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退化
共找到
2274
筆 文章
-
-
2024-05-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南極磷蝦油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這麼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大前天(2024-5-22)發表Krill Oil for Knee Osteoarthritis(南極蝦油治療膝關節炎)。我把它整理和翻譯如下:研究動機膝關節炎 (OA) 影響全球約 6.54 億 40 歲或以上的人,並與疼痛、功能限制和殘疾有關。沒有任何藥物療法可以改善 OA 的自然史。食用魚油等海洋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減少發炎。減輕關節疼痛、晨僵、疼痛次數。然而,這些治療 OA 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果。海洋 omega-3 脂肪酸的另一個來源是南極蝦。南極蝦油和魚油都含有omega-3脂肪酸;然而,南極蝦油比魚油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並且含有抗氧化劑蝦紅素,可以減少自由基、遊離氧和發炎。因此,南極蝦油中 omega-3 脂肪酸和蝦紅素的組合可能是比魚油更好的OA治療。在3 項隨機臨床試驗(RCT) 中,每日南極蝦油可減輕膝關節OA 患者(n = 56 和n = 235) 和輕度膝關節疼痛(n = 47) 患者的膝蓋疼痛、功能障礙和僵硬的某些方面。 這些臨床試驗均未測量積液滑膜炎(OA 結構進展的替代指標)。我們這項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了2 克/天的南極蝦油與相同的安慰劑相比,在24 週內對患有明顯膝部疼痛和積液滑膜炎的膝部OA 參與者膝部疼痛主要結局的影響。研究對象參與者於 2016 年 12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間透過 OA 臨床試驗網絡在墨爾本、雪梨、阿德萊德和珀斯的澳洲公立醫院以及霍巴特的一家研究機構招募。如果參與者年齡在40 歲或以上、有症狀的膝關節OA(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的標準)、在篩選訪視時報告有明顯的膝關節疼痛、並且核磁共振顯示有任何積液滑膜炎,則參與者符合資格。排除標準是有明顯膝關節損傷史;3級放射學改變;其他形式的發炎性關節炎;對海鮮過敏;在試驗前 30 天和試驗期間不願意停止服用南極蝦和/或魚油藥物;使用抗凝血劑、大劑量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過去 3 個月內曾接受皮質類固醇注射;在過去 6 個月內膝蓋接受過玻尿酸注射;MRI 禁忌症;懷孕或哺乳;以及無法提供書面知情同意書。在篩選的 452 位參與者中,有 262 位被納入研究。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61.6 歲(範圍為 40-88 歲);53% 是女性,其中130 人被隨機分配到南極蝦油組,132 人被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在試驗期間,40 名參與者退出或失訪(南極蝦油組 17 名,安慰劑組 23 名),所以最終完成實驗的人數是222 。每次訪視時追蹤的參與者人數分別為:4週時241人、8週時235人、12週時230人、16週時226人、20週時224人、24週時222人。研究方法治療組每天服用兩粒 1 克南極蝦油軟膠囊,每粒軟膠囊含有 190 毫克/克 EPA 和 100 毫克/克 DHA,總共提供 350 毫克/克 omega-3 含量和 12 毫克/克omega-6含量(比例為1:29)。安慰劑組接受植物油(初榨冷壓橄欖油、玉米油、棕櫚仁油和中鏈三酸甘油酯)的組合,不含EPA 或DHA,且其他omega-3 含量低於5 毫克/克(0.5% )內容。南極蝦油和安慰劑均以無法區分的甘油軟膠囊形式給藥。主要結局是 24 週內以視覺類比量表評估(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膝蓋疼痛變化(範圍,0-100;0 表示疼痛最小;最小臨床重要改善 = 15)研究結果與安慰劑相比,南極蝦油並未改善膝蓋疼痛(VAS 評分平均變化,-19.9 [南極蝦油] vs -20.2 [安慰劑];組間平均差,-0.3;95% CI,-6.9 至6.4)。南極蝦油組 (67/130) 和安慰劑組 (71/132) 中分別有 51% 和 54%報告了一種或多種不良事件。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疾病,南極蝦油組發生了32 次,安慰劑組發生了42 次,包括膝蓋疼痛(南極蝦油組n = 10;安慰劑組n = 9)、下肢疼痛(南極蝦油 n = 1;安慰劑 n = 5)和髖部疼痛(南極蝦油 n = 3;安慰劑 n = 2)。結論對於MRI顯示明顯膝部疼痛和積液性滑膜炎的膝關節炎患者,與安慰劑相比,每天補充2 克南極蝦油在24 週內並未改善膝部疼痛。 這些發現不支持南極蝦油用於治療該族群的膝蓋疼痛。原文:南極蝦油治療膝關節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4 養生.營養食譜
藍莓富含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2種情況花青素會流失,放冷凍保存最佳
藍莓是極品養生水果,可以延年益壽。研究發現,藍莓含有花青素,屬於天然的抗氧化劑,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好幫手。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食材熱量多寡是選擇的一大考量,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100公克的藍莓約含15克碳水化合物,熱量60大卡左右,富含維生素跟礦物質,而不同製程和儲存環境,都會影響維生素或花青素含量。藍莓富含花青素 2情況花青素會遞減藍色、紫色的蔬果都富含花青素,不只藍莓,黑莓、覆盆子、櫻桃、桑椹、枸杞、蘋果、無花果、李子、紫葡萄、石榴、茄子、紫花椰菜、紫地瓜、紫胡蘿蔔等也都是花青素來源,屬於天然抗氧化劑。蔡一賢指出,經常攝取這些蔬果,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保健都有幫助。藍莓怕高溫,如果放在室溫下,花青素會隨溫度遞減,如果放在冷凍庫裡,花青素的保存會比較好,不過一旦藍莓破損,則會流失更多花青素。冷凍藍莓 與海鮮或生肉隔絕蔡一賢說,若是將藍莓放在冷凍庫裡保存,一定要非常注意包裝及儲藏環境,建議使用保鮮盒等容器貯存於零下18°C,並與海鮮或生肉隔絕,避免這些食物交互汙染,吃下肚可能會拉肚子。有些民眾會將冷凍的食品放到冷藏解凍,蔡一賢強調,要將食物放在最高層,否則解凍的肉汁如果滴到,就可能汙染水果,建議由高到低放置順序為水果、生菜沙拉、肉類、海鮮等,還要保持良好通風,存放也不要超過6成滿。藍莓果醬 攝取時注意含糖量藍莓可以製成果乾、果醬等不同食品,但額外攝取的糖分和熱量可要注意了。蔡一賢認為,藍莓製成果乾,經過加熱可能會流失部分營養素,雖然從衛生安全角度,可以保存較久,但花青素可能減少;做成果醬的話,每家品牌的藍莓果醬不太一樣,甚至可能有添加劑、增稠劑等,若是「適量」塗抹果醬都還好,但要注意糖的含量。蔡一賢也很喜歡吃藍莓,建議早上可以泡燕麥,用熱水稍微泡開後,加優格或鮮奶,並撒上藍莓、腰果、紅莓、黃豆、南瓜子等,民眾不用局限在「無糖優格」,早餐也許甜一點點,不過可以攝取到不同的物質及營養。「多樣性的水果加起來,抗氧化性比單吃同一種來得高。」蔡一賢強調,飲食應該要均衡,成人每日應攝取2份水果,可以將份量換算成2個拳頭大小,建議可以選擇不同水果搭配,不要「覺得哪種好,就只吃哪種」。
-
2024-05-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養聲樂喉,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延續大聲公喉嚨力,吞嚥&日常溝通好流利
喉嚨力,可以延長吞嚥能力、維持生活品質 ;充滿感情和聲音表情的嗓音,讓您的日常溝通更順暢、更有樂趣!您希望跟家人朋友輕鬆講話不費力嗎?您想體會「健聲」(喉嚨力)、「健身」(吞嚥力)和「健心」(表達力)的關係嗎?本系列課程邀請樂齡/高齡族群專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王雪珮所長帶領團隊~黃靖懿語言治療師、彭瓊葦語言治療系學生,打造基礎喉嚨力 ,內容包含:引導認識喉部發聲及吞嚥相關生理機能、學習強化發聲所需要的肺活量、聲帶、共鳴的基礎方法。本課程同時邀請PODCAST節目『一人剛剛好』、『醇的,83%人生之味』製作暨主持人尹怡君,引導學員透過「五感體驗」體會多元的聲音表情。 怡君老師以豐富的採訪經驗、企業溝通經驗為基礎,協助學員的意念傳達更具影響力~歡迎60歲以上的樂齡者報名,一起預防與延緩喉嚨力的退化、促進生活品質,讓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課程重點★強化基礎發聲力★調整音調控制能力★培養豐富的聲音表情★五感體驗深化聲音穿透力課程資訊▲時間:113/06/14起~08/30,每週五14:00-16:00,共12週▲費用:原價2400元,嚐鮮價1200元▲上課地點: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726號7樓▲報名須知:60歲以上台北市民優先(需刷健保卡),未滿60歲者候補。滿12人以上開班,未達12人,本會保留開班與否權利。報名方式:課程報名或想了解更多~1.加入官方line,請先傳貼圖! 2.電話聯繫:0910-722-063 / 2871-2211(社區服務/徐先生)
-
2024-05-2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讓人寸步難行怎麼辦?「6NG姿勢」加速關節退化,你中了幾種?
膝關節承載了全身重量,最高同時可承受人體10倍的體重,在站、走、跑、跳、蹲、坐等日常動作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為複雜的關節。當心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加速膝關節退化。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指出,膝關節為屬於骨骼肌肉系統,由股骨下端的股骨髁、脛骨平台及前方髕骨,共3大主要骨骼所構成。 股骨髁又分為內股骨髁及外股骨髁,兩者大小、直徑皆不同,而大小不一的脛骨平台,也可分為內外側,因膝關節非筆直的直線構造,而是呈現微內彎,即俗稱「X型腿」,要直線前進,就得以互補方式旋轉外。因此,股骨髁會在脛骨平台上滑動,膝關節活動自由度為6度,即在X、Y、Z軸上,都能旋轉及移動,以最有效率且兼具穩定性與可控的活動性維持,日常活動功能。膝關節,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髕骨更為複雜,髕骨上接股四頭肌,下接髕骨韌帶及脛骨,後方與股骨形成臏骨股,主要功能是承受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力量強大且人是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臏骨股關節自然承受巨大壓力,雖然髕骨軟骨為全身最厚的軟骨,可以厚至7毫米,但膝關節常需彎曲且用力,軟骨骨折與病變機會也是最常見。葉文凌表示,膝關節構造聽起來似乎完美,但是對軟組織而言,卻是複雜到不行的「災難性結果」,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較弱的穩定力量。兩者角色大相逕庭,幾乎難以互補,肌肉幾乎不會直接受傷,韌帶卻是非常容易受傷。葉文凌強調,膝關節由是由硬體結構性與軟體協調性的組合,而肌肉、韌帶的協調則有賴於神經系統,尤其是本體感受器,主要位於韌帶及肌腱,以上所有構造一同作用,才能承受膝蓋日常活動的壓力。 6種NG姿勢,加速膝蓋退化人體只有平躺時,對膝蓋的負擔幾乎是零;而站立及走路,膝蓋得承受體重的1.5至2倍壓力,上下樓梯增加約2至3倍,跑步則達5倍,跳躍大約是6倍,蹲及跪時更高達8倍,尤其體重越重,膝蓋壓力就越大。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一般來說,膝蓋動作的分力、扭力及剪力越大,對膝關節及軟骨的壓力就越大,容易導致韌帶軟組織過度張力及拉扯,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有可能會加速膝蓋退化。1.從坐到站從坐姿到站姿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動作,壓力由膝蓋內側往外側增加,導致膝關節的內外壓力不平均,造成股四頭肌及膝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2.下樓梯下樓梯時,膝蓋是從伸直到彎曲的動作,且膝蓋會位於雙腳的內側,膝關節過度向內旋轉,導致內側壓力變大,股骨受力面積增加,股四頭肌也變得緊繃,造成膝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軟骨更容易磨損。3.久走久站長時間走路及站立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向後推擠,股四頭肌過度疲勞,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撐力,導致股骨、軟骨、韌帶及後側軟組織不穩定,以及臏骨股過度負荷,造成膝關節傷害風險增加。 4.久坐不動坐姿時,股四頭肌內外側的張力增加,肌腱及韌帶較為緊繃,對膝關節股骨、脛骨及髕骨壓力過大。坐久不動更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降低膝關節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新陳代謝減慢,阻礙營養物質輸送,且股四頭肌變得僵硬,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5.久蹲久跪蹲姿及跪姿時,膝關節彎曲角度過大,股四頭肌及韌帶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力量,且身體的重量會壓在膝蓋上,導致膝關節不穩定、軟骨過度摩擦,加速膝關節磨損;尤其跪姿時,髕骨直接與地面摩擦,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增加。6.單腳不同時跳躍單腳跳躍時,如跑步、打球,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在不穩定的動態過程中,同時承受不同面向壓力,如扭力、剪力,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以及由單腳承受體重撞擊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平均,更會增加關節軟骨負擔。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屏東心搏過緩病患福音! 在地接受全球最新醫療科技 併發症少、高生活品質
65歲的陳伯伯住在屏東,經常感到頭昏無力、走路會喘,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陳伯伯心跳速率低於正常值,被診斷為「心搏過緩」,為了避免後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醫師建議陳伯伯安裝心臟節律器。原本陳伯伯很擔心,害怕手術併發症風險、術後修復時間長、往後行動可能會受限,但醫師說現在有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以解決陳伯伯的疑慮,而且不用跑到都會區的醫院,在屏東當地就能擁有新型醫療產品的選擇,享受優質的醫療照護。像陳伯伯這類病理性「心搏過緩」的患者,以熟齡族居多,通常與上了年紀心臟功能退化、藥物反應、心律不整相關。屏東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鄭錦昌呼籲,「現在有很多智慧裝置可監測脈搏,也可用血壓計測量心律,若每分鐘心律低於50下,建議到醫院找心臟科醫師做心電圖檢查或配戴24小時連續監測儀,因為一旦心跳停止3秒以上,會造成活動上的障礙,甚至還會有昏厥、死亡等危險。」一旦確認病人屬於病理性的「心搏過緩」,表示病人心跳過慢,心臟無法將身體所需的養分與氧氣輸送至全身,輕則會有頭暈、虛弱的狀況,重則有昏厥等致命風險,通常醫師會建議植入心臟節律器,仰賴心臟節律器輸出電流,以刺激心臟肌肉,維持心律穩定。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技術成熟傷口小除了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現在病患還多了一項新的選擇,新型節律器體積小、無導線,可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手術併發症,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新型節律器專家林彤宥醫師,是屏東優先拿到心律醫學會以及健保署認證裝置資格的醫師,自創院以來,屏東榮總已是屏東地區,執行多數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醫院。林醫師解釋,傳統節律器需開一個5-6公分的傷口,把傳輸電流的導線透過鎖骨下靜脈,固定在心房與心室中,再將節律器的電池放在皮下的筋膜層,手術時間需2-3小時。而新型無導線節律器直接將導線和電池合併,大小如一顆膠囊,可採用心導管的方式,從股靜脈把無導線節律器植入並固定在到右心室內,手術過程大多只需1小時內。在預後方面,傳統節律器術後一個月之內,為預防導線移位,開刀側手臂不能做太大的動作,且電池放置於胸前皮下位置,不少患者反應有異物感,同時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感染風險高,對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礙、傷口癒合緩慢的患者較不友善。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不會在胸前留下傷口,因此不會產生異物感。也由於沒有導線的植入,也避免了相關的長期併發症。此外,傷口較小,感染風險也較低。術後運動限制與洗澡的限制較少,病人的生活能迅速恢復,生活品質得到顯著的提升。林醫師提及,「國外自2013年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問世以來,已有10年研究數據顯示,無導線節律器安全性高,手術過程造成血管的併發症小於5%,安裝後脫落的機率小於0.1%,顯示技術已相當成熟。」預後可正常運動,且撞擊耐受性高至於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是否可申請健保給付?林醫師說明,健保自110年已有條件地將無導線節律器納入健保給付中。若是臨床上證明,雙側鎖骨下靜脈均不適合植入導線。例如一側放置人工血管、另一側存有洗腎廔管之病患等,通過事前申請可獲得全額健保給付。有些病患雖然不符合給付條件,但是在多方考量下,也有患者願意自費使用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最讓林醫師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曾有一位病患因心臟已開過兩次刀,為了減低心臟的負擔與減少手術的風險,選擇自費安裝無導線節律器,結果術後不到兩個月,他意外出了一場車禍,駕駛座的安全氣囊爆開撞到胸部,倘若當初他裝的是傳統節律器,電池遇到撞擊可能會被撞壞及感染的風險,還好他當初選擇的是裝在心臟裡的新型「小膠囊」,遇到撞擊時有肋骨保護,不易損壞。另外,還有一位阿嬤為了維持運動習慣,一樣選擇自費安裝新式無導線節律器,術後可以維持打高爾夫球的習慣,也可以吊單槓、重量訓練等手部大動作的運動,不會有任何限制。「以目前屏東榮民總醫院接受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患者,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是自費置放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且根據術後追蹤訪問,病患都認為生活就像手術前一樣沒有受限。」林醫師說明,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必須從大腿鼠蹊部位置進行置放,除了少數病患下肢靜脈沒有通路可走,或鼠蹊部曾接受手術併發感染,否則大多數情況下,若是符合適應症,都可以接受新式手術。新醫療之光!屏東榮總完整移植高階醫療團隊鄭錦昌主任指出,過去屏東病患需要到高雄,才能進行高階手術,有鑑於心臟問題越來越普遍,屏東榮民總醫院從開院時就特別重視心臟內外科,將高雄榮民總醫院整套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檢查室等,整套完整移植到屏東,成為屏東心臟科指標醫院。除了傳統手術之外,屏東榮總醫療團隊也專精於微創手術,像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都可用新式微創手術治療,包括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等都是目前最新發展的技術。裝置心臟節律器的病患,術後需要每半年進行追蹤檢查,屏東榮總提供公立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完善的術後追蹤服務,屏東鄉親可以免去舟車勞頓的不便,在地享有全方位、高品質且專業的照護。
-
2024-05-22 失智.長期照護
「阿姨,上學囉!」紀錄片 看見失智家庭勇氣
衛福部調查推估,今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35萬人,失智照顧是一條漫漫長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了增進大家對失智症的認識,達到社區友善,歷時2年多,與衛福部社家署、新北市衛生局合作拍攝紀錄片「阿姨,上學囉!」期待大家認識失智症、看見失智者的能力、了解照顧者心路歷程,延伸失智友善社區及社會參與。「阿姨,上學囉!」由紀錄片導演劉臣恩執導,將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的失智症家庭化為紀錄片主題,昨天在新北市板橋秀泰影城舉行首映會。片中藉由2位主角與護理師的互動,讓大家認識失智症,更告訴大家,主角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是可以發揮能力、參與並服務社會,期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接納與支持。片中見證兩位失智症長輩與家人面對疾病的堅強與勇氣,主角壁英阿姨覺得自己來日照中心陪女兒上班,熱心幫忙清潔打掃,也會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分攤老師工作;秀珍阿姨眼睫毛貼的位置和一般人不同、衣服穿很多件、口袋塞滿衛生紙,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症狀,但不代表罹病後不能發揮能力。失智老人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麗華說,自己的妹妹是早發型失智,在60歲時發病,雖然認知功能退化,但仍保有許多能力、還可以做很多事。對於失智症患者,社區、社會應該給予支持,運用「尚有」的能力貢獻社會,繼續發揮所長。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新北市於2020年率先達成國家政策綱領「2020失智友善555」目標,2023年超前達成「2025失智友善777」,即7成以上照顧者獲支持與訓練、7成以上患者獲診斷及服務、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近年新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選定人口最多的板橋都會區,並持續推動至新北29區。
-
2024-05-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讓大腦變年輕 逆齡料理吃出記憶力
在充滿活力與笑聲的廚藝教室裡,一群熱情的學員專注地學習,如何透過正確飲食來保持大腦健康,這是「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的首堂課。85歲黃月嬌特別從大溪趕來,她說:「就是怕失智,多學習是防止大腦退化的好方法,也能順便交朋友,而且年紀愈大,就是要多走出去。」料理實作 學正確飲食觀念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五堂健康料理課,第一堂「逆齡料理系列—讓大腦變年輕,吃出記憶力」課程,不僅讓學員們學到正確飲食觀念來保持大腦健康,更讓大家在實作中體驗料理的樂趣。黃月嬌平常就會不斷學習新知活化腦力,她的養生之道就是飲食清淡,不吃紅肉和炸物,常會走路運動一小時。報名料理課程的她認為,課程很活潑,老師很會帶動氣氛,學到的知識能回家教給家人,尤其是在食安問題嚴重的當下,學習自己做健康料理更顯重要。65歲的Annie也是這次課程的學員之一,她強調,來上課是為了增長知識,「這次學到紙包魚料理很實用,回家也想嘗試用鯛魚、鱈魚來變化料理。」老師的詳細講解,讓她對於營養的知識變得更全面,回家後還能分享給家人,這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機會。另一位學員66歲的齊昱蓁提到,報名時就發現課程設計很扎實,會先講解課程的內容,實際上課後,發現老師教得很好,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營養知識。聰明選油 裝油容器也講究營養師蘇韋霖表示,這次課程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提倡攝取豐富的蔬果、全穀類、低脂肉類、魚類、橄欖油和堅果,尤其是高抗氧化力的食物,如漿莓類和綠色葉菜類,這種飲食型態可以有效降低50%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在教導製作地中海紙包魚和莓果豆漿時,蘇韋霖強調,好的橄欖油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建議選購初榨橄欖油,要選有營養標示明確定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玻璃罐裝,買小罐裝以不透光的材質較佳。逆齡料理 系列課程報名中蘇韋霖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都有基礎的保健或養生之道,只是在一些細節或飲食上的吃法容易有誤。相信經由這次課程,大家對於如何健腦和預防失智症的麥得飲食有更深入的了解。蘇韋霖表示,這次的課程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針對不同主題的健康飲食課程,包括紓壓、強健腸胃、肝腎排毒和保護血管。希望這些課程能夠幫助更多人了解並實踐健康飲食,從而提升生活品質。錯過這次機會的朋友別扼腕,5月26日「逆齡料理系列—讓心情變年輕,吃出免疫力」一樣很精彩。報名從速,名額有限,讓我們一起從餐桌上找回健康,愈吃愈年輕。逆齡料理系列 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課程時間●5月26日(日) 讓心情變年輕 吃出免疫力●6月02日(日) 讓腸胃變年輕 吃出保護力●6月16日(日) 讓肝腎變年輕 吃出代謝力●6月23日(日) 讓血管變年輕 吃出抗老力地點:台北市長安西路177巷34號(暫定,將依上課人數調整)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https://shih5869.pse.is/5xsj33
-
2024-05-21 失智.失智專題
年輕型失智者再度點燃生命之光
來自澳洲的 Bill Yeates,是一位年輕型的失智症患者和全球失智者聯盟的倡議者。他在2019年59歲時確定失智症的診斷,然後陸續在2020年倫敦的全球失智症大會、2022年台北的亞洲失智症國際會議、和2024年波蘭的全球失智症大會分享個人在失智症之後的努力。在今年4月24日國際大會的第一天,他的專題報告為「失智者維持積極生活型態的策略」。身心靈的管理和體適能訓練一、加入實驗研究2020年起他加入一個新的研究計畫:每星期注射一次減少發炎的針劑XPRO1595。之後也持續至今,讓病程穩定的維持。這個計畫目前還仍然在澳洲的臨床實驗中。二、喚起正向能量之樹他的老年醫學醫師鼓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他重新塑造自己,建構了一棵具有靈性、身體、心智、心臟四大面向的44片日常功能樹葉,如圖一。以身體這個項目為例,包括了健康飲食、有品質的睡眠、和保持活躍等。在心智方面則包含活躍大腦、挑戰自己、正念和神經認知的練習等。由於他對游泳具有高度的熱誠,所以在靈性方面除了持續擔任志工外,他也對重回競賽,充滿突破自我困境的期待。儘管大腦認知仍然在緩慢退化中,他還是請專業加強了平衡、反射、協調等方面的指導。體適能訓練他2020年開始接受復能計畫,從自我狀態檢測、規劃”聰明”的目標(SMART)、建立計畫、執行計畫和評估等五個方向,著手面對訓練和挑戰。目標一: 跑步Yeates先生除了參加區域性、國家級和跨國性的游泳比賽,也在訓練2年半之後,在2023,2024年參加了競爭激烈的澳洲全國救生員錦標賽,如圖二。雖然都沒有達到他所期待的前兩名。但是他說:「我已經從確診後的幽谷走過,如今以身為一個人的尊嚴,而非大腦退化的病人,勇敢的面對每一天。更重要的是,不管比賽成績如何,我能夠以64歲的年齡,親臨現場參加了比賽,那也是我的成就,證明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且,也很高興今天參加國際失智症大會的專題報告和你們分享。」樂在生活另外,在大會第二天的分組報告中,他分享了2023年去斐濟參加三場外海短程1公里的游泳比賽 (如圖三)。因為在海中不像在游泳池水道有拉線,為了避免在海中失去方向感,而與人相撞。他必須加強反應能力的訓練,才可以在撞到別人前,趕快轉向。其他還有海浪衝擊、視覺方向和距離耐力等考量,所以他再次運用了上面的SMART 計畫 ,在事前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和評估。而且他每一場競賽都盡量快速跑到海灘前面先下水,這樣也大大減少了跟人相撞的機會。這次是他第一次參加海泳,不但超越了自我,也實現了罹病後,從不敢夢想的願望,同時好好享受了生活上他最愛的樂趣。失去時間、空間的認知,是大腦退化的明顯症狀,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會在比較早期出現。Yeates 先生借助復能計畫,他的奮鬥過程、勇氣、智慧和心態,再度點燃了生命之光。不但令在場和線上的會議參加者感動,相信也可以真正鼓舞更多的人和罹病中的夥伴。
-
2024-05-19 名人.好食課
夏天容易有體味怎麼辦?一圖看懂體味NG飲食及6招抗汗臭對策
有時天氣一熱,下午的公車及捷運就整個充滿各種體味,即便在辦公室久坐也有可能默默有汗臭流出,但你知道其實汗本身是沒味道的嗎?到底為何會有汗臭?又與哪些飲食有關?如何改善?好食課Oliver楊哲雄營養師帶你用一張圖看明白!汗臭怎麼來?汗水會有臭味主要是流汗後,經皮膚上的細菌分解蛋白質及脂肪酸而產生臭味,除了吃大量肉食,食用具有揮發性的食物也會導致我們尿液、汗液味道受影響!汗臭食物.洋蔥、大蒜、十字花科蔬菜:這些食物都富含具揮發性的硫化合物,因此除了會影響口臭外,也會影響到體味!但過往也有研究發現,食用大蒜對於腋臭有正向影響,部分人反而喜歡食用大蒜者的汗臭~因此好壞影響可能仍由人決定。.紅肉:研究發現,比起素食者,吃紅肉者的體臭味較讓人無法接受。.酒精:酒精除了經尿液排除,部分也會由汗水排出,所以如果有人說你“渾身”酒氣,可不單單是只有嘴巴的事喔!.辛香料:咖哩、孜然等味道重的辛香料除了容易有較濃郁強烈的汗臭味,也容易增加排汗量。6招遠離汗臭1.多喝水: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幫助排除身體廢物,稀釋體臭味。2.選擇植物性蛋白:蛋白質選擇以豆類為優先,再來是魚蛋肉,以減少紅肉、高脂肪的攝取。3.柑橘類水果:富含檸檬酸及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改善體臭問題。4.規律運動:別因為怕流汗而就不運動,如果長期不運動,反而可能導致代謝變差,汗液變得更濃稠,而規律運動不僅可促進排汗,也能訓練汗腺,使其不要太早退化。5.注重衛生:定期除毛、噴止汗劑,洗澡時重點清洗腋下等味道較重處,如果衣服已有汗臭就洗,不要連續穿好幾天。6.穿著透氣衣物:衣服不透氣就容易導致身體悶出一身汗,而汗滲入衣服中,未洗淨就容易殘留臭味。【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夏天一到體臭襲來?營養師6對策帶你遠離體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活到老愛到老 要做到做不動
日前高中同學會,有位同學一直以手機傳訊息,一問之下竟然是與老婆談事,我疑惑問他,為何不直接用講的,要用寫的這麼麻煩?他說已經半年沒和老婆講過話,都是傳訊息在溝通。大夥以為他離婚或分居了,沒想到是和另一半分床、分樓層睡覺,夫妻關係就像冷漠的房客,40歲後就沒了性生活。當下有人說:「要維繫夫妻情感,性生活非常重要。」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夫妻關係不單靠性事維繫,但只有在臥房中,兩人有默契的透過肢體親密接觸,才能夠彼此交心,少了這個肌膚之親的機會,夫妻之間可能從相敬如賓演變成相看如冰。我與妻都是奔六的人,雖不能像年輕時血氣方剛,每周行房三、四回以上,但每周至少有一天相互依偎、相擁而眠。此時最可以敞開心房,分享日常的點點滴滴。年紀漸增,會有一些生理機能退化問題,妻先前表示行房時會有陰道乾澀或發炎產生白帶,我則是冬天太冷時有硬度不足情況,經溝通我們便使用潤滑劑及保險套來解決問題,寒流來就偃旗息鼓,待天氣回暖再來好好溫存,兩人的共識是活到老、愛到老,要做到做不動為止。夫妻間難免偶有爭吵或不愉快,所謂「床頭吵,床尾和」,不分房、不分床,加上性行為這個溝通的潤滑劑,是我們夫妻相愛到老的祕密武器。
-
2024-05-16 醫療.骨科.復健
轉脖子其實傷頸椎? 專家:請不要這樣做,小心脖子老化、長骨刺
上班久坐、緊盯螢幕,覺得肩頸好僵硬,抽空站起來活動筋骨,許多人習慣性轉動脖子,用力轉出「喀喀」聲,覺得通體舒暢,但是這動作在專家眼裡,竟是危險的行為。轉脖子的聲音,主要是肌腱韌帶與關節摩擦、頸椎關節磨損、軟組織相互碰撞所致,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脖子本來就有轉動的活動度,施加力量轉脖子確實有風險,容易造成頸部的關節受傷、韌帶拉傷、頸椎錯位等,會加速椎間盤的磨損與退化。黃上育說,脖子痠痛不一定是肌肉僵硬,有可能是神經壓迫、長期姿勢不良或高血壓出現後頸部疼痛,應找出原因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姿勢不良易造成肩頸痠痛1.睡覺姿勢:如果脖子的支撐度不足,起床馬上腰痠背痛,甚至落枕。建議枕頭要墊到脖子,側睡時要讓枕頭高度服貼頸部。2.使用3C:使用手機、平板容易低頭,要隨時注意把3C用品拿高,眼睛抱持直視,避免頭部往前傾,勿當低頭族。3.長期開車: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容易會造成下背部及肩頸痠痛,應放鬆靠在椅背,脖子墊住靠枕勿懸空。4.工作環境:注意螢幕高度、鍵盤位置,放錯位置容易不自覺聳肩,筋膜過度緊繃導致反覆性肩頸痠痛。除了改善姿勢不良,黃上育分享日常保養肩頸的方法:熱敷、按摩。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的肌肉和組織,不過脖子有重要動脈,高血壓患者要小心,避免溫度變化讓血壓升高。肩頸按摩則要注意避免按壓頸後兩側血管,太用力會導致血管受傷、動脈受壓迫。肩頸僵硬、舒緩脖子該怎麼做呢?黃上育說,轉脖子的要點是「慢速」,切忌突然用力,建議改為「前後左右」伸展,更溫和有效。四個方向伸展脖子前後左右側,讓頸椎變輕鬆,也避免脖子快速轉動的傷害。舒緩脖子3招1.下巴碰胸口,輕輕將頭低下,感覺脖子後側有拉伸。2.眼睛往上、往後看,脖子向後延伸,可用手輔助。3.左耳貼左耳,停頓20秒;換邊右耳貼右耳,停頓20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5 養生.運動健身
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
男團Energy相隔20年復出,新曲MV大跳「16蹲」爆紅掀起話題,泌尿科醫師指出,這個動作做起來很累,但對男女性的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可讓男性勃起硬度更好,女性則可以改善漏尿問題。Energy相隔20年合體復出,推出最新單曲《星期五晚上》MV,當中的「E16蹲」舞步掀起模仿風潮,許多政治人物、藝人都被點名接棒跟跳,連58歲女星方文琳也跟風,她展現一天做1、2百下深蹲的靈活身手,凍齡體力不輸Energy。另不少網友也眼尖看出,其實Energy的「E16蹲」舞步正是向美國流行樂壇天后瑪丹娜(Madonna)致敬,瑪丹娜早在2001世界巡迴演唱會表演過一段超高難度的舞蹈動作「16連蹲」,當時已經43歲的她,穿著高跟鞋一口氣深蹲16下,超強核心力量令觀眾看到瞠目結舌!「16蹲」對男女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在《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指出,他看Energy跳「16蹲」,自己在家也試著跳了幾下,發現真的是很累!但這個動作可是對男女性的泌尿道保養都有好處,可鍛鍊你的下盤肌肉,讓骨盆底肌比較有力,男性勃起硬度會更好,女性則可以改善漏尿問題。對男性的好處:勃起硬度更佳不少研究顯示,骨盆底肌有力可以更有效讓勃起硬度更佳,並且持久度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除了藥物的輔助外,我也都會建議男性病患可以加強下肢的重訓訓練。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對女性的好處:改善漏尿問題骨盆底肌的強健,也可以改善漏尿、尿失禁的問題。您可能聽過「凱格爾運動」,這個運動就是用來加強骨盆底肌的強度。每天花10-15分鐘練習,也可以大幅改善漏尿的問題。嘗試「16蹲」前先練好深蹲但復建科醫師李薇也在臉書發文提醒,如果你沒有很好的下肢穩定度,還是不要輕易嘗試「16蹲」,因為反覆重複的蹲站,可能造成膝蓋半月板及韌帶撕裂傷、大腿肌肉斷裂、髖關節軟骨提早磨損退化、椎間盤突出等多種傷害,李薇建議在「16蹲」之前,應該先好好練習深蹲,她並提醒,以下4種人先不要嘗試:4種人不要輕易挑戰「16蹲」1、平時就有膝關節疼痛,尤其是上下樓梯痛、髖關節疼痛、腰痛、經常崴腳的朋友。這個動作也會加重關節的症狀,造成不可逆的損傷。2、沒有進行過股四頭肌力量和核心力量訓練的朋友。3、下肢關節手術後處於恢復期的朋友,不要把這個運動當做肌肉力量訓練的項目。4、如果你是健身小白或者很少運動的打工人,貿然作如此強大的運動還有引起硬力骨折的風險 初階練習-深蹲怎麼做?● 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 膝蓋隨著雙足方向下蹲● 抬頭挺胸,頭與脊椎呈直線● 重心勿前傾,膝蓋不超過腳尖● 不可蹲太低,大腿呈水平狀● 保持蹲姿不超過1分鐘(資料來源╱吳家麟、王思恒醫師)加碼練習-凱格爾運動怎麼做?● 確認學會收縮骨盆底肌肉:排尿時刻意中斷2-3秒,再全解淨;或洗澡時將乾淨手指放入陰道、感受陰道肌肉夾緊手指即是。● 平日練習:立正收臀、感受尿道括約肌收緊,數到10,再完全放鬆。這個動作重複20下,早、午、晚照3餐做。【參考資料】.《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復健女醫李薇醫師-與您聊健康》臉書粉絲專頁 .噓新聞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保養膝蓋從年輕開始!簡文仁:防跌倒運動強化下肢+食補增強肌力
「怎麼會退化,我還這麼年輕,明明每天都有運動啊?」許多人因為膝蓋痛就醫,診斷出退化性關節炎時,常覺得不可思議。膝關節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姿勢錯誤、使用過度,會加速關節軟骨組織的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老化、退化、變化,膝蓋不適的三大原因。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膝蓋不適造成行動不便,共有三種原因,首先是「老化」,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再來是「退化」,如果體重過重、操勞過度、運動傷害,也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年輕人也可能膝蓋老化;如果長期缺乏活動、不鍛鍊身體,會使膝蓋退化更快。另一個是「變化」,因為骨折、受傷、細菌感染而造成組織損傷,改變關節受力型態,膝蓋就容易退化得更快。簡文仁提醒,想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要提早開始保養,從年輕開始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維持肌力及關節的柔軟度、靈活度。及早訓練肌力,避免老後跌倒失能臥床。膝蓋是承受體重的重點關節,也是全身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退化性關節炎除了會引起疼痛、僵硬、緊繃、腫脹、變形,也會使行動受限。常見走路時卡卡或是沒有力氣,發出「喀、喀」聲、活動度明顯受限,覺得軟腳快要跌倒,以及無法站立、坐下、跑跳等,膝蓋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簡文仁表示,行動不便容易跌倒,長輩最怕跌倒意外,小至挫傷、大則骨折,衍生失能、臥床等後遺症。根據統計,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臥床長達8年,若及早訓練肌力,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可以縮短臥床的時間。年紀大、營養流失快,除了運動,還需補充養肌成分。簡文仁提醒,有「好肌力」才能穩固「行動力」,進而創造「生活力」、豐富「生命力」。運動是四力的關鍵,即使沒有閒暇上健身房或是出門走路散步,也要利用零碎的時間動動手腳,例如:看電視時練習坐下站起,或原地踏步、跨步、單腿站立等,加上雙手伸直交叉等伸展動作,訓練上肢力量同時強化下半身。年紀愈大營養也流失快,日常飲食不易補齊身體所需,簡文仁建議,可適時補充複方葡萄糖胺,提供關節部位的潤滑力和緩衝力,包括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症狀。年輕族群運動或是重訓過度,也要降低負荷量並補充膝關節軟骨保養品,維持膝蓋健康機能。預防及延緩退化性關節炎要靠運動強化骨骼、韌帶,另透過營養補充品調節身體機能,雙管齊下修復損傷組織。選擇複方葡萄糖胺,關節肌肉一次都顧到。膝蓋是非常複雜的關節,由骨頭、軟骨、韌帶、肌腱組成,而市面上大多的葡萄糖胺產品都只針對軟骨處保養,但對行動力保養來說可能不太足夠,所以最好能選擇有搭配能保養肌肉的複方保養品,才能給予腳步完整的保養。像是咪唑胜肽化合物就是很重要的營養素,它是一種胺基酸結合體,可以增加肌肉強度、降低肌肉疲勞痠痛。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分泌速度遠低於年紀增長而流失的速度;從迴游魚類萃取提煉的咪唑胜肽,是維持身體靈活的好幫手。簡文仁說,老年人吸收力不好,從日常飲食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有限,保健食品可以保持營養均衡,維持骨頭及肌肉健康。另外再搭配維生素D,更能同時保骨本、保養肌肉。挑選營養補充品的安心準則,要取得衛福部的健康食品許可證、選擇高知名度的大廠、看清楚有效成分的標示,保障自己吃得安全。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0 養生.運動健身
這種騎車NG行為恐引髖骨退化!物理治療師教2招甩筋骨痠痛
台灣的機車密度世界第一,或許你曾觀察過每個人騎車姿勢不盡相同,但是有一種常見姿勢卻可能對鼠蹊部造成影響,那就是兩腿張很開騎車。擁悅物理治療所的物理治療師潘宣任觀察到,有些人騎車時兩腿會開得很開,好奇之下查閱文獻,雖然之前沒有人做過相關研究,但是,當大腿打開時表示髖骨也往外,這時呈現的是外旋腳姿勢,偶一為之沒有大礙,但如果習慣性兩腿開開騎車,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潘宣任解釋,日常生活中,身體不會刻意擺出某些姿勢,通常都是自然而然呈現最輕鬆自在的樣子,例如起床時的姿勢通常都跟入睡前不同,例如睡前平躺,起床時發現自己是側臥,這是因為身體在睡眠中會自己找出最舒適的姿勢。因此,騎機車時兩腿張很開的人,是因為這樣的動作讓身體感到比較舒服,但這有很高機率是本身有骨盆前傾的狀況,「髖骨太開和骨盆前傾是互相影響的,不一定是哪一個先產生,有可能是髖骨太開導致骨盆前傾,也可能是骨盆前傾才使得髖骨太開。」騎車腿太開 髖骨退化機率高無論先後順序,經常兩腿太開容易導致股骨頭(大腿骨)磨損,之後會產生髖夾擠症候群(註1),屆時會很容易產生鼠蹊部疼痛,久坐或久站要起身時,腿部外側會有明顯的不適,會覺得肌肉拉開的刺痛感,經年累月下來,就會發現髖骨活動度有問題,髖骨退化機率也會提高。其實不只是騎車腿很開,有些男性平時坐姿也是如此,例如搭捷運時兩腿張得很開,在人潮較多時,腿很開就比較占位置,可能造成其他乘客或自己的困擾。此外,許多人覺得舒服的翹腳動作,外觀看起來動作不大,其實髖骨也是向外打開,也屬於外旋腳,也會造成同樣的不良影響。騎車NG動作:屁股斜一邊潘宣任表示,騎車的NG動作不少,除了兩腿開很開以外,還有不少人會不自覺的屁股斜一邊,通常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脊椎側彎,可能就是騎士「本體覺」缺失,「簡單來說,如果把大腦比喻為GPS,本體覺有問題就是GPS位置不對,騎士會以為自己坐姿沒問題,完全沒有察覺屁股歪斜。」在壓力不均的情況下久坐,身體會有一側被撐開,另一側被壓迫,撐開的一側容易肌肉拉傷,壓迫的一側容易椎間盤突出,容易會有腰痛困擾。因此若發生身邊親友騎車時習慣性屁股會斜一邊,記得提醒對方。常換姿勢 就是好姿勢原來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動作,長久下來會導致身體疼痛。潘宣任舉例食指和拇指拎起一支筆,短短幾秒覺得很輕鬆,但同樣姿勢半小時以上就會感到吃力,潘宣任表示,以前常聽到要抬頭挺胸的說法,現在已經改變,無論站姿或坐姿,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姿勢,目前比較新的觀念是「只要是常換的姿勢,都是好的姿勢。」日常生活中的身體保健,他提供以下三項建議:1.提醒休息:盡可能一小時變換一次姿勢,站起來喝水或上廁所都可以。2.脊椎上挺拉長:長期間投入工作,至少一小時可以挺胸三十秒。3.增加動態活動:例如久坐族可以做脊椎上挺、胸椎旋轉兩種活動筋骨操(如下圖),可達到緩解效果。潘宣任提醒,筋骨疼痛問題應循正規治療,物理治療師會依照個案情況提供專業建議。註1:髖夾擠症候群:骨盆與大腿骨間組織被壓到,大腿平時張太開太久或是有骨盆前傾的人都容易發生。
-
2024-05-10 活動.活動最前線
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
失智症 是一種逐漸退化的腦部疾病,會影響記憶力、思考能力和行為。失智症不僅對患者造成影響,也會對其家庭成員帶來巨大的挑戰。靈性照護是一種用更整全的觀點來看待人,以至於讓病患與家屬得著更全面深度的照護。當人能調整看待失智症與生命意義的眼光時,便能更從容地與失智症共舞。本研習會歡迎各界願意瞭解基督信仰如何在這領域從事靈性關懷者參與活動官網:https://llpmts.org/seminar_01/index.html名額有限,請儘早報名!主辦單位: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時間:2024年7月6日(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地點: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7號4樓)費用:參加實體或線上每位皆NT1000元報名截止日期:2024年6月20日,我們期待您的參與。報名連結:1.選擇報名實體研習會,可全程參加,唯下午的三場分組(RoomA/B/C),須擇一參加,報名額滿,將關閉選項。https://course.breadoflife.taipei/ApplyForm13?id=12662.選擇報名線上研習會,除下午RoomC的工作坊無法直播外,研習會全程皆提供直播連結。https://course.breadoflife.taipei/ApplyForm13?id=1267名人推薦1.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 周神助牧師 推薦2.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徐文俊醫師 推薦3.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 謝宏忠院長 推薦
-
2024-05-09 退休力.健康準備
吃莓果健腦 逆齡料理愈吃愈年輕
防失智、健腦,可多吃莓果!大腦神經細胞20歲後開始減少,若嚴重退化將增加失智風險,營養師蘇韋霖表示,麥得飲食(MIND diet)能延緩大腦老化,改善認知功能,其強調攝取高抗氧化力食物,莓果類是水果的首選,富含花青素和類黃酮成分,能修復受損的認知能力,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只要花點心思料理,即可增添美味口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規畫退休5力「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5堂課程,邀請蘇韋霖分享養腦、紓壓、強健腸胃、肝腎排毒、保護血管的飲食原則,現場也會帶大家自製料理,從餐桌上找回健康。5月19日第一堂課將傳授「養腦飲食」,並製作莓果豆漿和地中海紙包魚,讓學員吃得健康、開心。麥得飲食提倡攝取天然原態的食物,藍莓、草莓、蔓越莓、黑莓等屬於抗氧化力高的水果,有助於降低體內自由基對大腦及心血管的傷害,除直接食用外,也可與豆漿一起攪打,當作早餐飲品或下午茶,一天喝一杯,幫助飲食營養更加分。蘇韋霖說,豆漿是由黃豆所製成,富含優質蛋白質具有製造細胞和協助神經傳遞物質作用;大豆卵磷脂中的磷質醯膽鹼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主要原料,能幫助神經傳遞、修復受損的細胞膜,使腦部變得更靈活。若民眾擔心莓果的酸味,可額外添加適量蜂蜜提味,但蘇韋霖提醒,糖尿病患需控制整體含糖量,避免傷身。莓果豆漿● 材料:無糖豆漿200ml、綜合莓果(蔓越莓+藍莓)50g、蜂蜜適量●作法:將豆漿、莓果、 蜂蜜(可不加),倒入果汁機中攪打至均勻即可。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課程時間:● 5月19日(日)讓大腦變年輕 吃出記憶力● 5月26日(日)讓心情變年輕 吃出免疫力● 6月02日(日)讓腸胃變年輕 吃出保護力● 6月16日(日)讓肝腎變年輕 吃出代謝力● 6月23日(日)讓血管變年輕 吃出抗老力地點:台北市衡陽路72號3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
李伯伯身體總是出現不明的痠痛,而到骨科或復健科檢查,但都沒獲得緩解。王大哥長期莫名胸悶、喘不過氣,跑了許多科,甚至在身心科就醫,嘗試吃藥解決症狀。林小姐每天都肚子痛甚至腹瀉,至腸胃科或內科求診,仍天天都飽受腸胃煎熬。陳阿姨時常頭痛、耳鳴,甚至懷疑自己得了腦癌,跑去醫院照斷層掃描。以上面對這些情境的患者,都治療或持續追蹤超過了半年,卻得不到改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提醒,若出現影響肢體的動作障礙、類似自律神經失調與睡眠障礙等症狀,卻持續找不到病因或是已接受長期治療也未見起色,可到就近的神經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了解是否是巴金森病所引起的前兆。手抖就是巴金森病?3成病人沒出現抖動症狀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包含:📌靜止型顫抖📌日常動作遲緩📌關節僵硬📌步態異常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等動作障礙現象,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他們出現的是常被誤以為是壓力大、作息不穩,甚至直接忽略的非動作障礙。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頭暈📌胸悶📌疼痛📌喉嚨有異物感📌便秘📌噁心📌手麻📌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情緒障礙📌泌尿系統與性功能障礙等超過5成巴金森病人 從泌尿系統開始有異狀根據台灣本土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超過半數會出現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的情況,而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吳瑞美提醒,若觀察自己或家人同時出現多種非動作障礙與動作障礙症狀,就須考慮罹患巴金森病的可能,一旦輕忽或於各科診間徘徊,導致延誤就醫,治療成效更是大打折扣。她舉例,如快速動眼期是我們睡眠中最淺的階段,大腦處於活躍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會出現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的狀況,而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另外,憂鬱症也高比率會演變為巴金森病。有位50幾歲民眾自從家人過世後,便罹患憂鬱症,兩年後被精神科醫師發現有神情呆滯、動作緩慢、體態改變的傾向,最終確診合併巴金森病。走路落後 寫字螞蟻字 及早正確就醫放慢退化速度巴金森病延緩退化速度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早期治療,吳瑞美也建議平時在家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自我檢測。由於巴金森病是因為神經退化所引起,因人而異,會有許多不同的前兆,吳瑞美表示,若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或寫字越來越小。建議可做拇指與食指重複開合25下的手指檢測,或反覆抓握、翻轉手掌等動作檢測;若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睡眠障礙等,接受治療後成效不佳,也可考慮到神經內科就醫做詳細檢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5-08 養生.抗老養生
先分切並冷凍有助軟化食材!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 軟硬適中補營養
母親節將至,您將如何安排與媽媽的聚餐共享天倫之樂?若是家中有牙口不好的長輩,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可以「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簡易檢測等方式,做出適合銀髮媽媽及長輩們「軟硬度」的多樣化餐點。國健署也邀請台灣廚藝美食協會理事長何育任示範4道美味且符合質地調整的餐點。牙口問題 限制65%長者飲食依據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輩有72%部分缺牙;22.8%覺得自己的牙齒(包括裝假牙者)功能狀況不好;65.8%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缺牙、唾液分泌減少,會影響長輩食量,易導致營養不良。」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若能夠透過質地飲食調整,即可幫助長輩補充到足夠營養素。吳昭軍說,長輩的身體功能會隨歲月增長,而漸漸退化,如何幫助長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補充到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對預防肌少、衰弱或維持骨骼、心血管及腸道健康等相當重要。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李嘉惠表示,國健署推動「質地調整飲食」,今年首次舉辦「2024銀領新食尚銀養創新料理」競賽,邀請專業主廚、在校學生及民眾等運用質地調整的概念和技巧,設計菜單與烹調美味料理,做出「容易咬、吃得下」的餐點,一起守護長輩們的營養健康。先分切並冷凍 有助軟化食材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指出,當令在地的蔬果雜糧,新鮮營養又低碳,可將較堅硬的蔬菜或雜糧,洗淨後分切、分袋,裝成適當大小,置於冷凍庫1至3天,就能軟化質地,讓長輩輕鬆獲取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陳啓榮說,台灣諺語:「一午、二鮸、三嘉鱲」,其中的「一午」就是描述排名第一的「午仔魚」肉質細嫩鮮甜,深受大眾喜歡。午仔魚蛋白質含量高且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低,細刺又少,很適合長輩和兒童食用。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食譜透過質地調整的方法,就可以讓銀髮媽媽們享用一個不一樣的母親節餐點。國健署邀請何育任示範如何使用國產食材和質地調整技巧,烹調出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供民眾參考。母愛綠茵卷選用國產豬肉、胡蘿蔔和芋頭,以紫蘇葉包裹製作,不僅色彩豐富,也增添了料理的層次和風味,還能補充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維持肌肉量和促進腸道健康。煦愛午仔南瓜飯以午仔魚、洋蔥、南瓜、黑木耳及糙米為主,採用燉煮方式,除保留食材原味及濕潤度,亦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外,富含抗氧化物質、β-胡蘿蔔素、維生素D、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等,可維持免疫系統,促進心臟健康。綠意擁抱藜麥盤選用國產去骨雞肉,順著雞肉的紋理切,搭配冷凍處理過的花椰菜及切碎的文蛤,文蛤富含維生素B群及鐵等多種礦物質,可預防缺鐵導致的貧血。羅勒之吻烤番茄以牛番茄及豆腐為主,搭配羅勒,香氣十足,羅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能幫助骨骼及血管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8 失智.大腦健康
轉頭就忘,該怎麼辦?生醫教授王惠民推4大補腦營養素
「啊!怎麼又忘記了!」明明上一秒還記得,轉個身就腦袋空空?明明還不到熟齡年紀,健忘怎麼越來越頻繁?後疫情時代恢復繁忙生活腳步,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加上長新冠腦霧狀況,注意力、記憶力明顯下降,思緒不再像以往精明靈活,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王惠民教授,以生醫工程概論與分子生物學見長,建議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也可以從飲食開始調整。提升思緒清晰的關鍵營養素,王惠民教授首推這4種思考不靈敏令人沮喪?王惠民教授挑選四大關鍵營養素,,給予大腦正向健康支持,思緒清晰、精明靈活:1、蕈菇(含有麥角硫因):過去有相關文獻提到游離型的蝦紅素具備延緩老化,在自然界中蘑菇、酵母和某些類型的細菌中,含有麥角硫因 (L-Ergothioneine,EGT)。麥角硫因有助於提升語言學習能力,是一種稀有含硫的氨基酸天然抗氧化物,但人體只能由外部攝取,無法自行合成,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含量會越來越低。麥角硫因具有保護DNA及蛋白質,避免受氧化作用的傷害,進而有延緩老化並能改善認知。2、綠色蔬果 – 花椰菜、菠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提供腦部良好的養分。花椰菜可以說是好助手,可是常駐健康排行榜的超級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能幫助提升抗氧化力;菠菜有「蔬菜之王」的稱號,除了鐵質含量高,更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減少氧化壓力。3、綠茶:綠茶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對腦部健康有益。茶多酚可保護神經細胞,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咖啡因刺激神經元,提高警覺性和認知功能。這些成分使綠茶成為維護腦部健康的理想選擇,有助於提升思考能力和記憶力,並降低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4、黑巧克力: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類黃酮,這些成分有助於避免神經細胞受氧化損傷。此外,深色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和生物鹼能夠提高警覺性和注意力。可可中的鎂則有助於促進神經傳導,有利於維持正常的腦部功能。四大族群趁早準備,維持思緒清晰、精明專注力1、上班族:朝九晚五,工作壓力堆積,身為上班族的你是不是有時會感到專注力渙散、身體昏沉疲勞?壓力、過勞都會加速大腦老化,提早開始保養自己的大腦,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保持思緒清晰成為職場菁英!2、學生:每次學習完一部份,就又忘記剛剛學習了甚麼內容嗎?明明很認真,學習成效仍然不理想?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升學壓力,學生族群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大腦的學習力以及增強記憶力,學齡時期開始保養大腦,有助於維持學習讀書時的靈光思緒。3、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長期使用電腦也是讓大腦退化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你是工程師、電競玩家……等等,需要敏捷的反應力以及清晰邏輯的人,大腦健康對你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強化大腦健康有助於降低工作帶來的風險。4、銀髮族:隨著年紀增長,避免不了的是記憶力和反應力開始衰退,健忘、反應遲鈍的情況越來越常出現,因此銀髮族更應該開始保養大腦,延緩老化,讓大腦變年輕。強化大腦健康是現代人高壓生活的必需,我們可以透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保健食品的輔助,讓身體的機能日益年輕。
-
2024-05-07 醫療.精神.身心
研究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會遺傳!「x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簡稱TRD)患者的1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於今(113)年4月獲得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JAMA Psychiatry》接受刊登。逾30%憂鬱症患者抗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可能與這原因有關李正達主任表示,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世界皆然,持續未得到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加速大腦退化。然而,有超過30%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此類頑固型憂鬱症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以下圖為例,同年紀但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TRD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下圖左),其大腦皮質活性下降的情況較一般憂鬱症患者(下圖右)更為顯著,當然也解釋了,此類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以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減損。早期的研究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此外,近來基因的研究也發現,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這些發現已暗示了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頑固型憂鬱症具高度遺傳性 應及早選擇其他抗鬱治療恢復健康李正達說明,本研究分析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1等親,包括父母、手足、子女後結果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1等親,不但大幅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本研究證實了頑固型憂鬱症,在家族間有著高度的遺傳性,也間接支持了頑固型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生物性致因,也就是有更明顯的腦部異常,更提醒在臨床上若遇到對於抗鬱劑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應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更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來治療其顯著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李正達強調,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狀態,反應了當下大腦及生理上存在著更多的異常,此最新研究結果暗示,遺傳在此生理異常背後的機轉上伴演一定角色,然而,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早期且正確地選擇對的抗鬱治療方式,合併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使憂鬱情緒快速改善,並恢復健康穩定的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用則進不用則退 愛愛完身心舒暢
老夫老妻雖然年歲已大,但是只要身體正常,體力也尚可,還是可以享受肌膚之親,就像老房子即使是土造的,好好保養和維護,仍然可以住人一樣。老夫老妻體力當然不如年輕時代,故愛愛周期,可以延長,從一周一次到十天、半月或一個月一次都可以,量力而行。但記得肌膚之親可以增進夫妻感情,適度性行為,對男女器官亦有維護作用,所謂用則進,不用則退,身體四肢皆須長期保持運動,才不至退化,性器官也是一樣的。若是器官有些老化而導致性愛不順,亦可透過醫師,開立藍色小丸子或潤滑劑等處方,協助性愛過程。我年已過六五,但性愛並未隨年齡退休,仍和六十之齡的太太有適度的做愛行為,添加閨房樂趣。但我們已改在清晨起床溫存了,因為不像年輕時代可以挑燈夜戰了,早上睡飽一覺,體力恢復時,再行撫摸、親嘴等前奏,慢慢再燃起熱情。老妻老妻也不講求各種姿勢變化了,能平順進行即可。愛愛其實也是一種運動,達到消除肌肉壓力和減少脂肪堆積的功能,若有愛愛作為,當天也感到身心舒暢。老夫老妻其實可不必避談親熱動作,若不能有實際動作,也可在床上以撫摸、親觸肌膚等動作取代,如日本川端康成等老人家,更重視視覺的感受也可以呢。
-
2024-05-02 寵物.寵物疾病
貓咪不舒服18種徵兆!各年齡常見疾病一次看,定期健檢、早期發現並預防
貓咪個性、行為難捉摸,生病不易發現,貓咪好發疾病有哪些?該怎麼觀察貓咪生病特徵呢?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寵物貓登記數量逐年增長,犬派轉貓派現象廣見於各縣市。隨著養貓人口數增加,貓咪照護也越來越受重視,以下整理貓咪各年齡常見疾病、生病特徵、健康檢查,只要飼主悉心照顧、仔細觀察,有助預防貓咪疾病發生率。貓咪不舒服的18種徵兆貓咪身為獵食、肉食性動物,是食物鏈頂層的動物,通常會隱藏牠們生病狀態,飼主可透過貓咪行為觀察是否出現健康異常。若發現出現以下徵兆,有可能貓咪不舒服的徵兆:.嘔吐,除排毛球外,嘔吐次數增加.排便狀況,如:腹瀉、未排便.排尿狀況,如:無尿、少尿、血尿、頻尿.食慾改變、口渴,如:食量大增或驟減、大量喝水.體重變化,莫名消瘦.呼吸頻率,在休息狀態下,呼吸指數應為一分鐘小於30下.口臭、流口水或口腔出血.體溫上升,觀察鼻頭是否保持濕潤.第三眼瞼外露.身體部位出現腫脹.眼、鼻分泌物增加.嗜睡、活動力下降.頻繁抓耳朵、甩頭.異常掉毛、頻繁舔毛.走路、跳躍姿勢異常.躲在陰暗處、貓砂盆等.莫名大叫.莫名出現攻擊行為未施打疫苗、年輕貓咪常見疾病除了先天性疾病之外,未施打疫苗的貓咪和年輕貓咪要注意傳染病如貓瘟,症狀有嚴重下痢及嘔吐、血便甚至可能造成死亡風險,以及須留意上呼吸道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三大常見病原為皰疹病毒、卡里西病毒、披衣菌:.疱疹病毒:流眼淚、眼屎、角膜炎、結膜炎等眼睛症狀及打噴嚏、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嚴重恐有死亡風險。.卡里西病毒:與疱疹病毒症狀類似,但鼻症狀較輕微,不同之處為有明顯口炎、口部潰瘍,病毒有可能入侵肺部造成肺炎。.貓披衣菌:好發幼貓或免疫力低下的貓咪,老年貓也有可能得。披衣菌症狀有結膜炎、頻繁眨眼、流眼淚、鼻蓄膿、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及發燒等。 上述三種貓咪病毒都有機率出現在多貓家庭,應定期接種三合一或五合一預防疫苗,並時常保持居家環境衛生、定期消毒打掃,才能有效預防貓咪感染傳染病。中、老年貓咪常見疾病中老年貓常見疾病為甲狀腺亢進、貓咪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心臟病:貓咪最常見心臟疾病為「肥厚性心肌病」,根據《心傳動物醫院》解釋,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心室心肌異常肥厚的心臟病,當心肌變厚或結構異常時,心室腔室空間被壓縮,導致心室血液可能逆流到心房,導致心房擴大且壓力上升。擴大的心房中血液滯留加上心肌細胞拉扯,使細小血塊(血栓)易凝集在心房,隨時可能從心臟打出去, 造成身體各處動脈栓塞,最常見症狀就是貓咪四肢癱瘓及劇烈疼痛。緬因貓、布偶貓等特殊品種貓好發心臟疾病,可挑選含有Q10、魚油的保健食品做為日常保健。.腫瘤:貓咪常見血液性腫瘤如淋巴瘤、肥大細胞瘤等,若有白血病病毒,可能藏於淋巴結導致腫瘤,幼年施打疫苗,有機率降低淋巴瘤發生。.甲狀腺亢進:好發於8歲以上的貓咪,常見症狀為嘔吐下痢、亢奮易怒具攻擊性、毛髮零亂無光澤、多渴多尿,以及食欲好但體重持續消瘦。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都是中老年貓常見疾病。定期健檢,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貓咪腎衰竭:由於腎功能老化及長期飲水量不足,若發現貓咪食慾不佳、暴瘦、大量喝水、多尿、嘔吐等明顯症狀出現時,可能代表腎功能已無法正常運作。慢性腎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貓咪在腎功能損失75%以上才被確診。.其它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有慢性腎病、甲狀腺亢進及心臟病。糖尿病部分,肥胖的貓須特別留意!因脂肪越多,其胰島素抗性易導致第二型糖尿病,若貓咪體重莫名消瘦就要注意。.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易出現在肘關節和髖關節,膝蓋和腳踝則容易雙側同時出現,症狀有跳躍能力及頻率下降、整理毛髮次數減少、異常如廁行為或如廁位置改變,當發現貓咪跛行時,通常關節炎已經非常嚴重。摺耳貓、短腿貓等特殊品種貓,可能關節不好,可以葡萄糖胺、綠唇貽貝等做為日常保健。此外,貓哮喘、皮膚病也是貓咪常見疾病。貓哮喘好發春天、空汙嚴重時,其徵兆為貓咪蹲下(母雞蹲)、脖子伸直、咳嗽等。皮膚病則因台灣高溫、潮濕,就算貓咪不出門也要小心黴菌,夏季時須留意寄生蟲如跳蚤,以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心絲蟲,定期做好居家衛生有助減少貓咪皮膚病問題。貓咪情緒緊張也是致病原因之一貓的個性敏感、易緊張焦慮,搬家、溫差、鏟屎官換人、裝潢擺設改變、高頻音律等環境發生改變,都有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通常貓咪皮膚病脫毛會呈現均質、塊狀掉毛,若是心因性掉毛,肚子和手等部位會呈現參差不齊、長短不一脫毛現象。自發性膀胱炎則會出現尿血、尿血塊、尿尿結晶變多等。飼主可先將環境改回原樣並以費洛蒙、貓草舒緩貓咪情緒,或是口服保健品如色胺酸,可增加多巴胺濃度,放鬆情緒,若還是無法解決貓咪情緒問題甚至出現攻擊性,最後獸醫師才會進一步採取藥物控制。當環境發生改變,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貓咪需要做健康檢查嗎?貓咪善於忍痛,觀察日常行為僅能看出部分病症,定期施做詳細的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即可,老年貓則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檢。貓健檢費用依項目不同,千元至上萬元不等,一般健檢項目如下:.基礎問診.理學檢查.血液生化檢驗.尿液檢查.糞便檢查.X光影像檢查.超音波影像檢查.內分泌檢驗.血壓測量.心電圖年輕貓健檢項目可以血液檢查為主,由於貓咪好發肥厚性心肌病,建議4歲以上的貓咪除了血檢,可加做X光片以利觀察心臟大小前後變化,老年貓則需要的項目較多,進階檢驗項目,可依據獸醫師判斷,若有需求再進行。延伸閱讀:.突大量喝水、多尿…貓腎衰竭會好嗎?腎貓症狀、飲食建議一次看.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定期健檢很重要!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貓咪亂尿尿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2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照護中的溫暖陪伴 如何透過懷舊活動重拾失智者的記憶
一百個失智長者有一百種失智照護方式,失智照護不需管理,只需要專注地陪伴及守護記憶,透過貼心的觀察與信任互動,以及細緻的理解與同理才能做到,陪伴長者開心度過每一天!在筆者照顧過 200 多位失智長者的臨床實務經驗中,有些長者 4∼5 年間認知退化緩慢,每天都生活得很開心;有些長者生理合併認知快速退化,但不變的是遺失的記憶。生命的回顧是很多長者生活中一部分,常可聽到老人家說「想當年⋯⋯ 」。對於失智長者來說,他們的記憶力因疾病而受損,但長期記憶相對較遲受到影響,因此他們大多記不得現在發生的事,但能記得許多過去的事。透過懷舊活動(回想),可以讓人覺得溫暖熟悉;藉由傾聽長者故事來安定他們的心情,加強他們與週遭人們社交互動,藉以維持腦部認知活動及表達能力以減緩退化,更重要的是增進愉悅之情緒。懷舊活動不但可以了解過去生活,帶領活動者可將長者定位為「老師」,更可以從長者之經驗學習到許多人生與生活智慧,這符合帶領失智長者活動或生活安排原則—「有意義的活動」。懷舊活動即希望帶給長者活動意義性,以提升長者之自尊及增進參與之意願。總而言之,失智長者的生活照顧及懷舊活動帶領原則:「人」是活的,「心」是動的!真心期望在失智照顧中鼓勵帶領非藥物活動的同時,也能了解到這個過程並不簡單,需要花時間培訓有意願、有能力以及能正確執行辦理非藥物活動的帶領活動者(包含家屬、照服員、居服員及長照人員),每一步都有其專業養成,唯有培養這樣的專業,才能正確及有效益的辦理懷舊療法,這也是國家長照及失智照護水準提升重要的指標,而這樣的目標就是本章撰寫的重要目的。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Podcast】EP6.生活比吃藥重要!失智者日常活動的聰明安排了解更多非藥物治療
-
2024-05-02 養生.聰明飲食
讓心臟更健康、中風機率較低…專家建議多吃這類蔬菜勝過任何補品
對環境和食物營養深有研究的作家波倫(Michael Pollan)認為,從食物直接吸收維他命,勝於從維他命丸攝取,因為「人體演化過程中,營養來自食物,不是藥丸。」鼓勵大家多吃蔬菜的他說,蔬菜當中的十字花科,優於任何補品。著有「雜食者困境」、「為食物辯護」等書的波倫特別推薦包心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因為芸苔屬或芥屬植物極具促進健康的功效。這類蔬菜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孢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花菜,是菜市場上最結實也最脆的菜,能促進循環、暢通血液,也能防止多種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科學家相信,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硫磺類的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這是辛辣植物的天然成分,如芥末,也是這類蔬菜有苦味的原因。咬下一口,慢慢咀嚼,其中的辛辣成分,會分解成活性很強的營養素,有防止某些癌症的功效。可是,把這些成分合併到藥丸裡面,作用就不如從食物直接吸收。波倫說,「把這個成分找出來,然後把它放到藥丸裡去,效果不一樣。」科學研究一再指出,人體能夠從營養丸吸收的成分與數量,差別很大,從零到毒都有可能。再說,營養補品的管理很鬆散,吃進肚裡的到底是甚麼,很難確知。營養藥丸到底在補你還是害你,更幾乎不可能確知。相對的,多吃新鮮蔬果如花椰菜的長期好處,則有無數科學證據可以證明,譬如,較不易中風、心臟更健康、腹部肥肉較少、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低、認知能力退化較緩,科學家認為,這絕非偶然。波倫說,飲食加上運動的好處,絕對不是營養丸所能比擬。(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5-01 退休力.健康準備
從餐桌找回健康,麥得飲食防失智:營養師分享養腦好料理—地中海紙包魚
逆轉腦齡防失智可以吃出來!大腦退化不僅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更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而失智12大危險因子中,飲食相關因子占4項,足見飲食習慣影響甚巨。營養師蘇韋霖指出,預防腦衰可採取麥得飲食(MIND diet),多攝取高抗氧化力食物,研究顯示,能降低53%大腦功能退化風險,延緩大腦退化約7.5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規畫退休5力系列課程,在「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5堂課中,邀請蘇韋霖分享養腦、紓壓、強健腸胃、肝腎排毒、保護血管的飲食原則,現場也會手把手帶大家自製料理,從餐桌上找回健康。5月19日第一堂課將傳授「養腦飲食」,並自製地中海紙包魚和莓果豆漿。腦神經細胞 40歲後每天減少1萬個根據研究,20歲時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達到巔峰,之後逐年下降,40歲後每天以1萬個的速度減少,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其他功能;若認知功能、語言表達、判斷力嚴重受影響,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記不清人事時地物,可能罹患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12大危險因子」,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與飲食息息相關,建議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纖維素,可降低三高及失智症發生機率。預防失智症的飲食原則是麥得飲食,蘇韋霖表示,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提倡攝取豐富的蔬果、全穀類、低脂肉類、魚類、橄欖油、堅果,尤其是可保護大腦細胞的高抗氧化力食物,如漿莓類和綠色葉菜類。提升記憶力 多吃富含Omega-3魚類蘇韋霖建議,綠色蔬菜每周至少攝取5份,非綠色蔬菜則每天至少一份,補充植化素及膳食纖維;食用富含Omega-3魚類,其中DHA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能讓細胞膜變柔軟,加快訊息傳遞速度,有助於思緒清晰、提升記憶力。料理方式也會影響腦力,蘇韋霖說,高溫烹調醣類與蛋白質的食物,易產生糖化終產物(AGEs),也就是焦糖化反應。當體內AGEs過高,會產生超氧化自由基,誘發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老化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併發症、腎臟病、失智症等,建議烹調時以低溫為主,選擇蒸、煮、燙等方式。推薦一道「地中海紙包魚」養腦好料理。地中海紙包魚材料:鮭魚一片、洋蔥25g、花椰菜60g、南瓜65g、小番茄4-5顆、黃檸檬適量、蒜頭1瓣調味料:初榨橄欖油1大匙、酸豆1/2匙、黑胡椒適量、鹽適量、米酒1大匙、乾辣椒末適量作法:1.鮭魚抹鹽、米酒靜置10分鐘。2.洋蔥切絲、花椰菜切小塊、南瓜切薄片、小番茄切成4等份、黃檸檬切片、蒜頭切末備用。3.取烘焙紙墊底,由下至上依序鋪上南瓜片、洋蔥絲、鮭魚,周邊放上花椰菜及小番茄,再撒上酸豆、黑胡椒、蒜頭、乾辣椒末、橄欖油,最後擺上檸檬片。4.將上面烘焙紙對折,左右兩側捲起,呈現糖果包裝。放入預熱190℃的烤箱10至15分鐘;或放入平底鍋,加入少許水,蓋上鍋蓋,以小火加熱15分鐘即可。逆齡料理系列—打造愈吃愈年輕的餐桌5堂課課程時間:.5月19日(日)讓大腦變年輕 吃出記憶力.5月26日(日)讓心情變年輕 吃出免疫力.6月02日(日)讓腸胃變年輕 吃出保護力.6月16日(日)讓肝腎變年輕 吃出代謝力.6月23日(日)讓血管變年輕 吃出抗老力地址:台北市衡陽路72號3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https://forms.gle/6H8LRJzHgmV5xgVi8
-
2024-04-30 醫療.心臟血管
有助改善心臟健康又延長壽命 為何爬樓梯對健康有很多好處?
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同時改善心臟健康並延長壽命?一項在歐洲心臟學會的科學大會上發表的新研究建議,那就是不要搭乘電梯或手扶梯,而是改走樓梯。該研究作者Sophie Paddock博士在新聞稿指出,「如果你可以選擇爬樓梯或搭電梯,那就爬樓梯,因為這對你的心臟有幫助。」除此之外,「即使是短暫的身體活動也會對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短暫的爬樓梯應該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爬樓梯可將死亡風險降低近40%Paddock表示,儘管有證據表明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但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並未達到建議的身體活動量。為了找出像爬樓梯這樣實用且容易進行的身體活動,是否可降低心臟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人員對近50萬名參與者的九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參與者包括了健康人和有心臟病或週邊動脈疾病史的參與者,年齡從35歲到84歲不等。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不爬樓梯相比,爬樓梯可使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24%,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39%。爬樓梯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和中風。Paddock補充,研究結果鼓勵人們將爬樓梯納入日常生活中。爬的樓梯越多,好處就越大,但這需要未來更多研究來證實。因此,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家裡還是其他地方,都要選擇走樓梯。爬樓梯還有哪些其他好處?爬樓梯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健康風險。例如你的平衡有困難,容易跌倒,或下肢虛弱、僵硬或疼痛,那麼任何類型的爬樓梯可能都不適合你。或者,如果你患有關節炎、滑囊炎或退化性關節病變,還是你有嚴重的瓣膜疾病、心臟衰竭、潛在的肺部疾病等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確定自身爬樓梯的安全性,那麼他們可能需要諮詢醫師。以下是爬樓梯對健康的三項好處:1.訓練不同肌肉比起在平地上走路、慢跑或跑步,爬樓梯可以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像是你的臀部和股四頭肌。2.改善平衡能力無論你是在爬真正的樓梯還是在類似爬樓梯設備上鍛煉,你都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3.高效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上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困難可改做「登階運動」事實上,爬樓梯需要很多的抬膝動作,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不過,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所謂的登階有氧運動,為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以下為具體的登階訓練步驟: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資料來源】.Taking the Stairs Could Help You Live Longer.Climb stairs to live longer.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
2024-04-28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
去年夏天,蘿拉·亨生(Laura Hinson)和老公帶著10個月大的女兒,和婆婆、老公的哥哥和嫂嫂及三個孩子,以及叔叔嬸嬸堂兄弟姊妹,總共一大家子17個人,去澳洲度假三個星期,而且同住在一棟透過Airbnb預定的大房子裡。這趟三代同遊的旅行體驗,結果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好。「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最棒的地方就是隨時隨地都有許多成年親戚幫忙照顧小孩,」這位來自華府的千禧世代新手媽媽對Yahoo Life表示,「無論你到哪裡,都可以找到祖母、叔叔或嬸嬸幫忙帶一下孩子,讓父母能夠放鬆一下。」但是年輕夫妻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年幼子女一起出遊,可不能以為是帶了免費保母或廚師隨行;這種旅行安排有其好處﹑但也有許多地雷,甚至會導致災難性後果。臨床心理學家梅琳達·布利澤(Melinda Blitzer)表示,三代同行可以增進家族的親密程度,或者緩和上兩代的緊張關係,彌補裂痕。布利澤告訴千禧世代的父母,「即使你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但藉由觀察祖孫之間的互動,並表現出你對他們的愛,也可以治癒你和父母的關係。」 布利澤表示,「事實上有研究證實,祖父母與孫子的關係往往比他們和自己的孩子更正向、更融洽,因為他們不再感到責任那麼重大,或緊張感被淡化了。」不過,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遭遇虐待或創傷歷史的個人和家庭。話雖如此,布利澤還是警告說,「有些人和原生家庭共度時光的時候,尤其是與父母近距離接觸的成年子女,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退化』。」 她解釋說:「會發現過去的相處模式可能不再適用,可能會使化解緊張或衝突的談判或強調你的需求時,變得更加複雜。」建議行前建立共同遵守原則 許多專業人士都表示,如果行前能夠建立一些共同遵守的原則,三代同遊或大家族旅行其實可以為家庭成員帶來樂趣和獲益,例如:1.事先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2.不要操之過急,保留獨處的時間3. 勇敢說出自己的需要,但保持開放態度和溝通,以及一些幽默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