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高溫
共找到
1025
筆 文章
-
-
2020-11-25 新聞.健康知識+
微波食品的包裝容器可直接微波加熱嗎?專家替你解密微波爐的使用訣竅
微波食品方便又美味,但微波食品的包裝容器可以直接微波加熱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微波加熱食品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周志輝教授,為大家分享微波食品加熱的訣竅。確認容器材質看編號周志輝教授建議,一般便利商店的微波鮮食,通常已選用耐熱容器,不必太過擔憂,至於其他微波食品與塑膠容器,加熱前應注意標示資訊,可參考容器底部或外包裝標示的耐熱溫度、微波符號及材質標示等,確認可否微波,並依材質特性正確使用,避免過度加熱而超過塑膠材質的耐熱溫度。一般來說,可微波塑膠容器多以PP(聚丙烯,三角形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會註記為5號)材質製作,PP與其他塑膠材質相比耐熱性較好,適合在微波加熱時使用,其他如1號PET、3號PVC、4號LDPE等塑膠則通常耐熱溫度會比較低一些。而同樣名稱有「膠」的矽膠容器,耐熱溫度遠高於塑膠,一般來說,作為微波容器是安全的。微波爐加熱原理是利用微波使水分子振動產熱,水的最高溫度為100°C。因此微波塑膠容器耐熱溫度建議需達100°C以上,食藥署提醒,加熱後容器若有變形,表示塑膠結構已產生變化異常,應避免繼續使用。當心「突沸」燙傷! 「大家常誤會微波爐很危險,其實微波爐是封閉的,把微波隔絕在裡面不會跑出來,是很安全的。」周志輝教授說明,微波容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可耐熱塑膠,但不能使用帶有金屬的容器,否則在微波時會產生火花;其次是微波時建議加蓋,因微波加熱時食物容易噴濺在爐壁,累積髒污形成衛生問題,加蓋使用的蓋子也必須是可微波的材質。此外,也要避免將水微波加熱過久,也不要裝太滿,因水微波後在杯碗中看似平靜,但取出時可能會突然沸騰,這樣現象稱為「突沸」,容易使人燙傷,建議加熱前可先稍微攪拌,或者在杯中放入木製攪拌棒等。此外,食藥署提醒為了避免加熱產生的水蒸氣導致容器爆開,建議可以在容器包材上預留讓水蒸氣逸散的孔隙或小洞。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22 養生.樂活人生
朱慧芳/此物最相思
始終不解,有著浪漫之名的相思樹,為什麼被當作雜木對待,為什麼要被燒製成炭,當作不值錢的柴火一樣燒掉,要不就被絞成木屑種香菇。直到最近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的專家們多次對話,才知道相思樹是台灣原生的一級棒好樹種、好木材,之前對相思樹的誤會可大了!好柴非朽木,硬度遠勝台灣檜木。中文字很有意思,「此木為柴」意思是這個沒有名字的木頭就是柴火,一來是指它反正很多、很會長,隨便燒掉再砍就有,二來是它沒有其他功能價值的意思。相思樹確實適合當柴火,尤其適合燒成木炭,因為它的質地堅韌耐高溫,不但耐燒還燒得久,由於它不含油脂,燒起來不會冒黑煙熏人,確實是天賜好柴。更何況台灣處處有相思,它不挑環境、不需照顧、長得又快,兩年就可成樹。而且,相思樹喜歡陽光,砍掉大樹反而容易讓小苗接觸陽光,長得更快,可以說是越砍越多的樹種。「但,好柴就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嗎?」我請教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楊德新教授。楊教授是臺灣木材專家,他很認真慎重地說:「台灣相思木的硬度遠超過台灣檜木,比緬甸柚木還要硬,其實是很適合做成原木家具、原木地板。」眼見為憑,他請大溪的家具老師傅打造一組相思木沙發,看起來紋路色澤穩重大器,如果不稍微施力很難推得動。如果不是經過說明,怎麼都難跟香菇包或木炭超連結。但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頭呢!好用長得快,老祖宗早懂如何利用。既然相思木這麼優,為什麼過去沒有好好利用呢?原來相思樹的好,前人早就知道,在農耕時代,相思木是最容易取得的硬木,所以經常被做成農具使用。台灣早期挖礦的礦坑支撐木,也是以相思木為主。此外,筆直的相思木主幹可作為鐵軌枕木、家具,樹皮是天然的深色染劑,也是草藥,用剩下的邊材和小徑材短枝幹,才會拿去當柴燒。過去,相思樹就跟空氣一樣的存在,它無處不在,不用花錢買、隨取隨用又好用,反而沒有被特別重視。相思樹天生的認命且堅韌,像極了台灣人。即便是爹不疼娘不愛,在缺水少養分的土地上,自己就能長大蛻變。它的根部有極強的抓地力,不放過任何一滴流經的水分,且樹根長有根瘤菌,可以抓住空氣中的氮氣,自行製造養分之外,相思樹的固碳量高居台灣所有樹種的第一名。它利用所有可以取得的資源快速成長,不會把養分轉成油脂儲存,遇到大風吹襲軀幹就隨著轉彎,不做耗能的抵抗。也因此,我們在野外看到的相思樹幹外表,常常帶著旋轉向上的樹皮,卻聞不到濃郁的香味。沒有濃郁的香味好像也是一種優點,除了做成木炭不熏人眼之外,還可以做成飲料,酒品。我喝過3%和7%的相思啤酒,坦白說,不嗜酒的我喝不出特別的味道,但我現在對相思樹充滿了崇拜,有味道沒味道,衝著這個美麗的名字,都要為它大口喝一杯。乾杯!【相思正名】傳說相思樹的名稱出自於《搜神記》的傳說故事,更合理的說法是因為它枝葉細緻綿密,遠望「像絲仔」,經過台語轉化,成為相思樹仔。
-
2020-11-21 新聞.健康知識+
清淡飲食3餐水煮對嗎? 吃對好油比完全不吃油重要!
豬油拌飯可是台灣傳統美食,在熱騰騰白飯淋澆一些自製豬油,加上少許肉燥,相當下飯,不過,熱量及膽固醇驚人。有人則是力行清淡飲食,3餐以水煮為主,營養師提醒,油脂攝取太少,除了讓肌膚乾燥,還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起伏不定,注意力下降。如何吃對油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這可是1門學問」,首先了解脂肪,依照構造,可分為下列3大類:1.飽和脂肪酸:在脂肪酸中結構最為穩定,室溫下呈現固態,主要以動物油脂為主,例如,牛油、豬油,以及紅肉(牛肉、羊肉)、雞皮、豬皮等。至於椰子油、棕櫚油,雖屬於植物油,但也是飽和脂肪酸。2.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功能,例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花生油、麻油、酪梨以及堅果類。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結構較不穩定,且不耐高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藉由食物攝取,例如,魚油、亞麻仁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豬油拌飯裡的豬油就是飽和脂肪酸,如果經常食用,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致血管內壁增厚,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健署表示,大豆油、葵花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都屬於不飽和脂肪含量(85%以上)較高的油,建議作為家庭低溫處理的烹調用油。至於牛油、豬油、棕櫚油等,因飽和脂肪含量(34%以上)較高,熔點高,氧化安定性佳,較適合作為高溫油炸油,但經常食用,恐傷及心血管,應盡量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國健署強調,不論油炸食物是採用哪1種油,基本上其對健康都是不好的。在用油上,可以遵循下列5大原則,維持健康飲食型態。1.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涼拌等少油方式為主要烹調法。2.使用植物油,但避免高溫起鍋,少用糖醋、醋溜、油炸、油煎、爆炒、油淋等烹調方式。3.避免食用油炸食品,油炸外皮應去除後再吃,並少吃等油脂含量較高的加工食品。4.避免使用反式脂肪,反式脂肪常存在於以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以及薯條、炸雞、雞塊等油炸食物,這類食物應該避免攝取。5.多吃天然堅果種子,例如,花生、芝麻、腰果、杏仁、核桃等,藉此取代餅乾、蛋糕、糖果等零食,每日建議攝取約1湯匙量,約為杏仁果5粒或花生10粒或腰果5粒。蘇秀悅表示,透過降低油脂是可以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但如果3餐均是水煮食物,植物性礦物質容易流失,營養素以及甲離子等電解質將不足。長期下來,飲食過於清淡,身體缺乏必須性的脂肪酸,首當其衝的是皮膚變差,乾燥、無光澤、臉上出現皺紋,且容易發炎,蘇秀悅建議,仍應攝取一些好油,或補充堅果種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好油比不吃油重要 營養師教你挑選撇步
高油脂飲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許多追求健康、愛美人士對油脂直接敬謝不敏,三餐選擇水煮食物,但過與不及都不好,若油脂攝取太少會使肌膚乾燥無光、便祕、缺乏營養素,甚至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波動及注意力下降,營養師張涵雯說,吃對油脂比不吃還重要,適當適量最重要高油脂飲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許多追求健康、愛美人士對油脂直接敬謝不敏,三餐選擇水煮食物,但過與不及都不好,若油脂攝取太少會使肌膚乾燥無光、便祕、缺乏營養素,甚至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情緒波動及注意力下降,營養師張涵雯說,吃對油脂比不吃還重要,適當適量最重要,但油脂應該如何選擇?讓營養師帶你來認識。脂肪依照其構造,分為三種:1. 飽和脂肪酸:脂肪酸中結構最穩定,室溫下呈現固態,主要來自動物油脂(例如牛油、豬油)、紅肉(牛肉、羊肉)、雞皮、豬皮等,植物來源則是椰子油以及棕櫚油。2.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抗氧化功能。含量較多的油脂為: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花生油、麻油、酪梨以及堅果類。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結構較不穩定,不耐高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藉由食物攝取獲得的必需脂肪酸,如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屬於此類;含量較多的油脂為:魚油、亞麻仁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等。反式脂肪危害心血管 已全面禁用還有一種反式脂肪酸,依其來源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天然:牛、羊等反芻動物因為特殊的消化道細菌作用,會把牧草發酵合成部份的反式脂肪酸,乳製品、牛羊肉等含有天然反式脂肪酸。人工:常見於為了提高油脂穩定性而經過氫化加工的油脂,因為其耐儲藏、不易變質、且能讓食品有酥脆口感,在食品業相當好用,但張涵雯營養師提醒,人工反式脂肪酸已證實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風險,2018年起台灣全面禁用。過量皆不好 攝取比例更重要其實每一種食物中,並不是只有一種脂肪酸,而是組成比例多寡不同,美國心臟學會提出最佳的比例依序為飽和脂肪酸0.8:單元不飽和脂肪酸1.5:多元不飽和脂肪酸1,但一般民眾要估算比例不太實際,整理幾項飲食原則,輕鬆掌握大方向:1.油脂選擇以植物油脂為主。2.盡量避免油炸類,除了含量高,還有油脂高溫裂變損害健康疑慮。3.紅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對心血管負擔相對較高,可多以白肉為主4.堅果有好的脂肪酸,可以搭配但不要過量(一份油脂=一般油脂5公克=腰果5-7顆=花生10顆=開心果10顆=帶殼瓜子50顆=核桃2顆)5.多種油脂搭配,閱讀油脂產品說明,依照烹調方式建議使用,例如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但不適合高溫烹調。6.避免酥油與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張涵雯營養師提醒,想減肥吃水煮食物其實不是完全不行,但要記得搭配少許堅果、酪梨、淋些好油脂會更健康。
共
35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