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譚敦慈
共找到
145
筆 文章
-
-
2021-01-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傢俱上有白點會動!粉螨常見難根除,3招有助消滅
天氣潮濕,家裡各處容易發霉、長出塵螨,讓人鼻癢、打噴嚏、皮膚過敏等非常不舒服。不過除了發霉和塵螨以外,也有不少人發現家裡的傢俱上長出了如麵粉般大小的小點點,仔細一看,居然還會動!原來是非常小的白色小蟲子,且擦掉後又會再「長出來」,這讓不少民眾既驚訝又噁心且非常困擾。究竟這些小白點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又要怎麼根除? 看似髒污、灰塵卻會動?!家中悶熱潮濕現粉螨!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傢俱上這些會動的白點點,一般而言非常有可能是粉螨。粉螨在台灣相當常見,其非常細小非常不起眼,不過肉眼還是看得見,大小約略如麵粉一般,許多人看到可能會因為牠們聚集的關係誤以為是灰塵或髒污而忽略,仔細一看才發現牠們正在爬動。 招名威教授指出,粉螨和塵螨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並非同種生物。牠和塵螨一樣喜愛潮濕、悶熱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有不少民眾家中常見有這樣的困擾。牠也一樣會以毛屑、皮屑等作為糧食,不過不同的是,牠們也會吃米、雜糧、餅乾、蔬果等糧食,因此它們除了常見在沙發、櫃子、水龍頭、沐浴乳罐等各種傢俱、物品上,在食物上也有可能發現牠們的存在。 粉螨雖不會像蚊子一樣主動攻擊人,但若放任未妥善處理,牠可是會持續繁殖的,不僅影響生活環境品質、讓人覺得噁心,也有可能像塵螨一樣造成人體過敏,途徑包括沾染到身上或是在食物中未被發現吃下肚造成不適甚至腹瀉。 粉螨擦掉又會長出來?!專家3招清除粉螨!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會發現,粉螨即便是用抹布擦掉後,過沒多久又會再「長出來」。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這通常不是粉螨又復活了,而是下一批又出現了。粉螨最麻煩的特點就是在於他的體積非常小,且會四處亂鑽,非常難以根除,即便是用抹布擦掉當下肉眼看得到的,也無法確保牠們是否已經完全被清除或是還有其他是躲在看不到的縫隙甚至物品內。因此光是用擦拭、水沖的方式清潔,恐怕效果有限,過沒多久物品又會佈滿小白點。 若想清除麻煩的粉螨,招名威教授建議可用安全高溫的方式進行消滅,例如若是生長在物品上,可將其置入高溫熱水中,或是將其放置到高陽光底下曝曬,不過也要注意牠們自然也會逃命,因此陽光曝曬也建議可轉換各種角度。 另外,使用除濕機有助大幅降低空間濕度,也是破壞牠們生存環境的方法。由於台灣下雨頻繁,沒下雨也濕熱,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可以在出門家裡沒人時開啟除溼機,回到家後再關閉即可,一般冷氣附帶的除溼機就很足夠。 除此之外,使用酒精、殺蟲劑也有助於消滅粉螨,水煙式殺蟲劑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不過在噴灑時,除了應留意避免在密閉空間下使用外等安全注意事項外,也還是要留意牠們可能也有部分躲在看不到的地方,建議使用後可再多做檢查確認。 若粉螨是出現在食物、食材上,前面所提到的方式一般而言是無法執行的,即便是用熱水煮,也不可能吃下肚。因此招名威教授建議,若是在食品、食物上發現,建議最好直接丟掉為佳,以避免吃下肚。 防範粉螨找上門 專家:環境除溼很重要! 最後招名威教授表示,粉螨喜歡潮濕、悶熱之處,空間物品越雜亂也越有可能建立出牠們的生長環境,長出粉螨而不自知。因此防範粉螨找上門,最重要的就是破壞牠們的生存環境,溫度不好掌握,那麼至少濕度平常控制好,做好除溼。此舉也有利避免發霉及塵螨。平常也要注意環境整潔,定期打掃,避免建立出對粉螨有利的生存空間卻不自知。特別注意食品、食物更應妥善保存。做好妥善的環境管理,以免後續除蟲的麻煩。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2批日本草莓農藥、鎘超標 譚敦慈教怎麼洗掉農藥最有效
兩批來自日本的草莓在邊境查驗時分別被驗出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全數退運或銷毀。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提醒「草莓是容易殘留農藥的水果第一名」,清洗時應先將葉片摘除,但不要去掉蒂頭以避免雜質或農藥跑進果肉,再以「一個竹筷粗度」水流慢慢沖洗果實一、二次。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十四項產品上榜,包括西班牙新鮮朝鮮薊、德國香草紅茶。其中來自日本熊本的鮮草莓檢出農藥氟尼胺超出標準、重金屬鎘含量超出限量;來自日本佐賀的鮮草莓則檢出殘留農藥氟尼胺及不得檢出的農藥賽安勃。另外,超商、量販店常見的日本「MIKAKUTO味覺糖—草莓味軟糖」也被檢出味劑含量不符規定。
-
2020-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
日常生活繁忙,不少人生活過得比較隨興較少整理家裡或房間,有些人習慣隨處堆放,也有些人則或許是受到囤物症的影響大量囤積物品,有些人甚至打算等到過年大掃除再一次整理。而這樣的習慣即便堆放整齊,也都影響著生活空間及品質以及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物品堆放清潔不易,易生有害物質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家中、房間物品堆放不僅雜亂影響情緒及生活品質,也會影響健康。像是不良的收納或囤物習慣,都很有可能讓家中、房間的環境容易累積灰塵,也伴隨著細菌、黴菌、塵螨等,物品堆放空間整理不易,也就更容易滋長。 以民眾常常堆放的衣物來說,家中各種家具都常見被用來當衣架,包括椅子、沙發、椅背、飛輪等等,這些隨意堆放的衣物在悶熱的環境當中就很容易培養出大量的塵螨,通常不用一週的時間,整個空間恐怕就已成為塵螨的「活動中心」。塵螨極為細小,容易對人體造成過敏,包括了眼過敏、鼻過敏、皮膚過敏等,且不僅是本體,塵螨的排泄物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也可能無意中吃下空氣中漂浮的塵螨,對健康造成影響。且長期呼吸道過敏,容易引起慢性發炎,長時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下,罹患癌症也不無可能。 氣候潮溼又不打掃,長期居住恐有致癌疑慮 另一方面,台灣的氣候也相當容易讓各種物品發霉,不論是衣物、枕頭、床單、衣櫃等都有發霉的可能,其中又以動物製成的物品更為容易,如皮製品、羽絨製品等。且在空間未妥善整理的情況下發霉的情況也不容易被發現,更有助於滋長。雖這些物品不會被吃下肚,不會有吃下致癌物黃麴毒素的問題,但發霉的空間可不只侷限於物品上,當物品發霉,恐怕也代表著空氣中散布著黴菌孢子,長時間待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也容易引起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長期也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而這樣的空間若也有放置食物的話,食物也會發霉,就會有吃下前述提到的黃麴毒素的風險,黃麴毒素在各種研究當中都明確被列為致癌物質,最常被提到的就是肝癌,民眾不容忽視。 6招改善生活空間,身體健康更有保障 為了不讓生活空間影響身體健康,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平常就應整理好空間,除了定期打掃以外,物品、衣物也應妥善收納,並且應定期清洗,特別是有流汗的衣物就別再繼續穿。而平時也應注意房間的溼度,做好除溼工作,打開一般冷氣機的除溼系統即可。而若情況允許,也建議應定期開啟空氣清淨機,清除空氣中可能存在的黴菌孢子及塵螨。 招名威教授也提醒,許多人囤放物品也可能是有囤物症的情況,此為一種強迫症,最大的特徵就是會不斷囤放物品,並且影響到生活空間。如有這樣情況的民眾,可檢視自己囤放的原因為何,並且調適心情,必要的話可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幫助。從調整心理狀態及環境空間開始著手進行,便有利改善生活空間及居住品質,有助健康生活。 《延伸閱讀》 .平時打掃如何避免揚起灰塵?毒物專家譚敦慈:牢記「乾濕乾」原則。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3 焦點.健康知識+
高嘉瑜泛黃的枕頭還能睡嗎?專家:不是所有枕頭都能洗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因為炒房爭議,在臉書貼出自己租屋照片說明,意外引起網友「畫錯重點」,指這麼黃的枕頭也太驚人!其實枕頭棉被中的塵蟎,就是常見的過敏原之一,因此枕頭若沒不定期清潔,很容易引發鼻子過敏、過敏性氣喘等。枕頭套多蛋白質污漬 專家教這樣洗高嘉瑜的枕頭引起網友熱議,大家都開始在想,枕頭黃成這樣,睡起來沒事嗎?也有許多人在討論,枕頭可以像被單一樣下水洗嗎?還是用其他方式清潔?多久該清潔一次呢?枕頭的清潔可分為枕心及枕頭套,枕頭套的部份比較單純,就跟床單一樣,直接拆下來洗。專業洗衣達人沈富育,在其出版《除汙去漬!正確洗衣》一書中提過,枕心要視材質清潔,建議每2、3個月一次;而枕頭套因為口水、汗漬等蛋白質污漬堆積,若沒洗乾淨,久了會有黃斑,他傳授清洗秘訣在於泡熱水加酵素洗劑,有助分解蛋白質。而若是家有過敏者,則要清潔的更徹底、頻繁些,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就曾建議,每周以55℃以上的熱水清洗外蓋寢具,包括毯子、床單、被單、枕巾,或是放入烘乾機10分鐘,再以清水洗滌乾淨,才能徹底殺死塵蟎,除去致敏物質。枕心視材質 不能水洗的可用除蟎機吸塵器枕心有不同材質,例如乳膠枕、羽絨枕等,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下水洗。根據寢具業者的寢具維護教學指出,乳膠枕頭、水冷膠枕頭、記憶枕頭都不適合水洗,建議定期使用除蟎機或吸塵器將灰塵、皮屑吸出。羽絨枕頭也不建議水洗,建議用日曬陽光殺菌,或放置通風處吹風,或送到乾洗店清洗。而棉花枕頭可用手洗,但不要用洗衣機洗。化纖枕枕頭則可用洗衣機弱轉速清洗,但清洗與脫水建議在5分鐘內。
-
2020-11-13 新聞.健康知識+
防範筷子4大健康地雷 專家:留意發霉避免吃下致癌物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即便是外出吃飯,不少人也會帶上自己的環保筷,在家中也多以家用筷子吃飯,較少使用免洗筷。這樣的習慣不僅有利環保,也有助於自己把關相關清潔衛生。 不過筷子造型、樣式琳瑯滿目,民眾應多加留意細節以及衛生清潔,以避免無意間吃下了大量的細菌甚至是致癌物,埋下健康風險的疑慮。 常見筷子4大地雷 別把細菌、致癌物吃下肚 譚敦慈護理師表示,筷子可說是東方人最常見的飲食工具,和健康關係相當密切,民眾在關心食物清潔之外也應留意餐具衛生,以免禍從口入。其中筷子最常見藏匿健康問題的包括有凹槽的筷子、色彩繽紛的筷子、竹筷、木筷,以及大家常見「像塑膠筷的筷子」。 不少筷子為了止滑、更好夾食物,前端會有圍一圈的凹槽,這樣的筷子雖然方便夾物,但卻也相當容易藏匿細菌。建議民眾清洗時應確實清洗凹槽部位,以免將細菌一同吃下肚。 色彩繽紛的筷子則可能有微量重金屬的疑慮,一般而言色彩繽紛的物品彩繪定色會有重金屬,在剛製作好的時候風險較低,用久了就容易釋出,且用聞的聞不出來,長期使用可能累積健康風險。建議應盡量避免,以無彩繪筷子為佳。 平常民眾所使用材質似塑膠筷的筷子,其多為美耐皿筷,不會有塑化劑的問題,但卻可能有三聚氰胺的疑慮,三聚氰胺則容易造成泌尿系統結石。因此除了在購買時應留意相關合格認證,在飲食上使用時也應盡量避免接觸熱湯等高溫食物,以避免釋出的可能。 竹筷、木筷這種較帶有古色古香的筷子,因質料的關係較容易吸水,加上台灣氣候悶熱潮濕,相當容易生長黴菌,黴菌則帶有黃麴毒素,長期吃下來恐有致癌的風險,例如肝癌。因此譚敦慈護理師強烈建議,竹筷、木筷應特別注意以有上防水漆的為佳,如此可減少筷子吸收水分,增加黴菌增長的可能性。而若筷子已經起毛邊、有霉味、甚至是看到霉斑了就應盡早替換。 綜合上述來說,譚敦慈護理師建議,在挑選筷子的時候建議多以不鏽鋼筷為佳,並且盡量避免色彩繽紛、有凹槽或紋路的筷子,如此一來更有利避免健康疑慮。同理,其他碗盤等餐具也是如此。 正確清洗筷子,避免吃下細菌、致癌物 譚敦慈護理師也呼籲,除了挑選筷子以外,也要注意不論是使用哪一種的筷子都要確實清潔,並且也要留意收納的方式。護理師指出,在清潔方式上最常見的問題包括了放太久才洗、筷子整把一起洗、通風不良、筷槽無定期更換等4大問題。 許多民眾清洗家中碗筷時,筷子會整把一起戳洗,這樣的作法不僅容易洗不乾淨、留下油汙,更有可能磨損筷子,使得筷子本體出現細微的裂縫、磨痕,這些細微的凹槽就有可能成為藏匿細菌的隱形死角。建議民眾在清洗筷子時,應一支一支輪流清洗。 不少民眾在吃完飯之後往往會先泡水晚點在洗,這樣的行為長時間可能大量增長細菌,又在沒確實洗淨的情況下,下一餐就有可能吃下滿滿的細菌。建議民眾在吃完飯後應盡早清洗。 洗完碗筷之後常見民眾直接收納,讓筷子在筷槽等收納容器中自行風乾。譚敦慈護理師提醒,應注意收納容器的通風,避免筷子長時間處在陰涼潮濕的環境,導致風乾時間拉長孳生細菌或黴菌。 除了收納應確保通風,也要留意筷槽等收納容器的清潔,此處屬於容易積水的地方,且台灣氣候潮濕,非常容易有發霉的情況,如前述所提到,若以沾染黴菌的筷子飲食,容易吃下致癌物黃麴毒素。建議民眾筷槽應以隨時能觀察到內部的容器為主,並筷子不要放太多,以利時時觀察,若發現內部發霉應立即確實清洗或更換。 最後譚敦慈護理師分享,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工作分配,在她家中碗筷是各自負責個人使用的餐具,如此做法不僅天經地義,也能夠降低其中一人的負擔,各自清洗也因數量較少也較不會有失去耐心的情況,更能確實清洗餐具,讓家中的飲食健康更有保障。 《延伸閱讀》 .碗盤先泡水晚點洗沒關係?專家:放超過4小時細菌大爆增 .氣炸鍋油煙爆表?毒物專家:不大可能,但小心其他風險 .食物過期了就別吃 營養師:黃麴毒素易增肝癌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8 養生.聰明飲食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美國醫師梅默特.奧茲,認為食物會像天然的藥一樣,在人體內發生治癒作用,某些超級食物甚至比吃藥還有效。他所設計的「21天超級食物計畫」意指在21天內只需要遵守5原則,就可有效降三高、清血脂、睡好覺、煥膚、持續穩定減重、緩解慢性疼痛、清除身體炎性反應,幾乎不生病……簡而言之,就是替你修復失衡的身體。輕鬆達成21日超級食物計畫如果你喜歡一絲不苟的遵照細節,大可分毫不差的執行21日計畫,把它當成你的營養地圖。不過你也可以視個人健康的需求,換著吃,以配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計畫中的早餐、午餐、晚餐、點心都可混搭,以你的滿足為主。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這項計畫可以輕鬆達成,為此我為讀者計算過所有的熱量:早餐每份低於420卡,午餐低於430卡,點心每天總計400卡以下,晚餐低於520卡—因此你完全不必擔心總熱量。我也附上一張採購清單,讓你輕鬆儲備食材。現在你離更苗條、更健康、更快樂只有3週了,屆時你也會了解自己多麼想未來都這樣吃,一生不改。我們開始吧。21日計畫:基礎這3週中的每1天,你都要吃3餐加2次點心。你可以遵照我替你構想的時程表,也可以自己從5種早餐、7種午餐、21種晚餐、21種點心中任選組合。假如你決定自己排時程表,只要遵守以下5項簡單規則即可:1.每週至少吃2次魚。吃魚和心臟健康、大腦健康、長壽都有關。如果有剩菜很好,你可以拿前一天晚餐剩下的鮭魚前菜,當第二天午餐沙拉裡的蛋白質。2.將紅肉視為特殊犒賞。牛肉、豬肉這些紅肉對你而言,比不上較為精瘦的蛋白質(家禽、魚類和植物性蛋白質)。不過你也不必完全不碰紅肉,只是不應該天天吃,如果你擔心膽固醇過高,更應該小心。所以我的計畫中只收納一道紅肉,而且這21日中,你最多只能吃2次。3.多吃豆類。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植物蛋白質有益身體健康。你每週至少要有一頓晚餐以植物為主,讓豆類、乾豆或豆腐扮演餐盤中的明星。4.補充水分。你的大腦常常分不清渴和餓,導致有時其實只需喝點水就足夠,卻變成過量進食。所以你應該把目標定在每天喝8杯水以上,並且想辦法達成目標,例如買瓶裝氣泡水(無糖的),然後在裡面加一點新鮮柑橘類果汁,以增添滋味,或是設定手機鬧鈴,提醒自己喝水。5.大膽嘗新。如果你遇到不熟悉的食材,試試看。假若你看到不感興趣的食物,再給它一次機會,很可能你討厭它的原因,是小時候吃過烹調不恰當的版本,或吃的是罐頭而非新鮮的版本,換句話說,別讓記憶中平淡的豆腐或煮爛的蔬菜阻止你,其實調味完美的板豆腐或青翠繽紛沙拉淋牛奶醬汁,都美味無比。這項計畫的目標是:每頓餐都有蛋白質:蛋白質是主要營養素,飽足感無可匹敵,你的早餐、午餐、晚餐裡都有蛋白質,幫你維持久一點的飽足感。每天至少2份複合碳水化合物:加入糙米、豆類和全穀物,這些都是極佳纖維來源,就像蛋白質一樣,能維持飽足感。纖維還可幫助消化,降低「壞」的低密度膽固醇,較不會讓你的血糖急遽增加,反觀單一碳水化合物就有這樣的缺點,例如白麵食、餅乾、蛋糕,都會造成精力忽高忽低的波動。吃非澱粉類蔬菜,分量隨你高興,越多越好:蔬菜都是好東西,我會提供祕訣,教你如何拿它們當點心或加入三餐食譜中,不過不論你吃什麼,都可恣意將它們堆進餐盤中。 水果分量恰到好處:每天攝取水果1到2份。並非所有水果的本質都一樣,有些水果較不會讓血糖竄高,吃了後渴望再吃更多,例如蘋果、莓果、櫻桃、梨子、葡萄柚、梅子、桃子。另一些水果則相反,例如鳳梨和西瓜。但這不代表你不能吃其他水果,只是必須和正確的食物一起吃。在我的計畫中,水果永遠搭配一種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像是堅果或優格),這樣就有助平衡水果的天然糖分,避免造成副作用。比較健康的攝取脂肪方式:越來越多新的研究發現,最好的脂肪種類(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提高「好」的高密度膽固醇,改善血糖控制。你也聽說過它們對腦部、血流、消化、發炎等都大有好處。因此這項計畫會讓你每天攝取2大匙橄欖油或芥花油。此外,你也會吃到超級食物裡的健康脂肪,例如魚類、酪梨、堅果、種籽等。可以無限量吃的蔬菜清單所有蔬菜都是好蔬菜,不過非澱粉類蔬菜有個最厲害的優點:它能使你飽足,熱量卻非常低。所以你可以盡情的吃,不管什麼時候想吃都行。你能拿生的蔬菜當點心,在上面加點醋或檸檬汁調味。你也可以將蔬菜蒸熟,加入任何餐點以充實分量。 朝鮮薊(Artichokes)有簡單的料理方法,你也可以買罐頭的水煮朝鮮薊。 蘆筍(Asparagus) 新鮮的或罐頭都可以。 竹筍(Bamboo shoots)罐頭包裝,把它加到糙米裡調味,或是其他食材一起快炒,還可以切成薄片,加在沙拉裡,增加清脆的口感。 甜菜根(Beets)。 綠花椰菜(Broccoli)如果你買的是一整朵,可以將莖部用蔬果調理器切成螺旋條狀,加到義式麵食中以增加分量。水煮義式麵食的時候,在起鍋前幾分鐘將這種綠花椰菜「麵條」一起丟進去煮。 球芽甘藍(Brussels sprouts)。 包心菜、高麗菜(Cabbage)。 白花椰菜(Cauliflower)。 西洋芹(Celery)。 小黃瓜(Cucumber)。 白蘿蔔(Daikon radish)蒸熟之後,擠一些檸檬汁,或拿它來當零嘴,切片後沾花生醬,非常好吃。 茄子(Eggplant)切成薄片後蒸 15 分鐘,然後加進帶有醬汁的菜色中,例如快炒菜或義式麵食。 綠色葉菜(Greens)芥藍菜、羽衣甘藍、蘿蔓生菜、菠菜等。 棕櫚芯(Hearts of Palm)罐頭包裝,直接加在沙拉中,或是切碎放入番茄醬汁,還可蒸熟後,用果汁機打碎加入湯品裡,增加濃稠度。 韭蔥(Leeks)把生的韭蔥切成薄片,直接加在沙拉裡。 蕈菇(Mushrooms)。 秋葵(Okra)生的秋葵切兩半,加一點鹽巴和胡椒調味。 洋蔥(Onions)。 甜椒(Peppers)。 蘿蔔嬰(Radishes)白蘿蔔切成薄片,任何需要增添口感的東西,都可添加,例如墨西哥玉米餅、三明治、穀物類菜色。 蕪菁甘藍(Rutabaga)去皮之後用水煮熟,再壓成泥,是一道質地如奶油的配菜。 豌豆莢(Snow peas)。 芽菜(Sprouts)例如苜蓿芽、豆芽、豌豆芽、黃豆芽等。 甜豆莢(Sugar snap peas)。 番茄(Tomatoes)罐頭的也很好。 蕪菁(Turnips)水煮之後壓成泥,加一點鹽和胡椒。 荸薺(Water chestnuts)罐頭包裝,口感非常脆,切成薄片後可加在湯品、沙拉、快炒菜裡。 櫛瓜(Zucchini)。每週都要運動2.5小時這項計畫的目標是中等活動量的人,也就是每週做2個半小時中度有氧運動的人。有很多辦法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例如週六登山2個半鐘頭,或是平常上班日一堂2個半小時的健身課程,都可以幫你達成目標(220─年齡=最高心率,最高心率*0.5─0.7=中強度運動)。同理,每週一到五,天天快走3回,每回走10分鐘,效果也一樣。不然你也可以每週上1小時的水中有氧運動課,打幾局雙人網球,再健走30分鐘。再不然也可以每週選4天下班後快走15 分鐘,第5天慢跑半小時,到了週末,花30分鐘做園藝等家務,另加2次各15分鐘的徒手訓練,像是伏地挺身、靠牆屈膝、弓步運動等,選擇變化多端。這對飲食有何意義?如果你比上述的活動量小,也許每天只需1次點心,而不是2次。如果減重是你的重要目標,每週選3、4天只吃1次點心。另一方面,如果你的運動量比上述大,也就是每週做3個小時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是想要多做激烈運動(跑步、長泳),就可以在健身之前多吃1次點心。書籍介紹書名: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最後一口氣要在家裡嚥下去...安寧醫師:沒準備好這3件事,結果和你想的絕對不一樣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週瘦4公斤,關鍵竟在「戒麵粉」!不好消化、讓腸壁變鬆...腸胃科醫師:為何麵粉讓你脹氣又肥胖
有甲狀腺問題的患者,必須禁食麵粉五十歲後半的洪女士為了減肥而前來求診。五十歲正是開始會關注健康的年紀,洪女士也不例外,她平時只吃有機農產品,也很認真騎腳踏車、照顧健康。「我生孩子之前還很苗條,但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就開始變胖,現在不管做什麼都瘦不下來。」洪女士的臉上滿是委屈。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沒變瘦的她,可能是聽說幫助腸道解毒就有機會瘦下來,所以才來求診。雖然一方面是想要找回昔日的窈窕身材,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變胖之後身體很沉重,移動時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想減肥。「肥胖」是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症狀,因為隨時都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我們只做了簡單的檢查,就發現洪女士的狀況已經不再只是亞健康,而是幾乎要生病了。血壓和血糖已經逼近生病的水準,高血脂症也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甲狀腺。甲狀腺是掌管各種代謝的能量工廠,會配合身體的狀況,控制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量,並將甲狀腺荷爾蒙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但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卻很低。「甲狀腺功能低下」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低下之外,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甲狀腺組織是敵人,進而對甲狀腺展開攻擊。甲狀腺亢進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使人暴瘦;甲狀腺低下則會導致代謝所需的荷爾蒙不足,進而使人變胖。洪女士就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變瘦。和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腸道也有很大的關係。洪女士的腸道健康並不好,雖然沒有很愛吃肉,但卻很愛外食。在家雖然會使用有機農產品料理,但因為喜歡外食,所以會跟三五好友一起造訪名店。尤其喜歡麵粉,更經常吃義大利麵、刀削麵等麵食。麵粉不好消化,會為腸道帶來負擔,所以腸道不好的人要少吃麵粉,但洪女士卻一直在吃麵,腸道狀況自然不好。原本她就經常脹氣,吃了麵條之後,脹氣會更嚴重,顯然麵粉不適合洪女士。根據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麵粉中的麩質會使小腸的腸壁變鬆,讓毒素更容易進到體內。「甲狀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吃藥嗎?我母親也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真是讓人擔心。」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也讓洪女士非常擔心。雖然甲狀腺荷爾蒙的數值偏低,但也無須立刻投藥,所以我建議她先進行腸道修復計畫,視結果再決定下一步。 我叮嚀她在進行計畫的過程中,必須完全不吃麵粉,因為麵粉對腸道狀況不佳者,或是深受甲狀腺問題所苦的人來說無益。這是因為構成麵粉麩質成分的穀膠蛋白,其結構跟甲狀腺非常相似,所以當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進行攻擊時,無辜的甲狀腺就會遭受波及,這可能會使甲狀腺被破壞,症狀更加惡化,所以一定要戒掉麵粉。腸道修復計畫進行三週後的結果讓人非常滿意,血壓和血糖都下降了,中性脂肪的數值也降低不少,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跟三週前相比提升許多,體重也少了四公斤。五十多歲要瘦身其實不太容易,但藉由腸道修復計畫清潔腸道,並提供適當的營養,幫助腸道恢復機能之後,原本很難減的體重終於出現變化。親眼確認這些改變的洪女士,開始更認真執行腸道修復計畫。可能是因為體重開始減少後,改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光是兩個月她就瘦了十公斤。雖然瘦得很快,但因為有持續補足充分的營養,所以慢性疲勞消失了,身體也變得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數值恢復正常,這讓她非常開心。當初她擔心母親可能要一輩子吃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所以看到自己有這樣的結果,讓她更開心。每個人的甲狀腺大小都不同,有些人的甲狀腺大小天生就很剛好,但也有些人的甲狀腺略異常,尺寸會比標準稍微大一些,這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洪女士的情況來看,她就診時的甲狀腺正漸漸變大。人變胖之後,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荷爾蒙,所以甲狀腺的負擔會比正常體重時更大,這種甲狀腺負荷過大的時間一拉長,甲狀腺就會持續變大。經過檢查,變大的甲狀腺在為期三個月的腸道修復計畫結束之後,恢復到正常的大小。而洪女士也藉此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想維持甲狀腺健康,腸道就必須要強壯。Omega-3 ──幫助血液循環,讓細胞膜更堅固Omega-3 可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腦細胞再生,使腦細胞更強健以提升專注力。此外,Omega-3 在修復受損腸道、維持腸道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如果希望受損或是脆弱的腸道恢復健康,就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人體是透過血液循環將營養供應給細胞,所以血液循環必須要好,這也是Omega-3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Omega-3 可清除血管中的雜質,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從結果來看,可讓腸道獲得更充分的營養供給。Omega-3 在維持細胞膜健康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細胞膜就像保護細胞的包裝紙,無論細胞多健康,如果缺少等同保護裝置的細胞膜,隨時都可能遭受攻擊,無聲無息消失,而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Omega-3。健康的細胞膜會選擇性地讓人體所需的營養通過,並阻擋毒素等不良物質。此外,細胞用剩的多餘營養或老廢物質也會透過細胞膜排出。如果希望細胞膜能正常運作,細胞膜就必須要柔軟,這代表必須要有足夠的Omega-3,才能幫助細胞膜維持柔軟。不僅如此,Omega-3 也有出色的消炎效果。Omega-3 脂肪酸之一的EPA,具有類似類固醇的強力消炎作用,此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mega-3對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顯著的效果。Omega-3 也能抑制導致瘜肉、癌症的有害物質。已有研究證實,Omega-3 確實能夠降低瘜肉或大腸癌的發病率。英國里茲大學的馬克‧ 赫爾(Mark Hull)博士,將五十五位曾經接受切除大腸瘜肉手術的患者分為兩組,並讓他們連續六個月服用Omega-3。很多人即使切除瘜肉,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長出來,但攝取Omega-3 的組別所長出的瘜肉數量,卻比沒攝取Omega-3 的組別少了約10%,瘜肉的大小平均也小了12.5%。美國國立環境保健科學研究所金尚美博士的研究也指出,Omega-3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率。金尚美博士以1,509位白人(其中716人為大腸癌患者)和369位黑人(其中213人為大腸癌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含Omega-3食物攝取量與大腸癌關聯性的問卷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含Omega-3 食品攝取量在前20%的人,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比攝取量屬於最後20%的人低了39%。如上所述,Omega-3 是恢復、維持腸道健康的必要營養,但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所以必須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來補充。鮭魚、鯡魚、青花魚、沙丁魚等青背魚中含有許多Omega-3,此外像是亞麻籽油、大豆油、菠菜、核桃、奇異果中也含有豐富的Omega-3。書籍介紹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專業腸胃醫師的「3步驟排毒法」,7天有感,3週見效,找回你的腸道免疫力!作者:李松珠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03/04作者簡介李松珠小時候讀了史懷哲的故事後,便立志成為醫師,之後便一直懷抱著這個夢想考進醫學院。就讀醫學院時非常認真,甚至每年都遠赴海外當志工,實習醫師時期也曾前往北韓開城工業園區擔任醫療志工。成為內科住院醫師之後仍不放棄前往海外,是一位相當關注人道醫療的醫師。在與任職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先生相遇後,雖夢想一起到海外擔任志工,但實際上因為女兒的出生而分身乏術,最終只能和生產後便甩不掉的贅肉共同生活。就在感覺忘記夢想,只能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某天卻因為腸道修復計畫而減重成功,並重新找回健康。以此為契機,開始研究功能醫學、食物療法、體質醫學、應用肌動學等。目前經營內科醫院,透過功能醫學診治受不明原因所苦的「亞健康」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照護等服務,致力於幫助大眾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一定會碰到的7種「臨終急救法」:葉克膜、氣切、CPR…你該知道可以怎麼選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過多的醫療行為,只是延續生命,並未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都會老,但是又該如何「安老」?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最後的尊嚴—臨終急救與處理臺灣高齡醫療時代來臨,「如何好好告別」已成為現今每個人都不可避談的事,無論是身邊摯友親人,還是自己遭遇,當生命無預警來到最終回,你會想要如何寫下生命結局呢?在媒體新聞中,或電影、電視劇中,常會看到昏迷很久的病人身上插滿各式各樣粗細不一的管子,獨自躺在加護病房的畫面。依照古典醫學的定義,「心臟跳動」就代表人還活著。但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依靠機器運轉雖然能使心臟持續跳動,但這樣躺著,真的算是「活著」嗎?根據加護病房的資料統計,一個依照自然病程,5至7天便會自然死亡的病人,若已呈現多重器官衰竭,使用維生醫療延長30天生命,則相對的會失去救助其他六條生命的機會。換個角度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換成自己或是親人,你會願意嗎?臨終急救的種類當因重大意外或是重病,導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或生命徵象消失時,你會接受哪些臨終急救?我們常聽報導,「某某人因葉克膜關係,撿回一命……」,甚至「有家屬哭求醫院,找『葉醫師』救自己的家人一命……」,大家似乎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葉克膜」是什麼、何時使用,又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臨終急救」,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一、心肺復甦術(CPR)一般人最常聽到的「心肺復甦術」,是指對臨終末期病人所做的標準急救程序。雖然在心肺復甦術的搶救下,有15%的病人得以存活;但根據證據顯示,心肺復甦術無法讓多數重症末期病人的身體功能恢復到先前的水準,且若是患有多重病症,或是無法自理行動的病人,存活率更低於2%。此外,「成功的」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包括:肋骨骨折、胸部電擊灼傷、腦部受損、身體機能退化、無法恢復意識、必須依賴維生機器度日等等可能的後果。二、維生醫療意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可能包含:1. 氣切(氣管切開術): 將氣管在頸部的位置切開一個洞,可以流通外界空氣,也可避免意識昏迷者的口腔分泌物嗆入肺部,同時做為長期抽痰使用。2. 透析治療(洗腎): 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在血液透析中,病人全身的血液必須流經一台機器,「洗淨」血中雜質,再將乾淨的血送回病人體內。透析的過程有時會讓病人感覺不適甚或精疲力竭,也常會伴隨有噁心、盜汗、頭暈、心跳加速、昏厥等現象。3. 呼吸器: 當病人無法自行呼吸時用來協助呼吸的機器,連接機器的軟管會從嘴巴置入直通氣管,利用機器將空氣打進肺部。對於可能會拔掉管子的病人,通常需要綁住雙手,或是注射鎮靜劑,避免因意外拔管而造成危險。4. 人工營養與流體餵養: 以一根能裝載流質食物的塑膠管,經由鼻腔直接插入胃或腸子。但對於末期的病人來說,太多的營養可能造成病人不適,且若對身體功能逐漸停擺的病患強迫灌水(靜脈輸液),累積的水分反而會讓病人感到不適。5. 抗生素: 末期病患常會反覆發生經常性肺炎,此時便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無法根治持續惡化的基本問題。6. 血液製品輸注(輸血) :當病人血紅素過低、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時,分別給予濃縮紅血球、血小板,或是新鮮冷凍血漿與凝血因子的輸注治療,可能延長病人數天時間 ,但若其病因無法治癒,會繼續出血或身體出現瘀青及血斑。過度輸血有可能發生肺水腫或是輸血過敏反應。7. 葉克膜(ECMO)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是一台取代或輔助心肺功能,使身體器官能得到充足的氧氣與血液灌流的機器,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形成血栓或出血,感染時甚至會引起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而機械性幫浦運轉也可能引起溶血症狀,肢體末端也會因動脈插管造成的缺血而需要截肢,其他還會造成心肌的傷害或肺水腫等。葉克膜僅可以維持病人的心肺功能,但不能治病,生命末期病人使用葉克膜僅是延長死亡的過程,病人仍會死於原本罹患的疾病,或因葉克膜導致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使用葉克膜超過14天,病人的臨床問題仍無法改善時,醫療團隊就應該與病人家屬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避免最後成為對病人無益的治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提到的維生醫療,是指對臨終病人的無益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所提的維持生命治療,是對病人有益的醫療並不相同,雖然在醫療技術上同樣可以使用這七種方法,但是仍要依照病人的自主意願、醫病共同決策與臨床實際情況來做妥善處置。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ntuhhint (粉絲人數14萬)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1 養生.聰明飲食
魚皮有膠原蛋白但易殘留重金屬汙染?魚皮到底能吃嗎
讀者福英前天(2020-10-18)在《科學的養生保健》臉書網頁詢問:「魚皮到底能不能吃」。她有附上兩篇網路文章,一篇是《健康雲》在2018-10-17發表的不吃鮭魚皮「3大營養」全浪費? 譚敦慈:去皮重金屬少40%,另一篇是《健康遠見》在2020-1-15發表的魚皮有重金屬別吃?別把營養丟了,專家提醒把握這個大原則。《健康雲》那篇文章共有6段,而前4段是在講魚皮的好處,後兩段則是在講魚皮的壞處。它的最後一段是:在許多網友的認知裡,吃魚皮能補充膠原蛋白,但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卻曾指出,魚頭、魚皮及魚內臟等3個部位千萬別多吃!她解釋,由於近年來海洋汙染嚴重,使得深海食物鏈中大魚體內累積不少重金屬及汙染物,經過代謝後就會殘留魚皮下脂肪組織。她更在節目中提到,「去皮之後,重金屬會少掉40%」。可是,有關《去皮是否能減少污染物》這個議題,事實上絕非如此單純。我們就來看一篇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Effects of skin removal on contaminant levels in salmon and trout filets(去皮對鮭魚和鱒魚魚片中污染物含量的影響)。這項研究發現,在褐鱒,虹鱒,銀鮭,和奇努克鮭魚這4種魚類裡,去皮只能減少其中3種魚類的《親脂性有機污染物》,而去皮非但不會減少汞污染,反而會稍微增加。也就是說,《去皮是否能減少污染物》是由許多因素來決定,例如污染物的種類和魚的種類。所以,譚護理師所說的《去皮之後,重金屬會少掉40%》,可能只是對了百分之一。至於《健康遠見》那篇文章,則是毫無疑問地在鼓勵大家吃魚皮,而它的理由之一是《能補充膠原蛋白》。它說:「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是最好的膠原蛋白食用來源!…補充膠原蛋白有助於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是一般的蛋白質裡面沒有的。」有關《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的說法,我搜索了無數的資料,但就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支持此一說法的科學證據。例如下面這兩篇專門在講有關《魚膠原蛋白》的論文,就完全沒有提起《魚的膠原蛋白分子小》。2014年:Marine Origin Collagen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海洋來源的膠原蛋白及其潛在應用)。2016年: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Different Discarded Fish Species of the West Coa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伊比利亞半島西海岸不同丟棄魚類之膠原蛋白的定性)。有關《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的說法,我實在是很難相信,它竟然會是出自一位《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講師》(此文的作者)。要知道,最小的膠原蛋白大約有700個氨基酸,而最大的則有3000多個氨基酸。如此巨大的分子怎麼可能會是《身體很容易吸收利用》?(註:目前確定的科學證據是,頂多只能吸收三胜肽,即3個氨基酸)有關《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特定的胺基酸(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等)僅存在於膠原蛋白中》的說法,作者的意思很顯然是《因為只有膠原蛋白含有Hydroxyproline,所以攝食膠原蛋白才能提供Hydroxyproline》。可是,Hydroxyproline是轉化自Proline。它本身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真正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的是Proline,而不是Hydroxyproline。Proline是在膠原蛋白合成之後才被轉化為Hydroxyproline,而這個轉化是需要維他命C的參與。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常聽說要攝取充足的維他命C,才能使皮膚Q彈。不管如何,由於Hydroxyproline根本就不會被用來合成膠原蛋白,所以再多的攝取也不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也就是說,《合成膠原蛋白時需要Hydroxyproline》,完全是一派胡言。有關讀者所問的《魚皮到底能不能吃》,就科學證據而言,只有《可能有風險》和《好處可能多於壞處》這兩種說法,而沒有《要吃》或《不要吃》的說法。也就是說,吃或不吃,是由個人選擇,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而做為健康知識的傳播者,不應該只是根據個人的偏見,或局限的認知,就建議《要吃》或《不要吃》。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特別喜歡吃魚皮的,而我是從不會去煩惱吃魚皮是不是會危害我的健康。就像是去搭飛機,我也是從不會去煩惱搭飛機是不是會危害我的健康或生命。但是,我喜歡吃魚皮,完全是由於口感和風味,跟什麼維他命D,什麼Omega-3,什麼抗氧化物,什麼膠原蛋白,都毫不相干。原文:魚皮有毒?能補充膠原蛋白?
-
2020-09-30 養生.聰明飲食
中秋團圓更健康 譚敦慈籲以野餐取代戶外燒碳烤肉
中秋連假在即,不少家庭也為烤肉活動做足準備,不過護理師譚敦慈呼籲,與其在戶外燒炭烤肉,不如以野餐代替,同樣有過節氣氛之外,更兼顧空氣品質與全家呼吸道健康。為了讓大家都能健康過中秋節,譚敦慈在粉絲專業分享毒物實驗室團隊10點建議:1、以野餐取代烤肉。2、以瓦斯爐或電爐取代木碳,使用木碳需將碳燒紅無煙再烤。3、使用瓦斯爐、碳火都必需注意安全,尤其是小孩避免燒燙傷。4、生、熟食分開,而且注意餐具也要分生、熟食使用。所有食材務必烤到全熟,每年中秋後都有吃不熟食物中毒案例。5、由於紅色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等含亞硝酸鹽,建議先水煮再烤才可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產生。另外含亞硝酸鹽的紅色加工肉品和含胺類的海鮮如秋刀魚、魷魚不要一起吃,因為也會增加亞硝胺的產生,吃紅色加工肉品後可以吃芭樂有助解毒。6、雞翅、雞腿先煮過或先用微波爐加熱至8分熟再烤,以避免烤焦或內部無法烤熟,烤焦部分不要吃。7、腎臟病人不要用鋁箔紙,正常人鋁箔紙勿使用酸性調味料如番茄醬、檸檬等,以免鋁溶出。8、烤肉食材應該多蔬菜搭配適量蛋白質及水果。9、使用重覆使用的烤肉用具及餐具,不僅環保更健康,若使用竹籤先煮沸再使用。10、請務必在通風良好的戶外烤肉,以免一氧化碳中毒。若是選擇野餐取代烤肉,譚敦慈也提出食譜供大家參考:食譜1:豬里肌切片以梨子泥或鳳梨泥,醬油膏略醃然後以平底鍋抹油煎熟。食譜2:不鏽鋼鍋或鐵鍋鋪上鋁箔紙鋪上鹽,將蝦子洗淨去腸泥鋪在鹽上開火烤熟即可。食譜3:蝦子以洋蔥、啤酒、檸檬汁略醃30分鐘,煮熟或烤熟皆可。食譜4:蛋白與鹽拌勻厚厚塗抹在一整隻魚身上,置於烤箱烤熟即可。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冰箱沒殺菌作用,只能裝七成滿 譚敦慈:冰箱收納記得這些要訣
健康版X元氣網推出元氣的一天現代生活節奏快,科技進步帶來便利,卻也不免對健康生活帶來挑戰。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的一天」專欄,邀請專家從生活小細節出發,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備忘錄,讓大家每天健康,元氣滿滿。許多人家中的冰箱是否都被食物塞得滿滿的?老是感覺冰箱的冷藏溫度不夠冷?冰箱有霉味等怪異味道?該如何改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傳授「夏季冰箱收納術」,提供正確的冰箱食物保存方法,避免吃出問題。面對台灣夏天的高溫,食物應該如何保鮮?多數人都會將食物放入冰箱存放,但往往冰箱裡的食物放得愈來愈多、愈塞愈滿,很容易造成食物過期或腐敗,食物應如何正確保存,才不致吃出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強調,冰箱沒有殺菌作用,只能裝七成滿,食物的存放則一定要做好收納。冰箱記得只裝七成滿現在進入夏天,很多人喜歡把食物塞在冰箱裡,覺得食物可以安全的保存,但譚敦慈認為,家中的冰箱一定要記得只能裝七成滿,若是塞得滿滿的,冰箱內氣體流動不足,冷藏的溫度達不到標準,食物很容易壞掉,尤其冰箱沒有殺菌作用,只能減緩細菌生長,食物在裡面放久了,一樣會發霉、長菌。「日本研究發現,家裡冰箱如果堆得愈滿,家裡會愈窮;華人也常說,冰箱是財庫,財庫不能塞滿,要讓新的東西可以進來。」譚敦慈表示,這個研究很有趣,因為冰箱塞太多東西,真的常會忘記,很多人就會愈買愈多,很浪費錢。醬料可集中放收納籃研究發現,「醬料」是家庭中最常重複買的東西,譚敦慈建議,在冰箱中要存放醬料,可以準備一個手提的收納籃,把所有的醬料放在一起,每次要去採買的時候,只要將籃子拉出來看一下,就知道還剩下什麼醬料,就不會再買了,也可以省錢。乾貨用密封袋一包包裝很多家庭裡都會備有乾貨,像是麥片、藜麥、綠豆、黑豆、香菇、蝦米、小魚乾、花椒、五香粉、甘草粉、黑胡椒等,這些東西如果沒有冰在12°C以下容易發霉。譚敦慈分享乾貨冰箱保存法,她用收納袋或密封袋一包一包裝起來,分裝好整齊地擺放在冰箱裡,讓它們一目了然的存放。當想煮綠豆湯時,就會非常清楚,不會找不到綠豆,又再去買。在譚敦慈家中冰箱裡有很多空的收納袋,例如:吃完麥片空的收納袋,就可以留下來重複使用,下次買麥片回家就再裝進去;薏仁吃得只剩下一點點,則會全部吃完之後,才會買新的薏仁再裝進去。透過這樣的冰箱食物收納保存方式,食物才不會長黴菌,且讓人清楚知道家裡的冰箱裡存放了哪些食物。
-
2020-07-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回鍋油「比機油還黑」!外食族如何分辨黑心油?
外食族要小心,高雄楠梓某自助餐,長期使用比機油還黑的回鍋油,炒菜給客人吃!一名離職廚師在爆料公社po文,他表示自己去年11月1號到這間自助餐店工作,今年6月底終於受不了店家行徑而離職。(>>新聞連結)以為是營養均衡的自助餐;事實上是滿鍋黑油炒菜離職廚師表示,在職的8個月中,除了過年時段和偶爾幾次有正常換新油外,其它都是舊油加新油,基本上沒在清洗。後期又碰上疫情,生意有落差,老闆娘竟為了節省成本,要求廚師拿回鍋炸油炒黑色肉類,或者炒黑色醬汁時把回鍋油炒掉!員工表示,「那幾天我們都會趁老闆娘不注意時偷偷倒掉,因為實在違背良心炒不下去!」、「老闆娘妳自己都不敢吃了,也不敢用給老闆吃,連我們自己都不敢吃,結果妳為了省成本,卻要我們炒給客人吃?」當老闆娘發現員工會偷偷把黑油倒掉,還不悅的說「叫我們看東西炒」,員工心底不滿的表示「難道你不知道那種東西會致癌嗎?」離職廚師還附上店內的回鍋油照片,只見整缸的油水居然比機油還黑,看了令人咋舌,更遑論拿來炒菜給客人吃。離職員工更指控闆娘積欠薪水、凹人休假當義工,對此,老闆娘出面喊冤,表示絕對沒有這回事,目前衛生局已經介入調查,要還給消費者一個真相…你三餐老是在外嗎?外食族不得不認識的回鍋油國人外食族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又外送平台的興起,滿足大家在家裡也能點美食吃的方便性,但是,滿足小確幸的同時,也要顧及自己和家人的食安健康!回鍋油又稱萬年油,是指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隨著高溫加熱改變本質,產生過氧化物、反式脂肪、戴奧辛、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200多種的有害物質,經食物進入人體,最終引起包括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回鍋油對健康有害的相關研究:1.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子誠指,食油隨高溫加熱,會改變其本質,而且加熱時間愈長,改變愈大。2. 油品含三酸甘油酯,加熱過程會分解並產生如過氧化物等逾200多種物質,過氧化物對身體有害,例如血液中乳糜粒(Chylomicrons)的共軛二烯烴濃度會隨翻用食油中的過氧化物成分上升而增加,過氧化物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這與慢性疾病有關,亦會增加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3. 油煙含多環芳烴,這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有動物研究亦顯示,長期進食經高溫加熱的食油,氧化及聚合化的食油會令肝藏受損,還會生下肝臟較細小、體重較輕的後代。4. 臺灣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講師陳俊成指出,廢食用油易出現「丙烯醯胺」、「3-單氯丙二醇酯類」(3-MPC ester)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致癌物質。如何辨識「這是回鍋油」?1. 外觀上,油質泛黃甚至變黑,油炸後產生細小白色狀的泡沫2. 攪拌時有黏稠感3. 油耗味很重提醒家中自己煮食的媽媽,就算外觀上沒有變色或異味,也不適宜重複使用回鍋油喔。另外,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速食店,基於成本與時間考量,大多不會每天更換新的食用油並清洗油炸箱。據悉,各家速食業者均有自訂換油標準,平均每周換油兩次。如何從食物推測攤商使用回鍋油?(來源:譚敦慈)1. 油炸物顏色很深2. 油煙周圍牆壁卡油3. 炸東西時常常起油爆4. 泡沫表面積超過油鍋的1/25. 表皮一咬,油大量溢出6. 外皮硬但是不脆7. 放涼後有油耗味認識常見的油脂種類(衛福部:油炸油手冊)1. 豬油、牛油-動物油耐炸程度★★★★★飽和脂肪酸多,低密度脂蛋白(LDL-C)相較於植物油多,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相對提高。2. 大豆油(沙拉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黃豆製成的油,呈液態,適用低溫烹調,不適用油炸。3. 橄欖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橄欖樹的果實製成,呈液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4. 棕櫚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棕櫚樹的果實製成,呈固態;另外,移除棕櫚油固態油部分剩下的液態油也廣泛使用,稱軟性棕櫚油。5. 耐炸油(業者自行調配油品之統稱)-植物油耐炸程度★★★★以棕櫚油為主,或與其他植物油混合(稱調和油) ,可透過調整脂肪酸比例,增加油品的安定性,促使可油炸時間增加,多呈液態,方便操作。6. 酥油(烤酥油、起酥油)耐炸程度★★★★動物油或植物油為來源。有添加乳化劑,便於製作烘培點心,有專業用途,勿作為油炸油。衛福部提醒,長時間使用的油炸油需要更換,除了影響食品的口感與美觀,當食品吸了已變質的油炸油,被消費者吃下肚,太多的反應產物會使油炸油更容易變壞。吃下過量的油炸品會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若吃下過多「變質」的油品食物,容易導致人腸胃不適、嘔吐、肝毒性、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註:於動物實驗中,高劑量的油炸油飲食(20-25%總極性化合物)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參考資料:爆料公社、衛福部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
-
2020-06-24 養生.抗老養生
受恩師林杰樑啟發,選擇腎臟科為志業!顏宗海:當醫生不用太聰明,能耐心聆聽就是好醫師
喝茶會喝進農藥?深海魚含有重金屬?防疫期間如何消毒?醫藥新聞中常見醫師顏宗海接受採訪、替社會大眾解惑,每當記者求助,他幾乎有求必應,不厭其煩提供資料、抽時間回答問題,有時錄音、有時講電話,也曾用手機自己錄影解說畫面,語氣永遠輕柔溫和。繼承恩師林杰樑精神、守護台灣醫療的他,來自馬來西亞、在寶島落地生根,用柔軟的方式拉近醫病關係,用微笑迎接健康、快樂的每一天。顏宗海是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頗具名氣,卻絲毫沒有名醫架子。採訪當天,身穿白袍的他以一貫笑容在門口迎接。 剛見面,手機即刻響起,電視台記者急著向他請教當天一則與海鮮有關的食安新聞。顏宗海不急不徐回應,只願每一次的衛教都能帶給民眾正確知識。 離鄉來台讀醫學系,遇上真愛落地生根 溫文儒雅的他是馬來西亞華人,來自檳城一個開設傳統餅舖的家庭;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姊姊、下有四個弟妹。從小,顏宗海就對科學極感興趣,大學考試一舉考上馬來西亞排名第一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土木工程系與台灣大學醫學系。 「當年台灣電影在星馬很紅,大家都對台灣有憧憬。覺得有機會出國唸書也不錯,就跟朋友一起來了。」民國75年,20歲的顏宗海踏上台灣土地,「本來想說唸完7年就回家,結果一來就待到現在,哈哈!」他靦腆地說,「因為後來就結婚啦!」 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時,他認識了擔任骨科病房護理人員的太太,兩人情投意合,畢業後很快成家,擁有3個寶貝女兒。 受恩師林杰樑啟發,選擇腎臟科為志業 在台灣耕耘30餘載,他專攻腎臟學、毒理學、食品安全,平日看診對象大多是老人和洗腎病人。「內科很多都在看老人疾病,我滿喜歡的,我比較喜歡看中老年人。」他謙稱,「加上我的手並不巧,不敢走外科,但我對內科很有興趣。」 台大醫學系畢業後,他申請到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擔任住院醫師,前3年分別在不同科別學習、輪職。 「我第一年輪到腎臟科,認識林杰樑醫師,他給我感覺個性很開朗、講話聲音很宏亮、很喜歡教學。我看他病人照顧得很好,很多老病人都很感謝他,教學也很認真,研究更是頂呱呱,都發表在很有名的期刊。」 「每天早上查房結束,他還把我和實習醫師留下來幫我們上課,當時我還是菜鳥,就想說以後我也要申請腎臟科(作為次專科)。」受到林杰樑啟發,其後顏宗海順利成為腎臟科專科醫師。 英國攻讀醫學博士,感念師長栽培提拔 升任主治醫師3年後,在院方鼓勵與經費支持下,他選擇出國進修,與妻女們同行。他攻讀醫學博士,女兒們就讀當地小學,父女共度一段異國求學時光。 「之前都是臨床照顧工作,去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那3年,在實驗室做基礎醫學研究工作,唸了好多書。之前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透過設計實驗做研究,對我影響滿大。」 顏宗海對院方的栽培很感恩。「我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提拔和照顧,不然哪有辦法有今天這樣子?」他笑著說,「一個醫師養成不容易,是一條漫長的路。」 工作繁忙樂此不疲,耐心聆聽做好醫師 顏宗海在林口、台北院區每周都有腎臟科門診,網路掛號總是很快額滿。他的一天行程緊湊,早上7點半開晨會,8點半至12點半左右看診,下午也沒閒著,要查房、做超音波檢查,還要帶領團隊做研究、發表論文。 此外,顏宗海經常與師母譚敦慈出席「林杰樑醫師關懷健康協會」主辦的衛教講座,也走進偏鄉提倡食安與農藥中毒預防宣導。 「我走這條路,工作量一定大,因為我有興趣,所以不覺得壓力大。我的病人都是老人家,常常這邊痛、那邊痛,你就聽他講,幫他一個一個解決問題。其實,一個好醫師不需要太聰明,可是一定要有耐心、要聆聽。」 發揮毒理學專長,鬼門關搶救中毒病人 台灣是洗腎王國,目前洗腎人數已突破9萬,而腎臟相關疾病也是健保支出最多的項目。顏宗海說,洗腎病人有一半同時有糖尿病,而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會發生腎病變,提醒民眾一定要控制三高、定期檢查腎功能。 照顧腎臟病患者之外,急診室收治中毒病人時,也常照會顏宗海會診,提供處置建議。 「每周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中毒病人,有職業暴露接觸到鉛、鎘的,也有喝到假酒、農藥中毒、殺蟲劑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藥物中毒等。」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也會吃到中毒,鈣片、維生素D都不能過量,最常見的是鈣片吃太多。」 身為毒物專家,診間也碰過不少趣事。「多年前有個在台灣工作的加拿大女性來找我,她說從小補過好多牙,擔心傳統補牙用的銀粉含汞,會不會汞中毒、要不要弄掉重新補牙。我幫她驗血液和尿液中的汞,都正常,跟她解釋了半小時,她就很開心。」 名醫養生處方:飲食均衡、不鑽牛角尖 為病人排憂解難,顏宗海自己又是如何養生?他笑說,其實沒有特別的方法,飲食盡量均衡、多蔬果,不隨意吃保健食品;但他和普通人一樣,逢年過節也會吃些烤肉、月餅應景,只要不過量,偶爾吃沒問題。 上班雖忙,他做事迅速、不拖延,不必把工作帶回家,每晚有時間陪家人,12點前就睡覺。「我工作很開心,個性不會鑽牛角尖,也不去擔心還沒發生的事情。」 工作、生活,他微笑以對,由微笑而生的快樂,能平衡身心,正是最佳的養生處方。透過每一天的身體力行,顏宗海印證,當醫院有快樂的醫師,也才有樂觀的病人!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成功告別憂鬱症、60歲找到愛情第二春!高愛倫:無論幾歲,女人都可以很有自信.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
-
2020-06-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譚敦慈教收納5要點!犯了這個錯,當心明年被子拿出來不膨也不暖
端午節將至,有句氣象俚語:「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意思是,端午過後,冬衣冬被才能收起來。「元氣的一天」有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傳授相當實用的「冬物三分之一收納法」,也很適用於行李箱的衣物收納喔。譚敦慈強調,所有冬天的衣服、棉被等,在換季要收起來前,都要確實洗乾淨、烘乾,並除濕4至5小時後,再運用三分之一摺法進行收納。而夏天夜晚高溫炎熱,建議在房間開冷氣睡覺時,可以順便打開所有櫃子讓衣物除濕,還可以達到省電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愛用「真空收納袋」來收納冬被或冬衣。譚敦慈特別提醒,並非所有被子都可以「真空」收納,如果被子是含有動物的成分,像羊毛、羽絨、 蠶絲、鵝絨等這些不是化學纖維的被子,建議不要真空收納,一旦真空收納後,隔年打開被子就會膨不起來,也就不暖了。不論是冬衣或冬被的收納,譚敦慈最喜歡使用三分之一摺法。她並親自為健康版與元氣網的讀者示範相當簡單實用的冬物三分之一收納法,衣物摺好後,並不會鬆散開來,可以整齊擺放保存。在帽T的收納上,正面朝上,依序將衣袖以三分之一方式向內摺,再從下擺處也是以三分之一方式向內摺,以帽子當收納袋;Polo衫的收納,因有衣領,以正面朝下,也是以三分之一方式依序將衣袖等向內摺,以領口當收納袋,還可以清楚看到衣服的尺寸標示;T-Shirt的收納,一樣是採三分之一摺法,但以下擺當收納袋。至於冬被的收納,譚敦慈依然遵循三分之一摺法,先把被子三分之一反摺,一樣再依序三分之一摺法,最後反摺的地方形成一個口袋,把他翻轉過來,剛好可把摺好的部分捲進去,冬被的收納即大功告成。不過,若是冬衣冬被沒有收好,或是沒有確實洗乾淨及除濕,衣櫃裡沒有做好防潮及防蟎的措施,就容易孳生黴菌及塵蟎,進而引起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影響身體健康。◎冬物三分之一摺法帽T:帽子當收納袋Polo衫:正面朝下,領口當收納袋T-Shirt:下擺當收納袋冬被:先三分之一反摺,形成收納袋◎冬衣冬被收納注意事項1.收納前,必須確實洗乾淨、烘乾。2.洗淨的衣物應除濕4至5小時後,再進行收納。3.冬被含有動物成分,像羊毛、羽絨、 蠶絲、鵝絨等不可真空收納。4.進行冬被冬衣收納時,務必戴上口罩,避免棉絮、絨毛等引起鼻子過敏。5.衣櫃裡可以放置除濕劑、乾燥劑或備長炭,也可以報紙捲成直筒狀放置在衣櫃裡,可以除濕又防潮,避免黴菌孳生。
-
2020-06-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摺棉被 譚敦慈:每日首要工作是它
元氣網X健康版「元氣的一天」影音專欄正式上線最近換季又潮濕 譚敦慈教你兩招輕鬆除塵蟎梅雨季來臨,大雨淅瀝瀝下不停,許多人的家裡相當潮濕,成為塵蟎孶生的溫床,其中居家寢室裡的棉被、被單、床單、床墊、枕頭、窗廉等,更是塵蟎喜歡生存的地方。最重視健康生活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強調,「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摺棉被,而是要展開除蟎行動。」塵蟎是以人類或是家中貓、狗等寵物,脫落的皮屑、毛髮維生,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如果人類接觸過多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疾病。譚敦慈首度在「元氣網」透露她的居家防蟎妙招,方法很簡單,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把棉被攤開,讓棉被裡的濕氣散掉,再將房間燈關掉,暫時離開房間,窗簾不要拉起來,隔一、兩個小時後,塵蟎會跑出來,就可以進行清除塵蟎的動作。根據統計,會引發鼻過敏、氣喘等過敏疾病的過敏原,有9成以上是塵蟎,因為濕度的關係,塵蟎通常存活在家中客廳及房間的棉被、床單、枕頭、床墊、沙發、地毯等陰暗角落裡,而塵蟎的排泄物及其屍體等蛋白質,有時混和著家中的灰塵,都會誘發人們的過敏反應。譚敦慈說,可以用除蟎機或吸塵器清除塵蟎,但不少人會覺得使用塵蟎機很累,或是不方便購買,其實可以使用價格便宜的「黏把」,簡單地將棉被、枕頭上的皮屑或毛髮黏一黏、吸一吸,尤其是枕頭上的塵蟎最多,務必要仔細清除,將塵蟎賴以生存的食物清除乾淨,進而達到除蟎效果。其實不一定每次都要使用除蟎機來清除家中的塵蟎,譚敦慈建議,平時可以一周兩、三次使用除蟎機,一、兩次則用黏把黏一黏寢具上的皮屑、毛髮等;星期假日有空時,再使用吸塵器來清除塵蟎、清掃環境。「保持環境乾淨整潔」是避免塵蟎引起過敏疾病發作的首要工作,尤其是床單、棉被、枕頭套等,最好每周就清洗更換一次,天氣好的時候,就拿到太陽下多曬一下,藉由紫外線來達到殺菌的效果。居家窗簾也常會附著灰塵,每隔一段時間就應拆下清洗。▓常見除蟎防蟎方法:1.使用空氣清淨機。2.使用吸塵器。3.使用空調、除濕機,控制室內環境濕度50%以下,可防止塵蟎孳生。4.使用防蟎寢具、防蟎套。5.避免養貓狗寵物。▓寢具防蟎訣竅:1.將床墊、棉被、枕頭套入防蟎套內,拉緊拉鍊後使用。2.每周以55℃以上的熱水清洗外蓋寢具,包括毯子、床單、被單、枕巾,或是放入烘乾機10分鐘,再以清水洗滌乾淨,才能徹底殺死塵蟎,除去致敏物質。
-
2020-05-21 科別.精神.身心
被柯文哲騙婚? 陳佩琪:婚前不知柯有亞斯伯格症
久未露面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日前上節目談育兒經,陳佩琪說,她與柯文哲結婚前,不知道柯有亞斯伯格症,甚至知道後,還驚訝問柯文哲,怎麼婚前沒說?柯回應,亞斯兒長大之後,都會學習掩飾自己,所以要妻子不用擔心,小孩長大以後就會變正常了。陳佩琪18日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一同上MOMOTV綜合台的「今天大小事」節目,接受主持人楊月娥專訪,陳佩琪在節目中表示,確診她大兒子有亞斯伯格症時,起初感到驚訝,反而是柯文哲毫不意外,因柯說自己小時候也是這種行為模式。主持人問陳佩琪,這樣是不是等於被騙婚?陳佩琪半開玩笑表示,她也覺得是這樣,所以結婚前,真的要打聽對方小時候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陳佩琪也透露,她從不規定孩子沒做完功課不能看電視,因為做不完功課,隔天請孩子自己去面對老師壓力。陳佩琪說,她一路帶大三個小孩,看著他們各自訂好自己的目標,獨立達成自己的人生,陳說,她心理相當充實,二女兒甚至還因為喜歡旅行,去考了導遊的證照證明自己很會規畫行程。
-
2020-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譚敦慈分享預防新冠病毒撇步
疫情至今尚未能見到終點,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平時防疫撇步,「不准揉眼睛」是家規,返家、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必洗手。她說,這波疫情來臨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社交距離」拉很大,電梯內若超過兩人,就會選擇搭下一班電梯或走樓梯,盡可能用走路,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別讓睡覺期間 出現防疫破口自SARS之後,洗手採「內外夾弓大立腕」早已成為最基本款的習慣。譚敦慈表示,平時的洗手習慣維持四大時機點,外出返家時、吃飯前、如廁後、睡覺前,許多人對於睡覺前洗手會感到詫異。她強調,睡覺前洗手很重要,返家洗完澡後,仍會使用電腦、滑手機,特別是手機沾染外界的細菌病毒,睡覺期間處於無意識狀態,很可能會揉眼睛、摸鼻子,即使平時手洗得再乾淨,也可能在睡覺時,讓手成為防疫破口。譚敦慈說,國外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手機含菌量高,在數位時代,人手一支手機,時時刻刻都在滑,吃飯、睡前都緊握手機,但餐桌、辦公桌、捷運等到處都是細菌,可能附著在手機上。她規定孩子,在外吃飯時,不准把手機放在餐桌上,得放在包包內,乖乖吃飯,手機也不得帶進房內,集中在客廳充電。電梯超過兩人 等下一台或走樓梯疫情期間,譚敦慈說,社交距離是她最大的改變,特別是搭乘電梯。近期是能不搭就不搭,改走樓梯,不得不搭電梯時,一定會戴上口罩,且電梯內若是超過兩人就不會搭。與人之間交談距離也大幅改變,至少要保持兩個手臂。譚敦慈說,平時跟孩子都有走步道、爬山的習慣,現在若是看見前方有山友,會調整腳步,走得慢些以保持彼此距離。在公寓附近與人交談也會保持距離,或是直接表示防疫期間不便多聊。家中口罩調度 分輕重緩急外出時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譚敦慈說,自從口罩限制購買後,她也是排隊買口罩一員,由於孩子平時就有過敏狀況,家中長期備著一盒口罩,初期不太願意人擠人排隊,一直都是樽節使用,直到口罩快用完了,才去排隊。由於兒子有實驗課程,上課結束後恐會用掉兩只口罩。近期她也開始進行家中的口罩調度,她與兩個兒子都有口罩套,外出時會把外科口罩加上口罩套。到空曠處時就不戴口罩,唯獨搭捷運、密集與人接觸時,才會把口罩套拿掉,單純只戴一般外科口罩。消滅病毒 濕洗手勝過酒精譚敦慈說,酒精是沒辦法洗手時,才會使用的防疫小物,她提醒,濕洗手絕對比噴酒精更能抵禦手上殘留的病毒,洗完手之後一定要擦乾,否則有洗跟沒洗一樣。另外,手部噴灑酒精時,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譚敦慈說,很多人噴的酒精是加過水的,若是酒精濃度低於75%,效果有限。且噴酒精時最好在室外,或是通風良好處,否則酒精是揮發物質,自己又從鼻粘膜吸進去,難保不會出現反效果。另外,酒精的使用時機就是接觸門把或是車門等處,她都會簡單噴灑後用紙巾擦拭。漂白水用後 別直接倒馬桶她也提到,家中的清潔方式,酒精僅適合小範圍的清潔,大範圍的清潔仍建議使用漂白水,稀釋後拖地,頻率可以是一周一次,若自認家中防疫做得不錯,可改為一個月一次。漂白水千萬別用噴的,一定要用擦拭的,才能達到清潔效果。用過的漂白水,也不要直接倒進馬桶,會影響公寓大廈化糞池的效果,建議應該放在陽台,待漂白水的味道揮發後再倒掉。防疫小提醒●在外吃飯,別把手機放在餐桌上。●手部噴酒精後,也得比照「內外夾弓大立腕」,直到酒精完全揮發。●噴酒精最好在室外或通風處,避免吸入揮發物質,影響呼吸道。●漂白水用後不要直接倒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效果,建議放在陽台,待揮發後再倒掉。要小心不要緊張 要均衡不要狂補譚敦慈提到,許多友人面對此波疫情都異常緊繃,她認為「小心」勝於「緊張」。外出時事事小心,趨吉避凶,過度的恐慌會讓日子很難過。看見路人咳嗽就緊張得不得了,此時應該是趕緊保持距離,不是心驚膽跳自己可能因此染疫。也有許多友人在此時天天進補,以助提升免疫力,她說「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維持運動、多吃新鮮蔬果」才是提升免疫力的王道,補過頭免疫力太強,還可能造成體內的免疫風暴。她提醒,無論是這次疫情或17年前的SARS、近年的流感,大家都該學會的一件事是「傳染疾病隨時可能出現」。這些自我保護的習慣,即使疫情過後也不該忘,應繼續維持,才有辦法安然度過每次危機。護理師的防疫包外出基本的防疫小物,就是口罩套、口罩、酒精、濕紙巾。另外加碼帶的紗布和手套,各有用途。可將紗布鋪在口罩上,以利重複使用。隨身帶著手套的目的,則是看到路上有被任意丟棄的口罩時,譚敦慈會戴上手套把口罩撿起,連同手套一起丟棄。
-
2020-03-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怎麼做?譚敦慈建議居家檢疫12措施、一般民眾預防10守則
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已從本土病例轉為境外移入病例劇增的階段,現在大家都怕演變為社區感染,除了持續排買口罩之外,更一窩蜂的搶購囤積生活物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日前就在其臉書發文指出,暫且不出國旅遊、不參與大型聚會、不去人多不通風處、不要搶購及囤積貨品,更不應轉傳未證實資訊及謠言,並做好健康自主管理及居家檢疫,才是全民應盡義務。她也PO出長庚毒物實驗室的建議,讓大家清楚了解境外回國居家檢疫該注意什麼,一般民眾又該做什麼事。境外回國居家檢疫措施1:不要外出及搭乘大眾公共運輸工具、每日量體溫2次,注意呼吸道症狀2:單獨居住通風房間,盡可能使用單獨衛浴,若無單獨房間也可以選擇檢疫旅館,或是家人住飯店,需檢疫者住家裡3:如廁完, 沖馬桶務必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正確戴好口罩並與人保持2公尺距離,拒絕探訪5:不共用餐具、採分餐法,不與人共餐,餐具單獨清洗並煮沸消毒6:不共用生活日常用品, 換下的衣物、被服不要抖動揮揚,可以用熱水或添加氯系、氧系漂白水清洗7:如廁後、餐前、擤鼻涕後、睡覺前、手髒時,確實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洗手後要擦乾,使用一次性擦手纸擦手。如果没有,可以專用乾淨毛巾擦乾,毛巾每天或濕了就要更換8:咳嗽、打噴嚏時需要佩戴口罩或用纸巾或手肘遮擋口鼻,咳嗽、打噴嚏時捂住口鼻的物品立即丟棄,然後立即洗手。9:不要揉眼睛、不揉鼻子、也不以手碰觸嘴巴10:適量喝水、均衡飲食(多吃蔬果、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充足睡眠、於房間內可以做些運動放鬆心情11:確保厨房、浴室、客廳等公共區域通風良好。浴室和廁所表面及經常碰觸的物品每日消毒1-3次。12:處理排泄物、嘔吐物戴手套,垃圾密封後再丟棄。消毒劑可採用75%酒精或稀釋漂白水(小面積用酒精,大面積用漂白水)稀釋漂白水時務必戴手套、口罩並保持通風,漂白水不要用噴灑方式,以抹布浸漂白水同一方向擦拭,2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乾淨,注意漂白水不可用熱水稀釋,也不可與酸性清潔劑及含檸檬烯清潔劑併用,使用後的漂白水不可直接倒入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功能,漂白水用後可以靜置24小時待氯揮發後或用水稀釋100倍再倒入下水道,以免造成環境傷害。一般民眾預防感染、增強抵抗力的最好方法:1:注意個人衛生,需要時正確戴好口罩、多洗手,不以手碰觸眼睛及口鼻2:經常開窗通風、沖馬桶蓋上蓋子3:人與人之間保持1-2公尺距離4:分餐吃飯,不共食、不共用餐具5:碰觸過電梯按钮、公共用品之後也要勤洗手。6:回家後快洗澡,若無法洗澡也要洗手、洗臉、漱口7:沒限水者可以喝足夠的水,減少含糖飲料攝取8:多吃天然蔬果及適量蛋白質,善用辛香料9:不要試吃、不要試用貼身物品如睫毛膏、唇膏10:充足睡眠、適度運動、穩定心情(資料來源/譚敦慈護理師官方粉絲專頁)
-
2020-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專家、營養師怎麼管理自家冰箱?4招收納技巧不藏私
有些人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打開冰箱卻雜亂擁擠、飄散異味。要維持一個乾淨好用的冰箱,除了需要收納技巧,對食材特性的了解也不可或缺。毒物專家、家事達人、專業營養師都怎麼管理自家冰箱呢?元氣周報專訪長年耕耘食安教育的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資深醫藥記者暨家事達人吳霈蓁(豆豆媽)、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邀請她們不藏私分享冰箱收納智慧。有計畫採買實施配給 不為省錢大量買在食物進冰箱之前,收納的智慧就已經開始運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計畫的採買」。譚敦慈每周採買一到兩次,平常為家人準備餐食是採用「配給制」,多少人吃,就煮多少份量。譚敦慈說,不想為了省一些錢而買了太多,所以就算遇到特價或促銷,還是只買當天計畫好的份量,不會多買,所以就算天天煮飯,冰箱還是有七成是空的。買當季、買在地 更耐保存吳霈蓁有時忍不住多買,但通常來不及煮,最後放到不新鮮或壞掉,很浪費,便越來越重視採買前的規畫。吳霈蓁也是每周採買一到兩次,採買前必列清單、抓分量,因為常煮,份量就抓得很準,比如兩顆花椰菜大約一周會用完。另外,「買當季、買在地」也是計畫採買的重點,因為相較於經過運送的進口蔬果,當季蔬果更耐保存。有條理收納善用分隔道具 延長保鮮買好了,生鮮蔬果該如何各就各位?吳霈蓁表示,冰箱要收得整齊、好拿,關鍵就是「分隔小道具」,像是辦公室常見的L型文件盒、寶特瓶剪開後磨掉銳角,這些長型容器能讓蔬菜直立擺放,順應蔬菜生長方式的擺法,有助延長保鮮時間。吳霈蓁曾經實驗過,把用剩的蔥白、芹菜、香菜,清掉爛葉後,插在放一點點水的寶特瓶中,擺在冰箱門的位置,每隔兩三天換乾淨的水、清除黃葉,竟然維持了二十幾天沒有壞。如果蔬菜太長,無法直立擺放,吳霈蓁建議用廚房紙巾包住,也有助吸走冰箱濕氣,延長保存時間。她也會用舊的棉質衣服縫成購物袋,菜從市場裝回來,就直接包著放進去,也能達到紙巾的吸濕效果。上熟食、下生食 蔬果勿先清洗李婉萍提醒,食材放入冰箱前,有些還別急著洗,因為新鮮蔬果如果先清洗,在冰箱中反而容易加速腐敗和變質。蔬菜只要包好,冷藏可保存5到7天,但要注意,最佳保存溫度是4到6℃,太冷的話,蔬菜也會凍傷、變不好吃。還要記得每種不同食材的耐放程度不同,綠色蔬菜比較不耐放,要記得優先吃完。李婉萍表示,「上熟食、下生食」是一般人比較容易忽略的,生的食材常會有汁液或水分,如果滴在熟食上,就會產生交叉汙染。所以生的海鮮或肉類,一定要記得放入收納盒,確實密封後,再放入冰箱,並且和熟食分層放,不要混雜在一起。另外要注意,肉類如有血水,放冰箱前應先去除,才不會因為結成冰晶,導致食物色澤與口感改變、營養流失。冰箱夠通暢 蛋就可放門上冰箱門適合放牛奶、蛋嗎?譚敦慈說,自己和兒子們每天早上都會吃一顆蛋,一盒蛋三天就會吃完,加上冰箱很空,空氣流通和保冷效果很好,所以雞蛋還是放在門上面。吳霈蓁表示,雞蛋和牛奶比較適合放冰箱中間,溫度較穩定。冰箱門上適合放一些會沒冰也不會太快壞掉的東西,例如冷泡茶、用長型收納盒放蔬菜,或暫放一些很快就會吃完的小東西。吳霈蓁說,冰箱門的妙用在於外側,可以用磁鐵貼上庫存清單及採買清單,隨手更新清單內容,可以幫助自己在忙碌生活中,以最佳效率完成冰箱管理。開過的、不耐放的 放在層架最外側吳霈蓁提醒,冰箱內外側的擺放順序,也有玄機。開過、用過、不耐放的,放在最外側;還沒開的、耐放的,放在後側。罐裝醬料開封後需要冰存,建議放進有滾輪的收納盒,不但省空間而且一目瞭然,很好拿取。要提醒的是,罐子上的日期通常是未開封的保存期限,開封後仍應盡快用完。冷凍肉品若經分裝,也不會有原包裝,建議自行用標籤標記保存期限,才不會忘記。另外,冷凍庫會讓標籤背膠結凍,很容易脫落,所以冷凍食品的標籤一定要用膠帶固定。
-
2020-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食物不冰比較好?根莖類放冰箱會加速發芽
很多人習慣有東西就往冰箱塞,東西太多的結果,不但放到壞掉,甚至被遺忘。其實很多食物不需要冰,室溫下保存更適合,可以為冰箱節省很多空間。有傷口或切過 就要進冰箱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馬鈴薯、洋蔥、大蒜、胡蘿蔔等根莖類,放冰箱會促進發芽,只要用絲襪或網袋包好,放在室內陰涼處就好。資深醫藥記者暨家事達人吳霈蓁(豆豆媽)提醒,這些根莖類如果切過或有傷痕,比較容易孳生細菌,就要裝進盒子放冰箱。袋裡放蘋果 抑制馬鈴薯發芽譚敦慈說,沒有用完的馬鈴薯,可以在袋子裡放一顆蘋果,因為蘋果的乙烯會抑制馬鈴薯發芽。不過蘋果和後熟型水果,例如香蕉、奇異果,就不能放在一起,以免太快就過熟。譚敦慈每天早上吃一根香蕉,為了不讓整串香蕉一起熟,她會把它們剪開成一根一根,平放在一個大盤子裡,放在通風的地方,讓乙烯散掉,這樣就能避免整串香蕉快速全熟而吃不完。乾貨未開封 可以不必冰存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各式穀米、辣椒、薑、大蒜、乾香菇、豆子等乾貨,如果是真空包裝或未開封,都不用冰,只要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就可以了。但如果曾經打開,又沒有很快會吃完,因為台灣氣候比較潮濕,建議還是要冰起來,以免生蟲或受潮發霉,導致變質或毒素產生。有些醬料未開封之前,因為經過真空殺菌,不需要冰,如果開封,還是不建議放常溫。包裝別急著丟 看清保存標示吳霈蓁提醒,每一種醬料或油品的保存方式都略有不同,記得要先看清楚標示和保存期限,才能把外包裝丟掉。如果購買的時候,店家就是放在冷藏,買回家就要繼續冰,以免退冰後產生水氣,影響到保存。譚敦慈提醒,乾貨保存最常見的大問題,就是「看不到」。因為不常用,堆放在平常看不到的地方,也沒有定時整理。時間久了,就完全忘記那裡堆了什麼東西,更別說記得保存期限,還會以為家裡沒有這項食材,再買了更多,造成囤積和浪費的惡性循環。因此譚敦慈建議,這些不須冷藏的食材和乾貨,一定要放在人眼看得到的地方,每一種最好都是少量,才能一目瞭然,即時取用,避免浪費。如何去除冰箱異味?吳霈蓁提醒,食物如果能包好、密封,冰箱比較不會有異味,特別是一些氣味較重的食物,例如醃漬泡菜,她都會用多層袋子包住,以免影響其他食物的味道。小碟子放柑橘皮:吳霈蓁會用小碟子裝柑橘皮,或是把用小孩不用的舊襪子裝乾燥的咖啡渣,再放在碟子上,這樣放個兩碟,就有除臭的效果。不過通常三天就要更換。微波過的咖啡渣:李婉萍說,咖啡渣可以用微波加熱的方式讓它變乾,再放進冰箱,乾燥過的咖啡渣釋放的香氣較強。切片檸檬去汁:如果平常不喝咖啡,也可以切一片檸檬,把汁擠掉,放在冰箱的角落,也會自然散發香氣。李婉萍說,很多人沒有定期清冰箱的習慣,都等到飄散怪味才想到要整理,其實有味道通常表示食物已經變質了,建議至少一個禮拜要整理一次。清理冰箱的技巧?冰箱裡還有食物時怎麼清冰箱?吳霈蓁說,通常都是一格、一格清,分很多天慢慢處理,這樣工程不會太浩大,達成率也比較高。她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冰箱一格的東西拿出來,用一湯匙小蘇打粉溶解於500cc的溫水,仔細擦完,再用清水擦一次,即可同時去汙除垢和異味。剩菜何時進冰箱?吳霈蓁表示,如果沒用公筷母匙,一定會有比較多細菌,就算進冰箱也最好隔天就吃完。關於剩菜進冰箱的時間,李婉萍建議夏天的剩菜應越快放冰箱越好,冬天也要在兩小時內冷藏。不同類型的剩菜,李婉萍提供以下建議:海鮮類:建議一餐吃完,盡量不要再冰。紅肉類熟食:可以冷凍,但之後再熱會影響風味。大鍋食物:剩菜反覆加熱會提高孳生細菌的風險,所以如果剩菜量大,像是大鍋滷肉,可以分裝後再冰,一次加熱一包並且吃完。湯品:如果是剩湯,蓋著鍋蓋煮滾,熄火後不打開鍋蓋,等於經過殺菌,可以用電風扇吹涼然後放冰箱。但如果打開鍋蓋放涼,就等於暴露於空氣中的細菌,放涼到五十幾度,反而是細菌最容易大量孳生的溫度,千萬不宜久放於常溫。適合室溫保存根莖類未切的馬鈴薯、胡蘿蔔等根莖類,放冰箱會促進發芽,用絲襪或網袋包好,放在室內陰涼處。各式穀米如果是真空包裝或未開封,不用冰,只要放在乾燥陰涼的地方。乾貨乾香菇等乾貨,如果是真空包裝或未開封,只要儲存在乾燥陰涼處。這類乾貨建議少量購買。辛香料辣椒、薑、大蒜等辛香最好買一周能用完的分量,放置陰涼處,或以網袋壁掛保持通風良好。香蕉保存小撇步把整串香蕉剪開成一根一根,平放在大盤子裡,放在通風的地方,讓乙烯散掉,這樣就能避免整串香蕉快速全熟而吃不完。
-
2020-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年前清完…別再塞了!冰箱七分滿才保鮮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婆婆媽媽忙著打掃環境,廚房更是春節打掃的一級戰區。許多家庭常趁年節把冰箱清空,但沒過多久又因為剩菜剩飯把冰箱塞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說,冰箱不是萬能,把冰箱塞滿,內部無法循環,反而增加食物腐敗的機會。譚敦慈說,別以為冰箱是「萬能的」,曾有婆婆媽媽告訴她,冰箱可以殺菌,食物放進去就不會壞,她強調「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冰箱最多放到七分滿,才能維持循環。她分享,自己家的冰箱則是七分空,把保存食物的責任交給生鮮超市,買多少吃多少,不小心買多了,也盡可能把多的食物放在冰箱的明顯處,防堵自己忘記,以致生鮮食品變成腐敗食品。譚敦慈說,有些民眾會認為包裝食品冰在冰箱裡冰很久,即使過期一點也沒關係,她說,人眼畢竟不是顯微鏡,滋生的微生物或是黴菌等,可能已經導致食品發霉變質,即使煮熟再吃也可能殺不死這些細菌,最好的方法仍是吃多少買多少,盡可能降低冰箱的庫存。食藥署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徹底加熱」,就不用太擔心吃自己料理的食物會有中毒的風險。料理前後一定要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不要混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如生魚片、生蠔等海產最好煮熟再吃,以免引發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物中毒。
-
2020-01-19 養生.聰明飲食
年前清完後就別再塞了 冰箱七分滿才保鮮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婆婆媽媽忙著打掃環境,廚房更是春節打掃的一級戰區。許多家庭常趁年節把冰箱清空,但沒過多久又因為剩菜剩飯把冰箱塞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說,冰箱不是萬能的,把冰箱塞滿,內部無法循環,反而增加食物腐敗的機會。譚敦慈說,別以為冰箱是「萬能的」,曾有婆婆媽媽告訴她,冰箱可以殺菌,食物放進去就不會壞,她強調「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冰箱最多放到七分滿,才能維持循環。她分享,自己家的冰箱則是七分空,把保存食物的責任交給生鮮超市,買多少吃多少,不小心買多了,也盡可能把多的食物放在冰箱的明顯處,防堵自己忘記,以致生鮮食品變成腐敗食品。譚敦慈說,有些民眾會認為包裝食品冰在冰箱裡冰很久,即使過期一點點也沒關係,她說,人眼畢竟不是顯微鏡,滋生的微生物或是黴菌等,可能已經導致食品發霉變質,即使煮熟再吃也可能殺不死這些細菌,最好的方法仍是吃多少買多少,盡可能降低冰箱的庫存。食藥署提醒,調理食品應謹守五要原則「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徹底加熱」,就不用太擔心吃自己料理的食物會有中毒的風險。料理前後一定要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不要混用,以避免交叉污染;如生魚片、生蠔等海產最好煮熟再吃,以免引發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食物中毒。
-
2019-12-17 焦點.健康知識+
萬年砧板怎麼洗? 不同材質要注意
歲末年終,過年大掃除,建議可一併檢視家中砧板,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家中的砧板千萬別買一個用到底,應區分生食、熟食,以及蔬果類的砧板。若是都使用同一個砧板恐會有交叉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而砧板若是已經出現黴斑建議可考慮更換新的砧板,度過新的一年。譚敦慈表示,砧板有許多類型,木製、玻璃、塑膠等材質,木製以及塑膠材質最容易因為過度使用出現刀痕,平時砧板擺放的位置若處於潮濕,刀痕處容易長出黴菌,當砧板出現一條一條黑色的紋路,大概就是黴斑所致,見到黴斑建議可以先用一比一千的漂白水清洗,僅建議用於非木製的砧板清洗。譚敦慈表示,木製砧板若使用漂白水清洗,漂白水可能滲透到木質纖維中,即使清水清洗也可能殘留在木製砧板,後續切食物時就很可能會讓食物沾染上漂白水,這樣反而不好,漂白水僅建議用於塑膠或玻璃砧板。譚敦慈說,砧板一定要放在通風處,清洗後就得架起來晾乾,若時間允許,可定期透過煮沸熱水消毒砧板,無論以熱水淋在砧板上,或直接放在大鍋子裡加熱都可以,但主要針對木質砧板,不建議用在塑膠材質砧板。譚敦慈提醒,砧板若未妥當清洗或更新,砧板上頭的黴菌或毒素都會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不可不慎。
-
2019-12-13 焦點.健康知識+
萬年砧板危機重重 譚敦慈教你怎麼清洗
歲末年終,過年大掃除,建議可一併檢視家中砧板的狀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家中的砧板千萬別買一個用到底,應區分生食、熟食,以及蔬果類的砧板,若是都使用同一個砧板恐會有交叉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而砧板若是已經出現黴斑建議可考慮更換新的砧板,度過新的一年。譚敦慈表示,砧板有許多類型,木製、玻璃、塑膠等材質,木製以及塑膠材質最容易因為過度使用出現刀痕,平時砧板擺放的位置若處於潮濕,這些刀痕很容易長出黴菌,當砧板出現一條一條黑色的紋路,大概就是黴斑所致,見到黴斑建議可以先用一比一千的漂白水清洗,僅建議用於非木製的砧板清洗。譚敦慈表示,木製的砧板若是使用漂白水清洗,漂白水會滲透到木質纖維中,即使清水清洗過後也可能殘留在木製砧板,後續切食物時就很能會讓食物沾染上漂白水,反而不好,能使用漂白水清洗的僅建議塑膠類或是玻璃類等砧板。譚敦慈說,砧板的保存方式,一定要放在通風處,清洗後就得架起來晾乾,若是時間上允許,也建議可以定期透過煮沸的熱水消毒砧板,無論是用熱水淋在砧板上,或是直接放在大鍋子裡加熱都可以,只是該方式不建議用在塑膠材質的砧板,主要是針對木質砧板的消毒方式。譚敦慈說,砧板若沒有妥當的清洗或是更新,藏匿的黴菌或是毒素等,都會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