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足部
共找到
283
筆 文章
-
-
2021-04-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關節凸出、腳長繭當心!骨科醫教拇指外翻自測法
年過40歲的劉小姐,平日喜愛戶外活動,大腳趾變形突出且不適已經有7、8年的時間了,因遷就大腳趾變形,所以平常都不敢穿高跟鞋,而是以穿休閒鞋為主,但近幾個月來感覺愈來愈不舒服,雖然已經刻意減少戶外活動,不再到處趴趴走,但連穿運動鞋都覺得不適,因而就醫,經診斷後確定為中度大腳趾外翻。大腳趾外翻 出現疼痛、紅腫變形嚴重骨科部醫師江昭慶表示,當大腳趾開始向第二腳趾靠攏時,也就是大腳趾近端的蹠骨頭,向腳趾內側產生不正常的力量,導致第一蹠骨頭部的突出,這種情形就叫做「大腳趾外翻」。這個時候,大腳趾內緣部分會突起來,並且有紅腫的現象發生,在穿鞋子時,大腳趾因為受到壓迫而會感覺疼痛;走路的時候,大腳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因而造成劇烈的疼痛和產生厚皮,一旦出現疼痛、紅腫的情況時,通常大腳趾外翻變形已經是很嚴重了。穿不合腳鞋、高跟鞋 容易大腳趾外翻至於造成大腳趾外翻的原因,主要是所穿著的鞋子不合腳,造成腳部的束縛而產生,特別是女性朋友愛穿的尖頭高跟鞋,長期穿著下來,就容易造成大腳趾外翻,影響足部的健康。其他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先天第一蹠骨結構異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鬆弛疾病、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韌帶撕裂等疾患,也都容易有大腳趾外翻的情況發生。江昭慶指出,初期大腳趾外翻造成的疼痛不舒服,可以藉由冷熱敷或是復健儀器,讓軟組織放鬆,進而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例如將外翻部分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大腳趾外翻支架,或是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方式,都有相當的保護效果;若是有持續發炎紅腫的情形,則要加上口服或局部藥物來止痛。外翻角度大於40度 需手術治療若是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確定有大腳趾外翻且外翻角度大於40度,以及第一蹠間角度大於20度時,就是嚴重的大腳趾外翻。江昭慶提及,嚴重大腳趾外翻常會出現大腳趾週圍及其他腳趾的疼痛,若是保守療法沒有效的時候,就必須和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需用手術來治療,解決困擾。大腳趾外翻的手術約有140~150種,醫師會根據腳趾變形的角度及不同的成因,採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因此,手術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江昭慶說明,若是第一蹠間角度太大的時候,要使用「近端蹠骨截骨術」,手術會需要比較長的傷口;若是中度到較嚴重的外翻狀況,就可以用「遠端蹠骨截骨術」來矯正,手術的傷口比較小;若是非常嚴重的外翻如蹠趾關節炎,像類風濕關節炎或活動較少的長年患者,就可以用「蹠趾關節融合術」治療;而若第一蹠跗關節不穩定所造成的嚴重外翻患者,就必須施以「蹠跗關節融合術」。自我檢查腳趾外翻 這些情況是高風險族群至於如何自我檢查腳趾有沒有外翻問題?江昭慶指出,可以自行測量大腳趾關節凸出的角度,若是超過15度,腳底部又容易長繭,大腳趾甲有外轉現象的話,都是因腳部著力不均勻,就是腳趾外翻風險較高的族群。穿高跟鞋 2-3小時要休息江昭慶提醒,鞋跟高度超過2吋,也就是約5公分,長期穿下來,就會影響腳部健康,若一定要穿的話,最好是穿2、3個小時後就換下來讓腳部休息;而腳趾部分最好選擇有約0.5公分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腳趾。另外,選擇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子佳,材質以柔軟舒適為宜,鞋底最好能夠吸震,才能預防大腳趾外翻。延伸閱讀: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 皮膚科醫師曝愛做「2件事」慘了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1-04-19 癌症.皮膚癌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腿部也要防曬!台灣人超怕陽光,出門也要撐傘、戴口罩,深怕自己會曬黑,不過嚴防紫外線,也能避免皮膚癌找上身。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ACFAS,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更強調,腿部也要做好防曬,因為發生在腿部皮膚癌存活率相較其他部位較低,不可不慎。腳部黑色素瘤 存活率較低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指出,黑色素瘤是足部或踝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比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更容易被誤診。發表在《足踝外科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足部或踝部黑色素瘤的總生存率僅為52%,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患者的85%生存率有很大差距。然而大部人都會保護好身體其他部位,卻往往忽略了腳部的保護,可能增加罹癌風險。黑色素瘤長在哪? 注意不尋常的痣黑色素瘤可能在腳部或腳踝的任何地方發生,甚至是腳趾甲,並且通常表現為看起來不正常的痣或一小部分色素沉著的皮膚。在腳上無痛的患部,尤其是長在腳底,通常不會發現,往往等到病情漸展的後期,腫瘤開始變厚並且發生轉移才可能有所警覺。因此,腳上出現異常的的痣或部分色素沉著的皮膚,應請醫師診斷排除危險情況。黑色素瘤危險因子 有這些腳部的黑色素瘤的風險因子,與其他皮膚癌症類似,包含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皮膚暴露過的陽光;家族病史、全身痣數量過多、白種人、藍眼睛或紅頭髮。不過,亞洲人、非裔美國人等皮膚癌風險較低的族群,也可能罹癌。防曬預防黑色素瘤 早期發現早治療為防止腳部黑色素瘤,醫師建議腳部最好防曬,並避免曝曬過多陽光。如果發現痣或皮膚色素沉澱異常,請立即求助醫師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機會。參考資料:Protect Your Feet from the Sunhttps://www.foothealthfacts.org/article/protect-your-feet-from-the-sun(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除痣改運? 別衝動!先搞懂身上的是痣還是癌
-
2021-04-17 養生.抗老養生
動動腳趾就可防衰老!骨科名醫教「5分鐘腳趾健康操」,鍛鍊人體第二心臟
根據一項加拿大的研究發現,排除掉所有其他影響健康的相關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都會區民眾,和相較之下發展較低的鄉鎮居民比較起來,都會區民眾反而更健康。這豈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嗎?論文研究者解釋,這是由於高度發展的都會,擁有發達的大眾運輸工具,人們習慣走到車站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無形當中走路的機會比開車的人增多,身體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一個社會對「腳」的重視,可以看作一個社會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不少人強調鍛鍊心肺功能的重要,卻少有人想過,如果缺少了雙腳的移動能力,就算有再強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裡去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呢?每天五分鐘,做做腳趾健康操人類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們腳的靈活度可是不下於手,猴子在樹上生活,腳掌必須可以跟手掌一樣牢牢地抓住樹枝跟樹幹。所以腳最原始的設計就是能抓取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靈巧度和活動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樹上活動的靈長類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須利用強韌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嶇不平的大地上推進。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骨科的舊觀念往往是將受傷的腳打上石膏後,就叮囑不要動、要休息、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好了,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復呢?許多病人因為骨折或變形接受復位固定或重建手術,有幾週到幾個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時,往往會有異常的疼痛及腫脹感,患者問我多久才會恢復?我說:「唯有多走路才會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醫療上希望達到更積極的使命與意義,不再只著重於外觀上的復原,同時希望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一旦骨折,除了進行良好的固定復位之外,還必須讓腳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因為「腳」是神經、肌肉回饋非常頻繁的地方,必須時時刺激才不會讓它的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所以要擁有一雙健康的腳,就必須多活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五分鐘讓腳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因為腳趾頭連結著許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後天的毛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動動你的腳ㄚ子,試試看(見下圖):◆第一步:將你的腳趾頭往下捲曲。◆第二步:張開你所有的腳趾頭。◆第三步:放鬆腳趾頭。如果你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這些動作,可能因為長期疏於照護,已經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五分鐘讓腳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腳是第二心臟,走路則是最好的藥再者,若能養成健走的運動習慣就更好了。幾千年前,走路就被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稱為「人類最好的醫藥」,近代則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有規律的健走計畫,可增進身體所有部位的健康。有許多人以慢跑作為長期健身的運動,但其實跑步與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態,跑步帶有跳躍的動作,兩腳會同時離地,而走路則有比較平均的壓力負擔,兩者之間的壓力負擔相差了三倍以上。如果擔心跑步會使你的關節過度負擔,走路還是最好的。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也提出了「腳是第二心臟」的說法─走路可以將血液由下肢擠回身體,就像心臟的功能一樣;所謂人的老化是由雙腿開始,鍛鍊雙腿可以預防衰老。試想,還有哪一種運動能比得上健走呢?既無財務負擔又耗能(人體有六百條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還能分散時間,在生活中隨時運動。動物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行動能力,身體的設計就是用來走動的。活著,就應該像威士忌廣告詞一樣── Keep Walking,就讓我們開始以走路、運動腳趾來擁抱美好人生吧!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2個月要洗一次!譚敦慈:4步驟清潔消毒洗衣槽,把細菌、黴菌都殺光
-
2021-04-1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很多人曾有這種經驗,早上起床發現脖子僵硬、動彈不得,起床用力的時候疼痛不已,有時候還必須維持奇怪的姿勢才能行動,原來是落枕了。落枕其實是中醫名詞,也稱為失枕,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李昌狄醫師表示,發生原因其實就是頸部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西醫一般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腫痛發炎的急性期可以冰敷,其他時間則應熱敷,而針灸也可幫助舒緩症狀、加速恢復。長期姿勢不良、枕頭不合 頸部肌肉損傷一般落枕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引起,如低頭滑手機、用電腦,或是枕頭寢具不合,通常傷害是長久累積造成;而原本就緊繃的肩頸肌肉,再加上環境溫度低、不良睡姿、急性外力傷害等誘發,就可能引起急性頸部肌肉發炎。李昌狄醫師提醒,若除了脖子僵硬、疼痛外,出現其他如頭痛劇烈、手麻、肢體無力、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務必要就醫,有可能為腦膜炎、中風或腦出血徵兆。落枕復原關鍵 休息勿勞累若起床時發現自己落枕,李昌狄醫師說就應該要休息,不應勞動。他進一步指出,這邊指的休息並非躺在床上,而是不要過度使用頸肩部肌肉,例如低頭、搬重物、運動等,應讓肌肉放鬆,若正處於腫痛症狀明顯的急性發炎期,常見於急性外傷造成之落枕,6小時內建議可以冷敷,之後熱敷;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接受針灸也能大幅改善症狀,並縮短病程。針灸疏通經絡 改善症狀縮短病程中醫針灸會針對經絡的走向,找出相對應的穴位,常見如膀胱經、膽經等,李昌狄醫師提到,會因個人疼痛位置不同做調整,選擇適合的經絡。針灸有很多不同方式,他個人在針灸時不會針對患部進行,特別是局部腫痛症狀顯著時,過度刺激反而不利於修復,這時可選擇遠端取穴,例如頭皮、手部或足部穴位,但有些狀況仍有需要局部針刺,該用何種穴位治療仍應就醫師專業現場評估。除此之外,給予舒筋的中藥如葛根、白芍等,或是中醫外用貼布行氣活血,都是很好的輔助方式。不痛不等於痊癒 持續姿勢不良易復發若需要伸展肌肉時,注意不要太過用力,角度不要太大,避免二次傷害。通常落枕在3至5天內會復原,但若無法妥善治療及休息,則可能造成後遺症。李昌狄醫師指出,若疼痛僵硬未調養痊癒,肩頸局部肌肉筋膜緊繃,長時間就可能造成較大範圍之筋膜結構錯亂,而變成慢性肩頸痛與反覆落枕。另需注意如果長時間沒有恢復,也可能是其他嚴重問題而非單純肩頸肌肉損傷,這時應盡快就醫診治。很多民眾常常治療後覺得不痛便以為好了,但其實肩頸肌肉損傷仍未完全復原,若持續姿勢不良、長期勞動,很容易又會再度復發。若是落枕過於頻繁,可檢視環境是否合宜,如枕頭、寢具,是否有冷氣對頸椎直吹等;頸椎結構有無異常、辦公姿勢是否不良。李昌狄醫師提醒,枕頭挑選應至店面試躺,給予頸椎足夠的支撐,減少肩頸負擔,生活中應避免長時間低頭,半小時至一小時應起身活動肩頸,才能遠離落枕,睡個好覺。(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脖子硬叩叩動不了 就是這6個不經意動作引起的! ·起床落枕第一步千萬別推拿! 復健科醫教「4招自救法」
-
2021-04-06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
● 足部構造損傷或退化不適時,可以鞋墊治療與保養● 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核心功能。長久耗損下,足弓易退化或發炎● 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腳痛,有不同的鞋墊處方腳痛,該加鞋墊嗎?其實,不管是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或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疼痛,鞋墊都可成為足部治療與保養的重要一環。足踝像三腳架 結構需平衡人類的足踝是演化上的傑作。我們可以把足踝想像成一個三腳架(見圖),當站立時,下肢負重軸線能通過底面三角形中心點,形成一個平衡省力的結構。另外,透過小腿肌肉的控制,能讓足踝做內旋與外旋、曲屈與伸展等動作,改變這個三腳架的形狀。足踝內旋時,足弓降低腳板變得柔軟,外旋時,足弓提高腳板變得硬挺,如此轉換,使我們在行進間能有柔軟度吸收著地的衝擊力,又能傳導推進力推動身體前進。支撐足弓 緩解疼痛防退化簡言之,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的核心功能。經年累月耗損下,足弓相關構造容易退化或發炎,因此輔助支撐足弓,便是鞋墊最基本的功能。常見的足底筋膜炎就是支撐足弓的弓弦退化並發炎,這時需要鞋墊支撐,減少足底筋膜負擔。成人扁平足是支撐足弓的韌帶與肌腱退化破損,造成足部過度內旋而變形,鞋墊支撐可以減少內旋,讓足部的三腳架結構維持正常,緩解疼痛並阻止進一步退化。可調整高度 改善足部施力鞋墊也可調整不同部位高度,改善足部整體施力分布與方向。例如大腳趾外翻,可透過內側前腳掌加厚的鞋墊,調整腳趾施力並減少過度內旋;踝關節內翻導致的關節炎,我們會在足跟外側墊高,增加足跟的外翻,將足底三角形往外側移動,減輕踝關節內側負擔。高弓足使用鞋墊 分散壓力高弓足使用鞋墊又是另外一種目的。高弓足因腳板內旋功能差,足部較僵硬,壓力集中在前腳板或足跟底面,造成疼痛。這時就需靠鞋墊大面積的接觸來分散壓力,除鞋墊形狀要盡可能和足底形狀密合,材質要有足夠的柔軟度與緩衝力,不能跟僵硬的腳板硬碰硬。健康的腳不需要穿鞋也能運作得很好,但是當構造損傷或退化造成疼痛時,就需要合適的鞋具提供額外的輔助與保養。鞋墊除了基本的足弓支撐外,不同狀況可以透過各種調整達到最好療效。民眾如有足踝不適或有鞋墊處方需求時,可以請社區醫師幫忙轉診到大醫院,透過有經驗的足踝專科醫師完整評估診斷後,提供各種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專業建議,讓您有一雙健康的腳行遍天下。
-
2021-03-2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足部潰瘍截肢死亡率高達4成 注意9警訊預防感染
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一直是榜上有名,糖尿病會引起的許多併發症,不僅在照顧上須要特別留意,對照顧者來說也是需要額外多費心。其中最需要留意的就是足部傷口照護!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一生約有12~25%的機率會有足部潰瘍,20%的患者也是因足部問題住院治療,而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十年後,平均有1%病患截肢,截肢後的死亡率在三年內高達40%。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容忽視一點傷口,患者及照顧者都須好好留意,避免日後造成截肢的遺憾以及照顧上的困難。 ▍糖友常見3種原因 導致傷口潰爛一般傷口若有適當的照顧,如沒有其他感染問題發生,大約一到兩星期內可以復原,但糖尿病患者因以下幾個原因,傷口若不細心照料與觀察,很容易演變成傷口潰爛! 1. 血管病變因代謝異常使血液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引起周邊血管病變造成血管硬化或是堵塞,以致傷口部位的血液循環不良,氧氣,營養素、藥物及免疫細胞無法到達受傷的組織來幫助傷口癒合。2. 神經病變因代謝異常使得感覺、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受到影響,對於皮膚上的觸覺部敏銳,若足部出現傷口、紅腫也無法正常察覺。而自主神經病變也造成末梢神經無法正常控制血液供應,末梢循環無法發揮作用,進而引起組織缺血。3. 感染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高血糖,降低白血球活性,及吞噬、殺菌的功能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故較容易受到皮膚上的細菌感染,若是足部清潔習慣不良就容易受到黴菌侵犯影起香港腳,或是一點傷口都可能引發感染。 ▍9點警訊需注意 恐引發足部感染最後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並且留意足部清潔外,若有以下症狀也需要提高警覺,並免引發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1) 足部的感覺異常。(2) 足部的皮膚顏色改變。(3) 足部的皮膚溫度改變。(4) 足部的傷口癒合不易。(5) 走路或休息時腿部會出現痠疼的情形。(6) 足度的脈搏微弱或摸不到。(7) 腳踝經常水腫。(8) 足部的皮膚龜裂。(9) 足部的雞眼或繭的部位周圍紅腫。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糖尿病中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
2021-03-24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她凍甲反覆發作痛不欲生 醫師:3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凍甲(又稱甲溝炎)大約佔國民足部疾病發生率的兩成,若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控制不好反覆疼痛更讓人痛不欲生。皮膚科醫師表示,長期穿尖頭鞋或高跟鞋的上班族女性、50至60歲有灰指甲、指甲變厚,視線模糊不好修剪者,或是處在生長期的青少年是三大高危險族群,患者應避免擠壓腳趾、以平剪方式修剪指甲,並讓指甲白色區域長超過甲面0.1mm保護指甲;日常保養可於指甲周圍塗抹指緣油,防止周圍皮肉變硬,影響指甲生長。凍甲又稱為「甲溝炎」、「嵌甲」,是因指甲與旁邊甲溝反覆摩擦形成甲溝炎,造成紅腫疼痛、形成反覆性感染或肉芽組織。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若指甲周圍老是疼痛、旁邊常常流湯或流血、指甲插入旁邊的肉或皮時,就要小心凍甲危機,免疫力較差時,恐引起潰瘍、蜂窩性組織炎。蔡長祐舉例,之前收治一名40歲有糖尿病史的上班族女性,穿高跟鞋長時間站立,導致雙腳大拇指趾甲持續受壓迫,因而凍甲、引發甲溝炎,讓她走路都會痛,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抵抗力較差,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後來甲溝炎一發作,就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療,無法根本解決凍甲問題。另一名50歲男性,因修剪腳趾甲方式不當,產生卷甲合併甲溝炎的症狀,只要甲溝開始疼痛,就去找修剪師傅修指甲,指甲卻愈修愈小片,新長出來的指甲愈來愈彎,容易長到肉裡,變成惡性循環。蔡長祐說,造成凍甲發生的原因大多跟「穿不合腳、過緊的鞋子」及「指甲過度修整」有關,其餘如反覆拔除指甲、甲面先天性過寬和大腳趾容易著地,產生壓力磨擦甲床邊緣(如扁平足)也是原因之一。發生凍甲後,不適感常令患者將指甲愈剪愈短,蔡長祐說,臨床觀察,很多凍甲患者為了減緩腳趾疼痛,選擇將指甲修得更短,殊不知可能讓後來長出的指甲更彎曲,容易刺進周圍的皮膚,造成慢性甲溝炎。為避免發生甲溝炎,保持指甲健康,蔡長祐表示,民眾平常應「避免穿不合腳的鞋子」、「避免激烈碰撞」、「指甲要平剪」,避免指甲受到擠壓;另可塗抹乳液或足霜「保濕雙腳」、塗凡士林或指緣油「保濕指甲周圍皮膚」以減少硬皮發生,以及「每日將指肉往外撥」,幫助指甲周邊皮肉恢復彈性,才不會產生硬皮,影響指甲生長。蔡長祐說,平常剪指甲宜於洗澡後進行,並以平剪方式修剪,不宜剪過短,要留白超過0.1mm,保護指甲。若仍不慎發生甲溝炎,還出現不適異狀時,蔡長祐表示,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甲溝炎依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除拔除部分指甲,修剪過度增生的肉芽組織外,也可以透過使用指甲矯正器的方式治療,兩名個案經治療後,症狀現已改善。
-
2021-03-14 新聞.長期照護
用北歐觀過台灣生活!劉毓秀的自家實驗:父母90歲仍健康、生前臥床僅數週,如何辦到?
編按:號稱老人天堂的北歐國家願景,在台灣有可能實現嗎?學者劉毓秀從1996年起多次前往北歐考察。她發現,北歐國家不論在個人層面的飲食、運動,或者社會制度面的長照政策,都是以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為目標。回台灣後,她將這套的概念應用在父母身上,成功地讓兩老維持生活自主到90多歲。「北歐式養老」,在台灣如何落實?採訪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劉毓秀這天,是一個晴朗的冬日午後。從咖啡廳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好幾位外籍看護推著坐輪椅的長輩出門曬太陽。一陣微風吹過,讓人有了置身北歐國家的錯覺。但眼前情景卻提醒了我們:這是步入高齡社會後,台灣的尋常風景。「在北歐,你幾乎不會看到這樣的老人。」劉毓秀感歎地說。66歲的劉毓秀,是國內知名的婦運先驅。早年她為了抗議民法「以父為尊」的思維,曾將自己的姓氏由父姓的「黃」改為母姓的「劉」。其後,她不只在大學開設性平課程,也擔任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推動公共托育、女性就業等議題。女性一生中的大事,從出生時的姓氏、成年後的工作、為人母後的育兒乃至於老年的照顧,都是她所關心的議題。性別平等、社會福利制度高度成熟的北歐國家,是劉毓秀心中理想的願景。1996年,她首次赴北歐國家考察性別平等政策,卻意外觀察到當地老人生活極為獨立,和台灣人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比台灣早15年變高齡 瑞典人如何自立到老、不麻煩家人?說起關注熟齡議題的契機,劉毓秀坦言,造訪北歐那年她40出頭,家有「四老」:70多歲的爸媽、公婆,都在邁向老年的人生階段。一提到老,人們最直接的聯想就是中風、失能、臥床、癱瘓等病老的景象。而照顧無力自主的長輩,又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子女的責任,「大家想到就怕得要死!」然而,早在10幾年前,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就已步入高齡社會。以瑞典為例,1996年的老年人口已達18%,相當於每5人就有1位老人。瑞典人看待年邁的父母,卻不像台灣人憂心忡忡。當地長照政策以自立為最大目標,盡可能地讓老人健康活到最後,不成為家人的負擔。瑞典老人如何生活?在劉毓秀主編的《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一書中,她長年的倡議夥伴、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寫到,瑞典幾乎每個社區都有老人聚會點。這些聚會點無障礙設施完善,一般老人和失能長者都能使用,相當程度地展現了北歐長照政策的自立精神。在聚會點,每天都有各種不同的活動或體驗,且多是由長者自行規劃、主導經營方向。可以是欣賞歌劇、音樂、健身、跳韻律舞,也可能是品鵝、品蝦大會、慶祝耶誕節。長者們也會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社團,一起表演爵士樂、看服裝秀、組讀書會等。做自己喜歡的事,有成就感也有歸屬感。此外,瑞典的國家政策也特別重視預防老人失能。例如,政府會安排足部治療師到聚會點為長者定期健檢、宣導衛教資訊。長者有健康的雙腳,才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劉毓秀也指出,瑞典政府鼓勵人們在退休後繼續工作,持續累計退休金。直到75歲前,都算是勞動人口。透過推遲工作年限,延長長者在經濟與生活獨立的時間。除了政策規劃外,北歐人「吃得好、動得多」的生活型態也有助於延長健康餘命。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芬蘭、丹麥、瑞典、冰島、挪威等國家,過半數人每週運動至少2個半小時,是歐盟平均值的2倍。哈佛醫學院所出版的《哈佛健康雜誌》則指出,北歐人的飲食以全穀類、莓果和海鮮為主,崇尚在地當季的食材,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影響。在台灣也能實踐的「北歐式」養老 不要剝奪父母獨立的機會從北歐取經返台,劉毓秀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套理想落實於台灣社會?她的第一號「實驗品」,正是自己的父母。「媽媽曾說要燒香拜佛,求上天讓她跟北歐人一樣善終好走。我說不是這樣!妳要從生活習慣下手。」劉毓秀回憶。她觀察,在重視孝道的台灣,子女過度為長者著想,反而剝奪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例如,看護怕老人跌倒,寧可讓他們坐輪椅也不願攙扶。久而久之,老人雙腿肌肉流失,更不可能起身走動。她也聽過有長輩長期被餵軟爛的食物,導致咀嚼能力退化,進食時常不由自主地流口水。為了讓父母能自理生活,劉毓秀和弟弟、妹妹共同買下一戶有電梯、生活機能不錯的房子。平時購物、煮飯、洗衣都讓兩老自行負責。子女會陪聊天、吃飯,但不代勞家務。若有處理不來的家事,則請彭婉如基金會的家管員每週打掃一次,每月開銷約4千多元。父親過世後,母親還主動請家管員將打掃頻率減為2週一次。相較於聘請24小時的外籍看護,開銷精簡許多。「我們常說做父母要有堅持,其實當子女也是。」劉毓秀直言,子女即便遭人非議,也不能剝奪父母獨立的機會。像是有次,社區管理員看見黃爸爸自行扛米回家,打電話質問她怎能對父親如此不孝?也有讀者看見媒體報導,特地寫信向她興師問罪:「大學教授還做這種錯誤示範!」然而,時間證明劉毓秀的做法是正確的。實施北歐式養老20年後,劉毓秀的父親以93歲的高齡在睡夢中離世,生前臥床時間僅數週。媽媽今(2021)年超過90歲,仍可自行上菜市場買菜、搭公車、到老人中心上課。更重要的是,2人都沒有慢性病,僅偶爾上醫院看看過敏、腳無力等小病。「這20年間,我照樣教書、做研究、參與社運。因為爸媽生活能夠獨立,我才有這樣的自由。」劉毓秀笑說,父親本性屬於「懶惰型」的人,其實並未特別勤於鍛鍊身體。但光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就無病無痛地活到93歲。不要說長照,就連健保卡都很少使用。她總結,「顧好小我,對大我也有好處。」台灣北歐大不同 改變觀念是老年幸福的第一步說起北歐國家令人羨慕的老年願景,總會有人質疑:「台灣跟北歐民情不同、人民不願繳高額稅金,怎麼可能跟他們一樣?」但劉毓秀認為,台灣人期望幸福的老年,其實應從改變觀念開始。除了對老人過度保護,她也觀察到,台灣人多有延命迷思。且因健保費用低廉,無效醫療更為普遍。雖然平均壽命長,生命有意義的日子卻相對短。例如,她有位舅媽,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被送至養護中心。為了安全,院方規定舅媽不能自主行動,平時由看護拿健保卡代為領藥。「我常常在想,那到底是孝親還是虐親。」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位她認識的長輩,因為善於養生活到90多歲。有天半夜卻衝到馬路上大吼:「我想死,我不要活了,太無聊了!」原來,家人無微不至的伺候,反而剝奪了老人家生活的樂趣。她指出,北歐人的老年以自立為目標,更強調回歸生命的本質。當生活品質無以為繼時,就放手不再強求。就像她在北歐安寧照顧中心看到的臨終者,不以灌食、打點滴等方式延長生命,只是讓身體慢慢關機,圓滿地壽終正寢。此外,她也特別提醒,4、5年級這個世代握有許多資源,有能力改變制度與社會風氣。台灣步入高齡社會,除了讓熟年人口活躍老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少子化問題。倘若青壯年人口持續縮減,未來年金、健保等和老人息息相關的福利制度都將無以為繼。在北歐國家,因為公共托育普及、家內性別平等、男女同享充分的有薪育嬰假等因素,儘管老年人口多,年輕人生育率也高。劉毓秀指出,中年人身為主管或決策者,應建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例如,她在彭婉如基金會推動彈性工作制度,方便家長照顧孩子。她笑說,改變的效果非常顯著,「好多人都去生第二胎、第三胎!」。現在對年輕人好,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晚年好。照顧好自己的老年 是我輩人都能做到的社會責任研究北歐制度多年,再加上親眼看見父母的成功經驗,劉毓秀對即將展開的老年充滿信心。她計畫像父母一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假手他人。時間到了就離開,絕不拖泥帶水。「老年的生命不必然讓人恐懼,它可以很有尊嚴。」劉毓秀希望,台灣有愈來愈多人能效法北歐,以自主生活為目標。不僅國家負擔減輕,也會停止無法承擔的照顧責任所造成的長照悲歌。在她眼中,獨立的老年,背後是一份對社會的責任。她開玩笑說,「我有時候太忙,都會告訴自己不行喔。你要顧好自己的健康,不能變成家庭和國家的負擔!」台灣人不必羨慕北歐,因為幸福老年的關鍵,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原文:用北歐觀過台灣生活!劉毓秀的自家實驗:父母90歲仍健康、生前臥床僅數週,如何辦到?
-
2021-03-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併發症嚴重恐截肢! 1張圖教你做好居家護理
糖尿病人常會有足部併發症,其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血管疾病、足部變形、足部受力改變、視力不佳等。一旦潰瘍惡化、足部感染或有周邊血管疾病,將成為截肢的主要因子。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瑜忻說明,一旦病人因為糖尿病足潰瘍住院,治療需整合包括內科代謝與感染的控制、血管科對於周邊血管的診斷與治療、傷口照護、外科系的清創,以及復健科的輔具與減壓處置。這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很大的資源負擔,所以做好平時的足部護理,及早發現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減少合併症的發生。糖尿病足部潰瘍 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經病變糖尿病足部潰瘍的原因,主要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感覺運動神經病變,又稱糖尿病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足部容易受傷卻不自覺,造成傷口不易癒合。陳瑜忻解釋,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是以周邊神經症狀為主,它影響到周邊的感覺、運動與自主神經。6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0%都有不同程度表現的周邊神經症狀。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喪失,進而失去保護作用。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因為高血糖、胰島素抗性影響血管管壁的內皮細胞功能,進而引起血管收縮及粥狀硬化斑逐漸形成。而長期高血糖也會傷害內皮細胞,加速血管壁粥狀硬化形成。另一方面,由於血小板及其他凝固因子功能異常,容易吸附在血管壁上,也會造成血栓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壁。糖尿病足部居家護理 應牢記4要點▸足部檢查:洗澡時,檢查足部皮膚有無水泡、雞眼、厚繭、發紅或裂傷現象,視力不佳時可用鏡子輔助,或請家人協助觀察,如有發現上述情形,應請教醫護人員,請勿自行拿刀片、剪刀處理,以免出現傷口。▸足部清洗:每天以溫水及中性肥皂洗淨,水溫不可過燙,以手腕或溫度計測水溫(約40°C),需特別注意指縫間的清潔。擦乾後再以綿羊油或不含酒精成分的乳液擦拭皮膚,防止乾燥脫皮,但不可以將乳液塗抹在趾縫間,太多腳汗時也不宜用爽身粉,避免阻塞毛孔。▸鞋襪之選擇:宜選擇棉質、吸汗、柔軟及保暖的襪子,避免穿尼龍襪,襪頭不可以過緊,會壓迫腳踝影響循環。穿鞋應穿襪,並每天更換襪子,保持腳部清潔。購鞋時最好在下午或黃昏時刻,因為腳的尺寸會比早晨稍大,若左右腳尺寸不同,應以較大的為標準。盡量選擇軟內襯、厚膠底、附鞋帶或魔術貼的鞋,鞋頭硬較能保護腳,不可打赤腳、穿夾腳拖、涼鞋、拖鞋外出,高跟鞋也會導致腳底壓力受力不均,形成厚繭。穿著新鞋時不要穿太久,先試穿1至2小時,待適應後再加長時間,若穿鞋後發現有起水泡,表示不宜再穿。穿鞋前要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修剪指甲:先將指甲泡溫水,變軟之後再進行修剪。趾甲面勿短於甲床底部,只做平剪,勿剪入甲角處,若發生崁入性趾甲或硬厚甲勿自行處理,應找外科或皮膚科醫師治療。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要注意 定期檢查不能省陳瑜忻提醒,抽菸會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增加胰島素的阻抗、影響血糖控制引發脂質代謝異常、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誘發發炎反應,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增加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因此有菸癮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較高,最好及早戒菸。此外,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需要注意以下事項:1.坐時勿雙腳交叉於膝蓋上,避免影響下肢循環。2.不要用熱水泡腳。3.冬天寒冷時可穿厚襪子保暖,勿使用熱水袋、電熱毯保暖,以免燙傷。4.下肢有水泡、皮膚紅腫、感染、傷口、皮膚病等病症時,勿自行處理或敷藥草,應立即就醫。最後,建議糖尿病患者可每年安排1次至就診醫療院所檢查,以了解足部照護情形,檢查項目包含:(1)糖尿病足部結構與外觀檢查:觀察有無變形。(2)糖尿病足部感覺檢查:單股尼龍纖維檢查、震動感覺檢查。(3)糖尿病足部下肢循環檢查:足部動脈脈搏檢查、足部超音波檢查、足部血管攝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0 癌症.皮膚癌
腳底有黑點恐致命!醫師提供惡性黑色素瘤自我檢查指標
「上一次看自己腳底是什麼時候?」忽略腳底有「黑點」恐致命,皮膚科醫師指出,黑色素瘤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建議民眾留意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有無黑點或痣,一旦發現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大於6mm,或是大小、形狀、顏色改變,便可能罹患黑色素瘤,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及早發現與治療,可大幅提高存活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惡性黑色素瘤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皮膚癌。根據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惡性黑色素瘤佔整體皮膚癌發生個案數僅7%,但因為「惡化快」、「易轉移」、「難治療」,致死率竟高達58%。朱家瑜說,黑色素瘤有3成來自良性痣,但根據2021最新網路調查,台灣民眾除掉痣大多因為美觀,而非擔心健康,除痣位置多在臉部而忽略足部,但台灣黑色素瘤好發於四肢肢端,提醒民眾注意出現在腳底、腳背及腳趾等的黑點或痣。為協助民眾判斷身上黑點、痣是否為黑色素瘤,朱家瑜提供「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若有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黑色素瘤初期癌細胞尚在皮膚表層,存活率達100%,進入第1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但到第4期時卻降至1成,凸顯早期發現惡性黑色素瘤並進行手術切除的重要。吳教恩說,罹患黑色素瘤的歐美民眾發現中有9成都是第1期,但台灣民眾竟有半數已至第3、4期,少數是第1期,甚至有患者因延誤診斷、治療,導致截肢,且調查顯示,近5成的民眾不會注意身上有無新的痣,更有近6成的民眾不知道新痣何時出現,呼籲應積極觀察一年內新增的痣,善用自我檢測方法,以早點發現黑色素瘤,方能進行診斷與治療。針對治療藥物,吳教恩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基因BRAF會促進黑色素瘤癌細胞生長,西方5成病患都有BRAF突變基因,亞洲則約2成,幸已有對應之標靶藥物,另MEK基因標靶藥物能抑制BRAF標靶藥物的抗藥性,透過雙標拔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期。吳教恩補充,有位30多歲的年輕女患者小涵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第3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局部淋巴結,但第3期預後相對不好,需切除腫瘤、清除淋巴結,且無轉移至其他位置,5年存活率約4成,復發機率約6至7成,但配合雙標靶藥物,復發機率能降至4成,個案如今已使用藥物1年,順利完成治療,目前追蹤中。朱家瑜說明,國外黑色素瘤致病因素大多跟日曬、遺傳基因有關,國內雖也顯示部份基因會致病,但推測我國黑色素瘤與民眾平時走路一直壓迫足部位置更有關,目前仍積極研究中。●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若有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
-
2021-03-03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主題館/長期長短腳 小心骨盆歪掉
● 睡覺固定側躺一邊,小心長短腳找上你● 0.4公分以上的長短腳,走路跑步相對耗能;0.6公分以上的長短腳,骨盆會歪掉● 長短腳可透過鞋墊改善,從小使用有治療效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人體行動的第一個受力點,若有長短腳的人更不可輕忽其對健康的影響。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表示,生活中,如果常常不自覺三七步、不自覺翹腳、睡覺固定一邊側躺,就要提高警覺,小心長短腳找上你。為了平衡 身體終將出問題李思慧指出,一個人的腿長、腳型幾乎來自遺傳,扁平足、高弓足、開張足,甚至很多女性以為是穿高跟鞋才有的拇指外翻,也多為天生的,後天外力、年齡增長只是「加速」症狀的發生。以長短腳來說,僅0.5公分的落差看似微小,但大腦長期為了平衡讓身體用其他部位代償,身體終將發生問題。目前醫界投入長短腳的研究,已從最早期落差兩公分逐漸縮小,日本足部研究權威阿部勳教授發現,0.4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對氧氣利用率比正常人差,走路跑步相對耗能;美國文獻也指出,0.6公分以上的長短腳族群,骨盆絕對會歪掉。透過鞋墊 可改善足部問題隨著醫學的進步,已可以透過鞋墊改善足部問題,李思慧表示,若從孩童時期開始使用,便有「治療」的效果,對將來骨骼的生長發育較好,等生長板癒合後,鞋墊的功能則是「輔助」,可把鞋墊當成代罪羔羊,取代身體肌肉關節可能出現代償作用,「寧願把鞋墊穿壞,也不要壞掉身體」。挑鞋及鞋墊 要注意鞋楦「做一雙鞋墊最困難的部位是橫弓墊,也就是蹠骨墊。」李思慧說,有些功能鞋墊,只採用雨滴形狀強化設計黏上,幅度或許不符合自然人體,因此若能配合專業醫師評估,透過開模客製,做出來的蹠骨墊才能符合個人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假設足部要完美一百分,鞋墊及鞋子占了75分,剩下的25分則要靠襪子,選對襪子跟適合鞋墊的鞋子很重要。挑鞋及鞋墊要注意鞋楦,應試穿15分鐘後,看看大腳趾跟第五個腳趾有沒有紅,就知道是不是過窄,若鞋身可以扭轉表示太軟,會影響鞋墊效果,鞋身內側要有特別加強的效果較好,鞋底不能有洞,以免鞋墊受力不均。配套運動 才能全方位治療足部問題也會影響上半身,如骨盆旋轉、下背痛、腰椎滑脫、頸椎滑脫等。「要有對的運動配套才能全方位治療」,李思慧強調,2010年起,她的團隊開始投入智慧運動平台,預計今年下半年推出服務,藉著相對應的各式復健運動,在門診取得專業建議後,病人一回家手機接通醫院的虛擬雲端,影片投影到自家電視螢幕,系統會告訴你運動頻率與次數,告訴你做得是否正確,比給一張衛教單或QR Code還有實際導引及督促作用。
-
2021-02-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年後體重直直升很難瘦 中醫茶飲搭穴位按摩減重又消脂
年節期間享受美食之餘,常見吃多、太油膩而胃脹難受;或因疫情不便出門,待在家中缺乏運動使體重直線上升。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何怡慧醫師提供民眾消食、降脂的中醫茶飲,再搭配穴道按摩,可幫助代謝,維持健康體態。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人於春節期間體重控制調查」結果發現,有6成3的民眾過年期間不會特別注意自己體重;有近4成1的民眾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何怡慧表示,中藥降脂的原理為抑制脂肪在腸道內吸收、加速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儲存。可取荷葉、陳皮、山楂、決明子、茯苓、蒼朮、紫蘇各3錢,用1,000毫升的水煮開,再加入藥材煮20至30分鐘,共同煎煮當茶喝或是做成湯汁,做料理,有消食、化積、健胃、除脹滿、除油膩、分解脂肪及幫助代謝的功效。她指出,再搭配穴位按摩,強化脾胃、幫助脂肪代謝、改善水腫、便秘。第1個穴位是「豐隆」穴,位於足部小腿中點,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位,多按摩,可以刺激氣血循環、強健腸胃,還能緩解便秘、消除水腫及肥胖。根據《四總穴歌》口訣「肚腹三里留」,是用來治療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因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營養要靠脾胃來吸收。何怡慧表示,俗語「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號稱人體保健第1要穴的「足三里」,位於膝蓋外側下方3吋,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的位置,以按壓或艾灸「足三里」穴治療,強壯脾胃及改善體能。「陽陵泉」穴為筋之會,何怡慧建議可按壓「陽陵泉」穴,對抽筋、筋骨僵硬、酸痛、便秘等有特效,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何怡慧提醒,儘管有中藥與穴位能幫助減脂,但最重要的是平常要控制飲食,減少油膩和甜的食品,並多天然、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少用加工品,以蔬食代替葷食。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如有問題可請教中醫師針對體質調理身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24 科別.骨科.復健
鞋頭要有寬度和翹度 治療師教你7原則選對鞋足安心
● 步行可降三高、減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增加骨密度● 穩健走路、安全跑步,穿一雙好鞋很重要● 鞋墊是提升行走舒適度的關鍵「步行是人類的最佳良藥」,這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養生之道。據現代醫學研究,步行可降三高、減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增加骨質密度等。然而,要穩健走路、安全跑步,選擇一雙好鞋相當重要。如何挑選適合、舒服又安全的鞋子,讓邁出的步伐都能「足」安心?建議可掌握以下7項選好鞋原則。一、使用時機及情境每雙鞋都有它適合的使用時機及情境,像跑步可挑選馬拉松鞋、慢跑鞋,行走的人應選擇健走鞋,從事球類運動應穿相應的鞋款,如籃球鞋、足球鞋、網球鞋等。同時要考慮用鞋環境,例如PU跑道、室內地板、自然山野等因素,才能找到適合又能穿的久的鞋款。二、腳型尺寸會改變雙腳的尺寸及形狀會有變化的。足部會因老化而足弓塌陷,造成腳變長變寬、足後跟變薄、足部皮膚乾裂等。所以選鞋時,一定要重新量測雙腳大小,並試穿(鞋帶也要綁好)行走5至10分鐘,以確認這雙鞋的舒適度與穩定度。三、鞋子尺寸聰明量測量鞋子是否合腳有技巧,先將鞋墊取出,端正坐好後,將腳後跟對準鞋墊後緣踩在鞋墊上,最長的腳趾和鞋墊前緣有一根手指的寬度,就是最適合的尺寸。傍晚時分的雙腳通常比較脹,建議選鞋最好在此刻,試穿時以較大的腳作為選擇的標準。四、鞋帶或黏扣帶為主鞋子的保護功能要能真正發揮,就是要牢靠的穿在腳上,建議選擇以鞋帶或黏扣帶固定的鞋款為主,如此才可因應雙足隨時間早晚及姿勢不同所產生變化而配合調整。五、鞋頭要有寬度、翹度東方人普遍前足較寬,挑選鞋子時,可選擇鞋頭較圓寬且前足空間足夠的鞋子。此外,選鞋時可以挑選鞋頭前端微微翹起的,這樣可以減少行走時鞋底過度的摩擦及增加吸震的功能,降低跌倒風險。六、鞋身結構較堅固挑選鞋子時,最好選擇鞋身結構較堅固穩定的鞋款。鞋子內側要有整片較硬的材質,鞋身不易扭動及後跟堅固的鞋款,如此行走時,這雙鞋才能提供足夠的包覆性及穩定度,也能提高安全性,避免發生「翻船」等扭挫傷的狀況。七、鞋墊影響走路舒適度鞋墊是提升行走舒適度的關鍵要素,可分為非醫療型、醫療型與手工訂製型。常見的鞋墊以「非醫療型」為大宗,由使用者自行量測剪裁至合適大小放進鞋內即可使用,但這類鞋墊無法調整足底服貼度,舒適性因人而異。醫療型及手工訂製型的鞋墊,皆需專業人員評估及調整後才可穿著,大多需至醫療院所或醫療器材行才能進行配置,這兩種鞋墊可調整,舒適度和服貼度較佳,但製作時間長且價格較高。
-
2021-02-20 科別.泌尿腎臟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年報指出,台灣人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盛行率均為世界之最,這可能跟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的增加所引發的腎臟病有關。此外,台灣人不當的用藥習慣,包括使用具腎毒性藥物所造成的腎臟傷害,或慢性病人未依正規管道治療,聽信偏方服用宣稱可治病之藥品、藥草等進而引發腎臟病變。高血糖 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以及腎元所組成的,有著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得不好,就容易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容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所謂的微血管,也是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元素,當腎臟的微血管阻塞了,意味著腎臟細胞所需要的營養和氧氣無法藉由微血管的運送來取得,同時細胞要代謝掉的廢物也無法透過微循環排出,時間久了,當腎臟得不到養分,老舊廢棄的物質排不出去,就會造成腎臟的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需洗腎的狀況發生。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 改善身體微循環 而根據統計,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所以高血壓也是造成洗腎的一項重要指標;相反的,腎臟若去功能會造成鈉鹽及體液滯留,就需要透過血壓提升來達到排除多餘鈉鹽及體液的代償作用,兩者息息相關。而高血壓也與微循環有關,當微循環出現障礙時,身體為了讓血液流動順暢,因此提升血壓來代償,短期雖能滿足部分器官需求,但長期下來恐付出健康的代價。 因此,改善身體微循環便是維持良好腎功能、避免步入洗腎的第1步,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之外,可以適量攝取新鮮蔬果和含氧量豐富的食物,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增加身體含氧量、讓微循環順暢的方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2-19 科別.指甲.足部
足底筋膜炎痛到不能走? 4個「超傷行為」一定要避開
40歲陳先生熱愛跑馬拉松,某次賽事因準備不足,中途跑姿走樣,但仍堅持完賽,導致隔天起床一踩地就感到足跟內側一陣刺痛,雖然緩步行走後逐漸舒緩,但久站工作後又即復發,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透過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西醫合療,症狀大幅改善,又恢復日常訓練,期待疫情過後大展身手。足底筋膜炎 穿著鞋底堅硬最常發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足底筋膜炎通常是因為足跟內側筋膜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以往常見於工作時需久站,或是反覆行走,尤其穿著鞋底堅硬不適的工作鞋時,更容易發生;近年來長跑賽事風行,跑者常因過度訓練或追求紀錄,縱使身體已經發出警訊,仍勉強練跑,在反覆受傷下,成為足底筋膜炎的受害者。治療足底筋膜炎 檢視步態不能忽略治療足底筋膜炎除了針對疼痛部位給予藥物和復健治療外,徐瑋璟醫師強調,尚需檢視患者的步態是否異常,足踝、膝蓋、髖關節等有無其他疾患;若有扁平足或高弓足,則可搭配適當鞋墊穿著,假設症狀持續難治,會透過超音波導引下的增生療法治療、體外震波治療以修復組織。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 傷科手法+針灸為主中醫治療方法是以傷科手法及針灸為主。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吳俊昌說明,傷科手法主要調整上述足部及骨盆區結構的失衡,使力線回正,以解除足底筋膜的張力;針灸治療則依中醫辨證取穴施針,以調節及平衡經絡氣血,而使結構得以維持,療效可以長久。9成保守治療能緩解 避免久站、選擇適合鞋子能預防通常九成以上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都能好轉。徐瑋璟醫師提醒,若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應避免長時間行走和站立、過度拉扯足底筋膜,可自行多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並選擇適合的鞋子,才能達到保護足底筋膜之效。
-
2021-02-09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習慣穿襪睡覺 小心「1狀況」釀腳爛
天氣冷颼颼,連日來的低溫讓許多長輩穿上厚厚的棉襪,此時若患有糖尿病的長輩因為保暖而未每日檢視雙腳,容易忽略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變,形成糖尿病足部潰瘍傷口,因此,足部照護也是寒冬季節裡呵護長輩不容忽視的一環。萬病皆從足下尋 每日檢視足部和保養足部照護的關鍵在於要先了解引發糖尿病病足的原因,其危險因子主要是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感染。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黃文佩表示,老人家容易因為感覺不敏銳,即使足部有紅腫或破損也無法及時察覺,而易形成足部潰瘍,尤其穿上棉襪更不易發現傷口。此外,感覺及運動神經病變影響行走時肌肉的使力,改變受力點,造成受力處皮膚的厚度增加,形成厚繭;自主神經病變影響末梢神經控制血液的功能,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液供應減少而產生組織缺血;感染加劇足部潰瘍的惡化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及骨髓炎。足部潰瘍 紅腫熱痛是初期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魏秀慧指出,大部分的足部潰瘍產生之前會經歷初期紅腫熱痛的反應,一旦發現應立即就醫,評估檢查是否有感染的情形並檢視血糖與下肢循環的問題;必要時給予藥物使用與適當的傷口護理,避免炎性反應加劇引發感染而使得傷口持續惡化。挑選適合鞋子 血糖管控不馬虎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督導李穎俐提醒,足部健康可藉由每日的檢查、血糖的控制及選擇合適的鞋子以預防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發生;已產生足部潰瘍的病人更應加強足部管理。
-
2021-0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長期手腳冰冷如何改善? 中醫教2招驅寒保暖
寒流頻頻報到,各地氣溫溜滑梯!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預見一波波冷氣團將持續來襲,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也能遠離疾病。面對持續下探的低溫,連暖暖包都大缺貨的時候,該如何為自己保暖呢? 衣著保暖重點 背宜常暖、胸宜常護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來建議大家衣著保暖重點。王嘉涵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除了外套外,不防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他進一步說明,位在足底的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可在家自己做。熬煮足浴藥湯後,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可接受溫度,再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只要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胡仁珍進一步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 中醫足浴包輕鬆做藥材:艾葉3錢、桂枝3錢、乾薑2錢、紅花2錢、巴掌大生薑熬煮:以棉布袋裝入中藥材,包好綁緊;生薑拍打後備用;將藥包與生薑放入鍋中,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即完成足浴藥湯。 進補後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補過頭 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王嘉涵建議,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的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烹煮,避免乳汁中含酒精,影響到新生兒腦部發育。王嘉涵呼籲,小兒與年長者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孩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王嘉涵、臺中慈濟醫院中醫藥師 胡仁珍)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霸王級寒流來襲!怎麼穿? 超實用抗寒「穿搭公式」一次看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比較快?掌握3大關鍵不發胖
● 冬季減肥成功關鍵:做好保暖、飲食節制、多運動● 低溫會讓血壓上升,留意避免心血管病、中風發生● 運動可產熱,有效控制體重不發胖傳言冬天減肥比較快,今年冬天特別冷,該怎麼把握機會瘦身?醫師認為,寒冷易讓食欲大增,反而製造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但如果能「做好保暖、克制食慾、規律運動」三件事,就可以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有效控制體重,甚至減重。天冷大吃少動 易發胖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人是恆定的動物,在冬天身體為了禦寒會更積極產生熱量,因此寒冷時人常會感到寒毛直豎,也就是豎毛肌在運動幫助身體產熱。一旦身體產熱需求高,令人食欲大增,天冷則活動力下降,熱量進得多、出得少,就會有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兩種,蕭敦仁指出,白色脂肪是儲存熱量,棕色脂肪可以讓身體產熱、保持溫暖,也比較不容易胖。不過,棕色脂肪帶來的不怕胖福利,不會延續到成年。蕭敦仁說,雖然棕色脂肪在受到低溫刺激時,會有產熱效應,但成年人身上的棕色脂肪只剩下一點點,分布在脖子、鎖骨、心臟和腎臟附近,產熱效果有限。北海道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健康成年人在只有攝氏四度左右的冷房中待個兩三分鐘再出來,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棕色脂肪的量有微幅上升,但這樣的刺激,對於心血管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低溫 心血管壓力不小 專長肥胖醫學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本身血管比較脆弱,很可能會因此破裂、出血,發生在腦部就是中風,所以天氣愈冷,愈要注重血壓控制,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輕忽保暖,或貿然將自己暴露於低溫中。「好好保暖、控制食欲、規律運動」才是冬季減肥的必要元素。蕭敦仁說,如果能做好保暖,有助於控制食欲,運動可幫助身體產熱,便能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蕭敦仁建議,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起來動一動,帶動身體溫暖。如果外面很冷,可以選擇在恆溫、舒適的室內環境運動,現在網路影音資源豐富,只要打開影片,在家運動也可以全身熱呼呼、大汗淋漓。糖友小心足部血液循環差黃國晉提醒,冬天除了心血管壓力增加,也會讓糖尿病患的足部血液循環變差,需要每天仔細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是否凍傷。呼吸道敏感的人,如果吸入冷空氣可能導致氣喘,要記得把藥帶在身上;腸胃道不好的人容易因飲食過量而發生潰瘍,注意不要吃太多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冬天不發胖3要點1.注意保暖:身體保持溫暖,食欲會較正常,運動也是保暖的好方法。2. 克制食慾:寒冷會導致食欲大增,如果未克制,冬天會成為體重再創高峰的季節。3. 規律運動:有助身體產熱、維持一定的熱量消耗,不易發胖。
-
2021-01-21 科別.一般外科
冬天足傷口潰爛患者增 護理師籲慎用保暖設備
台南地區連日低溫,除了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提高,因足部傷口潰瘍就醫的糖尿病患也增加,其中許多是使用保暖設備不慎燙傷,護理師建議儘量以衣物保暖,並加強足部清潔照護。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莊玟玲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不少民眾在天氣冷的時候會使用電暖器、吹風機等設備來保暖,但糖尿病患因為感覺神經較不敏銳,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燙傷,若未及時發現傷口加以處理,潰瘍恐會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或骨髓炎。莊玟玲表示,經過前一陣子連日低溫,近日院方就收治不少足部傷口潰瘍的糖尿病患,有的只是家屬使用熱水袋讓老人家稍微感到暖和一點,不料卻造成燙傷,加上又為長輩穿上厚厚的棉襪,沒有及早發現傷口,最後只能到大醫院就醫。她說,一般民眾可能認為糖尿病引起的傷口潰瘍多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但近年來發現40多歲的糖尿病足傷口患者有增加趨勢,大多是因為對本身的糖尿病警覺性較低,沒有注意足部的每日清潔與檢查而導致。莊玟玲指出,因使用加熱設備有一定風險,建議在氣溫低時以添加衣物保暖為主,並最好選用白色的襪子,萬一有傷口流血時比較容易發覺,另外,鞋子太鬆或太緊都容易造成摩擦受傷,應選用大小適中的尺寸。她說,糖尿病患者應每天至少觀察足部外觀與腳趾縫一次,發現皮膚紅腫或不正常硬塊時就要就醫,不要自行塗抹偏方藥膏,清潔前先以溫水泡腳5分鐘,清潔後再以乳液或乳霜擦拭維持滋潤,預防足底乾裂。
-
2021-01-18 科別.心臟血管
影/32歲年輕女子小腿傷21個月未好 查出靜脈曲張作祟
32歲陳姓女子,左小腿有傷口遲遲沒有好,換藥、治療,腳上的傷都不見好轉已長達21個月,醫師研判是靜脈曲張造成,苦勸患者開刀治療,但女子沒勇氣動刀,去年底才勇敢走進手術室,衛福部豐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治療她靜脈曲張問題,腳上的傷也逐漸恢復。豐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耀中表示,下肢或是足部傷口,只要超過2至3個禮拜沒好,就有可能是「動脈阻塞」或是「靜脈曲張」造成,因為動脈潰瘍多半發生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上。陳女沒有糖尿病問題,卻因為體重達106公斤、又因工作長時間久站,出現「靜脈曲張合併靜脈潰瘍」,只要將靜脈高壓處治療好,傷口潰瘍處就會慢慢恢復。張耀中表示,靜脈曲張容易好發在有家族遺傳史、多胎生的婦女、或是工作久站、肥胖等民眾身上,一旦下肢傷口或是足部傷口超過三個禮拜治療都沒好的人,一定要找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檢查,才能及時治療。
-
2021-01-1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寒流來也不怕!中醫師傳授低溫保暖秘訣,還能調整體質遠離疾病
寒流頻頻報到,各地氣溫溜滑梯!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預見一波波冷氣團將持續來襲,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也能遠離疾病。面對持續下探的低溫,連暖暖包都大缺貨的時候,該如何為自己保暖呢?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來建議大家衣著保暖重點。王嘉涵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除了外套外,不防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他進一步說明,位在足底的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可在家自己做。中藥足浴包熬煮足浴藥湯後,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可接受溫度,再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只要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胡仁珍進一步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中醫足浴包藥材:艾葉3錢、桂枝3錢、乾薑2錢、紅花2錢、巴掌大生薑熬煮:以棉布袋裝入中藥材,包好綁緊;生薑拍打後備用;將藥包與生薑放入鍋中,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即完成足浴藥湯。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王嘉涵建議,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的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烹煮,避免乳汁中含酒精,影響到新生兒腦部發育。王嘉涵呼籲,小兒與年長者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孩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王嘉涵、臺中慈濟醫院中醫藥師 胡仁珍
-
2021-01-07 養生.運動天地
在家運動、走健康步道要穿鞋嗎?簡文仁:穿運動鞋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涼鞋、休閒鞋 不行嗎?運動過程中,雙腳必須承受相當的強度、衝擊以及反作用力,若沒有做好保護,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所以,運動時最好能穿專用運動鞋;如果不行,至少要選一雙具備好的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和韌性的鞋子,除了達到舒適性外,也能避免傷害發生。運動鞋保護足部 運動量、衝擊力少可不穿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運動鞋是運動時足部很重要的一個保護罩,尤其在戶外運動時,例如運動場上的運動,衝擊力都非常強,一定要有好的運動鞋,即便只是在室內跑跑跳跳,也要穿運動鞋。若在室內練習瑜伽,做些伸展動作,著力點、衝擊力不大,就不需要太講究,或 是在沙地、草地上走路,由於腳步幅度不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低;而在運動量、衝擊力都較少的情況下,不穿運動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走健康步道,最好還是要穿運動鞋,不建議赤腳進行。不穿運動鞋運動 意外風險增簡文仁提到,一定要穿運動鞋的原因,第一就是避免關節受傷,不穿運動鞋,容易因為衝擊力過大而增加關節的負擔,嚴重的話,甚至會受傷,所以不管跑或跳,都需要穿具有吸震效果的運動鞋,而若隨便穿雙涼鞋就去運動,很容易因為足部缺少包覆,稍微一碰撞就會扭傷,或是很容易被利物割傷,穿運動鞋能避免碰撞受傷。如果只穿拖鞋做運動,過程中會一直擔心鞋子脫落,而且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固定鞋子,穩固性差容易造成意外,如果「人鞋一體」就沒有這些顧慮;另外,運動時身體會扭轉,唯有韌性好的運動鞋,才能讓足部得到保護,一般的布鞋或工務鞋,韌性就很差,不適合運動的時候穿。挑選運動鞋 這些事項要特別留意運動鞋怎麼挑?簡文仁說,要有良好的吸震性,鞋後跟必須具有吸震力,才能保護腳踝,所以,挑選時按一按鞋後跟的硬度夠不夠,以判斷吸震的效果。拿起鞋子扭轉一下,看韌性是否足夠,運動時腳扭動幅度大,或要因應地面凹凸不平,所以,鞋子中間的韌性一定要夠;折一折鞋前的軟度是否足夠,鞋前如果太 硬,當腳尖要離地時,會覺得卡卡的,不管走路或是跑步,都很不順暢。另外,鞋子的楦頭要夠寬,讓腳趾頭能在鞋內很輕鬆的「跳舞」,才不會被綁死而影響運動進行。值得一提的是,太大的鞋穩固性不好,走路會有隨時要掉的感覺,但穿上鞋子也必須覺得不會綁腳才行;跑步運動時建議選擇有鞋帶的運動鞋,因為穩固性比較好,使用魔鬼氈也可以,但是要符合穩定性的概念。而鞋子底面面積如果比較小,穩固性就會比較差,現在很多鞋從鞋上緣到鞋底會越來越大,就是要讓穩定性更好;此外,重量輕的鞋,比較能夠「人鞋一體」,若很重,跑一趟路下來,會感到特別費力,加上透氣性好的鞋,即使穿一整天也不覺悶。運動前避免熬夜、確實熱身 運動中補充水分、勿過度進食運動前注意事項,簡文仁提醒,熱身至少要3~5分鐘,讓關節伸展開來,肌肉、神經準備好,熱身後,身體會有發熱的感覺,並避免運動前進食,但也不要餓肚子去運動,如果是參加慢跑,建議跑前1小時吃點東西。此外,跑步前、跑步中、跑步 後都要補充水分,但不能一次喝太多,以免半途尿急,大概50~100c.c.即可;最重要的是,運動前一天應避免熬夜,以免第二天體力、免疫力變差,影響運動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過勞、運動為什麼會遇上秒殺級「猝死」? 先天因素別輕忽!心臟內科醫曝「2高峰年齡」
-
2021-01-04 醫療.中醫
天冷如何正確保暖? 中醫師教你「藏」好身體4大部位
最近氣溫陡降,路上行人圍巾、厚外套紛紛出籠,深怕一不小心就感冒,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覺得不舒服。中醫師表示,這個時節的養生要訣在於「藏」,最好把自己「從頭到腳」包暖,適時以中藥食材「進補」,暖暖身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時近過年,寒意日漸明顯,一不小心寒邪之氣就會侵入身體,此時的養生要訣就在「藏」字,從頭到腳幾個重點部位務必包緊保暖。一、頭部:頭是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但是頭部卻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因此天愈冷愈要做好頭部保暖。a. 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能蓋住前額。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到室內慢慢消汗後再脫帽。b. 耳朵容易散發熱量,最好戴上耳包,或用圍巾遮住耳朵。每天早、中、晚也可搓揉耳廓5至10分鐘,讓耳朵快速回暖。二、背部:背是「陽中之陽」,若是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入侵,損耗陽氣使免疫功能下降。陳潮宗建議,冬天時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或是用熱水、熱敷墊、加熱燈等使背部有熱流通過,讓全身更舒服。三、腰部:腰是「腎之腑,喜溫惡寒」,一旦覺得冷,男性會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因此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受寒。平時也可雙手搓腰,搓一陣子後緊按腰眼處,溫敷一下,以收暢達氣血之效。四、腳部: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但因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使足部保暖能力較差。a. 可選擇保暖透氣、吸濕性好的鞋襪做好足部保暖。b. 每天用熱水泡腳,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以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暖和起來。c. 按摩「湧泉穴」和「足三里穴」,可以讓下肢溫暖並且調理脾胃,尤其湧泉穴適合怕冷、精神不振的老年人。湧泉穴位於腳掌前三分之一凹陷處,足三里穴則位於膝蓋外側下緣凹陷處往下三指到四指寬的地方。除了做好保暖,也可以適時地食用薑母鴨、麻油雞或十全大補湯等來暖身子,其中十全大補湯因有祛寒補血的中藥材,冬季時更適合用來進補。陳潮宗表示,大部份的民眾都可以食用十全大補湯,但若是有喉嚨痛、長青春痘,以及痔瘡、便秘者則避免食用,以免引起發炎反應。●十全大補湯藥材:當歸、熟地、芍藥、川芎、人蔘、茯苓、白朮、甘草、桂枝、黃耆。功效:補氣血:當歸、熟地、芍藥、川芎、人蔘、茯苓、白朮、甘草祛寒:桂枝,怕冷的人可以多加桂枝用量。補氣:黃耆
-
2021-01-0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擔心會失明不打胰島素 醫師:錯誤迷思誤治療時機
胰島素正確施打可遠離糖尿病合併症,無奈許多糖友對胰島素治療有錯誤迷思,擔心會洗腎或失明而不願施打胰島素,醫師提醒,切勿因此錯失治療時機。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瑞祥分享,有名37歲陳先生罹患糖尿病3年多,平均血糖值約487mg/dl,糖化血色素18.5,建議他使用胰島素治療,施打1周發覺眼睛霧霧看不清楚,懷疑是胰島素造成眼睛病變,就自行停藥,高血糖反而易造成視力模糊及增加糖尿病眼睛病變風險,應及早使用胰島素改善血 糖才能遠離併發症。李瑞祥表示,第2型糖尿病病友,主要因胰臟製造的胰島素減少及胰島素敏感度變差所造成,如糖友血糖過高、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良或肝腎功能不佳就會建議施打胰島素,不過許多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倒果為因造成錯誤認知而延遲治療時機。糖尿病中心衛教師呂怡蓉說,許多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因對胰島素治療的錯誤迷思,擔心會洗腎或失明而不願施打胰島素,進而錯失治療時機,其實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需要的荷爾蒙,正確施打胰島素就是補充賀爾蒙,可讓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呂怡蓉提醒糖友,千萬別拖延到已產生高血糖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衰竭、中風、足部傷口壞死等才願意接受注射胰島素,即使可將現階段血糖控制住卻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另外,桃園醫院提及,糖尿病中心為給予糖友正確知識,會不定期舉辦糖尿病相關衛教活動,持續推廣正確知識,如舉辦胰島素迷思與試打活動,釐清民眾對胰島素錯誤觀念及降低對針頭的恐懼感,協助糖友做好控糖生活,遠離糖尿病合併症。
-
2020-12-3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寒流來襲 中醫師教民眾保暖抗寒秘訣
寒流來襲,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指出,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一波波冷氣團來襲,將持續到1月底大寒後才會緩解,建議衣著穿著「背宜常暖」、「胸宜常護」,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遠離疾病。王嘉涵指出,禦寒穿著建議可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王嘉涵說,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用滷包棉布袋裝入艾葉三錢、桂枝三錢、乾薑兩錢、紅花兩錢,包好綁緊後,加上巴掌大的生薑拍打後加入1500至2000CC水熬煮20分鐘,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掌可接受的溫度,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穿著之外,王嘉涵也給了飲食建議,他說,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人士的其他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藥膳中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一同烹煮,避免乳汁中含有酒精,影響到新生兒的腦部發育。王嘉涵提醒,小兒與年長長輩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兒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胡仁珍也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7 醫療.皮膚
後腳跟龜裂要擦什麼緩解及預防?速懂後腳跟龜裂原因
哎呀!怎麼又勾破了?你也常因為足跟那厚厚硬硬的角質,不小心就勾破細細薄薄的絲襪嗎?足跟龜裂不只是「絲襪殺手」,一疼起來像刀刻,相當難受,而且深淺不一的裂痕看起來髒髒醜醜的,許多人因此不敢穿涼鞋或拖鞋出門。習慣性去剪腳皮 足跟角質反而會增厚時序入冬,足後跟龜裂的症狀愈明顯,皮膚科醫師李士虹表示,一些很習慣性去剪腳皮的人,因為擔心自己的角質增厚而不斷去修剪,卻沒發現反而弄巧成拙,愈弄愈糟。因為身體有防衛機制,當使用剪刀、摩腳棒去刺激皮膚,皮膚只會產生更強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因此反而會增生角質,建議最好戒掉這個壞習慣, 若真的一下子無法完全改掉,至少縮減到1個月修剪1次。不處理硬腳皮,會不會愈長愈厚?李士虹說,其實皮膚每1個月本來就會代謝1次角質,因此,可以讓身體的機制把舊角質代謝掉就好,不要強行改變自然的規律。腳跟裂是因摩擦所致 這些情況皆是高危險族群腳後跟龜裂的原因是腳要支撐全身的重量,長期下來的活動及行走,腳跟會產生乾裂粗糙或厚皮粗繭的狀況,最主要就是因為腳跟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而經過長時間的行走及活動,不斷的摩擦及承受壓力所致,加上冬天因為較乾又冷,腳跟出汗減少,腳底又沒有皮脂腺形成皮脂膜來防止腳質層水分蒸發,因此,腳跟龜裂的情形會更明顯更嚴重。尤其是常穿高跟鞋的女性、常赤腳下田的農夫、喜歡穿拖鞋、涼鞋的人,因為缺少鞋子或襪子的保護,長時間的風吹日曬,汗腺分泌不足以維持腳跟的濕度,乾厚的腳質就像泥土一樣,經過磨擦後更容易裂開。出血置之不理 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症狀嚴重出現出血情形,建議最好尋求醫師的協助,避免傷口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李士虹說明,一般通常會開油性的抗生素藥膏,可以預防感染,也可以形成保護膜來保護傷口,等傷口癒合,接著使用可以溶解角質的藥膏,有耐心的使用就能慢慢讓厚皮變薄。此外,足跟龜裂也可能是皮膚病導致,例如增厚型香港腳、魚鱗癬等,醫師會依照腳質增厚的情形判斷,例如局部症狀明顯則是腳跟龜裂,而一整片的增厚,則可能是疾病所致。洗澡後擦果酸、乳液 穿上襪子保濕修護效果更佳有些人會伴隨多種狀況,可能同時有香港腳、腳跟龜裂、灰趾甲,治療起來相當棘手,因此最好平時做好保養的動作。李士虹建議,每天洗完澡後可擦拭保養乳液,由於此時的角質含水量較高,這時候使用高油脂的保養品加強保濕,更可以維持角質層的滋潤,增加柔軟光滑性;一般說來,乳霜、乳膏或油膏的保養效果會比乳液好,使用後用塑膠袋或保鮮膜包裹雙足並穿上襪子停留6~8小時,這樣保濕修護效果會更強;而乳液的成分最好含有尿素、果酸等的保養品。預防足跟裂 日常生活這些細節要注意預防足跟裂,李士虹分享,最好不要每天穿著涼鞋及高跟鞋,並做好防曬動作。由於這類鞋子對足部皮膚的保護較少,且容易產生局部摩擦及壓力,長時間穿著就容易產生問題,另外,選擇柔軟透氣且合腳的鞋襪,更是保護玉足的不二法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任意修剪撕剝龜裂的外皮,以避免產生傷口感染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並不要在皮膚乾燥有傷口的情形下使用銼板、磨石或磨腳棒過度用力搓磨去角質,以免對皮膚產生二次傷害。延伸閱讀: 嘴唇乾到脫皮、流血? 喝水抿嘴恐更嚴重!換季護唇這樣做 天然手工皂溫和、不刺激對肌膚較好? 揭開4個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
2020-12-17 名人.毛琪瑛
洗腎就不能做運動? 醫師建議二類運動 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
健康版X元氣網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更長壽,高齡長者罹患慢性病情形相當普遍,聯合報健康版與元氣網、健康事業部合作推出「慢病好日子」主題電子報與直播,提供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專欄,分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常見話題。每月邀請知名專家直播分享實用技巧,和大家一起過慢病好日子。首場直播已於11月12日開播,以「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為題邀請專家以及病友,吸引七百多位元氣網粉絲同時在線觀看,不少腎友互動熱烈,並且為自身困擾發問,獲得復健科醫師毛琪瑛的回應。台灣洗腎人口眾多,部分病人合併骨關節退化、疼痛等問題到復健科就醫。每星期三天接受洗腎治療,他們大多明顯疲憊、胃口不好、蛋白質吸收量不足,常有肌少症問題。骨骼中鈣質逐步流失,更加重了疼痛無力、關節僵硬,導致生活功能明顯受限,情緒憂鬱不展。有個瑜伽球就可輕鬆做代謝性疾病往往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主因,透過規則性的運動,可以讓血糖、血壓及血脂獲得改善控制,對腎友也一樣重要。建議可做增加心肺耐力的有氧性運動,最好的方式是健行及腳踏車,在病人的非洗腎日進行,以「自覺運動強度」中度(運動時還可以講話,有點喘又不會太喘)進行。如果家中空間夠,放置固定式腳踏車運動是很好的選擇,可以不受時間、天氣的限制。洗腎日雖然精神體力比較不好,還是可以做運動。可以床上卧姿和坐姿從事簡單的伸展,甚至輕度核心運動。只要簡單的裝備,甚至有個瑜伽球,就可以讓自己享受身體延展和放鬆的喜悅。運動時注意足部保護高達五成的洗腎患者合併糖尿病問題,運動時足部保護非常重要,建議選擇保護性佳、穩定度好的運動鞋。有些病人希望到健身房用啞鈴或握舉來做阻力運動,若有動靜脈廔管的患者,特別注意。洗腎對每一個病人、家屬來講都是漫漫長日。但是心念一改,把每一天都好好的善用,腎友一樣可以享受美好的人生。
-
2020-12-1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肺癌防治論壇:經濟學人亞太報告 台灣缺肺癌國家級防治策略
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每年有將近萬名國人死亡,二○一八年在亞太地區也有一百萬人死於肺癌,肺癌防治對各國都是沉重的壓力。電子煙管控 台灣表現中下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gence Unit, EIU)於十二月十一日發表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台灣在肺癌治療及研究發展表現良好,但欠缺國家級肺癌防治計畫,在電子煙管控、病友政策參與表現中下,心理腫瘤照護則表現不足。有鑑於此,國內肺癌專家與病友團體齊聚一堂,共同為台灣肺癌防治未來政策方向建言;國內學者認為,應設國家級肺癌防治小組,民間也應成立智庫定期進行政策倡議,雙管齊下救肺癌,讓肺癌不再是國人的頭號癌症殺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十一日與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台灣肺癌智庫行動方案高峰會暨經濟學人智庫亞太區肺癌政策評比報告發表」。會中由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衛生政策負責人David Humphreys,發表亞太區九個國家地區在肺癌政策五大面向的評比報告。David Humphreys說,台灣整體表現相當不錯,在臨床治療指引及癌症登記都拿到滿分,但欠缺肺癌國家防治計畫,在評比的九個國家地區中,只有澳洲有肺癌專屬防治計畫。防治小組 應拉高到政院級出席會議的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台灣十年肺癌死亡率從每十萬人口廿五點八降至廿二點八;五年存活率從二○○八年百分之十五點三增加到二○一七年的百分之卅,在亞太區僅次於澳洲及日本,肺癌是十大癌症之首,也是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重點任務。中研院士楊泮池說,衛福部過去發布的政策白皮書,設定二○二○年目標要讓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廿,二○一○年到二○一九年卻只降了百分之七點八,二○二五年要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百分之二十五。就必需先重視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並實行有效防治策略,包括早期診斷、預防及晚期病患的精準治療。楊泮池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都認為,政府應將肺癌防治小組拉高到行政院層級,讓產官學及媒體共同投入,「立即行動」才有機會降低肺癌死亡率,別讓未來五年的癌症防治策略再跳票,台灣也應有國家肺癌防治的智庫和政策討論平台。肺癌死亡曲線 盼加速翻轉另外,EIU也點出台灣電子煙管理有待加強。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目前正在進行《菸害防制法》修法,將禁止電子煙輸入、製造、販售及廣告,預期立法院下個會期可以通過。心理支持不足部分,國健署已在十二月將肺癌先列入臨床治療指引中。至於氡氣管理也被EIU評比沒有明確的國家政策。原能會輻射防護處副處長高熙玫指出,原能會曾進行室內氡氣的調查,台灣室內每立方米十九點三貝克,遠低於WHO需要加強通風的標準每立方米三百貝克,近年也發現室內氡氣有增加情形,會持續監控。楊泮池認為,我們不是WHO會員國,資料只能從國際期刊而來,台灣做了不少研究但都沒有發表,未來應鼓勵期刊發表,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與會專家也從預防到病友參與等,討論出六大策略行動方案,希望未來能定期倡議提供建言,加速翻轉肺癌死亡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