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中研院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4-10-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侯明鋒南台灣乳癌第一刀 打破「醫不叩門」 主動出擊
有「南台灣乳癌第一刀」之稱的高雄醫學大學教授侯明鋒,打破「醫不叩門」的傳統,主動出擊找病人,開疆闢土。從切病灶做研究、寫論文,到帶領乳癌團隊參與新藥臨床試驗,讓乳癌防治成為一門專科,病患得以早就醫、早治療,提高存活率。近50年行醫生涯,相當於台灣乳癌專科發展史的縮影。侯明鋒在嘉義朴子農村長大,從小父母親教導助人救人,促使他選擇行醫這條路幫助更多人。高雄醫學院畢業後,經一般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即赴美進修乳房外科。完整乳癌治療 赴美學習第1人當年的台灣,一年沒多少乳癌病人,美國乳癌的病例數一直攀升。侯明鋒看出乳房外科大有發展,從診斷、影像、手術甚至化療放療、病理學,整套都學會了帶回台灣,是台灣首位赴美學習完整乳癌治療的外科醫師。返台後,侯明鋒在高醫附設醫院建置乳癌防治模式。為了推廣乳癌防治觀念,他帶著一台超音波上山下海,挨鄉挨戶做乳房篩檢,把不敢看病的婦女找出來。原本高醫一年20個乳癌病人,他走出醫院,可能一天就篩檢了兩百多人,每個鄉鎮都出現3、4例病情嚴重患者。因為觸診、超音波訓練扎實,加上細心探查,侯明鋒常能找到機器查不出來的腫瘤,尤其超音波助攻能力特強。侯明鋒為此寫了一篇論文,指出東方女性、特別台灣女性乳房較小,用超音波好好篩檢,並不輸給乳房攝影。因為這篇論文,本來畏懼乳房攝影疼痛的婦女放下心來,政府也願意負擔超音波檢查,上門求診的人漸漸「絡繹不絕」。台灣家族乳癌遺傳 首位發表學者「BRCA1和BRCA2兩個遺傳基因,是造成台灣家族性乳癌遺傳的元凶」,第一個發表此學術成果的學者即是侯明鋒。讓「部分乳癌的確具有家族性遺傳基因」的理論有了實證,並且發現當BRCA1和BRCA2發生遺傳上的突變時,就算女性年紀還輕,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過去台灣基礎醫學難在蒐集檢體。熱衷蒐集資料的侯明鋒說:「以前醫師沒做研究的觀念,覺得開刀時剪檢體太麻煩,可是我堅持要剪,一定要把檢體蒐集起來。我已經蒐集上萬個檢體,到現在還在蒐集。」連中研院都要跟他調資料做研究。說他擁有「南台灣最大乳癌檢體資料庫」並不為過。串聯高屏地區醫護 每月開讀書會即使當上高醫附設醫院院長,侯明鋒仍持續寫論文。大學醫院還是要做研究,「我習慣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每個資料都寫下來,隨時醫學會要發表論文,一拿就有資料。」如今發表在SCI論文已有406篇。以乳癌論文升到教授,侯明鋒是全台灣第一人。「台灣小,大家要合作」,侯明鋒格外注重分享、合作和醫病共同成長。他發起串聯高屏地區醫護成立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每個月開讀書會,希望藥師、小兒科醫師都變成乳房專家。臨床試驗開啟侯明鋒另一個乳癌研究境界。50歲那年,他考取兩張臨床試驗的國際證照,數月後,國外臨床試驗就找上門來,在侯明鋒領軍下,高醫乳癌臨床研究團隊近年參與新藥臨床試驗的成果豐碩,被遴選為新藥臨床試驗中心,「四期乳癌存活率因為試用新藥而提高了。」催生俱樂部 數百座談幫助病友為了鼓勵病友,侯明鋒一手催生「木棉花關懷俱樂部」。這個由乳癌病友組成的團體,會員突破1500人,成立28年來辦過數百場座談,病友互相打氣重新展開生活。侯明鋒採走動式管理、言傳身教的帶人哲學。他任院長時,高醫進駐台東大武衛生所建立醫學中心級的專科門診,目前已卸下院長職務的他,仍每月定期到大武衛生所看診。有了台東大武成功經驗,侯明鋒把這套模式復刻到澎湖離島。澎湖每年有300人次到高醫求診,搭飛機或渡船都辛苦。「不如醫師動、病人不動」,包括侯明鋒也到澎湖看診。偏鄉醫療支援,就像一場接力賽,他期待一棒接一棒傳承下去。「有心就能做得到」 日睡6小時侯明鋒一天只睡6小時,早上5點就起床。每天騎著腳踏車去醫院,中午不休息。當天的刀開完,晚上8點必到病房巡房。數十年都是如此,「以身作則」也成為高醫最美的風景。從醫近50載,問他怎麼保持對醫學的熱情和堅定,侯明鋒吐了兩個字「有心」,只要有心,什麼都做得到。侯明鋒小檔案年齡:7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名譽教授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第三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美國水牛城婦女醫院乳房科醫師中華民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監事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監事主要事蹟:●高醫建置乳癌防治模式●高醫團隊前進台東、蘭嶼、澎湖,甚至索羅門群島●成立高醫木棉花關懷俱樂部●成立台東大武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
-
2024-10-07 養生.抗老養生
不只抽菸、喝酒不好,這5種行為都會讓你短命!戒掉壞習慣可多活7年
抽菸、喝酒會短命,每天吃不到五蔬果也會折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抽菸、喝酒、運動、蔬果攝取、體重控制等五種生活型態,與壽命有重要的關聯性。每天攝取足夠蔬果的民眾,平均壽命可延長3.25年;不抽菸者比癮君子多活2.31年,不過量飲酒者可多活1.62年。5個日常壞習慣對壽命造成不良影響抽酒有損健康,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對壽命有多嚴重的影響,北醫大最新數據給了答案。研究結果發現,日常壞習慣會對壽命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尼古丁、酒精對健康的殺傷力。另外,如果一天吃不到五份蔬菜、水果,壽命長短也有差異。.抽菸.喝酒.運動.蔬果攝取.體重控制由北醫大公衛學院應用流行病學副教授羅偉成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台大公衛學院、中研院統計所合作,利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分析全台超過19,000名30歲以上成年人的健康數據,平均追蹤逾15年,探討五種健康行為者的平均壽命評比,分別為不抽菸、不過量飲酒、充足運動、多吃蔬果以及保持健康體重等行為。研究顯示,不抽菸的民眾平均可多活2.31年,並減少9.78%的醫療支出;不過量飲酒者可多活1.62年、充足運動者可多活1.85年,攝取足夠蔬果的民眾壽命增加3.25年;保持健康體重的民眾,平均可減少18.36%的醫療支出。該研究於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公共衛生期刊「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不過量飲酒 指一周少於1次羅偉成提到,所謂不過量飲酒,研究報告是以頻率來計算,指一周少於1次,但無法詳細評估該次飲酒的量,當然是愈少愈好。至於吃足蔬菜水果,大部分的人都不易達到國健署所推廣的「健康五蔬果」,該研究也非以此為研究基準,但仍鼓勵民眾天天攝取適當蔬果的份量。健康生活型態者 平均可多活7.13年全面採取健康生活型態者較長壽,比起僅有一項或沒有前述健康行為的人,保持五種健康行為的民眾平均可多活7.13年,並減少28.12%的年度醫療支出。羅偉成強調,體重過重(25 ≤ BMI
-
2024-10-06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干貝 撞出一鍋鮮美
小時候,北投老家冰箱常會有包干貝(乾貝),逢年過節燉上一鍋芥菜雞或蘿蔔排骨湯時,只要加入幾顆,湯頭感覺如同淡水河突然加速奔入大海,撞出十足鮮味。干貝古稱江瑤(珧)柱,「江珧」指扇貝,江珧柱就是扇貝的閉殼肌,為何多寫成「瑤」,因為「瑤」是美玉,用來比喻江珧的貝柱。不過生鮮干貝在沒有冷藏設施的年代保存不易,多製成乾貨,使用前再以水或酒泡發,為菜色增鮮添味,名列「海八珍」之一。清乾隆臺灣府鳳山縣教諭朱仕介在1765年的《小琉球漫誌》裡說「臺地有西施舌而無江瑤柱」,不過臺灣人早在清末就懂得享用進口干貝美味。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林玉茹調查,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在高價茶葉、樟腦、糖等出口加持下,經濟力飛躍提升,高檔進口海產如干貝、海參、鮑魚等,台灣富人出手毫不手軟。台灣的干貝主要從日本北海道進口,俗稱「帆立貝」的日本蝦夷扇貝貝柱鮮美壯碩,市面上另有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地干貝,大小顆粒不同。干貝價昂,近年來市面上還出現人工再製的「組合干貝」,主成分仍是扇貝貝柱,卻是以尺寸過小、破損或加工剩餘的邊料以模具重新壓製而成,為了黏合塑形必須加入人工添加物,甚至有以魚漿、花枝漿混充等情況,選購時除了注意一分錢一分貨、包裝上的說明,組合干貝每顆大小和外觀幾乎一模一樣,也是指標。干貝美味很早就吸引吃貨嘗鮮,五代吳越人士「天饞居士」毛勝著有《水族加恩簿》,把江瑤柱譽為「玉柱仙君」,宋蘇軾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寫道:「似聞江瑤斫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並注釋:「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蘇大學士大啖荔枝之際又念及干貝、河豚,名符其實「吃碗內看碗外」老饕行徑。蘇東坡還寫了一篇《江瑤柱傳》,「生姓江,名瑤柱,字子美,其先南海人」,「嗟乎瑤柱,誠美士乎!方其為席上之珍,風味藹然,雖龍肝鳳髓,有不及者。一旦出非其時而喪其真,眾人且掩鼻而過之,士大夫有識者,亦為品藻而置之下。士之出處不可不慎也,悲夫!」江瑤柱是才德之士,若成為宴席上的珍品,風味盛美,若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現且失去本性,他人就會摀鼻而棄,讀書人的進退不可不謹慎!蘇東坡才氣縱橫古今,但仕途不順,三度被貶,擬人於物,以物言志,寄寓自己身世之慨。以干貝入菜還曾有段兩岸食林因緣,朱振藩說1924年國父孫中山應段祺瑞之邀到天津共商國事,張作霖高規格調派名廚設宴款待,中山先生特別欣賞「清煨蘿蔔干貝珠」,讚其清淡可口,孫中山的家廚杜子釗特地學了這道佳餚,並在台灣光復初期應聘到台北蓬萊閣酒家掌廚時傳下這道菜。不過香港食家蔡瀾也自稱拿手菜是「蘿蔔煲干貝」,看來英雄所見略同,不一定誰才是祖師爺。隨著時代更迭,運輸發達,許多人最熟悉的可能不再是乾貨,而是日式料理或鐵板燒的生鮮干貝。曾任日本天皇御廚的秋山德藏說,能吃到鮮活的食物是一件難得的事,在地理環境上必須住在產地附近或交通便利處,從社會條件上必須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從乾貨吃到生鮮干貝,我們這一代何其有幸,不過干貝、鮑魚等乾貨在陽光、海風、時間等條件濃縮出的醇厚風味,卻是鮮物無可比擬和取代。人生也是如此,每個階段,各有韻味,就看你是否懂得品味。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專家:研發C肝疫苗、預防投藥才能除根疾病
C肝消除、防治議題,在世界肝炎日引起重視。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指出,若想徹底「根除C肝」,沒有疫苗,很難達成這樣的目標,因此希望未來可以研發C肝疫苗,或者也可進行研究,以了解是否可採行類似「HIV預防性投藥」策略,如果有C肝疫苗,或有預防性投藥策略,才可能真正邁向C肝根除之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對於台灣是否能在2025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消除C肝目標,陳培哲深感樂觀,不過他也發現,對於C肝治療預估人數,不同統計,數據都不太一樣,根據兩年前估算數據,還需治療人數約六萬八千人,而國健署也有詳細估計,每一項數據都略有差異,因此建議估算要有上限、下限,算出人數範圍,若需要治療的病患越來越少,也需有相關科學佐證,整體數據就會比較客觀。找出低危險群、矯正機關病患,才是真挑戰陳培哲指出,目前在消除C肝上,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低危險群的篩檢,像台北市、新北市等,C肝盛行率可能只有百分之零點五或百分之一,但因為族群數量很大,要進行篩檢並不容易,這也是未來重要挑戰,現在正和教育部有些合作,希望可以開始展開行動。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認為,想成功消除C肝威脅,必須要有六項「驅動力」,分別為「醫學界實力要雄厚」、「領導者具有遠見」、「要規劃周密、執行到位」,也要「公私協力」、「運用數字管理」,並努力進行「各種微消除策略」,才會事半功倍。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矯正機關收容人的C肝篩檢、治療,常帶來許多挑戰,蒲若芳表示,在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需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需細心設計,才能提升篩檢率、治療率。C肝檢查納慢病888計畫,需修診治指引此外,醫界基層近來發現,在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若加入C肝檢測,常遭健保核刪,因此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便不太敢執行C肝檢測工作。對此,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這問題並非C肝檢查核刪或不核刪,重點在於,糖尿病防治是賴清德總統「三高防治888計畫」重要一環,若要納入C肝檢測,讓C肝檢測成為常規檢查一環,就要考慮修改相關診治指引,並把C肝列為個案管理中的必要檢查項目,而這樣的做法,除了需要經過各方討論、凝聚共識,也要評估成本效益。若是有效益、有共識,健保署一定予以支援、努力執行相關計畫、政策。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時中:借錢都要治療,衛福部長任內爭取獨立預算
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在擔任衛福部長任內,向國發會爭取健保之外,再加健保總額0.2%、大約63-65億專款用於C肝治療,讓原本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符合的用藥條件全面開放,加速台灣消除C肝計畫壓線達標。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陳時中推動政策的決心來自於當年的心願「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後來C肝有了專款費用及專責辧公室。陳時中指出,雖然後來遇到新冠疫情,讓消除計畫緩步下來,但很多專家仍持續在偏鄉及各地努力,消除C肝政策明年即將壓線完成,他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指出,現任總統以健康台灣為施政重點,但台灣2016年開始進行消除C肝計畫時,就已經是健康台灣攜手前行的概念了,當年要決定這些政策須要決心勇氣及智慧,當年是由陳健仁副總統及已過世中研院前院士陳定信的勇氣,下定決心要進行2025消除C肝計畫,之後也是靠專家們的智慧來執行。2016年當時治療C肝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因所費不貲,健保給付條件過於嚴苛,病人得自費上百萬元。當年陳時中仍未在官署服務,有人跟他提及,是因為沒錢所以沒辦法放寬治療條件,因此他就在心中發願,「若我當衛福部長,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患者。」因此,2017年就任衛福部長後,C肝治療就開始放寬條件,希望可以在2025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且為了不擠壓到健保總額預算,隔年陳時中特地跑到國發會,參與討論健保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推估會議,再多爭取0.2%的預算,用在治療C肝上這筆獨立的預算約為60餘億元。回憶過往,陳時中認為自己只是有「憨膽」的勇氣,陳時中也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也建議,在明年達標前,可與勞動部、公益團體、企業等團體合作,舉辦篩檢BC肝誓師大會形成一股社會運動,象徵消除病毒性肝炎C肝已告一段落,B肝起頭前行。至於2025消除C肝後,還得預防如何避免「高危險群」再感染,期待2030年有根除的可能,對此,陳時中建議,目前對於重複感染政府有給付第二次的費用,但民眾也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須進行倫理教育,或許可以針對第二次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的費用,讓病人了解自己必須負責避免再被感染的風險。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中研院最新研究登上頂尖「自然」期刊:研究解釋細胞大量死亡的原因?未來有望應用在這兩方向!
為什麼細胞會大量死亡?中研院揭密其中的原因生命發育過程中,細胞迅速增生,分化出各種組織與器官,但增生的同時也伴隨大規模細胞死亡,這現象過去在雞胚胎中被發現,2012年正式被命名為「鐵死亡」。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活性氧化物所造成的「鐵死亡觸發波」,是造成細胞大量死亡的原因。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昇宏表示,研究團隊利用數學建模,驗證鐵死亡觸發波的細胞訊號傳導迴路機制,為透過化學訊號將細胞的開關打開,當細胞接收到訊息之後,再傳給下一個細胞,類似骨牌效應的概念,為器官生成過程提出重要研究解釋。什麼是「鐵死亡觸發波」?鐵死亡觸發波是由活性氧化物引發,此為生物體內進行有氧代謝時的產生物,包括過氧化物和含氧自由基等,過多的活性氧化物將導致細胞和基因結構損壞,研究經24小時不間斷的細胞縮時動態攝影,結合大數據影像分析,發現壓力逐漸增大,鐵死亡觸發波速度會愈來愈快。陳昇宏指出,腦中風、腎衰竭等疾病和細胞大面積死亡有關,細胞膜的脂質會藉由氧化過程,發生形狀上的改變甚至斷裂,細胞膜破裂後就會造成細胞死亡,由活性氧化物引起的鐵死亡觸發波,一次細胞死亡量竟可高達數百萬個。鐵死亡觸發波的特性有哪些?未來可應用在哪些領域?鐵死亡觸發波的特性在於,經過觸發波的細胞幾乎百分之百都會死掉,陳昇宏說,研究發現癌細胞對鐵死亡特別敏感,主因是癌細胞長得快,就會產生多樣化壓力,容易受到鐵死亡影響而死亡,但癌症治療後,很多細胞會存活下來產生抗藥性,也許鐵死亡觸發波可以提供一種新策略。事實上,在植物細胞中也有鐵死亡的現象。陳昇宏推測,植物、動物都有細胞膜可能都會出現鐵死亡觸發波,未來也許有望應用於植物病蟲害防治等領域,此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14 醫療.精神.身心
中年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精神科醫師提5大建議緩解
失業嚴重衝擊身心健康!中研院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上班族如非自願失業,隔年平均收入減6成以上,在10年內,難以回復失業前薪資水準,心理健康求診次數平均增逾1成,精神醫療費用增逾5成。失業後壓力倍增 導致心理健康惡化中研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楊子霆與政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柏鈞、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生蔡咏諭等學者,分析衛福部資料科學中心2002年2017年資料,追蹤同1人在16年間收入和健保使用狀況,研究對象包含約2萬9500位遭大量裁員民眾、9700名因工廠關閉失業民眾,以及33萬2700名穩定就業民眾。結果發現,遭遇大規模裁員或工廠關閉民眾,隔年平均收入銳減約67%,收入減少逾6成。以往研究認為,失業者短期內找到工作,就可改善收入,但該項研究發現,持續時間達10年,甚至更久。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失業後壓力倍增,導致心理健康惡化,求助心理健康門診的次數較未失業者增加15%,精神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則平均增加57到62%。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低收入受薪階級(薪資於平均中位數以下者)、男性、年老者則更明顯。目前非自願失業民眾可請領失業給付6成薪,視年齡給付6至9個月,學者建議,政府應該延長失業給付期間,而失業者多多利用職業訓練,找尋職場的第二春。失業心理壓力增加 專家提5大建議緩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臨床觀察,失業期愈長,心理壓力就會愈大,感到焦慮,特別是對於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感到擔憂。此外,持續失業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狀,包括,持續悲傷、無助感和興趣減退等。再者,失業者也常出現自我否定、自尊心下降等心理現象,質疑自己能力和價值,這種自我否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自尊心,導致情緒低落。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楊聰財指出,心理壓力和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個人在尋找工作時表現出更高的焦慮和不自信,從而影響求職效果,進一步延長失業期。失業者如何盡快走出憂鬱情境?楊聰財提出5大建議:1.尋求專業幫助:心理治療或輔導可以幫助失業者處理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增強應對能力和自我價值感。2.參與支持小組:與其他失業者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減少孤獨感。3.學習新技能:利用失業期間學習新技能或進修,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提高競爭力,有助於更快找到工作。4.保持積極心態:嘗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於改善整體情緒和心理健康。5.設立現實目標:設立可達成的小目標,以逐步恢復信心和動力,減少失敗感。楊聰財表示,長期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遠,應積極接受專業治療和支持,這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更快地重新進入職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醫聲.領袖開講
太陽花曾入立院探學生 前陽明校長梁賡義出書回憶:學生有事就是學校有事
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場外聚集眾多民間團體抗議,在滂沱雨勢中,聚集人數超過萬人,入夜仍有學生湧現現場,並預計將於本周五將再度原地集結,以抗議立院違反程序。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時任陽明大學校長的梁賡義,在太陽花運動期間,是三所大學校長進入立院看學生的校長之一,對於學生參加政治運動,梁賡義說,「學生有事就是學校有事,學生的問題就是學校的問題。」學生間已開始分享參與活動安全守則,包括:「現場以和平陳抗為主,如果有人煽動你衝立法院,不要衝。」「臨時任務-濟南教會需要志工協助物資傳送,請盡速前往。」「看到保警趕快跑。」「現在狀況與太陽花不同,⋯⋯現在的國會擴權法案還在法條審查階段,現在衝進去的話會有正當性不足的爭議。」梁賡義近日發表新書「取捨之間-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梁賡義的人生探索」,也分享他在陽明大學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鍥而不捨,當仁不讓,也是擔任中研院院士的梁賡義為年輕學子們立下的精神典範。心繫高等教育 梁賡義曾舉辦座談與學生面對面書中紀錄,梁賡義在擔任陽明校長任內期間,爆發太陽花運動,許多大學生因反服貿而佔據立法院,其中也包含陽明的學生。當時馬英九總統與大學校長座談後,不願學生們可能誤會校長被「摸頭」的情勢下,東華校長吳茂昆、陽明校長梁賡義與交大校長吳妍華直接進入立院議場,與學生溝通,並表達對學生的關懷。梁賡義可能是第一位在學校與同學們舉行座談的校長,「我願意聆聽學生對服貿的看法,彼此交換意見。」在當時對立嚴重的氛圍中想要化解衝突,必須放下成見,「我聽著學生的表達,並在互動中,也了解他們跟家長的矛盾與對立,精神上承受的壓力與痛苦;也勸慰家長們,好好跟孩子們溝通,這不是跟孩子示弱或低頭,而是聆聽他們的心聲。」他說,「達到目的的方式不止一種,唯有藉著不斷交流與溝通,讓對方明白我們之間或許不同,但沒有對立,理性、尊重的處理方式,一樣可以解決問題。」始終關心國內的高等教育,關心學生的梁賡義說,教育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建立,一點一滴的關心,不能總想著要立竿見影。
-
2024-05-02 癌症.肝癌
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 醫示警:恐成台灣肝癌新主因
曾被稱為「國病」的肝癌,近年因C肝新藥的問世,肝癌發生率逐漸降低,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肝癌已降至第四位。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導致肝癌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性肝炎為主,但隨著C肝逐漸被消滅,未來導致肝癌最大的原因恐是「酒精」及「脂肪肝」,特別台灣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導致肝癌的案例,恐會愈來愈多。肝臟油滋滋的一片,肝臟怎麼能好好運作?朱光恩表示,脂肪肝真的太過普遍,來診照肝臟超音波的患者,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有輕重不一的脂肪肝,脂肪肝會影響肝臟的代謝,只要有輕度脂肪肝,肝功能指標GOT與GPT都會呈現異常,長期置之不理,會增加癌變的機率。朱光恩表示,因肝癌病逝的藝人菜頭,並沒有B、C肝帶原也從不喝酒,當時醫界就對該案頻頻討論,認為他罹患肝癌的原因恐與脂肪肝有關。中研院先前也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脂肪肝與肝癌有密切關係,且未來肝癌的致病主因就會是「脂肪肝」。【延伸閱讀:改善脂肪肝從飲食做起!哪些食物有助於預防和逆轉?應避免吃什麼?】對抗脂肪肝並沒有藥物可以使用,唯一的藥帖就是「減重」、「運動」,透過非藥物處方達到治療效果。朱光恩表示,很多人以為輕度脂肪肝放著不管,脂肪就會自行消除,他強調「絕對沒有這回事」,脂肪沒有被消耗就只會待在原地不動,絕對沒有不做任何事,就自行消除的可能。朱光恩表示,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中度的脂肪肝患者,不一定會感受到症狀,但脂肪肝演變成重度時,會出現黃疸、眼白變黃、全身無力、惡心、吃不下、上腹脹痛等感受,等到重度再就醫時,往往脂肪肝已經非常難逆轉,嚴重者得透過肝移植才能續命。朱光恩表示,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很難不是脂肪肝的候選人,如每天一杯含糖飲、油膩外食、高熱量甜點等,都會增加肥胖以及脂肪肝的機率,特別是輕中度脂肪肝「不痛不癢」,很多患者被檢出脂肪肝後,都跟醫師說會減肥、會運動,再次回診追蹤時,脂肪肝變更嚴重,完全沒有落實非藥物處方,等到已經出現黃疸等症狀,大多已經來不及。他呼籲,少鹽、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不只能降低脂肪肝的發生,也能避免心血管疾病,而運動也是幫助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式,多花一些時間關照自身的身體,才不會因病讓生活受到影響。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死亡率為癌症之首 94%肺癌女性患者不抽菸
肺癌已躍升我國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在台灣,三分之二患者都不抽菸,其中女性更高達九成四不吸菸;肺癌患者中60%病人被發現時為第三、第四期,其中的一半病人為第四期,成為台灣最沉重負擔的疾病,而有家族史者更應該提早篩檢。近年也發現,全球肺癌患者逾三成無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趨勢。楊泮池說,罹患不抽菸肺癌的原因,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二名以上肺癌患者,屬多發情形,經估算十年內,一百人中有七、八人會罹肺癌,相對比只有一名親人罹肺癌者,一百人中僅三人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一名56歲女性於2002年發現肺部已有異常變化,但未積極就醫,直到2013年再度就醫,病情已經惡化,問診發現,女子沒有吸菸,但有肺癌家族史,雖然經標靶、化療等治療,但癌細胞轉移快速,仍於開始治療二年後不幸過世。楊泮池提醒,早期肺癌沒症狀,待症狀出現,大多都是晚期;目前可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相關研究於2015至2019年收集17家醫學中心資料,共收案12,011人,其中6,009人有家族史,家族史中發現313人罹患肺癌,九成六都是早期肺癌,顯然家族史是罹癌高風險族群。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中研院最新技術:mRNA技術是否再創個人化癌症疫苗問世?
最新的mRNA技術日益被證實可應用於開發Covid疫苗,並在減少癌症轉移、復發方面發揮作用。2024年癌症論壇上,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中研院團隊正積極利用這一技術,有望開發個人化癌症疫苗。儘管距離正式臨床試驗還有一段路程,但若能廣泛應用,可能將造福許多癌症患者。事實上,癌症往往是基因突變造成,而帶有基因突變的癌細胞透過微轉移、冬眠癌等階段,轉移到其他器官窩藏、冬眠,直到時機成熟,開始生長,這過程很不容易早期偵測,若發現某器官有5公釐(mm)癌轉移腫瘤,可能已含3千7百萬顆癌細胞。陶秘華說,癌細胞基因帶有不少「突變位點」,檢測分析這些突變點,便可據此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進而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反應,T細胞會辨識微小癌細胞,予以殲滅,即使癌細胞在冬眠,仍可揪出來。中研院運用「大腸癌小鼠腫瘤模型」實驗發現,運用腫瘤新抗原mRNA疫苗,的確可引發T細胞反應,抑制大腸癌細胞生長,期待未來癌症疫苗可應用於臨床,達到「終身免疫,預防癌症復發」效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就有三到四成失敗,主要原因為缺乏體外模擬的結果運用在人體上的療效評估。但部分癌症病程很快,如胰臟癌,可能在短時間內便惡化擴散,醫師篩選治療藥物並拿捏劑量,讓病人獲得合適治療成為挑戰,因此縮短藥效驗證時間便是一大重點。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實驗室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攜手打造的「MedSelect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臨床用藥指引平台」,即是透過生物晶片的概念,將生物體內的環境縮小到奈米的尺度放置於晶片上,將每個晶片當作一個生物體,能在藥物進行動物實驗或人體測試之前,先測試藥物治療的效果。計畫主持人黃振煌分享,平台建立的契機因是他具有化工輔修的背景,在一次就醫過程中他了解到每位病人會因個體差異,使用同樣的藥物的效果都不一樣,為協助讓病人更快獲得適切的治療,故投入此創新計畫。也因符合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精神,獲得本年度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支持。模擬腫瘤環境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黃振煌說,團隊與台大、中國附醫、台中榮總等醫院合作,在病人同意後,取得腫瘤檢體後,將其放在生物晶片上,模擬和體內腫瘤高度相似的環境,搭配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得以執行準確及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輔助醫師用藥的判斷,拿捏所需劑量。應用在新藥開發上,倘若治療前皆能先篩選或評估有效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著實對現有的治療是一大躍進,此計畫也獲得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的青睞,並從89件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脫穎而出,期待能透過數位健康技術為全球人民創造健康福祉。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新藥研發的領域,這就像是把「2D」的平面設計圖「3D化」,先把縮小的人體組織建構出來,黃振煌解釋,藥物開發傳統從平面2D的細胞培養開始,然而人體組織是立體3D,運用將流體微小化以精確控制的微流體技術模擬人體的血液循環,搭配晶片讓藥物由外逐漸擴散至腫瘤細胞內,得以模擬藥物運用在實體腫瘤的情況,達到最真實的測試效果。化工結合生醫 推進可能MedSelect平台整合了生物環境、環境模擬以及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具有使用者友善的控制介面,可以控制或維持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於培養的同時進行影像記錄,即時觀察腫瘤細胞對藥物的局部反應,黃振煌比喻,有如「將每個晶片當作一隻實驗動物」,運用於新藥開發時,實驗動物能減量到傳統方式的8%用量。然而,將體外模擬的結果,應用於臨床治療上,還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例如,腫瘤內部為缺氧的環境,有些藥物在有氧的環境較有效、有些則在缺氧環境較有效。結合臨床資源 期待正向改變黃振煌也說,和醫療單位的合作也是很大的挑戰,由於每位病患的檢體情況各異,各醫師手術過程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接到病人要開刀的通知後,為了確保檢體的「新鮮」程度,團隊成員必須馬上迅速帶回處理,因此需要和臨床持續溝通,並建立標準化程序。「我們的學生很優秀,他們其實去台積電工作,第一年、第二年的薪水都比我高!」黃振煌笑道,語中帶有後生可畏的驕傲,「不過,我們團隊成員對技術研發抱持著熱情,並有興趣創業,我們團隊開發的起因,是為病人與醫師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夠帶來改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黃振煌副教授所率領,研發團隊成員有穆宣佑、林雅慧等人,臨床顧問包括台中榮民總醫院腫瘤科周政緯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文寄銘主任等。曾獲選國科會萌芽計畫、2023年未來科技獎。 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4-04-15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大部分眼部疾病的惡化相對緩慢、症狀輕微,民眾常誤以為是用眼過度或只是近視、老花,等到視野變暗、變小時,伴隨來的是不可逆的失明風險。在台灣,有四分之一的長者受乾眼症的症狀所擾;或是因糖尿病引發的黃斑部病變,而造成失明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25倍。目前這兩種眼疾的治療方式,都只能針對症狀與發炎反應進行控制,無法從根本治癒疾病本身,如:黃斑部病變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治療成效都不好,臨床與病患都期待有更安全、且療效持久的眼疾治療方式。為此,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疾治療,並參與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希望能藉由與國際藥廠的交流,補足現有的治療缺口。經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的評估後,新源生技從89件生醫新創計畫中脫穎而出,也是此次唯一獲選突破性的眼科治療。新源生物科技執行長馬渡表示,自己曾服務於多個國際藥廠,累積30多年眼科藥物研發經驗,針對乾眼症與黃斑部病變所開發的次世代治療藥物,建構於人體的自然機制,研發能夠治療眼疾患部的解方,期望能減少治療次數,持續更長療效,提升生活品質。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並獲得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青睞,期待在國際藥廠的研發資源與科學團隊支持之下,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降低眼部病變所帶來的危害與影響。新技術助兩大眼疾 盼促進療效、減少給藥次數針對乾眼症治療,馬渡解釋,現有療法如環孢素(cyclosporine)只有三成病患對於治療有反應,或需數個月才能發揮效果。新源生技開發的眼藥水,能激發人體的自然機制,刺激淚膜所需的黏蛋白產生,並促進受損細胞的癒合,由此改善乾眼症相關的慢性發炎及眼表損傷問題。對於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患者,多會使用抗 VEGF(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療法治療,然而三分之二的患者對於此僅出現部分甚或無反應。新源生技將抗VEGF藥物結合小分子蛋白質(抗整合素)研發複合型治療方式,得以防止視網膜新生血管、抑制組織發炎並減少纖維化,可改善患者視力,能夠減少給藥次數,並應用於其他視網膜疾病,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 串連台灣資源接軌國際 邁入臨床試驗二期 目前,新源生技用於治療乾眼症與黃斑部病變的兩種藥物,皆陸續進入臨床試驗期,預計將在2027年至2030年之間申請上市。談及一路走來的挑戰,馬渡指出,比起癌症、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等適應症藥物開發的興盛,眼科藥物研究相較之下並非大宗,外部投資者對於眼科藥物領域不甚熟悉,在投資上較為保守。「台灣生醫確實有很好的資源!」馬渡也說道,從學界的技術轉移,到藥物的研發服務,都有堅強的研發實力,新源生技期待結合國際經驗與台灣產學量能,持續往打造突破性眼科新藥的目標邁進。(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新源生物科技公司,領導團隊包括董事長陳志明、執行長馬渡(Madhu Cherukury)、醫療長派特爾(Sunil Patel)、研發副總裁阮新(Tan Nguyen),由眼科藥物開發資深專家、科學家及熟悉藥物開發的顧問所組成,曾獲選美國眼科年會Eyecellerator競賽、2022年台灣生物製藥卓越獎「年度潛力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趨勢:不抽菸肺癌是世界五大癌症死因、50歲以下台灣大腸癌增加幅度亞太第一!聽專家解析原因與如何預防?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並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2023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肺癌不抽菸的個案多!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台灣增加幅度已是亞太第一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癌症篩檢能否放寬更多會擴大到無癌症家族史?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除癌症篩檢外,癌症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民眾可望透過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利用mRNA科技來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重點在於態度、陪伴和正確抗癌知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4-0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
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包含口罩禁令、社交距離、邊境封閉等,對人們帶來諸多不變。其中,對於醫療體系,除了考驗醫療量能的韌性之外,有超過七成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被迫延遲,主要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受試者。面對嚴峻考驗,國際上興起運用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數位科技,包含數位化諮詢、穿戴式裝置、電子資料收集系統等設備,有助於招募和維持受試者持續參與。「分散式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DCT)可減少受試者舟車勞頓的負擔,尤其在幅員遼闊的國家或是交通不便的地區,能提高患者參加試驗的意願,也讓臨床試驗更有效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0年公布的指引,內容包括放寬電話訪談、虛擬訪視、遠距監控設備應用、遠距臨床結果評估等,改善了臨床試驗的設計和管理;歐洲藥品局(EMA)在同期間陸續公布的指引,內容涵蓋將現場訪視改為遠距訪視、放寬遠距查驗評估模式,以及針對治療COVID-19的大型跨國臨床試驗建議,從前述各項指引內容皆可看出,DCT相關技術的應用已被納入歐美臨床試驗法規中。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的「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友元國際醫材,為滿足DCT臨床試驗需求,開發帶有模組化架構設計的ATOM系統平台,打造一條龍服務,內建人工智慧分析,遠距回診、藥物運送物流安排、穿戴式器材以及第三方設備的服務整合,經過評選後,從89件優秀新創計畫中脫穎而出。友元國際醫材總經理高子翔表示:「縱使大家的生活已回歸日常,但許多國家仍認為DCT還是需要持續修改法規、持續發展,而在此領域中,台灣算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國家,期待這次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交流,能加速平台商品化的進展,及早提供臨床研究單位應用,加速新藥研發進程。」見微知著 察覺臨床試驗系統需求友元的業務項目,主要分為醫材進口販售及數位醫療研發兩面向。具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背景的高子翔表示,之所以切進DCT領域,是因為他在瑞士藥廠的工作經驗中,發覺到藥廠對臨床試驗系統有所需要,但市面上大多系統,並非從藥廠角度來做設計,也未能有效符合分散式臨床試驗的流程,因此動了自行研發的念頭。高子翔解釋,許多藥廠常用的臨床試驗系統,是開發於2000年代由紙本轉為數位化的時期,不過因為投入臨床試驗系統研發的廠商不多,並未大力開發新產品,藥廠也多半沿用舊系統,「二十年後更進步的技術,可針對藥廠所需的新功能來開發,帶來更佳的使用者體驗。」模組化設計 可應用於各類臨床試驗關於ATOM系統的運作模式,高子翔說明,分別為受試者端,可經由連結至系統的穿戴式設備紀錄生理資訊,與使用電腦或手機App填寫問卷、進行遠距回診等,減少通勤負擔;在試驗中心端,則能透過系統收集數據,並可於平台安排受試者回診和護理人員到府的排程,以及運用內建的人工智慧分析功能,分析試驗數據等。高子翔指出,ATOM系統的特色為模組化設計,能依需要設定功能,滿足各類型的臨床試驗、各試驗團隊的需求。目前,ATOM系統第一版已經上線,一些臨床試驗受託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在進行系統的測試,友元國際也正與一些醫材公司、生技公司洽談,後續將持續完善系統功能、客服與技術支援機制。善用資通訊優勢 深耕數位醫療在系統研發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高子翔認為,是將臨床試驗使用者端的需求,轉化為軟體開發的規格,因為這需要深刻了解跨領域知識,尤其醫藥領域擁有大量專業名詞及流程,必須讓軟體開發人員理解並加以設計為產品。不過,台灣在數位醫療及分散式臨床試驗領域,實際上甚有潛力。高子翔指出,台灣雖沒有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本土大藥廠,不過法規對分散式臨床實驗態度較為開放,並有許多優秀的資通訊技術人才。他建議,國內業者可放眼全球,開發相應解決方案,並與國際合作,將有機會與歐美並駕齊驅,甚至做的更好。(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友元國際醫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子翔為計畫主持人, 團隊成員包括軟體研發總監Sebastian Sedlak、試驗運作總監Carolyn Chen、人工智慧架構設計師Hendrik Schöneberg,曾獲西班牙巴塞隆納臨床創新挑戰第二名、瑞士Innosuisse新創教練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4-02 焦點.食安拉警報
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惡貫滿盈」?中研院士:「它本是保護椰子的神將」
廚師手部檢體驗出 專家:米酵菌酸環境中可活天長地久【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有重大進展,台大法醫所昨天在台北市衛生局送驗的環境及生物檢體中,於越南廚師手部檢體中驗出米酵菌酸。專家表示,米酵菌酸在環境中可存活至天長地久,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也能驗出,但除了米酵菌酸,當務之急應該是找出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來源。北市送驗的檢體包括2把廚房刀具、1塊砧板及廚師手部檢體,皆為上月24日培養後的剩餘檢體。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的化學結構相當穩定,進入人體後,經人體代謝的半衰期是102小時,在環境中則可以存活到「天長地久」,隨時間消失的機率不高,而廚師手部雖然摸到米酵菌酸,但因皮膚阻隔且有角質抵禦,沒把毒素吃下肚故沒有中毒。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所長翁德怡則說,法醫所是使用質譜儀檢測,儀器相當靈敏,即使廚師接觸米酵菌酸後有洗過手,只要有微量毒素就能驗出,而廚師本身有無中招也不得而知,因為並未對其抽血檢驗,且患者中毒後症狀不一,除了死亡、重症個案,也有人輕症、無症狀。姜至剛強調,驗到米酵菌酸後,應該盡快找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尤其是產生毒性機率較高的椰毒亞型來源,往前溯源、培養才是重點,但此類細菌並不好培養。米酵菌酸「惡貫滿盈」?中研院士:「它本是保護椰子的神將」【記者廖靜清/台北即時報導】寶林中毒案截至3月31日共有31例通報,包含2名死者與5名仍在加護病房住院中,其中有4位肝臟損傷嚴重,人類檢體累計已有14例陽性。民眾聞「米酵菌酸」色變,衛福部昨天公布,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以及調味料等35項食材均未檢出米酵菌酸,目前毒素源頭待逐步分析。米酵菌酸毒性十分猛烈,但真的「惡貫滿盈?」中研院士牟中原在臉書發文指出,「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含油量高的植物種子。」牟中原以椰子為例,椰子果肉含油量為60-65%,豐富的脂肪可榨取椰子油,油內大部分為飽和脂肪酸,僅有少量的油酸與亞油酸。早期印尼,將椰奶或椰油生產中的椰子肉副產品壓製成餅,再接種少孢菌進行發酵而製成椰子天貝;如果發酵不完全,米酵菌酸會增生。以下是中研院士牟中原的臉書:這幾天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以下簡稱BA)被吊打,認為他是罪惡滿盈,怎麼這麼毒啊? BA 辯解道,我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那些油茲茲的植物種子。就擧椰子吧,它生的椰子肉富含油脂(高達20%),負責傳宗接代。可是有一種真菌會侵犯它使它從內部爛起。真菌是最早演化出來有粒線體的生物(單細胞或多細胞),那時地球上的氧氣還不大多,真菌高度依賴新入伙的粒線體進行氧化產生能量。可是這就讓椰子不高興了,於是它召來米酵菌來幫忙產生這厲害的武器BA. 這菌只𠕇在很油的種子上才造BA,來消滅真菌,使椰子可以活下去。其實這和國家一樣,和平時不浪費資源造武器。只有當肥茲茲受敵人威脅才造它。米酵菌只有在油含量很高的植物而且有真菌(發酵)作用時才產出多量的BA 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因為那是真菌的阿基里腱,一打就完蛋。好了,時間快轉到19 世紀,印尼來了很多中國移民。中國愛黃豆食品,豆腐之類的。在印尼發展出國民美食「天貝」,它是發酵的黃豆餅,煎或烤起來很好吃。但是印尼不產黃豆,要靠進口。所以後來就發明「椰子天貝」,又便宜又好吃。但後來就出了大禍,死了很多人,多到政府禁止它。當政府決定禁止國家食物特產時,這當然是非比尋常的情況。 然而,1988年,印尼政府對數千起食品舉報做出了回應。正式禁止 tempe bongkrek(椰子天貝) 進入市場。 然而,實際並不成功——Tempe Bongkrek 仍然是一道受歡迎的菜餚。 傳統天貝是將根霉屬(Rhizopus spp.)真菌接種至煮熟的脫皮大豆,再以香蕉葉包覆,經過一至兩天發酵,真菌將大豆分解後菌絲包覆大豆而成的白色餅狀食品。顯然,你已猜到就是BA 造成吃椰子天貝中毒的。另外,富含油的玉米餅在中國東北也發生中毒事件,也死了很多人。但照說,米含的油脂不多,不應該容易有BA 啊。我們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了真是使大家大惑不解。以下是我的猜測:台灣人吃粿條是用水煮或蒸的,沒有什麼油,那很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且放入馬來西亞特製的黑醬油,裡頭含有香茅等香料,醬油濃度較黑,才能將招牌粿條炒到「黑黑的」。且關鍵在於製作時必須以大火熱鍋,利用鍋氣去炒粿條,火侯及油量都要控制得宜,「要炒但又不能在燒焦的邊緣」。大火會逼出粿條中的水,而由油進入米中(我們的炒飯是油包米,而非油滲米)。那再如果這炒粿又放了很久,就招來酵菌了。馬來西亞餐廳必備椰子產品,米酵菌不缺 當它遇到其它菌就奮勇殺敵,產生很多BA.這些東西一起進了人肚子,那些 BA 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我真不是故意的,我本來是保護椰子的神將。
-
2024-04-02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約有七千萬名創傷性腦損傷病患,而被譽為機車王國的台灣,每年約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有高達7成腦傷起因是交通事故,其中約10萬案例為中重度腦損傷,他們可能面對腦傷帶來的長期後遺症,包括因神經受損造成的運動控制與協調問題、癲癇,甚至出現認知及心理障礙如失語症、憂鬱症等問題。創傷性腦損傷就目前科學所知極不可逆,外力撞擊頭部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暨副院長陳令儀解釋,腦神經本來就難以再生,在臨床上多僅能採取支持療法,包括止血、給予抗發炎及抗癲癇藥物等。而面對缺乏治療的疾病領域,向來都是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投身努力的方向,陳令儀團隊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因計畫的創新突破性,受到藥廠德國總部青睞而獲獎,未來藥廠將提供包含國際商務授權、研發、臨床醫學、專利法務,及國際投資團隊提供技術商品化的輔導支援。腦功能受損後,除了漫長的復健過程、龐大照護成本會對患者家庭造成影響外,據研究指出,腦損傷未來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無形中也都會加重社會成本,陳令儀所率領的清華大學團隊,由植物萃取關鍵化合物NTHU-3,開發創傷性腦損傷後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小分子藥物,期待未來能突破神經治療的瓶頸。天然植物製藥躍進 突破血腦屏障人體為了保護大腦不受病毒或細菌等外來物影響,腦內的血管與周邊組織演化出特殊的障壁,稱為「血腦屏障」。然而一層層的銅牆鐵壁,也讓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內發揮療效,使腦部疾病治療長期以來面對極為艱困的挑戰。清大團隊研發的NTHU-3藥物,其小分子化合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經動物實驗顯示得以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協調能力,現已取得國內專利。陳令儀說,目前創傷性腦損傷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對運動選手的輕微腦傷,以神經類固醇進行給藥,以抗發炎為主;還有針對腦傷一年後行動功能受損的病患,施以幹細胞再生療法,然而幹細胞治療為高侵入性的方式,需注射大量細胞至大腦內,培養細胞不易且成本高昂,未來有可能形成腫瘤,成效也尚未明朗。而NTHU-3來自天南星科植物所萃取合成,若未來能順利於疾病治療應用,將是天然植物萃取物製藥的一大進展。萃取關鍵化合物 尋覓植物種類逾3萬 NTHU-3是由收集了3萬多種世界各地植物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及「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共同萃取合成。透過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暨清大生醫學院教授李家維牽線,聯手萃取了上千種植物萃取物用於製藥,為國內唯一提供大量植物萃取物樣品的天然物藥庫。陳令儀表示,植物萃取物不免有雜質及個體差異,難以成藥,因此團隊將萃取物送到德國專門處理天然化合物的公司,逐步篩選出有效成分後,再進行化學合成,光是篩選便花了一兩年時間。她並說,天然化合物的合成是一大難關,尤其需達到足夠的純度。在篩藥過程中,淘汰了無數種無效的藥物成分,是漫長又艱辛的一條路。心理障礙難克服 成員難尋仍堅持不懈陳令儀長期研究神經細胞發育,她曾參加一場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其中一項議程以創傷性腦損傷為主題,使她驚覺腦傷問題的嚴重性及藥物的缺乏,進而致力投入相關研究。 「做實驗其實很難,要撞擊實驗小鼠的腦讓行為能力受損,很多人光是那一關就過不了!」陳令儀娓娓道來,有一年曾有二十幾位碩士班學生想加入實驗室,她為學生們「打預防針」說要做動物實驗,學生們大都認為先前曾解剖青蛙,沒有問題。但實際參訪看見解剖小鼠腦部的實驗過程後,二十幾人沒有一人有勇氣回來加入。儘管成員招募不易,陳令儀團隊仍憑著一腔熱血及堅持,費盡心血投注於新藥的開發,期望為腦傷的治療展開新篇章。(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團隊主持人為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暨副院長陳令儀,團隊成員包含清大分子醫學所研究生群,清大化學系黃郁文教授以及財團法人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李家維教授,協助化合物開發以及合成。臨床端顧問團隊包含汐止國泰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淡水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裕仁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醫師,提供臨床醫學資訊以及專業建議諮詢。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4-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判斷三:症狀多元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高風險過敏者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2. 多種藥物過敏。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4. 有肥大細胞疾病。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過敏發作怎麼辦?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吃藥要吃一輩子嗎?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責任編輯:盧映慈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長期讓血糖像雲霄飛車會短命!日本管理營養師:早餐沒食慾,不妨試試這兩種食物
-
2024-03-27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
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下,各國企業大舉投資;民眾日常生活中,受到AI的影響也比過往更加顯著。然而,AI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實際能達到的程度仍與民眾期待有所差距。根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勤業(Deloitte)的報告指出,AI於藥物開發領域的應用類型,大多在篩選化合物(43%),僅不到一成(9%)運用於新藥設計。AI用於新藥設計有四大瓶頸需突破,包括在實際生產的時候,藥物化學結構上「可合成性」,在運用於動物實驗上的「有效性」,利用AI進行運算時,實驗方法策略能夠被合理認同的「可解釋性」,以及需要規避既有專利的「新穎性」。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潘秀玲率領團隊,透過結合醫學、資訊、化學等專業領域人才,因應新藥設計的困難性,打造AI驅動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北醫團隊所開發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能在1至4個月內完成藥物開發的服務,大幅改變既往臨床前藥物開發需要平均超過5年的過程,不但省下9成合成費用,設計出的化學結構8成可被合成、6成在細胞體外表現出有效性。包含美國知名藥廠在內,在國內外已經有超過17個成功合作開發案,在AI藥物設計服務中表現卓越。此計畫透過應用AI新創平台推進藥物研發,在本年度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舉辦之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從89件創新計畫脫穎而出。未來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新創研發相關團隊,將協助提供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減少新創團隊後續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新藥開發費時費力 號召五大專業領域聯手突破談起展開AI藥物設計平台開發的契機,潘秀玲說,2020年她自北醫團隊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兆益生醫,在新藥研發過程中,團隊有感於要耗費長時間進行新藥設計,失敗率也高,因此著眼於如何加快新藥開發流程、提升效率。潘秀玲表示,此系統用來訓練AI模型的大數據,則源自國際間的公開化合物資料集,搭配團隊內部的資料集、3D蛋白質結構資料等,達到上百萬資料點的規模,資料並經過妥善清理及持續更新,以確保所設計化合物的可合成性、新穎性及有效性。為此潘秀玲召集了橫跨藥理、毒理、醫學、化學、資訊五大領域的專業團隊,在藥理方面包括北醫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皇甫維君主任、北醫藥學院李學耘教授,並有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謝興邦擔任化學合成顧問,AI平台則由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許凱程合聘教授負責架設研發等。台灣AI領域起步快 翻轉研發型態指日可待潘秀玲坦言,新藥研發及AI技術各自是兩個專業領域,當兩者相互結合,確實可加快研發進程,但究竟能變快多少,並不易讓外界理解,「如果(研發時間)從10年變7年,其實對投資人來講還是久!」她指出,即使有了AI協助藥物設計,還是需要經過重重努力才得以順利完成,並且哪些類型的專案適合運用AI,亦需經過多加驗證。近年來,人們也對協助創造新內容的生成式AI有許多應用的想像,不過生成式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落地,尚有發展空間。團隊成員宋亭儀博士亦指出,不時會被詢問平台是否有生成式AI功能,事實上以AI生成設計出藥物結構並非難事,但現階段的生成結果,可合成性及有效性尚低,未來仍有努力空間。潘秀玲表示,台灣具有充足的IT人才,在AI領域相比國外起步快且實力堅強,生醫與資訊人才的強強聯手,並能開創更多新機會。隨著技術的不斷地進步優化,相信將來生成式AI賦能藥物設計,能從想像化為現實。(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為計畫主持人,成員有北醫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皇甫維君主任、藥學院李學耘教授,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許凱程合聘教授等。團隊曾獲選Berkeley SkyDeck、SmartLabs、RESI Innovation Challenge,並曾獲2020年國家新創獎,2021、2022年國家新創獎精進續獎,以及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3-10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
數年前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旨在提升人們對「漸凍症」的認識,近日曾飾演《驚奇隊長》女主角父親的美國男星肯內特米歇爾離世時事,再次將其推入大眾視野。漸凍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五,全球有近40萬名病人,台灣則約有1500人,發病年齡多是40歲以上,九成以上發病原因不明,少數為遺傳所致。漸凍症是一種目前尚無法根治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確診有如被宣判死刑,患者在確診後大多僅剩三到五年的壽命,只有極少數案例可存活數十年,例如物理學家霍金。漸凍症患者的肌肉將逐漸衰弱萎縮,影響四肢運動,並造成發音、吞嚥及呼吸的障礙,後期病人身體完全無法活動,最終大多因呼吸衰竭病逝。現今漸凍症治療以延緩病情的惡化為主,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延緩效果也有限,僅能延長患者生命約3個月。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韻如表示,近年國外有新興治療出現,達到神經保護的效果,據稱可延長18個月的壽命,不過無法針對病因改善,尚治標不治本。專注神經退化疾病 發現錯誤蛋白質折疊陳韻如所率領的團隊,主要的研究領域為蛋白質摺疊。針對漸凍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發一種叫作TDP-O的新型抗體,透過此抗體標靶抑制的機轉,來抑制TDP-43蛋白質產生的有毒性物質,揭開漸凍症的致病關鍵因子。陳韻如解釋,在某些失智症、漸凍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發現了TDP-43蛋白質因錯誤摺疊堆積於腦部或脊髓中造成毒性,進而引發數種神經退化疾病,如95%的漸凍症及50%的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皆有TDP-43蛋白質堆積狀況。現階段針對漸凍症病患作為治療對象,她說明,是因為該疾病雖然罕見,但絕大多數病患皆有TDP-43蛋白質堆積的情形,意味著不需大費周章篩選病人,可加快抗體用於治療進程。十年研究至製藥 盼進入臨床試驗下一步陳韻如介紹目前研發的TDP-O抗體特性,可針對TDP-43蛋白質的堆積物進行清除,而不會攻擊到其他正常的蛋白質。她細數研究一路上的點點滴滴,2014年首次發表論文,再到研發抗體、進行動物實驗,逐漸進展到製藥階段,歷時十年歲月。然而,仍有不少挑戰需克服。陳韻如說,要進到人體實驗階段需符合法規,申請美國FDA認證通過核准才可進入臨床試驗,大概需要3億新台幣的資金。新藥研發所費不貲且難度高,在商業發展上,陳韻如表示,未來預計將技轉給藥廠或新創公司,獲得更多資金以進行後續的臨床實驗,當TDP-O抗體技術成熟、發展成藥後,後續有望擴大應用於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FTD)的治療。啟蒙源自家庭 立志以開發成果影響國際 陳韻如的父親,是有著「台灣肝帝」美名、畢生投入肝病治療及研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陳韻如也將研究作為志業。至於她研究的主題,則受到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祖母影響。對於漸凍症的藥物研發,陳韻如坦言,有時會感到徬徨,因為罕見疾病患者不多,能幫助到的人數也相對較少。然而,若真的開發出有效的藥物,將在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能因此讓世界看到台灣。「如果整個學研界停止運作,世界就會停留在現在的階段,隨著人口越來越多、越來越老,越來越嚴重!」繼承父親一生奉獻於研究的使命感,以實現祖母所患的阿茲海默症有藥可治為目標,陳韻如將在研究的漫長道路上,持續奮力前行。(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韻如為計畫主持人,成員包含章微微博士、鄭志倫博士、張育仁博士候選人、吳任容博士候選人,曾獲選國家創新獎學研創新獎、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3-09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
生醫產業被稱為台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為鼓勵本土新創團隊投入研發,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主辦「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總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有6組團隊脫穎而出,盼以多元方式支持全球生醫新創,也讓台灣生醫實力獲得世界肯定。為台灣第六大藥廠的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在台將邁入第50個年頭,總經理邱建誌致詞時提到:「台灣的生技產業蓬勃發展,如果這些優秀團隊沒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會有愧於作為一家在台灣生根的公司。」他也說,希望能作為入選團隊和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與德國總部之間的橋樑。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大中華區總裁暨CEO高皓廷Mr. Mohammed Tawil表示,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每年投入20%年度淨銷售額、約50億歐元作為研發投資基金,2022年全球約有3000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在與日俱增的挑戰下,期待與眾多台灣新創團隊合作,開創更多創新突破性藥物讓患者可以擁有更好的治療、所有人都能邁向更好的未來。獲獎計畫領域多元 全方位資源擴大守護國人健康邱建誌指出,這6組獲獎團隊的計畫內容,都是公司希望重點發展的區塊,希望有機會進一步合作,持續鼓勵台灣新創研究團隊,如這次獲獎的眼科與AI計畫,便是與往年不同的新創領域。醫療雖進步,但治療未被滿足的疾病還很多,許多被疾病所苦的病人還沒有適當藥物治療,目前各大國際藥廠的策略方向都很接近,不只靠自己研發,也會尋求外部團隊合作。百靈佳殷格翰國際商務授權團隊(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Licensing Team)的Dr. Detlev Mennerich,是今年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團隊的負責人,他表示:「過去我們近半數產品皆有與外部夥伴合作的經驗,藉由產業知識分享,加上外部夥伴的專業,對創新藥物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於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獲選的團隊,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皆會提供新興創業公司、學術研究單位、個人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解決企業或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支持6組新創生醫團隊 共同實現「Life Forward」理念在面對尚無治療的疾病領域,為了患者及其家庭,百靈佳殷格翰藥廠透過創新研發的思維發展治療的解方,也期待未來能與產官學界的專家緊密合作,落實「Life Forward」的企業精神,和大家一起將生命推向更好的地方;也期待能讓台灣優秀且專業的新創團隊,能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發熱。台灣生醫實力堅強 跨界支持共創國際聲量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代理執行長陳綉暉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的醫療照護快速投入,讓各國看到台灣生醫產業的實力。期待在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支持下,能加速提升產業產值,持續為台灣挹注創新研發動力。台灣生物產業研發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也表示,榮幸見證生醫新創加乘計畫讓產官學研緊密交流,並推動國際互動的機會,進而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界在國際的能見度。今年由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創投、跨界研究團隊與商業發展團隊遴選出的6件計畫,獲獎單位與主題分別為: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團隊AI 深度學習臨床前藥物開發平台打造AI驅動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能在4個月內完成藥物開發服務,大幅改變既往平均超過5年的過程,透過深度學習的AI智慧模型,能省下9成合成費用,設計出的化學結構8成可被合成、6成在細胞體外表現出有效性。📍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陳令儀團隊開發促進腦部外傷後神經元再生小分子藥物創傷性腦損傷因神經難以再生,臨床上多僅能採取支持療法,清華大學團隊由植物萃取關鍵化合物「NTHU-3」,開發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小分子藥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經動物實驗顯示得以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協調能力,已取得國內專利,往臨床試驗階段邁進,未來預計可進一步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視神經再生等適應症。📍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與臨床用藥指引平台結合能夠模擬腫瘤環境的生物晶片與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打造準確性高的平價藥物療效測試平台,除降低成本之外,減少了實驗動物的使用,同時能夠進行準確且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包含治療有效性、安全性、細胞免疫功能的評估。未來預計能應用於臨床前期藥物測試,或治療中伴隨測試調整藥物使用,讓患者能即時獲得最好的治療建議。📍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友元國際醫材與Skyvor Medical次世代臨床實驗之AI數位醫療平台發展數據遠距醫療平台,可電子截取資料、臨床結果評估、結果通報、虛擬回診,達到患者治療監測。未來的臨床試驗亦能集中於患者及居家,也將可減少第2-3期臨床試驗持續的時間,患者招募更快速、持續參與的機率更高,因而幫助縮短新藥開發時程。📍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陳韻如實驗室團隊新型單株抗體,用於治療 ALS 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發透過標靶抑制的機轉,能夠抑制因蛋白質錯誤摺疊TDP-O新型抗體,而堆積於腦部或脊髓中的毒性,針對95%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漸凍人),拯救其運動行為及運動神經元,減少發炎,有助於神經肌肉接點,恢復神經支配功能,讓漸凍人不再是不治之症。 📍入選團隊看更多: 生醫獨角獸/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物科技眼科疾病次世代治療方法次世代治療為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與乾眼症的新興解方,除了阻斷血管新生,也兼顧發炎控制與纖維化問題,替代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減少治療次數,讓療效維持更持久,避免惡化恐出現角膜表皮糜爛、感染,甚至失明。📍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4-02-16 焦點.元氣新聞
在「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陳俊翰病逝!律師高考榜首、密西根法學博士…罕病人生超勵志
曾被列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俊翰傳出離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陳俊翰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急救後身亡,病情與肺部感染有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聞訊感到訝異,她表示,陳俊翰初一都傳訊息跟自己聯繫拜年。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醫師曾告訴他與家人,患者在不用藥前提下存活時間僅三至四年。全身癱瘓還經歷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克服疾病,考取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歸國。他是台大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曾說,除了擔任律師,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從事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以取得美國紐約州律師執照的他,為此放棄美國高薪,執意回到台灣,不但薪資較為有限,也受限健保無法取得治療藥物,但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他,仍希望為國內身障人士發聲,幫助他們獲得應有權利。民進黨發聲明證實噩耗民進黨也在臉書發聲明證實陳俊翰逝世的噩耗: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1-02 醫療.消化系統
粘曉菁/逆轉脂肪肝,如何避免走上肝癌?醫師分享「增肌減脂」菜單改善
脂肪肝與代謝性問題是全球普遍現象,主要跟「多吃少動」有關,尤其手搖飲跟酒精都是含糖飲料,是造成孩童及成人脂肪肝的原因之一。逆轉脂肪肝可避免日後走上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風險,「消脂保肝」必須從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及養成規律運動做起。脂肪肝病人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減少日後肝癌機率最近陽明交通大學與中研院、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分析健保資料庫,追蹤脂肪肝病人10年發現,脂肪肝病人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減少5成肝癌罹患率,研究成果也被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刺絡針」。阿斯匹靈是使用非常普遍的老藥,不少人會服用阿斯匹靈來保護心臟,用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大腸癌風險。但仍有其藥物副作用,如腸胃道出血等,能否長期使用需要醫師專業評估與處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顯示,雖然美國民眾B、C肝帶原風險極低、僅1%左右,每年罹患肝癌風險卻逐年增加約9%,探究原因是肥胖及脂肪肝啟動身體發炎機制,進而慢慢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因此肝病防治除了避免感染B、C型肝炎,還要從預防及逆轉脂肪肝做起。如何預防和逆轉脂肪肝?手搖杯是孩童的含糖快樂飲,酒精是成人的含糖快樂飲,脂肪肝及三高慢性病引起的身體發炎、代謝性問題等,都會造成代謝性脂肪肝病。消脂保肝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尤其運動可減少內臟脂肪堆積,只要運動量足夠,身體肌肉也會增加。建議長輩如果想鍛鍊核心肌群,平時不妨練習邊快走、邊縮小腹,或養成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原則,設定手錶或手機鬧鈴隨時提醒紀錄,養成運動習慣、日積月累,逆轉脂肪肝不是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30 焦點.元氣新聞
送別2023!星雲法師、朱銘、李玟、許文龍...皆在2023逝世,世界因他們不同
這一年,世界從疫情中重啟,你我生活已然改變。曾引領風騷的人物殞落,代表一個時代消逝,也象徵另一個時代正要開啟。星雲法師 97歲 人間佛教影響深遠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生於戰亂,十二歲陪母親尋找失蹤父親時,巧遇南京棲霞山寺志開上人,人生從此轉向。他來台後於高雄開創佛光山,以創新觀念和多角經營,打造出將佛教現代化、對華人世界影響深遠的「人間佛教」,還創辦高等學校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五校,最後整合成為國際性「佛光山系統大學」。星雲也是散文家、小說家。小說「玉琳國師」先後改編成廣播劇、電視與電影,以連續劇「再世情緣」最為轟動,甚至紅到海外。他創辦的人間福報始終堅持保留副刊,更創辦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鼓勵文學創作。朱銘 85歲 太極享譽國際從傳統廟宇的雕刻師傅,到進軍歐美藝壇的國際大師,朱銘的人生哲學是「一路走一路丟」—「如果沒有丟掉的心,就一定會停留在某個地方」。他就這樣一路往前,帶領台灣走向世界。朱銘一九七六年創作的「同心協力」,讓面臨國際外交危機的台灣湧起團結力量,後來他毅然轉型開創充滿禪味的「太極」系列,走上國際舞台後,他又推出風格丕變的「人間」系列。他花十二年時間找錢找地,打造「朱銘美術館」,不僅完成「種活藝術種子」的夢想,也實現國內第一座私人雕刻美術館的壯舉。許文龍 95歲 奇美扎根藝術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生於台南運河邊貧民窟,從小半工半讀,卅一歲創辦奇美實業,成為「台灣壓克力之父」。許文龍率先實施周休二日、讓員工入股等措施,讓奇美實業被稱為幸福企業;事業穩定後更全心投入醫療與藝文兩大公益領域,成立奇美醫院與奇美博物館,並推動藝術教育扎根,盼改善人民健康、滋養大眾心靈,致力為台灣社會實現幸福感。王文興 84歲 家變驚動文壇王文興年輕時以挑戰父輩權威的「家變」驚動文壇,但他追求的是其實是語言的創新,曾說「我想在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找到一個適合現代華文小說的語言」。他一生提倡「精讀」與「慢寫」,一天只寫卅個字、一部小說要寫十多年。其追思紀念會形容王文興是薛西佛斯神話中「推石的人」,筆下每個字都展現他對文字的信仰與挑戰、搏鬥。林文月 90歲 翻譯源氏物語林文月受日式教育啟蒙,懂得如何在創作與翻譯時,典雅優美的鎔鑄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她人淡如月,文字醇厚,是讀者心中「讀中文系的人」的典範,費時五年翻譯的「源氏物語」,成為台灣日本古典文學翻譯經典,把譯者地位提升到新境界。她也是台灣飲食文學先驅,散文集「飲膳札記」記錄十九道菜,蘊藏文人風華與生活智慧。米蘭昆德拉 94歲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憑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捷克裔法國籍作家米蘭昆德拉成為台灣五年級生共同記憶。他透過愛情故事,帶出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呼應台灣解嚴前後的威權結構,融入尼采「永劫回歸」思想,召喚讀者在虛無中積極思考人生。他因擔心數位世界「人們不再與周圍的人接觸」,一度拒絕出版電子書。大江健三郎 88歲 日本戰後文學旗手被稱為「日本戰後文學旗手」的大江健三郎,是繼川端康成後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廿三歲成為日本芥川文學獎最年輕得主,罹患先天性腦疾的兒子出生後,大江用私小說體裁寫成「個人的體驗」等作品,透過寫作了解兒子,也了解靈魂受困的自己,將自身特殊經驗化為人類普遍性,為日本私小說開創更多可能性。坂本龍一 71歲 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身兼作曲家、鋼琴家、歌手、唱片製作人與演員等多重身分,以細緻豐富的電影配樂如「俘虜」、「末代皇帝」、「神鬼獵人」等感動全世界,贏得「世界的坂本」封號。他廿六歲加入「黃色魔術交響樂團」,對電子合成音樂有開創性的影響力,卅六歲憑「末代皇帝」配樂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與葛萊美獎,成為日本首位拿下美國兩大獎項的音樂人。李玟 48歲 歌迷永懷月光愛人李玟因演唱臥虎藏龍主題曲「月光愛人」,成為首位登上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獻唱的華裔歌手,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華人之光」。但李玟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父親在她出生前過世,媽媽辛苦養育三姊妹長大,九歲時舉家從香港移民到美國加州。為了養家,李玟不到廿歲便返港參加歌唱比賽,隨後在台灣正式出道,美式唱腔與前衛妝容令歌壇耳目一新。一九九八年,李玟在快歌「Di Da Di」中,以火紅牛角頭造型熱歌勁舞,一炮而紅成為動感天后,她卻直到今年才坦承先天左腳有缺陷,多年來走路、跳舞多靠右腿支撐。舞台上的李玟永遠充滿正能量,憑驚人意志力撐住腳傷,以燦爛笑容和陽光歌聲留下無數完美演出,令歌迷無限懷念。許博允 80歲 新象引進展演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是非典型富三代,把一擲千金和瀟灑風流都揮灑在文化事業上。他建中畢業卻拒絕大學聯考,轉而學習作曲;成立「江浪樂集」作曲團體代表台灣遊走世界後,在一九八○年代兩廳院落成前,成立新象為台灣引進許多國際一流的表演與展覽,範圍擴及音樂、舞蹈、戲劇、繪畫、攝影、雕塑等,曾耗資數億請三大男高音來台開唱,打開台灣人眼界。蕭言中 58歲 跨界漫畫才子蕭言中與敖幼祥、朱德庸、蔡志忠並稱台灣漫畫的「四大才子」,廿歲的出道漫畫「童話短路」創下五十萬本銷售佳績,罹癌後仍堅定創作,於二○一七年創立「指劍畫派」結合中國武術與禪學,遠赴東京及巴黎展出,還收到法國總統馬克宏的祝賀信。他也跨界執導兒童劇場、主持旅遊節目、唱歌演戲,可說是台灣的文創先驅者。施敏 87歲 半導體元件教父中研院院士施敏被譽為「半導體元件物理界教父」,一九六七年與姜大元共同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此發明衍生的快閃記憶體,廣泛用於手機、平板電腦、隨身碟、雲端運算等,改變人類生活,被認為是諾貝爾獎遺珠。他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是同門師兄弟,其研究與著作啟蒙無數人才,並在半導體業開創期提供重要建議,是台灣「護國神山」的重要奠基者。季辛吉 100歲 美國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是過去半個世紀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爭議的美國外交家,被稱為「美國外交教父」。這位德國出生的猶太難民,除了促成美蘇限武談判、推動埃及和以色列第一份和平協議,也是促成華府與北京建交的重要推手,對美中台關係影響甚鉅。他以秘密談判促成美越簽署和平協議,並終結美國在越南的戰爭,是史上最具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沈呂巡 73歲 駐外護國格沈呂巡個性直率,有「沈大砲」之稱,是清末兩江總督沈葆楨六代孫,二○一五年任駐美代表時,於雙橡園舉行我與美斷交後首次升旗典禮。沈呂巡的外交生涯長達卅五年,歐盟申根免簽、倫敦奧運出現中華民國國旗等外交成果都有其身影,廣受同仁敬重,更有人形容,「沈呂巡在哪裡,世界就在哪裡」。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2 醫療.精神.身心
三口呼吸、三個姿勢釋放壓力 配合40赫茲感官刺激還能防失智!
現代人工作項目與速度不斷增加,導致工作壓力劇增,輕則失眠、胃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嚴重時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產生,面對這樣的情形,需要透過正念來幫助減壓。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指出,正念就是把意識帶回當下,當我們把專注力回到呼吸之間,就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 配合40HZ 聲音刺激,可以預防失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去年在臺北101、高雄軟體園區、南臺科技大學、臺大實驗劇場等地進行《「元心流」沉浸體驗展:與五感的對話》展演,讓更多民眾體驗正念的力量。今年團隊選擇在臺大實驗劇場進行《「元心流」2.0沉浸式體驗│心靈節奏,呼吸間的旋律》,是元心流1.0的進化版,主要是讓民眾透過呼吸,體驗正念的技術。楊政達說:「這次我們在音樂與視覺中特意加入40赫茲(Hz)頻率。根據中研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立慧教授2016年的研究成果,40赫茲頻率能分解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可以有效預防、緩解失智。而此次元心流則應用此概念,改變聲音刺激呈現方式,融入沉浸體驗中。」什麼是40赫茲頻率?人的腦波可以分為α波、β波、γ波、δ波與θ波,大腦各個區域會在不同時間展現出不同的腦波頻率,γ波是專注時會產生的腦波,β是焦慮、積極、面對外界時展現的腦波,α是處於放鬆狀態時的腦波,δ是睡眠時的腦波,θ是在深度放鬆狀態下的腦波;其中γ波介於30~100赫茲之間,而過去的研究發現,40赫茲的聽覺頻率下,有助於活化大腦與小腦皮質,對身體也有一定助益,因此有越來越多神經科學家持續研究γ波。 「三口呼吸」讓專注力回到當下、釋放壓力正念是什麼?跟正面思考有什麼不一樣?台灣正念工坊的網站指出:正念,或說當代正念,它的原文是Mindfulness,在歐美可泛指一套身心修練的系統,名詞上的定義約為「有意識的『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允許、非評判的態度。楊政達指出,呼吸是正念當中核心元素,透過呼吸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減壓;甚至在許多的醫學場域中已被證實,正念呼吸訓練可以有助於協助疾病復原。(但有慢性病、正在吃藥的患者還是要正常服藥。)金城武在電視廣告中的經典台詞「世界越快,心則慢」,但我們經常忙於生活大小事,無法釋放壓力時,就需要透過正念的力量,幫助我們的心慢下來,專注在當下的身體上,用更放鬆的力量來面對世界。於是在體驗中,透過體感訓練體驗者人生的三口呼吸,也就是:專注呼吸、關注身體、關注環境,結合40Hz的感官刺激,在每一口呼吸之間,感受當下。三個姿勢,釋放身體的壓力活動最後,由瑜伽老師林伃恩帶領民眾進行正念瑜伽,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紓緩身體肌肉的緊繃。動作一:紓緩左右肩膀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到左邊的太陽穴,輕輕地把頭往右壓,感受到左肩肌肉被拉開。.把左手輕鬆地擺放身體左側的地上,如果想要更加放鬆,可以把左手往左後方移動。.保持呼吸,放輕鬆,感覺到左肩的肌肉被放鬆了。.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動作二:紓緩肩胛骨肌肉群.把雙手放到肩膀上,左手放左肩,右手放右肩。.輕輕地把手肘往上移動。.以肩膀為圓心,開始畫圓。.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重複數次後,可以反方向進行畫圓。動作三:紓緩脊椎附近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在左邊的膝蓋上,身體自然往左轉。.將左手放到身體左邊的地上,如果想要更拉開肌肉,可以把左手往後移動。.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重複數次後,慢慢地把身體回正。.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資料來源:.Priyanka A. Abhang, Bharti W. Gawali, Suresh C. Mehrotra(2016) Introduction to EEG- and Speech-Based Emotion Recognition..Iaccarino, H., Singer, A., Martorell, A. et al. 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Nature 540, 230–235 (201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0587.McDermott, Barry et al. ‘Gamma Band Neural Stimulation in Humans and the Promise of a New Modality to Prevent 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1 Jan. 2018 : 363 – 392.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391.Maria A. Pastor, Julio Artieda, Javier Arbizu, Josep M. Marti-Climent, Ivan Peñuelas and Jose C. Masdeu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December 2002, 22 (23) 10501-10506;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2-23-10501.2002
-
2023-12-12 焦點.元氣新聞
陽交大團隊打造仿生肺晶片結合動態系統,創藥品研發新境界
「老鼠的呼吸比人快5到7倍,呼吸道黏液分泌只有不到人類的30%,即使藥物用在老鼠身上有效,也不一定適用人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冠宇花費大約十年時間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希望透過這套系統取代動物實驗,他說,除了想減少動物犧牲,基於上述理由,他也期盼藉由這套系統增加藥物實驗的精準性,讓藥物研發效率大幅提升、拯救更多人命,進而達到「救人、動保」兩目的。由於這樣的起心動念,促使陳冠宇踏上了仿生器官研發之路,十年期間,在他與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原本被視為冷門的研究領域,也終於開花結果,且在中研院、莫德納所攜手主辦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頒獎典禮中獲得關注。陳冠宇說,在所有得獎研究計畫中,「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最獨特之處在於,這項計畫主要聚焦於藥物測試平台的創新、設計,這樣的理念可獲得評審青睞,對研發團隊來說,是很大的鼓勵,也非常不容易。打造仿生肺器官系統,更能創造新藍海陳冠宇分享道,國外發展仿生器官技術已逾十年,當初之所以選擇人體肺部進行仿生器官晶片研發,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的空氣污染十分嚴重,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肺部疾病的盛行率相當高。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將近五千人因COPD失去生命,若成功研發人體仿生肺晶片搭配動態系統設計,相信許多病患可受益,藥物研發流程也會更順利、更有效率。陳冠宇團隊所研發的「人體仿生肺晶片吸入試驗替代系統」包含「人體仿生肺晶片」與「動態、吸入性循環系統」,他解釋,肺部與其他器官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肺部充滿氣體,也會分泌液體、黏液,若想貼近人體真實呼吸狀態,除了晶片,也必須透過動態、吸入性循環系統模擬「呼吸時的肺部環境」變化,這環境充滿氣體、液體流動,能大幅提升對藥物吸收和代謝研究的準確性,而這是很高的門檻,這也是這項研發成果的獨特所在。創新仿生器官崛起,引燃醫藥界重大變革「我們所做的事情,是進行真正的『改變』!」陳冠宇表示,傳統藥物研發流程,一定要經動物實驗階段,若透過這套系統,就不一定要用動物做實驗,對整體製藥產業,將帶來極大變革。據統計,研發新藥在臨床前階段時,若在非人類模型做實驗,也就是進行動物實驗就算成功,當進入臨床試驗,失敗率還是高達92%以上 ,除了花費大量時間,研發費用的耗損也非常驚人,若用仿生器官晶片取代動物實驗,甚至進行動物實驗很難做到的罕見疾病和大規模藥物探索,除了可以提升臨床試驗成功率,也可省下大量經費、時間。對於國際藥廠莫德納所持續專研的mRNA技術,陳冠宇觀察到,若有一個理想平台可協助進行藥物研發,讓mRNA治療更有機會運用在囊性纖維化等罕見疾病,並測試吸入性給藥途徑等可行性,對mRNA藥物研發,一定可提供更大助益。研究團隊十年磨一劍,終在國際嶄露鋒芒提到這次獲得「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肯定,陳冠宇表示,這次台灣本土所研發的科技成果可以這麼成功,受到國際藥廠關注,實在是非常榮幸,也十分感謝,這也意味未來這類跨領域研究將逐漸受重視,希望該團隊研究成果可以被更多國際藥廠採納,未來,對於人類生命、動物生命,也可帶來更正面、長遠的影響。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磐石醫藥躋身全球廣效疫苗開發領頭羊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疫苗研究與臨床應用,其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更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門領域,可應用在傳染性疾病、罕見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範疇,為人類預防及治癒疾病帶來新曙光。廣效疫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有望迎來治療曙光成立於2021年的磐石醫藥生技,隔年進駐國家生技園區,設立產品研發實驗室,並在美國波士頓建立海外據點。磐石醫藥生技主要為開發低醣廣效蛋白以及mRNA疫苗,其中,低醣廣效新冠蛋白疫苗預計明年春季將在美國申請人體臨床試驗,若順利完成,將是全球廣效疫苗的領頭羊,有助於鞏固國家防疫安全,並進軍國際醫藥舞臺。磐石醫藥生技在取得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團隊的專屬技轉授權後,致力研發廣效疫苗,是全球發展低醣廣效疫苗先驅。磐石醫藥生技資深副總李政欣兼具醫學及病毒學專業,曾任哈佛醫學院基因治療中心副主任及美國AB抗體生物科技公司研發長,帶領團隊不斷累積生技藥品開發的經驗與能量,他認為mRNA疫苗極具優勢,將是未來疫苗與藥物開發的新趨勢,可以有效協助各國對抗新冠疫情,也有利於未來因應新興感染病的發生。疫苗具應付變種病毒的能力 提供更完整保護蛋白質、醣類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分子,人體有超過90%的蛋白質屬於醣蛋白,當身體發炎、感染、惡化,都與蛋白質醣化過程發生變異有關。李政欣表示,細胞醣蛋白的產生非常複雜,磐石醫藥生技目前正利用「去醣化」開發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主要原理在於找到醣化的位置、分析醣鏈的定序,「掀開」被醣分子蓋住的抗原,讓疫苗引發更強的免疫反應。李政欣強調,磐石醫藥生技除了以醣化工程技術平台為立基點,研發團隊也思考經由mRNA在人體細胞中轉譯出蛋白質,可以提供目前各種蛋白藥物開發,另外一條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新途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mRNA疫苗技術可望翻轉全球醫藥產業的藥物開發模式,透過RNA藥物邁向精準治療。」李政欣表示,磐石醫藥生技的「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開發能夠對抗各式變異株的廣效疫苗,運用醣化工程技術平台在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序列上,做選擇性醣位點的移除,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同樣的技術,可望廣泛應用於各種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全年齡族群都適用,被視為疾病預防、治療的創新解方。新技術新突破 期待貢獻流行病防範新冠疫情對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磐石醫藥生技由中研院技轉授權廣效蛋白質新冠疫苗、廣效mRNA新冠疫苗,團隊延續先前開發的次世代廣效新冠疫苗,鑽研「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在2023年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當中脫穎而出。李政欣表示,未來將針對季節性、大流行性流感開發出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期望降低重症死亡機率。「榮獲『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的肯定,對磐石醫藥生技是個莫大的鼓勵。未來將加速mRNA的各項研發,並與學研單位建立策略合作關係。期望一步一腳印開創成功案例,整合更多研發能量,發掘更多商業應用機會。」李政欣看好mRNA的潛力,有了能對應疫情大流行的武器,就有辦法控制流行疾病的蔓延,盼藉此減少流行病疫情對全球產業的衝擊、對經濟與健康的威脅。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不捨癌症病患受苦,中研院團隊打造mRNA癌症治療新神器
「現在mRNA已經用在疫苗,但許多晚期癌症病患還是沒有藥醫,我們希望用mRNA幫這些患者得救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胡哲銘團隊因專注研發原創性mRNA免疫腫瘤治療藥物獲得由中研院、台灣莫德納所頒發的「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肯定,談到當時投入mRNA研究的初衷,他說,除了上述理由,他也很希望為癌症病患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式,讓癌症病患擁有更多藥物選擇與求生機會。五年前,胡哲銘投入了核酸免疫腫瘤藥物的研究,核酸(Nucleic acids)是一種細胞內的大型生物分子,包含DNA(脫氧核醣核酸)、RNA(核糖核酸),主要功能在於細胞內遺傳訊息的表現、傳遞與儲存,RNA種類繁多,像mRNA(信使核糖核酸)、snRNA(小核核醣核酸)等,都是其一。從研究瓶頸中,找尋智慧解方當時,胡哲銘的研究目標以snRNA為主,他希望運用奈米「載體」包覆這些經重新編碼的核酸分子,然後將其送進免疫細胞「T細胞」,T細胞經改造,就會像導彈,專門鎖定子宮頸癌、頭頸癌等特定癌細胞進行攻擊。不過,上述做法常遭遇一些問題。胡哲銘解釋,細胞帶有負電,核酸藥物也帶負電,雖然可用帶正電的奈米載體包覆核酸藥物,再送進T細胞,但T細胞一察覺帶正電的奈米載體,就會發動攻擊,並產生免疫反應,身體就可能發炎,若去除載體正電,問題就迎刃而解。過去,胡哲銘與研究團隊一直想克服上述瓶頸,直到三年前Covid-19疫情爆發,莫德納在短短一年內就針對Covid-19病毒研發出相對應的mRNA疫苗,因此一炮而紅,而mRNA疫苗不僅挽救許多人的生命,也為胡哲銘的研究帶來新的轉機,他開始思考如何運用mRNA科技達到研究目標。同時,他也意識到mRNA更具可塑性、更容易做調整,這代表mRNA也更具有快速應變的優勢,因此就把研究重點放在mRNA技術的突破。千錘百鍊,終於成功研發「T細胞」導彈經過三年努力,胡哲銘研究團隊終於成功製造出符合需求的奈米載體,也就是這項奈米載體不會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又能有效率地將「經過設計的mRNA」送到T細胞內部,讓T細胞化身成更聚焦,也更有力量的抗癌武器。「這代表你可以控制細胞,你可以把T細胞改裝成導彈,指揮它們去攻擊你想攻擊的癌細胞,之後的運用,更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想到未來mRNA運用的多種可能性,胡哲銘眼中散發出興奮的光芒。目前在癌症治療領域,像很夯的CAR-T療程也是基因治療,同樣也針對T細胞作用。胡哲銘分析,進行CAR-T治療,須將T細胞拿到體外,進行基因改造,再送回體內,非常耗費時間、金錢。至於免疫療法,主要運用藥物訓練、刺激體內免疫細胞殲滅癌細胞,這需要一些時間,若運用mRNA科技直接把藥物注射到體內,就能達到目標,且成本更低,效果更聚焦,也更安全。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對於這次團隊研發成果獲得「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評審的肯定,胡哲銘感性地說:「很感謝研究團隊辛苦付出,也感謝中研院、莫德納給予這機會,讓我們可以在這舞台上呈現這樣的成果!」在這次「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中,得獎團隊除了獲得50萬元獎金,也可得到莫德納一對一業師輔導資格。談到未來將面對業師的輔導,胡哲銘表示,這也是他非常期待和莫德納合作的地方,他比較專注於「科學上的關鍵突破」,若有產業界、藥界專家可針對產品化發展、研究議題的聚焦與實際臨床需求等提出專業見解,對於往後的研究應該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啟發。期待mRNA科技再突破,展現無限可能性「mRNA科技是藥物發展的里程碑,對未來的藥物研發、運用,意義重大!」胡哲銘指出,mRNA治療的概念是把一段基因片段送進細胞,從內部改造細胞,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做法。曾經無法使用既有藥物治療的疾病,透過這種方式,或許都能達到治療目標。未來,胡哲銘期盼mRNA科技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範圍,在臨床運用上,可以造福更多的病患,除了對醫藥界產生長遠的影響,對世界也能有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