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528
筆 文章
-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找到「好醫師」看病不容易?專家建議可從兩方面著手
年紀漸長,今天看心臟,明天看腎臟,最近眼睛愈來愈濛霧,過兩天還得找眼科醫師瞧瞧……當逛醫院成了日常,父母常憂心,上哪去找醫術好又值得信任的醫師?子女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協助呢?當健康出了問題,面對種種醫療抉擇時,不論是各科專家的不同意見、媒體報導的名醫專訪,還是親朋好友的熱心推薦,甚至網路上的說法,常讓有醫療需求的人不知如何決定。尤其老人家十之八九有多重慢性病,今天看心臟科、明天看腎臟科,療程長又複雜,子女到底該上哪去找「好」醫師,實在是一大難題。找醫師新趨勢 看網路星等評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表示,許多子女為長輩選擇醫師,約有三分之一透過親友或社區鄰居口耳相傳的方式,這較符合民眾生活習慣。除非嚴重到危及生命或需要手術,才會進一步搜尋或經由專業病友團體協助介紹。醫改會也發現,民眾利用google地圖下的星號評論尋找醫師的情況,愈來愈多,許多診所也會到評論下方留言,並和病人進一步溝通。兩大就醫挫折 重複用藥、耗時費力許多人都有辛苦且充滿挫折的就醫經驗,醫改會曾經於2013年針對全台22縣市隨機抽樣電訪,訪談陪同老人就醫的家屬1004名,發現家屬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最嚴重的五項分別是: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說找到「好醫師」,不如說是找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每趟就醫所花費的往返和等候時間不說,面對不同醫師又要重複陳述病情,且病人也不知道哪些應該交代,哪些不用講。例如因為腸胃疾病去掛了腸胃科,但很可能是心臟科的藥物引起,結果反而相互抑制,變成兩個病都看不好。門診時間有限 診斷多靠檢驗數據滕西華舉例,有些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醫師怪病人沒有遵照醫囑吃藥,事實上病人明明都乖乖吃藥,卻控制不好。這時醫師怪病人,病人也覺得病都看不好,但其實除了服藥,糖尿病控制重點在生活和飲食。她遇過某位醫師,總是花至少一小時回顧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順序,進而協助病人調整。需要花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處方藥物的問題,然而絕大部份的醫師並沒有這麼多看診時間,只能根據檢驗數據來加重劑量。找整合門診 或就近找「家醫群」診所因此,滕西華建議子女在為父母找醫師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二是尋找住家附近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進行看診。整合門診透過科別、藥物整合,可以降低病人重複用藥和多科等候的時間;而透過家醫群,若是遇到複雜的疾病需要進一步處置時,可以進行轉介至更高層級的醫院,遠比病人和家屬自己去找到「對的醫師」和「對的醫院」來得簡單。但是,辜煜偉也坦言,目前家庭群的涵蓋率以及民眾認知度仍然不夠,提高涵蓋率才能解決可近性的問題。多重慢性病 重點在醫病合作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認為,老人家多是以多重慢性病為主,不像急重病單方向的醫病關係,慢性病的醫病關係重點在於合作。因此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最重要。滕西華也認為找好的醫師,也要有好的病人,因此建議子女頭幾次就醫時可先陪同,觀察醫師看診是否有做好病情評估,長輩與醫師間是否投緣,有醫師「緣」,病人才有福。試試這樣找醫師1.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2.詢問住家附近是否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3.長者頭幾次就醫,建議兒女陪同,觀察醫師與長輩是否投緣。4.醫病配合很重要,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5大就醫心酸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資料來源╱醫改會2013年調查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病因?醫師坦言:「看病畢竟不是算命」
每個人心目中的「好醫師」定義可能不同,有人喜歡醫師俐落乾脆的診斷、有人喜歡醫師多傾聽、也有人覺得醫師親切,病就好了一半。也有些人崇尚「名醫」,認為病人多、有頭銜的醫師代表技術好,疾病也能得到更好的診療。但這些既定觀念真的正確嗎?當然要找主任級、名醫、權威?專家解析: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就是好醫師嗎?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好醫師的定義非常主觀,依據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但的確有部分患者崇尚「名醫」,認為「當主任就是好」、「是教授就厲害」,主要是醫療體系本身就製造名醫,往往會為醫師掛上「XX權威」的封號。而民眾去追求名醫,無非是想要疾病快點好。滕西華認為,想要疾病快點好,「找到對的醫院、對的醫師、得到對的醫療」才是重點。她坦言,某些特殊疾病需要在一定的醫療層級才有相應的資源和醫師,但並非每一種疾病都是特殊疾病或是急重症。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的「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我的疾病原因?專家解析:診查仍須循序漸進,且須參照患者病史才能做出判斷。滕西華以咳嗽為例,剛開始有此症狀時,醫師也不會馬上判斷是感冒的咳嗽、支氣管炎的咳嗽,還是肺癌的咳嗽。仍需要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才會進一步懷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看病畢竟不是算命」,就算是名醫,在某一個專科針對某一種特定疾病能夠快速判斷和治療,但仍需要參照病人過去病史並輔以其他成因,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老醫師經驗豐富,一定優於年輕醫師?專家解析:老醫師的確對疾病可能有更高敏感度,但年輕醫師較熟悉新的藥物或手術運用。可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來判斷醫師的經驗足夠與否。該選擇老醫師還是年輕醫師?陳亮恭表示,年輕醫師因為剛從醫學院畢業不久,對於不同科別新的藥物和手術會較為熟悉,在多科診治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但也容易因為經驗不足,只是照著醫療指引行事。老醫師的經驗則不會拘泥於指引,且對其他疾病有更多敏感度,而及早轉介。滕西華表示,醫學是透過經驗累積的實證科學,因此選擇經驗老道的醫師是重要的。但是醫師是否經驗豐富,病人很難判定,只能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情」,這或許是相對有經驗的醫師。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認為,年輕人可能和年輕醫師溝通較無礙,因此子女較喜愛;老人家則可能認為老醫師和自己生命歷程相似,較有話聊。因此找到能做好病情評估,並可以信任的醫師最重要。看了多年的醫師退休了,後續醫療怎麼辦?專家解析:醫師多會幫忙轉介給其他可信任的醫師,無須過於擔心。長期信任、看診的醫師也會老,醫師退休後的醫療銜接該怎麼辦?滕西華表示,還在看病人的老醫師,病人相對也少。若是醫師即將退休,通常病人自己會換診所、醫師也會幫忙轉給信任的醫師,不需過於擔心。辜煜偉則認為,站在管理團隊的角度,中大型的醫院和大型的診所應該要預先找到可接手的醫師,診所的部分則必須透過社區醫療群的銜接,做一個整合的評估。待老醫師退休後,病人的照顧計畫仍能按照原來的方案執行。
-
2019-11-23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就是好醫師嗎?專家這句話突破盲腸
每個人心目中的「好醫師」定義可能不同,有人喜歡醫師俐落乾脆的診斷、有人喜歡醫師多傾聽、也有人覺得醫師親切,病就好了一半;還有些人崇尚「名醫」,認為病人多、有頭銜的醫師代表技術好,能得到更好的診療。的確有部分患者崇尚「名醫」,認為「當主任就是好」、「是教授就厲害」,主要是醫療體系製造了名醫,為醫師掛上「XX權威」的封號;民眾去追求名醫,無非是想要病快點好。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找到對的醫院、對的醫師、得到對的醫療」才是重點。她說,某些特殊疾病需要在一定的醫療層級才有相應的資源和醫師,但並非每一種疾病都是特殊疾病或是急重症。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的「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看病畢竟不是算命」,就算是名醫在某一個專科針對某一種特定疾病能夠快速判斷和治療,仍需參照病史和輔以其他成因才能做出判斷。至於該選擇老醫師還是年輕醫師,陳亮恭表示,年輕醫師剛從醫學院畢業不久,對於不同科別新的藥物和手術會較為熟悉,在多科診治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但也容易因為經驗不足,只照醫療指引行事。有經驗的老醫師則不會拘泥於指引,且對其他疾病敏感度更高,能及早轉介。滕西華表示,醫學是透過經驗累積的實證科學,選擇經驗老道的醫師很重要。但是醫師是否經驗豐富,病人很難判定,只能從醫師是否有關心症狀以外的事情,認為這或許是相對有經驗的醫師。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認為,年輕人可能和年輕醫師溝通較無礙,因此子女較為喜愛;老人家則可能認為老醫師和自己生命歷程相似,較有話聊。找到能做好病情評估,且可以信任的醫師最重要。
-
2019-11-22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世界抗生素週 奇美醫學中心呼籲重視抗藥性威脅
這星期是世界衛生組織一年一度的「世界抗生素周」,奇美醫學中心響應,今天專案副院長陳綉琴帶領醫療團隊振臂疾呼,希望喚起大家時時警惕:抗生素抗藥性對全球衛生和人類發展所構成的威脅。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在第一醫療大樓門診大廳,宣導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並邀請民眾響應,宣示『我承諾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日常做好手部衛生、按時施打疫苗,以達到全面「預防感染 健康未來」。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湯宏仁表示,每年秋冬交替時,正是流感的流行期,預防流感最好的辦法是依循衛生政策施打流感疫苗。倘若不幸得到流行性感冒,政府也有提供公費流感抗病毒製劑,也就是所謂的克流感、瑞樂沙等藥物給必要使用的高風險族群。感染管制中心組長陳盈伶呼籲民眾,依照醫師的指示,感冒用抗病毒製劑,感染症則依感染的細菌種類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不濫用抗生素做無謂的治療,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如此才能暨避免抗生素的濫用,也遏止了抗藥性細菌的產生。為推廣正確使用抗生素,醫護共同拍攝「合理使用抗生素宣導影片」,不定時於門診時段播放。影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d8n4_TceWEpQWKWUR73hJCEy3QtkZL9P藥劑部藥師指出,抗生素是醫師針對個人不同的細菌感染和病症所開立,不可以和他人共用,抗生素的濫用會導致具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的產生,這將使更多人生病難以痊癒,甚至喪失性命,而且必須注意抗生素的服用,一定要把整個療程吃好吃滿,才不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請記得服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先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護理部強調,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燥熱、心悸、搔癢、皮膚紅疹、發熱、頭暈、嘔吐等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記錄下來,並且立刻向醫師反應,儘早評估是否進行藥物調整,如此才有最好的治療成效。湯宏仁表示,抗生素發明以來真的好好用,但是隨著抗藥性產生讓治療失敗,應該反思抗生素真的要好好使用,以發揮藥物的最大功效,所以奇美今年5月引進「微生物檢驗自動化設備以及影像掃描系統」,11月上線後以智能化檢驗提高檢驗準確性更快得到檢驗結果,也能更快讓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提升效率、精準擬定治療策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遵從醫師與醫療團隊指示使用抗生素。湯宏仁呼籲,自己的健康自己顧,全民一起守護珍貴的抗生素,並於日常生活中做好手部衛生、按照時程施打疫苗,以達到更全面的「預防感染 健康未來」。
-
2019-11-21 科別.眼部
國二女生大力揉眼 竟導致視網膜剝離
一名國中二年級女學生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結膜炎,原本雙眼矯正視力正常,因長期使用含類固醇藥物,年紀輕輕已罹患白內障;又因眼睛癢,經常用力揉眼睛,竟導致右眼視網膜剝離。所幸手術治療後,搭配眼用免疫抑制乳劑點眼治療,才逐漸恢復。醫師提醒,家中如有過敏兒,家長應叮囑避免過度揉眼,如用藥或冰敷後仍不適,務必盡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學中心副主任林純如指出,節氣進入秋季,正是過敏好發期,這名女學生左右眼矯正視力原本分別為0.8與1.0,但因長期使用含類固醇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使得類固醇導致早發性白內障,雙眼視力驟降至0.1左右。加上她常因眼睛發癢難耐,常忍不住用力揉眼睛,經常反映上課看不到黑板,在家長陪同下接受白內障術前散瞳的視網膜檢查,赫然發現右眼視網膜竟已經剝離。她說,在同時治療白內障與視網膜剝離的手術過程中,發現女學生的右眼視網膜裂孔大於90度,已呈巨大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所幸術後網膜復位良好。雖然左眼也有白內障情形,但還未併發視網膜剝離。為避免狀況惡化,特別提醒張同學千萬不可太用力揉眼睛,畢竟眼睛是纖細精巧的器官,必須細心呵護。林純如指出,類固醇雖然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標準治療藥物,但對於體質特殊的患者來說,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容易造成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等,往往令醫病相當兩難。而類固醇並非不好的藥物,只是對於類固醇有不良反應的患者,目前可透過經衛生署核准的眼用免疫抑制乳劑治療,一天點4次,能有效減緩局部免疫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
2019-11-20 科別.兒科
先搏感情再看病 兒科醫師送貼紙舉動藏玄機
兒科醫師總有一秒變出貼紙和孩子搏感情的本事,但爸媽不知道的是,兒科醫師送貼紙這個舉動其實也是診察的一部分,透過觀察孩子拿取貼紙的手勢、動作來了解孩子發育狀況。聯合國將每年11月20日訂為世界兒童日,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舉辦記者會,公布「家長最希望兒科醫師必備的技能TOP5」,揭露兒科醫師鮮為人知的隱性專業及診察技巧。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李宏昌表示,近期曾針對家長最期望兒科醫師必備的技能進行調查,統整出5大重點,首先是準確判斷兒童病況,其次是向家長清楚解釋病因及用藥須知,第3點是親切問診、引導家長或病童表述身體不適的情況與部位,例如以貼紙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說出不舒服的狀況。第4點是以同理心體諒孩子身體狀況,例如切勿青少年和提及肥胖、減重,容易被青少年誤認為是對他的歧視,應以「體重管理」等溫和字眼溝通;第5點則是開立適當用藥劑量,同樣一種藥物,從嬰兒、幼童到青少年的用藥劑量可能完全不同,絕對不是成人吃1顆、孩子就吃半顆,必須根據孩子年紀、體重、病情等開立適當劑量。李宏昌強調,兒科醫師診斷的不僅是兒童的疾病,同時也給予心理、情緒上的關懷與照顧,嬰幼兒、青少年的生病病況、病情發展和用藥都和成人不同,診斷過程也無法以單一病徵確認病因,病徵除了來自生理,也可能來自心理層面,透過兒科醫師抽絲剝繭,才能對症下藥。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有別多數科別醫師單刀直入的問診風格,兒科醫師看診前總會先和孩子「搏感情」,打開孩子心房,為了走進孩子的同溫層,兒科醫師也得適時「追劇」,瞭解時下最流行的卡通,同時具備一秒變出貼紙的本事,都是為了讓孩子放鬆,更願意講出自身不舒服的狀況。有趣的是,多數爸媽都不知道,其實「給貼紙」這個動作也是兒科醫師診察的一部分。彭純芝說,很多爸媽在醫師給貼紙時總是婉拒,直呼孩子太小、不會玩,實際上醫師之所以給貼紙,除了安撫孩子緊張的心情,同時也在觀察孩子拿取貼紙時的手勢、動作、表情,藉此了解孩子發育及健康狀況。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內科部副部主任歐良修表示,除了送貼紙的小技巧,每個醫師也有自己一套診治的手法,舉例來說,孩子因腹痛由爸媽帶來求診,兒科醫師可能會摸摸孩子的肚子找出疼痛位置,但多數情況下孩子往往過於緊張,肚皮也繃得緊緊的,根本無法放鬆讓醫師檢查。因此有的醫師會用手指輕敲肚子,也有醫師會誘導孩子用力跳躍並給予貼紙或小禮物,透過孩子跳躍狀況以及是否有肚子痛等狀況來協助診斷。孩子年紀還小,很難表達自己到底哪裡不舒服,父母縱使心疼也只能乾著急。歐良修建議,當孩子身體不適時,應先觀察孩子和平時最大的不同之處,例如進食量、換尿片的次數等,就醫時盡量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更能讓醫師了解孩子的作息及生活狀況。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江伯倫也提醒,18歲以前不論是幼童還是青少年,都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用藥上必須格外將孩子發育情形納入考量,建議18歲以前都應看兒科。
-
2019-11-20 新聞.健康知識+
美國心臟協會最新報告:強力運動 不會傷害心臟
美國心臟協會18日在費城年會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每周進行數小時強力運動者,並不會損害他們的心臟。長期以來,各界建議民眾持續運動,但自幾年前開始,部分專家開始警告過度耐力運動,對心臟傷害的可能性。新出爐報告似乎可消除這些擔憂。研究人員分析54名男性、12名女性每周規律運動35個小時的健康與死亡資料。這些平均年齡53歲的受訪者在十年追蹤期間,無人出現心臟相關死亡。此外,他們與其他2088名每天運動1.5小時的對照受訪者相比,健康表現無顯著差異。報告作者德菲納表示,研究顯示,熱中運動人士的健身習慣,不會讓他們增加更多死亡風險。報告分析強力運動人士健身情況,他們已持續運動26至28年,在各種總體訓練仿照奧運長跑者,其他方面為正常。他們平均BMI值為26.3、略高於「超重」類別的BMI 25,平均膽固醇為196,略低於臨界高點200。這些耐力運動者參與各種運動,包括跑步、自行車、游泳等,大部分強度同等於快走或慢跑。有些人可能在訓練三鐵,有些人則為長時間馬拉松而訓練。2018年「美國體育活動指南」建議美國人每周進行150至300分鐘中度運動(例如走路),或每周75至150分鐘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加上一周兩天重量訓練。運動好處不只有延壽,也可降低癌症、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認知力下降及老年嚴重摔倒等疾病發生率。對於那些尋求輕度運動計畫人士來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拉文提出每周3至3.5小時運動時間表:每周一天做一小時運動,另外一天進行間歇性鍛鍊,包括四分鐘高強度訓練、三分鐘休息恢復,重複四次共28分鐘。其他兩或三天,每天做30分鐘中度有氧運動,再找一天做30分鐘重量訓練。
-
2019-11-2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芬蘭FINGER新模式 陳亮恭:只要做對一件事 有效預防失智
失智專家都建議要透過運動、調整飲食、玩遊戲、多和朋友互動等來遠離失智症,但最新的失智症研究報告指出,光做其中一項還不夠,必須同時運動、顧營養並且做好慢性病控制。簡單的說,想要更有效地延後失智症報到的時間,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日本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失智症研究領先世界,一直以來日本所提出有效預防失智症的模式是「要做夠複雜的運動」,例如跳格子遊戲要混合數字變化,運動同時也要動到腦。調整生活習慣 策略奏效但最近芬蘭主張這樣還不夠,應該透過多元活動的介入,也就是FINGER模式。陳亮恭表示,歐美近年新增失智症的人數下降,顯示「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延緩的策略奏效。根據芬蘭一項長達二年、追蹤身體相較健康的民眾研究發現,同時透過有重量的運動、認知訓練、營養以及好好控制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前後對照後發現,參與研究的民眾體力與認知功能均有顯著進步。芬蘭所提出的FINGER多元活動介入新模式受到全球關注,日本今年也計畫引進。北榮團隊 曾有類似發現而國內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曾在二○一三年與國健署合作,進行社區多元整合式健康促進活動,也得到類似研究發現。雖說預防失智只要做對一件事,即生活調整,卻考驗許多人。例如要揪長者出門不容易、持續維持健康好習慣也不容易,陳亮恭表示,因此思考科技可以帶來什麼改變?讓宅在家、社區的長者也能參與多樣的活動,預防失智。至於已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方法?哪些產業有衍生商機?由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主辦、攜手聯合報於12月8日舉辦名醫專家雲集的「銀光友善城市-桃園失智友善照護論壇」將有精彩呈現。聽外國經驗 了解台政策除了陳亮恭將主講「國際失智預防經驗:以日本、芬蘭為例」之外,衛福部還將帶來失智症照護政策、桃園四大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症名醫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彰基彰基體系神經醫學部主任王文甫等帶來失智預防照護模式、中化銀髮副總經理陳佳雯分享非藥物輔「聊」經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從慢病管理談失智預防與延緩、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談智慧科技應用以及家總理事長郭慈安從照顧者觀點談失智友善照護網路等,現場還有20家失智資源單位展示最新成果與資源,歡迎民眾免費報名參加,全程參與者將可獲贈限量精美帆布袋及健康拍打按摩梳宣導品乙份。「失智友善照護論壇」udn售票網:https://reurl.cc/qDKNqR時間:12月8日(日)10:00-16:50(09:30-10:00報到,逾時取消資格)地點:桃園市晶悅國際飯店(桃園市桃園區大興路269號)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不見得是膀胱過動! 「這裡」堵住也會時不時就想往廁所跑
65歲的小花,過去有很長一段日子都頻尿、解尿解不乾淨,同時併有反覆性的尿路感染;由於服用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效果不彰,之後她就開始自己清潔導尿,一開始泌尿道感染的次數確實有減少,可是過了一陣子後效果卻沒有沒有預期的順利,這是為什麼呢?經轉介至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門診,做更詳細的檢查及診斷,在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結果顯示,原來是原發性膀胱頸阻塞。後續接受膀胱頸切開術,症狀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事實上,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在臨床上的診斷比男性來得少見,且女性所主訴的症狀絕大部分為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反覆性泌尿道感染,所以常常會被誤認為是膀胱過動,症狀不如男性來得典型,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加上目前女性膀胱出口阻塞還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要確診出來儼然成為了惱人的課題。根據之前國內學者的統計,有8成以上膀胱出口阻塞的女性是以儲尿症狀如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來表現,僅有一半的病人會有排尿困難的情況,而尿滯留的發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單靠症狀來作疾病的診斷,往往都無法正確診斷,接下來的治療自然無法達到症狀的改善。因此,當一位女性病人有下泌尿道症狀時,林才揚表示,膀胱出口阻塞一定要納入考慮的鑑別診斷裡。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首先要做個尿液分析來排除泌尿道感染,之後就做尿流速檢查和測排尿後餘尿量;若再多次的檢查皆呈現異常,後續就得做尿路動力學或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另外,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大致上可以分為結構異常和功能異常,由於這兩種造成原因的治療上會有所不同,所以正確的診斷是非常重要,不過治療的最終目標還是改善症狀、避免尿管置放和避免腎臟功能變差。延伸閱讀: 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
2019-11-18 科別.腦部.神經
臉歪嘴斜就是中風?顏面神經失調和中風症狀怎麼區分
基隆長庚外科部副部長陳品元今天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等易感冒時期,患者平均比平時增1到2成,太勞累、抵抗力較弱者是危險族群。行政院長蘇貞昌因過度疲勞導致顏面神經失調,行政院幕僚說,蘇貞昌配合醫囑休息,健康沒其他問題,公務暫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代理。陳品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是病毒類感冒後遺症,患者可能遍及各年齡層,確切成因不明,僅知有6到7成患者發病前都曾有感冒症狀,可能是病毒侵犯到神經元導致發炎而暫時喪失功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和睡眠、壓力息息相關,只要身體太累,抵抗力下降就可能發生,常見症狀包括眼睛閉不緊、嘴角歪斜、流口水或額頭兩側皺紋不對稱等;臨床上患者多是常熬夜趕工的上班族,以類固醇治療約一週就會好轉。此外,林浚仁說,一旦確診顏面神經麻痺,可同時注意耳朵是否冒小水泡,可能是感染帶狀皰疹病毒,除以類固醇治療,可同時以抗病毒藥物治療,避免後遺症。隨選舉逼近,陳品元提醒,太勞累可能使身體各種毛病紛紛冒出來,尤其有慢性病患者務必按時用藥,他曾遇過有慢性病史的里長因選舉期間過勞、沒好好用藥,剛確定當選、正在慶功宴時就因腦部動脈瘤破裂送醫,參選人忙跑攤拜票時,也別忘留意自身健康。不過,顏面神經麻痺雖可能造成「臉歪嘴斜」,但與「中風」仍有相當程度差異;林浚仁說,中風主要影響下半臉、以嘴角為主,而顏面神經麻痺則是整臉、包括眼睛和嘴角,最簡單分辨方法就是請病人用力閉眼,如果眼睛閉不緊,很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如果眼睛閉得緊,中風機會較大,務必儘速到大醫院就醫。
-
2019-11-18 科別.腦部.神經
蘇貞昌顏面神經麻痺 專家:易感冒季節人人要小心
行政院長蘇貞昌為女兒站台輔選時,面部表情明顯不對稱,引發外界擔憂是否中風,行政院甚至發布新聞稿澄清只是顏面神經麻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提醒,顏面神經麻痺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特別容易發生在感冒季節,建議要找神經科醫師詳細檢查並認真服藥,通常數週內就會康復。王署君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肇因於病毒感染到顏面神經,引起神經發炎等免疫反應,所以很多人在顏面神經麻痺前,都會有疑似感冒或拉肚子的症狀,也有許多人耳垂下方位置疼痛,因為這裡正是顏面神經經過之處。不過,顏面神經麻痺合併耳朵痛的原因,有時候並不單純。王署君表示,有些顏面神經麻痺是由於耳朵感染皰疹病毒引起,這類型治療上會比較麻煩,建議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一定要找神經科醫師,進行通盤的評估和檢查,以便快速確認病因並且對症下藥。王署君表示,治療顏面神經麻痺,至少得吃七天的類固醇,讓神經發炎水腫的反應趨緩之後,就會恢復正常了。由於病毒感染很常見,病毒要不要影響到顏面神經,也是無法預防或控制,因此許多人都發生過一次顏面神經麻痺,少數人甚至可能曾經兩側顏面麻痺都發生過,不過,幾乎都會完全恢復。中風也會臉歪,該如何分辨?王署君說,最簡單的分辨方式就是眼睛往上看,如果單側額頭沒有抬頭紋,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因為額頭的肌肉暫時失去神經支配,無法用力。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因為五十肩而動手術的人數其實不多 醫師建議這樣治療
工作時緊盯螢幕,手握滑鼠,下班後又常滑手機,許多年紀輕輕的上班族都有過肩膀痠痛的不適經驗。有醫師開玩笑說,隨著肩膀痠痛患者年輕化,再過幾年,或許「五十肩」一詞就可能改名「四十肩」。肩痛主因:關節沾黏、旋轉肌受傷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肩膀、腰部以及膝蓋是人體中最容易痠痛的三大部位,其中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為五十肩、肌腱炎、肌腱斷裂。嘉義長庚榮譽院長徐文蔚表示,五十肩正確醫學名詞為「沾黏性關節囊發炎」,這是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其次為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初步檢查方式為理學檢驗,實地觀察,看看患者手臂活動是否受限,如有需要,則需進一步影像檢查確診。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說,復健科確診肩膀痠痛原因時,以超音波為主,範圍包括肌肉、韌帶、關節、肌腱、筋膜、關節等等,從表淺至深層,均可仔細觀察,找出問題。治療三階段:藥物→復健→手術周文毅指出,不管是骨科、復健科,想要確定痠痛病因,都必須先做X光、超音波,觀察骨頭是否病變或是受傷,如果難以確認病因,就有必要轉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透過高解析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病因,觀察肌腱等軟組織是否病變異常。周文毅解釋,五十肩病人就是肩膀關節太緊、嚴重沾黏,原因以年老退化或嚴重骨刺居多。治療一般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以消炎藥物、復健(拉腰、電療、熱敷等)為主,如果無效,則會進階至增生療法,例如,使用體外震波或是自體血小板注射。要是持續痠痛,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肩關節鏡微創 鬆開沾黏組織徐文蔚指出,如果五十肩症狀輕微,通常以服用止痛藥物、持續復健,或施打類固醇。如果持續復健不見好轉,症狀嚴重則需施以「肩關節鏡微創術」,鬆開沾黏組織,並清除骨刺,術後必須持續復健。不過實際上因為五十肩接受手術的患者並不多。旋轉肌破裂:三種手術修補肩痛的原因除了五十肩,最常見的是肩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這類病患接受手術的機率也較高。周文毅以衣服來形容肩旋轉肌腱,如果一件衣服洗了數十次,質料就會變薄,肩旋轉肌也是如此,歷經無數次使用後,就會變薄,產生破裂,必須施以「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又依症狀嚴重程度,區分為「小破裂」、「大破裂」等兩種手術。「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屬傳統手術,一般來說,傷口約四、五公分,復原較慢。也有人選擇「肩關節鏡微創術」,只需在患部打四至五個小洞,每個洞僅約0.5公分,因傷口較小,術後恢復快也較不痛。不過,如果單從治療效果來看,拉長時間至術後二至三年,這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差不多。周文毅說,目前健保給付「肩關節鏡微創術」,也給付金屬釘醫材,但如果病人選擇線釘則需自費。物理復健 熱敷為治療之本肩膀疼痛的物理復健部分,健保大數據統計,107年全國因肩部疾病接受物理治療的件數接近220萬件,至於中醫針傷整復則有18萬4000多件、針灸16萬5000多件。進一步分析物理治療,以冷敷、熱敷項目最高,達到186萬6千件,其次為向量干擾181萬2千件、牽拉運動88萬9千件、鬆動術85萬7千件、運動治療77萬1千件等。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表示,熱敷為物理復健治療的基本項目,有如運動前的暖身,透過熱敷,達到放鬆效果,拉開關節囊,讓之後其他物理治療項目效果能夠更好,並降低復健過程的疼痛感。謝霖芬指出,在復健科治療上,包括熱敷電擊等項目,均可再細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更複雜等四級,依照所需時間、病況,以及使用醫療器材或是復健師親力親為。舉例來說,接受「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大破裂手術之後,患者持續復健,此時物理治療師必須事先評估、擬訂計畫,復健難度相對較高,就屬於更複雜等級。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痛去醫院檢查 該選擇超音波、X光還是核磁共振?
腰痠肩痛患者增加,檢查及手術件數也逐年攀升。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根據健保統計各醫院施術量,仔細觀察,發現許多社區型的醫院對骨科手術格外專精。他建議,不一定需要奔波到大型醫學中心苦苦等候,也能找到經驗豐富的醫師做手術。健保統計顯示,針對肩旋轉肌修補術及肩關節微創手術,醫學中心施術前三名為台北榮總、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區域醫院前三名為國軍桃園醫院、雙和醫院、嘉基;地區醫院前三名是桃園長庚、郵政醫院、義大癌症醫院。至於腰部相關的脊椎減壓或脊椎融合術,醫學中心手術件數最多是林口長庚、台北榮總、中國附醫;區域醫院為義大醫院、雙和醫院、童綜合醫院;地區醫院則是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中正脊椎骨科醫院、中山醫院。相關檢查 核磁共振大增手術之前,必須精確診斷。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肩膀疼痛的患者所接受的檢查,以X光為大宗,隨患者人數成長,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件,去年總共做了11萬8千多件;其次為超音波,近三年從1萬3千多件成長至1萬7千多件。核磁共振則從8千多件,在三年內成長到1萬1千多件,成長幅度達四成,增幅高於超音波和X光,獲得的健保給付也最多,總點數高達7283萬點,是超音波的8倍、X光的3倍。腰痛患者的檢查件數近三年成長大約二到四成,也以X光檢查最常見,近三年執行件數增加兩成,到去年已達70多萬件,核磁共振件數居次,近三年每年成長4千到7千件,去年達6萬多件;超音波較少使用,過去兩年都是2千多件。考慮開刀 需高階影像評估李伯璋表示,影像檢查有順序,以肩膀旋轉肌診斷來說,經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若醫師認為需要手術,術前可能需透過核磁共振明確知道病灶位置、範圍、嚴重性。腰部疼痛問題也是相同的程序。李伯璋表示,健保署透過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建立醫療影像上傳與調閱分享的雙向互通機制,鼓勵醫師先調閱後再判斷,以減少病患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次數,減少病患成本,也可節省健保醫療費用。高齡社會 患者應多於數據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表示,肌肉骨骼的耐用度有其年限,五十歲後會感到明顯退化,高齡社會來臨,與老化相關的肩膀、腰部疾病人數逐年增加。另外,專精於這方面服務的醫師和醫院增加,讓更多患者浮現出來。不過,林頌凱臨床觀察,罹患肩腰疾病的人口可能更多,只是很多還沒有症狀、有症狀卻沒就醫,或自行尋求按摩等非健保自費治療,未被列入統計。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姜義彬分析,過去檢查技術不發達,有些病人僅被診斷為不明原因肩痛,近年復健科醫師專業養成已將超音波檢查及判讀列為必修,許多過去不明原因的患者已被做出正確診斷,也可能使診斷人數上升。肩部檢查 超音波CP值高姜義彬表示,傳統X光照不到軟組織,但是超音波影像可以,除了當檢查工具,還能作為治療引導,幫助醫師精準地將治療藥劑注射在正確部位,或幫助關節擴張術進行得更精確,在肩部疾病的治療上很有幫助。不過,在腰部疾病的檢查上,超音波很容易被骨頭擋住,所以比較少用,但小關節韌帶肌肉等軟組織,還是可以用超音波看得很清楚,所以要看醫師的目的是什麼,再決定最恰當的檢查工具。姜義彬表示,相較於電腦斷層,超音波儀器價格低廉,在專業人員判讀下,準確度也很不錯,可以避免患者接受太多不必要的檢查,在醫療經濟效益上,算是性價比(CP值)很高的檢查及治療選擇。肩、腰手術件數 逐年增加至於接受手術人數,也呈現增加狀態,近三年因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接受相關手術者從105年的9459件,至107年成長為1萬2647件。107年分別是「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小破裂」1880件,「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大破裂」5770件,肩關節鏡微創手術4997件。近三年因腰椎滑脫、腰椎狹窄、椎間盤突出接受脊椎手術人數,從4萬7025人增加為5萬1千多人,107年接受脊椎融合術有4萬2千多人,脊椎減壓手術有2萬9千人,有人同時接受兩種手術。數據解讀1.超音波影像除了當檢查工具,還能作為治療引導,在肩部疾病的治療上很有幫助,因此使用件數多。2.不同於肩部,腰部疾病的檢查上,超音波很容易被骨頭擋住,所以比較少用。3.若醫師評估需進行手術,術前需透過核磁共振明確知道病灶位置、範圍、嚴重性,因此核磁共振檢查件數不低。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門診╱住診清單明細檢視表。醫師提醒保守治療無效 需手術者別拖統計顯示,接受手術人數與診斷人數有不小落差,肩腰痛的病人還是以保守治療為主。林頌凱表示,許多民眾很恐懼手術,特別是脊椎手術,治療流程上也會先以非侵入的保守治療為第一線。如果工作及生活習慣需要調整的都調整了,吃藥、打針、復健也都做了,效果還是不好,經評估該做手術還是要做。林頌凱說,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很快,幾乎每隔五年就有新的療法產生,效果大多比以前更好,建議民眾不要拖延,以免越拖越嚴重,保守治療能做的少了,反而更需要開刀。
-
2019-11-16 橘世代.健康橘
維持大腦健康防失智 名醫們這樣做
疑心病重、口不擇言;把衣服放到冰箱裡找不到;過馬路不看紅綠燈…,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動作,其實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如何顧大腦健康,名醫們都怎麼做?林口長庚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是健身界網紅,強調運動「先求有再求好」,舉凡願意出門遛狗、走路10分鐘等,都是很好的開始,接著才是找到有興趣的運動項目,持之以恆。王思恒強調「運動也可以存本,有效延緩失智」,他舉2006年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運動3天、長達半年,每次50分鐘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即便老了運動減少,年輕時所存的身體本可以繼續花,推遲失智症發生時間。除了運動之外,手腦並用「玩電玩」是預防失智的最新研究。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挑選「3D介面、可以進行視覺空間訓練」的遊戲,例如玩「瑪利歐360」約半年,使用者的腦部磁振造影顯示,大腦海馬迴和小腦體積都變大。可趁家人聚會時玩電玩,達到腦動又互動的好處。肝病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則是運動和飲食實踐者,他表示,運動可以顧腦,促進血液循環,多開口和朋友說話、談天,到社區走動走動、參加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提醒預防跌倒,避免傷害腦部。至於怎麼吃喝?可採「地中海式飲食」。地中海花式食材有助於營養均衡,每種顏色的蔬菜都吃到、愈多顏色愈好。另外,吃堅果不要怕胖;輪流替換家中的食用油,不要固定用同種油。例如植物性油脂的葵花子油就是屬於不飽和油脂的好油;多吃魚攝取Omega3、補充蛋白質;最後是不要怕吃澱粉,不過量、什麼都吃、七分飽才好,唯一就是不要抽菸。想要獲得最新預防失智方法,請報名參加「失智友善照護開講」巡迴講座,本月23、24、30日及最終場12月1日共有9場場次;12月8日還有名醫雲集的「失智友善照護論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19-11-16 癌症.肺癌
肺腺癌單一標靶藥續命 醫界找出六大關鍵因子
62歲的周姓男子,7年前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接受化學治療一年卻無效,改用口服標靶,但根據統計,多數肺腺癌患者使用一年標靶後就會產生抗藥性,但他連續使用至今,已超過6年,生活就像是一般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發表「單一肺癌標靶使用逾60個月臨床結果」,與國內八家醫學中心合作,分析131位持續使用第一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標靶藥物的患者,可以使用超過60個月的影響原因,結果發現有六種原因,決定肺腺癌患者是否能使用單一標靶藥物超過五年。高雄長庚職業醫學科主任、肺癌團隊召集人,也是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表示,六大關鍵因子分別為女性、日常體適能狀態、第四期肺癌患者接受手術狀態、是否有骨轉移、腦轉移或少量轉移性病變。王金洲表示,台灣人因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率高,約5到6成,由於突變機率高,醫師建議患者使用標靶的機會也高,針對這項臨床觀察的發現,反而對於台灣人受益,正在服用標靶藥物的患者,皆可以評估六大因子進而長期使用標靶藥,無須擔心抗藥性。為增加民眾的參考依據,學會也會將六大因子製作成轉盤,讓民眾直接可以透過轉盤計算是否適合持續用標靶的概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表示,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協助更多病人,也讓患者能更安心使用標靶藥物。
-
2019-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到底我該怎麼做?
【編者按】當初創辦「醫病平台」時,我們就憧憬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這平台,讓醫病看到彼此的想法,而雙方因為了解,使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這星期我們有三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可以看到這幾位醫師因為病人的遭遇,寫出他們對病痛的聯想,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白袍底下的「醫者之心」。如果台灣有更多的醫師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有更多病人與家屬願意在這平台,分享他們對醫護人員的想法……當我們看到更多醫病雙方「將心比心」所展現的「同理心」,那不就是台灣終於成了醫療的烏托邦嗎?有一位血壓極高的人來找我治療。由於他帶來的數據是交感神經素有稍微增高的跡象,可能有嗜鉻細胞瘤或是神經節細胞瘤。我想目前要做的檢查,最快的方法,是到我工作的醫學中心做腎上腺電腦斷層攝影。若腎上腺沒有問題,再做核子醫學檢查。反正就是要先定位,才能在手術前補充足夠水分,然後開刀治療。而且可用內視鏡手術,傷口很小。可是病人在看診時,告訴我他經濟情況不好。因此我請總住院醫師幫我看當天的腎上腺電腦斷層攝影結果並告訴我。可是結果是陰性,腎上腺看不到腫瘤。當然就得懷疑神經節細胞瘤,但其位置就變化多端。因此我請檢驗員用研究費免費測Chromogranin A,結果沒有上升。另外做基因檢查,好幫助定位。同樣的是免費的。另外經由請託,拜託做最先進的Ga-68 DOTATOC,好確定位置然後手術。從與病人的手機連線,我看到病人血壓逐步的下降,心跳也漸漸改善,就等臨門一腳,做完 Ga-68 DOTATOC,就可開刀。可是我一直打電話,病人都不接,血壓也沒繼續量,就像風箏斷了線般。這時我的信箱突然出現一封信,看了令人為之動容。張教授您好:首先,抱歉這幾天完全沒接電話,我知道你可能在擔心,或是想直接安排台大的核醫檢查,儘快上手術台。下午我已打去XXXX取消 Ga-68 DOTATOC,確認不做檢查,而我也不打算再做任何檢查或治療。我其實很清楚,這個情況一定會讓你非常錯愕。因為對我來說,從出生開始就是不斷活在病痛之中、遊走在醫院之間,累了。我是在隔代教養,並且在沒有正常的醫療情況下成長。例如感冒生病並非去看醫生,而是去藥局脫下褲子,注射不明藥物、吃不明的藥粉。牙齒痛也不是帶去牙科,而是用筷子沾一種不知道是什麼做成的油,滴在牙齒上可以緩解一點點疼痛感。鼻塞過敏,被帶去給莫名奇妙的人,用自來水管直接灌進鼻腔清洗,很難受。或是被帶去一些像是民俗療法的地方。其實並非沒有診所可以看,但對鄉下地方的人來說,到診所看病極為昂貴,加上應有的衛生習慣在成長中都沒有建立起來,健康惡化的速度總是比有良好衛教的都市人來得快。第一次去看醫生,是民國84年全民健保剛開辦的時候,第一次看了牙醫。藥局注射的四環徽素影響牙齒琺瑯質形成,長期經歷牙痛,很快的就用到了第二張紙卡。在那個時候,我覺得全民健保真是個好東西,開始萌生一些社會主義的思想,還沒意識到這是對醫療事業從業人員的剝削。另外過敏性鼻炎,也因為健保的關係,開始到診所拿藥,一開始拿類固醇,後來變成給抗組織胺。結果十八歲剛拿到駕照,因為嗜睡的副作用太強大了,開車送貨自撞電線桿,後來醫生說有第二代抗組織胺Clarinase,但卻因為偽麻黃素成份造成失眠,造成我無法再工作下去,至今也不太開車。後來從XX上來台北工作,因為鼻竇炎,在XX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兩次,但都沒治好。最後是去XX醫院看牙的時候,醫生覺得很怪,為何上排某顆牙齒沒有感覺,打開之後噴生理食鹽水,我說鼻子裡突然有水,再噴次氯酸鈉,我說鼻子裡都漂白水味,這下才明白為何之前的牙痛,把牙齒拔掉為何還會痛。那個痛,真的是痛到臉都無法動彈,眼睛睜大看著地上,口水一直滴,像個活死人一樣。我必須說,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唯一的共通點只有我們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之中。我相信你所看到的是醫學愈來愈進步了,以前救不活的人,現在居然有各種神奇的辦法可以救回來,每一次新發現都讓你感到很興奮。但我的感覺是,一堆無法解釋的症狀,接二連三的來,因病而無法持續投入生產的身體,加上未來龐大的醫藥費,已經讓人無法喘息。現在,一個新的病痛要開始了,一個新的苦難,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只會讓生活產生困擾的病,而是最後會讓生命結束的病。這幾天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麼多的苦痛,是不是真的有積極治療、讓自己再活久一點的必要?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我也知道只能用最低花費、最經濟的方式,就像教授你一直幫我找一些利用臨床研究的名義去做一些檢查,真的非常感謝。但我想若是開始治療後,實際上面對接下來人生的也是我自己,身體的狀況不斷走下坡,未來經濟好轉的可能性極低,我必須思考再這樣下去的必要性。我其實也很清楚真的是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就像從小有些同學可以出國讀書,自己卻沒有午餐吃,得向同學要幾口來吃。出來工作後,發現老闆的兒子滿十八歲考到駕照,父母就送他一台Audi A4,自己考駕照卻是為了做送貨的司機。有些人什麼都沒做,什麼都得到了;有些人什麼都做了,卻什麼都得不到。家鄉沒有什麼就業機會,我只有國中學歷,所以北上找工作,省吃儉用,十年才出國玩兩次,從很低階的大賣場排貨員、在路口數車流量、賣剉冰、賣果汁,最後自學網路工程師和data mining,薪水也從一個月一萬九,到現在年薪八十八萬。但女友從十九歲交往到現在三十三歲了,仍然無力靠自己成家。對於現實的理解已經很清楚,沒有再努力下去的必要性,我想大部份還在努力的年輕人,漸漸都會理解到這一點,因為政府重視裙帶,只為大財團服務,創業或中小企業根本很難生存,自然大家只能回來上班,人浮於事,薪資愈競爭愈低,物價又一直漲。而我只是剛好遇到了這個病,看起來是可以早點從這之中解脫出來。和同事談起這件事時,同事開玩笑說如果政府有對於低薪者的公費安樂死方案,應該會有很多年輕人來報名。抱歉了,讓教授你白忙一場了。我了解醫生就是要救人的,就像你如此重視名聲,從你說出「沒有把人救成功會很丟臉」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的想法是有任何一點機會的你都願意救。但很抱歉,我知道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想要治療,反而是:「想確定這會不會死?」而不是:「這有沒有辦法治好?」這也是為何XX的郭XX醫師反對我在沒有開刀的意願下做影像學檢查,因為這麼做根本是在浪費醫療資源。有多少人是真的想要活下來而做治療,去做好玩的影像學檢查只是排擠他們存活的機會。所以我想了想,就自己打電話去取消了檢查,如此一來就能確保不會執行手術。接下來的日子,在上船之前,除了準備上船的事,另外一部份就是找找這輩子所有認識的人出來見個面,聊聊近況,道別。對這麼胖的我來說,像賈伯斯或許也不是壞事,不是嗎?謝謝你這麼寬容、這麼積極、這麼為病患著想,這麼德術並優,感謝!我看了信後,既感動又生氣,因我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我回信說:「我想你我的不同點是你不知道治療對你的好處,你以爲逃避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你沒有放棄的理由。設想沒治療帶來的中風就夠不方便了。我經由努力拜託,才得到如此結果,希望您能諒解。」可是他就是不接電話,總住院醫師還問我:「看來這個病人很憂鬱,那還要不要聯絡呢?」請問聰明的您,到底我該怎麼做呢?(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5/1)
-
2019-11-15 養生.聰明飲食
她半年瘦11公斤,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正常!全靠8類食物排毒又抗發炎
環境荷爾蒙是大家熟知的荷爾蒙干擾物質,我們會經由許多食物以及生活物品的接觸,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環境荷爾蒙。這些環境荷爾蒙又稱作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對羥基苯甲酸酯類、以及酚類等。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主要來源有:一切塑膠製品、化妝品、食品包裝、定型液、黏著劑、除蟲劑、油漆、醫療器材、建築裝潢材料、鞋底、塑膠玩具、防曬乳、食品添加物、塑膠水壺、清潔劑、罐頭內塗層、紙杯內塗層、寶特瓶、熱感應紙、牙科填充材料、衣服染劑、部分藥品、動物飼料等等。關於環境荷爾蒙與肥胖間的研究很多,根據2012年大陸研究發現,部分環境荷爾蒙會透過細胞訊息的傳導,誘發脂肪細胞增生,甚至母親被塑化劑污染,生出的嬰兒也會比較胖。而2015年南韓的研究證實,一些環境荷爾蒙在肥胖者身上比非肥胖者還高,甚至干擾到荷爾蒙前驅物DHEA的轉化。臨床上我也發現,肥胖的人,體內的環境荷爾蒙確實較高,像是金女士個案,環境荷爾蒙的污染,就是導致她肥胖無法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揪出生活中干擾內分泌及荷爾蒙的飲食及習慣如果你有以下情形,就應該注意身體是否已被環境荷爾蒙污染:•經常外食,並且使用塑膠袋或是保麗龍裝盛熱食•經常喝紙杯裝的飲料•經常喝寶特瓶裝水•工作場合易接觸塑化劑或是有機化工原料•每日飲水量過低•蔬果攝取過少•從不運動如果你有以上生活、飲食習慣,建議你可以透過尿液來檢測體內環境荷爾蒙(xenoestrogens)代謝物的高低,一旦發現數值過高,就應趕緊加強排毒。一般常見的檢測項目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目前大多數的塑膠用品都屬於此類,許多洗髪精、香水中的定香劑都含有,其中以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最多。•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因為具有抑菌效果,所以普遍使用在化妝品、藥品,甚至是食品添加物中。•酚類(phenols):包括著名的雙酚A以及壬基苯酚都是,許多填充劑、清潔劑、塑膠水壺、受污染的食物、衣物等,都有它的蹤跡,是一種強烈的內分泌干擾物,與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關。平衡內分泌及荷爾蒙的金鑰食物及營養補充品•大豆類食品:包括豆漿、豆腐、豆干等。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號稱植物雌激素,荷爾蒙失衡婦女可以多多補充,不過儘量以非基改大豆為主。因為2015年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確認,大量使用在基改作物的農藥除草劑glyphosate 以及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都是人類可能的致癌物。•深海魚及其他海鮮:深海魚如秋刀魚、鯖魚、沙丁魚、鮭魚等,富含Ω3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並具抗發炎效果;而帶骨的魚類、蛤蜊、蝦、小魚干等,可以幫助補充鈣以及維生素D。•全穀類:包括糙米、胚芽米、燕麥等,這類食物富含豐富的維生素B群、鎂、鐵、鋅等礦物質,可提高新陳代謝,促進排便,舒緩焦慮情緒。•堅果種子類:包括芝麻、核桃、杏仁、榛果、亞麻籽等,這些食物含有必需脂肪酸、維生素E、鎂等,對於平衡荷爾蒙、保護心血管都有幫助。•海藻類:包括海帶、紫菜、海藻,富含鈣、鐵、維生素B群、碘和硒,可以平衡荷爾蒙機能,並且促進甲狀腺素合成,促進代謝。•各式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等,不但富含纖維素,可促進排便,降低有害環境荷爾蒙的吸收,還含有促進肝臟解毒所需之吲哚化合物,幫助雌激素轉換成健康型代謝物,降低風險型雌激素代謝物的產生。•水果類:包括蘋果、櫻桃、蔓越莓、芭樂等水果,富含纖維以及維生素C,可促進排便以及抗氧化,而櫻桃、蘋果等水果也含有少量「植物雌激素」,對於女性更年期症狀的舒緩也有幫助。•各式菇類:包括香菇、杏鮑菇、金針菇、蘑菇、黑白木耳等,其中的菇類多醣體可以提升免疫力、抗癌,促進肝臟對於環境毒素的代謝,維生素D也比較多。•多喝水:喝水可以促進風險代謝毒物經由腎臟排出。•綠茶:綠茶素及多酚對於利尿及肝臟排毒也有不小幫忙,但必須小心農藥問題。•運動:運動並曬太陽,可促進排汗,促進皮膚合成活性維生素D3 ,幫助排毒以及平衡荷爾蒙。平衡內分泌及荷爾蒙的功能性營養補充品•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不含醣基的(Genistein、Daidzein、Glycitein),第二類是含醣基的(Genistin、Daidzin、Glycitin),我建議2者都具備,才是好的大豆異黃酮。•十字花科萃取物吲哚3- 甲醇(Indole-3-carbinol, I3C):I3C可以促進雌激素代謝成健康型代謝物,減少風險型代謝物的產生。•活性維生素D3:維生素D分為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及有活性的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補充D3才是真的有效維生素D。•其他:如益生菌、葉酸、抗氧化劑、植化素、牛磺酸、甘胺酸、鎂、硒、碘、鋅等。平衡荷爾蒙及內分泌成功減重實證金女士接受我建議,飲食儘量依照上述建議,並且每天喝水2,500毫升,每日快走至少半小時,並補充特殊功能性食品、天然魚油、大豆異黃酮、活性維生素D3,益生菌、I3C 等,半年減了11公斤,體脂率降到32%,更年期症狀,如經常流汗怕熱、睡眠障礙都已改善,情緒非常輕鬆。經抽血檢測後,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都降到正常值,體內維生素D升至40ng/ml ,脂肪酸Ω6/Ω3降到9%,風險型雌激素代謝物16α- 羥雌酮和4 - 羥雌酮比例也減少,而且她的乳房囊腫也從原先的1.5公分減少到1公分,令人為她感到高興。延伸閱讀: 「沒有人發現我是清醒的...」12歲一場怪病,他被當作植物人困在身體裡整整11年●書籍介紹營養醫學減重奇蹟(二版):劉博仁醫師的減重案例分享作者:劉博仁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19/06/24作者簡介/劉博仁現任:台中市科博特診所院長、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中心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搭機喝什麼可緩解不適?營養師推這飲料很有益
搭機飛上3萬6000呎高空時,每位旅客愛喝的飲料都不同;有人偏愛又鹹又辣的「血腥瑪麗」(bloody mary)、有人愛上可樂、也有人只喝最健康、最平淡的瓶裝水。有些人愛喝薑汁汽水( ginger ale)。營養師葛羅斯科普夫(Lauren Grosskopf, MS, LDN)向旅遊休閒雜誌(Travel+Leisure)表示,薑汁的藥用效果對旅客來說可能特別有益;健康網站Healthline稱,薑汁被當成無酒精飲料的很久之前,早就常被用在緩解反胃、消化不良、肌肉疼痛與發炎的家庭療法中;「薑汁能幫助緊張的旅客緩解胃部的不適。」在飛機上喝薑汁汽水選不太甜的口味,喝起來更提神醒腦。但普羅維登斯聖約翰醫學中心的醫師羅斯(Sherry Ross, M.D.)表示,薑汁汽水中的碳酸化作用,其實比薑汁更能幫助紓緩胃部不適。此外,喝薑汁汽水還能避免另一個問題。諸如「健怡可樂」(Diet Coke)等無酒精汽泡飲料,因為在高空中,往往需要等很久才能讓氣泡消掉,所以許多旅客搭飛機時都改喝薑汁汽水。研究多次證實,人類在飛行時,受到較乾燥的空氣及機艙內的壓力影響,導致味蕾的活動略有不同,讓味覺與嗅覺靈敏度降低,食物和飲料嘗起來也就跟在地面上不太一樣。葛羅斯科普夫說,正因為如此,諸如甜味與鹹味等味覺受到的影響最大;血腥瑪麗或原味番茄汁等飲料的鹹味不再那麼強烈,喝起來可能變清淡或變甜,所以血腥瑪麗在飛機上往往比較可口,又甜又辣的味道帶來更多飽足感。
-
2019-11-12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晚期轉移性乳癌患者有福了 3種新藥健保開放給付
賀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有福了,3種第一線新藥健保局日前終於開放給付,近年有些民眾因為自費負擔不起放棄治療,給付將造福這些弱勢族群,預料接受新藥治療的患者將明顯增加。這種主成份CDK4/6抑制劑的新藥,自2015年陸續上市,各大醫院即用於搭配荷爾蒙治療,可有效延緩病情惡化、延長患者生命;但因為藥價昂貴,每月自費要10多萬元,有些患者或家屬負擔沉重無法採用。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在院內宣導會介紹這3種治療轉移性乳癌新藥,不過記者查訪奇美自106年至今,只有20人自費新藥,目前全球僅輝瑞、禮萊、若華3家藥廠生產供應。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康乃文舉案例說明,一50多歲陳姓患者2012年診斷為乳癌,接受改良型根除性乳房切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簡稱MRM),後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和賀爾蒙治療,但無持續回診追蹤。今年2月時因咳嗽、呼吸喘、骨頭疼痛至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門診就醫,檢查後發現乳癌復發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和肺部,肺部切片呈現轉移性乳癌,因賀爾蒙受體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陰性,於是接受醫師建議使用賀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目前持續追蹤已超過半年病情穩定。康乃文指出,沒有搭配新藥治療,有些患者可能短短幾個月就撐不下去,加上CDK4/6抑制劑,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從14.5個月延長至24.8個月,增加10個月腫瘤控制時間,病人後續接受化學治療時間延緩至兩年以後。另針對停經前的病人也有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第一線給予賀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比上單獨使用賀爾蒙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奇美表示,乳癌在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一直蟬聯第一位,國健署公布資料,乳癌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口有70人,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診斷罹患乳癌。所幸乳癌的治療持續進步,給予乳癌病人更多治療的機會。乳癌除依臨床分期,還依基因表現區分為管狀A型、管狀B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過度表現型和基底細胞型,針對不同的乳癌類型會有不同的治療,基底細胞型(basal-like)預後最差。而對於賀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的晚期乳癌病人,標準治療為賀爾蒙治療,例如:泰莫西芬(Tamoxifen)或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然而這些病人接受賀爾蒙治療一段時間後腫瘤會再度惡化。近二三年來多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這群病人,第一線給予賀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可延緩乳癌惡化的時間。目前這三種CDK4/6抑制劑都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由於CDK4/6抑制劑作用在細胞週期,抑制細胞分裂成長,會發生類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例如:嗜中性白血球低下、感染、疲勞、貧血、血小板低下、腹瀉等,因此CDK4/6抑制劑在使用時仍須小心,須定期回診抽血檢查。
-
2019-11-12 科別.消化系統
小腸中風成「直腸子」難進食 苦11年移植成功
65歲的黃先生11年前劇烈腹痛且伴隨血便,緊急送醫後發現是腸繫膜動脈栓塞。由於小腸靠腸繫膜動脈供給血流,一旦堵塞就會造成全部小腸壞死。黃先生的小腸壞死切除後僅剩30公分,食物從口進入只花了15分鐘便到肛門,「直腸子」完全無法發揮營養吸收的功能,因此多年來僅能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所幸今年8月獲得大愛捐贈,讓黃先生有小腸移植的機會,並在手術後終於能由口正常進食,重拾進食的喜悅。由於黃先生11年來全靠全靜脈營養維生,最基本進食的權利因此喪失。加上長期經由血管施打高濃度營養劑,使得黃先生代謝分泌失調、多此靜脈導管感染和菌血症等病發症,不得不接受小腸移植。北榮移植外科主治醫師蔡昕霖表示,由於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困難的手術,且植入的小腸功能無法預期加上移植後照護困難,因此全世界一年執行的案例少於100例。蔡昕霖說,小腸移植第一關必須先清除腸道沾黏,第二關是動脈和靜脈血管重建,最後才是進行腸道重建吻合,因此手術時間長達11小時才宣告完成。小腸移植後的照護更是艱鉅的挑戰。由於小腸移植容易造成急性排斥,來勢洶洶且沒有任何徵兆,因此需定期內視鏡檢查和腸道切片來檢查腸道是否完美健康。經由糖水、流質食物、細碎飲食再到軟食一步步的飲食調整,黃先生終於在術後第30天完全脫離全靜脈營養。當他得知可以正常進食時,開心地表示最想吃「排骨便當」。但他也表示,現在已收拾起過去大吃大喝、大不了拉肚子的心態,現在完全依照醫師的指示飲食,甚至每天報告喝水量。蔡昕霖表示,移植過後必須終生吃抗排斥藥物,且必須避免生食以防感染。而這也是台北榮總建院以來首例小腸移植,達成心、肺、肝、腎、胰及小腸六臟皆完成移植的醫學中心。
-
2019-11-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現代人高齡晚婚 怕品質差選擇凍卵圓生子夢
現代人有晚婚趨勢,愈來愈多女性擔心結婚生子時年齡已太大,造成卵子太少或品質不好,開始考慮提前凍卵來確保自己還能一圓生子夢,根據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統計,106年到艾微芙進行凍卵手術的約有232人次;而107年進行凍卵手術的約有500人次,創歷年來新高,凍卵人次以倍數成長。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醫師楊文瑞指出,卵巢在成年之後就不斷地老化;卵巢、卵子的狀態在過了黃金生育期20至35歲後,每年開始有10到15%的衰退,並在37歲後開始急遽下降,超過44歲自然受孕率剩下不到3%。楊文瑞表示,年紀愈大要能成功受孕及增加活產率需要的卵子數量就愈多,35歲以下的女性通常只要8到10顆卵子,而35歲至40歲的婦女則需要約15顆,40歲以上的女性就必須要取到20顆卵子,但多數40歲以上的女性卵子品質已偏差,約有一半的卵子染色體是異常的,必須多做幾次取卵療程,才有辦法取到20顆,過程相當辛苦。楊文瑞指出,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需具備合法的婚姻關係,才能進行後續的解卵受精等試管嬰兒療程, 凍卵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會施打排卵針和破卵針,以刺激卵子成熟並排出卵子;第二階段會依卵泡發育狀況來安排取卵日期,以超音波導引方式取出卵子,整個手術時間約15分鐘,休息1至2小時後即可返家。而卵子的冷凍保存可保存約10年以上,在國外臨床上也有冷凍20多年再拿出來用,還可以成功懷孕的案例。楊文瑞也提醒,女性的卵子數量一輩子是固定的,要增加卵子數量,無法用後天方法達成,但可用調整生活作息與多補充維生素D、C、B群、葉酸、E、Q10的方式來改變卵子的品質。
-
2019-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護理專業終於被看見時
【編者按】這星期是希望能邀請勞苦功高的護理同仁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心聲,以喚醒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我們最先邀請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寫出她對這方面的呼籲,接著我們想聆聽兩位年輕護理師說出他們的看法。想不到這兩位目前已離開臨床職場,轉入學術殿堂追求更高學位的護理菁英,透過追憶當年在國內從事護理工作的感受,使我們聽到到目前護理界所面臨的困境:「台灣的護理職場環境差強人意眾所皆知,不論是在薪資、護病比、工時、分級及進階制度上均有很大的改革空間,護理人員要在這麼險竣的職場環境中充分展現護理專業真是極為困難的任務。」 「這樣的護病比對於護理人員、對於病人來說,是兩敗俱傷,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善盡我的專業、幫助我的病人,遑論什麼『讓社會大眾看見護理專業,進而尊重之』」 「如果有一天,這一切都能發生,那麼我們便不需再刻意思索護理如何才能獲得尊重與感激,因為,當台灣的護理人員終於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真正發揮他們的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專業的尊重』不過就是這個良性循環的附加價值罷了。」我們衷心地希望不久能在「醫病平台」,邀請國內醫療政策的先進就這方面繼續更深入的探討。其實是一連串惡性循環,當我們談到「尊重護理專業」時。這是一間腫瘤內科病房平凡的一天:早上七點半夜班和來接班的白班夥伴們全員集合在護理站,夜班leader向大家報告了夜間病人的概況,便各自交班。交班的,鉅細靡遺把病人的種種串成一條阿嬤的裹腳布,從過去治療歷程、此次住院過程、過去幾天重要事件,必要時需說明家族成員關係、有什麼衝突、要注意什麼,小至「病人覺得晚餐給兩碗飯太多我已經幫他改成一碗了」也要交代一下,免得病人又跑來抱怨時護理師狀況外。而接班的呢?深埋著頭,振筆疾書。轉眼,一組六個病人全到了你手上,今天,你要在第一線為他們負責。於是你輕輕打開一扇扇半掩的門,掀開圍簾,輕聲或朝氣地向還在熟睡或已坐起在吃早餐的病人自我介紹:「伯伯你好!我是子珩,今天白天是我照顧你喔!」然後流暢且不著痕跡地一面掃視一面動手檢查病人身上、床上、房內,管路、點滴、藥物、速度對不對?還有,床有沒有降到最低?(註:一組六個已是全台灣最好的護病比,請試想某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一位護理師白班顧九個病人,大夜班顧十九個,我個人是不敢想啦,更不想躺在床上的是自己。)八點半開始,你推著沉重的工作車,穿梭在病房之間測量生命徵象、身體評估、各種治療,還有最大宗的藥物給予,病人、藥名、劑量、途徑、時間對不對?請你不同時機點確實核對三次,所謂三讀五對,避免給藥錯誤。抗生素打下去了,滴速多少?你應該要幾分鐘後再準時折回來檢查?沒規劃好的就會手頭上事情做到一半被索命的「護士鈴」呼來喚去,而疲於奔命的後果就是延遲給藥、延遲治療。從你把工作車拽出護理站,到現在十一點了,你給完六床的藥,有的要飯前吃、有的飯後,有的阿嬤不想吃,有的本該吃的藥不在藥單裡,需要再額外聯繫處理;除了給藥,你還洗了兩床尿管、擦了一床澡、做了一床出院衛教、換了兩床藥,一個是長期臥床在臀部深及見骨的壓瘡,一個是左胸瀰漫到右胸的乳癌蕈狀傷口,因為病人特別敏感,換藥用的生理食鹽水,但務必微波三十秒再使用。「啊!」你思忖著,今天早上好像都還沒去上廁所,也還沒喝水!但是檢查室說大概十一點會叫某某床下去檢查,我還是等等再去好了,水也不要喝了。時間邁入中午,你今天的新病人來了,入院衛教、身體評估、打針、準備管路、給予一連串化療藥物的工作來了,給了藥,記得要隨時注意病人的反應,也務必針對他的副作用給予相關衛教。啊!這位病人是第一次打化療嗎?好,那我今天午餐便當就當晚餐吃好了。所以現在是要一路講到十二小時後的下班嗎?那可能會剛好寫破這篇稿子的字數要求。然而,護理師的一天,就是這樣繁瑣、這樣緊湊、這樣為病人著想,這是我過去三年,作為一位護理人員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日復一日裡,我有時會一面工作、一面出戲地想,病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呢?他們是不是覺得:子珩明明只在我這邊花了十五分鐘拿藥給我吃、替我量個血壓,怎麼人就跑個不見蹤影啦?下次看到她已經是中午了,該不會都在護理站偷休息吧?然而,病人不會知道的是,其實剛剛有一床病人突然休克,是一陣緊急處置、轉送病人、安撫家屬,讓他的護理師分身乏術了。事實上,我也知道我有更多可以為他做的,我知道今天上午只花十五分鐘光顧的伯伯,疾病其實在進展,因為腫瘤變大,所以食慾不好、會噁會吐、心情也不好,他有向昨天的護理師詢問安寧緩和,我知道我可以和他談談,可以給他飲食上的建議、舒緩噁心嘔吐的小撇步,但是我做不到,因為六個病人對我來說還是太多了,這樣的護病比對於護理人員、對於病人來說,是兩敗俱傷,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善盡我的專業、幫助我的病人,遑論什麼「讓社會大眾看見護理專業,進而尊重之」?從今年(2019)5月起,台灣現行關於「護病比」的法規本來只放在醫院評鑑裡規範,這下也放進了「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就是所謂的「護病比入法」。然而,這樣的入法帶給護理人員和病人什麼改變了嗎?結果是,你隨便走去一間醫院、隨便問一個護理師,一定跟你說:「蛤?那是什麼?有立法規範?」為什麼第一線會這麼無感?為什麼臨床實務毫無改善的跡象?原因是,從2015年的醫院評鑑就是這麼規定「全月平均全日平均護病比」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1:9/1:12/1:15」,四年過去了、還入了法,規範的實質內容還是一樣。試想,當你入住某醫學中心,接受你心中認為最高品質的照護時,照顧你的白班護理師手頭有九個病人,小夜班的有十三個,大夜十九個,而你只是那1/19而已。上述六個病人已經兵荒馬亂了,遑論九個,甚至十九個?著名護理學者Linda Aiken所做研究:一個護理師若照顧多於四個病人,每多一個病人,三十天內死亡風險平均多7%,多兩個就是14%;更不用講那些給藥錯誤的風險、missing care的比例;如果這些恰好沒有發生在你身上,著實要好好感謝你的護理師犧牲了他的早餐、午餐、晚餐,和腎臟。欸,等等等,9+13+19除以3又不是9,那這樣違法不會被抓到嗎?然而,一切都要歸功於現行所謂「全月全日平均」的概念,不同科別的病房也沒有被分開規範,照顧需求低的病房自然會稀釋掉那個數字;也別忘了院方會把各種功能小組、個案管理師、共照護理師等等非屬病房直接照護人力加進算式呢!順帶一提,這樣大家搶著邀功的「護病比入法」甚至還沒規範到最為水深火熱的急診護病比。回到溫馨的部分,高中時筆者因一位加拿大護理師撰寫的《加護病房》,深受感動而決定學習護理專業、執行護理專業,即便我現在已不再執業、是在公共衛生與健康政策的領域學習,我仍然時時刻刻驕傲著,我是一名護理人員。護理這門專業,有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它來自某次你為初次住院的病人悉心介紹環境與流程,她的眼神從瀰漫著不安變成透露著感激;來自某天你蹲在臨終的太太床前,握著她的手,引導她和先生進行道謝、道歉、道別、道愛等四道,原本緊繃的先生隨後走出病房和你要了點精油,想為太太再做些什麼,再誠懇和你道一聲謝謝,是那種舒心、那種互相信任;來自某天病人家屬突然拿了塊生日蛋糕來,和你說:「子珩,很開心、很幸運今天是你照顧XX,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生日,希望你能和我們一起分享。」也或許來自任何一個,在病人最脆弱無助時,你第一個出現在他身旁、陪伴著他的時刻。然而,這每一個彌足珍貴的時刻,不能只是倚靠一個個還在台灣、還在崗位上苦撐苦守的護理師,不能只是犧牲他們炙熱的心,更不能只是浪費他們無處發揮的專業。我們需要政府機關更有魄力、更又洞見地改革體制,建立完善、合理的護病比監督機制,創造合宜的護理執業環境;也需要社會大眾開始關注,不只是為護理人員的勞動權益把關,更是為自己的生命安全、就醫品質監督。如果有一天,這一切都能發生,那麼我們便不需再刻意思索護理如何才能獲得尊重與感激,因為,當台灣的護理人員終於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真正發揮他們的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專業的尊重」不過就是這個良性循環的附加價值罷了。
-
2019-11-06 科別.泌尿腎臟
婦人頻尿感染逾2年 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惹禍
65歲林姓婦女2年多來頻尿,尿路反覆性感染,曾自己清潔導尿,感染次數雖減少,卻沒有預期中的順利,就醫才確診是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接受膀胱頸切開術後,症狀大幅改善。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林才揚今天指出,林婦2年多來頻尿,解尿也解不乾淨,出現反覆性尿路感染,雖曾接受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卻效果不彰。林婦在醫師教導下,自己清潔導尿,泌尿道感染次數一開始有減少,但沒有預期中的順利,林婦再轉介就醫,經過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才確診是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接受內視鏡手術後觀察1天出院。林才揚表示,臨床上女性膀胱出口阻塞較男性少見,女性阻塞性症狀也不如男性典型,女性症狀多是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常被誤認是膀胱過動,進而造成無效治療。目前女性膀胱出口阻塞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文獻報告指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盛行率介於2.7%至29%。國際尿失禁協會定義,當尿流速降低或排尿後餘尿量增加及逼尿肌壓力上升,就可診斷為女性膀胱出口阻塞。林才揚說,女性膀胱出口阻塞大致分為結構異常和功能異常,治療最終目標是改善症狀、避免尿管置放及避免腎臟功能變差。國內學者統計,逾8成膀胱出口阻塞的女性,以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表現,也有人排尿困難。女生膀胱出口阻塞的治療,可從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及侵入性手術著手。原發性膀胱頸阻塞在女性膀胱出口阻塞中占9%至16%,若藥物治療無效,且不願意接受清潔導尿,膀胱頸切開是不錯的治療選項。
-
2019-11-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輸卵管阻塞難受孕 女調經半年做試管如願生子
36歲鄭女從32歲結婚後就希望懷孕,但努力1年卻無法如願,到鄰近婦產科診所檢查,發現輸卵管異常,她尋求各醫療院所進行多次試管嬰兒,仍無法成功受孕。經親友介紹到童綜合醫院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治療,經檢查確診因輸卵管阻塞合併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所以平時的月經也不正常。鄭女經醫師開藥調經半年,並進行試管嬰兒治療與胚胎植入,終於順利懷孕,今年8月底順利產下一名男嬰。鄭女與家屬非常感謝醫師治療、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團隊人員的鼓勵與陪伴,以及婦產科團隊的細心照顧,特地在做完月子後送來數10盒的油飯,希望醫護人員也能感受到喜悅氛圍。童綜合醫院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汪文生表示,不孕症的原因很多,女性通常會因輸卵管阻塞或粘黏、骨盆腔粘黏、子宮腫瘤、子宮先天性畸型或異常、子宮內膜粘黏、子宮內膜異位症、泌乳激素過高症、雄性激素過高症、黃體期缺乏症、婦女年齡年齡過高、體重過重或生活壓力過大等因素,導致無法順利懷孕。童綜合醫院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團隊經由醫療技術與協調合作,加強不孕夫妻的服務及研究的範疇,以利提升受孕率,並在醫療技術上給予協助與心理上的支持。另外因應不同的不孕因素,施行不同的不孕症治療技術,如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單一精蟲顯微注射、囊胚植入術、輸卵管整形、冷凍胚胎、精子冷凍等。汪文生說,鄭女經檢查評估後,進行試管嬰兒來受孕,先經過誘導排卵的步驟,以手術從卵巢取得卵子,然後讓精蟲與卵子在培養皿中自然受精,之後在第3天或第5天把胚胎植入子宮內以完成受孕。汪文生呼籲,若夫妻結婚之後,一直有正常性行為關係,且沒有採取任何避孕的措施,但超過一年以上,仍沒有懷孕跡象,就應到婦產科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與治療,並配合療程,才能有機會一圓生子願望。
-
2019-11-04 該看哪科.婦產科
車禍痛失獨子 56歲媽咬牙也要「生回來」
年過五十,往往已經或接近停經,仍有不少女性一心求子。醫師分享,曾有人從卅多歲起開始接受人工生殖,卻一直沒有成功,也未放棄,即使高齡仍要拚出一子;有一位五十六歲的媽媽失去獨子,即使卵巢已經宣布停工,她也堅持要把孩子生回來。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當初替這位五十六歲的傷心媽媽進行治療,她的獨子剛當完兵卻不幸車禍亡故,傷心的她一心想要將孩子「生回來」;她更年期已過,沒有卵子,為取品質較佳的卵子,她捨棄卵子銀行,公開徵求捐卵者配對,等待時間雖長,但懷孕的成功機率高。賴宗炫替她調整子宮狀態,提高子宮著床環境,再植入胚胎,胚胎植入一次就成功並產下雙胞胎,過去高齡生育幾乎不太可能,但隨著試管技術的發展愈來愈好,也帶給高齡婦女在生子路上一線希望。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屢敗屢戰」,人工生殖價格不菲且每次還得挨著皮肉痛,加上女性年齡愈大,胚胎不健康機率愈高,活產率也會隨之降低,為了避免女性反覆流產,試管嬰兒技術發展日益精進。中國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佩真說,一般試管嬰兒約十萬到十五萬元不等,為了提升受孕機率,最新第三代試管或是第四代試管,皆強調胚胎著床前篩檢,確認染色體無虞再植入母體,以提升懷孕機率,但兩者價格至少廿萬或卅萬起跳,最高可達卅五萬不等。
-
2019-11-0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尋求人工生殖 20年人次增5.3倍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一○六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廿年來接受人工生殖人次逐年增加,截至一○六年底,多達八萬六千多名寶寶以人工生殖方式誕生,受術母親也日趨高齡,其中有二百一十七人年逾五十歲。國健署統計,廿年來尋求人工生殖求子人次從每年七千多人上升至三萬七千多人,暴增五點三倍,其中逾七成為卅五歲以上。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治療不孕症的高齡婦女愈來愈多,與晚婚及再婚婦女增加有關,或是有些婦女忙於工作,事業穩定後才發現已過適孕年齡;有人則因為孩子意外過世,雖然高齡,仍來尋求協助。台中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指出,三、四年前來求診的婦女大約在卅二歲左右,這一、兩年已飆升到約卅九歲,不孕症求診婦女日漸高齡,也使得過去試管嬰兒嘗試二到三次可成功,現在得花兩倍次數才能順利懷孕生子,人工生殖技術的挑戰也愈來愈大。尋求人工生殖者增加,李茂盛分析是人工生殖技術提升,注射排卵針次數減少、受孕機會提高及胚胎發育不良顯著降低。此外,試管嬰兒技術可檢測基因,篩除遺傳性疾病,也受家族性遺傳史的夫妻青睞。李茂盛說,盡早生育還是最好選擇,曾有六十多歲夫妻想做試管嬰兒,得先評估夫妻的經濟與健康,確定孩子成年前能有好的家庭照顧,不然母嬰得冒健康風險,還可能踩到倫理道德灰色地帶。人工生殖技術雖成熟,高齡拚子風險高,建議女性提前規畫凍卵及生育時機,較能順利圓生子夢。
-
2019-11-03 新聞.私房新聞
李樹人/不給回扣就卡關?藥廠業代押錯寶代價是什麼
一家大型醫院院長今年卸任,幾家藥廠業代欣喜若狂,開心地想放鞭炮,因為自家藥物被該院長卡了好幾年,進不了這家醫院,業績排名總是墊底,現在終於有機會搶回商機。不給回扣就卡關為何會被卡?一名藥廠業代透露,因為藥廠嚴禁私下給回扣,院長覺得沒有賺頭,就在醫院藥物採購委員會裡審核時,刻意卡關,將不願給回扣的藥廠列入黑名單,業代叫苦連天。就算跟醫師的關係再好,醫院不進貨,醫師想開處方也無從開起。有醫院更誇張,主掌藥品採購的藥局主任就是院長夫人,能夠動手腳的空間更大。藥廠業務被稱為「PROPA」(PROPAGANDA、宣傳的簡稱),在好萊塢電影「愛情藥不藥」中,傑克葛倫霍所飾演男主角就是輝瑞藥廠「威而鋼」業代,英俊帥氣,幽默逗趣,加上西裝筆挺,外表光鮮亮麗,可說萬人迷。診間外苦等醫師但現實生活中的「PROPA」果真如此嗎?「PROPA」是醫院與藥廠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梁,清晨七八點,醫院還沒開診,在所謂名醫的診間外面,常可看到好些穿著西裝的男生或身穿套裝的年輕女子,幾乎是人手一杯熱咖啡,等待著醫師的到來,為了就是把握短暫的幾秒鐘,能跟醫師聊上幾句。如果在打招呼的同時,醫師願意順手接下咖啡,這對菜鳥「PROPA」就是一大肯定。要想成為業績超強的「PROPA」,起碼得花上一兩年功夫,首先須與醫師打好關係,許多醫院明文規定,「PROPA」是不可進入診間,因此,在候診區穿梭、守候,就成為新手業代工作的一部分。喊錯職稱闖大禍一名資深「PROPA」說,大型醫院環境之複雜,有如後宮,藥廠業務最好能像鹿鼎記的韋小寶,面面俱到,八面玲瓏,因為誰都得罪不起,有時只是講錯一句話,甚至喊錯職稱,就可能影響好幾個月的業績。「PROPA」最怕的是捲入醫院人事鬥爭,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同一家醫院有著兩位旗鼓相當的名醫,常讓業代頭痛,如兩人不合,業代與醫師互動時,更得戰戰兢兢。北部一家醫學中心某科系就有這麼一個例子。主任是學長A,而學弟B總自覺被壓著打,無法出頭天,長久以來,兩個人不合已公開在檯面上,而兩人的辦公室又在同一樓層,這讓「PROPA」相當為難。一次,某「PROPA」陪著要去採訪主任A的記者搭乘電梯上樓,他嘴巴直唸著,「千萬不要遇到B」,但就是這麼巧,到了樓上,電梯門一打開,B居然就站在外面。B看到「PROPA」時,先是一愣,說「我們今天有約嗎?」,隨後轉頭看著後面主任辦公室,一副瞭然於心的模樣,瞪了業代一眼,冷笑幾聲,轉身離去。只見「PROPA」臉色發白,站在電梯前,傻了一兩分鐘。私下瞭解,電梯巧遇事件後,B醫師幾乎一年不開此家藥廠的藥物,拒絕參加藥廠相關活動,這也成為「PROPA」之間血淋淋的教材。押錯寶業績直落這類慘事層不出窮,在醫學中心更是司空見慣,因為「既生瑜、何生亮」案例實在太多。為此,藥廠學乖了,聘用兩名「PROPA」各自打點、伺候著自己的主子,誰也不得罪。除了王不見王,藥廠在面臨相關醫學會改選理事長時,也得學聰明,不能只押一方,將雞蛋放在同一籃子,通常與兩方人馬都保持良好關係。否則押錯寶,新任理事長上來之後,藥廠業績可能直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