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性愛.性病防治
搜尋
NOW健康
共找到
749
筆 文章
-
-
2021-09-10 養生.聰明飲食
蛋殼顏色vs.蛋黃顏色哪個與營養有關? 挑蛋前先明白
蛋黃的顏色常見有比較淺的「黃色」與比較深的「橘色」兩種,不同蛋黃的顏色到底差別在哪裡?其實蛋黃顏色深淺與營養素是有關係的,如果飼養時使用了比較好的飼料,蛋黃營養素較高顏色就會深,若飼料使用上比較一般,蛋黃顏色就較淺;另外,蛋殼顏色則與蛋雞品種有關,與營養關聯性並不大。吃蛋能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氨基酸 蛋黃顏色與營養有關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雞蛋是非常好的營養來源,許多人體所需蛋白質氨基酸,都能在雞蛋中攝取,採購時經常會發現,雞蛋外殼顏色不同,有些是全白,有些則顏色較深,基本上與營養沒有太大關係,蛋殼顏色主要跟生蛋雞品種有關,挑選時不用太在意。蛋黃顏色越深偏橘紅 農家可能用了比較好的飼料程涵宇接著說,蛋黃顏色就與營養有關,如果農家在飼料中,加入玉米、苜蓿芽、辣椒物粹取物等原料,能夠提高類胡蘿蔔素攝取量,讓蛋黃看起來容易呈現橘紅色,可以補充玉米黃素與葉黃素,簡單來說,如果農家用了比較好的飼料,蛋黃的顏色就可能較深,如果採用一般飼料,蛋黃顏色就會較淺。程涵宇補充,給予類胡蔔素飼養,雞蛋中維生素A含量,可能是一般雞蛋10倍,不過蛋白質含量則沒有明顯差異;農委會公開資訊中也有提到,蛋黃顏色除受遺傳(品種)響外,其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主要由於其所含色素造成。飼養環境不同 雞蛋品質也有差異程涵宇指出,目前市場雞蛋價格差很多,除了養殖飼料有差異外,養殖環境也會相當不同,如果在狹小雞籠飼養,母雞活動不足夠,有可能讓蛋會比較小顆;假使在比較開放場地養雞,母雞能夠有充足活動,雞蛋可能就會比較大顆,由於成本相差非常高,所以市場上價格差距也較大。蛋殼有斑點不用太在意 冷藏保存前這個動作要注意另一方面,農委會提醒,雞蛋外殼有斑點不用太在意,母雞於產蛋期間,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營養、緊迫等因素影響,導致蛋殼厚薄與顏色差異,此為自然現象,又蛋殼斑點顏色則因品種而異。有關雞蛋保存董氏基金會說明,應避免自行用水清洗雞蛋再冷藏,因為用水清洗會使蛋殼表面氣孔結構與外界通透性增加,反而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且清洗不徹底或洗後乾燥不完全,都非常容易使微生物增殖,增加衛生安全風險,這點應特別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08 該看哪科.眼部
濾藍光眼鏡真能護眼? 減少3C使用時間才是根本方法
近年來,3C產品充斥生活中,不少民眾為保護眼睛改配戴濾藍光眼鏡!到底「藍光」是什麼?它會對眼睛造成什麼影響?真的有必要選購濾藍光產品嗎?藍光其實無所不在! 過量藍光會引起眼部病變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眼睛能感受到光線稱為可見光,介於400到700奈米的波長,而其中會影響到眼睛的是介於400到500奈米之間的藍光。而藍光其實無所不在,無論是艷陽下,或是長期接觸3C產品,都會接觸到藍光。有些民眾擔心藍光會造成視網膜與黃斑部的老化及病變,王醫師指出,目前並沒有醫學實證會因長時間使用3C產品,而接觸過多藍光導致眼睛病變,但是據以往實驗室研究顯示,暴露在藍光時間越長與強度越強,有可能對眼睛造成較大的傷害。減少3C使用時間 比戴濾藍光眼鏡更護眼王孟祺說明,濾藍光眼鏡可阻隔部分藍光,於使用3C產品時,讓視覺的對比敏感度較好。但並非戴上濾藍光眼鏡就能長時間看電腦或滑手機。目前市售的濾藍光眼鏡並無一定國際標準,也沒有載明能隔絕多少藍光及波長範圍。因此,食藥署提醒民眾,減少使用3C時間,或是將螢幕亮度調降到舒適且不困難觀看的亮度,更能保護眼睛。購買濾藍光眼鏡 不影響清晰度才選購至於民眾需不需要配戴濾藍光眼鏡?王孟祺表示,可先檢視自己是否經常身處戶外,因藍光最大威脅來源是陽光,因此,想有效抵抗紫外線與藍光,食藥署建議選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標章的太陽眼鏡。其次,若長時間使用3C產品,可考慮配戴濾藍光眼鏡,但要注意濾藍光眼鏡鏡片過濾藍光的程度不同,雖然鏡片越深黃過濾越多藍光,但有可能影響色覺判斷及令人昏昏欲睡。購買前,民眾可先試戴看看是否會影響到自身工作的視覺需求,觀看螢幕有沒有比配戴前的感覺舒服,若不影響才建議選購。食藥署也提醒具有矯正視力度數效能之眼鏡,無論有沒有濾藍光功能,都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民眾選購前,須先諮詢眼科相關專業人員意見,並應向領有販賣業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之業者購買,購買時確認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等相關標示,才能維護您的消費權益,保障使用上之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夜間頻尿導致摔倒與骨折風險增加 這類輔助可以幫上忙
夜間頻尿是許多年長男性困擾,在201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國民生活基礎調查中,發現夜間頻尿會導致摔倒與骨折風險增加,日本東邦大學醫療中心大橋醫院泌尿科診診療部長關戶哲利提醒,一旦摔倒發生骨折,就必須仰賴他人照護生活無法自理,改善夜間頻尿就顯得非常重要。年長者夜間尿液調節功能差 攝護腺、心臟、糖尿病都可能是原因一般狀況下,身體為了睡眠時脫水會降低產出尿液,但年長者可能因尿量調節賀爾蒙分泌混亂、腎臟功能低下、攝護腺肥大等因素,讓晚上容易有尿液想上廁所,另外高血壓、心臟功能低下、糖尿病、呼吸終止症、鹽分攝取過多等,如果晚上尿量約占1天中3分之1,就能視為夜間頻尿。關戶哲利提醒,夜間頻尿原因很多,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連,如果症狀加劇約來困擾,一定要就醫檢查出可能原因,高血壓、心臟機能低下、糖尿病、睡眠呼吸終止症等,可能都與夜間頻尿有關,如果曾確診攝護腺肥大等泌尿道系統疾病,也會增加夜間排尿機會,最好先就醫檢查導致夜尿可能原因。改善夜間頻尿可先改善生活方式 準備好輔具也可上廁所夜間頻尿會根據原因不同,治療方式有差異,關戶哲利提醒「行為改善」也會有相當幫助,如果擔心鹽分攝取太多晚上就容易頻尿,飲食中就可以減少鹽量,如果改變日常生活仍然有困難,可以就醫尋求醫生協助,目前已經有藥物,能夠協助腎臟減少尿液產出,但使用劑量要由醫生判斷。高血壓、心臟功能低下、糖尿病、呼吸終止症等,如果夜間頻尿先治療主要疾病優先,再來記錄每日水分攝取量、排尿量、上廁所時間等,製作「排尿日誌」對於診斷與治療都會非常有幫助;關戶哲利提醒,善用輔具也可以減少,「去廁所」摔倒,例如便器椅等如廁輔助,也能減少晚間上廁所摔倒風險。心肺功能、下肢水腫、腎臟病 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台灣榮欣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夜間頻尿如果排除攝護腺問題,大腦、心臟、下肢水腫、睡眠品質等,都可能是發生原因,例如年長者心肺功能不好,心跳次數快,血流快腎臟工作增加,也就提升尿液生產量,睡覺時仍然不斷有尿,也就增加夜晚上廁所次數,想解決就要從心肺功能著手。潘俊伸接著說,熟睡時時大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減少腎臟產出尿液,但心肺功能不好,會因缺氧大腦會受到影響,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如果有睡眠呼吸終止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年長者如果有夜尿困擾,如果排除攝護腺因素後,應該找出另外可能原因,才能減少夜尿而引起的意外風險。
-
2021-09-04 性愛.性福教戰
人老後就沒有性需求嗎? 滿足老年人性愛有益身心健康
退休後的生活,除了玩賓果遊戲、養貓、編織之外,還有美好的性愛!對親密行為的渴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只是一種偏見。We-Vibe是為所有人的愛情生活提供創新產品的領先製造商,性治療師、性學家鄭義鑫與世界各地的性治療師及退休的人們進行交談,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性生活。在5個娛樂及教育影片中,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及見解,指出了最常見的謬誤,並提出了良好的性愛技巧建議,令主題更為吸引。台灣人不敢討論的禁忌話題 導致對性有錯誤的謬思We-Vibe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1.9%的台灣人認為性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臨床護理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透露,最重要的個人因素及性活動的預測因素是對於正向的性態度及知識、較低的壓力水平及較少的失能。在中華文化中,不願討論性慾以及缺乏正確及可用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許多老年人的性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性活動的流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仍然有很多男性及女性會在70及80歲的時候進行陰道性交及自慰。當說到戀愛情節,在電影和電視上大多只會看到年輕人,這會讓人誤以為在老年時會性需求會減弱,而在We-Vibe的活動,不但展示了老年人的性需求,而且還展示了老年性生活帶來的快樂程度,希望從而改變這種觀念。性慾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衰減 破除對於性的迷思「我們不可能在不與老年人交談的情況下,了解他們的慾望和偏好。」We-Vibe 性賦權主管Johanna Rief解釋,愛和性慾並不會因年紀增長而衰減,希望透過這些影片,鼓勵人們討論性需求,並尋找出新的方法來體驗他們的性行為,並不會再感到羞恥。在這次活動中,We-Vibe與7名60歲以上的人討論了他們的性偏好及行為,以及身體的變化如何影響性的需求。此外,提倡不老性慾的作家Joan Price接受了訪問,談論她最常見被問到的問題。其他國際專家,包括性治療師及醫生也消除了對老年性行為最普遍的偏見和錯誤假設。1.重新定義何謂性愛性慾可以隨著年齡改變。但這是個打破「性等於插入的性行為」這既定觀念的機會,並嘗試新的事物。往往會因此重新發現新的偏好、性感區域及與伴侶的聯繫。所有接受訪問的參與者都表示性愛已經產生了變化,現在的他們比年輕時更享受性生活。「放開你過往的性愛,因為我們都回不到 20 歲了」Joan Price解釋說,把它當作探索之旅,找出如何讓現在的你帶來最大的快樂、興奮及性高潮。畢竟,7.3%的台灣受訪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生活會變得更加輕鬆,因為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性愛也可能因此變得更加親密,因為你可能已經與同一個伴侶同床共枕多年。2.與外表無關作為身體積極運動的無意識支持者,所有參與者都反復指出外觀在性行為中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假如你對自己的外觀感覺良好,便可以更享受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指出性生活令人快樂及不受拘束,因為他們不再那麼擔心自己的外表。作為年輕人,本來就會希望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無論社會壓力及美麗的理想是怎樣的。3.美好及安全的性愛讓彼此都能感到愉悅透過媒體及色情電影,許多人認為他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伴侶最喜歡是什麼。但是偏好及需求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慾望,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更能與自己更好地溝通。總結出73歲的Peter的說話「你認為可能對別人有吸引力的東西,不一定可以吸引別人。」不幸的是,老年人往往經常忽視避孕的重要性,即使意外懷孕的風險非常低,但年齡與性傳播疾病感染並沒有關係。We-Vibe目前的調查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並不重視安全性行為。在長期關係中,這方面當然可以不去重視,但若在交換伴侶的情況下,老年人也應該採取避孕措施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染性病。4.溝通讓性愛更加美好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及良好性生活的關鍵,傾聽與表達自己的願望一樣重要。即使是在長期關係中,當某些接觸感覺並不像以往那樣良好時,讓你的伴侶知道也很重要,相反地,也代表著值得嘗試新的事物。5.重質不重量的性愛當然,性慾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對性的普遍慾望可能會減低,同時也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被喚醒,或者可能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變化。然而,身體仍然會對觸摸作出反應,因此通常只需要開始觸摸自己,就可以引發性慾及慾望了。即使身體產生了變化,但老年性行為也不可被忽視,因為除了感覺良好之外,性行為對健康的好處也超越了壞處。除此以外,性愛也可以改善你的情緒,有助抵抗抑鬱的情緒、增強免疫系統及有助於緩解疼痛。老年人的性需求應該被重視 滿足愉悅有益身心健康鄭義鑫指出,老年人的性需求,在社會和家庭的認知裡,通常被疏忽、壓抑和限制的,不過即使老年人的性機能和性慾都漸漸退化,身體想被撫觸、被渴望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性權是各年齡階段都需要被重視的,尤其是老年人在性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用適合自己的性活動或親密和愉悅的愛撫而達到滿足,甚至性高潮可以來活化腦部狀態。要提升老年人對性愛的正向態度和積極作為,除了社會和家庭成員的開放和接納之外,還要調整一些老年人對性愛的刻板印象,例如:性愛是年輕人的權利、性生活只能是陰莖與陰道的性交等等,和進行性溝通增進彼此的共識,若有性功能不足的部分可適當利用性輔具或情趣產品,一樣能為個人和伴侶間的性活動,帶來回到年輕般的感受,對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都有助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性愛是組成整個人的其中一個部分,並滿足個人對情感和身體親密度的終生需求。大部分成年人,無論年齡都應該能夠享受性關係帶來的滿足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薪百萬不可及, 腰圍破百卻大有人在!醫師告訴你代謝症候群的5大危險因子,4個自我健康管理絕招
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最近威力彩開出大獎1人獨得27億,讓全台灣人都羨慕這位幸運兒,許多上班族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年薪比較實在。不過,年過半百的老謝在職場打滾多年,期待年薪百萬尚未如願達成,看看自己的腰圍、體重竟雙雙破百,身材肥胖,儘管太太一直提醒他減重、控制飲食,但他總說「還好、不急」,直到健診報告滿江紅,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且有心血管疾病跡象,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必須有所作為。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肥胖者容易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糖尿病治療權威陳宏麟表示,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包括:(1)腰圍過粗、(22)血壓、(3)飯前血糖偏高、(4)血脂異常、(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陳宏麟說,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危機。前述老謝就是典型代謝症候個案,因工作繁忙,三餐不固定,常暴飲暴食,又缺乏運動,越來越胖,BMI≧27,腰圍達100公分,血液報告幾乎都是紅字。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應從自我健康管理做起,尤其是三高、腰圍過粗、體重過重的族群務必提高警覺,透過運動、均衡飲食、良好生活作息等方式,降低罹病風險。同時也提出以下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1.晨起10分鐘量血壓、腰圍及體重,掌握健康狀況。2.力求健康飲食,適量攝取6大類食物,盡量自炊及外食均應掌握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1掌心、堅果種子1茶匙的原則,以達各項營養素需求。3.少坐多動30分,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4.拒絕菸酒不熬夜,維持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型態,以遠離代謝症候群。步入中壯年後,身體開始走下坡,吳昭軍提醒,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1 醫療.消化系統
為什麼一直放屁?排氣量大伴隨5症狀可能是大腸癌
「醫生怎麼辦?最近我怎麼一直放屁?」門診不時會有「滿肚子氣」的病患飽受困擾而就醫。長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愷晟醫師表示,每人每天正常排氣的範圍是5到20次。我們平時說的「屁」,醫學叫做「腸氣」,是食物在腸胃道裡面被細菌消化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氣體,然而過量的排氣,除了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可能是腸道疾病的症狀之一,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脹氣食物容易導致放屁頻繁 抽菸喝酒也會造成排氣量大增王愷晟醫師指出,排氣頻繁多半和飲食有關,如豆類、堅果類、十字花科蔬菜、乳製品、碳酸飲料等比較容易產生腸氣。此外,心理壓力大時也容易產生氣體,因為在壓力大丶緊張焦慮下,往往吃東西時會很急,沒有辦法細嚼慢嚥,在不知不覺中就吞入過多的空氣;另外為了紓壓而抽菸丶喝酒丶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都容易造成排氣量大增。排氣量大伴隨這些症狀 小心有可能是腸道疾病徵兆王愷晟醫師提醒,排氣量大並伴隨以下症狀的人要就醫評估,才可以儘早發現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丶發炎性腸炎、大腸激躁症丶甚至是大腸癌:1.反覆的腹痛丶腹脹。 2.伴隨水瀉或是便秘。 3.體重減輕。 4.有便血的情形。 5.胃口不佳甚至嘔吐。王愷晟最後提醒民眾,放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排氣量異常,1天超過20次,就應該提高警覺,必要時應該找專業醫生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邊吃東西邊說話、嚼口香糖...肚子脹氣怎麼辦? 打嗝、放屁這些食物不能再吃!症狀持續3天以上恐是癌 ·放連環屁是消化太好? 完全相反!尤其5種人需特別注意
-
2021-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能取代牛奶補鈣嗎? 黃豆vs.豆漿含鈣量差很大
1項國外研究發現,骨質疏鬆在健康餘命縮短排名榜中,名列第2,僅次於肺癌,骨鬆患者晚年臥床機率相當高,毫無生活品質。因此,營養師建議,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存骨本,經常攝取高鈣飲食,配合運動、日曬,降低骨鬆危機。豆漿是高鈣飲食? 可以取代牛奶嗎?有網友認為,豆漿為高鈣飲食,認為喝豆漿可以補鈣,甚至成為乳製品的替代物,理由為黃豆含有豐富的鈣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從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資訊來看,黃豆100公克含有194毫克的鈣質,遠高於每100公克全脂鮮乳104毫克鈣質,但黃豆製成豆漿時,流失許多鈣質,100公克豆漿就只有14毫克鈣質,反而無法有效補鈣。潘富子解釋,大豆含有抑制鈣吸收的天然化合物(phytate,植酸鹽),身體可能無法吸收豆奶中的所有鈣,而豆製品屬於易產氣食物,攝取過量容易導致脹氣。牛奶鈣質豐富可早晚1杯 乳糖不適則可改吃豆腐、綠色蔬菜另一方面,牛奶為最佳補鈣飲食,依據國健署建議,1天可喝到2杯,每杯為240c.c.,早、晚各喝1杯,就能攝取到鈣質、優質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只要不超過上限,就不用擔心肥胖問題。若因體質緣故,一喝牛奶就拉肚子,潘富子建議,可多吃豆腐、豆干、深綠色蔬菜(芥藍、芥菜、紅莧菜、地瓜葉等),綠葉蔬菜含有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蠕動。適度日曬生成體內維生素D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防骨鬆除了飲食之外,應養成有氧及肌力訓練等運動習慣,並透過適度的日曬,以合成維生素D。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就會降低鈣質吸收率,導致骨細胞活性下降,提高骨骼空洞化和骨質疏鬆等風險。食藥署則提醒,國人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相關飲食建議可進一步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或尋求營養師提供飲食建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8-25 醫療.皮膚
腳起水泡別戳破!皮膚科醫揭各類水泡該怎麼處理
小芯趁著暑假期間,想體驗打工生活,和同學一起應徵電子公司作業員的暑期工讀,沒想到整天站著工作,幾天下來腳底長出水泡,很想擠破它,又怕會感染,不知如何是好?腳起水泡 不要自行擠破許多人都有過腳起水泡的經驗,成因眾多,有人因為久站,有些則是鞋子不合腳型,不過,大部分還是因為汗皰疹、香港腳、糖尿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疾病而起水泡,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建議,水泡不要自行擠破,可直接塗藥,以免引發感染。一般來說,摩擦為導致腳起水泡的原因之一,如果1天站著好幾個小時,就會對腳跟、腳底、腳趾產生壓力,而容易導致腳底起水泡。至於鞋子不合腳,不管是過鬆或太小,持續摩擦皮膚,也會產生水泡。至於皮膚疾病所引起的腳部水泡,則更為常見,其中以香港腳居多,最近雨勢不斷,如果鞋襪碰水潮濕,雙腳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就可以引發黴菌感染,造成香港腳,在腳趾縫間長出水泡,極度發癢。汗皰疹也相當常見,常長在腳底板,密集地冒出許多小水泡,產生搔癢感及刺痛感,許多人習慣將水泡擠破,以解決搔癢困擾,但因此引發細菌感染。趙昭明表示,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民眾也會出現腳底水泡困擾,雖然不太合併搔癢感,但因水泡體積較大,影響行走,建議擠破水泡之前,應做好消毒。在治療上,香港腳則需抗黴菌藥膏,如因過度摩擦所引發的水泡,則需塗抹抗發炎藥膏,其餘水泡均能透過類固醇藥膏來改善症狀,不要自行擠破水泡,直接塗藥就能達到效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 皮膚科醫師曝愛做「2件事」慘了 ·鞋子磨腳,腳跟起水泡怎麼辦? 專家教「關鍵5動作」:凡士林也有用
-
2021-08-24 養生.聰明飲食
胡蘿蔔其實不是「蘿蔔」!胡蘿蔔、白蘿蔔哪個的營養價值高?
蘿蔔青菜各有所好,而蘿蔔又可分為白玉蘿蔔、胡蘿蔔、白蘿蔔、櫻桃蘿蔔,台北農產臉書介紹蘿蔔家族,點出胡蘿蔔並非真的蘿蔔品種,唯一相同之處為食用部位都是「地下根」,令許多網友直呼「長知識」。至於營養成分,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想護眼、抗氧化、維持黏膜健康,可以多吃胡蘿蔔,如果要減重、美白,則可多吃白蘿蔔,兩者所含營養成分幾乎截然不同。同樣都叫「蘿蔔」 卻不是蘿蔔家族是它台北農產在臉書上介紹蘿蔔的種類,白玉蘿蔔、胡蘿蔔、白蘿蔔、櫻桃蘿蔔等4種,口感、外型大有不同;白玉蘿蔔形狀較細長,煮過後口感較為綿密。櫻桃蘿蔔則是長得有點像甜菜根,但頂部的菜葉是綠色挺直的,外型較小,吃起來鮮嫩多汁。台北農產表示,這4種蘿蔔中,1種並非是真的蘿蔔品種,要大家動動腦思考,網友紛紛留言猜測,台北農產也在留言區公布解答,原來「臥底」的是胡蘿蔔,它屬於繖形花科,而其他蘿蔔家族則是十字花科植物。《本草綱目》記載,胡蘿蔔因為從胡地傳來,味道又近似蘿蔔才得名,但其實和蘿蔔家族並沒有關聯,唯一像的地方是,他們主要食用部位都是「地下根」。紅蘿蔔可抗氧化、保護眼睛 想美白、減重者可多吃白蘿蔔既然並非同一家族,那誰營養成分較高?劉怡里表示,如果從護眼、保護黏膜等角度來看,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的臥底蘿蔔,可說是大獲全勝。每100公克的胡蘿蔔含有2萬718 IU單位的維生素A,但白蘿蔔卻是掛零。至於β-胡蘿蔔素也是遠高於白蘿蔔,劉怡里表示,胡蘿蔔含有脂溶性維生素A、E,具有優異的抗氧化及護眼效果,膳食纖維含量也略高於白蘿蔔。值得注意的是,攝取過多β-胡蘿蔔素,天然色素容易沈積在皮膚,導致變黃,就有人連續每天喝1大杯胡蘿蔔汁,沒想到兩個月後,臉色慘黃,連手心也變黃。不過,只要1個星期不吃胡蘿蔔,多喝水,就會恢復正常。至於白蘿蔔則是維生素C含量較高,相較於胡蘿蔔,每100公克有39大卡熱量,白蘿蔔僅有18大卡,熱量較低,且有飽足感,想要美白、減重者可以多吃一點。(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胡蘿蔔吃太多會中毒? 出現這些急毒性症狀快就醫 ·平民人參 -白蘿蔔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普渡準備三牲四果 耐放兼具高營養價值水果選它就對了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將至,各家忙進忙出的張羅供品,宋明樺營養師分享了2大普渡難題,一是澎派的三牲不知如何消化,不吃怕浪費、幾餐全下肚又擔心消化不良;二是家中小寶貝只吃普渡的零食餅乾,不吃正餐。此時則可透過「吉利果」來解決家長煩惱:大魚大肉後,奇異酵素、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排便,還可解油膩;用1至2顆奇異果搭配零食,作為課後點心,吃下去的是滿滿維生素C以及優良的碳水化合物。宋明樺還透露奇異果鮮少人知的益處,原來其富含的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促進皮膚(人體最大型保護屏障)修復傷口的能力,避免外來物入侵。不僅是普渡聖品,更是疫情期間天然的營養補充來源!營養師建議 選擇富含纖維的「四果」均衡營養宋明樺觀察到,多數家庭會準備「三牲」(如炸全魚、三層肉以及全雞)、四果(4種當季水果)作祭拜。祭拜後為避免腐壞,需在短時間內食用完這些高油脂、高蛋白質的食物,容易有消化不良、脹氣的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此外,為了讓祭拜桌看起來豐富,民眾普遍會添購大包裝的糖果、餅乾。對此,宋明樺也提醒,市售零食多由精緻澱粉、油脂、糖分所組成,若食用沒有節制或分配則容易讓脂肪堆積。「節日祭拜時更應該留意飲食的均衡,1次祭拜所需要使用的供品量,可能需要透過2、3頓飯來消化,若餐餐都攝取高油、高鈉的食物,對身體的負擔非常大!」宋明樺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日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若想在節日祭拜時也兼顧家人的健康,可以選擇富含維生素C、酵素、膳食纖維的「4果」來平衡營養,例如奇異果、木瓜、蘋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又稱「吉利果」! 1顆下肚享健康還享吉利好運「高油、高鹽的食物下肚後,民眾常常會有「胃慒慒」的情況。」宋明樺解釋,蛋白質在體內的消化速度比較慢,一旦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就容易出現脹脹的感覺。她建議,在餐後攝取富含酵素的水果,可幫助蛋白質的消化與分解,緩解不適,正值產季的奇異果便是很好的選擇;其特有的奇異酵素,在實驗所模擬的胃部環境中,可以分解近5成的蛋白質,加快胃部消化的時間,減低胃脹感。普渡時期的大魚大肉,也容易讓腸胃蠕動本身就慢的民眾出現便秘問題。宋明樺提到,只要多補充蔬果就可以加速腸胃蠕動。1項針對便祕病人的研究發現,1天攝取2顆奇異果後,膳食纖維讓病人1周排便次數從平均2.4次增加到4.5次,使用瀉藥的比例減半,糞便在腸道中經過的時間更是減少4成3。此外,奇異果十分耐放,可於室溫下存放3至5天、冷藏則可至2周。綜合上述特點,宋明樺首推有「吉利果」、「營養小金礦」之稱的奇異果作為水果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每個人都有25%腦中風機會 美女營養師教你這樣吃阻止血管硬化!
血管硬化與高血壓都是腦中風高風險因子,世界中風組織(WSO)統計,全球死因腦中風排位第2名,每個人的一生中有4分之1機會發生腦中風,專業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在血管真正硬化前,可以靠著飲食習慣扭轉血管健康,或減緩持續惡化,使用植物性好油、吃低脂蛋白質來源、攝取水溶性纖維等都是關鍵。80%膽固醇身體生產 20%可靠飲食控制降低高敏敏表示,身體膽固醇約70%至80%都是身體製造,遺傳占了絕大因素,其他20%至30%是經由飲食到體內,所謂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在血管內堆積,也會增加血管慢性發炎風險,但藉由飲食控制選擇對血管健康比較有幫助的食物,就能減少膽固醇影響,在尚未發生硬化下,血管有機會漸漸恢復健康。減少動物油多用植物堅果油 豆腐豆漿補充蛋白質高敏敏提醒,攝取油脂與膽固醇有很大關係,動物油多是飽和脂肪酸,與壞膽固醇關連非常大,很容易增加血管慢性發炎機會外,也會堆積在血管壁,烹調菜餚時最好使用植物油,橄欖油、亞麻仁油、堅果類油脂等,都可以幫助減少血液壞膽固醇,降低誘發血管傷害風險。有關蛋白質來源高敏敏也說,肉類經常是平時蛋白質來源,但紅肉(牛、豬、羊等),所含油脂都是飽和脂肪,吸收到身體內容易轉變成壞膽固醇,導致血管硬化風險上升,反觀黃豆(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外,也沒有動物油脂,特別是大豆卵磷脂還可以降低壞膽固醇與總膽固醇,以黃豆替代肉類好處非常多。菇類、水藻、水果富涵水溶性膳食纖維 包覆油脂排出體外高敏敏指出,維持血管健康水溶性膳食纖維也非常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不會被人體吸收外,也會包覆油脂隨著糞便排出,加上水溶性纖維膳食纖維也會和膽汁混合,加快肝臟代謝肝臟膽固醇,對維持血液膽固醇穩定好處相當大,因此想要維持血管健康,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食物幫助非常好。高敏敏補充,菇類、水藻類、蘋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都很高,如果平時很少吃綠色蔬菜,菇類就是很好選擇,海帶與海菜也是蔬菜,平時多吃一些對身體也會有好處,含水量高的瓜類,例如大黃瓜,除了豐富膳食纖維,水分也非常充足,可以多吃協助維持身體健康。深海魚油降低血管慢性發炎與硬化風險 得舒飲食控制血壓同時高敏敏也提到,深海魚有助於降低血管慢性發炎,減少血管硬化風險;高敏敏解釋,血管如果有膽固醇堆積或氧化物刺激,容易慢性發炎,等於血管不斷出現小傷口,身體要不斷修補,時間一久血管就慢慢硬化,深海魚油富含EPA與DHA,可以減緩血管慢性發炎,也降阻止血管硬化風險。高敏敏特別說,綜合上述,得舒飲食就是很好的方法,希望民眾提高堅果與植物油攝取量,取代動物油脂,攝取低脂蛋白質來源,例如黃豆或魚肉,加上多吃蔬菜水果,研究發現長期執行,血管收縮壓可以降低10以上,舒張壓則降低5以上。白麵、白米飯、白糖不知不覺累積脂肪 小心酒精讓血管「卡油」另一方面高敏敏也說明,平時常見飲食習慣,必須特別小心,因為很有可能會不知不覺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例如常吃白麵、白米飯、白糖,都是精緻澱粉,很快就會被分解轉化成血糖,身體為了加快血糖吸收,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趕快進入細胞,如果不能及時消耗,就會增加脂肪的堆積。高敏敏也提醒,鈉會增加血管收縮,很容易導致血壓上升;此外,酒精就是液體麵包,1c.c.熱量就有7大卡,代謝過程中也會讓血管有「卡油」機會,身體脂肪也會囤積過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減少鈉攝取量,酒精也不要攝取過多。多吃含鉀食物協助排鈉 西瓜、冬瓜、大黃瓜都不錯最後,高敏敏補充,多吃含鉀食物,可以幫助血管放鬆,同時排出鈉,增加鉀攝取還可以消除水腫,如果吃到重口味餐點如滷肉飯,那鈉含量高外,白飯也是精緻澱粉,多吃西瓜、冬瓜、大黃瓜等蔬果,因鉀含量豐富,可以協助鈉排出體外,香蕉則是水果中不錯的選擇,不僅富含鈉鉀,半根香蕉等於也補充半份水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拔罐助消疲勞、解全身痠痛? 中醫師曝「禁忌事項」
20歲的莊先生,平時偶爾小跑步運動,因為看了電視轉播東京奧運比賽後,於是熱血沸騰時常出門運動,沒幾天就感覺腰酸背痛,在床上怎麼躺都不舒服,經由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診察後發現,莊先生因為運動過量引起肩頸腰背部肌肉緊繃,採每周1次施以拔罐、針灸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3周後肩頸腰背部緊繃痠痛明顯改善,身體疲累感減輕,晚上也睡得比較安穩,日常生活品質進步許多。 拔罐行氣活血 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展開,中華健兒的優異成績讓大家讚賞之餘,也掀起一股運動的熱潮。許多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一時興起當起假日運動員,在熱身不足或者運動過量之後,時常出現肌肉緊繃、筋骨痠痛的現象,這時可以運用拔罐行氣活血,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外號飛魚的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就曾多次利用拔罐,幫助恢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任東輝主任提醒民眾,拔罐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臉部不宜拔罐,若是皮膚有潰瘍、傷口,骨骼凹凸不平,嚴重水腫、過敏之處,外傷骨折部位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都是拔罐的禁忌症,最好經由合格中醫師診察後再實施拔罐療法。 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 恐致更大傷害有時候民眾運動過於激烈,不慎跌打損傷,造成運動傷害,在傷害急性期關節腫痛瘀青,可以視情況在痛處的遠端取穴針灸,疏通氣血,利於消腫,針灸後在患處外敷如意金黃散消腫止痛。恢復期則可適度推拿按摩,具有改善肌肉組織循環,增強局部血流,促進軟組織修復的功效。任東輝主任提醒,絕不可在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主任說明,當運動傷害嚴重導致關節錯位、骨架不正,或者肌肉韌帶損傷拖太久沒有適當治療,造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氣血阻塞不通而酸痛,這時就需要利用小扁針鬆解術,直接鬆解沾黏處,再結合中醫正骨手法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雙管齊下調整人體筋骨結構,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表示,現代人工作忙碌,應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如果因為一時興起運動過量造成運動傷害,建議尋找合格的中醫師辨證論治,視狀況施以拔罐、針灸等療法,可以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再搭配內服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的中藥,可明顯改善筋骨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中暑刮痧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嗎? 專家警告「出現3症狀」快住手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1-08-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高麗菜可預防骨鬆?營養師曝一條件:不宜多吃
不少停經女性都有骨鬆問題,網路流傳更年期女生如果多吃高麗菜,可有效預防骨鬆,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醒,高麗菜裡含有維生素K,可促進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但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多曬太陽,避免菸酒、熬夜,才能延緩骨密度流失。女性骨質比男性差 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根據統計,國內60歲以上的人口中,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達16%,其中8成為女性,主要原因在於女性骨質原來就比男性差,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性激素分泌降低,骨質流失速度增加,以致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脆弱,而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有些病人在幾年之內身高變矮、駝背,但過程緩慢,較難察覺。部分患者骨鬆嚴重,在跌倒、彎腰搬重物,甚至只是咳嗽,就可能引起骨折。高麗菜預防骨鬆 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不少網友推薦,多吃高麗菜可以預防骨鬆,對此,劉怡里表示,高麗菜含有維生素K,這是凝血因子合成的必需物質,具有促進促進凝血作用,且可促進骨骼和心臟健康等功能,還能幫助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進而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 ,但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劉怡里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必須補鈣,一般建議,多攝取鮮奶等奶製品,如果是年長者,則以低脂牛奶為主,平時多食用深綠色蔬菜、黑芝麻、小魚乾、豆腐、豆干等,來補充足夠的鈣質。劉怡里說,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特色為低纖,且含有植化素,適合胃痛、胃發炎等民眾食用,舒緩症狀,因此,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但不宜多吃、生吃,否則容易引發脹氣。骨鬆高風險族群 應提高警覺食藥署則提醒,防治骨質疏鬆,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還應規律運動,特別是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負重運動,以增強骨質的密度,強健肌肉,進而減緩骨質的流失。此外,適當日曬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建議在每天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2時以後,紫外線較不強烈時,曬太陽10到20分鐘,藉此透過維生素D3幫助人體從腸道中吸收鈣質。最後,國健署特別列舉4大骨鬆高風險族群,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1.有骨折史:如果父母曾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個人骨鬆風險較高。 2.曾骨鬆性骨折:骨鬆性骨折者發生第2次骨折的機率,則是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2倍。 3.服用類固醇:服用類固醇藥物者,骨骼較為脆弱。 4.婦女: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防4癌症發生! 營養師提醒「1族群」要慎食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擴散強 年輕人染疫若重症菜瓜布肺跟一輩子
今全世界都期盼疫苗施打率高能復以往生活,但Delta(印度變異株)出現,再次掀起病毒浪潮,根據日本《NHK》統計,日本7月31日新增病例最高峰4,058人,8月開始也都在2至3千上下,讓人值得注意的是,20多歲感染者超過30%;台灣醫生評估,可能跟疫苗還沒打到有關,但疾病嚴重度有或許會比較低。Delta傳染力如同水痘 年輕族群感染率更高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新冠Delta變異株已經證實傳染力如同水痘,在沒有防護措施下可以1傳9,許多國家疫苗接種都由年紀高的開始,相對年輕族群有疫苗保護人數就比較少,美國18至24歲接種疫苗人數約52%,60歲以上約78%,至於日本疫苗接種率就更低。黃玉成解釋,國際上能觀察到新冠Delta變異株疫情,比起以往在年輕族群擴散較快速,很可能跟疫苗沒有打到,缺乏保護力對抗外,年輕人活動力比較好,接觸人群機會高,加上可能防疫警戒心下降,例如口罩沒有戴好都有關係,然而現在不論是否打過疫苗,防疫措施都仍要維持高強度不能鬆懈。 年輕人也有重症風險 肺部大量傷害後遺症無法逃年輕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相對老年人風險低很多,症狀表現也通常會是輕症,但仍然有重症風險,導致肺部纖維化有不可逆傷害;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解釋,當新冠肺炎發展到重症,肺部傷害就會出現,就像皮膚燒燙傷一樣,如果很嚴重就會有大面積沒有彈性與功能修復組織,肺部也是一樣。古世基接著說明,目前台灣新冠疫情中,年輕族群發生重症人數少,普通肺部發炎損傷輕微,基本上不容易有不可逆傷害,反觀年長族群,發病時身體有其他慢性疾病,身體對抗疾病能力比較差,多重影響下重症風險就高,一旦判定需要插管供氧,肺部傷害可能已達50%以上,康復後也會有極大後遺症風險。 一旦插管就是重症 未來有菜瓜布肺機會高古世基強調,雖然年長者比較容易引發重症,不過年輕人也會有發生機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如果血氧量低於94%,就符合新冠重症定義,肺部功能已經受到相當破壞降低,必須插管協助呼吸,即便未來成功拔管疾病康復,肺也因發炎有了嚴重傷害,新長出修復組織沒有原先肺部功能。當皮膚發生大面積燒燙傷,雖然傷口會慢慢癒合,但長出的結締組織沒有彈性,也沒有正常皮膚功能,在肺部也是相同狀況,當肺因發炎有大面積傷害需要修補,也是由結締組織替代,但會導致肺缺乏彈性外,也沒有原本交換氧氣作用,也就是俗稱「菜瓜布肺」。年輕人感染新冠Dltata 張上淳說了3關鍵針對新一波全球新冠Delta疫情,年輕族群感染率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也給予說明,Dlelta變異擴散能力高,目前大家都已經知道,年輕族群有沒有特殊活動與聚會,疫苗覆蓋率比較低,加上活動範圍廣,在表面上報告推測,不外就是這幾個原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防疫反讓關節受傷害 復健科醫授減輕疼痛指南
居家防疫2個月以來,民眾的戶外活動減少,復健科門診的傷患卻不減反增,復健科醫師顏子訓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幾乎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結束又接著追劇或看運動賽事,長期久坐導致許多人腰痛、下背痛接踵而來因此前來診所治療,青壯年以椎間盤突出症狀居多,中老年人則多為腰椎小面關節炎。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 易造成椎間盤突出顏子訓醫師表示,脊椎的結構中,前端椎體之間有避震作用的「椎間盤」,後方有上下關節凸,兩兩銜接構成的「小面關節」,兩者都是支撐身體活動的重要部分。若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都很容易導致磨損,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或者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狀況發生,兩者常見的症狀都是腰部和下背疼痛,若神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走路無力。於年紀稍長、閃到腰 治療以整脊術為主顏子訓醫師說明,針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保守性治療有牽引治療、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牽引治療較適合椎間盤內層的髓核突出患者,常見於年輕人,疼痛感是逐漸增加而非急性;徒手治療適合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突出患者,常見於年紀稍長或因搬重物閃到腰的人,治療時會以整脊術(manipulation)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運動治療是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幫助患者的椎間盤復位。而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方,左右各一,像是兩扇門可以開闔,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打開,後仰時則閉闔。至於腰椎小面關節炎是屬於較深層的關節退化、發炎,通常會先給予這類患者深層熱療,如微波或短波治療。通常小面關節退化的病患多合併單側關節錯位(多數為某一邊的門關不上),所以需用關節鬆動術與快扳法使錯位的小面關節對位,讓小面關節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若採用保守治療,病情仍沒有緩解,則考慮以注射治療如類固醇、PRP、PLT治療或手術方式改善。保持基本運動 避免居家防疫傷害近期「居家防疫傷害」多為久站或久坐造成的,通常屬於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為避免關節損傷退化,顏子訓醫師建議,目前疫情警戒已降至2級,民眾可以保持基本外出活動,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1個星期至少保持2到3次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都能大幅降低疼痛發生的情況,若是正在治療的患者,則須配合復健科醫師指導,做專屬的運動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自我測試是否中招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1-08-06 該看哪科.牙科
脫口罩看牙怕怕? 滿口牙結石恐埋下口腔土石流未爆彈
全國3級警戒降至2級,外出仍然要戴著口罩,民眾到醫院看病仍然帶著恐懼,拿下口罩心裡總是會相當擔心,特別是要到牙科檢查可能會有些抗拒,部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提醒,刷牙仍有可能清潔不完全發生牙結石,讓蛀牙、牙齦炎、骨頭侵蝕風險增加,最嚴重恐怕導致未來掉牙。黃茂栓表示,牙齒一定要每天仔細清潔,不過有些難清理死角,讓細菌形成牙菌斑,如果沒有馬上去除,就會慢慢硬化類似石頭一般,讓細菌在牙齒上有了長期落腳處,不但容易讓細菌長時間侵蝕牙齒,導致蛀牙接連發生,牙齦也會因不斷有細菌侵擾,引發長期性發炎破壞,增加牙周萎縮機會。清潔牙結石當下容易流血,讓部分民眾產生恐懼,黃茂栓解釋,當牙結石附著在牙齦與牙齒間,牙齦正因細菌長期侵擾不斷發炎,讓牙肉腫脹脆弱,清理牙結石當下,牙肉會因沖刷出血,其實不用太擔心,當牙結石去除,細菌滋生原不在,牙齦發炎會慢慢趨緩,洗牙時出血小傷也會逐漸復原。黃茂栓提醒,臨床曾有病人很久才洗牙檢查,發現牙結石已經非常大,大面積覆蓋著牙齒與牙周,清理時不但發現蛀牙,把牙結石去除後,也會看到牙周受到傷害形狀改變,當牙結石越嚴重,牙周狀況也就越差,如果牙齦狀況持續惡化,沒有辦法穩固牙齒,就很有可能發生脫牙,嚴重影響食物咀嚼。黃茂栓提醒,在醫療院所脫下口罩,可能對部分人會有壓力,其實醫事人員都做了良好的感染控制,降低傳染病在環境機會,牙醫師在治療時一定都會戴著口罩和面具,治療器具也都會完整清消,反倒是牙齒有異狀不舒服,或是沒能定期清潔去除牙結石,對身體健康會有更大傷害,建議滿半年洗牙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茶當水喝小心反傷身 中醫師解密「正確喝法」
自全台防疫升3級警戒以來,部分診所陸續改為線上看診,因應民眾想提升免疫力的需求,不少中藥行、中醫診所也紛紛推出防疫茶包,但有民眾天天看著新聞報導,越看越焦慮,於是每天將中藥材製成的防疫茶包當水喝,不料連日豔陽高照,竟覺得越喝越怕冷,中醫師鄭愛蓮呼籲,防疫茶雖然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但飲用不當仍會產生負面效果,若察覺身體出現異狀應立即停止飲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 腸胃較無力易腹瀉1名年約50歲的中年男子,平時工作常跑外務,身體強健,無特殊疾病,近幾個月來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相關新聞的影響,便每天將中藥材配製而成的防疫茶當水喝,想要藉此預防罹患COVID-19,不過防疫茶的配方通常以清熱、解毒的藥材為主,其中包含金銀花、板藍根等,其藥性較寒,如果是腸胃功能不佳或體質較虛寒的人,最好經醫師診斷評估後再使用。鄭愛蓮表示,依據中醫理論,鼻子和皮膚是肺的系統,就像人體的城牆,若防護系統完善、城牆足夠密合且堅固,病毒就不容易入侵人體,防疫茶的作用是使身體的城牆和防衛系統牢固,使外邪不易入侵。不過如果體內的臟腑本就虛弱,則必須先調理臟腑,使其正常運作,例如腸胃較無力的人,喝了防疫茶可能會容易腹瀉,需搭配醫師開立的處方調節腸胃系統,同時強化腸胃和免疫系統功能。注意適量飲用 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至於平時該如何正確飲用防疫茶呢?鄭愛蓮說明,可將防疫茶包加入1000.c.至2,000c.c.的水煮開,每天喝1個馬克杯的容量,約400c.c.至500c.c.左右,若沒喝完可先冷藏,隔天再加熱喝,防疫茶包的配方主要是抵禦外邪入侵、提升免疫力、補肺氣、調和營衛,只要注意適量飲用,健康的小孩和成人都可以喝,若有其他疾病或腸胃功能不佳者,建議先詢問中醫師的意見,再另行調理。值得注意的是,想提升身體的防疫能力,不能只靠防疫茶,鄭愛蓮提醒,平時在家還是必須關掉冷氣,多運動至流汗的程度,透過排汗將體內毒物排出,也可挑選戶外人較少的時候,在住家附近曬太陽,改善手腳冰冷、少吃生冷的食物,像是生菜沙拉、涼拌菜,連去冰飲料也須避免,更重要的是注意避免熬夜,晚間11點起是人體內臟代謝廢物、休息的時段,應盡量早睡,讓病毒沒有可趁之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服用「清冠1號」能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師解答 ·新冠肺炎疫情發燒!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解憂食材
-
2021-08-02 養生.聰明飲食
芒果表皮有黑點還可以吃嗎?專家解答
每年夏日是芒果的盛產季節,香甜誘人的滋味總是讓人忍不住買回家大快朵頤。有媒體報導民眾因誤食有黑點酸臭的芒果送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別針對芒果黑點形成原因及安全性予以說明,以避免民眾誤解。芒果果實黑點 明顯腐敗,有變色變味不宜吃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芒果專家說明,造成芒果果實黑點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及黑斑病,分別是受特定病原真菌及細菌危害,會在果實表面造成黑點。這類病菌並不會感染人體,芒果表面如果是輕微受損的時候,切除受害部位仍然可以食用,並沒有安全疑慮。但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芒果已經明顯腐敗,有變色變味等情形出現時,就應該丟棄不宜再吃下肚。保存芒果 置於冰箱冷藏 農委會說明,臺灣芒果品種多,農民栽培技術優良,但民眾買回家後究竟該如何保存芒果?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採後處理專家吳俊達副教授指出,一般愛文品種的芒果買回來時已完熟可立即食用,如果是玉文、金煌等品種,買回來後放到軟熟狀態有香氣即可食用。若未能即時食用時,應放置於冰箱冷藏保存,以維持最佳保鮮狀態,並應儘速食用,才能品嚐到芒果的的新鮮美味。(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芒果好毒,吃多易過敏? 專家揭「過敏來源」:一天一顆小心甜到血糖飆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
2021-08-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勤洗手卻洗出肌膚問題?皮膚科醫授緩解方法
2020年至今,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台灣於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全國進入3級警戒,人民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減少移動及外出,期望疫情能盡快獲得控制。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執行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指出,這些防疫基本功也伴隨了一些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戴口罩常見的皮膚問題 酒糟、痤瘡、溼疹首先來談配戴口罩相關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遇到的有酒糟(或稱酒渣、玫瑰斑)、痤瘡(即俗稱痘痘)、毛囊炎、溼疹及接觸性皮膚炎等。酒糟:是1個常見且成因複雜的皮膚疾病,症狀包含泛紅、刺癢、丘疹及膿皰等,且有多種可能的惡化因素(急遽溫溼度變化、悶熱、高溫、陽光曝曬、辛辣食物、作息、壓力、焦慮等),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造成酒糟因悶熱潮溼而發作或惡化。痤瘡:病患於溫溼度較高時出油量增加,容易造成痤瘡惡化,長時間口罩配戴亦可能造成此情況加劇,位置常見於下巴及下頷。悶溼的皮膚環境本為「毛囊炎」的常見原因,長時間配戴口罩同樣會因悶熱潮溼造成毛囊阻塞發炎,除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亦可能形成較難治療的黴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部之外,亦可能延伸到脖子。溼疹:是皮膚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除了可能因口罩悶住生成或惡化,摩擦也是1個常見的因素,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好發於口罩面容易摩擦的臉頰、下頷側緣以及束帶容易摩擦的耳後及側臉頰,患者可能出現刺癢、龜裂、組織滲液等症狀。以上情形民眾會發生,醫護人員發生的機會更高(如需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長時間使用,可能更容易或更嚴重)。曾奕騰說明,「戴口罩」雖可能伴隨皮膚疾病,但是為了防疫及生命安全,仍然是「必須」的措施,在此提供以下方法減少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症狀:1.環境許可時(如單獨1人1室或是家中,需符合防疫法律規範)將口罩取下讓皮膚透氣休息。 2.配戴口罩時避免化妝及使用非必要的保養品,減輕皮膚負擔。 3.選用適當的口罩(一般民眾日常使用有醫療器材核准認證的外科口罩即可,非必要不需配戴如N95等高密合高阻隔的口罩)。 4.盡量待在通風涼爽的環境(可搭配冷氣空調使用)。 5.於口罩供應量足夠時,1天至少更換1次口罩。 6.於耳後因口罩束帶摩擦造成發炎不適,可搭配市售將雙耳掛帶固定於枕部的扣帶或固定器,或改用綁帶式口罩。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皮膚症狀,則需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勤洗手常見的皮膚問題 手部溼疹、汗皰疹、刺激性皮膚炎、慢性甲溝炎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溼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手部溼疹、汗皰疹:兩者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刺激性皮膚炎:症狀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溼疹或汗皰疹病史),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1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溼」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溼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曾奕騰再次說明,和戴口罩相同,「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幫助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1.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2.溼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3.於每次乾、溼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 4.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 5.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曾奕騰最後提醒大眾,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因此提供以上資訊與民眾參考,落實防疫措施同時也照顧皮膚健康,若民眾還是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用含酒精乾洗手液有用嗎? 美國FDA警告「4大注意事項」小心副作用 ·乾洗手、含抗菌成份肥皂預防病毒有用嗎? 美國FDA解答
-
2021-07-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許多奧運選手出賽時,身上出現貼布,顏色多種,台灣舉重金牌女將郭婞淳出賽時,上半身貼著藍色貼布,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這就是肌內效貼布,雖然沒有任何藥物,但只要掌握走向、角度、形狀、拉力方向等重點,就能達到止痛、消腫,以及預防運動傷害的效果。簡文仁說明,「肌內效貼布」(肌貼)是由一名日本醫師所發明,質地細緻、彈性極佳,有如第2層皮膚,透過回拉的彈力,拉提皮膚,改善淋巴循環,達到局部消腫、舒緩肌肉痠痛等效果。此外,肌貼可以固定肌肉、關節等組織,減少運動傷害機率。使用時,依據肌肉纖維走向來緊貼於皮膚上,能夠放鬆肌肉,達到舒緩緊繃肌肉的效果。簡文仁說,肌貼不是藥布,因此,效果好壞在於「貼」的手法,使用者必須了解生理解剖、生物力學等知識,清楚每一塊肌肉纖維的走向,及關節結構,才能發揮肌貼最大的效果。簡文仁強調,操作者必須掌握錨定方向,例如,定錨於A點,往B點拉,因為反向拉力作用,透過肌貼的彈性,就會將B點往A點回拉,進而達到放鬆肌肉、支撐關節等作用。簡文仁解釋,肌貼長約15公分,依照不同部位來決定切割的形狀,例如,用於膝蓋時,就會剪成圓形,如果用於大小腿及背部,則會剪成爪子形狀,以提升治療效果。此外,肌貼顏色眾多,包括,紅、藍、黑、綠、粉紅,以及膚色,簡文仁提到,有些人從顏色學的角度來挑選貼布,認為紅色可以加速循環,藍色則有鎮靜效果,但臨床觀察,並沒有明顯差距,大部分患者基於服裝搭配的考量,來挑選顏色。在費用上,簡文仁指出,除了耗材(貼布)之外,另收技術費,一般來說,一次治療費用約5、6百元。怎麼貼、怎麼裁切形狀,是一門學問,中華肌內效協會定期開課,教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肌貼。★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3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近來天氣炎熱,防疫在家叫外賣、點手搖飲或是冰品,是許多人的消暑選擇,但如果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患者恐怕吃不消,可能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疫情期間可能以為自己不小心染疫,驚恐不已!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塵蟎、灰塵等常見過敏原,冰品或香菸也屬於誘發過敏的刺激物,因此要注意有所節制。 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 易誘發鼻過敏 李宏信指出,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鼻過敏的典型症狀,雖好發於季節變換之時,但在夏季期間,若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也可能會誘發鼻過敏,尤其是氣喘患者更要注意,應避免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吃進太多冰冷食物,加劇過敏症狀。李宏信表示,由於鼻過敏患者的鼻神經及血管分布較一般人密集,遇到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促使血管及氣管收縮,若吃完冰品有頻繁打噴嚏、咳嗽的現象,排除感冒因素,就有可能是鼻過敏發作,因此在家防疫,飲食也要有所忌口。鼻子的功能連大象都知道,其一為嗅覺的功能,除非是受到特別的病毒感染,像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使其破壞而失去嗅覺之外,大部分都不會有毛病。其二為呼吸功能,與生命生存有很大的關係,鼻子內的鼻甲、粘膜是個像香腸大小的海綿體組織,當中充滿豐富的微血管,主要作用是外部空氣進入肺部的調節器,外界空氣太冷會充血腫大,使空氣加溫進入肺部,外面空氣太熱則血管收縮,即冷脹熱縮的作用。 降低鼻過敏復發 這些事情要做到鼻子過敏者因內部神經過度發達,略越受溫度高低不同的刺激,就會產生冷脹熱縮的作用,刺激太大就會產生鼻黏膜腫大而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症狀,有些人鼻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是遺傳性、家族性的,這種體質的人也會受氣溫變化影響,產生過敏症狀,特別是現在疫情流行期間,缺乏運動也容易有鼻過敏症狀,可以多吃人蔘、粉光蔘、麻油等熱性食物,針對長年有鼻過敏者,輕者服用過敏藥物即可控制,尤其長效性抗過敏的組織胺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李宏信進一步指出,鼻過敏發作時,鼻子會發癢而噴嚏連連,導致鼻腔中的血管充血,而使鼻黏膜腫大,因此還會引發嚴重的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患者生活大受影響。鼻過敏一般常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也有快速見效的鼻噴劑可使用,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抗藥性等後遺症。雖然還有雷射、電燒、紅外線等手術方式可選擇,通常只對一般鼻病有效,無法改善嚴重鼻過敏。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除了藥物、手術治療鼻過敏,患者也可檢驗自己對哪些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動物毛髮、香菸、花粉等過敏,盡量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此外,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更是不可少的生活好習慣,相輔相成,才能降低鼻過敏復發。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超過2百萬人罹糖尿病!40歲以下患者增 醫警告:每天1杯飲料最可怕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7-30 養生.聰明飲食
熱到懶洋洋精神變不好? 5種日本人最愛夏日提神飲食
夏天氣溫越來越高,總是感到疲倦、懶洋洋、心情鬱悶,特別在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中,外出還要戴上口罩,讓人整個提不起勁!日本人認為夏天容易讓人覺得疲累,思考與行動力也變緩慢,日本人常以5種「食物」幫助身體在炎熱的夏天,能保有精神與元氣。水份、鹽份、維生素B、礦物質 喝味噌湯一次補充很多人會懷疑,炎熱夏天怎麼會建議喝熱湯?事實上,日本人最常吃的家常菜「味噌湯」,只要喝上一碗,就可以同時補充水份與鹽份外,維生素B與礦物質也能夠一起攝取。此外,夏天胃口不佳,味噌等發酵食品,正好可以幫助調整腸道環境,免疫力也可能跟著上升,好處多多。在冷氣房也會缺水 透明保特瓶提醒自己該喝水了夏天就算待在室內,吹冷氣容易讓空氣變得乾燥,導致水份流失,在辦公室的上班族經常喝咖啡代替水,覺得能提神與補水份,但事實上咖啡因容易利尿,反而更容易讓水份流失,覺得口渴直接喝「水」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辦公室或室內,常常會忘記「喝水」,視覺刺激就非常重要。大罐保特瓶可以當作視覺刺激,提醒自己要喝水的道具,將1至2公升大容量保特瓶,裝滿水放在放在眼前,讓自己能夠看到就想到自己應該要補充水分,1天目標1至1.5公升,可是要記得喝水切記不要一口氣,當喉嚨覺得乾渴時,少量喝幾口,不要直接用嘴著瓶口牛飲。晚上肚子餓可能睡不著 毛豆營養又不會造成腸胃負擔為了不要中暑,每天能夠有好的睡眠相當重要,身體處於睡覺狀態得到休息並恢復精神,不過有時深夜肚子餓或吃飯比較晚,如果有便利商店開門,營養均衡的便當可能賣完,只剩下肉比較多的飯盒,或是更單調的三角飯團。其實,還有另一項選擇,就是便利商店賣的冷凍或冷藏毛豆,能夠給予飽足感,對腸胃的負擔也不會太大。睡前如果肚子餓,完全不吃東西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吃一些毛豆對腸胃負擔不會太大,如果毛豆太單調,可以加上豆腐或納豆,由於毛豆富含維生素B1,可以讓身體比較有精神,減少因天氣熱而懶洋洋,把身體狀態調整好,預先準備食材,肚子微餓時就可以填肚子並補充營養。天氣熱食慾不好? 日式漢堡排滿足味蕾和鼻子不過,夏天炎熱不想吃東西,就算勉強自己吃點東西,身體精神可能難恢復,營養均衡也不容易兼顧。建議可以一個禮拜找一天工作比較不忙的日子,做個日式漢堡排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對台灣人比較陌生,日式漢堡排是用牛絞肉,加上調味料拍打出牛排狀,用鐵板煎熟,能夠有牛肉香氣和美味,成本也不會太高。使用絞肉製作漢堡排,雖然油脂量可能會變高,但是吃起來會比較鬆軟,在比較沒有食慾的夏天,吃起來柔軟的食物比較容易下嚥,可以攝取到維生素與蛋白質等營養素,也能減少消化系統負擔;在炎熱夏天可能精神和胃口都不好,藉由美食好好補充營養,讓自己能夠更有體力。鰻魚有豐富維他命B與礦物質 蛤蜊與土雞蛋可以代替對日本人而言,夏天一定要吃的食物就是「鰻魚」,日本人認為食慾不好就容易變得懶洋洋,越疲倦睡眠品質也越差,食慾也跟著不好,如此負面循環,中暑風險就會大幅增高。雖然鰻魚價格比較高,但營養相當豐富,包含維他命B群、鐵質、礦物質鋅等,還有許多營養素可以一次攝取。另外,日本人也認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天氣最熱的時期,天然捕撈的小蛤蜊,為了夏天產卵,在冬天時儲存了許多營養,可以拿來煮味噌湯喝,提振精神。還有土雞蛋,購買也相當容易,也能做成各式各樣的料理,幫助身體補充體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測試是否中招
就讀高中的鄭同學,平常熱愛游泳,每天都會下水練習,參加校隊的他,也是比賽的常勝軍。某天發現只要腰背挺直,下背出現有微微的疼痛,原先不以為意,想說休息幾天應該就會好,但反覆持續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輕輕地打個噴嚏,腰部也會有酸酸的感覺,最後嚴重到無法跟上校隊的訓練,趕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腰部的椎弓斷裂並伴隨脊椎滑脫,這才找出造成他一直疼痛的原因。運動選手經由物理治療 成功重返球隊並贏得金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亭妤表示,由於同學本身還是運動選手的身分,透過物理治療的專業介入,在一段時間的休息及症狀處理後,其實身體已經沒有感到不舒服。但他的目標是希望之後還能回到賽場上,而且還要預防這個舊傷不要復發,影響到比賽。因此,配合他的狀況,治療師根據物理治療的評估和觀察,幫他制定了一份個別的治療訓練內容。李亭妤醫師說明,因為脊椎的結構不穩定,首先,要幫他建立好腹內壓,讓脊椎旁的小肌肉知道如何保護脊椎不要受傷。針對身體的弱項肌群做強化,讓他重新學習用「正確的方法」來使用身體及優化身體的控制能力,在接受一次次的物理治療,成功地建立起好的核心來執行出理想的動作。經過處理之後,鄭同學慢慢地可以增加運動強度,順利的銜接到校隊的常規訓練,最後也去參加了比賽。何謂椎弓解離? 常被誤認為閃到腰而延誤治療李亭妤醫師說,椎弓解離常見於運動員或是經常需要彎腰、搬重物的人,長時間或是在多次、重覆性高的動作,在活動當中產生壓力擠壓到腰椎,累積下來便容易在脊椎比較脆弱的椎弓部,因為承受不了壓力便斷裂,一開始痛,很容易以為是「閃到腰」或被當成純粹的下背痛,因為最常聽到的症狀就是腰痛或是背很緊繃;但漸漸延伸到臀部和大腿後側都會僵硬,若不趕快好好治療,更嚴重一點的甚至會伴隨滑脫,可能就會有其他神經症狀,像是:臀部感到酸痛或刺痛、腳會麻、走路下肢無力…等等情形。當脊椎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一定會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在活動當中,身體卻無法任意地彎腰、蹲下或伸直;當想咳嗽、打噴嚏時,這些動作都會迫使得脊椎承擔更多的壓力,更容易引發不適感,嚴重一點的人甚至睡不好覺,白天自然精神就差,需要倚靠藥物的介入才能好好的放鬆。可先自行做簡單的小測試,單腳站立,接著身體往後仰,伸展到最大角度,當伸展的時候會產生疼痛,即為陽性反應。李亭妤醫師提到,除了根據個案主訴的臨床症狀之外,還必須搭配影像檢查,來評估脊椎的狀態,像在X光片可看到,典型蘇格蘭狗狗斷頸的形狀(Scotty dog sign),透過臨床表現與影像呈現做結合,更清楚的掌握個案脊椎的情況。椎弓解離除手術外 保守透過物理治療也可改善症狀依據嚴重程度,除了靠手術之外,椎弓解離也可選擇保守治療,透過物理治療可以有下列幾種方式:1.症狀緩解:透過熱敷,對於緊繃的肌肉群達到放鬆,增加組織循環及代謝;使用不同的儀器治療達到降低疼痛和消炎、舒緩組織僵硬。2.徒手治療:經由身體評估和測試,針對特定部位及組織做手法處理,調整身體張力或恢復組織彈性。3.運動治療:為了避免舊傷復發,必須加強訓練核心肌群,有良好的腹內壓才可以保護脊椎;有足夠的肌肉力量,才能維持脊椎的穩定度,整合肢體協調性,當提升身體的能力,就可以避免再次受傷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名上背痛...竟是胃炎「轉移痛」所致! 醫解析「轉移痛與肌肉痠痛差異」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7-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前後要做這些事! 想買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不只普拿疼
國內疫苗已進行大規模施打,許多民眾擔心接種後會出現不適反應,會先購買止痛藥備用,也有不少網友先預防性投藥。不過,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建議,等真的出現發燒、疼痛、骨骼痠痛,再吃止痛藥,不建議提早用藥。自從國內大規模接種AZ、莫德納疫苗,止痛藥更成為熱銷藥品,常常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張文靜指出,很多人均備有止痛藥,如果頭痛、經痛、牙痛,或者是因運動傷害、姿勢不良引發的手腳或肩頸痠痛等不適症狀,就會自行服用。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兩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對於一般疼痛均具止痛效果。張文靜進一步分析,「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有消炎、止痛、退燒的作用;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則是以止痛、退燒為主。同時也提醒民眾,只要購買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藥都可以,普拿疼不是唯一選擇。部分民眾在打新冠疫苗的前一晚、當天一早先服用止痛藥,認為可以預防或減輕副作用,但效果極為有限。張文靜建議先備妥藥物,等到真的出現副作用,再服用1顆。打疫苗前後要做這些事張文靜以自身為例,之前打AZ疫苗的前後並未先投藥,但比平常多喝了許多水,同時補充綜合維他命和B群。在接種後的3天內並無明顯症狀,到了第4天,覺得頭痛,這時才服用止痛藥,減輕疼痛。張文靜說,接種疫苗後,身體發燒,這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如果輕微發燒,不用緊張。如果溫度偏高,且持續兩天,就應該積極就醫,尋求協助。食藥署則提醒,不管是哪一種疼痛,在服用止痛藥後,仍無法緩解疼痛,就該就醫,由醫師找出病因,開立合適的止痛藥品。此外,民眾不應浮濫使用止痛藥,以免肝腎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6 該看哪科.皮膚
出門前用止汗劑根本無效 皮膚科醫師揭正確用法
止汗劑可以控制腋下汗水分泌,當然也可以擦在臉上,用來作妝前控油?這話看似有道理,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警告,止汗劑含有鋁鹽成分,且濃度偏高,如果塗抹臉頰,很容易引發過敏、接觸性皮膚炎。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原理是在汗腺的出口附近擋住部分汗水分泌,透過阻塞汗腺,讓腋下不容易出汗,通常鋁鹽濃度高達30%至35%,如果當成妝前控油,效果有限。如果想要減少臉部肌膚油脂,應該使用吸油面紙,或是具有吸附性的粉體,減少肌膚油光,並注意臉部清潔,維持正常作息,最重要的是搭配防曬,才能避免出油。出門前用止汗劑? 皮膚科醫師揭密正確用法趙昭明說,有些人早上出門前才在腋下塗抹使用止汗劑,這幾乎沒有效果,應該睡前的時候使用,洗澡後將皮膚擦乾,如果仍有水氣,鋁鹽變成鹽酸,導致皮膚刺激、乾癢。睡前將止汗劑均勻塗抹在腋下,經過6至8小時水和作用,才能有效地阻塞汗腺。此外,早上起床,應以溼毛巾擦掉多餘的止汗劑,減少皮膚過敏的機會。趙昭明解釋,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保持乾燥,所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每晚重複使用,持續1周,效果就會很明顯,此時可以減少使用頻率,不用每晚都塗抹,長期使用的話,1周1次就有不錯的止汗效果,但停用後一段時間,腋下又會開始冒汗。止汗劑分多種劑型 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衛福部核可4種具有止汗功效的止汗劑,均含有鋁鹽(Aluminium salts)成分,讓鋁鹽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堵住汗管,讓流汗減少。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分為乳液、噴霧等多種劑型,用法不一樣,使用之前務必詳閱說明。他最後提醒,如果體質過敏,皮膚過敏,或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均不宜使用止汗劑,當然也不可將止汗劑當成妝前控油,直接塗抹在臉上,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止汗劑要睡前擦才有效! 4種情況硬用恐會得刺激性皮膚炎 ·一流汗狐臭、體味加重怎辦? 皮膚科醫授「超強除臭法」:汗本身沒有異味
-
2021-07-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吃太辣小心加速聲帶老化! 出現3異常狀況快就醫
許多人吃飯一定要有辣,從小辣、中辣、到大辣步步上升,然而辣度太強很容易刺激食道與腸胃外,胃酸逆流也容易發生腐蝕灼傷,聲帶健康恐怕也會受影響,讓聲音聽起來沙啞或低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張智惠提醒,如果感覺講話容易疲倦、沙啞感、異常低沉,趕快找專業醫生治療。 吃太辣小心加快聲帶老化 胃食道逆流容易傷害聲帶張智惠表示,聲帶位置在氣管上緣,正位於我們喉部很重要的位置。大致上可分3層,最底層是聲帶肌肉,中間是彈性型及膠原蛋白固有層,最外層則是黏膜上皮。我們喉部也有一個重要的構造就是會厭軟骨,平時放鬆讓空氣流通到氣管與肺部,吃東西或喝水會擋住氣管,將食物導入食道,不會掉入氣管中造成嗆咳,像個安全蓋的構造。有時胃食道逆流,胃酸跑到咽喉部,聲帶就有可能受到傷害。吃太辣小心可能導致聲帶傷害加快老化;張智惠解釋,太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容易有大量胃酸發生胃食道逆流,胃酸如果逆流到更上方的咽喉接觸到聲帶,有發炎與傷害風險,藉由內視鏡觀察,可以看出異狀,損傷不嚴重可以利用醫療手段治療,但長期性受傷,就很容易有不可逆損害,聲音就不如以往。口咽部肌肉不協調吃東西容易嗆到 聲帶首當其衝張智惠也提到,吃東西時口腔及咽喉部肌肉不協調,吞下食物當下,會厭軟骨沒能即時收縮,食物就容易跑到氣管引發嗆咳,首當其衝就是聲帶,如果帶辣食物不小心接觸到聲帶,刺激發炎屢次發生,聲帶在長期受傷與修復過程下,黏膜上皮容易硬化彈性就慢慢變差,聲音也就不如以往,可能就混濁或低沉,說話或唱歌就沒有之前好聽。張智惠補充說明,保護聲帶最好保持飲食清淡,睡前2個小時最好不要吃辣的食物,減少咽喉胃酸逆流發生,也能避在辣對食道與聲帶刺激,當發現自己講話容易沙啞,也常有喉嚨清痰,或是交談時容易感覺喉嚨疲倦,唱歌時有「鎖喉現像」高低音會卡卡的,就要趕快找尋專科醫師檢查,及時檢查降低傷害。辣刺激容易誘發水腫與發炎 飲食清淡減少胃食道逆流保護聲帶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辣刺激容易水腫,例如吃完麻辣鍋,很多人都覺得嘴唇發腫,說話比較沙啞,胸口不舒服,都可能是水腫導致,並且在咀嚼或吸氣同時,辣油可能跟著氣流接觸到聲帶,所以聲帶受刺激水腫,另外胃壁接觸到辣時,也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機會。邱展賢補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在食道上可以說是雙重傷害,胃酸腐蝕加上辣物質刺激,很容易讓人感覺到不舒服,特別是黏膜破壞和水腫,有些人訓練到能夠吃很辣,也不見得會不舒服,原因在長期刺激下,食道與胃壁增厚,但如果聲帶增厚,聲音也就會變差,聲音變啞或低沉就很難避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 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