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Omega-6
共找到
62
筆 文章
-
-
2023-07-02 養生.聰明飲食
動物性和植物性Omega-3脂肪酸哪個比較重要?教授這麼說
我在2017-2-13發表再談「亞蔴籽油,魚油」,讀者Hiro在2023-6-15回應:「教授您好,前一篇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的文章裡有段:『對人類而言,ALA本身並無促進健康的作用。EPA和DHA,尤其是DHA,則對促進人類健康至關重要。』想請教幾個問題,請教授釋疑。謝謝」他總共提出6個問題,但我今天就只回答前3個。剩下的三個,我會考慮寫另一篇文章來回答。讀者Hiro的前三個問題是:①DHA比EPA重要的理由是?②其他像DPA等對人類健康有無幫助?③ALA本身無促進健康的作用,但是否與ω-6脂肪酸競爭合成酵素(desaturase)這點有必要攝取ω-3的源頭ALA?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就必須先簡單解釋ALA、EPA、DHA、DPA。ALA:ALA是alpha-linolenic acid(α-亞麻酸)的縮寫。它的化學名是octadecatr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它是植物性的omega-3(ω-3或n-3),有大量的研究,但目前被認為對健康的益處是非常有限。EPA:EPA是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的縮寫。它是動物性的omega-3,主要來源是脂肪豐富的海魚,例如鮭魚。它也有大量的研究,而目前被認為對健康的益處是非常顯著。DHA:DHA是docosahexaeno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 的縮寫。它也是動物性的omega-3,主要來源也是脂肪豐富的海魚。它也有大量的研究,但普遍被認為是比EPA對健康更重要。DPA:DPA是do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五烯酸)的縮寫。它也是動物性的omega-3,主要來源也是脂肪豐富的海魚,但卻是在近幾年才開始被重視。有關DHA比EPA重要的理由,我們先來看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表的Omega-3 Fatty Acids-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Omega-3 脂肪酸 – 給衛生專業人員的說明書):Omega-3 作為構成細胞膜結構的磷脂的成分,在體內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 DHA,它在視網膜、大腦和精子中含量特別高。接下來我們來看兩篇論文的文摘:2015年:Long-chain omega-3 fatty acids and the brain: a review of the independent and shared effects of EPA, DPA and DHA(長鏈 omega-3 脂肪酸和大腦:EPA、DPA 和 DHA 的獨立和共同作用綜述)。在使用 EPA 的臨床試驗中一致地報告了對情緒障礙的有益影響;然而,對於阿茲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重點一直放在 DHA 上。DHA 在數量上是大腦中最重要的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因此也是研究最多的。2018年:Very long-chain n-3 fatty acids and human health: fact, fiction and the future(極長鏈 n-3 脂肪酸與人類健康:事實、虛構與未來)。DHA 在大腦和眼睛的發育和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EPA 和 DHA 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與某些健康或臨床益處相關,特別是與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和神經認知功能相關。有關DPA對人類健康有無幫助,我們來看上面那篇2015年論文的文摘:而直到最近,高純度 DPA 製劑的可用性一直非常有限,限制了對其影響的研究。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EPA、DPA 和 DHA 具有獨立和共同的作用。有關「ALA本身無促進健康的作用,但是否與ω-6脂肪酸競爭合成酵素(desaturase)這點有必要攝取ω-3的源頭ALA?」,我需要先解釋「ω-3與ω-6競爭合成酵素(desaturase)」。(註:ω-6就是omega-6,而ω-3就是omega-3)我在2020-5-11發表的多吃omega-3,少吃omega-6?裡面有說:「有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飲食比起過去含有較高的Omega-6/Omega-3比例,而這似乎是跟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有正向的關聯性。而根據這樣的思維,就衍生出一套Omega-3有益健康,Omega-6有害健康的理論。……但這並非醫學界的共識。」短鏈的Omega-3(ALA)在轉化成較長鏈的Omega-3(EPA)時需要一個叫做desaturase 的酵素。短鏈的Omega-6(linoleic acid ,LA)在轉化成較長鏈的Omega-6(gamma-linolenic acid,GLA)時也需要同一個desaturase 。也就是說,Omega-3和Omega-6的轉化存在著一種競爭關係,而這就就衍生出「攝取ALA可以減少Omega-6對健康的危害」這麼一個論調。這就是為什麼讀者Hiro會提出「ALA本身無促進健康的作用,但是否與ω-6脂肪酸競爭合成酵素(desaturase)這點有必要攝取ω-3的源頭ALA?」這麼一個問題。事實上,「Omega-3有益健康,Omega-6有害健康」這個理論是有爭議的。有人甚至還擔心會有Omega-6攝取不足的問題(請看我在2018-10-3發表的必需脂肪酸GLA)。我在多吃omega-3,少吃omega-6?的結尾說:「不管如何,所有這些叫人家要多吃這個,少吃那個的學術論文或網路文章,都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吃是一回事,如何利用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是整天躺著,那吃再多的魚油也不會讓你更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持之以恆的運動。這樣才能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成肌肉,而不是肥油。」原文:Omega-3脂肪酸ALA/EPA/DHA/DPA,哪個重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什麼時候吃?飯前還是飯後吃?「魚油」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項一次看
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魚油富含Omega-3,由以DHA和EPA組成,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不少民眾會選擇日常服用魚油當保健食品,對於魚油,大家常見QA有:魚油什麼時候吃?建議早上吃、晚上吃還是睡前吃?魚油有副作用嗎?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本篇將解答您所有疑惑。魚油成分組成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DHA:具有保護腦神經及視神經、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孕期及產後營養、活絡思緒等作用。●EPA:具有促進新陳代謝、輔助改善憂鬱症、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等作用。魚油功效和好處有哪些?根據《微笑藥師網》發文指出,Omega-3雖然可以減少血小板凝集、避免血栓產生,但是如果攝取過量Omeaga-3,易導致Omega-3和Omega-6比例失衡,反而降低血液凝結及細胞發炎的防禦能力,藥師建議Omega-3與Omega-6維持1:1平衡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瞭解上述魚油成分組成後,魚油功效如下:1. 保護腦神經或視神經DHA可以通過血腦障壁並抵達腦神經及視神經,為神經細胞膜重要的主成分之一。如果想要保護腦神經/視神經及孕期/產後補充營養,挑選DHA為主的魚油較合適。2. 提升記憶力、反應速度,提供腦血氧含量根據文獻指出,健康成人每天補充DHA、EPA,有助提升認知與記憶力、反應速度,並提高腦血氧含量。3. 改善乾眼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700-3,000毫克DHA+EPA助改善眼乾狀況,並且補充劑量愈高,改善效果愈明顯。但是《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Ophthalmology》發表的研究顯示,每天補充1,000毫克 Omega-3脂肪酸無法降低乾眼症的發生率。4. 改善血脂肪補充足量的DHA或EPA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但針對心血管保健,EPA保健效果優於DHA。5. 輔助改善憂鬱症Omega 3含有DHA和EPA,可以強化大腦細胞膜及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改善情緒控制。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者,可挑選EPA含量較高之產品,有助情緒穩定。目前《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建議:抗鬱藥物與Omega-3脂肪酸合併使用、選用單方EPA或EPA>DHA的複方組合魚油配方、及每日建議劑量為含有1-2g EPA之配方。6. 抗發炎魚油成份,除了omega-3還有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魚油濃度愈高,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占比就愈低,對身體負擔就愈少,抗發炎效果愈好。Q1、魚油什麼時候吃?可以空腹吃嗎?魚油Omega-3為脂溶性營養素,可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提高吸收度,建議在飯後吃魚油較有效。如果想要空腹服用,微笑藥師建議搭配含有肪脂酶的產品,可有效增加魚油的吸收度。Q2、魚油有副作用嗎?魚油副作用包含胃部灼熱感、脹氣、腹瀉、噁心與嘔吐等,然而飯後食用魚油可減低副作用發生。服用魚油可能有增加出血風險,也有降血壓的效果,因此建議以下族群應諮詢醫師後再進行服用:1. 凝血功能問題2. 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抗凝血藥物等3. 懷孕30週以上也建議避免4. 術前2週暫停使用5. 有魚、蝦過敏者Q3、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維他命C為水溶性,空腹或飯後都可以補充,若想和搭配魚油一起服用,可選擇飯後補充。魚油主要功能為降低發炎反應,可與藥品及保健食品搭配使用,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0-500毫克Omega-3,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建議每日補充1000毫克。Q4、魚油可以咬破嗎?若魚油為腸溶劑型的膠囊,建議不要咬破;若是一般膠囊,則可以咬破服用,膠囊咬破與否,不影響omega-3吸收率,但咬破膠囊時,若魚油未經除臭/脫臭處理,可能會滿口腥味。若膠囊顆粒太大不易吞服,可將魚油擠入牛奶或其他液體食物中食用。Q5、可以從食物攝取Omega-3嗎?一定要吃魚油嗎?一定要吃魚油嗎?「多吃魚」可不可以?根據《微笑藥師網》解釋,吃魚能攝取到Omega-3不飽和脂肪、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但高溫料理,Omega-3 油脂易變質,建議魚類理想料理方法為清蒸。此外也要考慮購買魚類是否新鮮、安全,以及是否符合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污染等檢驗標準。【參考資料】微笑藥師-2023魚油挑選攻略與市售產品評比微笑藥師-魚油怎麼吃才對?每日穩定補充是要點【延伸閱讀】 蹲下再站起來會頭暈,其實不是貧血!一次搞懂貧血的6大錯誤認知
-
2023-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葡萄籽油不適合炒,沙拉油別用來油炸!營養師教你依烹調方式選油
不管是涼拌、煎、炒、油炸都用同一種油?一瓶油用到底雖然方便,但不同的油品都有它的優缺點,若誤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沙拉油拿來油炸,可是會產生不利健康的致癌物質。不妨將「烹調方式」以及「油品特性」當作選油依據,讓你吃得健康又美味。1、涼拌適合使用發煙點低、易變質、富含營養價值的各種冷壓初榨植物油,特別是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品,如亞麻仁油、紫蘇油、印加果油等,有助平衡現代人Omega-6脂肪酸攝取過量問題,Omega-3脂肪酸在45℃會開始裂解,涼拌或生飲最適合。其他發煙點較高的苦茶油、酪梨油、芝麻油等日常炒菜用油,也可以涼拌。2、炒菜、香煎一般家庭炒菜、香煎或爆香,宜挑選結構相對穩定、發煙點高的油品。建議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含量較高的油品,這類油品發煙點高,也比較穩定,如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芥花油等,適合200℃以內小火煎煮;若購買冷壓初榨高品質的用油,儘管發煙點高,仍建議生飲或用於沙拉,減少高溫影響油脂的營養價值。3、低溫水炒常見的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葡萄籽油,發煙點可達200℃,但不適合拿來煎炒或爆香,因為它們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含量超過六成,在高溫下容易變質。若要使用這些油品炒菜,建議可加水變成低溫「水炒法」,降低油脂裂變機會。4、高溫油炸用來油炸的油,必須選擇穩定性高、耐高溫的油脂,建議選擇動物性油脂如豬油、牛油,或植物性椰子油或棕櫚油。但不能使用像沙拉油、玉米油、葵花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否則會造成油品劣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2 名人.好食課
豆漿、豆腐、豆皮…哪種蛋白質含量高?詳解常見黃豆製品加工方式及營養價值
『豆魚蛋肉一掌心』,你聽過國民健康署推廣「我的餐盤」裡的這句口訣嗎?字首的第一個豆字就是黃豆與黃豆製品,是政府為了提倡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而設計的口訣順序呢!黃豆又稱為大豆,東方對於黃豆的使用歷史悠久,從整顆直接入菜的黃豆飯,到經過磨製、熬煮、發酵製成各種你說的出口、叫不出名的好料,證明了黃豆的變化性與可塑性,凸顯了我們對黃豆及黃豆製品的喜愛與依賴,更成為素食者、運動族、病中患者們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黃豆的營養價值黃豆的營養價值高,大豆蛋白在人體中利用率高,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是植物性食材中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大豆油脂除了沒有膽固醇外,內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平衡我們日常攝取的脂肪酸比例,同時亦含有卵磷脂,可作為食品乳化劑;高膳食纖維、豐富的植化素特性更是近代保健食品的寵兒。近代更因為食品加工技術提升,除了獲得黃豆的蛋白質營養外,我們可以透過萃取取得大豆沙拉油,經過脫油、純化獲得大豆蛋白,甚至進一步的擠壓、塑形將黃豆變成素肉。接下來,營養師將帶您了解十種常見豆製品的營養價值!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一:豆漿整理一:加工方式豆漿是營養師較長推薦的飲品之一,黃豆在經過浸泡、加水研磨、煮沸與過濾,即可獲得豆漿。如果在家裡做豆漿,建議可以先將黃豆洗淨後以50度熱水泡隔夜,可以獲得更多高活性的大豆異黃酮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豆漿中含有大豆蛋白,但因為水分較多使得蛋白質含量相對其他豆製品低一些,100毫升的豆漿大約為3.3克,喝一杯豆漿大概等於兩指幅大小的瘦肉。大豆蛋白可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胺基酸,且有特殊胜肽能具有降血壓、改善血脂等功效大豆異黃酮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因為人體無法吸收,所以屬於低活性,因此別想用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幫助改善停經症候群。但可以透過泡熱水隔夜增加高活性大豆異黃酮的含量。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二:板豆腐、豆干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加入凝固劑,待其蛋白質沉澱後壓製成型。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相較於豆漿,因為板豆腐與豆干較為紮實,所以大豆蛋白的含量會高於豆漿。鈣質板豆腐與豆干的鈣質,幾乎並非來自於黃豆,而是來自其使用的食用石膏(凝固劑),研究顯示板豆腐與豆干中所使用的食用石膏,其鈣質吸收率不輸牛奶,因此是素食者非常好的鈣質來源。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三:嫩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混入葡萄糖酸內酯後注入模型中封膜,等待其慢慢成形。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嫩豆腐因為含水量較高,所以蛋白質的含量含量較板豆腐、豆干來得少,大概只有50%,但也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鈣質由於嫩豆腐使用的凝固劑為葡萄糖酸內酯,此凝固劑不含鈣,因此嫩豆腐是沒辦法補鈣的。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四:鹽滷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點入鹽滷,待其蛋白質沉澱後壓製成型,加工流程與板豆腐相似。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鹽滷豆腐也是富含大豆蛋白,且質地接近版豆腐,因此蛋白質含量與版豆腐相差無幾。鈣質但因為鹽滷豆腐是凝固劑並非食用石膏,而是通常為鎂離子的鹽滷,因此鹽滷豆腐也是沒辦法補充鈣質。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五:百頁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百頁豆腐是使用大豆蛋白、沙拉油、調味劑與凝固劑等混合而成整理二:營養價值除含有部分大豆蛋白以外,因為加入大量沙拉油,所以在熱量佔比上,油脂大約佔了50%,因此是屬於油脂含量高的豆製品,比較容易會有熱量負擔的問題。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六:凍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板豆腐送入冷凍冰箱中,當豆腐中的水份因為結冰而膨脹,會撐破原有的板豆腐結構而形成孔洞狀整理二:營養價值因為來自於板豆腐,因此凍豆腐的營養素與板豆腐相似,但因為去除了水分重量,所以每單位重量的凍豆腐,蛋白質含量會高於板豆腐。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七:豆皮整理一:加工方式加熱的豆漿表面會形成薄膜,將薄膜撈起晾乾,即為濕豆皮,後續可依需求再透過乾燥、油炸等方式製成不同豆皮製品。整理二:營養價值豆皮因為屬於是豆漿拉起的物質,主要也為蛋白質成份。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八:味噌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洗淨煮熟放冷後,加入麴菌發酵而成整理二:營養價值味噌因為經過發酵,所以會有麴菌代謝物,研究認為常吃味噌的族群,癌症、高血壓、中風罹患風險較低,可能與發酵後的短鏈胜肽有關,但因為味噌可能會加入更多的鹽,因此可能會抵銷原有大豆發酵物的抗高血壓與中風效果。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九:豆腐乳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板豆腐切塊放入殺菌好的容器中,並接入麴菌等待其他發酵。整理二:營養價值由於是經過發酵,因此功效接近於味噌,但因為屬於搭配的調料,且還會再加入鹽等調味劑,因此並不要過度追求或吹捧豆腐乳的健康功效,有可能會被其他成分抵銷。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十:大豆沙拉油整理一:加工方式沙拉油是在黃豆粉中通入己烷,透過己烷對油脂的親和力將黃豆的油脂帶出,後續再透過精煉步驟即可將己烷去除整理二:營養價值沙拉油主要提供兩種必需脂肪酸,而且其omega-3與omega-6的比值約為1:6,是其他植物油較難以達到的比例,因此沙拉油亦可作為我們平常餐點所使用的油脂。結語⟫黃豆製品非常多,本次介紹了10種常見的大豆製品給大家認識,另外也別忘記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原則,在挑選時可以多以黃豆製品的食物為優先,可以得到大豆的營養以外,減少了肉類的飽和脂肪酸或紅肉的問題,也更會有永續保育的概念!【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十種常見黃豆製品加工、營養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1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胡椒粉都有毒?健康檢查肝指數過高怎麼辦?12種食物自帶排毒解毒力
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因為當肝功能異常時,多半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的,因此,護肝要從平日的飲食做起。營養師程涵宇特別在臉書粉絲團貼文,”真護肝科學飲食排毒法!護肝保肝降低GOT GPT”。程涵宇表示,這篇除了想跟大家說脂肪肝、肝指數高這種問題飲食怎麼解之外,在農心泡麵、東南亞泡麵,甚至胡椒粉都能驗出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的現在,解毒大工廠肝臟更是要顧好好,教大家怎麼自帶排毒解毒力!除了是身體最大的解毒工廠,也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和分泌!肝臟能夠把藥物、致癌物、食品添加物、環境汙染物等原來不屬於身體組成成分的外來物質轉化為無毒!護肝多吃這些食物這篇整理了4大飲食秘訣,自帶肝排毒解毒力,用食物就能輕鬆照顧肝臟健康!1.多吃菜 降低肝癌風險✔蔬菜|每天多吃100g菜菜,肝癌風險降低8%✔生大蒜|大蒜富含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植化素。每週食用生大蒜超過 7 次的男性患脂肪肝的風險最高可降低 29%,生大蒜的攝入量與降低患肝癌的風險有關。✔咖啡|抗菌、益生元、抗炎、抗氧化、抗血脂、抗肥胖、抗糖尿病和心血管保護特性。幾項研究還表明,攝入咖啡可以降低肝病(包括纖維化、肝硬化和癌症)的發病率✔綠茶|增加綠茶攝攝取抗氧化可能對肝癌具有預防作用。2.人蔘 護肝抗發炎✔人蔘|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減少病毒、毒素和酒精造成的損害。✔薑黃|降低脂肪肝和肝臟發炎✔巧克力|可可多助脂肪肝患者增加抗氧化活性。3.豆類 調整肝指數降GOT✔豆類|例如黃豆、鷹嘴豆,含有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多吃豆類搭配低熱量飲食幫助降GOT,每天喝一杯無糖豆漿也超簡單!✔生薑|降GOT、GPT、降血糖、抗氧化。✔益生元|改善GOT、GPT,及胰島素阻抗。益生元纖維是一組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存在於大蒜、蘆筍、韭菜、菊苣根和洋蔥中。4.橄欖油 抗脂肪肝✔特級初榨橄欖油 (EVOO)|減少脂肪肝、肝細胞腫脹、纖維化和防止脂肪過氧化。✔omega-3 魚|推薦的 omega-3/omega-6 比例應小於 1:4,12週改善脂肪肝。避免吃這些食物1.含糖飲料|增加脂肪肝風險2.飽和脂肪(肥肉、奶油、紅肉)|影響肝臟健康3.香腸火腿加工肉|鈉含量高以及含有防腐劑、添加物、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與脂肪肝疾肝病死亡率有關。4.反式脂肪(餅乾、脂肪抹醬)|與脂肪肝、肝壞死性發炎有關5.酒|90%的酒精要經過肝臟代謝,不管是哪種酒都要少喝,長期喝酒會造成肝炎。  本文資料來源:程涵宇營養師臉書粉絲團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7 養生.聰明飲食
6種常見豆製品比較 「這種」證實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
「豆魚蛋肉」是人體補充蛋白質的主要食物,豆類被國健署放在口訣中第一個字,可見其營養價值不容小覷。大豆蛋白在人體的利用率高,且「零膽固醇」,適合所有人食用。不過,琳瑯滿目的豆製品,營養價值也大不同。1.豆漿豆漿由黃豆或黑豆經浸泡、加水研磨、煮沸過濾而成,蛋白質含量甚至比同分量的牛奶還高,而且沒有常見牛奶需擔心的乳糖、膽固醇等問題。自己攪打豆漿、不濾渣的營養價值最高;若要選購,則建議無糖或低糖豆漿,避免攝取過多糖分。2.傳統豆腐(板豆腐)板豆腐是豆漿加入凝固劑變性成固體,去除水分而成。添加石膏(硫酸鈣)的板豆腐,鈣質較多,可幫助維持牙齒、骨骼健康;添加鹽滷(氯化鎂)則可以補鎂,有助肌肉、神經、精神鎮定功能。3.豆干小吃店、滷味店必點的豆干,與傳統豆腐作法一樣,只是水分去除較多,在相同重量下,其蛋白質、鈣、鎂含量都比傳統豆腐多,營養密度更高。豆干允許添加食用色素,建議購買無添加色素的白色豆干更健康。4.豆花豆花製程與板豆腐一樣,只是石膏或鹽滷的比率較低,比豆腐保留更多水分。雖然吃豆花較健康,但選擇配料時,應盡量選擇綠豆、紅豆、花豆、愛玉、薏仁、地瓜、芋頭等天然食材;湯底建議無糖豆漿或牛奶取代糖水。5.納豆納豆是黃豆透過好菌發酵而成,有特殊氣味及黏性,保有黃豆的營養價值,還多出維生素K、蛋白酶、澱粉酶、脂酶及纖維素酶等各種酵素與益生菌。納豆所含納豆激酶(Nattokinase)被證實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6.沙拉油又名大豆沙拉油,黃豆經脫殼、壓片後萃取,再經精煉、去除雜質製成,是經濟實惠的油品;主要含Omega-6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適合簡單的油炒、油煎。不過,若Omega-6攝取過量,容易會造成發炎,平時應以其他富含Omega-3或9的油品搭配使用,如橄欖油、亞麻仁油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1 焦點.元氣新聞
EPA魚油和DHA魚油一樣嗎?魚油種類、功效、挑選重點大解析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因為工作忙碌導致三餐不定時,或只能挑選高油高鹽的快餐果腹,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養分。近年來,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因此興起,主打能讓人快速便利的補充營養,其中EPA魚油便是備受推崇的保健食品之一。然而市面上魚油產品種類繁多,到底魚油成分中的EPA、DHA是什麼?不同EPA、DHA比例的魚油又有什麼差別?EPA功效、DHA功效如何?本文將為您解析以上重點,並告訴您挑選魚油時的5大關鍵,助您選擇自己及家人適合補充的魚油產品。魚油中的Omega-3有什麼作用?EPA、DHA是什麼?魚油顧名思義,是從富含脂肪的魚類提取出來的油脂,而常聽到魚油中的Omega-3有什麼樣的作用?魚油內的成分EPA、DHA又是什麼?以下分別為您介紹:主要的魚油成分: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由EPA和DHA組成,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靠飲食攝取補充,而魚油中的Omega-3比起植物來源的Omega-3更容易被人體轉換利用。由於現代人大多都是外食族,容易從餐廳常用的沙拉油、大豆油等攝取過多Omega-6,讓體內脂肪酸失衡,進而加重身體負擔或導致其他疾病。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Omega-3與Omega-6的攝取比例應為1:1,因此平日可以補充魚油來平衡脂肪酸的攝取。Omega-3成分1:EPAEPA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化學結構上含有20碳和5個雙鍵的脂肪酸,一般縮寫為C20:5,ω-3。EPA有助於循環暢快、調整體質,且可以透過酵素反應進一步代謝生成DHA。Omega-3成分2:DHA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化學結構上含有22碳和6個雙鍵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般縮寫為C22:6,ω-3。DHA有助於思緒靈活、改善乾眼不適和預防阿茲海默症。為什麼要吃魚油?EPA功效、DHA功效有哪些?除了平衡脂肪酸攝取外,吃魚油還有許多其他功效,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也因此許多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認為魚油是很重要的保健食品。而根據營養成分不同,魚油的功效也會略有差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5大EPA功效告訴你EPA的整體功效大致可歸類為以下5點:1.抗憂鬱根據研究調查發現,Omega-3攝取量與憂鬱症發生的風險呈現負相關,因此攝取EPA有助於保持心情暢快,並降低憂鬱症發生機率。2.預防心血管疾病EPA主要作用於心血管,可阻擋血管內皮受自由基攻擊,預防血管硬化,幫助身體維持活力及健康。3.抗發炎EPA被稱為天然的抗發炎劑,適量攝取能降低發炎反應。4.改善專注力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補充EPA能改善ADHD孩童注意力不足的狀況。5.縮短Covid-19病程經研究指出,Omega-3(含EPA)對Covid-19患者在器官與系統的運作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降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並縮短病程。3大DHA功效告訴你DHA的整體功效大致可歸類為以下3點:1.提升記憶力、思考能力DHA能夠有效的保養腦部,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攝取適量的DHA,能夠提升記憶力、讓思緒變得更加靈活。2.幫助智力發展DHA有助於胎兒與新生兒的認知功能發育,是幫助智力發展的重要關鍵。3.保護眼睛,減緩乾眼症狀DHA跟葉黃素一樣有助於眼睛保健,亦能增加淚液分泌,減緩乾眼症不適的症狀。應該補充EPA還是EPA+DHA綜合魚油?依據個人需求選擇瞭解魚油成分及功效後,仍不確定自己適合補充的方向嗎?下方將告訴你哪些族群適合補充DHA及EPA,以及補充前的注意事項,讓你能選擇正確的補充方式。哪些族群適合補充EPA?有特殊疾患者● 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患者由於對於膽固醇過高的患者來說,補充含DHA的魚油可能會提升血液膽固醇,因此這類的患者建議選擇補充純EPA魚油。●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經研究發現,有冠狀動脈疾病、曾心肌梗塞的患者,補充EPA後病況較為穩定。● 容易感到心情低潮的憂鬱症患者有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補充EPA魚油有助於改善心情。● 有ADHD的孩童或青少年研究發現,血液中Omega-3較低的過動兒童補充EPA魚油後,專注力明顯提升。哪些族群適合補充EPA+DHA?一般族群、懷孕媽咪若無上述特殊疾患,下列族群則可以補充EPA+DHA的綜合魚油為主:● 一般健康族群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EPA+DHA),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藉由飲食補充,如今外食、速食文化盛行,導致一般人Omega-3嚴重攝取不足。為了彌補飲食中的不足,建議可補充EPA+DHA綜合魚油。● 懷孕中的孕媽咪DHA是胎兒腦部發育重要的營養素,而EPA可以幫助孕媽咪維持循環,故懷孕媽咪推薦補充EPA+DHA綜合魚油。*註:懷孕32週後的孕媽咪,若想繼續補充,建議和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乾眼症患者根據研究指出,每天補充1785毫克(1245毫克EPA+540毫克DHA),12週後可以改善乾眼不適的狀況。注意事項:EPA、DHA比例建議參考即可市面上常見的魚油產品有純EPA、純DHA或者是EPA:DHA比例不同的魚油,雖然營養師建議一般人可以選擇EPA:DHA=3:2的魚油,但實際比例還是須依個人狀況調整,如中高齡族群、有特殊疾病者等便可選擇「純EPA魚油」攝取。因此,在挑選魚油時可將比例作為參考,再以最關鍵的魚油濃度考量,才能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魚油怎麼挑選?解析5大關鍵挑選重點認識魚油的種類和功效後,便可根據以下5大關鍵挑選重點,篩選市面上的各種魚油產品:1.「最終產品」是否通過IFOS五星認證IFOS是專精於魚油認證的機構,檢驗項目包含環境毒素多氯聯苯、戴奧辛、重金屬、氧化指標,以及Omega-3、EPA、DHA濃度,必須全數通過才能拿到IFOS五星認證。由於目前魚油原料只能透過進口取得,在台灣有些魚油產品宣稱有IFOS認證,實際上卻是以「魚油原料」通過檢驗,而非以「最終產品」通過認證,除了原料外的膠囊、包裝等環節,製作過程是否受到汙染,是消費者不得而知的。因此選擇魚油產品時務必以「最終產品」是否通過IFOS認證為準,品質會更加有保障。2.原料魚隻是否挑選小型魚魚油的原料捕撈地點及魚種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由於生物累積的影響,越大型的魚種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和重金屬也會越多,因此除了觀察產品有無重金屬等物質的檢驗報告外,選擇魚油時也需盡量挑選在純淨海域中捕撈且小型的魚種(如:鯷魚、沙丁魚)較為安全。3.魚油濃度與含量是否足夠魚油的有效營養成分為EPA、DHA,並非整顆魚油都是有效的,因此選擇魚油時並不是越大顆越好,而是要看它的濃度是否夠高、EPA和DHA含量是否足夠。建議選擇魚油濃度大於80%的魚油,才可以確保有效成分充足。魚油濃度算法為:(EPA+DHA)/omega3 總重,例如:Omega-3總重600毫克,EPA300毫克,DHA200毫克的魚油,濃度便是(300+200)/600=83%。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魚油濃度是要以EPA、DHA含量計算,而非只看Omega-3總重。4.檢驗報告是否公開並定期更新如同上述所提到的小型魚挑選指標,為避免攝取含有汙染的魚油,挑選時需要特別注意各種產品的檢驗報告是否公開並且定期更新。除了重金屬檢驗外,新鮮度也必須納入考量,且近年來海洋汙染嚴重,塑化劑和重金屬問題頻傳,若是讓補充魚油的孕婦及兒童誤食,將會影響胎兒發育及兒童成長。5.深海魚油的型態為何種魚油可區分為3種型態:TG(三酸甘油脂)、EE(脂化型)和rTG(再脂化型),其中營養師最推薦的型態是rTG,和其他2種型態相比,吸收速度快上許多,同時擁有高濃度加上高吸收的特性,也是眾多專業醫師最推薦的營養型態。對魚油還有其他疑惑?營養師用科學實證為您解析,伴您守護健康瞭解EPA、DHA魚油的差異,以及不同魚油種類適合的補充族群後,您還是擔心自己沒有掌握魚油的各樣資訊,對魚油有其他疑惑嗎?如您想更認識EPA魚油的詳細功效,仔細考量後再進行選購,可以參考專業營養師為您進一步說明的魚油功效指南,用科學實證為您逐樣解析,讓您不管是三餐外食的上班族,還是兒童家長、孕媽咪或中高齡族群,都可以透過補充合適的魚油,安心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0 醫療.眼部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本文重點】本文提及青光眼為一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每年三月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相關機構提醒國人重視。在亞太眼科醫學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但尚無定論證明其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by ChatGPT青光眼是一個潛在使人致盲的疾病,為了強調它的嚴重性,每年三月第二周訂為「世界青光眼周」,各國的相關機構都利用此機會提醒國人重視這疾病。今年二月底在吉隆坡召開的亞太眼科醫學會,其中有關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與會者高度的興趣。青光眼的治療以降低眼壓為主,但許多患者就算眼壓降低了,視神經仍持續惡化,因此大會中有學者提出數種考可慮的替代療法,雖然這些替代療法尚無定論證明對青光眼治療有明確效果,但發現有12%青光眼患者使用過某種形式的替代療法,包括中藥、針灸、調整飲食及補充維他命等。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1. 銀杏葉:銀杏除了能中和自由基,亦可穩定及保護粒線體避免受損。同時被證實具有血管舒張及抗發炎特性,在治療青光眼時可提供神經保護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常見患者服用。2. 一氧化氮、深綠色蔬菜:文獻報導食用深綠色蔬菜,可能與降低罹患青光眼的機率有關。但大多數深綠色蔬菜含有維生素A、C、K和硝酸鹽,因此不確定相關確切來源,其中硝酸鹽可能在青光眼相關的一氧化氮途徑中發揮作用,因此臨床使用的青光眼藥也有含一氧化氮的降眼壓藥物。雖然吃深綠色蔬菜和青光眼之間的關聯仍然不明,但考慮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鼓勵青光眼患者適量攝取。3. 必需脂肪酸:包含Omega-3及Omega-6已被證實在許多疾病中發揮作用,以青光眼為例,Omega-3對於青光眼的氧化反應提供了保護作用。Omega-3作用於視網膜內的細胞,發揮抗氧化及抗發炎的功效,並幫助視網膜紫質的再生。由於必需脂肪酸亦具有抗血栓及止血作用,每日攝取量以3克為上限,若大量攝入則有出血風險。4. 維生素A:維生素A是維持視網膜和視網膜紫質正常運作的重要化合物,可做為抗氧化劑。每日攝取量不超過3,000微克,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顱內高壓。5. 維生素B群: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B12患者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較薄,因此維生素B12對視網膜具有神經保護作用。6. 維生素C:維生素C在青光眼的作用機轉未知,但是在房水及玻璃體液中含有高單位維生素C,為血漿中的20至70倍。推測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以抵抗陽光和氧化引起的自由基。7. 褪黑激素:青光眼可能與睡眠障礙、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有關。青光眼造成視網膜損傷後,睡眠及晝夜的調節會直接干擾,褪黑激素則可能在眼組織中發揮抗氧化劑的作用,因此具有神經保護功能。8.薑黃素或薑黃:薑黃是一種流行的印度香料,主要成分之一為薑黃素。研究顯示,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及抗腫瘤的功效;薑黃素能夠調節細胞凋亡、增生和轉化,也能調節與發炎反應相關的基因路徑。青光眼的動物實驗顯示,薑黃素可降低青光眼中粒線體損傷、提高眼壓引起的視網膜缺血後保護。雖然青光眼的替代療法引起廣泛興趣,但替代療法的有效性和臨床可行性仍有許多研究需進行。不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含戒菸、鍛鍊、冥想、運動和均衡飲食,皆對青光眼有正面的影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5 養生.聰明飲食
來一杯營養果汁增強免疫力!醫師、藥師教你DIY小松菜奇異果汁、高纖綠拿鐵、沙棘多莓汁
【本文重點】本文介紹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和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飲食指南,強調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人,並提醒人們避免過度烹調或加工食物產生致癌自由基。作者分享「健康金四角」:吃對食物、規律運動、美好心情和充足睡眠,是維持健康的完整方式。最後,作者推薦早晨來一杯營養果汁,以補充多樣化的減齡營養素,幫助細胞活化、腸胃道健康、增強免疫力和改善皮膚。--by Notion AI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2021–2022 最新的飲食指南」由營養專家和《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設計出「健康飲食餐盤」,規劃每人每天攝取均衡的食物。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亦有公布「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都是提供健康飲食的參考。儘管食物的選擇、分量、種類,會隨著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體重、體質、文化背景等有所差異,但基本原則仍是通用。然而,全球在新冠疫情前後,由於隔離政策、食物取得不易之下,所有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都改變了,加上台灣的烹調習慣和文化,向來喜歡香煎、酥炸、燉滷、煻煨、醃漬等,但過度烹調或加工會產生許多致癌的自由基,反而不利於健康。健康金四角「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健康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的狀態,也是良醫藥師本舖創建的宗旨,我與外子深耕醫藥專業將近30 年,希望透過簡單明瞭的方式,幫助民眾找回健康、提升抗病免疫力。其中,藉由吃對食物,攝取豐富的抗氧化物、補充均衡完整的營養,以及保持樂活心態,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最好方式。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當人們處在正面的情緒下攝取食物,才能讓身體的內分泌達到好的平衡與吸收。因此,「吃出健康力」還要搭配「規律的運動」、「美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才是完整的健康金四角。醫師、藥師の營養果汁早晨來一杯營養果汁,補充多樣化的減齡營養素!蔬果的種類繁多,選擇不同顏色的新鮮蔬果搭配,能夠活化細胞、幫助腸胃道健康、增強免疫力、讓皮膚變好,來一杯屬於你的營養滿分的果汁。腸道綠汁:小松菜奇異果汁食材小松菜····1/2 把(根、葉需分開)香蕉····1 根奇異果(綠色)····2 顆水····50 毫升步驟1. 將一顆奇異果切片後擺入玻璃杯中。2. 將小松菜洗淨處理,分成根、葉兩部分。香蕉去皮後切塊,留幾片好看的薄片裝飾用。另一顆奇異果去皮後,切塊備用。3. 將小松菜(根)、香蕉、水放入攪拌機中,蓋起蓋子攪拌至泥狀。4. 將攪好的綠色泥倒入玻璃杯,倒至對齊下層奇異果片。5. 將奇異果塊、小松菜(葉)依序放入攪拌機中,蓋起蓋子攪拌至泥狀。6. 將攪好的綠色泥倒入玻璃杯,倒至對齊上層奇異果片。營養說明因應現在人喜歡拍照好看的食物,特別找出又健康又營養的果汁!奇異果、香蕉、小松菜中含有的鉀,有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廢物,特別是奇異果富含水溶性和不溶性的膳食纖維,不僅可以解決便秘,還可以消水腫,改善腸內環境,另有美肌效果。食物纖維吸收水分使其體積增加,在胃裡的停留時間會變長,可維持飽足感,也能防止吃得太多(過食)。大力排毒:高纖綠拿鐵食材嫩葉菠菜····100 克羽衣甘藍····100 克小松菜····100 克香蕉、鳳梨、蘋果(3 擇2)····約50 ~ 70 克綜合堅果····10 克水····250 毫升步驟1. 將嫩葉菠菜、羽衣甘藍、小松菜洗淨處理,切小段並放入果汁機中。2. 將香蕉、鳳梨、蘋果切塊,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攪拌。3. 在砧板上將堅果敲碎成好入口的大小,備用。4. 將果汁機中的果汁倒出後,撒上堅果。營養說明富含豐富的維他命A、鐵質、葉酸、維他命B1、C 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淨化腸道抗癌症,提高身體代謝,幫助提振免疫力、保養肌膚。黃金聖果:沙棘多莓汁食材沙棘汁····45 毫升紅椒(甜椒)····1 個小番茄····10 個冷凍綜合莓果····100 克(也可用新鮮藍莓+ 草莓+覆盆莓替代)步驟1. 將食材切成塊狀,全部放入果汁機。2. 加入沙棘汁,按下果汁機開關攪拌。3. 完成均勻攪拌,分裝到小玻璃杯中。營養說明沙棘果包含脂溶性維他命 A、E、K、D、植物源稀有的維他命B12、多種脂肪酸如Omega-3、Omega-6、Omega-7、Omega-9、葉酸及鋅、鐵、鈣、硒、銅等礦物質,超過200 種生物活性營養素,具有豐富的營養及醫療價值,雖然被稱神奇果實或超級食物。但有以下條件/症狀者勿食用:1. 孕婦、哺乳媽媽、孩童勿食2. 肝、腎、腸道功能異常者3. 凝血功能異常者4. 任何手術前2 週勿食5. 低血壓者、有服用降血壓藥患者這幾年在疫情籠罩之下,如何建立對抗外來病毒、細菌感染的「防護力」,以及啟動身體的「免疫力」,是我將近30 年的醫藥心路持續探索與彙整的目標。對於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族群,基本以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增強抵抗力,在家自「煮」,提升自我免疫力,居家料理的挑選重點:均衡營養與飲食多樣化。本文節錄自博思智庫《良醫藥師本舖:坪林茶鄉╳老屋新生╳共善共好,打造松竹蘭梅健康販賣所》一書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減醣、168斷食、生酮飲食...營養師詳解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想用哪種來減肥?
減重背後有個很基本的原理,就是打破「熱量平衡」。當「消耗掉的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熱量時,就可以達到熱量赤字(熱量消耗 > 熱量吸收),累積一段時間後,體重就會下降了。為了追求理想體態,有人靠少吃來減少熱量攝取;有人則靠增加活動量、提高新陳代謝等方式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消耗,也有人兩種方式同時並行。其中,「飲食管理」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在力求「減重也兼顧身體健康」的模式下,我們要如何運用「飲食管理」來達到減重的目標呢?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帶你認識四類常見的飲食方式!減重四類常見飲食方式以下依照不同營養素比例,介紹四類常見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減醣飲食及減脂飲食;另外還有一些限制較多飲食,歸在「特殊飲食」。◎均衡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此熱量攝取百分比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訂定,藉由攝取各類型的食物,來滿足一天的營養需求並提升健康,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只要營養均衡配合熱量控制,就能瘦得健康了。搭配以下提供的健康飲食小技巧,可以更容易達成減重目標:1.多吃蔬菜水果(建議至少3蔬2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能提高飽足感、促進排便順暢及增加腸道健康。2.以全穀或根莖類食材(如南瓜:地瓜)取代部分白米、白麵作為主食,可以攝取到豐富營養素,更有飽足感、熱量也更低喔!3.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取並注意高熱量醬料使用,如:油炸物、減少美乃滋、沙茶醬、咖哩塊…等。4.多吃原型食物,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少吃精緻澱粉(如:糕點)或加工食品,以減少鈉及熱量的攝取。5.以水或無糖茶來取代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6.六大類食物(水果、蔬菜、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均衡攝取,營養素不漏掉。*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有說明各個熱量需求下,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可以一併參考。◎減脂飲食低油飲食, 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5%)、蛋白質(15~25%)、脂質(20%以下) 藉由減少飲食中的脂肪,來降低熱量攝取。支持此種飲食法的人認為,因1克脂肪9大卡,是醣類及蛋白質的2倍以上(1克4大卡),能量密度較高,所以少吃高脂食物,就能更輕易降低熱量;且脂肪吸收的效率很高,進食後大多會經由腸道進入體內,同時脂肪的食物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較醣類及蛋白質低,代表身體在消化及儲存脂肪時,消耗掉的能量較少。除此之外,當飲食中含有大量脂肪時,會改變腸道菌相、使好菌數量下降,影響腸道健康,並且具有增加體脂肪囤積及促發炎反應的作用,因此採用低脂飲食,可以更容易達到降低熱量攝取及維持腸道健康的效果。一般來說,脂肪佔總熱量攝取10%以下就能算是極低脂飲食。如:特殊飲食中的歐尼森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要減少脂肪攝取,也不代表應該要吃到「無油」, 還有以下兩點須注意:1.人體有2種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飲食來提供,包括亞麻油酸omega-6(ω-6)及次亞麻油酸omega-3(ω-3)。且脂肪在人體中具有很多功能,如:構成磷脂質,它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合成抗發炎物質,協助免疫系統;保護內臟及儲存能量等,所以使用減脂飲食,也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2.飲食中的脂肪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脂肪吃太少時,可能會間接使脂溶性維生素攝取不足。 若使用減脂飲食法,還可以搭配以下三個小技巧:1.選擇用油量較低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也可以適量食用堅果類。2.蛋白質來源優先選用低脂肉類、海鮮或豆製品,少吃較高脂的食材(如:豬蹄膀、五花肉、百頁豆腐、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3.減少高油食物的攝取(如:蛋糕、洋芋片、鹹酥雞)。 ◎減醣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以下)、蛋白質(20~35%)、脂質(30~60%)藉由減少醣類攝取,來降低高醣飲食可能造成的危害。當人體吃下大量精緻澱粉或簡單醣類時,餐後血糖會上升快速,使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將血糖轉換成脂肪囤積,進而增加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胰島素作用使血糖降到過低時,又會產生飢餓感,導致飲食量增加,促使熱量攝取過多。因此支持者認為透過減醣飲食使血糖波動和緩,就能避免過多胰島素分泌,降低醣類囤積成脂肪及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更容易降低熱量攝取,達到減重效果。美國家庭醫師協會將低醣飲食定義為醣類佔總熱量攝取20%,而當每日的醣類熱量攝取
-
2022-12-02 醫療.皮膚
口罩解禁12/1上路!想改善口罩肌,營養師建議吃4類食物
今天起口罩令鬆綁,室外可以免戴口罩了。這段時間口罩也已經成為大家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長時間配戴口罩,再加上台灣本就悶熱的氣候,造成許多人開始出現一些肌膚問題,包括粉刺、痘痘、敏感、酒糟…等等,「口罩肌(maskne)」也成為近期新興的名詞。除了做好皮膚清潔及正確的保養,透過飲食,你還可以怎麼做呢?今天健康設計家PrimePlus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告訴你如何透過飲食跟口罩肌說bye bye吧!Do's - 改善口罩肌你該吃什麼1.含有鋅的食物口罩肌有一部份原因是皮膚正在慢性的發炎,而鋅本身就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特性,對於皮膚更有能夠抑菌的效果,此外,鋅也是皮膚細胞生長不可或缺的因子,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它對於維持皮膚的健康非常重要,也被證實可以用來治療青春痘的問題。常見富含鋅的食物有:牡蠣、螃蟹、生蠔等海鮮類。2.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與Omega-6脂肪酸的比例是人體調節發炎反應的重要機制之一,其中Omega-3脂肪酸可以有效抑制促發炎因子的產生,能夠減少皮膚上的發炎狀況,此外,Omega-3脂肪酸也可以保持皮膚細胞膜的健康,因此多攝取這些「好的油脂」就能減緩口罩肌的狀況喔!不過Omega-3脂肪酸是人體沒辦法自行合成的所以必須透過食物來攝取,像是深海魚、堅果、亞麻仁油、魚油都是很好的食物來源喔!3.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D及維生素E對於皮膚的健康各有不同的益處: •維生素A影響新細胞的生成,因此對於肌膚的再生是非常有幫助的。常見的食物來源有魚肝油、深綠色蔬菜等等。 •維生素B群可以調節皮脂線的分泌並且減少皮膚表面細菌的生長及繁殖。常見的食物來源有肉類、奶製品。 •維生素C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能夠抗發炎,在膠原蛋白的合成過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直是肌膚保養的聖品。常見的食物像是芭樂、柳丁等新鮮蔬果都富含維生素C唷! •維生素D則能抑制皮脂腺的分泌,也能抑制皮膚表面細菌分裂與生長,讓肌膚不會因悶熱而油光滿面或是成為細菌的溫床喔!常見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內臟、雞蛋、魚類等等。•維生素E也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物,能夠減少發炎反應與對抗氧化反應,另外,它在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上扮演非常重要角色,也有研究使用維生素E配合其他藥物來治療皮膚相關疾病有顯著的效果。常見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有小麥胚芽、深綠色蔬菜等。4.水肌膚的含水量與肌膚狀況有很大的關係,若含水量不足、肌膚乾燥,就有可能產生乾裂、敏感,角質層的調節能力會下降,導致肌膚沒辦法正常的代謝。國健署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飲水量應該達到2000c.c.,因此補充足夠的水分對於穩定膚況以及維持皮膚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喔!Don'ts - 改善口罩肌你應該避免什麼1.過多精製糖許多研究都顯示高甜度、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體內的發炎反應更加劇烈,而這些食物的共通點就是含有許多精製糖,除了會增加體重、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外,也會增加致粉刺、致痘的因子,以及增加皮脂腺的分泌,讓皮膚的狀況變得更糟。精製糖所造成的影響是一連串惡性的結果,因此減少精製糖的攝取、避免高甜度的食物,才能順利告別口罩肌喔!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每天精製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常見的全糖手搖飲料,一杯就已經超過這個上限了!所以飲食上會建議改喝無糖,或是戒掉每天一杯手搖飲料的習慣。2.刺激性食物像胡椒、辣椒、薑、蒜等刺激性的食物,雖然本身可能有一些促進免疫的功效,但對於已經被口罩肌所困擾的人來說,這些刺激性食物可能導致傷口更不容易癒合,進而導致皮膚的狀況更加嚴重。3.避免過量飲酒適量的酒精可以幫助體內新陳代謝的速率,但有喝酒習慣的人常常一不小心就飲酒過量,酒精會造成皮膚脫水、乾燥,並且可能會讓口罩肌的狀況更加嚴重。有研究顯示過量飲酒與肌膚粉刺及痘痘的多寡成正相關。因此,若真的要喝酒,可以適量就好。依據國建署的建議,健康成年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而健康成年女性則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若換算成一般罐裝啤酒(375c.c.、酒精濃度為4%),則男性一天不超過兩罐、女性不超過一罐喔!看完上面介紹的Do's and Don'ts,如果你也是正在被口罩肌所困擾著,就趕快來試試看吧!基本上只要均衡攝取六大類的食物,並減少過度加工及調味的食品,並攝取足夠的水分,由內而外將體質調理好,並做好肌膚清潔及適當的保養,你也可以成功的跟口罩肌說bye bye喔!當然,如果有比較嚴重的狀況,也一定要去諮詢皮膚科醫師的建議,配合醫師的用藥來治療!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7-29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攝取30至40公克好油,護腦顧心臟血管!用油5招,3種油可直接喝
試了十多年都沒有成功的減肥方式,從不斷挫折中找到一種健康可行的減肥方法後,當然就想要讓它成為一種生活型態,因為減肥是一時,但持續可行的飲食方式,才能終生受用,而「好油」成了現今飲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對於油的選擇,主要就是多樣化、產地安全、價格不貴,而且一定要是初榨油脂。我對品牌沒有忠誠度,大多都是在購物台選購,其中很多是小農或業者自行前往國外與產地購買。我比較常選擇小品牌油種,因為來源較單一,在產品介紹上會更清楚知道原料從哪裡來。另外,購買產品一定要確認有清楚標示產地及檢驗合格,畢竟吃得安全是最重要的防線。目前家裡有十多種油輪流使用,大小罐都有,有橄欖油、沙棘油、亞麻仁油、苦茶油、酪梨油、南瓜籽油、印加果油、紫蘇油等等,加上鱗蝦油膠囊;這些油用完了,就換品牌、換不同廠家的油種,原因在於產地不同、來源不同,營養素也不相同。選擇油脂除了多樣化之外,若將油放置冰箱會結塊的,我就不會使用,這讓我想到豬油及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放在室溫下就結凍的情形是一樣的,而自己的外食中有很多機會可能會吃到像豬油之類的飽和脂肪酸,因此家裡常備油就儘量不選會凝固的油脂。大家都知道好油經過烹調會變質,這些油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淋在食物上,偶爾將油噴在食物上用氣炸方式處理,若沒時間料理,就直接用喝的,才能攝取油脂最好的營養素,無論是加在食物上或直接飲用,我至今仍維持每天使用或攝取約 30~40 公克的好油。常有人問這麼多油,每種油直接喝都好喝嗎?答案當然不是。經過兩年多的個人試驗,若要用喝的, 首推橄欖油,橄欖油會有一種辛辣嗆味, 也是國人較熟悉的味道; 其次是亞麻仁油,有些苦味及奶油味,印加果油則有青草味,至於沙棘油味道不佳就以膠囊取代。若是烹調調味,則可看食物的屬性選擇油脂,像生菜沙拉就能使用橄欖油,溫熱蔬菜適合用有植物界奶油之稱的酪梨油,南瓜濃湯就能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就以苦茶油為主。在我的食用油清單中,反倒沒有出現大家常用的麻油及花生油,原因在於麻油太燥熱,吃了麻油料理會生火、嘴破;花生油則因花生原料保存不易,若原料儲存不當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因此,就不會出現在我家中的廚房。為了讓自己吃到好油,不只在家中放上好幾瓶油,也會帶一些到醫院,有需要就喝一點。不過,話說回來,油脂還是熱量偏高的營養素,即使是好油,在總量的攝取上仍需限制。由於油脂熱量極高,1 公克 9 大卡,每天 40 公克約 360 大卡,為了控制整體熱量,還買了量杯式的湯匙,讓自己可以掌控油脂攝取量,而因為常外食,若外帶食物,自己就會再加點好的油脂。油脂對身體產生的變化,一直都有很多研究,國民健康署指出,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 5% 飽和脂肪酸的熱量,可減少約 11.5% 冠心病的機率,因此多建議民眾選擇植物性油脂,例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另外,堅果種子類所含的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 E 等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約 1 湯匙量(大約杏仁果 5 粒、花生 10 粒、腰果 5 粒)。而營養專家對於 Omega-6 及 Omega-3 有更進一步的分析,台灣的飲食料理上多使用 Omega-6 含量多的油脂,包括葵花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而含有 Omega-9 的橄欖油及 Omega-3 的亞麻仁油、核桃油、魚油都偏少,這種油脂攝取比例失衡的狀況,很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另外,有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 47%,而每週只要吃 1 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為了攝取好油,我也上網找了不少資料研究,魚油除了可抗發炎,還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魚油因含有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其中EPA 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而DHA 可緩解腦部膠狀細胞過度增生導致纖維化,降低認知功能退化。不過,要提醒一下,凝血功能不佳者,或要進行手術、拔牙等,得在一週前停止魚油使用。2018 年開始補充南極鱗蝦油 3 個月後,進行身體檢查的我,原本擔心可能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卻在心臟血管的檢查上順利過關,更加深我對好油的堅持。不好的油會讓身體處在發炎的狀況,而自己在改變飲食,多吃好油後,也覺得自己身體的「火」好像降溫了,以前年輕時火氣大,大概每個月都會嘴角破或是鵝口瘡,就是中醫俗稱的火氣大,但現在整體的體溫微降,也不再時常發生嘴角破等火氣大的情形。好油可以這樣用!1、橄欖油、亞麻仁油、印加果油可選擇直接喝。2、烹調或調味看食物屬性做選擇,生菜沙拉加橄欖油,溫熱蔬菜使用酪梨油調味,南瓜濃湯加點南瓜籽油,中式料理則可以苦茶油調味。3、 選擇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紫蘇油等植物性油脂。4、堅果種子類所含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鈣、鉀、鎂、維生素E 等,建議每日攝取約1 湯匙量。5、魚油含有 Omega-3 脂肪酸,主要成分為 EPA 及 DHA,有助於抗發炎、預防動脈硬化及減少血小板粘性、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缺6營養素容易肌少、掉髮、骨折!醫師教必知吃法預防
越來越多人基於宗教、環保或健康因素開始吃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一成以上的人口是素食者。素食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根據研究顯示,吃素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整體來說大概可降低24%的全死亡率。不過素食者因為長時間未攝取動物性養分,容易出現六大營養素缺乏,包含蛋白質、鐵、鋅、鈣、維他命B12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營養素缺乏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蛋白質:根據統計,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比葷食者低,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可能出現肌少症、落髮、脾氣暴躁、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蛋白質,而全素者則必須透過豆類、全榖類、核果類補充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豆漿、豆腐)因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般來說,健康的素食者不需要特地補充蛋白質營養品。 鐵: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較易吸收但只存在於肉類,而非血基質鐵普遍存在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但不易吸收,且植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更會干擾鐵質吸收,導致素食者普遍缺鐵。缺鐵可能引發貧血、疲勞、抽筋、不寧腿等症狀。素食者平常可多攝取豆類、全穀類、核果類,另外建議搭配維他命C一起攝取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花椰菜、番茄、芭樂、奇異果等等。 鋅:鋅跟鐵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一樣普遍存在於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且吸收也會受到植酸干擾,因此缺鋅也常見於素食者。孩童缺鋅可能生長遲緩、性晚熟,成人缺鋅可能落髮、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味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某些烹飪技巧促進鋅的吸收,例如:豆類泡水、催芽或發酵,而納豆、催芽豆漿、豆腐就是很好的選擇。 鈣:和鐵、鋅的道理類似,鈣的吸收會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因此素食者也很容易缺鈣。缺鈣可能會疲勞、抽筋、失眠,更重要的是會導致骨質疏鬆,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稍微跌倒、撞擊或打噴嚏就會骨折。素食者可以多攝取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這類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的食物,而蛋奶素食者可另外多攝取乳製品來補充鈣質。搭配維他命D一起攝取也是促進鈣吸收的好方法,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木耳、香菇、蛋、乳製品等等。 維他命B12:維他命B12是一種動物來源的養分,因此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的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統計,高達7%的蛋奶素食者以及50%的全素者有維他命B12缺乏的狀況,因此我們會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接受一次維他命B12抽血檢驗。缺乏維他命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手腳麻木、失智等等徵候。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維他命B12,而全素者則只能透過營養品補充。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致分為Omega-3和Omega-6,兩者建議攝取比例是1:1至1:4。然而植物性油脂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且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大約是1:14,失衡的比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用亞麻仁油取代部份的植物油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有些素食者會補充微藻油營養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結來說,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維他命B12因為無法從素食中攝取,因此只能透過蛋、乳製品或是營養品補充,也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抽血追蹤一次體內維他命B12含量。素食雖然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但也有其限制,適度調整飲食內容且搭配營養品補充,才是讓健康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沒吃肉卻愈胖?吃素不一定會瘦?營養師揭吃素五大地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康復後長新冠如何保養? 醫:維生素ACDE不可少,4招改善喘與胸悶症狀
新冠病毒絕非只影響肺部,對人體器官的危害,遠超過一般人想像,除了影響肺部,還可能危及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組織。醫師提醒,染疫後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以及攝取維生素A、C、E,增加抵抗力, 清除體內病毒。約2萬名確診中重症有肺炎 醫:應持續回診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新冠肺炎是1種系統性的疾病,只因在肺泡組織內的ACE2受體較多,因此在肺部上顯得特別嚴重,以致部分民眾染疫後一段時間仍有呼吸困難、咳嗽等「長新冠」問題。據統計,國內已有近2萬名COVID-19中重度患者會有不等程度的肺炎,蔡哲龍建議,應持續回診,透過胸部X光或肺部電腦斷層觀察呼吸系統,如有異常,應接受治療。至於無症狀或輕度患者,也可能出現易喘、呼吸不適等「長新冠」症狀,研究報告顯示,許多「長新冠」患者接受高解 析度電腦斷層(HRCT),影像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或小呼吸道疾病(SAD ),雖然毛玻璃狀病灶可能逐漸消失,但小呼吸道疾病可能引發「空氣滯積」,影響肺部肺部功能。染疫者這4招要學起來 可改善喘、胸悶症狀如何降低易喘、胸悶等症狀,蔡哲龍提出4大建議:▸1.攝取維生素D、益生菌等保健食品來調整免疫力。▸2.攝取維生素A、C、E,增加體內抗氧化功能。▸3.攝取好的油脂,包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如Omega-3、Omega-6,降低體內發炎狀態。▸4.在無症狀7天以後,漸進式增加運動量,逐漸恢復心肺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化療期間可以補充魚油嗎?教授解析癌症患者到底該怎麼吃
讀者陳小姐在2022-5-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荷蘭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魚油食品中的脂肪酸可能阻礙對抗腫瘤的化學療程,病患應停止食用。……請問教授這是真是假?化療期間可以補充魚油嗎?」這位讀者的提問其實是比較長,而它是拷貝自一篇2011-9-12雅虎新聞發表的魚油食品恐礙化療 癌病患止步:【荷蘭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魚油食品中的脂肪酸可能阻礙對抗腫瘤的化學療程,病患應停止食用。含omega-3和omega-6的魚油食品暢銷全球,廠商標榜這類產品為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的方式。然而,荷蘭烏特列茲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研究人員指出,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名為PIFAs(platinum-induced fatty acids)的2種脂肪酸阻礙1類形式的化療。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癌細胞」(Cancer Cell)期刊。烏特列茲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沃斯特(Emile Voest)表示:「等待進一步研究結果的同時,我們目前建議正接受化療的病患不要攝取這些產品。」研究人員在老鼠皮下腫瘤的實驗中發現,被注射這類脂肪酸的動物對於化療變得較不敏銳。】這篇新聞報導所說的研究是2011-9-13發表的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through the release of platinum-induced fatty acids(間質幹細胞通過釋放鉑誘導的脂肪酸引發化療耐性)。有關魚油的部分這篇論文是這麼說:「我們發現我們鑑定的 PIFA 16:4(n-3) 大量存在於市售魚油產品 (0.4–0.6μM 16:4(n-3)) 和藻類提取物 (27μM 16:4(n-3) )。……我們給帶有腫瘤的小鼠餵食純化的 PIFA 或市售的魚油產品,並用順鉑對其進行治療。 我們發現口服純 PIFA 在我們的腫瘤模型中誘導了對順鉑的抗性。此外,單次口服 100 μl 兩種不同的市售魚油產品或藻類提取物可中和順鉑在 C26 和 LLC 腫瘤中的抗腫瘤作用。」針對這篇論文,一個加拿大研究團隊在2013年發表A fishy conclusion regarding n-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cancer patients(關於癌症患者補充 n-3 脂肪酸的可疑結論)。(註:Fishy是「魚腥味」和「可疑」的雙關語)。它說:「最近一份使用實驗模型的報告得出結論:『……在化療期間應避免使用 [魚油] 產品』。該建議不符合當前對人類營養需求的理解,需要仔細權衡支持魚油補充劑的證據。 ……總體而言,Roodhart 等人在討論中提出的人類營養建議沒有得到論文中提供的實驗證據的支持,也沒有得到該領域其他工作的支持。」可是,那個荷蘭研究團隊在2015年又發表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Chemoresistance-Inducing Fatty Acid 16:4(n-3) After Consumption of Fish and Fish Oil(食用魚和魚油後血漿化學抗性誘導脂肪酸 16:4(n-3) 水平升高)。它的結論是:「所有測試的魚油和鯡魚和鯖魚魚都含有相關水平的脂肪酸 16:4(n-3),這是一種在臨床前模型中具有化療無效作用的脂肪酸。 攝入這些魚油或魚後,16:4(n-3) 迅速吸收到人類誌願者的血漿中。 在獲得進一步數據之前,最好在化療前後避免魚油和含有高水平 16:4(n-3) 的魚。」針對這篇論文,那個加拿大研究團隊很快就又發表Let Them Eat Fish(讓他們吃魚)。它說:「Daenen 等人提供的證據不能用於為人類提供關於魚(油)、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來源的飲食建議。 只有在充分了解人類營養需求、膳食攝入量、食物成分和營養代謝的背景下,才能提出膳食建議。 飲食建議是由國家機構根據現有證據評估的嚴格預設標準制定的。 目前沒有關於魚油攝入量的正式建議,但健康人群中 ω-3 脂肪酸、α-亞麻酸 [18:3(n-3)] 和 EPA+DHA 攝入量的建議定義在 一些國家和地區。 囓齒動物數據不是確定人類營養需求或飲食建議的基礎。」針對荷蘭團隊那篇2015年的論文,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也在2015-4-15發表Should Cancer Patients Avoid Fish Oil?(癌症患者應該避免魚油嗎?)。它說 :「該研究仍被認為是初步的,並且在小鼠而非人類中發現了化療抗性。」同樣地,WebMD也在2015-4-2發表Could Fish Oil Interfere With Chemotherapy?(魚油會干擾化療嗎?)。它引用腫瘤科醫師Nagashree Seetharamu 說 :「目前,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或反駁在化療期間使用魚油補充劑。」台灣新生報也有在2015-4-5發表吃魚油可能影響化療成效。它說 :「美國南加大醫學工程教授與腫瘤醫學醫師大衛˙奧古斯表示,如果沒有證據顯示魚油有益癌症患者,卻有潛在負面影響時,最好還是避免補充。但吃天然的魚,並無不可。」雖然有很多所謂的健康資訊網站一再表示魚油補充劑對癌症病人有益,但事實上目前的證據並不足以建議癌症病患需要補充魚油。我也發表過幾篇文章,表示魚油補充劑的臨床試驗一再顯示無益。所以,不管是不是癌症病患,只要吃魚就好了,又何必煩惱魚油補充劑是否會妨礙化療。原文:魚油會妨礙化療嗎
-
2022-06-23 失智.大腦健康
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油脂有害健康,熱量高,會讓人發胖」,但這已經是過時的舊觀念。卡路里原本是指被稱為三大營養素的蛋白質、醣類、脂質所產生的能量值,根據這三種營養素的含量來計算。各種營養素每公克的能量值(卡路里),分別是蛋白質四千卡,醣類四千卡,脂質九千卡。也就是說,和蛋白質及醣類相比,脂質會產生兩倍以上的能量。每公克脂質所含的熱量之高,正是飲食生活富裕的現代人「聞脂色變」的原因。不過,少量的脂質就能補充能量,對於食量小的人來說是絕好的熱量來源,也是構成全身細胞的細胞膜和各種荷爾蒙、核膜等的材料。除此之外,還有促進維他命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作為皮下脂肪堆存的脂質,也有抵禦寒冷保護身體的功能。如果一味地認為所有油脂都不好,可能會有脂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必須注意。從不製造毒素,防止大腦和身體炎症的觀點來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Omega-3脂肪酸、富含油酸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以中鏈脂肪酸為主要成分的椰子油和MCT油(又稱中鏈脂肪酸油或中鏈三酸甘脂油),都是很好的脂質來源。被歸類為Omega-3 脂肪酸的脂質來源,有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含有的α- 亞麻酸,以及魚類含有的EPA、DHA,皆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由於加熱後會酸化,建議不要加熱,在生菜、豆腐或加熱好的料理加入少量的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就好。魚類含有的Omega-3 脂肪酸,在烤或煮的過程中也會酸化,所以最好是吃生魚片。可以從亞麻仁油、芝麻油、椰子油、MCT 油當中挑選其一,每天攝取一湯匙,並記得不要加熱。亞麻仁油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芝麻油的味道則和魚油差不多。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區分使用。由於一開封就會氧化,除了開封後要放入冰箱保存,購買時請選擇裝在褐色或綠色的遮光瓶裡、一到兩個月就能用完的容量。橄欖油不易氧化,含有抑制大腦炎症的「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富含抗氧化成分是其出色之處,即使加熱也不容易氧化,在各種日常料理中都可以輕鬆使用,容易保存。另外,因為在體內也不太會氧化,所以不易製造出有致癌危險的過氧化脂質。橄欖油有特級初榨橄欖油、純橄欖油等種類,請選擇不經任何加熱和化學處理的直送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刺激醛:是一種植物化合物「酚」(phenol),通常以相連在一起的「多酚」(polyphenol)形式存在,食用後能有效激發人體的修復機制。它的抗發炎效果非常好,相當於服用小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伊布洛芬」(ibuprofen),但沒有吃藥的潛在副作用。另外,它也能幫助大腦清除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斑塊,保護大腦、防止衰老。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具有不容易變成中性脂肪的特點,有助於預防肥胖。如果不習慣椰子油特有的甜味,推薦使用MCT 油。MCT 是英文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的縮寫,就是指中鏈脂肪酸油。一天的攝取量標準是一湯匙左右。不適合加熱調理。因為無味無臭,比較不會有讓人不習慣的問題,可以淋在料理上,或是加在咖啡裡。※中鏈脂肪酸:它的定義為碳鏈長度 6-12 的脂肪酸,因為分子量較小且是弱電解質,在中性環境中很容易離子化,所以溶解度較佳。因為不需要經由脂蛋白運送,可直接進入門靜脈,所以可減少堆積在血管壁上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也有研究發現能提高代謝率、改善肥胖。油脂成為大腦能量的機制當我們開始減少醣類和攝取好油的飲食後,油脂會被分解成酮體,作為能量被送至大腦。如果因為限醣飲食導致體內醣類不足,以油脂為原料製成的酮體就會成為大腦的養分。尤其是百分之百中鏈脂肪酸的MCT 油,能迅速地分解成酮體,為大腦提供能量。其他還有固體型態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和豬油。動物性脂肪會使血液變得黏稠,給人一種對身體不好的印象。但只要沒有大量攝取,奶油仍然是值得推薦的油,不僅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還含有維生素A、D、E,而且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處理。特別推薦以乳酸菌將生乳油脂發酵做成的發酵奶油。和普通奶油相比滋味豐富,味道更好,還能調整腸道環境。豬油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要小心反式脂肪酸和Omega-6那麼該小心使用的油是什麼呢?就是添加烴類藥品作成的油。把液體的植物油做成固體人造奶油,還有從種子萃取植物油時用來讓溶劑揮發的高溫處理,這些過程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在部分國家也有被制定一日標準值。但是在這之前,添加藥品和高溫加工就已經是一個問題。為了使形狀更容易使用,以及從原料汲取最大限度的油脂,有可能因此使原料變質。除了大豆油和玉米油,製作西點麵包、餅乾、點心會用到的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等也需要注意。大豆油和玉米油含有大量的Omega-6 脂肪酸,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變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有調節免疫系統和降血壓的作用。但是攝取過多會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脂肪肝、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必須多加留意。由於價格便宜,多用於食品加工和餐飲業,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本文出自高寶書版《腦排毒飲食法》白澤卓二著)
-
2022-03-29 養生.聰明飲食
滴油不沾不如選對好油 補足營養素才可以健康瘦、減緩經痛
● 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 Omega-3、Omega-6和Omega-9需平均攝取● 不要一油到底,家中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不少人因為怕胖「滴油不沾」而餐餐吃水煮食物,可以健康瘦嗎?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萬萬不可!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攝取太少,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經期紊亂。因此,與其不吃油,不如「選對好油」,除了攝取足夠營養素,還能減緩經痛,甚至降低腫瘤生成和脂肪肝的風險。黃淑惠指出,油脂是人體重要營養素之一,不但能儲存熱量,以備不時之需外,臟器脂肪也有維護器官的功用,當人們摔倒、撞到東西時,能夠減少衝擊、保護內臟。長期缺油脂 皮膚乾燥易便祕尤其脂溶性維生素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其他如細胞膜、神經髓鞘和荷爾蒙的組成也都和脂肪有關,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油脂攝取「過猶不及都不行」,高油脂飲食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黃淑惠說,一般人營養攝取上,醣類建議占總熱量的55%至60%、蛋白質占15%至20%,油脂則占總熱量的25%至30%,不可超過總熱量的三分之一。三高病人不需要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雞豬牛動物性脂肪 少吃為宜「好油」如何選擇?黃淑惠解釋,油脂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但卻不易代謝,容易在體內的肝臟、血管壁上堆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會增加低密度脂肪酸(LDL),也就是壞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肪酸(HDL),即好的脂肪酸。因此,除非是要炸雞排,否則如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要少吃為宜。植物油中的椰子油屬於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黃淑惠建議,若真的想要高溫炒炸食物,可使用椰子油。橄欖油、苦茶油 不宜高溫烹調至於不飽和脂肪酸結構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兩種。黃淑惠表示,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例高低的不同。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具有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的功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會調降LDL和HDL。但是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含「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依據雙鍵的位置,油品又分為Omega-3、Omega-6和Omega-9,且各有不同的功能,沒有哪一種對人體最好,最重要的是要平均攝取。如Omega-3具調降三酸甘油脂、抑制血栓、抑制腫瘤細胞成長和提升記憶力等功用,代表油品是魚油、亞麻仁油;Omega-6有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的效果,能提高免疫力,常見油品為大豆葵花油;Omega-9則具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功用,最具代表的油品是橄欖油。不同食材烹調 使用不同油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建議,家中最好常備二至三種油品,依據不同的食材、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品,不要「一油到底」。例如,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調就用來涼拌、椰子油可用來炒炸。「我們家從來不爆香」,譚敦慈表示,盡管有些油品的發煙點高,高溫不容易裂解,但只要冒煙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因此建議炒菜時不要爆香。購買油品時一定要注意保存期限,開封後使用不要超過六個月;舊油、新油也不可混用,且最好使用深色罐裝,放置在陰涼處,避免油品變質。
-
2022-03-16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春天過敏發作 營養師授4多2少原則提振免疫力
●益生菌有助營養吸收、排便順暢,提升免疫力●防過敏,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地瓜、南瓜、胡蘿蔔、小番茄,減少誘發過敏春天是過敏疾病好發季節,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就診人數暴增,而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想預防過敏,可先從調理腸道開始。營養師表示,掌握「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吃對食物,就能提振免疫力,讓病菌、病毒不易入侵,減少過敏疾病的發作。如何預防過敏、抗過敏?腸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飲食,應注意「四多二少」六大飲食原則:多吃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含維生素A與C的蔬果、富含Omega-3魚類及堅果;少吃蛋糕、甜點、糖果等加工食品,以及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多優質蛋白質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若腸道充滿益生菌,可促進身體吸收營養、排便順暢,進而提升免疫力。過敏屬輕度發炎反應,若能提升腸道健康,就可降低發炎反應,建議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瘦肉、雞蛋、豆漿、豆乾、牛奶、深海魚等食物。但提醒肉類、雞蛋的烹調,不宜油炸,應以涼拌、蒸、滷、煎等為主,以促進體內免疫球蛋白生成,減少發炎及過敏機會。●多膳食纖維膳食纖維食物,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劉怡里建議,可多攝取地瓜、五穀飯、紫米飯,以及綠花椰菜、地瓜葉、芥藍菜等,如此可讓腸道益生菌存活時間長,達到腸道菌種平衡。●多維生素A與C的蔬果鼻過敏患者常有鼻子、喉嚨癢等過敏症狀。劉怡里說,平時可多吃含維生素A及C的蔬果,如地瓜、南瓜、胡蘿蔔、蛋黃、小番茄、甜椒、芭樂、木瓜、奇異果、柑橘類等,以強韌粘膜細胞的防護罩功能,降低外來病毒、細菌引起過敏情形。●多魚類及堅果魚類及堅果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抗氧化、抗發炎、抗過敏作用,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可以多吃鱈魚、秋刀魚、鮭魚等深海魚,以及核桃、杏仁等堅果;也可多攝取亞麻仁油、海帶、海藻等食物,吃進體內後,可轉換成少許的Omega-3,有助抗過敏。●少吃甜點、加工食品很多人愛吃以棕櫚油、玉米油、大豆油等製成的糕餅類,攝取Omega-6過多,張斯蘭說,如此會造成Omega-6及Omega-3攝取比率失衡,為10比1或15比1,容易引起過敏的Omega-6太多,抗發炎的Omega-3太少,進而出現慢性發炎及過敏反應,提醒平時應多吃魚,少吃蛋糕等精緻澱粉類。劉怡里說,減少過敏須少吃加工食品,因其中可能含有防腐劑、香精、色素等易誘發過敏物質,特別是紅色及黃色的色素,將加重孩童過敏反應。平時更要搭配多運動、多喝水,才能遠離過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少人吃帶殼海鮮或雞蛋會引起過敏,張斯蘭提醒,首先食材一定要新鮮,降低過敏發生機率,平時少吃麻辣鍋、喝酒等,避免血管擴張引起過敏反應。但如果過敏症狀持續復發,可進行過敏原檢測,不接觸過敏原,飲食可用雞肉取代雞蛋,食用魚類取代帶殼海鮮。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除了超過發煙點是大忌 專家:煎煮炒炸都用同瓶油容易變質
去年疫情期間,許多平時不下廚的人,開始在家烹飪煮食,最重要的柴米油鹽不可少,其中油品的選擇,尤其需要費心。專家提醒,從煎、煮、炒、炸、冷盤沙拉、烘焙,習慣「一罐油用到底」的人要留意,每種油品特性不同、適用的烹調方式不一,一罐油用到底容易變質,產生醛、酮、酸等氧化物質,吃進體內很傷身。● 植物油的製作方式中華食品安全協會理事黃乃芸指出,一般食用植物油的抽取方法有兩種:1.壓榨法「壓榨油」就是用壓榨法,將原料經過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以及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適用於油脂含量高(超過50%以上)的原料,如:橄欖、芝麻、花生等。2.萃取法「萃取油」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經蒸煮加熱後,以熱溶劑進行萃取,溶出油脂,再透過加熱過程,使溶劑揮發並去除。而在「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中,明確規範用於萃取食用油的溶劑種類及殘留量。適用於含油量不高的大豆、葵花子等原料。● 常見植物油的特性植物油的營養元素,主要含維生素E、維生素K,與血液、生殖系統功能關係密切。不含膽固醇,但含植物固醇,不能被人體吸收,可阻止人體吸收膽固醇。植物油中所含脂肪酸可以分為四類: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不穩定,易變質。如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奇亞籽油、印加果油等。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不穩定,易變質。如大豆油、葵花油、玄米油、玉米油、葡萄籽油、芝麻油、玄米油、花生油、沙拉油等。Omega-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穩定,較不易氧化變質。如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花生油、芥花籽油、果仁等。飽和脂肪酸穩定,較不易氧化變質。如椰子油、棕櫚油。● 用油前,先懂發煙點是什麼?黃乃芸指出,發煙點又稱冒煙點,是介於熔點與沸點間的溫度。油脂加熱後會起煙,只要達到發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產生醛、酮、酸等氧化物質,不利健康。她說,每一種油的化學式結構不同,對熱的安定性不一,耐受的溫度不同。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發煙點」。一般壓榨且未經精製處理的油脂發煙點較低,約170℃~200℃,較不適合高溫烹調及油炸,如:麻油、花生油、橄欖油。但使用溶劑萃取的油脂,如大豆油、葵花油、芥花油、葡萄籽油或棕櫚油等,均需經過精製製程,包括脫酸、脫色及脫臭等方式,移除油品中的游離脂肪酸、色素、氧化物及揮發性物質等雜質,以達到無味無臭且外觀澄清的目的,因此精煉過的油脂發煙點在200℃以上。植物油與烹調方式涼拌、低溫烹調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橄欖油水炒、炒菜加水悶鍋(100℃)沙拉油、紅花油、菜籽油、亞麻仁油、印加果油、葵花油、玄米油、玉米油、葡萄籽油、芝麻油、玄米油中火加熱(160℃)的炒煮烹調冷壓初榨橄欖油、花生油、胡桃油、(苦)茶油、酪梨油、芥花籽油。190℃高溫的煎、炸或大火炒烹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酪梨油、椰子油和棕櫚油、苦茶油如何判斷油溫?將一根筷子插到油鍋裡● 筷子底下看到油冒泡泡→約100-130度● 氣泡往上→約150度● 氣泡冒出表面→約180度給主婦的廚房備油建議為避免劣油危害,應根據不同烹調方式選擇油品。中華食品安全協會建議,廚房裡應該準備兩種油,分別為「涼拌油」和「煎煮炒炸油」,可以依照左列的表格選擇適合自己烹調的油,切記勿使用「萬用油」,一瓶用到底。每一種油都有其適合的烹調溫度,應依家中不同烹調方式去選用不同的油。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只吃菜不吃油?營養師:內臟沒保護 便祕更嚴重
有些注重養生的人,因怕胖或吃到不良油品,乾脆滴油不沾,所有食物都用汆燙。亞東醫院營養師吳宛真指出,油脂為六大類食物之一,不吃油脂除了會有皮膚疾病外,也會造成腸胃蠕動不順暢。她建議,三餐還是需要攝取油脂,且建議家中不要使用單一種油類,應準備多種油脂,才不會因為高溫烹調而產生反式脂肪。Omega-3、6、9 各有優勢,均衡攝取別偏廢。吳宛真表示,油脂是人體必須營養素,其中Omega-3和Omega-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1公克油脂可以提供9大卡熱量,油脂的功能包含增加食物風味及口感,油脂感高的食物也會增加飽足感。油脂中的Omega-3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會影響其結構、硬度,也會影響中樞神經和視網膜的結構。Omega-6通常被認為容易造成身體發炎,但與幫助凝血、維持皮膚調節免疫系統有相關性。吳宛真說,在門診時,有些油脂攝取量過低的人,皮膚容易有濕疹等狀況。Omega-9是則可以抗氧化、降低膽固醇,攝取足夠的量有助於維持心腦血管健康,也可穩定情緒。只吃菜不吃油,內臟沒保護,便祕更嚴重。有些人為了防便祕,攝取大量青菜,但如果油脂攝取不足、加上喝水量不多,反而會讓便祕的狀況更嚴重。吳宛真說,適當攝取脂肪除了促進腸胃蠕動,也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太瘦的人一旦遭受撞擊,內臟受到的傷害也會比較大。吳宛真表示,每種油都含有飽和或是不飽和脂肪酸,差別在於比例高低,重點在於需要均衡攝取各種油脂。例如,豬油是民眾常攝取到的油脂種類之一,因結構穩定,不容易被氧化破壞是其好處,但攝取過多就會增加膽固醇,對身體造成負擔。Omega-3較少攝取,可多吃鮭魚、鯖魚等。民眾常常覺得植物油比較健康,但植物油其實也含飽和脂肪酸,只是量比較少。她舉例,把Omega-6含量高的油類如大豆油、葵花油等拿來高溫烹調,就會變成反式脂肪酸,對身體造成危害。吳宛真建議,家中應該要多準備不同種類的油,並了解各種油類的發煙點,來決定料理方式。含有Omega-9最多的橄欖油發煙點低,適合涼拌,不適合煎炸;而酪梨油的發煙點比較高,就適合用在高溫烹調上,不會因高溫加熱產生反式脂肪酸。吳宛真指出,如果經常外食,就容易從肉類攝取較多油脂,這也是多數人攝取油脂主要來源。而一般人最少攝取到的是Omega-3,主要來源為亞麻子油、印加果油及魚油等,可藉由食用鮭魚、鯖魚等含有好油脂的魚肉獲得。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就可均衡攝取好油。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油脂攝取的最佳比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1.5:0.8」其中又建議Omega-3和Omega-6最理想比例是1:1。吳宛真認為,一般人在用餐上,很難抓到食用油脂的精確標準,並不容易計算,她建議,民眾在Omega-3和9的攝取量比較少,可以參考地中海式飲食模式,減少吃肉的次數,在每周飲食比例中,增加食用魚肉的次數到2至3次,取代原本的肉類攝取量,就可以攝取到較均衡的脂肪酸。另外,市面上也有販售魚油商品,吳宛真說,食用人工補充劑是否比直接吃天然食物更有效,還是存疑,飲食習慣是長期的,藉由長期培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真正對健康有利。烹調兩大重點1.不要等冒煙才開始炒菜要知道油溫是否適中,可以一根竹筷插在油中試試,當筷子周圍開始出現小泡沫時,即為煎、炸或炒的最適當溫度。2.食材清洗完盡量瀝乾因為水分不但會使油鍋起泡、飛濺,同時也會促進水解反應,加速水解性酸敗。健康吃油法1.水油炒先放水,使用中、小火,等到水稍微滾了,再放油。這種做法為「水油煎法、炒法」。若直接用油熱鍋,溫度會直逼200℃至300℃,油質會變化並冒煙。2.水煮法使用滾水汆燙菜,將菜撈起,再拌油和調味。
-
2022-01-22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油、豬油、橄欖油、椰子油... 營養師告訴你: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油?
大豆油(或稱沙拉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是四種平日生活常見食用油脂,前兩者是在我們祖父母時代就很常見的傳統用油,後兩者則是近幾年廣告詞中常和健康掛鉤的油脂。到底哪種油脂比較好?平日煮菜的話到底用什麼油比較適合?不同的油脂又該怎麼用比較好呢?這次就讓我們來讓認識一下這四個生活常見油脂吧! 富含的是「飽和脂肪酸」,還是「不飽和脂肪酸」? 不管是哪種油,油脂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構成,所以一個油品是否耐高溫、室溫下會呈液體還是固體,或營養價值好壞,主要看的就是它的脂肪酸組成。基本上,油品中所含的飽和脂肪若比較高的話在室溫下會呈固態,不飽和脂肪含量較多者在室溫下則會呈液態。所以從外觀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個常用油脂中,呈固態的椰子油和豬油飽和油脂含量較高;呈液態的大豆油和橄欖油則是不飽和油脂較高。 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基本上比較耐高溫烹調,但由於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在大部分的人眼中,富含飽和脂肪的豬油等動物油脂對心血管健康比較不好。但鮮少人注意到同樣是飽和油脂,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可是比豬油還高呢:豬油約含40%的飽和脂肪酸,但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90%,為豬油的兩倍多,更是一般植物油的6~8倍(註:一般植物油飽和脂肪僅含11~16%)。 大豆油、橄欖油和大部分的植物油所富含的是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在室溫下會呈液態,但儘管如此,不同來源的植物油,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種類也不同。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所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葵花油等一般植物油大多含的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舉例,橄欖油中的脂肪酸中有高達88%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中72.5%的脂肪酸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雖然對心血管健康較好,但也容易受到氧化破壞,故高溫烹調容易引起油脂變質,而有致癌風險。 解析常見油品的脂肪酸與營養價值~ 我們攝取食物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得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健康,故我們可透過下面四點來評估自己常用油脂是好還是壞: 1.是否含有人體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 2.是否含有益腦、心、血管健康及抗發炎作用的ω-3脂肪酸? 3.此油脂富含的是容易導致膽固醇上升的飽和脂肪酸,還是具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 4.此油脂中有無其他附帶的營養素,如維生素、植化素等可帶來額外的健康效益。 圖一是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種常見油脂的脂肪酸組成與營養素分析,當你就上述幾個點來評估這四種油脂時,你會獲得下面結論: 1.必需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必需脂肪酸含量很低,橄欖油必需脂肪酸含量也不高,反而是大豆油和豬油比較好。 2.ω-3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完全沒有,橄欖油含量很少,而大豆油的ω-3脂肪酸量較豬油多一點。 3.飽和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含量最多,豬油其次,橄欖油和大豆油較少。 4.其他營養素方面:橄欖油維生素E最多,豬油維生素A最多。 故若從上述這四點來看,便宜的大豆油似乎最好,豬油好像也不錯,反而這幾年很夯的橄欖油和油品新貴「椰子油」,其價格和性能並沒有成比例。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結果和我們所「聽說」的不一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要先了解兩個油脂營養觀念: 1.ω-6和ω-3脂肪酸都是對身體健康很重要的脂肪酸。特別是很多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心臟病、老年癡呆、癌症等都與發炎有關。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則是和ω-6/ω-3比值失調有關。 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食物和食用油脂大多富含ω-6脂肪酸,僅少數食物如深海魚、亞麻仁油或核桃才富含ω-3脂肪酸。所以雖然大豆油含的ω-3脂肪酸是四種油中較多的,但因為它本身的ω-6脂肪酸也很高,所以並無法改善ω-6和ω-3的比值;而儘管橄欖油ω-3脂肪酸含量不高,無法抗發炎,但因它主要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屬於ω-9脂肪酸,故攝取橄欖油並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 2.不管「理論上」某油脂含那些好的脂肪酸或那些營養素,但在人類社會裏油脂主要還是用來烹調食物,所以從「現實面」來看,選擇料理用油的關鍵在於此油脂在高溫烹調下是否能保留住它的好脂肪和營養素。所以除非你習慣直接吞食油脂(如涼拌),否則在談油脂中有哪些好脂肪前,你該先考慮的是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由於油脂主要用於烹調食物,所以在購買油脂時,除了考慮油脂的營養與脂肪酸種類,還需考慮兩個因素:1.油脂的穩定度 2.油脂的發煙點(Smoke point) 油脂的穩定度 油脂變質主要是因「氧化」(接觸空氣中的氧或暴露在陽光中)所致。油脂氧化時而產生所謂的「自由基」,自由基若攻擊到細胞會導致細胞死亡、進而影響組織器官的功能,若傷及DNA則可能導致基因突變,而可能引發癌症。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會用抗氧化劑來中和掉自由基,避免它們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抗氧化劑常會和抗老、防癌劃上等號的原因。 油脂的氧化主要是發生在脂肪酸中的雙鍵位置,所以雙鍵越多的脂肪就越容易被氧化破壞,因此不含雙鍵的「飽和脂肪酸」較含有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穩定;而同樣為不飽和脂肪酸,含一個雙鍵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會較含多個雙鍵的「多元不飽和脂肪」穩定。舉例,同樣為18個碳所構成的脂肪酸,含兩個雙鍵的「亞麻油酸」氧化速率比含一個雙鍵的「油酸」快了約30倍,含三個雙鍵的「次亞麻油酸」則比「油酸」快了80倍。 總結來說,從油脂的穩定度來看,選擇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椰子油和豬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大豆油和一般植物油。 油脂的發煙點 基本上,你所購買的油脂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越多則越容易被氧化;溫度越高,氧化速度就越快,故食用油平日最好儲放在遠離熱源(如瓦斯爐)的陰涼處。但即使你油脂儲放得當,料理時油脂還是會面臨到加熱的高溫問題。 當油脂被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油脂會被分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此時油脂會開始冒煙、變質、裂解成刺激性的小分子化學物質並產生自由基,進而危害身體健康...而這個讓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就稱為該油脂的「發煙點」(或翻譯為冒煙點)。所以,在選擇烹調用油時宜依照個人烹調習慣,來選擇發煙點適合的油品。大體上,油品的發煙點會受到該油脂原料本身的脂肪酸組成,以及油脂的提煉加工程序而影響。 油脂的提煉與加工程序(如精製)會影響成品的發煙點! 我們日常所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提煉自果實、果粒或種子。提煉油脂的方式簡單來說可分為機械壓榨,和用有機溶劑萃取兩種。一般果實類的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主要會採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所以有時你會看到這兩種油會特別在油品前面加上「冷壓初榨」的字眼。果粒或種子可用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也可用有機溶劑來提煉,如芝麻油、花生油和油茶油等。 一般機械壓榨出油量較少,它的優點是可保留較多植物本身的營養素,但這個優點往往也是它的缺點,因為這些「雜質」的存在會讓油脂的品質不穩定,容易酸敗,成品發煙點較低,且無法長期保存。故我們日常所購買的那些桶裝、便宜的植物油多半是用有機溶劑萃取方式來提油,且會進行精製流程來除去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維生素、植化素等「雜質」。油脂精製後可提高其發煙點,讓原本不耐高溫的油脂可煎煮炒炸,且讓油脂賣相更好、不易敗壞,可保存更長的時間。 舉例,未經精製的紅花籽油的發煙點約在107°C(僅能用於涼拌或水炒),未精製的大豆油的發煙點約在160°C左右(可水炒、中小火炒),但經過「精製」後,精製的紅花籽油發煙點可達266°C,大豆油可達238°C,所以儘管理論上大多數植物油都不耐高溫,不適合大火炒或煎炸,但你在大賣場的買的油都標示著可煎煮炒炸,一油用到底,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精製植物油的緣故。 精製油vs.非精製(或冷壓初榨)油脂! 透過溶劑萃取、脫膠、脫色、脫臭等油脂精製過程,可除去油脂中的雜質(這些雜質也包括油脂中所含的天然營養素),讓油脂變得很純淨(幾乎只剩下脂肪這個熱量)。它的優點是便宜、可耐高溫烹調,可保存較長時間。 僅用機械壓榨的油脂則剛好相反,保留了較多原料本身所含的天然營養素,使用這類油脂除獲得身體需要的脂肪酸外,還可獲得額外的營養。但缺點就是發煙點可能不高,而僅適合涼拌、水炒、或小火快炒。 而在油品市場上很夯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主要是因為它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脂肪酸),所以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且較一般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能耐高溫。另外,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好油脂,再加上冷壓初榨的橄欖油含多酚及其他來自橄欖果實的營養素,使得橄欖油這幾年來一直在市場上飽受消化者的喜好。 圖2整理的常見油脂的發煙點,以及什麼樣的烹煮習慣適合用那些油品。大家可依照烹調方法來選擇適合的料理用油。基本上,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還是建議大家平日宜盡量以低溫方式來料理食物,例如涼拌、水炒或小火炒,因為這樣不僅可盡量保留住食物本身的營養,也較能保留住油脂中的營養。如需要用大火或煎炸時,則建議換成發煙點較高的油脂。 總結來說,如果你用的是煎、炒、炸等高溫的烹調方式的話,就不用管哪個油品比較營養、健康了,直接選購一個發煙點高的油品就是了;如果你使用的是涼拌、蒸、煮等較低溫的烹調方式,則可考慮選用保留較多營養的冷壓初榨油品,或現代人比較缺乏的富含ω-3脂肪酸的油品。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發炎是一切大腦病變的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發炎」(inflammation)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為題之後開始,大多數疾病都會探討與發炎的關聯。紅、腫、熱、痛是急性發炎基本反應,但是慢性發炎如同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腦部疾病也是如此。還記得之前提過腦部裡頭有膠細胞,膠細胞又細分成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其中的微膠細胞類似白血球巨噬細胞,其功能是保護腦組織,但是如果微膠細胞或是星狀細胞啟動了特殊發炎反應,可能會產生無聲的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反應,如果沒有及時修復讓發炎持續發生,反覆持續釋放的發炎激素是會造成大腦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舉例來說,一旦發生腦中風或是腦外傷,包圍在血腦屏障BBB的星狀神經細胞會發炎破損,導致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發生通透性改變,最後造成腦漏(leaky brain);同時微膠細胞會啟動發炎反應,釋放大量發炎激素,如此雙面夾攻,神經發炎的連鎖反應就此展開。剛剛提到的是腦內直接的中風或外傷導致的發炎,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但是腦外的因素會影響到腦內發炎嗎?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當身體遭受到感染、毒素汙染、自體免疫攻擊等因素時,這些狀況也會造成體內大量的發炎激素以及過量自由基反應,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穿越血管、血腦屏障BBB、迷走神經,甚至是室周區域(circumventricular organs,是大腦內部一塊具有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結構),同樣可以啟動微膠細胞的發炎反應,最後慢慢破壞腦神經系統。所以這個血腦屏障BBB非常重要,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BBB破損,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研究發現,肥胖、運動不足、空汙、壓力、失眠、腸道菌相失衡、荷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甚至是電磁波等,都會導致BBB滲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神經發炎。2016年英國腦神經影像專家維瑞爾•卡索拉羅(Valeria Calsolaro)在《阿茲海默失智期刊(Alzheimers Dement)》發表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神經發炎的證據,他認為以病理解剖及神經影像科技的發現,類澱粉沉積尚不足以解釋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破壞,其實神經發炎才是主要的原因。2017年義大利分子生物及轉譯中心學者維倫提納•沙維(Valentina Salvi)在《神經老化前線雜誌(Front Aging Neurosci)》提出更詳細的解釋:當微膠細胞以及星狀細胞還處於非戰時,此時稱之為M0時期,當啟動發炎機制之後,會進入所謂的priming階段(也稱為M1階段),這priming可以做為啟動、初始或是促發來解釋。當這些微膠細胞進入M1階段,會進行發炎反應以殺菌或是清除異己,但是也開啟了組織破壞和神經發炎的骨牌效應,如果有足夠的抗發炎營養素支持,微膠細胞會進入M2時期,此時反而呈現抗發炎以及組織平衡修復狀態,是有益於大腦的。不過如果進入M1時期太久或是沒有注意到生活型態以及營養積極介入,則搞破壞的M1階段會邁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之中。一位50歲的張先生,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重要職位,因為表現良好,已經升任單位最高主管。不過因為某次開會時發現前一天的會議事項一片空白,怎麼想都想不到而嚇到了;在太太的陪同下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當時他嚇的一時無法接受,因為自己的母親正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所以知道這疾病對於一個人甚至是家庭衝擊非常大。他太太陪同來找我的時候,我發現他有抽菸習慣,雖然一天半包,但也有30年菸史了;身體微胖的他,不只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症,卻沒有規律服藥。應酬多,運動少,加上睡眠品質不好,這些都可能是導致大腦持續發炎,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記得在和他分析說明原因之後,他說我跟他解釋的太詳細了,要是能早點認識我,也許就能避開大腦發炎退化。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出一本有關大腦保養的書籍來教育大眾。保護大腦的第一步以下請各位參考一下,生活中是否有促進大腦發炎的不良生活或是飲食型態,請立刻改善:1.吸菸: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以及發炎物質太多了,裡頭的焦油以及上千種化學致癌物質不但會致癌,也傷害大腦。2014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吸菸會造成大腦氧化壓力激增,促進類澱粉沉積並啟動大腦的發炎反應,這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機會。2.糖及精緻碳水化合物:包括任何添加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糖果或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粉、白麵條、白土司、甚至是白米飯等,都會增加血糖波動。這結果有二個,一個是過多的糖本身就是會促進發炎,產生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s)增加;第二,過多的糖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胰島素阻抗,這也會促進血管發炎,增加失智風險。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病理學家蘇珊娜•德拉蒙特(Suzanne de la Monte)在2008年《糖尿病科學科技期刊(J diabetes sci technol)》發表一篇文章:在比較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後發現,健康者腦內的胰島素平均含量高了4倍,同時胰島素受體(Insulin receptor)也高了10倍,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愈多就愈能正常發揮降血糖的作用;因此蘇珊娜‧德拉蒙特等人提出阿茲海默症可以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理論。202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納貝利•錢伯斯(Annabelle Chambers)等在《歐洲神經病裡雜誌(Europathol Exp Neurol)》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這種AGEs會在神經細胞、星狀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表現出來,雖然不確定是失智症的單獨風險因子,但的確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內的類澱粉沉積以及神經老化。3.麩質過敏:過敏是身體對於過敏原的一種反應,近年來小麥麩質(gluten)在過敏疾病的探討已經眾所皆知。麩質是一種廣泛存在麥製品或澱粉加工品的蛋白質,也是俗稱的麵筋;是由麥膠蛋白(gliadins)和麥穀蛋白(glutenins)組成。我在治療所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時,一定會檢查急性或是慢性過敏原,這裡頭當然包括麩質。許多國外醫師也都強調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對於控制發炎性疾病、大腦疾病、憂鬱等都有顯著好處。(編按:麩質存在在部分種類的麵包中。)2021年的重量級期刊《細胞(Cell)》有一篇重要論文,是以色列柴姆巴(Chaim Sheba)醫療中心學者阿隆•樂訥(Aaron Lerner)所發表,主題非常特殊:「食物即醫藥:麩質在神經退化疾病的角色」("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Gluten and Potent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其中提到小麥製品裡的蛋白質,也就是麩質,可能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 (dysbiosis);因此增加腸黏膜通透性,引起特殊交叉抗體反應,甚至是自體抗體的出現,攻擊了大腦中類似麩質的蛋白結構,而引起大腦退化疾病。4.酒精:酒精熱量高,每公克可產生7大卡,喝多了,肝臟容易發炎,會形成脂肪肝,令腹部肥胖不容易消除。過量的酒精也會傷腦,2017年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醫師在《精神科雜誌(Psychosomatics)》發表一篇統合研究,從文獻中發現酗酒引起的失智盛行率,雖然每個國家數字不同,但是酒精引起早發型失智症達到10%、而晚發型失智症因酒精引起的比例約只有1.28%。不過也有研究顯示「適量」喝酒對於心血管有好處,問題在於何謂適量?我比較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先看何謂「一標準杯」?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一標準杯是指12盎司(360毫升);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一標準杯是指5盎司(150毫升);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一標準杯是指1.5盎司(45毫升)。對男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周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人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周不超過7標準杯。但是如果一個人喝酒後臉容易紅,可能是解酒ALDH2基因有變異,那就更要少喝了,因為這種體質酒喝多了容易有咽喉食道癌的可能。5.不良飲食習慣:包括攝取過多的omega-6脂肪酸以及過少的omega-3脂肪酸,這會導致發炎;尤其是充滿油脂的大腦,失衡的脂肪酸會造成大腦發炎。另外高溫油炸類食物要少吃,因為油經過高溫處理後極不穩定,容易酸敗形成壞油,一樣會造成大腦發炎。也不要忘了反式脂肪,這是一種「反噬健康」的脂肪,這種植物氫化油惡名昭彰,會造成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失智風險。在許多的甜點、烘焙、糕餅裡頭加的酥油就是一種反式脂肪,雖然富含脂香,但是對心血管以及大腦真的不好。喜歡吃煙燻燒烤食物也要注意,食物在經過高溫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 、異環胺 (HCA) 、或是丙烯醯酸 (AA) 等致癌又促老的物質,不但會讓身體發炎嚴重,也與肥胖、大腦發炎脫不了關係。6.促進發炎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長期以耳朵直接接聽手機等。長期熬夜會造成胃的饑餓素以及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脂肪的瘦素以及腦部血清素分泌降低,這些都會造成發炎反應增加,引起肥胖,而且不利於大腦在夜間清除大腦廢棄物質,當然就會增加失智風險及憂鬱傾向。久坐不動的3C族或是電視沙發族,不但熱量消耗降低、血管易發炎,全身容易堆積脂肪,也會增加三高風險,造成大腦損傷。因此要打造抗發炎的體質,對於維持健康、保護心血管以及大腦、降低癌症發生等都有其效果。基本上,平日必須要做到不吸菸(二手菸以及三手菸也是)、節制飲酒、多喝水、多吃原型少加工的食物、少吃精緻澱粉及糖、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適度運動、不熬夜以及舒緩壓力,請記得盡量每日都做到這些好習慣。各式蔬菜因為具有足夠纖維以及各種五顏六色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不但對腸道友好,對大腦也是有間接好處;但高糖分水果以及果汁必須要有總量管制。我曾經遇過連續多年一天吃6種以上過甜水果,結果反而造成糖尿病、冠狀動脈阻塞以及洗腎的案例。另外多吃好油,包括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中小型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堅果。煮菜烹飪盡量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的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或是玄米油等;另外黑咖啡以及綠茶對於保護大腦也有效果喔!書籍介紹書名: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祕密:活化大腦一點都不難,六堂課養出健康好腦作者:劉博仁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作者簡介/劉博仁相信疾病的治療不應只有一種方法,透過初步的醫食同源核心概念,加上進階的功能營養醫學調理,並將精準醫療檢測納入驗證,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則。現職台中市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Captain Clinic)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門診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延伸閱讀: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的結局原來是...
-
2022-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攝取高蛋白質、高纖維、低升糖食物,體重卻沒變?醫:想減肥,4大踩雷食物要少吃
標榜無糖,但成分是馬鈴薯澱粉和香精?名稱是豆腐,卻不是黃豆做的!為了改善體質,盡量攝取高蛋白質、高纖維、低升糖的食物,改變飲食一段時間,卻發現體重沒有變,這都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吃到假食物了!四大踩雷食物1.假冬粉 綠豆的升糖指數只有30出頭,是地瓜的一半。冬天想來碗熱呼呼的湯麵,但是減重時不能吃麵製品,這時綠豆做的冬粉就是很好的選擇。問題是,外食和火鍋店提供的冬粉,大多是馬鈴薯澱粉做的,吃下肚就跟吃薯條一樣。如何區別綠豆和馬鈴薯澱粉?馬鈴薯做的粉絲放進火鍋裡三十秒就熟了,綠豆做的冬粉要七八分鐘才會熟。2.假杏仁粉 堅果有很多好的Omega-3,適量吃能抗發炎,補充微量元素。每天喝一杯15g杏仁粉做的杏仁茶,相當於吃下拇指大小的杏仁,加入Expresso,就是好喝的杏仁奶拿鐵。市面上大部分杏仁粉,雖然標榜無糖,但是都添加了不少馬鈴薯粉和香精。區別的方法?馬鈴薯香精杏仁粉一罐兩三百,純杏仁粉一罐要六七百,越香越不純!喝到馬鈴薯粉杏仁茶,不但沒有吃堅果的好處,還攝取到高升糖指數的精緻澱粉。3.假豆腐 很多豆腐製品,其實都不是大豆做的,蛋白質含量也不高,反而油脂和碳水化合物不少。百頁豆腐加有不少沙拉油、砂糖與鹽,熱量是盒裝嫩豆腐的3倍,富含omega-6,吃多了不但發胖,身體還容易發炎。蛋豆腐成分是雞蛋、鹽、柴魚汁,完全不含黃豆;杏仁豆腐的原料也沒有黃豆,主要由杏仁、糖、鮮奶或奶粉製成。4.組合肉 新聞報導可以用注射植物油的方法製造假霜降牛肉,且聽說雞腿肉也能黏接製成。為了避開精緻澱粉,就把早餐的漢堡改成只有漢堡肉和豆漿。問題是,漢堡肉不到一半是真的肉,其他可能是澱粉和纖維等添加物。你以為吃了很多蛋白質,其實還是吃到不少精緻澱粉。有不少肉排、牛排,其實也是重組肉,真正的蛋白質含量不高。吃上一鍋百頁豆腐,組合肉和馬鈴薯冬粉煮的火鍋,再配上一杯假杏仁茶,會發現一餐有百分之90都是精緻澱粉和不好的油脂,難怪身體越吃越差,還是多食用原型食物最健康。
-
2021-12-12 養生.聰明飲食
幫助抗癌、抗衰老 你應該常吃的7類天然抗氧化食物
Q:抗氧化劑是什麼?人體衰老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氧化」,而自由基是身體進行氧化還原作用(各種新陳代謝)的副產物。此外,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如空汙、吸菸、壓力、輻射線等,也會增加自由基生成。自由基可說是老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疾病的元凶。抗氧化劑就是能對抗氧化過程的化學物質,阻止自由基形成,或將它們分解,保護細胞免受破壞。Q:抗氧化劑從哪裡獲得?人體會製造小部分抗氧化劑,但主要來源是植物性食物。最常見來源是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以及礦物質硒和錳。另外,植化素如類黃酮、酚類、植物性雌激素等也是抗氧化劑。Q:常見的抗氧化營養素有哪些?維生素C維生素C也稱為抗壞血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被認為有助預防胃癌、肺癌和消化系統癌症。● 從哪裡攝取?綠色蔬菜、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盡量生食,因為烹飪加熱會破壞維生素C。維生素E這種抗氧化劑儲存於脂肪中,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E能對抗攻擊細胞壁脂肪的自由基,還能阻止低密度膽固醇轉變為氧化型,這是導致粥狀動脈硬化的元凶。● 從哪裡攝取?全穀物、植物油(橄欖油、向日葵、油菜籽)、堅果和綠葉蔬菜。茄紅素這種類胡蘿蔔素被認為有助預防攝護腺癌、肺癌和乳腺癌。● 從哪裡攝取?煮熟和加工過的番茄是最佳來源,能讓身體更容易吸收。添加一點橄欖油等優質脂肪,更能協助身體利用茄紅素。β-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身體會將其轉為視黃醇(retinol),能維持視力健康。● 從哪裡攝取?水果、胡蘿蔔、南瓜、菠菜等綠色蔬菜。硒硒能協助甲狀腺功能運作。研究顯示,它可以預防癌症,尤其是肺癌、結腸癌和攝護腺癌。不建議從營養補充劑攝取,容易過量,導致消化問題、頭髮和指甲脫落,甚至肝硬化。● 從哪裡攝取?穀物、洋蔥、大蒜、堅果、大豆、海鮮、肉類和肝臟類黃酮科學家在水果和蔬菜中發現的這類抗氧化劑多達4000多種。每種植物都含有不同的類黃酮組合,可能有助預防心臟病、癌症、關節炎、衰老、白內障、記憶力減退、中風等。● 從哪裡攝取?綠茶、葡萄、蘋果、巧克力、漿果等。Omega-3和Omega-6脂肪酸Omega-3有助預防心臟病、中風、關節炎、白內障和癌症;Omega-6有助改善濕疹和骨質疏鬆症,身體無法製造這些必需脂肪酸。多數人攝取Omega-6遠高於Omega-3,營養師建議兩者應平衡攝取。● 從哪裡攝取?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核桃Omega-6/植物油、堅果、家禽資料來源/medicinenet.com
-
2021-11-16 養生.聰明飲食
只要攝取脂肪就會變胖?看你吃進的是脂還是油
是不是只要攝取脂質就會變胖?藉由選擇脂質的種類,就能打造出不容易發胖的體質許多人都認為「只要攝取脂質就會變胖」,這樣的觀念到底是否正確?的確,脂質的卡路里較高是不爭的事實。三大營養素中,醣類和蛋白質1克約能提供4卡的熱量,而脂質1克卻能提供9卡的熱量。在量相同的情況下,攝取脂質卻會得到比醣類或蛋白質高出一倍的卡路里。因此,如果攝取過多脂質的話,無法轉換為能量消耗掉的部分,就會成為體脂肪累積在我們體內。話雖如此,這裡要提醒各位讀者,脂質還是可分為「容易使人變胖」和「不易使人變胖」兩種類型。簡單來做分類的話,常溫下為固態的「脂」容易使人發胖,而常溫下為液態的「油」,則不容易使人發胖。這是因為「脂」在人體內也會形成固態,積累儲存。而「油」在人體內流動性較強,容易轉換為能量來使用,這是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因此,就算是攝取數量相同的脂質,也會因為吃進肚裡的是「脂」或是「油」,而影響一個人是否容易變胖的程度。舉例來說,一個嗜食肥肉的人,就算他有在控制脂質的攝取量,但身材還是容易發胖。但如果他把肥肉換成了富含EPA和DHA的魚油,那麼就能降低體型走樣的可能性。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含有豐富亞油酸的沙拉油,應該也屬於不易使人變胖的油類,然而因為亞油酸經常出現在許多加工食品中,所以人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 本文摘自《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作者:守口徹譯者:林巍翰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1-10-19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油是用什麼做成的?專家教挑選「好」油要訣
雖然早已習慣它的存在,但別再買「沙拉油」了平常在用的沙拉油,其實暗藏玄機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油呢?想必很多人的答案都會是「沙拉油」吧。的確,沙拉油價格親民,料理時可以用來炒菜、炸食物,還能當作沾醬來使用,真可稱得上是萬能食用油啊!但這麼方便的沙拉油,其實有不少人並不知道,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在日本,「沙拉油」(Sarada Abura)指的是紅花油、葵花油以及棉籽油等,九種經日本農林規格(JAS)所規定的精製植物油。但因為名稱中有「沙拉」兩個字,所以容易在消費者心中自動形成一種「健康、對身體有益」的形象。但實際的情形是,在日本人還沒有習慣於生菜上淋上醬汁來食用的時代,因為這種油具有在低溫下也不會出現白濁和凝固的情形,所以才被稱為「沙拉油」。此外,將兩種油調和之後所製成的油稱為「調和沙拉油」,市場上又以大豆油和菜籽油混合之後的商品最為常見。因為製作沙拉油所使用的穀物油中,含有許多Omega–6系脂肪酸中的亞油酸,所以從應該均衡攝取Omega–3系脂肪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不要把沙拉油拿來當作食用油使用比較好。而且近來原料不明的商品,或是使用國外生產的基因改造原料所製造的沙拉油與日俱增,消費者在購買油的時候,一定得仔細確認過成分才好。到底什麼是「沙拉油」?沙拉油或許有不少人看到「沙拉油」這個名稱,就會聯想到新鮮的「沙拉」吧。然而攤開其脂肪酸組成就會發現,其Omega–6系脂肪酸(亞油酸)的含量,遠遠超過Omega–3系脂肪酸(亞麻酸),如果攝取過量,可能會提高罹患「生活習慣病」的風險。就算要使用以下羅列的這些原料所製成的油,也應盡量挑選Omega–6系脂肪酸較少,Omega–3系或Omega–9系脂肪酸(油酸)較多的油。沙拉油的主要原料●油菜(種子)●棉籽●大豆●芝麻●紅花●向日葵●玉米●米(米糠)●落花生●葡萄籽雖然同為「沙拉油」,但成分卻不一樣以下為主要的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佔比整理。不論哪一種類型,基本上Omega–6、9系脂肪酸都佔了近半數以上,而Omega–3系脂肪酸只有不到10%的佔比,可以說相當稀少。用來製作油的原料可能為基因改造作物像菜籽油這類部分使用了海外進口原料所製作的油,因為在其原料中,可能有使用到基因改造作物的可能性,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需張大眼睛看仔細才行。如果在成分標示欄位或商品網頁上有標示,該商品為「基因改造不分別」*(遺伝子組み換え不分別)的話,就盡量不要選購。※使用基改與非基改農產品混合為原料。※ 本文摘自《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作者:守口徹譯者:林巍翰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1-10-06 養生.營養食譜
減肥長期吃水煮餐狂掉髮?醫示範改造水煮餐,健康速速瘦
長期只吃水煮餐容易便秘掉髮,結果還沒變瘦?給大家看看我平常都怎麼吃。今天是萬里無雲的九月天,上完課準備回家吃飯了。全部都自己煮太花時間,所以我採取的是折衷的做法:自行改造水煮餐。 吃水煮餐的問題是蛋白質和油脂不夠而澱粉太多油脂是合成荷爾蒙的必須成分,低油飲食會導致睪固酮和雌激素降低,造成皮膚乾燥和便秘等問題。長期低油飲食,脂溶性維他命ADEK的吸收變差,還會影響到視力,皮膚粘膜,甚至鈣質的吸收。由於水煮餐澱粉含量高,如果沒有搭配運動,減重的效果也不會很好;就算有搭配運動,由於蛋白質含量不夠,又很容易餓。 自行調整水煮餐的營養比例最常見的水煮餐餐盒,通常是一塊雞胸肉,和肉差不多體積的蔬菜,和一碗左右的飯。為了方便,我會點水煮餐來自行加工。 1.增加蛋白質 水煮餐的雞胸肉,只有我一餐蛋白質應攝取量的一半而已,所以我會再加上一盒豆腐,一份豆漿,或是一包植物蛋白奶。 2.降低澱粉水煮餐的澱粉量對我來說,在減脂期要減少一半左右。教大家一個簡單增加飯量的方法:把一半的飯,和一顆蛋下鍋乾炒,做成炒飯,起鍋後又是一碗的飯量囉。沒辦法下廚,可以盡量改成根莖類蔬菜,搭配堅果。3.增加油脂水煮餐的蔬菜量多不油膩,是最優秀的部分;我真的很怕自助餐那些油膩膩的蔬菜。油脂不是不好,但是不好的油脂要人命,長期吃富含omega-6的大豆油和葵花油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可以儘量挑選鯖魚或鮭魚,或是h在家裡可以淋一點橄欖油或苦茶油,來增加好油脂的攝取。 【本圖文已獲作者授權引用,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
2021-04-02 養生.營養食譜
下班運動完,想增肌減脂要怎麼吃?營養師教3道「速成食譜」
如何聰明攝取蛋白質食物近年來拜運動風氣盛行所賜,大家開始重視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取,市面上不僅出現許多即食雞胸肉,也有很多線上、線下的料理內容跟大家分享如何製備高蛋白質的食譜。事實上,不僅是運動族群,全年齡層皆有蛋白質的需求,除了慢性腎臟病的病人需要依照不同病程限制蛋白質攝取量之外,成長、孕哺及年長者更需要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食物來提供生長與避免衰弱、肌少症的發生。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如下:・19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1公克的蛋白質・71歲以上的年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運動族則可針對運動目標將每日的蛋白質攝取提高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公克不等以營養學的定義來說,每一份的蛋白質食物可以提供約7公克的蛋白質,再依照食物各自含有的脂肪含量而分為低脂、中脂、高脂甚至是超高脂的蛋白質食物;乳品是少數可以提供人體三大巨量營養素的食物,每一份的乳品類可以提供8公克的蛋白質。如果你不喜歡吃肉或是茹素者,可以選擇黃豆來替代,黃豆含有完整的胺基酸種類,加工後的質地比動物性蛋白質軟嫩、好入口,不只是蔬食界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蛋白質食物,更是一般家庭也能經常選擇的好食材。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建議,每一餐都要吃到一掌心的豆魚蛋肉類;有足量的蛋白質才能讓身體不消耗肌肉當作能量,維持更好的代謝!如果有在運動,運動後盡快補充大約1/2~3/4手掌的蛋白質類食物,也能讓肌肉快速吸收,提升增肌減脂效率。蛋白質攝取量固然重要,但建議要在三餐平均分配蛋白質的份量,每餐「一個掌心以上」是最能幫助增肌減脂的份量;如果午餐沒吃肉,晚餐吃兩倍回來,其實身體短時間內能吸收、利用的蛋白質有限,一次吃太多功效是會打折的!所以別忘了每一餐都要補充豆魚蛋肉類喔!最後,想知道一天吃了多少蛋白質嗎?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用手掌計算!女生一個手掌大小、厚度的豆魚蛋肉類大約含有21克蛋白質;男生一個手掌大約是28克蛋白質。我們一天中大約有7~8成的蛋白質是來自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類,其他的2~3成是全穀雜糧與蔬菜提供的少量蛋白質;只要計算平常吃的豆魚蛋肉類,最後再除以0.8,就可以簡單地估算一天蛋白質量到底有沒有吃夠囉!註:想要查詢食物中更準確的蛋白質含量,可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告的「食物代換表」網站查詢Q.肉吃太多是造成腎功能不佳的主凶?A.根據世代研究統計,正常腎功能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與腎功能衰退無關。健康成人短期攝取高蛋白飲食(2.0公克/公斤體重/天)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是牛肉、豬肉等紅肉攝取過量,就可能會提高乳癌、大腸直腸癌的罹病風險。Q.豆類吃多會痛風?A.痛風是因為血液中尿酸過高引起的,而尿酸代謝的前身是普林,因此屬於高普林類的黃豆經常被民眾誤解!事實上,經過加工的豆漿、豆干已是中普林含量的食物了。以前痛風被稱為是「皇帝病」,是因為經常大魚大肉或者是飲酒後引起的富貴病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痛風罹患的風險與豆類攝取量呈現負相關!近年來更發現,啤酒、含糖飲料等反而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危險因子。Q.低脂奶看起來比較稀、比較沒營養?A.台灣的鮮乳其實都是有經過國家標準(CNS3056)規範,其原料皆是以生乳為主,再依據乳脂肪比例,回填乳脂肪後經過殺菌製成的。而從營養素比例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全脂奶、低脂奶一樣營養,以乳品主要提供的3種營養素來看,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的含量幾乎是一致的。全脂鮮奶與低脂鮮奶成分比較(以240cc/杯為例)如何聰明攝取好油脂動物性脂肪的香,讓人無法抵抗!但是為了健康,大家開始懂得取捨,開始轉向選擇植物性油脂,甚至進一步了解油脂結構,選擇不飽和脂肪,而依照雙鍵位置差異又可以分成Omega-3、Omega-6、Omega-9三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ω3跟ω9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反應的能力!每餐需攝取堅果種子一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節大小的杏仁果2粒、榛果2粒或核桃仁1粒。運動後,營養師教你如何補充蛋白質.南瓜薏仁漿 Pumpkin & Job's Tears熱量288kcal、蛋白質15g、碳水化合物37g、脂肪11g材料/1人份:蒸熟的南瓜50g、薏仁粉30g、堅果1大匙、豆漿250cc作法:將事先蒸熟的南瓜、薏仁粉、堅果放入果汁機,加入豆漿,打成滑順口感即可飲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薏:仁粉屬於全穀雜糧類食材,粉狀相較於完整顆粒的薏仁更好消化,運動後可以更快速吸收入體內提供身體能量,幫助體力恢復!.洋蔥雞肉蓋飯Onion & Chicken熱量742kcal、蛋白質40g、碳水化合物90g、脂肪22g材料/1人份:糙米飯1碗、去骨雞腿肉1隻、洋蔥半顆、雞蛋1顆、蔥花1大匙、醬汁、日式醬油2大匙、味醂1大匙、清酒1大匙、開水60cc作法:1.將去骨雞腿肉切成適口大小的塊狀、洋蔥切絲、雞蛋稍微打散。2.以中小火熱鍋後,讓去骨雞腿肉的雞皮朝下,煸出油脂後煎至上色,加入洋蔥絲一起拌炒出香氣。3.淋上醬汁煮滾後,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約3分鐘,開蓋後淋上蛋汁馬上熄火,蓋上鍋蓋再燜1分鐘,讓蛋汁稍微凝固。4.開蓋後,將煮好的洋蔥雞肉連同醬汁一起倒入已裝有糙米飯的碗中,撒上蔥花即可享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2~4:1是最佳補給比例,蓋飯可以說是最佳選項之一,一碗輕鬆達標,還能添加更多洋蔥、喜歡的蔬菜,變成均衡、美味的一餐!.蒜香辣味蝦Shrimp熱量148cal、蛋白質24g、碳水化合物1g、脂肪5g材料/4人份:鮮蝦12尾、蒜頭5瓣、辣椒1根、蔥1根、橄欖油1大匙、米酒1大匙調味料(白胡椒粉2小匙、黑胡椒粉2小匙、鹽1小匙)作法:1.將蒜頭切成蒜末、辣椒切碎、青蔥切成蔥白和蔥綠;剪去蝦鬚、蝦腳,開蝦背去除腸泥,用少許鹽及米酒(份量外)稍微醃漬去腥。2.開中火起油鍋,鮮蝦下鍋香煎至上色後推至鍋邊,蒜末、蔥白及辣椒下鍋爆香。3.加入調味料拌炒均勻,從鍋邊嗆入1大匙米酒,撒上蔥綠即可起鍋。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不到200大卡的料理提供將近25克的蛋白質,愛運動的你如果正在減脂,想要控制好熱量選它就沒錯!書籍介紹書名: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Amyの私人廚房X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超省時美味健身餐!作者:Amyの私人廚房, 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2/16作者簡介/Amyの私人廚房Amy來自於客家傳統大家庭,從小就愛煮、愛美食,擅長道地客家菜。結婚後更從婆家習得閩南台式料理,加上居住的社區有許多駐台的外籍人士家庭,讓她也接觸了世界各國的料理方式,從此開啟了餐桌上的異國風景……。2016年起,Amy在FB上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拍攝成2分鐘快速料理影音食譜,因為無私分享和處處為閱覽者著想的細心,讓粉絲頁「Amyの私人廚房」累積至120萬以上的追蹤者,以及超過85萬粉絲按讚,影音食譜瀏覽人數最高超過3百萬人次,單篇食譜更曾超過10萬人次分享的佳績。FB:「Amyの私人廚房」著作:《Amyの私人廚房,下班後快速料理》(幸福文化)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最接地氣的營養師團隊、最有影響力與最被信賴的健康飲食行銷公司。我們是超過4000位營養師/營養系學生學習交流平台版主,開設多項營養師專業課程,培訓近千位營養師超過百篇營養知識專欄位於Google搜尋首頁。<經歷>營養師高考榜首糖尿病與腎臟病衛教師中華職棒營養顧問美國ACE-CPT私人教練美國AFAA有氧體適能指導教練多間健身房營養顧問各大媒體專欄作者各大院校講師FB:「好食課」官網:好食課 食健康,每天學一點著作:《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掌握增肌減脂營養關鍵x主廚特製運動餐,吃好吃飽才能瘦,打造理想體態不求人》(幸福文化)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