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血脂
共找到
1623
筆 文章
-
-
2020-07-10 養生.聰明飲食
肉的種類、煮法都會影響!營養師6招降油脂,大口吃肉不怕胖
不論是為了健康或是為了身材,不少人會盡量減少油脂,避免攝取過多造成肥胖。王海玲營養師建議,在準備肉類食材、烹飪時,其實只要稍微多做幾個步驟,並留意烹飪的方式,便有利減少肉類食材中的油脂,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吃肉盡量以白肉為主,選擇瘦肉為佳在挑選肉類時,王海玲營養師建議應多以白肉為主,且盡量選擇瘦肉為佳。所謂的白肉只得是魚肉、蝦肉、雞肉、鴨肉等,而紅肉則只得是豬肉、牛肉、羊肉等,雖白肉、紅肉各有各自的營養,但相較而言白肉卻是比紅肉來得健康。白肉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脂肪量較低、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且對於預防癌症也有不少幫助。例如雞肉中就含有磷脂類,有利分解血管中過多的血脂和膽固醇,維持正常細胞生長;鴨肉中含有的脂肪酸則有利降低膽固醇,防止心腦血管疾病;魚肉含有ω-3脂肪酸,有利調節血脂和膽固醇,助防血栓形成,並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紅肉雖也有不少營養價值,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常吃紅肉的人群,罹患結腸癌、直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危險性相對較高。留意烹調方式,健康更加分肉類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常見如炒、燉、炸、煎、烤、蒸等,不過正如普遍民眾所知,炸、烤等方式對健康較為不利,甚至長期下來恐怕埋下罹癌的風險,王海玲營養師也表示,在料理肉類時應多以燉、煮、蒸等方式進行為佳,相反的,炸、烤等方式則不宜。6招減少肉類油脂,減輕身體負擔在料理的時候,王海玲營養師則建議可以多做一些簡單的步驟讓油脂減少,如此一來在攝取肉類營養的同時,也能減輕身體不必要的負擔。首先可先將肉類的肥肉、雞肉的雞皮去除掉,這是油脂最多的部位。如遇肉類油脂較多時,可以用熱水淋燙,這樣的作法可以讓其中一些油脂溶出。家中若有電鍋、蒸鍋,可以此加熱,讓油脂更進一步去除。在烹調之前也可以先將肉類切片,使得肉類的表面積增加,如此一來更有利肉類在烹調時去除油脂。烹調時除了如前述建議多以燉、煮、蒸等方式進行之外,也可多注意水面上的油脂,用湯杓將其撈起撇去;除此之外也可以搭配菌類、竹筍、蓮藕等高纖維食材,這些高纖維食材也有利吸收肉類的部分油脂。(資訊來源:王海玲營養師《每天清除癌細胞》)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8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用吃藥也不用打胰島素,每日喝「三降茶」就能痊癒? 國健署出面闢謠!
治療糖尿病勿信偏方「三降茶」近期網路上有網站盜用及竄改醫院糖尿病支持團體活動、世界糖尿病記者會等照片,及假藉專業醫師及學會之名行銷,一再大肆廣告販售「三降茶」,號稱有效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和其相關合併症,不用吃藥就能治好糖尿病誇大宣稱此茶治療糖尿病之功效,無視廣大糖尿病友的生命安全。國民健康署已查證絕無此事,並刻正請食藥署及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依法處置,請無良廠商勿心存僥倖;呼籲糖尿病病友切勿輕信不明來源的糖尿病療法。糖尿病治療最重要就是良好及穩定的血糖管理,糖友只要定期就醫,按照醫師處方使用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並依專業建議選擇適當的健康飲食,攝取適量的醣類,對於血糖控制、體重管理及降低合併症風險,都是有效的。胰島素可以有效幫助控糖已有臨床研究證實,愈早開始施打胰島素,對血糖控制愈有幫助;病人在使用口服藥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時,改用胰島素也可以有效幫助控糖。糖尿病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口服藥或胰島素等針劑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後,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用量,或經醫師評估改用其他藥物,以維持血糖平穩。國健署再次提醒,糖友應拒絕來路不明的糖尿病治療商品,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您的醫療團隊諮詢才是上策,以免花錢又危害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圖解》擺脫足底筋膜炎就靠練腳掌!專家教這樣練改善,還可舒緩關節痛
編按:為什麼要「練腳掌」?腳掌是穩定全身的力量!穿高跟鞋、運動傷害、老化等等,90%的人腳掌都是不平的!腳掌主要用來保持平衡,也是踩踏地面並驅動前進的力量,腳掌不平不正,全身就會跟著歪斜,伴隨而來的是腰痠背痛。「臀部是引擎,腳掌是輪胎」,即使引擎(臀部)有力,輪胎(腳掌)爆胎的話,就無法順暢前進!鍛鍊腳掌、穩定地基,即能改善腿膝無力發麻、足底筋膜炎等症狀。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所以覺得能夠身體健康活到老才是最重要的事,沒想到我卻在5年前罹患了「足底筋膜炎」。每當我走路或起身時,腳掌就會很痛,雖然也曾上骨科求診,但是當時醫生並沒有仔細教導我怎麼做才能改善,後來我上網找資料,也試過了針灸治療,卻一直不見起色。於是,我去向曾經指導過我「臀部運動」的松尾教練諮詢,他建議我:「既然問題出在腳心空間不夠,只要訓練腳掌使足弓恢復正常,就能有所改善。」 所以我才會開始做「腳掌運動」。後來我在做「腳趾猜拳」等運動的期間,疼痛竟逐漸減輕了。當初要是沒去上松尾教練的課,對於腳掌痛的情形,我可能會一直忍耐下去。快速檢測!你的腳掌是否有問題:1.一蹲下就好像要往後倒2.無法用腳尖站立保持不動3.沒辦法站著穿襪子4.走路經常絆倒或易跌倒或常扭到5.腳掌某部分容易長繭(硬化的皮膚)或水泡6.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覺得小腿肚脹脹的7.腳尖打直平行靠攏站立時,會變成內八的姿勢8.在柔軟地面或地面凹凸的地方走路感覺很吃力9.有拇趾外翻、小趾內翻、足底筋膜炎等足部疾病腳趾猜拳鍛鍊 → 腳趾猜拳(布)用腳趾猜拳比「布」,提升腳掌平衡感*腳趾打不開的話,可以用手輔助。鍛鍊 → 腳趾猜拳(石頭)用腳趾猜拳比「石頭」,形塑內側縱弓與橫弓*鍛鍊內側縱弓與橫弓,這樣就能運用腳掌的外側強化踏地前進的力量。鍛鍊 → 腳趾猜拳(上剪刀)用腳趾猜拳比「上剪刀」,以便腳趾活動自如*動作不靈活的人,代表腳趾活動力衰退了。請反覆練習,直到能「確實」彎曲為止。書籍介紹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三萬人親身實證,鍛鍊腳掌有助運動傷害回復、舒緩關節痛、擺脫足底筋膜炎作者:松尾タカシ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01/02作者簡介/松尾タカシ臀部運動專家。一九六八年出生於佐賀縣,活用長年來身為健身指導員的經驗,著眼於機能解剖學上別具重大意義的「臀部」,研發出「Progress Body」健身法,藉由鍛鍊臀部肌肉,打造出一輩子都能健步如飛的體魄。為個人、團體及企業提供教學服務課程,此外還著手開發獨創健康器材,至今已有逾三萬人接受過由他指導的「健步強身課程」。著有《屁股練好,健康自在走到老:不跌倒、不受傷、不失智,拒絕臥床、預防腰痛與膝痛》。 網站:hipup-artist.com/延伸閱讀: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7-04 科別.眼部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醫師教你揪出黃斑部病變
視力茫霧、世界變得灰暗,原本筆直的線條突然歪曲,趕快拿出「阿姆斯勒方格表」或方格子自我檢測,如果看到的影像已經有中央視野不清楚、盲點,或線條變得扭曲,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專任醫師蔡孟儒提醒,眼睛恐怕已有黃斑部病變,若拖延就醫,嚴重將失明,破壞生活品質。蔡孟儒同時提醒,超過50歲、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的民眾,千萬別輕輕放過視力模糊等症狀,這些高風險族群最好每一年都能定期檢查視力。視力模糊有不同原因,邁入高齡,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會增加,蔡孟儒表示,有部分長者同時患有白內障、黃斑部退化,也因此來門診時只是表達「視力模糊不清」,自以為只是白內障而延遲就醫。但黃斑部退化導致惡視力通常來得快又急,蔡孟儒表示,黃斑部位於眼球後方的視網膜中心,可直接受光線、形成影像,一旦黃斑部受損,將出現中央視野有盲點、視物變大變小扭曲等狀況。黃斑部病變有乾性、濕性兩大類,以老年人居多,通常伴隨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肥胖、抽菸以及天生基因所致,但也有30多歲的年輕人因高度近視而導致黃斑部退化。而乾性、濕性黃斑部病變之中,濕性雖然只占10-15%,但就醫時幾乎是晚期。蔡孟儒解釋,濕性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合併有血管增生,造成水腫或出血,產生結痂疤痕,需要積極治療,且需要維持一段時間,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將惡化至失明。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選擇有在眼球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蔡孟儒表示,主要機制是抑制血管新生因子,好處是可延長治療間隔,且自六月起,健保給付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由醫師依據病況給予治療建議,可減輕病患經濟負擔。但他也提醒,因治療黃斑部病變需維持一段時間,最忌中斷治療,曾有一位近60歲病患中斷療程,事隔半年後回診,悔恨問醫師:「我還能有進步的機會嗎?」蔡孟儒強調,黃斑部病變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提早預防,例如戒菸、控制三高、外出戴墨鏡,減少紫外線曝曬等。同時,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只要感覺視力異常,盡速就醫確診,有機會救回惡視力,維持生活品質。●民眾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測,以便提早察覺黃斑部病變1.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30公分之距離,光線要清晰及平均。2.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5.當凝視中心黑點時,發現方格表中心出現空缺或曲線,就可能是眼底出現毛病的徵兆,請盡快找眼科醫師作詳細檢查。
-
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養心 更年期女性宜多吃6種紅色食物
炎炎夏日,似乎更容易感到心浮氣躁,年過五旬的王小姐近來就感到自己上班工作時情緒較煩躁,對下屬態度較不耐,總覺得身心有些微不適,夜半也睡不好覺。求診中醫師才知道,這個身心現象部分可能源於更年期,部分可能受天候與環境影響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解釋,更年期是熟齡女性必經之路,這個階段的女人會因女性荷爾蒙大幅下降,影響腦部電化學作用而牽動情緒變化,更易憂鬱、焦躁等。另一個影響情緒的可能因素是炎熱天候。一般來說,人體需要足夠的「火」來推進臟腑運行,但暑氣過旺可能影響人體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因此容易伴隨出現煩悶、急躁、失眠、嘴破、頭昏腦脹等不適症狀。如果過度食用燥熱食物,或者像王小姐一樣長時間坐在冷氣房、沒有適度流汗,就容易讓暑氣聚積於體內,讓心火旺與相應症狀更加嚴重。周宗翰說,要預防心火旺盛,生活中要注重「養心」。中醫認為紅色食物屬火、益血脈,像是紅豆、紅棗、紅薏仁、紅扁豆等均有助調節血液循環;紅色西瓜有退火解暑、養心安神之效;紅色的洛神花有強心、降血脂與健胃整腸等功效,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建議少用。如果心火旺盛導致身心不適,臨床上將更強調「瀉火」。舉例來說,中醫師可能視病情使用蓮藕節、蓮子心、木通、白茅根等具有瀉心火功效的藥材配輔調理,或建議適度飲用青草茶、蓮藕茶等,以達到清熱、涼血之效。【延伸閱讀↘↘↘】。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我們成立「橘世代粉絲團」囉!不定時好康抽獎,快加入吧!現在立即按讚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這些生活習慣害人不淺! 2成肝癌都由脂肪肝轉變而來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其實脂肪肝有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都可能造成脂肪肝,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忽視它則可能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較於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喝酒」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 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改善脂肪肝可從日常生活做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可幫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的研究也指出,體重減輕5-10%就可以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並減少肝纖維化。此外,培養正確飲食觀念,也是消除脂肪肝的重要關鍵,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日常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延伸閱讀: 瘦瘦的也可能已經有脂肪肝! 5養肝關鍵現在起最好快做 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
2020-07-02 養生.營養食譜
得舒飲食連續2周有效降血壓!營養師具體說明早午晚餐吃這些
得舒飲食(DASH Diet)是地中海飲食之外,另一種廣泛受到推崇的健康飲食方式,最初設計是針對高血壓或高血壓前期病人的飲食法,但許多實證研究指出,得舒飲食也可以應用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得舒飲食」的特色是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包含豐富的水果、蔬菜,以及穀類、堅果和好油,肉類則以魚、雞等白肉為主,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強調清淡但並非完全沒味道的飲食原則,藉此達到降低血壓的目標。 吃得舒飲食降低血壓、健康減重 臺中榮總營養師陳怡如表示,研究顯示,採取「得舒飲食」連續2週,不僅降低8%~10%血壓,還可以健康減重。 有研究針對36位65歲以上、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32(屬中度肥胖)的受試者進行實驗,連續12週給予控制熱量、設計良好的得舒飲食(每天總熱量1800大卡,含20%優質蛋白質)。 除了日常活動之外,沒有進行身體活動的監測。12週後,發現上述受試者的總體重下降6.3%,肌力(包括手握力)保持良好。 遵循得舒飲食5原則,三餐都健康 臺中榮總營養室運用得舒飲食5原則,設計出中、西式一天三餐菜單,提供有需求的民眾參考,除了能控制血壓、血糖,還可維持健康體重。 得舒飲食5原則 1. 主食選擇全穀雜糧類 2. 天天5+5蔬果:蔬菜5份+水果5份,建議平均分配在三餐。 「1份」蔬菜量:煮熟後約為一般飯碗的半碗。建議挑選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莧菜、菠菜、空心菜、冬瓜、蘆筍、香菇、蘿蔔等。 「1份」水果量:約為一個拳頭大小,或切塊後可裝飯碗8分滿。建議挑選含鉀豐富的水果,如:香蕉、芭樂、奇異果、木瓜、哈密瓜等。 3. 選擇低脂奶:每天攝取2份低脂乳品。 4. 白肉取代紅肉 5. 吃堅果、用好油:每天約10克,不含殼重。 陳怡如表示,全穀雜糧類也是得舒飲食的重點,提供豐富多樣的植化素與膳食纖維,但考量部分民眾不適應每一餐都以全穀雜糧為主食,本次設計菜單時,有些餐點的主食利用雜糧與白米、紫米依比例混合搭配;或利用雜糧與地瓜、山藥等較有味道的根莖類一起烹煮。 此外,如何將5+5的豐富蔬果量融入一日三餐,是一大挑戰,本次菜單設計善用綜合蔬果汁,幫助民眾輕鬆補充多種蔬果,而不覺得有負擔。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得舒飲食的水果量較高,可能不適合糖尿病患,或是需控制攝取量;而得舒飲食高鉀、全穀類和堅果類含磷量高的特色,也不適合腎功能不佳的病患。 另外,由於得舒飲食的纖維量高,有腸胃道疾病的民眾也較不適合。建議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中式「得舒飲食」菜單 早餐:虱目魚燕麥粥+香根劍筍+芽菜三蔬 材料: 虱目魚70g、燕麥20g、糙米20g、白米 薑絲、蔥花少許、劍筍100g、香菜、蔥、蒜片少許、綠豆芽40g、芹菜30g、胡蘿蔔20g、木耳絲20g、少許油 作法: 1. 洗淨的燕麥、糙米洗好,加薑絲熬煮成粥,加入洗淨切塊的虱目魚,煮熟後放入蔥花。 2. 蘆筍洗淨切段,與肉絲炒熟即可。 3. 胡蘿蔔、芹菜洗淨切絲,與洗好的綠豆芽共同炒熟即可。 午餐:地瓜糙米+奶香咖哩雞+芝麻秋葵+鮮菇湯+水果 材料: 地瓜30g、糙米20g、去骨雞腿塊70g、胡蘿蔔塊20g、洋芋塊45g、低脂奶240c.c.、咖哩、秋葵120g、芝麻10g、金針菇20g、鮮香菇20g、鮑魚菇20g、香蕉1根(220g) 作法: 1. 地瓜與糙米煮成地瓜糙米飯,塑形後再烤過,增加食物風味。 2. 雞腿肉洗淨切小丁、川燙備用。將處理過的雞肉、胡蘿蔔塊、洋芋塊、低脂奶、咖哩拌勻蒸烤後,即可食用。 3. 將秋葵洗淨燙熟,撒上烤熟的腰果即可。 4. 金針菇、鮮香菇、鮑魚菇洗淨後切絲、煮湯。 5. 香蕉1根洗淨,即可食用。 晚餐:蔬食海鮮麵疙瘩+鮮果盤 材料: 蔬菜麵疙瘩100g、青江菜50g、蛤蠣80g、花枝60g、豆腐40g、蝦150g、蛋半顆、玉米粒20g、大番茄50g、腰果10g、木瓜160g、芭樂80g、奇異果 110g 作法: 1. 蛤蠣、花枝、豆腐、蝦、先燙過。 2. 蔬菜麵疙瘩煮過,加入所有食材煮熟後,加鹽調味即可。 3. 芭樂、木瓜、奇異果洗淨,去皮去籽切片。 西式「得舒飲食」菜單 早餐:彩虹堅果優乳+熱壓鮮蔬三明治 材料: 無糖優酪乳1杯+紅龍果55g+蘋果60g+奇異果50g+胡蘿蔔30g+西芹30g+杏仁堅果7g、全麥吐司2片+美生菜40g+蕃茄30g+小黃瓜30g+煎蛋1顆 作法: 1. 蔬菜、水果都洗淨切好,加上杏仁堅果與優酪乳一起攪打即可。 2. 美生菜、小黃瓜洗淨,切片,蛋煎好,一起夾入吐司中,做成三明治。 3. 三明治再熱壓過,可增加食物風味。 午餐:焗烤泡菜雞肉義大利麵+綜合水果 材料: 義大利麵40公克+雞肉小丁50公克+紅椒50公克+黃椒50公克+青花菜100g、泡菜適量+起司20g+橄欖油5g、蘋果半顆+葡萄100g+鳳梨100g 作法: 1. 義大利麵開水燙熟,雞肉洗淨切小丁、川燙備用,青花菜、紅椒、黃椒洗淨、切塊。將處理過的義大利麵、雞肉、青花菜、紅椒、黃椒與泡菜拌勻,淋上橄欖油與起司蒸烤後,即可食用。 2. 蘋果、葡萄、鳳梨洗淨去皮、切塊。 晚餐:蒸南瓜+塔香鮮魚排+凱撒沙拉+義式蕃茄蔬菜湯 材料: 南瓜170g、鮭魚排70g、羅蔓100g+小蕃茄110g+小黃瓜40g+青花菜50g+蘋果半顆+起司粉少許、高麗菜30g+芹菜10g+洋蔥30g+胡蘿蔔20g +油5g 作法: 1. 南瓜洗好、去籽切塊,蒸熟即可。 2. 鮭魚排洗淨,烤熟。 3. 蘿蔓、小番茄、小黃瓜、青花菜、蘋果全洗淨,青花川燙,將所有食材切塊擺盤後,灑上起司粉即可。 4. 高麗菜、芹菜、洋蔥絲、胡蘿蔔全洗淨切絲,先用油炒香,再加水熬湯。●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更年期骨質流失更快,40歲起防骨鬆!白雁:練氣功強化骨骼、改善體虛.找回好氣色!緊實肌膚、減少皺紋,中醫師:「美顏微針」能改善皮膚暗沉.中年後還想交男朋友,又怕子女反對?愛情是抗老特效藥!一定要談戀愛的4個理由
-
2020-07-02 科別.心臟血管
高溫!熱傷害要警覺 心血管患者慎防中風
夏季來臨,桃園、新竹近來高溫超過攝氏35度,在烈日下工作,要格外小心。最近兩周來,桃園及新竹共發生12件熱傷害送醫救治事件。 新竹市政府衛生局建議,出門應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若發現身體不適,應採取蔭涼、脫衣、散熱、喝水及送醫等急救5步驟。桃園市衛生局統計,全市近2周有8人因熱傷害緊急送醫。新竹市有3件,新竹縣有1件。熱傷害可分為熱筋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中暑。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說,最近有兩名農夫晚上睡覺時,因腳不斷抽筋而就診,就是熱傷害症狀之一。他建議,選擇低糖電解補充液,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也比光喝白開水還好,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有心血管疾病者更須留意!」江俊宜說,天氣炎熱會讓人體溫上升、血液黏著,易造成血栓,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風的風險也增加。一名60歲女病患定期服用降血脂、防血栓藥品,日前在家中無預警脫水、全身無力,右手幾乎癱瘓,經家人緊急送醫,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目前右手握力恢復約4、5成,算是相當幸運。江俊宜提醒,也不要盲目補充水分,有人因汗流太多,狂灌水導致低血鈉,出現疲倦、頭痛等狀況,引發水中毒。他建議,每個人的排汗量不同,水分補充量也不一樣。一般人每天小便約5次,若發現次數減少,尿量明顯比平常少,就應該需要補充水分。
-
2020-07-0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超過140 不一定是高血壓
「醫生,我有高血壓嗎?」某天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宥翔門診,57歲陳姓男子憂心問,「最近朋友中風開始吃降高血壓藥,所以自己也量血壓,有時110,有時140,去操場走個兩圈後可以高到150,剛剛在血壓櫃台也是150,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曾宥翔指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基因、年齡、體重、飲食、活動作息、藥物等,是否遵照標準方法測量血壓也會影響準確度。正常血壓的範圍大約落於收縮壓110至120,舒張壓70至80,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血壓劇變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徵兆,超過140/90即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疾病、失明等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但大部分人在血壓過高時沒有症狀,導致難以察覺,或是量到血壓高也不以為意。一旦量到超過140/90就有高血壓嗎?其實不然,因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判定是否有高血壓一般需要1至2周,規則測量。若血壓大部分或全部超過140/90,就可以判定為高血壓。確診後醫生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驗;對於血壓全超過140/90,或尚在偏高範圍但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檢查檢驗異常等病患,建議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搭配少鹽、低熱量、多蔬果健康飲食,減重,運動,戒菸及控制飲酒;而無其他慢性病,但血壓140/90上下的患者,可以考慮3個月積極飲食運動作息調整,再觀察是否接受藥物等治療。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天氣熱心血管疾病患者留意中風 狂灌水小心水中毒
夏天來臨,近期氣溫節節高升,對在外奔波工作的民眾來說是一大惡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指出,最近天氣炎熱,心血管疾病引發中風案例增加,還有不少民眾狂灌水導致水中毒,提醒民眾適當補水即可。桃園市衛生局統計,近2周有8人因熱傷害緊急送醫,熱傷害種類又可分為熱筋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中暑,江俊宜分享,昨天有兩名種田農夫,發現晚上睡覺時腳會不斷抽筋,就診要求開肌肉鬆弛劑,這就屬於熱傷害的症狀之一。他建議,選擇低糖電解補充液,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也比光喝白開水還安全,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須留意!」江俊宜指出,天氣炎熱會讓人體體溫上升、血液黏著,易造成血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風風險也增加,有名60歲的女病患有心血管疾病,定期服用降血脂、防血栓等藥品,日前在家中無預警脫水、全身無力,右手幾乎癱瘓,家人趕緊將其送醫,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現在右手握力恢復約4、5成,算是相當幸運。江俊宜說,天氣炎熱也不可盲目補充水分,有民眾擔心汗流太多,狂灌水導致低血鈉,身體出現疲倦、頭痛等狀況,引發水中毒。江俊宜建議,每個人的排汗量不同,因此水分需要補充的也不一樣,可以用監測小便來分辨,每天要小便5次,一次小便需要約200cc,若小便量少、次數不足,就代表水分不夠、需要補充。
-
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糖尿病患突胸悶、喘不過氣 急轉心臟外科差點出人命!
一位約莫 60 多歲的男性糖尿病病患,與糖尿病為伍30年,日前因走路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其因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導致心肌缺氧、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嚴重,心臟擴大且收縮功能不佳,已無法單純透過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需緊急進行繞道手術才得以保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醫師表示,糖尿病只要穩定控糖,就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發生,降低致命風險的發生率。但該位病患在過去罹患糖尿病的30年中,同時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卻因為對藥物的偏見,認為西藥傷腎,而不願準時服用醫師開立的糖尿病藥物,長期下來導致心血管病變,腎功能只剩下一半,讓治療變得更為困難、棘手。吳彥雯醫師提到,依照自己在亞東醫院的臨床經驗為例,在心臟內科就診的患者,若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檢查後會發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同時罹患糖尿病。因此目前各醫院都在推動糖尿病整合門診,加強衛教,病人可得到妥善照護,但即便有完善的治療團隊,仍有部分病患會從慢性轉急症、併發症,透過問診也不難發現,這些發生原因與「不敢吃藥」、「害怕打針」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患者,若對於治療有疑慮,可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照每位患者的狀況調整治療策略。糖尿病藥物有很多種,有時候需要搭配使用才有更好的效果。針對害怕打針,或是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現有多種健保降糖複方藥物的選擇,一次只要吃一顆,顆粒小,好吞嚥,能大幅提升服藥便利性。吳彥雯醫師提及,在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單獨使用SGLT2i 或DPP4i治療,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時,醫師會考慮合併使用SGLT2i 與DPP4i健保口服降糖複方藥物,但是患者糖化血色素(HbA1c)得至少8.5%以上才可處方;然而,今年5月1日起,健保放寬使用條件,糖化血色素值(HbA1c)只要高於7.5%者,即可提早使用,可望嘉惠更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並非與血糖直接相關,相反的,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才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血糖之外,小心併發症出現也很重要,而長期穩定控制糖尿病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老翁心肌梗塞 苗醫3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
苗栗縣77歲溫姓老翁日前在菜園種菜時,突然覺得身體不適、胸口悶痛,趕緊回家休息,但胸口悶痛越來越嚴重,於是搭計程車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急診室醫師確診老翁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啟動急性冠心症救治機制,迅速完成心導管治療,成功保住老翁性命,也減少病患心肌細胞受損,並保住心臟正常功能,老翁目前已康復出院。苗醫院長李明輝表示,按衛福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重度級評鑑標準,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從掛號到完成導線通過時間小於90分鐘的案例必須達80%,這名老翁就醫時,急診團隊迅速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不到15分鐘就將病患送至心導管室。心導管室主任蔡貴嶔團隊隨即為病人執行心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液最大的左前降支血管全部阻塞,急救過程中還因血管阻塞引起心室震顫,幸好醫療團隊處置得宜,緊急施做心臟電擊搶救,順利將支架置入左前降支狹窄處,恢復病人心臟血流供應,整個過程僅花費26分鐘,將病人血管恢復打通,成功保住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命。蔡貴嶔欽指出,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是其中最快、最來不及救援的疾病,掌握搶救黃金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關鍵;很多人都以為心血管疾病常發生在冬天、夏天是淡季,事實上,悶熱的夏天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一旦發生胸悶、胸痛喘,有時還會合併冒冷汗、惡心等症狀,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第一時間就要聯繫119救護車至急診,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避免病況改變突發危險,建議大家平時就要注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危險因子,定期健康檢查與追蹤,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找上門來。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每天半包菸 35歲工程師心肌梗塞送醫
一名35歲工程師因發燒、氣喘、呼吸窘迫、嘔吐、連續拉肚子3天,經醫院急診室X光檢查,發現雙側的肺已經肺浸潤,診斷因急性肺炎,造成呼吸窘迫合併缺氧,併發心臟衰竭,屬於「續發性心肌梗塞」;經醫師診斷,患者沒有「三高」且年輕,但每天抽半包菸,可能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心竹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指出,該病患的症狀與心冠肺炎類似,其他醫院無法貿然緊急插管處理,才轉到中醫大新竹附醫。患者心肌酶酵素指數非常高,且血氧濃度非常低,經過兩次採檢陰性,陳業鵬立刻率領團隊立即施以心導管手術,緊急搶救左主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打通前降支慢性完全阻塞、迴旋支和中間支血管,再放置主動脈氣球幫浦控制心臟衰竭,手術順利,病患兩周後出院。陳業鵬表示,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五大危險因子,分別是抽菸、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年紀大,此患者沒有三高問題,屬於年輕族群,但每天抽半包菸,可能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陳業鵬也提醒年輕族群,心血管疾病不再只是發生在老人家,年輕族群一旦運動後發現胸悶、胸痛、氣喘、呼吸不順,一定要儘速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
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躍升高風險群!最新研究顯示:亞洲人「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高血脂症」的好發族群。但在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血脂相關的風險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當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超過正常數值時,可稱為「高血脂症」,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病因與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多食用動物性、高膽固醇食品,因此通常西方國家被認為是這類疾病的好發族群。但近年來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斷地改變,就連各國民眾的血脂高低程度也有了變化。2020年6月3日,全球最具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從1980年至2018年,西方國家人口的血液總膽固醇含量明顯下降,而亞洲國家的總膽固醇含量則大幅上升!東亞、東南亞國家「壞膽固醇」上升幅度最大!該研究團隊彙整了1127項研究,包含了18歲以上、共計1億260萬人的血脂高低程度,以估算1980年~2018年、38年間共200個國家人民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好的膽固醇以外的膽固醇)的含量趨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HDL-C可以幫助清除血管中過多的膽固醇,因此體內的HDL-C越多,就越能夠保持血管的暢通,發生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低。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即HDL-C以外的膽固醇,有些專家認為,除了HDL-C之外的膽固醇皆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且non-HDL-C比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能夠預測這些疾病的發生。研究發現,1980年時,血液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國家為歐洲的比利時、芬蘭、格陵蘭、冰島、挪威、瑞典、瑞士和馬爾他,但至2018年比利時和冰島為下降幅度最明顯的國家,每10年的下降幅度為0.45 mmol/L以上。相反的,增幅最大的是東亞國家(如: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每10年的的增加幅度為0.23mmol/L。尤其是中國,在1980年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最低的國家之一,但在2018年已是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飲食習慣改變、藥物使用 使得西方國家血脂異常率降低在2017年,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引起的死亡的人數在全球共有390萬個案例,其中有一半發生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轉變?該研究推論,西方國家人民血液中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可以歸因於飲食的變化,特別是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以及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此外,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並增加使用史塔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的使用,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但相反的,這種藥物尚未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廣泛使用。且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對於動物性食品、精緻碳水化合物、棕櫚油的消費量更是大大的增加。台灣2019年的高血壓性疾病發生率較前年上升3.1%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在台灣歷年來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都可能因為高血脂症而增加罹患風險。且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6月16日發佈的「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也指出,與2018年相較,2019年死亡人數以肺 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上升6.9%、4.9%、3.1%較為明顯,可見高血壓性疾病成為國人死因的主要威脅之一。從該研究可知,血脂相關的疾病風險排行,在全球已經重新定位,因此,除了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等作為,對於風險日漸增高的亞洲國家民眾來說,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課題!延伸閱讀▶【李婉萍專欄】膽固醇過高,除了食物膽固醇含量,更應該注意這個!▶高血壓該怎麼吃?讓營養師教你「得舒飲食」!▶部分氫化油被封殺後,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藏匿何處?參考資料▶Repositioning of the global epicentre of non-optimal cholesterol(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1 橘世代.健康橘
「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醫生,我有高血壓嗎?」某天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宥翔門診,57歲陳姓男子憂心問述說,「最近朋友中風開始吃降高血壓藥,所以自己也量血壓,有時110,有時140,去操場走個兩圈後可以高到150,剛剛在血壓櫃台也是150,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曾宥翔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後,在血管內產生的壓力。血壓在一天之中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基因、年齡、體重、飲食、活動作息、藥物、氣候、情緒、疾病等,是否遵照標準方法測量血壓也會影響準確度。正常血壓的範圍大約落於收縮壓110至120,舒張壓70至80,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血壓劇變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徵候。台灣的血壓控制指引以140/90為主要標準,120/80到139/89稱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40/90即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疾病、失明等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但大部分人在血壓過高時沒有症狀,導致難以察覺,或是量到血壓高也不以為意。一旦量到超過140/90就有高血壓嗎?其實不然,因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判定是否有高血壓一般需要1至2周,規則測量。若血壓大部分或全部超過140/90,就可以判定為高血壓。確診後醫生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抽血檢驗血糖、血脂肪、尿酸、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尿液檢驗;對於血壓全超過140/90,或尚在偏高範圍但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檢查檢驗異常等病患,建議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達到血壓持續低於140/90;並搭配少鹽、低熱量、多蔬果健康飲食,減重,運動,戒菸及控制飲酒。而無其他慢性病但血壓140/90上下的患者,可以考慮3個月積極飲食運動作息調整,若不能達標應開始藥物治療。有時血壓過高會導致急性併發症,引發以下症狀: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耳鳴,胸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不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甚至意識不清,當發生上述症狀需要立刻就醫。回到一開始的陳姓男子,他的血壓在110至150之間變化,表現像是焦慮引發血壓上升,實際罹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較低;但若持續都超過140就算是真有高血壓了。高血壓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且導致死亡,規則測量血壓可以診斷是否有高血壓,而有高血壓患者應該積極飲食運動生活作習慣控制,遵照醫生指示使用藥物,維持健康避免生命危險。【關於更多健康精選大小事↘↘↘】。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8 養生.聰明飲食
一日三餐怎麼吃? 專家的8大飲食建議讓你吃出健康
您是不是每天都面對這三大問題: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晚餐吃什麼?如今,對於許多人而言,吃變得更簡單了,吃多吃少和吃什麼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因此,「飲食結構合理」和「營養均衡」方面被很多人忽視,殊不知飲食上的營養與否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一日三餐怎麼吃才能滿足人體每日所需的營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的的建議。低鹽低脂飲食是適合於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肝膽疾病患者的一種治療膳食。吃鹽過多是引起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正常健康人每日不超過6克鹽,大大低於患者們每日10-15克食鹽的長期生活習慣。限鹽飲食比較乏味,故在烹調方法上可採用番茄汁、芝麻醬、糖醋汁等調料改善口味,或用原汁蒸、燉的方法保持食物本身的鮮美味道。低脂飲食則是要求脂肪佔全日總熱量為20%-25%,每日烹調油不超過20克。專家給出了八大飲食建議:1. 控制總能量,維持理想體重,超過正常標準體重者逐漸減重。結合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體力活動情況確定合適的飲食量。40歲以上者尤應預防發胖。正常體重的簡單計算法為:BMI=kg(體重)/㎡(身高的平方) ,一般以19-24為正常範圍,大於25超重,大於28肥胖。2. 適量主食:每日5-8兩,米麵為主,每日粗雜糧占主食的1/3。3. 多食蔬菜:每日1斤左右,注意選擇深綠色蔬菜和紅色蔬菜;每天中等大小水果1-2個,不能以加工的果汁飲料代替水果。4. 適量肉類:每天魚蝦1-2兩,瘦豬(或者牛、羊肉)1兩-1兩半,雞鴨肉可以去外皮後替換豬肉。煮雞蛋清1個。每週雞蛋黃不超過3個。5. 每日低脂牛奶半斤和半兩大豆(或者大約1兩豆干、2-3兩豆腐)。6. 清淡少鹽:除脂肪的數量以外,脂肪的類型更為重要,烹調油最好選用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植物油20克,如豆油、菜籽油、調和油、茶油、橄欖油等,大約2湯勺。每天小於6克鹽,不另外食用鹹菜、黃醬、豆腐乳、芝麻醬等食物。7. 禁用或少用的食物:動物脂肪如豬油、牛油、雞油、奶油等;動物內臟如腦、肝臟、腎臟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魚子、雞蛋黃、松花蛋等;奶油蛋糕、甜點、甜飲料等;辛辣有刺激性的調味品;烈性酒;濃的咖啡、茶和肉湯等。8. 餐次安排應少量多餐,避免吃得過飽,晚餐應注意避免攝入過於油膩和不宜消化的食物。提倡進餐半小時後散步30-60分鐘。(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28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頭暈、胸悶、喘不過氣?醫師:當心二尖瓣逆流,盛行率比想像中高
我們的心臟瓣膜具有類似門扉的功能,可以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打開、關閉,以維持血流的方向。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就會造成「狹窄」,阻礙血流通過;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形成「逆流」。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李慶威醫師表示,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二尖瓣逆流」的病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或是退化性,意思是二尖瓣損壞,簡單來說就是門壞掉了;另一類稱做功能性或是續發性,意思是心臟瓣膜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心臟擴大,造成門框變大,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 二尖瓣逆流在中老年人較為常見,其盛行率比想像中還要來的高,75歲以上的民眾,可能約10%有二尖瓣逆流,只是有很多患者並不曉得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二尖瓣逆流警訊要留意李慶威醫師指出,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應該往前送進主動脈,若血液逆流回左心房,將導致許多問題。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水腫、肺積水,較容易喘、運動耐受力差。患者可能無法平躺,需要坐起來呼吸,而被稱為「端坐呼吸」。另外,血液也會鬱積在下肢、肝臟、腎臟等處,導致下肢水腫,甚至形成腹水。根據研究,重度二尖瓣膜逆流患者,如果只接受藥物治療,大概5年便有一半的患者因為心臟衰竭或各式各樣的併發症而死亡;即便沒有因疾病死亡,因心衰竭住院的機率也有9成。李慶威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很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來愈高。到最後即使將瓣膜修補好,心臟功能恐怕也無法恢復。該如何診斷二尖瓣膜逆流?李慶威醫師說明道,有蠻多患者一開始都是聽診發現的,他們可能因為感冒、高血壓到基層診所就診,醫師聽診時發現有心雜音,而建議患者轉診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確定二尖瓣膜逆流的嚴重度,分辨屬於退化性、還是功能性二尖瓣膜逆流。需要做治療時,接下來可能安排「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把超音波探頭放入食道,經由食道來觀察心臟。因為從胸前作心臟超音波,會遇到乳房、肺臟等,可能擋到一些視野。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能夠把二尖瓣的結構看得更清楚,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二尖瓣膜逆流有哪些治療方式? 李慶威醫師解釋道,針對退化性、原發性二尖瓣膜逆流,瓣膜已經壞掉,屬於物理性的問題,藥物無法改善。功能性、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是因為心臟擴大、門框變形,所以要先用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看心臟是否會縮小一點,也許瓣膜逆流就會改善。根據研究,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在積極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大概有一半的患者會從重度逆流變成輕度逆流,而不需要動手術去修理瓣膜。當藥物治療沒有辦法改善的時候,就跟退化性二尖瓣膜逆流一樣,需要做手術矯正。 目前的手術矯正,可以採用開心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也可以使用導管瓣膜修補。開心手術是從正中把胸骨切開,接上體外循環機後讓心臟停下來,然後打開心臟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視野最清楚,外科醫師可以在心臟停止跳動的狀態下進行,治療效果最好,手術的歷史也最悠久。如果還有其他心臟瓣膜或冠狀動脈的問題,可以一併處理。然而在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施行手術、體外循環的風險較高。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部分開心手術也可以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執行,好處是不需正中切開,有助改善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近年來發展出利用導管做二尖瓣夾合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鋸胸骨、也不停止心臟,病人的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什麼是二尖瓣夾合術?李慶威醫師道,二尖瓣夾合術是模仿外科的術式,二尖瓣膜為兩片對合的瓣膜,如果有一側脫垂,外科醫師其中一種修補的術式是開刀進去把脫垂的瓣膜跟好的瓣膜對縫,縫起來之後,就能改善二尖瓣膜逆流,後來根據這樣的原理研發出二尖瓣夾合術的器械。導管會從肢體的血管進入,延伸到心臟,調整好位置後用夾子把兩側瓣膜夾起來。因為不用鋸開胸骨、不用接體外循環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比較快,可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適合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手術風險很高的患者。二尖瓣逆流的治療選擇然而導管瓣膜修補跟傳統開心手術比起來,出現瓣膜逆流復發的機會可能稍微高一些。臨床上有時候會遇到較年輕二尖瓣逆流的患者,他們看了報導就想選擇二尖瓣夾合術,認為可以不用開心臟,但是我們都會鼓勵他,導管瓣膜修補比不上外科醫師的手術修補,若能打開心臟修補好瓣膜,患者的存活曲線跟一般人差不多,而且復發的比率大約3%以下。若做導管瓣膜修補,五年追蹤以來的復發率約10到15%。所以對較年輕、狀況較好的病人,醫師會鼓勵接受開心手術,至於老年人、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較適合導管瓣膜修補。 李慶威醫師回憶道,曾經遇過一個78歲的伯伯,他開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重度二尖瓣膜逆流,喘得很厲害,轉診過來的時候狀況非常差,已經插管也需要洗腎。我們先替他安裝主動脈急救幫浦,後來也上了葉克膜。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伴隨多重器官衰竭、還靠葉克膜維生,手術風險極高,外科不建議手術,本來我們也告知家屬可以考慮安寧療護,不過家屬希望能夠試試看。在裝上葉克膜兩、三天後,狀況稍微有穩住,人也清醒的狀態之下,我們趕緊替他執行二尖瓣夾合術,過程相當順利。七天之後拔掉葉克膜,兩個禮拜後拔管。老伯伯又回復到他原來的生活,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每個案例,都能感受到家屬對病患的愛與關懷,相當有感觸。」李慶威醫師道,「台北榮總在2016年1月做了第一例,到現在也陸續有些研究發表,治療成果跟國外做出來的結果很類似。透過這些治療經驗,我們愈能回答患者的問題,為何要作治療?預期達到那些成效?以及可能的復發率。」二尖瓣逆流患者日常保養重點李慶威醫師提醒道, 日常生活中,要好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若發生心肌梗塞,二尖瓣膜逆流的狀況可能惡化。二尖瓣膜逆流的患者要先確定自己的逆流的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作過詳細的檢查後,醫師便能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 中度二尖瓣膜逆流,要定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一定要積極配合藥物控制,若藥物無法改善,便需要跟醫師詳細討論治療策略!原文:
-
2020-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高劑量魚油可護心,但吃多影響消化蠕動!專家建議多吃這食物也有幫助
外電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12月核准一種主要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成分的魚油新藥上市,用於治療三酸甘油酯偏高者。FDA顧問委員會參考了2019年1月3日發表的臨床研究REDUCE-IT,該研究以8179名使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後,三酸甘油酯仍偏高且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其結果顯示,該藥與安慰劑相比,能夠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nvents,簡稱MACE,係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肌梗塞及非致命性腦中風等)風險將近25%。但也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整、內出血。多年來,國內外營養專家都建議,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3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組成,包括存在於豆腐、黃豆、芥子油與堅果類的「α-次亞麻油酸」,以及主要由攝食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所獲得到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種必需脂肪酸。這3種脂肪酸都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也因此使得魚油在保健食品中大行其道。要證明吃魚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的報告,直到近兩年,國際知名期刊連續刊登了3篇以EPA成分為主的魚油濃縮製品相關的臨床試驗,才算有了定論。高劑量魚油可減少續發之心血管疾病美國核准魚油新藥上市,是根據2019年1月3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論文,該研究以8179名具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為對象,其中71%的受試者攝取含EPA魚油作為續發性預防,因為他們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做過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另外29.3%的受試者則沒有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發現,使用以EPA成分為主的高劑量魚油(每天4公克),對於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可降低25%的續發心血管風險,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缺血性心臟病、非致命性中風發作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尤其對年齡小於65歲、三酸甘油酯超過150 mg/dL者,效果特別顯著。但對於一般沒有心血管疾病者的預防,雖有效果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該研究可說是首次指出含EPA高劑量魚油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者,確實有預防效果。低劑量魚油 對糖尿病患預防心血管病無效另一篇2018年10月的研究,同樣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以一萬五千多名糖尿病患為對象,該報告顯示,若每日使用一公克魚油(omega-3),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沒有顯著效果。該論文與前篇論文比對判讀,可以推估魚油劑量太低的話,對於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的病患,預防效果不彰。每天一公克魚油 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另一個VITAL(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的臨床試驗也很有代表性,共有兩篇論文,發現高劑量魚油對於有心肌梗塞的病患來說有明顯的效應。該研究對象有兩萬五千多人,樣本數非常大,而且是一般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研究分成四組,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魚油(omega-3)、一組兩種都吃、一組兩種都沒吃。觀察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是否有效果。研究發現,每天補充兩千單位的維他命D並沒有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與癌症之風險。但是每天補充一公克的魚油,雖然沒有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癌症的新發生率,但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死亡風險確實會下降,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以及所有冠心病的發生率皆有顯著下降。報告指出,心肌梗塞可降低28%,需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可降低22%,對於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可降低50%,但在減少中風方面沒看到效應。總括來說,若從2018年到2019年所刊登的3篇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可發現,低劑量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確實有一些效果,在糖尿病患則沒有明顯效果;高劑量魚油的效果則較明顯可見,且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效果更明顯。 國內研究發現魚油可降三酸甘油酯國內2013年由臺大醫院發起,由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共收治了253名三酸甘油酯超過200 mg/dL的病患,當中有40位病患超過500 mg/dL。給予病人純化魚油(Omacor? Pronova BioPharma),一公克魚油中,含有460 毫克 EPA 及 380毫克 DHA。將病患分成3組,一組一天2公克、一組一天4公克、另一組為安慰劑,治療持續8星期。結果發現,魚油確實可降低三酸甘油酯,一天4公克組的病患可降低32.1%、一天2公克組的病患則可降低29.7%,對於三酸甘油酯更高的個案,能降低的幅度更可達48%~50%。由此可看出,無論是服用2公克或4公克,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都不錯。因此,以台灣的研究結果而論,是否一定要吃足4公克,是需要進一步斟酌的。魚油做成藥物,需經過除汙(農藥、重金屬)、純化、淨化(去氧化物質)等多道步驟,在臨床上確實有降血脂(主要是降三酸甘油酯)的作用,通常使用1~2克的劑量,效果就不錯,但並非適用於每個病患。有些病患的三酸甘油酯可能高到兩、三千,是基因因素加上飲食習慣造成,超過1000 mg/dL以上就常有乳糜血症(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也很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就是胰臟癌的候選人,還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胰臟一旦受損,後續要面對很多疾病的問題,所以對於這類型嚴重高三酸甘油酯症病患,會建議使用魚油做輔助治療,因為傳統用藥已經幫不上忙了。此外,長期使用降血脂藥物,病患的腎功能會受影響,若血中肌酸酐數值已達異常,可將降血脂藥物稍微減量、加上魚油補充,讓腎功能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也能保持在500 mg/dL以下。許多研究都顯示,魚油的效果與吃的劑量有關,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問題是,吃太多時,過多的魚油會影響胃腸的消化與蠕動,會有噁心感、肚子會不舒服而難以下嚥,而且有魚腥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週吃3次不同種類的魚 分散風險所以,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新鮮的魚即可。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就建議,一般人每週應攝取至少兩至三次魚肉,一次約100公克,且選擇應多樣化、並以深海魚種(Fatty fish)為優先,包括Omega-3含量高的鮭魚、沙丁魚、鯷魚、鯖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而在吃法上,煮魚湯、吃烤魚都會比油炸或油煎料理方式更為健康,魚種的選擇上也儘量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魚,以分散風險,減少魚類遭受環境、重金屬與環境荷爾蒙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威脅。至於若想額外補充EPA及DHA膠囊,應該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雖然建議每天可食用2至4克的EPA 與DHA補充劑,但仍應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魚油經過濃縮提煉過程變成藥物後,除了價格昂貴外,也只適用於部分高血脂病患;而市售魚油保健食品,也無法確定其品質,雖然都叫魚油,但成分、含量、製程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新鮮魚類攝取魚油,既天然也不用花太多錢,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選擇。 Q:魚油為什麼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機轉為何?A:根據文獻,魚油可抗發炎、降血壓、降三酸甘油酯、降血栓。一些發炎指標會下降。也有文獻提到魚油有幾種機轉: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減少原脂蛋白B(Apo B)的合成,加強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換速率,降低飯後血脂濃度。另外,魚油不會使血糖惡化,還可稍微降血壓。最重要的角色在血液凝固方面,魚油可減少血小板凝集和延長凝血時間,這是魚油被認為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必須每天服藥,但因為記性差,常忘記按時服藥,導致控制成效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出3大用藥NG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當患者發現自己忘了吃藥就會「補吃藥」,但如果時機及劑量不對,很可能因為藥物濃度過高而引發副作用。 50幾歲張先生患有高血壓,會定期回診就醫拿降血壓處方藥,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告訴藥師,自己常常會因為工作忙碌而忘了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配藥。 謝蕙霞指出,「補吃」是3大用藥NG行為之1,也是造成病情控制不好的主因,如有類似情況,應要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例如,醫生指示4小時吃藥1次,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距離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另1個用藥NG行為是沒有依據醫師指示,就隨便在餐前、飯後用藥。謝蕙霞說明,為了能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一定要記住是飯前或飯後才服藥,且應該至少間隔用餐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 此外,常有部份病人除了服用西藥之外,也會同時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的藥性衝突機率較低,但還是建議2次用藥時間應該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比較安全。 第3個常見錯誤用藥NG行為就是「亂配」,服藥最好搭配「適溫白開水」,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的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提醒民眾,無論是到醫療院所或藥局拿藥,都要問清楚服藥方式和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藥吃太多會洗腎? 醫解答真正敗腎主因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7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是吃太好造成的! 這2件小事都是防復發關鍵
現代人對吃毫不忌口,餐餐大魚大肉,致使痛風患者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發現,季節轉換期間,氣溫驟變會造成尿酸飽和點往下降,可能會加速誘發痛風發生,而且常發生於夜深人靜的好眠時間。所謂「痛風」,是一種身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當體內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而導致疾病發生,若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如果沉積在腎臟就有腎臟疾病等。發生痛風的原因是血中尿酸過高,但尿酸過高不一定會得到痛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只要超過7.0mg/dL都叫做「高尿酸血症」,而尿酸過高者,只有10~20%最後會成為痛風患者,其餘80~90%則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 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一般而言,痛風高危險族群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遺傳基因、飲食不忌口、部分藥物及其他疾病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痛風已是常見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病識感薄弱,對於疾病控制存有眾多迷思,而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治療,反而加速病程進展,得不償失。 迷思1:飲食忌口就能控制?余光輝提醒,多數痛風患者以為單靠飲食就能有效控制痛風,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尿酸生成受飲食影響,遠不及體內細胞自行合成來的重要。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其餘80%則是身體自行合成。因此,痛風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飲食控制為輔。他建議,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已產生痛風石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才能有效減少痛風不適,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也應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調整。飲食上,並非不能吃魚吃肉,而是要避免暴飲暴食,並小心高普林的食材,如肉類、海鮮等;冬天吃鍋、進補,則小心火鍋湯、魚湯、海鮮濃湯等,都要適量攝取。而舉凡啤酒、紅酒、高粱酒、威士忌等,不管哪一種酒都該避免。 迷思2: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蔡文展表示,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而且,一味的吃消炎止痛藥雖然舒緩疼痛,但卻治標不至本,疾病本身對於身體的危害仍存在。 沒有從根本解決尿酸過高的問題,長久下來,尿酸結晶體可能沉積在耳朵、手部、腿部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還會侵蝕骨頭 ,若未治療,會侵害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導致行動不便;若痛風石結晶堆積於腎臟,則會造成腎臟病變或腎結石,恐發生腎臟萎縮、功能喪失等問題。蔡文展呼籲,痛風患者別再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止痛,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而今年12月1日起健保已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年紀輕輕就痛風 這項因素讓風險增3倍! 痛風關鍵不在高嘌呤! 你每天喝的這2種飲品才是元兇
-
2020-06-27 科別.泌尿腎臟
飲料喝多會洗腎? 每天500cc就可能甜一堆病
台灣珍珠奶茶享譽全球,使得手搖店密度更勝便利商店,隨處可見的飲料販售處,讓含糖飲量觸手可得,造成男女青少年養成依賴糖飲的習慣,據統計,台灣人每年喝掉近千億元飲料,非常嚇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青少年每天攝取咖啡及茶的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的青少年更是每天飲用超過500ml的含糖飲料,恐埋下未來痛風、三高與腎臟病危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暨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表示,洗腎、糖尿病一直是每年台灣健保費支出的冠亞軍。每年花費約500多億醫療經費在「洗腎」,而國內洗腎人數持續創新高,已逾8萬3千人。台灣之所以成為「洗腎王國」,除了與高齡化社會有關 ,主要原因來自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持續增加且控制不良,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根據2018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分析,洗腎者有46.1%來自於糖尿病併發症。 盧國城指出,而台灣青少年飲食習慣不良,許多孩子更是將含糖飲料當水喝,不僅會導致肥胖、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甚至引發糖尿病等,進而衍伸慢性腎臟病,令人擔憂未來腎病恐影響國力。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提到,由於市面上多數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長期食用恐對肝臟造成負擔。因人體消耗果糖,需依賴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成為脂肪累積,這也是脂肪肝成文明病的主因。此外,果糖也容易磷酸化,中間產物之一的腺嘌呤(又稱為普林),最後會形成尿酸,而過多尿酸若無法代謝,將導致痛風。楊孟儒說,因此,就算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 根據研究指出,每天飲用含1~2份高果糖糖漿飲料者,比一個月喝不到1次的人,高尿酸血症增加85%。而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教授表示,從歷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近20年來,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習慣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從研究中更可看出青少年攝取含糖飲料習慣,若每天飲用350cc以下的青少年較偏好罐裝飲料,但每天飲用>750cc含糖飲料者則較喜愛手搖飲料,可以推測出手搖飲料店的竄起改變了青少年的飲食習慣。 另外深入研究發現,每天喝>500cc以上的全糖飲料的青少年,其BMI值高於25的機率是沒有攝取含糖飲料者的4.9倍;同時,BMI值愈高者,含糖飲料攝取量對尿酸的影響愈為明顯,而肥胖、血壓、尿酸,是慢性腎臟病危險因素。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常喝含糖飲料者,膳食多樣化攝取均衡性下降,影響微量營養素的攝取;而澱粉類攝取較高、蛋白質攝取較低、維生素E攝取量也顯著較低,容易有營養不均的狀況發生。 許志成呼籲,腎臟保健教育應從小扎根,政府、學校、家長須重視兒童青少年的飲食習慣,遠離糖飲、高油、重鹹食物等以免傷腎,培養孩子們優質健康識能,才能有效防治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擺脫「洗腎王國」稱謂。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每天一杯全糖手搖飲? 3大超慘後果曝光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也會中風、心肌梗塞 「3要訣」防熱傷害
端午連假高溫悶熱,花蓮富源中午飆到38.3度,台北測站也高達37.5度,除了防中暑,老人家、心血管病患更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加強防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高溫時心跳加快,周邊血管擴張,心臟負擔增加,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流汗過多,還會因脫水、血壓下降形成血栓,導致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甚至昏倒、休克。醫師提醒,要避免處在高溫悶熱環境過久,也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因室內外冷熱溫差大,血管忽而收縮忽而擴張,會增加心臟負擔。夏天許多人喜歡吃冰消暑,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吃太多甜品、冰品不但會影響血糖,太冰的食物也會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對於老年人尤其危險。至於夏天運動,除要避免豔陽下長時間戶外運動,運動前一樣要先暖身,補充適當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一旦運動時出現頭暈、胸口悶痛、冒冷汗,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應盡速就醫。北市衛生局表示,「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注意穿戴」是酷夏防暑3要訣,喝水時盡量飲用室溫的水,運動前2至3小時可先喝500cc,運動前、運動中每10至20分鐘喝200至300cc,至於醫囑須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喝多少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