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防疫措施
共找到
1697
筆 文章
-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1歲以下搭捷運戴口罩困難 盼中央有配套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民眾4日起搭乘捷運、公車必須戴口罩,否則將開罰。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說,1歲以下嬰兒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要求配戴口罩有困難,呼籲中央能有相關配套。黃珊珊下午2時主持北市府因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小組第28次應變會議,結束後接受媒體聯訪時,做上述表示。俗稱新冠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日宣布,4日起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戴口罩,勸導不聽最重可罰新台幣1萬5000元。對此,黃珊珊表示,政策實施以來,接獲許多民眾陳情,指1歲以內嬰兒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難以配戴口罩,像是戴不住,或有窒息風險等等,呼籲中央能訂定嬰幼兒相關配套措施。至於雙北公有市場要求攤商戴口罩,新北市更祭出罰則,基隆市長林右昌認為是畫蛇添足。黃珊珊回應,疫情漸趨嚴峻,防疫措施自然要更嚴格,就如同先前已有95%民眾搭捷運時會戴口罩,中央仍下令要強制,是同樣的道理。媒體詢問災害準備金快用完一事,黃珊珊說,災害準備金共7億元,目前僅剩6000萬元,雖然第二預備金有7.4億元,但有其他市政需求,在防疫部分會在不影響公務預算下使用歲計賸餘,不會再舉債。另外,台北市政府明天將公布第三波紓困措施,而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酒店、舞廳即日起暫停營業,黃珊珊表示,今晚將進行聯合稽查,明天會公布稽查結果。
-
2020-04-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酒店女公關確診 指揮中心:不排除公布足跡
台北市某知名酒店昨晚傳出一名女公關為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引發酒客驚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予證實其個案號,目前透過資訊系統,足跡清楚,衛生單位已緊急匡列接觸者,但如果有無法掌握的活動史,仍不排除公布足跡。針對該確診酒店公關可能感染途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僅表示,其發病日約於4月3日,剛在了解釐清可能感染源,研判應與工作型態有關,目前已著手調查接觸者,涉及該例是否隱匿疫調,仍在調查,應考量部分個人因素不方便多加說明。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目前酒店跟舞廳防疫措施是必要的,應配合防疫需要停業,若沒按照規定停業,目前地方政府施設機關,包含經發、都發局或衛生局等單位,皆有相關法源可處理。
-
2020-04-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盧秀燕:即日起台中八大行業消費「實名制」
台中市十大特殊行業,包含KTV、酒吧、三溫暖、酒店、夜店有450家,台北市傳出女公關確診新冠肺炎,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宣布,會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全市酒店、舞廳停止營業,其餘八大行業可營業,但即日起必須「實名制」,未來室內要保持一個人3到4平方公尺,入口處要公告場域可停留多少人,都要戴口罩、配合消毒。台中市長盧秀燕說,台中是中部最大的消費城市,很早注意到娛樂都是近距離,上周就開始強力稽查,有不少業者配合歇業,但連假後都紛紛恢復營業,第二階段防疫要求業者、消費者社交距離1.5公尺、戴口罩,近1個月已經聯合稽查、輔導、宣導。昨天台北傳出酒店女公關確認,盧秀燕說,酒店、夜店、KTV都是流動性消費者,台北市政府目前正在疫調當中,不特定對象疫調過程很麻煩、很辛苦,因此即日起台中市只要仍在營業的其餘八種特種行業,消費民眾一定要實施「實名制」。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未來罰則會從「行為」判定,包括消費社交距離、人潮管制、戴口罩、實名制,裁罰金額是3000元到1.5萬元,之前稽查就已經進行宣導,業者對於「實名制」都了解;若業者有困擾,市府會提供「參考範本表單」,會兼顧個人隱私保護,有一定範本提供業者參考,這些行政措施不難。張峯源表示,稽查1個月下來,業者多願意配合,因為也怕染疫,就必須強制停業,縱使恢復營業也可能讓消費者卻步,現在呼籲消費者要遵守規定。盧秀燕說,市府現在洽公就是實名制,醫院陪病也實名制,八大業者實施並不困難,雖會引起少數消費者不高興,但要請大家盡力全力配合,防疫工作每個人都有責任,也許一點點不方便,不自由,但可維護他人健康安全,現在加嚴、加密是必要的,因目前疫情嚴峻,一定滾動式檢討,室內社交距離、實名制已有3000元到1.5萬元的罰則。實名制到底如何落實?盧秀燕說,近1個月衛生、警察、經發局聯合稽查,酒客反映不方便、怎麼喝酒、跳舞、唱歌,但防疫最重要,目前最新研究,新冠肺炎5-15%屬於陽性無症狀者,所以今天很重要的防疫是針對沒有症狀者,才要超前部署提升防疫措施,「人、事、地」明確方向落實。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再延一個月!觀光局:旅行社停止接出團到5月31日
鑑於國內近日累積確診病例數持續上升及全球確診病例累計已超過 130 萬人。交通部觀光局衡酌疫情發展與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宣布持續暫停旅行業組團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團體入境至5月31日。觀光局說,旅客參團赴國外旅遊解約退費原則,依據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14點(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第14條)規定辦理。後續將視疫情發展,適時調整公告事宜。至於參團旅客取消5月31日以後的國外旅遊行程,觀光局說其解約退費處理原則,以旅客取消時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國際疫情及建議等級辦理,並請旅行業者以對旅客有利者為優先考量適用。觀光局說,若為第一級注意(Watch),民眾應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依據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13點(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第13條)規定;第二級警示(Alert),民眾至當地應採取加強防護措施,依據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15點(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第15條)規定;第三級警告(Warning),民眾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依據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14點(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第14條)規定。觀光局說,旅客與旅行社間如因疫情影響取消國外旅遊行程,衍生退費爭議,得檢具相關資料先向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地址:台北市民權東路2段9號5樓,電話:02-25995088)申訴調處,倘調處不成,後續得再向觀光局申訴處理。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羥氯奎寧禁出貨? 食藥署澄清:按比例分配臨床需求
老藥「羥氯奎寧」對治療新冠肺炎或有療效,但有媒體報導,有診所反映食藥署僅開放「羥氯奎寧」供貨醫學中心,禁止出貨給診所。衛福部食藥署今發布新聞稿澄清,目前並未管制國內羥氯奎寧供應,也沒有禁止出貨到診所。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羥氯奎寧」為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藥物,但據了解喊出「被禁止出貨」的卻是非相關專科診所,可能是因為聽說可治療新冠肺炎而想要購買。潘香櫻也說,依據食藥署3月17日訂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供應管理原則」,限制醫療院所依據去年的月平均量酌加一成作為藥品進貨量,若非非專科、過去未進貨過羥氯奎寧的診所想要叫貨,自然沒有月平均量可供評估。目前藥商仍持續按比例將該藥品分配至醫院、診所及藥局,以滿足原有臨床需求。潘香櫻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皆須住院接受隔離治療,建議基層診所若發現疑似個案應依防疫措施通報,並配合指示轉診,因此非風濕免疫相關專科診所不需要自行進貨。另外,針對指揮中心將羥氯奎寧納入目前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用藥之一,潘香櫻說,食藥署已持續與國內相關藥商召開溝通會議,未來將可提高國內「羥氯奎寧」產能,以因應疫情所需。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五一連假景區人潮管制草案出爐 遊樂區票只能賣一半
五一連假在即,是否比照清明連假發布細胞簡訊,或是進一步實施禁足令,以控管人潮,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交通部上午說,昨天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會,預計訂定警告點、行動點、管制點,作為民眾出遊依據,相關草案也隨之曝光。根據交通部所提「觀光風景區公共場域及旅宿業高住宿率人流出入管制參考說明」,針對25家觀光遊樂業,遊樂園區防疫安全承載量下修為園區遊客最大乘載量50%;另對易發生大量遊客湧入熱門主題樂園,訂定防疫安全乘載量分級應變行動方案,承載量達50%為警告點、55%為行動點、60%為管制點。至於13個國家風景區,轄區內重要景點計有42處,以戶外為主。管制辦法有停車場管制,一旦收費停車場停車數達50%,將管制車輛進入,若是未收費停車場,則是結合地方政府警察單位勸離遊客。另外在總量管制或分流措施上,室內空間採單一出入口,管制遊客進出動線,若室內乘載人數達50%,擬採分時分流或人群分流進入管制措施辦理;戶外容納超過100人以上景點,採總量管制及預約分流入園人次。所謂警告點是呼籲民眾還沒前往不要去,或是前往中可能考慮不要去;行動點是做些分流;管制點則是管制部分商圈、夜市管制進來人潮,是最嚴重的等級。對此,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說,這只是個大致原則,每個園區都有不同狀況,還要再多做討論。他說像野柳就很清楚,門票賣到50%不准再賣,其他則可視停車場容量,若達到50%則是開始去警告。他說,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經濟部、交通部都會各自訂管制點的標準。至於是否只適用於五一連假,祁文中說,昨天和指揮中心也有討論到,不過該指引適用三天假期,或是連周末也適用,都還要在討論。祁文中說,清明連假後,政府查覺到控制人潮重要性,是防疫上最大挑戰。我國第一波防疫是針對大陸,第二波是歐美,第三波是在外台胞回來,現在是第四波。經過上次連假人潮,疫情是否有所變化備受外界關心,不希望再有和清明連假一樣狀況。他說,問題出在民眾開始針對防疫鬆懈,而不在於景點該不該去,而是要遵守指揮中心訂定的防疫措施,如社交距離。祁文中說,針對連續假期出遊的狀況,政府部門都要動起來做風險管控,大致上營建所、交通部問題都不大,主要問題是經濟部,像夜市、商圈就涉及一邊走一邊吃,會拿下口罩,還有要如何消毒,這些都是要克服狀況。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順時中 故宮南院創意防疫「四中五步」宣傳引話題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遵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防疫指示「順時中」,成為民眾防疫生活,嘉義縣故宮南院遵照室內、室外人數規範防疫措施,清明連假未產成群聚,南院臉書小編創意圖文並茂,提出防疫「四中五步」,引起話題,網友稱讚。故宮南院臉書說,「面對疫情,我們可以第一步:順著時中部長的防疫政策。(順時中);第二步:為站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打打氣。(打氣中);第三步:關心彼此的健康,撒個嬌嘟嘴也不錯。(嘟嘴中);第四步:面對防疫資訊洗耳恭聽(洗耳恭聽中)。第五步:不要胡說,嚴禁不實謠言。」臉書小編為宣傳清明連假折汽球及音樂演奏活動,除防疫「四中五步」,還增加第六步:置入活動宣傳內容。小編說,很簡單,有「時中」就分享,順著部長的防疫指令,疫情不怕不怕喔,「時中部長我們愛您」,為醫護人員打打氣,注意聽、用心聽,就不怕。清明連假結束,故宮南院創意防疫「四中五步」,意外引發話題,故宮防疫措施升級,管制展場內觀眾不超過百人,大廳設觀眾等待區,做好觀眾分流,遇團客入場,引導各團分樓層、各自帶開參觀,並要求觀眾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參觀。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明解封怎因應 陳時中:沒辦法確認何時解封
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武漢將於明天解封,解除離漢(武漢)和離鄂(湖北省)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但謉於武漢即將解封,將有多少台灣人返台,或是否會再有專機接送成為關注議題。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沒辦法很確認何時解封」,台灣防疫措施依然不變。陳時中說,對於武漢解封「有很多說法」,無法辦法確認何時解封,以及解封到何種程度。但我國防疫措施不變,待相關協商出來,再作相關因應。至於可能返台的民眾人數,陳時中提到,集中檢疫所的床位,扣除「趴趴走」而被強制集中檢疫者約70人、機場檢疫被攔截者約100多人、尚有1500多個床位,十分充足,足以因應。根據我方規定,滯留當地的台商解封後若需返台,仍以武漢包機方式返台,且需加以註記,無法自行搭機。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大數據預測:保持社交距離 六月就是疫情盡頭
全球正壟罩於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政府祭出不同強度的防疫政策,最新預測數據顯示,人與人之間保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就看民眾的配合程度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HME)於當地時間5日發布最新的預測資料指,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新冠肺炎的總死亡人數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IHME 自今年三月下旬陸續藉由中國武漢以及西班牙、義大利境內的七個地點的大數據推估疫情變化,這幾個地點都在政府祭出封城等禁令後不久,境內疫情似乎就達到高峰。IHME 最新預測資料顯示,如果美國社會維持充分的社交距離,包括學校停課、待在家、避免非必要的商務往來等,全美新冠肺炎疫情將快速趨緩,每日死亡人數以及臨床需要的病床與呼吸器數量有望於4月中旬達到高峰,總死亡人數則有望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到達頂點,不再升高。如果各州實施的防疫措施更嚴格,疫情高峰有可能再往前拉。不過,疫情走向涉及的變數太多,像這樣的預測資料可能有侷限。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廖勇柏解釋,觀看大數據資料時,應考量取樣的數據來源國家是否都擁有類似的條件(例如,應考慮這些國家祭出的措施與民眾配合情形是否雷同),以及資料本身的正確性(例如,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提供的資料涉有隱瞞,其提供的大數據所作的推測就有偏誤),因此預測結果僅能作為參考與提醒。一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經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至今綜覽全球防疫成績,顯然預測失準了。廖勇柏舉例,這是因為,美國學者提出這項預測之初,未料到台灣會持續拉高邊境圍堵強度、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疫調與匡列採檢高風險群,他們也沒想到台灣民眾高度警覺、在疫情之初政府就緊急成立口罩國家隊,民眾排隊買口罩作足自我防護,這些變數均是影響疫情走向的關鍵。「不過,IHME 這份預測資料仍給了台灣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於疫情趨緩高度有效。」當前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多數為境外移入,且美國是主要來源國之一,如果美國疫情能像IHME 所預測那樣,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後趨緩,台灣的疫情會在何時開始走低?對此,廖勇柏也不敢斷言。他說,美國疫情趨緩後,包含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疫情肯定連帶受益,但疫情發展牽扯的因素多,像是部分國家採相對放任的「佛系防疫」策略,如此疫病傳播範圍可能持續向外擴大。「因此,無論學界以何種模型預測出什麼樣的結果,最終均應回歸我們自身能做的事,那就是政府端持續提前部署、民眾端配合防疫。」我國於去年12月嗅得中國武漢爆發不明肺炎,隨即於當月底針對武漢直航班機登機檢疫,今年起陸續拉高邊境防線,同時要求高風險個案進行居家檢疫與自主健康管理、針對確診病例進行疫情調查等。廖勇柏對此相當肯定,他說,強化疫調與確實隔離,就能夠抓出高風險族群、降低社區傳播風險,也避免一夕間暴增大量患者造成醫療體系崩潰,因此強化疫調、有效隔離是一種有效的「減災」行動。且盡力圍堵病毒的同時,也能用時間換取空間研發疫苗。廖勇柏說,疫苗是經過減毒程序,注射於廣大民眾可產生群體免疫力。部分國家施行的「佛系防疫」策略,則是直接讓人民感染原本的病毒,讓群體廣泛感染新冠肺炎、藉此得到免疫抗體,然而,此舉將造成大量人口在短時間感染,重症及死亡人數也隨之暴增,這個現象將會衝擊醫療體系,也有道德上的爭議。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出遊潮恐成防疫破口 台大公衛:應極大化社交距離
詹長權:北市很多咖啡廳太擠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呼籲,應該要極大化社交距離,像是長照機構、據點應該設定2公尺間距,交通工具、戶外聚會設定1公尺間距,台北市很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應該及早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新冠肺炎疫情。詹長權說,今早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是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認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顯現人類對這個新型病毒所知有限,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以全國動員方式檢疫,且要保護醫院長照機構、醫護人員,例如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主動檢測醫護、照護人員。詹長權說,主動檢測感染還包括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尤其當不明本土感染發生時,更要對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檢測。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學學台灣! 比爾蓋茲大讚台是防疫模範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5日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問,稱台灣防疫措施為模範,形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場噩夢,但認為如果大家都做好防疫措施,死亡人數會少於總統川普等人的預期。上周川普預估在疫情獲控制之前,美國的死亡人數將達到介於10萬到24萬人之間,這項預測也呼應白宮抗疫因應小組成員之一、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的說法。蓋茲在節目上表示,「如果我們確實做好保持社交距離,我們的死亡人數應可比這些人預期的還低」;此外,蓋茲也強調,公開這些數據,讓民眾了解疫情嚴重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被問到美國等國防疫動作是否太慢時,蓋茲表示有許多國家美國可仿效,並舉例台灣,稱台灣防疫措施為模範。蓋茲2015年就曾警告,未來傳染病造成的死傷將超過戰爭,對數百萬人類生命造成威脅。蓋茲這場TED演說,如今已吸引逾2300萬人觀看。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跨階級英相也住院 詹長權: 籲極大化社交距離
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一定要落實才有效,尤其許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卻沒調整餐桌、座位距離,地方政府應主動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第七周的「抗covid-19說明會」,詹長權說,今天早上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後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的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會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以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人類對此新型病毒所知有限,其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詹長權說,目前最重要是系統性理解及處理疫情,透過邊境管制、早期發現個案、檢疫等措施避免傳染。部分地區都在做局部或全面移動限制,像是英國、美國都有stay home指令,歐洲某些城市更實施大規模封城。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保護醫院、長照機構的醫護人員,應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服務,並主動檢測醫護及照護人員。詹長權說,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也應主動檢測,還包括當發生本土不明感染個案時,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跟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由於清明連假不可預期的人潮聚集,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社會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特別是連鎖擁擠咖啡廳,現在很多有規模的餐廳已開始調整餐桌、座位,但台北都會區等地還有很多中型咖啡廳,市政府應該特別關心這塊。現在若要拉大社交距離,應以至少2公尺間距規定長照機構、據點長者起居,以及室內空間活動總人數;另以至少一公尺間距規定交通工具、戶外聚會的活動總人數。詹長權也指出,應該重新檢討戶外、戶內聚會總人數,目前恐怕有點太寬鬆,假如本土傳染數量偏離預估值,應有強烈手段調整上學、上班、通勤、開會、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符合總人數上限,想辦法在同個時間內減少人數,減少傳染機會,另要提前規畫個別縣市及全國全面停班、停課的配套措施。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月宣導「不必戴口罩」被罵翻 柚子醫師有話說
近日有民眾搭乘捷運未戴口罩被規勸時,反嗆柚子醫師陳木榮在防疫宣導短片說,健康的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用戴口罩。陳木榮在臉書發文說,口罩政策是隨著時空背景不同的變動,為了接下來的疫情預做準備,並非「急轉彎」。陳木榮說,2月6日宣導的時空背景,是全台灣只有16個案例,沒有任何一人是社區感染。宣導的重點是:「現在沒有社區感染,健康的人不戴口罩感染風險很低」、「拜託生病的人一定要有公德心,要戴口罩」。只要你是健康的人,就算不戴口罩,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在你的身旁傳染新冠病毒給你。他說,不同的時空背景,本來就有不同的防疫宣導,明白事理的人,可以明確知道這些道理。不明白事理或是心存惡意的人,不斷地放馬後炮攻擊隨時變化的防疫措施,不斷以後來的防疫措施來攻擊之前為什麼不提早實行。但在2月6日錄製完成之後,影片開始播出,他收到了排山倒海大量的辱罵。「以後發生社區感染就是這條搖尾巴的狗害的」、「綠色的柚子狗」、「你知道生病的人多沒有公德心嗎?我不管在哪裡被感染,我一定會找你算帳!」他說,種種難聽的話語,一句又一句刺入他的心。陳木榮說,時間來到109年4月1日,台灣有329例確診案例,其中有283例是境外移入,政府宣布口罩政策開始進入下一階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要戴口罩。這是為了接下來的疫情預做準備,並非「急轉彎」。他說,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不同的時間點,處理事情的方法本來就不一樣。舉例來說,國家在不同的時間點注意不同國外入境的人,以往注意中國、香港、澳門,後來注意義大利、韓國、伊朗,最後注意歐洲及全世界,有心人士不應該以「入境政策急轉彎」來攻擊國家。陳木榮說,「幾個月來,那些曾經在各個角落辱罵政府的人,一邊堅持全台灣所有人24小時都要戴口罩,一邊瘋狂謾罵國家害你買不到口罩,說真的我看不起你。你不斷在國家的防疫政策後面扯後腿,卻忘了到現在為止,你是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才能平安無事。」至於有人質疑,歐美國家就是沒有戴口罩,疫情才會這麼慘。陳木榮說,他同意這件事,但是,在疫情沒有大爆發之前,身旁沒有任何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不戴口罩也沒有人會傳染給你,但是在疫情大爆發之後,戴口罩就是保護自己跟保護別人的其中一個方式,歐美不應該在大爆發之後還堅持不需要戴口罩。陳木榮最後呼籲,「從現在起,戴好你的口罩,在這場重要的防疫戰爭。第二回合開始。」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全球大封鎖 蘇格蘭作家15年前小說神預言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數億人經歷不同程度的禁足令,各大知名景點冷清,繁華都市變成鬼城,軍隊在街上巡邏,這原本只是一名小說家所寫的書中場景,沒想到竟在15年後成真。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去年底爆發以來,官方確認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萬例。全球總計超過26億人受鎖國、封城和禁足等防疫措施影響。從劇作家轉行的蘇格蘭作家梅伊(Peter May)2005年完成驚悚小說「封鎖」(Lockdown,暫譯),內容是禽流感大爆發,各大都市封鎖,全部人被迫待在家中。梅伊的小說當時因為「太不實際、太不合理」而被出版商打回票,殊不知15年後,他的「幻想」竟然成真,小說也得以在2日出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其實梅伊的小說並非無所本,當時他參考了英國與美國政府自2002年起公布的傳染病對策,讓小說內容盡可能寫實。他受訪表示:「當我寫書的時候,科學家預測下次發生的全球性傳染病可能是禽流感。恐怖的是這很可能會成真,因此我做了許多研究,思考如果這發生在倫敦會怎樣?如果一個這樣的城市全面封鎖,情況會如何?」他表示,儘管當初他做了許多研究,花費許多文筆描述封城後的反烏托邦場景,但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但現在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了」。梅伊的小說場景設定在倫敦,男主角是一名警官,他的個人生活一團糟,事業陷入谷底、婚姻破裂,家人感染病毒。而在當局蓋臨時醫院(令人聯想現實中剛啟用的南丁格爾醫院)的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具無名兒童屍骨,隨著警官深入追查,他發現了黑暗真相,也讓他被惡勢力追殺,企圖逼他封口。小說中描繪許多封鎖後的人性現實面,像是一個尚未出現感染者的地區,是如何抗拒外人進入,以及民眾在傳染病爆發後,被迫停止握手等社交禮儀,正如全世界目前正在經歷的保持社交距離政策。梅伊說,這本小說多年前被出版商拒絕後,就被他塵封箱底,幾乎忘了曾經寫過這本書,直到最近有粉絲在推特上要求他寫一本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小說,「我想了幾分鐘,才發現其實我已經寫過了」。梅伊告訴出版商這個消息,他的編緝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連夜讀完小說後,隔天上午馬上拍板說,「這太棒了,我們必須立刻出版」。現年68歲的梅伊差不多要進入英國當局宣布的武漢肺炎危險族群。英國當局上個月宣布70歲以上族群都應該自我隔離,禁足12週不准外出。他表示,對於著作神預言現在發生的事情,「我嚇壞了」。「我寫完書後第一次重新讀它,被裡頭的精準度嚇到了。裡面描述的封鎖後日常生活、封鎖的方式,還有民眾被禁止外出等等,驚人地準確。」雖然小說中設定的禽流感和新型冠狀病毒不同,但封鎖場景卻與現實十分貼近。梅伊的發行商希望這種「熟悉感」可以成為小說賣點,吸引更多讀者。不過,這本小說或許也會因為太過寫實,而讓部分讀者卻步。出版商表示,他們在IG發布調查,結果60%讀者表示想看這本書,40%不想看。「封鎖」目前僅在英國亞馬遜(Amazon UK)以Kindle電子書的形式販售,預計於30日發行紙本小說與有聲書。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若拉不開社交距離 專家建議禁足六周
清明連假,許多景點外出人潮湧現,是否應考慮祭出禁足令?專家認為,目前尚不需要走到這一步,但中央應用更強烈措施,落實大型集會及社交距離規範,若政府認為管理有難度,必須考慮禁足令,依照各國經驗,至少要禁足六周,才能達到防疫效果。全球超過九十多國家相繼發布禁足令,逾半數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對抗新冠肺炎;義大利、西班牙、美國、英國等皆疫情進入社區傳播後下達禁足令,多數國家至今尚未解除。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清明連假後的疫情令人擔心,連假前相繼頒發大型集會指引、社交距離等,卻未見民眾落實,以近期人潮洶湧的墾丁大街分析,早已超過室外五百人活動範疇,目前所有場域都應控管人潮,夜市、景點的街道也應疏導人流。詹長權說,墾丁大街商家應集結自發管控,賺錢當然重要,但防疫更加重要。若夜市、觀光景點認為不符合大型集會範疇,但基本社交距離也能計算出理想的防疫距離,以室外一公尺的距離為例,一個人站在室外,等於占據四平方公尺空間,衡量人行街道空間即可計算出適當的人流。各國防疫措施略有不同,詹長權說,唯一不變就是拉開社交距離,現階段政府仍採柔性勸說,他認為該是強制執行的時候,否則誰也不希望政府頒布禁足令,一旦頒布禁足令,將付出相當龐大社會成本,經濟大受影響,國人心理負荷也將加重。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顧正崙說,面對疫情擴大,各國政府執行手段有限,只能不斷限縮人民自由,台灣是在這波疫情中最自由的國家,告訴民眾可外出散心,民眾卻是去人擠人。大家應自問,難道要政府下令禁足,才配合不出門嗎?
-
2020-04-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聯合報「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躍上國際
台灣防疫作為全球囑目,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其中台灣的數位能力也是報導重點。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聯合報的「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也在報導之列,有助了解確認病例的關係。 「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為聯合報新媒體中心作品,透過簡明的方式說明病例之間的關係,推出至今,點閱率已破九百萬次,方便民眾甚至防疫人員查詢了解病例之間的關係。作品切角從「讀者服務」出發,每天聯合報團隊都會根據指揮中心直播,持續更新病例數據,養成讀者收視習慣。往往在政府發布病例數前後幾小時,點閱網頁的同時在線人數都超過萬人。曾有一度30分鐘內湧入4萬人刷網頁觀看的記錄。另外,台灣民眾也踴躍在網頁下方留言,並且提出一些具建設性的建議,聯合報也滾動式修正,是疫情期間讓民眾得以一起參與的專題。•「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https://udn.com/newmedia/2020/covid-19-taiwan/台灣因與中國大陸地緣接近,曾被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二慘,但台灣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預測錯誤。《新聞時刻》(NewsHour)的報導中,以視訊連線方式,訪問從英國歸國的台灣人,受訪女子表示,她擔憂英國的防疫措施照顧不了外國人,決定打道回國,新聞中也有從澳洲返台,居家隔離中的受訪者。PBS主播伍德羅芙(Judy Woodruff)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曾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桃園機場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前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在台協會前任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增溫慢性病患怕回診?醫:該回診還是要回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很多慢性病患者因抵抗力弱,擔心到醫院回診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不如如何是好。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認為,慢性病患者回診主要是讓醫師檢查身體狀況、評估病情、調整藥物,建議該回診還 是要回診比較妥適,不想進醫院,可轉介到基層診所追蹤,也提醒民眾防疫期進入醫療院所,請配合防疫措施戴口罩、量體溫,攜帶健保卡並配合調查旅遊史等。50歲林姓高血脂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增溫,超過回診日仍不敢到醫院回診抽血檢查,後拖了十多天,才轉介到診所抽血追蹤;另一名90多歲糖尿病阿嬤的家屬更是擔憂,因為阿嬤身體不好,走路都要人攙扶,抵抗力特別弱,不知如何是好。童綜合醫院急診部緊急救護科主任黃泰霖說,慢性疾病處方箋3個月開立藥物一次,是為了可以回診讓醫師檢查身體狀況、評估病情、調整藥物,患者無論是長者還是壯年,都應三個月回診一次,由主治醫師檢視,若疫情期間有所擔憂,也應由主治醫師診視後再調整回診時間,對民眾健康有保障。回診進入醫院也無須過度恐慌,戴好口罩、不隨意觸摸口鼻、做好洗手或消毒動作等,避免因害怕到醫院就醫導致病情更嚴重。黃泰霖建議,慢性病患者平時除了按時服藥,也要保養身體,飲食控制與正常作息,定時量測血壓、血糖,才能避免三個月回診日前因為身體不適或變化而需要提前就醫。另外,民眾領取慢箋,可到醫院設置慢箋得來速,不用進醫院,也可以選擇鄰近藥局領。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曾被預言是全球疫情第2慘 美媒:台灣用行動粉碎看衰
台灣這次的防疫作為屢次攻占外媒版面。美國公共電視網報導,由於兩岸地緣關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開始預測台灣疫情可能是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行動粉碎外界看衰。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新聞時刻」(NewsHour)以長達7分鐘的影音報導,介紹台灣抗疫的「成功故事」,並用視訊方式追蹤訪問數名為躲避疫情,而從英國、澳洲返回台灣的公民。主播在一開始介紹,台灣距離中國最近距離僅約130公里,且有數百萬人次人員往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去年在中國爆發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預估台灣疫情的嚴重性可能僅次中國,成為全球第2慘。但台灣用實際的防疫成果粉碎這一預測,截至4月1日,台灣只有329例,放眼全球,疫情比台灣慘重的國家與地區至少有80個。基於此一亮眼防疫成績,讓PBS探究台灣是如何辦到。報導以視訊方式分別追蹤了2名自英國與澳洲回台灣的公民。自英國返台的Anna Lee在下機後一路連線PBS記者,讓外媒看見從踏入台灣國門那一刻起,政府的系列防疫措施。Anna Lee在機場一開始就要申報健康情況,在主動告知機場人員她先前已感冒後,她又再度量了一次體溫,並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接著搭與政府合作的防疫計程車,花80美元(約新台幣2400元)、費時3小時返家。另一名3月22日自澳洲返台的Micky Du則以視訊方式向PBS展示14天自主隔離的生活情況,除會收到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送的簡訊、14片口罩,防疫人員也會到府關切。報導指出,台灣用手機協助防疫,不僅可以掌握自主隔離者的行蹤,還開發了app讓民眾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庫存量,也可以透過app了解確診病例曾去過的地方,提高民眾防疫警覺。報導訪問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郭旭崧。郭旭崧認為,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讓台灣學到教訓並提前為流行病做準備,以致能在中國宣布前就對疫情做出判斷,且醫院必須有30天的醫療用品庫存。報導指出,台灣這次曾派2名醫生前往武漢,了解實際情況,並於1月20日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後還提到台灣超前部署的秘訣另包括「不相信中國政府,也不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前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在受訪時說,世衛組織一直站在中國的立場講話,這反而讓台灣認為中國的疫情更加可疑,且中國不准台灣加入世衛,「這是很蠢的事」。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武漢封城擋70萬病例 延緩病毒擴散速度
根據今天出刊的研究報告,中國在封鎖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發源地武漢市上的決定,或許延緩病毒擴散速度,因而避免了超過70萬起的新病例。根據中國、美國與英國研究人員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國在疫情爆發頭50天所實施的嚴厲控制措施,替境內其他城市爭取到寶貴時間來準備、展開各自的防疫措施。法新社報導,研究作者群之一、英國牛津大學學者戴伊(Christopher Dye)表示,疫情爆發後第50天,即2月19日,中國有3萬起確診病例。新聞稿引述他的話表示:「從我們的分析可知,如果武漢沒有實施旅行禁令,如果中國沒有祭出全國緊急因應措施,疫情爆發到了第50天,武漢以外地區會有超過70萬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他說:「中國的管控措施似乎奏效,成功打斷傳播鏈,避免有病毒和易中鏢民眾相互接觸。」研究人員是使用病例報告、公衛資訊與手機定位追蹤資料來調查病毒傳播狀況,調查期間涵蓋中國最大節日農曆新年。研究共同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比揚斯塔(Ottar Bjornstad)表示,手機追蹤資料提供「引人入勝」的新串流數據。比揚斯塔說,研究人員「利用手機數據,將這次疫情爆發期間武漢人員進出流量,拿來跟前兩年春節的數據進行比對」。他說:「分析結果顯示,2020年1月23日祭出旅行禁令後,民眾移動量大幅縮減。根據這份數據,我們也可以計算出中國其他城市武漢相關病例的縮減量。」根據模擬,武漢封城延緩了病毒傳播到其他城市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展開整備行動,實施禁止公共場所集會與關閉娛樂場所等的防疫措施。現在全球有近半數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以遏止病毒擴散,封城措施很快就成為常態。然而,北京當局兩個多月前率先宣布武漢封城時,這項決定還被視為激進手段。隨著武漢市種種限制措施逐一解除,民眾生活也慢慢恢復正常,中國與各國如今面臨的問題是,重新開放民眾移動之後,情況會如何演變。研究另一名執筆人、北京師範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田懷玉說:「鑒於感染人數僅占中國總人口一小部分,為數更多的人口仍有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我們深刻了解,在地或外來病例都有可能導致疫情復發。」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強制戴口罩、量體溫 汐科站排隊人潮看不到盡頭
交通部長林佳龍昨日也宣布,4月1日起民眾搭乘火車須戴口罩、量體溫,今日為政策實施第一天,新北市汐科火車站因未採用紅外線體溫量測儀,而是派員用額溫槍來量測,導致上班尖峰時刻排隊人潮眾多,讓民眾直呼「看不到人潮的盡頭」。運輸量極高的汐科火車站分為南、北2站,全面戴口罩、酒精消毒、量測體溫及分流管制等防疫措施實施的第一天,在早上7點至8點上班尖峰時刻,觀察到南站出站人數眾多,進站人數較少,量體溫過程十分順暢。但另一邊北站情況就截然不同,儘管豎立告示牌提醒民眾進入車站進行分流,仍有不少民眾不清楚可以從哪邊進站。另外,北站進站人數接近到早上8時,排隊量體溫的人潮已經滿出車站,不少剛抵達車站前廣場的民眾,看到眼前這驚人的排隊人龍,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打卡,甚至民眾抱怨「看不到排隊人潮的盡頭」。在汐科北站排隊準備搭車到松山火車站的陳姓先生表示,一直都是搭火車通勤,疫情發生後搭乘大眾運輸都會戴口罩,但昨晚知道進站要量體溫後,今天有特地較早來搭車,但沒想到排隊人潮還是這麼多。另一名也在隊伍中的黃小姐則表示,看到這麼長的人龍,內心雖然覺得焦急,因為很趕著搭車去上班,但了解這項措施也是保護民眾健康的方式,只能共體時艱,暫時忍耐一下。汐科火車站務人員指出,汐科站因不在第一批使用紅外線體溫量測儀的車站,只能暫時以人力的方式,替民眾量額溫及提醒佩戴口罩等事項,但第二批紅外線體溫量測儀產出後,就會盡快使用儀器測量。站務人員表示,汐科站是早上北站進站人數多,下午時間南站出站人數增加,由於下班時間許多在東科的上班族會湧進車站。為了加強防疫作業,下班時刻會在往大同路一段出口派1組人員、遠雄廣場派出2組人員,共3組站務人員為搭車民眾量體溫,也希望在這段時間,民眾能以包容的心情共體時艱。
-
2020-04-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加坡訂社交距離規範好神?旅星國人覺得有些「雞肋」
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確診數激增,從亞洲一路到歐美國家都相繼淪陷,各國都強化邊境管控遏阻疫情擴散。對照有些國家採取「佛系防疫」,新加坡則祭出重手,除了鎖國禁止短期旅客入境、轉機外,近日也提出「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措施,並針對沒有維持社交距離者開罰,台灣也計畫跟進。對於新加坡的防疫作為,記者訪問到至新加坡工作將近半年的阿比(化名),他表示,「社交距離沒有台灣人想像的這麼神」,且台灣人防疫意識強,幾乎都戴口罩,應該不需要動用到開罰手段。新加坡為了防疫,關閉電影院、酒吧和其他娛樂場所,並且要求任何人在公共場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一公尺,因此在排隊的地板上貼上膠帶示意等候位置、用餐不可坐在貼有「叉叉膠帶」的座位,且室內集會不得超過10人。阿比表示,雖然有針對公司進行抽查,若是沒做到則限期改善,多數商場的美食街座位確實也都畫好「叉叉」,但沒有聽說有一般人真的被罰。阿比說,雖然規定了吃飯距離,朋友、配偶還是可以坐在一起,而原本和陌生人就不會「靠近」吃飯,因此在餐桌上貼上膠帶,隔開座位的方式「有些雞肋」。而讓他更納悶的是,若是朋友跟朋友間圍著圓桌吃飯,隔開距離講話,需要更大聲,「飛沫不是噴更遠?」另外,像是捷運、公車也很難控制人與人的距離。阿比說,新加坡從23日晚間宣布「鎖國」後,不知是否因為少了外國觀光客還是因為有些公司開始實施「在家辦公」,捷運人潮確實有下降一些,但通勤的人數還是不少,且人與人的距離根本無法拉開到一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阿比說,比起台灣人幾乎「人人戴口罩」,新加坡的民眾普遍不戴口罩,或許有採許嚴格措施的必要。他也說,或許是民情的關係,在新加坡「沒人會去質疑政府這些東西到底合不合理」,所以就算有些看起來很荒謬的政策,大家也只是一邊嘀咕,但還是會乖乖遵守。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亞太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 WHO官員:還早得很
世衛官員今天表示,亞太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離結束還很遙遠」,目前遏止病毒散播的防疫措施,不過是為各國爭取時間,為大規模社區傳播做準備。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Takeshi Kasai)表示,即便採取所有的措施,只要大流行持續下去,亞太地區的傳播風險就不會消散。葛西健在線上媒體簡報會中表示,針對大規模傳播的準備工作,必須要觸及每一個人。葛西健警告說,病例數逐漸減少的國家,不應該放鬆防備,否則病毒可能再次席捲而來。
-
2020-03-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慢性病患得肺炎、流感多重症且致死率高?這點是自保關鍵
文/吳依桑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武漢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慢性病患得到武漢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武漢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武肺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武漢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武漢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武漢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武漢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武漢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武漢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武肺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
2020-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吳弘毅:抗體、病毒能並存人體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近期快速增加,面對全新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分析我國確診患者狀況,發現部分患者即使體內已有抗體,但在呼吸道仍可偵測到病毒。新興媒體科技中心專家、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表示,許多病毒都具有類似特性,民眾無須因此過度恐慌。吳弘毅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人體免疫系統約在七到十四天內產生抗體,並對抗病毒,如流感;至於新冠病毒為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人體從未接觸過,感染後,體內產生抗體時間將會拉長。因此在對抗過程中,抗體與病毒就有可能同時被偵測到,形成抗體與病毒同時存在的現象。欲完全消滅 需時端視病毒量不過,人體免疫系統如欲完全消滅病毒,需耗時一段時間,如果體內某些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低,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的速度就會較快,反之組織或臟器的病毒量較高,消滅時間就較長。吳弘毅強調,在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中,會出現多種可能的結果,關鍵在於該病毒的特性、病毒的數目多寡以及當時身體的免疫狀況,所以人體內同時出現抗體與冠狀病毒,並不奇怪。新冠病毒的生命力是否比其他病毒強?吳弘毅表示,病毒實際上並非生物,必須仰賴細胞生存,用生命力來形容並不恰當;病毒在沒有感染細胞之前,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存活時間,如環境乾燥高溫,恐幾個小時就會消失,若處於潮濕低溫,存活時間有可能會更長。免疫力下降 病毒就出來作怪至於新冠病毒常被形容是「狡猾的病毒」,感染者時陰時陽,吳弘毅解釋,有些病毒趁人體免疫力較強時躲起來,此時病毒量極低。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就出來作怪,病毒量又再度增加。而正是新冠病毒採檢陰性,再次採檢卻又變成陽性的可能原因之一。以B、C肝病毒為例,當人體被感染後會引起免疫反應,此時病毒以極低的病毒量躲藏在體內,當免疫系統能力下降,病毒就會跑出來複製,病毒量再度增加。吳弘毅認為,根據已知資訊,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致病型態有其類似之處,但流感已有疫苗可預防,而新冠病毒疫苗或藥物仍在研發中,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也無須過度恐慌,只要遵從專業的意見,做好防疫措施即可。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警告:未保持社交距離 1人1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兩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下降78%、擴大檢疫則可下降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5口訣防治新冠肺炎 養成好習慣一同抗疫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領導全國抗疫團隊的衛生福利部同仁,在這緊要關頭特別為我們撰寫他們對台灣社會大眾的呼籲;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兒童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防堵病毒勤洗手疫情防杜口罩外做好檢疫家中留得道多助資源足好整以暇全民勝面對COVID-19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24日引用孫子兵法所說的「毋恃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遵從蔡英文總統責成以全國人民健康為首要,帶著全國各部會一起分秒必爭面對防疫工作各種難關,一次突來的COVID-19疫情讓台灣全國人民動起來,各行各業也投入智慧及心力,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完善且超前部屬,獲得全球各國關注。從去(108)年底,自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隨著全球的病例數增多,也多了相當多了解COVID-19臨床症狀及傳染途徑的參考資訊,加上台灣之前SARS防疫經驗,我國早在今(109)年1月20日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與人力,在很快的時間採取邊境防疫及口罩管控等防疫相關措施,每項決策的背後都需動用相當大的心力將相關人事時地物準備好,也透過每日至少一次的全國直播記者會布達最新決策及疫情情況,增加部屬效率及減少民眾恐慌,才能全民上下同心有效防止COVID-19疫情在國內蔓延,全力守護國內防疫安全,確保國人健康。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喉嚨不適,少數病人呼吸困難、胸部X光片呈雙肺浸潤性病灶。目前對COVID-19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亦未有疫苗可用來預防COVID-19感染。從發病個案的流行病學角度觀察,高度懷疑可藉由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或體液而增加人傳人的感染風險,所以提倡民眾進餐前後、出入公眾場所前後、接觸非個人物品後都要用肥皂洗手30秒以上,未洗手前不觸摸臉部五官,出入公眾場所需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規律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免疫力。為了讓口罩資源有效分配,從超商配送、健保卡配額購買、健保藥房販售、口罩地圖、到網路預訂、超商領取,線上統計線下購買,善用網路效能,讓口罩資源普及,加上管控防疫物資(如: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儀、防疫酒精、防護衣等)生產及配送,使防疫工作不因物資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同時避免物價哄抬,更感謝國人多數都有養成防疫好習慣,才能有效延緩疫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面對境外移入病例增多及考量COVID-19潛伏期長、無症狀者亦可能有傳染力,為防止演變為社區感染,每日觀測各國疫情發展,對於國外旅遊分級警示,要求返國民眾不同等級防疫措施——自主管理、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確診病人的詳細疫調,後續因應不同情況設立醫院人力分層分流措施、成立專責隔離病房、全國設立隔離檢疫所、防疫旅館、建立手機電子柵欄監控、志工關懷專線等,並增加COVID-19篩檢量能及效率,以縮短民眾等待檢驗結果出來的時間。鑽石公主號郵輪加強隔離檢疫措施、二次專機接回中國武漢的台商等,都大大降低疫情擴大的可能性。每項作為及決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直播記者會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話說明我們做到了什麼事,背後卻是指揮中心內外部龐大的討論及準備,感謝每一位為這次防疫工作付出心力的人!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面對這次疫情,台灣各產業因此精進,全國民眾也更加感恩、更珍惜台灣。一飯之恩當記終身,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攜手守護國人健康!台灣真好,歡迎回家!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建議擴大檢疫 若不做社交距離一人一月傳400人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記者會,依據全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預估和我國疫情資料的分析,提出台灣在社區傳染期的防疫需求。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只要台灣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從一人1500元降低到600元,就能讓擴大檢疫的整體成本低於症狀檢疫。他建議政府擴大檢疫,措施包括採入境者全面檢疫、在社區設置「一病特區監測站」進行快篩檢測,讓感染者早做分流。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分析保持「社交距離」的功效;根據研究,若人與人之間未保持一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感染新冠肺炎者可在五到六天傳給二點五人;如果讓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便可減少七成五的傳染。政府若不做社交距離的控制,一個人一個月可傳給400人;做控制,一個月只會傳給2個人。陳秀熙表示,台灣目前執行的是症狀檢疫,一天檢測量為1500到2000人。美國和南韓、德國則採擴大全面檢疫,美國在短短一周內篩檢80萬人,迅速降低死亡率。以不同的防疫措施介入作成效模擬,發現症狀檢疫可將致死率降低到78%、擴大檢疫則可降至89%。陳秀熙分析擴大檢疫與症狀檢疫的差別。擴大檢疫可以找出無症狀者、輕微症狀者,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避免進入急性呼吸窘迫症,杜絕社區爆發流行。缺點是需較多人力與物力部署監測站採檢,而輕症者住院也會增加醫療負擔。再計算兩者的成本。若快篩成本為1500元,每減少一個感染人數,擴大檢疫得花98萬元;症狀檢疫則為37萬,台灣可以負擔。但若能像南韓將快篩成本減少至600元,擴大檢疫的整體花費反而比症狀檢疫更省錢。陳秀熙以新加坡設置「疫病特區監測站」為例,新加坡徵收五星級飯店作為隔離場所,收容從英美返國的新加坡人民。並在873個基層診所設置檢測站,免費發放三個月的個人防護物資、六周預防藥物,並做發燒篩檢和病人分流。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讓人心慌慌 醫生教你用五步驟安頓身心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蔓延開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陷入恐慌,台灣也不例外。社會上瀰漫著一股焦慮,不安的情緒跟著不斷增加的案例數也在上升。雖然是在癌症醫院工作,門診大多數是癌症病人,可是擔心害怕的情緒是一樣的。有位晚期癌症的病人面對我的探詢,他的回答讓我愣了一下:「我寧願死於癌症,也不要不明不白的死於武漢肺炎!」是啊!武漢肺炎雖然致死率不如SARS高,但是對大眾來說比SARS可怕的就是這種「不明不白」、這樣「未知」的恐懼。我通常建議明顯焦慮的病人,不要一直看相關的訊息,現在各式各樣的媒體、社群網站十分發達,雖然可以立即的收到即時的資訊,可是也充斥著渲染、誇大、甚至是錯誤的訊息。過度的接收爆量的資訊,只會讓自己更加惶惶不安。此外,除了做好個人防疫措施之外,我也建議大家要盡量保持促進健康的活動。例如大多數病人在罹癌後,會注意要健康飲食以及勤做運動來增強身心健康,在疫情仍在流行期間,應該要持續這些好習慣。再來也希望大家在緊張擔憂的同時,要做一些讓自己可以放鬆、愉快的活動,不管是閱讀、聆聽音樂等等都可以。台灣自921地震以後,走過SARS、風災、水災等重大災難。精神醫學界從歷次整體社會的重大創傷中,從國外學習以及自本土經驗中成長,整理出重大災害與創傷後的安定心理的原則。在此引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依循2007年Steven Hobfoll等國際災難創傷專家的建議,採取「安、靜、能、繫、望」五步驟來安頓身心。參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的說明如下:1.安 (safety):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並避免過度接觸引發不適的資訊與畫面。2.靜 (calming):從事促進穩定情緒的活動。如聽平靜的音樂、泡熱水澡或舒緩緊張的運動等。3.能 (efficacy):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清潔環境、做運動、寫下心得與日記,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4.繫 (connectedness):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不孤單,並得到紓解與支持。5.望 (instilling hope):灌注希望。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反應與經驗,不要只注意負面的報導,也能看到正向的資訊。自我勉勵打氣,保持希望。希望全世界都能平安度過這次的疫情,把損害減到最低,更希望大家謹慎小心,做好防護,而同時心情上也保持希望,不被疫情打倒。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疫情6月前難趨緩 未來4月恐奪逾8萬命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資料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接下來4個月恐會在美國奪去逾8萬1000人生命,且6月前疫情恐難消退。路透社報導,全美住院病患人數預估將在4月第2週飆上顛峰,部分州的時間點可能會略遲。根據這項分析報告,7月底仍可能還有人會死於新冠肺炎,不過死亡人數最晚6月會低於一天10人的流行疫情標準。這項運用政府、醫院和其他來源資料的分析預測,美國新冠肺炎病故人數範圍甚廣,從最少約3萬8000人到最多約16萬2000人。領導這項研究的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主任莫瑞(Christopher Murray)表示,造成數字出現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部分是由於病毒在不同地區傳播速率迥異,專家仍在想辦法解釋原因。莫瑞說,這代表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實施的時間可能需要比原先預估的還長,不過若美國能對病人實施更有效率的篩檢和隔離檢疫措施,那麼最終也許可以放寬相關限制。這項分析也凸顯醫院將面臨的沉重負擔。疫情顛峰期間,患者人數可能比可用病床數量多6萬4000,且需要使用約2萬台呼吸器。紐約市等疫情重災區的呼吸器已經逐漸出現短缺。莫瑞表示,病毒在加州擴散速度趨緩,代表病患人數高峰點可能落在4月底,加州的擴大社交距離措施將有必要延長實施。他還說,路易斯安那州和喬治亞州預估將出現高傳染率,可能對當地醫療系統形成特別沉重的負擔。這項分析是在假設人人都有密切遵守聯邦、各州與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做出。莫瑞在聲明中表示:「民眾如果愈來愈沒遵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或其他預防措施,大流行疫情趨勢將出現變化,而且是嚴重惡化。」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資料,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萬5505例,129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