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Omicron變異株
共找到
731
筆 文章
-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突破性感染代表疫苗失效嗎?需要無止盡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昨天(2022-4-30)看到一篇才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心中頗有感慨,所以才決定寫這篇文章來抒發。感慨,是因為看到評論裡的這句話:【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這一年多來,每次同鄉或親友聚會,新冠病毒一定會有一席之地,而為了要讓大家了解人類和病毒之間的對抗關係,我都會說「突破感染」是個完全錯誤的名詞,根本就不應該被創造出來。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在做疫苗實驗時,會用不同劑量的病毒來挑戰打過疫苗的老鼠。在低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存活;在中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死了5隻;而在高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死了。也就是說,只要病毒數量夠高,沒有任何疫苗是不會被「突破」的。不管是打疫苗,還是自然感染,我們所獲得的免疫力(抗體和記憶細胞)是會因人而異,而免疫力高的人可以應付高劑量的病毒,免疫力低的人就只能應付低劑量的病毒。還有,眾所周知,對抗病毒的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打過疫苗的人再被感染,是一點都不值得大驚小怪。所謂的「完整疫苗」,不管是兩劑、三劑、甚至四劑,如果打過的人還是被病毒感染,那原因之一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量是高過於他的免疫力所能應付的限度,原因之二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是變種,例如omicron。不管是什麼原因,對病毒而言,沒有什麼疫苗是「完整」的。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個所謂的「突破感染」案例,而關鍵評論就立刻邀請我寫了一篇評論,請看機師接種過一劑AZ疫苗仍染疫,這代表疫苗失效了嗎?。其中的一段是:【「百分之百有效」是大家喜歡聽到的,而也就因為如此,有些醫藥廣告,包括出自中醫師和西醫師的,就會聲稱他們能百分之百治愈病患(請看新冠肺炎治癒率100%的名中醫)。但是,除了百分之百不可能之外,沒有什麼預防或治療的效果會是百分之百的,因為生物個體間本來就不可能會是百分之百相同,而有些不相同的地方就會影響到個體對疫苗的反應程度。好消息是,縱然是出現「疫苗突破」,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所出現的症狀,相較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出現的症狀,還是輕微很多。】大前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是Covid-19 Boosters — Where from Here?(新冠加強劑 – 何去何從?)。作者Paul Offit是一位兒科醫生,專攻傳染病、免疫學和病毒學。他是賓州大學兒科和疫苗學教授,也是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他是輪狀病毒疫苗的共同發明人。這篇評論總共有八段,而前五段是在講所謂的「完整接種疫苗」是如何從原來的兩劑,演變成三劑、四劑,甚至是未來的N劑。剩下的三段則是在講疫苗加強劑要何去何從,我把這三段翻譯如下:人們現在對「完整接種疫苗」是什麼意思感到困惑。 這很容易理解是如何發生的。 可以說,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與所有粘膜疫苗一樣,目標是預防嚴重疾病——讓人們遠離醫院、重症監護室和太平間。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 如果我們要從大流行(pandemic)轉變為地方病(endemic),在某個時候,我們將不得不接受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或兩者的結合不能提供針對輕度疾病的長期保護。此外,由於加強劑並非沒有風險,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哪些群體最受益。 例如,16 至 29 歲的男童和男人患 mRNA 疫苗引起的心肌炎的風險增加。 所有年齡組都面臨「原始抗原罪」(original antigenic sin)這一理論性問題的風險——由於免疫系統鎖定了原始免疫原,因此對新免疫原的反應能力下降。 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可以在一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找到。該研究表明,與使用原始病毒株來進行加強相比,使用 omicron 特異性變種來加強,不會產生更高水平的 omicron 特異性中和抗體。 這個潛在的問題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新變種做出反應的能力。現在 CDC 有責任確定誰從加強劑量中受益最多,並教育公眾了解粘膜疫苗的局限性。 否則,對輕度或無症狀感染的零容忍策略(只能通過頻繁的加強劑來實施)將繼續誤導公眾關於 Covid-19 疫苗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原文:突破感染,加強劑,何去何從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確診超過5000例 多數無症狀 累計4人染疫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激增,基隆市每日公布確診人數也逐日攀升。基隆陳姓女子確診居家隔離死亡,是基隆今年這波本土疫情第2名死者。依中央昨天公布的全國疫情資訊,基隆新增715例個案,累計5327例;基隆昨天另增2例死亡個案,累計4人染疫不幸死亡。基隆3月24日爆發疫情,感染源指向一家小吃店,並有員警染疫。疫情隨後多路擴散,多條社區隱形感染鍊待追查,確診人數也不斷上升。疾管署製作本土病例地理分布地圖,昨天下午公布的資訊顯示,基隆累計共5327例。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感染人數不斷增加,大多數為無症狀或輕症,但仍有人不報死亡。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每天公布各縣市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人數,基隆市去年為29人。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4月9日基隆新增1名死亡個案,去年至今累計30人死亡。指揮中心28日再公布基隆1名確診者死亡,是今年的第2例。30日又有2名確診者死亡,今年累計4例,加上去年死亡的29例,共33人不幸染疫死亡。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輕中重症狀一次看 專家:出現「10狀況」立刻就醫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已經連續2天單日本土確診破萬,Omicron傳染力強,儘管大多數症狀為輕症,但台灣人還有不少人沒打疫苗,可能存在更高風險。中研院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提醒大家,如果出現了10個症況,請立刻就醫。何美鄉在臉書發文說,網路上有很多反對疫苗的人,聲音都很大,當然每個人可以選擇不打疫苗,但我們都無法選擇被Omicron感染,或不被Omicron感染,因此她提醒大家如果確診在家時,該注意什麼。何美鄉列出了Omicron確診病人最常見的症狀,輕症的狀況像是,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痛/癢、乾咳、聲音啞、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疲憊、食慾不振、噁心、拉肚子,約只有50%的人會發燒,年長者要注意攝水量不足,導致脫水對老年人很致命。若是出現以下症狀,恐怕是中症,需要就醫,像是呼吸急促、血氧下降、嚴重脫水、劇烈頭痛,進入重症的話會有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皮膚冰冷、昏迷不醒、昏倒、胸痛等情況產生,這時最好要叫救護車送醫。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傳染力更強 可逃避疫苗及免疫系統
南非基因定序研究機構的科學家表示,本月在南非發現的新型Omicron病毒亞型變異株「BA.4」和「BA.5」,很可能能夠逃避疫苗,以及已染疫者的自然免疫力。病毒學家德奧里維拉(Tulio de Oliveira)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的傳染力已比Omicron高,BA.4和BA.5的傳染力似乎比BA.2更強。奧里維拉表示,南非所有人幾乎都已接種新冠疫苗或曾染疫,但當前染疫人數激增,意味著最新型的變異株不僅傳染力更強,或許還能逃避人體的防禦系統。他指出:「變異株的突變,讓病毒得以逃避免疫機制。我們預計這足以導致重複感染,並突破一些疫苗(防護力)。這也是南非疫情復熾的唯一原因,因為據我們推算,當地已有逾九成人口具免疫保護水準。」奧里維拉說,Omicron BA.4和BA.5病例約占南非新增確診病例的70%;目前這兩種新的變異株已導致南非確診數激增,但住院和病故人數並未大增。除了南非外,Omicron BA.4和BA.5已在全球20個國家現蹤。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病毒共存策略 陳建仁揭重點:2數據降至最低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天晚上在臉書表示,Omicron變異株導致我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最近更有一些人士針對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作出駭人聽聞的預測,這些預測往往根據以往Alpha、Beta、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套用在我國Omicron確診個案,以致造成誇大的預測;與病毒共存策略的重點,應為「重症」與「死亡」降至最低。陳建仁以外國為例指出,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1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2426、5436、10968人;香港、南韓先後在3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8764、7894人;我國的高峰在4月26日,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是182。且每百萬人口每天的平均確診死亡數是0.01,致死率也由1月中旬的0.6%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03%,這些數據台灣目前都是最低的國家。陳建仁說,未來疫情預測對現階段的防疫工作沒有任何幫助,而且誤用外國數據進行台灣疫情的推測,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者,有相當高比率是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數未接受任何檢驗,特別是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有更多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感染,確診病例的估計是相當容易有偏差。陳建仁表示,最近美國CDC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美國在今年2月前,已有1.9億人(全人口的58%)感染新冠肺炎,但是官方紀錄卻只有7510萬例,這些官方無紀錄者,大多數是未診斷、無症狀或未通報者。唯有進行國內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掌握已經感染的人數,並且推算出感染而未接受檢驗者的百分比、無症狀感染者的百分比、以及確定感染而未通報的百分比等參數,才能夠做出適時適地、經得起驗證的推測。陳建仁指出,在Omicron盛行的現在,防疫的觀察重點不再確診病例數,在重症和死亡人數;防疫的目標不再是零感染,而是將重症與死亡數降至最低。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升、快篩試劑充足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只有輕症是迷思 醫點名2類民眾要警覺
別再認為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聯手打破迷思,強調沒打過疫苗、具高風險因子的民眾仍有重症死亡風險,呼籲落實「三防三擊」自保。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根據衛福部今天提出的最新簡報,4月30日單日確診數最高恐達1.8萬例,5月5日單日確診數最高可能來到3.7萬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呼籲民眾面對疫情不可大意。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王復德表示,根據國際統計,Omicron變異株確診個案的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但這些國家大多是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已產生血清抗體高的國家。王復德說,台灣過去從未發生過大規模COVID-19疫情,對於沒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而言,染疫後仍然可能演變成重症,切勿對疫情過度樂觀。王復德指出,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肥胖或懷孕民眾,另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民眾,也是危險族群之一。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這些危險族群一旦染疫,務必在症狀出現的頭5天黃金治療期使用口服藥物,可大幅降低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陳宜君強調,民眾若有接觸史或出現症狀,務必以「三防三擊」行動換取時間跟機會,「三防」是指3大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三擊」則是3大主動出擊,疫苗打好打滿、主動接受篩檢、及時治療。陳宜君指出,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強,潛伏期只有1到3天,一旦確診數大量攀升,就算重症率再低,還是可能造成一定的重症及死亡個案,千萬別陷入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的迷思,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秀熙:居隔3天搭快篩 確診遺漏數可降低一半
居家隔離「3+4」方案自26日上路,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表示,以3天居隔搭配快篩,相較於無任何措施,遺漏確診或重症個案數可下降一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解析針對Omicron病毒株如何達到精準居隔與照護。居家隔離「3+4」方案自4月26日上路,陳秀熙指出,以匡列居隔20萬人計算,在無任何居隔及快篩措施下,將遺漏確診個案6400例;若居隔3天並搭配快篩,遺漏確診個案則下降至2662例,至少減低一半;若將居隔天數延至5天、7天、10天,遺漏確診個案數差異不大。進一步以重症人數為指標,陳秀熙舉例,在無任何居隔及快篩措施下,將遺漏重症個案6名;若居隔3天並搭配快篩,遺漏重症個案將下降至3名,若施打第3劑,重症則降至1名;可見3天居隔加上快篩,可有效下降遺漏重症人數,且施打3劑疫苗也能有效減低重症遺漏人數。陳秀熙表示,感染Omicron後,約87%僅需居家照護即可自行康復,目前台灣根據高齡、孕婦、幼兒等族群的情況,分為醫院照護、加強版集中檢疫或防疫旅館、居家照護等;建議再加入未接種疫苗、男性、共病症、肥胖等可能發展為重症的個人危險因子,作為落實優質化照護的參考依據。如要同時達到「新常態」及「救重症」的優質化雙向防疫,陳秀熙認為,不能只看確診數,要看重症者在確診個案中的比率,若重症率過高,可能因重症人數增加,導致死亡上升;若重症率過低,代表有過多輕症及無症狀確診,可能影響醫療能量,過度匡列居隔也可能影響新常態生活。陳秀熙提到,當重症率過低時,代表更要做好精準匡列,例如縮短區隔,才能避免影響新常態生活;當重症率過高,就必須設法減少重症,例如施打疫苗、藥物治療等;如何達到優質化雙向防疫,讓大家回到新常態生活,是目前要追求的目標。
-
2022-04-27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台灣未來也會嗎?超過一半的美國人 曾感染新冠病毒
根據以全美為範圍的血液樣本研究,美國有超過半數人口感染過新冠病毒。美國衛生官員說 ,截至2月,57.7% 的美國人血液裡有新冠病毒抗體,遠高於12月的33.5%,當時Omicron病種病毒開始席捲全美 。抗體不一定具有保護作用,但它們表明這些人曾經染疫。由於居家檢測增加,加上許多人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官方的新增確診病例數愈來愈不可靠。血液調查成為新冠肺炎傳播之廣的最佳證據:它顯示自去年底Omicron開始盛行以來,又有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染疫。根據估計,兒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更高,17歲以下的美國人裡,約75%出現感染跡象,自去年12 月以來增加約30 個百分點。調查持續到2月,意味眼下的實際感染率更高。這些數據來自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CDC)的一項研究,由醫學實驗室每月檢測數萬份血液樣本,這能測出對新冠病毒的抗體,但不包括疫苗引發的抗體,從而使研究人員推斷出全美感染率。CDC也針對兩種抗體另作研究,發現超過90%的美國,不是接種過疫苗,就是曾經感染過。65歲以上族群的數據暗示疫苗的有效性。根據CDC的研究,雖然他們是最容易染疫的族群之一,但他們的感染率也最低,33.2%擁有可顯示他們曾曝露於新冠病毒的抗體。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是美國接種疫苗最多的族群。90%的老年人完全接種疫苗,三分之二以上接種了加強劑。也有可能是老年人更保守地採取了預防措施。
-
2022-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Omicron疫情確診案例直線飆升,兒童染疫機率大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頒布「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提醒家長當孩子出現抽搐等六大症狀時,應立即撥打119就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孩子抽搐除了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外,也可能是熱痙攣,前者發生時可能致命,一定要分秒必爭。根據「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當確診的孩子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或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若任一症狀發生時,建議先聯繫衛生單位,採取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若確診小孩發生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等六大症狀時,建議立即撥打119就醫,或是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很多狀況都可能造成孩子抽搐,張璽表示,如果以此次疫情而言,最可能是熱痙攣引起的抽搐,也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張璽表示,若兒童發燒超過38度,很容易引發熱痙攣,熱痙攣的表現為四肢抽搐,通常只會短暫發生,多在發燒度數達到38度的前後30分鐘內出現,且只會發生一次,每次大約在五分鐘內結束,孩子經過熱痙攣後會睡著,且意識不會改變。不過,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腦炎,與熱痙攣一樣都會出現「四肢抽搐」症狀,但次數及時間皆與熱痙攣全數不同,病毒性腦炎引起的抽搐,一到二小時內會出現超過二次以上,甚至更頻繁地發生,抽搐後,孩子會叫不醒,意識形態朦朧,或是抽搐後會反映頭痛、想吐等症狀,每次抽搐的時間會超過五分鐘以上。張璽表示,造成病毒性腦炎的病毒,不僅只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腺病毒、帶狀皰疹等都可能造成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即為腦部發炎,有很高頻率會造成孩子的後遺症,若出現壞死性腦炎,致死率高達50%,當孩子抽搐後出現意識改變,務必要快速到醫院就診。依照日本的經驗,兒童新冠確診者多以「發燒」為主要症狀,重症率約為0.01%,日本無兒童重症死亡案例。但香港的疫情,已經有四位兒童重症死亡,且有腦炎重症的表現。張璽表示,台灣首例二歲兒童染疫亡的患者分析,台灣兒童染疫情形,很可能偏向香港,提醒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家教你必備5物品
Omicron病毒傳播力強,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昨日破6000例,居家隔離人數也急速上升,政府發布確診「居家照護」防疫指引。若自己或家人是輕症確診者該怎麼辦?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又該如何準備輕症隔離的物品?提升免疫力 避免負面情緒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各領域專家,為可能面臨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第一堂Live課程由專精於急重症照護的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隔離必備五物品」,以及居家環境清潔須知,直至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輕症居家照護儼然已成為一種常態,除了保持平常心,仍要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負面情緒淹沒。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家照護措施,應事先準備好居家防疫包,以因應不時之需,每天要量測體溫、觀察身體狀況,共同平安度過防疫時期。周珈汶建議,備妥防疫包物品:包括體溫計、血氧機、拋棄式手套、漂白水及藥品等五物品,確診者應每天測量血氧、早晚量體溫,一般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即要注意血氧偏低,可能有隱形缺氧問題。可備好各部位相對應用藥輕症患者會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全身痠痛、腹瀉、發燒、頭痛等,周珈汶說,可先準備各部位的相對應用藥,例如,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可緩解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發燒;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止鼻水的抗組織胺。居家照護時,每天補足2000cc水分,促進身體代謝,可添加含維生素C的發泡錠,增加抵抗力。輕症居家隔離以「一人一室」(含單獨房間及衛浴)為原則,若有同住家人且無法隔出單人空間,則要隨時清潔環境衛生。周珈汶說,同住者要隨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空間以漂白水消毒,尤其是使用完衛浴設備後,應穿戴拋棄式手套仔細擦過門把、水龍頭、蓮蓬頭和馬桶等,室內一定要保持通風。周珈汶提醒,手部消毒使用75%酒精,環境消毒使用漂白水,漂白水以1cc加50cc冷水稀釋,用來拖地板、擦拭桌椅、家具。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針對「居家照護」防疫指引,周珈汶表示,各縣市政府已提供確診者所需的生活照顧支持,也啟動藥局地圖和藥師送藥服務,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拿到處方後,利用藥局地圖選擇藥局並打電話聯絡藥師送藥到府,過程不會直接和確診者接觸。另外,也可持紙本處方箋或其他電子處方箋,查詢住家附近提供送藥到府服務的藥局,電話聯絡並委由親友或藥師送藥到府。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陽性率逾7%代表社區為高密度感染 專家:防疫回到個人
疫情發燒,前天全國篩檢陽性率百分之十一點八、昨天百分之八點一,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公衛博士李建璋表示,陽性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領先指標」,數值超過百分之七就代表社區為高密度感染,疫調已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民眾應加強「個人防疫」。他還說,數值波動較大,代表檢驗量不夠,無法呈現真實染疫狀況。但由於疫情嚴峻,且檢驗量不足,最近各大醫院急診、篩檢站擠滿人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民眾「沒事不用篩,篩也只是耗費資源」,到急診有一定風險,沒有必要就不用去篩。指揮中心統計近兩周全國陽性率,四月十三日陽性率僅百分之一點一,之後逐步攀升;廿二日百分五點二、廿三日百分之六點五、廿四日百分之七點七、廿五日百分之十一點八、廿六日百分之八點一,李建璋認為陽性率數值波動大,代表檢驗量不夠。「當更多防疫責任回到個人,政府必須提供豐富資訊。」李建璋說,陽性率百分之七以上算高密度,警戒最高,百分之五到七屬中密度,需維持一定防疫,百分之二到三則是新常態生活可容忍的低密度。李建璋建議,政府籌組「資料科學國家隊」 ,建立以確診居住地歸戶的「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為手機App,幫助當地居民及地方政府掌握最新疫情變化,達到賦權於民、以自律換自由的新常態生活。人們依據感染密度「趨吉避凶」,在高密度區就盡量餐飲外帶、減少內用;他說,紐約市府網站設有互動式地理資訊系統,以郵遞區號或街區為單位,以便查詢各區最新陽性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開發並應用陽性率地理資訊系統是可行的,將請同仁研究。不過,台灣健保資料沒有居住地,只有投保地址,很難將醫院或社區採檢站的陽性率歸戶到確診者居住地,但仍可利用醫院地理位點去推估較大範圍的檢驗陽性率。
-
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急診現在比過年還累!社篩站解不了急診壅塞的6大原因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日增逾六千例,醫院急診滿滿的人,大半都是要做PCR;急診醫學會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日呼籲民眾改去社區篩檢站,效果不彰。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急診醫師陳亮甫表示,現在急診醫護上班「比過年還累」、「比去年疫情時更艱難」,但社區採檢站也解決不了急診壅塞,至少有6大原因。原因一、社區採檢站很少陳亮甫以北市為例,只有8個社區篩檢站,包括6個市立聯合醫院、關渡醫院、萬芳醫院。民眾自己快篩陽性之後要做PCR,還是會先想到自家附近或平常習慣就醫的醫院,沒有規定非得去篩檢站不可。所以如果人都到已經到醫院了,醫護人員也不能拒收、叫他去篩檢站。原因二、社區採檢站晚上沒開陳亮甫表示,社區篩檢站晚上沒開,如果上班族或家長晚上忽然被公司或學校通知說,有人確診,要求大家都要陰性才能回來上班上課,這時候就只能去急診了。如果醫護人員請他白天再去篩檢站,這些人恐怕也沒辦法接受,因為這就得請假一天了。原因三、社區採檢站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社區篩檢站是免費的,急診還要掛號費和部分負擔,為何民眾寧願多花錢也要來?陳亮甫說,因為社篩站就像得來速一樣,只能採檢,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連普拿疼這種不需要處方的藥都沒有。有些需要採檢的民眾已經有症狀了,會希望順便看診拿藥,有醫師看一下症狀也比較安心,這些也會跑來醫院。原因四、快篩試劑買不到陳亮甫表示,有些人需要做快篩,但跑遍了各大藥局都買不到快篩試劑,這些人在急診也不少因為幾經碰壁,不想再浪費時間,就會直衝急診,想要趕快有個結果。原因五、常規病人沒變少陳亮甫表示,現在醫院與去年本土疫情時最大的不同,在於「非新冠肺炎病人」的就醫行為不同。去年那時流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較高,民眾害怕來醫院,能延後的醫療都延後,工作負擔一加一減之下,還算負擔得了。現在流行輕症為主的Omicron變異株,無論在急診、住院、門診等部門,一般就醫民眾都沒變少,扣掉某些被隔離的醫療人員,各單位人力都有點吃緊了,當然沒有多餘的人力可以支援急診。急診除了原本的急重症,再加上大量PCR人潮,結果就是每天採檢通報流程停不下來、做到手軟。原因六、疑神疑鬼、追根究底的社會氣氛陳亮甫觀察,每個來做PCR的人都有一些個人的理由,比如有些人特別緊張的,有症狀或快篩陽性就很驚慌,非得要用最快速度驗出結果才能放心。有些人是身邊的人疑神疑鬼,被家人或老闆要求一定要取得PCR陰性證明。陳亮甫表示,急診醫護人員和民眾現在都非常辛苦,每個急診和社篩站外都綿延著排隊民眾,不論下雨或豔陽天。急診同事們騰出時間開會討論有什麼可能的改善措施,苦思卻無解。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Omicron與感冒咳嗽咳法不同!專科醫一句話秒懂關鍵差異
近期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COVID-19的疫情進入以Omicron為主的流行樣態。不過大家都知道,Omicron以輕症為主,目前的輕症率仍維持99%的高點,僅少數人出現肺炎症狀;但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小感冒。如果我有症狀,我應該以為是Omicron還是當一般感冒呢?醫師表示,Omicron常見症狀有喉嚨痛、咳嗽與流鼻水;但「咳嗽」與一般的小感冒略有差異。Omicron極少味覺喪失 仍有跡可循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昱勳表示,COVID-19大流行初期,以及早期流行過的Alpha、Delta等「老病毒」,多數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其中「嗅味覺喪失」、「發燒」就是主要判斷準則。但Omicron的確診者極少聽到嗅味覺失調的症狀,診斷的確稍加困難。不過仍有跡可循。流感常見肌肉痠痛 Omicron與感冒的咳嗽不一樣現在醫師會視症狀,協助病人用家用快篩,確認是不是感染Omicron;不過一般人還是可以從症狀判斷,不須驚慌。邱昱勳醫師表示,一般的感冒多是咳嗽,而Omicron也大多是上呼吸道症狀,常見的症狀是喉嚨痛、咳嗽,其次是流鼻水;兒童常見的症狀為發燒。不過咳嗽的狀況略有不同:Omicron的咳嗽多為乾咳,屬於長時間且劇烈的咳嗽;感冒的症狀多為帶有痰的溼咳,且通常是短促、間歇性咳嗽,「就像我們偶而會覺得喉嚨有點癢,清喉嚨的感覺」。一般的感冒較常見的症狀為咳嗽,較少發燒與腹瀉;另方面,流感的症狀常見有發燒、肌肉痠痛。疫情前,醫師聽到主訴有肌肉痠痛與發燒這類常見症狀,會進行篩檢來做最後確認。「如果篩檢是陰性,會先投以一般感冒的藥;但症狀持續又篩檢陰性的話,還是會投以流感藥物,畢竟偽陰性也是有可能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重症醫示警「Omicron5大類流感症狀」! 「正確快篩、PCR篩檢時機」曝 ·兒童染疫有哪些症狀? 專家曝「這病徵」佔多數:成人喉嚨痛最常見、咳嗽次之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中重症半數打3劑乾脆別打了 黃立民一句突破盲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1名重症、10名中症病例,指揮官陳時中說「有一半的人沒接種疫苗」,想藉此呼籲高齡長輩快去接種,沒想到造成反效果,許多人熱烈討論的反而是「一半是有打疫苗還中重症,那打疫苗有用嗎?」對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提醒,「疫苗效果要看大數據,11人的小樣本不能告訴你這樣就不用打疫苗。」黃立民表示,昨天公布的11名個案為例,雖然有5人打過3劑疫苗,但要看確診時間距離第三劑多久了,如果已經距離3到6個月,疫苗保護力還是會慢慢下降,導致嚴重度不一。另外,第三劑主要是可以預防肺炎,如果併發敗血症而重症,那真的是運氣不好。「疫苗效果要看大數據,11人的小樣本不能告訴你這樣就不用打疫苗。」黃立民建議,未來如果台灣累計更多中重症病人康復、解除隔離數據,也應該要公佈出來,就能說服民眾完整接種三劑疫苗對於預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讓還沒接種滿三劑的人更願意接種。台灣相關數據或許還不夠大,但其他國家可證明疫苗有效預防重症死亡的大數據,早已比比皆是。台大公衛今年3月23日曾經整理美國最新資料指出,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及死亡人數,不論在65歲以上、50到64歲、18到49歲,效果一樣顯著。以減少年長者住院率為例,65歲以上未完整接種兩劑者住院率可高達每10萬人500人,但接種三劑者低於每10萬人20人。以減少長者死亡人數為例,在同樣時間內,未完整接種兩劑者死亡人數可高達3500人以上,完整接種三劑者不到1000人。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預言高峰將日增5萬 柯文哲:這波疫情至少燒4個月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凌晨零點解隔離出關,出關首日,柯上午9點半前往中山區關懷中心視察時說,疫情高峰還沒有到,確診數應該還會慢慢上升,達到五萬例,至於會維持多久?他說,五萬降到一千也要兩個月以上。柯文哲今天前往中山區關懷中心慰勞辛苦的防疫工作人員,在與中山區同仁談話時也表示,「這場戰爭還沒有開始,我估計至少燒4個月,維持這種很繁忙狀態,而且感染數還在上升,今天應破五千,照國衛院資料全台灣應該會破四萬」。柯文哲說,以韓國為例,一天最高62萬,打折一半、一半再一半,「台灣若七萬五確診.....,我們的困難還沒有開始」。柯文哲接受媒體聯訪,媒體問柯,高峰期何時結束?柯文哲說,「應該問第一題,高峰什麼時候會到,我們現在連高峰還沒到,這也是有趣的題目」。媒體追問,「你覺得我們最高每日新增會幾例?」柯說,「我估計是在五萬確診上下,但還沒有到」,媒體續問維持多少天?柯說,「一百天....,到五萬降到一千也要兩個月以上,我認為會慢慢上升,最高會到五萬例,應該會慢慢上升。」柯文哲也提到,他今天到中山關懷中心視察,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同仁有問題快舉手,柯也要求每天要有區長會議,也一定要建立後備系統,目前台北市十二區區長要當戰區指揮官,一定要有職務代理人,因為區長不可能連續四個月不放假,該休假就要休,所以職務代理人要很明確。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居隔7天仍太長? 基層醫師籲讓它流感化:放手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表示,擬把居家隔離縮短為7天,但基層診所醫師認為,在疫情已流感化下,7天時間仍太長,和原本居隔10天的思維沒什麼不同,也仍影響社會流動,現在該做的就是放手,把疫情徹底當做流感化處理。呂姓醫師說,中央也決定接下來將改採「重點疫調」,只針對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共4類密切接觸者進行疫調,那麼現在執行的實名制、掃QRcord應該也要聲明不必再做,避免民眾做無謂之事。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認為,在99.5%確診者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加上台灣都完3劑的比例已高,又有治療藥物可治療下,實在沒有必要再以嚴格的居家隔離作法限制民眾移動,居隔改為7天的時間仍太長,最後感染者仍不會願意接受篩檢,以免只是因為感冒而要影響周遭的人同被隔離7天。他說,其實國際上也不見得感染都得要居隔7天,以新加坡和韓國而言,就已視為流感化而並不居家隔離。而且,如果感染了既是輕症又能增加了免疫能力,那又何必圍堵,而第四劑也該用在免疫力低的老人、虛弱者身上,一般人則並不需要。
-
2022-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放寬居隔天數要加快 輕症做好防護下樓拿便當不應開罰
指揮中心與疫情高風險六縣市召開臨時防疫會議後,研議縮短居隔天數,並簡化疫調。專家表示,簡化疫調、居隔天數應配合接種三劑疫苗者適度放寬,但國內三劑疫苗覆蓋率未提升、口服抗病毒藥物又儲備不足,導致指揮中心至今不敢完全解封。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指揮中心早就應該調整了」,各縣市人力不足,已無法應付龐大居隔者,指揮中心原先可能想藉居隔措施降低病毒傳播速度,但已不可能,現在所有的精力應用於照顧長者、五歲以下幼童及經濟弱勢族群,不要讓他們感染。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簡化疫調、縮短居隔天數,方向是對的,「但速度要加快」,他舉例,此次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染疫後,相關接觸者皆是快篩陰性,等於是無效匡列,若已打三劑疫苗且接觸確者時有戴口罩,其實完全不用匡列。陳秀熙說,居隔天數應配合是否有接種三劑疫苗,未接種第三劑疫苗者,居隔天數縮為七天,已打滿三劑應縮至五天,此舉還可增加接種疫苗的誘因。居隔者管理一定要採「軟性」管理,不需再簽署大量公文、電話查訪等行政程序,才能讓疫情走向流感化。何美鄉說,防疫責任應回歸地方政府,盤點防疫旅館及醫療量能,尤其「台灣居家空間較小,環境沒那麼好」,不只家中不符合居家照顧環境,未感染長者及孩童要入住防疫旅館,以防脆弱族群染疫,且須積極鼓勵長者接種疫苗,避免感染後引起重症機會。何美鄉說,未來確診人數愈來愈多,居家照護者的狀況也會琳瑯滿目,建議送餐等服務,應成立志願軍,提供各種不同需求的協助。現在到處都是病毒,只要打了疫苗,大家不用害怕,輕症者把手洗乾淨、戴口罩下樓拿個便當,建議政府不應開罰,採取軟性管理,讓大家正常生活。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調簡化:密切接觸者僅限4類 匡列對象縮為2天
指揮中心昨與同為疫情高風險六縣市首長進行「新冠肺炎防疫綜合討論會議」,會中多數共識,將改採「重點疫調」,只針對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共四類密切接觸者進行疫調,並研議調整居隔強度,匡列對象從目前針對確診者發病或採檢陽性的前四天、縮減為前二天起的密切接觸者。居隔天數也可能縮至七天,或是「以篩代隔」因應。因應Omicron傳播速度快,輕症患者多的特性,必須簡化疫調作法,不能拖垮公衛量能,進而影響醫療照顧。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會議中指出,要考量後端醫療量能及前端公衛體系、轉換過程中如何調整。他表示,居隔轉型勢在必行,重點要擺在高風險族群裡面最重要的同住家人,保持社會動能及醫療量能。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會中決議疫調採「重點疫調」。基隆市長林右昌則建議,居家隔離通知應簡化並加速,並以疫苗施打的劑數來訂定不同居隔天數的標準。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說,諸多討論都必須要回到「中央戰略是什麼」?決定戰略,才能制定戰術,才能執行戰鬥。柯文哲也詢問,台灣整體醫療體系量能有多少?可容許多少居家隔離?學生停課?只要中央戰略清楚,準確告知地方,北市一定使命必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六縣市首長均建議能簡化疫調。礙於地方衛生單位人力有限,密切接觸者對象將以四類為主,同住親友、同班同學、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同事,不會再往其他的接觸活動匡列。另,除了同住親友,同學、同事等都採「最小匡列原則」。簡化疫調的討論中,也希望確診者分擔防疫責任,須主動通知同住親友及校方、公司、機關及機構的防疫長;陳時中在討論中也提出,未來每個職場都要有「防疫長」,由防疫長提供確診者相關聯性的名冊給衛生局,再由衛生局依名冊開出電子居隔單。會議中另個討論重點為居隔天數與強度,陳時中表示,六縣市首長認為,綜合世界各國經驗,居隔天數應從十天縮至七天,但居隔期間要採取剛性或軟性隔離,甚至是軟硬兼施,六縣市政府各有想法,目前指揮中心也有想法,因此明天將舉行第二次會議討論。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急召6縣市簡化疫調 居隔有望降至7天
本土昨新增四一二六例,境外移入新增五十八例,其中雙北突破兩千五百例。疫情指揮中心緊急邀高風險六縣市首長昨天上午開線上防疫會議,會中對居家隔離縮短為七天達成共識,明天將再次開會討論隔離強度,由專家做出政策建議並拍板。台北市長柯文哲呼籲,這種會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事件,需提高到國安會層級討論。柯:中央戰略說清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天會議主要聚焦二大面向討論,居家隔離天數與強度以及簡化疫調,討論之後有一定的共識,包括重新定義密切接觸者、接觸時間等,也研擬將居隔天數調降至七天或以篩代隔,後續將於廿五日再次召會討論,並拍板。柯文哲在會議中要求「中央要說清楚戰略」,否則地方沒辦法制定戰術,執行戰鬥。他會後表示,許多縣市都反映確診人數暴增,人力不足難以再做疫調,但陳時中並未直接做出結論,而是把意見帶回參考。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居隔轉型勢在必行,詢問是否能讓新北市試辦,他也建議北北基桃聯合轉型。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大家在「重點疫調」與「以篩代隔」部分尋求共識,他向中央建議,「輕重症分流現階段最重要」。指揮中心前天傍晚緊急通知疫情高風險的雙北、基隆、桃園、高雄及花蓮六縣市首長,昨上午召開線上防疫會議,僅告知主題為「因應疫情狀況及防治方向」,雙北首長抱怨會議開得又快又急,柯文哲抱怨,要商量事情,好歹要事先講,沒有主旨,被叫去很可怕;因開會通知臨時變更行程的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說,會前「完全不知道主題」;此外,近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未 拍板任何防治方針也引發批評。陳時中表示,未來會將推估的情勢向各縣市報告更清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開會主題是因應目前疫情狀況,向六縣市首長表明,部長將針對疫情防治提出可能方向,邀請各縣市長提出討論,以及溝通防疫情形。近八萬人居家隔離疫情直線上升,截至昨為止已有七點九萬人執行居家隔離,昨新增十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有六人未打任何一劑疫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專責病床空床率從前天的六成一,到昨天僅剩五成九;集中檢疫所的空床數維持在二成三;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空床率前天為二成八,昨天增至四成。相隔二個月,昨晚有廿多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預計下周將再送抵一百多萬劑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表示,輝瑞疫苗昨有與業者再次談判,仍有一、二個小問題待解決,順利簽約將於五月送抵台灣。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學姊」確診喝不到豆漿味 羅一鈞:Omicron罕見嗅味覺異常
民眾黨北市議員擬參選人「學姊」黃瀞瑩昨於臉書自爆確診,透露早餐「喝不到豆漿的味道」,疑出現味覺異常症狀。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確診Omicron症狀中嗅味覺異常僅占百分之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嗅味覺異常在Omicron的案例中並沒有很常見,整體來說,成人仍以喉嚨症狀最多,兒童則是以發燒最多。羅一鈞表示,今年一到二月Omicron疫情,累計六五七名成人及青少年確診,成人及青少年確診Omicron症狀,有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症狀、頭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發冷等。成人出現喉嚨症狀、咳嗽比率皆超過一半,兒童發燒占六成、咳嗽占四成。成人案例中僅四人出現嗅味覺異常,占比約百分之一,「並沒有很常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嗅味覺異常主要是感染Delta的症狀,英國發表報告中,已清楚將Delta和Omicron症狀異同區分,Omicron不容易發生嗅味覺異常,但也不敢說完全沒有,「她可能是極端案例」。截至廿二日共有二萬二二五六例本土個案,其中輕症或無症狀有二萬二一七一例、中症七十八例、重症七例。昨新增的重症患者,為六十多歲女性,曾打過三劑疫苗,發生抽搐、低血鈉症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確診若重症,呼吸道症狀較少,恐出現腦炎、敗血症或多重器官發炎等。成年人或老年人確診,多為呼吸道症狀,但也可能發生嚴重肺炎、抽搐、腦炎或神經系統併發症、全身性血栓等,施打疫苗雖說較不會重症,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整體數據顯示仍可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刑事局三名外勤人員昨天確診,其中一人出席前天的破案記者會,記者會上還有刑事局局長、副局長、主秘、及健保署長李伯璋,李前天下午原本要到行政院開會緊急取消。李昨快篩檢測為陰性,目前自我健康監測中。
-
2022-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輕重症如何辨別?小兒科醫師來解惑 重症早期恐有這些症狀
隨著孩童染疫人數增加,不少居家照護的家長憂心,不知該如何辨別孩童症狀的輕重,及是否有緊急就醫必要,市府今天防疫記者會上,找來高雄醫學大學小兒感染科醫師李杰明說明,孩童症狀觀察辦法,替家長釋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1至4月本土病例分析兒童0至19歲占確診個案20%,大部分都輕症,99.8%都輕症無症狀,僅0.2是中重度個案,比照美國兒童感染,同占19%和台灣差不多。本土疫情小朋友與成人症狀不同,小於12歲大部分是發燒咳嗽,成人青少年是喉嚨痛、咳嗽,症狀不典型難從症狀判斷,因此,任何發燒呼吸道症狀,則需透過就醫或快篩,來查出是否確診。至於該如何及早發現孩童重症,李杰明說,若小於1歲、神經相關疾病、代謝相關疾病、先天心臟病、肺部疾病、肥胖及早產兒等都是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重症的早期症狀則有高燒39度,意識出現變化、呼吸淺快、腹瀉嘔吐等,有這些早期症狀者,爾後變重症的可能性較高。李杰明建議,在家照護孩童,每天可算2到3次,每分鐘呼吸次數,11個月以下嬰兒大約每分鐘大於50次,1到4歲大於40,就是呼吸急促,可觀察呼吸時是否有胸凹及呼吸費力等現象,或透過膚色、唇色觀察是否缺氧,檢查四肢是否冰冷,或多換幾次尿布來觀察尿量,從中了解症狀與情況。因在家照護是現在政策方向,中央也訂出5大警訊表徵,6大緊急送醫條件,5大警訊出現任何1項就應該聯繫居家照護單位,或視訊診療或就醫;若出現6大緊急送醫的其中1項,就需撥打119或緊急送醫。李杰明還說,輕症兒童通常1周就康復,極少數染疫後,2至6周會出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但美國發生率10萬分之2,黃種人更少,若真出現罕病症狀,就需要就醫尋求協助。另家長可透過「兒童評估三角」,從A外觀,B呼吸及C循環來評估,兒童的狀況是否良好。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曝「確診數已非疫情控制指標」 應朝流感化做好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今天本土確診病例數恐逼近3千人。看著每天確診人數節節高升,防疫專家卻有不同解讀,台灣目前4至5月間的防疫現況,應屬於輕症適應期,也就是說,確診病例數已不再是觀察疫情控制與否的指標,而是要朝向疫情流感化超前部署,當抗病毒藥物價格更為降低後,民眾就不會再擔心新冠病毒的威脅。台大公衛學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說,從歐美國家、南韓等經驗,目前確診病例數已不再具有觀察疫情控制與否的指標功能,尤其是Omicron輕症化後,就如腸病毒、流感等疫情一樣,確診病例數應當作是預警功能,讓指揮中心做好準備的工作,而不是讓民眾感受數字節節上升,重點是要超前部署。陳秀熙說,走向疫情流感化的過程,須縮短居家隔離天數及縮小匡列對象範圍,此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如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確診患者,居家隔離天數應從10天,縮短為5天;第二、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若已接種第三劑疫苗,可以不用匡列居隔。第三、至於確診者第一圈以外的其他接觸者,若有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人,也不需要匡列;第四、如果是更外圍無法精準匡列的對象,就自我進行快篩監測。「如此作法可確保醫療量能,降低病毒從社區進入醫院的風險。」陳秀熙說,醫院是一定要守住的地方,必須確保加護病房使用率最低、住院率最優質化,讓重症死亡率維持在最低情形,如此才能在確診人數暴增的情形下,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保存醫療量能。此外,陳秀熙說,中央與地方一定要密切配合,這是最關鍵的地方,地方必須針對輕症患者嚴格分流,才能降低密集匡列所損失的社會成本,因此居家隔離的相關程序一定要簡化,中央必須下放權責,讓地方負起全責,而建立的協調平台必須運作順暢,一步步朝向疫情流感化的準備。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新北鬧疫苗荒! 預估周六後沒疫苗打
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快,3月22日後疫情逐漸升溫,本月開始確診人數急遽上升,民眾也紛紛前往施打疫苗避免確診,新北市長侯友宜昨說新北市疫苗庫存尚餘莫德納4.3萬劑、AZ 2千劑、高端2.1萬劑,對造現今每天約2萬5千人施打疫苗,衛生局坦言,本周六起新北將面臨無疫苗可打。衛生局資料統計,3月22日當天施打疫苗共9860人、自4月15日施打疫苗人數倍數成長、共26450人。具昨天疫苗剩餘數量約6萬6千劑,新北市衛生局估計,本周六後新北市將無疫苗可打。截至昨天上午10點,新北市疫苗覆蓋率為第1劑81.2%、第2劑77.3%、追加劑56.4%,接下來即將開放6至11歲幼童施打疫苗,疫苗存量不足令人感到憂心。衛生局對此表示,衛生局已向中央提出疫苗需求,但截至目前為止中央尚未告知何時撥入疫苗,一旦中央配發疫苗後,將立即派送醫院、診所,讓民眾施打疫苗。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關鍵!一表比較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
「充足的口服藥物是達到與病毒共存及減輕確診者恐慌的最重要解方,政府必須不惜代價使命必達。」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多次強調,口服藥物是成功減災的重要關鍵。新冠抗疫病毒藥物「輝瑞」跟「默沙東」之比較目前口服藥有兩種,分別是輝瑞的「Paxlovid」,還有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兩種處方藥皆可用於確診後可能發展成重症的族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12月陸續通過緊急授權使用。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在出現症狀的三天內服用輝瑞的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89%。以香港死亡人數達八千人計算,約可減少一成,即八百人的死亡風險。至於默沙東的Molnupiravir,起初報告顯示,在出現症狀的5天內服用,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則可降低約50%,但根據國外實際使用經驗,Molnupiravir降低重症或死亡風險約30%。Paxlovid由「Nirmatrelvir」和「Ritonavir」組成,Nirmatrelvir是蛋白酵素抑制劑,可暫時阻斷冠狀病毒繁殖所需的酵素,讓病毒無法複製;Ritonavir則可活化Nirmatrelvir,延長在體內的效用。但不過可能造成胃腸不適、肌肉痛和高血壓等,也和一些藥物可能會有交互作用。Molnupiravir是口服抗病毒藥物,也能阻止新冠病毒複製,主要是干擾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當病毒繁殖時,會將藥物送入病毒核醣核酸RNA裡,每次複製都會增加,最終導致突變過度,病毒完全複製,然後自行消失。上述這兩款口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轉都不在棘蛋白上,因此一般認為,面對Omicron變異株仍然有效。 衛福部食藥署於今年一月八日通過,「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專案輸入,是國內第一個取得緊急授權EUA,且在台進行臨床試驗,亞洲除日本,我是第二個使用該藥的國家。食藥署於一月十五日署宣布同意「Paxlovid」專案輸入。兩款抗病毒藥物皆適用於發病五天內輕中症患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四月十一日表示,已與輝瑞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70萬人份口服藥物Paxlovid採購合約,其中35萬人份藥物將於今年第二季前運抵國內。四月十四日時,指揮中心宣布「Paxlovid」到貨約4100人份,繼今年1月底到貨3200人份後,共計7300人份。陳時中說明,原本採購2萬人份的藥物,但參考先進國家口服藥物儲備情形,因此採購國內總人口3%數量的口服藥物,共70萬人份,其中35萬人份將於今年第二季前到貨,另35萬人份採開口式合約。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至於民眾如何取得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四月十一日公布輕症在家領藥方式,並不包括確診者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並非染疫就要吃藥,參考文獻適應症為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才需用藥,因此集中檢疫所可配發藥物,醫院也有醫師可開處方;未來若納入65歲以上也可輕症在家,才會有處方開藥和配發藥物機制。陳時中則表示,藥物的適應症對象,視情況隨時滾動修正。不過居家隔離時原本有慢性病需求者,指揮中心建置多元遠距醫療方案,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民眾可透過紙本或電子處方箋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宅取得藥品,或親友代為領藥。美國今年二月歸納重症高風險因子,詳列20大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等,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四月廿日表示,將盡快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準備好了嗎?藥師提醒必須有的6藥品醫材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破2千例,輕症居家照護措施陸續推出。藥師公會提醒家中可常備解熱止痛藥、止鼻水藥、止咳化痰藥、體溫計、血氧計等6種藥品醫材,做好身體監測和症狀緩解。消息一出,引起民眾搶購這些藥品醫材,許多藥品大熱銷,像乙醯胺酚解熱止痛藥、小兒退燒糖漿等都已售罄。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疫情期間社區藥局除提供送藥到府的服務外,疫情期間,包括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藥、電解質補充劑、體溫計、血氧計和維生素B、C等都是家中常備藥品品項。黃彥儒指出,Omicron常見的輕症症狀像一般感冒,如喉嚨痛、發燒、流鼻水。其中,乙醯胺酚成分解熱止痛藥如常見的普拿疼等,可用於喉嚨痛、發燒、頭痛時,緩解陣痛;若出現流鼻水症狀,則可使用抗組織胺緩解;如果有咳嗽以及出現有顏色的痰液,建議先服用化痰藥水或是錠劑。黃彥儒說,許多綜合感冒藥便是將上述三種藥品結合成複方販售,因此若有需要也可直接購買此類藥品。不過,應諮詢藥局藥師,避免重複服用、劑量過多,反造成肝臟負擔。除上呼吸道症狀外,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會伴隨腹瀉等症狀,因此可常備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減緩症狀;而為避免腹瀉到脫水,也可適時補充電解質。黃彥儒表示,「監控體溫和血氧」是輕症轉換成中、重症的重要指標,因此可常備體溫計、血氧計來監測生理數值和身體狀況;若無這些器材,也可觀察自身是否出現呼吸困難、喘,或是指甲、嘴唇發青的狀況,盡快送醫。至於維生素B、C主要是增加抵抗力,好讓患者可透過免疫力戰勝病毒,且這兩種維生素為水溶性,較易代謝,比較不傷身,因此也可作為疫情期間常備保健藥物品項。黃彥儒表示,購買常備藥品時可向藥師諮詢,了解藥品的服用劑量以及避免購買重複成分的藥品,也應針對不同的適用對象,如小朋友,選擇購買適合的劑量藥品。另外,可以每個人可以購買3到5天份的數量,不要囤貨,避免藥物放到過期。●更多防疫資訊請看「居家隔離大補帖」: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19/6232326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怎麼辦?應對步驟一次看
全台確診數不斷上升,因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傳染風險很高,輕症確診者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愈來愈多。若是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怎麼辦?《元氣網》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了解如何應對。【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如在居家隔離地點1.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您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電話連絡我的密切接觸者(在我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四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11. 留在家中等待公衛人員通知安排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註:指揮中心宣布,自4/20日起放寬有就醫或採檢需求之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交通運送方式,公告確診個案及同住居家隔離者緊急就醫交通方式,同意同住親友接送,或步行、自行駕騎車等自行前往方式為輔。>>【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如不在居家隔離地點我在工作場所或從事社交或戶外活動時接到衛生單位電話通知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該怎麼做?接到電話通知即發生效力,接到通知後:1. 配戴醫用口罩立即返家隔離。2. 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且應留在家中(或指揮中心、地方政府指定範圍內),禁止外出、不得出境或出國。3. 如果您不是在隔離地點接到通知,請您即刻以自行開車、騎車或步行等方式儘速返回隔離地點。4. 若您無法以上述方式返回,請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922,協助安排防疫車輛或安排就近隔離。>>【看更多】【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項若無適當保護,且相處時間超過 15 分鐘,即為密切接觸者,須進行居家隔離 10 天,並於匡列時及期滿時各做一次快篩。若快篩陽性並經 PCR 採檢陽性確診,則依據個別身體狀況是否符合居家照護條件,進入居家照護或配合衛生單位指示隔離/治療。若 PCR 採檢陰性,即持續注意隔離期間是否出現症狀,並在完成隔離後自主健康管理 7 天。(註:5/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僅限同住親友、同住室友,並取消電子圍籬措施;而醫院等職場、學校相關接觸者,按規定僅須採自主應變,不必再開居隔單,若符合無症狀、完成追加劑接種及快篩陰性三個條件,可正常工作、就學。)1. 如果您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四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曾有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 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6.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7. 在家自我隔離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於家中自我隔離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隔離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沒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向若為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需自我健康監測,若無必要行程避免外出,不要聚餐、聚會,等待該名密切接觸者採檢結果。若該名接觸者為陰性,即可解除自我健康監測正常生活,若該名接觸者為陽性,則轉為確診個案接觸者,依密切接觸者流程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如果您不是密切接觸者,則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10 天,如有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 一步檢測,並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居家照護確診個案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3. 轉院:醫院(合約)救護車、民間救護車。4. 返家隔離治療(含就醫後返家):依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返家(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5. 至醫院採檢: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居家隔離(同住之未確診者)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由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看更多】【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24 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 衛生福利部建構「健康益友 App」可免費下載使用,提供於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期間,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透過 APP 提出醫療諮詢申請。2. 有關「健康益友 App」操作流程,可於健康益友網頁(eucare.tw)或於 App 之會員中心頁面,參考操作手冊執行。3. 登錄平台後功能自動開通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功能,惟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對象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為避免資源排擠,系統將於 24 小時內核對確認居家隔離/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名單,未在名單中者將暫先停權。4. 本平台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合作,由急診專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全天 24 小時提供即時之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並協助介接消防局勤務指揮中心。5. 經醫師透過視訊評估(1) 立即送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情況穩定:居家休養。6. 若申請諮詢所在地縣市消防局未加入緊急醫療諮詢平台,將無法由此平台進行即時線上轉介及救護車派送,因此申請諮詢者倘有 119 緊急後送之醫療需求時,仍需自行撥打 119 聯繫勤指中心指派救護車協助送醫。→遠距門診醫療,可循以下 3 類方式辦理1. 全民健保視訊診療計畫:(1) 可至中央健康保險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因應 COVID-19 疫情之視訊診療」專區,查詢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撥打門診掛號專線或至該醫療機構提供之網頁,自行預約掛號。(2) 視訊診療門診的開設,仍需視各醫療機構之人力量能隨時變動,建議先電洽該醫療機構確認。(3) 須備有網路連線及視訊設備(如:手機、平板等),並依照醫療院所指示,下載所需視訊 App(如:LINE、Webex 等)。2. 縣市政府居家照護診療計畫:由各地方政府擬訂計畫因地制宜指定醫院或診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服務,同時搭配主責醫院(或診所)、負責藥局或釋出處方箋等方式,由藥師調劑提供藥物,並以通訊方式提供用藥指導及諮詢服務。3. 衛生福利部遠距醫療診療方案:(1)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可下載「健康益友App」,申請居家隔離檢疫方案,進行視訊診療門診預約。平台提供視訊看診、開立及交付電子處方箋等功能。(2) 由指定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提供居家照護 COVID-19 確診個案遠距醫療門診診療服務。(3) 各縣市政府倘需將居家照護計畫中,實施視訊診療之醫院或診所名單納入「健康益友 App」,可洽醫事司協助。>>【看更多】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柯文哲估700萬人染疫 專家嘆:北市苦防 結果遍地烽火
國內本土疫情多點爆發,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坦言,台灣累計百萬例確診不無可能,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出,台灣預計700萬人染疫。對於確診數字的推算,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璩大成今表示,以疫苗覆蓋率70%來說,剩餘的30%全染疫,疫情才恐結束,換算台灣總人口數30%約為700萬。北市聯醫總院長璩大成今在北市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報告時,議員林世宗提及,目前確診者平均99.6%為輕症或無症狀,但如果重症比例提高,該如何因應?璩大成坦言,以0.5%重症來說,乘上染疫母數,預估全國約有2.3萬人重症,其中北市就有2600人,平均每日50人重症,「光這樣就受不了」。議員李慶元質疑,柯文哲日前受訪時表示,若以南韓累計確診人數達總人口的3成來換算,台灣應有700萬人染疫,這樣的數字是如何推論及有無預估發生的時間?璩大成解釋,南韓確診人數達總人口數3成,而台灣總人口數的3成約700萬人;針對預估時間,璩說,疫苗覆蓋率通常打到7至8成就要偷笑,觀察國外疫情變化速度,平均約4至8周曲線才會達到高峰而後轉折,也就是說,台灣最快2個月會有700萬人確診。璩大成進一步說明,這波疫情已超越去年疫況,對照R0值與Rt值並同步畫一條曲線,Rt值代表每個確診者傳染的人數,理論上Rt值應在確診人數前上升,該數值越大、確診數也會越高,但這波疫情卻反過來,Rt值落後確診數。璩大成說,大家都知道Omicron變異株比Delta變異株傳染力更快,但為何這波疫情R0值不高?顯示疫苗有效、公衛速度快,因此R0值沒衝上去,呼籲民眾要持續打疫苗,但確診數卻持續上升,顯示社區有多發且不可收拾,「我用詞比較直接,源頭太多,已遍地烽火,北市防得這麼慘烈、苦首多日,結果花蓮、基隆疫情爆掉」。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症童 疑感染多種病毒
新北市二歲幼童確診重症引發關注。部立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表示,病毒在該孩童身上進展快速、罕見及嚴重是過去都沒有的案例,懷疑可能有合併其他病毒感染,除與台大兒科重症相關醫師會診討論,昨天已進行第三次抗病毒藥物。程毅君指出,使用抗病毒藥物在臨床評估上雖有些疑慮,但考量病程快速及嚴重,跟幼童父母充分溝通後,周六給予第一劑抗病毒藥物治療;雙和與台大醫療團隊都懷疑,幼童有合併其他病毒感染可能性,緊急進行相關檢驗。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則發文表示,「抽搐」恐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家長特別注意。
-
2022-04-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居家照護確診親人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畏寒、發燒、頭痛等症狀如同加強版宿醉
當Omicron崛起時,兩條線早晚要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老婆確診 兩人一同在家隔離上周一,老婆開始有感冒症狀,雖然快篩結果是「陰性」,但隨著症狀愈來愈嚴重,當時深覺恐難倖免;果然,周三再次檢驗,萬惡的第二條線就浮現了。而我則是僥倖地仍只有一線。根據澳洲政府規定,我們必須自主上報陽性檢驗結果,接下來所有的家戶成員,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得自行居家隔離七天,不得外出;這不難,難的是我們仍得採取所有可能的彼此「隔離」措施,這就比不可能的任務還難。我們租屋處,是一間僅有兩臥房、一客廳、一盥洗的16坪的單元房(Unit),我們雖可分居各一間臥房,但客廳與盥洗室如何區隔?討論結果,只能委屈老婆在主臥房封關;當她要進出盥洗室時,我得躲入客房。結束盥洗時,先拿稀釋酒精噴灑消毒整間盥洗室後,再進入主臥室繼續封關。負責煮食的我,把餐點送到房間門口後,先敲門示意,然後躲回客房,等幾秒鐘後,她再開門取餐。有任何事情需要溝通,就靠電話聯絡。是的,同個屋簷下,兩人還得靠Messenger 互傳訊息或者電話聯絡。就這樣王不見王過了三天,老婆症狀一度好轉,想必是打了三劑疫苗的效果發揮,看來接下來可以輕鬆以對。可人呀,偏就不能得意,第三天她突然鬧肚子,整個人突然又虛弱下去,只得緊急詢問當地護士朋友應對策略。重新調理飲食,總算讓她在第五天又逐漸恢復元氣。本來以為,再過兩天,兩人都可以出關解封。可人呀,偏就不能得意,換我開始鼻咽緊繃、腫痛,但是說也奇怪,這症狀不到半天就會自己消失,雖然有那麼一點點僥倖,但我心裡有數,Omicron傳染力極強並非浪得虛名,當下只能盡量讓自己的第二條線愈慢出現愈好。老婆出關前一天 換我驗出二條線這周一,就在老婆出關前一天,果真換我驗出兩條線。當夜,畏寒,接著發燒。第二天,最難受的就是頭痛,好似有人拿著鐵鎚不斷敲著已經繃緊的頭,讓縮水的腦子在頭殼內不斷地搖晃撞擊,那種劇烈的痛苦,直如「加強版的宿醉」,令人難以忍受。難以忍受到很想抓狂大叫,但是身體就像電力只剩1%那種孱弱無力,又怎有力氣吼叫?所以連續三天,一直靠吃普拿疼,勉強在疲憊彌留狀態下入睡。這過程到底怎麼一回事,我也記不得了,幸好時光荏苒,就這樣捱到了第四天,我現在可以坐在電腦前打字了。果真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心想,除了兩人都打了三劑疫苗以外,幸好我們兩人是前後確診,還可以一個蘿蔔蹲完另一個蹲。如果兩顆蘿蔔要一起蹲,那就直接躺下甭蹲了。如果說,是靠什麼度過這次確診,除了疫苗,大概就是普拿疼與溫開水了。至於要不要看醫師?有沒有什「Paxlovid」口服藥?沒有,我們一度打電話給診所,想透過電話問診聯絡家庭醫師,看看能否取得什麼口服藥;接線小姐直接打臉,口氣就是一副有什麼需要大驚小怪?直說待在家裡休息就好,別來亂。查了州政府的網站,也是要我們自主通報後,在家休息,還強調居隔七天後,也不必再檢測就可以外出。去年,州政府還會派人到府暗察,確認你是否有乖乖地關在家,否則祭出鉅額罰單;今年,根本「隨便你」;不誇張,查一下官網數據,加上陸續一些防護措施的解禁,不難發現這裡的政府決定與病毒共存的態度非常堅定。州府用這招 變相「逼迫」打疫苗去年10月29日,就在維州的「兩劑疫苗施打普及率達80%」後,維州政府解除一連串的禁令,包括室外不需戴口罩、開放零售店面恢復營業(酒吧、健身房、餐館、髮廊)、大型活動等,但前提是所有人進出各類場所時,仍得用App check-in,並出示疫苗施打證明(疫苗護照)給場所管理人查驗,否則場所管理人可以拒絕你入內。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秀出你的疫苗護照,基本上你哪裡也去不了,特別是你無法去超市,也不能去餐館;如果你不能去超市,你就不能採買日常用品與食物;你不能採買,三餐怎麼辦?天天叫外送披薩?還是在後院自己種菜?州府就是用這一招來變相「逼迫」民眾施打疫苗。而當時,日增新例依舊高達1419(31/OCT/2021)。沒錯,維州一天新增一千四百多例,結果州府的對應策略是宣布解禁一堆措施,上述的那些措施。今年元月七日,維州新增案例高達5萬多(7/Jan/2022; 51164例,為前一日的PCR數與數天累計的快篩數兩者相加;主因7日為快篩匯報系統首日上線,但民眾上傳快篩資料已多日),你沒看錯,5萬多,但新聞已經不再聽聞任何有關「封城」的字眼,到了二月,每日新增案例數「總算下降」到六、七千例,結果,州府索性就連室內也有條件開放不用戴口罩了。即便新增案例依舊嚇人,你看到的卻是跨州旅行開放,澳洲足球開打,F1 重新登場,電視又開始一堆復活節促銷廣告,機場人潮爆滿一片混亂,且州府宣導的不再是衛生防護,而是假期旅遊交通安全。目前,維州日增新例仍在萬餘,14日是10462例,但現在進入各類餐館、室內場所,鮮有人會向你要求查驗疫苗護照,一切彷彿已經回到「前Covid狀態」。所以,我說面對疫情,州府有點隨便你,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感謝鄰居 封關時雪中送炭話說回來,州府可以懶得理你,診所可以懶得理你,只要鄰居沒有拋棄你!這次封關,真的要感謝隔壁洋人鄰居蜜雪兒大姊,老婆封關第二天,我傳訊息給蜜雪兒,問問她有沒有要出門去超市,如果有的話,「可否幫我們帶一袋檸檬?」因為老婆確診,想要喝檸檬水,可是我們不能外出。五分鐘不到,這位大姊居然便開車出去,十分鐘後,一袋黃檸檬就送到門口。第三天,她又跑了一趟超市,幫我們採買青菜、水果等,還不斷跟我說,有需要什麼儘管吩咐她。前幾天還幫我們拉垃圾桶(在澳洲,集運垃圾當天,你自己推垃圾桶到大街上,垃圾車收完垃圾後,你再把桶子拉回自家)。總說遠親不如近鄰,真的沒錯。當然,出外靠朋友,這些天墨爾本的幾位台籍好友不斷透過訊息關切,令人銘感五內,澳客夫妻來墨七年,憑藉著些許運氣之外,就是身邊的一堆貴人,不管是在台的,還是在澳的,都是我倆前世修來的福氣!(補充說明:其實,這裡的政府不是真的「隨便你」,我只是想要強調州府那套與病毒共存的態度已然定調,他們只要求民眾在確診後務必待在家裡休息,其餘就靠一整套配套措施來配合,例如,區域醫院會不斷傳簡訊給我,要我回報每一天的健康狀況,如果沒有回報,他就會打電話來查問,而且問得很細。如果我因為居隔而無法上工,失去收入,也可以向州政府申請經濟補助;日常生活需要靠人幫忙打點,或者精神壓力不勝負荷等,都可透過專線電話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