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1
共找到
21035
筆 文章
-
-
2019-11-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手台陳年黃垢難除?不用買清潔劑,一個生活用品就搞定
許多人在打掃家裡的時候,常會為洗手台發黃、發霉的狀況而煩惱!用菜瓜布或刷子很辛苦沖洗潔淨,時間一久,積了大量污漬後又要辛苦刷洗。這時候其實只要拿出浴室裡一項常見的用品就可以解決囉!這個法寶便是每天洗頭髮會用到的「洗髮精」!一位韓國媽媽便發現了,洗髮精是清潔浴室洗手台的好幫手,想知道如何讓家中的洗手台面煥然一新就趕緊看下去。 ▼1. 洗手台已經有大量污漬累積▼2. 先在洗手台裝入溫熱的水,記住水量必定要高過污漬。▼3. 找瓶不常用或是過期的洗髮精倒入溫水中、量不必太多。▼4. 用手攪拌至呈現泡泡,靜置5分鐘。 ▼5. 五分鐘後,將洗手台中的水排放掉。▼6. 用乾布或者是衛生紙擦洗洗手台內的污漬。7. 發黃的污漬很簡單就能夠擦洗下來。8. 簡單擦洗結束以後的洗手台,整個煥然一新!另外,小編也再分享幾招洗髮精的小妙用,如果打翻了果汁、滴了幾滴醬油到地毯上,這時沒有馬上動手清洗的話,就容易易留下污漬。這時不必用地毯專用清潔劑,家中隨時有的洗髮精就能派上用場。將洗髮精在掌中搓揉成泡沫,發泡後置於地毯沾到髒污的地方;搓揉地毯一下,讓泡沫滲進去。等約五分鐘,再以含水抹布或濕巾擦過,污漬就消失不見了。最後,其實洗髮精也有衛浴清潔劑的作用,其中的陽離子型活性界面劑可填補馬桶陶瓷的縫細,刷洗完能保有光澤且又有香香的味道。可在洗頭髮時,將泡沫集中丟入馬桶中,洗完澡後再順便刷洗一下,馬桶便會每天都清潔溜溜!
-
2019-11-20 新聞.生命智慧
小康家庭更可能變下流老人!「中流老後」8原則不怕沒錢
不想當下流老人,但上流老人又門檻太高,應該怎麼辦?現在日本開始提出了「中流老人」的解方。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2015年提出「下流老人」一詞,從日本到台灣都引起廣泛討論。他認為在年金制度面臨崩壞、照護成本日益提高等社會變遷之下,若不提出有效對策,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從中產階級「跌落」,只能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然而日本財務規畫師廣木智代則認為,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悲慘的「下流老人」固然要避免,但要達到「上流老後」的境界,似乎也有些困難,相較之下,和現在生活水準相去不遠的「中流老人」,是比較務實而可及的目標。老後花費比你想得多,支出可能不減反增通常在一般人的感覺中,年紀大了之後,生活上的花費應該會比年輕時來得低,事實上並非如此。雖說供給兒女的教育費、房貸車貸還清一類的費用可能減少,但由於待在家裡的時間長了,水電瓦斯費隨之增加,因為重視養生所購入的健康食品、器材一類的支出也會比年輕時多。然後由於空閒的時間多了,可能增加的聚會、旅行或是學習新事物,最後考慮到老後的醫療、照護等過去沒有的費用,支出不減反增也是有可能的。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調查報告,高齡無職者的家庭每月平均支出是28.3萬日圓(折合新台幣約8.5萬元),而現在日本家戶平均月收入約為=36.8萬日圓(折合台幣約11萬元),也就是說,若收入屬於中產水準的家庭,老後每個月的可動用支出至少要有目前月收入的8成,才能維持生活所需。小康家庭的「下流老後」危險性更高若是年收較平均稍高一些,也就是所謂的小康之家又會如何呢?因為收入允許,小康收入的家庭生活支出相較之下比一般人更高,包括吃穿用品、購車購房等支出,有時反而難以累積儲蓄。然而到了老後,小康世代所能獲得的年金和平均收入水準其實並沒有相差太多,如果過去所養成的高消費習慣沒有調整的話,反而更容易面臨入不敷出的危險。那麼,想要維持和現在相同生活水準「中流老後」,該如何準備實行呢?廣木智製代提出了8個簡單的原則,不妨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看看:1. 享受節約的樂趣若認為節省是苦差事,就很難持續下去,除了將節約視為一種樂趣,此外,抱著惜物的心情,延長身邊物品的使用期限也很重要。2. 訂下每月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從每個月收入中撥出一個固定的金額存入其他帳戶,確實累積老後所需的資金。3. 房貸、學貸在退休前要繳清退休之後由於收入減少,這時如果還要額外繳交貸款,就會帶來沉重的金錢壓力。免頭期款的房貸或是超額貸款都容易拉長貸款年限,建議避免。4. 對小孩的教育不需花費過多不要因為「周圍的人都有在做」而給孩子安排太多補習或是才藝,而是依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加以篩選。5. 試著開始學習投資不只是被動的儲蓄,如何將手中的資產活化並加以運用也很重要。不妨可以先從了解投資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分配資金開始。6. 重新審視現有的保險規畫年輕時所購入的保險產品,很可能已經不符合現在以及往後的需求,必須針對未來所需要的保障,重新安排規畫。7. 不要因為「犒賞自己」而隨意花錢不少人會以「寵愛自己」、「犒賞自己」的理由而做了超出平日水準的奢侈消費,即使真的有非常想要的東西,也應該以不超出年度可花費預算為原則。8. 雙薪家庭資金更充裕比起一人獨力賺錢,夫妻都投入工作,更能累積老後資金。在物質誘惑眾多的現代社會,若是現在過度揮霍金錢,在收入減少的晚年很可能就會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調整消費概念,尋找不花錢也能獲得快樂的生活方式,就能從容不迫地迎向「中流老後」。原文:上流太難,下流太慘!「中流老人」做8件事,老後不怕沒錢
-
2019-11-20 養生.聰明飲食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愛吃納豆、味噌等發酵豆類食物的日本人,是世界上最長壽國家;中國的紅麴、韓國人的泡菜等從遠古傳下的發酵食物,都被證實有養生效果。不過,這些發酵食物的高鹽分,也被質疑不健康,究竟發酵食物對人體是有益或是有害呢?在過去沒有冰箱的時代,人們為了延長食物保鮮期,想出用醃製手法保存食物的方式,而這些醃漬食物,多是使用大量鹽分抑制細菌孳生並誘使酵素使其發酵,雖說被證實營養價值高,但在講究養生的現代,這些發酵食物是否有益健康,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慮。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指出,食物在自然的狀況下加入鹽或糖,在隔絕空氣的狀況下,讓食物本身的酵素開始作用,或直接放入一些菌種引發發酵反應,會形成發酵食物。食物在缺氧的情形下,食物本身細胞裡的酵素就開始運作,會把食物本身的營養素從大分子轉換成小分子,蛋白質在酵素的活用下轉成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轉換成醣類、醋甚至酒精,發酵的過程會讓食物產生特殊風味,因此像泡菜、味增、納豆、醬油等等,都是屬於發酵食物。發酵食物除了易於保存、不會壞之外,發酵過後特殊胺基酸被釋放出來,會產生食物的特殊風味,最特別的是,將營養素分子變小,人體更容易吸收;對人體的好處多如下:1、容易吸收發酵食物好處,就是把食物的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容易消化吸收,並且更提高營養價值,像是優酪乳把乳蛋白變成胺基酸,多醣變成雙醣、單醣或乳酸,身體吸收率會增加,老年人及小孩子吃發酵食物,也比吃原形食物吸收來得好,且比較不會拉肚子。2、讓腸道菌相平衡吃發酵食物的同時,也把好菌吃進來,一般稱為「益生菌」,益生菌進到腸道還是可存活,好菌一多、壞菌就會被壓制,這些好的腸道菌還能合成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K,讓腸道菌相更平衡。3、提高免疫力發酵食物可吃到食物裡的高量酵素,促進腸胃道蠕動能力,幫助食物消化。腸胃道有人體第二個腦之稱,腸胃道功能好,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讓免疫系統反應趨向於平衡,降低過敏的過激反應。4、降低血脂血壓有些發酵菌種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像紅麴、納豆等含有可抗凝血、抑制血栓發生的物質,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此外,一些發酵食物產生檸檬酸、醋酸類的有機酸性物質,像是果醋,可控制血壓、消除疲勞,平衡身體酸鹼度;發酵的豆類還可合成較高的維生素B群,比原形食物營養價值更高。5、預防癌症研究發現,多吃納豆、味增,可預防腸道系統的癌症。因為納豆、味增都是黃豆製品,膳食纖維豐富,加上本身已經被發酵,益生菌可以抑制壞菌避免癌病變的發生,因此能夠預防腸道系統癌症;不過,若吃到不乾淨的菌種,反而會引發胃癌。雖說發酵食物好處多,但黃淑惠強調,發酵食物有點像雙刀刃,若是發酵過程處理不當,讓壞菌種跑進去,導致發酵狀況不佳,則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製作發酵食物的前提是,乾淨衛生的製作環境,保持恆溫乾淨,讓菌種進去是安全的。此外,因為發酵食物都是屬於高鹽或高糖食品,所含的鈉、鉀、磷都高,像是血壓高、肝腎功能不佳、腸胃道不好、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的人及慢性腎衰竭病人等,都不適合吃太多發酵食物。不只是這些特定的族群,黃淑惠建議,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也不要天天吃太多發酵食物,建議一星期吃2~3次,一次吃少量即可;雖說發酵食物營養價值高,有益於腸道健康,但酵素也不能完全取代腸道消化液,還是應適量食用。延伸閱讀: 4種發酵食物自己做 吃發酵食物,可提升免疫力 好養生!  
-
2019-11-20 橘世代.好學橘
橘世代記憶力學習法 掌握3關鍵10秘訣
50歲起,記憶力真的變差了嗎?藉由「輸出」所知,磨練回想力記憶力分為銘記力、保持力及回想力三個階段。銘記是將所接收的資訊輸入大腦的能力,保持是長期貯存記憶的能力,回想則是找出記憶並輸出的能力。以準備考試為例,平常讀書使用的是銘記力和保持力,真正上場應考時,則是使用回想力。會隨著年齡而下滑的,其實是回想力。因此,才會出現腦中明明有某個人物的概念,卻說不出姓名的情況。複習固然重要,但我更建議中、老年人藉由實際輸出資訊及知識,來加深記憶。我去住稍微高檔一點的飯店時,從掏出信用卡辦理住房手續的那個瞬間開始,櫃台人員就會直接以我的姓氏稱呼我。「歡迎和田先生入住,如果和田先生有任何需求,請跟我們說。明天的早報,我們準備的是《日經新聞》,和田先生您覺得好嗎?」就這樣,等我下次再住同一家飯店時,櫃台人員便能直接說出我的姓氏:「和田先生,我們恭候您多時。」這就是藉著不斷重複說出來牢記。寫電子郵件感謝他人時,建議不要光是寫出對方的姓氏,而是要寫出全名,再加上對方的公司名稱和職銜,這也是一種藉由實際使用來加深記憶的技巧。此外,剛認識一個人時,最好可以透過在社群媒體貼文、與熟人聊天或演講,盡量使用剛剛記下的與對方有關的事情和數字。透過使用資訊的過程,可以再次強化記憶。使用記憶本身就是一種複習。五十歲以後的記憶法有以下三個重點:1.感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就不會想要記住。要是沒有任何目的,就不會有持續學習的意願。2.透過使用來複習成年人對於習得的事物,通常很少花時間去複習。為彌補這一點,要在日常對話中盡量使用需要記住的內容,也就是輸出資訊及知識。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讓記憶扎根。3.理解意義比死記更重要我們很難記住隨意排列的英文字母,卻可以記住一個有意義的單字。這是因為我們了解單字的意義。所以,要牢記事物,必須確實理解其意,也可視情況查詢相關的軼事或知識,然後,再告訴別人,或整理成文字貼到網路上。如此一來,你一定會發現,很容易就可以記住那些內容。若將這三個重點加以衍伸,可歸納出以下十個記憶祕訣1. 對需要記住的事感興趣2. 減少需要記住的事物3. 了解想記住的事物,直到充分理解為止4. 就算已經刻意減少必須記住的事,還是要增加相關的附帶資訊,準備一些能幫助回想的線索5. 將要記住的事與自己原有的知識加以連結,或是將新的知識做點整理,藉以幫助記憶6. 將要記住的事化為情節記憶7. 將要記住的事與感官或身體活動做連結,再一起記住8. 先想想怎麼輸出資訊比較有效,再以那個方式輸入資訊9. 有充足的睡眠,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10. 反覆使用已經記住的知識及資訊透過書寫或言語來輸出資訊,就是最佳使用方法。記憶,本來就是為了應用。找機會輸出所知,也可以有效幫助五十歲以上的人記憶事物,變成一個博學健談的人。擁有目標,不僅能加強求知欲,也可以更了解自己想記住的事物。本文摘自《50歲的學習法》,天下文化出版 2019/6/28 出版立即加入FB社團!充實生命是一輩子的課題,為迎接橘世代的精彩人生2.0,我們創立了【好學橘】社團,邀請各位一起為自己而學!加入>>
-
2019-11-20 橘世代.健康橘
橘世代小心五十肩 毛巾操、手腳彎曲助伸展
身為社會中堅的小正,長期待在辦公室經常腰痠背痛,但最近手痛到無法高舉。醫師提醒,可能是50肩上身,除須就醫治療與復健,並建議後續可透過毛巾操、手腳彎曲等簡易動作伸展自我復健。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50肩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簡稱,指肩膀(肩關節)發生沾黏而引起程度不一的疼痛,造成活動方向受限,最常見的症狀是膀疼痛、僵硬、手無法高舉,活動度大不如前;並好發於50歲以上、長期不動或肩關節活動度低的人。韓德生說,臨床上另有部分50肩患者是因肩部損傷、手臂骨折等開過刀,恢復期間用石膏固定,導致長時間不動、或出院後沒復健,而造成肩關節沾黏。而在治療上,韓德生說,在初期急性發炎時,可在肩關節處進行冰敷,來減輕疼痛;後續則可以電療、熱療、止痛藥等方式治療,並搭配治療師所設計動作來緩解;後續則建議患者在家可做毛巾操或伸展運動,伸展運動包含前屈、後屈、內旋、外旋跟外展。韓德生說,想拉開肩關節沾黏,不是短期就有成果,患者得有耐心,自我復健至少得持續3到6個月才會有效。自我伸展怎麼做?1.手吊在桿上,彎曲膝關節2.或毛巾放背後,雙手各握毛巾一端,慢慢由下向上拉動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0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掉髮原因與預防對策總整理
到了一定年紀,部分民眾會有掉髮困擾,無論男女都怕禿頭,可能因此感到焦慮、失去自信。醫師表示,若短時間大量掉髮,除了是體質因素,也有可能是壓力、飲食不均、過度染燙等所導致。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掉髮原因略分為4種。包括雄性禿、鬼剃頭、產後憂鬱與營養不均,50歲以上民眾,扣除男性因基因常見的的雄性禿,較常見的掉髮原因是壓力、營養不均。不過也別過度緊張,成年人掉髮,除非一大撮或每天超過100根以上,才須特別留意。黃毓惠說,因熟齡族若仍在職,多為社會中堅、主管,可能因工作壓力過大,誘發免疫功能失調,而造成大量掉髮,甚至出現一塊一塊缺角的鬼剃頭。至於營養不均,黃毓惠指出,熟齡族若挑食、吃太少而導致營養不足,就可能出現貧血、甲狀腺低下等症狀,也會導致掉髮。此外,頭皮是毛囊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若太頻繁染髮、使用成分不明的染髮劑,也可能出現頭皮紅腫、搔癢、脫屑、掉髮等症狀。●熟齡族護髮看過來1.避免工作、生活壓力過大2.可透過運動等方式紓壓3.若有貧血等問題,應補充鐵質4.注意營養均衡5.勿過於頻繁染燙以保護頭皮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之愛,不孤單
早上五點,多數人還在睡夢中,住在老公寓裡的阿強,便得急急忙忙地按掉鬧鐘,準備上班。昨晚,阿強的媽媽又做了惡夢,半夜哭著要出門,去見他過世已久的父親。阿強又連哄帶騙好幾個小時,好不容易媽媽願意回房間,天也差不多要亮了。某天阿強回到家發現,獨自一人在家的母親下午在浴室裡滑倒,就這麼躺在尿中,又濕又冷地,不知過了多久...。阿強真的不知道每天回到家轉開鑰匙的那個瞬間,還會出現甚麼他無法承受的事情,他很害怕,但他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他還能繼續撐多久...。目前台灣至少有將近五成以上的長者,是由家屬自行獨立照顧。提早了解甚麼樣的照護目標符合現實,以及積極取得社會資源的協助,才能分擔主要照護者的辛勞,也能提升長輩的照護品質。一般來說,長者的健康狀態和照護目標,通常可分為以下幾個不同的階段:1.健康:相對同齡的人健康,能自行照顧生活起居,建議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2.亞健康:健康狀態輕微和過去不同,但還沒有達到慢性病的程度,需要更注意自主健康管理和例行健康檢查。3.穩定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門診就醫追蹤,配合醫療團隊整合各種藥物的使用。4.需要急性醫療服務者和亞急性照護:偶爾會需要緊急住院,或是剛度過疾病急性期的長輩,會以處理主要診斷後,離開急性病房,回到家中為目標。5.長期照護:已經脫離急性照護期,但需要長期銜接護理之家或由家中有照護經驗的家屬接手。6.安寧療護:疾病末期,以善終為目標,盡可能讓親人沒有遺憾。針對健康與亞健康的長輩,除了鼓勵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規律運動,和營養師調整個人飲食習慣外,邀請長輩多和社會保持互動,參與志工活動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讓長輩能發揮興趣和專長,感到自己被需要,都是有效提升心理與社會健康,降低孤獨感的方式。對於失智或是失能、已經難以自理,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則鼓勵家屬積極取得既有的社會資源,才能同時為長輩和自己做好長期的準備。以臺中市政府為例,民眾可以申請「到宅沐浴車」、居家復健和護理等服務,到宅為失能者提供全身式的沐浴、改善生活起居和復健運動等。如果長輩需要就醫,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計畫,可協助長輩和家屬往返醫院。另外,長照服務專線 1966 也能夠依照長輩的狀況,提供專業人員定期到府的關懷照顧、癌症篩檢和就醫補助的申請。對於照護者,也提供了喘息服務和紓壓活動,能讓照護者好好休息與工作之外,也鼓勵照護者之間相互交換經驗,相互學習與支持,更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照護者到宅心理諮詢服務,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達到成功老化的願景。參考資料:1. 高齡者整合式照護現況與未來. 朱樹勳醫師. 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8952.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表與失智地圖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307622/Lpsimplelist3. 改善憂鬱 中市提供長者免費到宅心理諮詢https://www.taichung.gov.tw/8868/8872/9962/869731/4.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65歲以上老人健康照護服務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400585/post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新太太和新生兒
【編者按】雖然人生都會面臨終點,但除非夫妻兩人同時死於意外,不然總會有一人將面臨心愛的人病痛纏身,甚至面臨死亡的煎熬,也因此醫療團隊非常珍惜幸運的家屬願意與大眾分享照顧愛人、戰勝病魔的親身經歷。最近收到「醫病平台」發起人之一的名作家黃春明先生寄來他夫人所撰寫的一篇文章,我們也找到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類似的成功故事,一篇由太太回憶照顧經歷多次病危而後完全康復的先生,以及一篇先生撰寫太太接受骨髓移植成功後的百感交集。相信這些真人真事的分享,可以帶給苦難中的家人希望。筆者陪伴太太對抗血癌奮鬥了五年多,在她第一次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成功後,得到太太的允許,寫下這篇記錄文,分享親友,提供個人經驗,希望能對病患有鼓勵作用。那年新年剛過,她高燒不退,退燒藥的藥效無法持久,醫生在排除咽喉炎後,認為是病毒感染,幾天後就會好。我出差五天後回來,她的燒仍然未退,經一位急診醫師抽血檢驗, 發現血小板數量過低,有內出血流血不止的危險 加上貧血,立即送入家附近的醫院急診入院檢驗診療。前面幾天,醫師做了各種檢查,查不出到底是為何高燒不退, 直到血液腫瘤科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血球,發現白血球形狀不正常。才推測可能是血液方面的疾病。 抽骨髓檢驗後才確診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晴天霹靂,這種病五年存活率只有40-50%。面對她,我流下眼淚,不知後果如何。堅強的她反過來安慰我,我小心地透漏她的病情給女兒。地區性的醫院無法處理這種重病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連絡到癌症專門醫院接受她轉院治療。同時醫院的社工個案經理也找到同一位血癌專門醫師,辦理轉院。轉院後,為避免誤診,該癌症專門醫院重新抽骨髓檢驗,以確定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原來被轉送到該院的患者有約15%的案例是被誤診為癌症。檢驗結果確認是該型血癌, 且基因突變的情形嚴重,必須立即化療,且單靠化療將無法長久控制癌細胞,唯一的療法是靠幹細胞移植。血癌科醫師立即啟動化療,面對無知的未來,我們非常害怕,此時兩位曾患血癌的朋友提供了化療可能碰到的副作用訊息及應該注意的事項,讓我們安下心來接受化療。醫院裡的幹細胞移植協調師也在化療同時立即尋找骨髓匹配者。首先是抽親屬的血來檢驗, 她的兩位兄弟各有25%可以完全匹配,我們的三位女兒各有1%可以完全匹配,但她們都沒匹配成功。只好向骨髓庫尋找能匹配成功的非親屬捐贈者。成功匹配的機率是二萬到十萬分之一,在美國亞裔的骨髓捐贈者又比較少,更難找。最後很幸運找到一位100%匹配的捐贈者,經再次確認她也願意捐贈她的幹細胞。兩次化療成功暫時控制了癌細胞。如果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血癌細胞,幹細胞移植將無法進行。移植的時間是由捐贈者何時可捐贈來決定。所有的手續都進行得非常順利。治療的工作也由血癌科醫師轉到幹細胞移植科醫師, 在一次的門診對話中,醫師說,即使只有50%程度的匹配,她也可以進行移植,這一句看似無關重要的話,為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加強了我們的信心。由於血癌患者化療後免疫力幾乎暫時全無,所以我們謝絕所有訪客,告訴親友們不要來訪,由我全程陪伴照顧她,傳遞她的病情給親友。所以只有在尚未確診為血癌前有幾位朋友來探病,還有幾位未收到我的謝絕訪客的通知,另外得知她生病就冒失前來的朋友。 幹細胞移植時間決定後,九天前入院再做一次高劑量化療將她身上的幹細胞徹底摧毀, 以便讓新移植的幹細胞能夠順利進駐它的骨髓,開始製造身上所有的血球及免疫細胞。 我們熱切的盼望捐贈的幹細胞到來及移植能成功,因為她的幹細胞已經被摧毀,沒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捐贈者的幹細胞如期到來,那是一袋黃色的有點像血小板的血袋, 血袋上的資料讓我們只能猜捐贈者可能住在哪一時區。我們每天盯著血液檢驗報告,期望因化療降到零指標的白血球數量能慢慢上升,這時候她的防疫力全靠注射抗生素、抗黴菌素和抗病毒的藥維持。差不多兩星期後,白血球的數量開始增加,從零到100、200左右,這時便出院,住在醫院附近租來的公寓。 我們家雖然是離醫院六十四公里的小城,但醫生認為太遠,每位幹細胞移植的病患都必須在移植後的一百天內住在離醫院三十分鐘內能抵達的地方。因為患者若有任何緊急狀況, 必須在三十分鐘內趕到該院急診,否則有生命危險,平常醫院的急診處是沒辦法處理這種重病患者。在化療和移植住院期間,每天有輪值的主治醫師來巡房,高級護理師、藥劑師和輪值護士跟隨在側, 每位移植病房的護士平均照顧二至三位病患,每位進入病房的人都必須套上一次使用即丟的防護衣和口罩,醫生或護士一定要戴上手套才能碰觸病人。幹細胞移植的病人僅能吃熟的食物 所以病人食物是有限制的,不能吃任何生的東西,包括水果也不行, 不過醫生鼓勵病人吃家裡煮的食物,只要熟煮即可,因為院內食物實在不好吃,所以她媽媽前來幫忙,煮好吃可口的食物,幫她恢復體力。由於病人非常虛弱,所以移植病房鼓勵病患每天至少下床走動三次,一次至少二十分鐘, 每走一次就給一張貼紙貼在門上,累積到一定數目,就給獎品。所以病房的走廊隨時可看到病患由家人陪伴走路,大家互相加油。另外要進入這層病房的每一個人都要套上可丟棄的鞋套,避免鞋子帶病菌入病房。她的移植算非常成功,一年半後沒有發生移植幹細胞演化而成的免疫細胞攻擊宿主細胞的疾病(GVHD, Graft vs Host Disease)。這時她身上有兩套不同的DNA,一套是她血球細胞內來自捐贈者的DNA 和在她身上其他組織器官內屬於她自己的DNA。在她生這一場大病住院中,我們完全把治療的責任託付給醫生,照顧病人的責任交給護士,我則扮演精神上的支持者。我岳母前來幫忙照顧孫子,烹煮好吃的東西,讓我們無後顧之憂,支持她的快速恢復,朋友的關心也扮演了相當的角色。她本人則非常堅強樂觀,從不喊痛,從不悲傷,讓我們只須注意她的病情,不須擔心她的心情。我們感謝幹細胞捐贈者,一年後我們才從骨隨庫那邊得知捐贈者的資料,她也同意和我們見面,她是一位年輕的小姐,我們去參加了她的婚禮,看著她的小孩出生,我們成為很好的朋友。她是為了一個小孩需要骨髓移植而加入骨髓庫,雖然沒能和那小孩的骨髓匹配成功,不過五年後卻意外收到通知,她的骨髓和我太太匹配成功,成為一個成功的捐贈者。 她的無私捐贈造就了我太太的新生命。幹細胞移植患者在成功移植後,原來她身上的免疫力已隨被摧毀的幹細胞完全消失,必須像小嬰兒一樣接受所有疫苗的接種,移植那一天是她新生命的第一天,所以那天變成她的第二個生日。我像得到了一個新太太和一個新嬰兒,所以我說,新太太和新生兒兩位一體。(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6/16)
-
2019-11-20 名人.好食課
好食課/同時增肌又減脂 營養師教你這項健身飲食法
碳水循環飲食(carbohydrate cycle, carbo cycle)是種進階飲食法,傳言可以減脂又能兼顧運動強度,所以在健身界越來越熱門。碳水循環飲食法需要搭配運動狀況,設計至少三種不同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菜單,藉由調控碳水化合物的方式,維持訓練量,並且有可能達到同時增肌減脂效果的飲食。碳水循環的由來碳水循環是從低碳、生酮飲食法衍生的進階飲食,近年來低碳、生酮飲食十分流行,也是減重減脂的新寵兒,但低碳、生酮飲食卻因為肝醣量減少,可能會影響訓練強度、運動表現,也較無法達成增肌效果,因此健身者發明了碳水循環,依照運動強度調整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希望可能結合低碳、生酮飲食的好處,並解決訓練上的問題!碳水循環飲食的特色碳水循環在一週中必須根據運動安排調整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簡單的可以分為高碳日、低碳日與無碳日,分別對應著高強度訓練(肌力、無氧運動)、中低強度訓練(心肺、有氧)以及休息恢復日(幾乎不運動)。飲食比例上,高碳日每天約需要攝取每公斤體重2至3克的碳水化合物,大約佔了整日熱量的50%,這與一般的飲食雷同,但在低碳日,碳水化合物僅攝取每公斤體重0.5至1.5克,這個碳水化合物的量與低碳飲食相似。而無碳日則是整日必須攝取30克以下碳水化合物,十分接近生酮飲食,從高、低、無碳這三種類型可以發現,碳水循環飲食不僅需要注重飲食內容,同時也要配合嚴謹的運動設計,高碳搭配著高強度訓練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中的飲食成效!碳水循環飲食的機制在低碳與無碳日中,因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不多,血液中的血糖較不易受到影響,能減少胰島素分泌,身體會傾向分解更多脂肪作為能量,進而達到減脂效果。在補充碳水化合物的高碳日後,肌肉的肝醣存量上升,幫助我們儲存更多高強度肌力訓練的能源,同時打亂身體對於低碳飲食的適應力,能調控瘦體素、類生長激素,幫助我們控制食慾與加速脂肪代謝。碳水循環飲食的功效1.瘦身減脂碳水循環飲食飲食,能控制熱量,也可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符合減脂最重要的兩個特點。低碳與無碳日可以有效的減少胰島素分泌,防止吃進去的熱量儲存為脂肪,讓我們可以順利的減脂。2.維持訓練與生酮、低碳飲食最不同的地方,碳水循環在高強度訓練日需要補充足夠的碳水,在訓練前進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將肌肉的能量儘量補足,讓減脂時的訓練強度維持一定水準,訓練後補充適量碳水化合物,也能幫助體力盡快恢復、防止肌肉流失,讓之後的一兩天不會太過疲勞。3.增加肌肉碳水循環飲食不一定增加肌肉,畢竟平常的熱量不足,訓練量也受到一點影響,但若是屬於比較前期,肌肉成長曲線仍然有一定空間時,用高碳日維持一定的訓練量,還是有機會增加一點點肌肉的。碳水循環飲食的注意事項:1.小心訓練強度過高,造成受傷雖然碳水循環飲食有適度攝取碳水化合物,能讓肌肉維持能量,但仍然有可能在訓練時出現肌肉較為無力的現象,剛開始或首次嘗試,建議可以先稍微減少訓練量,防止因為疲勞、沒力運動時進行太高強度的訓練造成受傷!2.食物選擇維持多樣性碳水循環因為需要較複雜的菜單,我們常常會覺得太麻煩,會想像吃水煮餐一樣,儘量維持同樣的食物方便製備,但若是食物來源過於單調,容易造成微量營養素不足,建議設計菜單時,儘量把不同食材設計進去,或者適度的補充維生素,幫助我們保持營養均衡,讓減脂更加順利!3.血糖控制不良者請斟酌使用碳水循環因為每天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量變化極大,對於血糖控制不良者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建議可以先使用其他飲食法或者諮詢營養師、醫師確認是否適合,具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病史切勿自行嘗試!【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10月精選專題】碳水循環飲食法:同時增肌又減脂的神奇飲食】
-
2019-11-19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多粗糧也不行!4個習慣讓腸胃越來越受傷
胃癌,多發於中老年人,但現如今,由於飲食不當、生活習慣差等原因,胃癌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據數據顯示,近5年期間,19~36歲的胃癌患者佔所有胃癌患者的6%~11%,比30年前的數據高出一倍!案例:時間回到2014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手術室裡躺著一名24歲的青年小馬,他與妻子結婚才3個月,卻被查出胃中下部患有進展期胃癌,醫生建議進行胃癌根治手術,最終切除了2/3的胃。因沒有了幽門括約肌對食物進行阻擋,食物會很快進入腸道。因此,手術後的小馬飲食只能以流食及半流食為主。但時至今日,小馬的狀態保持得很好,前不久的複查也顯示一切正常,胃癌並沒有復發,已經算是臨床治癒了。而這與小馬改變飲食習慣,注重養胃密切相關。“十人九胃病”,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慢性胃炎,但若任其發展,不管不顧,也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發胃癌。那麼,生活中有哪些“傷胃元兇”,術後的小馬又是如何養胃的,有什麼“秘訣”嗎?一起看一下吧~ 一、4個習慣,讓胃越來越受傷1、吃太亂吃太亂,一方面是指飲食不規律,包括有些人三餐不定時,或是不吃早餐,一些獨居的老年人,也會隨意用餐,甚至肚子不餓就不吃。長期如此,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甚至誘發胃潰瘍,而胃潰瘍是胃癌病變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是指飲食過於雜亂。現在生活條件變好,家家戶戶都有各種菜餚、零食、水果等,如果什麼都吃,特別是飲食量比較大的時候,很容易刺激腸胃,干擾其運化能力,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常見症狀。2、吃太撐現代人很喜歡“打卡”美食店,難免吃太撐;也有些人為了釋放工作壓力,常常暴飲暴食。不僅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胃功能受損等。隨著進食量的增加,胃會自動擴容,胃壁就會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發生胃穿孔,甚至引發腹腔感染,特別是一些有胃潰瘍等疾病的患者。3、吃太晚晚上20-24點被稱為“胃癌時間”,因為很多人都在這個時間進食後,吃完就馬上睡覺,易增加胃病危機。一方面,胃腸道的蠕動會減緩,食物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容易產生有害物質;另一方面,有些人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出現反酸,更是會進一步加重病情。4、吃太糙“吃粗糧養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些人就習慣天天吃玉米糝、野菜、韭菜等,甚至有些老人直接用粗糧代替大米。殊不知這樣的飲食習慣並不正確,粗纖維食用太多,消化不了時就會原形排出,其大部分營養成分都吸收不了,還會加大胃腸道負擔。而且一些太粗的食物,經胃消化後無法通過幽門進入小腸,反而會返回胃裡反覆消化,容易把胃磨壞。這些習慣,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細細回想,自己的胃是不是也時不時出現問題,甚至隱隱作痛?二、一日三餐的養胃秘訣護胃,重在日常,看到現在的小馬逐漸恢復了正常,能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除了手術的成功,與其注重養胃也密切相關。1、常吃蒸製食物,均衡營養其中蒸製的食物對養胃頗有好處。比如蒸紫薯,紫薯中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胃腸蠕動、緩解便秘,有利於養胃。 2、黃金搭配:南瓜+紫薯紫薯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的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道環境,以及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但有些人容易出現腹部翻滾、放屁、腹脹等症狀,甚至產生大量胃酸導致燒心。此時搭配南瓜,其富含果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可以防止紫薯造成的胃酸過多問題。3、選對植物油,輔助養胃脂肪是人體七大營養素之一,雖然要清淡飲食,但也不能不攝入。專家建議選擇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對人體更有好處。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牡丹籽油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是不錯的選擇。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亞麻酸和亞油酸,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用油中亞麻酸與亞油酸的比例為1:4以內。所以,相對來說,牡丹籽油更好。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佔比92%,煙點高達220℃,既適合涼拌,也適合炒菜。它還含有100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中的牡丹酚、角鯊烯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有利於保護胃黏膜。不飽和脂肪酸還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環,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1-1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 仍有兩女童感染併重症
天氣明顯轉冷,腸病毒疫情也持續下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表示新增兩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分別為住桃園市三歲女童跟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雖曾有高燒、手腳無力、步態不穩等情形,經治療後一人出院、一人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同時,上周全台急就診人次已跌破萬人、低於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之兩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桃園市三歲女童及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三歲女童於10月21日發燒就醫診斷為腸病毒,10月29日因高燒且伴有手腳麻痺、面癱、步態不穩等情形再度就醫,經審查確診感染克沙奇A6型且併發腦幹受影響。至於九月大女嬰則於10月25至27日陸續出現發燒、四肢僵硬、手腳無力等症狀並四度就醫,檢驗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及併發急性脊髓炎。兩個案經治療後,三歲女童已出院,九月大女嬰意識清楚,但仍需觀察,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10日至16日國內腸病毒急門診就診計9971人次,較前一週1萬1409人次下降13%且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而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而感染型別以腸病毒71型46例為多。
-
2019-11-19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後隔天肌肉痠痛怎麼辦?專家教你這樣喝咖啡減緩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連結)丁政豪運動防護員(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 (IronPerformance鋼鐵運動訓練隊介紹連結)先前的文章寫到如何分辨運動後的肌肉酸痛以及拉傷,我們快速複習一下:肌肉酸痛(痠痛)會有酸酸緊緊有點痛的感覺,通常隔天才會開始,大部分會在一週內消失;而肌肉拉傷大多會在受傷後馬上有感,並且伴隨刺、熱、痛感,以及無力的症狀,疼痛會持續超過一週。今天請第一線接觸運動員的丁政豪來告訴大家關於運動肌肉酸痛的知識!另外本篇文也在2018/7/13做改版,感謝卓彥廷醫師提供的新文獻。新的部分將以綠色字體做更動。延遲性肌肉酸痛(痠痛)和乳酸無關!運動新手很容易遇到運動後肌肉酸痛(痠痛)的問題,動一天酸痛好幾天,而很多人會因為初期時常產生這樣的痛痛而對運動產生畏懼。不要怕,我們下面會告訴你怎麼做來得到有效的舒緩。其實運動老手或是專業運動員也會遇到,只是比較少,在面對多日連續的比賽時也有可能有肌肉酸痛的困擾。很多人會誤以為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是乳酸堆積,但經過研究,乳酸堆積雖然也會導致肌肉的疲憊與疼痛,但其實乳酸通常會在數小時內就代謝完了,不會讓你從隔天痛到一個禮拜。肌肉酸痛的兇手是你肌肉裡有非常細微的損傷,這就是你心血來潮週末運動一下後隔天鐵腿的原因。這種鐵腿、肌肉酸痛正式的名稱叫做延遲性肌肉痠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意思是他不會在你運動後馬上發生,通常是運動結束後24~48小時這個區間內痛爽痛爽的,就算超過48小時也幾乎不會超過一週。超過一週的話可能有別的問題,建議看一下醫生。新的研究表示,延遲性肌肉痠痛在少數狀況下也可能在運動後立即發生,尤其是長時間運動的時候。但大多數還是隔天之後,通常在運動後48小時達到高峰。另外延遲性肌肉酸痛目前有各種解釋,但是研究上都還不夠明確,其他說法包括輕微的橫紋肌溶解。通常延遲性肌肉酸痛並沒有什麼不好,那表示你的身體真的有運動到,身體藉由修補微小的受傷,讓你變得更強壯。但也不要把痠痛當作訓練有效的唯一指標,並不是一定要達到延遲性痠痛才算有練到。可是對於許多運動選手或重度熱愛運動的人來說,延遲性肌肉酸痛可能會影響到他的的訓練以及比賽。你有可能會需要連續好幾天參加高強度的比賽,而缺乏時間解除肌肉酸痛可能會影響到你的成績。根據卓醫師提供的新文獻認為目前還未有足夠的證據去說哪一種方法可以讓酸痛提前結束。但是文章末段會增加丁政豪運動防護員實務上的一些做法。以下是舊文獻中寫的方法,能夠解緩酸痛,但是無法讓酸痛快快飛走:用咖啡因來解除肌肉酸痛你沒看錯,咖啡因確實是許多運動員、運動愛好者常用的補給品,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加速簡單的反射動作、增加肌肉收縮能力、對爆發力有幫助,對耐力型的運動也有節省肝醣的作用。假如你無法像 Stephen Curry 一樣快速過人的話,來杯咖啡吧!才怪,咖啡無法拯救你的爛球技,還是多練球比較實在。有研究顯示運動前使用 3~8mg/kg 的咖啡因,有一定比例可以解緩運動後肌肉酸痛的狀況,視每個人體質而定。而且咖啡因也能提升運動中的痛苦忍受能力。意思是假設你 60 公斤,那你可以在運動前一小時攝取 180~480mg 的咖啡因。但是!大部分國家會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 300~400mg 的咖啡因。攝取太多咖啡因可能會有身體不適、心悸的負面效果,所以建議先從較少的劑量開始。冷療可以舒緩肌肉酸痛簡單說就是利用低溫來減緩身體的發炎。冷療有分冷水療和冷凍艙兩種,前者冷水療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泡在攝氏 10 度的冷水中15分鐘;冷凍艙則是利用一些設備把溫度降到攝氏零下 100 度,大眾可能比較難接觸到。(更多冷水療圖片請點此)但其實這種方式並不總是好的,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抑制發炎對身體的恢復不見得好,有越來越多的醫療人員在減少冰敷的使用,但目前風向還不夠明朗。根據 Asker JeuKendrup 這位運動營養學、運動生理學者、馬拉松與三鐵選手的專家表示,下面幾個問題可以協助你判斷要不要使用冷療來幫助你減緩肌肉酸痛:1.你正在比賽嗎?2.頻繁每天比賽嗎?3.你的運動含有離心收縮以及肢體碰撞嗎?4.你有極度疲勞或是受傷嗎?5.你所處的環境溫度很高嗎?6.現在並非運動的準備階段?7.正處於高品質、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期間嗎? (例如季賽期間)8.你現在目標是短期的成績,而非長期的效果嗎?假如上面的問題越多「是」,就越適合冷療,否則的話就不太建議冰敷、冷水療之類的方法。還是讓你自己的身體自癒對長期來說是最好的囉~但是!!!有些狀況還是非常不適合冷療的,以下是冷療的禁忌症:1.雷諾氏症:一種原發性或原因不明的血管障礙。 (Wiki連結)2.陣發性受寒血色素尿:冷的時候尿液會含色素。3.冷凝球蛋白血:一種血蛋白疾病。4.需要冷療的部位曾經凍傷過。5.需要冷療的部位有循環方面的問題。6.年紀太小或太老。7.對冷會過敏的人。(更多冷凍艙圖片請點此)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也可以減輕肌肉酸痛運動前適度熱身,例如1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減少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或是在高強度運動的組間休息時,使用低強度有氧來當作動態休息。以跑步為例,當你在兩次200公尺衝刺中間的 90 秒休息,可以慢跑來動態休息。也有研究認為運動後的做點有氧、拉筋也有些幫助。補充氨基酸有研究指出支鏈氨基酸 BCAA 可以幫助提升肌肉蛋白的合成,也可以預防肌肉分解。在高強度運動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以 1:4 的比例吃下去補充營養,有助於減輕延遲性肌肉酸痛。例如重量訓練後來杯乳清蛋白加上一根香蕉,前者是氨基酸,後者是碳水化合物。最後幫大家簡單整理,運動前一小時可攝取一些咖啡因、運動前好好的熱身至少 10 分鐘、運動後記得收操,並且補充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乳清蛋白與香蕉),都是很好的減緩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好方法唷!至於冰敷與冷療則看你的需求而定。丁政豪的補充雖然說新的研究認為目前沒有方法能夠讓酸痛更快離去,但是實務上我們還是會做些舒緩疼痛的事,例如運動按摩、伸展等等,因為降低疼痛有助於在酸痛期間能安排一些輕度訓練,讓你保持狀態。丁政豪認為不該過度解讀各種舒緩方式的效用,但是也認為關於按摩的研究會比較難做,無論是運動按摩、自己弄滾筒,力道、角度、手法上都會不一樣。好痛痛這邊訪問過的許多物理治療師對於徒手治療的一些研究也有相同的看法。參考資料:新 https://www.painscience.com/articles/delayed-onset-muscle-soreness.php舊 MICHAEL RANDONE, MS, CSCS. ATTENUATING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IN UNTRAINED INDIVIDUALS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1-19 新聞.健康知識+
防低溫寒氣乘虛而入!身體6脆弱部位你保護好了嗎?
入冬後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下降,《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怕冷的人護好人體6大寒氣入口。 冬天捂好身體6個地方人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氣容易乘虛而入。1 頭部人體熱量大部分從頭部散發,所以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能遮住額頭,風大可以選擇防風的皮帽。晚上洗頭後濕著頭髮睡覺,寒氣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乾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後再入睡。2 肩頸背部頸背受寒久了,會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最簡便的緩解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在洗澡時微微調高水溫,用熱水沖大椎穴五六分鐘。天冷外出最好戴圍巾或穿件高領衫,尤其不要讓脖頸後面暴露在外。3 腿腳腿部是冬季保暖的重中之重,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外出時加強手腳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脖子、雙手可以用帽子、圍巾和手套來遮蓋,也要注意腿部及腰部保暖,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打底褲。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促進腿腳的血液循環。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4 腰腹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5 口鼻冷食冷飲會把寒氣從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6 膝關節膝關節外只有一層皮膚包裹,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所以對溫度和濕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天氣寒冷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除了捂緊身體這6個部位,在冬衣的材質和款式方面還應注意:材質: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如果內衣穿得過厚,不僅不舒適,還會增加內衣裡的空氣對流,使保暖性下降,因此內衣應以薄、軟的棉織材質為主。中層衣服不和皮膚接觸,屬於保暖層,吸濕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上衣可以穿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下身可以穿羊絨褲。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不宜穿著毛線編織的外套。款式: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冬季乾燥,皮膚敏感,因此內衣要貼身、柔軟、沒有刺激性。中層衣服不要過緊,適度寬鬆,否則不但不利於保暖,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禦寒能力。過度寬鬆肥大容易鑽風,冷空氣乘虛而入,因此外衣的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冬季穿衣的7個誤區寒冷的冬季裡,有時即使穿得里三層外三層,到了室外還是凍得直哆嗦。這可能是你穿衣方法不對。以下幾種錯誤穿衣服的方法,可能讓你越來越冷。01 羽絨服太短羽絨服雖然保暖,但如果長度只到腰部,下半身得不到保暖,造成上下半身之間的溫差,引起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越來越冷。尤其下擺是敞口的羽絨服,容易讓腰部受涼,甚至“漏”進冷空氣,使上半身也變冷。建議如果穿半身羽絨服,長度最好過腰,同時增加下半身衣服厚度。 02 層層裹緊衣服的保暖性不僅與厚度有關,還取決於含氣量和透氣性。每層衣服之間的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絕冷空氣的作用,如果衣服層層裹緊,就會使衣服夾層之間的空氣變少,保溫作用反倒不明顯,讓人覺得更冷。 03 在室內穿高領衣秋冬很多人愛穿高領衣服,保護頭頸不致受寒,不過也應分場合。在寒冷的室外這麼穿,可以防止脖子受寒,但進了暖和的室內,應讓脖子放鬆透透氣,使頸部的汗能夠快速揮發,否則汗液蒸發會帶走身體熱量,讓人感覺更冷。比起高領服裝,可穿可脫的外套顯然更好。04 緊身褲襪+長筒靴緊身褲襪外搭長筒靴是秋冬季的流行打扮,不過長筒靴不利於透氣,鞋內的水分不易揮發,並且穿久了容易鬆懈,讓冷空氣漏進去,進而令腿腳發冷。 05 襪筒太短如果襪子過短,讓腳踝裸露在外,就易受寒,建議穿長筒襪,可以有效保護腿腳。此外,襪子的襪口不能太緊。 06 內衣過緊塑身內衣或緊身內褲容易束縛身體,時間久了會影響淋巴液和血液流動,讓人更冷。建議貼身衣物最好薄而軟,尤其應注意不得緊勒腹股溝和腰部。 07 出汗後不及時換衣服冬天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或運動後,可能會出汗。如果衣服被汗濕,要及時更換,否則被冷風一吹,容易著涼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又有心悸問題 右下腹痛小心是「腎臟中風」
一名62歲男患者長期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他解釋,因為腹部內臟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詢問患者病史,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悸,經常感到不適,調閱近兩年來的心電圖,確診有陣發性心房撲動,懷疑血栓是因心律不整造成,且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再進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造成梗塞;幸好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以及有反覆腰痛又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且年長,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
2019-11-19 養生.聰明飲食
柑橘健康也不能多吃!可能招來4個小麻煩
在柑橘收穫的季節,這些黃燦燦的水果難免會入侵我們的飲食生活。酸酸甜甜的汁水浸潤了我們敏感的味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歡愉感。吃貨的貪吃理由總是很多,橘子皮好剝,太方便吃,一吃就是一大把……柚子太大,好不容易掰開,不吃完太可惜了……吃橙子原來還能有點節制,但自從有了剝皮神器,吃起來就停不住了…… 再加上一些健康說法,比如「吃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有利於美白」,「吃柑橘水果有利預防腎結石」,「吃柑橘水果有利於預防肺癌」……就更讓人們貪吃柑橘水果找到理由了。但是,您知道嗎?柑橘水果吃多了,也是會給健康帶來一些小麻煩的! 小麻煩1 :皮膚變黃「柑橘水果吃多了,自己也變成了小橘子的顏色」,不知道您有沒有過這種經歷?這是由於柑橘水果的顏色主要來源於類胡蘿蔔素這一類物質,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在人體的脂肪儲存沉積下來。我們每個人的皮膚下面,都多多少少有一層皮下脂肪。如果短時間內大量吃柑橘類的水果,其中豐富的類胡蘿蔔素會迅速在體內富集,便會源源不斷的被運到我們的皮下脂肪儲存起來,把原本偏白的脂肪染成了濃郁的金黃色,皮膚自然看起來就變黃了。(少量吃點不妨礙哦…… 畢竟國人膳食中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往往不足,如果您日常南瓜胡蘿蔔等吃得不多的話,經常少量吃柑橘獲取胡蘿蔔素是有好處的。)不過即使出現這種現象,您也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這黃色只是看上去有些怪異,其實對我們的健康沒有什麼影響。只要停止攝入高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膚色。 小麻煩2:影響某些藥物代謝在這麼多種柑橘水果中,葡萄柚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一種水果。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特別警告:葡萄柚汁會抑制CYP3A4酶的活性,從而導致藥物過多或過少的被人體吸收。藥物過多進入血液,可能達到常規劑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很容易引起不良的副作用;而藥物過少的進入體內,達不到起效劑量,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容易延誤治療,造成疾病加重。在常見的藥物中,降脂藥、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鎮靜催眠藥、抗焦慮藥、免疫抑製劑都會和葡萄柚汁發生反應。而更有研究表明,葡萄柚汁可以和上百種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在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參照說明書,更不要用葡萄柚汁去服藥。(其他柚子比如蜜柚之類,也要小心點哦…… 雖然沒有葡萄柚那麼嚴重,但服用藥物時,也要暫時避免為好。) 小麻煩3:潛在增加過敏的風險吃太多柑橘類水果會增加過敏風險,感覺是個很新鮮的說法。不過也有一篇對2641名2歲兒童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在媽媽臨產前最後4週的飲食中,如果柑橘類水果攝入量較大,可能會增加孩子食物過敏的風險。這個結果聽著很新鮮?其實也不是完全難以理解。因為此前已經有研究發現,在柑橘類水果(特別是橙子)、芹菜、甜椒等蔬菜水果中,確實都含有可能與食物過敏相關聯的微量化學成分。所以,為了減少未來寶寶過敏的風險,在懷孕最後幾週的時候,不要貪吃柑橘類水果(特別是橙子)、芹菜、甜椒這些蔬果。少量一點當然是沒事的啦,不要因為好吃就放開了吃。 小麻煩4:可能讓人長胖其實這個小麻煩應該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柑橘類水果那麼甜,必然含有相當多的糖分。比如橙子的糖含量約為11.8%,葡萄柚的糖含量在10.7%左右,而最厲害的橘子,糖含量高達13.3%。以前的柑橘水果酸度比較大,現在經過多年的育種培養,很多品種所含的酸越來越少,含糖量越來越高。什麼「冰糖橙」、「砂糖橘」、「蜜柚」,意思都是和其他品種相比,它們的味道特別特別甜……說起來,10%左右的糖含量似乎還不算特別高,但味道好吃就停不下來,一不小心可能吃一兩斤,糖的總量可不是小數目。比如說砂糖橘,吃一斤就是約66克糖,接近一碗米飯的碳水化合物了(100克大米的一碗飯,約含碳水化合物75克),相當於一個輕體力活動女性一日15%的能量。在三餐之外額外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得運動一小時才能消耗掉。又比如說,一個蜜柚的重量大多在800克左右。就算去了皮,如果把全部果肉吃掉,那總熱量也相當可觀了……一天吃兩瓣就好了。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鉀、類黃酮、膳食纖維等多種保健成分,漂亮的顏色和悅人的香氣更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如果放肆的吃小柑橘,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煩。所以面對這些亮麗的小圓臉,我們還是要稍稍控制一下,一天吃1-2個中等大小的橙子就足夠了。那麼,對水果沒有抵抗力的吃貨該怎樣控制數量呢?給大家幾個小建議:(1)反正水果天天都有賣的,一次不要買太多。買多了就會因為怕放壞而多吃。(2)食用前,先拿出一個固定的量,吃完了就停下來。不要總是考驗自己在美食面前的意志力。(3)如果水果太多,或者柚子太大,不如和親友同學一起分享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再說還能避免發胖呢!本文摘自營養師陳然微博
-
2019-11-19 新聞.健康知識+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喝冰水嗎?醫:重點不在於溫度而是方式
台灣的氣候炎熱,經常出現攝氏35、36度的高溫,相對濕度亦相當高,這樣的環境會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負荷。炎熱的環境對心臟會有什麼影響?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林韋丞醫師表示,在炎熱環境之下容易流汗,如果大量流汗沒有補充水分,會有脫水的現象,嚴重可能出現休克。而且大量流汗除了流失水分之外,也會流失電解質,導致電解質失衡。對於本來就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處於炎熱的環境而大量流汗,會使得心跳加速增加心臟負擔,容易產生心律不整,並讓原有疾病惡化;血管阻塞的患者就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的問題。心臟衰竭患者體內水分多、容易水腫,多流點汗對消除水腫有幫助嗎?林韋丞醫師指出,運動對於病患確實是一件好事,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但是我們不會建議患者以「大量流汗」為目標,因為大量流汗雖然對於病患水腫問題有些許改善作用,不過卻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患者如有服用心臟用藥,電解質不平衡可能跟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容易導致心律不整。考慮到心臟負擔、電解質等面向後,要注意「大量流汗」這樣的劇烈水分變動,是對心臟衰竭患者是較為不利的。心臟衰竭患者可以喝運動飲料嗎?補充水分時要注意什麼?運動飲料裡面有水分和電解質,但是水分跟電解質並不需要刻意喝運動飲料補充,平日均衡的飲食對電解質補充就已經足夠,除非經過劇烈運動大量流汗,才考慮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林韋丞醫師提醒,最忌諱的是「一口氣喝下1,000-2,000毫升」這樣的「快速補充」。對於心臟功能較差的病患,快速補充會導致水分堆積,造成心臟負擔,可能會讓患者愈來愈喘。林韋丞醫師建議,補充水分務必把握三個原則:「少量、多次、慢飲」。心臟衰竭患者可以試著每次喝200-300毫升,用2至3次慢慢將流失的水份補回來,喝的時候切記不能速度太快,才可以達到補充體力又不影響健康的目標。大熱天讓人容易口渴,要如何評估喝水量夠不夠?要怎麼知道身體的水分是否足夠?林韋丞醫師道,很重要的就是觀察身體狀況,有幾個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評估,如果身體脫水,口腔黏膜會顯得乾燥、皮膚在炎熱環境下應該流汗,但是汗水卻不出來、而且眼睛有乾澀現象,這種口乾舌燥的現象就是提醒大家應該多補充水分。還有一個很好監測的方式就是觀察「尿液顏色」,正常尿液顏色是呈現淡黃色,假如尿液的顏色很深,就表示身體的水分不夠,要多喝水補充;如果尿液顏色偏淡,就表示體內水分較充足。心臟衰竭患者可以吃冰、喝冷飲嗎?我們知道「天氣冷」對於心臟病患者本身就是一種負擔,而在炎熱的環境下若快速的飲用大量冰水,也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若本來心臟就有問題,這樣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疾病惡化。然而,這並不是說心臟衰竭的病患都不能喝冰水。林韋丞醫師舉例道,大家到日本旅遊會發現,日本餐廳都提供冰水,日本人四季都在喝冰水,即使冬天也照喝不誤。他們飲用的方式是慢慢地喝,讓水進到身體有慢慢回溫的作用,使身體得到舒緩,又不至於對器官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重點不在於「冰水」,而是「飲用的方式」,最好以緩慢飲用的方式讓身體去適應這些變化,對心臟的影響會比較少。心臟衰竭患者在大熱天有什麼需要忌口的嗎?心臟衰竭患者最需擔心的還是水分的問題,務必要記得,運動完補充水分的三個原則:少量、多次、慢飲。林韋丞醫師指出,有些患者會擔心鹽分攝取太多造成體內的堆積,而改使用「低鈉鹽」。不過這時也得注意,低鈉鹽是用「鉀離子」取代鹽分中的「鈉離子」,鉀離子吃多了也會累積,與心臟衰竭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飲食重點不是一昧吃低鈉鹽,而是要注意身體水分及鹽分攝取達到平衡。心衰竭患者務必將「量體重」列為居家保健的重點項目,監控自己是不是攝取過多水分。舉例來說今天量體重50公斤,隔天量體重變成52公斤,再隔一天量體重變成54公斤,在短短兩天內增加4公斤,這麼多一定是水分過多,一般攝取食物體重不會增加這麼快。注意體重,是讓心衰竭患者維持健康的重要手段。開冷氣後室內、室外溫差大,忽冷忽熱對心臟有什麼影響?假使室內、室外溫度忽冷忽熱的時候,會對心臟病患者造成影響。我們從外頭炎熱的環境下急速地進到冷氣房,會導致血管收縮,因此溫度的快速變化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要避免這樣的狀況,林韋丞醫師建議心臟病患者盡量於炎熱環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適當補充水分,別讓自己太煩躁。不要因為天氣很熱,就將冷氣調到17-18度,請設定在對人體最舒適的溫度26-28度之間,才不至於讓血管快速收縮。游泳很消暑,心臟衰竭患者適合游泳嗎?「所有心臟病患只要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醫師都建議要保有運動的習慣。」林韋丞醫師道:「運動可以改善身體肌耐力、心肺功能、甚至可以達到減重或塑身的效果,對病患都是有利。」因此,若於炎熱天氣選擇去游泳消暑,自然是很好的做法。只不過心臟衰竭患者於運動前要注意先熱身,並吃一點東西讓身體有足夠的熱量會比較安全。當從炎熱的氣溫進入到冰涼的水溫時,切記動作要緩慢漸進,畢竟溫度的快速變化會對心臟產生負擔,因此無論是要進入三溫暖、溫泉、冷水池,或要起身離開,動作都請盡量放慢。最好於適應溫度變化後,再做下一個動作,比較不會有頭暈的狀況。醫師會建議患者於炎熱的天氣從事哪些運動呢?該注意什麼?目前認為以運動治療來進行心臟復健,可以改善心臟相關死亡率。林韋丞醫師建議,心臟衰竭患者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像是游泳、慢跑、健走等,利用這些運動增加身體的肌耐力與心肺功能,有助於控制心臟衰竭病情。了解自己的運動狀況也是評估身體很好的一種方式。例如以前30分鐘可以走3公里,最近30分鐘連1公里都走不到,還覺得非常不舒服,這種於短時間內運動能力急速下降,就得特別注意是不是心臟或是肺部出了狀況!平常運動時,最重要的就是適度,且要穿透氣的衣服,運動過程中要準備充足水分並適時補充。運動過程中覺得身體不適就應該停止。然而,停止動作也別操之過急,心臟衰竭患者很忌諱劇烈運動時突然停下來,像是快速跑步時若突然煞車,少了暖身或是慢走的緩衝,會造成心臟血壓的急速變化,導致頭暈不適。運動是好事,但林韋丞醫師提醒,心臟衰竭患者可先與醫師討論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及強度再進行,並於四周有人的情況下運動比較有保障,若運動時感到身體不適請記錄心跳、血壓,假如症狀偶爾發生可以等下次回診再與醫師討論,如果每次運動都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有愈來愈嚴重的狀況,應該提早回診。最後要提醒大家,千萬別因為透過運動感覺身體好轉後就擅自停藥喔。原文:冷熱交替要小心!三招保護心血管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19 科別.牙科
為什麼牙齒本來不痛 補完牙後反而開始痛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平常都好好刷牙,來到牙醫原本只是做例行性的牙齒檢查,結果牙醫嚴肅的告訴你,有個不小的蛀牙需要填補。而且,本來毫無牙齒不適症狀的你,反而補完牙回去開始鬧牙齒酸痛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膺復牙科醫師郭芯妤指出,治療蛀牙後,反而開始出現牙齒不適的原因,常見有以下9種原因。1.牙齒變得較敏感:治療蛀牙時,牙醫不只要去除齲齒的部位,還要去除齲齒潛在的受感染牙齒結構(安全區)。但是,當蛀牙的部位比較大時,補蛀牙的填充材料,可能會改變牙齒中的流體壓力,並刺激到靠近牙髓的神經,進而引起疼痛。郭芯妤表示,牙齒有放入填充物後,會對冷熱、空氣壓力、以及咀嚼導致的壓力更加敏感,但是這種類型的牙痛,應該在補蛀牙幾週內消退。如果沒有,就需要回去看牙醫。2.甜食、冷熱敏感: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疼痛,僅在牙齒接觸到熱或冷、甜的東西時才會發生,移除東西後,疼痛會在幾秒鐘內消失。如果在去除冷熱後,這種疼痛持續了很長時間,也可能表明神經出現不可逆轉的傷害,需要進一步由牙醫治療。3.咬牙與修復體的變化:這種疼痛發生在你咬牙時,通常麻醉退後不久會發現疼痛不適,而且,這樣的問題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補牙的填充物可能會干擾你的日常生活,需要返回診所並重新調整填充量。如果疼痛仍然持續,則表明存在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治療,例如根管治療。4.牙齒填充物破裂或鬆動:如果補牙填充物放置不恰當,就會引起不適,甚至出現裂紋。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牙齒疼痛是因為填充物破裂或不合適造成的,需要回牙醫診所檢查。5.對牙齒填充物的過敏反應:有些人對牙齒填充材料過敏,包括汞合金、銀汞合金、甚至較少見的銀填充物,都曾有患者過敏的問題傳出。據《美國牙科》(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期刊指出,FDA統計有超過100例病例的牙齒填充物過敏問題。汞合金過敏的症狀類似於典型的皮膚過敏,包括皮疹和瘙癢。不過郭芯妤指出,大家不用擔心自己是否有這一類金屬過敏問題,因為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而且患者通常有金屬過敏的家族史。即使是金屬過敏,改用其他修復材料,一樣是可以補牙的。 6.不同填補材料:有些容易蛀牙的人,可能有多個鄰近蛀牙,如果填補的材料不同,像是使用不同的金屬,金屬之間可能會產生微電流,進而導致你的口腔不適。7.其他牙齒疼痛:郭芯妤表示,當你感到補牙的「週遭牙齒」疼痛時,可能根本沒什麼問題,因為這只是周遭牙齒也感受到了填充牙齒帶來的疼痛感而已,這種不適通常在一到兩個星期後,就會明顯減輕。8.持續性的抽痛:如果蛀牙深入到牙髓深處,這種抽痛反應代表你的牙齒組織已經不再健康了,郭芯妤表示,這種情況下,就要就快尋求根管治療。9.填充材料變質:郭芯妤表示,咀嚼、磨碎或「咬緊牙關」這類的動作,會導致牙齒填充物磨損、碎裂或破裂。「雖然一般人很難判定自己的牙齒填充物正在被耗損,但是只要定期檢查,牙醫都可以即時解決問題。」郭芯妤指出。填充材料變質卻沒有處理,再加上疏於管理口腔衛生,食物殘渣跟細菌可能就會伺機而動,造成牙齒狀況進一步惡化,甚至感染牙髓,導致牙齒脫落。如果你的蛀牙比較大,沒有多餘的牙齒結構來支持替換填充物,牙醫可能就會建議你用裝牙冠的方式來取代填充物。補牙後,疼痛會持續多長時間?郭芯妤表示,疼痛持續的時間以及感覺因人而異,像是「年紀大」、「身體狀況不好」都是會影響康復的因素,而且人跟人之間都疼痛時間可能差別很大,因此很難直接說牙齒會痛多久。「補牙後,你應該觀察的重點是疼痛要隨著時間而減少。」郭芯妤提醒,想要盡可能避免牙痛問題,務必在補牙前,就先告知牙醫你是否對特定材質過敏的經歷。另外,如果疼痛加劇,或是演變成長期的慢性疼痛,就要趕緊回診,以免變成神經方面的問題。延伸閱讀:一口黃牙讓你不敢開口笑?幫牙齒「貼個膜」就搞定!
-
2019-11-19 養生.聰明飲食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最近好累喔,應該來吃點B群!」、「有人說吃B群皮膚會變好耶!要不要來試試看」、「老是覺得腰酸背痛,是不是該吃B群來保養一下」、「聽說吃B群對老年癡呆症有幫助,是真的嗎?」一連串的問題,把維生素B群講得好神奇。台灣營養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怡姿說,就保健食品來說,B群是人體每天所需的營養素,從小孩到老年人都需要,加上維生素B群可說是最早開發出來的營養補充品,使用歷史久遠,早年很多人都會託國外親友帶回來,民眾對它並不陌生,也相對覺得安全。一般以為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就算多吃了,也可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大部分人的使用觀念都是「沒病補身、吃安心的」;也就是上述的多種原因,造成B群一直是國人心目中必買必吃的暢銷保養品。維生素B群是在身體裡幫助新陳代謝和能量運轉的重要輔酶,8種維生素B各司其職,將攝取的營養素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幫助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的運作,促進細胞生長和分裂,包括促進紅血球產生、預防貧血等。雖然說補充維生素B群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保健食品,但若能重新檢視自己的三餐是否營養均衡、食物攝取豐富,不用額外花錢就可以獲得營養,才是補充維生素B群的正確觀念。從食物中攝取充分的B群並不難,不見得一定要額外補充才行,含有B群的食物非常多,各類深色蔬菜、水果、奶、蛋、豆、魚、肉、全穀類、堅果類等食物,都含有不同的維生素B,每日只要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就可輕鬆獲取B群的營養。多吃糙米、全穀類(紅豆、薏仁、小麥胚芽):糙米富含維生素B1,而白米飯卻接近於零。現代社會的飲食常過於精緻加工,如白米飯、白麵包、麵條、糕點餅乾等,使得日常飲食不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因此,建議要多吃全穀類食物,增加攝取維生素B1和B6。奶類製品(牛奶、優酪乳等):奶類是維生素B2和B12很好的來源。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攝取奶類仍然不足,連帶的維生素B群的獲取也受限,建議每天應攝取2杯奶。深綠葉菜類(菠菜、青花菜、甘藍菜等):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酸、菸鹼酸和泛酸,建議一天至少3份(1.5碗)。蛋白質來源的食物比如蛋、黃豆、魚、瘦肉和內臟類,也都是B群的重要來源。延伸閱讀: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你可能是身體「太濕」了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19-11-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痰濕生廢物讓你百病叢生!中醫教洗澡做一件事,擺脫痰濕體質
「痰濕」到底是什麼?痰有內、外之分,內痰(廣義分)是「無形之痰」,主要指水液代謝過程不暢通而產生的廢物,會隨氣血運行而流竄全身,因位置不定所以稱為無形;外痰(狹義分)為「有形之痰」,即呼吸道排出的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痰」與人體肺、脾、腎最為密切,中醫認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百疾皆由痰作祟」、「頑痰生怪癥」、「百病皆因濕作祟」。人體有許多水,而痰、濕更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痰和濕只要其中一個停滯,就會產生廢物而導致生病。例如:痰濕積於肝臟就易患脂肪肝;注入人體下方產生水腫;注入人體上方,造成頭暈、頭脹、頭腦不清;流至血液則引起血脂異常,可以說它們停留在哪裡,哪個部位就容易生病。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既能運化水穀又能運化水液,脾氣健運與否直接影響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所以其實「濕重」是標,「脾氣虛」才是本。「痰濕」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易引起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聚濕成痰而成痰濕內蘊表現,常表現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一般來說,喜食肥甘醇酒,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多是因寒濕侵襲、飲食不節,先天稟賦、年老久病、缺乏運動而發病,常隨痰濕留滯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發病傾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風、胸痺等,對梅雨及濕重環境適應力差。「濕」從何而來?1. 短時間吃了過多的油膩重口味食物,堆積成濕,讓痰濕堆積於身。2. 患者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就易膩發脹,導致體內濕、熱、瘀、寒等代謝不正常,而凝結成濕氣。3. 受到四季、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冬天的寒氣、夏天的空調、過度飲用冰品、霧霾、梅雨等,都很容易使濕氣纏身,導致身重無力。常見濕氣種類●寒濕: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大部分人都還能接受,但如果一直下雨或濕氣重,就很難忍受了。●濕熱: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洗三溫暖,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狀況較舒適。●風濕: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很難短時間治癒。趕走痰濕體質!甩開脂肪肝、大肚腩痰濕體質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極低密度脂蛋白、血糖顯著高於非痰濕體質者,常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多痰、浮腫、睡時鼾聲如雷等,在養生方法上應多注意在平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加強運動。痰濕體質日常注意事項1. 痰濕體質者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裡,在陰雨季節要注意避免濕邪的侵襲。這類體質的人平時還應定期檢查血糖、血脂、血壓;嗜睡者應逐漸減少睡眠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享受日光浴。2. 洗澡應洗熱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膚微微發紅、通身汗出為宜;穿衣儘量保持寬鬆,面料以棉、麻、絲等透氣散濕的天然纖維為主,這樣有利於汗液蒸發,祛除體內濕氣。3. 飲食上少吃甜點、生冷食品及各種肥膩之品,避免暴飲暴食、食速過快;建議平日可多喝些普洱茶消食養胃、去油膩,同時解油膩之餘還能潤腸通便、預防手腳冰冷。另外,若想要「補氣、袪濕、化痰」,建議平日可多喝些荷葉茶,因為自古以來,就把荷葉奉為瘦身的良藥。荷葉性微溫平、味辛,無毒,入心、肝、脾經,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除濕祛淤、利尿通便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搭配黃耆補氣、山楂助脾胃。4. 「動能生陽」所以平時要讓自己動起來,每周運動2 ∼ 3 次,陽氣充足了,濕氣就難以在體內積存。改善痰濕的飲食方式1. 濕熱體質:選用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偏向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等。嚴重者可請中醫師把脈,用一些清熱利濕的處方,如羌活勝濕湯等。2. 陰虛體質合併上火:濕氣重的陰虛體質同時常合併「上火」,症狀多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祕結,因此可選用養陰和祛濕的食材,例如:生地和土茯苓、太子參和薏仁等搭配。3. 肝火脾濕:煩躁易怒、眼屎多,通常屬於肝火脾濕,也會加減選用夏枯草、茵陳蒿菊花等來調理。4. 夏日暑熱與濕氣併發:可以飲用綠豆薏仁、苦瓜、冬瓜、愛玉等,這些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食材。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書籍介紹袪痰濕瘦身法:吳明珠中醫博士的100道湯、粥、茶、餐、藥浴調理X經絡按摩消脂書作者:吳明珠出版社:常常生活文創出版日期:2019/10/04作者簡介/吳明珠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兒科、內科、婦科專科醫師中醫婦科醫學會監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
2019-11-19 橘世代.健康橘
泡湯季到了!三類型人不建議泡湯
天氣轉涼,泡湯季節來臨。台灣因為地質的關係,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觀光局也推出溫泉美食嘉年華,串聯了全台17處溫泉勝地,舉辦許多特色溫泉及美食活動。但醫師提醒,體表有傷口、靜脈曲張及血管疾病的民眾,應先衡量狀況。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溫泉依據不同泉質,確實對皮膚有不同功效。他舉例,硫磺泉有助殺菌,能抗菌、去垢;碳酸氫鹽泉可能含鋅、鐵等礦物質,可以讓皮膚生成的保護屏障更加穩定,協助皮膚修護。曾德朋表示,溫泉促進血液循環,讓毛孔擴張,可加速代謝皮膚的老廢角質和尿素。有些人認為,泡湯增進血液循環,改善靜脈曲張,但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提醒,靜脈曲張患者若泡湯,可能使症狀惡化。靜脈曲張是因為腿部血液難以回流到心臟,出現水腫、蜘蛛網等症狀。若是泡湯,使血管擴張,但血液又無法回流,反而會讓靜脈曲張的部位血管破裂、出血。黃建龍也提醒,有心臟血管疾病,尤其是有在吃降血壓藥的民眾,泡湯時不要超過5分鐘,且泡湯後千萬不要馬上起身。否則可能因為泡湯使周邊血管充血,導致心臟缺血而昏倒。曾德朋也表示,若是有開放性傷口則不宜泡湯,避免傷口感染。另外,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對冷熱不敏感,泡湯時也要注意溫度,避免燙傷。若要健康泡湯,建議遵行以下事項: 1.泡湯最適宜的溫度介於攝氏39度至41度2.泡完後記得以清水沖洗,避免硫磺等殘留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3.泡完湯後記得擦上乳液,以免皮膚油脂被帶走4.體表有傷口、靜脈曲張及血管疾病的民眾,不建議泡湯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9 科別.兒科
瘋餵轉骨方有效嗎?一個關鍵 補「它」反而長不高
市面上充斥許多「登大人」的健康食品,標榜要讓孩子長高、長壯,訴求「從小開始保養」,有的產品甚至註明從6、7歲開始就要喝,經濟能力尚可的父母無不希望孩子高人一等,多願掏錢埋單。不過中醫師表示,個人體質不同,進入生長期時機也不同,長不高應先到門診就醫,釐清原因才能找出解方。中醫師表示,服用轉骨方最佳時機點是「第2性徵出現」,依性別和年紀,也有不同調理方式。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冠東指出,市面上多數轉骨方產品的主要功能是「開脾胃」,家長買來讓孩子服用也無不可,「但要注意成分」,如有鹿茸、人蔘等補腎氣成分,最好是等第2性徵出現了再來服用。「登大人」產品成分大不同 有的僅是維生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董懿容分析,市面上標榜「登大人」的健康食品主要分為3類:第1類主要是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有的還添加多醣體、皂甘等補益成分,有的則標榜添加胺基酸成分,這本來就是生長所需,孩子任何年紀都能服用,沒在分時機。不過如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須要這麼貴嗎?是不是吃兒童維他命就好了?董懿容認為,這類產品可能是透過特殊生技方式萃取,為兒童生長量身打造,「如果為了方便,也不是不能吃」,不過最好還是先拿去給醫師看一下,確認是否適合孩子服用。補氣活血健脾胃 胃口好自然長得高第2類產品成分屬純粹補氣活血配方,如黃耆、紅棗、當歸、刺五加、茯苓等,就有「健脾胃」功效,孩子胃口好,吃好、睡好,自然就能長高。門診時常看到家長從孩子小1、小2就開始「照表操課」餵轉骨方產品。6、7歲時每周1、2瓶口服液,10歲起成長期每天喝1瓶,小3、小4就帶來給醫師諮詢。董懿容認為,「藥物應該隨年齡和體質變化去調理,不是1瓶餵到底」,如果不知孩子狀態給錯補品,反而白花錢。董懿容說,孩子普遍都會怕中藥味,建議採藥膳方式讓孩子食用,如在家用四神、茯苓、白朮、蓮子等平補藥材補氣,以能吃得進去為原則,每周1次,或每月1到2次,就有開胃效果,孩子會比較愛吃飯。鹿茸、人蔘等補腎成分 過早服用恐反效果第3類產品是家長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含有補腎藥物成分如鹿茸、人蔘、肉蓯蓉、鎖陽等成分,李冠東說,這類成分含有荷爾蒙,孩子吃了可能造成生長板過早閉合,補了反而長不高。他坦言,市面上有的轉骨方標榜從6歲到成年後都能吃,但成分實在「超級補」,價格也貴,還是找中醫師看比較便宜、安全。董懿容表示,當孩子第2性徵出現,成長速度加快,此時服用轉骨方才有加乘效果,太早服用沒有意義;如果孩子的第2性徵還沒出現,家長最好能將手上的轉骨方產品帶去給中醫師評估,貿然提早服用反而促進骨板癒合,導致孩子生長板太早密合。醫師:「登大人」因素複雜 不該一藥百用醫師也指出,男女轉骨方式不同,像女生要長胸部,男生可能有夢遺問題、活動量也大;轉骨主要採取溫補,但個人體質不同,有的孩子愛喝冰,但有的動不動就流鼻血,當然就不能吃補。另外,像女孩子如果月經還沒來,就要幫她活血促進成長,但如果是長太快怕生長板超齡,反而要採取涼補。「這麼多複雜因素,怎可能靠1瓶轉骨方就能處理?」董懿容說,近來也有不少身為家中老大的孩子,因壓力大、睡不好、吃不下,個頭被差1歲的弟弟妹妹超過,被家長帶來諮詢。這種案例除轉骨方外,還要開給改善情緒、睡眠等疏肝解鬱的方劑,也會請家長調整管教方式,讓孩子好好運動、睡眠。西醫觀點:國小起每年長不到4、5公分 可做檢查高醫附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表示,只要生長曲線在3%以下,或1年成長不到4、5公分以上,就可先帶來給醫師檢查是什麼原因長不高。孩子身高有7成與遺傳相關,3成是後天營養、運動等因素造成,有的孩子因比家族中的弟弟或妹妹矮一個頭,也很快被發現異常帶來就診。蕭惠彬說,曾有小1男生身高不到110公分,檢查起來骨骼正常,但骨板成長比較慢,後來驗出是內分泌生長激素缺乏,就立即補充,2年內身高增高了15公分;其他因素如甲狀腺功能功能亢進、不足或腎上腺皮脂素分泌過量,都要對症下藥治療。另種極端則是女生8、9歲就性早熟,長得特別高,骨成長板卻超齡,「這種一開始長得高,但骨板過早密合,最後成人身高反而比較矮。」蕭惠彬說,這是因為現在孩子不經意接觸媽媽或姊姊化妝品,或長期使用含塑化劑紙杯、塑膠袋裝熱湯,接觸環境荷爾蒙所致,此種原發性早熟確診後,經過藥物治療,至少能多長高5到10公分。
-
2019-11-19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逾10年治不好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搞鬼
一名78歲爺爺腿部嚴重靜脈曲張超過10年,雙腿甚至成了深褐色,多次治療都沒有好轉,直到走路易喘到北榮求診才發現全是三尖瓣閉鎖不全搞鬼,以微創手術治療後已大大好轉。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表示,三尖瓣閉鎖不全是老人家常見的心臟疾病,好發於曾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曾做過心臟手術者,患者可能因瓣膜關不緊,導致血液逆流、心臟擴大,最後導致更嚴重的心臟衰竭。郭姿廷解釋,心臟瓣膜就像一扇門的門板,當心臟因特定原因擴大後,門框也會跟著擴大,心臟瓣膜此後便再也關不緊,出現血液逆流的狀況,一旦血液無法進入心臟進入全身循環系統,就會淤積在腳部,出現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等症狀。郭姿廷說,由於疾病初期,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等症狀可能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但久而久之心臟會漸漸擴大,出現喘、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狀況,此時心臟功能通常已經開始衰退,甚至可能因右心衰竭導致鬱血性肝病變、心腎症候群使肝腎功能變差,增加治療的複雜性。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讓醫師在看得到整個心臟的狀況下進行手術,但傷口恐長達20幾公分,多數患者對於必須鋸開胸骨也相當抗拒。郭姿廷指出,如今已有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只要從右邊胸壁上開4到5公分的傷口,加上幾個輔助的小傷口,就能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大大減少開刀後的疼痛及出血量,傷口感染的機率也降低。她表示,近期曾收治一名78歲老爺爺,雙腳腫脹超過10年,小腿和腳部也因色素沉澱變成深褐色,經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但手術後仍未好轉,近年爺爺走路愈來愈容易喘,到北榮求診才發現全是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搞的鬼,經內視鏡手術治療,出院1個月每天已可到公園散步1小時,重拾生活品質。
-
2019-11-19 橘世代.愛玩橘
歲末壓軸 阿里山林鐵主題列車「洋溢.崎步走」
隨著氣候漸漸入秋,林務局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日前首度以嘉義製材所為主題,推出「洋溢.崎步走」第4季主題列車,民眾除可坐小火車到竹崎、獨立山等特色站點,也將到鹿麻產站,享用居民特製的地方小吃「刺殼粿」。這個行程很適合全家大小出遊,即使是年紀較大的長者。 「洋溢.崎步走」第4季主題列車每周3帶領遊客從山下林鐵及文資處集合,再上山抵達竹崎車站,搭乘小火車參訪林鐵各站熱門景點,下山後再到嘉義市嘉義製材所,了解歷史沿革。因為小火車能行駛的坡度不能太高,獨立山路段的是非常獨特且知名的螺旋狀3迴旋,小火車需繞行獨立山3圈才登上山頂,回程再以8字形離開獨立山,建造工法非常多元。小火車駛入獨立山後,專業導覽員帶領遊客走入全台獨一無二與鐵道相依的獨立山步道,沿階梯緩步上行,遊客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呼吸中只剩下森林芬多精,眼前則是高聳的大樹。林鐵及文資處長黃妙修表示,遊客可透過導覽解說員的帶領,欣賞古董級蒸汽火車、日本皇室貴賓車以及認識阿里山林業文化,享受隱藏市區中絕美秘境的靜謐時光。50多歲來自新竹的曾姓遊客說,已登過玉山、阿里山等百岳,但這次獨步山小火車,還是第1次搭,未來有機會還想再來。下山回到林鐵藝術園區,導覽員介紹,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原本預計要搭園區裡的日本皇室貴賓車上阿里山,但後來卻沒有在嘉義停留,但是故總統蔣中正來台後,倒是搭乘這班列車上山很多次。今年剛開放參觀的嘉義製材所,號稱「東洋第一製材所」,製材所1914年啟用時,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轄下占地範圍最廣大的官營木材產業園區,採用當時歐美最先進的設備,產程近乎全自動化,現在則是新人婚紗拍攝首選及熱門打卡景點。嘉義製材所內保留12棟歷史建築,動力室、排煙道遺構、鋸屑室、貯煤油庫、辦公室、乾燥室、手編工廠、天車意象及地下製材遺構等,區內北側大草原,為杉池舊址,是嘉義鬧區少見完整且視野空曠的大範圍綠地,映襯古樸日式建築形成絕美秘境。第4季主列遊程採網路預約購票(各車站窗口不發售該套裝行程),乘車日(含)前15天開放訂票。行程細節可至林鐵及文資處官網:https://afrch.forest.gov.tw/0000263 及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orestRailway.Taiwan 查詢或洽詢05-2779843#240蔡小姐。立即加入FB社團!迎接橘世代的精彩人生2.0,我們創立了【愛玩橘】社團,邀請各位一起旅行人生、說走就走!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讓未來「現在」就實現,讓夢想不必再等待!加入>>
-
2019-11-18 新聞.健康知識+
近50萬人研究顯示 失眠可能增罹患中風和心臟病風險
1項新的研究表示,睡眠問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研究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上。研究對象為中國487,200人,平均年齡為51歲且無中風或心臟病史。主要調查他們是否有每周3次(含)以上的入睡困難,導致睡眠不足而白天無法集中精神。研究發現,入睡困難的比例占其中11%,有10%的人表示起床時間提早;也有2%的人白天難以集中精神。約10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130,000起中風、心臟病發作等案例。和沒有失眠症的人比起來,有睡眠問題的人罹病風險高出18%。更進一步說明,有睡眠困擾的人當中,出現中風或心臟問題的人占32%;沒有睡眠問題的人則占26%。提早醒來而無法再入睡的人罹病風險多出7%,白天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則高出13%。研究的作者、北京大學博士Liming Li表示,失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在年輕人和研究初期的受試者身上尤為明顯,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這些人進行早期發現。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能改善難以入睡的問題,未來可望減少中風、心臟病發作和罹患其他疾病的機率。不過,由於這個研究沒有直接證實失眠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只是認為存有因果關係,因此仍須進一步進行調查。★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18 科別.腦部.神經
臉歪嘴斜就是中風?顏面神經失調和中風症狀怎麼區分
基隆長庚外科部副部長陳品元今天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等易感冒時期,患者平均比平時增1到2成,太勞累、抵抗力較弱者是危險族群。行政院長蘇貞昌因過度疲勞導致顏面神經失調,行政院幕僚說,蘇貞昌配合醫囑休息,健康沒其他問題,公務暫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代理。陳品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是病毒類感冒後遺症,患者可能遍及各年齡層,確切成因不明,僅知有6到7成患者發病前都曾有感冒症狀,可能是病毒侵犯到神經元導致發炎而暫時喪失功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和睡眠、壓力息息相關,只要身體太累,抵抗力下降就可能發生,常見症狀包括眼睛閉不緊、嘴角歪斜、流口水或額頭兩側皺紋不對稱等;臨床上患者多是常熬夜趕工的上班族,以類固醇治療約一週就會好轉。此外,林浚仁說,一旦確診顏面神經麻痺,可同時注意耳朵是否冒小水泡,可能是感染帶狀皰疹病毒,除以類固醇治療,可同時以抗病毒藥物治療,避免後遺症。隨選舉逼近,陳品元提醒,太勞累可能使身體各種毛病紛紛冒出來,尤其有慢性病患者務必按時用藥,他曾遇過有慢性病史的里長因選舉期間過勞、沒好好用藥,剛確定當選、正在慶功宴時就因腦部動脈瘤破裂送醫,參選人忙跑攤拜票時,也別忘留意自身健康。不過,顏面神經麻痺雖可能造成「臉歪嘴斜」,但與「中風」仍有相當程度差異;林浚仁說,中風主要影響下半臉、以嘴角為主,而顏面神經麻痺則是整臉、包括眼睛和嘴角,最簡單分辨方法就是請病人用力閉眼,如果眼睛閉不緊,很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如果眼睛閉得緊,中風機會較大,務必儘速到大醫院就醫。
-
2019-11-18 新聞.食安拉警報
素食店賣「鮮蝦捲」?未明顯標示素食違規
北市衛生局今年抽查市售豆製品97件、素食食品30件,其中豆製品6件因違規添加防腐劑苯甲酸或檢出殺菌劑過氧化氫陽性而不合格,素食食品品質都合格,但有1件抽自素食自助餐店、貨源來自基隆的「鮮蝦捲」因未明顯標示素食違規。衛生局抽查97件豆製品中,抽自自助餐店或小吃店、豆腐工坊的3件豆腐產品、1件豆干絲產品及2件豆干產品違規添加防腐劑苯甲酸或檢出殺菌劑過氧化氫;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處製造業者或責任廠商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表示,已命抽驗地點下架不得販售,經追查違規產品來源皆屬外縣市者,已移請轄管衛生局辦理。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陳怡婷表示,苯甲酸是可合法使用的防腐劑,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苯甲酸可使用於「豆皮豆干類」產品,如傳統市場販售之豆干、豆干丁、豆干絲、豆皮、豆包、素雞等,其用量上限為每公斤0.6公克,但「不得使用於豆腐類產品」,包含板豆腐、凍豆腐、油豆腐、臭豆腐等及豆漿;而食入的苯甲酸可從尿中排出。陳怡婷說,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可做為食品殺菌劑,具有漂白、防腐效果等用途,常使用於魚肉煉製品如魚丸、魚板、甜不辣及花枝丸,及豆類製品如豆腐、豆干、干絲、麵腸的加工過程,但依標準,最終食品中不得殘留,也不得使用於麵粉及相關製品;若食入過氧化氫過多,可能會引起頭痛、嘔吐等症狀,濃度與量過高還可能造成皮膚、眼睛及腸胃道的腐蝕性傷害。至於標示違規的素食食品「鮮蝦捲」,陳怡婷表示,鮮蝦捲未明顯標示素食字樣,檢驗後內容物沒有鮮蝦成分也與產品名本質不符,因此涉及標示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可依食安法,處分製造業者4萬到400萬元罰鍰;因來自基隆,已移請基隆市府追查。素食業者則表示,進貨時廠商就說明「鮮蝦捲」確實是素食,但未料標示不夠清楚違規,之後都會請廠商提供標示明確的食材。
-
2019-11-18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北市抽驗食具、染髮劑 1件竹筷含聯苯 多件標示違規
北市衛生局今年度檢驗59件食品容器具、20件染髮劑,除1件抽自萬華區正金企業社的「竹筷」因含有不得檢出的聯苯而違規外,分別有4件食品容器具、6件染髮劑標示不符規定;衛生局表示,竹筷因來自新北的普禾企業公司,除通知販售業者下架,也移請新北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責任業者3萬到300萬元罰鍰。衛生局抽驗59件食品容器具中含15件塑膠手套、5件奶瓶、14件紙製餐具、15件免洗筷或木製攪拌棒及10件不鏽鋼餐具;其中品質檢驗僅1件「竹筷」檢出聯苯0.834ppm,依規定標準是不得檢出;標示部分則是塑膠手套1件未標示可重複使用與否、2件無耐熱溫度;奶瓶1件未標示耐熱溫度。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陳怡婷表示,竹筷依規定不可使用聯苯,聯苯是種防腐劑,若大量食入會刺激上消化系統產生噁心、嘔吐、昏睡,長期暴露則會導致肝功能退化等症狀。陳怡婷說,另外4件標示不符規定產品,經追查產品來源2件為外縣市,已移請外縣市辦理,2件來自北市者,則依違反食安法第26條及第47條規定,處3萬元罰鍰;並命業者將違規品回收改正,否則不得繼續販賣。另外,衛生局抽驗20件染髮劑品質都合格,但6件標示不合格,「富麗絲染髮系列 亞麻棕色 第1、2劑」、「優媚霜三重護髮雙管染髮霜5NB自然棕(第一劑、第二劑)」、「伊露恩草本染髮霜4淺栗色 第1劑 第2劑」、「炫艷護髮染髮乳(7自然黑色)」等4件產品,其外包裝標示內容與衛福部原核准的內容不符,如公司地址、名稱等不同等;「美吾髮快速護髮染髮霜-4自然栗」標示內容遭同捆贈品遮擋;「魅尚萱染髮慕斯3N黑褐色(第一劑、第二劑)」產品,外包裝標示與衛福部原核准內容不符外,外包裝也沒有批號,都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陳怡婷說,業者標示疏失也包含衛服部核准有效日期3年,業者卻標2年等情況,6件違規有3件來自新北,已移請新北辦理;3件貨源來自北市的則依法要求回收修正、開罰。
-
2019-11-18 科別.精神.身心
怎麼補眠才不傷身 醫師教你正確方法
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研究「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顯示,作息不規律影響身心甚鉅,但不少人卻經常錯誤在平日熬夜晚睡、利用假日補眠。醫師表示,如果前一晚睡眠不足,隔日可稍作午休,午休時間不超過30分鐘;如果仍舊感到需要拉長夜間睡眠時間,建議以正常睡眠時段的中間點為基準,在中間點不變的情況下,同時提早入睡、延後起床來補足精神。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表示,許多人體荷爾蒙有固定的分泌時間,像是生長激素通常在夜間兩點至三點分泌、俗稱為壓力荷爾蒙的可體松則多在早上分泌。因此睡眠作息不規律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分泌紊亂,連帶對於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現代人睡眠作息不規律有些常見原因,林煜軒在臨床上觀察到,不少上班族不慎攝取過多咖啡因或在下午三點後還喝咖啡,另外還常見許多人長時間使用手機導致作息失調。國衛院近期研究團隊發現,整日使用手機時間每增加1小時,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睡前使用手機的壞習慣,更會因為直視光源、抑制退黑激素分泌,而顯著延後睡眠周期。林煜軒表示,要讓睡眠周期變得規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記錄睡眠時間,瞭解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否影響睡眠周期。如果某一日不慎熬夜而睡眠不足,隔日可稍作午休,午休時間不超過30分鐘;如果仍舊感到需要拉長夜間睡眠時間,建議以正常睡眠時段的中間點為基準,在中間點不變的情況下,同時提早入睡、延後起床來補足精神。
-
2019-11-18 癌症.皮膚癌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幾顆痣,甚至有時還會成為重要的特徵,然而,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成的癌症,病灶可以長在皮膚任何一處,較常長在腳掌、腳趾或是指甲下方,導致誤以為是一般的痣或是胎記未留意而延誤治療時間。 黑色素瘤為皮膚癌死亡人數之冠,除了因為黑色素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機率高、惡性程度高且轉移能力強,導致治療困難,也因台灣患者對疾病意識不足太晚就診,當黑色素瘤進入晚期階段,治療選項非常有限。 如果身上有痣,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指出,可以觀察其是否出現不對稱、邊緣不光滑、顏色不均、直徑大於0.5公分、外觀變大或變化,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但因對於疾病意識較為低落,特別是年長者,因此有將近4成患者初診時,即是第三期與第四期,即便接受手術治療,晚期的復發率仍高達6成以上,平均2名患者就有1位可能會復發。 然而,過去治療黑色素瘤,有BRAF基因的患者大約有16%,他們可選擇標靶藥物放手一搏,然而剩下的84%無BRAF基因的患者,只能選擇以介白素、干擾素為主的治療,但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強烈。隨著醫學的進步,面對最難纏的皮膚癌症,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癌症免疫治療之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為晚期患者燃起一線生機,其治療效果較佳,能降低三到四成復發或死亡的機率,是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與無法手術的患者相當重要的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強調,「避免復發、延長存活期」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因此愈早開始使用對病人愈好,接受抗PD-1單株抗體治療,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的比例小於一成,優於傳統治療,能讓病患接受術後治療不影響生活品質,及早治療千萬別輕易放棄。 延伸閱讀: 不是每顆痣都能除 不要老人斑防曬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