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醫學系
共找到
584
筆 文章
-
-
2024-11-22 醫聲.Podcast
🎧|急診壅塞恐延遲治療?「野戰急診室」概念將列入急救指引
急診壅塞已是台灣醫療沉痾,健保署統計,最嚴重的檢傷一級民眾暫留醫學中心急診的時間長達15.43小時,遠超8小時健保品質建議上限,尤其當前國際情勢緊張、天災頻繁、冬季病毒齊發及心腦血管病人激增,壅塞情形恐雪上加霜。對此,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須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以銜接後續治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複合型災害頻傳 延長醫療照護助患者銜接正式處置 台灣急診壅塞成因複雜,許建清說,現在台灣急診前、中端檢傷及處置無虞,問題出在照護人力短缺,急診病床不似住院或加護病房有數量限制,有些急性問題無法在家處理等,導致後端住院病床壅塞。再加上近年常見複合型災害,例如地震衍生火災、海嘯,或颱風衍生水災、土石流,許建清表示,日本也預測附近的海溝20年內將發生芮氏規模8.0的強震,因此如何使用有限資源,讓患者在送達適宜的照護單位前,接受基礎照護,是台灣急診的燃眉之急。起源自戰爭的延長野外照護(又可稱延長醫療照護)正是解方之一,先在災害現場、救護車、中繼站醫院等處,初步判斷患者傷勢並處置,最後再銜接最適宜的醫療照護單位。許建清以重大外傷患為例,救護人員會先將患者送至較近的地區醫院,接受插管、止血、輸血等措施,狀況稍微穩定後,再轉送至較遠的醫學中心。或是某工廠員工的手被攪拌機捲入,大量失血有休克死亡風險卻動彈不得,此時由麻醉科、外科、骨科、急診科醫師組成的外展急救小組趕赴現場,為其插管、麻醉,進行截肢手術,再後送到醫院接受完整醫療照護,「小組就像搭建一座橋,讓患者能從事發現場順利連接至合適的地方。」許建清指出,國內正積極準備重大緊急災害的因應措施,像是醫學會到各國觀摩救難演習,確認關鍵基礎設施及緊急救護設備,並研擬延長醫療照護指引,辦理教育訓練,制定照護標準流程,實際演練,再藉由回饋修訂指引。醫中急診壅塞嚴重 各界創造「社區醫院」因應急診室即使在壅塞的情況下,也可使用PFC的概念。回看國內急診現況,健保署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多數負責醫院急診均有人等待住院,尤以醫學中心最為嚴重,截至11月20日,全台前三名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80人、台大醫院73人、永康奇美醫院64人。同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長的許建清表示,患者滯留於急診,不僅病家無法好好休養,醫療人員也得在看診及留觀間疲於奔命。為減輕急診壓力,尚有行動能力的感染患者可接受「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病箘藥物(OPAT)」;奇美醫院則提供「急診出院-居家照護」,讓急診患者經適當處置或待床期間病況好轉後返家,必要時再轉回急診。健保署七月也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試辦計畫,讓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患者,搭配遠距醫療設備,於家中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許建清指出,新加坡預估能降低10-20%的病床量,使醫療更具彈性與韌性,「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許建清小檔案現職: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教育部部定教授經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鄭友寧特別感謝:台灣急診醫學會、奇美醫院
-
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長王偉傑 喊話「全院顧一人」 給病人最好醫療
專精腎臟科疾病的王偉傑,今年9月接任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帶動腎臟切片精準治療,為桃園地區腎臟病防治效能作出貢獻。尤其在新冠疫情嚴重人心惶惶下,他帶領團隊運用血漿置換術,讓重症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他深信「醫師陣容強大、醫療品質做好」,是醫院令人信任的關鍵。樂生療養院是一所具有歷史性的療養院區及現代性的醫院,分新、舊兩個院區。舊院區為療養院在新北市新莊區,為日治台灣專治癩病(漢生病、早年稱痲瘋病)院區,提供漢生病院民居住使用,已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建築園區;新院區為醫院在桃園市龜山區迴龍,是地區醫院,千禧年後提供民眾一般急重症和門診醫療服務迄今。崇拜學長 立志選定腎臟科行醫近30年的王偉傑是眷村孩子,在兄姊鼓勵下考上醫學院,並進入衛福部桃園醫院(部桃) 服務,因崇拜腎臟科學長做學問精神,立定志向走上腎臟科領域,即使當上樂生醫院院長,仍在部桃無酬看診,只因掛心腎臟科的老病人。以前桃園腎臟科醫師各自為政,在王偉傑建議下組成腎臟科聯誼會,每季固定辦學術研討進行個案討論,發表醫學研究論文。尤其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起初很多重症病人倒下,他發想可使用血漿換置用於染疫的腎臟病人身上,大大提升病患的存活率,並爭取列入健保給付。王偉傑深知腎臟切片可提升腎臟病防治效能,當大家都在做洗腎時,他卻反其道進行腎臟切片,果然透過切片精準治療,治癒許多腎臟病人或減緩其病情,未來他也會把在腎臟病防治成效帶進樂生醫院。網羅良醫 獲在地居民信任樂生療養院是很特殊的醫院,王偉傑接任院長後,首要打造該院為綜合性地區醫院,讓各科別醫師陣容壯大,目前已先後網羅腎臟、身心、胸腔及中醫、肝膽腸胃科、骨科、一般外科專科醫師進駐,發展該院急重難症治療,讓新北市新莊、樹林、桃園龜山迴龍地區居民,今後不必大老遠赴醫學中心看病,就近就能有好醫師看診。「樂生絕不只是療養院,樂生做很多急重症醫療。」王偉傑說,該院的科別足夠、儀器不差,絕不輸其他衛福部醫院,且各科醫師充足,逾90%病人在此都可以獲得照顧,希望能得到地方民眾信任。王偉傑常告訴病人:「你一人來醫院、全院照顧你」,過去他常以醫院為家,「要給病人安定感」,一度讓妻子很吃味,他的信念是「醫療無法渡天下眾生,只能渡有緣人」,有緣成為他的病人,他就給予最好的醫療。爬山紓壓 愛吃納豆當養生王偉傑說,醫師工作忙碌、壓力很大,他盡量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有空閒就在醫院走樓梯或拉划船器運動,保持體力;樂生醫院有後山,因此他把每周爬山列入紓壓項目中。為了養生,他澱粉類吃得少,早餐喜歡吃納豆保養身體,保持心情樂觀,若遇到關卡與煩惱時,就念經、再好好睡個覺,讓一切歸零思考。每年有空閒時,王偉傑會帶家人環島或旅遊增進感情,他特別喜歡去日本,每年組團去日本一、二次,尤其喜愛去日本老溫泉旅館泡湯,在日本欣賞溪流清澈如畫,和家人朋友爬山、喝小酒談心,令人開心。王偉傑● 年齡:55歲● 專長: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臟切片、泌尿道感染、電解質異常、一般內科疾病、急重症血液淨化● 現職: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中原大學副教授●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經歷:衛福部桃園醫院腎臟科主任、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院長、桃園醫院副院長、衛福部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教育部定副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疾病發生早期就要早點治療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開第一槍「不用波波醫」!林口長庚曝聘僱醫師評估重點「不一定進得來」
某診所劉姓女醫師,因執行子宮鏡手術導致患者死亡,後續遭爆該名醫師為「波波醫師」,將沉寂已久的波波醫師爭議再次掀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指出,該院先前即有決議,波波醫師來台大醫院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將不予考慮,且此次經清查,台大醫院內並未聘雇任何波波醫師。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並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師,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陳建宗表示,波波醫出現在醫學中心的機率「非常低」,醫學中心訓練扎實、時數長,雖然現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等五大科缺醫師,但每年開出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的缺額,錄取者大多是國內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他解釋,來到醫學中心競爭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名額,很多都是持有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論文者,如果以長庚的整形外科為例,開出10個住院醫師名額來15個,幾乎都是台灣醫學系畢業生拿下。以自身長期的觀察,波波醫師通常會選擇到區域醫院實習。至於已經通過台灣醫師國考的波波醫師,長庚是否也有聘用?陳建宗說,通過國考者,就是符合憲法保障的資格,他們都可以來申請到醫院任職,不過,醫院是否要聘雇波波醫師,醫學中心名額仍是相對競爭的,如果能力符合資格,醫院就會聘雇。波波醫屬醫療疏失 重點不該放在「學歷」陳建宗說,這次診所的波波醫發生醫療疏失,重點不該放在「學歷」,而是從醫學系畢業後,直接到診所任職的醫師們,能力到底足不足以執行醫療業務,在醫學中心任職的醫師,入職門檻本身高於診所以外,任職期間訓練也是持續不斷。過去台灣的整形外科診所,也屢屢發生類似亂象,陳建宗說,當時為了管理,整外醫學會與衛福部討論以「特管辦法」管理,要求診所執行特定的手術時,如削骨等,必須要先達到一定的訓練時數,降低醫療問題,避免危害國人健康安全。如今國內診所的規模愈開愈大,且執行手術項目也愈來愈多,但訓練時數不像大醫院要求,陳建宗說「這才是最大的問題」,而不是探討學歷。過去台灣的醫學生一度流行到美國執業,他們同樣考過美國的國考,依照規定到美國申請醫師職缺,美國並沒有因為是來自台灣的醫學生,而掀起抵制潮。他認為整起事件在於衛福部的管理制度,應通盤檢視。
-
2024-11-13 焦點.元氣新聞
網紅籲公開醫師學歷 衛福部反對!資深牙醫擔憂一件事
一名在波蘭習醫的醫師執行子宮內視鏡手術時患者死於大出血,引發關注。本土小牙醫聯盟表示,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就有一位波波牙醫,若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聯盟批評衛福部明年廿四億「偏鄉計畫」恐開後門,希望賴清德總統不要再增實習名額。波波醫師末日條款 九地區返台免學歷甄試波波醫師是指未考取國內醫學系,出國至波蘭等歐洲國家取得學位,未在當地實習,未取得該國醫師執照,即返台報考國考後,及格後即擔任醫師,該名婦科醫師即為典型的波波醫師。至於波波牙醫師,畢業回國後,通過學歷書面審核,並通過學歷甄試,接著進行第一階段國考,通過者每年約五十人至醫院實習適應,等完成訓練後,還需通過第二階段國考,才能取得牙醫師執照,也就是需接受實習訓練。原本相關規定嚴格,但一一一年五月立院通過「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附帶決議,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表示,該項修正案表決係發生在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擔任立委時,與民進黨立委賴惠員等人提出開放實習名額要求。醫盟:管制愈放愈寬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姚欣宜說,二年前,在醫界及民代的壓力下,表面上政府嚴密監督波波醫師,但相關管制卻愈放愈寬,訂出末日條款,只要在一一一年之前至美、加、日、歐洲、澳洲、紐西蘭、南非、新加坡及香港等九大地區就讀醫學系、牙醫系,返台後無須參加學歷甄試。估計未來每五位新進牙醫師中,就有一人為波波牙醫,如果實習教學資源不足,恐讓醫師水準下降,全民受害。姚欣宜指出,賴清德總統在競選時,曾在牙醫師後援會成立大會時親自承諾「不會再加開波波醫師實習名額」。衛福部:偏鄉計畫有證牙醫優先「波波醫師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的不公平。」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表示,衛福部明年推出廿四億「偏鄉計畫」,宛如「假偏鄉計畫」,圖利特定人士,增加波波醫師實習機會。為此,將於十一廿四日至立法院抗議,捍衛台灣醫療及社會公平正義。對於外界疑慮,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一一三至一一六年度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第二期,相關經費絕大部分皆直接用在解決偏鄉牙科醫療問題。一一四年度將優先招募已經領有牙科專科證書的牙醫師,並非網傳引進國外學歷牙醫學系學生。網紅籲公開醫師學歷 衛福部反對【記者李青縈、沈能元/台北報導】波波醫師爭議延燒,不少民眾希望醫療院所主動揭露醫師學歷,衛福部、醫師公會則持反對意見,部長邱泰源認為,只要牽涉到隱私,都應小心處理;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說,公開醫師學歷,有如「獵巫行為」,擔心醫界為此心浮氣躁,影響看診、開刀等醫療行為。百萬網紅Cheap分享一封醫師來信,「部分從波蘭畢業的醫師返台後,常刻意突出職場經歷,卻不敢寫學歷,藉此提升專業形象」。該醫師呼籲衛福部,公開醫師學歷,讓病患更清楚醫師的背景,以利提升醫療透明度與信任感。另有網友表示,醫師屬於政府特許行業,嚴格控管醫學系名額,但人民卻沒有知道醫師學歷的權利,荒謬之至。政府選擇無視人民權利,不強制公開學歷,為了保障就醫權益,呼籲民眾拒掛不揭露學歷的醫師門診。對此,邱泰源表示,只要牽涉到隱私,都應該要特別小心,現在連醫學會、醫師公會等公開活動或講座,都不隨會便對外公告醫師畢業於哪個學校。周慶明則為台灣醫師掛保證,他說,醫師資格取得過程嚴謹,以耳鼻喉科為例,明文規定,住院醫師時期需完成哪些手術、每年訓練內容。如果想考專科、次專科,必須通過醫學會審核。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修習醫學系學分,但後續訓練均屬一致,都需合法受訓,取得執照後,才能執業。「衛福部不會要求醫事人員公開學歷資料」。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尊重醫師個人或醫療單位規畫,目前僅要求公開「醫師證書」,證實為合法、有牌的醫師,藉此避免密醫行為,沒有計畫調整揭露其他內容。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患者就醫時關心醫師是否擁有良好臨床實務能力、經驗及醫術醫德,而這些均與醫師學歷無關,建議衛福部籌建「醫師經歷、不良醫療紀錄」平台,方便民眾查詢。再者,政府應透過嚴謹的教考訓用制度,提高波波醫師競爭力,才能降低民眾疑慮。資深牙醫憂:偏鄉計畫淪洗白管道【記者李樹人、沈能元/台北報導】波波牙醫師爭議再起,一名不願示名的資深牙醫表示,許多波波牙醫的背景驚人,父親可能是牙醫界大老、某縣市牙醫師公會高層,或本身為連鎖牙科診所集團的少東、小公主,一旦透過管道洗白,可能成為本土正規牙醫師的老闆,讓年輕世代產生相對剝奪感,憤憤不平。本土小牙醫聯盟希望賴清德總統正視波波牙醫師執業問題,並質疑衛福部明年「偏鄉計畫」目的是幫波波牙醫洗白。對此,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江錫仁表示,波波醫師實習名額不能與偏鄉計畫混為一談,衛福部偏鄉牙醫師招募計畫係以領有證書的牙醫師為優先,並非增加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對此,該資深牙醫表示,以往醫學系公費生制度不就是幫少部分學生開了執醫之門,考取公費生,取得醫師執照後,遠離偏鄉,賠錢了事。年輕世代擔心衛福部「偏鄉計畫」比照辦理,讓波波牙醫有機會至偏遠地區醫療院所實習,等到實習結束,不會繼續留在偏鄉,直接洗白。該資深牙醫說,波波牙醫的家世背景驚人,且與政治淵源極深,例如,有些來自牙醫世家,父親為某牙醫師公會高層,有些則是連鎖牙科診所集團的新生代,被父親送出國學醫,準備繼承事業。在政治力介入下,可以精準掌握到落日條款的黃金期限,並獲得高層政策配合,幾乎是天衣無縫。
-
2024-11-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 帶領醫護轉守為攻 深入社區設點看診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是守護台南山區醫療的唯一地區型綜合醫院,區域內約有13萬人口,以高齡長者為主,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帶領醫院「轉守為攻」,即使醫護人力吃緊,依舊主動深入社區設點看診,進一步宣講、篩檢,希望能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守護偏鄉 及早治療預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成立於2001年,服務對象以高齡長者居多,在新化分院服務約5年的張耀仁認為,「醫師不應只在醫院看門診,更要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近年他率領醫療團隊與在地社區、廟宇等合作,將門診資源導入山區鄉鎮社區,讓醫護人員能夠向外延伸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疾病型態不斷改變,身為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張耀仁指出,早年很常見的胃癌病例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等文明病逐年增多,三高族群也增加不少,主要與現代飲食習慣造成代謝症候群有關。「長者常見因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醫,但很多人都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張耀仁說,新化分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除替長者治療慢性病外,更要讓民眾在疾病尚屬早期發展時,就及早介入治療並預防,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患者致謝 醫護付出值得張耀仁分享,之前有一名婦人因肚子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膽囊發炎,建議婦人應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且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婦人完成手術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回診,家屬說「若再不開刀,恐會危及生命。」一再向他表達感謝之意。「醫師就像病人的垃圾桶」,張耀仁認為,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身體不舒服、都不太開心,很多人是來「倒垃圾」的,所以每當患者反饋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醫護同仁感到「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更是幫助一個家庭。籌建宿舍 將供日照服務現今護理人力吃緊,醫護人員都要身兼多職,新化分院目前病床有64床,包括急性病床47床及慢性病床17床,但只開到40床,院方除積極招募醫護人員外,因醫院地處偏遠也籌建員工宿舍,以留住人才,未來宿舍1樓會規畫長照關懷據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肩負起衛福部照顧偏鄉民眾之責任。張耀仁強調,新化分院除有總院積極協助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外,更積極與成大醫院合作經營,建立各種合作模式,創造醫院及偏遠地區就醫民眾雙贏局面。養生祕訣 每天走8千步現代人的文明病日益增加,張耀仁是肝膽腸胃科醫師,因此他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三餐以多補充蛋白質及蔬果為主;每天走路8000步以上或是快走運動,若工作忙碌,就會在醫院上下樓時多爬樓梯,維持一天的運動量。張耀仁的兒子很喜歡打籃球,假日閒暇時,他會陪小孩玩一下籃球,雖然可能無法下場對打,但他會在場邊幫忙撿撿球、簡單投籃互動,不僅能夠運動,更能促進親子關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活在當下,心存感謝。」張耀仁面對工作壓力大時,會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則喜歡到花東地區走走,看看優美的風景,有時候也會到棒球場看場球賽,跟旁邊的人喊一喊,發洩一下情緒或壓力。張耀仁●專長:一般內科、腹部超音波、胃鏡出血潰瘍止血術、食道靜脈結紮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現職: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台南市立醫院腸胃科總醫師衛福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 老醫院拚新氣象為高齡醫療努力
衛福部屏東醫院有百年歷史,是屏東最老的公立醫院。在屏北地區醫療競爭日益激烈之際,今年8月剛上任院長的王森稔說,屏醫新醫療大樓即將動土興建,將朝高齡醫療目標努力,可讓老醫院有一番新氣象,繼續朝下個百年邁進。兒時常跑醫院 能懂病人徬徨王森稔小時候住苗栗,因有過敏體質常氣喘發作,經常跑醫院看診,很能體會病人面對疾病的徬徨和無力感,因此對醫師這個職業有了崇敬與嚮往之心,期許未來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國中時因父親工作關係,王森稔全家搬遷到台南,父親也鼓勵他習醫,他不負眾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原本想走腦神經外科的他,因有3名肝膽胰外科的老師力邀他加入,便走上這科行醫之路。王森稔說,當時台灣的公衛環境不佳,許多人都因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問題,有肝內膽管結石等疾病,要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由於患者太多,每個老師每天大概都有4、5台刀的手術,他在一旁擔任助手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當他成為醫師後,台灣的公衛環境已改善很多,需要開刀的病患變成以癌症為大宗,因此他開始在肝癌、胰臟腫瘤、膽管及膽囊癌等領域鑽研,精進腹腔鏡肝膽胰等手術治療。在學術上他也不斷努力,47歲就拿到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50歲就成為教授,為杏林培養更多人才。新建急重症大樓 屏醫里程碑過去屏北地區是屏醫、屏基、寶建3家醫院三強爭霸,但前年屏東榮總開幕,未來義大也在屏東設立醫院,競爭將愈來愈激烈。王森稔指出,屏醫有百年歷史,建築都已老舊,即將新建地下3樓及地上12樓的急重症醫療大樓,預計2028年完工啟用,對於屏醫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可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品質。屏東人口老化嚴重,高齡醫療及長照需求性日增,屏醫高齡醫學大樓附設長照機構,提供護理之家和日照中心所需,長輩們及醫師因此能就近看診照顧,高齡醫療對屏醫是很大優勢,也是未來繼續發展努力的目標。屏醫與高醫的醫療合作多年,王森稔說,屏醫在醫療資源與醫療品質上有很好的基礎,高齡化下的癌症預防及篩檢作業是屏醫發展重點,將建構癌症預防、治療及安寧醫療一條龍的醫療服務,打造屏醫成為屏東地區癌症治療中心。養生沒祕訣 睡眠充足最重要面對生活作息不定又繁忙的外科醫師生活,王森稔並無特別的養生法。他強調,睡眠充足最重要,還好外科醫師生活忙碌,常回家一倒頭就睡了,少有失眠問題;飲食方面,他不挑食,只要是台灣料理及小吃都愛吃。他和太太都喜歡旅遊,迄今已造訪過10多個國家,最愛義大利及瑞士,主要是美食、古蹟、自然風光等深深吸引他。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王森稔的紓壓方式就是「回家」,跟家人聊聊天。他笑說,他是個很「戀家」的人,只要回到家,就覺得很放鬆,沒有壓力,能同時兼顧工作及家庭。王森稔小檔案● 專長:膽石症、總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症、黃疸、肝癌、胰臟發炎及腫瘤、膽管及膽囊癌、腹腔鏡肝膽胰手術治療、器官移植● 現職:衛福部屏東醫院院長、肝膽胰外科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高醫附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後醫學系系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放心交給我!
-
2024-10-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莫那.瓦旦 用原民的思考邏輯推動衛教 讓少年戒酒找回自己的「影子」
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莫那.瓦旦,在地方服務近40年,身為原住民醫師的他,抓住求學習醫的機會,改變了自己生涯的軌跡,也立下公費原民醫師回到偏鄉服務的典範。不僅幫助阿美族少年戒酒找回自己的「影子」,還帶著原民醫師們一起踏上國際醫學舞台,推動訂定「原住民族健康法」。他的故事也是台灣近半世紀原民醫療的縮影。挺身提升原民健康賽德克族的莫那.瓦旦說,他其實是「都市原住民」,從小住在嘉義市,台南讀高中後,以公費生考上台北醫學院,畢業後選擇到花蓮門諾醫院實習。他觀察到原民的健康未受到重視,意外事故、飲酒、自殺是當時三大原住民的死因,深感原民的健康需要有人推動,因此他希望能以一名醫師的身分,致力於提升原住民的健康水平。40年前公費醫師制度不夠完善,缺乏住院醫師的訓練,原住民醫師畢業就直接被分配到鄉下服務,「有種沒有武器就上戰場的感覺」,因此他報考台大公衛所,且專攻肺結核防治、自殺防治、意外事故防制的相關研究,對準原民族人的需求,精進「改善原住民族人健康問題」的能力。後來他又順利考上博士班,增加原住民醫師的生涯可能性。要為病人生活著想莫那.瓦旦1985年台北醫學院畢業,1987年服完兵役後,先後在花蓮及屏東等衛生所擔任醫師,在花蓮總共服務35年,2004年起在吉安鄉衛生所服務至今。近40年行醫生涯中,有兩件事對莫那.瓦旦影響深遠。1985年,他在門諾醫院跟著小兒科醫師楊義明實習時,有一名國中二年級的血癌病童,因為住院治療而無法上學,楊醫師不希望病人因病耽誤課業,請社工師找家教來病房輔導病童功課,但後來由幾名實習醫師分配教學任務。這時他才體會到,醫師不是只負責治病,更要為病人的生活甚至未來著想,照顧病人的心情與需求。尊重原民思考邏輯衛教另一件事則要從莫那.瓦旦的妻子說起,他的妻子巴奈.母路是吉安鄉的阿美族人,長年鑽研阿美族的祭司儀式,包含戲劇、音樂、舞蹈及醫療等。他基於好奇心與醫師的身分,曾與妻子合作田野調查,當時遇到一名阿美族少年有酒精濫用問題,他嘗試用西方醫學角度,跟少年說明喝酒會影響健康,但少年似乎無法理解。妻子建議莫那.瓦旦換位思考,嘗試用阿美族語說,這樣喝酒會讓自己「沒有Adingu(影子)」,Adingu在阿美族語裡也代表著「靈魂」,這段勸說立刻讓少年如同當頭棒喝,才把醫師的建議聽進去。這件事深深震撼莫那.瓦旦,原住民有自己的思考邏輯,不僅應予尊重,如能適當加入現代醫療的知識,善加轉譯,且從病患的角度做衛教,才會更有效果。各國原民醫師交流在偏鄉行醫之外,莫那.瓦旦也嘗試走向國際醫學的舞台,16年前,他遠赴夏威夷參加泛太平洋地區原住民醫師會議,當時台灣的原住民醫師只有6人,最大的感受莫過於見識到國際級頂尖學者專家對同胞族群的深切關懷,他因此開始省思還有哪些領域可再精進,也拓展了視野、開啟了國際交流的機會。泛太平洋地區原住民醫師會議兩年舉辦一次,2014年在花蓮舉辦,當時有來自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與夏威夷等地超過300名原住民醫師參與。莫那.瓦旦不斷鼓勵其他原民醫師參加,有位原民醫師對他說:「學長謝謝你叫我去。」原來該名醫師從事原民醫療多年,對職涯發展陷入茫然,參加會議後得到許多啟發與鼓舞。幫助病人成座右銘莫那.瓦旦發表的研究不多,他期許,要盡力扮演好各種角色,例如關心病人、與病人親切互動,關注政策發展等。所以,他進修時側重醫者人文關懷,在國際參與則著重不斷求取進步,帶領台灣醫療往前走,跟上國際的腳步,設立新的價值跟標準。在行醫之餘,莫那.瓦旦與其他原住民專家學者成功推動「原住民族健康法」的立法,於2023年5月立法通過,台灣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訂定原住民健康專法的國家。他也出任衛福部衛生政策委員會委員,持續在法案制訂上貢獻專業。「成功不在於你擁有多少,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是莫那.瓦旦珍藏的座右銘。他認為,替病人、原住民同胞與居民服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對於服務奉獻,才能始終樂此不疲。莫那.瓦旦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嘉義市學 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現 職:花蓮縣吉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經 歷:屏東縣三地門鄉衛生所醫師屏東縣春日鄉衛生所醫師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醫師花蓮縣光復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主要事蹟:擔任40年地方衛生所醫師參與「原住民族健康法」制定負責籌備「山地鄉居民飲酒問題」研討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10-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八八風災封路也巡診 中醫卓青峰每周固定上阿里山行醫已21年
21年來,嘉義迦南中醫診所院長卓青峰堅持每周一次深入阿里山鄒族部落看診,施藥、針灸不說,還買早餐上山,送給每個來看病的人。即使落石封路,他仍駕駛吉普車繞小路上山,路開到哪裡,他就看診到哪裡。近年他回學校在老人學研究所進修,學習遠距醫療、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希望偏鄉的中醫照護更有品質、更有效率。卓青峰年幼時曾感染小兒麻痺,他克服身體的不方便,2003年起在無中醫資源的阿里山鄉來吉部落成立首處中醫巡迴醫療點,莫拉克八八風災時道路中斷,據點改至樂野部落。村民感謝他,卓青峰則說,其實他受益良多,他能上山賞景、看雲海、呼吸香甜的芬多精,還有機會幫大家看病,覺得很享受、很開心。投身中醫31年 每周固定上山卓青峰有原住民血統,投身中醫31年。一次參與世界展望會到嘉義偏鄉巡迴衛教的機緣,發現山區居民的醫療觀念不足,決定從己身做起,以設置醫療點,致力推動中醫資源在城鄉均衡發展。目前還擔任健保中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的召集人。阿里山鄉來吉、樂野部落路途遙遠。卓青峰每周固定上山的周二,早上6點先在自家診所打包器具及藥材,7點前偕妻子一同出門,8點30分準時抵達部落開始看診,中午看診結束再開車下山。上山途中,他會購買早餐,帶上山與居民分享,抵達巡迴醫療點時,先把脈問診、開藥方,妻子協助調配中藥,還有針灸或經絡疏通等療法,讓病人得到全方位中醫照護。曾患小兒麻痺 理解病人不適「海拔600公尺以上的空氣是甜的!」卓青峰如此形容。醫療點所在的樂野村,海拔超過一千公尺,有一大片美麗的楓香林地,還有茶園、咖啡、蘭花等,優美的環境吸引卓青峰愛上了這裡。他說,這個地方不同季節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趁著巡迴醫療偷得浮生半日閒,在山林間徜徉、吃飯,是他和妻子難得的放鬆時光,是夫婦倆的小確幸。卓青峰出生在1959年,那年代台灣盛行小兒麻痺,他年幼時感染病毒,留有後遺症,身體肌力下降影響運動表現。不過,卓青峰不斷鍛鍊、提升肌力,擔任中醫師更能以同理心看待病人,理解患病的不適感,更關心病人,他從中也領悟現今社會的醫療資源不平衡,認為應該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讓醫療資源在城鄉平衡發展。落石阻路 路開到哪看診到哪身體不是卓青峰參與救災的阻礙。921地震時山區災況慘重,卓青峰開著吉普車挺進災區,協助載運物資,也攜帶藥物及針灸用具到南投縣信義鄉救災, 他連夜為近百名災民看診,帶去的藥幾乎都用光了。莫拉克八八風災重建期間,來吉部落撤離山區,前往中庄營區、逐鹿社區等臨時處所避難。部落交通不便,居民因天災下不了山,幸而有卓青峰不間斷上山看診,即便落石阻斷道路,他也能駕駛吉普車從一旁小路穿越,「路能夠開到哪裡,我就能看診到哪裡。」山區網路不穩 常常耽誤看診卓青峰在阿里山鄒族部落看診20年,看診過程中與部落居民的互動讓他很有親切感。他學會了簡單鄒語,也與居民互教台語,雙方建立了深厚情誼。在山區設置巡迴醫療點,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和通訊,每逢地震、颱風等天災,道路可能中斷,還有土石崩落的威脅,上山往往像是跟老天爺賭運氣,但卓青峰擔憂病人,總是想辦法改道通行。「目前最難解決的是網路通訊。」卓青峰說,患者病歷都在網路系統中,看診時要先連上專屬VPN,才能調閱資料看診。然而山區網路不穩定,網路常常很難連線,就會耽誤看診時間,這個難題希望有天能夠解決。去年拿到碩士 專攻老年學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嘉義縣高齡人口比率逾22%,是全台之冠。卓青峰說,部落年輕人離鄉就業,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山上,目前看診的病人近半數都是老年人。他盼望進修老年醫學,讓自己與時俱進,近年有女婿協助看診,他逐漸卸下重擔,才得以在2020年考入成功大學醫學院,攻讀老年學研究所,並在去年取得碩士學位。65歲的卓青峰,正式邁入老年,切身感受老年疾病的各種問題迫在眉睫。他的心願是將研究所學習的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和中醫結合,發展在宅醫療(居家照護)、遠距醫療,加入實證醫療概念,更全面的照顧老年人。卓青峰小檔案年齡:65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醫學系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現職:迦南中醫診所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全民健保中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召集人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正道中醫醫院針傷科主任主要事蹟:2003年7月起於阿里山鄉成立首處中醫巡迴醫療點,持續服務21年2024年中華民國第一屆華佗偏鄉醫療奉獻獎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12 焦點.健康知識+
淋浴時順便尿尿可以省水?婦科醫揭「2負面後果」警告千萬別這麼做
有些女性會在淋浴時小便,婦產科醫師表示,這個行為看似方便,實則會削弱骨盆周邊的骨盆底肌,另外這也會讓小便和流水聲產生心理連結,之後若聽到流水聲,就會產生「要上廁所」的想法。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休士頓的婦產科醫生艾瑪(Emma Qureshey)畢業於南佛羅里達大學醫學系,已經執業將近10年,她在TikTok分享她身為婦產科醫師絕對不會做的三件事情,影片目前已累積29.5萬次瀏覽。艾瑪說,她絕不會在淋浴時小便或站著小便,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可以省下沖馬桶的水或坐馬桶的時間,但站著尿尿除了不衛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會破壞骨盆底肌。艾瑪說,骨盆底肌就像是骨盆區域的「吊床」或「吊帶」,支撐和控制骨盆器官如膀胱、子宮等,防止那些器官下垂,若站著小便,會減弱骨盆底肌,另外也會和流水聲產生心理連結,之後聽到水聲就會想跑廁所。艾瑪說,第二件事是為了治療感染,在未經醫師治療或開處方的情況下塞任何東西到陰道,例如大蒜瓣、優格,還有「任何我不想知道的東西」,她說那些東西不但不能治好感染,還可能讓病況更糟,她建議將任何東西塞入私密處時,先諮詢過醫生。 @obmdmom This ones for my not pregnant friends #obgyn #womenshealth #bacterialvaginoisis #yeastinfections #pelvicfloor ♬ original sound - Emma Jean ⭐️ MD 最後,艾瑪說她從不會因為怕尷尬、害羞而有症狀不就醫,「我從不會因為怕尷尬就忽視惱人或令人擔心的症狀」,她說醫生見過、聽過、聞過各種症狀,他們不會在意,也不會隨意評論,呼籲女性有症狀就要就醫。
-
2024-10-1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古稀之年返醫界 自律確保精準手術
同事看到聯合報徵稿,興奮地告訴我、鼓勵我將醫師生涯及為何退而不休的故事投稿,讓更多醫界優秀後進堅定初心,共同提升台灣醫療品質與守護每一位病患的健康。近年來,台灣興起銀髮族重返職場風潮。在醫界,醫師退休繼續行醫相當普遍。從踏入醫學院醫學系第一天,到放下教鞭與醫院退休那天,半世紀50年歲月,累積的是不可數的手術病例培養出的醫術穩定、教學相長厚積的醫學倫理,及年齡與身心最佳狀態。古稀之年,許多人選擇含飴弄孫,安享退休樂齡生活,我選擇重返職場,動機極為單純:想繼續貢獻專業,為飽受病痛之苦的患者解決問題。欲實踐一生奉獻醫學的心願,各方面都必須「自律」,且嚴格執行規律生活,不熬夜、無菸酒不良習慣、固定運動保持體能,最重要的是不斷汲取醫學新知,每次手術前一晚複習手術過程,確保每個環節完美零失誤。如同當年叮囑學生:「病人手術後好與壞,取決於醫師如何下第一刀」。嚴以律己不忘初衷,尊重自身專業,將服務的醫院、病患視為自家與親人,爭取國家標章認證,提升手術品質安全性、減少併發症、將技術與成效分享醫療界,促進台灣醫療品質穩健躍進。
-
2024-10-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田惠文守護秀林原鄉23年 五全照護成全台典範
打從國小開始,田惠文就坐在父親的摩托車後座,一同進入屏東深山為部落居民治病。自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她被派到花蓮縣秀林鄉從事巡迴醫療,率領衛生所同仁逐一處理偏鄉肺結核、肝癌、肝病、糖尿病等健康照護問題,再到完善個案管理、全人關懷,視病如親。手勢眼神克服語言不通田惠文是台東卑南族原住民,承襲父親志業,走上偏鄉行醫這條路。1997年初任秀林鄉衛生所醫師,一度短暫調到其他鄉鎮,2001年再回到秀林鄉衛生所擔任主任,守護鄉民的健康已23年。在公共衛生領域,秀林鄉一向是重要指標,秀林鄉是花蓮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人口約1萬7000人,當地結核病、B肝、C肝、糖尿病、桿菌性痢疾等疾病盛行率,都遠高於全國平均,鄉民的健康照護常是中央關注焦點。初出茅廬的田惠文努力融入這個以太魯閣族為主的原鄉,語言不通不是問題,「我有一『手』好母語」,手勢、眼神的交流,與發自內心的關懷,讓她獲得病患信任,拉近了距離。面對秀林鄉各項棘手的健康問題,田惠文的第一步是帶同仁上課,以結核病為例,她剛到部落時,不只族人,連衛生所都有同仁以為結核病是「遺傳病」。她獲得上級支持每周五停診,衛生所同仁一起上課學習肺結核知識,一個月後團隊對於肺結核有深入理解,才得以對症下藥。培訓關懷員對抗結核病第二件事是回歸到病人本身,她發現許多肺結核病情控制不佳的病患,服藥順從性很差,這是因為對疾病缺乏了解,也因為吃藥很無聊。因此她培訓在地居民成為「都治關懷員」,定時送藥到病人手中確保服下並給予關懷。很快將肺結核病人數減半,發生率下降40%、個案數下降43%,治療成功率提升到80%。2004年起,田惠文爭取健保署醫療給付效益提升(IDS)計畫,以提升秀林鄉居民就醫便利性,並與花蓮慈濟醫院共同承做。在鄉內九個部落提供巡迴醫療服務,她天天走入部落,雖然要衛教兼包藥,但從來不覺得辛苦。秀林鄉是全國第一家建立全鄉家庭健康戶口名簿的衛生所,以IDS計畫成果為基礎,於2022年轉型為全國第一個「全人整合照護計畫」,由政策推動、資源整合、醫牙共照、中西合療、分級醫療、遠距醫療共同協助下,打造出「全心、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五全照護,健保署並以秀林為典範,推廣到其他縣市。深耕成果驚豔美國學者秀林鄉衛生所團隊深耕的成果引起國際好奇,美國杜克大學兩位學者多次來交流分享經驗,看到秀林鄉衛生所將閒置空間開放給長輩聊天,還訓練員工帶活動、舞蹈,變成日托站,長輩們個個神采奕奕,讓他們相當驚豔。這幾年來,秀林鄉歷經颱風、地震、太魯閣號列車出軌、疫情等天災與事故的考驗,田惠文一次又一次率領團隊突破難關。今年(2024年)4月3日地震,當時正在所內看診的田惠文和病患被震得跌在地上,她扶著病患逃出衛生所。地震後團隊繼續留在衛生所,協助治療地震受傷的病患。當時蘇花路廊、中橫公路交通中斷,田惠文還想方設法轉介洗腎、轉運送慢性病用藥,讓病患安心。拚無人機投藥強化醫療勇於任事的她,多年來主動提出多項有助改善鄉民健康的計畫,帶領衛生所團隊,翻轉外界對秀林鄉既有的負面印象,因此獲獎無數,如今醫療奉獻獎為她輝煌閃亮的行醫生涯再添光彩。因為「想要做得更好」,田惠文持續精進,在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班三年,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鼓勵民眾重視飲食和運動,更加健康。另外她也投入無人機投藥計畫,希望利用科技紓解交通不便造成的偏鄉醫療困境。從小時候陪著父親跨上摩托車,戴起聽診器走入屏東山區,到現在成為秀林鄉衛生所主任,以醫者之心陪伴關懷部落居民,田惠文似乎註定要成為偏鄉的健康守護天使。田惠文年齡:6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現職:秀林鄉衛生所主任經歷:門諾醫院醫師衛福部立花蓮醫院醫師秀林鄉衛生所主任主要事蹟:97年花蓮縣模範公務人員99年衛福部全國優良防疫公務類個人獎101年健保署偏鄉醫療服務獎101年總統頒發蘇拉颱風災害應變期間搶救有功人員106年衛福部全國防疫績優公務團體111年第14屆金所獎優等獎113年衛生福利專業獎章
-
2024-10-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侯明鋒南台灣乳癌第一刀 打破「醫不叩門」 主動出擊
有「南台灣乳癌第一刀」之稱的高雄醫學大學教授侯明鋒,打破「醫不叩門」的傳統,主動出擊找病人,開疆闢土。從切病灶做研究、寫論文,到帶領乳癌團隊參與新藥臨床試驗,讓乳癌防治成為一門專科,病患得以早就醫、早治療,提高存活率。近50年行醫生涯,相當於台灣乳癌專科發展史的縮影。侯明鋒在嘉義朴子農村長大,從小父母親教導助人救人,促使他選擇行醫這條路幫助更多人。高雄醫學院畢業後,經一般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即赴美進修乳房外科。完整乳癌治療 赴美學習第1人當年的台灣,一年沒多少乳癌病人,美國乳癌的病例數一直攀升。侯明鋒看出乳房外科大有發展,從診斷、影像、手術甚至化療放療、病理學,整套都學會了帶回台灣,是台灣首位赴美學習完整乳癌治療的外科醫師。返台後,侯明鋒在高醫附設醫院建置乳癌防治模式。為了推廣乳癌防治觀念,他帶著一台超音波上山下海,挨鄉挨戶做乳房篩檢,把不敢看病的婦女找出來。原本高醫一年20個乳癌病人,他走出醫院,可能一天就篩檢了兩百多人,每個鄉鎮都出現3、4例病情嚴重患者。因為觸診、超音波訓練扎實,加上細心探查,侯明鋒常能找到機器查不出來的腫瘤,尤其超音波助攻能力特強。侯明鋒為此寫了一篇論文,指出東方女性、特別台灣女性乳房較小,用超音波好好篩檢,並不輸給乳房攝影。因為這篇論文,本來畏懼乳房攝影疼痛的婦女放下心來,政府也願意負擔超音波檢查,上門求診的人漸漸「絡繹不絕」。台灣家族乳癌遺傳 首位發表學者「BRCA1和BRCA2兩個遺傳基因,是造成台灣家族性乳癌遺傳的元凶」,第一個發表此學術成果的學者即是侯明鋒。讓「部分乳癌的確具有家族性遺傳基因」的理論有了實證,並且發現當BRCA1和BRCA2發生遺傳上的突變時,就算女性年紀還輕,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過去台灣基礎醫學難在蒐集檢體。熱衷蒐集資料的侯明鋒說:「以前醫師沒做研究的觀念,覺得開刀時剪檢體太麻煩,可是我堅持要剪,一定要把檢體蒐集起來。我已經蒐集上萬個檢體,到現在還在蒐集。」連中研院都要跟他調資料做研究。說他擁有「南台灣最大乳癌檢體資料庫」並不為過。串聯高屏地區醫護 每月開讀書會即使當上高醫附設醫院院長,侯明鋒仍持續寫論文。大學醫院還是要做研究,「我習慣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每個資料都寫下來,隨時醫學會要發表論文,一拿就有資料。」如今發表在SCI論文已有406篇。以乳癌論文升到教授,侯明鋒是全台灣第一人。「台灣小,大家要合作」,侯明鋒格外注重分享、合作和醫病共同成長。他發起串聯高屏地區醫護成立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每個月開讀書會,希望藥師、小兒科醫師都變成乳房專家。臨床試驗開啟侯明鋒另一個乳癌研究境界。50歲那年,他考取兩張臨床試驗的國際證照,數月後,國外臨床試驗就找上門來,在侯明鋒領軍下,高醫乳癌臨床研究團隊近年參與新藥臨床試驗的成果豐碩,被遴選為新藥臨床試驗中心,「四期乳癌存活率因為試用新藥而提高了。」催生俱樂部 數百座談幫助病友為了鼓勵病友,侯明鋒一手催生「木棉花關懷俱樂部」。這個由乳癌病友組成的團體,會員突破1500人,成立28年來辦過數百場座談,病友互相打氣重新展開生活。侯明鋒採走動式管理、言傳身教的帶人哲學。他任院長時,高醫進駐台東大武衛生所建立醫學中心級的專科門診,目前已卸下院長職務的他,仍每月定期到大武衛生所看診。有了台東大武成功經驗,侯明鋒把這套模式復刻到澎湖離島。澎湖每年有300人次到高醫求診,搭飛機或渡船都辛苦。「不如醫師動、病人不動」,包括侯明鋒也到澎湖看診。偏鄉醫療支援,就像一場接力賽,他期待一棒接一棒傳承下去。「有心就能做得到」 日睡6小時侯明鋒一天只睡6小時,早上5點就起床。每天騎著腳踏車去醫院,中午不休息。當天的刀開完,晚上8點必到病房巡房。數十年都是如此,「以身作則」也成為高醫最美的風景。從醫近50載,問他怎麼保持對醫學的熱情和堅定,侯明鋒吐了兩個字「有心」,只要有心,什麼都做得到。侯明鋒小檔案年齡:7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台灣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乳房外科名譽教授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第三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美國水牛城婦女醫院乳房科醫師中華民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監事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監事主要事蹟:●高醫建置乳癌防治模式●高醫團隊前進台東、蘭嶼、澎湖,甚至索羅門群島●成立高醫木棉花關懷俱樂部●成立台東大武鄉衛生所暨南迴緊急醫療照護中心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10-08 醫聲.醫聲要聞
一塊麵包吃一天,她從醜小鴨變身生技業天后
「我曾經一塊麵包吃一天,為了生活....只要有賺錢的機會都不放過,出社會後斜槓多份工作,白天工作,還兼家教、工業設計...」坐在記者前面的康霈生技執行長暨研發長凌玉芳談到過往為了生活四處打拼的經歷,忍不住哽咽落淚。在專訪前一小時,凌玉芳才在上市前的記者會上,意氣風發的發表康霈生技醫美新藥CBL-514注射劑第二期臨床試驗。凌玉芳指出,「CBL-514用於局部減脂、橘皮治療及罕見疾病竇根氏症,目前已完成美加澳500人的2期臨床試驗,新藥可透過誘導脂肪細胞凋亡減少治療部位脂肪,明年下半年將在國際上展開2個多國多中心的三期臨床試驗,預計花20億元、收案600人。」能有今日的成果,凌玉芳自己也沒想到,她跟康霈生技董事長徐坴暉一手孵出的蛋,成了極受矚目的金雞蛋。10月2日康霈生技正式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從興櫃股后一舉進入更大的資本市場,因颱風影響遲至4日交易,當天成交價518元,大漲了19.35%,這匹黑馬到底能跑多快跑多遠,外界都睜大眼睛看。從小苦過來,斜槓人生還是不忘「研究」夢凌玉芳頂著完美妝髮信心十足,直視外界不甚友善的眼光。質疑的眼光來自「她」是半路出家,也沒有漂亮的學經歷,她是成功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還是唸成大工業設計,這在含金量很高的生技業裡真的太過「渺小」。凌玉芳談起個人的學經歷也不示弱,這與她出身艱苦的生活環境有關,「我父親是軍人出身,當年就以一萬元的薪水養我們家四個小孩,高中考上北一女後,當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就跟著參加社會運動,父親覺得沒在唸書,堅持轉回家鄕的中壢高中。」她苦笑著。回到當地的高中後,由於數理是凌玉芳的強項,學校派她參加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也獲得很好的成績,原本可以選擇保送名校但她放棄,而是參加聯考,一心一意希望能上清大化學系,但考試當天她發高燒,成績不理想,差了0.04分,上了成大工業設計系。上了大學,凌玉芳因軍人子弟學費有補助,但生活費得自己賺,加上工業設計系是很花錢的科系,只要有打工的機會都不放棄,研究所還同時兼了5個家教,「我去端盤子,去醫學系當助教,曾經一天只吃一個麵包,連當時的導師都看不下去,建議改當家教賺錢比較快,醫學系的同學還幫忙介紹時薪較高的鐘點家教..」回想自己一路上的辛酸,凌玉芳忍不住掉淚。為了脫貧,凌玉芳畢業後還持續斜槓兼差,白天工作,空檔時間接工業設計及家教,一個月賺7、8萬,直到某天有個前輩告訴她,「你現在看起來薪水很多,但你喜歡做研究想要開發新藥,身兼數職是不行的。」前輩的一句話打醒夢中人,凌玉芳將重心轉回研發上,但也過著一個月只有4萬元的薪水,但在心裡對自己喊話「一定要成功」。在研究的路上,凌玉芳也是經過不斷的轉折後才回到初衷,唸工業設計系時,因為太喜歡實驗,跑到生命科學系和同學一起進行實驗,這也讓她決定考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當時指導教授賴明德,專長為膀胱癌、腫瘤分生學、基因治療等,這也打下了未來醫美新藥的研發基礎。從大學到研究所,凌玉芳獲得不同的養份,工業設計教導她看事情要放遠至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可能性,不能只有紙上談兵;賴明德教授帶她了解細胞凋亡的原理,醫美新藥的作用原理,就是讓脂肪細胞凋亡達到局部減脂的目的。新藥研發出來後,必須進行臨床試驗,凌玉芳與徐坴暉兩人先找親朋好友集資,第一年只募到幾千萬元,沒想到一下子就用完了,為了找錢,兩人開著破車就去見投資人,但被打槍的機會太大,不只新藥的效果被質疑,公司淨值還只剩一元,董事長徐坴暉苦笑著,「我把房子拿去抵押兩次,還跟老婆把財產分開,免得連累她。」醜小鴨化身金母雞,投資人爭相投資後來整型外科名醫張高榮陸續加入,加上一群老股東也堅持不放棄,一切的轉機就在2021年2a臨床試驗開始解盲的這一刻,張高榮拿著試驗結果的數據找上國內生技大廠—友華生技,獲得1.68億元的資金,一夕間醜小鴨變成了天鵝,吸引了眾多投資人加入競逐行列。張高榮指出,「由於友華生技曾經是全球最大玻尿酸在台的代理商,但失去代理權後,就一直找尋醫美相關產品,友華生技對於局部減脂的新藥充滿興趣,就投入資金一起研發。」凌玉芳透露要上市時,將相關文件送至台灣證券交易所審核時,有被問及明年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是否可以在台灣進行,但台灣沒有醫美新藥的臨床試驗經驗,因此,未來仍會以歐美國家為主,以銜接未來美國FDA藥物申請的條件,期待2027年可以上市。
-
2024-10-05 醫聲.Podcast
🎧|老花不戴老花眼鏡,眼科醫師說後果比你想得更嚴重
過了50歲若發現眼睛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那你真的有「老花」了,即使你不想面對,但老花也不可能逆轉,不戴老花眼鏡的後果,遠比你想得還嚴重,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不戴老花眼鏡時,眼睛為了看得更清楚,睫狀肌及眼輪匝肌會繃緊,連帶造成太陽穴附近的聶肌也崩緊,引起頭痛、肩頸痠痛等眼肩頸症候群。🎧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何謂老花眼,是指負責眼球調焦功能的水晶體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老化喪失彈性,實際上大約在40歲以後眼睛的對焦能力就開始下降,導致看近不清楚,必需將物體拿遠才行,最初老花度數可能不高影響不大,但隨著年紀漸長多數人在50歲之後,影響愈加明顯,到了65歲左右老花度數就固定。由於現代人都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多於桌上型電腦,用眼時會不自主低頭,就已經造成肩頸無法放鬆,因此,一旦發生老花後,眼睛對焦要更用力,無論眨眼、瞇眼都要想辦法看清楚,而對此動作下指令是「三叉神經」,它的管轄範圍從頸部、肩膀、側頭部,連結到眼睛周圍,讓人先感到眼睛疲勞之後,就開始出現頭痛,甚至會痛到後腦勺,連到肩頸一帶痠痛,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呂大文指出,有些年紀的人去打肉毒桿菌消除皺紋,會發現眼睛及肩頸痠痛也改善了,甚至認為老花也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肉毒桿菌可以放鬆肌肉,在減少皺紋的同時,痠痛也一併改善。為了避免老花帶來的困擾,呂大文認為,該要戴老花眼鏡就須要戴,至少可以減少眼睛過勞的情形,至於老花雷射矯正則須要看狀況,老花雷射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視差來矯正,再經過大腦自行融像,讓眼睛看遠看近都可以,被認為是「老花妥協式矯正」,但有些人對於調整視差難以適應,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是,要老花雷射前可以先戴老花隱型眼鏡適應,適合者再進行手術比較好。另外,因為老花一定會發生無法避免,不過,3C產品是助長老花提早發生的重要因子,呂大文表示,以前長輩都是從收音機獲取訊息,現在都被iPad或智慧型手機取代,機不離手也讓老花提高發生,40幾歲就有老花的人很多,有一名深度遠視的年輕人,在27歲時就發現早發性老花,因此,減少3C的使用,是護眼的第一步。至於補充葉黃素等營養素對老花是否有幫助,呂大文認為,葉黃素可提供黃斑部營養,它可抗藍光及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但並無法阻止及預防老花的發生,但目前有些葉黃素會加上魚油,會覺得好像老花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老花會讓人不斷眨眼,易有乾眼症,魚油則可以改善乾眼情形,就覺得眼睛比較舒服。呂大文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二十屆監事經歷:台灣顏面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青光眼醫學會理事長世界青光眼高峰會常務理事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畢業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黎爸」院長心梗救不回!陳志金悼念「他倒在他最熱愛的醫療救人工作上」
來自東帝汶的台灣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昨搶救一名患者後,因心肌梗塞死亡。捨己救人的典範大家不捨發文悼念。黎慶福的醫師學弟陳志金在臉書說,醫師在加護病房搶救病人,卻不幸倒在自己最熱愛的「戰場」,令人惋惜,他70歲,仍堅守在急診室最前線。陳志金悼「黎爸」:他鞠躬盡瘁,讓人不捨黎慶福雖是院長,仍擔任礦工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搶救不少從死神拉回的病患。ICU醫生陳志金今早在臉書說,黎院長是他的學長,台大醫學系畢業後,接受一般外科訓練,於1980年到礦工醫院,至今44年。黎院長來自東帝汶,有著濃濃的廣東腔,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對學弟妹非常的照顧。陳志金表示,礦工醫院早年收治很多「塵肺症」的礦工。後來病人少了,人口外移,也為了專科醫師訓練,很多學長姐都離開了。黎院長仍然堅守在礦工醫院,以他這麼資深的管理階層,本來就不用再輪班或值急診。但是,他仍然大多數時間都在急診室最前線,醫院有時半夜需要幫忙時,也是一通電話,他就見他風塵僕僕開車從新店到院內處理病人。「黎院長鞠躬盡瘁,倒在他最熱愛的醫療救人工作上,讓人深感不捨及哀悼。」陳志金說,他70歲仍堅守在急診室最前線。熟悉院長的人都說「他不是在醫院救人看診,就是在前往醫院看診的路上。」基隆各界全面悼念黎慶福基隆市議員吳驊珈說,3年多前,騎車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差點毀容的臉,也是靠「黎爸」救回,昨天卻在搶救病人後過世,十分震驚與不捨,「謝謝黎爸,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今天表示,黎慶福看著他長大,他真的很難過,他看病都是找他。網路及各社群都有很多人發文悼念,認為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基隆市衛生局發文表示,全體同仁感念緬懷視病猶親的礦工醫院黎慶福院長,並協助院方相關醫務行政事項。台灣礦工醫院表示,已通知在黎慶福院長在澳洲的家屬來台,辦理治喪事宜。他的家人都在澳洲,隻身一人在台灣,常常以醫院為家,醫院有時半夜需要他幫忙時,常常開車從新店至院內處理病人,日前院長還榮獲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並要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沒想到發生憾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醫療.牙科
水雷射牙科費用大解密:植牙、牙周病、牙齦美白一應俱全
你有看牙焦慮嗎?一想到治療器材發出的震動聲響、患部接受處理時的疼痛感、漱口時看到的鮮紅血水,就緊繃抗拒?近期一項新型技術將有效減少治療時的不適,讓你面對牙周病、潰瘍發炎等口腔問題時能更有勇氣面對,不再拖拖拉拉。高精確度,治療同時滅菌,恢復快,感覺沒那麼痛!水雷射技術(Er,Cr:YSGG)如字面意思,結合了雷射及水兩種元素,高能量雷射激發水分子產生微爆破動能,普遍運用於發炎感染的組織切除、牙結石牙菌斑清除、牙齒或齒槽骨切割等方面。相較於傳統治療器材,雷射光束小,操作時能更精準定位,形成較小傷口,出血量和疼痛感也隨之減少;再者,雷射動能與水分子結合,不致產生過多熱量傷及組織,更能保留足夠能量在治療時同步殺菌並促進生物組織再生,縮短恢復期,患者在舒適度感受上相對提高。 新竹品味牙醫陳泰龍醫師表示,以牙周病為例,傳統治療會使用牙周刮刀物理性刮除牙齦下的牙菌斑和結石,嚴重牙周病甚至得切開牙齦進行翻瓣手術,此種治療法傷口範圍大、出血量多,也會對牙齦造成傷害,治療過程易讓患者心生恐懼以至逃避看診、延誤治療。水雷射技術則因為探頭小,能深入牙齦縫隙、牙周囊袋,無需切開牙齦即可清除傳統器械難以觸及處進行結石清除同時滅菌,能減少牙齦損傷,是更溫和、安全的治療方式。水雷射應用廣泛,植牙、牙齦美白、口腔潰瘍也適用 水雷射在植牙手術的應用也十分多元,除可搭配傳統器具進行牙齒或齒槽骨切割,在即拔即植(拔牙同時植牙)手術更能有效幫助傷口凝血和滅菌,降低傷口感染發炎風險,提供理想的拔牙窩洞乘載植體,提升植牙成功率。對於植牙後常見的植體周圍炎,水雷射細微的水分子能深入傳統刮刀不易到達的植體螺紋縫隙,透過集中或擴散不同探頭模式,進行更細緻、全面的清潔,有效清創並促進癒合;而由於水分子吸收雷射熱能,不會造成熱損傷,這也有助保護植體及周圍組織的健康,是治療植體周圍炎的合適選擇。陳泰龍醫師說,整體來說,水雷射技術具患部傷口小、出血少、助凝血、滅菌、加速組織再生等優點,是牙科診所推薦的治療選項之一,除前述的牙周病、植體周圍炎,對於需要進行牙冠增長術的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其所具備之特點能大大減少疼痛範圍並縮短療程;水雷射技術還能運用在牙齦美白、繫帶切除、根管治療根尖切除術,及常見的口腔潰瘍等症狀。非健保補助,自付費用視治療項目及範圍而有不同目前水雷射技術屬自費項目,費用依療程及範圍而定,落在數百元(如口腔潰瘍治療)至數萬元間不等(如牙周水雷射療程)。儘管水雷射技術應用廣泛且有其獨特優點,但一位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牙醫會根據患者個別病症狀況,在傳統器具與水雷射間搭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陳泰龍醫師提醒,目前牙科治療中的雷射技術並非僅限水雷射一種,另有二氧化碳雷射及二極體雷射技術,而其中水雷射冷卻效果最佳,能避免熱損傷,減少組織燙傷風險。「當牙醫師提出將以雷射技術作為治療方案時,建議患者需進一步了解是何種雷射,才能在安全無虞前提下得到有效的治療成果。」水雷射治療成本高於傳統治療,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更為先進的設備和專業訓練,然而,水雷射能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來說,是一項具備良好性價比的選擇,患者可依據自身需求和經濟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特別在意治療過程能否少痛一點、舒適度高一點,水雷射技術將是值得考慮的選擇!新竹品味牙醫診所*陳泰龍醫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口腔外科碩士)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學士台灣植牙聯盟醫學會 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 專科醫師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工植牙專科進修現任 品味牙醫主治醫師
-
2024-09-17 醫聲.醫聲要聞
結褵38年夫成「無語良師」助醫學教育,妻淚眼:有緣再行人間菩薩路
16日清晨六時許,太平洋方向的雲散開,晨光照進花蓮慈濟追思堂,嗡嗡誦經聲迴盪其中,八具覆上素布的棺材正等候中。這裡是八位「無語良師」大體老師的送靈現場,前面連續幾天與「老師」進行模擬手術的白褂師生,與家屬分站兩側,師兄姊站在後方,手上拿著經文念誦,一同送上無盡的祝福與感謝。在這場疫後首場實體送靈會前幾天,幾十位師生,透過八位大體老師,學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經陰道人工網膜修補、手腕傷口縫補等術式,一旁的螢幕除了顯示老師生前的病況、進行的術式,也包含學生事前家訪家屬,所得的人生故事。113年師鐸獎得主、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表示,為讓醫學生與醫師有臨床手術的實習、精進的機會,慈濟大學在2003年建置全台唯一以人體為對象、擁有8座教學手術臺的模擬手術室,2008年全新的模擬醫學中心竣工啟用。「我們強調亡者靈安、生者心安,整個流程除了醫學教育,也結合人文關懷。」曾國藩說,在模擬手術之外,前後還有學生家訪、大體老師生平介紹、與家屬互動、啟用典禮、著衣入殮、送靈儀式、感恩追思會、入龕典禮。72歲「無語良師」林宗輝的太太蘇欣吟表示,先生進入慈濟20餘年,長期參與大體老師的相關事務,對其無私的大愛深受感動,早早簽下遺體捐贈志願書。今年年前某天,他突然肚子絞痛,就醫發現腸沾黏,開刀切去100公分,但因糖尿病舊疾,傷口難癒而併發肺炎,即使醫院全力搶救,依舊敵不過無常。根據林宗輝生前的意願,急凍其遺體,直至此次九月課程再回溫處理;特別的是,向林宗輝學習的人之一,是他生前曾接觸過的慈濟大學醫學系大五學生陳品延,他表示,先前學校練習多用模型,但透過大體模擬手術,才知道實務跟想像的不同之處,有助於往後臨床處置。陳品延也說,慈濟一直提倡視病猶親,透過事前家訪,得知老師生前除了愛他們這群學生,也熱衷於社會服務,生後還為學生付出,十分偉大,因此上課解剖時,不只把大體視作教具,而是一個人,用更虔誠、尊重的心態面對,並期盼將收穫應用於未來行醫。蘇欣吟表示,夫妻倆晚婚無子,慈濟大學的慈誠懿德制,讓他們有機會擔任學子在外的父母,而陳品延即是下一屆「孩子」;相信透過大體模擬手術,不僅幫助學生精進醫術,也能領悟生命的意義,尊重、感恩人事物。最後她對結褵38年的先生道,「你已圓滿此生,脫離身心病苦,這一世障礙已排除,相信能重生到極樂世界,跟佛祖修行,或是成為上人的弟子,繼續來人間行菩薩路。」
-
2024-09-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莊仁賓每早跑操場5、6圈,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作息規律運動紓壓養生
「身為嘉義子弟,回家鄉服務一直是我的目標。」專精於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的莊仁賓去年7月接任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以及成功翻轉台南醫院新化分院轉虧為盈的經驗,深信人才制度和願景是長遠發展的關鍵,讓公立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將帶領百年歷史的嘉義醫院再現風華。嘉義子弟回鄉服務從小在嘉義市長大的莊仁賓,因為爸爸是洗腎患者,很早就在醫院陪病時接觸醫師職業,因此在孩提時就立志要當醫師。也因爸爸曾接受器官捐贈,他在成大就讀醫學院期間,便跟著教授李伯璋學習,對移植外科領域有很深的興趣,且進修鑽研營養學和癌症相關醫學,希望透過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的推廣,讓民眾身體更健康,減少癌症發生。莊仁賓在擔任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時期,大幅提升山區醫療品質、網羅醫師生力軍、親自參與輪值急診室操刀、提高醫師待遇、充足醫療設備以及維持佛心的看診費用,不到5年,民眾對新化分院的信任度提高,成功翻轉病患少、救護車不願意來的「蚊子醫院」,且轉虧為盈。養生秘訣/作息規律運動紓壓莊仁賓的生活作息規律,每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時,會到醫院附近的操場跑步5、6圈,最大心率控制在150下,或是騎腳踏車運動,這樣的運動習慣不僅能保持體力,還能改善心肺功能。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偶爾當壓力很大時,他會去操場跑一跑,讓大腦的腦內啡增加,提供滿滿的正能量。莊仁賓的早餐,通常會吃1顆蘋果,喝1杯拿鐵咖啡,並且控制進食的量,七分飽即可。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會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D,維生素C有助免疫系統提升,維生素D則能夠改善骨質健康。在養生方面,他平時會喝枸杞黃耆茶,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過敏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假日閒暇時,莊仁賓喜歡閱讀英文小說、看場電影或是球賽都是生活小確幸。他也非常喜歡旅遊,喜歡有自然風景的國家,譬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或歐洲阿爾卑斯山附近的國家。推廣優質社區醫療就任嘉義醫院院長一年多,莊仁賓落實公醫使命照顧社區民眾健康,成立社區健康部、開辦社區健康關懷站,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管理及衛教講座,讓民眾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建議多吃全食物、天然食材,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物;並與在地宮廟、社區藥局合作辦理義診、癌症篩檢、BC肝篩檢、疫苗施打等活動;也聯合社區里長建立健康顧問團,協助轉介弱勢民眾就醫和長照諮詢。注重員工身心健康莊仁賓相當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醫院提供全面性健康檢查以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如紓壓手作、假日健走隊、運動皮拉提斯、體適能運動、組團參加減脂比賽等,讓員工在忙碌工作之餘,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員工餐也升級,提供營養均衡餐點,更設立營養午餐計畫,每天提供豐盛的便當,內含新鮮蔬菜、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主食,並定期更換菜單。「堅持做對的事、視病猶親、務實解決問題」是莊仁賓的工作哲學。行醫路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近70歲的退休護理師,右邊乳房腫瘤潰爛,因擔心醫療費用龐大、化療副作用,遲未就醫,後來到門診處理傷口,莊仁賓見狀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及建立病人信心,結果確診乳癌第三期,經過半年治療,今年3月完成腫瘤及乳房切除手術,術後追蹤恢復良好。讓他更堅定行醫的初衷,病患可以成功扭轉命運。莊仁賓小檔案●年齡:49歲●專長:一般外科急症、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手術、疝氣手術、內外痔瘡及肛門廔管手術、皮膚腫瘤手術、各種腹部急症手術●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成大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療營養學碩士●經歷:成大醫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任、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可以治好大部分的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2 焦點.杏林.診間
急救室CPR後的哭泣!第一次成功插管卻沒有喜悅,急診醫師:「我到底做了什麼?」
當年我們還是實習醫師時,一聽到這個廣播,便會從急診的其他區域「魚貫而出」前往急救室集合。實習醫師在急診的工作並非負責第一線診斷,但進行高品質的 CPR 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抵達急救現場時我有些錯愕,沒想到眼前是一位年邁的老人,目測可能已經 90 歲。「安養中心的老人家,早上叫不醒,應該已經去世好幾個小時了。」「我剛剛聯絡了家屬,他們在趕來的路上,說要搶救到底。」主治醫師簡要說明了患者的病史,嘆了口氣。「學弟,這個氣管內管應該不難,你試試看吧。」他將手上的管子遞給我,我很快就順利插上了氣管內管。接下來,我和同學們開始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擠壓甦醒球。由於胸外按壓動作非常吃力,護理師後來推來了機械式胸外按壓機。病人已逝 躺在急救室的死人如何救?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場搶救已經機會渺茫。老人年事已高,再者他看起來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現場只留下幾位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藥以及擠壓甦醒球。半小時後,主治醫師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學弟辛苦了。家屬來了,我剛剛已經跟他們說搶救無效。我們幫老人家整理一下,讓家屬進來看最後一面吧。」老人家骨質疏鬆,胸外按壓已經使他的胸廓凹陷成一個大洞,氣管內管和嘴角還滲出一些血。我們趕緊幫他穿好衣服,拔掉氣管內管和鼻胃管,並擦去他臉上的血跡。老人家的兒女進來後,看了看父親,女兒趴在他身上大哭:「爸!對不起!」我拉起窗簾,沒想到一陣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我趕緊跑去廁所,關上門放聲大哭。我問自己:「我到底做了什麼?」這是我在醫師生涯中第一次成功插入氣管內管,本該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但整件事卻為我帶來了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這並非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哭泣。我並不是因為無法救回病人而難過,而是為了這位老人,在已經去世後還要經歷這些痛苦而流淚。尊嚴善終的立法精神前輩們曾經說過,在 2000 年安寧緩和條例立法之前,醫護只能依據醫療法第 60 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有拖延。」因此,當面對醫學上難以治癒的患者(如末期癌症患者),這條法規反而讓末期患者承受了不尊嚴的死亡。當時的醫界共識是讓這類患者自行返家,並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回家後才由專業人員撤除管路。安寧緩和條例立法後,醫師對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的情況下,不施予積極性治療或急救。保障了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2019 年公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更明確提及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規定「若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分。」該法規也擴展至末期病以外的情況,包含「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法規公告的 11 種疾病」。現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視自主權,期望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事先與家人討論生命末期的醫療偏好,能讓患者與家屬的期待更加一致,更為善終。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獲獎紀錄2017年 馬偕美德獎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2023年 親善楷模》更多資訊,請參考醫師百科:田智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吳子鈞: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訓練肌力吃七分飽養生
77歲的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吳子鈞,是一名神經外科醫師,在1972年創立台中宏恩醫院,如今已邁入第52個年頭。之後因應社會需求,陸續創設龍安分院(精神專科醫院)、2家護理之家、2家康復之家,員工數300多人。醫院順著政策走,落實醫療分級,重視「生活化醫學」。吳子鈞是彰化鹿港人,兒時搬到台中,因父親飽受胃穿孔接受3次切胃手術的病痛折磨,因此立志要當醫師,也順利考取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進入台中澄清醫院服務,主攻神經外科專科。當年吳子鈞看診接觸的多為中低階層病患,感受到窮人貧病難以負擔醫藥費的痛苦,立志要蓋窮人醫院協助弱勢,於是在1972年創設宏恩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約一半患者為中低收入戶或申請補助個案。為精神病患設分院2002年因為高中同學、時任台中市衛生局長林瑞欣的一句話,「中部缺精神專科醫療機構,患者只能遠送東部,仍一床難求。」吳子鈞思考當時社會氛圍,民眾不願與精神專科醫院為鄰、少有醫院願意投入,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創設龍安分院為精神專科醫院,並於2004年營運,總床數184床。吳子鈞指出,某年除夕夜,他和妻子林豐麗探視龍安分院留守的醫護人員,發現一名40歲男病友沒回家圍爐,患者說「家裡的床早就被家人丟掉了!」夫婦倆聽了很心酸,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精神病患者有個「家」,於是在彰化芳苑購買一甲地捐給宏恩基金會,並募集善款興建150床的慢性療養機構「喜願家園」,於2018年4月營運。養生秘訣/訓練肌力吃七分飽吳子鈞一輩子省吃儉用,西裝褲、外套縫縫補補十年同一件,開的是平價的汽車。為了防跌,他每周固定抽出1小時進行肌力訓練,也因每日工作時間長,在醫院時會盡量爬樓梯或快走運動;飲食清淡,平時二菜一湯,吃七分飽,偏好吃魚、水果,喝白開水或靈芝茶,讓他活力滿滿。閒暇時,吳子鈞喜歡閱讀醫學、管理、勵志、財經等文章或報導,欣賞畫展,聽老歌及古典音樂,如世界三大男高音、奇異恩典等;也喜歡旅遊,看沿途風景、建築、招牌,還想學攝影及唱歌,但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每天除了睡眠外,都在看診,時間都給病人了,難有休閒時間。家庭醫師著重衛教醫院經營首要落實醫療分級,吳子鈞說,宏恩醫院屬於地區醫院,應扮演好「家庭醫師」角色,協助重症患者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治療輕症患者,並著重「生活化醫學」,很多疾病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透過衛教,讓民眾從生活中進行保健。吳子鈞指出,宏恩醫院肩負預防醫學責任,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舉辦健康講座,也添購高階健康檢查設備,例如肺癌篩檢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癌最新式篩檢的NBI290型內視鏡等。提供員工醫療資源醫院管理方面,吳子鈞充分授權,他認為,重點是把員工當成家人,多鼓勵員工,「員工的事就是我的事」,員工要進修、小孩升學、眷屬遇到的困難等,他都會盡力協助,並享有宏恩醫療體系看病免掛號費、住院費用優惠,讓同仁享受最好的醫療資源。行善設置喜願家園「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是吳子鈞的座右銘,「行醫助人是興趣也是工作」,他樂此不疲。執業至今,他以醫院為家,24小時待命,就為了方便看診,時間都留給病人。多年前夫妻倆投身公益,也因兒女都是醫師,經家庭會議取得共識,將全部資產投入慈善事業,不留給兒女,設置宏恩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附設「喜願家園」。吳子鈞小檔案●年齡:77歲●現職:宏恩醫療體系總院長、宏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台大農學院「植物工廠應用技術研習班」第一屆畢業●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中央健保署中區分局醫審專家(審核委員)●專長:神經外科、高階健檢、醫美、減重、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什麼都帶不走,只有健康是自己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6 醫聲.Podcast
🎧|瘋狂、大量激情接吻,竟讓美國短跑運動員驗出禁藥反應
2024年巴黎奧運、帕運接連登場,在巴黎奧運舉辦期間,中國泳游隊在短短十天內,就遭藥檢近200次而造成話題。事實上,運動禁藥議題非常複雜。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許美智舉例,在2017年3月,曾有一名美國短跑運動員在賽外藥檢遭驗出體內有禁藥反應,沒想到這名運動員的體內禁藥來源,竟然超乎所有人想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這名運動員叫吉爾‧羅伯特斯(Gil Roberts),他在書面說明中解釋,在藥檢、採樣前,他與女友曾大量、激情接吻,不過,他女友在接吻前曾因病服藥,但這種藥含「運動禁用物質」,雖然此藥一般是錠劑或膠囊,但由於他女友不會吞藥,特地打開膠囊吃其中藥粉,這導致他女友口中的藥粉進入他體內,也因為這樣,他也遭驗出有運動禁用物質反應。發生這種事,不同國際仲裁單位見解不同美國仲裁協會(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 AAA)認為,運動員不可能知道接吻能將自己暴露於違規風險當中,因此認定此案為「無錯誤或過失」。而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orld Anti-Doping Agency-WADA)持不同意見,因此上訴至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CAS)。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考量諸多證據後認為,運動員即使謹慎行事,永遠也無法想像透過親吻交往多年的女友,竟會吃進他一點都不熟悉的微量違禁物質,更造成不利的分析結果,因為這樣的判決,羅伯特斯也就安然過關。運動員對運動禁藥認知不足,常引起很大麻煩「很多的禁用成分,對運動員來說,是運動禁藥,但就醫學來說,那些是治療用的藥品。」許美智舉例說明,像感冒用藥中的常見成分麻黃鹼,或像健胃散、強胃散常出現的丁香(去甲基烏藥鹼,Higenamine),都是運動禁藥。此外,中藥材麻黃、半夏,也是運動禁藥,所以只要含麻黃的複方製劑,像葛根湯、小青龍湯等,自然也列入運動禁藥名單。談到「為什麼上述藥物成分,會被當成運動禁藥?」許美智解釋,這些藥物成分很可能幫助提升運動成績、表現,或者有危害健康的風險、違反運動精神,所以才被視為運動禁藥。雖然在過去,的確發生過有運動員靠運動禁藥提升運動表現而被抓包,但在國內,多數運動員是因為「對運動禁藥的認知不足」導致,當運動員誤用含禁用物質藥品,又沒申請治療用途豁免證明,便無法通過藥檢。若運動員遭驗出體內有禁藥成分,除了成績可能遭取消,或獎牌、積分、獎品、獎金遭沒收,也會遭禁賽處分,對於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名聲,也會造成負面影響。運動禁藥App,讓運動員更了解運動禁藥成分對於「運動員如何避免誤食運動禁藥?」這問題,許美智表示,她與團隊已開發在手機上可查詢的App,專門用來查詢運動禁藥,運動員可以依照需求查詢「禁用物質」、「西藥藥品」與「中藥藥品」等品項,透過App中的關鍵字搜尋欄,直接輸入藥物成分的名稱,或中、西藥品名稱進行查詢;或比對名稱,若顯示標示「紅字」,代表這類藥品含運動禁藥成分,運動員就要避免使用、小心為上。許美智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經歷: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理事長國立體育大學榮譽教授衛生福利部「濫用藥物尿液檢驗機構認可審議委員會」委員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藥學博士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蘇湘雲、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R17就字面上應該是「第十七年住院醫師」,堪稱史無前例,這是黃老師以其「終生學習」的觀點自稱。如果要介紹醫師的養成到底是什麼回事,我會從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說起。那時候我是醫學系七年級的實習醫師,正在內科的風濕免疫病房實習。某個週日,我跟大我一屆的內科第一年住院學長(簡稱R1),泰半時間都在處理一位病人突然飆到破千的肝指數及突然變差的凝血功能。我們一起追蹤抽血、討論、查資料、輸血跟作各種處置,希望把病人安全的在週一交給原本照顧的團隊。週一早上,我在抽晨血,發現這位病人跟我講話的反應變得怪怪的,我一邊想說等一下要跟總醫師(簡稱CR)報告狀況,一邊加緊腳步想把晨血抽完。過一會兒,晨會還沒開始,病房喊了9595,正是那床病人。經過氣管插管及心肺復甦術(CPR),病人年輕的心臟一度恢復跳動。當我們送病人下加護病房時,我的手一直摸著病人的脈搏。在電梯裡,病人的心跳再度停止,我跳上推床跪坐在病人旁邊開始CPR。我們在加護病房努力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究沒有救回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天,加護病房門打開時,家屬的哭聲,因為病人是一位生完小孩、還未滿月的母親。那一天我一直纏著CR學長,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才有機會在下一次,把這樣的病人救回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疾病。過了兩年,我是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輪訓到精神醫學病房,有個病人因為疑似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住進精神醫學急性病房。我發現病人的認知功能異常並不典型,沒有常見的妄想、幻聽,但她會說:「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不曉得她們為什麼這樣說。」我想起實習時風濕免疫科CR的教學,及照顧病人得到的經驗——我知道像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都可能會影響到腦部。我特別問了風濕免疫相關病史:病人以前從未有過精神疾病的病史,且家族病史有乾燥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默默在精神科的抽血裡,夾帶了幾項風濕免疫方面的檢查。結果被我猜對了!抗核抗體及抗磷脂質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我會診了當初的CR學長(這時他已經是主治醫師了),病人經過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時間快轉十多年,兩個月前,我在安寧緩和病房,醫學生開始作文獻報告沒多久,院內廣播突然傳來9595的呼叫,而且就來自只有兩層樓之遙的精神科病房。醫學生們轉頭看向我,我說報告待會兒繼續,病人是不等人的,帶頭就衝了(跑CPR的時候是沒人在走樓梯的)。一到現場,我熟門熟路的擠進病人旁邊,邊了解病人狀況邊觀察CPR的進行,伺機找可以幫忙的地方。轉頭發現四位醫學生不見了。原來因為病室裡人多,醫學生們不敢硬擠進來。身為現場最資深的我,當然把他們叫進來,請他們戴上手套準備幫忙接手CPR。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四位醫學生只有兩位幫忙做到壓胸的動作,病人就恢復自發性的呼吸心跳了。走回病房的路上,一位同學很興奮的跟我說,真實病人胸口的回餽力道跟壓安妮是一樣的耶!「當然啊」,我說,「人家有用心製作耶,不過,安妮不會告訴你肋骨斷掉的手感是什麼。有一天你們如果壓斷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情除了要檢視自己的施力點是否壓在正確的位置與角度外,有時候跟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病況的走向,預先智慧的討論與判斷,什麼樣的CPR該做?什麼樣的病人要先簽好DNR。」醫學的訓練是很特別也很迷人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新兵戰士,到病床邊成熟的指揮官,或者抽絲剝繭找出病人問題的名偵探柯南,就是得透過這些過程——一次次的值班與CPR,一次次鼓起勇氣讓管路、針線穿過人體皮膚及孔道的過程,醫師點點滴滴的成熟,學會在壓力下沉穩應對,並保持冷靜、理性與溫暖。我特別喜歡帶醫學生去參與CPR,因為這是醫師訓練過程中最戲劇、最震撼的場景,可以快速的幫助醫學生成熟,我會提醒他們:「一、兩年之後,也許你就是深夜裡現場唯一的醫師,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治療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醫師在過程中都有收穫。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人類的每段感情、親情,或探索自己才能與嗜好的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變成更成熟、更好的人。我很喜歡宋瑞樓教授的一句話:「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我還記得,宋教授在八十幾歲於病房教學時,還會對我們醫學生說:「謝謝你們告訴我這件事情,我今天又學到了新的事情。」如果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可以如此,我們年輕人更該一直保持著住院醫師的熱情。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之間,最幸運的是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心靈的探索、好奇與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