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轉診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0-12-13 科別.精神.身心
觀察症狀 單一或多重 避免逛遍各科治不好
現代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成為文明病,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有不明原因的暈眩、不定期心悸、呼吸不順、失眠、全身痠痛,或口乾、眼乾、皮膚乾,而且不管怎麼跑醫院都治不好,只要同時擁有上述一至兩種症狀,就可初步自我評估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當多重症狀出現,可進行自律神經檢查。葉守正說,因為所有器官的運作都是由自律神經管轄,一旦自律神經出問題,臨床症狀從頭到腳、五花八門,非常多自律神經失調的民眾,會在各大醫院的心臟科、內科、胸腔科、家醫科巡迴一次,平均換十多位醫師,花一年以上重覆折騰,仍難被確診病因。葉守正建議,懷疑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民眾,若出現的是多重症狀,如同時有心悸、腸躁症等問題,可直接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自律神經檢查;反之僅是單一症狀,可先赴該科別檢查,排除可能的相關疾病,仍找不出疾病原因,再到神經科做自律神經檢查。舉例來說,民眾僅有心悸問題,可先赴心臟內科,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轉診至神經科做自律神經相關檢查,病人也可以主動問醫師之後可去哪個科別求診,就可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院逛不停。心率變異分析技術,非侵入檢測、健保給付。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自律神經檢查中準確度最高的是「心率變異分析技術」(HRV),採集身體微弱心電訊號,以頻譜分析方式解析出自律神經等數項指數,是目前非侵入式檢測自律神經變化的簡便工具,目前國內健保也給付,無需自掏腰包。皮膚交感神經反應、全身出汗檢查及微神經圖也是常用的自律神經檢測方法。張勳安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而是症候群,矯正作息可改善,藉由有氧瑜伽、心靈諮詢紓緩壓力;多接觸負離子較多的自然環境;食物攝取方面,可多吃蓮子、香蕉等安神食物。多數不需藥物介入,僅1%需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也提及,自律神經失調民眾最關心是否需藥物介入,他強調,99%需要服藥的患者,服用的其實是原本就有的慢性病藥物,「只要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控制好,自律神經失調就會解決。」,但仍有1%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或姿勢性低血壓者,需透過交感神經專門藥物控制。張勳安坦言,該藥物確實會產生心跳加速副作用,雖藥物是主流常規治療,但當常規治療反應不好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是目前輔助治療新趨勢。近年無副作用的非藥物電磁治療興起,電流、磁波治療可刺激大腦神經元,幫助大腦神經細胞恢復原有的活性。近年電磁治療興起,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張勳安分享,電磁治療中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運用極低的「微安培」安全電流量刺激大腦,改變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焦慮」、「憂鬱」、「失眠」、「疼痛」等疾病有關的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大腦慢慢地回復自然的放電狀態。不僅可迅速降低壓力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號,如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皮電、皮溫,有效控制緊張焦慮抑鬱,調節情緒狀態,也能改善異常腦電波,讓大腦回歸到正常的狀態,改善腦功能,因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失眠、憂鬱、焦慮、疼痛都可使用。另外,經顱磁刺激療法也可能成為明日之星,根據國內外研究與臨床經驗,經顱磁刺激療法對於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等身心相關問題也有不錯療效。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用於治療嚴重型憂鬱症,因自律神經失調產生嚴重型憂鬱症民眾就有機會使用,但健保尚未給付,需自費治療。
-
2020-12-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出國 陽大附醫提供新冠肺炎自費篩檢即日受理預約
農曆過年期間有些人必須出國,出國前必備新冠肺炎檢驗證明。宜蘭唯一具有新冠肺炎檢驗設備的陽大附醫,針對民眾因緊急情況、工作及出國求學,提供新冠肺炎自費篩檢,即日起可電話預約掛號,春節期間每天最多限額20人,當天傍晚就可得知篩檢結果。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目前每個月約接獲170人自費篩檢,由於春節期間,部分民眾有出國的需求,視不同的國家各有防疫規定,其中針對合格的新冠肺炎篩檢報告是一定要的。春節期間2月10日、11日、12日、15日及16日,這5天都有受理篩檢,適用對象為~旅外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入境他國家地區,工作因素,出國求學,外國或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人士出境,相關出境適用對象之眷屬,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之對象,因其他因素須檢驗之民眾。排除須由當地衛生局轉介之居家隔離/檢疫對象,例如居家隔離/檢疫者,因親屬身故或重病等社會緊急需求,需外出奔喪或探視、短期商務人士。受限春節人力,每天最多限額20人,檢驗費用每人7000元,即日起蘭陽院區轉診中心受理電話預約。提醒預約成功的民眾備齊所有文件,務必依照規定的時間前往篩檢,逾時不予受理,當天就可以拿到篩檢報告。
-
2020-11-26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旺季來臨 升級美波前牢記5大原則
社群媒體發達,不少人進行醫美整形,都會先到社群問大家的意見,但小心這些網路上的資訊,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不仔細查驗反而會陷入危機,尤其是需要動刀的隆乳手術更要加倍小心。我們訪問了專業整形外科醫師列出五大原則提醒,以免變美不成反而傷心又傷身。 原則一:首看醫師專業度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楊舒鈞指出,選擇乳房重建或隆乳手術,醫師的經驗值非常重要,最好看過醫師的案例,像是親友的經驗,自己有摸過確認過的「長期」案例,這才是最真實的情形。 另外,整形手術也不能忽略麻醉科醫師的重要性,楊舒鈞強調,麻醉科專科醫師在手術前都必需與患者溝通,民眾可以要求醫師出示執照證書,或可上衛福部查詢醫師資格,而且要確認手術時是「麻醉科醫師」親自施打及監管麻醉。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賴雅薇甚至認為,若術前麻醉科醫師都沒有跟患者諮詢,是一件很糟糕的事。而民眾術前也要了解該診所的環境,甚至是手術室、恢復室的設施等。 至於,到底去診所隆乳還是去醫院好。賴雅薇認為,各有優缺點,醫美診所重隱私,較客製化;而醫院跨科別多,以隆乳為例會要求患者手術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有其他問題就能直接轉診。 原則二:醫材長期追蹤很重要隨著越來越多廠商進入隆乳市場,由於廣告總是天花亂墜,楊舒鈞建議民眾靜下心來評比長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現在已有相當多成熟可靠的醫材,有些甚至已經完成10年的FDA臨床研究報告,可以詢問醫師關於植入的品牌原廠以及有無可靠的公開論文研究報告等。植入物的衛服部許可證更是絕對不能漏掉的基本項目!楊舒鈞3年前幫一位患者進行二次隆乳重開手術,發現患者取出的植入物竟然沒有品牌,「這是很危險的事,因為無法確認植入物的安全性!」賴雅薇也建議民眾一定要問清楚衛部的許可證以及廠牌,每顆植入物都會有保卡,術後可以要求拿回保卡做為未來追蹤的依據。 原則三:植入物挑選因人而異 術後照護要遵醫囑現在植入物眾多,不僅有光滑面和霧面,還有圓形和新一代的水滴形,究竟什麼最適合自己呢?賴雅薇指出,最重要是與醫師溝通理想外觀目標,患者必須認知不是越大就越美,強行使用過大的植入物反而會提高併發症的機率,而醫師的美感與手術規劃也是選擇關鍵。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服務的賴雅薇做了很多乳癌重建的患者,她認為安全可靠最重要,無論是圓形的「記憶果凍型矽膠」或新一代模擬乳房外形的「美人魚水滴」,都有針對乳癌重建族群的10年研究報告。現在的醫療技術讓乳癌患者5年的存活率都可以達9成以上,而乳房重建就顯得更加重要,讓患者正常生活,游泳甚至泡湯都可以,只要好好保養,植入物甚至可以放一輩子。 楊舒鈞則認為,圓形的光滑面及霧面其實各有千秋,美國的潮流以又軟又晃的光滑面為主,台灣則是因霧面好照顧而成為主流。其實各有好處,前者是觸感軟嫩有真實晃動感,後者是貼合穩固效果挺翹,照護也輕鬆。但無論選用哪種,都必須注意不應聽信網路傳言擅自按摩,因為術後照顧的方式和醫師的手術方式大有關係,一定要在手術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術後照顧,以免因為一時心急將植入物推離本來預設位置,導致反覆發炎甚至變形必須取出。 原則四:手術費過低要小心隆乳手術有一定的價格,楊舒鈞指出,每家診所會有3到5萬的差距都屬合理範圍,不論放入什麼形狀及品牌的植入物,雙側隆乳若低於15萬就要小心查證,包含手術的醫師經驗值,使用的植入物是否經過衛服部核准,以及是否有麻醉科醫師在場等。 原則五:明辨網路訊息真假網路上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言論,多人分享不見得是正確的,他人成功的案例也不一定能複製到自己身上,要到網路上參考隆乳手術的意見要非常小心。賴雅薇指出,網路上的訊息時常天花亂墜,曾經遇過有女生拿A片截圖到診間,而圖片還是由下往上的角度非常不切實際,此時醫師就得戳破患者的粉紅泡泡,用理性的方式跟患者溝通評估。別人放多大變成什麼罩杯,不代表自己也是一樣,隆乳手術就像是「錦上添花」,本來的乳房組織越多,成效就會越自然,若乳房先天條件不理想,像是極度平胸、雞胸等狀況,更要多加詢問醫師找出最適合的隆乳選擇,也要認知手術後成果也會有極限,才是健康的整形心態。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25 科別.婦科
56歲婦人肚大如懷雙胞胎 醫手術取出超大子宮肌瘤
一名56歲婦人肚子大的像懷孕,日前因上腹部疼痛到腸胃科就醫,醫師發現有異後轉診至長安醫院進一步檢查,婦產科醫師發現她長了一顆直徑27公分、重達7.9公斤的子宮肌瘤,整體而言甚至比雙胞胎還大。醫師魏沛秝及吳佩玲合力為她進行子宮全切除手術,經過2小時才順利將這顆巨瘤取出,讓婦人如釋重負。送驗後,病理報告是良性子宮肌瘤。魏沛秝指出,這名婦人5年就曾查出有肌瘤,並建議她要開刀,但她因為害怕而一拖再拖,直到上腹痛才就又求助醫師。檢查發現,她的子宮肌瘤已經頂到橫膈膜,並嚴重壓迫到她的上腹部及膀胱,才會造成她上腹痛及頻尿等不適症狀,必須施實切除手術才能解決這些不適。她說,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40歲以上有近4成的人有子宮肌瘤,且隨著年紀增長,女性長肌瘤的情況更普遍。目前子宮肌瘤的成因不明,但是卻發現會遺傳,如果媽媽有子宮肌瘤,女兒也往往都會有肌瘤。一旦出現月經經血過多、月經來時會引起經痛,或是有壓迫感,以及可能產生頻尿或是壓迫疼痛等症狀時,就需立即就醫處理,千萬不要拖。魏沛秝說,雖然子宮肌瘤以良性居多,但是仍有千分之3的惡性機率,千萬不要輕忽。女性每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要搭配做陰道的超音波檢查,檢查有沒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巧克力囊腫等婦科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也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隨時掌握肌瘤狀況,避免大到影響身體健康,壓迫到其他器官。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
2020-11-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名醫檔案/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醫學辭典/大腸癌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11-19 科別.牙科
34歲女拔牙20顆後死亡 牙醫曝爛掉蛀牙不拔的後果!
嘉義34歲鄭姓女子在本月4日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處理蛀牙,牙醫師指「牙根爛了」一次拔了20顆牙,鄭女在返家隔日即昏迷、失去生命徵象,送醫急救十天後不治,醫院開立死因為「肺炎」。鄭女父親悲傷說,當天陪女兒手術近4小時,牙醫師術後告訴他「拔了20顆牙」;當時他嚇了一跳問會不會太多、女兒受得了嗎?醫師回應「拔1顆和20顆都一樣!」家屬認為死因不只是院方開立的肺炎,質疑是拔牙感染,對醫院提告。對此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鄭女上月底因全口蛀牙,由診所轉診至院內口腔顎面外科看診,主治醫師完成術前檢查、手術風險評估說明,本月4日拔牙治療手術採全身麻醉,共拔除20顆殘根,術後狀況良好才出院;對於患者家屬所提爭議院方尊重,靜候司法調查。嘉義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英俊表示,今天解剖初判「右肺吸入性肺炎」,鄭女死因是否與拔牙有因果關係,仍必須調查相關事證後才能認定。一次拔牙20顆有沒有問題?根據太報的史書華牙醫師專欄報導,拔牙的數量與蛀牙的程度有關需交給醫師做專業評估,有時候拔一顆深度埋伏牙齒的傷口比拔五顆牙齒的傷口跟併發症還要嚴重。前成大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現任康喬口腔外科診所牙醫師賴俊臣在臉書發文解釋,當患者需要拔牙,牙醫師會把需要拔掉的牙齒分成六個區塊依次處理 (上顎、下顎、右前、右後、左前、左後),但此案的鄭姓女子為身心障礙者,他們的牙齒狀況通常非常不佳,在治療時無法配合醫師,所以對於這類患者的最安全的治療方法就是全身麻醉。因此當身心障礙者需要拔牙,牙醫師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讓患者多次麻醉?還是一次麻醉拔多顆? 全身麻醉的風險比一次拔20顆牙齒的風險高?賴俊臣醫師解釋全身麻醉的最大風險就是插管,順利的話能在患者於麻醉時沒自主呼吸的這段時間,把氣管內管置入又不造成組織創傷;但萬一出這過程問題,病患可能5分鐘內就送命;且病患在全麻恢復後,可能會經歷嘔吐、反抗掙扎、傷口流血、藥物反應等負面反應,所以賴俊臣醫師強調,牙醫們都是抱持者寧願花多點時間處理傷口也不要讓患者全身麻醉多次,「1個拔牙傷口跟20個拔牙傷口,在良好的處理與縫合之下,比起『多次』全身麻醉的風險簡直是微不足道!」醫療不是萬能,風險是一定存在的,醫師的專業在於降低風險而不是只會成功不會失敗。那爛掉蛀掉的牙齒不拔會怎樣呢?賴俊臣解釋,蛀牙不拔不是只有痛而已,蛀牙會造成細菌感染,當口內有大量菌叢滋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而當細菌經由血液跑到全身,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心內膜炎,嚴重可能會敗血性休克死亡。史書華也整理出9點爛掉的蛀牙不拔會造成的嚴重後果:◎骨頭內細菌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咽喉炎,敗血性休克◎感染造成腫脹壓迫呼吸道死掉◎深頸部感染,擴散脊椎腦部甚至下行壞死性縱膈腔炎◎細菌經血流跑到身體其他器官發炎,最有侵襲性的就是心內膜炎◎細菌流經身體造成血糖更不容易控制,血糖升高傷口惡化,惡性循環◎口內大量菌叢滋生,造成吸入性肺炎. 這也是加護病房照護重點◎身障患者無意識咀嚼造成口腔組織出血,長期無法照護◎動搖牙齒吸入氣管窒息◎出血血塊吸入氣管窒息所以蛀牙該處理的還是要處理,病患不要因為怕拔牙而拒絕就醫,或是自行停用拔牙後醫師開的內科用藥 (例如臨床很常見做了心臟支架後服用的抗凝血藥物等)。
-
2020-11-18 科別.牙科
34歲女拔20顆牙後死亡 解剖初判「右肺吸入性肺炎」
嘉義34歲鄭姓女子本月4日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處理蛀牙,牙醫師指「牙根爛了」拔20顆牙,鄭女返家隔日即昏迷、失去生命徵象,送醫急救至本月13日不治,醫院開立死因為肺炎;家屬質疑是拔牙感染提告,檢察官今天解剖初判「右肺吸入性肺炎」,詳細原因仍待解剖鑑定報告。嘉義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英俊表示,鄭女死因是否與拔牙有因果關係,仍必須調查相關事證後才能認定。嘉義基督教醫院表示,鄭女上月底因全口蛀牙,由診所轉診至院內口腔顎面外科看診,主治醫師完成術前檢查、手術風險評估說明,本月4日拔牙治療手術採全身麻醉,共拔除20顆殘根,術後狀況良好才出院;對於患者家屬所提爭議院方尊重,靜候司法調查。鄭女父親悲傷說,當天陪女兒手術近4小時,牙醫師術後告訴他「拔了20顆牙」;當時他嚇了一跳問會不會太多、女兒受得了嗎?醫師回應「拔1顆和20顆都一樣!」鄭女曹姓表姊說,表妹有智能問題,但身體健康,事後和醫院聯絡,醫師回應「拔牙不需住院,這是小手術」;雖然死亡證明死因為「肺炎」,但家人質疑是拔牙感染。
-
2020-11-18 科別.精神.身心
憾事頻傳恐掀模仿效應!心理系助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
近期不幸事件頻傳,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媒體報導輕生事件太過鉅細靡遺,詳細描述方式、原因,這一波模仿效應預期將愈演愈烈;上周衛福部與內政部等單位討論「國民心理健康計畫三點○」,擬推出防跳機制,包括公寓大廈防跳措施、校園女兒牆加高等等,目前正與各部會溝通中。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指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去年政府心理健康預算每人是廿二元,但是,國家針對成癮患者卻投入幾百億,明顯不符比例。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指出,全民缺乏情緒教育,談自殺防治,絕對不會是專業人力、導師的責任,而是全民責任。過去國內心理衛生資源卻相對不足,且分配不均,台灣也缺乏國家級心理健康政策。台灣更是獨步全球,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把心理與口腔健康放在一起,建議應將「心理司」另立門戶。諶立中強調,社會愈現代化,愈需要重視心理健康,各界期待設立心理司,但實務上仍有很大的挑戰。心理健康是「全民運動」,職場、家庭、校園應該正視心理健康,這也不單是心口司責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答覆議員質詢時指出,有關自殺防治,現有幾項措施已實施,找教育局把學校班導師、輔導老師、結合聯醫介紹轉診,但這部分漏掉大學。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市政總質詢後,市府將找北市所有大學校長開會,建立聯繫管道,看能提供什麼服務。柯文哲說,大學是個破洞,至於社區部分,也會請自殺防治中心,看破洞在哪。【推薦閱讀】回首台大醫學系漫漫歲月:大學不過人生一瞬:寫給二十歲的自己「我快要撐不住了」焦慮年代的急救包!給身陷地獄的你什麼時候才適合顯露我們的脆弱?從林書豪崩潰痛哭談起「生命沒緊急逃生出口」身為人類無法避免寂寞痛苦與不確定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早產不是誰的錯 醫:再怎麼小心翼翼還是可能難以避免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台灣早產發生比率大約是一成,每年大約有一萬多名早產兒出生,寶寶提早報到,通常媽媽最自責。不過專精於高危險妊娠及早產兒照護的醫師都強調,大部分早產都是不明原因,就學理來講,再怎麼小心都還是有一定比例的早產會發生,媽媽不要太過自責。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部長朱世明表示,台灣雖然少子化,但早產兒總量沒有下降,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類似,發生機率都接近10%。就算再積極安胎,在完善的產前教育,還是有一部分的產婦不可避免會早產。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足月的定義是37周,但如果在35到36周有早產的跡象,就算安胎也不會安太久。雖然醫療照護品質很高,這個周數出生的寶寶也可以活得很好,只是還是可能有些呼吸還不順暢的問題,需要住院幾天,這對於媽媽來說是心理負擔,也會耗用醫療資源。畢竟對胎兒來說,在媽媽體內多待一天,勝過在體外待好幾天,所以一般還是會希望安胎到37周再生。朱世明表示,不論醫療再怎麼進步,安胎藥怎麼用,就算周數還不足,有時候如果子宮頸都全開了,還能怎麼辦呢?只能盡量維持氧氣溫度穩定、給予各器官最好的支持、幫助順產、減少後遺症,這些台灣的醫療團隊都可以做得到,早產兒存活率已經很高。未來更努力的重點,是幫助家長照顧得更好、早產兒活得好,盡量與足月寶寶相當,這樣的早產兒醫療就沒有遺憾了。既然早產有時難以避免,使用安胎藥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為寶寶爭取關鍵的48小時來用藥或轉診。陳治平表示,台灣現有的安胎藥物療效各有不同,在對於預防早產,都有其局限性。安胎藥的使用目的不是一定要把寶寶安到多大,重要的是延長至少48小時,爭取時間使用一些藥物,例如幫助胎兒肺泡成熟。爭取時間也能用於轉診。陳治平表示,高危險的產婦到有充足醫療資源可以照顧早產兒的醫療院所再生產,就是現在相關政府單位及醫療專業團體都在推廣的「胎內轉診」。因為如果等寶寶出生後才轉診,轉診過程要考量的風險會更多。陳治平表示,多胞胎、內科疾病、營養不良、體重過重、高齡等,都是隨著時代變遷、晚婚晚育之下,較容易出現的早產風險因子,所以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最重要。然而,大多數早產是找不出原因或同時有多重原因,媽媽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陳治平提醒,早產的預警徵兆很多,基本上因人而異。如果懷孕過程感覺到子宮收縮頻率明顯增加、類似於白帶分泌物的明顯增加,或是忽然腰痠、下腹出現類似生理痛,如果稍微休息卻沒有改善,都建議要趕緊就醫檢查。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兄弟2人相繼心肌梗塞發作 心導管手術成功保命
新竹縣一名45歲黃姓男子,日前到早餐店時突然不舒服、全身冒冷汗,隨即因劇烈胸痛而無力倒下,用餐民眾急忙協送醫,被送到急診即陷入昏迷喪失意識,緊急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顫動,電擊急救後暫時恢復意識,再由12導程的心電圖檢查,判定為急性冠心症的「急性心肌梗塞」;而數月前,黃男的哥哥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所幸2人都順利搶救成功。東元綜合醫院表示,因黃男情況危急、分秒必爭,但初步就醫的醫院因為沒有緊急心導管室救治服務,隨即啟動與東元綜合醫院轉診合作機制,東元第一時間接獲患者心電圖,同時召集急性冠心症緊急導管團隊待命,抵達東元後,團隊零時差的啟動心導管手術,在30分鐘內迅速完成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轉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問診發現,黃男平時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飲食習慣偏鹹偏油,常喝含糖飲料少運動,因為工作在工廠上班,偶而需要搬重物等負重工作,病發前一晚甚至連續喝了6瓶啤酒,喝得比平常還醉,以為身體還硬朗,未料隔天突然發病。而黃男的哥哥幾個月前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東元完成急性冠心症導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部長暨心導管中心主任張聖典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為心臟疾病,且十年來未從榜上移除,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為嚴重,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心臟疾病,必須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以及正確用藥,才能避免死亡和復發。張聖典也指出,黃姓兄弟倆在半年內相繼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像這樣有家族冠心病病史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尤其需避免抽菸的不良嗜好,並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
2020-11-11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病患注意3大警訊 慎防肺纖維化
56歲黃女士長年走路喘、易疲勞,連下床都會喘,某次感冒就醫,且皮膚出現紅斑、潰爛等症狀,醫師聽診肺部呼吸聲,驚覺有異,建議轉診至北榮,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皮肌炎併發肺纖維化,醫師提醒,「乾咳、走路喘、體力下降」為肺纖維化三大警訊,務必提高警覺。>>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據統計,台灣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年新增4000例,截至今年7月累計逾12萬人,位居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免疫系統攻擊肺部等內臟器官,引發間質性肺病,導致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延遲就醫,時肺功能嚴重下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指出,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均為肺纖維化的高風險群,近3成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嚴重時因呼吸衰竭死亡,10年存活率僅剩一半。肺纖維化早期症狀較難察覺。亞東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出現「長達2個月以上的乾咳、走路喘、體力下降」等三大徵兆,需特別注意,肺恐已纖維化,病情不可逆且可能急速惡化。鄭世隆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定期接受肺部檢查,每半年檢測一次肺功能,由醫師聽診後背下肺葉呼吸聲,並搭配一年一次的高解析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及早檢測、及早用藥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11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恐釀肺纖維化 初期「三大徵兆」要注意
56歲黃女士長年走路會喘、容易疲勞,連下床都會喘,某次感冒就醫,醫師聽診肺部呼吸聲驚覺有異,建議轉診。院方綜合黃女士皮膚出現紅斑、潰爛等症狀,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皮肌炎併發肺纖維化,用藥治療後日漸改善,重拾正常生活。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群,出現「乾咳、走路喘、體力下降」是警訊,應盡早就醫。>>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台灣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年新增4千例,截至今年7月累計逾12萬人,佔據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但許多患者在治療疾病表徵外,卻忽略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肺部等內臟器官,引發間質性肺病,進而導致肺纖維化。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就醫時肺功能已嚴重下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說,自體免疫疾病包含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等患者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群,近3成患者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嚴重甚至會因呼吸衰竭死亡,10年存活率僅剩一半。有別於自體免疫疾病顯而易見的關節及皮膚症狀,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較難察覺。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初期,如出現「長達2個月以上的乾咳、走路喘、體力下降」3大徵兆需特別注意,疾病恐已侵犯到肺造成纖維化,病情往往不可逆且可能急速惡化。鄭世隆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肺部健康追蹤,建議患者每半年進行肺功能檢測、聽診後背下肺葉呼吸聲,並搭配一年一次的高解析肺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肺纖維化的範圍,及早檢測、及早用藥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1-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提高死亡率1.5至3.5倍 心導管電燒治療效果佳
1名47歲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經安排「心導管電器消融術(電燒)」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指出,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治療。他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他說,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
-
2020-11-08 科別.消化系統
胸悶、胸口灼熱 小心胃食道逆流
一名70歲的戴伯伯,晚上入睡時一躺下就會感到胸口灼熱、甚至疼痛,也因此出現睡眠障礙,每天晚上必須要坐著睡覺,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確診為嚴重的胃食道逆流,開始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叮囑戴伯伯要改掉吃完飯就去睡覺的不良習慣,目前狀況大為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另一名40歲的陳小姐,工作壓力大,吃飯常常不定時定量,每次飯後都會覺得胸悶、胸痛,胸口像是有大石頭壓住,必須做深呼吸的動作才能稍稍緩解,因為工作忙碌,近期症狀越發嚴重,影響生活,經轉診到醫院門診,安排胃鏡檢查確認為胃道逆流後,轉回診所接受後續追蹤治療,症狀終於得到緩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2019年統計,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及肥胖問題的普遍,胃食道逆流疾病約76.6萬人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醫師洪惠芳表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變化很大,分布的年齡層也很廣,台灣的盛行率約從5%至24.6%。在臨床表徵上,部分有典型胸口灼熱等症狀,但是更多的病患症狀並不典型,有的病人會感覺喉嚨卡卡的、胸悶、胸口異物感、慢性咳嗽、吞嚥困難、聲音嘶啞、或口臭等症狀,做了心臟、肺部、或喉嚨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最後轉診至腸胃科門診經胃鏡檢查才確診。洪惠芳說,在治療方面,針對輕微的胃食道逆流主要是飲食習慣的調整,不一定需要藥物的治療,每天定時定量不過飽,細嚼慢嚥不著急,吃完飯後不要躺下或做任何腹部加壓的活動。如果症狀較嚴重可搭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治療,一般來說,症狀多會在1到2周內得到改善,完整的藥物治療建議使用至少4周。若是藥物治療無效或需長期服用藥物,內視鏡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胃底摺疊術 Nissen fundoplication)也是可考慮的治療方法。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4 科別.兒科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在出生率年年降低的台灣,10%的早產兒如何照顧是一大課題,而許多家庭也正面臨需要長期安胎,擔心早產兒出生後是否有能力照顧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上午公布兩個案例,指出台灣的早產兒醫療照護團隊已經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率,並且協助父母照護孩子健康長大。6個月前,只有28周1000公克的林家三兄妹因媽媽子宮頸過短進行環紮手術而住院,在產科醫師何銘的照護下,安胎了近兩個月才讓胎兒在稍微成熟的周數出生。林太太說:「安胎的日子很長,但每天都很喜樂,雖然最後因為身體無法負荷,只好決定在28周剖腹生產,感謝醫護人員貼心的照顧,讓3個寶貝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去年1月陳姓婦人因為羊膜膨出且有感染以及宮縮的現象,轉診進入中國附醫安胎病房,產科醫師陳怡燕在安胎過程中給予其產前類固醇以及保護胎兒神經的藥物,同時照會新生兒科做可能早產的準備,因此出生才23周僅660公克的嬰兒,能在出生後的兩個小時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生命徵象,如今已是1歲6個月的活潑男童。陳婦感謝:「你們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希望能當媽媽,積極地為我用藥,幫我保住了兒子,才有機會為他的調皮搗蛋生氣。」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雖然早產兒比例越來越高,但台灣的醫療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早產的寶寶有機會存活,而預後的狀況,除了周數,也取決於產前安胎、產後新生兒科團隊以及出院後的積極追蹤。新生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林湘瑜也指出,他們從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醫療照護開始仔細產檢,在有早產先兆時積極安胎,極力避免孩子早產,並在安胎期就與產科合作訂出對母子最適合的醫療策略,並提供早產相關諮詢。
-
2020-11-02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累到等紅燈秒睡?確診慢性腎衰竭
台中有名34歲男子3年前檢查出糖尿病、高血壓,不以為意,近日發現自己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連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說,患者沒有運動習慣,體型略胖;最近每天開車停等紅燈會不小心睡著,在家不講話也在沙發上秒睡,起初以為自己工作忙碌太累,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患者坦承3年前就發現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體重也過重,但認為年紀尚輕應無大礙,未定期回診拿藥。經檢查發現,患者的腎臟已失去功能,才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另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症狀,須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林崇智說,據統計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通常約5至8年才進入末期腎臟病需透析;這名男子生活很「宅」,雖無不良習慣、也未抽菸,但沒有注意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又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才加速腎功能惡化。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須妥善控制,否則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包括心血管、肥胖等代謝性疾病,也會致使腎臟病惡化。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34歲胖男停紅燈秒睡 延求醫致腎功能受損
一名34歲男性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班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上班,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以為年紀輕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工作不致中斷。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林崇智說,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這名男子為宅男,工作單純,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27 科別.感染科
林口再增兩例登革熱 其中一人住OUTLET商圈附近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兩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皆居住新北市林口區,分別為頂福里40多歲女性、麗林里50多歲男性,感染源待釐清。麗林里就緊鄰機捷林口站附近的大型OUTLET商圈,包括賣場、購物中心、電影院、醫院、夜市。疾管署指出,麗林里個案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林口區中湖里工作地為主,由於其工作地與10月19日公布之中湖里個案住家相近,且周邊遍布菜園,需進一步釐清是否為群聚事件。疾管署指出,麗林里個案10月14日至19日間出現發燒、關節腫痛等症狀兩度就醫,23日轉診至醫院,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採檢通報,經檢驗IgM、IgG抗體均呈陽性確診。目前個案接觸者共計17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13人檢驗結果為陰性、2人檢驗中、2人待採檢。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4日。頂福里個案10月16日至20日間陸續出現肌肉痛、頭痛、發燒、肢體紅疹、惡心及嘔吐症狀並三度就醫,10月21日收治住院,因登革熱NS1快篩陽性通報,經檢驗呈現IgM抗體陽性而確診。個案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桃園市龜山區工作地為主,將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截至目前個案接觸者共8人均無疑似症狀,檢驗結果為陰性,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1月16日。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目前累計68例登革熱本土病例,48例居住新北市,包括三峽區37例、蘆洲區及林口區各3例、土城區2例、板橋區、中和區及樹林區各1例。20例居住桃園市,包括桃園區15例、龜山區3例、八德區及中壢區各1例。另有60例境外移入病例,來源以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提醒民眾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平時若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的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密合或覆蓋細紗網,並留意蓋子不能積水、細紗網拉平且無下垂於水中,避免病媒蚊孳生。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如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醫療院所如遇有疑似症狀患者,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延伸閱讀》‧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0-26 癌症.淋巴癌
誤以為裝病!女童8次送急診查不出問題 最後竟確診為淋巴癌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當地6歲小女孩伊莉莎白(Elizabeth)曾因屁股、腿劇痛被送到急診室8次,血液跟X光檢查卻一直沒發現問題,有名醫生甚至認為伊莉莎白是裝病,「以獲取看診獎品」。但最後伊莉莎白被確診為淋巴癌。伊莉莎白的母親奧絲本(Emma Osborne)說女兒出現徵狀7個月以來都沒人當真,「實在很氣。沒有父母該經歷這一切。」伊莉莎白三月因髖關節劇痛從睡夢中哭喊著醒來,奧絲本按摩無效後將女兒送到醫院接受檢查,院方發現伊莉莎白血液跟X光檢查都正常,斷定她只是短暫疼痛。六星期後,伊莉莎白因左腿疼痛從夢中驚醒,再度入院檢查,院方認為只是生長痛並無大礙。伊莉莎白在後來幾個月間又因類似症狀出入醫院,一名醫生甚至覺得伊莉莎白只是假裝不舒服,「知道爸爸媽媽會在她看醫生後給她獎賞。」六月時伊莉莎白臉頰上出現一顆無痛腫塊,起先院方以為是牙齒問題,將她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十月初,院方終於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發現伊莉莎白膝蓋5公分下的腿部骨骼異常,頭骨跟下頷骨都有腫瘤,旋即開始為期兩年半化學治療。奧絲本知道結果後反而覺得如釋重負:「我的第六感告訴我,孩子一定是哪裡出問題。」她提醒父母要相信孩子跟自己的直覺,還要在察覺事情不對勁時諮詢其他意見。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常痛體重降別輕忽 檢查多顆腫瘤晚期肝癌切除慶重生
基隆市一名在基隆港貨櫃場工作的郭姓男子,去年12月突然常常肚子痛,原本以為只是胃痛買胃藥吃,但後來體重異常下降才覺得怪怪的,到醫院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直徑已超過20公分,已經是晚期肝癌。手術切除後半年未見復發,長庚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60歲郭男今天切下醫院為他準備的大蛋糕,一起出席基隆長庚醫院肝臟治療團隊分享治療成果,副院長簡榮南是肝臟移植團隊召集人,他說明國人肝病問題及治療。出席的有醫師宋睿祥、吳儁峰、 鄒騰信等。郭男說,一開始感覺胃漲氣,不舒服,先去藥房買成藥,效果不好,家人勸說去診所檢查,發現可能有腫瘤,才轉到醫院。醫師宋睿祥表示,郭男到醫院來是已經很瘦了,身體狀況不好,腫瘤也太大了,中晚期的肝腫瘤要靠團隊合作,無法單打合作。郭姓男子去年12月因上腹脹痛,體重下降就至腸胃科診所就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的直徑已超過20公分,合併左側肝門靜脈腫瘤侵犯,按照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已是晚期肝癌。郭男接受治療計畫,經肝癌多專科治療團隊討論後,認為以藥物縮小腫瘤後接續手術切除,可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郭男先接受4個月經肝動脈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經治療後,電腦斷層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顯著縮小。4月醫師成功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肝功能都能維持正常運行,9月的電腦斷層影像追蹤,腫瘤仍未復發。長庚經由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醫師指出,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為肝臟沒有神經,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目前新診斷的肝癌中,晚期肝癌就占了四分之一。但根據國建署的統計,晚期肝癌5年存活率只有大約10%。
-
2020-10-23 科別.腦部.神經
做不到「這三件事」當心腦中風 快撥119
腦中風是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三萬名腦中風患者,平均44分鐘即有一人死於腦中風。但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卻發現,即使民眾知道腦中風應及早送醫,但在三小時內到院的卻不到三成。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提醒民眾,一旦發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要懷疑是腦中風症狀,趕緊撥打119,才能及早、正確就醫。鄭建興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其中缺血性腦中風佔七成五,主要是因腦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血栓或膽固醇等物質形成的斑塊導致血流受阻,腦細胞因而缺血、缺氧而壞死。他說,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會理事長陳柔賢則表示,腦部因為為血液阻塞缺氧,一旦晚一分鐘就醫,就會造成大腦內神經細胞死亡超過190萬個,最慢應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24小時內則必須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才有可能有效降低失能風險,減少臥床機會。但是近八成民眾知道腦中風三小時內,越快送醫越好,但大多數民眾選擇的是離所在地最近的醫院、診所,或是過去習慣就診的醫院。然而這些醫院可能無法提供靜脈血栓溶解治療,必須再次轉診,反而延誤就醫,最好還是由119直接送到急救責任醫院。另外,根據調查發現,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四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三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六成的民眾以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鄭建興提醒,謹記腦中風FAST的衛教標語,一旦發現「微笑(Face-突然間臉歪嘴斜)、舉手(Arm-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說你好(Speech-講話不清楚)」任一個動作無法輕易完成或是有異狀,不要遲疑趕快撥打119,由救護員協助判斷並啟動派遣系統,送到可進行治療的醫院,以減少憾事發生。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基層缺乏誘因 患者回診率低
消除C肝,目前仍有許多卡關之處,包括基層診所消除C肝比率偏低,僅占百分之八,不少醫師對C肝治療的認知停留在干擾素;治療醫師以腸胃科為主,其他科別醫師興致缺缺,再加上患者回診率低,即使成功篩檢發現,也未必能順利接受治療。專家建議,若能解決目前卡關之處,消除C肝速度就能大幅提升。基層參與是消除C肝重要的一環,但目前基層診所參與率低,多以區域醫院為大宗。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蕭敦仁直言,「誘因不足,沒人想多做」,桃竹苗基層醫療與健保署合作,排除C肝檢驗的高藥費,減免診所稅務,避免檢驗C肝使診所額外負擔稅收。為了讓更多診所醫師動起來,桃竹苗基層醫師直接進駐患者有C肝高風險的洗腎室;對於非腸胃診所發現的C肝患者,希望可平行轉診至消化內科診所,但希望有更多誘因,除了治療結束即轉回,未來希望對平行轉診診所提供獎勵點數。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長期針對新北市東北角以及基隆安樂區民眾篩檢C肝,發現被篩檢出C肝患者,四成一不會回診,即使主動出擊,只能再找回百分之九願意就診,打電話時只要是家屬接到,更是不會回診。錢政弘認為,只要有公權力介入,由中央或衛生局直接且全面要求,就有機會增加C肝治療率,目前社區內C肝清除率僅七成二,希望可達八成。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建議,篩檢後召回治療對消除C肝有很大的幫助,建議透過健保資料庫,針對曾篩檢C肝者,要求檢驗治療。二○二五年台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若此時不從篩檢支持治療,未來這群民眾年齡增加,恐使醫療花費更多。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研議納旅遊泡泡 不只救觀光也促人道救援
觀光局研議將帛琉納入旅遊泡泡,長期深耕帛琉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推動旅遊泡泡不只救觀光,有了定期航班,帛琉急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花大錢包機來台,有助促進人道救援。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觀光局持續規劃旅遊泡泡,帛琉可望成為首波開放國家,未來兩國可望以旅遊團形式互相開放邊境,入境後免隔離措施,但不開放自由行。「台灣、帛琉開放旅遊泡泡,不只有助促進觀光產業,背後更隱含人道救援意義。」多年協助帛琉進行國際醫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帛琉是台灣的友邦,整個帛琉只有一家醫院,但因為沒有重症醫療能力,2008年與新光醫院簽訂轉診合約,協助患者轉診到台灣接受治療。疫情爆發後,帛琉和台灣的定期航班從3月底至今全面停航,新光醫院基於12年情誼,持續在防疫、醫療量能許可下,收治來自帛琉的急重症患者,但患者必須以包機形式來台接受治療,每月約1到2次包機直航,每次包機花費高達新台幣200至300萬元,卻只能載送8人,高昂的費用早已讓帛琉患者大喊吃不消。據了解,斷航影響的不只帛琉患者,不少台商、留學生等更是有家歸不得,聽聞新光醫院有兩國包機,常有人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是否有賣往來帛琉的機票,被醫院總機開玩笑稱將改名「新光航空」。洪子仁說,按照防疫期間規定,帛琉患者不論病情急重程度,都得按照規定提供登機前3天COVID-19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也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新光醫院收治的帛琉患者及陪同家屬共96人中,至今仍沒有一人確診。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在疫情期間曾收治一名68歲帛琉男性患者,他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是常人的100倍以上,命在旦夕,來台後確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屬於遺傳疾病,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不過,洪子仁坦言,得以幸運來台接受治療的患者真的是少數,目前仍有45名急重症患者等待當中,以癌症患者最多,另有骨折、中風、小兒腸阻塞等疾病患者苦苦等待國際醫療救命。洪子仁指出,未來若開放旅遊泡泡,定期航線恢復,新光醫院預計派駐醫療團到帛琉提供醫療協助,帛琉急重症患者也得以來台灣接受治療,落實政府喊出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精神。另一方面,洪子仁認為,台灣民眾在防疫期間真的都悶壞了,開放旅遊泡泡也得以讓民眾有個地方能出國透透氣。
-
2020-10-14 新聞.杏林.診間
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一次如常的洗澡、餵奶後…卻是母親「人生噩夢的開始」
洗澡,是她們親子間最美好的快樂時光。她看過不少育兒書籍,有些寶寶並不喜歡洗澡,甚至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蓉蓉不會。她總是笑著一張臉,享受溫暖的水流,猶如還在她肚子裡那般,不時揮舞著手腳,輕輕地打出小水花;那是她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靠自己的能力所創造的小世界。可是,這幾天,蓉蓉的媽媽細心地發現,她不時會握緊雙拳。這個年紀的孩子握拳不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有時餵她喝奶,她也會伸出一隻小手緊抓著她的大拇指,似乎這樣就可以讓她感到安心。但是,蓉蓉握拳時的模樣貌似是一種最輕微的痙攣;她逼自己不要多想,有了小孩的母親總是會有點恐慌症。不過,蓉蓉另一個症狀就不容小覷了:她常常會嗆奶,甚至在喝完奶沉沉睡去時,突然因為吐奶而嗆醒。不對勁?一定是哪裡出了錯!她必須要帶女兒去就醫。帶她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安然地照顧她健康成長。病發 蓉蓉是這個家的第二個女兒,出生時有兩千八百九十五公克,三十八週又過三天以足月的姿態誕生;雖然不是在預期內所誕生的孩子,她的到來依舊讓整個家族開懷不已。她的成長隨順著老人家琅琅上口的七坐八爬,一刻也沒有落下;快要五個月大的她,早早就學會了翻身,也能坐得很穩了。「她一向都是那麼健康,所以我們都沒想過,她竟然會在七個多月大的時候癱掉。」蓉蓉到花蓮慈院就醫時已經六歲了,看到她的人都知道這個孩子正在受苦;她的病讓她沒有辦法像一般孩子那樣活潑大叫,只能像個植物人般躺在床上任由醫療無情介入。蓉蓉出事的時候,還不滿週歲;「五個月大時,她嗆奶嚴重,怕會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醫生幫她裝上鼻胃管。七、八個月大回診時,她因為打針而哭鬧,竟然哭著哭著就癱掉了。」蓉蓉媽回憶過往,仍覺心酸。就醫 緊急地帶著女兒先到臨近某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後,醫生告訴他們,蓉蓉確定是罹患了罕見的「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將電腦螢幕微微調整方向,醫生貼心地讓他們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一條大條的血管承擔供給血液的要務,可是它卻閉塞了,導致後方的小血管雜亂的生長;因為血流量不夠,這些小血管長得又細又小。」這些醫學解釋往往令聽者頭痛;緊接著,醫師以最簡單又容易聽明白的話語給他們最沉痛的打擊:「說白一點,這就是一種缺血性腦中風。」其實,蓉蓉在洗澡時的握拳、嚴重嗆奶都是一記記的警鐘,他們並非渾然未覺,只是不曾往最壞的方向思考;「中風?她還只是個嬰兒怎麼會中風?」蓉蓉的媽媽幾乎驚叫出聲,這個解釋雖清楚明白,卻像一個謎團,她糾纏其中,解不明白。直到日後心情稍微平靜下來,在閱讀大量資料之後她才知道,「毛毛樣腦血管病變」原來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發病年齡從六個月到六十幾歲都有可能,尤其好發於十五歲以下的兒童,或是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年輕人。面對這種罕見疾病,並非無法可解。醫生建議,蓉蓉可以做腦血管繞道手術;他有信心地說,院內曾替一個跟蓉蓉年紀相仿的孩子做過一樣的手術,手術非常成功,癒後狀況相當良好。他們動了手術,在蓉蓉媽媽生日的前一天;手術後,她失去了過生日的興致。因為,一樣的疾病,一樣的手術,預後狀況卻往極端的方向發展:蓉蓉沒有那個孩子的幸運,做完右邊的腦血管繞道手術後,她不僅腦部塌陷,還出現大量的腦積水;醫師緊急再次動刀,為她放置引流管,但是奇蹟並沒有降臨。「那是我人生噩夢的開始。」蓉蓉的媽媽自言,在蓉蓉發病之前,她是一個快樂的女人。早早就從美容師、專櫃櫃姐的身分退下,生活無憂無慮,生活中最常做的娛樂就是跟姊姊一起逛百貨公司、做臉洗頭;從蓉蓉倒下那一刻起,她卻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看護。腦積水、胃出血、吸入性肺炎、癲癇反覆發作,至花蓮慈院之前,整整快要六年的時光,蓉蓉飽受折磨;不僅連左邊也緊急做了腦血管繞道手術,為了保命,甚至還做了胃造廔口與氣切。蓉蓉媽媽學會操作呼吸器、甦醒球,連抽痰的動作都比剛到院實習的護理師還要熟稔快速;每一個動作都像是演練過數千萬回的教官,完美優雅,沒有一絲遲疑。有人曾問她:「抽痰這件事情,很多家屬都做不來,因為過程中患者會很不舒服,家屬會不忍心,妳怎麼可以做得這麼好?」「為了守住她那一口氣!我告訴自己我不是媽媽,我是護理師。」她平靜的雙眼中沒有一絲波瀾;多年來,照顧蓉蓉的生活早已將她的情緒消磨殆盡。「每次要去接大女兒放學時,我推著蓉蓉前往學校的路上,有時見她一口痰卡著,顧不得旁邊那麼多雙眼睛,我還是得在路邊替她抽痰。」那段路程才短短十五分鐘,她經常要走上半個小時,往往是邊抽痰邊等著大女兒放學。她的心思全放在蓉蓉身上。有一回,她發燒到四十度,緊急送醫;醫生告訴她是腎臟發炎,必須住院幾天。但是,只要點滴打完一拔針,她就會偷偷溜下床、騎上機車,回家看孩子;「因為全家只有我敢替她抽痰。」慈院團隊的診治 即使她奮鬥多年,蓉蓉雖然活著,但就只是了無聲息地躺著,只有在抽痰或是極度不舒服才有大幅度的動作。她不願放棄,轉診各院,並試圖在網路上尋求解方。最終,她帶著女兒來到我的門診。她當時走入我診間的那一幕,我始終無法忘懷:她推著一臺推車,車上除了幾乎接近全癱的蓉蓉,還有一大疊的病歷資料,六年來的就診紀錄無一遺漏。我花了一些時間,仔細閱讀這些病歷,心中充滿著惋惜,卻不敢出聲,只能在心裡喃喃自語:「怎麼會開刀開到腦部萎縮了呢……」然而,醫生的本分並非打擊患者與家屬的信心,而是要幫助他們迎向希望。「她罹患的確實是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日本人又稱這個病為『煙霧病』,因為小血管細如煙霧。」我告訴她,這個病好發在兒童時期,顱內內頸動脈到中大腦動脈交界處為何會萎縮狹窄,至今仍舊是個謎,也因此讓她發病的症狀像中風一樣;蓉蓉發病得早,有些人拖到成年甚至會引起腦溢血。「當時選擇做腦血管繞道手術是正確的。」我知道,蓉蓉的母親始終認為那是個錯誤的決定,因此才害了孩子的一生;五年多來。她一直將自己關在自責之中,難受得像是溺水般。「只是,問題在於,接血管的切口只有零點三公分而已;以我的經驗標準,必須要零點六公分才能夠引接足夠的血流。因為血流量不夠多,她後續的恢復就不盡理想,再加上其他的併發症狀,蓉蓉才會這樣持續惡化下去。」「那麼,我們要再動一次刀嗎?把切口弄大一點?」她眼底湧現的不再是淚水,而是希望。我的想法並非如此:「開腦是大刀,更何況她小小年紀就已經動過四、五次的腦部手術了,其中的風險不可不謹慎。既然這個手術已經完成,雖然血量不夠多,但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方式幫助蓉蓉恢復。」首先,我們必須先解決她水腦的問題跟癲癇的情況。根據蓉蓉媽媽說,她兩歲半發生過一次大癲癇後,癲癇的狀況就像開關被啟動,從此不再受控;尤其夜裡更加頻繁,嚴重時甚至連呼吸都停止了。她苦笑著對我們說:「因為她的癲癇,我已經好多年夜裡沒有好好睡過了。」聽到我們要為蓉蓉做引流手術,媽媽當下就拒絕了,她的字句間充滿著譴責:「以前蓉蓉做過兩次,這兩次卻讓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甚至造成慢性顱內積水的狀況。」「以前的醫院做法是傳統的引流手術,跟我們要做的腰椎腹腔引流手術不同;我們的手術,管線短,不用開腦,傷口小,風險也小。」我以為這番話可以動搖她的堅定,但過往的不快回憶猶如一張黑網將她包得密不通風,她最後仍拒絕了我的提議。我請她務必三思,解決蓉蓉腦積水的狀況是首要之務,之後的其他治療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顯現。她在思考的同時,我緊接著告訴她我們第二項治療:「蓉蓉癲癇的狀況,之前一直以藥物控制,我看她的藥量愈吃愈重……蓉蓉現在睡著的時間是不是比醒來的時間長?」她嘆口氣,間接給予肯定的回答。「我們神經外科的蔡昇宗醫師在迷走神經電刺激手術治療方面是頂尖的高手。」我告訴她,這個手術可以有效控制蓉蓉癲癇的狀況;蓉蓉的癲癇若能緩和,我們才能接著談論她的未來。這個手術並不困難,但要價昂貴;日後還要更換電池,電池費用也是不斐。不過,對於這個提議,蓉蓉母親卻眼也不眨地點頭同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為了要讓蓉蓉做這個手術而四處奔走,向各大社福單位與基金會請求援助,最後才終於湊到足夠的手術費用。緊抓著希望,是這近六年來她最虔誠的信念。手術過後,我們再搭配輕微的抗癲癇藥物,蓉蓉清醒的時間愈來愈長。在癲癇控制之下,原本眼神難以對焦的她,漸漸地可以與我們四目交接;有一次,她看著我好一會兒,甚至還對我微笑呢!當美好的光灑進窗來,無害的塵埃漂浮其中,也會讓人覺得浪漫,我於是又向蓉蓉的母親提議引流手術。我告訴她,解決蓉蓉水腦的問題是根本;水腦問題解決之後,才可以真正看見蓉蓉身上奇蹟能有多大。這一回,她點頭同意了;引流手術後的成果,也讓她興奮不已。蓉蓉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表情,變得逐漸有力氣。媽媽笑說:「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她現在竟然可以跟姊姊搶玩具了!」她那開懷的神情就像一朵花,無畏寒冬凜冽地慢慢綻放;這是她這麼多年來,真正打從心底發出的笑靨。「我的手是不是很醜?」蓉蓉的媽媽攤開十指,纖細的指頭上佈滿著死皮以及裂痕。她的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回應,沒有人捨得嫌厭一位悉心照料病兒的母親那雙滿目瘡痍的手,也沒有人會不捨地別開眼;反之,心裡是盈滿著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印記,名為母愛。此時的蓉蓉,在病床裡正在自個兒玩;今天,她靠自己的力量,已經坐起來整整一個多小時,破了她自己這七年來的紀錄,也顯示蓉蓉愈來愈有力氣,正朝著復原的方向緩慢前行。看著小生命的強韌,我們也堅信,蓉蓉絕非是那個被算命師預言活不過六歲的孩子。再過幾天,她就要過七歲的生日,而我們相信,我們會看著她長大;終有一日,她會從女童成為女孩,再從女孩成為女人,傳承著她母親的堅強與勇敢。林院長的大腦小教室:迷走神經電刺激晶片植入癲癇是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所致,發病時不僅會影響到意識、動作、感覺,許多幼童因此產生口語表達能力遲緩、動作不協調等病癥。一般而言,癲癇可以藉由抗癲癇藥物獲得有效控制,但有一部分患者無法藉由藥物控制癲癇病情。因此,二○○七年,衛生署通過以迷走神經刺激器做為新的癲癇輔助治療方法;此手術是將電極晶片植入視丘的前核或是將線圈圈在頸部的迷走神經,以適當的電流刺激,調節患者腦內的不正常放電以改善癲癇狀況。(本文摘自經典雜誌《能醒能走:林欣榮教授的腦醫學救命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