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癌症.肺癌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980
筆 文章
-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非吸菸LDCT研究出爐 專家:廣設篩檢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有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為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出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共享決策指引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蔡俊明建議,應比照乳癌篩檢,廣設LDCT篩檢點,協助發現更多零期及一期肺癌患者。但醫師判讀影像、保養儀器、確保輻射安全等,均需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廣設篩檢站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防治,設置巡迴乳房攝影車等,增加民眾受檢機會。
-
2020-08-02 科別.婦科
子宮肌瘤免動刀 海芙刀3小時內無創解決肌瘤
我國子宮肌瘤盛行率高,35歲以上的女性至少有兩成罹患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患者大多以生理期「血崩」或「劇痛」呈現,該年齡多有生育需求,多數女性不願手術,反而延誤治療,台北秀傳醫院執行副院長鄭丞傑表示,現在無論是傳統或是微創手術,都可能造成沾黏,若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改採「無創」的海芙刀治療,保住子宮,且療程一天就能結束。鄭丞傑表示,大多的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的症狀,多是在健檢、婦科檢查或懷孕前檢查才被發現,一般無症狀的小子宮肌瘤無須治療,僅需要定期追蹤,一旦出現不正常出血、頻尿、排便困難、腹痛、貧血就得立即就醫。鄭丞傑表示,子宮肌瘤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清楚,預防的討論不多,僅能透過異常的症狀及早就醫,追蹤子宮肌瘤的過程中,若是發現子宮肌瘤生長過快、嚴重腹痛、貧血或停經後肌瘤仍持續擴大,超過3公分以上,就必須要積極接受治療。鄭丞傑表示,一般藥物治療只是抑制症狀,並不會讓肌瘤真正縮小,而手術治療粗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目前已有更新的選擇海芙刀。他表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都會造成器官傷痕,易沾黏,且需要一段恢復時間,他引進海芙刀是一種超音波手術治療,過往都是採取俯臥式治療,現在已經發展到仰臥式治療,無須在身體打洞,手術大約1到3小時內就能完成,也能幫助計畫生育的女性,保住生育的機會。鄭丞傑表示,仰臥式海芙刀僅有中國附醫、台南郭綜合醫院設置,如今台北秀傳醫院也引進,可提供北台灣患者選擇。鄭丞傑表示,女性常見的疾病以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女性常常會把這些疾病的症狀搞混,為了女性釐清子宮相關的疾病,整理子宮相關疾病100題問題,一一替民眾解惑。●書名:子宮危機解密●作者:鄭丞傑醫師●價格:定價380元,新書優惠300元●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
-
2020-08-01 新聞.生命智慧
「別讓他老人家痛苦」曾文惠緊握李登輝的手送最後一程
前總統李登輝卅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李前總統與妻子李曾文惠鶼鰈情深,過去李登輝手術前,她必定會緊握先生的手禱告,前天晚間,李登輝在北榮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院方轉述當時場景,停止使用強心劑後,李曾文惠一路握著先生的手,直到斷氣那刻。病逝前二天 病房內完成告別式時間回到李前總統病逝前三天,照顧李登輝健康十八年的台北榮總顧問陳雲亮說,當天李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敗血性休克,醫療團隊緊急使用強心劑,期盼恢復穩定,但隔天血壓仍持續不穩,降至七十毫米汞柱左右,緊急通知家屬做好準備。其實早在李前總統病逝前二天,家屬就在病房內完成告別式。陳雲亮說,李前總統病逝的當天,血壓往下掉,連使用強心劑也沒用,家屬得知後強調「別讓他老人家痛苦」,決定傍晚六點半停止用藥,當時全家人都在現場,李曾文惠全程緊握另一半的手,陪他走完最後一程。走過大小病痛 李未曾談及身後事北榮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前天曾說,李前總統狀況持續惡化,病逝前最後十天才與家人討論安寧緩和;北榮副院長黃信彰說,李前總統比較威嚴,即使走過大小病痛,從來沒有表達過最後一程想怎麼走;他認為,可能是李前總統身處的年代以及觀念,對於生死的議題比較避諱。二年前曾跌倒 「我們阿公超勇」黃信彰說,二年前,李前總統在家跌倒送醫,當時狀況非常不樂觀,那時曾與李家提及安寧緩和,當時李前總統的子女們強調「我們阿公超勇的」,靠他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拚下去,所以在李前總統病逝前最後幾天,家人對於李前總統的醫療處置,仍有不同的意見。黃信彰說,近年台灣已有安寧緩和,也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每個人都有自主決定的權利,希望民眾藉此思考,多了解安寧及自主權利法,別把最後的醫療難題交由家人決定。
-
2020-07-30 科別.新陳代謝
對打胰島素有迷思 用偏方血糖失控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三,約有兩百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但全台胰島素施打率僅有百分之十二。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台灣有太多民眾認為,施打胰島素會失明、洗腎,拒絕及時用藥,深信偏方,反而讓血糖更難以控制,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出現。年約四十的男子因時常頭暈就診,被診斷為糖尿病,當時醫師建議可以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但男子面有難色一句「再考慮看看」,就此消失在診間,再次就醫,是某次晚間血糖飆到1000mg/dL左右被送急診,又被告知應妥善控制血糖,男子無奈地說「打胰島素要打一輩子」,確診後,已經用了中藥、草藥控糖,怎知血糖還是飆高。王舒儀說,臨床上非常多類似狀況,特別是非都市區域患者,對胰島素多有疑慮。部分患者存有打胰島素會造成腎病變、失明的刻板印象,通常是看親友打胰島素卻還是失明、腎病變,其實他們都只看到「片面事實」。由於過去胰島素都屬於後線治療,因此,不少患者都是在出現併發症後,才開始打胰島素,也使得民眾誤以為打胰島素導致這些併發症。糖尿病致病原因是人體內的胰臟,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將葡萄糖轉換為能量,葡萄糖滯留在血液中以致血糖濃度上升,形成糖尿病。王舒儀指出,糖尿病患者必須好好控糖,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併發症,建議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著手。不少患者聽到自己必須要開始使用胰島素,都會回答「我靠運動改善就好,不用打胰島素」,王舒儀強調,糖尿病的控制不可能只單靠「運動」就能改善,且醫師已建議需要使用胰島素,就表示胰臟功能已經失能,無法單靠運動就能恢復。王舒儀說,胰島素問世近百年,已有豐富的使用經驗,依照糖友不同需求有長效型、短效型、速效型、混和型胰島素。不過,台灣民眾對於胰島素仍有錯誤的迷思,加上地下電台、直銷產品,讓部分患者以為糖尿病「可以被治療」,不必終生控糖,也使我國胰島素施打率僅有一成二2,與歐美二到三成或日本三成施打率相差甚遠。王舒儀指出,在「胰路有你 才有我的胰百種可能」徵文活動中,看到許多糖友本來對胰島素使用有迷思,但在醫師、衛教團隊的鼓勵下接受建議採用胰島素治療,並達到良好控糖效果。她呼籲,血糖控制不佳時,應及早施打胰島素,可幫助穩定控糖、預防共病發生、提升生活品質,糖友可多與醫師討論,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懼高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有沒有治療的必要?
正值炎熱的暑假,許多人選擇往山裡走,一位初次接觸山林的男子,登高後往下眺望,一陣腳軟,再繼續往上爬,心中的恐懼再也擋不住,暈眩加上反胃惡心感襲來,直呼要快點下山。過去從未發生過懼高症的他,卻在中年後怕高,讓他開始擔心。大腦喚回記憶反映生理上懼高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表示,站在精神醫學角度,懼高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情境的畏懼症,如同怕蟑螂、怕鬼等,怕高也是畏懼症中的一種特殊情境。黃宇銳說,特殊情境畏懼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層,女性較常見,病因被認為與大腦有關,人接觸特定情境時,想法使心理產生害怕、恐懼。腦部邊緣系統是掌管情緒反映區域,會記憶人在面對特殊情境時的生理反應,如快樂或悲傷,身體放鬆還是胸悶、喘不過氣等,再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會喚回記憶,再反映在生理上,懼高症也是同樣道理。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懼高症也可能來自於幼時創傷,研究顯示,幼時常被家長抱著「飛高高」的孩子,幼時恐懼無法說出口,卻常常被抱高,留下創傷的印象後,也容易導致懼高症發生的機會;另有研究顯示,懼高症也可能家族遺傳。若未影響生活不必治療楊聰財指出,懼高症若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其實沒有治療的必要,他曾遇過一位有嚴重懼高症的阿兵哥,因職務需求,必須執行跳傘任務,若沒有完成任務,恐無法升遷,這類的情形就可以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效果可以達到五成以上。治療可分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懼高症可以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種,楊聰財說,懼高症產生的緊張、焦慮感,可以給予抗焦慮的藥物舒緩,同時進行以毒攻毒的減敏法,依照患者的情況,制定登高計畫,陪伴患者逐步接觸高度,從一層樓爬到十層樓,每周都要完成抗高作業。陪伴接觸高度的過程中,必須協助患者放鬆,調整呼吸,並幫助改變患者的認知行為,患者若積極按照課表作業,兩個月內就能看到效果。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新生活大家都往山裡走 他卻登高就噁心反胃
防疫新生活,許多人選擇往山裡走,一位初次接觸山林的男子,不小心往下眺望,一陣腳軟,再繼續往上爬,內心中的恐懼再也擋不住,暈眩加上反胃噁心感襲來,直呼要快點下山。過去從未發生過懼高症的他,卻在中年後怕高,讓他開始擔心自己。懼高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說,站在精神醫學角度,懼高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情境的畏懼症,如同怕蟑螂、怕鬼等,怕高也是畏懼症中的一種特殊情境。黃宇銳說,特殊情境畏懼症可能發生任何一個年齡層,女性較常見,病因被認為與大腦有關,人接觸特定情境時,想法使心理產生害怕、恐懼,腦部邊緣系統,也就是掌管情緒反映區域,會記憶人在面對特殊情境時的生理反應,如快樂或悲傷,身體放鬆還是胸悶、喘不過氣等,再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喚回記憶,再反應在生理上,懼高症也是同樣道理。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懼高症也可能來自於幼時創傷,研究顯示,幼時常被家長抱著「飛高高」的孩子,幼時恐懼無法說出口,卻常常被抱高,留下創傷的印象後,也容易導致懼高症發生的機會,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懼高症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楊聰財表示,懼高症若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其實沒有治療的必要,他曾遇過一位有嚴重懼高症的阿兵哥,因職務需求,必須要執行跳傘任務,若沒有完成任務,恐無法升遷,這類的情形就可以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效果可以達到五成以上。楊聰財表示,治療懼高症可以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種,懼高症產生的緊張、焦慮感,透過給予抗焦慮的藥物舒緩,同時進行以毒攻毒的減敏法,依照患者的情況,制定登高計畫,陪伴患者逐步接觸高度,從一層樓到十層樓,每周都要完成抗高作業。陪伴接觸高度的過程中,必須要協助患者放鬆,調整呼吸,並幫助改變患者的認知行為,患者若積極按照課表作業,兩個月內能看到效果。懼高症治療方式•藥物: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改善緊張冒汗的症狀•非藥物暴露治療:先給予患者看影片或照片,慢慢想像自己處於高處的感覺,克服後,可慢慢實際走向高度,逐步調高高度。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患者改善心理障礙,透過回想等方法,慢慢重建對於高度的信心,同步協助身心放鬆,減少對高度的恐慌。資料來源/楊聰財醫師
-
2020-07-28 橘世代.健康橘
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被手遊綁架的熟女簡小姐,無時無刻都在打手遊,甚至與朋友聊天,一有空檔,馬上拿起手機,力求破關,在家中雙眼更是沒有離開過手機,一直窩在沙發上維持相同姿勢玩手機,她打了半小時就會開始手麻,換手繼續打也撐不過十分鐘,但已嚴重成癮,她手麻沒有知覺後放下手機,起身甩甩手舒緩後便繼續玩。簡小姐自知壞習慣已造成病變,但是擔心被醫師下達「禁玩令」,選擇隱忍,長達半年手麻症狀反覆發生,近期終於痛到受不了就醫,手指已僵硬,發現已經是嚴重腕隧道症候群。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說,「太多人因為沈迷手遊導致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正中神經壓迫症,腕骨與手部韌帶在手腕圍成一處凹槽,即腕隧道,而手部的正中神經會經過腕隧道,當手腕長期呈現同一姿勢,或是韌帶發炎等,都可能使腕隧道變窄,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出現手麻的症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年齡為中年,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好發於女性,分析應與女性的體質有關。腕隧道症候群也好發於需不斷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如工程師、機械技工、高爾夫球選手、家庭主婦等。近年隨3C產品盛行,即使不是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像是習慣打字很用力的民眾,或是長期使用手機的民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也愈來愈多。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手麻症狀初期僅需要甩甩手,或是定期接受復健就能改善,不過也因為甩手就能舒緩,讓不少民眾不太在意手麻症狀,導致持續維持錯誤姿勢,就醫時往往都已相對嚴重。臨床上看到不少患者,就診時手指肌肉已經萎縮,手部沒力,甚至沒辦法拿東西,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因此被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必須手術才有辦法改善。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初期,可靠自行恢復,或是合併藥物改善,若是手部在特定姿勢下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則可搭配復健治療,疼痛感已影響生活者,可以注射局部類固醇改善,但此舉復發率高,也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症狀若是已經惡化到出現肌肉萎縮或是無力者,可以透過手術改善。釋高上表示,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術方法相當簡單,在手部切開5公分左右的傷口,將橫腕韌帶切開,緩解被壓迫的正中神經,手術時間僅需要5分鐘即可完成。他提醒,手術後雖能改善疼痛,但壞習慣若是不改,腕隧道症候群仍可能再次復發。他也建議,若是長期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民眾,平時就應該做好保養,像是可以買護腕減輕手腕壓力,也不要用力打字,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避免腕隧道症候群上身。【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7 科別.骨科.復健
96歲嬤壓迫性骨折 才知骨鬆
即將踏入「人瑞」人生的96歲吳奶奶,平時腰痠背痛,她以為是老人病,沒想到某天起身時,腰部一用力讓她痛不欲生,就診時才發現是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腰椎第一節塌陷,即使躺在床上也相當疼痛。骨鬆被譽為「隱形殺手」,隨著年紀增長,骨鬆發生機率愈高,女性發生時間比男性早,停經後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約為30%。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敏弘表示,骨鬆患者終其一生,至少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骨、手腕等部位骨折。無論男女,應於30歲到40歲就開始「存骨本」,以防老年骨鬆導致失能危機。許多骨鬆患者在骨折後才發現自己骨鬆,陳敏弘表示,若未及即時察覺骨鬆,有些患者必須面臨「一次骨折就終生失能」的窘境。他提醒,骨鬆引發壓迫性骨折後,即使已完成手術,也需要接受骨鬆治療,防止骨質繼續流失,引發下一次骨折。陳敏弘表示,治療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過去僅有傳統脊椎微創手術可以選擇,手術部位打2到3個傷口,且需要植入骨釘,但部分嚴重骨鬆的患者其實無法植入骨釘。對於骨鬆嚴重到不適合使用傳統骨釘的患者,陳敏弘指出,可以採用單創口脊椎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在2.5公分以下,手術時間約在1.5個小時內,可完成腰椎骨刺移除及神經減壓,出血量控制在20到30㏄以下,因為傷口小,恢復時間也比較快。吳奶奶即接受微創椎體成形手術,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相似藥省錢 需誘因推廣
生物製劑藥費負擔沉重,全球都面臨相同問題,國際知名期刊「自然」曾發表統計,全球銷售前十名的藥品,生物製劑包下八名,當年由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復邁」拿下冠軍,銷售額達一九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八六三億元。專家表示,生物相似藥能夠降低健保藥費支出,但政府需提出鼓勵措施。健保署醫審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國際趨勢,生物製劑大多以治療癌症為主,生物相似藥的出現能大幅減少藥費支出,除了健保財務因素,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醫療資源有限等問題,推動生物相似藥勢在必行。部分國家強制要求醫院採購生物相似藥,以降低整體藥費,戴雪詠表示,健保署目前參考國際鼓勵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措施,擬訂三大鼓勵方向,分別為包含使用生物相似藥可免除事前審查、收益分享、處方加計等。戴雪詠表示,台灣民情與國際不同,加上台灣特有的健保總額制度,盼能找出「台灣模式」。日前已邀集專家學者討論,目前最大共識為加強各界對生物相似藥的宣傳,當患者提出需求後,醫界自然會增加用藥比率,至於其餘的獎勵措施,將在後續討論後公布。不過,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使用賀癌平至少一年才有效果,若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需自費八十到九十萬元,生物相似藥價格打八五折,對於初次用藥患者會有誘因,但價格應該更低,才有辦法吸引更多患者。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生物相似藥 便宜卻未必用得到
標靶藥物近年成為治療癌症利器,但費用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近年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專利陸續到期,與原廠製劑相仿的「生物相似藥」已拿到藥證並通過健保給付,但由於一般人對生物相似藥不了解,導致市占率低,全台不到五家醫院進藥,雖然價格比原廠藥便宜,但民眾卻不一定能用藥。目前已有九個生物相似藥在台灣取得藥證,八個已通過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一○八年給付包括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的藥費高達三百卅三億元,占整體藥費百分之十六。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表示,生物相似藥能減少患者支出,目前價格以原廠價八五折為核價標準。健保署祭出鼓勵策略,希望能增加國內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若全面使用,每年能省下藥費八點八億元。不過,臨床患者卻出現兩樣情,有患者擔心被換藥,例如過去曾有類風關病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就醫、併發症也不少,不希望換藥;但想要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患者,卻未必有藥可用,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目前生物相似藥並沒有完全進入醫院,病友根本沒辦法選擇。藥界人士指出,生物相似藥的出現如同學名藥,經政府確認藥效與原廠相同,只是國內對於學名藥信任度極低,連帶影響對生物相似藥的看法,北部醫學中心未有一家進藥,全台進藥醫院低於五家。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李明陽表示,生物相似藥在台灣推不起來,有幾大因素,國人長期有「最貴的」、「原廠的」就是最好的迷思;另外,目前原廠藥與生物相似藥都有健保給付,民眾根本無感,醫師還得用白話文解釋生物相似藥,患者聽不懂,常常一句「給我最貴的就好」,也降低醫院進藥誘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政府想要提升醫院進藥的誘因,應先建立起醫界、民眾對於生物相似藥的認知,否則在各界都不了解的狀況下,要想替民眾或健保省錢,各界也無感。閱報秘書╱生物相似藥生物製劑是以胜肽、蛋白質等生物來源為成分的產品,專利期過了之後,其他藥廠得以重組胜肽、重組蛋白質製造相同產品,稱為「生物相似藥」。以「相似」為名,主要是胜肽、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僅為「相似」,其製造過程、品質管制、查驗登記等,均較學名藥複雜。(陳雨鑫)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到五家醫院進生物相似藥 患者想省錢卻不一定用得到
標靶藥物近年成為治療癌症利器,但費用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近年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專利陸續到期,與原廠製劑相仿的「生物相似藥」已拿到藥證並通過健保給付,但由於一般人對生物相似藥不了解,導致市占率低,全台不到五家醫院進藥,雖然價格比原廠藥便宜,但民眾卻不一定能用藥。目前已有9個生物相似藥在台灣取得藥證,8個已通過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8年給付包括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的藥費高達333億元,占整體藥費16%。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表示,生物相似藥能減少患者支出,目前價格以原廠價85折為核價標準。健保署祭出鼓勵策略,希望能增加國內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若全面使用,每年能省下藥費8.8億元。不過,臨床患者卻出現兩樣情,有患者擔心被換藥,例如過去曾有類風關病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就醫、併發症也不少,不希望換藥;但想要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患者,卻未必有藥可用,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則表示,目前生物相似藥並沒有完全進入醫院,病友根本沒辦法選擇。藥界人士指出,生物相似藥的出現如同學名藥,經政府確認藥效與原廠相同,只是國內對於學名藥信任度極低,連帶影響對生物相似藥的看法,北部醫學中心未有一家進藥,全台進藥醫院低於五家。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李明陽表示,生物相似藥在台灣推不起來,有幾大因素,國人長期有「最貴的」、「原廠的」就是最好的迷思;另外,目前原廠藥與生物相似藥都有健保給付,民眾根本無感,醫師還得用白話文解釋生物相似藥,患者聽不懂,常常一句「給我最貴的就好」,也降低醫院進藥誘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政府想要提升醫院進藥的誘因,應先建立起醫界、民眾對於生物相似要的認知,否則在各界都不瞭解的狀況下,要想替民眾或健保省錢,各界也無感。•何謂生物相似藥?以胜肽、蛋白質等作為成分的生物製劑,原廠專利期過了後,其他藥廠得以生製造相同的產品,其產品為與原廠區分,稱為「生物相似藥」。以「相似」為名,主因為無論是生物製劑或是生物相似藥每一支不可能都一模一樣,畢竟每一個胜肽與蛋白質都不同,因此結構與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僅為「相似」,但臨床效果、使用方法與安全性相同。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增加生物相似藥使用誘因 健保署擬三大策略
生物製劑藥費負擔沈重,全球都面臨相同問題,國際知名期刊「自然(Nature)」之前發表統計,全球銷售前10名的藥品,生物製劑包下其中8名,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復邁」拿下冠軍,當年銷售額達199億美元,約新台幣5863億元。專家表示,生物相似藥能夠降低健保藥費支出,政府需提出鼓勵措施。衛福部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則表示,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國際趨勢,部分國家甚至強制要求醫院採購,以降低整體藥費,目前已參考國際鼓勵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措施,擬訂三大鼓勵方向,分別為包含使用生物相似藥可免除事前審查、收益分享、處方加計等。戴雪詠表示,台灣的民情與國際不同,加上台灣特有的總額制度,盼能找出「台灣模式」。日前已召集專家學者討論,目前最大的共識為先加強各界對生物相似藥的宣傳,當患者提出需求後,醫界自然會增加使用藥物的比例,至於其餘的獎勵措施,也將在後續討論後頒布。不過,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使用賀癌平至少一年才有效果,若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需自費80到90萬元,生物相似藥價格打85折,對於初次用藥患者會有誘因,但價格應該更低,才有辦法吸引更多患者。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發生率 花蓮最高 新北人數最多
近年不少名人命喪於心肌梗塞,根據衛福部統計,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過去5年內增幅達35%,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內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縣市,花蓮縣發生率最高、新北市人數最多,為降低我國心肌梗塞致死風險,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昨將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納入治療指引。心臟疾病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心臟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依照衛福部公布的2018年急診就診人數統計,約有1.6萬多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以新北市就醫人數最多,達2869人;花蓮縣發生率最高,每十萬人口就有15.4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花蓮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高,至今尚未找出原因,恐與生活習慣有關。急性心肌梗塞中,以「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STEMI)最致命,若能在發生的30分鐘內搶救,就能大幅提高存活率。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係指心臟冠狀動脈因血栓阻塞讓心臟無法獲得氧氣和營養時,會引起心臟肌肉壞死,若完全被阻塞的話,心電圖中的ST段就會呈上升訊號,因此稱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根據研究顯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病患每延遲30分鐘治療,1年後的死亡率將上升7.5%,因此如果能在到院前的救護車上,就用心電圖早期診斷,並配合提前給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通知醫院協助到院時能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就能大幅降低死亡率。黃瑞仁表示,心臟醫學會此次也修正心肌梗塞治療指引,並強調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方式,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黃瑞仁提醒,平時要掌握救心救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當有心痛、胸悶、惡心嘔吐、氣喘吁吁、冒冷汗時,可能就是心肌梗塞的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急救。
-
2020-07-23 癌症.血癌
骨髓瘤年增600例 新藥延長存活期
再過五年,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增加,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過去一年平均新診斷案例約三百到四百人,近年新診斷人數約五百至六百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型癌症,好發於五十歲到七十歲,常見症狀為骨頭痛、骨鬆。據民國九十九年至一○五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從每十萬人有一點二九人,增至每十萬人一點七九人。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增加,不是治療效果不好,而是多數民眾不認識多發性骨髓瘤,以致延誤治療。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無法被治癒,治療目的是延長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過去的藥物可控制在一到二年左右復發,現在的藥物可延長至三年,也有五年才復發的案例。依不同期別規畫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分三期,第一期存活時間平均約五年,第二期約三年,第三期約一年半;目前藥物進展,可幫助第一期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至十年以上,第三期也能延長至三到五年左右。初期治療為引導治療,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作為三合一藥物,患者平均一點四到兩月會改善症狀,配合化療,穩定期可超過五年。當患者復發,則進入第二階段治療,原先三合一藥物再加上抗CD38新型標靶藥物;第三線治療則搭配第二代免疫調節劑或是單株抗體藥物。滕傑林表示,新型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錯,維持效果久,第二線治療已納健保給付,使用三年後的病人,高達八成不會惡化。
-
2020-07-23 癌症.血癌
50歲骨頭痛 多發性骨髓瘤作祟
「五十歲就嚴重骨鬆,又沒有糖尿病、腎臟問題,當心是多發性骨髓瘤。」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常被誤以為是血癌、骨癌,加上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從症狀到確診,至少都得半年以上。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顧名思義是「骨髓長出癌細胞」,向病人解釋病情時,患者常會以為是骨癌或是血癌,但骨癌是骨頭長出癌細胞,骨髓癌則是骨髓腔內的一種白血球「漿細胞」出現癌變。骨髓內漿細胞負責分泌免疫球蛋白(M蛋白),病變時會貧血、免疫功能變差,容易發燒或感染,骨頭中的鈣離子流至血液中,導致血鈣過高,或腎功能不佳等,嚴重者會有骨鬆問題。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症狀以「骨頭痛」為主,初期患者對骨頭痛沒病識感,曾有一位住透天厝的患者,每天拉上一樓鐵門是必備功課,某天他一拉鐵門,手部就突然骨折,一問診才發現他長期骨頭疼痛,以為是年紀到了,結果竟是多發性骨髓瘤。王銘崇表示,隨著人口老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愈來愈多,近年新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每年約有六百人,而如今認識多發性骨髓瘤的人相對增加些,以前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恐需二年以上,近年約半年左右可被確診。民眾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也多關心身體狀況,別以為骨頭痛就是正常老化,初期疼痛赴骨科或是復健科治療未果,應立即思考恐是多發性骨髓瘤在作祟,可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疾病治療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傳統手術占九成 有給付、切除效率佳台大醫院去年甲狀腺癌手術人數居全國之冠,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就是專精於甲狀腺外科。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手術要全身麻醉,台大執行的傳統手術占九成,雖會在頸部留下疤痕,但手術比較有效率,雙側全切只要兩小時,手術費也有健保給付,如果使用特殊器械,才需要自費五到六萬。陳坤源表示,如果在意美觀,也有傷口更小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和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不過因為手術時間要四、五個小時且花費更高,僅少數人使用。無論選擇何種手術,甲狀腺手術的頸部傷口癒合快,只要貼好美容膠帶,通常隔天就能碰水。術後一周也鼓勵病人多動,幫助頸部活動度維持正常、減少傷口沾黏。陳坤源表示,醫學中心外科分工較細,像內分泌外科處理的範圍就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目前台大醫院共有三位一般外科醫師專門做甲狀腺手術。另外,台大醫院有內外科合作的傳統,內外科都有專精甲狀腺疾病的醫師。針對病情較複雜的病人,會先到內科徹底檢查,內科醫師確定開刀對病人有幫助,再轉外科;外科開完刀後,病人還需要長期追蹤,這方面也是內外科一起做。陳坤源表示,甲狀腺癌病人都會擔心復發,不過甲狀腺癌比較特別的一點是,若術後復發淋巴結轉移,趕快把復發的地方拿掉,大部分病人還能活非常久。林口長庚醫院從檢查到判讀 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診斷出最多甲狀腺結節的醫院為林口長庚。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劉鳳炫分析,應與醫院執行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到最後報告判讀都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執行有關。他也說,有部分甲狀腺結節求診的患者,在他院健檢發現後,改至林口長庚尋求第二意見,多因認為醫學中心儀器較完備。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一般會透過患者陳述,依據生長的速度、吞嚥、聲音變化、結節硬度、是否固定來做初步判斷。以最惡性的甲狀腺未分化癌而言,生長速度快,一個月內就會腫大,腫塊硬度較硬且較為固定,不會感到疼痛。劉鳳炫說,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多屬良性;若是單側的甲狀腺結節又符合上述狀況,多為癌症。不過有些又硬又會痛的甲狀腺結節,很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該疾病可透過服藥改善,屬於病毒性感染,透過超音波可以確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以超音波、穿刺細胞學檢查為主,劉鳳炫說,林口長庚執行頸部超音波、穿刺都是由醫師執行,對於後續的治療也能及時告知患者,讓患者安心。傳統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開一道傷口,近年內科引進消融術,針的大小約在10mm以下,傷口小且門診即可手術,不過此為自費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執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公分以上結節 建議開刀積極治療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甲狀腺結節患者治療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高居全國區域醫院之冠。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文萍表示,女性患者占了七、八成,但因近年做健檢的人變多,或因一親等有家族史而檢查,男性患者人數較過去多。楊文萍說,到門診的甲狀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大致有三種,一是自己發現或別人告知甲狀腺腫大,其次是健檢發現異常,第三種就是其他醫療院所轉診來的患者。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甲狀腺癌排名第七,女性甲狀腺癌更高居第四。楊文萍說,甲狀腺結節若為惡性,須手術治療;而良性結節依臨床治療指引,若直徑(含)超過三公分建議開刀,除避免未來細胞突變風險,由於脖子空間有限,結節過大恐壓迫氣管或食道,需積極治療。不過若是「毒性甲狀腺結節」,除了細胞增生,還會分泌過多甲狀腺素,出現手抖、心悸、體重減輕等症狀,若藥物治療後仍發作,手術和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通常是首選治療方法。楊文萍說,第一次發現甲狀腺結節,若直徑逾一公分,經檢查為良性,建議三個月後追蹤第一次,評估形狀、是否變大,若無惡性變化,半年後追蹤一次,後續定期一年追蹤一次即可。遠東聯合診所名醫駐診 有疑慮 當場做檢查這家診所很厲害,一年收治六千多名甲狀腺結節患者,排名全國第八,收治人數多於國內多數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關鍵原因為該診所主治醫師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健保大數據顯示,遠東聯合診所儘管規模不大,但108年共收治6311名甲狀腺結節患者,該診所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張天鈞說,「祕訣在於快、專業、用好藥。」雖然張天鈞在台大醫院仍有門診,但以老病友為主,新病人幾乎掛不上號。他在遠東診所開診後,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仍舊滿號。張天鈞指出,在大醫院看診,病人通常無法在當天完成相關檢查,必須醫師開出檢查單據等待數日或一兩周,才能接受檢查。相較之下,遠東診所機動性較強,只要有需要、有疑慮,當場就可以執行超音波,甚至穿刺檢查,相當有效率,大幅降低等待時間。再者,診所用藥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以原廠藥為主,讓病友安心。張天鈞強調,女性與老年為甲狀腺疾病高風險族群,女性如果出現月經不規則、懷孕容易流產、胎兒畸型,甚至不孕等問題,務必到院檢查甲狀腺功能。至於老年人的甲狀腺疾病,因症狀不典型,例如皮膚變皺、頭髮稀疏、常打瞌睡等,幾乎都是老人病,以致大部分患者無法即時就醫。醫師常以「足踝肌腱反射測試」,確認到底是老化或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如發現老人家精神與體力變差,應至內科接受甲狀腺低下檢查。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疾病發生率升、死亡率未增 結節癌變者約占1.6%
雖然健保統計顯示,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就醫人數近三年逐步增長,但甲狀腺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死亡率並未隨著發生率而上升。檢驗技術進步 揪出更多病例郭錦松進一步表示,研究指出,甲狀腺結節的危險因子為輻射暴露與平常碘攝取不足,但台灣輻射量是否有顯著增多尚無直接證據,且政府自民國56年便實施食鹽全面加碘的政策,因此推測逐年上升的人數應與醫學檢驗技術進步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有關。他指出,過去常以觸診方式檢查難以早期發現的甲狀腺結節,而現在超音波技術發達,儘管只是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很容易被診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也舉例,曾有研究指出韓國的甲狀腺癌發現比率高,主要是因為韓國的乳房篩檢是以超音波篩檢,由於與甲狀腺位置接近、探頭類似,許多醫師會「順便」檢查,發現有問題直接進行穿刺而確診。進口鹽無碘 甲狀腺腫恐再現台灣因食鹽加碘,國人已無缺碘問題,王治元表示,食鹽加碘後陸續有幾項調查,發現一開始碘營養足夠,且可以看到學童甲狀腺腫的情形下降,但到了民國93年卻出現斷點,男女尿碘往正常偏低的方向下滑。很大的原因在於台灣於此年加入WTO,開放國外食鹽進口,但卻沒有要求食鹽必須加碘,加上現今國人喜歡購買進口鹽,因此必須正視是否又走回缺碘性甲狀腺腫的問題。女性患者多 推測與荷爾蒙相關至於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就醫人數,女性皆為男性三至四倍,醫界則表示一直以來都呈現差不多的數據。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有研究顯示,甲狀腺細胞上有部分相關的荷爾蒙接受體,使得女性較容易增生結節,若分化較差就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甲狀腺結節遍布各年齡層,多數在40歲之後才發現,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喉頭頸科主治醫師朱本元分析,應與荷爾蒙變化有關。臨床常見懷孕、停經後,甲狀腺結節生長加快,讓原本摸不太到的結節被發現。而根據健保署將108年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患者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後,發現就醫主診斷僅為甲狀腺結節者有27萬8861人,主診斷僅為甲狀腺癌有4萬146人。至於主診斷同時有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者則為4642人,郭錦松表示與臨床上觀察每年新增的甲狀腺癌病例數相符。或可解釋為約有1.6%的人有甲狀腺結節,再進一步確診為惡性腫瘤。由於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王治元說,若是沒有壓迫氣管或食道,影像學上未高度懷疑惡性或是穿刺看不到東西,通常建議觀察即可,不一定非開刀不可。治療預後佳 甲狀腺癌如慢性病至於甲狀腺癌以乳突癌、濾泡癌為主,乳突癌占七成五、濾泡癌占二成,朱本元說,這兩種皆屬於分化相對良好的癌症。透過手術治療,再採取放射碘殺死殘餘癌細胞,預後都非常好,20年以上的存活率超過九成。其餘類型非常少見,如未分化癌、髓質癌、Hurthle細胞癌,多與基因有關,除了需要全切除甲狀腺,後續還得接受化療、放療。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至於選擇甲狀腺全切除或是單側切除,王治元說,臨床醫師的判斷扮演重要角色。有些醫師擔心全切後病人若不吃甲狀腺素無法存活,有些醫師則選擇全切手術外加放射碘治療,在後續追蹤上更容易,且較不易復發,因此端看醫師如何與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治療方式。郭錦松表示,甲狀腺癌若採用全切手術,除了要小心可能傷到聲帶神經以及副甲狀腺外,對病人的生活並未造成太大困擾,只要每天補充甲狀腺素即可,和許多慢性病長期服藥相同。以乳突癌為例,追蹤20年仍有90%的存活率。他笑稱「和糖尿病患者相比,甲狀腺癌恐怕還活得比較久。」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多吃海帶預防甲狀腺疾病?醫師:有攝取這一物即可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面,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以及較少發生的甲狀腺癌。無謂切除 反影響身體機能近年隨健檢普及,讓許多不必要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患者都出現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翁瑄甫表示,有些患者擔心癌變,要求醫師開刀切除,但可能是不必要的處置。他說明,甲狀腺主要功能是吸收體內的碘,再生成甲狀腺素,調節體內細胞,一旦甲狀腺完全切除,身體機能將受影響。甲狀腺素 過多過少都不行當甲狀腺素分泌太多,基礎代謝率加速,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爬個樓梯氣喘如牛;拿水杯、打電腦,雙手不聽使喚抖個不停;有時突然心悸,心跳狂飆破百。以上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還有人吃再多也不會變胖,脾氣變得急躁易怒。甲狀腺發炎、長結節等都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但最常見的,還是自體免疫問題。親人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病機率會比較高。但有遺傳體質,不代表一定會發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說是壓力下的產物。情緒、個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誘發。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的狀況是甲狀腺機能低下,起因於甲狀腺分泌不足。不同於機能亢進愛找年輕女性,機能低下常發生於銀髮族,65歲以上老人家代謝變慢,甲狀腺功能也會衰退,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患者會感到嗜睡、畏寒、心跳變慢、無精打采,還會體重增加、水腫、易便祕,情況嚴重,甚至會昏迷。治療時,年齡與嚴重度要合併評估,若情況不嚴重,也可先追蹤暫不治療。吃海帶補碘 專家說不必對於甲狀腺疾病的預防,有些人建議調整碘的攝取。翁瑄甫表示,碘過多過少都不行,台灣已在食鹽中添加碘,一般而言,碘的攝取已經非常足夠,民眾無須為了多攝取碘,額外多吃海苔、海帶等高碘食物。不過要提醒的是,近年民眾喜愛嘗鮮購買沒有加碘的進口鹽,要特別注意碘恐攝取不足的問題。翁瑄甫表示,甲狀腺結節屬於一種亞健康狀態,無須過度擔心,至於甲狀腺癌病例則少之又少。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去年一整年新診斷為甲狀腺癌的病人僅69人,與其他癌症相比,人數並不多。保護甲狀腺拒菸酒 釋壓力 避免內分泌失調1. 多吃蔬果,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度油膩及辛辣的食物。2. 避免吸菸、喝酒,酒精易干擾甲狀腺素,導致內分泌紊亂。3. 無論是工作壓力、心理壓力都得適當釋放,避免內分泌失調。4. 基因引起的甲狀腺癌,可以因應有無家族史,定期篩檢。
-
2020-07-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食品添加物、防腐劑...台灣人罹肺癌 可能是吃出來的
中研院與台大醫院等團隊合作,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最主要的致病原因為體內「APOBEC突變」,雖有待發現突變原因,但中研院將發現的五種癌細胞突變特徵,與國外的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比對,找出可能的三大物質,發現肺癌的危險因子不只是空汙或是油煙,更與飲食中的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等有關。另外,研究也發現,小於六十歲的女性受APOBEC影響較大,但高於六十歲女性,則受到長期累積的環境因子,如空汙、二手菸等影響較大,也就是說,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可能是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表示,未來面對肺癌的預防,戒菸不再是唯一防堵之道,還必須從飲食、環境、基因、生活模式、藥物、老化等多方面著手。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也表示,此次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等「飲食」原因也可能造成肺癌,將影響後續衛教方式。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璿宇表示,細胞突變後會有固定的結果,俗稱「癌變指紋」,國外已建立相關資料庫,台灣尚未建立。中研院將發現的五種癌細胞突變特徵,與國外的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比對,找出可能的危險因子。結果發現,有三種物質會導致這次研究發現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的結果,分別為亞硝胺類致癌物(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AH)、硝基多環芳香烴(Nitro-PAH)。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長陳玉如表示,亞硝胺類致癌物如防腐劑、食品添加物等;多環芳香烴如二手菸、燃燒煙霧、吸菸的煙霧等;硝基多環芳香烴則像是PM2.5、汽機車排放廢棄等,其餘可能的刺激物還有黃麴毒素、菸鹼、甲醛等。陳玉如表示,除了吸菸及二手菸,也看到與水、加工食品、汽車排放、空氣汙染等因子與肺癌的關聯性,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哪些因子是台灣患者體內重要致癌基因。此次中研院研究團隊運用蛋白體學特徵分析,發現肺癌可分為五種亞型,其中一種是從未被發現過的早期肺癌「類晚期」亞型,同時有兩種突變,導致體內MMP11蛋白會顯著增加。陳玉如表示,未來可以透過研發MMP11蛋白的生物標誌,作為檢測工具。
-
2020-07-18 癌症.肺癌
中研院攜手台大/不吸菸卻肺癌 突變特徵找到了
吸菸一直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台灣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逾半數,學界一直找不出原因。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長陳玉如與台大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發現原因可能與體內酵素「APOBEC」突變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肺癌有新國病之稱,如今研究重大突破。團隊分析國內一○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陳玉如表示,台灣肺癌形態與歐美「太不相同了」,台灣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抽菸,但美國有八成肺癌患者都吸菸;而且台灣女性肺癌患者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發病年齡還比男性早,再分析女性肺癌患者,高達九成三都不抽菸。團隊分析的一○三名肺癌患者中,女性皆不抽菸、男性不抽菸比率八成四。陳玉如表示,過去研究顯示肺癌主要是「EGFR基因」突變導致,但這次研究所有女性患者皆未出現EGFR基因突變,男性則未有顯著發現;研究同時發現,現帶有APOBEC突變的肺癌患者,七成四是六十歲以下且不吸菸女性。陳玉如表示,此結果更加證實APOBEC突變是造成「不吸菸」、「年輕」、「女性」發生早期肺癌的主因。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璿宇解釋,APOBEC是存在於體內的一種酵素,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功能,目前尚不知APOBEC為何突變,未來若能發現,還有機會根除肺癌。楊泮池建議,由於肺癌是國病,男性罹患肺癌年齡主要是六十五歲到七十歲,女性則是六十到六十五歲,肺癌篩檢應在五十歲左右,若有家族病史者,可提前到四十歲。他表示,蛋白基因體學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台灣團隊的發現將在未來提供治療肺癌更精準的方法。中研院於二○一六年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簽署「癌症登月計畫」合作備忘錄,昨天發表的研究是中研院暌違十二年再度躍上「Cell」,由台大、北醫、台中榮總提供病人檢體、臨床數據及檢測技術等,解開不抽菸肺癌比率偏高的謎題。
-
2020-07-18 新聞.長期照護
三明治世代照顧壓力最大 僅15%家庭做照顧超前部署
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社會,照顧往往成為壓垮家庭的問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年初調查國人長照認知與需求,發現三明治世代(40歲到49歲)的女性照顧壓力最大,多數沒有照顧替手,常因照顧被迫離職;同時也調查即將面臨「照顧世代」的民眾,僅15%曾與家人討論過照顧議題,其餘都表示不擔心照顧上有困難。照顧現場問題重重,但即將進入到照顧世代的民眾卻是相當樂天。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調查1234份問券,多達27%民眾表示曾經或現在正是家庭照顧者,並以女性為大宗,照顧年資以1到5年最多占46%,照顧超過10年以上也有18%。照顧者的樣貌,有五成以上都是60歲以上,且他們不只要照顧家中有長照需求的人,有五成必須同時兼顧工作,陳景寧表示,60歲以上在照顧上,體力的挑戰就已經很大,還得兼顧工作,調查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以1到5分做評分,平均負荷達到2.24分。台灣長照推動到2.0,陳景寧說,調查這些民眾中,僅有二成一使用過長照服務,顯示即使有服務,民眾不會使用也可能使用不到。既然目前台灣的照顧現況顯得艱難,問卷也調查即將進入照顧世代的「預備照顧者」是否做足準備?針對這1234位民眾中,35到65歲的民眾做詢問,有二成認為自己未來會成為照顧者,被問及是否曾討論過「照顧議題」或是「家庭照顧責任分配」等,結果只有15%曾討論過,且即使討論過,也全部都沒有真正開始制定照顧計畫,防範未然。問卷中顯示,有48%的民眾不擔心未來的照顧問題,特別是「35到39歲的男性」最不擔心,不過隨著年齡增加或是學歷愈高者愈擔心照顧議題。陳景寧說,從問卷中可以看得到,男性仍認為照顧是女人的責任,加上照顧涉及生死,也成了家族之間禁忌或避諱的話題。她呼籲,台灣接下來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照顧將是「不可迴避的議題」,且照顧不該只是女性的責任,家人之間有能力就該攜手共同負擔,建議應及早與家人討論照顧議題,使用「家庭照顧協議」討論醫療決定、照顧安排以及家人分工、花費負擔等。
-
2020-07-17 癌症.肺癌
不抽菸卻罹肺癌 中研院找到關鍵基因突變了
台灣不抽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學界一直找不出根本原因,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楊泮池等團隊合作,分析國內103名肺癌患者,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其中突變最顯著的APOBEC特徵,完全與菸無關,至於如何造成突變,仍在研究中,但額外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與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是與吸入性物質有關連可能與「飲食」都有相關。肺癌已經連續21年占據十大癌症之首,即使健保每年花上150億治療肺癌,仍無助降低肺癌患者的存活率。陳玉如表示,台灣肺癌的型態與歐美「太不相同了」,台灣高達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抽菸」但美國有八成的肺癌患者都是吸菸者;而且台灣的肺癌患者,女性患者的比例不但逐漸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發病年齡還比男性早,再細看女性肺癌患者的型態,又多達93%不抽菸。中研院團隊分析國內103名肺癌患者,以早期肺癌為主占87%、晚期占13%,女性占6成、男性4成,女性不抽菸為100%、男性不抽菸比例為84%,年紀多在60歲以下。從這些患者中,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其中一種突變在這些患者中發生的比例最高,為「APOBEC突變」。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璿宇表示,APOBEC是一種體內的酵素,分布於各器官中,研究發現肺癌患者的APOBEC都被「不知名的刺激物」編輯過導致突變,目前正在找這款不知名的刺激物,若是找得到臨床將能做到肺癌的預防。陳璿宇表示,該研究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找到台灣肺癌的癌細胞突變特徵,是以APOBEC突變為最大宗,更能解釋為什麼台灣肺癌患者明明沒抽菸,卻會得到肺癌的原因。為了了解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突變的原因,陳玉如表示,研究團隊比對國外的癌症突變特徵資料庫,嘗試回推可能突變的原因,發現有三種可能的因素,分別為Naitrosamine、Nitro-PAH、PAH,這些都會出現與這五大特徵的癌變結果相同。陳玉如說,化學物質Nitrosamine常見於防腐劑、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等毒化物;Nitro-PAH則像是汽機車排放廢棄或是PM2.5、PAH如吸菸、二手菸等。陳玉如說,研究中也看到年紀來做風險分析,發現年輕女性受到APOBEC突變,引發肺癌的影響較深,而導致APOBEC突變的因素尚未找出;不過,年長女性出現肺癌的機率,則與外界刺激物有關,因為長期接觸防腐劑、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PM2.5等而累積體內有關。楊泮池表示,目前雖然不曉得導致APOBEC突變的根本原因,但是已知年輕女性具有一定風險,若是家族有家族史,且曾在40歲以下發病,應在50歲以前做肺癌篩檢,嘗試達到預防。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加強精神患者護送就醫 衛福部設24小時緊急處置專線
去年七月,鐵路殺警案事件引發社會譁然,鄭姓男子持刀攻擊鐵路警察李承翰,嘉義地院宣判鄭姓男子無罪。社安網被批判「漏洞百出」,當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曾說,鄭男在案發前並非無跡可尋,但卻無人願意向他伸出援手。為改善上述現況,衛福部將於16日成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供警消等專業單位第一時間協助疑似或是精神疾病患者。衛福部心口司科長賴淑玲表示,無論是警消、社工或是公衛人員,常於第一線面對到社區中疑似精神患者或是精神患者,但他們外觀皆與常人無異,僅有少數行為不同於常人,過去常接到警消反應,「他們就看起來都正常人,只是常常來鬧事,不可能因此把他們安置送醫」。賴淑玲表示,各縣市衛生局雖然都有設置通報系統,警消人員等可依照民眾反應的狀況,通報給相關單位,依照指示確認是否可以緊急安置,不過各地的聯繫電話以及通報單位都不一致,像是資源較豐富的六都才比較有可能設置24小時的專線,一般多是下班後,留言待處理。根據台北市以及新北市已設置24小時專線的經驗,白天的來電數與小夜的來電數相當,大夜班相對少,不過相信各縣市需求不一,應仍有24小時專線的需求。因此,除了現有各縣市的資源以外,衛福部心口司設立精神醫療緊急處置線上諮詢服務專線(049)255-1010,從7月16日起正式上線,等同雙軌給予協助。賴淑玲表示,該專線目前是提供給警消、警衛、社工、公衛護士、醫療人員等專業人士,第一時間可以撥打的24小時電話,負責專線接聽的人員皆是精神醫學專業人士,會依照警消提供的訊息,給予警消等單位護送就醫的線上指引,減少社區滋事事件發生,也能即時協助患者就醫。一般民眾對於社區內疑似精神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滋事等通報,目前可以致電給當地衛生局,由當地衛生局判定,是否需要緊急送醫。
-
2020-07-08 科別.婦科
月經痛得死去活來 原來是子宮內膜異位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往往會出現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30歲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會痛得死去活來的,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經手術卻發現,她的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不孕機率增加。經痛分原發性與續發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指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此外,經痛的疼痛程度,並不會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朋友別誤以為肌瘤愈大會愈痛。治療方法取決是否生產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中醫認經痛是氣滯、血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會引起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涼性食物也會出現經痛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
-
2020-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 蘇益仁:台灣真的太慢了
口罩國家隊為台爭光,但疫苗國家隊卻有些灰頭土臉?目前國內三家廠商積極發展疫苗,但產官學界私下唱衰,包括台灣迄今仍無疫苗緊急授權命令,看不到政府的放寬「加速器」。即使明年成功量產,也可能趕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投注資金恐將付之一炬,全部燒光光。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全球一百多個單位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已有五家疫苗廠進入新冠肺炎疫苗第三期人體試驗,其中研發速度最快的疫苗,有望於今年秋冬問市;台灣目前在疫苗研發僅國光生技、高端、聯亞生技,依照三家業者各自預估的進程發展,最快明年第一季力拚上市。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直言「台灣的狀況真的太慢了」;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也認為,「國產疫苗進度恐落後美、英、中國大陸一年左右」;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更是悲觀,他說,「不看好台灣能在第一波疫苗戰中順利研發出疫苗」,即使順利研發,屆時可能不敵病毒變異的速度。部分官員僵化行事 扯後腿不少業者私下抱怨,食藥署目前僅頒布檢驗試劑的緊急授權命令,根本沒有疫苗製造的緊急授權命令,這讓疫苗研發已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部分官員僵化行事,簡直是扯後腿,讓疫苗研發更是後天失調。蘇益仁也說,各國為了加速國內疫苗發展,臨床試驗受試人數皆放寬執行,但食藥署墨守成規,堅持現行規範,以第二期臨床試驗為例,全球規定只需一千五至兩千人,但食藥署仍要求至少三千人,「一名受試者就需耗資廿萬元,廠商負擔不起的。」聯亞生技營運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戴源宏說,看不到政府「加速器」在哪裡,第二期臨床試驗要求三千人,屆時全國恐出現「搶受試者大戰」,加上各醫院行政流程不一,溝通耗時,聯亞疫苗預計明年第一季可以力拚上市,但一想到這些繁冗程序,肯定又得往後拖延。國光生技發言人潘飛說,國光早已嘗試自救,早在投入研發後,第一時間就徵求與國外合作機會,增加受試者的人數,另考量無力獨自大量生產,已尋求其他可以生產疫苗的國內廠一起合作。對於衛福部擬補助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業者,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補助總金額三億元費用,陳秀熙也大潑冷水,呼籲「政府不要浪費這筆補助經費了」,當務之急是要爭取在第一波疫苗戰中脫穎而出的生技業者合作,取得授權,參與量產的行列。
-
2020-07-08 科別.婦科
被經痛折磨到不成人形 開刀竟是滿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經痛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卅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感受到悶痛感,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手術卻發現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因長期未發現,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增加不孕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表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王呈瑋也表示,經痛的疼痛程度,不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別誤以為愈大會愈痛。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則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使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說,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
-
2020-07-07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不建議洗冷水澡!醫:洗完做這事爽一時卻更傷身
沒本錢千萬別隨意沖冷水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呼籲,每年皆有民眾因沖冷水澡引發心肌梗塞送醫,建議洗比體溫高一些的洗澡水,不但可放鬆血管,還能適當降低血壓。還有些人喜愛在洗完澡後喝杯冰水,此舉雖能「爽一時」,卻會對血管及腸胃道造成傷害,免疫力因腸胃道細菌叢改變而下降,增加罹病風險。無論冬夏 都不建議冷水澡「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不建議洗冷水澡。」蕭成儀表示,每年都有因為沖冷水澡,血管受不了忽冷忽熱,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血管是最怕溫差的組織,冷水沖到皮膚,透過神經傳達到腦部,身體為了要維持體溫,會加速血管的流速增加血壓,血管不斷放鬆又緊繃,易增加血管裂傷或是血管內斑塊剝落的機會。蕭成儀建議,洗澡水水溫最好在攝氏38到39度左右,血管在高於體溫一些溫度時會放鬆,對於新陳代謝較差的長輩,洗熱水澡可以幫助代謝。不過,水溫若是提高到攝氏42度以上,則會增加對心臟的負荷,血壓不降反升。若是想洗冷水澡,最好先確定自己沒有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再嘗試。坊間流傳,洗冷水澡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蕭成儀解釋,「只適用少數人」,洗冷水澡增強免疫力的原理,是沖洗冷水的時候,身體四肢的周邊血管會收縮,血液集中回流到核心內臟,也增加臟器的能量進而提升免疫能力,只是這種方式僅適合40歲以下,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習慣必須長期執行,否則偶爾洗一次冷水澡,仍舊是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並不會達到增加免疫力的效果。洗完澡 千萬別立刻吹冷氣洗澡期間,許多人都先把房間冷氣開著,就等著一洗完澡後進冷氣房享受冰涼的快感,蕭成儀說,洗完澡後,人體會正常排汗,皮膚毛孔正在擴張的情況下,又接觸到冷空氣,會使原本需要排出的汗排不出來,建議洗澡後等15至30分鐘後,再進冷氣房。有些人熱愛在洗完澡後喝一杯冰水,蕭成儀提醒,洗完澡後喝冰水,不僅傷血管,也傷腸道的分泌系統,腸道內的血管受熱氣影響擴張,瞬間的冰水,會讓血流速度改變,同時影響腸胃道菌叢的型態,進而影響免疫力,此舉比沖冷水澡還要恐怖。養陽氣 太陽下山前洗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冷是會傷「陽氣」的因素之一,洗冷水澡或是愛吃生冷食物都會傷害陽氣,陽氣不足則易「陰邪內生」,免疫力不佳,容易感冒、生病。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中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刻,此時洗澡的話,陽氣也會受損,最好的洗澡時段是下午4點到6點,特別是免疫力比較差的老人及小孩,建議在此時段洗澡。隨著日落後,人體陽氣會變弱,若常常在半夜洗澡的民眾,陽氣會更差,蘇柏璇說,最好避免在晚上11點以後洗澡。長輩或小朋友若是下午洗完澡後,晚上又出汗,建議用擦澡的方式去除汗水,避免讓陽氣受損。
-
2020-07-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開放小明返台 應該不久了
受疫情影響,和父母分開的「小明」已半年無法入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開放小明返台,「應該不久了」。他表示,在疫情方面,我顧慮相對較低,指揮中心對小明們回來的方案一直有規畫,但事涉兩岸關係,仍需陸委會最後評估。陳時中之前接受本報專訪曾說,依規定陸配子女若無台灣戶籍,對於政府而言等同不是台灣人,依照兒童權利公約,保護兒少,第一順位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孩子所在地國家,台灣都未符合這些條件,如果陸配子女在大陸需要協助,父母又不在身邊,首要負責的應是中國大陸社福單位。昨天陳時中出席「COVID-19暨防疫新生活健康行為監測教育訓練」活動時,則表示將朝向「人道方面」,找出快速解決方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明回家議題一直都在討論,只是中國疫情難以評估,實際檢驗量及各省流行狀況都無法詳細得知,屆時台灣開放小明們返台,一定得遵守十四天檢疫期,其餘細節將待後續討論。
-
2020-07-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小明回家快了 陳時中:朝人道方面尋解方
受疫情影響,至今仍被迫骨肉分離的「小明」們,被台灣拒絕入境已接近半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開放小明返台,「應該不久了」。陳時中表示,在疫情方面,我方顧慮相對較低,指揮中心對於小明回來的方案都一直有規畫,但事涉及兩岸關係,仍需陸委會做最後評估。小明們返家路遙遙,二月廿日陸委會宣布開放小明返台,引發民怨,陳時中隔天一句「自己的國籍自己選擇」,斷了小明返家的路。自此,指揮中心皆以「守住台灣疫情」為由,拒絕開放小明入境。疫情趨穩,六月七日大解封後,指揮中心仍持續「卡」小明,六月十七日第一波境外生返台名單出爐也不見陸生,小明們原盼著解封後曾返台參加考試、繼續上學的夢又泡湯,爾後,陳時中再次被問及小明何時返台,更直接向小明們致歉「為了疫情,請他們多包容」。相隔近一個月,陳時中再次被問及小明們何時可以返台,態度轉變,不少藍綠大老皆為小明們請命,七月一日他就曾對外表示,「應該快了」,昨天出席「COVID-19暨防疫新生活健康行為監測教育訓練」活動時,更明確表示,將朝向「人道方面」,找出更快速的解決方案。不過,陳時中昨強調,小明可否回來,事涉兩岸關係,仍需縝密研議政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議題一直都有討論,盼近期能有進展,只是中國的疫情一直難以評估,實際檢驗量及各省流行狀況都無法詳細得知,英國開放入境豁免名單也未見中國。莊人祥指出,屆時台灣開放小明返台,能確定的是一定得遵守十四天檢疫期,其餘細節將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