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血小板
共找到
470
筆 文章
-
-
2024-10-2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心臟科醫師的環境健康議題:空汙、噪音與氣候變遷
歐洲心臟學會年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心臟學術會議,每年都有超過三萬人參加。今年年會在8月底的倫敦舉行,疫情後第一次參加,熟悉的氣氛變得有點陌生,但不變的是,公布最新治療指引或發表大型研究結果的場地,在能坐數千人的主場館中總是座無虛席,晚到的人在外圍了一圈又一圈,只能伸長脖子站著聽講;冷門的場次就門可羅雀,像介紹身體診察(理學檢查)演講的聽眾就屈指可數,最多時也不到50人,其中還有些人只是為了找個座位滑手機。這次年會的主題是「個人化的心血管照護」,到處都是特殊檢測、人工智慧與穿戴裝置的演講,但對我來說,熱門的東西晚一點在Podcast或是網路上都找得到,冷門不易聽到的題材才是親身參與的最大意義。「心臟科醫師的環境健康議題(Environmental health concerns for cardiologists)」就是我的菜,聽講後更明白心血管疾病除了空氣汙染PM2.5外,還有許多環境危險因子,包括噪音、氣候變遷等。2023年中山醫大翁國昌教授主筆的台灣慢性冠心症診斷與治療指引,就強調了空氣汙染PM2.5的重要性,說明對所有慢性冠心症患者,生活形態的控制與合適的藥物治療都至關重要,概括為「ABCDE-PS2」:(A)抗血小板治療、(B)血壓目標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9-24 焦點.健康知識+
流鼻血仰頭、塞衛生紙都NG!正確止血姿勢揭,6方法預防流鼻血發生
鼻中膈與鼻前庭的血管較脆弱,有些民眾擤鼻涕、打噴嚏或挖鼻孔後容易有出血反應,而血液疾病、高血壓、肝病、尿毒症、氣喘、慢性肺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合併鼻出血發生。流鼻水的原因、止血方式一次整理。流鼻血的原因有哪些?流鼻血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鼻出血及病因性鼻出血,原發性鼻出血原因為鼻腔黏膜的血管較脆弱,大力擤鼻涕、用力咳嗽等動作就有可能引起鼻出血,而病因性的鼻出血可能與氣喘、高血壓、血液疾病等有關。以下整理流鼻血的常見原因:.空氣乾燥.鼻過敏.鼻外傷或挖鼻孔.急/慢性鼻竇炎.藥物影響,如:阿斯匹靈.打噴嚏或擤鼻涕過度用力.用力咳嗽、氣喘、肺炎.凝血功能受損,如:血友病、白血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腫瘤,如:鼻咽癌.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癌、嚴重肝炎等肝功能不全.尿毒症流鼻血怎麼辦?止血4大處理方式許多人發生流鼻血時,都會抬頭往後仰、捏鼻樑以及塞衛生紙來止血,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流鼻血多是鼻前庭位置出血,捏住鼻樑無法有效止血,而抬頭後仰會使血液留到喉嚨中,反而造成噁心感,以及塞衛生紙可能因力道過大或衛生紙的材質粗糙而再度刺激鼻黏膜。依健保署說明,流鼻血止血方式如下: 流鼻血是癌症的前兆嗎?造成流鼻血的主要原因多為空氣濕度不足,使鼻腔黏膜變得更加乾燥,進而導致微血管破裂。不過,如果流鼻血的頻率高,就應考慮是血癌(白血病)、鼻咽癌、鼻竇癌、淋巴瘤、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等全身性重大疾病所致。.血癌:白血病俗稱血癌,指的是白血球過度增生的一種惡性疾病。依長庚醫院衛教說明,白血病初期症狀包括食慾減退、疲倦,異常發燒或出血瘀斑等現象,可能併有食慾不振、感覺疲累、發燒、盜汗、臉色蒼白、易頭暈、骨頭或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瘀斑、出血點、流鼻血、及口腔流血、膚色泛黃、淋巴結腫大等等症狀反應。.鼻咽癌:鼻咽癌是來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早期常見的症狀為頸部淋巴病變,可能併有頭頸區域疼痛、鼻部或口部的出血等等症狀。.鼻竇癌:鼻竇癌在台灣為少數癌症,好發老年人。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資料指出,鼻竇癌常見症狀包含臉頰腫或麻木、鼻塞、鼻涕倒流、鼻涕帶血、嗅覺不良、溢淚、上頜牙痛、硬顎腫痛。.淋巴瘤:淋巴瘤又稱「惡性淋巴癌」,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指出,淋巴癌外顯的症狀複雜、變化多,臨床上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為癌化的淋巴球可透過血液循環出現在身體任何一個器官組織中,除了淋巴結外,也會出現在腦部、腎臟、眼球、耳咽、骨骼等處。.血友病:血友病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症狀通常包括:出血、瘀青、關節疼痛和腫脹、血尿或便血、鼻血、大量月經出血以及大量出血後的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說明,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可能與一些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有關,會導致血小板被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常見臨床徵狀包含黏膜出血,如:鼻血不止、口腔出血、血尿、血便,以及身上多處不明瘀青、紅紫色細小斑。流鼻血看什麼科若非外力引起的流鼻血頻率高(一週2~3次以上)以及一直無法順利止血時,應儘速至「耳鼻喉科」就醫。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提到,鼻血流超過20分鐘還未成功止血或是流血量很大,以及經常無緣無故流鼻血,或是流鼻血時伴隨頭痛、胸痛、呼吸困難也應即時就醫檢查。6方法預防流鼻血病因性引起的鼻出血應找出病因後,儘速治療。而原發性的鼻出血,可參考以下6方式有助於減少流鼻血情況發生。1.避免用力挖鼻孔及擤鼻涕,鼻過敏、鼻竇炎之患者應配合醫囑治療,有助於減少鼻出血問題。2.血壓偏高會導致血流速度變快,使鼻黏膜的血管因脆弱而破裂,高血壓患者尤其注意,日常應配合醫囑用藥,飲食上可選擇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高膳食纖維的飲食。3.空氣過度乾燥會影響鼻黏膜,保持環境在適當的濕度。4.戒菸,抽菸不僅傷及肺部,還會造成鼻腔黏膜乾燥,進而增加流鼻血的情況發生。5.適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K及含鐵食物。6.阿斯匹靈藥會干擾血液凝結,若非必要,易流鼻血者應件量少服用。以及,少吃富含水楊酸的食物,如:咖啡、茶、杏仁果、蘋果、杏果、藍莓、黑莓、小紅莓、薄荷、櫻桃、葡萄、葡萄乾、桃、梅子、番茄及黃瓜等。參考資料:南投醫院、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師聯盟健康筆記、台中榮民總醫院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06 養生.聰明飲食
「4種水果」對降血壓有幫助!營養師大推其中這1種入菜比直接吃更好
台灣是水果國王,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好吃的水果,其中的番茄、柑橘類像是橘子,還有香蕉和莓果類,都對於降血壓有幫助。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說明這4種水果的營養成分,以及如何幫助降血壓。 1、番茄降血壓營養素:鉀、茄紅素。降血壓效果:番茄富含鉀、茄紅素等營養素,鉀能夠加速排除血中所含的鈉,幫助降低血壓,尤其重口味飲食喜好及血壓偏高的人,更應增加鉀的攝取。研究發現,番茄可以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更正大部分人吃太鹹的問題,有助降血壓;茄紅素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如何吃:番茄最適合入菜食用或是打成番茄汁。研究發現,烹煮番茄時,加醋可幫助水解切斷碳與碳之間的連結,加油能讓油溶性的茄紅素溶解,加熱把細胞壁破壞,經過加油、醋及加熱的過程,能夠釋放出多7倍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 2、柑橘類降血壓營養素:類黃酮。降血壓效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柑橘類水果,都富含類黃酮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保持血管暢通,有助血壓穩定,也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預防罹患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吃:柑橘類水果除了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當作提味的調味料,例如煎魚後淋上檸檬汁或柳橙汁,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 3、香蕉降血壓營養素:鉀。降血壓效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鉀,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大約422毫克的鉀。鉀對於控制高血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鉀可以減少鈉的作用,並減輕血管壁的張力,有助穩定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如何吃:香蕉適合當作點心,也可以加入低脂牛奶、優格,製成香蕉低脂牛奶、香蕉優格。 4、莓果類降血壓營養素:花青素。降血壓效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成分,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一項涵蓋15萬人的研究發現,每星期喝1杯草莓汁或藍莓汁,可以降低8%的高血壓風險。如何吃:莓果類直接吃,可以攝取到最多的花青素,也可以打成綜合莓果汁或莓果優酪乳,或是灑在沙拉或優格上延伸閱讀: ·善用1中藥材,促進血液循環,能改善高血壓造成的眩暈 ·高血壓不敢喝湯,專家教「簡單2方法」防血壓暴衝! 1食物多吃也有助降血壓
-
2024-09-05 醫療.心臟血管
心導管手術後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專科醫揭一事才是關鍵
心臟內科的門診,大多是因為反覆胸悶懷疑心肌缺氧,需要做心導管檢查的病人。現今心導管技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但是仍有病友因種種的原因而出現排斥。其中常見的擔心是:「心導管手術之後,就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一般心導管檢查後,若血管有狹窄但嚴重程度還不需要放支架,會建議使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心肌梗塞。標準抗血小板藥物是阿斯匹靈,如果擔心副作用的話,也可考慮用藥效較輕的待匹力達。因為是預防用藥,日後做侵入檢查如開刀、切片時,可隨時停用藥物。冠狀動脈若有嚴重狹窄,接受心導管支架手術後,必須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治療時間標準為6個月,心肌梗塞患者則需延長為12個月,之後改成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即可。接受過心導管支架手術病人,服用單一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心肌梗塞和支架血栓風險,治療指引建議長期使用,但若有個別狀況,諮詢醫師後可視情況調整。其他心血管相關藥物,包括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可治療細小病變而不適合放支架的血管;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衰竭藥物等,則依患者個別病況進行動態調整,而非需要長期固定使用。心導管檢查為了是找出血管嚴重狹窄但未接受妥善治療的高風險病人。嚴重的血管狹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有限,若未及早進行心導管治療,會增加心肌梗塞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匿病不醫」是部分心臟科門診病人不願意接受檢查的心態。因擔心檢查後「可能」要吃藥,而不願意接受檢查。如果心臟疾病到病況嚴重時才願意面對,到時可能就得吃一輩子的藥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2 焦點.健康知識+
歐洲研究:用塑膠水瓶喝水恐導致血壓升高!做「1事」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最近的研究為人們做出改變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新理由;新研究發現,用塑膠瓶飲用飲料會導致微塑膠進入血液,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用塑膠水瓶喝水 恐導致血壓升高奧地利多瑙河私立大學醫學系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小群參與者的「部分塑膠飲食」對血壓的影響,發現僅2週避免使用塑膠,就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 8 名健康成年人,停止飲用瓶裝飲料,改喝自備水28至30天;研究人員在研究前、14 天後以及28至30天後測量他們的血壓。2周不用塑膠水瓶喝水 有明顯變化2週和4週後,女性右臂的收縮壓出現顯著變化,而左臂則沒有顯著變化。對於男性來說,由於參與者之間的高度變異性,雙臂血壓測量結果並沒有顯示出顯著變化。然而,兩週之後,所有參與者雙臂的舒張壓,均出現顯著變化。儘管該研究尚未建立因果關係,並且研究結果僅基於一小部分人群,但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顯著的趨勢,凸顯了塑膠的潛在危險。雖然個人的血壓與身體健康、飲食、年齡、性別和遺傳傾向等已知因素有關,但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循環的塑膠顆粒也可能產生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顆粒可以與血球相互作用,可能會活化血小板,引起血管變化,進而引發發炎反應,最終導致斑塊形成。研究人員在《微塑膠期刊》發表的研究中寫道:為了證實這一假設,必須對更大的男性和女性參與者樣本進行檢查,最好是監測血液中的塑膠濃度。這次觀察到的血壓變化狀況,表明了減少塑膠顆粒的攝取量,可以降低心血管風險。這些發現強調了盡量減少塑膠使用,以防止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重要性,並強調需要進行更全面的研究,來闡明塑膠接觸與塑膠顆粒之間的關聯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頸椎疼痛複雜多元,頭痛、耳鳴、手麻竟和它有關!
現代人對3C產品的依賴與日俱增,長時間固定在不當姿勢下,使得頸椎長期處於靜止及承重狀態,尤其是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菁英診所黃佳君醫師表示,這種日積月累的壓力容易導致肩頸痠痛或頸椎病變的發生,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刻就醫,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變得複雜且難以診斷,甚至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症狀。什麼是頸椎病變?黃醫師進一步說明,與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韌帶、關節、椎間盤,因退化或其他病變造成頸椎椎管、神經孔等重要結構變形或狹窄,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筋膜、神經、血管、脊髓等重要組織受到影響所產生的表現,就可以稱之為頸椎病變。頸椎病變有那些症狀呢?頸椎病變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常會有多樣化表現,黃醫師提到,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類型:一、頸型頸椎病變是指頸椎的小面關節、關節囊、或是周圍的軟組織,因長期過勞所產生的廣泛性發炎。常見症狀有經常性的落枕,轉動頸部會有卡卡響聲,後頸部僵硬緊繃、痠痛、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低頭閱讀、寫字等。二、神經根型頸椎病變大多是因為頸椎病變對於神經根的壓迫或拉扯所造成。黃醫師說,臨床症狀除了頸部僵硬痠痛外,「膏肓」痠痛是常見症狀之一,疼痛還會延伸至肩膀、手臂、指頭等;有些人則是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常伴隨感覺異常、觸覺遲鈍、觸電感或手指靈活度變差。三、脊髓型頸椎病變頸椎病變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症狀,會因受到壓迫的部位和嚴重度有所不同,常見為四肢麻木或乏力感、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全身癱瘓。四、椎動脈型頸椎病變常聽到「頸因性耳鳴」、「頸因性眩暈」屬於這一類型,主要原因是頸椎病變壓迫或拉扯到椎動脈,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變自律神經從腦部開始順著脊椎分布,當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引起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症狀包含臉部潮紅、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喉嚨卡卡、吞嚥困難、便祕、消化不良、頻尿、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增生療法 直擊病灶穩定頸椎依據黃佳君醫師臨床經驗,初期的頸椎病變可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等,控制發炎並減緩疼痛,或者接受復健治療,如效果不彰時,建議可接受增生療法治療。增生療法係利用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等,精準注射至頸椎受損組織,刺激軟組織啟動修復,增加軟組織強韌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日常生活如何保養頸椎?黃佳君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姿勢。此外,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須適時休息並作伸展運動,也可透過運動強化頸椎旁肌肉,對於減輕頸椎負擔絕對有幫助。了解更多:史上最完整的增生治療PRP詳解,看一次就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4-07-17 醫聲.罕見疾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 病友生活陷3難關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發病原因不明,症狀不具特異性,不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若無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臺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TTP病友聯誼會,協會理事長王建得及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在會中分享衛教知識。與會病友皆認為,TTP從確診開始,會經歷診斷難、治療難、工作難等三大難關,希望增加大眾與醫護對疾病的認識,以縮短診斷時間,重回職場工作,並有更多治療選擇。TTP病友稀少,這次有來自台、港兩地病友及家屬參與病友會,透過帶著病友建立診斷與照護經歷地圖,重新回溯罹病過程與心理狀態,藉由彼此經驗分享,互相加油打氣。10餘年復發7次 非常茫然經營FB粉專「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聯誼會-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的張小姐表示,後天性TTP申請納入罕病未果,孤兒病不在專款的保護傘之下,獨自在健保預算中與大病種競爭用藥權益,無法得到相關資源,她生病10餘年復發7次,「每次心裡都沒有期待,感覺非常茫然,能活到現在也是奇蹟了。」這條就醫路因找不到病友非常孤寂,因此很開心能透過病友會串連更多病友,作為彼此的支撐,不再單打獨鬥。病友們也大吐苦水嘆道,常面臨「診斷難、治療難、工作難」三大難事。30餘歲陳小姐說,去年出現間歇性腹瀉、惡心、食欲不振、疲倦、皮膚瘀點和皮疹,經皮膚科醫師轉診至三總血液腫瘤科門診,抽血發現她血小板嚴重低下、貧血、紅血球破碎等,臨床診斷為TTP,處以血漿置換(換血)合併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標靶單株抗體等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定期追蹤中。治療每劑自費數萬元這幾年因醫療科技進步,治療才有新突破。周聖傑表示,患者在發病時須盡快換血,合併使用類固醇治療;雖然國際治療指引也建議合併使用標靶單株抗體一起治療,但這類藥物在台灣仍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病友每劑須自費數萬元。病友交流 盼更多人了解現在國外有針對TTP研發出抗體新藥,可抑制溫韋伯式因子(vWF)與血小板之間的交互作用,避免超大vWF造成血小板黏附,減緩急性期發生血栓,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的風險,未來若能引進台灣,與血漿置換、或標靶單株抗體併用,有機會改善病友的治療效果。TTP患者常要出入醫院接受治療,疾病發作時,自身的血液成了凶手,就像是身體藏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台港病友藉由交流生病經驗分享,獲得喘息的空間,也期待增加大眾與醫護對於疾病的了解。醫學辭典: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TTP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多數病友為後者,發生率為每百萬人1至4.5位。由於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缺乏或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無法切斷凝血蛋白溫韋伯氏因子(vWF,亦稱類血友病因子),造成血小板過度活化,於全身各處微小血管中形成血栓,容易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因此若出現貧血、皮膚紫斑等症狀,須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醫檢查。不過,也因為多處微小血管阻塞,導致發燒、腎功能異常、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被送至急診,急診科醫師要特別留意。想知道更多?歡迎加入TTP患者及家屬成立的病友團體「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 -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高齡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術式降低風險、復原加快
隨著年齡增加,在男性賀爾蒙的長期刺激下,攝護腺肥大常見於中老年男性。一名90歲老翁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從今年初需要到急診反覆導尿,從三月初開始必須帶著導尿管度日。他因擔憂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和本身屬於巨大攝護腺,意指體積超過300克,屬於手術困難案例,未接受手術治療,而是透過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日前該名老翁已移除尿管,並用大拇指對醫療團隊比了讚,表達對於症狀緩解的喜悅之情,現在他只需定期回診檢查,成功改善其晚年的生活品質。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放射診斷科林俊宇醫師表示,攝護腺動脈是一條不太好找的血管,可透過術前電腦斷層的檢查,提早知道兩側攝護腺動脈的開口處以及走向,縮短術式時間,並降低長時間手術的風險。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一種由介入放射科進行的新型術式,利用X光和電腦斷層對身體內部進行檢查,經左手虎口處微小的切口放置導管後,打入栓塞微球,阻斷攝護腺血流供應。林俊宇醫師更運用「遠端橈動脈鼻煙壺介入法」的經驗導入該術式,不從鼠蹊部而是從手的虎口處放置微創手術的導管,手術全程不須露出生殖器官,保護病人隱私,也讓「無法停用阿斯匹靈或是抗凝血藥物的患者」以及「因疾病造成血小板數值低下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選項。目前採用的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和開放性攝護腺切除均為創傷手術,手術效果確實能維持較長時間,但除了麻醉和手術本身的風險外,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逆行性射精的後遺症。而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採用局部麻醉、無須放置尿管、復原時間短,多數患者術後可直接下床走動且可大幅降低逆行性射精的機率。但林俊宇醫師也提醒,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後,有3成患者會經歷暫時性的症狀惡化,並且大部分的患者會遇到術後尿道疼痛的問題,不過上述兩種情形會在兩周至一個月內緩解。林俊宇醫師表示,出現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如頻尿、夜尿、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當務之急是先至泌尿科作評估。造成這些症狀的病因很多,如果判定確實為攝護腺腫大造成,宜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戰勝疾病。
-
2024-06-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B12是什麼?缺乏會造成心神不寧、心悸?吃素者...3高危險群要當心
你有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容易感受到疲憊,卻找不出原因的問題嗎?這很有可能是缺乏維他命B12的症狀喔!大家可能多少都聽過維他命B群是什麼,但對於B12可能會有點陌生。到底維他命B12是什麼?誰容易缺乏維他命B12?缺乏又會有甚麼影響?今天就由《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對健康很重要的維他命B12吧!維他命B12是什麼?維他命B12(Vitamin B12,Cobalamin)又稱為鈷胺素,是一種水溶性維他命,它是目前最晚被發現的一種維他命。在外觀上是一種有著亮紅色晶體的物質。健康成年人有將近一半的維他命B12來源為飲食。食物中的維他命B12是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經過消化後在胃部被釋放出來,再與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結合進入腸道吸收進血液循環。因此,只要腸胃道消化吸收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讓維他命B12吸收不良而導致缺乏。 維他命B12每日攝取量是多少?自然界中只有微生物可以自行合成維他命B12,因此飲食是人類最主要的維他命B12來源。動物性食品中,特別是肝臟、肉類等都有豐富的維他命B12,乳品內也含有少量。而一般的植物性食品中,若是沒有特別經過營養添加,是不含有維他命B12的喔!所以純素食者很容易因為飲食來源不足而有缺乏症的危機,需要特別注意額外補充。 維他命B12建議攝取量肝臟是人體內主要儲存維他命B12的部位,而藉由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人類可以持續再吸收及利用維他命B12,每天僅有極少數的量會被排出體外,對於長年茹素者而言,單靠肝臟的維他命B12存量可以足夠維持數年,所以身體並不會馬上出現缺乏症,但若沒有注意而持續未補充,等肝臟存量消耗完之後一樣會出現缺乏的症狀。維他命B12缺乏有什麼症狀?雖然維他命B12是科學家最晚發現的維他命,但它在人體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透過抽血檢驗來得知身體是否有缺乏維他命B12。如果缺乏的話,可能會有以下缺乏症狀出現:•巨球型貧血維他命B12缺乏時會影響體內紅血球的分化以及成熟,造成血球體積變的巨大,連帶影響血小板、白血球數量的異常,導致惡性貧血。常見的症狀有括皮膚蒼白、活動力降低、疲勞、呼吸短促、心悸等等。•神經併發症及心智功能下降維他命B12缺乏患者會出現神經併發症,包括下肢麻痺疼痛、步伐不穩,甚至會影響認知功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失調及失智症狀。前面所提到的心神不寧、幻覺等就是屬於這方面的維他命B12缺乏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晚期的神經併發症是沒有辦法靠補充維他命B12來復原,因此需要更注意治療時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液中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的濃度一直被視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如果缺乏維他命B12,會造成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上升,而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所以我們需要維他命B12來調節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容易缺乏維他命B12的族群有哪些?一般健康成年人如果飲食均衡,是可以攝取到足夠維他命B12的,通常缺乏的狀況會出現在下列高風險族群中,如果你也是屬於下面的族群,就要特別注意維他命B12的補充喔!•純素食者維他命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品,因此純素食者很難透過飲食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B12。在台灣衛福部出版的《素食飲食指標》中提到純素者可以透過攝取藻類(海帶、紫菜等)來補充維他命B12,但美國營養學會在素食的官方白皮書中提到「藻類為不可靠的維他命B12來源」。至今兩派仍各持說法,因此建議純素食的民眾還是可以選擇從保健食品來補充維他命B12會比較保險喔!•有胃腸道吸收問題者維他命B12吸收不良、腸道的疾病包括乳糜瀉、腸黏膜受損等患者也有可能會因腸肝循環的機制被影響,使維他命B12無法有效回收利用而造成缺乏。•年長者維他命B12的缺乏在年長者身上十分常見,年長者因為胃酸分泌不足、腸胃道吸收的功能下降,無法將食物中的維他命B12有效釋放出來,也無法有效吸收,所以也屬於較容易缺乏的族群。由於維他命B12的缺乏症一開始並不明顯,且與許多老年症候群相似,因此更容易被忽略。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也對維他命B12有更多認識了呢?一般民眾除了飲食均衡、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定期施做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自己及周遭人的身體狀況,減少這些缺乏症發生的風險喔!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4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12/她罹致命罕見血液病剛出院 接到公司關心電話居然這樣說⋯⋯
「我剛要出院時,公司打電話委婉叫我自願離職,面對我求情再給一次機會,對方回覆為何要請一個花瓶。」陳小姐(化名)罹患有致命危險的罕見血液疾病,剛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接受完治療準備出院,此時才接到發病後公司第一次的「關心」。不到40歲的陳小姐罹患的是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該病起因於血液中一種金屬蛋白酶ADAMTS13先天缺乏,或後天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無法將類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切割成更小的單位,增加血小板對內皮損傷區域的粘附,特別是在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相遇的地方,使得通過微小凝塊的紅血球則會受到剪切應力,細胞膜被損壞而破裂,出現血管內溶血及貧血。此外,由於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被耗盡,循環血小板總數將減少,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出血,如腦出血等;而血栓可能散佈於腎臟、大腦及其他重要器官,造成腎及神經病變,嚴重將導致死亡。疾病太過罕見不被理解 需自費總額近20萬元用藥度過難關去年中開始,陳小姐陸續出現間歇性腹瀉、噁心、食慾不振、疲倦、皮膚瘀點和皮疹,被皮膚科診所醫師轉診至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門診,結果抽血發現她血小板嚴重低下、貧血、紅血球破碎等,主治醫師賴學緯表示,當下臨床診斷即為TTP,是血液科的緊急重症。接著陳小姐經急診入院至重症加護病房,進行緊急血漿置換合併類固醇治療,但病情起伏不定,只能自費總額近20萬元單株抗體利妥昔單抗來治療,才改善臨床情況;前後她住院一個多月,期間ADAMTS13酵素檢驗顯示活性僅有0.6,遠低於標準10%,因此確診為因此TTP。她住院公司沒慰問 出院被勸說自願離職「這個疾病讓我時刻活在未知的恐懼中,連公司也不能理解我。」陳小姐回憶,請病假期間公司一通慰問電話都沒有,病情穩定即將出院之際,公司卻致電委婉勸說自願離職,即使自己求情再給機會,對方仍無情表示「為何要請一個花瓶」、「工作量還好,怎麼會生病?」縱然後來仍能繼續上班,但她自認體力大不如前,容易感到疲累,使剛回職場時長官、同事態度對她不佳,近期才有所改善;罹患TTP後的生活讓陳小姐每天都戰戰兢兢,不知何時再次發作、不知又要住多久醫院、不知是否下次就因病失業、不知是否能再次逃過死神。因此賴學緯建議,除了加強臨床醫療端的衛教宣導,避免較少診治經驗的醫師在患者血小板低下時直接輸注血小板反而加重病情,也呼籲政府可以考慮協助輔導區域核心實驗室的成立,降低醫院酵素檢驗費用,以加速收治醫院的診斷流程及降低醫療花費;此外,利妥昔單抗(Rituximab)已被國際列入頑固性TTP治療標準用藥,國內也許可以給予納入健保給付,已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最後希望社會大眾對這些罕病患者能多一份體諒與包容,營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只要能及時治療及追蹤,病友與你我並沒有甚麼不同。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單側手腳無力...等危險因子別輕忽!最快2天恐成「大中風」
小中風原來有2種 醫師與民眾用法大不同根據醫學診斷定義,小中風是指「小範圍的中風」。一般民眾所說的「小中風」應是「暫時性腦缺血(TIA)」,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代表身體發出警訊,應盡速就醫治療並服藥控制,若置之不理,高風險者在未來2至7天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中風,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被定義為「因腦部缺血造成的突發、局部性神經功能喪失,通常不超過24小時」。2009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中風協會重新定義,TIA為「因局部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失常,未見急性梗塞」。影像學上是否能找到結構異常即「梗塞」,成為TIA與中風(stroke)主要的區別。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中風屬於血管結構問題,即使血流恢復,也連帶有結構性受損,透過影像檢查清楚可見,但暫時性腦缺血恢復後,通常神經與血管並未受損。醫學上的小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的差別?與中風有關嗎?「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不同。」劉一宏說,醫學上的小中風專指「小範圍的中風」,有時小到不在神經感測區,甚至是「無症狀」中風,難以監測,有時則是失智、記憶方面表現,不一定會在運動腦區造成手腳無力等症狀,所以症狀不明顯,但仍屬於中風。劉一宏表示,為了和患者溝通時方便,對於「暫時性腦缺血」有時會以小中風代稱。暫時性腦缺血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手麻腳麻、複視或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如果曾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及言語障礙,之後再中風的風險較高。劉一宏解釋道:有時民眾因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導致單側手腳、臉部發麻,但血糖降下來就會恢復。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成因相當多,並非都是中風前兆。有些疾病的表現和TIA類似而易混淆,包括癲癇發作、偏頭痛、代謝障礙或暈厥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及早區別有助於治療。TIA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如果暫時性腦缺血未妥善接受治療,後續也可能出現腦中風。劉一宏分享,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患者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就醫,一開始單側手腳無力,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經檢查後判斷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並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住院治療1、2周後,幾乎完全恢復而出院。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如何做才能有效預防未來中風?患者返家後並未依照醫囑服藥,血糖、膽固醇數據都沒有控制下來,二、三個月後又到急診報到,這次「臉歪嘴斜、右側癱瘓、不省人事」,經過檢查發現嚴重血管狹窄,連帶三分之一的腦區損傷,屬於大面積中風。劉一宏說,這是臨床常見且十分令人遺憾的狀況。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TIA)與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可能因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內斑塊剝落,流到較遠端的腦血管導致阻塞,治療上必須用藥穩定住斑塊,也要控制三高,如果用藥效果不佳,可以進一步考慮用血管支架治療,穩定血管內的斑塊。暫時性腦缺血(TIA)是造成未來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及早處置對預防中風有很大幫助。劉一宏說,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配合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評估,可排除疑似疾病,並針對危險因子加以矯正,包括注意患者血壓及血脂控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時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放置動脈支架。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導致後續中風的風險,可透過「ABCD²風險自評表」評估。中風最大風險的就是三高與抽菸,建議民眾注意日常飲食,戒除菸酒,並控制三高,避免中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蘆筍後尿尿有怪味,是怎麼了嗎?專家解惑
蘆筍有抗癌蔬菜之王的美稱,熱量低、吃法多,營養價值也很高。婦產科醫師更建議孕婦可多吃,因為其所含豐富的葉酸是孕期重要營養成分。蘆筍對身體好處多 3種人慎吃春天是蘆筍盛產的季節,3月至11月正是國產蘆筍主要栽培採收時間。根據農業部介紹,「蔬菜之王」蘆筍含有較高纖維素、維生素及葉酸,其蛋白質中胺基酸之含量和比例適合人體需求,其中天門冬胺酸含量高,可適度消除疲勞,另富含鈣、磷、鉀、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且含有較高的硒及抗氧化成份,不僅被稱為「抗癌之王」,且被視為具有利尿清熱、增強免疫力之食療功效,也被譽為十大名菜之一。婦產科醫師張瑜芹也在臉書發文指出,蘆筍對身體的好處很多,更建議孕婦可多吃,因為其所含豐富的葉酸是孕期重要營養成分。但蘆筍為高纖蔬果且富含鉀,所以腸胃潰瘍患者、需要低渣飲食者、痛風患者、腎功能障礙患者等4種人不宜多吃。蘆筍對身體3好處1.預防癌症:蘆筍富含抗氧化劑,如視黃素和β-胡蘿蔔素,可以幫助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進而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2.保護心血管:蘆筍中的云香素有助於抑制血小板凝聚,避免血管阻塞、預防腦出血,云香素、檞皮素、花青素都有抗氧化功能,可以防止壞膽固醇堆積在血管。3.有益孕婦、胎兒:蘆筍含有豐富的葉酸,10根蘆筍就能達到每日建議量的一半,葉酸可以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是孕期重要的營養成分。(資料來源/《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蘆筍「分段」處理好入口而有些人不喜歡吃蘆筍,覺得蘆筍吃起來「粗粗的」,這是因為蘆筍有些部位纖維較多的關係。建議蘆筍分段處理,不同部位用不同烹調方式,會比較容易入口。.頭段(呈白色的根部,靠近泥土的部位):纖維較多、口感粗糙,不適油炒。主廚建議將蘆筍頭加些冰糖,用隔水加熱法蒸熟,煮熟的水有蘆筍香氣,即為蘆筍汁。.中段:嘗起來爽脆鮮甜,跟肉、海鮮或蔬菜類皆適合,建議炒食。.後段(尖端處):最嫩,用滾水燙熟、吃原味最恰當。吃完蘆筍尿液會有特殊氣味此外,農糧署也告訴大家一個關於蘆筍的小知識,人體消化蘆筍時,會產生甲硫醇與S-甲基硫酯等硫化合物,使尿液帶有一股特殊的氣味,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要以為是出了什麼問題。【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 》臉書粉絲專頁.農業部農業主題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27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魚好健康?他吃到腎功能大降、貧血!應該少吃的大型魚有哪些?
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多吃魚很好,但如果吃錯魚會怎樣?醫師分享案例指出,一位70多歲患者長期吃大型魚吃到腎功能大降及再生不良性貧血。醫師提醒,如果吃了較多重金屬食物,應多喝水、多運動,才能把重金屬排掉。吃錯魚,他吃到腎功能大降、貧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個吃魚吃出問題的病例。洪永祥說,一位70多歲爺爺長期在他的門診看診,某次回診檢查,他發現爺爺的腎功能大降,但其它數值還好。洪永祥問病人日常飲食都吃些什麼,陪診的奶奶說,之前爺爺視力模糊、反應變慢,她聽鄰居說要多吃魚油、魚肉,於是她去買高劑量魚油來給爺爺吃,另外每天也會煮鮭魚、鮪魚等魚肉給爺爺吃,吃了大半年,在這次檢查發現除了腎功能大降之外還貧血,而且爺爺的貧血並非一般只是血色素掉而已,而是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都掉,也就是骨隨造血退化,比較像再生不良性貧血,而再生不良性貧血多與重金屬相關。多喝水、多運動有助排掉重金屬洪永祥說,魚確實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魚油也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吃魚很好,有助降三高,但建議選擇巴掌大的魚吃,天天吃都沒問題。但如果你常吃大型深海魚,就要當心重金屬沉積問題,海洋的重金屬以甲基汞最多,大型魚因位於食物鏈頂端,含汞量很高。重金屬最容易沉積在皮下脂肪,因此吃魚時,魚皮、魚內臟千萬不要吃。吃大型魚更要注意一周不能超過2次。像是台灣人很愛吃的迴轉壽司,鮭魚經常是一盤接一盤,提醒大家務必控制不要吃過量,以免攝入過多重金屬。如果擔心已經把重金屬吃下肚了怎麼辦?洪永祥說也不用太擔心,平常多喝水、多運動,多流汗仍有助於將重金屬排出體外。譚敦慈推薦吃「CP值」最高的鯖魚大型魚不能常吃,我們能吃什麼魚呢?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推薦她家裡經常吃的鯖魚,肉質豐美鮮甜、營養價值高,且價格親民,「CP值」相當高。譚敦慈說,鯖魚不需要過多加工調味,南方澳撈捕的鯖魚,汞汙染也最低,搭配番茄、洋蔥等食材簡單烹調就很美味,保健效果增倍。應該少吃的大型魚有哪些?根據食藥署「魚類攝食指南」指出,沙魚、旗魚、鮪魚、油魚4種大型魚類,證實會傷害胎兒腦部發展,建議孕婦、有意懷孕的婦女、6歲以下的幼童,不論任何烹調方式,例如生魚片,最好不要食用這些大型魚類。若是一定要食用,每周攝食量不宜超過35到70公克;6歲以下兒童每個月不宜攝食超過35克。【參考資料】.《醫師好辣》YouTube .衛福部食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嫩薑、老薑、薑母有什麼不同?其中一種對預防中風有幫助
薑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植物,是東方料理中十分常見的佐料。薑為薑科植物薑的新鮮根莖,花朵呈黃綠色,其根莖具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和辛辣味,薑的根莖肥大,呈不規則形狀,由若干小塊相互連接,外表呈淡黃色,無論是鮮品或乾品,皆可作為料理調味用。 此外,把薑拿來泡製後,可作為中藥藥材之一,也可以沖泡草本茶,至於薑汁還可用來製成甜品,如薑糖、薑汁撞奶、薑母茶等。 營養學教授王進崑指出,薑所含的薑辣素,對於消化及循環的停滯具有調節的作用,並可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能改善手腳冰冷、畏寒等循環不良症狀。此外,薑作用於體內具有暖和臟腑的功效,並藉由排汗的方式,幫助身體釋放毒素,同也可能促進皮膚及末梢神經的循環,根據不同的生長期,薑又可分為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嫩薑》日式料理中常會搭配嫩薑來食用,而薑的地下莖在幼嫩時即採收,外皮乾淨,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即為嫩薑(又稱「生薑」)。文獻上記載嫩薑屬涼性,具有「養胃醒肺」的功效,跟溫熱性質的老薑完全不同。《粉薑》薑在幼嫩期不採收繼續成長,直至外皮由黃白色轉為土黃色,此時口感最為細緻,即為粉薑(又稱為「肉薑」)。粉薑是塊莖顏色比嫩薑深,比嫩薑老一些,屬溫性,可降低食物的寒涼性,而在所有薑種之中,粉薑最能促進體內澱粉酶的作用,具有「健胃津脾」的功能。 《老薑》肉薑不採收持續成長,待薑肉纖維化後才採收,此時的薑種則為老薑。老薑的辛辣程度排名所有薑種的第一位,外皮乾皺呈灰土色,盛產期於每年的3至4月、8至12月,對人體具有「暖胃潤肺」的幫助。《薑母》老薑不採收留種至翌年,與生成的子薑一併挖出的薑種,稱之為「薑母」。薑母含有薑油烯,有活血化瘀功能。此外,薑母所含薑黃素(Curcumin),是一種能抑制環氧化酶-2(COX-2)的植化素,而環氧化酶-2是一種誘導酶,會活化體內巨噬細胞,並充斥於發炎組織中,不僅會帶來關節炎、細胞發炎,甚至會導致癌症。薑母除了可以防止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藉由血管增生而擴散,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中風的發生。【延伸閱讀】。今晚又降溫,虛寒虛胖易中風,體溫上升1℃,抗病能力大躍進,12方法幫你加溫 。低溫來襲!醫急籲「7類人」先賴床再起床 加「1動作」降血壓、防心臟病
-
2024-04-08 醫療.心臟血管
心絞痛有哪些藥物能治療?硝化甘油能用於急性心絞痛的病人?有哪些注意事項?
「心絞痛」是因心臟暫時性缺氧或缺血所導致的胸悶、胸痛情形,許多疾病和因素均可能導致胸口痛的症狀,心絞痛目前已有藥物可預防心絞痛的發生與改善急性心絞痛的症狀,元氣網整理相關資訊供民眾參考。心絞痛的分類有哪些?心絞痛一般可分為三大類:●穩定性心絞痛:心絞痛中最常見的類型,並且有規律。病人發作前往往有明顯的誘發原因,例如運動。一般來說,休息和藥物通常能緩解徵狀。●不穩定性心絞痛:較難預測和最危險。發作沒有明顯的誘發原因,休息和服藥後仍夠持續,通常是心臟病發的前兆。如果病人平常心絞痛的模式有所改變,發作的持續時間超出預期,此時有可能轉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緊急的醫療情況,需要入醫院接受護理。●變異型心絞痛:較為罕見的心絞痛,病人通常在休息時發作,藥物能緩解症狀。心絞痛如何進行治療?有那些藥物可以預防心絞痛的發生使用藥物治療心絞痛時,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即時舒緩急性心絞痛症狀★短效性的硝酸鹽藥物,主要是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預防心絞痛發作:目前使用的藥物類型較多,改善引起心絞痛的因素。第二類:常用於預防心絞痛的藥物★長效型硝酸鹽藥物:與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類似,鬆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擴張。夠改善急性心絞痛的症狀,只是藥物作用時間更長,能夠較長時間讓病人不會發生心絞痛。★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可減緩心跳,降低血壓,減少心臟負荷。★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channel Blockers):可以讓動脈壁的肌肉放鬆,因此增加心臟的血液供應。★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發生阻塞。★奇特電流通道的抑制劑(If channel inhibitor),可減緩心跳,增加心肌血流的作用,是新機轉的預防心絞痛藥物,雖然台灣上市不久,但在歐美地區已使用數十年。「硝化甘油」是心絞痛發作的救命藥物?硝化甘油具有嚴重副作用,只有特定族群才能適用!硝酸鹽類藥物是抗心絞痛藥物的其中一類,可以擴張血管,令心臟更容易將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包含的心臟肌肉。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屬於短效的硝酸鹽類藥品,適用於心絞痛發作,主要可以讓血管快速擴張,目前有速效舌下含片、速效或長效型的貼片、噴劑等劑型。這類藥物是治療急性心絞痛的醫師處方藥物,需經由醫師診斷開立處方箋,處方箋就是一般常稱的藥單,病人須遵守醫囑隨身攜帶及服用。當病人出現胸悶、胸痛症狀時,一般將含硝化甘油舌下片置於舌下,約30秒內溶解,不可吞服。如果發生吞服或咬下的情況,則需要再放入第2顆藥品。藥品可從靜脈處的內皮細胞可迅速吸收,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靜脈,即刻改善流入心臟的血流量,增加心臟的氧氣供應,所以能夠緩解心絞痛。硝化甘油類藥物使用更好的時機,預期心絞痛會發作前5~10分鐘就先使用。當症狀沒有明顯緩解,請等待5分鐘後再服用第2片。如果症狀依舊明顯緩解,請等待5分鐘後再服用第3片。如果服用完3片仍感覺非常不適,代表冠狀動脈堵塞情況嚴重,此時應立即撥打119就醫。此類急救藥物具有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等致命危險性,只適用因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患者在發病時急救用,民眾如果自行服用硝化甘油舌下錠,反而可能因藥物作用,使血壓下降而發生休克猝死等意外。病人使用硝化甘油類藥物如果出現頭痛、 頭暈和面部潮紅等症狀,一般在數分鐘後逐漸消退。如果副作用加劇或沒有減退,請立即求醫。如果使用藥物後出現過敏反應如皮膚紅疹、面部或手部腫脹、呼吸困難等,請立即求醫。就醫時須告訴醫師所服用的藥物,協助醫師診斷。沒有經過醫生開立處方箋的患者,千萬不要自行購買硝化甘油類的藥物使用。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文章:心絞痛藥物,出門必備?香港衛生署藥物辦公室:口服抗心絞痛藥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花大錢 醫教保養三部曲讓肌膚保持最佳狀態
很多皮膚科醫師的皮膚白皙透亮有光澤,完美膚質就是病人的最佳範本。對於皮膚保養,皮膚科醫師有什麼祕訣?有哪些是他們絕不會對自己皮膚做的行為?元氣周報邀請四位不同世代的皮膚科醫師,分享自己日常保養的原則。身為資深中生代的皮膚科專科男醫師,邱品齊倡導「單純、實在、安全」的皮膚保養與醫美原則,這在目前市場上常以行銷廣告為導向的美容醫學環境中,顯得有點特立獨行。在他診所備有各種皮膚疾病治療的原廠口服與外用藥物,另引進最新生物製劑以及新型免疫調節JAK抑制劑;至於醫美部分,還是以治療型的醫美處理為主,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染料雷射、除斑雷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光動力、高濃度血小板注射以及肉毒桿菌素真皮注射等,均屬於輔助皮膚疾病的治療。邱品齊認為,「先療膚,再養膚,最後才是美膚」,這很重要,順序對了,一步步完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臉部保養愈單純愈好,外出防曬一定戴帽、穿長袖。談及皮膚基本保養方法,邱品齊強調,臉部保養愈簡單愈單純愈好,理性選擇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因為他皮膚偏中性,平常也不會上妝,早晚洗臉清潔就好;冬天乾燥時,就會加點保濕乳液乳霜,或是局部使用凡士林油膏;夏天氣候潮溼悶熱,只要皮膚不會乾燥,擦點水性保濕產品就已經很夠。不過,他很重視防曬,外出時,一定會戴帽子、撐傘或穿著長袖衣服,先做好物理性遮蔽;如長時間在戶外運動或旅行時,就會塗抹足量且有實效的防曬產品,並定時補擦。清潔、保濕、防曬基本功,選保養品看性價比和安全性。邱品齊強調,做好皮膚基本保養三部曲「清潔、保濕與防曬」,就是讓肌膚能保持最佳狀態的重要功課。如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均衡、多喝水、充足睡眠,加上養成運動習慣、不抽菸、不熬夜,看起來就會比同年齡者還要年輕。對於選擇保養品,邱品齊自有一套理論,講求性價比以及安全性。使用前會先深入分析了解各款保養品成分,並尋找成分單純、配方溫和以及價格合理的產品。他認為,如想做好基本保養,不少知名開架或藥妝品牌產品就相當夠用,一瓶幾百元的洗面乳、防曬乳或保濕乳,其效果不見得比幾千元的產品來得差。想要保持年輕,就需重視皮膚保養,但需尋找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並減低使用時的相關風險。邱品齊強調,基本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要花大錢,清潔、保濕與防曬品,各選一、兩款,就足夠一年四季使用了。別信誇大保養品,化妝水、磨砂膏、隔離霜沒必要。邱品齊表示,多數消費者會被保養品廣告、代言、誇大療效、神奇宣稱、特價或促銷所吸引,但只要花點時間思考,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其實是誇大不實、似是而非。而各種名人、藝人、網紅廣告代言的置入性行銷,也常常不可信。如果產品「成分標示不清楚」、「廣告誇大不實」、「產品來歷無法確認」與「價格過度昂貴浮誇」,邱品齊是絕對不會購買的。此外,化妝水、磨砂去角質、隔離霜與前導液等產品,使用意義並不大。邱品齊說,如想保濕,化妝水效力太弱、太短暫;以磨砂去角質,常傷及皮膚障蔽功能;使用防曬品會比隔離霜來得有意義;至於所謂的前導液,還不清楚其實質效益,「用該用的、省該省的,皮膚保養可以簡單方便又沒有壓力。」過度醫美不自然,先試基本款就好。關於醫美治療,邱品齊建議先從基本款做起就可以,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至於價格較高的音波、電波、雷射、各種注射填充劑以及整形手術,則需要多思考、多了解其性價比以及相關風險後再施作。邱品齊表示,許多民眾過度醫美,以致出現過尖下巴、過大蘋果肌,臉型怪異,表情不自然,甚至產生非預期疤痕、反黑、泛紅、結節、栓塞、腫脹、發炎、色素脫失等後遺症。「多點理性思考與判斷,才能讓皮膚更健康。」邱品齊指出,近幾年門診發現,不少敏感性膚質、痘痘、玫瑰斑、皮膚炎、過敏與蕁麻疹等個案,均與過度使用化妝保養品,及不當醫美療程有關,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邱品齊醫師小檔案.現職: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TARS)理事長.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給患者的一句話::幸福美肌、共善美膚。.粉專: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部落格: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注意!服用「9類藥物」恐影響健康檢查結果!胸腔暨重症科醫師提醒:健檢前務必告知
你有每天固定服用的藥物嗎?若有,去做健康檢查前要特別留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警示,你的日常藥物「對於身體檢查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導致臨床診斷的誤判,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8類藥物」健康檢查前要當心究竟在做健檢報告前,有哪些常見的藥物可能會對身體檢查結果產生報告有誤差?黃軒提醒需特別留意8類藥物:1.維他命食品大劑量的維他命C靜脈注射,可能會讓你出現假性糖尿情況,也會使尿酸測定值偏高,這導致檢驗結果呈現「痛風陽性」,同時也可能使尿液和糞便隱血試驗呈現假陰性或陽性反應減弱。此外,維生素A和D也有可能使膽固醇(cholesterol)測定值升高。2.抗生素藥物一些磺胺類(sulfonamide)藥物和青黴素(penicillin) 等抗生素,會增加血液中尿酸的濃度,可能導致「痛風陽性」的虛報。同時,使用磺胺類(sulfonamide)藥物後,一般尿膽素原(Urobilinogen)檢測結果可能會出現混濁,影響判斷結果。3.鎮痛消炎藥物咖啡因(caffeine )、可待因(codeine)、配西汀(pethidine)、痛(Nefopam Hydrochloride)和炎達益(indomethacin)等鎮痛消炎藥物,可能導致總膽管開口處的括約肌痙攣,從而使血液和尿液中的澱粉酶(amylase)含量明顯升高。這種影響在用藥後3至4小時達到最大,並在24小時內消失。阿斯匹靈(aspirins)、安替比林( Aminopyrine)等藥物:由於這些藥物抑制了膽紅素的氧化過程,導致尿液中膽紅素(bilirubin)值升高。4.糖尿病藥物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如二甲雙胍類(metformin)藥物和胰島素,可能損害肝功能並影響肝功能檢測結果。5.利尿劑泌排特錠(Hydrochlorothiazide)、適泄錠(Furosemide)和安體舒通(Aldactone)等利尿劑會導致低鉀、低血容量和低血氯濃度,可能影響電解質平衡和血液檢測結果。6.荷爾蒙藥物雌性荷爾蒙類藥物,可能影響人體血脂正常含量,使得葡萄糖耐受試驗降低,同時還可能引起血小板(platelet)和紅血球(WBC)數量減少,以及肝臟轉氨酶(GOT/GPT)含量升高。也可能使得血糖(sugar)測定結果升高,容易被誤認為是糖尿病患者!7.抗癌藥物化療藥物可以抑制人體造血系統,導致紅血球(RBC)、白血球(WBC)、血小板和血紅素(Hb)下降,這些變化可以反映在血液檢測結果中。8.碘含量的顯影劑如果您最近接受了涉及碘的顯影劑影像檢查,比如CT掃描或血管攝影,請注意這些顯影劑可能會在數天、數月甚至數年內干擾某些臨床檢測。在進行任何測試之前,請告知您的醫生使用碘的顯影劑的情況。看完以上介紹健康檢查前要當心的8類藥物:維他命食品、抗生素藥物、鎮痛消炎藥物、糖尿病藥物、荷爾蒙藥物、抗癌藥物、碘含量的顯影劑。提醒您在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前,務必一定要告知您的醫生您服用的任何藥物,包括長期藥物和最近使用的藥物。這有助於確保健康報告的準確評估,也能避免花了那麼多錢去做健康檢查,卻被誤診,並可能會做一堆的所謂的「進一步檢測」,花了更多時間和費用在身體檢查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4 養生.聰明飲食
紅棗跟黑棗有什麼不同?哪種比較營養?專家教你正確食用及如何挑選紅棗、黑棗
洪媽媽最喜歡拿紅棗來燉雞湯,燉出來的湯頭甜而不膩,非常爽口;吳太太則習慣用黑棗燉排骨湯,更喜歡優美的色澤與豐厚的口感。似乎紅棗、黑棗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到底這兩種之間各有什麼不同?營養價值有差別嗎?紅棗、黑棗怎麼區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醫的分科裡都屬於大棗類,是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但營養價值幾乎完全一樣。一般來說,大棗曬乾後就成為紅棗,而黑棗則是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黑棗則再加工處理製造,參蜜製成蜜餞或用於燉湯等料理上。」陳旺全解釋,紅棗通常具有補心、養脾功效,在中醫用藥中,所稱的大棗指的就是紅棗,是取其可「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功效,表示加入紅棗後,能調節各種藥材的功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至於黑棗則多做於食療進補使用。大棗類的營養價值陳旺全指出,紅棗在中藥之中屬於甘草國老之類,可說是藥物中的皇后,一直以來被當作養生藥膳的最佳食材,這是因為它除了能讓藥物甘甜之外,還對劇烈藥物有緩和的作用。尤其近幾年,民間普遍喜歡喜歡吃新鮮紅棗來助養顏美容。研究指出,鮮棗中的維生素C成分,甚至高於水果維生素C之王--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就含有300~600公克不等。也因此,鮮棗在中國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紅棗不僅可以養氣補血,更有醫學證實具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不只維生素C的含量高,紅棗還含有高量的維生素P、鐵質與單寧酸,同時也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並有大量的醣類物質,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有強化的作用。至於黑棗則有兩種,民間常見的多屬鮮棗的乾製品,營養成分與紅棗類似,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與多種維生素等,其中又以維生素C與鈣質、體質最多,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通常使用在補血及做為調理藥物上,對於貧血、血小板減少、肝炎、乏力、失眠等都有相當的幫助。如何正確使用?不過,即使紅棗、黑棗的營養價值很高,陳旺全仍建議不宜食用過量,因為棗皮的纖維含量高,吃多了容易脹氣,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腸胃功能較弱的人或者有便秘現象的人更不能多吃。此外,由於棗類的甜度高,如果吃太多又沒有喝足夠的水,容易產生蛀牙。一般來說,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藥的使用上會根據疾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法,陳旺全舉例,如有胃食道逆流者,光吃紅棗絕對不行,還需加入生薑才能達到效果;至於更年期有睡眠障礙的人,則以酸棗仁湯更為有效。此外,有產後憂鬱症的婦女,除了可以紅棗、當歸、枸杞當水喝外,也可加入甘草與小麥,也就是所謂的「甘麥大棗湯」來助養血、紓眠。要提醒注意的是,如果發現紅棗的蒂頭發霉,或是籽的顏色已經呈現黑色時,最好丟棄不用,因為保存不良的紅棗容易出現黃麴毒素,這時不但不能護眼,反而會傷眼、害肝。購買的紅棗或黑棗,務必選擇表皮完整、沒有皮屑者,最好不用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以真空包裝為挑選重點,且包裝外一定要有製造日期,通常半年以內都算新鮮,若已經開封,則可放在冷凍庫的門上保存,且最好3個月內食用完畢,才能確保棗的品質。陳旺全提供一個辨識紅棗、黑棗新不新鮮的方法,就是在食用前,先撥開去籽後,一方面方面烹煮食用,一方面也能順便觀察籽的顏色,來判斷果實是否仍然新鮮。如何挑選紅棗、黑棗?市面上的紅棗大多來自中國,但台灣本地也有雞心棗生產。台灣棗的果核通常尖而細長、果實也偏乾,在選擇上可從果皮顏色偏紅、蒂有凹陷,且皮薄肉厚為佳,通常果皮皺摺細密者屬於良品,此外,顏色也應偏鮮紅。好的黑棗外皮應該要烏亮有光澤,微微透露出紅色且型狀短而圓整,表皮皺紋要細淺,選擇時要特別留意是否有蟲蛀、破頭或腐爛的情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補血除了紅棗枸杞還可以吃什麼?這種食物效果也奇佳.紅棗怎麼吃?了解紅棗的功效,但這5類人不宜多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1 醫療.皮膚
傷口發癢就是快好了?疤痕多久才會消?護理5秘訣預防疤痕
一名36歲的唐先生,二年前在工作時不慎遭強酸化學藥劑灼傷,造成右手腕三度燒傷,雖然傷口已經癒合,但是留下一條明顯的紅色疤痕。因體質關係,疤痕持續增生,伴隨疼痛、搔癢,影響外觀也造成心理困擾。愛美是人的天性,奇美醫院傷口照護中心主治醫師葉敬淳說,病人看診治療後最常詢問:「這會不會留疤?」關於傷口癒合,共可分為三個階段:傷口癒合三階段 發癢是正常現象【一】發炎期:傷口剛發生時,體內的血小板和白血球啟動作用,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持續約三天。【二】增生期:當傷口開始漸漸癒合,會有發癢狀況,此時會有新生的血管和膠原蛋白填補傷口,皮膚這時進入增生期,時間約三個月。【三】成熟期:成熟期是傷口完全癒合,膠原蛋白逐漸重組和降解,持續約一年。疤痕的預防從傷口發生時就開始疤痕的形成與傷口的深度、位置、大小、感染、發炎等因素有關,葉敬淳表示,傷口癒合的過程中,如果膠原蛋白的生成和降解失衡,會使傷口修護不完全,導致疤痕增生,形成凸起、硬化、色素沉澱等問題。另外,年齡、體質、生活習慣也是導致疤痕增生程度的因素,想要擺脫惱人的印記,照護預防跟治療應並重,才能有效減少疤痕的不良影響。葉敬淳指出,疤痕的預防要從傷口發生時就開始,注意傷口的處理,若身口深到需要縫合,應選擇合適的醫材,減少傷口的張力,並及時拆線。傷口護理五大秘訣1.避免感染或發炎,保持傷口的清潔和濕潤,定時更換敷料。2.傷口復原期間,要另要避免菸、酒、辛辣食物及激烈運動,以免拉扯傷口影響癒合過程。3.利用最小化疤痕外觀的介入措施,例如肉毒桿菌素、雷射、皮下注射產品等,或是再生生物材料、細胞因子、細胞外成分等新興治療方法。4.使用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等疤痕矽膠產品,預防疤痕的增生。5.做好防曬避免色素繼續沉澱,傷口若直接暴露在紫外線下,容易使疤痕特別明顯。如果疤痕已經形成,葉敬淳表示,可以考慮美容醫學無創技術來淡化傷疤,例如雷射光療、電波拉提、肉毒桿菌、玻尿酸等,可針對紅疤、黑疤、凹疤、凸疤、蟹足腫等不同類型的疤痕,討論個別化的治療方案,達到促進組織再生、無疤癒合的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9 養生.營養食譜
多吃秋刀魚助降三酸甘油酯、預防代謝症候群!2道秋刀魚料理食譜快速上桌
過去研究已證明,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病及發炎的風險,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降低血壓、預防心肌梗塞,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使胰島素阻抗下降等健康益處,能夠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秋刀魚主要是台灣野生捕獲的魚類,因體扁而細長似刀,多在秋季捕獲而得名秋刀魚,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維生素B2、B3、B12、鉀、Omega-3脂肪酸、支鏈胺基酸、白胺酸及異白胺酸,秋刀魚與鮭魚相比,價格非常實惠,汞汙染風險也較低。 另外,秋刀魚也含有維生素B9及B12,不論是幫助腦部發育,還是維持神經、腸胃系統完整運作,以及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都具有良好的健康益處。 香煎秋刀魚食材:秋刀魚1條、苦茶油5公克、檸檬半5顆、鹽少許、黑胡椒、料理米酒1茶匙。作法:1.秋刀魚去魚鰓、內臟,以流水清洗乾淨,將水分吸乾,以鹽及料理米酒醃5分鐘。2.拿一個平底鍋,放入1茶匙的苦茶油,起鍋開中小火,油熱後,放入秋刀魚,煎至受熱面呈金黃色, 轉小火再續煎至二面呈金黃色即可。3.起鍋盛盤,依個人喜愛撒上黑胡椒粒或檸檬汁,即可享用。 香烤秋刀魚食材:秋刀魚1條、苦茶油5公克、檸檬半顆、鹽少許、黑胡椒適量、七味粉適量、料理米酒1茶匙。作法:1.秋刀魚去魚鰓、內臟,以流水清洗乾淨,將水分吸乾。2.將秋刀魚身上均勻塗上黑胡椒、七味粉、鹽、料理米酒,靜置5分鐘。3.預熱烤箱,上下火220℃。4.在烤盤上鋪上烤盤紙,放入秋刀魚,均勻塗抹苦茶油,放入烤箱烤15分鐘後,翻面再烤15分鐘,烤至兩面呈金黃色, 即可出爐。 量血壓722原則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一般民眾可遵循722(請量量)原則:連續量血壓「7」天;每天量「2」回,包括起床後一小時內且吃飯吃藥前,以及入睡前一小時內;每回至少量「2」次,中間間隔1~2分鐘,再取平均值。延伸閱讀: ·外表瘦≠真瘦!小心你有隱形肥胖 營養師認證「10樣食物」甩內臟脂肪 ·手搖飲喝太多小心會「爆肝」!年輕人危險了 營養師認證「3食物護肝解毒」
-
2024-02-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攝取魚油6大益處!天然魚油可從3食物補充,深海小型魚最佳
從魚提取的油脂是「魚油」,因為魚生長在寒冷低溫水域,體內必須要有大量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DHA(促進腦部神經、保護眼睛)、EPA(降低三酸甘油脂、抗凝血)等,才不會讓體內油脂因低溫而凝固。因此,魚油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珍貴的營養。攝取魚油 6大益處1.預防心血管疾病: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尤其EPA對心血管系統的益處最為顯著,有助降低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減少血管內壁發炎、抑制血小板凝集、減少血管收縮等好處,因此可降低血壓、維持血流順暢。2.抗發炎、抗過敏:現代人忙碌常常外食,容易攝取大豆油等Omega-6脂肪酸過量,引起慢性發炎反應,若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有助平衡發炎反應;魚油的抗發炎和抗氧化作用,也有助減輕過敏炎症反應。3.提升大腦功能:Omega-3是大腦重要組成成分,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減緩神經元退化,防止腦部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研究發現,Omega-3還有助於減輕焦慮和憂鬱等情緒疾病。4.幫助嬰幼兒發展:DHA是人體大腦和眼睛組織中最豐富的脂肪酸。研究發現,早期補充Omega-3,與未來孩子的語言發展、認知和行為表現之間有正面關聯。5.增加免疫力:魚油可提高T細胞活性,幫助偵測和殺死外來細菌與病毒,能調整過旺的免疫能力,對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克隆氏症等患者有益。6.護眼:DHA是視網膜重要脂質成分,攝取足夠Omega-3可預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以及減輕乾眼和發炎等症狀。天然魚油 3食物補充1.深海魚:鮭魚、鮪魚、比目魚、鯷魚、鯡魚、秋刀魚、鯖魚等深海魚富含Omega-3。成年人每周可吃2至3份魚類(每份約成人三根手指大小與厚度)。2.堅果種子類:Omega-3含有EPA、DHA及ALA三種脂肪酸形式,EPA、DHA為動物性食材;亞麻仁籽、核桃、胡桃等堅果種子富含ALA,經過人體酵素代謝,會形成EPA、DHA。建議素食者每天可喝一匙亞麻仁油。3.黃豆及黑豆:豆類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大豆異黃酮,也富含Omega-3,每100公克含1.46公克,建議喝豆漿不濾渣,才能完整攝取到豆類的營養素。市售魚油 當心重金屬難以利用天然食物攝取Omega-3脂肪酸的民眾,可補充魚油。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EPA及DHA食用量2公克以下,而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使用之魚油,其每日食用量為5公克以下。魚油最擔心重金屬汙染問題,建議攝取深海小型魚最佳,且廠商備有定期檢驗報告。另外,魚油容易氧化,最好選購隔氣隔光包裝的魚油,存放在陰涼、乾燥處或盡快放進冰箱。4族群慎用魚油1.對魚蝦過敏者:儘管魚油已經精製過,但對魚類過敏的人,仍應小心使用。2.注意藥物相互作用:魚油會增加流血時間以及降低血壓,服用抗凝血藥或降血壓藥的民眾要注意。3.術前兩周前停用:準備進行手術者,術前2周應停止食用魚油與凝血相關產品。4.高劑量補充諮詢醫者:每天使用超過3公克Omega-3以上可能會使凝血時間延長,因此特定族群欲高劑量補充,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
-
2024-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E 從食物攝取更有效!4種食物含量最多
想要抗氧化、延緩老化、提升免疫力、促進生殖系統健康,維生素E絕對不能少。不過,補充維生素E(維他命E)不一定要吃保健品,研究發現,從食物攝取天然維生素E,比起吃營養補充品更安全、更有效。所有人都需要維生素E,根據調查,國人普遍維生素E攝取不足,特別是熟齡女性。主要原因是飲食精緻化、堅持清淡少油的飲食、吃太少堅果類的原型食物,進而無法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到足量的維生素E。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維生素E攝取量上限為400IU,若要攝取保健品,建議每次服用200-400IU為佳,一天最多不超過1000IU,也不建議長期過量補充,過量可能會導致出血性腦中風、惡心、腹瀉、腸絞痛、疲勞等副作用。維生素E 4大功效1.幫助生育:維生素E又稱為生育醇,能防止黃體素氧化,有不孕、習慣性流產女性可補充。2.抗老化:維生素E具有強大抗氧化作用,能延緩肌膚老化,對於術後或外傷患者的傷口,也有修復、避免留疤等作用。3.增強免疫力:維生素E有助提高T淋巴細胞的功能,幫助提高免疫力。4.有益心血管健康:維生素E有抗凝血作用,能預防血小板凝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對血管健康有益。4種食物含量最多1.油脂類:小麥胚芽油、芝麻油、茶油、橄欖油等油品,都富含維生素E,一湯匙可提供20毫克維生素E。2.堅果種子類:杏仁、榛果、巴西堅果、花生、南瓜籽、開心果、核桃、栗子、腰果、奇亞籽、亞麻籽等是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建議每天吃一小把即可,且挑選無調味、低溫烘焙的堅果。3.酪梨:富含維生素E與C,維生素C可以還原氧化的維生素E,以維持循環抗氧化保護功能,是絕佳的抗氧化食物,建議一天最多吃半顆酪梨,即具有保護作用。4.綠色蔬菜:青花菜、菠菜、油菜、芹菜葉、空心菜、芥菜、茼蒿、韭菜等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E,煮熟八分滿碗的量,約含4毫克維生素E,建議可同時攝取不同顏色的蔬果,加成抗氧化作用。服用維他命E注意事項1.飯後吃:維生素E是脂溶性維生素,應飯後補充,或與酪梨、堅果、橄欖油等健康油脂一起吃,幫助維生素E吸收2.與維生素C食物一起吃:維生素C可以還原氧化的維生素E,兩者一起吃,抗氧化作用可增加數倍3.避免與抗凝血劑併服:維生素E有抗凝血作用,不宜與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併用,以免造成出血4.避免與鐵劑併服:維生素E和口服鐵補充劑併用,會使鐵劑和維生素E效用降低5.避免單次高劑量補充:每次服用200-400IU為佳,一天可補充到800IU,建議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E是最佳方法
-
2024-02-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活動/自在遨遊的海天使-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病友聯誼會
一、活動目的我們罹患了一種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總是擔心身上的紫斑、血栓侵襲著我們,像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次次被送進急診,有如「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極小又脆弱....這幾年相關的疾病衛教資訊越來越多,與我們相同的病友逐漸浮出海面,我們希望舉辦一場實體的病友會活動,一起討論與面對我們的疾病,擁抱生命的挑戰。二、活動特色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在這裏,您可以得到:🌟彼此的生命經驗🌟面對疾病的態度🌟日常生活的指引🌟堅實的心靈支柱邀請您參加病友會,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即使是海天使,您也不再是孤身一人,讓我們互相陪伴,做個自在遨遊的海天使!三、活動資訊📌時間:113年3月30日(六)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捷運民權西路站7號出口,步行1分鐘)📌詳細活動及報名資訊請前往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G4nnjD
-
2024-01-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改善手腳冰冷的「腦速通」膜衣錠兩批號需回收,銀杏做為食物與藥物部位與功效皆不同,藥物使用3禁忌須留意!
回收「腦速通膜衣錠」,主因竟是「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辰田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指示藥品「腦速通膜衣錠」,因為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預防性啟動批號2501、2901共計2萬1682盒,約195萬1000錠回收,要求廠商在2月8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民眾如有相關疑慮,可以到當初購買藥品的藥局詢問。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食藥署在今年一月初收到廠商主動通報,由於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雖目前未發現相關品質缺失,但因為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後續安定性試驗,廠商啟動預防性回收作業,目前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的藥品許可證有3張以上、像這類含有銀杏萃取物的藥物,也有20張以上許可證,本次回收不會造成缺藥;民眾如對相關藥品有疑慮,可以到當初購買的藥局詢問。藥物為什麼要做「安定性試驗」?相關說明如下:為確保所申請藥品品質,需執行安定性試驗來推定藥物的有效期間。安定性試驗就是研究藥品品質受到環境因素,例如:溫度、溼度和光線等環境因素影響下,藥物活性隨著時間變化的關係,藉此研究出藥品降解曲線,並且以此推定藥物的有效期間,才能確保藥品使用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標準品可以用來進行校正結果,如果缺乏標準品,就少了對照組,也就無法做完安定試驗。參考資料:藥品安定性試驗基準生物技術/生物性藥品之安定性試驗問題批號是2022年製造,名稱仍為「腦速通膜衣錠」王德原表示,本次公布的問題批號,為111年製造,原名為「腦速通膜衣錠」,於112年2月18日變更中文品名為「泰保寧膜衣錠」,由於2批號的藥品缺乏標準品,無法進行安定性試驗,難以追蹤後續療效等資訊,廠商將效期到今年5月9日的批號2501和效期到今年9月12日的批號2901回收,預計回收2萬1682盒、約195萬1000錠。王德原說,腦速通膜衣錠主要用於末梢血行障礙的輔助治療,主成分為GINKGO BILOBA EXTRACT (eq.to.9.6mg GINKGO FLAVONGLYCOSIDES CALCULATED AS QUERCETIN, KAEMPFEROL AND ISORHAMNETIN, 2.4mg TERPENLACTONES CAL AS GINKGOLIDES 1.24mg, BILOBALIDE 1.16mg等,屬於需經由醫事或藥事人員指示使用的藥品。相關資訊→藥物百科:腦速通口服銀杏類藥物的注意事項冬季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症狀,醫師有時會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輔改善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問題。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於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且如近期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七天停止使用,用藥期間亦須注意藥品不良反應之發生。「銀杏葉」是藥物,「銀杏果」是食品目前核准含銀杏葉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之輔助治療」。另外,銀杏果(俗稱白果)則屬於一般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注意事項有三:1.應注意藥品併用風險:藥品會抑制血液凝集,與抗凝血劑(如warfarin)、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clopidogrel)和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併用,可能會出現交互作用。民眾使用這類藥物最好應諮詢藥師或醫師,以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2.手術前七天應停止使用:藥品會增加手術期間出血之風險,民眾如果近期必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七天停止使用。3.注意是否有藥品不良反應:該藥品可能會造成出血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如有眼睛出血、流鼻血、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變差或胃腸道出血(如吐血、黑便、血便)等症狀,此時應立刻停藥並及早就醫治療。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新聞 口服銀杏葉藥品,三點要注意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