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醫療資源
共找到
680
筆 文章
-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門診延後、復健暫緩…四大醫療應變策略
連兩天本土個案暴增,雙北醫療量能已顯不足,台北區負壓病床只剩五十一床、雙北責任病房空床則剩二○九床,且各大醫院急診湧進眾多等待快篩民眾,指揮中心昨緊急公布四大醫療應變策略,要求全國醫療機構門診營運降載,暫緩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另於台北市新設一家專責醫院,共有兩家專責醫院,專門收治確診者。此外,住院超過十天,無須積極治療的感染者將陸續出院,分流到集中檢疫所,昨天晚間已展開分流作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集中檢疫所開始收治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可有效紓解病床壅塞情況,在啟動應變醫院之後,將有更多床位可供使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國內醫療量能及資源有限,呼籲有症狀者盡速就醫,或到院採檢;如果無症狀,不要急著至醫院急診採檢,應至社區採檢站,一切循序漸進,不要太著急。這兩天快速累積確診者,對醫療已造成衝擊,石崇良盤點醫療資源,全國負壓病房共有六五八床,昨天空床二九七床,但原本床位最多的台北區空床數僅五十一床,相當吃緊。此外,現有一七二家醫院設置專責病房,共有二千四百多床,目前開設一六二五床,一一六五床空床,而雙北空床僅二百○九床。為此,指揮中心提出醫療營運降載、加速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國際醫療暫停、加強員工健康監測等四大醫療應變策略,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全國醫療機構門診營運降載,健檢、美容、預定手術或檢查、物理及職能復健等,應該暫緩執行,換句話說,未來兩周,民眾恐無法回院做復健。此外,患者住院之前,必須接受採檢,確認沒問題,才能住院。急診、加護病房及專責病房等醫事人員必須每五至七天接受一次鼻咽或深喉唾液採檢。針對醫療機構門診降載,台大醫院開第一槍,發言人王亭貴強烈建議已預約五月十七至廿八日門診的民眾延後就醫。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該院已不收非緊急開刀,採「只出不進」策略,慢慢清出床位,希望盡速空出一整層樓的病房。王亭貴說,「這兩周是關鍵,要優先收治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預留打仗的人力,希望民眾體諒,非必要的就醫或常規檢查都先延後。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快篩檢動作 北市萬華區至5月14日24時已篩檢575人
台北市今日起在萬華區設立四個篩檢站,各站篩檢分流至夜間排檢截至5月14日24時,篩檢完成人數共計575人(中興369人、剝皮寮156人、和平50人,西園篩檢站非聯醫系統,另行統計)。北市府表示,北市聯醫總動員,每位篩檢醫護接全副武裝,以最快速度執行篩檢勤務、許多醫護同仁忙至深夜直接睡在醫院,準備隔日繼續為市民朋友服務。為確實分流,自昨日啟開始發放號碼牌,避免民眾久候群聚,北市持續規劃篩檢量能,並持續整備醫療資源。北市府呼籲民眾切勿搶篩「求心安」,有明顯症狀者盡快前往篩檢,疫情期間團結抗疫、一同努力!
-
2021-05-15 醫聲.院長講堂
萬芳醫院院長陳作孝/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 提供有溫度醫療
萬芳醫院重視社區醫療及服務,創立24年謹守「品質是萬芳的尊嚴」為最高的管理原則,院長陳作孝期盼,「萬芳醫院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病患、醫院、醫療人員均為一體,滿足病人需求、培養院內人才,共創醫院價值。今年2月接任萬芳醫院院長的陳作孝,於萬芳醫院服務長達20多年,是國內腎臟醫學專家,曾任萬芳醫院內科部主任、事業發展部主任、醫品副院長、醫務副院長等職務,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接任院長後,除了秉持「維持品質、共創價值」理念,院內重視人才培育及教研強化的提升,院外則加強跨領域、跨科別連續性照護,結合社區資源,落實長照2.0政策。此外,國際及偏鄉醫療也是醫院發展重點項目之一。重視病患及家屬感受「多站在病患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才能看到不同面向。」陳作孝做事一板一眼、循規蹈矩,看似冷酷無情,實際上非常重視病患及家屬的心情。他的弟弟曾因車禍送到醫院急診,在急診室陪弟弟時,認知到「做家屬的一分一秒都覺得長久、煎熬」,深刻體驗家屬感受後,看到角度不同,可以做的事情就愈多。陳作孝指出,醫護人員或許覺得這是醫療日常,但「若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自己本身也要有溫度」,台灣醫療雖然很好,但若無法體會病人的心情,講出來的話冷冰冰,恐對於病患的需求無法有效提供服務,若能多做一點,病人會更感激。承接國際及偏鄉醫療醫學中心要承接5大任務,包含國際及偏鄉醫療,陳作孝曾到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緬甸撣邦省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聖多美普林西比整體衛生環境落後,水力、電力等資源及基礎建設不穩定,需要透析等侵入性治療人口不多,主要以一般疾病及急診為大宗。緬甸撣邦省衛生情況也不好,當地依靠雨水作為生活用水,飲用水及汙水混合在一起,因此,肝炎、消化道出血等消問題為主要看診病況。雖礙於當地法規,無法行醫,但每季仍會去當地5、6次進行協助,其餘時間則透過視訊診斷如皮膚病等病況,並告知醫護人員該使用什麼藥。回鄉服務「有窩心感覺」國內方面,也協助澎湖、馬祖、屏東、南投等地進行偏鄉醫療。作為澎湖人,談到回鄉服務,陳作孝「有種窩心的感覺」,面對中風、腦創傷、急性心臟病等急重症,偏鄉醫療資源較不足,僅能靠大型醫院來支援,「一路走來也許辛苦,但就是靠熱忱來支撐。」陳作孝小檔案專長:透析治療(洗腎)、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水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門診部主任、醫務部副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簡單生活、健康飲食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和平醫院2確診 護理師籲體諒:現在篩檢就是要等五小時以上
本土群聚感染風暴持續擴大,昨晚指揮中心突然又公布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有兩例確診訊息,1男1女兩名住院病患,均為60多歲,台北市柯文哲上午與衛福部長陳時中舉行防疫會議,針對萬華區防疫和和平醫院的營運降載,達成共識,包括急診要暫停,並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並對5萬名沒有身分證明的外勞給予特赦令。一名護理人員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提醒要前往篩檢的民眾,不管要去那間醫院都可以,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至3名。在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她提醒,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針對萬華區疫情發出60萬封警示簡訊),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以下為護理師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全文:不管你要去台大 亞東 馬偕 長庚 都可以不要再說1922說要你來哪裡 就一定是哪裡總而言之帶未滿十八歲的孩童都算兒科篩過了也未必有資源能治療如果篩完最後還是得轉院第二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3名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不要來了又在那邊說怎麼怎麼的情況下你們要負責嗎?那請問自己要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第三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今日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ps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謝謝大家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防疫要做好 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給這3建議
國內疫情嚴峻,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上午提出3項台灣曾有的優勢,認為只要做好這3件事,台灣仍可不必悲觀,並有比其他國家更佳的防疫優勢。他同時也指出,目前施打疫苗的速度應加快,才能應付民眾的需求和疫情的變化。魏重耀說,省視有疫情至今,台灣防疫能做得好,在於大家有一、先前SARS的經驗,因此做好的阻絕病毒於境外、二、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和三、有廣大的社區醫療把關。他說,很可惜的是,最近因華航醫師染疫使得阻絕於境外這一關破功,但是在印度疫情擴大,已散播44國,以及病毒變異的更易傳染下,阻絕境外這件事,有必要更為加強,否則若仍有破口存在,將更難防患。對於戴口罩勤洗手,他認為台灣民眾自我保護意識高,連診所看感冒和腸病毒的人都少了,可以獲得證明,這也是台灣防疫能做得好最重要的一關。最後,則是台灣有優於他國的基層社區醫療,可以在第一線接觸病患,為疫情把關。但是,他也建議政府應該給基層醫師「武器」例如應比照流感,給基層醫師快篩試劑,這些試劑的準確度都已有8、90%,有了試劑可以讓基層醫師第一時間替可疑患者進行快篩,不必一有可疑案例就送大醫院。另也建議可以在社區建立「社區篩檢站」由已成立的「社區醫療志願軍(基層醫師組成)」替民眾篩檢,並加打疫苗。如此一來,在社區醫療的把關下,可以有效的保護住醫院的醫療資源和能量,不致醫院因大量可疑患者進入而負荷不了。魏重耀也指出,目前政府打疫苗的速度實在太慢,以台中市為例只有部立台中醫院和童綜合兩家,每天不過數百人,如何才能應付更多民眾的需求和疫情的變化?
-
2021-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機師打疫苗仍確診 學者:2劑間隔逾8週保護較佳
日前國內有機師打完第1劑疫苗仍確診新冠肺炎,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表示,臨床試驗顯示,2劑疫苗施打間隔逾8週才能有較好保護力,期間如未落實戴口罩等防疫,仍可能感染。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和台大校友群今天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最新國際疫情。陳秀熙表示,目前全球約1.6億人確診、328萬人死亡,單週發生率以印度最高,其次為南美洲及歐洲,歐洲疫情則有下降趨勢,而南美洲及歐洲單週死亡率仍偏高,因此要注意變種病毒可能加劇死亡和重症,在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地區,死亡率會更嚴重。美國疫情方面,台大校友群指出,美國施打至少1劑疫苗比率達46%,33%已施打2劑疫苗,但整體施打率明顯趨緩,部分地區出現對疫苗施打遲疑的狀況,加上美國近期年輕人確診及重症住院人數增加,因此短期內要達到群體免疫也變困難。台大校友群表示,印度疫情持續惡化,主要是有2種變種病毒肆虐,病毒變異導致可能增加免疫逃脫機會且不容易被檢測到,加上印度對疫情再起缺乏應變、醫療系統嚴重超過負荷,造成疫情持續嚴峻;此外,邊境開放,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等鄰近國家也受印度變種病毒影響。日前國內有機師打完第1劑疫苗仍確診,陳秀熙提到,牛津AZ疫苗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2劑疫苗施打間隔超過8週才有較好保護力,台灣2名施打牛津疫苗後確診的機師,分別在施打疫苗後9天及5天出現症狀,代表疫苗施打後需一定時間才能出現保護力,若期間沒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仍有可能感染。陳秀熙指出,COVID-19還沒發生症狀時就會隱性傳染,如未落實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就容易引發短距離接觸感染,且英國變種病毒株的症狀前期或無症狀傳播力更強,因此對境外移入者須採取疫苗和NPI交互使用的措施,大眾運輸工具、檢疫旅館等環境消毒也要加強,防止受污染環境進一步傳播病毒。
-
2021-05-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認知功能評估」是神經科門診、記憶門診時常開立的檢查項目,許多抱怨記憶力衰退、腦力下降的民眾在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這樣的檢查;許多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也會被安排做這項檢查。身為神經科心理師,我的日常便是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由於民眾對此普遍較不熟悉,再加上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常伴有情緒及行為症狀,在評估過程難免會有意外插曲。筆者想藉由個人執業經驗,向大家分享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也一同說明來醫院做認知功能檢查該注意些什麼?如何調整好心態,降低就醫時的緊張感,避免溝通不良,與醫療人員默契互動。焦慮無助的家屬一位年近90歲的奶奶,由兒子推著輪椅進到評估室。我習慣在病人與家屬移動進來的過程快速瞥一下病人外觀大致狀態。眼前的第一印象是:虛弱無力、反應遲滯、情緒低落、沒有動機的高齡長輩。按照正規流程,我請家屬在外等候,待病人完成評估後再請家屬入內。此時這名兒子突然說:「她不行自己在裡面啦!你控制不了,她等一下就會不配合。」「控制不了?」我心裡立即浮現幾個臆測,是會情緒失控叫罵?還是行為失控打人?但眼前這名奶奶的狀態看起來都不像是需要被「控制」。而身為心理師,對於人的下意識語言總是比較敏銳,不禁思考:是什麼會讓這名兒子用「控制」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在正式測驗開始前,我通常先用簡單的問題喚起病人的注意力,一方面觀察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回應接下來的測驗題目。「奶奶你好,我現在要給你做腦力檢查,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呢?」「……」這名奶奶呈現虛弱、呆滯、神情哀傷。我放慢速度,反覆問了幾次,奶奶才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好,那請問你是民國幾年出生的?」奶奶的反應仍然遲滯,停頓幾秒鐘才提起虛弱的聲音:「……我聽不到……聽無!」此時,眼看著奶奶一直回答不出來,一旁的兒子激動著:「媽,人家在問你,你要回答啊!」很多時候,我們在診間最怕的不是病人沒有反應或答不出來。這名兒子扯開嗓子,滿懷不耐的語調,穿透整間評估室。看上去是為了「協助」我做評估,但這樣帶有情緒的高分貝音量反倒讓這名奶奶越來越退縮、膽怯,整個人更是顫抖了起來……「媽!」兒子又一次的大聲疾呼。「沒關係!」我舉起手向這位家屬示意,請他在旁「陪伴即可」。如同上面所述,一般來說我們會請家屬在外等候,視情況同意家屬在旁陪伴,主要是考量到有些病人若一個人容易感到緊張害怕,家屬在旁陪同,病人能夠感到安心放鬆。然而最不樂見的是上述這種情況,家屬在旁陪同非但沒有安撫的作用,更無意間干擾了評估的進行,醫療人員還得一面安撫家屬激動的情緒。這不是賽跑,不需分秒必爭。這不是考試,不需力求完美。其實故事中這名兒子的心情,我當然能夠理解。可能是怕回答得太慢而耽誤時間,可能是覺得沒有回答會失了禮貌,可能是不想被認為程度很差。然而這個現象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病人跟家屬會這麼「高焦慮」?左思右想,歸結出兩大因素:時間壓迫感與文化氛圍時間急促感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做什麼都講求快捷。錯過捷運,五分鐘後的下一班讓人感到度秒如年,網購可以早上訂晚上取貨;我們對時間的「經驗感」早已被重新定義。外加上台灣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特別在台北市,到大醫院就醫並非太困難的事情,掛號大廳每天皆呈現「門庭若市」的狀態。在就醫人數多的情況下,醫療人員在一個病患所能花費的時間自然就被壓縮,許多民眾也養成「速戰速決」就醫習慣。如此一來,需時40分鐘左右的認知功能評估,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文化氛圍有些家屬會在評估開始前對長輩說:「待會要給你考試喔!你要認真回答喔!」我理解家屬是出自於求好心切的叮嚀,要長輩配合一些。不知是否儒家文化使然,我們對考試這件事總是格外敏感,許多長輩一聽到要被考試,整個人都緊張起來,評估過程滿頭大汗、臉紅手抖。也碰過幾個小時候未受教育的長輩,認為自己沒念過書而感到相當自卑,覺得自己沒念書一定表現不佳。還有一些長輩則是在評估結束時問道:我考得如何?有沒有及格?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病人反而無法表現出真正的能力,就也失去認知功能檢查的意義。做檢查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了解病人真實的能力水準,好讓醫師能夠給予適切的治療計畫。所以基本上我在開始評估前並不會告知這是一個「考試」。回到剛才的故事,這名奶奶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漸漸放鬆下來,能夠聽懂並回答測驗題目;原本呆滯的眼神,開始會注意我的反應。我們看到這名奶奶的轉變,從一開始淡漠退縮到能夠進行互動,以下分享一些溝通技巧:1.溫和適當的撫觸: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我會握握老人家的手,一方面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一方面降低他們的緊張感。2.足夠的耐心:失智病人的感知及理解能力比一般人來得「鈍」,一件事情需要重複解釋很多次他們才會慢慢聽懂;他們的反應與表達能力也比一般人來得「慢」,所以需要十足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意思。。3.不放大檢視錯誤:答對了,大大給予肯定;答錯了,不特別放大檢視。一旁的兒子看著奶奶的反應漸入佳境,開口對我說:「這次順利很多,你太棒啦!是你的功力好,不然去年帶她來測,不到一分鐘就出來說不行了。」此話一出,我更加能夠同理為什麼這名兒子在一開始進入評估室時,會說出那樣不信任的話,又為什麼會在奶奶答不出來的時候情緒如此激動。給彼此多一份信任,有助於醫病正向互動身為醫療人員,家屬平日照顧病人背後的辛苦與辛酸,我們感同身受。我們想讓家屬知道的是,在評估過程中的一些操作,背後皆有其考量,如同評估時所做的詢問,主要是在蒐集資訊、澄清現況,並非在拷問或身家調查。當醫療人員執行專業工作時,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病人的福祉。
-
2021-05-03 名人.精華區
柯富揚/讓中醫參與長照 成為預防醫學支柱
根據國發會去年公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報告,台灣總人口已在西元2020年轉為負成長,預估西元2025年將進入每5人就有1位65歲以上老人的超高齡社會;到了2034年,台灣半數以上都是超過50歲的中高齡者,政府必須思考伴隨而來的醫療照顧需求。中醫具簡便及成本效益人口老化衝擊醫療資源分配與國家經濟發展,高齡人口醫療使用年平均數及各項醫療費用支出,均遠勝年輕族群,高齡人口容易出現不當用藥危機、平均住院次數更是65歲以下民眾的3倍以上。中醫強調「精準醫學」與「預防醫學」,具簡便、緩和及成本效益高等優勢,實為長期照顧政策的最大支柱。住宿式機構增中醫駐診日本因應超高齡社會的照顧問題,施行「介護保險」、「在宅醫療」、「社區總體營造」等制度,期以達到資源整合、完整服務、在地老化、居家善終等目標。台灣既有的中西醫療體系,比日本更具優勢,如能完善中醫在宅醫療系統,促成居家醫療與長期照顧資源整合,配合各專科醫師跨科別合作,是極為有效且經濟的選擇。中醫參與長照模式,除在傳統居家照顧、住宿式機構、社區等類型外,另可於中、大型住宿式機構增設中醫駐診空間,以及發展日間照顧、社區養生、巡迴醫療等具中醫特色的方案。此外,尚可於福利機構設置中醫診間,建立中醫照顧模式,都是效能極高的長照選項。發展遠端照護智能管理中醫蘊藏人類千年的醫學智慧,若能進一步結合大數據與AI發展,必可擦出新火花,例如發展中醫遠端長期照護計畫,導入智能管理,開發作業平台,即時反映受照顧者身體問題,將個案舌診、脈診、病灶等數據及影像,按時上傳雲端資料庫,提供社區中醫師掌握病況動態,便於安排訪視診察,有效提升高齡者的健康保障。中西醫雙軌發展更具優勢中西醫雙軌發展的醫療制度更是長期照顧政策的優勢後盾,中西醫合作參與門診、復健與日間照顧,發揮彼此強項而整合,能大幅縮減醫療支出、明顯改善受照顧者生活品質。許多有中醫特色的養護措施,諸如藥浴、薰洗、灸法、中醫衛教、經絡穴位按壓、藥膳食療指導、體質調理等,也應納入長照服務內容。人口老化是嚴峻的國安問題,國內長照需求與日俱增,被照顧者的身體常併有多重障礙,需要整合型的照顧與跨科別的合作,台灣擁有獨步全球完善的中、西、牙三師體系,應讓這些醫療元素均融入長期照顧體系,才是對國人健康最有助益的照顧模式。
-
2021-05-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腸躁症藥物治療未見改善? 專家:不妨試試低腹敏飲食
腹痛、腹脹、腹瀉、便秘,這些都是常見的腸胃疾病,但如果持續疼痛,每天拉好幾次,或是好幾天無法排便,可能是腸躁症的表現,研究發現,如果未能妥善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恐提高睡眠障礙機率,或需要經常請假,影響工作表現。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國內腸躁症患者多達數百萬人,不少病友飽受腹痛、腹瀉之苦,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盧俊良說,腸躁症原因不明,通常與壓力、飲食、腸道敏感異常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如果在半年之前出現腹部腸胃問題,在最近3個月內每周至少1天復發性腹痛,嚴重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就屬於腸躁症。許多腸躁症病友苦不堪言,但受限於台灣現有藥物只能症狀治療,盧俊良指出,國際上已有10餘種腸躁症新藥上市進入臨床,但台灣卻遲遲未引進,而患者服用一般腸胃用藥幫助不大,這也形成了醫療資源浪費。除了藥物之外,腸躁症病友不清楚低腹敏飲食的重要性,即使罹病,仍偏好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高鹽等飲食,以致病情加重,國外研究發現,力行低腹敏飲食,就能有效緩解腸胃症狀。研究證實,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炸雞、薯片,以及過量咖啡因、甜食,均為腸躁症重要風險因子,提高罹病的風險,營養師吳柏姍提醒,經常腹脹、腹痛的民眾應該少吃上述食物。澳洲蒙納許大學1項低腹敏飲食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證實,50至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均獲得改善。吳柏姍建議,腸躁症患者應盡量食用低腹敏食物,而奇異果、草莓、鳳梨均屬於低腹敏水果,建議多多食用。平常多吃新鮮蔬果,少喝咖啡、茶飲,以及少吃高油、高熱量食物,才能降低腸胃不適症狀。★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1 醫聲.院長講堂
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 在美國接受外傷訓練 返台投入急診醫療,推動緊急救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是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權威醫師,30年來大力推動國內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建立消防體系救護制度等,打造中山附醫成為重視「急、重、難、罕」醫療的醫學中心。被派赴美接受外傷訓練 去年八月升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的蔡明哲,是國內第一批出國接受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訓練的種子醫師,返國後即投入急診醫療、外傷教育的導入,積極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蔡明哲先在衛福部桃園醫院接受一般外科訓練,有感於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所以在成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時,被派往美國接受外傷訓練,特別是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到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回國後,他開始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自1993年起十多年來,擔任種子教官的他到各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分享美國經驗,建立消防體系救護制度,培育很多消防緊急救護人才,讓台灣的救護技術與歐美並駕齊驅。蔡明哲舉例,像新冠肺炎確診者或陽性個案都是藉由緊急醫療系統送到醫院,這讓台灣醫院、民眾免受病毒攻擊,靠的就是台灣有這套系統建立,結合衛生、消防單位、防疫計程車等,才有這樣的成績。2010年蔡明哲從成大退休,回到母校中山醫學院服務,除了急診醫學臨床工作,也擔任醫學系系主任、醫學院院長,他把過去30多年行醫的經驗和預防醫學的體會與學弟妹分享。建立到院前救護制度他在去年八月升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總院長,仍不忘情於繼續從事醫學教育跟醫療管理工作。「培養人才、醫療管理、醫學教育與傳承」是他目前重要的工作。「急、重、難、罕」是醫學中心在健保制度中的核心角色、分級醫療的任務,與基層醫療為夥伴關係。蔡明哲在中山附醫不僅從事急診、到院前救護制度建立,也引進肺癌團隊、兒童癌症與血友病團隊等進駐,顯示醫院對於急診、重症、癌症與罕病的治療非常重視。引進AI建置醫療大數據目前中山附醫結合人工智慧、醫療研究與臨床服務,引進國內外AI系統,建置醫療大數據。蔡明哲說,可在0.1秒內運算出院內電子化病歷初步結果,醫師有這樣的利器,容易找到研究方向,AI的導入讓研究與臨床獲益,並且與國際一流醫院醫療資料比較,提升醫療水準。蔡明哲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消化外科、急診醫學、創傷、公共衛生、災難醫學、流行病學、國際人道援助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保健是每一個人義務。如何讓自己保持健康,把寶貴醫療資源留給生病、特別是重症病患,這樣台灣的健保、醫療才能走得長、走得遠。
-
2021-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印度氧氣價飆10倍 居印華人:患者須自帶否則活活憋死
印度新冠疫情大爆發,連續多日單日新增逾30萬例確診個案。有在印度生活的華人接受《環球人物》採訪時透露,當地死亡的年輕人大增,由於醫院氧氣不足,住院患者都被要求自帶氧氣,「沒有氧氣的人只能活活憋死」。據香港01,印度議員、印度共產黨總書記耶丘里(Sitaram Yechury)22日在Twitter 稱,其長子因罹患新冠肺炎去世。常駐印度德里的媒體人胡博峰稱,得悉耶丘里長子病逝後感到錯愕和惋惜。他表示,事實上可將耶丘里理解為印度的「一方諸侯」,但如此有權勢的人,依然無法為家人爭取到醫療資源。胡博峰指出,去年疫情爆發時,死亡案例更多出現在貧民窟,死者主要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然而,本次的疫情連社會中上層的人同樣受到衝擊,死亡的年輕人也大大增加。他憶述,其居住的社區附近並沒有火葬場,但鄰居某天突然問道「有沒有聞到空氣中的『燒肉』味?」,可見死亡的陰影已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據報,本次疫情重災區集中在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大城市。由於重症病人太多,當地醫院的氧氣均告罄,病人家屬只能四處尋找氧氣。目前,印度已出現氧氣黑市,氧氣價格飆升近10倍。此前,一瓶50升的氧氣售價為80美元(折合620港幣),現時則要價660美元(折合5120港幣)到1330美元(折合10325港幣)不等。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9年,印度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2120美元(折合16460港幣)。以此計算,一瓶氧氣的價格幾乎相當於一個普通人半年的工資。旅居印度的微信公眾號博主「隨水」,去年與妻子回印度探親,卻因為疫情幾經反覆、妻子懷孕而一直滯留在印。幸而,隨水的孩子順利出生,當他帶孩子去醫院打新生兒疫苗時,他亦同時接種了新冠疫苗,「我可能是全印度首個打上疫苗的中國人」。目前,隨水與妻子居住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與幾個重災區相比,當地疫情尚不算嚴重。他表示,對於印度人而言,失業、經濟收入中斷是極為現實的問題,壓力遠遠大於可能感染的病毒;若政府執行嚴格的封鎖措施,反而會引起民眾不滿,因此重災區以外的民眾依然如常生活。
-
2021-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低頭、抬頭有差別!藥師教你正確用藥不傷身
生病、身體不舒服理所當然就是要看醫生吃藥,不過在吃藥時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狀況,最常見的其中之一就是忘記吃藥,許多人會趕快補上,但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正確的嗎?又有哪些NG行為要留意? 6大用藥NG行為,輕者失效,重者傷身! 甘誼文藥師表示,用藥安全不僅是確保藥效正常發揮作用的關鍵,同時也能保障身體的健康安全,不良的用藥方式,不僅可能使藥物失去效用或藥效過強產生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常見的不良用藥行為就包括了吃藥不喝水、以水以外的飲品搭配藥物、躺著吃藥或吃完藥就躺下、補吃藥的時間拿捏不當、自行停藥、使用上次藥物或他人藥物等。 NG1:吃藥不喝水 甘誼文藥師解釋,一般而言吃藥建議搭配200CC的溫開水為佳,藥錠碰到水後可能會有黏性,容易沾黏在食道上,特別是膠囊黏性更強。若模仿許多電影片段一般直接吞藥,這樣的行為藥物很容易卡在食道上,輕者刺激喉嚨造成不適,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灼傷、潰瘍、穿孔等。 除了應搭配200CC的溫開水,吃藥其實也有小技巧。大部分的人習慣吞口水,仰頭將藥物吞下,不過膠囊一般而言比水還要輕,建議可以先含一口水,低頭吞下藥物,如此更方便吞藥。而非膠囊藥物一般比水還要重,會下沉,這種就可以仰頭吞藥。若有吞藥困難,建議可用此方法一顆一顆吞,一般民眾可以依照個人狀況一次1~3顆為佳。 NG2:其他飲品配藥 許多民眾常會以茶、咖啡、酒、牛奶、飲料等非水飲品搭配藥物使用幫助吞藥,這是相當不好的習慣,上述這些飲品,都常見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效果減弱、藥效不足,或是藥效過強產生副作用,不論何者都對身體健康不利。 NG3:躺著吃藥或吃完就躺下 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很多時間是躺在床上休息,遇到吃藥的時候還是應盡量直立上半身服藥。甘誼文藥師表示,坐直身體是人體吞嚥最佳姿勢,身體不舒服時躺著吞藥,或吃完藥隨即躺下,都會不利於藥物進入胃腸道,而使藥物滯留於食道,造成負面影響,通常會建議患者吃藥後不要立刻躺下,至少應間隔20~30分鐘。 NG4:補吃藥時間拿捏不當 忘記吃藥也是相當常見的用藥問題,不過補吃藥也得抓時間,甘誼文藥師建議可以取兩次吃藥時間的中間值做評估,若時間尚未過半可盡快補吃,若時間已過半就建議別再補吃了,以免對身體而言藥效過強。 舉例來說,早晚08:00和20:00吃藥,時間相隔12小時,早上忘記吃藥便以6小時為基準,未到14:00還可以補吃,超過14:00就不建議。 一般而言藥物多是配合三餐,但還是應留意醫師、藥師提醒的時間,若像是大夜班等作息不固定,則建議以一日時間平均分配藥物,一日需吃2次藥者,建議間隔12小時,一日需吃3次則間隔8小時,依此類推。 NG5:自行停藥 停藥與否也是個常見問題,甘誼文藥師建議可視藥物種類評估。若是針對疾病治療,如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絕大多數情況都需長期治療控制病情,症狀好轉不代表康復,中斷用藥如同中斷治療,非常不利於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 而感冒時咳嗽、頭痛、發燒、流鼻水等,是以藥物控制症狀反應的情況,若症狀改善多數是可以停藥的。但也得進一步考量,藥物治療的若並不僅是症狀,則不建議擅自停藥,例如感冒時也可能併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 一般而言還是鼓勵在吃藥之前先看醫生找出原因,並且將該次藥物用完為佳,若真要停藥也應養成與藥師、醫師先行討論的習慣。 NG6:使用上次藥物或他人藥物 停藥後最常出現的另一個壞習慣,就是留著下次繼續吃,或是「分享」給親友吃。甘誼文藥師表示,這也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不論是自己下次身體又出問題,或是親友出現相似的問題,就算是症狀相似,原因也未必相同,例如各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咳嗽、頭痛、發燒、流鼻水等,未必就是感冒。延續使用上次的藥物或亂服用他人藥物,輕者沒有幫助、浪費醫療資源,嚴重可能有出現不良反應,且也得考量到藥物保存是否得當或有無過期的風險。 因此除非是如止痛藥等緩解當前不適症狀的成藥,否則一般而言不建議使用他人藥物,特別是處方箋,而服用一般的成藥後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並盡早前往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藥罐乾燥劑、棉花開灌就要丟!4觀念正確保存藥物。 .感冒藥配咖啡好更快?食藥署:小心交互作用引心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包機逃離印度躲疫情 寶萊塢明星及富人挨批
印度第二波疫情來勢猛烈,導致醫療系統崩潰,許多印度富人和寶萊塢明星紛紛包機或搭乘私人飛機逃離印度,甚至還有寶萊塢明星在社群媒體分享度假照片,引起批評。印度受到第二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嚴重衝擊,加上中央與各地方政府管理不善,印度醫療系統崩潰,許多病患在沒有醫療資源下死亡,富人與窮人一樣都拿不到病床。印度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連續多日超過30萬例,過去24小時新增病例32萬3144例,雖然比前一日35萬多例稍降,但疫情仍未改善。綜合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等媒體報導,疫情讓許多有錢人和寶萊塢明星,都想辦法要離開印度。「只要讓我(從印度)出去,什麼地方都可以。」一家私人飛機租賃公司負責人羅賓遜(Charles Robinson)表示,他的印度客戶只要能把他們送離印度,不介意去任何地方,或者以任何方式離開印度,甚至有客戶要求他們研究如何以直升機載他抵達邊境,然後再前往其他地方。印度包機服務公司(Air Charter Service India)負責人則表示,公司有12趟飛往杜拜的包機航班,每趟航班都客滿。另一家包機服務公司Enthral Aviation發言人說,他一天就接到80次飛往杜拜包機的詢問。公司已從國外購買更多飛機,以滿足需求。從孟買租一架13人座的包機到杜拜費用3萬8000美元(約新台幣106萬元),租用一架6人座的包機費用為3萬1000美元。不過,因印度疫情嚴重,包括英國等愈來愈多國家和機場都對印度關閉航班往來,這讓機票更加難求,機票價格也不斷上漲。此外,一些寶萊塢明星如巴坦妮(Disha Patani)、沙菈阿里汗(Sara Ali Khan)、卡普(Janhvi Kapoor)等人,在印度疫情惡化、每天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之際,還在社群媒體張貼自己在馬爾地夫等度假勝地穿著泳裝照享受美食、美景的照片,雖然有不少印度媒體以花邊新聞報導,但也遭來批評。印度男演員席迪圭(Nawazuddin Siddiqui)就批評這些寶萊塢明星說,當成千上萬的人在疫情期間為拯救親人生命而掙扎努力之際,這些分享度假照片的名人應該感到羞愧。席迪圭又說:「當人們沒有食物可吃,而你卻像流水一樣在花錢,真是可恥。」但席迪圭的弟弟、導演夏瑪斯(Shamas NawabSiddiqui)不同意席迪圭的觀點,他推文說:「為什麼這麼生氣,哥哥?每個人都有權利去任何地方,每個人都納稅,為建設國家做出貢獻,那你呢?你告訴我,你為社會做了什麼?」他建議哥哥應該出去幫助至少5名新冠肺炎患者,而不是坐在這裡批評同行。另外,包括沙魯克汗(Shah Rukh Khan)、沙爾曼汗(Salman Khan)、阿米爾汗(Aamir Khan)、阿克夏庫瑪(Akshay Kumar)等寶萊塢天王級明星,也因為對這波疫情保持沉默而遭受批評。
-
2021-04-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有疫苗恢復假好幸福 其他醫院這樣做
AZ疫苗開打近一個月,公費對象接種情況不如預期。到貨的31萬劑疫苗,至今只接種了3萬4197人,約一成多。之前外界關心「疫苗接種假」,台大醫院指出,該院給予有薪的恢復假,至今接種1507人中,有7%申請。除了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也給予公假,北醫附醫和長庚則針對接種疫苗出現不適的員工,給予病假,依勞基法給薪。新光醫院則在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前調整班表,接種後一日排休,若之後有發燒等不適情形,得依法請病假。勞動部日前建議針對施打疫苗的民眾給予一劑兩天的「疫苗接種假」,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早於立法院受訪表示,應會參照勞動部意見,不強制雇主給薪。至於是否能比照防疫隔離假給予防疫補償金,陳時中則表示,沒有預算。不過,台大醫院安全衛生室主任謝明儒表示,考量接種後可能出現不適症狀,台大院方提供有薪水的恢復假,接種後如有不適,例如發燒同仁便可申請恢復假。若夜間發燒有疑慮不知是否該到院採檢,院方則提供24小時諮詢專線,由主治醫師和總醫師值班,判斷是否立即就醫採檢或觀察休息。謝明儒表示,台大目前接種1507人,約為7%請恢復假,症狀大部分是因為發高燒,合併肌肉痠痛、頭痛。請一天假者較多,少數請假兩天。除了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也會給予公假。北榮表示,接種疫苗後若出現兩大類症狀,一是發燒,二是頭痛、肌肉痛等,經醫師評估後,依診斷證明書給予防疫公假,照常支薪。北醫附醫和長庚醫院則針對接種疫苗出現不適的員工,給予病假,依勞基法給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員工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都可以請病假,且院內提供最好的醫療資源協助恢復。不過目前院內並沒有設定一個假別叫做「疫苗恢復假」,但近期社會上都在討論恢復假,公共衛生組正在討論是否要額外設立假別。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目前勞基法沒有「有薪恢復假」一詞,但考量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院內醫護人員若要施打疫苗,通常會先調整班表,接種後一日排休,若隔兩日仍有發燒等不適情形,需要休息、就醫等,得依法請病假,並給予半薪。
-
2021-04-17 醫聲.院長講堂
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醫院從零到有,規模比照醫學中心 在黃金時間內搶救病人生命及有效治療
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輔大醫院,在知名心臟外科醫師王水深帶領下,打造為「敬天愛人,視病猶親」的醫院,深獲當地居民信任。輔大醫院成立已3年半,「當初醫院是一張空白的紙,從零到有,曾遭遇過經營上的困難,經由學校的調度,現在已告穩定。」輔大醫院院長王水深說,醫院營運至今,提供的醫療服務已獲得當地居民的信任。緊急醫療 不必遠送台北過去新北市新莊、五股、泰山地區的醫療資源較缺乏,大多數民眾看病必須到台北市的醫院求診,若碰到已無生命跡象的病患,因送醫路程遠,常會錯失急救的黃金時機。王水深指出,輔大醫院成立後,不僅方便附近居民就醫,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救活率更是新北區域醫院第3名。輔大醫院各科門診齊全,民眾常為了腰痠背痛看骨科、復健科外,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非常多。對於送醫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以立即施行心導管手術;若有腦出血或腦血栓的中風病人就醫,腦中風團隊也能即刻手術清除血腫塊、注射血栓溶解劑溶栓治療,或動脈內導管溶栓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搶救病人生命及有效治療。從醫44年 心臟移植權威 王水深從醫44年,過去是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心臟移植的權威醫師。王水深形容,血管就像是自來水系統的水管,提供血液在體內行走,心臟瓣膜就像一扇門,兩者必須配合,才能讓血液輸出後再重新回流到心臟。心臟內科多是吃藥來控制病情,外科則可用心導管將不通的血管打通治療。王水深說,輔大醫院雖然是區域醫院的等級,但規模比照醫學中心,目前已有180位醫師,他會持續率領醫院同仁通過醫院評鑑,努力朝向成為醫學中心邁進,為地方帶來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建立制度 重視組織文化「建立組織文化很重要」,輔大醫院核心價值是「敬天愛人,視病猶親」,不論對員工或病人都一樣。王水深除了擔任院長職,仍持續在心臟外科看診,若在巡房時遇到護理師、醫師,關心之餘,他還會直接詢問他們對於醫院制度的看法,被問到的員工多半會嚇一跳,王水深說,這樣溝通比較快,也能更了解基層的心聲。王水深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心臟血管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手術、靜脈曲張、心臟移植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商學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經歷: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研究員、美國德州心臟研究所外科研究員、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台灣靜脈學會理事長、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用心過日子,天天開心,用感恩、讚美的心來看宇宙萬物。
-
2021-04-17 養生.抗老養生
動動腳趾就可防衰老!骨科名醫教「5分鐘腳趾健康操」,鍛鍊人體第二心臟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排除掉所有其他影響健康的相關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區民眾,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比較起來,都會區民眾反而更健康。這豈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嗎?論文研究者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的都會,擁有發達的大眾運輸工具,人們習慣走到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比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少人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少有人想過,如果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裡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每天五分鐘,做做腳趾健康操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我多久才會恢復?我說:「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見下圖):◆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第三步:放鬆腳趾頭。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腳是第二心臟,走路則是最好的藥再者,若能養成健走的運動習慣就更好了。幾千年前,走路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近代則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健走計畫,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有許多人以慢跑作為長期健身的運動,但其實跑步與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態,跑步帶有跳躍的動作,兩腳會同時離地,而走路則有比較平均的壓力負擔,兩者之間的壓力負擔相差了三倍以上。如果擔心跑步會使你的關節過度負擔,走路還是最好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也提出了「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走路可以將血液由下肢擠回身體,就像心臟的功能一樣;所謂人的老化是由雙腿開始,鍛鍊雙腿可以預防衰老。試想,還有哪一種運動能比得上健走呢?既無財務負擔又耗能(人體有六百條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還能分散時間,在生活中隨時運動。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行動能力,身體的設計就是用來走動的。活著,就應該像威士忌廣告詞一樣── Keep Walking,就讓我們開始以走路、運動腳趾來擁抱美好人生吧!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2個月要洗一次!譚敦慈:4步驟清潔消毒洗衣槽,把細菌、黴菌都殺光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從民國95年每百萬人口2.4人,至104年增加約13倍,每十萬人口就有3.1人。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近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執行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自費健檢的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建議民眾要善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甚至可以自費體檢,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
-
2021-04-1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健保費率於年初由4.91%調漲為5.17%,眾人目光便移焦到部分負擔改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近日受訪表示,部分負擔會以「小幅的提升、對分級醫療有幫助」為主軸。健保署長李伯璋也多次表示推動部分負擔是他的「一生懸念」。欣見衛福部改革健保、提升品質的決心,癌症希望基金會秉持與健保共好,提出淺見。分級醫療 避免資源浪費健保法載明,健保負擔醫療費用,民眾也要支付一小部分,是所謂部分負擔,目前分成門急診、門診藥品、門診復健/中醫傷科、住院部分負擔等四項,用意是醫療資源寶貴,不要輕易浪費。為避免民眾湧向大醫院就診,經轉診可支付較低額的部分負擔,例如經診所轉診到醫學中心,只須支付部分負擔170元;反之,直接到醫學中心,則須支付部分負擔420元。此標準設立初衷,奠基於希望民眾不要因小病而虛耗醫學中心資源,引導民眾到合適等級的醫療院所就診,也就是分級醫療。聚焦藥品 有不合理之處如今,衛福部希望調高部分負擔幫助分級醫療,但根據日前報載,衛福部提出調整方向似乎只聚焦藥品部分負擔;近日又看到李伯璋署長受訪表示「健保藥品部分負擔200元上限不變,一定金額以下擬免收錢」,此政策跟現行方案無太大差異,而目前基層診所以簡表申報健保費用,倘若實施100元以下藥品酌收40元,確實有其不合常理之處。但期待其他部分,包括檢驗檢查及醫療處置等費用,可以有更前瞻的改革方向。更重要的是,落實部分負擔政策是強調國民,包括醫療團隊及就醫民眾以負責任的態度珍惜健保資源。雙向轉診 提升民眾信任依據研究和以往幾次調整經驗,只有調高的前半年有些許效果,時間一久,民眾就醫並不以部分負擔金額作為主要考量,代表部分負擔不宜視為提升分級醫療的要角,分級醫療仍須落實雙向轉診、提升民眾對基層醫療信任、加強民眾健康識能,才能達到成果。回溯二代健保總體檢小組報告,內文明確指出,2012年收到的部分負擔占總健保支出8%,長期以來有「收不夠」的情況;到了2020年,部分負擔僅占健保支出6%,差距愈拉愈大,必須檢討改善。部分負擔議題討論許久,肯定衛福部在多方壓力下願意改革的決心。癌症希望基金會主張健保門診部分負擔應回歸健保法規範的定率,在轉診狀態下酌收20%,一來改善收不足的問題,也是最公平、依法有據的收取方式。根據基金會調查,若增加部分負擔,民眾更願意和醫療人員討論醫療處置的必要性以避免浪費,這也是我們最樂見的成果。但不可否認,如此可能加重民眾經濟負擔,因此須設定每次就醫及年度上限,作為配套。用在重症 以免因病而貧最後,調整部分負擔為健保所撙節的費用,應該用在重症患者身上,以減少重症患者經濟壓力。畢竟健保精神是集合群體力量,避免民眾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如此改革,不僅能讓部分負擔調整依法有據,民眾也可以認同改革的必要性。
-
2021-04-06 新聞.元氣新聞
南基成立乳癌醫學中心 提供南投鄉親更好醫療服務
衛福部統計,近10年來乳癌就已經成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南基醫院近日成立「乳房醫學中心」,增添更好的醫療設備和服務,提供南投縣民更好的醫療照顧。南投基督教醫院院長鄭均洹說,全球2020年總共診斷出230萬起乳癌確診病例,乳癌個案數越來越多,需要投入更多醫療資源,南基因此成立南投首家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就近方便的乳癌醫療照顧。南基醫院乳房疾病專科醫師林沛表示,癌症發生率會因民眾接受檢查程度而改變,乳癌成為女性癌症死亡病因第一位,可能是仍有許多女性,對乳癌防治觀念還不足夠或醫療缺乏所造成。台灣近10年來政府倡議乳癌防治,得到國內外知名人士響應及宣傳,提升女性對乳癌防治的觀念,同時政府倡導乳癌篩檢政策,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並呼籲婦女朋友,乳癌篩檢高達85%個案為早期乳癌,早期乳癌存活率高達9成,遵守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三原則,確保婦女健康。林沛表示,國內乳癌篩檢政策成效非常顯著,國健署為使檢查陽性個案,獲得更專業更有效的防治與治療,自110年1月1日起陽性個案,後續確診、手術、治療須至認證醫院才可執行,南基為認證醫事機構之一,南基為更落實乳癌防治服務成立了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周全的乳癌防治服務,落實在地檢查、在地手術、在地治療,讓南投鄉親安心治療免於奔波。
-
2021-04-0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最近,有位記者跟我説,我曾經提過,我每周都會參加好幾個醫療團隊的病例討論,常碰到病人接受了不當的昂貴自費高科技治療,很快疾病就復發,這時往往病情已經很難處理,令人心酸。因此,她問我,病人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悲劇發生。病人須做功課 不要盡信醫師這是一個很好但也嚴肅的問題,我會建議,做任何治療決定前,病人應該自己要先做功課,譬如,上美國國衛院網站,瞭解對某種疾病的正確處理方法,心裡先有個底。然後,再請教醫師,對於該疾病有多少不同的治療選擇?利弊為何?不同方法是否產生不同結果?證據在哪裡?如果醫師願意耐心說明,而且他的建議與具聲譽的網站的解答一樣,就可以放心,否則,應另請高明。醫界觀念扭曲 不當醫療頻傳另外,照道理,我們應該建議病人,做任何重要的治療決定時,最好找不同專家尋求「第二意見」。然而,這些年來,我卻看到這些接受了不當醫療的情況,都發生在照理應該水準較高的醫學中心。令我很難跟病人建議要到哪裡尋求第二意見。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所説,台灣「俗得無款」的健保給付,25年下來,已經使得全台醫院為了生存,都朝向多做多賺,或發展自費項目補健保不足。所以,醫療價值觀已被扭曲。換句話說,對醫界而言,醫院生存比病人生存更重要。支持健保改革 「論量計酬」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認為,台灣民眾應該做的,是站出來為自己爭取獲得正確醫療的權益。大力支持健保署改革「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以癌症醫療為例,其醫療成效好不好,可根據不同癌症期別,測量其5年存活率。因此,健保署可以根據國際共識的治療準則訂定定額包裹式支付制度,鼓勵醫院遵守治療準則,以達最佳的醫療效果。每年例行公布全國癌症發生率、死亡率以及5年存活率的同時,也一併公布不同治療癌症病人的醫院所照顧癌症病人的人數以及5年存活率。如此,台灣民眾就可以根據上述資訊,選擇存活率較高的醫院就醫。避免醫療濫用 挹注標靶藥物另一方面,定額支付制度的好處是鼓勵善用醫療資源。也就是說,能夠用最少的錢,達到最高存活率的醫院就會有最多盈餘;就可遏止論量計酬支付制度造成多做多賺,避免醫療資源的濫用與浪費。尤其在癌症治療,標靶及免疫藥物都非常昂貴。這些新藥對某些特定病人而言,真的很有效,但目前大多須自費。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如果濫用、浪費減少了,就能夠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支付標靶及免疫藥物,讓台灣的癌症病人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
2021-04-02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智慧醫療升級 台中榮總遠距照顧榮家住民與腦中風患者
住在彰化榮家的林伯伯(化名)最近才從台中榮總出院回榮家,到了回診時間,從彰化榮家到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最近台中榮總因應退輔會「金字塔計畫」,推動遠距醫療,可為出院返回榮家的住民進行複診與追蹤,林伯伯直接在榮家與台中榮總家醫團隊連線,讓林伯伯免除往返大醫院的舟車勞頓。除了提供榮家出院複診服務,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急診室,若接到腦中風患者需進行急性處置時,也可以啟動與台中榮總急性腦中風醫護團隊的聯繫,由台中榮總腦神經專科醫師透過視訊醫療推車、AR智慧眼鏡與遠程協作平台,利用5G網路,遠端接收現場病人影音狀況及數據,提供緊急處置建議,爭取時間。台中榮總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人工智慧、遠距醫療協作、虛擬實境教學等先進技術,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由重症醫學部主任吳杰亮擔任執行長,進行跨單位整合。透過中華電信支持,兩周內完成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和彰化榮家多點的5G布建,結合AIoT智慧物聯網AR眼鏡,落實遠距醫療諮詢。陳適安表示,希望透過資訊科技,克服時空障礙,擴大與榮家連結,建構中區醫療體系的遠距照護網絡,進而造福榮民和中部民眾。榮家住院複診追蹤由台中榮總家醫部主任許碧珊帶領團隊。彰化榮家主任史浩誠主任指出,從彰化榮家前往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利用這套系統能減輕榮家住民的舟車勞頓。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院長徐尉慈、副院長蔡哲宏指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透過遠距會診模式,藉由台中榮總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大力協助,讓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治療更臻完善,對於埔里地區的民眾,埔里分院醫師可提供在地化的即時醫療服務,藉由遠距專科會診協作,提供腦中風病人醫學中心等級無時差緊急醫療照護。「金字塔計畫」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上任後推動,強化榮民三級醫療體系支援,落實國家分級醫療政策,讓榮民在榮家就可以獲得在地化優質,減少醫療後送。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6 新聞.元氣新聞
桃竹苗診所找C肝病人有一套 病人邊洗腎邊做超音波
台灣每年有1萬3000多人死於肝病,其實只要完成健保給付的口服新藥療程,C肝治癒率高達98%。行政院目標在2025年積極治癒80%C肝病人,但沒篩檢或沒治療的病人散落全國,越來越難找,全國整體收案人數都是負成長,但桃竹苗診所卻逆勢成長近三成。桃園診所協會今協同健保署共同召開記者會,公開他們找出病人的秘訣,提供全國各區診所經驗學習。2020年C肝根除計畫的全國整體收案人數比2019年減少兩成,從4萬5800人減少到3萬6158人,反觀北區桃竹苗的診所,收案人數卻從753人增加到958人,人數占全國診所收案量的將近四分之一,逆勢成長達27.2%。桃竹苗診所的三大成功關鍵在於個管師積極的召回病人、雙主治醫師的平行轉診、腸胃科醫師親至洗腎室做檢查,C肝治好了,長期精神體力不濟都改善了,病人和家屬都很驚喜。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姜博文表示,不同科別的診所之間存在競合關係,如果「平轉」病人到其他科別診所,會擔心病人流失或破壞醫病信任。但桃園診所協會有50多家診所分屬於於幾個醫療群,平常就有緊密聯繫、信任互動都很好,有信任基礎下,當其他科診所發現有C肝病人,就會願意轉給腸胃科診所處理。姜博文表示,平行轉診的過程是讓病人擁有雙主治醫師,流程是先由個管師通知病人,病人回來聽元主治醫師說明情況,為他聯絡好腸胃科診所的醫師,病人可以無縫接軌去治療,治療完再回到原來的診所,由醫師照顧原先的疾病。診所怎麼知道該通知誰呢?姜博文表示,透過國健署去年9月底實施的擴大成人健檢,45歲以上成年人一生有一次機會做B肝和C肝篩檢,姜博文讀取健保卡找出符合篩檢資格的人共1864人,從中發現33人C肝抗體篩檢陽性,這時候就要靠個管師發揮召回病人的功力,找病人回來做C肝確診的病毒檢驗、說服病人接受治療。C肝診所根除計畫主持人、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有些洗腎診所的病人也有C肝,他們每週穩定報到三次,已經沒有動力自行到腸胃科治療。所以「病人不動,醫生動」,腸胃科醫師經報備支援,親自拿著超音波儀器,讓病人一邊洗腎一邊接受超音波檢查。去年9月到今年2月間,在14間洗腎診所找到35個C肝病人,還找到兩個肝癌,一個六公分、一個四公分。桃園診所協會理事、德禾血液透析診所院長蔡坤宏表示,洗腎病人心理上比較弱勢,即便年紀沒有很大,只有五、六十歲,行動力也不錯,但是心理會比較消極、不願意去治療。治療之後,病人確實感受到社會醫療資源的主動關懷、覺得自己不是那麼孤單,治療後體力變好,也更願意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口服C肝用藥可以達到治癒程度,減少病情惡化後更高昂的醫療支出,健保署的立場就是要盡力支持診所發揮基層醫療的功能。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C肝病人已經沒有像之前那麼好找,北區診所的經驗令人看到台灣的新奇蹟,向世界見證了「我們台灣決定要做到,就一定會做到,而且可以找到好的方法去做。」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帕金森手術全額給付?健保署:再研議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萎縮。國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6萬多人,當藥物出現限制時,僅能透過手術改善,目前主流的帕金森氏症手術「深腦部刺激術」(DBS),部分醫材雖納健保,患者仍需自付20到30萬元,導致窮患者無力支付,立委林奕華盼衛福部能將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全額給付,並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對此,健保署認為需要再研議。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因此導致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等症狀,初步會投以多巴胺藥物,但藥物效果仍有限,部分藥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採取燒灼術或是深腦部刺激術改善,其中深腦部刺激術已成為目前帕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手術方式。帕金森氏症病友也是帕金森氏病友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吳昌期表示,三年前健保署開始同意DBS費用部分減免,他身受其惠,但仍須支付約20萬到30萬的費用,DBS發展許久,但現在還是只提供給「有錢」、「有能力」的人才能接受手術,盼政府能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範疇,減少費用的支出。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說明,目前健保有給付的範疇是需要放置在患者體內的電池與線材,但執行DBS最重要的是核磁共振、3D定位,也導致需要額外支付20萬到30萬的費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吳科屏表示,DBS的手術給付早在民國98年納入健保給付,後續也在104年、105年、108年陸續將特材、刺激器納入給付,整組約要價57萬元左右。不過,對於特材給付可隨時討論、檢討,另,納重大傷病涉及整體醫療資源的運用與公平性,需審慎評估。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走出白色巨塔 北市聯醫推動居家醫療
樓梯,本該是通往不同幸福家戶、鄰居間相互關懷的道路,但樓梯,對失能者或長輩而言,卻是一條不敢直視的惡夢,不再溫馨、不再是通往充滿歡笑聲的日常,而是徹底因為虛弱的身體,必須得在人生中,強制拔除的一條道路。2002年,年僅38歲的阿正,因事故頭部外傷受創,接續而來的中風,造成他左側身體偏癱,他和哥哥同住在台北市大同區一處老舊2樓國宅,從醫院返家後,就沒辦法再離開10坪大的房子。每天阿正只能靠輪椅在家中繞來繞去。對於社會的認識,除了電視節目以外,就是從二樓望下去的風景。就這樣,他被困了15年。台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說,在居家醫療服務開始之前,他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困在家中15年」,而且還僅僅是二樓,就已成囚籠。2017年,他陪著市長柯文哲來到阿正家中,北市聯醫的居家醫療已介入多年,團隊認為應讓阿正復健水平達標後,再協助他外出,當天柯市長問了他「你都沒想出去嗎」,阿正回說「想啊,每天都想」。大家為了圓他一個「你我都不可能設為夢想的夢」,當下嘗試了各種方法,4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輪椅,想著可以帶他下樓,卻因為樓梯間太矮加上階梯間距落差大,才下幾個台階就放棄,最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揹他下樓。按下樓下大門的開門鈕,大門外的陽光直接灑在阿正臉上,正對大門的麵攤阿姨看著他說:「哎唷!你是阿正唷!」已兩年未見。黃勝堅說,短短的一段階梯,阿正走了15年。・里長、鄰居不說 醫療端永遠不曉得這群人被困住如果沒有到家裡看,根本無法想像,幾階樓梯竟囚禁人生,況且不僅就醫困難,連生活品質也一併失去。黃勝堅說,以目前「長照2.0」的服務方式來看,這群被老屋困住的長輩們,根本無法被挖掘。黃勝堅說,這幾年看著這群人,好像是時光縮影,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房子不適住了,卻已來不及脫離。・五層公寓下不來 一樓平房卻得爬山都會區「老宅老人」的問題比偏鄉嚴重,黃勝堅說,偏鄉主要是與醫院間的距離遙遠,但居住環境比都會區都大,台北市人口稠密,居住空間比其他縣市差。至於北市的居住型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一種是依山邊而建的老房。像在迪化街,幾乎都是沒有電梯的公寓。從前建築設計沒有法定標準,於是階梯高度、寬度不一,黃勝堅還說,自己身材比較魁武,某次去大同區一處探訪病人,樓梯窄到自己得「側身才上得去」,有些則是樓梯間太矮,他必須要彎腰避免撞到頭。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型態,則是依山而建的一樓平房,回家得爬很長很長一條樓梯或脅迫。距離台北101相當近的六張犁,周邊全是這類建築,對當地長者而言,他們同樣不便出門就醫。但居家醫療資源始終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全國多數醫療所對在宅醫療仍存觀望,推動量明顯不足,需要更多基層醫師和醫療單位投入。黃勝堅解析,推動居家醫療,必須改變醫師心態,例如當患者一年沒回診、只請親友拿藥,醫師會說:「請爸爸有空來看我一下。」但隨著高齡化加速,醫師的叮嚀該改成:「有空我去看你爸爸一下。」另一方面是要與鄰里有好溝通,要讓里長、里幹事相信聯醫的決心,才會樂於轉介個案。▌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1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吃塑膠微粒?茶包、食鹽竟都有!醫師憂:恐滲入淋巴循環或大腦
塑膠微粒在胎盤糞便都找到!淋巴循環大腦皆難逃 塑膠材質為生活創造許多便利,卻也成為影響健康的隱憂。2018年維也納大學就曾在人類糞便採樣中發現塑膠微粒(micro plastics)。近期義大利研究也發現,塑膠微粒不僅進入代謝循環,連在胎兒與母體的胎盤中都有殘留。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提醒,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塑膠微粒來源,大多是日常用品,如包裝材料、手提塑膠袋、地毯、人造塗料等,透過飲食、呼吸,無聲進入身體中。 黃軒醫師指出,研究證實能藉由糞便排出體外的塑膠微粒,其顆粒比較大顆,細小的顆粒則能穿過肺、腸的上皮屏障,且直徑愈小吸收效率就愈高。小於10μm的塑膠微粒會從腸道進入淋巴、循環細統,更小的塑膠微粒甚至能夠進入大腦。 殘留體內的塑膠微粒,有可能引起各種身體反應,包括氧化應激、細胞因子分泌增加、細胞損傷、炎症、免疫反應,甚至DNA損傷和神經毒性等等。另外,塑膠微顆粒本身帶有的化學物質,也存在毒性風險。 一張口就吃進塑膠微粒?從食鹽到茶包恐都有 黃軒醫師分析,飲食是最容易接觸到塑膠微粒的途徑,由於海洋長年受到環境污染,海鹽中的塑膠微粒高達湖鹽的3倍,更是岩鹽與井鹽的7倍。這些塑膠微粒直徑在45μm-4.3mm之間,絕大多數小於200μm,與日常飲食烹調的食鹽一同進入人體內。 此外,東方人喝茶文化盛行,茶包的發明也讓一般人隨時都能喝茶。黃軒醫師指出,泡茶需用熱水,用以製作成茶包的食品級塑膠料,在高溫熱水下容易泡出各種有害物質。研究發現,將茶包泡在95度熱水中5分鐘,茶包纖維表面數以萬計的塑膠顆粒融入熱水中。根據估算,這杯熱茶不僅有茶多酚和蛋白質,更有多達116億個直徑100nm-5mm的塑膠微粒,以及31億個直徑≤100nm的奈米塑膠微粒。 空污藏塑膠微粒進入血液 醫師憂癌症不可能消失 國期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曾刊登研究指出,從倫敦市中心9層樓屋頂蒐集到塑膠微粒來分析,每日沉積速度約是每平方公尺575顆粒到1008顆粒不等,至少可確認的塑膠微粒高達15種,以壓克力纖維佔大多數,極可能來自人們所穿的衣物。黃軒醫師解釋,這些顆粒體積足夠大,吸入時會停留在呼吸道,並順著唾液被吞入體內,較小者則進入肺部與血液,造成更大的潛在危害。 黃軒醫師表示,至2025年時將有3公噸魚吃下1噸塑膠微粒,且飲用水裡愈來愈容易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原因正是全球幾乎沒有任何一處未遭受塑膠污染,連帶也將讓下一代接觸到更多塑膠材料,而罹癌人數預計只會持續增加。提醒,人類持續耗費有限的醫療資源,卻未針對塑膠微粒問題採取行動,「癌症哪有可能消失?」現代醫療愈先進,癌症人數也愈來愈多,環境與飲食中的塑膠危害雖肉眼不可見,恐是影響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 《延伸閱讀》 .保鮮膜有塑化劑?常見4材質最好都別碰熱食 .防塑化劑傷身:加熱前保鮮膜先撕掉,別拿塑膠袋裝熱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5 性愛.性病防治
北市愛滋通報人數逐年降低 3動作有效預防感染
台北市新增愛滋感染者通報人數從2018年至2020年,依序為303人、232人、189人,其中去年新增人數更是從2011年起迄今同期最低,3年來平均降幅達20%,北市衛生局表示,透過快速自我篩檢試劑即可得知健康狀態,感染愛滋病毒者透過指定醫院協助並持續服用藥物就能抑制。世界衛生組織(WHO)自2015年起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納為國家愛滋防治重要策略;北市自2018年起,連續3年執行PrEP公費補助計畫,藉由風險行為前正確服用投藥,有效避免愛滋感染。此計畫設有個案專員,針對高風險且弱勢的年輕族群、感染者陰性配偶/伴侶提供整合性服務,包含正確服藥諮詢、提升服藥順從性、個案風險行為評估、協助轉介身心科或感染科等相關醫療資源,定期愛滋性病篩檢追蹤及衛教服務。北市衛生局指出,「愛滋篩檢、預防性投藥、穩定治療」為愛滋防治的3個重要概念,透過推廣愛滋快速自我篩檢試劑,及參加各項匿名篩檢活動,可讓民眾在具隱私性且安心情況下了解自身健康狀態,篩檢結果為陰性,會鼓勵具愛滋感染風險性行為者加入PrEP計畫。透過北市轄區各愛滋指定醫院協助諮詢討論,並持續每日服用1顆抗病毒藥物,就能抑制病毒,服藥滿6個月,在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簡稱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狀態下,除不會感染他人,自身免自系統已會有顯著好轉。北市配合衛福部疾管署計畫,今年持續提供愛滋快速自我篩檢檢試劑,每劑售價200元,民眾可參考疾管署網站查詢各縣市販售地點,自行前往各區指定藥局、人工販售點或自動服務機購買;為鼓勵民眾培養定期篩檢習慣,凡購買一劑自我篩檢檢試劑,並按照流程登錄相關匿名資料,即送1張電子兌換券,免費再換一盒試劑。另外,北市今年度PrEP公費補助計畫共有3家執行計畫醫院,包含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台大醫院、台北榮總,預計4月開跑,想了解詳情民眾可撥打性病與愛滋諮詢專線(02)2370-3738,或是到臉書「KPCC:昆明防治中心」、「愛在昆明」粉專查詢資訊。
-
2021-03-08 科別.眼部
如何早期發現是最大課題 醫:4族群為青光眼高風險
●視力正常也應對青光眼提高警覺●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青光眼年輕化,並非40歲以上才有風險「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是我們從小被教導過馬路的原則,這個道理似乎也可以用在眼睛,因此今年的世界青光眼周(三月七日至十三日)的象徵提醒物為綠絲帶,目的是提醒大家維持我們眼睛的綠燈狀態,讓我們能長長久久的看這個美好的世界。用紅綠燈觀念 提醒警覺許多人都知道青光眼是因眼壓無法控制而造成視神經破壞、萎縮,導致視覺功能受到影響的疾病。為了提醒大家注意,世界青光眼協會訂下每年三月的第二周為世界青光眼周,在這一周中利用各種介紹、宣傳讓大家認識此一疾患。今年為何會用紅綠燈的觀念來提醒大家對青光眼的警覺心呢?原因是目前最常被用來診斷青光眼的工具之一,是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OCT),有青光眼的人,其視神經纖維的掃描顏色是紅色的,正常人則是綠色的。若青光眼愈來愈嚴重,紅色範圍也隨之擴大,OCT也常被眼科醫師稱為檢查青光眼的紅綠指示燈;綠燈是安全的、紅燈就可能有問題了。OCT的圖示不但成為眼科醫師用來判斷眼睛疾病的工具,病患看了或聽了也很容易了解,因此經過世界青光眼協會的討論,今年的提醒主題就訂為「維持我們的眼睛在綠燈的狀態」,希望以此提醒世人注意此一疾病存在。慢性青光眼 多數沒有症狀今年的青光眼周有幾個重點要推廣:一是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是青光眼治療要個別化。依據健保資料,台灣目前治療中的青光眼患者約40萬人,但臨床仍有許多青光眼病人到了疾病的中末期才發現,主要是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急性青光眼會出現視力突然模糊、眼睛疼痛、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慢性青光眼患者則多數沒有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或看東西時,只能看到中央部分,喪失周邊視野,視神經已受到嚴重且不可逆傷害。愈早發現治療 減緩變壞速度另外,青光眼的治療效果常與治療起始時間息息相關,愈早發現,病患的病程變壞的速度也可能減緩,如何早期發現一直是青光眼有效治療的最大課題。因為對非必要的患者篩檢,除了浪費時間金錢也浪費醫療資源。要早期發現應針對以下族群:1.家庭中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2.於體檢被告知原因不明的視力不良或疑似青光眼者。3.高度近視者(近視度數超過500度)。4.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患者年輕化 4族群高危險雖然年長者得青光眼的機會高,但世界青光眼協會認為,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所以不再強調40歲以上的人才有比較高的風險,建議上述青光眼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視力檢查。(作者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
2021-03-0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今天在關渡平原的和信醫院有一座近300床的醫療大樓,還有一座宋瑞樓教育研究中心。然而,卅年前,這所台灣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是從租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兩個樓層開始,大約50至60床,員工不到150人。因為當時台灣尚未有癌症專科醫師的訓練計畫,所以,台大、榮總送資深內、外、婦科住院醫師來接受短期的癌症專科訓練。健保開辦 醫院衝量搶大餅記得有一位外科住院醫師,他現在已經是院長級人物,就跟我打賭。他説,我們那時醫院規模小,我每天巡病房,瞭解所有病人的情況,所以能夠維持良好的醫療品質。這時正好健保開辦,所有醫院都開始「衝量」搶食健保大餅,他認為,當和信醫院搬到永久中心以後,規模變大,如果不跟其他醫院一樣增加作業量,一定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我知道這位年輕人,話雖這麽説,其實是不想看到和信醫院改變。我回答他,我決定回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照顧台灣的癌症病人。對我而言,如果為了讓醫院生存下去而犧牲醫療品質,那就違反了我回國設立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照顧台灣癌症病人,進而提升台灣癌症存活率的初衷了。用心感控 病床周轉率高因為要維護醫療品質,我們絕對不會衝量,而「論量」不「論質」計酬的健保支付制度,確實不利和信醫院。所以,在醫院經營管理,我們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努力提升經營效率。我們用很多心,做感染控制,也有全國最高的護病比。因此,病人在醫院很少因感染而延長住院,也因為有足夠的護理人力,提供周延的全人照護,病人康復迅速。多年來,我們醫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都少於其他醫院,目前已少於四天。因而,病床周轉率遠高於其他醫院,彌補了一些收入。「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是我在杜克大學執醫時建立的信念。回國後,我希望能在和信醫院全面實踐。原則上,我要同事們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開不必要的藥,更不能執行不必要的手術,而是用最少的醫療資源,達到最好的醫療效果。儘管這樣的主張正義凜然,但是在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下,就是要吃虧。卅年來,醫院的財務狀況一直在收支平衡的邊緣。用對的方法 照顧更多癌患然而,因為和信醫院癌症病人的治療結果很好,所以,多年來病人以及肯定和信醫院有所不為的社會善心人士,總會慷慨捐助,不但讓和信醫院能夠生存下來,而且,幫助我們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貴重醫療儀器及設施,容許和信醫院的醫護人員堅持用對的方法,照顧更多的癌症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