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搜尋
養生
共找到
1620
筆 文章
-
-
2020-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溫補喝四神湯 按摩鼻翼後腰曬背能防寒
今天是立冬,中醫師吳明珠說,立冬進補不宜燥熱,可吃四神湯、黑芝麻糊,多生鮮蔬果和瘦肉。盡量早睡晚起,搓熱雙手按摩鼻翼、後腰,多曬背,晚上泡腳,都可養生祛寒。吳明珠表示,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要歸避寒冷。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習慣在這一天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免疫力、補腎養肺為主,吳明珠說,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立冬進補不宜過於燥熱,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和甘潤生津之品,如烏骨雞、鴨、核桃、銀耳蜂蜜、蓮藕等。立冬之後也可適量吃些藥膳如四神湯、蟲草燉鴨湯、蘿蔔排骨湯、花生紅棗粥、黑芝麻糊等。此外,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增強身體抵抗力。吳明珠說,進入寒冷的冬季後,起居養生重防寒,立冬後氣溫下降變化明顯,晴朗無風時,常是「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一旦遇到強冷空氣南下,早晚降溫可接近攝氏5度以上,極易感受風、寒之邪。防止寒氣入侵,吳明珠說,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以雙手搓熱按摩自己的鼻翼迎香穴,可防鼻寒;穿有領的衣服,避免頸部受風寒,對高血壓病人、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護作用。防肺寒,可吃溫食加薑散寒,尤其早上起來可吃些熱粥暖胃養肺防寒;如果要防腰部寒氣入侵,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有助於疏通帶脈及膀胱經和固精益腎。每次至少30至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許多人都會有腳寒的問題,可穿棉襪防腳寒,睡前常足浴按摩,泡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至3分鐘。做好足部保暖工作,既能消除疲勞,又能禦寒防凍,促進睡眠。吳明珠說,立冬後也重「睡補」,盡量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睡眠,有利陽氣潛藏,成人最好在晚上11時以前入睡,小孩則不要超過晚上9時入眠。中醫也有一句話是「冬日曬太陽,勝似喝參湯」,吳明珠說,白天上班容易疲憊,晚上睡覺手腳冰涼,暖不熱被窩,這些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補陽氣,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曬後背。吳明珠說,因人體後背是多條經絡必經之路,後背經過陽光照拂,背暖和了經絡也暢通,陽氣變足,有助消除疲勞、晚上睡眠品質也會更好。可利用有太陽的時候多散步、或在辦公室靠窗位置多曬太陽也可。
-
2020-11-0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柿子除了當水果、柿餅,還能做成料理! 國宴主廚教你3道美味健康的柿子料理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柿子的維生素A、C含量多,可與土芭樂媲美,比柑橘含量更豐富。膳食纖維含量豐富,能軟化糞便,改善便秘。但柿子單寧酸較多 不宜空腹吃,且屬於屬高鉀水果,腎病患不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10-24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每年9到12月左右,是柿子產季,新竹、苗栗、台中及嘉義縣,是台灣柿子主要產地。每年入秋颳起九降風,就是新竹縣新埔、北埔開始曬柿餅的季節,一片金黃「柿界」。柿子的挑選與保存挑鮮柿3原則:1.挑選顏色較紅的:柿子顏色紅表示成熟,可立即品鮮。2.勿選太軟的柿子:因為口感不佳。3.選果皮乾淨者:無斑點或蟲孔者品質較優。柿子的保存◎成熟柿子:放冰箱冷藏可保存3~5天。◎未熟柿子:最好放室溫下催熟,快速催熟法是將柿子和蘋果或香蕉放進塑膠袋綁緊,置於室溫下兩天即可食用。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柚子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高鋼輝:西華怡園中餐總主廚,擅長粵菜海鮮料理,喜歡創意混搭、不斷透過新菜色讓食客驚豔。包括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都曾是西華怡園的座上賓,餐廳內的「布希套餐」、「柴契爾套餐」多出自其創意。香酥筍殼魚佐甜柿醬材料:筍殼魚1尾、軟柿2個、鹽適量、牛番茄1個、糖適量、紅蘿蔔300g、沙拉油適量、冰糖300g、太白粉適量、洋蔥半個、沙拉油適量、水1000cc、桂花醬1小匙作法:1.筍殼魚清腸洗淨後,去骨切大塊狀。2.將魚塊用鹽、糖、少許的油調味拌勻。3.起130~150℃油鍋,將魚塊炸至金黃色,撈起擺盤。4.最後淋上柿子醬即可。TIPS:柿子醬的作法1.軟柿、牛番茄、紅蘿蔔、冰糖、洋蔥、水,用小火慢熬製湯汁至濃稠狀。2.加入1小匙桂花醬即可。.柿干鮮鮑煲土雞材料:柿乾200g、南非鮮鮑100g、青蘿蔔450g、鹽適量、紅蘿蔔450g、糖適量、土雞半隻、港式陳皮10g、南北杏25g作法:1.青紅蘿蔔去皮,切塊狀。土雞洗淨後,切塊狀。南非鮑魚去殼、去腸洗淨。2.所有材料用約5000cc的水,以大火煲約20分鐘,轉文火煲至4~6人份量。3.最後用糖、鹽調味即可。脆柿玉帶沙拉材料:脆柿1個、鹽少許、美國鮮干貝1個、櫻桃番茄1個、綜合生菜適量作法:1.脆柿去皮與籽,切粗條狀,泡鹽水備用。2.美國鮮干貝汆燙後,橫切3片。3.櫻桃番茄對切;以上加入綜合沙拉菜,最後淋上和風醬即可。
-
2020-11-07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每天晨泳行萬步 飲食三少一多
許惠恒擔任台中榮總院長五年半以來,從醫、擔任教職、帶領醫療團隊衝衝衝,登上國際舞台,工作繁忙的他,仍維持每天晨泳、日行萬步的好習慣,也常衛教病患要飲食控制、常規運動,和他一樣過健康生活。通常他每天不到六點就起床,約花半小時晨泳1000公尺後,再去上班;每天走路以1萬步為目標,除非當天有特別的事,原則上白天盡量走路,例如利用開會前空檔多走路、爬樓梯,並且使用手機App計步器功能計算走了多少步。許惠恒估計,白天上班時段,他約可走5、6千步,剩下的走路步數,就會在晚飯後花半小時到一小時走完。他也鼓勵病患以「一天一萬步」為目標,有恆心、毅力來做,運動量就夠了。在飲食部分,許惠恒是採用糖尿病衛教健康飲食,一定飲食均衡,並掌握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三少一多」原則。如果前一天有應酬吃多了,隔天就少吃一點,隔天一早五點半到六點起床晨泳,幾乎不吃消夜,晚間十一時就寢,規律作息、規律運動。閱讀是他的嗜好,大量涉獵包括醫療專業、管理書籍,看到好的文章會與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分享,平時沒有時間看影集、影片休閒,都會選擇在比較長假期欣賞。
-
2020-11-07 養生.聰明飲食
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 預防癌症,用餐時照著「吃飯指南」吃降低風險
癌症時鐘快轉,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84人,較2016年增加852人,雙雙創下紀錄。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多吃蔬果、少吃加工品,實施健康用餐10守則,就能遠離癌症威脅。預防癌症要養生良好習慣 第一步就是均衡適量飲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想要預防癌症或是接受治療的癌友,都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全穀類,提高纖維量,少吃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以及蛋糕等精緻糖食物。醫學研究證實,每天攝取的飲食種類與腫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性,預防癌症的第一步為均衡及適量的飲食,持續運動,保持熱量攝取的平衡,維持適當體重。在飲食方面,應該多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補充豐富的膳食纖維,研究發現,纖維能減少腸癌,除了減少腸內致癌因子,並改變腸中的細菌種類,減低腸中酸性,提供短鍵脂肪酸,維持腸內膜的正常分化,避免癌細胞的形成。豐富纖維 可防止乳癌發生另有研究發現,攝取豐富的纖維,可以阻止肝內臟循環中的動情激素(estrogen)減低,進而防止乳癌的發生。美國防癌學會曾公布食物攝取指南4大原則:1.盡量攝取來自植物的食物,每天至少食用5份新鮮水果及蔬菜,每天多食用麵包、穀類、穀物產品、米、麵或豆類等食物。2.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取,特別是來自動物脂肪。3.適當運動、維持體重。每天至少有中度以上的運動達30分鐘保持適當體重。4.限制酒精類飲料的攝取。降低罹癌風險 用餐這些原則要記牢如何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則整理「健康用餐10守則」,依序為:(1)先吃蔬菜再吃肉(2)肉類蛋白豆類有(3)蔬菜雜糧纖維多(4)菇類蔥蒜樣樣優(5)可見脂肪要Say No(6)外皮肥肉要挑走(7)少吃煙燻和燒烤(8)蒸煮清燉最爽口(9)少碰甜點不會錯(10)天天蔬果健康多(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專家點出關鍵原因...每天都在發生 一口就含15種國際公認「第一級致癌物」! 全球600萬人都愛
-
2020-11-04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熱量攝取足夠,卻越吃精神越渙散?營養師:關鍵是這3大營養素要均衡攝取
關心體重或健康的人或多或少曾透過體脂計、網路公式、表格查詢等方法,估算過自己每天可攝取多少熱量﹝即俗稱的新陳代謝﹞。大體上,一般成年女性和銀髮族一天可攝取的熱量約在1600大卡左右,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每天只要從飲食中攝取到這麼多熱量就好了呢?答案是「否」! 熱量吃夠,不代表吃得營養! 我們從食物中可獲得兩類物質:熱量及營養素。熱量就是俗稱的卡路里,它是提供我們全身40兆細胞運轉的能源;營養素則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它們是細胞能汰舊換新、維持機能運轉,及讓細胞間彼此能更好地協調的物質。 若以汽車來打比喻,熱量好比汽油,讓汽車可以跑得動;營養素則好比引擎機油、煞車油、變速箱油、引擎冷卻水、電瓶水等能讓車子能跑得更順暢、更快,讓汽車的各種機能得以完全發揮、甚至高效運轉的東西。 所以,攝取身體所需的足夠熱量,只代表能維持你的體重。﹝攝取量=消耗量→體重維持﹞。至於你的體能和精力狀態;大腦思緒、反應力以及各種生理機能是否順暢;身體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則取決於你從食物中所獲得的營養是否足夠供應身體的需求。﹝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營養師Stella 怎麼吃,營養才均衡? 所以我們在攝取食物時,不只要關心它的熱量,更要重視其中所含的營養,俗話說We are what we eat﹝人如其食﹞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吃的食物好壞真的會影響你的體能、精力、情緒、生活品質與健康。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吃,才能確保自己能從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呢?答案是將你所要吃的熱量依照「均衡營養」的比例,分配到各類食物中,亦即每日從飲食中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水果類」、「蔬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這六大類食物。 至於要如何做呢?首先你要將熱量依照均衡營養的比例換算出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各需要吃多少。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三大營養素分配比例,醣類﹝碳水化合物﹞應該佔總熱量的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 所以要先把你所攝取的熱量依照上述比例來分配,以確保飲食營養的均衡。由於醣類、蛋白質每公克可提供4大卡熱量,脂肪可提供9大卡熱量,所以只要將你應該攝取的熱量乘以上述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佔比,再除以其每公克所能提供的熱量就可換算出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各該吃多少了。 以1600大卡為例,若採蛋白質15%、脂肪30%、醣類55%來分配的話,那麼三大營養素的量為: 蛋白質:(1600大卡×15%)/4=60公克 脂肪:(1600大卡×30%)/9=53公克 醣類:(1600大卡×55%)/4=220公克 依照上述方法,你可以計算出每天所需攝取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量,但想要營養均衡,你還需要廣泛攝取六大類食物。由於每一類的食物三大營養素含量各不相同,例如,主食類只含有醣類和蛋白質,每份主食含15公克醣類、2公克蛋白質、熱量為70大卡;肉類只含有蛋白質和脂肪,每份肉類含7公克蛋白質、5公克脂肪、熱量為75大卡,以此類推。 所以依照各類食物三大營養素含量的不同,我們可將上面計算出來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量分配到「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水果類」、「蔬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這六大類食物中﹝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營養師Stella 只要依照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份量去攝取各類食物,就可確保我們飲食的營養均衡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不管是台灣或世界各國政府都是透過「份量」概念來教導民眾飲食該怎麼吃、各種類的食物又該吃多少,例如「飲食金字塔」、「我的餐盤」等飲食指南。 責任編輯:張凱涵 核稿編輯:洪婉恬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不必節食!姿勢對了,99%的贅肉自動消失,2週就瘦13公斤
-
2020-11-03 養生.抗老養生
吳明珠分享獨門中醫駐顏術 這樣吃這樣生活保有好體態好膚色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2期有高知名度與高曝光率的中醫師吳明珠,於螢光幕前總是樂於分享女性養身之道,她自己也始終力行生活中醫,維持著好體態及好膚色,絲毫看不出已逾耳順之年。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下,她到底是如何保養的? 螢光幕前,總是光鮮亮麗、用專業與經歷分享中醫養生的道理,吳明珠從醫以來,是許多明星藝人的御用中醫師,像是吳淡如、李祖寧的求子之路,都有她的陪伴支持,最後都順利求子成功;卻很少人知道,這位漢方女中醫雖出身草藥世家,但年幼時,並不熱愛中醫。草藥世家,從小接觸中草藥父親是早年傳統的中草藥醫師,因擅於研究草藥,過去住鄉下老家時,就經常上山採藥回家,而吳明珠身為家中老大又是女孩,且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這些整理、淘洗曝曬藥材等工作,自然就落在她的頭上。回憶那段往事,她笑說:「當時家中經常滿是泥土,上學時身上又會伴隨中草藥味,所以,雖然從小接觸藥材,但真的不是很喜歡。」甚至曾一度認為中醫一點都不科學。從小,吳明珠就有一付熱心腸,她形容自己是「健談又雞婆」,很喜歡和別人接觸、聊天,也很樂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好比在國中階段,就曾有一位要好同學的姊姊,因為有子宮肌瘤的毛病,每個月到了月經週期都很痛苦,經常是哭著喊痛;於是,同學要求吳明珠能不能給點草藥,讓姊姊不會那麼辛苦。吳明珠解釋,父親有些藥草原本就能解決女性子宮肌瘤的問題,但每種藥草都有份量、濃度與使用方法。「我因為長期觀察爸爸的用藥方式,知道怎麼用,就私下拿了些給同學,並教導她姊姊要如何吃。」在連續吃了10天,同學姊姊再去讓西醫回診檢查後,原本4公分肌瘤竟然就消失了,也因為這件事,建立起她對中草藥初步的信心與興趣。從西醫轉中醫,累積經驗生信心舊有傳統觀念常是「傳子不傳女」,尤其是家境不算寬裕的,都難擺脫「女生隨便讀就好」,多數父母並不要求女生的學歷;甚至如果想讀書,就一定要唸公立學校,自立自強。但吳明珠知道,讀書很重要,自己也有強烈的學習心,於是靠著幫忙家事換取學費,在學業上也奮發向上,讓成績一路超前,如願考上省立護專(今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但讓她真正喜歡上中醫,是在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際。那時,吳明珠發現自己胸部有兩、三顆類似彈珠大小的硬塊,每到月經週期就特別嚴重並疼痛,在月經結束後也不會消失。當時念護專的她,特地去找乳房外科檢查,確定是乳房纖維瘤,雖不嚴重,卻很難不予理會。「西醫的解決方式就是開刀,但開刀會留下難看的疤痕,我就想利用中醫學理自行針灸,意外發現乳房纖維瘤有意義性的變小了。」也因為這樣,再度燃起她對中醫的信心與興趣。 護專唸完後,她透過插班考取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後更考取中醫師特考,在實習完拿到執照後,便在醫院擔任中醫師,就此打下中西醫的學理基礎。之後,為了加強專業,又赴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博士,返台後開設吳明珠中醫診所,因為專業與藥方獨到,講解病情時口條清晰,在看診之餘,經常接受電視台通告、平面與電子媒體採訪,出書著作,因而迅速打開知名度。體認女性的韌性,最難能可貴成為中醫師後,吳明珠對於調養身體、改善過敏體質、調理增高轉骨、改善青春期生長遲緩問題,以及針灸減肥、中醫減重等專業特別有興趣,更專長於女性不孕症,也幫助不少女性朋友一圓成為母親的期盼。 從中醫的觀點看婦女困擾,她認為許多不好處理的子宮肌瘤、不孕症等都能透過中醫中藥或針灸等方法,得到解決。也因為病患多為女性,從醫多年,對於女性韌性的偉大很有感觸。就好比曾遇過一對不孕10年的夫妻,求診西醫做過多次試管嬰兒都未果,來找她調理時,先生原本還不情不願、不願配合,認為都是女方的問題,是吳明珠說服並要求夫妻一起調理後,才成功產下一女,「原本她們夫妻感情不好,但經過共同調理又成功懷孕生子後,先生變得疼愛女兒,也體恤老婆的辛苦,讓感情回溫,更加和睦。」還有一例是名重度肌無力的女性,為了想生孩子,曾連續流產3次,都因為孕程期間子宮無力導致胎兒落下,過去都是依照西醫採用懸吊方式,卻沒有成功。求診吳明珠後,先是用中藥調養了8個月,才讓媽媽進行試管嬰兒植入胚胎,但在懷孕4個月開始,母體就因為經常性宮縮而需要臥床安胎,「當時我讓她邊在醫院臥床安胎、邊用中醫調養身體,中西醫並用,最後總算成功順產,但過程很驚險。」吳明珠回憶說,很多女性遇到接連流產3次,多數都已放棄,但她看到這名病患的女性韌性,深受感動,於是更積極地想方設法幫助夫妻倆人,助人成功受孕並順產,也能感受到幸福。 在看到這麼多女性努力的調養身體,只想一圓生子夢,吳明珠特別有感觸,她建議女性朋友,若想要以中醫調養身體,至少需要3個月的療程,體質才能勉強及格,尤其,想要求子的女性朋友,心情放鬆也很重要,若能得到先生鼓勵、家人支持,更能圓滿達成。  早餐是一天活力來源吳明珠曾在《吳明珠教你養好脾,35歲就像25歲》一書中指出,早上要吃得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得少,是很正確的養生飲食觀念。因為早上起床後,五臟六腑都要活動,必須要脾來運化水穀以生氣血,若能有健康又營養的早餐,脾才能有血可以運送。她自己也很重視早餐,且吃得相當豐盛。採訪拍照當天,桌上擺滿她最常吃的早餐與點心,包括早餐如在冬天喝雞湯來暖胃,夏天愛吃蜂蜜優格,居間也會吃些簡單的三明治或傳統小燒餅加上水煮蛋,內容多樣且多變化。她指出,雞湯準備雖然麻煩,但對冬天暖胃相當有幫助,一般在冬天時,早餐的雞湯內會再加入枸杞、洋蔘等藥材,也會固定放入芝麻黑豆粉、阿膠粉、杏仁粉,「黑五類可補腎氣、顧肺、養血。」而若是夏天不想喝湯時,也會將黑五類加在豆漿、牛奶之中。吳明珠說,夏天吃優格能整腸、也能提升體內好菌,再加上蜂蜜,還能獲得蜂蜜的酵素,增加體內代謝循環的運作順暢。尤其,「早餐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特別是一定要熱食,千萬不要喝冷的飲料,否則會澆熄脾氣,並落下病根。」在餐與餐之間的點心,則是一盒水果餐盒,餐盒中有五顏六色的水果,都是當季盛產的如奇異果、水梨、芭樂、蘋果。「每天我都會準備一盒帶去診所,如果有節目錄影,也會在空檔當作零嘴吃,以滿足天天五蔬果的原則。」而100%巧克力與綜合堅果,更是在女性更年期後,對降低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來源。行醫這麼多年,錄影、採訪邀約不斷,工作忙碌的她,始終維持規律作息,在固定時間就寢,飲食雖然沒有特別的限制,卻有吃消夜的習慣。「我很講究吃,也愛吃,更不排斥美食,但都會有所斟酌。」而吃宵夜是為了更好睡,雖然對腸胃不好,卻是改不了的習慣,不過她並不鼓勵民眾這樣的嘗試。看中醫古書紓壓,活動手腳養身操平日閒暇之餘,喜好閱讀的吳明珠,總是拿本古醫書,搭配爵士樂、養身茶,找一處靜謐場所,仔細研究書中的醫案,偶爾會拿出筆記做記錄,作為日後看診時的參考依據,這樣的習慣維持多年不墜。 假日時她也會跟著先生去近郊健走、爬爬小山,偶爾在興致來時,會跳跳肚皮舞、讓自己的身體扭動,「但我的肚皮舞不標準啦,只是隨便擺動身體罷了!」吳明珠笑說,更年期到了,更需要多活動筋骨,保持身體關節的活力,所以在看診中間的空檔,就會起身活動一下,做做甩手操、甩腿操,「雖然沒辦法達到馬王堆所出土的古籍中所建議的一天甩1000下,但至少能做到100下也足夠了。」她提醒,年長者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強求;凡事也一樣,認真去做、耐心執行,慢慢調養身心,才是養生的真正意義。延伸閱讀: 從火鍋讀懂人體奧義?中醫師輕鬆教你知道養生之道 秋天皮膚乾又癢 中醫師5招教你緩解
-
2020-11-02 養生.健康瘦身
間歇性斷食讓人健康?教授告訴你臨床研究結果的事實
讀者許小姐昨天(2020-10-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網路有好多書籍、文章都是關於食氣或是不吃東西的。好羨慕那些不用吃東西的人。他們不吃東西,還是可以精神很好,也能返老還童,身體原本生病的地方會自動變好…可是我不吃東西之後,只覺得我快要餓死了…根本不知道怎麼練成不吃東西還過得很好。這篇文章下面還看到有人斷食200天,近視從1000度變成2.0,好想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我近視700度,也想透過斷食變成不用戴眼鏡也看得很清楚。您知道這食氣相關的知識嗎?謝謝您。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4-6-2發表在《阿爾卑斯登山學校》的文章,標題是〈斷食21天記錄〉。我在〈斷食第三天〉的地方看到作者說「今天特別為自己咖啡灌腸」,就沒興致再看下去了。首先,這篇文章完全只是作者自我推理,自我描述,根本無法查證虛實。再來,關於「咖啡灌腸」,我在2016-8-28發表的葛森療癌法裡已經有說,這是一種毫無科學根據,非常危險的另類療法。我又在2019-2-18發表一位生酮醫師之死,指出一位才40出頭的醫師就是自我施行此法而導致死亡。所以,對我來說,任何崇尚「咖啡灌腸」的文章都是不值一看。有關斷食或禁食,我在2018-7-30和2018-8-15分別發表間歇性禁食和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指出這類療法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對健康有益。可是,這兩年多來還是三不五時就有讀者,同學,親友來問我對斷食的看法。尤其是最近,就收到好幾個詢問有關一位叫做Dr Eric Berg的網紅。例如我侄女在5天前就寄來一個他的YouTube影片〈斷食體內變化:抗衰老、自噬、燃燒脂肪、強化免疫力、癒合腸道關節炎等 Dr Eric Berg〉。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爆料)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我現在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會決定要寫這篇文章來回應讀者許小姐,但卻對過去那麼多類似的詢問沒有發文回應(儘管我有私下回覆)。那是因為昨天我在收到許小姐電郵的同時也看到一篇Christopher Labos醫生才剛發表的文章Will intermittent fasting melt pandemic pounds?(間歇斷食會融化大流行磅數嗎?)。這個標題裡的「大流行」指的當然就是新冠,而「磅數」指的是因居家抗疫而造成的肥胖。所以,基本上這篇文章就是要討論間歇斷食是否能幫助減肥,而它結論是:「所有的減重飲食都似乎是同樣有效或同樣無效。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減重飲食最終都會失敗,因為人們會放棄難以長期維持的減重飲食。 事實上,只要少吃,無論是哪種機制的減重飲食都會起作用,而最好的減重飲食方法就是可以堅持下去的那一個。」這個結論是跟我發表的幾篇文章裡所講的是一模一樣。事實上,如果不能堅持,那一旦終止減肥或禁食,反而會產生對健康有害的反彈效應(請看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註:我會在文章最後提供兩篇都是今年發表的臨床研究論文來證明間歇斷食並沒有比較有效)我雖然沒有發表文章回覆之前很多讀者的提問,但在私下的回覆裡都會反問:「你有聽說過有任何一位活得健康又長壽的人是採行禁食或斷食嗎?」我在五天前(2020-10-27)發表94歲的婆婆,105歲的爺爺,兩極的養生,提到兩位老人家都沒有刻意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同一天,三立新聞也發表台中清朝阿嬤過117歲生日 「今年金牌卡重」記憶力驚人,提到這位目前還是很健康的人瑞也是一樣沒有採行什麼特殊飲食。反過來說,有哪一位採行斷食的人能像這三位老人家一樣健康長壽?所以,間歇斷食的吹捧是一回事,事實卻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下面是兩篇今年發表的有關間歇斷食的臨床研究論文:Impact of intermittent vs.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o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factors: a 12-month follow-up(間歇性和持續性能量限制對體重和心臟代謝因子的影響:12個月的追訪)。結論:這兩種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沒有差別。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限時飲食對體重過重和肥胖的男女減肥和其他代謝參數的影響:TREAT隨機臨床試驗)。結論:限時飲食在減肥方面並沒有比較有效。原文:斷食的吹捧與現實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1-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
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以降低熱性。 忽冷忽熱 鼻過敏、搔癢患者變多張煒東說,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所以,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張煒東表示,在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張煒東說,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這可以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涼性食物少吃 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情況導致風寒侵襲。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多事之秋」。張煒東表示,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秋天進補別太強 羊肉爐這樣吃剛剛好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就要進補祛寒! 但4種症狀不是說補就能補 秋天中藥進補養生 和這4類西藥併服恐影響藥效
-
2020-11-01 科別.腦部.神經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專家告訴你對健康的影響是…
自律神經是屬於的身體哪部分?在人體裡的作用是什麼?想要理解自律神經失調是怎麼發生的, 就得先認識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原理。主導身體機能運作的關鍵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ANS), 又稱自主神經,屬於中樞神經的一環,是由腦脊髓分出,分為交感神經(Sympathetic)與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其中副交感神經從迷走神經(也就是第十對腦神經)開始到頸椎再直到腳,而交感神經則是從胸椎處開始;副交感與頸椎構成副交感神經叢,交感神經與胸椎構成交感神經叢。兩者形成一個對稱且平衡的關係,掌控並調節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睡眠、免疫反應等生理機能,就連汗腺、毛細孔也受到它們的影響。更白話一點來說,心跳快慢、呼吸深淺、腸胃蠕動、有沒有食慾、什麼時候想睡覺、什麼時候起床,基本上都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既然稱之為「自律神經」,就代表不受自我意識控制,也不受外在因素或個人意志影響而有重大改變,身體都有自我控制與回饋的機制,舉個例子,就像人緊張或害怕時瞳孔會放大,喉嚨會乾。睡覺時,絕不會忘了呼吸,且心臟會持續跳動,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運作,也生物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而競爭,必須克服自然界所給予的環境考驗,否則有被消滅的危機,因此讓我們不得不處於警戒狀態。長期置身於警戒狀態時,又會過度消耗身體太多元氣和能量,最終導致健康受損,壽命縮短。所以某些時候必須休養生息、放鬆心情和腳步,才能度過日復一日的繁忙生活,憑靠的就是自律神經來維持必要的平衡。閱讀到此,是否已經了解現代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越來越高的原因?與我們身處繁忙又緊張的時代有關。從早上匆忙起床趕著出門上班打卡,一進到辦公室又得趕著晨會,接下來趕著製作報表、衝業績……,讓交感神經始終維持在極度興奮的狀態下,也等於一直在燃燒著自己的身體。另外,前面提到自律神經的功能,掌管我們能吃、能喝、能尿、能拉、能睡,凡是人每天要做的這些事,卻有人憑著堅強的意志,讓自己吃到很撐;也有人明明肚子餓,卻決定不去吃飯;該睡覺時,死撐活撐不睡;想尿尿,硬憋著不去尿;有便意,卻硬是忍住…,做出違反人體本能調節機能的事,長久下來造成的結果,就是自律神經受到嚴重影響,破壞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由來。最後,告訴大眾一個小祕密,副交感神經掌管男性勃起功能,交感神經掌管男性射精功能。因此,在娛悅的性愛過程中,千萬不要催促男人,越緊張,越無法勃起,這就是在紅雀(Red Sparrow)電影中,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劇中所用的招術,數落她的同事,激怒他,終究無法勃起而忿忿離去。同理,男性完事後,不是倒頭就睡(交感神經已消退),就是速速逃離現場(交感神經還在持續作用),也就是自律神經的功能。 電影「男女生了沒?」(The Ugly Truth,意譯:醜陋的事實,由三百壯士男主角傑瑞德.巴特勒主演)。無論是醜陋的事實或是醜陋的真相,都是自律神經在作用,無法騙別人,也無法騙自己。但有可能「你永遠不會知道。」就如同女主角最後的一句台詞。 作者/王健宇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0-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碗盤先泡水晚點洗沒關係?毒物專家:放超過4小時細菌大爆增
是不是大家都有跟威廉一樣的煩惱?煮飯備料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真正讓威廉頭疼的其實是緊接而來的「洗碗」。 雖然在台灣外食的人很多,但現在吹起的養生風潮,讓很多人為了要吃得更健康而寧願多花一些時間,就是要在家做菜。當然親自做菜不是什麼多困難的事,過程中也是有很多的情趣可言,但吃到最後,再怎麼浪漫還是得面對現實,就是要洗碗。 在威廉家,只要是做菜的人就不會是那個要負責洗碗的人,也因為威廉的廚藝實在是不敢自己恭維,吃過量是會讓人減肥成功的,自然而然做菜這種事絕對不會是由威廉負責啦,所以,練就了一身會洗好碗的功夫。也因為有數十年洗碗的功力,要把碗洗乾淨,又不會殘留油漬或是細菌,其實是有一些小撇步的,但也有一些小地方說實在,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舉幾個例子: 1. 習慣性把髒盤子和碗摞起來 2. 不及時洗,長時間把髒碗髒盤浸泡在一起 3. 洗什麼都離不開洗潔精,而且直接使用原液 4. 缺乏耐心,水沖洗不夠乾淨 5. 碗筷不晾乾就收起來 6. 洗完碗盤筷,卻不洗抹布 不曉得有沒有跟大家的習慣一樣呢?咱就來說明看看這些錯誤方法的後果吧! 1、碗盤摞一起,還不及時洗: 等空閒下來才去洗,甚至有人一泡就是大半天。用水泡碗,最好別超過4小時,因為碗盤裡的油脂或剩菜剩飯會讓細菌特別容易繁殖,約1~4小時是細菌的適應期,4小時後會大量繁殖。而且,油膩膩的碗盤摞一起也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所以,讓碗盤可以和食物分離很重要,主要是因為水槽內可能含有沙門氏菌、變形桿菌、副溶血弧菌、痢疾桿菌等細菌,它們都很容易附在碗盤上。 2、洗什麼都用洗潔精,還不稀釋就用: 有多少人和威廉一樣,不管是有油還是無油,都喜歡用洗潔精,總感覺這樣才洗的乾淨,而且通常是把洗潔精擠在菜瓜布上,沾一點水就洗。洗潔精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劑,若沒有耐心完整沖乾淨,是會殘留在餐具上的,過量接觸洗潔精對人體肯定沒好事。 建議大家最好先分清楚當下吃的食物是否是含有油脂性的,像是燙青菜只有加鹽,沒有再加醬油或麻油來調味的話,其實是不需要洗潔精來清洗的。再者,洗潔精通常都很濃,滴一點點到水中稀釋之後來洗碗盤是非常合理的,也不會傷手,像威廉都是稀釋十倍。 3、碗筷不晾乾卻用抹布擦: 有些人懶,洗完碗筷總是喜歡貪快,隨便用抹布擦一擦,不讓碗筷滴水直接摞起,這很導致細菌滋生,不夠乾淨。最好就是家裡備有碗盤架,洗完之後直接放上去控水晾乾,也可以使用消毒櫃,但必須注意,洗碗架或洗碗盆也是要常常清洗,不然洗乾淨的碗筷很容易二次污染。 4、抹布一定要清洗: 研究發現,長期不洗抹布,單塊抹布上的細菌總數最高可達5000億個!要避免這種問題,只要你聞出來抹布有臭臭的味道,就表示細菌開始滋生了,這時候一定要丟掉,別節省。 而且一般來說1個月就應該要更換一次抹布,而且抹布最好是木纖維材質的,具有很強的親水性和排油性,比較不容易讓細菌黏附,但,每天清洗一下,很難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
2020-10-24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喜歡走古道 邊爬邊聊很紓壓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從醫近30年,工作上以「利他」角度保持成就感,工作之餘常騎腳踏車運動,假日去爬山。他強調,運動會歷經痛苦,能提醒自己飲食要正常,家人的支持對他來說也很重要。黃璟隆說,醫師工作忙且緊湊,一周上班五天半,休息一天半,常在開會時吃飯,他沒有特別忌口或一定得吃的食物,注重均衡就好。看到甜點或炸物,就會聯想「吃下去要多運動15分鐘」,因此就會少吃,笑說這是「運動的好處」,不過,如果辦公室大家一起吃同樂,他也不會太排斥。下班後,他不喜歡再聚餐,會盡量早點回家或去運動,平常晚上有空時,會沿著基隆河騎腳踏車,一次一小時,可以在路上觀察不同的景色變化;假日時,則會和太太或三五好友去爬山,雙北及基隆百條以上的步道都走遍了,現在爬山要拓展到桃園及新竹。「我們已經走到依照天氣選擇步道,大太陽哪條比較不曬,或下雨天哪條有石梯不易滑。」黃璟隆尤其喜歡走古道,像是淡蘭古道,可以在路上尋找先人的遺跡,有一番情趣,爬山不僅親近山林紓壓,與親朋好友聊天心情也很愉快。醫師工作壓力不小,黃璟隆跨領域的業務也很多,「這一切要感謝家人的支持,理解他在做的事,而自己也要適當規畫時間和家人好好相處。」他笑說,每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興趣,像他最近才發現對音樂會有興趣,保持開放接觸,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收穫。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2姿勢都會使腰椎提早退化!骨科醫教這個訓練很重要,年輕就要開始做
腰椎退化是老化必然的結果,該怎麼辦?樂生療養院骨科李元甫醫師指出,現代人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姿勢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因此從年輕開始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關鍵有效的一步,若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可適時求助脊椎專科醫師,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脊椎功能重要 值得訓練與保健李元甫醫師表示,脊椎由許多節脊椎骨組成多個關節的中樞構造,除了骨頭的成分,骨頭的中央還包圍了重要的脊神經,負責掌控軀幹及四肢的感覺與運動。與骨頭共同協作的是背部的脊椎周邊肌肉,不僅重要且非常值得訓練與保健。脊椎骨雖然在X光檢查及大眾普及的知識中,常有骨刺引發坐骨神經痛的說法,但骨刺在脊椎退化的過程中,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構,在退化初期往往是從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及小面關節(facet joint)開始出現變化。退化之初(20-50歲)在沒有特殊先天異常的族群中,偶爾會有因過度負重或活動超過椎間盤負載,所引發的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根病變,此即坊間所謂的坐骨神經痛(sciatica),但此病灶其實只是跟坐骨神經的支配範圍有所重疊,而有此便宜之稱。急性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巨大不適及行動困難,常讓此群健康年輕的病人非常恐懼,但除非反覆發作或演變成慢性椎間盤突出,絕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有自癒的能力,但其過程往往需要數週至數月。一旦症狀維持數月且改善有限,此時會建議病人採取手術方式,將無法恢復的突出椎間盤取出,術後大部分的病人對結果滿意,只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因為復發性椎間盤突出而需要後續治療。身體適應(40-70歲)長年使用下的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開始出現功能退步的狀況,身體為了重建脊椎的穩定性,會開始藉由發炎來增生組職,此種發炎現象是身體適應的過程,但發炎造成背部痠痛常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不方便,此階段仍以疼痛控制並加強核心肌群訓練為主,在急性疼痛發生時,有三種止痛治療,分別是口服止痛藥,復健科的局部治療以及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脊神經暫時阻斷是在X光下針對可能造成疼痛的神經給予藥物注射,其效果近似麻醉,且一般可維持3天左右,對於急性神經疼痛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在疼痛控制後,在中年階段核心肌群的訓練和保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步入中年後骨質密度、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都會開始退化,唯一稍微可以對抗老化趨勢的就是肌肉系統,肌肉量變少、肌力下降及肌肉間協調退步,都是隨著老化會一起發生的狀況,但只要透過刻意的訓練,可以大大減緩肌肉系統的衰退。神經惡化(60-90歲)退化過程中,經過漫長的身體適應,脊椎的穩定度被重新建立,以往的背部痠痛會有所進步,但是神經根症狀會開始發展,有些病患會有下肢的疼痛及麻木感,嚴重者會開始影響行動能力,在開始行走後一陣子,會有下肢疼痛無力的狀況,此即所謂的神經性跛行。如果僅僅下肢麻木感不影響生活品質,可採取非手術療法,並繼續維持背部訓練運動。如果有疼痛或跛行影響生活品質,可能會需要脊神經減壓手術,部分在減壓後須再穩定脊椎結構的病患,會併行脊椎融合固定術。如果其疼痛症狀與一般神經根病變有差異,會需要進行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來輔助診斷或治療。久坐、低頭肌肉緊繃 年輕就要注重核心肌群現代人因生活型態所需,往往會需要久坐或低頭,而這樣的姿勢只要維持太久,都會造成脊椎周邊肌肉的緊繃跟失能,李元甫醫師呼籲,從年輕開始就注重核心肌群的訓練,是抗老化維持生理機能最關鍵有效的一步,在此前提下,隨著老化出現的不適及症狀,只要適時找脊椎專科醫師做諮詢及治療,就可以養生的態度面對必然而來的腰椎退化。
-
2020-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魚皮有膠原蛋白但易殘留重金屬汙染?魚皮到底能吃嗎
讀者福英前天(2020-10-18)在《科學的養生保健》臉書網頁詢問:「魚皮到底能不能吃」。她有附上兩篇網路文章,一篇是《健康雲》在2018-10-17發表的不吃鮭魚皮「3大營養」全浪費? 譚敦慈:去皮重金屬少40%,另一篇是《健康遠見》在2020-1-15發表的魚皮有重金屬別吃?別把營養丟了,專家提醒把握這個大原則。《健康雲》那篇文章共有6段,而前4段是在講魚皮的好處,後兩段則是在講魚皮的壞處。它的最後一段是:在許多網友的認知裡,吃魚皮能補充膠原蛋白,但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卻曾指出,魚頭、魚皮及魚內臟等3個部位千萬別多吃!她解釋,由於近年來海洋汙染嚴重,使得深海食物鏈中大魚體內累積不少重金屬及汙染物,經過代謝後就會殘留魚皮下脂肪組織。她更在節目中提到,「去皮之後,重金屬會少掉40%」。可是,有關《去皮是否能減少污染物》這個議題,事實上絕非如此單純。我們就來看一篇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Effects of skin removal on contaminant levels in salmon and trout filets(去皮對鮭魚和鱒魚魚片中污染物含量的影響)。這項研究發現,在褐鱒,虹鱒,銀鮭,和奇努克鮭魚這4種魚類裡,去皮只能減少其中3種魚類的《親脂性有機污染物》,而去皮非但不會減少汞污染,反而會稍微增加。也就是說,《去皮是否能減少污染物》是由許多因素來決定,例如污染物的種類和魚的種類。所以,譚護理師所說的《去皮之後,重金屬會少掉40%》,可能只是對了百分之一。至於《健康遠見》那篇文章,則是毫無疑問地在鼓勵大家吃魚皮,而它的理由之一是《能補充膠原蛋白》。它說:「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是最好的膠原蛋白食用來源!…補充膠原蛋白有助於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是一般的蛋白質裡面沒有的。」有關《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的說法,我搜索了無數的資料,但就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持此一說法的科學證據。例如下面這兩篇專門在講有關《魚膠原蛋白》的論文,就完全沒有提起《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2014年:Marine Origin Collagen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海洋來源的膠原蛋白及其潛在應用)。2016年: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Different Discarded Fish Species of the West Coa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亞半島西海岸不同丟棄魚類之膠原蛋白的定性)。有關《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的說法,我實在是很難相信,它竟然會是出自一位《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講師》(此文的作者)。要知道,最小的膠原蛋白大約有700個氨基酸,而最大的則有3000多個氨基酸。如此巨大的分子怎麼可能會是《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註:目前確定的科學證據是,頂多只能吸收三胜肽,即3個氨基酸)有關《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的說法,作者的意思很顯然是《因為只有膠原蛋白含有Hydroxyproline,所以攝食膠原蛋白才能提供Hydroxyproline》。可是,Hydroxyproline是轉化自Proline。它本身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真正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的是Proline,而不是Hydroxyproline。Proline是在膠原蛋白合成之後才被轉化為Hydroxyproline,而這個轉化是需要維他命C的參與。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常聽說要攝取充足的維他命C,才能使皮膚Q彈。不管如何,由於Hydroxyproline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所以再多的攝取也不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也就是說,《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Hydroxyproline》,完全是一派胡言。有關讀者所問的《魚皮到底能不能吃》,就科學證據而言,只有《可能有風險》和《好處可能多於壞處》這兩種說法,而沒有《要吃》或《不要吃》的說法。也就是說,吃或不吃,是由個人選擇,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而做為健康知識的傳播者,不應該只是根據個人的偏見,或局限的認知,就建議《要吃》或《不要吃》。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特別喜歡吃魚皮的,而我是從不會去煩惱吃魚皮是不是會危害我的健康。就像是去搭飛機,我也是從不會去煩惱搭飛機是不是會危害我的健康或生命。但是,我喜歡吃魚皮,完全是由於口感和風味,跟什麼維他命D,什麼Omega-3,什麼抗氧化物,什麼膠原蛋白,都毫不相干。原文:魚皮有毒?能補充膠原蛋白?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其實該穿高跟鞋!?骨科名醫破解你一直搞錯的「6大腳痛迷思」
迷思一 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如果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得更嚴重。高跟鞋一定對健康不利?有時候人人攻伐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而人人稱道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完全看情況而定。例如高跟鞋。應該大多數人都覺得高跟鞋對腳的健康不利吧!但有些患者因為後跟痛,被診斷出是後跟腱滑囊炎時,我會建議患者:短時間內先吃藥並穿有跟的鞋子。患者大多會很訝異地說,她們平常還故意穿平底鞋,都不敢穿高跟鞋,怎麼醫生給相反意見呢?因為有跟的鞋子可以暫時將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並改善跟腱與跟骨磨擦的角度,減輕症狀讓跟腱休息,反而是好的。另一方面,高跟鞋將體重的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對前足的毛病,例如拇趾外翻則相當不利。氣墊鞋是腳痛時的首選?由於廠商的強力推銷,甚至骨科醫師也推薦,氣墊鞋變成民眾腳痛時的第一選擇。其實這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一般的情況是:剛穿上氣墊鞋會覺得很舒服,就像躺上很軟的床一樣。但是,如果你的腳有壓力分布不均的情況時,太軟的鞋支撐性可能就不好,反而讓壓力愈大的地方愈往下沈,腳愈偏愈痛;就像背有毛病的人睡在軟床上,愈睡背愈痛一樣。當然,某些足部壓力不均的病人,會很訝異他花在氣墊鞋上的錢竟然沒有用,事實上的確如此,愈穿愈痛。但是對病人而言,甚至那也是某些骨科醫師對腳痛的建議。有些情況穿氣墊鞋的確不如穿支撐性好、夠結實而且讓腳趾有伸展空間的鞋子,才不會適得其反。當醫師那麼久,「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實在常見,有時真的很疲勞。希望民眾在碰到願意仔細說明的醫師時,能多有點耐心聽進去,而不是只想找到仙丹妙藥,這樣既中了那些「推銷員」的計,對健康也沒有幫助。迷思二 穿寬楦頭的鞋,腳就會比較舒服?未必。主要的問題在:◆鞋子如果不好看,你根本就不想穿它。◆楦頭寬,理論上可以讓腳趾頭比較好活動,可是有些鞋看似很寬,前面腳趾頭下探的空間卻不足,那也沒用。◆如果楦頭過寬,中足部固定不夠而滑動,會使人不自主地抓腳趾,反而容易造成肌腱疲勞及疼痛。迷思三 有空多踩健康步道可以養生?很多人特別相信足底按摩弄到痛對身體才好,在公園裡所謂的「健康步道」上,總可以見到一群人脫了鞋在上面猛踩,造成「台灣特有種足底筋膜炎」。其實正確的健康步道,是鋪上小型的圓形卵石,而且沒有用水泥敷著固定,絕非台灣所鋪的這種既尖又固著的石頭。如果是可以移動的卵石或砂礫,才能訓練腳趾運動,促進足部健康。迷思四 舊鞋比新鞋好穿?一般跑步運動鞋的壽命約八百公里,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應該要換掉。磨損厲害的鞋,會令腳跟傾斜。為了珍惜舊鞋而繼續穿,腳跟就會更傾斜,可能造成問題。而運動鞋穿久變薄,它的吸震功能也會變差。其實人的適應性很高,有時讓腳自然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如果真有問題,一定要請教醫生,就這麼簡單。迷思五 平日不運動,週末運動就夠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年輕時可能是運動健將,但年紀大了之後,因為忙於求學、工作,便疏於運動、鍛鍊,突然有一天忙裡偷閒,便心思重溫舊夢,熊熊跑去從事激烈的競技型運動,如籃球、羽毛球......,忘記自己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郎,壓根沒有想到肌肉、肌腱彈力與質量都已經不能跟以前相比。結果在一次帥氣的上籃或殺球,不適當的使力或不平衡的落地後,造成跟腱暴力的拉扯,年輕時可能還可以負荷,但現在就......「啪嚓」一聲,跟腱斷裂了。國外稱呼這種現象為「週末運動員」,平常不運動,週末才心血來潮,拚命地運動。這現象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體的肌肉、肌腱如果要好好使用,一定要有持續的鍛鍊。此外,應常做些重量訓練,訓練肌耐力,否則平常運動量不足,肌肉不發達,卻突然做那些需要爆發力的運動,當然容易受傷。平常忙碌的現代人其實可以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鍛鍊,如墊腳把重物舉起來,甚至跳跳舞,也是鍛鍊小腿肌肉很好的方式。此外須切記,運動前的熱身與柔軟體操必不可少。其實人的身體在過了二十五歲後就開始退化,不會再更好了,因此許多需要爆發力的頂尖運動員,二十五歲後也只好準備退休。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靠著持續不斷的運動鍛鍊,讓身體退化得慢一點。然而畢竟年紀大了,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在美眉、兄弟面前搶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仍是當年勇而逞強。不同年紀及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適當運動,才是常保健康之道。迷思六 鞋子會愈穿愈大,所以要買緊一點、小一點?如果你的腳還需要去適應鞋,表示這雙鞋子不適合你。以前鞋子的選擇性很少,所以就選比較漂亮的,然後再去適應。現在可選擇的太多了,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2020-10-21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有苦絲瓜會葫蘆素中毒 毒物專家:花椰菜等食物不明苦味也要小心
近日一名7旬老翁吃下變苦的絲瓜腹瀉數日,經急救後確定為「葫蘆素中毒」所致,新聞一出令民眾驚訝,沒想到平常大家所認知營養豐富的絲瓜竟會引起這麼大的問題。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其實葫蘆素不僅存在於絲瓜中,許多常見的食材也都會有,雖不用過度恐慌,但也要多加留意。 葫蘆素不只存在於瓜類 這些食材有苦味就別吃 招名威教授表示,葫蘆素一般而言廣泛被認為出現在葫蘆科的植物當中,常見食材如絲瓜、南瓜、小黃瓜、冬瓜、西瓜、哈密瓜等瓜類。不過其實像是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蔔、紅蘿蔔等十字花科也都含有葫蘆素的存在。另外食材較少見的像是秋海棠科、離水花科、毛莨科、薔薇科也都會有。而該案例所吃到苦味正是出自於葫蘆素,這種成分在尚未發育成熟的植物當中含量較高,也因為帶有苦味,動物嗅覺感知到便也不會食用,可說是植物在自然界中天然的保護機制。 葫蘆素微量影響食慾 重則上吐下瀉影響健康 葫蘆素對於前述這些植物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換言之,對於人類及動物而言就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招名威教授表示,隨劑量不同,食用者輕則覺得苦澀、口感不佳、吞嚥困難等,較嚴重一點就容易出現如案例的腸胃不適、上吐下瀉等情況。而人體有約7成左右的免疫力存在於腸道中,不斷的嚴重腹瀉也可能間接影響到腸胃及人體健康。 日前也有國外新聞報導,民眾因吃下帶有苦味的南瓜,過數日之後出現嚴重掉髮的情況,雖目前原因還有待研究,前因後果也有待證實,但確實這樣的案例及專家指出種種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民眾不容忽視。 避免葫蘆素中毒 留意不明苦味及食材品質 綜合前述所敘述的,招名威教授也提醒,在挑選前述這些食材的時候,應選擇信譽度高、有相關認證的店家會更有保障。在食用時候應當留意不明的苦味,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注重養生,許多人會自行栽種食材,這樣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誤食發育尚未成熟的植物,即便發育良好、外觀看似不錯,但實質上也還是有尚未完全發育的可能。據媒體報導,本次案例的老翁就是自行栽種絲瓜。 除此之外,其他不論食用的食材為何也都要注意,除了苦瓜等其他本身就自帶苦味的食物外,一般情況下出現非正常的苦味是一種的警示,代表該食材已不宜食用,例如本文所討論的葫蘆素,或是發霉、食物變質等也都常見會出現苦味。因此若在正常情況下出現不明的苦味,都應盡量避免食用,以避免影響到身體健康。 不慎誤食非正常苦味食物 喝牛奶稀釋留意身體狀況 若民眾真的不慎吃下了有非正常苦味的食物時,招名威教授建議,當下應立即停止繼續食用該食物,並留意身體的後續情況。而當下若情況允許,也可以多喝些牛奶或白開水作稀釋。若出現較嚴重的不適情況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以避免間接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9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剝離 患者多有高血壓
45歲許姓建築事務所高階經理是運動健將,每周至少跑步3天,作息正常不熬夜,卻在一次寒流來襲出現全身無力、畏寒、咳嗽,以為自己是感冒,直到呼吸困難、急喘,緊急就醫查出是主動脈剝離,幸好及時手術救回一命。藝人小鬼黃鴻升在36歲猝逝,讓人注意到無症狀、猝死率高的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中山附醫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說,主動脈剝離好發在45到79歲男性,且男多於女,主要風險因子為高血壓。蘇峻弘表示,許男雖定期運動,看似非高風險族群,但長期抽菸,可能有高血壓不自知,加上天氣驟冷等的變化,導致主動脈剝離;提醒民眾主動脈剝離非常急促且危險,急性期出現「強烈撕裂性胸痛」,延伸到背部或脖子、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猝死率極高。許姓男子當兵時愛上跑步,養成1周運動3次習慣,假日清晨5時起床練跑;35歲當主管,注意養生不熬夜,飲食正常,健檢正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只有讀大學時學會抽菸,菸齡超過25年。許男描述說,當時突然無力、畏寒、咳嗽,起初到診所被診斷感冒,還因工作搭機赴澎湖,3天後症狀惡化,出現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提早返台就醫,心電圖判讀懷疑是心肌梗塞,當時沒有嚴重胸痛,幸好仍警覺接受主動脈攝影,發現是主動脈剝離,立刻手術治療,目前穩定,也從此戒菸。
-
2020-10-19 養生.聰明飲食
白肉比紅肉更健康?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超意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現代人講究養生,營養專家建議多吃白肉、少吃紅肉,但紅肉真的比較不健康嗎?民眾如何區分白肉、紅肉?煮火鍋時,不管是什麼肉片,丟進滾湯中,看起來顏色不是都差不多嗎?區分紅肉、白肉 最簡單方式用腳來判別 該如何區分紅肉、白肉?台安醫院資深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最簡單方式是以幾隻腳來判別,例如,4隻腳的牛、豬、羊,就屬於紅肉,至於2隻腳的雞、鴨,以及沒有腳的魚,就屬於白肉。如果從營養學來區分,則是以肉類中含有的肌紅蛋白含量來區分,牛、豬、羊等肉類的肌紅蛋白較高,所以稱為紅肉。紅肉含鐵量高、油脂多 白肉膽固醇、脂肪少 劉怡里說,紅肉的飽和脂肪酸較高,含鐵量也較高,適合缺鐵的民眾食用,例如,經血過多的女性。但由於紅肉的油脂含量較高,如果吃多了,較容易囤積膽固醇、脂肪、熱量。至於白肉則是不飽和脂肪酸較高,鐵質相對較少,相較於紅肉,吃了同樣份量,所攝取的膽固醇、脂肪確實較少,因此,一般吃火鍋時,建議以白肉為主。 除了脂肪含量不多,劉怡里表示,2者在蛋白質含量上差不多,在攝取蛋白質來源上,目前建議順序為豆、魚、奶、肉,首選為豆漿、豆腐等大豆製品,肉類則是排在最後。白肉、紅肉都不能食用過量 蛋白質補充不單只有肉類 劉怡里提醒,不管是白肉、紅肉,都含有動物性脂肪,不建議過量食用,才能降低膽固醇,避免心血管疾病。成年人1天約5份蛋白質,每份約1個拳頭大,建議依照比率調配,不要只吃肉類。(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WHO排行10大垃圾食物,燒烤就是其中之一! 這些動作都暗藏危機 愛吃炸物小心腸子長息肉! 醫揭「5大危險徵兆」
-
2020-10-16 養生.抗老養生
6種平民食材助秋季養生 中醫:關鍵在養肺,搭配茶飲更潤燥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秋天季節轉換影響身心 留意過敏、情緒等問題 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即便是進入了秋天,台灣的秋天依舊偏熱,甚至因秋老虎發威,氣溫也常常還是會有超過33度的現象,季節改變之際氣候較不穩定,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除此之外,秋季也容易影響情緒,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發生的可能,也應當留意。 秋季養生滋腎潤肺 避免利尿食物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滋腎潤肺,應多食用有助保養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等,不宜吃太多會利尿的食物,如綠豆、咖啡、茶飲、玉米鬚茶等。在喝水方面也要注意別一次喝太多,以免造成小便過多出現身體水量不足的現象。另外,秋天的作息也很重要,建議早睡早起,而早上起來雖然有點涼意,但也暫時不需要穿太多衣服,以免到了中午又開始熱起來,流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 潤燥五汁飲 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為了預防秋燥造成的呼吸道及腸胃的問題,郭祐睿中醫師也推薦了入秋可飲用的「潤燥五汁飲」,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潤燥五汁飲 (一人份) 材料》梨子一顆、蓮藕兩片、甘蔗汁適量、蘆筍5根、酪梨半顆 作法》將蓮藕跟蘆筍煮熟之後,加入其他食材打汁後即可飲用。 功用》梨子跟蓮藕屬前季食材,潤肺滋陰,可以改善秋天引起的肺燥問題;甘蔗汁清熱幫助消化,適量可以改善肺跟腸胃發炎的現象;蘆筍富含膳食纖維跟葉酸,可以改善消化,幫助神經穩定;酪梨有維生素B1,除了可以預防憂鬱及情緒低落現象,還可以抗發炎、抗老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6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後躺平可緩解腦供血不足?運動會胃下垂? 醫師解析餐後4個迷思的真相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民眾每天都做的事,飯後該如何養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相關養生建議在網上不少,有的說“飯後不能運動,否則會胃下垂”,有的說“飯後喝杯茶,提神助消化”…… 這些養生小妙招數不勝數,讓人難辨真假。最近,甚至有人提出,飯後“葛優躺”,才是餐後養生的正確姿勢。這個小妙招來自於短視頻APP抖音,相關視頻稱飯後不要站著或坐著,而應該躺著,因為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腦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緩解由缺血帶來的不適。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網上盛傳的其他飯後養生小妙招靠譜嗎?飯後養生的正確姿勢又到底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迷思一:餐後平臥可緩解腦供血不足? 真相:立即躺下不利於消化“飯後'葛優躺'不可取。”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楊如意在看過相關視頻後,向記者解釋道,人們在剛吃過飯後,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於運動狀態,此時平躺會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另外,楊如意提示道,若飯後立即入睡,在睡眠狀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逐漸降低,很容易使食物中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從而令人發胖。迷思二:飯後運動會造成胃下垂? 真相:適當鍛煉可促進胃腸蠕動“從正常生理角度來講,進食與運動無直接關係,餐後可以運動。” 楊如意解釋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在飽餐或充分進食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則可能產生如下風險:其一,由於進食後人體胃腸道過分充盈,從而引起胃腸道在腹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小,若此時劇烈活動,易導致相關器官在腹腔內扭轉、變形,造成腸系膜供血障礙,易引起腸壞死,此類情況常見於兒童群體;其二,進食或者飽食後,若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腹腔壓力增高,導致嘔吐,甚至引發某些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楊如意建議,飽餐之後,可適當地活動,比如散步,這樣既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也可以減輕胃食管反流的症狀。不過,雖然飯後可以適當運動,但不要馬上開始。“飯後不要急著散步。”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中醫師毛偉表示,飯後人體胃內充滿食物,馬上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部震動,加重胃負擔。尤其是有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若飯後立即活動,可能會加重病情。迷思三:餐後飲茶提神刮油?真相:茶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就“餐後飲茶提神刮油”這一說法,毛偉表示,有人認為,飯後喝一杯濃茶,能幫助排除油脂,減輕油膩感,幫助消食、減肥,但實際上飯後立即喝茶,不僅不能消食、刮油,還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導致便秘。毛偉解釋道,茶中富含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吸收,阻礙人體有效攝入營養;茶鹼還會抑制小腸吸收鐵元素,特別是對於一些嚴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而言,更不能過量飲茶或者喝濃茶。另外,還有很多人特別關心,餐後能否立即飲水的問題。對此,楊如意坦言,餐後立即喝水會降低人體內酶類物質的含量,且飲水會加速食物離開胃的速度,使飢餓感再次出現,不利於減肥。“此外,餐後大量喝水,還會稀釋胃液,不利於食物消化。”楊如意建議,餐後喝水時間與進餐時間,最好間隔半小時左右,同時還需要注意,要適量飲水,以免加重胃腸負擔。迷思四:飯後馬上喝優酪乳助消化?真相:兩小時後才是最佳飲用時間飯後喝水、茶都不能助消化,那喝優酪乳是否可行呢?“飯後喝優酪乳,也達不到助消化的目的。餐後不要立刻喝優酪乳,飯後兩個小時喝較為合適。”楊如意表示,只有當人體胃液的pH值較高時,才能讓優酪乳中所含乳酸菌充分生長,利於身體健康。而飯後兩小時左右,人體內胃液已被稀釋,pH值會上升到3至5,此時飲用酸奶最佳。“雖然優酪乳不宜飯後立即飲用,但它是個營養很全面的食物。優酪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楊如意補充道。不過,楊如意表示,對於減肥人群,喝優酪乳還需控制量。資料顯示,100克優酪乳熱量為72大卡,即便是脫脂優酪乳熱量也不低。對於超重人群而言,在吃早餐或午餐後,輔以優酪乳為宜,同時主食量需適當減少。“優酪乳本身含有一定熱量,飯後喝酸奶,就等於額外攝入這些熱量,天天如此,脂肪就可能悄悄上身。”楊如意提醒道。餐後養生禁忌有這些楊如意介紹道,飯後忌立即喝茶,此時喝茶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鐵質的吸收;忌立即喝冷飲,此時喝冷飲會引起腹痛腹瀉;忌立即吸煙,此時煙中的有毒物質會比平常更容易進入人體;忌馬上洗澡、游泳,此時洗澡、游泳會減弱消化能力;忌馬上睡覺,立即入睡易導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助消化?楊如意表示,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較大,人們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在飲食調養方面,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在服藥方面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此外,在運動方面,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適度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大家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不要吃太多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但不要立刻躺下。”楊如意提示道,少量多餐可避免胃漲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使得胃液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水果、喝湯,該飯前還飯後?另外,很多人喜歡飯後吃水果、喝湯,其實順序反了,這些東西最好在飯前吃。飯後吃水果,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於胃中,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將吃水果的時間提至飯前,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後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生功效。許多人習慣吃飽飯再喝湯,而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4 養生.營養食譜
養生玉露茶飲在家DIY 提升免疫力助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全球,一旦病毒進入國內,國人大都無抗體,令人擔心免疫力低者,可能被感染。增強免疫力,推薦大家平常在家可飲用「養生玉露」,不僅可以補氣、提升免疫力,有助防疫。根據我進行的米食科學研究發現,米熬煮成粥,取上面的「米湯」,也稱為「玉露」,研究證實可增加抗體作用,提升免疫力。米是最佳的食補素材,《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人參湯。」2003年,國科會抗SARS中草藥研究發現,魚腥草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以及免疫調節活性,並經動物實驗證實無毒安全,可搭配補氣黃耆煮成茶飲。養生玉露茶飲材料:魚腥草20克、黃耆30克、優質台灣米半杯、適量冰糖。作法 :1.魚腥草、黃耆加水500㏄放入不鏽鋼內鍋中,再放入電鍋,外鍋加半杯水,煮至開關跳起取汁。2.米洗淨與500㏄水放入果汁機,打成均勻的米漿,再徐徐加入煮沸的魚腥草黃耆湯汁中,攪拌均勻煮沸後,加適量冰糖即為防疫「玉露」。
-
2020-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堅果種子類如「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是近年很夯的養生健康食物,但你吃對「量」了嗎?堅果類食物營養 攝取過量仍會導致身體負擔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不少重視健康者,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高劭穎提及,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大部分人對適當的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未節制,導致過量攝取,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恐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1份份量有多少?你吃對了嗎? 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 盡量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堅果種子類含豐富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礦物質、磷、鎂、鉀等,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高劭穎建議,堅果類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步步為營別貪快!簡文仁教你照口訣爬樓梯不怕傷膝
● 整天宅在家 不利身心健康● 上下樓梯都以防滑防跌安全第一為考量● 強化膝蓋負荷能力 避免受傷大家都會上樓梯,也常上樓梯,但有人說,上錯樓梯踩錯步法會傷膝蓋。更有人說膝蓋不好,不可以上下樓梯,使得有人不敢住樓上,可見上樓問題多多。尤其現在是高齡社會,很多長者都是住在舊式公寓沒有電梯,搬家換房子也不是那麼容易,如果膝蓋或腿力不好,整天都擔心上下樓梯甚至因而害怕出門,整天宅在家裡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實在不好。每個人狀況不同考量點不同,所以建議有不同的上樓梯策略及步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都以防滑防跌安全第一為考量,所以有一句口訣給大家參考:安全防跌擺第一,全掌保穩又保膝,半掌湧泉可刺激,也可拉筋阿基里斯腱。安全防跌擺第一:任何健康問題都要求安全第一,不要傷害了身體,若為了保健養生,反而造成傷害,那真是得不償失。全掌保穩又保膝:這是針對膝蓋腿力不好的人較安全穩定的步法。步步為營,不要貪快,上樓時,整個腳掌都踩穩在階梯面上(圖1)。可以更省力更安全上樓,膝蓋也不會超過腳尖,可減少負擔,是年紀較大、體能較差、平衡較不好的人,小心採取的步法。半掌湧泉可刺激:體能平衡較好的人,又想較快上樓,可以一半腳掌踩在階面邊緣上樓(圖2),順便刺激足底腳心的湧泉穴,達到保健的效果,也是訓練腳力及平衡延緩老化的好方法。也可拉阿基里斯腱:如果不急著上樓,又有扶手可扶,平衡穩定沒問題的狀況下,也可以踩在階梯邊緣時,順便伸直膝蓋讓腳跟下陷(圖3),以伸展拉筋,從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到小腿肌肉群、甚至達到膝蓋後側的軟組織群,就像踩拉筋板一般,也有很好的拉筋效果。有人說爬山傷膝蓋、跑步傷膝蓋、運動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也會傷膝蓋。其實這不是傷不傷的問題,而是看每個人的負荷能力問題,這些都對膝蓋造成較大的負荷沒錯,如果膝蓋較不好的確可能傷到,但如果及早將膝蓋訓練好強化它的負荷能力,就不會那麼容易傷到了。
-
2020-10-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奇蹟發生 喚回她愛笑的眼睛
她從眼角餘光看見護士在收拾東西,那些東西是她的。護士在哭;在此之前,他們關掉了她呼吸器的氧氣。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她,如今只剩一雙眼球還能轉動;即使她的靈魂依舊熱情,然而,哪怕是一吋肌膚,她都無能為力使之移動半分。「他們要放棄我了嗎?」失去了手腳與言語功能,她被禁錮在這副沒用的身軀裡。但小卉的意識再清楚不過,她不斷在內心吶喊:「我還活著啊!我還沒有要放棄,你們不要放棄我,我想活下去!」病發踏出車廂、走上月臺的那一瞬間,只覺脖子傳來「喀」的一聲……在回程的火車上,小卉的心情並不好受。這幾年來,母親無論是生活習慣或是飲食起居都比以前注重養生。結果,醫生無情宣判,癌症還是復發了。她帶著兩個女兒匆忙地趕回家探望母親。下意識地摟摟兩個女兒,不禁想著:「如果哪天我出事了,她們會是怎麼樣的反應?」火車即將到站,情急之下,她來不及叫醒兩個女兒,彎下腰一手一個地將女兒猛然抱起。踏出車廂、走上月臺的那一瞬間,只覺脖子傳來「喀」的一聲,她沒來得及多想,還得出站及叫車呢!「隔天醒來後,我頭好痛。」小卉回憶當時的情況。「我以為休息一下就會好了,但是並沒有,甚至還聽到後腦勺那裡傳來血流聲。」就醫劇烈的疼痛讓她以為自己即將嘶喊出聲,但她沒有;她無法出聲,也沒有人知道她會痛。 轉到大醫院時,小卉從自己走著進去,到後來癱在床上,只有不到兩天的時間。之後,除了眼球,全身上下完全不能動了。小卉的症狀是標準的「閉鎖症候群」,除了眨眼以及眼球轉動之外,全身的肌肉都會癱瘓;不僅無法有任何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更被剝奪了言語咀嚼、吞嚥、呼吸等功能;然而,卻又不像植物人般毫無知覺。小卉還記得,有一次在換氣切管時,劇烈的疼痛讓她以為自己即將嘶喊出聲,但她沒有;她無法出聲,也沒有人知道她會痛。閉鎖症候群多見於腦中風患者,且受損位置剛好就在腦幹。小卉是腦幹梗塞性腦中風,到花蓮慈院之前,已經緊急放了一支支架。不過,小卉毫無進展,一度被放棄;她的呼吸器被關掉了氧氣,眾人都在等著她自行停止呼吸。「可是我不想死!我的女兒一個才兩歲,一個才要四歲,我還想見她們。」小卉說,她大口地呼吸以展現求生意志;「剛好有一位住院醫師看到,認為我還有機會,趕緊過來幫我打開氧氣。」小卉的先生不願意放棄,一直在找任何的可能。後來,他在網路上看到花蓮慈濟醫院有內生性幹細胞治療,就帶著小卉前往花蓮。慈院團隊的診治幹細胞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打了卻不動,別指望奇蹟發生。 她來的時候,我們緊急會診中醫與復健科,並且請放射科替她做血管攝影。透過影像,我們清楚地看見,雖然有第一支支架的支撐,但小卉基底動脈的血流依舊不足,而且我們還發現她有剝離性動脈瘤。幾經權衡之下,我們決定在她的基底動脈再放進兩支支架。手術後第十天,小卉開始了內生性幹細胞的療程;同時,也在看護協助下,逐步復健。一如先前我告訴所有進行內生性幹細胞療程的患者,幹細胞只是一個引子,如果打了卻不動,別指望奇蹟會發生。很多人好奇,像她這樣一個動彈不得的人該如何復健?我感謝復健科對她的不離不棄,甚至為她客製了許多床邊復健的課程。每天,看護阿姨將小卉從床上抱到輪椅上,纖細的小卉無法在輪椅上坐穩;阿姨便拿來枕頭、薄被、尿布塞滿輪椅的空隙以支撐著她,再走到小卉後方扶著她的頭,慢慢地跟著復健師的動作為她伸展肢體。日復一日,她的呼吸器始終沒有取下。直到有一天,在移動的時候,呼吸器的管路突然掉了,急得看護阿姨趕緊找來護士幫忙。「一陣折騰後,大家看我似乎也可以自己好好地呼吸,就不再執意幫我接上了。」小卉的眼裡堆滿著笑,她打字的手指也輕快許多,她「說」,能自己呼吸是整個療程的一大里程碑。這是幹細胞療法進行一個月之後的事,奇蹟也開始一步步地走向她。起初,小卉只能用眨眼的方式回應大家的提問,漸漸地,竟然能點頭跟搖頭了。她靠著自己的力量鬆綁枷鎖,在復健科以及中醫針灸的協助下,恢復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如今小卉雖然出院,依舊天天搭乘復康巴士回醫院積極復健。從倒下去至今幾乎已經快要兩年的歲月,小卉展現令人敬佩的堅定與毅力,如今還繼續著第二輪的內生性幹細胞療法。我們問她:「接下來妳希望自己還可以恢復到什麼地步呢?」她那雙愛笑的眼睛湧現強大的氣魄:「我希望,有一天右腳不再是被左腳拖著走,它要自己走!」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閉鎖性症候群患者的奇蹟臨床上,閉鎖性症候群患者預後差,運動功能有顯著恢復的例子相當少見,甚至大多數患者的運動控制幾乎無法恢復;能夠完整地脫離呼吸器、恢復運動功能以及說話功能的患者,在臨床上是非常罕見的。然而,在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團隊的共同努力、以及內生性幹細胞療法的相輔相成之下,像小卉這樣的奇蹟並不少。
-
2020-10-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有這2大壞習慣快通通改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2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為第三名,108年統計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說,全球癌症發生排行榜大腸癌為第四名,國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是大腸癌穩居榜首的主因。階級癌症:飲食追求快速粗飽 沒錢健檢開發中的國家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攀升中,例如中國的上海及廣州地區;已開發的國家如美國,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下降,邱瀚模醫師表示,因為美國國民的腸癌篩檢率高達80%,在前期都能發現,死亡率就會降低。他提到,在已開發國家,大腸癌被認為多是經濟、知識水平不高族群才會有的疾病,因為飲食追求便宜粗飽,又沒錢健檢,發現時多已晚期;而高知識份子相對注重養生,即使罹癌也能在早期發現治療。加工食品、紅肉、高溫燒烤 恐導致大腸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或肉汁,滴到高溫表面或掉到火裡產生火焰及煙霧時,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附在食物表面。飲食習慣差、不運動 罹癌高危險族邱瀚模醫師提醒,飲食及運動習慣是長久累積下來的,不會因為多吃一頓烤肉、少運動一次造成,所以佳節過後,還是要注意平日的習慣。建議少吃加工類食品,尤其香腸、烤肉,烤焦的食物應丟棄,不可食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約1/4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飲食要均衡,不用特地不吃紅肉,應按照標準攝取各種營養素,多喝水。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篩檢,50至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邱瀚模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是癌變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並非所有息肉都會,但腫瘤型的都有嫌疑,有家族史的民眾,可選擇大腸鏡檢查,在過程中若發現息肉便可直接切除,減少癌變風險。(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醫師解析機率,出現這狀況風險高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
2020-10-09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如何避免白木耳二氧化硫?達人教5招這樣處理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銀耳營養豐富,膠質不輸燕窩,口感也相去不遠,堪稱是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9-26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TIPS:如何避免二氧化硫1.看:選擇大朵無蒂或少蒂者。忌貪雪白、漂亮,白木耳的本色應該是淡黃色,根部顏色則會略深一些。2.聞:細聞是否有刺鼻味,若有,二氧化硫殘留量較多。3.走水:在流動中的水沖洗,這稱為「走水」,並將蒂剝除,如此才能把雜質去除,並且洗淨化學漂白物。4.浸泡:二氧化硫易溶於水,食用前可先浸泡3到4小時,期間每隔1小時換一次水。5.燒煮:煮白木耳時,應煮到濃稠狀。經浸泡、洗滌及燒煮,可大幅減少或完全去除白木耳上殘存的二氧化硫。示範達人陳星光,時任職台北國賓飯店 川菜廳點心部師傅,有逾10年料理經驗。椰汁銀耳(約10人份)材料:白木耳(發泡處理好)200g、椰漿800ml、鮮奶油200g、糖100g、水400cc作法:1.椰漿加水在鍋中煮滾,再加入白木耳一起熬煮至白木耳軟滑,即可加入適量的糖增加甜味。2.等到湯汁有些許稠度,加入鮮奶油即完成這道南洋風味的椰汁銀耳。TIPS:鮮奶油最後再加入,可避免熬煮時產生油水分離狀態,也能更增風味。紅豆銀耳(約10人份)材料:白木耳(發泡處理好)200g、紅豆200g、糖150g、水1800cc作法:1.紅豆洗淨後加水熬煮至紅豆變軟,再加入適量糖增加甜味。2.放入白木耳一同熬煮,待白木耳煮到軟滑感,就是一道補氣健脾的紅豆銀耳湯。TIPS:紅豆先蒸軟加糖下去蜜,可讓糖入味到紅豆裡面。銀耳蓮子露(約10人份)材料:白木耳(發泡處理好)200g、蓮子(加糖蒸軟)250g、紅棗20粒、糖150g、水1500cc作法:1.白木耳與紅棗加水同蒸煮。2.待白木耳熬煮至軟滑,加入適量的糖增加甜味;再加入蒸軟的蓮子,即完成這道滋潤去熱的銀耳蓮子露。TIPS:1.白木耳可處理好先行熬煮,大約需2小時可煮至軟滑,膠質融入湯中,會有燕窩滑潤飽實的口感。2.蓮子先蒸軟加糖下去蜜,可讓糖入味到蓮子裡面;加紅棗可增加湯品的天然甘味,更有養生生津之效。
-
2020-10-09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高貴不貴「平民燕窩」!白木耳煮出黏液來,潤肺效果棒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銀耳營養豐富,膠質不輸燕窩,口感也相去不遠,堪稱是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9-26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白木耳又稱銀耳、白耳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因為附木而生,色白如銀,形狀類似人耳而得名。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譽,在中醫眼裡,它不但營養滋補,還是強壯藥膳,歷代皇室貴族,也視銀耳為「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銀耳營養豐富,膠質不輸燕窩,口感也相去不遠,堪稱是高貴不貴的「平民燕窩」。色雖白 鐵質含量可不錯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每100公克的濕銀耳,熱量有49大卡。單就數字看,銀耳的熱量不如想像中低,但100公克的銀耳量不算少,要一口氣吃下肚,並不容易。銀耳富含膳食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菸鹼酸、鈉、鉀、鈣、鎂等。銀耳雖色白,但它的鐵質含量不錯,可與梨子、葡萄相提並論。不過,若硬是要拿銀耳跟黑木耳相比,不管是膳食纖維、B2、菸鹼酸,或是礦物質鈉、鈣、鉀及鐵的表現上,黑木耳都略勝一籌。熱量也比銀耳略低,每100公克只有35大卡。含鉀低 腎病可吃銀耳湯正因為銀耳的鉀含量低,加上蛋白質含量少,對於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的腎衰竭患者,只要沒罹患糖尿病、體重沒過重,甜銀耳湯是很好的低蛋白點心。若為糖尿病患,就要以代糖取代一般糖。談到銀耳的保健功效,不能不提它透明膠質裡的豐富多醣體。國外以老鼠進行動物試驗,多醣體能降低血糖、低密度膽固醇,還可抗發炎、抑制腫瘤生長等。另外,銀耳也運用在美容保養上,有保濕功效。多纖維 降血糖防止便秘銀耳所含膳食纖維多是水溶性,這也是銀耳湯黏稠感的來源。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糖、血脂,促進腸胃蠕動及預防便秘。不過,膳食纖維可不是多多益善,每日食用20到35公克即可。過多膳食纖維又沒喝足夠的水,可是會得到反效果,導致便秘,有些人還會脹氣。慢性病患、肥胖者適合多吃銀耳,但小孩食量小、老人家營養吸收能力較差,吃太多銀耳帶來的飽足感,可能排擠其他食物攝取,適量食用即可。秋養肺 銀耳取代燕窩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秋燥宜養肺!帶有黏液的銀耳、山藥,都是很好的潤肺、潤燥食材。性平、味甘的銀耳,能補肺益氣,養陰潤燥。很適合病後體虛、肺虛久咳,以及痰中帶血的患者食用。就功效而言,銀耳跟燕窩非常相似,價格卻便宜許多。不過,吃銀耳潤燥可是有訣竅的,烹煮時須煮至黏稠,黏液才是潤燥的有效成分。至於腸燥秘結者、女性月經經血量多,吃銀耳也有助於緩解症狀。能抗老 去皺緊膚除斑銀耳不只能食用,銀耳粉還有抗老、去皺及緊膚功效,經常用銀耳粉敷臉,還能去除黑斑、黃褐斑等。它不只能單用,還可與其他面膜粉混用,達到緊膚、去皺的功效。百合銀杏湯:銀耳與30公克乾白果(銀杏)、10公克乾百合,以及去子切碎的紅棗5顆、冰糖2杯,加入清水300cc煮成百合銀杏湯,能潤肺止咳、去痰平喘,適合久咳不癒者食用。大棗銀耳粥:材料包括1碗白飯、2顆大棗、銀耳25公克,以及蓮子、枸杞少許。大棗洗淨、泡軟後去核,銀耳、蓮子及枸杞也先洗淨、泡軟,把白米飯放入開水鍋裡攪散,再下銀耳、蓮子、枸杞與大棗,以冰糖50公克調味,煮至黏稠即可。常吃大棗銀耳粥能讓面色紅潤,肌膚也會更漂亮。番茄銀耳汁:以中型番茄三顆與煮熟的銀耳打成汁,不只有助於消化道機能,餐前飲用,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食欲,很適合想瘦身的人食用。雖然多數體質的人都適合吃銀耳,但風寒咳嗽的人忌用;腸子陰虛火旺的人也不適合吃,這類人常覺身體燒熱,夜裡燒熱感又更明顯,還會覺口乾舌燥,兩頰顴骨常發紅。
-
2020-10-09 養生.樂活人生
當無常變日常、3度和至親死別…韓良憶領悟要為「一個人老後」作準備
作家韓良憶的父母和姐姐,在這10多年來相繼離世,讓她感覺到生命無常。荷蘭籍先生又年長她10歲,兩人沒有小孩,她坦言:「我勢必要面對一個人的老後。」於是,她結交年輕的朋友、尋覓未來居住的養老院、寫好遺囑,她強調:「我不要拖累別人。」歷經親人的死別,她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了,「我比較活在當下。」而在父母走後,她也轉變寫作方向,以「日常」為主題,「我寫飲食、季節,因我們擁的是日常,它多麼珍貴,怎麼可以不好好面對每一天?」 她出生在一個幸福家庭。父親做砂石生意、母親是老師,「他經常帶我們去餐廳吃飯,他很會吃,一邊指著菜說它如何好吃、如何做。」再加上有個很會做菜的外婆,她和姐姐韓良露在耳濡目染下,對吃也頗有研究。 婚前就簽協議書、遺囑 韓良憶的英文很好,為持續練習英文,1998年透過網路,認識在大學任教的荷蘭籍老公,「我們很談得來,一次相約見面後發現彼此很適合,討論是否可以從筆友變成遠距離交往的情侶。」 當時,她從事翻譯和寫作工作,時間自由,「交往時一年飛到荷蘭3次,一次待1個月。」飛行生活疲累,她想安定下來,兩人討論結婚。 「面對婚姻,我很實際,我們是熟男熟女,先寫協議書、財產的分配和遺囑。她說明:「雖然我不想要離婚,但人生很難講,有些事先講清楚比較好。」 「結婚是找個談得來,價值觀不要差太大,能相處的伴侶。」就這樣,韓良憶在荷蘭住了10多年。2013年先生退休後,他們搬回台灣定居,回到人親土親的家鄉,她繼續寫作、主持廣播節目等工作。 喪母之痛多年難以走出 兒時的韓良憶是個胖妹,在校曾被霸凌。因此,她認為,人生很難求得十全十美,但自己的成長過程也算平順,直到40歲那年母親被檢查出罹患癌症、忽然過世,讓她對生命有許多感悟。 「這是我第一次碰到很強烈的生離死別,尤其是她走得很突然。」當時她旅居荷蘭,聽到母親罹癌的消息後,立刻返台照顧,「醫生說她還有半年生命。」沒想到,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母親就這樣走了,「那時我完全不能接受。」 「那是我生命中最憂傷的時候。」她落寞道,「那是2003年,那年發生的SARS已經夠讓人傷心,又遇這件事。」她花很長時間才走出喪母之痛,「最近我想,可能是她的靈魂不想要受苦,才這麼快走。」 連父親也來不及說再見 然而,女兒心中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母親好好告別,「我沒有在她臨終時,在她耳邊說什麼;她的走讓我學會告別,我要彌補!」 2011年夏天,高齡87歲的父親心臟病發作,她再度返台、陪在父親身邊。「當時醫生說,父親可以再支撐半年到1年。」沒想到,隔年元月在例行檢查當天出了狀況,他也走了。 她依然沒能好好告別,「這是我一直覺得很可惜的事。」後來,一位親戚告訴她,父親「連尿都尿不出來、要導尿,走路很困難。」親戚轉述父親的話:「如果活成這樣,那不如不要活了。」 聽到這番話,她知道這是父親的選擇,「我釋懷了。」 姐姐早逝讓她了解無常 姐姐韓良露的過世卻讓她難以接受,「她真的太早走了,才56歲!」當時她已經回台定居,姐姐生病時每天陪伴,「我知道她已經準備好,接受自己的狀況,只是對先生不好意思,無法陪伴他走未來的人生。」 3度和親人的死別,韓良憶學會接受人生無常,「母親過世時,我知道人生無常,但沒有接受;爸爸走了,是因為他不想活了,我好像可以接受,但不太確定;姐姐的走,我了解無常,因此,更接受日常。」 於是,她的書寫更貼近生活,像最近出版的新書《好吃不過家常菜》,依照台灣農諺做料理,像1月是大白菜的季節,就做大白菜料理,「夏天有很多瓜,我就寫瓜,也寫麻辣豆腐,吃辣開胃、還可以去濕、流汗。」 她強調:「這些都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節氣養生,我只是依照時令去吃而已,這是一種自然之道。」她引用美國料理大師費雪的話說:「既然活著就要吃,還要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 身為作家,韓良憶認為自己在社會上不是功成名就的人,「為什麼人要分成魯蛇和贏家,人生不應該分輸贏。」年逾50,她很滿意現在的自己和生活,「我們要先愛自己,自己快樂,身邊的人才會快樂!」 (協力場地/TAKE FIVE五方食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孤獨離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想要的方式告別.離死亡越近,愛得就越深!50後的2種浪漫:越是接近終點,越是讓人奮不顧身.心理健康,才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養心的6原則,讓第二人生不怒不憂,悠活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