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衰弱
共找到
345
筆 文章
-
-
2021-02-16 科別.精神.身心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本篇諮商師/劉軍先生為醫院主治醫師,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班第一期學員童年時他透過受虐獲得愛的滿足,成年後他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心理治療幫助他以健康的方式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正是春天。此刻,我站在窗前,看著梁誡穿過一簇簇盛放的迎春花,穿過一團團嫩綠的冬青叢,在向我的治療室疾步走來,有風,將他的頭髮和黑色風衣向同一個方向吹拂,使得原本已很英俊的他看起來別有一種灑脫的風采。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梁誡第一次來找我時的情景─梁誡的職業是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所以他的表達能力非常出色,即使是那麼隱私的經歷,他敘述起來依然從容。梁誡自述:在來找您之前,我已經查閱過很多的資料,所以我大概知道我的行為意味著什麼,按照專業的說法,應該稱為「性虐待」,對吧?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異性,由於我的職業,很多女孩子喜歡甚至崇拜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與我有著性關係的女孩子對我的施虐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隱忍和寬容。我也很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我只認為自己可能在性方面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偏好吧。直到我遇見晨怡。她是來我們節目參加知識競賽的一位選手,很單純的女孩子。當時我們節目的來賓是一位很有名的歌手,他看見晨怡獲得了冠軍,就說:「祝賀你!我們擁抱一下吧!」沒想到晨怡竟然說:「我不喜歡不相干的人擁抱我。」把歌星弄得臉很紅。我當時覺得這個女孩子傻乎乎的可愛極了,節目結束以後我就向她要了電話號碼,開始追求她,不久以後我們成了戀人。這是我第一次對一位女孩子產生心動的感覺,說實話在以前,我在愛情上很被動,從來沒有主動追求過女孩子,通常都是女孩子來追我,我看著還算順眼,就在一起了。但對晨怡就不一樣了,我有一種想去愛她、照顧她,和她天長地久的願望,我也由此陷入了一種恐懼之中─如果晨怡發現了我的變態行為她會怎麼想?她一定會鄙視、唾棄我的吧?有時候,我僅僅是想像一下晨怡鄙視我的眼神,就已經心痛難當了。我絕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了我和晨怡的未來,我才最終下定決心來找您,我想,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關於性虐待行為,專業的解釋是:將捆綁、鞭打、施加痛苦或侮辱帶入性活動的一種偏好,如果個體樂於承受這種刺激便稱為受虐症,如果是施虐者便稱謂施虐症。按照梁誡的自述,他應該是一位施虐症患者。事實上,施虐和受虐是一體的,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一個人存在著施虐行為,那他(她)很可能有著受虐的經歷。在下一次治療中,我照例向梁誡詢問了他的家庭情況。梁誡自述:我的老家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我的父親是當地最大一家醫院的院長,工作極其繁忙,在家時他總是一副若有所思心事重重的樣子。有時候我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覺得他好像是活在一個冰罩中,不可親近也不可觸摸。他對我很忽視。記得有一次他去國外進修,整整一年。如果是別人家的父親,離家一年回來後看見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定會親熱得不得了對不對?可是我父親回來,看見我,就像什麼也沒看見一樣,一句話都沒有。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我母親在一手打理,她對我管教很嚴,而且是個火爆脾氣。記得那時候我特別淘氣,三天兩頭闖禍,我母親就讓我跪在洗衣板上不許起來,一跪就是半天。有時候她實在氣急了,就將我綁在柱子上,把我的褲子脫掉,用藤條狠狠打我的屁股。不過母親對我的管教絲毫不起作用,經常是她剛打完,一轉身,我又闖禍了,當然接著又是一頓暴打。直到現在我回老家,鄰居看見我,還會說:「你小時候真皮呀,你媽被你氣得,藤條都打斷了三根!」我現在性格蠻文靜的,所以有時候想想真是匪夷所思─小時候怎麼那麼淘氣?梁誡產生施虐行為的原因,透過他的這段敘述已經初露端倪─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內心都有著強烈的對愛的渴求,在一個正常的家庭裡,孩子會透過父母的微笑、撫摸等等行為獲得愛的滿足。但在梁誡的家庭裡,父親對他極其忽視,母親又是一個嚴厲的人,他沒有機會得到正常的愛與關心,他必須採取獨特的方式,比如淘氣、闖禍等等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當然這樣勢必會招來母親的暴打。他雖然被母親打了,但心裡會有一種踏實─我和母親是有關聯的,我不是沒人要沒人理的孩子;他會覺得:其實你們還是很在意我的,你看我犯了一點錯,你就急成了這樣。母親的暴打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快感、一種愛的滿足,久而久之,他會將懲罰和愛,痛苦和快感混為一體─他透過受虐獲得了愛,他以為這就是愛了,所以,在他長大以後,他也這樣去「愛」別人,於是施虐行為就產生了。我沒有將這些原因告訴梁誡─即使我告訴他,他大概也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吧?我只能不斷引導他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從而能夠自己找到病態行為發生的原因,並且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然而沒有人可以代他去走。在梁誡向我傾訴的時候,我力求扮演一種類似童話中「聖誕老公公」的角色,慈愛、平和、溫暖、超然而有力量。我想向他傳達的一個資訊是:你說吧,說什麼都可以,說什麼我都不會感到吃驚,都能夠理解,因為我知道你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有原因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梁誡的關係可以理解成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只不過這種關係是積極的、健康的、充滿陽光的,我用這種良性的關係逐步去取代梁誡記憶深處和自己的父母那種病態的、陰冷的關係,讓他能夠體驗到真正的愛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當這種關係形成後,梁誡在一種有安全感、受保護的氛圍中,才有可能放心地、勇敢地、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進行自我心靈的探索……梁誡自述:似乎很早,我心裡就有一種施虐的衝動了。記得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和鄰居家的女孩子下棋,規定誰輸了,誰就要在臉上貼一張白紙條。結果她輸了,卻想耍賴,我不依,抓住她,將她死死地壓在身體下面,一隻手將她的兩隻手臂牢牢抓住,一隻手往她臉上貼白紙條,就是那一瞬間吧,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感傳遍全身……我的第一次施虐行為發生在大學的時候,和一位同班的女同學。當時我對她說:「我們玩一個遊戲吧。」我將她的四肢綁在床框上,她一開始挺驚訝的,說什麼也不幹,可當時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一定要那樣,她可能真的挺喜歡我的吧,最後也就半推半就了。我們做愛,我一邊做一邊用皮帶抽打她的屁股,覺得特別興奮……那以後到現在,基本上每週我都要有一兩次施虐行為,如果不做,我就覺得特別煩躁、焦慮,心裡總有一種無法釋放的力量在蠢蠢欲動……在進行了五六次心理治療以後,梁誡說他內心的施虐衝動已經明顯減弱,而且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衝動。但對我而言,他的施虐症狀的消除並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這只是他對我產生移情的結果─他在我的身上體會到愛人和被人愛的感受,暫時不需要用那種虐待的方式去滿足自己了,但是這只能是暫時的。心理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要使梁誡最終能夠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去對待愛的獲得和給予,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透過傷害自己去獲得愛,又透過傷害別人去「愛」別人。當然這會很艱難。因為這麼些年來,梁誡一直用一種施虐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打個比方來說,他是用一棵從冷漠、暴力的土壤裡生長出的畸形的樹來支撐自己,現在,我們要將這棵樹一點點砍掉,要讓一棵沐浴著愛與陽光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足以支撐他今後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要注意控制好節奏,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用力過猛,將那棵畸形的樹一下子砍掉,患者一下子失去了支撐,會崩潰;如果力度不到,又根本起不了作用。更重要的是,患者要具備一定的自我探索、體驗和領悟的能力。令我欣慰的是,梁誡這方面的能力極其出色─梁誡自述: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自己挺悲觀的,什麼事情都是往壞的方面想。比如我現在所做的節目收視率還不錯,我個人的知名度也處在上升的趨勢,但是我絲毫享受不到、或者說我根本就不願去享受事業成功帶給我的快樂,我總是在心裡不斷對自己說: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浪得虛名而已,沒有人可以在這個位置上站很久,很快就會有新的節目和新的主持人超過我……所以我整天處在一種患得患失的情緒當中,快樂不起來。我覺得我是在精神上自虐,在肉體上又去虐待別人,似乎只有在這種自虐和施虐的過程中我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存在著的,是被人需要被人承認的……大概在治療進行到第四十二次的時候,我不經意間問了梁誡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這樣自己折磨自己呢?」他低著頭思考了很久,突然之間,他抬起頭,目光炯炯地看著我,臉上的表情是痛苦而扭曲的。他說:「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母親懲罰我的方式吧,很奇怪小時候母親那麼打我,我卻從未恨過她。我很小就有手淫的習慣,我想像中第一個手淫和施虐的對象,就是我的母親。」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轉折。事實上從頭至尾,我從未告訴梁誡我的判斷,即:他的變態行為是和他童年時母親對他的暴打,以及他從這種暴打中獲得一種變態的愛的滿足是有關係的。而如今,他自己竟然切入到這一點,也用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我穩定一下情緒,平靜地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說吧。」我認為在第四十二次時涉及到這個問題仍然為時尚早,我希望梁誡在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的路上能夠走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對他能夠徹底擺脫施虐行為及衝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梁誡的心理治療將繼續下去,結果怎樣仍屬未知,但我對他充滿了信心,因為我堅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向著陽光、溫暖及愛的方向生長的強烈本能,沒有什麼能阻擋這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花開、草長以及鳥兒的歌唱,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窗外這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有敲門聲,我起身,微笑著,為梁誡開門。知識連結:性虐待在性交前或同時,對性對象施以精神或肉體上的折磨而從中獲得性的滿足;或主動要求性對象對自己施加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一伙的性快感或引起性衝動。前者稱為性施虐癖,後者為性受虐癖,在醫學心理學上合稱為SM(Sadomasochism)性虐待症的產生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性心理學家艾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指出,一個人的性衝動走向虐待的路可能有兩種解釋:第一是不論把痛苦加到別人身上或是自己親受,這種虐待症傾向都是原始時代所有求愛過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所以這是一種返祖現象。在比人類低等的動物當中,當雌雄交配時,常表現出各種施虐和受虐行為,例如蜘蛛在交配後,雌蜘蛛便會把雄蜘蛛吃掉,公雞在交配時咬住母雞頭頂上的羽毛,等等;第二是一些性衰弱和陽痿的男人想借此取得一些壯陽或媚樂似的作用,以求達到滿足性慾的目的。還有性心理學家認為,性虐待的產生大概有一下幾種心理機制:1.對異性的怨恨、仇恨等極端負性情緒導致對對方的厭惡,並以虐待的形式進行懲罰和報復。這種報復性情緒來源於過去生活經歷中的不公平遭遇,如失戀、受騙、或痛苦的往事等。而內心的憎恨和厭惡感又助長了人的攻擊性。在無法利用其他方式發洩是,就「關門」來排解。2.人們性格中的攻擊性失衡。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環境塑造了他性格中的不同特徵。有些人性格中的自私、狹隘、敵意、冷酷、控制慾、惡毒、反叛、好鬥、易衝動、固執、刻薄等性格特質都會使他更具有攻擊性。如果這種攻擊型性格特質不能得到合理的化解,它就會透過和人交往的時候發洩出來。3.由於對自己的厭惡、對自己錯誤的悔恨和對自己的不滿等,而產生對自己懲罰的自虐傾向。一些人在遇到不順時,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一種個人的個性偏差。對自己的厭惡慢慢發展成一種自虐傾向,他需要把怨恨發洩出來。其表現形式一是虐待自己,再就是發洩在他人身上─對別人進行虐待,以解心頭之恨。4.缺乏尊重對方性喜好和性權利的意識。許多男人在性行為中帶有一些占有和征服慾的成分。這種心理基本上是正常的。因此,伴侶之間在性行為中需要的刺激形式和程度會有所不同。為了增加性趣,有些人在做愛過程中喜歡刺激性較強的方式和玩法,這本來是一個技巧問題,沒有什麼傷害性,完全可以透過溝通、理解和配合達成和諧。但是如果一方處理不當,單方不顧對方阻抗,在對方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強行使對方屈服,就造成了對對方的侵害。整體來說,性虐待的真正病因和病理本質目前都還是不清楚的。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性虐待症患者需要得到心理醫生的專門指導。精神分析療法和認知療法對性虐待症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應當特別指出,在正常成年人的性生活中,有時在達到性高潮時,雙方都可以出現輕度打罵、掐、咬等行為,如果沒有過重的傷害而且不是靠這些行為喚起性興奮,是不屬於性虐待症的,我們切勿草木皆兵。※本文摘自《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 書名: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作者:卡瑪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01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健身房學重訓趨勢漸起 揮別弱殘形象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銀髮族最近不去醫院拿藥串門子,改去健身房報到學重訓;年輕人追求肌肥大、8塊肌,長輩則盼藉重量訓練,改善身體疼痛、揮別弱殘形象,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0年人口更首度負成長,出生人口減少,人口結構加速老化。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2025年將提早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預見人口老化趨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從2018年就試辦健康促進班,去年起更試辦1年的「銀髮健身俱樂部」,收治50歲以上健康、亞健康及衰弱民眾,在特定的公園由專業人員進行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訓練。雖然運動醫學與社群媒體傳遞衛教知識,許多銀髮族或中年人早已動身找尋教練學習重訓知識。健身房業者程之川投入這項產業10餘年,過去曾在大型連鎖健身房擔任教練,近年則在古亭開設小型場館「就是肌力體能訓練中心」。程之川觀察,以前的觀念是認為人老了需要休息,健身房過去客源以年輕人為主;近年運動醫學和老人健身風氣逐漸興起,許多教練也開始有「高年級訓練者」。以他經營的健身房為例,經統計場館每月來客數約有一半是老年人,有時同一時間學員剛好都是長輩,4個學員的歲數相加逼近300歲。程之川分析,地緣關係也會帶動健身風氣,例如他經營健身房座落在文教區,住戶多是退休的公教人員,不僅重視身體健康,也願意接納新事物;經營期間,除了有子女帶著爸媽來,也有不少銀髮族是路過好奇並主動詢問健身課程。隱身在南京東路大樓的「練健康」也有不少長輩運動,店家統計,50歲以上學員約占3成;近年醫界、運動界重視肌少症,店家在櫃檯備有衛教文宣,讓運動民眾免費索取,可帶回家陪同長輩自我檢查有無潛在病症。榮星二樓健身房教練黃奕盛曾先後教導20餘名老人健身,最高齡者達92歲。他表示,教導老年人健身時,除了先確認身心狀態、慢性病外,也會採用台語,或是較幽默有趣的口吻教學,勾起長輩學習動機。由於許多長輩有身體疼痛,或是一輩子沒走進健身房,起初可能有「運動反抗期」。黃奕盛說,他會先讓學員採平時生活中用到的姿勢,再循序漸進;當訓練表現變好、生活品質也都改善後,長輩也能在健身中找到成就感。
-
2021-02-08 養生.抗老養生
癌症、慢性病和失智症哪項最能補救?專家的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保持活動:對於活躍的老年人而言,最大的威脅是最能補救的事老年病醫師喬安.林恩(Joanne Lynne)在報告關於美國臨終照護的窘況時,用以下這個問題來開場:「你們有多少人預期死亡的來臨?」林恩接著提供三個選項:癌症、慢性心臟或肺臟疾病,或者虛弱和失智。她的圖表描繪每種疾患的臨終情況(Y軸顯示功能,X顯示時間進程),而她所描繪的每種疾患的傷害,讓聽眾和我感到吃驚。癌症通常在病患死亡之前有幾週或幾個月的急劇衰退期。慢性心臟或肺臟疾病的特點是幾次的重症,間隔著功能減弱、相對穩定的時期。第三種情況是可能伴隨失智症而來的擴大虛弱,包括長期緩慢的衰退,這是大多數人最壞的夢魘,等著降臨在許多熟齡美國人身上。他們通常年逾八十五,女性人數多得不成比例而且寡居。我們不知道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因此難以預防,不過我們知道對於老化的積極態度能防止失智症,即使是遺傳上傾向於罹患該疾病的人。對照之下,其脆弱指標(體重下降、虛弱、疲憊、步行速度變慢、活動減少)則易於偵測。可靠的檢測確實存在,但比起老年病醫師,一般醫師鮮少執行。隨著年齡而喪失肌力是自然而然的事,往往不被注意,但最終可能演變成無力跨出浴缸或爬階梯。我母親一輩子不喜歡淋浴,她在浴缸裝設了許多起初看來古怪的把手,但她變得太衰弱,根本無力撐起自己進出浴缸。保持身體活躍可大大提升熟齡者的體適能、肌肉大小和力氣,並強化骨頭強度和平衡感。這麼做能改善和甚至預防認知衰退,配合飲食還可以補救和甚至逆轉促成虛弱的許多因素,無論你年紀多大或多晚才開始。即使已然虛弱的更高齡熟齡者,也能從適度的介入措施,例如走路或從事簡單的重量訓練,獲得極大的好處。熟齡者也毋須比年輕人更努力,就能維持相同程度的健康。拉克斯醫師說,「要做的話永遠不嫌遲。這有點像是看見遠處的冰山。只要你修正一、兩度航向,就能完全避免撞上冰山。」讓「器官獨奏會」變簡短「器官獨奏會」(organ recital)─我聽人這麼稱呼,指隨著年歲會愈來愈長的關於疼痛和疾病的叨叨絮絮─不必總是挾持了聊天內容。我想知道朋友健康問題的近況,但我確信我們能訓練彼此快速講完。我認識某位住在海外的女士,她每年都會回來跟上家鄉每個人的現況。她會提醒朋友,她回來是為了聽聽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而不是內臟裡發生的事。一旦器官獨奏會開始,她便提醒朋友她不是醫生,並且轉身離開。「我花了好幾年時間,終於成功戒除他們這個習慣。」她露出笑容道。說起你的病痛,或許除了你媽之外,沒有人真正那麼感興趣。在某場會議中,一位新聞工作上的同事問每位發言者對於逐漸變老的感受。我最喜歡的回答是:「就像有個疼痛的腫塊,它會到處移動。」我把它想成「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的疼痛理論。當我們把老二從醫院抱回家時,他的兩歲姊姊突然哭了起來,我丈夫面無表情地宣布:「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他實事求是地告訴她。這讓她嚇一大跳,給予我們足夠的時間克制住脾氣。現在如果我久坐或走太長的路或諸如此類,我會感覺疼痛,但如果我的背不舒服,我就不會注意到膝關節的問題。一次只能有一個嬰兒哭。我必須提醒自己,疼痛就只是疼痛,不盡然與年齡有關。幾年前我那當騎師的女兒和我都被診斷出髕骨骰骨疼痛症候群,並且定期接受物理治療。我很難把這當成一早起來要記住的第一件事,結果便是東倒西歪地往門把扶,好幫助自己站直。我祖母所說的僵硬,我的整形外科醫師稱之為狹窄症,我的針灸師稱之為氣血淤塞,而我的全科醫師說是關節炎。我不跟別人多談這件事,一來因為無聊,二來是我不想給它更多頻寬。我的目標是能繼續做我想做的事。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雖然終點柱一直在改變。我前以會騎著單車一路颼颼急馳,現在改騎慢車道。我在人行道上仍然走得飛快,一旦非得慢下來,就像露絲.弗蘭德利(Ruth Friendly)那樣心不甘情不願。「你感覺自己仍然是五十歲、六十歲、六十五歲,就連七十五歲也好。」這位電視製作人說。她每週日開車從威斯徹斯特進城,參加家庭聚餐。「我們沿著河濱路步行,突然間我忍不住說:『你們能不能慢一點?』這不是我,我不喜歡這樣。」弗蘭德利告訴我。那是以前的她,不過較小的步伐並不能阻止她參與活躍的社交生活和吃力的工作。「我的身體遲鈍許多,即使只與兩年前相比。」九十二歲的教師暨紀錄片製片人喬治.史東尼(George Stoney)說。「光是要走出我住的大樓,就不斷被所有人超前。我還是無法接受,這種情況始終令我惱怒。」那不是唯一的剝奪,但他不會否認以對。當某項學生評鑑抱怨這位教授的聽力時,史東尼立即購置了助聽器。在地鐵上幾乎總會有人讓座給他,「我經常很高興可以坐下來。」史東尼說。我也是,感覺被冒犯是件傻事。那是內化的年齡歧視在作崇,公車上讓人倒胃口的標語更是無濟於事。「你會不樂意讓座給年長者或失能者嗎?」標語的寫法充滿屈尊降貴的心態。標語應該這麼寫:「請讓座給任何看起來需要的人。」※ 本文摘自《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作者:艾希頓‧亞普懷特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1/01/13《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1-29 新聞.元氣新聞
大千綜合醫院PAC計畫 助他車禍腦損傷再重新站起行走
21歲江姓男子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顱內出血且有多處骨折,緊急送醫手術並在加護病房觀察後,傷勢逐漸穩定,病患因照顧需求及接受後續復健治療,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PAC病房(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經12周密集復健課程,他從原本臥床不會起身,出院時已可行走並恢復日常基本自理功能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立珍表示,病患剛到院時無法獨立起身坐床邊,同時缺乏語言表達功能,對指令理解有困難;針對他的狀況,分別為其安排物理、職能、語言等課程,過程中依個案情形調整復健內容,經密集復健治療後,病患進步到能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日常生活事物也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同時獲改善。衛服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且病人發病後的功能狀況,大大影響照顧者與社會資源負擔。大千復健科醫師陳克銘表示,腦血管疾病的病患狀況穩定後,若能把握黃金治療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不僅可降低病人的失能程度,也能減少照顧者負擔。陳克銘指出,大千於2014年3月起承接衛服部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PAC),以腦中風病人為主要治療對象,因成果良好,衛服部擴大計畫治療對象,納入創傷性神經損傷(創傷性腦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的病人,在黃金恢復期提供積極治療,包含病房端的專業醫療及復健相關的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治療等;經PAC計畫積極治療的病人,近9成在失能評估及日常生活評估都有大幅進步,期望透過推動PAC計畫,能持續幫助更多失能者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1-23 養生.抗老養生
最簡單的抗老祕訣!葉金川走遍世界, 靠「登山」玩出快樂第二人生
登上尼泊爾海拔超過4100公尺高山,腳踩皚皚白雪,抬頭望去群山環繞,遠處的魚尾峰閃耀著迷人光彩,流連忘返於眼前的壯麗山景;又或是踏上秘魯馬丘比丘小徑,一步一腳印登上2400公尺的「天空之城」,遙想古印加帝國的輝煌歷史……葉金川的旅行總和別人不一樣,山,是他的不老泉。20歲迷上爬山、60歲前征服台灣百岳,每次出國旅遊都要搭配一座山才過癮!登山健行足跡遍及亞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他,最高紀錄是征服海拔5137公尺的土耳其第一高峰阿拉拉山,為人生留下精彩回憶!70歲的前衛生署長、中華民國登山健行會副理事長葉金川是出了名的愛爬山。當年就讀台大醫學系時,他加入登山社,不是因為興趣,只是社團選擇不多。 沒想到,大二首次參加登山活動,花了1星期從玉山主峰走到中央山脈主峰秀姑巒山,就讓他深深著迷於山岳的美麗及攻頂的成就感,從此上癮! 洗滌心靈、排解壓力,登山成終身興趣 自大四開始,課業繁重,畢業後更是為了工作忙得不可開交,葉金川有好一段時間沒登山,「一直到35歲發現體力走下坡,才開始重新爬山。」 只要有長假他就往山裡跑,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別人守歲他登山,起初太太張媚無法理解這股「狂熱」,卻在50歲後也加入登高山的行列,成了老公的最佳隊友!退休前,登山之於葉金川,是洗滌心靈、排解都會壓力的最佳解方。「環境改變了,你的想法就不一樣了,不會再去執著誰說你壞話、誰背後捅你,都不重要啦!」踩著山徑、調整呼吸,雜亂的思緒逐漸澄明;山,為大腦充飽了電,人生又有力量繼續前行。長年登山、運動,葉金川練就了一身好體力。60歲後,工作量減少,長途旅行機會多了,每次出國都有「山」相伴。 日本北阿爾卑斯山、馬來西亞神山、紐西蘭米佛步道、非洲吉利馬札羅山、秘魯馬丘比丘及彩虹山等地都有葉金川和張媚攜手走過的足跡。 夜宿帳篷!徒步四天三夜登上馬丘比丘 63歲時,葉金川秉持「退休,就是要做一些瘋狂的事」的精神,寫下想要自我挑戰的8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造訪通往印加帝國遺跡「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最後也真的實現了! 有趣的是,葉金川不像多數遊客搭火車和巴士登頂,而是在嚮導帶領下徒步4天3夜上山,每晚夜宿帳篷、沒得洗澡,在雲霧繚繞的安地斯山脈中,越過海拔4200公尺的隘口,最後抵達2400公尺的馬丘比丘城,親自揭開絕美天空之城的神秘面紗!當地規定,每名登山客需有2名工作人員隨行,一路上的吃住及行李搬運全仰賴他們。「我們團員12個人,他們就要有24個人,要搬帳篷、睡袋、地墊、餐桌、廚房、廁所還有食物啊!你自己背你的水、雨衣,還可以寄放7公斤行李在他們那裡。」 工作人員各個身懷「絕技」,每人至少扛著30公斤行李上山,連煮飯用的瓦斯桶、鍋碗瓢盆都是這樣背上去,時間一到立刻變出「帳篷餐廳」供應熱騰騰的三餐,連炒飯都吃得到! 走在人為破壞不多的印加古道,可見高聳蒼鬱的群山、石階建造的梯田、自然放牧的羊駝,旖旎風光令人驚艷。 每天6~8小時的路程,對葉金川來說不難,倒是徜徉在這數百年歷史的古道,親眼見識建築工法、天文成就卓越卻仍有許多謎團待解的馬丘比丘城,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與感動!尼泊爾高山朝聖!享受群山環繞的冰雪世界 葉金川的海外登山經驗豐富,雪中健行也難不倒他。 位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普娜基地營(Annapurna Base Camp),四周盡是動輒6、7千公尺高山環繞,壯麗群峰吸引無數旅人,但來這裡不是為了登山,反而是「看山」,尤其是尼泊爾文化的神聖象徵、從未有人攻頂的「魚尾峰」。 葉金川曾在夏、冬兩季造訪,第二次旅途中遇上大雪紛飛,和張媚身穿橘黃色雪衣雪褲,開心高舉登山杖,在一片銀白世界中見證了大自然的雄偉磅礴。 他回憶,那兒的清晨,有流星雨劃過蒼穹;日出時,渲染得魚尾峰從閃耀金黃幻化為潔白無瑕,都是人生前所未見的綺麗。白天,坐下來喝杯啤酒或咖啡,一邊眺望四周由白雪覆蓋的山頭,也是一大樂事!東亞三山好選擇!新手也能挑戰登山樂趣 事實上,葉金川的海外登山旅行不見得都跑遠,去得最多的反而是日本,尤其推薦北阿爾卑斯山(飛驒山脈),其中的立山、劍岳、槍岳、穗高岳、上高地等都是享受登山樂趣及美麗風光的好所在。登山族若想嘗試有點挑戰性,又能兼顧安全及預算的行程,葉金川建議,不妨來一趟「東亞三山」─台灣玉山、日本富士山、馬來西亞神山之旅! 三者景觀特色不同,富士山富有日本文化意義,神山則是東南亞第一高峰,都值得走一趟。他曾經帶著親友一行人組成「老弱婦孺團」攻頂富士山,相當有趣。不過,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出國行程受阻,葉金川推薦10條適合一般民眾挑戰的國內登山路線,也能輕鬆享受山林之美。與山結緣半世紀,葉金川的第二人生因山而遇見更多美好驚奇,而他追尋的每一個與山有關的夢想,也讓生命更有價值。他認為,體能巔峰在25歲、事業巔峰是50歲,但人生最高峰卻是在75歲。熟齡之後仍能追求夢想,留下令自己感動的回憶! 此外,他強調,隨著年紀增長,老化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緩,尤其要延遲衰弱,縮短老年失能的時間。爬山,就是他活化體能、對抗失能的抗老秘訣,也是樂活的真正實踐。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二尖瓣脫垂怎麼辦!專家推薦三餐這樣吃
張媽媽原本是家庭主婦,專心在家裡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無奈經濟不景氣影響了張家的生計,她於是重回職場工作。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的日子過了不久,她開始覺得胸口悶悶痛痛的,呼吸時常感覺吸不到空氣,於是到醫院求診,經診斷為「二尖瓣脫垂」。醫師判斷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壓力太大所致,建議她學習好好釋放壓力、處理負面的情緒,同時施予適當藥物治療後,症狀才逐漸獲得改善。二尖瓣脫垂是先天疾病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2倍 根據統計,在台灣,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是2~7%,而女性的普遍率竟高達10%,其中常好發的族群為20~30歲的年輕女性及媽媽,是男性的2倍,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心臟內科醫師張書軒表示, 造成二尖瓣脫垂的原因與患者本身的心臟結構有關,是先天性的疾病,也因此沒有預防的方法。 不過,也不需要必太過憂慮。張書軒指出,9成5以上的患者終其一生維持在輕微的二尖瓣脫垂,會有些症狀上的不適,但並不會影響心臟的功能,只需要每 3年回診追蹤一次,而比較嚴重一點的患者會伴隨血液逆流的狀況,則大約1~2年回診一次。 此外,脫垂及逆流情形嚴重的患者,則有心臟擴大、衰竭的危機,甚至會合併其他疾病,譬如結締組織疾病、多囊症、肌肉異常疾病、甲狀腺病或心房中膈缺損等,此時就需要動手術,開刀修補脫垂的瓣膜。 胸痛、胸悶、呼吸不順暢是常見症狀 易合併自律神經失調 張書軒說明,二尖瓣脫垂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胸悶、感覺 呼吸不順暢、稍微運動就容易喘,有些人還有心律不整、心悸甚至失眠的情形產生,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症狀,例如會使人變得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有突如其來的害怕,心臟跳動不舒服,睡不著,個性神經質、敏感的病患,在壓力大、熬夜、飲用刺激性飲料、生理期或過度疲勞時,尤其容易突然發作。 為什麼心臟結構異常會導致身心症狀?醫界目前尚未找到兩者的關聯,不過從文獻上發現,大多數患有二尖瓣脫垂的病人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胸痛伴隨呼吸不順或失眠才求醫而被發現。 治療二尖瓣脫垂藥物為主 視個別狀況對症下藥 二尖瓣脫垂不嚴重的患者,醫師會針對其身心狀況給予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的建議。張書軒提及,治療的藥物通常有兩類,一為使用抑制心悸症狀的乙型阻斷器,主要機制為作用於心臟的乙型交感神經之接受體,減少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的症狀,由於此類藥品會誘發心臟衰弱及支氣管攣縮氣喘,所以患者有心臟衰弱或氣喘的病人應避免使用;另一類是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端視患者出現的身心狀況為何而開藥。 調整生活型態可改善 多吃情緒食物幫大忙 二尖瓣脫垂患者也可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減輕症狀,張書軒分享,均衡的飲食營養充足是維持大腦及神經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另外,也可多吃維持情緒的食物: ●早餐:雜糧麵包、五穀饅頭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壓力大時,人體的維生素B群消耗量會增加,增加疲累感,因此適當補充能保持精力,或喝杯含鈣的牛奶能安撫興奮的神經。 ●午、晚餐:菜色愈多樣愈好,抗氧化的甜椒、蘆筍、南瓜能身體增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也是不錯的選擇。 餐後水果不妨選擇含色胺酸的香蕉,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安定情緒。芒果、番茄、芭樂、柑橘、奇異果等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E,也有對抗壓力的效用。 ●下午茶點心:各類堅果如杏仁、南瓜子都含有大量色胺酸,並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茶、油炸食 物,因為會刺激交感神經,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此外,適度的運動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性,而且運動促進身體代謝功能,也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讓身心舒暢。因此,不論散步、健走、騎單車、打球、游泳或是跳舞,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就盡量持續去做;至於運動的頻率跟長度,可以依據「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少 做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下。 張書軒補充,腦內啡有「快樂嗎啡」之稱,讓人產生幸福及愉悅感,血清素掌管「滿意」,含量不足,人們 會情緒低落。許多抗憂鬱藥物都是增加血清素含量,幫助憂鬱症提升快樂感。 另外,適當紓壓、保持樂觀心情 當壓力鋪天蓋地湧來,一定要找出自己最能釋 放壓力的情緒出口,不論靜坐、聽音樂、閱讀、 找人「倒垃圾」、接近大自然、泡澡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1-20 名人.葉北辰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
-
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編按: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扁媽)昨天病逝,享壽94歲。陳水扁今早在臉書證實,提到母親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離世的消息,而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也在今年1月3曾在臉書發文奶奶跌倒住院情況並不好的訊息。年長者一定要小心跌倒。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衛福部國健署提出防跌「五」功祕笈,強調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家醫科醫師也呼籲,年長者應注意居家環境、改善可能跌倒的因子,並多活動、維持肌耐力。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招小改變,就能避免跌倒風險。第一招:攝取充足營養,預防衰弱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比健康長者更容易跌倒。預防衰弱,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品。第二招:規律運動可以透過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以提升長者日常活動獨立自主功能,並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第三招: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居家環境對跌倒的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可以參考國健署官網上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附錄之居家環境檢核表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第四招:檢視用藥安全看診時,可將正在服用藥物的藥單或藥袋給醫師看,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因藥物使用而造成跌倒的風險。第五招:選擇合適的穿著穿著沒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例如沒有鞋帶、扣子、魔鬼氈等鞋子,有較高的跌倒風險,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
2021-01-1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腦部健檢/基因檢測有必要嗎?其實多數人看不出明顯風險
失控的市場儘管存在這些缺點,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所有消費者基因體學網站滿滿都是促銷的影片,這些視頻內容都是透過DNA檢測而獲得「拯救」的人們所拍攝的:唾液受測者因為事先得知遺傳結果,警告他們注意即將出現的風險,因而免於受到癌症、糖尿病、中風、乳糜瀉(celiac disease)或其他使人身心衰弱疾病的折磨。2013年,當美國聯邦負責監督藥品和診斷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下令查禁消費者基因體公司出售與健康相關的套件時,這些影片幾乎都從網路上消失了。FDA專家在科學團體和政府報告的支持下,同意這些檢測的主要問題不是DNA讀取的質量—以知名公司所使用的技術,DNA讀取的質量是可接受的,而是針對結果的詮釋。特別是大多數對多因子疾病風險的預測都過於模糊和不一致,以至於無法提供消費者或醫生參考。FDA在與23andMe之間持續長時間的沉默應對之後,做出了這一個決定,後者已經收到、並忽略FDA所發出的11封要求他們停止銷售一個套件的信,這個套件是用來評估大約200種疾病的風險,包括中風、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和十幾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FDA擁有在美國批准診斷檢測的唯一權限,而且任何一家擁有正派經營想法的醫療保健公司都不會無視於監管機構的一封來信(更不用說是11封信了)。但是23andMe固執地聲稱自己是DNA自我開發公司,而不是診斷服務,因此自我認定並不在FDA管轄範圍之內。這場爭辯在2013年11月一個寒冷的日子裡突然結束了,FDA發出了一份禁止令,命令23andMe立即停止銷售這些檢測套組。23andMe別無選擇,只能照辦,但是他們很重視所學到的這個教訓。23andMe是一家典型的矽谷新創公司,具有「快速突破,除舊佈新」的思維方式,與谷歌關係密切,但是由於對醫療保健行業及其規則知之甚少,因此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變革,這使他們成為具有活潑、娛樂界面的DNA社交網路與藥物開發企業的混合體,這家企業使用唾液受測者的資料進行研究、聘請了製藥行業的頂尖經理人,並且已將其許多檢測結果提交給FDA審查:某些檢測方法已經獲批准,並且重新添加到其消費者套件之中,尤其是對單基因疾病的檢測,這些檢測中對結果的解釋比較沒有爭議性。FDA藉由規範這些檢測,謹慎戒懼地區分了消費者保護與家長式保護的界限。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自己基因中的內容。但是FDA的決定有一個重點:過度診斷的危險在於提醒我們,知識對我們的健康並不一定絕對有影響力。整個DNA消費者業務都傳達了一個訊息:過度積極地進行預測性檢測會適得其反。但是這個禁令僅限於美國,除了落入當局監視之下的公司,許多其他公司繼續在將診斷與自我發現分開的灰色地帶經營。有些網站,例如:LiveWello.com或Promethease,甚至都沒有執行檢測,幾乎不可能監管:它們僅提供客戶上傳原始DNA檔案的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幫助他們解釋資料。法律總是在努力追趕上一項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而完全禁止這項技術就好像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一起倒掉般全盤否定。提高對這些工具的認知,是避免濫用和錯誤期待的最佳方法。平庸的冠軍當我看到列表中所有常見疾病的遺傳風險都接近平均水準時,有一陣子我感到很高興。說到這裡,我可以放鬆一下,甚至憧憬著擁有萬無一失DNA的想法,而這個DNA不帶有會明顯增加患上癌症、乳糜瀉、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可能性的變異。但是我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我的DNA不是無堅不摧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它只是中等的 (mediocre),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edius,意思是一般的。我幾乎可以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和所有同齡男性的個人資料互相調換,對我的未來預測的結果還會是一樣的。部分原因是因為遺傳剖析仍然不完整。DNA技術就像一個嬰兒,在將每個單詞與其真實含義相關聯之前,他們過早學會了閱讀。我們可以在數分鐘內解碼整個基因體,但是仍然很難將這些字母與性狀、特徵和易感性聯繫起來。然而大多數人在他們的遺傳報告中不會看到任何明顯的危險信號,因為只有少數幾個變異的組合會明顯提高對多因子疾病的易感性。只有2%的人患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至少會高於一般人的兩倍,而罹患心臟病高風險的人數則較少。已知某些變異會讓罹患大腸癌、乳癌、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機會增加多達70%,但這種情況在人群中很少見。用演化論術語來說,原因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多數人對嚴重的疾病有強烈易感性,那麼他們不是已經生病就是已經死亡。這種稀有性意味著絕大多數唾液受測者會發現其實他們的風險模式接近平均水準。只有少數人會看到明顯的危險跡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應該諮詢臨床遺傳學家。在預測性檢測時,我們還必須考慮非遺傳風險因子,如年齡、體重、血壓和膽固醇水準,它們的重要性通常都不會小於DNA。例如:我從DNA報告中得到的可行建議與我祖母給我的忠告非常相似,這一點也不奇怪:不要吸煙,不要喝太多酒,要運動,飲食要正常,注意膽固醇水準和體重。這些建議是有道理的: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DNA裡都有類似的易感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易感性表現不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採用尖端的遺傳檢測來告知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正如一位朋友告訴過我的:當我的妻子每天免費提醒我同樣的事情時,我是否還需要花錢去做檢測,然後它告訴我,我很胖,應該常常去鍛鍊身體?正確的檢測預測性檢測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根據專家的說法並且參考一般常識,有用的檢測必須滿足兩個簡單的條件:a)應該是一個對風險有明確、重要和可靠的預測以及b)應該要有預防這種疾病的措施。如果沒有涉及藥物,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手術或任何其他有助於預防發病的介入措施,則對風險的評估與醫學無關。可惜的是,在預測性DNA檢測中很少符合這些條件。篩查易感人群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前列腺腫瘤等疾病,但風險預測過於模糊而無法應用。另一方面,你可能會看到一種高風險疾病,無論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治癒、預防,最終你還是會生病,即使是最精確的預測在醫學上也毫無施展之處。阿茲海默氏症和巴金森氏症,即是屬於目前醫學無法預防的兩種疾病,它們的遺傳檢測便是屬於這個類群。知道得到這些疾病的風險,就像被困在監獄時,知道即將有地震會發生一樣無助:因此有些人寧願生活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訊息有用。2014年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中,茱利安.摩爾(Julianne Moore)飾演一名被診斷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的女性,細膩地傳達了這個棘手的難題:她的長女安娜(Anna)和兒子湯姆(Tom)接受了預測性遺傳檢測,而小女兒莉迪亞(Lydia)則決定不接受檢測。作為一個唾液受測者,我面臨著類似的決定。我的消費者套件包括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預測檢測,這種檢測是根據幾個已知會明顯增加風險的變異為基礎,由於我們無法採取任何措施來預防這種可怕的疾病,因此想不想要知道結果,是客戶的個人選擇,必須由客戶確認點擊免責聲明,才能解鎖結果。我的選擇是不想知道,但是其他想知道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無數個理由做出其他決定:例如萬一證實結果是不好的,他們可能想與自己的子孫事先做好安排。當然,如果有預防藥物或治療方法,情況將會改變。如果有的話,我會是第一個解鎖結果的人,看看我是否有得病的風險。※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2021-01-0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我從資深住院醫師時便開始探索高齡醫學,那時懵懵懂懂,只覺高齡病患真難處理,即使照著疾病照護指引也難達到治療效果,病人狀況常難如預期恢復,總是抓破頭想著怎麼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高齡醫治 需考慮複雜因素隨著時間與知識累積,我發現這些病患最大的困難不是疾病治療,而是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功能、營養、家庭與社會資源等,醫師靠檢驗與處方有時是反效果,家人更不知所措,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是我踏上高齡醫學的起點。解鎖無齡 集20年觀察研究2021年1月6日即將出版的「解鎖無齡」,整理我對高齡醫學與老化科學的思辨,「解鎖無齡」並非一般健康知識傳播的書籍,而是彙集我廿年來對台灣社會面臨人口高齡化的觀察,探討大家琅琅上口卻未見得理解的詞彙,更想強調超高齡社會中「無齡」觀念的重要。重「心」定位 重設人生目標從心態上為自己定位,並由生活上具體落實,也盤點國內外重要研究發現支持我的論點,希望能從根本上為無法回頭的人口高齡化提供解決之道,不要落入十九世紀俾斯麥定義的窠臼,現代人的狀態無須被年齡局限,廿一世紀的我們需重新設定人生目標並具體實踐。「解鎖無齡」回顧我與團隊過去的研究成果。第一個五年著重於建立台灣高齡照護創新模式,醫療體系建置的思維與人口高齡化速度常未能完全配搭,醫療與照顧服務模式未見得契合現在及未來高齡者的需求,然而,改變需要實證,不能擷取部分國外經驗就全盤導入台灣,我們花了許多努力提出系列的實證,也得到政府的正面回應,逐步建置台灣的高齡照護模式。台日領導 亞洲高齡醫學發展第二個五年,我們以堅實的社區長期追蹤老化研究資料,把台灣高齡民眾衰弱、肌少症與認知衰退的現象做完整的探討,並建立亞洲的研究合作機制,推出亞洲專屬的肌少症診斷標準,並獲歐美的重視與支持,在一個疾病概念發展的初期就由台灣帶領亞洲建立診斷標準,這是前所未有的成果,並建立台灣與日本共同領導亞洲高齡醫學發展的地位。第三個五年,我們的研究能量大躍進,以台灣本土發現的快速衰老現象,結合台日合作確認衰老的差別樣貌,找出快速衰老的「身智衰退症」特殊病生理以及腦神經迴路的表現,也發現肌肉萎縮對於腦細胞傷害的實證,同時發展社區化的防老介入實證,以建立健康長壽的社會為整體目標。研發分享 共創未來無齡台灣學生至歐洲最大的高齡研究中心研讀,被介紹為「來自高齡醫學研究非常好的台灣」,這是對過去努力的肯定,十幾年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迴旋起伏不輸雲霄飛車,藉由「解鎖無齡」分享這些年來的旅程與台灣本土關鍵研發成果,希望從個人的無齡走向國人的無齡,共創未來的無齡台灣。
-
2020-12-26 名人.葉北辰
溝通技巧/高齡門診最愛問:失智症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更多失智照護技巧,請至udn x WaCare:https://bit.ly/34KSgtQ
-
2020-12-2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女人保養關鍵在「這年紀」!吳明珠教你:把握「3抗老關鍵」鎖住腎氣,做對就不怕更年期
女人養好腎, 安度更年期更年期不可怕,在中醫理論來說,就是因為先天腎氣衰退所造成,而形成的腎虛不同的情況的體質反應,如火熱、痰濕、寒毒、血瘀、氣瘀等等,所以才會有諸多症狀出現。運用中醫的調理,其實是希望讓自己的更年期過的更好,不必忍受不舒服的過程,也能迎來美好的更年期喔。腎對於人的成長非常重要,《黃帝內經》當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把女人從小到老,依天地循環升起降落,寫在經文之中,每一個年歲都有其成長重點,而腎是主導方,由此可見,腎對人的一生多麼重要。「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脈衝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墜。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文中所到的「天癸」是一種腎所產生的真精,能夠生育後代,但當沒用上時,就會排出來,就是每個月的月經,而到了七七,四十九歲的階段時,天癸竭,也就進入更年期。每七年,女人的生理會起大變化,七歲時,女孩的腎精轉成腎氣,開始啟動,所以,小女孩都會在六歲開始換牙,比男生換得早,同時頭髮也會開始變長變黑,這都是因為腎開始啟動。這時候要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養好腎氣,才會有好的開始,腎氣足,女孩就能變成漂亮女人。二七是十四歲的女孩變少女,這時候體內開始雌激素的滋養,生理和心理開始有了變化,任脈及太沖派也開始運行,也就朝向女人前進,也就是月經。女人月事是非常重要階段,但二七是剛開始運行,腎經所產生的腎氣,帶領著經脈去運行轉變,胸部會開始發育,身體會出現陰性特質,這時候補腎很重要,助一臂之力,可以讓女孩長得更美更好。不過,這個階段正在打底,建立孕育根基,未成熟的個體不適合生育與性生活,早期的婦女習慣早婚,在未成熟時去生小孩,讓腎超支工作,容易埋下病根。三七,二十一歲的女人,生理發育達極限,腎精平均分在到身體各個部位,這時候的女人,身體內外都會呈現最佳狀況,觀察二十多歲的女孩,皮膚緊實、胸挺屁股翹,臉色紅潤,唇紅齒白,髮長黑亮等。這時候女孩不化妝都漂亮,不說話都能吸引男人多看一眼。這個時候的女人,最適合生養下一代,當女人開始有月經後,要好好的保養,尤其是每次月經的前後,做好補腎調理,避免喝冰水及傷腎行徑,最後受惠的還是自己。做好月經前後的保養調理,可讓自己變美變漂亮,受孕容易,懷孕時期也輕鬆,最重要的是,更年期會來得更晚,保存更久的青春年限。四七階段的女人,處於最成熟階段,停止長高換牙,所有的腎氣會進到身體的各個階段,這時候體力最佳,腦袋最清楚,反應最靈敏,膽識與自信心也最強大,很多女人的事業開始走高峰,都會在這個階段。五七、六七的階段,女人開始走下坡,也就是大約從三十五歲開始,到四十九歲前,這時候若能把胃經和大腸調理好,就能留住青春,衰老不會出現在臉上。不過,這段時間,正是許多女人為了工作、丈夫、小孩多頭蠟燭燒的勞累階段,若是沒有好好養護,就會老得更快,傷得更重。哪些狀況的出現代表正在邁向衰老狀態呢?掉頭髮、臉上長皺紋、斑點、白髮、肥胖、腳無力、胸變小,皮膚變差又變黑等等。這些症狀都在告訴女人,你的腎氣一直在流失。特別是喜歡吃冰,或喝了太多冷飲及糖水,使得身上的經絡運行受到影響,加上腎氣不足,經絡只好停擺,例如便祕是很多女人年紀大都有的毛病,依中醫看法,這就是腎虛讓陽明大腸經停止運行,所造成的毛病。中醫認為這些階段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環節影響下一個環節,有前因才有後果,所以,家裡有女兒的,一定要從小帶著她好好養腎,好好度過每個七的階段,就能養出一個如花般美麗的女兒。七七是四十九歲,是開始閉經,也就是停經的時間,這個時候因為腎精不足,漸漸無法把元氣升華到身體各個部位,產生天癸。腎精愈來愈少,月經就從每個月一次,開始亂經,三個月一次,甚至是半年來一次,到最後終於停止,這是合乎人體的自然現象。而更年期就是指這個期間不舒服的種種狀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四十九歲)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中醫認為天癸是指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等,以維持婦女月經和胎孕所必需的物質。主要來源於腎精,並受後天水穀精微(飲食營養)的滋養。更年期後腎氣衰弱,腎精不能充盈衝任二脈,會導致衝任失調,身體出現陰陽失衡,進而使臟腑功能不和,所以會發生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烘熱、汗出、臉潮紅等症狀。可以透過中醫的調理衝任,除了能使失序的臟腑功能重新達到平衡,讓更年期的不適獲得有效緩解外,更能獲得好的生活品質及延長壽命。女人就該好好運用更年期過後的自己,畢竟擺脫懷孕生子,哺乳的壓力負擔,是時候為自己而活了,只要懂得這一點,女人在度過更年期後,會活得比男人還久。走路走大步,動出好腎拉筋《黃帝內經》提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意思是說,拉筋能使骨頭復原歸位、筋脈柔軟,氣血自然流暢;筋絡每長一寸,壽命就會延長十年。由此可見,拉筋對身體保健非常的好,而養腎的拉筋方,簡單又易做,只要天天去執行一定能夠感受到拉筋的好處。作法:1.找一處平地坐下,雙腿伸直後,左右分開,依自己身體的狀態去調整距離。2.坐定後腳尖上勾,身體向前,雙手去抓腳趾,身體再慢慢向下壓。3.停留10 ∼ 30秒後,慢慢起身放鬆。休息10秒,再進行一次。4.拉筋過程呼吸不要停,要持續的呼吸,可以用腹式呼吸更佳。次數:每週3次以上,每次約12次。注意:身體下壓時,應可應受到腿部內後側的腎經、膀胱經的痠痛感,每個人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天天練習,可以感覺到筋愈軟彎得愈下去,腎經也就更強勁。說明:大腿內側的筋絡走的是肝、腎、膀胱經,腎藏精,先天之本,精髓之源,腎強陽氣足,則精力旺盛,健康延壽。大步走人在四十歲之後,肌力不停的減退,尤其是到了六十歲的老人,肌力下降得更快,因此,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所以,年紀愈大就愈要運動;而腎經起點在腳底,經過小腿大腿,這就表示,保養腎經就愈要動,所以走路是非常好的運動。走路,若再加上大步走,把步伐跨得比平常走路還要大,可以鍛練肌肉的力量,還能利用跨步時,去拉到腿後面的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經絡通暢時,身體的毒及廢物都能及時排出,就能維持身體乾淨運作。尤其現在上班族,一天坐下來八個小時,最好常常利用大步走的方式,來拉拉腿部經絡,活化下半身的血液循環。作法:大步走,步伐比走路時大,也比較快一些,每天持續走30分鐘,等於天天拉筋半小時。注意:步伐順暢、腿後有拉筋感覺即可,勿影響行走,避免跌倒或步伐過大,反而拉傷筋骨。敲帶脈帶脈位在腰部,就是跟肚臍平行圍繞腰部一圈,繫腰帶的地方,故名「帶脈」。這是人體唯一一條橫向的經脈,彷彿是用來把所有經脈繫在一起。所以,一旦出現上下的氣流不順、阻塞時,就會積在帶脈,這時候腰會變粗,小腹會變大。天天敲帶脈,可以通暢經絡,使上下的氣流得以順暢流通,當全身經絡打通時,毛病就不見,就連肥胖的鮪魚肚,天天敲,也能敲出小蠻腰。作法:手握拳頭,敲打或揉按帶脈,從肋骨下方區間開始,到肚臍下方周邊,再延伸至腰部二側,天天持續敲打,至少三百下。注意:敲打力道以自身的耐痛力可接受為主,以不受傷為最佳原則。書籍介紹吳明珠教你養好腎,不畏更年期:髮量豐盈、皮膚細嫩、性福滿意、好眠好脾氣,60歲就像40歲!作者:吳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吳明珠醫師學歷: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結業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中醫師特考及格經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長青中醫醫院中醫師聯合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立婦幼醫院特約中醫師文化大學中醫講座講師育兒生活中醫顧問嬰兒與母親中醫顧問現任: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出版作品:《吳明珠教你養好脾,35歲就像25歲》《吳明珠教你養好肝》《吳明珠教你養好肺》延伸閱讀: 每天空腹12小時,不易老!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9招私房抗衰老秘訣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冬天也會火氣大? 常吃薑母鴨、羊肉爐小心補過頭!醫警告「5種人」要忌口
立冬過了,天氣變冷,不少人早出晚歸,進而在寒冷的來碗薑母鴨或是羊肉爐,補補身子,不過怎麼一覺醒來,嘴巴裡破了好幾個洞,有時還有口腔異味,是火氣大嗎?但是天氣這麼冷,怎麼會 火氣大呢? 冬天也會火氣大 未適當調理反傷陰、傷氣 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夏天是很容易火氣大的季節,但是冬天同樣也會有火氣大的現象。因為天氣冷、環境乾燥,乾冷時人體更需要大量水分、陰液的補充,此時若未能做適當的調理,反而容易有些傷陰、傷氣的現象,例如過度的補陽,就是其中之一。尤其現代人過度的夜生活,很容易耗傷陰氣,導致 陰氣、陰液虛損虧解,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口乾、嘴破、排便不順等,即是一般人常見、常說的「火氣大」現象;若又加上大量不適當的進補,補藥過度蘊助陽氣,就會使陰氣更為虛損、更容易虧解,身體更加不舒服。 冬天火氣大分3種型態 治療因症不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火氣大,可分成三種 形態:●第1型:胃火痰熱有些人覺得冬天要進補,但進補的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燥熱的食材,過度進補的話,許多燥熱的食物囤積在腸胃裡,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又常在夜間進補,使食物積滯不消。久積不消的結果,便出現化燥化熱現象,進而出現口臭、口氣重、口 乾、嘴破、便祕等症狀,也很容易長出膿皰型的痘痘;這類患者會一直想喝水,但一直無法解渴。●第2型:肝鬱化火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常情緒緊張、又常熬夜,造成肝鬱化火現象,容易口乾舌燥、口氣重,但卻不會想要喝水,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輕微耳鳴、頭暈、頭痛,容易 長粉刺、青春痘;女性則容易月經不調、經期紊亂。 ●第3型:氣血不足冬天是養腎補腎的時節,有些人先天體質比較弱,因為冬天的契機循環原本就比較衰弱,氣血虛弱的結果,在陰陽相生的觀念上,陰液推動及陽氣溫煦現象會受影響,造成陽不生陰的現象,容易導致陰液無法在體內充分運輸。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癢、臉色白、嘴唇乾,容易失眠、多夢、頭暈,有時自己覺得身體燥熱、卻手腳四肢冰冷;女性同樣容易月經週期不調,經血變得暗沈且量少。黃中瑀表示,冬天一樣會火氣大,在治療改善上,依火氣大的形態不同,會有不同的改善藥方。黃中瑀分享,例如胃火痰熱者,可用黃連解毒湯或溫膽湯加減,來進行調理;肝鬱化火者,要疏肝、瀉火,最簡單的藥方是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氣血不足的人,則要氣血涼補,可用八珍湯、歸脾湯加減等來調理。 愈補火氣愈大 進補前先確認體質 國人一直有補冬的觀念,尤其是生活忙碌壓力大、身體比較虛弱,或常感冒、身體不舒服者,愈喜歡進補。但黃中瑀強調,不論是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或是其他補品,用的幾乎都是燥熱食材,尤其薑屬於熱性食材,雖然能夠使身體溫暖,卻也容易使人虛火上升,導致更加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這種補過頭的現象,反而容易使人體氣滯氣壅,甚至引起頭痛頭暈等。所以,補冬要適合每個人的體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小心愈補火氣愈大;最好先排除胃火痰熱、肝鬱化火、氣血不足等三種火氣大的形態之後,再考慮要不要進補,通常這三類火氣大者,進補是要另外設計的。 腸胃弱、外感的人 不適合進補有些人在吃完補品後不久,就開始覺得頭痛、頭暈,這時老一輩的人常會說是「補得太熱 了」,雖然過幾天就會好的多,但還是不舒服了 好幾天,尤其是有輕微感冒的人,這就是氣血壅滯的結果。通常愈是虛弱的人,愈覺得自己應該補一補,冬天氣溫下降,很容易有外感,有時輕微外感而不自知,只覺得冷、虛弱等,此時若再吃薑母鴨等補品,很容易引起氣血壅滯、火氣大等,不但使感冒變得更嚴重,還加上頭痛等各種不適症狀,讓人更不舒服。此外,也有不少吃補吃到拉肚子的人,因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的食材,所以很多人並不適合,常吃完後身體的火氣更大,黃中瑀提及,對於腸胃較弱的人來說,吃太多不容易消化,很容易腹脹或拉肚子,甚至還有人吃完補品隔天就發燒,這都是因為火氣太大的關係。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
2020-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緞鍊退休力/退休後的健康能量 儲備好了嗎?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上周一(14日)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回響熱烈,不到三天,接受調查人數已經破萬。高齡社會,以工作和年齡為界線的退休觀念受到挑戰;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的人生下半場,退休更要及早準備,「退休準備指標」是聯合報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提醒大家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退休準備指標」在專家及典通公司的協助下,經一年籌畫與執行,多次專家會議及討論修正,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個核心能力,發展出20個子題,提供自我檢視。元氣周報將為您分析「退休準備指標」的題目設計及計分方式,說明攸關人生安老的基本KPI如何訂定。本期以「健康準備」為主題,未來將繼續說明財務準備、社會心靈退休力,敬請期待。健康指標設計╱專家的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 英國經濟事務研究院報告,平均退休兩年後,生病、憂鬱、失能等風險上升;法國研究發現,與同年齡的人相較,每晚一年退休,失智風險下降3%。我們面對衰老、失能等風險,必須有準備行為及意識。社會進步加上經濟及醫藥衛生發展,平均餘命延長是全球共同現象,我們對於健康的關注焦點,應跳脫傳統治療疾病的思維,轉移到不失能與不失智的健康長壽。世衛組織提出以「生命歷程觀點」處理健康議題,健康指標部份主軸便依此設計。高齡者最關鍵的健康風險是衰弱、失能與失智,而非單一疾病,但疾病常是造成失能的主因。健康老化以活動能力作為主軸,慢性病管理的長期目標是老後生活功能。在「退休準備指標」中,健康準備列出延緩失能和失智最需要的努力,如運動、營養、慢性病控制、鍛鍊腦力,並考量健康能力包括人生最後的自主尊嚴,加入接受是否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立下「預立醫療決定」。檢測你的退休準備分數「退休準備指標」,其實也是人生準備指標,在浮光掠影的忙碌人生中,或可稍停,為自己想一想,接下來,要怎麼過生活。這個評量不是考試,而是一次自我審視,邀請你,每年都跟著聯合報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的退休指標。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0/2成民眾從來不運動!陳亮恭:與老相處不難,及早做好這二件事
「我的門診有些百歲人瑞,有人是坐輪椅推進來的,但也有人自己輕快地走進來。」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觀察,年輕時對健康老化所做的努力,到老了會算總帳。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發現,國人健康準備分數僅五十六點七分。想不臥床、不失智,尊嚴自主到最後一刻,現在起要為健康準備加把勁。逾半無定期洗牙調查發現,六成三民眾自覺健康良好,但僅六成民眾定期健檢,定期洗牙、聽力及視力檢查比率未達五成;運動是健康最好的投資,但有兩成民眾從來不運動,運動量符合建議標準者只有二成四;鍛鍊腦力可預防失智,但動腦思考、從事較複雜思考或工作行為在六十歲後大幅下降。研究指出,有效運動目標是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調查發現,僅有百分之廿四點四能做到,年長者成績優於年輕人,六十歲以上達標者三成,七十五歲以上達四成,五十歲以下不到二成;年輕族群並非不運動,但時間和頻率不足,卅到五十歲者有二成多每周運動一次,每次卅分鐘,這或許突顯年輕族群在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忙碌,但也成為健康缺口。重訓可預防衰弱陳亮恭表示,年輕人忙於工作等,無法每周運動五次,長輩投入運動雖是好事,但許多長輩的運動量卻是「瞬間」被培養出來的,一退休就想把過去不足的運動量一次補回來。但運動量能的提升需要循序漸進,突然間進行超過體能負荷的運動容易導致運動傷害,長者受傷後需要較長時間復原,反而無法持續運動。至於阻抗性運動比率較低,或許因為過去公共衛生著重於有氧運動的推動,較少強調阻抗運動。阻抗性運動也被稱為重訓,可訓練肌肉與增強肌力。陳亮恭指出,重訓有助預防肌少症與衰弱症,建議大家重訓與有氧運動各半,重訓每兩到三天一次,其餘時間安排有氧運動;運動切記量力而為,如果過去沒有運動習慣,依照個人體能狀態,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強度,持之以恆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益智遊戲練腦力民眾自述蛋白質攝取足量比率近八成,天天五蔬果及使用健康油脂也近五成,但六十五歲以上攝取比率明顯下降。陳亮恭說,有些長輩認為吃蔬果最健康,幾乎不吃肉,蛋白質明顯不足;也有很多人把體重減輕視為養生有成,愈動愈累才發現肌肉流失。保持閱讀習慣、從事較複雜的日常活動、玩益智遊戲等,可鍛鍊腦力預防失智,但從事這些行為的比率隨年齡遞減,七十五歲以上近半數未從事相關行為。陳亮恭說,準退休世代或年輕族群接觸新科技與鍛鍊腦力的能力優於退休族群,但這類習慣應從年輕時培養。腦科學研究發現,年長者依然具有學習能力,應該要維持開放的態度積極學習。為老化提前準備年輕人普遍對「老」沒概念,陳亮恭常問年輕人,「如果活到一百歲,最重要的是什麼」,答案常是「無法想像,我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很多人對長照產生的困難很難想像,失能、接受長照卻是大家可能要面對的現實。衛福部公布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統計,二○一八年平均壽命八○點九歲,但健康餘命僅七二點二歲,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八年多。陳亮恭說,與老相處不難,及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運動,就有機會享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老後。▌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4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師的親身經驗:簡單做到一件事 就能避免膝蓋痛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正確使用身體,消除膝蓋痛我的膝蓋痛惡化時,不管做什麼、無論怎麼動都會疼痛,不禁開始思考何謂正確的「身體活動方法」,於是我開始著重於腳趾運動方法。這時發生了「讓疼痛瞬間消失」的「事件」。雖然我的膝蓋很痛,但我還是去了東京迪士尼海洋。我在園區內遇到僅僅三階的階梯,卻不由得膽怯思考:「會不會痛啊……」頓時覺得自己很悲哀。去過的人應該明白,搭乘遊樂器材後要下來時的動作,會讓膝蓋很不舒服。當時的高低差讓我痛得喉頭發出「唔!」的呻吟聲,簡直就像地獄一樣。但是我搭乘「印第安那瓊斯冒險旅程」之後,膝蓋卻不痛了,讓我非常訝異。我努力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動作,結果總算想到了。那就是讓身體後側用力。搭乘會上下左右搖晃的雲霄飛車時,會邊尖叫邊做出一個動作,那就是「足部用力踩在地板」。當時的我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踝關節彎曲,後腳跟會用力拉扯臀部。再加上過程中會搖晃,所以會在膝蓋用力的情況下往左右扭動,有時也會有上下晃動的時候,因此會動用到腹肌。欲預防膝蓋痛,就請喚醒沒在用的肌肉此外我也意識到「用力踏住地面的行為,會用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我仔細思考自己的身體,發現有「踢力」很弱、姿勢「前傾」的問題。大腿形狀甚至讓人感受不到膕繩肌(下肢後方肌肉的總稱)的存在,所以才會引發膝蓋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強化這些部位的肌肉就能夠消除膝蓋痛。膝蓋疼痛、髖關節與膝蓋彎曲、腰腿無力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首先會無法跨大步行走。無法跨大步行走時,腳底的踢力就會變弱,髖關節也會無法往後伸展。持續惡化下去的話,就會不禁想抓著東西走路。抓著東西走路會使身體進一步前傾,長久持續的話就愈來愈無法鍛鍊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最終會難以光憑雙腿站立。想要避免膝蓋疼痛的基本方法,就是喚醒沒在用的肌肉。特別容易膝蓋痛的人,通常都沒用到身體後側肌肉,僅憑容易使用的肌肉運動身體,而這樣的習慣就會反映在雙腿上。雖然腿形也與遺傳有關,但是足部與腿形仍會受到長年身體用方式的影響,甚至會逐漸變形。我長年觀察他人的雙腿並加以研究,現在只要看腿就能夠判斷對方的上半身體型。雖然腿形細分起來五花八門,但是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即是骨盆前傾型或骨盆後傾型,或者是比較偏向兩者其中之一。骨盆的斜度與脊椎彎曲持度,會表現出運動身體時的肌肉使用方法。維持錯誤的運用方法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會使沒用到的肌肉衰弱,然後攣縮,並逐漸變得僵硬。有時可能會出現縮短或是病態萎縮。無論是前傾型還是後傾型,肌肉都會隨著年老而衰弱,導致「膝蓋痛」、「髖關節痛」、「腰痛」等症狀,此外也會伴隨著「肩膀痛」與「頸部痛」。所以喚醒長年沉睡的肌肉、打開神經迴路,讓所有肌肉同心協力運動身體,就有助於消除「痛」。喚醒肌肉的關鍵,就是用身體後側施力。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老化徵兆,竟從「口水」看得出來!不想老後臥床,日本牙醫師:你一定要知道的「蛋白質公式」
我們將吃進去的食物變成身體的血肉,用來製造能量、活動身體。甚至連腦內傳導物質、荷爾蒙、酵素等在人體運作上舉足輕重的物質,也都能從食物當中製造生成。飲食絕對是左右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用更慎重的心態看待「吃」這件事,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該吃什麼、食物會如何被吸收」的問題。讓細胞機能大提升的關鍵營養素為什麼要補充營養呢?從營養療法的基本角度,就是為了讓身體能正常產生ATP。ATP被視為引起所有身體反應所需能量來源的物質。在產生ATP的反應作用中,必須要有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以及許多作為輔酶的礦物質,才能順利進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與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不如直接補充有助於提升ATP生成的牛磺酸。但從實際層面來看,牛磺酸其實無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身體吸收,還是必須從前驅物質的蛋白質與維生素B群來攝取。除此之外,也希望大家多攝取血基質鐵。最早在生命誕生時,地球上的氧氣濃度低,當時,鐵質以二價鐵(Fe2+)的形式存在。生物雖然利用二價鐵進行演化,但不久後氧氣濃度變高,生物體內也開始增加不易吸收的三價鐵(Fe3+)。對人類來說,這便是缺乏鐵質的開端。爭奪鐵質的戰爭時常在我們的體內展開。一些與人類共生的細菌或酵母,會附著在三價鐵與高親和性的小分子上,透過發生鐵離子還原酶來吸收鐵質而生存,瓜分體內僅存的鐵含量。鐵質擔當著將肺部吸收的氧氣運送至全身的角色,為人體產生能量。我們吃進去的鐵質,會在十二指腸、迴腸被吸收,並轉化成鐵蛋白或血鐵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並在人體需要時會迅速轉換並釋放。成人需要的存鐵量為1,000mg,每1ng/ml的鐵蛋白會需要8mg的鐵質,所以理論上需要125ng/ml的鐵蛋白,但一般而言,只要達到100ng/ml就會被判斷為正常值。1997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處於缺乏鐵質的狀態。再回溯到1982年,在當時全世界50億人口中,至少有5億人有缺鐵問題。也就是說,缺鐵的情況,在短短15年內以驚人速度成長了4倍。但弔詭的是,即便缺少鐵質已經是世界共同的困境,還是鮮少有人重視相關議題。甚至在這個「全球性貧血」的狀況下,健康檢查時被診斷出「貧血」的人,依然被歸類為罕見症狀。之所以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鐵質參與太多的體內生理作用,導致缺鐵後出現的症狀過於龐雜且看似不相干,很難被聯想到是「缺鐵」的緣故。在解毒飲食法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是最重要的3大基本營養素。無法單靠食物補足的一日所需量,更需要仰賴保健食品補強。當我們習慣營養療法之後,就會漸漸知道自己缺乏哪些營養素,也能夠按照自身情況,攝取維生素D或EPA、鋅等來調節生理機能。營養素夠不夠,問身體就知道營養素左右了我們人體的運作,因此當缺乏某種物質時,便會以各種不同的症狀顯現出來,必須從各方角度去推敲,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舉例來說,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之一是法瑯質流失、牙本質外露。以前的治療方式,就是以樹脂等填充物填補磨耗的洞口。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因為患者的牙本質並非在一夕之間突然外露,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因為某個契機開始對冷的東西感到敏感痠痛,日漸磨損所致。而這個契機合理推測,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變化,也就是和營養素有關。營養素的影響是環環相扣的,必須從各個層面仔細推敲,即便同一個症狀,也有可能是由不同原因引發。例如,敏感性牙齒有可能是因為菸鹼酸不足,至於判斷是否為菸鹼酸不足,可以從患者是否有脂肪肝做初步判斷。反過來說,由於缺乏菸鹼酸的人,有可能會出現手腳麻痺、走路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看到患者走進診間的姿勢沒有異常,我就會推斷也許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敏感性牙齒,例如缺乏維生素D和蛋白質。維生素D可以改善肌肉僵硬、不自然的狀況,是在治療老化衰弱等症狀時備受注目的營養素。我們時常在幫走路一跛一跛的高齡者進行血液檢查時,發現他們的維生素D濃度低於30ng/ml。而且只要多服用維生素D之後,就變得能夠正常走路。之前有一個以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選手為對象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顯示,攝取維生素D的選手,遠比沒攝取的選手更不容易受傷。可以輕易從口腔環境中推斷出的營養素狀態,還有蛋白質蛋白質缺乏會反應在唾液量上。一般牙醫診療時,會讓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藉此來測定唾液量。但此時出現的是在咀嚼狀態、活動時分泌的唾液,對整體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的還是靜止狀態時分泌的唾液,此時的量與質都是為了維持口腔內恆常性的重要性存在。唾液就如同海綿,隨著咀嚼肌的動作擠出而產生唾液。自己在測試時的時候,可以將嘴唇翻起約1分鐘左右,看看分泌出多少唾液。如果分泌量很少,就有可能是因缺乏蛋白質造成身體脫水的情況。蛋白質缺乏會造成肌肉活動性下降,結果上,不僅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的話還可能發展成肌少症、老化、運動障礙症候群,最後導致臥床不起。若缺乏蛋白質,不僅會出現脫水現象,肌肉也會被分解。這是藉由分解肌肉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維持血糖值來保護大腦的機制。如果缺乏運動還是持續變瘦的話,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雖然現在運動的風氣越來越盛行,也經常可以看到中老年人勤勞上地區健康中心運動的光景。但其實,若運動前不先攝取蛋白質(氨基酸)的話,就無法長肌肉,再怎麼訓練也是白忙一場。再加上,運動需要比平常多消耗2倍左右的蛋白質,若在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運動,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氧化。如果帶著因缺乏蛋白質引發的肌肉痠痛去運動,受傷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再加上流汗會造成鐵和鋅的流失,若是來不及補充,就會引發關節疼痛,變得更容易受傷。在缺乏蛋白質的狀態下,比起運動,先從輕鬆外出散步開始做起吧,還能一邊進行日光浴一邊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經常在沒有階梯的地方絆倒,或是手腳常常撞到桌子、椅子的人,有可能不只是注意力缺乏,而是脊髓小腦萎縮症,由小腦的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嚴重的情況,走路會如同酩酊大醉一般搖搖晃晃,說話口齒不清。每當遇到這樣的患者時,我都會在問診時聽到他們說:「我每天都吃麵包」、「我很喜歡吃義大利麵」等回答。麩質雖然也是蛋白質的一種,但攝取過量會阻礙大腦的神經傳導,也會對甲狀腺功能造成影響。有些人明明沒有運動習慣,卻會關節痠痛。關節痠痛大多是因為缺乏膠原蛋白或硫酸軟骨素等軟骨組織成分造成。這些物質都是由蛋白質與鐵質組成。而且缺乏硫酸軟骨素也會關係到視網膜的結合,因此有可能導致飛蚊症。我如果在問診的時候,發現患者有嘴巴合不起來或張開會痛等疑似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問題時,也會建議他們多攝取蛋白質和鐵質。我的母親也是,之前連站起來都很辛苦,但在攝取蛋白質與鐵質後短短2個月後,已經可以長時間跪坐。攝取構成人體6成的營養成分將食物入口的「口腔」整理乾淨之後,接下來準備進入重頭戲,開始實踐解毒飲食法!說到營養療法,就不能不提到以下3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群‧血基質鐵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以合成ATP(三磷酸腺苷),使細胞發揮功能的提供在體內活動時所需的能量。而血基質鐵,則是在體內產生出能量,驅使細胞運作時必要的營養素。根據研究,如果把人體乾燥,將水分都排除之後,我們的身體有6成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蛋白質會形成細胞膜、細胞骨架,不僅可以製造骨骼、肌肉、皮膚,還能運輸氧氣、營養素至全身,成為酵素及激素的材料來調節代謝、成為抗體,起到人體防禦的效用。在正常的運作機制之外,若是體內有發炎症狀,也會因為蛋白質不斷被異化代謝,需要攝取更多蛋白質。肌肉疲勞造成的氧化也是,必須攝取更多蛋白質來應付異化作用。蛋白質的英文「protein」源自希臘文「proteios(最重要的物質)」,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營養素。蛋白質攝取不足時,不僅容易造成骨頭或肌肉衰退,皮膚、毛髮、指甲也會變得粗糙,血管弱化、內臟功能下降引起代謝異常,還容易被細菌或病毒感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過攝取營養素改善身體,最應該先嘗試的就是蛋白質。當蛋白質的代謝回歸正常之後,體內就會產生ATP,使細胞發揮功能,所有體內組織獲得改善。蛋白質所需攝取量(g)/日體重(kg)1〜1.5倍(最大2倍)/日基本上建議每天攝取跟體重(kg)相當分量的蛋白質(g),但這是指一般標準的狀態。蛋白質沒有辦法在體內儲存起來,必須攝取足量才能發揮效用,但因為每個人的蛋白質所需量差異很大,相差1成到4成都有可能,尤其是處於成長期與懷孕哺乳期階段的人,或是高齡者,更是需要大量蛋白質。不過,雖然現在沒有數據顯示蛋白質過量會帶來負面影響,即使增量,還是控制在體重(kg)的1到1.5倍之內,最大不要超過2倍。蛋白質可以藉由肉類、魚類、雞蛋來攝取,分解成胺基酸後提供身體使用。但要小心有些人吃太多雞蛋會出現過敏症狀。此外還以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豆是植物性蛋白質,但有些胺基酸的種類只存在肉類、魚類之中,我們的體內常用的胺基酸有20種,它們要集合起來才能讓身體維持運作,因此還是建議多方攝取植物、動物性蛋白質,才能補足完善的營養素。書籍介紹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請看護、開刀,20萬瞬間消失...43歲女業務的長照心聲: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些, 就能更勇敢走過來
-
2020-12-13 新聞.長期照護
銀髮族怕摔倒 可測肌肉量預防
台灣估計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怕衰老更怕摔,年齡越高,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摔傷個案明顯增多,嚴重會導致失能。醫師提醒罹患「肌少症」的高齡族群死亡風險可能增加2至3倍,建議民眾篩檢掌握健康狀況,才不會造成遺憾或成為家庭、社會負擔。老化人人無可回避,如何健康地老化倍受重視。高雄小港醫院指出,國人平均餘命提升,但需要被照顧的時間也相對增加,男性平均6.4年,女性平均8.2年,以衰弱與肌少症最常見。高雄市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衰弱症廣及視力、骨骼、肌肉、心血管等器官系統的功能退化,肌少症則是加重老人衰弱的因子,肌肉減少就容易跌倒,跌傷後無法運動,心血管、腸胃道跟著退化,長久下來就需依賴他人照顧。肌少症原因很多,通常牙齒不好,咀嚼吞嚥功能變差吃得少,若再沒運動,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小港醫院與台大醫學院家醫科名譽教授陳慶餘合作,開發「樂齡寶貝機」,供民眾免費檢測肌肉量並做衰弱評估,以利醫療及早介入,協助長者健康老化。陳慶餘說,活動量減少、行動變慢、體重下降就是身體衰弱的表現。當肌肉質量不足,步伐出現障礙,很容易一跌不起,造成失能,進而畏懼出門,但越走不出去,退化得越快。
-
2020-12-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人為中心的實證醫病共同決策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實證醫學」與「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近年來,在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潮流的推波助瀾之下,許多歐美國家將實證醫學結合民眾健康識能與醫病溝通,促進醫療決策的「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作為未來健康照護政策的主要目標。希望臨床醫療照護可以將病人偏好和期待整合,以制定符合病人偏好、需求與價值的臨床健康照護服務,藉以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照護、提昇醫療服務的有效利用、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成本支出、並增進醫療品質與照護成效。「醫病共同決策」的定義一開始,「醫病共同決策」這個名詞是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提出的,它包括以下三個要素:(1)有醫療團隊和病人或家屬的雙方共同參與,(2)醫療人員提出各種不同診療處置方案之實證資料,病人或家屬提出個人偏好和價值觀,並且彼此交換資訊和討論,以及(3)經過充分詳盡地醫病之溝通和討論後,共同達成對病患目前狀況最佳並可行之治療選項,是一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三個元素的良好溝通與決策過程。因此,醫病共同決策強調讓病人一起共同參與醫療決策的決定過程,藉由醫療人員將實證醫學證據以去學術化的語言,讓醫病雙方共同商討合適的治療選項或檢查項目間的利弊得失,並考慮個人之價值偏好與需求,因而由醫師與病人一同產生的「實證醫病共同決策」。「實證醫病共同決策」以人為中心然而,正因為不同病人的特質與價值偏好可能不同,而每一位病人對於不同的臨床決策也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與抉擇,所以病人是否可以有效的參與和投入正是醫病共同決策的主要關鍵因素。舉例來說,對一位年輕病人的治療而言,相較於治療所需花費的成本負擔,治療所帶來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是更為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若是一位年老衰弱的輕度糖尿病病人,其治療負擔、生活品質或功能角色等,便是該治療更為重要的臨床決策考量因素。由此可知,過去著重在的醫師單方面決定的父權權威醫療模式,並非最理想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決策制度。「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實踐「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實踐步驟,一般是由提供專業諮詢的醫師,以符合病人健康識能程度的白話易懂的文字或圖案,說明醫學實證中關於適合此病人臨床選項的利益和風險,病人則分享個人的偏好和價值,透過反覆聆聽和仔細溝通每一種可獲得的臨床選擇的價值偏好和其相對優缺點,達成醫療決策共識後,共同決定並承擔結果,進而達成「實證健康照護」中「醫病共同決策」的徹底實踐與終極目標。尤其現代醫療中仍存有許多未知領域的醫療不確定性,「實證醫病共同決策」不僅可以減少臨床專業人員給予病人排斥或困難遵循照護內容的機會,反而透過醫病彼此互相溝通過程,更可以降低病人對臨床健康照護介入成效過高期待或低估其害處之落差,讓民眾可以在充分了解的情形之下,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以減少不必要的診斷檢查或不需要的低效益治療,並在醫療專業人員的充分完全告知與溝通之下,病人可以權衡利弊做出最適合自身狀況的選擇,進而大幅降低現今台灣醫療上過度診斷治療或醫療資源浪費情形。「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過去台灣在「實證醫學」上的推動成效已有不錯的成效,近年來更積極推動「以人為中心的實證醫病共同決策」溝通模式,特別是對於目前尚無明確之實證治療指引、治療好壞處權衡取決於不同個人的價值考量、高風險嚴重的疾病、需長期配合的治療或藥物等情境,更是需要民眾觀點的參與,一同來進行以實證為基礎的醫病溝通模式。近幾年,醫策會積極鼓勵醫療機構推行醫病共同決策並建置醫病共同決策平台、推動導入決策輔助工具、辦理醫病溝通模式教育訓練,來提升醫療人員與民眾的溝通效益;國健署亦致力於民眾健康識能的賦能與衛生教育的倡議,期能兼顧專業與民眾需求。因此,專業醫療人員將更能強化實證的依據及運用淺白語言的引導,促進醫病溝通、提昇醫療品質並落實臨床實際效益。最後,我們也要在此呼籲民眾:下次在您就醫時,請別忘記大膽的說出心中的疑問或擔憂,可以找機會跟醫護人員請教:我的選擇有哪些?這些選擇的優點跟風險是什麼?我可以在哪裡得到幫助,才能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讓醫生知道您的需要,才能確實增進醫病溝通與提昇醫療品質,真正實踐「以人為中心的實證醫病共同決策」之全人照護新境界。
-
2020-12-04 科別.泌尿腎臟
夜間廁所跑不停?專家建議先做這4項檢查
67歲的王先生,最近常在夜裡感覺有尿意,會忍不住尿意而驚醒上廁所,每晚至少2~3次。雖然目前已是退休階段,不用擔心睡不好會影響到上班狀態,但連日不能一夜好眠,也讓心情連帶受到影響,覺得鬱悶。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患者主訴,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膀胱開始無力,所以一直起床上廁所,結果白天睡不著,晚上也睡不好,實在很困擾。 因此,她特別安排王先生進行健康檢查,利用磁振造影(MRI)觀察骨盆腔狀態,透過檢查影像,清楚看到王先生的攝護腺有肥大現象,並壓迫到膀胱。 攝護腺肥大(前列腺肥大)為攝護腺組織良性增生,若壓迫到膀胱,會出現頻尿、尿急、膀胱無法排空等;如壓迫到尿道,可能會產生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排尿用力等狀況。 根據統計,國人50~60歲的男性約有五成會有此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會隨之增加。到了80歲以上,幾乎九成以上的男性都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發生。 通常攝護腺肥大初期,如果排尿功能正常、餘尿不多,沒有發炎狀態可不需接受治療。但沈彥君建議,仍需每年追蹤,檢查攝護腺肥大的進展狀態,及早發現膀胱是否受損,以免造成膀胱或腎臟的永久損傷。 沈彥君表示,目前常見的攝護腺檢查方式有「肛門指檢」,是由泌尿科醫師將手指伸入肛門觸診檢查攝護腺是否有腫大或異常硬塊,可初步篩檢是否有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 若要更清楚確認肥大的程度,就必須藉由影像檢查來檢視。超音波可測量攝護腺體積大小;磁振造影(MRI)檢查因為解析度高,可清楚呈現攝護腺組織的變化,可進一步區分是否為良性肥大或及早發現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癌病變。 另外,也建議50歲以上男性定期追蹤血液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是攝護腺重要的腫瘤指標。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 沈彥君 【延伸閱讀】 生病時非去醫院看診不可嗎?專家建議,何時應該去醫院就診 早期診斷骨關節炎超重要!除了藥物治療,你還可以這麼做…… 銀髮族注意!!解除衰弱微肌問題,專家建議,多吃這類食物效果佳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為減肥連續5週只喝水、一天暈倒10次 韓名模:時尚界差點害我沒命
現代人愛美,坊間的瘦身方法也是五花八門,但有些太過極端的瘦身法,反而可能引起健康上的疑慮。最近就有世界級的模特兒,表示她當初就是用了不當的減肥方式,害自己差點丟了小命。根據日本媒體「WOW!Korea」報導,韓國知名模特兒Sora Choi(최소라)是世界知名的模特兒。近日她上節目時表示,當初她為了瘦身,連續五個星期只喝水,不進食。如此激烈的瘦身行為,讓她身體日漸衰弱,甚至一天曾經昏倒十次,一度認為自己很可能會一命嗚呼。事實上在圈內,確實有因為採取過當的瘦身方式,因此丟掉小命的案例存在。而Sora Choi雖然明顯感受到身體健康已經在拉警報,周圍的人卻一直誇她「好漂亮」,讓她也開始懷疑時尚界的風氣,反思這麼做真的沒有問題嗎。即使Sora Choi決定恢復正常飲食,但她花了足足兩年時間,才讓身體健康復原到瘦身前。往後她都會特別留意,是不是還有過當的瘦身方式。也呼籲業界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或者立法強制規範,這樣她才能讓她深愛的時尚界,永續經營下去。
-
2020-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三支最快疫苗比一比 學者建議四大高危險共病族都要打
疫苗被視為終結新冠肺炎疫情,恢復正常生活的解方,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透過直播討論最新疫苗科學證據。學者指出,目前三支進度最快的疫苗各有表現亮眼之處,然而現有實證,只知道疫苗能減少有症狀個案,仍不知疫苗能否阻止病毒傳染、免疫力能持續多久、對高風險族群的保護力。公衛學者郭芳廷表示,目前三支進度最快的疫苗當中,輝瑞/BNT研發速度最快,不到100天就進入第三期試驗,受試者人數最多,也率先發表第三期初步報告,最大的缺點是需要在零下七十度保存和運送。緊接在輝瑞之後發表第三期試驗初步報告的美國Moderna,目前有效性最高達94.5%且證實可預防重症。英國牛津大學/AZ的疫苗平均保護力雖然只有70%,但他是三支疫苗中唯一證實在老人耐受性較佳,而且可保存於傳統冰箱、單價最低,未來較可能投入開發中國家。陳秀熙提醒,疫苗效益有三個重要的評估終點,包括疾病嚴重度和死亡率、感染率、傳播力,需要定期檢測收集樣本中陽姓個案,評估其持續時間,還要檢測樣本中是否包括具有複製能力的活病毒。目前相關證據只有呈現出症狀個案的減少,對於傳播力和傳染期,還需要更多資訊才能評估。目前疫苗也只有少數報告了長者對疫苗的耐受度。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根據中國、美國、義大利的研究,共病症很可能提高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特別是心血管、腎臟病、肥胖、慢性肺病。在老人和共病患者身上,疫苗保護力可能不佳,因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身體對疾病更敏感。長者常見營養不良,蛋白質、能量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會降低細胞免疫力,導致發炎反應。長者常見的衰弱和活動力下降,也會導致免疫反應下降,容易感染。陳秀熙說,過去小兒麻痺疫苗耗時23年才問世,當時每年大約一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一年超過六千萬人感染,但疫苗開發技術已經有巨大進步,耗時0.7年,就已經有第一個國家(英國)已經宣佈12月7日開始施打輝瑞的疫苗。他個人認為高危險族群應該要先打,之後如果年輕人也打,更能加速族群免疫的產生。陳秀熙指出,巴西經歷第二波疫情反彈,雪上加霜的是,巴西地方政府在疫苗決策卡關,國內各地方有非常分歧的意見。他呼籲國人對疫苗要有信心,希望未來全世界的疫苗施打態度一致,如此便可望終結大流行。
-
2020-11-28 養生.抗老養生
粗茶淡飯、挑軟的吃、三餐不定才養生?!3大錯誤飲食習慣,讓你成為衰弱而失能的銀髮族!
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肌少症成為隱藏的健康危機!肌少症不僅僅是肌肉量漸少問題,背後常伴隨走路遲緩、行動吃力、握力下降、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衰弱症狀,嚴重恐造成長者晚年失能、疾病預後差。國內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據統計,50歲以上靜態生活型態者,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減少肌肉量;根據荷蘭2013年發表的研究,僅臥床休息5天就會導致約1公斤的肌肉組織丟失。「微肌」風暴襲擊,健康老化前途堪憂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運動神經退化、相關荷爾蒙的減少(如生長激素、睪固酮、類胰島素增長因子等)、蛋白質合成速率下降、營養供給不足、久坐少動等。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流失過程,脂肪組織也會慢慢的堆積!研究發現,30~60歲每年減少約0.23kg肌肉,但脂肪量卻增加約0.45kg。這種肌肉質量減少與身體脂肪增加的狀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若肌肉流失的銀髮族群同時存在於肥胖問題,對健康會產生加乘的負面影響,恐加快老人家身體失能率、罹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目前,國人平均健康餘命為71.2歲,遠趕不上平均壽命的80.7歲,也就是說,在人生最後近10年間,都必須飽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維持良好的肌肉量是健康老化的開始。3大微肌飲食型態,加速肌肉流失許惠玉指出,預防肌少症必須先從如何延緩肌肉流失做起。董氏基金會於今年訪談近50位50歲以上長者,分析發現,導致老年人肌少症發生的飲食型態有3種。微肌飲食習慣1:粗茶淡飯多數老人家覺得隨著年紀增加、活動量減少、胃口不好、三高忌口等因素,擔心蛋白質吃的多,也會伴隨著飽和脂肪的攝取,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因此,飲食多偏清淡,盡量不吃肉,以全穀雜糧、蔬果為主,覺得這樣才養生。微肌飲食習慣2:挑軟的吃許惠玉說明,上了年紀的長輩常因牙口不好,總是避開需要花力氣咀嚼的食物,尤其肉類,而多攝取容易咀嚼消化的澱粉類食物。若真的要吃肉類,也會選擇質地、口感較軟的肥肉。微肌飲食習慣3:三餐不定剛步入50歲的銀髮族,自覺新陳代謝變慢、擔心三高及體重控制,認為少吃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果肚子不餓,索性略過一餐;又或者退休獨居在家,因為怕麻煩選擇不吃,或煮碗清湯麵、吃剩菜剩飯等隨便打發一餐。許惠玉指出,長期不重視營養攝取,或有偏食習慣的長者,愈容易因為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尤其是缺乏製造肌肉原料的蛋白質,出現肌肉量大幅減少的微肌現象,讓肌少症不知不覺找上門!解除微肌現象 攝取蛋白質3項原則普羅大眾都覺得年紀大、活動少,熱量與蛋白質攝取應該要下降。許惠玉說,這個迷思需要被打破!事實上,預防肌肉量流失是需要蛋白質的幫忙。為確保攝取的蛋白質,能更有效被利用於促進肌肉合成,建議攝取3項原則。存肌本飲食原則1:改變烹調方式就能吃得下銀髮族普遍會遇到咀嚼、吞嚥等牙口能力退化問題,容易養成只吃脂肪較高的控肉、肉燥等。建議可選用肌肉纖維較短、較容易咀嚼的雞肉,連牙口不好的人也可以方便食用。亦可改變食物質地,例如,將雞腿切絲、雞里肌絞肉等來烹調;另外,可加入豆腐、胡蘿蔔、洋蔥、雞蛋等軟質食物,讓長者更容易吃得下。存肌本飲食原則2:熱量及蛋白質要吃得夠許惠玉提醒,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無效,所以,每天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銀髮族每天應攝取「豆魚蛋肉類」食物6份,且平均分配三餐中攝取。若偶爾想到才一次吃很多,超出身體合成肌肉所需要的量,可能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肥胖發生。存肌本飲食原則3:多白肉、少紅肉才是吃得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估發現,牛奶、雞蛋與雞肉為食物主要優質蛋白質來源,其胺基酸組成比例佳、易為人體消化吸收。許惠玉表示,作為高血壓輔助飲食的「得舒飲食」,實行原則也是多白肉、少紅肉。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若要預防癌症,一週煮熟紅肉食用量不應超過350~500g;世界衛生組織亦表示,每天攝取100g紅肉,大腸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17%。許惠玉進一步解釋,因為紅肉裡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想預防肌萎性肥胖發生的長者,應優先挑選脂肪較低、蛋白質較高的雞、魚等白肉類。除了每天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外,許慧玉也建議,要維持良好的肌肉量,最有效的方式是飲食與運動,兩者缺一不可。唯有解除「微肌」問題,才能存好健康老化的肌本!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
-
2020-11-28 新聞.元氣新聞
外籍看護家庭喘息服務再放寬 12月起長照2至8級可申請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今宣布「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對象,自今年12月1日起放寬服務對象,經評估長照2至8級者,如其所聘外籍家庭看護休假或因故請假,無法協助照顧,即可申請喘息服務,不受30天空窗期限制,符合受益資格共21萬家庭,估使用人數6.3萬人。為保障外籍家庭看護工休假期間,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壓力,衛福部分別107年、去年9月陸續宣布,70歲以上(老老照顧)長照需要者、經評估失能等級第七、八級者,外籍看護即使請一日休假,也可申請喘息服務,今年12月1日起再放寬,連長照2至6級者也成為受益對象。另外,薛瑞元也說,考量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與被照顧者的需要,被照顧者如經評估符合長照需要等級為2至8級,除可申請喘息服務外,也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住宅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與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等多元長照服務。去年起,不再限制老老照顧失能等級第七、八級者申請後,今年1月至9月服務6626人,使用人數實際只有5%。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本次再放寬申請資格後,符合資格人數預估達21萬家庭而以該案聘有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率30%估算,預計使用人數6萬3298人。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預算為3億多元,周道君表示,目前規畫喘息服務每年可使用額度,按長照需要等級畫分,二至六級者為3萬2340元,等同可選擇入住住宿型機構14天,七至八級者則是4萬8510元,等同住宿型機構21天。但細算會發現這次編列的預算只夠1萬人使用,根本不及長照司預估三成使用人數,約6.3萬人,薛瑞元說明,依過去經驗,僅5%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認為經費絕對足夠,但強調「開餐廳就不怕大肚客」,即使未來使用人數超乎預期,也不會因金費用罄就不再服務。薛瑞元提及,這次開放不包含第一級,是因為失能等級第一級屬於衰弱或輕度失智,由於申請外籍看護是使用巴氏量表,外籍看護工家庭要申請喘息服務前需鑑定失能等級,各地鑑定隨時可申請,約一、兩天內照管專員就會到府評估,約需一周時間核定,申請服務約再需一周。周道君說,國內喘息服務採類似預約制模式,較難突然申請就能派出來人力,建議不論都會區或偏鄉外籍看護工家庭若規畫使用喘息服務應提前兩周申請;薛瑞元也強調,目前國內照服員約6萬人,相較三年前2萬多名更多,人力充足,不會出現居家服務及喘息服務排擠效應。
-
2020-11-23 養生.抗老養生
停止退化的多重災難!權威醫師教你2種方法降死亡率
【文、圖/摘自高寶《高年級逆齡先修班:逆轉生理時鐘,越活越年輕!》,作者克里斯‧克洛利, 亨利‧洛奇, 艾倫‧漢彌頓】強健的心臟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臟總共會跳動約四十億次,不會停下來,沒有一分鐘的休息或恢復。一開始,你有著最佳的心臟功能,它就在那裡,用你一生的時間等待著你。但是你的循環功能—讓血液和氧氣深入肌肉的能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儘管你過著有些罪惡的生活,你的心肌幾乎仍然是完美的,它在你的人生中已經跳動了幾十億次。但是那些小動脈卻不是如此。甚至那些「健康的」五十幾歲的人,他們的動脈也被斑塊覆蓋,看起來就像起司披薩上的醬料一樣。醫學院的學生在首次進行屍體解剖後,總是會發誓戒掉披薩……大約一個月。我們假設,現在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地方會爆裂,但是,先不等你的屍體解剖,我們也假設你的動脈中也有著大量的披薩餡料,這是輕微的、無臨床症狀的阻塞。你的壓力測試都會顯示正常,但你無法將所需要的足夠血液,輸送到心肌的每個部位。這裡還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心臟病,只是血液流量略少於心臟所需。穩定、少量分泌的C-6,但沒有C-10,斑塊因此逐漸變大,變成屍體解剖時的披薩餡料,這就是半夜發出聲響的嘶嘶聲。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血管攝影照片,你會驚訝於心臟擁有那麼活躍的運動能力。在心跳開始,心臟充滿血液的時候,它的大小大約等於一顆葡萄柚的大小。每次跳動時,它都會猛烈地收縮到拳頭大小。冠狀動脈和那些細細的義大利麵條,就嵌在心臟的表面上,它們也會跟著心臟收縮。它們會盤繞、彎曲並扭曲成原本長度的一半,然後以大約每分鐘八十次的速度,啪的一聲完全伸展回到原來的長度。而這在你的一生中,會發生四十億次。動脈非常有彈性且強壯,但是隨著膽固醇斑塊的成長和僵化,動脈的管壁會脆化。(「動脈硬化」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到某個時候,當阻塞物變得更大且更硬時,動脈中的某塊膽固醇斑塊就會破裂。這只是動脈內壁上一個微小的小切口,就像你刮鬍子時刀片劃到、一天後就沒事的小傷口。但這仍然是一個缺口,這是一個有著一點點滲血和腐爛的小切口,發炎的膽固醇藉此從斑塊中滲入你的血液。有趣的是,即使這是動脈的內壁,但仍然是一個切口,你的身體認為它必須止血,因此,在你的血液中會形成血塊。血塊會長大到塞滿空心的義大利麵條,流向這部分心肌的血液會停止流動,你就會心臟病發作。你數十年來有毒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個心跳間就讓你嚐到苦頭。你的那塊心肌會在幾小時內壞死,你的血液的發炎越嚴重,斑塊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血塊也可能會越大。這是久坐的人、憤怒的人和與世隔絕的人,心臟病發作機率較高的生物原理。中風的發生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是肇因於血塊形成在大腦的大頸動脈壁,而不是心臟的小動脈壁上,因此,在這個時候它們並不會阻塞。取而代之的是,一塊血塊會破裂並漂浮到你的大腦中,直到血塊跑到一個小到會塞住的小動脈,你大腦的那一部分就會壞死,那就是中風。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致命的情況。首先,是透過飲食或藥物來餓死膽固醇斑塊。發炎的症狀仍然會存在,但致命性會比較小。你會變老、變衰弱,但是死亡的可能性卻不高。第二種逃生方法,是將生物症狀從發炎轉變為修復。運動或快樂的生活都可以做到這點,兩者同時作用是最好的。這章是運動的章節,但是當我們開始談論你的生活方式時,請記住這種生物學原理。請記住,運動和情緒有著相同的化學作用。運動和情緒會影響彼此,並且透過彼此發揮作用。「跑者的愉悅感」是真實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情緒、激勵、興奮、恐懼、焦慮、樂觀、情慾和挑戰的化學物質從上往下,從我們頭部的大腦流入血液中,而局部發炎和修復的化學物質會從頭部以下的肌肉流入你的血液中。停止多重災難整體而言,人的死亡率會隨著運動而下降。你會認為,是受傷的血管會殺死你,而運動會治癒受傷的血管,這種想法並不奇怪。血管布滿身體的每個角落,而每條血管都會一起沐浴在發炎或修復的化學物質中。在腦動脈的斑塊會引起中風和失智症。在你腎臟的斑塊會引起高血壓,最壞的情況是腎臟透析(洗腎)。在你陰莖的斑塊會引起陽痿。這些都不是誇張的說法,這是現代的老化現象,而且越來越糟,不會更好。當然,遺傳與諸如吸菸和糖尿病之類的事情,會加速這一個過程,但在這背後,是久坐不動、緊張的生活方式和高脂肪飲食的多重傷害。它們才是真正的殺手。運動可以減少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這一事實不足為奇,但是運動與生活方式會共同導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就像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樣,癌症也是一種免疫、發炎症狀與生活方式的疾病。C-6再次出現,那是在深夜的嘶嘶、嘶嘶聲響。運動會改變所有這一切。只有定期運動,才會讓血液的化學成分改變。久坐不動的慢性發炎訊號,會被生長、療癒與復原的訊號所取代,C-6會讓位給C-10。請記住,你的身體有一半都是肌肉,在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肌肉會釋放出大量的C-10到你的血液中,而你的血液會流動到身體的每個地方。這就是生長或退化的生物學。心臟病會被健康取代,死亡會被生命取代。最重要的是什麼?運動可以逆轉退化的化學反應。你將可以逆著浪潮而游。
-
2020-11-20 科別.心臟血管
84歲老婦主動脈瓣冠狀動脈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 奇美救回
主動脈瓣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冠狀動脈疾病同時侵襲,病患驚險闖過鬼門關,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搶救案例,醫療團隊以冠狀動脈支架、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二尖瓣修補手術救回病人,平安出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案例84歲A女士病史有高血壓、淋巴瘤、及主動脈瓣膜狹窄,持續藥物治療。7月因近來呼吸困難至奇美急診就醫,當天已瀕臨呼吸衰竭,入住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發現除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另有嚴重二尖瓣膜逆流。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加上二尖瓣修補手術治療,術後肺積水改善,成功脫離呼吸器。8月19日導管治療重度二尖瓣膜逆流,5天後出院。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少有症狀,隨嚴重度上升開始胸悶、喘、昏厥甚至猝死,長期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臟衰竭。一旦有心臟衰竭症狀,從有症狀開始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兩年。一年死亡率是25%,兩年的死亡率是50%,超過一半因猝死而去世。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心臟收縮時瓣膜無法完全閉合,會產生二尖瓣逆流。治療需根據二尖瓣逆流成因決定,一般對壞損瓣膜無法藥物治療修復,原發性瓣膜壞損手術修補或置換是標準治療方式。然而開心手術有相當風險,許多病人因年長衰弱與多重慢性疾病,手術風險很高,遲遲無法接受適當治療。施志遠說,A女士同時有兩個瓣膜、冠狀動脈疾病嚴重,若以傳統開刀須同時處理,手術時間較長,以歐洲資料庫估計死亡風險高達39%。奇美團隊以導管方式成功治療,病人可以快速恢復成功出院。瓣膜性心臟病的經導管治療,近年來發展出許多針對不同病變成因設計的瓣膜修補或瓣膜置換器材,期待將來能夠應用在更多的不同病因的病人身上。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