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三高
共找到
1457
筆 文章
-
-
2021-12-17 養生.運動健身
快走防三高、防癌、肌少症!醫教簡單走,多久一次、一次多久是關鍵
為了身體保持健康,不少人會規劃有氧運動,常見包括慢跑、單車、游泳等,不過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不適合慢跑,或者生活繁忙難以撥空抽出時間去游泳,又或是生活周遭沒有單車可以騎等因素,種種原因總讓人難以好好運動。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建議,有氧運動不僅限於這些選擇,快走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快走也是有氧運動,助防三高、癌症、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其定義在於可讓身體肌肉收縮、提昇心跳速度及呼吸的換氣率等,慢跑、游泳、單車都可以是個選擇,但不僅限於此,在「差點沒跑起來」情況下的快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快走雖然只差一點就要跑起來,強度夠,但沒有像慢跑這麼高,對身體負擔較低,一般民眾普遍可執行,也可以藉此通勤妥善運用時間,且一樣也可以達到民眾對於有氧運動所預期的目的,包括有助減肥、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有利防範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三高、癌症、失智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多。而在培養出長期快走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升身體的耐受力,進階至慢跑也是很好的發展。 醫教簡單快走,省時、省力、促健康! 快走應該要多久走一次,一次走多久比較好?史考特醫師建議,一周至少讓自己有150分鐘的時間快走,但不宜一天一次全部走完,以避免突然過度的運動,反而可能釀成肌肉痠痛、鐵腿等,也有礙身體健康發展。最好的方式是將這150分鐘平均分散為三次於平日,一次50分鐘的進行,上下班同勤時也可以,若在路上遇到紅燈停止也沒關係,累計50分鐘即可,但不包含停等紅燈的時間。如此一來一周也可以有個充足的運動時間。 快走要注意什麼?要暖身、收操?穿什麼鞋? 史考特醫師指出,快走這項運動不僅執行簡單,前後也較少繁瑣的步驟,因是中低強度運動,一般而言不必特別做暖身或收操,但當然若要做,自然也是個良好的習慣。至於鞋款的挑選,許多人可能會猶豫要穿慢跑鞋、還是球鞋、或運動鞋,對此醫師表示,對於快走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腳最舒適的鞋款,若他人認為慢跑鞋較為舒適,但對自己而言球鞋反而是最能接受的鞋款,那麼選擇球鞋也很好,至於品牌之間的選擇自然也不必考量太多。 不過即便快走是個好上手的運動,史考特醫師也還是提醒,在天冷之際還是要特別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剛出門的時候,此時常見為心肌梗塞最容易好發的時刻,許多天冷運動發生意外大多在這個時間,因此建議備足適當的防寒衣物,運動完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年長、三高族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常見風險族群更要留意。 《延伸閱讀》 .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指3重點更有助防範! .三高如何維持免疫力?專家:三高易同時有兩種,「3少1多」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山藥穩血糖、降三高 營養師:一類人可多吃 一類人不行
吃起來口感黏滑的山藥,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營養成分,更是高鉀食材,尤其特別含有「麩胺酸」及「薯皂苷」成分,具有顧胃、降三高、助消化、提升免疫力、抗老化、減肥等功效。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以澱粉類食材來看,100克的山藥有84大卡熱量,比起白米的140大卡的熱量低,抗性澱粉含量多,加上山藥的膳食纖維含量也高,可以取代米飯當主食吃,有助於減肥,並能穩定血糖,但糖尿病人要注意不可吃太多。山藥的蛋白質含量高,劉怡里指出,其中山藥所含的必需胺基酸中的麩胺酸也很高,更含有薯皂苷成分,可以幫助修復黏膜及傷口,因此有「顧胃」功效,也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還增加雌激素,更年期婦女可多食用。山藥含有黏液是水溶性纖維,也含有植化素「楊梅素」成分,有助於血糖的穩定,維持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山藥的含鉀量高,能降血壓,因此吃山藥對於改善三高問題有益。
-
2021-12-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避免洗腎吃清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現代飲食不少人偏好重口味,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也常聽到彼此勸戒「不要吃太鹹,小心洗腎」,對此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避免重口味、防範洗腎是好事,但對於腎臟健康需留意的不單單只有偏鹹的飲食。 5大常見洗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占兩名! 顏宗海醫師首先說明,飲食習慣偏鹹,雖然確實會增加洗腎的風險,但並不是直接的影響,之所以民眾口耳相傳「吃太鹹小心洗腎」,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這般飲食習慣容易引起高血壓,而有此飲食習慣者,也常見整體飲食狀態不佳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糖尿病,兩者皆在常見的洗腎風險名單中,是容易引起腎臟病變的風險族群。 醫師指出,洗腎的風險族群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就占了兩名,其他也包括了腎絲球腎炎、腎結石、多囊性腎病等,這些疾病和遺傳也有所關聯,不過多半也包括了後天的飲食影響,如高血壓和糖尿病,若本身就有家族史又不控制飲食,風險自然就更高。避免洗腎吃淡一點就好?醫:日常8風險都要留意。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高血糖及糖尿病、高血脂,三高彼此環環相扣,得一者也會容易得另外兩者,這些疾病的常見的共同風險,除了家族遺傳和飲食偏鹹,也包括了鮮少運動、不常喝水、身材肥胖、不吃蔬果等,且也不單只會引起三高及糖尿病。換言之,若要防範洗腎,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不單只著重在飲食口味。另外,若是引起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又不控制或未妥善治療,接下來就可能引起腎臟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恐怕就離洗腎的日子不遠。醫師提醒,飲食較為清淡是少了一個風險,但若飲食清淡卻暴飲暴食等,踩著上述其他的地雷,一樣有風險。 慢性病吃藥久了會洗腎?醫:不吃藥才會! 顏宗海醫師也特別提醒,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不少患者治療較為消極,認為藥吃多、吃久了會洗腎,這其實是個相當嚴重的錯誤觀念。以糖尿病來說,遵照醫囑、定期回診、妥善用藥、控制病情,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反之,若控制不佳,接下來就有可能引起各項併發症,當中包括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末梢血管病變等,腎病變也在其中,不吃藥、自行停藥等才是導致洗腎的重要風險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消極治療的患者,往往還是會想辦法自救,常見就從不明管道、親友建議等使用偏方、以民俗療法等方式自行治療,這恐怕不只延誤治療,還存在著原料不明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恐引起傷腎、傷肝等各種其他問題,讓病情雪上加霜。上述兩者都是大忌,提醒患者應格外留意。 防洗腎關鍵不只在口味,3大方向更有助防範!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現在醫療技術發達,洗腎不代表人生就黑白或者鐵定往生,邊洗腎邊出國玩、正常上班、生活的大有人在,但畢竟能避免則避免,防範的重點就不單僅限於自己是否吃的清淡,也包括了解相關疾病、留意生活各項風險,以及若真的出現疾病也要遵照醫囑妥善控制,如此才是真正有助避免洗腎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進入洗腎人生?醫:糖尿病、四高一定要按時吃藥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3 癌症.皮膚癌
輕熟女鼻頭長大痣 醫師一查是皮膚癌
高雄一名30多歲輕熟女因年關將屆,想藉助醫美整修「門面」,醫師直覺她鼻頭一顆大痣怪異,建議進一步化驗,結果竟是皮膚癌!醫師也表示,最近皮膚癌案例有增多趨勢,若能早期發現,多數能治癒,一旦深入真皮層,恐需做更大規模的整型重建。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兼尖端醫美部總監劉懿珊表示,這名輕熟女鼻頭上的痣從10幾歲就有,因感覺臉部斑斑點點不清爽,想要除痣、除斑,但皮膚科醫師診斷後懷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建議手術切除並化驗,患者很驚訝,這顆與生俱來的母痣,竟然癌變!「不要以為只是從小的一顆痣而已」劉懿珊說,這些痣也可能因為後天氧化壓力過大;或暴露於紫外線下;或無意間接觸到一些致癌因子而導致病變,這段時間不少來做醫美雷射的民眾都意外發現罹患皮膚癌,且病患有年輕化趨勢。她說,皮膚癌成因與暴露於紫外線、老化或接觸某些重金屬物質,例如童年喝的地下水含砷或接觸到來路不明,含有重金屬成分的藥物等。辨識皮膚癌有ABCDE五步驟,包括觀察身上的斑點或痣,邊緣是否呈不規則變化;顏色黑黑紅紅不均勻;長在臉上超過0.5公分;或變大、變突、出血、脫屑,都要有所警覺。她也提醒,洗腎患者或動過肝腎移植手術,需長期服用免疫制劑的免疫低下患者,或慢性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及肥胖人士,罹癌機率都相對偏高。不過皮膚癌只要沒往下侵犯,約9成早期是可以根治的,因此早期發現,即有機會治癒,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一旦侵犯到骨骼,恐有擴散危機。劉懿珊說,像這名鼻上長痣的輕熟女,後來以微創手術切除約0.3公分深的病灶,再搭配術後急慢性專用的敷料與電漿修護,術後幾乎零疤痕。但基底細胞癌患者術後,其他部位再產生新的皮膚癌機會仍較常人高一些,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而要遠離癌害,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還是重要的「保養之道」。
-
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觀念不正確恐讓健康問題更嚴重 營養師教吃素進補怎麼吃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晚一分鐘差很大!腦中風救護不能拖:救一人就是救一個家庭
119正確判別通報 能加速醫院搶救周中興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面對徵兆提高警覺,精準後送縮短治療時間。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不論是腦血管出血或阻塞,大多會有不適徵兆,可採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是否為腦中風症狀,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通報119並確認為急性腦中風時,醫院會同步啟動緊急救護SOP,包括緊急腦部影像檢查、抽血、準備醫材等流程。若少了通報119緊急救護這一關鍵步驟,民眾自行到院後還要諮詢、等待檢查,拉長了搶救時間,拖延每一分鐘,約增加200萬腦神經細胞死亡。周中興呼籲,民眾應該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聽取建議送往「就近適當」的急救責任醫院。為了讓病人在黃金時間內順利施打靜脈血栓溶劑,或是進行動脈取栓,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與醫院建立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網絡,119勤務中心接獲通報將隨即通知就近的醫院啟動到院前準備。一到現場馬上施以緊急醫療處理的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在醫療最前線為病患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熱血守護國人健康。台灣腦中風學會透過與聯合報及各地消防局跨領域合作,推廣腦中風的健康識能、靜脈血栓溶解劑與動脈血栓移除治療,了解適切的診治及處置。民眾可透過評估危險因子調整生活型態,提高警覺注意身旁的親友,有機會救人一命、保住一個家庭。雲林縣/多獨居老人 搶救腦中風交給119陳韋鳴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雲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消防員接獲通報到現場時,是唯一可以幫助民眾的人,神聖使命強化我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根據內政部統計,雲林縣65歲以上人口佔比僅次於嘉義縣和台北市,轄內有許多獨居老人或老老照護困境,相對身體不適通報119的個案也增加。雲林縣消防局訓練教官陳韋鳴說,腦中風病情瞬息萬變,處理準則要「快」與「準」,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就要搶快緊急送醫。中風的徵兆除了較常見的眼歪嘴斜、單側無力外,民眾常有許多迷思,陳韋鳴說曾見民眾聽信「指尖放血降血壓,有助延緩中風」的說法,事實上在手指頭扎針放血無法治癒中風,這是錯誤的迷思。以及患者若有意識不清的情況,因民眾無法判斷是否為低血糖造成或是急性中風發作,切記不能往口中塞藥品、餵糖水等外來物,以免造成異物哽塞而致命,建議記下發作時間與症狀,等待救護人員抵達現場。陳韋鳴呼籲,保持警覺、及時分辨中風、撥打119送到正確的醫院才是最佳解方。南投縣/分秒必爭!就地送醫 縮短到院時間李嘉祐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我只想幫助人!唯一可為民眾做的事,就是盡力去急救,重拾健康生活。全台唯一不臨海的南投縣,偏鄉醫療資源明顯不足。南投縣消防局訓練教官李嘉祐的父親是腦中風患者,對於重症救護感觸特別深,呼籲民眾日常做好健康管理控制,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檢查,遠離致命威脅。急性腦中風有賴民眾、消防、醫院共同建立救護鐵三角,透過良好的溝通彼此信任,聽從專業人員就近送至責任醫院,急救搶快到院接受治療。南投縣的地區醫院大多能進行靜脈血栓溶解劑,若超過黃金4.5小時,由醫院轉院至台中或彰化的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團隊,仍有機會降低腦部受損的風險。新竹縣/善用119 啟動腦中風急救網絡黃韓林竹東消防分隊小隊長、新竹縣政府消防局救護教官、高級救護技術員困難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用心做,大家一起努力把災害降到最低,救是你、就是我!新竹縣三面環山,最遠的鎮西堡、司馬庫斯等部落離竹東市區尚有2小時車程,為突破山區地勢與氣候對緊急救護效能造成的限制,新竹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黃韓林說,已專門為腦中風病友執行「救護紀錄雲端e化系統」,提升救災救護與線上即時派遣,落實勤務管制加強搶救效能。當119人員受理案件時,一邊傳遞病人病情至救護人員e化系統、一邊衛教指導民眾,確保患者在救護車到達前維持生命跡象,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大多數長輩發病時並不知道自己中風了,家中移工看護也僅認為「怪怪的」,跟平常比起來不愛說話、走路不穩,等到雇主回家才送醫救治,已造成不可逆的腦部細胞損傷。民眾可透過辛辛那提測試法辨別中風症狀,有任何異狀立即撥打119,讓救護人員協助送往有提供急性中風治療的醫院!腦中風盡早治療預後愈好,把握黃金救命3小時,救是你、就是我!苗栗縣/城鎮距離長 需正確判斷送對醫院劉旻昌苗栗消防分隊小隊長、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助人就是助己,營造溫馨正向的社會氛圍,總有一天會給予回饋。苗栗縣幅員廣大、城鎮之間距離較長,若沒有在第一時間送至專責醫院,反而增加舟車勞頓、延誤救援時間。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從事救災救護工作逾20年,曾遇過民眾指定送往台中童綜合醫院,經過衛教溝通,送至5分鐘車程的區域醫院,終於解除危機。劉旻昌表示,掌握腦中風的發病時間非常重要,可協助醫護團隊判斷使用血栓溶劑或動脈取栓,他的姑姑曾發生左腦中風,當時家人發現有失語異常,立即撥打119送往最近的醫院治療,出院後幾乎沒留下後遺症。有些三高病患平時控制血壓、血糖的成效差,出現腦中風徵兆時,以為只是身體短暫不適,等到家人發現眼睛緊盯前方不動、臉部表情僵硬偏癱、單側肢體無力,驚覺大事不妙,已錯失黃金治療時間,面對中風危機,他呼籲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
藝人李炳輝、廖峻近年都經歷過「二次中風」,相較於首次中風,兩人二次中風的症狀,有個共通點是「被他人發現」。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中風過的患者常常難以分辨身體不適的症狀,到底是首次中風引起,還是二次中風,若沒能及時救治,二次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往往比首次中風嚴重,增加家屬照顧難度。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中風出院不等於完全恢復,必須隨時防範二次中風。」周中興表示,據一項德國調查顯示,首次中風後第一個月就有「二次中風」的風險,機率約為1.2%,一年內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約7.4%,五年內為19.4%;據國內的調查,則是有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一旦發作,殘障程度都比第一次嚴重,死亡率高達4分之1。周中興解釋,首次中風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腳無力」、「疲憊」,也因為無力多動導致陷入更無力的循環;當二次中風發生時,身體反應也同樣是無力感,讓患者無法察覺而輕忽症狀,通常二次中風都是親友或是醫師觀察到,才即時被發現。無論是第一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家中有中風患者,對於家庭的照顧負擔極大。周中興說,其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中,除了三高,還有被稱為中風隱形殺手的「心房顫動」。全台人口約1%有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致死率更高,據調查,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一年內死亡率約有50%。周中興表示,心房顫動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陣發性偶然發生,心律不整使得心房收縮異常,血流不順容易凝結成血塊,阻塞腦血管,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有家族史者,務必追蹤治療。周中興表示,具有心房顫動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追蹤檢查,確認心血管健康。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醫師大多會採取「預防」的概念,讓患者定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中風發生。至於已經中風但沒有確診心房顫動者,則要隨時注意心房顫動的症狀。他解釋,心房顫動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或是幾分鐘,一般監測難以準確抓到,即使是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確認,也可能首次中風時就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但未能及時抓到訊號,並未被判定是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他呼籲,已中風過的患者,平時必須多留意是否有心悸或頭暈症狀,必要時,可以做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檢查,避免二次中風發生。周中興強調,不管是首次中風或是二次中風都有機會預防,最怕患者輕忽,有些患者首次中風的後遺症不嚴重,開始隨意停藥、不回診、不運動,甚至拾回過往的不良習慣,如抽菸、高熱量飲食等。他呼籲,預防二次中風應該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抽菸、不油膩、不停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73歲的陳先生清晨起床,覺得左手臂麻麻的,手機用起來不太順手。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且冠狀動脈曾裝了支架。下午3點,家人帶他掛急診,因有三高與冠狀動脈病史,加上左手臂發麻,醫師擔心是急性心肌梗塞,替他照胸部X光,抽血檢測心肌酶指數等都正常,只有心電圖顯示陳舊性心肌梗塞,於是讓他回家觀察。第二天,家人發覺他走路不穩,帶他回急診室。醫師發現他左側偏盲,走路時容易撞到左邊的物品,看手機必須把頭轉向左邊才能看到整個手機,因此顯得操作不靈活。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枕葉與顳葉內側有大片缺血性腦中風。磁振造影掃描顯示除了中風,右側後腦動脈的進端處有明顯狹窄,因而診斷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狹窄而導致缺血性中風。陳先生住院後服用抗血小板凝集劑,病情穩定,出院後繼續在門診追蹤。他並沒有因為第一天沒診斷出中風而影響病情或預後,但其發病診斷過程,值得醫病雙方參考。後循環中風常不易察覺:人類腦血流分前、後兩大系統。前循環來自兩側內頸動脈,分為前腦動脈與中腦動脈,供應大腦前大半部血流,如果中風,會出現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嘴歪臉斜和失語症等一般所熟悉的症狀。後循環來自兩側椎骨動脈,進入顱內後會合成基底動脈,除了分出兩側的後大腦動脈與三條小腦動脈,以供應後側大腦(枕葉、視丘)與小腦,還分出許多小血管到腦幹,非常複雜。後循環中風約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的20%,症狀依中風部位而不同,雖然也會有肢體麻木無力,但大多是平常不易察覺的視野偏盲、複視或視線模糊、反應遲鈍、口齒不清、協調不佳和走路不穩等現象,還有頭昏、暈眩、噁心和嘔吐等非特殊症狀,而不易聯想到是中風。例如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於2016年3月《中風》期刊的一篇論文,病歷回顧465缺血性中風案例,相對於16%的前循環中風最初在急診室沒被診斷出來,後循環中風則高達37%。口訣「BE-FAST」有助於提升後循環中風的診斷:有個快速評估是否腦中風的「FAST」口訣:「微笑、手舉高、說說話、搶時間」(Face、Arm、Speech、Time)很實用,但不易偵測後循環中風的症狀,因此學者提出增加「BE」兩項,即「平衡、眼睛」(Balance、Eyes),需注意平衡、走路、視野與眼球轉動等問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定錨效應」(anchoring)所造成的認知錯誤:臨床醫師的養成需要快思與慢想。急診室的病情大都緊急,醫師需在資訊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根據醫學知識與經驗,靠快思做決斷並立即處理,難免會受到訊息所呈現的框架或定錨方式的誘導,例如有過冠狀動脈疾病的人,當出現左手臂發麻,就會聯想到需緊急治療的心肌梗塞。追蹤非常重要:當病情沒改善或變壞時,一定要回診,讓醫師再評估,跳出框架效應,找尋新的線索,以對症治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冬天伴隨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特別是年紀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以及抽菸病人要特別小心。根據世界或是臺灣的資料分析都告訴我們,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都會顯著上升,所以在天氣變冷時,高風險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控制慢性疾病以及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冠狀動脈疾病 胸悶、胸痛為常見表現在身體警訊方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冠狀動脈若因粥狀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之後,冠狀動脈血流就會變少,同時冠狀動脈舒張功能也會變差,當病人運動活動時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會引起心臟肌肉缺氧,進而有胸骨後胸悶、胸痛現象,所以病人的胸悶、胸痛症狀若是跟運動活動有關係,就是典型的心絞痛。另外,典型心絞痛因神經支配原因,胸骨後胸悶胸痛可能會轉移至左肩、左上臂或是下巴,甚至合併喘以及冒冷汗,此外因為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以讓冠狀動脈擴張,所以若胸悶、胸痛會因為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而改善,就更像是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症狀。(推薦閱讀: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氣溫+水份補充不夠 恐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病率上升在氣候方面,李修豪補充,秋冬季節時,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交感神經活化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當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造成冠狀動脈更加狹窄,進而壓迫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受傷,加速血小板凝聚造成血塊;而交感神經活化時,會造成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而導致心肌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病人心絞痛症狀;血液黏稠度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造成血液纖維蛋白原以及膽固醇濃度上升,加上水份補充不夠,也是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凝聚造成血塊,因此當遇到氣溫快速下降時,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避免脫水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現在全球都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極端溫度變化又快又大,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除了氣溫太低之外,氣溫太高或是氣溫變化太大都是跟冠狀動脈疾病惡化有相關性,因此當遇到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冠狀動脈疾病病人都要特別小心。(推薦閱讀: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冠狀動脈疾病可預防 日常生活這樣做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可以治療的,李修豪提醒,平常大家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有抽菸習慣的人要快點戒菸,有症狀時盡早就醫,當有心臟缺氧症狀時,就開始好好使用藥物,當使用藥物還是有症狀就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治療手術。(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另外,當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建議一般人要避免過度強烈活動,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以及高風險病人,要注意保溫、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適當補充水分。  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天冷喝熱飲、熱湯小心致癌! 醫曝「中標6大症狀」:台灣人飲食惡習害的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署攜手台大科學算命 用AI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
心血管疾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平均每十分鐘奪走一命,每年有近五萬名高風險族未就醫。健保署與台大醫院合作,將結合全國性影像巨量資料庫與台大開發AI心臟鈣化評估技術,為每位曾做胸部影像檢查的國人進行「科學算命」。最快明年第一季就能透過健康存摺,提供高風險群做出個人化的評估和提醒,估計每年可挽救約750條人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心臟鈣化分數(CAC)是目前唯一被心臟學界認可顯著提高心血管風險分層準確度的檢查項目。100分以下是低風險,十年內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率不到10%,建議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控制三高危險因子;101到400分是中高風險,發生機率10到20%,400分以上是高風險,機率超過兩成,建議要強化控制危險因子,並且積極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王宗道使用AI模型分析去年12月3.3萬人胸部電腦斷層影像,發現許多民眾沒有因心血管疾病診斷而就醫,粗估一整年下來可能有高達4.8萬名高風險民眾未就醫。如果未來能夠結合影像檢查與風險評估,透過健康存摺主動提醒,這五萬人或許會因此積極注意自身生活型態,以每年3%的發病率、發病後50%的死亡率做推估,每年可望挽回約750條人命,免死於心肌梗塞或中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康存摺已有多項疾病風險評估及追蹤,包括肝癌、末期腎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民眾只要輸入檢查結果,就能得知自身風險。與台大醫院的合作,可影像學的智慧醫療導入心血管疾病評估,為民眾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
2021-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營養師教怎麼吃能禦寒
冬天到了,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手腳開始變得冰冷,特別是長輩們,因為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新陳代謝變慢,加上不少人罹患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氣溫驟降,畏寒、手腳冰冷、疲倦等狀況就找上門。想要調理冬天手腳冰冷現象,可從飲食、運動、保暖等五方面著手改善。1、足夠熱量吃完東西都會感覺熱呼呼的,這是因食物的產熱效應,所以過度節食、熱量攝取過低,會使血液循環變差,讓身體感到寒冷。建議民眾應正常進食,將體位(過輕、正常、過重或肥胖)依個人活動度(輕度、中度、重度),乘上對應的數值(20-35),就是我們一日所需熱量。例如:60公斤的人,BMI為20在正常範圍、輕度活動,每日的熱量需求則是60×25為1500大卡。2、足夠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熱量,容易讓人感覺暖和,比較不會造成血糖波動,建議每餐至少攝取2至3份蛋白質,每份蛋白質為190㏄豆漿、三指寬的肉、一顆雞蛋、板豆腐3方格,像胃口較小的長者,經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不妨在點心時間喝杯豆漿、牛奶,或吃豆腐、雞蛋都有幫助。3、辛香料少量辛香料,除了刺激食欲外,也可以擴張血管,讓我們感覺血液循環變好,譬如薑、薑黃、蒜、辣椒、胡椒都可以在料理或熱湯時適量添加。但要注意,辛香料是讓人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增加散熱,假使在整體熱量不足的狀況下,指望多吃辛香料保暖,是不正確的。4、運動冬天氣溫低,本來就會帶走人體的熱量,可是很多人一到冬天反而關在家不想動,缺乏運動的狀況下,血液循環不好,自然比較難維持較高的體溫。因此,建議民眾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運動,強度因人而異,但有年紀的長輩可以做到有點微微出汗、感覺身體暖和即可。5、注意保暖人體最容易受寒之處,就是頭部、脖子、肩膀、背部、膝蓋、肚臍及腳底,因此冬季禦寒,這幾個部位要注意保暖,穿到讓身體感到暖呼呼,有點快出汗就對了;平時也可以多泡腳,增加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
2021-12-03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或茶加黑、紅、黃、白糖哪種好?營養成分曝光:小心暴肥、糖尿病都來
65歲的王太太自認是飲料中毒者,每天早上都需要喝一杯熱咖啡來當作開啟一天的儀式,因為知道吃太多白砂糖對健康不好,為了美味及健康,所以改用聽說對健康有好處的黑糖,每次都會加上滿滿一大匙的黑糖;三餐吃完飯也會再喝一杯熱茶,晚上飯後會再加碼搭配一碗自製甜湯。近期在子女的安排下到醫院健康檢查,除了有肥胖問題之外,更讓她意外發現自己已有高血糖(糖尿病)問題。黑糖營養成份較高 仍須注意攝取量營養師潘富子進一步說明,市面上可看見的黑糖、紅糖、黃糖或白糖皆是由蔗糖精煉出的精緻糖,不管是哪一種類,都需注意使用份量。而為何有黑糖對身體較健康一說?是因為黑糖在製成過程,精煉程度最少,製成後保留最多甘蔗元素、且含較多的礦物質成分的糖類。而與其它糖類相比,自然是營養成份較高,但千萬不可因為較健康就以為可以多吃無妨!(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每日添加糖攝取量 不宜超過總熱量10%潘富子提醒,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上限,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為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則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為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換句話說,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只要喝下一杯就已超過每日糖份攝取量上限。(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肥胖併發症多 留意日常飲食攝取潘富子直接指出,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由於肥胖的背後因素大多主要為飲食攝取控制不佳,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充斥著大量高熱量、高糖量、高脂肪的食物,而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血糖的控制;加上大多數人運動量較不足,日常消耗的熱量趕不及吃下去的熱量,也就容易造成肥胖或三高等問題。(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另外,千萬不可覺得吃某種食物對健康很好就不控制吃下去的份量,日常飲食指南則可以依照國健署的「我的餐盤」,攝取適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全穀、豆類與豆製品以及堅果種子類,可減少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延伸閱讀: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 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
小雪時節 心情保持平和不躁動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特別是在小雪節氣後,氣溫繼續下降,此時心情易受影響,變得情緒低落或感覺煩躁。 因為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讓人感覺到沮喪和情緒低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至5%的人,會因為天氣感到憂鬱。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發生多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所致,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冬天在精神上就該順應「冬藏」特性,心情上盡量保持平和、不躁動生氣,讓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1.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2趾縫間,往上1個拇指寬處,有助於疏理肝氣、清熱明目。 2.合谷穴:手的大拇指和第2指縫間,虎口凹窩處,有助於和胃通腸、疏風止痛。 3.內關穴:手腕橫紋中間往上3指寬處,可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悸、心慌。 4.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有助於安神定志、調整自律神經。 5.耳神門穴:於耳朵三角窩內尖端處,有助於鎮靜安神、改善焦慮失眠。 加強保暖 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小雪之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瞿瑞瑩提醒,有氣喘病史的民眾與小孩也要多留意季節變化,避免毛料等過敏材質,嚴重氣喘者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藥品。 衣著上著重保暖透氣、不要太緊,建議可採洋蔥式穿法,內層透氣排汗、中層保暖舒適、外層防風防水,或可搭配帽子、圍巾、手套加強保暖。室內如需使用暖爐、暖氣,建議時間不要過長,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空氣濕潤,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癢。 因為冬天比較不容易流汗,天氣如果太過寒冷也建議家中長輩可以不用天天洗澡,簡單梳洗即可;建議太陽下山前先洗澡,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水溫避免過燙、洗後塗抹乳液,減少冬季皮膚癢的發生。 冬天因為天氣冷、溫差大容易使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心血管疾病和三高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三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適合冬天服用,建議可多吃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黑色食物;且黑豆種皮含花青素,有助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黑木耳和海帶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排便,對腸胃蠕動差的民眾相當適合,並且減少糖分和油脂吸收,穩定血糖和血脂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揭「7高危險群」小心變憂鬱症
-
2021-12-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反覆眩暈耳鳴怎麼辦? 醫:耳鳴、眩暈、重聽會在內耳相互影響,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你也有頭暈加上耳鳴的困擾嗎?已經受耳鳴困擾超過半年的小美,最近發現自己有時會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雖然通常休息半天至1天能痊癒,但是症狀嚴重時,常讓她需要掛急診躺病床,導致生活和工作行程經常被打亂,經多次檢查不出病因,後來轉診至醫院耳鼻喉科才發現,原來長期耳鳴竟也會引發眩暈的併發症狀!耳鳴、重聽、眩暈 這3個內耳疾病互相影響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許多耳鳴病患會因為初期耳鳴症狀不明顯,僅夜深人靜時才聽得見,因此忽視耳鳴不做積極治療,直到發生眩暈或重聽時,才驚覺內耳疾病會相互影響,甚至同時發生,內耳疾病接踵而來。然而,耳鳴、重聽和眩暈又有「內耳疾病3兄弟」之稱,主要是因為這3種疾病存在相互關聯性,三者發生主因與內耳的前庭、耳蝸和耳蝸旁的3個半規管等之病變有關。李宏信進一步解釋,耳蝸主掌聽覺,前庭和半規管主掌身體的平衡。而耳蝸和三半規管都是管狀組織,內有具傳導聲波作用的淋巴液,當內耳血管阻塞,就會影響內耳功能的流暢度,同時會使營養素無法進入神經系統,神經便會逐漸萎縮、壞死,產生重聽、聽力異常等現象,三半規管也可能因此出現異常,導致眩暈症發生,耳蝸則是可能出現腫脹,產生耳鳴和眩暈。因此耳鳴、眩暈和重聽基本上是相互影響的,簡稱為「耳中風」的現象,即是因血液阻塞病灶引發。耳鳴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注意這些危險因子至於導致內耳疾病發生的原因為何呢?李宏信說明,發生內耳疾病的原因包含:(1)外力撞擊、噪音傷害,例如:鞭炮聲、長期使用耳塞式耳機、演唱會喇叭太靠近、打靶聲等等,以及(2)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瘧疾用藥和抗凝血藥物則常有引發耳鳴或重聽的風險;另外還有(3)其他:如酒精中毒、病毒感染、老化、較易焦慮和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導致內耳疾病發生。其中耳鳴的發生率最高,據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耳鳴盛行率高達10%到15%,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愈高。而當民眾發現自己出現耳鳴症狀時,該立即就醫嗎?李宏信表示,若只是輕微的耳鳴,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但是如果耳鳴症狀已經持續2周以上,應盡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在3個月內消失。至於長年患有耳鳴的民眾,則至少需定期接受3到6個月以上的治療。治療時通常以藥物為主,以打通血管、復活神經、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3大類藥物治療為原則,使用血管暢通藥物、補充神經營養與神經復活藥物、抗自由基藥物、輕度鎮靜劑等。平日飲食需清淡 眩暈者不宜激烈運動最後,李宏信提醒,有效預防內耳疾病的方法,除了避免噪音之外,情緒控管及適時紓壓也相當重要。此外,三高患者也是內耳疾病的高危險群,更需多加留意。飲食與作息方面需調適,避免重口味的食物,多攝取抗氧化蔬果、適度運動,至於眩暈患者則不宜激烈運動及頭部急速轉動,以免常常再度引起眩暈,復發的危險及造成傷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30 性愛.愛情診療室
高嘉瑜遭家暴 衛福部最新調查:這三種親密暴力在增加
《鏡週刊》今報導民進黨籍立委高嘉瑜在遭男友家暴,高嘉瑜也對外表示「我是被害人。」高嘉瑜並不孤單,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今公布第二次大規模台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結果顯示每5名婦女就又1人一生中曾遭受親密伴侶暴力。以「精神暴力」居冠,近三年「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性暴力」和「跟蹤騷擾」更在過去一年就增加。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衛福部每四年調查一次18至74歲女性曾有親密關係遭遇暴力的終生盛行率調查,包括任何種暴力形式。結果顯示,2021年的親密關係暴力終生盛行率比2017年降低4.83%(2017年24.45%,今年19.62%)。暴力樣態以精神暴力為最高(16.76%),再者是肢體暴力(7.97%)、經濟暴力(7.20%)、性暴力(4.85%)、跟蹤騷擾(4.80%),其中「經濟暴力」和「性暴力」和「跟蹤騷擾」終生盛行率都有增加趨勢。在受訪者中,精神暴力出現最多的是「伴侶曾疏忽你或對你冷漠相待」(占42.2%),其次是「伴侶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占34.1%),第三是「伴侶曾侮辱你或讓你覺得自己很糟」(占32.3%)。衛生福利部表示,精神暴力形式多樣,從最明顯的言語暴力到很隱晦的冷漠忽視,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是慢慢地積累,甚至不會意識到,但長期下來仍會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發生重大影響。若只看過去一年之盛行率,張秀鴛指出,2017年到去年也小幅下降(2017年9.81%,今年8.99%),仍以精神暴力居冠(2017年8.89%,今年8.53%),次高為經濟暴力(2017年2.66%,今年2.03%),第三高為性暴力增加0.73%,(2017年0.80%,今年1.53%),跟蹤騷擾也增加(2017年0.93%,今年1.38%)。連立委都受害,一般女性怎麼辦?張秀鴛表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問題也是人權問題,暴力無所不在,必須給予最大譴責,同時也要尊重被害人及其自覺,並給予更多支持和關懷。台灣致力於實現「消除對婦女一切歧視」全球公約,未來還會持續每四年一次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會同法務部、內政部、醫療單位、教育單位,共同研擬政策應加強之處。例如近年常見以私密影像作為要脅,屬於跟蹤騷擾的數位性別暴力樣態,就是防治上應加強之處,另外,將履行同居義務的豁免權無限放大,也可能衍生出伴侶間的性暴力,必須強調即便是夫妻,也有說「不」的權利。衛福部提醒,精神暴力大多在夫妻或伴侶兩人獨處的時候發生,外人較難以察覺,為利民眾辨識、提高敏感度,特提供「簡易精神暴力檢測量表」,以快速自我檢測是否處於精神暴力之情境。自我檢測後如疑似遭到精神暴力,可試著對另一伴說出感受、討論調整互動方式,必要時並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也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諮詢。鄰里也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留意關心社區中的家庭暴力並協助撥打113通報。*簡易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若其中有1項以上勾選「有」者,請注意自身狀況、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尋求專業協助:另一半常用言語侮辱你或者讓你覺得自己很糟糕另一半常在其他人面前貶低或羞辱你另一半隨時要知道你的行蹤,讓你倍感壓力另一半常因你與其他異性說話而生氣另一半常故意做出讓你驚嚇或恐懼的事(例如:他看你的方式,對你吼叫或丟東西)另一半常疏忽你或冷漠相待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夜無力起身尿尿 就醫竟是「腳中風」釀禍
50多歲的吳姓男子,今年剛被診斷罹患高血壓,近期天氣驟降,常感到雙腳無力,但稍作休息就能改善,某天深夜突然想上廁所,但一下床卻發現腳痛到沒辦法走,趕緊就醫,經診斷,竟是「腳中風」引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別以為秋冬只需要注意心肌梗塞以及腦中風,有些三高患者也可能引發腳中風的問題。郭志東表示,血管可粗分為兩大類,大血管、小血管。大血管指的是主動脈,小血管大多是指周邊血管。無論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洗腎患者又或是長期抽菸者,血管彈性都比一般人差。當氣溫變化劇烈,無論是大血管或是小血管都可能出現無法即時因應氣候變化,產生阻塞或是破裂。郭志東表示,最具致命危機的是「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即時救治,高達五成的患者會再發生後48小時內死亡。藝人小鬼也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辭世。除了主動脈剝離的危機,在小血管內發生阻塞,位置在腦部就可能引發腦中風,但發生的位置可以在身體所有地方,而秋冬較常見是發生在「腳」,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郭志東表示,腳中風除了是三高患者需要注意以外,有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心臟不正常的跳動,加上血管又不健康,容易引發斑塊堆積,久坐、不運動或是秋冬血流狀況不佳等情況,都會增加下肢中風的機會。腳中風初期的症狀如腳痠、腳麻、冰冷等,等到嚴重阻塞時,會出現難以行走,甚至是皮膚發黑等狀況。郭志東表示,腳中風的患者大宗還是長輩,但隨著三高年輕化的趨勢,腳中風也不再是長輩的專利,也有不少40到50歲的民眾發生腳中風。呼籲民眾在秋冬一定要注意保暖,更重要的是從平時起就應該要做好血管的保養,罹患三高的患者,更是需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
-
2021-11-2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藥價明年調整 心臟血管、神經系統用藥都調降
為健全健保藥品給付,中央健保署宣布,明年起調整6645款藥品價格,調降前三名分別為心臟血管用藥、神經系統用藥、全身性抗感染劑。民眾熟知的冠脂妥、保栓通、脈優等藥品都降價,預估年省74.6億元,將用於如癌症用藥等突破新藥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說,這次共6645項藥品價格將調整,調降6564項、調升81項,平均降幅約4.1%。藥價降幅前3名類別,以心臟血管用藥降8%居冠,其次為神經系統用藥降6%、全身性抗感染劑降5%。戴雪詠指出,調降心臟血管用藥多為治療三高藥品,均是民眾耳熟能詳的,其中以「冠脂妥」降幅最高,降幅14%,每顆從15.6元降至13.4元;同為降膽固醇的「立普妥」降幅12%,每顆從10.7元降至9元。此外,用量最大的「保栓通」每顆從34.4元降至32.1元;高血壓患者常吃的「脈優」也從每顆4.3元降至3.84元。戴雪詠指出,治療局部癲癇的神經系統用藥「優閒膜衣錠」,降幅為4.7%,從每顆23.4元降至22.3元;另外,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利瑞卡」從每顆18.7元降至17.4元。在全身性抗感染劑方面,主要是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貝樂克」,降幅為8.9%,納入健保後於2015年從155元降至124元,明年起將再降至113元。由藥價調幅來看,降幅最大的是憂鬱症用藥「立普能膜衣錠5毫克」降幅達30%,其次為氣喘用藥「利平喘呼吸溶液劑」降幅25%,第3為婦科用藥「培力婦安蒙軟膠囊200毫克」降幅24%。戴雪詠說,從調降金額來看,罕病用藥「易來力凍晶注射劑150毫克」給付價調降近7000元最多,其次為化療藥「輝克癒蘇注射劑6毫克/毫升」降價近4000元,化療藥「愛寧達注射劑」也降價2275元。戴雪詠指出,這次藥價調降降幅、金額最高的藥品大多是年代久遠老藥,約已收納健保15年以上,且過了專利期有許多同成分學名藥競爭,製造及原料成本也逐步降低,健保調降老藥給付價格後,將省下費用擴增於癌症新藥給付,減輕民眾負擔。戴雪詠說,健保署往年多在每年4月1日調整藥價,但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保署與醫藥界達成共識,延後至去年10月調整;今年因國內爆發本土疫情,再將10月藥價調整期程再延後至明年元旦實施。為了縮小藥價差、降低健保藥品給付支出,健保署自2013年起,逐年進行藥價調查,並依藥品市售價格平均值進行計算,調整健保藥品支付價格。
-
2021-11-26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吃飯配菜」or「吃菜配飯」? 吃對方式養成易瘦體質
54歲的周先生,身高174公分的他原本體重97.6公斤,有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醫師希望他減重,而他平常就有慢跑的習慣,卻一直無法減輕體重,看到彰化醫院健康生活養成班的成效,照著飲食原則,1個月就約減了10公斤,後續自己仍維持著已經養成的飲食習慣,3個月共減了22公斤,回醫院體檢,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到正常,降血壓藥也停了。代謝變慢減重 改變飲食習慣是關鍵親友都問他上了年紀怎麼減重?代謝變慢根本就減不了重?對於這些問題,他說,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改變飲食習慣」,在過去,看到家裡的剩菜他總是把它吃完,有零食快過期了也是他吃,因為他們這一代的人比較節儉,不想浪費食物;上了課之後,他做了改變,菜不買多,吃多少煮多少,不再讓剩菜產生,也從重口味飲食改成清淡飲食。早餐必須吃得飽 吃菜配飯為不二法門周先生說,他從課程中學到健康的飲食方式,譬如說1週至少1天蔬食,每餐吃的順序是蛋白質、蔬菜、優質澱粉類,從原本的「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以營養健康取代吃飽為原則。他指出,這3個月他其實沒有節食過,早餐吃得最豐富,每餐都有蔬菜和雞胸肉、水煮蛋等6樣;午餐在外不方便煮,他於是選了一家清淡的便當店,並以青菜為主,也以地瓜取代米飯;晚餐則儘量早一點吃完,份量比中餐再少一點,也就是說,每天3餐的份量是遞減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主管狂講話「不知在講啥」可能真有病!醫:需治療吃藥
職場遇到主管「黑白講」,極可能有健康問題!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其他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送醫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罹患「感覺性失語症」,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經過手術挽回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何謂「感覺性失語症」?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該疾病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Wernicke aphasia),是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黃啟訓指出,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為「語詞沙拉word salad」。該名54歲男主管於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檢查,其四肢活動正常,咬字還算清楚,但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後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並接受進一步的語言訓練復健治療,慢慢恢復中。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每年的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黃啟訓提到,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若有出現任何上述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黃啟訓呼籲,民眾患有三高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特別是正值冬季,高血壓者更要注意血壓控制。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康檢查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都有助於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
2021-11-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提醒氣溫驟降保暖3要點
氣溫急速下降,因心絞痛、心肌梗塞至急診的病人增多!醫師提醒,天氣變化與發病也有相關,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應固定服藥並注意保暖。高危險群 天冷出現症狀應就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醫學科游秉勳主任指出,時間就是生命,35歲以上有心臟病、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史者、三高病人、過度肥胖者,平日應定期健康檢查、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配合醫囑服藥,天冷時注意保暖,降低急性發病的威脅,當發生心臟不適、胸口悶痛、呼吸不順時,千萬別大意,應趕緊至急診就醫。(推薦閱讀:心臟病發作不只會胸悶、胸痛! 醫曝「非典型症狀」更致命)氣溫驟降 喝冰冷飲、情緒起伏大易誘發心胸不適對於心胸痛相關疾病發病與天氣寒冷的關聯,在中醫也有相關論述,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古籍《金匱要略》中「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指的是胸部突然產生悶痛,嚴重時,可能放射到後背肩胛區,造成胸口疼痛、呼吸困難。因此,中醫觀點認為,天氣驟降,喝冰冷的飲料或突然情緒起伏過度時,胸中陽氣無法布輸造成,都容易誘發心胸不適。另因心主血脈,一切血液循環的中樞在於心,當心臟推動功能降低,無法將血液推動到四肢末端時,易造成手腳冰冷,尤以高齡族群須更加注意,先天的陽氣因年紀大漸漸耗弱,天冷時會更為虛弱,若有突發的狀況,比較無法及時應變。(推薦閱讀:手腳冰冷、痠麻小心「恐怖健康殺手」! 醫點名7大高危險族群)保護身體健康 日常3點要做到該怎麼保護身體,避免狀況多?賴博政建議:1、即時添加保暖衣物,天氣有變化盡早添加衣物,容易手腳冰冷者可添加毛帽、圍巾,睡覺時可酌加襪子。2、保持充足精神、情緒穩定、適度休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情緒大起大落,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油脂類等。(推薦閱讀: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3、運動前先暖身,身體暖機後再運動,運動完須注意收操與擦汗,避免立刻休息或喝冷飲。延伸閱讀: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娃娃音始祖切20顆腫瘤 「比10年前強」近況超驚人
66歲「娃娃音始祖」、資深演員林美照自3年前拍完偶像劇「種菜女神」,歷經急性肺炎、聲帶受損、白內障手術,又切除腸道20顆腫瘤後,足足停工3年將過去用「身體換財富」 所耗損的健康一一養護回來,如今再度亮相的她,不但氣色佳、膚況好,連體能狀態也比10年前的自己強,更令人意外的是,她還成了經紀人的救命恩人。林美照自8歲就開始幫忙扛家計,跟著大姐林夢梅四處演唱,勞碌奔波近一甲子,但賺了錢,身體卻出狀況,去年不但患急性肺炎,還發現腸道長了20顆腫瘤,其中還有一顆是原位癌,在動過腸道手術後,終於恢復健康,她說,「這3年雖然花費了不少錢,但換回身體健康,投資報酬率值得」,為了養生,她遵照擔任營養師的乾女兒指示,進行飲食控制,不再日食一餐、不偏食,加上肌耐力訓練,不僅解決小腹微凸困擾,體重也維持在45到48公斤之間,體能更是呈現逆齡狀態。找回健康的林美照,享受身體神清氣爽的感覺,但也對於情同家人的經紀人越發看不順眼,經常逼迫有三高、身形穩重的經紀人減重,不僅時時耳提面命還索命連環call,最後經紀人受不了耳朵轟炸才接受安排減重,3個月內成功減了12公斤,日前經紀人連續數日發生胸悶、絞痛現象,後經醫治症狀緩解,這也證明林美照強迫減重有效,事後,經紀人一家都對林美照感恩不已。林美照說,之所以如此在乎經紀人的身體健康,是因為對方曾承諾要與她一起努力奪金馬、金鐘、亞太三大獎座,作為紀念彼此合作的里程碑,「 所以,在沒有還清金馬、亞太 債務前,我可得盯緊她,把自己的身體健康給顧好。」
-
2021-11-19 養生.聰明飲食
防骨鬆、骨折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指6關鍵助防範
隨年紀增長,不少人會開始關注骨質疏鬆、骨折問題,許多人認為每天補充高鈣食品就不會骨鬆,其實不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莊譓馨營養師表示,防範骨鬆除了補鈣,其他營養也得均衡攝取,日常生活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國人普遍鈣質不足,影響骨鬆、骨折發生率! 莊譓馨營養師表示,骨鬆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常被忽略,患者往往是在骨折後才發現。且骨鬆並非年長者特有的問題,人體骨質在20歲左右達到顛峰後,三十歲開始便會以0.1-1%的速度逐漸流失,更年期的女性流失更快。而與骨骼息息相關的鈣質,具國健署調查發現,6歲以下的幼童約有6成鈣質不足,其他年齡層更高達9成以上,顯見國人長期鈣質不足,這不單影響發育,也影響成年、長者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防骨鬆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6關鍵更助防範! 莊譓馨營養師建議,一般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毫克,青少年則需1200毫克,不過飲食通常僅能攝取到一半的量,因此不足之處建議可透過營養品補充。 相信許多人會納悶,「明明每天都有喝牛奶、補鈣,為什麼還有骨鬆問題?」,對此莊譓馨營養師表示,即便天天喝牛奶、補充高鈣食品,一樣會有骨鬆的可能,原因在於補充量不等於吸收量,鈣在小腸當中吸收率最多約為30%。因此除了補充鈣,日常也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K、礦物質-鎂,以助鈣質吸收。而補充鈣後也可以喝點醋、檸檬水、維他命C等,在酸性環境中更有助鈣質吸收。像是優酪乳的鈣質,就比一般牛奶容易來得吸收。 另外,民眾在補鈣時也可以注意時間,莊譓馨營養師表示,營養學中公認最佳的補鈣時間在「夜間」,因為入睡後人體會分泌生長激素,有助於留住鈣質,且鈣質也具有安定神經的效果,和鎂一起搭配,不僅更有助補鈣,也有助於良好的睡眠品質。也建議若有吃宵夜習慣的民眾,可以選擇優格,除了補鈣也能補充蛋白質,不過切記,炸物、高油脂、高醣、碳酸飲料等食物,會影響鈣吸收,建議避免。 也提醒民眾,補鈣僅是幫助延緩骨鬆,並無法完全逆轉,日常運動、飲食、作息也很重要,運動方面可透過肌力運動增加骨密度,如重訓、跑步、快走、跳舞、騎單車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補鈣食材大公開!防骨鬆別只知道喝牛奶! 補鈣防範骨鬆,飲食上除了喝牛奶外,莊譓馨營養師也分享各類含鈣的食材,提供民眾作參考,當中以奶類製品、豆類製品、堅果、小魚乾、芝麻、綠色蔬菜等為主要來源。 奶類:奶類除了牛奶以外,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括奶粉、羊乳片、乳酪,在50-200毫克的則有鮮奶、保久乳、優酪乳。 水產類:水產類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括了小魚乾、蝦米、鮭魚鬆等,介於50-200毫克的則有文蛤、魚鬆、干貝、蝦仁,而小於50毫克的有鮭魚、鯖魚、小捲、明蝦。 豆、蛋、肉類:至於豆、蛋、肉類,在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食材有凍豆腐、豆干、豆皮等,50-200毫克有蛋類、豆腐、紅豆、綠豆、黃豆,而豆漿、毛豆、牛肉、鴨肉、雞肉、豬肉等則小於50毫克。 蔬菜類:除此之外蔬菜類也吃得到鈣,鈣含量在每100公克大於200毫克的食材,包含了髮菜、海帶乾、芥蘭、高麗菜乾、梅乾菜,介於50-200毫克的則有香菇、紫菜、海帶、菠菜、空心菜、地瓜葉、深綠色蔬菜,而小於50毫克的有苦瓜、茄子、筍子、黃豆芽、洋蔥、龍鬚菜。 其他:其他食材也包括了每100公克鈣含量大於200毫克的黑芝麻、山粉圓、無花果,50-200毫克的則有白芝麻、蓮子、開心果,腰果、南瓜子、葵瓜子小於50毫克。 《延伸閱讀》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肌少症易骨鬆、三高、退化性關節炎,久坐少動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