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脂
共找到
1622
筆 文章
-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收小腹、保健康」褲腰超過35吋 內臟脂肪如未爆彈
很多爸爸都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肚腩,即使年輕時自詡有六塊肌的壯老爸,一過中年,歲月無情,硬是融成了一整塊油脂含量極高的鮪魚肚;有的爸爸則是自帶又圓又硬的啤酒肚,彷彿隨時可以取下來打籃球。或許老爸不計較大腹便便影響美觀,但大肚腩對健康的影響可不能不計較。肥胖、肚子大、腰圍粗……都會讓各種疾病風險增加。今年父親節,陪爸爸一起擬定健康計畫,「收小腹、保健康」。捏一捏爸爸圓滾滾的肚子,腹部肥胖讓腰圍變粗,代表著內臟脂肪愈積愈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影響身體代謝,這樣的中年「腹」爸爸,在台灣不是少數。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調查, 四十歲以上男性中,大概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代謝症候群問題。肚腩硬或軟 與脂肪分布有關「啤酒肚」、「鮪魚肚」傻傻分不清楚,常有人說,啤酒肚摸起來硬邦邦,鮪魚肚摸起來鬆軟,但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其實大肚腩都一樣,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肚子捏起來會有軟硬的差別,只是每個人的皮下組織構造不同。黃國晉說,在醫師眼中,通常會將圓滾滾的肚子分成長在皮膚底下的「皮下脂肪」,如胖胖的相撲選手,一層一層的肚腩都是皮下脂肪;另一種是長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對於中年「腹」爸爸而言,因囤積「內臟脂肪」造成的腹部肥胖最常見,也對健康威脅最大。哪種脂肪 得靠儀器判別民眾能自己分辨圓圓的肚腩裡面,藏的是「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嗎?黃國晉表示,最精準方式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儀器判斷。捏肚子只能作為減肥民眾自我監測,若捏一捏發現肚子肉沒有少,但體重明顯下降,意味內臟脂肪減少,體重控制出現成效。國健署規定的男性健康腰圍必須小於90公分,換句話說褲子腰圍尺寸超過35吋,就意味腰圍太粗。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腹」爸爸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否則恐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影響代謝 三高慢性病上身「腰圍」代表脂肪分布,腰圍粗、腹部肥胖幾乎可以直接與「內臟脂肪多」畫上等號。黃國晉解釋,因為內臟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和糖尿病風險。另外,肥肚腩也會造成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黃國晉說,這邊提到的腎相關疾病,可能是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罹病後又沒有接受妥善治療、控制血糖、血壓產生腎臟共病外,由於肥胖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狀態,也可能影響腎功能。細胞發炎 粗腰潛藏脂肪肝被人稱為「富貴病」的脂肪肝,也與粗腰圍脫離不了關係。對脂肪肝置之不理也可能讓「肝癌三部曲」步步逼近,當肝臟脂肪過多,身體會產生生理反應,導致細胞受傷、發炎,慢慢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最終可能導致死亡,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就是減重。「肥胖也是一種病。」吳建遠說,這個觀念雖然已普及於民眾心中,但民眾卻普遍沒有監測腰圍的習慣。107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顯示,40至64歲族群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的比率高達50.8%、65歲以上則有36.9%,更有不少人從未量過腰圍,40至64歲有13.8%。中年族群 多沒量腰圍習慣吳建遠說,正確腰圍測量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即可。養成量腰圍、監測三高的習慣,才能更即時掌握自己身體的資訊,吳建遠也不忘呼籲,爸爸們應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建議每星期3至4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戒菸戒酒、充分睡眠,才能從「腹」爸爸行列畢業,遠離中老年病。
-
2020-07-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消暑吃冰反而更熱!中醫教你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夏季炎熱的天氣,不只容易食不下嚥、心情煩躁,更嚴重的是會造成許多熱病發作,一不留意可能影響健康!而錯誤的消暑、降溫方法更會傷害身,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中醫師賴睿昕提供10招杜絕熱浪威脅的良方,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做,有效幫助改善暑熱的不適,還具有預防保健的效果。第1招:早晨散步運動是最好的身心調節方法,夏季可選擇上午7至9時氣溫較低的早晨,此時太陽才剛出來,依循太陽的運行,能增長陽氣、養心氣;從事適度的有氧運動,不僅能鍛練身體,也能調節脾胃功能及穩定自律神經,幫助夜間安穩入眠。第2招:靜坐30分鐘夏季炎熱的高溫,容易令人心煩氣燥,不只情緒受到影響,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 中醫認為「靜則神安」,建議可在晚飯後靜坐30分鐘,並配合腹式呼吸法,不僅可以幫助心平靜下來,同時藉由呼吸能夠穩定自律神經、調整心跳及血壓,以及調節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讓心腦徹底休息。第3招:喝白開水炎熱的高溫,容易過度流汗,一定要充分補充水分,千萬不能等到很渴時才喝水,建議每小時喝一杯白開水,大約是250c.c.,一日水分攝取至少達到2000c.c.;若是在戶外活動更容易大量流汗,最好每20分鐘喝水一次,一日喝水量建議達到3000c.c.。第4招:多吃蔬果蔬果是很強的抗氧化食物,尤其深色的蔬菜及水果,富含大量的多酚類抗氧化劑,可防止自由基產生、降低膽固醇,並修復受損的心肌細胞,有助改善血管健康、穩定心律。夏天水分攝取不足,很容易造成便秘,建議多吃粗纖維的蔬果,例如:芹菜、香蕉等,有利於通便。另外,大蒜、洋蔥可幫助調節血脂、穩定血糖,減少血栓的形成,有益心臟健康;秋葵、茄子、海帶及燕麥等黏稠食物,不但可防止血栓及血液黏性增加,也能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第5招: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防護力不佳的族群,最好盡量少碰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咖哩、竹筍、酒,以及油炸食物等,都屬於中醫所稱的「發物」,攝取過多的話,容易引發過敏,甚至加重皮膚炎的病情。第6招:避免生冷飲食夏天高溫、悶熱的環境,不少人嗜吃冰品、冷飲降溫,但生冷飲食反而會造成體內濕熱氣不容易排出,同時也會影響脾胃正常機能,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讓原本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更容易出現食慾不佳、疲倦等症狀。第7招:多吃點堅果類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及不飽和脂肪酸,包括:杏仁、腰果、榛子、核桃、松子、板栗、開心果、夏威夷果等,具有改善心臟機能的效果,建議每天吃10~20克,有助提高好的膽固醇,防止壞的膽固醇更高,避免損害血管健康。第8招:適量喝綠茶由於綠茶屬於未發酵茶,具抗氧化作用的兒茶多酚,以及有抑制血栓形成的綠茶素,可防止細胞及組織被氧化破壞,同時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認為,喝綠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清心除煩、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功效;不過,胃腸功能不佳者要注意不能空腹喝茶,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另外,有便秘及心血管疾病者,則不適合喝濃茶,以免加重腸胃及心臟的負擔。第9招:喝綠豆湯夏季天氣濕熱,容易感到倦怠、沒有食慾,甚至容易火氣大,造成身體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例如:口臭、口苦、冒痘痘、便秘等問題,且夏季細菌繁殖快,容易傳染腸道疾病。此時,喝綠豆湯是最佳的消暑、解毒良藥,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等功效,能調節胃腸功能、提高免疫力。第10招:喝紅豆水赤小豆性偏寒,具有去濕、利水、解熱等功效,同時能夠減少細菌及病毒滋生,改善小便黃赤、頻尿的困擾,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發炎的效果。延伸閱讀: 熱火氣大? 多吃4類食物幫身體消暑、退火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7-28 科別.新陳代謝
全台200萬人都有! 傷口總是好超慢恐與「這個」國民病有關
54歲的病友李先生受糖尿病困擾已20年,左腳趾頭已截肢,因為腳部的傷口兩年都好不了,出門一定要綁腳,且不耐久站、無法提重物,甚至失去賴以維生的廚師工作,後來接受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戴念梓醫師的自體細胞臨床試驗治療,到現在一年多都沒再復發,相當令人鼓舞! 糖尿病友口難癒合 自體細胞治療作用廣 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少將表示,呼應《特管辦法》國家政策,與訊聯生技合作的自體脂肪「間質幹細胞」,移植慢性及滿六週未癒合困難傷口細胞治療計畫,成為我國第一項、也是目前唯一獲衛福部核可、列入常規可收案執行的自體細胞治療傷口申請案!透過傳統的外科手術和先進的幹細胞科技結合,既能照顧有國民病之稱的廣大200萬糖尿病人口,又可照顧國軍傷口,相當具指標性。 蔡建松指出,間質幹細胞具有分化、抗發炎的特性,能修復損傷或病變組織、器官,為患者爭取時間與病毒對抗,因此備受科學家重視,全球已有40多件運用細胞治療的研究案如火如荼進行中;然而,間質幹細胞不只用在肺損傷、肺纖維化、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修復治療,還能治療困難傷口。 慢性傷口受罪 自體細胞治療可多次使用、不排斥、少過敏 《特管辦法》的開放,讓細胞治療成為更新、更符合人性的先進醫療技術可選用。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戴念梓醫師指出,治療慢性傷口以往取皮、補皮,病患要受很多罪,以外科手術的癒合仍有進步的空間,醫者莫不希望追求更完美的方式,精進病患的生命品質;而自體細胞治療正可多次使用、減少手術次數並減少麻醉的深度、免排斥、過敏少,實在是符合人性的先端醫療趨勢。 尤其脂肪間質幹細胞可分化成為皮膚細胞的一部分,能活化傷口附近殘餘的組織細胞,促進細胞再生及血管增生,加速傷口癒合、調節免疫能力, 將困難傷口癒合納入常規治療的細胞治療,不僅長照族群、意外傷患、重大手術人口,逐年攀升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族群也受惠,包括緊張忙碌、偏好高油、高糖、高熱量等失衡飲食的亞健康大眾,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以及抽菸人口。 延伸閱讀: 糖尿病減肥最忌做4件事! 先吃肉再喝湯也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7-27 科別.消化系統
最花錢藥品寶座換藥坐 C肝新藥勇奪冠亞軍
過往健保統計年度最花錢藥物,幾乎都由心血管疾病包辦前幾名,自2019年開始,冠亞軍都被C肝新藥擠下去。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為了達成2020年消滅C肝的政策目標,政府自2017年起每年加碼編列專款,用藥金額因此上升。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藥費申報總金額達到2028億元,申報金額第一名為C肝組合用藥,共給付約39.57億元,提供2萬人用藥,平均每人整年花費19.6萬元。第二名也是C肝組合用藥,給付約28.63億元,提供1.4萬人用藥,平均每人整年花費20.2萬元。黃兆杰表示,因為新藥持續引進、老年人口增加,所以藥費較去年增加是可預期的,去年健保申報藥費2083億元,比前一年1967億成長了約6.4%。由於C肝口服新藥療效比以往好,加上政府有2025年消除C肝的目標,自2017年起每年都編列專款,預算逐年增加,第一年編列29.43億,去年已翻倍達到65.36億,預算都全數用完,相對應藥費和人數也會增加,所以一、二名都是C肝口服新藥。雖然C肝崛起,國人主要用藥需求還是圍繞在三高疾病。若以用藥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降血壓藥,用藥人數高達148.8萬人,去年總給付金額約16億,排行第九,平均每人整年用了1000元藥費。用藥人數第二和第三名都是降血脂藥,分別給付71.5萬人、47.4萬人,平均每人整年用了3000多元藥費。黃兆杰指出,三高藥品的使用量持續上升,與人口老化、慢性病患增加有關。如果要減少慢性病用藥量及金額,有賴民眾配合改善生活型態、規律運動,若能預防慢性病發生,支出就可降低。健保署也透過雲端藥歷幫助民眾和醫師了解用藥情形,若發現有重複用藥,醫師就會重新檢視其必要性,如果不必要就不要開立重複的用藥。除了三高及C肝用藥,還有其他疾病在用藥金額前十名的排行上。第五名是B肝用藥(約18.37億元),第七名是骨髓性白血病用藥(約17.26億元),第八名是乳癌標靶藥(約16.57億元),第十名為A型血友病用藥(約15.89億元)。
-
2020-07-27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
80歲林爺爺自認身體硬朗,時值炎熱夏季,某天在家看電視突然覺得一陣胸悶、心悸及頭昏,以為是天氣悶熱導致中暑,家人幫忙刮痧去暑,但幾小時過後,狀況並未改善,趕緊將林爺爺送醫檢查。一到醫院急診,做了心電圖檢查,赫然發現林爺爺根本不是中暑,而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救護團隊在一小時內將嚴重血栓阻塞的血管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以維持血流暢通,把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的林爺爺搶救回來。流汗脫水增加血液黏稠度 以往認為心肌梗塞好發秋冬時節,近年來在春夏兩季發作者也不在少數,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許多可以早期預防發作的心血管疾病仍高居不下,造成許多家庭重大打擊。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若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高風險族群須加強預防其實,辨識心血管疾病及加強高風險族群預防,就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若自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或是長期洗腎患者、抽菸、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等族群,都是臨床上好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多加留意。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或胸痛,如胸口緊縮,重物壓迫感或絞痛、冒冷汗、呼吸快或覺得吸不到氣的喘、頭暈,嚴重甚至暈厥、昏倒、心悸,如心跳快或心跳重等,若有上述症狀,需尋求心臟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找出病因,避免不必要的危險。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一旦發生無法緩解或加劇的症狀,如心肌梗塞發作,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速至急診尋求幫助,且須將堵塞的血管以心導管氣球擴張撐開血管並置放血管支架,以減少心臟缺血缺氧所產生的後遺症,如致命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心臟破裂等。心血管疾病不分貧富或貴賤,唯有良好的慢性疾病控制、足夠的早期症狀辨識及盡早的就醫治療,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發現自己的症狀和心肌梗塞好像,相當擔憂。醫師指出,李小姐其實是因為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建議可至身心醫學科門診尋求協助。若是本身有慢性疾病呢?吳寶榮也遇過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律治療,卻在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時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經初步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目前已平安出院,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吳寶榮指出,上述兩個胸痛案例在門診都很常見。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需要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才能判斷,而胸痛的原因可簡單分為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有哪些症狀?當心是心肌梗塞 心因性胸痛有可能是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症狀為,前胸靠近左側有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活動(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非心因性胸痛原因多,緊張憂鬱也有可能非心因性的胸痛有:一、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二、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三、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四、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胸痛要不要就醫?2個關鍵點協助判斷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盡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1.胸痛的感覺及位置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盡速就醫。 2.胸痛的時間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已經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導致患者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且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前往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吳寶榮呼籲,有胸痛問題,應就醫請專科醫師檢查,才是上策。本文摘自《今周刊 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牢記急救步驟、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個原因。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會塞血管! 專家點名3飲食地雷別踩
45歲的張女士,因心臟衰竭緊急就醫,初步檢查發現,三條心血管嚴重阻塞,且低密度膽固醇數值超過250 mg/dl,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測,才確診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但因為長期未發現,以致於加速動脈血管硬化,發生心臟衰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患者經過注射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3個月後,低密度膽固醇也順利降至70 mg/dl以下(正常值應小於130 mg/dl),也提醒張女士務必嚴格控制壞膽固醇,以降低日後發病風險。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為先天遺傳疾病 王志偉指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攀升。低密度膽固醇即是「壞膽固醇」,是評估冠心病的關鍵指標,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在血管壁堆積,並與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巨噬細胞等作用,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進而阻塞血管,大幅提升致死風險。 第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評估後可申請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低密度膽固醇需降至70 mg/dl以下較為安全。而以往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會透過服藥方式治療,但部分患者會有療效不佳,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當患者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經健保署審查醫藥專家會審後,可評估使用第二線藥物-血脂標靶抑制劑新藥(PCSK9抑制劑)。而張女士在治療上,即有上述狀況發生,因而申請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急性冠心病復發機率高 壞膽固醇過高應多吃蔬果 王志偉補充,因急性冠心病再發生率相當高,該藥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達50~60%;根據國外大型研究顯示,亦可協助壞膽固醇超過100 mg/dl的急性冠心症患者,降低未來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24%、死亡率降低至少三成。他呼籲,並非所有患者皆能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需經由醫師評估,並經健保審核才能使用。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的人,平時盡量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攝取,並限制含糖類或酒精類的食物飲品,每天多吃蔬菜水果,才能保持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怕膽固醇不吃蛋? 把握1原則就能放心吃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
2020-07-25 養生.聰明飲食
食慾不好、肚子不舒服?夏日飲食有6寶,專治吃飯小煩惱
食慾不好,容易肚子不舒服……這些夏天的吃飯煩惱,其實只要吃對了,都有辦法解決。1.夏季第一瓜:冬瓜江蘇省連雲港市婦保院營養科原主任張曉燕:夏天推薦冬瓜?沒錯!冬瓜盛產於夏季,因其成熟之際時表面有一層白粉狀蠟質,類似於霜,故稱冬瓜。有句諺語「冬瓜入戶,不進藥舖。」,冬瓜是含水量極高的蔬菜,也是瓜菜中含脂肪很低的蔬菜,還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良好的利水作用,可減輕腎臟負擔,並因含糖量低,是腎髒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的極好的藥食兩用之品。冬瓜肉可煮湯、炒菜,皮和種子均可入藥,冬瓜籽可處理後食用,冬瓜皮可以熬湯喝或沖茶飲,有助於健胃消暑。推薦吃法:冬瓜汆丸子用藕和瘦肉做一些小丸子,先用清水煮冬瓜,開鍋後,把肉丸子、薑末放入,最後還可以在湯裡加點胡椒粉,有發汗、助消化的作用,可緩解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造成的不適。2.夏季第一菌:木耳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營養科續慧超:炎炎夏日,涼拌黑木耳是很多人愛吃的家常菜。木耳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熱量比較低,對緩解便秘和減肥有一定好處。而且,有研究認為,木耳中的黑木耳多醣,可輔助降血脂、降血糖。不過,也別因此而大量吃木耳,影響了其他食物攝入量,反而可能出現營養不良,作為一種普通菌類食用即可。木耳可拌涼菜、炒青菜,又或切碎一點做湯。需提醒的是,木耳不要泡太久,否則容易被細菌、黴菌等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夏季,更要注意,經常會有因吃被污染的木耳而中毒的事件發生。推薦吃法:涼拌雙耳把木耳和銀耳分別泡發好,豆腐皮切成絲,用沸水焯熟,胡蘿蔔、黃瓜等洗淨、切絲,加點蒜泥,木耳、銀耳、各種時蔬放到一個容器裡,加少許鹽、倒點醋和香油,拌勻即可。3.夏季第一果:番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宋捷:番茄味道酸甜,其所含的蘋果酸、檸檬酸等,可以增加胃液酸度,調整胃腸功能,對胃熱口渴、食慾不振有輔助食療作用。而且,番茄富含天然強力抗氧化劑番茄紅素,有助於防止夏天強烈的紫外線傷害。番茄很百搭,又能開胃,如果夏天食慾不太好,可以做幾道番茄美食,番茄炒蛋、番茄菜花、番茄牛腩、涼拌番茄等,可生可熟,可炒可燉。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生吃能保留更多維生素C,而熟吃則能使得其中的番茄紅素抗氧化劑活性更強。推薦吃法:番茄豆腐湯豆腐切小丁,金針菇去根洗淨,番茄去皮切小丁。熱鍋涼油,加入蔥薑蒜末爆香,放入番茄丁炒出紅色,加入清水,水開後倒入金針菇、豆腐。中火煮5分鐘,小火煮約3分鐘,關火撒點蔥花即可。4.夏季第一調味料:大蒜湘雅三醫院臨床營養科王萌:夏天吃涼菜,少不了大蒜,除了提味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助於減少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很多人夏天吃了不乾淨的菜容易肚子疼,大多因此發生)。大蒜最好生吃或者切片、剁碎吃,涮火鍋時用蒜泥做底料是很好的選擇。研究表明,大蒜素在高於50℃時,其抑菌作用會下降25%左右。所以,炒菜需要放大蒜時,盡量最後再放入,輕微翻炒出鍋,切勿使其接觸高溫時間過久,以免影響大蒜素的活性。吃不完的大蒜應盡量避光保存在室溫或低溫且乾燥通風的地方。若是已經剝了皮的大蒜,可以將其保存在醋中覆蓋保存。推薦吃法:蒜泥配菜做生蒜泥或蒜蓉是對大蒜中大蒜素保留最多的一種食用形式,而且要讓切好的大蒜與空氣充分接觸,效果更好,然後才是蒜片和蒜瓣。5.夏季第一肉:鴨肉營養師李成霞:夏季,如果吃肘子肉、豬頭肉、豬蹄等肉類,可能很多人吃了會覺得不舒服、消化不良,而鴨肉可以清熱涼血、滋陰補虛,蛋白質含量高,而且鴨肉脂肪含量適中,分佈均勻,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於消化,其鮮美滋味有增加食慾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夏季的首選肉類是鴨肉。當然,也要看怎麼吃,如果是燉湯,則可以與薏米、海帶、竹筍等同煮,都會非常鮮,可以促進食慾。如果吃鴨肉的成品,比如烤鴨,若鴨皮很“肥”,則脂肪含量比較高,最好把鴨皮去掉,盡量選瘦肉吃。還有鹽水鴨,鹽含量高,少吃為宜。推薦吃法:鴨架湯乾香菇泡發,鴨架剁成小塊,加水和蔥薑料酒,微火煮40分鐘,加入白菜片,繼續燉煮20分鐘左右至白菜軟爛,出鍋時可加適量白胡椒粉調味。6.夏季第一豆:綠豆國家高級中式烹調師李文冬:夏日來碗消暑綠豆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覺得單純的綠豆湯有點單調,還可以加入海帶,味道更好。此外,除了喝綠豆湯,綠豆的吃法還有很多。煮綠豆湯應該用純淨水,同時要開水下鍋,最好不要用鐵鍋熬,砂鍋、高壓鍋都能降低綠豆湯變色的風險。綠豆其實屬於澱粉豆的一種,可以作為主食的一部分,做綠豆餅或綠豆糕點。還可以用它做綠豆沙,早餐的時候夾到麵包裡邊,或自己做甜品,比如綠豆沙酸奶就很不錯。當然,還有一種不錯的吃法,就是自己發綠豆芽,搭配胡蘿蔔、黃瓜等做點涼拌綠豆芽菜,吃起來非常爽口。推薦吃法:海帶綠豆湯綠豆、幾片陳皮洗淨,海帶洗淨切絲,放入砂鍋中大火燒開,然後改用小火煮至綠豆開花。喜歡甜口的放入少量冰糖,喜歡咸口的稍加點鹽即可食用。(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4 科別.新陳代謝
醫師:空污影響代謝 籲政府加嚴PM2.5標準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今天偕多位醫師舉行記者會,呼籲環保署將PM2.5管制加嚴至WHO標準。醫師蕭敦仁指出,研究顯示暴露在PM2.5較高的人,較易代謝混亂,也容易導致肥胖與三高,呼籲政府要加嚴PM2.5標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重申空氣品質重要性。葉光芃說,台灣的PM2.5管制標準年均值為15μg/m3,遠低於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均標準值10μg/m3,近年大量醫學研究證實,PM2.5會傷害人體每個器官與細胞,母體內胎兒更可能因為媽媽暴露在空污下而直接成為受害者,強調「PM2.5沒有安全值」。葉光芃說,空污法對空氣品質標準每4年檢討一次,但至今未將最毒的PM2.5納入這一波標準加嚴對象,恐成為無效檢討。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醫師蕭敦仁表示,胰島素是代謝人體糖類重要成分,但當人體吸入過多髒空氣,尤其是PM2.5,將造成全身慢性發炎;身體發炎將影響胰島素運作,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且影響血糖進入細胞、血液中血糖上升。蕭敦仁指出,研究顯示,暴露在PM2.5比較多的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人體只要血糖指數變高,體內血脂也會隨之變高,如果慢慢身體變胖,伴隨而來就是血壓變高,「空污時人比較容易變胖」。蕭敦仁說,台灣近來營養調查,BMI值超過27的民眾節節高升,過去外界都在怪含糖飲料,坦言空污可能也得負些責任,呼籲政府也要加嚴PM2.5標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醫師黃建霈表示,研究顯示,空污不僅與不孕症有關,過去也曾在胎盤中測出細懸浮微粒,恐導致染色體變異,母體在懷孕時可能產生畸胎;如果母親處在長期污染的環境下,子宮與孕育的小孩也會受影響,坦言空污對整體國民健康不利。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徐淑芷表示,環保法規終極目標是保障國人健康,但加嚴標準影響層面廣泛;空污法明定每4年檢討一次空氣品質標準,環保署最遲將於年底公告空品修訂草案版本。
-
2020-07-23 科別.心臟血管
動脈瘤破裂風險性高 血管攝影檢查及早防範
動脈瘤最怕破裂危及生命,卻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動脈瘤。一位50多歲葉姓婦女有高血壓疾病,因多日頭痛、脖子痠痛求診,結果發現腦中有2顆動脈瘤,其中一顆已破裂,葉女相當幸運,大部分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昏迷,但她只有頭痛、脖子痛症狀。經過2次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後,沒有留下後遺症,已康復出院。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表示,動脈瘤的發生率約4%至7%,其中有2至3成以上還會有2顆以上的動脈瘤。什麼人較易形成多顆動脈瘤呢?根據文獻的報告,分別為抽菸、女性及年齡;其中有抽菸者有2.1倍罹患多顆動脈瘤,女性則有1.6 倍。由於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陳啟仁建議45歲以上民眾、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最好至少一次至醫院以核磁共振檢查頭頸部血管。葉女因持續一周的頭痛及頸部僵硬,經初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無法確定有無出血,但因腦迴不對稱,再以核磁共振檢查確實有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後透過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在左、右腦各有1顆大動脈瘤,其中左側9mm大的動脈瘤已破裂,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現象,隨即進行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右側7mm大的未破動脈瘤經健保事前審查通過後,進行微創栓塞手術,日前已順利康復出院。陳啟仁說,當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有1/3人會當場死亡、1/3可以健康出院、1/3則可能有癱瘓等後遺症,因此建議45歲以上民眾,尤其有家族動脈瘤病史者,可以至少做一次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動脈瘤不是腫瘤,只是血管膨出血,所以無良性、惡性區分,動脈瘤的形成大部分與動脈硬化有關,陳啟仁說,動脈硬化的形成則與5大因子有關,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遺傳,可能使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壁產生裂縫,血壓變高時,會讓血管壁突出,越突出,壁就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導致破裂。目前醫院治療動脈瘤手術有健保給付,微創手術以微導管從腹股溝進入體內血管,透過可調式線圈填滿突出的動脈瘤。把動脈瘤用缐圈填滿,血液無法進入,就沒有破的機會;另一種方式是用密網支架來阻截或改變血液流入動脈瘤內,當血流入愈少及愈慢,動脈瘤就會變小,最後消失。
-
2020-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可治療新冠肺炎
本月中旬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研究團隊於《Cell Press》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坊間常見的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Tricor)對新冠肺炎病患具潛在療效,目前能供應該藥物的國內業者包括興櫃的瑩碩(6677)約十餘家。瑩碩執行長顔麟權表示,雖然還有待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證實Fenofibrate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但這項國際的重大發現,在全球疫情尚無明確解方下,仍然是令人振奮與期待的消息。瑩碩目前備有300多萬顆藥品庫存,還增購了一噸的原料,未來將陸續入庫,可再製造600多萬錠。如一旦證實Fenofibrate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瑩碩將全力協助供貨,在防疫上盡最大的心力。世界各國皆傾全力投入開發治療Covid-19(新冠肺炎)藥物,其中老藥新用成為一項解方。研究指出,「弗尼利脂寧」該藥物在被感染的人類肺組織中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幅降低新冠病毒的威脅性,甚至有機會降到與普通感冒相近。根據相關外電報導,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團隊再傳出新發現,坊間常見的降血脂藥「弗尼利脂寧」(Tricor),其主成份非諾貝特(fenofibrate)在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類肺組織中能夠抑制病毒複製,有望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威脅性,甚至有機會降到與普通感冒相近。該項研究是希伯來大學Grass生物工程中心主任Yaakav Nahmias與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Benjamin tenOever的共同發現,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會讓大量的脂肪堆積在肺細胞中,成為病毒繁殖的溫床。因此只要能阻止病毒強迫脂肪囤積,就能減少對病患的傷害。弗尼利脂寧的作用正是啟動細胞分解脂肪的程序。他們在希伯來大學微組織實驗室的研究發現,這款藥能有效讓肺細胞利用更多脂肪,從而阻止新冠肺炎病毒複製,並且在將近5天之內就清除掉受Covid-19感染的人體組織上的病毒。具體療效尚必須在人體的臨床試驗中進一步被證實。
-
2020-07-21 科別.腦部.神經
連日高溫中風患者增加 醫師:別以為冬天才會中風
炎夏也是中風的好發季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最近就接到不少中風個案,醫師表示,不少人以為天冷才會中風,事實上盛夏中風個案也不少,特別是缺血型的中風,又以平日有三高與心律不整問題的患者,中風機率高,盛夏還是要注意。一名60多歲、平日有三高問題的患者,最近突然發生右側肢體無力的狀況,由於症狀並非很嚴重,一開始還不以為意,上午發生後一直到下午還沒有改善,才在家人催促下到安南醫院就醫。經診斷為左側大腦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過去曾有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放置過支架,醫師檢查發現左側頸動脈也嚴重狹窄,經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出院後並使用三高與抗血小板藥物,目前狀況穩定。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表示,盛夏因為容易流汗,造成血液濃稠,或是因為室內有冷氣,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都容易引發中風。他表示,中風有缺血性及出血性兩種,其中又以前者居多、約占7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與「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即糖尿病)和抽菸關係十分密切,如病人又有心律不整者,尤其是「心房纖維顫動」者更是高危險族群。三高及抽菸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內壁增厚,並形成硬化斑塊,斑塊引發血管管腔狹窄,一旦有血塊就可以發生堵塞,形成腦中風。張哲肇表示,頸動脈是通往腦部主要血管之一,也是大腦主要血液供應來源,左右各一位於頸部前方側邊。國外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程度若大於70%以上,在18個月內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將高達24%,狹窄程度達50%~69%者,約22%機率在5年內會發生腦中風。一旦有頸動脈重度狹窄,尤其是已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者,病人就必須考慮評估接受頸動脈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或是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
-
2020-07-20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不一定是胃食道逆流 可能是這致死疾病
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衷工作的他,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使他一直飽受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困擾。前陣子,開始偶爾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他認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放在心上。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來自主要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因此,安排健康檢查掌握心臟血管健康狀態相當重要,越快發現、及早治療。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他呼籲,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就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就應小心,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可能發生的遺憾。
-
2020-07-19 癌症.頭頸癌
健康醫點靈/常吃檳榔危害多 醫籲定期篩檢
經常喜歡嚼食檳榔的「紅唇族」罹患口腔癌比率高,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郭妍伶提醒,常吃檳榔也可能造成神經、心血管及腸胃系統損害,呼籲高危險族群要定期篩檢,以防萬一。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將檳榔列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為國內十大癌症第六位,發生原因與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致使細胞變性有關,例如吸菸、檳榔、喝酒、梅毒、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假牙摩擦等,都可能是致癌因素。郭妍伶表示,檳榔的配料如荖花、荖藤含致癌性化學物質,而紅灰或白灰屬鹼性,長期食用破壞口腔環境,其危害不只是可能罹癌,也會引發神經、心血管及腸胃系統等損害。郭妍伶說,神經系統危害,包括心悸及對檳榔產生依賴性,心血管系統危害則是心搏過速及收縮壓增加、降低舒張壓、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對腸胃系統危害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三酸甘油酯和代謝症候群。陽大附醫曾收治一名病患,年輕時抽菸及嚼食檳榔10幾年,之後雖戒除逾20年,但接受口腔癌篩檢時,發現右舌外側潰瘍及組織增厚,經安排腫塊切除手術,確診為一期舌癌。郭妍伶指出,透過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有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到第三、四期,就降至5成5以下。民眾若發現口腔有紅白斑、潰瘍逾3周,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名醫林肇堂抗癌7年 學會正面看世界
被視為超級人生勝利組的消化道名醫林肇堂,時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因為健康檢查發現極為罕見的胸腺癌,從此被撞離原本的生命軌道。「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7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我是醫師我得癌症」一書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局創局總經理葉金川。良性變惡性 台大群醫也驚訝林肇堂罹患極為罕見的胸腺癌,初發現時,連台大群醫都認定為良性腫瘤,卻發現是混合兩種癌細胞的惡性腫瘤,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預後極差。他不放棄地尋訪海外醫師意見,二周內連動兩次手術,除癌務盡。然而,短時間之內的衝擊力道,讓他幾乎承受不住。信科學實證 每年做全身健檢如今癌後7年,他沒有猶疑地答說,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5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7年,女兒成家、又有了3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自喻自己是「生性多疑」的醫師,林肇堂提供獨門的抗癌方法,包括藥物抗癌、飲食法、運動法。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Metformin、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都是有科學證據的日常抗癌保養藥。吃豐富早餐 每日萬步不偷懶身為國際消化道權威,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7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並維持每日萬步的運動,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足夠運動量,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他說,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7500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書名:我是醫師我得癌症,290元定價哪裡買?:udn買東西、博客來|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地雷食物Out 營養師教你美味台灣小吃減重解方!
為了維持好健康、嶄露好身材,減重成了許多人一生課題。而大家都知道減肥就是要「少吃多動」,但忌口實在太難,太多美食怎能不吃,尤其,台灣可是「美食王國」,雞排、鹹酥雞、珍奶、肉圓等通通不能錯過。但,你知道嗎?台灣最夯的小吃,卻是減重時的地雷食物!雖如此,叫人別吃這些美味小吃,也太強人所難。本次,邀請營養師高敏敏與我們談談,該如何正確吃,才能如願品嚐美味小吃又不怕胖?馬上來解答!減重地雷食物1:蚵仔麵線、大腸麵線鹹香順口的蚵仔麵線、大腸麵線,是難以抵擋的平民美食,但1碗小的麵線熱量居然高達600大卡以上,著實驚人!而蚵仔麵線、大腸麵線之所以成為營養師心中的地雷食物,原因是麵線中的「勾芡」!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勾芡是太白粉溶解於水澆淋於麵線中,使其有滑順口感。而太白粉是用地瓜或樹薯,經過水洗瀝乾後製成的純澱粉,在人體內吸收速度是米飯的3倍,其熱量也比米飯高出2倍,會讓血糖飆高,容易導致肥胖。除了一定要有的勾芡動作外,為了讓配料-蚵仔有滑口水潤感,店家通常會將蚵仔先用太白粉裹粉、下鍋川燙,之後,再與其他調味料一同添入麵線中,這個兩次勾芡的特殊做法,也讓蚵仔麵線的熱量飆升。高敏敏表示,如果蚵仔麵線又加入了台灣人最愛的「大腸」,熱量直接多增加50大卡左右。而大腸屬於內臟類,膽固醇較高,多吃可能會影響血脂。相較之下,只加蚵仔的麵線相對健康。她建議,若真的很想吃蚵仔麵線或大腸麵線,可以選擇勾薄芡或完全不勾芡的店家,或只吃料不喝湯;另外,在吃完麵線後,當日應減少飯類或其他澱粉類食物攝取,以平衡當日醣份攝取量,就能放心吃了。減重地雷食物2:珍珠奶茶香濃滑順的奶茶,搭配Q彈珍珠,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紅遍海內外的珍珠奶茶,可說是台灣之光,但也是高熱量的代表!但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熱量就超過650大卡,等於喝下12顆方糖,超過人體一天的攝取量。高敏敏表示,珍珠奶茶主要熱量來自於珍珠。珍珠使用地瓜粉製成,屬於澱粉類,加上烹煮時還會添加大量糖漿蜜製,這些「精緻醣類」,會促進體內的脂肪合成,導致發胖。此外,店家調製奶茶時,多半會使用便宜的奶精粉或奶油球,其主要成分為植物油(或氫化植物油)、玉米糖漿、酪蛋白、香料等,不但沒有任何牛奶,卻還有人造反式脂肪的問題,常食用易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雖然有些人會藉由點微糖或無糖來因應,但微糖珍奶仍有570大卡、無糖珍奶則是510大卡。高敏敏建議,除了減糖,還得將奶精粉換成低脂鮮奶,珍珠鮮奶茶還是比較健康;將珍珠更換成熱量較低的仙草、愛玉、寒天、蒟蒻等配料,是更全面的做法哦!減重地雷食物3:鹹酥雞、雞排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到了夜晚嘴饞時,出外覓食時,總是買鹹酥雞、雞排當晚餐、宵夜。雖然知道鹹酥雞、雞排油膩膩又高熱量,不但造成肥胖也會影響健康,但還是忍不住夾了滿滿一整盤。高敏敏表示,身為減重地雷食物首惡的鹽酥雞和雞排,之所以成為熱量界霸主,主因是油炸後讓食材外層沾上大量油脂,就算是健康食材-蔬菜類、菇類,只要經過油炸,兩者熱量差可能翻不止1倍。加上鹽酥雞、雞排均需要醃漬,起鍋後,會需要撒上大量胡椒粉、辣椒粉提味,更有店家提供獨特醬汁,讓人不自覺就攝取了大量的油脂、糖分、鹽分。而且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後,更容易產生致癌物—聚丙烯醯胺,少吃為妙。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鹹酥雞或雞排,高敏敏說,不如就選雞排吧,因為雞排熱量較鹹酥雞低,同樣份量的一份食材,若被切割得愈小塊,總表面積就會變大,吸收的油脂量也會增加,所以鹹酥雞的熱量才會高過雞排。此外,鹹酥雞攤的點菜秘訣應把握以下幾點:不另外加調味料(鈉含量太高)、不加九層塔(非常吸油)、不點蔬菜(超級吸油)、不點澱粉(精緻澱粉是減重惡魔)。要認真減重時,其實就要避開油炸物。會建議在家烹調,用水煮、烘烤、煎炸的方式,料理雞胸肉或雞腿肉,都可以大大減少熱量的攝取。如果烹調生手,不妨試試非常火紅的氣炸料理,也不失為減重方案。減重地雷食物4:滷肉飯每當到了月底拮据時,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俗又大碗的「滷肉飯」來解決一餐。但身為台灣最知名的小吃--滷肉飯,一碗居然熱量就有近500大卡!難怪天天只靠滷肉飯過活,體重還是直線上升。高敏敏提到,滷肉飯之所以熱量超標,其原因在於:一碗飯的熱量就280大卡,再淋上鹹香滑口的肥肉燥,高油、高鹽、高熱量一次吃下肚,不胖也難;而肥肉的飽和脂肪酸更是造成三高的元凶之一,不可不慎!滷肉飯要不地雷,挑選上要注意:選擇店家時,注意肉燥比例應瘦肉多、整體調味不過於重鹹。通常顏色深的魯肉肉燥,會加入大量的醬油和炒糖平衡風味,不但高糖,含鈉量也驚人。她建議,也可考慮在家自己烹調,購買雞絞肉、紅蔥頭、乾香菇等食材,自己在家烹調雞肉燥飯;並將白飯更換成纖維含量高的十穀飯,或蒟蒻低卡飯、花椰菜飯,更可大幅減少熱量攝取。減重地雷食物5:牛肉麵台灣人最愛、觀光客必吃的就是「牛肉麵」,牛肉麵擁有香醇湯頭、軟嫩牛肉、Q彈麵條,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看似清淡的牛肉麵,居然也是減重地雷食物?!高敏敏說,其實一碗牛肉麵熱量並不低,一碗牛肉湯麵630大卡、清燉則是810大卡、番茄口味約850大卡、紅燒則每碗870卡左右。清燉湯麵僅有牛肉湯,而牛肉湯頭則是加入牛肉、牛骨、滷包、蔬菜等熬煮,再加入鹽巴、薑、蒜等調味,相對熱量較低。清燉牛肉麵則加入牛肉,牛肉又依添加部位不同而有熱量差異。其中,常見的有牛楠、牛腱、牛筋、牛雜。牛楠油脂含量較高,1/4手掌心大小就有83大卡;同樣大小的牛筋則為43大卡;牛腱則是低脂低卡,約36大卡;牛雜是富含油脂、膽固醇的內臟類,約半飯碗的份量,熱量就超過300大卡。番茄牛肉麵,除了基礎湯頭,還會先將番茄油炒糊化,再加入番茄醬調味,熱量相對高些。而口感豐富的紅燒牛肉麵,則會將蔥、薑等調味料先油炒爆香,再加入豆瓣醬、醬油、糖等調味,熱量相對最高。減重時期,想要大吃牛肉麵卻不罪惡。可選擇以清燉為主的湯頭,盡量避免紅燒,可減少一些熱量。盡量少喝湯,只要喝幾口淺嚐味道即可,約喝1/4碗的量,可降低200大卡的熱量攝取。麵條選擇需要咀嚼的寬麵條,可增加飽足感,而細麵條、冬粉、粉絲較容易吸取湯汁,不自覺攝取太多熱量。此外,如果自己在家煮牛肉麵,也可以將麵條更換為熱量較低的蒟蒻麵、大豆麵等。牛肉選擇,以低脂低油的牛腱為首選;若愛牛筋口感,則可點半筋半肉麵;牛楠的熱量是牛腱的2倍以上,建議將食用量減半;牛雜則偶一為之就好。如果一碗份量太多,不妨2人一同分享,也能降低熱量攝取。
-
2020-07-16 科別.泌尿腎臟
泡泡尿苦惱 醫師:當心是腎臟病警訊
有泡泡尿症狀莫輕忽,若持續未改善,這可能已傷及腎臟功能,醫師提醒,應速就醫,避免病情加劇。56歲蔡先生,無任何慢性病史,也沒服用任何藥物,日前因呼吸喘來到台南柳營奇美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驗及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腎臟功能已很差,且有急性肺部積水。詢問後發現,蔡已有泡泡尿一段時間,緊急血液透析治療,呼吸急促情況慢慢改善,但是腎臟功能沒有明顯恢復,須長期洗腎治療。柳營奇美醫院腎臟科醫師黃于恬表示,台灣是世界有名洗腎王國,泡泡尿就是腎臟病警訊之一。但不是所有泡泡尿都是有問題,關鍵在於分辨尿液中溶質是否存在蛋白質,也就是蛋白尿。她說,正常生理情況下,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小便時可能會出現泡泡;此外,發燒、感染或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時,也會造成暫時性蛋白尿,通常會在引發因素消失後消失,民眾不用太過於緊張。此外,也有可能是好發在年輕男性、良性「姿勢性蛋白尿」,與活動和站立有關,躺著時即不會有蛋白尿發生,通常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但若是蛋白尿伴隨水腫、高血壓、疲倦等其他系統性的表徵,就應進一步檢查來分辨小便形成泡泡原因。黃于恬說,臨床上最常造成蛋白尿原因是糖尿病腎病變,台灣洗腎病人有4成以上是因糖尿病腎病變惡化導致末期腎病變,比例相當高,且糖尿病病人出現微量蛋白尿的時間,往往比腎臟功能惡化的時間早,心臟疾病產生機會也會因微量蛋白尿出現而上升。另外,有些嚴重的蛋白尿會合併下肢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這類病人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此時則需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也才能做正確治療。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要更積極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壓,採取低蛋白飲食,並定期做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有抽菸者務必要戒菸,早期發現蛋白尿,早期介入治療。
-
2020-07-16 科別.消化系統
哪些生活壞習慣,是導致脂肪肝的元兇?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其實脂肪肝有可能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都可能造成脂肪肝,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忽視它則可能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較於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喝酒」也會提高罹癌風險,包括口腔癌、鼻咽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得到癌症的機會為不喝酒的1.26倍,過量飲酒甚至會高達5.13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改善脂肪肝可從日常生活做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可幫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的研究也指出,體重減輕5-10%就可以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並減少肝纖維化。此外,培養正確飲食觀念,也是消除脂肪肝的重要關鍵,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從日常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14 橘世代.健康橘
沾醬食物NG!預防三高,實用4大招立刻學起來
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無形中造成我們所謂的三高,而三高又是什麼?人們常說的三高即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是人中年後常見的疾病。看不見的敵人殺傷力總是最強,讓我們好好了解三高原因以及定義,趁早預防更勝於治療!高血壓的定義一般人正常的血壓為收縮壓120mm毫米汞柱以下或舒張壓80mm毫米汞柱以下,當收縮壓介於120~139mm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介於80~89mm毫米汞柱時已經達到高血壓的警示區。雖然對身體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此階段也無需藥物控制,但是若不留心極有可能不小心就進入高血壓第一第二期的階段。第一期高血壓(輕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40-159mm毫米汞柱或90-99mm毫米汞柱,即為進入第一期高血壓階段。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高血壓):收縮壓為160mm毫米汞主含以上或舒張壓為100mm毫米汞柱含以上,即為第二期高血壓。高血壓容易引起眾多疾病,中風(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等等。患有高血壓的患者罹患這謝慢性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高血糖的定義人的胰臟會在進食後分泌胰島素,調節身體裡的血糖濃度,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不良時,會造成身體內的血糖過高,即為高血糖族群,高血糖可能為囊尿病的前身,因此絕不可忽視。人體所攝取的糖分無法完全被妥善運用,無法直接利用葡萄糖的狀況下身體必須從脂肪中攝取能量,脂肪代謝的不完全形成酮體,造成酮體中毒和發展成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高血脂的定義人的血液中,血脂包含膽固存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高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高於130mg/dl 即被定義為高血脂症。又是為什麼會造成血脂過高?大部分都是過度的攝取總熱量以及脂肪和飲酒過度都易使血脂過高的狀況發生,罹患高血脂後容易併發高血壓高血糖等另外兩高身體問題,腦中風、甚至到至心臟病的產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身體警訊!實用4招 預防三高為了預防或控制三高,除了藥物之外,最根本可以從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三高飲食控制其中的重點之一為(1)減少油炸物的攝取,以避免血脂的升高。(2)平常需沾醬料的食物也可降低食用頻率,醬料中的油脂和糖分更是高的可怕,減少攝取後不只血脂、血糖問題相對也可達到改善。(3)多攝取高纖食物,不但可以增加飽足感,相對的熱量也比一般食物來的低,同時也會減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4)適量的運動對於預防三高也非常重要,每周保持固定的中度運動,對於降低血壓有偌大的幫助!維持長期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以及血管的彈性,預防血脂過高堵塞血管造成種中風或引發心肌梗塞等相關症狀。了解三高原因後,及早的預防以及飲食的控制和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都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除了外表可以保持好看的體態,身體裡面也保持健康的狀態,避免三高問題,人生幸福觸手可及!引用出處:高血壓分類表、高血壓六大併發症、糖尿病衛教之高血糖急症、高血脂症三軍榮總、三招輕鬆對抗三高 醫學專欄 本文轉載自《 SuperFIT 極 度 塑 身》【關於健康生活大小事↘↘↘】。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4 養生.抗老養生
看不下去健檢紅字滿天飛 台大名醫王明鉅開始練輕功
台大前院長王明鉅走路向來健步如飛,但最近他常向朋友捲起褲管,讓人看見他腳踝上綁著「負重綁腿」。原來他最近健檢發現有許多紅字,於是下定決心開始努力減重健身。他參考日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便負重走路。三浦雄一郎是聖母峰登頂挑戰者,曾創下最高齡登頂的世界紀錄。王明鉅說:「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他只想學學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最近幾個月,王明鉅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這個重量,這一個月平均走上12000步,希望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他說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以下是王明鉅臉書全文:約莫半年前,看到健康檢查結果上的紅字,我下定決心開始更努力地減重健身。受到同事身體親身力行的啟發,我決定嘗試用我五年前就知道的一個方法。五年前剛從台大竹東分院院長缷任時,身體的狀況並不理想,除了體重過重血糖與血脂肪都過高之外,臉上有滿臉通紅的「脂漏性皮膚炎」,左腳底是走一步就痛一次,苦不堪言的「足底筋膜炎」。那時看到一本由日本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小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只有一招,「負重走路」。他在這本書裡面寫到,他六十歲時身高164公分體重88公斤,光是去爬一座小學生遠足常去,500公尺而且坡度平緩的小山都爬不上去,還被比他更老牽著小孩的長者超越。於是他決定開始用負重走路來訓練自己,健身減重。他慢慢增加重量,一年之後,他可以穿著裝有鐵片2公斤重的登山鞋,加上兩腿各3公斤的負重綁腿以及背上揹的20公斤重的背包,在東京街頭走上一小時。我看了他的書再去作了一些研究之後,才知道這位三浦雄一郎先生,是位世界紀錄保持人。他在2003、2008與2013年,在70、75與80高齡,分別成功登頂喜馬拉雅山聖母峰三次。三次都創下當時最高齡的聖母峰登頂者的世界紀錄。這裡有個小小的插曲是,三浦先生在75歲又227天,第二次登頂成功的前一天,他的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就被年齡比他老上一歲(76歲340天)的尼泊爾人謝爾占(Sherchan或譯為舍川)打破。三浦雄一郎在2013年以80高齡,再次挑戰聖母峰之前,他2009年曾經經歷過摔斷腿,以及總共4次心律不整的心導管手術治療(第四次是2013年1月)的各種問題。他在2013年5月23日再度挑戰登頂聖母峰,也要奪回2008年只保持了一個月的世界紀錄榮銜。這一次那位尼泊爾謝爾占先生也再度等在三浦雄一郎之後,準備在三浦之後再次如2008年一樣,打破三浦的世界紀錄,讓自己成為世界紀錄保持人。只可惜這次老天幫了三浦的忙,他在5月23日登頂聖母峰成功後因為暴風雪降臨,謝爾占無法再挑戰三浦的世界紀錄(另有一說是他的文件繳交遲延)。二位80歲高齡老人的世界紀錄之爭的最悲劇性的部份是,2017年謝爾占以85高齡要再次挑戰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但卻在登頂的基地營中去世。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我只想學學人家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而已。而且我還晚了五年才下定決心。這幾個月以來,我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我可以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了這個重量,又能如沒有重量時的大步前進了。這一個月我平均走上12000步以上。我不敢再期望穿什麼鐵片鞋或大背包,我希望能在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我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我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
-
2020-07-13 科別.眼部
得了青光眼會失明? 眼科醫師告訴你真相
得了青光眼到底會不會變好,是很多患者心中共同的疑問?一名65歲男姓計程車司機,生活習慣良好不菸不酒,開車時卻發現,常有機車突然轉進來都看不到,而受到驚嚇,以為是白內障前往眼科看診,經由亞洲附醫眼科主治醫師黃毓璇檢查後發現視神經偏薄,進一步安排照像、視神經掃描,以及最重要的視野檢查,結果外側視野有缺損情形,雙眼被確診為中等程度青光眼,開始使用青光眼藥物後,眼壓降為17、18mmHg,每三個月回診追蹤,目前視力及視野缺損維持穩定。黃毓璇醫師表示,之前常會有青光眼患者期待,視野缺損的情形是否按時點藥後,就會減少或消失,基本上是不會的,當病人開始治療後,最理想的狀況就是青光眼被控制不要再惡化下去,這樣就算是成功了。還有民眾常見的迷思是,眼壓正常就不會罹患青光眼?事實上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眼壓其實是「正常的」,視力也還沒開始模糊,出現症狀反而是很容易忽略的「視野缺損」;這也是確診青光眼後,很快導致失明的原因之一。青光眼其實就是視神經慢慢萎縮死亡,因為神經細胞無法再生,最終導致完全失明,又分急性青光眼及慢性青光眼。黃毓璇醫師說明,常見的危險因子為血壓較低、運動量較少、高度近視者、血脂肪較高、年長者等皆可能罹患青光眼。急性青光眼因眼壓急遽升高,常見症狀有視力變模糊、眼睛脹痛、眼睛紅、眩光(看物品時周邊會有光暈感)、合併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而慢性青光眼較常見,早期幾乎沒有徵兆,視神經受損卻不自覺,此時才就醫,通常會有明顯的視野缺損,青光眼可說是視力的「無聲殺手」。黃毓璇醫師指出,目前青光眼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雷射治療、手術治療。各種型態的青光眼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會先採用藥物與雷射控制,若不能完全控制時,再以手術治療。基本上,一旦確診為青光眼,通常需要點藥一輩子,就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須長期使用藥物控制,以及定期回診追蹤。總而言之,青光眼雖然不是一個能夠完全治癒的眼疾,但只要及早正確診斷治療,並信賴眼科醫師密切合作,是維持眼睛最佳狀況的不二法門。
-
2020-07-11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減肥最忌做4件事! 先吃肉再喝湯也NG
43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又因工作長期應酬聚餐,兩年前體重達到130公斤時,眼睛腫脹、視物模糊扭曲,診斷為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視網膜初期病變,若嚴重恐失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罹患時間長短有關,再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的危險因子,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做好適當的體重管理與控制血糖是相輔相成的。許多藥品主打抑制食慾、增加代謝和促進排便,這都是短期成效,若要維持長期健康,除了少吃高熱量食物,低熱量的食物也不能吃多,掌握「惟量是問」的關鍵,讓自己在用餐時能明確知道每一餐的總量及熱量,外食族購買超商食物時可參考外包裝標示熱量,每日所需熱量的評估要考量自己工作耗用的體力多寡,避免因為攝取不足導致頭暈等狀況。對此,郭建志也針對糖尿病、肥胖等常見4迷思,進行解析:迷思1:先吃肉,再喝湯,飯後一盤水果剛剛好?中醫治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指的就是多渴、多食、多尿,這3多症狀處理好,達到滋陰補腎,血糖就會穩定。建議改變飲食順序,先吃低熱量水果,再喝湯,先吃肉再吃菜,吃完飯感覺8分飽就是剛剛好。迷思2:不管中藥西藥,只要能控制血糖、體重下降就是好藥?控制血糖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若僅是透過藥物的幫助,沒有良好的觀念與生活作息,一時的瘦只會換來更久的胖,畢竟肥肉債不是一天造成的,建議要搭配醫囑、均衡飲食、少吃多運動。迷思3:少吃這餐的份量,挪到下一餐吃並不會胖?三餐不固定、暴飲暴食是無法控制血糖,後果還可能會導致更胖、注意力不集中、餓了容易生氣還影響人際關係;建議要定時定量,吃少量澱粉、大量青菜,並少吃精緻醣類或加糖,例如汽水、珍奶、蛋糕、麵包、餅乾、泡麵、鍋貼、甜食,以及油炸高脂肥肉、動物外皮與高膽固醇類的東坡肉、雞皮、炸雞排、炒花枝。 迷思4:水果含有高纖維,用來代替正餐也不會胖?鳳梨、芒果、蕃薯、南瓜、山藥等瓜果蔬菜,因為香甜、含糖量高,也不能一次吃幾顆當作正餐,應該要均衡飲食搭配,食物多搭配吃高纖低熱量的蔬菜類,或吃芭樂、火龍果、蕃茄等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水果類。延伸閱讀: 吃低GI食物控血糖! 6錯誤烹調方式恐讓血糖暴衝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7-10 養生.聰明飲食
肉的種類、煮法都會影響!營養師6招降油脂,大口吃肉不怕胖
不論是為了健康或是為了身材,不少人會盡量減少油脂,避免攝取過多造成肥胖。王海玲營養師建議,在準備肉類食材、烹飪時,其實只要稍微多做幾個步驟,並留意烹飪的方式,便有利減少肉類食材中的油脂,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吃肉盡量以白肉為主,選擇瘦肉為佳在挑選肉類時,王海玲營養師建議應多以白肉為主,且盡量選擇瘦肉為佳。所謂的白肉只得是魚肉、蝦肉、雞肉、鴨肉等,而紅肉則只得是豬肉、牛肉、羊肉等,雖白肉、紅肉各有各自的營養,但相較而言白肉卻是比紅肉來得健康。白肉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脂肪量較低、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且對於預防癌症也有不少幫助。例如雞肉中就含有磷脂類,有利分解血管中過多的血脂和膽固醇,維持正常細胞生長;鴨肉中含有的脂肪酸則有利降低膽固醇,防止心腦血管疾病;魚肉含有ω-3脂肪酸,有利調節血脂和膽固醇,助防血栓形成,並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紅肉雖也有不少營養價值,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常吃紅肉的人群,罹患結腸癌、直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危險性相對較高。留意烹調方式,健康更加分肉類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常見如炒、燉、炸、煎、烤、蒸等,不過正如普遍民眾所知,炸、烤等方式對健康較為不利,甚至長期下來恐怕埋下罹癌的風險,王海玲營養師也表示,在料理肉類時應多以燉、煮、蒸等方式進行為佳,相反的,炸、烤等方式則不宜。6招減少肉類油脂,減輕身體負擔在料理的時候,王海玲營養師則建議可以多做一些簡單的步驟讓油脂減少,如此一來在攝取肉類營養的同時,也能減輕身體不必要的負擔。首先可先將肉類的肥肉、雞肉的雞皮去除掉,這是油脂最多的部位。如遇肉類油脂較多時,可以用熱水淋燙,這樣的作法可以讓其中一些油脂溶出。家中若有電鍋、蒸鍋,可以此加熱,讓油脂更進一步去除。在烹調之前也可以先將肉類切片,使得肉類的表面積增加,如此一來更有利肉類在烹調時去除油脂。烹調時除了如前述建議多以燉、煮、蒸等方式進行之外,也可多注意水面上的油脂,用湯杓將其撈起撇去;除此之外也可以搭配菌類、竹筍、蓮藕等高纖維食材,這些高纖維食材也有利吸收肉類的部分油脂。(資訊來源:王海玲營養師《每天清除癌細胞》)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8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用吃藥也不用打胰島素,每日喝「三降茶」就能痊癒? 國健署出面闢謠!
治療糖尿病勿信偏方「三降茶」近期網路上有網站盜用及竄改醫院糖尿病支持團體活動、世界糖尿病記者會等照片,及假藉專業醫師及學會之名行銷,一再大肆廣告販售「三降茶」,號稱有效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和其相關合併症,不用吃藥就能治好糖尿病誇大宣稱此茶治療糖尿病之功效,無視廣大糖尿病友的生命安全。國民健康署已查證絕無此事,並刻正請食藥署及地方政府衛生局稽查,依法處置,請無良廠商勿心存僥倖;呼籲糖尿病病友切勿輕信不明來源的糖尿病療法。糖尿病治療最重要就是良好及穩定的血糖管理,糖友只要定期就醫,按照醫師處方使用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並依專業建議選擇適當的健康飲食,攝取適量的醣類,對於血糖控制、體重管理及降低合併症風險,都是有效的。胰島素可以有效幫助控糖已有臨床研究證實,愈早開始施打胰島素,對血糖控制愈有幫助;病人在使用口服藥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時,改用胰島素也可以有效幫助控糖。糖尿病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藥物(口服藥或胰島素等針劑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後,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胰島素用量,或經醫師評估改用其他藥物,以維持血糖平穩。國健署再次提醒,糖友應拒絕來路不明的糖尿病治療商品,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您的醫療團隊諮詢才是上策,以免花錢又危害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圖解》擺脫足底筋膜炎就靠練腳掌!專家教這樣練改善,還可舒緩關節痛
編按:為什麼要「練腳掌」?腳掌是穩定全身的力量!穿高跟鞋、運動傷害、老化等等,90%的人腳掌都是不平的!腳掌主要用來保持平衡,也是踩踏地面並驅動前進的力量,腳掌不平不正,全身就會跟著歪斜,伴隨而來的是腰痠背痛。「臀部是引擎,腳掌是輪胎」,即使引擎(臀部)有力,輪胎(腳掌)爆胎的話,就無法順暢前進!鍛鍊腳掌、穩定地基,即能改善腿膝無力發麻、足底筋膜炎等症狀。我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所以覺得能夠身體健康活到老才是最重要的事,沒想到我卻在5年前罹患了「足底筋膜炎」。每當我走路或起身時,腳掌就會很痛,雖然也曾上骨科求診,但是當時醫生並沒有仔細教導我怎麼做才能改善,後來我上網找資料,也試過了針灸治療,卻一直不見起色。於是,我去向曾經指導過我「臀部運動」的松尾教練諮詢,他建議我:「既然問題出在腳心空間不夠,只要訓練腳掌使足弓恢復正常,就能有所改善。」 所以我才會開始做「腳掌運動」。後來我在做「腳趾猜拳」等運動的期間,疼痛竟逐漸減輕了。當初要是沒去上松尾教練的課,對於腳掌痛的情形,我可能會一直忍耐下去。快速檢測!你的腳掌是否有問題:1.一蹲下就好像要往後倒2.無法用腳尖站立保持不動3.沒辦法站著穿襪子4.走路經常絆倒或易跌倒或常扭到5.腳掌某部分容易長繭(硬化的皮膚)或水泡6.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覺得小腿肚脹脹的7.腳尖打直平行靠攏站立時,會變成內八的姿勢8.在柔軟地面或地面凹凸的地方走路感覺很吃力9.有拇趾外翻、小趾內翻、足底筋膜炎等足部疾病腳趾猜拳鍛鍊 → 腳趾猜拳(布)用腳趾猜拳比「布」,提升腳掌平衡感*腳趾打不開的話,可以用手輔助。鍛鍊 → 腳趾猜拳(石頭)用腳趾猜拳比「石頭」,形塑內側縱弓與橫弓*鍛鍊內側縱弓與橫弓,這樣就能運用腳掌的外側強化踏地前進的力量。鍛鍊 → 腳趾猜拳(上剪刀)用腳趾猜拳比「上剪刀」,以便腳趾活動自如*動作不靈活的人,代表腳趾活動力衰退了。請反覆練習,直到能「確實」彎曲為止。書籍介紹練腳掌是最好的復健!:三萬人親身實證,鍛鍊腳掌有助運動傷害回復、舒緩關節痛、擺脫足底筋膜炎作者:松尾タカシ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01/02作者簡介/松尾タカシ臀部運動專家。一九六八年出生於佐賀縣,活用長年來身為健身指導員的經驗,著眼於機能解剖學上別具重大意義的「臀部」,研發出「Progress Body」健身法,藉由鍛鍊臀部肌肉,打造出一輩子都能健步如飛的體魄。為個人、團體及企業提供教學服務課程,此外還著手開發獨創健康器材,至今已有逾三萬人接受過由他指導的「健步強身課程」。著有《屁股練好,健康自在走到老:不跌倒、不受傷、不失智,拒絕臥床、預防腰痛與膝痛》。 網站:hipup-artist.com/延伸閱讀: 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
2020-07-06 名人.好食課
吃到超級食物很麻煩?營養師教你吃最常見的1米+5麥
超級食物這詞十分廣泛,究竟到底什麼是超級食物呢?其實,這個詞是有被定義的喔!牛津字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連結)。而麥克米倫字典(Macmillian dictionary)對超級食物的解釋是「對健康非常有幫助,甚至可以改善某些疾病」(連結)。但因為每種食物都有強項和弱項,雖然超級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但也不要忘記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穀物雜糧類的食物含有多種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能緩解疲勞、促進腸道蠕動的功效,因此穀物雜糧都常被認為是超級食物!而這次好食課就透過這次專欄,來介紹穀物雜糧食物中最常見的「1米 + 5麥」吧!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營養、纖維和能量1. 糙米/發芽糙米(Brown rice)米是我們最常吃的澱粉食物,但平常時候吃的都是去除麩皮與胚芽營養的精白米。糙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精白米的3.8倍,而膳食纖維更是精白米的5.7倍。不僅如此,許多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多酚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如:槲皮素、咖啡酸、香草素等都存在於麩皮或胚芽中,除此之外,糙米在發芽後GABA含量會大幅度增加4至8倍(連結),幫助我們放鬆和入睡,而這都是精白米無法提供的!2. 燕麥(Oat)燕麥是最常見的高纖「穀片」食物之一,以市售燕麥隨手包(37.5克 )為例,就含有3.2 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這些纖維中又含有「𝝱 -聚葡萄糖」,能夠經過消化道菌叢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調節膽固醇和血脂。市售業者的健康食品認證資料中指出,連續兩週每天吃75克燕麥,能減少12-15%的血脂,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這些短鏈脂肪酸也可以刺激腸道激素分泌,進而調控食慾和促進代謝!3. 藜麥(Quinoa)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約有15%,相較其他穀類的10%而言是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的穀類食物,因此藜麥在這幾年成當紅的食材。除了豐富的蛋白質以外,藜麥也含有將近10%的膳食纖維(連結),是不錯的膳食纖維來源。藜麥中也含有一些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胡蘿蔔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植化素可能具有調解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連結)。2018年的臨床實驗文獻也發現,每天以藜麥麵包取代白麵包方式,增加穀物雜糧攝取,能降低血糖反應,進而可能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連結)!4. 黑麥(Rye)黑麥又稱裸麥,是歐洲常作為麵包、餅乾或發酵製酒的穀物。黑麥不只是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其麩皮中也有豐富的木酚素(lignan),這是一種具有抗氧化的類黃酮物質。研究發現血液中木酚素的含量會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風險成反比(連結),在一些動物實驗也發現木酚素具有抑癌功效,因此學者推測木酚素可能可以幫助預防癌症。5. 大麥(Barley)大麥(又稱為洋薏仁或小薏仁)也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穀類,每一百克的大麥片含有6克 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叢發酵,是腸道菌叢的能量來源。2015年文獻中,學者給予實驗鼠攝取含有大麥或大麥胚芽的飲食,在4週的高油飲食下發現有攝取大麥的實驗鼠,腸道菌叢的比例和控制組比較有顯著的改變,學者推測大麥的膳食纖維可能透過在腸道中可以調節菌叢生長(連結)。如同燕麥的膳食纖維,大麥也含有𝝱 -聚葡萄糖,在一項meta-analysis研究中發現,攝取富含大麥的飲食達4-12週,約可分別降低總膽固醇(-13.38 mg/dL)與低密度脂蛋白(-10.02 mg/dL)含量(連結),顯示大麥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連結)。6. 蕎麥(Buckwheat)蕎麥含有豐富的微量礦物質,像是鋅、錳、硒等,都是維持人體代謝的關鍵礦物質,也是人體抗氧化酵素的輔助因子,讓我們的細胞可以維持正常的抗氧化能力。芸香素(rutin)也是蕎麥中富有的多酚類物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發現攝取芸香素能保護腦部神經,減緩類憂鬱行為,也具有調節血膽固醇的功效(連結),因此在飲食中補充芸香素有助於維持我們健康!吃到超級食物不麻煩?營養師推薦一次能吃到5種以上穀物更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的達到穀物雜糧生活,攝取這些「超級食物」,而且並非只能是飯、麵條、麵包,但要一次獲得這麽多穀物雜糧很麻煩嗎?營養師建議,市售用多種穀物雜糧製成的沖泡包也是不錯的選擇,且最好選擇可一次吃到5種以上穀麥者更佳,加上有充氮包裝能避免穀物雜糧的油脂氧化,也可以挑選領導品牌,品質安心。營養師也建議可以在早上,或者下午當作能補充能量與營養的下午茶點心,也可以加入鮮奶一起補充蛋白質,幫助我們補充營養,也滿足攝取穀物雜糧的建議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不怕夏天疲勞症候群!營養師教你用1米+5麥超級食物補充能量】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