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 名人.精華區
搜尋
2021������������������
共找到
1591
筆 文章
-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8 失智.大腦健康
1年治療費用約2.65萬美元 教授解析FDA批准阿茲海默新藥詳情
美國FDA今天(2023-1-6)宣布加速批准一個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它是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單株抗體,學術名是Lecanemab,而商品名是Leqembi。請看FDA Grants Accelerated Approval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FDA 加速批准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昨天才剛正式發表這個藥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論文的標題是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Lecanemab 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而結論是:「在 18 個月時,Lecanemab 減少了早期阿茲海默症中澱粉樣蛋白的標記物,並且導致認知和功能指標的下降程度低於安慰劑,但與不良事件有關。」這個藥是日本的Eisai(衛材)公司研發出來的,將由美國的Biogen(百健)公司負責全球市場開發。一個患者治療的花費預計將會是每年 26,500 美元。美國FDA在2021-6-7曾加速批准Eisai和Biogen共同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商品名Aduhelm,也是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單株抗體),引發軒然大波。請看我發表的阿茲海默新藥:科學拒絕,政治認可,以及阿茲海默新藥:FDA批准,專家辭職痛批。針對此一事件,美國國會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調查,終於在去年12月發布一份長達46頁的調查報告The High Price of Aduhelm’s Approv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FDA’s Atypical Review Process and Biogen’s Aggressive Launch Plans(Aduhelm 批准的高昂代價:對 FDA 非典型審查程序和 Biogen 攻擊性啟動計劃的調查)。去年7月一位研究澱粉樣蛋白 β的專家涉嫌論文造假,也是引發軒然大波。這兩個事件導致媒體對於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研究及療法產生疑慮。還有人發表文章說「所有關於 β澱粉樣蛋白的後續研究、藥物開發的投入很可能都是付諸東流」。請看我發表的阿茲海默症論文造假引發的胡扯。我目前看到的專家評論都是對這個新藥(Leqembi)抱持審慎樂觀。但願FDA已經得到教訓,不會重蹈覆轍。原文:FDA 批准阿茲海默新藥,但願不會重蹈覆轍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1/「短照」新制急上路 恐釀3問題燒喘息量能
勞權意識抬頭,勞動部今年元旦起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的喘息額度最高皆可調升至52天,全年可享固定周休1日,保障外籍看護休假權益。專家提醒,新制將釀出3大問題,包括長照喘息服務需求遭低估、砸大錢卻難獲得照護量能、本國及外籍照顧者休假態度差異大,呼籲政府制定政策應審慎思考,若不完善恐讓供需失能更嚴重。勞動部從原先「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今年元旦起再推出「短照服務」,加碼38天與31天,等於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達到每週固定休1日的目標。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點出新制的盲點,過去本國家庭照顧者捨不得花錢喘息,而且部分是因服務提供量不足,硬被說是照顧者沒需要,但雇主正愁找不到替手可讓移工休假,需求量一定沒在客氣的,但服務量能應付?這政策匆促上路,未和縣市政府、服務提供單位充分溝通,長照家庭申請不到服務,美意反惹民怨。● 問題1:估算400億經費 錢從哪裡來?全台約有21萬名外籍看護工家庭,家總估算,居家喘息2小時政府給付770元、1天最多申請10小時共花費3850元,若提供52天休假,每1位看護政府要多花20多萬元。對於雇主而言,1天僅自付616元,即可申請到1天10小時的居家喘息服務,十分划算,但對政府來說,全台21萬移工家庭若都申請,需要400億預算,「錢從哪裏來?」。● 問題2:現行喘息僅給出1/7量能 潛在喘息需求未計算「聽起來讓移工休假很棒,但看得到、吃不到」,陳景寧表示,目前1年約10萬人使用長照喘息服務,但全台灣有80萬名失能人口,扣除居住於機構、住宿等失能者,剩餘70萬名失能者,是潛在的長照需求人口,對照已提供的喘息服務「僅給了7分之1」的人口群,原先量能供給面已有被低估問題,如今再開放移工家庭來申請,恐讓量能更緊繃。陳景寧指出,長照司目前僅針對「有接受長照服務」做量能統計,卻沒有統計「想申請服務卻沒申請到」的人數,導致後續推動政策時,所使用的資料基礎不足,難以精確估算出真正需求量能。● 問題3:本國照顧者不敢休假 被視為不需要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認同勞動部推新制增加移工休假頻率,但本國籍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對於「休假」態度迥異,外籍看護重視休假,屬於「剛性需求」,且請假後的空缺,是由雇主付錢申請喘息服務,並不影響外籍看護。但對本國籍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寧願省616元不放假,政府不可將之簡略解讀為「本國照顧者不想休假」,應更細膩了解不同照顧者的立場,並分析喘息服務使用狀況。陳景寧也批評,為什麼外籍看護工能周休1日,而本國照顧者只有14至21天,豈非差別待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去年統計至10月止,擴大喘息服務申請約33萬人次、使用人數約2萬人,對比前年2021年全年申請人次為25萬人次、人數1.7萬人,可見使用人數有在成長,沒有使用服務量不足的問題,應該有聘雇外籍看護工的長照家庭慢慢知道有這個服務可以用,量才會慢慢增加。蘇裕國說,勞動部先前也有針對長照家庭做過調查,有7成8的雇主表達想使用喘息服務,不願使用的主因,有3成是礙於資訊不足,另有3成反映喘息服務的時數太短,為此,勞動部才再額外推出短照回應雇主認為不夠用的需求,雇主既能讓雇主使用喘息的時數增加,同時也結合移工合理休假。至於國內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蘇裕國說,勞動部在照服員供給部份,一直有在增加長照人力訓練人數,每年約訓練8千人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短照服務」的確是使用長照照管專員、派案體系來申請服務,目前新制剛上路,不確定是否會擴大居家喘息使用量,不過新制是希望維護外看休假權益,也希望外看家庭多使用長照,像是機構喘息、日照中心短照等服務,他認為供給面和需求面會隨市場機制變動,當短照、喘息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居服單位願意提供服務。
-
2023-01-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人口老化嚴重! 繼承不動產數量15年翻一倍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去年前11月累計繼承移轉達6.4萬棟,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全年有機會挑戰7萬棟,繼承移轉每年數量穩定增加,15年的時間繼承就呈現翻倍成長,顯示人口老化狀況嚴峻。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早年國人生育數量多,長輩不在後遺留下來的不動產就由配偶與子女繼承,202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等到真正發生繼承時,一來繼承人年紀可能都5、60歲,二來因為繼承者數量多,若繼承人間無法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方式,最後可能還是得出售換取現金才能公平分配。統計顯示,去年繼承移轉棟數前11月6.4萬棟,已經超越2021年全年的6.3萬棟,主要都會區繼承移轉數量最多的是新北市,去年前11月繼承移轉達到1.2萬棟,主要還是新北市是人口最多的區域,其次則是台北市的1.1萬棟。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因為房價高,買賣與繼承比例相對較高,每2.6件的買賣移轉的同時,也會出現1筆繼承移轉登記,顯示台北市取得不動產的民眾,透過繼承取得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都會區。曾敬德指出,當長輩有遺留下不動產,的確在高房價環境下可以幫助晚輩解決部份居住或資金需求,不過繼承當下也有分配的問題,且許多繼承的建物可能以公寓與透天產品居多,地點不見得在自己生活圈之內,不符合居住需求,但也有可能雖然分配到了一些持分,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繼承人都可以使用房子,卻仍要繳納房屋稅、地價稅等問題,加上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對於繼承稅制也有一些影響,建議民眾要提前留意。
-
2023-01-0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極限了!25年臨床中醫教你:早上起床做「這種運動」改變體質
突然過敏、爛臉,是體質在改變這些年,我接觸過的過敏病人一年比一年多,是生活條件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人對花粉過敏,他們會出現打噴嚏和流清鼻涕等症狀,以至於沒辦法專心上班,嚴重的話,乾脆躲在家裡不出門。如果非得出門不可,也需要把自己裹得嚴實。這是花粉過敏引起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還不算太嚴重,更嚴重的是過敏顏面,也就是臉部過敏。有患者說:「我一直用這個化妝品,而且用了好幾年,從來沒有過敏過,但這幾天晚上睡覺前塗完後,覺得臉上有點癢,也沒有在意,但到了隔天,臉腫得像被人打一樣,甚至兩個眼皮都腫得成了一條線,還很癢,非常難受。」甚至,一到春天,有的病人出門稍被風一吹,渾身就起雲片一樣的疙瘩,越抓越癢,越抓越多。這種情況也不是只在春天才有,說不定在哪個季節,突發這種症狀,一點預兆都沒有。還有一種現象很奇怪,我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她正值更年期,某天早上平常一樣吃粥、雞蛋、牛奶,但她吃完這頓早餐後,渾身起蕁麻疹,甚至還有輕微的腹痛、腹瀉。從開始過敏的這一天起,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對原來很多不過敏的東西都開始過敏,而且不只皮膚過敏,連內臟,尤其是腸道也出現過敏,像腹痛、腹瀉就是內臟過敏所引起的症狀,甚至有時候還出現憋氣、氣喘等不適。她去醫院一查過敏原才知道,她竟對每天都吃的雞蛋和麵粉產生過敏。很多人出現過敏,都習慣去醫院查過敏原,希望確切檢查出,到底是對花粉、海鮮還是塵蟎等過敏,日後避免接觸這些過敏物就可以減輕或不發病。但是很多人檢查不出過敏原,卻接連不斷出現過敏症狀,只能在出現過敏時吃抗過敏的藥。中醫沒有皮膚過敏這個詞,只有外感和內因。外感就是感受時間之邪或疫癘之氣,入侵人體而發病,就如同春季花開,空氣中摻雜著花粉就是外感邪氣入體。邪氣入體之後,發病與不發病,是體質所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不同體質不同免疫力。內因就是內熱、內火、內溼生毒,薰蒸皮膚,透於表皮而發病,說得簡單一些,這些內因就是來自現在安逸的生活和無度的飲食習慣。曾有一位病人,她說每次自己出現過敏非得要打點滴才能好,一了解才知道,點滴的成分就是維生素C、地塞松之類的賀爾蒙,還有葡萄糖酸鈣等,這裡面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大量的賀爾蒙。她說每次輸完液,胃口亢進,總是覺得餓,食量也很大,自己在開始過敏的這段時間裡,體重約重了10公斤,尤其是臉、前胸、後背和肚子上的肉變多,胳膊和腿還是跟原來差不多。這就是典型的賀爾蒙後反應,發胖還只是肉眼能見的後遺症,看不到的更可怕,像是賀爾蒙引起的骨質疏鬆、免疫力低下等對身體的傷害更大。我們來說根源,為什麼最近這些年皮膚過敏症的發病率這麼高呢?到底是什麼導致我們體內的免疫缺陷,導致體質的改變?根源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你不妨想想,任何帶有包裝的食品,為了保鮮,裡面都會添加一些亞硝酸鹽之類的防腐劑,雖說劑量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偶爾吃一、兩次還可以,如果經常吃,就會攝入量過多,對身體造成損害。再有就是很多經過加工後的速食品,保存時間稍久,就失去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裡面除了油和熱量之外,毫無營養可言。很多皮膚過敏的人,大多是一些生活不節制的年輕公司白領,反而老年人過敏的非常少。因為無度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悄悄的改變年輕人的體質,進而影響身體的免疫力。外賣隨叫隨到並不代表過得好,有品質的生活才算過得好:晚上10點前睡覺,睡覺前不要吃太飽,因為晚上沒有運動,吃半飽即可。晚上10點到凌晨6點加起來8個小時,現在成年人一般有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足夠。早上在5點半左右起床,起床喝杯水,養成運動習慣,在室外慢跑半個小時以上。若碰到霧霾天,則可以在家裡鍛鍊身體,先伸筋,把筋拉開,拉筋至少要10分鐘,至於要做什麼動作可以在網上搜,很多健身網站有拉身體各個部位筋的動作,你只要跟著做就好。然後在跑步機上再跑20、30分鐘,女性最快不超過八速(按:即跑步機上的數字設定為8,通常指速度約7.5公里/小時至8.5公里/小時),跑到出汗為止。調理過敏這種免疫缺陷性疾病,沒有速效藥,它不像感冒發燒那樣,吃點藥燒就能退下去,病就能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最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運動來強身健體,來獲得充足的氣血和精氣。這種免疫缺陷不是一日得來的,更不是幾天就能恢復的。戒掉當宵夜吃的辣條、泡麵和外賣食品,實在覺得餓,可以吃一根黃瓜和胡蘿蔔等來充飢,這些食物健康,沒有熱量,雖寡淡無味,但對身體卻是有益無害。其實中藥也有很多可以調理過敏,它沒有西藥效果來得快,但想真正杜絕過敏,你就按我上面說的方法去做,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了極限,只有改變體質才是關鍵。書籍介紹女人的病,99%都是「氣」造成的:女人都能學會的凍齡易瘦法:簡養。那些困擾妳一生的氣血問題,25年臨床中醫教妳這樣調。作者: 李軍紅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1/03/30作者簡介/李軍紅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婦科臨床實證專家。從醫多年,廣結醫緣,秉承為醫厚生之道。受大眾喜愛的醫師,中國優秀健康圖書獎獲得者。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醫師稱活不過15歲!她兒時確診1型糖尿病 如今92歲成奇蹟
1941年,莉比·拉珊斯基 (Libby Lashansky) 被家鄉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家醫院診斷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時,年僅11歲;當時醫生告訴她,第1型糖尿病無法治癒,她「可能活不過15歲」。但80年後,高齡92歲拉珊斯基仍然健在,她不但上了醫學院、當上醫生、結婚並生了兩個孩子,還做了曾祖母。這位被認為可能是全球最高齡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實現了醫生以為她永遠無法企及的里程碑。第1型糖尿病因最常見於兒童,以前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產生不足。最近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發現,2021年全球有840萬人患有第1型糖尿病,其中約19%患者年齡60歲以上;研究人員估計全球第1型病例到2040年人數可能加倍。拉珊斯基的女婿、70歲的布倫納 (Saul Brenner) 說,由於醫學進步,第1型糖尿病患者現在壽命更長,但拉珊斯基的長壽仍相當罕見;第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平均預期壽命為65至72歲。拉珊斯基過去20年來一直住在女兒長島家。她說,當年醫生說她活不過15歲,她很難過,「但我接受了。年復一年,我等待死去。」但打從一開始,拉珊斯基也決定,延長生命的最好方法是注意飲食並且享受生活。她說,醫生和父母教她自己測試血糖水平和打胰島素,她也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我沒有和朋友談論自己的病痛,我將診斷保密,專注在吃什麼和上學。」成為舞蹈家是拉珊斯基的兒時夢想,診斷出糖尿病後,她決定選擇當醫生,1954年她從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畢業。1957年她結婚時,有人告訴她,生孩子對她健康太危險;但她不理會他們的建議,日子繼續前進。拉珊斯基的女兒、63歲的兒科醫生蓋爾·布倫納 (Gayle Brenner) 說,媽媽是激勵她的來源,「母親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讓她的病成為阻礙。」其他醫生也驚訝發現,儘管第1型糖尿病曾被認為是早逝疾病,拉珊斯基卻在疾病中茁壯了幾十年。俄亥俄州布蘭查德谷糖尿病中心(Blanchard Valley Diabetes Center)醫學主任葛瑞斯( Thomas Grace)說:「拉珊斯基80多年來成功克服第1型糖尿病挑戰,實在令人驚嘆。她的故事可以說是奇蹟,對第1型患者是一種鼓舞。」拉珊斯基將自己的長壽歸功於細心監控、具備常識以及子女和丈夫的關心;她說:「我很幸運有個充滿愛的家庭,我非常感謝他們都沒有罹患糖尿病。看著我們家族這麼多代人長大,真是太棒了。」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T1DM)是胰島素缺乏症,因缺乏胰島素荷爾蒙而引起血糖上升,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除每天要控制血糖外,孩子在求學、人際交往常遇偏見和挫折,有些甚至躲到廁所打胰島素。因第一型糖尿病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許多病例中,發病年齡區間最高落在小學時期,且有些人可能突然發病、酮酸中毒,被送進加護病房才確診,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常造成病患與家屬龐大心理負擔。子女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對父母的考驗更多,需要愛和智慧克服問題。第一型糖尿病孩子在學校也會遇到許多挑戰,如老師覺得壓力太大,孩子只要稍微狀況就通知家長帶回;孩子自認特別,也開始拒學。第一型糖尿病病友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紀念的冒險日,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課題。(元氣網)孩子飯前洗手,較不易得第一型糖尿病?澳洲團隊數年前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新研究,發現有良好洗手習慣的兒童,較少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研究針對澳洲維多利亞省1至14歲兒童做衛生習慣分析,發現沒有規律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的比率較高;相反地,養成吃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比率較低。第一型糖尿病好發於幼兒及青少年,患者大多需要一輩子注射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白,一些研究發現,部分第一型糖尿病的產生與腸病毒(Coxsackie B virus)有一定的關聯性,可能是因為腸病毒中胺基酸序列片段與人體胰島細胞近似,因而引起人體免疫細胞「誤傷」胰臟胰島細胞所造成。因此好的洗手習慣有機會減少1歲以上孩童得腸病毒機率,進一步避免第一型糖尿病。事實上,會誤傷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反應」,反而可能是現代人在嬰兒周歲前較少接觸腸病毒所致,使孩童在較大年齡才第一次接觸不同種類腸病毒,所以引起更激烈的免疫反應。綜合各項研究,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有著複雜難解的關係,我們目前所知仍不完善,但對於一歲以上兒童,提醒孩子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最好的策略。(取自元氣網)
-
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研究稱中國研發VV116比Paxlovid更安全?教授這麼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前天(2022-12-28)發表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VV116 對比Nirmatrelvir–Ritonavir用於 Covid-19 的口服治療)。這是一項三期臨床試驗。VV116是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Remdesivir),而Nirmatrelvir–Ritonavir則是目前首選的新冠藥物,也就是輝瑞的Paxlovid。所以這項研究就是要看VV116是否能勝過Paxlovid,而它的結論是:「在有進展風險的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成人患者中,VV116 在持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不劣於 nirmatrelvir-ritonavir,且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在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這篇文章裡有說,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而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和藥物(例如Nirmatrelvir),促使其排出體外。在同時服用Ritonavir的情況下,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可以增加大約8倍。也就是說,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Nirmatrelvir能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nirmatrelvir-ritonavir來說,VV116的安全性問題較少。VV116主要是由中國的五家學術機構和兩家公司共同研發。五家學術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烏醫藥科技城、臨港實驗室。兩家公司是:旺山旺水生物醫藥公司和君實生物科學公司。第一篇有關VV116的論文是2021-9-28發表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針對 SARS-CoV-2 的口服瑞德西韋衍生物 VV116 的設計和開發)。我在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這篇文章有說,瑞德西韋是美國的吉利德公司原本為了治療伊波拉病毒而研發出來的藥,但後來放棄。它在2020年1月被用來試驗性地治療美國第一位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它是靜脈點滴針劑,而療程是5到10天,所以對病患而言是相當不方便。從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VV116是口服藥,但嚴格來說,VV116並不是瑞德西韋的衍生物。事實上,論文裡面有清清楚楚地說,VV116是GS-441524的衍生物。GS-441524也是吉利德公司研發出來的藥,但一直沒有商業化,所以到目前都還只是用GS-441524來作為代號。GS-441524是口服藥,而瑞德西韋則是靜脈點滴藥。事實上吉利德公司是先研發出GS-441524(2009年獲得專利),然後才將它修改成瑞德西韋(2017年獲得專利)。那,為什麼吉利德公司會捨棄較方便的GS-441524,而選擇較麻煩的瑞德西韋來商業化?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由於GS-441524的專利技術有許多別家公司研發的先例,所以可能會經不起這些公司的挑戰而賺不了錢。請看GS-441524 for COVID19 not pursued by GILEAD(吉利德不追求用GS-441524來治療COVID19 )。第二,因為GS-441524的專利會比瑞德西韋的專利早8年失效,所以GS-441524的賺錢期限也就會比瑞德西韋少了8年。請看How China beat US pharma giant Gilead in the race to create a covid antiviral pill(中國如何在創造一個抗新冠病毒藥的競賽中擊敗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那,也許您會問,中國的VV116就不怕被吉利德挑戰嗎?答案是,吉利德可能會挑戰,但成功的機會不大。這是因為,中國團隊是將GS-441524通過一個叫做deuteration(氘化)的步驟而衍生出VV116,而這個步驟就可繞過GS-441524的專利。(註:氘2H是氫1H的同位素)有關deuteration,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euterated drugs; where are we now?(氘化藥物; 我們現在在哪裡?)裡面的一段話:「碳-氘鍵比碳-氫要強得多。所以,在藥物分子中用氘來替代氫可以導致藥物生物學效應的有益變化,例如通過降低藥物代謝速率從而減少給藥頻率。這種替代還可以通過減少有毒代謝物的形成而具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吉利德是在今年一月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個名叫GS-5245 的口服新冠肺炎藥。但直至目前這項研究還只是在一期試驗,遠遠落後已經完成三期試驗的VV116。原文: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吉利德錯失良機
-
2022-12-30 醫聲.癌症防治
救命癌藥竟需自費百萬 唐玲:比我辛苦的病友怎麼辦?
「我們真的是很無助的一群,如果藥物真的有幫助,卻因為經濟能力而無法使用,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癌友生活比我辛苦,他們該怎麼辦?」女星唐玲憶起抗癌過程的艱辛,泣不成聲。罹患胃癌至今已三年,她除了開刀切除3分之2的胃,經歷8次化療,去年因癌細胞轉移而切除雙側卵巢及子宮附件,今年更自費百萬購買治療用藥。目前病情獲得控制,唐玲說,自己還能走、能吃、能喊救命,就出來替病友發聲,希望弱勢病友不要因為經濟困窘而失去活下去的機會。「癌症真的很可怕、又要人命,癌友妻離子散、傾家盪產的情況時有所聞,生活、經濟、身體全都崩潰,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唐玲說,在罹癌之前,癌友就像普羅大眾一樣,認真生活、工作,生病絕非願意,但也不能怪罪任何人。她在演藝圈打拼22年,好不容易想要退休卻赫然發現癌症,「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想到這裡,唐玲再度落淚。熬過8次化療 卻發現卵巢轉移曾自詡有鐵胃的唐玲說,「別人緊張就胃痛、火燒心,我都沒有。」2019年一次練舞時拉傷,服用止痛藥後胃部不適,她在醫師建議下照了胃鏡,才發現罹癌。化療期間,唐玲受盡折磨,過敏讓她全身多處發癢、長水泡,手腳麻、關節痛的情形也時常發生,甚至整隻手都舉不起來。嚴重的頭暈也讓唐玲每次下床都感到天旋地轉,被迫暫停工作。2021年底,因單側卵巢腫大,醫師懷疑是癌症轉移,安排開刀切除。經檢驗確認是胃癌轉移的庫肯勃瘤,醫師正式宣告病程已是四期。許多研究都顯示四期胃癌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療效較佳,是近期癌症治療趨勢。唐玲表示,因為費用動輒2、3百萬,且健保不予給付,她曾嘗試申請臨床試驗,希望取得用藥機會,但因額滿未能參與。最後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追蹤觀察,同時整理財務,當癌症復發時再把積蓄拿來自費免疫治療。名列十大殺手癌症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胃癌與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更是分別名列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8名、第9名。劉桓睿說,由於胃癌早期症狀包括胃痛、噁心,或類似胃食道逆流之症狀等較不具特異性,患者病識感較低,不容易發現罹患胃癌。多數患者在診斷確立時已是晚期,癌細胞或已發生轉移,無法藉由腹腔鏡或外科手術切除。免疫治療名列國際指引 台灣健保卻不給付劉桓睿指出,目前胃癌的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但患者需具有HER2陽性之致癌基因變異才能獲得給付,比例僅約5%至8%,意即超過九成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也沒有辧法透過健保給付使用到更新的免疫藥物來治療胃癌。劉桓睿表示,歐美治療指引皆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晚期胃癌亦觀察到在一線治療時使用免疫治療合併療法的療效優於現有化療。由於免疫藥物的治療機轉,係藉由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消滅癌症細胞,目前免疫治療被列為第三線用藥,患者必須先使用過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才得以使用,等於是患者免疫系統在經過一、二線治療後已孱弱不堪,才會使用免疫治療,這也有可能導致療效不佳。病團:盼新藥納保,助患者及早用藥「創新藥物應接軌國際,給予一線醫師選擇的機會。」劉桓睿說,在臨床上常聽醫師提及,若患者使用既有治療療效不佳時,會建議患者藉由自身商業保險,直接使用免疫治療,副作用減少,這讓患者可在治療期間兼顧工作、維持收入,對於年輕或身負家庭經濟重擔的病友而言,是很大的幫助。病友團體會希望政府能給予現今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偏低的癌別更多資源,讓癌友擁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劉桓睿直言,以胃癌來說,依國健署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109年個案人數為4,257人(含胃腸道基質瘤),屬於人數較少的癌別,對於健保財務造成的衝擊較低,其中有不少病友是藍領階層,「這群病友以勞力換取收入,相當辛苦,希望政府給予支持。」
-
2022-12-29 焦點.健康知識+
明年3月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最多省16萬元減輕就醫負擔
健保署宣布,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近千人受惠,預計最快明年3月1日公告實施,依手術類別不同,每人最多省下16萬多元手術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在有限預算下選擇較有價值的新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部分病人確實對達文西手術有需求,醫師可藉由達文西機械手臂輔佐執行精準切除、修復和縫合,降低手術風險,未來民眾選擇「肝部分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手術,比照健保腹腔鏡手術項目申報,僅需負擔達文西手術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給付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指出,上述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多數以治療惡性腫瘤為主,預計約有930名國人受惠,其中使用最多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為700人,其次是「Whipple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約140人、「肝部分切除術」約58人。陳依婕表示,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中,每年可幫民眾省下近8400萬元,舉例來說,國人最常使用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約可省下9萬7564元;肝葉切除術及肺葉切除術則省下6萬到15萬元不等;最昂貴的手術為「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幽門保留式」 ,則可省下16萬783元。但民眾仍須自付醫材費,約10萬至25萬元。陳依婕說,自2021年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灣胰臟醫學會等多個醫學會陸續向健保署建議,包括肝、肺、胰臟、直腸、十二指腸等重要器官的達文西手術,技術已相對成熟,且經醫療科技評估(HTA)具安全及療效實證,實證資料亦顯示有助於減少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所以醫療服務共同擬訂會議最後討論一致通過,同意手術費比照胸(腹)腔鏡手術項目,由健保給付,民眾將僅需負擔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署也強調,為維護達文西手術執行品質,訂定執行醫師之專科別限制、要求醫師須經訓練並由特定學會認證後方可執行達文西手術。將規範醫療院所執行17項達文西手術,應於申報費用後2個月內上傳術後14天內是否發生不良事件、術中出血量等手術及療效資料,以利後續臨床實證追蹤評估。延伸閱讀:‧該選擇達文西手術嗎? 你必須知道的達文西優勢與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 讓口腔、咽喉癌也能「病從口出」
-
2022-12-27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5症狀恐是末期!9成患者不知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
根據統計,台灣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然而高達96.5%的患者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提醒,腎病四大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若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恐已是末期,及早發現才能延長腎臟壽命,共創「腎事太平」。「腰子」亮紅燈 醫病逆轉腎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254萬人,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其中三高族群占比過半。四大腎病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風險不可輕忽,民眾要更積極關心自己的腰子,及早挽救腎功能。然而,研究顯示96.5%患者不知自身腎臟出問題。他呼籲,台灣腎病防治之佈局,及早篩檢與積極介入極為重要,民眾可透過網站地圖找到鄰近「早期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與「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容易就近接受完善的照護。2027年腎病將攀升至300萬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由於人口日趨高齡化,衍生出慢性腎病的負擔。根據Inside CKD研究顯示,2027年台灣腎病人口將預估攀升至近300萬;從2021年腎病年報中也可看出,高齡透析發生率逐年上升。若不積極防治,進展至末期恐面臨洗腎、引起諸多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吳麥斯提醒民眾,國健署2022年推行「醫療院所預防慢性腎臟病健康促進與識能提升計畫」,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民眾可透過健檢抽血與驗尿「二項檢測」,追蹤「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二項數值了解腎臟健康。 腎臟紅綠燈風險圖。(台灣腎臟醫學會提供)5症狀恐末期 「腰子」亮紅燈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也就是「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可能已進展至腎病末期,恐錯失早期介入保護腎臟功能的黃金時機。特別提醒四大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一、三高者:由於高血糖、血壓、血脂會加重腎臟負擔,三高患者罹患慢性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4倍,因此除了積極控制三高,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二、吸菸者:吸菸會破壞腎臟結構,甚至引發蛋白尿,也就是俗稱的泡泡尿。而蛋白尿在初期難以用肉眼觀察,需要透過尿液檢查才能進一步分析。三、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慢性疼痛患者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甚至引發急性腎損傷,因此更需要定期追蹤腎功能。四、肥胖者:正常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5至24之間。若BMI≧24屬於過重,BMI≧27則是肥胖症,全台有1千萬人屬於過重及肥胖族群。過重或肥胖會加劇腎臟的代謝負擔。因此,除了積極控制體重,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28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22 焦點.健康知識+
常背痛、便秘、想吃東西…身體14徵兆提醒你活動量不夠!4大類疾病出現前快動起來
現代人總是吃多動少,不但愈來愈胖,健康也容易出問題。而活動量不夠,身體其實是有預兆的,《WebMD》就整理了以下14項徵兆,例如關節變硬、血壓升高、情緒多變等。較特別的是「總是想吃東西」,一般我們會認為,活動或運動較多,比較容易餓,但事實上如果你多騎車、游泳、走路,這些運動會改變你「飢餓激素」的水平,會變得沒那麼容易餓。無論如何,這些現象都是在提醒你,趁身體還沒真正出大事前,該動一動了!活動量不足14徵兆1.便秘2.關節僵硬3.總是氣喘吁吁4.喜怒無常5.精神不振6.新陳代謝變慢7.難以入睡8.忘東忘西9.血壓升高10.糖尿病前期11.背痛12.總是想吃東西13.生重病14.皮膚暗沉資料來源:《WebMD》活動量不足易導致這些疾病而以上可能還僅是你身體發出的警示徵兆,若你還是不理不動,疾病就真的上身了。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身體活動不足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常見引發的疾病有這些:1.肌少症: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會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肌少症更嚴重的話,將使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2.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約有2成1至2成5的乳癌、大腸癌、2成7的糖尿病與3成的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等,也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疾病。3.失智症:《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運動量不足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恐增加8.1%。4.肥胖症:長時間久坐,肥胖與過重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也因此升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周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就可達到生理最基本的健康效果。而如果你沒時間每天持續且固定的進行運動,研究指出,只要每天進行3次、每次約1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有助益。【資料來源】.《WebMD》:Surprising Signs You're Not Moving Enough.別擔心沒時間運動!研究指日常這些高強度活動也能降早死風險.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統統來!久坐時間計算器,估算你的「久坐病風險」等級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選寵物保險注意3項目:理賠額度、次數上限、是否有自負額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許多小家庭不生孩子,把家中毛小孩視為家庭成員照顧。由於寵物沒有健保,看病費用相當昂貴,此時就可透過寵物險填補相關費用。事實上,寵物險在國際間行之有年,國內目前也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保障內容大同小異,但貓狗爸媽們選擇保單時,仍要留意諸多眉角,讓毛小孩保障更強化。全球首張寵物險保單,早在上世紀1924年就已問世,當時是由北歐國家瑞典率先推出,主要是針對犬隻,由於當時犬類保險政策推行廣泛,寵物險的概念早已深植瑞典人心中,目前已有約半數瑞典狗狗都有投保寵物險。英國約18%寵物投保,美國高達50萬隻投保。後續包括英國在1947年、美國在1982年相繼售出首張寵物險保單,各歐美國家都已推出類似保單,據統計,英國現今已有18%寵物有投保寵物險,美國則有高達50萬隻寵物投保。相較下,台灣寵物險起步較晚,首張寵物險保單是由旺旺友聯產險在2004年率先推出,2012年明台、泰安兩大產險也推出寵物保險。不過,起初寵物險投保率極低,每年投保率都不及1%,隨飼主對於寵物照顧提高下,寵物險投保率才慢慢拉升。且2018年起,台灣產險業者參考日本寵物險保單內容,慢慢進行改良後,也逐漸打開市場接受度,多家產險公司才紛紛投入寵物險的行列。九家產險公司近年大幅增長,2021年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目前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目前包括易安網(華南產物)、東森保代、兆豐產險、英國凱來(明台產物)、富邦產險、國泰產險、新光產險、泰安產險、中信產險等。根據統計,九家業者2021年國內寵物險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較前年同期已大幅成長112.36%,寵物險在國內潛力相當大,目前以華南產險寵物險市占率近72%最高,去年簽單保費達1億餘元,較前年同期大幅成長268.33%。有養寵物的飼主都很清楚,寵物一生病,所需醫療費用相當驚人。根據統計,若以10年壽命來計算,養狗平均花費約60萬元,養貓則是55萬元左右,且此統計數字不包含生病、意外或毀壞東西等突發狀況,國內許多飼主為了減輕負擔,近年有愈來愈多人為毛小孩投保寵物險,近年寵物險投保率已有明顯拉升。多數寵物險設有理賠次數上限,投保前須看清楚。但保險專家指出,投保寵物險必須掌握眉角,一定要有足夠的醫療保障,飼主投保寵物險前,應注意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等3大項目。專家分析,市面上寵物險理賠項目,一般包含「醫療費用補償」、「侵權責任補償」、「寄宿費用」、「協尋廣告費用」、「喪葬費用」等;而投保寵物險應注意3大項目,包括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限制。其中,在理賠次數方面,多數寵物險都有設定門診、住院和手術的理賠次數上限,部分商品甚至一年只理賠一次。理賠次數上限愈高,當發生事情時,比較不用擔心。年保費多在2000至4000元,小資族也有選項。假設保單設有自負額,代表保險不會全額賠付,意即飼主需自行負擔的金額。自負額愈低,就是多數支出由保險公司承擔;自負額愈高,則表示飼主要承擔的費用較多,舉例來說,有些保單限制門診、住院、手術費用最高給付80%,飼主仍需負擔20%自負額,而此設計通常會反映在保費上,自負額愈低時,保費相對可能會提高。至於寵物險保費,以市面上寵物險保單為例,年保費大多在2000至4000元,保費隨寵物年齡而有變化,年齡愈低投保愈便宜,但專家建議,可從理賠額度角度來選擇,例如選擇東森、華南寵物險,最高醫療費用理賠高達20萬元,且無次數上限,也無自付額限制。若飼主是小資族或學生族,也可選部分產險主打的每日「銅板價」寵物險,例如富邦產險「毛起來愛2.0」專案的S方案,年保費最低僅569元,平均每日不到2元;國泰產險寵物險也主打每日保費最低僅3元起,但銅板價保單理賠項目較少,保障也相較簡易。
-
2022-12-1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可以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嗎?
讀者曾先生2022-11-30在阿司匹林,抗癌?致癌?和阿司匹林,腦出血/癌症/死亡皆增這兩篇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教授,您好。我有買過您的二本書(餐桌上的偽科學1、2),是您的讀者,很感佩您的許多正確見解。茲有以下問題想請教您,希望您在百忙中能回覆。幾年前,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王鴻俊博士曾說,曾發表在「Science Tra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 一篇文章指出廣泛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NSAID),如 Aspirin,可以抑制休眠癌細胞甦醒。又說,在臨床癌症治療中,如手術切除後會活化原本蟄伏在體內休眠的微腫瘤,反而促進癌症遠端轉移(metastasis)。又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若在手術治療前餵食實驗小鼠NSAID,如Aspirin,則可降低癌症切除後癌症轉移的發生率。但一般醫師認為,在手術前應停止服用Aspirin或NSAID,以防止出血,或傷口無法癒合。故此說法與上述說法茅頓。故想請教林教授對此看法如何?又如服用非Aspirin 之NSAID,是否比較不會造成出血風險?】這位讀者留言裡所說的研究論文是2018年發表的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urgery triggers the outgrowth of distant immune-controlled tumors in mouse models of dormancy(手術的全身反應觸發了小鼠休眠模型中遠處免疫控制腫瘤的生長)。這項研究是用小鼠模型來探討腫瘤手術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是否可以降低術後腫瘤復發的風險,而研究的動機是因為臨床上有看到一個NSAIDs(叫做ketorolac酮咯酸)似乎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請看下面這兩篇回顧論文:2010年:Do intraoperative analgesics influence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術中鎮痛藥會影響乳房切除術後的乳癌復發嗎? 回顧性分析)。結論:「與其他鎮痛藥(sufentanil, ketamine, and clonidine)相比,術中給予酮咯酸(ketorolac)可降低乳癌復發的風險。」2013年:Reduction of Breast Cancer Relapses with Perioperative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ew Findings and a Review(圍手術期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減少乳癌復發:新發現和回顧)。結論:「伴隨手術的短暫全身炎症可促進休眠微轉移的血管生成、休眠單細胞的增殖和循環癌症幹細胞的播種,導致早期復發,並且可能可以被圍手術期抗炎藥有效阻斷。」這篇2013年的論文有特別提起對於NSAIDs有出血風險的擔憂,但它的看法是:「如果在有限數量的研究中使用酮咯酸與大量失血有關,而在其他研究中則沒有,那麼在乳癌手術中的臨床意義仍然未知。如果有的話,它似乎很低,因為酮咯酸從未與較大量紅血球輸血的需求有關聯性。」雖然這兩篇論文對NSAIDs的使用表達樂觀,但是後來的回顧性論文則有些語帶保留:2017年:NSAIDs Use and Reduced Metastasis in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NSAIDs 在癌症患者中的使用和減少轉移:薈萃分析的結果)。結論:「NSAIDs 與顯著降低轉移發生的風險有關,無論是在診斷前還是診斷後使用。 然而,NSAIDs 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較弱。」2017年: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the oncological surgical population: beneficial or harmfu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腫瘤外科人群中的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有益還是有害? 文獻系統回顧)。結論:「關於NSAIDs的使用是否與胃腸道癌症手術後吻合口漏有關,文獻尚無定論。此外,關於短期 NSAIDs 對大型癌症手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目前的證據是模棱兩可。」2021年:Perioperative NSAIDs and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cancer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圍手術期NSAIDs和癌症手術後的長期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圍手術期 NSAID 的使用可能與癌症手術後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的增加有關。這可能取決於癌症的類型和 NSAID 的類型,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支持這一點。」關於出血的擔憂,請看下面兩篇回顧論文:2020年:Perioperative bleeding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圍手術期出血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結論:「在圍手術期使用NSAIDs時需要謹慎。然而,基於潛在的出血風險而草率地將非類固醇消炎藥排除在圍手術期使用之外是不明智的。建議 NSAID 的使用應遵循已知的患者和手術特定因素,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風險,同時提供有效的鎮痛效果。」2021年:Perioperative systemic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in women undergoing breast surgery【接受乳房手術的女性圍手術期全身性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s)】。結論:「NSAIDs與安慰劑相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大多數結果被判斷為具有低質量證據。 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可能幾乎沒有差異。 NSAIDs與其他鎮痛藥相比:乳房手術後 90 天內乳房血腫的發生率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 NSAIDs 與無干預相比:手術後 24 (± 12) 小時的疼痛強度幾乎沒有差異,但我們非常不確定。總之,這些研究規模小,彼此不同,並且沒有很好地報告所有可能的副作用。 因此,我們無法就NSAIDs的益處或危害做出明確的結論。」從這些論文可以看出,關於 NSAIDs 對術後癌症復發的影響,以及是否會提高出血的風險,目前的證據都是模棱兩可。原文:腫瘤手術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嗎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讓胃潰瘍好得快!營養師授「潰瘍飲食」一次看懂該吃哪些食物
胃潰瘍不易痊癒,除了配合服藥,日常飲食也很重要。遵循「潰瘍飲食(Ulcer Diet)」,可以減輕胃、食道或小腸內壁的疼痛症狀,用意在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預防發作或出現更多潰瘍病灶。例如,漿果和葡萄有助修復組織;而酒精則會刺激潰瘍,有損消化道的天然保護層,讓症狀加劇。營養師解析許多消化性潰瘍是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引起,有一部分則是幽門桿菌造成,在這兩種情況下,潰瘍飲食會添加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和促進癒合的化合物。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包括多酚在內的一系列自然療法,多酚是一種存在於許多植物中的抗氧化劑,有些多酚有助於更快治癒胃黏膜的潰瘍,有些則有抗菌作用,有助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綠茶中的多酚能平撫發炎,並有助增強胃部組織。遵循潰瘍飲食能促進癒合,並減少對胃壁和十二指腸的刺激,它也能限制胃酸分泌,避免加重潰瘍症狀。盡量從右述食物中挑選可食用者,並絕對避免會引發胃酸逆流的食物。吃足夠的蛋白質也很重要,當潰瘍正在癒合時,目標是每公斤體重約1.2克蛋白質。其餘的卡路里應來自均衡的飲食,包括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專家建議保持潰瘍飲食攝取,直到醫師確認你的潰瘍完全痊癒,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好食物● 水果:任何新鮮或冷凍水果,都含有纖維和抗氧化劑,漿果、蘋果、葡萄和石榴是多酚療法的最佳選擇。但如果你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請避免食用柑橘類水果。● 蔬菜:綠葉蔬菜、鮮紅色和橙色蔬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對整體健康非常有益。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要避免辣椒和番茄及其相關製品。另外,也要限制生菜攝取,因為它們不容易消化。● 瘦肉蛋白:去皮的雞、鴨肉,牛或豬里肌等瘦肉、魚、雞蛋、豆腐、豆干等,是低脂蛋白質的極佳來源。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富含脂肪的魚提供Omega-3脂肪酸,可以減輕身體發炎,並預防潰瘍惡化。● 發酵乳製品:一般優格和希臘優格提供益生菌和蛋白質。● 麵包和穀物:全麥麵包等多穀物食品,如燕麥、藜麥、小米等,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香草和香料:潰瘍飲食通常應避免辛辣食物,但一項針對食物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發現,為調味而添加的一些香料,也有助於殺死細菌。最好的選擇包括薑黃、肉桂、生薑和大蒜,因為它們具有抗菌和抗發炎的特性。● 蜂蜜:試著用蜂蜜代替糖,有證據指出,某些類型的蜂蜜可以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和其他細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禁忌食物● 酒精:所酒精都會刺激胃部,延遲潰瘍癒合。尤其避免葡萄酒、啤酒和烈酒。● 咖啡因:停止或減少喝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它們會增加胃酸的產生。● 牛奶:曾有一段時間,牛奶被用於治療胃潰瘍,但研究發現它會增加胃酸,最好避免。● 加工肉品:高度加工的肉品如香腸、培根、火腿等都別碰。● 高脂肪食物:高脂食物會增加胃酸並引起逆流,奶油濃湯、沙拉醬、美乃滋都應避免。但健康脂肪如魚類是可以的。● 辛辣食物:含有辣椒、黑白胡椒調味料的飲食都應避免。● 過鹹食物:研究發現,過鹹的食物可能促進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泡菜、橄欖和其他醃漬蔬菜含鹽量高,與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高度相關。● 巧克力:巧克力會增加胃酸生成,引起逆流症狀。飲食注意●少量多餐:嘗試少量多餐,以五、六頓小餐取代三頓大餐,雖然每次吃東西都會產生胃酸,但大餐需要更多胃酸來消化,更刺激胃部。●睡前不食:至少在睡前三小時進食完畢,吃完後最好保持身體直立數小時,不要躺下,以改善消化和減少胃酸逆流。●低脂烹調:多採用低脂肪烹調,例如烤、燉,減少油炸,限制油品、奶油用量。資料來源/verywellhealth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進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蘿蔔硫素?教授:烹煮方式是關鍵
讀者Kathy在2022-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教授蘿蔔硫素抑制致癌物質破壞細胞中的DNA?真有學術研究支持?謝謝!」有關蘿蔔硫素,我在2018-4-11發表的抗空污,青花菜芽裡有這麼說:「青花菜芽(broccoli sprouts)指的是用青花菜種子培養出來,發芽3到5天的芽菜。別看它身材嬌小,此物在1997年可曾“夯到不行”,造成全球青花菜種子供應短缺。原因很簡單,因為紐約時報在1997-9-16發表Researchers Find a Concentrated Anticancer Substance in Broccoli Sprouts(研究人員在青花菜芽中發現一種高濃度的抗癌物質)。這個抗癌物質叫做glucoraphanin (萊菔子素,蘿蔔硫苷),而當青花菜或青花菜芽被咀嚼時,glucoraphanin會轉化成sulforaphane(蘿蔔硫素),而sulforaphane就會在我們的細胞裡引發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包括激活許多抗癌及抗炎的基因。(註:為什麼『咀嚼』是必要元素,請看我發表的木瓜籽治百病?及山葵,辣根,芥末)。」我昨天用Sulforaphane 作為標題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到1463篇論文。我把論文的種類限制在Review後,篇數降到101。下面是今年發表的兩篇:Molecular Pathways Related to Sulforapha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A Nanomedicine Perspective in Breast Cancer(與蘿蔔硫素相關的分子通路作為輔助治療:乳癌的納米醫學視角)。文摘重點:「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新型癌症療法的開發中顯示出功效,包括蘿蔔硫素(1-異硫氰酸酯-4-(甲基亞磺酰基)丁烷),一種在青花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化合物,可促進細胞凋亡、細胞週期停滯等關鍵生物過程、自噬和抑制關鍵信號通路,如乳癌細胞中的 PI3K/AKT/mTOR 通路。然而,蘿蔔硫素治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其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使用這種複合在納米粒子中的成分進行了幾項研究,當與化療藥物結合使用時,結果會更好。」Sulforaphane as a potential remedy against cancer: Comprehensive mechanistic review(蘿蔔硫素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綜合機理綜述)。文摘重點:「蘿蔔硫素屬於活性類異硫氰酸酯,能夠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提供多種生物學益處。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對減少多種代謝紊亂至關重要。多項研究已證明其對預防癌症的有益作用及其在癌症治療中作為治療劑的可能用途。了解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機制途徑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是設計和開發人類癌症療法的關鍵。在這方面,據報導,許多機制,例如致癌物質代謝和 II 期酶活性的調節、細胞週期停滯、Nrf2 的激活、細胞毒性、促凋亡和凋亡途徑都與癌症預防有關。」雖然大家常聽說青花菜有抗癌作用,但事實上烹煮方式是會影響青花菜裡的蘿蔔硫素含量,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20年:Microwave cooking increases sulforaphane level in broccoli.(微波烹飪會增加青花菜中的蘿蔔硫素含量)。文摘:「蘿蔔硫素 (SFR) 是一種抗癌化合物,由青花菜中的蘿蔔硫苷 (GLR) 水解形成。烹飪方法已被證明會影響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但人們對輕度烹飪過程對它們的影響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微波和低溫烹調對青花菜中 GLR 和 SFR 含量的影響。 與原始樣品(未經任何處理)相比,微波和溫和加熱都增加了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 特別是,SFR 水平在 40°C 以下顯著降低,並且從 40°C 到 60°C 急劇增加,但在 70°C 時未檢測到任何東西。與傳統加熱相比,微波加熱在 50 和 60°C 下將 GLR 和 SFR 產率提高了約 80%。 微波功率水平也影響了 SFR 的內容。在相同溫度(50 和 60°C)下,短時間的高功率微波 (950 W) 產生的 SFR 比低功率微波處理 (475 W) 多 40% 以上。因此,微波溫和加熱可以提高青花菜中的 GLR 和 SFR 水平,而溫度控制在 60°C 的高功率微波加熱可以使青花菜中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保持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021年: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and cooking on glucoraphanin and sulforaphane in brassica vegetables(加工烹調對蕓苔類蔬菜中蘿蔔硫苷和蘿蔔硫素的影響)。文摘:「蕓苔屬蔬菜主要在加工和烹調後被廣泛食用。這些加工和烹飪方法不僅會影響這些蔬菜的味道、質地、風味和營養成分,還會影響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水平,例如硫代葡萄糖苷 (glucosinolates ,GLSs)。 蘿蔔硫苷 (Glucoraphanin ,GLR) 是最豐富的 GLS,其水解成分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 ,SLR) 是蕓苔屬蔬菜中最強大的抗癌化合物。在這篇綜述中,我們發現不同的處理對 GLR 的保留和 SLR 的形成有不同的影響。 具體而言,1)冷凍可以避免GLR的損失,短時間微波、短時間蒸煮和發酵促進GLR向SLR的生物轉化;2) 煮沸和汆燙造成的 GLR 和 SLR 損失最大,而冷凍顯著保護了它們的損失。3) 炒菜在不同烹調條件下的 GLR 和 SLR 水平不同。」原文:蘿蔔硫素: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
-
2022-12-10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婚姻不幸福,竟然跟教他「孝順」有關?心理師:父母的3大謊言毀了孩子人生
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No.1。這個謊言如此絕對,以至於很容易被駁倒。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找出一個例外就可以駁倒這個斷言,而這樣的「例外」又實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廣州花都區的女孩阿俊,被母親割掉雙耳;復旦大學研究生ZLL,因虐殺幾十隻貓而轟動一時,但他虐貓的另一面卻是愛貓,而這種「我愛你,所以虐待你」的變態心理,卻源自父親對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還常將其關在家門外過夜。儘管發生這麼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許多人認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們不講邏輯漏洞,而強調說那些案件是特例。一個朋友對我說:「父母不愛孩子的,我估計是千分之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以上中國入口網站百度的「爸爸吧」、「媽媽吧」、「父親吧」和「母親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簡單,打開www.baidu.com後,點擊「貼吧」,然後單獨輸入爸爸、媽媽、父親或母親就可以進入相關貼吧),你會發現,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於借用愛的名義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實在太多太多,而對父母彷彿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樣太多太多。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虐待,但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寫信向我求助。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從這個角度上看,最終展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惡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關係,而且多數可以回溯到他與父母的關係。復旦碩士ZLL 在虐貓的時候,不過是把父親對待他的方式轉移到了貓身上而已。並且,這個事實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仇恨轉嫁到配偶、兒女或其他人身上了。這種轉嫁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經常有人給我寫信說,他想殺人,他想傷害別人。假若你和這樣的人對話,他們一開始會對你說,那些人如何如何對不起他,但隨著聊天的深入,他最終會承認,最對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親至愛」的人。在我們這樣一個特別講孝道的社會,「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魔咒,讓我們寬恕那些虐待甚至殺死孩子的父母,也讓我們看不到惡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從而讓我們整個社會都不能面對相反的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他們有一個較成熟的社會體系來監控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剝奪嚴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撫養權。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要成為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藉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謊言(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是我們社會最典型的一個愛的謊言,父母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這個謊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這個謊言控制男人。這個謊言是我們的一個集體無意識,它源自我們共同的一個經歷:當一至三歲的孩子蹣跚學步並開始探索世界時,大人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大人們遞給他;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大人們因擔心而制止他;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大人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總之,大人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嚴重妨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並且,等孩子長大後,我們變本加厲地這樣做。譬如,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家長們在這樣做,老師們也在這樣做。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以愛為名替孩子作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現在,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中國廣州近兩年屢屢發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且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看上去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極端情況之下,他們也會直接攻擊「掐」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姓大學生弒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學生因老人勸誡自己好好學習而情緒失控並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這兩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裡做諮商的輔導老師也說,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這兩年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這些大人們替孩子作選擇的情況太嚴重了,孩子們的生命正被嚴重扼殺。心理師這樣說:切記:放手,給孩子自主的空間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放手讓他們自主選擇,請不要從精神上殺死他們。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一個媽媽寫信說,兒子上中學後,再也不肯對她說心裡話了,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想什麼,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孩子必然要刻意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獨立空間,做父母的沒必要去做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什麼都要知道。結果我收到這個電子郵箱發來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箱,前面那封信是兒子幫她發的。這次是兒子自己寫來的,他贊同我的說法,「但是媽媽不願意接受」。這就很簡單了,和孩子黏在一起不分離,這不是兒子的需要,而是這位媽媽的需要。其實,她大可以承認這一點,對兒子說,「我需要你,所以請你離我近一些,和我說說心裡話」,而不必借用「我是為了你好」這種愛的謊言。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除非這個衝動遭到嚴重破壞,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樂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甚至都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覺得那是對父母的背叛。心理師這樣說:切記:請回到愛孩子的初衷做父母的,應經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書籍介紹《為何家會傷人:讓愛不再是負擔》作者:武志紅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其代表作《為何家會傷人》出版十餘年來暢銷逾百萬冊。另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心理學暢銷書。武志紅老師擅長以優美,易讀的文字向普羅大眾介紹專業心理學知識,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覺察,並以20餘年的豐富行業經驗,帶領為各種社會關係、親密關係,尤其是原生家庭關係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的旅程。延伸閱讀: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你的「汗」若是這樣流,是腎虛警訊!其實女生也會腎虧...中醫師教你「護腎6招」逆轉年齡
-
2022-12-08 醫療.自體免疫
保濕品不能一罐到底 異膚兒才能好過冬
冬天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季節,許多異膚兒家庭苦不堪言,醫師提醒異膚兒的家長,做好皮膚保濕、避免過敏原刺激,是對抗異膚的兩大關鍵,平時應正確使用適合的保濕產品,衣物選擇純棉材質,避免毛衣與合成纖維等成分,而且要寬鬆舒適,別因天冷就把孩子「包緊緊」。保濕產品三大原則:成分、廠牌、試用日前部分異膚兒家長揪團購買異膚保養品,不料其中含有禁藥雌激素,造成異膚兒性早熟,讓家長為選購保濕產品頭痛不已。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姚宗杰表示,常見的性早熟特徵包括小女孩胸部提早發育、假性月經,男孩則是出現女乳症,家長一定要慎選保濕產品。他表示,選用保濕產品有三大原則:成分、廠牌、試用。首先是成分盡量單純,不要含有香料、色素、精油、防腐劑等成分,並避免含有動物性油脂(例如綿羊油、馬油、蜂王乳等),以免動物性蛋白質引發過敏反應。其次是選購知名大廠牌的保濕產品。姚宗杰說,大廠牌受到國家級的管理監督,品質有保障,出了問題更能快速找到源頭。他也建議家長可向醫師諮詢部分知名大廠生產的專業級保濕產品,這類產品含有天然保濕因子或抗發炎成分,比一般保濕產品的效果來得更好。此外,使用保濕產品前應先試用,他建議異膚患者先在手臂內側或耳後試塗一點,觀察幾天確定沒有不良反應後,再開始塗抹患部。保濕產品別一罐到底姚宗杰指出,異膚的主要原因是皮膚屏障有缺陷,因此第一步的基礎治療是做好保濕,強化皮膚屏障。他建議異膚患者每天應塗抹保濕乳液兩到三次,同時每天以攝氏33至38度的溫水淋浴或泡澡10至15分鐘,並在沐浴後5分鐘之內立刻塗抹保濕產品以鎖住皮膚水份,平時一旦皮膚感到乾癢不適時,也要立刻補擦保濕品。此外,保濕產品要視季節和膚質調整,不能「一罐到底」。 姚宗杰解釋,保濕產品依含水量多寡分為乳液、乳霜和油膏三類,乳液水份多、質地清爽,適合易流汗的夏天,相對地,油膏油份高、質地滋潤,適合乾冷的冬季。他也說,塗抹保濕產品只要薄薄一層,若為求效果而塗得太厚,會造成毛孔無法呼吸,最後阻塞形成痘痘。異膚的另一個關鍵成因來自免疫功能失調,患者要避免過敏原刺激。姚宗杰表示,冬季穿著的衣物較多,皮膚容易受刺激誘發過敏反應,最好選穿質地柔軟的全棉服飾,不要穿著毛衣或化學合成材質,並保持衣物的寬鬆,如果怕冷而把全身包緊緊,小心可能會因悶熱流汗反而刺激皮膚。治療藥物推陳出新 姚宗杰強調,保濕雖重要,但絕非萬靈丹,症狀嚴重時一定要接受專業治療,以前部分家長會擔心異膚治療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引發副作用,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但近十年來異膚治療有很大突破,許多藥物只要定期監測使用後的反應,即可避免副作用,甚至幾乎完全不必擔心風險,例如生物製劑就是中重度患者很好的選擇。生物製劑是一種精準醫療,2021版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已將生物製劑列為局部藥膏治療控制不佳之嚴重病童的第一線附加治療選項。姚宗杰說,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生物製劑用於6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安全無虞而且有效,美國已開放幼兒使用,我國也開放6歲以上兒童使用,因此家長不必太過擔心。
-
2022-12-08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有些常溫、有些需要冷藏?牛奶存放溫度與一件事有關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食品包裝不僅是帶來美觀,也顧及良好的保存效果,而「牛乳」的包裝不斷地在演進,從最早期無包裝使用各式容器盛裝,到現今可經殺菌後封裝。而不同的包材也影響著牛乳的保存溫度與方式。「食品包裝不僅滿足的是穩定品質,你還能從其中看出一個國家文明技術發展的成熟度。」呈曜包裝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呈湧説。而牛乳屬於安全風險高的食品,從加工端妥善地經過殺菌後,出廠一路從儲存、運輸到貨架販售,甚至是消費者購買回家後的安全穩定性,仰賴的除了溫度的良好控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包裝。包裝能夠賦予食品的價值遠超過消費者所認知的美觀,從根據食品的安全需求選擇包裝材料,到預估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以及品牌行銷溝通等,無一不是透過包裝來達成目標,而牛乳不論是利樂包或是家庭桶裝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包裝方式,全都是考量到這些因素而誕生的包裝外衣。台灣牛乳包裝演進:從鍋盆裝奶,到貨架包裝「台灣最早期的牛乳,是沒有包裝的。」許呈湧笑著回憶起孩童時期,4、50年前冰箱並不普及,想要喝上一杯牛乳,必須要親自到牧場農家購買生乳,回家後需要利用直火的方式將牛乳煮沸,也就是所謂的加熱殺菌,在殺菌完成後再另外使用乾淨的容器分裝。演變到後來使用鋁罐、不銹鋼等容器承裝,都是為了讓加熱殺菌步驟可以可簡單。根據《食力》「你是『鮮奶』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發現,在影響牛乳消費選擇時,僅有5.9%的消費者會受包裝影響,如此低的比例與牛乳的包裝產業成熟有很大的關係。現今放眼望去在貨架上一整排的乳製品,不論是置放在冷藏櫃或是常溫貨架,最常見的其實不外乎幾種包裝材料:新鮮屋、利樂包、HDPE、玻璃瓶裝;即使對消費者來說差異不大,但這些不同的包裝方式考量到的要素截然不同,唯一個共通點就是維持安全穩定性。而牛乳的包裝其實與存放條件之間也有絕對的關係,好比最常見的屋頂型「新鮮屋」、利樂包雖然外型看似無差異,但其實這類包裝材料是以複合包裝材料壓合在一起,材料選擇會根據存放溫度、目的而不同,利樂包裝公司大中華區行銷協理陳紹琼就解釋到:「包含印刷層來看,常溫包裝通常會是7層,冷藏包裝僅有4層。」再配合牛乳的殺菌程度,就可以影響牛乳的存放溫層與時間長短,所有包裝材料也都能根據產品的需求量身訂做。20世紀重大發明:利樂包的誕生若是說到利樂包,身爲消費者的你我絕對不陌生,最外層的紙感材質,到方正、辨識度高的外型,是保久乳、冷藏鮮乳常見的包裝方式。「利樂包不只是不敗的代表性,更是包裝歷史上極為重要的發明,顛覆液體食品包裝的歷史與可能性!」許呈湧説,1951年,Ruben Rausing在瑞典隆德建立了利樂公司,起初是為 Åkerlund & Rausing的子公司,該公司創立前的1943年開始著手研發可以取代當時以玻璃瓶裝牛乳運輸的包裝,最後利樂包的誕生出自瑞典工程師Erik Wallenberg之手,1944年3月完成了專利申請。讓牛乳從一奶難求,瞬間成為了只要仰賴低溫運輸就沒問題的食品,同時也成為了貨架上的食品包裝常客。「乳源往往與消費者相差十萬八千里遠。」陳紹琼笑著分享利樂包裝一路以來的演進,最一開始的動心起念其實就是為了要解決牛乳不容易存放的問題。在1940年代的歐洲,交通不便,許多鮮乳的乳源地與消費者距離甚遠,要喝上一杯新鮮沒有安全問題的牛乳相當困難。除了安全穩定性以外,利樂包裝(Tetra Pak)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表,其實一路上隨著消費需求改變也有不小的變化。「從安全性良好的掌握以後,利樂包裝隨之考量的是便利性、美觀與功能性。」陳紹琼說道,若是牛乳採用軟包裝,在儲存位置上的安排不僅不容易,使用起來也相當不順手,這是利樂始終選擇使用方正堅挺外型的主要原因;美觀考量到的則是品牌需要完整的版面溝通,怎麼樣包裝更有效地傳遞品牌理念與價值的同時,讓外包裝設計恰到好處的吸引顧客,是很大的一門行銷學問,即使許多人認爲美觀不夠重要,陳紹琼説:「當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已滿足,人自然就會追求美學。」;最後就是因應時下的市場需求,利樂包的誕生始於解決距離問題,而今不管是小家庭、忙碌的上班族獨食需求與環保概念提升,例如:瓶蓋讓保存便利性提升、小包裝讓人口不多的消費者做選擇等,全都是利樂包微調包裝以因應消費需求的變動方向。環保與便利性 將共存未來牛乳市場「零售通路很重要。」陳紹琼一語劃破牛乳市場未來包裝的趨勢,不管是便利性或是追求環保,很大一部分影響將取決於零售通路端的需求。會這麼說也並非是將包裝的進展推給零售通路端,而是看見從零售業者開始可以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知名連鎖大型量販店好市多(Costco)台灣官方在2021年12月正式發出聲明將遵循美國總公司的包裝政策及目標,在不影響產品品質的最大原則下,對於包裝減塑及減少包裝材料外,增加可回收材料及認證纖維等也是努力的目標,而其中具有環保價值的認證纖維,也是目前許多食品廠積極努力在尋求替代原料的方向之一,國內牛乳品牌義美食品就是與利樂包裝合作,推出了由FSC™驗證的甘蔗渣所製成的生質塑膠(Bio-based PE)牛乳包裝,除了原料可永續利用外,使用過後的包裝還能與傳統塑膠一起回收再製成塑粒,循環再利用。其實不論是任何食品都需要仰賴包裝,而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消費者使用習慣、市場銷售趨勢等,食品包裝會在這些潮流中不斷地演進過程,但不論如何變形進化,不變的本質就是食品包裝必須要穩定維持食品的安全品質,而發展環保永續材質絕對是必須精進的目標。【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可食用包裝的材料有新發現!牛奶蛋白可塑性高、還能補充營養!▶啤酒糟也能變成可食用蛋白質薄膜?營養價值、阻隔性、彈性更高!▶裸裝茶包新趨勢!來自印度的Woolah Tea以「全茶葉」包裝帶起一股裸裝風潮(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讓人變得喜怒無常 後疫情時代兩方法調適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但美國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不止帶來身體上的症狀,還會造成性格上的變化,尤其年輕族群更容易情緒化、喜怒無常。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建議,察覺情緒和運動兩方法,調適自己。一項由由佛羅里達州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研究,針對2014年至2022年的「了解美國研究(UAS)」的調查數據,分析18歲至109歲,共7109名的美國人民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特質,包括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比較疫情前(2014年5月至2020年2月)、疫情早期(2020年3月~12月)及疫情中(2021-2022年)的差別。結果發現,受訪者在疫情前及早期的人格特質間變化相對較小,僅在神經質上有小幅下降;但疫情前與疫情中相比卻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皆下降,且變化幅度相當於約十年的人格變化。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這份研究於今年9月發布於「PLOSONE」。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人格特質比較容易因環境壓力而改變,但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衝擊較大,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她表示,已有不少研究發現疫情增加人們恐慌或憂鬱的比例,封城或隔離政策使得民眾大量使用網路,也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因此可透過檢視自我情緒,並主動與他人聯繫碰面,與真實世界恢復連結。另外,也可換個角度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看看是否帶給自己一些過去忽略的正向改變。戴怡君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不僅影響生活型態,也改變人們的性格。而且當疫情減緩,準備回歸原有社會群體,如學校等進行互動,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出現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戴怡君建議,可透過兩個方法調適自己回歸群體生活。首先是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第二則是從事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或是可親近大自然、帶寵物到外頭散步。
-
2022-12-05 養生.運動健身
北歐式健走比快走或慢跑更好嗎?教授總結14篇論文給答案
讀者陳衛君 2022-11-28在快走比慢跑消耗更多熱量,體育教授說的的回應欄留言:「不知道教授是否有關於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與快走或慢跑做比較的研究文獻」北歐式健走就是像滑雪一樣拿著兩枝桿子走路。至於具體的走法,網路上有很多資訊,我就不多談了。我要專注的是這些網路資訊所缺乏的,那就是–科學證據。例如下面這三篇網路文章,都有說北歐式健走燃燒比較多熱量,但卻都沒有提供科學證據。《明報健康網》2020-12-30發表的北歐式健步行 可多燃50%熱量:「北歐式健步行是一種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大約每小時燃燒400千卡熱量,較步行或健走多燃燒30%至50%熱量…」《關鍵評論》2022-9-30發表的比正常走路多燃燒18%卡路里:你應該嘗試「北歐式健走」的七個原因:「早在1995年,研究人員就注意到北歐式健走比常規式走路燃燒更多卡路里。實際上,它比正常走路要多燃燒18%的卡路里。」《康健》2022-10-14發表的北歐式健走風行全球 健走杖可用登山杖取代嗎?:「相較於傳統健走,這種健走姿勢猶如滑雪、藉由一對健走杖輔助步行,因此能動到更多肌肉、燃燒更多熱量,……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可藉由這項運動練習平衡……」有關北歐式健走是否對巴金森氏症病人有益,請看今年9月發表的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in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北歐式健走對帕金森病患者的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除了行走能力,報告的北歐式健走統計顯著益處均無臨床意義。雖然堅持北歐式健走計劃是好的,但它的實踐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北歐式健走的實踐不會導致帕金森病患者的整體運動障礙、功能活動性、平衡和身體健康發生臨床上顯著的變化。這種療法似乎可以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質量,儘管需要對後一種結果進行進一步研究。」有關北歐式健走是否比快走或慢跑更好,請看下面這14篇論文。如果您沒時間看,那我就先說,整體而言沒有比較好。2006:Comparison of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locomotion patterns in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running(北歐式健走、步行和跑步運動模式之間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的比較)。結論:「與步行相比,沒有任何運動學參數表明北歐式健走有『生理益處』。」2006: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jogging(北歐式健走、步行和慢跑的生理反應)。結論:「在次最大乳酸水平時北歐式健走的速度是低於步行和慢跑。通過執行北歐式健走形成的 V(O)(2) 並不像以前報導的那樣高。」2008:Invers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uring nordic walking, walking, and running(北歐式健走、步行、跑步過程中下肢的逆向動力學分析)。結論:「結果顯示北歐式健走沒有生物力學益處。相反,與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在腳後跟觸地後涉及更大的膝關節負荷。這是由於在支撐階段的第一部分中更長的步幅和更高的鞋底角度。與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的矢狀面和額狀面力矩較小,但在橫向平面中,北歐式健走的踝關節力矩大於步行或跑步。基於這些結果,不建議將北歐式健走作為了減少下肢生物力學負荷的人的鍛煉方式。」2009:No difference in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Nordic pole walking vs. conventional brisk walking–a randomized exercise field test using the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 (USCOM)【北歐撐桿行走與傳統快走的血流動力學反應沒有差異——使用超聲波心輸出量監測儀 (USCOM) 進行的隨機運動現場測試】2011:Lower and upper extremity loading in nordic walking in comparison with walking and running(與步行和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的下肢和上肢負荷)。結論:「與相同速度(8 公里/小時和 8.5 公里/小時)的跑步相比,北歐式健走可以推薦為低衝擊運動,負荷率降低 36%,旋前速度降低 59%。然而,北歐式健走的高手腕加速度表明上肢暴露在相當大的重複性衝擊中,這可能導致上肢過度使用損傷。」2011:Effects of a flexibility and relaxation programme, walking, and nordic walking on Parkinson’s disease(靈活性和放鬆計劃、步行和北歐式健走對帕金森病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在改善姿勢穩定性、步幅、步態模式和步態變異性方面優於步行。」2013: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walking and band-based resistance exercise on fitness in older adults(北歐式健走與傳統行走和帶式阻力運動相比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傳統行走和阻力訓練對老年人有益。北歐式健走和傳統行走都可以改善心肺健康,而阻力訓練則不能。與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在上半身肌肉力量方面提供了額外的好處。」2013: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Walking with and without Nordic Pole on Upper Extremity and Lower Extremity Muscle Activation(有無北歐撐桿的行走對上肢和下肢肌肉激活影響的比較)。結論:「與常規行走相比,使用北歐撐桿增加了上肢的肌肉活動,但不影響下肢。」2015:Differences i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shock impacts between nordic walking and walking(北歐式健走與健走地面反作用力和衝擊影響的差異)。結論:「在北歐式健走期間,衝擊影響和地面反作用力水平與步行相比有所增加,這是在製定健康改善計劃時應考慮的一個方面。」2015:Exploring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Nordic Wal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Uphill Walking(探索北歐式健走過程中的肌肉激活:傳統行走與上坡行走的比較)。結論:「儘管在上坡步行條件下,北歐式健走和步行之間的額外能量消耗差異較小,但與在上坡地形上的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鍛煉期間增加的上半身肌肉參與可能帶來額外的好處。此外,腰痛的人在上坡時可能會從使用撐桿獲得益處。」2015: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and walking on spatiotemporal gait parameter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北歐式健走和步行對時空步態參數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影響)。結論:「北歐式健走通過促進能量的有效利用和減輕下肢負荷來更有效地提高功能能力,因為北歐式健走時上下肢的重量被分散了。」2017:Mechanical energy patterns in nordic walking: comparisons with conventional walking(北歐式健走的機械能模式:與傳統行走的比較)。結論:「北歐式健走的效率比步行低 20%,並且代謝要求更高,這種差異可歸因於等長收縮和上部肌肉組織的低效率。最後,由於桿推進和手臂/桿擺動,北歐式健走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高度動態的步態,與傳統步態相比具有獨特的機械特徵。」2017:Nordic walking versus walking without poles for rehabilit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北歐式健走與無撐桿行走對心血管疾病康復的比較:隨機對照試驗)。結論:「經過 4 週的訓練期後,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和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患者的 6 分鐘步行測試中,北歐式健走訓練似乎比無撐桿訓練更有效地增加步行距離。」2021:The Effects of Nordic Walking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Walking on Aerobic Capacity and Lipid Profile in Women Over 55 Years of Age(與傳統步行相比,北歐式健走對 55 歲以上女性的有氧能力和血脂狀況的影響)。結論:「這兩種訓練計劃都導致有氧能力增加和總膽固醇降低。」原文:北歐式健走:比快走或慢跑好嗎
-
2022-12-05 名人.精華區
賴志冠/電子煙氾濫 埋下年輕世代健康危機
最新台、美全國性調查,都反映電子煙為中學生當前最嚴重的菸害問題,導致青少年尼古丁成癮加重,併用雙重或多重菸品,政府若不及時出手遏止,勢必逆轉過往10至20年青少年吸菸率下降的趨勢,更推升成年後持續吸菸的可能性。宣稱芳香迷霧 成癮性極高衛福部國健署8月發表2021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電子煙已超越紙菸成為青少年最重要的菸品問題。根據調查,全台國中、高中職生吸菸率為2.2%與7.2%,電子煙使用率則為3.4%與8.8%,若將國中、高中職生合併計算,電子煙使用由107年2.7%上升至110年6.6%,3年內快速倍增。今年11月中,美國甫發表2022年「全國青年菸草調查(NYTS)」,同樣指出電子煙是美國中學生最嚴重的菸害課題。高中生使用率為14.1%、人數達214萬,國中生3.3%、約38萬人,每10至11名中學生就有一名正在使用,占9.4%,總人數逾250萬,使用傳統紙菸者約100萬人。美國在開放市場又缺乏管理下,每天或頻繁使用電子煙的中學生相當多,意謂電子煙的尼古丁成癮性極高,絕非廣告宣稱僅是單純的蒸汽果汁或芳香迷霧。調查顯示,正在使用電子煙的中學生裡,超過四分之一(27.6%)為每天使用,超過40%為過去30天中至少使用20天。美國調查進一步探討中學生使用的電子煙類型與口味,發現超過半數(55.3%)使用一次性的封閉裝置,用後丟棄、無法重複使用,約有四分之一(25.2%)則使用可重複填充煙油的油艙式電子煙;且毫無意外,近85%的中學生使用者偏好加味電子煙,以水果口味最受歡迎,其次是糖果、甜點口味。加味電子煙 無意間就上癮由上可知,一次性使用的加味電子煙最受中學生青睞,除了方便使用,數以千種的加味香精更是誘人嘗試,殊不知煙油中含有高濃度的尼古丁,能讓嚐鮮的中學生在短期內、無意間快速上癮;一旦成癮,便自然會升級至可重複裝填的進階產品,因其煙油容量大,滿足經常使用需求,且具可調加熱電壓,能自行提高尼古丁吸入濃度,或添加其他成癮物質。菸品併用嚴重 政府應嚴管美國2022年調查,同樣指出中學生併用多種菸品問題的嚴重性,百萬名使用傳統紙菸的學生中,竟有96萬名中學生為併用兩種或多種菸品,因此幾可斷言使用紙菸的學生必然同時使用電子煙或其他菸品,戳破新型菸品替換傳統紙菸的迷思、謊言或廣告。任何型式的菸品都不安全,青少年更不應該使用,紐約時報專文強調,政府的嚴格監管是減少和防止年輕人使用的菸草產品的關鍵。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11-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二):爭議背後,看見受傷的醫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糾紛」。兩個月前有幸聽到王志嘉醫師非常精闢的演講,介紹「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醫預法)」。十分感佩王醫師的團隊在這幾年的努力,也深深覺得這與「醫病平台」希望促進醫病雙方的了解息息相關。非常高興他們百忙之中同意在醫預法即將實施前,以三篇文章有系統地介紹「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爭議背後,看見受傷的醫者」、「先理解再調解,雙調委化解醫病心結」。希望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能夠讓醫病間對醫預法更加認識,對於未來醫病關係更加有助益。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一):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醫預法,是醫療爭議或糾紛處理的第二法,也是三法中最重要的法規,歷經20餘年醫法病三方的努力,於今(111)年正式通過,該法的實施會導向以「溝通關懷調解」、「對話取代對抗」為主的醫療爭議處理機制。過去醫療爭議或糾紛發生後,多著重於病方觀點以及事件本身的處理,通常稱為醫療糾紛處理委員會或小組。近10年來,最大的轉變就是認為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醫病雙方都受到傷害,而且也不僅事件本身的處理,尚包括心理的面向,不僅病方需要被關懷,醫方也需要被關懷。因此,自第七期醫療網(民國102–105年)將強化醫療機構處理醫療爭議事件的機制列為重點工作項目之一,「輔導醫療機構成立醫療爭議關懷小組」不僅是政策,也成為各醫療機構、衛生局督考、甚至醫院評鑑的重點項目,醫療機構對於醫療爭議事件的處理,除了延續過去對於病方事件的處理,新增關懷的內涵,同時也將醫方的關懷列入。多數的醫者(以下簡稱醫師),特別是醫師,常處在順境,在醫療場域受到長官或學長指導或責難,常常也需心情調適。當發生醫療不良結果時,醫方的身心壓力,通常於一開始辨認出不良事件就會產生,也會去思考這件事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因而陷入混亂。之後,當進一步受到病方要求說明或是責難時,通常會不自覺的陷入侵入性反思(intrusive reflections)。反思,在醫療上一般是好事,我們常會在醫療上鼓勵學生反思,用以作為醫學人文教育,並達成全人照護的目標。然而,再侵入性反思就不是好事,因為他常伴隨著自我懷疑和內疚,如在過程中我錯過何事,是否能再做得更好等,會使醫師陷入的混亂加劇,產生第二次的焦慮。再者,院方為因應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擬定因應策略、以利後續與病方進行協商,會進行組織機構的調查,此調查程序會引起醫師第三次的焦慮,包括長期以來建立的專業形象是否因此摧毀、同事間的信賴、以及就業的焦慮等。歷經三次心理情緒的重大壓力,醫師度過此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最可能的結果是受到事件影響勉強留在醫界繼續貢獻,但喪失行醫的初衷與熱誠;也有可能克服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後,學到經驗後因而成長更繼續前進(最為樂見);或是從此退出醫療職場(最不樂見)。因此,醫療糾紛或爭議事件後,不僅是病人受傷,大多數的醫師也都受傷,或多或少也留下後遺症,這也正是醫學人文教育可以努力的地方。醫病關係的變化,導致行醫需要更多的專業素養,如溝通能力,傳統的醫病溝通無法因應現代的醫病關係,困難醫病溝通情境已成為最基本的教學,他有助於讓困難變成不困難情境,而避免醫學生或年輕醫師過勞(burnout)以及發生潛在的醫糾。然而,當發生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時,面對受傷的醫師,最需要的就是醫師自己的「因應技巧」以及外部的「資源協助」,這些都是在醫預法通過後,未來醫學人文教育可以融入的地方。醫師的因應技巧,最基本而重要的就是必須認知與體會「衝突理論」。當醫療不良事件發生時,病方有疑慮要求醫師說明是自然的事,然而可能因此發生衝突,但病方其實也不想發生,但就發生了;當醫療不良事件發生時,醫方內心已受到雙層衝擊,當再受到病方質疑時,如果沒有能力去因應,就會變得脆弱、無力感以及失去控制,這種負面情緒,會讓醫病雙方陷入惡性循環,強化其脆弱感和自閉。面對衝突,醫病雙方當事者都想要掙脫這種的傷害性狀態,但如果醫病雙方均無能力,就會讓此衝突加劇、越陷越深,但如果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當醫方能夠尊同理與尊重,就有機會建立力量與自信,降低防禦心,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也由於防禦心的降低,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就會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建設性與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關於「資源協助」,是醫預法第二章的重要內涵,筆者以參與台北、北區醫療網等十縣市「輔導醫療機構成立醫療爭議關懷小組」的輔導經驗以及實際訪談發現,除了各醫療機構幾乎都有的「醫學專業的支持」、「其他的面向支持」 (院內互助基金或醫責險、SOP預警機制、鼓勵員工潛在醫療爭議事件通報、加強院工訓練與教育等)外,醫師或醫者最需要的資源協助有三:一、法律專業的支持從過去處理醫療爭議事件以及質性訪談的經驗,這部分也是當事人認為最需要醫療機構或其他人協助之處,其具體內容包括:實體法上是否違反醫療常規、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或有疏失,以及萬一進入訴訟,後續的程序會如何進行等。此外,以筆者過去的處理與訪談經驗,如將法律專業支持,與醫師當事人的個性及需求進行結合,達成法律風險分析的支持,將會更具有成效。二、關懷調解的支持醫師對於調解制度至今仍非常陌生,以及真實出現調解場景時需要的注意事項,更是壓力來源,筆者曾親自訪談接受衛生局調處的醫師親口所述提到:對於衛生局調處制度的不了解,常常成為潛在壓力與焦慮的來源,在等待調處的過程中,甚至引起二至四週的失眠。此外,真實進入調解程序時時,醫方更必須善用行醫所學及常用的醫病溝通技巧,包括察顏觀色(敏感度)、傾聽與同理心等應用。然而,由於醫師成為醫療爭議事件的當事人時,常常也會陷入情緒或主觀而不自知,故醫院醫療爭議處理人員在調處前的適時說明以及調處時的提醒,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三、心理情緒的支持「心理情緒的支持」是最困難、不容易做到、但最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不僅涉及私密性,也需要與醫療機構有高度的信賴感,故如何建立私密性與信賴感,是「心理情緒的支持」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以筆者過去輔導的經驗,這部分進步最快,近幾年有發展出幾種模式,可參考如下之拙著,限於篇幅,筆者將不再贅述。本文得以完成感謝衛生福利部及藥害救濟基金會之公版簡報資料,以及部分內容引用及節錄自筆者發表於2021年11月第36卷第11期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之文章「淺談醫療爭議事件員工關懷的面向」。
-
2022-11-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防一氧化碳中毒 內政部:使用瓦斯熱水器要通風
中央氣象局預報近日東北季風增強,氣溫下降。內政部今天提醒,民眾常因天冷緊閉門窗,造成空氣不流通,如果熱水器安裝不當,瓦斯燃燒產生的廢氣無法順利排出,就可能會導致中毒,因此,呼籲民眾使用瓦斯熱水器,務必保持對外通風,確保自身及家人安全。內政部指出,2017年至2021年共發生161件一氧化碳中毒案件,其中有約77%(124件)是因為屋外式熱水器安裝在通風不良場所而導致。提醒民眾於安裝屋外式熱水器的空間,應避免加裝門窗、遮雨板或晾曬大量衣物阻礙通風,以防止危險發生。內政部表示,今年已發生17件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42人送醫,較去年同期發生45件下降62%。為避免相關憾事,安裝瓦斯熱水器務必遵守「要安全品牌」、「要正確型式」、「要安全安裝」、「要定期檢修」及「要保持通風」等5要原則,依通風條件選擇正確型式、且貼有CNS檢驗合格標示的瓦斯熱水器,並由合格的承裝業技術士來施作、定期檢修或汰換熱水器等。如果空間足夠的話,建議把瓦斯桶移到室外或屋外,以避免瓦斯洩漏蓄積導致氣爆事故發生。更多防範一氧化碳資訊,請至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https://www.tfdp.com.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165&article_id=500)瀏覽查詢。
-
2022-11-22 癌症.乳癌
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
乳癌手術部分切除 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卻仍難逃疾病復發陳太太現年56歲,平常重視養身的她,一直都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三年前,卻不幸地,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的時候,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確診,經進一步確認,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型態為較惡性的HER2陽性,HER2陽性的乳癌生長快速且較容易轉移,一家人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在先生與兒子的支持之下,家人攜手同心一起面對病魔,經過數次的討論,先接受術前輔助標靶治療後,再進行手術根除病灶,切除部分乳房。也依照醫生的叮嚀,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不料在去年,摸到陳太太摸自己頸部出現組織突出、腫脹,原以為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經檢查後結果是乳癌復發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很不幸的病魔再度找上門。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顯示,當年度共2913名女性因乳癌而死亡,平均每天就有8人因乳癌而不幸離世,葉醫師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晚期乳癌轉移治療艱辛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轟炸癌細胞葉大成提到,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輕,平均確診年紀為51至52歲,此時為家庭生活的支柱,一旦垮了,全家也陷入崩潰邊緣,生活作息步伐大亂。 雖然癌症轉移復發的結果,一時間令人崩潰,而陳太太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她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病魔,雖然治療之路艱辛,但是為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每一次到醫院看診,都從不缺席的丈夫跟兒子,她一定要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在與醫師討論並經專業評估後,首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然而接受一段時間後,因病程演進,產生抗藥性而病情惡化,今年年初,陳太太帶著決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接受葉大成醫師建議,改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原先效果不錯,但幾個月後,再度復發,現改用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接續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五個月,成效良好病情獲得控制。 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葉大成以「魔術子彈」形容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可精準命中腫瘤,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敵我不分。醫療科技進展 早期篩檢掌握乳癌治療黃金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2019年相較,2021年乳房X光攝影女性人數約減少兩成多,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執行長謝惠珍個案管理師表示,這代表不少女性無法提早了解自己的罹癌風險,更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提醒女性盡快接受乳房篩檢。 謝惠珍說,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癌友都相當無助,不但定期回診的安排受影響,在每一次的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協助,身為資深個案管理管師的謝惠珍分享到,病友在歷經前端診斷、治療、乳房手術,乳房重建,不少癌友已心力交瘁,此時個案管理師介入的角色,是要瞭解癌友所需,用專業的態度,溫暖的鼓勵,陪伴病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家人陪伴挺過黑暗 晚期乳癌患者盼健保支持此外,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更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這也讓陳太太得以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復發,但是目前陳太太的治療用藥,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幸好陳太太的商業保險能夠支持治療費用。許多病友卻可能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沒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不同的病人對於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能力均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一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成為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晚期乳癌患者。
-
2022-11-22 養生.人生智慧
汪小菲開戰大S一家/幫張清芳拿下16億贍養費、再接大S離婚案!女星王牌御用律師賴芳玉,撐住她們有苦無處訴內心
【2022/11/22編註】2021年大S和汪小菲委由律師賴芳玉處理離婚事宜,雙方針對財產分配、生活費給付、及兩名子女的監護權、探視等調解,達成共識後簽訂離婚協議。昨(21日)因大S爆出向汪小菲追討500萬生活費,讓汪小菲在微博接連暴走,大S也再度透過律師賴芳玉發聲明,被網友讚理性鎮定。不少知名女星,如張清芳、大S、黃嘉千等離婚,都是賴芳玉接手的案子。》看詳細新聞兩岸演藝界知名的夫妻檔大S和汪小菲,在11月22日共同發布聲明正在進行離婚手續,而這紙聲明也讓大S的委託律師賴芳玉隨之曝光。賴芳玉是台灣知名的家事律師,曾協助多名女藝人的離婚訴訟,而她除了是律師也是個作家,甚至跨界主持Podcast、開YouTube,過著擁有多重身分的斜槓人生。 在家事訴訟裡,賴芳玉的法律專業已無庸置疑,她近年來最知名的一戰就是承辦歌手張清芳和投資銀行教父宋學仁的離婚案件,賴芳玉靠著庭外不懈地協商,最終讓雙方達成分配財產和子女協議。 雙方談妥後直接進入法院訴訟,讓法官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完成調解,張清芳獲得16億元贍養費,這起備受矚目的離婚官司也得以在安靜和平方式下落幕。 賴芳玉在法院家事庭的名號響叮噹,不只是張清芳,藝人賈靜雯、柯以柔、何如芸、于美人、金友莊和李晶晶等人也都指名找她,而賴芳玉宛如這些女藝人失婚的浮木,總能用專業又柔軟的態度,撐住她們有苦無處訴的內心,成為女星的王牌御用律師。 據了解,大S在本月初向台北地院訴請和汪小菲離婚,而雙方顯然事前早就做好溝通,北院家事庭低調開庭後,兩造對離婚、財產分配等事項都有一定共識,還擬了一份讓外界無可挑剔的共同聲明。事後大S和汪小菲都噤聲,目前手續到底走到哪一個階段,《今周刊》致電賴芳玉,至截稿前並未取得回應。 不過在這起矚目的離婚案件中,除了大S夫婦的身分吸睛,隨著離婚聲明曝光的美魔女律師賴芳玉,免不了也成為後續討論的「嬌點」。 現年53歲的賴芳玉,畢業於東海大學法律系,1992年以全國律師高考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出道,成為當時台灣社會還很少見的女性律師。 身為職場中位居少數的女性,她從年輕時就得加倍努力才能脫穎而出,由於深知女性在職場及社會上的苦與痛,因此從年輕就致力於婦權運動。 擔任職業律師28年來,她披上法袍為女性爭取正義,更一步一腳印推動《家暴法》,在各大活動也總會見到她纖瘦但不吝挑戰強權的身影。 這些年來,賴芳玉則熱烈開展了她的斜槓人生,她用淺白的話闡述艱深的法律知識,不停地在報章上發表評論和接受媒體採訪,她的名字,因此在媒體圈裡聲名大噪。 之後,她更投身主持Podcast、開闢談法律知識的YouTube,也上節目和廣播分享她的理念,甚至嘗試參與電視劇及電影製片等,對於提倡女權的理念,她始終有一種近乎狂熱的執著。 如果撇開嚴肅的人間律法,賴芳玉的內心裡其實住著一個浪漫纖細的「文青魂」,讓她即使再忙都勤於筆耕,在繁忙的斜槓工作之餘,仍多產的寫下《待用民宿》、《好散,也是一種幸福》、《影之光》、《我們依然相信》、《賴芳玉愛情律師事務所:幫你找到幸福的55個婚姻法律常識》等書。 在文字的世界裡,她用小說家的身分,在字裡行間注入對人的愛與關懷,要大家明白,人生不只是向前衝,有時候暫停下來充個電,就有勇氣迎接自己的第二人生。 但,賴芳玉的斜槓人生已經制式化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像她在《待用民宿》一書裡闡述的一樣,「人生別太快下定論,故事總還未完待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多囊腎不注意,會有腦動脈瘤引發中風!醫師:出現3個常見症狀,要小心.一顆10萬的植牙有人用20年、也有不到5年就壞掉!「這五點」做好,用一輩子都OK.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2-11-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FDA會禁止NMN補充劑?教授揭背後原因及保健品實情
讀者呂先生昨天(2022-11-15)在NMN的吹捧與現實的回應欄裡留言:「有看到報導:FDA:抗老保健夯品NMN非膳食補充劑以藥物審查!」他寄來的文章是前一天發表在《環球生技》,而這篇文章是重點翻譯自2022-11-10發表的FDA says ingredient studied as drug—β-NMN—is excluded from supplements(FDA 表示作為藥物研究的成分——β-NMN——被排除在補充劑之外)。這篇英文原文說:「在對 2020 年夏季至 2022 年春季期間向 FDA 提交的五項新膳食成分通知 (NDIN) 的公開回應中,FDA 並沒有因為NMN正在作為一種藥物進行調查而斷定 NMN 被排除在膳食補充劑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 2022 年 5 月 16 日致 SyncoZymes (Shanghai) Co. Ltd. 的一封信中,FDA無異議地承認了該公司的成分通知。然而,上週(2022-11-4),一位 FDA 官員告知 SyncoZymes,NMN 被排除在膳食補充劑的定義之外。」那,為什麼FDA會做出如此的改變呢?我是在2018-10-21首次發表跟NMN相關的文章神藥:活到150歲!,然後又在2020-11-24發表NMN,HGH,胡扯生命樹。在這兩篇文章裡我都有提到NMN的行銷一定都會胡說NMN是哈佛大學的教授David Sinclair發現的。可是事實上,第一篇NMN的研究論文是在1951年發表,而David Sinclair卻是在1969年才出生。不管如何,David Sinclair在2018-11-22發表推特:Any supplement company claiming that I work with them, or endorse them, is doing so illegally. I have to constantly work with lawyers to stop companies who do this. (任何聲稱我與他們合作或給他們背書的補充劑公司都是在做非法的聲稱。 我必須不斷與律師合作,以阻止這樣做的公司。)他又在2021-7-5發表推特:Sucks how supplement makers & other professors are profiting hugely from my research & book, with ads that supersede Lifespan when people search for it at Amazon, all while I conduct careful clinical trials.(糟透了補充劑製造商和其他教授如何從我的研究和書籍中獲得巨額利潤,當人們在亞馬遜上搜索它時,廣告會取代 Lifespan,而與此同時我一直在進行仔細的臨床試驗。)從這兩個推特就可看出,David Sinclair對於保健品業者利用他來賺錢是極度不滿。五個月後(2021-12-1)一家叫做Metro International Biotech的公司寫信給 FDA:「作為一家已經對 β-NMN 進行公開臨床試驗的公司,我們要求 FDA 認真對待《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第 201(ff) 條的排除條款,以保護那些已經花費大量時間和研究開發藥品的公司免受來自膳食補充劑的競爭的權利。這些膳食補充劑顯然是新的膳食成分,在進行大量臨床試驗之前從未提交過新的膳食成分通知。」根據Metro International Biotech的網頁,這家公司正在進行NMN的二期臨床試驗,而David Sinclair是公司共同創辦人以及顧問團主席。由此可見,FDA之所以會在這個月禁止NMN補充劑的銷售,是因為David Sinclair不願意看到他辛苦的研究繼續平白地被保健品業者拿去賺大錢。附註:在搜尋資訊的過程中看到一篇2021-10-20發表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wenty-Two NMN Consumer Products(二十二種 NMN 消費品的定量分析)。這是一家叫做ChromaDex的公司對22個在亞馬遜販售的NMN品牌所做的測試,結果發現,在這些品牌中,有14%的NMN含量超過標籤上的宣稱,有23%的含量略低於標籤上的宣稱(在88-99%左右),有64%的含量低於檢測的限度(即低於標籤宣稱的1%),而有14%的品牌則完全無法檢測到NMN。(ChromaDex是李嘉誠投資的公司,請看李嘉誠的長生不老藥)原文:為何FDA會禁止NMN補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