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過動
共找到
237
筆 文章
-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幼童經常跌倒 職能治療師量身訂做
1名7歲男童從小經常絆倒、摔跤,也無法在快跌倒時,試圖恢復平衡,另名5歲男童也在學校帶動唱,總是同手同腳而被同學取笑,令他感到相當自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為這類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依個人需要製定「感覺餐(Sensory Diet)」打造符合他需要的遊戲關卡,讓這些孩童透過體驗享受互動樂趣,藉此增強協調性,改善障礙情況。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人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和生存,透過身體感官系統探索環境,諸如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並與外在的人事物互動。神經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與生俱有整合感覺和動作訊息的能力,能將從身體和環境接收的感覺訊息加以組織和整理,使人類在環境中有效運用身體,和外界產生互動並做出適當反應,即為「感覺統合」。而感覺統合不僅是盪鞦韆和滑斜坡而已,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提出「感覺統合理論」,臨床上協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如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情緒行為異常等,運用感覺餐引導孩子發展出合適的行為動作反應,和誘發大腦學習路徑,「找到最佳的互動方式」。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指出,所謂的感覺餐,例如許多孩子會出現感覺處理障礙的情況,會進而影響其生活、學習等各方面表現,為了改善此類感覺處理障礙,職能治療師依照每位孩子不同的感覺處理表現,制定個人化計畫,協助其順利與環境互動,並感到滿足。他說,像是該院就結合中秋節親子共處假期,安排遊戲與環境文化因素結合,將感覺整合的概念融入遊戲中,提供視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等,帶給孩童不同的感官動作刺激,利用環境體驗與探索之情境,訓練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及學習動機。因此,孩童的學習是透過遊戲,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探索和體驗世界,並於探索環境過程中,學習如何生存、學習,而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如同大腦的主廚,運用適當的環境因子,將感覺與動作元素,以遊戲的方式融入生活環境中,使孩童成功適應各種不同的挑戰和獲得發展。
-
2020-09-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輕生辭世,外界猜測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同,可能前一天好好的,隔天就陷落,且第二胎風險較第一胎高。竹內結子在日本、台灣都有高人氣,今天被發現疑似自殺身亡,享年40歲。她生前結過2次婚,各生一個男孩,第二個兒子今年1月下旬才出生,外界因此推測,她會輕生可能與產後憂鬱有關。婦女身心健康權威、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有2成左右產婦可能產生產後憂鬱症,這是常見的產後情緒變化,但臨床發現,此疾在華人文化下常被忽略。蕭美君說,產後憂鬱的主要原因是體內荷爾蒙變化,尤其在產後更明顯。但因產婦產後生活變化、遭遇家庭、婚姻、育兒壓力,甚至也有婆媳問題,很多人因此直接將產婦的情緒視為外界壓力導致,忽略荷爾蒙變化的生理現象。很多人或許不解,產婦迎接新生命,理應歡欣鼓舞,怎麼會憂鬱;或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跟家人吃飯,怎麼隔一天就突發激烈情緒、甚至輕生。蕭美君表示,產後憂鬱跟一般憂鬱不一樣,當荷爾蒙擾動很劇烈,產後憂鬱可以突然間發生,上一秒好好的,下一秒突然發作,也可能一瞬間產生強烈自殺想法,「那是身體因素,不是心可以控制」。產後憂鬱的特質,蕭美君說,患者狀況可能時好時壞,病程拖得很長,有些人可能合併精神病症狀,如出現幻聽,有些媽媽會聽到聲音說「寶寶是惡魔」、「妳是惡魔」等,很多人不敢求助,以為是有心魔或「卡到陰」。蕭美君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孕育第二胎的媽媽比第一胎風險高,顯示此疾並非新生媽媽才會遭遇。在產後2至3週可能就會發病,通常在產後半年內出現,但也有可能拖到一年才發作。就算度過產後憂鬱的嚴重階段,後續也增加焦慮、失眠等風險。產後憂鬱的高風險群,蕭美君表示,除了孕育第二胎的產婦,女性超過35歲以後荷爾蒙分泌下降,因此高齡產婦風險較高。此外,若懷孕前就有憂鬱症、睡不好、容易焦慮、個性壓抑者,或經前症候群嚴重者,也要注意。蕭美君說,台灣目前對產後憂鬱防治的政策可能較缺乏通盤的持續性,雖然孕婦手冊有相關資料,但臨床發現,孕婦幾乎不太會看,因多數在意小孩多於在意自身,導致孕婦身心健康容易被忽略。若借鏡國外經驗,蕭美君表示,因產後憂鬱症與荷爾蒙有關,國際從青少女階段就很重視相關的教育,協助少女們及早辨識身心狀況,認識風險因子,也有助降低突發的產後憂鬱風險。蕭美君說,孕產婦就算意識到情緒問題,可能也因對精神科藥物存有迷思,擔心傷害到寶寶而不願就醫、服藥。但焦慮的媽媽對寶寶的危害大於藥物,焦慮會增加孕育過動、自閉兒的風險,且有很多非藥物的治療可選擇,民眾應正確認知。防治產後憂鬱,蕭美君建議,孕婦產檢時應關注其身心狀況,且產後繼續追蹤;或新生兒健康追蹤時,小兒科醫師也可注意媽媽的狀況,若發現異常,可及早轉介。蕭美君說,很多女性害怕講出自身的焦慮,怕自己不夠堅強,會被笑話。但並不是「為母就一定則強」,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荷爾蒙變化特別敏感,與意志力無關,也並非特別脆弱,民眾應正確認知,並給予孕產婦更多支持。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3 科別.腦部.神經
長庚團隊發現平腦症新致病基因 致病人數全球僅13人
基因缺陷導致大腦發展沒長出皺摺,此種極為罕見的疾病被稱為「平腦症」,大腦的皺摺被稱為腦迴,影響人類高階認知功能,平腦症患者智力僅三到六個月大的程度,長庚陽明研究團隊與跨國團隊發現導致平腦症的新基因「CEP85L」,已導致全球13人罹患平腦症,此發現有助未來研發藥物或治療方向,神經科學重量級期刊「神經元」(Neuron)今年四月也刊登這項最新發現。高雄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蔡孟翰表示,平腦症目前已知有20多種基因所致,其中最常見的,以第17號染色體上的「LIS1」缺陷最為常見,平均每100萬名新生兒中,會有12名平腦症的患者,平均壽命約為2歲左右,即使幸運活過2歲,但智力發展也有限,且常常合併嚴重的發展遲緩與頑固性癲癇,嚴重者甚至無法言語、吞嚥或是行走能力。今年20歲小佑(化名),出生時與一般孩子無異,家人發現小佑的語言能力似乎發展的比較慢,到一歲半還只能講1到2個單字,加上屢次發生癲癇,就診後發現為平腦症,長庚醫療團隊透過基因檢測,發現小佑是因為「CEP85L」基因所導致平腦症,該基因則是文獻上前所未見。蔡孟翰表示,小佑的父母並未帶有CEP85L基因突變,最特別的是CEP85L也從未發現與人類的疾病有關;長庚與澳洲、美國、馬來西亞等跨國團隊合作,發現全世界其他12個同樣是CEP85L基因突變導致平腦症的患者。長庚再與陽明大學合作,透過動物實驗證實CEP85L基因突變會在老鼠身上影響大腦發育,同時也發現此基因製造的蛋白質位於中心體上面,是第一個「中心體組成基因」被發現和平腦症相關。蔡孟翰表示,此項發現將加速未來醫師在診斷這類大腦發育異常疾病的速度,解答了家屬為何沒有任何家族史、但是小孩會得到這個嚴重疾病的疑問,甚至未來可以提供成為產前篩檢的基因,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而在科學方面,更可以提供科學家對於人類大腦發育的機轉的深入了解,期望未來能成為藥物或基因治療發展的方向上。
-
2020-09-16 科別.兒科
超強磁力巴克球誤食意外多 兒科學會:全球已近3000件
國內因為強烈磁性巴克球而發生的幼兒意外愈來愈多,兒科醫學會發出聲明表示,因為強烈磁力,幼兒誤食將造成腸胃被吸附,甚至造成嚴重的穿孔與腹膜炎,已有多國禁止販售,要求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家長則不能讓孩童單獨玩巴克球,一旦發現誤食要馬上就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昨天在臉書分享一起遇到的病例,1歲男童因嘔吐就醫,用X光照肚子,才發現有5顆亮晃晃的小球排列在肚子裡,家人竟然都沒有發現孩子誤吞巴克球。兒科醫學會之後也火速發出聲明,提到另一起病例,北部某醫院一名4歲男童,吞下多顆巴克球,家人雖然發現,但沒有馬上就醫,飯後孩子出現上腹痛、嘔吐等症狀,就醫後才發現胃、小腸都有巴克球。因為這些帶有磁性的小球彼此相吸,連帶把胃壁、腸子等都吸住,造成孩子胃多處潰瘍,腸子並有瘻管(腸內不正常的相通),還有多處胃黏膜壞死,已腹膜炎的狀況,經開刀取出持續治療。學會在聲明中指出,巴克球的超強吸力的原理基於內含稀有金屬釹(neodymium),市面上已有多種形狀的巴克球被用作益智性玩具訓練想像力和創造力,或當成裝置藝術用。2009年美國開始發行巴克球且行銷各國,但2009-2013年間,估計有2900位孩童因誤吞巴克球被送至急診就醫,全球有不少國家因此禁止販售巴克球。2019年10月起經濟部已將巴克球列入應施檢驗玩具商品,要求業者需經檢驗合格才可在市場販售。行政院消保處亦發文提醒消費者:購買此商品應避免14歲以下兒童將此商品放入口鼻以免造成傷害。但現今網路購物盛行,可在不少網站購買到巴克球,有些包裝上可能未明示警示語或家長購買此商品未詳看警示語,就可能造成孩童誤吞巴克球造成憾事發生。學會籲請政府加強商品管理,尤其是提醒標語是否明顯清楚。此外,呼籲社會大眾提升對巴克球之瞭解,並請家長及老師注意,避免孩童不當接觸。台灣兒科醫學會特別提醒家長及老師們如下:1. 老師發現學童持有巴克球,應立即代為保管再轉交家長。2. 家中巴克球是否存放在安全位置,若孩童使用巴克球時,家長應陪伴在側以防孩童誤吞。3. 家中若有發展遲緩、過動、自閉或其他精神障礙的小孩應避免讓他們接觸巴克球與其他磁鐵玩具。4. 家長發現孩童誤吞磁鐵玩具應盡速就醫。
-
2020-09-15 科別.泌尿腎臟
重訓後忘收操 31歲女頻尿、下腹痛
健身風氣興盛,許多女性也加入重訓行列。但是健身完千萬記得收操,否則小心練到最後,反而造成骨盆底肌筋膜炎,出現頻尿、下腹痛的問題。31歲的陳小姐平時熱愛運動、衝浪,為了衝浪還做很多重訓來幫助衝浪表現,但每次運動完都沒有好好收操。沒想到這一年來常感到下腹疼痛且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膀胱炎,但經過治療,症狀仍反覆發作,甚至影響性生活,詳細檢查後才發現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收治陳小姐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骨盆底肌肉位於最底層承受人體臟器重量,因此若久坐久站、愛翹腳、慢性便秘、體重過重等,就可能過度或不當使用骨盆底肌肉群,導致肌肉僵硬、筋膜缺氧沾黏、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骨盆底肌肉筋膜炎。張雲筑說,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男女都可能發生,但女性較多,約是男性的十倍;常見的症狀,包括: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但女性下腹痛與頻尿的原因很多,包括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便秘、間質性膀胱炎、膀胱過動症和內膜異位症等,其中將近五成伴隨著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問題。因此診斷上除了檢查排除其他下腹痛原因外,也需藉由內診測試疼痛節點來鑑別診斷。張雲筑表示,門診觀察,近年來許多女性為了追求健康而投入慢跑、重訓或深蹲等運動,過度使用骨盆底肌肉,卻忽略暖身跟收操,造成骨盆底肌肉慢性發炎的情形漸漸增加。治療上,可用熱敷、泡澡,或使用按摩球放鬆髂腰肌,並配合醫師開立消炎或肌肉鬆弛等藥物;症狀較嚴重者,可安排磁波椅電刺激治療或會陰部雷射治療,一方面降低疼痛神經敏感,一方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張雲筑也提醒,更重要的是應改善翹腳等不良生活習慣、運動後記得收操,避免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而女性一旦出現反覆下腹疼痛、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她也建議盡快尋找醫師檢查治療,以免錯過急性治療期,到了慢性沾黏期,治療上將更棘手。
-
2020-09-13 養生.家庭婚姻
健康醫點靈/孩子靜不下心?先讓他動一動
「我的孩子很不專心,沒辦法靜下心來寫作業,是不是過動?」很多家長遇到調皮的孩子束手無策,常氣到抓狂,家長因擔心小孩過動到醫院求診的例子真不少。羅東博愛醫院職能治療師何姿儀表示,孩子無法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可能原因很多,多半是外在環境刺激太多,例如寫作業時有人看電視、書桌旁堆滿喜歡的玩具等,或孩子對手上的事沒興趣,也可能是作業複雜、玩具不夠吸引人。有些男孩運動量大,若運動量沒達到孩子所需,就給予靜態活動,很難維持專注。何姿儀建議,家長可在孩子要寫作業、閱讀等前,先安排一些運動,例如到公園吊單槓、做些需要出力氣的家事,或做比較耗體力的運動,如游泳、跑步、打球等,先滿足孩子的運動量,再靜下心寫作業就不會太困難。此外,家長也可嘗試減少外在環境刺激,例如把會干擾的電視、平板移開,或把書桌移到房間角落處,也可給孩子容易達成的目標,並逐漸增加難度,再給予獎勵。假設孩子平常只能專注5分鐘就開始分心,那就從增加到6分鐘開始,若達成就給獎勵,再逐漸增加時間長度,提升持續注意力。何姿儀說,透過遊戲最容易拉近親子關係,家長可利用撲克牌和孩子玩記憶翻牌、心臟病等簡單遊戲,除提升持續注意力,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也會提升,加上不吝給予鼓勵,小孩不專心的情況就會慢慢改善。
-
2020-09-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無礙智力 照顧者壓力大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並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高雄長庚花3年研究 登上「科學報導」國際期刊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或智力有問題。郭和昌說,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1 科別.兒科
過敏兒會不會變笨? 高雄長庚3醫師花3年找出答案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過敏兒會不會變得比較笨?不少家長普遍存在疑惑,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科及兒童心智科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則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甚或智力有問題。之後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再分過敏組與非過敏組對照,經專業問卷研究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結果發現,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的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其中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03 科別.精神.身心
開學了.... 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
從輕鬆、沒有壓力,要過度到結構、壓力的生活,考驗每個孩子與家庭的調適能力。有些孩子開開心心的迎接上學,有些則需要父母與老師耗費一些精力來協助。剛開學總是兵荒馬亂,可能面臨與家人的分離焦慮、暑假作業未完成、學用品未準備妥當、生理時鐘調不回來、與心愛的電腦遊戲難捨難分、對未來的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的預期性焦慮等等壓力事件。開學的適應狀態隨孩子的個人特質、在校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與家庭支持而有不同。「開學症候群」有哪些症狀「開學症候群」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常是指稱因學期開始、假期結束而造成的情緒行為變化,繼而造成的困擾,臨床上可能較接近因開學而引發的調適障礙,以下簡述相關的特徵:怎樣的表現可能是有開學症候群?●心理症狀:輕則緊張、不安、煩惱學校相關事務,重責恐慌、擔憂,甚至憂鬱●行為症狀:輕則逃避學校相關事務、注意力變得短暫、健忘,重則會抗拒上學、失眠、食慾下降、等,小小孩可能會變得容易哭泣、易怒、不想離開大人(分離焦慮)、出現退化行為等,大小孩可能會用易怒、缺乏耐性、對立行為來表現。●生理症狀:胸悶、心悸、頭痛、肚子痛、拉肚子、手抖等哪些人可能較容易有開學症候群?●過往有拒/懼學史●個人特質:個性敏感、易擔憂、焦慮緊張、悲觀、虛無、遇壓力傾向逃避、害怕挑戰等●環境因素:如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問題、霸凌問題、在校沒有成就感●特定心智診斷:如注意力不足過動、自閉類群障礙症、焦慮症、憂鬱症、網路遊戲成癮症等一般來說,如果症狀不嚴重,在大人溫和堅定的鼓勵並協助建立生活常軌下,經過一、兩個星期的調適,大多孩子能夠逐漸步上軌道,若孩子持續無法調適,甚至症狀演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嚴重的情緒困擾、明顯影響學校學習、無法規律完成學校時程,就需要到醫院兒童心智(精神)科來諮詢、評估是否有其他心理疾患或困難、討論治療策略與協助方案。
-
2020-08-18 新聞.長期照護
慈濟清水日照中心成立 81歲阿嬤到長照據點重拾笑容
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清水日照中心」今天在慈濟清水靜思堂開幕,發表「電子聯絡簿」app應用程式,透過專用手機軟體E化守護升級,讓散居各地的家人透過此軟體,隨時可知道長輩活動與健康情形。清水日照中心是台中市清水區第一個日照 中心 ,是慈濟基金會成立的第二個日照中心,靜思精舍法師今天也參加開幕儀式,台中市議會副議長顏莉敏、立委楊瓊瓔與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南松等人到場祝福。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召集人林碧玉表示,清水是證嚴法師出生的地方,清水日間照顧中心就在清水靜思堂,清水區五權路267-2號,希望就近照顧有需要的社區長輩,讓家屬安心,回饋故鄉。林碧玉說,長輩生活化照顧最重要,應用復健技巧,促進肌耐力,心靈上學習證嚴法師的法,讓長輩心中有愛,也有未來生命的價值與依歸對象,像81歲的何林美,5年前喪夫,走不出來,到慈濟長照據點接受服務,才揮別憂鬱,他的兒子看到媽媽重拾笑容,放下心中重擔。今天的開幕儀式發表首次運用在慈濟長照機構的「電子聯絡簿」app,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副召集人莊淑婷表示,電子聯絡簿每天更新長輩相關飲食、午睡、活動及心跳、血壓等健康指數,方便記錄,利於長期統計,歸納出整體變化,所有子女不論散居何處都可以下載加入,共同關心長輩健康,讓老人家得到即時問候。電子聯絡簿應用程式不必擔心紙本丟失、損壞,可貼心提供照服員與家屬雙方意見溝通註記,增進照顧品質,可望成為家人與家人、慈濟日間照顧中心與長輩家人溝通的橋樑。莊淑婷人說,除了「電子聯絡簿」App,清水日照中心各項課程設計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理念,除了以慈濟人文涵養長者大愛情懷,結合四季節氣及地方產業特色,貼近老人家生命軌跡,讓他們遠離失智,還安排園藝種植蔬菜活動,透過動手參與活絡筋骨,重拾田園樂趣。
-
2020-08-18 科別.兒科
孩子一玩6小時 就醫還盯著手機
談起手機成癮,兒童心智科專家第一句話都是「太多了!大人小孩都很多!」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理事長、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鄒國蘇表示,手機成癮是非常難治的精神疾病,學童自制力差更棘手,有孩子一口氣玩六小時手遊,被家長帶來診間,雙眼仍緊盯手機螢幕。鄒國蘇表示,當孩子過度專注於手機遊戲,對課業、運動、社交等其他事物就會失去興趣,阻礙身心正常發展,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趨於緊張,出現裂痕。如果是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等共病的孩子手機成癮,被禁止玩手機會反應激烈,甚至辱罵、攻擊父母。事實上,孩子手機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例如,全家用餐時,一家人幾乎零互動,家長忙著照相打卡,孩子則玩手遊,久而久之,孩子只要一坐下來就習慣看螢幕,逐漸出現成癮症狀。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高淑芬表示,治療手機成癮個案必須多管齊下,除了藥物、行為治療、心理諮商,還須評估是否合併憂鬱症、注意力不足等其他共病,過程中需改善親子關係,才能逐漸導正手機成癮所引起的不正常作息及行為。鄒國蘇說,親子互動或人際關係不好是手機成癮的危險因子,手機被當作某種避難所,「強拉」成癮者效果不好,建議家長以「吸引」方式讓孩子遠離手遊,例如創造良好親子互動,安排有趣溫暖活動。
-
2020-08-1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英雄教育」 談成人尿床
從電影《英雄教育》,談成人尿床 鄒頡龍 您是不是和我一樣,總是從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名單搜尋好電影?這些得獎名單雖然精采,卻可能因此錯過了其他國家的好電影。最近經友人推薦看了2004年德國電影《英雄教育》,迥異於好萊塢的敘事風格讓我驚艷。電影原名:NAPOLA,指的是當年希特勒創立的軍事寄宿學校,招募「血統純正」的日耳曼年輕人,培養成政治、軍事的納粹菁英。描述二戰德國納粹暴行電影不少,大多以受害者猶太人的角度描述。例如「辛德勒的名單」。但這部電影提供了另一個視野:男主角是一個出身平凡,卻有著優異拳擊天賦的德國年輕人,不顧父親的反對,滿懷憧憬與理想投入NAPOLA。但納粹的訓練冷血殘酷,甚至讓學員在搜捕行動當中,持槍屠殺手無寸鐵的蘇俄青少年。男主角陷入迷惘:失去了憐憫與人性,即使成為納粹菁英?這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嗎?對待敵人冷血,納粹對學生的訓練更加嚴酷。其中一位學員有尿床的困擾,卻被當作天大的恥辱!讓他在操場獨自舉著尿濕的床墊,承受肉體的凌遲及公然羞辱... 最後,這個尿床的年輕人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撲倒在手榴彈上,讓自己炸成碎片,看似英勇保護了其他人,又何嘗不是以死亡來抗議並尋求解脫嗎?納粹學校的教官不了解,成人尿床是一種疾病,絕對不是因為懦弱,更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尿床在幼兒時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表現,但是如在成人持續發生,確實會帶來很大的困擾。「我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70多歲了,竟然還尿床!」曾有一位男性因為尿床就診,臉上滿是驚恐和自我懷疑。根據國際尿控協會(ICS)的定義:夜間遺尿(尿床)是指夜間睡眠期間任何意外的排尿。成人尿床的比例為2%-3%,病因分為以下種類:逼尿肌障礙:例如膀胱過動膀胱出口的問題:例如:攝護腺肥大。 夜間尿量過多:中老年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入睡時小便量增多。另外如有慢性腎臟病,服用利尿劑,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夜間產生的尿量更多,也增加尿床的機會。睡眠喚醒障礙:雖然膀胱已經滿了,但是沒有辦法喚醒。例如:原發性睡眠障礙,服用鎮靜劑或精神疾病相關用藥的患者。造成成年人尿床的原因相當複雜,治療也要針對成因著手。生活方式改變:避免咖啡因和鎮靜劑,避免飲酒:飲酒有利尿的作用。行為療法:和兒童尿床一樣,嘗試找出尿床的時間點。用鬧鐘在發生尿床之前喚醒,提早如廁,避免尿床。藥物治療:A.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產生的尿量。必須密切追蹤血中鈉離子濃度 B.抗膽鹼藥物:放鬆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和其他描述二戰納粹暴行的電影相比,《英雄教育》這部電影沒有太多血腥。沒有太多控訴,鏡頭透過幾個良知未泯的年輕人看納粹的「英雄教育」,什麼是英雄?透過怎樣的教育,能夠訓練出屠殺數百萬猶太人的納粹軍人?沒有人是天生的加害者,卻可能在扭曲的價值觀之下成為劊子手。男主角在關鍵的拳擊比賽中放棄抵抗,被對手擊倒,最後在漫天雪花中,被逐出學校。他的夢想破碎了,在許多人眼中,他沒有「成功」,但是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沒有成為納粹菁英,沒有成為戰場上的屠夫,對他的一生,是幸、或不幸?我心中已經有答案,腦海中浮現聖經的話語:「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慢性咳嗽別瞎治!專家建議:先了解惹禍根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是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04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首台國產腦部MRI 解析度大躍進
精神疾患在各國盛行率都逐年升高,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因此先進國家都在追求更先進的腦部造影儀器,以分析這些疾病的腦部異常特徵。目前國內醫療院所所用的磁振造影掃描(MRI)儀都是進口沒有專照腦部的,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自主研發台灣第一台「多尺度腦連結體3T磁振造影系統平台」,具有大幅縮短檢查時間、超高解析度影像等優點,有助精神疾患的早期的診斷和預測。與國衛院研發團隊密切合作的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國內透過MRI照腦部的病人高達一半,但現有MRI掃描儀都是全身適用,如果要照頭部,得另外加裝線圈。曾文毅指出,腦部是一個「連結體」,包括結構的連結以及功能的連結,人類才能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認知功能。腦連結體如果不完整、不健全,就會產生很多腦部疾病,包括思覺失調、自閉症、過動症、失智症、憂鬱、成癮等。在腦連結體造影技術的支持下,有助於探討不同疾病與腦連結體異常特徵的相關性,進而促成早期的診斷和預測。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立威表示,MRI是利用人體70%是水的特性,偵測人體內的水分子來造影。需要用到以「特斯拉(T)」為單位的超強磁場。1T是就是1萬個高斯,地磁只有0.5高斯,所以MRI儀器有很強的磁場,金屬物都不能靠近。郭立威說,更強的T2線圈系統是國際趨勢,所以團隊克服萬難,成功裝置重達一噸的強大T2線圈,磁場強度高於醫療院所MRI儀器的3倍到10倍,符合安全規範之餘,更能提供高解析度影像,是這次自主研發系統的一大優勢,對於臨床轉譯研究的進行有極大幫助。目前開發出來的原型機,經動物實驗證實,具備多尺度、高解析掃描能力,下階段將進行人體試驗,可望將檢查時間縮短到15分鐘,又有更高品質的影像。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20 科別.骨科.復健
午休習慣趴睡?當心「這病」上門 久了還可能肌肉萎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劉同學對武俠小說十分著迷,經常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沉浸在刀光劍影的世界,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日前突然感覺除了手肘到前臂的位置又麻又痛之外,無名指及小指也無力,就醫診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這些常見動作都會讓麻筋受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何宇淳指出,許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麻筋」的遊戲,同學們會以手指互彈手肘的內側,只要撞擊到正確位置,就可以讓整隻手瞬間又麻又痛又無力。何宇淳說明,所謂麻筋指的是手肘內側的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等靈活度,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症候群」、「尺神經麻痺」。何宇淳指出,致病原因包括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以及長期姿勢不良,都可以壓迫尺神經,導致其發炎,其中以姿勢不良最為常見,例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如果維持固定姿勢不動,就可能讓麻筋受傷。▲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症狀輕微以物理治療為主 傷及神經則必須手術治療在治療方面,初步確診以超音波影像檢查為主,可清楚觀察到神經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另可透過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最後再以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如果症狀輕微,只需要物理治療,透過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是急性發炎,則需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緩解疼痛,且神經受損嚴重時,就必須考慮手術減壓治療。目前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為治療趨勢,何宇淳表示,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分為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藉此有效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就能大幅降低手術治療的機率。上肢麻痛、無力不以為意 嚴重恐致肌肉萎縮何宇淳提醒,一旦出現上肢麻痛且無力、無法上舉時,就應就醫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如果神經受傷發炎,必須盡速治療,否則時間拖得越久,就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肌肉萎縮等後遺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狗狗6歲等同人類幾歲? 最新研究:相當人類60歲 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早上醒來老是眼睛紅腫癢 小心過敏性鼻炎作祟
眼睛老是紅腫癢,恐怕不單純是眼睛發炎,而是過敏性鼻炎在作怪!10歲的陳小弟早上起床後眼睛常紅腫、癢,看了眼科點完眼藥水後,症狀雖有改善,但仍反覆發作三、四十次,維持近兩年,讓爸媽非常擔憂。經過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陳小弟有過敏性鼻炎,鼻黏膜發炎腫脹造成鼻淚管阻塞,進一步導致結膜炎,經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收治病患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陳小弟因為症狀反覆前來接受過敏原檢查,希望找出病因。就診時左眼結膜充血、上眼皮紅腫,自述只有早上睡醒時有症狀,睡前沒有接觸刺激性物質,床單枕頭被套也都有定期清潔,偶爾外宿時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後來經由鼻腔檢查發現,陳小弟鼻粘膜充血腫脹嚴重,鼻甲甚至已經貼到鼻中隔,鼻黏膜發炎腫脹造成鼻淚管阻塞,進一步導致同側眼睛結膜炎。而陳小弟因為長期都有鼻塞和鼻涕倒流症狀,太習慣而無感,也沒有吃藥控制;經過給予鼻炎的藥物治療和衛教後,症狀獲得改善。蘇軏表示,因為眼睛和鼻淚管相通,發生過敏性鼻炎鼻時,鼻黏膜的發炎物質容易跑到眼睛,或是因為過於腫脹,淚液等眼睛分泌物也因無法往下流通而堵塞,造成眼睛發炎。由於過敏通常在凌晨、夜間較嚴重,加上躺一整夜眼睛分泌物無法經鼻淚管往下流,因此陳小弟在早上醒來時症狀總是特別嚴重。蘇軏說,門診觀察有近五成患者深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尤其是空氣品質差時,求診患者明顯增加。常見過敏原包含塵蟎、蟑螂、黴菌、寵物皮屑和花粉,香菸、汽車或工廠排放廢氣等空氣污染,則會刺激鼻粘膜,誘發或加重鼻炎症狀。治療上,常使用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是口服抗鼻充血劑等藥物治療或使用免疫療法。另外,也要注意鼻部清潔、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避免二手菸,遠離過敏原。蘇軏指出,過敏性鼻炎除了鼻塞、流鼻水等鼻部症狀外,也可能和過敏性結膜炎、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過動症有關,因此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找尋醫師評估、檢查,必要時可安排過敏原檢測,進一步釐清原因。
-
2020-07-16 橘世代.時尚橘
嗑零食、不運動! 68歲比莉靠「個性」維持好身材
68歲的比莉已10年沒接戲,開心過著隨興生活,近來被賈靜雯「盧」出江湖,接演「媽,別鬧了!」,出席記者會依舊活力十足,但她卻透露前一晚根本沒睡覺,「我是過動兒,可以一整天都不睡覺。」沒有特別忌口、運動、保養,但依舊維持好體態、好精神,笑口常開或許就是她的最佳保養品。比莉透露自己經常凌晨3、4點都還在追劇,「我就是睡不著,永遠處在興奮狀態。」追劇前還會先準備好零食,包括薯條、薯片、巧克力、冰淇淋,不在乎熱量,「算熱量多累啊,人生就是要開心啊!」至於運動,比莉說自己不上健身房,「我覺得去健身房就是要先在家裡練很漂亮,再穿緊身衣去秀身材。」但很愛走路,還笑稱走路快到可以參加奧運。在家最大興趣就是走「一人時尚秀」,把行頭全都搬出來,假髮、包包、鞋子都搭配好,再「催」下音樂,沒人看也能自得其樂。比莉還形容自己愛笑到惹人生氣,有一次去醫院照超音波,護士原本很開心見到她,沒想到她抹了潤滑劑覺得癢就一直笑,無法成功照好,護士最後火大喊:「比莉姊不要再笑了!」她也很愛聽笑話,一個笑話可以笑半年到一年,忘記內容還要打給朋友追問,樂天個性成為凍齡祕訣。【凍齡女星精選專輯↘↘↘】。姐就是美!《乘風破浪的姐姐》證明歲月是把鑽石磨刀。陶晶瑩步入半百「保養之道」 寧不賺錢也要早睡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15 科別.腦部.神經
放暑假!就怕孩子遊戲玩上癮 這幾招學起來預防
全國中小學今天開始放暑假,但長時間假期若無妥善規劃,不少孩童及青少年常會將許多時間耗費在電腦或手機遊戲上,而過度沉迷恐增加遊戲成癮、睡眠障礙等風險;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建議家長,比起暑假後才導正,事前防範更加重要。草屯療養院指出,過度沉迷於電玩遊戲,常造成孩童日夜顛倒、三餐不正常、忽略課業及現實的人際關係,並造成肩頸痠痛及視力不良影響,而過度使用電視、電腦或手機等視聽設備也會增加孩童肥胖、睡眠障礙、遊戲成癮等風險。而當孩童出現遊戲成癮,恐導致個人、家庭、社會、學業或職業等功能有顯著障礙,且常合併有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症、焦慮或憂鬱症等疾病,負面認知或情緒、人際及家庭關係挫敗,易使孩子更想透過虛擬世界尋求快樂、成就感或逃避壓力。草療青少年兒童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說,與其等到遊戲成癮或相關情緒、病症已造成才來導正,倒不如在可能發生就是先防範,而面對長達1個半月的假期,建議家長不妨先出招,與孩子溝通且約法三章,聰明限制對數位媒體的使用。而限制上,首要就是確保孩子有充足睡眠,眼睛能適度休息;第2招就是跟孩子約定每天使用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玩遊戲;第3招,親子一起規畫暑假生活,共同從事休閒活動,保留運動及互動時間,減少玩手機。吳也表示,家長應盡量避免讓孩子在吃飯時間、睡前1小時及臥室等場合使用數位媒體,這都有助於降低遊戲成癮發生;草療則表示,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遊戲成癮、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焦慮或憂鬱等症狀則可考慮至兒少精神科評估諮詢。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
2020-07-06 科別.兒科
孩子發展遲緩? 醫師籲:及早發現早期療育
孩子在出生後,各階段的身心發展皆有一定的成長里程,當孩子的行為動作、語言、身心等方面有遲緩或不正常表現時該怎麼辦?台中市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巧萍指出,藉由專業職能、物理或語言治療師團隊的引導,並針對孩子成長發展遲緩部份提供評估及治療,以進行「早期療育」可以讓遲緩的現象改善,跟上正常發展、增加孩童自理的能力,並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她表示,門診中常由細心的家長、幼兒園老師及疫苗接種定期健康檢查時,發現孩子有遲緩及異常之現象轉介而來。一般而言,小兒在成長階段中7個月大不能坐、8個月大不會爬、1歲6個月不會走、2歲無法語言發音,都可能代表孩子的發展遲緩,需要進一步評估及檢查。門診中會透過動作評估及語言發展評估孩子目前的狀況,針對孩童需要矯正的部份,提供協助及指導,而黃金治療期在6歲學齡前為最佳。小兒科主任劉芳青也提醒,國民健康署補助7歲前學齡兒童有7次的兒童健康檢查,可以自出生後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發展評估及副食品的營養攝取,透過每個階段的檢查,身高、體重、頭圍是否符合生長指標的曲線等進行評估。如果有異常或成長遲緩,透過即早的發現,轉介至復健或相關科別,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進而矯正。臨床中曾遇一名2個月多的幼兒,由媽媽帶至健兒門診時,檢查時發現幼兒有固定看同一側的習慣,並且在頸部摸到有腫大的肌肉塊,疑似斜頸的症狀,經轉介至復健科再評估及復健,目前斜頸的現象已改善不少。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
-
2020-06-23 醫療.整形美容
夏日抽脂潮到來 安全性高恢復期短成為市場新趨勢
「挖東牆補西牆」的抽脂術正夯。醫師們指出,夏天正是抽脂的熱門季節,手臂、大腿、腹部一直都是抽脂的重點部位,透過動力抽脂,背部的淺層脂肪也可進行抽脂,若要回填脂肪到胸部與臉頰,則要在抽脂過程中盡量保存脂肪的健康。整形外科醫師周爾康表示,好的體態並非是清瘦的骨感,而是擁有適當的肌肉與脂肪比例,門診中,抽取脂肪的部位通常集中在手臂、大腿與腹部。整形醫師余宗宸說,除了以上部位之外,現在透過動力抽脂,傳統抽脂手術不易處理的背部脂肪組織、腹部兩側、甚至是男性胸部,這樣的淺層脂肪,也可以利用動力抽脂進行。不僅將多餘的脂肪抽出,現在醫師們更力拼還要盡量保存脂肪的健康,再回填到需要的部位。整型外科醫師陳彥州進一步解釋,動力抽脂過程中,盡量不傷害脂肪,保留最健康的脂肪,經過純化技術,將脂肪回填到需要的部位,例如胸部或是臉頰等處,均勻調配身體各部位的脂肪量,展現健康的體態與線條。乳房專家謝承翰指出,自體脂肪是最天然的填充物,自體脂肪不會有排斥性、取得容易、填充後非常自然、不容易移位等優點,自體脂肪是目前最推崇的植入物。為了保存更健康的脂肪,周爾康指出,動力抽脂可以將手術時間縮短35%,不僅安全性更高,也較不會發生手術過程燙傷或是組織被破壞的問題,縮短抽脂復原期,因此讓民眾趨之若鶩。引進動力抽脂的生技業者胡鴻渝指出,抽脂手術會耗去醫師大量的精力,動力抽脂可以減少醫生疲勞 ,縮短抽脂的時間,將時間與精力放在細部雕塑,此外,安全性是手術的基本要求,能在越短的時間恢復,並看到顯著的效果,成為現在消費者最為在意的選項,呼籲愛美的人士,進行抽脂手術之前,應考量安全性、恢復期,以及是否回填脂肪等需求,才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
2020-06-22 科別.新陳代謝
肝發炎為何與甲狀腺疾病有關?醫師解析兩者關連
人體的甲狀腺位於脖子下緣、氣管及食道的前面,由左右兩葉構成,屬於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甲狀腺素)」,調節身體各項機能,包括影響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等,同時也與體溫調節及青少年骨骼發育息息相關。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維持平穩,身體就能獲得平衡,若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如果太少,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說,分泌過多與不及都會影響健康,而且都可能造成肝指數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者 約4成肝指數也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有7成的原因與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Graves' disease)」有關,也是身體製造太多自體免疫抗體引起。其他引發甲狀腺亢進的原因還有毒性甲狀腺結節(toxic nodular goiter)、亞急性甲狀腺發炎(subacute thyroiditis)、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或是攝取過多「碘」、接觸含碘顯影劑等。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增加、過動、心悸、容易流汗、情緒緊張、手腳發抖、眼睛突出等。美國一份醫院資料庫分析研究發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中,高達4成合併有部份肝指數異常,包括AST(又稱GOT)、ALT(又稱GPT)、γ-GT(麩胺轉酸酶)、ALP(鹼性磷酸酶)、膽紅素等。其異常上升絕大多數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內,有時還會伴隨黃疸症狀。另一方面,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常伴隨「高輸出性心衰竭」,也就是心跳過快,形同「幫浦一直打」,但打出去的血量反而不足,無法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且因心臟機能受損,導致肝臟血流也無法往心臟送,鬱積在肝內,造成「血流鬱積性肝病變」,這種人更容易有肝發炎,長期下去甚至會衍生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易合併肝發炎,目前尚不知確切原因,不過推測有以下幾項原因,包括:(1) 過多的甲狀腺素本身就對肝臟有毒性;(2) 甲狀腺毒症會加速肝糖和蛋白質的分解,引起肝細胞變性(degeneration);(3) 當甲狀腺素分泌過多,促使全身的新陳代謝速率加快,反而使停留在肝臟的血流變少,使得肝細胞缺氧、凋亡,導致氧化還原壓力增加,大量肝細胞受損、致使肝臟發炎。治療甲亢後 肝指數多半可恢復正常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的肝指數異常,大半在服用治療甲亢的藥物後,肝指數也會明顯下降,如果肝指數還是一直異常升高,可以再詳加檢查找出其他原因,也可以注意一下是否為治療甲亢藥物的肝毒性所引起。目前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口服藥物主要有methimazole以及propylthiouracil(PTU)兩種,藥物安全性高,不過有少於1%的患者服藥後會出現顆粒球低下、貧血和肝毒性等副作用,少數甚至會造成肝衰竭,而這是跟自身體質有關,難以預測,稱為特異體質(idiosyncratic)。若有嚴重副作用,通常在用藥後的前3個月就會出現,若很嚴重就應該換藥或停藥,必要時應改採放射性碘或開刀治療,這需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決定。甲狀腺機能低下者 較易罹患脂肪肝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甲狀腺機能低下」是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造成身體失調,較常見的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接受甲狀腺手術、放射性碘治療後等原因;也有可能是腦下垂體疾病造成促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其中,橋本氏甲狀腺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是因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會產生對抗甲狀腺的抗體,破壞自身甲狀腺組織,引起慢性甲狀腺炎,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出現髮膚乾粗、臉色蠟黃、畏寒、聲音低沉、便秘、活動力及反應變慢、嗜睡、全身無力、浮腫及體重增加等症狀。醫界研究亦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者,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為3成,較甲狀腺機能正常者高出1成左右。 脂肪肝需透過減重、飲食控制及運動才能消除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較易罹患脂肪肝,可能是與脂質及膽汁代謝異常有關。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所以容易有脂肪肝的問題。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易肥胖,也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甲狀腺機能減退,容易使膽汁鬱積,甚至引發肝炎。不過,肝臟組織學很少有纖維化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而肝發炎情形通常也會因此慢慢消失,恢復正常。但要消除脂肪肝,仍建議透過運動、節制飲食、減重才是最根本的方法。由於現在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甚高,建議若是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不妨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或許能夠從中找出端倪。自體免疫疾病 可能同時攻擊甲狀腺與肝臟還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不只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攻擊肝臟,造成肝發炎甚至肝硬化。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肇因於自身免疫系統錯亂,把身體器官當成攻擊對象,造成多處器官的病變。自體免疫性肝炎(AIH)就是其中一種,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抽血時發現肝指數異常,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粗糙甚至已經肝硬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自體免疫性肝炎,且3至4成的患者甲狀腺機能也有異常。自體免疫性肝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當肝指數異常,又排除病毒、酒精、藥物等原因後,可抽血檢測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或進行肝臟穿刺,加以釐清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炎。這類患者通常也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炎需用類固醇(steroid)及其他免疫抑制劑(azathioprine)去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它不要對肝細胞發動攻擊,減緩發炎情況,避免惡化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但若患者已進展至末期肝病,或出現其他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及肝衰竭現象,此時,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另外,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也被研究發現與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症(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有關,患者的膽管被自身免疫系統猛烈破壞,經膽管運送的膽汁聚積在肝臟內,使得肝組織受損,若不治療,最終也會走向肝硬化的後果。對於PBC患者而言,口服藥物UDCA(熊去氧膽酸)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夠改善肝臟發炎與纖維化,並降低膽汁淤積對肝臟造成的刺激與毒性,有助於延緩肝硬化的進行。【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90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0 科別.泌尿腎臟
妙齡美甲師一天頻尿高達3、40次 原是這病因好發在女性
30歲的蔡小姐,從事美甲工作數年,也屢獲全國性美甲比賽大獎,近半年來飽受頻尿之苦,一天上廁所的次數高達20至30次,晚上也要起來4至5次,連幫客人彩繪指甲時,也必須頻頻向客人說聲對不起,暫時離開去上個廁所,已嚴重影響工作,經衛福部新營醫院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後,才有改善。蔡小姐求診時表示,半年來總是覺得一直想尿尿,雖然總是想要忍住不尿,但是那種一陣一陣下腹痙攣疼痛感,會不停地襲上來,直到尿液排出才會比較舒緩一些。頻尿的症狀,使得的他一直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她也曾經就醫,醫師告訴她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是膀胱過動症,服藥後症狀卻始終無法改善。為了小便,工作被打斷、晚上失眠,下了班也只敢待在家裡,讓她困擾不已!經衛福部醫師詳細問診以及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與破皮的現象,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治療後,頻尿與下腹悶痛的情形漸漸有改善,不僅在上班時,不再為頻尿所困擾;下班之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晚上睡眠也改善,整個人都精采了起來。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建升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疾病,它好發於女性,尤其是30至40歲間。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下腹部漲痛或是會陰部疼痛,尤其是在憋尿的時候,疼痛感會特別明顯,排尿後痛感則會減輕。長期下來,這些症狀除了造成身體不適,對於情緒精神,甚至性生活方面影響甚鉅,病患往往會合併焦慮與憂鬱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並不像泌尿道感染一樣,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它的成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膀胱黏膜層的破損,尿液物質滲入膀胱壁刺激之後,產生症狀,在膀胱鏡檢查時會有獨特的表徵(如多處出血點與黏膜潰瘍破皮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與膀胱過動症的表現也很像,都是以頻尿為主,但是,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在膀胱漲尿時會有下腹的疼痛感,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則無。陳建升說,針對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以恢復膀胱黏膜的完整性為目標,目前治療藥物採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或口服藥物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灌注肝素或以肉毒桿菌施打、內視鏡膀胱水擴張或是膀胱黏膜潰瘍切除手術對某些患者也會有幫助。建議患者盡量避免吃含鉀離子或柑橘類水果、煎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濃茶、酒及碳酸飲料;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必須要有耐心,持續地接受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才能讓膀胱恢復健康。
-
2020-06-19 科別.精神.身心
孩子沉迷3C影響情緒社交與生活 疫情期間求診率上升
當代孩子耽溺於3C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長期沉迷可能影響大腦發育與情緒控制力,對日後社交生活影響深遠,而這個議題在防疫期間再度引起討論。臨床醫師發現,防疫期間取消許多社會活動,孩子待在家的機會增加、接觸電玩的時間拉長,其中,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更易與家人發生衝突,求診率明顯增加。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近來收治一名16歲的男學生,他過去數月來的假日均在家玩線上遊戲,不僅飲食不正常,且不與家人互動。母親看不下去,一次糾正制止中,反遭毆打而讓衝突鬧進派出所。像這樣網路遊戲成癮的孩子,在台灣並不少。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曾以國際通用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國內逾八千位國小到高中曾玩網路遊戲的學生,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率約為3.1%。臧汝芬說,類似的本土研究顯示的盛行率不同,最高可達16%之多 。她說,大腦成長發育過程需要大量且多元的刺激,而長時間耽溺於「刺激-反應」較單純的網路遊戲,可能使杏仁核等情緒調整區塊的發展異於正常孩子;當情緒控制出問題,就連帶影響社交能力、人際關係乃至學習情形,對日後生活影響深遠。原本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大腦神經疾病的孩子,更容易在網路成癮時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也就是對任何不合己意的事情毫無容忍力,一周大發雷霆三次以上,甚至伴隨語言與肢體暴力行為。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間正式宣布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臧汝芬提醒,家長應趁孩子年幼時,就與他們約定使用3C產品的時間與內容,上學後的孩子每天不宜接觸超過一小時、假日不宜超過三小時;更重要是幫助孩子培養其他興趣,讓孩子課餘不只有玩電玩這個選項。如果孩子已長期沉迷於電玩、親子溝通有些困難,建議尋求兒童親少年心理醫師或精神科醫師居中協助。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C肝放著不治療 長庚研究:罹患帕金森氏症機率恐增4成
近年國外田野調查發現C肝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分析10年近8萬名名C肝患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及早接受治療的C肝患者,比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減少4成帕金森氏症罹患機率,該研究也在去年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中。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各種退化疾病患者增加,其中神經退化疾病更是大宗,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多,其次為帕金森氏症。林口長庚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50歲到70歲,常見症狀為顫抖、動作遲緩、僵硬等症狀,困擾日常的生活作習,也常伴隨疲倦、無力感、失智及憂鬱等問題。陳柔賢表示,誘發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至今全世界仍無解,但可能的原因有三,基因、神經發炎、外在環境有害物質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黃英儒表示,到目前為止,帕金森氏症僅10%的病人其發病確定和基因遺傳有關,其他大部份病人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因此在缺乏發病原因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使得帕金森氏症缺乏有效的預防方式。陳柔賢表示,神經發炎被認為是除了基因以外,最大宗可能的致病原因。近年不少間接證據指出,C肝病毒是造成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之一,國外透過動物實驗也證實C肝病毒會侵襲腦部,特別是腦幹使其神經發炎。為了證實各種推論與證據,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從2003至2013年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中,找到24萬多位曾得到C型肝炎的病患,再以最嚴謹的方式從中分出各項條件匹配的兩組各3萬多人:一組是曾經接受干擾素治療;另一組是未曾治療過的,再追蹤這10年間各組的帕金森氏症的發生率。陳柔賢表示,結果發現曾接受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發生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為千分之4.06,明顯低於未曾治療的病人發生機率為千分之5.51,而且兩組的差異隨時間的增長而遞增,第5年的差距比約30%,第10年則為36%。換句話說,經過干擾素清除C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得到帕金森氏症的機會,明顯低於未治療而體內仍有病毒的病人。這結果更進一步證實了C型肝炎和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性。黃英儒表示,這項研究的成就是距離預防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再向前進了一大步,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的了解其機轉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共通點,同時呼籲為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機率,罹患C肝的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
-
2020-06-04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交專業+耐心陪 過動兒健康成長
「小杰」是小一學生,一入學就讓老師頭痛不已,因他無法在座位上安坐1分鐘,不是四處走動就是雙腳不停抖動,一下課就爬樹抓蟬,一會兒又和同學打架。小杰的父母帶他到兒童心智科就診,經評估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接受藥物、行為、心理、感覺統合治療,加上父母親的配合,一學期後,小杰上課時已可以安靜坐在位子上,下課也能和同學正常互動。大千醫療體系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過動兒不是不聽話或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過動行為、衝動控制及專注力,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問題的本質,並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包括兒童復健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兒童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等,共同擬定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才能給他們有效的幫助。接受治療過程中,父母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且過程中變數多而複雜,需要多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才能發揮效果;當孩子配合治療有成果時,適時的讚美與鼓勵,都能幫助增加學習的動力與自信心。另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對學習或人際關係常有挫折感,甚至伴隨情緒障礙,這時需要適時地給予安慰和鼓勵,使他們了解疾病對自身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關係,讓他們願意接受、配合且積極參與治療。董莉貞提醒家長,如果能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治療,並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耐心和陪伴孩子,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