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醫聲.Podcast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681
筆 文章
-
-
2024-05-24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者有福了! 水雷射可深層滅菌又不怕牙齦大幅萎縮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有八、九成的民眾有牙周病問題。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牙周病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一是細菌(牙菌斑),二是自體免疫力。黃醫師說,牙菌斑並非僅一種細菌而已,若把口腔環境想像成社區聚落,口腔細菌會因為口水、吃進去的食物慢慢附著在牙齒上面,最早附著在牙齒表面的原生細菌多偏良性,但隨著細菌累積地越來越多,晚來的細菌便會慢慢偏厭氧而住到牙齦下面,影響到原有的牙齒,長久便會侵蝕既有的牙齒環境,讓牙齒周圍發炎。若把另一項造成牙周病的因子-免疫力,想像成是抵禦「攻城」細菌的衛兵們,細菌入侵過程中便會引發發炎反應,這些不良細菌擅長偽裝成讓白血球難以辨識的模樣,能成功攻城,或是造成免疫力判斷錯誤,產生過量發炎反應(如同軍事武器造成焦土政策),形成牙周病,因此平常就要養兵、練兵,讓自己的免疫力平衡以抑制細菌量。常有患者會問為牙周病是遺傳的嗎?黃醫師說,基因遺傳並非主因,最主要的病因還是牙菌斑,若維持良好口腔清潔習慣,且每3~6個月回門診洗牙,可有效讓附著在牙齒上的細菌量降低,而免疫力的平衡也有助於讓自己降低罹患牙周病的風險。即便有牙周病也莫喪氣,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和在新科技治療輔助下依然能長治久安。水雷射療程相比傳統翻瓣治療,可避免牙齦9成萎縮量,保存更多自體組織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以前若想要清潔藏在牙齦下的牙根結石,只能靠醫師的手感與經驗。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儘管再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都還是會受限於牙根和牙齦造成的操作死角,沒有辦法完全清除掉所有的結石。現在採用新科技「水雷射」治療可有效克服此問題。黃醫師解釋說,水雷射在牙科的運用原理是藉由水將能量吸收,產生小爆破,藉這些能量釋放的過程來清除牙齒表層的細菌及牙結石,降低其他健康的組織受到傷害,且在水雷射清創的過程中可以鬆開牙囊袋,利於醫師看到牙根表面的殘餘物、清除牙結石,徹底清除特殊死角。後續的雷射熱效應也有助於促進傷口加速癒合。黃頌恩醫師說,會讓患者排斥做牙周病治療的原因之一便是擔心完成療程後,牙齦會萎縮、牙齒變敏感。治療前原先的牙肉會因發炎反應變得腫脹,視覺上會誤認牙齦比較大。過去在牙周病治療上,對於比較嚴重點的情況會在深層清潔(非手術性治療)後進入到翻瓣手術,難免會傷到較多自體組織。水雷射輔助牙周治療是一項非常精準微創的牙周治療,水雷射可以移除受感染的牙周囊袋內側,或是使牙根表面的結石鬆脫去除,甚至還可以做到深層滅菌、止血,在清潔的過程中對周邊組織的破壞降低很多,可以幾乎避免掉9成的牙齦萎縮量,保存最多的牙周組織。自體組織保存越多,對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越好。使用水雷射輔助非手術性牙周治療可以降低進入翻瓣手術的機會與牙齒數量。台灣每年數十萬人植牙 水雷射有效降低植體周圍炎發生風險植牙也會有植牙的牙周病,稱為「植體周圍炎」。若有牙周病、抽菸、糖尿病、口腔衛生不良、植牙後未定期回診檢查維護,都會提高其風險,植體周圍炎嚴重時可能需要移除植體。黃頌恩醫師說,植牙的植體是螺旋紋,牙科清理的金屬器械很難將受感染附著在植體上的組織清乾淨,此時用水雷射可以在較不破壞植體表面和不規則骨頭的情況下,讓感染源鬆脫,如此就利於醫師清理,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可以根治的植體周圍炎的方法,但可以將水雷射輔助療程運用在此,大幅降低患者進到的手術室的機會。 黃頌恩醫師說,即使是面對比較棘手的患者,水雷射治療也能帶來助益。她有一位年紀七十歲的患者,第一次就診時口內已有5顆植體、3顆植體侵入鼻竇,這之中還有4顆植體周圍牙肉已經腫脹且骨頭遭到破壞,她便懷疑患者有糖尿病,這樣的牙齒夢魘痛到患者根本無法好好吃飯、睡覺,考慮到高齡再加上患者本身不想進開刀房做手術。黃頌恩醫師一邊請患者控制血糖,一邊用水雷射將植體周圍炎清除乾淨,當牙齒周邊的牙菌斑汙染源清除後,靠定期清除牙菌斑來盡可能保留植體,延緩惡化,生活品質變好。雖說水雷射輔助療程的費用近10萬,但提前預防牙齒惡化,避免後續更多醫療費用不失為一種辦法。 黃醫師提醒,有些人因為害怕看牙、洗牙導致未提早發現牙周問題,等到發現時問題已經變嚴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情況,日常可以做的保養便是選擇合適的牙刷來刷牙,每半年就要洗牙一次,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應該與醫師討論,看是否需要增加回診牙科的頻率,牙周病就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只要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以免去後續不必要的醫療照護問題與開銷。黃頌恩醫師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醫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周病暨植牙專科訓練美國牙周病暨植牙手術專科醫師衛福部部定牙周病科專科醫師 →品味牙醫官網:https://www.prevail-dental.com/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24 醫療.泌尿腎臟
吃中藥傷腎?醫:真正傷腎的是「中草藥」!正確吃中藥能養腎護腎
吃中藥會傷腎嗎?許多人靠吃中藥調理身體,但又擔心長期吃中藥會傷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要翻轉「吃中藥傷腎」的錯誤觀念,強調中醫腎病成效的研究證實,中醫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特別有效,而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則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配合服用中藥能延緩洗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25年前的馬兜鈴酸事件,造成民眾對中藥的恐慌,衛福部中醫藥司已於2003年明令公告禁用。政府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嚴格管理,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真正會傷腎的是「中草藥」,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草藥與藥酒、偏方。慢性腎病已經成為新國病,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達12%以上,且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陳潮宗強調,看中醫吃中藥可護腎,已有數據可以佐證,而且吃愈久、洗腎風險愈低。中醫於2020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只要配合醫囑、長期服用中醫醫療院所的藥方,能達到延緩慢性腎臟病第3、4、5期病人腎功能的惡化程度。糖尿病是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關鍵是「血糖控制不良」,產生蛋白尿、造成腎絲球過濾率減少。全民健保資料庫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不只不傷腎,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包括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效果。民眾勿亂吃來路不明偏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歐世宸分享,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一半。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建議應規律抽血檢驗,嚴格配合飲食禁忌,病情穩定前應持續中醫治療,另外,切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
2024-05-24 養生.運動健身
你應該以步數還是分鐘來計算運動量對健康最佳?研究給答案
每天設定走七千或一萬步當作目標是增加身體活動的簡單方法,不過現有身體活動指南都建議人們以分鐘而不是步數來衡量自己的身體活動,例如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所以,計算運動的時間比計算步數更好嗎?近期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員發現,基於步數和時間的運動目標都與降低年長女性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風險有關。換言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實現健康的最佳方法。運動時間與步數哪個對健康更有益?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近一萬五千名62歲以上健康女性的數據。這些參與者被要求連續7天佩戴研究級活動監測器,僅在睡覺、淋浴、沐浴或游泳時摘下。除此之外,參與者每年進行一次健康問卷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研究人員發現,透過時間或步數衡量的較高程度的體力活動與較低的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相關。例如研究中最活躍的四分之一的女性與最不活躍的四分之一相比,風險降低了30%至40%。雖然這兩個指標對於描述健康狀況都很有用,該研究主要作者Rikuta Hamaya補充,這兩種測量活動的方法其實各有優缺點。例如步數可能無法考慮到健身程度的差異,如果一個20歲和一個80歲的人都以中等強度行走30分鐘,他們的步數可能會有顯著差異。不過,步數的測量方法比運動強度較為直接,且不太容易受解釋的影響。除此之外,步數還能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動作,而不僅僅是運動,這些日常活動很可能是年長者常常進行的。Hamaya指出,對於某些人來說,運動可能涉及網球、足球、步行或慢跑等活動,這些活動都可以透過步數追蹤。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運動可能包括騎自行車或游泳,監測運動持續時間則更簡單。Hamaya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身體活動指南需要提供多種達到目標的方式。總體而言,運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幾乎所有形式的運動對我們的健康都是有益的。研究人員在報告的最後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時間和基於步數的運動指標與健康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Should Your Exercise Goals be in Minutes or Steps? Study Suggests They are Equally Beneficial.Scientists say the overlooked goal when trying to get healthy.Should You Measure Exercise in Steps Or Minutes?
-
2024-05-24 醫療.婦產科
分泌物看私密處健康!醫提醒特別留意這顏色 3情況及早檢查
女性朋友時常會出現許多不同顏色的分泌物,總讓人有些擔心是不是有什麼生理問題或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各顏色的可能原因,也提醒如有異樣別觀察太久,先進行檢查確保健康為佳。 從分泌物顏色看私密處健康!婦醫籲:要特別留意紅色系。 透明的:蔡亞倫醫師表示,女性的分泌物一般而言是呈現無色、無味、膠狀黏黏的。若是出現其他顏色、味道及型態,可能是某些生理因素或外在影響所引起,可多留意變化。 偏白黃色:白色、黃色:白色、呈現豆腐渣狀、白色塊狀的分泌物,常見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半是出自於陰部潮濕、悶熱、不通風等因素所致,通常不會有其他異味,不過多半會私密處癢,也可能發紅、發熱等症狀。另也可能以黃色呈現。此情況醫師多會以抗黴菌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灰色:黃色、黃綠色、灰色黃色也可能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陰部原本就會有正常菌叢,清潔不當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就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菌種就是大腸桿菌。分泌物常見會伴隨魚腥味,以及紅、腫、痛等症狀。另也可能出現黃綠色、灰色等相似顏色。這種情況常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綠色:黃色、黃綠色、綠色黃色的分泌物另也可能是滴蟲感染或披衣菌所致,主要因性病傳染所引起,常見伴隨有魚腥味,時常會感覺疼痛、灼熱,尤其是在排尿、性行為的時候。另也可能以黃綠色、綠色等相似顏色呈現。滴蟲感染也多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紅色系: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等紅色系列的分泌物,就需要特別多留意,尤其是在月經以外的時間,或感覺經期較長。這情況的分泌物液態、果凍狀、塊狀都有可能,味道多伴是血味,這意味著體內正有出血的情況,顏色較淺代表血較新,較深則代表在體內較久。可能原因可如荷爾蒙變化、子宮相關的息肉、糜爛、病毒感染等造成的異常出血,或是性行為摩擦使得陰部破皮出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可能原因非常多,可輕可重。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若發現紅色系的分泌物更要特別留意,這不是月經又回來了。這種情況就得視當前的原因予以治療。 多種顏色不斷變化:顏色不斷變化也需要留意,這種情況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其實依著上述提到的顏色來看,可能就意味著有上述這些問題,例如有時候白色、有時候黃色、有時候又出現深褐色,可能是同時有念珠菌感染、細菌感染、子宮息肉等。 分泌物顏色相似容易混淆,醫籲3種情況還是盡早檢查。 3種情況盡早檢查:從上述可見,各顏色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部分顏色也相近,每個人對顏色的主觀感覺也有所不同,還可能重複,較危險的紅色系也和月經相似容易混淆。 因此蔡亞倫醫師建議若發現顏色或形態不對、有不適症狀,還是盡早檢查確認為佳。考量到許多人也會再多觀察一下,醫師建議最多就觀察5-7天,因為就像皮膚受傷一樣,一般的受傷或發炎,差不多這些時間內就會好轉,若沒好轉恐怕代表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再等下去也難以自癒。 3大相關檢查、2種定期檢查:檢查方面,蔡亞倫醫師表示通常會先進行內診,溫和的將陰道撐開後檢查子宮頸。若檢查無異常,便會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瞭解子宮卵巢等更深處。除此之外也可透過軟式子宮內視鏡進行檢查,將消毒過的長鏡頭探進至子宮、子宮內膜、輸卵管開口等深處,可上下左右的探查,了解是否有息肉、息肉狀態,甚至也可以了解是否有相關結構原因造成不孕。而檢查也建議做一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的HPV檢測。 HPV疫苗防相關癌症:蔡亞倫醫師也呼籲盡早施打HPV疫苗,以防HPV病毒感染,這可防範因HPV引起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也建議伴侶一起施打,於男性可防範陰莖癌。對於男女而言都可防範口腔癌、肛門癌、菜花。伴侶一起施打也可互相保護、避免彼此感染。 內在保養、外在潔淨護妹妹!助防婦科疾病、分泌物異常。 內在保養:檢查、治療後,日常保養也很重要,蔡亞倫醫師建議,內在保養最基本的就是多喝水,可藉由排尿清潔內陰,有助改善絕大多數的分泌物異常。多吃蔬果、養成飲食均衡的飲食習慣,適度紓壓、作息正常等維持良好的生活,也有助自律神經和免疫力穩定,減少感染或荷爾蒙異常等情況。 外在潔淨:日常需多注意私密處保持透氣乾爽,以及環境衛生;可多穿寬鬆的褲子或裙子,避免私密處直接接觸公共環境。私密處也需妥善清潔,可用私密處專用洗潔劑,成分越單純越好,但注意以淋水的方式清洗,避免直接沐浴乳、直接用水沖洗內陰。至於性行為務必戴上保險套、注意安全性行為。另外,許多感染恐怕也使得內褲、甚至洗衣機受到汙染,建議內褲最少半年換新一次,洗衣機也記得清洗或可請人清洗。 察覺異常盡早就醫檢查並治療,日常也養成良好的保養習慣,更有利私密處恢復健康、分泌物恢復正常! 《延伸閱讀》 .護墊別太常用易感染。婦醫教簡單3招降感染風險!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醫:月經異常3個月、停經後出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5-2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讓人寸步難行怎麼辦?「6NG姿勢」加速關節退化,你中了幾種?
膝關節承載了全身重量,最高同時可承受人體10倍的體重,在站、走、跑、跳、蹲、坐等日常動作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為複雜的關節。當心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加速膝關節退化。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指出,膝關節為屬於骨骼肌肉系統,由股骨下端的股骨髁、脛骨平台及前方髕骨,共3大主要骨骼所構成。 股骨髁又分為內股骨髁及外股骨髁,兩者大小、直徑皆不同,而大小不一的脛骨平台,也可分為內外側,因膝關節非筆直的直線構造,而是呈現微內彎,即俗稱「X型腿」,要直線前進,就得以互補方式旋轉外。因此,股骨髁會在脛骨平台上滑動,膝關節活動自由度為6度,即在X、Y、Z軸上,都能旋轉及移動,以最有效率且兼具穩定性與可控的活動性維持,日常活動功能。膝關節,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髕骨更為複雜,髕骨上接股四頭肌,下接髕骨韌帶及脛骨,後方與股骨形成臏骨股,主要功能是承受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力量強大且人是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臏骨股關節自然承受巨大壓力,雖然髕骨軟骨為全身最厚的軟骨,可以厚至7毫米,但膝關節常需彎曲且用力,軟骨骨折與病變機會也是最常見。葉文凌表示,膝關節構造聽起來似乎完美,但是對軟組織而言,卻是複雜到不行的「災難性結果」,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較弱的穩定力量。兩者角色大相逕庭,幾乎難以互補,肌肉幾乎不會直接受傷,韌帶卻是非常容易受傷。葉文凌強調,膝關節由是由硬體結構性與軟體協調性的組合,而肌肉、韌帶的協調則有賴於神經系統,尤其是本體感受器,主要位於韌帶及肌腱,以上所有構造一同作用,才能承受膝蓋日常活動的壓力。 6種NG姿勢,加速膝蓋退化人體只有平躺時,對膝蓋的負擔幾乎是零;而站立及走路,膝蓋得承受體重的1.5至2倍壓力,上下樓梯增加約2至3倍,跑步則達5倍,跳躍大約是6倍,蹲及跪時更高達8倍,尤其體重越重,膝蓋壓力就越大。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一般來說,膝蓋動作的分力、扭力及剪力越大,對膝關節及軟骨的壓力就越大,容易導致韌帶軟組織過度張力及拉扯,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有可能會加速膝蓋退化。1.從坐到站從坐姿到站姿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動作,壓力由膝蓋內側往外側增加,導致膝關節的內外壓力不平均,造成股四頭肌及膝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2.下樓梯下樓梯時,膝蓋是從伸直到彎曲的動作,且膝蓋會位於雙腳的內側,膝關節過度向內旋轉,導致內側壓力變大,股骨受力面積增加,股四頭肌也變得緊繃,造成膝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軟骨更容易磨損。3.久走久站長時間走路及站立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向後推擠,股四頭肌過度疲勞,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撐力,導致股骨、軟骨、韌帶及後側軟組織不穩定,以及臏骨股過度負荷,造成膝關節傷害風險增加。 4.久坐不動坐姿時,股四頭肌內外側的張力增加,肌腱及韌帶較為緊繃,對膝關節股骨、脛骨及髕骨壓力過大。坐久不動更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降低膝關節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新陳代謝減慢,阻礙營養物質輸送,且股四頭肌變得僵硬,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5.久蹲久跪蹲姿及跪姿時,膝關節彎曲角度過大,股四頭肌及韌帶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力量,且身體的重量會壓在膝蓋上,導致膝關節不穩定、軟骨過度摩擦,加速膝關節磨損;尤其跪姿時,髕骨直接與地面摩擦,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增加。6.單腳不同時跳躍單腳跳躍時,如跑步、打球,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在不穩定的動態過程中,同時承受不同面向壓力,如扭力、剪力,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以及由單腳承受體重撞擊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平均,更會增加關節軟骨負擔。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醫療.新陳代謝
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 是否可用電燒清除腫瘤?
李小姐的甲狀腺長結節,長期服用藥物控制,但療效不如預期,只能等它慢慢變大,再進行侵襲性的甲狀腺切除手術嗎?如果只是良性結節,是否可用電燒清除腫瘤?甲狀腺結節大多數是良性的,不建議對沒症狀的良性甲狀腺結節進行治療,只需要追蹤觀察,但有些結節會造成症狀而需要治療。過去採用外科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現在則可針對良性甲狀腺結節採行消融技術,不必全身麻醉,可避免對頸部皮膚和組織創傷,治療後生活品質較好。目前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有不同的消融技術,像雷射(laser)、射頻(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Microwave ablation, MWA)和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等,這些技術都是利用提高組織溫度來破壞結節,較不會傷害周圍正常組織。如果發現直徑超過3公分且持續增長的結節,或因結節產生不適或外觀明顯的病人,可考慮甲狀腺消融術。但對於太大、有壓迫性且多結節性的腫瘤,並不適合使用消融方式來替代手術。此外,甲狀腺炎、葛瑞夫茲氏病和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等也不適合消融治療,需謹慎處理。射頻消融是現今國內首選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方式,每次療程大約30分鐘到1個小時,治療後須在醫院觀察30分鐘再回家。相較於傳統手術,消融治療相對成本及風險效益高,但目前健保並不給付,病人須負擔治療費用。常規上定義,如果結節體積可縮小一半以上,代表消融治療成功。研究結果顯示,射頻消融治療6、12和24個月時,將分別達到56%、63%及67%的平均結節收縮率,因此,消融可有效改善壓迫症狀及美容外觀。也有研究顯示,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滿意度較高。射頻消融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許多研究證實它是有效且安全的,但並不是所有結節都適合這種治療方法。民眾在治療過程中,應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4-05-23 失智.大腦健康
降阿茲海默症風險53% 麥得飲食10項有益和5種有害食物一次看
失智症是國民健康一大威脅,國內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輕微認知障礙者近18%。坊間流傳各式預防失智的飲食方式,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顏顥指出,近期強調天然、植物性飲食的「麥得飲食法」,獲得相關研究證實,能對神經系統產生保護作用,降低53%阿茲海默症風險。顏顥表示,除前述研究,發表於2022年的一篇研究也指出,麥得飲食遵從性高,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另一篇去年發表在「Neurology」期刊研究則說明,深色蔬菜攝取量愈多,發生阿茲海默症機率愈低,遵守麥得飲食的人,腦部神經病變機率下降,且影響腦萎縮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較少。「麥得飲食法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又被稱為心智飲食,是一種對心智有意的飲食型態。」顏顥表示,研究指出,以麥得飲食為主的高齡長者,實行五年可顯著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麥得飲食法列出10項有益食物、5種有害食物10項有益食物可健腦:全穀類、豆類、家禽、魚類、深綠色蔬菜、其他蔬菜、莓果、橄欖油、堅果、紅酒。莓果是一大特色,建議民眾每周至少攝取2份,除草莓、藍莓、蔓越莓外,台灣常見的桑椹也是莓果類來源。5種有害食物宜限量:奶油、乳瑪琳、起司、紅肉、炸物、糕點甜食。冰淇淋、糕餅及蛋糕每周建議攝取少於5份,紅肉則要少於4餐,炸物及速食每周攝取應少於1次。麥得飲食雖未建議乳品攝取,但站在均衡飲食觀點,建議民眾適量攝取乳製品。三軍總醫院設計一系列麥得飲食家常食譜,包括穀粒長紅、豆煮鮮雞、三彩蔬蔬和莓果麥麥,作法簡單,歡迎嚐試。穀粒長紅讚的0mega-3、海鮮魚、茄紅蔬菜、橄欖油、全穀食材:十穀米、白米、玉米粒、鮭魚、乾香菇、大番茄、蔥花、橄欖油、米酒、白胡椒、鹽巴作法:1.米、香菇洗淨浸泡(香菇水炊飯用)。2.鮭魚抓醃後切塊。3.起油鍋,魚煎至金黃起鍋。4.香菇番茄玉米粒拌炒後起鍋。5.米鍋中依序放入米、炒料、鮭魚,加入米酒、鹽調味,再加水(1:1.3)。6.開始蒸飯模式。7.盛盤後灑上蔥花完成。營養成分熱量400kcal醣類54g蛋白質24g脂肪10g豆煮鮮雞讚的豆類、蛋白質、白肉、多彩蔬菜、橄欖油食材:去骨雞腿塊、毛豆仁、紅椒、黃椒、橄欖油、米酒、醬油、鹽巴作法:1.雞腿塊、米酒、醬油抓醃10分鐘。2.毛豆仁川燙去膜備用。3.起油鍋、煎香雞腿塊。4.再加入紅椒、黃椒、毛豆拌炒熟。5.鹽、醬油調味起鍋。營養成分熱量185kcal醸類5g蛋白質15g脂肪12g三彩蔬蔬讚的深綠色蔬菜、豆類、蛋白質、植物油食材:菠菜、紅蘿蔔、濕豆包、香油、白芝麻、黑胡椒粒、鹽巴作法:1.豆包、紅蘿蔔絲、菠菜切成5公分段,川燙(水裡放鹽、油)。2.起鍋冰鎮。3.水瀝乾後加香油、黑胡椒鹽,拌均勻調味。4.盛盤後撒白芝麻。營養成分熱量110kcal醸類5g蛋白質6g脂肪8g莓果麥麥讚的莓果、全穀堅果食材:燕片、藍莓、蔓越莓、杏仁作法:1.燕麥片加入熱水泡開。2.冰鎮後擺上藍莓、蔓越莓或喜愛的莓果。3.撒上杏仁碎完成。*莓果也可選揮草莓、葡萄、覆盆莓,堅果類也包括開心果、核桃、腰果、瓜子等。營養成分熱量185kcal醣類40g蛋白質4g脂肪1g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屏東心搏過緩病患福音! 在地接受全球最新醫療科技 併發症少、高生活品質
65歲的陳伯伯住在屏東,經常感到頭昏無力、走路會喘,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陳伯伯心跳速率低於正常值,被診斷為「心搏過緩」,為了避免後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醫師建議陳伯伯安裝心臟節律器。原本陳伯伯很擔心,害怕手術併發症風險、術後修復時間長、往後行動可能會受限,但醫師說現在有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以解決陳伯伯的疑慮,而且不用跑到都會區的醫院,在屏東當地就能擁有新型醫療產品的選擇,享受優質的醫療照護。像陳伯伯這類病理性「心搏過緩」的患者,以熟齡族居多,通常與上了年紀心臟功能退化、藥物反應、心律不整相關。屏東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鄭錦昌呼籲,「現在有很多智慧裝置可監測脈搏,也可用血壓計測量心律,若每分鐘心律低於50下,建議到醫院找心臟科醫師做心電圖檢查或配戴24小時連續監測儀,因為一旦心跳停止3秒以上,會造成活動上的障礙,甚至還會有昏厥、死亡等危險。」一旦確認病人屬於病理性的「心搏過緩」,表示病人心跳過慢,心臟無法將身體所需的養分與氧氣輸送至全身,輕則會有頭暈、虛弱的狀況,重則有昏厥等致命風險,通常醫師會建議植入心臟節律器,仰賴心臟節律器輸出電流,以刺激心臟肌肉,維持心律穩定。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技術成熟傷口小除了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現在病患還多了一項新的選擇,新型節律器體積小、無導線,可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手術併發症,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新型節律器專家林彤宥醫師,是屏東優先拿到心律醫學會以及健保署認證裝置資格的醫師,自創院以來,屏東榮總已是屏東地區,執行多數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醫院。林醫師解釋,傳統節律器需開一個5-6公分的傷口,把傳輸電流的導線透過鎖骨下靜脈,固定在心房與心室中,再將節律器的電池放在皮下的筋膜層,手術時間需2-3小時。而新型無導線節律器直接將導線和電池合併,大小如一顆膠囊,可採用心導管的方式,從股靜脈把無導線節律器植入並固定在到右心室內,手術過程大多只需1小時內。在預後方面,傳統節律器術後一個月之內,為預防導線移位,開刀側手臂不能做太大的動作,且電池放置於胸前皮下位置,不少患者反應有異物感,同時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感染風險高,對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礙、傷口癒合緩慢的患者較不友善。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不會在胸前留下傷口,因此不會產生異物感。也由於沒有導線的植入,也避免了相關的長期併發症。此外,傷口較小,感染風險也較低。術後運動限制與洗澡的限制較少,病人的生活能迅速恢復,生活品質得到顯著的提升。林醫師提及,「國外自2013年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問世以來,已有10年研究數據顯示,無導線節律器安全性高,手術過程造成血管的併發症小於5%,安裝後脫落的機率小於0.1%,顯示技術已相當成熟。」預後可正常運動,且撞擊耐受性高至於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是否可申請健保給付?林醫師說明,健保自110年已有條件地將無導線節律器納入健保給付中。若是臨床上證明,雙側鎖骨下靜脈均不適合植入導線。例如一側放置人工血管、另一側存有洗腎廔管之病患等,通過事前申請可獲得全額健保給付。有些病患雖然不符合給付條件,但是在多方考量下,也有患者願意自費使用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最讓林醫師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曾有一位病患因心臟已開過兩次刀,為了減低心臟的負擔與減少手術的風險,選擇自費安裝無導線節律器,結果術後不到兩個月,他意外出了一場車禍,駕駛座的安全氣囊爆開撞到胸部,倘若當初他裝的是傳統節律器,電池遇到撞擊可能會被撞壞及感染的風險,還好他當初選擇的是裝在心臟裡的新型「小膠囊」,遇到撞擊時有肋骨保護,不易損壞。另外,還有一位阿嬤為了維持運動習慣,一樣選擇自費安裝新式無導線節律器,術後可以維持打高爾夫球的習慣,也可以吊單槓、重量訓練等手部大動作的運動,不會有任何限制。「以目前屏東榮民總醫院接受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患者,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是自費置放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且根據術後追蹤訪問,病患都認為生活就像手術前一樣沒有受限。」林醫師說明,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必須從大腿鼠蹊部位置進行置放,除了少數病患下肢靜脈沒有通路可走,或鼠蹊部曾接受手術併發感染,否則大多數情況下,若是符合適應症,都可以接受新式手術。新醫療之光!屏東榮總完整移植高階醫療團隊鄭錦昌主任指出,過去屏東病患需要到高雄,才能進行高階手術,有鑑於心臟問題越來越普遍,屏東榮民總醫院從開院時就特別重視心臟內外科,將高雄榮民總醫院整套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檢查室等,整套完整移植到屏東,成為屏東心臟科指標醫院。除了傳統手術之外,屏東榮總醫療團隊也專精於微創手術,像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都可用新式微創手術治療,包括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等都是目前最新發展的技術。裝置心臟節律器的病患,術後需要每半年進行追蹤檢查,屏東榮總提供公立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完善的術後追蹤服務,屏東鄉親可以免去舟車勞頓的不便,在地享有全方位、高品質且專業的照護。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單側手腳無力...等危險因子別輕忽!最快2天恐成「大中風」
小中風原來有2種 醫師與民眾用法大不同根據醫學診斷定義,小中風是指「小範圍的中風」。一般民眾所說的「小中風」應是「暫時性腦缺血(TIA)」,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代表身體發出警訊,應盡速就醫治療並服藥控制,若置之不理,高風險者在未來2至7天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中風,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被定義為「因腦部缺血造成的突發、局部性神經功能喪失,通常不超過24小時」。2009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中風協會重新定義,TIA為「因局部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失常,未見急性梗塞」。影像學上是否能找到結構異常即「梗塞」,成為TIA與中風(stroke)主要的區別。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中風屬於血管結構問題,即使血流恢復,也連帶有結構性受損,透過影像檢查清楚可見,但暫時性腦缺血恢復後,通常神經與血管並未受損。醫學上的小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的差別?與中風有關嗎?「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不同。」劉一宏說,醫學上的小中風專指「小範圍的中風」,有時小到不在神經感測區,甚至是「無症狀」中風,難以監測,有時則是失智、記憶方面表現,不一定會在運動腦區造成手腳無力等症狀,所以症狀不明顯,但仍屬於中風。劉一宏表示,為了和患者溝通時方便,對於「暫時性腦缺血」有時會以小中風代稱。暫時性腦缺血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手麻腳麻、複視或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如果曾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及言語障礙,之後再中風的風險較高。劉一宏解釋道:有時民眾因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導致單側手腳、臉部發麻,但血糖降下來就會恢復。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成因相當多,並非都是中風前兆。有些疾病的表現和TIA類似而易混淆,包括癲癇發作、偏頭痛、代謝障礙或暈厥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及早區別有助於治療。TIA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如果暫時性腦缺血未妥善接受治療,後續也可能出現腦中風。劉一宏分享,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患者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就醫,一開始單側手腳無力,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經檢查後判斷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並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住院治療1、2周後,幾乎完全恢復而出院。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如何做才能有效預防未來中風?患者返家後並未依照醫囑服藥,血糖、膽固醇數據都沒有控制下來,二、三個月後又到急診報到,這次「臉歪嘴斜、右側癱瘓、不省人事」,經過檢查發現嚴重血管狹窄,連帶三分之一的腦區損傷,屬於大面積中風。劉一宏說,這是臨床常見且十分令人遺憾的狀況。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TIA)與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可能因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內斑塊剝落,流到較遠端的腦血管導致阻塞,治療上必須用藥穩定住斑塊,也要控制三高,如果用藥效果不佳,可以進一步考慮用血管支架治療,穩定血管內的斑塊。暫時性腦缺血(TIA)是造成未來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及早處置對預防中風有很大幫助。劉一宏說,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配合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評估,可排除疑似疾病,並針對危險因子加以矯正,包括注意患者血壓及血脂控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時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放置動脈支架。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導致後續中風的風險,可透過「ABCD²風險自評表」評估。中風最大風險的就是三高與抽菸,建議民眾注意日常飲食,戒除菸酒,並控制三高,避免中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新航遇「晴空亂流」釀1死!搭飛機遇到亂流怎麼辦?做好5件事保命
昨天(21日)新航一架從英國倫敦飛往新加坡的波音777-300ER班機在空中遭遇嚴重亂流,導致機上1名旅客喪生,30人受傷,班機緊急迫降泰國曼谷。搭飛機最怕就是遇到亂流,偏偏亂流又是不可測,萬一遇到了,我們可以做什麼事保命呢?最危險的「晴空亂流」難預測根據外電報導,初步資料顯示,新航客機可能是遇到最危險的「晴空亂流」。一般而言,如果是對流天氣或暴風雨,飛行員可透過天氣預報及使用氣象雷達顯示器防範。但專家指出,晴空亂流與暴風雨無關,它通常在前方天空沒有明顯警告的情況下發生,難以目測,現今科技也難以預測。並且隨著全球暖化,晴空亂流的情況會愈來愈常見。乘客能做的事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2021年的報告,大多數因亂流嚴重受傷的乘客都沒有繫安全帶,他們可能正在使用洗手間或在走道上走動,人被絆倒或拋飛,或者餐車撞到人等造成傷害。並且亂流時任何物品都可能被拋飛,包括餐具、上方行李箱掉下來的行李物件等。遇亂流時,不止乘客、所有機組人員都面臨危險,機上的所有人都應該警愓,而以下5件事是身為乘客的我們可以做的。1.全程繫好安全帶一旦發生亂流時,機艙內未繫好安全帶的乘客和沒有固定好的物體會被拋飛,這是最危險、也是導致受傷的最大風險。也因為沒有人知道飛機何時會遇到亂流或其他意外事件,所以在睡覺時最好也繫上安全帶。2.保持警惕及冷靜在飛行途中旅客應保持警惕,萬一真的遇上亂流,也要盡量保持冷靜,確保自己安全狀態,並仔細聽取飛行員和空服員的指示。3.少上廁所非必要盡量不要頻繁起來走動。水及利尿飲料也不要喝太多,以減少上廁所次數。萬一在洗手間就剛好遇上亂流,務必緊握扶手固定以免受傷。4.收好隨身物品遵守隨身攜帶物品的限制,飛行途中沒用到的物品不要亂丟在座位上,應收好放入包包,包包再放到座椅下。5.選擇座位如果畫位時你可以選座位,擁有20多年經驗的英國空服員Kris Major建議,可嘗試坐在飛機前半部附近。當飛機搖晃時,你可能在前面一點感受都沒有,但在後面的人可能會被搖晃得東倒西歪。機組人員能做的事根據abcNEWS報導,現在標準化的安全程序已經極大地幫助防止許多嚴重傷害的發生,包括查看天氣預報、使用氣象雷達顯示器等。如果是可預期的亂流,飛行員應對機艙所有人進行報告以及暫停客艙服務。1.暫停客艙服務此時任何的客艙服務都必須中止,以避免任何餐具、熱燙液體亂飛亂噴,免稅商品的手推車也應快速先固定好。2.確定廁所裡有沒有人快速引導還在廁所的乘客趕快回座繫安全帶。3.確保自身安全機組人員也必須趕快返回自己的座位,或就近坐在可用座位上繫好安全帶。事實上,現今多數的亂流並不會造成嚴重傷亡。根據長期研究亂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計畫科學家Larry Cornman指出,亂流導致輕傷甚至骨折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死亡事件非常罕見,因為現代飛機的強度大多足以應付亂流。不過仍要再次強調,旅客應保持警惕,並且非必要不要經常走動,隨時扣上安全帶以作為第一道保護。【參考資料】.《npr》How dangerous is turbulence on airplanes?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CNN》A flight attendant’s secrets to surviving long-haul flights.《airbu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4-05-23 醫療.精神.身心
仰睡、側睡、趴睡,哪種睡姿對健康最佳?想改變睡姿怎麼做?
側睡、仰睡與趴睡,你睡覺的時候偏好哪一種睡姿?睡眠姿勢不僅關乎睡眠品質的好壞,對長期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在最壞的情況下,不良的睡姿還可能導致你生病。專家指出,你白天所做的事情通常會觸發睡覺時感受到的疼痛和不適,不同的睡覺姿勢也可能加劇這種情況。不過,每個睡姿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了解它們可以幫助你做出調整,以獲得更好的睡眠和健康結果。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側睡是最常見的姿勢,但對某些人來說,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取決於他們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專家建議,孕婦和任何患有胃食道逆流症或其他腸道問題的人採用左側睡,這是因為採取左側睡可以讓胃低於食道。此外,也建議患有心臟病的人嘗試右側睡,以減輕心臟壓力。為了避免側睡可能對下背部造成壓力,專家建議使用適合的枕頭使頭部和頸部與脊椎對齊,並在膝蓋之間放置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並減少下背部的壓力。【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仰睡有哪些健康風險?與仰臥睡眠相關的最常見問題之一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是一種喉嚨軟組織,例如舌頭與軟顎肌肉暫時放鬆時氣道塌陷的疾病,導致打鼾和呼吸中斷。這對更廣泛的健康產生影響,並且常常與肥胖密切相關。嘗試減輕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側睡。然而,對於那些患有背部和頸部疼痛的人來說,仰睡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在膝蓋下放置一個枕頭以舒緩背部壓力,藉此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對於那些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仰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自己的姿勢,因為仰睡的人比較不容易背痛,而且部分術後患者也需要仰睡。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雖然趴睡可以減少打鼾,因為它比仰睡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更暢通,但這種姿勢更有可能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加劇。另外,趴睡時會將脖子轉到一邊可能會對脖子帶來壓力,而趴睡也會使脊椎拱起。甚至隨著趴睡時間越來越長,趴睡的臉部壓力會導致皺紋的產生。專家建議,如果採取趴睡的話可使用較薄的枕頭或完全不使用枕頭,以使頸部保持在更中立的位置,並且在骨盆下方放置一個枕頭以幫助支撐下背部。想改變睡姿可怎麼做?專家也提醒,睡眠期間改變睡姿是很正常,也不表示你的睡眠有問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改變睡姿。若你想改變你的睡眠姿勢,你可以試著訓練自己。例如你想從仰睡改為側睡,可在第一晚向你喜歡的一側躺五分鐘,然後翻身仰臥。接著,第二天晚上增加到六分鐘,然後是七分鐘,依此類推。慢慢開始並逐漸增加,直到你習慣這個睡姿為止。【資料來源】.Why your sleeping position is shortening your life
-
2024-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兩例病友的經歷——反思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近來遇到兩例第一次門診見面就必須告知壞消息的病友,這兩位都是慢性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在經過其他醫師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C型肝炎病毒已達到根除,但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而沒有好好地規則性追蹤,到我接手時已到晚期肝癌的階段了。兩位病友就診時,都有家人陪同,告知時當下有種愁雲慘霧的氣氛。第一位為六十幾歲的劉大哥,是C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硬化,而且也愛好杯中物,在幾年前因為服用C肝抗病毒藥物而根治C肝病毒後,覺得身體一切無恙,短暫地接受幾次追蹤性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掃描後就斷了聯繫了。此次來門診,是因為覺得上腹部不時有不適的感覺,而且食慾越來越差且體重有下降的情形,他來求診想要檢查胃是否有問題可否做個胃鏡?經過問診以及簡單的身體檢查後,摸到右肋下緣有不規則的腫塊,便跟他說:「胃鏡當然可以幫你安排,但是,這麽久沒追蹤肝臟了,這次一起抽血及做個肝臟超音波吧!」他很爽快地答應,走出診間就逕自去抽血櫃檯抽血以及安排做胃鏡及超音波的時間後就回家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的手機就收到他的血液甲型胎兒蛋白檢驗危急值(四十多萬)。於是當日我便再打電話問他胃鏡及超音波安排的時間,並叮囑他一定要按照時間前來,到時會再幫他安排後續的檢查以及治療計畫。等到他前來做腹部超音波時,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就看到一大顆的腫瘤幾乎佔滿了整個右肝,連右門靜脈都有被侵犯到了,內心覺得才見沒幾次面的病人,要告知這麼殘酷的事實真的有點難開口。胃鏡做完也發現有明顯的食道靜脈瘤,在胃鏡的觀察下算是高出血風險的特徵,也有預防性地做了環紮術。根據目前的一些證據,跟他委婉地解釋,上腹痛是因為腫瘤的關係,需要幫他做個電腦斷層來做完整地評估腫瘤的侵犯程度,做完之後再好好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等到做完電腦斷層後回診的那天,妻兒全家都陪他一起來聽檢查結果,電腦斷層結果比預期的還嚴重,不只門靜脈有侵犯到,甚至下腔靜脈也有血栓,肝門附近也有淋巴結腫大的情形,唯一還有機會的是肝硬化的一些抽血數值算起來還可以(Child-Pugh score: A),他兒子提及是否可以肝臟移植?便跟他解釋,目前腫瘤侵犯到大血管以及附近的淋巴結了,肝臟移植不是那麼適合,目前比較可行的治療方式,偏向口服標靶藥物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經過討論的結果,後來決定採用免疫治療,一開始施打後對一般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漸漸地開始有出現肝腦病變的情況,變得日夜顛倒以及對時間及人物有混亂的情形。也是因為他意識混亂,我才從他妻子的口中得知當初不想繼續追蹤,是因為和之前的醫師有溝通上的不愉快所導致。經過三個療程後,再幫他做電腦斷層來評估腫瘤的情況,原本的大顆腫瘤有多處壞死,但左肝也有新生的小顆腫瘤,原侵犯的大血管則是紋風不動,而且腹水以及右邊肋膜積液也都出現了,告訴他妻子這個壞消息後,她一開始也問還有其他積極的治療方式嗎?只是很遺憾地,依目前的醫療是藥石罔效。劉大哥看到我找他太太去病房外談話時就大概猜到結果了,出院後意志消沈、食慾更加不振。因為在家完全吃不下、全身無力被送到門診後,收住院發現腎功能急速衰退、出現肝腎症群以及開始解黑便,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形,劉太太跟我說她與小孩其實心裡都有準備了,在最後的階段,主要治療能讓他不要痛苦就好。按照一些治療的準則,能給的藥物都給了,但是因病情的進展最後還是不幸離世了。整個過程,我在他人生的最後半年的時間中經歷了醫病關係的建立,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曾讓其他病人如同劉大哥一樣,遭遇不愉快而中斷追蹤,而造成無法及時發現而錯失治療的良機。另一位是八十多歲的巫阿伯,本身也是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經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血液中C肝病毒已經廓清了,一開始都很規則地在我們科的學長門診追蹤,只是後來他覺得每半年就要來追蹤很麻煩,而且只是抽血及做超音波又沒有藥可以吃,覺得不划算,於是就超過兩年沒來醫院追蹤。最近覺得食慾不振、肚子有變大,雙腳水腫導致拖鞋磨擦破皮,小便的顏色也有像烏龍茶般的深色,女兒就帶他來門診求治。經過身體檢查後,鞏膜明顯有黃疸,肚子明顯有鼓脹的情形,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肝有個將近十公分的腫瘤且有門靜脈侵犯的情形,腹腔也存有大量腹水。解釋病情時,阿伯因為重聽,對病情有聽沒有懂而在狀況外,女兒則是有點自責怎麼沒早點帶來檢查,問目前有什麼好的治療方式?我則是建議等抽血及做完電腦斷層後完整評估後再來討論,先用點利尿劑及限鹽限水來控制腹水及水腫的狀況。半個月後,很遺憾地,腫瘤侵犯大血管、肝功能狀況不佳,標靶藥物以及免疫治療則是無法申請,女兒一開始想要自費吃標靶藥物,可是聽到價格以及只能延長幾個月的存活時間就打了退堂鼓。之後經過家屬間的商議,決定讓阿伯採安寧緩和的方式。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老人家缺乏醫學知識,認為沒吃藥就等於沒接受治療,以為在C肝病毒根治後肝臟就安然無恙,而進一步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導致無法及早發現肝癌而錯失治療的良機。最後,也希望由兩個案例,反思行醫的行為是否能避免讓病人因溝通不良而逃避醫療,最後造成遺憾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2 養生.家庭婚姻
親密殺人原因揭密,伴侶不忠竟排第二!心理師揭外遇引發的9種失落,如何避免悲劇上演?
新北市泰山區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事件。19歲的許姓憲兵因不滿同為憲兵的女友提出分手,並懷疑她劈腿,在爭執中殘忍地悶死了她。案發時,許姓憲兵刻意拖延送醫一小時,導致女友最終不治身亡。這名嫌犯過去被視為愛家孝順的乖兒子,卻在這次事件中展現出冷血的一面。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她的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到,有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伴侶外遇後,受害者會經歷九種失落感,包括:失去自我認同感、被珍視的感受、自我價值感、自尊、對身心的掌控、生命秩序與宇宙正義的基本感受、對宗教的信心、與他人的聯繫,以及求生意志。 被伴侶背叛後的失落,別讓悲傷吞噬了你曾有一位朋友,在先生外遇之後,她最初的情緒非常大量,夜夜難以入睡,不斷地問先生為何如此對待她。突然有一天,她對先生及周圍的家人說:「我想通了,沒關係了。」家人聽後非常高興,認為她終於走出陰霾,但沒想到,她卻陷入了自我傷害。被伴侶背叛後除了可能會自我傷害外,也有可能會導致親密暴力的急性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國內親密殺人案件中,因為伴侶不忠而殺人的比例高居第二位,這是因為感情不忠、外遇背叛,會傷害到伴侶的自尊心與適應力。 男性親密殺人的四個歷程,從思維到後悔的悲劇國內犯罪研究學者邱獻輝曾邀請十位「認定伴侶不貞的男性親密殺人者」進行深度訪談。此外,他也審閱了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的判決書、社工紀錄及犯罪紀錄。他的研究揭示了男性從最初的想法到最終行動的「四個歷程範疇」:第一個歷程是「思維:關係主義的男性貞節信念」這個階段指的是某些男性對感情忠誠和道德貞節的堅定信念。例如,一位男性可能堅信他的伴侶應完全忠於他,對任何可能的不忠行為無法接受。第二個歷程是「遠因:角色默契消逝的伴侶衝突」在這階段,長久以來伴侶關係裡建立的默契和相互理解逐漸瓦解,引發了衝突與矛盾。舉例來說,一對夫妻可能曾共識彼此的工作時間和社交活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分默契開始消失,最終導致雙方的不滿與爭執。第三個歷程是「近因:信任崩解後的敵意湧現」當信任關係崩潰後,夫妻雙方可能開始產生敵意,對對方的行為或動機抱有疑慮。舉例來說,即便缺乏確切證據,一位丈夫可能開始質疑妻子的忠誠,這樣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漸加深,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兩人的關係緊張。第四個歷程是「爆發:親密暴力質變、憤恨殺害伴侶」,以及殺死伴侶後的「回首:後悔」這個階段是整個過程的高潮和終點。由於累積的不滿和衝突達到極點,可能導致一系列暴力行為,包括殺害伴侶。這種行為通常在極度情緒激動和憤怒下發生。然而,行為過後,情緒平息時,行凶者常感到極大的後悔和自責。急性壓力引發悲劇,激情崩潰導致殺害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中,有些人是屬於反社會性格傾向,他們通常伴有犯罪、暴力傾向、酒精與毒品濫用的狀況;然而,也有一些並無人格異常,他們在遇到急性重大危機時,出現嚴重的身心症狀,卻因缺乏適時適當的介入協助,有可能發生殺害伴侶的憾事。殺死不忠伴侶者常見的心理與情緒特徵包括:他們在殺害伴侶前,通常已經承受了過度的負面情緒和急性壓力,而在情緒崩潰的激情性危機中,雙方的激烈衝突頻率和強度急劇上升,最終惡化成殺害伴侶的行為。關係惡化引發悲劇,嫉妒與衝突導致殺害也有的親密殺人者呈現依賴或邊緣性格傾向,在跟伴侶爭吵失和,雙方關係結束;或是在性關係上的猜忌,彼此猜忌加上敵意不斷惡化,以致信任崩解,產生強烈的嫉妒等分離因素出現後殺害伴侶,且常在殺害伴侶後自殺。其中也有男性親密殺人者是「以家庭為重、子女優先」,將「自我情感需求」放在後面,為了照顧子女的需要,而勉強與不忠的妻子維繫關係,但因互動過程中彼此衝突不斷,對妻子的憤恨不斷累積,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家務育兒引發的憤怒情緒,伴侶外遇後的高風險警訊此外,這些男性親密殺人者最常抱怨外遇者的地方,大多在指責伴侶未盡家務、育兒之責,才會讓他們忍無可忍,採取激烈的毀滅行為。伴侶外遇後,受傷者常會出現高強度的被拋棄創傷歷程,進而引發他們產生極度的羞辱感與敵意,導致危及自我的警訊。通常這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會很窄化、僵化,若出現情緒失控、行為衝動,演變成親密殺人的機率就可能會大幅升高。研究推測,「信任崩解後的敵意湧現」可能是惡化親密暴力的原因之一。因此,無論雙方未來是選擇「離婚分開」還是「修復關係」的方向,都應建立「溝通對話」的平台,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2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上身 神經科醫師自曝喜歡把這些食物當晚餐吃
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2024 年公佈的報告,全美近 700 萬人患阿茲海默症;史泰登島大學醫院(Staten Island University Hospital)神經外科醫師拉蘇利(Jonathan J. Rasouli)說,有關食物與罹患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性尚無定論,但他個人會注意飲食。拉蘇利分享他個人用來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的晚餐組合,包括用薑黃調味料來烤鮭魚、還加上蒸西蘭花。他喜歡這頓晚餐含有健康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和植物營養素,並且減少碳水化合物、添加糖和脂肪的食物。2023 年針對10萬3000 名參與者的大型研究指出,證據顯示,食用 omega-3 脂肪酸可將失智症和認知能力機率降低 20%。2019 年一項動物研究綜述表明,薑黃裡的主要活性成份薑黃素有助於緩解或逆轉囓齒類動物的記憶障礙。此外,2017年大型分析及2022年日本一項成人調查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青花菜等蔬菜對大腦最有益。拉蘇利提醒,這些食材本身營養素都很棒,但要確保整頓餐點健康,過多碳水化合物、糖和鹽,將導致胰島素阻抗、影響健康,所以要避免在鮭魚上撒太多鹽,拌入薑黃可增加風味,也不要與大量的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食物一起食用。拉蘇利說,遵循基本要點並避免某些陷阱,就可打造有益大腦健康的晚餐。拉蘇利提出基本原則說,只要加工成份、糖和不健康脂肪含量低,都會是很好的餐點,可預防阿茲海默症、而且有益整體健康;他個人吃避免紅肉、香腸等加工肉類和任何含糖量高的食品,這些已被證明易導致胰島素阻抗,是失智症的危險因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2 醫療.感染科
被呆萌水豚君發狠咬一口染蜂窩性組織炎!被動物咬傷抓傷必做2件事
呆萌的水豚君,看起來溫馴無害,但畢竟是野生動物,身上帶有未知的細菌、病毒。日前一名遊客到一家水豚農場遊玩,被水豚咬傷小腿,幾天後傷口愈來愈痛,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台安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暨感染科主任楊祖光說,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進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所造成的炎症,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因為腿部容易被割傷、蚊蟲叮咬,有些患者是因為足部濕疹、香港腳龜裂,細菌進入皮膚後發炎。蜂窩性組織炎會「紅、腫、熱、痛」 持續發燒、化膿代表細菌擴散蜂窩性組織炎最明顯的症狀是「紅、腫、熱、痛」,當症狀較嚴重時,會合併出現發燒、畏寒、出汗、四肢無力、嗜睡等。楊祖光強調,有持續性發燒及化膿現象,代表細菌已經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楊祖光提到,細菌經由細小傷口進入體內,一般在第3至5天出現症狀,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群鏈球菌要一段時間繁殖。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但若剛好熬夜、壓力大、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環差,就無法抵抗細菌的侵襲。容易傷口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族群1.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且體內糖分高,是細菌最喜愛的生長環境。2.肥胖者:血液循環較差,容易受到細菌侵擾。3.老年人: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且多數有慢性疾病。4.下肢循環不良:容易水腫、靜脈曲張的人,血液循環較差。5.濕疹、香港腳病人: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注意傷口搔抓。蜂窩性組織炎若症狀輕微,可能自行痊癒;但有紅、腫、熱、痛等不適,務必及早就醫服用抗生素,避免拖延造成軟組織壞死。楊祖光說,療程需要持續服用7至14天才能痊癒,使用原則一定要按照醫囑全部吃完,不可擅自停藥。90%的蜂窩性組織炎沒有明顯傷口,僅在皮下出現典型症狀,須仰賴臨床醫師的判斷。楊祖光表示,蜂窩性組織炎大多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靠近踝關節的部位,距離心臟遠、循環不佳,約二星期的時間盡量減少站立、走動,多坐著休息,或將腿抬高。治療期間,每天將患部泡2-3次溫水,每次約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被動物咬傷、抓傷怎麼處理?動物咬傷、抓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況並不少見,楊祖光說,第一步應立即處理傷口,以清水或稀釋的肥皂水洗淨,建議另施打破傷風,降低細菌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的風險。
-
2024-05-22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有益健康?重症醫警示: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1族群每天2杯「死亡風險增105%」
咖啡是許多人每日必喝的提神好幫手,其獨特的香氣和提神醒腦的效果深受人們喜愛!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喝。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有「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若喝了可能導致身體出狀況,嚴重恐會有死亡風險!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咖啡作為一種廣泛流行的提神飲品,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飲用咖啡,黃軒警告有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1.高血壓的人日本研究指出,正常血壓高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2杯咖啡的人,其實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降低了16%和25%。但是如果你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血壓,其實喝咖啡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1.高血壓在第一級(收縮壓 >140mmHg)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2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升高了16%和6%。2.那些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80mHg)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26%;而每天喝≥2杯咖啡的人,風險則升高了105%。另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指出,患有嚴重高血壓(≥160/100 mmHg)的人群,每天喝2杯或以上的咖啡,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1倍多。所以,如果你的血壓偏高或控制不好,可能要考慮減少咖啡的攝入量。2.心律不整的人心律不整患者不適合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能夠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對於已經存在心律不整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嚴重的後果。3.容易焦慮恐慌的人2022年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五杯咖啡的咖啡因劑量,就會引起大部分恐慌症患者的恐慌開始發作。 研究還發現,咖啡因也使健康的成年人增加更多的焦慮情緒!患有恐慌或焦慮等情緒問題的人,也應謹慎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可能加劇這些情緒問題,導致焦慮、緊張等不適感加重。4.懐孕的人孕婦應謹慎飲用咖啡。根據研究,咖啡因攝入過多,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雖然不是所有的孕婦都需要完全避免咖啡大多數健康專家和研究建議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不應超過200毫克。這意味著,如果你是孕婦,最好限制自己的咖啡攝入量,或者選擇無咖啡因的飲品。5.火燒心的人火燒心的人,確實需避免飲用咖啡。咖啡含有咖啡因和其他酸性物質,這些成分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從而加重胃酸逆流和火燒心的症狀。而咖啡中的酸性物質,還可能對食道黏膜造成進一步刺激,尤其是對於那些食道黏膜的人,更加重症狀。6.大腸激燥的人大腸激躁症患者確實應該小心咖啡的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痛、腹脹或是腹瀉。特別是對於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患者,咖啡因可能會加劇症狀。除了咖啡因,咖啡中的其他成分,如多酚和植酸,也可能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的咖啡,也可能引起大腸收縮,對於某些人來說,喝了咖啡後可能會有立即想上廁所的衝動。7.失眠的人睡眠障礙的人應避免飲用咖啡。咖啡中含有咖啡因,那是一種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物質。對於已經存在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咖啡因可能會加重失眠、多夢等症狀,進而影響睡眠品質。這些睡眠障礙的人群,應該避免在睡前幾小時內飲用咖啡,因為研究顯示,即使在睡前6小時內喝咖啡,也可能對睡眠質量造成嚴重影。咖啡因會減少深度睡眠階段,延長入睡所需時間,並可能導致整夜睡眠不足。8.缺鐵性貧血的人缺鐵性貧血患者需要注意咖啡的攝入。咖啡中含有的多酚、咖啡因、植酸等成分會與鐵結合,降低鐵的吸收率,從而影響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這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9.未成年的人兒童及青少年不宜飲用咖啡。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咖啡因的敏感性和代謝能力相對較低。飲用咖啡,可能易影響睡眠、情緒和學習能力,不利於其健康成長。看完以上「不適合喝咖啡的9類人」,你是以上不能喝咖啡的族群嗎?黃軒提醒,請記住在享受咖啡帶來的提神效果時,也要考慮到它咖啡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問題,適量喝咖啡還是有好處,咖啡可以提神醒腦、增加代謝、甚至還有抗氧化、預防慢性病的效果!不過,喝咖啡要記得要適量,每天最多不要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大約是2-3杯咖啡的量即可,喝太多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影響!延伸閱讀:.美式跟拿鐵哪個比較傷胃?每早一杯咖啡「少做1件事」竟致胃潰瘍.不要起床後馬上喝咖啡!英國醫師曝喝咖啡最佳時間:起床後「xx分鐘」.喝咖啡比手搖飲料健康?當心兩種咖啡熱量及糖分含量高得驚人
-
2024-05-22 養生.抗老養生
冷水澡或熱水澡,哪種洗澡方式對健康有好處?各別優缺點一次看懂
你喜歡洗熱水澡還是冷水澡?有人偏好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後洗個熱水澡,一部分人則喜歡在早上起床時以冷水洗澡,無論你喜歡哪種類型的淋浴,洗冷水澡與熱水澡的具體好處是什麼,以及它是否對你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為問題的解答。 洗冷水澡的好處是什麼?你可能聽說過洗冷水澡的趨勢,但它們真的對你的健康產生影響嗎?1. 促進血液循環當感受到冷水時,身體會透過增加心率來做出反應,從而使你的循環系統加速運轉,增加心臟跳動次數,並改善全身的整體循環。 不過,步行10分鐘同樣也可以讓你的血液循環達到增強的效果,而不一定需要藉由洗冷水澡來完成。2.增強免疫系統有研究發現,洗冷水澡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讓你對疾病更有抵抗力。例如一項臨床試驗發現,冷水澡使請病假的人數減少了29%,另一項研究甚至將冷水澡與提高癌症存活率聯繫起來。然而專家提醒,目前對此的整體研究相當有限,不應過度強調冷水澡對免疫系統的功效。3.有助減肥大多數減肥研究都集中在冷水浸泡,而不是冷水淋浴。研究指出,冷水浸泡時身體會提高新陳代謝以試圖保暖,而較高的新陳代謝比起較低的新陳代謝能燃燒更多的熱量。儘管你的新陳代謝可能因冷水而暫時增加,但專家認為這並不是減肥的最佳途徑。洗冷水澡需要注意哪些風險?如果你患有心臟病,請克制住洗冷水澡的衝動。你的身體對冷水的反應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延伸閱讀: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弊大於利?人體浸泡冷水中一分鐘內就有反應】洗熱水澡的好處是什麼?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後,洗個熱水澡有助緩解壓力。其實每次洗熱水澡時,你也會得到一些健康益處。1.保持肌膚清潔 熱水淋浴可以幫助打開皮膚毛孔,從而清除殘留的汙垢和油脂。2.舒緩肌肉和幫助睡眠洗個熱水澡或泡在熱水中可以緩解身體緊張,有助緩解肌肉疲勞。另外,睡前一兩個小時左右洗個10或15分鐘的熱水澡,有助降低你的體溫並促進睡眠。3.緩解感冒或呼吸道症狀洗熱水澡可以增加呼吸道的水分,一直被用作減輕感冒和咳嗽症狀的自然療法。洗熱水澡需要注意哪些風險?當水溫太高時,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頭暈或無力,盡量將水溫保持在攝氏40度以下。此外,熱水會使皮膚乾燥或讓人發癢,並且還會使某些皮膚狀況變得更糟。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好?事實上,選擇熱水澡或冷水澡重點取決於你的感覺、想要的好處,甚至是一天之中的什麼時間。例如早上洗冷水澡可以提神醒腦,晚上洗熱水澡則有助改善睡眠。比起用哪種水溫洗澡比較好,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太冷或太熱的水溫洗澡,因為這可能會損害你的健康。【資料來源】.Does Taking Cold Showers Benefit your Health?.Are Cold Showers Good for You?.Taking the Plunge: 5 Reasons Baths Are Good for You.What to Know About the Benefits of a Cold Shower vs. a Hot Shower.Are Cold Showers Good or Bad for You?.Cold Showers vs. Hot Showers: Which One Is Better?
-
2024-05-21 焦點.元氣新聞
中捷砍人案/身旁有人受傷怎麼辦?急診醫:6情形速送醫,「別一直和傷患講話」
台中捷運今天上午發生持刀攻擊事件,造成4人受傷,涉案的洪姓男子,當時攜帶菜刀等3把刀械,急診科醫師指出,事發時要保護頸部、軀幹等部位,有出血情形時,使用毛巾或乾淨紗布加壓止血;如出現四肢蒼白、冰冷、盜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意識漸漸模糊等休克現象,要盡快送醫,「一直和傷患講話」其實沒有幫助,反而要讓患者休息,其餘民眾則是盡可能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源,避免成為下一個傷患。台中捷運在上午11時許行經西屯區文心路附近時,傳出有男子持刀攻擊案件,同車廂乘客描述,持刀的洪姓男子一上車就把行李放台上並拿出菜刀,部分乘客趕快跑、往後退,也有人使用雨傘等物品,要將洪男手上的刀打掉,最後是一群同車乘客上前壓制、用力撬開洪男的手奪刀,才阻止繼續行凶。傷到動脈「用力加壓止血」 出現6情形已休克由於10年前的今天,鄭捷在台北捷運犯下隨機傷人事件,造成4死24傷,不少民眾將兩件事連結。針對這類砍傷行為,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主任田知學說,如果傷及較大的血管,尤其是傷到動脈的話,血流會相當快,傷患會很快進入休克狀況,旁人可以使用毛巾與乾淨紗布,用力壓在傷處的「加壓止血」,壓到血不再噴出就達到止血效果,可以持續壓到救護人員到場。田知學指出,當患者出現四肢蒼白、冰冷、盜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意識漸漸模糊等,就屬於休克階段,甚至已經到了昏迷程度,要盡快送醫;戲劇常出現,旁人一直和傷患說話、避免昏迷,其實是沒有幫助的,反而要讓患者多休息。民眾或許聽過止血點 、止血帶等止血法,但有時候會錯誤使用,田知學舉例,有些傷口失血量並不大,例如手指割傷,即使是深部割傷,流出來的血不會多到產生休克或是低血壓,但很多人會用橡皮筋纏住,反而會導致手指末梢循環變差而壞死「止血帶綁的時候,通常都是在戰地」,田知學解釋,使用止血帶的風險在於,可能面臨截肢,通常不會在有其他方式可用的情況下,鼓勵民眾用止血帶,建議還是用加壓止血法,持續壓到救護人員到場。砍到腹部胸部或頸部 刀先不要拔出來砍到腹部胸部或頸部,就不要把刀子拔出來、比照一般穿刺傷,田知學說,在這樣狀況下,如果傷患是躺著,刀子在哪裡,就協助用布、毛巾等固定,避免二度傷害,要讓病人呈現靜止狀態,平行移動用擔架等送醫,如果刀子已被拔出,就要立即加壓止血。田知學表示,頸部的任何穿刺傷,醫師都會很小心處理,即便在急診室看到穿刺傷的患者,都會會診其他科醫師,直接到開刀房救治,因為頸部直通大腦,又有很多重要的血管、神經,要特別審慎處理。田知學提醒,制止兇嫌等動作,需要有非常專業訓練,一般民眾貿然上前,可能會跟著受傷,應該要保護自己、避免成為下個受害者,在這種混亂狀態下,最有效的自保方法,還是要遠離可怕的致命來源。
-
2024-05-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有沒有子女都要學習「獨老」!光有長照險不夠,還需布局2件事
某日在餐廳用餐時,聽到隔壁桌客人的對話:雖說長照險很重要沒錯,但是我不打算生小孩,未來如果老婆比我先走,我自己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事情沒有人知道,那我買的長照險有甚麼用?長照險只是基本 老年要備「三寶」 都說老年必備三實:老本、老友、老伴。其中老本是要支付老後的花費,為了以防萬一,最好加上2項保護機制:1.保險:預防風險太早發生或損失金額太大。2.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如果想要過著有尊嚴有品味的老後生活,手頭一定要有存款。所以在年輕時就要做好理財規畫,存夠老本,自立自強。人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透過保險,如住宅火險,汽車責任險,意外險,醫療險,長照險等,就可以將事故發生時的經濟損失,轉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保險可以解決事故發生時錢不夠用的問題,不會賠掉自己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資產。資產慢慢累積,在退休後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老本,讓我們可以不必看人臉色過活,優閒的享受退休生活。 筆者之前在餐廳聽到的對話:獨老時買長照險有用嗎?因為長照的發生時間及經濟損失的風險,有其不確定性。購買長照險,可以解決萬一發生需長期照護時,長期財務支出的經濟負擔,所以高齡之後的老本,除了現金及可變現的資產之外,保險也是一個資金來源,因此買長照險有用嗎?以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是有其必要。 2種長期照護險 年紀愈大投保成功機會愈低1.長期照護保險符合長期照護狀態分為:a.生理功能障礙:指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等六項生活自理能力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的障礙b.認知功能障礙:指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2.失能扶助險(符合特定失能程度之一)保障期間又分終身或定期保障,不過終身保障還是會有保障到期日的限制,可能到95歲~110歲之間,看各個契約的約定。一般0歲就可以投保,投保年齡上限因定期或終身及繳費年期而不同,一般最長可接受最高年齡是70歲。 不過保險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所以若已經在長期照護中,或已失能,就無法承保。另外能否承保還須視提出申請時的身體狀況評估,如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或體重嚴重超重等,都有可能會加費承保或拒保。所以想購買長照險來轉嫁資金風險,建議還是要及早規劃,否則等年紀大了才要投保,不僅保費會很高,而且年齡越大身體出現狀況的機會越大,能順利投保長照險的機會就會更低。如果無法投保,那時就只能以自己準備的資金因應,若此時發現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只夠健康的自己使用,不夠支付需要被照顧的花費,除非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支應,若是獨老、錢又不夠用,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恐成無解難題。安養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除了用保險幫老本架設經濟防護網之外,也要注意老本的安全性,自己管理老本時會不會被詐騙?自己無法管理老本時,老本會由誰管理?管理錢的人是否可信任?當我們需要被照顧時,錢是否真的會用來照顧自己?會不會被挪作他用?要解決這些疑慮,可考慮從年輕開始,就開辦安養信託來存老本,或者退休時將退休金及未來要照顧自己的財產成立信託,用信託架起一層保護網,來確保老本的安全,讓我們安心生活。獨老還要有健全的照護機制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單人戶在過去一年大增10.2萬戶,且一人戶總戶數達332.3萬戶,占整體家戶的36%以上,高齡、少子、獨居、晚婚成為趨勢。當老後高齡獨居時,如果在家中發生事情,多快會被發現,關乎長者之後的復原程度,甚至是生命能否挽救?這個跟老本準備的多寡沒有關係。因此如果你以為只要買了完整且足夠的保險就沒有問題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之前新聞就報導過一案例:屏東縣萬丹鄉灣內村一對年逾6旬的簡姓兄弟,雖同住老舊三合院,因感情不睦互不往來形同陌路各住一屋,弟弟23日在外工作時心肌梗塞猝死,親友擲筊詢問後回老宅辦喪事,竟又發現住另一間的哥哥也已在床上成白骨,警方研判死亡約3個月。 因此雖然準備了足夠又安全的老本,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可以協助,就是生活照顧周密性的問題了。比如說在家中跌倒、生病、甚至突然昏倒時,有沒有人可以及時發現立即護理或送醫?以屏東簡姓兄弟的案例來說,首要問題是有沒有人能夠及時發現狀況,即時啟動照顧機制,錢反而不是當下最重要的。 老友與老伴 是老後生活照顧機制 高齡化少子化世代,想仰賴子女養老愈來愈不容易,另一半若能做到「執子之手,白頭偕老」固然是美事,但命數難測,所以不管有沒有結婚或生養子女,總有一天,終究會有自己一人面對獨自終老的時候,學會獨處成了人生必學技能。 獨老的生活照護防護網要啟動,以免事故發生無人知曉,錯失救助的黃金時間。「老伴」除了配偶外,也可以是一群每日相聚的同好或同伴,如每日清晨運動,健走,跳舞,社區義工等同伴,又或者是相互照應的鄰居,每天早晨互相問好,甚至是每日固定用餐的早餐店,是否能比仰賴子女晨昏定省發現長輩是否安然無恙,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若可以接受入住老人之家,老人集合住宅或養生村,照顧會更全面化。入住機構常有各種康樂活動或學習課程,老人家憑藉活動參與更能夠彼此交往、互相了解更多。有了這些「老伴」陪伴,不僅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日若有突發狀況,機構的同伴或社工也能及時發現,甚至機構內有醫護人員能及時處理,防止傷害擴大,在生活安全防護上會更加周密! 人生下半場不該是日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每天自怨自艾,甚至百病叢生,任由生命流逝,獨老也能活出精采人生。但漫漫人生總有風險,為了活的優閒自在,除了老本的準備要足夠,別忘了也要好好經營一群老友及「老伴」,這樣才能健康又快樂獨老,安享無憂的第三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讓大腦變年輕 逆齡料理吃出記憶力
在充滿活力與笑聲的廚藝教室裡,一群熱情的學員專注地學習,如何透過正確飲食來保持大腦健康,這是「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的首堂課。85歲黃月嬌特別從大溪趕來,她說:「就是怕失智,多學習是防止大腦退化的好方法,也能順便交朋友,而且年紀愈大,就是要多走出去。」料理實作 學正確飲食觀念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五堂健康料理課,第一堂「逆齡料理系列—讓大腦變年輕,吃出記憶力」課程,不僅讓學員們學到正確飲食觀念來保持大腦健康,更讓大家在實作中體驗料理的樂趣。黃月嬌平常就會不斷學習新知活化腦力,她的養生之道就是飲食清淡,不吃紅肉和炸物,常會走路運動一小時。報名料理課程的她認為,課程很活潑,老師很會帶動氣氛,學到的知識能回家教給家人,尤其是在食安問題嚴重的當下,學習自己做健康料理更顯重要。65歲的Annie也是這次課程的學員之一,她強調,來上課是為了增長知識,「這次學到紙包魚料理很實用,回家也想嘗試用鯛魚、鱈魚來變化料理。」老師的詳細講解,讓她對於營養的知識變得更全面,回家後還能分享給家人,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機會。另一位學員66歲的齊昱蓁提到,報名時就發現課程設計很扎實,會先講解課程的內容,實際上課後,發現老師教得很好,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營養知識。聰明選油 裝油容器也講究營養師蘇韋霖表示,這次課程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提倡攝取豐富的蔬果、全穀類、低脂肉類、魚類、橄欖油和堅果,尤其是高抗氧化力的食物,如漿莓類和綠色葉菜類,這種飲食型態可以有效降低50%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在教導製作地中海紙包魚和莓果豆漿時,蘇韋霖強調,好的橄欖油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建議選購初榨橄欖油,要選有營養標示明確定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玻璃罐裝,買小罐裝以不透光的材質較佳。逆齡料理 系列課程報名中蘇韋霖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都有基礎的保健或養生之道,只是在一些細節或飲食上的吃法容易有誤。相信經由這次課程,大家對於如何健腦和預防失智症的麥得飲食有更深入的了解。蘇韋霖表示,這次的課程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針對不同主題的健康飲食課程,包括紓壓、強健腸胃、肝腎排毒和保護血管。希望這些課程能夠幫助更多人了解並實踐健康飲食,從而提升生活品質。錯過這次機會的朋友別扼腕,5月26日「逆齡料理系列—讓心情變年輕,吃出免疫力」一樣很精彩。報名從速,名額有限,讓我們一起從餐桌上找回健康,愈吃愈年輕。逆齡料理系列 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課程時間●5月26日(日) 讓心情變年輕 吃出免疫力●6月02日(日) 讓腸胃變年輕 吃出保護力●6月16日(日) 讓肝腎變年輕 吃出代謝力●6月23日(日) 讓血管變年輕 吃出抗老力地點:台北市長安西路177巷34號(暫定,將依上課人數調整)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https://shih5869.pse.is/5xsj33
-
2024-05-21 養生.抗老養生
吃太多精緻糖,小心產生「這物質」,提早老化!
精製糖竟會代謝產生「終端糖化產物」(AGEs)吃太多精緻糖,小心提早老化!許多研究發現,不管是糕餅還是含糖飲料,都會讓血液產生「終端糖化產物」(AGEs)的物質。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表示,這種糖分子會附著、累積在蛋白質上,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破壞皮膚、血管和器官等組織,加速人體老化,也提升致癌風險。名醫劉博仁解析病人肝癌原因,懷疑是AGEs引起劉博仁在「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粉專指出,他的一位患者沒有B肝、C肝,也不喝酒,但身材肥胖,不愛運動,而且很愛吃甜食,有一天患者因為肚子痛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肝臟有一顆約8公分的腫瘤。這名患者很納悶為什麼會得肝癌?劉博仁解釋,可能是因為患者長期吃太多甜食,又不運動,所以AGEs誘發肝臟發炎反應,導致肝癌。AGEs會讓蛋白質失去正常功能,導致老化與組織損傷當AGEs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即糖化),會讓蛋白質失去正常功能,導致組織損傷和老化相關的變化。例如血管產生糖化,無法舒張,血壓就會升高。劉博仁指出,AGEs過多,與動脈硬化、荷爾蒙失調、阿茲海默、癌症、陰莖勃起障礙、男女不孕、糖尿病都有關。AGEs會透過誘導活性氧的產生,與損害抗氧化防禦機制,讓氧化壓力增加;AGEs還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有些研究發現,AGEs越高,體內的發炎指標越高。提醒大家多注意精製糖的攝取。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1 失智.大腦健康
擁有這種基因晚年失智風險高 研究顯示症狀可能提早10年出現
研究人員首度發現,具兩個載脂蛋白ε4等位基因(APOE4)的人(擁有此基因為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佛替亞(Juan Fortea)等人6日發表研究報告說,APOE4基因是失智風險因素,科學界已有論斷,但對天生具有不只一個,而是兩個這種基因的人,就不只是風險因素,而是「病因」。他說,約15%阿茲海默患者有兩個APOE4基因,這表示,基因本身就是病因。過去,醫學界認為基因問題,是很年輕就失智的患者才有的狀況,占所有阿茲海默病例不到1%。如今。關於APOE4基因的新發現,醫學界必須要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法。本報告的共同作者、波士頓布瑞格翰與女性醫院的史柏林(Reisa Sperling)教授說,醫師不能光給帶有APOE4基因的患者服用Leqembi;雖然Leqembi是目前為止唯一能夠稍微延緩阿茲海默症狀惡化的藥物,但對APOE4基因患者卻有危險的副作用。西班牙巴塞隆納聖保羅研究所研究員佛替亞醫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具兩個APOE4基因的人,年過65歲後不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高,而且症狀可能比其他同齡患者早7到10年出現。(Sant Pau Research Institute)然而史柏林並不建議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的人,急著去檢驗自己是否帶有APOE4基因,畢竟大多數病例不是由這種基因所引起。全美有600多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少數經過家族遺傳的基因,已知是50歲之前發病的原因。唐氏症(Down syndrome)也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APOE基因會影響人體處理脂肪的效率,65歲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者,多少和這基因有關。它主要有三型:APOE2能保護人體,不受阿茲海默症襲擊;APOE3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罹患的風險;APOE4則是晚年罹患的一大風險因素。全球約2%人口會從父母其中一方遺傳到一個APOE4基因。具有兩個APOE4基因,風險更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外出使用機場或酒店免費wifi 如何避免個資在公共網路外洩?
出門旅行時,與外界保持聯繫十分重要,幸好無論是在酒店、咖啡館或機場,找到免費的Wi-Fi並不難;但要注意確保個人資料在公共網路上的安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富比世顧問公司(Forbes Advisor)在2023年的調查顯示,43%經常使用公共Wi-Fi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的網路安全在使用公共 Wi-Fi時遭受威脅;而咖啡館、餐廳和酒店則是人們最常使用公共Wi-Fi的地點。在連接到任何網站前,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連接的是正確的網址。行動熱點公司 SIMO執行長普拉姆(Eric Plam)表示,如果有連接密碼更好,可以讓人放心些,因為它更安全,不是一個未經許可而被安裝的非法接入點(rogue access point)。普拉姆說,盡可能使用虛擬私人網路(VPN),這不是很大的投資,它能為你的電腦和正在連結的任何伺服器增加一道額外的安全保護;VPN就像一條「安全通道」,為所瀏覽的資料加密。使用公共網路時,盡量避免連結銀行帳戶等敏感資料,甚至不要登入電子郵件。普拉姆指出,任何時候,當輸入某個密碼時,都要對所在的網路保持謹慎。安全起見,最好使用能保護與加密密碼的密碼管理工具,長而複雜的密碼也更安全;根據軟體公司Specops統計,85%被洩露的密碼少於12個字母與符號。普拉姆表示,如果覺得太複雜,便使用自己的行動熱點。行動熱點的價格在30至200元間,取決於速度或傳輸量等功能。他說,一旦感覺不對勁,一定要中斷連線,然後立即更改密碼,尤其是當感覺有駭客入侵時;此外,還應檢查信用卡上任何異常的交易費用。普拉姆說,只要確定使用的是官方網路,並遵守他提到的所有安全防範措施,機場Wi-Fi還是安全的;有些機場與無線通訊公司Boingo合作,這類網路通常有內建的安全防護,可以放心使用。旅行時,免不了要在機場登機口等公共場所為手機或電腦充電,有一種被稱為「充電陷阱」(juice jacking)的網路攻擊行為,是指駭客會利用公共的USB充電座,從行動裝置竊取資料或在上面安裝惡意軟體。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稱,雖然有可能發生這類事件,但目前尚未獲證實。不過,對可能的風險提高警覺還是很重要,普拉姆建議,充電時使用自己的行動電源或普通的交流適配器(AC adapter),而不是USB接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樟腦丸其實不含樟腦!教授揭真正樟腦香且無毒,而樟腦丸既臭又毒
讀者Jack Liu在2024-5-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您之前有寫過除蟲菊酯的文章,基本上也沒研究說有太大的風險。但另一種衣櫥櫃會放的除蟲錠-對二氯苯,網路查卻說對動物研究有致癌風險而對人有可能致癌,所以基本上這成分,是不建議長期使用嗎?台灣環境濕熱,衣櫥櫃容易長螨書蝨衣魚,靠除濕機除溼成本不低,放除蟲劑比較方便,台灣賣場商品除蟲菊酯產品少且價格稍貴,其他除蟲錠產品就是對二氯苯和更不好的萘丸了。謝謝。讀者Jack Liu所說的「除蟲菊酯的文章」是我在2019-3-11發表的電蚊香,有害嗎,而其中的一段話是:『醫學文獻裡是有一些「除蟲菊酯」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案例,但是,這些案例都是意外或自殺(接觸皮膚或喝進肚子)。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除蟲菊酯」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案例。』讀者Jack Liu所說的「衣櫥櫃會放的除蟲錠-對二氯苯」就是俗稱的「樟腦丸」,只不過它的主成分是「對二氯苯」(1,4-dichlorobenzene),而非「樟腦」(camphor)。我想,大多數人對「樟腦丸」的印象就是「很臭」。可是,事實上「樟腦」本身是「很香」。例如廣受歡迎的萬金油、綠油精、和白花油都是含有樟腦。我年輕的時候就常用它們來提神(塗在鼻下)。很不幸的是,「樟腦」被「樟腦丸」給污名化了。事實上,大家所熟悉的「臭丸/樟腦丸」根本就不含「樟腦」,而是含有「萘」(Naphthalene)或「對二氯苯」。(註:「樟腦丸」的台語是「臭丸」)早期的「臭丸/樟腦丸」是含有「萘」。可是,由於「萘」是有易燃性,所以後來才被「對二氯苯」取代。諷刺的是,「對二氯苯」還是有易燃性,只不過相對較低而已。事實上,「萘」、「對二氯苯」、「樟腦」都是有易燃性,而這是因為它們都是會「昇華」的油脂。在化學科裡,「昇華」的意思是「直接從固態變成氣態」(也就是不經過液態)。在高溫的環境裡,高濃度的這類氣體是會起火的。還有,儘管有人把「樟腦丸」說成或當成是驅蟲劑,但不論是「萘」、「對二氯苯」、或「樟腦」,都無法驅除蟑螂或蚊子。「樟腦丸」的英文是mothball,而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防蛾的丸子(moth = 蛾;ball = 球,丸子)。有趣的是,由於mothball通常是用來維護長期保存的物品,因此這個字就衍生出帶有「封存」意思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劍橋字典有提供數十個這類用法的範例句子,例如One may be able to mothball plants, but one cannot mothball workers—who are the greatest asset of any company(我們或許能封存工廠,但卻無法封存工人──因為他們是任何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有關「樟腦丸」對健康的影響,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衛生部有發表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Mothballs(關於樟腦丸您該知道什麼):「樟腦丸通常是用萘或對二氯苯製成。這兩種物質對人體有毒性。 這些化學物質在室溫下是固體,被製成圓球、薄片或餅狀。它們會慢慢變成氣體,在空氣中形成煙霧。」美國的環保局也有發表關於「對二氯苯」對健康的危險性:「1,4-二氯苯的主要接觸途徑是呼吸受污染的室內空氣。人類透過吸入急性(短期)接觸 1,4-二氯苯,會刺激皮膚、喉嚨和眼睛。人類長期(長期)吸入 1,4-二氯苯會對肝臟、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 目前還沒有 1,4-二氯苯對人類生殖、發育或致癌影響的資訊。國家毒理學計畫(NTP) 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透過強飼法(實驗性地將化學物質放入小鼠胃中),1,4-二氯苯會導致雄性大鼠腎腫瘤和兩性小鼠肝腫瘤。 EPA 已將 1,4-二氯苯歸類為C 類物質,可能是人類致癌物。」至於讀者Jack Liu所說的「放除蟲劑比較方便,……除蟲菊酯產品少且價格稍貴」,我必須說,除蟲菊酯是只能「除蟲」(例如蚊子),而不能「除黴」,所以它是不能取代「樟腦丸」的。總之,用樟腦製成的「樟腦丸」是香且無毒,但用萘或對二氯苯製成的「樟腦丸」則是既臭又毒。原文:樟腦丸:毒性與趣聞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花壽司竟有活蛞蝓爬過!吃下污染的食材恐引起「這疾病」,引發腦膜炎等問題!
一名女網友昨(18日)在「爆料公社」以「這壽司真的新鮮過頭了」為題發文表示,晚間到知名連鎖壽司店用餐,吃到一半竟發現壽司上有一隻「活蛞蝓」,先前曾有人生吃蛞蝓喪命,讓誤食「蛞蝓壽司」的網友老公擔心直言,「不知道會怎樣」。對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派員前往稽查。專家表示,食用含有廣東住血線蟲蛞蝓、蝸牛黏液污染的食材,恐引發腦膜炎,並可能出現影響肢體動作、智商等副作用。花壽司上竟有活蛞蝓!衛生局稽查:22日前需改善2缺失台北市某連鎖壽司店有民眾爆料,點了一份花壽司,吃了一顆,卻發現一條活生生的「蛞蝓」就出現在還沒吃壽司上,當場向店家反映,卻遭「冷處理」僅獲店家招待一份甜點。衛生局今前往餐廳稽查,發現產品標示不明確、送餐軌道衛生不佳,要求限期改善。店家也發聲明道歉,並下架相關產品。店家表示,目前已先下架相關產品,對於旗下各店也會採取更加嚴格的方式監督、控管餐點品質避免造成類似事件再發生,同時也向受害人致歉,強調後續會持續關心當事人身心狀況。衛生局稍早也前往餐廳稽查,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表示,稽查發現甜醬未標示名稱及效期、送餐軌道衛生不潔等事項,已要求店家於2024年5月22日前改善完畢,屆時將不定期前往稽查,如果未能如期改善完成,依法可處店家6萬至2億元罰緩。什麼是廣東住血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引起的症狀有哪些?根據疾管署的資料指出,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的致病原是廣東住血線蟲,1933年由陳心陶先生在中國大陸廣東省調查玄鼠(Rattus rattus)和褐鼠(Rattus norvegicus)的寄生蟲時,首先於鼠肺(肺動脈)中發現此蟲,1937年日本人松本(Matsumoto)也在台灣東岸花蓮之野鼠內亦發現此蟲。感染的大鼠透過糞便排出未成熟的幼蟲(第一期幼蟲),蝸牛和蛞蝓吃下含有幼蟲的大鼠糞便而感染,幼蟲在蝸牛和蛞蝓體內發育,但不會變為成蟲(第三期幼蟲),只有當大鼠吃下感染的蝸牛、蛞蝓或受其黏液污染的食物時,廣東住血線蟲最終在鼠體內發育為成蟲,雌雄交配產卵,進入下一個生活史循環。人類雖不是廣東住血線蟲適合的終宿主(鼠類才是),為意外宿主,其幼蟲誤入人體後,無法於人體發育為成蟲,僅可發育至第五期幼蟲(又稱為幼成蟲)。幼蟲在人體移行的過程,有機會對人體產生重大的傷害,尤其是當蟲體進入腦膜處,就會有引起腦膜炎相關症狀的風險,有機會引起死亡。根據疾管署的衛教文件指出:兒童相較成人有較高比例的腦炎病例報告,台灣兒童病例報告中腦炎佔30.5%。除腦炎外,蟲體如果侵犯到眼球,可能會導致視力受損、眼球疼痛、角膜周圍充血、角膜炎等問題;偶爾可見活的蟲體出現在眼中,需要手術移除。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宿主隨著福壽螺的引進,已從非洲大鍋牛轉成福壽螺。疾管署的衛教文件中指出台灣曾報告的中間宿主有福壽螺、非洲大蝸牛、薄殼蝸牛、田螺及二種蛞蝓類。大雨季過後特別容易發生。廣東住血線蟲感染途徑:生食或食入未煮熟且感染這種寄生蟲的蝸牛、蛞蝓、蝦、蟹、蛙類或食入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螺類之黏液,可能含有第三期幼蟲)是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途徑。但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不會人傳人。人類通常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感染,如僅食入少量寄生蟲,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自行痊癒,如果食入寄生蟲數量較多,將有危及生命的風險。專家提醒生食食材尤其要特別注意來源與清潔國內廣東住血線蟲研究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如果直接吃下未經煮熟的蛞蝓、蝸牛,或是沾有蛞蝓、蝸牛黏液汙染的食材時,就有機會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並會出現腦膜炎,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頸部僵硬,更有可能合併意識障礙。黃高彬指出此類個案在國內已十分少見,臨床上曾有外籍移工自行烹烤鍋牛食用,但往往沒有烤熟,就待配生菜一起吃,有如國人常吃的生菜蝦鬆,容易增加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機會,一旦感染後,除容易引發腦膜炎,幼蟲還可能侵犯眼睛前房,導致視力將至0.3。目前廣東住血線蟲可以服用抗寄生蟲藥物「Albendazole(中文譯名:阿苯達唑)」治療,雖然感染後致死率不到1%,引發腦膜炎後,可能會影響肢體動作、智商等副作用。黃高彬指出,日本料理店主要提供許多生食食材,蛞蝓最有可能的來源是隨著生菜等一起帶進餐廳,建議餐廳環境經整體清潔消毒,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潛伏期,短約為十幾天,平均約2至3周,長則至一個月,呼籲曾到該家日本料理店用餐的消費者提高警覺,一旦出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應速就醫,並呼籲民眾盡量不要生食。廣東住血線蟲著名的新聞事件整理:1985年 金蘭醬油第二代誤信蝸牛生吃補身,和家人生吃自養的非洲大蝸牛,因此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症,導致一家5人身亡,僅剩一名在國外的兒子逃過一劫,生吃蝸牛,差點滅門。2014年 花蓮地區日前出現一名54歲婦女因為頭痛、盜汗,以為是更年期,不料就醫後未見改善,反而更嚴重;經花蓮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她因誤食蝸牛爬過的食物,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導致嗜酸性腦膜炎。2018年 澳洲有一名當時19歲、在親朋好友眼中「無敵」的橄欖球球員,有天在派對上,接受朋友的挑戰,生吞活蛞蝓(slug)後,沒想到卻導致自己終身癱瘓,從此需要他人全天候的照顧。參考資料疾管署: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疾管署:第六十二章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 Angiostrongyliasis聯合新聞網:花壽司有活蛞蝓!店家認疏失致歉 衛生局稽查:22日前需改善2缺失聯合新聞網:連鎖壽司店竟有蛞蝓 專家指誤食恐出現兩大副作用元氣周報:熱炒店螺肉竟是非洲大蝸牛 不能生吃的蝸肉其實高蛋白低脂肪元氣網:蝸牛爬過食物 婦感染寄生蟲元氣網:比膽生吞活蛞蝓 19歲橄欖球球員遭感染終身癱瘓
-
2024-05-19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今起口罩令解禁不強制 院方依這情形仍可要求戴好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起正式停止適用「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將醫療照護機構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但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因此須注意相關規範,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而製作「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提供民眾及醫療照護機構使用。民眾於醫療照護機構建議應佩戴口罩情境如下:一、有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炎;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三、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四、探視或照護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六、當國家防疫政策或主管機關規定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政策規定佩戴口罩。曾淑慧提醒,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可能症狀不明顯或生病前即有傳染力,且不一定知道自己接觸的人,是否可能會因為感染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而有嚴重的病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至於,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的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曾淑慧說,請大家共同維持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遵循及落實手部衛生的好習慣,透過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保護自己、親人及醫療人員。
-
2024-05-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適度飲酒」有益健康?專家告訴你喝酒與健康到底有沒有關聯
不少人認為「適度」飲酒有益健康,更好的研究方法往這種想法澆了一盆冷水。越來越多公衛專家說,不喝酒最健康,要喝,則盡量少喝點。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加拿大藥物使用研究所所長奈米(Timothy Naimi)說,酒喝少一點是讓你更健康的康莊大道。英國、法國、丹麥、荷蘭和奧地利公衛當局根據最新科學研究,紛紛把「建議酒量」降低,愛爾蘭更要求酒商,2026年起,酒品標誌要附上「可能致癌」的警語。世衛組織歐洲辦公處酒品顧問斐瑞拉-波黑斯(Carina Ferreira-Borges)說,如山的證據顯示,酒精是導致200多種健康問題的元凶,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與輕重傷,科學界的共識因此發生轉變。德州奧斯汀28歲的魏柏(Tessa Weber)說,「我這年紀的人很能接受這種講法,今年「不碰酒1月」活動中她一口也不喝酒,因為酒精只會提升她的焦慮程度,而戒酒後,睡得更好,更有活力,從此,她滴酒不沾。那為什麼那麼多人還認為「適度」飲酒對健康有益?那是因為過去的研究方法只衡量某一時間點的攝入量,沒人比較過「喝酒」和「不喝酒」的最終結果,因此,「適度喝酒」和「有益健康」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奈米指出,自稱適度喝酒的人,通常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高,健保條件和知識也較好。「把這些因素都列入考量,你會發現,喝酒對健康的好處都不見了。」另一個問題是,適度飲酒有益健康的研究,都沒把年輕人當作主要研究對象,而死於酒精相關疾病或原因的人,幾乎有一半年紀不到50。從基因角度所做的研究發現,天生具有「喝酒會不舒服」突變基因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較低。這也打破了「適度飲酒有益心臟健康」的說法。不論啤酒、紅酒或烈酒,奈米說,「根據最新科學證據,喝越少,越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9 醫療.心臟血管
大量運動會導致冠狀動脈鈣化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天(2024-5-15)發表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Men and Women(男性和女性的體力活動和冠狀動脈鈣化的進展)。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研究動機習慣性地進行體力活動 (PA) 可以降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過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此外,PA還能顯著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某些類型的癌症和憂鬱症。事實上,據估計,不進行足夠水平的 PA(即未達到建議的指南)會導致全球 6% 至 10% 的主要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為此,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建議成年人每週 150 分鐘或更長的中等強度有氧 PA 或至少 75 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同等組合)。這些指南轉化為每週至少 500 代謝當量任務 (MET) 分鐘 (min/wk) 才能滿足指南要求,或超過 1000 MET 分鐘/週才能超出指南要求。達到或超過建議的 PA 指南通常有利於減少心臟代謝危險因素,以及改善適應性生理特徵,例如心肌重塑和增加心肌和血管順應性。然而,一些體力活躍的人可能會發生心血管事件和心臟猝死。大量有氧 PA(例如,建議指引的 4-6 倍)與亞臨床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升高有橫向關聯。例如,在 2017 年對 248 名男性進行的一項研究中,Aengevaeren 等人發現大量 PA(>2000 MET-min/wk)與較高的冠狀動脈鈣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相關。同樣,在我們先前於2019 年對21278 名男性進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進行極高水平PA(≥3000 MET-min/wk)的男性,其CAC 升高(≥100 AU)的相對風險較高(11%)。然而,無論 CAC 水平如何,大量 PA 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無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先前的研究和 Aengevaeren 等人的研究都是在一個時間點(即橫斷面)評估了 PA 和 CAC,而這是無法確定時間關係。相較之下,關於 PA 量(包括高量)和 CAC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展之間的縱向關係的數據很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有兩個:(1)測試多次就診(1998-2019)期間平均 CAC 的進展率是否與同一時間段內 PA 的平均水平相關,以及( 2) 確定PA 基線水平(包括高運動量和極高運動量)是否與CAC 進展超出臨床有意義的閾值(CAC ≥100 AU)相關。這些目標是在參加庫柏中心縱向研究 (Cooper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CCLS) 的 40 歲及以上社區居住男性和女性中進行探索的。研究對象庫柏診所(德州達拉斯)是一家專注於生活方式醫學的預防醫學診所。本研究的參與者在1998 年至2019 年間來庫柏診所就診過2 次或以上,並且擁有主要研究變量的完整信息(例如每次就診時的PA 測量和CAC 掃描)。他們選擇加入 CCLS 並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原先納入了9665 名40 歲及以上的個體,之後排除了患有心肌梗塞 (n = 290)、中風 (n = 175)、心臟支架 (n = 168)、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n = 66) 或體重指數 (BMI) 低於 18.5(n = 195)的個體,最終得到8771 名平均年齡50.6歲的健康男性和女性。他們的平均隨訪時間為7.8年,而資料分析時間為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2 月。研究方法休閒時間 PA是根據與過去 3 個月內每週休閒有氧活動頻率和平均持續時間相關的調查問題的回答來計算的。這些活動包括步行、慢跑、跑步機、騎自行車、游泳、網球、籃球、足球、健身課、水中有氧運動、訓練營、橢圓機、划船、跳繩、高爾夫、舞蹈、爬樓梯、健行和越野-鄉村滑雪。透過計算每項活動的強度 × 每週總分鐘數來計算中度和劇烈有氧PA量(MET-min/wk)。慢跑和跑步機速度用於細化這兩項活動的強度分配。計算出的 PA 量與使用修改後的 Balke 跑步機方案估計的心肺健康 (CRF) 有中等相關性:男性 (n = 6168) 和女性 (n = 1844) 的 Spearman 相關性均為 0.49。 PA 以連續變數(以 500 MET-min/wk 為單位)或分類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