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關節退化
共找到
199
筆 文章
-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跌倒後離世 醫分析常見跌倒7種原因:嚴重會腦出血導致死亡
名嘴張友驊日前走路時滑倒,頭部重創,昨(11)天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各界遺憾。跌倒是老年人常見死因,也是部分疾病的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謝向堯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常見有7類,包括虛弱、骨頭關節退化、腦缺血、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步態協調不穩、周邊血管病變,以及藥物。謝向堯在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網站以「足不可失 — 談銀髮族的跌倒」發表文章,他指出: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他也說,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以下是衛教文章全文: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常見跌倒原因會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同疾病,需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抽絲剝繭。以下為常見7大類原因:1. 虛弱:通常表現全身無力。常見於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代謝失調(如肝腎功能不佳、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罹患心肺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族群。另一類人是表面健康,但平日太少走動,或肌少症導致核心肌群和腿部肌力差。2. 骨頭關節退化:最常見是髖、膝關節退化,導致下肢無法受力且關節卡卡。這類人除了無力之外還會合併關節疼痛,常因支撐不住體重而跌倒。3. 頭暈、暈厥、或腦缺血:無論是內耳不平衡導致頭暈,或血管狹窄導致腦部暫時性缺血,會誘發四肢無力而跌倒。此類跌倒通常在突然改變姿勢時較易出現。4. 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洗腎、或做過化療等患者。因四肢末梢神經退化,或慢性肌肉發炎,導致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腿軟。5. 步態協調不穩:這類通常與神經科疾病相關,例如多次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候群、小腦退化、水腦症等。患者其實有力氣,但無法精確的控制肢體,容易因失去平衡而跌倒。例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常常身體重心向前,腳步跟不上而撲倒;小腦退化患者行走則像七爺八爺般搖晃,在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6. 周邊血管病變:常出現於慢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因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剛開始行走時正常,走一段路後會因血液供應不良、容易足部痠痛或不靈活而必須休息,又稱「間歇性跛行」。7. 藥物:許多藥物副作用為疲倦、頭暈。如:鎮定劑、感冒藥、過量的血壓藥及血糖藥等。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為什麼顧關節產品吃了總是無感?有沒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是關鍵!
退化性關節炎,又讓您行動卡卡或是感到疼痛不適了嗎?而您每天服用的顧關節產品為什麼總是無法感受到效果呢?因為市面上宣稱顧關節的產品大多都是「食品」。「食品」與「藥品」最大的差異在於:「食品」的產品主要是為食用者補充營養素,無足夠的文獻支持效用;而「藥品」是經過嚴謹的科學試驗,證實安全且含有可對「症」發揮作用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1;簡單來說,目前市面上標榜顧關節的產品,唯有含『硫酸鹽葡萄糖胺』才屬於「藥品」。因此,想有效改善退化性骨關節炎的症狀,關鍵是您吃的產品有沒有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成分。回顧140篇退化性關節炎論文 再次證明『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醫療級地位以2020年12月發表於《肌肉骨骼疾病治療進展》期刊之全面性療效回顧研究「硫酸鹽葡萄糖胺:健康效應的綜述性評估」2為例,該篇研究是綜合過去140篇相關論文、超過21項研究結果的探討,最終證明顧關節產品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每日使用1,500毫克劑量,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族群可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硫酸鹽葡萄糖胺』能為退化性關節炎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1)軟骨組織會耗損,可適時復原關節軟骨比方說,每當跑步或爬樓梯時,膝關節都會承受不小的衝擊和壓力,此時軟骨組織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能讓骨頭不致於產生嚴重的摩擦與碰撞3;只是,軟骨組織會隨著使用時間或受力不當而逐漸耗損,需要適時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因為『硫酸鹽葡萄糖胺』可促進黏多醣合成,而黏多醣是軟骨組織的主要成分4,將有助於復原關節軟骨。(2)透過潤滑作用,降低關節疼痛與炎症的發生率人在活動時,除了仰賴軟骨緩衝,還應隨時添加潤滑油,以減少關節的磨損,進而降低疼痛和炎症的發生率;所謂的潤滑油,指的是包覆於關節周圍的滑囊液,而『硫酸鹽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滑囊液的黏性和增加滑囊液的產生,可藉以維持關節的潤滑度。5(3)抑制關節退化,改善關節機能關節機能涵蓋活動力、靈活度、穩定性和持續進行活動的耐久性等面向;換句話說,『硫酸鹽葡萄糖胺』既可復原關節軟骨,還能產生潤滑作用,故能帶來抑制關節退化並具復原作用、減少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機能等裨益6。推翻你對『硫酸鹽葡萄糖胺』的2謬誤只是,許多消費者對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顧關節產品有些不正確的誤解,以下是最常見與事實不符的2大謬誤:謬誤1、『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近來,坊間流傳:「『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上述提及的回顧研究,還有眾多研究支持『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臨床實證。例如:2019年刊登於《國際風濕病期刊》的研究論文「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其他葡萄糖胺的區別」發現,每天服用1,500毫克的『硫酸鹽葡萄糖胺』是優化骨關節炎治療的合理選擇,因其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並發揮較為持久的影響7。謬誤2、不是標榜含有葡萄糖胺的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民眾以為只要含有「葡萄糖胺」的保健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殊不知,市面上產品含葡萄糖胺類成分主要有3種,但根據衛福部指出對退化性關節炎有療效的,唯有『硫酸鹽葡萄糖胺』且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因此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遵循指示使用1。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醫療級照護方案 總體而言,希望照護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在選擇顧關節產品時需注意兩點:首先是選擇含有經醫學實證證實其效果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也就是認明「硫酸鹽」,葡萄糖胺保關節;其次,每次的用法用量應遵循仿單,方能針對適應症發揮療效。只要把握這兩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與家人都能享有醫療級的退化性關節炎照護方案。資料來源:1. 衛生福利部(2008,5月6日),衛生署說明製品含葡萄糖胺成分之管理類別硫酸鹽葡萄糖胺是藥品,鹽酸鹽或不含鹽類的葡萄糖胺是食品維骨力僅為商品名不代表所有含葡萄糖胺成分產品。https://www.mohw.gov.tw/fp-16-28517-1.html. Accessed on 26 Mar 20232. Veronese N. et al.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20 Dec 26;12:1759720X20975927.3. Zhu J, et al. Elife 2020;9e57656.4. McCarty MF, O'Keefe JH, DiNicolantonio JJ. J Diet Suppl. 2019;16(2):179-192.5. Jerosch J. Int J Rheumatol. 2011;2011:969012.6. Beaudart C, et al. Drugs. 2020 Dec;80(18)1947-1959.7. SaengnipanthkulS, et al. Int J Rheum Dis. 2019;22(3):376-385.
-
2024-09-23 醫療.骨科.復健
轉脖子有聲音不代表出問題,出現2症狀才麻煩!1動作真正放鬆肩頸
低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頸部肌肉緊繃,一扭動脖子就出現啪啦的聲音?醫師提醒,只是發出聲音不需要太過緊張,但如果伴隨著長期疼痛、水腫或手麻等狀況,可能視神經壓迫,要盡快尋求醫師檢查及治療。轉脖子產生聲音3原因中正脊椎骨科醫院脊椎外科醫師洪哲緯表示,擺動脖子時產生聲音可歸類為3個原因,頸椎後側小關節內壓力改變,或是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或失去軟骨保護的骨頭間磨擦聲音。洪哲緯解釋,人體關節腔內含有用來潤滑關節的液體,液體內含有許多氣體,部分氣化成氣泡,當扭動脖子時,關節腔內壓力改變,氣泡受到擠壓而破裂,產生聲音,不會疼痛,這屬於正常現象。洪哲緯說,人體活動關節時,骨頭附近的韌帶、肌腱磨擦也會發出聲音,若骨頭失去軟骨保護,骨頭間磨擦造成聲音,關節一定會發炎、疼痛,顯示骨頭已退化。做收下巴動作才能放鬆頸部肌肉他表示,扭轉脖子發出響聲並不代表脖子出狀況,不需要過度擔心,若頻繁、用力轉動脖子,不僅不能放鬆頸部,還可能造成傷害,建議做收下巴的動作,可放鬆頸後方肌肉。出現2症狀當心頸關節退化洪哲緯強調,扭動脖子發出聲音還伴隨疼痛或水腫,則可能頸後的小關節退化或發炎,頸椎的結構已發生改變,除脖子疼痛、麻,還延伸到肩膀、手臂,覺得如被電到的感覺,有可能是神經壓迫,神經壓迫嚴重的話後遺症不少,要趕快尋求專科醫師檢查及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1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7款膠原品牌推薦! 5大功效、怎麼吃、挑選重點一次揭密!
每次看到小朋友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就感到很羨慕?明明有化妝,拍照還是不敢關起美肌濾鏡?隨著年紀漸長,皮膚彈性、光澤開始下降,看起來總是一臉倦容、氣色好差,除了用擦的保養品外,補充膠原蛋白粉、膠原蛋白飲,也成為姊妹圈流行的美容聖品,想要鎖住青春、改善皮膚狀態,補充膠原蛋白真的有用嗎?怎麼吃才能讓效果更有感?膠原蛋白是什麼? 吃豬腳、魚皮就能補充膠原蛋白?所謂的膠原蛋白 (Collagen) ,是從在於動物結締組織的蛋白質,可以解釋為膠原蛋白就像是「皮膚的支架」,能幫助皮膚維持澎潤有彈性、緊緻飽滿,一般人過了25歲後,膠原蛋白製造的速度會趕不上流失的速度,讓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粗糙、細紋、缺乏彈性等現象。豬腳、魚皮、雞腳等食物,因為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口感Q彈、散發天然亮澤,但這些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吃進肚子裡後會被酵素分解,並不會以原本的膠原蛋白型式存在,所以無法達到補充膠原蛋白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吃下太多脂肪和熱量。膠原蛋白5大功效一次看我們的皮膚、骨骼、肌肉、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都需要膠原蛋白,整體來說,膠原蛋白具有以下5大功效:【膠原蛋白功效1】維持皮膚的緊緻和彈性膠原蛋白具有纖維狀結構,可形成堅韌的纖維,提供皮膚支持和強度,增加皮膚緊緻彈性和張力。此外,膠原蛋白還有吸附水分的作用,能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幫助皮膚維持潤澤,減緩乾燥和老化的速度。【膠原蛋白功效2】幫助修復疤痕,促進傷口癒合膠原蛋白有助修補肌肉組織,除了可幫助皮膚表面的傷口癒合、修復疤痕,對於牙周、運動造成的韌帶拉傷、腰酸背痛等,也有幫助修復的效果。【膠原蛋白功效3】提高骨質密度,幫助維持骨骼健康膠原蛋白是骨骼支撐礦物質沉積的基質,與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當體內膠原蛋白減少時,骨骼會變得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膠原蛋白功效4】增加骨骼和關節之間的潤滑度關節軟組織包含軟骨細胞與潤滑基質,而潤滑基質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蛋白聚醣,因此近年第二型膠原蛋白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2) 已取代葡萄糖胺,成為新興的關節保養關鍵成分,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團隊的研究結果*,第二型膠原蛋白可發揮預防關節退化的效果,明顯降低疼痛指數。【膠原蛋白功效5】保護心血管健康膠原蛋白也存在於血管壁中,補充膠原蛋白可幫助強化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壁健康。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 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建議空腹吃,吸收效果會最好,而夜晚睡眠時是皮膚生長的黃金時間,皮膚新陳代謝速度最高,因此睡前一、二小時補充膠原蛋白有加分效果。需注意的是,膠原蛋白遇熱後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搭配熱水食用,咖啡因、藥物、酒精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無論吃中藥或西藥,和食用膠原蛋白時間建議間隔一小時以上,不建議和咖啡、茶搭配食用。此外,也應避免過量飲酒,以免更加速皮膚老化。哪些族群適合補充膠原蛋白?我們的皮膚在25歲後開始老化,建議25歲後就可以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許多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體力經常透支,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也會加速膠原蛋白流失,及早補充膠原蛋白,才能維持年輕光采。銀髮族重視養生保健、懷孕哺乳需要大量營養者,也建議適量補充。倘若體質較敏感、容易對食物過敏或有重大疾病者,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師。膠原蛋白不是「有吃有保庇」! 3大選購重點應考慮各家廠牌對於膠原蛋白成分來源、含量都有很大差異,建議在挑選時掌握3大選購重點:【膠原蛋白挑選重點1】留意膠原蛋白分子量大小膠原蛋白吸收容易度關鍵是分子量大小,食用膠原蛋白產品多落在2000-5000 Da(道爾頓)間,最近市面上也出現低至500Da的膠原蛋白產品,越小的膠原蛋白胜肽,越好吸收,所以在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要注意是否有標示分子量大小。人體本身也有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膠原蛋白保養品並非補充越多越好,需要精準補充,挑選分子量小、生物利用率較佳的膠原蛋白,才能讓效果發揮到最大。【膠原蛋白挑選重點2】膠原蛋白含量膠原蛋白的攝取量十分重要,含量不足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因此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應注意每日建議攝取量與研究的有效劑量,選擇適合自己的劑量範圍,才能達到效果。一般來說膠原蛋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00mg以上,不超過10000mg,然而因分子量大小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本Wellnex膠原蛋白所需劑量為5000mg才會達到研究有效劑量;而德國GELITA膠原蛋白,分子量小,吸收率較佳,研究顯示2500mg即可達到效果。【膠原蛋白挑選重點3】複方成分功效加乘想要使皮膚更加光滑均勻、減少視覺老化跡象,不能只靠膠原蛋白,搭配強效複方協同作用,才能面面俱到,提供不同的養分和支持。像常見的皮膚「保濕天后」玻尿酸、「修護天王」神經醯胺,都是讓膠原蛋白功效1+1>2的超強神隊友,能促進膠原蛋白吸收的維生素C,更是功不可沒!維生素E、鋅也有延緩老化、增加皮膚防禦力的功效。富含花青素的血橙可提升光澤,石榴等水果多酚可抗氧化、蜂王乳增加營養滋補,有助養顏美容,更能提升膠原蛋白效果。7大膠原蛋白推薦品牌【膠原蛋白推薦1】大研生醫 超美顏膠原蛋白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市面最小分子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每包含量7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義大利血橙萃取、紐西蘭水果多酚、維他命C● 檢驗&獎項:無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取得國際 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大研生醫「超美顏膠原蛋白飲」獲日本、台灣專科醫師共同推薦,採用目前市面最小的日本專利AquaColla™迷你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深層滲透、打破吸收極限,巔峰劑量 7000mg 速感快充,並加入日本HydroCera™玄米神經醯胺、皙晶血橙配方、紐西蘭水果多酚抗氧化、維他命C等精華複方,全面涵蓋水潤度、透光力、青春感,在年輕網美界和熟齡界都獲得非常高的滿意度。 不添加甜味劑、食品添加物,榮獲國際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2】大研生醫 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專利技術2000 Da小分子,有效劑量2500mg● 複方成份:玻尿酸、日本玄米神經醯胺 、蜂王乳 、石榴粉 、維他命C 、維生素E和鋅● 檢驗&獎項:無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除了膠原蛋白飲,大研生醫也有一款由台美博士級研發團隊出品的「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適合小資族補充。選用德國GELITA百年大廠VERISOL®膠原蛋白胜肽,足量2500毫克Q彈有感,搭配保濕聖品玻尿酸、日本專利玄米萃取物(含神經醯胺)加強鎖水力,嚴選RJ-4三倍濃縮蜂王乳加上Fiber Juice™石榴果汁粉,調理生理機能,搭配維他命C、維生素E及鋅,由內到外調整體質,滋補青春力,快速注入Q彈煥然光彩。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3】DHC 膠原蛋白PLUS●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未標明分子量,每日6粒能攝取到2050mg高濃度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維他命B1、B2日本食用率No.1的DHC 「膠原蛋白PLUS」 萃取魚類的海洋性膠原蛋白為原料,添加維他命B1、B2加強作用,促進能量正常代謝,美肌力再加乘,魚類精萃無腥味,讓妳青春飽滿,不上妝也美麗。這裡買>>https://reurl.cc/ZV9Xl6【膠原蛋白推薦4】m2 美度 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1000 Da小分子雙胜膠原,每包含有6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石榴、山竹果等● 檢驗&獎項:獲A.A. Clean Label國際無添加三星認證標章、SNQ國家品質標章、SGS檢驗合格韓劇女神孫藝珍代言的 m2 美度「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韓國專利、從魚萃取而成二胜肽和三胜肽小分子膠原蛋白,給予雙重美麗補給,加上日本專利100%玄米神經醯胺、專利抗氧紅石榴、專利抗糖山竹果與天然青春植物元素,有感水潤透澤,打開即飲,清爽莓果風味口感大獲好評。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5】老行家 珍珠膠原美姬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未標明分子量,每瓶有100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胺基酸發酵物、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SGS微生物衛生指標檢驗合格知名燕窩品牌老行家推出的「珍珠膠原美姬飲」,每瓶有高含量10000mg魚膠原,搭配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 、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發酵物(含GABA)、維生素C、 維生素E、β- 胡蘿蔔素等,多種美妍元素,提供由內而外的美麗全能量。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6】義美生醫 真豬膠原蛋白粉●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2000 Da水解蛋白,每份約5000mg義美生醫「真豬膠原蛋白粉」嚴選法國大廠、非基改豬膠原蛋白作為原料,富含關鍵胺基酸hydroxyproline、 glycine,可加入奶昔、乳製品、熱湯、熱巧克力中一起食用,味道中性,溶解度高,能融入任何佳餚料理,持續使用,有助養顏美容。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7】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分子量小於2000 Da(但未標明實際Da),每份2粒含8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專利雞胸軟骨萃取物(含玻尿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獲歐洲品質評鑑金賞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使用法國大廠專利魚膠原蛋白,低溫水解小分子膠原胜肽,深層補充彈力因子,搭配專利耐胃酸膜衣技術,完整吸收不怕破壞,再加上高倍吸水玻尿酸、抗氧化維生素C,打造極致彈潤,讓妳愛上素顏的自己!這裡買>>延伸閱讀:市售7款膠原蛋白推薦!膠原蛋白功效、挑選3原則一篇就懂*Safety and efficacy of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clinical trial - PubMed (nih.gov)
-
2024-09-1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同情心與同理心 醫病譜出交集與共鳴
從前我在醫學中心服務。那裡總是人滿為患,常遇到來自各地的疑難雜症。患者行動再怎麼不便,泰半的家屬也會想辦法掛到號,設法將他們帶來門診,只為尋求「最好的醫療」。直到我轉任地區醫院,才發現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差異,而患者的期望也不同。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子,體型中廣,講話慢慢的,撐四腳拐杖走進門診。他初次掛號時,主訴「近一年來常常跌倒」。他並沒吃什麼可能引起精神不好或頭暈的藥物;問他跌倒前有沒有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腳軟等等症狀?他也說沒有。不過我注意到他的舊傷遍布在身體很多地方,如頭部、腿部、臀部……表示跌倒不是偶發事件。造成跌倒的鑑別診斷很多。從視力不好、膝蓋或下肢關節退化;到全身性疾病如貧血、新陳代謝問題導致頭暈或全身體力退化都有可能。而神經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水腦症、脊髓病變、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等等都需要考慮,要一一排除得費一番功夫。最直覺的判斷是,如果一般重心不穩向前撲倒,傷口會在前額或臉部;如果是癲癇發作時抽搐則常往後仰,傷口通常在後腦勺或背部;至於血液循環不好或其他原因昏厥、中暑等等,則得看患者發生當下站姿而定,可能側倒、也可能偏任何方向,比較難猜。患者這次傷口是在頭頂,這點我想不明白。他當時並非下樓梯,難不成前空翻而頭頂朝下跌倒?細問之後才知道,他這次其實還是向前倒,只不過正前方剛好有個矮櫃,頭不偏不倚撞在矮櫃側邊的直角。想來一定很痛!我先找了外科醫師,幫他頭頂傷口縫了幾針,然後收他住院檢查。他目前獨居,所有的資訊只能問本人。儘管兩天後有朋友來探視他,但感覺也不算熟。原來大家都叫他阿七,因為他上頭有五個兄姊,父母還另外收養了一個乾姊姊。這些兄姊們有的還在、有的過世了。但據說,有兩位哥哥生前也曾經如同他一樣,常常跌倒。倘若消息屬實,那麼他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增了。阿七平時眼神呆滯,回答問題得想較久,認知功能應該有些許問題。肌肉力量其實並不差,但是手腳和軀幹有輕微僵硬,並非典型的帕金森氏病。他從床上要站起來會顯得吃力,就算撐著四腳拐杖,站起瞬間仍會稍微晃動且前傾。我研判他平日核心肌群就無力,於是叮嚀護理人員注意他的活動狀況。數天後來了一位女性訪客,短髮、不多話,竟然是他前妻,名喚阿雲。他們離婚已兩年,但阿雲聽見鄰居轉達消息後,還是來照顧他。或許阿雲是他現在唯一能依靠的人了吧?阿七住院後的抽血檢查沒甚麼大問題。不過他有姿態性低血壓,這可以解釋為何改變姿勢時容易搖搖晃晃而跌倒 — 除了重心不穩,也不排除因為腦部暫時缺血而導致肢體無力。此外由阿雲口中得知,他的記憶力比起兩年前更衰退些,有些詞也要想一下才能講出來。其他症狀還包括吞嚥不好,眼神看往上下左右時很不靈活。他的腦部MRI影像則顯示,腦幹與腦皮質比同年齡者更加萎縮,及相對擴張的腦室。住院近一星期,阿七並沒辦法完全符合我從前遇過的任何一種典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我寫在病歷上的鑑別診斷還是有好幾項。然而疾病總是這樣,尤其是神經退化疾病,臨床表現能如教科書範本的相對少數;百位患者往往有數十種樣貌,醫者只能大抵選出最接近的診斷。我向阿雲解釋,綜合阿七目前所有的症狀,比較近似於一種多重系統退化的「進行性核上肌群麻痺(progressive suprabulbar palsy;PSP)」。這類疾病有的可以問出家族遺傳史,但較多是個體基因的異常;診斷上主要還是得靠臨床症狀和影像。退化疾病 無藥物可根治我緩緩說,如果阿七真的是我所推測的疾病,那麼和絕大多數神經科退化疾病一樣,都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比方說傳統帕金森氏病的病程較為良性,可以撐到十至二十年才逐漸不良於行;諸如阿七這類退化疾病比較不樂觀,常常發病一至三年內就得臥床了。阿雲靜靜地望著坐在床沿的阿七,眼神異常的平和。在我看來那可能是淡定?或是早就熄滅的希望?我不確定。沉吟之後,我還是決定挑明說清楚現實的預後。這類患者最後會危及生命的原因,通常是反覆的跌倒造成顱內出血或骨折、或是被食物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少數則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突發性休克或心臟停止,進而猝死。我說明,會先開立一些帕金森氏症的藥物,看阿七的肌肉協調能力能不能改善、並減少跌倒機率。但足夠的復健訓練、小心進食,還是很重要的。阿雲淡淡地說:「那就多麻煩醫師了!」語調聽不出一絲憂慮。聽見她的道謝,我心裡嘆了口氣。不僅同情阿七,更覺得有些慚愧。因為我心知肚明,以後能幫的忙將會很有限。觀察幾天,我覺得阿雲挺牢靠的。她幫阿七刮了鬍子、陪他去復健、餵他進食;我交代的事都有確實做到。復健幾天之後,阿雲告訴我,阿七初站起來的晃動有減少。或許因為感慨自己在這領域的經驗不足,我自顧自地眼神飄向牆角,念著:「假使你們願意,出院後我可以介紹你們到我原來服務的醫學中心去評估。那裏前輩們經驗較豐富,可用的藥物也更多,也許能夠讓阿七的狀況更改善。」阿雲客氣的說:「不用了!醫師已經很幫忙了。目前這樣就很足夠了。」每天查房,我問起阿七站立時頭暈的情況,阿雲總是淡淡笑說:「他復健之後,好很多了!」法律上不是伴侶,相對的不必負擔那麼多責任,我也無法強求阿雲做多少。然而阿七如果沒人照顧,是鐵定不行的。雖然我不知道阿雲是否仍舊單身?能照顧阿七多久?卻很替阿七欣慰。他們家在舊公寓五樓,沒電梯,日後出入會是很大問題。這幾乎是醫院附近住民的普遍環境。我請社工聯繫台北市的長照資源,看看能否在經濟上提供補助;心下更是祈禱阿雲有辦法多幫阿七一些。出院之後,阿雲第一次帶阿七回門診,我試著叫他站起來。儘管他由輪椅起身仍有些費力,不過已經不會剛站起來就往前傾倒。阿雲表示阿七平時難以下樓,都是在家裡練習坐與站。有次看診,閒聊之間氣氛良好。我語意深遠的向阿雲提出,應該帶阿七去作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AD)」。萬一以後他身體出狀況,可以預先打算,而不至於手忙腳亂。阿雲仍然惜話如金:「我們會考慮的。謝謝醫師總是替我們著想。」彷彿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就算泰山崩於前,仍然可以面不改色。我當下想,自己是否心急了些?費盡心思想幫她們忙,卻好似作了煞風景的事?哪壺不開提哪壺?不禁擔心他們因此對我有成見。家屬送自家菜 令我感動但次回門診,上次的陰霾馬上煙消雲散。阿雲居然提了一袋空心菜與茄子來送我。她對我說:「這是我家自己種的蔬菜,醫師請務必收下,不要嫌棄才好。」我訝異之餘連忙道謝。感動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嫌棄呢?這對夫婦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重新思索,甚麼叫做「最好的醫療」?醫療的理念就算再神聖,終究不是慈善事業。我得依賴自己專長來扛起一家生計,用既有資源來救治病患。何謂最好醫療 陷入長考在地區醫院,我遭遇了一些以前在醫學中心可以眾人通力完成、但在這裡卻不能做的事。有時我感到有心無力,覺得可用武器太少。於是給患者更多的建議,提供我信任的後援。例如因中風而住院的患者,除了急性期盡力處理腦損傷之外,我診斷出患者的顱內血管有狹窄,建議他出院以後可以去其他醫院評估是否能做血管支架,「一定」可以減少再度中風機會。又譬如癲癇的患者,除了藥物控制,我建議轉醫學中心做更進一步腦部檢查或長時間腦波記錄癲癇型態,「搞不好」有機會用外科手術治療?「一定」可以改善她的生活品質。這類念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我的心裡糾結。但是患者或家屬的反饋,卻常常不是我想像的。我開了轉診單,有些人卻沒去;我鼓吹他們進一步治療,有些人卻說:「醫生,現在這樣治療就很好了。」不是用我心目中最好的藥物與技術,細心的治療,才算得上仁心仁術嗎?或許對某些患者及家屬來講,就醫便利、經濟許可、生活品質(病情)有改善而沒大病痛,就算是良好的醫療吧?二十幾年前,在我剛升任主治醫師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當醫師遇見SIKI』。緣由是我在住院醫師時期拜讀過神經科界的醫學人文前輩賴其萬教授的書。而『SIKI』的原意是原住民話「你關心我、我關心你」。那時我憑著一股熱誠,還有自己罹病後一路跌跌撞撞的經驗,發願要幫助所有經手過的患者們。儘管不能盡如人意,行醫多年卻也問心無愧。現在我變成中生代醫師,並且換了行醫環境。我維持信念與經驗,奈何有許多受限於人力、設備之處,得適度妥協。反之如阿雲,或許仍有她的期待,但也不企求更多,只要阿七有進步、活在當下就夠了。我們各自依存本性「做自己」。做自己需要很多勇氣,但也容易被諸多外在條件影響。我以長年的思維來診治,有時仍感嘆現下做得不夠理想;不過她們的反映卻真摯且滿足。未曾想過,同情心與同理心能夠以這種方式產生交集與共鳴。沒有抱怨與質疑,只有體貼與感謝。我還有一些隱約的鴻溝需要慢慢跨越,但這將會是我往後行醫路上得持續學習的課題。
-
2024-09-09 養生.健康瘦身
新陳代謝差只會變胖?減重權威提醒 忽視代謝可能引發的「5大合併症」
減重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我們常常在討論吃什麼會胖,或者是吃什麼會瘦,但很少有人會提到與肥胖息息相關的「新陳代謝」問題!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減重前一定要先來認識「新陳代謝」。我們常聽到長輩常說「年紀大了,所以新陳代謝變差...」是真的嗎?新陳代謝跟年齡有關嗎?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快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偉來跟大家分享:年紀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差?醫學上,新陳代謝的意義就是「除舊」與「佈新」,讓身體能新增製造,和除去身體不要的東西。 雖然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速率會變慢,但是若一個人的組成、生活習慣都不變,其實新陳代謝的改變不會太大。也因新陳代謝範疇很大,如果只是新陳代謝中的「熱量需求」,的確,過了壯年以後就會逐年下降。 在減重外科,我們常遇見的就是因為熱量與攝取不足,導致的體重下降、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掉髮、經期不順,或是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的腸胃不適等。其他更甚至可能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因而造成手腳冰冷。若攝食不佳、缺乏維他命,也會引起憂鬱的現象產生。新陳代謝出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全身性的變化。 如果長期忽視症狀,就可能累積過多的脂肪,形成肥胖體質(若脂肪集中在內臟,就是中央型肥胖),就會造成肥胖的五個合併症: 糖尿病 高血壓 高血脂 膝關節退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 除了膝關節退化不致命外,其他四項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的前置因子,因此不可不慎。因此只要出現前期的疲勞、手腳冰冷,或者是憂鬱症狀,就要留意是否是新陳代謝出了問題。 *新陳代謝和基礎代謝率想增加新陳代謝,也要先認識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活下來必須要有的基本熱量(如心臟跳動、腸胃蠕動、呼吸等需要的熱量)。也因性別不同,身體構造也不一樣,因此基礎代謝率也會不相同。 男性的BMR = (13.7 x 體重) + (5.0 x 身高) – (6.8 x 年齡) + 66女性的BMR = (9.6 x 體重) + (1.8 x 身高) – (4.7 x 年齡) + 655新陳代謝能檢查嗎?大部分新陳代謝的控制都是來自於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時只要透過血液性檢查(檢查腎上腺、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功能)或是男女性賀爾蒙功能的檢查,就可做初步的簡單排除。 而這些檢查並非常規檢查的項目,通常是身體出現變化才需要來做。減重的6字口訣我常跟患者說,減重最重要的就是「甘願」和「少吃多動」。但少吃多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攝取的食物不精準,而導致身體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因此飲食方面有以下建議:.喝足量的水:建議可以喝到「體重 x 30cc」的水量。.維他命的攝取不可少:在執行少吃時,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可能會因飲食當中的脂質變少而導致不足,所以「鈣(穩固骨頭)」及「鐵(製造血球)」是絕對不可少。.要吃蛋白質:蛋白質不夠讓肌肉流失,若又不運動,瘦下來體脂沒有改變,但肌肉流失又大於脂肪,可能讓體脂率更差。但要吃得均衡,精準計算熱量很難,因此我會建議患者嘗試一個加拿大營養學會建議的飲食內容: 1/2的蔬菜 1/4的蛋白質 1/4的澱粉若要減重,就將食量減半,照2:1:1的熱量來計算便可以。 至於有人對於碳水化合物會有疑問,基本上碳水化合物是不可少的熱量。我通常對患者說「你打算一輩子不吃澱粉嗎?」若沒有毅力這樣做,一旦澱粉再次進入身體,它的吸收能力就可能被強化,導致更多的吸收。 另外,高蛋白質飲食或生酮飲食,長期下來對心臟血管的負擔也很大,因此瘦下來並不一定能長壽。雖然生酮飲食的概念是利用三酸甘油脂來製造熱量,但若沒有澱粉,並長期處在三酸甘油脂的循環當中,對身體不見得是好事。 最後提醒民眾,若是帶有容易儲存熱量基因者,過多的熱量攝取就一定會儲存成脂肪,因此飲食必定精算熱量;再來,體重建議不要胖瘦瘦,要瘦就需要有決心並維持;健康的飲食,要吃澱粉但盡量少吃,若要食用,可以選擇非精緻澱粉。 延伸閱讀: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什麼?如何申請?113年109家醫院名單及收費查詢一次看
-
2024-09-03 醫療.骨科.復健
擔心關節磨損不敢動?建議這幾項運動交替做!少吃4類食物也有助延緩關節退化
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活動多,關節炎的問題愈來愈普遍。開業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指出,關節不舒服已經不只是老人家的專利!根據調查統計,現代人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尤其是許多人因為生活習慣不佳,長時間姿勢不良、飲食不均衡、又或是過度運動,都會使關節加速磨損,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4類食物容易讓關節發炎想要延緩關節退化的速度,嚴可倫建議,除了透過適度運動、維持正確姿勢外,飲食習慣也是需要留意的重點!嚴可倫分享以下4類容易造成關節發炎的食物:1.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人工添加劑、色素和防腐劑,同時也含有高油、高鹽、高糖,這些成分容易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並且加速關節組織的損傷。建議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盡量選擇天然食材,並補充足量蛋白質,幫助維持肌力也能促進修復。2.高脂肪食物:高脂肪的食物包含炸雞、薯條、肥肉等,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更容易引起體內的發炎反應,提升罹患關節炎的風險。日常飲食中應該多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堅果和亞麻籽,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發炎。3.精緻糖食品:甜點雖然很療癒,但可別吃太多!含有大量精緻糖的食物,如糖果、蛋糕、手搖飲料,會消耗大量細胞能量,促進體內的發炎反應,對關節健康非常不利。建議控制糖分的攝取,如果想要來點甜味加分,可以選擇天然的甜味來源,如水果和蜂蜜都是很棒的選擇!4.酒精:小酌怡情,喝多就傷身啦~酒精會干擾體內的營養吸收,並加重發炎反應,同時增加鈣質的流失,長期下來對關節骨骼都會造成負面影響。資料來源/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哪些運動對膝關節健康有幫助?不過並不是不吃哪些東西,關節就真的不會退化。這裡還是要再度強調,運動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因為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但運動與關節健康其實是相輔相成。衛福部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吳雅婷曾受訪指出,常運動確實會造成關節磨損,主要是骨頭與骨頭之間有軟骨緩衝,因運動增加負擔及撞擊力,使用久了或過度使用就會磨損退化,讓關節軟骨磨損增加,最常見就是人的膝蓋關節部位。運動雖然會造成關節磨損,但也能讓關節周邊肌肉組織強壯,肌肉有力量就能穩固關節,在平常活動或走路時,就能減緩對關節的衝擊。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關節肌肉組織,並非不運動就能減少關節退化。選擇運動方式也有助減輕膝蓋壓力,例如游泳等水中運動,對膝蓋沒有負重。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對膝關節的健康才會有幫助。【參考資料】.骨科醫師嚴可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8-10 退休力.自在獨立
老後應提早布局打造專屬居所,日本研究長者需要XX年才能接受新屋!
超高齡加上少子女化的社會結構,近20年來,老後的主要照顧者已逐漸不再是「家人」,而是外籍看護或居服員,每一個人面對老後,不僅要開始建立「新家人關係」,且要從孩子們「離巢」,約六十歲,甚至更早就開始尋覓或打造適合自己的老後居所,提早思考自身需求及早布局,別等身體衰弱或邁向失智時才開始行動。行動不便 奶奶困二樓老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老後不想麻煩他人,就得「提早布局」,隨著年紀漸長,最怕遇上身體衰弱又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別說無法維持交友,出門買東西都困難,不但影響心情,更可能使認知功能快速退化,誰無法預料到疾病什麼時候發生,必須在身體健康時規畫及行動。家總推動「長照移(宜)居:幫長輩搬家」計畫,曾協助一位七十多歲的奶奶搬家。先生離世後,奶奶獨自住在二樓老房,因髖關節退化,每天上下樓梯就讓她痛不欲生,期待能搬到有電梯的大廈或一樓。奶奶向子女表達需求,孩子們卻告訴她無法出錢幫忙修繕,甚至說出:「只爬一層樓就當復健」,雖然奶奶不缺裝潢費用,因子女不認同,讓她打消了想要改變的念頭。改造居家 先做有補助項目不過,有時是成年子女想為逐漸年邁或長照階段的爸媽進行空間改善,卻被爸媽以麻煩、工程浩大以及擔心花錢等原因拒絕。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的若晨室內裝修專案經理徐宛菱表示,長輩對於改造熟悉的居家空間難免感到擔憂,要先了解他們拒絕的原因並讓他們安心。很多長輩擔心花太多錢,建議可先針對長照2.0有補助的項目先局部改善,即使只是簡單安裝一支扶手。「這時要先了解長輩想法,曾遇過一位阿嬤打開心房後透露,不想改裝是覺得裝扶手會很像病房。」後來依長輩對美感的要求,順利完成改裝。也有長輩自認還沒這麼老,不需要居家無障礙,或是無法想像施工後的模樣而抗拒。徐宛菱表示,此時可以請子女帶長輩參觀完工案例,或是選一間無障礙旅館體驗一晚,再請長輩重新評估,徐宛菱說,施工時經常有鄰居一聽到是為了長輩居家改裝,就會陸續來參觀,「通常長輩自己看到改裝後的空間,接受度就會變高。」陳景寧說,無論男女,老後都容易依賴子女,若單身獨居,則憂心無法承受改變後的風險,加上台灣人安土重遷的觀念根深柢固,一動不如一靜,明明自宅已不適宜居住,卻還是繼續待著。家總看見台灣有愈來愈多的長輩,深陷「家庭關係」的困境,老後無法順心、安居。如果擔心搬了家,放不下對原來住處的回憶,陳景寧建議可以把新屋布置得和之前房子相同。據日本研究,長者搬至新房,平均要1.9年才會適應,建議給自己約兩年時間,重新適應環境與生活;愈年輕,適應變化能力愈強,所以切記要及早布局。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到底會不會讓關節退化?醫師這樣說!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讓你不受傷
爬山是很好的休閒運動,但有些人年輕時很愛爬,但年歲漸長為了怕傷膝就不太敢爬了。骨科醫師跟大家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對的姿勢可以減少膝蓋與關節的壓力,避免受傷。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台灣是被群山環繞的寶島,大小山非常多,因此不少人平日的休閒運動就是去登山健行。不過有些人年紀較長後就不太敢爬山了,主要是怕會傷膝。但爬山明明是很好的休閒運動,為了怕傷膝而放棄,實在可惜。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指出,登山健行時,上下坡確實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陳鈺泓分享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 #腳尖 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 #鐵腿 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4種問題暫緩爬山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也曾受訪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只要膝蓋沒有問題,爬山並不會因此加速關節退化。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只要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有以下這些情況的,就先不要爬了。1.退化性關節炎即使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可以登山,但應選擇坡度較和緩的山。下坡時切記不能衝太快,雙手持登山杖,緩步下山。但如果膝蓋已退化到出現疼痛,應先就醫瞭解狀況,再評估是否適合登山運動,並以不加劇疼痛為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2.其他膝足問題者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3.駝背狀況輕微者駝背不影嚮登山,可從比較平緩的山開始,如果會影響上下山視線或視野,建議謹慎選擇登山路線。4.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體重過重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較高,登山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大,建議選擇其他運動類型,先強化肌肉與適度減重,再進行登山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讓人寸步難行怎麼辦?「6NG姿勢」加速關節退化,你中了幾種?
膝關節承載了全身重量,最高同時可承受人體10倍的體重,在站、走、跑、跳、蹲、坐等日常動作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為複雜的關節。當心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加速膝關節退化。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指出,膝關節為屬於骨骼肌肉系統,由股骨下端的股骨髁、脛骨平台及前方髕骨,共3大主要骨骼所構成。 股骨髁又分為內股骨髁及外股骨髁,兩者大小、直徑皆不同,而大小不一的脛骨平台,也可分為內外側,因膝關節非筆直的直線構造,而是呈現微內彎,即俗稱「X型腿」,要直線前進,就得以互補方式旋轉外。因此,股骨髁會在脛骨平台上滑動,膝關節活動自由度為6度,即在X、Y、Z軸上,都能旋轉及移動,以最有效率且兼具穩定性與可控的活動性維持,日常活動功能。膝關節,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髕骨更為複雜,髕骨上接股四頭肌,下接髕骨韌帶及脛骨,後方與股骨形成臏骨股,主要功能是承受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力量強大且人是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臏骨股關節自然承受巨大壓力,雖然髕骨軟骨為全身最厚的軟骨,可以厚至7毫米,但膝關節常需彎曲且用力,軟骨骨折與病變機會也是最常見。葉文凌表示,膝關節構造聽起來似乎完美,但是對軟組織而言,卻是複雜到不行的「災難性結果」,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較弱的穩定力量。兩者角色大相逕庭,幾乎難以互補,肌肉幾乎不會直接受傷,韌帶卻是非常容易受傷。葉文凌強調,膝關節由是由硬體結構性與軟體協調性的組合,而肌肉、韌帶的協調則有賴於神經系統,尤其是本體感受器,主要位於韌帶及肌腱,以上所有構造一同作用,才能承受膝蓋日常活動的壓力。 6種NG姿勢,加速膝蓋退化人體只有平躺時,對膝蓋的負擔幾乎是零;而站立及走路,膝蓋得承受體重的1.5至2倍壓力,上下樓梯增加約2至3倍,跑步則達5倍,跳躍大約是6倍,蹲及跪時更高達8倍,尤其體重越重,膝蓋壓力就越大。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一般來說,膝蓋動作的分力、扭力及剪力越大,對膝關節及軟骨的壓力就越大,容易導致韌帶軟組織過度張力及拉扯,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有可能會加速膝蓋退化。1.從坐到站從坐姿到站姿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動作,壓力由膝蓋內側往外側增加,導致膝關節的內外壓力不平均,造成股四頭肌及膝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2.下樓梯下樓梯時,膝蓋是從伸直到彎曲的動作,且膝蓋會位於雙腳的內側,膝關節過度向內旋轉,導致內側壓力變大,股骨受力面積增加,股四頭肌也變得緊繃,造成膝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軟骨更容易磨損。3.久走久站長時間走路及站立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向後推擠,股四頭肌過度疲勞,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撐力,導致股骨、軟骨、韌帶及後側軟組織不穩定,以及臏骨股過度負荷,造成膝關節傷害風險增加。 4.久坐不動坐姿時,股四頭肌內外側的張力增加,肌腱及韌帶較為緊繃,對膝關節股骨、脛骨及髕骨壓力過大。坐久不動更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降低膝關節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新陳代謝減慢,阻礙營養物質輸送,且股四頭肌變得僵硬,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5.久蹲久跪蹲姿及跪姿時,膝關節彎曲角度過大,股四頭肌及韌帶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力量,且身體的重量會壓在膝蓋上,導致膝關節不穩定、軟骨過度摩擦,加速膝關節磨損;尤其跪姿時,髕骨直接與地面摩擦,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增加。6.單腳不同時跳躍單腳跳躍時,如跑步、打球,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在不穩定的動態過程中,同時承受不同面向壓力,如扭力、剪力,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以及由單腳承受體重撞擊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平均,更會增加關節軟骨負擔。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2 養生.抗老養生
下肢肥胖無力恐讓肌少症上身!健身教練圖解4招,1張椅子就能練股四頭肌
70歲的黃奶奶平常以從事家事勞動、走路作為運動,但近來感覺雙手較無力,難單手轉開寶特瓶、上下樓梯也稍嫌吃力,懷疑自己為肌少症而前往就診。醫師評估黃奶奶手握力為16公斤,小於女性標準18公斤,站起坐下5次時間為13秒,大於標準12秒;再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均未達標,判斷黃奶奶已符合肌少症診斷標準。台灣在明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人中有1人是長者,然而有高達60%以上成人僅達低度活動量,顯示大多數人身體活動強度不足,因應高齡化浪潮來臨,醫師建議應採取更多元有效的運動預防肌少症,延緩老化衰弱。若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來看,國人運動時間顯現不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不論是成年人或老年人,尚需增加每週2天中等強度以上,主要肌群的肌力強化訓練;老年人更建議每週3天以上具中等強度運動,並強調功能平衡與肌力的多元性運動訓練,以增強生活功能、預防跌倒。肌少症評估3大面向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運動健康管理科主任陳盈勳表示,肌少症主要是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組成改變,造成脂肪組織堆積增加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的評估包含3大面向:●肌肉質量(四肢骨骼肌質量)●肌肉力量(手部握力)●體能表現(站起坐下5次時間)此外,若患者本身養分攝取不足,會加速肌少症的情況,若再加上運動量不足,基礎代謝率變差,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肥胖型肌少症因而產生。肌少症目前尚未有明顯療效的藥物,但經評估後提供患者個別化的居家運動處方,搭配蛋白質的攝取,對肌少症會有改善的作用。台北市信義運動中心教練歐李僅翔指出,接到運動處方後第1步會先評估個案病史、運動史及用藥等狀況,確保個案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訓練;第2步會進行靜態和動態的關節活動度評估,確認是否能達到正常的活動度;第3步則以活動度和穩定度為訓練主軸。股四頭肌訓練「圖解4招」歐李僅翔表示,肌力訓練規劃也將因個案狀況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強化股四頭肌為例,在健身房會以坐姿腿伸機、腿部推舉器械進行訓練;也可以選擇在居家運動,最常採用的方式是深蹲練習,也可運用水瓶、椅子、階梯及彈力帶等隨手可得的物品,增加重量及阻力提昇強度。該如何訓練股四頭肌?歐李僅翔提供下列「4招居家訓練動作」:1.站姿訓練、傳統深蹲2.站姿訓練,保加利亞分腿蹲3.坐姿訓練4.臥躺姿勢訓練歐李僅翔提醒,對於膝關節退化、腰椎退化,或是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等長者,除了在運動前應取得醫師許可外,建議運動訓練要在專業教練的個別化評估、擬定訓練計畫與現場指導下執行。【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184.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有吃嗎?藥師揭國人最愛3保健食品:吃錯潛藏風險
為保養身體,許多民眾熱衷服用保健食品,社區藥局觀察發現,保養眼睛的葉黃素、保養關節的保健食品,以及具有紅麴等成分的降血脂保健食品等,位居國人最常吃的保健食品前三名,但如果吃法錯誤,可能吃出問題。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表示,常有民眾詢問,「吃葉黃素真的能保護眼睛嗎?」、「我的眼睛已有白內障了,吃葉黃素會好嗎?」其實,透過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解決白內障,光吃葉黃素是不可能消除白內障。手機、電腦普及的3C時代,想要保護眼睛,只靠葉黃素,效果有限,王明媛建議,不可過度用眼,如果長時間滑手機,或在黑暗中使用手機,讓藍光直射眼球,「就算是神仙來,也救不了你的視力」此外,服用葉黃素也有其禁忌,那就是不可與高劑量、超過5000單位的維他命A合併服用,否則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身體吸收,無法發揮保健效果。至於保養關節的保健食品能否與其他保健食品、藥品一起服用,王明媛表示,這倒是沒有太多禁忌,但保養關節的保健食品必須長期服用,才能顯現效果。購買時,應充分諮詢藥師,了解該吃多久、怎麼吃,以免花了錢,卻達不到保健效果。新冠疫情解封後,許多人恢復運動習慣,但太久沒有運動,自覺關節退化、力不從心,王明媛表示,服用關節保健食品的年齡層已有下降趨勢,過往以60、70歲以上的銀髮族為主,但現在不少40、50歲族群也關注關節保養,開始吃保健食品。在紅麴降血脂保健食品方面,王明媛表示,醫學研究發現,相關成份與降血脂藥物結構相似,需注意的是,紅麴保健食品不可與降血脂藥物、魚油一起服用,原因為降血脂藥物、魚油保健食品都由肝臟代謝,如果「吃太多」將會增加肝臟負擔,提醒國人吃紅麴保健食品須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強烈的肌肉痠痛等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應速就醫。「保健食品不是仙丹妙藥,不會令人長生不老,不應有過多的期待。」王明媛建議,如果保健食品吃法錯誤,輕則無法發揮效果,重則有害健康,許多民眾在網站、電商平台、美髮美甲店購買保健食品,但在不知自身情況下服用保健食品,潛藏風險。提醒保健食品前應諮詢藥師,如果正服用慢性疾病、心血管等用藥,或已服用多種保健食品、維他命,更應留意是否引發交互作用,以免危害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7 養生.聰明飲食
適度咖啡因可控體重、降關節疾病風險!咖啡因多少算過量?7症狀出現應減量
咖啡對健康的好處很多,如降低患糖尿病前期和肝病風險。根據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咖啡因也可以降低罹患肥胖和關節疾病的風險,但仍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以免產生負面影響。適量咖啡因好處多除了水之外,含咖啡因的咖啡跟茶堪稱全世界最多人喝的飲料。有人只是單純為了好喝想喝,更多人則為了提神而喝。喝咖啡其實有許多好處,除了國內外許多研究揭露過的降低患糖尿病前期和肝病風險之外,根據之前一項發表在BMC Medicine上的研究指出,長期食用咖啡因可降低關節發炎和罹患骨關節疾病的風險,更棒的是,還有助防止體重增加。該研究作者訪問骨科醫師、醫學博士Steven Fiore指出,咖啡因具有抗發炎特性,可緩解關節炎症狀。另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可促進新陳代謝及脂肪細胞的分解,有助於體重管理,降低肥胖風險。咖啡因多少算過量?7症狀出現應減量適度喝咖啡對健康有幫助,但攝取過量還是會有副作用。每天攝入多少咖啡因是安全的呢?其實是依照族群年齡而不同。營養師Reda Elmardi引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多攝入400毫克咖啡因,約四杯8盎司的咖啡;我衛福部食藥署參照營養師建議:成人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12至18歲的青少年則應在100毫克以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性不同,應觀察對身體的影響,才能訂出自己的每日安全攝取量。《mayoclinic》建議,如果你依照專家建議的安全攝取量喝,但出現以下這些症狀時,就得考慮減量攝取。1.頭痛2.失眠3.神經質4.易怒5.過於頻尿6.心跳加速7.肌肉微顫咖啡因含量怎麼算購買含有咖啡因的包裝飲料,產品外包裝上常會以mg/100 mL(毫克/100毫升)為單位標示咖啡因實際含量。可由此換算出所喝到的咖啡因總量,以控制咖啡因攝取。例如:每100毫升咖啡因低於20毫克的飲料可標記為20 mg/100 mL以下,每100毫升低於2毫克者可直接標示「低咖啡因」。衛福部訂有「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並以顏色區別每一杯咖啡因的含量:.紅色含有201毫克以上.黃色含101-200毫克.綠色則低於100毫克的咖啡因。成人若每天喝3杯「綠色」標示的咖啡,尚不需要擔心咖啡因過量;若喝一杯「紅色」標示的咖啡,則已接近一日上限,不宜再喝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資料來源】.《healthline》Caffeine May Help Prevent Weight Gain and Reduce Risk of Joint Diseases .《mayoclinic》.衛福部食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養關節光吃葡萄糖胺不夠,更要多運動!3類食物有益關節保養
國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骨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也愈來愈多,其中,「葡萄糖胺」成為許多長者用來保養關節的保健品。葡萄糖胺是軟骨基質及關節液主成分之一,其作用是增加軟骨細胞膠原蛋白的合成、合成關節等部位的玻尿酸,透過減少發炎性的細胞激素,防止膠原蛋白流失,達到關節的保護。人體可以自行生成葡萄糖胺,但隨年齡增長,體內合成葡萄糖胺的速度不及消耗速度,加上關節使用不當等原因,很容易造成關節退化與磨損。建議關節不適的族群,平時飲食均衡外,可以多攝取含葡萄糖胺的食物。研究也發現,若能同時攝取富含軟骨素、膠原蛋白、鈣等營養素,更能有益關節的保養。三類食物 有益關節保養1.含葡萄糖胺食物:蝦子、螃蟹、貝類等甲殼海鮮類2.含軟骨素及膠原蛋白食物:雞爪、豬腳、豬耳、海參、秋葵、菇類、海藻等3.含鈣食物:牛奶等乳製品、蝦米、小魚乾、黑芝麻、豆製品、深綠色蔬菜、海藻類。若同時補充維生素C蔬果、每天曬太陽,可以幫助鈣質吸收,也能降低關節的發炎想保養關節的人,面對市售葡萄糖胺產品,該怎麼選?目前葡萄糖胺分硫酸鹽類、鹽酸鹽類及N-乙醯葡萄糖胺等三種型式。其中,硫酸鹽葡萄糖胺屬於處方藥,鹽酸鹽類與N-乙醯葡萄糖胺尚無研究證實其醫療功效,列為食品管理,依法不得宣稱其療效。搭配運動 強化關節力量如何攝取葡萄糖胺?根據人體實驗結果,硫酸鹽類葡萄糖胺每人每天攝取量1500毫克即可,飯前吃為佳;過量攝取可能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或是過敏反應等。此外,建議控制體重、搭配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騎腳踏車,以及進行關節附近肌肉的阻力訓練,才是強化關節力量的關鍵。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1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吃保健食品有效嗎?運動和減肥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沒有幫助?
什麼是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最常見的一種影響關節的疾病,又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關節的骨頭末端覆蓋著一層堅韌、光滑的軟骨,它可以幫助關節中的骨頭順利、安全地相互移動。如果你患有骨關節炎,受影響關節的軟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損,最終導致移動關節時,骨頭會相互摩擦。骨關節炎可以影響你的任何關節,但最常見的是:.雙手。.膝蓋。.髖部。.頸部(頸椎)。.下背部(腰椎)。膝蓋骨關節炎即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有膝蓋骨關節炎的人經常抱怨關節疼痛、僵硬及運動困難。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出,自述患有骨關節炎的年長者比同年齡層的其他人更頻繁地去就醫,並且經歷了更多的行動功能限制,因此列出一套指引來協助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緩解症狀。美國骨科醫學會盤點退化性關節炎保養方式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南是依據證據的整體強度,將以下膝蓋骨關節炎治療方式分為四個等級:.強有力的推薦★★★★:意味著支持證據的品質很高。.中等推薦★★★:意味著益處超過潛在危害(或在負面建議的情況下,潛在危害明顯超過益處),但支持證據的品質或適用性則較不強。.有限的建議★★:意味著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導致益處和潛在危害之間的平衡不明確。.共識推薦★:是指儘管沒有符合指引系統性回顧納入標準的可用經驗證據,但專家意見支持指引推薦。口服/膳食補充劑(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可能有助於減輕輕度至中度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並改善功能;然而,證據不一致或有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每種補充劑的功效。保健食品包含薑黃、生薑萃取物、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D。推薦強度:有限★★(降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保健食品一直被視為治療膝蓋骨關節炎的藥物的替代品,目前的指南重點在於葡萄糖胺、軟骨素、薑黃、生薑萃取物和維生素D的評估。大多數證據表明,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結果可能有所改善,也可能沒有變化。儘管證據並未一致證明膳食補充劑有益,但所涉及的風險相對較小,主要障礙是費用,因為保健食品通常是患者自付費用。減肥建議持續減重以改善超重和肥胖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中等★★★(降級)。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持續減重已被證明可以緩解超重和肥胖的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並在較小程度上改善功能。儘管有一些證據顯示運動可能比節食更能達到減肥效果,因此更好的方法是節食加運動。持續減重沒有風險或負面影響,並且有明顯的其他健康益處,不過要實現並維持有意義的減肥效果可能具有挑戰性。儘管存在這項挑戰,但這項建議幾乎沒有爭議,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拐杖拐杖可用於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中等★★★。神經肌肉訓練神經肌肉訓練(即平衡、敏捷性和協調性)計劃與運動相結合,可用於改善基於表現的功能和步行速度,從而治療膝蓋骨關節炎。推薦強度:中等★★★(降級)。運動建議進行有人監督的運動、無人監督的運動,或水上運動,而不是不運動,以改善膝骨關節炎治療的疼痛和功能。推薦強度:強★★★★。美國骨科醫學會的建議是,運動和物理治療是解決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疼痛和功能的絕佳方法。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運動,包括有人監督、無人監督和水上運動,可以改善這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但研究並未確定監督運動與無監督運動相比有明顯的益處。同樣的,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來說,水中運動優於陸地運動尚不清楚,儘管一項研究報告稱,接受水中運動治療的患者比接受陸地運動治療的患者行走時疼痛感更輕。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神經肌肉訓練計畫可能會改善功能或行走速度,但與運動相比並不能減輕疼痛,並且可能導致膝蓋疼痛或肌肉酸痛暫時加劇。此外,有監督的水上運動以及神經肌肉訓練計劃可能會面臨成本和獲取方面的挑戰,特別是與無監督的運動計劃相比。【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Osteoarthritis.AAO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mmary: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onarthroplasty), Third Edition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是坐骨神經痛引起?骨科醫師教用「疼痛感」判斷,出現「這症狀」治療效果恐不佳!
台灣為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年齡增長,身體逐漸退化、老化,當站起來、坐下來時,出現腰痛、腿部痠麻痛,不但坐立難安,甚至寸步難行,可能是因「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是什麼?常見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哲瑋表示,坐骨神經痛是位在腰椎神經前方的椎間盤,出現退化、脫水等情形,造成椎間盤高度下降,進而壓迫神經,或是在神經後方的脊椎黃韌帶退化,也可能壓迫神經,如此前後夾擊,造成神經根受到嚴重壓迫時,就會引發疼痛。坐骨神經痛好發族群為50、60歲以上民眾,隨著年齡愈大,病人更為常見,目前每周門診約收治10多名病患,其常見症狀為下背部或腰部出現疼痛、痠麻感,且疼痛感一路向下蔓延至臀部、大腿,甚至延伸到小腿,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腳踝無力」,如果延誤治療,恐不容易恢復,必須格外注意。而依每個人壓迫神經的不同,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不同,且不論久站、久坐都可能發生。「神經壓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哲瑋指出,許多坐骨神經痛患者滿能忍痛的,常等到肌肉萎縮,或痛到不能走路時,才就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為何會引起肌肉萎縮?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神經被壓迫太久,造成神經變質,已無法放電刺激肌肉,導致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無力、萎縮。第二、坐骨神經痛的罹病時間太久,患者又長期不願意活動,造成下肢肌肉萎縮。骨科醫師如何診斷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病人就醫時,醫師須先了解發病確切原因,包括髖關節退化、受損或脊椎滑脫等,都可能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以X光、神經學等檢查,確認症狀是否為椎間盤退化、狹窄所致,若病情嚴重,還須安排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檢查,了解神經被壓迫的嚴重程度,再選擇復健、手術等合適的治療方式。坐骨神經痛治療依照病人需求和活動程度,採合適的治療方式.症狀輕微: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症狀嚴重:進行減壓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治療傷口約10公分,現在可採內視鏡手術,傷口僅為1公分,就可拿掉腰椎骨刺或退化黃韌帶等,讓被壓迫的神經舒展開,緩解疼痛症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機會,加速復原。如何緩解改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屬於長期、退化疾病,劉哲瑋說,民眾平時應保持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多訓練核心肌群。●動一動!腰背部核心肌群訓練:仰臥起坐1.身體躺在瑜伽墊上,再把雙腳弓起,腳底踩在瑜珈墊。2.利用腹部力量,讓上半身往大腿方向弓起,並與地板呈約20度,撐住10秒,增強腹肌、背肌力量。3.次數多寡依患者不同情形,從5次、10次慢慢增加,避免腰椎椎間盤進一步退化。●生活調整及保養1.不要過度搬重物,避免腰椎椎間盤退化速度太快。2.坐的時候,腰背應貼著椅背,或是腰背與椅背間有所支撐,分散力量,不要讓腰背懸空,避免脊椎、腰椎椎間盤提早退化。3.站的時候,要站直不要彎腰駝背,同時可訓練核心肌群,遠離坐骨神經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延緩退化性關節炎 重點在矯正不良姿勢及強化關節肌肉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慢性病相關的死因就占超過六成,又因慢性病患逐年增加,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病。且因慢性病共病比率偏高,逾700萬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慢病好日子沙龍」,邀請專家針對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分享保健秘訣,現場也讓大家量腰圍、簡單檢測關節、內臟脂肪狀況等,氣氛溫馨熱絡。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58歲以上長者中,每5位就有1位面臨關節退化問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近年運動風氣旺盛,如何透過日常保健,保護關節免受運動傷害,強化關節保養,成為一大重點。藥師許俊德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剛開始軟骨發炎,漸漸腫脹,骨骼間隙變窄,讓軟骨磨損破裂且大範圍剝落,出現疼痛及軟骨纖維化情形,嚴重時硬骨會相互碰撞無法行走。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老年人、穿高跟鞋者、X或O型腿者、關節過度使用者、體重過重者等,這些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平時可以透過簡單的測試,檢視自己關節是否出狀況,例如雙手扶著膝蓋,慢慢蹲下、站起,重複四、五次;擔心腳力不夠的人,也可一手扶著椅背、欄杆、桌緣、一手扶著膝蓋測試單側關節,若關節發出小小細碎的聲音,或感覺膝蓋痠痠的,很可能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以到醫療院所做檢查。若想減緩關節惡化,除了治療、手術及復健外,許俊德建議,患者要注意矯正不正確的姿勢,適度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以減輕對關節的壓力。日常生活避免過度磨損關節軟骨,如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走路時用拐杖輔助,適度熱身維持關節潤滑,攝取營養增加骨骼密度,體重超重的人,可以控制飲食來減重等。此外,許俊德表示,除了以上的固關守則,必要時可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保養,購買時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如想補充骨頭、關節營養,可攝取鈣、維生素D、維生素C等;若想緩解關節發炎導致的疼痛及軟骨崩解,有些保健食品成分如乳油木果、薑黃能抗發炎、降低疼痛感,可以特別注意成分標示;另外,維持關節運作靈活、抗老化很重要,可補充含有魚油的產品。不同成分的保健食品,有不同功效,挑選時應特別注意。避免代謝症候群!量腰圍管理體重:減重不能不運動年底到農曆年前是歡樂聚餐的高峰期,也是體重最難控制的階段。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過半男性、1/3女性、1/4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成為慢性病的候選人。而內臟脂肪多寡與代謝症候群有很大關係,若飲食及運動較難控制,專家建議,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護理師曾文莉表示,一般民眾常用BMI、體脂率計算身材合格與否,但前者無法如實呈現肌肉量,後者則需靠體脂計才曉得,而腰圍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風險,男性、女性標準腰圍應分別在90、80公分以內,若超標,就必須透過控制飲食、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管理體重。在飲食的部份,除了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也可遵照211法則,意即2份蔬菜、1份全穀類、1份蛋白質;「運動不一定能減重,但減重不能不運動。」曾文莉說,民眾應多運動以增肌減脂,打造易瘦體質。若原先沒有運動習慣,可將其融入生活中,如快走、爬樓梯等,或揪伴互相督促。每天也須睡足7小時,熬夜及壓力大都會促進食欲、囤積脂肪。減重以控制飲食為主,運動為輔,曾文莉指出,多數人兩項皆無法達成,這時或許可搭配輔助產品,例如益生菌可增加排便,紅豆水排除多餘水分,攝取蒟蒻會增加飽足感,補充含有香蜂草、桑葉、辣椒素的保健食品增加新陳代謝,有機會提高體重控制的機會。5個減重祕訣1.每天至少飲用2000c.c.以上白開水。2.每天至少需要排便一次。3.肉類以白肉為主,水果白天吃,忌打成果汁。4.進食細嚼慢嚥,晚餐盡量不要吃澱粉。5.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快走效果最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05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緩解膝關節疼痛 3招破迷思
「老了關節卡卡、疼痛,年輕人就不用擔心?」「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少動就不會痛了?」「光靠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網路常見這些膝關節保養迷思。藥師許俊德表示,不少民眾因為存有疑惑而忽略膝關節的保養,導致年紀輕輕就膝蓋疼痛、不舒服。許俊德建議,要讓膝關節更健康,可運用3方法,首要是留意跑步、動作姿勢;其次是適度運動、訓練肌力;第三是選擇可幫助補充軟骨、肌肉養分,並讓關節較舒服成分的保健食品,如此才會有事半功倍的保養效果。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許俊德說,主要是膝關節在大腿、小腿骨連接處有「滑液腔」,由滑液膜包覆形成「滑液囊」,並分泌潤滑液在兩塊骨頭間做緩衝,如果跑步時腳步太用力、肥胖、長期揹重物,或女性長時間穿高跟鞋,上方骨頭會往下壓,滑液囊中的潤滑液就被擠到兩側,兩塊骨頭便容易產生摩擦而發炎、疼痛,因此「留意跑步、動作姿勢」非常重要。針對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問題,許俊德指出,人站立時,若肌力夠強大,支撐大腿骨就會更強而有力,因此「適度運動、訓練肌力」也是保護膝關節關鍵一環,提醒運動時不宜給膝關節太大壓力,以免適得其反。至於吃保健食品可緩解膝關節痛的迷思,許俊德分析,目前有玻尿酸、UC2(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乳木果油、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多種成分對促進關節健康有幫助。民眾選擇時,必須了解問題所在,根據需求選擇適合成分。像玻尿酸、UC2、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對滑囊液補充有幫助,乳木果油等可提升關節舒適度,當「補充、提升舒適度」雙管齊下,搭配適當運動,膝關節會更健康,難「關」也可輕易破解。【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囤積在腹部的脂肪更危險!教你怎麼消脂肪自己的「關節」、自己「固」!破解迷思帶你闖「關」主講:護理師曾文莉、藥師許俊德時間:12月16日(六)下午1時30分至3時15分地點:拾異展演空間 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7號B1報名:02-8692-5588轉5616【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4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有真?有假?!揪出真正病根,治療才到位!
傳導痛不等於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只是症狀,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疼痛的範圍可從腰部延伸到臀部,再傳到下肢包括大腿後方、小腿外側或腿肚、甚至到腳跟與腳趾。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表示有別於真正的坐骨神經痛,還存在著許多假性坐骨神經痛,也就是說另有不少類似的傳導痛,但常被一概而論為坐骨神經痛,其實「痛點」根本不在坐骨神經!既然坐骨神經痛真真假假,若沒正確鑑別診斷,治療勢必走錯方向,疼痛當然難以終結。認識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由腰椎第四與第五節神經根、以及薦椎神經根匯集而成,行經臀部後往下延伸,一路沿著大腿後側、小腿側面、再到腳底,是人體最大的一條神經,只要在任何一處受到壓迫,就可能引起發炎疼痛。坐骨神經痛原因多 椎間盤突出是其一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例如外傷、神經炎、因腫瘤或骨刺等所造成脊髓狹窄問題,都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但最常見的原因則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常見於腰椎第四與第五節之間、以及第五節腰椎及薦椎之間。椎間盤是各節脊椎之間的彈性組織,功能有如避震器。倘若劇烈運動、用力過猛、突然遭受外力傷害、甚至體重過重或長期姿勢不良、以及椎間盤本身退化等,都可能造成椎間盤周圍纖維輪破裂,導致其中的髓核受擠壓而突出,若刺激或壓迫到附近神經,即會引發坐骨神經痛。除非造成脊髓或神經根的急性壓迫、或是椎間盤已破裂或粘黏時,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其餘大部份患者可先接受藥物與復健治療,或者接受增生療法。增生療法如何改善腰椎間盤突出?在軟組織超音波的導引下進行多點注射,將增生藥劑 (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 直接注射至腰椎周圍韌帶及小面關節,以穩定腰椎並為椎間盤減壓,也有助於突出的椎間盤歸位;也可用自體血小板進行椎間盤注射,直接促進修復;此外,針對受到壓迫的腰椎神經根,則採行神經解套注射,同樣在超音波導引下,將低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於神經根周圍,解除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腰椎小面關節退化和梨狀肌發炎腫大這兩個問題,也會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真的坐骨神經痛。在治療方面,同樣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精準注射至小面關節病灶或是受傷的梨狀肌,以刺激組織再生修復,進而解除對坐骨神經的壓迫。假性坐骨神經痛常以假亂真以下情況則屬於假性坐骨神經痛:1.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薦髂關節錯位或發炎除了會產生局部的疼痛症狀,還可能伴隨著傳導痛,通常會傳到屁股、大腿後面,甚至比較嚴重時會往下傳到小腿後方、甚至腳底。2.薦椎結節韌帶撕裂傷薦椎結節韌帶位於薦椎兩側後方,扮演穩定骨盆的角色,倘若發生撕裂傷,症狀包括下背痛、類似坐骨神經痛的傳導痛、坐著起身的瞬間劇痛、走路痛到跛行、大腿前側酸痛等。3.上臀神經炎上臀神經源自腰椎第一、二、三節的神經根,經過骨盆上緣時容易受到周邊筋膜拉扯或纏套,進而發炎腫脹,疼痛症狀包括下背痛、屁股痛、甚至從大腿後側一路麻到腳底的傳導痛,與坐骨神經痛非常相似。4.支配大腿及小腿肌肉群的神經發炎像是大腿後側皮神經發炎加上總腓神經發炎,也會產生從大腿後方一路傳到小腿的麻痛感。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表示不論是真的坐骨神經痛、還是假性坐骨神經痛,類似的傳導痛症狀背後可能的問題不少,治療也將隨之不同,為了正確鑑別診斷,必要的影像檢查之外,相關理學檢查一項也不能漏,甚至還要進行診斷性局部麻醉,亦即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少量麻藥注射至可能的疼痛根源,等待約十分鐘後再藉由動作測試疼痛症狀,如果大幅緩解,就代表病根終於水落石出了。更多關於找出坐骨神經痛病根,真相這樣追更多尤稚凱醫師影音詳解 坐骨神經痛以假亂真?#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秀傳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 精準度提高 2.8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高達15%,等於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之苦;膝關節退化原因以年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為最大宗。手術是改善關節炎最後一線治療方式,手術精準度若高就能大幅改善病灶預後、提升人工關節存活率。秀傳體系與國內醫療器材大廠共同研發「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精準度與未使用超音波導引手術相比提高2.8倍。退化性關節炎人數增 關節受損末期僅能手術治療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骨科醫師古鳴洲說,因為社會高齡化與國民體重增加,加上各種激烈的競技運動盛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治療的人口急速上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以採取消炎、止痛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有影響肝腎功能或干擾抗凝血機制,對心冠疾病治療造成影響。局部施打藥物成為廣為骨科醫師推薦的治療方法,譬如玻尿酸注射或類固醇。施打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也是常被使用的方法。而手術治療則是針對末期關節炎患者,或其他治療無效時。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四個期別。第一期是軟骨有輕微磨損、可隱約見到骨刺,但硬骨並未變形;第二期是軟骨輕微磨損、骨刺明顯可見,關節輕微變窄;第三期是軟骨中度磨損,骨刺多處可見,關節已明顯變形,硬骨變白等;第四期是軟骨已被骨刺磨穿,硬骨變形,病人常走一步痛一下,這就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主要適應症。古鳴洲說,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與過度使用關節或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有關,因此年紀愈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愈高,最常發生在承受全身力量的「膝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精準度決定手術成功度膝關節有三個關節面,為內側及外側股脛關節面、前側髕骨股骨關節面。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關節的二面以上,通常會建議做「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如果只有一面關節損壞,則可能會建議做「半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半膝雖然傷口較小,但未來10到20年再損壞的機率略高於全膝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目前大多皆採開放式微創手術,微創主要著重在減少軟組織的傷害、保留十字韌帶。一般來說手術成功率極高,但手術步驟甚多、技術複雜,醫師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才能維持穩定的手術品質,減少失敗機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裁切骨頭、關節韌帶鬆緊度的調整、安裝關節組件、墊片置放等都需要精準的角度與距離的掌握,若放置不夠精準恐會增加長期組件鬆動的失敗率。近年,機器人手臂透過電腦導航具有精準的手術導引,可以降低術後關節對位不正或是再次翻修的機率,是過去30年來電腦科技在骨科的主要應用。但是機器手臂手術價格不菲,自費要25萬到50萬元。退化性關節炎主要還是發生在過度使用的勞動者或是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婦女為主。高額的自費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此秀傳醫院研發超音波導引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享受高精準度、高品質的人工關節手術。古鳴洲說,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針對「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使用超音波探頭幫助醫師在手術中,提高使用手術的精準度。古鳴洲說,這項技術加上近年在國外逐漸成為主流的運動型的關節對位法(Kinematic Alignment)與十字韌帶保留術(Cruciate Retaining Knee),可以提升患者術後的復原速度與保留原有的膝關節感覺。他樂觀的預測其效果與機器人手臂的精準手術導引相當。除了經費上面的考量、其實手術時間也是一個原因。超音波導引不會增加手術的時間,不需要改變原有手術的流程。算是對醫師與病患雙贏的一項創舉。目前秀傳體系已經幫300多例患者執行過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病人滿意度普遍極高。術後運動增股四頭肌力 保護膝蓋降低受損機率古鳴洲表示,完成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不應不痛就滿足,術後要持續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運動,包含抬腿運動等,逐步增加肌力保護膝蓋,避免受損。術後三個月內皆建議避免跪姿、提重物、跳躍、爬山、爬坡等運動,術後六個月建議可以開始游泳、健走等,逐步可恢復正常生活。如果要從事慢跑、打高爾夫球或是網球都應該經過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古鳴洲醫師小檔案●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 學經歷: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臨床骨科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士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醫療品質副院長、院長英國骨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會員、運動醫學會會員、關節重建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第11屆 理事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監事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專長:關節疾患、關節退化、人工關節手術、膝關節鏡手術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01 醫療.骨科.復健
張嘴喀喀響、頭痛肩頸痛,當心顳顎關節在作怪!自我檢查量表及改善關鍵一次看
顳顎關節有問題若未就醫、未改善,遲早會慢慢地造成關節退化或衍生其他問題。有二成多的顳顎關節退化沒有明顯的徵兆,有些年輕人咬不太動食物,連細軟的麵條都可能咬不斷。有時以為是熬夜或運動過度,導致身體太疲累出現各種不適,等到無法張嘴吃東西或下巴反覆脫臼,才驚覺顳顎問題已經拖延太久,就醫時診斷為組織嚴重沾黏,此時張口說話也會變得很辛苦。自我檢測顳顎障礙你是否常這邊痛、那邊痛,但是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關節出問題,還是肌肉痠痛或神經被壓到,不妨使用量表自我檢測。量表|你的顳顎關節有問題嗎?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顳顎關節的問題,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來檢查。● 嘴巴張不太開。● 下顎不能順暢的往左右兩邊移動。● 咀嚼時會疼痛或容易疲累。● 經常頭痛或是偏頭痛。● 自覺肩膀、頸部僵硬。● 顳顎關節附近或是耳朵會痛。● 嘴巴打開會有「喀喀」聲音。● 有半夜磨牙的習慣。● 牙齒上下或前後的咬合不正。● 容易緊張,嘴巴咬合難放鬆。評分方式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評分有=10分沒有=0分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5分總分與顳顎關節問題之關聯性0~15分 無風險20~40分 輕度風險45~60分 中度風險70~100分 高度風險附註:1. 此量表僅為風險預測,低風險不代表不會發生、高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2. 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顳顎關節障礙是如何發生的?肌肉為何會緊繃?常常多數是因為飲食時的嘴巴開闔使用不當。其次是意外,例如吃東西時,突然在軟嫩的食物中咬到一小塊硬骨頭,嘴巴咬合突然「喀喀」一聲,下巴出現錯位。還有許多是受到外力撞擊,導致關節、肌肉受傷,嘴巴合不起來。顳顎關節的開闔有一定的角度、範圍,若遇意外、撞擊超出它的負荷,則易造成損傷。另外還有些是因為拉肚子口服「下火神器」黃連素,或是因為噁心嘔吐,口服了一種很常見的胃腸道動力藥普瑞博思(西沙比利)引起錐體外系反應,急性肌張力障礙,導致了顳顎關節脫位。以下是常見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 牙齒咬合不良、吃東西時是否都只用一側咀嚼。● 緊張、焦慮、自我要求高者。● 精神壓力大、過度疲勞者。● 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差、飲食習慣不佳者。● 有白天或夜間磨牙習慣者。● 平時習慣牙齒緊咬。● 喜歡咀嚼較硬的食物、咬筆桿、咬指甲、嚼口香糖。● 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托下巴、噘嘴、咬嘴唇。● 臉部或下顎關節曾受外力撞擊導致外傷或骨折。● 張口或持續說話時間過長、持續張口呼吸。● 一些藥物的影響。上述幾種顳顎關節障礙處理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在進行治療改善時都會掌握兩大原則:1.相對位置的結構要回到正常位置。2.過緊和受傷的部位要如何復位和修復。顳顎關節的症狀●肌肉痠痛當肌肉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因為超過了肌肉原本的肌肉力量或是肌肉耐力的負荷,而會導致些許的痠痛。就如同比較少走路的朋友,一時心血來潮參加了馬拉松比賽,在比賽的過程,就可能因為身體負荷過大而痠痛到難以完成。臉部雙頰附近的肌肉也是這樣,有時候突然一時嘴饞,吃了一些很有嚼勁的食品,或是突然因為接了某個重要的職務而壓力山大,短時間內肩膀、脖子、後背、腰部就開始緊繃起來了。過了幾天,怎麼發現眼睛也痠了;再過二天,才察覺到怎麼吃東西的時候,臉頰部分的咀嚼肌也變得痠痛起來。●「喀喀」響嘴巴有卡住的感覺關節有響聲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有些患者張開嘴時會有「喀喀」的聲音,有些患者則是張開有、合起來沒聲音,或在開闔的過程中有聲音,像這種有聲音但不疼痛的情形,可能會持續10到20年,這是一種初步的類型。有些患者在開闔時,嘴巴會歪斜放不正,咬合好像有些卡卡的,比較緊繃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合併一些痠痛。口腔張開的幅度,通常約可張到自己手指指幅的三指半到四指,當張開嘴巴的幅度小於二指幅時,往往會伴隨疼痛,即使沒有動作也會。因每個人體型比例不同,所以測量方法是以自己的手指四指併攏、垂直置於上下排牙齒間,如果嘴巴不能張開到三指幅寬,就會使口部活動範圍逐漸變小。● 顏面歪斜或大小臉「我的左臉拍照比較好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顏面不對稱,主要是因為咀嚼習慣,常使用左邊或右邊臼齒咬磨食物,有一側的腮幫子特別大。偏好側睡某邊、習慣托一邊臉頰也會影響對稱發育,不過若嘴巴咬合、肌肉施力不均,長期下來也會引發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相關問題跟五十肩形成的原理類似,是屬於長期缺乏活動所造成的,肌肉、關節的逐漸緊繃、僵硬,慢慢就會產生活動困難現象。如果自覺嘴巴打不開、張口有疼痛感,心想乾脆改將食物改成以調理機榨汁成流質來飲用,久了就會越來越張不開嘴巴。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高階影像檢查特色院所
CT-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高階儀器與專業團隊 提供高質量診斷結果根據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的CT申報量為全醫學中心第一名,111年的申報量為10萬701件。林口長庚影像診療部主任杜振豐表示,林口長庚病患人數多,CT申報量相對高於其他醫院。杜振豐表示,需要CT檢查最常見的狀況包含創傷、疑似腫瘤、疑似感染、內臟檢查、血管檢查等。據林口長庚統計,最常使用CT的前三大科別為呼吸胸腔科、血液腫瘤科、心臟血管外科;最常使用CT的疾病也對應到前三大科別,分別為肺部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杜振豐表示,CT照射具有一定的輻射量,應避免重複檢查,如果從區域醫院轉院的患者,會先請患者攜帶在他院照射的影像光碟,作為判讀參考。不過,如果醫師認為區域醫院的影像品質較差,或是患者的病情已經有變化,或是有手術的需求,會再開立CT檢查。國內常見的CT照射相對輻射劑量介於1mSv至20mSv之間。杜振豐表示,林口長庚配置的CT設備,具有更高的影像品質以及更低的輻射劑量,且配置專業團隊,如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和放射師及護理團隊,針對不同疾病有特定的檢查方法進行檢查,能夠準確評估和解讀CT影像,並提供高質量的診斷結果。CT-地區醫院No.1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術前術後持續追蹤 肺癌患者使用最多根據健保資料庫,111年全國地區醫院的電腦斷層申報量,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排名第一,達2萬5,886件。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該院收治的患者多為癌症病人,需以電腦斷層追蹤病情,加上醫院服務量大,已開設逾300床,電腦斷層的使用量因此較高。陳晉興說,台大癌醫服務量大,已不是地區醫院等級,以500床為目標,目前開設床數超過300床,預計今年評鑑後要升格區域醫院。「以肺癌病人為例,台大癌醫收治的患者比總院更多,我自己就有超過千位確診肺癌的病人,且每人都要做電腦斷層。」陳晉興說,台大癌醫電腦斷層用量以肺癌病人最多,他一天看200位病人,其中約有100人要做電腦斷層。若確診肺癌,手術後半年也要持續透過電腦斷層追蹤,確認治療成效、是否復發。陳晉興指出,癌症病人的影像學診斷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造影,兩者適用的癌別不同,電腦斷層多用於肺癌診斷,腦部、肌肉骨骼疾病則需使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雖有輻射,但具有檢測速度快、影像清楚的優點。他表示,電腦斷層的使用量提升,反應醫療診斷的歷史,技術不斷演進,提升診斷的準確率。MRI-醫學中心No.1台北榮民總醫院/檢查細緻 切面無間隙 小病灶不遺漏台北榮總111年磁振造影申報量4萬7,957件,為醫學中心第一。北榮放射線部主治醫師凌憬峯表示,主要是民眾信任北榮的醫療服務,而第一線臨床醫師也相信放射線部醫師的檢查技術,此為相互信任的因果關係。凌憬峯說,過去磁振造影檢查多用於神經與肌肉骨骼系統,目前已擴及肝膽腸胃科、婦科、泌尿科等也都大量運用。在非神經系統方面以癌症腫瘤為主,如攝護腺癌、婦癌等;而神經系統方面強項除腦瘤外,包括神經內科所屬的頭痛、失智、癲癇、腦血管疾病等。凌憬峯說,北榮採用的檢查儀器,都是該類型儀器中最好的。檢查時也追求細緻及完整,包括依患者不同病情,給予不同的檢查模式,所設定的檢查參數系列相當完整,影像解析力更好。「以往磁振造影檢查,切面與切面間若有間隙,有可能遺漏小的病灶。」凌憬峯說,北榮追求細緻檢查,如腦部、頭頸部磁振造影每個切面與切面間,透過參數的設定,可以達到沒有間隙。北榮副院長王署君為頭痛領域翹楚,頭痛檢查時多利用磁振造影,以檢查腦神經、血管,且針對不同的頭痛病患會有不同的檢查模式,進行客製化的精準檢查,均獲得良好成效。MRI-區域醫院No.2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善用核磁共振 治療脊椎病灶成績優異根據健保署統計,區域醫院磁振造影MRI使用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申報次數為2.2萬次,位居第二位。北醫附醫副院長魏柏立表示,北醫附醫最常使用的三大科別為神經外科、神經內科以及骨科,北醫附醫雖為區域醫院,但提供的醫療內容都以醫學中心為標竿,也讓MRI的使用較高。魏柏立表示,MRI對於軟組織、骨骼、肌肉、血管、韌帶、腫瘤等,能提供很好的影像分辨效果。北醫附醫神經外科的團隊,在治療脊椎病灶的成績優異,求診患者多,亦增加MRI的使用。而因應高齡化社會,神經內科的患者,如腦中風、失智症,以及骨科患者如膝關節退化人數愈來愈多,也同樣需要MRI的協助診斷。魏柏立表示,MRI的設備屬於「軍備競賽」項目之一,各家醫院都會依照需求汰舊換新,MRI的解析度都能符合臨床需求。不過,北醫附醫的影像醫學部十多人的團隊,提供的影像判讀服務,是讓MRI檢查能一次到位的主要原因。影像醫學部一年365天,隨時提供服務,魏柏立表示,院內的急診隨時會收到中風、嚴重外傷患者,隨時都有檢查需求,精實訓練也讓團隊成員檢查技能大幅提升。北醫附醫配合政府政策,若患者轉院前曾拍攝過MRI,則不會重複拍攝,除非有特殊情況才會再安排檢查。文╱陳雨鑫 圖╱北醫附醫提供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