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15
共找到
5169
筆 文章
-
-
2021-11-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錯打疫苗屏縣衛生局罰15萬 東港安泰:虛心接受確實改善
屏東縣東港鎮安泰醫院11月3日施打疫苗,將原本應施打莫德納第二劑民眾,打成AZ疫苗。屏東縣府衛生局表示,院方違反醫療法第57條,裁處安泰醫院15萬元。東港安泰醫院榮譽院長蘇清泉說,虛心接受、確實改善。事發後,衛生局要求院方三天內提出行政報告,衛生局今收到報告後,分析原因,藥局對疫苗的儲存及管理未落實,冰箱內同時存放多種新冠疫苗,未分層存放,導致誤取疫苗;新冠疫苗種類多、複雜度高,該院未訂定新冠疫苗管理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抽取疫苗時未落實三讀五對,導致發生錯誤。針對東港安泰醫院誤打疫苗,屏東縣衛生局依違反醫療法第57條第1項及行政罰法規定,按同法第103條規定處罰鍰15萬元。衛生局也要求醫院要針對檢討缺失盡速完成改善,將擇期會同疾管署進行複查,複查合格後才能恢復醫院的疫苗合約。蘇清泉表示,對於衛生局的裁罰虛心接受、確實改善。他說,東港安泰醫院是重度責任醫院,臨床工作量大,第一線人員很辛苦、很疲憊,他不會苛責第一線醫護人員,院內會對院長、副院長做行政處分。對於疫苗存放管理改善,蘇清泉說,院內五種疫苗都有,每個存放條件、施打稀釋方式都不同,為落實疫苗品項管理,會購買五個冰箱,一個冰箱放置一種類疫苗,並由專人管理。蘇清泉說,醫院持續關懷當天匡列100人,並每人發放慰問金5千元,昨關懷77人,今天持續親訪,醫院做錯事了,跟大家致歉。屏縣衛生局長施丞貴說,當日被匡列的100人已全數連繫,至今天11月5日,有13人有頭暈、全身痠痛等症狀,皆到安泰醫院就醫,其中1人住院觀察,後續將針對被匡列民眾持續21天健康關懷。
-
2021-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國Delta疫情升溫 指揮中心:14天檢疫足以因應
中國Delta變異株引起的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指揮中心今天表示,目前全球主要流行Delta變異株,將會持續關注中國疫情擴散狀況,而現行14天的檢疫措施應足以因應。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肆虐全球,中國大陸此波本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約自10月上旬始於西北,並擴散至首都北京市。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詢問,中國大陸疫情是否影響邊境檢疫措施或提高規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針對各國入境都採14天檢疫,至於春節期間「10+4」措施,基本上仍是14天檢疫,但若採「10+4」,須於第9或10天加做PCR採檢,以確保民眾安全。莊人祥提到,Delta變異株已是全球流行病毒株,目前評估中國大陸疫情仍在擴散中,指揮中心將持續關注。至於目前入境檢疫措施,對於中國大陸疫情應足以因應。媒體也提問,仍有民眾反映即便春節期間檢疫措施放寬至「10+4」,仍有民眾訂不到防疫旅館。莊人祥回應,交通部觀光局已協調地方政府積極加速飯店業者投入防疫旅館量能,另因應14天檢疫轉為「10+4」,盼地方政府協助加速處理民眾更改防疫旅館訂房,也鼓勵民眾分批返台,交通部民航局與航空公司會協助改票。此外,先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及,基本上同意讓在台居留的外籍人士其配偶跟小孩入境,但目前遲未全面開放。對此,莊人祥說,目前仍處邊境嚴管時期,且截至明年春節之前,因民眾返台需求,故全面開放仍有可能有困難;但基於人道考量,只要提出指揮中心會盡量予以協助入境。此外針對移工入境議題,莊人祥說,已規劃1700間房供移工入境檢疫使用,目前可初步引進,但12月14日至明年2月14日為春節返鄉,移工引進人數會縮減,因應國人入境使用。莊人祥說,2月15日之後有較多檢疫量能可配合釋出,不只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與移工宿舍旅館,只要合乎規定都可做為防疫旅宿。媒體也再度提問,疫苗涵蓋率達多少可邊境解封,莊人祥說,目標是年底前達到2劑疫苗涵蓋率達6成以上,但達標後僅是可開始思考解封議題,如讓商務旅客入境減少檢疫措施。莊人祥以新加坡為例,2劑疫苗涵蓋率達8成以上,但每天仍新增3000至5000例確診個案。他說,未來即便2劑疫苗涵蓋率達8成,除了討論解封外,仍要有配套,如口罩、社交距離等措施,可能都要持續。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移工來台規畫1700間房可用 春節期間將縮減引進人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移工入境方案最快於11月底入境。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有1700房間保留給移工,自11月至12月15日屬第一階段引進,但到12月14日至2月14日屬春節返鄉,則可能縮減移工引進數量。對於已核定勞動部提出的移工入境方案現已展開,但考量春節期間返台國人眾多,將分階段縮減。莊人祥說,在春節期間,集中檢疫所有3500間供國人入境使用,但是2月15日後,就會有比較多量能配合釋出,包含防疫旅館和公司移工宿舍等,只要符合防疫規定都可供移工使用。對於現階段疫苗施打率提升,民眾關心邊境何時解封。莊人祥指出,目前希望年底前達到二劑疫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才可能考慮,也不排除考慮到八成,甚至還要有進一步的配套措施等。他說明,「但所謂解封是要讓商務可進來,減少檢疫措施,目前為止可看到新加坡幾乎兩劑疫苗覆蓋率已達八成了,也都還是有每天至少三到五千例病例新增。」對此,除了解封也需要配套措施,例如還是要隨時戴口罩,外出室內都能夠帶好,保持社交距離都需要持續的措施。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10例疫苗接種後死亡 AZ有6例最多
我國昨天接種 25萬9787 劑,其中AZ接種15萬8696劑、莫德納接種5萬4899劑、BNT接種4萬4152劑、高端接種2040劑。接種人口涵蓋率74.20%,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110.02劑。昨天也新增128件不良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10例為死亡事件,以AZ疫苗6例最多。昨新增128間不良事件,51件為非嚴重事件,10件死亡事件。莊人祥表示,新增的10例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其中6例為接種AZ疫苗,為3女3男,年齡介於52歲至92歲,接種疫苗後6日至53日發生;新增三例男性接種莫德納後死亡,年齡介於68歲至90歲,接種疫苗後28日至37日發生;另有一名47歲男性接種BNT疫苗接種後8天死亡。另傳出有民眾接種完AZ疫苗出現呼吸不順,卻被醫院急診退掛,外界質疑是否因為接種疫苗而不能收急診。莊人祥表示,不管有沒有接種疫苗,急診醫師都有留院觀察的一些SOP,和疫苗接種沒有太大關係,是醫院醫師對於醫療適應症的考量。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3輪預約僅5成!AZ第1劑再加開 今下午4時預約接種
國內第13輪疫苗預約於今天中午12時截止,AZ疫苗再加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Z疫苗及BNT疫苗預約率約5成,針對AZ第一劑施打對象加開,符合資格的18歲至49歲民眾,預計27.6萬人可自今天下午4時至明天中午12時,上網預約接種。對於第13輪開放AZ疫苗及BNT疫苗的第一、二劑預約接種。符合BNT第一劑接種資格者約58.1萬,第二劑85.8萬;AZ疫苗第一劑15.9萬,第二劑82.8萬人,預期將提供143.9萬人接種。莊人祥表示,目前預約情形AZ疫苗會加開第一劑對象,符合資格者是10/26前登記意願的18-49歲族群,可於11月4日今日下午4點到11月5日中午12點截止,施打是11月6日到11月12日,預約簡訊也會陸續發送。國內自10月起開始大規模接種,目前疫苗涵蓋率達73.77%、劑次人口比107.47%。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下午再到貨14.2萬劑 效期至明年2月28日
國內昨天接種25.9萬劑疫苗,疫苗涵蓋率達74.20%、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110.02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下午預計會再有14.2萬劑AZ疫苗抵台,效期至明年2月28日。莊人祥表示,AZ疫苗已到貨653萬劑,分別為3月3日11.7萬劑、7月7日62.6萬劑、7月15日56萬劑、7月27日58.2萬劑、8月12日52.4萬劑、8月27日26.5萬劑、8月31日59.5萬劑、9月10日45.8萬劑、9月17日64萬劑、9月30日65.6萬劑、10月13日136萬劑,加上本次的14.2萬疫苗。本次提供的疫苗係為多劑型包裝(每瓶10人份),需存放於攝氏2至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每人需施打2劑。
-
2021-11-04 新聞.活動快訊
【得獎公布】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調查!填問卷抽百項好禮
【得獎公布】感謝以下得獎者,今日(12/3)均已發出簡訊通知,除「纖窈凍精萃」得獎者需回覆收件地址,CITYCAFE得獎者請直接點選收到的簡訊內連結前往便利商店領取。感謝您的參與!CITYCAFE虛擬提貨卡:(預計抽出100名,實際抽出100名)陳*慧楊*斌白*芳唐*成文*斌 吳*儒陳*靜曾*銀管*善賴*椿林*龍彭*如吳*豐陳*蓉 江*芳謝*祥顏*茹 鄭*光 林*恩晁*玲劉*伶幸*華邱*瑋林*益 趙*芬鍾*恩 吳*真鄭*文林*王*芳洪*珊李*J*謝*妮 駱*瑞莊*馨C*任*蓉張*芬林*明張*青林*清H*蘇*蓁T*邱*玉周*康楊*娟 饒*慧李*展劉*璇蔡*昇游*華 康*榮林*吟唐*洪*山林*龍潘*伊黃*程呂*豪林*姐簡*玲曾*梓葉*初 張*中林*雯袁*羣戴*錦林*生陳*清黃*定劉*翎胡*智林*惠王*潮賴*慧王*娥徐*正滾*瑋林*行何*真趙*勳 官*仿鄭*靖陳* 張*傑陳*生 姚*伶葉*樂施*瑋蔡*惠任*家文*澍 唐*華李*均游*德屈*豐王*文黃*淑纖窈凍精萃:(預計抽出6名,實際抽出6名)柯*汝謝*珠 江*米林*申 翁*雀陳*立 新冠疫情輾壓全球,五月台灣爆發社區感染更讓國人真實感受疫情的威力。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帶來全方位衝擊,包括工作與生活的改變,甚至影響退休規畫,請分享疫情對您的影響。即日起至2021年11月30日(二)完成問卷即可參加抽獎,總金額超過1萬元!1. 本活動將隨機抽出100名市價45元電子咖啡禮券及6名市價1280元的纖窈凍精萃果凍。2. 12月1日(三)活動結束即隨機抽出得獎名單,主辦單位於12月15日(一)以簡訊發送電子禮券序號予所有得獎者。贈品電子咖啡禮券 抽100杯CITY CAFE虛擬提貨卡:中杯拿鐵或大杯美式1杯(冰熱不限)纖窈凍精萃 抽6盒「PrimePlus健康設計家」的新型態複方保健食品,內含多種植萃元素、益菌生及膳食纖維,助於加強代謝,減少負擔,讓你獲得輕盈健康,同時維持消化道機能。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第二劑沒感覺?莫德納、BNT第二劑反應大?重點解析疫苗第二劑副作用
在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5月中旬逐漸擴大後,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由觀望逐漸轉趨極,至今台灣疫情也逐步控制,已經有不少人陸續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但接種後症狀依每人體質也有所不同,網路流傳「打AZ是先苦後甘」、「mRNA疫苗先甘後苦」,是真的嗎?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 非疫苗注射禁忌症根據臺大醫院「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指出,疫苗注射後常見皮膚表現,大部分在數天後才產生的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並非下一劑疫苗注射的禁忌症,但若有任何疑慮還是建議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而大部分對mRNA疫苗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會在注射後30分鐘內出現。若在數天(median onset=day 8)之後才產生hive,則較favor是正常的免疫/發炎反應;不到一半的人會在注射第二劑疫苗時產生一樣的皮膚表現,但會較輕微也會較快發生,產生delayed local reaction的病人不應使用抗生素,也應該繼續接受第二劑疫苗的施打。(推薦閱讀:接種疫苗後如何分辨是過敏or副作用? 從「7點」可辨別:發生時間也有差)接種新冠疫苗 事前不建議預防性用藥出現較明顯不良反應的時間點:AZ第一劑、Moderna & BNT第二劑。但在注射疫苗前不建議預防性使用普拿疼Acetaminophen或NSAID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AZ第二劑接種 不良反應低於第一劑而據Taiwan V-Watch 08/04資料更新,AZ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58%,18-49歲約7成、50-64歲約4成、65歲以上約23.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約有26.9%(18-49歲約32.7%、50-64歲約13.8%、65歲以上約4.6%,並且不超過2天;約有12%第二天會於注射部位產生腫塊。AZ第二劑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第一劑,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45%,18-49歲約5成、50-64歲約27%、65歲以上12.3%)、疲倦(25%);發燒約佔2.9%。(推薦閱讀:AZ疫苗副作用最嚴重?新冠疫苗到底怎麼選? 優缺點1次分析)Moderna第二劑接種 3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Moderna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81%、50-64歲約62%、65歲以上39%)、疲倦(35%)、肌肉痛(28%)、頭痛(18%)與關節痛(5%);發燒(3.1%)通常不超過2天,其他有注射側腋下腫脹或壓痛(<5%)。Moderna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為注射部位疼痛(18-49歲約90%、50-64歲約78%、65歲以上58%)、發燒約有38.1%(18-49歲約40%、50-64歲約28.4%、65歲以上17.2%),18-64歲接種後疲倦(>57%)、注射部位腫脹(>52%)、肌肉痛(>43%)、頭痛(>37%)、發冷(>22%)。這些症狀通常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應於數天內消失。(推薦閱讀: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BNT疫苗嚴重不良反應 七成都是男性BNT疫苗在年輕人大量施打需注意暈針副作用,美國CDC VAERS系統890萬12-17歲青少年注射BNT疫苗後通報9246個不良反應報告,大概每千次注射有一次通報。其中90.7%是不嚴重的,9.3%是嚴重的,最常見的是頭暈 (20.1%), 昏厥(syncope,13.3%), 頭痛 (11.1%),失去意識 (7.5%),盜汗 (7.4%)。(推薦閱讀:打疫苗引發心肌炎有哪些症狀?會留後遺症嗎? 專家點名「3大危險徵兆」快就醫)此外,嚴重的不良反應則七成都是男性,年齡中位數是15歲。其中最常見的是胸痛(56.4%),心肌炎(40.3%)。心肌炎通報397例,佔整個通報比例4.3%。延伸閱讀: ·混打AZ、BNT副作用風險增?保護力有影響嗎? 研究曝最新發現 ·接種COVID-19疫苗後發燒怎辦?多久會有保護力? 專家警告「這些情況」快就醫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糖尿病三高長者「腳麻」別輕忽 延遲就醫恐截肢
老人家容易腳酸、腳麻,大多人以為是正常退化常忽視。醫師提醒,民眾行走後腿部肌肉發生缺血、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可能是「間歇性跛行」,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容易誤認是退化性疾病,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嚴重恐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在台盛行率約15.6至32%,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50至60歲的民眾。他表示,多數慢性病民眾會注意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下肢可能出現周邊動脈阻塞。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有四、五成的病人無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認為走路腳麻了,休息一下就恢復,若從間歇性跛行演變到缺血病變時,末梢組織可能已壞死,像是剪指甲時傷口持續好不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為四級,顏旭霆表示,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顏旭霆說,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患者男性佔多數,長期抽菸、交際應酬等,不僅是動脈粥狀硬化惡化指標,也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建議民眾應早期篩檢,發現罹病應儘早治療,減少併發症及恢復生活品質。顏旭霆表示,治療周邊動脈阻塞手術目前以外科繞道手術為主,屬於健保給付,傷口較大且須耗費較長時間復原;另有周邊氣球導管手術,透過局部麻醉,從鼠蹊部或手腕等處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撐開血管增加血流量的方式,或可放入支架或搭配斑塊旋切術刮除斑塊,傷口較小對病人利大於弊,不過手術效果也有限,且為自費手術單價偏高。一名60多歲男性患者居住金門,腳痛多年不良於行,疫情期間症狀加劇,躺著或坐著都疼痛,因擔心疫情不敢就醫,忍痛三個月後,兒子驚訝發現父親腳步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醫院協助轉往北榮診治,經過手術後幸運保住雙腿。陳沂名表示,若6小時黃金時間內若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若發現腿腳麻痛的症狀就應該警覺,拖到動脈完全阻塞才到醫院尋求協助,往往錯過黃金搶救期。平時亦摸「腳脈搏」自我檢查,若血管疏通則正常,若摸不到或無脈搏,應該就醫檢查。顏旭霆表示,會先評估民眾症狀嚴重程度,給予不同醫療建議,若只是間歇性跛行,可以先用運動或藥物改善,或持續疼痛或傷口不會好,要趕快打通血管,否則可能進展到截肢。更提醒民眾應調整飲食及作息,避免術後仍有機會復發。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3期北市釋28萬醫療量能迎戰 2疫苗醫院診所分流施打
第13期公費疫苗接種今開放預約,為考量民眾接種需求,台北市政府規畫除醫院、診所及花博接種站提供疫苗施打服務,也新增6處中型接種站,讓民眾就近接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每間醫院及診所都會提供2種疫苗,根據時程分流接種。第13期提供AZ及BNT疫苗,今明2天開放預約,11月5日起開始施打至12日止,接種時間總計8天,蔡炳坤說明,此次北市總計有30家醫院、246家診所、12家聯醫院外門診提供接種服務,後續還會逐漸擴充。根據中央評估的施打需求,AZ預約接種數為12萬2902人,北市開出13萬4166個醫療量能;BNT預約接種數為15萬1548人,北市開出15萬4040個醫療量能,總計27萬4450人預約接種,北市開出28萬8206個醫療量能。蔡炳坤表示,晚上也將與中央聯繫,了解預約的狀況,希望刊出的醫療量能可滿足民眾,若還有預約的需求,也會再向中央反應適度開放名額。考量第12期民眾反應花博接種站距離太遠,北市第13期公費疫苗規畫6處設置中型接種站,信義區台北市政府1樓中庭,周一至周三由北醫協助接種,每日可施打420人,周四、周五由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負責,每日可打600人。士林區義信里備用禮堂,周一及周三由愛林診所負責,周三由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負責,每日可施打600人;萬華區富福區民活動中心,周一至周五均有接種門診,由北市聯醫和平院區負責,每日可打800人。文山區萬福區民活動中心,11月5、8、9、10日共4天開放接種,由景美醫院負責,每日可打800人;北投區奇岩區民活動中心,周一至周五均有門診,由三總北投分院協助,每日可打450人;大同區慈濟靜思堂,周一至周五均有門診,由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負責,每日可打500人。蔡炳坤表示,第13期維持第12期分流接種方式,同一接種站只打一種疫苗比較不混亂,第13期規畫交錯分流接種,11月5日至9日期間,診所先打BNT、醫院(包含花博接種站)及中型接種站打AZ;11月10日至12日,診所換打AZ,醫院(包含花博接種站)及中型接種站打BNT。蔡說,對市民來說,8天的接種時間,不管打哪種疫苗,都有地方可就近預約接種;針對北市府一樓大廳接種站準備部分,目前已開始建置接種設備,明下午就會完成相關作業,後天早上9時準時替民眾進行接種;因新增中型接種站,花博接種站將降載取消夜間門診。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青少年打第2劑BNT心肌炎增10倍 指揮中心將評估
青少年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狀況受關注,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指揮中心表示,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將由專家評估。國內持續提供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備受矚目。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天在臉書發文提出疑慮,她指出,台灣青少年施打首劑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如今第2劑接種時程將屆,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青少年打BNT疫苗的利弊分析。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問此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目前國內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都僅接種1劑BNT疫苗,尚無第2劑接種資料。他以美國資料為例,統計每百萬接種人次中,12歲至15歲男性接種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率為39.9,第1劑則為4.2;16歲至17歲男性方面,第2劑發生率是69.1,第1劑是5.7,增10倍心肌炎發生機率應指16歲到17歲男性部分。莊人祥另指出,評估先前本土疫情爆發時青少年染疫狀況,當時沒有任何青少年變重症,指揮中心會將相關資料與數據都會提供給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來評估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BNT疫苗。台大公衛校友群成員任小萱今天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指出,美國研究顯示,年齡越小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風險越高,施打第2劑後的發生率明顯上升。任小萱說,由於許多研究發現青少年施打第2劑疫苗後,發生心肌炎風險增加,部分國家也調整施打疫苗策略,如香港建議12至17歲改打1劑BNT、英國12至18歲僅施打1劑BNT等。
-
2021-11-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檢疫鬆綁「10+4」效果有限 旅宿業者盼同住條件再放寬
中央宣布非高風險國家返台檢疫鬆綁改「10+4」,造成防疫旅館訂房大亂,新竹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鄭建宏觀察,已訂房者大多會繼續在旅館住滿15天,不太可能提前退房,效果有限。他認為,政府應放寬檢疫同住條件,除了家人可同住外,讓在海外時就同住者、如學生也能一起檢疫,就可釋出更多房間。鄭建宏在新竹市經營的飯店旅館配合轉作防疫旅館,他說,因明年春節返鄉人數眾多,自家防疫旅館房間早就訂滿,不少人晚來只能排候補,政府宣布調整檢疫政策為「10+4」之後,旅館電話昨天被打爆,但他認為政策本就難以面面俱到,能夠體諒,但仍希望政府宣布前能跟業者先溝通討論。鄭提到,縮短成10天在防疫旅館檢疫後,多出來的4天也不可能再卡客人進來,確實會有點尷尬,加上放寬家人可同住一間房檢疫,員工目前還在清點房間數量,畢竟有些客人還是決定維持一人一間,不一定會因應政策放寬,而真的決定改住同一間房。政府規定返台民眾10天在防疫旅館檢疫後,可提前返家再檢疫4天,但返家檢疫有一定資格限制,必須1人1戶或單獨1人1室且家人打完2劑疫苗後滿14天等,鄭建宏認為,這樣的條件要符合有一定難度,檢疫者也會評估自己的住家條件,也怕返家後有染疫風險,反而會繼續選擇在旅館住滿15天。雖然政府確定開放夫妻等家人可在防疫旅館同住一間房,但他認為,同住條件可再度放寬,例如開放原本在國外就同住的學生也能回台一起檢疫,前提是要提出海外同住證明,在台灣的家人也要掛保證,他相信能夠再釋出更多防疫旅館房間,兩人同住也能夠享有房價減免。新竹市議員廖子齊也接獲民眾陳情,她說,新竹市已經訂不到1月的防疫旅館了,急需中央制定兼顧防疫和住宿量能的規定,但縣市政府也有責任更積極地協助擴充防疫旅館的量能,建議應參考台中市民政局之前為協助返國市民安排居家檢疫推出的線上登記表單,讓訂不到旅館的返國市民能夠登記,使需求確實浮現,讓國人好返家過年。
-
2021-11-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檢疫「10+4」防疫旅館大亂 業者:三分之一旅客改變無助生意
政府檢疫鬆綁改「10+4」,打亂許多春節回國旅客計畫,防疫旅館電話被打爆,桃園市許多防疫旅館近日紛紛接到旅客訂房改變通知,忙得一團亂,多家防疫旅館業者今天下午表示,因為調整「10+4」的旅客有條信限制,不是人人可改訂,大約三分之一旅客調降訂房為10天,主要是回國旅客集中在明年1月10日至15日,造成業者很大困擾。因為檢疫鬆綁改「10+4」,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近日接到不少防疫旅館業者反映,鬆綁防疫天數新規定讓大家一團亂,「空出4天空房」,讓政府提高防疫周轉率效果打折。市府觀旅局表示,桃園市有27家防疫旅館約3000間房間,許多在明年春節之前已訂滿,許多旅客都是透過訂房網,改訂天數減為10天,造成業者作業忙亂,不過「10+4」必須1人1戶、或單獨1人1室、且家人打完2劑疫苗等條件高,也不是春節回國旅客人人適用,只是訂房改變帶來業者作業很大困擾。桃園多家防疫旅館業者表示,「10+4」有條件限制,固然不是人人可改訂,因為改機票日期很麻煩,大約三分之一旅客調整訂房天數,許多旅客怕影響親友,維持回國「14天都住防疫旅館」,問題是旅客回國時間集中在明年1月10日至15日,旅客縮短訂房4天,空出4 天無助房間周轉率,除非是旅客回國提早為12月中旬到明年1月10日前才有幫助。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二劑心肌炎為一劑10倍? 指揮中心:由專家評估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上電視節目,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青少年男性注射第二劑發生心肌炎的比率,是第一劑的十多倍,她強調並非要大家別打第二劑,而是希望延後注射時間。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以國內青少年感染數來看,男女約為百萬分之292、百萬分之282,會將數據交由專家委員評估,並擬定施打政策。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於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中,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顯示美國青少年男性施打BNT疫苗時,第二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比起第一劑高出很多,12到15歲第一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是百萬分之12,第二劑卻竄升到百萬分之162,16到17歲第一劑是百萬分之8,但第二劑是百萬分之94,都竄升十多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台灣目前施打BNT第二劑,只有18歲以上有數據,然而12至17歲還沒有第二劑數據,只有第一劑。參考其他國家資料來看,美國12至15歲青少年男性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是百萬分之4.2,第二劑是百萬分之39.9。美國16至17歲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為百萬分之5.7,第二劑為百萬分之69.1。針對何美鄉所述,莊人祥表示,所謂的十倍應是指後者。至於是否要施打疫苗,以國內本土疫情期間12至17歲感染個案數來看,男性約百萬分之292、女性為百萬分之282,數據會提供給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委員評估,加上其他國家研究,來擬定青少年施打政策。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男打第1劑莫德納沒事 第2劑打完隔日卻昏倒身亡
第12期疫苗接種將於今日全數施打完畢,針對12期接種不良反應,新北市衛生局今日表示,共有22人有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名65歲男性死亡,該案本身患心臟病,7月15日接種莫德納第一劑無特別症狀,10月22日接種莫德納第二劑,隔日出現手臂疼痛與腫脹,晚間昏倒緊急送醫後搶救不治。第12期疫苗不僅接種廠牌多,連劑次都有所不同,還分成兩階段供不同資格的民眾預約,堪稱史上最複雜的疫苗接種。新北衛生局今日公布疫苗接種概況,截止至11月1日,新北市第一劑涵蓋率為77.19%,第二劑涵蓋率為34.35%;累計接種人次分別為310萬5735人、138萬2131人。至於12期接種不良反應,新北衛生局表示,共有22件不良反應通報,其中死亡1件,分別有接種AZ疫苗3件、莫德納4件、BNT 14件及高端1件;主要不良反應症狀為頭暈、胸悶及呼吸喘等身體不適症狀,年齡介於22-77歲區間。針對死亡個案,新北衛生局指出,個案為65歲男性,身患心臟病疾病,7月15日接種莫德納第一劑無特別症狀,10月22日接種莫德納第2劑,10月23日出現手臂疼痛與腫脹,晚間昏倒,緊急送醫搶救不治死亡。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美國青少年數據:二劑BNT這年紀心肌炎風險達百萬分之70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已滿4周,但各國陸續建議青少年只要打一劑,多位國內專家也提出示警。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今指出,美國FDA疫苗諮詢委員會10月26日最新會議資料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七日內發生心肌炎的風險,明顯高於成年人。第二劑心肌炎發生率更明顯上升,12至15歲發生率高達百萬分之40,而16至17歲發生率更高達百萬分之70。指揮中心昨公布我國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有19例,介於12至21歲,其中12至17歲心肌炎通報率,男生是百萬分之22.5、女生是百萬分之5.5,現僅一人住院中。面對有國內專家稱台灣青少年數據比美國高一倍,指揮中心昨解釋說,台灣是因為計算條件較美國寬鬆,所以數值才會高於美國,不過目前美國最新數據仍高於台灣。任小萱表示,美國FDA疫苗諮詢委員會10月26日近一步分析877名29歲以下接種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雖然有94%曾住院接受治療,但其中95%都已康復出院。美國18歲以下青少年僅開放施打BNT疫苗,施打兩劑後12至15歲心肌炎發生率達百萬分之40,而16至17歲發生率更達百萬分之70。美國FDA也比較不同年齡層接種BNT或莫德納疫苗的心肌炎風險,結果發現,對於18至24歲民眾,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發生心肌炎的風險略高於輝瑞疫苗。如果未接種疫苗的心肌炎機率相比,無論接種BNT或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在50歲以下的心肌炎都高於背景值。任小萱指出,由於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青少年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心肌炎風險大增,許多國家都修改了青少年接種策略,但修正方式不盡相同。北歐國家10月7日起禁止青少年打莫德納,香港建議12至17歲只打一劑BNT疫苗,英國12至15歲青少年也只打一劑BNT,挪威及丹麥18歲以下改打BNT疫苗,瑞典和芬蘭30歲以下改打BNT疫苗,加拿大18至24歲第二劑一率打BNT。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3輪預約成功卻跳通知另個時間 民眾困惑:哪個才對?
第13輪今天上午10時開放預約BNT疫苗,下午2時則開始預約AZ疫苗。符合BNT第一劑接種資格者約58.1萬,第二劑85.8萬;AZ疫苗第一劑15.9萬,第二劑82.8萬人,預期將提供143.9萬人接種。不過有民眾預約時發現,預約頁面跳出另一個時間點,讓她困惑「到底哪個才對?」22歲的蕭姓女大生受訪表示,先前在9月29日施打第一劑BNT,看到指揮中心公布符合資格預約第二劑,今天上午10時準時上線預約,然而系統頻頻塞車,等了10多分鐘才有辦法預約成功,不料原想預約的時段已額滿,只好再重新調整,6分鐘內改了4次才成功預約。蕭同學說,沒想到預約成功後,下方又跳出紅字提醒,寫到「您已接種過BN疫苗,最早可接種第2劑日期:110年12月8日」,讓她很困惑「我不是今天可以預約嗎?」懷疑平台尚未更新,仍以先前規定10周方式來計算二劑施打時間。另一名上班族則透露,自己有預約到11月8日施打BNT第二劑,但系統顯示「110年12月10日」才能預約,緊張地打電話到診所詢問,沒想到診所人員也一知半解,輾轉向衛生局查證,前前後後打了10通電話,才確認可以施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系統尚未即時更改,於預約首頁第6點有說明,提醒民眾13期BNT可施打第二劑的周期由10周改為4周,故符合資格者為原12月17日前可施打的民眾。後續也將請平台盡速修正。●符合資格對象:BNT:第1劑:12歲以上民眾(即2009/11/5(含)前出生)。第2劑:10月8日(含)前已接種BNT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2/31(含)前出生)。AZ:第1劑:50歲以上民眾(即1971/12/31(含)前出生)。第2劑:8月27日(含)前已接種AZ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1/5(含)前出生)。●預約時間:1.BNT疫苗:11月3日上午10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2.AZ疫苗:11月3日下午2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施打期間:11月5日至11月12日。BNT疫苗12至17歲(含)對象之第2劑校園集中接種作業,屆時將視教育單位相關期程調整。指揮中心提醒,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
-
2021-11-0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 16歲高中生竟成三高及痛風候選人
● 飲食不均衡,尿酸過高正快速年輕化● 尿酸過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亦高●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先投藥治療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的人注意!如果長期飲食失衡、亂吃高油脂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尿酸過高、膽固醇高,更易出現三高問題,甚至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風發作,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尿酸高多發生於中年人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子閔表示,過去高尿酸大多發生在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但隨著現代人營養過剩,20多歲尿酸高的案例已不再少見,她治療過最年輕的患者僅16歲,是一名男高中生,因體重破百做自費健康檢查,尿酸值竟超過9mg/dL,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該名高中生平時飲食毫無忌憚,愛吃炸雞、甜食,隨時一杯手搖飲,體重不斷飆升,家人帶他自費做完整的健檢,結果得到滿滿的紅字,不僅尿酸過高,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統統爆表,典型的「三高候選人」。林子閔指出,這位高中生屬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也就是痛風發作前期。高尿酸會在關節產生結晶,長期下來就會導致痛風,因此痛風患者在發作前,會經歷一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這名高中生就診時,尿酸已達到9點多mg/dL,與標準7mg/dL相差甚遠,只要飲食及生活習慣不改變,隨時都可能痛風發作。轉成痛風 需長期控制飲食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1993年到1996年進行的營養健康調查,15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達43.7%,女性也有27.4%,其中約有5%到18.8%的機率會從高尿酸血症轉為痛風。一旦被診斷為痛風,就必須要長期控制飲食,定期回診追蹤並服藥。林子閔表示,高尿酸的患者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即使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建議可先使用藥物介入治療,調控尿酸。高普林食物 慎防攝取過量避免尿酸過高,林子閔建議,應避免大量食用「高普林」食物。臨床已知尿酸高與普林有關,普林存在於食物或是體內細胞,過量攝取高普林食物,會加速新陳代謝,導致尿酸生成過高。此時如果腎臟功能不佳,將加劇高尿酸的情形發生。高普林食物,包括帶殼海鮮、肉湯、雞精、內臟、蝦子、干貝、香菇、黃豆、豆製品、黃豆芽、筍乾等。林子閔不建議天天且大量食用,特別是已經有高尿酸症的患者,更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3輪今起預約! 10時BNT、下午2時AZ疫苗
第13輪今天上午10時開放預約BNT疫苗,下午2時則開始預約AZ疫苗。符合BNT第一劑接種資格者約58.1萬,第二劑85.8萬;AZ疫苗第一劑15.9萬,第二劑82.8萬人,預期將提供143.9萬人接種。國內自10月起開始大規模接種,目前疫苗涵蓋率達73.77%、劑次人口比107.47%。今天起開始第13輪接種,本次提供BNT及AZ第1、2劑接種。●符合資格對象:BNT:第1劑:12歲以上民眾[即2009/11/5(含)前出生]。第2劑:10月8日(含)前已接種BNT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2/31(含)前出生]。AZ:第1劑:50歲以上民眾[即1971/12/31(含)前出生]。第2劑:8月27日(含)前已接種AZ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即2003/11/5(含)前出生]。●預約時間:1.BNT疫苗:11月3日上午10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2.AZ疫苗:11月3日下午2時至11月4日中午12時。●施打期間:11月5日至11月12日。BNT疫苗12至17歲(含)對象之第2劑校園集中接種作業,屆時將視教育單位相關期程調整。指揮中心提醒,10月1日起亦開始接種流感疫苗,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流感疫苗應與COVID-19疫苗間隔至少7天,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第二劑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緩打BNT第二劑?何美鄉:心肌炎是第一劑十多倍
12到17歲的第二劑BNT疫苗到底要不要打?媒體報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天在臉書貼文呼籲家長不要同意孩子打第二劑,引發關注,她昨晚參加政論節目時,再提出一份資料顯示青少年男性注射第二劑發生心肌炎的比率是第一劑的十多倍,但強調她不是要大家別打第二劑,而是希望延後注射的時間,節目中專家認為,英國正進行相關研究,加上台灣在明年春節前都不可能開放國境,可以延到春節後再決定要不要打第二劑。何美鄉昨晚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中表示,臉書的PO文並不是要大家別打第二劑,雖然今年8月在考量讓青少年打BNT疫苗時,認為有疑慮,曾建議家長不要同意讓孩子打,但那是第一劑時,現在她希望疫情指揮中心能蒐集更多的資料後,再決定青少年是否要冒著心肌炎的風險打第二劑,因為青少年即使染疫,重症比率也相當低,應該有更多的研究資料來確定青少年是否需要打疫苗。她並提出一份資料,顯示美國青少年男性打BNT疫苗時,第二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比起第一劑高出很多,12到15歲第一劑罹患心肌炎的比率是百萬分之12,第二劑卻竄升到百萬分之162,16到17歲第一劑是百萬分之8,但第二劑是百萬分之94,都竄升十多倍。她之前還曾提出資料指出,依照台灣注射後的情況來看,心肌炎的粗發生率是美國的兩倍,但指揮中心認為台灣與美國的通報敏感度不足,很難確定台灣青少年的心肌炎發生率一定比美國高。國內從9月23日青少年開打BNT以來,到目前為止已有120萬人注射,涵蓋率為百分之88,其中有16人發生心肌炎的情況,桃園女學生最為嚴重,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以葉克膜救治中,之前還一度傳出可能要截肢的消息,但未獲證實。英國疫苗專家葉庭瑜醫師昨晚也在節目中表示,英國目前正在進行青少年打第二劑BNT的研究,預計年底前就會有結果,研究的重點包括要怎麼打疫苗不良反應最低,台灣應該可以等到英國的結果出來後再決定要不要打第二劑。他並表示,英國建議12到15歲中的脆弱族群應該打第二劑疫苗,包括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心臟疾病、慢性消化與肝腎疾病、慢性神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抑制、脾臟切除或失能及嚴重遺傳性疾病患者。現場的專家還包括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都一致認為美國青少年已打第二劑疫苗,但主要原因是美國病例多,權衡染疫與心肌炎的風險後,決定注射第二劑,但台灣的疫情控制得當,青少年染疫風險低,是否要這樣的情況下,讓青少年冒著得到心肌炎的風險打疫苗,應該可以再討論,不必急著打。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9月底接種一劑BNT疫苗,本來滿4周就能打第二劑,但因為有相關風險的資料,疫情指揮中心上周決定暫時先不讓青少年打,第13輪改讓18歲以上成人先打。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6例疫苗接種後死亡 莫德納占4例
國內近期開始大規模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昨天接種25.1萬劑疫苗,其中AZ疫苗最多,接種13.2萬劑;其次為莫德納 9.8萬劑、BNT疫苗1.8萬劑、高端2093劑;疫苗覆蓋率達73.77%、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107.47劑。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表示,昨天新增6例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分別為接種AZ、莫德納與高端疫苗。莊人祥說,昨日新增82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其中36件非嚴重、40件嚴重、6件死亡。死亡個案中,有4名男性個案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年齡介於71至80歲,接種疫苗後15至28天死亡;一名87歲個案為接種AZ疫苗後2日死亡;另有1例61歲男性,接種高端疫苗後9天死亡。死亡通報,年齡為61歲,在接種疫苗9天後往生。指揮中心說,2021 年 11 月 01 日新增 1 例(1 男)AstraZeneca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 87 歲,為接種疫苗後 2 日發生;同期間新增 4 例(4 男)Moderna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 71 歲至 80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 15 日至 28 日間發生。同期間新增 1 例(1 男)高端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 61歲,為接種疫苗後 9 日發生;同期間新增 0 例 BNT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目前累計 1,006 例(420女 586 男)COVID-19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 2 個月至 101 歲間(其中 548 人為 75 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 142 日間發生,其中有 728 例為接種 AstraZeneca,有 234 例為接種 Moderna,有30 例為接種高端,有 14 例為接種 BNT。依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分析截至 10 月 20 日之通報值與背景值(O/E analysis)之安全性訊號偵測,結果顯示不分廠牌及個別廠牌之各年齡層男性與女性之通報死亡事件數(通報值)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 (背景預期值)。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青少年BNT心肌炎為美2倍 指揮中心將討論是否打二劑
國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BNT第一劑滿4周,指揮中心研究施打第二劑。然而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對比美國及台灣現有數據估算,台青少年施打首劑BNT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呼籲指揮中心應提出青少年施打疫苗「利弊」相關數據。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數據隨時透明公開,我國與美國通報敏感度不同,第二劑是否施打會再與專家討論。何美鄉今於臉書發文表示,美國先前公布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後不良反應報告,在國內尚未替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前,已有多位台灣學者對此政策表達疑慮,建議家長不要同意施打。何美鄉以日前指揮中心公布國內15例青少年心肌炎數字,其中13例為12至17歲數據來估算,以台灣12至17歲的人口組群約為120萬人,接種率88%,台灣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後,罹患心肌炎的機率約為13/百萬劑。何美鄉指出,「在沒有台灣此年齡層預期的心肌炎背景值的情況下,我們至少可以說,台灣青少年施打第一劑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的2倍。」至於第2劑BNT,是否也會相對的提升,非常值得關切。何美鄉認為,歐美及以色列的報告,都說青少年的心肌炎80-90%都是輕症,況且沒有死亡。且歐美各國的疫情持續嚴重蔓延,因此他們決定繼續讓青少年施打疫苗。在他們的國家,青少年施打疫苗確實是利大於弊。但反觀台灣,也說利大於弊,但從來沒有提出台灣利與弊的數據分析,以供家長們參考。莊人祥表示,截至10月27日最新數據,有關國內接種BNT後出現心肌炎有19例,年齡自12至21歲中,有16男、3女,其中12至17歲只有16人,包括13男、3女。這19例心肌炎患者,有17人已經出院,1人住院中,1人門診追蹤。而18例都是輕症,只有1個還在住院。他表示,根據指揮中心數據換算,心肌炎通報率,12至17歲男生22.5/百萬、女生5.5/百萬。莊人祥說,心肌炎個案每周更新、數據透明,隨時都會跟外界報告。而我國與美國做法不同,我國通報心肌炎定義以大數據,而美國是以個案審查,因此分子數較少,心肌炎通報率牽涉到不同國家通報敏感度,都會影響數值。對於青少年是否接種第二劑,莊人祥表示,會將這些數據與ACIP專家討論,包括先前不良事件、接種第一劑BNT的12至17歲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等,交由專家研判是否需要接種第二劑。
-
2021-11-02 新聞.元氣新聞
市售飲料宣稱無糖、低能量 消基會檢出添加甜味劑
消基會在今年7月間至雙北的量販店、福利中心、便利商店與線上購物等販售通路,購得10件飲料類樣品與15件蜜餞類樣品,共計25件樣品。消基會說,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仍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優先選擇天然蜂蜜或楓糖漿。食品的甜味來源,常見於具有熱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醣類或是來自於甜味劑類食品添加物。消基會表示,甜味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醋磺內酯鉀、糖精、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阿斯巴甜、紐甜、甘草素等,有些甜味劑甜度為砂糖的數十至數百倍,甚至數千倍,除了具有低熱量的特性,也可降低成本,因此常被用來作為砂糖的替代品添加於食品中。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這次檢測的25件樣品,只有2件蜜餞類未檢出甜味劑,其餘23件皆檢出1到5種的甜味劑,檢出量皆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此外,編號25號的「泰國頭等艙果乾」成分,未標示「紐甜」卻檢出此成分,雖檢出量符合規定,但仍涉及標示不實。消基會說,本次甜味劑檢測結果,發現市售10件宣稱無糖、低糖、低熱量或是主打清爽訴求的飲品,皆添加1到3種甜味劑,另7件蜜餞類樣品在成分標示添加多種甜味劑,但實際檢出的甜味劑種類卻比標示來得少。凌永健表示,甜味劑由於甜度高,只要添加少量就能有甜味,因此幾乎沒有熱量,對糖尿病患者或是須控制體重的人來說,能滿足口腹之慾,但有研究指出,孩童期若食用大量含糖或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食品,到成年時會特別偏好甜味,另有研究長期攝入含有人工代甜味劑的食品,可能使胰島素分泌失衡,造成肥胖及Ⅱ型糖尿病。他說,雖然甜味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建議消費者選擇精製糖的替代品時,可優先選擇天然的蜂蜜或楓糖漿代替。
-
2021-11-02 焦點.元氣新聞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近年「酒精路跑」風靡年輕人,雖然有趣,但也有隱憂,因其入監服刑的比例已超越毒癮。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賣酒,對酒癮警覺性不足,今年新入監酒癮者比例上升、成癮程度高,應提高警覺。另外,女性成癮障礙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家族精神病史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高比例有性創傷經驗,需要更複雜的專業領域積極介入。衛福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今年邁入第八年,參與的矯正機關和醫療院所從4、5間推展到13、14間,包括兩個女子監獄與青少年矯正學校,今舉辦成果發表會。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表示,法務部積極發展矯正機關對成癮者的科學實證治療模式,今年上半年共開設270診次,提供門診1456人次、衛教6565人次、心理治療2862人次,出監所評估輔導854人次,篩檢治療涵蓋率高達91.9%。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110年8月底,「在監」受刑人4.5萬人當中,毒品受刑人佔2.1萬人。然而,110年1到8月「新入監」受刑人1萬4567人,其中公共危險(27%)已超越毒癮(21%)。公共危險入獄者中,高達62%為中重度成癮,其中44%是重度成癮。酒癮者有60%喝罐裝啤酒、35%喝保力達、30%喝高粱、23%喝瓶裝啤酒,12%喝威士忌,8%喝米酒。這很可能與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可買酒有關,歐美社會對於酒癮警覺性相對較高,酒類通常在專賣店販售,不會24小時營業。與高雄市毒品防治局合作的衛福部旗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竣傑指出,109年高雄市第二監獄新收酒癮者有40%為50歲以上。高齡受刑者通常社經地位較低、失業、家庭關係不佳,面臨老化及慢性病併發身心疾病,極易出現負面憂鬱情緒,出監準備等相關處遇方案需要加強關照。另外,受刑人會比一般人提早10到15年邁入老化,50歲以下藥酒癮個案有高達五到六成已經有內外科疾病,需要加強醫療整合。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女性的特殊需求。根據今年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資料,李俊宏指出,女性患者雖然只佔17%,卻有高達20%比例有憂鬱症,是男性的四倍,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也是男性的兩倍,也有很高比例曾遭受性創傷或從事性交易。李俊宏表示,男性比較多是先成癮才有精神問題,女性通常是先有情緒才衍生成癮,需要不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國附醫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表示,台中女子監獄的治療計畫與健保門診相輔相成,並額外安排婦產團體諮商團體,以及認知行為和焦點式晤談法的個別心理治療。女性個案生理共病治療率達到68%,心理共病治療率達94%;出所之後,出所追輔率高達七成,轉銜追蹤服務轉介率更高達86%,還會安排一年一場家族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 停滯逾15年
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近年一度出現下滑趨勢。婦癌權威直言,國內子抹政策須提供更便利服務,衛福部國健署將推動HPV檢測服務,也將逐步推廣食藥署通過HPV自採工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WHO有史以來第一次承諾消除的癌症就是子宮頸癌,當其發生率在每十萬人有四人以下,就不再被視為公共健康問題,台灣二○一八年子宮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七點九人,正朝理想目標前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WHO期盼二○三○年達到「九十、七十、九十」: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百分之九十女性在十五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增加篩檢率和精準度,百分之七十女性在卅五歲和四十五歲前接受過兩次篩檢;確診者須接受治療,百分之九十確診女性應獲得妥善治療。賴瓊慧建議,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比率僅百分之一點五,但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關鍵是要對更多族群進行篩檢。」研究發現,透過子宮頸抹片可篩檢出近八成二中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若加上HPV篩檢,檢出率高達九成七。林莉茹說,國健署正推動HPV檢測服務,在十二家醫療院所試辦,提供五十歲以上、六年以上未篩婦女,給予子宮頸抹片合併HPV檢測服務;若有食藥署核可的HPV自採工具,更將逐步推廣。
-
2021-11-01 新聞.元氣新聞
流感疫苗月打300萬劑 莊人祥:已達標
流感疫苗今年自10月1日起分兩階段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為止已接種304萬劑流感疫苗,原本設定第一個月要打300萬劑的目標剛好已達標。政府今年採購632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於10月1日起開打,第二階段自11月15日開始,除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時間在第二階段,其餘對象均於第一階段。莊人祥表示,去年同時期流感疫苗接種408萬劑,接種速度較快。不過今年10月剛開打時因同時有新冠疫苗接種,加上所有醫療院所多在協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每天12至15萬穩定接種。將請地方政府針對符合資格民眾,在家附近醫療院所接種,也會在針對住家附近或雙北捷運站設置接種站鼓勵民眾接種。除了流感疫苗催種外,傳出有診所莫德納疫苗第二劑的預約數量只有個位數,無法湊齊開瓶。莊人祥表示,診所或醫院收到名單若比較少人,可請民眾移到同一診次時間,讓較多人一起接種。另外因莫德納多為造冊,縣市如何將造冊人數催出來也是一個議題。
-
2021-11-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再捐150萬劑莫德納 莊人祥:接種第二劑優先
美國再送150萬劑莫德納疫苗給台灣,今天下午抵台。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本批疫苗效期至明年1月29日。美國除了6月捐贈250萬劑疫苗,加上今天的150萬劑,已捐贈400萬劑;再次感謝美國政府持續對我們在整個防疫和疫苗的協助。至於這150萬劑莫德納疫苗如何運用,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由於莫德納疫苗今天抵台,尚需七天封緘檢驗時間,第13期來不及提供民眾施打,應會放在第14期;且仍以第一劑滿十周接種第二劑者優先,是否第一劑接種或混打仍在評估中。另有專家建議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一劑BNT疫苗即可,莊人祥表示,學生是否接種第二劑會再請ACIP委員依據國際文獻和各國推動情形進行評估。至於第二劑接種的意願書,將請教育部、各縣市教育局協助發送,目前還在規畫階段而已。最快一個月後開打。我國前兩日共接種32萬6713劑新冠疫苗,其中AZ接種6萬1618劑、莫德納5萬3263劑、BNT接種21萬0009劑。疫苗涵蓋率達到73.47%,計次人口比為每百人106.14劑。莊人祥也表示,前兩日新增9例接種後死亡事件,其中兩例為AZ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年齡介於58至85歲之間,接種疫苗後8至15日間發生;5例莫德納為69至78歲間,接種後6至35日間發生;兩為接種BNT疫苗,介於64至71歲,接種後1至12天發生。
-
2021-11-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肺癌是相對難纏而棘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乳癌和胰臟癌的總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的估計,2020年美國有超過22萬名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和支氣管癌,超過13萬名患者因而死亡。台灣的肺癌發生率更高居亞洲第2,全球第15。肺癌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確診時大都已屬晚期,因此藉由正確的肺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預防照護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2013年針對肺癌篩檢提出建議,凡是55~80歲、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以肺癌為標的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包年數,是指每天吸菸包數乘以吸菸的年數,例如一天一包,吸菸30年,包年數就是30。2021年3月,USPSTF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只要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吸菸總量超過2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預估每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符合篩檢資格。USPSTF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隨機國家肺篩檢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的結果發現,每年透過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讓過去15年內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的繼發性肺癌高危險族群,肺癌死亡率降低20%。此外,2019 年歐洲大型隨機試驗(Nederlands-Leuvens Longkanker Screenings Onderzoek,NELSON)的結果,更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LDCT 篩檢可將這類高危險族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高達33%。這兩項試驗的結果,強烈支持USPSTF和數個著名醫學協會的決定,包括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胸腔外科協會、美國胸腔科學會和美國胸腔科醫師學會,因而建議擴大高危險族群的範圍,將他們全都列為年度篩檢對象。雖然2021年USPSTF肺癌篩檢指南增加了符合篩檢條件的個體總數,但有重要證據顯示,當前的篩檢標準仍將許多肺癌高危險族群排除在篩檢對象之外,造成篩檢漏洞。比如說,被目前指南列為篩檢對象之一的已戒菸族群,只框列過去15年內戒菸的重度吸菸者,但事實證明,超過40%的肺癌是在戒菸15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此外,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是從不吸菸的肺癌,這在美國造成每年約2萬人的死亡。這些既有事實,加上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又很高,非重度吸菸者或從未吸菸者等族群是否該納入篩檢對象,顯然不容忽視,近年來醫學界也紛紛討論這個議題。有鑑於此,近來有些研究探討LDCT對很少吸菸或從未吸菸者的肺癌篩檢,期能找到因果關係,並尋求解決之道。其中,「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Trial, TALENT) ,就陸續有新的發現。2014年起,台灣研究團隊根據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將55至75歲且三等親屬中有肺癌、肺結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的非吸菸高危險群,列為 LDCT的篩檢對象。截至2019年為止,總共收案1萬2011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有395例進一步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其中313例確診為肺癌病例,占總收案數的2.6%,遠高於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NLST研究第一階段LDCT 1.1%的肺癌檢測率,且檢查發現的肺癌中,高達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至1期。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可提供USPSTF未來修訂肺癌篩檢指南的參考,在兼顧健康人權及醫療經濟的前提下,及早篩檢出更多肺癌患者,及早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作者閻雲為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更多文章請見台灣生醫創新學會https://tibia.org.tw/)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補充Omega-3變聰明? 「16種魚類營養」曝光:這些人要注意份量
常聽人說:「多吃魚有益身體健康!」吃魚的人頭好壯壯、變聰明,既可預防心血管 疾病又可以防癌。真的是如此嗎?究竟吃魚有什麼好處?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魚類富含Omega-3 幫助腦部發育營養師高敏敏解釋,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它們是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可幫助腦部發育。魚類熱量排行榜 你最愛哪一尾?1、鯖魚/417kcal碳水0.2/蛋白質14.4/脂肪39.4 (g)2、秋刀魚/314kcal碳水0/蛋白質18.8/脂肪25.9 (g)3、鰻魚/254kcal碳水0/蛋白質18.1/脂肪19.6 (g)4、虱目魚/179kcal碳水0.2/蛋白質21.8/脂肪9.5 (g)5、鮭魚/158kcal碳水0/蛋白質24.3/脂肪6 (g)6、香魚/147kcal碳水0/蛋白質18.5/脂肪7.5 (g)7、黃鰭鯛/136kcal碳水0.6/蛋白質19.2/脂肪6 (g)8、紅魚/118kcal碳水0/蛋白質19.9/脂肪3.7 (g)9、青甘/118kcal碳水0/蛋白質22.6/脂肪2.4 (g)10、紅甘/115kcal碳水0.2/蛋白質21.9/脂肪2.4 (g)11、白鯧魚/115kcal碳水0.2/蛋白質17.7/脂肪4.4 (g)12、台灣鯛/108kcal碳水1.3/蛋白質18.3/脂肪3.3 (g)13、鬼頭刀/107kcal碳水0/蛋白質21.8/脂肪1.5 (g)14、金槍魚/100kcal碳水0/蛋白質23.3/脂肪0.1 (g)15、鱸魚/98kcal碳水0.9/蛋白質19.9/脂肪1.5 (g)16、石斑魚/90kcal碳水0/蛋白質20.2/脂肪0.5 (g)(以上為每100g之數值)魚類好處多 深海魚、淡海魚輪流補充高敏敏指出,魚肉的纖維結構比較短,所以比其它肉類容易咀嚼吞咽、更容易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而除了變聰明外,吃魚好處也很多,例如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都相當有幫助;建議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有豐富的營養,可以輪流均衡攝取。吃魚份量要注意 去除內臟防重金屬此外,食藥署也曾建議,吃魚的份量可以依照年齡做調整:1-3歲:2份/每週、4-6歲:3份/每週、孕婦:7-9/每週(一份=約三根手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但應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份量,若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6歲以下兒童則每月不宜超過1份(35克);或是也可以選擇小型的魚種,如鯖魚、秋刀魚、鱸魚等,重金屬殘留量相對較低。高敏敏補充,通常魚內臟組織所累積之重金屬也較瘦肉組織高,建議去除內臟再吃。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兩者用途不同!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