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跌倒
共找到
1075
筆 文章
-
-
2024-01-20 退休力.社會連結
揪長輩出門被拒絕,不是真不要!他們擔心「想尿尿怎麼解決?」熟齡旅遊改善出遊配套,守護長輩尊嚴
交通部觀光署今年元旦起,持續補助銀髮族及身障者國內團體旅遊,其中銀髮族旅客每人每日最高補助五百元,每團最多一點五萬元;這種大撒幣式的補助,如沒有更友善老人出遊的配套措施,恐讓老人在出門過程就覺得尊嚴受損,甚至直接回絕。延伸閱讀/就怕老人家不出門,公車錢不是問題!司機未見「老」乘客,貼心找里長關心銀髮旅友善出遊配套 守護長輩尊嚴本身也是輪椅族的基隆市社會處長楊玉欣,對老人家不願出門感同身受,她指出,許多子女約長輩出去吃飯、旅行被拒,老人家說不要,其實不是真的不要,他們擔心的問題是一會兒要尿尿怎麼解決?坐輪椅上下樓要孩子抱來抱去,搞得小孩也很狼狽。老人多高興和渴望和子女外出吃飯、旅行,但出門的過程會讓他的尊嚴受損,老人的困境都在這些過程。楊玉欣說,友善老人出遊,要有更多的配套,交通是最基礎,如果連交通都不便利就很不友善。要多買低底盤公車,並建立無障礙計程車和共乘系統,他們從身障科復康巴士已在做的身障系統,再將老人和孕婦整合成一個大平台,方便老年人使用交通工具。輪椅族、老人家行動較慢,異樣眼光造成的無形壓力,會讓他們不敢搭公車。乘客只要說一句,「阿公你慢慢來,安全最重要」,「司機大哥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就能讓公車上氣氛轉變,高齡化社會旁邊的人如何對待老人,是老人幸不幸福的重要因素。社區支援也很重要,未來會有陪伴獨老老伴基地,讓老人不會害怕走出門。公共場所要多設置休息區、擺放更多座椅,還有方便且衛生的洗手間。專家看法:尊重、安全、便利 比半價更重要消基會曾在二○一五年整理「敬老車票優惠措施大PK」,並提出六大呼籲。過了這麼多年,敬老卡福利不斷加碼,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鼓勵熟齡出遊,還有比半價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尊重、安全和便利性。李克聰指出,退休後收入減少,優惠票價是鼓勵熟齡出遊的誘因之一,從交通專業來看高齡者搭車必須更安全,低底盤公車是基本要求,長者上車未就坐,或是站起來要下車的時候很危險,司機要有耐心。現在駕駛很缺,有些司機沒有同理心,覺得長者動作慢,影響業績,可透過教育訓練改善,或由評鑑機制約束。公共運輸轉乘,可預約接駁,不要讓老人等太久。公務員對票價沒那麼敏感,受尊重、安全、便利,比半價更重要。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敬老卡對高齡社會的用意應是強化社會參與,不但讓老人不孤獨,也增強生命韌性,她主張敬老卡給老人自由且多元運用。老人出遊最好結伴,生病或跌倒也好有人照應,鞋子要防滑,藥物要帶。敬老票鼓勵熟齡出遊,也應考慮「網遊」,補助寬頻費用讓老人家可上網學習新鮮事物,或去社大上課,上健身房,擴大服務範圍。數位版看這裡 移動的長照據點在基隆市,老人家免費搭公車無上限,使得公車處年年虧損,最高負債達十七億元。作為交通運輸產業,基隆市公車的確營運不善,但是換個視角,把公車當作長者預防老化的場域時,公車成為「移動的長照據點」,成效斐然。請進數位版跟著記者搭上基隆市公車,看看這個獨特有趣的基隆經驗。 熟齡旅遊夯/多坐公車能防老化?直擊超大型實驗場 他用靜忍慢打破孤獨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的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減弱會使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嚴重會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專家建議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對此,元氣網也針對3大飲品與骨質疏鬆的迷思進行闢謠,告訴你茶、咖啡、牛奶對人體骨質的影響。為什麼會骨質疏鬆?人體骨骼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台灣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永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1.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2.停經女性,根據統計,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骨質量平均會減少25%,而同年齡男性的骨質量僅減少12%,明顯女性較男性嚴重。3.具遺傳體質,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人。4.具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者。5.長期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6.經常減重、體重過輕的人。7.未生產過的婦女。8.罹患特殊疾病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肝臟病或洗腎病人,以及性腺功能不足者,如早發性停經的人。)咖啡、茶、牛奶會影響鈣質吸收嗎?常聽人家說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喝紅茶、牛奶可以補鈣延緩骨鬆,真的是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相。Q1:喝咖啡會導致鈣質流失,應該少喝?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鈣質的流失;但若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主因。至於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兩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咖啡的烘培方式而對骨質有影響。若您已有骨質疏鬆的情形,仍想享用咖啡的美味,請記得多補充鈣質,以免鈣質流失情形加劇。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Q2:喝紅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過去研究紅茶中的茶黃素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進而達到預防骨質疏的效。對此,食藥署闢謠解釋,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指出喝茶與骨質疏鬆性、骨折之間有關,有喝茶習慣的人,並不會導致骨質疏鬆,也不能預防骨質疏。但濃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應避免喝濃茶。Q3: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美國醫學會期刊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因帶來的骨質風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在營養學的角度,攝取乳製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式,因為乳製品除了含鈣量高,且人體對它的吸收率也高,因為每份牛奶(240毫升)約可提供270毫克的鈣質,接近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鈣磷比及乳糖,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增強牙齒及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牛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食物來源。但若你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會因飲用牛奶後有腹瀉、胃痙攣、腹痛等症狀,建議靠牛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黑芝麻、豆漿、紫菜、小魚乾、香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平日做好6件事預防骨質疏鬆專家建議平日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預防老後骨質加速流失。1.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乾、蝦米、黑芝麻、紫菜、髮菜、莧菜、海帶、豆腐、豆漿、牛奶、香菇等2.養成規律且適度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某種程度牽拉擠壓的活動,如慢跑、健走、打球、划船等,或是負重體操如使用啞鈴、沙包舉重、伏地挺身,蹲馬步、墊腳尖訓練等3.平時可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尤其更年期後更應加強補充。停經後女性可考慮適量補充荷爾蒙,以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4.適度的曬太陽,人體皮膚只要曬十至十五分鐘的太陽,每週三~四次,就可獲得足量所需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5.遠離菸酒,並減少攝取不利於身體吸收鈣的含咖啡因食物(包含濃茶、可樂)6.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骨質密度,並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看完以上,你知道茶、咖啡、牛奶對身體的鈣質吸收的影響是什麼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適度曬太陽、保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並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造成骨質流失的行為。如有骨質疏鬆症之症狀,應尋求醫師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參考資料:、長庚醫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生活網、元氣網、元氣網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是老人失能原因之一,常見5大症狀,把握「2重點」可逆轉!
「家人最近常蹲下爬不起來,是膝蓋退化嗎?」「明明三餐正常,體重竟然莫名減輕了,而且常有走路不穩、快跌倒的感覺,身體開始衰老了嗎?」當家中長輩出現走路遲緩行動能力變差、握力下降,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職能治療師黃上育說,肌少症是導致老年人失能的原因之一,早期發現治療,可避免將來失能臥床。年過40肌肉量會逐漸流失,用對方法逆轉肌少症隨年齡增長,肌肉也會慢慢流失,讓行動變得緩慢、四肢無力。根據統計,國人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高達10%,但多數民眾不知道肌肉量減少會導致身體機能表現不佳,以為是老化的一種表現。黃上育表示,當走路遲緩、握力下降、行動吃力、反覆跌倒、體重減輕,就要小心肌少症是否悄悄上身。現代人久坐不動、精緻飲食,甚至採不當的減重方式,肌少症有年輕化趨勢。黃上育建議,從年輕就該鍛鍊肌力,為老後預存健康。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患有肌少症?最簡單方式是拿皮尺測量小腿最寬位置,50歲以上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表示肌肉量可能不足,可就醫透過精密儀器進行評估。黃上育強調,只要多注重營養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絕大多數的肌少症都可以逆轉,但如果罹患容易引起肌少症的病症,例如內分泌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一定要先控制好疾病,才能達到預防或逆轉肌少症,還有搭配良好的睡眠,有機會恢復到過去的狀況。改善肌少症兩妙招:補充優質蛋白 運動「333」增肌如何改善肌少症?黃上育指出,可以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加上運動來增肌。建議多選擇吃雞蛋、牛奶、雞肉、魚等蛋白質食物,千萬不要以為白飯配醬菜的「粗茶淡飯」習慣有助於養生,愈清淡愈會營養不良;也要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食物,調節骨骼生長,維持好體力。在運動方面,應符合「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若可以挑戰提升為「533」,每周運動五次或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更好。常見的棒式、側棒式、深蹲、弓箭步、登階都是很好的全身肌肉訓練,在家也可以準備簡單的阻力帶或啞鈴,做核心和四肢的刺激訓練。肌少症常見症狀*走路遲緩:無法在10秒內步行度過雙線道馬路(約6公尺)。*握力下降:毛巾擰不乾,手部肌力減退拿不起重物。*行動吃力:起身變得困難,沒辦法爬超過10階的樓梯或跨上較高的階梯。*反覆跌倒:無緣無故跌倒,過去1年連續跌倒2次以上。*體重減輕:非刻意減重或因疾病因素減輕體重,半年內減輕5%。想看更多的肌少症內容→一個不注意就肌少症上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舉蘿蔔測肌力、盤點財務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體驗一日退休練習生
「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除了專家演講,場外也有博覽會,讓參與者體驗成為「一日退休練習生」,現場設置退休理財規畫諮詢、器捐及病主法、藝文票券、熟齡學習課程平台,以及零腦力及肌力大挑戰等攤位,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小禮物,許多人排隊等候,熱鬧有趣。在「肌力大挑戰」攤位,排隊人潮眾多,參與者先挑選一顆白蘿蔔,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就可直接拿走白蘿蔔。不少體型纖細、手臂無肉的長輩做起來相當吃力,直喊「怎可能這麼難?」不少人聚集在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提供的攤位,接受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的退休財務健檢,希望盤點經濟狀況,規畫適合退休計畫。不少退休族群則在勞動部北基宜花金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攤位前,詢問二度就業等問題。資源中心代表指出,人口老化,中高齡退休後再度投入職場,已成為常態,曾媒合過一名80多歲大哥至運動中心網球場工作,幫忙撿球,整理環境,從中獲得成就感。參與民眾周小姐:預防肌少症 現在開始儲備活動力退休力論壇內容豐富,一整天的「課程」讓人收獲滿滿。我覺得每位講者都說得非常好,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他說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法,用科技來幫助每個人更健康,讓大家不要吃止痛藥。林醫師以一位86歲的老奶奶為例,一開始坐著輪椅,由外勞推著她來,她有肌少症,沒有辦法走路,怕一走就跌倒。在經過檢測後,建議她復健和運動,她已經可以自己行動,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重回想要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不管是現在還是年紀大了之後,都能夠有足夠的活動力,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現在開始要努力。參與民眾邱小姐:投資找正當經營公司 私募危機重重我從金融業退休,雖然論壇中的財經內容對我來說偏簡單,但是對一般民眾是足夠的入門款。平常我會告知親朋好友要先入門,才知道財要怎麼理,但是很多人都會害怕,這是不對的觀念。我有朋友把自己很久沒用的帳戶借給朋友,就成了詐騙警示帳號;也有親友想買國外私募基金,但實際上並不知道怎麼贖回,也不清楚私募基金是有門檻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老師在論壇中提到的退休理財觀念非常重要,投資要找正當經營的公司,出了問題還能找到人負責。樂活大叔施昇輝告知大家要永保好奇心,這也很重要,我自己就充滿好奇,到處參加活動學習新知,這次活動現場的展覽也讓我玩得不亦樂乎。肌力教練劉芷瑄:30秒舉蘿蔔20下 注意肌力下降警訊這次負責肌力挑戰,我們準備了上百根白蘿蔔,只要大家在30秒內舉起蘿蔔20下,即可帶走「戰利品」。當天參與者多在65歲以上,但仍全數過關,甚至開始游刃有餘挑選蘿蔔重量、品質。因為蘿蔔由參與者自己挑選,有位大哥希望挑選大又漂亮的蘿蔔,反而太太擔心太重了,想要讓他挑小一點的,非常有趣。其實依體育署標準,65歲以上長者做肱二頭肌手臂屈舉檢測,除了有時間、次數的要求,男性需舉8磅、女性5磅才合格,若無法做到,表示可能有肌肉流失的傾向,若不慎演變成肌少症,恐增加失能、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的風險。大家可在家拿水瓶做手臂屈舉,再慢慢增加重量,來維持、增加肌肉量。理財顧問吳士賢:退休理財的最佳時機點 就是「現在」這次前來退休力論壇為「同學」提供理財健檢與諮詢,主要是想了解不同族群對退休及理財的想法及需求。結果發現女性相對於男性,更關心家庭的理財及未雨綢繆。理財對人生所有階段都很重要,所以最適合退休理財的時機點,其實就是「現在」。建議大家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了釐清自己應備及已備金額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理財盲點,同時別忘記為未來退休後可能的失能、失智,預先做好安排。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避免衰弱,預防三高還不夠!醫籲存三力:肌肉、骨骼、神經力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科技協力 讓病患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我們人生當中。現在透過生物醫學數據,可仰賴人工智慧跟數位科技演算整合解讀,例如現在糖尿病檢測必須驗血糖,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可用數位生物指標,透過行動數據預測,「你八成是個糖尿病患」。醫療精神和原則沒有變,但工具大不相同,醫療和照護免不了還是手工業,怎麼樣與科技業協作,得到最好的成果。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未來的醫院應該長得像機場塔台,醫院變小,服務外展,病患盡量在家裡跟社區就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不是集中到醫療院所。原因之一是目前人力不是那麼充分,原因之二在疫情時得到最大彰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全部都集中到醫院會造成很大的挑戰跟困難。但要達成這個目的,需仰賴非常多技術。未來醫師就像塔台控制員,在遠端看著病患的相關資料與數據,有各種預測,有些派遣團隊到家裡、極重症必須要立刻到醫院,從病患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衍生的各項數據,提供服務。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提供治療結果的預測,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如此。未來在醫院健檢,可能會加上日常生活中穿戴裝置上的各項數據,醫院根據演算法告知,你的心肌梗塞風險25%,雖然沒有立即性風險,但要考慮看醫師;可能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近生活作息不好,風險升高,得到的建議是需要立刻就醫。未來很多決策不全然只靠醫師個人經驗,例如全民健保資料庫裡的就醫資料與診斷、各種個人生活的內容跟量測,叫做數位生物指標,不單純記錄走路步數,還包括活動類型,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失能或失智的風險,透過睡眠狀態預測憂鬱的風險,利用心率預測未來心肌梗塞的風險。以前為了提升照顧品質,醫界建立臨床路徑,透過過去實證基礎,告訴大家病人入院後的SOP,改善治療成果。現在加入數位科技跟大數據演算,未來醫療體系進行健康管理,可以把資料回饋提供生活建議,乃至於疾病的治療跟診斷過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預防衰弱病 才能換來生活品質我的職場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成為最年輕的國家代表隊隊醫,第二階段是五年走了100個偏鄉,發現台灣富足生活的背後,還有很多人需要照顧;第三個階段是現在,我的使命是想用運動醫學幫助大家,有一個不痛能動、不要吃止痛藥,不要被過度開刀的生活。我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式,用科技幫助每個人更健康。在舊思維裡,預防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三高,就能阻止老人失能。但新思維認為,我們要預防老年症,像肌肉萎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憂鬱、失智、大小便失禁、兩腿無力、牙齒跟口腔不健康。簡單的講,就是要聽得到、吃得到、吞得下去、拉得出來,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讓我們享受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衰弱不是疾病,是一個狀態。我們有了衰弱症,一些意外發生後,就會影響健康,導致跌倒、骨折、住院,因失能入住機構等。老人衰弱症是可以預防的,要預防關節炎、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從現在開始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存三力,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怎麼存呢?主要是營養和運動。但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無法長肌肉,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運動要注意,每個人狀態、年齡、體重和共病都不同。所以第一要檢測,再來是要做對的運動,第三是運動一定要有效,第四個是能夠追蹤,追蹤才知道有效可以繼續做,沒效就要做調整,第五個很重要,運動一定要有後援,也就是說當痛、受傷的時候怎麼辦。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熟齡人的運動跟年輕人不同,一是不再年輕,二是我們有很多退化疼痛的問題,三是心血管肌肉能力跟年輕人不同。以前說「頭過身就過」,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頭過身不會過」。做對運動很重要,保住我們的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養生.聰明飲食
30歲後要多吃!營養師推「補鈣5食物」強化骨骼事半功倍 芭樂上榜
很多人聽到長輩不小心跌倒就骨折都會滿頭問號,不要以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30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打噴嚏就可能骨折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大約到了三十歲之後,骨質會流失的比製造還快,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骨質就流失的更快,尤其女性更年期會流失更快,而嚴重的骨質疏鬆就讓骨頭像乾枯的樹枝,一不小心跌倒就很容易骨折,甚至有些長輩打噴嚏就會讓骨頭受傷,因此補鈣、強化骨骼密度,就必須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做起。強化骨骼5運動 增加骨密度 1、走路:低強度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持續7個月後,可以增加1%的骨密度 2、快走、慢跑:中低強度運動建立跑步的習慣,可減緩老年骨質流失 3、跑步、爬樓梯:中強度運動持續一年後,增加全身2%、股骨頸3.5%的骨密度 4、跳繩、 登階:中高強度運動每天跳繩50下,6個月髖骨粗隆骨密度增加3-4% 5、重量訓練:高強度運動增加骨密度有明顯的效果 但高敏敏提醒,切記量力而為,若本身有受傷者,較不建議過度訓練。簡單來說,骨骼也是用進廢退,雖說重量訓練可以最有效的增加骨密度,但重點是長期的習慣,而不是偶爾假日動一動,這樣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補充鈣質5食物 強化骨骼事半功倍 1、芭樂維生素C可促進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也可以幫助人體產生骨膠原,有助於關節健康。 2、每天2份乳製品乳製品是天然補鈣的基礎,也可以選擇有維生素D、鋅、鎂的複方牛奶,增加全方面的營養。 3、豆製品豆製品不僅含鈣量高,富含大豆異黃酮,也可預防骨質疏鬆,提升骨密度。 4、黑芝麻每100g的黑芝麻,鈣含量約為1456mg,可以灑在白飯/加入牛奶中。 5、鈣質衛福部建議鈣質每日攝取量1000mg,而13-18歲的青少年為1200mg。比較要注意的是,雖然鈣質很重要,但是一次吃高劑量的鈣,吸收率反而會降低,建議平均分散在各餐。【延伸閱讀】·「3指標中1」恐是骨鬆了!貼牆站頭靠不到入列 如何延緩醫生說這樣吃、動最有效 ·喝牛奶、曬太陽補鈣防骨鬆? 專家解答「10個常見迷思」:你可能也錯了
-
2024-01-11 醫療.骨科.復健
40歲後肌肉流失恐致「肌少症」,一表自我檢測!預防只靠補充蛋白質不夠,還要做好「1件事」
台灣老人人口逐年攀升,預計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更需要被重視。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表現,雖然此為正常的生理變化,但當降低達一定數值,就要注意是否為肌少症了!研究顯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70歲後的每10年更以15%的速度加速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不易診斷,若出現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反覆跌倒,建議就醫診斷。做好以下介紹的2件事,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什麼是肌少症?簡單來說,「肌少症」就是肌肉流失、體能表現差。肌肉除了幫助做動作外,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肌肉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身體運作。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影響身體功能表現。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建議就醫診斷。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肌少症?雖然老人為肌少好發族群,但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流失8%,若我們可以提早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為肌少症高危險群,就可以提早防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在2019年AWGS會議上提出早期篩檢有風險個案,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1) 小腿圍:男性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阿姨姊姊愛找他看診 骨科醫師林宗諭與病患良好互動從記住人開始
長相清秀、個性親切,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宗諭坦言,自己的病人中,阿姨、姊姊的比例滿高的,加上因為與病人互動良好,贏得不少「老病人」信賴。他謙虛地說,執業以來遇到許多友善的病人,加上自己會盡可能記住每個來看診的人,也跟患者培養好交情,有時候等待時間較長,一進到診間先閒聊關心幾句,就可稍微緩解患者久候的不耐。病歷記錄病人的工作、住所,更容易加深印象。一天看數十位病人,把病人一一記住,林宗諭有獨門方法。他說,單純用名字不好記憶,他習慣問病人住哪裡、做什麼工作,並記錄在病歷上,例如「住在菜市場賣碗粿的三重阿姨」,自然印象會深刻許多。林宗諭分享,有不少「老朋友」介紹新患者來,熟識病人有時看診會帶小點心或是飲料「探班」。有次卻因為飲料發生插曲,一位看診多次的老病人,介紹一個膝蓋痛的年輕女性來他的門診治療。看診後,女生給了他一杯咖啡,但是當時已買好咖啡的林宗諭,就將咖啡分享給跟診的護理師。結果下一次老病人回診時問他:「你怎麼沒有加人家的LINE?」林宗諭一頭霧水,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女生把LINE帳號寫在咖啡杯上面。雖然後續女生還有回診,但大家也就沒有再提起這件事。【快來醫師百科分享林宗諭醫師診間的就醫經驗】診斷鎖骨骨折,被女病人告性騷擾,醫者也無奈。然而,林宗諭的行醫路並非毫無波折,印象深刻的意外插曲是差點被告上法院,起因竟然是「性騷擾」。他回想,那位病人原本是另一位資深主治醫師的病人,因那位醫師請假,才轉由他看診,雖然看診過程中,女病人一直抱怨為何原主治醫師不在,但林宗諭還是依序將該檢查、該說明的部分都完成。原以為順利結束看診,卻在兩周後接到醫院法務通知:「病人告你性騷擾,因為你一直盯著她的胸部看。」林宗諭感到很冤枉,因為病人是車禍鎖骨骨折,所以他必須看著病人的「鎖骨」,這是必要的診斷過程,並非看著胸部。雖然無奈,但也盡力配合釐清真相,後來得知那位患者也對其他許多醫師提告,最後在醫院法務跟公關的協助下才順利落幕。用自己的專業評估,讓骨折的百歲爺爺再站起來。投入骨科領域至今已經邁入第11年,林宗諭表示,他喜歡開刀,但因為自知個性不適合接神經、接血管等需要長時間的手術,因此實習後就在婦產科或骨科之間選擇。而骨科有趣之處,在於開刀的成功與否,通常X光一照就可看出來,「我喜歡立刻知道答案」。骨科的專業也讓他在親友們跌倒、受傷骨折時,成為諮詢對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就是林宗諭自己的爺爺,他說,爺爺住在嘉義鄉下,當時年紀已經快一百歲,卻在浴室滑倒造成髖關節骨折,送到醫院後,家人和院方覺得年紀太大了,不願意冒風險動手術。林宗諭得知後,說服家人和嘉義的醫師幫爺爺手術,「要不是我在骨科、了解手術的細節,也了解爺爺的身體狀況,我也會擔心高齡有風險。」目前爺爺已經104歲,不只手術復原順利,身體也還很健康,當時的想法就是,如果不開刀恐怕未來難以正常走路,只能臥床,因此他當下堅持手術。因為自己的專業幫爺爺再站起來,是很大的成就感。年輕人運動太衝,避免傷害務必做好熱身。身為運動醫學骨科的醫師,林宗諭平常熱愛慢跑,兩三天就會沿著淡水河邊跑3至5公里,以前更熱衷參加路跑團,但是現在忙碌而疏於練習,就沒有挑戰了。他提醒,其實年輕族群才是運動傷害的好發族群,在夜診時常遇到年輕人因為朋友邀約去路跑、登山,但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反而發生肌腱發炎等「假日運動症候群」。他建議,劇烈運動結束時,如剛跑完路跑,可以先冰敷並搭配彈性繃帶加壓並休息。回家後則可用蓮蓬頭沖冷水。若是過了兩三天仍然疼痛建議就醫,可以熱敷或吃點消炎,特別嚴重者則會打針,加強藥效。林宗諭提醒,除了平常要稍微訓練體能外,運動前應該妥善熱身,不要一到山腳下就往上衝,熱身可以增加神經的靈敏度以及肌肉的彈性,避免運動傷害。林宗諭醫師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灣肩肘關節醫學會監事.經歷:骨科專科醫師、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希望大家骨頭勇健,龍騰虎躍!.臉書粉專:骨科生活 林宗諭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4 焦點.元氣新聞
多年前曾遭詐騙及桃色陷阱,司馬中原肺炎病逝!長者跌倒住院比率高,台大醫曝一保命關鍵
「鬼故事大師」、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今(4)日傳出病逝消息。他的兒子吳融昊已向媒體證實父親死訊,吳融昊說司馬中原前幾天摔倒,送醫治療後爆發急性肺炎,今天早上經醫院通知父親不行了,「我們去的時候,心跳停止。」司馬中原享耆壽90歲。根據媒體報導,目前擔任北市文山區里長的吳融昊表示,爸爸前幾天散步摔倒送醫,住院後發現有感染問題,爆發急性肺炎,前幾天也忽然心跳停止。吳融昊說,院方告知父親因年紀大免疫力差,病況發展的很快,今天早上就走了, 連院方都措手不及。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等,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常寄居在人的鼻咽部,一般不會發病,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感冒、勞累、長期吸菸等,肺炎球菌就有可能入侵。而肺炎依發病時間可分:院內感染型肺炎、社區感染型肺炎,二者感染的菌種不同,一般以院內型的菌種抗藥性較高,致死率也較高。免疫系統功能不佳者、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及65歲以上老人都是高危險群。司馬中原曾遭詐騙及陷桃色風波司馬中原於2014年中風喪失近半記憶,家人發現他常有驚人之語,司馬中原當時在接受訪問時還說,自己吃過人肉、喝過人血。一旁的兒子連忙解釋,父親中風後,有時記憶錯置,把外公或別人的事講成自己的經歷。此外,司馬中原中風後雖有家人及看護照顧恢復良好,但他在家中仍遭電話詐騙。2019年司馬中原也曾傳出與一名相差32歲的熟女陷入熱戀,疑遭熟女設計,並打算賣掉房產。當時司馬中原么兒吳融哲在臉書上披露此事,指出這種「粉紅收屍隊」 專門針對老人下手,引起大家關注。司馬中原跌倒住院卻因肺炎過世 台大醫曝一保命關鍵【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以鬼故事聞名的國寶級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今天傳出因肺炎驟逝,兒子表示,父親因跌倒送醫,治療過程中引發肺炎過世。老年醫學專家表示,長者因跌倒住院的比率每年約5%,因住院期間缺乏活動,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建議長者住院期間,若病情許可應多活動才能保命。長者跌倒住院不便活動 易引發吸入性肺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每年約有5分之1至3分之1會跌倒,其中半數會出現受傷,嚴重受傷者的大約10分之一至20分之1,推估需要住院的比率約為5%,住院原因包括嚴重骨折、腦部出血等嚴重受傷情況。詹鼎正說,因住院不便活動,口水容易沈積引發嗆咳,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若治療運氣好則不會有大礙,但若細菌太毒、抗生素治療無效,或因肺功能、免疫力不佳等問題,恐有致命風險。呼籲因跌到住院的長者,若病況緩和因盡量多活動。媒體報導,司馬中原兒子吳融昊指出,父親散步時摔倒,送至醫院評估裝設鋼釘,轉送至普通病房後卻發生感染、導致肺炎,因年紀大免疫力差,醫療團隊措手不及,父親於今天上午去世。長者跌倒原因多 改善居家環境3重點國健署曾指出,長者跌倒的原因眾多,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身心功能下降、疾病、多種藥物同時服用、不安全的環境以及穿戴或使用不適合的鞋子或輔具等。國健署建議,民眾應做好下列三點改善居家環境:1.「充足照明」:室內燈光如樓梯廚房及流理台等具備充足照明。2.「居家防滑」:地毯踏墊下方加上防滑墊、樓梯階梯邊緣加上夜光防滑條、浴室地磚防滑處理及室內保持乾燥,都可以降低滑倒的風險。3.「輔助扶手」:樓梯、床邊、浴室與馬桶等安裝扶手輔助站立。【資料來源】.疾病百科/肺炎.聯合知識庫
-
2023-12-31 焦點.健康知識+
跨年夜狂歡迎接2024年藏5大危機 醫曝這一危機為急診中最致命
今晚就是一年一度的跨年夜,許多民眾準備狂歡一整夜,迎接2024年。不過,跨年狂歡之際,竟暗藏5大危機,曾有支援台北市府前跨年活動緊急救護站多年經驗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表示,跨年狂歡之際,暗藏昏倒、失溫、猝死等危機,在歡樂的氣氛下,一定要多注意自身安全。1.跨年活動人潮擁擠,要多注意腳步,避免引起踩踏事件。近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踩踏事件,為去年萬聖節假期在南韓梨泰院發生的踩踏事故,造成逾150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同屬大型活動的跨年活動,也是人潮眾多,必須注意。高偉峰說,研究指出,大型活動發生踩踏事件時機,多在進場及離場兩大時段,其中以離場最爲常見。高偉峰提醒,跨年活動結束散場時,民眾不要互相推擠,尤其是下樓梯時要特別注意,如果一個人不小心跌倒,後面的人順勢踩踏下去,容易引發連鎖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民眾如果擔心散場時,人潮眾多,建議可以選擇提早離場,或多走一段距離,到人潮較不擁擠的地方,再搭車離開。2.參與跨年活動,民眾昏倒為最常見,兩大原因常被忽略。高偉峰說,美國曾有研究指出,民眾參與跨年演場會昏倒的兩大原因,其一為空腹,許多民眾為及早進入活動現場,提早前往排隊而沒有吃東西、喝水,當活動開始後,因低血糖昏倒,或是活動、演場會開始後,上廁所不方便,不敢喝水,也容易昏倒,提醒參與跨年活動要適時吃東西、喝水。另一昏倒原因是,演場會時情緒亢奮,不斷地尖叫或是推擠,一時吸入的氧氣不足,也容易昏倒,民眾應多注意。3.跨年時情緒亢奮,容易引發猝死,不可不慎。美國另有研究指出,在美國一年中最仍易發生猝死的時間,分別是聖誕節假期與跨年夜。高偉峰說,原因是這段時間,民眾情緒較為亢奮,此時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如果有不明原因胸痛、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應速就醫,或有心血管病史者應提高警覺,而在跨年夜時,他也曾收治癲癇發作患者,建議糖尿病、高血壓、癲癇等慢性病用藥應隨身攜帶,按時服藥。4.跨年夜氣溫降低、病毒活躍,洋蔥式穿衣法、口罩缺一不可。許多民眾參與跨年活動,更會狂歡一整夜,並迎接新年曙光。高偉峰說,此時應多注意身體保暖,最好採用洋蔥式穿衣法,包括貼身的發熱衣、舒適的外出服、毛衣、羽絨外套等,帽子、手套應要適時戴著,且跨年活動人潮擁擠,也是流感、新冠等病毒傳播、擴散的最好時機,也最好佩戴口罩,以防感染病毒,最近此類病人人數已有上升趨勢。5.跨年夜飲酒過量,容易增加路倒猝死機會,「這一點最需要注意」。高偉峰說,擔任北醫附醫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時,於跨年夜在急診值班觀察發現,因醫院地點鄰近台北101,許多民眾看完跨年煙火後,繼續喝酒狂歡整夜,但卻喝過量,最常於凌晨12時至清晨6時,發生路倒事件,送醫人數約為5至10人,但喝酒路倒時,身體容易失溫,或是不小心被嘔吐物噎到,可能發生猝死,「這一點最需要注意」。以酒精濃度為58%的高粱來說,一名體重60公斤成人,約喝200CC就已有神智不清,400CC則達致死劑量。高偉峰說,臨床上,就曾收治喝酒過量的路倒民眾,已出現呼吸衰竭,必須緊急插管搶救的狀況,提醒跨年夜喝酒狂歡最需注意,千萬不要喝過量,避免發生憾事。高偉峰建議民眾,在參與跨年演唱會前,一定要吃飽喝足睡得好,也建議把水、小零嘴放在隨身背包裡,隨時補充熱量及水份。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醫院實習時的病程紀錄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想看本文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大五進醫院第一天,被指派的病人是一位阿婆,癌症、第四期。老師說,自己的病人要天天打病程紀錄。病程紀錄寫得好,即是可以讓沒有參與照護的醫護人員,看完後大致了解病人的狀況。第一天到病房,她坐在輪椅上說,左腿又麻又痛、兩腳水腫,緊緊的不舒服。「哪裡痛呢,可以指出來嗎?哪一種痛呢,刺痛、抽痛?一陣一陣的,還是連續的呢?」我把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逐條問了一次,寫病程紀錄的目的性強得生硬,每開口羞愧感就加深。「先前跌倒受傷、骨科開過刀,」老師對PGY學長說,「止痛換成morphine,levo第幾天了?」學長說第三天,查房的隊伍往下個病榻。「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的聲音傳到走廊。聽不懂藥物簡稱,生澀的操作系統查詢藥囑。欄位中morphine(嗎啡)閃著危險的紅字,高警訊藥物提醒:不當使用時,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隔天去看阿婆時,阿婆在輪椅上、趴在床沿嘔吐,塑膠袋裡暗綠色澤的液體腥臭。老師皺著眉頭說,「要不吐就會痛、要不痛就會吐,真的很難啊!」改了一天藥,不吐了、但止痛效果有限,又換回嗎啡。再隔一天看護大姐說前一晚吐了七次。參考資料(UpToDate)是這麼說的,「開始使用嗎啡常會發生噁心,但耐受性很快就會發生,持續性噁心並不常見。」但過了四天,早上七點,看護大姐還是說吐了,阿婆吐完又餓又虛弱、餓得不舒服吃了又吐。快速耐受、罕見的持續性噁心在哪?下午聽到「實證醫學」四個字,不由得生起氣。說是自己的病人嗎,也不過每天上午下午加上老師查房時,各去一次十分鐘。三十分鐘能夠對阿婆的了解當然有限,早上到值班室時,總翻看前晚的護理紀錄、交班紀錄和醫囑,勉強拼湊阿婆過去的十二小時,感覺自己是打腫臉充當有資格穿著白袍的人。學長經過背後,說:「好懷念呀,記得當clerk(實習醫學生)的時候才有閒情逸致一則一則細看護理紀錄。」這次沒有生氣、是害怕,害怕自己兩年後已經習慣病痛的樣子。看護大姐逐漸把我當成報告所有症狀的對象,還是只能趴睡、試著躺上床時傷口劇痛、按照我的建議吃布丁(其實是老師在別床建議類似病人的話,我是假威的狐狸),不過吃了三口要休息一次。晚上阿婆突然躁動想要離開輪椅站起、開始抱怨腳酸麻、過半小時就抽痛到面部也痙攣,到注入的嗎啡生效前,痛苦的樣子令人不忍。「還有其他的問題嗎?」佯裝冷靜但其實對這些問題毫無頭緒的我問道,並拿出聽診器,濫竽充數聽著呼吸音心音。「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又問。水腫的雙腳,滲出水、長出水泡。姨婆教我水腫時,用力按壓恥骨左右兩側的穴道,要不了多久就能尿出一大堆來。給利尿劑、補白蛋白都做不到,如果我是阿婆的家人,想當然一定會試。我可以偷偷告訴看護大姐沒有證據力的民俗療法嗎?以醫學倫理四原則評估了一下,沒說。但這樣符合行善原則嗎,我不確定,我的原則其實是不要被罵。過了七八天逐漸把阿婆當成親近的老人家。天天打招呼、天天問一樣的問題。不知道她認不認得一天來看三次各十分鐘的我,也許是覺得我很煩。面對各種症狀、非症狀依然束手無策,只能覆述醫囑、護理紀錄、老師學長姐說過的話,重複一樣無傷大雅也無濟於事的衛教。骨轉移。看護大姐幫阿婆擦澡時,發現背上膨出了一個腫塊。週五兩公分、隔週二已經四公分,另外還新浮出了一個腫塊在同側肩上。速度之快,連老師都驚訝。嗎啡的劑量持續往上加。看護大姐說,「入院前幾天還能聊天,現在人已經不清楚了。」 「阿婆,你佗位咧疼?」阿婆趴在病床上堆高的枕頭上,指了指腳。「阿婆!你敢知影你這馬底佗位?」我問。「底厝啊。」阿婆抬頭露出臉,語氣輕盈愉快、嘴角帶笑。那天早上病房還沒開燈,不過色調是明亮的,陽光灑在圍簾上,氣氛安寧得諷刺。一陣鼻酸湧上,前幾天還能順利對答的呀,是腦轉移的關係嗎?阿婆覺得自己在家,是不是比較開心了呢。情況又惡化了,「血氧濃度不穩定,鼻導管以0.3 L 輸入」,我寫在病歷裡。阿婆的家屬都來了,阿婆的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問及病況的時候看著看護大姐。不看著兒子是故意的,心裡想,平常你又沒在顧、問你你也不知道。但我又有什麼資格這樣質疑呢?三個禮拜後,阿婆還是坐在輪椅上,但和初見時的樣子已經判若兩人。像棵逐漸枯萎的植物,生命流逝的痕跡明顯;身體一點一點蜷縮,與胚胎在子宮發育的進程恰恰顛倒。「因為癌症的進展而情況惡化」,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萬一我失智、失能時,財產該怎麼處理?如何透過信託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老有所託?
小天去年走路跌倒,導致左手鷹嘴突骨折(左手手肘)、無法施力,站都站不起來,被救護車送到台大醫院。在急診室時醫生問小天:「骨頭骨折,需要開刀固定。你要開刀嗎?」因為左手鷹嘴突整個腫起來,一摸就痛,小天連忙點頭說:「要啊!」心想:「我才不要離開醫院!」急診室醫生又問:「那要開刀的材料,你是要使用健保給付的鋼板,一年後需再動手術取出;還是使用鈦合金材質的醫材,好處是明年不用再開刀取出,但需要自費68,000元。你要選那一種?」小天回:「我要用鈦合金的!而且,我要住單人病房。」醫生好心提醒小天說:「單人房一天要自費5,000元哦!」小天說:「沒問題。」家人看小天決定如此肯定及快速,露出遲疑的表情,這時候小天解釋說:「我的保險規劃都足夠!跌倒受傷,心裡及身體都受到驚嚇,我一定要好好地在醫院休養!」面對突如其來的骨折,讓小天想起了另一個隱藏風險小天所有的保險規劃,都是為了解決未知風險來臨時,能有足夠準備優雅地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自己能更有掌控權,決定怎麼往下走,或是照自己的想法繼續生活下去。然而,在生病的這段期間,小天思考:這次只是跌斷左手鷹嘴突,萬一是傷到腦部,導致全殘或身故時,是否可照著自己的意願進行相關規劃?我的主導權有多少?小天盤點了一下,自己單身45歲,父母親健在皆為70歲,有兄弟姐妹,小天的擔心是:1.萬一小天失智或喪失基本生活能力,小天的錢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照顧自己?或是事前規劃的長照險是否順利給付給安養中心或看護?2.萬一小天身故,1000萬的身故保險金是否持續完整照顧父母親?透過信託進行財務規劃,解決日後財產問題因為有了這2個擔心,小天著手進行以下規劃:1、預開型信託:(自益信託)委託人:45歲小天受託人:XX銀行受益人:小天本人財產:A.現金:每月固定1萬元金額投入投資基金,設定65歲時,可以當成退休金使用。B.長照保險:長照狀況發生,長照保險扶助金4萬元/月匯入信託帳戶,請銀行協助用來支付長照中心費用或看護費用。而此次規劃產生的費用如下:.簽約費:台幣型NTD888 外幣型USD30.信管費率(年率):依期間、分段收費◎資產累積期:0.15%◎信託給付期:0.2%.最低管理費:無以小天為例,假設每月投入1萬金額,投資5%報酬率的指數型基金,那麼從45~65歲的總手續費為62390元(3120元/年╳20年=62400元),到65歲可以累積約4,414,495元,可在信託帳戶約定,每月提領約2.8萬到戶頭當退休生活費使用(假設報酬率5%不變,可提領至85歲)。2、保險金信託:小天的保險身故理賠金各500萬,匯入父母親的信託帳戶,約定每月2萬元生活金匯至父母親銀行帳戶,可使用至90歲。若有特殊需求,可藉由監察人(姐姐)來決定要不要給付及改變。規劃架構如下:委託人:父親70歲受託人:XX銀行受益人:父親監察人:姐姐50歲(選自己信任的人,來執行)委託人:母親70歲受託人:XX銀行受益人:母親70歲監察人:姐姐50歲產生的費用如下:.簽約費:台幣型NTD3000元.信託管理費率(年率):0.2%~0.5%.最低管理費:無財產交付產生在保險身故金時啟動,在身故保險理賠金匯入信託專戶後,信託管理費用為:保險金500萬╳0.5%=25,000元/年,也就是每個月約2083元(保險金信託的信託管理費每月有最低1,000元的規定),可以保證每個月2萬元,讓父母親生活無虞到90歲。保險金一匯入到信託帳戶,可先放置至定存1.5%(因為信託專戶非自然人,所以適用法人定存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75000元(500萬*1.5%=75,000元),利息收入扣除管理費用後,會有50,000的收入(75,000元-25,000元=50,000元),原則上保險金架構除了事前的簽約費用,依目前利率來看,扣除信託管理費用後還是有收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透過信託有五大好處小天期望利用信託來做到:1、65歲後有固定及穩定現金流來過生活,免得用錢的速度快於計劃,導致未來沒錢可用。2、特殊給付:如有特殊醫藥費或其它支出時,可請監察人決定,讓用錢及管錢的人是分開的。3、專款專用。4、預約支付,便利安心。5,預防詐騙:錢都在信託帳戶裡,不如銀行方便領取,而愈不方便領的錢,愈容易留下來。以前的觀念,總覺得信託是有錢人做的規劃。但是小天的案例告訴大家,信託是個好工具,可以協助我們守住辛苦賺的錢。建議大家一定要找對信託熟悉的CFP顧問諮詢,才能做好完善的規劃。作者:吳幸柔 CFP經歷:人壽保險公司行銷經理2023-2024台灣理財促進會教育訓練召委2024MDRT總會財富管理專案委員2023MDRT總會全球會議交流區普通話會議隊長2021MDRT台灣分會區域主席暨講師組召集人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信託執照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證書壽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喝酒傷心、傷荷包也「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可能讓你提早失智退化
四天連假剛結束,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醉酒側睡壓神經 急性神經炎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喝酒「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不可逆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蜜月麻痺屬可逆性神經損傷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電生理檢測分辨神經損傷程度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術後不敢動引發肌無力 七旬婦靠這招強化大腿肌群變有力
74歲的郭姓婦人在家不慎跌倒,導致左大腿骨折,經手術植入鋼板固定,期間因怕痛不敢動,術後1年骨折處癒合,卻出現肌肉無力、萎縮症狀,不僅起身困難、走路搖晃,還腰痠臀痛,經醫病溝通後,婦人接受電磁被動刺激左大腿深層肌群,沒有打針與吃藥,肌無力、跛行、痠痛等症狀均獲改善。高雄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吳明峯表示,造成肌無力或肌肉萎縮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老年人退化、脊髓神經受損的患者,或因外傷、骨折手術後,活動量減少,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透過電磁刺激肌肉,活化肌力,再配合主動活動可改善肌無力症狀。骨折後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郭姓婦人3年前在家摔倒,造成左大腿骨折,在他院手術治療,術後骨折處慢慢癒合,她曾到復健診所熱敷、電療及拉筋,也曾自費找復健師到家幫她復健,希望強化左大腿肌力、減緩背、臀痠痛,但效果有限。郭姓婦人說,她左大腿骨折,術後約1年骨頭才完全癒合,因長時間缺乏運動,左大腿肌無力,雖接受復健治療,但肌無力未獲改善,走路一跛一跛,右腰部、臀部痠痛。郭婦到中正脊椎骨科求診,經診斷其症狀主要是左大腿肌肉無力引起,醫師建議她以電磁刺激深層肌群的運動神經,搭配抬腿運動,強化左大腿肌肉群。電磁刺激+抬腿運動強化肌肉群郭姓婦人說,過去因左大腿無力,起身要扶著桌子,使用電磁刺激深層肌群,每週2次肌力訓練,4個月後,她的左大腿肌力明顯改善,不僅起身不用扶桌子,走路較挺,痠痛也明顯緩解。中正脊椎骨科表示,「磁場治療儀」電磁治療的應用,最早於1998年美國FDA通過可作為改善漏尿問題,近幾年也應用於刺激肌肉及改善體態。包括可針對姿勢不良導致長期慢性疼痛、傷後肌肉疼痛或術後萎縮、老年肌無力等問題,透過適當的復健指引,達到肌肉再教育,並改善肌無力症狀。
-
2023-12-22 焦點.健康知識+
溫泉冷熱交替泡很危險!「泡湯」10大須知:沒做1件事恐危害心血管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是不是想泡湯溫暖身心呢 ?台灣溫泉遍及整個北中南,以及東部,不少人都會在冬天來趟溫泉小旅行,泡溫泉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養顏美容。這次《優活健康網》整理「泡溫泉」相關知識,包括泡溫泉好處、泡溫泉正確步驟、泡溫泉注意事項等,泡湯前先搞懂基本知識,才能享受泡湯樂趣。泡溫泉好處 冷冷的冬天是泡溫泉的季節,目前已有部分科學研究成果,溫泉具有減緩疼痛與提高生活品質的效果,對血液循環、呼吸、皮膚、肌肉關節和免疫功能都有幫助。然而,溫泉的功效可以簡單分為物理作用、化學作用與綜合生理調整:物理作用:物理作用主要來自浮力、靜水壓力和溫度。泡湯除了可以保暖和軟化僵硬的肌肉關節之外,還有助於紓解情緒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還能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對於文明病及精神疾病也有治療效果。化學作用:泡湯後皮膚表層可形成溫泉離子屏障,能減緩體表熱散失,改善肢體循環,具有保暖和禦寒的效果。此外,鹼性碳酸泉及硫酸鹽溫泉能清潔皮膚油垢、軟化角質、保溼和滋潤,證實有養顏美容的效果。綜合生理調整:溫泉地區富含芬多精與負離子的調節作用,能讓情緒有安定和轉換心情的效果;此外,溫泉區提供的健康服務如水療、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靈療法、芳香療法等都能調節身心。如何正確泡溫泉?泡溫泉能讓人放鬆身心,不過同時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許多民眾會疑問:泡完溫泉要沖掉嗎?泡完溫泉要擦乳液嗎?事實上,泡完溫泉最好要將身體洗淨,還要立即擦上乳液保濕,才不會讓皮膚脫皮、乾裂。《優活健康網》整理泡溫泉10大須知,提供民眾參考:泡溫泉10大須知泡溫泉之前將身體各部位沖洗乾淨,並做暖身運動5~10分鐘。先淋低溫水以適應水溫,再緩緩進入溫泉中。以下肢先浸泡漸至下半身,而後全身浸泡。年長者不宜泡高溫40度以上,水位不超過心臟區。高溫池第一次先泡3分鐘,上來休息5分鐘,以不超過10分鐘為原則。低溫泉時間不超過20分鐘為宜。休息時可做深呼吸、柔軟操。泡完以大毛巾裹身體裡身,避免感冒。泡完溫泉後,補充適當水分。洗完溫泉後,將身體沖洗一次。哪些人不適合泡溫泉?溫泉富含礦物質,對身體健康有許多幫助,不僅可以緩解肌肉疲勞、疏通筋骨,還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即使溫泉的好處很多,但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溫泉;若睡眠不足或熬夜還泡溫泉,恐致休克或腦部缺血!建議民眾,若有以下狀況則不宜泡溫泉:濕疹、乾癬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溫泉水溫高容易造成皮脂過度流失,使病情加重。性病患者:感染這類性病又去泡溫泉,會傳染他人。嚴重心血管疾病者:泡溫泉容易因血壓失控,導致中風或意外昏迷、休克。生理期的婦女:生理期泡溫泉容易私密處感染、頭暈和增加經血量。胃部疾病患者:若有十二指腸潰瘍,尤其是潰瘍出血時絕對不能泡泉。此外,民眾可能會疑問懷孕可以泡溫泉嗎?過去以為浸泡高溫度水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但其實這是不科學的擔憂。事實上,孕婦維持體溫的能力更好,因此可以安心泡湯,不過要記得補充水分,注意別跌倒即可。泡湯冷熱交替好嗎?許多人泡溫泉喜歡「冷熱交替泡」,透過溫差來刺激激人體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並促進血液循環環。豐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程建銘表示,心臟疾病患者盡量不要冷、熱溫泉水交替泡,因為心血管最怕忽冷忽熱,容易造成心血管阻塞情形,再加上泡湯容易脫水,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他呼籲,建議泡湯時須「循序漸進」,從30幾度的溫泉水開始泡,等到身體適應之後,中間在休息一段時間,想要去泡冷水再去泡,不要突然馬上衝到冷泉水裡,這樣對心血管很危險。泡溫泉注意事項有哪些?泡溫泉要注意什麼呢?除了注意溫泉場所的清潔衛生外,也要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一般來說, 空腹一段時間、剛吃飽飯、小酌後並不建議馬上泡湯,因為水溫較高容易感到暈眩、噁心。《優活健康網》整理以下注意事項,民眾泡溫泉前要留心:.事前先做簡易的暖身運動,浸泡時應隨時注意心跳及血壓的變化。.慢慢的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逐步讓身體適應水溫。.泡湯時如果出現胸悶、呼吸不順、心跳加速等情形時,就是身體出現警訊,此時應該馬上離開水面。.硫磺泉含有硫化氫,其氣體密度比空氣重易沉積,容易引起硫化氫中毒。【資料來源】.《科學發展期刊》454期-溫泉理療.馬偕紀念醫院-泡湯樂.啟新診所-溫泉之浴健康行.豐原醫院-冷熱溫泉交替 心血管患者這樣粉玩命【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408.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6 養生.聰明飲食
50歲後骨質每年加速流失!專家盤點「5種護骨食物」,遠離骨質疏鬆
根據研究,女性邁入停經期,體內荷爾蒙分泌下降,骨質以每年5%速度加速流失,增加骨質疏鬆症罹患率,帶來跌倒、骨折等風險,營養專家建議女性年過50歲,可從飲食下手維護骨骼,並列出五種護骨好食物。5種食物預防骨質疏鬆美國綜合醫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會員暨臨床營養學院(College of Clinical Nutrition)認證營養專家卡頓(Jayson B. Calton)建議,可多攝取以下5種食物預防骨質疏鬆。一、乳製品牛奶和優格等乳製品富含有益骨骼的養分,包括鈣質和維生素D,可以發揮改善骨骼健康的作用。研究發現,每攝取200公克(約7盎司)乳製品和牛奶,會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約22%到37%;另一項研究發現,攝取優格和乳酪可以增加臀部的骨密度(BMD),減少髖部骨折風險。二、洋蔥含有植物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證實可以增加骨密度;同時含有可提高鈣和鎂吸收的纖維素「菊粉」(inulin),而鈣和鎂是維護骨骼健康的必要養分。三、海鮮卡頓強調:「為了重建流失的骨質,不僅需要補充鈣質,還需要蛋白質,而且每天至少要攝取100公克。」雖然所有蛋白質均有益骨骼健康,但專家認為含有omega-3的蛋白質是最佳選擇,Omega-3主要來自魚類脂肪,可以抑制破骨細胞(osteoclast)激化,從而促進骨骼生長,舉凡貝類、牡蠣、蝦和蟹等海鮮也富含維生素D、鈣、磷和鋅,有助於減緩骨質疏鬆,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四、雞蛋富含維生素D和鋅等多種改善骨密度的化合物,並具有抗炎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五、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擁有多種增強骨骼成分包括鈣和鎂,還富含植物化合物「橙皮苷」(hesperidin),主要存於柑橘類果皮、果肉以及柑橘果汁。卡頓還提醒大家:「無論採取哪種飲食,都必須攝取足夠熱量,才能讓蛋白質發揮強化骨骼的作用。」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6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研發「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等3項專利,解決高齡病人住院問題
台灣人口高齡化,老老照顧時代已來臨,且國內雙薪家庭多,不少長者住院時無子女陪伴。台大醫院護理部觀察,高齡病人住院時常見被輪椅絆倒,家人倒尿袋時必須彎腰處理,以及本籍、外籍看護不知如何裝設導尿管等問題。根據上述,由護理師及醫院復健部、醫工部等部門合作,研發出「創新輪椅」、「易利鉤」、「高擬真兩性導尿管教育」3項取得專利的發明。「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自動煞車、踏板自動收合避免高齡病人受傷台大醫院護理長林美蓉表示,雖有醫院傳送人員協助,但因住院病人年齡愈來愈大,離開床位後必須盡早坐下,在無人扶住輪椅,且傳統輪椅無煞車的情況下,容易因此摔傷跌倒;病人起身時,則容易忘記翻起輪椅腳踏板而遭絆倒。台大醫院研發團隊研發的「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兼具自動煞車、踏板自動收合功能,目前已於全院1200台輪椅裝上,至今未在發生因踏板未翻起而絆倒事件。台大醫院護理督導高秀娥也是台大護理部創新育成負責人。她表示,醫院護理人員利用下班時間進行研究,並參與創新研發課程,學習相關概念,研發過程耗時至少一年才完成。以踏板翻折功能為例,看似單純,但翻折速度不能太快、力道不能太大,否則恐會傷及病人,光是測試不同鬆緊度的彈簧,就花了不少時間。「創新輪椅—防跌抗摔有一套」:「360度旋轉高度調控掛鈎」:幫照護者解決病人管線多而易纏繞的問題台大醫院護理師亦於照護過程中發現點滴架、引流袋掛鉤有諸多不便之處。台大醫院護理師鄧秋蓮表示,點滴架的掛勾數量不足,有時床邊空間被儀器佔滿,護理師在掛點滴時面臨困難;引流袋掛鈎位置過低,增加照顧者倒尿困難度及尿袋觸地感染的風險;活動點滴架的萬向輪邊推邊轉,尿袋亦隨著纏繞,使管路長度變短,造成病友行走不易、跌倒與管路拉扯風險。護理師結合醫學工程師共同研發「360度旋轉高度調控掛鈎」,創意發想來自「360度旋轉衣架」,讓掛鈎變成能360度旋轉、上下調整高度等,解決管線纏繞的問題,提升病人移動時的安全,也幫助高齡照顧者減輕負擔。除可用於臨床外,此項發明亦可用於居家照護,或用於掛置廚房用具等生活用途。「順暢滴掛助手Easy Go」:「高擬真導尿模具」:具有多國語音,幫助主要照顧者學習導尿技術以及沖洗陰部不少住院病人有裝設導尿管、導流管的需求。高秀娥表示,導尿雖然常見但充滿風險,若操作不慎恐倒置感染、出血、尿道損傷等併發症。台大醫院跨部門團隊研發的一項「高擬真導尿模具」,其大小較傳統教具小,便於攜帶或在醫院以外的場域使用,搭載包含印尼語等不同語言,能夠幫助病人主要照顧者學習導尿技術以及沖洗陰部。該模具採3D列印技術印製,且能以磁吸方式替換兩性泌尿器官,搭載語音警示功能,有效避免操作中的差錯。模具更引入球窩關節,模擬髖關節的開合動作,使其更貼近真實人體結構,亦提供QR code連結技術網站,提供完整的操作指引。「身歷其境導尿教具」:
-
2023-12-13 醫療.骨科.復健
腿無力、反覆跌倒…「椅子瑜伽」4動作增身體穩定改善肌少症
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肌少症盛行率7%至10%,但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不易診斷,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詠均指出,肌少症症狀雖不明顯,但仍有前兆可循,包括行走速度減慢、腿部無力而需扶手或助行器協助、反覆跌倒等,建議就醫診斷。她並推薦長者可做「椅子瑜伽」,改善肌少症。72歲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每早都到市場買菜,但一場病卻讓她體力明顯變差,還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就醫後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與起立坐下測試,發現她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診斷為肌少症。簡詠均即建議陳奶奶做椅子瑜伽,以提升全身肌肉的穩定。診斷肌少症可從三面向評估,分別是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體能表現,目前並無肌少症治療藥物,可透過和緩運動與飲食調整改善。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4動作增身體穩定性簡詠均提供貓牛式、脊椎轉體、女神式、戰神式等四個椅子瑜伽動作,讓長者提高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其中貓牛式與脊椎轉體能拉伸上背與頸椎,女神式及戰神式則訓練下肢穩定,增進肌肉質量與力量。1.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2.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3.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4.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瑜伽雖屬於和緩運動,但應保持循序漸進。初期以每組2次的頻率練習,再視身體情況調整。脊椎情況較不穩定者,應詢問醫師建議。飲食調整也需注重,建議補充足夠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應達每公斤1克至1.2克,以促進肌肉生長。
-
2023-12-09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主題館【巴金森病】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
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僵硬導致跌倒受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今(8)日舉辦「慢病好日子,愛你慣講座」,邀請病況控制良好、成為太極拳教練的巴友吳大哥分享日常照護秘訣,也有物理治療師和肌力體能教練教導巴友安全居家運動及微重量訓練,並提醒運動及訓練「先求有,再求好」,首重安全及不痛。巴友也能變太極拳教練!幾招日常照護助與疾病共存2017年確診至今的巴友吳大哥,發病之初夾菜、寫字都有困難,右側身體僵硬,腳常踢到地板,但按時服藥、每天運動後,不僅能穩定地單腳站立,還成為太極拳教練,每週在大安森林公園帶其他巴友一起運動。吳大哥建議,巴友可到醫院由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設定幾個適合的運動,回家後再由家人從旁輔助,而太極拳已被研究證實,能幫助延緩病情惡化,「打正規太極拳能學習轉移重心,伸展肌肉,訓練核心肌群。」此外,吳大哥也分享,巴友睡前、起床可以按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先在床上伸展,鬆開僵硬的肌肉;冬天氣溫低易導致全身僵硬,巴友也可沖或泡熱水澡放鬆,減緩身體不適;服藥時多喝開水,促進藥效吸收,平常也維持腸胃道健康,避免影響藥物吸收。6招安全居家運動 伸展肌肉減緩肢體僵硬此外,很多研究指出,運動能改善僵硬、平衡感、走路困難等動作障礙,以及睡眠、情緒問題等非動作障礙,甚至能促進腦內生長因子(BDNF)生成,啟動神經保護,但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她表示,巴友運動要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躺姿:巴友起床時,可以做這些伸展動作,避免躺了一夜身體緊縮,趕著下床造成跌倒。●翻胸轉身:正躺右手向左側慢慢伸展,注意只能轉動上半身,屁股盡量不要動,碰到左手後再轉向另一側。●天冷抱膝:正躺雙手抱膝,腰部貼床,伸展腰椎及旁邊的肌肉,甚至可左右擺動。●跨下床:正躺屈膝,慢慢將一腳往地板跨下去,伸展腿和腳。坐姿:是最安全的運動姿勢,巴友平常坐著就能嘗試。●深深慢呼吸:雙手分別放在胸口、肚子,腰、背不靠著椅背,用鼻子吸氣,感覺胸口、肚子膨脹,接著嘴巴吐氣,胸口、肚子消下去,一組約10秒鐘;同樣適用於患有高血壓的長輩。●打哈欠、伸懶腰:吐氣時肚子、胸依序往後收,身體往前傾伸出手;吸氣往後仰,腰椎、胸依序伸展,再伸出手●側彎撿東西:假裝要撿拾兩側地板的東西,手向身體側邊下方伸展,連帶拉伸身體側邊肌肉,盡量不往前傾。站姿:如果巴友身體還沒有很僵硬,可以嘗試進階站姿運動。●平衡:盡可能縮小併腳站的空間,維持平衡,甚至挑戰前後站、單腳站●高抬腳:站在原地抬高膝蓋,直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再換腳抬高,必要時可以扶著東西增加平衡感。●大跨步:走路時,盡量跨大腳步,可搭配高抬腳。訓練可提升神經系統功能 最推薦深蹲、雙手上推「不同於運動是人想做就能做,訓練是指人想做但不一定能做到的動作。」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訓練可提升肌肉量、骨質、神經系統功能,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他分享2招巴友也能做的訓練運動:●深蹲:巴友先坐在椅子上,腳尖、膝蓋朝外,雙手扶著東西,慢慢吐氣站起來,接著慢慢吸氣坐下去,屁股一碰到椅子,就再站起來,過程中盡量維持頸椎、胸椎、腰椎一直線;若巴友難以做到,可墊高椅子高度,減少深蹲幅度。●拿寶特瓶上推:背部直立,雙手拿水瓶往上舉,手臂伸直貼近耳朵,再放下到肩膀兩側。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重大疾病險、意外險能不能理賠?得視幾個條件
心肌梗塞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如果急性發作死亡,到底算是意外,還是疾病?它算重大傷病嗎,能不能理賠?這都要看投保的險種及業者,而可能有不同結果。心肌梗塞是重大傷病?還是重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該買哪種險?重大疾病的相關保險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三者都是經醫師診斷、確認罹病後申請一次性的理賠給付,但各家各自保障範圍不同。.【重大傷病險】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保障的範圍最廣,包括22大類、300多項的疾病。》看詳細項目.【重大疾病險】保障項目最明確,含七大疾病:癌症(重度)、腦中風後障礙(重度)、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癱瘓(重度)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嚴重特定傷病險】各家所推出的嚴重特定傷病險保障項目不同。「重大疾病險」依金管會規範定義的7項重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多數保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根據七大疾病保障,急性心肌梗塞有包括在內,因此如果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選擇重大疾病險。心肌梗塞猝死,重大疾病險一定會理賠嗎?不過多數市售重大疾病險也分2類,包括只保障重度的甲型,給付內容包括「重大疾病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另一種乙型保障範圍涵蓋輕度和重度,輕度可獲「重大疾病保險金」保額10%,但沒有「身故保險金」。而二者理賠標準也不太一樣。輕度心肌梗塞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其中2項:1.典型之胸痛症狀。2.最近心電圖的異常變化,顯示有心肌梗塞者。3.心肌酶或肌鈣蛋白異常。重度心肌梗塞除須符合輕度條件外,還須俱備「發病90天(含)後,經心臟影像檢查證實左心室功能射出分率低於50%」。即罹患心肌梗塞還必須活超過90天才能獲賠「重大疾病保險金」。但突發性心肌梗塞,常在短短幾分鐘內造成死亡的意外,事前根本沒有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檢測。由於重大疾病險對於心肌梗塞的認定須滿足特定條件,萬一不幸在到院前身故,便無法在發病後90日進行檢查,也無法獲取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數據。因此即使醫師可依照臨床經驗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也難以獲得重大疾病險的理賠。不過過去也曾有判賠部分保險金的案例,如果遇到類似情形,還是能夠試者爭取看看。心肌梗塞猝死算是意外嗎?意外險賠不賠?心肌梗塞通常都突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死亡率更是高。因此許多人有疑問,心肌梗塞算是意外嗎?猝死在意外保險的理賠上經常發生爭議,就是因為事故來得非常突然,死亡原因也不容易判定。根據壽險公司主管表示,突如其來的猝逝意外險不一定會理賠,須看「致死的主因」個案認定。如果保的是意外險,並假設因跌倒與心肌梗塞而猝逝,經過醫學判斷死亡主因是心肌梗塞,是心肌梗塞後才跌倒離世,就不符合意外險的啟動條件,因意外險是針對意外事故進行理賠,必須符合外來、突發、非疾病引起三大要件,心血管疾病短時間猝死就不在意外險理賠範圍內。心肌梗塞猝死 3步驟提高理賠談判籌碼若有親友不幸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狀況,也並非全然得不到意外險的理賠,只要能夠了解死者(被保險人)過去的病史(例如有無心血管疾病),再去釐清導致死者(被保險人)猝死的原因,最後則是要善用法院提出降低舉證責任的見解,透過這三個步驟,應該可以促使保險公司慎重考慮你的理賠請求。【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3 醫療.骨科.復健
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別讓自己變骨鬆預備軍
骨頭的健康與否密切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尤其是老年人若骨質疏鬆,肌肉又不斷流失、缺乏肌力訓練,不僅肌肉乏力容易失去平衡跌倒,一旦跌倒也容易骨折。過了35歲以後,骨質便開始流失;到了65歲,每年更是骨質流失急行軍,要做好骨質保衛戰,必須擁有正確的觀念。聯合報元氣健康講座邀請骨科醫師,面對面與民眾衛教,做好觀念備戰。最怕骨折臥床!骨鬆居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骨質疏鬆症已成為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千萬不可輕忽。全台將近700萬人口有骨鬆的問題,更多時候自己「並不自知」,直到跌倒、骨折發生後,復原時程漫長,最終演變成需要長期臥床、需要人照料的窘境。元氣健康講座「保骨補鈣有一套骨質優化無煩憂」邀請慈民骨科院長、宏恩醫院骨科、中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盧異光,向民眾說明「骨科學」。盧異光說,每個人的骨骼是透過「成骨細胞」、「破骨細胞」來進行新陳代謝,因此不同部位骨折復原時間都不同,平均手指4周、手腕6周,若是大腿、小腿等大部位骨骼則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復原,全身的骨骼大約3年會「煥然一新」一次。男女一到更年期,成骨細胞居劣勢,骨鬆開始發生。骨骼受損的復原期間並不算短,若要保持健康的骨骼,就更得瞭解到自己的骨密度健康狀況,尤其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其實已經是「骨鬆預備軍」。盧異光指出,成骨細胞會讓骨骼變強壯,但到了30歲左右便開始逐漸走下坡,通常30至35歲成人的骨量最好,後續便以每年0.2%的速度流失骨質;65歲以後更以每年2%至5%速度加速流失,不可不慎。「成骨細胞一旦少於破骨細胞,就容易骨鬆。」盧異光說,女性荷爾蒙有抑制破骨細胞的功效,男性的睪固酮也同樣能夠減少破骨細胞,因此一旦到了更年期,成骨細胞就會逐漸屈居劣勢,骨鬆便容易發生。九成民眾鈣質不足,需長期補充足夠鈣質。除了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功能外,鈣質攝取對於骨密度影響也是相當重要,但調查顯示,全台其實高達97.6%的國人都鈣質不足,因此,市面上有許多鈣營養補充品,也名列國人最常攝取的保健品第二名。盧異光說,常見大致有幾類,碳酸鈣類吸收率約27%,檸檬酸鈣類吸收率約35%,但碳酸鈣易有脹氣、便祕等副作用,導致民眾無法長期使用,補鈣效益也不顯著。目前市面上有較新型的非晶鈣(ACC),研究顯示溶解度、吸收率都很高,可有效的提供鈣質,讓骨骼利用,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更可同步刺激成骨細胞增生,臨床應用上已有改善骨密度、縮短骨折病患復原期的多起案例。30多歲骨質巔峰建議作檢查,可當日後監測基準。盧異光說,生活中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骨質,長期服用類固醇、更年期後、酗酒、抽菸、熬夜、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父母兄弟姊妹有骨質疏鬆、身高開始變矮、體態明顯愈來愈駝背的人,更是高風險族群。目前骨科中一致認定的「黃金標準」即為「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DEXA)」檢查,放射量很低,符合條件下也有健保給付,建議民眾在30多歲骨質巔峰時,就可以開始檢查骨密度,作為後續監測的基準。預防骨鬆兩大原則1.營養補充要留意,增加鈣質吸收率。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藥品相當多,抗憂鬱劑、碳酸飲料,菠菜由於含有草酸,讓鈣不容易被吸收,建議與鈣片間隔一個小時再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則不建議吃檸檬酸鈣,恐造成腎臟過大負擔。盧異光建議,每天可喝兩大杯牛奶補充鈣量,或是透過營養補充品,每天可曬曬太陽20分鐘取得維生素D。2.骨骼肌肉不可分,要做有效運動。運動對骨質來說至關重要,但重要的是「有效運動」。盧異光說,骨骼跟肌肉密不可分,因為骨骼的強壯得與肌肉在「拮抗作用」中訓練,若是經常臥床的人骨質疏鬆,補充再多營養品也都無法改善,是典型的「失用型骨質疏鬆」。訓練骨質的運動基準要以「肌肉有收縮、拉扯骨頭」且時間不低於30分鐘。平時上班族久坐,則建議每小時做各30秒的「手指、手腕、手肘」轉動,腳部踢一踢、扭一扭,打斷工作的連續性,讓肌肉放鬆一下,避免肌肉問題影響到骨骼健康。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名醫林頌凱住院深刻體悟:年輕應快存肌本,國人應重視肌肉力!
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認為,退休力5大要素中,以健康最為重要,對於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來說,可是有著深刻體悟,在今年5月新冠確診,病情嚴重,住院5天,因長時間臥床,肌肉組織明顯減少,迄今已近半年,體力大不如前。他在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分享親身經驗,希望國人重視肌肉力,年輕人開始存肌肉本。林頌凱表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96高齡辭世,辭世前兩天仍接見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等於生前只臥床一、兩天,健康、活躍至人生最後一刻。相較之下,但台灣民眾臨終臥床時間卻長達8.04年,如何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老年人衰弱雖非疾病,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林頌凱在退休力論壇中,發表「健康肌力:和痠痛說 byebye!科技如何輔助健康 」專題演說,他指出,老年人衰弱是一種狀態,而非疾病,但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甚至入住養護機構。臨床顯示,肌肉流失、牙口不好、營養不良、骨鬆、憂鬱症都屬於老化衰弱,與其他國家相較,國人老化速度明顯,一項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骨鬆骨折風險竟達81%。林頌凱強調,「肌肉力、骨骼力、神經力為健康力三大組合」,其中以肌肉力最容易被忽略,一旦肌少症,肌肉組織偏少,容易跌倒,還可能眾病纏身,因此,年輕時必須多存肌肉力。「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是無法長肌肉的。」林頌凱指出,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透過新科技,可以更加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林頌凱強調,藉由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可讓中老年人「不痛、能動」,建議年長者如有病痛,身體痠痛,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在專家評估下,做正確運動,維持並增加肌肉量,減少衰老危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影響食衣住行 專家建議助病友家庭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不只影響肢體動作,讓巴友出現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能受到影響,產生自律神經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手腳冰冷、便祕等症狀。除了治療方式、調整用藥,其實巴金森病對於生活的影響使全面性的,巴友家庭要面對的疑問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心情調適等各層面,該如何解決,看專家怎麼建議。食:巴金森病友有什麼飲食禁忌?有可以減緩巴金森病程的飲食指南嗎?目前沒有任何針對巴金森病友提出的飲食禁忌,建議藥物與飲食間隔半小時以上以增進藥效的吸收程度。巴友可以透過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達到減緩病程的目的。正常生活作息則是以健康為目的,不熬夜、不要有不良嗜好,如菸酒等。飲食也是採取健康飲食的方針,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主軸,少鹽、少油、少糖。巴金森病被認為是大腦中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不明原因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於腦神經系統的退化有一定的助益,雖然目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巴金森病與地中海飲食兩者關係。但仍建議巴金森病友可以嘗試採取地中海飲食,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衣:巴金森病友要怎麼選擇服裝、輔具,讓巴友著裝更便利呢?巴金森病友約6 成以典型顫抖症狀為主、4 成以僵硬為主,服用藥物有時仍會受症狀影響生活。特別是巴友到了病程中後期,肢體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如吃飯、穿衣、走路平衡等等。因此需透過早期治療及積極運動復健,以延緩疾病退化。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日常生活功能日漸退化時,即會面臨到使用生活輔具的情況。以穿衣而言,上衣及褲子可選擇寬鬆好穿脫,鬆緊帶、魔鬼氈取代拉鍊、鈕扣等等,便於穿脫的款式,以降低穿脫難度。穿衣建議先從肢體僵硬的一側開始,脫衣則是先脫肢體較佳的一側。建議巴友及早建立如規則服藥、記錄藥效、規律運動、正確穿脫、上下床等習慣。住:家人罹患巴金森病,家裡環境要怎麼調整或改造呢? 巴金森病分為5 期,若巴友屬於前3 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 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 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 級(含)以上,每3 年可以有4 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行:巴友身體僵硬、容易跌倒,外出時拐杖開始不足以應付,該怎麼選擇輔具?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使用輔具,等於把自己生病的事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心情調適:家人確診初期情緒低落,很擔心自己會快速惡化,該如何幫助巴友調適心情?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30 焦點.杏林.診間
我94歲生活能自理 多虧骨科醫師陳加憲術後嚴格要求
七年前,當時我的脊椎第四、五節間之軟骨發生病變,躺著痛、站著痛、走路也痛,甚至過馬路都有困難,求診雙和醫院骨科陳加憲醫師。陳醫師說,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患部裝設支架,這樣神經不會被壓迫,疼痛也會跟著消失,我當下直問:開刀有風險吧?他也很直接的回我:有。對於手術,我及家人心中的擔心可想而知,但基於「長痛不如短痛」,還是決定接受開刀一途,詳細情況早已淡忘,但有兩點依舊刻骨銘心。一、辛勤關照、要求嚴格:當時完成手術後、如何回到病房我不清楚,醒來時已是次日清晨,陳醫師來查房,隨即指示:「下床走走。」在家人協助下、我勉強起床,依靠輔具從病床走到房門口,來回不到5公尺,我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離開前他又說「今天要再走兩次,就可以準備出院囉。」足見他對於手術成果信心滿滿。二、管的多、負責到底:術後次日陳醫師面諭,戴背架、多走動,平日推輔車嚴防跌倒。多年來,我都依令奉行,每次回診他也關切我是否執行「日行萬步」。再過三個月,我將滿94歲,對於脊椎裝有六個支架竟無任何感覺,手術成功不在話下,而我的身體健康狀況比之前更好,仍能生活自理、安享晚年,陳加憲醫師位居首功,謹此表示衷心感謝之意。
-
2023-11-30 退休力.健康準備
機器人陪長輩解悶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引進科技獲SNQ銅獎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有個可愛的娃娃,會發出像小孩子的聲音,讓失智長者一聽就療癒,這是關渡醫院院長從日本帶回來的娃娃,也是最新科技;Zenbo聊天機器人也是長輩的新朋友,雖然還在測試階段,但長輩和Zenbo說說話,比較不寂寞。護理之家提供多項智慧醫療科技,讓住民獲得更好的服務,也幫助護理人員工作更有效率。關渡醫院護理之家今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銅獎肯定,今在科技醫療展分享最新的成果。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導入人因照明、智慧床墊,監測數值自動上傳系統、AR復健等,改善長者睡眠品質、營養狀況、肌力等,不僅讓失能、失智長者獲得更好照顧,也讓護理人員即時獲得反饋,掌握長者情況,給予協助。「護理之家對於長者住民來說,就是他們的家。」李淑瓊說,護理之家住民多為長者,有時睡不好,失智長者則有意識混亂的狀況。為了讓長者舒適,從環境改善,導入人因智慧照明,可隨著外界晝夜節律,調整臥室燈光色溫、色度,讓長者感受白天及晚上的變化,符合人體需求。經人因照明調整住民身體時鐘,晚上睡眠變好,白天更有精神,可以參加護理之家活動。護理之家也導入智慧床墊,李淑瓊指出,智慧床墊可以減壓,讓長者睡起來比較舒服,皮膚不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如壓瘡等,還有智慧壓力感應,可偵測長者離床,一旦長者自己離開床鋪,護理站、護理人員手機、護理工作車的電腦就會同時發出警告,即時協助確保長者安全,防止跌倒。智慧床墊也能監測睡眠,可以了解長者睡得是否安穩,提供醫師作為後續治療的參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護理人員減少接觸住民,智慧床墊發揮很大功效。護理照顧人力吃緊,簡化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也是當務之急。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也設置身體監測自動上傳數據工具,監控長者血壓、心跳等,監測資料同時上傳至護理站,護理師不需要一一抄寫。護理之家現在有92床,住民約85至90位,約三分之一都使用此監測系統,主要用於有外籍看護工陪伴的長者。此外,長者住民飲食與一般人不同,李淑瓊表示,許多長者不能咬、不能吞,護理之家團隊付出心力,設置點餐系統,提供長者喜歡的飲食,如每天都有三種主食,包括魯豬腳、魯雞腿,萬聖節、聖誕節也有快樂餐,再過復健師、語言治療師,協助長者吞嚥訓練,也幫助插著鼻胃管的長者脫離鼻胃管。護理之家從110年至今,用口進食的長者,體重維持在標準之上的比率,自50%提高至85%。復健也加入智慧醫療概念,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有單獨復健治療室,讓住民在安全環境復健,除了徒手復健治療,也加入AR互動遊戲,可進行認知及肢體復健,住民經過復健後,小腿腿圍、握力等明顯增加,3個月情緒也有所改善。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301號病房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看本文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蘇醫師,我……我昨天睡不好欸,都睡不著怎麼辦?」 「子涵醫師早!比爾蓋茲剛剛來找過我!我們聊得很愉快!他要我去看這本書……」 「謝謝,謝謝,謝謝蘇醫師!醫師辛苦了……」這是我進醫院實習以來,被精準稱呼「某醫師」最多次的兩週了。雖然離配上「醫師」這個稱謂還有一大段距離,起初被他們這樣「蘇醫師」、「子涵醫師」地稱呼著感到很難為情,但看著他們精神抖擻或焦慮皺眉地跑來找我打招呼,那雖眉頭深鎖但散發著一絲光芒看著你的眼神,好似自己是他此時此刻唯一能夠幫助他的希望時,我欣然但謹慎地接受了這個稱呼。301號病房位於精神科急性病房,踏出病房,正前方是大家用餐、參與活動、接受訓練與職能治療的地方,再過去有一間陽光明媚的小房間,大片落地窗望出去是遼闊怡人的田野景致,裡頭擺放著幾張舒適的沙發椅,那是他們的會談室,有些人會在自己的休息時間,靜靜地坐在裡面「曬太陽」;也有人對於那間房間會有些「卻步」,尤其當會談對他來說像一場有壓力的考試般。每天下午三點一到,不論是書法臨摹、「大家來找碴」遊戲、伸展律動、趣味數學、電影欣賞或是卡拉OK-K歌大賽,受憂鬱症困擾多年的小櫻(化名),總是那個最準時出現的學員。前些日子不慎跌倒而暫時以輪椅代步的她,紅色橢圓鏡框下,眨著有點黯然卻又專注的雙眼,認真地參與所有的活動。我總是喜歡在活動結束後再去查一次房,不,應該說是,找她聊天!活動結束回到床上休息的小櫻,一看到我的第一句話總是那溫柔的招呼與邀請:「蘇醫師好,(手指著她已讓出位子的床角) 請坐請坐」 「我每個活動都有參加唷!」 「我知道要多參與,讓自己好起來!」小櫻像個驚喜包,每天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動,看著那此刻還缺少點光彩的面容,帶著感動的我,對於她面對疾病的勇氣與堅毅給予最真誠的鼓勵與肯定,也讓她知道,我們(醫療人員)都會陪著她一起面對,有甚麼需要協助的,都不要忘了我們的存在!處在躁症狀態,每天意氣風發地跟我分享與比爾蓋茲的種種的小宇(化名),是唯一一個「子涵醫師!子涵醫師!」地叫著我的病人,在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後就沒停過。雖然與小宇對話會時而切線飛出去地把我帶到外太空,繞了許多不同的星球再回來一般天馬行空,讓我經歷一段超脫現實的時光,但我們總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充滿活力地談天,結束之際也能不帶壓力地適時提醒他要乖乖服藥,我想,這就是充滿互信、舒服、令人欣慰與滿足的醫病關係的模樣了吧!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而301號病房,讓我看見它的不可或缺。精準的治療固然重要,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最基本的噓寒問暖與傾聽,卻也是造就一段良好、互信、堅固的醫病關係的基石,而很多時候需要我們醫療人員勇敢、無懼、堅毅地主動築起這道橋樑,也期待橋梁另一頭傳回來的能如301號病房,令我至今懷念的尊重、友善、信任與熱情。我想,那打從心底的關心,也能像那從會談室的落地窗撒落的和煦陽光,溫暖著每位來到此病房的「過客」。延伸閱讀:11/27 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