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84
筆 文章
-
-
2021-03-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血癌醫師靠「心腫」度治療難關 精神科專家籲病友善用
年齡快40歲的李周憲,是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2003年、大三時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被迫休學,治療過程一度因骨髓移植排斥影響求生意志,最後靠著家人陪伴以及心理諮詢、用藥熬過,如今從病患轉換為醫師,他用自身經驗呼籲病友,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更懷抱希望。李醫師說,當過兩年的癌友,深知癌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對病人、家屬都極具考驗、煎熬,然而,比起18年前的台灣,現在醫療環境在心理腫瘤資源相對完善,臨床上遇過不少病友,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有很多復發上的焦慮,呼籲民眾多利用心腫服務,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癌症治療端的進步,根據統計,蟬聯國內30多年第一大死因的癌症,2013-2019年所有癌別五年存活率已超過五成,然而,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呼籲,「癌患能活得長,也要活得夠好」,心理輔導在癌患治癒過程,角色越來越重要。本身也在馬偕紀念醫院擔任精神醫學部主任的方俊凱表示,20幾年前,癌症病友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已走到癌末安寧照護,隨著大眾對心理衛生的認知提升,目前臨床上求診精神科的癌友約占十分之一。從8、9年前起,各大醫院院多開始設立心理師、心理腫瘤醫學服務,希望癌友治療過程不斷抱持正念,即使不幸末期了,臨床也能做好心理準備,方俊凱強調,「比起外界的心理諮商師,醫院受訓過的癌症心理師,他們更了解癌友。」為了關心癌友身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首度推出「阿咘師」服務,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歡迎找阿咘師幫忙共同對抗癌細胞(Cancer)。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靈性關懷師,民眾也可以透過線上YouTube「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林芝存表示,下一階段將在基金會網站上製作心腫地圖,讓癌友方便查詢,主動利用住家附近提供癌症心理服務的醫療院所。
-
2021-03-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只是勞雇關係,「社會參與照顧」應被重視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外籍看護」。一位社工學者在安寧病房看到病人過世時,照顧病人多年的外籍看護真情流露的落淚,使她忍不住寫出這篇「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接著醫病平台的共同發起人寫出他們夫婦對外籍看護的感激與懷念;也很榮幸邀請到對這議題關心多年的學者就其專業與我們分享國內(台北市)與國外(以色列)對「國際移工」的研究與政策。我們也在此呼籲國人尊重善待這些遠道來幫忙照顧我們家人的無名英雄。依據聯合國的調查,自1990年至2017年間,國際移工從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成長至二億五千八百萬人,這現象不僅與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力遷移政策鬆綁高度相關,亦牽動勞動力輸入國的勞雇關係(Wright & Clibborn, 2019)。許多研究指出,移工的增加與老人人口的照顧需求之間的連動關係,特別是強調在地老化取向的國家;換言之,當衰弱或失能的老人無法自我照顧,做簡單的家務整理時,或是因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生理或心理限制,致使其高度需要持續的保護性看視,而家庭因規模縮小或地理限制等因素,成員無法或無力提供協助時,對於居家照顧服務的需求因而提高(Ayalon, 2010b; Ayalon, Levey, & Rotstein, 2014; Houser, Gibson, & Redfoor, 2010)。但相對低薪、缺乏福利保障、長工時以及低職業聲望的工作型態難以吸引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投入,許多已開發國家轉而運用移工來滿足此一照顧人力落差;且當失能老人繼續居住在家中時,居住在家內的照顧移工(live-in migrant caregivers)的聘僱就成為家庭主要選項,例如以色列、加拿大與義大利等國(Chiatti et al., 2013; Cohen-Mansfield, 2017, 2019; Cohen-Mansfield, Garms-Homolove, & Bentwich, 2013)。臺灣亦是如此(Chen, 2016; 陳正芬, 2011a, 2011b)。然而,當移工進入家戶,家庭照顧移工不僅被期待提供日常生活照顧(ADLS 與IADLs)與部分家務協助,亦包括其他項目,例如與照顧接受者之間的建立感情,保持友善關係,陪同散步、一起看電視、郊遊,或與其他照顧接受者進行娛樂活動等。以色列是一運用大量家庭外籍看護工滿足失能老人照顧需求的國家,依據政府推估,將近68% 符合失能等級評估的老人當中,高達68%已聘僱照顧移工。該國多位學者積極探討家庭看護移工在照顧服務面向的關鍵議題。以色列籍學者Ayalon (2009)以類家人互動(family-like interactions)形容,Cohen-Mansfield (2019)則以社會參與照顧(social engagement care, SEC)稱之,該類照顧包括虛弱或失能老人的情感、社會與活動需求的服務提供,包括情感支持、社會接觸、身體與休閒活動,與僅是工具性或日常生活照顧有所區隔Cohen-mansfield and Golander (2021)最新的研究是結果是運用結構式問卷,於2013年至2014年間調查116位家庭看護工的工作滿意度與負荷狀況。廻歸分析發現移工的工作特質,即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等級,以及其與移工的關係兩個因素,確認「移工與照顧接受者之間的關係」(註)非常重要,建議未來研究可立基於照顧移工與照顧接受者雙方觀點進行工作滿意度與負荷之相關研究。再者,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程度亦影響照顧移工的負荷,失能涵蓋身體與心理面向,而這研究與Ayalon (2010a)發現患有失智症者的照顧移工離職傾向較高的發現一致,建議應對提供重度或失智症患者的照顧移工提供身體與心理面向的協助。該研究亦提醒,雖然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程度無法改變,但照顧移工的就業狀況,以及其與老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改變;若透過語言課程,充分的文化與個人背景資訊的提供,應有助於照顧移工溝通能力的提升,改善雙方的關係;此外,亦應著重於提升對家庭成員與照顧移工的諮詢與支持服務的可及性。值得臺灣借鏡的是,有鑑於移工來自不同國家,宗教、文化與口語溝通能力各異,以色列在1988年開始發展由社會工作人員協助照顧移工整合進入老人服務的方案,社會工作人員被賦予三項主要任務:(1)以個人或家庭照顧有困難的老人為對象;(2)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3)發展老人人口所需的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系統,包括將家庭照顧移工與上述系統的整合。Ayalon (2011)立基於此創新方案,探討社工人員對於聘僱移工提供老人照顧的家庭服務成效,發現移工與照顧接受者雙方因上述各面向差異而存有內生性緊張關係,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提供家戶在聘僱移工之前更多的準備協助。再者,該研究發現老年照顧接受者與家庭成員對移工是否為家庭成員的觀點不一致,Ayalon認為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相較於家庭成員,老人照顧接受者與移工相處時間相對較長,傾向將移工視為家人;而當其家庭成員允許移工進入家戶後,其原有地位與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改變,致使對移工的觀點較為保留。且相較過去研究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的觀點,本研究納入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對此照顧安排的滿意度,發現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較高老人對其照顧成員表達較高的滿意度,此與之前的質性研究發現一致,家庭成員經常無視移工在照顧認知功能障礙老人過程中的抱怨,但身為照顧服務直接提供者的移工卻是需要直接處理此一議題,而此協助是有被照顧接受者接納與感受。以色列與臺灣一樣,都有專為移工設立的服務專線,但專線功能同樣侷限於移工的工作條件,特別是涉及法律相關部分。如何在適當的時間,引進正式服務與資源,從照顧需求面來協助家庭照顧移工與照顧接受者,讓同屬易受傷害群族的移工與照顧接受者皆獲得適當的協助,乃是當務之急。臺北市之家庭外籍看護工人數居全國之冠,臺北市勞動力重建處貴處為協助聘僱移工之市民家庭調適照顧重擔,2019年全國首創「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以臺北市中山區、大同區為試辦區域,透過專業團隊偕同通譯組成工作團隊進行家庭訪視,由受託單位的社工替代原外籍勞工訪查員,在移工進入家戶二個月之內,由社工與通譯約訪移工、雇主與照顧接受者三方,進行關懷訪視,輔導家庭盤點及運用現有資源,另透過通譯緩和彼此文化、生活習慣等落差造成之問題。與過往勞動部僅要求地方政府依據「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現場訪察了解移工工作、居住現況等生活照顧管理事項進行查核的單面向有極大差異。綜言之,家庭外籍看護工與工廠移工在工作對象與場域上有極大差異,並非僅是單純勞雇關係。理解與肯定家庭外籍看護提供的社會參與照顧,並提供其在照顧工作過程所需的支持服務,乃是臺灣社會此階段的重要課題。註:移工與老人之間的關係測量題目出自Lyonette and Yardley (2013)設計的老人照顧關係量表,共14題,以李克特Likert五等級測量,題目如:「我總是需要陪伴在老人身邊」與「老人可能非常頑固」等。參考文獻:Ayalon, Liat. (2009). Family and family-like interactions in households with round-the-clock paid foreign carers in Israel. Aging & Society, 29, 671-686. Ayalon, Liat. (2010a). Intention to Leave the Job Among Live-In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in Israel.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 Quarterlt, 29(1), 22-36. Ayalon, Liat. (2010b). The perspectives of older recipients,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round -the-clock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regarding elder mistreatment. Aging & Mental Health, 14(4), 411-415. Ayalon, Liat. (2011). Examining satisfaction with live-in foreign home care in Isra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are recipients,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Aging & Mental Health, 15(3), 376-384. Ayalon, Liat, Levey, S., & Rotstein, Arie. (2014). Who Will Take Care of Me?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Future Long-Term Care Need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Israelis. Seniors Housing & Care Journal, 22, 43-58. Chen, C. C. (2016). Insiders and outsiders: Policy and care workers in Taiwan’s long-term care system. Ageing & Society, 36(10), 2090-2116. Chiatti, Carlos, Rosa, Mirko Di, Melchiorre, Gabriella, Manzoli, Lamberto, Rimland, Joseph M., & Lamura, Giovanni. (2013). Migrant care workers as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caregiver burden: results from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EUROFAMCARE study in Italy. Aging & Mental Health, 17(5), 609-614. Cohen-Mansfield, Jiska. (2017). Recmmended Vs. reported conditions & current satififaction levels among migrant caregivers in Israel. Journal of Popualation Aging, 10, 363-383. Cohen-Mansfield, Jiska. (2019).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frail older persons: Desire for It and provision by live-in caregiver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74(6), 1062-1071. Cohen-Mansfield, Jiska, Garms-Homolove, V., & Bentwich, M. (2013). Migrant Home Attendants: Regulation and Practice in 7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 e30-e39. Cohen-mansfield, Jiska, & Golander, Hava. (2021). Predictors of migrant live-in care workers' burden/burnout and job satification when careing for frail older persons in Israel. Journal of Gerontolog: Social Sciences, 1-10. Houser, A., Gibson, M. J., & Redfoor, D. L. (2010). Trends in family caregiving and paid home care for olde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commun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Care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s://assets.aarp.org/rgcenter/ppi/ltc/2010-09-caregiving.pdfLyonette, C., & Yardley, L. (2013). The influence on carer wellbeing of motivations to care for older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are recipient. Ageing and society, 23(4), 487-506. Wright, Chris F., & Clibborn, Stephen. (2019). Migrant labour and low-quality work: A persist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Relations, 6(2), 157-175. 陳正芬. (2011a). 管理或剝削?家庭外籍看護工雇主的生存之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 89-155. 陳正芬. (2011b). 雙軌分立的長期照顧體系:照顧服務員國際與品質的抉擇岔路.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 381-395.
-
2021-03-26 新聞.元氣新聞
桃竹苗診所找C肝病人有一套 病人邊洗腎邊做超音波
台灣每年有1萬3000多人死於肝病,其實只要完成健保給付的口服新藥療程,C肝治癒率高達98%。行政院目標在2025年積極治癒80%C肝病人,但沒篩檢或沒治療的病人散落全國,越來越難找,全國整體收案人數都是負成長,但桃竹苗診所卻逆勢成長近三成。桃園診所協會今協同健保署共同召開記者會,公開他們找出病人的秘訣,提供全國各區診所經驗學習。2020年C肝根除計畫的全國整體收案人數比2019年減少兩成,從4萬5800人減少到3萬6158人,反觀北區桃竹苗的診所,收案人數卻從753人增加到958人,人數占全國診所收案量的將近四分之一,逆勢成長達27.2%。桃竹苗診所的三大成功關鍵在於個管師積極的召回病人、雙主治醫師的平行轉診、腸胃科醫師親至洗腎室做檢查,C肝治好了,長期精神體力不濟都改善了,病人和家屬都很驚喜。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姜博文表示,不同科別的診所之間存在競合關係,如果「平轉」病人到其他科別診所,會擔心病人流失或破壞醫病信任。但桃園診所協會有50多家診所分屬於於幾個醫療群,平常就有緊密聯繫、信任互動都很好,有信任基礎下,當其他科診所發現有C肝病人,就會願意轉給腸胃科診所處理。姜博文表示,平行轉診的過程是讓病人擁有雙主治醫師,流程是先由個管師通知病人,病人回來聽元主治醫師說明情況,為他聯絡好腸胃科診所的醫師,病人可以無縫接軌去治療,治療完再回到原來的診所,由醫師照顧原先的疾病。診所怎麼知道該通知誰呢?姜博文表示,透過國健署去年9月底實施的擴大成人健檢,45歲以上成年人一生有一次機會做B肝和C肝篩檢,姜博文讀取健保卡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人共1864人,從中發現33人C肝抗體篩檢陽性,這時候就要靠個管師發揮召回病人的功力,找病人回來做C肝確診的病毒檢驗、說服病人接受治療。C肝診所根除計畫主持人、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有些洗腎診所的病人也有C肝,他們每週穩定報到三次,已經沒有動力自行到腸胃科治療。所以「病人不動,醫生動」,腸胃科醫師經報備支援,親自拿著超音波儀器,讓病人一邊洗腎一邊接受超音波檢查。去年9月到今年2月間,在14間洗腎診所找到35個C肝病人,還找到兩個肝癌,一個六公分、一個四公分。桃園診所協會理事、德禾血液透析診所院長蔡坤宏表示,洗腎病人心理上比較弱勢,即便年紀沒有很大,只有五、六十歲,行動力也不錯,但是心理會比較消極、不願意去治療。治療之後,病人確實感受到社會醫療資源的主動關懷、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孤單,治療後體力變好,也更願意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口服C肝用藥可以達到治癒程度,減少病情惡化後更高昂的醫療支出,健保署的立場就是要盡力支持診所發揮基層醫療的功能。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C肝病人已經沒有像之前那麼好找,北區診所的經驗令人看到台灣的新奇蹟,向世界見證了「我們台灣決定要做到,就一定會做到,而且可以找到好的方法去做。」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詹雅雯確診帕金森氏症後再曝近況 「辛苦與希望同行」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醫生確診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且暴瘦8公斤,所屬唱片公司今再釋出詹雅雯病床看診照,回應上萬粉絲的關心;詹雅雯也分享近況:「現在台中台北兩地往來看醫生,因為身體狀不可控的,但我都會疼惜每一天,人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挑戰,我比大多數人幸運,有很多關心,我覺得我越來越有力量。」帕金森氏症會有包括手出現顫抖、走路時步伐小常跌倒、音調變小或沙啞等症狀,未來是否能重返舞台唱歌?詹雅雯說:「唱歌對任何人來說,都不能是永遠的有他的年限,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把握和珍惜。工作的部分還是要以身體為重,暫緩工作邀約,現在我的身分是病人,好轉了自然會有能力工作。這陣子很多人都會給我很多建議和營養品,我目前都會專心聽取醫生建議,因為太多的選項都會變成困擾,我目前最需要的是靜心下來,這是最急需的營養品。」她也透露陳時中部長第一時間致電關心盼親視,但她覺得部長防疫工作已非常忙碌、辛勞,「有收到關懷,希望大家都要照顧好自己身體」。詹雅雯推出新歌「互相祝福」,她感性分享:「祝福,有很多層次。純粹的境界,是最高的祝福,支持對方的努力,而不是投射對對方的期待,就像我的病痛是我自己累積來的,誰都不能替代我我承擔。我們就互相祝福吧,不管好或不好,只要純粹的祝福,各自加油就好。」她也不願歌迷擔心她的病況,笑笑表示:「得了這個病擔心一開始都會有的,但就像爬山, 一切都是辛苦與希望同行。」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走出白色巨塔 北市聯醫推動居家醫療
樓梯,本該是通往不同幸福家戶、鄰居間相互關懷的道路,但樓梯,對失能者或長輩而言,卻是一條不敢直視的惡夢,不再溫馨、不再是通往充滿歡笑聲的日常,而是徹底因為虛弱的身體,必須得在人生中,強制拔除的一條道路。2002年,年僅38歲的阿正,因事故頭部外傷受創,接續而來的中風,造成他左側身體偏癱,他和哥哥同住在台北市大同區一處老舊2樓國宅,從醫院返家後,就沒辦法再離開10坪大的房子。每天阿正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對於社會的認識,除了電視節目以外,就是從二樓望下去的風景。就這樣,他被困了15年。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說,在居家醫療服務開始之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困在家中15年」,而且還僅僅是二樓,就已成囚籠。2017年,他陪著市長柯文哲來到阿正家中,北市聯醫的居家醫療已介入多年,團隊認為應讓阿正復健水平達標後,再協助他外出,當天柯市長問了他「你都沒想出去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大家為了圓他一個「你我都不可能設為夢想的夢」,當下嘗試了各種方法,4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輪椅,想著可以帶他下樓,卻因為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揹他下樓。按下樓下大門的開門鈕,大門外的陽光直接灑在阿正臉上,正對大門的麵攤阿姨看著他說:「哎唷!你是阿正唷!」已兩年未見。黃勝堅說,短短的一段階梯,阿正走了15年。・里長、鄰居不說 醫療端永遠不曉得這群人被困住如果沒有到家裡看,根本無法想像,幾階樓梯竟囚禁人生,況且不僅就醫困難,連生活品質也一併失去。黃勝堅說,以目前「長照2.0」的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們,根本無法被挖掘。黃勝堅說,這幾年看著這群人,好像是時光縮影,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房子不適住了,卻已來不及脫離。・五層公寓下不來 一樓平房卻得爬山都會區「老宅老人」的問題比偏鄉嚴重,黃勝堅說,偏鄉主要是與醫院間的距離遙遠,但居住環境比都會區都大,台北市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比其他縣市差。至於北市的居住型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一種是依山邊而建的老房。像在迪化街,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從前建築設計沒有法定標準,於是階梯高度、寬度不一,黃勝堅還說,自己身材比較魁武,某次去大同區一處探訪病人,樓梯窄到自己得「側身才上得去」,有些則是樓梯間太矮,他必須要彎腰避免撞到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型態,則是依山而建的一樓平房,回家得爬很長很長一條樓梯或脅迫。距離台北101相當近的六張犁,周邊全是這類建築,對當地長者而言,他們同樣不便出門就醫。但居家醫療資源始終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黃勝堅解析,推動居家醫療,必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與鄰里有好溝通,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疾管署攜手宏達電 推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
宏達電(2498)今(23)日宣布,因應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開打,為能有效追蹤民眾接種疫苗的詳細狀況,衛福部疾管署再次與宏達電攜手合作,由宏達電旗下發展創新醫療科技的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協助建置「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即日起民眾使用疾管署官方LINE@疾管家同時,也能輕鬆回報疫苗施打後健康狀況及獲得即時關懷提醒。疾管署自2017年即開始與DeepQ團隊展開為期3年合作計畫,期透過DeepQ所發展的創新醫療科技及研發經驗,提供國人一個完整的疾病服務網絡。雙方合作第一年即推出「疾管家」透過AI技術轉譯成民眾的貼身疾病管家,每日推播來自官方的即時醫療疫情訊息,以及透過簡單互動就能得知所有與疫情相關資訊,發揮防疫抗疫積極效用。另同時也先後推出「疫止神通」可以掌握「居家檢疫者」與「居家隔離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也施行「雙向簡訊」通報機制。宏達電副總經理盧佳德表示,全球人類生活受新冠肺炎影響甚鉅,而台灣能達到有效防疫成果並成為全球防疫的成功指標,除了政府與民間全力配合外,善用創新科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國內COVID-19疫苗開打,本次疾管署與宏達電共同推出「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將以醫療專業角度提供和收集資訊,並協助民眾定期追蹤疫苗施打狀況及健康回報。即日起民眾透過「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註冊完成後,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接種日期,用推播的方式告知須回報健康狀況的日期。而民眾藉由填寫簡單的問卷即完成健康回報,系統並會根據使用者所回報的情況給予適合的關懷與回應,或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或諮詢。除了健康狀況回報功能,「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建立完整疫苗廠牌資料庫,會根據使用者的疫苗廠牌,自動計算該疫苗下次的接種日期,並提前發出提醒,方便民眾提早安排第二劑接種時間,讓國人以最輕鬆容易的方式配合政府政策,做到全民一起防疫。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開打 指揮中心推V-watch健康回報系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於指揮中心記者會宣布,今天無境外與本土個案個案。但因為今天為疫苗開打日,而未來疫苗大量註冊需要追蹤,因此疾管署與宏達電子(HTC)建置「Taiwan V-Watch」COVID-19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HTC副總經理盧佳德表示,超過220萬人使用疾管家,V-Watch則是在疾管家新增一個「Covid19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系統」,民眾可以自行回報身體狀況,也可以透過這個平台接受到很多有用的衛教資訊,也會在適當時間提醒接種者第二劑接種時間。陳時中指出,民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可透過疾管家V-Watch系統進行資料填寫與註冊,系統將主動推播告知須回報健康狀況的日期,並透過簡單的問卷進行健康追蹤,系統並依據使用者回報情形,給予合適的關懷或就醫建議。此外,該系統也會依使用者填寫的疫苗廠牌,自動計算下次的接種日期,並提前發出提醒訊息,便於民眾提早安排時間。他也表示,雖然現在仍是醫護為主要施打對象,使用率會較低,但這對疫苗施打與了解有幫助。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民眾,也可藉由疾管家V-Watch專區,先行瞭解該系統的各項功能,及目前國內提供的疫苗種類、接種劑量、保護力、副作用、接種後之注意事項等資訊。
-
2021-03-21 養生.人生智慧
老後最適合住在什麼地方?80歲退休教師黃育清:搬到安養院當作住旅館
老後最適合住在什麼地方?是自己的家、回到鄉下、還是寄宿在兒女的孝親房?80歲的退休教師黃育清,在67歲時,就選擇和先生搬到「安養院」,一住10多年,日子還在持續累加當中。安養院就坐落在木柵山區裡,環境清幽,當時先生來此一看,直覺般地認定,這是餘生最後一個「家」。不過,黃育清剛搬進來時,對外有些羞於啟齒,經過幾年心境轉換,如今生活俯拾皆樂趣,她像人類學家勤於做田野調查,寫下實際見聞加上心得隨筆,也讓更多人發現:原來住安養院並不可怕。67歲搬到安養院 當作住旅館黃育清原本擔任台北市啟聰學校教師,自年輕時交遊廣闊,退休後更是一天到晚往外跑,先生大他10來歲,身體小病痛不斷,常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家裡,難免有些失落。直到一次家中遭逢小偷意外,黃育清終於點頭同意,和先生搬進安養院,3個女兒也不反對,但她仍想保有過去熱鬧的生活,和先生約法三章:「我把這裡當作旅館,還是會往外跑,跟同事朋友聚會。」安養院的住民多屬高齡族群,黃育清和先生一起外出時,常被人當作「看護」,還有人以為2人是父女,但她與更年長的「長輩」相處,反而感到親切,「可能因為跟爸媽感情好,我很習慣在老人堆裡,他們對我也比較寬容疼愛。」比起剛搬來的時候,三不五時外出赴約,忙得不可開交,這幾年更勤於安靜地閱讀、寫作,她說:「現在是最輕鬆的時候。」在我們來訪前,黃育清正在閱讀日本推理作家宮部美幸的小說,她熱切地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是東野圭吾的作品,「他的小說我都看完了,還跟小女兒去看改編的電影。」她一一細數,自己也是松本清張、遠藤周作等人的書迷,形容「看別人寫好開心喔,不用自己來寫,有點像偷懶。」安養院是寶礦 面對人生百態更成熟換個地方生活,不只要調適自己的心態,也同時要應付許多人的好奇與臆測。剛開始她和老同學分享住進安養院,總得到一雙雙同情的眼光,別人無心的一句評價,也讓她頗為受傷,諸如:「妳就是懶得做飯」、「是不想做家事吧」,搭計程車報地址,司機也問起:「是因為妳沒有兒子,才住在這裡嗎?」那陣子面對別人迎面而來地「潑冷水」,她索性都說自己去安養院是「看朋友」。「反正我80歲了,現在不一樣。」如今她的態度落落大方,這些年在這裡起居坐臥,已轉換心念,還覺得安養院如同一座「寶礦」,提前預習人生百態,做足了準備,所以快樂居多,哪裡還有委屈?住安養院後和先生感情更好,大男人更柔軟她描述,現年超過90歲的先生,最近有感而發地告訴她:「當初選這裡是對的吧,幸好有妳在這裡。」看似嚮往自由的黃育清,忽然有些感動,表情也溫柔了起來。她觀察老伴,從以前的大男人,到現在變得更容易妥協,「他現在比較依賴我,到這裡以後,感情比以前好,他放我去哪裡玩,都覺得無所謂。」2人年紀相差一大截,先生幾度擔心,黃育清往後的日子孤零零,不時提醒她做好「準備」,老是說:「如果我有一天走了,就趕快把我處理掉,不用告訴大家。」她則透過日常互動,想讓先生安心,從外面返「家」時,她會先摸摸先生的光頭,或是臨出門前,捏捏他的手臂。長年的感情,盡在不言中。意外的是,黃育清生日當天,先生特別提議,一塊去速食店慶生,用炸雞來代替蛋糕許願,讓她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笑瞇了眼。安養院裡寫作,集結日記成書黃育清談到安養院裡的作息,「感覺時間變多了」,不時拿起筆記本來寫作,遇到各式各樣的「鄰居」,有所感觸就記錄下來,日記、散文、隨筆都不設限,累積到一定篇章後,自行印刷成冊,打算讓親友留念。沒想到這份「紀錄」傳到出版社編輯手中,大為驚豔,促成她出版隨筆集《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3千個日子》。寫作對她而言,不只是一種習慣,還有「調節情緒」的功能:「現在如果不開心或悲傷,寫完情緒就會放開,鬆一口氣,如同跳完一支舞般暢快。」再忙都要運動,樂在學新東西如何在安養院但不「悶」?黃育清的日常亦靜亦動,直說「不能只待在家裡、房間裡。」她每週有3天和不同朋友聚會,偶爾打打麻將、訓練腦力,也在院內教手語課,生活安排得忙碌充實。黃育清特別喜歡走路,「每次走回來就覺得心情煥然一新。」她從30歲起,還持續訓練仰臥起坐,「我有36招,到現在不管多忙都要運動,練肌肉。」每天早上先練20鐘的氣功。近幾年和老朋友聚會時,也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態,的確比許多同輩來得健康。「我比較頑皮,喜歡學新的東西。」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最近還去報名國台語老歌的表演課程,課後常在房間練習,她當場清唱一段鄧麗君的〈幾多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過去再多的憂愁,似乎也能隨著歌聲淡去。黃育清盡興地談起一個新的夢想──學電腦,她希望能自己打字寫稿,如此一來,就不用再請出版社,逐字逐句辨識自己的手寫字。「老了身體和心都要健康,要培養一種嗜好,像我晚上會寫毛筆字,寫完心情很恬靜、快樂。」她持之以恆培養多種興趣,而快樂似乎源源不絕而來。住安養院保有自由,孤單時有同伴黃育清認為,住安養院的好處,是保有「自由」,也有「同伴」,還能對照自己的狀態,「我以前個性不開朗,可能後來接觸很多人,慢慢受到影響。」她看到一位要好的朋友,獨居在大房子裡,常常半夜睡不著,只能醒來孤身看電視;她也看到許多人雖有另一半,彼此卻放棄互動,老是避不交談。對照自己,先生就在旁邊,偶爾拌嘴,還有很多「鄰居」相伴,其實已感到幸福非常。安養院裡的心態建議:放下過去,保持開放對於安養院新來的「鄰居」,黃育清常主動付出關懷。同層樓的一位爺爺,剛住進來時就止不住哭泣,不停地表示「想回家」,她屢屢勸慰,「多走出來,大家陪你聊聊天」,那位爺爺仍然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近來得知,他因為中風送醫,情況並不樂觀。黃育清感嘆:「放不下過去,心態閉鎖了,身心怎麼會快樂?」反之,她見過一位坐輪椅的奶奶,雖然不良於行,卻積極把握運動的機會,還把椅子給坐壞了,這股不向生命屈服的動力,強烈感染周遭的人。遇過形形色色的住民,讓她感到難為情的,就屬於「好為人師」型的長者。一位高齡9旬的伯伯,老是在她挾菜時,教訓她的飲食有多麼不健康,讓氣氛尷尬不已,黃育清堅定地說:「我絕對不要像他那樣。」看見好友陸續凋零,努力鍛鍊身心這幾年來,陸續得知親友凋零的訊息,黃育清神色不禁黯然:「我也會難過,過不了這個關,有點像逃避一樣,還是沒辦法正面對抗。」她有一位好朋友因癌症轉移到腦部,現在已經無法再認人,讓她充滿感慨,她激勵自己,更要加強運動,「身體和心智一定會走上這條路,但至少讓這一天來得晚一點。」若有一天,真的要住安養院,日子不一定負面悲慘,只是換種空間罷了!反而多了很多「教材」,讓自己擁有還不錯的老後!如此想開,海闊天空。原文:老後搬到安養院要換心情!80歲退休教師黃育清:有伴有自由,反而最輕鬆
-
2021-03-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Remote OSCE——疫情時代下的醫學教育再思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2020年全球在COVID-19疫情下,所有社會日常運轉皆受疾病肆虐影響,遠距教學成為趨勢,醫學院的課程也首當其衝。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家在防疫政策下,替醫學系學生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遠距課程,大致可歸類為以下三部分:聽講、標準化病人互動、與臨床診療團隊小組會議。考量到COVID-19防疫,為確保社交安全距離、參與者的安全與節省時間成本,在2020年疫情嚴峻情況下,我們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討論的同學試辦了遠距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進行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的遠距OSCE,以「告知壞消習」的連鎖站情境,搭配視訊軟體進行,標準化病人是有實際到場的,但我們嘗試建立不碰面的進行方式,在不同的診間,以視訊軟體通訊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與評核的目標則是核心臨床素養,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解決問題、決策、諮詢、溝通技巧、專業態度等,如同傳統OSCE,仍保留在遠距評量標準內。我們的遠距OSCE有四個連鎖站:病史詢問、身體檢查、醫病溝通與衛教、臨床處置。測驗過程中,透過標準化檢核清單設計、配合適當的口頭提示,使線上醫病面談流程更為順暢。學生根據指示並判斷情境,將自認合適的身體檢查步驟及策略口語化。學生的表現評分標準也與傳統OSCE無異,但包含直接與病人互動的部分則加入權重計算,以因應考試虛擬化造成的限制。試後所有參與者也再透過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回饋、經驗分享與討論,與會者普遍認為,遠距OSCE有許多優點則有「平台操作簡單」、「事前反覆演練平台操作」、「醫病間有效率的溝通」、「線上評估受試者表現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方便」、「線上對話演出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不會緊張、有助標準化演出」」等,使大部分的參與者樂觀認為:遠距OSCE測驗成效是可與面對面OSCE相比擬。遠距OSCE也有些限制,如「被SP特別標註的受試者,監考者無法即時觀察其表現」,應該可以透過視訊軟體的功能提升,一位監考者只看一組醫病對話,並能同時看到雙方視訊畫面來解決。俗語說:「見面三分情」,視訊問診讓參與者間少了實質面對面對談的機會,會不會在無形中也減少了人與人間互動的溫度呢?這部分有待我們思考與討論。而身體檢查的部分以視訊方式來將檢查策略口語化,老師與學生們則認為與實際面對面的進行方式,落差仍舊很大,這部分我們也期望在未來運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技術,結合現實影像與虛擬影像,創造一個新的3D影像視野,透過物理實體與數位物件的即時互動,以提升數位物件的擬真感,相較於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 )以及在虛擬影像中加入實體互動功能的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 AR),MR 技術結合了VR與AR,更注重虛擬、真實世界與使用者的真實互動,相信可以為未來的Virtual OSCE帶來突破與創新。同理心與互相關懷一直是醫學教育的一大重點,這也是標準化病人訓練中,我們最渴望、最迫切想傳遞給學生的應用力,而我們如何利用科技化工具協助再度呈現溫暖與關懷,正是疫情下醫學教育最艱難的考驗。在疫情時代下,醫學教育大量運用虛擬科技的同時,期盼我們也能同步思考台灣的醫療與醫病照護能不能再多些科技化、線上化的運用與執行,期待大家共創一個更美好、更完善、更有溫度的網路醫療世代。
-
2021-03-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被中斷 最大絆腳石是營養失衡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容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到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尤其,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必須避免。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很多患者礙於人情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則被家人過度關懷困擾不已。因此,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得與營養師討論該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的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則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相較一般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疫情時代的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近十年來,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的規格持續提升與相關應用商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高解析度、高沈浸感的方式來體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被廣泛應用在遊戲、商務、醫療跟教育,醫學教育也受到這類科技轉化。在解剖學、影像判讀、外科手術或各類臨床技術上,都能看到虛擬實境的開發應用。虛擬實境可搭配視覺、聽覺及震動回饋等,讓學員有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能以360度呈現的解剖構造及技術操作有更快速的認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世界,在諸多國家一線臨床人力吃緊,很多教學活動不能如常舉行,且有防疫維持社交距離的考量。虛擬實境教學能讓學員可以彷彿身歷其境、重複地體驗學習,且不增加染疫風險,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為提升。在台灣疫情狀況未明、仍有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的時候,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稱本院)便與外部廠商合作,在國內率先引進讓學員模擬穿脫防護衣、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採檢的虛擬實境教學,學員可以先熟悉流程、有比較高的自信心來執行相關技術,便是一個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教學很好的範例。不過,隨著虛擬實境教學在各大醫學院校逐漸普遍,無論是台灣或國際的臨床教師,都對虛擬實境這樣的科技應用在醫學教育時,過度偏重臨床技術的訓練卻缺少醫學人文的內涵,而有所反省。如果我們預期未來虛擬實境教學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甚至在疫情爆發時會取代更多臨床教學活動,在教案開發的方向上就需要有所調整,讓學員能夠從中學習到身為醫者該有的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早期我們就注意到虛擬實境教學有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因此在教案題材的選取上便回歸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精神。這一年來,在本院教學部及院內合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以全人醫療為主題,陸續製作了三個虛擬實境教案。這三個教案主題分別是:強化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認識的「預立醫療決定」、注重醫病溝通技巧養成的「溝通不要踩地雷」、展現全人關懷膚慰病家的「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以下我將逐一介紹這些教案內容有何特別之處。「預立醫療決定」是國內首個訓練醫護人員病主法核心識能的虛擬實境教案。病主法上路才剛要滿兩年,簽訂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逐漸增加,也陸續有病人進到執行拒絕醫療的階段。然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病主法普遍認識不深,在重要的臨床決策點上恐有未能依照法律及病人意願執行之虞。學員反應傳統上講解法條的課程與臨床實務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設計了近乎真實的情境。在教案劇情的安排上,納入常見的急診跟病房場景,以及疾病末期、不可逆昏迷等特定臨床條件,讓學員能夠從中體驗緊急或重大狀況下,綜合醫學專業、法律倫理、病家期待等考量,練習做出最適切的判斷。學員若做出不適切的選擇,也會跳轉出錯誤劇情或解釋說明,加深學員對該學習要點的印象。第二部教案「溝通不要踩地雷」是以大家熟悉的臨床情境,也就是病患看完診領藥,來訓練藥師對民眾進行具同理心的溝通,並於面對衝突時能處置得宜。學員若未能辨識病人需求,善用溝通技巧,則可能引起更大的衝突。教案納入醫事人員不一定有機會遇到、逼真而有情緒張力的情境,如病人對櫃檯咆哮或投擲物品,讓學員學習到各項實用的溝通與應對原則。第三部教案「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則是細膩呈現護理師與團隊成員在病人往生後,安撫哀傷的家屬,並為病人撤管、擦澡、更衣直到鞠躬送行。教案中提點學員一些照護上的貼心細節,包括言語關懷或肢體膚慰,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能被有溫度的對待,對未曾有過遺體護理經驗的新進人員尤其有助益。這些教案都有考量到該教學主題學習機會的稀缺性、實作發生錯誤的高風險跟營造臨場感的必要性,讓虛擬實境成為格外合適且具成本考量的教學方法。比起單純操作醫療技術,要做虛擬實境的人文主題教學相對困難,因此我們納入各種教學理論來做設計,來確保學員在逼真的體驗中產生學習成效。這些教案執行後,初步評估的結果令人滿意。這三個教案,從以病人為中心做出臨床決策,對患者展現同理心及妥善溝通,到對往生者身體力行愛與關懷,在各面向上補足學員對人文與專業素養認識的不足,構成本院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的三部曲。期待這類教案的開發成功能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拋磚引玉之效:各大院校投入資源開發虛擬實境教案時,能同時充實技術與人文的學習主題,讓未來的醫師、醫事人員能對實踐全人醫療有更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
2021-03-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延緩退化 音樂會也是藥方
高齡化社會引發的失智、孤獨憂鬱等疾病,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除了台博館加入「社會處方箋」,國家交響樂團NSO也在前年與醫院合作「音樂會處方箋」,透過醫師開立藥方,邀失智症、憂鬱症等患者及照顧家屬進入音樂廳聆賞音樂會。專家提醒,台灣需更多日照中心,幫助長輩白天有事做、晚上不失眠,家屬也能安心上班。NSO執行長郭玟岑說,醫院開立處方箋後,患者和照顧者、醫護人員憑處方箋購買音樂會票券,和一般聽眾一起欣賞音樂會,席位不會特別區隔。兩年來已收到上百張「音樂會處方箋」,患者聽完音樂會後填評量、回診,NSO也會做問卷。郭玟岑發現音樂治療效果絕佳,希望未來能夠跟更多醫療照護機構合作。紐約表演藝術殿堂林肯中心曾為失智者舉辦免費爵士音樂會,國父紀念館也舉辦過「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與台大醫院、憂鬱症防治協會合作。規畫該音樂會的梁永斐現為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說:「藝術治療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國美館正規畫與中國醫藥大學洽談藝術治療活動,審慎評估加入「博物館處方箋」行列。振興醫院銀光學院主任袁瑋說,「社會處方箋」目的是幫助長輩社會參與,有助延緩退化、改善情緒困擾、增加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帶他去參觀。」
-
2021-03-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被狗吠嚇倒地 送醫意外發現肝癌
80歲阿伯來看診,一個人,沒人相陪。「沒人跟你來嗎?」我看他一個人行動不是很方便,看完後怎麼去結帳再回家?「沒小孩嗎?」「有啊!」「怎麼沒陪來?」「他們在照顧狗!」哎呀!真令人心酸,時代在變,人不如狗,老爸不如小毛。新時代新思維,人類行為也跟著改變,許多傳統的觀念被推翻,有弊有利。醫療上而言,隨著科技的進步,遠距醫療可以及時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也給病人帶來方便。例如在偏鄉做了超音波或斷層掃描不會判斷,將影片傳至雲端,醫師那一端就可幫忙做診斷,及時做處置。但醫師為病人親自問診看診還是有其必要性,醫師對病人的關心,表現的溫暖,對病人的觸摸診斷,都是非隔空的遠距醫療所能做得到的。但目前醫療給付的設計上,給予病人的關懷多寡是不在給付評估上的。病人只能自身感受醫師對病人的用心與否,無能為力。這位老先生,沒有B肝也沒C肝,但被家裡的狗狂吠了一下,倒在地上送醫才發現肝臟長了一顆三公分的腫瘤,還好可以做栓塞及電燒治療。要不是這個意外,恐怕半年、一年後,肝腫瘤長大,症狀出現再來求醫就來不及了。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肝還在,一般人就不會有症狀,但等到有症狀,通常就是肝病的末期了。因此,對防治肝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凡我國人每年都要「超」一次,每年要做一次超音波,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這樣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時發現,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國二女水壺被同學注硼砂水下毒 醫師:嚴重會昏迷休克
嘉義市國二何姓女學生去年9月被同班葉姓女同學在水壺注入硼砂水,何在不知情狀況下飲用,家長控訴女兒因此瘦8公斤,醫師直言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硼酸中毒,造成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體重減輕,甚至昏迷休克;心理師則認為,這種校園霸凌案將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很大影響。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董淳武說,硼砂在過往會添加到像年糕、貢丸、魚板跟蝦仁等食物,來增加彈性跟口感或是保持色澤。硼砂對人體危害主要是因食入後在胃液酸性環境下,會轉化成硼酸。硼酸在體內具有累積性,單次大量或連續攝取後,會引起代謝性酸血症,影響消化酵素作用而破壞中樞與消化系統,引起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者會有嘔吐、腹瀉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董淳武說,根據文獻,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產生硼酸中毒症狀;口服致死劑量則分別是成人15至20公克,幼兒5公克,嬰兒2至3公克;鑑於硼砂與硼酸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危害,台灣已明令禁止硼砂添加於食品中。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表示,這種校園霸凌案可能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影響,小孩可能因此對他人懷疑、缺乏信任感,會懷疑別人對他好都有不良意圖,家長和老師應持續關懷孩子,並做心理諮商,如果小孩真的受到很大驚嚇,必要時或許可考慮換個環境。林姿吟說,加害學生的家長也不宜用開玩笑理由來面對,因為這種玩笑開不得,對於雙方孩子未來發展影響很大,校方更要持續關心,注意學生關係是否受影響,並留意學生小圈圈間互動。
-
2021-03-11 癌症.攝護腺癌
微創手術切除攝護腺癌 94歲退休飛行員術後正常生活
94歲馮姓阿公因為受到頻尿及常有急尿感卻又尿不乾淨的狀況困擾,到童綜合醫院尋求泌尿科治療,經醫師呂謹亨看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後,發現患者攝護腺肥大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篩檢指數高達10ng/ml,再進行後續切片檢查,確診是罹患攝護腺癌,經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攝護腺癌後,阿公已恢復正常生活。因患者已年屆9旬,經過電腦斷層、骨骼掃描、核磁共振、心肺功能及相關全面且仔細的檢查後,確認腫瘤為第二期,並未轉移,可以靠手術切除治癒;且患者心肺功能及整體狀況完好,可接受手術,依國際攝護腺癌治療準則,醫師呂謹亨向患者詳細說明了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及各種方式的效果及風險,包括保守治療、賀爾蒙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及手術治療。一般高齡患者,心肺功能經評估後不一定適合手術,但個案年輕是國軍飛行員,身體非常硬朗,精榊體力好,平時都騎機車趴趴走,患者個性積極,充滿軍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充分了解治療方式後,希望能將腫瘤切除乾淨,以絕後患;而且也知道呂謹亨醫師身兼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秘書長,手術經驗豐富,因此選擇進行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指出,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是微創手術,僅需切開0.5公分到1公分的小傷口,醫師會利用精密的機械手臂,透過這些微小孔洞伸進體內,在3D立體放大的螢幕下,精準地將腫瘤切除後再將膀胱與尿道重新接合,大幅減少了術中的出血量,因為傷口小,所以個案僅住院一周即出院返家休養;後來回診追蹤檢查,進行兩次術後PSA篩檢,指數都小於0.0008ng/ml,是儀器能測出的最小值,而且可以正常排尿,沒有出現尿失禁等現象,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3-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將開打 疾管署打造APP追蹤不良事件
國內即將開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偵測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疾管署參考美國作法並融入居家檢疫關懷概念,打造Taiwan V-WatchAPP監測系統,透過雙向簡訊追蹤接種者身體狀況。首批牛津AZ疫苗3日運抵台灣,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檢驗封緘,截至今天已通過6項檢驗,只待無菌試驗合格就能放行,提供全台211家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責任醫療院所高風險醫事人員優先接種。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5日第5次新冠肺炎線上研討會,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長楊靖慧在會中透露,第一階段接種計畫預計3月就會啟動,屆時醫事人員只要預約、接種名冊勾稽後即可安排接種。除了接種時程,疫苗可能伴隨的不良事件更是全球關注焦點,楊靖慧說,為了避免疫苗不良事件發生,除了建議有疫苗過敏史的民眾避免接種,醫院也須設置休息區、準備急救設備,讓接種的民眾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受訪時說,未來醫療院所若遇到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將比照流感疫苗通報食藥署「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也可通報疾管署的「疫苗接種不良事件通報系統」,將逐一關懷是否需要通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除了被動接受通報,疾管署也規劃在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後,將持續追蹤接種民眾體內抗體狀況以及副作用,同時參考美國作法,設置TaiwanV-Watch APP,以關懷居家檢疫者的模式,透過雙向簡訊追蹤前3萬名接種對象的身體狀況,持續運用科技防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美國早在疫苗開始接種之初就推出V-Safe系統,讓接種者主動回報不良事件,至今已有數百萬名美國民眾加入通報行列。根據美國統計,接種第一劑輝瑞BNT疫苗後發燒比率約5%,打完第一劑莫德納發燒比率約8%,但至今都未監測到與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重症症狀;過敏反應方面,BNT每接種100萬劑約有4.7人、莫德納2.5人,比早期每百萬劑11人來得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接受記者電訪時說,最近聽到不少海外親友分享,他們接種疫苗後容易出現發燒、畏寒、精神不濟等症狀,至少要休息2天才能恢復。考量台灣首批接種對象均為高風險醫事人員,因此指揮中心也訂定相關指引,除了建議醫事人員應分批接種、避免人力告急,也建議接近週末再打疫苗,趁週末好好休息,相關指引預計這兩天就會公布。
-
2021-03-08 科別.眼部
如何早期發現是最大課題 醫:4族群為青光眼高風險
●視力正常也應對青光眼提高警覺●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青光眼年輕化,並非40歲以上才有風險「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是我們從小被教導過馬路的原則,這個道理似乎也可以用在眼睛,因此今年的世界青光眼周(三月七日至十三日)的象徵提醒物為綠絲帶,目的是提醒大家維持我們眼睛的綠燈狀態,讓我們能長長久久的看這個美好的世界。用紅綠燈觀念 提醒警覺許多人都知道青光眼是因眼壓無法控制而造成視神經破壞、萎縮,導致視覺功能受到影響的疾病。為了提醒大家注意,世界青光眼協會訂下每年三月的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在這一周中利用各種介紹、宣傳讓大家認識此一疾患。今年為何會用紅綠燈的觀念來提醒大家對青光眼的警覺心呢?原因是目前最常被用來診斷青光眼的工具之一,是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OCT),有青光眼的人,其視神經纖維的掃描顏色是紅色的,正常人則是綠色的。若青光眼愈來愈嚴重,紅色範圍也隨之擴大,OCT也常被眼科醫師稱為檢查青光眼的紅綠指示燈;綠燈是安全的、紅燈就可能有問題了。OCT的圖示不但成為眼科醫師用來判斷眼睛疾病的工具,病患看了或聽了也很容易了解,因此經過世界青光眼協會的討論,今年的提醒主題就訂為「維持我們的眼睛在綠燈的狀態」,希望以此提醒世人注意此一疾病存在。慢性青光眼 多數沒有症狀今年的青光眼周有幾個重點要推廣:一是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是青光眼治療要個別化。依據健保資料,台灣目前治療中的青光眼患者約40萬人,但臨床仍有許多青光眼病人到了疾病的中末期才發現,主要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急性青光眼會出現視力突然模糊、眼睛疼痛、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慢性青光眼患者則多數沒有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或看東西時,只能看到中央部分,喪失周邊視野,視神經已受到嚴重且不可逆傷害。愈早發現治療 減緩變壞速度另外,青光眼的治療效果常與治療起始時間息息相關,愈早發現,病患的病程變壞的速度也可能減緩,如何早期發現一直是青光眼有效治療的最大課題。因為對非必要的患者篩檢,除了浪費時間金錢也浪費醫療資源。要早期發現應針對以下族群:1.家庭中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2.於體檢被告知原因不明的視力不良或疑似青光眼者。3.高度近視者(近視度數超過500度)。4.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患者年輕化 4族群高危險雖然年長者得青光眼的機會高,但世界青光眼協會認為,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所以不再強調40歲以上的人才有比較高的風險,建議上述青光眼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視力檢查。(作者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
2021-03-07 養生.家庭婚姻
22歲女歌手莊凌芸墜樓非個案 調查:青少年輕生連3年增
22歲的女歌手莊凌芸昨墜樓輕生,引發社會討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今舉辦憂鬱症音樂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近年積極宣導自殺防治,我國各年齡層的自殺人數皆明顯下降,唯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人數連續3年增加。董氏基金會曾調查,我國高中職學生每7人就有1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大學生則每5人就有1人,但其中僅有一成尋求協助,如何主動找出需要幫助的年輕人,更顯重要。張家銘表示,去年底台大校園連續發生輕生事件,昨又有一位年輕女歌手選擇輕生。衛福部統計,107年到109年,15歲到24歲青少年,自殺人數從193人升至257人,足足增加33.2%,曾有自殺企圖者更是上升62.9%。但其中僅一成向輔導老師求助,多達四分之三的青少年表示不會告訴家長或老師。同樣是衛福部的調查,有21.1%的國中生、18.7%的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自殺。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中,自殺位居第三位。張家銘表示,現在的青少年面臨到社群世代,任何訊息都可能只接受到壞的一面,若是長期累積心裡,又不願對外求助,很可能都會增加憂鬱傾向,導致想不開。另外,現在的青少年物資比過往富裕,當青少年表達不想唸書,或是表達沒有成就感時,大人大多會強調「你已經很好命了,還嫌什麼?」反而讓青少年更加挫折,找尋不到目標也找不到成就感,特別是社會上大多灌輸著「成功=幸福」的觀念時,青少年會開始認為自己很悲慘。教育部統計,我國高中職、大學生出現嚴重「雙失」,高中職每年休學人數接近一萬八千多人,大學生則接近八萬人。也讓年輕人面臨到失學、失業的困境。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衛福部定期與教育部舉行自殺防治會議,目前已向教育部提出,希望能透過憂鬱量表篩檢,全面對青少年普篩,一旦篩出有風險,將加強導師、家人與孩子之間的陪伴,第二則是教育部也已經提出要加強三級輔導的品質,增加導師對於自殺防治以及憂鬱症陪伴關懷的知能,才有辦法進一步改善青少年不同的問題。衛福部近期也在積極建置社安網2.0,鼓勵地方設置社區心衛中心,目前全台已設置5處,預計從明年起後四年內,建立70處社區心衛中心,除了照顧社區內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希望可以有一部分的力量能協助校園的心輔,降低青少年自殺比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走過心理幽谷最需要的是陪伴、同理心及關懷;國際扶輪社3523地區總監阮虔芷說,憂鬱症就像是心理上的感冒,陪伴就是最好的藥物,今舉辦的音樂會,希望協助更多人幫助家人或朋友走出憂鬱症的困擾,也希望各界關心青少年自殺議題。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7 新聞.元氣新聞
陳時中假日趕行程 出席憂鬱症關懷音樂會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假日仍連趕行程,下午出席台北市華南扶輪社主辦的憂鬱症關懷音樂會《青春不憂鬱》活動,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同台,表達對該活動及憂鬱防治的支持。
-
2021-03-06 養生.家庭婚姻
陳時中爆在家是「悶葫蘆」! 靠與太太冷戰解決家庭糾紛
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衛福部社家署今舉辦「勇氣論壇」盼社會可以重視婦女角色,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參與活動,實測九大勇氣題,被問及與家人發生爭吵時該怎麼解決,他笑稱「應該要立即溝通」但自己跟太太都是悶葫蘆,每次都是冷戰後就自然解決了,很少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他強調「這不是好方法」大家不要學。無論是因為經濟或是自我期許,職業婦女在台灣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無論是職場或是家庭,仍對於女性存有刻板印象,職場中不被允許育兒、家庭中又被期許生子照顧家庭。陳時中今參與活動時,實測對於兩性間觀念的測驗,其中「家庭題」讓他打開話匣子。主持人提問「當你與家人意見不合爭吵時,該怎麼面對」,他笑稱,當然是要當下解決,但是他跟太太都是「悶葫蘆」,通常吵了架都不會吵架,會冷靜一陣子,大概就是一直冷靜之後就會自然解決,他說,我對社會反而比較積極想辦法解決。他說,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年輕時的自己會選擇逃避,畢竟自己年輕時也曾經荒唐過,逃避雖然不太好,但是也是個暫時讓自己舒緩的方法,不過「不能逃太遠拉」,當面對問題選擇逃避時,需要靠家人、朋友才能跑回來。他說,他在年輕時也是靠家人朋友才回歸正軌,也感謝家人朋友「可以讓我跑一跑」,不過成年後,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多,責任也更多,出現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正面迎擊困境會是他現在的選項。陳時中說,他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部長,他認為會走到這個階段,是建立在對家人、朋友、工作負責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情。他被問及「什麼是勇氣」,陳時中表示,他自己的勇氣是來自於關懷,無論是對人或是大自然,有關懷才會起了想要解決、幫忙、改善的想法,進而產生力量。這一次防疫,他相信防疫人員也是用同理關懷的態度去協助國人,每一位國人也是建立在同理關懷的架構上,才讓台灣的防疫成果變得更好。陳時中說,許多防疫人員都是女性,他自己也被女性溫柔的特質感染,有時候也發現自己是愈來愈溫柔。
-
2021-03-05 新聞.活動快訊
第31屆醫療奉獻獎 報名到5月底
醫療奉獻獎邁入第31屆,今年的主題是「醫誓,I DO.」,為樹立醫者典範,發揚優良醫療從業人員精神,讓國人向其致敬。第31屆醫療奉獻獎即日起開始報名,歡迎請大家舉薦身邊合乎選拔標準的醫療從業人員。「醫療奉獻獎」由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衛福部、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及聯合報系共同舉辦,今年邁向第31屆,選拔類別為特殊醫療貢獻獎一名,團體醫療奉獻獎一名及個人醫療奉獻獎至多八名,活動採取公開推薦報名方式,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接受各界報名和推薦。只要在基層、偏遠地區或特殊醫療等單位從事醫療服務、衛生福利工作十年以上,或有具體尊重生命、關懷人群等服務事蹟,歡迎推薦,須由兩人簽名,或由單一組織、機關、團體舉薦,向主辦單位索取報名表或由網路下載填寫即可。第31屆醫療奉獻獎報名聯絡人:厚生基金會王瑋瑩電話:02-2397-5270轉62851 傳真:02-2397-5203地址:10049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5號9樓
-
2021-03-04 性愛.愛情診療室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美好愛情的這3個要素,聽起來簡單但很少人都做到
太想改變對方,是許多伴侶爭執的原因。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期待伴侶和自己「一樣」,從上床睡覺的時間、週末喜歡做的事、對性事的需求量,到對電影的品味、對社會時事的看法。如果對方和自己的習慣、喜好、想法等一致,會讓人感到很有掌控感和安全感。如果對方和自己有所差異,我們可能會感到挫折或焦慮,因此想拼命說服對方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自己喜歡的事物是真的很棒,試圖想改變對方。然而,在不同背景下生長的兩人,即使再怎麼相似,也一定有不一樣的地方,就算另一半和自己在很多方面的看法、習慣和喜好相反,也不一定會影響關係的品質。真正影響愛情品質的,是三個關鍵要素:仁慈、表達脆弱和理解。重點不在於對方和自己有多麼相像,而是在於如何和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建立深度的情感連結。1. 仁慈仁慈即是知道對方不完美,也願意包容對方,當對方面臨挫折或做錯事時,以關懷和寬容取代批評和指責。這並不代表要對另一半的所有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無條件委屈容忍,而是以平等的立場,接納對方無法做得夠好的時候,不要求他每一件事都做到 100 分。2. 表達脆弱「表達脆弱」是關係是否具有足夠信任感的重要指標,你願意將難以對他人吐露的憂慮和另一半訴說,願意在他面前展現自己不那麼好的一面,無需有任何偽裝,同時你也願意擁抱他脆弱的樣子。3. 理解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讀心術,但一個在意你的伴侶,會觀察你,對你感到好奇,了解你現在的狀態如何、需要些什麼。同樣地,你也抓得住對方大概的需要、習慣,這正是理解的展現。如果少了以上任一元素,即使兩人再如何相似,也會感到很孤獨。因為人在愛情中的根本需求,是內心的依附和連結,仁慈、表達脆弱和理解正是愛情最純粹的組成要素。參考資料:1.《The School of Life》: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a Good Relationship2.《DBT London》: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a Good Relationship※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願意在對方面前表達脆弱】美好愛情的 3 個要素,聽起來簡單但很少人都做到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3-03 養生.健康瘦身
國健署:國人肥胖症每5人約有1人 醫師透露減重要點
最新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至少七項與肥胖有關,且國民健康署最新數據顯示,國人每5人就有1人有肥胖問題。專家表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介入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減重,臨床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2016-2019年」,已有近半(47.97%)成年人有體重超標(BMI>24)問題,其中,更有兩成人口有肥胖(BMI>27)問題,代表平均5位成人中,就1位有肥胖問題。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且會引起諸多毛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性疾病、心臟疾病、腎炎及腎臟病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肥胖有關。另國外研究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另國外跨五洲肥胖管理認知研究有14502名肥胖者、2785名醫師參與,亞洲國家包含日本、南韓。楊宜青表示,該研究結果顯示,逾8成肥胖症患者認為肥胖可以靠自身努力解決,認為少吃、多動、持之以恆就可以成功減重,通常不會主動尋求臨床醫師的協助,但其實醫療專業人員協助減重成效佳,可請教家庭醫學科、內科、新陳代謝科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指出,臨床門診不乏遇到民眾訂定誇張減重計畫,希望一次減重20公斤等;一般醫師訂定減重計畫以3至6個月為原則,擔心時間拉太長,患者會疲勞,目標下降5至10%體重,每個月約減重1至2公斤,讓患者「務實減重」,循序漸進並能達成目標。張皓翔說,其實吃進去的能量少於人體消耗的能量,體重自然就會下降,若沒有,可能是有控制飲食慾望、製作低熱量飲食有困難等問題,就要引進其他支援,如提供食物選擇方式,必要時會開立抑制食慾藥物,但減重治療仍以「非藥物治療」為先,讓患者健康吃、聰明動、天天量體重。明日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有「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支持」之意,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希望大眾對肥胖控制抱有正面的態度,營造支持性環境,讓患者在減重路上不再孤單。●體重控制友善看診環境:診間「停、看、聽」三步驟,醫護主動關心,患者不再害羞詢問。1.「停」確認:患者進入診間坐上診療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測量身高體重,確認體位BMI值。2.「看」關懷:醫護人員看診時發現BMI值超標病患,主動關懷患者的體重控制狀況。3.「聽」支持:傾聽患者對於體重控制的想法,對患者嘗試體重控制意願表達支持,開啟醫病溝通、交流體重控制的觀念,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環境,提高體重控制行動力。●「肥胖100問+」小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4087
-
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有些時候我會跟著居家護理師去居家安寧醫訪。這類患者除了是慢性病,更是被認定為末期病患,家屬選擇讓患者在家走完最後一程。我一直很佩服願意把末期患者帶回家照顧的家屬,因為那表示家庭支持、及成員之間的心理建設要夠;因為對於患者何時會離世,沒有人說得準,也無從知道接下來數天或數星期會出現甚麼狀況。這次是去探視一位肝癌、肝硬化併發轉移至骨頭、且引起腦中風的黃先生。他以前是板模工,終日在外工作賺錢。在其他醫院確診肝癌與轉移後,他要求回家靜養,主要照顧者是太太和外傭。在來這戶人家之前,居家護理師提醒我,患者一向沉默寡言,與子女之間雖會打招呼卻少有共同話題。我心下有了譜,又是一個親子之間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另外,患者在家有時會大喊大叫。因為這家人住的是透天厝、數十戶的老舊社區,患者剛回家照顧初期,叫聲連鄰居都受不了,還請過里長、警察來關切。家人曾一度打消居家安寧的念頭,想把患者轉送到安寧病房或養護機構。所幸和老鄰居們溝通後,大家也都能體諒現況了。黃先生躺在二樓一個單獨的房間,空間不算大,旁邊的電視正播著新聞。我初次審視他的外觀,全身明顯黃疸,腋下腫一個傷口膿包、脫皮;雙腿分別因癌症轉移而造成病態性骨折、作過放射治療及固定,骨頭也因此突出成奇怪的形狀;以前的中風造成左側肢體癱瘓,腳踝處也有小褥瘡。另外四肢末梢皮膚粗糙長繭,應該是長年做粗重工作的痕跡。來自印尼的外傭妹妹雖不會說中文,但看來很勤快。只要我們比個手勢,她就知道我們想做甚麼,並且伶俐的遞上材料。根據轉院的病歷和我初步的理學檢查,判斷黃先生過去的腦部中風影響視覺,視野應該不甚清楚;加上幾顆轉移到腦部特定部位的腫瘤,足以影響意識。我和護理師向他自我介紹,說我們是到家裡探望他的。他起初意識還算清醒,能虛弱地向我們打招呼;過一會兒卻又眼神渙散,不知所云。在護理師檢視褥瘡癒合程度、及教導外傭如何幫黃先生清潔口腔時,他含糊地喃喃自語。我彎下腰貼近他臉部,試圖聽清楚他念甚麼。最後我確定他是用台語問:「我甚麼時候會行?」他口中的「行」可以指「走路」,卻也可以是「離開」(離世),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問的是哪一種?所以不敢貿然回答。護理師也是沉寂了幾秒,問:「你要走去哪裡?好好休息,有事情喊一聲,太太與妹妹就會幫忙你了。」替黃先生做好初步的照護清潔,換上新的鼻胃管後,我與社工跟太太先行到一樓客廳,詢問家庭成員們對於患者疾病的預後認知、以及未來需要哪些幫助。黃太太抱怨說,先生每天不斷的喊她,所以她連撥空出門買菜都不放心,消失幾分鐘就得趕緊衝回家;另外先生晚上也常常不睡覺,胡言亂語,甚至夜裡指證歷歷說,床邊站著往生的長輩。因此她與外勞都睡不好,緊張兮兮。太太講話時,下意識搓著雙手,看起來有點不知所措。她口頭上問的是「不知如何應付這些情境」,但我聽來更覺得像是表達對患者的心疼。過一會兒護理師也下樓,加入我們話題,留外傭獨自陪黃先生。她轉述黃先生剛剛與她相處時,曾表示很怕自己一覺不醒,所以強撐著不敢闔眼。我向太太解釋,肝癌、肝硬化本來就容易造成肝功能代謝失調,我們見到的黃疸就是證據;加上黃先生有多處腦部腫瘤,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他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那是腦病變患者常出現見的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譫妄症』。儘管會擔心,但家人不必因為他描述了不存在、或不合常理的物事而感到過度恐慌。另外「亂叫」有時單純是意識混亂,有時卻可能是沒安全感。女兒是大學生,坐在旁邊不發一語;兒子則不在家。我把話題引到女兒,詢問她對父親病情的了解程度。我問她:「如果父親現在和我們一起坐在這裡討論,你覺得他會想做甚麼?那些事是他擔心的?」女兒想了想說,爸爸長年在外面工作,其實她和弟弟的童年並沒有太多與爸爸旅遊或相聚的回憶。不過媽媽長期有失眠及憂鬱症,爸爸總是抽空陪媽媽去看醫生。爸爸或許會擔心,當他身體不好之後,誰照顧媽媽。聽完這個家庭的互動,我覺得感慨良多。一家之主往往都扛著家庭生計,希望給妻子與小孩最好的生活,總覺得再撐幾年就夠了!殊不知往往疏忽了親子關係;小孩不知不覺長大了,自己卻先生病了。此外這家庭裡媽媽一向依賴爸爸支持,結果爸爸反倒先倒下了,變成媽媽承受重擔。真是情何以堪!我們分析,目前黃先生所在的二樓是很好養病場所,很安靜;但我覺得那裡太安靜了!因為家人都在一樓活動。患者因為看不清楚加上意識模糊,獨自在樓上容易感到孤單。我建議太太,可以在床邊弄些背景聲音,像放廣播、佛經均可,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寂寞;如果家人吃便當,也可以拿去二樓吃,同時跟患者說說話,讓他知道隨時有人在身旁,比較安心,相信可以減少亂叫的次數。萬一前述方式都行不通,或患者病情惡化後意識實在太混亂,就需要跟醫師商量,適度用點藥物來穩定情緒。在我們討論照顧技巧時,樓上突然又傳來「阿雲啊!阿雲啊!妳是去叼~位?緊返來喔!」音量忽大忽小,時而像夢囈的呢喃、時而像焦躁的吶喊。黃太太很無奈的說,阿雲是她的小名,黃先生每天都這樣歇斯底里地叫她;她得趕快上樓去瞧瞧他了。夫妻相處久了,個人對彼此的期待也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我認為黃先生的呼喚是代表他對太太的關心與依戀。他或許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但潛意識裡肯定很擔心以後誰帶黃太太看醫生?誰支持這家庭?只是鄰居在夜深人靜時聽到這些類似「叫魂、哭調」的語句,儘管了解前因後果,應該還是會覺得心裡毛毛的。我交代患者女兒,與弟弟每天回家時務必都要到父親床邊講講話,天南地北講甚麼都行,例如工作瑣事、新聞時事都可以,讓父親不覺得孤單;讓他知道子女都獨立了,無後顧之憂。最要緊是向父親傳達,會好好照顧媽媽,規律帶她看醫生。離開前,我們刻意再大步踩樓梯上樓,讓黃先生知道我們來看他了。此刻他的意識相對清醒,再次跟護理師及我打招呼;唯獨對於方才交談過的社工師感到陌生,不知她是誰、為何在此。護理師唸了他幾句:「不要整天喊太太名字啦!太太也得作飯啊!很忙呢!」患者一臉無辜的說:「我就是想她陪我啊!」護理師回:「這是真情告白嗎?」除了聽不懂對話的印尼妹妹之外,房裡的人都笑了;黃太太站在我旁邊,眼眶含淚,不能自已。與居家護理師對望一眼後,我拍了拍黃太太的肩膀,試圖傳達一個令她安心的訊息。這家庭裡除了患者近期可以預見的生命終點之外,太太日後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持續關懷的。我衷心期望,全家人在這段時間內能齊心協力,讓患者平順的在家走完最後一程。不僅要幫子女重新連結與患者的情感,更能陪伴太太提早適應往後的傷痛,這是居家安寧訪視的目的與意義。
-
2021-02-28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近代的醫學院教育強調人道,希望減少專業霸氣,我在醫學院念書的時候,醫學教育強調醫術,主張「大醫師開大刀」,相信所有的病痛都能用「醫術」治療。當時少數醫師主張關懷,需費很多唇舌,權威教授認為這類醫師「醫術不精」,替他們取「嘴巴外科醫師」的綽號。當時醫院才有能力設備,大家認為好醫師應該留在大醫院。教授們看不起開業醫師,常說「診所誤診,延誤病情。」當時甚至有一個說法,在醫院作過主任的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5年;作到主治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0年;如果作完總醫師就去開業,只能撐五年。家父正是開業醫,我年輕時很怕別人知道,總覺得沒面子。父親開業50年,我從不關心他的工作。直到父親過世後,太多人告訴我,家父如何治好他(她)的宿疾。例如林小姐說,她20歲時得了怪病,臉部反覆發炎潰瀾,見不得人,醫院主任說不會好了,要她學習接受。她每天在家哭,家人把鏡子移走並四處探尋祕方。輾轉找到家父,家父告訴她,整天哭,病不會好,擦乾眼淚,三餐吃營養,好好睡覺,按時塗藥,臉一定會變漂亮。林小姐問家父:「為什麼醫院的主任說我不會好呢?」家父以輕鬆的口吻告訴她那是因為「主任還不夠老。」家父的話果然正確,我眼前的林小姐,臉部沒有任何疤痕。她說印象中在家父說了「會好」後,她的病就漸漸好了。另一位陳先生,大學畢業就犯背痛,去大醫院作脊椎手術,術後背痛沒有消失,還加上跛行,他回醫院返診,教授醫師罵他起床姿勢不對,怪他太早走路,他求救無門,又想到自己出校園還沒工作就變成殘障,非常鬱卒。朋友介紹他找家父治療,他說之前看診,明明已為疾病疼痛受苦,教授醫師卻讓他覺得自己作錯事活該受罪。所以他初入家父的診療室,也沒抱太大的期望,他說完病史後,家父一句「你辛苦了。」讓他立刻感受溫暖,總算有醫師了解他的痛楚,也因此對家父有信心。他每天到診所打針,家父鼓勵他游泳、泡澡,教他作運動,他後來完全恢復,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兩位病人都說家父是恩人,他們講痊癒故事的神情,彷彿信徒在描述神蹟。我漸漸了解,醫術只能醫病,鼓勵的話語能夠醫心。很多病是心病,縱然不是心病,也需要心情好病才會好。俗話說: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於沙漠中的旅行者,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無盡沙漠,而是心中沒有綠洲。受到鼓勵,你可以移山,也當然可以許下宏願。冠狀病毒疫情當中,世界性景氣低迷,每個人都覺得收入、成就感、快樂下降。這個問題的解方,可能不是冠狀病毒疫苗,也不是戴口罩,而是將生活重心放在「利人」,聖嚴法師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還能自利利人的是大菩薩。疫情當中,你可能想破頭找不到賺錢的門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瑪拜說:「每個人都該兼職作疫情公民,照顧自己並鼓勵別人,以助人的喜悅來重燃生活的信心及工作上的創意。」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該低估鼓勵的力量,現在,正是我們實踐這個利人利己解方的最好時機。
-
2021-02-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公費對象增 國手、空服員、防疫車隊司機受惠
我新冠肺炎疫苗優先接種對象從九大類擴增為十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第一順位是33萬名醫護人員,再者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但第四順位改為專案申請者,入因外交人員、代表國家出國運動員,另外,空服員、防疫計程車司機也名列其中受惠。順序第一者為「維持醫療量能」醫事人員,分別是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含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第二順位是「維持防疫量能」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分別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另外,港埠執行邊境管制海關檢查(Customs)、證照查驗(Immigration)、人員檢疫及動植物檢疫(Quarantine)、安全檢查及航空保安(Security)等第一線工作人員,實際執行救災、救護人員(指消防隊及民間救護車執行緊急救護技術第一線人員)也是第二順位。其他第二順位對象還包含.實際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第一線人員(含提送餐等服務之村里長或村里幹事、垃圾清運之環保人員、心理諮商及特殊狀況親訪等人員)、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實施空中救護勤務人員。第三順位是「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其中明列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含國籍船舶船員及權宜國籍船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宿實際執行居家檢疫工作第一線人員,及因應疫情防治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認定有接種亟需對象。另外港埠CIQS以外的第一線作業人員也在第三順位,含於港埠入境旅客活動區域需接觸旅客第一線工作人員、執行港口各類船舶之碼頭裝卸倉儲、港埠設施及職安、環保管理巡查,引水等各項作業,須與外籍船員接觸等第一線工作人員。第四順位是這次新增的「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莊人祥強調,由各該主管機關提具需求說明、預估接種人數及時程,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案申請。再視疫苗進口期程及供應量整體評估提供。如因外交或公務奉派出國人員、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員或選手等。其他順序延後一位,分別為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警察、憲兵)、機構及社福照顧系統人員及其受照顧者(受照顧者、工作人員、居服員、社工人員、矯正機關工作人員)、維持國家安全正常運作必要人員(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之文職人員)。再者才是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的65歲以上長者、可能增加感染及疾病嚴重風險者(19-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最後才是50-64歲成人。關於疫苗施打優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去年7月29日接種諮詢小組討論出一版新冠肺炎疫苗九大族群列出順序,經過半年討論有更新,已經於昨天上線,才會從九大類擴增為十大類。
-
2021-02-2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你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27年志工徐爸上山下海護生態
你想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還是四處遊山玩水?這一題,人稱「徐爸」的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分會長徐朝強早在退休前12年就思考過了。徐爸因偶然讀到《思源埡口歲時記》書中的一席話:「21世紀最好的消遣活動是當志工」,讓他在尚未退休前,就決定展開自己的志工人生。70歲徐爸 退休比上班更忙70歲的徐爸至今已有27年的志工經驗,從搶救生命到環境保育的志願服務項目,他無一不涉獵,這使他在宜蘭小有名氣,卻也使退休生活變得比工作時還要忙碌。但他一點也不在意,反而笑著說道:「我很享受,而且忙得很痛快!」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徐爸如此熱愛當志工,而且願意無償投入環境保育工作,再忙也不說累呢?這就要從他到空中大學上課談起了。喜歡嘗新的徐爸原本在學校當公務行政人員,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他向空中大學申請進修。「當時的老師說,如果想讓人生像彩虹一樣的繽紛,就應該有第二人生,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偶然一句話 開啟第二人生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激發他規畫起第二人生,想找到工作以外的興趣。好巧不巧,他在翻書時又瞧見一句話:「21世紀最好的消遣活動是當志工。」這句話出自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的著作《思源埡口歲時記》。徐爸前後被這兩句話深深影響,於是主動報名成為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那時是民國82年,他還沒從工作崗位退休。此外,他也同時報名擔任太平山的國家森林解說宣導志工,以及生命線協會的協談志工。換句話說,他不只要學習與求助的民眾對談,還要了解太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人文歷史,同時跟著荒野保護協會一起關注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育的相關議題。怕錯過傻勁 退休前就投入人都還沒退休,要顧及工作,又要兼顧志工服務,不累嗎?徐爸坦言不簡單,但他也相當幽默地比喻道:「如果想結婚卻不趕快結,會錯過那股傻勁;如果想當志工卻等退休後才投入,也可能因為無法即時轉換心態而放棄。」憑著這股傻勁,徐爸再陸續加入不同的單位當志工,包括:宜蘭監獄、宜蘭縣政府警察局與少年隊、冬山河生態綠舟森林公園、仁山植物園、羅東水資源回收中心、羅東運動公園等。這讓徐爸在94年退休後,很快就習慣四處跑的全志工生活。當時的他只有52歲,算是退休族裡的「年輕人」,常常戴上一頂漁夫帽、披上一件防風衣、套上一雙防水登山鞋,再帶著一台相機,就「出任務」去了。也因為他對志願服務有極大的熱愛,不只得過多項獎章,民國101年更獲得「全國志願服務績優金牌獎」,算是志工界的最高榮譽。荒野保護協會 影響他最深不過,影響徐爸最深遠的志願服務,還是在荒野保護協會當志工。荒野保護協會民國91年成立宜蘭分會,徐爸是分會的重要幹部,近年則接下分會長一職。為什麼影響最深?徐爸說,人們對所處的環境本就應當善盡關懷責任,例如他前陣子才和夥伴們沿著北橫公路,一路從桃園拉拉山行腳回到宜蘭,一邊走一邊淨山,同時向路過的當地居民和遊客宣導「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的概念,降低環境迫害。什麼是「無痕山林運動」?徐爸解釋,這是林務局的政策,呼籲人們以減少衝擊的活動和行為,達成親近山林的體驗,愛護台灣這塊美麗寶島。維護無痕山林 記住七準則無痕山林有七大準則,包括:事前充分的規畫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由於一般人到山上健行多是一天來回,徐爸又將七大準則簡化為8個字:輕裝、簡食、慢行、寂靜。徐爸舉例,想帶午餐上山吃,午餐就應使用最簡單的包裝,最好是可再利用的塑膠盒,下山帶回家清洗再用;若用塑膠袋則應帶回家丟棄。另健行應安靜不喧嘩,別干擾到動物的作息。「而且到野外首重安全,可別穿著高跟鞋上山。」憾山間垃圾 籲培養生態心「可惜的是,百姓需要更多的教育來培養『生態心』。」徐爸感慨,山路邊坡或懸崖下方常見被遊客隨手亂丟的垃圾,例如去拉拉山一趟就撿了10大袋垃圾回來。「最常看到的垃圾就是飲料瓶和菸蒂。」如何培養「生態心」?徐爸說,他們習慣在上山行腳後的回程路上,在車上做分享會,回想當天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與所學,最後進行反省與檢討。此外,荒野保護協會也會主動向國中小學接洽,派志工前往校園授課,讓「生態心」能從小培育。徐爸不只是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倡導無痕山林,也相當關注全台各地的保育議題,例如他們曾經響應全國環保團體,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大城濕地開發;或發起桃園大潭藻礁的公投,拒絕中油新建天然氣接收站,目前還在連署中。為倡導環保 不惜跟監抗爭「我們對環境保育的倡導是非常認真的,比政府更積極而且出力更多。」徐爸很直白地表示,如果道德勸說無法阻止業者開發,他們就會發動連署抗爭、跟監查察或向民代陳情,「我們時常笑稱自己是荒唐野蠻的一群人。」這也代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為了宣導環境保育,必須上山下海,不像一般志工待在同一地點就好。「幸虧我們很有熱忱,否則真的又耗時又花錢。」徐爸目前的生活是一周七天都當志工,雖然忙碌,但也忙得精彩。「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他強調,退休後做什麼都好,日子開心最重要。他也會偶爾排假,暫時放下志工工作去旅遊,放鬆身心,也能發現更多環境保育的好教材。聊天互動健行 當志工養生徐爸會當志工到什麼時候呢?他笑道:「等到有人叫我這位阿伯別再出現為止。」他說,其實當志工也是一種養生方法,因為心有歸屬就有固定的生活節奏,又能常常與他人聊天互動、爬山健行,有助熟齡族保持身心健康。面對自己的退休生活,徐爸可是給自己打了高分。他認為,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只要沒有財務困難,建議在經濟許可下早點退休,開展第二人生,「心態上比較能笑話由他,也不用再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人生更瀟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