授也特別強調,泌尿道上皮癌治療過程中,必須經歷化療過程,患者會出現嚴重不適,可依醫囑服用止吐藥;由於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會受到影響,服用補品、保健食品可能傷腎,務必先與醫師討論。【資料來源】 ·註1.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 ·註2.科學人 2004年 9月號 ·註3.中藥中毒—探尋台灣泌尿上皮癌之特殊危險因子/陳忠信,2012 NTU ·註4.102年衛福部中醫藥司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 MAT-TW-PAD-2023-00001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23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財源不穩定 盼多方挹注
面對新興傳染病流行、新創疫苗上市、疫苗市場價格上升,國家的疫苗基金首當其衝。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疫苗基金五到六成都是依靠菸品健康福利捐,財源並不穩定。衛福部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副組長劉慧蓉則說,期望未來可增加公務預算編列、菸捐挹注比例,也爭取企業捐款及民眾部分負擔的可能性。台南運用AI 提高接種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請李秉穎、劉慧蓉、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以及成大教授劉清泉舉辦研討會,共同討論目前台灣疫苗基金所處的困境及解方,也思考如何提高民眾對於疫苗的認知與接種率。地方政府不斷想方設法提高疫苗接種率,許以霖分享台南市與成大醫院合作,運用AI分析不同族群偏好的溝通習慣,再以電話、網路、社區等不同方式提醒接種疫苗,大幅節省人力物力;並以登革熱防治經驗,建議透過學生們吃營養午餐前5分鐘進行衛教,學生便會將訊息傳遞給家中長輩,也會協調教育局宣導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秉穎說,嬰幼兒疫苗接種率高,但成人對於疫苗產生副作用等不良反應有疑慮,透過口耳相傳或網路訊息,也會影響接種率,都市的接種率相較鄉村低。目前施打疫苗的宣傳被層層法條限制,建議政府應鬆綁疫苗衛教宣傳法規,部分補助成人的自費疫苗,藉以鼓勵施打疫苗。各方多溝通 取得公約數對於疫苗接種部分負擔,許以霖認為,要考量地方財政,像台南市財政收入少,必須謹慎支出,市府也會針對某些有效益的疫苗,提出民眾共同負擔的想法,但如此一來,就會有為什麼不全額補助的聲音出現,必須各方意見溝通,取得最大公約數。劉清泉指出,八成民眾會在基層診所施打疫苗,診所醫護對於疫苗衛教內容要持續精進,期待未來導入社區家醫制度,以兒童為出發點,照護到家庭的預防接種、全家照護、慢性病及身心等健康議題。公費打疫苗 須解決財源如何提升疫苗接種率?疫苗基金始終捉襟見肘是一大問題。劉慧蓉表示,新創疫苗陸續問世,近年卻碰到國際疫苗缺貨,價格攀升,台灣過去每位幼兒公費疫苗為2千元,現在已增加到1萬5千元,足足成長八倍,但這兩年的疫苗基金仍維持在34到36億元,財源不穩定,未來會爭取多元財源,確保公費疫苗能持續供應。劉清泉說,預防傳染疾病最有效益的是施打疫苗,也能避免在大規模流行時,造成抗生素濫用。至於疫苗財政,則要從中央修法編列預算,將疫苗接種納入健保專項,最好能夠效法國際,在地設置疫苗生產鏈,降低採購的成本。設生技園區 國內外合作對於疫苗在地化的生產鏈願景,背後蘊含著整體生技產業布局,許以霖說,台南市計畫於沙崙設立生技產業園區,已和中研院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攜手合作,利用20多萬筆成年人血清基本資料作為數據,以此為利基吸引國內外藥廠進駐合作,相信生技產業是台灣未來主力,也能夠打進海外市場。
-
2022-12-14 醫療.心臟血管
北醫破解動脈硬化如何形成登頂尖期刊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這招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及全球死亡頭號殺手,動脈粥狀硬化則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科學家對動脈硬化症如何形成,仍所知甚少。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裘正健團隊,成功發現動脈硬化症重要的診斷與治療新穎分子標靶—紐蛋白(vinculin),破解動脈硬化形成之謎。臨床醫學證據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好發於血管彎曲或分歧處附近,此區域血液流動特別複雜,所產生的擾流與剪力,被認為是參與調節血管壁發炎與動脈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裘正健團隊與中研院、台大、三總、中國醫藥大學等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出紐蛋白,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受國際高度矚目,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裘正健說,紐蛋白是一種細胞骨架蛋白兼粘著斑組成蛋白,它的絲氨酸(serine)721位置在動脈粥狀硬化易感區域的血管內皮中,會被紊亂的血液擾流及剪力高度磷酸化,進而誘導紐蛋白成為具閉合構象的無活性形式,造成血管內皮VE-鈣粘蛋白(VE-cadherin)連接的破壞,從而增加血管內皮通透性和病灶內巨噬細胞的浸潤,最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症的形成。團隊進一步分析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標本,結果顯示血管內皮紐蛋白絲氨酸721磷酸化是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關鍵臨床病理生物標誌物,而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亦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進程極有價值的標誌物。研究也發現血管內皮及血清中紐蛋白絲氨酸721位置的磷酸化水平,是臨床評估及治療早期動脈硬化的極重要關鍵分子靶點,將有助於開發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創新診斷方法治療藥物。至於如何防止動脈硬化,裘正健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運動。
-
2022-12-06 醫聲.Podcast
🎧|國人基因資料外洩會「芭比Q」嗎?國衛院專家解答
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為求世界和平,「洞見計畫」分析全人類基因資料,從中找出危險因子者加以消滅;在真實世界裡,基因資料是人類重要資產,可以研究開發新治療嘉惠患者。然而,基因資料須謹慎保管利用,防止洩漏或反向運用,避免電影中個資被惡人掌控的情節。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邀集全台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龐大生醫研究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醫界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除提供各疾病類別的檢體與醫療數據,也為各類疾病建立基因數據庫。該平台執行長黃秀芬指出,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下,友善且安全的讓各界運用分析基因及醫療數據資料,有助於執行精準醫療,尤其惡性腫瘤治療,是癌症病友一大福音。🎧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冰島首設國家級基因資料庫冰島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國家級基因資料庫的國家。黃秀芬說,因其人口少,研究者得以蒐集該國全部人口血液進行基因檢測,建置龐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該國治療藥物開發、疾病危險因子預測的基礎。冰島成功啟動基因資料庫建置後,各國紛紛仿效。其中最成功者是英國UK Biobank,與藥廠等產業界合作,蒐集50萬民眾的生物醫療數據與檢體,並完成基因檢測數據,是最成功的「公私合作聯盟模式(PPP)」。丹麥、芬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因社福體系完善,民眾健康數據登錄相對完善,且由政府挹注資金,加上與全國不同醫療機構合作,因此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也十分成功,發表非常多優秀論文。國際大藥廠亦有貢獻大量資金來協助建立龐大基因數據庫。但丹麥、芬蘭並未對外籍研究人員或廠商開放,不像英國UK Biobank。韓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則與我們台灣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最為相近,串連全韓國廿七家醫院,輔導其成立個別人體生物資料庫再予以整合。台灣單一人體生物資料庫,基因數據最多的當屬中研院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在民國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通過後成立,主要招募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8萬人。黃秀芬表示,發展精準醫療需要疾病檢體,台灣各大醫院各自設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但因單一醫院收案數量較小,且大多限制該院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所以實際使用率偏低。跨機構資料互通 節省時間民國109年成立的NBCT,簡化申請流程,協助產學研醫界加速取得所需檢體及數據進行精準醫學研究。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要進行慢性腎病檢測開發的產業界人士,向NBCT提出檢體申請,在五個月內即取得來自五家醫療機構之兩百份檢體,若分別向不同醫院提出需求,可能要耗時數年,所以該業者對此很滿意。黃秀芬表示,檢體取得速度尚有努力空間,未來將再縮短時間。由於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出庫時已去識別化,所以此產業界申請者並不知道檢體來自哪些醫院,足見個資保護得很徹底。不同醫療院所儲存病人醫療過程的資料格式各有不同,資料要使用於科學研究前須經過資料標準化過程,以達到跨機構資料的互通性。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國衛院團隊先協助醫療院所在既有電子健康資料架構下建立「共同欄位」,申請者的申請計畫書獲同意後,各合作機構再依統一設定檔擷取需要提供的資料。個資去識別化 護患者隱私楊奕馨強調,資料整理是以分散式系統設計,將資料庫處理系統建置在各醫療院所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過程皆符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對於獲得同意的申請案僅提供研究所須項目予使用者,「只取出必要資料,不提供非必要資訊,是數據資料使用的最大原則。」外界擔心生物資料外洩造成國安危機,黃秀芬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中有資訊安全管理辦法,NBCT提供的生物資料均依法去識別化,研究者拿到的資料僅包含歲數、性別、生物資料等,無法辨識患者身分,更不可能發生電影中殺害特定基因變異者的情況。台灣人具混種特性,外界擔心境外人士以生化武器對國人發起毀滅性生物攻擊,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黃秀芬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博士楊奕馨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學歷: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統計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
2022-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商返國過年釀疫情?何美鄉稱不用怕 但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今表示,正密切關注中國疫情升溫情形,台商春節返台可能為本土疫情帶來一波衝擊。流行病學專家、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台灣疫情走在中國前面,不用害怕,民眾可過個好年,多陪伴長輩。不過政府還有很多事該做,如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積極研發兒童專用新冠疫苗、持續進行並定期公布全國血清調查及死因分析報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說,春節是地表最大規模人口移動,中國這波疫情確實令全世界緊張,建議節期活動還是要減少人與人近距離接觸、戴口罩。她也提醒,政府和民眾應繼續支持國產疫苗研發,相關資訊力求公開透明,如高端審查相關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何美鄉表示,不需要嚴防春節,也不用預設中國來的病毒或人就特別如何,但台灣和中國關係特殊,人民往來不只是待在觀光地點的遊客,而是會進到家中,確實比較容易傳播疫情。不過,推估台灣已有1200到1600萬人感染過,還有這麼多人打過疫苗,可以說台灣疫情已經走在中國前面,所以不用害怕,她不認為任何國家的疫情會對台灣造成衝擊,除非是新的病毒。「今年應該要讓大家過個好年,長輩如果還活著,就回家珍惜跟他相處的時光。」何美鄉說,新冠病毒是威脅比較不健康的人,建議重症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疫苗,健康人則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接種,不需要無止境打下去,就算因此有疫苗屆期報廢,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入境人數取消上限,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增加,何美鄉表示,台灣應準備好診斷量能、做好變異株監測,這些都是參與國際社會的基本任務,中國疫情升高的同時,也有義務告訴全世界他們的病毒定序結果。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何美鄉說,現在距離農曆年還有一個多月,民眾在這段時間不需要多做什麼,可以趕快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政府,就有很多事情該做了。一、首先是傳染病類別差不多該改成第四類。二、再者是國產疫苗應繼續研發小孩可用的蛋白質疫苗,畢竟老人和小孩仍是最受病毒威脅的族群。第三,政府也必須開始長期進行全國血清學調查並定期公布,如此才能確實追蹤社區保護力有多少。第四,政府也要開始做死因分析報告並定期公布,這能幫助人民不過度恐懼,也能幫助社會大眾對防疫成績有更公允的評論。何美鄉說,沒有人知道下次疫情來的時候,運氣是否還會像這次這麼好,所以一定要繼續追求進步,更精準、更科學的數字一定要一直出來,才會進步。這些真實數據對於大家都有好處,她不明白指揮中心和疾管署為何一直不定期提供這些重要數據,如果有,阿中部長的社會評價也會更公允。但因為一直沒有這些數據,只能說「相信自己防疫做得不錯」,就算被認為做得不好也怨不得人,因為唯有「就數據論事」才有說服力。金傳春表示,中國疫情一定會上升,春節又是地球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所以中國這波疫情是全世界都很緊張,因為人群聚集過後,很容易會篩選出傳播力最強、最優勢的病毒株,對疫情的加重和擴大一定有影響。春節期間舉辦活動,建議一定要減少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接觸,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口罩還是要戴著。金傳春提醒,中和抗體會隨時間衰退,但是T細胞反應免疫可以持續較久,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重症,這也是國產疫苗的優勢所在。台灣的國產疫苗還有很多很好的研發空間,政府和人民應該要支持國產疫苗繼續努力,相關資訊也要力求透明、讓社會各界檢視,例如之前說要公布高端相關的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發現幽門桿菌,陳潤秋談公衛:疫苗提升自我保護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替全世界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也因醫護人員、科學界的努力分析研究,才得了解病毒傳播途徑,有效遏阻擴散,談起早年在胃癌與幽門桿菌的關聯正要被劃上等號之際,時任仁愛醫院總醫師的陳潤秋遍尋胃鏡室內的各種切片,成為了台灣發現幽門桿菌的醫療團隊先行者,替台灣在這項疾病的治療預防奠定基礎。談到了公衛防護,疫苗也是關鍵,現在已是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她認為,在經濟能力許可下,建議民眾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記得當時是總醫師一直待在胃鏡室裡求能不能賞一個切片。」陳潤秋談起這段往事,這都是恩師、「台灣內視鏡之父」陳寶輝在一場國際會議中,聽見澳洲科學家敘述幽門桿菌的訊息,於是指導她來找找看,「真的不是那麼好找」,好不容易發現幽門桿菌的疑似蹤跡,馬上送到中研院進一步檢測,沒想到就這樣被找了出來。基層醫師累積經驗,任衛生局長率29區佈建公衛網從基層的醫師逐步踏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院長,再到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累積下來的行政經驗,成為了肩負四百萬人口、幅員囊括29區的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功力。面對城鄉差距、醫療不平均的新北市,碰上了近年的大瘟疫,她深知需要攜手全市680多家醫療院所,投入疫苗接種等公衛多方協助。如今,新冠疫情走向共存階段,伴隨而來的就是類流感的增加,陳潤秋指出,當前類流感通報門診都比去年的同期高,在九月、十月也上升了六成。談疫苗保護效力,建議提升自我保護因此,提高常規疫苗的接種成保護的關鍵,她說,這次流感疫苗借鏡新冠疫苗接種經驗,除了和680多家的醫療院所合作,也增設社區的施打站、學校等地點,甚至醫療人員進入機構直接施打,同時導入科技,利用網路預約系統,免去等候排隊及群聚的問題。陳潤秋說,為了擴大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施打對象,新北市以地方財源添購疫苗,讓接種年齡下修到65歲以上,公費流感疫苗也增加高中五專以下學生、教師、防疫人員等,她也認為,民眾在認同疫苗接種能夠提升自我保護,且經濟能力許可下也建議施打,像是近年國中女學生推動接種的HPV疫苗,保護力能夠延長到65歲、70歲,由此可見保護的效力相當值得。回歸到最基礎的醫療看診,對於幅員遼闊、城鄉差距大的新北市而言,她表示,中央雖然推廣遠距醫療,幫助了偏鄉民眾,但領藥最後一哩路仍須相關修法配合,就像新北市目前僅限於天災,才能以無人機送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級真心話大冒險:交棒之際專訪國衛院兩任院長
新冠疫情近三年,國衛院推動快篩、疫苗、藥物研發等,是防疫最佳後盾,「安民心」是國衛院長梁賡義的核心理念。接任院長以來,梁賡義一直以任務導向推動國衛院為國家最高衛生智庫,如今將屆齡退休,行政院已核定現任副院長、中研院士司徒惠康接任。本報專訪兩任國衛院長,談國家最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如何發揮整合的力量。國衛院是科學與政策、教育的橋梁,連結國內醫學研究單位和生技產業。過去癌症研究各自為政,梁賡義透過研究計畫,由國衛院主責開展深度整合,選定八個癌別,邀請所有醫學中心參與,擬定標準化流程。以血癌研究為例,台大和林口長庚是國內實力堅強的兩個隊伍,現在彼此合作,願意把珍貴的基因檢測樣本提供給對方驗證。「發揮槓桿的最大力量,就是國衛院最大的價值。」負責審查上述計畫的司徒惠康表示,台灣研究資源有限,互相合作才能更有影響力。國衛院大約只有150到160個研究計畫領導人,但台灣所有大學、醫院、研究人員都可申請國衛院研究計畫,國衛院於是整合各領域佼佼者,推動頂尖團隊合作。站在國家角度 找出迫切議題不只是整合,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站在國家角度,找出最重要、迫切,有前瞻性的議題,邀集國內專家一起找出最能發揮關鍵效益的研究方向。例如健保在慢性腎病和糖尿病的支出最高,國衛院邀請相關醫學會歷任理事長、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強化,一起訂出研究計畫申請條件。疫情以來,全國各醫院都有不少確診者的血液檢體。司徒惠康表示,2020年時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請國衛院召集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胸腔科主任,訂出標準作業流程,各醫院也願意分享檢體,不但因為這是國家需要,更因為國衛院開放、中立,所以能夠整合。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已在癌症、心血管、肥胖、神經學領域深耕,但對於增能、預防醫學、早期診斷,也擘畫藍圖;對於老年和兒少,去年也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補足缺口;至於兒少,經費相對較少,但未來也希望成立研究中心。推Podcast 深耕在地科普教育國衛院也在科學和公眾間搭起橋梁,「聽說我們國衛院的Podcast是公部門收聽率最高的喔!」梁賡義表示,有鑒於現在訊息繁多,卻不盡正確,國衛院應善盡社會責任,所以推出Podcast頻道。國衛院近年也鼓勵研究人員開記者會,學習用大眾理解的語言說明研究成果,梁賡義鼓勵大家,科學家也要嘗試與社會對話。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看重教育的價值,談起國衛院深耕在地科普教育,他說,國衛院座落苗栗,希望回饋當地,於是研究人員帶著儀器走訪偏鄉學校,也舉辦科學嘉年華、小論文等。苗栗的孩子們因此得到激勵與指導,還曾經拿下全國大獎,大家都很開心,「如果一千個學生裡有十幾位願意投入生命科學研究,我們就很滿足了。」梁賡義是「廣義估計公式」的設計者,早已享譽全球,在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邀請下,捨棄美國優渥的薪水、學術環境,在SARS肆虐的2003年6月回台出任國衛院副院長。「當時想,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能在台灣做點事情,感受很不一樣,這不是能用金錢量化的。」梁賡義回憶。兩任院長的真心話大冒險梁賡義曾「三顧茅廬」邀請時任國防醫學院少將校長的司徒惠康擔任國衛院副院長,終於在2018年等到他。兩任國衛院長淵源甚深,感情甚篤,究竟梁賡義與司徒惠康眼中的彼此是什麼模樣,以下的「真心話大冒險」可見分曉。Q1最欣賞對方的一件事?梁賡義:司徒副院長負責院內「聘審委員會」,國衛院是學術單位,研究人員的聘用、升等審查非常重要,他扮演把關的角色,做事腳踏實地,花很多精神,也非常盡責,深深感受到他用心良苦。司徒惠康:梁院長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設定好目標就全力以赴。看似困難的事情,帶著我們衝,例如建置疫苗二廠的經費高達卅億元,經院長不斷奔走,試著說服行政院高層、業界人士,終於取得資金來源。Q2共事期間歧見最大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共識?梁賡義:我們出身學界、教育界,很多理念、價值觀相似。一定有一些小隔閡,但討論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司徒惠康:近期唯一稍有意見不同,就是院內同仁調薪。我擔心調薪導致財務負擔過大,院長則認為應鼓勵同仁。後來拍板比照公職人員調薪4%,近年物價飛漲,年輕同仁確實需要經濟支持。至於經費來源,我們再去籌措、設法撙節。Q3請用歷史人物形容對方。梁賡義:我用「趙子龍」、「岳飛」來形容司徒副院長。趙子龍不惜單槍匹馬、血戰沙場,也要護送阿斗。司徒從小在花蓮長大,從基層做到國防醫學院校長,中間有太多人找他出任其他職務,他都為了國醫推辭;岳飛精忠報國,非常孝順,司徒與母親同住,盡力照顧母親。兩位歷史人物都有軍事背景,司徒正是一位儒將。司徒惠康:人有很多面向,我用兩個人來形容院長:「墨子」和「張良」。墨子主張科學實證以及兼愛、非攻,強調平等,院長對待基層與資深主管,一視同仁;還有張良的執行力和謀略,張良為推翻秦國、為父報仇,賣光家產找大力士暗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沒有放棄,後來跟著劉邦,成就漢朝霸業。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台灣癌症醫學之母 彭汪嘉康獲特殊醫療貢獻獎
第32屆醫療奉獻獎今舉行頒獎典禮,被譽為「台灣癌症醫學之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獲得特殊醫療貢獻獎。過去台灣癌症醫療發展進度跟不上國際,是她搭起台灣與國際橋樑,如今台灣才能有眾多腫瘤專科醫師和臨床研究人才,為癌症病人帶來世界級的治療。她今年已高齡90歲,不僅有4個孩子,還有13個孫子,也透露明年91歲計畫退休,享受清福。彭汪嘉康1963年赴美國發展,原先想當外科醫師,後因緣際會到了美國國衛院工作,以白血病開啟癌症研究之路,拿下美國公務人員最高榮譽「亞瑟・佛萊明獎」,成為創獎以來首位獲獎的女性醫師。她曾經歷過白血病童活不過2年的時代,也看見新藥試驗下,病童存活率愈來愈高,甚至接近治癒,但當年台灣癌症治療卻落後美國20年以上,她也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台灣癌症醫療進步。彭汪嘉康1985年選上中研院院士後,在國外一場學術研討會上,與曹安邦院士、威斯康辛大學癌症中心主任Paul Carbone不期而遇,共商後,Carbone願意協助台灣建立腫瘤專科訓練計畫,成立跨院臨床試驗組織等,更在台大醫院、三總、台北榮總支持下,將美國國衛院的專家一個個接力請來台灣,訓練出2屆共13位腫瘤專科醫師成為種子教師,讓台灣癌症醫學往前邁出一大步。彭汪嘉康致力推動台灣癌症發展,更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成立,催生「癌症防治法」、推動癌症防治中心認證評鑑。她表示,今天獲得特殊貢獻獎很感謝,也想把這個光榮與跟我一起努力的人分享,癌症治療在60多年前台灣是落後國外20年,如今台灣已是全球頂尖。如今90歲還守在第一線,她感謝結婚60年的96歲「老爺」,一直讓她做喜歡的事。
-
2022-10-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奉獎得主對蔡總統說 公費醫師是承諾要做到「這是做人的道理」
第32屆醫療奉獻獎明天頒獎,今天總統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所有得主時,「公費醫師」成為話題。在美行醫逾20年後鮭魚返鄉的汪海波醫師正是國醫公費生,他說當年簽約成為公費醫師是一個承諾,就一定要做到,「這是做人的道理。」蔡總統則表示,將透過制度來解決偏鄉醫療人力不足,不能讓偏鄉民眾成為醫療孤兒。蔡英文接見醫奉獎得主時提到,她是恆春人,過去風災時曾到恆春勘災,當時醫院的屋頂都被風吹走了,看到70、80歲的老醫師在風雨中為新生兒接生,這些醫師都是退休後回鄉服務的老醫師。蔡英文表示,目前經常靠軍醫院醫師去偏鄉支援,但缺點是接生並非軍醫擅長的項目,而遠距醫療雖然有幫助,但有時有侷限。她認為,解決偏鄉醫療人力不足,還是要靠制度,希望透過公費醫師制度和軍醫支援,雙軌並行。台大雲林分院前院長黃瑞仁在雲林服務12年,他認為,偏鄉醫療支援不能只靠情懷或奉獻,應要考慮醫師薪資結構和未來,尤其是應要給予年輕醫師進修的管道,讓他們看得見未來。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是國內頭痛醫學權威,蔡總統特別向他致意,表示頭痛帶來的痛苦真的讓人難受,治療頭痛的醫師真的功德無量。王署君認為公費醫師制度有許多優點,過去他的公費同學至偏鄉服務需要6年,雖然服務期滿未必會留在偏鄉,但許多人留在偏鄉附近開業,很多陽明(現陽明交大畢業)的醫師都留在偏鄉開業,台灣很多地方看到他們的足跡。他希望公費醫師制度可以略為鬆綁,讓更多人有機會參加。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游昌憲一開始只想去台東2年,沒有想到如今已經18年,他對現今的偏鄉醫療資源依舊憂心。今年願意走重症的醫學院新血不多,如同又回民國101年時「四大皆空」的景象。過去台東靠台北馬偕的住院醫師輪調,但若年輕人不想要走重症,沒有住院醫師願意來台東,主治醫師也就留不住。本屆醫奉獎得主有三位公費生,包括汪海波、王署君和有「台灣急診醫學之父」之稱的花蓮慈濟醫院顧問醫師胡勝川。汪海波於民國102年在世界日報看到台灣招募海歸醫師的消息,毅然決定回台。提到當年自己也是公費醫師,服務10年後赴美發展,他說當年簽約承諾成公費生,就一定要做到,這是做人的道理。獲得本屆特殊貢獻獎的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年過9旬,在癌症醫療領域逾一甲子。她表示,這一生做過許多決定,但行醫是不悔的選擇,能夠當醫師,默默陪伴支持許多癌症患者,是人生非常幸福的事。蔡總統表示,每年決定醫學生招收人數,每年都很痛苦,必須考慮如何在市場規模和醫師生計中取得平衡點;對於偏鄉醫療,將採取醫學中心和軍醫輪調,也將強化公費醫師制度,支持偏鄉醫療。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共有個人醫療奉獻獎9名、特殊貢獻獎1名、團體醫療奉獻獎1名,個人醫療奉獻獎得獎人分別為王剛毅醫師、黃瑞仁醫師、賴慧珊護理師、許金川教授、胡勝川醫師、藍英哲醫師、王署君醫師、汪海波醫師、游昌憲醫師;特殊貢獻獎得獎人彭汪嘉康院士,團體醫療奉獻獎得獎團體為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
-
2022-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台灣臨床醫學324人入榜,最強醫師一次看
最新「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於10月10日發布,在「2021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我國在臨床醫學領域共324人入榜,第一名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其次是台大新陳代謝科教授曾慶孝,第三名為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陳亮恭也是「雙料第一」,同時位居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第一名,是我國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1372位上榜,臨床醫學領域324人台灣今年共1372位科學家上榜,比起去年的1479人略少,但臨床醫學領域324人,高於去年241人。去年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從2021年排行發現,我國研究亮點領域依然在胃腸肝膽科、腫瘤醫學、精神醫學等,但高齡醫學在國際居於全球領先。令人鼓舞。臨床醫師排行前廿名有許多去年的熟面孔,其中台大九名,仍為國內龍頭,而北榮三名、長庚體系三名、高醫大三名,中醫大與花蓮慈濟各一名。個人排名上,前三名分別為陳亮恭、曾慶孝及高嘉宏,三人在去年分別位居二、三、五名,其中陳亮恭與曾慶孝的全球排名接近,都是國內近年來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研究學者。去年高居榜首的薛博仁醫師在大數據演算分類上將之歸類為生醫研究,而非臨床醫學,故未納入此次臨床醫師排名參考,若納入計算仍為全國第一,但陳亮恭及曾慶孝與之差距接近。由於各專科發展規模差異,2021年排名也針對特定專科的國際排名進行比較,陳亮恭在本年度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研究表現居全球之冠,是我國在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此外,長庚榮譽院長王清貞在骨科為全球112名、曾慶孝在新陳代謝領域排全球115名、台大高嘉宏副院長居全球胃腸肝膽科122名。臨床醫學+高齡領域,陳亮恭「雙料第 一」針對此排名,陳亮恭表示感謝與肯定,他說:「排名受演算法影響很大,持續努力才是重點。」至於在高齡醫學領域排名全球第一,陳亮恭謙虛地表示:「大數據分類下的排名僅供參考,或許有些做高齡相關研究的人被歸類在其他領域而已。」但陳亮恭也特別強調:「我是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人,至少代表台灣本土人才也能與全球競爭。」陳亮恭曾至牛津大學進行數個月的短期進修,但最感謝的是退輔會與台北榮總對於發展高齡醫學的支持,近年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團隊的加入更大幅強化研究的深度。高齡醫學在歐美發展已近百年,陳亮恭表示,台灣的高齡醫學研究在短短十餘年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實屬不易,希望政府與各醫院能更重視高齡醫學,也希望更多年輕醫師積極投入。陳亮恭也再三強調,台灣高齡醫學發展時間較短,傳統上,醫學研究還是習慣以器官系統為主,未能將老化與高齡醫學之視為重要領域投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全球健康長壽的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Healthy Aging, 2021-2030),我國也應把握機會。而令他振奮的是,本年度名單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也進入了全球 Top 2% 頂尖科學家,帶領年輕團隊成員逐步擁有優良的研究表現,是令人開心的成果。今年全球共20萬409位科學家入選,其中美國6萬7189人、日本5352人、韓國2903人,台灣1372人,若依國家人口數對比,我國頂尖科學人才數量與日韓相仿。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資料來源】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師前20位排行榜【註1】排名採計論文所有引用皆列入計算【註2】上述排名針對執行臨床業務醫師,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 【註3】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前35位排行榜(計入16位非執行臨床工作的研究者)【註1】研究領域為研究者之研究發表領域,與其所屬機構單位未見相同;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註2】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
-
2022-10-1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外科醫師意外走上研究路 彭汪嘉康將癌症世界級治療帶進台灣
今年滿90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說,要不是當初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Dr.Frei的認可和錄用,自己永遠沒辦法走到今天。對台灣來說,因為彭汪嘉康親身搭起台灣與國際的橋梁,台灣現在才有這麼多專業的腫瘤專科醫師和臨床研究人才,為癌症病人帶來世界級的治療。無論是「台灣癌症醫學之母」的美譽,還是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彭汪嘉康都當之無愧。1963年8月一個清晨,30歲的彭汪嘉康在美國馬里蘭州開著車,這是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她記得先生提醒「看到電車軌道就轉彎」,但她愈開愈遠,就是沒看到鐵軌,原來鐵軌前一天晚上恰好被拆掉了。彭汪嘉康多繞了一大段路,晚兩小時才抵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她只能尷尬地笑笑「我迷路了」。享受與病人互動 做研究本不在計畫之內這一切都不在彭汪嘉康原本的計畫之內。她讀台大醫學系期間,就利用暑假去實驗室幫忙,探索自己的興趣。先試過米食營養加工研究、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都沒有太大熱情。直到去空軍醫院,學著幫忙抽血打針,她發現自己喜歡實際動手做,享受與病人互動,最適合做外科醫師;畢業後,她也如願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彭汪嘉康赴美發展,先是到波士頓知名婦幼醫院,完成外科訓練後,有一家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外科醫院接受她的申請,她滿懷期待地搭上飛機,專程去跟醫院簽約。不料,院方一聽她說即將結婚,希望能晚一個星期上班,竟然當場決定不給她這份工作。「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很傷心。」事隔六十多年,彭汪嘉康仍記得外科夢碎的痛楚,「醫院勸我走病理科,但我不是那麼喜歡,還是想要看得到病人。」當時彭汪嘉康的先生有朋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問她,「要不要來國衛院試試?」意外進美國國衛院 白血病開啟癌症研究之路雖然彭汪嘉康從沒打算要做研究,但她很快就發現,1904年就有研究海膽(Sea Urchin)的腫瘤細胞是因為染色體改變,既然如此,或許可應用於診斷,幫助病人在還沒表現出症狀之前,及早診斷出癌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Dr. Frei聽了印象深刻,馬上錄取她。「能夠被人認可、給予機會,這是一個太重要的事情。要是他不給我機會,我永遠沒有辦法走到今天。」彭汪嘉康是當時美國國衛院唯一女性研究員,發現白血病的染色體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出現,研究延伸可從母親血液判斷胎兒性別。這些卓越成就,讓她獲得美國公務人員最高榮譽「亞瑟‧佛萊明獎」,是創獎以來首位獲獎女性醫師。在美國國衛院工作期間,彭汪嘉康參與訓練美國腫瘤專科醫師並測試新藥。她經歷過白血病童活不過兩年的時代,也看到在新藥試驗的幫助下,病童存活率愈來愈高,甚至接近治癒。台灣癌症治療卻落後美國20年以上,病人除非遠道赴美參加臨床試驗,否則沒有這些藥可用。彭汪嘉康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台灣癌症醫療進步。彭汪嘉康在1985年選上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後在以色列某一場學術研討會上,她和曹安邦院士與威斯康辛大學癌症中心主任Paul Carbone不期而遇。他們與Carbone共商,能不能幫幫台灣的癌症醫療?Carbone答應親自到台灣幫忙建立腫瘤專科訓練計畫、成立跨院臨床試驗組織(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COG)。把美國專家請來台灣 訓練出兩屆腫瘤專科醫師在台大醫院、三總、台北榮總的支持下,彭汪嘉康把美國國衛院的專家一個個接力請來台灣,Carbone也把國外的考試員請來台灣,訓練出兩屆共13位腫瘤專科醫師,每一位都具備進行癌症臨床試驗的能力。之後彭汪嘉康更陸續開辦外科腫瘤、婦科腫瘤、放射腫瘤等次專科訓練計畫,各大醫學中心都成立了臨床試驗中心,TOCG已成為世界公認完整且先進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之一。這些初代腫瘤專科醫師,現在都已經成為醫學中心或研究機構的中堅份子,像是台大癌症中心醫院榮譽院長鄭安理、台北馬偕血液暨腫瘤科前主任謝瑞坤、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新光醫院放射科主任季匡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張俊彥、陳立宗、劉滄梧等,都是當年培養的種子醫師。捨退休生活回到台灣 致力推動癌症預防明明可以在美國退休享清福,彭汪嘉康卻選擇在1993年回到台灣,重新到臨床實習、看診、值班,正式取得腫瘤專科醫師資格。她在多家醫院看診,也陸續出任中研院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首任所長。為推動癌症預防、提升社會健康識能,她除了邀請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也結合許多專家學者、企業人士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並與賴基銘醫師奔走催生「癌症防治法」、推動癌症防治中心的認證評鑑。彭汪嘉康在癌症醫學領域奉獻六十多年青春,完成了別人可能兩輩子都做不完的事。彭汪嘉康說,她當醫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照顧,沒有想太多,只是把握機會,想做什麼就去做。至於結果如何,「強求沒有用,也不是因為我表現好,都要靠上天的幫忙。」她說,有太多事都是自然而然湊在一起,「這不是我的意思,是上天給我們很好的安排,我們的運氣很好。」近90歲仍在第一線 醫學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今年滿90歲的彭汪嘉康,家人都在美國,心裡總是想念。她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醫療品質好,健保也在可能範圍盡量給付了許多好的藥物,各項條件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但預計明年手邊計畫做完,也該跟家人團聚了。「癌症醫師很辛苦,現在就擔心年輕醫師不進來,還有好多問題需要研究啊!」彭汪嘉康說,好醫師的特質,就是常常想為病人多做一點,想要懂得更多,以提供更好的幫助。希望能看到台灣有更多醫師科學家,每天除了看病人,也願意花時間思考怎麼解決問題、投入研究。醫學知識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未知,醫師看診勢必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事。如果從現有資料找不出答案,就要找人討論,去實驗室裡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許多重要的新事物。彭汪嘉康溫柔提醒,要是沒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也不要灰心,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能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夠了。她笑著說,如果當年順利成為外科醫師,現在可能是個很有錢的外科醫師,但因緣際會下,走了另一條原本沒想要走的研究之路,才發現癌症醫學這麼有趣,從預防到治療,都能幫助很多人,她已經非常滿足。彭汪嘉康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江蘇吳縣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 部立雙和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經歷: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遺傳組主任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 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首任院長主要事蹟: 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改變 奠定台灣腫瘤專科醫師培訓制度 推動國內癌症臨床試驗及基礎研究 催生癌症防治法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 彭汪嘉康院士為特殊貢獻獎得主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9名,分別為王剛毅、黃瑞仁、許金川、胡勝川、藍英哲、王署君、汪海波、游昌憲等8位醫師,1位護理師賴慧珊;特殊貢獻獎得主為彭汪嘉康院士,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剛毅,81年自加拿大返國於台大醫院服務,88年響應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號召,來到沒有牙醫師的東基,從事台東偏鄉牙醫及山地巡迴醫療。今年七月底任期屆滿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建立雲林區域醫療網,創立雲林縣唯一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使雲林鄉親不必南北奔波就醫,推動社區醫療服務,首創C肝外展門診模式並推展至全國。目前已返回總院服務。在屏東滿洲鄉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的護理師賴慧珊,致力於偏鄉長照居家護理,開辦恆春半島第一家呼吸器居家護理所,提供偏鄉民眾即時護理服務及推動安寧療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行醫40多年,利用腹部超音波從事早期發現肝細胞癌的研究,並發展出治療方法,挽救許多肝病患者生命。花蓮慈濟醫院顧問醫師胡勝川,於緊急醫療領域耕耘近30年,推廣高級心臟救命術、緊急醫療救護、急診醫學。牙醫師藍英哲退伍後回到家鄉屏東開業,77年起收起診所至當時無牙醫的萬巒鄉服務,發起成立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至偏遠山地義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創建北榮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住院治療模式,引進新型態治療,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台灣的頭痛特色與嚴重性。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汪海波,自美返鄉進入埔基服務,10年來專職跑遍仁愛鄉部落居家醫療及醫療站。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到台東已18年,為台東唯一兒科心臟科醫師,堅守台東兒童心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推動學童心臟篩檢,以利早期治療,在當地開始兒童開心手術。特殊貢獻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82年回國服務,將癌症新藥及新療法引進國內,為台灣腫瘤專科醫師人才養成及制度奠定基石,並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宣導癌症預防觀念,催生癌症防治法。榮獲團體獎項的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於81年成立,開啟桃園市復興區山地醫療,88年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設巴陵醫療站,配合民眾農作作息,設周四夜間緊急醫療及周五早上6時的特早門診;91年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
-
2022-10-08 醫聲.罕見疾病
輪椅上的小舞王!愛跳舞病童罹龐貝氏症:至少我還有手有腳
對著電腦螢幕上的流行歌曲影片,揮舞雙手、震動胸膛跳著熱舞,今年16歲、剛上高中的洪聲平,卻不能像他嚮往的「亞洲舞王」羅志祥一樣,使勁搖晃肢體,或踩出帥氣的舞步。因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他的身軀顯得纖弱、彎曲,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被禁錮在電動輪椅中。「為什麼老天爺要這樣對待我?」洪聲平出生22天時,接受新生兒篩檢時,發現帶有龐貝氏症的致病基因。此後,一連串檢查,確診為嬰兒型龐貝氏症。洪母說,最讓她震驚的是,在X光影像中,還是嬰兒的孩子,心臟竟比成年男性手掌還大。基因缺陷導致酵素缺乏 若不治療2歲內離世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是洪聲平的主治醫師。她指出,龐貝氏症係肝醣儲積症第二型,致病原因是GAA酵素缺乏,導致肝醣無法分解,進而堆積在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受損或死亡。典型症狀是心臟肌肉肝醣堆積導致的心臟肥大,呼吸肌肉肝醣堆積造成呼吸困難,以及四肢無力、退化等。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中以嬰兒型患者較為嚴重,一出生就觀察到肝醣堆積、心臟肥大。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患者一到兩歲間,就會因為心臟、呼吸衰竭而死亡。她也指出,龐貝氏症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在台灣,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台灣領先全球篩檢龐貝氏症 助病童及早治療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新生兒篩檢龐貝氏症的國家,在2005年至2008年以「先驅測試」的方式,新生兒父母只要勾選同意篩檢、參與研究,就能免費檢測嬰兒是否有龐貝氏症基因變異。簡穎秀說,洪聲平就是受惠於此測試,才得以及早檢出異狀,進行治療。事實上,台灣推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後,歐美各國相繼跟進。簡穎秀指出,美國聯邦政府更於2015年通過建議,讓全美新生兒都接受龐貝氏症篩檢,至於是否付費則因各州政策而異。在台灣,2008年後龐貝氏症轉為新生兒篩檢的自費項目之一,九成的家長會選擇讓寶寶接受此篩檢。龐貝氏症第一代的酵素補充治療藥物,在2006年由中研院院士陳垣崇研發成功。對於同年出生的洪聲平而言,可說是及時雨,靠著每週在醫院靜脈注射藥物四至六小時,洪聲平得以延續生命,如今他讀書、成長,已進入高中就讀。出生恰逢初代藥物納保 病程卻於小三加劇「聲平很幸運的出生在有治療可用的世代,剛出生就獲得治療。」一路看著洪聲平長大的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說,過去接觸的龐貝氏症病童,總是病懨懨,且四肢無力、需要呼吸器維生,在治療尚未研發成功的年代,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相當於被判了死刑,出生兩年內患者將因心臟、呼吸衰竭逝世。洪聲平這一代的孩子,則有截然不同的處境。龐貝氏症第一代用藥,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洪聲平就是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的受惠者。洪聲平因及時接受治療及復健,他得以擁有童年,可以正常走跳。兒時相簿中,他和一般孩子無異,有時穿著小瓢蟲的可愛裝扮,有時則抱著大熊娃娃不願放手。他也參加罕見小勇士棒球隊,表現活躍,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然而,蟄伏洪聲平體內的疾病,沒有因此放過他。洪母說,小學三年級時,洪聲平四肢無力的病徵顯現,須使用助行器。龐貝氏症病程快速進展,到了五年級,洪聲平必須乘坐輪椅才能行動。臉部肌肉塌陷、四肢行動不便、舌頭肥大導致說起話來沙啞破碎,洪聲平的相貌、行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在校園生活中飽經歧視與孤獨,「也曾想過要一了百了,去當小天使。」他邊說邊舉起手在脖子上比劃。後來,他看了身障人士力克・胡哲的紀錄片,「人家出生就沒有手腳,我們至少還有手、有腳,可以出門活動。」一席樂觀的話語,聽來格外令人不捨,媽媽表示「懇求健保署放寬給付條件,給孩子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有其極限 二代藥物納保卻設高門檻原來,第一代藥物有其極限,根據臨床觀察,治療滿五年左右,療效出現下降,需要提高劑量。臨床上的做法,是從隔週施打,變成每週都要施打。對此洪母說,每週都要進醫院,對於病童的課業、人際相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終於病患盼來了第二代龐貝新藥,擔任第二代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主持人的簡穎秀說,第二代龐貝氏症藥物不論在動物實驗、臨床患者上,患者行走距離更長、呼吸功能得以改善,體內肝醣堆積量也有明顯降低。故患者的心臟大小、肌肉功能,都會有所進步。這一次洪聲平卻沒有那麼幸運了。簡穎秀說,新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研發完成,經臨床試驗證明療效更佳。但是龐貝新藥被限縮給付,訂定了相當多的給付條件。其中一項規定是,若患者已無法行走,則不予給付。根據此規範,須靠輪椅移動的洪聲平,便被排擠於給付資格之外。給付門檻挪用臨床試驗排除條件 簡穎秀:難對病人交代針對共擬會公告的給付門檻,簡穎秀說,目前的門檻是誤用臨床試驗的參與患者資格。該臨床試驗是針對「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對象當然須排除嬰兒型患者。她指出,臨床試驗目的是證明新藥療效,選擇對象要求組成均勻、排除特異狀況,故選擇的患者會有特定條件。共擬會若以此為據,在給付條件中明訂排除不符合臨床試驗人為條件的患者,她擔心部分患者會像洪聲平一樣,失去使用二代新藥的機會。簡穎秀說,「我們要治療的是病人,而不是適合去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給付規範應該要比臨床試驗更寬,才能治療更多病人。」就像聲平一樣的另一位病童,出生後就沒行走過,使用第一代藥物治療至今,即將高中畢業。患者家屬告訴簡穎秀,雖然孩子坐著輪椅,但這十七、八年的治療對家屬、病童個人,非常有意義。簡穎秀表達擔憂,「新的給付規範,認為坐輪椅的病患達到疾病末期就不值得治療,讓他們立刻面臨死亡,臨床醫師要如何對病人交代呢?」龐貝氏症基因治療進入研發階段 新藥助病友等待治療曙光除了改善生活品質,讓更多患者使用第二代龐貝氏症新藥,還有另一層意義:維持患者身體機能,等待新的治療曙光。簡穎秀說,「如果這些孩子,把運動功能維持在更好的狀態,就有希望可以等到新的治療。」簡穎秀透露,龐貝氏症基因治療已有許多二期臨床試驗。就像當年接受第一代治療的患者,熬過近20個年頭,終於等到第二代新藥納保。若取得第二代新藥,讓患者的生理機能繼續維持,就有機會在未來受惠於基因治療。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罕病病童被排除於商業保險之外,若非靠著全民健保、罕藥專款的保護傘,實在難以面對巨額的治療費用。她肯定第二代藥物通過共擬會、即將納入健保,「讓孩子們活下來,正常的讀書、就業,進而造福社會。」但她強調,希望患者在給付範圍較大的情況下用藥,讓更多病患得到幫助。
-
2022-09-2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 7千人揪出21名肺癌「18人有家族史」
肺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3及4期)發現存活率低,為讓肺癌患者在早期(0及1期)被找出,國健署今年7月1日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執行81天以來有7千多人參與,找出21名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早期就有20人,成效顯著。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統計今年7月1日至9月19日,全國共有7557人參與,包括4200名男性、3357名女性;其中4470人具肺癌家族史,2753人為重度吸菸者,3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共找出21名確診肺癌患者,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20人,僅有1名為第3期肺癌。其中18人具有肺癌家族史、2人為重度吸菸者、1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團隊2015年執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研究,他今本報電訪時表示,國健署執行LDCT計畫,與2015年所做結果非常相似。他指出,肺癌患者中沒有做過篩檢,有半數到醫院診斷時已是3、4期,超過一半都無法開刀治療,必須靠標靶、免疫治療,不僅花費龐大醫療資源,患者晚年生活也痛苦,且有抗藥性問題;若透過篩檢,9成患者可於1期時及早篩出、診斷,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肺癌之所以存活率低,因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有症狀才就醫大多以晚期。108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肺癌早期(0及1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期別之間存活率差距甚大,這也顯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表示,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抽菸及不抽菸族群提供公費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此項政策也記載於世界肺癌組織官網。肺癌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一,且是所有癌症中健保給付支出最高,但健保給付中超過一半是肺癌晚期病人。他指出,透過篩檢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不僅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更有機會治癒,保有患者生活品質。此次LDCT計畫受檢民眾,有11.7%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楊泮池建議,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至於已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儘早診治。國健署補助LDCT計畫執行至2030年,預期診斷出3.9萬至4萬名肺癌患者。國健署補助LDCT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透過戒菸及減少二手菸,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名單查詢(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6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中研院聯手開發新藥 單株抗體殺癌力可望再升級
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新興療法多致力精準殺癌,例如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複合藥物。國衛院與中研院共組的新藥研發團隊開發出小分子isoQC抑制劑,經小鼠實驗證實,它能讓巨噬細胞辨識並吞噬癌細胞,可有效增強單株抗體藥物的療效。國衛院生藥所副研究員陳志豪希望3年內可完成臨床前試驗,若順利完成臨床試驗;生藥所所長張俊彥說,此抑制劑對現有抗體藥物都有加乘效果,也可穿過血腦障蔽,對於轉移出去的癌細胞也會有效。國衛院生藥所研究員顏婉菁補充,現有單株抗體治療的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淋巴癌,未來有機會與isoQC抑制劑結合,增強療效,但需要篩選「有CD47蛋白質過度表達」的病人。過去研究發現,CD47廣泛在各種癌細胞表面大量表現,向巨噬細胞發出「別吃我」的信號,isoQC抑制劑可有效減少CD47的表現,增強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癌細胞。顏婉菁指出,動物實驗已證實,在頭頸癌、B細胞淋巴癌,單株抗體合併isoQC抑制劑的療效,優於單獨使用單株抗體,能延長小鼠整體平均生存時間,而且副作用較低。顏婉菁說,約有50%小鼠的腫瘤在30天治療期間消失,其中75%在150天內沒有復發,單獨使用單株抗體藥物的小鼠則有38%在150天內復發。張俊彥表示,現有針對CD47的單株抗體藥物,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此藥物主要作用是刺激巨噬細胞去吃癌細胞,動物實驗顯示副作用比單用單株抗體小很多,現在要循序漸近進行臨床試驗。陳志豪表示,希望2到3年內完成包括動物實驗、毒理學等臨床前試驗,與國內外藥廠金行產學合作,一起完成人體臨床實驗。顏婉菁表示,一開始先用於第二線治療,如果臨床試驗結果很好,未來也可望用於第一線治療。中研院生化所博士、台灣蛋白質計畫總經理黃開發表示,蛋白質計畫致力於優化藥物,為標靶藥物設計好的蛋白質結構。國衛院生藥所副研究員葉燈光表示,這次新型的isoQC抑制劑,具有優異的藥物動力學表現,能在血中維持高濃度較久時間,給予低劑量就有很好的效果。張俊彥說,針對此藥理機轉,德國已率先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藥物,台灣這次是全球第二個,目前已向美國、歐盟、台灣、中國提出專利申請。
-
2022-08-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過Omicron BA1/BA2 可預防BA5?何美鄉引述國際研究給答案
全台感染Omicron變異株者已逾500萬人,幾乎都是BA.1、BA.2,但BA.5已進入社區,且免疫逃脫特性更強,中研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援引國際研究表示,BA.1/BA.2染疫者有二成左右可能被BA.5重複感染,若之前從未染疫,被BA.5感染的可能性也比較高。「Omicron BA1/BA2 感染可預防BA5?」何美鄉分析,這是近日年熱門議題,一是今秋就要出現的次世代疫苗,就是以BA1為抗原標的,要問這次世代疫苗(BA1)能否預防BA5感染,是很合理的事。另一個當然是BA5已經開始在台灣傳播了,那500萬人已被Omicron(BA1/BA2)感染過的人還會不會再被感染一次?總共有三篇文獻可以參考。葡萄牙是歐洲較早被BA1入侵的國家,接著當然也被BA5入侵。他們的研究針對在不同期間被不同變異種感染的人,再次被感染BA5的機率為何 (Malato et al, Risk of BA.5 infection in individuals exposed to prior SARS-CoV-2 variants. medRxiv preprint, 仍未同儕評審)。在全民高疫苗接種情況下,其實是綜合免疫對Omicron突破性感染的保護性如何?結果顯示BA.1/BA.2 是80.0% (79.7 – 80.2%);也就是感染過BA1/BA2的人,只有20%會重複被感染。原始武漢-Hu-1株的感染的有保護性為52.9%(95% CI, 51.9 – 53.9%0), Alpha 為54.9% (51.2 – 58.3%);Delta 62.3% (61.4 – 63.3%)。兩篇論文為卡達研究,來自同一研究團隊。( Altarawneh et al. Protection of SARS-CoV-2 natural inf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the Omicron BA.4 or BA.5 subvariants, medRxiv preprint仍未同儕評審 ;Chemaitelly, et al. Protection of Omicron sub-lineage inf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another Omicron sub-lineage. Nat Commun 13, 4675 (2022). )先前被 Omicron(BA1/BA2) 感染對預防有症狀的 BA.4/BA.5 感染的有效性為 76.1%(95% CI:54.9-87.3%)。所以感染過BA1/BA2的人只有24%會重複被BA5感染。 另外,BA1與BA2在短期內,互相具有相當程度的保護性 (下圖)。既然BA5是由BA2演變而來的,此文對BA5仍具有參考價值。綜合以上結論,給你一點概念,何美鄉分析,未來台灣感染是如何?假如在未來2至3個月台灣有140萬人感染,那重複感染的人約只有14分之一。預先警告你,沒有感染過的人,被BA5感染的機率一定是比有被BA1/BA2感染過的人高,高很多。只是要強調,大部份的我們無法避免。面對BA5,什麼人要特別小心,指揮中心指引已很明確,還是那些高風險族群,老的、小的、不健康的。原則上若是有重複感染,症狀只會更輕微。但有一些人還是要特別注意,那些第一次感染就是重症的人,重複感染也還是會比別人嚴重。有些人感染過後,沒有產生抗體反應,他下次再感染的情況很可能會更嚴重。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23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建仁談因果螺旋:尋病因、防犯罪,還有助親密關係!
「人為何生病?」「小孩為什麼變壞?」前者是古今中外流行病學者永恆的叩問;後者則在重大社會案件後,總會引起網路輿論,議論著狂暴是為何生成。其實人類社會中,許多的「為什麼」,都可以透過因果辯證逐一釐清。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出版新書《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闡述他集結四十餘年研究精華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除了探索疾病成因,也提供另類的思考模式,讓讀者運用於生活中,爬梳事物成因與本質,提升對於生活的掌握度與自信。為尋疾病根源 科學家曾提多種因果推論模式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不論是慢性病、急性傳染病,都需要盡快梳理出疾病根源,以利透過精準公衛策略進行防治。然而,陳建仁指出,在推斷疾病因果時,人們容易出現因果錯置、導因為果、見樹不見林等因果謬誤。陳建仁在書中以洗腎室病人感染C型肝炎比例較高為例,「到底是C肝引起腎臟病而需要洗腎?還是腎臟病人在洗腎時感染C型肝炎病毒?」C肝一直以來是台灣的國病,根據針對洗腎病人的長期追蹤,發現病人開始洗腎前未感染C肝,意即患者有可能是在洗腎室因針頭使用而感染C肝;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慢性C肝會引起末期腎病。也就是說,C肝與洗腎之間的關聯相當複雜,既可能是C肝導致腎病而洗腎,也可能是在洗腎時感染而得到C肝。為了推論疾病成因,流行病學家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因果論證方式,如因果輪、因果網、因果三角等。而陳建仁提出的因果螺旋,則把疾病由微觀至巨觀,影響力由小到大進行分析,並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因果螺旋強調時間因素 事態隨時間演進而擴大「因果螺旋模式,就是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或者疾病流行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促進因子存在。」陳建仁說,若能夠深入了解從疾病演進初期,到後來對整個社會、國家和世界影響,找出每一個階段的多重驅動因子,「對於疾病的控制就會加深,疾病對人類的影響也就可以減到最小。」陳建仁的因果螺旋論述,強調與時俱進。「在整個過程當中,時間因素是最重要的,隨著時間,事態會不斷擴大。」陳建仁說,在事態擴大的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驅動因子相繼出現。在分子細胞層次的驅動因子,帶來的可能是生物學方面的影響。當因果螺旋推進到「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甚至對整個社會的衝擊時,陳建仁說,社會因素以及人類的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互助合作,就會進入因果螺旋,成為新的影響因子,意即呈現「多階段、多因果」。不同的致病因素相繼出現,並且隨著時間增大影響範圍,就構成了論述中的「螺旋」樣貌。因果螺旋運用在解決疾病問題時,可以幫助學者想得更全面。「一個好的科學家,想要去解決疾病的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需要有跨域的合作,考慮到更多層面,不論何種公衛策略都能夠更圓滿。」陳建仁舉例 ,若以因果螺旋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個人層次時,接種疫苗相當重要;然而,隨著疫情擴大,為了有效控制新冠肺炎傳播,消除「疫苗的國家主義」,幫助貧窮國家取得疫苗就變成當務之急。意即在因果螺旋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防治措施。親密關係、犯罪也適用 防微杜漸避免憾事發生除了在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領域應用,因果螺旋也可以應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解釋重大社會現象。看似難解的家庭、犯罪等問題,透過因果關係的梳理,找出事態擴大之前「出了什麼問題」,就能夠有機會阻止悲劇發生。陳建仁說,不良少年、社會犯罪者的生成,即是一例。在一開始,導致行為偏差的原因可能極為單純。然而,在家庭、朋友等層次時,若沒有人介入關心,找出原因加以導正,一個原先正常的人就可能變成對於社會有重大負面影響的人。陳建仁說,所以人際間的關懷很重要,可以防微杜漸。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親密關係。陳建仁說,夫妻間關係的破裂,時常起因於很小的誤解。若彼此都沒有真正去深究其因果關係,並加以解決,而是放置不管,隨著時間演變,誤會就有可能逐漸加深,使感情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因果螺旋角度來看,很多事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陳建仁指出,在一件事的不同狀態、演進過程中,需要「超前預防」,若等到事態擴大,可能已錯過時機。陳建仁說,希望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能透過因果螺旋的思辨模式,探究事物真相,掌握正確原因,就能更有自信的面對每一天。
-
2022-08-23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盛行率地圖首公布 再治6.8萬人拚3年完治邀WHO見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於二〇三〇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國內宣示提前於二〇二五年完成C肝消除,歷經數年的努力,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篩檢,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二十二萬人完成C肝治療,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世衛專家來台見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二〇二二 C型肝炎專家會議」,與會專家包括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許以霖、白金扶輪社前社長暨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胡琮輝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依照WHO建議,消除C肝需篩檢出九成患者,並治療其中的八成病患。為協助國人消除C肝,蒲若芳表示,近年來,主要透過擴大篩檢量能、降低治療門檻障礙、提高醫療服務可近性、強化管理及照護支持系統、提供有利環境、推動高風險族群C肝防治與加強民眾C肝篩檢識能等方向。成人健檢已篩196萬人 抗體陽性率2.2%蒲若芳說,自國健署成人健檢服務擴大納入B、C肝篩檢以來,截至二〇二二年,近兩百萬人透過成人健檢服務接受B、C肝篩檢。其中,C肝抗體結果上傳率近九成四,口服抗C肝病毒藥治療率也有近九成。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C肝篩檢,同時擔任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也在會中公布最新的「C型肝炎抗體盛行鄉鎮市區地圖」,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十四萬人接受口服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八萬人在此之前就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也就是說,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剩肝外共病、潛在感染者 陳培哲:每月治2000人才有望達標依據最新的C肝精準盛行地圖,簡榮南說,找出沒有病識感的感染者仍是主要重點。他指出,各縣市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策略,包含從常見的C肝共病著手擴大篩檢,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外,從篩檢的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但國健署與健保署給付不一,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簡榮南強調,C肝消除有政府的公權力之外,還需民間團體力量,加強宣導,提高民眾的認知,才有機會篩檢更多,並及時進入醫療體系。不過,陳培哲也憂心地指出,距離二〇二五年底僅剩下四十個月,以治療目標六萬八千人推算,每月至少要治療一千五百人才能達標,以健保署數據來看,治療人數最高的月份僅達到一千五百人。陳培哲直言,在治療速度方面,需要加緊腳步。陳建仁:擴大C肝篩檢經費、舉辦縣市觀摩會,2025邀WHO認證陳培哲說,治療人數是C肝消除的關鍵,每月最好要治療達兩千人。他建議,篩檢對象納入糖尿病、慢性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並將C肝篩檢及治療成效加入縣市首長評鑑指標,以提升篩檢與治療之成效。他也建議C肝辦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首長,觀摩防治成效良好縣市,進行模式移轉。陳建仁建議,持續擴大篩檢經費,舉辦各縣市C肝消除觀摩會,分享成功消除經驗,有信心完成C肝消除工作,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WHO專家來台認證台灣消滅C肝的情況,就如同過去小兒麻痺消除計畫,也獲得國外專家協助認證。他相信,台灣在政府、專家以及全民的努力下,一定可以達到完篩、完治的目標。精準C肝盛行率地圖 取代推估而得的潛勢地圖過去,因無大規模篩檢資料,公衛學界先以七大指標推估的方式製作出「C型肝炎風險潛勢分佈地圖」,一地區若符合七項指標,為第七級之高風險區;若一項都不符合,則為第〇級之地風險區域。依據潛勢地圖,盧勝男及不同的地方團隊,如大林慈濟、雲林台大等單位,介入雲林、嘉義及台南等縣市之高風險區域進行篩檢。然而,在篩檢過程中,他發現,有近四成的C肝患者,其實居住於第〇級的低風險區域。可見,僅透過風險指標推估還不夠,應該進行大規模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二〇二〇年起推動成人健檢擴大篩檢,盧勝男指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依據成健資料,推估二〇二五年時年齡介在四十五至七十九歲的目標族群,製成C肝抗體盛行地圖,以準確的抗體陽性率,真正掌握台灣的C肝盛行地區,以取代推測而得的風險潛勢地圖,並且根據全新且精準的C肝盛行地圖發現,隨時代變遷,C肝高盛行地區已有所改變。盧勝男說,原因包括過去超高齡的C肝患者已去世,以及移民造成的人口組成改變等。在大規模、地毯式的篩檢後,在C肝抗體盛行地圖中,以盛行率達百分之六界定為高盛行區。盛行地圖與C肝風險潛勢地圖對照,共有十一個除名,四十個重複,十八個新增。盧勝男說,新增的C肝高盛行區為:尖石、五峰、後龍、泰安、大湖、國姓、土庫、褒忠、阿蓮、彌陀、枋寮、車城、滿州、枋山、玉里、豐濱、長濱、白沙。此外,經過分析篩檢資料,發現C肝抗體陽性率呈現「線性下降」。盧勝男建議,在全國篩檢政策下,以流行病學方法進行C肝防治的策略,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他強調,要找出更多C肝患者,不在高風險區、非高危險族群的一般民眾也應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會的縣市衛生局首長認為,抗體盛行地圖無法反映篩檢之後,病患接受治療的成效,導致國內的C肝地圖看起來「越來越紅」,中研院士陳培哲建議,未來應朝向C清除地圖繪製,完整呈現出完篩之後的完治情況。盧勝男則回應,因C肝治療人數每天不斷滾動式新增,各界期待可反映治療情形的HCV RNA地圖較難繪製,但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已有掌握治療成效數據。彰化領先全台消除C肝 台南篩檢率列六都第一 扶輪社長年贊助台灣C型肝炎患者具地區集中特色,故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在C肝防治扮演重要角色。彰化縣領先全台,提早達成WHO之C肝消除目標;台南市篩檢涵蓋率達六都之冠。白金扶輪社則長期捐贈C肝篩檢資金及器材予基層醫療單位,也發起愛肝企業鼓勵社友讓員工篩檢C肝。二〇一九年起彰化縣變響應中央政策,推動C肝「三年減半、六年根除」,葉彥伯說,在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及利用既有業務「加C」加驗C肝策略下,已提前於今年達標。後續已著手規劃第二階段C肝防治計畫,重點是針對新感染、再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落實C肝防治,以及透過流行病學學理見證並評估C肝治療成效等。彰化縣衛生局推算彰化縣境內C肝感染盛行率約百分之三點二,要符合WHO的C肝消除標準,需治療一萬兩千八百餘人,現已治療一萬三千五百餘人,達標率為百分之一〇五。葉彥伯說,加C策略強調以個案為中心,利用原班人馬投入C肝篩檢及治療,減少溝通成本、加強資料整合。例如,洗腎室利用原有感控機制整合C肝篩檢;監獄方面商請原先有業務往來的同仁協調;毒癮者透過負責辦理中央減害計畫的單位;社區篩檢及治療則整合到施行已久的萬人健檢。許以霖表示,台南市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世代區間C肝篩檢涵蓋率近五成五,為六都之冠;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治療率近七成,透析病人口服C肝藥物治療率也超過八成五,亦居六都之冠。臺南市C型肝炎篩檢亮點為「C型肝炎防治結合科技」與「C型肝炎篩檢無國界」,以建置C型肝炎篩檢預約平台、運用台南市科技防疫健康共照雲與多元媒體途徑等策略提升C肝篩檢率;同時,亦鼓勵新住民參加C肝篩檢。康照洲表示,台灣扶輪社至今金援逾七千五百萬元予基層醫療人員及民眾等,近十三萬人受惠,顯示非政府組織在C肝消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扶輪社也呼籲社友提供員工免費C肝篩檢,以企業為單位共同消除C肝。三大肝外共病 應全面篩檢C肝以控制疾病C肝病毒感染會引起全身發炎,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三大肝外共病。相反地,這三大慢性病患者感染C肝時,因為產生胰島素抗性,也會容易讓疾病不好控制或惡化。簡榮南說,此族群應全面篩檢、治療C肝,以控制疾病。胡琮輝表示,過去討論C肝共病,多會關注愛滋病等共病高盛行族群,但中低風險的共病末期腎臟病前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是須受重視的C肝相關肝外病變族群。胡琮輝認為,為了C肝根除計畫,相較於對所有民眾普篩,不如針對相對有風險族群優先篩檢。因此,在他擔任C肝防治計畫召集人的彰化,嘗試先從全面篩檢「透析患者」著手,無論患者是否曾被檢驗過有C肝抗體陽性,都建議檢驗C肝病毒量。初期碰到多數洗腎中心並未配置胃腸肝膽科醫師,導致沒辦法開立檢測單,後續直接要求外載醫療人員直接進入洗腎中心協助篩檢,短短九個月內,完成縣內卅一家的洗腎中心的患者篩檢,幾乎百分之一百達到HCV RNA的檢測,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八接受治療,接受治療者中有多達百分之九十四。同樣的做法,延伸在糖尿病以及末期腎臟前期或慢性腎病的病患者身上,不過,這兩種疾病不像是透析患者集中出現,因此尋求衛生所協助,胡琮輝表示,衛生所擁有最完善的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網,只要患者回診拿藥時,就能協助篩檢轉介治療。林漢傑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共二百三十萬人,其中八成於基層診所就醫,因此台灣肝臟學會與C肝共病如糖尿病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等討論,制定基層醫師治療指引,教導治療C肝的方式,必要時轉診至肝膽腸胃科處理,以提高治療廣度,保障高風險病人安全。地方C肝篩檢動力不足 國健署:爭取提高補助至450元為達二〇二五年消除C肝目標,找出非特殊族群C肝患者至關重要,目前主要透過成人健檢篩檢。然而,與會專家直言,國健署B、C肝篩檢,僅補助兩百元,導致基層醫師篩檢動力不足。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當場承諾,將爭取二〇二四年前提升補助金額至四百五十元。從篩檢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八,醫學中心反而最低。簡榮南說,並不是醫學中心不篩檢,而是醫院篩檢一位健康的人,是由國健署給予的補助金太低;若是幫已經是罹患疾病的患者篩檢BC肝,健保署能給付四百一十元。導致基層診所雖是主要戰力,但戰力不強,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陳建仁表示,各單位給付至少要一致,國健署已喊出希望爭取從二百元調升至四百五十元,他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魏璽倫則說,國健署的理念是以篩檢支持治療,除了將持續爭取在二〇二四年前提高B、C肝篩檢補助至四百五十元之外,並研議加碼補助,提高基層診所加入防治行列的意願。戴雪詠則是回應,除了給予健保給付,醫療人員查詢健保雲端病歷時,由於健保署與國健署資料介接,醫療人員也可了解病患接受C肝篩檢情況,以及後續追蹤、治療進度,並適時鼓勵病患接受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
2022-08-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67歲歌仔戲天王6病纏身 悲癱瘓:下半身只剩骨頭
67歲女星黃香蓮過去憑著螢幕中的俊美扮相,擄獲當代不少少女心,被譽為「歌仔戲天王」,近期她因演出「媽,別鬧了!」的比莉昔日同窗「巫雅菊」一角,瞬間勾起網友滿滿回憶殺,近日她接受本報專訪,吐露當年打拚辛酸,因長年沒日沒夜拍戲,導致甲狀腺腫、頸椎痛、腦膜瘤、肺結核、白喉、幽閉恐懼症等6病纏身,一度還癱瘓躺床半年,「瘦到下半身只剩骨頭」。黃香蓮在當紅年代,不僅演歌仔戲,還參與8點檔、電影演出,為了趕拍戲,一天只睡1小時,結果因操勞過度,拍攝一場「空中一字馬」戲,雙腿一劈,竟是坐骨神經歪掉,當場動彈不得,之後還拍摔馬戲,重挫脊椎、頸椎,儘管如此,為了不耽誤拍攝,她咬牙苦撐,天天到醫院打類固醇,後來醫生警告她再不開刀就會癱瘓,但她仍為了拍戲,病急亂投醫誤信偏方,找來推拿師,雙腿一壓痛到她閃尿,最後還是開刀治療,病床一躺就是半年。黃香蓮形容自己是「九命怪貓」,22年前她發現罹患腦膜瘤,為休養生息,她淡出演藝圈,但從小到大.她劫難不斷,孩童時期就有肺結核、白喉等病,5歲時還曾不慎掉入魚池,在人煙稀少處,突然有人路過救了她,撿回一條命,還因拍戲頸椎受傷,「完全無法當低頭族」,她平日也愛登山健行,但前陣子爬山竟意外摔傷、膝蓋骨裂,幸虧無大礙,但每當眾人誇她凍齡、身材依舊窈窕時,她總苦笑:「五臟六腑都壞了」。在「媽,別鬧了!」中,黃香蓮飾演兩性作家,女強人形象最終在被拆穿遭家暴真相後瓦解,而真實的婚姻中,她2006年與大16歲中研院院士吳成文結婚,因為陪丈夫到世界各地開會,人生到了50歲才第一次出國,「我們到美國,我完全看不懂地圖,英文路名、街道也不知道,他就敢叫我開車,我也不想問,就自己學」,儘管彼此學歷、年紀相差大,但2人有共同興趣「看歌仔戲」,老公也是自己的粉絲,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炎夏散步無益心血管健康!台大醫曝原因:想降低血壓該這麼做
樹木芬多精、遮蔭不足,反致體溫上升且心跳加速。台大醫院、中研院與台大實驗林最近發表一篇有趣的論文,發現夏季到溪頭森林做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比在台北市都會公園裡面散步來得更明顯。在溪頭森林遊樂區散步後,血壓明顯降低,心跳以及心血管的負擔,包括心臟的輸出量或左心室負荷的壓力,皆有明顯的下降;但是在台北都會公園,包括二二八公園、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保安宮和龍山寺對面的公園,並沒有明顯下降。關於森林浴對於心血管的好處,目前研究仍然相當有限。過去的研究大多提到血壓或是心跳的改變,並沒有人特別研究心臟功能的改變。而這個2016年6月到8月進行的研究,在夏季炎熱的下午進行,研究指出,都會公園如果沒有很好的綠色遮蔽比例,不僅體溫會上升,心跳加速,血壓也不見得下降。加上樹木的芬多精不足,也無法達到清涼解熱的效果,在這個季節這個時刻去做所謂的「樹林漫步」,並不會明顯得到心血管的好處。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自然殺手細胞增加,提升免疫。台大醫院與台大實驗林的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十年前日本學者發現,三天兩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早被證明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所以後疫情時代,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是有益心血管健康及兼顧防疫的健康行為。珍貴森林資源,需要政府、全民一同珍惜愛護。溪頭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夏季避暑聖地,也是全國重要的森林公園資產。然而,森林公園非常容易受到空氣汙染傷害,過多的汽車巴士及人潮,對脆弱的森林公園是一大負擔。珍貴的森林資源,尤其需要用心保護,除了國家政府要協助,民眾也要珍惜愛護。國外的森林公園往往在距離公園數公里之外,就已經限制汽車進入,不讓汽車廢氣汙染森林環境,入園人數必須限制,也必須付相當的入園費,以維護園區。每年有封園時間,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永續生存。反觀國內負責教育的一級森林公園,受到地方的政治因素影響,罔顧管理公園應有的「使用者付費」基本原則,要求不能收清潔管理費,造成公園管理者沉重的負荷,也因而無法提升更好的品質。這件事必須深刻反思檢討,也必須教育民眾,在享受森林浴的美好及促進健康之餘,如何保護森林、讓森林不受汙染,台灣自然環境才能永續生存。樹療可降低心跳、增加血氧,樹木更能淨化空氣。在農委會林試所支持下,2021年,我們到台中某公園做了「樹下康養」的先驅研究,發現榕樹及樟樹可以降低空氣汙染,包括固態的懸浮微粒,以及氣態汙染物。榕樹下,確實可以測量到許多芬多精,包括α-松油醇、α-封烯、α-及β-松烯等芬多精。進行樹療後,心跳下降,代表心臟負擔減輕,血氧增加,代表心肺功能進步。2021年3月,我們也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進行了樹療的先驅研究,發現樹木有顯著清淨空氣品質之效,而在樹下靜坐,也可明顯降低心跳、體溫以及提升血氧。在不同公園的樹療效應,都在在指出都市森林的重要性。研究證實,公園的樹木對都市空氣汙染的淨化作用,也證實對人體心臟及肺部健康的好處,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總之,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增加都市森林樹蔭的覆蓋率,才能促進都市居民心血管健康,增加人民福祉。相關資料:在森林環境工作增加自然殺手細胞森林浴優於都會公園散步交通汙染對溪頭森林環境影響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9成是BA.2.3.7 兒童重症、3大群聚案皆同一變異株
Omicron各類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針對Omicron BA.2.3.7變異株,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特別說明。醫療應變府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本土疫情90%以上都屬於BA.2.3.7,包括先前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等序列皆是。指揮中心說,BA.2.3.7為於今年6月4日增列的BA.23細分支,指帶有A21851G(S:K97E)的BA.23,特徴突變包括:ORF1a:L631F、N:M322I、S:K97E。根據國際資料庫GISAID,BA.2.3.7最早為馬來西2月27日探檢檢出,其次為日本3月28日探檢檢出(越南境外移入個案)。台灣最早個案為案21070(越南境外移入個案,3月8日落地探檢陽性)。後續之本土群聚: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之序列,均帶有特徵突變,可重分為BA.2.3.7。4月以來之本土疫情以BA.2.3.7為主要病毒株,但其與一般BA.2.3的致病力差異,尚無相關研究。國際資料庫GISAID上傳BA.2.3.7序列數目:包括日本44例、美國39例、台灣34例、香港22例、印尼15例,全球198例。羅一鈞表示,BA.2.3.7這一波本土疫情,就是4月以來主要病毒株,BA.2.3.7這是6月4日才新增的細分支,這個特徵位點的重新定為BA.2.3.7,這是現在的主流株。羅一鈞表示,這支最早在馬來西亞,日本3月24日也有驗出,先前在一位境外移入的體內驗到,案201070,3月8日自越南入境,這是最早驗出BA.2.3.7的個案,後續雖然不一樣,但國內帶有BA.2.3.7的群聚,包括基隆小吃攤、大潭電廠還有台中婚宴的三群聚,台灣的本土疫情90%以上都是ba.2.3.7,這三群群聚倒置的序列都能在台灣驗到。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也大多是BA.2.3.7,至於有醫師擔心說會導致腦炎重症,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佐證,但是我們病毒有分讓給研究機構如中研院進行研究,目前兒童重症也在收案過程,後續會針對病毒本身兒童腦炎,MSI-C等,會有更明確結果。香港那時候最早有兒童腦炎,當時2月爆發時他們是BA.2.2.2不是BA.2.3.7。除了台灣,日本、美國、印尼有上傳BA.2.3.7的序列。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