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視網膜
共找到
418
筆 文章
-
-
2020-09-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七月看到鬼?藥物不良反應引幻覺
一名婦女焦急的前來藥局窗口詢問,述說媽媽這幾天吃了醫師新開的藥,兩天之後就一直提醒她說:「地上有很多水,要小心走路」,但明明地板就是乾的,又說看到自己的爸爸回來找她說話,可是老人家早就過世了,值此農曆七月期間,媽媽這些怪異行為,讓她感到既害怕又無助。審視她媽媽的病史和用藥史之後,發現視幻覺現象可能源自於藥物不良反應,停藥之後,過沒幾天再追蹤,病人就完全恢復,不再出現這些怪異的視覺景象了。視幻覺會發生在某些特殊疾病身上,像是視網膜病變、偏頭痛、失智症、思覺失調症等病人,他們會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像是鬼神、動物,或是早已過世的親人。此外,長期住院的病人,有時也會出現譫妄現象,會對人、時、地感到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正常人對話,同時可能出現知覺障礙,產生錯覺、視幻覺等現象。除了疾病之外,某些藥物也會產生視幻覺的不良反應,像是抗膽鹼藥物、抗巴金森氏症藥、鎮靜安眠藥、降血壓藥,尤其65歲以上老人比較容易發生此情況。改善作法則是減少藥物劑量或直接停用藥物,改以其他藥物取代,或是使用非藥物的方法來改善睡眠、焦慮、血壓狀況。此外,若年輕人不知節制,濫用酒精、大麻、安非他命等毒品,也會產生視幻覺現象,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服藥期間如果發生任何異狀,在排除疾病等相關因素後,或許就要懷疑是否為藥品引起的因素,可盡早諮詢藥師,以解決心中疑慮,重拾正常生活。
-
2020-09-06 科別.眼部
枕邊人變鬼影 濕性黃斑部病變 把握注射黃金期
農曆七月鬼門開,夜半醒來枕邊人竟成了五官模糊的斷頭鬼影。一位七十多歲先生害怕自己成了電影「鬼影實錄」男主角,急忙向眼科權威、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求診。賴旗俊說,這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之一,當察覺視力模糊、中心點不清楚、扭曲、辨色力變差、精細的閱讀能力受限,就算戴眼鏡也無法改善時,就要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每天晨起 花三秒自我檢查黃斑部對視力有多重要?賴旗俊解釋說,眼睛如同照相機,視網膜就是底片,用來成像,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必須透過視網膜的視神經傳達到大腦,而黃斑部就位於視網膜中心,也是最重要的組織,想要擁有精確的視力、辨別顏色的能力,就必須保持黃斑部的健康狀態。但隨年齡增長,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增加,因用眼習慣不同,導致民眾不見得在第一時間能覺察視力悄悄惡化。賴旗俊舉出三個不容錯漏之處:第一是一般人用眼習慣分成主視眼和副視眼,除非經常使用的主視眼發生黃斑部病變,或者某一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事物,才會發現視覺異常。由於非主視眼,如果症狀輕微,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因此每天早晨起床花個三秒鐘「睜隻眼、閉隻眼」自我檢查是值得的。第二是民眾長期視力模糊,但誤以為是老化或是用眼疲勞所致,有些人因平常不需要太精細的視力,直到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才想到就醫;第三種情況是和白內障混淆,甚至有些人開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進步不多,才發現還有黃斑部病變。針劑治療 健保已放寬給付黃斑部病變有乾、濕之分,其中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要掌握治療先機。賴旗俊表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脈絡膜病變,產生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因脆弱、受傷出血,滲漏蛋白質,導致黃斑部水腫,因此藉由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以延緩視力惡化。今年六月起,健保給付放寬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針數,從原本的一隻眼睛可注射7針,放寬到14針,賴旗俊表示,通常病患需連續施打3針,評估藥物反應之後,視個案情況決定施打的間隔時間,最長可間隔至四個月,或者每月回診視需要時再施打。八成的病患可以維持或延緩病程惡化。中斷治療 失明率大幅提高由於今年新冠肺炎改變民眾回診的習慣,賴旗俊叮嚀,濕性黃斑部病變一旦中斷治療,視力下降難以挽回,再重啟治療等於是倒退起跑點好幾步。根據研究,不治療的人兩年內失明的比率高達95%,增加跌倒、車禍等風險,往後將增加家人的照顧負荷,因此千萬別拿視力開玩笑。而基隆長庚醫院在院長賴旗俊的領導下,希望以病人為中心,給病人最好、最方便的照顧與醫療,例如他認為黃斑部病變形同慢性病,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因此他會轉診讓社區醫師共同照顧病患,也方便民眾持續回診,以維繫病患持續治療的信心。
-
2020-08-2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眼睛紅腫痛不是結膜炎,竟是「皮蛇」!醫師:注意是否還有這些症狀
55歲的林女士,因為左眼紅且有異物感而就醫。她表示,自己從事地方基層防疫工作,因工作繁忙使得睡眠不足,起初以為是結膜炎,但3天後左眼四周皮膚冒出腫痛的紅疹和水泡,左眼不僅出現灼熱刺痛感,視力也模糊。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沛倫診斷,林女士罹患的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所幸在接受一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也沒影響到視力。「帶狀疱疹」因初期症狀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被忽略,加上老一輩對皮蛇多有迷思,認為只要沿著神經分布繞成一圈後就有致命危機,因此,常不願意尋求正規醫療,而選擇錯誤偏方。吳沛倫指出,帶狀疱疹發生率約10~20%,最常發生於年長者(60歲以上)或免疫力不全的人。隨著年齡漸增,帶狀疱疹的發生率愈高,據統計,80歲以上的銀髮族群中,甚至有高達一半的人曾得過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大多數的帶狀泡疹,是因為幼時感染的水痘病毒潛藏於脊髓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病毒會順著神經控制的皮節分布,長出叢聚性的疼痛水泡和皮疹。她進一步說明,在皮膚上長出水泡前,會先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這是神經發炎產生的疼痛,即使水泡消失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是為疱疹後神經痛。吳沛倫指出,神經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皮蛇可能出現在任何部位,若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鼻子時,可能會波及眼睛,因病毒已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眼分支神經。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等;嚴重則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動眼神經麻痺、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她提醒,只要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務必儘早尋求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而治療上則遵循3大重點為:「抑制病毒」、「照顧膿疱傷口」、「舒緩疼痛」。吳沛倫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的黃金期是發疹的三天內,可減少發疹數量,減少疼痛。皮膚患部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但千萬不能戳破水泡以免次發性感染,也可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磨擦水泡引起疼痛。若侵犯到眼睛時,則須視病情給予局部抗發炎和抗病毒的藥物等,有時還需加抗青光眼降眼壓藥物,以免青光眼造成視力下降,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都有助提升免疫力。
-
2020-08-20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友易有視網膜病變 AI智慧大數據可精準判讀
醫療結合AI大數據運用層面越來越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與工研院攜手研發糖尿病眼底影像AI智慧判讀系統,結合免散瞳眼底攝影儀器,可以迅速判讀病人眼疾狀況,分為五個等級,依據嚴重程度,提供須至眼科就診的轉介率,協助一般科醫師判斷。一名68歲男性患者患有多年高血壓,日前因視力模糊而來眼科就醫,散瞳眼底檢查發現,雙眼皆有點狀視網膜出血,高度懷疑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高達8.0%,確診為糖尿病。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鍾慧娟說,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視力大多不受影響,病人往往沒有發覺,等到視力模糊才來就醫,相對嚴重。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第一型糖尿病患應於發病 5 年內進行第一次視網膜檢查,而第二型糖尿病人則應於新診斷糖尿病時進行第一次檢查,之後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數據,台灣糖尿病病人 2016 年底眼底檢查執行率為 38.52%,明顯低於美國的糖尿病患進行視網膜篩檢率60%。鍾慧娟強調,糖友每年例行性視網膜篩檢,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失明機率。然而,糖尿病患者在眼科進行散瞳眼底檢查,除了需要等待瞳孔放大外,點完散瞳劑後,會有數小時的視力暫時模糊,若是開車、騎車或無人陪同就醫的情況下,往往無法立即返家,造成不便,也無形中降低了病患後續定期追蹤的意願。科技介入醫療,智能設備機器自動化,讓糖尿病患者視網膜判讀更為簡易,鍾慧娟說自109年8月17日起,中興院區所屬大同門診部與中山門診部率先引進AI智慧眼底攝影,今年尚未接受眼底攝影檢查的糖尿病病患,可於候診時間接受AI智慧眼底攝影。此外,為擴大篩檢,年滿40歲以上,但不清楚自己有沒有糖尿病的民眾也可於候診時間受檢。中興院區結合大同愛鄰慈悲關懷社區與蓬萊里、揚雅里、斯文里,期待透過AI智慧眼底攝影,提供社區糖尿病患更方便的眼底檢查,提昇糖尿病視網膜篩檢率,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機率。
-
2020-08-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糖尿病避「甜」,護心肝避「鹹」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老婆傳老公:「你要好好避『嫌』啊!」老公:「我有糖尿病,應該避甜,怎麼叫我要避鹹?」老婆:「你身旁美女那麼多,要小心不要有瓜田李下之嫌!」長久以來,糖尿病的病人要避甜,少吃甜食,而心臟不好或肝硬化有腹水的病友要少吃鹹,是傳統醫學教科書必教的課。糖尿病病友的血糖自動控制系統失調,可能胰臟功能不好,胰島素分泌不足,可能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糖分無法進入細胞中,血液中的糖分過高,人體組織浸泡在糖水之中,長久以後,容易動脈硬化,容易腎臟病,容易視網膜病變,容易下肢血管堵住,容易心臟血管堵住引起心肌梗塞或下肢黑掉而必須截肢,或眼睛失明,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國內糖尿病人口眾多,可能四至五個成人就有一個血糖過高,原因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失調亦是主因,例如常喝含糖飲料,飲食過度或缺乏運動,都會種下糖尿病的誘因。至於避「鹹」,少吃太鹹的食物,以減少水分滯留在血液內,減少血液容積,減少心臟負荷,是傳統上對心衰竭病人治療的一個要求,而肝硬化末期病人,水分滯留在體內,減少鹽分攝取可以減少腹水及下肢水腫。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利尿劑的進步,可以將體內多餘鹽分、水分排出,因此避鹹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8-13 科別.眼部
3歲娃竟近視500度 升國小國中是近視高峰期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受3C等科技產品普及影響,台灣民眾近視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以國小7至8歲和升國中13至14歲為高峰期。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表示,暑假期間因近視來就診的青少年跟兒童有增多趨勢,他曾遇過一名3歲男童測視力,結果竟近視500度,就是太愛玩3C用品惹禍,呼籲家長要留意。據衛福部全國青少年視力調查報告,國內近視產生的年齡層愈來愈下降,1983年平均12歲時才變成近視,至1995年時已降為9歲,2000年更降至8歲,平均每5年提早1歲。廖昶斌表示,近視主要是由於看遠的成像無法聚焦在視網膜之上所造成,大多有眼軸增長問題,也就是軸性近視,國內學齡兒童近視問題大都屬於這一種。一般而言,嬰兒剛出生時的眼軸長平均約17.3毫米,發育完成時的平均眼軸長約23至24毫米,一旦近視,眼軸長每增加0.3毫米即增加近視度數100度。造成近視的元凶,廖昶斌說,像是基因、環境、人為因素、早產、發育不全到疾病等都有可能。曾有家長因3歲孩子在家頻繁用手機玩遊戲,擔憂近視而前來就診,未料一測該童近視近500度,所幸及早發現使用散瞳藥水治療,成功降低度數。要控制近視,廖昶斌說目前多透過兩面向下手,一是放鬆睫狀肌,二是周邊離焦。可透過點散瞳藥水來放鬆睫狀肌達到控制近視效果;周邊離焦則可考慮角膜塑型片與使用周邊離焦光學鏡片。他提醒,高度近視會增加未來眼睛病變的機會,一旦近視後,要控制度數避免惡化,才能保護眼睛健康。他呼籲,家長如發現家中孩子出現瞇瞇眼、看電視距離變近等情況,就要特別留意,才能及早避免小孩度數加重。
-
2020-08-09 科別.眼部
「視而不見」 未必是老化 黃斑部病變悄悄上身
年紀大了,髮蒼蒼、視茫茫,但別以為視力下降、把直線看成歪線,「只是老了」。要小心,可能罹患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者恐失明。醫師建議,50歲以上成年人若有視力減退或視覺改變,建議接受眼科檢查,若發現有黃斑部病變,一定要及早治療。中央視力損傷 常造成老年失明造成銀髮族失明的三大疾病包括白內障、青光眼以及黃斑部病變。其中,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在已開發國家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黃斑部」是視網膜中央的感光區,具有辨別物體清晰度及顏色的功能,若發生病變將導致視力衰退、影像扭曲、所見顏色偏黃或較暗,更甚者為中心視野缺損,視線正中央出現黑影。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翁芯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可分為乾性和濕性。約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都有乾性黃斑部病變,症狀較輕微。但有些原本為乾性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從乾性惡化成為濕性,在黃斑部附近產生新生血管,是不好的血管,會產生滲出物、積血,造成正中央視力的損傷。葉黃素僅防惡化 無法治療有些民眾為了防止黃斑部病變,瘋狂補充葉黃素。但翁芯瑀表示,葉黃素僅能減少惡化的機會而非治療,若發現已有濕性黃斑部病變,還是要接受治療,最常見的是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然而許多病人聽到眼睛要打針便感到非常害怕,翁芯瑀說,這項治療在國內外已經進行十幾年,技術純熟,是常見的小手術。加上眼內注射的針頭非常細小,頂多第一天因有小傷口而略感刺痛,不要揉眼睛、碰水外,傷口會自己復原,且第二天便可正常活動,毋須害怕。至於注射次數,翁芯瑀表示,目前條件符合的病人,健保給付一個病患一隻眼睛有至多14劑的額度,必須於五年內打完。因此最好定期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視情況是否需要再次施打。前五年治療關鍵 須定期追蹤有些人經過幾次治療可以恢復不錯,但也有些人可能會復發,因此前五年是治療關鍵期,最好定期追蹤,根據醫師建議是否需要再次施打。 翁芯瑀表示,濕性黃斑部病變不治療只會惡化,如果出現大出血、結痂或萎縮,視力就難以復原。因此建議50歲以上成年人,平時可兩眼交替遮眼檢查視力,以及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看方格磁磚來測試是否影像扭曲,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若有乾性黃斑部病變也應每半年到一年至眼科持續追蹤檢查。一旦確診為濕性黃斑部病變,即早治療,有機會救回視力。
-
2020-08-03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失控引來黃斑部病變 開車載客眼前突然一片黑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衍生全身大小血管病變,發生在眼睛可能影響視力,嚴重者造成失明。一名50多歲的計程車司機,每天在大台北地區跑車,一日突然眼前發黑,他以極模糊的視力緩緩開車到附近醫院就醫,所幸平安抵達,醫師與護理師得知他在幾乎沒有視力的情況下開車,相當驚訝。經檢查,原先就罹患糖尿病的他,可能因控糖不佳造成黃斑部病變,當下血糖值高達400mg/dL,比建議標準高出兩、三倍之多。新生血管 如不定時炸彈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視網膜正中心,滿布感光細胞,接收到影像訊息,隨即傳至腦部成像。黃斑部除了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老化受損,臨床常見因高度近視拉長眼軸、影響視網膜結構,還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而致病。周宜德解釋,長期高血糖易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過度表現,長出不該新生的血管。這些新生血管脆弱而容易造成組織液滲漏或出血,進而引起黃斑部水腫,影響視覺訊息接收與成像。出血點猶如不定時炸彈,可能漸漸變大影響視力,倘若破裂更可能引起黃斑部或玻璃體出血,「患者可能一覺醒來,就看不見了。」糖尿病患 定期檢查眼底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國衛院去年出版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2014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超過220萬人,隨著人口老化,持續攀升。周宜德在臨床上,發現糖尿病合併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增加,其中不乏青壯年族群和血糖控制不好或是病程時間長有關。他提醒,糖尿病患者積極控糖,且要定期檢查眼底健康。黃斑部病變會先影響中心視力,因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年長者等,平日可注意視野中心是否有黑影、視物是否變形,也進一步可透過阿姆斯勒(AMSLER)方格表或家中小方格磁磚牆面自我檢查。視力模糊、視力減退、色覺異常等情形也須警覺,及早就醫接受評估。及早用藥 減少回診次數周宜德說,早期黃斑部病變治療使用雷射或光動力療法,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萎縮。針對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臨床上常於患者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VEGF),抑制新生血管生長。據統計,患者用藥後回診次數減少,六成患者用藥後可將治療間隔拉長為三個月,四成患者可拉長至四個月。
-
2020-08-02 科別.眼部
血糖失控引來黃斑部病變 開車載客眼前突然一片黑
血糖控制不佳可能衍生全身大小血管病變,發生在眼睛可能影響視力,嚴重者造成失明。一名50多歲的計程車司機,每天在大台北地區跑車,一日突然眼前發黑,他以極模糊的視力緩緩開車到附近醫院就醫,所幸平安抵達,醫師與護理師得知他在幾乎沒有視力的情況下開車,相當驚訝。經檢查,原先就罹患糖尿病的他,可能因控糖不佳造成黃斑部病變,當下血糖值高達400mg/dL,比建議標準高出兩、三倍之多。新生血管 如不定時炸彈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視網膜正中心,滿布感光細胞,接收到影像訊息,隨即傳至腦部成像。黃斑部除了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老化受損,臨床常見因高度近視拉長眼軸、影響視網膜結構,還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而致病。周宜德解釋,長期高血糖易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過度表現,長出不該新生的血管。這些新生血管脆弱而容易造成組織液滲漏或出血,進而引起黃斑部水腫,影響視覺訊息接收與成像。出血點猶如不定時炸彈,可能漸漸變大影響視力,倘若破裂更可能引起黃斑部或玻璃體出血,「患者可能一覺醒來,就看不見了。」糖尿病患 定期檢查眼底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國衛院去年出版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2014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超過220萬人,隨著人口老化,持續攀升。周宜德在臨床上,發現糖尿病合併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增加,其中不乏青壯年族群和血糖控制不好或是病程時間長有關。他提醒,糖尿病患者積極控糖,且要定期檢查眼底健康。黃斑部病變會先影響中心視力,因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年長者等,平日可注意視野中心是否有黑影、視物是否變形,也進一步可透過阿姆斯勒(AMSLER)方格表或家中小方格磁磚牆面自我檢查。視力模糊、視力減退、色覺異常等情形也須警覺,及早就醫接受評估。及早用藥 減少回診次數周宜德說,早期黃斑部病變治療使用雷射或光動力療法,讓不正常的新生血管萎縮。針對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病變,臨床上常於患者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VEGF),抑制新生血管生長。據統計,患者用藥後回診次數減少,六成患者用藥後可將治療間隔拉長為三個月,四成患者可拉長至四個月。
-
2020-07-31 科別.眼部
眼前霧濛濛 小心罹患黃斑部皺摺
30歲李姓男子因第一型糖尿病,造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年,幾年前因右眼玻璃體出血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但最近眼前罩著一層霧,影像變得歪七扭八,原以為眼內再出血,到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就診,經眼科主任賴建雄醫師進行「微創視網膜玻璃體切除合併纖維增生膜剝除手術」,3個月後矯正視力提升至0.8,且原本扭曲的影像也變清晰。李男接受診療時,右眼矯正視力只有0.1,眼底檢查未發現玻璃體出血或視網膜剝離情況,賴建雄醫師經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發現,右眼罹患俗稱眼睛長皺紋的「黃斑部皺摺」。賴建雄說,視網膜如相機底片,是重要感光組織,黃斑部位視網膜中心,是感光最敏銳部位。黃斑部皺褶就是黃斑部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因收縮造成視網膜扭曲變形,影響中心視力,皺褶形成過程緩慢,初始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當纖維膜增厚並收縮產生黃斑部牽扯時,病患才會察覺中央視力減退。常見症狀包括中心視物模糊、影像扭曲變形、中心視野變暗,甚至出現黑影。成因多與老化有關,因玻璃體自然退化過程,常合併有飛蚊症,使黃斑部視網膜膨脹水腫。過往若接受眼內手術 (如視網膜剝離)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阻塞、眼外傷、眼內發炎 (葡萄膜炎),同是好發族群。近年檢查儀器的進步,利用眼底光學斷層掃描儀快速掃描後,取得清晰黃斑部影像,協助醫師更早發現黃斑部皺褶並進行追蹤。賴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利用簡便自我評估黃斑部疾病,如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注視家中的磁磚等方格線條,輪流遮蔽一眼觀看,若發現模糊、線條扭曲變形或有黑影遮蔽的情況,應盡速至眼科門診檢查。
-
2020-07-28 科別.眼部
常見太陽眼鏡分3種 選錯護眼無效反傷眼
夏日到來,豔陽高照,視網膜隱形殺手紫外線悄悄現身,眼睛也要適當防曬,避免白內障或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上身。因此,挑一副能護眼又不傷眼的「太陽眼鏡」相當重要,但若是選戴錯了太陽眼鏡,反而很傷眼。35歲吉米為保護雙眼買副運動型的太陽眼鏡,跑步或開車都配戴,不過,他發現,從這副太陽眼鏡看出去的視野邊緣似乎有彩虹光,旁邊的擋風玻璃或眼前側邊路面都有五彩顏色,影響駕駛視線。原先猜想可能是這副眼鏡劣質,上網搜尋才知問題出在這副太陽眼鏡使用偏光鏡,車窗玻璃也具有偏光特性,因此產生彩虹光的現象。常見三種太陽眼鏡鏡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眼科專任主治醫師蔡景耀表示,太陽眼鏡的鏡片常見有染色的抗UV鏡片、感光的變色鏡片與偏光鏡片等三種。染色抗UV鏡片 選擇認證產品鏡片色彩選擇多樣,有黑色、灰色、褐色、黃色、墨綠色、藍色、粉紅色等,其中以深褐、深灰、墨綠、黑色等深色鏡片為佳,因深色可讓較大量的光線被反射,可過濾較大量的陽光。黃色鏡片可增加黃斑部敏感度,有助看清遠方目標,有時為射箭、射槍比賽者選用,開車時也能看得較清楚,但眼睛容易累,因此要視個人能否適應。「切記要選擇經認證、有抗UV功能的鏡片」。感光變色鏡片 變色需花時間鏡片因為混入鹵化銀,在光線較弱的室內呈透明,但走出室外接觸陽光紫外線時會慢慢變成深色。這種鏡片的優點是方便,平時戴眼鏡的使用者不需多準備一副太陽眼鏡;缺點是感光需要一定時間,像是剛進入昏暗室內,鏡片尚未完全恢復透明,可能影響當下的視線。偏光鏡片 適合戶外運動、開車較不宜可過濾從四面八方來的大量反射光,避免炫光,適合長時間在戶外運動、登山、滑雪、海邊活動時使用。但開車者要注意,如果車子玻璃貼膜同時具有偏光特性,可能會強化產生分光效果,導致視野角落會出現彩虹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視度數的鏡片可能產生球面效應,會造成視野中間清楚、兩側模糊的現象;運動型的太陽眼鏡有時會作成弧形,以完整包覆眼睛,這個弧形也可能影響兩側邊邊的視線。因此,開車駕駛選擇太陽眼鏡時,應減少選擇偏光鏡片、有度數的鏡片或整體呈弧形的鏡片。蔡景耀強調,陽光中紫外線帶來的眼睛傷害,輕則發炎,重則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臨床上經常碰到在海邊戲水或在雪地遊玩的民眾,由於上有陽光、下有海水或雪地大量反射光,造成眼角膜表皮受損發炎。這種發炎尚可點滋潤眼藥水或抗生素眼藥水緩解,約莫休息8至12小時就能慢慢康復。戶外工作者 當心紫外線傷眼若是長期在外,讓雙眼赤裸暴露在紫外線中,有可能產生眼翳,眼部多餘的贅肉可能影響視力與閃光。紫外線的暴露量過量,可能讓白內障、視網膜退化與黃斑部病變提早來敲門。農民、漁民、工地工作者等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更要小心紫外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應慎選可護眼的太陽眼鏡。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水果有鑑於此,蔡景耀建議,從小就要養成外出配戴太陽眼鏡的習慣,平時可適度補充有抗氧化效果的食物,像是綠花椰、波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芭樂、柑橘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以減少自由基產生,延緩眼球老化。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6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 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 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1 失智.照顧喘息
心靈雞湯/媽媽的離世 是一份無可取代的禮物
我到病房時,媽媽宛如自言自語般不斷地嘟囔著。我以為她的腦筋已經不清楚了,仔細一聽,發現她不斷對著窗外的街景重複說著:「不要死」、「求求你」、「生命很珍貴」。我心想,她的意識果然已經有點混亂了。我隨口問她:「怎麼了?」她說:「因為今天是九月一日。」晚年,媽媽很關心學童拒絕上學的問題。她知道暑假結束、學校開學的九月一日,是孩子最容易自殺的時候。就因為她自己瀕臨死亡,所以更能強烈感受到「有著大好前途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了各種壓力而自殺,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絕對不可以讓它發生。」再過半個月後,樹木女士突然說:「我想回家。」剛住院時,母親滿意地說:「這裡比三流飯店的套房還舒服。」但是,住院一個月後,某天她突然說:「我想回家。」雖然當下我告訴她:「不,絕對不行。」但和主治醫師討論後,醫師說:「她說想回家嗎?如果病情再繼續惡化下去,就無法回家了,要回家只能趁現在,她自己可能也知道吧!」後來,我們租借了床鋪和照護用具,並安排可以居家看診的醫師和護理師,兩天後,搭著無障礙計程車回家了。在這過程中,媽媽一動也不動,現在回想起來,我想媽媽應該是想保留體力,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盡頭。媽媽在回家前,指揮並安排所有的準備工作,她說:「床鋪要放客廳,不要放在寢室,讓大家可以照常生活。」當護理師和我們正忙著張羅一切時,媽媽說:「拿張紙給我。」她寫下:「不用太在意我,只要讓大家方便照顧就好,麻煩妳了。」媽媽的善體人意,連護理師都驚訝地說:「真了不起。」那天晚上,「終於一切都安排妥當了,那我們去睡囉!」我說。正當我要走回自己的房間時,媽媽把我叫住。她把手伸出來,握住我的手,我問:「怎麼了?」媽媽用很小的聲音,說了三次「謝謝」。「別這樣,太肉麻了(笑),現在才要開始照顧吧!明天我會跟裕也(父親內田先生)說一聲,大家都會過來,以後應該會很忙喔!」之後,我跟她說了聲「晚安」,就回房去了。大概到了半夜一點多吧!負責照顧媽媽的護理師把我們叫起來:「請大家下樓。」我們馬上跑到媽媽身邊。她的意識已經很模糊了,我和先生(本木雅弘)、大兒子雅樂、二兒子玄兔一起圍在媽媽身邊。長女伽羅因為大學開學,已經回到美國,所以我們透過手機視訊,讓大家可以看見彼此的臉。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好不容易終於回到家,鬆了一口氣,才正要好好照顧她......今年八歲在英國長大的玄兔用英文說:「媽咪,沒關係,就算身體不在了,外婆的靈魂也會永遠在我們身邊。」我嚇一跳(笑)。我不知道這句話他是從哪裡聽來,還是自己感受到的,這麼小的孩子,看到外婆在眼前即將離開,竟然可以這麼冷靜地安慰媽媽。「嗯,是啊!」我回答他。不過,玄兔最特別的地方是,當媽媽真的快要斷氣時,他突然說:「啊,謝謝您總是餵我吃好吃的水果。」他似乎突然想起,媽媽經常在點心時間,剝橘子給他吃,大家都笑了。我除了「謝謝」外,已經說不出其他的話,孩子反而可以自然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半夜兩點,我打電話把爸爸叫醒,爸爸當時也是不斷重複進出醫院。「爸爸,媽媽快走了。」我說,「你要不要跟她說句話。」「妳等一下,等一下啊!」爸爸焦急地說。爸爸說:「啟子,喂,妳振作一點、振作一點。」爸爸的聲音非常激動。雅樂當時握著媽媽的手,他說,聽見爸爸的聲音時,媽媽的手突然緊握了一下,有了明顯的反應。如果媽媽沒有回家,還留在醫院的話,我們應該會來不及見她最後一面吧!媽媽讓我們看著她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則對她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再加上長期不住在家裡的爸爸,當時的情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媽媽經常說:「想讓家人看看自己死去時的模樣。」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所謂的日常,是珍貴瞬間的不斷累積,她想用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知道,人會在自然的循環中出生、死去。若能瞭解這是無可取代的每一天,不斷累積出的人生,在生活中,不管面對再小的事,都會心懷感謝。不管面對誰,也都可以懷著慈悲之心與之相處。果然,經歷了身邊人的死去,就能夠不需任何理由地接受這些道理。一直到剛剛都還在呼吸、說話的人,下一個瞬間便消失了。身體被燃燒成灰,埋葬在墳墓下,歸於塵土,她說:「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過程。」甚至連八歲的玄兔都說:「外婆去世了,好難過。」媽媽教會我們何謂人生,我想這就是媽媽的目的。在那之後,不知為何,我發覺孩子們的容貌改變了,這真是一份無可取代的大禮。當時,如果媽媽沒說「我想回家」,她的計畫就無法實現,媽媽一定知道「接近臨終時刻了。」雖然醫師說:「現在回家很危險」,但為了不讓家人承受痛苦,媽媽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並且完美打理一切,毫不慌亂地結束所有的事。她說:「這就是所謂的準備行囊。」爸爸去世時,大家都說,媽媽似乎也把爸爸帶走了。因為爸爸才剛走,所以大家有些語帶抱歉地說:「他被妳媽媽帶走了。」話中之意似乎是「那就可以放心了」(笑)。因為我一直對媽媽說:「雖然這樣說很對不起爸爸,但我還是希望爸爸先去世。」如果媽媽先走了,我一定會擔心「爸爸以後一個人怎麼辦」。※人物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7-20 科別.眼部
搶救失明危機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用藥給付放寬
50歲的陳先生,原本視力不錯,僅有輕度老花,某天眼前突然出現黑點,想看的字也看不清楚,求醫發現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只剩0.4,經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治療後,視力順利回復到0.8,目前持續追蹤,狀況穩定。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速度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主任鄭凱駿表示,許多民眾突然看不清楚也不在意,以為是年紀大的自然現象,等拖到眼前出現黑影、影像扭曲變形才就診,黃斑部已出血受損,視力難以回復。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區域,當黃斑部老化,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無法順利代謝廢物,導致色素上皮層萎縮及脈絡膜血管的異常增生,一旦脆弱的新生血管滲出液體或破裂出血,就會導致視力減退。5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濕性雖只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10%,但惡化速度很快,若不積極治療,視力會嚴重受損,是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且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可能半年到1年新生血管又會增生,必須長期密集追蹤治療。醫療負擔降低 鼓勵積極治療鄭凱駿表示,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關鍵在於抑制異常血管增生,眼球內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的藥物,能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減少黃斑部水腫、出血,改善視力,每次注射約10分鐘能完成,副作用較少,療程相對簡單。鄭凱駿說,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一針約需三萬多元,過去健保在特定條件下,每人每隻眼睛可給付7針,超過即須自費,不少患者無力負擔費用而放棄治療,增加失明風險。在各界爭取下,健保署6月起放寬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給付針數,從原本7針給付增加為14針,為病患省下鉅額的治療費用,減輕負擔。復發機率高 治療後務必追蹤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直接作用在新生的異常血管,有些病人注射後視力明顯改善,誤以為已經痊癒,導致疏忽後續追蹤,不久再度惡化,因此鄭凱駿醫師提醒,「定期追蹤治療非常重要。」之前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害怕上大醫院,他就有一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長達4個月沒回診,解封後回診檢查發現,黃斑部已水腫得厲害,他呼籲患者應盡快回診,讓醫師掌握病情進展。
-
2020-07-19 科別.眼部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用藥給付放寬
50歲的陳先生,原本視力不錯,僅有輕度老花,某天眼前突然出現黑點,想看的字也看不清楚,求醫發現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只剩0.4,經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治療後,視力順利回復到0.8,目前持續追蹤,狀況穩定。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是老人失明主因之一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眼科主任鄭凱駿表示,許多民眾突然看不清楚也不在意,以為是年紀大的自然現象,等拖到眼前出現黑影、影像扭曲變形才就診,黃斑部已出血受損,視力難以回復。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區域,當黃斑部老化,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無法順利代謝廢物,導致色素上皮層萎縮及脈絡膜血管的異常增生,一旦脆弱的新生血管滲出液體或破裂出血,就會導致視力減退。5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濕性雖只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10%,但惡化速度很快,若不積極治療,視力會嚴重受損,是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且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復發機率高,可能半年到一年新生血管又會增生,必須長期密集追蹤治療。醫療負擔降低 鼓勵積極治療鄭凱駿表示,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關鍵在於抑制異常血管增生,眼球內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的藥物,能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減少黃斑部水腫、出血,改善視力,每次注射約10分鐘能完成,副作用較少,療程相對簡單。鄭凱駿說,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一針約需三萬多元,過去健保在特定條件下,每人每隻眼睛可給付7針,超過即須自費,不少患者無力負擔費用而放棄治療,增加失明風險。在各界爭取下,健保署6月起放寬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給付針數,從原本7針給付增加為14針,為病患省下鉅額的治療費用,減輕負擔。復發機率高 治療後務必追蹤抗血管生長因子眼睛用藥直接作用在新生的異常血管,有些病人注射後視力明顯改善,誤以為已經痊癒,導致疏忽後續追蹤,不久再度惡化,因此鄭凱駿醫師提醒,「定期追蹤治療非常重要。」之前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害怕上大醫院,他就有一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長達4個月沒回診,解封後回診檢查發現,黃斑部已水腫得厲害,他呼籲患者應盡快回診,讓醫師掌握病情進展。
-
2020-07-16 科別.新陳代謝
及早打胰島素 糖友可防器官病變
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這誤會大了。專家表示,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良就應從體外補充,適時注射胰島素,搭配飲食控制、運動及戒菸,才可降低糖毒性所致的器官病變傷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的治療目標為降低併發症發生,隨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的建立與照護團隊的多年努力,台灣整體糖友的平均餘命與一般人的差距漸漸縮小,女性從4.7年降至2.6年,男性從6.2年降至3.2年。要減少併發症,不只是要控制糖化血色素(A1c),也要控制血壓(Blood Pressure)及膽固醇(Cholesterol)。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一次發布的「糖尿病ABC護心運動」調查結果,我國患者三項指標總達標率僅12.9%,顯見糖尿病整體照護仍有進步空間。黃建寧認為,糖尿病的照護,醫師、政府、患者都有責任。基層醫療應加強「共照」量能,也就是診所應配置衛教師和營養師,加強糖友的自我照護識能。但考量經濟成本,政府應擬定計畫,在基層給付端進行調整,才能幫助診所擴充照護能量。然而,相較美國胰島素的施打率33%、英國施打率23%,台灣的施打率僅約12%,其原因多是糖友圈傳言打胰島素會造成失明、洗腎或截肢,而且誤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黃建寧闢謠,這是部分糖友因迷思延宕治療,出現併發症後才打胰島素,倒果為因,卻也讓謠言甚囂塵上。「適時注射胰島素,有助提升照護品質。」黃建寧指出,新診斷患者施打胰島素可降低高血糖引起的糖毒性,持續約3個月至半年時間,慢慢將糖化血色素降到7%以下,就能逐漸降低胰島素使用次數,並過度至口服藥治療,能讓病況控制得更佳。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1%,可減少患者37%大血管病變風險,24%腎衰竭風險及19%視網膜病變風險。為打破迷思,糖尿病學會及糖尿病衛教學會近年著重胰島素的衛教,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性。黃建寧認為,使用基礎胰島素與可增加腸泌素的受體促效劑所組成的複方針劑,將會是未來糖尿病治療的主流,有臨床試驗證明,這對需打胰島素的高血糖患者是很好的治療選擇。明年是胰島素發明的一百周年。黃建寧表示,隨醫療科技進步,胰島素發展從動物胰島素進展到人類胰島素,也從短效發展至中長效及超長效胰島素等,針頭也逐漸變細。無論何種改變,都是以糖友的生活品質與胰島素注射方便性為目標。
-
2020-07-11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減肥最忌做4件事! 先吃肉再喝湯也NG
43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又因工作長期應酬聚餐,兩年前體重達到130公斤時,眼睛腫脹、視物模糊扭曲,診斷為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視網膜初期病變,若嚴重恐失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罹患時間長短有關,再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的危險因子,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做好適當的體重管理與控制血糖是相輔相成的。許多藥品主打抑制食慾、增加代謝和促進排便,這都是短期成效,若要維持長期健康,除了少吃高熱量食物,低熱量的食物也不能吃多,掌握「惟量是問」的關鍵,讓自己在用餐時能明確知道每一餐的總量及熱量,外食族購買超商食物時可參考外包裝標示熱量,每日所需熱量的評估要考量自己工作耗用的體力多寡,避免因為攝取不足導致頭暈等狀況。對此,郭建志也針對糖尿病、肥胖等常見4迷思,進行解析:迷思1:先吃肉,再喝湯,飯後一盤水果剛剛好?中醫治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指的就是多渴、多食、多尿,這3多症狀處理好,達到滋陰補腎,血糖就會穩定。建議改變飲食順序,先吃低熱量水果,再喝湯,先吃肉再吃菜,吃完飯感覺8分飽就是剛剛好。迷思2:不管中藥西藥,只要能控制血糖、體重下降就是好藥?控制血糖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若僅是透過藥物的幫助,沒有良好的觀念與生活作息,一時的瘦只會換來更久的胖,畢竟肥肉債不是一天造成的,建議要搭配醫囑、均衡飲食、少吃多運動。迷思3:少吃這餐的份量,挪到下一餐吃並不會胖?三餐不固定、暴飲暴食是無法控制血糖,後果還可能會導致更胖、注意力不集中、餓了容易生氣還影響人際關係;建議要定時定量,吃少量澱粉、大量青菜,並少吃精緻醣類或加糖,例如汽水、珍奶、蛋糕、麵包、餅乾、泡麵、鍋貼、甜食,以及油炸高脂肥肉、動物外皮與高膽固醇類的東坡肉、雞皮、炸雞排、炒花枝。 迷思4:水果含有高纖維,用來代替正餐也不會胖?鳳梨、芒果、蕃薯、南瓜、山藥等瓜果蔬菜,因為香甜、含糖量高,也不能一次吃幾顆當作正餐,應該要均衡飲食搭配,食物多搭配吃高纖低熱量的蔬菜類,或吃芭樂、火龍果、蕃茄等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水果類。延伸閱讀: 吃低GI食物控血糖! 6錯誤烹調方式恐讓血糖暴衝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7-08 科別.眼部
防黃斑部病變 可自我檢測
黃斑部病變,許多人以為中老年人才會發病,但近年年輕人高度近視普遍、長時間觀看電腦手機螢幕,黃斑部病變也漸年輕化,最近有媒體從業人員、電腦族非先天性病變,才40多歲黃斑部就嚴重受損,靠新開發「眼內注射」治療挽救剩餘視力。台南霖陽眼科醫院院長李尹暘呼籲近視500度以上、用眼過度民眾務必定期檢查,忙碌的人擔心黃斑部病變,可隨時先用「阿姆斯勒方格表」來自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李尹暘舉最近案例指出,高度近視的45歲歐小姐4月右眼突然看不清楚,門診右眼視力掉到0.1,眼電腦斷層掃描視網膜異常水腫,玻璃體藥物注射手術後,右眼視力已進步至0.5。患者說,每天盯著螢幕最長連續5小時,治療後改變作息,視力沒再惡化。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不即時處理萎縮區域逐漸擴大,九成以上患者視力最終無法達到0.1,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將表放在光線充足眼前30公分,先用手遮蓋一眼,另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正常視力方格棋盤狀直線;若出現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黃斑部就可能病變。
-
2020-07-07 新聞.健康知識+
水果酵素可有效改善飛蚊症?教授解析研究的可信度
讀者Jack在2020-7-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謝謝您的精闢解感,受用無窮!最近看到兩篇有關眼睛的文章,不知道是否能麻煩評論一下研究的可信度第一篇是関於飛蚊症狀這一篇是關於視力衰退,真有這種紅火的device可買嗎?可靠嗎?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台灣時間2020-7-6發表在中時電子報的文章,標題是:台日醫界全球首發表 水果酵素有助改善飛蚊症。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2020-7-2發表在科技新報的文章,標題是:每天盯特定波長深紅色光3分鐘,新試驗研究:明顯改善衰退視力。那個《盯特定波長深紅色光》的報導,三天前就已經有一位好友徵詢過我,而我給他的答覆是,這雖然是發表在醫學期刊的研究,但樣品(受測人)太少,還不足以採信。那個《飛蚊症》的報導是有好幾個類似的版本,而它們是分別出現在多家台灣媒體,所以這很顯然是研究人員向台灣媒體發布的新聞稿。也就是說,這是研究人員刻意向媒體爭取曝光。我現在把這篇報導的重點列舉如下,然後一一加以分析。原文1:木瓜酵素、鳳梨酵素與無花果蛋白酶,以最佳比例值混合後置於特殊慢釋型膠囊,保護口服後在胃中不被破壞其活性,使酵素在小腸中被大量吸收,發揮最大功效。分析1:這三種酵素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沒有可靠的實驗證據顯示它們可以被小腸吸收,更遑論大量吸收了。原文2:3種定比例混合的水果酵素,竟然對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外傷引起的血塊也可清除吸收。飛蚊症約有71%消失。分析2:這三種酵素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縱然假設它們可以被小腸吸收,也很難完好無缺地通過肝臟的處理,然後被血液運送到眼球。而縱然假設它們可以完好無缺地抵達眼球,也沒有可能會穿越《血眼屏障》(Blood-Ocular Barrier)而進入眼球玻璃體。這個《血眼屏障》是老天為保護眼球而設計的,連小分子的藥劑都穿越不了,更不用說是巨大的蛋白質了【請看Breakdown of the Blood-Ocular Barrier as a Strategy for the Systemic Use of Nanosystems(破壞血眼屏障來作為系統性使用納米系統的策略)】。原文3:木瓜酵素能控制發炎與疼痛。鳳梨酵素可止痛與清除壞死組織。無花果蛋白酶可溶解各類型蛋白,和奧克纖融酶具有相同的絲胺酸酶之藥理作用。分析3:這些作用幾乎都是《外用》,而非《口服》。而奧克纖融酶更是用針筒注射進入眼球裡,絕非口服。原文4:這項跨國性研究,不僅具有開發新藥,學術外交、幫助種植水果的農民產銷等益處,對於蔡總統提出「拚經濟」的政見落實,與有效提升台灣庶民經濟亦有幫助。分析4:請看原文1裡的《置於特殊慢釋型膠囊,保護口服後在胃中不被破壞其活性》。那,請問,農民種的水果是否也要《置於特殊慢釋型膠囊》嗎?事實上,同樣的這個研究團隊曾在去年五月向媒體發布《吃鳳梨可以改善飛蚊症》的消息,而我也發表飛蚊症,鳳梨可溶解?來回應,從而引發大量的報導和討論。而由於該項研究是重複發表在一個「掠奪型期刊」(惡劣的野雞期刊),所以我又發表飛蚊症吃鳳梨,兩個版本來指出論文裡大量的錯誤英文和荒謬敘述。其中,有可能拿十個諾貝爾獎的是《眼球的玻璃體是由肝細胞組成》。原文:水果酵素改善飛蚊症?
-
2020-07-05 癌症.其他癌症
瞳孔有白點如貓眼?別開心!恐是罹患「眼癌」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曉馨在2歲時,因感冒就醫,被醫護發現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至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即使百般不願意,家長也只能忍痛同意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雖然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變得吃力,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眼光。大多數人認為,癌症是成人的疾病,不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事實上,癌症可能好發在各個年齡層。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而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遺傳基因有關,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在孕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它在胚胎時期就已開始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在出生時未被發現,大約80%的兒童在3~4歲左右才被診斷出來。兒童專科診所院長吳俊厚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有較高的長期存活率;但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除了須摘除眼球保命,也擔心腫瘤是否侵犯至眼球外組織或轉移至腦部,恐降低存活率。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使得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發現常已是晚期,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在醫學進步的今日,目前已知「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因為基因缺陷所造成,可由Rb基因鑑定出來。吳俊厚指出,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但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產生。現已有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經10~15天就可檢測出罕見小兒癌症,提早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他就曾遇過有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就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前來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吳俊厚叮嚀,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提醒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唯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手機用「黑屏模式」護眼? 眼科權威曝真相
-
2020-07-05 科別.眼部
「直線」看成「歪線」?小心老年黃斑部病變
一名60多歲設計師近年視力下降,使用工具尺畫草圖,直線怎麼看都是歪線,就醫確診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幸在接受抗血管新生因子注射療程後,視力慢慢從0.2恢復到0.7。眼科醫師呼籲,平時應多吃深綠色蔬菜,5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隨年紀增長 感光細胞凋亡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具感光功能,是視覺最重要的區域。台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林俊賢表示,若將眼球比喻為照相機,視網膜是底片,黃斑部就是控制成像效果,當黃斑部出問題,可能引起視力下降或視覺變形。但隨年紀增加,除了黃斑部的感光細胞會凋亡,協助眼球排出代謝廢物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層也會退化。當代謝廢物沉積成「隱結」,視網膜得不到養分,容易生成不健康的構造——新生血管。林俊賢說,當尚未有新生血管生成時,被歸類為「乾性病變」,對視力的影響較細微,注意防曬、適量多補充葉黃素及深綠色蔬菜可延緩惡化。但當新生血管生成且破裂,會產生黃斑部水腫或出血,又稱「濕性病變」,此時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使視力降至0.1以下,有失明危險,有必要治療。病變因子 三高、抽菸、紫外線前述病變均因好發於55歲以上民眾,又被統稱為「老年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也包括紫外線曝曬、抽菸、三高、以及家族史等。外界認為3C產品的藍光也會造成黃斑部病變,但林俊賢說,目前未有直接證據,其傷害仍以乾眼症、白內障與近視加深等有關。老年黃斑部病變可自我察覺嗎?林俊賢建議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評估工具,輪流交替遮單眼注視方格,一旦線條會扭曲或視野出現中央黑影,就應該要接受眼科檢查與診斷。及早密集治療 能維持視力目前針對濕性的老年黃斑部病變治療共識為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Anti-VEGF)」的眼內注射劑,與傳統的雷射治療相比,較無視網膜結疤的副作用。林俊賢說,若能及早並密集用藥治療,藥物反應佳,較有機會能維持視力在不錯的程度,且可隨治療效果來延長治療間隔,慢慢降低回診的次數。反之,若拖延或不定期治療回診,藥物反應會比較差,若效果實在不好,就得再考慮使用光動力療法進行輔助治療。有病人會怕在眼內打針,拖到有症狀才回診。林俊賢強調,上針前都會點麻藥,且症狀回穩後就有機會拉長回診打針的時間,「不然等同前功盡棄。」過去針對老年黃斑病變,健保僅給付一眼最多7針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其餘需自費。不過今年6月起,每人每隻眼睛至多可給付14針,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
2020-07-05 科別.新陳代謝
健康醫點靈/糖尿病患 小心視網膜病變
基隆有一名老先生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連報紙跟電視都看不清楚,原本懷疑是老花變嚴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鴻鈞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提醒糖尿病患要定期接受眼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變,減少視力喪失的危險。老先生患糖尿病十多年,平常除按時吃藥,也會搭配清淡的飲食控制血糖,後來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連報紙跟電視都看不清楚,懷疑老花變嚴重,醫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老先生以為只要將血糖控制好就不會有其他併發症。黃鴻鈞指出,老先生兩眼視網膜有許多小出血點斑及微血管瘤,是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表現,他雖然按時回診吃藥、控制血糖也得宜,但罹患糖尿病時間比較久,視網膜病變機率相對高。他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可能症狀輕微,變化均在視網膜內,一旦病變超越視網膜,血管變化加劇,繼而產生新生血管或纖維組織增生,則演化成較嚴重的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病人會突然喪失視力,甚至導致永久失明。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方式主要為雷射治療或手術,無法以藥物控制。他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到眼科接受詳細眼睛及眼底檢查,每年至少1次,檢查視力、眼壓、水晶體及視網膜。
-
2020-07-04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醫師教你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以便提早察覺黃斑部病變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7-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熟齡視力模糊 未必就是白內障
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55歲的王先生近半年因視力逐漸模糊,以為是白內障加劇,直到惡化程度嚴重,已影響日常生活後,才就醫尋求諮詢。王先生輾轉來就診,在門診初步檢查發現,發現雙眼都有一定程度的水晶體混濁,也就是俗稱的白內障,但右眼視力不佳的程度,評估後認為超出白內障可能帶來的影響,建議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認診斷為視神經病變。動脈膨大、彎曲 壓迫視神經王先生接受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後,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視神經結構,存在著肉眼不易察覺之病變(圖1),加上自動視野儀檢測出的右眼有特別的視野缺損(圖2),因此高度懷疑有潛在腦內病灶影響到視神經。在王先生完成一系列抽血檢驗及腦部核磁共振造影後,果然在腦內視交叉前端,發現其供應腦部血流的動脈產生膨大、彎曲,將右側視神經推擠至顱底骨側,產生壓迫性病變。有些疾病影響視野 未必察覺人眼的光學成像原理猶如一台照相機,當外界物體的光線經過角膜及水晶體折射後,將匯聚在眼底由視網膜接收,並刺激神經細胞產生訊號,由視神經連結至大腦產生影像。在這一連串精密運作的神經系統中,任一處的結構若是生病,都可能使得視力模糊。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利用紅外線波長的光線對視網膜進行掃描,能夠提供高解析度黃斑部、視網膜、視神經多層構造的掃描切面。自動視野儀則是檢驗眼睛所看出去的範圍,是否與同年齡人有所差異,因為有些疾病未必先傷害到中心視力,而是影響視野,但由於雙眼視野互補,因此不一定能夠早期察覺異常。醫院視神經掃描 健保給付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老年人白內障盛行率超過一半,也確實是常見導致視力模糊的原因。然而罹患白內障的同時,仍有可能有潛在性的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可能導致病人視力功能喪失,例如青光眼、遺傳性視網膜退化,或顱內枕葉病灶等。若醫師專業裁量認為,白內障的程度與視力不佳的比率超乎尋常,例如視力模糊外,同時伴隨辨別色彩的能力變差,視線狹窄、畏光,目前於醫院廣泛使用的眼底光學共軛斷層神經掃描及自動視野檢查儀,能夠迅速完成初步評估,判斷是否有視網膜與視神經病變。適用於疑有視網膜或視神經疾患的病人,健保也給付。治顱內病灶 比白內障急迫若能在白內障手術前,審慎做好基本的檢驗,對於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所能帶來的視力進步程度能有較合理的推測。同時,有些顱內的病灶產生的問題較白內障更為急迫,此時治療的計畫就必須以腦內的病變為主,暫緩白內障手術。
-
2020-06-29 科別.眼部
豔陽天小心視網膜病變 戶外工作及糖尿病友要注意
持續豔陽高照天氣先前又看日環食,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醫師提醒眼睛防曬不可少,特別是長期在強烈陽光照射下工作的人、糖尿病患者、年長者更要小心視網膜病變。40多歲陳先生擔任宅配貨運司機經常頂著大太陽開車送貨,前陣子工作中覺得視線模糊,眼前出現黑影嚴重影響開車安全,於是到眼科診所檢查時醫師察覺有異,透過雁行計畫轉診至聯新國際醫院,醫師發現陳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因此除了治眼睛,糖尿病問題會診腎臟科。聯新國際醫院眼科主任張文瑞表示,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方底部,為眼睛顯現影像的重要組織,黃斑部為視網膜中心,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由於血糖控制不當,造成視網膜血管出現小動脈瘤點狀出血,更嚴重會有滲出物及水腫,不正常新生血管及視網膜剝離等變化,進而影響視力減退、視線扭曲,甚至有失明風險,不可不慎。陳先生除了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由於工作長時間在戶外,眼睛常受強烈陽光刺激加上沒有做好防護,以致併發黃斑部病變。張文瑞為陳先生安排眼底螢光攝影及光學斷層掃描檢查,評估後進行門診手術,糖尿病症狀照會腎臟科治療,兩種療程完成之後,再安排陳回原住家附近的眼科、內科診所方便後續追蹤不必跑大醫院,陳的視力獲得改善也積極控制血糖。張文瑞建議每年應定期就近找合格眼科診所檢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必須至少每半年接受1次眼睛眼底檢查,一般檢查大部分都可以在診所進行,有必要再由診所透過雁行計畫,轉診至大醫院。健保署建置的「電子轉診平台」可讓醫院及診所查詢病歷、治療情形,民眾不必擔心轉診資訊會中斷的問題,既省時又省錢、安心。
-
2020-06-28 橘世代.健康橘
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現在,就來聊聊,我今天最想說的話吧!我只能活到年底。就因為知道可以活多久,我今天才到這裡來。」日本資深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接受朝日新聞採訪,這也是她離世前,最後一次正式接受媒體的深度專訪。當訪談一切順利進行時,樹木希林女士突然從包包拿出一張照片,那是她前幾天才剛到醫院拍攝的斷層掃描照片,照片上布滿驚人的黑點,證明癌細胞已蔓延到她的全身。在這段最後對談中,站在生死邊緣的樹木希林依舊樂觀應對,開朗且豁達,似乎把採訪當作是遺言,毫不保留說出自己的心境,女兒內田也哉子也說:「本書並非佳話,因為裡頭也寫了一些糟糕的故事,但母親終究徹底地活出了她自己……」。走在一條沒人想去的路上,這是她最誠實的自白,這樣的樹木希林,有點危險、有點叛逆、卻又如此真誠。【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Q:您是在2004年第一次發現癌細胞嗎?A:沒錯,我已經和癌症共處14年了。到目前為止,我身體有30個部位接受過治療。Q:在2013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頒獎典禮上,您告訴大家癌細胞已經蔓延全身,但當時身體看起來非常健康。因為我很會說話,所以還有人說「該不會是騙人的吧」、「是想假借死亡之名來進行詐騙吧」這類的話。Q:您得了乳癌是嗎?A:是的。因為右乳出現硬塊,我在2004年10月去了醫院。「醫師,這是癌症吧!」我直接這麼說。聽到我的話,醫師回答:「不,不是吧,不是癌症。應該只是一般的硬塊。」「不,一定是癌症。」我堅持。「那就檢查看看吧。」醫師說。Q:竟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對話?A:嗯,檢查之後,醫生語帶佩服地說:「果然是癌症,妳真厲害。」就像這樣,告知罹癌的過程,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故事,在那個時候不是應該還會為了是否要告訴當事人而猶豫不決嗎?但我是自己說出:「這是癌症」,所以醫師告訴我時是說:「啊,真的是癌症。」事實上,我在被告知確定罹癌之前,都不是很在乎這件事,心情非常輕鬆。Q:您已經動手術將右邊乳房全部切除了吧!A:當時我問醫師:「要切除嗎?還是不需要?」醫師說:「要不要先做化療讓腫瘤縮小再切除......」我又問:「那之後呢?會怎麼樣?」醫生解釋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話。當時的癌症治療方式,大概就是手術、化療、放射線,以及其他我不是很瞭解的民間療法。但當下我心想,不如就把它割掉吧!於是直接跟醫師說:「請幫我切除。」Q:手術算是成功了吧!A:因為醫學的進步,手術是順利結束沒錯,不過,癌症治療的關鍵在手術之後。因為癌症是經年累月形成的,如果不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癌細胞會再度形成,從原來的部位復發甚至四處蔓延。Q: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您都在鹿兒島市的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是嗎?A:發現癌症轉移時,因為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我找到了可以幫我進行Pinpoint放射線治療的醫院。就這樣,感覺到現在為止,我又多活了10年。Q:治療過程辛苦嗎?A:我看過許多人因為化療,經過痛苦掙扎仍離開人世,也看過許多連家人也都目不忍睹,去世時反而覺得鬆一口氣的人。不過,託大家的福,我個人的生活品質倒是完全沒有受到影響。Q:那真是太好了。A:沒有痛苦這一點真的很棒。就算癌細胞消失,但身體其他部位垮了,也沒有意義。Q:確實是如此。A:人們都會說「對抗病魔」,但我從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因為我不對抗。我的治療方式是一年去一次鹿兒島,接受放射線照射。穿著平常的衣服就可以接受照射,一天大概只要十分鐘,治療就結束了,沒有絲毫疼痛。因為劑量調得很低,副作用也很少,只是需要照射好幾天。Q:原來如此。一次需要治療幾天呢?A:一開始,我遵照醫生的囑咐,在鹿兒島住了一個月,接受溫和的放射線照射。不過,後來我拜託醫師:「可以在一個禮拜內完成治療嗎?......劑量高一點也無所謂,就算有一點燒焦也沒關係,我希望可以一個禮拜就回去。」醫生也說:「好。」Q:是因為如果要花上一個月時間的話,會影響到工作吧?A:可能的話,我希望可以邊工作邊接受治療。在鹿兒島,我必須去特定的地方接受治療,覺得有點膩了,也開始感到厭倦,慢慢變得貪心,想著「應該差不多了吧」!Q:是最近開始有這種想法嗎?A:過去一年半左右我什麼都沒做。之前每年會去一次,但後來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我真的太天真了。Q:您會不會覺得如果醫院在東京就好了?A:很久以前,鹿兒島的醫師就跟我說過:「我想在東京也能進行這樣的治療。」當時我說:「不,醫生啊,如果到東京,很容易就能接受治療、照常生活......這麼一來,人們應該就不會改變了吧?像這樣大老遠跑來,因為沒事可幹,必須一直思考自己的事,誠實面對自己,這痛苦正好是重新檢視人生的機會,所以,最好不要選擇那種可以簡單治療的方式。」我這麼說,阻止了醫師的計畫。Q:在電影《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年)中,樹木女士所飾演的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吧?A:沒錯,那個母親是因為癌症去世的。Q:她似乎吃了很多苦。A:因為她接受化療,不但身體垮了,也失去體力。我邊演那個角色時,邊想著:「沒錯,沒錯,就是會變成這樣」。Q:那個角色是以作者中川雅也的母親為藍本所寫的,是個有點久遠的故事了。A:嗯,所以治療時使用了大量的化療藥劑。Q:應該是這樣沒錯。參與電影演出時,您的身體狀況如何?A:應該是已經罹癌了。因為生病了,身體很不舒服,我說:「我不要再演電視劇了,請讓我拍電影就好」那個時候癌症好像發作了。Q:自己罹患癌症,又飾演因癌症而備受煎熬的女性,您的心情如何?A:我沒什麼感覺。因為我用的是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所以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就像剛剛說的,我身邊有許多人因為接受治療而感到痛苦,當時我只覺得「啊,也有人是這樣去世的。」實在非常冷漠。不管是對自己的死、對他人的死,還是對父親、母親的死去,想的都是「嗯,已經不行了嗎?那就在這裡畫上句點吧!」真是非常無情。Q:這種冷漠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呢?A: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和妹妹討論過。如果父母去世時是九十或一百歲,大家都會認為那是壽終正寢,但如果不到八十歲就去世,通常會很傷心而哭泣,對吧?我問妹妹:「但我完全沒哭,難道是因為我麻木不仁?」結果妹妹說:「我也沒哭呢!」我接著說:「這大概是我們家的遺傳吧!」我和妹妹都知道自己就是這樣的人。Q:請問令尊和令堂是幾歲離世的呢?A:兩個人都是七十四歲,我現在已經比他們多活一年了。Q:說的也是,請問是哪一位先離開的呢?A:我母親比較年長,所以她先走,因為胰臟癌。Q:那令尊呢?A:我父親是因為心臟出問題。Q:前一陣子,樹木女士參與的《NHK特集 人體系列》節目中也有提到,日本人死因的前兩名就是癌症和心臟病。A:是啊。不過,我現在覺得,他們兩位的生活習慣都有問題。一直持續那樣的生活方式,早晚會生病吧!Q:他們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呢?A:哎,他們夫妻倆都是癮君子,還會躲著我抽煙。雖然嘴巴說著:「那傢伙太囉唆了,我們躲著她抽吧!」但煙灰缸卻擺在外頭沒收,馬上就被我發現了,就是這樣,他們並不是那種「安分過日子,但後來還是去世」的情況,我心裡的感覺是:「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果然是個無情的人啊!(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Q:您罹患癌症已經14年了,這段時間會不會覺得痛苦?A:嗯......生病也是有它的好處。比方說,就算我拿到最佳演員獎,也不會被別人嫉妒,大家只會說:「那傢伙來日不多了,就讓她得獎吧!」這點還算不錯。Q:哈哈哈......不過,您最近真的拿了很多獎呢!A:該怎麼說呢,因為我生病了,所以不會被別人嫉妒。而且有的時候,就算我說錯話,我先生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感覺心裡想的是「沒辦法,因為她快死了」不是嗎?別人很容易就會覺得「雖然以前很討厭他,但她現在很痛苦,算了......。」。這麼一想,我可說是占了便宜,罹患癌症還真的是賺到了,就像這樣,好事一籮筐呢!石飛德樹(採訪者):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作者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 2020/05/28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特斯拉CEO的媽媽/梅伊馬斯克:如果男人不需要放慢腳步,我們也不要。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8 科別.眼部
健康醫點靈/幫人按摩太用力 視網膜剝離
一名30多歲男子單眼失明,某天幫家人按摩後,可能因為太用力,原本還看得到的另一眼竟視網膜剝離,幸好盡快就醫,救回部分視力。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醫師蔡宜倫表示,高度近視、做過眼部手術、中老年人等視網膜剝離高風險群,若出現飛蚊症加閃光等前兆,應盡速就醫。蔡宜倫指出,視網膜在眼球壁最內層,比面紙還薄,內含多層神經細胞,一旦視網膜破裂,玻璃體內液體會灌入,造成視網膜剝離,若未及時手術,造成視網膜感光細胞死亡,會導致失明。蔡宜倫說,視網膜剝離原因很多,包含原發性、糖尿病牽引性、外傷性及滲出性等,50歲以上中老年人、高度近視者都是高風險群。其他高風險群還包含,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一眼曾有視網膜剝離的人也要留意;另外,做過眼部手術如白內障手術、曾有嚴重眼睛外傷,以及有相關眼疾,如周邊視網膜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玻璃體變性、視網膜層分裂症、葡萄膜炎等。蔡宜倫建議,高風險族群應避免劇烈運動,如打籃球、跳水,游泳後取下蛙鏡也要避免動作過猛,並要特別注意別讓眼部受傷,避免全身過度用力,否則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治療方面,蔡宜倫說,臨床上包含雷射光凝固、冷凍療法、手術等,成功率可達8成,但視力恢復程度與病因、範圍及病程長短相關,若拖延治療,恐會失明。
-
2020-06-22 科別.眼部
看完日環食後眼睛刺痛 醫師建議戴墨鏡護眼
「上帝的金戒指」日環食天文奇景,昨天下午吸引民眾爭相觀看。不過看太陽太久,有民眾出現眼睛刺痛、難睜眼等症狀,眼科醫師表示,主要是眼睛乾澀造成,可多休息、充足睡眠就會改善,若症狀持續超過2天則建議就醫檢查。另眼睛不可直視太陽,否則易黃斑部受損,建議戴太陽眼鏡護眼。門諾醫院眼科醫師賴泉源指出,眼睛會出現刺痛或睜不開,原因是觀察日環食時間太久,眼睛沒有適當休息、眨眼,缺乏淚液滋潤所引起的乾澀刺痛;或是天氣太熱,汗水流進眼睛造成刺痛感,通常只要洗個臉或多休息便會恢復。賴泉源表示,光害還有可能傷害視網膜黃斑部,並不會產生刺痛感,而是造成視力的下降。一旦黃斑部受損,民眾看物品時會出現、扭曲、模糊等狀況,甚至會造成視力減退,但通常症狀不會立即出現,而是過段時間才會有明顯感受。呼籲民眾夏天在戶外活動時,最好戴上太陽眼鏡,避免陽光直射眼睛。賴醫師呼籲,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可能造成白內障、黃斑部、視網膜病變,因此,選擇太陽眼鏡很重要,應以隔絕紫外線的防曬係數為考量,最好是選戴紫外線過濾率達99%至100%的鏡片,建議可選購鏡片上標有UV400以上的鏡片。市售鏡片顏色多元,不是愈深色防曬效果愈佳,不適當的顏色更可能會造成傷害,也影響視覺,應以灰色、墨綠色及棕色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