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 症狀: 漏尿 頻尿 急尿 解尿困難
- 併發症: 尿布疹 泌尿道感染 蜂窩組織炎 失眠 憂鬱症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熱痙攣是常發生於兒童身上的疾病,好發於6個月到6歲之間,盛行率達2~5%。其發生的時機大多在兒童發燒、體溫上升時,是因為腦部對於溫度反應較敏感所致。若是排除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屬於良性(典型)熱痙攣的患者,大都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大多數患者並不會發展為癲癇,也不會影響智力發展。 反之,非典型熱痙攣,如患者6歲以後仍有熱痙攣情形,或是發生痙攣卻沒有合併發燒、體溫上升,就有可能是癲癇的潛在患者,應儘早就醫檢查。此外,熱痙攣有遺傳特性,許多患者皆有熱痙攣家族史。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一種發生於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由丹麥醫師赫普隆於西元1888年首度發現,因此又稱赫普隆氏症,新生兒中約2000-5000人中之1人會患病。先天性巨結腸症的疾病特徵即是結腸異常腫脹,其中以乙狀結腸腫大最為常見。此疾病患者容易因為併發症死亡,故若新生兒未於出生後24小時內排出胎便,加上出現腹部腫脹的情形,就有可能是罹患先天性巨結腸症,需儘速接受手術治療,以降低死亡機率。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熱傷害又可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若患者出現熱中暑相關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急救。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脊髓小腦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多半在壯年(30至50歲之間)發病,國內的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3人罹病。此疾病又可分類超過四十種亞型,並持續增加當中,遺傳狀況主要為顯性,亦有少部分屬於隱性。小腦屬於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主掌人體的平衡、動作協調及控制肌肉,因此小腦發生病變的脊髓小腦萎縮症患者的症狀,多以運動協調失衡為主。
雷氏症候群是一種急性腦部病變,合併肝功能異常的疾病,少見但死亡率很高,好發於孩童。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孩童感染流感病毒、水痘、以及使用阿斯匹靈等水楊酸類藥物來退燒有關。發病之前,多有急性病毒感染的病史,症狀緩解數天後(12小時~3週都有可能),患者會突然出現持續嘔吐、哭鬧、意識不清、痙攣、過度換氣等症狀,最後昏迷。雷氏症候群的病程進展迅速,嚴重者會在48至72小時內死亡,即使治療存活,日後亦可能出現智力受損等中樞神經後遺症。
常壓性水腦症是一種常發生於年長者身上的水腦症,也被稱為可以治療、可逆的失智症。此疾病患者常會出現三大類主要症狀類型,分別是步態不穩、認知行為異常以及大小便失禁。而水腦症指的是腦中脊髓液過量累積,造成對於周圍神經的壓迫。常壓性水腦症患者常被誤認為腦壓正常,因其腦壓僅比正常人略為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常壓性水腦症的症狀並無特異性,因此常被當作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腦部退化症狀而延誤治療。
小兒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的急性病症,醫學上定義為短時間內(3天)突然發生的感音性聽力障礙,聽力檢查顯示連續3個頻率以上的聽力閾值變差超過30分貝。發生率男女相當,大部分發生單耳,極少數雙耳同時發生。 病因大部分不明,從內耳耳蝸至聽神經的異常,包括病毒感染、血管性問題、內耳水腫、到少見的聽神經瘤,皆有可能造成突發性耳聾。 治療黃金期為發生後1至2週之內,若突然聽不清楚,應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確定診斷後開始積極地治療,以期能達到最佳的聽力復原。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屬罕見疾病。人體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影響正常傳導功能,臨床症狀會因神經受影響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疾病早期症狀多元、確診不易,患者常遊走於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甚至精神科之間。據國外研究統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年的時間。 多發性硬化症不會傳染,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多於男性,病灶可能發生在腦部、脊髓中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患者的平均壽命僅略短於正常人。若造成死亡,多半由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併發症。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神經科單一基因疾病,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所造成。此種先天遺傳性疾病,依照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兩大型:第一型最為常見,稱為週邊神經型(NF1),發生率約介於1/3,000~1/4,000之間。NF1病患的症狀特徵是皮膚上有黃棕色的皮膚斑和腫瘤,或腋下及腹股溝出現雀斑,且多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來,青春期後眼睛出現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視神經長出視神經膠質瘤。另有些患者有明顯的骨骼病變,如蝶骨發育不良、長骨變薄、脊柱側彎等。 第二型為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稱為中樞神經型(NF2),發生率約為1/40,000。NF2病患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8~24歲,症狀特徵為左右雙側前庭神經鞘瘤與多發性腦膜瘤、脊椎神經腫瘤。
梅毒是一種慢性傳染的皮膚病,又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因為它通常是經由性交而傳染。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蒼白螺旋體,簡稱TP),潛伏期約三星期。第一至第二期的梅毒最具傳染力,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均可能得病。初期症狀是先在局部皮膚或黏膜發生潰瘍,第二期則好發全身性紅疹,第三期會造成循環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由於病程漫長,且會因個體的抵抗力與自體反應機制的不同有所變化,整體的臨床表現帶有非典型特徵,某些個案在感染後甚至可以潛伏多年,終身都無明顯發病,因此,梅毒又有「偉大的模仿家」之別稱。 目前梅毒仍是流行於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與肺結核、痲瘋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而在台灣,梅毒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肝臟是人體代謝毒素的主要器官。肝臟病變或是功能減退,無法順利代謝毒素,會使體內毒素累積。一旦毒素入侵腦部,導致腦神經異常,造成患者言行失序、昏睡不醒等精神、意識和智力產生變化,即是肝昏迷。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自閉症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症的一種,是因腦部功能異常所致的疾病,發病成因未明,只能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以改善,通常在嬰幼兒時期就可看出,主要特徵為缺乏與現實環境接觸的能力及興趣,完全生活在自我想像中,語言和溝通能力也會明顯出現障礙,少部分的自閉症患者在算術或手藝創作方面具有相當卓越的智慧和潛能。臨床表現包含如下: 語言障礙:語言溝通障礙是多數自閉症兒早期最重要的徵兆,他們往往語言發育遲緩,不會說話也不愛說話,對語言的感受及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像是你我他等代名詞混淆不清、不懂得變化詞句、音調有如機械人等。隨著年齡增長也只會重複某些話,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的情況,漸漸喪失使用語言的能力,甚至終身沉默不語,只可能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使用有限語言。 社交障礙:自閉症患兒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也無法分辨親疏,與雙親沒有正常的依戀觀,對家人和陌生人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在同齡之間也難以建立夥伴情誼。 行為障礙:自閉症患兒對一般孩童所熱衷的遊戲和玩具通常不感興趣,反之會喜歡一些非玩具的物品或遊戲,如著迷於按按鈕、開關門、注視旋轉風扇等重複性的活動,喜歡自玩自的,也可能出現用力敲打自己的頭、不停轉圈圈、用腳尖走路等怪異行徑,對於生活環境的固定性也很堅持,如果突然改變可能會大哭大鬧到無法自已,強烈呈現某方面的行為固著模式。
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住院病患身上,不分內外科,尤有藥物、酒精重度使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失智症患者更易發生。但這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有些癌症病患、重症臨終病患、接受大型手術及住加護病房者,也容易出現譫妄。臨床表徵為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急性意識混亂狀態,並伴隨諸多精神異常的現象,例如突然對人時地產生混亂,失憶、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甚至出現幻覺及妄想等,情緒極度不穩定,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病情常到了晚間益發嚴重,所以又稱「日落症候群」。 譫妄通常是短暫的現象,治療上會先判定其生理的致病因子,譬如泌尿道感染只要對症下藥,藥物濫用只要停藥,症狀就會解除,唯有少數生理病況無法徹底解決的病患,譫妄可能反覆發作。 特別要與老人常見的另一種疾病失智症做區分,失智症的意識與注意力都是正常的,精神狀態屬漸進性的退化,而譫妄症的意識反覆波動,注意力持續缺損,病程起伏變化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失眠指的是一個人難以入睡或無法保持不間斷的睡眠狀態,所導致睡眠不全的症狀。臨床表現有:翻來覆去都睡不著,睡眠週期幾乎處於淺睡階段,感覺似醒似夢而無法深睡,早醒、醒來後難以再睡回去,夢多、感覺徹夜都在做夢,對外界相當敏感、易受干擾而突然中斷睡眠,以及睡醒之後仍感覺睏倦等。 依發病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短暫性失眠(一週內),可能因暫時性的事件譬如考試、出遊所引發的精神緊張、焦慮或興奮,導致失眠,當事件解除後就會恢復正常;短期性失眠(一週至一個月),持續性的壓力,例如較嚴重的家庭、工作或感情問題導致連續性的失眠,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長期性失眠,狀況持續數年之久,甚至終生都有失眠問題,難以治好,也是失眠患者求診中最常見的類型。而失眠問題持續的時間愈長,愈容易誘發其他更嚴重的身心疾病,而這些身心疾病可能反過來加重失眠,惡性循環。
想看看,一個有效的抗癌治療,如果因為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或病人不願意繼續接受治療,這會是多可惜的事,癌因性疲憊症,就是最常阻礙治療進行的原因之一。 癌因性疲憊症,簡稱「癌疲憊」,是一種與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療相關、讓人持續困擾且主觀感受到的疲勞感,這種疲勞感或身體耗弱感,涵蓋身體上、情緒上、甚至是認知上,而且這些感覺,不成比例的高於近期之身體活動量,影響到正常生活。例如: 無法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甚至連洗澡、如廁等基本的自理活動也變得困難;也可能影響到正常進食,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影響情緒,導致憂鬱失志;甚至因身體過於虛弱,被迫延遲或中斷治療,這都可能讓狀況惡化。 根據2015年針對台灣北、中、南共23所醫療院所的研究調查指出,92%台灣癌症病人具有癌因性疲憊症問題,甚至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成為最令人困擾的症狀。 這個症狀,不只發生在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更頭痛的是,有些病人的癌疲憊並不會隨著治療結束而消失,如果不加以妥善處理,甚至可能會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