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焦點.食安拉警報
搜尋
H5N1
共找到
15
筆 文章
-
-
2024-02-02 醫療.感染科
全球首例禽流感H10N5混流感致死!目前打的流感疫苗可防護嗎?專家解答
大陸國家疾控局卅一日通報,境內出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禽源性H10N5流感病例,並罕見混合感染H3N2流感致死的個案;患者為六十三歲婦人,發病約半個月後死亡。大陸疾管局表示,此次H10N5疫情是一次「偶發的」禽傳人跨種屬傳播,病毒感染人的風險低,且未發生人傳人情況。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10N5 現行流感疫苗無法防護我國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是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10N5病例報告,屬於禽傳人,且為罕見混合感染季節性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致死個案,為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對安徽、浙江的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二級「警示」。此外,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表示,現行接種的流感疫苗無法防護H10N5禽流感,僅能從個人防護做起並避免至疫區;目前只有一名個案,傳染力不高,無需過度緊張。根據大陸通報,這名婦人為安徽宣城人,過往有多種基礎性疾病,去年十一月卅日出現咳嗽、喉嚨痛、發燒等症狀;十二月二日因病情加重轉入當地醫療機構救治,七日轉至浙江省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因病情嚴重,於十六日死亡,發病到死亡經十七天。浙江省衛生部門從個案檢體中分離出季節性流感H3N2和禽源性H10N5流感病毒,經大陸疾控中心複驗確定。這意味著大陸出現全球首個人類感染H10N5病例,也是罕見的混合感染季節性流感及新型A型流感致死個案。通報表示,浙江、安徽兩省已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均未發現異常情況,且核酸篩查陰性;通過回溯監測後,均未發現其他可疑病例。兩省也按照相關預案方案開展防控,並組織專家評估風險。H10N5的傳播風險尚待評估「尚待世界衛生組織評估H10N5的傳播風險及疾病嚴重度高低。」羅一鈞表示,每年於人類間流行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以H1N1及H3N2為主,偶發出現禽傳人、動物傳人(豬傳人)的跨物種傳播;這些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雞等禽鳥類或豬等哺乳類動物,屬於A型流感病毒,一旦感染人類統稱為「新型A型流感」病例。從文獻回顧,全球曾經出現多起「新型A型流感」疫情,其中以H5N1、H5N6、H7N7、H7N9、H10N3、H10N8等流感病毒嚴重度較高。中國大陸近年陸續傳出H5N6、H10N3、H9N2、H3N8等人類染疫病例,安徽這起死亡個案則是全球首例H10N5禽傳人案例。首例H10N5亡 醫:未早期阻絕 恐釀災難【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中國大陸出現新型A型流感(H10N5)人類感染病例,為全球首例,且罕見同時感染季節性流感H3N2。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表示,若沒有早期隔絕,恐變成一場災難。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認為,不需要特別擔心,但在大陸工作者務必提高警覺。黃建賢說,人類流感常見H1N1、H2N2、H3N2,至於動物流感,如豬流感、禽流感、馬流感,因物種不同,通常不會傳染給人類。台灣禽畜養場所眾多,較常見H7、H9、H10等禽流感。黃建賢指出,動物流感病毒在剛突變時,傳染力不高,但感染者死亡率高,易引發恐慌。一旦出現基因交換或再度突變,就可能拉高傳染力,且死亡率也不低,若無早期隔絕處理,恐釀成災難。目前不需緊張,但應密切關切變化。黃高彬表示,H10N5為禽流感,不容易傳染給人類,目前時序冬天不用擔心候鳥南下,夾帶病毒。國人不必擔心,惟在大陸工作者或過年返鄉的台胞應特別注意自身防疫措施。黃建賢說,目前季節性流感疫苗對H10N5禽流感保護效果有限,想要預防,需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至疫區。針對新型A型流感,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已與國光生技簽訂預採購合約,一旦爆發流行,廠商將啟動疫苗製造準備作為。目前已針對H5N1等變異株進行臨床試驗,看是否通過三期,以及病毒流行程度跟傳播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2 焦點.元氣新聞
冬季爆「病毒感染潮」! 感冒、流感、新冠症狀一次看
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流感、感冒等病例數倍增,除了病毒,也讓黴漿菌、肺炎鏈球菌更有機會侵犯人體。面對多種病毒齊發,高度流行的時節,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育慶教民眾,從「症狀」、「染疫後恢復時間」等方式,辨別一般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不同之處。感冒四季皆流行 流感10月起流行至隔年2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得過感冒,李育慶說,感冒大多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身體反應,只要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多數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疾病,感冒藥物大多是減緩感冒引起的症狀,因此,身體對抗不同的病毒,恢復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感冒的病毒類型,加總起來多達200多種,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李育慶說,這些病毒已存在世界許久,人類長期與這些病毒共存,但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會開始作祟,讓人生病。通常一般感冒病毒在春季、秋季時較為活躍,因氣候轉變溫差大,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人體機會。不過,現代人多待在冷氣房辦公,室內外進出頻繁,等同一年四季都會出現溫差變化,也讓感冒在四季都處於流行期。流感不像一般感冒致病病毒有上百種,主要致病病毒分A、B、C、D型四類,最常見以A型與B型最多,即俗稱的「A型流感」(A流)及「B型流感」(B流)。A流常見的病毒株如H1N1、H3N2、H5N1、H7N9等,在台灣,感染H1N1、H3N2流感病毒,相較於其餘病毒株,更容易合併重症,特別是年幼的小孩及免疫力差的高齡長者;B流常見的病毒株Yamagata、Victoria兩種,目前皆在台灣社區內流行,C型流感較少見,且感染後症狀通常輕微。流感季多數在冬天,與流感的傳播方式為飛沫、空氣傳染有關,冬天民眾常會在室內取暖,增加病毒傳播的機率,衛福部疾管署監測,每年10月到隔年的2月都是流感的高峰期。新冠肺炎則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全球自2020年起,就籠罩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中,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會不斷變異,使病毒更適應人體,從最早期的武漢株,到現在已是Omicron系列變異株,2023年下半年主要流行變異株為EG.5、2024年起,全球流行變異株逐漸轉變為JN.1。流感典型症狀「全身肌肉痠痛」 新冠藏「長新冠」風險李育慶表示,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種疾病都算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狀大多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輕微,大多4到7天就會恢復,但流感與新冠肺炎,上呼吸道的症狀,通常要7天左右才會逐步恢復,而新冠肺炎的症狀,會有「長尾效應」,俗稱長新冠,如嗅味覺喪失等症狀,恐要到一個月左右才可能恢復。感冒常見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部分患者會發燒;流感的症狀,常會伴隨著「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其餘則與感冒類似,有頭痛、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新冠肺炎則是綜合感冒與流感的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頭痛、乾咳、肌肉痠痛、倦怠,以及腹瀉、嗅味覺喪失或異常等。李育慶說,新冠肺炎的腹瀉、嗅味覺喪失的症狀,並非是新冠病毒獨有的症狀,有些感冒病毒也會讓患者又吐又拉,如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除了病毒以外,有些細菌感染也會產生類似症狀,如,沙門氏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些醫師會將會引起嘔吐腹瀉的病毒或細菌感染稱為「腸胃型感冒」,李育慶說,醫學上其實沒有「腸胃型感冒」這個詞彙,是為了讓民眾好記才有的名詞,如果要分辨自己的腹瀉,是病毒引起,還是細菌引起,可以從症狀的嚴重程度分辨。細菌性感染出現的腸胃道症狀,會有明顯高燒、腹部劇痛、排泄物會有血絲、排出黏液便。主要是細菌侵襲腸道粘膜,才會導致排便出現血絲,通常患者恢復的時間會超過7天。病毒性感染的腸胃道症狀,患者通常是會水瀉,或是排稀便,同時會伴隨想吐,全身痠痛等。但嚴重程度低於細菌性感染,大多服用紓緩症狀的藥物,約3到5天可以改善症狀。高風險脆弱族群 施打疫苗預防重症死亡李育慶表示,除了一般感冒沒有疫苗可施打,流感及新冠肺炎都有疫苗,施打疫苗可幫助預防感染後重症的發生。流感與新冠肺炎對於「脆弱族群」侵襲力高,脆弱族群是指有免疫疾病、肥胖、慢性疾病、幼兒或是65歲以上高齡者,身體免疫力恐無法抑制流感或是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容易引發重症。雖然對抗病毒大多是要仰賴人體的免疫力,但針對流感與新冠肺炎,已研發出「抗病毒藥物」,流感的抗病毒藥物稱之為「克流感」、新冠肺炎的藥物則為「瑞德西偉」、「莫納皮拉韋」,其藥物原理是抑制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減少體內病毒量。脆弱族群若能在輕症時投藥,藥物效果佳。李育慶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秀傳紀念醫院社區健康部主任秀傳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專長:常見急性疾病的治療與衛教各種慢性病持續性及周全性診療勞工健檢複檢暨諮詢職業病診斷及預防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543男方基地】
-
2022-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談Omicron! 陳建仁:讓人頭痛卻也是「祝福的病毒」
文化大學承辦第六屆亞洲未來會議,於今(8/27)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進行專題演講,陳建仁以「國際感染症與台灣-與新冠病毒共存還是清零?」為題,細數台灣逾兩年來的抗疫路程,他也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感染力超強,台灣轉而與病毒共存,但致死率低,雖然讓人頭痛但也是「祝福的病毒」。陳建仁今於亞洲未來會議發表演說。陳表示,台灣歷經SARS、H5N1等流行傳染病,從中淬鍊出全民公共素養和公衛能力,以至於有能力面對2019年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說,於2020年12月疫苗取得緊急授權前,沒有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當時台灣依靠非醫藥介入方法,透過邊境管制、院內感染控管、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方式採取病毒清零措施,並運用AI科技謹慎疫情監控,讓台灣沒有封城,期間多有賴於良好的治理和優秀的公民素養。陳建仁表示,待疫苗上市後,主要工作轉為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很不幸隨即出現超強感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Omicron確實令人頭痛,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台灣去年曾歷經疫苗覆蓋率低的困境,陳建仁說,主因為國際採購碰到困難,且假消息流傳稱疫苗會產生副作用,初期多讓民眾卻步。但仍感謝波蘭、捷克等國雪中送炭捐贈,國際間彼此幫忙解決問題,直至今年七月,台灣疫苗覆蓋率已於國際上名列前茅。陳建仁談到,台灣未來應該試圖走出去,幫助疫苗尚未普及的國家;再者,目前面臨全球暖化議題,人與動物在氣候變遷下頻繁接觸,人畜共通傳染病以及環境控管、衛生控管愈顯重要,也值得世界一起努力。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1-11-29 名人.精華區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面臨全球性各式新興感染疾病威脅,疫苗研發與生產的超前部署及疫情管控的洞燭先機,是全體國人最大的期待及防護盾。但若平時沒有疫苗研製的各項整備工作與執行臨床試驗的實務經驗,想在疫情來臨時馬上產製疫苗,無異是緣木求魚。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其所屬生物製劑廠,多年來建立各式細胞培養平台以放大病毒量並生產疫苗,已成功產製過符合國家製藥規範的腸病毒71型、新型流感H5N1和H7N9等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但這次變種新冠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屬於生物安全第三等級操作的致病原,實務上較難以細胞培養病毒的方式生產疫苗,因此造就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的異軍突起,也給了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疫情爆發迄今不到兩年,全球逾320種各類新冠疫苗進行開發,其中130種在臨床試驗階段,39種已進入第三期,且23種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是人類疫苗發展百年以來首見的「光速」紀錄。也可看出開發有效與多樣的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建置緊急量產能力,是因應未來各種疫情威脅超前部署的重中之重。台灣經歷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於國衛院打造了國家認證的GMP先導級生物製劑廠,肩負國安層級的防疫重任,除了開發製造國內需求量不高,且民間廠商不願投注資源的必備性生物製劑外,另外在平時進行國安疫苗產製的各項演練及技術平台開發,以面臨緊急疫情時研發國人所需疫苗,對抗疾病。生物製劑廠自2008年運作至今,因應台灣流行病需求開發數項人用疫苗技術,並積極扮演轉譯研發成果至產業界之關鍵中游角色,其中腸病毒71型疫苗已輔導技轉廠商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正申請藥證中,創下我國自行研發疫苗的重要里程碑;也持續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供應國人所需的卡介苗及四種抗蛇毒血清製劑。新冠疫情旋風式襲擊全球且不斷變種,造成各國經濟及社會重大損失。國衛院身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健康安全,即刻動員開發及協助國內業者防疫相關快篩試劑、疫苗及藥物,生物製劑廠及其所屬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ABSL-3)實驗室,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但深感基礎設施不足。為強化國內快速研製及量產疫苗的能量,國衛院於2020年重新啟動生物製劑二廠籌畫。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責成下,擬定建置國家級感染症資源庫新計畫,隨後在各部會支持及院長梁賡義積極奔走下,今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興建計畫,期間獲得一位企業家無條件捐款廿億元,公私協力共同為提升國家防疫能量努力。生物製劑二廠將建置六條產線,另建置兩單位ABSL-3實驗室及感染症資源庫。六條產線採獨立操作規畫,其中四條產線為量產規模,用以提升產量因應緊急疫情時第一線防疫人員需求。兩條產線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建置核酸(D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及不活化全病毒疫苗相關技術平台。搭配感染症資源庫搜集的各式病原體和檢體,建立疫苗開發「模組化」標準流程。另一方面,緊急傳染病的病原體多為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基於法規規範及人員安全考量,此次生物製劑二廠興建中一併建構BSL-3及ABSL-3實驗室,這也是本計畫非常重要的一環。生物製劑二廠完工後,將以國安為目標,強化與疾管署防疫中心的互補性,串接防疫及疫苗研製任務。除配合政府疫苗開發政策及滿足國人防疫需求,將執行民間不願投資、低商業價值或較難開發的新穎平台技術,同步優化國人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製程,提升生產品質及供貨穩定度。在疫苗產業鏈上將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關鍵橋樑角色,並藉由產程開發之能量協助產業界,與產業攜手共同提升國內生物製劑自製能力。
-
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讓人聞之色變! 你一定要知道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
自去年十二月中國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昨天已傳出跨省跨國感染,大家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聞之色變,以下為大家整理「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見疑問,為大家解惑。Q: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原?A: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Q: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地區?A:中國武漢。起初患者多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經營及採購人員,故以「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稱之,後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已傳出或有疑似病例國家八國。中國、台灣、泰國、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越南。並已造成中國三人死亡。Q: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關聯性A:經病毒基因定序發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相似度近80%,但並非同一株病毒。Q: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性A:冠狀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兩者都是RNA病毒,特性為突變速度非常快速。多數冠狀病毒在動物中傳播,宿主傳到中間宿主,再到人身上,當病毒突變時,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Q: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途徑A:動物傳人。當出現兩起家庭群聚時,WHO起初認為是「有限度人傳人」,病毒在一公尺內近距離接觸、接觸時間長、或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等較可能傳染。但因個案快速增加,專家認為應已超越「有限度人傳人」範圍。致死率目前尚無法判定。可能症狀發燒、咳嗽、少痰,部分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炎呈雙肺浸潤等症狀。Q:民眾如何自保A:留意身邊發燒患者,避免去人多擁擠處;若至中國甚至武漢當地,請配戴外科或N95口罩,並避免接觸生禽。若有相關症狀,應儘快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接觸史。資料來源/疾管署、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整理製表/記者簡浩正 聯合報
-
2021-01-27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影/談抗SARS 陳建仁: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
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責任近期引起討論,時任衛生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26日說,當時中央和地方開會後,決定封院,但要分艙分流、循序漸進,但台北市政府時間一到就拉起封鎖線,並沒有好好規劃、造成大家驚慌,他直言「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陳建仁26日晚參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直播節目「昶昶直播」時表示,因為當年和平醫院封院一發不可收拾,他被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立刻建立院內感染管控,4、500間醫院管控都做得很好,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失敗經驗,這次桃園醫院感染就有學到當年經驗,有計劃的進行,但有人拿以前的狀況來比較,他認為沒必要,而且應該要從失敗中找更好的處理方法,怎麼會把失敗經驗拿出來講,他覺得有點不太了解;他常跟國外媒體說,台灣的防疫如此成功是因為把SARS的失敗當作踏腳石越做越好,而非跌倒後爬不起來。陳建仁指出,包括傳染病防治法修訂等,都是在SARS疫情後建立,而台灣人民經過H5N1禽流感、H1N1等挑戰,學習到很多,也能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台灣人民的公共衛生與防疫知識在全世界的表現相當好。
-
2020-10-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結束於疫苗問世之時?一個狀況讓新冠病毒更致命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全球大流行可能會變得多可怕?首先,一個會造成全球大流行的病原,究竟可以害人到什麼地步?這個問題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一般以為,當一個病毒學會人傳人之後,它的致命性就會降低。許多人相信致命性和傳染力之間是一種平衡關係,此強則彼弱。我們都知道,為了存活,病原體必須在宿主死亡前或免疫系統消滅它之前,就跳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所以它不會馬上就殺死宿主,因為它需要宿主幫它傳宗接代;如果是呼吸性病毒,便是利用宿主咳嗽和打噴嚏來傳播。結果是,在演化適應人類宿主時,致病性低的病原可能會勝過致病性強的病原。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概括成一個更廣為人知的主張:新病原一開始都比較致命,因為它們還不太了解我們,但是如果它們能存活下來且廣為傳播,一定會演化得較為溫和,這樣我們才能活著繼續散布它們。這是一個廣為接受的想法。二○○五年,時值全球大流行應變準備極受重視之際,在一個地位非常高的英國智庫以此為主題的會議中,我與一位「英國內閣緊急應變小組」(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 A)的前成員談論到H5N1 禽流感;這個小組是英國政府遇到緊急情況時召集的最高諮詢委員會。我問對方,如果 H5N1 蔓延全球,在已知它會造成六成感染者喪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做好因應準備?他直視我的雙眼,態度認真地說:「不用擔心,如果它釀成全球大流行,死亡率將會下降。這些疾病永遠會變得愈來愈輕微。」什麼,就這樣而已?二○一八年英國流感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顯示,上述這個假設有多麼根深柢固。該計畫的設計是根據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五的流感(如同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的致死率),以此作為「合理的最糟情況」。他們承認H5N1 禽流感的死亡率達六成,但是只表示如果H5N1 病毒變得能夠人傳人,致死率就會大幅下降。他們認為雖然「不能排除」致死率超過百分之二點五的可能性,但H5N1 全球大流行的致死率「預期應該」大約是百分之二點五。此外,他們告訴地方當局以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訂定計畫,因為不可能有更致命的病毒攻擊那麼多人。近年來的歷史紀錄不太支持這種動物疾病演化適應人類並傳播後致病力會降低的說法。想想愛滋病毒,它在感染者出現病徵之前就具有傳染力,所以如果感染者過了幾年因為缺乏治療藥物而必死無疑,對於病毒的存續來說並不成問題。如我們所見,愛滋病毒在二十世紀初襲擊人類,後來又蔓延全球,整個期間裡它的致病力並沒有降低的跡象。或者看看禽流感病毒。它在水鴨腸道裡是個無害的病毒,因為它必須讓宿主能夠四處游水,然後透過排泄物把它拉出來,才能傳到另一隻宿主身上。可是一旦到了養雞場,它常常就突變成具高度傳染性的致命病毒,因為那裡不愁沒有雞隻,而且只要一個簡單突變,它就變成「高病原性」病毒,能夠爆炸性地複製繁衍,搶在其他病毒之前就進入下一隻雞隻。讓雞隻死亡對這個病毒來說無關緊要。事實上,至少短期來說,這種突變對禽流感病毒是有利的,當任何鴨流感病毒(不只是H5N1 病毒)出現在養雞場裡,經常會發生這種突變。以此例而言,至少在雞隻身上,變得更致命對這個病毒來說是有用的。如我們在第五章所見,最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突變使得H5N1 病毒能夠在不同哺乳動物之間傳染,而且似乎不減其致命性。在傳染力和致病力(致病嚴重程度)之間似乎沒有所謂的此強彼弱。這實在令人害怕,因為另一個具有三成死亡率的禽流感病毒H7N9,已經有五個所需突變中的三個,偶爾會在人類之間傳播,而且具有「高病原性」突變的病毒能夠在雪貂身上傳播並殺死牠們,就算只是吸入病毒。這裡顯然也沒有所謂此強彼弱的平衡。此時此刻,這種現象並未發生於新冠病毒。英國的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是將科學家們的評論傳送給記者的新聞平臺。二○二○年四月,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病毒學家伊恩.瓊斯(Ian Jones)在該平臺上發表觀察,表示新冠病毒沒有遭遇任何特定的演化壓力。他說:「在我們付出的代價之下,這個病毒在人類族群裡殖民得相當成功,我看不出任何使它在近期內變得更致命的動力。」另一方面,這些病毒持續發生隨機突變,如果其中一個突變使某個病毒的人類傳染力變得更好,它可能會在病毒族群裡變得更多,或者以演化的說法,它是被擇汰了,因為能夠散播對病毒最為有利。在我撰寫本書之際,新冠病毒正累積著突變,在它感染四百萬人之後這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們尚且不知是否有任何突變正實際改變新冠病毒的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而且突變也影響致病力,那麼由此而生的病毒可能變得更致命或更不致命,視哪種對它最有利。讓我們來打破迷思:病原體的演化並不必然表示它會變得愈來愈弱,或者致病嚴重性和傳染力之間永遠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令人憂心的是,有些參與全球大流行因應計畫的人並非病原演化專家,卻深信這樣的迷思。要記得,新冠病毒和人類的華爾滋才剛開始。此外,問題不只是病毒本身的表現,有些疫苗會提升它的致病力。賓州州立大學的安德魯.瑞德(Andrew Read)對幾種疾病進行過研究,包括馬立克病(Marek’s disease,一種養雞場常見的雞瘟),看看疫苖如何影響病毒的演化。他發現如果疫苖能使病毒宿主不發病,但病毒還是存活並散播著,如同中國 H5N1 家禽疫苖的作用,可能會篩選出致病力更強的病毒。事實上,病毒致命性太強的話將無法散播:致命性只能到某個程度,如果過頭了會太快殺死所有宿主,最後連自己也死光光。偶爾可能出現這樣的病毒,但是它活不了多久。然而「漏洞」(Leaky)疫苗會引發宿主的免疫反應,使病毒維持於低量,所以感染者不會死,但是病毒也不會全部被消滅。這樣的情況可能會使病毒變得特別致命,因為它們不用擔心宿主喪命的問題,而且致命性增強後的一些變化,例如能更快複製或更快入侵宿主細胞,可能有助病毒存在於接種過疫苗的宿主體內,讓它即使在宿主免疫反應下也能夠繼續存活,散播得更好一點。而假如這個病毒進入未接種疫苗的宿主體內,會比平常更為致命。接種馬立克疫苖的雞隻就發生這種情況。如果新冠疫苗有「漏洞」,那就很令人憂心了。「漏洞疫苗當然有可能會讓新冠病毒變得更致命,」瑞德告訴我,「我也看到事態發展的不同走向。」這完全取決於什麼對病毒有利。如果我們開發出有漏洞的新冠疫苗,造成一些病毒株變得更致命,結果會很麻煩。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接種疫苗,就算消滅天花的疫苗也不是人人都有接種。倘若具致命突變的新冠病毒在接種族群裡悄悄傳播,然後傳到了未接種的人身上,情況可能很慘。開發新冠疫苗時,必須把這一點謹記在心。這個病毒可能會在各地持續傳播,直到我們有了疫苖並且廣泛接種。這代表各國必須持續進行檢測、打斷傳播鏈以圍堵病毒擴散,否則將爆發更多大規模疫情,從而我們得繼續實施保持社交距離的策略。兩者的代價都很高,所以無論開發出什麼看來有效的疫苖,都面臨廣泛接種的壓力。
-
2020-08-12 新聞.健康知識+
中研院A型流感疫苗 同時預防異株、亞型病毒
中研院院士翁啟惠領導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近期研發出「單醣化嵌合血凝集素蛋白疫苗」,可對抗各種異株和亞型的A型流感病毒,減少因誤判病毒株導致疫苗防護力不足的問題,研究成果七月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流感疫苗通常只針對單一亞型,不同亞型之間沒有免疫交叉性,一旦病毒突變,或者病毒株預測錯誤,當年趕製的疫苗就會失去預期保護力。中研院說,研究團隊擷取來自兩種不同病毒株的蛋白質,組合成全新的血凝集素,再輔以中研院獨創單醣化技術,研發出「單醣化嵌合血凝集素蛋白疫苗」,可預防各種異株和亞型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人體。論文第一作者、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廖心瑜為了克服H1亞型產生的抗體只能預防H1病毒感染的問題,鎖定病毒表面一根根突起的血凝集素蛋白進行研究。廖心瑜先將H1和H5不同亞型的血集凝素序列進行排列,找出H1和H5的共通序列,然後再將不同的區域排列組合,設計出不同於自然界存在的嵌合血凝集素。經多方嘗試,篩選出一個頭部含有共通H5序列、枝幹含有共通H1序列的嵌合蛋白。實驗發現,此蛋白可引發良好的免疫反應。研究團隊還利用單醣化技術,修飾血凝集素上特定部位多餘的醣,簡化後的嵌合蛋白可以露出不易突變的區域,使得人體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識、消滅已被感染的細胞。攻毒試驗結果也顯示能有效抵抗四種不同的H1N1病毒和兩種不同的H5N1病毒,達到至少八成的保護效果,甚至也能中和H3、H5、H7和H9等不同亞型的病毒。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談疫情趨緩關鍵 並指「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
陽明大學今天舉行畢業典禮,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以「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為題發表演講,勉勵畢業生。我國抗新冠肺炎有成,陳建仁分享當年抗SARS經驗,指出健康照護工作會受到無情批評,只要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帶著智慧與慈悲,大家都能寫下醫療史新頁。陳建仁說,SARS讓台灣防疫體制做了很好的修整,促成指揮中心的成立。直到H5N1爆發,台灣評估為全球前三低的風險國家,疫情之後,死亡率也是全球前三低。直到今年的COVID-19,台灣公民遵守勤洗手、量體溫,是防疫有成的關鍵。他指出,更感人的是,口罩不足時,有國家隊促生產,民眾還發起「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台灣2300萬人民彼此祝福,因此成為被祝福的地方。疫情也讓台灣人從驚慌、學習邁向成長。陳建仁也從歷史角度,舉出曾對台灣醫療奉獻的馬雅各、甘為霖、馬偕、蘭大衛、連瑪玉、蘭大弼、杜聰明、陳五福等人,並說台灣的醫學研究都是努力解決本土健康問題,同時也帶給全球新知識造福世界。陳建仁分享杜聰明推薦學習的三個人,第一個是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他的名言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第二個是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他指出高雄是熱帶醫學的搖籃,表示台灣是讓科學不斷精進的地方,而陽明大學是畢業生創造新知識的搖籃。第三個是史懷哲,他在非洲的蘭巴倫奉獻數十年,名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蘭巴倫」,有自己可以奉獻的地方。陳建仁說,好的醫師不僅把病醫好,也把病人信心建立起來,讓台灣更好。陳建仁說,早年B型肝炎研究證實疫苗能預防肝癌,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台灣對世界都有重大貢獻。他說,「智慧」與「慈悲」是健康照護者的兩足,過去的醫療奉獻者如此,未來也是如此。陳建仁曾任命陽明大學郭旭崧擔任疾管局長,郭旭崧分享多年前陳建仁送給他的一句話:「Nothing is Impossible」,並要轉送給今年的891名畢業生,提醒大家所有的奇蹟,其實都來自於累積。奇蹟不是神蹟,更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只有日常的累積才會出現奇蹟,才能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
2020-06-01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新知/國衛院研發快篩完成技轉 五家廠商接棒生產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預計15分鐘內就有結果,目前已有五家公司正式完成技轉授權簽約,保守估計年底前可上市。國衛院技轉中心主任蔡熙文表示,目前已有已有五家公司正式完成技轉授權簽約,包含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奈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安特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冷泉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熙文表示,該試劑準確度可達七成,因國內病患較少,臨床試驗較困難,因此保守估計年底之前可上市,產量將以國內使用為優先。國衛院開發的快篩試劑是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整個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0到15分鐘內完成。初步結果顯示此快篩試劑雛型,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大研究:眼睛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徑
香港大學醫學院今日公布,其研究團隊近期發現,新冠病毒遠比SARS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且眼睛可能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徑。據新華社報導,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及其研究團隊在三級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利用人類上呼吸道和眼部組織,對比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以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情況。此項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上發表。團隊發現,新冠病毒遠比SARS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程度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觀察到的相似。綜上所述,這解釋了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較SARS病毒高。陳志偉表示,這項研究亦顯示,眼睛可能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徑。研究團隊早前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在光滑的表面,例如不銹鋼、玻璃和塑料上存活數天。此次研究發現進一步顯示,若人類觸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後擦拭眼睛,傳染性病毒就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因此,人們在公共場所要避免用手接觸眼睛,要定期清潔雙手,以防止新冠病毒從受污染表面意外傳播到眼睛和鼻子。
-
2020-04-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快篩試劑15分鐘知結果 最快三個月內上市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今(8)日指出,兩院共同合作開發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預計15分鐘內就有結果,最快在三個月內上市。國衛院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的開發工作。國衛院表示,將徵求具備快篩試劑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的上下游廠商,並進行技術移轉,希望接棒廠商能快速完成產品之後續開發,讓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即早上市,盡快投入防疫的前線工作。目前所開發之雛型已能辨識實驗室培養之新型冠狀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整個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5分鐘內完成。初步結果顯示此快篩試劑雛型,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
2020-0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武漢肺炎 那些經歷與警惕
近幾週來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已超過十個國家有病例報告,死亡人數超過百人,引起全球關注與警戒。中國下令封閉湖北省多個城市、美日等國預備包機撤僑,台灣確診案例逐漸增加、民眾開始排隊購買口罩消毒藥水。令人不禁回想起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時的種種歷程與社會現象。當年11月筆者與同事舉辦了三天的研討會,並於2013年將該研討會論文集結出版,名為「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總共收錄二十篇論文,作者涵括醫療、公衛、藥學、法律、社會、政治、哲學、歷史等領域的優秀學者,內容涵蓋: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疾病控制與救治之法理研析、國家體系醫療體系與公衛政策、疾病社區與防疫經驗、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後SARS台灣之醫學倫理、疾病與風險社會、疫病歷史回顧與反思等八個章節。當年眾多學者基於社會所歷經慘痛教訓而發之思考與反省,想必或多或少能在今日帶來一些用處,或避免重蹈覆轍,值得回頭檢視一番。而筆者回顧當年主編本書時,彙整重要新聞事件與社會現象所撰寫之編者序言,提出個人、機構、政府三層面之倫理反省,新聞事件今日讀來仍舊怵目驚心,值得警惕。因此以下節錄該文主要段落,期與讀者共同回憶與思考防範提升之道:倫理面向回顧台灣SARS疫情事件以台灣為例,疫情的蔓延涉及醫療制度、公衛體系、國家防疫策略及危機應變、政治管理種種複雜的問題;若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檢討之,已可概分為涉及「個人層次」、「機構層次」與「國家層次」不同層面之個人行為與組織決策之道德問題,充滿醫學倫理及專業倫理的議題值得被探討。茲從此面向,將疫情蔓延時刻所發生之重要事件作一簡要敘述回顧:個人層次、屬於市民醫療行為及醫師專業倫理的問題一罩難求:民眾驚恐搶購口罩、商人趁機囤積口罩、哄抬價格牟取暴利,並傳有民意代表介入大發國難財;造成醫療用N95口罩供應不足,第一線醫護人員必須重複使用之,安全受威脅。隱匿病史:疑似感染民眾就醫時害怕遭到拒絕、刻意隱匿其先前曾經至疫區醫院就醫之病史,造成疫情之擴散、並危害到醫護人員。不遵守居家隔離:某研究員自香港返回台灣,按照規定必須居家隔離十天,但該研究員沒有自我隔離,還到學校教書、隨後並出國。記者醫院臥底:A週刊兩位記者在B醫院封院後,以病患家屬的身分隱藏在院內採訪、攝影達十天之久,甚至還進入急診室,被發現後以「新聞自由」及人民有「知的權利」自辯。市長帶頭阻撓病患轉院:衛生署將B醫院疑似染SARS的三名病患轉送到C醫院,遭D市長、議長、市議員以及該院週遭七個里的里長,率眾以車輛、肉身阻擋在C醫院急診室前的通道上,要求病患原車北返。經內政部長、三黨立委斡旋、衛生署副署長保證疫情不會在D市擴散後,方解除這場抗爭。抗爭拒絕醫療廢棄物:E醫院醫療廢棄物運至F縣E鄉某環保公司焚化爐消息曝光後,鄉民激烈反彈在廠外圍堵抗爭,並在廠房門口達起棚架,揚言進行長期抗爭。在地檢署檢察官坐鎮指揮、優勢警力戒護、環保署長郝龍斌親自壓車下,E醫院醫療廢棄物方順利進入環保公司焚化,期間曾爆發零星警民肢體衝突。太平醫師:部份資深醫師在遠處指揮調度,而經驗不足的年輕住院醫師與護士,卻在防護不足、操作不熟練中承擔風險;一名實習醫生於高雄某醫院實習時感染SARS,兩名年輕住院醫師因染煞病故,許多醫學生家長因此害怕子女受疫情波及,不顧醫院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向教育單位施壓要求將一千三百位實習醫生撤出醫院,甚至直接向監察院檢舉教育部失職。不同醫護專業間之權益、溝通問題在其間浮現。醫護人員歇業辭職:某G縣市署立醫院暫停門診、急診,該縣三分之一的診所紛紛以各種理由自行停業。南部某醫學中心一百二十四名護士因不願照顧SARS病患而選擇辭職,數位醫師提出辭呈。行政院強調政府將優先處理醫療院所工作環境與安全改善等問題,醫護人員若有疑慮應循正常管道申訴,不能說辭就辭、臨陣脫逃,影響醫護人員整體士氣與聲譽;若溝通無效,政府不排除依法徵調醫護人員與徵用醫院,以公權力直接介入。染煞不知出國旅遊:H醫院急診部I醫師旅遊日本出現發燒症狀,以為自己只是感冒風寒水土不服、自行服用退燒藥,返台後診斷出感染SARS,引起日本社會的恐慌與不滿。落跑醫師:J醫院K醫師於該院封院期間逾期未返院隔離、自行居家隔離,被指責為不盡責的落跑醫師,事後並遭L市醫師懲戒會停業三個月處分。K醫師辯解認為醫院封院擠滿近千名員工和兩百多名住院病患,但院內只有四百多病床,根本無法達到隔離需求,只會造成更多交叉感染和傷亡,同時醫護人員自己應是被隔離者,更不應在設備不足下照顧病人,因此拒絕返院,絕非不盡責之落跑醫師。機構層次、屬於醫院的行政與組織倫理問題L醫院孤軍奮戰:M醫院爆發嚴重的醫護人員集體感染後,L醫院急診處湧進一天一百多位疑似SARS患者,然而N95口罩、隔離衣、負壓病房等防護設備嚴重不足,L醫院不斷地向衛生署發出求救信號、要求分散病患到其他醫學中心,衛生署說沒有法源依據,其他私人醫院則基於營運考量不願收治。L醫院孤軍奮戰兩周,終於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只好暫時停止急診,隔離兩百五十位醫護人員,並採取幾近半封院的做法、新大樓「只出不進」。此一情形暴露國家對醫療資源之緊急指揮與調度不力,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醫療機構之專業自主的管理問題。只出不進枉顧病患社會安危:N醫院在發生院內感染後,採取「圍堵隔離、逐步封樓、只出不進」的策略,哪裡有SARS就封哪裡,翌日消息傳出後住院病患開始自動辦理出院,紛紛逃離醫院,院內病患從兩千五百餘人驟降到六百餘人。行政院防疫委員會顧問O擔心這些病患可能會流向P市的Q、R等醫院,使南部進入社區群聚感染…。他表示,盡早找到病人早點治療有助降低死亡率,因此找到N醫院出院病例已是迫在眉睫。N醫院決策委員會指出醫院沒有公權力限制病患出院,可提供名單供衛生局追蹤掌握。報導指出「疫情失控不但見證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這個龐大的醫療體系指揮失靈,也曝露出一個完全以營利績效為導向的教學醫院,在面對SARS疫情之處理竟然顢頇萬分。」醫院怕影響營運隱匿病情不報:行政院接獲北中南各大醫學中心醫師檢舉,醫院院長、感染管控主管為了醫院的面子、業績、怕被封院,在院內出現SARS疫情後多隱匿不報,情形嚴重成為疫情擴大主因。行政院所獲資訊顯示部分醫院在院內出現疫情時,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處理,等處理不了、壓不下來時才往上報,但此時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S、T、U醫院皆如此。檢舉醫師認為醫院若誠實通報,可讓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外界的協助進來,醫護人員在良好保護下工作,減少被感染危險。看護工「趴趴走」形成防疫漏洞:R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兩名看護工和一名慢性病患的PCR檢驗呈陽性反應,由於看護工在醫院內、甚至於不同醫院之間「趴趴走」,造成防疫漏洞,挑戰院內感染管控,也暴露醫療看護工於醫療照護體系中的角色與安全問題。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院內感染是此次SARS流行主要型態,院內感控平時在醫療商業化的趨勢下受到輕忽,長期缺乏投注資源、人力、品管,終於在高傳染力的SARS病毒挑戰下爆發嚴重疫情;而醫院評鑑制度本身及醫院應付醫院評鑑的措施亦存在許多問題須檢討。醫療商業化與醫療品質:財團投入醫院經營、將醫療事業商業化、企業化、營利績效導向的做法,大大扭曲醫療專業本質與倫理、改變醫病互動;為了怕影響營運而隱匿疫情、延遲通報或拒收病患,其背後的經營哲學之倫理問題,是院內感染、疫情擴大最主要原因。國家層次、政府防疫政策與衛生決策的問題離島地區醫療資源與支援不足:離島地區V、W、X相繼皆有SARS疫情,均有疑似SARS病患要轉送到台灣,卻遭到航空公司拒絕、海鷗直昇機呼叫不到的情形,造成這些地區的恐慌,政府也因未能保障當地人民的醫療權而受到指責。離島地區並一度發生口罩、耳溫槍缺乏、病患無法送往本島就醫,充分反映對離島及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失衡。轉診機制:SARS疫情從醫院擴散到醫院,從台北到高雄,主要感染源來自病患在醫院間遊走,顯示醫療體系中醫療機構之分級及分工模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醫師與醫院執行醫業的模式與民眾的自由市場式、消費行為化的求醫行為,交互強化了這種醫療分工混亂的問題,影響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率與醫療品質,也成為疫病迅速散佈的原因之一。衛生署因而擬定三級轉診制度,勸告百姓有發燒或咳嗽請先從基層醫師看起,依照病例的可能性往上分級轉診。Y醫院封院事件:Y醫院因爆發群聚感染,行政院與Z市政府共同宣布Y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院內兩百四十位病患集中治療,九百三十位員工(含志工)全部召回集中隔離,否則記過嚴辦。市府不惜祭出重罰、甚至啟動內政部失蹤人口協尋機制,務必將所有員工找回集中隔離。另外,九百三十位員工的家屬將居家隔離,而過去兩週內曾到Y醫院就醫、住院的病患及進出人員,也將全部追蹤管制,必要時不排除召回集中隔離。數名醫護人員因不滿裝備不良、未受良好防護訓練、未獲得充分資訊,對隔離措施表達嚴重抗議,大喊「我們在等死」、「政府罔顧人權」,數名護士一度衝出封鎖線,與警方發生推擠,揚言員工將跳樓,以喚起衛生單位改善目前混亂的隔離情形。針對此情形,市長Z說防疫視同作戰,這種行為有如敵前抗命,將依法強制處分。此措施為了集體安全而限制個人自由,甚至危及個人安全,涉及了重要的「個人行動、居住、遷徙等基本人權」與「社會安全、政府決策及公權力行使之正當性」的問題。國家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政策:長久以來公共衛生體系之建立在全民健保開辦之衝擊下,有醫療化之傾向;國家整體健康照護體系之發展是否重醫療而輕衛生保健、資源之分配是否有兼顧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系統之均衡發展,值得好好檢討。(以上引述自: 蔡甫昌、江宜樺(編)(2013)。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的醫學及人文反省。臺北市:臺大醫學院。編者序。)SARS之後,醫界推動了不少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一、衛生署及醫策會推動全國性「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除了強化醫學系畢業生一般醫學之照護能力,也將「醫學倫理、法律、品質」列為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必備課程。為了此教育計畫之推展,相關課程之種子教師研習營會也隨之發展,提供相當容量的種子教師培訓。二、2003年修訂「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將「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律、醫療品質課程、感染控制、性別議題」列為醫師繼續教育必修課程,並佔總積分數的十分之一;各醫學會、公會、醫學中心為服務會員及醫師同仁,辦理許多倫理法律繼續教育課程。三、「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所掌理的我國醫療院所評鑑,開始強調「醫學倫理與病患權利」、「病患安全及醫療品質」甚至「醫療組織倫理」,藉具體評鑑標準的建立,來帶動各級醫療院在運作上必須有所革新措施。繼SARS經驗的巨大衝擊,2005年H5N1突變型流行性感冒(禽流感)、2009年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2010年超級細菌等一波波新興傳染疾病前仆後繼,依舊考驗著國家治理與國際社會的防疫作為。當前的武漢肺炎,其實正是檢驗醫界十幾年來醫學教育革新成效的時刻:是否所有醫療人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挑戰時,其一般醫學照護能力是否充分?對於照顧病人過程其感染控制與自我保護能力是否足夠?在面臨病人最佳利益與自身風險產生張力與衝突時其醫學倫理法律思維與權利義務權衡是否適當?這些都將面臨檢驗。就社會整體而言,年輕一輩可能缺乏對於當年SARS疫情之經驗與記憶,約二十五歲以上有過體驗者,在面對當前疫情時可能內心焦慮程度較低。然而當社會大眾面臨疫病對於個人之生命、健康、財產帶來威脅時,人性之弱點仍然可能再度帶來人心恐慌與社會動盪;在缺乏心理準備與充足資訊輔導下,上述當年之案例與事件仍可能再度發生;但是若能透過歷史回顧與案例思考,並獲得正確的防疫資訊與社會支持,將有助於國人能及早在心理上有所預備而能從容應對,本文期許或者能透過歷史教訓與倫理面向之思考,來裝備人心以加強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