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防護衣
共找到
210
筆 文章
-
-
2024-07-31 醫療.心臟血管
高齡翁胸腹主動脈瘤 台大「CT融合」手術救命
89歲陳先生去年底突發昏厥,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一顆直徑長達6.3公分的胸腹主動脈瘤,必須裝設主動脈支架保存性命。但手術複雜度高,即使執行微創手術,對高齡、多重共病的陳先生來說仍是一大挑戰,因此台大醫院外科部團隊在複合式手術室中,採用「電腦斷層(CT)融合技術」進行手術,可以縮短手術與復原時間。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吳毅暉表示,陳先生除胸腹主動脈瘤外,本身有心臟衰竭、慢性肺部阻塞疾病、心房顫動等疾病,加上年事已高,為降低手術風險,團隊選擇使用CT融合技術協助手術進行,患者在手術前先照射3維CT影像,計算出主動脈路徑及血管分支方向,並與手術過程2維X光即時影像疊合,形成類似擴增實境(AR)效果,讓醫師精準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目前CT融合技術主要用於複雜度較高的手術,病人無需支付額外費用。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主動脈就像人體的高速公路,具有許多支線血管,手術複雜度高,CT融合技術讓醫師不必再背誦複雜的解剖構造,「就像看著Google地圖」,讓手術過程更加流暢,對於較複雜、少見的手術型態,有明顯助益。吳毅暉說,過去為定位手術位置,病人除手術前的照射CT影像,手術中需再照射一次CT,並由放射師人工繪製出手術位置,投影在術中即時影像畫面中,讓醫師進行手術,與CT融合技術相比,患者必須接受多一次顯影劑注射、多暴露一次CT輻射劑量,且人工繪製不僅加重放射師工作負荷,也會讓手術時間拉長。根據國際文獻,CT融合技術可讓手術時間縮短30%,顯影劑使用量減少57%,因傷口小、手術過程中對病人血液循環影響低,病人術後復原時間亦減少。吳毅暉表示,顯影劑具腎毒性,使用量愈少愈好,而放射線暴露不僅危害病人健康,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雖已著用防護衣,也會面臨放射線帶來的健康風險。
-
2024-05-26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護理師揪感心
5月12日是國際護理師節,5月6-12日是美國「國家護理師周」。 醫院也舉辦徵文及短影音競賽, 值得好好慶祝一番。沒生過病的人,不知道護理師的存在多麼重要。年輕時我生過重病,彼時印象深刻:醫師嚴肅,比較像神;護理師親切,才是真的人。護理師是生病時為數不多的祝福。醫師把診斷弄清楚,做出專業決定,開完醫囑,便忙别的病人去了。輪到護理師上場,直視我的眼睛說話,細心為我釋疑,介紹住院要進行的檢查,一步步領我進入狀況。醫師開刀給藥,做的是醫療中的「大事」;護理師全天輪班守候,成為我在黑暗異域的眼睛和耳朵,用偉大的愛,做一點一滴改變我命運的「小事」。術前護理師輕柔的為我蓋上被子,把病歷放在我的身上,緩緩推動我的擔架床,往電梯移動:「別擔心,你會睡一覺,然後醒過來,一切都會沒事的。」護理師是我術後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第一道希望的光芒 。麻藥褪去神智錯亂渾身疼痛的無助時分,他們天使般的聲音幫我定位,使我心思鎮定。住院期間,護理師與我朝夕相處,照顧傷口,打針給藥,再累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藥物不足以使我的住院夜睡得安穩,護理師簡單的善意卻能做到,我舒適進入夢鄉 。後來病癒,當了30多年兒科醫師,有幸與護理師一起服務病患。儘管孩子血管細微,護理師總能妥貼迅速的打上點滴,採到檢體。他們輕聲的安撫,耐心的陪伴,使孩子重拾歡顏,使我無後顧之憂 。疫情來襲,護理師默默守在醫療最前線,把病人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體力推向極限。疲憊和恐懼在他們的面罩邊緣刻下了烙印。護理師何嘗不會害怕?但他們優先考慮患者、家人和朋友,而不是自己。他們的心裝滿了把病人治癒的熱情。在壓力下,他們展現超人的專注和優雅。在層層過濾的無菌病房裡,密不透風的防護衣下,護理師安靜的移動,高效率的工作。偶爾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但隨即取而代之的是堅定的微笑。護理師知道透過病患的眼睛看世界。病人的每個問題都值得重視,每一寸肌膚都得到撫慰。他們是親力親為的實踐者,也是偉大的協調家,把醫院的每一份子緊緊的凝聚在一起,為病人的利益而戰。醫院是一個家庭,所有的病人都是孩子,醫師像不苟言笑的父親,護理師就是如和煦春風的母親,可以堅強到容忍任何事,也可以柔軟到理解任何人。可是當你詢問患者,他們是誰的病人時,他們總是說出醫師的名字。其實真正的無名英雄是護理師,他們「做代誌頂真」,收拾不少爛攤子,拯救醫師於水火之中。聰明的醫師會聽護理師的話。醫療環境惡化,過勞的工時,不合宜的護病比,無理患者的言語辱罵和身體暴力……使護理師正在滅絕中,這是何等悲劇。不吝給身邊的護理師適時的讚美和肯定吧。我們要盡一切努力,吸引年輕下一代重新燃起熱情,回歸這地球上最崇高的職業。
-
2023-12-07 焦點.杏林.診間
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院長感動: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北榮重粒子治療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今天(12/5)為止,半年內完成百例病人治療。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原本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患者也都獲得治療。北榮重粒子治療助百名癌症患者台北榮總今天舉行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退輔會主委馮世寛今天也出席,並肯定陳威明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繼續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院長陳威明:一切付出都值得了「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看到重症病人康復,一切都值得了」。陳威明說,北榮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目前治療過程順利,病人復原良好,均持續追蹤治療成效,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陳威明也感謝北榮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成果。除了重粒子治療,台北榮總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包括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等困難癌症治療,目前此三項疾病的達文西手術病例數,北榮案例數為全國最多,退輔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今天也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強大人工智慧(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北榮一號雲」可大幅提升整體運算能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陳威明說,這不僅提升診斷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台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在台北榮總啟用,北榮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另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流行病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清零到共存:循序調控、穩健鬆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從2022年4月以來,國內本土Omicron疫情經過BA.2、BA.5、BA.2.75等三波社區流行後,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已正式於今年5月1日達成防疫降階的里程碑,除將COVID-19自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同步解編。數日後,世界衛生組織於5月5日宣布解除COVID-19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日本於5月8日防疫改類降級、美國於5月11日結束國家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全球正式進入疫後時期。回顧一年多來由清零到共存的過程,除了疫苗政策、邊境管制、社區防疫及篩檢措施隨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外,醫療體系的應變作為大幅度轉型,特別是由集中收治隔離改為居家照護、視訊診療及口服抗病毒藥物普及化,中央、地方與基層醫藥界的緊密合作,使大量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能安心在家療養,保存急重症醫療量能處理COVID-19中重症及其他疾病住院需求,落實災害防救醫療體系啟動時的由下而上、分流收治原則,是讓我國雖經歷去年至今年的大流行疫情,和世界各國相比仍能維持較低新冠死亡率及超額死亡率等指標的主要原因之一。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更於2022年9月出版的全球新冠疫情檢討報告中指出:「西太平洋區域(包括台灣、韓國、紐西蘭等國)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總觀由清零轉變為共存策略之後的醫療體系應變作為,主要有以下四大面向:一、輕重症分流收治: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除原有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外,另將急救責任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居家照護等納入收治量能。為強化輕重症分流與病人適當安置,訂有確定病例分流收治條件,中/重症、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及因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確有住院治療必要之確診者,收治於醫院專責病房或隔離病房;依衛生局評估有特殊情形無法採居家照護之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如無固定住所等),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無症狀/輕症之確診者,採居家照護,由醫師進行門診視訊診療,經醫師診療後如開立處方箋,可由親友至醫療院所或藥局代為領藥,或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藥品調劑及進行「居家送藥」服務。分流收治有效確保醫療量能之合理利用,使確診個案及時獲得所需之醫療照護。上述措施維持至今年3月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政策實施後始告一段落。另指揮中心亦視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及各縣市應變醫院之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床數,以利病床有效運用,專責病房的開設要求維持至今年5月1日指揮中心解編時始同步解除。二、醫院管制措施:醫院之嚴格探病管制(限特殊單位或情境才開放探病),去年因社區疫情流行維持至2022年12月10日始有條件開放全國住院病人之探病;探病時段仍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但例外情形之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住院病人及其陪病者,於入院前篩檢,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老人、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住院病人及其1名陪病者之採檢及檢驗費用以公費支應。另為確保醫療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強化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新進人員應於到職當日公費篩檢;急診、加護病房等高風險單位、專責病房人員及採檢人員,醫院得依社區傳播風險,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上述陪探病管制及篩檢措施維持至今年4月中旬後始解除或改為建議性質。三、防疫物資整備與調度:指揮中心依法徵用國內口罩工廠生產之一般醫用、外科、N95口罩,隔離衣、防護衣等物資,以因應民生、醫療及公務防疫需求。其中醫療部分係配送予地方政府及中央機關,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撥配轄區醫療院所使用、持續監測耗用量,並依醫療院所任務別撥補維持防疫物資儲備量,且機動調整撥補頻率。基層診所部分,持續依執業登記醫師人數撥發西醫、中醫、牙醫診所一般醫用、外科口罩供醫師及工作人員使用並調整數量,以及定期撥發N95口罩及隔離衣供儲備運用。四、治療藥物採購儲備:參考臨床試驗研究實證、國際建議及專家諮詢小組意見,政府自2020年起陸續申請通過國內緊急使用授權並納入瑞德西韋(Remdesivir)、Paxlovid、Molnupiravir及單株抗體(Evusheld等)等抗病毒藥物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治療建議藥物,並與醫院、診所、藥局、照護機構及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建構藥物配送及領用體系、於確診者居家照護實施期間額外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開立評估諮詢費用,使我國具重症風險因子之的輕症病患藥物開立得以普及便利,以降低重症發生率。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仍維持公費抗病毒藥物政策不變,提供醫師評估後之治療使用。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之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藥物),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11.6%)。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遠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COVID-19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四至六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我國自去年邁向與疫情共存階段,至今已有超過一千萬人曾確診,但仍能維持全球較低的重症及死亡率,第一線醫療照護人員的全力付出功不可沒,實屬最應獲得掌聲感謝的對象。全球雖正式進入疫後時期,新冠病毒並未消失,「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仍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衛福部將持續掌握疫情發展及醫療量能負荷,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並每周於疾管署定期記者會說明。亦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持續提供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及提供衛教品,加強鼓勵長者儘速完成接種。截至今年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目前亦正評估規劃秋冬之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將依國際建議引進最新XBB疫苗。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期間(以XBB為主),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Medicine(醫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與文學」。第一篇文章來自曾在醫病平台發表過中譯散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Audrey Shafer。她最近在一場大病之後,以「醫學是這樣」為題,寫出學者、師者、病人、醫者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並由上次同一位本身也是醫師的譯者,翻譯成同樣令人感動的中文詩。我們也邀請兩位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醫師分別寫出他們對醫學與人文的看法。一位是長年旅居美國的名作家兼退休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治病」 與「醫人」的重要,而語重心長地發表他對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治病的層面,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隱憂。一位對「醫學人文」與「科學研究」都有深厚造詣的年輕醫師介紹幾本他所鍾愛的探討疾病、死亡、歷史的好書,而深深體會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Medicine is this -- the sun dries your unfurling wings and you standcommencing with new wisdom醫學是這樣——太陽曬乾你展開的雙翅,而你帶著嶄新的智慧出發Medicine is this -- we are alone, each in our own bodyyet, like roots intertwining trees below the forest floorwe connect, each to each to each醫學是這樣——我們各自獨立卻如林子底下交纏的樹根我們相繫,於彼於此於彼Medicine is this -- an awareness of transienceeternity held in a single momentthe moment held with a steady gazeresearcher, teacher, patient, doctorthe connecting circles of those who care醫學是這樣——對稍縱即逝的覺知剎那即永恆凝視這剎那學者、師者、病人、醫者那些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Medicine is this: we are herebeside you, beholding you; we listenwe pave a path girded by scientific discoveryand remain here, with you, as you feel the gentle warmth of health醫學是這樣:我們在這在你身旁,觀照你;我們聆聽我們構築一條被科學發現所繚繞之徑留於此徑,當你摩挲著健康的溫煦時與你同行Medicine is this -- an ever education that teaches love, that teaches justice, that teaches speak up, that teaches pride that teaches the colors of the many threads which weave among us that teaches the long arc of mending and care醫學是這樣——永遠的教育,教導愛、教導正義、教導發聲、教導自豪、教導編織在我們間羈絆的多彩、教導修復與關懷的情節Medicine is this -- a life you dream becomes the life you leadyou sit at the bench searching for an answerthe many nights, the puzzling paths ending at the secret garden's locked gateand just then it comes, the very question you need to turn the keyyou connect with those around you, and you smilecurious as morning light to see what the day will bring醫學是這樣——你夢想的生活化為你過的生活你坐在板凳上找尋答案夜復一夜,錯綜蜿蜒的小徑止於秘密花園緊鎖的大門此時出現你需要轉動鑰匙以解答的疑問你與周圍的人產生關聯,然後你微笑像曙光一樣好奇今天將發生什麼Medicine is this -- masks and shields, gloves and glassa door from today opens to tomorrowan overture: a chance to breathe, to sigh, to smile醫學是這樣——口罩和防護衣、手套和玻璃罐一道從今日通往明天的門一首序曲:一次呼吸、嘆息、微笑的機會Medicine is this: a gaze from a waiting room windowyour body no longer scripted, your fingers tap quietlyyou rise to the call of your name, to a receptionist's bright smilewhile above, the helicopter brings a new family to the wide arms of healing醫學是這樣:候診室窗外的凝視你的身體不再按稿演出,你的手指悄悄輕叩你起身迎向你被呼喚的名字,回應接待員燦爛的笑容而在上空,直升飛機將一個新家庭帶入療癒的懷中Medicine is this: long nights, long hallways, infinite pageshard choices, fatigue felt in bones, yetclocks become calendars, neophytes become seasonedand welcome, as they had been, all who come to learnconnections like bridges through generationseach knowing more, each contributingas the community of medicine nurtures insights to full flower, from the promise of green budsto the sun-tipped splendor of blossoms open to the world醫學是這樣:漫漫長夜,幽幽長廊,無盡書頁艱難的抉擇,滲入筋骨的疲憊然而時鐘變成日曆,新手逐漸成熟一如既往歡迎莘莘學子到來代代相承每個人都知道更多,每個人都有所貢獻隨著醫界培養洞見直至滿開從前景可期的青綠嫩芽成為如陽光燦爛般的花朵綻放於世界面前 Medicine is just this: uswe are medicinefrom a baby's first blinks in the lightto a patient's guided steps after surgerywe are medicinefrom a grinning preschooler as her end-of-treatment bell ringsto a friendly check on a colleague after a heartbreak shiftwe are medicinefrom the first white coat to the cap and gownwe champion the head and heart of researchto understand, to pioneer, to transform science into hopewe are medicineall of us shining points on a great linked spheretogether we learntogether we teachtogether we discovertogether we sharetogether we healtogether, we are medicine.醫學就只是這樣:我們我們就是醫學從嬰兒第一次在燈下眨眼到病人術後經攙扶地邁步我們就是醫學從治療結束鈴響而咧嘴一笑的幼兒到心碎值班後對同事的友好檢查我們是醫學從第一件白袍到畢業袍我們捍衛研究的核心去理解,去開拓,將科學轉化為希望我們是醫學我們全都在極其相聯的領域閃耀著光芒我們一起學習我們一起教導我們一起發現我們一起分享我們一起療癒我們一起,這就是醫學Audrey Shafer, MD, is a Stanford Professor of Anesthesiology, Perioperative and Pain medicine, the Director of the Medicine and the Muse program and the Founder of the Biomedical Ethics and Medical Humanities Scholarly Concentration. 原文轉載自
-
2023-03-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禮儀師不願梳洗確診遺體被換工作!向政府喊話:別不管我們死活
本月20日起鬆綁防疫措施,確診者死亡需用雙層屍袋、盡速火化也走入歷史,但有台南的禮儀人員爆料不願洗確診者遺體,被換掉工作;本報今獨家訪問這名谷姓業者,她說,翻身梳洗、化妝確診者遺體,不免氣體跑出,一定有病毒,希望政府開放同時有配套,提供業者防護措施,「別不管我們死活」。不願梳洗確診遺體 禮儀師被換工作谷小姐在台南開禮儀公司,服務從接體到火化,她自己都參與第一線,僅沒擔任告別式司儀,常和同業互相合作支援,不過她21日不願服務1件確診者遺體,慘遭別間老闆換掉,感到相當無奈。谷小姐說,擔憂工作時被感染,疫情嚴峻時,接到確診者往生案,就請接體人員,去醫院接遺體,載至分流的台南市立火化場直接入殮、送火化,過程都拍照給家屬看,但現政策鬆綁,全國的殯葬公會都公告,特殊確診案件取消,視為一般案件,公立的殯儀館幾乎改為一般和確診遺體都在同個冷藏區、梳洗區、火化爐等。遺體可能留存病毒,風險誰擔?谷小姐說明,雖然會穿防護衣處理確診者遺體,不過遺體非常可能留存病毒,清洗、上妝擦口紅,一定要近距離接觸;幫大體翻身時,可能氣體跑出來,有些往生前才剛灌食過,死後肌肉放鬆從嘴巴流出來,須擦拭,勢必碰到病毒。谷小姐也說,即便進入與病毒共存,很多業者自己家裡有老人、小孩,假設因此感染又傳給家人,一個傳一個又爆發,變成跟前兩年一樣,形成破口,「就算開雙倍價,誰敢接啊,不小心怎麼了怎辦!」殯儀館沒分流 充滿感染風險谷小姐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更新的指引,建議確診者家屬「避免直接碰觸遺體」,但目前殯儀館沒有分流後,不清楚隔壁冷藏的遺體是否確診者,梳洗區空調也貫通,不清楚隔壁有無在洗確診者,整個流程充滿感染風險。谷小姐認為,既然中央政策決定與病毒共存,仍希望各地殯儀館做些分流,且新冠肺炎變成像一般感冒,家屬會說不算特殊疾病,恐不同意業者加價,政府要有協助業者的防疫配套,例如提供防護衣等裝備,「不然誰也不想把病毒帶回去給家人」。【延伸資訊】指揮中心自3月20日起調整COVID-19遺體處置感染管制建議,修正重點如下:一、取消「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建議,調整為「遺體得採火化或埋葬等方式進行處置」。二、取消「不可再打開屍袋」建議,調整為「於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可瞻仰遺容,惟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並避免直接碰觸遺體」。三、取消「使用雙層屍袋」建議,調整為「如有體液滲漏風險,應使用完全密封且非滲透性的屍袋」。四、工作人員(包含醫護工作人員、太平間工作人員及禮儀人員等)建議依執行任務之暴露風險,選擇適當個人防護裝備。(資料來源:指揮中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2022年4月疫情大爆發,每天確診的人數持續增加時,身為管理者的我開始擔心與焦慮,擔心疫情進入機構內造成群聚感染,故機構內的全體同仁必須戰戰兢兢,竭盡全力地做好分艙分流與感控措施,為此,也做了幾次假設機構內發生確診時的情境演練,就是期待能做好萬全的準備,將可能的傷害減到最低。5月下旬一個天氣晴朗星期六的上午,突然接到護理組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院長,○○○剛剛快篩陽性。」機構內出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當下隨即啟動人力召回的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等人員陸續趕到機構內,護理師負責全體服務對象的快篩,緊急於住宿大樓的1樓餐廳成立指揮中心,大家分工將防疫物資、電腦相關設備等盤點分類放置於指揮中心內,同時將日間的空間挪出設置為居家隔離照護空間,因為先前已連結醫療資源,護理人員甚至事先與醫師演練視訊看診的流程,因此當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時,我們很快的聯繫上醫師,並能順利的完成視訊看診。5月下旬的確診案例是機構的第一波疫情,截至隔離結束並未有新增個案,也因此讓我們有時間檢討修正,首先在居家隔離空間增加影音休閒設備、廚餘的冷凍冰箱、洗衣機等,開始募集防護裝備與快篩劑。很快的6月8日再次出現1位個案快篩陽性,接連三天快篩,有6位個案快篩陽性確診,這是機構的第二波疫情,6月27日迎來第三波的疫情,同樣的6位個案確診,9月13日開始又陸續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第四波的疫情再次襲來,有8位個案確診,10月11日突然一下新增4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第五波的疫情來勢洶洶,接連幾天的快篩,在不同的住宿區域都有出現新增快篩陽性的個案,工作人員也接連確診,第五波疫情中就有24位個案確診,12位工作人員確診。從這5波疫情可以感受到機構是拚盡全力地守護著個案的健康,積極的落實感控措施以防止群聚擴散。然而在面對如何做好疫情的防護,同時還要處理確診個案就地隔離的醫療照護問題,對機構來說是真的是莫大的壓力與考驗。首要處理的是照顧人力的安排,綠區、黃區、紅區的人員怎麼安排,特別是紅區的人力,需要與照顧人員溝通說服,徵求自願者進入隔離區照顧確診的個案,碰到照顧人員陸續確診時,又要重新協調人力同時要顧及勞動法規,有時候班表一天異動數次。另一個難題就是個案對於必須隔離限制活動區域的情況不一定會接受,加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因而會出現哭鬧不止或破壞物品、自傷等行為,更加重照顧人員的負擔。在第2波疫情中有位個案無法接受需要隔離,護理人員陪同他進入隔離區時,堅決不進入甚至拿物品砸護理人員,只能緊急求助於他熟悉的照顧人員前來溝通協調,經過一番折騰終於願意配合進入隔離區。在第三波疫情中,有位個案因為與同住的確診個案相處不好,出現情緒失控不穩的情形,突然將玻璃水杯砸破,拿起玻璃碎片跑進廁所內自傷,照顧人員當時根本無法顧及到自己防護,只能爬上廁所隔間處進入廁所將門打開,拿走碎玻璃並安撫個案,照顧人員癱軟的表示自己快崩潰了,機構因此再另外準備一間獨立的隔離空間讓這位情緒失控的個案單獨隔離,並再增加照顧人力。第四波疫情確診的個案,大都是比較需要高照護支持的,不僅生活自理方面的大量協助,另外還有情緒的支持,其中1位個案,因為不舒服又無法表達,不停的哭鬧、砸物品發洩,照顧人員不斷調整方法安撫,提供喜愛的玩偶,音樂都無法使他平靜下來,甚至攻擊護理人員,咬傷照顧人員。在每一波疫情當中,不僅要負責疾病照護的部分,還有要處理個案的情緒行為的問題,常使得照顧人員心力交瘁。就地隔離的措施對於確診者的健康監測亦是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為能使確診者盡快康復,減少中重症的發生,照顧人員需要密集的監測血氧、血壓、心跳、體溫、呼吸、活動力等,深怕一個不注意、不小心無法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再來就是關注確診者的飲食營養,除三餐外,額外還提供維他命C,綜合維他命、枇杷膏、舒跑飲料、雞蛋、水果等多種營養補給,就是希望確診的個案快點康復,即使我們很努力的照護,這期間仍有3位確診個案緊急送醫治療,很幸運的是治療後均無大礙,順利康復。另一項考驗防疫物資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去籌募防護裝備,N95口罩、防護面罩、防護衣、手套、酒精、漂白水等,當出現疫情時,照顧區域會分為紅區、黃區、綠區,紅區與黃區的照顧人員提供服務時均要穿著防護裝備,後續還要處理龐大的垃圾量,脫去的防護裝備需要先消毒後放置於獨立的空間,再漸進式的交由清潔隊處理。 經歷五波的疫情,有很深的體悟,機構需要有強大的資源連結能力,如果沒有外部資源的協助,如何能做好防疫與就地隔離的居家照護,防護裝備需要自己籌募,醫療的資源包含提供視訊診療單位與藥局等。雖說社會處與衛生局會協助連結,但仍需要機構的主動出擊,才能迅速掌握到醫療資源。倍增的人事成本也是機構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因為落實分艙分流的服務,還有確診區的照顧人力,工作人員確診隔離等因素,無形中增加照顧人力的調度與加班的人事成本。再來受到疫情、感控措施及專業服務的多重壓力下,也逐漸抹去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亦成為工作人員的流失的因素之一。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
-
2022-10-29 醫療.感染科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 基層醫師少做這事確診人數恐被低估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趨緩,流感、類流感也在社區流行,依衛福部疾管署最近一周流感監測發現,近4周檢出流感病毒A型占84%,其中以H3N2為主,B型占16%,而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也呈上升趨勢,總就診人次為5萬664人,已高於前兩個流感季同期。小兒科醫師表示,面對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許多基層診所醫師仍不敢為病人進行流感篩檢,流感疫情及確診人數恐被低估,提醒國人應速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依疾管署今年第42周、10月16日至22日監測發現,自今年10月1日流感季至今,已出現一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對比上一個流感季則無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而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趨勢略升,死亡數以65歲以上長者最高。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每日新冠確診人數約為3萬至4萬人,人數仍多於流感病患,在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下,許多基層診所不願幫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主要是採檢需要穿防護衣及戴口罩、面罩及手套等全副武裝,並受限於診所空間有限,病人又常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若篩檢出不是流感,而是感染新冠病毒,包括診所醫護人員、候診室民眾都可能要被隔離。林應然說,如果患者篩檢出是感染流感,大家感覺還好,就是請患者多保重,好好休息,但如果是篩劑為新冠確診者,大家多會退避三舍,呼籲民眾出現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時,應在家先用居家快篩篩檢,結果為陰性再到診所就醫。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針對到院就醫的發燒患者,如果沒有在家先做新冠快篩,就會要求於就診前進行新冠快篩,檢驗陰性才可進入診間看診,此時再評估患者症狀,若是症狀模糊或難以確診時,才會採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篩檢,而基層診所要不要為民眾進行流感快篩,可能要視診所有無進貨流感快篩試劑及診所空間配置等情形。不過,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許多基層診所醫師現在面對發燒、咳嗽病人,常認為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特別是近期到診所就醫患者多,有時一天就有200至300位病人,據他了解,部分開業診所醫師還滿積極的為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但仍並非每位看診病人都會加以篩檢,因此面對目前流感疫情及感染人數,確實有可能被低估。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1/確診非急症等刀等到哭 一條龍規定動刀好難
新冠疫情朝向感冒化,國內各項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但對於確診者非緊急手術仍嚴格管制,須解除隔離後才能進行手術。但確診者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可是醫院一直以沒有病房延後手術時間,等待的煎熬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幾近崩潰。主因是確診者手術需要在負壓手術室,再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從急診等床和手術、術後照顧,必須打造全隔離和負壓環境。年約六十的男子九月中旬確診後,疑免疫力低下,使幾個月前腳部開刀的傷口化膿腫大,就醫發炎指數達170,標準應在5以下,當下即建議應開刀清創,礙於醫院規定,確診者開刀須使用「負壓手術室」,術後得在「負壓隔離觀察室」,並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只要任一空間不足,手術只能延宕。該名男子的太太說,從入院到正式開刀,足足等了7天,中間三度被告知空腹準備隔天開刀,但最後一刻都落空,不是沒有隔離病房,就是沒有負壓手術室。等待過程中,先生幾乎從「非急症」到「急症」,傷口嚴重化膿,痛到快得到憂鬱症。她說,進入急診等候時,陪病者很多都不是確診者,管控混亂,既然如此,開刀為什麼要堅持一條龍,等同變相刁難。另一名男子,雖然非確診者,但他在疫情期間,睪丸不明原因神經發炎,痛到沒辦法起身,被建議開刀,只是礙於非急症,只能在家裡等,但等待過程「根本度日如年」。● 確診者非急症手術至少延一周 身體轉好才建議動刀新冠疫情影響改變了手術優先順序,這是後疫情時代,醫院、民眾都要面對的問題。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疫情期間緊急手術不受影響,而該院負壓手術室有一間,進行如Ct值低的確診者緊急手術,包括生產、腦中風、嚴重車禍等,確診者白內障、膝關節置換等非緊急手術,就是等完成隔離,時程約延後一至二周,這不影響病情,主因是確診者七天隔離期間,仍具有傳染力。李偉強說,國內確診患者每日約有四萬至五萬人,甚至還有許多確診黑數,若開放確診者進行非緊急手術,病毒仍有機會傳染給醫護人員。況且確診者常有發燒、發冷、咳嗽等不舒服症狀,此時手術恐影響手術品質、術後復元,身體狀況應是處於良好的情形下再進行手術。三總負壓手術室現有二間,疫情間為安排確診者生產、嚴重骨折、心臟穿刺傷等緊急手術。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就眼科來說,疫情嚴峻時,視網膜剝離為緊急手術,但白內障、黃斑部皺摺等手術為非緊急手術,確診者等待時間約為兩至三個月,目前疫情趨緩,但確診照者必須完成隔離治療後,才能手術,延後手術時間約一周。林口長庚醫院負壓手術室僅有一間,副院長邱政洵說,依院內規定若確診者執行緊急手術,仍希望在負壓手術室執行,只是如果有其他確診者也有緊急手術需求而負壓手術室有人正在使用,改採取醫護人員用最高規格防護的方式協助進行手術,若非緊急的手術會等患者採檢陰性後再進行。他說,各家醫院的設備條件不盡相同,指揮中心應訂出大原則,讓各家醫院能夠執行。● 替確診者動刀全副武裝 醫師熱到連內褲都濕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院方曾設置單獨負壓手術室,但該處並非正規手術室,使用上沒有常備人員、器械,病人運送也都要用救護車載送等諸多限制,後來疫情趨緩,病人開刀需求增加,又改回醫院原本手術室進行,但若是替確診者開刀,仍有諸多限制。黃建賢直言,醫師著防護裝備執行手術很辛苦,原因是防護衣不通風很悶熱,且手套會影響醫師手術技巧、操作精細度,增加手術困難、危險度,甚至有些臨時手術室為了達到負壓等級,必須關掉空調、加裝抽風機將空氣往外抽,內外都熱讓不少外科醫師開完刀「連內褲都濕掉」。對於民眾抱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不是「無的放矢」,但雖疫情已走向感冒化,但是即將結束,而尚未結束,目前也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放寬確診者非緊急手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依靠民眾的公民素質,應等病毒量低一點再進行手術,以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影響醫療量能。● 確診者能不能開刀 醫院掌握主要生殺大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些手術雖不緊急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但民眾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有些傷沒有及時處理,很難確保會不會造成長久不便,醫療界線上難以界定「到底急不急」,但愈早開刀處理越好,包括癌症、泌尿道結石等手術。現在隨著疫情趨緩,許多醫護也確診過,較不擔心處在密閉手術室中會被感染,現在若碰到陽性個案,醫師也有可能戴N95口罩開刀。陳亮甫說,只要過去沒通報的「新確診個案」,即使Ct值很高明顯是舊案,仍得隔離七天,但有些患者即使隔離完,但本身抵抗力弱,病毒量仍然高,醫院憂院內感染、也不一定同意開刀。因此,確診者可否動手術,每家醫院各自為政,政府應明定,如確診者只要隔離完幾天後、Ct值達到多少,就能回到常規處理,也不必強制住專責病房,否則醫院不斷拉高規格,某種程度也會流失病患,且疫情流感化,是否仍須堅守嚴格措施,有必要檢討。● 疫情平穩後 專家:確診者手術可放寬執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疫情平穩後,負壓手術房的規範其實已經不須這麼嚴謹,嚴防已非必要,應趁現在讓病患趕緊進行手術,不應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完全開放後。恐增加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壓力及染疫機會,「開不開放這問題十分困難。」黃立民說,疫情嚴峻時,為防止院內感染,確診者緊急手術須在具負壓環境的手術室進行,但現在院內感染來源為近期放寬的快篩陰入院陪病,手術室嚴防已非必要,因若又迎來下一波嚴重疫情恐持續三個月,而患者手術又得拖上三個月。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白衣天使裝葉克膜續命 遭貼「防護不落實」標籤
護理師阿麗(化名)支援醫院防疫,染疫後既難過自責,也擔心傳染給家人同事,不料在加護病房期間,卻被匡列隔離的同事當成害群之馬,等康復後家人也怕她有病毒,壓力相當大。去年5月社區疫情爆發,醫療機構塞滿大量病患和排隊篩檢人潮,阿麗所任職的醫院因防疫部門人手不足,從別單位抽調人力支援,她就是其中一員,阿麗認真學習防護規範,穿上悶熱防護衣、戴上N95口罩,全身包好上陣。即使小心翼翼,阿麗還是確診了,甚至惡化成重症,必須裝上葉克膜續命。歷經一個多月治療,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阿麗怎樣都想不到,在她與病魔纏鬥時,居然被醫院貼上「防護不落實」的標籤。阿麗被當成害群之馬,同事認為她讓害大家被匡列、被迫「連坐」一起隔離的元凶,甚至在康復後,連家人也會害怕她身上還有病毒,面對多重壓力,無助的阿麗只能咬著牙重新上工。今年4、5月台灣再次經歷社區大流行,Omicron變異株高傳播性帶來更大規模疫情,造成數百萬人染疫,菲拉(化名)是一名坐月子中心護理師,自知照顧脆弱新生兒不可染疫的她,幾乎只敢家裡、職場兩點一線活動,如此謹慎的她還是確診了,看著快篩試劑上的兩條線,她在停車場自責大哭。幸好,菲拉的同事及她照顧的寶寶都平安無事,在7天居家照護期間,她收到院方要求染疫醫護確診康復後14天,才能返回職場。最令菲拉錯愕的是,人資暗示她「髒」,這14天只能請無薪假,積極爭取後,院方看似伸出橄欖枝,但依舊強迫7天自主健康管理必須請病假,只能拿半薪。菲拉理解所屬單位特殊,工作人員染疫後不能立刻回單位的用意,但不能接受預防風險成本全由她一個小員工承擔,經過多次交涉無果,她開始尋找勞工權益相關單位協助,誰知小蝦米鬥不過大鯨魚,只能摸摸鼻子吃悶虧。染疫醫護除面對醫院體制內不公待遇,也不清楚染疫補償怎麼算,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有因公染疫的醫療人員補償金額低於10萬元,確診後停工一個月,薪資大打折,卻僅獲6萬5000元,讓醫護怒吼,比疫情期間500元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還低。不論從住院天數、治療方法、總隔離時間到停工天數,陳亮甫表示,都無法掌握補償金額高低,中央只要醫護有意見就打訴訟、訴願,「我們連標準在哪都不知道,如何跟你吵?」他認為,醫院內有最完整的染疫員工醫療過程、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院方又擁有法務專家,協助員工要補償、討公道,應是身為雇主的院方責任,盼望由各醫療院所領頭,向中央要求列出染疫醫護補償標準。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照顧染疫個案的醫護人員可向疾管署申請「執行第5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由疾管署根據傷害嚴重程度給予補助,目前審定90多案、補助金約新台幣900多萬元。
-
2022-08-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信義區的背面:居家醫療訪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一位醫學生由於病人家屬無法陪同病人前來看病,引起醫療團隊的困擾,並對家屬深感不滿。進而突然想起自己住在僑居地的父母,萬一他們健康發生問題時,自己又將如何?這種「同理心」促成她更了解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在家醫科實習時,參加居家訪視的心得,看到病人住家的環境,更能了解醫療工作人員很難在醫院,以自己的想法能夠正確了解病人與家屬真正的需要。一位醫學生分享他閱讀兒童精神科領頭羊宋維村醫師最近在「醫病平台」回顧當年如何投入這方面的臨床服務與研究,深受感動,也才更能了解不只病人,病人的照顧者更需要支持,並領悟到醫師的使命不只治療病人,更要做社會的倡導者。【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為什麼沒有家屬陪病人來醫院?】這個月在家醫科實習,其中有一部分的業務與居家醫療相關。所謂的居家醫療依照病人情況,又分為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醫療這三大階段,不同階段中可以提供電話諮詢、醫護人員訪視、呼吸治療師訪視等。對於長期臥床、使用管路(鼻胃管、氣管、尿管)、乃至於失智失能的病人、照護者,原先可能需要使用救護車才能就醫的,居家醫療成為了解套。想要尋求居家醫療時,若有固定看診的醫師,可以向醫師詢問,或者詢問戶籍所在地的長期照護中心、居家醫療特約機構等。以我待過的兩家醫院而言,模式主要是護理師兩到三個禮拜訪視一次、醫師兩到三個月訪視一次。醫師的工作是幫病人開藥單、抽血單等,讓家屬可以幫忙領藥;護理師協助換置管路(定期換新以免感染)、抽血、檢查身體傷口等。在某些周遭不一定有藥局、取藥不便的地區,居家醫療也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常用藥。或者在疫情的時候,可以想像居家醫療對於這些本來就是染疫高風險族群的守護。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居家醫療最擔心的就是把醫院或其他戶人家中的病菌帶到病人的家中。因此每次到新的地區,我們就是全副武裝的換上防護衣、髮帽、鞋套、手套。醫師也特別囑咐,盡量不要觸碰病人家中的物品、務必勤勞用酒精消毒等等。外在隔離的同時,難免醫病之間也會感受到隔閡,「並不是因為覺得你家髒才會如此打扮」,這般懇切的心只能透過更多的言語關心傳遞給病人與家屬。總之這次居家訪視,我們總共去了三戶人家。有趣的是,儘管這是我住在信義區的第五年,訪視的家庭都位在我平時很少進去的巷子。不像我只是暫居的北漂青年,他們看上去都像是已經居住三、四十年以上的「原」住民。其實,從四四南村到六張犁的這一代以前是軍營,也因此有很多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榮民與軍眷。當年紀漸長,許多榮民相繼過世、或者早已衰老,他們的朋友一個一個回「老鄉」,而他們只能一步步的退卻到一方床上。這裡的另外一個特色是許多老舊的步登公寓,少說都是四、五層樓高。我無法想像心肺功能衰竭的、拄著拐杖的,他們要如何爬上這窄窄的樓梯。就連萬一的一天,救護車的單架怕是也無法上樓。「叮咚! 」大哥招呼我們上樓。一進到屋內,家中堆滿了許多物品,昏黃的燈、大紅的佛桌、相片、數不清的公仔。我瞥了一眼就避免細看,誰想要自己的家這樣赤裸的敞開?便速速進入病人阿嬤的房間。在大大的草蓆床上,阿嬤側躺在那。家中只有阿嬤的房間是開著冷氣的,阿嬤也安穩的躺在床上。稍微幫阿嬤做一些身體檢查之後,我就走回客廳看醫師打病歷。「我住在信義區的貧民窟啦!」大哥突然這麼說,也詢問我們是不是都是家醫科醫師。我想大哥應該也很想跟我們聊天,就跟著隨口聊幾句。此時護理師也把該測的血壓、血糖完成,我們準備離開。在回程的路上,護理師們一邊聊天。我才知道原來大哥以前是國營企業的職員,他堅持自己照顧母親因此辭職,但其實他也因為糖尿病與共病症行動不太方便。這時大哥自嘲的「貧民窟」、「自己已經殘疾」的說法,聽來格外揪心。我想護理師們想說的是,為什麼辛苦的大哥不接受他們幫忙申請的長照或者輔具?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照顧?但是同時,有時候我們也真的很難以自己的想法猜測病人與家屬。就像我們希望做到最好,他們也已經努力把最好的帶給家人。有時我想,也許這裡的住民也不願意住在高房價、高物價的信義區,他們先搬來這裡,看著這個信義計畫區一躍成為天龍國中的蛋黃區。就算想要搬離,他們也不一定有餘力搬到別的地區。我們只看著這裡的車水馬龍,卻看不見左拐巷子的深;仰頭盯著今天又是紅橙黃綠藍的101,卻鮮少低下看見路邊的無家者。想要看見信義區的背面,你知道方法,唯有走出白色的巨塔。
-
2022-08-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戰疫堡壘/戰疫的背後 他們的故事
隔離者故事2021年1月中旬,部屬桃園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大規模匡列五千人,9A安寧病房護理長黃美惠和10B病房的護理師黃雪芳,分別被送往林口和豐原集中檢疫所,展開14天隔離生活;從工作人員變成被隔離者,心情之五味雜陳可想而知。帶領群組狂聊 撐過難捱14天黃美惠/部屬桃園醫院護理師黃美惠說,一開始心情很糟,還擔心著哪些工作沒交接,整理行李才猛然意識到:原來死亡離我這麼近嗎?看著工作群組裡跳出的訊息,她感受到大家的不安與沮喪,身為護理長的她,決定要撐住大家,遂開啟「播報員」遊戲,讓每個人輪流播報自己窗外的景色,感受到大家一直都在一起;之後更開始「瘋聊」、「Topic站長」等活動,讓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輪流發想主題的聊,以此轉換心情。黃美惠也在14天內畫了14張畫,還跟同仁一起改編歌曲笑罵病毒,做了許多自認奇怪的事。隔離期間,黃美惠收到芳療老師寄來的鼓勵錄音,忍不住躲到浴室痛哭,哭完後告訴自己:「很難忍吧?妳也是人啊!」這14天裡,也曾想過自己會不會染疫,她坦言:「我怕,真的很怕!」透過精油舒壓,才逐漸緩解不安的情緒。溫暖太陽餅 寓意黑暗即將過去黃惠芳/部屬桃園醫院護理師從事護理工作25年的黃惠芳,經歷過SARS,也曾在隔離病房工作,個性樂觀正向,「我喜歡護理工作,要做到退休,遇到了就面對它,做好保護就不怕。」黃惠芳被送到臺中豐原集檢所,她說房間外群山環繞、鳥語花香,房間內乾淨整潔,感覺就像度假。她也感受到檢疫所的用心,甚至知道她們愛吃水果,準備各種水果,並附上打氣的小紙條,還送上臺中名產太陽餅,寓意黑暗即將過去。在回報體溫的檢疫所群組內,還有外國人幫她們加油打氣,讓她們覺得好感動。在檢疫所內,黃惠芳最擔心的就是同樣身為護理人員的女兒安危,而在聽聞同事一家六口全染疫的消息,她忍不住崩潰大哭,「我好擔心自己過不了這一關。」在解除隔離後,她也不忘初衷,笑稱只要檢疫所需要支援,她隨時都在。守門人語錄「如果你懂病毒,就不會害怕!」吳秀女、唐文娟/臺南官田檢疫所後勤組員檢疫所清潔工作不但要全副武裝,處理垃圾更要小心防範,辛苦不在話下。但官田這兩位後勤組員並沒有打退堂鼓,即使一天內穿脫防護衣至少四次,頂著烈陽把床墊扛上頂樓,隔兩小時再翻面,最後還得扛下來,每天累得滿身大汗,兩人也從無怨言。不擔心病毒嗎?唐文娟說:「如果你懂病毒如何感染,認識它就不用怕。而且房間都是消毒完才進去打掃,怎麼會怕?」吳秀女則是一副俠女口吻:「沒什麼啦!做一冬(年)了,無啥困難,簡單啦!」她們從最微小的地方做起,扎扎實實建構最堅實的防疫網。「我媽媽在做不能告訴別人的好事」陳佳美/臺中西屯檢疫所後勤組長陳佳美在支援檢疫所期間,主動挑大樑成為翻譯中心,為各地檢疫所提供多語言服務,包括把入住須知、物品領用表、紓壓小撇步、遙控器使用等,翻譯成多國語言,更商請機場人員協助,把房號、加LINE等重要資訊當場告知移工,加速收住程序。她更進一步想到製作多國語言的防火生活須知,在短短兩小時內就整合成四國語言,讓衛福部官員相當驚艷,也因此成為其他檢疫所的火災警報參考。陳佳美說,她幾乎把每天當48小時用,剛開始每天做到午夜才回家,最長40小時沒闔眼,也常忘記吃飯,四個月瘦了六公斤。為了工作,她無法照顧孩子,更不敢讓老師知道,孩子還天真地告訴老師:「我媽媽在做一件不能告訴別人的好事。」雖然服務住民壓力很大,但陳佳美義無反顧:「至少我們在前線擋掉病毒進入社區的風險,讓人民生活安穩,這就是檢疫所的功能。」
-
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門諾山地醫療隊 偏鄉散播大愛
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隊」自1948年成立以來,已走過74個年頭,從美國宣教士們交棒台灣醫護人員,持續深入偏鄉部落進行醫療。門諾醫院社區健康部護理長彭惠娟回憶,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醫師開出要打胰島素的針劑及藥品,但一連看診好幾回,血糖居高不下,團隊決定前往患者家裡一探究竟,才發現針劑和藥品竟原封不動躺在角落,後來不厭其煩地傳授施打胰島素衛教,症狀才改善。排除萬難深入偏鄉 屢獲醫奉獎肯定彭惠娟說,原本不少患者和家屬並不重視健康,像上述個案一樣,領了藥卻未服用,經過醫療團隊長年努力,現在居民大多主動詢問病情,也更珍惜醫療資源,對醫護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就。走過數十個年頭,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隊」對原住民及偏鄉的醫療服務,在台灣醫療界樹立了標竿,獲得第9屆醫療奉獻獎的團體醫療奉獻獎,而在歷屆醫療奉獻獎得獎名單中,出自門諾醫院的11位個人獎得主,幾乎都曾是山地醫療隊的一員,醫療奉獻獎的肯定,無論讓團隊或個人都令人敬佩。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早年由宣教士薄柔纜帶領,到東部山地部落為原住民看病,當時交通不發達,團隊經常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背負醫療器材、食物及日用品,一連10小時不停歇,千辛萬苦就是為了醫病。時至今日,除了一名輪班醫師與兩名固定護理師,還有營養師、藥師加入,組成5人醫療隊,輪流前往萬榮鄉與卓溪鄉文健站或活動中心,即使在路邊,也能解決偏鄉居民身體病痛。物資缺乏靠愛心捐贈 前進更多村落門諾醫院社區健康部護理長彭惠娟表示,偏鄉年長病患通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疾病,還有B、C型肝炎,有人長期飲酒造成肝硬化,甚至還有難以治療的肺結核等,其中糖尿病是最普遍的慢性病,這些需要控制飲食的疾病,並非看病給藥就解決,在診療過程須以耐心不斷對民眾施以衛教,才能見到效果。山地巡迴醫療隊物資大多靠各界的愛心捐贈,社區健康部護理師毛秀麗說,廂型車太老舊,空間也不足,放不了更精密的檢測儀器,當時經費不足,只能先用老車撐著,幸好有愛心人士捐贈,有了新車就能前進更多村落。她回憶,以前即使颱風侵台,風雨無阻也要巡迴醫療,只能在車上調配藥品,現在山上民眾會撤村到安全的地方,就不用再這麼拚命。見證生老病死 走過山區部落興衰「雖然這麼辛苦,但居民的回饋很單純、很真實。」彭惠娟說,曾有位婦女早早煮好雞湯,知道中午12點結束看診,便提早到場等醫護忙完,請大家享用美食。不過最感欣慰的是,居民知道何時要做定期檢查,更主動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代表已有維護自我健康的意識,醫病雙向之下,病情就能更穩定。不過,巡迴醫療不只是提供醫治病患,也見證生老病死及山區部落興衰,彭惠娟表示,有一名臥床患者由家人照顧得很好,每次巡迴工作她都會送藥過去,有次準備藥劑時,病患家屬打電話告知,不用再送了,才得知個案已病故,當下很惋惜沒有早點拿藥過去,但轉念一想,病人終於卸下世間勞苦重擔了。疫情雖然嚴峻 偏鄉醫療不能間斷面對新冠疫情,醫療隊在文健站設置統一進出口,居民在外等候,用酒精消毒各項檢查儀器,提供防護衣給病患、醫師,護理師穿隔離衣及面罩,醫師也會多戴一層手套防護。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指出,這幾年即使疫情嚴峻,偏鄉的病患仍需要醫療援助,只要做好防疫,原則上醫療服務不會跟以前差太多,仍會盡力滿足患者需求。在公共醫療方面,這就是門諾醫院存在的價值,也是醫療團隊生命價值。「來到門諾做偏鄉醫療,會讓醫師更有成就感。」吳鏘亮舉例,有語言治療師找到病人的吞嚥問題,幫助病患自己進食,看著原本食不下嚥的患者,臉上出現笑容與感謝,對於治療師來說有很大的成就感,更是生命價值的展現。吳鏘亮說,曾有醫師在都市執業,千篇一律就像機器一樣,來到東部偏鄉地區之後,這裡亟需幫助的弱勢民眾多,醫師甚至治療一名病患就是改善一個家庭,心中的感動會留在心裡很久。想要讓生命更有價值,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是很好的機會,投入偏鄉醫療可以讓心靈更加豐收。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終結肝苦人的漫長等待 淡水馬偕成功為確診者移植肝臟
64歲的潘先生,4年前就已經達到肝硬化最嚴重等級,想要積極保命,唯一選擇就是接受肝臟移植。不過,潘先生「等肝」的命運相當坎坷,過去2年已經3次錯失機會,今年3月一度病危,5月好不容易等到肝臟,卻在手術當天確診新冠肺炎。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不忍心讓他再次苦等,團隊17人決定著全套防護裝備完成8小時手術,潘先生終於結束漫長等待,帶著「新肝寶貝」出院回家。收治潘先生的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林俊昌表示,國人肝臟移植平均要等687天,再錯過真的不知要等到何時。考量病人已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時Ct值超過30,症狀僅輕微咳嗽,而且對於治療態度積極,醫療團隊與病家討論後,決定在淡水馬偕樓獨立手術區域執行肝臟移植手術。這次手術共動員團隊17人,全員「戒慎不恐懼」,穿著全套防護衣、遵守所有防疫規範,歷時8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病人轉至負壓隔離加護病房,除了要服用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要會同感染科醫師搭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在術後第7天就恢復良好,順利轉至一般單人病房,觀察肝功能及其他抽血數值均正常,腹水及黃疸都消失,在一般病房住院一周就出院返家。林俊昌說,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服用抗排斥藥物。此外,為降低感染風險,應避免出入人多場合,不可以生食,不能養寵物,同時也要注意睡眠、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定期返院門診追蹤,才能與「新肝寶貝」長久相伴。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5公斤孕婦要剖腹卻確診!居隔遇陣痛 幸母女均安
嘉義地區1名125公斤孕婦原本預計上周剖腹生產,於衛福部立嘉義醫院篩檢竟然陽性,只好先回家等待,不料第4天就開始陣痛,部嘉醫院院長黃元德啟動團隊進行手術,前天順利生下女兒、重3600公克;因夫妻雙雙確診,小孩幸好採檢陰性,夫妻直言,想趕快抱抱女兒。黃元德回想手術過程,他說,「穿著防護衣開刀簡直是人肉蒸籠」,再戴上N95口罩及面罩,眼鏡的霧氣讓對面護理師也有如仙女般飄逸,整個過程伴隨著大量汗水,直到一聲娃娃初啼,一切辛苦都值回票價,「嘉義醫院做到了!」黃元德也說,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十分緊張,一直擔心會將病毒傳染給寶寶,但團隊不斷給予關懷、安撫情緒,讓產婦順利產下,而寶寶目前連採檢2次皆為陰性,讓雙親鬆口氣;醫護同仁也著防護衣至負壓隔離病房,協助產後照護、嬰兒照護衛教,產婦不斷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部嘉醫院轉述,夫妻最希望趕快解隔離,可以抱抱寶寶,丈夫更說,「未來不管要不要再生,都要陪著妻子減重保健康」;黃元德提醒,肥胖不僅會造成排卵異常、賀爾蒙異常、不易懷孕外,也容易引起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危險因子,建議懷孕前的BMI最好低於24,以避免風險,否則體重過重想要懷孕生子,可能是大問題。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10醫護全套防護站10小時 五旬確診男成功「開心」重生
新冠肺炎目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都因嚴格感控規定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多虧馬偕紀念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還有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為他開刀,原班人馬不換人,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已平安出院。馬偕醫院表示,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而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與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需要立刻開刀。隨即由穿著標準防護的人員,護送他經專屬電梯直接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負責執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包含升主動脈,有時甚至包含到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是相當緊急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導致這類疾病年齡也有下降趨勢。簡禎彥表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極度考驗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以往都會安排人員輪替。這次考量病人確診,希望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最後以10人小組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的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結束時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盡。簡禎彥表示,多層防護衣和手套阻隔,會影響手部的觸感也會因為面罩起霧而影響視野和手部的觸感,而需更換面罩、放慢速度,維持無菌和動作上也需更加謹慎小心,手術團隊溝通也要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上述因素都會影響手術流暢度,拉長手術時間。這項任務能完成,也要慶幸馬偕紀念醫院設立一間獨立空調、固定換氣的「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院方統計,在脌嚴疫情高峰的5月及6月,「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已完成41例各種急重症手術。
-
2022-07-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服藥後病毒量卻比染疫時更高 兒科醫牛道明提醒確診者務必做到一事
「千萬不要以爲自己很強,一定不會感染。」這是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第一時間想說的話。疫情期間接觸許多確診兒童,周遭同事也陸續確診,但他都沒有被感染,心想「我可能不容易被感染」,沒想到竟然確診了,更歷經病毒反彈,他一度擔心會重症或死亡,心理承受巨大壓力,建議確診者務必好好休息、維護健康。牛道明回想感染經過,可能是5月23日到急診室外的綠色通道值班,須穿防護衣、戴多層口罩、手套、面罩等,十分悶熱,整個面罩都是霧氣,應該是口罩沒戴好,一直碰到眼睛,就用手調整了一下,調整前還特別用酒精消毒雙手,不料還是感染了。但也可能是看診病人很多,上午診療40多名染疫病童,因而免疫力不佳就被病毒侵襲。直至25日、26日,喉嚨開始有要痛不痛症狀,有點被痰哽住的感覺,同時聲音沙啞,但快篩陰性,就不以為意。沒想到,27日症狀變嚴重,微燒、味嗅覺異常、腰痠背痛、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鼻塞,甚至鼻咽管也被阻塞,講話聲音悶悶的,牛道明心想,「慘了,莫名奇妙被感染了!」經快篩及PCR陽性確診,Ct值20。牛道明笑說,身材比較胖的他,BMI為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倍拉維(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後,雖然身體仍有點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但牛道明卻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病毒量比第一次確診更高。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因此暫停門診一周,採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結果令人沮喪,病情沒有好轉,Ct值仍維持18,此時「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內心很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牛道明說,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中藥材治療,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並利用時間多休息,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面對曾經染疫的經歷,牛道明建議,在綠色通道值班的醫護人員,穿戴裝備一定要落實,看診後不可以再用手觸碰口罩、面罩等;醫院在更換防護衣的空間,應裝置紫外線燈加強消毒,以降低同仁染疫機會。感染期間最讓牛道明感傷的是,不能探望高齡90歲的媽媽,尤其到中醫診所看診那天,媽媽家就在診所旁邊,但避免媽媽擔心,不敢打電話給媽媽,只能站在媽媽家一樓「想著媽媽」,一下子就哭了出來,「真的很難過,為什麼讓自己感染成這個樣子。」頓時感觸良多。牛道明說,居家隔離時,喉嚨不舒服不想說話,就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其他事情都是其次。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醫師小檔案姓名:牛道明 頭銜: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確診時間:5月27日如何感染:綠色通道值班,用手調整沒戴好的口罩,可能因此感染症狀:微燒、味嗅覺異常、腰痠背痛、肌肉痠痛、喉嚨痛、咳嗽、鼻塞、鼻咽管阻塞治療:倍拉維(Paxlovid)、類清冠一號中藥材、維他命D、鋅片、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感染後,一定要充分休息,不要惦記太多事情,該放下的事就要放下,把病養好才是最重要的,不再讓病毒反彈。
-
2022-06-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每天替上百位確診病人看病,五月中旬,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也中鏢了,不僅咳嗽、流鼻水,還上吐下瀉、心跳飆高。經歷大病一場,她更理解確診者痛苦,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不是簡單感冒,可能會再度感染,仍要做好防疫,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療排擠問題。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篩檢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變嚴重、上吐下瀉,喉嚨痛彷彿「刀割」的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在PCR陽性當下,吳紋綾除了胸悶、胸痛,心跳還飆到每分鐘140、150下,看診時有些微脫水,「我算是嚴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不過她評估返家休息觀察即可,把病床讓給更需要的病人。在家休養期間,即便身體不適,她仍把握時間研讀論文,認識新冠病毒「才知如何對付它」,以及避免再度感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吳紋綾笑說,有時躺著突然覺得心悸、喘,會懷疑是長新冠,便開始量血壓、心跳及快篩。吳紋綾表示,先前家中已備妥感冒藥,也有準備足夠食物,唯一準備不足的是快篩試劑,家人得知她確診,送來整箱「一個月份快篩」,她瞬間成了「快篩富翁」,因此,「讀書、追劇、做快篩」是她隔離期間的三大樂趣。開箱市售的各類家用快篩,吳紋綾樂於研究各類棉棒刷毛舒適度,相較醫用PCR棉棒又硬又痛,家用快篩算很友善又好用。讓她回想起,在醫院幫病人做PCR,除了病人痛苦,醫療人員心理也不好受。她曾幫一位小朋友做檢測,棉棒一度有出血,小朋友爆哭,所幸爸媽沒有責怪醫護,但她留下不小陰影,覺得弄痛小朋友,期望未來PCR能改用唾液檢測。確診後返回職場,吳紋綾能快速用「面相」判斷出確診者,更能「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症狀。像有一名外傷病人到急診,自述喉嚨癢,但沒有感冒,她一看病人面相就覺得「應該中了」,果真PCR檢驗出陽性;現在碰到確診者,說到確診後胸悶、吃不下、嘔吐時,她更能理解確診者,減緩病人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新冠病人不斷增加,各醫院不斷加開專責病房收治新冠病人,如此便擠壓了其他科別。吳紋綾指出,像有病人闌尾炎要開刀,但外科病床都留給新冠病人,導致無法立即開刀;還有病人剛開完刀,後續要住院幾天,但沒有足夠病房讓一般疾病病人住,只能待在急診室休息,伴隨著咳嗽聲、機器聲、呻吟聲,很難安靜休養。現在醫療量能非常緊繃,病房會滿、但急診無法拒絕病人,就算沒床也要盡量收,吳紋綾表示,先前有一個病人原本坐在輪椅上吊點滴,突然在急診室休克,卻因為沒有病床,醫護只好緊急在地上幫他做CPR等初步處置,後續才找床讓病人休息。確診者住院並不一定是好事,吳紋綾說,像90多歲阿嬤確診但無症狀,雖是高風險群但評估不用住院,在家服藥、休養較舒適,家屬也可多給予關心、注意症狀,畢竟專責病房不舒適,有許多陽性病人,且成天看戴面罩、穿防護衣的醫護走來走去,愈住恐愈不舒服。吳紋綾表示,或許要等疫情高峰過去,醫療排擠問題才能解決,期望政府評估將新冠肺炎調降傳染病等級,將醫療資源留給一般疾病病人,也提醒民眾確診後仍要做好防疫,避免再度感染。確診後她在一塊許願牌寫下「無論如何要勇敢」,期許自己也勉勵大家。吳紋綾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不明來源症狀: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喉嚨痛治療:使用症狀緩解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沒有人會故意確診,所以確診不是你的錯,別擔心耽誤工作或家人,也不要給自己負罪感,希望大家能健康,沒有留下長新冠或產生經濟危機。鼓勵大家不要恐慌,疫情會慢慢度過,也許再撐一下就結束了。
-
2022-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確診真的很意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於今年4月20日確診,當時他代理和平婦幼院區院長,媒體報導是國內首位確診的院長。但他說,身為醫師,每天照顧病人,確診是躲不了的,這次就是輪到自己了。確診至今約2個多月,黃弘孟回想當時,「感覺是好久之前的事」平時埋首工作,像陀螺般「一直轉、轉、轉」,總是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回想這次確診,黃弘孟在4月18日有門診,隔壁診間患者確診,由於他的診間與隔壁共用出入口,他被匡列為擴大篩檢對象,但當時隔壁診間醫師、護理師及他篩檢都陰性。19日因工作繁忙未採檢,20日再採,先做快篩,陰性;身為耳鼻喉科醫師,他便爲自己PCR。當時還開玩笑,「如果是陽性,可以隔離一周,順便休息一下。」工作同仁一旁笑說,「你沒份、你沒份……」,沒想到近傍晚PCR結果出爐,竟是陽性。黃弘孟得知結果時愣了一下,一臉詫異,想說怎麼會是自己。Ct值約30多,病程屬於初期,他懷疑可能是診間環境帶有病毒而感染。確診日當天晚上開始喉嚨痛、身體「夯夯」,有點微熱的症狀。確定染疫後,黃弘孟只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不要因我感染」,每天問大家是否安好。那時沒特別思考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沒覺得特別嚴重,「更沒想到會不會因此死掉。」那時候疫情剛起,院務很多,只有想說應該要趕快好起來,不要增加大家麻煩。住院期間,第一天感覺只有喉嚨痛,就自行服用普拿疼、多喝水,但身體有點發熱。第二天就有護理人員進入病房照顧、清消環境,詢問「院長,今天有沒有不舒服,還好嗎?」他不想增加同仁負擔,總回答「還好」,同仁隨即整理病房環境就離開了,第二天也是如此。但他其實開始咳嗽、流鼻水、鼻塞,自己一直多喝水。到了第三天,覺得不能這樣下去了,只好向同仁「坦承」,自己有點咳嗽,讓醫師立即開藥。他在病房內自己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平時工作忙碌,黃弘孟沒有太多時間關心孩子,下班回到家後,孩子都睡了,也無法多說話,深感對不起孩子。這次住院,兩名子女都會傳訊息問他,「爸爸,你還好嗎?今天有沒有好一點?」讓他十分感動,也深感慚愧,真希望在孩子小時候,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著微微哽咽起來。這次住院,黃弘孟對病患住院和護理同仁照顧病人的辛苦,有更多體悟。因為工作,他有時會收到住院民眾陳情,抱怨住院不舒服,他當時認為,住院是為了治療疾病,住的品質無法向飯店一樣。這次住院,讓他思考,在防疫作為下,確實可以讓確診患者住的舒服一點。出院後,要求同仁把隔離病房的棉被套、枕頭套換新,環境布置、日夜燈光調整等,也比照家中溫暖的情境。每天看到護理同仁身穿防護衣,進入病房照顧病人、環境清消,也想可不可以「do some thing」,比如說調整輪班,增設隔離病房內對講機,減輕護理人員頻繁進出。還記得去年疫情期間,有患者住院長達2個多月,住到後來受不了開始「鬧房」,後來護理人員都與病人加Line,以便關心,病人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詢問,降低焦慮。去年5月,和平醫院所在的萬華地區爆發本土疫情。黃弘孟說,當時可說相當「慘烈」,在滿床狀態下,衛福部下令一周內清空,成為應變防疫醫院。「病人不是蘋果,不是搬到另一個籃子就好,況且也沒有其他的籃子」,沒有其他醫院也沒有類似經驗,最後大家齊心協助調度,五天內順利清空病房。黃弘孟已忘記去年疫情爆發最初的兩周,他是如何活過來的,幾乎沒什麼吃、沒什麼睡,體重從79公斤掉至66公斤,暴瘦13公斤,幾乎回到40多年前當兵時的體重。其他同仁也以醫院為家,「同仁累癱在醫院牆角邊,臉色暗灰」,連內衣褲都而無法換洗,只能到醫院隔壁的超市購買,慶幸最後安然度過。黃弘孟染疫時身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院長,當時心想一定要完成三大任務。首先努力防疫,軍人沒有選擇不上戰場的權利,醫師面對如世界大戰的疫情,躬逢其勝,就是能做盡量做,守住疫情不能退縮,尤其Omicron疫情比去年更難防堵。其次,一定要保護院內同仁全身而退,「有多少人進去照顧,就必須有多少人安全出來,一個都不能少。」現在身為北市聯醫總院副院長,更宏觀規畫,希望疫情快一點過去,慢慢恢復正常營運,讓同仁們可以養家活口。醫師小檔案姓名:黃弘孟 頭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確診時間:4月20日如何感染:可能與確診者接觸症狀:喉嚨痛、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治療: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大家一起加油,努力防疫,讓疫情快速緩和,因有可能會再次感染,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再次感染。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已逾3萬住民染疫 機構染疫致死率2%為一般人13倍
指揮中心昨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住民染疫死亡通報狀況,共三萬四二○名住民染疫,造成六一六人死亡,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約百分之二,遠高於整體致死率百分之○點一五;專家提醒,長照機構染疫可能不止一波,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截至今年六月十二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七九七二人,確診住民三萬四二○人。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從四月起,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二六六五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二日共六一六人,其中六月一日至昨就新增二六四人死亡。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逾二九八萬例本土個案,其中四三八八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點一五;住宿機構住民三萬四二○人確診,死亡六一六人,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二,約為一般民眾的十三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占總體染疫死亡數三成五,台灣總死亡四三八八例,機構住民死亡六一六人,機構住民死亡占比為一成四。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守得不錯,但仍有檢討空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長照機構等住民多患有中風等慢性病,言語表達有困難,現在問題已不是給藥延遲而是診斷延遲。為避免長照機構等住民染疫,最好是每隔二至三天就進行全體PCR採檢,找出無症狀確診者立即投藥,降低長照機構住民的死亡率。余志松直言,四月底到五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一爆發感染,無法快速篩檢、分艙分流,也影響到抗病毒藥物的用藥時間點。簡慧娟指出,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住民年紀偏長,六月六日至十二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五三六四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四六二九人,占所有確診百分之八十六,比起四月十四日機構住民投藥率為百分之五十六,明顯提高許多。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倍拉維(Paxlovid),只能用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希望指揮中心能穩定供藥,降低染疫長輩重症的機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一具接一具…處理染疫遺體太沉重 身經百戰火化人員揪心
疫情猶如深邃幽暗長隧道,看不見盡頭,最讓人揪心場景就在火化過程。高雄市政府近日將市立殯儀館空間最大的景行廳作為確診死者臨時冰櫃區,每天下午4點集中火化確診遺體,負責處理火化的陳姓課員說「很沉重,希望疫情風暴趕快過去」。市府將固定冰櫃區保留給一般死者使用,確診死者冰櫃一律集中在景行廳或法事廳。景行廳座椅被推到一旁,騰出偌大空間用來擺放冰櫃,今天中午12時許,當時有16部冰櫃啟動著,一旁還有棺木、等待入殮遺體等。工作人員表示,景行廳200多坪,最多可容納50部臨時冰櫃,「希望是備而不用,別有那一天」。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開闢景行廳作為臨時冰櫃空間,是為了優化後事處理流程,兼顧防疫、亡者尊嚴、家屬追思三大原則。市府人員私下提到,開設景行廳當臨時冰櫃區另一個考量是觀感,處理染疫者遺體要全副武裝,著隔離衣人員進進出出,容易造成恐慌,依據分艙分流原則,讓一般死者使用固定冰櫃區,確診者遺體集中在景行廳,兩者間有區隔,對工作流程、對外觀感都好。載運染疫者遺體車輛固定從景行廳後門進出,抬運遺體過程一路噴消,工作人員著隔離衣包得密不透風,氣氛有些緊繃。下午1點多,禮儀公司人員推著棺木進景行廳,準備入殮流程。下午3點多,棺木陸續往火化場推去,景行廳距火化場僅30公尺距離,考量防疫家屬無法靠近,僅能在相隔約30公尺外走廊目送至親、助念,家屬嘆「一切來得措手不及,很無奈,但只能接受」。依據中央公布及判定的確診死亡數據,統計至今天下午5點為止,高雄今年以來累計確診死亡179人、台中218人、新北市786人、台北市363人、桃園市159人、台南市135人。據了解,高雄今天下午火化的確診數也是二位數,是近期次高,最高在6月5日,亡者大多是70歲以上長輩。為何中央公布的死亡數據會和第一線實際處理有些落差,一名市府官員透露,死亡原因是否與染疫有關要由中央判定,中央審核作業需要一些時間,與地方處理進度會有幾天落差,一切以中央公布的數據為準。高雄市立殯儀館火化場共有18爐,滿爐狀態一天可燒96具遺體,一般死者、染疫遺體分開火化,染疫遺體目前集中在下午4點進場。高雄市殯葬管理處長黃中中說,平常一天最大量能是燒96具,若要加大量能,提升到120至130具還運作得來,燒遺體是800度高溫,要燒80分鐘,火化確診者遺體會拉長到100分鐘。接觸染疫者遺體要格外當心,除殯葬人員要著全套防護衣,火化場人員也採取高規格防疫,陳姓課員形容「全身包緊緊工作真的快熱昏」,心情也格外沉重,看到一具具走得倉促的遺體,告別式沒辦,連骨灰罈名字也來不及刻,「家屬哭斷腸的痛,我們能感同身受」。
-
2022-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遺體24小時直接火化 禮儀師:難淨身化妝換壽衣
新冠疫情爆發迄今2年多,醫院收受的確診死亡個案,只能在負壓隔離病房直接相驗後入殮,然後24小時內送往火葬場火化,全程親屬根本無法隨侍在側,最後只能看到骨灰罐,沉痛遺憾地辦理告別式。世和人本禮儀公司資深禮儀師羅玉玲說,依照風俗習慣,要讓死者走得乾乾淨淨的,一般大體都會淨身、化妝、換衣後再入殮,等舉行告別式後才送往火化,但依照現在公告規範的防疫sop作業流程,他們接到醫院通知的新冠確診者大體,都會在負壓隔離病房直接入殮,以降底染疫風險,過程中省略幫死者淨身、化妝、換衣,家屬也無法隨侍在側,沒有棺木只剩骨灰罈,親屬最後只能無奈地遵禮著孝服舉行告別式。她說,從業18年以來,也曾遇過法定第五類傳染病開放性肺結核,或是愛滋傳染疾病,但只要防護措施做好,風險性不高,也沒要求24小時內立即火化,只能說這次COVID-19疫情,比當初薩斯冠狀病毒(Sars-cov)時期來的嚴峻,等同作戰,她們即便穿著防護衣也要小心再小心,自身內心壓力很大。彭姓司法志工指出,他主要是協助殯儀館解剖室的解剖相驗,遇到確診遺體,須穿著太空裝作業,綁手綁腳很不方便,且前置作業、清消等程序比較多,會較一般多1倍的時間,等相驗後也是直接送往火化。火葬場羅姓工作人員則說,因為中央針對COVID-19疫病的定位並不明確,苗栗縣政府僅要求「24小時內通報,建議不要移動遺體」,衛生局並會開立火化證明單;他們今年4月起,分流設置下午5-8點時段,作為收受確診大體的火化作業,全程也都要穿著防護裝並作清消工作,等火化裝入骨灰罈才交由親屬善後。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 專家籲機構、臥床老人應「清零」
指揮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昨共有九百家住宿型養護機構爆發群聚,三一七六名工作人員、七四七一名住民染疫,與前天相較,一天內大增一七○一人,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長期臥床患者染疫後致死率偏高,如果政府仍消極以對,死亡人數恐繼續飆升。不少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因年長且免疫力較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昨天新增四十二死亡個案,就有十五人為長照機構住民,比占達百分之三十五;但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確診後的中重症人數,只提供死亡人數及占比。此外,新北日前有八旬老翁倒臥家中死亡,中風的妻子及五十多歲、有重度智能障礙的兒子無法求救,在家伴屍數日,後來發現三人都確診。施文儀擔憂,居家臥床長者和住宿長照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相當高,建議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以「清零」態度處理這群高風險族群,力促接種疫苗、積極快篩,配合快篩陽性立即給藥,才能減少悲劇發生。指揮中心預定「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於周四上路,屆時快篩更顯重要,不過,施文儀表示,本波本土疫情爆發一兩個月,但許多照護機構仍急缺快篩試劑。呼籲社政和衛政主管機關主動掌握情況,設法解決問題,若抱持「省小錢」心態,一旦眾多染疫住民變成中重症,後送到醫院,死亡人數勢必激增,且醫療恐面臨崩潰。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指出,兩周前長照機構「人心惶惶」,當時疫情升溫,機構缺快篩、N九五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因住民多半為高齡長者、合併多重疾病,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協會向衛福部求救;最近幾天衛福部才宣布提供物資、津貼,緩和機構內緊張氛圍。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中央希望機構就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等確診長輩,避免增加醫院醫療量能,但應給足前線物資,包括快篩試劑及N九五口罩等,許多機構因快篩試劑不足,無法每周定期篩檢,增加機構內感染風險。
-
2022-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療排擠嚴重!非確診長輩就醫遭拒 家屬與護理師大哭
國內長照機構染疫人數持續增加,指揮中心統計截至5月24日,國內共有900家住宿機構確診通報,包括3176名工作人員、7471名住民確診,今日公布42名確診死亡個案,有15名長者是來自機構。長照機構呼籲中央給予充足防疫物資外,更提到醫療量能遭排擠,必須正視此問題。衛福部日前要求,長照機構原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確診患者,並發放獎勵津貼;不過並未提供機構快篩試劑,需視各縣市政府量能提供,至今未提供免費快篩試劑縣市,包括台中市、新竹市、苗栗縣、新竹縣、南投縣等。除快篩試劑外,還包括N95口罩及防護衣等防疫物資,據了解,目前除了口罩外完全無提供防疫裝備的縣市,有宜蘭縣、苗栗縣、台中市、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台北市。嘉義縣近日將會專車送快篩試劑、N95及隔離衣到機構。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指出,2周前疫情升溫,當時長照機構「人心惶惶」,因機構內快篩、N95口罩、防護衣等物資皆不足,沒有完整防護裝備下,要照顧確診住民,工作人員染疫風險非常高。余志松表示,機構住民多半高齡、有多重疾病,確診後都是高風險族群,許多國家面臨醫療崩潰,多半是長照機構群聚爆發,增加醫院負擔,協會早已發文衛福部請求支援,過2周都沒能得回應,直到上周衛福部終於宣布提供防疫物資及津貼,各機構內緊張氛圍才稍微緩解。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內長輩若確診後,發病速度相當快,快篩陽性第1天可能沒症狀、第2天會開始高燒、第3天出現呼吸喘,因此盡快投以抗病毒藥物非常重要,預防長輩染疫後變重症。周矢綾提醒,近日有機構反應,凌晨有長輩因其他疾病須就醫,卻因非確診病人,遭醫院拒絕收治,讓護理師及家屬心急如焚,找不到一間醫院可以收病人,凌晨時刻坐在救護車上崩潰大哭,最後冒著被罵風險,硬是送往另一家醫院。她憂心確診數增加,醫療排擠問題恐持續上演。周矢綾表示,中央希望機構就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的確診長輩,避免增加醫院負擔,但也要給足機構前線物資,包括快篩試劑及N95口罩等,避免部分機構因快篩試劑不足,無法每周定期篩檢,增加機構內感染風險。周矢綾坦言,先前各縣市都有公布採購快篩試劑最低價格,高雄市也是最早提供機構免費快篩的縣市,盼各縣市也能支援前線,別讓機構忙著防疫分艙分流,還得搶防疫物資。
-
2022-05-1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
做完快篩,認為應該沒事,只是戳來安心,收拾筆電,準備上班,不料,20分鐘後,試劑上兩條血紅槓,紋路清晰可見。震驚之際,轉頭看到愛犬「白白」就窩在沙發上,咬著我剛剛擤過鼻,沾滿噴嚏、黏答答的衛生紙。確診的飼主會將新冠病毒傳給毛小孩嗎?這應該是眾多毛爸毛媽在得知自身染疫後,閃過腦海的問題之一。疫情嚴峻,元氣網和WaCare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成為熱門社群,已有5000名確診在家照護或居家隔離的人們,提問、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整理其中眾多確診飼主的疑問,首先為「寵物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其次為「居隔期間,無法帶狗狗外出散步,這該怎麼解決?」、「病毒會殘留在貓狗身上,再傳給同住家人嗎?」、「可以在毛小孩身上噴酒精、消毒液嗎?」【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以上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的真實經驗及感受。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加入。確診的飼主會將新冠病毒傳給毛小孩嗎?飼主確診後,鼻水直流,咳嗽濃痰,不免耗用許多衛生紙,如果一個不小心,毛小孩咬到沾有鼻涕、痰液的衛生紙,這感染機率應該不低吧?萬一感染病毒,又會出現哪些症狀呢?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審視國外相關研究報告,寵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相當少見,只有零星個案,症狀也相對輕微,不會發燒及咳嗽,飼主不用擔心,先照顧好自己身體比較重要。英國、香港、南韓等地曾出現與確診者同住的毛孩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但就統計上來說,比例仍微乎其微,且多半無明顯症狀。國外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染疫人數已經超過1.7億人,但貓狗等毛小孩染疫個案則不到100例。過去兩年多來,大陸出現不少陽性確診者所飼養的寵物遭到撲殺的恐怖事件,例如,上海一名身著白色防護衣的防疫人員在街上三棒敲死了一隻柯基犬,只是因為狗主人確診陽性後,被帶去隔離,工作人員擔心狗狗傳散病毒,而痛下殺手。新冠病毒真的會殘留在貓狗毛髮身上,再傳染給其他人嗎?答案是「不會的!」。黃立民表示,貓狗毛髮上可能殘留著確診者病毒顆粒,但還不致於會再傳給其他人,一來病毒量過低且活性不足,再者病毒還必須剛好接觸到人體的黏膜組織,機率極低。美國疾管局(CDC)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均表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明病毒會透過寵物的毛髮或皮膚傳染給人類,飼主不用過於害怕而把寵物送走。疫情期間,美國疾管局對寵物家庭提出多項建議:1.讓貓咪待在室內避免他們自由外出散步。2.遛狗時使用牽繩且至少距離他人6英尺以上,防止他們與非自身家庭以外的人接觸。3.遛狗時,避免前往大量人群聚集的地方。4.不要幫寵物戴口罩。5.請不要用化學藥劑或酒精擦拭貓狗,或是洗澡。獸醫提醒,人類消毒用品(酒精、漂白水),這對於毛小孩來說,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直接噴在毛小孩身上,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急喘、咳嗽,以及皮膚過敏紅腫。居隔期間,無法帶狗狗外出散步,狗狗不拉不尿,這該怎麼辦?這也是確診者常問的問題之一。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黃嘉文表示,最近一個月來,每天都會接受這類的求助電話,確診後,當然不可外出,但毛小孩不肯在家裡便便、尿尿。再者,自己持續高燒、咳個不停,無力照顧寵物,這又該怎麼辦?對於前一個問題,新店動物之家訓犬師陳冠霖建議,飼主應觀察毛寶貝排便習慣及時間,在狗狗大小便之前,先關在廁所內,耐心等待,如果順利如廁,就給些小點心,作為鼓勵。一般來說,狗狗在剛睡醒或是吃完飯、口渴喝水後,會尿尿或大便,建議飼主,在這些上廁所時段之前,將狗狗圍在在室內(如廁所)。如狗狗習慣在室外如廁,主人應耐心等待。要是狗狗在不對的位置尿尿或大便,不要打罵。確診飼主住院或移往檢疫所、防疫旅館,無法照顧寵物,該如何安置?如確診飼主因病情嚴重,必須住院或移往檢疫所、防疫旅館,無法照顧寵物,該如何安置?黃嘉文表示,可以請親友代為協助,或是送至寵物旅館,目前新北市動保處提供優良寵物旅館名單,市民可上網搜尋。在暫養寵物的過程中,需降低感染風險,例如,寵物籃務必徹底清潔消毒,將毛小孩放進後,再次清潔,並將寵物籃放在住家大門附近,方便親友或寵物旅館員工接走。居家照護期間,該如何與毛小孩互動?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該如何與毛小孩互動呢?黃嘉文提出五大建議。1.最好與毛小孩分房睡2.為毛小孩準備食物、保健品,至少7天份。如果貓狗正在 接受藥物治療,應計算藥物是否夠用。3.列出可協助照顧毛小孩的親友名單,或尋找合適的寵物旅館。4.準備好貓狗的外出籠,裡面可以先置放她們常咬的玩具或 是帶有飼主氣味的衣物。如果自己身體不適,無法照顧,方便讓親友或寵物旅館帶回照護。5.毛孩如容易緊張、吠叫,準備好零食、貓草等輔助工具。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5月6日疫情整理包/本土破3.6萬例!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 屏東只剩這鄉鎮未爆確診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本土破3.6萬例、死亡10例 中重症87例皆創新高國內新增3萬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其中本土案例及死亡創新高。more...全台確診學生數累計破3萬 22縣市1958校停課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今(5/6)傍晚公布學生確診案例統計表,各級學校確診人數合計已達3萬2193例,突破3萬例,且相較昨日再增加4186例,22個縣市中則有1958校停課。more...過了這個峰北市確診數才會降 柯文哲預測在「這時段」發生台北市今新增本土7716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柯文哲預測台北市的洪峰在5月16日至5月23日那一周,過了這個峰,確診才會降下去。但柯說,只知道時間在這範圍,多高不知道。more...新北昨篩愈6千人 陽性率逼近7成新北市今新增確診1萬2066人、居隔列管4萬1291人、居家照護3萬6025人,除了居隔確診等數字不斷攀升,陽性率也是一路往上走,今年4月1日篩檢人數2794人,其中僅27人陽性反應,陽性率0.97%、期間陽性率不斷攀升,直至本月4日篩檢6237人,陽性4284人、陽性率68.69%逼近7成。more...竹市+348 國三生會考前暫停實體課程5日新竹市今新增348名確診個案,市府衛生局指出,今年以來已累積1974名確診個案;目前仍住院中的確診者有49人;「採居家照護之確診者」共1084人;另有因密切接觸而居家隔離者共190人。more...竹縣+577遍布13鄉鎮市 開設4處免費篩檢站全台今天確診新增3萬6千多例,其中新竹縣新增577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竹縣府下午指出,6成4為無症狀者,輕症者以喉嚨痛、咳嗽、發燒為主要症狀,確診者年齡分布在0到95歲,主要為18到64歲青壯年約占76%,12歲以下71人、65歲以上35人。more...苗縣+255 居家照護確診人數累計破千苗栗縣今天新增255例,分布在16個鄉鎮,其中竹南72例、頭份63例、苗栗36例、後龍21例、通霄15例、公館10例,其餘鄉鎮個位數,全縣居家照護確診人數已破千,達到1069人。衛生局表示,指揮中心將配發口服抗病毒藥到地方,衛生局收到藥物後,會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合作,讓居家照護確診者獲藥物治療。more...台中確診+1890 熱點足跡含7處市場、2家KTV台中今新增1890例確診,台中市政府公布10處確診者處熱點足跡,包括7處市場、夜市,及2處KTV入列。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市民,外出落實防疫規定,戴好口罩、維持安全距離。more...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 南投四大鄉鎮近百人中鏢民眾在小吃部唱歌、聊天、不戴口罩,成為南投縣近來疫情蔓延的主因,家庭群聚感染一天就增加了52例,南投衛生局表示,縣內今日確診個案共計138例,截至目前南投縣累計確診782例,目前居家隔離人數674例,居家照護人數496例,今日已解除隔離人數316例。more...嘉市確診+99 持續加強公共場域清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6168例,嘉義市新增99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5例,12~64歲 63例,65歲以上21例。市府說明,56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6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4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923人,解隔59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346人。more...高雄確診+1694 陳其邁:社區風險增加高雄染疫人數急速上升,今天來到1737例,外縣市43例,所以高雄市為1694例本土。市長陳其邁說,繼上波外縣市移動外,現在進入第二波、第三波的社區傳播,因症就醫比例增加,社區風險增加;北部疫情續升,台中、高雄也漸落後8天到9天,提醒大家注意。more...唯一淨土 屏東縣32鄉鎮市全淪陷只剩這裡未爆確診屏東縣今天新增431例新冠本土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已達2931例,預計明天累計確診數就飆破3千大關。今確診案分布在屏東32個鄉鎮市,連離島琉球及山地原住民鄉都有確診,僅枋山鄉未傳確診。more...澎湖+31校園染疫風暴擴大 全縣20校53班學生停課澎湖縣今天新增31起新冠肺炎陽性確診案件,澎湖縣府指出,31人皆輕症,不過其中7例是學生,幼兒園及托嬰中心都有幼童染疫,澎湖科大、石泉國小實施線上教學,共有20校53班停課。more...金門確診+13 有一8旬嬤輕症轉中症住進加護病房金門今日新增13名確診者,確診累計139例,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目前收治中的54例,有1例從輕症轉為中症,目前住進加護病房,該案為80多歲長者,因有慢性病史、血氧濃度略低於標準值,為高風險群,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中。more...基隆+1427 林右昌呼籲:不一定要特別在母親節回家聚會基隆市今天新增確診人數1427例,市長林右昌表示,這星期就是母親節,做好防疫就是珍愛媽媽最好的表現,往年母親節他都會跟家人回父母家陪他們吃飯,但今年他和弟弟妹妹商量,考量他父母親年紀已大,就不一定要特別在這天回家聚會。more...台東文健站長者傳確診 官員竟要照服員穿雨衣快篩台東縣今新增169例確診個案,其中部落文化健康站傳群聚感染,照服員嚇得求助原民處提供防護衣,未料,官員卻建議戴護目鏡、穿雨衣或拋棄式手套給長者快篩,讓照服員傻眼。原民處回應表示,「共體時艱」。more...基隆市首位局處首長染疫 文化局長陳靜萍今確診基隆市今天新增1427例確診個案,也傳出首位市府局處首長確診,文化局長陳靜萍今天在臉書說自己確診了,她說,昨天深夜還在想母親節要買什麼回家陪媽媽吃,沒想到今早就確診,「疫情人生果然跟人生走馬燈一樣,不斷地試煉著我們。」more...總統府確診再+3 與府方官員並無接觸史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天表示,總統府新增3名確診案例,2名為總統府員工,1名為總統警衛室駕駛。more...新北某國小老師遭爆瞞確診 跑朋友家打麻將喝酒跑攤新北市某國小教師被友人爆料,4月25日PCR陽性,卻疑似隱匿疫情,跑去朋友家打麻將,害朋友確診外,隔離期未滿又跑出去喝酒跑攤。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已針對該案調查,若查證屬實,可依法最高開罰200萬。more...蘭嶼綠島疫情升溫 目前醫療量能尚足夠台東離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從4月底至今,蘭嶼累計27例、綠島32例,包括3個月、8個月嬰兒;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目前離島醫療量能尚足夠。more...台中法院列確診熱點 台中地檢今也傳2書記官快篩陽性疫情嚴峻,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中市今病例達1890例,繼台中市府日前將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列為確診足跡熱點,鄰近的台中地檢署今也傳出有2名書記官快篩陽性,檢方先請2人至醫院做PCR採檢,同時對周圍辦公室清消,但因尚未列案號,後續匡列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more...宜蘭監獄19受刑人、3幼童染疫 金六結逾10名新兵快篩陽宜蘭監獄近期出現19名受刑人確診,另有3名陪同入間的幼童染疫;陸軍六軍團金六結新兵訓練中心則有10多位新兵快篩陽性,因來自外縣市,經軍方安排返家。more...議員林世宗確診 北市議員染疫第8人疫情延燒,台北市議會今再傳議員確診,士林、北投區的民進黨市議員林世宗,昨天PCR確診,他說,一點咳嗽、流鼻水等,昨天柯文哲赴議員專案報告,他沒有出席質詢。more...死亡10例創今年新高!30多歲獨居男昏迷亡、小學男童也重症國內今日新增87例中重症個案,有11例中症及76例重症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需注意的是有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泌尿道結石,在家中獨居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more...2歲多女童隨母入監染疫 宜蘭監獄累計3幼童確診宜蘭監獄昨天傳出幼童確診,2間舍房共4名幼童,先是2歲多女童發燒快篩陽性,送醫採檢確診,另名1歲男嬰也出現症狀送醫、PCR陽性,今天再有1童確診,3人均已收治負壓隔離病房。more...高雄市議員黃捷曬「兩條線」: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南部疫情也逐步升溫,高雄市議會截至目前尚未有議員傳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今早議員黃捷公布她的快篩結果出現兩條線,並說「歹勢,我可能也確診了!」。more...蔡壁如快篩陽性 自曝病狀:喉嚨些微癢癢的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在臉書透露,昨天開始辦公室就因為有辦公室同仁確診,開始3+4自主隔離,今天早上她再次快篩時,出現了「2條線」,「很確定的是,我知道我應該是確診了」。more...
-
2022-05-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證菌數真的有效嗎?添加酵素為何不一定有用?藥師一次破解「益生菌」行銷話術
近幾年來益生菌的產品像戰後嬰兒潮一樣一個一個不斷冒出來,各家主打各自不同,有的主張保證菌數、有的主張專利菌株、有的主張無添加,到底這些是行銷話術,還是真有其事呢?今天保健食品稽查員,就來帶各位一起稽查益生菌!針對個別的行銷用詞來做評論,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情況,還是只是行銷話術! 保證菌數的益生菌官方文案:我的益生菌,出廠菌數每條都必須達到2000億以上的菌數。為了確保我的益生菌在生產後的2年內,還存活至少300億,那麼工廠一開始生產就必須拉到300億的數倍。這是我的作法,也是高成本的做法,所以通常沒有人這麼做。微笑評論:符合現實,但效果存疑這個行銷內容果真帶來革命性的觀念,那就是,益生菌菌數衰退的狀況,比大家印象中的快很多。益生菌的活性會隨著時間逐漸衰退,以目前大多數的菌種穩定性報告資料來看,經過24個月的保存限期,大多菌數活性量下降至僅有10%,有的甚至更多。也就是說,出廠菌數報告若為300億菌,經過2年適當保存條件下,每包的菌數大約會降低90%,也就是說剩下30億菌而已,若是較不穩定的菌種,剩餘的菌數可能不到5%。因此有廠商主張將出廠的菌數提高數倍,讓產品在效期的最後一天,檢驗出來的菌數仍符合產品標示。聽起來非常的佛心,但這樣的作法真的比較好嗎?出廠高達2000億菌的配方,效果如何呢?很抱歉,沒有證據足以評論是否較好!目前缺乏確切的研究結果支持合理的菌數應落於怎樣的範圍。不過目前益生菌的人體研究,採用的菌數很少高於1000億菌!另外,提高產品的菌數,甚至高達2000億,會不會增加配方菌株中的競爭性呢(因為立體結構而相互卡位!)?仍待求證(但目前沒有研究佐證菌種間的競爭說法!)。話說回來,每個人對於各種益生菌配方的感受性不同,如果服用後有改善或幫助你的生活品質,那對你說來,這就是有用的益生菌產品。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切勿過度囤積,以免放到菌株活性都已衰退了。建議至多購買幾個月內能服用完畢的量,或是寄庫於商家,才能拿到效期較更新的產品。包埋技術比較好官方文案:經「五層凍晶專利微包埋結構」技術處理的益生菌,其菌株定殖力表現優於未包埋菌株優良率高出約3.4倍。微笑評論:符合現實。凍晶技術就是利用低溫及真空的條件,將物質水分去除的冷凍乾燥技術,可以增加益生菌的穩定性!不過,大家知道什麼是包埋技術嗎?多層包埋技術是一種改善益生菌定殖率的解決方案。益生菌從生產製造,經過產品儲架時間,一路到被購買並食用後,還要經過胃酸、酵素、膽鹼,最後才能定殖於腸道,發揮其保健效果。這麼重重的考驗,大幅降低益生菌的效果,但藉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將益生菌包覆起來,阻隔外在環境,能提高益生菌的穩定性及耐受性(生存率)。就好比是消防員穿著防護衣隔絕火焰一樣,益生菌包埋技術可以減少外在環境的刺激,溫度、濕度、胃酸、膽鹼等。但包埋技術也面臨到一些挑選及缺點:1.包埋技術的好壞如果益生菌抵達作用處但其包埋外殼未完全溶解,那麼益生菌將無法定殖,發揮效果!甚至直接被排出體外,所以包埋設計的拿捏非常重要,並非包埋愈多層,效果就愈好!2.較多添加劑包埋層是以各種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來進行包覆,如:多醣、澱粉、藻酸鹽、明膠、殼聚醣、麥芽糊精、硬脂酸鎂等。對於添加劑較為講求的族群,例如孕婦及嬰幼兒,勢必需要在益生菌的效能及添加劑中,做個取捨!3.包埋效果有限整體來說仍無法做到百分百,部分研究顯示,縱使包整3層包埋以上,經過24個月的保存期,菌株活性下降90%。桿菌比球菌好官方文案:100%桿菌。我的菌株配方都以桿菌為主,比如「鼠李糖乳桿菌等」,也因此成本也比球菌高。但我只想給我的客戶最好的,所以我的益生菌絕對是100%桿菌。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目前大多數的益生菌的確屬於桿菌,例如常見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乾酪乳酸桿菌、植物乳桿菌。但也有部分的球菌扮演益生菌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腸球菌(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甚至添加在知名醫藥級的益生菌產品中。腸球菌能搶奪致病菌的生存空間,減少壞菌的增長,具有幫助腸道的效果。另一個重點就是菌球的體積小,很容易填充到高菌數,發揮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該菌種的死菌,也曾經被應用在免疫提升的保健領域。不過近年來因為腸道菌潛在增加細菌抗藥素的風險,目前需提升完備的安全性檢驗報告,才核予使用。所以目前腸道保健益生菌產品,比較少添加腸球菌。另外,成本較高並不代表是較好的益生菌,必須要看益生菌的特定及使用目的!添加酵素比較好官方文案:添加鳳梨酵素,鳳梨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分解酵素,能幫助分解消化道內的食物,幫助消化,更助順暢一臂之力。微笑評論:行銷話術的確,消化酵素可以幫助營養素分解成更小分子,幫助消化!但一般正常飲食狀況下,人體自行製造的消化酵素已足夠使用,無需額外服用,不會有加分的效果。但若是分泌不足,例如銀髮族群、或是胰臟切除患者、暴飲暴食情況下,的確是可以選擇含有酵素的產品,來幫助消化!專為東方人/台灣人/亞洲人設計官方文案:專利菌YMB520為東方人飲食習慣量身研發的專利菌株微笑評論:符合現實的確,不同飲食習慣會大大影響腸道菌叢的生態,美式速食文化與地中海飲食、或是習慣吃發酵製品,泡菜、納豆等,人體腸道中的菌態差異很大。也因此,腸道保健的菌株也大不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北海道遊玩時,現場購買馬油,非常好用,但帶回臺灣後,發現太過油膩,一樣的道理。不過目前腸道保健的益生菌大多是A菌、B菌、C菌、鼠李糖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所以實外添加一個納豆菌,能加分多少?是否真的較符合東方人的腸胃道?有待查證。(本文獲「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原文:益生菌要有效,真正的關鍵其實是這個!)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快篩、PCR」差在哪?什麼時候該用哪一種?「家用快篩試劑」哪裡能買?「711、全家超商」3步驟馬上查
-
2022-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中央撒錢徵召診所採PCR 醫:政府放不下身段改快篩確診
大量民眾湧向急診尋求PCR採檢,已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為舒緩急診壓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30日發函徵召基層診所投入PCR採檢,希望醫師公會全聯會5月5日前完成診所意願調查。雖然每通報採檢一案可獲得500元獎勵金,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並不樂觀,因為要符合採檢點設置的空間、防護裝備、通風換氣、動線分流,對於診所來說難度很高,還要減少原本看診的時間,損失可能還是高於獎勵,可能不會有很多診所願意做。根據函文內容,有意願提供公費PCR採檢的診所應先自我檢視,有符合檢核表的要求才提出申請。檢核表規定診所要有獨立空間在遠離主要動線的角略,也要有實體的屏障區隔。診所必須自備N95口罩、手套、防水隔離衣、全面罩、髮帽,也要考慮添購移動式醫療級空氣清淨機、掛扇等增加通風換氣的設施。申請後會由地方衛生局安排感管專家進行實地或書面查核,確認動線分流、工作人員是否能正確穿脫防護裝備等。林應然表示,診所已經不會因為有確診者足跡就動輒被停診,只要戴外科口罩就可以診察病人的喉嚨,如果進行會導致病人飛沫噴濺的檢查或治療才需要戴N95口罩、穿防護衣,所以目前停診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力空間配置。很多診所根本沒有適合做採檢的空間,就算有空間,診所要自行準備防護裝備、減少看診的時段、採檢後空間的清消和整理,對照採檢通報一案500元的獎勵金,其實不算有誘因。林應然表示,診所現在雖然沒有做PCR採檢,但是一直有在幫忙發快篩給病人。社區疫情盛行率高,快篩準確性跟PCR已無太大差別,如果擔心一次不夠準,也可以篩第二次。快篩不需要醫療人員執行,能以快篩陽性取代PCR作為確診標準,可保存更多醫療量能。林應然建議,改以快篩陽性判定確診,輕症或無症狀者在家休息,不需要再衍生PCR採檢、匡列、通報、電子圍籬、開隔離單等一大堆繁瑣的行政事務,把介入重點放在重症高風險群就好了。可惜「政府現在還放不下身段改成快篩陽性,也認為醫療量能還夠,其實光採檢就已經快癱瘓急診了。」林應然表示,過去基層耳鼻喉科醫師曾經發起志願支援社區採檢站,社區篩檢站多在戶外空曠通風處,這次指揮中心徵召診所採檢,也是因為耳鼻喉科醫學會發文提議的,預期可能耳鼻喉科診所會比較踴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