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2 1
共找到
14353
筆 文章
-
-
2021-10-16 新聞.健康知識+
新北抽測抗菌砧板多款未達標 俠醫遺孀譚敦慈分享3建議
新北法制局抽驗8款市售砧板,發現其中3件中文標示不符、5款抗菌率未達標,目前已要求業者下架,並行文業者所在地之主管機關依法處理。毒物專家譚敦慈也分享,民眾使用砧板要落實生熟分離原則,且記得每次用完一定要清洗,至於材質選擇上則沒有絕對,民眾可依照不同使用習慣來選購。疫情影響下「自煮」蔚為風潮,新北市消費者保護官依照ISO 22196抗菌性標準抽測市售8款抗菌砧板,發現其中3件中文標示不符、5款抗菌率未達標。法制局指出,其中「PINYAN美國原裝雙面抗菌木纖維砧板」、「ECOWOOD 美國松木不發霉砧板」、「KYOCERA日本京瓷抗菌砧板附直立架」等3件都不符合食安法第26條規定,也就是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法定項目。另外5件包含「GOLD LIFE美國原木不吸水抗菌砧板」、「彩藝密痕砧板 x 染井吉野櫻」、「妙潔 抗菌料理砧板」、「ECOWOOD 美國松木不發霉砧板」、「KYOCERA日本京瓷抗菌砧板附直立架」在實驗菌種中R值皆小於2、即抗菌效率都未達99%;甚至其中有1件實驗菌種中R值小於0;以上5件產品都以涉及食安法第28條或商品標示法第6條誇大不實部分。消保官鍾佳儒表示,目前已要求業者將商品網頁下架,並行文業者所在地之主管機關依法處理,也勸說業者應該要誠實自主標示,呼籲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1950全國消費者服務專線詢問。俠醫林杰樑遺孀、同為毒物專家的譚敦慈也到場分享。她建議,民眾在使用砧板時應該要多準備幾個砧板,將生肉、生菜及水果的處理分開,以落實生熟分離原則,而若是肉品切完也不要用熱水沖,否則蛋白質會附著在上面。她強調,砧板每次用完一定要清潔消毒,且不要往牆上掛,否則容易造成另一面發霉,所以最好是放在兩面都通風的地方,這樣正確使用才能讓料理的安心。譚敦慈指出,就材質選擇上,其實也沒有一定要選擇木頭或塑料,還是看消費者習慣最重要,但民眾若習慣高溫清洗,則建議選擇塑料砧板,但同時在選購時要注意材質溫度;木頭砧板則是在清洗後一定要趕快擦乾,若要消毒也能用酒精、次氯酸水或稀釋漂白水清潔,之後再用清水沖乾淨也可以,而最重要的是木頭砧板有裂縫就一定要更換,否則可能會藏有細菌。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薄荷棒、薄荷鼻吸劑,真的能提神、解鼻塞嗎? 藥師警告:使用不當恐使問題更惡化
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需要提神用品,加上城市空氣品質每況愈下,鼻塞成為不少人的通病!因此,許多人都會隨身攜帶著號稱可提神、能解鼻塞的薄荷棒或薄荷鼻吸劑,究竟,這些產品適不適合長期使用?本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蔡岳霖藥師為民眾說明。緩解鼻塞常是錯覺,反而容易延誤就醫蔡藥師指出:市面上常見的薄荷棒、薄荷鼻吸劑屬於乙類成藥,取得非常容易,許多人為了提神或緩解鼻塞不適,都會使用此類藥品。它主要的提神成分是薄荷醇(menthol),可直接作用於神經受器,產生清涼感,給人一種緩解鼻塞的錯覺。食藥署也提醒民眾,這類產品同時會對鼻黏膜產生刺激,導致鼻黏膜充血,進而降低鼻子呼吸的氣流量,長期使用可能使鼻塞問題更惡化。 使用此類藥品,以下三點需特別注意:(1)使用前應詳讀外盒或藥品仿單(說明書)標示2歲以下兒童勿使用含薄荷醇成分的藥品,因幼兒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吸收、代謝都與成人不同。若想給予兒童該類藥品,應詳讀外盒或藥品仿單標示的用法、注意事項、使用年齡等,以及用藥後若有不適症狀之處置方式等,切勿擅自過量使用。(2)塗抹應適量,次數勿頻繁由於薄荷醇類的鼻吸劑具有刺激性,長期使用會使鼻黏膜處於刺激充血狀態,因此不可頻繁地放於鼻腔內,以免過度刺激造成損傷。若使用於皮膚上,薄薄一層即可,避免過量使用而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導致乾、癢與刺痛,也不可塗抹於眼周等敏感部位。使用後若出現不適,亦應立即停用並儘速就醫。(3)注意是否為合格藥品隨著網路販售鼻吸劑的情況越來越多,購買時應注意是否有合格的成藥字號。食藥署叮嚀:薄荷棒、薄荷鼻吸劑內的薄荷成分能讓人提神,但若要解決鼻塞問題,仍應找出原因並予以治療,切勿長期依賴此類藥品,因而延誤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10-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內湖某幼兒園確診教師提前解隔 18日可復課
台北市內湖區某幼兒園一名老師11日確診COVID-19,導致80人居家隔離、2班停課。北市府今天表示,因中央研判個案屬舊案,與接觸者皆可解除隔離,幼兒園可在18日復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日宣布新增1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北本土個案(案16411),為40多歲女性、北市內湖區幼兒園老師,9日就醫採檢、11日確診,由抗體檢測結果評估屬於舊案。台北市衛生局當時連同教職員、學生及家屬共匡列80人居家隔離,並要求曾與確診者接觸的2個班級停課14天,原定23日復課。衛生局專門委員歐佳齡今天在台北市防疫因應記者會上表示,由於這名個案在11日及14日的採檢結果都是陰性,依據血清抗體檢測結果研判是較為早期的感染,且接觸者128人的採檢也都是陰性,因此接獲疾管署通知,個案與接觸者都可解除隔離。台北市政府表示,案16411在台北市的80名接觸者已在今天全數解隔,原定停課14天的兩個班級也可在18日復課。
-
2021-10-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熬夜趕進度除了爆肝,居然還會有「這些風險」?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原來睡眠也能改善記憶力?如果大藥廠明天推出一種可以改善記憶力,並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藥,你會想要嗎?你願意付多少錢?其實這種藥已經有了。它就叫做睡眠。假設每晚沉睡8小時,人類一生中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如果你活到85歲,等於花了248,200個小時在睡覺,相當於整整睡了28年!如果你50歲,代表你已經花了16年在睡覺。整整16年沒有讀書、沒有工作、沒有思考、沒有社交、沒有玩耍、沒有愛人。同樣,其他動物睡覺時,也停止了狩獵、進食、交配或梳洗等各種活動。為什麼人類和其他動物要進化成花這麼多時間「什麼事也不做」?睡眠並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無所事事,它不是被動、空白的無意識狀態,不是偷懶的休息時間,也不是浪費時間,更不等於不清醒的狀態。身體在睡眠時其實處於很忙碌的狀態,對你的健康、生存和各種功能的運轉極為重要。睡眠不足會增加我們罹患心臟病、癌症、感染、精神疾病、阿茲海默症和記憶力衰退的風險。關於記憶,睡眠在許多方面都扮演關鍵角色。首先,我們需要睡眠才能集中注意力。沒有充足的睡眠,早上你的額葉皮質就會拖著疲憊的步伐上工,你的注意力會變得遲鈍。要形成記憶,第一步就是要留意。睡眠可以確保額葉皮質神經元保持警覺、活躍、隨時準備就緒,提供記憶編碼所需的注意力。睡眠也會對新編碼的記憶按下儲存鍵,有助於固化新的記憶,睡眠不足則會干擾記憶固化。研究睡眠對肌肉記憶的影響實驗中,參與者要用非慣用手在電腦上以4-1-3-2-4這個順序,快速準確地按下這四個數字鍵,持續30秒。練習12次之後,每個人的表現平均提高約4%。12小時後,所有參與者再次測試相同的任務。一半的人在過去12小時維持清醒,他們執行任務的速度和準確度都沒有提升。另一半的人在過去12小時有睡足8小時,這些參與者的速度提升20%,準確度也提高35%。技能記憶大幅提高,不是因為持續練習,或單純過了一段時間。這些人進步是因為他們有睡覺。熟能生巧,前提是你有睡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另外,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睡眠對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極為重要。多數神經科學家認為阿茲海默症是澱粉樣斑塊累積所引起的。正常情況下,澱粉樣蛋白會被大腦的清潔工神經膠細胞(glial cells)清除和代謝。在你深度睡眠期間,神經膠細胞會沖走你清醒時累積在突觸中的所有代謝碎片。深度睡眠就像大腦的強力清潔,如果深度睡眠不足,神經膠細胞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作,你早上醒來時,昨晚累積在突觸中的澱粉樣蛋白還有殘留,就好像是澱粉樣蛋白的宿醉。成年人每晚需要7到9小時的睡眠,少於這個時間的睡眠會影響你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心理健康和記憶力。每天晚上,睡眠都在幫助你積極對抗心臟病、癌症、感染和精神疾病。當你獲得足夠的睡眠,體內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力(包括你的大腦)都會得到改善,相對地,如果你睡眠不足,健康和記憶力就會受到極大損害。我們長期睡眠不足,還往往以此為榮。但是吹噓每晚少於7小時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根據錯誤資訊而形成的自滿。睡眠專家一致同意,我們每晚都需要7到9小時的睡眠,少於這個時間的睡眠對健康和記憶都有害。
-
2021-10-1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睪固酮濃度高低為男人是否「偷吃」的關鍵! 濃度低有損性愛能力,醫師分析6大造成原因
出軌、劈腿、偷吃,許多人認為這是渣男的天性、人品低賤,不過,國外醫學期刊顯示,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高低為男人是否偷吃的關鍵,激素較高的男性容易在同一段時間擁有多名性伴侶。該項研究發表在《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Research),團隊採集4000名成年民眾的唾液樣本,並測量睪固酮激素,另透過問卷瞭解受測者的「性經驗史及頻率」。研究發現,睪固酮激素較高的男性較容易有性衝動,有如行動做愛機器,可以擁有不少性伴侶。女性則剛好相反,如果擁有較高睪固酮激素,對另一半就會越忠誠。臨床顯示,男性睪固酮較高時,會出現「粉刺激增」、「血壓不穩」、「體毛異常增生或脫落」、「情緒起伏較大」、「精子數量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等7大狀況。該項研究的團隊成員包括,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與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等,希望這項研究結果可以解決睪固酮激素在女性性行為中作用不足的狀況。高雄義大醫院大昌分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表示,睪固酮激素越高,確實會激起更多性慾,而運動就是促進睪固酮分泌的關鍵之一,這就是年輕運動選手容易「性」致勃勃的原因。王起杰表示,在睪固酮激素分泌低下的10大症狀中,「性慾低落、對性愛不感興趣」就居首位,顯示,睪固酮激素與性愛息息相關,激素過多易有性衝動,如果低下,則有損於床事性愛能力。造成睪固酮激素低下的6大原因:1.年齡:超過35歲,分泌情況逐漸變差2.運動習慣:缺乏運動,經常坐著不動3.慢性疾病:罹患三高等慢性疾病,以及肥胖、新陳代謝疾病4.生活習慣:長期熬夜5.壓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6.飲食:習慣吃素王起杰表示,男生睪固酮激素過高,容易把持不住,但分泌異常,也可能引發腦下垂體長出腫瘤。如果激素分泌不足,肌肉量變少、容易無精打彩,合併勃起功能障礙,建議至泌尿科接受檢查,如果偏低,建議透過凝膠塗抹或是打針等方式來補充激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新手該怎麼做?專家教你「用對方法」
新手投資該怎麼做? 「投資股票的風險很高!」我想這句話應該早就深深烙印在所有人的腦袋中了吧! 但如果這個時候告訴你,其實世界上有項投資工具只要通過正確操作,賺錢的機率基本上是逼近100%。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非常排斥,畢竟搞理財的人們一聽到「必勝投資法」、「教你如何快速致富」這些字眼都會保持一定的警戒心,尤其我又在這邊跟你說,有這麼一種不會輸的投資,說實在的真的很像詐騙。但是請你保持耐心,聽我娓娓道來,我相信完整讀完本章以後,你就會了解為什麼這套投資方式不會輸了! 什麼是ETF(股票型指數基金)? ETF的全名Exchange Traded Fund又稱「股票型指數基金」,簡單來說,就是將指數「證券化」。至於,有哪些知名的指數呢? 在台灣,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加權股價指數,美股方面則是有標普500、那斯達克指數和道瓊工業指數。而平常在新聞中,常聽到今天台股漲了多少,美股跌了多少等等,其實這些資訊就是在描述指數的漲跌。 ETF則是為了投資人方便分散投資風險,就此誕生。換句話說,ETF像是一個大籃子,而這一個籃子裡面就包含許多種的股票,所以投資人可以用較少的本金來買入多種的股票。就內容來說,非常像基金,但ETF卻是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場上出現。在台灣,最出名的ETF非台灣50(0050)莫屬,在這支ETF裡面有大約有49%的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4%的聯發科(2454)和4%的鴻海(2317)等等。而既然這支ETF叫做台灣50,很明顯可以知道這支ETF裡面是由50間的台灣優質上市公司所構成;而美國最知名的ETF則是標普500,標普500一樣也可以從名稱得知,這支ETF是由美國500支優質的公司所組成。 為什麼好的ETF能讓你的投資更安全? ETF最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分散風險。要做到分散風險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做好資產配置。要是資本額不夠的話,就沒辦法投資太多不同的標的物,導致只能投資少數類型的股票,並且提高風險;而ETF的出現剛好可以讓投資人用小額的金錢投資這個大型的標的物,讓投資人不用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我常常形容標普500像是赤壁大戰中的曹操水軍,因為標普500把最優秀的標的通通綁在一起,像極了當年的「連環船」,而且特性非常相似。 比如說水軍會遇到大風大浪,而標普500會遇到金融海嘯,但是因為標的物的數量非常龐大,所以這支ETF非常穩固,不會因為一點市場的小狀況就產生震盪,跟連環船一樣沉。 對於新手投資人來說,這個工具堪稱完美,這時有人可能想問:「當年的連環船不是用火燒一燒就沒了嗎?標普500會不會出現一樣的狀況?」 的確,在遭遇世紀級的超級股災時,標普500也會受到不小的打擊,但儘管如此,我們仍有辦法找到解套的辦法,所以不用擔心虧錢的狀況會產生。 除了對的工具,也要用對方法:定期定額 在認識了許多工具之後,你是否已經對投資產生了渴望呢?如果有,恭喜你向被動投資踏出第一步!接下來就要分享一個操作的小技巧:定期定額,至於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因為不管買入的標的物有多麼優質,只要價格是買在高點,就是一個不好的投資;相對的,如果在夠低的價位買入了不好的標的物,其實也可以當作一筆成功的投資。 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買在低點,但問題是,股市每天上上下下,沒有人可以真正地預言未來(說精準一點的話,是無法預測極短期的走勢);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現在的價位在歷史上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所以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將會是非常穩健的。 我來分析一下,定期定額會為我們的投資帶來什麼影響? 首先,由於我們設定的投資標的是0050或是S&P500(標普500),所以我們可以很大膽地推論,如果把時間線往後拉個幾十年,現在一定是歷史上的低點。 就拿S&P500來當例子,自從1981年開始,S&P500的股價就是一路上漲,翻了8.5倍左右,但在這一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S&P500總共出現過3次大幅下跌,分別是2000年、2008年、2020年。 也就是說,除了歷史上的大股災外,S&P500基本上就是一路漲,所以在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S&P500的未來走勢是可以預測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定期定額就是最聰明的,如果不幸遇到了股災或熊市1,可以一路順勢往下買,用最優惠的價格買入最好的標的物;如果遇上牛市2,則可以一路往上買,跟著行情一起獲利。 此外,現在的銀行APP都可以設定定期定額,非常方便,基本上只要設定一次,銀行就會幫你執行,假如遇到了什麼狀況,想要執行賣出或是加大購買力道,都可以很輕鬆地做調整。而且,由於我們的目標是靠著定期定額在歷史的時間線上買在低點,所以下單後也不用每天盯盤。如果跌了,那很好,因為那代表下次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入;如果漲了,那就賺錢。 換句話說,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值得慶祝,所以可以很放心地投資,不用怕因為市場的震盪而影響到日常的心情。※本文摘新自然主義《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致富思維X實戰方法》 載入中…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莊人祥:月供百萬劑疫苗 莫德納拚年底前全到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最近每月都有上百萬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提供,今年度採購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力拚今年底前全到貨。22日開始第12輪疫苗將有輝瑞BNT(Pfizer-BioNTech)、莫德納及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同時接種。指揮中心最新統計,昨天全台共接種23.9萬劑疫苗,累計接種1902萬劑疫苗,疫苗涵蓋率60.4%,劑次人口比約81.2%。莫德納疫苗部分,莊人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回覆媒體詢問時表示,自購加外國捐贈共858萬劑,已到貨625萬劑。政府另採購明、後年共3500萬劑莫德納疫苗,全數到貨要到後年;至於民間企業團體捐贈的1500萬劑BNT疫苗,全到貨完畢可能要明年。媒體提問不同廠牌疫苗混打開放狀況,莊人祥說,AZ疫苗混打採mRNA技術疫苗,已開放第1類醫事人員與第1劑疫苗接種後有過敏不良反應者可混打,但目前BNT疫苗以第1劑接種為主,要等疫苗供貨較穩定再討論。至於接種第1劑疫苗後出現過敏不良反應或嚴重副作用民眾,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已發公文到指定院所,可依醫師指示混打其他廠牌疫苗。至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的AZ疫苗混打莫德納疫苗研究,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日後由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有資料實證基礎才能後續討論混打政策調整。
-
2021-10-15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復發別絕望 最新研究:免疫+化療帶來曙光
過去,三陰性乳癌被醫師視為棘手的癌症,具有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的特性,病患一確診宛如被判刑。醫師表示,隨著免疫療法的進展,針對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若能及早檢測出PD-L1的生物表現量,配合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國內也已通過免疫療法合併化學療法運用於復發轉移三陰性乳癌的治療。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乳癌亞型眾多,若是病患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皆為陰性,即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以國內2018年癌症登記的1萬300名乳癌患者估算,其中一成二到一成五為三陰性乳癌,也就是國內一年將近有1500到2000名新診斷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三陰性乳癌 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在門診中,乳癌病患一得知是三陰性乳癌,往往聞之色變。這是因為部分三陰性乳癌具有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此外,在過去的治療策略中,給予各類荷爾蒙治療是無效的,抗HER2的藥物也不會有效,由於治療的選擇少,目前多以傳統的化學治療為主,可是經過標準療程的化學治療,仍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復發。近年來發現,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中,有四成的PD-L1表現量高、一成與BRCA基因變異有關、二到三成與PI3K基因變異有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PD-L1表現量高的三陰性乳癌病患,曾令民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藉由偽裝,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達到免疫逃脫,而這樣狡猾的免疫逃脫的機制,就是藉著癌細胞的PD-L1與人體的免疫細胞PD-1結合,將人體本來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煞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重啟免疫細胞功能為了重新啟動免疫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藉由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功能,讓免疫細胞發揮功能,目前也運用在治療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國內日前也通過將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運用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治療。曾令民說,免疫治療用以轉移復發三陰性乳癌病患,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將腫瘤全部消除的比例提高,顯著延長存活率。而根據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PD-L1表現量佳的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約可提升到23個月,相較單用化療的存活期僅16個月,足足多了約7個月,甚至有少部分病患可以長期存活。復發患者應檢測PD-L1 免疫+化療效果顯著一名48歲女性三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後,腫瘤已消除。不料,去年復發,不僅乳房出現超過兩公分的腫瘤,在肝臟與肺臟也有遠端轉移,對病患不啻為一大打擊。但曾令民為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反應顯著,目前已看不到腫瘤。曾令民說,對於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應積極尋求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生物表現量較高的患者,使用免疫製劑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過,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對病患確實是沈重負擔。曾令民呼籲,過去病患對三陰性乳癌存有刻板印象,一但確診就宛如判刑,「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情形了,大家對於三陰性乳癌應該要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初期診斷的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的存活率差不多,早期發現非常重要,而即使發生轉移,治療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透過精準區分出不同分型的三陰性乳癌,採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
2021-10-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患肌肉流失將影響存活期 4招改善
一位76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平時獨自在家,中餐多以滷肉飯或簡單煮碗泡麵隨便打發,每餐僅吃半碗飯,肉類進食量也少,且牙口不好,多吃質地較軟的肥肉,長期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又缺乏活動的生活型態下,開始出現體重下降、行走緩慢等肌少症徵狀。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師張愛漂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質與量的減少,造成「肌肉質量、肌肉力量、體能表現」的衰退與下降,出現站立吃力、走路遲緩、反覆跌倒、體重減輕、握力下降等徵兆,嚴重者甚至會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張愛漂指出,癌症病人因為需要進行高強度的治療,容易造成脂肪消耗、蛋白質流失、食欲減少等問題,研究發現,肌肉量下降也會影響到癌症病人的存活期。因此,藉由4招營養補充及運動治療,提升肌肉的質與量,是癌症病人提升存活期的重要關鍵。1.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達每公斤體重1.2公克以上,如豆類、魚、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等食物,並搭配攝取促進肌肉合成的支鏈胺基酸如白胺酸,可以有效改善肌少症。2.攝取足夠熱量:每日攝取足夠的熱量也很重要。有些偏食的長者,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或營養攝取不均衡,以致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沒有幫助。3.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促進骨骼鈣質吸收外,近來發現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及強度扮演重要角色。鼓勵每天日照10-15分鐘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來供身體使用。4.肌力訓練:良好的飲食加上肌力訓練,可強化自身的肌肉量和肌力,改善肌肉性能並減少骨質流失。建議長者養成每周至少運動3次的習慣,每次30分鐘。虛弱的病人則可選擇較低強度的運動,採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訓練,之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營養師告訴你補鐵吃什麼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身體缺體8症狀 你注意到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5、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補鐵這樣吃 搭配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推薦閱讀: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醫生筆下,除了開處方,寫病歷,你還有什麼想像?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行醫大半生,不但用醫療專業治癒病人,更用一顆真誠的心,貼近走進診間的素樸眾生,再轉化為文字,紀錄與患者的互動篇章,在珠璣落玉裡,蘊藏溫暖無限。這些文字集結成書《醫中有情─張德明的行醫筆記》,去年出版,全書七萬字,寫人、寫景、寫心境,字字有情,展現白袍下最溫柔的心意。他並持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不但與上萬粉絲分享醫學專業,還有在診間觀察人生百態的點點滴滴,以及無師自通的精彩畫作,傳遞醫病也醫心的正能量。早慧的小作家 報章雜誌愛不釋手「我從小就喜歡這些,看書、畫畫、寫作。」提起文學和藝術,要從張德明的童年談起。他說,小時候生長於公務員家庭,家裡沒有奢侈花俏的娛樂,孩子不上才藝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閱讀報章雜誌,那個時代的紙媒內容清新純粹,舉凡評論、副刊、家庭版、兒童版…,都讓他讀得津津有味,他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張愛玲讀到瓊瑤,從無名氏讀到金庸,無一不讀,潛移默化培養出寫作的興趣。在老師眼裡,聰穎乖巧的張德明是個比賽常勝軍,小學到中學,舉凡作文、演講等大小比賽一向名列前茅,最厲害的紀錄是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連比六個項目,奪下全國亞軍。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沈厚了底蘊,少年時代,張德明有過一生投注文學藝術的夢想,但懂事的他深知父母的期待和現實壓力,選了當時以醫、農學系為主的丙組,但實際上卻立志習醫,放棄聯考分數可上台大農學院的機會,進入國防醫學院。但張德明不曾放下對藝文的熱愛,在嚴格的軍校生涯和習醫的功課壓力下,他依然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常常透過閱讀、寫作、畫畫記錄心情或釋放壓力,「藝術和醫學,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衝突,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說。走進風濕免疫科 「愈難我愈喜歡」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張德明順利留校進入三軍總醫院,他選擇了內科部門的風濕免疫科做為自己的專科,風濕免疫科在當時並非熱門科別,而且因為病理機制複雜,遠比內科的其他次專科來得艱澀。「我知道這科很難,但我喜歡,因為要大量閱讀,更要花時間研究。」張德明充滿熱情,決心挑戰自己,後來更進一步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回台後,他繼續任職三總,此後一步步成為風濕免疫領域的權威,更因精湛的醫術和認真嚴謹的處事風格一路晉升,先後擔任三總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張德明同時浸淫在醫療、教學、研究和行政等不同領域,非常忙碌,只能偶而寫寫短文紀錄所見所思。直到退伍後,於2015年出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工作擔子稍輕,蟄伏多年的寫作魂猛然大爆發,以前沒有時間梳理的想法和心情如潮水般湧出,每次一寫欲罷不能,也在臉書粉專上開放分享。「其實一開始設粉專,是因為對三總的患者很歉疚。」張德明說。原來,因為他轉任榮總之後,原在三總每週開設四次的門診減為兩次,很多老病人無法再找他看診,因此他想透過臉書發表衛教和醫學新知文章,幫助更多患者。後來慢慢加入一些他自己的所見所思,用感性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和病人或粉絲展開心靈對話,傳達另一種治療的力量。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點開「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常見他細膩描寫對病人的觀察,字裡行間紀錄與病人乃至家屬的互動,短短幾句勾勒出對方在疾病背後的心情、生活,更展現醫者的體貼和同理心,撫慰每一個因為病痛而走入診間的靈魂。例如他寫一位男性患者:眼神酷殺,鬃刷狀粗野的三分平頭,風霜刻劃在黝黑粗獷的方型臉上,稜角一如海水浸蝕的礁岩…乾癬沿著髮際猙獰的蔓延,臉上、胸背、四肢,無處倖免,猜是道上大哥。直到兩次門診後,症狀改善,醫病間的氣氛稍緩,患者有了笑容,張德明勸他要多曬太陽,乾癬怕紫外線;不料對方搖頭,好一會兒才開口:「我是打漁的,都深夜出港,日夜顛倒。」「噢!佩服,漁獲還好吧?」做醫師的馬上問候,患者聲音上揚「最近不錯」,下一秒卻轉沈:「但賣不出去,餐廳不要、散客也少,捕的魚都堆在凍庫裡」。還有一位紅斑性狼疹患者是外燴師父,他的女兒也是張德明的患者,因為COVID-19疫情,一年多來幾乎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每次在診間,張德明看到他沮喪的神情,總覺得很心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張德明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更體貼病人心裡的苦,於是他為患者寫下:體認職業的艱難與天道的無常,供需之間,未必相因相生;悲喜之間,也就見仁見智。一隻突起的病毒,對人類造成莫大的蝴蝶效應:奪走生命、撕扯愛情、拆散親情、踐踏友情、改變行為、破壞經濟、衝擊生計、考驗人性。只有期盼能盡快平息,恢復正常…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因為環境、飲食和壓力等因素,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來自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者,他有許多從事較辛苦工作的患者,其中不乏看護、搬運工、大樓洗窗工人、廚師和理髮師等等,但不論病人是誰、做什麼,「都和我是平等的」。他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經驗,面對面貼近各行各業的眾生,進而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即使身為院長,也樂於和病人打成一片。「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張德明寧願根據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建議他們如何保養身體。「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就像他每次門診要看上近百位患者,每個走進診間的病人從來不只是1號、2號、3號,而是一個個有悲愁、有喜樂的「人」。張德明甚至不時會冒出一句:「你最近瘦了喔?」「外面下雨了,有帶傘嗎?」總讓病人臉上一亮,「原來醫生這麼關心注意我!」一秒間,心情頓時不同。尤其,免疫科多半是經年累月的老病號,看診心情難免不佳,張德明說:「只要醫生多付出一點點關心和溫暖,他們走出診間的心情就會不一樣。」每一次問診,張德明都會直視病人的雙眼,好好地閒聊幾句生活瑣事。他希望透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不要只問「藥有沒有好好吃?」患者是有溫度的「人」,而非螢幕上幾行冰冷的文字。(圖/林建榮攝)張德明同時希望把這份心意傳承給下一代。身為三總和北榮內科教授,他非常嚴格的要求年輕醫師和學生要「用心」去理解病人,而理解的第一步正是觀察。「觀察,是醫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張德明說,口氣中有著高度的嚴謹認真。他常會問學生,「剛剛那個病人,長什麼樣子?身高體重多少?」為的正是要年輕醫師多觀察病人,而非只會聽病人自述病情,更不是只靠醫療技術問診開藥。他很堅持,唯有仔細觀察,才會讓診間有了溫度,更認為一個冷漠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了好醫師。「少了這層溫暖,你當醫師就跟AI沒有兩樣,以後一定會被取代。」張德明語重心長。(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力拚七成覆蓋率「三度加開BNT」擾民?指揮中心回應了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於行政院會提出「十月底朝第一劑覆蓋率達七成、第二劑達三成」的目標前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晚第三度加開第11輪BNT疫苗接種對象。第11輪不斷加開接種對象,被質疑是為了達到蘇揆口中的目標。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不是為了拚七成覆蓋率」,而是均衡第11輪、12輪施打量才緊急加開。第11輪接種對象,指揮中心10月4日首次對外公布,將於明天開打,但在開打前,總共10天之內,規定連三變。第一變10月8日臨時宣布,BNT疫苗接種對象,從原本47歲以上加開至45歲以上;第二變於10月12日宣布,再從45歲以上加開至44歲以上,並限時「8小時內完成預約」;第三次變於今天晚間宣布,接種對象一樣是44歲以上,但統計意願登記的日期從原本的10月6日前登記者,往後擴大至10月13日以前。指揮中心超級變變變之術,莊人祥直指是為了不讓疫苗接種服務空轉,不是因為BNT打氣不佳。不過,第十二輪接種資格近期也已公布,指揮中心不修改第十二輪資格,或是加開第十三輪,反而不斷擴增第十一輪接種對象,啟人疑竇,被質疑與「十月底七成覆蓋率有關」,莊人祥強調「絕無此事」。莊人祥表示,加開第11輪接種對象,主要是第12輪主要接種對象設定在30歲到43歲,才會修改第11輪接種對象為為44歲到47歲,才能夠符合第11輪以及第12輪的施打量能。莊人祥表示,依照各地政府施打量能,第11輪可打120萬劑BNT疫苗。第12輪計算時,第一階段必須要在6天內打140萬、第二階段打50萬,如果第11輪加開對象,等於20多萬人能先在第11輪消化,幫助第12輪時減輕接種壓力。截至10月13日為止,疫苗人口覆蓋率為59.66%,距離蘇揆的目標,10月底達到第一劑七成覆蓋率,必須要在10月31日以前完成施打257.7萬人,按照指揮中心目前的規畫,第12輪將在10月31日前施打完畢,而11輪加上12輪施打總數約為310萬左右。考量每次加開施打,約有1成符合資格者不會完成預約,加減之下,十月底七成覆蓋率極具機會可以達標。【第十一輪BNT疫苗三度加開時間軸】● 10月4日:宣布第十一輪BNT疫苗對象於10月6日前意願登記選擇BNT疫苗民眾之下列對象,接種第一劑:(1) 47歲以上民眾[即1974/12/31(含)前出生]。(2) 22-12歲民眾[即1999/1/1(含)-2009/10/15(含)間出生]。(3) 18歲以上第9類對象[即2003/12/31(含)前出生]。● 意願登記截止時間:即日起至10月6日中午12時止。●預約時間:10月11日上午10時至10月13日中午12時止。●施打期間:10月15日至10月21日。●10月6日宣布:預約分流時間(本期預約提醒簡訊將於預約分流日前一天陸續發送,BNT:10月10日14時起、AZ:10月11日14時起)1. BNT第一劑:10月11日上午10時至10月13日中午12時。2. AZ第二劑:10月12日上午10時至10月13日中午12時。第一次宣布加開●10月8日第一次BNT疫苗加開(47歲→45歲)BNT疫苗第一劑●預約接種對象:10月6日中午12時前登記選擇BNT疫苗民眾,且符合下列任一項條件:1.45歲以上民眾[即1976/12/31(含)前出生]。2.22-12歲民眾[即1999/1/1(含)-2009/10/15(含)間出生]。3.18歲以上第9類對象[即2003/12/31(含)前出生]。●預約時間:10月11日上午10時至10月13日中午12時(10月10日14時起發送簡訊)。●接種期間:10月15日至10月21日。第二次宣布加開● 10月12日第二次BNT疫苗加開(45歲→44歲)+延長預約時間(10/13 12時→18時)●10月11日上午10時至10月13日中午18時●開放10月6日前意願登記BNT疫苗之44歲民眾(不含第9類對象)預約接種第三次宣布加開●10月14日第三次BNT疫苗加開(10/6前意願登記→10/13前)●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11期增加開放10月13日前意願登記BNT疫苗之44歲以上民眾預約接種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4歲男打AZ疫苗發燒、18天後身亡 法醫初判報告出爐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117件疫苗接種後不良通報,其中最年輕的死者是24歲男子。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23人,其中24歲男子除了尿酸些微偏高,沒有其他慢性病史,他在9月11日接種AZ疫苗第一劑,有發燒情形,經服用退燒藥,至9月13日退燒後,無其他身體不適症狀,9月29日家屬發現個案躺臥床上無回應,立即通知救護車送醫,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經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本案已於10月5日解剖,法醫研究所初步判斷報告為心臟雙心室擴大、心肌病變。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53案,其中含住院中34案及死亡案98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52案,其中含住院中19案及死亡案22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0案,其中含住院2案、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95案,住院5案,死亡1案。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並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0-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太多肉、太鹹會導致腎結石? 醫師教你預防「腎結石」的6大方法
腎結石發作起來通常有劇烈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甚至一直嘔吐、發燒,沒有及時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在泌尿科門診常見病人,一手扶著腰,表情疼痛,緩緩地走進診間,要求打止痛藥,經過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是結石卡在腎臟及輸尿管造成阻塞引起疼痛,而病人在接受治療並在石頭排出後,症狀才完全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是體質?還是水喝太少?其實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有些疾病也已證實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復發。腎結石常見的原因 ◎脫水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大量流汗,無法補充適當水分,容易引發腎結石。腎結石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面長石頭,所以大量流汗時雖然有喝水,但沒有排足夠的尿液,仍然會因為尿液濃度太高而產生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減少尿液中原本可以抵抗腎結石的蛋白,也讓尿液更酸性,都是會讓腎結石越來越多因素。◎痛風痛風患者的血液中尿酸都偏高,有些甚至從腎臟代謝到尿液中的尿酸也偏高,而尿液中的尿酸會增加腎結石的聚集,讓腎結石形成更多。◎副甲狀腺腫瘤一般有副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多數都沒有症狀,通常是因為抽血意外發現鈣離子超標,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副甲狀腺腫瘤。特別是反覆發生腎結石的病患及20幾歲就有腎結石的患者,須注意血液及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如果超標,則要檢查是否有副甲狀腺腫瘤。◎反覆腎臟感染腎臟反覆感染,會因為尿液中的發炎物質及被破壞的腎盂黏膜,吸引結晶聚集,形成腎結石。◎吃太鹹、太多肉吃太鹹會吃入太多納離子,鈉離子會導致對抗結石形成的能力降低;而吃太多肉會增加草酸鈣在腎臟形成結石。預防腎結石六大原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怎樣做才能對預防腎結石再發生呢?把握以下原則即可避免腎結石發生。一、多喝水: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建議,好發腎結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排2500毫升的尿液才能減少腎結石的復發,換算成每天飲水量至少要3,000西西以上;正常人一般也建議至少要喝2,000西西以上的水,避免結石形成。二、少吃鹽: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吃太鹹的食物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暨腎臟疾病研究機構建議,對於腎結石好發者,每日鹽的攝取量要少於一茶匙(約2,300毫克)的量。三、足夠鈣:吃鈣不足無法讓草酸形成草酸鈣由腸道排出,反而增加草酸吸收,在腎臟形成草酸鈣結石;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應1000-1200毫克,約250毫升牛奶4杯所提供的鈣量,由於正常飲食已有鈣的攝取,加上牛奶1~2杯即可獲得足夠的鈣。所以要提醒腎結石者好發者,不要刻意減少鈣的攝取,反而會增加結石生成。四、少吃肉:攝取太多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腎結石形成,尤其是草酸鈣、尿酸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五、減少高草酸食物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韭菜、秋葵、黃豆、杏仁、榛果、楊桃、紅茶、巧克力...等,容易腎結石的病患應少吃。六、控制糖尿病、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容易發生在有糖尿病、痛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身上,如果這些患者有因腎結石造成疼痛,經過專科醫師治療恢復後,應積極控制血糖、尿酸、體重,並遵守多喝水、少吃鹽、足夠鈣、少吃肉及高草酸食物等5大原則,就能避免腎結石的覆發。醫師叮嚀腎結石的診斷除了照X光、超音波外,24小時尿液的分析與腎結石相關的血液檢驗,也是對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的依據。建議腎結石病患尋求泌尿專科醫師的協助,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做改善,才能減少腎結石再發生,降低腎臟受傷的風險。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黑糖對身體較健康? 營養師:黑、紅、黃、白糖都不是好糖,小心攝取慎防高血糖問題
65歲的王太太自認是飲料中毒者,每天早上都需要喝1杯熱咖啡,3餐飯後再喝1杯熱茶,晚上飯後會再加碼搭配1碗自製甜湯。近期王太太在子女的安排下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除了有肥胖問題之外,更讓她意外發現有高血糖(糖尿病)問題。營養師在進行飲食營養諮詢時發現,王太太知道吃太多白砂糖對健康不好,為了美味和健康,早在幾年前便把慣用的砂糖,改用聽說對健康有好處的黑糖。提到糖的用量,王太太說:「就是因為認為黑糖比較健康,所以每次喝咖啡或茶時,都會加上滿滿一大匙的黑糖。」營養師連忙搖頭並告訴她,不管是使用白砂糖或黑糖,都應該要注意攝取量。喝下1杯700毫升全糖珍奶 含糖量就已超過1日上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市面上可見的黑糖、紅糖、黃糖或白糖皆是由蔗糖精煉出的精製糖,不管哪一種,都需注意使用量。至於為何有「黑糖對身體較健康」一說?是因為黑糖在製成過程,精煉程度最少,製成後保留最多甘蔗元素、且是含較多礦物質成分的糖類,與其它糖類相比,自然是營養成份較高,但千萬不可因為較健康就以為多吃無妨!潘富子提醒,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為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則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為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換句話說,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只要喝下1杯就已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上限。定期健檢掌握個人健康狀況 依循「我的餐盤」均衡攝食健檢後營養師建議王太太,應立即採取減重做好體重管理,並調整飲食型態,才能在未來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可降低因長期糖尿病控制不佳後續所帶來的併發症機率。體重過重(BMI≧24)和肥胖(BMI≧27)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由於肥胖的背後因素大多主要為飲食攝取控制不佳,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充斥著大量高熱量、高糖量、高脂肪的食物,而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血糖的控制。【延伸閱讀:跟著「我的餐盤」 吃出免疫力】潘富子最後提醒民眾,現代人飲食精緻,且大多數人運動量較不足,日常消耗的熱量趕不及吃下去的熱量,也就容易造成肥胖或三高等問題。也建議民眾從30歲開始就可為自己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可以在疾病發生以前確實掌控身體健康狀況,及早做好調整改善。最後提醒民眾千萬不可覺得吃某種食物對健康很好就不控制吃下去的份量,日常飲食指南則可以依照國健署的「我的餐盤」,攝取適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全穀、豆類與豆製品以及堅果種子類,可減少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1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月經來前食慾暴增?宋晏仁教你健康減重
相信不少的女性朋友都有發現到月經來前跟經期時食慾暴增,體重也直直上升,讓想減重的女性增加了不少困難。今天宋晏仁醫師與鄧雯心醫師要來教大家怎麼在月經期間健康減重。在今天的節目中會學到 1.月經週期分成哪些部分 2.搭配週期怎麼減重 3.好想爆醣如何是好。斷食究竟會不會造成亂經的現象?鄧雯心醫師指出,突然性的斷食身體一定需要時間去適應;宋晏仁醫師也說,要注意的是「斷食」而非「斷糧」。要讓不進食的時間可以將身體的胰島素降低到產生燃脂的升糖素,而非缺少熱量的供應。詳細的觀念與方法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看影片吧!原始影片:來瞧瞧影片授權:@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宋晏仁醫師 X Cofit瘦身〡飲食〡糖尿病 YT:點我看 我的專屬營養師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竹縣65歲以上第2劑莫德納免預約 已造冊陸續通知施打
新竹縣將開放7月16日前已接種第1劑、間隔滿10周以上的65至69歲長者(原住民55到59歲以上)接種第2劑莫德納疫苗,預估約有7600人,不用上中央疫苗預約平台登記,由縣府造冊,18日開始由各村里長發通知單,22、23日開始接種。縣長楊文科表示,請符合資格的65歲以上長者,安心在家等候通知書,收到後請依照日期、時間、地點準時前往接種,不須上中央預約平台登記,同時提醒如果沒有接到通知單,請在10月21日前洽轄區衛生所補開通知單,不是設籍在新竹縣的民眾,請上中央預約平台登記預約。衛生局提醒,10月1日起開始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時,務必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接種COVID-19疫苗是預防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1期疫苗明起施打 苗栗衛生局:12期將迎來最大預約施打潮
第11期疫苗將於明天15日起施打,苗栗縣衛生局請民眾依預約前往接種,以獲取保護力;此外,第12期疫苗接種將形成「最大預約施打潮」,將提供BNT疫苗第1劑及莫德納和AZ疫苗第2劑施打,衛生局將規畫分2階段接種。苗栗縣衛生局指出,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2期將提供BNT疫苗第1劑、莫德納和AZ疫苗第2劑接種,依不同廠牌疫苗預約分流相關對象及期程如下: 第一階段符合資格對象為10月13日中午12點前已意願登記民眾,且符合BNT第1劑(30歲以上民眾)、莫德納第2劑(7月16日前已接種莫德納第1劑的55歲以上民眾)、 AZ第2劑(7月30日前已接種AZ第1劑的38歲以上民眾)。第一階段預約分流時程為,BNT第1劑(10月18日上午10點至10月20日中午12點)、AZ 第2劑(10月19日上午10點至10月20日中午12點)、莫德納第2劑(10月19日下午2點至10月20日中午12點);施打時程從10月22日至27日。第二階段符合資格對象為10月13日中午12點前已意願登記民眾,且符合BNT第1劑(23歲以上民眾)、莫德納第2劑(7月16日前已接種莫德納第1劑的18歲以上民眾)、 AZ第2劑(7月30日前已接種AZ第1劑的18歲以上民眾、7月31至8月6日已接種AZ第1劑的45歲以上民眾)。第二階段預約分流時程為,BNT第1劑及莫德納第2劑(10月25日上午10時至10月27日中午12點)、AZ第2劑(10月26日上午10點至10月27日中午12點);施打時程為10月28日至11月3日(BNT第1劑10月28至31日、莫德納及AZ第2劑10月28日至11月3日)。衛生局指出,苗栗縣65至68歲長者(7月16日前施打第1劑者)莫德納第2劑接種採造冊免預約,陸續由村里長或村幹事通知接種,衛生局規畫大型鄉鎮市由醫院承做設置社區大型接種站,人口較少的鄉鎮則由當地衛生所執行疫苗施打,請長者依通知前往接種,呼籲長輩不用擔心,接到通知就去打。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恢復日常有條件 侯友宜盼年底第2劑疫苗覆蓋率達6成
新北市維持零確診,從9月以來扣除幼兒園爆發Delta變異株入侵,新北僅有4例Alpha變異株個案,且都是舊案,整體疫情穩定控制中。市長侯友宜認為,要回到正常生活,希望年底前民眾第2劑疫苗覆蓋率達6成,就能逐漸開放。侯友宜指出,現在政策是逐漸鬆綁,疫苗也陸續進來,但國外有些已經打完第2劑甚至第3劑的國家,Delta變異株依舊肆虐中,目前國內第2劑接種率也還不到2成,從現在開始希望能快速提升第2劑覆蓋率。侯友宜認為,台灣在阻絕於境外透過2次PCR以及隔離期間1次快篩採檢有發揮一定效果,未來若年底可拚到第2劑疫苗覆蓋率達6成甚至更高,民眾保持良好防疫習慣戴口罩,有自我防護能力又有疫苗2劑保護力,生活就能回到正常,提醒有接到簡訊的民眾就去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早日回到新型態安全的生活。依中央指引,目前各校防疫除用餐與喝水外,學生都要配戴口罩,教育局表示,在還沒放寬前,各校仍要遵守規範,如在拍畢業照時不能脫口罩,因拍畢業照也較沒急迫性,建議學校可調整拍攝時間,教育局也會利用適合的場合跟時間跟中央反映,看能否開放脫口罩拍照。
-
2021-10-14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乾可以長期使用人工淚液嗎? 眼科醫解答:含3成分恐致白內障
<!--@IMAGE_14284632_CENTER_0@--> 「點人工淚液真的會讓眼睛越來越乾嗎?」、「人工淚液可以天天滴作為保養嗎?」、「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指出,使用人工淚液並不會造成依賴性,如果乾眼症狀惡化時,仍要留意是否有其他沒有被治療的面向,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日常中應適度的讓眼睛休息。有效緩解乾眼症 破解三大迷思每天用眼時間拉長,相信有眼睛乾澀的困擾,希望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眼睛獲得良好的控制與症狀緩解,孫啟欽教授說明,臨床觀察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許多迷思:迷思1:「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嗎?天天滴或保養?」不能!孫啟欽教授說,保養型眼藥水內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紓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導致白內障的形成。而人工淚液可作為潤滑劑,並緩解眼睛的乾澀不適,成分單純的人工淚液可作為乾眼症患者首選,建議民眾在醫師指示下選擇使用。迷思2:「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不會!孫啟欽教授表示,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乾眼症狀加劇,可能要考慮疾病嚴重度是否發生變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迷思3:「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不行!孫啟欽教授提到,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等物質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 眼表疾病指數量表  大於13分以上應就醫 如果懷疑自己已罹患乾眼症,該怎麼做自我篩檢?孫啟欽教授建議先透過「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評估,如果過去一週(1)眼睛感覺:乾澀、畏光、發紅有血絲、痠痛、異物感、分泌物黏稠、視力模糊、視力不佳;(2)如果過去一週因為眼睛不適,造成閱讀、使用手機、電腦、夜間開車、看電視等產生影響;(3)如果過去一週眼睛在颱風、乾燥環境、冷氣房狀況感覺不舒服。總數值已經超過13分以上,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透過專業檢查與診斷進行乾眼症的診斷。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防錯針 台中診所不打BNT
新疫苗第11輪接種明天起陸續開打,台中市施打的BNT及AZ疫苗達28萬劑、彰化縣8萬劑、南投縣約4萬劑,施打量均創下新高,為避免打錯針,台中及南投採取分診分流,彰化縣因過去都已先規畫好分流作業,各醫療院所平常晚上也有夜診,假日也有設立施打站,可以因應。台中市衛生局說明,第11輪疫苗中央撥配台中市BNT疫苗16萬多劑、AZ疫苗11.7萬多劑,共有28萬多劑,從明天起,排5天施打,由於施打量極大,考量台中市合約院所一周接種量能約17萬劑,為避免打錯針,因此採取分診分流。衛生局表示,台中第11輪疫苗接種依分診分流措施,AZ疫苗開放在384家合約診所施打,BNT疫苗開放在39家合約醫院、大肚、烏日、龍井、沙鹿、霧峰、梨山等6區衛生所,以及40處快打站施打;另外,各區衛生所、合約診所受理高端疫苗預約接種,當診或當天若打BNT或AZ,就不受理預約接種高端。彰化縣第11輪BNT預約3萬9905人,排定15日到17日及20日到21日施打,AZ則有39167人預約,排定16日到21日施打。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彰化從一開始中央開放民眾登記時,預先都已規畫好分流接種作業,各醫療院所、診所平常晚上也都有夜診,假日施打站也開打。南投縣預約平台第11輪AZ第二劑共1萬8398劑,BNT第一劑共2萬391劑,為避免打錯疫苗,採分診分流分時段接種,AZ接種時間為10月15至19日,BNT接種時間10月18至21日;各接種醫院、診所、衛生所皆採同一時間接種同一疫苗方式辦理。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15日開打第11輪新冠疫苗 採分診分流分時段防錯
南投縣後天開打第11期公費新冠疫苗,疫苗預約平台預約AZ疫苗第二劑共1萬8398劑,BNT第一劑2萬391劑,為避免接種誤失發生,縣府採分診、分流、分時段接種,AZ為10月15至19日,BNT接種時間10月18至21日。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加強疫苗管理措施,要求縣內各合約醫療院所採分診、分流、分時段方式,每診次僅提供一種疫苗接種。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前,務必過健保卡,透過API系統查詢預防接種系統核對接種紀錄;接種疫苗時,醫護人員務必落實「三讀五對原則」。衛生局指出,現階段疫苗接種種類眾多,特別加強105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前,要求接種人員,未來對第12期BNT第一劑、莫德納、AZ疫苗第二劑施打,以及公費流感疫苗2階段開打後,進行疫苗接種預防管理。各院所同步啟動防錯機制,對所有疫苗接種的相關人員,進行熟稔訓練準備、稀釋及接種等各項操作程序,亦製作接種圖卡張貼於院所明顯處及注射處,提醒民眾及醫護人員當日接種疫苗的種類及診別。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老婦爆格林巴利症候群 發病前2週曾打AZ
一名老婦出現急性周邊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下肢無力而跌倒撞頭送醫,一度插管,家屬指老婦2週前接種AZ疫苗第2劑,南投醫院安排血漿置換術治療,同時通報不良反應。南投一名80多歲的陳姓老婦日前在家突然下肢無力而跌倒撞到頭,家人趕緊將老婦送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檢查診斷為罕見的格林巴利症候群,進行血漿置換術後,症狀明顯改善,拔除呼吸器,持續住院治療。陳姓老婦的家屬當時向醫師表示,老婦在身體不適前約2週有接種AZ疫苗第2劑,之後陸續聽到老婦透露雙腿無力,沒想到就因下肢不穩而跌倒。南投醫院已進行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施打疫苗與老婦的症狀是否有因果關係,由相關單位進一步釐清。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急性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不高,每年每10萬人約1.65例,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手腳感覺異常、吞嚥及呼吸困難,病程惡化快速,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癱瘓,甚至危及性命。鄭耕兆表示,病人可能是在感冒或腹瀉等感染後,引發身體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但卻攻擊病人神經,使得全身神經及肌肉功能急速下降,目前在腎臟科與神經內科醫療團隊合作下,讓患者接受血漿置換術治療。腎臟科主任莊宗芳指出,血漿置換術主要是將血漿中有害的抗體,使用透析方式濾出,接著補充新鮮血漿送進病人體內,有助患者加速肌力恢復速度。南投醫院表示,過去若需要血漿置換術只能到外縣市治療,院長洪弘昌致力提供縣民充足醫療資源,引進血漿置換機等高階設備,讓縣民安心在地接受治療;另外,COVID-19疫苗整體來說仍利大於弊,建議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配合政府防疫,保障健康。
-
2021-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曾到明曜百貨 羅一鈞:社區傳染風險低
北市明曜百貨傳有確診者足跡,今天暫停營業1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表示,此個案為7月間曾確診的復陽個案且病毒量低,研判社區感染風險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國內今天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1例從印尼入境的本國籍50多歲女性(案16423)就是曾到北市明曜百貨的確診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7月間曾在印尼確診,9月17日入境後進行集中檢疫,相關採檢均為陰性,10月12日因工作需求自費採檢確診,Ct值32、病毒量並不高。羅一鈞指出,個案曾於雙十連假期間到北市百貨公司,即便研判是復陽且社區感染風險低,但依照規定還是必須關閉相關場所並清消。明曜百貨臉書粉絲專頁今天發布暫停營業1天公告,由於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將於停業期間進行更完善清潔消毒措施,以提供更安心購物環境。羅一鈞說,這名個案日前曾接種2劑AZ疫苗,但在接種間隔期間於印尼確診COVID-19,因此不屬於突破性感染個案。至於今天另外3名境外移入病例,則全數為突破性感染病例,羅一鈞表示,其中2人均接種1劑嬌生疫苗,另1人接種2劑BNT疫苗,都在接種後14天才確診。另外,有專家建議鬆綁入境後的檢疫措施,但強調要有相關配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沒有開放邊境的預備,居家檢疫規定沒有改變,除了邊境管制措施,口罩也是台灣防疫關鍵政策,未來若要解封口罩,也是有限度、特殊情況下,才可能微幅鬆綁。
-
2021-10-14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有些人天天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呢?邊說話邊量,飯後、洗澡後、運動以及頭暈一發作,就馬上量血壓也不行嗎?很多人都會問:「血壓應該什麼時候量才是最準呢?」社區醫學科醫師吳逸帆強調,血壓應該觀察的是一個趨勢,因此,沒有所謂最準或是不準的說法,以下是常見的錯誤方法和正解 :錯誤示範1:邊說話、邊量血壓,或是在酒足飯飽或洗澡之後測量,這樣是對的嗎?正解:說話會影響量測出來的數值,所以邊說話、邊量血壓,是錯誤的示範;而以測量時間點來說,建議早上起床後,以及每晚睡覺前,以坐姿量血壓,共2次,間隔1分鐘;但是考量到方便性,畢竟天天做到的確不太容易,因此,建議盡量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才能加強測量數據的參考價值。 錯誤示範2:在喝茶、咖啡,甚至是喝含酒精的飲料,或是運動之後量血壓,這 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之前,應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且穿著寬鬆衣物,保持心境平穩5-15分鐘,而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咖啡及其他刺激性的東西,測量前也不要激烈運動。(推薦閱讀:喝茶降血壓!冷的好還是熱的好? 研究告訴你正解) 錯誤示範3:測量血壓時,手部的位置要高過心臟,很多人因此習慣將手舉高,甚至高過頭部來量血壓,這對於血壓有影響嗎?正解:有些患者量血壓時沒有注意手的高低差,一緊張就將手舉得半天高,甚至高過頭, 或是用不自然的姿勢量血壓。一般而言,只要手臂和心臟同一水平,而且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下,測得的血壓數值應該都不會差太多,都是正確血壓結果;但若手舉過高,或是在其他不舒服的姿勢下測量,就有可能會造成體內交感神經亢進,以至於測得的血壓值就有可能會偏高。(推薦閱讀:血壓忽高忽低怎麼量? 居家量血壓必知4眉角) 錯誤示範4:有些人平常沒控制血壓,等要去醫院量血壓的前幾天,才大幅度控制血壓, 希望在醫院能量出正常的數字,這樣是對的嗎?正解:這樣是不對的,不過 「白袍恐懼症」,就是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血壓就會上升,所以,臨床醫師們認為,患者自行在家測得的血壓數值,參考價值相當高。(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錯誤示範5:有些人是站著或是躺著測量血壓,這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時,心臟、上臂和血壓計應該在同一水平面,因為姿勢不同,會影響測量出來的血壓值。通常健康人躺著量血壓,得到的數據較高,坐姿次之,站著量血壓數據最低,因此,一般還是建議坐著量血壓,而且測量血壓時,應同時測量左、右兩邊,因主動脈分出左右條動脈後構造不同,大多數人右臂血壓高於左臂,相差約5-10mmHg。 錯誤示範6:量血壓的時候,怕壓脈帶太緊不舒服,而把壓脈帶綁得鬆鬆的,這樣是對的嗎?正解: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以塞進一根手指寬度為宜。一般來說,壓脈帶正常規格約13公分,若壓脈帶大小與手臂粗細不配合,就有可能產生誤差,有可能需要酌情增減紀錄。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血壓低別高興太早!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醫揭「關鍵因素」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自購AZ疫苗第11批共136萬劑運抵桃園機場
我國自購AZ疫苗第11批約136萬劑,13日下午由中華航空公司CI-834班機運抵桃園機場,地勤人員將疫苗由飛機腹艙卸載後,海關機邊驗放完成通關程序,隨即運送至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並提供接種。這批AZ疫苗由華航CI-834航班從曼谷機場啟運,以客機腹艙載貨的方式運送,13日下午3時49分降落桃園機場,停靠A9停機坪。地勤人員遵照防疫作業程序,打開貨艙艙門前先噴灑消毒液,然後展開卸載作業,136萬劑疫苗分裝3個溫控空運盤櫃,分別是前艙2盤,後艙1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13日到貨136萬劑AZ疫苗,是去年10月30日與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簽署1000萬劑COVID-19疫苗供應合約後,第11批到貨的疫苗,效期至明年1月31日。據了解,第11批AZ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容量為10人份注射劑量,運送過程需存放在攝氏2度至8度的低溫溫控空運盤櫃中。我國自購的AZ疫苗到貨次序分別為,3月3日11.7萬劑、7月7日62.6萬劑、7月15日56萬劑、7月27日58.2萬劑、8月12日52.4萬劑、8月27日26.5萬劑、8月31日59.5萬劑、9月10日45.8萬劑、9月17日64萬劑,9月30日65.6萬疫苗,及13日到貨的136萬劑。總共到貨量約638萬劑。
-
2021-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 澎湖14日起暫停入境快篩
國內疫情趨緩,澎湖縣長賴峰偉今天宣布,14日起暫停機場、港埠及漁船入境快篩;未來若疫情升溫,將適時重啟入境快篩措施。至於醫護量能將全力投入第2劑疫苗施打。澎湖縣政府表示,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逐漸緩和,自9月30日起迄今有13天無增加本土案例,目前澎湖疫苗接種第1劑涵蓋率已達成常住人口91%、第2劑涵蓋率41%。賴峰偉決定明天起澎湖暫停海空運旅客、漁船入境快篩。在暫停入境快篩後,澎湖醫護量能及行政人力將投入第2劑疫苗施打,提升疫苗2劑涵蓋率,以及流感疫苗接種作業。澎湖縣政府表示,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及部立澎湖醫院仍提供採檢服務,另於二、三級離島的七美、望安、將軍、鳥嶼、吉貝衛生所設置社區採檢點,提供民眾快速篩檢服務,如經評估有風險民眾可前往篩檢。依澎湖縣政府衛生局數據,澎湖機場及港口快篩站自9月10日重新啟動,截至10月12日止,機場、港埠篩檢站共篩檢1萬1653人次,其中機場入境旅客7121人次、港埠入境旅客4532人次;快篩陽性計5人次,後經核酸檢驗(PCR)複驗結果均為陰性。另外,漁船至台灣交易漁獲返澎後,船上人員一律接受篩檢,截至12日止累積篩檢人數107人,全數檢測皆為陰性。
-
2021-10-14 養生.人生智慧
存款多寡跟努力程度真的成正比嗎?專家教你如何離財務自由越來越近
「連睡覺也在賺錢」是學習投資的重要目標 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同時,大規模的失業潮與經濟崩跌也日日夜夜地折磨著人們,導致許多人因為疫情必須被迫放無薪假。也就是說,在存款不夠支撐生活的情況下,人們必須想辦法讓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不過,有個議題值得大家思考,那就是存款多寡跟努力程度真的成正比嗎?很明顯,答案是否。不知道大家在打工或工作有沒有遇過很無能的主管或老闆,明明就整天出一張嘴,卻賺著比我們多的錢。我想這就是學校最大的盲點,學校老師總是告訴大家:「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然後找一個好工作。」 不過,現實世界可不是這麼運作的,在辦公室加班加到半夜的那個人,往往都不是最有錢的那個人。 如何離財務自由越來越接近?那麼,我們到底少了什麼,或著說,究竟要擁有什麼,才可以離財務自由越來越接近?答案就是「被動收入」。 如果說學習投資要有目標,那就是「連睡覺也在賺錢」,因為富人往往可以在理財方面取得成功,就是因為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如果我們遇上沒有工作的狀況,還可以有收入進來。因此,我們都需要它。被動收入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關注。其中,投資股票、債券、收房租等等,都是被動收入的一種。 雖然一開始要懂得設定投資標的什麼的,不過他們並不會因為停止工作或失業就停止賺錢,不論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麼,這些資產都會持續性地為我們帶來收入。換個更實際的情境,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老了,需要退休,也可以繼續依靠被動收入來賺錢,或是在被動收入是主動收入的兩倍或以上時,也可以直接離職、不再工作,因為這樣就已經達成財務自由的條件了,可以在很年輕就退休,直接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這聽起來難道不吸引人嗎? 你會選擇先賺錢?還是先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東方社會中,大家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好好讀書,接著到一流的大學就讀,這無非就是希望小孩可以在未來進入好的公司工作,並取得一份看起來還算不錯的工作,然後拿到足夠的薪水養活自己。但問題是,這樣真的對小孩最好嗎?之前我在一場演講中聽到一組有趣的研究,在研究中的大學追蹤了1,500位商學院的學生,並且給他們2個選項: 選項1.「先賺錢,再做自己喜歡的事。」 選項2.「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賺錢不是難事。」 結果選了第1個選項的占了83%,第二個則是17%。 過了20年後,這些商學院的學生出現了101位富翁,不過狀況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樣,因為在這101位的學生當中,總共有100位在當年選了第2個選項,而選擇第1個選項的中學生當中,只有少少的一位成功成為了富翁。 就結果來說,成功變成有錢人的同學其實沒有把專注力放在「賺錢」身上,而是往自己有興趣,並且真正熱愛的長處去發展。看看富比士上的世界級富豪就可以了解,他們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巴菲特除外,因為他的興趣就是享受賺錢的過程),而是將自己的專長推到世界巔峰,至於賺錢呢,真的就只是隨之而來而已。 其實,我一開始會研究投資也是覺得很有趣,因為這個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工作就可以拿錢的好康。在股海的舞台出道後,我真的很享受靠股票賺錢的快感,遇到虧錢時我也常常會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也因此我這一路上總是不斷地精進自己的知識與技術。 甚至,到了這一、兩年,我發現我已經有一定的知識量可以去跟別人分享股票的大小事,結果也喜歡上幫助別人的感覺。 畢竟這世界上有太多人因為金錢而受苦,所以我希望可以盡可能地跟身邊的人分享投資的美好。因此,寫這本書也是希望可以幫助到想投資卻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們!※本文摘新自然主義《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致富思維X實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