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血脂
共找到
1623
筆 文章
-
-
2020-09-1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吃糖就憂鬱?不止體重變輕,戒糖後身體6變化
在被客戶刁難的日子,被家人朋友氣瘋的時候,你是不是想要去找塊甜滋滋的蛋糕,或喝杯青蛙黑蛋奶才能壓壓驚呢?吃甜甜好開心似乎是人之常情,你也是只要心情不好,就想吃個甜食獲取療癒嗎?然而,現在大家都在喊「戒糖」,似乎戒糖才能控制體重。然而,你是否會擔心萬一不能吃到甜食,會不會變成太過憂鬱?究竟戒糖之後,身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自然界的糖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糖。水果吃起來甜甜地,就是裡面存有糖分;番薯飯在嘴裡嚼一嚼,會甜,因為裡面有天然的糖;再看看成分無調整的鮮奶裡,每100克的鮮奶就有4.8公克的糖分。沒錯,水果、蔬菜、穀物、牛奶等天然食物裡都有糖。不過,這大概不是我們戒糖的重點,大家先不要擔心一旦戒糖,是不是連蔬菜水果都不能吃了,其實只要是原型食物,同時就還有礦物質、維生素、與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烹調方式簡單點,別加太多調味,都可以繼續適量的攝取。所以,我們這裡要說的戒糖,是要請大家從「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做起。先戒掉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哪些食物是有添加的精緻糖呢?其實除了天然的蔬果、牛奶、穀物之外,如果你吃到會甜的東西,常常都是額外添加精緻糖做成的。不管是手上拿著的大杯珍奶、飲料、調味的牛奶、可樂、冰糖滷味、各類醬汁、冰淇淋、糖果、餅乾、各類麵包蛋糕等烘焙品,都是額外添加的糖份,這就是我們需要戒掉的。無論廣告告訴你這是用黑糖、蜂蜜、楓糖漿、玉米糖漿、還是蔗糖,這些額外添加的糖份都會豐富食物的風味,但同時也是增加熱量,卻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請記得,這些添加糖即使含有一些礦物質或維生素,含量也是少之又少,請不要以為用黑糖、蜂蜜就是很健康。每當我們吃進甜食,糖分會促使腦內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暫時性讓人覺得舒服愉快,然而這時身體又需要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血糖和情緒就在攝取甜食之中一下飆高,一下陡降,分泌不穩定。不僅如此,這些糖分是不帶有其他營養素的「空熱量」,在攪亂內分泌後,還會轉成脂肪存在體內。所以,添加了精緻糖的甜食就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還是種成癮物質,讓你有種來得快、去得快的愉悅感,而這眼前的快樂持續不了多久,下次又想再來一點、多來一點,需求量愈來愈高。 假使我們現在對甜食已經開始成癮,覺得大杯飲料全糖都不夠甜的話,就要非常小心啊。我們曾討論過「戒糖的方式」,這次,就來說說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戒糖之後對身體的變化剛戒糖時戒糖後,你大概會想得到,剛開始會有點痛苦的。原本點綠茶時至少要半糖,現在變成不加糖,可能有點喝不下。畢竟我們對糖的需要是種成癮,那想要戒糖時,就跟想要戒斷任何其他對酒精、毒品成癮一般,變得很焦躁不安。戒糖者會說,剛開始點無糖的飲料後,腦袋瓜像被蒙上一層薄霧,更容易覺得疲憊不堪、頭痛,內心有說不出來的焦躁感呢。然而,請堅持下去,戒糖的好處即將出現腦袋更清晰很多人會想,要吃一點甜的,血糖充足了,腦筋應該會比較好吧!不過,攝取過多的糖分其實會影響腦內的化學物質,讓頭腦難以形成新的記憶,進而認知功能。戒糖之後,反而會讓頭腦裡正常分泌化學物質,讓思緒更清晰。皮膚變好過個幾天,戒糖者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皮膚變好了!畢竟當加工糖份愈多,身體就需要加強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的濃度高峰愈多,愈容易引起皮膚發炎反應,導致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受傷分解,皮膚就難保水嫩Q彈。而且當糖分攝取太多,體內糖化終產物愈多,也會破壞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所以很愛吃甜甜時,比較容易長皺紋,或有酒糟性皮膚炎、青春痘等問題,而這些狀況在戒糖後會獲得改善。睡得更好有些戒糖者會明確發現自己睡的比較好,或說能睡的比較深。根據研究,精緻加工糖會影響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期。慢波睡眠期是我們睡覺時的深度睡眠期,這段時間沒睡好,精神就比較差,意識鈍鈍的,比較沒辦法清醒過來,白天學習到的知識、記憶都更難存好放在腦袋裡。而快速動眼期屬於我們夜間作夢的階段。擺脫糖分的影響後,戒糖者半夜突然醒來的次數會變少,睡眠時比較不會那麼淺眠,整體來說都能增進睡眠品質。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機會降低剛開始想要戒糖的人,許多都是為了要減輕體重,畢竟這些多餘的糖分屬於「空熱量」,會轉成脂肪存入體內。因此常常吃太多糖,還會增高血壓與血中壞膽固醇的濃度。而開始戒糖後,就可以減少熱量攝取,體重會降低,血壓、血脂也會跟著降低,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根據研究,每天熱量來源中,糖分占了25%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每天糖份佔熱量10%人的兩倍。牙齒更健康口腔內有糖份時,細菌就容易滋長。就算每天有好好刷牙,假使隨時來一杯可樂或珍珠奶茶,就會讓口腔成為細菌生長的好場所,就很難維持口腔衛生。所以,看到這裡,我們的建議非常明確,就是要「控制額外添加精製糖」的分量,無論是麵包烘焙品、醬料、糖飲等含糖的食物,最好是適可而止,不吃也沒關係。一般飲食建議成人每天的添加糖攝取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更明確,希望女性每天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在25克以內,男性在37克以下。然而,統計上看起來成人攝取的糖量常常超標兩、三倍以上。剛開始大家可能對「添加糖有幾克」是沒什麼概念的,而這時就要多多讀食物的成分標示。當食物標示上面有寫到「蔗糖、葡萄糖、果醣、麥芽糖、糖蜜、水解澱粉、轉化糖、玉米糖漿、蜂蜜」等成分的,都是指添加糖份。盡量選擇每100公克裡,含糖量小於5克的食物。精緻糖的陷阱如果認真看食物成分你會發現一罐330cc的可樂,總糖份就是35克。一天喝一瓶就接近添加糖超標了。而許多人認為很健康的乳酸菌飲料,糖份比例也極高,每100毫升常含有15克左右的糖,千萬不要以為上面寫著零脂肪或幫助消化就是健康飲品。 另外,一杯大杯700cc的珍珠奶茶,就算你很客氣的點了微糖版本,總糖量也是將近40克,全糖的就更不用說了,已經是超過60克的糖。為了健康著想,這些都是少碰為妙。更多減糖技巧,請看「七招減糖大作戰」。想要健康飲食,就要注意自己每次做出的選擇,不要養成喜歡重口味的壞習慣,才能常保健康。原文:
-
2020-09-14 科別.心臟血管
影帝、歌手因心血管疾病去世...牙痛、手酸是警訊
今年一連發生55歲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去世,50歲金曲歌手嚴詠能也因心肌梗塞離世,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表示,因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有的病患僅是覺得累、會喘、胃痛、手酸,但一檢查竟是血管早已阻塞,連帶心肌梗塞,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小症狀而延誤就醫。陳裕峰說,病患若持續幾天的胸悶,或走路會喘、冒冷汗很不舒服,最好就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有些心肌梗塞病患甚至是以手痛、牙齦痛等方式呈現,更容易讓病患忽視。曾有一名病患原本到醫院是要檢查手,說手非常酸,還以為是搬東西去扭到,醫師後來覺得不對勁,一檢查血管已完全阻塞,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陳裕峰說,一開始病人還不相信,以為自己不是只有手痛嗎?其實因為心臟缺氧,缺氧連帶手都會酸。陳裕峰說,還有病患是胃不舒服、悶痛,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因為連接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因靠近胃部,缺血缺氧,連帶胃也不舒服。心血管疾病除了和遺傳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人都是高危險群,由於現代飲食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炸雞、含糖飲料等飲食,加上熬夜、抽菸與壓力問題、空氣品質不良等,也都讓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曾有一名25歲廚師因胸悶來看診,一檢查也是心肌梗塞,陳裕峰說,廚師因為長期勞累,一天二包菸抽菸提神,卻年紀輕輕就心肌梗塞,有些年輕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不怕熬夜,加上若運動不足,血液循環不好,這些不良習慣都可能衍生心血管疾病。所以只要有莫明的胸悶、心悸、容易喘,甚至精神不好都可能是因為心血管問題缺氧,或是手腳沒力、視力模糊、嘴角抽動,也可能是血管阻塞的腦中風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
2020-09-13 科別.心臟血管
有高血脂卻不想吃藥 中年男猛吃麥片下場讓醫師嘆氣
40多歲中年男子有高血脂問題又不想吃藥,聽信網路傳聞猛吃麥片,血脂不僅沒降、尿酸還飆高。醫師表示,聽信偏方的後果往往得不償失,呼籲以藥物治療搭配飲食、作息才是正道。根據國健署民國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高達22.8%,平均每5人就有1人血脂超標,推估全台高血脂患者恐有超過500萬人。網路上各種降血脂偏方滿天飛,有傳聞指出,捐血不僅可增加新陳代謝,還能大大降低血脂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發文闢謠,以一名65公斤、總血量5000毫升的成人為例,捐血每次最多捐出500毫升,可能只能帶走約1公克脂肪,且新生的血液仍會從身體各處組織帶出血脂成分。國健署表示,如果捐血人本身血脂肪過高,血液可能含有大量白色油脂,又稱乳糜血,這些捐出的血液恐怕無法使用或需特殊處理,也會增加受血者血管阻塞風險。除了捐血,吃麥片、喝綠茶也是常見降血脂迷思。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時坦言,這些做法都沒什麼效,喝綠茶頂多降低一點點壞膽固醇,吃麥片有機會降個5%到10%,但麥片會使尿酸升高,恐增加痛風風險、影響腎臟功能,若又以全脂牛奶搭配麥片,更是得不償失。王宗道說,2、3年前國內興起一波吃麥片風潮時,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中年男性,由於血脂偏高又不想吃藥,索性以麥片取代主食,結果幾個月後回診,不但血脂沒降多少,尿酸反倒飆高。想降低血脂,吃藥絕對比吃任何食品、健康食品來得有效和安全,王宗道強調,藥物都經過長時間研究,長期下來可以降低肝、腎等內臟膽固醇、讓血管恢復健康。「蛤,醫師,可是吃藥會傷肝。」王宗道說,說起吃藥,這是多數患者第一時間的疑問,也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根據研究,高血脂患者用藥後,短期內肝指數上升的個案不到2%,另因長期以藥物控制膽固醇,肝臟的膽固醇會降低,肝指數也會逐漸降低,同時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才能真正讓人延長壽命。王宗道呼籲,血脂偏高的民眾若沒有血管疾病,可以先在3到6個月內嘗試飲食控制、減輕體重,若不見成效或本身有血管疾病者,則建議就醫用藥治療,才有機會讓血管恢復健康。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9-0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約等於每7個人之中就有1位老年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8月發表「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0年將開始進入死亡數超過出生數的「人口負成長時代」,預估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長者。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目前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董氏基金會表示,國人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長命並不一定好命!50歲過後腦力下滑 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明,年過50歲後,大腦約以每年0.2至0.3%的速率萎縮,60至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變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飲食品質不佳 大腦更容易早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營養師引述2018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的研究指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久坐不運動與肥胖 都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劉建良主任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導致45至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1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劉建良主任指出,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飲食吃不好 靠膠囊補充也沒效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都有正向的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魚類中的n-3脂肪酸。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受整體飲食內容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許惠玉建議,每日在6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的同時也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可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特色。吃好又睡好 大腦才凍齡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有助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睡眠與大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2018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還有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7至8小時,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並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外,也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50歲前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國人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吃動睡3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飲食控制只能降2成!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
2020-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王馨世教授:過重婦女試管受孕率會降低 流產率升高
宏其婦幼醫院學術副院長暨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馨世教授今天表示,體重過重、肥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的議題,除了影響健康,增加罹患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等)與癌症的機會,肥胖也會影響卵巢排卵功能及降低懷孕的機率。王馨世教授8月自長庚醫院退休,9月起任職宏其婦幼,過去以多篇論文及研究報告享譽人工生殖領域。他指出,肥胖的婦女會使卵子積存過多的脂肪與膽固醇,繼而引起卵子內部構造(如輸送蛋白質的內質網、與提供能量的粒腺體)的功能異常,因此,來自肥胖婦女的卵子即使在受精後,胚胎的發育會比較差,懷孕的機率也較低。王馨世說,英國倫敦的蓋伊和聖托馬斯醫院,分析了33個研究,含括4萬7967個試管嬰兒治療周期,發現婦女的體重過重,或肥胖(BMI超過25),即使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懷孕的機會還是比正常體重的婦女(BMI為19-24)低16%,而且流產率提高了31%。肥胖也會改變體內新陳代謝,最常見的是引起「胰島素抗性」的現象,造成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增加,刺激卵巢製造更多的雄性素,導致雄性素作用在卵巢,造成卵巢濾泡萎縮及抑制排卵,以致排卵稀少或長期無排卵,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無排卵就無法受孕。卵巢濾泡的數量在12至14歲初經來時,兩邊卵巢總共約有20至40萬個濾泡,如果有排卵,每個月只排出1個卵,但每個月都會消耗一大批的濾泡,因此,卵巢的濾泡平均在50歲時會用盡,停經年齡也因此在約50歲的時候。血中「抗穆勒氏荷爾蒙(AMH)」值可以反映出卵巢濾泡存量的多寡,一般而言,小於35歲的婦女,AMH值通常介於2至5之間,表示卵巢濾泡的存量還不少,相對的,大於40歲的婦女,AMH值通常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的存量已經不多。AMH值的高低與懷孕的機率有密切的關係,卵子的品質也會影響懷孕的機率,年紀增加,品質差的卵子比率會升高,更降低了受孕的機會。王馨世說,懷孕的成功機率與女性的年齡以及卵巢濾泡的存量有關,女性在40歲以後,卵巢功能開始退化萎縮,卵巢濾泡的數量明顯減少,排卵功能也相對變差。無論年齡大小,依懷孕的成功率來排序為試管嬰兒療法>人工受精療法>自然同房。年齡在40歲以上,且AMH值在1.0以下,表示卵巢濾泡的存量已經不多,品質差的比率也比較高,自然懷孕的機率不高,應儘早開始嘗試人工協助生殖療法包括試管嬰兒療法,人工受精療法,尤其建議試管嬰兒療程,否則,每個月成批成群的濾泡持續地消耗與萎縮,懷孕的機率也會愈來愈低。若卵巢濾泡存量低到某一個程度,即使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治療,懷孕的機率也是不高。例如40歲以上,試管嬰兒療法的懷孕成功率只有15%至20%,也就是說,做4、5次試管嬰兒才會有一次懷孕,但相對於自然同房的懷孕機率,已經高出5倍以上了。由於不同年齡,條件不同,懷孕成功率也不同,因此,王馨世教授鼓勵婦女在35歲之前受孕,如此懷孕的成功率會比較高。
-
2020-08-30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別猛灌水!醫師提醒:更可能中暑並誘發心肌梗塞
天氣熱多補充水份已是常識,但中醫師陳勇利則提醒,其實喝太多水也有危險。因為,喝太多水,小便加上流汗,容易把身體裡的電解質帶走,反而可能因此中暑;正確之道是在水中加些鹽,或加幾朵菊花,都比只是喝水好;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水中的微量元素,避免中暑。陳勇利同時具有中西醫資格,也是醫學博士,他上午在一項夏季養生演說中指出,中暑的死亡率達10%,民眾不可不慎,症狀是突然不流汗,還有心悸.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等。此時,不流汗是身體自我的一種反向動作,而呼吸急促則和腦中缺氧有關。他說,會發生中暑的人又常和身體循環不佳有關,也就是有高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脂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一旦有中暑現象,血液的流動變差,就容易誘發心肌梗塞。陳勇利提醒,心肌梗塞前有3大特徵,民眾記起來提高警覺,可以自救保命,分別是突然的左胸痛、胸悶,和頭暈目眩,此時若又有冒冷汗的情形,那恐怕就百分之一百是了,應該趕快就醫。他說,這些症狀是因為血液通過心臟不順暢而引起,一般只有短短的15秒左右,但卻是重大的警訊;若是這些症狀同時發生,請不要猶豫,應該趕快就醫。陳勇利以開發花草茶知名,對於如何挑選菊花,他也建議,他跑遍全世界,還是以苗栗銅鑼的品質最佳,而且還是有機的,挑選時應以黃白相間的顏色才對;只要水瓶裡經常加上2、3朵,水就會不一樣,夏天出門旅行. 運動都多了一份保障。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猛灌啤酒 易胖也傷肝
夏天高溫炎熱,許多人愛喝冰涼啤酒消暑,一杯接著一杯咕嚕咕嚕喝下肚,一不小心啤酒容易喝過量,恐引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癌症等健康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啤酒暗藏驚人的熱量,一瓶罐裝330ml啤酒約12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的熱量,長期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肥胖問題,還會有高血脂問題,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不少人喝啤酒同時,都習慣搭配吃燒烤、鹽酥雞或重口味的下酒菜,潘富子指出,這些食物吃下肚,熱量超高,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此外,人體體內未被消耗掉的熱量部分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攝取的熱量過多,三酸甘油脂會增加,三酸甘油脂是構成皮下脂肪的主要成分,也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導致肥胖、脂肪肝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市面上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僅約4至5%,很容易讓人喝過量,潘富子說,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靠肝臟代謝,若經常大量喝啤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且若未加以控制,後續可能走向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衛福部國健署曾指出,喝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容易引發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會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過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率甚至高達5.13倍。潘富子表示,台灣近半人口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最明顯特徵是,喝酒後臉會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基因缺陷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避免飲酒,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26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也有「三高」! 減肥餐中的常見食材,真的能夠減肥嗎?
今天中午吃什麼好呢?(摸摸肚子)中午一起吃健康減肥餐吧。哦~ 健康減肥餐裡都有什麼食材?有牛肉、酪梨等等,有時候為了加快減肥速度我就吃酪梨當午飯。小美,你給了我科普酪梨的靈感……酪梨,又稱牛油果、油梨、樟梨、鱷梨,它的營養成分到底怎麼樣?只講數字太枯燥,我們拿來一碗白米飯作對比。對比米飯,發現酪梨有「三高」1.高脂肪100g酪梨中含有脂肪15.3g,甚至可以說,酪梨的脂肪含量已經超過了一些肉類食物(100g羊肉含脂肪14g、 100g豬肉含脂肪13.92g)。然而,與肉類脂肪中飽和脂肪佔大多數不同,酪梨以不飽和脂肪為主,100g酪梨的飽和脂肪僅為2.3g。飽和脂肪會引起血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與之相反,不飽和脂肪對人體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如調節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參照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日常飽和脂肪攝入量應低於膳食總能量的10%(以2000kcal總熱量計,10%的飽和脂肪攝入量為22.2g)。總的脂肪攝入量應為膳食總能量的20-30%。高脂肪使酪梨有著強飽腹感,這是使其能進入「減肥食譜」的重要原因。2.高熱量所以天天吃,或者一頓吃三顆酪梨的朋友們,是否感覺到越減越肥?那是因為酪梨高脂肪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高熱量:因此在熱量普遍比較低的水果中,酪梨可以說是鶴立雞群了。酪梨的熱量是一般水果熱量的3倍左右。所以減肥人群應適量食用(每週吃2次,1次一個小酪梨150g左右即可)。3.高膳食纖維根據我國膳食指南,每日應攝入膳食纖維25-30g,膳食纖維對人體有著延緩葡萄糖的吸收、清理腸道通便、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功效。雖然酪梨與米飯、其他水果相比顯示「高膳食纖維」,但跟蔬菜比,弱爆了!因此攝入膳食纖維最好的食物仍然是蔬菜,每日吃足500g新鮮蔬菜,那也就離健康曼妙的身材不遠了。減肥的人,酪梨要怎麼吃?酪梨並不符合減肥食譜中所需的“低熱量”,更不能代替主食,所以我們無需“神化”其作用。從營養成分來看,酪梨是典型的高脂肪、高熱量、高膳食纖維的水果,並具有強飽腹感的特點。在減肥時,可將酪梨作為高熱量食物的替代品食用,如將麵包果醬替代為新鮮酪梨、將含糖酸奶代替為酪梨奶昔等。(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到底可以吃幾顆雞蛋?超過一顆蛋膽固醇會過高嗎
韋恩最近有兩個機會討論到蛋的膽固醇,感覺很多人還是有些誤解,或是沒跟上最新的資訊。一則是之前討論鵝蛋的時候【鵝蛋有神奇助孕能力?】,因為鵝蛋大約是一顆雞蛋的三倍大,所以有朋友問到那照韓前市長講的一天一顆鵝蛋,會不會膽固醇超標啊? 二則是我爸爸去門診時,醫生叮囑他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蛋,以免膽固醇過高。韋恩提醒大家,知識要與時俱進,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雞蛋是比較舊的說法,現在的飲食建議不會刻意要求,一天不能吃超過一顆雞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因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研究發現,食物攝取的膽固醇與血中的膽固醇沒有太直接的關係,韋恩認為如果我們還陷於吃什麼、什麼就高的觀念裡,那跟古代的以形補形的迷思不是很像嗎?事實上,身體裡的膽固醇有約80%是人體自行合成的,只有20%是來自於飲食。與其擔心吃進過多膽固醇,更應該注意不要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與糖分,那才是造成體內膽固醇過高(尤其是壞的膽固醇LDL)的根源。2020最新營養研究怎麼說2020 年四月號之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有一篇論文,Dehghan 等人發表了雞蛋攝取與血脂、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之相關性研究。 研究中比較了雞蛋攝取量最高 (每週 7 顆或以上) 及最低 (每週小於 1 顆) 兩個族群後發現,兩族群的受試者在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中風,及血脂濃度這些方面,與雞蛋攝取量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而且作者發現,沒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試者,其雞蛋攝取量還與血壓呈現負相關。因此,作者在結論中提到:「適當的雞蛋攝取 (每天一顆) 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及死亡率並無相關」。美國膳食諮詢委員會怎麼說美國在2016年公布的「2015-2020美國膳食指南第8版」中,刪除食物了中膽固醇的每日最多攝取300毫克的限制性建議,不再針對食用雞蛋提及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等的說法。美國心臟學會怎麼說美國心臟學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在最新的飲食建議裡,也移除了飲食膽固醇攝取上限。國健署怎麼說國健署的每日營養指南在107年新版調整了「蛋」在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由「豆>魚>肉>蛋類」修正為「豆>魚>蛋>肉類」:等於說肯定了蛋的營養,作為蛋白質食物類的選擇時,為避免同時吃入不利健康的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選擇這類食物應有其優先順序,原該類別為「豆魚肉蛋類」,表示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蛋所含的營養豐富,故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修正為「豆魚蛋肉類」。而且表示,近年研究顯示蛋的攝取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不具關聯性,所以沒有具體限制每日的蛋攝取量。所以韋恩結論,每天一個蛋以科學證據來看是安全的,只要不過量攝取,比如說1-2顆,並不會對正常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以台灣的飲食建議來說,豆魚蛋肉類每日攝取的建議為6份,而一顆蛋就是一份。其實從以上建議,我們還是看得出來,該注意的是每日攝取的總膽固醇,紅肉裡的膽固醇也不少,不可因為少吃了蛋而對肉就大吃特吃。或是整體總膽固醇攝取爆量,因為過高的膽固醇對心血管還是有不利的影響。而且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與精緻糖,更會引起體內的膽固醇合成提高,順帶影響三酸甘油脂、血脂、血糖的平衡,比起每天吃一顆兩顆蛋來說,更是不可不慎。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類當零食養生風潮正流行 但你吃的量對嗎?
堅果種子是近年很夯的養生食物,像是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也有許多人會當作零食來吃,但你知道吃的「量」是對的嗎?攝取過量還是會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身體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需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營養師說明,不少重視健康的民眾,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部分民眾對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毫無節制,導致攝取過多的熱量,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富含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磷、鎂、鉀等礦物質,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堅果類建議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飲食方面,高劭穎建議每日搭配均衡飲食及攝取1份堅果食物,才能吃得健康無負擔,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日子,我們對家中已步入中老年的父親的健康情形了解嗎?中老年男性會面臨的疾病很多,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大多可以讓疾病現形。提醒為人子女,甚至是您本人,可以朝以下介紹的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來做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徵兆,提早預防,過個有品質的健康人生。1.攝護腺肥大「醫師啊,我最近尿尿都要用力,而且尿不乾淨。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晚上睡覺也要上二、三次廁所,這樣已經有半年了,每天睡眠都不足,我是不是攝護腺肥大啊?」一位年紀60歲的阿伯問我,我幫他檢查攝護腺及安排超音波後,確定有攝護腺肥大,馬上開藥給這位阿伯服用,一個禮拜後症狀緩解很多,解尿也比較順暢,重點是夜尿的次數減少,睡眠品質變好,整個人都變得有精神許多。以上是攝護腺肥大男性常見的表現症狀,有的人症狀甚至超過10年,都到快尿不出來才到醫院求診,多半需要放導尿管甚至開刀處理才尿得出來,所以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減少需要接受手術的風險。攝護腺是在膀胱開口及尿道間的一個器官,主要負責分泌攝護腺液組成精液。攝護腺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變大,當阻塞到尿道的時候,小便就會不順暢,需要用力才能解乾淨。健康檢查項目針對攝護腺肥大,有泌尿外科專科醫師會診,針對排尿症狀做詳細解說,身體檢查也會從肛門指診,檢查攝護腺有無變大或長硬塊。另外有攝護腺超音波,可以更準確量測攝護腺大小。攝護腺檢查還包括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若指數超過4,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就診及追蹤,指數持續升高則有罹患攝護腺癌症的風險。另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朋友,可以透過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做更精準的偵測。2.男性更年期不只女性有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症狀常常被忽略。根據統計,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睪固酮就是男性賀爾蒙,缺乏都會產生更年期現象,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容易疲勞、失眠、易怒與憂鬱,體力也會降低,甚至性功能變差,有勃起功能障礙。除年紀越大睪固酮濃度越低,其他如:肥胖、抽菸、酗酒、壓力大、濫用藥物也會影響睪固酮濃度。睪固酮濃度過低也常同時併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等疾病。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睪固酮濃度是否正常呢?只要在早上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低於300ng/dL,就可以確認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此時就必須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諮詢是否需要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若接受治療後可以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增強肌肉的強度,改善同時罹患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進一步可以改善性功能及勃起功能。3.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也是男性常見的疾病,除了嬰兒期容易發生外,另一個時期就是中老年男性。腹股溝疝氣就是在腹股溝處有缺口,而腹腔內的腸子或組織容易掉到缺口產生疼痛。由於疝氣是需要手術才能治療好的疾病,所以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放在受檢查者雙側腹股溝的下方,請受檢查者腹部用力,檢查是否有突出的組織,如果有摸到,則可以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有的人甚至疝氣已經大到掉到陰囊仍不自知,檢查不需要腹部用力就可以摸到並看到。確定有腹股溝疝氣的男性,需要至門診安排治療。4.陰囊水腫陰囊水腫的表現常見一側陰囊較對側腫大,平時不會疼痛,但可能會有異物感。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觸診兩側睪丸及陰囊,若有腫脹像水球觸感的囊腫,就可以懷疑有陰囊水腫。此時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安排陰囊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許多水在陰囊裡面,則確定診斷為陰囊水腫,必須接受手術切除才會痊癒。5.包皮過長包皮過長可能會合併反覆的包皮發炎,也會增加尿道感染的機率。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包皮長度,若龜頭被包住又無法輕易的用手撥開包皮露出,則可以診斷為包皮過長。6.精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常見在小腿,但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也不在少數。主要發生在連結睪丸的精索,精索裡有輸精管和許多血管,因為長期在悶熱環境或穿緊身褲,會讓精索靜脈曲張,曲張壓迫神經會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陰囊外觀,若有明顯的血管團狀物,並在觸診時摸到睪丸旁也有團狀物,則可以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若常有下腹及睪丸旁疼痛,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接受治療。7.腎結石男性比女性好發2-3倍以上,腎結石是可以沒有症狀的,但是發作起來會腰痛極度劇烈,並且有血尿症狀,所以在健康檢查時是必要檢查項目。醫師會用手敲診腰部檢查是否有疼痛外,腹部X光及超音波檢查也可以看是否有腎結石,另外尿液檢查若有發現血尿,也要進一步排除是否有腎結石的可能。腎結石的處理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取石,端看結石的大小位置來做判斷,這需要泌尿科醫師的專業來處理。男性健康檢查特殊項目
-
2020-08-20 養生.健康瘦身
8小時減肥法、過水減肥法哪種有效?營養師公開私房減肥早餐食譜
健康版Ⅹ元氣網 推出元氣的一天現代生活節奏快,科技進步帶來便利,卻也不免對健康生活帶來挑戰。聯合報健康版與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聯手出擊,合作推出「元氣的一天」專欄,邀請專家從生活小細節出發,透過文字與影音,提供居家備忘錄,讓大家每天健康,元氣滿滿。「肥胖,是萬病的根源。」減肥已是全民運動,但減肥方法百百種,今夏最熱門的8小時減肥法,以及喝黑咖啡、綠茶等減肥方法,都讓人躍躍欲試,究竟該採用哪一種減重法,才能有效健康減重呢?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詳細說分明,讓大家可以輕鬆瘦。想知道哪一種減肥方法最有效?劉怡里教大家如何輕鬆享瘦妙方。炎炎夏日,又是減肥旺季,最近很流行8小時減肥法,喝咖啡、無糖綠茶、過水減肥法等,都是時下最夯的減肥法,真的有效嗎?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逐一剖析解惑,並公開其私房減肥早餐食譜及作法。「只要掌握正確減重原則,搭配運動,就可以輕鬆順利的甩掉身上的肥肉。」劉怡里強調,這些減肥法在適當時機、正確運用得當的話,二周內可以減重2至3公斤,還有降血糖、血脂效果。8小時減肥法這個減肥法又稱為「8:16減肥法」,指的是「進食時間控制在8個小時以內,其他16個小時只能夠喝水或黑咖啡。」也就是進食的東西或喝的飲料是沒有熱量的。只要掌握以下減肥3原則,就可以有效控制體重,並且讓血糖、三酸甘油脂下降。1.強調8個小時內,要照正常三餐規律的吃。2.必須吃新鮮原型的健康食物。3.搭配運動處方,規範一周內必須做幾次重訓及有氧運動。喝黑咖啡或無糖綠茶減肥法喝黑咖啡及無糖綠茶,的確對減肥有幫助。使用於以下兩個時機點最有效。1.運動前30分鐘或在運動過程中飲用當體脂肪過高時,搭配運動減重,在運動前30分鐘或在運動過程裡,可以喝黑咖啡及無糖綠茶,它裡面的成分有助於燃脂減肥。2.吃甜食或下午茶搭配飲用減肥期間若想吃甜點或下午茶,可以搭配喝黑咖啡或無糖綠茶,吃完之後,一定要從事快走等運動,可以幫助將吃下肚的的油脂代謝,體重獲得控制。不過,如果胃不好的人,不宜喝太多的黑咖啡或綠茶,否則會導致胃不舒服。過水減肥法過水及黑咖啡減肥,通常減肥的人會一起運用,也就是讓吃下肚的東西沒有油脂。一般採用過水減肥法,在第二周就會有效果顯現,因為此方法是去掉食物的油脂,因此大概二周左右,就可能減掉2至3公斤。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方式使用超過一個月之後,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後遺症,例如女性經期失調、月經不來、皮膚過敏、免疫力失調、皮膚乾癢、皺紋等。因此過水減肥法只能短暫的使用一至二周,之後仍有復胖機率。劉怡里私房減肥早餐食譜(熱量500大卡)材料:燕麥40g、鮮奶120cc、優格2湯匙、綜合水果一碗(帶皮蘋果切塊、芭樂切塊、奇異果切塊)作法:1.燕麥在前一晚以熱水泡30分鐘,泡好後置入保鮮盒裡,再放入冰箱冷藏。2.蘋果、芭樂、奇異果洗淨切丁,也可在前一晚切好後放入冰箱冷藏。3.早起拿出冷藏的燕麥,加入優格及牛奶攪拌一下。4.再依序放入切丁的蘋果、芭樂、奇異果鋪在燕麥優格牛奶上,即告完成。功效:減重、促進腸道蠕動營養叮嚀:早餐一定要攝取優質澱粉+蛋白質。燕麥加上優格及牛奶,再吃三種顏色水果,不僅蛋白質足夠,也富含膳食纖維、鈣質、果膠、維生素C、B群、葉酸等營養素,美味有飽足感,可以健康瘦身。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頭暈、呼吸急促 55歲男查出冠狀動脈嚴重阻塞
一名55歲男性最近常胸悶、頭暈、呼吸急促,趁著疫情趨緩安排健康檢查,果然愛抽菸、吃東西不忌口的他,不僅有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在醫師的建議下,經轉診至心臟內科,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過接受心導管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巫翰明說,該名男子因工作關係常應酬跑攤,加上從小染上抽菸習慣,雖然年輕時並沒有覺得哪裡特別不舒服,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體重也飆破百公斤,日前參加成人健檢,未料檢查結果卻是「滿江紅」。巫翰明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沒有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如口乾、頭暈、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的感覺,要是沒有接受檢查,根本無從發現,若等到疾病晚期才發現,往往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至於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意外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程度幾乎將近9成,若不是最近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加劇,恐怕也十分容易忽略,所幸轉診至心臟內科,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症狀大幅減輕,醫師也藉此警惕患者「千萬不可以再抽菸、喝酒了!」他建議,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透過早期發現慢性病,才能早期介入及治療。巫翰明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參加成人及老人健康檢查,醫師會參考健檢結果、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提供民眾完整的個人健康報告,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注重身體保健,配合規律運動、適當飲食,才能長保健康。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心臟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台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戶外至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著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15 橘世代.好野橘
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
小時候爸爸是我們的靠山,總是把家人放最前面,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面。隨著國人保障意識提升、市場接納程度愈來愈高,「保險」也成為孝親的選項之一,為爸爸買份保險,守護爸爸的生活,當爸爸的靠山。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男性10大死因,第1名為癌症,另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也分居前10名之列,顯示男性易因三高引發重大疾病致死。若要送爸爸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癌症險及健康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副總經理呂文泉表示,爸爸常為了賺錢而忽略自身健康,也因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家庭負擔,延遲黃金治療時間,所以更需要加強爸爸的醫療保障來防患未然。以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真心防癌癌症健康保險專案」為例,針對惡性腫瘤和特定器官原位癌提供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後療養保險金、癌症身故保險金及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等四大保障,如已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隔年度仍得續保其他項目,保單期間內後續若再診出惡性腫瘤仍可獲得理賠,能讓爸爸的健康獲得最全面的呵護。已罹患三高的人不易買到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薦「三高心安保健康保險」,適合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正常服藥體況良好可免體檢投保,當發生疾病和特定傷病時,不論住院治療,或須住院接受手術、出院後療養,以及特定傷病等,皆在保障範圍裡。許多爸爸在兒女有了經濟能力與家庭後,肩上擔子減輕,會規畫海外旅遊,和泰產險建議可幫爸爸安排針對海外活動期間也能有保障增額給付的「足勇健」傷害保險專案,為爸爸壯遊世界的足跡多添一分保障,安心到老。【延伸閱讀↘↘↘】。分散長照風險-外溢保單:養健康習慣,有機會省保費。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 營養師:3低1高1適量逆轉脂肪肝
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脂肪肝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在我國40~69歲的人當中,約7成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若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漸漸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沒有症狀的,幾乎不會被察覺,都是在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才被醫生告知有脂肪肝的情形。導致脂肪肝的原因,除了長期飲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不喝酒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人以為吃得太油才會有脂肪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吃得太多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甜點、麵包等使血糖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如果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糖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而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脂肪肝呢?高敏敏指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等,有較高的風險得到脂肪肝。此外,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嗎?實際上,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很瘦,但肝臟卻肥膩膩。逆轉脂肪肝就要這樣吃!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減輕體重,脂肪肝就很有可能減少大半!建議把握5秘訣「低熱量、少油脂、低糖類、高纖維、適量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脂肪堆積在身體裡。低熱量少吃零食、甜膩、油炸、油煎、油酥等高熱量食物。高敏敏說,尤其是含精緻糖類的零食,如蛋糕、冰淇淋、含糖飲料、餅乾、糖果等,內含的營養素不多,卻會提供大量的熱量、精緻糖、脂肪,可說是減重大地雷,能避就避。此外,每天飲食應以三餐為主,不可偏重任何一餐;養成不吃點心習慣,若是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了,可選擇選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例如:大番茄、蒟蒻等。當然,更應該避開熱量驚人、導致啤酒肚的酒類。低油脂高敏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另一個兇手-油脂類,分成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現固體狀,如豬油。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取過多,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脂肪肝。不飽和脂肪酸則為液態,如植物油。一般認為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形成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其中,又以橄欖油、苦茶油、麻油及堅果油含量較多。她提到,無論是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內必需的脂肪酸,缺一不可,只要不過量,都算是有益健康的好油。低醣類醣類即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澱粉,主要分為「精緻澱粉」、「未精緻澱粉」。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條、麵包、白土司等;未精緻澱粉則像是糙米、五穀米、燕麥、紅豆、綠豆等。高敏敏建議,攝取以「未精緻澱粉」為優先考量,因為未精緻澱粉比較難以被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可延長飽足感不易餓,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高纖維高敏敏提醒,纖維質會延緩食物消化、營養吸收,進而減緩醣類吸收。可多攝取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除了有大量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植化素,對健康有益。另外,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香菇等也可以多攝取。而膳食纖維來源之一的水果,因為富含天然果糖,若攝取過多也可能會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在身體裡;但因為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一天最多吃2~4份水果即可,一份的概念是把水果放入一般飯碗大約8分滿碗,且不要在同一餐吃,而是分在2~3餐吃。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組織、內臟器官的重要成份,體內許多生理功能也需要蛋白質參與,像是酵素、抗體、荷爾蒙都由蛋白質組成。如果攝取不足,雖然可讓身體變瘦、體重減輕,但也得擔心會有肌少症問題,導致力氣變小、活力變差,容易疲倦無力。高敏敏建議,可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白肉類的雞肉、魚肉、雞蛋等,或者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等。盡量少吃紅肉類,如牛肉、豬肉、羊肉,若要食用,則以瘦肉為主,把肥肉跟外皮去除,避免吃進過多的飽和脂肪,造成身體負擔。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四季豆纖維不輸葉菜類,但千萬別這樣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12-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四季豆的名稱因地而異,在台灣也叫做「敏豆仔」,到了中國大陸,四季豆就是菜豆,也有人稱為刀豆、豆角等。四季豆可說是名副其實,台灣市面上,幾乎一年四季都看得到,但因盛夏時產量較少,價格相對較貴。四季豆是再尋常不過的蔬菜,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以營養品質指標幫食物評分,英文名為green bean的四季豆,跟青花菜、秋葵等並列最高分,100分。調和五臟 利水又消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中醫認為屬性甘淡、微溫的四季豆,有健脾益氣、消暑化濕的效果,還能調和五臟、補精神,很適合脾胃虛寒的人食用,這類人吃得少、常軟便,女性的症狀還包括白帶多。不只如此,四季豆也有利水、消腫的效果。雖然四季豆本身的屬性溫和,但乾扁四季豆的屬性會比較燥熱。內含皂素 千萬別生食要特別提醒的是,生的四季豆裡含有皂素、豆素,對黏膜具有刺激性,且有凝血作用,千萬不要生食或打成汁後飲用,否則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中毒症狀。安全起見,食用四季豆前,最好徹底煮透。枸杞同煮 防便秘可明目中醫講究藥物同源,以200公克四季豆,加上香菇、蒜瓣兩瓣、少許辣椒同炒,起鍋後再撒上一點枸杞,四季豆本身可以預防便秘、消水腫,枸杞則有明目的效果。另外,菜豆稀飯也是很簡便的煮法,以四季豆、肉絲、磨菇、紅蘿蔔跟稀飯同煮,或改用糙米,加入四季豆、竹筍、香菇、紅蘿蔔跟少許肉絲,以薏仁取代糙米,消水腫的效果會更好。可溶性纖維 有助降低膽固醇國泰醫院營養師賴秀怡:比起一般蔬菜,像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以芹菜為例,每100公克含有1.6公克的膳食纖維,其中,0.7公克為粗纖維,0.9公克為可溶性纖維。而同等重量的四季豆,膳食纖維有2.5公克,扣掉0.8公克的粗纖維,可溶性纖維有1.7公克。可溶性纖維不只有助於降血脂、降膽固醇,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排便。維生素多樣 可當寶寶副食品除了蛋白質、纖維質,四季豆裡也有不少維生素B1、B2,在其他的維生素、礦物質部分,四季豆可說是「該有的營養都有了」,加上沒有特別氣味跟口感,小朋友接受度高,也很適合做為寶寶副食品。網路傳言,四季豆因含大量的鐵,烹煮後易褐化,事實上,褐化是因為氧化反應所致,四季豆的鐵含量不算特別突出。乾扁四季豆 做法不健康豆科植物都含有皂素,建議煮熟後再食用,煮熟後的四季豆不只口感較好,也比較容易消化。由於四季豆富含纖維質,又含有寡糖,進入腸道被分解後,較容易導致脹氣,但比起其他豆子,四季豆引發脹氣的情況輕微多了。四季豆料理裡,最富盛名的恐怕就數川菜乾扁四季豆。但因這道料理往往要用大量的油下去炒,或是油炸,加上調味料下得重,從營養師的觀點來看,實在不建議多吃。原味烤豆 吃得到清甜要享受四季豆的清甜味,可以在烤肉時,以鋁箔紙包裹後放在架上烤,是非常健康的吃法。至於外食族,因四季豆不易走味,可以前一晚先用水煮熟四季豆後,放置在冰箱裡,第二天做成沙拉食用,或加入些許蒜末、紅蘿蔔絲後涼拌食用。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13 科別.新陳代謝
除了高血糖,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務必注意此問題!
許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該注意血糖的控制,但為何也要注意血脂異常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徹表示,因為糖尿病本身就會增加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如果再加上有血脂異常狀況,恐怕會使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倍增。而糖尿病本身也會致使血脂異常,因為血糖偏高會導致血漿中的高密度膽固醇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升高,進而增加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胰臟炎的風險,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更須好好面對血脂肪的問題。陳徹指出,根據美國及加拿大一個針對第一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發現,第一型糖尿病人血漿中的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其濃度都和非糖尿病者相似。然而,就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血漿中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較非糖尿病者低;其血漿中三酸甘油酯的濃度較非糖尿病者高;其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雖然和非糖尿病者無差異,但其低密度膽固醇其粒子更小、密度更高(sdLDL),更容易引起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為什麼第二型糖尿病會引起血脂異常?陳徹表示,與第二型糖尿病常合併肥胖及胰島素阻抗有關。胰島素本身可讓葡萄糖進入細胞,以作為能量來源或轉為肝醣或者三酸甘油酯儲存。若胰島素有了阻抗性,使細胞得不到足夠葡萄糖,自然會促進三酸甘油酯分解。當血中游離脂肪酸大量增加後,沒有用作能量來源的游離脂肪酸,肝臟便將其再合成三酸甘油酯並釋放到血漿中,使得血漿中的三酸甘油酯濃度上升。而糖尿病及血脂異常,兩者皆為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再加上第二型糖尿病因為胰島素阻抗,產生血漿三酸甘油脂濃度過高,高密度膽固醇濃度過低,以及產生更易發生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sdLDL,進而增加因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臟炎,以及因為高密度膽固醇血中濃度過低及低密度膽固醇結構之異常的粥狀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陳徹提醒,糖友應正視血脂異常的問題,除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外,視情況採取藥物治療也是必須的。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陳徹
-
2020-08-11 橘世代.健康橘
56歲郭子乾「跑馬養健康」一跑12年,身體減齡10歲
今年56歲的郭子乾維持長年運動的習慣,因為身在演藝圈,不僅三餐不定時,便當又多高油高鹽,睡眠也無法正常,三高容易跟著上身,他又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有次看到健檢報告有紅字出現,讓他立刻出現警覺心,他不想這麼早就被藥物控制。於是聽從醫師建議,以運動來延緩疾病的發生,開始了長達12年的慢跑生涯。他是馬拉松常客,即便工作忙碌,仍不忘抽空慢跑,這一跑就是12年。而他的身體年齡也比實際年齡足足年輕了10歲,尤其是他的血脂血糖也跟著下降,健檢從此再也沒出現過紅字,為了健康,他也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早晚都會各量一次,他發現情緒保持穩定,血壓也比較平穩,所以會盡量避免情緒太激動。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換下白袍起步跑!64歲院長征戰馬拉松,獎牌掛滿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頸動脈狹窄 醫:可能導致2次中風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患腦中風後,檢查出他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1個多月後,該病患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位年歲已高的男性,有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觀看,卻聽不懂在講什麼,等扶起坐好,發現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了這麼突然的腦中風。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在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個小時就完成。張耿豪說,從各個研究顯示約有2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然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他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有效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工程師愛吃油炸物 25歲變舉弱男
一名25歲的工程師,工作壓力大,常吃油炸食物紓壓,加上生活習慣欠佳,竟成為不舉族群成員。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天民泌尿科診所副院長蔡嘉駿表示,國內性功能障礙患者日趨年輕化,根據研究指出,年輕入伍的男性中17.6%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主要與飲食及生活習慣不佳有關。壓力大、飲食差 年輕患者增多「勃起功能障礙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前兆,不可輕忽。」蔡嘉駿指出,健康由小窺大,勃起功能障礙與血管病變有關,研究發現,若有勃起功能障礙者,未來5至10年罹患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最多較一般人高出五倍,需及早警覺就醫。蔡嘉駿觀察,以往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多數都是中老年男性,但近年出現不少二、三十歲年輕人至門診報到。這名25歲男性工程師,身高180公分,體重從80公斤急速增加至100公斤,因為工作壓力大,抽菸、常狂吃高熱量食物,導致肥胖,水桶腰現形,外型看起來「從台灣黑熊變成趴趴熊」。該名男工程師有女朋友,每月見一、兩次面,兩人發生親密關係時,男生總感到力不從心,女生一度懷疑男生有其他伴侶,導致兩人關係緊張。於是男生選擇在網路上買藥吃,由於買到偽藥,吃了三、四次都未見成效,甚至連藥放在褲子口袋裡,褲子都被染色,還出現頭痛和拉肚子的症狀,只好尋求醫師協助,經血液檢查發現,他的血脂肪過高,有高膽固醇問題。高油脂、高糖分 加速血管老化蔡嘉駿說,抽菸和愛吃高油脂、高糖分的飲食都是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抽菸會加速血管老化,高熱量飲食容易導致血管病變,由於陰莖血管口徑小,常會第一個出現症狀。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於是蔡嘉駿請這名男工程師搭配用藥,並從生活習慣改善,開始戒菸、適量飲酒、少喝含糖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和保持充足睡眠,經醫師協助指導下,病患不只問題改善,體重也下降,與伴侶關係變好,建立自信心,工作表現也更有勁。類似個案常發生在男性身上,但礙於面子很多人覺得丟臉,不願意正視疾病,蔡嘉駿說,「只要看見患者欲言又止,年輕人若體型肥胖又有抽菸者,可能就有勃起功能障礙」,因此他會協助患者內診和安排檢查,大概可以抓出五成的勃起功能障礙者。坦承說 別害羞 伴侶陪同就診其實,很多男性不敢告訴另一伴有性功能障礙,但實際上良好的性關係需要男女雙方一起維繫,他很鼓勵患者帶另一半來就診,讓對方理解認同,才不會產生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恐慌。面對病況,很多男性羞於啟齒,選擇私下網路買藥或嘗試各種偏方例如鹿茸、生蠔,「事實上網路藥品成分來源不明,百分百為偽藥,反而增加風險」,國內洗腎患者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另外吃太多生蠔等海鮮,恐導致高膽固醇,建議不宜過量。蔡嘉駿提醒,很多患者吃一、兩次藥沒效就選擇放棄,但治療並非一、兩周的事情,通常醫師會建議服藥試六至八次。在醫師把關下正確用藥,加上現在治療技術進步,有很多方式可供選擇,搭配長期調整飲食、生活作息,才能恢復幸福感。避免勃起功能障礙方式● 戒菸、適量飲酒● 少抽菸、生活起居正常●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少吃高油、高鹽、高熱量食物● 養成運動習慣● 睡眠充足資料來源╱蔡嘉駿醫師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別把錯推給更年期!男性不舉可能是6大疾病最早警訊
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幾年因雄風不振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並非單純勃起功能障礙,進而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性生活。40歲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 求診率卻僅10%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而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高達52%的人有功能障礙勃起,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北醫附醫泌尿科陳偉傑醫師解釋,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等,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礙 恐是心血管疾病早期警訊陳偉傑醫師說,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影響的不只是性福人生,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罹患心臟疾病者勃起障礙惡化 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指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羅詩修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之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尤其是內皮功能的一項指標,勃起功能出現障礙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攝護腺肥大不可忽視 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另外,攝護腺肥大也是類似情況,根據研究,同一年齡層中,攝護腺症狀愈嚴重的男性,其性功能障礙亦愈嚴重。陳偉傑醫師分析,可能是血中一氧化氮濃度減少,加上骨盆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勃起功能出現障礙。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之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小酌怡情助性? 每天一杯男勃起障礙、女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