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血管
共找到
6273
筆 文章
-
-
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絕佳蛋白質來源!營養師推大豆6大益處、破4大謠言
小小一顆大豆,對健康的益處真是出乎意料的多。像是增肌減脂、預防骨鬆、平衡賀爾蒙、預防失智…。但關於大豆的網路謠言也不少,營養師整理出盛傳的4大謠言,一次破解!為了讓國產大豆進入民眾的日常餐桌,成為三餐好食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近期舉辦「國產大豆網路食譜募集票選活動」。在活動成果發表記者會上,親子食尚創辦人張益堯營養師表示:「正如衛福部推薦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豆魚蛋肉』,黃豆、黑豆等豆類名列首位,是絕佳蛋白質來源!」而且大豆還有六大益處: 1.增肌減脂、預防肌少症 蛋白質是肌肉組成的關鍵,依照身高、體重與計畫,有不同的蛋白質攝取建議,一般而言,每人每天約需6~10份的蛋白質食物(蛋白質食物=豆魚蛋肉類)。對健身或想減重者來說,補充蛋白質加上足夠運動,可增肌減脂、避免肌少症。 相對於熱量、膽固醇、飽和脂肪都較高的肉類食材,大豆有「蔬菜中的肉類」之稱,富含大豆蛋白,低熱量、富飽足感,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低,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困擾。根據研究,大豆所含的皂素、大豆異黃酮也可抑制醣類與脂質的吸收呢。 建議運動後立即補充營養:40%的蛋白質+60%的碳水化合物,幫助穩定血糖與修復肌肉組織,因此運動後可以吃無糖豆漿加上一根香蕉。不過,營養師提醒,若是蛋白質攝取過多又不運動,也容易造成熱量過剩喔!2.蔬食者必備植物性蛋白大豆屬植物性蛋白質,好吸收、不會造成心血管負擔,而有乳糖不適症者以喝豆漿取代喝牛奶,也能輕鬆補充蛋白質。 大豆也是茹素及蔬食者絕佳的蛋白質來源,建議茹素者除了避免含油量高、加工過程有風險的油炸加工品(百頁、油炸豆皮...),也要避免用油炸、勾芡等方式製作大豆料理。 此外,大豆富含人體必需之八種氨基酸,但缺少了甲硫氨酸;穀類富含甲硫胺酸,卻缺乏離胺酸,因此,以大豆搭配五穀,如黃豆飯、黑豆稀飯、黃豆燉花生等,營養更互補加乘。 3.強健骨骼預防骨鬆黃豆的鈣質是牛奶的兩倍,怎麼吃留住鈣?張益堯建議,大豆鈣質多在豆渣,若是濾過豆渣的豆漿則無法補充鈣質,建議補鈣要吃原豆或不濾渣豆漿。而加了凝固劑硫酸鈣(食用石膏)的豆製品:傳統豆腐、五香豆干,其中鈣含量又大大提升,平均每100g的豆腐含有140mg鈣質;每100g豆干含273mg鈣質。除了補鈣,大豆異黃酮還可防止鈣質從骨骼中溶出,也可預防骨質疏鬆。4.平衡賀爾蒙好情緒女性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變少,易造成失眠、發汗、情緒不穩;因缺乏雌激素,鈣質易流失,也容易有骨質疏鬆。大豆富含的大豆異黃酮是類雌激素,可與身體雌激素競爭,反而可穩定荷爾蒙、預防骨質疏鬆,而色胺酸、維生素b6,也可助眠呢。 5.遠離三高預防失智大豆富含卵磷脂,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腦細胞,進而促進腦神經的訊息傳遞,對於消除腦部疲勞、增強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正面的幫助。另外,大豆卵磷脂可幫助代謝壞的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6.孕婦、哺乳增加體力、免疫力大豆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及媽媽的體力、免疫支持,都很重要。尤其,鈣攝取不足易引起抽筋,甚至導致骨質疏鬆症,因此懷孕與哺乳媽媽要特別注意鈣質攝取。假訊息充斥 破解網傳4大食用迷思另外,有此一說:乳癌、痛風不能吃豆製品?菠菜與豆製品一起吃會結石?資訊爆炸的年代,真假訊息充斥,讓人一知半解,甚至被誤導飲食觀念。終結網路謠言,營養師張益堯解答迷思,為了家人健康一定要知道! Q1:乳癌別吃豆製品?張益堯解釋,早期用雌激素改善更年期不適,但後來發現易造成乳癌。大豆異黃酮是類雌激素,但不是真的雌激素,研究發現適量補充,1天1杯豆漿,可降低乳癌風險。但若是保健產品單位濃度較高,則較可能有過量問題。 Q2:痛風不能吃豆製品?痛風是血液中的尿酸過高,多喝水可以幫助尿酸代謝。近年研究發現,海鮮、肉類、酒是引發痛風的主要原因,大豆雖是高普林,並不會造成痛風。健康狀況下吃豆製品不會造成痛風,但若是急性痛風時仍要避免食用。 Q3:菠菜與豆製品一起吃會結石嗎?張益堯解釋,菠菜屬於高草酸食材、添加凝固劑食用石膏(硫酸鈣)的豆製品是高鈣食材,一起煮成菠菜豆腐湯,在腸道時就結合成草酸鈣結石,經糞便排出。兩者一起食用,還可避免草酸和血液中的血鈣結合造成結石呢! Q4:基改黃豆=品種改良的黃豆?基改黃豆是轉殖了抗除草劑或抗病蟲害等基因體,而傳統育種是運用選種及交配,保留好的特質,類似優生學概念,兩者並不相同。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19-11-24 科別.心臟血管
新型抗凝血劑 可防意外大出血
75歲的林伯伯是退休族,平日身體硬朗,偶爾覺得一陣陣心悸,因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病史,固定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沒想到有一天突然跌倒,引發大出血,緊急送醫後連外科醫師都不敢輕易開刀。幸好他的主治醫師發現林伯伯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反轉劑可以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立刻施打減緩出血,在醫師開刀後,林伯伯順利保住性命。心房顫動易中風 抗凝血劑防血栓收治該名案例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俊偉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因快速不規律的跳動,而無法有效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凝結成血栓。從心臟產生的血栓如同散彈槍,一旦血栓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處,會導致不同器官中風,例如血栓塞到腦部,就會阻塞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導致失能,「比起一般缺血性中風,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死亡率高出兩倍。」由於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是中風,以往靠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病患會先在心臟科門診,由醫師透過各項年齡、性別等危險因子,評估病人中風風險後,再採取口服抗凝血劑,降低中風機率。新型藥劑 可反轉凝血功能為了預防血栓,抗凝血劑相對容易導致流血,若病患有拔牙、手術等需求,最好先告知醫師。李俊偉也提醒,病患要注意防撞、防跌倒、防受傷,也不要做太粗重工作和太激烈運動,降低因碰撞造成出血不止。李俊偉說,目前有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當病患忽然發生意外大出血或需要開刀時,可透過施打反轉劑,抑制抗凝血劑的藥效,讓病患恢復凝血功能。但他特別提醒,當意外發生時,保命關鍵就是搶時間,盡快送醫治療才能爭取更多續命機會。誰是心房顫動高危險群?李俊偉說,年齡愈高、罹病率愈高,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都需要留意。不過,心房顫動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偏偏無法預期何時發作,感到心悸、胸悶和喘,應提高警覺。李俊偉說,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是最可以預防的,除了透過藥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外,建議有心房顫動家族史或心悸的患者,健康檢查時安排做心電圖檢查,早期發現,適度預防,避免引發中風!
-
2019-11-24 科別.兒科
兒童怕看牙 舒眠麻醉解夢魘
鑽牙聲響個不停,看牙連大人都害怕,更遑論小孩。四歲的小凱,平常愛吃糖,從小又有夜奶習慣,導致小小年紀就一口爛牙,但小凱每次看牙聽到鑽牙聲就哭鬧不休、躁動不安,看牙變成夢魘,後經舒眠麻醉下進行兒童牙科治療,一覺醒來完成治療,揮別小孩看牙的夢魘。收治小凱的國泰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謝宗慈表示,不少小孩害怕看牙,且嘴小又無法配合治療,會加重治療的困難與危險性;因此若小孩需進行全口或根管治療等較複雜療程時,建議考慮接受兒童牙科舒眠麻醉治療,以降低小孩看牙時的恐懼及治療過程的危險性。謝宗慈說,舒眠麻醉治療在國外為常見、國泰則引進約六年,是透過兒童牙科、麻醉醫護團隊構成,她與另名馮醫師都各自前往國外進修,因此有一定的默契。小患者治療前多會進行兩次會診,包含照X光、確認狀況、術前評估並擬定治療計畫。而後在家長的配合下,由麻醉師先誘導小孩喝下含有麻醉成分的果汁,待藥物作用15至20分鐘,小孩開始出現嗜睡、反應遲緩狀態後,再幫小孩血管注射點滴、給予持續性的靜脈麻醉藥物,並於舒眠麻醉全程使用進階生理與呼吸監測儀器,以準確觀察小孩的生理狀況是否穩定再行治療。曾為兒童牙科麻醉,專赴日本進修的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馮育斌表示,麻醉過程中,他與兒童牙科醫師間會隨時討論治療進度,並依治療刺激強度做麻醉藥物劑量調整,最長可至兩小時。待療程結束,停用靜脈麻醉藥物後,小孩約半小時內就會清醒,且護理師會持續監測小孩的生理狀況,直到恢復情況達到標準才可返家,來避免突發狀況及降低鎮靜麻醉風險。說起麻醉風險,馮育斌說,孩童使用的麻醉藥物過敏風險相當低,只是恢復後當下偶有嗜睡情形;但若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顱顏異常等小患者則不建議,仍採插管方式治療為佳。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
老爸是…愛逛醫院型反正健保都繳了,多看醫師多拿藥才划得來。每天都覺得不舒服,看完A醫師還是不安心,再找B醫師、C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王志仁表示,老人家不舒服找出病因很重要,所以這一科檢查沒問題,再去另一科檢查,看了很多科要找出病因其實無可厚非。但他曾遇過老人家手上已有30種藥,看太多科,最後都混亂了,不知要吃哪種藥,只好來求助。藥物交互作用 形成惡性循環王志仁說,有些老人家是合併症狀,所以不只看一科,但當確認病症後,可以找老人醫學科整併用藥,否則可能會產生「藥物副作用瀑布」的惡性循環。他舉例,老人家常見的腳水腫,有些人會很緊張認為「可能是敗腎」,但到腎臟科檢查,沒發現什麼大問題,醫師可能只針對症狀作治療,給了利尿劑,因此造成老人頻尿,夜間影響睡眠。而失眠問題又讓讓原本輕微失智情形加重,又去看精神科,醫師調整失智相關藥,又可能造成嗜睡、無力,走路不穩增加跌倒機率,形成惡性循環。有時老人家的問題,不是只能靠吃藥解決。王志仁說,腳水腫也可用腳抬高、促進血液循環等方式治療,甚至也有可能是因三高問題而影響心血管,要配合控制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有些老人家是因高齡衰弱,或是因營養不好、缺乏運動,肌少症造成衰弱,並不是有大病,若能增加營養或運動,也會獲得改善。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家醫科醫師李育慶說,的確有些長者看醫師拿藥就像買菜一樣,領一大包藥回去,也不一定會吃;或只是小感冒,吃了藥沒有立即改善,一天就看了數家醫院診所。家人多些關心 減少患者焦慮李育慶說,有一名女病患,因長期因失眠及頭暈問題四處求診。失眠問題長期在身心科拿安眠藥及抗焦慮藥物,但是眩暈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所以她又去看耳鼻喉科及神經內科,甚至掛急診。但檢查結果大都正常,到後來她也不知道該掛哪一科了。後來到家醫科求診,問診後發現,她至少服用兩種安眠藥及兩種抗焦慮藥物,甚至請她先生當人頭,幫忙拿安眠藥供她服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容易導致眩暈,難怪一直治不好。在詳細解釋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後,說服病人將藥物慢慢減量,後續的追蹤,病人眩暈的情況緩解,原來都是藥物使用過量造成。王志仁說,部份老人家愛逛醫院,檢查半天卻沒找到相關疾病,也可能是心因性問題,甚至是憂鬱症,有時甚至是希望引起家人注意。建議家人對長者多些關心,也能減少看病的次數。老媽是…逃避看病型鄰居某某某本來很健康,一進醫院命就沒了,我還是不要去看醫師比較保險……王志仁說,不想看病的老人心態有很多種。有的長輩會說,某親戚本來沒事,看了醫師就發現腎不好,後來洗腎,沒多久就走了。有的可能是因行動不便,不想出門;有的則認為「就是老了」,不想打擾麻煩家人,所以不想看病,情願自己亂買藥、亂吃中藥草,結果延誤病情。了解不想看病的原因李育慶建議,先想辦法了解長輩為什麼不想看病,是不想花醫藥費?害怕面對生病的現實?或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可以動之以情,用正向話語告知長輩,給醫師看看比較放心,免得讓晚輩一直擔心,同時要讓長輩自己決定何時去看病、看哪位醫師。如果長輩還是不願意,可以請對長輩有影響力的重要人士幫忙勸說。李育慶說,有些人是對自己的健康過度自信,大多數不去醫院、不吃藥的人,都覺得小病痛無所謂,這時可以委婉告知,預防勝於治療,以免小病放到變大病。有些長輩會認為「老了就會衰弱,不想去檢查受罪。」王志仁說,小病拖成大病的後果,要分析給長輩知道,有些人的虛弱與食欲不好,也可能是癌症作祟,卻因不肯就醫延誤,一發現已是末期。分析逃避的嚴重後果王志仁說,曾有糖尿病老病患,就是不想去醫院追蹤病情,最後只能跟他分析,如果不好好治療,可能會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截肢,最後臥床造成家人負擔,病人才提高就醫的配合度。長輩如果不知要看哪一科,可以先看家醫科,李育慶說,若是單純的小毛病家醫科就能處理,如果身體有狀況需要進一步檢查,家醫科醫師也可以幫忙轉診。王志仁說,若已看太多科,不知該怎麼吃藥,可以看老人醫學科整合用藥,最好家屬能陪同,參與討論,才能知道如何照顧老人,或約束老人家不亂用藥。
-
2019-11-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泡腳助血液循環?中醫:不是將腳放到熱水中就好
天氣轉冷,不少人都會感到手腳冰冷,進而讓晚上較難入睡,影響睡眠,因此不少人會選擇以泡熱水澡或泡腳、泡溫泉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但老人家常擔心水過熱會引起其他問題,到底如何泡才不會因水過熱而產生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人的雙腳距離心臟較遠,且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環會較差,再加上腳的脂肪層薄、保溫差,所以,腳掌皮膚溫度低、極易受寒,而腳部如果受涼,還會引起人體許多器官不舒服,包括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抵抗力下降,潛伏在體內的致病菌就會乘機大量繁殖,時間久了,還可能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失調,誘發下肢平滑肌痙攣、關節炎和風濕性疾病等。然而,除了醫療外,還可以透過哪些保健方法改善手腳冰冷、避免血液循環不佳等問題?周宗翰說,在中醫傳統觀念中,「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提升丹田。」由此可見,泡腳對人體好處多,且是安全又方便的方法。人體腳部光是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若以雙腳66個穴位計算,則占全身穴位的10%。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尤其雙腳穴位與各臟腑有相對應的反射區,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這裡,因此泡腳時通過經絡傳導,也能有助臟腑的保健與治療效果。周宗翰認為,經常泡腳,有助於刺激腳部的腎經湧泉穴,與踝關節以下的各穴位,發揮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以及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的作用。不過,若想透過泡腳來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周宗翰提醒,並不只是將腳放到熱水中就好,要注意包括水溫或加入點鹽巴、按摩等方法與技巧,都能讓泡腳的效果更好、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目的:1、水溫:保持40~42℃左右,若天氣較熱一點,可將水溫稍微調降到38℃左右。2、水深最好淹過小腿肚。3、熱水中加入鹽巴:有助入腎,或是加入桂皮、生薑,有助促進循環。4、泡腳時按摩:建議可將手掌握拳,適度敲擊小腿內側,以刺激肝脾腎經,或是用手按摩小腿的穴位,例如位於足心的湧泉穴,或是足三里、三陰交等部位,都有助加強經絡、氣血循環,達到更好的護腎效果。5、晚上睡前泡腳:建議在晚上臨睡前泡腳,效果最好;泡腳完的半小時內上床睡覺,更有助陽氣生發,同時也達到助眠作用。6、泡腳時間:建議每次浸泡10~15分鐘左右,以防止水溫過熱、過度發汗,而導致體力透支,在這段時間水涼了就要換水。7、泡腳後按摩:泡腳後,可以再做一些簡單的按摩,也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毒素。值得注意的是,泡腳時出汗是正常的,這時候千萬不要吹風扇或者開空調,因為泡腳時,全身的毛孔都處於打開的狀態,如果這時候吹空調或者電風扇,不僅不能養生,還容易著涼。延伸閱讀: 血液循環主宰身體健康 培養暖體質可以這樣吃
-
2019-11-23 新聞.健康知識+
燉肉浮出的白色泡沫是精華還是髒東西?需要去除嗎?
冬天來了,很多人喜歡燉肉吃,一碗燉肉湯下肚,令人無比舒暢。不過,燉過肉的都知道,在燉肉的過程中會發現,最上面會浮上來一層白色的泡沫。有人說這層白色泡沫是油脂和髒東西,吃了不好,所以湯剛開始沸騰時,大家就趕緊把那層泡沫撇掉。也有人說,那層泡沫其實是食材熬出來的精華,不應該棄掉。到底哪種觀點是對的?這裡分析如下:燉肉出的白沫,到底是什麼成分?食物中存在很多的生物大分子,其中一部分對水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也就是說它們易溶於水。而這些生物大分子最主要的就是蛋白質。比如我們燉肉湯時產生的白色泡沫,可溶性蛋白質就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此外裡面還含有很多的雜質和一些細菌,以及肉中殘留的血液。燉肉出的白沫,到底要不要去除?燉肉時產生的泡沫雖然大部分是蛋白質,但脂肪、動物血管等也會包含在其中。尤其是燉肉初期,泡沫中含有很多殘留的血水和一些雜質,這些東西不僅影響外觀,而且還會產生令人反感的氣味。所以,燉肉初期的泡沫最好撇去。可能有細心的人也會發現,在剛開始燉肉的時候,出現的白沫用勺子撇掉之後,後期還是會產生白沫的,那這樣的白沫需要用勺子撇掉嗎?答案是不需要。其實後期的白沫並沒有前期那樣的多,而且白沫也沒有前期看著那樣的髒兮兮,其主要成分是肉中的蛋白質,可以放心保留的。隨著燉煮的時間的增長,我們可以發現,湯汁也是變成了乳白色,所以這後期出現的白沫是不需要撇去的。總而言之,燉肉初期的泡沫最好撇去,燉肉中後期產生的泡沫不用擔心,可以放心保留。筆者在這裡提醒,這些食物出現的泡沫最好撇去:煲湯的浮油、火鍋中的泡沫、打豆漿中的泡沫。不過,生活中也有些泡沫對身體是無害的,可以放心食用,比如:茶泡沫、咖啡泡沫、果蔬鮮榨汁泡沫、飯粥面的泡沫。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23 養生.聰明飲食
低油飲食就能消除脂肪肝?當務之急是這件事
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高壯的體格更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但也因此常被同學戲稱為「胖虎」,讓他頗為自卑;直到校內健檢意外發現其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父母才驚覺大事不妙。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 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 陳德慶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19-11-22 科別.耳鼻喉
常用鼻腔噴霧劑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專家:僅這種要較小心
台灣氣候潮溼,不少人都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患者常用鼻腔噴霧劑來治療或舒緩鼻炎、鼻塞等症狀,但有人擔心長期使用會不會導致嗅覺喪失?對此,食藥署闢謠專區指出,常見的鼻腔噴霧劑有三種: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又稱為去鼻充血劑)。類固醇鼻噴劑效果佳、副作用小,長期使用不會引起鼻黏膜萎縮或是嗅覺失常。抗組織胺副作用發生機率較低,且藥效作用時間較長, 一天僅需口服 1-2 次。抗組織胺鼻噴劑算是不錯的選擇,但缺點是味道較苦。而常用於舒緩鼻塞的血管收縮劑鼻噴劑則要比較注意,長期使用較容易造成反彈性的鼻充血,而若不繼續使用則會一直鼻塞,容易養成依賴性。而無論使用哪一種,都應該遵造醫師指示,不要自行購買使用。另外可能還有些人擔心類固醇的問題,例如常見的水牛肩或月亮臉副作用。台南市安南醫院鼻喉科醫師劉金瑞曾受《聯合報》訪問指出,鼻用類固醇僅局部作用於鼻腔內,安全性高,不太會造成副作用。過敏性鼻炎為過敏體質其中一種表示,常見症狀為眼睛鼻子易癢、呼吸不順暢、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品質不佳、易疲勞倦怠、熊貓眼…等,除了用藥治療外,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也很重要,例如寢具常換洗、出門空氣不好就要戴口罩。過敏嚴重也最好檢測揪出過敏源,以避開食用致敏食物。
-
2019-11-22 性愛.性愛後遺症
「我差點被老公精液殺死」一則值得警惕的性交事故
聽過很多海鮮過敏、雞蛋過敏、花粉過敏,但沒想到精液也能導致過敏……今天我們就有請一位“精液過敏”親身經歷者,來說說她的故事。 我今年46歲,但精力還算比較好,每晚還是會和老公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但今晚就在那一個多小時後之後,悲劇發生了。一開始,我莫名感覺到頭暈、手腳發癢,沒過多久,還拉肚子了!老公也發現了我的不對勁,趕緊送我去急診。到了醫院後,我接受了抗生素治療,症狀逐漸得到了緩解。醫生說我過敏了,差點休克致死。我的天,真是生死一瞬……我差點因為“不可描述”的事情死掉了!我問醫生這怎麼回事,他說我是青黴素過敏。小時候因為青黴素患上蕁麻疹後,我就再沒敢碰這玩意兒了!醫生跟我解釋說:“你沒碰,是你丈夫碰了,他精液裡有這個東西。”我恍然大悟,想起我老公得了感染性心內膜炎,最近在接受非腸道萘芬西林治療。於是藥物中的青黴素就隨著他的精液排出了,“不可描述”之後就進入了我的體內。其實,這是在美國發生過的一起真實案例,《美國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還做過詳細的病例報告。標題為《差點被愛殺死:一則值得警惕的性交事故》。除了上面提到的“精液所含藥物”致使人過敏的情況,其實還有一種對精液本身過敏的情況。那就是“人體精液過敏症”,首例因精液過敏致死的病例發生在1958年。人體精液過敏症,是一組包括免疫或非免疫機制、常常是突發的、涉及多個靶器官的嚴重臨床症狀。常見於幼兒時期,正常人群中,過敏症的總患病率為10%-60%,跨度比較大。這是一種具有多種誘發物、致病機制不盡相同的臨床症候群。患上這個病是什麼體驗?引起過敏的其實不是精子,這個鍋它也是不願意背的。精液中所含物質較為複雜,含有至少11種來自精子和精漿的抗原物質。當有過敏體質的女性的血清釋放出免疫球蛋白E(IgE),並與這些抗原結合,產生抗原抗體反應時,會使細胞釋放出一種叫“組織胺”的物質,繼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滲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最終也就產生了過敏性反應。一般有什麼症狀?這種過敏反應多出現在性交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一般表現為:●面部潮紅●兩眼發癢●流鼻涕或鼻腔堵塞●喉頭水腫●陰部發生蕁麻疹●外陰水腫●分泌物增多等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的過敏性症狀,例如 ●眼皮、嘴唇腫脹●全身出皮疹●奇癢難忍●胸悶氣短●劇烈咳嗽等不過具體的過敏症狀和程度就因人而異了。其實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過敏反應是不致命的,甚至根本不會發生精液過敏。這是因為精漿中含有一種能夠降低免疫系統“敏感性”的免疫抑制物質,叫做男性抑制物質(Male Inhibition Material,MIM)。有什麼用呢?它是用來保護精子免受排斥的。你們懂的,人的身體對“外來物”都比較抗拒,比如感冒病毒啦、他人的血液啦什麼的。 而當女性體內的MIM活性降低,恰好又為過敏體質時,進入女性體內的精液就容易引起過敏了。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精液過敏體質?去正規醫院檢查下就知道了。常規檢查主要有:●精液過敏原皮試●血清IgE檢測●其他諸如抗精子抗體、抗子宮膜抗體、抗卵巢抗體及抗透明帶抗體在內的免疫性不孕抗體指標檢測過敏的話怎麼辦?首先是夫妻雙方配合,做好心理上的預防,減輕心理壓力,減少做愛次數。然後呢,一般可採用以下辦法:避孕套或在性生活時使用避孕膏(膠凍)。 避孕套和避孕膏可以直接阻隔女性生殖道粘膜細胞和精液的接觸,也能降低精液的致敏性。 性交前30-60分鐘,在陰唇、陰道口周圍塗少許醋酸氟輕鬆軟膏或氫化可的鬆軟膏,可以預防或減輕過敏反應。性交後,女性最好立即排尿,盡量使陰道內的精液都流出體外。然後用溫熱的清水沖洗陰道及外陰部,以便將精液沖洗掉。性生活前半小時左右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非那根25mg,或息斯敏1片,均可防止或減輕精液過敏反應。服用鈣片也有一定的抗過敏效果。脫敏療法這種方法是讓女性逐漸適應精子,更能“治本”。一般是採集男性的精液,然後採用皮下注射或陰道滴注的方式進行脫敏。皮下注射需要治療1-2年,方法是每週皮下注射1-2次濃度和劑量逐漸增加的稀釋精液。陰道滴注所需要的時間很短,方法是將倍比稀釋的精液以20min的間隔向陰道內緩緩滴入,逐漸增加濃度直至原液。脫敏治療後要記得持續規律的性生活以保持精液耐受。如果無法持續性生活,則可採用陰道滴入冷凍精液的方式維持耐受。脫敏療法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對於全精液脫敏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用層析柱分離精液,去除具有潛在免疫抑制作用的大分子片段,然後再進行脫敏治療。 對精液過敏就不能生孩子了?患有精液過敏症的女性,大多確實存在自身生殖相關抗體紊亂引起的免疫性不孕,這裡就輪到人工授精出場了。去除掉精液中的過敏物質,只取精子用於授精,你仍然可以當個漂亮可愛的準媽媽。本文摘自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
2019-11-22 科別.百病漫談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天氣漸冷,許多人會有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的困擾,其實這就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但還不只這些而已,醫學上認定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還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兇手,不得不慎!一般人總認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是老人家或是有慢性疾病才會有的現象,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欣潔表示,人是溫體的哺乳動物,在血液不易到達的地方就不會暖和,因此血循不良者的四肢末梢容易感覺冰冷;所謂的「末梢」,並不一定是指四肢的末端,而是指體內各器官綿密網狀、無處不在的微細小血管循環。這些末梢血管相當細窄,最細的微細血管,比人頭髮還細20倍,氧氣和養分通過末梢血管,輸送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身體即時吸收養分,同時排除廢物。一旦血流因為游離性血脂肪或是分解不良蛋白質等物質阻塞,造成局部供氧不足,就會發生末梢血管不暢通,在阻塞的地方對應器官,出現各種機能上的障礙,甚至組織壞死。許多人認為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指的就是血液循環不好,手腳容易冰冷、痠麻。不過醫學上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卻不是這樣簡單解釋,它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健康恐怖殺手」。許多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都與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關,中醫也明言:「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指的就是身體微循環的重要。最常見的末梢血管障礙,就是手腳冰冷情況。吳欣潔進一步指出,若心臟血管不通暢,輕則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更可能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甚或猝死情形;再者眼部微血管循環不良,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障礙;內耳的微循環不良,就可能造成耳鳴、頭暈或是突發性耳聾。吳欣潔也強調,末梢血管主要是將血液和氧氣送到各部組織,因為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在各年齡層都不算少見。不過,末梢血管障礙相關疾病,是一個可以處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且治療之後,患者生活品質會大幅提升,因此在確定身體這些不適症狀引起的原因是末梢血管阻塞之後,只要改善障礙程度,就能夠治療這些病症,如透過藥物、飲食或是居家生活習慣重建。延伸閱讀: 冬天暖呼呼!10大驅寒保暖教戰對策 手腳冰冷、手麻腳麻,是怎麼了?
-
2019-11-22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奇異果過敏 通常因表皮絨毛
奇異果是引起過敏常見的水果,通常是因為表皮絨毛引發過敏,因單吃果肉而過敏者,臨床上較為少見。但對什麼東西過敏,沒有遇到之前都不知道。過敏反應主要因為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被稱為「過敏抗體」,是引發過敏反應的重要媒介。當人體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並不會有症狀,但會刺激身體產生IgE,等下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過敏原與IgE結合,使身體釋放發炎物質,進而產生一連串發炎反應,引發過敏。發炎反應就像血管漏水,組織液流出來,發生在鼻子就會打噴嚏、流鼻水;發生在肺部,可能引發氣喘;在腸胃道,便可能以腸胃炎表現。現在雖然有過敏原檢測,但同一食品的不同部位可能對引發過敏有不一樣的結果,除了抽血檢驗,最好也做皮膚過敏原測試,觀察是否有紅腫過敏反應,才能斷定。若發現吃特定食物有過敏症狀,建議不要再吃,因為難以預料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症狀,如果引發氣喘,造成過敏性休克,甚至可能因此致命。(諮詢╱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 整理╱記者楊雅棠)
-
2019-11-22 新聞.健康知識+
中老年人注意:3類食物吃愈多 血管愈易黏成粥
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病從口入”,對於心腦血管疾病而言,也的確存在一定道理。心腦血管疾病包括了多個種類,比如冠心病、中風、心梗等,這類疾病屬於中老年朋友高發的疾病之一。而處於這一年齡段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是加重了自身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心腦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血管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飲食不當是絕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調整飲食是為健康做的第一步。如果長期攝入以下3類食物,那就可能會讓這類疾病找上自己:一、高鹽分食物中老年人大部分都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自身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入鹽分過多,那就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食鹽的主要成分就是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遠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有數據研究表明,大約有9.5%左右的心血管代謝死亡和鹽分攝入過多,同時與10.4%的冠心病死亡、21.4%的高血壓性心臟病死亡等,都有密切的關聯。二、高糖分食物也是一大凶手和高鹽分食物對比來說,高糖食物更是受大家歡迎,比如可樂、果汁飲料、蛋糕等等,都屬於高糖分飲食。如果攝入大量含糖量較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以及甘油三酯水平的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的朋友,如再攝入糖,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從而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三、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反式脂肪酸”這名字聽起來大家可能會感覺比較陌生,但其實很多食物中都有它的存在,比如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而導致自身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多個問題出現。喝醋、紅酒可軟化血管?比起均衡飲食,“喝醋、紅酒可軟化血管”的說辭未免有些荒誕滑稽。首先說“醋”,它本身是一種常見的調味劑,用途“調味”,僅此而已,並沒含傳言中“軟化血管”的神奇物質。而“紅酒”之所以風靡於軟化血管的神奇食物中,只因它含有一種叫做“白藜蘆醇”的物質。但是,就目前而言,以往的實驗只應用於動物身上看到了成效,人喝紅酒是否有軟化血管,延年益壽的功效?無從考證。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自然也會衰弱,而對於中老年而言,只能徒想恢復年輕,事實卻無法夢想成真。所以,到了這個年齡,能做的就是預防血栓,避免血液黏稠。當下應定期進行合理運動、飲食營養均衡,同時還要控制原發疾病。特別是已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從醫囑服用藥物。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21 科別.感染科
流感併發肺炎會要命! 感染科醫師:要做到這件事才能自保
每年秋冬之際,是國內流感的發病高峰期,而流感也常引發肺炎,根據萬芳醫院統計顯示,最近連續兩年流感或肺炎是住院原因的第一名,平均每十位住院的病人其中有一位是因流感或肺炎住院;雖然目前流感尚未進入高峰期,但是流感併發重症案例預期會增加,接著跨年連假才是關鍵,隨著人群聚集接觸機會增加,感染流感和肺炎的風險大增。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醫師指出,約有10%流感會有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肺炎,另外,還有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續發性感染,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功能較差及心肺功能有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較容易因流感而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不得不慎。因此,65歲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人及醫護人員,這些容易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一旦發生流感,危害自身健康,若再同時併發肺炎,病情會更加嚴重,也容易傳染他人。今年冬季流感疫情預估在明年初進入流行高峰期,公費流感疫苗在11月15日起開始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按時前往各地醫療院所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至於一般民眾也可自費接種,且今年流感疫苗為四價,與以往三價不同,效果會更佳。李文生強調,接種流感疫苗,不是就完全免除流感上身,只是降低罹患流感的機率,如果一旦罹患流感,也能降低症狀嚴重程度,避免併發症產生,還是利多於弊;建議除政府補助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外,年紀在50歲以上的民眾如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或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也可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肺炎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流感疫苗開打! 3情形應評估後再接種 咳嗽、鼻水、喉嚨痛, 是流感還是感冒?
-
2019-11-2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蘇貞昌顏面神經失調引關注 醫:把握7天黃金治療期
行政院長蘇貞昌本月17日出席總統蔡英文競選總部成立大會,被外界發現臉部表情僵硬,經行政院轉述因病毒感染造成顏面神經失調,醫師提醒,若罹患此症,速把握7天內的黃金治療期。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是臨床上不算少見一種疾病,有些病人的抬頭紋會消失、單側的眼睛無法完全閉合、喝水時無法含住而由嘴角漏出、飯粒卡在臉頰。他指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原因,可分為中樞性及周邊性兩類型;中樞性原因是指腦血管栓塞、腦出血或腦腫瘤等腦部疾病所引起。因為是在顏面神經核以上部位受損,病人僅是臉的下半部表情受到影響,致使無法吹口哨、微笑時嘴角無法上揚,但臉的上半部表情,如皺眉、閉眼、睜眼則不受影響。這一型病人常合併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治療時須由腦部疾病著手。而周邊性原因,是指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創傷等原因所引起。因為是在顏面神經核以下部位受損,病人半邊臉部肌肉麻痺,無法做出大部分臉部表情,也因不影響腦部,不會出現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情形。其中以貝爾氏麻痺出現的機率最高,約占周邊性原因80%。近來已有證據能證明貝爾氏麻痺是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所造成感染,發生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一年四季,常是一邊臉部突然不舒服,一天之內就完全麻痺。中醫認為,屬面癱、口眼歪斜的範疇,發生乃因病人平素體虛、因而風邪易於侵襲面部經絡、導致面部筋脈鬆弛無力而產生一側面癱。現代的中醫研究認為,針灸越早介入,治療越有助於神經功能恢復,另可根據病人體質、症狀辨證論治,輔以內服藥鞏固療效。另外,顏面神經麻痺者,要避免冷風或冷氣直吹麻痺的臉側,平時可以溫熱毛巾熱敷臉部,增加臉部血液循環。常做臉部運動如皺眉、吹口哨、嚼口香糖,保持臉部肌肉運動。若有眼皮閉合不良,晚上睡覺時要用生理食鹽水浸濕紗布後敷蓋眼睛,以防止因淚液蒸散而造成的角膜潰瘍。
-
2019-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偏食不吃青菜純粹是壞習慣?美研究:可能是先天影響
很多小孩不愛吃青菜,即使是成人也有不少偏食者。不吃蔬菜被視為不利健康的壞習慣,但這可能也與基因有點關係,有些人吃到花椰菜、高麗菜、孢子甘藍等蔬菜時會覺得特別苦,導致他們對蔬菜敬而遠之。 這項研究將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的科學會議上發表,研究參與者共175人,平均年齡為52歲,這些參與者共同點是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他們在問卷中回答每天吃了哪些蔬菜,還被繪製了基因圖譜。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體內一種名為TAS2R38的味覺基因,其中含有AVI亞型的人在吃到蔬菜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時(比如苯硫脲)不會嚐到苦味,而含有一個AVI亞型和一個PAV變異的人會感到苦味,有兩個PAV的人則反應說特別苦。在人類的主要味覺類別中,苦味常常是拒絕一種食物的關鍵因素,因此苦味常常會影響飲食攝入和營養狀況。問卷調查證實,與其他人相比,攜帶PAV變異的人吃蔬菜的量比愛吃蔬菜的人低2.6倍。美國列剋星敦肯塔基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學研究員Jennifer L. Smith表示,過去有研究表明,這種基因亞型讓巧克力、咖啡和啤酒嘗起來更苦,可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辛辣的食物和啤酒花味很重的啤酒。本項研究中,當人們直接嚐到這種化合物體驗到苦味時,會反映一天的快樂都被毀掉了。這一點很值得擔心,因為蔬菜是一類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若是因為先天性的基因造成一個人蔬菜攝入量低,可導致心臟病風險增加。本項研究證實,一種常見食物可以為某些人群中帶來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會受到基因型的影響,不喜歡吃某些菜是他們先天性的生理反應。因此研究者試圖根據一個人獨特的基因型對他們的飲食進行調整,選擇其它蔬菜起到改善心臟健康的效果,而不是強迫他們吃下去。
-
2019-11-20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飯常咬到舌頭或腮幫子?可能是這3種病症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吃飯的時候咬到腮幫子上的肉,或者是把舌頭咬破的經歷。這是怎麼一回事?實際上,從生理結構上來說,牙齒是舌頭的保護罩,舌頭和腮幫子不應該被牙齒咬到。如果經常出現吃飯咬到肉的情況,就可能是身體出現健康問題的預警信號,大家一定不要輕視。1.長智齒智齒也稱智慧齒、是人類的第三磨牙,但是長幾顆、長在哪並不一定。有的時候智齒長得位置不合適,或者上面長了下面沒長,牙齒不能上下咬合,就可能會出現咬到肉的情況。因此,長了智齒不管疼不疼都要去做個檢查,如果出現“不聽話”的阻生性智齒,或者上下不能咬合,經常會傷到腮幫子肉的智齒,就要及時去醫院拔除了,拖得越久,對其他牙齒損害就可能越大,治療牙齒的花費也會越多。2.大腦短暫性缺氧牙齒活動是靠大腦發號施令的,大腦機能的正常工作,依賴於氧氣和血液的充足供應。當大腦發生短暫性的缺氧時,神經就會隨之突然停頓一下,造成舌頭反應速度減慢,牙齒閉合時不夠靈敏,或者舌頭來不及躲避,就會咬到肉。老年人遇到這種問題,有可能是心腦血管出現了問題。大家應該也都見過身邊心腦血管疾病比較嚴重的老人,出現肢體不協調,動作緩慢、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腦血栓堵塞,或者身體內其他部位血管存在血栓,造成血流不暢,就會導致大腦缺氧缺血,舌頭反應不靈敏。此外,面部肌肉中也有很多的小血管,舌頭的活動也是靠神經血管來控制的。當血栓出現把這些位置的血管給堵住了,舌頭反應就會變慢,跟不上大腦指令。3.缺乏運動對於年輕人來說,有些也經常會遇到咬肉的問題,而年輕人很少會產生嚴重的血栓,多半是因為缺少運動,血液流動速度緩慢,有時大腦供血不足造成的。所以要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平時需要加強鍛煉,多活動活動筋骨。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1-20 科別.兒科
世界兒童日 兒醫:孩童應也有免忍受、害怕疼痛權利
今天是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近期兒童意外事件頻傳,為增加民眾對於兒童疼痛、安全、疫苗接種及親子共讀重要性,馬偕兒童醫院今舉行宣導衛教活動,呼籲民眾應以愛與用心來照護孩子。兒科醫師表示,免於疼痛的恐懼是人權,也是兒童就醫權利的一環,勿認為兒童因發育未完全,對疼痛感知較低而無法評估,兒童應也有免忍受、害怕疼痛的權利。馬偕兒童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勞萱之,講述「兒童麻醉與止痛」議題。她曾至國外兒童病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兒童疼痛研究員及臨床觀察員,而全台目前受過兒童疼痛訓練的醫師僅兩位;回國後她開設兒童早療復健門診,提供包含手術,慢性疼痛如頭痛、生長痛等無明顯病因造成的頑固性疼痛諮詢。勞萱之說,在醫院須控制疼痛的孩子,常見於重症或手術後、曾出現特別藥物反應、需進行侵入性檢查的病童,如頭頸部放射治療、內視鏡氣管檢查等;在評估兒童疼痛的方法上,則包含疼痛強度、語言、時序、性質及生活影響等。而在兒童疼痛處理上,勞萱之說,兒童醫院多為醫師團隊,採多專業整合及多重模式疼痛處理。如馬偕就包含護理、職能治療、社工、遊戲治療、疼痛、兒科醫師等共同就診,並可依疼痛的急、慢性、安寧等照護,採取止痛與非止痛藥劑治療。勞萱之說,如止痛藥劑粗分為鴉片類與非鴉片類止痛藥、輔助劑等,由於兒童的代謝與成人不同,在止痛藥劑的掌握上,更需快速而精準調整。而在非止痛藥物的舒緩治療上,依兒童年齡來說,如兩歲前以局部麻醉劑、時間等待、玩具給予等方式,12歲前則有蔗糖或葡萄糖水、哺乳、輕搖、擁抱、轉移注意力、認知行為等方式治療。她印象深刻的是,近期收治一名從蒙古來的罕病孩童,住院期間幾乎都不睡覺、且一直唱歌而引起護理人員注意。進一步了解,才知原來是血管疾病讓孩童太疼痛,之前發病治療期間從未熟睡過,疼痛指數更高達十分,為怕家人擔心並減痛而以唱歌方式轉移。經給予適當止痛藥物後,總算能睡上幾個小時。
-
2019-11-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功效接二連三遭否定 2019對維他命D來說不是個好年
加拿大McGill大學的健康網站2019-11-15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It Hasn’t Been a Good Year for Vitamin D(維他命D不好的一年)。我把它翻譯如下:曾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在服用維他命D以預防從心臟病到癌症的所有疾病。但是正如一位編輯最近所說:「然後進行了隨機試驗」。實際上,2019年對於維他命D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年頭。今年發表的許多臨床試驗都是負面的。 首先,對來自21個隨機試驗的83,000人進行的JAMA心臟病學薈萃分析發現,維他命D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風險。 就癌症風險而言,一項大型的VITAL研究今年一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該研究表明維他命D不能預防乳腺癌,攝護腺癌或結腸癌,也不能預防癌症死亡。在4月份,AMATERASU隨機試驗對417例胃腸道癌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給他們服用維他命D並不能提高五年生存率。到了夏天,D2d研究的發表顯示,維他命D並不能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此外,一篇研究論文還提供了丹麥一項研究的六年隨訪數據,證明孕婦服用維他命D並不會降低其子女患哮喘的風險。最後,最近發表的VITAL-DKD研究發現維他命D不能幫助維持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功能。因此,儘管維他命D在促進骨骼健康方面起著一定作用,它在許多非骨骼方面的益處卻令人懷疑。您可能會問,為什麼許多研究在一開始會如此具有啟發性,但後來卻如此消極。這是因為許多研究只是相關性的研究,也就是,它們發現血液中維他命D水平低的人罹患癌症,心臟病等的機率比較高。因此,認為維他命D缺乏是這些疾病的誘因是很合理。但是,現在似乎已經很明顯,其實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患有癌症或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人可能飲食不健康,因此維他命D的血液水平較低。他們也可能因為生病而太少出門。在通常被稱為「反向因果關係」的情況下,並不是維他命D缺乏使人生病,而是因為生病的人較容易出現維他命D缺乏。維他命D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什麼有必要進行隨機試驗以證明某些事情在我們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用於特定治療之前確實有效。(附註:只不過很不幸,每年數十億美元是白花了)對於年終審查可能還為時過早,而我也不認為大多數人會記得2019年是維他命D熱潮結束的一年。但是對於那些非出於確切醫療原因而服用維他命D的人,也許這是您在2020年不再需要服用的一種藥。原文:2019對維他命D來說不是一個好年
-
2019-11-20 養生.聰明飲食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愛吃納豆、味噌等發酵豆類食物的日本人,是世界上最長壽國家;中國的紅麴、韓國人的泡菜等從遠古傳下的發酵食物,都被證實有養生效果。不過,這些發酵食物的高鹽分,也被質疑不健康,究竟發酵食物對人體是有益或是有害呢?在過去沒有冰箱的時代,人們為了延長食物保鮮期,想出用醃製手法保存食物的方式,而這些醃漬食物,多是使用大量鹽分抑制細菌孳生並誘使酵素使其發酵,雖說被證實營養價值高,但在講究養生的現代,這些發酵食物是否有益健康,一直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慮。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指出,食物在自然的狀況下加入鹽或糖,在隔絕空氣的狀況下,讓食物本身的酵素開始作用,或直接放入一些菌種引發發酵反應,會形成發酵食物。食物在缺氧的情形下,食物本身細胞裡的酵素就開始運作,會把食物本身的營養素從大分子轉換成小分子,蛋白質在酵素的活用下轉成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轉換成醣類、醋甚至酒精,發酵的過程會讓食物產生特殊風味,因此像泡菜、味增、納豆、醬油等等,都是屬於發酵食物。發酵食物除了易於保存、不會壞之外,發酵過後特殊胺基酸被釋放出來,會產生食物的特殊風味,最特別的是,將營養素分子變小,人體更容易吸收;對人體的好處多如下:1、容易吸收發酵食物好處,就是把食物的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容易消化吸收,並且更提高營養價值,像是優酪乳把乳蛋白變成胺基酸,多醣變成雙醣、單醣或乳酸,身體吸收率會增加,老年人及小孩子吃發酵食物,也比吃原形食物吸收來得好,且比較不會拉肚子。2、讓腸道菌相平衡吃發酵食物的同時,也把好菌吃進來,一般稱為「益生菌」,益生菌進到腸道還是可存活,好菌一多、壞菌就會被壓制,這些好的腸道菌還能合成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K,讓腸道菌相更平衡。3、提高免疫力發酵食物可吃到食物裡的高量酵素,促進腸胃道蠕動能力,幫助食物消化。腸胃道有人體第二個腦之稱,腸胃道功能好,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讓免疫系統反應趨向於平衡,降低過敏的過激反應。4、降低血脂血壓有些發酵菌種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像紅麴、納豆等含有可抗凝血、抑制血栓發生的物質,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此外,一些發酵食物產生檸檬酸、醋酸類的有機酸性物質,像是果醋,可控制血壓、消除疲勞,平衡身體酸鹼度;發酵的豆類還可合成較高的維生素B群,比原形食物營養價值更高。5、預防癌症研究發現,多吃納豆、味增,可預防腸道系統的癌症。因為納豆、味增都是黃豆製品,膳食纖維豐富,加上本身已經被發酵,益生菌可以抑制壞菌避免癌病變的發生,因此能夠預防腸道系統癌症;不過,若吃到不乾淨的菌種,反而會引發胃癌。雖說發酵食物好處多,但黃淑惠強調,發酵食物有點像雙刀刃,若是發酵過程處理不當,讓壞菌種跑進去,導致發酵狀況不佳,則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製作發酵食物的前提是,乾淨衛生的製作環境,保持恆溫乾淨,讓菌種進去是安全的。此外,因為發酵食物都是屬於高鹽或高糖食品,所含的鈉、鉀、磷都高,像是血壓高、肝腎功能不佳、腸胃道不好、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的人及慢性腎衰竭病人等,都不適合吃太多發酵食物。不只是這些特定的族群,黃淑惠建議,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也不要天天吃太多發酵食物,建議一星期吃2~3次,一次吃少量即可;雖說發酵食物營養價值高,有益於腸道健康,但酵素也不能完全取代腸道消化液,還是應適量食用。延伸閱讀: 4種發酵食物自己做 吃發酵食物,可提升免疫力 好養生!  
-
2019-11-20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治不好 10年才知是心臟病
一位78歲老翁的腿部靜脈曲張超過十年,小腿及足部因色素沉積而變成暗褐色。起初被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多次手術仍不見起色。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罹患嚴重的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併發右心衰竭和黃疸。所幸經過治療,病情好轉。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表示,三尖瓣是右心房到右心室的瓣膜,這個瓣膜就像一扇門的門板,阻擋右心房打到右心室的血液回流。但是當心臟因為功能不好而擴大後,就像門框擴大,但門卻關不緊,而出現血液逆流的狀況,也就是三尖瓣閉鎖不全。郭姿廷說,三尖瓣閉鎖不全因症狀較為隱性,容易被忽略。一開始只是腳水腫,吃東西容易肚子脹,或下肢靜脈曲張。但是病程越久,心臟漸漸擴大,等到會喘時,往往心臟功能已經衰退。甚至可能導致鬱血性肝病變、心腎症候群使肝腎功能變差,增加治療的複雜性。三尖瓣閉鎖不全好發於曾動過左心瓣膜手術的病患以及心臟功能原先就不好者。少數患者可用藥物控制,但大部分僅能以手術治療,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醫師在可以看到整顆心臟狀況下進行手術,現在則有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可減少疼痛及出血量,大幅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郭姿廷建議,若是動過心臟手術,一定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以預防心臟擴大,引起三尖瓣閉鎖不全。另外,生活中也必須限水,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2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芬蘭FINGER新模式 陳亮恭:只要做對一件事 有效預防失智
失智專家都建議要透過運動、調整飲食、玩遊戲、多和朋友互動等來遠離失智症,但最新的失智症研究報告指出,光做其中一項還不夠,必須同時運動、顧營養並且做好慢性病控制。簡單的說,想要更有效地延後失智症報到的時間,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日本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失智症研究領先世界,一直以來日本所提出有效預防失智症的模式是「要做夠複雜的運動」,例如跳格子遊戲要混合數字變化,運動同時也要動到腦。調整生活習慣 策略奏效但最近芬蘭主張這樣還不夠,應該透過多元活動的介入,也就是FINGER模式。陳亮恭表示,歐美近年新增失智症的人數下降,顯示「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延緩的策略奏效。根據芬蘭一項長達二年、追蹤身體相較健康的民眾研究發現,同時透過有重量的運動、認知訓練、營養以及好好控制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前後對照後發現,參與研究的民眾體力與認知功能均有顯著進步。芬蘭所提出的FINGER多元活動介入新模式受到全球關注,日本今年也計畫引進。北榮團隊 曾有類似發現而國內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曾在二○一三年與國健署合作,進行社區多元整合式健康促進活動,也得到類似研究發現。雖說預防失智只要做對一件事,即生活調整,卻考驗許多人。例如要揪長者出門不容易、持續維持健康好習慣也不容易,陳亮恭表示,因此思考科技可以帶來什麼改變?讓宅在家、社區的長者也能參與多樣的活動,預防失智。至於已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方法?哪些產業有衍生商機?由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主辦、攜手聯合報於12月8日舉辦名醫專家雲集的「銀光友善城市-桃園失智友善照護論壇」將有精彩呈現。聽外國經驗 了解台政策除了陳亮恭將主講「國際失智預防經驗:以日本、芬蘭為例」之外,衛福部還將帶來失智症照護政策、桃園四大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症名醫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彰基彰基體系神經醫學部主任王文甫等帶來失智預防照護模式、中化銀髮副總經理陳佳雯分享非藥物輔「聊」經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從慢病管理談失智預防與延緩、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談智慧科技應用以及家總理事長郭慈安從照顧者觀點談失智友善照護網路等,現場還有20家失智資源單位展示最新成果與資源,歡迎民眾免費報名參加,全程參與者將可獲贈限量精美帆布袋及健康拍打按摩梳宣導品乙份。「失智友善照護論壇」udn售票網:https://reurl.cc/qDKNqR時間:12月8日(日)10:00-16:50(09:30-10:00報到,逾時取消資格)地點:桃園市晶悅國際飯店(桃園市桃園區大興路269號)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19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多粗糧也不行!4個習慣讓腸胃越來越受傷
胃癌,多發於中老年人,但現如今,由於飲食不當、生活習慣差等原因,胃癌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據數據顯示,近5年期間,19~36歲的胃癌患者佔所有胃癌患者的6%~11%,比30年前的數據高出一倍!案例:時間回到2014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手術室裡躺著一名24歲的青年小馬,他與妻子結婚才3個月,卻被查出胃中下部患有進展期胃癌,醫生建議進行胃癌根治手術,最終切除了2/3的胃。因沒有了幽門括約肌對食物進行阻擋,食物會很快進入腸道。因此,手術後的小馬飲食只能以流食及半流食為主。但時至今日,小馬的狀態保持得很好,前不久的複查也顯示一切正常,胃癌並沒有復發,已經算是臨床治癒了。而這與小馬改變飲食習慣,注重養胃密切相關。“十人九胃病”,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慢性胃炎,但若任其發展,不管不顧,也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發胃癌。那麼,生活中有哪些“傷胃元兇”,術後的小馬又是如何養胃的,有什麼“秘訣”嗎?一起看一下吧~ 一、4個習慣,讓胃越來越受傷1、吃太亂吃太亂,一方面是指飲食不規律,包括有些人三餐不定時,或是不吃早餐,一些獨居的老年人,也會隨意用餐,甚至肚子不餓就不吃。長期如此,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甚至誘發胃潰瘍,而胃潰瘍是胃癌病變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是指飲食過於雜亂。現在生活條件變好,家家戶戶都有各種菜餚、零食、水果等,如果什麼都吃,特別是飲食量比較大的時候,很容易刺激腸胃,干擾其運化能力,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常見症狀。2、吃太撐現代人很喜歡“打卡”美食店,難免吃太撐;也有些人為了釋放工作壓力,常常暴飲暴食。不僅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胃功能受損等。隨著進食量的增加,胃會自動擴容,胃壁就會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發生胃穿孔,甚至引發腹腔感染,特別是一些有胃潰瘍等疾病的患者。3、吃太晚晚上20-24點被稱為“胃癌時間”,因為很多人都在這個時間進食後,吃完就馬上睡覺,易增加胃病危機。一方面,胃腸道的蠕動會減緩,食物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容易產生有害物質;另一方面,有些人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出現反酸,更是會進一步加重病情。4、吃太糙“吃粗糧養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些人就習慣天天吃玉米糝、野菜、韭菜等,甚至有些老人直接用粗糧代替大米。殊不知這樣的飲食習慣並不正確,粗纖維食用太多,消化不了時就會原形排出,其大部分營養成分都吸收不了,還會加大胃腸道負擔。而且一些太粗的食物,經胃消化後無法通過幽門進入小腸,反而會返回胃裡反覆消化,容易把胃磨壞。這些習慣,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細細回想,自己的胃是不是也時不時出現問題,甚至隱隱作痛?二、一日三餐的養胃秘訣護胃,重在日常,看到現在的小馬逐漸恢復了正常,能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除了手術的成功,與其注重養胃也密切相關。1、常吃蒸製食物,均衡營養其中蒸製的食物對養胃頗有好處。比如蒸紫薯,紫薯中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胃腸蠕動、緩解便秘,有利於養胃。 2、黃金搭配:南瓜+紫薯紫薯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的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道環境,以及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但有些人容易出現腹部翻滾、放屁、腹脹等症狀,甚至產生大量胃酸導致燒心。此時搭配南瓜,其富含果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可以防止紫薯造成的胃酸過多問題。3、選對植物油,輔助養胃脂肪是人體七大營養素之一,雖然要清淡飲食,但也不能不攝入。專家建議選擇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對人體更有好處。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牡丹籽油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是不錯的選擇。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亞麻酸和亞油酸,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用油中亞麻酸與亞油酸的比例為1:4以內。所以,相對來說,牡丹籽油更好。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佔比92%,煙點高達220℃,既適合涼拌,也適合炒菜。它還含有100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中的牡丹酚、角鯊烯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有利於保護胃黏膜。不飽和脂肪酸還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環,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1-19 科別.婦科
產後4周大出血 子宮內血管瘤惹禍
一名孕婦之前順利產下雙胞胎,未料一個月後大出血。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其中約兩成可能延遲出血。孕婦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如果傷口或出血量異常,甚至合併發燒、心悸、面色蒼白或異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這名37歲婦人產後四周某天如廁時,突然發生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滴下,甚至流出半個手掌大的血塊,併有頭暈、站不穩情況。經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血紅素嚴重不足,輸2000CC才保住性命。醫師治療與檢查後揪出病因,是子宮內一顆血管瘤釀禍,治療後才保住病人子宮。蔡明松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等,都是產後出血的危險因子。他說,產後大出血多發生在生產完24小時內,但約有兩成可能因為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延遲出血,病發期甚至可能長達產後12周,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毫升。這名產婦曾做過試管嬰兒、子宮鏡及剖腹產,都是造成子宮內血管瘤、導致產後出血的可能原因。
-
2019-11-19 科別.心臟血管
影/致命心室頻脈昏倒 愛心伯感謝救命要救更多貓
台中市82歲范姓男子生體硬朗,平時都在霧峰山上種水果、也救了不少流浪貓,最近幾個月經常無預警昏倒,很快就恢復意識,不以為意,直到今年農曆春節期間,突然喘不過氣,感覺快昏厥,送急診發現他有致命性的心室頻脈,經搶救、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獲改善。范姓男子感謝醫師楊宗元的救命之恩,表示現在他每天都上山耕種,還可以救更多的貓。范姓男子今天在妻子陪伴下,感謝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宗元的救命之恩。范姓男子說, 他只有高血壓病史,一向控制良好,過去在山上種水果,常昏倒,倒地休息又好了,以為只是暈眩,還好有醫師楊宗元救治,搭配藥物治療,現在不再昏倒,他體力比過去還好。臟內科醫師楊宗元說,昏厥是指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及肌肉失張,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意識喪失時間較久,也可能伴隨有單側肢體無力或口齒不清等神經學症狀,持續數分鐘甚至引發腦損傷,嚴重猝死。民眾若曾出現昏厥,仍還是要就醫詳細檢查,不能輕視昏厥的嚴重性。楊宗元指出,范姓男子到院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才發現他患有嚴重的心律不整,而且是致命性的心室頻脈,正常人每分鐘心跳60到100下,患者心室頻脈發作時可達每分鐘心跳約180到200下,造成腦血管循環灌流不足,讓患者經常不自主的昏了過去。患者經植入心臟去顫器,合併藥物治療後,心跳恢復正常,症狀獲得改善,再也沒有暈厥狀況發生。楊宗元說明,依不同的心律不整所造成的暈厥,部分病患需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甚至是心臟去顫器,協助維持正常心跳,但這些節律器會受電磁波影響,因而裝有這類裝置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和手機、微波爐等會發出電磁波的物品保持距離,以往心臟節律器一旦受到電磁波干擾,等同停電一般喪失功能,恐造成舊疾復發。
-
2019-11-19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逾十年 走路易喘才發現是心臟問題
一位78歲的老翁的腿部靜脈曲張超過十年,雙腿甚至成了深褐色,多次治療都沒有好轉。等到走路越來越喘,才發現是罹患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併發右心衰竭和黃疸。所幸經過治療,病情已經好轉。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三尖瓣閉鎖不全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因症狀通常比較隱性,一開始可能只是腳有點水腫,吃東西容易肚子漲,或產生下肢靜脈曲張。但是病程越久,心臟漸漸擴大開始會喘時,通常心臟功能已經開始衰退。甚至可能導致鬱血性肝病變、心腎症候群使肝腎功能變差,增加治療的複雜性。郭姿廷表示,這名紀老先生便是雙下肢腫脹超過十年,小腿及足部因色素沉積都變成暗深褐色。原本更他院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多次手術仍不見起色。經檢查才發現罹患嚴重的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郭姿廷解釋,三尖瓣是右心房到右心室的瓣膜,而這個瓣膜就像一扇門的門板,阻擋右心房打到右心室的血液回流。但是當心臟因為功能不好而擴大後,就像門框擴大,這扇門卻關不緊,而出現血液逆流的狀況,也就是三尖瓣閉鎖不全。通常三尖瓣閉鎖不全較好發於曾動過左心瓣膜手術的病患以及心臟功能原先就不好的人身上。治療方式少數可用藥物控制,但大部分僅能以手術治療。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讓醫師在看得到整個心臟的狀況下進行手術,現在則有胸腔內視鏡輔助的微創手術,可減少疼痛及出血量,傷口感染的機率也降低。郭姿廷建議若是心臟曾動過手術,一定要定期回診並且按時服藥,以預防心臟擴大繼而引起三尖瓣閉鎖不全。另外,生活中也必須限水,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
2019-11-19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後隔天肌肉痠痛怎麼辦?專家教你這樣喝咖啡減緩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連結)丁政豪運動防護員(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 (IronPerformance鋼鐵運動訓練隊介紹連結)先前的文章寫到如何分辨運動後的肌肉酸痛以及拉傷,我們快速複習一下:肌肉酸痛(痠痛)會有酸酸緊緊有點痛的感覺,通常隔天才會開始,大部分會在一週內消失;而肌肉拉傷大多會在受傷後馬上有感,並且伴隨刺、熱、痛感,以及無力的症狀,疼痛會持續超過一週。今天請第一線接觸運動員的丁政豪來告訴大家關於運動肌肉酸痛的知識!另外本篇文也在2018/7/13做改版,感謝卓彥廷醫師提供的新文獻。新的部分將以綠色字體做更動。延遲性肌肉酸痛(痠痛)和乳酸無關!運動新手很容易遇到運動後肌肉酸痛(痠痛)的問題,動一天酸痛好幾天,而很多人會因為初期時常產生這樣的痛痛而對運動產生畏懼。不要怕,我們下面會告訴你怎麼做來得到有效的舒緩。其實運動老手或是專業運動員也會遇到,只是比較少,在面對多日連續的比賽時也有可能有肌肉酸痛的困擾。很多人會誤以為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是乳酸堆積,但經過研究,乳酸堆積雖然也會導致肌肉的疲憊與疼痛,但其實乳酸通常會在數小時內就代謝完了,不會讓你從隔天痛到一個禮拜。肌肉酸痛的兇手是你肌肉裡有非常細微的損傷,這就是你心血來潮週末運動一下後隔天鐵腿的原因。這種鐵腿、肌肉酸痛正式的名稱叫做延遲性肌肉痠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意思是他不會在你運動後馬上發生,通常是運動結束後24~48小時這個區間內痛爽痛爽的,就算超過48小時也幾乎不會超過一週。超過一週的話可能有別的問題,建議看一下醫生。新的研究表示,延遲性肌肉痠痛在少數狀況下也可能在運動後立即發生,尤其是長時間運動的時候。但大多數還是隔天之後,通常在運動後48小時達到高峰。另外延遲性肌肉酸痛目前有各種解釋,但是研究上都還不夠明確,其他說法包括輕微的橫紋肌溶解。通常延遲性肌肉酸痛並沒有什麼不好,那表示你的身體真的有運動到,身體藉由修補微小的受傷,讓你變得更強壯。但也不要把痠痛當作訓練有效的唯一指標,並不是一定要達到延遲性痠痛才算有練到。可是對於許多運動選手或重度熱愛運動的人來說,延遲性肌肉酸痛可能會影響到他的的訓練以及比賽。你有可能會需要連續好幾天參加高強度的比賽,而缺乏時間解除肌肉酸痛可能會影響到你的成績。根據卓醫師提供的新文獻認為目前還未有足夠的證據去說哪一種方法可以讓酸痛提前結束。但是文章末段會增加丁政豪運動防護員實務上的一些做法。以下是舊文獻中寫的方法,能夠解緩酸痛,但是無法讓酸痛快快飛走:用咖啡因來解除肌肉酸痛你沒看錯,咖啡因確實是許多運動員、運動愛好者常用的補給品,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加速簡單的反射動作、增加肌肉收縮能力、對爆發力有幫助,對耐力型的運動也有節省肝醣的作用。假如你無法像 Stephen Curry 一樣快速過人的話,來杯咖啡吧!才怪,咖啡無法拯救你的爛球技,還是多練球比較實在。有研究顯示運動前使用 3~8mg/kg 的咖啡因,有一定比例可以解緩運動後肌肉酸痛的狀況,視每個人體質而定。而且咖啡因也能提升運動中的痛苦忍受能力。意思是假設你 60 公斤,那你可以在運動前一小時攝取 180~480mg 的咖啡因。但是!大部分國家會建議一天不要攝取超過 300~400mg 的咖啡因。攝取太多咖啡因可能會有身體不適、心悸的負面效果,所以建議先從較少的劑量開始。冷療可以舒緩肌肉酸痛簡單說就是利用低溫來減緩身體的發炎。冷療有分冷水療和冷凍艙兩種,前者冷水療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泡在攝氏 10 度的冷水中15分鐘;冷凍艙則是利用一些設備把溫度降到攝氏零下 100 度,大眾可能比較難接觸到。(更多冷水療圖片請點此)但其實這種方式並不總是好的,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抑制發炎對身體的恢復不見得好,有越來越多的醫療人員在減少冰敷的使用,但目前風向還不夠明朗。根據 Asker JeuKendrup 這位運動營養學、運動生理學者、馬拉松與三鐵選手的專家表示,下面幾個問題可以協助你判斷要不要使用冷療來幫助你減緩肌肉酸痛:1.你正在比賽嗎?2.頻繁每天比賽嗎?3.你的運動含有離心收縮以及肢體碰撞嗎?4.你有極度疲勞或是受傷嗎?5.你所處的環境溫度很高嗎?6.現在並非運動的準備階段?7.正處於高品質、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期間嗎? (例如季賽期間)8.你現在目標是短期的成績,而非長期的效果嗎?假如上面的問題越多「是」,就越適合冷療,否則的話就不太建議冰敷、冷水療之類的方法。還是讓你自己的身體自癒對長期來說是最好的囉~但是!!!有些狀況還是非常不適合冷療的,以下是冷療的禁忌症:1.雷諾氏症:一種原發性或原因不明的血管障礙。 (Wiki連結)2.陣發性受寒血色素尿:冷的時候尿液會含色素。3.冷凝球蛋白血:一種血蛋白疾病。4.需要冷療的部位曾經凍傷過。5.需要冷療的部位有循環方面的問題。6.年紀太小或太老。7.對冷會過敏的人。(更多冷凍艙圖片請點此)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也可以減輕肌肉酸痛運動前適度熱身,例如1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減少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或是在高強度運動的組間休息時,使用低強度有氧來當作動態休息。以跑步為例,當你在兩次200公尺衝刺中間的 90 秒休息,可以慢跑來動態休息。也有研究認為運動後的做點有氧、拉筋也有些幫助。補充氨基酸有研究指出支鏈氨基酸 BCAA 可以幫助提升肌肉蛋白的合成,也可以預防肌肉分解。在高強度運動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以 1:4 的比例吃下去補充營養,有助於減輕延遲性肌肉酸痛。例如重量訓練後來杯乳清蛋白加上一根香蕉,前者是氨基酸,後者是碳水化合物。最後幫大家簡單整理,運動前一小時可攝取一些咖啡因、運動前好好的熱身至少 10 分鐘、運動後記得收操,並且補充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乳清蛋白與香蕉),都是很好的減緩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好方法唷!至於冰敷與冷療則看你的需求而定。丁政豪的補充雖然說新的研究認為目前沒有方法能夠讓酸痛更快離去,但是實務上我們還是會做些舒緩疼痛的事,例如運動按摩、伸展等等,因為降低疼痛有助於在酸痛期間能安排一些輕度訓練,讓你保持狀態。丁政豪認為不該過度解讀各種舒緩方式的效用,但是也認為關於按摩的研究會比較難做,無論是運動按摩、自己弄滾筒,力道、角度、手法上都會不一樣。好痛痛這邊訪問過的許多物理治療師對於徒手治療的一些研究也有相同的看法。參考資料:新 https://www.painscience.com/articles/delayed-onset-muscle-soreness.php舊 MICHAEL RANDONE, MS, CSCS. ATTENUATING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IN UNTRAINED INDIVIDUALS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1-19 新聞.健康知識+
防低溫寒氣乘虛而入!身體6脆弱部位你保護好了嗎?
入冬後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下降,《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怕冷的人護好人體6大寒氣入口。 冬天捂好身體6個地方人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氣容易乘虛而入。1 頭部人體熱量大部分從頭部散發,所以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能遮住額頭,風大可以選擇防風的皮帽。晚上洗頭後濕著頭髮睡覺,寒氣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乾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後再入睡。2 肩頸背部頸背受寒久了,會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最簡便的緩解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在洗澡時微微調高水溫,用熱水沖大椎穴五六分鐘。天冷外出最好戴圍巾或穿件高領衫,尤其不要讓脖頸後面暴露在外。3 腿腳腿部是冬季保暖的重中之重,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外出時加強手腳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脖子、雙手可以用帽子、圍巾和手套來遮蓋,也要注意腿部及腰部保暖,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打底褲。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促進腿腳的血液循環。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4 腰腹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5 口鼻冷食冷飲會把寒氣從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6 膝關節膝關節外只有一層皮膚包裹,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所以對溫度和濕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天氣寒冷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除了捂緊身體這6個部位,在冬衣的材質和款式方面還應注意:材質: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如果內衣穿得過厚,不僅不舒適,還會增加內衣裡的空氣對流,使保暖性下降,因此內衣應以薄、軟的棉織材質為主。中層衣服不和皮膚接觸,屬於保暖層,吸濕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上衣可以穿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下身可以穿羊絨褲。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不宜穿著毛線編織的外套。款式: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冬季乾燥,皮膚敏感,因此內衣要貼身、柔軟、沒有刺激性。中層衣服不要過緊,適度寬鬆,否則不但不利於保暖,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禦寒能力。過度寬鬆肥大容易鑽風,冷空氣乘虛而入,因此外衣的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冬季穿衣的7個誤區寒冷的冬季裡,有時即使穿得里三層外三層,到了室外還是凍得直哆嗦。這可能是你穿衣方法不對。以下幾種錯誤穿衣服的方法,可能讓你越來越冷。01 羽絨服太短羽絨服雖然保暖,但如果長度只到腰部,下半身得不到保暖,造成上下半身之間的溫差,引起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越來越冷。尤其下擺是敞口的羽絨服,容易讓腰部受涼,甚至“漏”進冷空氣,使上半身也變冷。建議如果穿半身羽絨服,長度最好過腰,同時增加下半身衣服厚度。 02 層層裹緊衣服的保暖性不僅與厚度有關,還取決於含氣量和透氣性。每層衣服之間的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絕冷空氣的作用,如果衣服層層裹緊,就會使衣服夾層之間的空氣變少,保溫作用反倒不明顯,讓人覺得更冷。 03 在室內穿高領衣秋冬很多人愛穿高領衣服,保護頭頸不致受寒,不過也應分場合。在寒冷的室外這麼穿,可以防止脖子受寒,但進了暖和的室內,應讓脖子放鬆透透氣,使頸部的汗能夠快速揮發,否則汗液蒸發會帶走身體熱量,讓人感覺更冷。比起高領服裝,可穿可脫的外套顯然更好。04 緊身褲襪+長筒靴緊身褲襪外搭長筒靴是秋冬季的流行打扮,不過長筒靴不利於透氣,鞋內的水分不易揮發,並且穿久了容易鬆懈,讓冷空氣漏進去,進而令腿腳發冷。 05 襪筒太短如果襪子過短,讓腳踝裸露在外,就易受寒,建議穿長筒襪,可以有效保護腿腳。此外,襪子的襪口不能太緊。 06 內衣過緊塑身內衣或緊身內褲容易束縛身體,時間久了會影響淋巴液和血液流動,讓人更冷。建議貼身衣物最好薄而軟,尤其應注意不得緊勒腹股溝和腰部。 07 出汗後不及時換衣服冬天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或運動後,可能會出汗。如果衣服被汗濕,要及時更換,否則被冷風一吹,容易著涼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1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又有心悸問題 右下腹痛小心是「腎臟中風」
一名62歲男患者長期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他解釋,因為腹部內臟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詢問患者病史,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悸,經常感到不適,調閱近兩年來的心電圖,確診有陣發性心房撲動,懷疑血栓是因心律不整造成,且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再進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造成梗塞;幸好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以及有反覆腰痛又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且年長,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
2019-11-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百名產婦有一人 生完雙胞胎4周後才大出血
生產有風險,即使產後母子均安,後續仍可能有「未爆彈」。近日一名孕婦順利誕下雙胞胎,孰料一個月後突然發生大出血。醫師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會延遲出血,因此產後如果傷口或出血量異常,甚至合併發燒、心悸、面色蒼白或異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37歲的王小姐在產後四周某天如廁時,無預警地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滴下,甚至流出半個手掌大的血塊,併有頭暈、站不穩的情況。她被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血紅素嚴重不足,輸血2000毫升才保住性命。醫師多次藥物治療與檢查,終於揪出源頭是子宮內右側的一顆血管瘤釀禍,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才保住子宮。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整體而言,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等,都是產後出血的危險因子。產後大出血多發生在生產完24小時內,但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因為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延遲出血,病發期間在產後24小時以上,甚至長達產後12周,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毫升。王小姐過去做過試管嬰兒、子宮鏡以及歷經剖腹產,這些都是造成子宮內血管瘤、導致產後出血的可能原因。蔡明松表示,孕婦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需多注意傷口及出血量,若發現惡露持續排不乾淨、且顏色呈紅色、或突然流出大量鮮血或血塊,併有發燒、臉色蒼白、心悸、頭暈、出汗、焦躁不安、意識混亂或不正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