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解便
共找到
174
筆 文章
-
-
2021-03-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花蓮一名50歲戴姓男子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出現血便、糞便變細,認為自己有痔瘡才會出血,拖了1個月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第一期升結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50歲以上成人每15人中就會有1人會罹患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利用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痊癒率提高,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多數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民眾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預防癌症的形成。雖然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不過篩檢更重要。醫師呼籲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建議定期檢查。
-
2021-03-2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分」重在養陽氣!立蛋習俗招好運,2料理助養肝
春半寒暑平,從此日夜分傳統曆書記載:「斗指壬為春分,日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春之半,故名也。」當時節進入春分,料峭春寒逐漸平復下來,青梅結子如豆,柳葉舒展如眉,日長氣暖,蝴蝶開始翩翩飛舞,大地盡顯蓬勃的生機。《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到:「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時的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受到相同的日照時間,晝夜平分,天氣開始漸漸暖熱,等於宣告春天已經過了一半了。也是從這天開始,陽光直射點逐漸從赤道往北半球遞移,季候有了明顯轉折點,白天將一日比一日長,夜晚則一日比一日短。因此,古人又稱春分為「春半」、「日夜分」。春分節氣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指的就是燕子從南方飛來屋簷下築巢,代表喜臨家門,吉祥的預兆。不久,開始響起隆隆雷聲,天空劃過幾道閃電,同時下起雨來,春雨潤物更是上天賜與最好的禮物。春分有雨是豐年,正是孕育萬物的時節,農人眼看機不可失,於是勤加播種,一如俗語說:「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這份辛勞終於迎來一落落的甘藷、蓮藕、苦瓜、花生、韭菜等大豐收。立蛋練心,招好運「春分到,蛋兒俏!」春分另一個有趣習俗是「豎雞蛋」,也就是俗稱的「立蛋」,由於春分這日陰陽等分,所以相傳是最好立蛋的時機,立起蛋的人,傳說可以招來一整年的好運氣。在躁動生發的春日美景中,最容易使人毛躁心亂,此時透過立蛋來「練心」,警惕自己平和地處世與待人,保持身心的平衡。此時也是農夫莊稼勤於農忙的時刻,但這天卻放了個大假,家家戶戶時興吃著一種沒有包餡的糯米湯圓。一來性溫味甘的糯米,搭配艾葉、紅豆湯、桂圓或紅棗,可頤養陽氣、補虛調血,補充身體熱能;二來可避免田苗被麻雀小鳥啄食殆盡,他們會將多餘的湯圓插上竹籤,放在田地的周圍,用來黏住麻雀的嘴巴,如此一來,就可以歡慶來日的豐收。桌上佳餚,首重陰陽平衡三月桐華,桃花粉面,這個季節正是油桐花盛開的美麗日子,全台也颳起了桐花祭,各處達人推薦的秘境景點,無不令人心神嚮往。台灣的氣溫較為和緩,除了油桐似雪繁花的綻放,此時的桃花也陸續盛開了,到了月底,美味香甜的桃子也陸續上架,顆顆飽滿的果實,香味撲鼻而來,著實讓人垂涎欲滴。根據中醫學理,桃子味甘酸、性溫,兼具補氣、養陰、生津、潤燥活血的功用,甚至還能解便秘、降血壓,真是一果多用途。春分時節正是鱸魚盛產期,不管是清蒸或酸辣都十分可口鮮美。中醫理論記載,鱸魚味甘、性平,富含豐富蛋白質和膠質,有助傷口癒合與復原,特別是肝腎不足的人,多食用魚湯魚肉可以健脾胃、化痰祛咳、安胎、補五臟。《素問.至真要大論》:「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春分日起,陽氣要開始升發,生活起居首重陰陽平衡,除了早睡早起、飲食宜清淡,多加補充蔬菜水果,能夠提升身體免疫力,幫助遠離口角炎、口瘡和皮膚等疾病,就讓上面這些養生極品成為桌上佳餚。循令食.家の味♦ 薑絲鱸魚鮮湯食材:鱸魚一條、青蔥、薑絲、鹽、米酒各適量作法:1.鱸魚洗淨、切數塊,備用。青蔥洗淨、切成蔥花,備用。老薑洗淨、切成細絲,備用。2.取鍋放入適量水,煮沸後,放入薑絲和魚塊。滾沸後放上鍋蓋,轉為中火,煨煮五分鐘。3.掀蓋,放入蔥花。起鍋前,調入適量鹽巴和米酒,即成。♦ 紫米三寶粥食材:紫米五十克、白米二十克、紅棗十顆、龍眼肉十克、冰糖適量作法:1.紫米、白米洗淨,備用。紅棗洗淨,去核切丁,備用。2.取砂鍋加入適量水,放入紫米、白米,煨煮半小時。3.待白米熟透後,放入紅棗、龍眼肉,再煮約十分鐘。4.起鍋前,加入適量冰糖,即成。※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循令食 家の味:24節氣歲時紀》 作者:陳品洋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1/02/04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重訓習慣持續閉氣用力 醫:小心造成大動脈受傷
最近發生年輕男模深夜運動時心臟不適暈倒,送醫搶救仍不治的意外 ,死因研判為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阻塞。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指出,主動脈剝離多數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血壓病患,除非本身有先天性疾病,否則很少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但仍有一種情形可能是例外,也就是「閉氣用力」。楊智鈞是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大中華區培訓講師,且長年有健身習慣。他表示,近年台灣吹起健身風,不少民眾喜歡到健身房運動及鍛鍊身體,他曾在健身房看到有人「練太用力暈倒」的情形,健身界稱為「努責」,醫學上來說就是「持續閉氣用力」的意思。生活中「持續閉氣用力」常見的例子就是搬很重的東西,一般人吸飽氣、出力的瞬間會習慣閉氣,在重量訓練時同樣也會閉氣出力,此時會導致胸腔內部壓力瞬間增高,輕者頭暈目眩,嚴重時可能暫時影響血液回流而短暫休克,有時甚至造成大動脈受傷;除了搬重物、重量訓練,如廁解便時也會閉氣用力,有些人上廁所到一半突然休克在廁所裡,就是這種情形。楊智鈞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以下幾點,重量訓練時要選取適當的重量,出力時記得全程吐氣、避免憋氣;深夜血壓容易變動,建議運動時段以早上8點到11點及下午2點到5點為主,這是較適合一般人運動的時間;提重物、解便太用力也容易憋氣用力,因此提重物要量力而為,並要預防解便過於用力,也要記得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
-
2021-03-08 醫療.消化系統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便祕突緩解也可能是腸炎警訊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參考資料: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原文: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2-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年後體重直直升很難瘦 中醫茶飲搭穴位按摩減重又消脂
年節期間享受美食之餘,常見吃多、太油膩而胃脹難受;或因疫情不便出門,待在家中缺乏運動使體重直線上升。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何怡慧醫師提供民眾消食、降脂的中醫茶飲,再搭配穴道按摩,可幫助代謝,維持健康體態。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人於春節期間體重控制調查」結果發現,有6成3的民眾過年期間不會特別注意自己體重;有近4成1的民眾過年期間體重平均增加1.7公斤。何怡慧表示,中藥降脂的原理為抑制脂肪在腸道內吸收、加速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儲存。可取荷葉、陳皮、山楂、決明子、茯苓、蒼朮、紫蘇各3錢,用1,000毫升的水煮開,再加入藥材煮20至30分鐘,共同煎煮當茶喝或是做成湯汁,做料理,有消食、化積、健胃、除脹滿、除油膩、分解脂肪及幫助代謝的功效。她指出,再搭配穴位按摩,強化脾胃、幫助脂肪代謝、改善水腫、便秘。第1個穴位是「豐隆」穴,位於足部小腿中點,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位,多按摩,可以刺激氣血循環、強健腸胃,還能緩解便秘、消除水腫及肥胖。根據《四總穴歌》口訣「肚腹三里留」,是用來治療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因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營養要靠脾胃來吸收。何怡慧表示,俗語「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號稱人體保健第1要穴的「足三里」,位於膝蓋外側下方3吋,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的位置,以按壓或艾灸「足三里」穴治療,強壯脾胃及改善體能。「陽陵泉」穴為筋之會,何怡慧建議可按壓「陽陵泉」穴,對抽筋、筋骨僵硬、酸痛、便秘等有特效,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何怡慧提醒,儘管有中藥與穴位能幫助減脂,但最重要的是平常要控制飲食,減少油膩和甜的食品,並多天然、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少用加工品,以蔬食代替葷食。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如有問題可請教中醫師針對體質調理身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13 科別.消化系統
為何容易便秘?醫揭常見「壞習慣」絕大多數人都中
冬天寒冷,不太流汗,許多人不覺得口渴,就懶得喝水,也不太上廁所,腸胃科門診發現,便秘患者明顯增加,大人小孩都有,其中以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囤積過多糞石,以致排不出來,在急診護理人員協助下,挖出1、2公斤硬便。3天以上未排便 就屬於便秘便秘已經成為文明病,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出,只要有3天以上未排便、糞便質地堅硬、排便困難,就屬於便秘,長期便秘,將產生肛裂、痔瘡,如果好幾天拉不出來,引發腹痛,必須至急診求救。糠榮誠指出,冬天低溫容易導致便秘,主要原因在於天冷時,腸道肌肉收縮減緩、蠕動變慢,加上冬天運動量較少,血液循環不良而手腳冰冷,且較難刺激腸道蠕動。在飲食方面,許多人到了冬天,不覺口渴也不流汗,而不太喝水,水份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便秘。此外,雖然冬天蔬果水果種類眾多,但不少人怕冷生,所以也不太吃蔬果。再者,如果常吃火鍋,又嗜吃辛辣湯底,就容易使得脾胃消化功能失調,內生燥熱溼邪上火,而導致便秘。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 多喝溫水+運動改善糠榮誠觀察門診便秘患者,以老年人症狀較為嚴重,年紀增加,腸胃平滑肌功能變差,腸道蠕動緩慢無力,如又少喝水、少吃蔬菜,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糞便囤積過久,有如硬食。有些年輕人因為貪吃了麻辣鍋,攝取太多油膩食物,以致便秘,好幾天無法如廁,糞便變硬,用力一拉,直腸黏膜破裂,引發出血,鮮血直流,以為大腸癌,嚇到掛急診。如何改善便秘困擾?糠榮誠建議,多喝溫水、少喝冷飲,例如,早上起床喝1杯溫開水,就能促進便意。多吃高纖食物、綠葉蔬菜,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重量,有助排便。此外,冬天低溫,但仍須運動,強化腹肌,刺激控制消化器官的自律神經,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如有便意,就應立即如廁,有些人一旦錯過排便最佳時機,就得再等上許久。(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1-01-28 科別.消化系統
哪類人易患腸胃疾病?醫:一進門診就能看出特質
1959年,美國心臟病專家弗雷德曼 (M.Friedman)曾將人類性格分成兩 大類型,其中個性急躁、求好心切、衝勁十足的性格,被統稱為「A型性格」;反之,生性較為樂觀、個性隨和、生活悠閒 者,屬於「B型性格」。功能性腸胃病變 A型人格特質最常見在臨床上,有許多頑固性、反覆性的腹痛、腹瀉,甚至便祕的患者,經常輾轉流連在各大小醫院的門診間,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後,不但檢查不出異常,病況也時好時壞,而這可能是與患者的A型人格特質有關。腸胃內科醫師邱瀚模提及,這類病患只要一進門診,就能看出他們的個性特質──個性很急、似乎閒不下來,又總是打斷別人說話,推斷應該是都市化生活緊張,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使得腸胃道的功能失去正常,所導致的「功能性腸胃病變」。腸胃有問題 跟情緒壓力有關功能性腸胃病變就是所謂的腸胃失調,包括發生在食道的胃食道逆流、出現在胃 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在大腸的大腸激躁症。邱瀚模解釋,由於腸胃道很敏 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生活作息與精神壓力等,這是因為腸胃道內 的神經受器與腦部的反應連結密切,當腦部分泌神經內分泌物質時,就會與腸胃產生共鳴。以大腸激躁症來說,經常會因為情緒壓力而出現不適症狀,主要表現則以腹痛、 腹脹為主,伴隨著腹瀉或便祕,有時會兩者交替出現,且症狀會持續多年。不過, 腹瀉型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女性通常以便祕型居多;很多病人不舒服的症狀,通常只會發生在白天,夜晚睡眠時、週六日或假期時不會出現,但等到假期結束前,就又開始有症狀了。高壓力行業最多見 年過50歲留意器質性疾病邱瀚模歸類,這類型患者的職業多半是競爭激烈的產業,或是工作緊湊、有時間壓力的行業,比如業務員、房屋仲介、銀行行員、老師或者是準備考試的學生族群等,如果沒有方法紓解壓力,症狀就會持續而無解,進而影響生活品質。不過,也有不少人因為症狀激烈,而誤以為是惡性腫瘤纏身,不斷做檢查來確認。邱瀚模表示,以大腸直腸癌來說,它的腸胃症狀不會因為壓力解除而消失,休息過後也不會好。若年紀仍輕,症狀會時好時壞或偶而會緩解,並且類似症狀已經 持續好幾年,通常都不太可能是癌症;然而,如果年齡超過50歲,就要特別留意, 視情況要做一次檢查,以排除一些器質性疾病。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為主 找出壓力源才能治本在臨床治療上,通常是以症狀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為主,讓腹瀉次數減少,或使患 者能順利解便,只要降低腹瀉次數,就能達到很好的紓緩效果,一旦症狀減輕,心情好了後,通常一陣子過後,症狀就會逐漸緩解。必要時,抗焦慮、抗憂鬱或止痙攣劑,也是醫師常會開立的藥物,以協助紓緩症狀。除藥物治療以外,還得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遵守簡單規律的生活作息,也要找出壓力的源頭、避免過度的壓力,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否則症狀仍然會反覆起伏不定。 邱瀚模也建議,運動能有效紓緩壓力, 平日最好多活動,有助釋放壓力,也能幫助腸胃蠕動正常。飯後不要躺下睡覺 養成細嚼慢嚥飲食習慣另一方面,也可採行能緩和消化不良症狀的簡單措施,包括不要在餐後躺下睡覺、少菸酒、少脂肪油膩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對於脹氣嚴重的患者,可減少吃豆類、 乳製品、豆漿、地瓜、麵包與不容易消化 的食物(如糯米)等;要特別提醒的是,養成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也有助於病情的改善。由於許多消化不良的症狀,都只是暫時的生活壓力、食物或精神因素所引起,所以,平日試著放鬆心情、不把工作帶回家、增加日常活動的機會、避免不適應的 食物,再加上規律的生活作息,症狀通常都能獲得明顯改善。延伸閱讀: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癌從口入不是謠言,是真的! 吃飯時6個習慣超NG,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1 科別.消化系統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寒冷冬天,你是不是坐在馬桶上、釋放出最大的吃奶力氣,全身緊繃到臉紅耳赤,便便依舊固執地不肯冒出頭來;甚至為了擠出便便,擠到眼睛血管爆裂、充血、肛門破裂出血或痔瘡復發等?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 即為便秘根據統計,約有80%的民眾曾受便秘困擾,便秘可以說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一般來說,每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如果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或是解便時感到不順,就算千呼萬喚仍「屎」不出來,就是「便秘」。天冷活動、飲水量少 便便不順暢為什麼冬季會影響排便呢?事實上,冬季發生便秘的原因跟我們不常活動確實有關。由於冬天氣候寒冷,減少了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導致排汗量比較少,連帶影響喝水量的降低,因此,糞便中的含水量便跟著降低,造成不容易排出的乾硬大便;另外,家中若有開暖爐或是電暖器的習慣,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下,會加速體液的散失,體內水分愈發不足,排便更形困難。如果再加上寒流來襲,窩在溫暖家中比出門運動更吸引人,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因此暫停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天氣冷就更懶得運動,在久坐不動的 狀況之下,腸胃蠕動會趨於減緩,這些都是冬天便秘情況惡化的原因。便秘原因多 9個常見因素要留意1、纖維、水分攝取太少: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蔬果吃得少,開水喝得少,都會造成便秘發生。2、纖維質攝取過多,水喝太少:纖維攝取過量,但是,水分吸收得太少,是許多成年人便秘的原因。3、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甲狀腺疾病、尿毒症、高血鈣 症、硬皮症、中風、胃腸蠕動不良、大腸 激躁症、大腸腫瘤等,都會引發便秘。4、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壓藥物、鎮靜劑、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鈣片、 含鐵劑的補充物、含鋁胃藥、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或咳嗽藥等。5、濫用瀉藥:有些人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才健康,或是為了減肥而長期濫用瀉藥,影響腸道的自然蠕動功能,從而降低對糞便壓力反應的敏感性,產生藥物依賴性,繼而造成「頑固性便秘」或是「習慣性便秘」。6、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腸道蠕動功能將受到影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久越乾燥,以致便秘發生。7、腸道老化:因人體自然老化導致腸道益菌減少、蠕動減緩,排便反射也會變弱,加上老年人活動量少,容易造成便秘。8、油脂攝取不足:很多人怕胖而限制油脂攝取,糞便不夠滑潤,也可能引發便秘。9、孕期:因胎兒壓迫,孕婦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改善便秘 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若因為疾病或藥物引起,應向醫師反應,依據身體狀況給予適當治療或更換藥物,通常能有效改善;而針對大部分非器質性的便 秘,若症狀不嚴重,可考慮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改變,如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或養成固定時間排便,腸道也會每天在固定時間蠕動,就能排便暢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纖維質及水分攝取,多喝水是增加水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膳食纖維可從含量豐富的地瓜、蘋果、燕麥、竹筍、芭 樂、芹菜、菌菇等天然食材中取得;此外,適量補充益生菌或是酵素,食物中味增、泡菜中也存在一些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07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很臭怎麼辦?如何改善?從粗細、排便頻率看健康
你的腸子比實際年齡老還是年輕?最容易觀察的就是每天的便便狀況。腸道健康的第一個指標是糞便,建議每次上完廁所後別急著沖掉,仔細看看便便的形狀、顏色等,是否有異樣,以及排便的習慣,都是腸道健康的信號。 排便頻率 3天1次是正常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文峰表示,排便頻率從1天3次到3天1次都是正常的範圍,依照個人的情形而定,有人吃得很少或是腸道蠕動較慢,可能3天才排便1 次,有人排便較順暢,1天可以大便2~3 次,如果大便的形狀、顏色都正常,就代表腸道很健康。若大便頻率突然改變,例如本來2天解1 次大便,變成1週上1次,或是1天本來大 便1次,忽然變成大便3~4次,就要提高警覺多注意;建議當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症狀持續1~3週以上,一定要求診,由醫師來判定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常見的可能是功能性改變,包括大腸激躁症或是腸道蠕動功能不良;細菌或是病毒感染 造成的腹瀉,或是最不樂見的大腸癌。 粗細應像10圓硬幣大 心理因素可能改變形狀許文峰指出,正常的大便粗細應該像10圓硬幣的大小。一般來說,若是大便突然變細,有可能是肛門出口狹窄引起,最害怕是直腸腫瘤造成阻塞。不過,心理因素也可能改變大便形狀,例如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腸道蠕動異常,使排便受到影響,此時,就可能發現大便形狀改變,如果是短暫1~2次沒有關係,但若持續就要注意。 形狀要呈香蕉狀、浮在水面上 3種情況應特別注意此外,健康的大便形狀是一長條狀,看起來像是稍微風乾的香蕉,而且要漂浮在水上,代表便便的水分足夠,不會太過乾硬;若表面有些許的氣孔,則意味著攝取充足的纖維。許文峰提醒,以下幾種便便形狀要注意:1、羊大便狀代表糞便水分不夠,可能是因為在腸道停留時間過久,水分不斷被吸收的情況下, 糞便就會變得又乾又硬,或是水喝得不夠多,蔬果量也不足。 2、不成形狀飄散開來有點像爛泥巴的模樣,代表腸道蠕動速度太快了,可能因為有腸躁症,解便次數 過於頻繁,建議多紓壓有助改善。3、水便狀比泥狀還稀,代表腸道正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略,可能罹患腸胃炎,或是吃了不 潔的食物或飲水,應該要看醫生。顏色以黃色或粟色最好 其他顏色持續太久需就醫健康便便的顏色應該是黃色或粟色(土黃色),但是排便顏色可能跟前一天吃進 去的食物有關,比如吃多了紅色火龍果、仙人掌果汁等,隔天可能會大出紫紅色大 便;前一天吃了大量豬血或鴨血、紅肉或藥物如鐵劑等,也可能讓便便呈現暗黑色,這時不要慌張,若為食物引發的排泄物變色,且停用該食物就未再出現糞便變 色身體也沒有不適,即不用擔心。許文峰提及,當便便呈現以下顏色,就要多加注意,若是持續數天,務必就醫, 找出異常原因: ◎偏黑色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來自於胃、十二指腸或其他上消化道位置的出血,而血液經胃酸與消化液作用後,使糞便呈現黑色。常常像柏油的樣子,並有特殊臭味,也稱為「瀝青便」。出血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他原因包括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糜爛性胃炎或胃食道接口的撕裂傷、血管增生異常甚至是腫瘤。◎鮮紅色大便時噴射出鮮血或是鮮血混雜在糞便中,看起來呈鮮紅色,有可能是痔瘡或腫 瘤所導致。有人覺得是痣瘡破裂流血,對於便裡有鮮血不以為意,但大腸癌的一個警訊是「血便」,大便混雜黏液血絲時,有可能是息肉或腫瘤因糞便摩擦出血,混合大便呈現紅色或暗紅,所以,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之一,為求謹慎還是就醫檢查較安心。 ◎灰白色有可能是膽汁分泌受到影響,常見造成的原因與膽管阻塞有關,為膽道結石或是 腫瘤,絕對不可忽視。 ◎綠色有可能是腸道細菌作用不足,或是與膽汁分泌過多、消化不良有關;有些腸躁症 的患者也易解綠便,因為經常性腸道蠕動快,膽汁未能與食物及腸道細菌作用混 合,造成綠色外觀。此外,而有腸炎的患者或是長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會有綠便產生,甚至伴有腥味和不成形的外觀,建議要到醫院檢查。 便便味道 不能證明腸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大便的味道與腸道健康有直接相關。許文峰強調,有人吃肉或豆類等較多的食物,大便味道酸臭,這是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產生氨或硫化氫等物質,而造成味道比較重,但不代表腸道有問題;當然,吃太多肉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也相對代表腸道負擔重,可能飲食配比要調整。不過,也有一說,因為腸道也有好菌及壞菌之分,在健康的狀態下,體內腸道的好菌會多於壞菌,但當受到飲食、疾病、生活習 慣的破壞之下,壞菌會漸漸變多,甚至比好菌還要多,一旦腸道內的好壞菌失衡,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腸道疾病,大便的味道也開始變臭。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1-01-03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吃了很多高纖的食物,卻還是排便不順?了解排便警訊 解除身體未爆彈通常食物被消化後的非營養物質,進入消化道30~48小時後,就會形成糞便。便秘形成的問題,不能單從補充足夠的纖維質來看,營養師林容安指出,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腸中,因為纖維質具有吸水而膨脹的特性,在大腸運作過程中能增加糞便的體積,每1公克的膳食纖維,可以促使糞便體積增加約20倍左右,有了充足的糞便體積,就能促進腸道肌肉的蠕動,以利將糞便推送出體外。除此之外,纖維質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就比較容易順利排出,不過,由於膳食纖維與水分具有互相牽引的作用,一旦吃進過多的纖維質,水分卻不能同步補充足夠時,反而會出現便秘的反效果。膳食纖維攝取足夠還便秘 當心是水喝太少若你有長期的宿便困擾,但平日食物攝取量與膳食纖維攝取都很充足,林容安表示,這就是水分補充得太少。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可以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應補充35c.c.的水分,因此,若是每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但是喝水量卻不足的話,就容易有宿便的情況發生。除了要補充水分之外,當宿便情況持續時,也可以補充像是絲瓜、冬瓜、木耳、 胡蘿蔔、黃瓜、大黃瓜等水溶性的纖維質。另外,最好也要減少攝取肉類食物,可以多吃些水果,林容安說明,大多數的水果都富含水溶性纖維質,只是要注意適量,因為水果所含的糖分容易導致肥胖的問題,每日2 份(2平碗)就足夠了。林容安提醒,吃筍子或是牛蒡會容易便秘的人,有可能是少數腸道比較彎曲者,自己要特別小心注意,食物要先切細,不能吃太大塊的,並且要經過充分烹調處理為質地柔軟,才會比較好消化吸收,排便也會比較順暢。排便偏黏有殘便感 恐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當發現便便狀況有些偏黏的情形,或是常常覺得有排不乾淨的殘便感時,則有可 能表示體內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林容安指出,這種情況就應該增加含有較多非水溶性的粗纖維蔬菜,例如葉菜類、花椰菜、高麗菜等,同時應減少肉類的攝取,補充足量的水分,才能幫助便便的情況恢復正常。飲食上可以再做一些調整,例如可以把主食類的白米飯改為全穀根莖類如糙米或 五穀米等。因為1碗全穀類米飯所含纖維量相當於1份蔬菜(半碗煮熟的青菜);白米飯中幾乎沒有纖維質,1碗白飯的纖維質含量不到0.5克,若是吃習慣白米飯的人,建議可以在飯中加些薏仁、紅豆、綠豆等, 來增加主食的纖維質的含量。吃對纖維質 有助輕體順暢膳食纖維其實包含了非水溶性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質,基本上每種蔬菜水果 中,都同時會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林容安建議,平日纖維質吃不多的人,最好是慢慢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適度的增量,維持2~3天之後,等腸胃適應之後, 再逐步往上增加攝取量,至於高纖食物的選擇以及吃的技巧,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自行加以改善。延伸閱讀: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0-12-27 科別.消化系統
從小嚴重便秘!17天沒解便X光照曝光 網嚇壞:大腸長到心臟了
便祕是現代人常會遇到的問題,一位女大生就在網上發文表示,她從小有很嚴重的便秘問題,沒想到照了X光檢查後驚訝發現,她的大腸「超級長」,居然長到擠到心臟處,照片曝光後引起網上熱烈討論。原PO在Dcard上發文表示,她從小有很嚴重的便秘問題,小時候要蹲在馬桶上ㄧ兩小時才能解便,長大後最長紀錄17天沒上,就算解出來也是一顆一顆的,雖然她從小到處看醫生,得到的結果就是吃軟便、多喝水、多吃蔬菜,但各種方法都嘗試過了卻還是沒用。後來原PO自己查閱相關書籍,重新求醫,希望能做鋇劑攝影,沒想到結果出來驚訝發現,她的大腸已經長到擠到心臟處,且最後一段腸子已經沒有皺摺,推測是長年糞便累積在那一段的關係,而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將整付大腸切掉,由於她實在擔心留下後遺症,才在網上發文詢問是否有人有相關經驗。而照片曝光後,立刻引起廣大網友爭相討論,「這個有點離譜耶,可以去看一下正常比例的大腸模型就知道差多少了」、「切吧你這個正常方式根本無解」、「真的沒辦法想像17天會有多脹」、「大腸位置可以這跑成樣子,怕...」、「這要請專業醫師幫妳評估了,17天真的也太久了」。原PO也感激網友的建議與鼓勵,她開玩笑表示,歡迎大家多看看世界奇觀,雖然她外表看起來很正常,個性也超活潑,但卻常常承受關於腸道的痛苦,「希望藉由我的例子讓大家多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也歡迎醫學系的朋友們拿我的腸子當作撰寫醫學論文的題材」。
-
2020-12-22 科別.消化系統
排便不順吃蔬果助暢通?醫點名一類水果讓你更難消化
排便太用力會得大腸憩室症,蔬菜水果吃得少,腸子蠕動得少,往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腸道裡的糞便往肛門口推擠,腸道才會出現一個個小洞;而一提到大腸憩室症,很多人都一個頭、兩個大,憩室到底是什麼啊?大腸憩室 通常與飲食、年紀有關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大腸憩室指的是大腸的結構狀態,而「憩室」就是空腔的意思,說白一點,就是「洞」。就整體來說,大腸內壁的表面呈光滑狀,如果上面出現一些小洞,就稱之為「大腸憩室」;一般人的大腸裡多少有些憩室,有人只有一個,有人則有好幾個,其實也不用太在意。大腸內壁原本都呈平滑狀,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個小洞?有人研究發現,西方人可能和長期偏向肉食的飲食習慣有關,蔬菜水果相對吃得少,腸子蠕動得少,功能逐漸變差,往往要用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腸道裡的糞便往肛門口推擠。就因常常用力,腸道的壓力較大,腸道才會出現一個個小洞。郭立人指出,大腸憩室症通常和年紀有關,年紀愈大,腸道受到的壓力愈多,出現大腸憩室症的機率也愈高;根據統計,40歲的中壯年人,約有5%的盛行率,一旦活到80歲,盛行率則飆高到80%。通常無不適症狀 肚子痛、排血便要就醫 所幸,大腸憩室症並不是腫瘤,也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併發不適症狀,醫師通常建議患者不用太在意,不妨學著與之和平共處。臨床統計顯示,大約只有一、兩成患者會有症狀。郭立人說,大腸憩室症造成的症狀可分兩大類,一是大腸憩室發炎,一是大腸憩室流血,大多數患者並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除非是出現肚子痛或排血便等不適症狀時,才會到醫療院所就醫。1、大腸憩室流血:大腸憩室症造成的血便,是大腸憩室處流血引起的,不僅量較大,且呈暗紅色,和痔瘡排出的那種鮮紅色血便不一樣,其實還好辨識。2、大腸憩室發炎:若是大腸憩室發炎,會出現肚子痛不舒服,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就可檢查出來;大腸憩室流血則無法立即診斷出來,通常先以保守治療止血,再透過大腸攝影或內視鏡來診斷。禁食多可修復 嚴重者需要開刀大腸憩室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外力來改變其性狀,那些腸壁上的小洞洞也很難再填平或消失因此,就算診斷出來,也只能施以症狀治療。若確診為大腸憩室發炎,首先會要求患者先不要吃東西,讓腸道休息一陣子,期間再打點滴補充水分、養分及電解質,加上抗生素治療。在這種消極性的症狀治療下,大部分患者的症狀可在3、4天內緩解,一週內出院。除非這個患者真會忍,大腸憩室發炎好幾天了,都還不就醫,大腸就可能出現破洞,而引發嚴重腹膜炎,那就非得開刀治療不可。多吃蔬果助排便 少吃水果籽避免發炎、出血外界總認為,中年肥胖男性是大腸憩室症的好發族群,郭立人強調無此說法,若真要扯上關係,只能說因為中年男性已有些年紀,加上肥胖可能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使然,腸道蠕動功能變差,常得用力排便,腸道壓力較高,罹患大腸憩室症的機率當然偏高。既然大腸憩室症很可能和飲食習慣有關,郭立人建議,最好養成多吃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提升腸道蠕動功能,也增加排便頻率,可減少罹患大腸憩室症的機率,也降低糞便卡在憩室而造成發炎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雖應多吃蔬菜水果,但最好少吃南瓜籽或火龍果、奇異果等有籽的水果,至於在吃西瓜、釋迦及芭樂這些籽籽超多的水果時,也記得把籽一顆顆吐出來,免得這些水果籽吞下肚後,卡在憩室的小洞裡,時間久了造成發炎及出血。勿吃抗擬血功能的保健食品 預防腸胃道大量出血近年來國內興起一股保健食品風潮,有大腸憩室症的人腸道原本就比較容易出血,如果又常吃些紅麴、靈芝、銀杏等具抗擬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就有可能出現腸胃道大量出血,不可不慎。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0-12-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柳丁助血壓控制、緩熱性感冒解便祕 但有3種人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柳丁不只能直接食用、榨汁,還能入菜,增添風味、豐富視覺。柳丁皮裡有豐富的精油,拿來泡澡,可以省下買精油的錢;自己動手曬乾,還能做成陳皮,也是很好的芳香除臭劑。另外,柳丁皮還能用來清除油漬,是很好的天然清潔劑。【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9-12-20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柳丁也叫柳橙,在台灣產期很長,每年11月到翌年1月是柳丁盛產期,是當令美味又便宜實惠的水果之一。柳丁維生素C含量豐富,也富含膳食纖維,具有促養顏美容、進新陳代謝、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一日兩顆 纖維多、C足夠振興醫院營養師鍾子雯:一顆一般大小的柳丁,纖維質含量就有3.5公克,在水果界裡,堪稱排名前五位,只比柿子、芭樂、西洋梨跟奇異果等水果略少一點。按衛生署建議,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公克,吃兩顆柳丁,就有7公克,已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成八。柳丁維生素C含量也很突出,一顆就有60毫克,每天吃兩顆柳丁,就可吃足每日100毫克的建議攝取量。控制熱量 整顆吃最營養柳丁甜度高,熱量也不算太低,一顆柳丁的熱量大約是60大卡,250cc的柳丁純汁,大約是5顆柳丁、250到300大卡的熱量,每天喝一杯,一個月下來就會增胖一公斤。柳丁盛產時非常便宜,不少民眾整箱買回家榨汁喝。要想完全攝取柳丁纖維質,減少維生素C耗損,又不想吃進太多熱量,最好切塊吃,沒有血糖偏高、腎疾的上班族,每天帶兩顆柳丁到辦公室,切塊或剝皮吃,既能幫助果農、吃到柳丁的保健效果,也不會增加身體負擔。甜品加橙汁 補氣又健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柳丁性偏涼、味酸中帶甘,柳丁含有大量維生素C,以及俗稱維生素P的生物類黃酮,食用富含纖維質的柳丁果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刺激食欲、助消化。不只如此,飯後來一顆柳丁,有助解油膩,柳丁汁則能利尿、解酒。柳丁去皮後切成塊,與蓮子煮成熱甜湯,甜中帶有微酸的口感,可以健脾開胃,促進食欲。在湯圓甜品裡擠進柳丁汁,也有補氣、健脾功效。要想同時攝取維生素C的人,最好熄火後再加入柳丁塊或柳丁汁,以免高溫把維生素C破壞殆盡。經期暫別吃 皮可除霉臭發燒、喉嚨痛的熱性感冒患者,可以多吃柳丁,補充維生素C、緩解不適,畏寒的寒性感冒患者則相反,最好暫時不要吃柳丁。有些人月經來會感到疼痛不適,加強保暖或吃溫熱食物就能改善疼痛的女性,經期間暫不吃柳丁,可減少不適。柳丁不只果肉能吃,柳丁皮也別隨意丟棄。不只橘子,柳丁皮曬乾後,也能做成陳皮,化痰止渴。曬乾的柳丁皮,放在易容易發霉處,還能去除霉臭味。有3種人吃柳丁要節制不只是維生素C、膳食纖維,柳丁還富含鉀,血壓高的人吃柳丁、喝柳丁汁,可以補充鉀離子,幫助鈉排出體外。柳丁營養價值雖然高,但對於部分必須限制鉀離子攝取量的腎病、心臟病患,一天一顆就好,再搭配蘋果、西洋梨、鳳梨等鉀含量較低的水果。另外,還須控制柳丁攝取量的是糖尿病患。建議糖尿病患每天吃三份水果,一份水果約拳頭大小,所以每天最多可吃兩到三顆柳丁,可切片食用,但建議一次吃一顆,每天吃兩到三次,不要一次全部吃下肚,不建議喝柳丁汁,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2顆柳丁預防感冒、解便秘! 營養師列7大意想不到的好處
台灣柳丁的產期很長,愛吃柳丁的人很有口福,而且熱量不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其磷、鉀、鈣、鎂、維生素C、菸鹼素、葉酸、類黃酮素、果膠等營養素,具有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巨球性貧血、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 多汁柳丁纖維多、抗老化 類黃酮素是苦味主因營養師劉純君說明,柳丁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每天只要吃兩顆,就達到營養師所建議的「每天100毫克的攝取量」,能保護細胞對抗自由基,以及幫助皮膚加速修復;其高鉀有助調節血壓;而富含的果膠,能吸附食物中的脂肪,加速食物通過腸道,減少膽固醇合成的原料,進而降低血脂肪,還有避免膽酸的二級產物堆積,能降低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其富含的類黃酮素及各種植化素,則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癌症。而柳丁的類黃酮素是造成果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它也有舒張血管、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抗血栓的作用;葉酸則讓DNA穩定,能養顏美容。 產季初期皮呈青色屬正常 綠皮柳丁有這些好處台灣柳丁的特別之處,在於柳丁產區集中在台南、嘉義、雲林、南投等中南部地區,柑桔類在較寒涼產地完全成熟時,果皮外層的葉綠素會逐漸分解而呈現橙黃色,就像台灣產的檸檬多為綠色,而外國檸檬(萊姆)會呈現黃色。台灣南部在冬季柳丁成熟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葉綠素無法順利分解,所以初期會以「青皮柳丁」供應,等到天氣真正轉涼,柳丁才會變黃,所以,產季初期的成熟柳丁外觀上有點青黃青黃的樣子,是正常的。市場上也有「綠皮柳丁」,大多以其跟優酪乳打汁或醃漬發酵成酵素來吃,要注意的是,綠皮柳丁是未熟透的柳丁,與青皮柳丁兩者是不同的,綠皮柳丁雖然較酸澀,但是含有各種植化素,如檸檬酸(Citric acid)、辛弗林(Synephrine)、橙皮(Hesperidine)、柚皮等;劉純君指出,辛弗林可促進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累積,橙皮可抗發炎、健胃、鎮咳、利尿,是很強的抗氧化劑,柚皮有降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手感沉甸、外形橢圓最佳 放冰箱可延長存放2星期挑選柳丁時,最好選擇皮嫩心硬、果皮油胞細緻光滑,手握可感覺沈重紮實,香氣越濃郁越甜,形狀呈橢圓蛋型,顏色均勻,9月為青皮、12月為微黃,1月則呈金黃色。劉純君提醒,柳丁保存時間雖然比一般水果久,但是買回家先不要用水洗,否則會縮短保存期限,食用前徹底清洗後再削切即可,若要連皮入菜,最好先用流動水連續沖5分鐘,把農藥洗掉;存放時,在通風處可放5~7天,放冰箱保存可多延長1~2週,如果要更長時間保存,可做成柳橙果醬、柳丁醋等。延伸閱讀: 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是真的!但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
2020-11-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醫師:遺傳基因加這些生活習慣才致命
健康版Ⅹ元氣網推出元氣醫點靈現代科技進步,卻也造成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愈來愈多。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醫點靈」專欄,邀請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生活中最實用的保健知識,透過文字與影音,教導大家可以輕鬆簡單的過日子,樂享元氣滿滿的健康生活。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及早發現治療是能否治癒的重要關鍵。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傳授正確預防大腸癌方法。大腸癌連續12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罹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也是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大腸癌症狀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當出現便血、便祕及排便異常就是重要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逾三天沒上廁所才是便祕大腸癌被稱為「無聲殺手」,患者易出現便血及慢性貧血症狀,或是腹瀉、體重減輕等現象,也可能因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但許多人擔心有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糠榮誠指出,並不一定,三天以上沒有上廁所,才是便祕,如果便祕嚴重,須先了解便祕原因,檢查是不是腸子過長、腸道蠕動不好,或是長了什麼腫瘤,再針對便祕著手改善。大腸癌從瘜肉產生應切除大腸癌90%是從大腸瘜肉產生,瘜肉的黏膜易質變產生腫瘤,因此做大腸鏡檢查時,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切除,以免瘜肉在5至10年後癌變成惡性腫瘤。糠榮誠說,發生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患者帶有致癌基因外,經常暴飲暴食者、嗜吃燒烤食物或高油脂飲食的人、缺乏運動的人、肥胖者等,均為容易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家族史40歲後就應檢查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非常高。糠榮誠表示,若父母親是癌症患者或兄弟姊妹有大腸瘜肉的人,得到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建議年過50歲的人進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濳血檢查、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X光攝影等檢查,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治療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有家族史的人,建議40歲以後就應做相關檢查。天天五蔬果「腸」保健康預防大腸癌,糠榮誠強調,平常飲食均衡,「天天五蔬果」的彩虹飲食最好,不要暴飲暴食,三餐熱量也不要太高,更要控制油脂的攝取量,多吃高纖低脂食物,少吃煎、炒、炸等食物,少碰刺激性食物,不菸不酒,少喝咖啡,多運動,就能「腸」保健康。
-
2020-11-21 癌症.胃癌
癌症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 醫:做好這件事就能遠離「胃癌」
依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胃癌的發生率佔全國民眾惡性腫瘤,排名為第九名,而死亡率為第八名。為什麼說胃癌是自找的癌症呢?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表示:胃癌與個人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熬夜、飲食不規律或是喜歡吃醃製食品,這些都容易造成胃癌。以熬夜與飲食不規律來說,熬夜又吃宵夜,不僅會使得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又會刺激胃酸產生,造成胃壁長出不正常的粘膜細胞。作息以外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就是用藥習慣,若是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會使得細胞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最終就會變成癌細胞。止痛藥劑量是否會越吃越重呢?可以看我們之前拍的影片,按此觀看影片。這邊要提到一個觀點:癌症都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胃癌在消化系外科來說,算是一個較不好的癌症,因為胃的血流非常豐富,對於化學治療、電療效果有限,最好還是以胃手術的切除。胃癌五年的存活率僅 20%如何遠離胃癌?最標準的診斷方式是「照胃鏡檢查」,當發生下列症狀時,建議安排檢查。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鏡檢查?◎維持一段時間的上腹部不適,如連續一個月反覆胃痛,常有莫名的胃酸感 。◎解便時發現有黑便、血便。◎有莫名其妙的胃酸感覺最後堅哥特別提醒,現在醫療已經進步很多,做胃鏡檢查真的沒有那麼恐怖,不要因為害怕檢查而耽誤了就醫時間。若是在胃鏡檢查時早期發現,有些是可以馬上切除,甚至連開刀、腹腔鏡等等都不用。所以如果有發現不適,即早檢查即早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12 科別.婦科
巧克力囊腫復發導致卵巢壞死 女子憾影響一半受孕機率
一名30歲女子5年前接受卵巢巧克力囊腫切除,出院後因工作繁忙疏於追蹤,導致近1年來每當月經來時,常感到下腹悶痛;日前因急性下腹痛急診,檢查竟是巧克力囊腫復發合併右側卵巢扭轉壞死,雖緊急透過手術切除,但因僅剩左側卵巢,未來恐影響受孕機率,醫師呼籲女性患者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微創內視鏡科主任高惠芬指出,患者5年前因月經來時腹痛,就醫發現右側卵巢有一顆巧克力囊腫,經手術切除後患者以為一勞永逸,便無積極追蹤,直到近期再度因下腹疼痛就醫,竟是卵巢巧克力囊腫復發合併卵巢扭轉壞死所致,需切除扭轉壞死卵巢,以避免引發嚴重骨盆感染患者目前未婚,切除卵巢後恐使未來受孕機率少一半,使她相當後悔當年術後沒有確實追蹤治療。醫師建議透過飲食、運動、好的生活習慣,未來還是可以有機會一圓當媽媽的夢想。高惠芬說,卵巢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生長在卵巢的位置,常見的臨床症狀有經痛、非經期慢性骨盆疼痛、性交疼痛、解便困難,甚至造成30-50%不孕症的因素,若有上述症狀、臨床檢查懷疑囊腫有高風險惡性病變或是囊腫大小大於5公分以上的病患,都應慎重考慮手術檢查與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她也指出,根據統計,卵巢巧克力囊腫手術後約有25%復發的可能,每年以10%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手術五年後復發的風險大於50%,除了會再度引發經痛、骨盆疼痛等症狀外,慢性發炎反應會形成嚴重骨盆腔沾黏,使得正常的骨盆結構異常,造成再次手術困難度增加,也延長復原時間。此外,卵巢若再次手術會讓卵巢卵子庫存量下降,影響受孕機率,甚至引發卵巢功能不足提早更年期。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婦女作息不正常 痔瘡急性發作釀脫肛
高雄一名30多歲已婚婦女,解便時常受痔瘡困擾,10月連假期間又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便祕,使病情加劇,出力解便產生脫肛,痔瘡脫出無法縮回的症狀。接著還跟朋友去登山,極度勞累的情況下造成痔瘡急性發作,痔瘡組織水腫讓她坐立難安,更嚴重到無法將痔瘡推回至肛門內,才趕緊就醫。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表示,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久站、經常性便祕或腹瀉、習慣性出力排便等,都屬形成痔瘡的高危險群,而女性因辛苦懷胎,造成骨盆腔靜脈壓力增加,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不得輕忽。謝依蒨說,長期受肛門痔瘡所苦,不願就醫者,尤以女性為多。門診中經常見到女性患者,因羞於啟齒或是不敢請男醫師看診,等到症狀嚴重到解便時,發現馬桶一攤鮮血或嚴重疼痛到難以入眠才來求診。其實痔瘡是人體正常的組織,由肛門口附近的結締組織與血管叢組合而成,肩負了控制排便預防失禁的重要功能。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因素影響,使得原本正常的人體組織漸漸鬆弛、膨大、甚至脫出肛門口,形成所謂的「痔瘡」。謝依蒨指出,痔瘡依照發生位置的不同,可區分為內痣、外痣及內外都有的混合痣,不同位置的痔瘡會造成不一樣的症狀表現。像是內痔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解便後發現鮮紅色的出血,此種出血通常僅侷限於排便與衛生紙擦拭時,並不會滴滴答答的落入馬桶中或是沾染到內褲,因此也容易被輕忽。而外痣常伴隨明顯的疼痛,令人坐立難安,若不幸產生了血栓,會在肛門外圍形成顏色偏紫色的痔瘡腫塊,此時所引發的不適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謝依蒨說,目前痔瘡的治療選擇非常多元,大幅降低了痔瘡治療的疼痛程度。傳統痔瘡切除術最令人卻步的術後疼痛及傷口照護問題,已有許多新式的器械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刀、雙極冷凝刀及傷口癒合噴霧等,可大幅減少術後疼痛,出血較少、傷口小、也較快癒合。
-
2020-10-0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柚子助消化解便秘但熱量不低 吃下整顆熱量高達500大卡! 有三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每年中秋節是柚子的產季;柚子的膳食纖維含量頗為豐富,為高纖食物,其果肉富含維生素B1、B2,維他命C含量也很高,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抗氧化,以及強化微血管壁,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水果。但熱量及鉀還良極高,食用的量要注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09-07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中秋月圓,少不了月餅、烤肉、柚子應景。柚子產期集中在中秋節前後,品種相當多,包括文旦、白柚、紅柚、香柚等,其中又以麻豆文旦皮薄、果肉甜美多汁,最為著名。降火氣 吃多拉肚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柚子味甘酸,加上維他命C很多,不只可以生津止渴、改善火氣大,還可以止咳化痰,改善慢性咳嗽。另外,在中醫理論裡,柚子因略帶酸味,還可以刺激食欲,健脾促消化。但柚子是寒性水果,可別一時貪嘴吃太多,尤其是腸胃偏寒、胃潰瘍,以及動不動就腹瀉的人,更要節制,另外,有氣喘的人也不適合吃太多,以免惡化。可以降血壓? 目前無根據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柚子的膳食纖維含量頗為豐富,以110公克為例,就有約1.9公克膳食纖維,一般而言,只要含2公克膳食纖維,就「名列」高纖食物。不只如此,柚子的果肉富含維生素B1、B2,維他命C含量也很高,約有85毫克。維他命C不但能預防壞血病,它還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抗氧化,以及強化微血管壁,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水果。有民眾口耳相傳,以為吃柚子可以降血壓。但事實上,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柚子有明顯的降血壓功效。一整顆下肚 熱量600卡另外,有人嫌月餅甜膩,怕吃多會胖,以為柚子「尚天然」,又不會太甜,吃多也不會胖,有些人甚至一口氣就吃下整顆文旦。事實上,柚子的熱量並不像想像中那樣低,像三片文旦(約110公克),熱量就有61大卡,換作體型較大的白柚,兩片(約165公克)的熱量就也有65大卡。若一口氣吃下整顆柚子,熱量可高達500到600大卡,以女性來說,等於是一個午餐的熱量,可別以為柚子口感不甜,就失去戒心。消脹氣 緩解風濕痛新鮮柚皮因含有芳香精油,可以跟檸檬一樣,刮下些許青皮,加在咖啡裡做香料用。此外,柚子皮還可以消脹氣,若覺腹脹、胃脹,或吃太飽時,可以用柚子皮跟糖,煮水後喝,不但有淡淡的柚香味,還可以促進食欲。至於柚子葉,則能治頭痛、風濕關節痛,以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被這些毛病困擾的人,可以用五錢到一兩的乾柚子葉(約為20、30片),以1500c.c.左右的水熬煮15分鐘後飲用,或使用的是新鮮柚子葉,重量大約是乾柚子葉的四倍左右。可入藥 果葉都有用柚子不只果實能吃,柚皮、柚葉、柚根,甚至是柚子的種子等,都可以入藥,各有療效。自古以來,柚子的名稱略有不同,像「本草綱目」稱之為「香欒」、「朱欒」,「閩產錄異」裡才有文旦一詞出現,但台灣目前栽種的柚子品種跟中醫古籍裡提到的柚子已不盡相同。柚子跟橘子一樣,都算是柑橘類水果,橘皮乾燥後可製成陳皮,柚子皮也有異曲同功之妙,可以止咳化痰。高鉀水果 腎病患酌量只要適量食用,一般民眾吃柚子不必設限,比較要留意的是柚子屬於高鉀水果,洗腎患者雖不必忌口,但須評估一整天的鉀攝取量後,酌量食用,糖尿病患則須斟酌熱量,吃太多恐怕會讓血糖值竄升。至於腸胃較不好的人,吃太多柚子可能會「肚子咕咕叫」,也有人會脹氣、不斷排氣,甚至是拉肚子,這是因為柚子的膳食纖維豐富,不吃過量就不會。
-
2020-09-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治腸躁症 重在疏肝、健脾
40歲的張先生,為創意料理的主廚,平常較容易緊張,常在工作期間感到壓力或吃冰冷的時候會肚子痛,且有腹瀉現象,被診斷為典型的「大腸激躁症」。為此困擾的他,前來中醫門診求診,服用了疏肝與健脾藥物後,腹瀉狀況明顯減輕,因而又能放心的做自己最喜歡的料理了。大腸激躁症為功能性的腸蠕動障礙,在診斷前已經有反覆的腹痛,且時間為六個月以上,且在過去三個月平均一周有一次以上,並符合以下三項之兩項:腹痛與排便相關、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型態(外觀)改變。大腸激躁症成因複雜,多認為與腦腸障礙相關,因此當有壓力時,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菌叢和腸道內滲透壓。大腸激躁症腹瀉型者,西醫治療可給予止瀉劑,並避免過量攝取高纖食品;若為便祕型則給予促分泌劑,增加腸道的離子和水分;若屬於較為焦慮的患者,可以給予抗憂鬱劑,且可使用抗痙攣藥物,部分病人使用益生菌也可改善腸道症狀。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是以疏肝、健脾為兩大主軸。若因壓力引起者,多伴隨有心情緊張、喜歡嘆氣、腹痛且在解便後較改善、口乾苦與脈弦,多屬肝失疏泄,可給予疏肝理氣的藥物,如香附、柴胡。若日久脾虛氣滯者,容易有腹瀉、便祕、腹脹者,可給予健脾理氣藥物,如枳實、厚朴、大腹皮、白朮等。除藥物控制外,可以嘗試用「低FODMAP飲食」(低腹敏飲食),也就是少吃發酵性、寡糖、雙醣、單醣和多元醇等食物,如小麥、大麥、蘋果、杏桃、櫻桃、洋蔥、牛奶、冰淇淋、乳酪等。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運動、心情放鬆,才能讓腸胃更穩定。
-
2020-08-08 新聞.生命智慧
護理師彎身為癌妻挖大便…這一舉動讓他紅眼眶,也讓他從病人家屬變終身志工
王英偉在心蓮病房最常碰到兩個難題:一是病人不願意轉入安寧病房,他們誤以為來到心蓮就等於「被放棄」;另一個問題則是,有些病人進來後便不想出院,因為他們覺得在心蓮實在「太舒服」了。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花蓮慈濟醫院的職工美峰。美峰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廚師,一九九六年的夏天,癌細胞轉移,當時主治醫師預估僅有兩個月到一年的生命。那年,心蓮病房剛成立,慈濟志業體的同仁也曾試著說服美峰轉到心蓮治療,但她總認為那是一個「等死」的地方,說什麼也不願意去。美峰隨著病情惡化,最難捱的是全身無以名狀的疼痛,她經常痛到想往地底鑽。為了「止痛」,美峰的丈夫帶著她看遍花蓮所有醫院、診所,卻徒勞無功。到後來,美峰連下床都很辛苦,甚至沒辦法起身端坐。不願使用尿布的她,每次如廁前,都得先吞兩顆強效普拿疼,才能勉強撐扶著牆壁挨到廁所。這樣苦撐了三個月,直到向來關心她的主管半哄半騙的要她到心蓮病房「試試看」,「那裡有專科醫師,可以幫妳試試各種止痛的方法和藥劑喔」,她才勉為其難住進心蓮,也還想著,如果還是痛就立刻出院。沒想到,她才住進心蓮的第二天,就跟先生說:「我不要出院了,這裡好舒服。」美峰與丈夫是非常戀家的,即使出外走走,也不喜歡在外過夜,從不欽羨住五星級飯店的奢華,對他們來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家更溫暖、更自在。然而,讓丈夫意外的是,這麼戀家的美峰、原本打死都不肯入住心蓮的,竟然「短短兩天,就被心蓮病房收服了」。首先,因為原本無時無刻的劇痛,在醫師的治療下,竟然不那麼痛了,身體不痛,心也跟著安住。更驚訝的是,心蓮有專為病人設計的浴室、浴缸,可以洗澡、泡澡。美峰從病床挪移到前往浴室的推架上,醫護人員有如浴佛般的,慎重且溫柔,美峰全程躺著,棉被蓋得好好的,機器輔助緩緩帶著美峰上升、下降,她都不必起身,當她降到浴缸時,溫暖的熱水早已備妥,還有超音波按摩浴缸的水流舒緩全身,非常舒服。美峰不禁感歎:「如果知道這麼舒服,早就該住進來了。」美峰十足大姊大的爽快性格,以及又酷又能忍痛的個性,便被護理師們取了「酷媽」的綽號,她的先生陳炳桂則理所當然地成了「酷爸」。仍需工作養家的酷爸,每到中午,便趕來醫院餵美峰吃飯,午休結束前再趕回工廠上班;一下班,再到病房。而不論何時,酷爸總是看到有人陪著美峰,有時是護理師,有時是志工,他們陪她聊天,幫她按摩。每天被「酷媽、酷爸」這樣喊著,美峰和先生也很疼惜這些照顧她的小護理師,總是關心她們有沒有好好吃飯、好好休息。美峰喜歡喝咖啡,酷爸也會回家煮咖啡帶來給老婆,也和護理師們分享。有一回,美峰接連幾天無法解便,肚子脹痛難受,護理師聽了,口罩也沒戴,直接戴上手套,便彎下身為她挖出一團團又臭又黏的大便,讓美峰頓時舒緩輕鬆許多。一旁的酷爸看了,瞬間紅了眼眶,對待至親也不過如此啊,「這些護理師卻願意這樣做,在我心中,她們已經是救苦救難佛菩薩的化身了。」酷爸說。正月十日清晨,酷媽美峰走了,無病、無痛、無罣礙。她生前和丈夫酷爸一起簽下大體捐贈書,捐給慈濟醫學院,成為大體老師,是心蓮病房第一位捐贈大體的病友。酷媽過世,酷爸參加心蓮病房第五期的志工訓練班。酷爸以他的煮咖啡專長,成了「咖啡組」志工。在病房裡開設咖啡站,讓病人、家屬、醫護等都能「免費」享受咖啡香。起初是每周一天,大受好評,又陸續增加為每周兩天、三天,甚至一度增為每周四天,再慢慢調整成固定「每周三天」,持續了許多年,直到酷爸開刀後,體力大不如前,才改成一周兩天,延續至今。長達十九年的咖啡志工起初,自願分享咖啡的酷爸盤算著,每次使用約半磅咖啡豆,每月十二回,他還支付得起。而自己生活簡單,為了環保省電也省錢,即便酷暑,他家裡從不開冷氣,日子也還過得去,「當然,我也曾懷疑,退休金有限,這樣煮咖啡,人家會珍惜嗎?」但是,只要想起酷媽曾在這裡被周全照顧,所有遲疑便煙消雲散。酷爸始終記得,美峰臨終前對心蓮病房強烈的歸屬感,「到現在,我還常常以『賓至如歸』來形容她在病房裡的感受。」二〇〇一年,「酷爸咖啡」在心蓮病房歡歡喜喜地開張了。酷爸笑稱,至於咖啡豆的支出,他人算不如天算,因為王英偉總會拿咖啡豆過來。一開始,他會說:「這個某某某送的,酷爸你煮煮看」、「我剛好經過咖啡店,覺得這包看起來不錯」;不然就是「這個人家推薦的,你試試」、「出國看到,帶回來的……」。種種不一而足的說詞,讓酷爸不得不接受王英偉的咖啡豆。「漸漸的,咖啡豆就由王主任全包了。」酷爸說,「主任就是這樣,不著痕跡的說話、點點滴滴關心著,他很為我們志工設想。他說我退休了,已經沒有收入,所以任何一樣花費都是負擔,咖啡豆就由他來負責。」凡事用心的酷爸很快地發現,有些病人或家屬,想聞咖啡香,但身體狀況不見得能喝咖啡,於是他花了三個多月研究、設計、改裝機器,增加口感與咖啡相近的「決明子」茶,給病友、家屬更多選擇。「我的起手式,就是想幫助曾跟我一樣受苦的人。」酷爸說,咖啡只是一個媒介,主要是要創造一個環境,讓病人、家屬來和醫護、志工彼此交流。常有病人或家屬來咖啡站跟酷爸談心,酷爸特別懂得家屬的憂與病人的苦,常能有建設性的聆聽與建議。因而,他的咖啡站總是絡繹不絕,一轉眼竟也做了十九年的咖啡志工。主任的召喚問酷爸,咖啡志工一做十幾年,遇到過低潮期嗎?他笑笑說自己脾氣不是頂好,偶爾會遇到年輕的護理師或家屬,態度不友善,他索性就不來了。沒想到過了一段時日,就會接到王主任傳話給他:「酷爸,『暑假』過了,該回來了吧!」聽到王英偉四兩撥千金的召喚,酷爸立馬回來,心蓮病房也就再度飄起咖啡香。「如果是別人問就算了,可是主任過去對我們這麼照顧,怎麼好意思不回來呢!」酷爸說:「主任對我們病人或家屬所提的意見,都是很接納的。他從來不會嫌我囉嗦,對我的建議,也不會提一大堆困難點來敷衍我,或說他做不到,他總是誠懇、努力去做。」心蓮病房成立滿一年時,邀請了許多病友家屬、志工一起來「體檢」心蓮病房,看看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酷爸洋洋灑灑提了十多項建言,一一被王英偉認真看待、逐一實現。酷爸回想他的志工路,「主任早就替你鋪好路了,咖啡豆我來準備,你就盡量來,也從來不會責備你耍脾氣,只說天氣太熱了,你休息夠了,就再回來。」過去,王英偉喝咖啡一定要加糖、加奶,還會自我調侃:「因為人生已經夠苦了,所以要加糖。」但酷爸認識他這麼久,卻從來不知道他到底喝得多甜、要加多少奶,「因為他很隨和,不管我怎麼煮,怎麼調配,他都說很香、很好喝,從來沒說過一句不喜歡。」現在王英偉改喝黑咖啡,但他依然會在別人苦悶人生裡,撒點糖、添點奶,說個笑話、給點鼓勵,或不著痕跡的支持。對醫療團隊,他的期許依然很高,跟對待自己一樣,要進步,不進則退!從主任到醫護,從病人到家屬,大家對酷爸的信任與關懷;酷爸對團隊的付出與真情,積累出十九年的綿長情義。年過七十的酷爸,自覺體力已大不如前,回到家就累了,常常一坐上椅子就睡著了。但是來心蓮煮咖啡,這事他還得堅持呢,他還想透過一杯杯咖啡,努力讓病人和家屬「走得安心、走得放心」,讓人生圓滿到最後。超越生死的情誼曾有人問王英偉,安寧療護所照顧的病人都有可能會離開,這樣,是不是很沒有成就感?王英偉卻從不這麼想,「當病人很痛、很不舒服時,我們能很快地改善他的症狀,讓他不被疼痛折磨,而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有餘力和家人做更好的溝通;有時,甚至還能幫病人完成人生願望,這不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嗎!」還不只這樣,通常病人往生後,家屬不會再回到醫院病房,因為那對他們來說是傷心地。但是在心蓮病房,「病人往生後,很多家屬成為我們的好朋友。病房裡這個壞了,那個少了,就有人自動自發來修、來付出;還有許多家屬願意一起來關心其他病人,來做志工,這不是很讓人感動嗎!」看過許多病人從不願住進心蓮病房,到不肯離開心蓮病房;許多家屬甚至成為病房的終身志工,這些情感與精神的延續,早已超越生死。正如同酷爸、乾媽(志工蔡秋雀)等家屬,已成為心蓮團隊的一家人,一起在推動安寧療護的道路上,無私無悔地付出。
-
2020-08-0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有5大主因 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就是大腸癌!
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 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 即屬有便祕現象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提及,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都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孫文俊強調,有這種現象者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 便秘有5大主因 逾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常用瀉藥或浣腸劑解決便秘困擾 長期下來恐有成癮風險 不過,有些追求「速成」的人,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可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但有不適症狀,還是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服用6種藥物也可能讓你「嗯」不出來 長期靠瀉藥解便秘會成癮! 想順利嗯出來,要多做這3件事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阿勃勒果實傷肝 明年起禁食用
許多民眾為了幫助腸胃蠕動,會撿拾「阿勃勒」的長條果實食用,卻常發生惡心、拉肚子、頭暈症狀。衛福部食藥署昨天預告「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阿勃勒果實明年起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俗稱臘腸樹,每年五、六月花季盛開,鮮黃色的花相當漂亮,而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原料。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根據科學性資料評估,若長期食用有肝毒性的風險,且臨床醫師也發現有民眾自己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肝功能指數是正常人的十多倍。廖家鼎說,目前國內以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的相關產品主要為美國進口,標榜幫助排便的錠狀食品,產品數量約十多件。但國內專家團隊認為,要促進腸胃蠕動不一定需要吃阿勃勒果實相關產品,可藉由攝取蔬菜、多運動等方式達到相同目的,因此決議禁止作為食品原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阿勃勒裡的羥基蒽類衍生物成分類似番瀉苷,具有緩瀉作用,可用來緩解便祕,過去是合法的食品原料,但是文獻報告發現,具有肝毒性,長期食用會恐造成肝傷害、黃疸,產生倦怠、惡心、嘔吐等症狀,久了也可能發生肝衰竭。楊振昌表示,前年北榮曾收治一名40多歲的患者,因腸胃不好,飽受便祕困擾,而撿拾阿勃勒果實煮熟後食用,卻出現惡心、拉肚子、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時肝指數較成人高出許多。食藥署預告阿勃勒果實自明年2021年1月1日起,不得再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廖家鼎說表示,若已上市的產品將有緩衝期,可繼續販售至產品有效日期為止,但明年1月1日起生產的食品,若發現違法添加則可依《食安法》第48條處新台幣3萬到300萬元罰鍰。
-
2020-07-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5 養生.聰明飲食
食慾不好、肚子不舒服?夏日飲食有6寶,專治吃飯小煩惱
食慾不好,容易肚子不舒服……這些夏天的吃飯煩惱,其實只要吃對了,都有辦法解決。1.夏季第一瓜:冬瓜江蘇省連雲港市婦保院營養科原主任張曉燕:夏天推薦冬瓜?沒錯!冬瓜盛產於夏季,因其成熟之際時表面有一層白粉狀蠟質,類似於霜,故稱冬瓜。有句諺語「冬瓜入戶,不進藥舖。」,冬瓜是含水量極高的蔬菜,也是瓜菜中含脂肪很低的蔬菜,還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良好的利水作用,可減輕腎臟負擔,並因含糖量低,是腎髒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的極好的藥食兩用之品。冬瓜肉可煮湯、炒菜,皮和種子均可入藥,冬瓜籽可處理後食用,冬瓜皮可以熬湯喝或沖茶飲,有助於健胃消暑。推薦吃法:冬瓜汆丸子用藕和瘦肉做一些小丸子,先用清水煮冬瓜,開鍋後,把肉丸子、薑末放入,最後還可以在湯裡加點胡椒粉,有發汗、助消化的作用,可緩解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造成的不適。2.夏季第一菌:木耳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營養科續慧超:炎炎夏日,涼拌黑木耳是很多人愛吃的家常菜。木耳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熱量比較低,對緩解便秘和減肥有一定好處。而且,有研究認為,木耳中的黑木耳多醣,可輔助降血脂、降血糖。不過,也別因此而大量吃木耳,影響了其他食物攝入量,反而可能出現營養不良,作為一種普通菌類食用即可。木耳可拌涼菜、炒青菜,又或切碎一點做湯。需提醒的是,木耳不要泡太久,否則容易被細菌、黴菌等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夏季,更要注意,經常會有因吃被污染的木耳而中毒的事件發生。推薦吃法:涼拌雙耳把木耳和銀耳分別泡發好,豆腐皮切成絲,用沸水焯熟,胡蘿蔔、黃瓜等洗淨、切絲,加點蒜泥,木耳、銀耳、各種時蔬放到一個容器裡,加少許鹽、倒點醋和香油,拌勻即可。3.夏季第一果:番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宋捷:番茄味道酸甜,其所含的蘋果酸、檸檬酸等,可以增加胃液酸度,調整胃腸功能,對胃熱口渴、食慾不振有輔助食療作用。而且,番茄富含天然強力抗氧化劑番茄紅素,有助於防止夏天強烈的紫外線傷害。番茄很百搭,又能開胃,如果夏天食慾不太好,可以做幾道番茄美食,番茄炒蛋、番茄菜花、番茄牛腩、涼拌番茄等,可生可熟,可炒可燉。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生吃能保留更多維生素C,而熟吃則能使得其中的番茄紅素抗氧化劑活性更強。推薦吃法:番茄豆腐湯豆腐切小丁,金針菇去根洗淨,番茄去皮切小丁。熱鍋涼油,加入蔥薑蒜末爆香,放入番茄丁炒出紅色,加入清水,水開後倒入金針菇、豆腐。中火煮5分鐘,小火煮約3分鐘,關火撒點蔥花即可。4.夏季第一調味料:大蒜湘雅三醫院臨床營養科王萌:夏天吃涼菜,少不了大蒜,除了提味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助於減少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很多人夏天吃了不乾淨的菜容易肚子疼,大多因此發生)。大蒜最好生吃或者切片、剁碎吃,涮火鍋時用蒜泥做底料是很好的選擇。研究表明,大蒜素在高於50℃時,其抑菌作用會下降25%左右。所以,炒菜需要放大蒜時,盡量最後再放入,輕微翻炒出鍋,切勿使其接觸高溫時間過久,以免影響大蒜素的活性。吃不完的大蒜應盡量避光保存在室溫或低溫且乾燥通風的地方。若是已經剝了皮的大蒜,可以將其保存在醋中覆蓋保存。推薦吃法:蒜泥配菜做生蒜泥或蒜蓉是對大蒜中大蒜素保留最多的一種食用形式,而且要讓切好的大蒜與空氣充分接觸,效果更好,然後才是蒜片和蒜瓣。5.夏季第一肉:鴨肉營養師李成霞:夏季,如果吃肘子肉、豬頭肉、豬蹄等肉類,可能很多人吃了會覺得不舒服、消化不良,而鴨肉可以清熱涼血、滋陰補虛,蛋白質含量高,而且鴨肉脂肪含量適中,分佈均勻,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其鮮美滋味有增加食慾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夏季的首選肉類是鴨肉。當然,也要看怎麼吃,如果是燉湯,則可以與薏米、海帶、竹筍等同煮,都會非常鮮,可以促進食慾。如果吃鴨肉的成品,比如烤鴨,若鴨皮很“肥”,則脂肪含量比較高,最好把鴨皮去掉,盡量選瘦肉吃。還有鹽水鴨,鹽含量高,少吃為宜。推薦吃法:鴨架湯乾香菇泡發,鴨架剁成小塊,加水和蔥薑料酒,微火煮40分鐘,加入白菜片,繼續燉煮20分鐘左右至白菜軟爛,出鍋時可加適量白胡椒粉調味。6.夏季第一豆:綠豆國家高級中式烹調師李文冬:夏日來碗消暑綠豆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覺得單純的綠豆湯有點單調,還可以加入海帶,味道更好。此外,除了喝綠豆湯,綠豆的吃法還有很多。煮綠豆湯應該用純淨水,同時要開水下鍋,最好不要用鐵鍋熬,砂鍋、高壓鍋都能降低綠豆湯變色的風險。綠豆其實屬於澱粉豆的一種,可以作為主食的一部分,做綠豆餅或綠豆糕點。還可以用它做綠豆沙,早餐的時候夾到麵包裡邊,或自己做甜品,比如綠豆沙酸奶就很不錯。當然,還有一種不錯的吃法,就是自己發綠豆芽,搭配胡蘿蔔、黃瓜等做點涼拌綠豆芽菜,吃起來非常爽口。推薦吃法:海帶綠豆湯綠豆、幾片陳皮洗淨,海帶洗淨切絲,放入砂鍋中大火燒開,然後改用小火煮至綠豆開花。喜歡甜口的放入少量冰糖,喜歡咸口的稍加點鹽即可食用。(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解便困難求診 65歲男子發現結腸癌轉移
65歲陳姓男子因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腫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經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明翰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若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以排便習慣(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腸道阻塞來表現。一般針對第一至三期大腸癌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被固定在骨盆腔的直腸癌,對結腸癌並沒有太大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主要是殲滅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降低復發及轉移的機率,進而提升病患整體存活期。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一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二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楊明翰說,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但80至90歲的患者也不算少見,除第四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遠超過五成,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7-2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紅莧菜、青莧菜好處不同 想清熱利尿解便秘的該吃哪一種?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09-28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莧菜有紅、白(青)莧菜兩大品種,還有野生的刺莧、鳥莧。莧菜屬於全年生產的蔬菜,但以春末到初秋最盛,冬季一開花,口感顯得較老。容易栽培的莧菜,本身抵抗蟲害能力相當強,理論上,農民無須噴灑農藥就可生生不息。比起一些易遭病蟲害的蔬菜,民眾在風災前後選購莧菜,農藥殘留過量的疑慮相對較低。含鈣量 不輸給牛奶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莧菜營養價值很高,除了一般蔬菜都有的豐富膳食纖維,最大長處就是高鐵兼高鈣,在蔬菜界裡可說名列前茅。以鈣質為例,每一份白莧菜(生重約100公克,煮熟後大約是半碗的量)就含有300毫克,比起一杯牛奶(約240c.c.)的275毫克,單看「帳面數字」,毫不遜色。而紅莧菜,鈣含量又比白莧菜來得更高。含鐵量 比豬肝還高至於鐵質,一份白莧菜約含6.3毫克。一般而言,紅肉跟內臟的鐵質最豐富,一份(生重約30克)豬肝約含3.3毫克的鐵,一份帶骨牛小排(約60公克),約有0.97毫克、牛腩(45公克)約有1.4毫克,可見莧菜的含鐵量有多豐富。成人每天鈣攝取量800毫克,吃一份莧菜,幾乎是一天三分之一的量,若加上魩仔魚烹調,效果加乘。不只對兒童、青少年、孕婦有幫助,對素食者更是絕佳鈣、鐵來源。吸收率較低 別只猛吃菜雖然莧菜鐵、鈣含量高,但要提醒讀者的是,比起紅肉、內臟裡的動物性鐵,或是牛奶裡的鈣,植物性鐵跟鈣的吸收利用率相對較低,況且,飲食最重要的就是營養均衡,可別天天吃莧菜補鐵、補鈣。另外,莧菜的植酸、草酸含量不高,對泌尿道結石的患者,不必太過擔心。要留意的只有腎臟病患,最好燙過後再用,才不會吃進太多鉀。屬性偏涼 體質寒少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古籍「本草綱目」記載,莧菜的近親刺莧,屬性微涼、口感略苦,水煮後飲用,可以消炎、緩解腹瀉。而市面上在賣的莧菜,也可以清熱利濕,緩解腹瀉、消炎、消腫,常覺喉嚨痛的人吃也可改善。若進一步細分,青莧菜入肝、紅莧菜入心臟,前者清熱利尿,可以緩解便秘,以及肝火所造成的眼睛腫痛、眼白血絲,後者可補氣、補血。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小魚莧菜 助孕婦排便也因為莧菜屬性較涼,有網路傳言提到,美味的甲魚不適合跟莧菜同時食用,否則會導致食物中毒。所謂的毒性,從中醫觀點來看,不是指真的有毒性,而是甲魚跟莧菜的屬性都偏寒涼,寒上加寒,兩種食物同時下肚,體質虛寒的人恐怕吃不消。至於孕婦能不能吃莧菜?原則上是沒問題的,尤其有些孕婦,因為體質燥熱容易便秘,這時候吃一些莧菜,特別是小魚乾莧菜湯,可以讓排便更順暢,還能補充鈣質跟鐵質,但脾胃虛寒的孕婦,最好用麻油熱炒莧菜,再加些蒜末,調和莧菜微涼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