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1937
筆 文章
-
-
2022-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巴金森病自我檢測40秒手指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5-0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尤金‧布朗渥說LDL(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不久前台灣心臟學會演講中,江晨恩教授這樣跟大家說,江教授學識豐富,一年國內外三、四百場演講,場場好評不斷,從無冷場,被許多年輕醫師視為偶像,甚至幫他取了個「江神」的綽號。至於尤金‧布朗渥,美國現代心臟學之父,更是全世界心臟科無人不知的頂尖人物,他的心臟科跟內科學教科書,都是專科執照考試的指定參考書,90幾歲仍然活力充沛,腦筋活絡,每場演講座無虛席,影響力無遠弗屆,每句名言都會撼動世界,光看他的模樣,就讓人想追隨他的養生主張。「尤金‧布朗渥說LDL大於50都是毒!」江教授環視全場接著說:「各位知道我的LDL多少嗎?」他停了一下,賣個關子「25 !」「我的是48 !」座長也插話了。我坐在台下,還要幾輪才換我主持,聽了不禁嘀咕,我的LDL是58,竟然被他們比了下去,江教授還說中部A教授也是25,南部B教授33,說他們三人是心臟科三劍客,25、33、48、58……真是有夠38。這麼低的LDL,單靠飲食運動控制是不可能達成的,需要靠口服或是打針的藥物(一般人平均LDL約100-130,飲食加上運動平均只能降8%的LDL)。我們科豪邁爽朗的鍾伯欣醫師跟我說新光醫院大於30歲的心臟科醫師,每個人都在吃降血脂的藥物,甚至還有打針的,我沒去求證,但想像中應該沒錯,因為近幾十年的證據都顯示,LDL還是低一點好。為什麼心臟科醫師把自己的LDL控制得一個比一個低呢?17世紀英國的醫療先驅湯瑪士西登漢有一句名言「你的血管有多老,人就有多老」(A man is as old as his arteries.);換句話說就是想要減緩人的老化,就要從減緩動脈的老化做起。血管壁像年輪,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都在逐漸變厚,逐漸變硬,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逐漸長成了大樹,有人快,有人慢,20幾年前科學家就發現這個年輪變厚的速度,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血中的LDL。1998年有一篇研究,把血中的LDL跟動脈硬化速度的許多研究放在一起比較,就算是外行人,也很容易從這篇研究的圖表中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LDL越低,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低,成線性相關,在當LDL降到70-80時,「平均」來說動脈變厚的速度會停止,要是降到更低,這之後的許多研究,包括最新在2022年4月美國心臟學會年會(ACC)發表的PACMAN-AMI研究,都證實粥塊不但有可能逆轉,還變得更穩定。當LDL降低的同時,不只是數目字,更重要的,是減緩了動脈硬化的速度,還增加了血管壁上粥塊的穩定度。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的血脂治療指引,建議所有人的LDL都應小於116,如果已經有心臟病、中風、重度腎臟病、周邊血管疾病、糖尿病合併器官損傷、極高風險(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10%)的人,LDL要小於55;糖尿病大於10年加上其他危險因子、中度腎臟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高風險(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5%),LDL要小於70;至於糖尿病
-
2022-05-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期刊研究顯示吃對蛋白質方式 可降低66%高血壓風險
食物中蛋白質的來源和高血壓相關?一項新研究指出,蛋白質的攝取來源愈豐富,愈可能減少成年人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 (AHA) 《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飲食中蛋白質來源愈豐富(至少四種或更多,來自不同動物、海鮮、植物)的人,相較於單一蛋白質(兩種或更少)來源攝取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66%。每周至少吃四種類型的蛋白質,但必須適量。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1萬2000多名受試者的數據,這些人都參與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每次調查期間,回報連續三天的用餐狀況與家庭食物清單。受試者需根據八種不同的蛋白質來源攝取量評分,包括全穀類、精緻穀物、加工紅肉、未加工紅肉、家禽、魚、雞蛋和豆類。每個來源一分,每人最多八分。追蹤六年後,研究人員進行分析,在1.2萬名受試者中,有35%的人罹患高血壓,與蛋白質攝取源少於兩種的人相較,每周吃四種或更多種蛋白質的人,高血壓風險降低66%。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以上結果僅適用於吃「適量」蛋白質的人,一旦大量食用某些食物,例如紅肉、家禽和穀物,就看不到相關益處;同樣的,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高血壓風險也會增加。每種蛋白質來源,都有其獨特營養。每種蛋白質來源有其獨特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心臟健康益處,心臟病營養學家Michelle Routhenstein舉例,「豆類的鉀含量很高,能降低動脈張力、促進血液流動;魚是硒的良好來源,能降低身體發炎和氧化反應,這是導致心臟病和高血壓的兩大因素。」亞特蘭大心臟病專家Barry Silverman博士說,「魚(尤其是魚油)還能放鬆血管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這兩者都可降低高血壓風險。」●吃多種類型蛋白質的技巧1.執行周一無肉日如果你平時習慣從肉類獲取蛋白質,不妨為自己制定每周一天無肉日,改從豆類、穀物等攝取植物性蛋白質,每周一天的小改變就會對身體產生影響。2.增加早餐多樣性在早餐加入多種蛋白質來源並不困難,例如在煎蛋中搭配煙燻鮭魚、雞胸肉、黑豆、蝦子等,就可在一天之始攝取到多樣蛋白質。3.記錄三餐內容、嘗試新食物多數人習慣從某些特定食物攝取蛋白質,通常自己不會意識到。建議從記錄自己的三餐內容開始,如果發現自己每天都吃雞肉,請嘗試每周只吃三次,並在剩下的四天中改吃雞蛋、豆類、魚或其他蛋白質來源。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5-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美國心臟協會揭關鍵時期:站立血壓高於坐姿 心臟病風險多2倍
研究亮點●青年到中年階段的高血壓患者,若站立血壓高於坐姿,未來可能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建議測量站姿血壓,以及早對這群人進行血壓控制。一般來說,因為重力關係,人在站立時血壓(收縮壓)應低於坐姿。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上的研究發現,在18到45歲的高血壓患者中,若站立時收縮壓大幅升高,代表未來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須及早進行血壓控制。這項研究中,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1207名18至45歲受試者,他們都是未經治療的第一期高血壓患者(定義為收縮壓140-159mmHg/舒張壓90-100mmHg),未服用任何降血壓藥物,且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病史(無糖尿病、腎功能損害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判定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研究過程,受試者在不同體位姿勢下進行六次血壓測量,其中站立時血壓升高最多的120名(前10%),收縮壓平均增加11.4mmHg,該組受試者增加數字都大於6.5mmHg;其他受試者收縮壓平均下降3.8mmHg。在平均17年的追蹤期間,受試者發生105起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臟病發作、與心臟相關的胸痛以及中風。而站姿血壓升高最多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機率,幾乎是其他人的兩倍。「研究結果證實了我們最初的假設,從躺著到站立血壓的顯著升高,對患有高血壓的年輕人、中年人有重大意義,可能預示未來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研究主要作者帕多瓦大學內科醫學教授Paolo Palatini說,研究結果也告訴我們,應該測量站立時的血壓,而站立血壓較高的患者,可能要盡早開始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甚至以藥物治療。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媒示警台灣:夏季前死亡率引爆
英國每日電訊報六日刊出亞洲特派記者史密斯以「台灣因足為表率的新冠防疫策略備受稱讚,現在可能面臨大量死亡」為題的報導,指出台灣短短數周單日確診從數百例飆到數萬例,今年夏季前可能引爆前所未見的死亡率。專家指出,台灣自然免疫低落和高風險群疫苗接種率不理想,狀況恐更像香港,而非成功解除疫情管制並保持低死亡率的南韓。報導說,台灣最大挑戰是,二成一的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拒絕接種疫苗,他們許多人害怕疫苗副作用。這恐讓台灣更接近香港,香港七百卅萬人口有超過九千三百人病歿,多數是長者。台灣目前死亡率很低,但專家警告真實數據尚須過二至四周才會呈現。旅居台北的美籍計算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Nelson)警告,台灣防疫策略如今可能淪為「虎頭蛇尾」,「台灣在防疫上有些事情做對了但有些事情沒做好,像是對傳染性這麼高的Omicron採取清零就不是可長可久的戰略,上海已證明這一點。」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孕婦胎兒雙亡 醫:研擬新臨床指引
新北廿歲孕婦確診後搶救不治,母子雙亡,初判可能為急性肺動脈栓塞及新冠病毒感染。婦產科醫師提醒,孕婦容易血栓,臨床治療應盡早使用抗凝血劑。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確診病例中共有一三一例孕婦。孕婦是染疫高風險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產婦臨床指引版本,最後更新日期為去年五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國內專家已於今年五月五日開會研擬新版臨床處理指引,這兩天將發布,並提供指揮中心參考。包括確診孕產婦可能轉中重症時,是否提前剖腹生產,減緩腹內壓增加產婦安全等,都是考量。黃閔照認為,依國外資料,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都能使用,但這名孕婦送醫院時已重症,提前使用抗病毒藥物效果也不一定好。他以醫學會立場提出三點呼籲:接種三劑疫苗、減少人群暴露、症狀出現應盡快到院處置。針對現行懷孕卅六周孕婦確診需住院,黃閔照認為,中央應是考慮居家隔離十天後,孕婦接近足月生產,因此希望先收院,可減少突然要生產緊急狀況,但入院後產科須花更多人力照顧,建議中央仍要適時調整,若量能飽和時,需考慮更嚴謹收治條件。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鬆綁 密切接觸者僅限同住親友
居隔者 電子圍籬取消疫情高峰將至,國內本土病例昨天達四萬六五三六例,今天恐破五萬例,新增中重症五十二例、死亡十一例。指揮中心放寬多項隔離規定,包括密切接觸者僅限同住親友、取消居隔者電子圍籬等,但衛福部同步提高北北基桃五百床以上醫院專責病房占比達三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照護好確診者是接下來重要任務。陳時中表示,隨著病例變多,中重症患者還會增加,未來政策不是降低確診數,公衛量能將從「居家隔離」轉移到「輕重症分流」,輕症或無症狀者確診後,要自己照顧自己,整體醫療量能要用於中重症照顧。今天是母親節,新北卻傳來悲傷消息,一名廿歲、懷孕卅周孕婦,因高燒確診四日在亞東醫院治療,先是腹中胎兒無法保住,昨天凌晨母親也失去生命。外界擔心急診量能壅塞導致治療延誤,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孕婦經PCR檢驗確診後,當天即收治住院,而這位孕婦患有氣喘、貧血,曾打過一劑BNT疫苗,住院有使用瑞德西韋治療,無奈病程變化太快,引產搶救不治,初步研判死因為急性肺動脈栓塞與新冠感染。中學停課 僅匡九宮格指揮中心昨天上午舉行擴大防疫會議,放寬多項隔離規定。今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僅限同住親友、同住室友,並取消電子圍籬措施;而醫院等職場、學校相關接觸者,按規定僅須採自主應變,不必再開居隔單,若符合無症狀、完成追加劑接種及快篩陰性三個條件,可正常工作、就學。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國高中確診生身邊「九宮格範圍」才實施三天防疫假,不再全班停課,有家長團體擔心增加染疫風險。確診個案隔離治療、居家照護及居家檢疫期間仍維持電子圍籬措施,但取消居家隔離者電子圍籬。陳時中表示,考量Omicron特性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民眾對居家隔離措施遵守性高,目前居家隔離人數眾多,多數隔離通知書無法立即於三日內開立,故採三加四居家隔離者,取消電子圍籬。確診黑數 逾半沒篩出放寬確診者解隔標準,原本輕症十天自動解除隔離,現無論患者居家照護或醫院、防疫旅館等,距離發病採檢日滿七天,就解除隔離,醫院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則是五天內兩次快篩陰性,或第五天快篩陰性,即可解除隔離。陳時中表示,加快輕症者解除隔離天數,避免耗費醫院量能,集中心力處理中重症病人。本報昨獨家報導,專家示警確診黑數增加恐迎來第二波死亡潮。陳時中表示,隨疫情擴大,將有半數以上個案沒被篩出,「台灣趨勢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努力把疫情控制好。」但致死率不致像去年那麼高。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目前是國內恢復正常生活「最關鍵一疫」,會準備足夠疫苗及藥品因應。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陰性表示沒確診? 專家指這4種狀況小心偽陰性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範5月12日起快篩陽性能到社區篩檢站進行PCR篩檢,高雄民生醫院副院長林俊祐今出席高市防疫記者會提醒,快篩陰性也可能是被感染,但發生時間不夠久,抗原量不足以被偵測到,快篩陰性無法百分百排除染疫,建議民眾可間隔1至2天再快篩看看。林俊祐表示,民眾無論是接觸史執行快篩,或因有症狀快篩,如果快篩陽性,下周起規範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但如果快篩陰性,有可能代表沒被感染,但也有4種情況可能是偽陰性。舉例來說,因Omicron潛伏期有3天,民眾可能已經被感染,但因發生時間不夠久,剛暴露到感染源就馬上驗,抗原量不足才沒偵測到。也有可能是操作程序失誤,林俊祐提醒,民眾打開快篩試劑,第一時間見到裡面的各式配備,務必詳讀說明書,且遵照流程進行。此外,也可能是採檢方向、時間未符合說明書流程、時間過短,因檢測技術不佳造成採檢失誤。另一種則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民眾可能採檢當時已接近痊癒,病毒抗原量少,也有可能檢測不到。最後一種則可能是其他致病原造成,而造成快篩陰性結果。林俊祐說,快篩陰性並不是百分百排除感染可能,民眾如有症狀,或因接觸史有風險,舉例來說是居家隔離對象、自主防疫、自主管理期間對象,建議民眾可間隔1至2天再執行一次快篩,結果會較準確。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後不能馬上放心 醫曝染疫「4狀況」恐是偽陰性
不少民眾有疑似症狀或有接觸史,會使用居家快篩。但醫師提醒,感染發生還不夠久、試劑操作錯誤等4種狀況下感染COVID-19快篩可能造成偽陰性,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採檢。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召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高雄市民生醫院副院長林俊祐說明居家快篩採檢陰性的幾種可能性。林俊祐指出,除了真的沒有感染或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有4種情況會造成快篩呈陰性。包含採檢時感染發生時間還不夠久,可能剛暴露感染源就去驗,病毒抗原量還沒有多到可以被偵測到;採檢技術不佳,如採檢方向不對、採檢時間過短等;或是操作程序失誤;及無症狀感染者已經快痊癒了才採檢等因素,都會造成偽陰性。林俊祐說,若民眾持續有症狀,或有明確接觸史,快篩陰性後,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快篩,以求精確。並提醒民眾快篩前務必詳閱說明書、跟著指示操作。高雄市今天啟動4處社區篩檢站9間醫院的小兒快篩陽性特診,快篩陽性且有症狀兒童可採檢、看診、領藥一次搞定。林俊祐說,民生醫院負責的社區篩檢站今天約有10名小朋友來看診,採檢PCR後,醫生會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需住院,若無須住院,會詢問症狀,開立3到5天份的口服藥。民眾大多是騎車、開車前來,約10分鐘就可以看完,相當順利。北市衛生局日前承諾設快篩陽性兒童綠色通道,事後稱用藥複雜而轉彎,媒體詢問,小兒用藥是否困難。林俊祐說,現場準備藥品多為小兒科常見感冒藥物,如退燒藥、鎮咳等,如有特殊症狀,會再考慮送醫治療。陳其邁表示,高雄市小兒特診用藥是由各站負責的醫學中心或地區醫院備藥,醫師由基層診所專業小兒科醫師支援,藥師公會指派藥師。跟一般小兒科、地區醫院的藥品整備同等級,準備上沒有困難。至於各地區小兒特診情況,則因人口、大家看診習慣等情況不太一樣。國小生疫苗開打首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這2天每天約有300到500名學生接種,共約12間以上偏鄉、特殊學校完成施打,接種率近5成。沒有接獲不良反應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高雄有2163例確診個案,高市府表示,其中有18例轉外縣市、21例重複鍵入、172例隔離轉陽、69例有外縣市足跡、特定娛樂場所21例、密切接觸者1821例、新案疫調中41例,整體看來職場接觸傳染增加,提醒民眾注意職場傳播風險。
-
2022-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對咖啡助減重、延壽!「8NG喝法」曝 做成甜點、晚上喝都不OK
早晨喝1杯咖啡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前提是,要以正確的方式沖泡和享用。咖啡富含核黃素(維生素B2)和多酚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第2型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症候群。咖啡幫助減肥 助延長壽命根據 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1項研究,咖啡還可以幫助減肥;喝1杯爪哇咖啡,會刺激身體的溫度,啟動「棕色脂肪」,幫助我們燃燒卡路里。據《阿茲海默與失智症周刊》(Alzheimer's & Dementia Weekly)報導,克雷姆比爾腦研究所聯合主任Donald Weaver博士的說法,喝咖啡似乎確實與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另外,「Eat This, Not That」報導,咖啡還可以保護心臟和肝臟,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幫助延長壽命。 錯誤方式 削弱有益效這些研究和報導對咖啡愛好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為了獲得咖啡的最多好處,請避開以下會削弱這些有益效果的錯誤方式:原則1▸避免購買磨碎的咖啡:要購買整顆豆子並將它們存放在密封容器中,要喝的時候再磨,咖啡豆的抗氧化劑含量最高。原則2▸不要喝未過濾咖啡:研究表示,喝過濾咖啡的人的死亡率,低於喝未過濾咖啡或根本不喝咖啡的人。(未過濾咖啡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原則3▸勿攝取糖和人造甜味劑: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糖會增加咖啡的卡路里,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人造甜味劑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組。原則4▸減少奶精的攝取:營養師Christen Cupples Cooper表示,添加過多的奶精會增加不必要的卡路里,而且營養價值很低;相反的,添加一點低脂牛奶或不加糖的杏仁奶是不錯的選項。原則5▸不要把咖啡做成甜點:不要把咖啡加工變成甜點,那只會增加整體的熱量,會使得咖啡的健康益處,被添加的脂肪和糖分抵消;相反的,可以試著用一點肉桂或香草精來調味。原則6▸勿使用一次性塑料容器: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儘管這些容器很方便,但它們可能對您的健康有害。即使容器不含BPA,也會釋放雌激素化學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成為干擾內分泌,而像是老式咖啡壺是沖泡健康飲品的最佳選擇。原則7▸不要忘記清潔咖啡機:任何含水的器具都可能會孳生黴菌和細菌,專家建議每月清潔一次咖啡機。原則8▸晚上不要喝咖啡:根據2015年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1項研究表示,咖啡因會讓清醒,但也會破壞睡眠品質。研究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攝取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睡眠問題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研究中發現,稍晚時間喝咖啡與擾亂自然晝夜節律有關係,自然晝夜節律穩定會讓人睡得安穩,相反的,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良,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為何一早喝咖啡就有便意? 專家曝「通便真相」:改善便秘效果比喝水更威 ·咖啡「這時間喝」提神效果最好! 多數人都喝錯時機了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未來有一半確診者沒被驗出!陳時中曝死亡率較去年低
本土個案今日破4.6萬例,死亡個案增11人皆創新高。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真實確診數字遠超過檯面上數字,台大急診醫師李建璋則說會迎來第二波死亡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家都在努力把疫情控制好,目前會有較多人染疫,但致死率不像去年那麼高。對於PCR篩檢量能遠不及確診新增的速度。陳時中表示,無症狀者不斷增加,相對沒被診斷出來的也會增加,有些個案會被遺漏掉,而重症或高風險則相對低,治療的排序也較前面。以目前PCR量能,可做到一天8.5萬左右,全開則能到22萬,平常約13至14萬,因此8.5萬篩檢量能不至於不能檢驗,而漏掉確診者。但隨疫情擴大沒被確診的一定會越多,國外統計都有一半有感染者,只有一半被確診,「我想台灣未來會有大量情況,世界趨勢都是這樣,但我們需要努力。」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險爭議多 黃天牧親上火線發布3點澄清
防疫政策的改變導致防疫險理賠爭議不斷,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親上火線出席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會中點出三點澄清民眾的疑慮,強調金管會不會要求保戶跟保險公司退約退費、不會有賠不到的問題、契約請求權有兩年時效,保戶不用急於現在衝醫院急診室開立診斷證明書。黃天牧表示,防疫險從2020年3月就問世,但目前社會上有幾個現象,引起民眾不安,也引發醫院的醫療人員很大的壓力。黃天牧說,第一,有人對外發表言論,建議金管會要求原來保戶買的保險契約要退約或退費,引起很多保戶不安,他鄭重報告:「金管會沒有權力改變保戶跟保險公司間契約。」金管會絕對會維護保戶的權益,會要求保險公司依照跟保戶的保險契約辦理,像這種要求保險公司跟保戶退費這件事絕對不會發生,「請散布言論者知所進退!」金管會不會要求保戶跟保險公司退約、退費,這不可能。第二,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現在疫情政策改為「共存」,確診人數大幅增加,民眾擔心保險公司賠不起,認為趕快要申請理賠以免「賠不到」的顧慮。金管會監管保險公司,一定會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辦裡,如果契約中規定保戶符合理賠條件,一定會嚴格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辦理,不會有賠不到問題,保戶可以放心。第三,近期大家急於取得理賠文件,包含診斷證明書,因此紛紛到醫院或急診室請醫生開具診斷證明書,造成急診室醫療資源被申請診斷證明書的需求,排擠真正需要急診醫療資源民眾的需求。其實依照保險法第65條,保險契約有兩年時效請求權,「民眾不用急於一時到醫療院所開據診斷證明書,請大家發揮同理心」。他呼籲有投保防疫保單的保戶,不必急於一時請醫院做這些兩年內都可以做的事。兩年內取得相關證明文件都可以完成理賠,不用在這時急於湧向醫療院所。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他說,其中列為「高風險」對象啟動應變措施,包含「有症狀」才需抗原快篩,或到醫院進行PCR篩檢確認是否確診;若無症狀且接種3劑,可持續工作、健康監測至最後接觸滿7日。他說,如果本身無症狀,但未完整接種疫苗,則需要自我隔離或居家公3天,若需要持續工作,上班前每一至二天執行抗原快篩至最後接觸滿7日。他說,若是被列為「低風險」對象啟動應變措施,包含有些不是職場中的九宮格位置的同仁,若「無症狀」就可以持續工作,「有症狀」才需抗原快篩。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密切接觸者僅匡「家人、室友」 居隔者取消電子圍籬
近期本土疫情急遽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5月8日零時起,調整密切接觸者匡列以同住親友為原則,職場及學校採自主應變,並取消居家隔離者電子圍籬措施。為強化防疫量能,指揮中心昨日下午邀集各地方政府針對居家隔離措施調整等進行交流,並經今日上午指揮中心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討論做出結論。其中包含「密切接觸者」匡列以同住親友為原則,而「職場」及「學校」改採自主應變,並以暴露風險高低實施防疫假、停課等措施。另外,也調整居家隔離單開立原則,居家隔離單開立僅就「確診個案同住家人」及「大學生同住室友」進行開立,惟有特殊需要者可另外申請。陳時中表示,由於新制明天上路,會有新、舊案同時執行的狀況。針對地方開出的居隔單及居家照護治療單等電子化作業,若有疑慮也於3日內提出。確診個案「隔離治療」、「居家照護」及「居家檢疫」期間,仍維持電子圍籬措施,但取消「居家隔離」者電子圍籬措施。指揮中心表示,考量Omicron病毒株特性,多數隔離通知書無法立即於3日內開立,故採3+4居家隔離者,取消電子圍籬措施。陳時中也呼籲,各地方政府於5月底前,依指揮中心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設置原則,完成設置,以落實確診者輕重症分流照護調度。
-
2022-05-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竹市+457確診 2大型施打站下周天天開站
全台今天新增4萬6千多例確診,包含新竹市457名確診。市府今天下午指出,今年以來累積2431名確診個案,目前仍住院中確診者54人、採居家照護確診者共1328人。中正市場及慈濟2處大型施打站,採限額預約制,下周一到五天天開站,打莫德納疫苗。新竹市政府也統計,轄內因密切接觸而居家隔離者共341人。提醒無論是一般民眾、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是確診者,歡迎所有民眾加入「新竹市居家照護關懷line@」 ( https://line.me/ti/p/@home_care_hc ),以單一窗口處理防疫期間的必要需求。新竹市目前設立中正市場及慈濟2處大型施打站,採限額預約制,今天與明天假日休息,下周9日起至13日天天開站服務,持續為民眾施打莫德納疫苗;衛生局呼籲,施打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尚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可至新竹市疫苗施打預約平台( https://vax.hccg.gov.tw/ )或洽疫苗專線03-5355137諮詢。市府指出,竹市目前有37校因確診持續停課或停班中。民眾關心本市各級學校、補習班、幼兒園暫停實體課程(停課)訊息,與6至11歲疫苗施打相關資訊,皆可上「新竹市教育網」( https://www.hc.edu.tw ) 查詢。竹市昨天開始至27日進行國小學童施打莫德納疫苗作業,已滿12歲孩子也能在校接種,學生施打後皆可申請疫苗假。針對當日未接種或選擇校外施打之學生,可至衛生局指定的3間診所預約施打(陳君毅小兒科診所/西大路738號、謝德貴兒童診所/光復路一段360-2號、賴閔宦小兒科診所/南大路387之1號),免收掛號費。
-
2022-05-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6536例、死亡11例 境外+159例
國內新增4萬65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6377例本土個案及159例境外移入,有5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病症數變多,中重症比例仍會升高,也跟地方政府開會因應。昨天落地採檢共篩1132人,陽性者有56人,陽性率為4.95%,航班仍以越南入境的陽性率相對偏高,早上六個航班檢驗共67人,沒有人陽性。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6,377例本土病例,為22,270例男性、24,093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670例),台北市(9,245例),桃園市(6,882例),台中市(2,517例),高雄市(2,163例),基隆市(1,910例),台南市(1,352例),宜蘭縣(840例),花蓮縣(803例),新竹縣(788例),屏東縣(584例),彰化縣(517例),新竹市(457例),雲林縣(369例),苗栗縣(338例),南投縣(266例),台東縣(261例),嘉義縣(188例),嘉義市(110例),澎湖縣(74例),連江縣(22例),金門縣(2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4日至5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30日至5月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5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75例男性,8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4例),捷克、日本、泰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151例移入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2日至5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882,85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568,101例排除),其中314,983例確診,分別為11,811例境外移入、303,118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0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9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32例、台北市333例、基隆市36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6例、花蓮縣4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3例,高雄市及雲林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護動員建構安全接生網 北醫附醫首起確診產婦順產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孕婦染疫情形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5月2日迎接首起確診產婦接生的案例。該名產婦懷孕40周,原本已安排住院催生,但產婦和陪產丈夫在住院前進行新冠肺炎採檢,確診為陽性,產婦有施打2劑新冠肺炎疫苗,確診時無症狀,北醫附醫隨即啟動新冠確診產婦標準作業程序,隔日順利完成剖腹手術,喜迎新生命到來。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說,經安排產婦與丈夫於5月1日一起住進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待產,同時集合產科、兒科、手術室、麻醉科、護理部等團隊,評估最安全、適合的生產方式。5月2日啟用去年落成的負壓手術室,由10多名醫護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剖腹手術約歷經1個多小時,順利誕下一名3514克的女嬰,母女均安。北醫附醫兒科部主任張璽說,為了謹慎起見,除了正常生產醫護人力外,更比照高危險妊娠產婦,配置1組新生兒科醫護著全套隔離衣在產房外待命,為降低新生兒染疫風險,出生後進行必要的檢查後,就進到保溫箱內隔離,並轉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內照護,目前新生兒新冠肺炎2次採檢皆為陰性。張璽指出,由於新生兒是單獨照護,由嬰兒室安排專屬護理人員,著全套隔離衣3班制、24小時照護,由於產婦目前隔離中,護理團隊也透過視訊讓爸爸媽媽觀看小寶寶的狀況,過程相當溫馨。北醫附設醫院護理部主任郭淑柳說,為照顧確診產婦調派有產科照護經驗的護理師進駐專責病房,給予關懷鼓勵,指導手擠乳技巧,有助後續母乳哺餵。北醫附設醫院長邱仲峯說,此為該院首起確診產婦接生的案例,動用跨科別超過4個部門、8個單位的醫護與病房團隊,築起最安全的「接生網」讓寶寶報到。
-
2022-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焦慮想衝急診室 專家提供4點「快篩」心理危機
疫情升溫確診個案增加,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確診者心理很慌張,且從5月12日後快篩就視同確診,還要衝急診室造成染疫的風險也會造成醫療量能的消耗,確診民眾在居家照護期間,除了隨時注意身體症狀,也要留意保持心理健康。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郭乃文表示,現在大家都在同一船上,心情越亂就會產生更多的困擾,他提供一些方法,讓民眾在不一樣的情況下,檢視心理危機是否正在發生?快篩一下自己,發現心理危機正在發生的時候,可以採用4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辦法,讓自己度過危機,民眾只要掃Q QR Code可以得到更多資訊,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郭乃文表示第一條思考,判斷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容易做到有組織、能判斷以及換位思考時,一般自我期許可以練習從不同角度思考,或為生活加入幽默及創意的概念,擴充自己的能力。第二條行為,當出現行動和舉止失去計畫力、表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衝動狀況時,可以練習在原本的生活樂趣外尋找生活小確幸,快速治標的辦法,進而找個一個新的目標並列出步驟,豐富原本的生活。第三條心情,如覺察負面情緒停留時間長且強烈,情緒起伏較大,甚至自己難以控制時,可以試著讓自己放鬆、找親近的人說說話,並相信身邊的人事物。第四條情緒,如出現悲觀看待自己的可能性、機會或低估資源與支持時,可先放鬆練習深呼吸,並尋找資源幫忙,願意找人說說話,更深一點的功夫相信更多的人事,多微笑,以為自己很有靠山,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源負向情緒,請打安心專線1925,並尋找和創造相信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很重要的。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有快篩試劑不用排」陳時中挨轟
快篩試劑缺貨引發民怨。蔡總統昨傍晚指出,這個月預計取得一億劑左右的快篩試劑,最快下周陸續鋪貨。昨天記者會上被問及是否考慮去排隊買快篩了解情況,陳時中回說「我已經有了為什麼要去排隊?」被不少人批評不知民間疾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無論蔡英文總統如何動怒,現實是快篩仍然一劑難求。陳時中的回應更證明,政府總是不懂百姓的苦。蔡總統昨透過錄影發表談話指出,行政院已經協調,會在目前疫情風險較高的北北基桃優先增加出貨,最快下周會陸續增加鋪貨。陳時中說可讓藥局分早、中、晚三時段販售。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昨批,沒提高總數量只是朝三暮四,「如果把民眾當成猴子,人民會更憤怒」。國民黨副秘書長王育敏表示,指揮官陳時中昨說,八天配送三百萬人份、一千五百萬劑「已經很好了」,但依這速度,可能要兩個月每人才能領到一份快篩,根本不敷使用。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5月6日疫情整理包/本土破3.6萬例!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 屏東只剩這鄉鎮未爆確診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本土破3.6萬例、死亡10例 中重症87例皆創新高國內新增3萬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其中本土案例及死亡創新高。more...全台確診學生數累計破3萬 22縣市1958校停課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今(5/6)傍晚公布學生確診案例統計表,各級學校確診人數合計已達3萬2193例,突破3萬例,且相較昨日再增加4186例,22個縣市中則有1958校停課。more...過了這個峰北市確診數才會降 柯文哲預測在「這時段」發生台北市今新增本土7716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柯文哲預測台北市的洪峰在5月16日至5月23日那一周,過了這個峰,確診才會降下去。但柯說,只知道時間在這範圍,多高不知道。more...新北昨篩愈6千人 陽性率逼近7成新北市今新增確診1萬2066人、居隔列管4萬1291人、居家照護3萬6025人,除了居隔確診等數字不斷攀升,陽性率也是一路往上走,今年4月1日篩檢人數2794人,其中僅27人陽性反應,陽性率0.97%、期間陽性率不斷攀升,直至本月4日篩檢6237人,陽性4284人、陽性率68.69%逼近7成。more...竹市+348 國三生會考前暫停實體課程5日新竹市今新增348名確診個案,市府衛生局指出,今年以來已累積1974名確診個案;目前仍住院中的確診者有49人;「採居家照護之確診者」共1084人;另有因密切接觸而居家隔離者共190人。more...竹縣+577遍布13鄉鎮市 開設4處免費篩檢站全台今天確診新增3萬6千多例,其中新竹縣新增577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竹縣府下午指出,6成4為無症狀者,輕症者以喉嚨痛、咳嗽、發燒為主要症狀,確診者年齡分布在0到95歲,主要為18到64歲青壯年約占76%,12歲以下71人、65歲以上35人。more...苗縣+255 居家照護確診人數累計破千苗栗縣今天新增255例,分布在16個鄉鎮,其中竹南72例、頭份63例、苗栗36例、後龍21例、通霄15例、公館10例,其餘鄉鎮個位數,全縣居家照護確診人數已破千,達到1069人。衛生局表示,指揮中心將配發口服抗病毒藥到地方,衛生局收到藥物後,會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合作,讓居家照護確診者獲藥物治療。more...台中確診+1890 熱點足跡含7處市場、2家KTV台中今新增1890例確診,台中市政府公布10處確診者處熱點足跡,包括7處市場、夜市,及2處KTV入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市民,外出落實防疫規定,戴好口罩、維持安全距離。more...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 南投四大鄉鎮近百人中鏢民眾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成為南投縣近來疫情蔓延的主因,家庭群聚感染一天就增加了52例,南投衛生局表示,縣內今日確診個案共計138例,截至目前南投縣累計確診782例,目前居家隔離人數674例,居家照護人數496例,今日已解除隔離人數316例。more...嘉市確診+99 持續加強公共場域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6168例,嘉義市新增99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5例,12~64歲 63例,65歲以上21例。市府說明,56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6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4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923人,解隔59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346人。more...高雄確診+1694 陳其邁:社區風險增加高雄染疫人數急速上升,今天來到1737例,外縣市43例,所以高雄市為1694例本土。市長陳其邁說,繼上波外縣市移動外,現在進入第二波、第三波的社區傳播,因症就醫比例增加,社區風險增加;北部疫情續升,台中、高雄也漸落後8天到9天,提醒大家注意。more...唯一淨土 屏東縣32鄉鎮市全淪陷只剩這裡未爆確診屏東縣今天新增431例新冠本土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已達2931例,預計明天累計確診數就飆破3千大關。今確診案分布在屏東32個鄉鎮市,連離島琉球及山地原住民鄉都有確診,僅枋山鄉未傳確診。more...澎湖+31校園染疫風暴擴大 全縣20校53班學生停課澎湖縣今天新增31起新冠肺炎陽性確診案件,澎湖縣府指出,31人皆輕症,不過其中7例是學生,幼兒園及托嬰中心都有幼童染疫,澎湖科大、石泉國小實施線上教學,共有20校53班停課。more...金門確診+13 有一8旬嬤輕症轉中症住進加護病房金門今日新增13名確診者,確診累計139例,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目前收治中的54例,有1例從輕症轉為中症,目前住進加護病房,該案為80多歲長者,因有慢性病史、血氧濃度略低於標準值,為高風險群,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中。more...基隆+1427 林右昌呼籲:不一定要特別在母親節回家聚會基隆市今天新增確診人數1427例,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星期就是母親節,做好防疫就是珍愛媽媽最好的表現,往年母親節他都會跟家人回父母家陪他們吃飯,但今年他和弟弟妹妹商量,考量他父母親年紀已大,就不一定要特別在這天回家聚會。more...台東文健站長者傳確診 官員竟要照服員穿雨衣快篩台東縣今新增169例確診個案,其中部落文化健康站傳群聚感染,照服員嚇得求助原民處提供防護衣,未料,官員卻建議戴護目鏡、穿雨衣或拋棄式手套給長者快篩,讓照服員傻眼。原民處回應表示,「共體時艱」。more...基隆市首位局處首長染疫 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基隆市今天新增1427例確診個案,也傳出首位市府局處首長確診,文化局長陳靜萍今天在臉書說自己確診了,她說,昨天深夜還在想母親節要買什麼回家陪媽媽吃,沒想到今早就確診,「疫情人生果然跟人生走馬燈一樣,不斷地試煉著我們。」more...總統府確診再+3 與府方官員並無接觸史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3名確診案例,2名為總統府員工,1名為總統警衛室駕駛。more...新北某國小老師遭爆瞞確診 跑朋友家打麻將喝酒跑攤新北市某國小教師被友人爆料,4月25日PCR陽性,卻疑似隱匿疫情,跑去朋友家打麻將,害朋友確診外,隔離期未滿又跑出去喝酒跑攤。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已針對該案調查,若查證屬實,可依法最高開罰200萬。more...蘭嶼綠島疫情升溫 目前醫療量能尚足夠台東離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從4月底至今,蘭嶼累計27例、綠島32例,包括3個月、8個月嬰兒;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目前離島醫療量能尚足夠。more...台中法院列確診熱點 台中地檢今也傳2書記官快篩陽性疫情嚴峻,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中市今病例達1890例,繼台中市府日前將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列為確診足跡熱點,鄰近的台中地檢署今也傳出有2名書記官快篩陽性,檢方先請2人至醫院做PCR採檢,同時對周圍辦公室清消,但因尚未列案號,後續匡列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more...宜蘭監獄19受刑人、3幼童染疫 金六結逾10名新兵快篩陽宜蘭監獄近期出現19名受刑人確診,另有3名陪同入間的幼童染疫;陸軍六軍團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則有10多位新兵快篩陽性,因來自外縣市,經軍方安排返家。more...議員林世宗確診 北市議員染疫第8人疫情延燒,台北市議會今再傳議員確診,士林、北投區的民進黨市議員林世宗,昨天PCR確診,他說,一點咳嗽、流鼻水等,昨天柯文哲赴議員專案報告,他沒有出席質詢。more...死亡10例創今年新高!30多歲獨居男昏迷亡、小學男童也重症國內今日新增87例中重症個案,有11例中症及76例重症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需注意的是有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泌尿道結石,在家中獨居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more...2歲多女童隨母入監染疫 宜蘭監獄累計3幼童確診宜蘭監獄昨天傳出幼童確診,2間舍房共4名幼童,先是2歲多女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採檢確診,另名1歲男嬰也出現症狀送醫、PCR陽性,今天再有1童確診,3人均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more...高雄市議員黃捷曬「兩條線」: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南部疫情也逐步升溫,高雄市議會截至目前尚未有議員傳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今早議員黃捷公布她的快篩結果出現兩條線,並說「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more...蔡壁如快篩陽性 自曝病狀:喉嚨些微癢癢的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在臉書透露,昨天開始辦公室就因為有辦公室同仁確診,開始3+4自主隔離,今天早上她再次快篩時,出現了「2條線」,「很確定的是,我知道我應該是確診了」。more...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orBNT,該讓孩子接種疫苗嗎?專家曝:對「1病毒」效力恐不如預期
國內於5月2日起正式開放施打兒童疫苗,優先接種廠牌為莫德納(Moderna)。有鑑於莫德納副作用較為劇烈,加上過往兒童接種疫苗的相關數據稀缺,不少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是否將造成嚴重併發症,進而影響生活作息及學業表現。對此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指出,家長審慎思考後可連絡校方調整行政流程,亦可隨時收回接種同意書。不過此舉可能將影響醫務人員的事前準備,呼籲應先告知校方後再做出決定。兒童疫苗將導致「心肌炎」發作?美CDC:青壯年男性風險較高現行的兒童莫德納疫苗,以及將於5月中旬抵台的輝瑞BNT兒童疫苗,究竟是否將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家長擔心的「心肌炎」風險是否存在?根據美國CD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9日,已有8,674,378名5-11歲孩童施打BNT加強劑疫苗,其中有12例孩童罹患心肌炎;976,882名16-24歲青年中則有13例心肌炎案例,顯示罹患心肌炎者確實以青壯年居多。美國CDC指稱,確診新冠肺炎者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遠高於施打新冠疫苗者。同時,《JAMA Network》刊載的研究也指出,接種第2劑mRNA疫苗的青少年男性(12-18歲)和年輕男性(18-24歲),心肌炎發生比率為最高。總結所述,以目前現有數據而言,兒童疫苗造成心肌炎的機率可能較青壯年更低。不過,由於mRNA疫苗為新型疫苗,因此接種數年或更長時間後對健康的影響尚待觀察。兒童疫苗實際效用為何? 專家:對Omicron效力可能較低事實上,莫德納早於3月28日向美國FDA提出緊急授權,提供第3劑公開試驗結果: 6,900名兒童中,對2歲兒童的抗感染效力為43.7%、2-6歲兒童則為37.5%。輝瑞則於4月27日申請授權,並表明在施打2劑疫苗的6個月後,第3劑針對新冠原始株的抗體濃度,在5-11歲孩童體內增加6倍之多。《美國兒科學會》刊載研究亦證實,施打疫苗的孩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感染相關抗體,且6個月後仍有96%的孩童仍保有抗體。疫苗效力看似顯著,但令專家憂心的是,兒童疫苗僅可能對「原始株」提供抗感染保護,但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變異性高等特點,可能使兒童疫苗效用減低、且更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成人疫苗對於Omicron的抗體濃度有減弱趨勢,同樣的現象亦可能發生在兒童疫苗身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傳染病專家Isaac Bogoch博士表示,預防新冠感染確實是必要措施,但就現行的2種mRNA疫苗而言,皆可能有抗感染效力不如預期、中和抗體不足等缺失。即便如此,美國CDC仍表示,無論是輝瑞或BNT疫苗,皆能有效預防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至於疫苗對兒童的長期影響或相關併發症,目前的實驗數據尚稱不足,仍有待相關單位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延伸閱讀: 。兒童疫苗開打!醫公布兒童接種莫德納「2大副作用」 發燒非最常見 。兒童打莫德納副作用非即刻發生!「不適時間點」曝 接種前多攝取維生素C、水分 。陣痛期還有2個月? 確診數破萬在即? 名醫:兒童疫苗「有就先打」。兒童疫苗到底打哪款?BNT較安全?莫德納較有效?心肌炎風險誰較高
-
2022-05-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被大腸癌盯上了嗎?醫:出現6大警訊要注意,5大族群要當心!
想要做好防疫對抗疫情,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力更是重要!今天就讓林凱信醫師,和大家介紹排毒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腸胃道,讓我們一起顧好腸胃道、提升免疫力。腸道的免疫系統佔人體總免疫細胞 7-8 成,若有發炎現象導致內膜增生,就會長出瘜肉,不過長瘜肉 就會得大腸癌嗎?林凱信醫師分享,大腸癌大多數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這邊也列舉 5 個大腸癌容易找上門的族群,讓大家都可以替自己與家人朋友多留意。1.重度肥胖者2.有抽菸、喝酒習慣者3.愛吃紅肉、加工食品者4.有家族病史者5.五十歲以上的長者林凱信醫師也提醒,無論你是否為危險族群的其中一員,都務必要確實掌握以下的預防指南,並且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唷!6招預防大腸癌一、減少吃「隔夜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許多大腸癌友在罹癌前,會食用反覆加熱的剩菜剩飯,並且用餐時間不定時,破壞腸胃道菌叢數平衡,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養成健康排便習慣注意排便時間是否落在 1 天 3 次到 3 天 1 次,上完廁所後也應該要多檢查糞便顏色與形狀是否異常。三、多吃高纖蔬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並且多攝取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例如南瓜、花椰菜、橘子等,稀釋致癌物之外也能促進排便,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四、定期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家族病史,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有效排出、代謝體內廢物,若你是 50 歲以上無症狀者,應每 5 年做一次全大腸鏡檢查,且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五、定期腸道淨化除了定期健檢,我們也能選擇透過腸道淨化療程,全盤性的了解腸胃道的狀態,例如消化吸收功能是否異常,或是腸內菌叢的生態等,定期排除腸道累積的廢物,確實守護腸道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基隆+1427 林右昌呼籲:不一定要特別在母親節回家聚會
基隆市今天新增確診人數1427例,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星期就是母親節,做好防疫就是珍愛媽媽最好的表現,往年母親節他都會跟家人回父母家陪他們吃飯,但今年他和弟弟妹妹商量,考量他父母親年紀已大,就不一定要特別在這天回家聚會。基隆市停開防疫記者會,市府發布新聞稿說明,林右昌說,有藥可以用,民眾就不心慌,與病毒共存最重要還是把個人防疫動作做好,把疫苗打好打滿,萬一確診時有抗病毒藥物可用。林右昌說,現在中央已將抗病毒藥物配發到地方專責醫院,以及全國56家核心藥局,基層診所醫師可以開立處方簽,讓有症狀的民眾直接到藥局拿藥,大家可以放心。而他也支持基層醫師積極用藥,特別是針對有慢性病又沒有打滿疫苗的高風險長者,可以預防性投藥。今天基隆的確診人數是1427例,在這1427例中,男女比例男性674人、女性753人;年齡別的話,以25-34歲最高,有271人,占比將近19%,其次是35-44歲,有238人,占比近17%,另外75歲以上的長者有56人,65-74歲有113人,6歲以下有88人。居家隔離人數3284人,較昨天增加205人,自主健康管理為31人,較昨天增加2人;全市社區篩檢站也持續進行,昨日全市篩檢站共計篩檢986人,今天早上共計篩檢422人。專責病床總計有191床,目前已收治96床、空床95床,空床率49.7%。基隆長庚:重症15名、中症2名、輕症30名;部立基隆:中症3名、輕症37名;三總分院:輕症8名;礦工醫院:輕症1名。全市校園停課的部分,全校停課的有高中職1校、國小2校、幼兒園6校;預防性停課的有國中1校、幼兒園1校;部分停班的學校包括高中職8校、國中9校、國小24校以及幼兒園28校,共計153班。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眾湧入醫院急診PCR採檢 即起開放190家診所提供採檢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量民眾湧入醫院急診室進行PCR採檢,造成急診壅塞。為解決急診壅塞問題,指揮中心即日起增加公費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請抗原快篩陽性或有症狀民眾前往篩檢。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指揮中心開放190家診所提供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並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共同合作,擴充採檢量能,提高民眾採檢可近性。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集中到大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壅塞、影響急重症醫療量能及引發院內感染,指揮中心自2020年建置新冠肺炎採檢網絡,指定199家社區採檢院所,提供有採檢需求的社區民眾前往。陳時中說,經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提報有意願提供採檢服務,且完成診所採檢點、感染管制及傳染病通報自我查檢整備作業的診所家數,共計437家,其中190家完成合作檢驗機構規劃,已納入COVID-19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可提供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民眾,或有COVID-19相關症狀經醫師評估懷疑等符合公費檢驗者進行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名單已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防疫專區」/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網址:https://reurl.cc/QjM9bM ),以利民眾查詢。請民眾前往上述診所之前,先以電話預約聯繫,確認服務時段及預約狀況再前往。其餘有意願且已提出申請之診所,刻正由聯合會及學會協助媒合檢驗機構,將於完成整備作業後,納入下一波公布名單。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如自覺有風險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請佩戴醫用口罩,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當出現COVID-19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心跳超過100次/分鐘(無發燒時)、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等嚴重症狀時,建議儘速前往醫院急診就醫。指揮中心將持續擴充採檢量能,強化採檢分流,以兼顧民眾檢驗需求及保全醫療量能。https://reurl.cc/QjM9bM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婦催生前一刻確診 醫護全副武裝完成接生任務
最近有一名孕婦住院催生前意外檢出COVID-19陽性,北醫附醫動員4部門共10多名醫護,全程穿著防疫裝備替她接生,寶寶出生後立即隔離,2次採檢均陰性,母女均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近日首次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產婦接生,跨科別動員超過4個部門、8個單位的醫護與病房團隊。北醫附醫婦產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這名孕婦因懷孕週期達40週安排住院催生,不料孕婦和陪產丈夫在住院前進行COVID-19採檢時意外確診,所幸產婦曾打2劑COVID-19疫苗,並無症狀。區慶建說,醫療團隊隨即啟動相關評估,當天就安排孕婦與丈夫一起住進專責病房待產,並集結產科、兒科、手術室、麻醉科、護理部等團隊,評估最安全且適合的生產方式,並啟用負壓手術室為產婦接生。區慶建指出,隔天10多名醫護在穿著全套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耗時1個多小時順利完成剖腹手術,誕下1名3514克的女嬰,母女均安,術後新生兒直送負壓隔離病房,由專責團隊24小時照護。北醫附醫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為了降低新生兒染疫風險,新生兒進行必要的檢查後就先進到保溫箱內隔離,並轉送到負壓隔離病房內照護,目前新生兒已採檢2次皆為陰性。張璽表示,為了確保寶寶健康,嬰兒室特別安排專屬的護理人員身著全套隔離衣,以3班制輪班、24小時照護,護理團隊也透過視訊讓爸媽觀看小寶寶的狀況,場面溫馨。北醫附醫護理部主任郭淑柳指出,為了提供確診產婦高品質的護理照護,也特別調派有產科照護經驗的護理師進駐專責病房照顧並指導手擠乳技巧,希望有助其後續母乳哺餵。北醫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說,這次接生對醫護人員來說是一次特別的經驗,希望準媽媽們都能安心待產,在疫情嚴峻之際,醫護團隊也已準備好協助迎接每個寶寶的到來。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破3.6萬例、死亡10例 中重症87例皆創新高
國內新增3萬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其中本土案例及死亡創新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確診人數增加,中重症人數也增加,但整體比例沒有提升,其中11例重症個案、76例中症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6,168例本土病例,為17,454例男性、18,699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2,066例)、台北市(7,716例)、桃園市(6,271例)、台中市(1,890例)、高雄市(1,737例)、基隆市(1,427例)、台南市(923例)、宜蘭縣(686例)、新竹縣(577例)、彰化縣(448例)、屏東縣(431例)、雲林縣(384例)、花蓮縣(382例)、新竹市(348例)、苗栗縣(255例)、台東縣(169例)、南投縣(166例)、嘉義縣(130例)、嘉義市(103例)、澎湖縣(39例)、連江縣(13例)、金門縣(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1日至5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29日至5月2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2例男性、22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日本(1例)、越南(1例)移入,另43例移入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7日至5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806,65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536,695例排除),其中268,569例確診,分別為11,656例境外移入、256,85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9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30例、台北市328例、基隆市35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5例、花蓮縣4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3例、高雄市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即確診」5月12日上路 侯友宜:能夠再快最好
指揮中心宣布,5月12日起快篩陽視同確診。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及新北市長侯友宜從4月底就不斷喊話中央,被問及中央是否落後,侯友宜沒有回答,侯說這樣做可讓醫療量能擺在中重症,居家隔離轉型要趕快面對解決。對於中央開放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等3類人「快篩陽=確診」,侯友宜表示,針對相關類別要擴大,前一段時間他都說,一定要讓中央把配套措施做好,昨天中央公布5月12日啟動,其實能夠再快最好。侯友宜說,考量全國PCR量能,尤其北北基桃地區,是否滿足民眾需要,PCR量能不是只有實驗室化驗最重要,重要是前端採檢,要動用很多醫事人員跟場所,PCR量能會有一定極限,就無法再往上,中央預估是20萬,新北一定會全力擴充量能,但也要有醫事人員採檢,所以希望才會推快篩陽,快速轉換後再推其他配套措施能夠更快速。侯友宜表示,快篩確認部分是否要經過醫師人員確認,整個系統傳遞如何做好通報、後端管理要做到更確實,這部分要趕快做,不然PCR到了一定程度,不趕快啟動「快篩陽視同確診」的話,以後挑戰會越來越大。針對「快篩陽=確診」,指揮中心在9天內從反對到昨天公布實施,柯文哲、侯友宜從4月底不斷呼籲,被問及是中央落後,還是因雙北不是綠營,先反對再說。侯友宜說,這樣做可讓後端醫療量能跟醫事人員全力先擺中重症跟高風險族群,也可以分一點力量做居家照顧,更重要的,居家隔離要轉型,要趕快面對解決,電子圍籬要解除,不然會讓公衛、行政體系要花時間跟浪費資源,是要確保中重症醫療量能,做好居家照護,侯友宜表示,新北現在居家照護人數3萬人,加上居家隔離4萬人,不能兩個都要守好,應該居隔要先轉型,讓民眾有自主意識,時間拖久了,民怨會很深,也浪費更多醫療資源在中重症上,希望可以快速轉換。侯友宜說,中央下午將針對居隔轉型開會,衛福部長陳時中有說要取消電子圍籬,這是從被動轉為主動的精神,只要把這部分做了,後面把快篩陽視同確診配套做好,全心全力做好居家照護跟後端中重症跟高風險族群。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3症狀發燒、咳嗽、鼻塞…營養師教你吃這些補充必要營養素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暴增,很多感染Omicron輕症者必須「居家隔離」,根據指揮中心統整的Omicron症狀,最常見發燒、咳嗽或喉嚨痛、鼻塞或流鼻水,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提出營養建議,針對3大常見症狀,幫助輕症者迅速補充營養,減緩不適、恢復體力,早日康復。一、發燒●必要營養素❶蛋白質:製造免疫球蛋白,避免肌肉等瘦體組織流失,幫助維持身體正常功能。❷水分:攝取足夠液體,可以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過於濃稠,加速恢復。食物選擇:魚湯、雞湯、蛤蜊湯、海鮮湯、味噌豆腐湯、豆漿、綠豆湯、運動飲料。TIPS.:如果發燒嚴重脫水,居家隔離不能出門買電解質液,可以自製簡單電解質液,幫助度過脫水風險。自製電解質液材料:鹽1/2至3/4茶匙(2.5-3.8克)、開水840ml、柳丁汁240ml作法:將三種材料混合,每隔15至20分鐘,飲用100ml左右。二、咳嗽或喉嚨痛●必要營養素❶維生素A:強化黏膜健康,幫助提升免疫功能。食物選擇: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芒果奶昔、番茄炒蛋、番茄濃湯、南瓜濃湯、百香果優格、香瓜、紅肉李、地瓜。❷維生素D:提供連接呼吸道細胞間緊密相連區域的營養,保護呼吸道。食物選擇:鮭魚、蛋黃、乾香菇、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建議可在窗邊曬太陽補充。三、鼻塞或流鼻水●必要營養素❶維生素C:強化人體免疫功能,增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食物選擇:芭樂、香吉士、甜椒、青花菜、豌豆苗、芥藍菜、白苦瓜、奇異果。❷硫化素: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抑制過敏反應,減緩不適症狀,每天可以添加在菜餚中,幫助呼吸道暢通,強化抵抗力。食物選擇:蔥、薑、蒜、辣椒、薑黃、肉桂、香草、九層塔等辛香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