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 名人.精華區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247
筆 文章
-
-
2024-03-25 醫療.心臟血管
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教授告訴你生酮飲食問題出在哪
我在2022-6-1發表LDL,VLDL:有何差別,為何會過高,讀者陳先生在2024-3-10 留言:「林教授您好,近日看到台灣的一位減重名醫的影片,說一篇研究,說"超高LDL-C並不增加動脈硬化!甚至再次發現:LDL-C水平與動脈硬化無關"。看了教授的另外一篇文章知道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強度跟非 HDL膽固醇最有向關,第二膽固醇比率,第三LDL膽固醇。我們非專業研究人員看了一下這篇研究,內容跟一般的文獻內容不大一樣,是否可以相信這篇內容呢?是否遇到LDL高就真的不用擔心了嗎?」這個留言所說的影片是2024-1-8發表的宋晏仁醫師:心臟醫師要跳腳嘞 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LMHR最新核彈級數據。這個影片標題所說的「動脈硬化」其實應該是「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才對。這個病變是脂肪(包括膽固醇)在動脈的內壁堆積而形成斑塊,會導致中風和心肌梗塞。有非常大量的文獻指出,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大於200,或壞膽固醇(LDL-C)大於100,是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指標。這個影片標題所說的LMHR是Lean Mass Hyper-Responders的縮寫,谷歌翻譯是「瘦體超反應者」。LMHR這個詞首次出現在一篇2017-7-3發表的部落格文章Are you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你是瘦體超反應者嗎?)。作者是美國人Dave Feldman。他自稱是軟體工程師,從未受過醫學訓練,在2015年開始採用生酮飲食,也就是超高脂肪的飲食。(註:我發表過很多關於生酮的文章,例如一位生酮醫師之死)。他這篇文章的前兩段是(合併):在低碳水化合物膽固醇研究中建立這個圈子的好處之一是,人們不斷地向我發送他們的實驗資訊。 自然地,我沉迷於超級反應者的可能模式。有一種明顯正在出現的模式,我稱之為瘦體超反應者(LMHR)。我認為任何在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後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急劇上升的人(像我自己)都是超反應者。 通常,該比例為 50% 或更多。 正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典型情況一樣,大多數人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三酸甘油酯下降。他認為瘦體超反應者的切入點(cut points)是(1)LDL-C 在200以上,(2)HDL-C 在80以上,(3)三酸甘油酯 在70以下。(簡單地說,「瘦體超反應者」就是「採用生酮飲食,體型瘦,膽固醇飆升的人」。LMHR這個詞是在2021-11-30首次出現在科學文獻:Elevated LDL Cholesterol with a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 Evidence for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瘦體超反應者」表型的證據)。Dave Feldman是第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Nicholas Norwitz是第一作者。(註:Nicholas Norwitz也是生酮飲食的提倡者)但是,在這篇LMHR論文發表之後,有人對於它的研究方法與判讀提出質疑,請看2022-5-27發表的Evidence for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 Is Lacking with Increases in LDL Cholesterol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All Categories of Response to a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在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所有類別的反應中,缺乏具有臨床意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的瘦體重高反應表型的證據)。Dave Feldman和Nicholas Norwitz在2022年又共同發表兩篇論文,第一作者都是Nicholas Norwitz,而目的都是在傳達「LDL-C水平與動脈粥狀硬化無關」的理念,也就是宋醫師在宣揚的高膽固醇的健康人:Case Report: Hypercholesterolemi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 Presents in the Context of a Low Saturated Fat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案例報告:「瘦體超反應者」表型呈現在低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背景下出現高膽固醇血症)。The Lipid Energy Model: Reimagining Lipoprotein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s(脂質能量模型:在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的背景下重新想像脂蛋白功能)。一個荷蘭團隊在2023-1-4發表一篇批判性回顧論文,認為LMHR的人應該調整飲食以持久降低 LDL-C 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風險,請看Severe Dyslipidemia Mimicking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Induced by High-Fat, Low-Carbohydrate Diets: A Critical Review(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誘發的類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嚴重血脂異常:一項批判性回顧)。一個以色列團隊在2023-8-18也發表一篇LMHR個案報告,但是不同於Dave Feldman和Nicholas Norwitz的是,他們認為LMHR是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需要積極治療,請看Extreme Hypercholesterolemia Following a Ketogenic Diet: Exaggerated Response to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Diet(生酮飲食後的極度高膽固醇血症:對一日益流行飲食的過度反應)。心臟科醫師Thomas Dayspring在2023-12-10發表推文:LMHR is a meaningless, made up term by folks with no CV education(LMHR 是一個沒有意義,被沒有接受過心血管教育的人編造出來的術語)心臟科醫師Mohammed Alo在2024-2-5發表推文:When researchers are caught lying, making up data, falsifying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be outed(當研究人員被逮到撒謊、編造數據、偽造資訊。 他們需要被摒棄)。所以,果然誠如宋醫師影片所說的「心臟醫師要跳腳嘞」。但是,心臟科醫師是否跳腳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您應該玩LMHR這個遊戲嗎?誠如那幾篇LMHR論文所說的,剛開始玩的前幾年您是不會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但是,您有沒有想過10年後,20年後?台灣有一個叫做「酮好」的臉書團體在2019-11-6開始募集LMHR團友,它說:「如果您生酮後,總膽固醇超過300,請與我們聯繫」。在下面的留言裡有這兩條:1.我380都覺得很高了,居然還有890的,所以生酮飲食後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偏高是正常現象嗎?2.401⋯⋯有點膽心。請看下一篇文章《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後記:讀者Elliot回應:「剛開始玩的前幾年您是不會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但是,您有沒有想過10年後,20年後?」鑑於“超高膽固醇或超高LDL-C是健康表現“的流行化,特別是青壯年以及體態苗條的群體容易陷入此迷思,在特定飲食法的圈子裡膽固醇不夠高還怕是不是吃得不夠生酮(極高脂與規避碳水化合物)。第一、體態(體下脂肪與體重等)與健康(血脂肪與內臟脂肪等)之間的關係並非高度正相關,外觀瘦瘦的甚至六塊腹肌然而超高血脂的人群也相當常見,流行病學上,這個現象在東亞人群裡格外顯著,血脂肪異常升高,即便體態輕盈結實 lean mass,還是徒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二、年輕、瘦體且代謝健康的族群,我就隨手舉例比較近期的 CARDIA study,研究對象是32歲~46歲的正常BMI、正常血壓、正常血糖、正常HDL-C、無吸菸的群體,在這群健康的青壯中年人群裡,隨著總膽固醇、LDL-C、non-HDL-C越高,冠狀動脈粥狀(軟性以及鈣化)斑塊則越多,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階段越後期,ASCVD 發生率、罹患率也隨之升高,即便是在血脂肪“正常”的範圍裡,即便是 CAC = 0(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零分),類似的文獻與證據非常巨量,高質量、長期追蹤的高強度證據也多到數不完且科學共識度相當高,並非宋大師所言「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也非宋大師追捧的「LMHR最新核彈級數據」,LMHR研究品質低到、研究設計有問題到只能刊登在一些付錢即發表的掠奪性期刊,核彈級?連BB彈都不及,勉強只能說是水波蛋,一捅就破。LMHR 這亡命遊戲,害人傷身,鼓勵特定飲食法誘發 LDL-C 異常升高,更是有違醫德倫理。Impact of optimal cholesterol levels on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the absence of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原文:LMHR:玩命遊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般人最常犯3大理財錯誤 32年理財節目主持人斥「愚蠢至極」
理財專家拉姆齊(Dave Ramsey)32年來主持理財節目「拉姆齊秀」(The Ramsey Show),針對觀眾的財務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在最近一集節目裡,拉姆齊指出一般人最常犯的三大理財錯誤並直言「愚蠢至極」。拉姆齊總結個人理財三大地雷如下:與非配偶者一起買房當前住房危機促使許多人共同置產,減輕經濟負擔,但拉姆齊堅決反對任何人與非配偶共同置產,即使是長期伴侶也不要:「如果你們同居,不要和室友一起買房子,真的很愚蠢。」拉姆齊的主張有法律依據,因為未婚夫婦之間的資產分割非常複雜,通常無法享有和已婚夫婦同等的財產權益,然而國內有部分州視同居雙方為「一般法律婚姻」(common-law marriage)並賦予類似夫妻的權益。購屋平台Co-Buy報告指稱,2023年有26.7%房屋交易是共同置產,其中30%屬於未婚夫婦,還有59%屬於朋友關係,雖然共同置產存有財務風險,但也證實國內住房危機的嚴重程度。升級汽車拉姆齊表示賣掉舊車,不應成為升級買昂貴新車的理由;他說:「你開的是價值 6000元的老車,賣車收到6000元支票,就想買比6000元老車貴很多的車,真是太愚蠢!」但是目前車價太高,想避免這個地雷還真是不容易。根據專業汽車評鑑「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最新數據,今年1月新車平均售價約4萬7400元,二手車平均掛牌價約2萬5300元,想以原來的舊車價格買到替換的汽車,幾乎不可能。教育經費超支拉姆齊認為,投資教育應以賺取更多收入為目的,否則根本白費力氣;他說:「如果成為州政府的社工,年薪只有3萬8000元,就不要花25萬元拿個社工碩士學位。」拉姆齊還建議學生在申請大學學貸之前,應該針對就業前途與未來收入確實評估,因為全國學生背負的學貸已高達1兆6000億元。根據數據分析機構「教育數據倡議」(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統計,每個人平均約20年才能還清學貸,部分大學畢業生可能需要至少45年時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5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什麼時候吃最好?研究曝「這時間吃」可避免糖尿病 每天進食5次以上發病率也降
PubMed期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強調了用餐時間、用餐頻率、夜間禁食與第二類型糖尿病(type 2 DM)風險之間的幾個關鍵聯繫。 早餐九點鐘後才吃 罹患糖尿病激增59% 研究表示,當天晚些時候,吃第一餐與糖尿病(type 2 DM) 的風險增加有關。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在上午 8 點之前吃早餐相比,在上午 9 點之後吃早餐會顯著增加糖尿病(type 2 DM) 的發病率59%。這強調了「早餐,早點吃」的潛在好處。 用餐頻率 可能有保護作用 一些研究表示,全天更頻繁的用餐可能有益下降糖尿病(type 2 DM)。《Circulation ,循環》國際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小而頻繁的用餐(小量多餐)可能有助於控製血糖和降低糖尿病(type 2 DM)。研究人員發現,與每天進食四次或更少次相比,每天進食五次以上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20%有關。研究人員表,這可能是因為更頻繁的用餐,可以減少飢餓感,進而達成控制食量,並維持血糖的穩定。不過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大吃零食!而是要選擇健康的食物,例如水果、堅果、乳製品等才是。 夜間禁食:結果不一 關於夜間禁食,對糖尿病(type 2 DM) 風險的影響的證據,就不太明確了。一些研究,顯示夜間禁食潛在的好處,例如研究發現,夜間較長時間的禁食(例如12小時以上)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而另一些研究則卻表示,只有早餐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表示,單純夜晚禁食超過13 小時以上,是不能使糖尿病(type 2 DM)風險下降。除非你早上。有早點吃早餐(早上8點之前)的人,才有保護作用。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是早點吃! 重要注意事項 須依個人需求健康狀況而定 重症醫師黃軒強調,必須記住這些文章,只是論文的關聯,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明確的因果關係。 應始終考慮個人的飲食需求和健康狀況。如果你擔心罹患糖尿病(type 2 DM),你還是得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也以個人化飲食計劃。以實現最佳的糖尿病(type 2 DM)預防和管理。 延伸閱讀: ·三餐都不吃米飯、麵食等澱粉類食物,血糖仍居高不下? ·早餐吃錯小心愈來愈胖,還會得糖尿病! 營養師揭「高危險吃法」:1健康飲品也有問題 
-
2024-03-25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體況真的不能買保險嗎?有重大疾病又想投保,你應該這樣做
林小姐透過朋友介紹找上了我,她說:「年紀越來越大了,而且有高血壓,正在服藥中,你覺得我還能買醫療險嗎?」60歲的林小姐不安的問。首先,我幫她檢視了一下目前手上持有的保單,她的確需要補強醫療險,尤其是實支實付保險,因此建議她在原投保的保單中附加實支實付醫療險,並加買一張終身醫療。 身體狀況不佳,就不能投保醫療險嗎?保險公司是這樣看的……目前保險公司除優良體有不同的商品外,一般將客戶的體況分為三種,分別是標準體、次標準體、拒保體。依年齡、體況審核後會有的結果是:標準體正常體承保:倘若被保險人身體健康、本身無病史或該病史不會增加保險公司未來的風險承擔,可以立即承保。次標準體分成三類:加費承保:被保險人的身體狀況到達一定危險程度後,保險公司會在保障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承保的保費,保戶可選擇是否投保。例如:高血壓定期服藥…。削減給付:不另加收保費,但在訂約後的約定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時,依一定比率削減保險金額給付。除外條件:將身體某個部位的損害或是疾病排除在理賠範圍。並會附上批註書告知保戶原因及除外的範圍。例如:胃食道逆流..。拒保體:5.拒保:保戶身體狀況危險程度過高,保險公司無法以除外或加費條件承保,最後會以拒保處理。例如:糖尿病或重大疾病、腦中風…。如果有相關疾病又想要投保,應該這樣做我建議林小姐先不要擔心一定沒有辦法投保或選擇隱瞞病史。首先,如果有隱瞞病史,有可能之後就不理賠,那麼保險就沒有意義。其次,只要我們詳實填寫健康告知事項,倘若有病史,保險公司一般會請客戶申請病歷摘要或補充問卷等文件,有些保險公司會要求加做體檢,只要我們提供的相關資料越詳盡,保險公司的核保部也會有更適合的風險判斷。如果保險公司有條件的承保,也會先書面告知,若保戶不同意批註的條件,保險公司則會取消該次的投保。但我會建議,如果加費費用在可負擔範圍內,還是會建議投保,畢竟和龐大醫療費比起來,保險費還是比較少的。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下,退休規劃除穩定的現金流外,還需要考慮到醫療和長期照顧的準備。提前規劃不僅可以確保更穩定的生活品質,還可以在年輕時,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享有便宜的保費,且比較容易通過核保。倘若體況真的無法承保,建議提早做多元化的投資規劃一個醫療專戶,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以確保退休資金的穩定增長和財務的穩健性。作者/徐采蘩經歷:統一保險經紀人公司總經理、簽署人大學講師專業證照:高齡金融規劃師家族信託規劃師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大陸CFP金融理財師大陸CPB私人銀行家考試院人身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人身保險代理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財產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
2024-03-2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常照X光,會不會輻射過量?
無垠的荒漠,於黎明晨曦中,萬物顯得異常沉默。「10、9、8、7……1」倒數聲中,紅色按鈕按下。刹那間,地平面升起巨大火球,烈焰如惡獸魔爪四處延伸,蘑菇雲冉冉騰空。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有人歡呼,有人沉默。研究主持人奧本海默的情緒卻極其複雜,他引用印度的佛經,說:「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以上這一幕出現在電影《奧本海默》原子彈試爆的場面。《奧本海默》(英語:Oppenheimer)是2023年美英合拍的傳記片,講述了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參與研製原子彈的過程。在今年(2024)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等共計7個獎項,成為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最多的電影。片中描述了一群聰明絕頂的科學家日以繼夜研究,希望以震懾的武器讓戰爭早日結束,但付出的代價是:超過七萬人在廣島轟炸中瞬間死亡,更可怕是:原爆輻射帶來的種種後遺症,如癌症、造血功能障礙,讓數十萬人在漫長的過程中痛苦死亡。什麼是輻射呢?輻射是能量或粒子以波動形式傳播的過程。輻射無處不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原本就有來自宇宙射線、地表、食物等天然輻射。除了核子武器,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應該是醫用輻射,也就是放射線檢查。放射線檢查提供重要的影像診斷,曾經遇到患者,臨床症狀有血尿以及嚴重腰痛,需要X光確認結石位置,患者卻露出驚恐表情:「最近幾個月已經照了三張X光,會不會輻射過量?」凡事過猶不及,在醫用輻射的運用上也是如此。適當的放射線檢查能夠協助定位病灶,讓醫師進行適當的治療。但過度的放射檢查如果對病情沒有明顯幫助,反而讓身體承受過多輻射,那就弊大於利了。以下列出醫學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以及輻射劑量:●一般X光:如胸部、腹部X光檢查。一次輻射劑量約為0.01~0.1毫西弗(mSv),相當於自然輻射的1~10天。●電腦斷層掃描(CT):利用X射線從不同角度掃描人體,並利用電腦重建出三維影像。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1~10mSv,相當於自然輻射的100~1000天●核磁共振造影(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刺激人體的氫原子,並利用電腦分析其信號而產生影像的一種檢查。MRI檢查不使用輻射,因此沒有輻射劑量。●超音波檢查(US):這是利用高頻的聲波穿透人體,並利用回波的強度和時間差來產生影像的一種檢查。US檢查不使用輻射,因此沒有輻射劑量。由以上資訊可知,每一項檢查的輻射量不同,建議遵循「正當化」(justification)和「最佳化」(optimization)原則,也就是在放射線檢查的醫療效益大於輻射風險的前提下,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和最低的輻射劑量。影片中吸引我的橋段,是男主角與「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間的互動。在對奧本海默命運攸關重大的聽證會上,泰勒做出不利證詞,最終對兩人造成莫大傷害。不禁想:當中是否有嫉妒的成份?「既生瑜何生亮」,無論古今中外,這樣的情節不斷上演。聖經箴言:「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如何欣賞才華出眾的人,尊重而不忌妒,是每個人重要的課題。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科醫師籲勿幫頭皮去角質 也別用熱水清洗臉部超過這時間
幫頭皮去角質是過度清潔,會讓乾癢、乾澀更嚴重。為了解決頭皮屑困擾,有人會使用市售頭皮去角質產品,從海鹽磨砂膏到角質淨化液等產品形式多樣。然而,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羅陽表示,頭皮去角質會讓角質層被破壞,短期可能會覺得清爽很多,但長期下來讓角質層含水量下降,反而更容易讓頭皮脫屑,不管頭皮是否發炎,都不建議去角質。三種族群最容易掉頭皮屑,分別為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羅陽指出,這些族群因為頭皮發炎,容易出現頭皮屑變多狀況,一般人的角質以28天為一個代謝周期,但是頭皮發炎會加速代謝速度,因此讓掉屑問題嚴重。然而,做頭皮去角質反而是過度清潔,讓頭皮乾癢、乾澀等問題變得更嚴重。不少人去髮廊,店家會推薦做頭皮去角質,羅陽說,雖然短時間可能會比較清爽,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皮屑問題,應該回到疾病本身,否則掉屑只會越來越嚴重。他建議,民眾洗頭頻率應該一至兩天一次,一天洗太多次會傷害頭皮,多天才洗一次又過於油膩,也對皮膚不好。熱水容易洗掉油脂,但也會破壞皮脂腺。一般認為熱水清潔比較容易洗乾淨,羅陽表示,雖然熱水確實較容易沖掉油汙,但是也會破壞皮脂腺,尤其是年長者皮脂腺分泌會退化,長期用熱水洗臉,反而產生類似缺脂性皮膚炎狀況,皮膚變得敏感,容易乾燥、緊繃,甚至出現類似酒糟性皮膚炎血管擴張的狀況。一天建議洗臉一至兩次最適當,羅陽說,洗臉應該先把臉打濕,用洗面乳塗抹在臉上約10至30秒,再用溫冷水沖掉,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他提醒,國人大多數是混合性肌膚,如果使用一些針對油性肌的含酸類洗面乳,反而讓臉頰、下頷等處更容易乾燥,應該用中性或弱酸性洗面乳比較合適。如果想加強清洗T字部位的油膩,可以在T字部位使用不同產品,或是搭配吸油面紙等。防曬兩小時補擦一次,塗抹均勻,並依當天活動選適合的防曬乳。最後,羅陽表示,防曬一定要確實執行,一般每兩個小時要補擦一次,上班前、運動前等接觸紫外線前5至10分鐘要塗抹防曬。防曬不是有擦就好,必須要擦得均勻,而且要定時補擦,並且根據當日預計進行的活動,挑選適合的防曬產品。羅陽說,大量流汗、潛水等活動應該1至1.5個小時補擦一次,並且防曬係數需要SPF50以上較為足夠,特別是潛水因為在水中,很多民眾不知紫外線會穿透,因此忽略防曬。有些民眾雖然有擦防曬,但一整天只擦一次,或是只有擦臉,忘記擦到脖子、手臂等處,也是會曬傷。沒有確實執行防曬的傷害,從皮膚變黑、脫皮到起水泡都有。羅陽說,不同部位的皮膚耐受性不同,像手臂比較常接觸太陽,可能較不容易曬傷,但一旦曬傷脫皮、起水泡,可能會演變成大面積發炎,類似像燒傷一樣損失大量皮膚,會有感染風險。羅陽提醒,曬傷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就醫。他說,很多人會使用蘆薈、牙膏等塗抹在患處,希望舒緩不適,就怕反而變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還是就醫解決問題。簡單測試,找出自己是哪種膚質。羅陽建議,民眾可以自己測試皮膚是油性、乾性還是混和性,來選擇合適產品,「睡覺前洗臉,並且臉上不擦任何保養品,隔天早上觀察臉部狀況。」混合肌膚:如果T字部位油膩、其他部位乾燥,屬於混合肌膚。油性肌膚:T字部位以外也油膩的,為油性肌膚。乾性肌膚:整個臉都乾燥的,則是乾性肌膚。羅陽說,保養最重要是看個人膚況。以敏感肌膚的酒糟性皮膚患者來說,保養品要盡量單純,可以在洗完臉微濕的狀態擦乳液,加上容易受到「熱」影響,也要做好防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是需要頻繁擦乳液,一有空就要擦,讓角質層保持水分,其他保養品使用盡量單純,避免二合一等功效產品,同時清潔一定要做好,卸妝一定要確實。羅陽醫師小檔案.現職: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想要擁有好膚質,努力保養才會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花大錢 醫教保養三部曲讓肌膚保持最佳狀態
很多皮膚科醫師的皮膚白皙透亮有光澤,完美膚質就是病人的最佳範本。對於皮膚保養,皮膚科醫師有什麼祕訣?有哪些是他們絕不會對自己皮膚做的行為?元氣周報邀請四位不同世代的皮膚科醫師,分享自己日常保養的原則。身為資深中生代的皮膚科專科男醫師,邱品齊倡導「單純、實在、安全」的皮膚保養與醫美原則,這在目前市場上常以行銷廣告為導向的美容醫學環境中,顯得有點特立獨行。在他診所備有各種皮膚疾病治療的原廠口服與外用藥物,另引進最新生物製劑以及新型免疫調節JAK抑制劑;至於醫美部分,還是以治療型的醫美處理為主,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染料雷射、除斑雷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光動力、高濃度血小板注射以及肉毒桿菌素真皮注射等,均屬於輔助皮膚疾病的治療。邱品齊認為,「先療膚,再養膚,最後才是美膚」,這很重要,順序對了,一步步完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臉部保養愈單純愈好,外出防曬一定戴帽、穿長袖。談及皮膚基本保養方法,邱品齊強調,臉部保養愈簡單愈單純愈好,理性選擇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因為他皮膚偏中性,平常也不會上妝,早晚洗臉清潔就好;冬天乾燥時,就會加點保濕乳液乳霜,或是局部使用凡士林油膏;夏天氣候潮溼悶熱,只要皮膚不會乾燥,擦點水性保濕產品就已經很夠。不過,他很重視防曬,外出時,一定會戴帽子、撐傘或穿著長袖衣服,先做好物理性遮蔽;如長時間在戶外運動或旅行時,就會塗抹足量且有實效的防曬產品,並定時補擦。清潔、保濕、防曬基本功,選保養品看性價比和安全性。邱品齊強調,做好皮膚基本保養三部曲「清潔、保濕與防曬」,就是讓肌膚能保持最佳狀態的重要功課。如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均衡、多喝水、充足睡眠,加上養成運動習慣、不抽菸、不熬夜,看起來就會比同年齡者還要年輕。對於選擇保養品,邱品齊自有一套理論,講求性價比以及安全性。使用前會先深入分析了解各款保養品成分,並尋找成分單純、配方溫和以及價格合理的產品。他認為,如想做好基本保養,不少知名開架或藥妝品牌產品就相當夠用,一瓶幾百元的洗面乳、防曬乳或保濕乳,其效果不見得比幾千元的產品來得差。想要保持年輕,就需重視皮膚保養,但需尋找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並減低使用時的相關風險。邱品齊強調,基本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要花大錢,清潔、保濕與防曬品,各選一、兩款,就足夠一年四季使用了。別信誇大保養品,化妝水、磨砂膏、隔離霜沒必要。邱品齊表示,多數消費者會被保養品廣告、代言、誇大療效、神奇宣稱、特價或促銷所吸引,但只要花點時間思考,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其實是誇大不實、似是而非。而各種名人、藝人、網紅廣告代言的置入性行銷,也常常不可信。如果產品「成分標示不清楚」、「廣告誇大不實」、「產品來歷無法確認」與「價格過度昂貴浮誇」,邱品齊是絕對不會購買的。此外,化妝水、磨砂去角質、隔離霜與前導液等產品,使用意義並不大。邱品齊說,如想保濕,化妝水效力太弱、太短暫;以磨砂去角質,常傷及皮膚障蔽功能;使用防曬品會比隔離霜來得有意義;至於所謂的前導液,還不清楚其實質效益,「用該用的、省該省的,皮膚保養可以簡單方便又沒有壓力。」過度醫美不自然,先試基本款就好。關於醫美治療,邱品齊建議先從基本款做起就可以,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至於價格較高的音波、電波、雷射、各種注射填充劑以及整形手術,則需要多思考、多了解其性價比以及相關風險後再施作。邱品齊表示,許多民眾過度醫美,以致出現過尖下巴、過大蘋果肌,臉型怪異,表情不自然,甚至產生非預期疤痕、反黑、泛紅、結節、栓塞、腫脹、發炎、色素脫失等後遺症。「多點理性思考與判斷,才能讓皮膚更健康。」邱品齊指出,近幾年門診發現,不少敏感性膚質、痘痘、玫瑰斑、皮膚炎、過敏與蕁麻疹等個案,均與過度使用化妝保養品,及不當醫美療程有關,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邱品齊醫師小檔案.現職: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TARS)理事長.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給患者的一句話::幸福美肌、共善美膚。.粉專: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部落格: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4 養生.聰明飲食
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
談論健康飲食議題時,富含「Omega-3」的天然食物,總是不意外出現在營養攝取清單中。究竟Omega-3是什麼?可以為人體帶來那些好處呢?什麼是脂肪酸?脂肪酸的兩種主要類型是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而不飽和脂肪進一步分解為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有時被稱為「壞」或「不健康」脂肪,因為它們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某些疾病的風險。不飽和脂肪,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內,均被認為是「好」或「健康」脂肪,因為適量攝取可以支持你的心臟健康。 什麼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須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必須由食物中獲取。儘管Omega-3很重要,但多數的人攝取不足。三種重要的Omega-3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亞麻酸(ALA)DHA和EPA主要存在於藻類和富含脂肪的魚類中,例如鮭魚、沙丁魚和鮪魚,而ALA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亞麻仁油。當你從食物中獲取ALA時,身體能夠將部分ALA轉化為EPA,然後轉化為DHA。然而,這個過程只提供少量的EPA和DHA。因此,富含EPA和DHA的飲食來源,例如魚肉的攝取就顯得至關重要。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Omega-3脂肪酸可幫助體內的所有細胞發揮應有的功能,它們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提供結構並支持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Omega-3對所有細胞都很重要,但它們在眼睛和大腦細胞中含量很高。此外,Omega-3還為你的身體提供卡路里,並支持許多身體系統的健康。1.保護眼睛健康DHA類型的Omega-3,是構成眼睛視網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不可缺乏DHA,否則會影響胎兒和嬰兒眼睛的健康發育。此外,充足的Omega-3,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生。2.減少身體發炎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都與身體發炎相關,因此減少身體的發炎,可降低這些疾病造成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Omega-3在對抗身體發炎扮演重要角色,當身體在分解Omega-3脂肪酸時,會利用它來產生抗氧化物質,保護細胞免受傷害。3.改善心臟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常見因素,Omega-3被認為可改善心臟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血壓.防止斑塊(脂肪、膽固醇和鈣的沉積物)在動脈中形成4.促進嬰兒大腦健康Omega-3對生命早期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DHA是大腦中形成細胞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及兒童期攝取足夠營養素,非常重要。5.有助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很多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由慢性發炎引發或惡化,因此減少發炎可能有助控制症狀和減緩疾病進展。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誤認健康細胞有問題而進行攻擊,研究指出,Omega-3可能有助逆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疾病有:.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發炎性腸道疾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6.預防阿茲海默症一些研究顯示,Omega-3可以在衰老過程中保護大腦,並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7.減緩憂鬱症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EPA的Omega-3補充劑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如何補充Omega-3脂肪酸?建議透過富含Omega-3的食物攝取這項必須營養素,一般來說,動物來源的Omega-3提供EPA和DHA,而植物來源多含有ALA。以下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鮪魚.生蠔.核桃.蝦.魚肝油.藻類.奇亞籽.亞麻仁籽.亞麻仁油【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1.亞麻仁油每一湯匙亞麻仁油含有7.26克ALA,約為每日建議量的七倍多。亞麻仁油的發煙點較低,因此用它烹飪會降低營養價值,並可能釋放有害化合物,比較適合用於調味品或蘸醬。2.奇亞籽每一盎司(約28克)奇亞籽含有5.06克ALA,它們還具有高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使它們成為植物性飲食人們的良好營養來源。 3.核桃核桃富含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Omega-3,每一盎司(約28克)核桃含有2.57克ALA。4.鯖魚鯖魚是一種小而多脂的魚,一份3盎司(約84克)鯖魚含有0.59克DHA及0.43克EPA。除了Omega-3脂肪酸外,鯖魚還富含硒和維生素B12。5.鮭魚幾乎所有海鮮都含有 omega-3,但煮熟的鮭魚是特別好的DHA和EPA來源,3盎司(約84克)的煮熟養殖鮭魚含有1.83克Omega-3。6.貝類貝類是Omega-3的獨特良好來源,因為許多貝類都含有ALA、DHA和EPA三種形式的Omega-3,例如牡蠣每3盎司(約84克)含有0.14克ALA、0.23克DHA及0.30克EPA,總含量0.67克的Omega-3。7.蝦一份3盎司(約84克)煮熟的蝦子含有0.12 克DHA與0.12克EPA,它還富含蛋白質和鉀。(註:ALA、EPA和DHA含量取自美國農業部的食品資料中心。)當你將Omega-3脂肪酸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攝取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來說,最好選擇食物來源是魚類而不是補充劑。若想透過補充劑補充Omega-3,請先諮詢醫師,以避免任何潛在風險。例如,Omega-3補充劑可能會與香豆素(華法林)等抗凝血劑發生交互作用,並且高劑量的攝取已被證實可能增加出血或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NIH: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How To Pick Fish High in Omega-3 and Low in Mercury.Top Foods High in Omega-3s.The complete guide to omega-3-rich foods(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4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安排假」友善照顧職場!台灣老闆做「3件事」可穩定照顧者
隨著高齡與少子化,失能、失智與身心障礙者的長照問題已成企業新風險,為了幫助照顧者留在職場,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等共同倡議「長照安排假」,也積極鼓勵企業推動「ESG友善照顧職場」,透過系統化方案與資源,讓有照顧需求的員工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讓企業提升競爭力,勞資雙贏。台灣老闆做「3件事」可穩定照顧者研究發現,如經三至六個月好好安排長照,可大幅降低離職風險。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今年長照2.0預算已達八二八億元,政府已備好資源,在家總鼓勵企業推動「ESG友善照顧職場」計畫協助下,企業只需轉介,家總可協助員工擬定照顧計畫,穩住工作與家庭。如何開始?陳景寧表示,首先企業給員工一封關懷信,展現對員工長照責任的關懷與留任決心,介紹公司與家總合作項目,制定關懷、家庭照顧計畫;其次,家總至企業開長照2.0預備課,幫助員工認識長照資源,例如「長照四包錢」與應用,做好預備或解決自身問題。再來是企業與家總簽約培力人資部門人員,當收到員工因照顧需求選擇離職時,教導處理方式,協助擬定「家庭照顧計畫」,提供長照教練服務,減少離職衝擊。再來是對員工進行壓力心理協談,由對家庭照顧議題熟悉的心理師或社工師,進行協談服務;若有進一步需求,則連結家庭照顧協議、法律諮詢。陳景寧表示,企業若從「ESG友善照顧職場」計畫著手,可降低招募、培訓新人支出;金管會去年起,實收資本額達廿億元的上市櫃公司,須編制、申報與公開永續報告,家總今年啟動計畫,積極協助企業推廣友善照顧職場。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3 養生.運動健身
做1動作有助預測壽命!專家:做不了這個動作,早死機率較高
每天早晨的伸展操或綜合瑜珈、舞蹈、體操的普拉提身心訓練,也許可延年益壽。做不了「1動作」,早死機率較高NBC醫學新聞撰稿人艾札爾(Natalie Azar)指出,但有一個動作有助預測壽命:不能在無支撐的情況下做出「盤坐起立」動作的人,早死的機率較高。普拉提是結合東方運動的心靈練習和西方運動的體能訓練的「身心鍛鍊操」,但根據紐約大學臨床副教授艾扎爾的看法,這套結合東西運動哲學的鍛鍊操,預測一個人能活多久的準確度,還不如「盤坐起立」這個動作。不用雙手可以起坐自如的動作,可從10分開始計分。歐洲心臟學會2014年的研究報告發現,51-80歲的人,不能起坐自如的時候,可能來日就不多了。這個動作一開始要站著,然後坐到地上,兩腳交叉盤坐,然後再站起來。重點是,每一步驟之間,都不能動用雙手或身體其他部分來支撐,如果動用手或手臂或腿側,就自動扣一分。「分數越低者」未來6年內死亡機率高艾札爾表示,該研究發現,分數越低,未來六年內死亡的機率,比得分高的人高出七倍,可視為健康的間接指標。她說,一般人花很多時間討論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有氧運動是否足夠,「其實,平衡能力、彈性與靈活度也很重要。」能夠按前述規定完成站立-坐下盤腿-站起來的動作的人,可以給自己10分,但是,她強調不要怕拿不到10分,「8分以上就很不錯了。」艾札爾說,這項運動不能作為評斷肌肉骨骼健康的標準,因為其他因素也可能讓我們無法起坐自如,例如,身體受傷或外部有狀況時,便難以起坐自如。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優格助腸道健康也能抗憂鬱! 研究發現「1成分」是關鍵
許多人都知道吃優格能促進腸胃道蠕動,幫助腸道消化,但其實好處不僅於此,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為了探討益生菌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進行了1項研究,結果發現,富含益生菌的優格,可能為治療焦慮、憂鬱和其他心理健康狀況,找到新的方向,此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優格內含乳酸菌菌株 有助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優格是透過發酵牛奶製成的,含有對腸道健康有益的鏈球菌和乳酸菌菌株。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憂鬱和焦慮患者中體內的腸道細菌,尤其是屬於乳酸菌科的細菌會受到干擾,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腸道微生態失調。此外,一些臨床試驗和動物研究也表明,乳酸菌屬於1種精神益生菌,能為心理健康帶來益處,包括增強對壓力的抵抗力、減少小鼠的紊亂行為,同時還與患者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減輕有關。在最新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人員從包含數百萬細菌、真菌和病毒的腸道菌群中分離出1組細菌,稱為「改變的施德勒菌群」(Altered Schaedler Flora),含有2種乳酸菌和其他6種細菌。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這個很少被使用的細菌群體,能夠培育出有和沒有乳酸菌的小鼠,並且避免使用抗生素的需要,最後,這組改變的施德勒菌群出現了令人興奮的結果。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的首席研究員阿爾班·高提耶(Alban Gaultier)指出,從以前的研究中得知,乳酸菌有助於改善情緒障礙,可以逆轉小鼠的憂鬱症,但其潛在原因仍然不清楚。因此,研究團隊為了了解乳酸菌是如何影響行為機制,以及缺乏乳酸菌會如何加重憂鬱和焦慮症狀,又再度展開研究。乳酸菌為何能調節壓力又抗憂鬱? 研究找到關鍵原因研究人員說明,乳酸菌科中的乳酸菌能夠維持免疫介質「干擾素γ」的濃度,該介質能調節身體對壓力的反應,並有助於防止憂鬱。阿爾班·高提耶表示,研究發現了腸道內的乳酸菌,是透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影響情緒障礙,這項研究可能為治療焦慮和憂鬱的藥物,開啟了1條平順的道路。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制定含有最佳乳酸菌濃度的益生菌,來幫助憂鬱症患者或憂鬱症高危險群。研究人員Andrea R. Merchak表示,有了這些結果,等於有了優化益生菌發展的新工具,應該可以加速新療法的發現。更重要的是,現在可以去探索如何維持乳酸菌和干擾素γ的健康水平,以預防和治療焦慮和憂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Yogurt For Mental Health? Study Uncovers How Fermented Food May Prevent Depression, Anxiety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3 養生.聰明飲食
缺鈣怎麼辦?鈣吃太多會怎樣?素食者、銀髮族、停經後婦女要當心 6種食物幫你輕鬆補鈣
不論你是精力充沛的青年,或是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輩,一定都曾聽身邊的人說過,補鈣要補到位才能長得高、不會得骨質疏鬆等等的建議。由此可知鈣質對我們人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你可能不知道,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指出,鈣卻是國人最缺乏的礦物質營養素!究竟要如何避免發生缺鈣的情形呢?今天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告訴大家鈣的重要生理功效,以及如何正確又有效率地輕鬆補鈣! 鈣的4大功效鈣質在人體中具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大致上可以分為4類,分別是:1.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體內的鈣質有99%都存在於骨骼及牙齒中,而骨骼其實是屬於一種「活組織」,意思就是骨質的分解與再造是不斷在進行的,這個過程主要是由身體內的兩個細胞:分解骨骼的蝕骨細胞(Osteoclast)與再塑骨骼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兩者達到動態平衡來完成。再塑過程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骨骼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來成長、修復並替換破損的部位,而鈣的功能,就是在骨骼再塑時,提供厚實的地基,確保骨骼的堅硬牢靠。2.幫助血液凝固凝血在傷口止血的整個環節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血液凝結是一連串非常複雜的機制組合而成,而鈣本身就屬於這個反應中的一份子,它能促進凝血機制中多個環節的轉換,也能將凝血酶原(Prothrombin)活化成凝血酶(Thrombin),使血液凝固。3.幫助合成神經傳導物,維持正常心律與肌肉收縮鈣質可以幫助合成及釋出神經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控制心肌的收縮與舒張、用以維持穩定的心律,當血液中的鈣濃度太高或太低時,都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反應與心搏的速度。 肌肉是由無數條肌纖維所組成的組織,這些肌纖維能夠自由活動,也是要靠鈣質與肌纖維的結合與分離才可達成。4.調控細胞代謝細胞內具有可以與鈣結合的蛋白質,它可以改變許多蛋白質與酵素的活性,進而影響細胞的分裂、能量代謝等生理功能,例如肝醣分解、糖解作用等生化反應就需要鈣離子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 一天鈣攝取量要多少?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表中,13~18歲的青少年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是1200毫克;18歲以上的成人則是每日1000毫克。但國健署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國人每日平均吃到的鈣質僅有建議攝取量的五成左右!可見缺鈣已經是國人普遍的狀況,所以大家要注意多多補鈣喔!.缺鈣會怎樣?若是缺乏足夠的鈣質,建造骨頭的密度與品質就會降低,容易增高罹患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風險;同時會使血液無法正常凝固,導致凝血異常;也有可能因血中鈣濃度失衡造成心悸或是肌肉不自主緊繃與收縮,產生所謂的痙攣或抽筋。.鈣吃太多會怎樣?雖然鈣質攝取過量的案例很少發生,但還是要注意一下每日不要攝取超過2500毫克的鈣質,以免出現血鈣過高,可能造成腎臟及其他器官的負擔。 哪些族群容易缺鈣?建議孕婦補鈣嗎?以下是Sean幫大家整理出較容易缺乏鈣質的族群,若自己或家人是屬於這類群體,要記得在日常飲食中多補充鈣哦!1.素食者大家都知道牛奶、小魚干中含有豐富的鈣質,但這些食物對於素食者來說是無法食用的,而植物性來源的鈣又多存在於菜葉纖維較粗硬的部分,且蔬菜中植酸與草酸的含量也高,可能會抑制鈣質吸收,所以就算吃了很多含鈣豐富的蔬菜,也不見得能吸收到足量的鈣質。建議素食者可以多吃一些如板豆腐、豆干、黑芝麻等非屬於蔬菜,但也含有豐富鈣質的全素來源食物來補鈣。2.銀髮族隨著人體老化,骨質中的鈣流失速度變快,缺乏鈣質的牙齒開始鬆動、牙齦也開始萎縮,導致咀嚼功能下降,進而使進食量減少,因此攝取到的鈣量也隨之變少;又因胃酸分泌不足,造成鈣質吸收率降低。綜合以上數點原因,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銀髮族成了缺鈣危機中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銀髮族可以食用牛奶、板豆腐等含有高鈣的流質、軟質食物來補足身體所需的鈣。3.停經後婦女根據研究顯示,雌激素可以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減少骨骼中的鈣質分解釋出,幫女性維持骨質。但在女性停經後的5~7年,會因為雌激素的減少,使蝕骨細胞更加活躍,導致骨骼的分解加速,約會額外喪失約20%的骨質。所以女性在尚未停經前就必須為自己的身體累積好足夠的鈣質,停經後也要注意持續補充才行喔!4.生長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鈣質需求量居全年齡層之冠,此時身體正邁入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需要比成人更多的鈣質來建構健康的骨骼,以應對如:身高增長、肌肉強化…等需求。因此當鈣質需求量增高時,攝取量若沒有隨之增加,同樣會落入缺鈣的風險之中。所以平時就要多吃一些如小魚干、牛奶,或是含鈣質的保健食品來補足。5.缺乏日曬的族群充足的日曬能夠讓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而維他命D可以促進鈣質在小腸的吸收率,所以身體若是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便容易發生鈣質吸收不佳而缺乏的情況。因此若你的工作性質是長期在室內辦公的話,記得在放假時多去戶外曬曬太陽,或適量補充如黑木耳、鮭魚、香菇等含維他命D的食物。建議孕婦補鈣嗎?懷孕期間的鈣質補充也很重要!充足的鈣質可以幫助胎兒建構骨骼,並降低孕婦發生腳抽筋、骨質疏鬆症的情形。不過孕婦的鈣質需求跟一般人一樣,都是每日1000毫克,不須特別多吃,若自覺三餐中的飲食沒辦法吃到足夠鈣質,也可以透過含鈣質的保健食品來補充喔! 吃什麼補鈣最快?生活中常見的補鈣食物有哪些?如何選擇生活中常見的高鈣食物,是很值得大家去了解與實踐的,這一段就讓Sean推薦給大家幾個富含鈣質的食物,不論是喜歡自己準備便當的人或是外食族都可以多多參考哦!牛奶:根據營養成分分析,每100毫升的牛奶就有約104毫克的鈣質!除了鈣質之外,牛奶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供人體生長所需。因此國健署會建議大家每天「早晚一杯奶」來補充每日鈣質所需。- 小魚干:小魚干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一直都是補鈣的首選之一,因為每100克的小魚干中就含有高達2213毫克的鈣!它不只富含鈣質,其中還含有豐富的鎂,可以強化我們的骨骼,使它變得更加堅固牢靠。- 黑芝麻:作為油脂類食物的一份子,除了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以外,黑芝麻的鈣質含量也是非常豐富的,每100克就有1479毫克的鈣質。不過一般飲食中要吃到100克的黑芝麻並不容易,且可能會攝取到過多油脂,因此Sean會建議把黑芝麻酌量加進料理或主食中即可。- 芥藍菜:芥藍菜的鈣質含量在蔬菜類食物中相對豐富,每100克的芥藍菜中含有181毫克的鈣質,還有豐富的維他命A、C可以為我們帶來維持夜間視覺跟抗氧化的助益,雖然芥藍菜本身帶有苦味,但它的營養價值可是非常高的哦!- 紫菜:紫菜的鈣質含量也不少!每100克的乾燥紫菜中有342毫克的鈣質(以含水率80%計算,100克濕紫菜含有約68毫克的鈣質),除此之外,紫菜中的鉀、碘、鐵、鎂等礦物質也很多,它們都是人體維持正常代謝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不過要提醒一下大家,紫菜較容易有重金屬超標的風險,所以在購買時要選擇良好的紫菜來源,避免把有害物質一起吃下肚。- 含鈣質保健食品:對於牙口功能不好而進食量少的銀髮族、無法攝取動物性來源食物的素食者,以及患有乳糖不耐症而無法食用牛乳的族群,使用鈣補充劑來補足每日所需的鈣是非常有效率的做法。一款優秀的鈣補充劑除了要含有豐富且生物利用率高的鈣質以外,應該也需具備幫助鈣質吸收與利用的營養素如維他命D、維他命K及協助鈣質消化利用的機能性成分,才能將花的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的效益。拜現代科技及生活水平發達所賜,人們可以選擇的食物更加精緻多元化,但卻也因此可能忽略補充鈣質的重要性,所以正確挑選高鈣食物,成了人人都應重視的技能。看完了今日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對「鈣」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了使骨骼更加健康,就讓我們從下一餐開始改變吧!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癌症.癌友故事
87歲翁確診攝護腺癌第2期!慶幸「做一件事」才能及早發現
87歲林先生曾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因而對攝護腺癌有所警覺,之後發現他的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真的很慶幸,及早發現罹癌,謝謝講座讓我提高警覺心。」他也已報名參加2024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希望獲取更多癌症新知。參加健康講座,竟成救命關鍵契機!林先生去年參加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發現自己是罹患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讓原先固定每年健檢的他感到震驚,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攝護腺癌第二期。「以前跟岳父常聊天喝茶,一小時小便兩、三次也習以為常,沒有重視頻尿問題,想不到一場講座讓我意外發現罹癌。」林先生說,每年固定健檢項目不包含PSA檢驗,之後檢查才知身體出現警訊,因此透過個案管理師向之前的健檢醫院表達建議,希望將PSA數值納入健檢項目,盼能造福更多人。慶幸及早發現,提早治療目前林先生積極接受治療,考慮到年事已高,聽從醫師建議不做攝護腺切除手術,而改自費接受放射線治療,「有些朋友覺得都這把年紀,就直接與癌症共存到最後,但我怕會擴散,所以決定花錢了心願,現在就只差14次治療就能順利完成療程。」冥冥之中的安排,讓林先生更深信健康講座帶來的收穫,當聯合報癌症論壇報名開跑,他就已手刀報名,「鼓勵大家多多參加講座,察覺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想報名參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可掃QRcode報名,也可電話報名:02-8692-5588轉5616,名額有限,額滿為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醫療.指甲.足部
穿鞋不穿襪,腳臭也不以為意 小黃司機左腿竟變這樣
台中40歲黃姓司機為圖涼快,穿鞋沒穿襪,鞋子濕掉也沒弄乾,日前左小腿紅腫、惡化忍了三天,才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腳趾有香港腳(足癬),小腿明顯紅腫痛及發熱,研判是蜂窩性組織炎惹禍,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顯著改善。穿鞋不穿襪 香港腳變蜂窩性組織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鄭孟瑜說,蜂窩性組織炎指皮膚軟組織受到感染,初期狀況輕微,以局部紅腫熱痛表現,若情況惡化,嚴重者甚至截肢才能保命,因此,及早診斷治療,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鄭孟瑜舉例,黃姓運因工作長時間坐在車內,為了圖個涼快,幾乎都沒有穿襪子,即使鞋子濕掉也可能沒空弄乾,經年累月下,足底出現臭味,但他依舊不以為意,導致汗水與黴菌長期都悶在鞋子裡,黃姓運匠因為香港腳問題出現破口,才導致小腿紅腫熱痛。蜂窩性組織炎常見徵兆 皮膚紅腫熱痛範圍漸大鄭孟瑜提醒,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群,主要是有開放性傷口、靜脈回流差、淋巴回流不佳以及曾罹患過蜂窩性組織炎者居多,最常見的徵兆就是遭感染皮膚附近出現紅腫熱痛,之後範圍會逐步擴大,伴隨發燒、淋巴腺腫、形成水泡,嚴重時可能往組織筋膜層感染,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嚴重可能造成敗血性休克等等症狀。鄭孟瑜也呼籲,早期發現使用抗生素會有不錯的療效,搭配傷口照護清潔可加速改善,另外,抬高患部也能避免腫脹加速消腫,但若蜂窩性組織炎出現膿瘍,就得考慮做切開引流手術,若仍無法控制,甚至演變成至壞死性筋膜炎,就得安排筋膜切開術,嚴重的狀況甚至需要截肢,因此一旦有紅腫痛熱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治療。香港腳(足癬)如何預防?1.經常保持足部清潔乾爽,出汗的腳要盡量想辦法保持通風、透氣。2.洗澡時,應仔細清洗趾縫。洗完澡後,記得把腳完全擦乾,特別留意趾間。3.平日穿著,選擇適當材質的襪子:純棉或純羊毛的襪子比較容易吸汗;也盡量避免長時間穿著排汗不佳的褲襪。4.穿透氣良好的鞋;尤其是已罹患香港腳者,合成皮或塑膠、橡膠成分的鞋類應盡量避免,如果能穿涼鞋最好。5.勤換鞋襪,避免每天穿同一雙鞋,鞋墊也要定期更換。天生趾縫緊密的人,可適時用衛生紙夾在趾間以利吸汗。6.避免使用他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7.少去公用澡堂或泳池、按摩池,減少被傳染的機會。8.家中如果有人已患有足癬,最好能夠隔開彼此的鞋子、襪子、毛巾等,避免共用衛生器具和寢具。資料來源/疾病百科/香港腳(足癬)
-
2024-03-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想看本文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滴!」走在前頭的臨床教師將手在感應器前一揮,米灰色的雙門「唰~嗄~~~」地往不同方向敞開,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燈光與色調都不算太明亮的內科病房。矩形的護理站在正中坐鎮,側邊一面碩大的白板記錄著病房動態:床位、白夜班主責護士、各班護佐、各床活動功能與注意事項;護理站的兩側,長長的廊道向遠處延伸;廊道的左右,敞開的房門是一間間的病室。四年前,決定離開醫院病房、走進公衛領域的我,甚至處理掉所有的聽診器、筆燈、教科書、護理小物和護腰,絕對沒想到那一次的離開只是暫別,更沒想到自己再回到護理臨床會是在一個不同的國度。「Hello, I am K, nursing instructor from Langara College. Nice to see you again. This is my new group of students. Next week we will formally start our placement in the unit.」老師走在前頭,和病房主管打著招呼,在實習的第一天,帶我們簡單參觀了未來 16 週要實習的病房,說明了大致格局、主要設施。然而,再蜂擁而至的新資訊,怎樣都蓋不過瀰漫在週身的聲音與氣味,那是起起落落的呼叫鈴聲,那是人們或低語或高昂的交談聲,那是病人稀里呼嚕的排便與芳香劑、消毒水交織著的濃烈氣味。這些聽覺與嗅覺並不是什麼自然令人愉悅的感知,但當我的五官再次感受到這些,浮現的並不是厭惡、排斥的情緒,而是牽動了內心深處自己在最初決定投身護理以及暫離後卻又重返的一份熱情。決定轉而來到加拿大執業,是一份衝動、一份幸運、更是一份好奇,而與其他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我少了一份對家鄉醫療環境的絕對失望。這並不是說台灣護理職場有多健全、照護負荷有多友善、社會對護理專業有多尊重,因為事實剛好全部相反;而是在說,或許是因為我在台灣幸運地經歷過對護理專業相對友善的職場文化,或許是因為我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我對於台灣的護理專業,是具有一份很飽滿的驕傲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我記得,在台灣,一名護理師和一名護理助理經常各執一側、默契無間地,一面溫柔安撫病人、與其說明流程,一面在手上進行著舒適照護,完以清潔平成的床鋪、筆直的翻身枕、病人舒適的臥姿,揉合了生理上的壓瘡預防、舒適擺位,以及心理上的安寧與平靜;這種程度的、人為的細緻與用心,是目前在的這個實習場域尚未被我觀察到的。不過同時間,我也在加拿大的這間急性病房觀察到較為充分的物質輔助資源與額外的復健專業人力配置,比如幾乎每個臥床、需要器械輔助來位移的病人都可以被配置在裝置有天花板升降機(ceiling lift)的病室,讓病人可以較安全、舒適地從病床移動至推床或是輪椅,同時也保護了照顧者的肌肉骨骼(特別是在北美常見身型、體重較巨大的病人)。比如為了讓病人可以即早康復出院、減少其受行動力下降併發症的風險,這間配有近 30 床的高齡急性病房,週間的每天會有兩名物理治療師搭配兩名物理治療助理在病房穿梭,評估、協助、計劃病人的復健活動計劃。這些都是以往在台灣沒有見識、聽聞過的。我也記得,在台灣,過往每天的安寧晨會裡,不同職類的專業人員比肩而坐,分享彼此不同視角的觀察、評估、判斷與建議,讓所有照護提供者可以處在同個平面上、提供對病人家屬來說最專業、適宜、個別化的照護。而護理端的發現、為病人的發聲,往往因為最貼近、即時、親密而被深入討論、採納,凸顯出我最珍視、受感動的護理專業特質:「在一個人最為脆弱、無助時在旁伴行」。或者是,在許多寂靜的深夜或是人聲鼎沸的清晨,我們需要發覺病人問題、搜集評估資料、並將結果彙整給值班或負責的醫師與專科護理師;以往,只記得打電話給夜班專師前自己不由自主加速的心跳,因為需要面臨專師學姊犀利的「質詢」:「病人有出現__、__(症狀)嗎?剛剛有評估到嗎?去確認完再跟我說」、「醫囑裡沒有__嗎?先給看看怎麼樣再跟我回報」、「你認為這個狀況為什麼緊急?要馬上處理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等到白天比較熟悉病人的主責團隊來再處理?」這些回憶片段看似是讓人心理壓力上升的惡夢素材,但現在回頭去看才知道都是可貴的磨練、養份,也是護理專業中「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體現。其實台灣有很多的護理師會讓人與他們工作時驚呼:「天啊對欸思考得好全面」、「學長/姊這樣做也太聰明、對病人來說也太好了」,而我個人認為最崇高的盛讚則是:「如果以後我生病了,我要給__這樣的護理師照顧!」但是,為什麼那些成長、吸取養份的部份過程在我的記憶中會是像「惡夢」般、讓我心跳加速的存在呢?為什麼我近期在一位特別優秀的臨床教師的帶領下、在與同儕的比較下才逐漸發現原來自己具備那樣的能力、特質、才懂得珍視呢?為什麼以前就讀大學護理系會對「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彙嗤之以鼻,現在卻能坦然且頗為自信地說出口?當然我的個人經驗不足以代表台灣與加拿大的護理教育、執業環境的全貌,一定有偏頗與偏激之處,我也不敢說什麼哪裡就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台灣一定要向什麼國家文化學習才對,不是,不是這樣的!如同前述,台灣的護理有許多不可取代、他國無法看齊比擬的特質與價值,甚至直至現在仍讓我懷念、驕傲不已。但如果要說,以我目前在加拿大這裡接受到的銜接課程教育、醫院護理師的指導,與過去在台灣大學受到的基礎教育、醫院護理師學長姊的教學相比,我會想到「教學相長」。在這裡,你有什麼問題就是「問」,我從一開始懷疑、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會不會太蠢,到現在我都可以不緊張地開口提問。原因是,我從來沒有從老師、醫院護士、主管口中聽到一句:「你確定?學校沒有教嗎?」 「這個你也不知道?」反之,在我確認他們當下有時間可以被打擾並提問後,一貫的回應都是很乾脆的:「喔,那個__在哪裡!」甚至,有時候還很坦然地說:「喔,這我也不知道欸,我們一起去問__(主管)吧!」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你問這什麼蠢問題、你問我這個是不是想找碴、挑戰我?看我怎麼電爆你!」的權威感,而是「這真的不容易欸,還好你問了,我們一起學習吧!」的同儕感。同時,我們實習小組的老師也是很謙虛,她不覺得自己是在當我們的老師想帶領我們,反之,是當我們的助手,想要幫助我們鋪平成為註冊護理師的道路、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能安全執業的護士!她當然對於我們的進步會有計劃、有要求,但當我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當我們犯錯時,她也不曾將表現或錯誤也算在自己頭上而有情緒,而是透過她從旁的觀察給出很具體的改善建議。現在就開始練習給彼此教育、提供同儕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一點也是現在經歷的教育中特別的一點,我想這是過往的教育中我比較沒有體驗過的,也是現在對我來說仍有困難的,但我相信如果逐次練習,未來是可以在專業角色的範疇中理性給予同儕、同事有建設性、有幫助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然而,或許我的台灣經驗與加拿大經驗有太多條件的不同,比如當時剛畢業的我才 22 歲、還沒有任何護理工作經驗、沒有對臨床想像的,醫院學長姊就是把你當菜雞在電(我也真的還是菜雞);而在這裡的銜接課程,雖然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需要許多交流、磨合、當然也有摩擦,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篤定要緊臨床工作,一大部份也有數年到數十年的工作經驗,人生經歷當然也有所不同。於是,面對這樣如此不同群體的教育者當然會有不同挑戰、應對,我在兩個階段的感受、體驗也是完全無法相比較的。但是,我仍然期盼未來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來體察不同國家、制度、文化下的護理教育、職場特質,並有機會可以回饋、分享回台灣,讓台灣的護理專業人員們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相互切磋、成長,也更能看得見自己的價值所在,於是就可以非常有自信、驕傲地向社會說:「我們是護理師,我們有我們的專業價值,請給我們更健全的護理職場!請給我們更友善的照護負荷!請社會給護理專業應有的尊重!」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電價漲、物價也一直漲!每月5萬退休金夠嗎?專家授5招擊敗通膨輕鬆樂退
小豪最近很苦惱,因為物價一直漲,薪資上升幅度趕不上物價的漲幅。八年前,雞排只要60元,現在一個雞排要90元了!房地產市場更是離譜,據說竹北房子比台北蛋白區還貴,只輸大安、信義、中正區。他搞不清楚:物價為何漲這麼誇張?本來計畫退休金只要每月可以領五萬應該就夠,現在已經不確定五萬到底夠不夠了。於是他決定去問擅於理財的鄰居小智,沒想到小智說他不怎麼擔心。他對小豪說,現在是檢視財務重要時刻,透過重新檢視資產,並適當調整,還可以讓財務獨立,甚至能提早達成退休規畫。 薪資漲、物價漲、房地產也漲到底這8年來有哪些東西漲了呢?●2016年1月名目薪資為39125元,2023年8月名目薪資為45650元。●雞排一個60元,2023年是90元,漲了50%。●不動產漲幅更驚人,按信義房價指數2016年1月100當基期,截至2023年7月,漲幅第三名台中為176、第二名台南186、第一名新竹高達214,全台灣為150。也就是說,全台灣房價平均漲了50%,這個幅度跟雞排差不多,而新竹在短短7年翻倍還有餘,但薪資成長僅僅只有17%。 物價為什麼漲?漲價都不好嗎?物價上升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個是需求推動物價上升,另一個則是成本拉升的結果。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所謂「需求推動」就是供給來不及因應需求,像是颱風天前農民搶收成蔬菜,但更多的人擔心颱風天後蔬菜受損嚴重,接下來有段時間沒菜吃,民眾只能大量採買而造成價格推動。「成本拉升」則是生產端的問題,生產產品數量不夠或生產成本上升,疫情期間許多工廠停工減產或是不擴張,造成供給小於需求,從原料起漲連動至工資也跟著變動,每個環節連鎖反應成本,最終銷售端的物價一定受到影響。近期成本拉升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個是供應鏈轉為全球化,安全第一取代效率製造,所以不再採用集中生產以降低成本的思維。其次,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以綠色製造成為趨勢,一切都必須符合淨零碳排需求,所以成本也會增加。透過這兩點可以發現,這一波成本拉升是因為企業必須朝永續發展思考,才能在未來生存,當然就很難回到過去只講求低成本的規模經濟。擊敗漲價通膨、輕鬆樂退五步驟透過剛剛的描述,我們應該要認知到一件事:通貨膨脹持續發生,而且取得成本將會大幅提昇,便宜、低成本的物價已經成為過去式,所以如何跑贏通貨膨脹,累積足夠的退休金,就會是我們重要課題。為了能夠順利退休,會建議透過5個步驟來完成。步驟1:盤點總資產現況編制自身的財務報表,將資產與負債分低、中、高風險類別。資產風險:●低風險資產為現金類別資產。如:台、外幣定存、儲蓄險。●中分險資產為需要時間變現或存在適當的波動。如:投資等級債券、股票、基金及ETF等類別資產。●高風險資產為不易變現或波動大槓桿類資產。如:非投資等級債券、股票、期貨、選擇權、房地產及股權等類別資產。負債風險:●低風險負債為房屋貸款或低於3%的信貸。●中風險負債為二房以上的房屋貸款、信貸、卡債及民間借貸。●高風險負債為他人背書保證及或有負債。將上述資產分類一一盤點清楚,資產扣掉負債當然越大越好,扣除完的是真正淨值,這才是你真實的財產現況。步驟2:分析各資產收益現況將上述低中高資產收益,扣除低中高負債收益 可得到每年固定的被動所得,這時候我們將每年固定的被動所得除以總資產,就會得到一個比例,而這樣的比例至少要4%以上。(公式:理想被動所得/總資產,就會得到淨收益率 ,而淨收益率至少要達成4%以上)。可將各資產品質除緊急備用金外的資產,逐項分析過去效益低於4%以上列出,將有助於第四步驟規劃。步驟3:分析自身風險屬性要怎麼分析自身的風險屬性呢?其實這個分類很簡單,通常是透過一個人「能承擔最大跌幅率」做為分類。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的總資產是300萬,能接受最大損失為30萬,那麼他可以承受的最大跌幅就是10%,以此類推。●保守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通常低於10%,建議低風險資產至少高於50%。●穩健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介於10%~20%,建議低風險資產高於30%中風險資產低於70%。以之前的例子,最大損失為60萬。●積極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可大於20%,仍建議保留低風險資產10%做為緊急備用金使用。換句話說300萬總資產,可承擔超過60萬以上的損失。若是3000萬資產,將可承擔超過600萬以上的損失。上述資產結構以300萬以上的總資產為範例建議,當然也可以適當微調。步驟4:重分配資產比率當瞭解上述各資產分類及收益狀況,依自身適當比例調整合理配置。如保守型投資人低風險資產至少要高於50%。若是1000萬的總資產,應規劃500萬的低風險資產,若是已經超過這金額,需要調降金額。另低風險資產,因現在市場利率高,低風險資產組合收益應調整成超過3%以上。中風險資產500萬也需最大效益化,現今債券的收益4%-6%,若是股票型etf或基金無超過這個效益,可以重分類至債券,收益將可提升也降低最大跌幅的可能。 步驟5:定期檢視再平衡當進行資產重分類後,總體資產現在因應物價上漲的關係,即使是保守型投資人也可以超過4%,更何況其他風險屬性的投資人非常容易達成6%以上的收益目標,這是物價上漲帶來的好處,惟這必須定期檢視再平衡思考,也就是每年都必須重新考慮百分比是否適當,各類風險資產是否具備足夠效益。 有點不前幾年大量QE造成零利率的時代已過了,現在是QT量化緊縮的時代,所以需要重新檢視財務現狀。這就是「時間點不同,規畫方式就必須微調」的核心理念。讓我們按照這五步驟,在物價上漲時代提早達成退休規劃。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她喪子差點壓力過大心碎致死 心碎症候群背後藏「身心議題」
「心碎」真的可能致死。一名50多歲女子,正經歷喪子之痛,天天以淚洗面,某晚突然胸悶暈厥送醫,女子心肌酵素上升,急診判定「心肌梗塞」,送進導管室治療,放置導管後,竟發現冠狀動脈並未堵塞,左心室卻呈現章魚壺狀,結果為罕見的「心碎症候群」,經投藥治療後,所幸救回一命。心碎症候群、心肌梗塞症狀難辨別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患者多數因情緒壓力引起,九成患者為女性,特別是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最容易引起心碎症候群,學界推測與女性荷爾蒙缺失有關。除了該族群以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有抽菸、酗酒等習慣者,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表現方式與心肌梗塞相似,初期會感覺到胸悶不適,有時伴隨「劇烈疼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送到急診時,醫療人員難以透過症狀辨別是心碎症候群還是心肌梗塞,甚至連心電圖、檢測心肌酵素,兩者表現都完全一致,僅能透過導管手術釐清心臟冠狀動脈釐清,是梗塞還是心碎症候群。劉力瑋表示,當被判定是心碎症候群時,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改善症狀,並且投以心臟衰竭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鹽皮質類固醇、乙型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心臟功能約能在一周至八周左右開始好轉。心碎症候群與心肌梗塞一樣都具有危險,據研究,心碎症候群是患者處於嚴重高壓時,腦內邊緣系統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快速升高,讓左心室變大,且會呈現如日本傳統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形狀,因此,心碎症候群還有另一個名稱為「章魚壺心肌症」。呈現章魚壺的狀態下,心尖收縮能力變差,血液難以被運送到全身,患者有機率會休克,有些則會誘發致死風險極高的肺水腫、心衰竭、心律不整等。據統計,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約有1%到3%的機率死亡。正經歷重大創傷 增心碎症候群發生率劉力瑋表示,蠻多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發病時,正經歷生命中,重大的創傷,如喪親、失婚、失戀等。患者多數藏有「身心」課題,若遇到心碎症候群的患者,也會同身心科醫師,透過長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有助於預防心碎症候群再次發生。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時常疏忽情緒,累積許久就會成為壓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如果被診斷具有身心問題,醫師會嘗試協助患者逐步與情緒共處,先理解再排解。第一步建議,讓自己認識情緒,學習觀察以及了解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情緒;第二步是不要排斥負面情緒,生氣、難過、悲傷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情緒,背後都代表著身體反應的訊息,情緒沒有對錯,迎接情緒需要花時間練習。第三步則是表達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代表的原因後,開始慢慢表達情緒,學習去描述,不只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讓身旁的人可以理解自己,讓溝通更有效率;第四步是調節情緒,當得知自己會受情緒影響,可透過練習幫助自己調節到舒適的程度。劉育嘉表示,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很難,特別是踏出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不過當患者有意識要面對情緒,就已經做到「自我察覺」,也就是踏出第一步,如果已經進入第一步,再往下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卡關,建議可以尋求醫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協助,由專業人士的帶領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劉育嘉表示,情緒是一座大山,這個山是讓人生豐富的資源,只要妥善認識,能大幅降低壓力對於人類的傷害,也能避免心碎症候群等其他身心疾病的發生率。劉育嘉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學經歷:成大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失眠、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創傷後壓力疾患、失智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器質性精神病劉力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南市立醫院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台大醫院心臟科總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住院醫師專長: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末梢血管疾病、糖尿病、冠狀動脈旋磨術、頸動脈支架術
-
2024-03-22 醫療.心臟血管
急性心肌梗塞引發心衰竭與休克,台北慈濟醫院使用「這方式」續命!8招可預防心肌梗塞
76歲許先生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嚴重心臟衰竭與休克,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救治,診斷為3條血管阻塞的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必須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先裝置主動脈內氣球幫浦輔助心臟跳動,但患者急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臟功能很差手術風險高,因此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在術中裝置「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徐展陽表示,術後許先生的心臟在微型心室輔助下獲得充分支持,缺血的心肌得以在良好氧合供應下逐步恢復功能,術後第三天就移除呼吸器,積極進行床邊復健,第七天心臟功能恢復順利移除輔助器,轉至普通病房復健後出院。什麼是「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常用在哪些情況?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是目前體積最小的心臟幫浦,可經皮穿刺股動脈或透過右鎖骨下的微小切口,由右鎖骨下動脈植入,可提供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心室輔助、高風險心導管治療、心臟手術後的短暫心臟衰竭穩定的血液循環支持。徐展陽說,目前臨床運用在心因性休克患者的機械輔助灌流裝置,包括短期的主動脈幫浦、葉克膜體外心肺支持系統以及中長期置入體內的心室輔助器等。微型心室輔助器的角色和葉克膜一樣,定位為暫時的心室輔助系統,若因心臟衰竭嚴重、心肌無法恢復,仍需考慮進一步裝置中長期體內心室輔助器,邁向移植之路。葉克膜適合哪種病人?「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與葉克膜相比優點在哪?有哪些病人不適用?葉克膜常用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性心衰休克患者,可在最危急時迅速裝機並建立體外支持心肺循環。徐展陽說,傳統葉克膜系統是經由鼠蹊部逆向灌流,若病人心臟功能非常差,很可能造成心臟腫大、嚴重肺水腫、泡沫血痰、下肢缺血壞死等全身併發症。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系統裝置因避免從鼠蹊部介入,病患能在心臟手術後迅速拔除呼吸管、在心室輔助下積極下床復健,慢慢調降支持力度直至拔除,可避免長期臥床插管帶來的併發症。徐展陽強調,並非所有病人都能使用微型心室輔助器(Impella),凡心臟換過金屬瓣膜、存在心室內血栓、或同時併有呼吸窘迫、缺氧的患者均不宜使用。心肌梗塞預防8重點?●飲食應採低脂低鹽,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心肌梗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裝葉克膜!老外來台兩度中風,他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
一名40歲左右外籍人士,去年底突然在街頭倒下,失去呼吸心跳,送至北醫附醫,院方判定心肌梗塞並立即裝葉克膜搶救,一個月後康復出院。沒有想到,出院後二周,患者再次發生急性腦中風,同樣被送至北醫附醫,北醫附醫腦中風團隊這次在20分鐘內,為他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術,再度救他一命 。中風沒做好預防 恐有機會二度中風醫師指出,中風患者若沒有做好預防,有高度機會二度中風,幸而這位外籍人士快速就醫,醫療團隊也在短時間內完成取栓,幫助他渡過兩次生死關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每年約有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接受治療的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以此位外籍病人為例,到院前已經OHCA,經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重症照護團隊時時刻刻面臨挑戰。此次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後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醫師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不料,病人出院兩周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為重度中風,啟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為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缺血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均為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是心臟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若病人年紀輕輕就出現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相關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病人預後也越差。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為30到60分鐘內完成,北醫附醫團隊此次在20分鐘內就完成取栓手術,病人預後十分良好。鄭碩仁表示,北醫附醫腦中風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影像醫學部等科別聯手組成,每年啟動約100次,其中根據病人狀況,約有2到3成的中風病人可以接受動脈取栓治療。據統計,血管打通率達80%以上,108到111年間接受動脈取栓的急性中風病患,3個月後能生活自理比率約4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醫療.消化系統
改善脂肪肝從飲食做起!哪些食物有助於預防和逆轉?應避免吃什麼?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3.3%,當肝臟脂肪過多,會使肝臟細胞受損而易引起慢性發炎,恐會逐漸走向慢性肝臟疾病、肝硬化,嚴重造成肝癌。為了預防肝損傷或逆轉肝病早期階段,無論你的脂肪肝是否與飲酒有關,最佳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的體重,並且避免飲酒。哪些食物有助改善脂肪肝?營養師指出,健康且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減少肝臟中的脂肪,地中海飲食就是一個最佳例子,其中包含大量蔬菜、水果、未加工的穀物、豆類、橄欖油以及堅果和種子;適量的魚、海鮮、蛋、乳酪、優格和家禽;更少的紅肉及甜食與添加糖。【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地中海飲食除了對脂肪肝患者有益之外,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而且還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和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營養指導。這很重要,因為心臟病和糖尿病都是與脂肪肝密切相關的危險因子。1.家禽、魚類、海鮮和瘦肉家禽、魚類、海鮮和瘦肉對於肝臟脂肪過多的人來說都很重要,因為它們含有蛋白質和重要的維生素,可以保持健康,也有助肌肉增長。目標是每週吃兩次魚或海鮮。另外,吃適量的家禽或其他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雞蛋和起司。2.水果和蔬菜目標是每天吃五份或更多蔬菜。一份是半杯煮熟的蔬菜或豆類或一杯沙拉。它們富含纖維和營養物質。水果提供重要的維生素和纖維,但也含有果糖,會增加肝臟脂肪。因此,建議每天最多吃兩份水果。3.豆類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及其製品。它們是肉類的絕佳替代品,因為它們富含纖維和蛋白質,而且脂肪含量低。4.全穀類全穀類包括燕麥、蕎麥、藜麥、大麥、小米和玉米。另外,麵包建議購買全麥,並用糙米代替白米。5.堅果和種子堅果和種子提供蛋白質和健康的油脂,包括花生、腰果、芝麻、瓜子、核桃、杏仁及開心果。堅果醬和芝麻醬是奶油的絕佳替代品。6.油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對健康至關重要,並且不會增加肝臟脂肪,存在於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堅果和種子以及鮭魚和沙丁魚中。建議用橄欖油烹飪,其他合適的食用油還包括葵花油、花生油或大豆油。7.乳製品乳製品富含鈣和蛋白質,但應適量食用。例如起司、牛奶或無糖優格,並且避免或限制熱量高的奶油和冰淇淋。脂肪肝患者應避免哪些食物?如果你患有脂肪肝,建議避免或至少少吃某些食物,這些食物通常會導致體重增加並增加血糖,包括:1.酒精酒精可能是脂肪肝疾病以及其他肝臟疾病的主要原因。2.添加糖避免吃糖果、餅乾、汽水和果汁等含糖食物。高血糖會增加肝臟中脂肪的堆積量。3.油炸食品這些食品脂肪和熱量都很高。4.添加鹽攝取過多的鹽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風險。依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將鈉攝取量限制在每天2300毫克(約為1茶匙)以下,至於高血壓患者應限制鹽攝取量每天不超過1500毫克。5.白麵包、米和義大利麵白麵粉通常經過高度加工,由於缺乏纖維,用白麵粉製成的食品比全穀物更容易升高血糖。6.紅肉牛肉和豬肉富含飽和脂肪。一般來說,高度加工的肉類也應該受到限制,例如香腸、火腿和培根,因為它們的鈉含量和飽和脂肪含量都很高。不同年齡層的脂肪肝患者該怎麼吃?營養師劉怡里曾指出,預防脂肪肝的飲食,不同族群也分別有其飲食方法,但共同原則是控制「脂肪、精製糖、酒精」三大目標,如果不小心攝取過量,建議加強有氧運動時間,且攝取較多的高纖蔬菜。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改善脂肪肝。1.65歲以上銀髮族針對三高族群又合併脂肪肝的銀髮族,飲食首重「體重控制」,但要避免快速減重造成肌肉量流失。飲食調整以「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為重點。2.中壯年上班族久坐少運動的上班族,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的熱量與食物種類,體重控制以一個月減2公斤左右為目標。飲食調整以控制「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3.12歲至18歲青少年青少年建議以運動為主,每周運動要超過150分鐘,因正值發育期,不宜過度節食減肥限制熱量,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資料來源】.Liver Foundation: Your doctor says you have fatty liver disease. Now what?.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ine: Fatty liver disease diet: What foods help prevent and reverse fatty liver?.Diet and Lifestyle Tips to Reverse Fatty Liver Disease.10 Foods to Include in a Healthy Liver Diet(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1 醫療.心臟血管
有利穩定血壓、降低膽固醇 吃含鉀食物護心但一類人需要限鉀
每天「鉀離子」都在人體發揮著一場不可或缺的角色,鉀默默協助心臟有規律地將血液順利輸送至全身高達10萬次,還能協助肌肉運動、神經傳導,以及維持腎臟過濾血液的功能。鉀並非治療或預防心臟疾病的特效藥,但適量的攝取有助於心臟健康。獲取足夠鉀的最佳途徑,就是攝取水果和蔬菜,也可在乳製品、全穀類食物、肉類和魚類中找到。富含高鉀的食物,包括馬鈴薯、番茄、酪梨、新鮮水果(香蕉、柳橙和草莓)、乾果(葡萄乾、杏子、李子和無花果)、菠菜、豆類等。鉀對心血管健康3功效1.鉀能穩定血壓高血壓患者飲食中攝取豐富的蔬菜、水果、低脂或無脂乳製品,可將收縮壓降低約10毫米汞柱,相當於一顆血壓藥的功效。2.鉀有利於降低膽固醇雖然膽固醇和鉀離子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許多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如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同時都富含鉀,若成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減少。3.鉀離子維持心跳規律鉀對心臟跳動的規律性十分重要,甚至對於有心律不整問題的人來說,鉀離子不足會誘發心律不整發作。正常人每天攝取4700毫克鉀正常人應每天攝取4700毫克的鉀,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高鉀水果和蔬菜納入飲食中。然而,過多的鉀也有其害處,尤其有腎衰竭或其他腎臟問題,須與醫師討論應攝取的鉀離子分量;一些常用於降血壓、減少蛋白尿和心衰竭的藥物,包括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RB)及保鉀利尿劑等,可能會提高鉀離子的水平。其他種類的利尿劑則可能加速鉀離子在尿液中的流失。在使用這類藥物的同時,應定期檢查鉀離子水平,如果血中鉀離子過低,在醫師指導下,可以透過鉀離子補充劑或增加攝取富含鉀的食物來提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1 醫療.牙科
刷錯牙更容易蛀牙!醫師盤點國人常見錯誤刷牙方式 ,「1動作」最關鍵
牙齒不是有刷就好!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盤點國人錯誤的刷牙方式,如把牙齒當馬桶刷、自認漱口等於刷牙、一天僅刷一次牙、不使用牙線等。他警示,錯誤的刷牙方式更容易發生口腔疾病,如蛀牙、牙周病等。依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球約有35億人罹患口腔疾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會增加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正確刷牙方式:要震動、別拉動黃耀慧說,刷牙不能過度用力,也不能太輕率。基本的貝氏刷牙法,建議從右上牙齒開始刷到左下,牙刷的刷毛與齒面呈現45度到60度,要涵蓋到牙齦。國人雖知道貝氏刷牙法,但大多只是從右刷到左,再從左刷到右,用最大的力氣把牙齒「嚕」一遍,這不僅會傷害琺瑯質,也會傷害牙齦造成牙齦萎縮,且牙齦一旦萎縮,即使使用牙齦填補手術,也無法回春。刷牙應該要一顆一顆刷,刷的過程是牙刷的刷毛在牙齒上下輕輕震動,而不是左右「用力」拉動。建議可以使用電動牙刷,而電動牙刷也不建議在震動過程中,左右拉動,同樣也會傷害牙齒。過度刷牙不只是會有牙齦萎縮問題,牙縫變大清潔不易,也因為牙根的暴露,會讓牙齒變成敏感性牙齒,喝冷水、吃甜食都可能讓牙齒感到酸軟不適。每天至少刷2次牙 睡前刷牙最重要標準的刷牙是睡前一次、三餐飯後各一次,早晨起床後一次,總計每天五次,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可以飲食後立刻刷牙,因此建議一天最少要刷「二次牙」,且睡前刷牙最為重要。黃耀慧表示,每個人睡眠時間約落在每天7到8小時,如果睡前沒有好好將菜渣、牙菌斑從牙齒上剔除,在睡眠時細菌就有大把的時間複製繁衍,大幅增加蛀牙或是牙周病的形成。黃耀慧說,一般民眾習慣早上起床後先刷牙再吃早餐,但很多人會詢問「吃完早餐後還要再刷一次嗎?」答案是「要」。因為刷牙的目的在於避免細菌滋生,食物的殘渣是口腔中細菌的主要來源。如果可以選擇,黃耀慧建議,早上起床先不刷牙,簡單漱口清除難聞口氣,吃完早餐後,刷一次牙就可以了,集中在飯後刷牙即可。只要睡前潔牙夠乾淨,起床時,頂多是口氣不好,用清水漱口就能消除,待吃完飯後再刷牙,就能達到避免蛀牙或牙周病的效果。研究:罹患牙周病增焦慮、憂鬱風險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其中4成7屬於「嚴重牙周病」患者。黃耀慧說,好好刷牙能有效避免牙周病,避免牙周病的好處,還能降低憂鬱、焦慮的風險。英國醫學期刊曾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患者與沒有牙周病的人相比,罹患憂鬱、焦慮的風險增加37%,同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臟代謝、自體免疫疾病等問題。黃耀慧呼籲國人,平時養成正確刷牙的習慣,使用含氟牙膏,每半年到牙科診所清除牙結石,保持牙齒健康,也能預防其他疾病發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1 醫療.皮膚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乾燥脫屑...春天常見皮膚疾病!做好7招維護肌膚健康
「春天後母心」,氣候在夏季的悶熱和冬天的寒冷之間不斷轉換,皮膚難以即時調節,易導致皮膚變得敏感不適、乾燥脫屑,引發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等問題。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葉千豪提醒,這段期間應多留意皮膚變化,不妨透過護膚七招保持健康生活作息並細心呵護皮膚,根據個人膚質採取適當的保濕和護理措施,有助於維護健康的肌膚狀態。必要時,可就醫治療改善。濕疹是春天常見皮膚病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會出現皮膚發紅、發癢、腫脹和乾燥,可能伴隨紅疹、水泡、皮屑或裂紋等症狀。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工作壓力等,常是導致濕疹發生的原因之一。氣候的改變、日光曝曬、化妝品、接觸金屬、植物花卉等,都可能觸發濕疹發作,皮膚容易感到搔癢與不適。葉千豪說,在春天常因皮膚油脂分泌系統未能即時調整,容易使皮膚變得過乾而出現脫屑現象,甚至出現皮膚紅、腫、癢、水泡等濕疹症狀,不僅影響外觀也影響了生活品質。很多人在皮膚癢時,會反覆摳抓,則可能讓濕疹惡化,並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嚴重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對於濕疹的治療,葉千豪指出,可使用局部外用藥物治療,加強濕疹病灶防護和保濕、避免刺激因素及過度清潔,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口服抗過敏藥物。毛毛蟲皮膚炎春日百花盛開,適合全家出遊踏青的好時機。在樹木陰影下,時常能夠發現毛毛蟲留下的絲線,這些看似無害的絲線背後可能隱藏著不良的影響。葉千豪說,一旦接觸到這些絲線,就可能引發皮膚紅腫、癢等皮膚炎,甚至可能形成水泡或結節等問題。有時候會嚴重到影響到工作和睡眠。春天7招維護肌膚健康1.適度保濕及選擇合適的護膚品:建議使用輕薄且保濕效果好的乳液或面霜,能夠平衡微生物菌落、修復皮膚屏障並舒緩肌膚不適感。多補充足夠的水分,特別是在早晚溫差較大時,以維持皮膚的水潤度和健康狀態。2.溫和清潔:使用溫和的潔面產品,避免使用過於刺激的洗面乳與去角質產品,以免引起肌膚過敏或乾燥。3.防曬:使用含有適量防曬成分的產品,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4.調整飲食:多攝取水分、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促進皮膚健康。5.維持良好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助於維護皮膚的健康狀態。6.留意皮膚變化:定期檢查皮膚,留意是否有異常變化,如紅腫、搔癢、乾燥等,及時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7.尋求專業幫助:如果皮膚問題持續或惡化,建議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建議,並按照醫師的建議進行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1 養生.聰明飲食
蘋果醋有助減肥、控血糖益處?一天可以喝多少?潛在副作用有哪些?
蘋果醋(Apple cider vinegar, ACV)富含醋酸,由蘋果發酵製成,近年來因其據稱的健康益處而廣受歡迎,從抗菌、抗氧化作用及控制血糖的潛力,甚至還有助減肥。近期一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營養、預防和健康》(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and Health)的研究即針對蘋果醋是否可以有效減肥、降低血糖濃度和降低血脂進行檢視,結果顯示,蘋果醋有助於這三個項目的改善。然而,每天喝一杯蘋果醋飲料真的有助減肥嗎?蘋果醋含有哪些成分?.醋酸,可以殺死有害細菌。蘋果醋大約有5%到6%的醋酸。.天然益生菌,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和腸道健康。.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身體細胞受損。蘋果醋對減肥有效嗎?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一群12至25歲超重和肥胖的年輕人進行雙盲、隨機臨床試驗。研究小組將參與者分為四組。在12週的時間裡,三組每天早上早餐前第一件事就是飲用5、10或15毫升的蘋果醋,對照組則在整個研究期間飲用安慰劑。研究人員發現,在飲用蘋果醋三個月後與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的顯著下降有關。平均而言,在此期間喝蘋果醋的人體重減輕6至8公斤,BMI則降低2.7至3個百分點,具體取決於劑量。除此之外,喝蘋果醋的參與者其血糖、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也有所降低。研究人員指出,為期12週的研究期並不夠長,尚不足以確定飲用蘋果醋的長期影響。再者,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在12歲到25歲之間,並不足以說明結果是否適用於所有人。另外,研究人員在研究期間保留了參與者的飲食和運動記錄,但這些記錄並未在論文中發表,這使得很難確定飲食或運動是否對體重產生影響。最後,研究人員未在報告指出是否有人退出研究,如果那些沒有減肥的人因缺乏動力而放棄,這很可能會影響結果。蘋果醋有其他健康益處嗎?專家指出,大多數蘋果醋的研究規模都很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他們的說法。儘管如此,蘋果醋的潛在好處仍值得討論,它們包括以下內容:1.降低血糖一些小型研究發現,飯後喝蘋果醋有助於降低血糖,這對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都有好處,但不要指望僅靠醋就能控制血糖數值。為了預防或控製糖尿病,遵循健康飲食和運動計畫非常重要。如果你正在服用藥物來降低血糖,請務必在將蘋果醋融入日常生活之前諮詢你的醫師。2.緩解胃食道逆流有說法指出蘋果醋可以治療胃食道逆流,因為蘋果醋含有益生菌,它可以將「好」細菌引入腸道,並促使消化平衡,從而減輕胃食道逆流症狀。不過,目前並沒有真正的科學成果支持蘋果醋具有抗胃食道逆流功效的說法。3.增加飽足感專家指出,蘋果醋引起的飽足感通常都是由於延遲性胃排空造成的,當消化減慢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讓你更長時間有飽足感。然而,噁心是飲用蘋果醋的一種常見症狀,也可能導致一些食物厭惡,但不一定會有飽足感。蘋果醋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蘋果醋呈酸性,有人擔心它可能會腐蝕牙齒的琺瑯質,這可能是任何酸性飲料的問題,包括碳酸飲料、檸檬水和柳橙汁。另外,未稀釋的純蘋果醋中的醋酸也可能會灼傷食道。為了盡量減少酸侵蝕的風險,一些牙醫建議在飲用酸性飲料後採取以下措施:.飲用酸性飲料後用水漱口。.喝完咀嚼無糖口香糖以刺激唾液分泌。.避免飲酒後立即刷牙,因為這可能會損害牙齒軟化的表層。.飲用用吸管喝,盡量減少與牙齒的接觸。其他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血鉀濃度低:如果你有低血鉀,則不應該喝蘋果醋,因為這可能會使病情變得更糟。.藥物交互作用:如果你有服用任何藥物,請詢問醫師是否可以飲用蘋果醋。它可能與某些類型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包括胰島素和利尿劑。.噁心和嘔吐:有些人無法忍受蘋果醋的味道和酸度,如果它讓你感覺不舒服,請停止飲用。蘋果醋可以每天喝嗎?目前飲用蘋果醋並沒有標準劑量,少量蘋果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安全的,但請留意它尚未被批准用於治療任何健康狀況。如果你想將蘋果醋加入日常生活中,專家建議從幾滴開始,每天最多不超過兩湯匙。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這麼做:.將一湯匙蘋果醋加入一杯溫茶中以稀釋其味道。.加入少量至你喜愛的醬汁、沙拉醬或醃漬調味料中,以增添風味。.可用於醃製過程,其酸性可抑制可能導致食物腐壞的細菌。【資料來源】.Can Apple Cider Vinegar Lead to Weight Loss?.An apple cider vinegar drink a day? New study shows it might help weight loss.What Apple Cider Vinegar Can (and Can’t) Do for You.Apple Cider Vinegar May Boost Weight Loss, Study Says(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168斷食法恐致心血管疾病!誰適合間歇性斷食,如何進行?醫師分析不同族群風險何在
近年來相當流行的168斷食法,每日集中於8小時內吃完三餐,其餘16小時不進食,只能喝水與無熱量的飲料。這種方式又稱為「間歇性斷食法」,透過調整進食時間來達到減重目的,許多藝人都採用執行,在短時間內瘦身有成。168斷食法怎麼吃?168斷食時間分配:強調8小時可安心享用美食,在斷食16小時內,清空腸胃並進一步促進脂肪燃燒。好處:有助於改善血壓、降低胰島素幫助血糖控制。採用「168斷食法」者 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分析美國超過2萬名成年人的數據,指出與非間歇性飲食者相比,採用「168斷食法」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91%。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本身就有血管狹窄、血管硬化等問題,在8個小時內吃完一整天的量,容易影響血糖、血壓波動,而禁食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饑餓、疲勞和虛弱。進食8小時、禁食16小時的做法,可能會產生高血壓、低血壓;有些人以為進食時間可以隨意吃,結果攝取過多油炸及高糖的垃圾食物,反而有害健康。張世霖提醒,輕症的心臟病患者可以進行間歇性斷食法,但是建議加強配戴監測系統測量一整天的心跳、血壓變化,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但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患有高血脂的人,不建議用這種方式來控制體重,恐加重身體負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168斷食法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168斷食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勿嘗試,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影響營養吸收。一般正常人執行168斷食法不要超過2個月,最好「見好就收」,避免脂肪溶解,出現倦怠、嗜睡、活動力變差。石光中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均衡飲食,執行168斷食法會改變荷爾蒙分泌,且提升腎上腺素會讓心臟收縮力上升,等於「做更多工」,刺激心臟跳得更快。4族群不適合進行「168斷食法」.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曾經發生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0 養生.人生智慧
股神巴菲特成功的秘訣:掌握事情優先次序 對多數事說「不」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企業家與投資者之一,而他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能掌握事情優先次序,明智地善用時間。理財網站Go Banking Rates報導稱,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想充分利用它,就必須向那些對個人或職涯發展沒有直接益處的人與機會說「不」。巴菲特指出,成功者與真正成功者的區別在於,真正的成功者幾乎對所有事情都說「不」。說「不」是終結忙碌的終極方法,也是巴菲特成功的秘訣。這代表巴菲特排除了所有非必要的事,而這些事通常是公司執行長職責所在;他不與分析師交談、很少與媒體對話,不參加業內活動,也不出席多數內部會議,這讓他能專注於可帶來最大效益的事。風險投資基金Craft Ventures合夥人羅森布拉特(Bryan Rosenblatt)表示,時間是最珍貴的資產,未經深思而浪費時間,代價不菲。他盡量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但也會留些時間給現在或許不是優先事項、但未來可能攸關重要的會議。說「不」是一項必要的技巧,而說明拒絕的理由是個婉轉表達「不 」的好方法。解釋所做的決定,無論是指出該件事不屬於當下優先事項,或強調須專注於適當的工作範圍,亦或表達目前需要休息,都能讓對方瞭解你思考的過程。諮商師格雷(Jennifer Gray)建議,只在必要時提供簡短的說明,不要過度解釋。保持同理心,但要堅定;可以提出與自己想法、目標一致的替代方案。格雷表示,提出替代方案,而非直接拒絕,代表願意提供幫助與合作。實際上,在說「不 」的時候給予解釋,不僅能促進理解,還能加強溝通,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學會看體脂肪數據,半年減掉10公斤!男女體脂肪標準表看這裡
身上又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贅肉?即使開始節食也不見得就能在短時間內瘦下來。除了土法煉鋼的「少吃、多動」之外,多了解一點「身體的數據」,其實也可以幫助讓減肥更有效率,瘦下來之後也不容易復胖!減肥熱量控制在多少才會瘦?減肥時最苦惱的就是熱量控制,吃太少容易餓,吃太多又瘦不下來,到底吃多少才是最好的?與其看別人怎麼做,其實不如搞清楚自己「該吃多少」最準確,基本上,想要了解自己每天攝取多少熱量才會瘦,可以有兩個作法:第一個是「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第二個則是「用間歇式斷食的作法,每週固定兩天只吃500大卡」。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這個作法適合有固定作息的人,可以安排每天固定攝取的熱量。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即使我們進入冬眠狀態,心臟還是要跳動、肺部還是要呼吸,這些器官的活動所消耗的熱量。所以如果每天只吃維持身體基礎機能的熱量,我們多消耗的熱量,就會從身上的脂肪拿出來用。基本上一公斤體重約等於7700大卡,如果每天都能多消耗500大卡,大概15天左右就能扎實的瘦一公斤,半年就能減掉10公斤!● 男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5● 女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161間歇性斷食不過如果常常有應酬的人,無法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熱量,可以考慮採取「52斷食法」。一週五天正常進食(但建議也控制在2200~2400大卡以下),另外兩天(可以不連續)只攝取500大卡。500大卡可以分成幾次來吃,或是一次吃完,但必須嚴格控制攝取的熱量。2022年體脂肪標準表!如何用數據幫自己減肥?不過用了基礎代謝率,可能還是會遇到減肥瓶頸。這時候就要看看自己的身體指數。在看自己有沒有過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先想到「身體質量指數(BMI)」,不過在減肥的過程中,更需要注意的是「腰圍」,以及「體脂肪」。當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寬。腰圍過寬,顯示內臟脂肪過高,容易產生脂肪肝、甚至演變成肝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而體脂肪是指身上的脂肪量,不但體積大、讓人看起來胖,也會造成身體的各種疾病。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台灣跟國外比起來,BMI正常的人雖然較多,但體脂肪超標的人卻差不多。這代表即使BMI正常,也有不少人體脂肪是超標的。男性體脂肪標準女性體脂肪標準減脂光少吃沒效,要靠運動!其實運動所消耗的熱量不如想像的這麼多,可能跑步跑了一小時也才消耗了200多大卡,要靠運動「減體重」並不容易。但如果你是屬於體脂肪過高的人,運動就很重要了,因為運動可以幫助消去脂肪,讓你卡關的體重可以繼續往下掉,同時增加的肌肉量也能幫助增進基礎代謝率,打造「不易胖體質」,堅持運動的天數越久,效果越明顯。控制熱量、持續運動還是瘦不下來?檢查你的地雷飲食習慣一、 飲食速度過快。二、 不吃早餐但吃宵夜。三、 愛吃零食。四、 愛喝含糖飲量或吃甜點。五、 常吃水果。六、 不吃澱粉,但狂吃紅肉。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組織胺不耐是什麼?是過敏嗎?想避免,「高、低組織胺食物」一次看 不吃早餐,更能燃燒脂肪?醫學博士:14天堅持這5原則,輕鬆達成間歇性斷食
-
2024-03-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賴床才保命!營養師認證「6食物6生活習慣」對抗懸崖式降溫,避免猝死
最近天氣變化大,明明昨天還出太陽曬棉被,今天卻冷到要穿羽絨衣?面對這樣「懸崖式降溫」的氣溫變化,營養師高敏敏傳授幾招保暖方法,教你自帶產熱保暖體質這樣吃+做。馬上起床竟是大忌!建議起床時建議賴床一下再慢慢起床。6食物吃完身體暖呼呼1.薑汁/薑茶/薑湯薑含有豐富的薑烯酚,可使身體暖和,高敏敏表示自己很喜歡天冷時來碗蛤蜊薑湯、熱薑茶。2.大蒜雞湯建議將大蒜壓碎後等15分鐘再吃,其中蒜素助促血液循環、增加代謝力,冬天再來一碗暖呼呼的雞湯,真的可以讓身體暖起來!3.黑胡椒+薑黃黑胡椒的胡椒鹼可以助驅寒保暖,也能幫助抑制脂肪合成。而薑黃素助身體產熱、提高代謝力,且還有豐富的鐵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4.韭菜韭菜屬於辛香食材,能幫助血液循環。所以不只怕冷的朋友,也推薦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朋友可以吃韭菜。5.熱紅茶紅茶有茶黃素能促進能量代謝、維持體溫,且曾有研究指出,當喝完熱紅茶時,體溫下降速度比較慢,換言之就是能維持比較長的體溫。6.黑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其實70%以上的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可可多酚能保持身體循環力。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適量享用巧克力是沒問題的。「做好6件事」讓你自帶產熱體質除了多吃上述6樣食物讓身體暖起來,做好生活中的6個小細節,也能讓你自帶產熱體質。1.脖子+耳朵,出門要保暖其實冬天猝死案例常發現,就是沒有好好保暖脖子跟耳朵!這看似不重要的小地方,其實有許多交感神經和血管,加上耳朵沒有脂肪可供溫暖,很容易凍傷。所以建議出門在外 要圍個圍巾及耳罩保護自己,高敏敏特別提醒,家裡有長輩的要特別幫忙注意!2.洗完澡盡快穿衣冬天洗熱水澡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但離開熱水時皮膚上的熱水珠會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導致身體會更加寒冷,建議可以把毛巾浴巾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並馬上擦乾水珠並穿衣服!3.運動前後暖身猝死也很容易發生在,運動前沒有暖身、或是激烈運動後沒有收操就停下,因為運動時肌肉血流量加倍、收縮過度易增猝死風險⋯,建議運動前後務必都要做好暖身再出發。4.多喝溫熱水多喝水除了加速身體代謝外,也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液過度黏稠。5.不暴飲暴食天氣變冷熱量消耗較快,會容易肚子餓。不過還是不要吃進過多的熱量,避免增加體內的負擔。6.早上賴床一下不只是寒流來襲時,其實冬天起床時建議賴床一下再慢慢起床。高敏敏提醒,千萬不要從床上忽然跳起,因為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可能會導致皮膚及血管容易收縮,可以在起床前加一件外套幫助保護四肢溫暖。看完上述高敏敏介紹吃了會讓你保暖的6種食物,及6個讓你自帶產熱體質的好習慣,天冷時知道要如何保暖了嗎。高敏敏也提醒經醫師囑咐的高危險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病人),避免從事易離開人群的活動,如單獨爬山、泡湯等;而有運動習慣者,也要避開早晚的寒冷高風險時段,這些行為可能會導致血管收縮過度,易增猝死風險。飲食部分,也別以為肆無忌憚的吃油炸、重口味或甜食沒關係,其實長期累積的代謝垃圾在血管壁,會讓血管提早硬化、老化、阻塞,某天就可能一觸即發,引發不可挽回的悲劇!延伸閱讀:.天冷賴床才保命!寒流來襲下探10度,4步驟教你如何正確起床.不是多穿幾件就禦寒!衛衣、外套、褲子、圍巾該怎麼穿?哪種材質更保暖?.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20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病毒感染引發急性心肌炎
春季氣候乍暖還寒,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偏低,流感病毒正發威,小心感染流感,進而引發急性心肌炎,危及生命。醫師提醒,若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的症狀,後續合併喘、胸悶、頭暈、持續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避免引發嚴重的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合併症,甚至休克、死亡。20幾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得到心肌炎?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日前有兩位20餘歲年輕人,因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胸悶和喘等感冒症狀,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抽血報告發現心肌酵素異常升高,X光片出現心臟擴大且肋膜積水,心電圖顯示大範圍異常,疑似急性心肌炎,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利尿劑、抗發炎藥物治療三天,心臟功能才逐漸改善。什麼是心肌炎?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合併心肌細胞受損,造成心臟收縮能力銳減,嚴重的心肌炎會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休克、死亡。→想了解更多的心肌炎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惠生指出,發生心肌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病毒、細菌感染或免疫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壓力造成,其中以病毒感染響引發心肌炎占多數。心肌炎的症狀有哪些?如何診斷與治療?兩位患者心肌炎發病前,呼吸道都已出現數天的感冒症狀,王惠生表示,一般來說,多數病毒性疾病通常無需服用任何藥物也會自然痊癒,但這兩位患者的病情卻在數天後快速惡化,出現臉色蒼白發紺、急喘且虛弱,家人發現過於異常才緊急就醫。儘管病毒篩檢皆為陰性,但胸口悶、喘、心律不整、嚴重倦怠感等症狀,初步判斷應是心肌炎造成血液輸出量大減的緣故。王惠生說,經X光檢查,兩人均有心臟擴大、肺水腫,心電圖檢查ST段上升、心律不整等症狀,有瀰漫的心電圖異常變化,合併休克,擔心快速惡化會有生命危險,診視後隨即收住院,並用利尿劑、消炎藥物治療,病情在三天後逐漸改善,並轉出加護病房。目前兩人均已痊癒出院。王惠生提醒,心肌炎不易預防,也沒有特定好發族群,預防病毒或細菌感染及注意個人衛生,有助於降低相關心肌炎的風險。流感期間,疫苗接種有助於預防相關病症,建議民眾施打。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