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科別.皮膚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420
筆 文章
-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期間整天關在家最好?急診醫分享95歲父親這樣防疫心情好
中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高危險族群,因此疫情暴發,有些人已經不太敢出門,尤其不敢上醫院。不過完全不出門對長者是好的嗎?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就在臉書分享高齡父親的一些防疫心得,如偶爾去公園放風、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得馬上換衣服洗澡等。其實只要做好正確防護,適時出門活動對身心是有正面幫助的。白永嘉在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發文分享他95歲老爸的8個防疫心得,並po出父親開朗大笑的照片,希望對大家防疫期間的健康有所幫助。8個防疫心得1)#門診一定按時去看:爸爸固定在台北榮總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及胸腔內科,拿慢性病的藥,他沒有一次請假😂2)#拿回來的藥一定按時吃:他不吃也不行,印尼好幫手阿麗準時會拿出來,哪一科門診幾顆藥清清楚楚❤️3)#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換衣服洗澡:所以爸爸從醫院回來都香噴噴,病毒退散😇4)#在家做中風復健避開每天醫院行程:這點他有抱怨,因為無聊不能跟別人哈啦😝5)#人多的地方不去只能偶爾去公園放風:其實他最渴望去擁擠的菜市場,但被禁止😢6)#每天晚上一定一小杯高粱多年如一日:我認為這是他抵抗力好的原因之一,相信金門縣政府一定也同意!但就是一小杯不能多👍7)#每天晚上大概七點多就睡覺:我真的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返老還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小baby也沒這麼早睡啊 😆8)#每天除了關心時事也一定講古早代誌:邊喝酒邊跟我聊川普、蔡英文的事,也會講很多徐蚌會戰、823炮戰的事(資料來源/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也曾受訪提醒,新冠肺炎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但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此時年長都不是關在家裡就沒事,適時的出門活動還是好的。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警告!新冠肺炎患者常在發病第7天急速惡化 痛不欲生
越來越多醫護人員以及新冠病毒患者針對「第二周急轉直下」(Second-week crash)症狀提出警告。患者感染病毒的前幾天,症狀輕微,甚至身體漸漸好轉,但卻在以為已經有起色之後,進入第二周時狀況急速惡化,開始發高燒、呼吸困難、全身痠痛,並且重度疲憊。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新冠病毒患者出現「第二周急轉直下」的狀況,原因為何迄今公共衛生專家仍無法解釋。27歲的科技記者艾瑞亞‧班狄克斯(Aria Bendix)便是其中一例。她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說,感染病毒的第一周,狀況非常輕微,但第二周則嚴重惡化,剛開始是身體痠痛,24小時內變成全身發冷。「感覺就像跑了一場馬拉松,然後又被車撞到似的。我一直留在公寓裡居家隔離。」她說,幾天之後,病況漸漸好轉,身體不再痠痛,就在以為已經擺脫病毒之際,肋骨部位突然劇烈疼痛,讓她痛不欲生。她說,此時覺得肺部好像受到強力擠壓,呼吸變得非常沉重。班狄克斯表示,前往急診就醫,醫師雖然認為她符合感染新冠病毒的症況,卻無法為她提供治療,只能讓她返家休養。她說,在感染的第14天,痠痛又發作了,「彷彿一切回到原點。」紐約市蒙特菲奧醫學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重症研究中心主任龔米雪(Michelle Gong,譯音)指出,新冠病毒患者出現呼吸道衰竭,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出現發病徵兆後的第七天。龔米雪答覆「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詢問時說,剛開始患者似乎狀況還好,但到了感染第五天或第七天的時候會突然惡化,並且出現呼吸道衰竭,而且變化是在「瞬間」發生。北卡羅來納州傳染疾病家歐爾(Christopher Ohl)表示,許多新冠病毒患者都有在第二周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他指出,這些患者原本認為,難關已經過去,一切都沒事了,結果卻在短短20小時或24小時之內,開始發燒、重度疲憊、嚴重咳嗽或者呼吸困難,必須緊急住院。
-
2020-04-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醫院囤數倍藥品 食藥署再祭出指引要求「吐回」存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陷入原料藥斷料疑慮,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已發布藥品供應原則,避免全台醫療機構或藥局囤貨而影響藥物供應。但有部分醫學中心早在疫情發生初期,便大量囤貨,因此衛福部食藥署今天進一步祭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分配不均之處理指引」,要求原已超量訂購藥品者,須將超量藥品退回原經銷藥商。食藥署在3月17日發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供應管理原則」,限制醫療機構或藥局採購藥品時,依據前一年的月平均量,酌加一成作為藥品進貨量,以維持藥品供應穩定。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但是有一些醫院在疫情初期便開始囤藥,有的甚至超量三倍以上。因此訂定新的指引要求,原已超量訂購藥品的醫療院所,必須將超量藥品退回經銷的藥商,並暫時停止藥商繼續出貨,直至該醫療機構藥品存量降至前一年月平均實際用量為止。另外因疫情緣故,致門診量下降造成庫存量增加的部分,也要求醫療機構評估併調整次月藥品訂購量。張連成表示,發現市面缺貨且有實際囤貨的藥品主要為七、八種品項的甲狀腺用藥,因此要求醫療院所「吐回」積存的用量,也會依據其他檢舉品項進行稽查,並了解是否有囤貨情形,若有屬實將依據情節,循公平交易法、醫療法或藥事法等相關法規處辦。張連成說,除了醫療院所和藥局不得囤貨外,也已要求醫師開立處方時,若有同成分、同含量、同劑量的藥品時,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不得註明「不可替代」,藉此解決藥品分配不均並維護民眾用藥權益。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必知五件事 醫師認為超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讓防疫專家擔憂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因此成為防疫重要的破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根據醫界現有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約占所有感染者的5-18%,而且雖然其傳染力可能比有症狀者低一點,但因為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社區裡趴趴走,傳染力是不可小覷的。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並整理了最近有關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他指出,國內近期新增的個案中,台師大第二名確診男大生是沒有症狀的,而案382男性病患也是無症狀的。整體而言,目前國內新冠病毒的受感染者中,有21例沒有症狀,約佔了5.5%。面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必須知道以下5件事,才能更知道如何不被病毒纏身 :1. 何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所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是指: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雖然沒有出現任何身體不適 (例如咳嗽、流鼻水、發燒、腹瀉、嗅覺喪失等症狀), 但卻在身上取出之檢體 (如痰液、咽喉分泌物、口水、糞便)中發現有新冠病毒的存在。因此,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與人講話時,即使對方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仍然不能排除是新冠病毒的被感染者,最好能夠與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講話。2. 有多少比例的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不會產生症狀?目前是研究顯示 : 有5%到18%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 :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 而由最近Mizumoto 等學者在「歐洲監測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鑽石公主號上的遊客與船員經大量篩檢後,所發現受感染的遊客或船員中,有18% 是沒有症狀的 !)3. 無症狀感染者會有傳染性嗎?無症狀的感染者的確具有傳染性喔!(有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而這4位受害的家人中,有3位有明顯的症狀,有1位也是無症狀的!)4. 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嗎?有關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研究。(一般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要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不易讓自己與他人產生警戒心,反而容易成為家族與社區傳染的「隱形炸彈」!)5. 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夠嗎?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有研究顯示:有一位無症狀的感染者,在第一次被發現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後,到了第15天,身上取出之檢體中仍有新冠病毒之存在。因此,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後,還是可能具有傳染性!)
-
2020-04-10 性愛.性福教戰
不僅女性 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
近期一對年紀相差43歲的夫妻檔,因妻子遲遲未懷孕而前往生殖中心求診。男方為71歲吳姓老翁,去年與28歲邱姓妙齡女子步入禮堂,兩人終成眷屬便希望能盡快擁有自己的孩子,吳姓老翁表示,自己雖已古稀之年,但身體健壯且無不良嗜好,沒想到求診之下才發現因年紀大,而導致精子活動力差、數目少,造成生育力降低,最終是透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妻子才順利懷孕。25至35歲男性精子品質佳 此階段為黃金生育期接獲治療的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雖不像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生育能力,但仍會因為年紀較高影響生育,據臨床統計,35歲以下男性配偶成功懷孕率高達75%,而40歲以上男性僅剩下37%,具明顯差異,其原因除了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外,年紀愈大也會導致精子品質下降,如精蟲活動力差、型態不正常、數目不足等,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率高,增加流產率及不孕機率。因此不僅女性,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年齡正介於25歲至35歲的青壯年期,此階段精子最為旺盛且質量較佳,能夠提高受孕機率。第三代試管+AI智慧 篩選優良胚胎助好運李世明醫師提及,受孕機率與雙方年紀均有關係,即使吳姓老翁保有良好體力,但精子品質和DNA的完整性仍會因年齡增加而下降,均可能造成男性不孕、增加流產率及後代異常,建議採取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方式,進行胚胎染色體的篩檢(PGS)與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PGD),過濾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再植入母體。李醫師也建議,夫妻雙方若差距20歲以上,且男方大於60歲,則可額外做羊膜穿刺,確保染色體正常。而去年年底中山生殖醫學中心更引進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這台大數據人工智慧,靠著每15分鐘替胚胎拍一張照,透過縮時攝影技術,可24小時監控胚胎成長,挑選出優質胚胎,大幅提升著床率與受孕率。男性年紀大保有生育力 日常保健維持精子品質李世明醫師表示,無論是爺孫戀或是現晚婚,都已是現今常見的現象,男性因年紀大而不孕的案例不在少數,因身體老化導致精子品質下降雖無可避免,但仍是有機會透過現今醫療技術成功受孕,也呼籲男性可透過日常保健來維持精子品質,如少抽菸、飲酒、熬夜、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褲子、避免輻射及過熱環境等,並少攝取香腸、火腿等含有和脂肪的加工肉品,這類食物會干擾賀爾蒙作用,導致精子品質下滑;尤其高齡男性想生子,更需重視日常生活的保健,醫師也提醒,無論是自然受孕或是人工生殖技術,若要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雙方皆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無疑是最佳要素。【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羥氯奎寧禁出貨? 食藥署澄清:按比例分配臨床需求
老藥「羥氯奎寧」對治療新冠肺炎或有療效,但有媒體報導,有診所反映食藥署僅開放「羥氯奎寧」供貨醫學中心,禁止出貨給診所。衛福部食藥署今發布新聞稿澄清,目前並未管制國內羥氯奎寧供應,也沒有禁止出貨到診所。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羥氯奎寧」為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藥物,但據了解喊出「被禁止出貨」的卻是非相關專科診所,可能是因為聽說可治療新冠肺炎而想要購買。潘香櫻也說,依據食藥署3月17日訂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期間藥品供應管理原則」,限制醫療院所依據去年的月平均量酌加一成作為藥品進貨量,若非非專科、過去未進貨過羥氯奎寧的診所想要叫貨,自然沒有月平均量可供評估。目前藥商仍持續按比例將該藥品分配至醫院、診所及藥局,以滿足原有臨床需求。潘香櫻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皆須住院接受隔離治療,建議基層診所若發現疑似個案應依防疫措施通報,並配合指示轉診,因此非風濕免疫相關專科診所不需要自行進貨。另外,針對指揮中心將羥氯奎寧納入目前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用藥之一,潘香櫻說,食藥署已持續與國內相關藥商召開溝通會議,未來將可提高國內「羥氯奎寧」產能,以因應疫情所需。
-
2020-04-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保費的大漏洞!
【編者按】非常高興因為一個多月前陳榮基教授提出,醫界應該正視濫用高科技檢查、浪費醫療資源的現象,而引起一共三篇有關健保政策的「使用者付費」、「定率制」、「部分負擔」的改革構想(2/24、2/26、2/28)。想不到,這竟然引發另ㄧ位讀者來信,指出健保應進一步重新審核長期定居國外,但享用健保的種種偏頗常理之現象。我們非常慶幸能得到一位從醫學院畢業五十年來一直定居美國的退休醫師以客觀明理的立場,給予正面的回應。更難得的是目前正為「武漢肺炎」人仰馬翻的健保署李署長居然親自撰文給予各種寶貴的數據,而提出可行的漸進修法。這是「醫病平台」自從2016年開辦以來,最讓編輯團隊感到成就感的片刻。希望這呼籲能得到國人更深入積極地探討,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政策得以開源節流、永續發展。台灣健保制度的好處,我想全國人民都感受到了——價格低廉、服務周到,世界難尋。但是付少少保費就有近乎吃到飽的醫療,造成連年虧損,黑洞越來越大。病人要負擔的成本低廉,造成許多人有一病多看,甚至有逛醫院的習慣;台灣人口老化,慢性病患者也越來越多,洗腎加上其他藥費也使得健保支出不斷增加;不必要的重複醫療檢查更是深受許多醫師與病人的喜愛,醫師只需花幾秒開單省事,還能獲得病人的感激,醫院也可以領取健保點數。日前看到有醫師提出應該把目前的部分負擔定額制,改回原設計的定率制,利用提高部分負擔降低重複檢查的浪費,同時落實轉診制度,讓民眾不要小問題就跑到醫學中心看診,我相信政府需要加緊腳步考慮該如何執行。通常有不尋常事件發生時,更容易暴露出弱點;新冠肺炎放大了健保存在已久、不合理、待改善的問題。因此近日有立委提出應修改「全民健保法」,主要針對一年未在台住滿183天、無法提出收入證明、沒有繳稅紀錄者,新增健保被保險人「第七類」。若法案通過,部分現在只要繳交健保最低保費每月749元的人士,修法成功後,健保費最高將調升至每月12002元。雖然有人直言這是為特定地區、特定人士量身打造的法案,但除了在中國生活卻回台灣看病的人外,旅居其他國家的僑民也有一樣的問題。全民健保的本質是社會保險,目地是讓台灣人民不論貧富都可獲得有品質的醫療服務,所以跟稅收一樣,都有點「劫富濟貧」的成分。以現行「第六類」的地區人口為例,他們可能因為沒有工作,所以原本1249元的保險費有40%由中央政府負擔,因此才只需繳納749元的保費。出國六個月還可以申請停保,返國後復保就可以繼續享有健保醫療。有人認為這只是保險,所以有繳費的人就應該可以使用,那麼政府補貼的部分又要怎麼說呢?這還不包括健保局所有的行政、人事費用,都是納稅人在支付。以我認識的人為例,有些旅居國外持有多國護照的人,可能一輩子沒有在台灣繳過稅,出國念書後就在國外定居,發現國民年金很划算才回台灣申請復籍,辦了身分證,即可繳交最低的費用而擁有補助的健保,回到居住國家前還可以辦理停保。749元對部分民眾可能還是太大的負擔,但對這些旅居國外者實在划算。他們身體不舒服需要治療時,就回台訪友,順便逛醫院詢問不同醫師的建議,搭飛機來回加上手術的費用還比在國外治療低廉。當然也有更多定居在在國外的朋友,回台剛好遇到狀況才就醫,而不是特別回來占健保的便宜;甚至有些人就直接自費看診。但我相信前者不會只是偶發的個案,這些在國外擁有高薪,但對台灣卻沒有貢獻的僑民或外籍人士,長期下來也加重了健保的負擔,所以應該趁修法時一併討論。健保跟自然資源一樣有固定的總量,如果光靠宣導珍惜健保的效果不足,那政府就需要另一套防小人的方法,保護大部分規矩的國民,使用者付費,大家都負擔相對合理的費用,健保才能繼續下去。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為何長者仍應維持基本活動量?陳亮恭這樣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老人」首當其衝,所有新冠病毒相關分析研究中,不論高危險群還是死亡率最高族群,老人一定在列。新冠病毒如此來者不善,高齡者如何趨吉避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醒,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陳亮恭指出,截至目前的資料看來,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SARS重症者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進一步造成肺部纖維化與呼吸衰竭。一般來說,人體受到感染後產生發炎反應,適度的發炎反應有利身體消滅病原菌,但過度的發炎反應引發大量細胞激素產生,一場病毒大戰後身體組織受傷慘重。易因壓力事件受害由於老人的免疫反應不似年輕人, SARS在長者引起免疫風暴的機會較低,而這次新冠病毒的病程不太相同,受影響的是年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個案。陳亮恭說明,事實上,高齡者的身心功能、營養狀況、生理儲備功能等面向較差,一旦出現各種壓力事件,如傳染病、氣候劇變或天災時,往往是最容易受害的群體。陳亮恭指出,這在二○一一年日本福島地震、二○一九年法國熱浪都有類似的發現,直接的災難或健康因素之外,福島震災一年後,長者獨居在家導致的「孤獨死」增加四成,死於法國熱浪的上千條生命中,三分之二是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顯見年長者防疫之餘,還有很多慢性病與生活上的注意事項,以期在疫情結束時快速回復正常生活。至於新冠病毒對長者的威脅,陳亮恭分析,如一般理解,高齡者易有多重慢性病,多重疾病合併身心功能衰退與生理儲備能力下降,罹病嚴重度上升,治療感染症時發生嚴重併發症機率也增加,陷入治療上的困難處境。避開人多密閉空間不過,除了防疫,陳亮恭表示,最近日本老年醫學會出版建議提醒年長者,雖然因為疫情,不建議老人家參加人多的聚會,但長者們在家也應維持一定活動量,也需要注意均衡飲食與營養,每天要與人交談,並且可視狀況支持家人與朋友,避免因為防疫而衰弱或孤立,一旦因缺乏活動而肌肉流失,甚至演變為肌少症而虛弱,即使躲過疫情,也不利於健康。陳亮恭提醒,長者們固然應該提防疫病,避免感染,但一定要維持足夠的活動量,尤其目前國內只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並沒有大規模社區傳播,年長者不用完全設限,室內人多或密閉空間絕對要避免,但可利用家中頂樓或社區開放性空間運動;避免唱歌、打牌、串門子等群聚活動,可多利用視訊軟體或電話與家人朋友交流,減少焦慮也避免孤立狀態。控制慢性病防失能還是可以出門排隊買口罩與酒精,但排隊時避免聊天及近距離接觸,若需交談,可帶著口罩談話。也不必因此就和孫輩避不見面,如果平常就接送孫子女上下學者,還是可去,但建議準時抵達學校就好,以免長時間等待,並且準備乾洗手液,碰觸小孩前雙方先噴手消毒。雖然因為防疫必須減少外界接觸,但仍應在合宜的條件下維持一定活動量,防疫也要控制慢性病與預防失能。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父母罹癌卻拒絕治療怎麼辦?醫師建議找出背後原因
Q當癌症有治療的機會,父母卻消極不願接受治療,該尊重他嗎?如何溝通?醫師建議:找出父母焦慮源,想辦法溝通、開導、動之以情。面對長輩生病,如果有一線曙光,孩子都會鼓勵爸媽不要放棄治療。但若爸媽拒絕接受治療,子女會感到擔憂與不解,不知是否該尊重老人家的想法。羅東博愛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王新芳表示,父母罹癌,其實不只為人子女心裡著急,病人心中更有說不出口的害怕與焦慮,因此建議在診斷確立後,先給予爸媽一點時間消化他們的想法及整理心情,因為無論是疾病本身或是治療手段,對罹病的長輩來說都是壓力與衝擊。對父母來說,「生病的人不是你,怎麼懂得我的感受?」是罹癌長輩普遍的心情。在身心脆弱的情況下,子女能做的就是溝通,但這個溝通,必須貼近長輩的心情去了解與探詢,例如:「爸,你的擔憂是什麼?」、「你害怕治療嗎?」、「擔心費用的問題嗎?還是失能的問題呢?」唯有設身處地為爸媽解除心中的疑慮,動之以情,讓爸媽說出心中的想法,才有機會找出他們拒絕的原因並加以處理。Q對癌症相關治療有疑惑,可尋求什麼資源?醫師建議:健保給付「癌症治療計畫諮詢」,可向醫師提出。除了家人的事前溝通,王新芳也提醒,在醫療端,家屬可向醫師提出「家庭會議」,就是「癌症治療計畫諮詢」。該項目是由健保專為初次癌症確診的病人與家屬所給付,讓病人與家屬能夠清楚了解病情及治療的大小事。與會成員除病人與家屬外,醫療端包含主責醫師、病情相關他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與個管師等。會議中透過醫師解說,了解長輩的疾病現況、做與不做某項治療有什麼影響,以及長輩擔憂的後遺症會不會發生等,家屬與病人都能夠透過會議,將想問的問題提出,由各領域的專業人員予以釋疑,讓整個醫療團隊成為癌症家庭重要的後盾,同時也有利於癌症家庭在面臨困境時,取得必要的協助與資源。Q父母不斷聽親友的建議找偏方怎麼辦?正規治療之外,可以嘗試其他可能的療法嗎?醫師建議:了解偏方內容,先向醫師諮詢,適度讓父母嘗試。在特別艱難的時刻,長輩也許會想在接受正規治療前,用其他方式為自己奮力一搏,父母的想法與堅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子女可先觀察父母欲採取的偏方內容為何?然後先諮詢主責醫師,如果醫師認為不會耽誤醫療時程、花費嚇人、可能傷害器官功能,乃至危及生命健康等,就讓他們保留一些平日的習慣。王新芳建議在與長輩溝通時,應盡量軟言相勸,透過關心,了解為何父母如此堅持採用偏方,也許在抽絲剝繭下,子女有機會了解父母堅持背後的焦慮,進而有機會撫平他的焦慮,使他放下某些堅持。Q不斷找第二、第三意見,重複檢查諮詢,會否讓父母更辛苦?醫師建議:可尋求第二意見,但不宜永無止境地尋求。一旦被告知身體出狀況,病人想尋求第二或第三意見是正常的行為。但最怕的是第二意見、第三意見還不足夠,病人寧可忽視疾病,也要尋遍可以給他「心中想要意見」的醫師。王新芳表示,通常長輩這樣的行為,來自於對疾病的焦慮與抗拒,此時前述所提的「癌症治療計畫諮詢」就變得十分重要。透過家人事先的溝通,彙整病人與家人的需求與期待,在專業解說與隨時可和個管師保持聯繫、解決病人心中所有疑問的情況下,就有機會讓病人穩定下來,並認可最親的人與專業醫護的建議,停止逛醫院行為,願意正視疾病與接受治療。Q完成階段治療後,如何協助父母面對癌症復發的壓力?醫師建議:確保定期追蹤,多走出去參與活動。階段性治療結束後,許多長輩心裡還是會有害怕復發的焦慮。王新芳提醒,除了確保父母都有定期回診追蹤外,子女應盡可能鼓勵長輩往好處想,因為他們已成功打完第一戰了!若有任何疑問,應與個管師保持聯繫或釋疑,避免被太多的擔心與疑問打擾日常生活。另外,也可以鼓勵爸媽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無論是運動、參加社團、癌友活動、成為志工或持續參與宗教活動等,都有助於讓長輩保持正向心情。也可能反而因為癌症,讓他們重新走出人生有意義的一段路。
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