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癌症.肝癌
搜尋
自由基
共找到
498
筆 文章
-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芒果容易皮膚搔癢?皮膚科醫師:選小顆的相對安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夏日是芒果盛產季節,果肉肥厚、甜美好吃,直接切塊食用、打成冰沙果汁,或是做成蛋糕點心,都可說是人氣美食。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吃太多芒果,除了會讓皮膚變黃,還可能引發搔癢或是蕁麻疹,令人癢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從入夏以來,每天都會收治到因為吃了芒果引發蕁麻疹的個案,進一步分析,個頭較大的芒果引發過敏的比率較高,而小小顆的台灣土芒果則相對安全些。醫師表示,愛文等大顆芒果含有較多的漆酚成分,這屬於特殊營養成分,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過敏原,只要一吃就可能引發劇烈搔癢,甚至長出一大片蕁麻疹。經臨床觀察發現,除了芒果之外,鳳梨、龍眼、葡萄等水果也容易引發過皮膚搔癢,原因是「太甜了」。攝取過多的甜味醣類,可能造成太多的自由基,其產生氧化作用會影響代謝,就會引發皮膚搔癢。趙昭明提醒,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少吃太甜的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等,以減少過敏、皮膚搔癢等頻率。不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吃芒果好處多多,例如,芒果果肉的纖維較粗,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加速腸道內的糞便排除。再者,芒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與蕃茄素,100克芒果就含有966(IU)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能改善乾眼症、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系統、增進皮膚和上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助於牙齒與骨骼發育,並保護心臟及心血管。芒果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能幫助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產生,具有減緩老化的功效,有助於人體吸收體質。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鳳梨的2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12 養生.聰明飲食
茄紅素比番茄多! 常被丟掉的「這個」一起吃更營養
每年4月到9月是西瓜盛產季,大西瓜、小西瓜、紅肉、黃肉台灣都找得到。夏天來一口,不只清涼消暑,也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長庚醫院營養師吳益銘說,西瓜超過9成是水分且富含電解質,適合運動後作為碳水化合物的補充。紅肉西瓜有比番茄更多茄紅素、而且有豐富的維生素A,其他營養成分還包括鈣、鎂、鉀及硒離子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 茄紅素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提升免疫力,還能保護男性攝護腺健康,是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A對維持視覺及上皮粘膜的完整有幫助;鈣、鎂、鉀離子能幫助穩定血壓、維持神經與肌肉的運作;硒則是人體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必須營養元素,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 有些人吃西瓜會吐籽,吳益銘指出,西瓜籽內主要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蛋白質,若是沒有咀嚼就直接吞下,西瓜籽就會隨糞便排出,建議可以把西瓜連籽一起打成果汁喝下,或是把籽咬碎才不會浪費了優質的營養成分。 營養師也傳授3個簡單原則挑選美味西瓜:選擇蒂頭青綠更新鮮;紋路粗而明顯的會比較甜、輕拍發出響亮清脆的聲音則表示熟度適中。不過一些人吃多了西瓜恐怕會導致腹瀉,因此建議民眾攝取水果適量即可。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
2020-07-05 新聞.健康知識+
別急著上網Google 5個日常習慣避免大腦衰弱萎縮
1.試著想起來 別急著Google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想不起某位明星的名字,馬上Google查一下就有,但就是這樣的習慣,助長了所謂「數位失憶症(digital amnesia)」。根據網路安全公司卡巴斯基實驗室的一項調查,這就是半數人在不用手機通訊錄下,就無法打電話給親友的原因,已經很少有人記得住對方的電話號碼。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副教授Sara Mednick博士說:「大腦是個不用就會壞掉的機器。」當我們學習新事物,並時時複習,大腦的海馬迴和前額葉皮層會受激發,這是與記憶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相反的,當我們依靠外部資源幫忙記憶,例如頻繁使用網路和通訊錄,大腦的相關區塊就會變弱。下次當你想不起某個演員的名字時,別急著上網搜尋,試著給自己一點挑戰,相信自己的大腦知道答案,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蒐尋。Mednick博士說,同樣的,嘗試不用導航找到目的地,如果覺得這樣的挑戰太高,可以先從選擇一條新的下班路線開始。思考和嘗試新穎方法的次數愈多,大腦投入的時間就愈多,也更健康。2.小睡一下 大腦有效率重整要讓大腦思維敏捷,良好的睡眠不可或缺。每天夜裡,當我們從慢波(slow-wave)睡眠進入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大腦記憶會將我們整天學到的資訊,轉化為實際的工作知識。這樣的過程要花上七、八個小時。但其實你可以利用午睡,更有效率地完成這項工作。「在90分鐘的午睡中,一樣會在慢波和REM睡眠中循環,比例與整夜的睡眠相同,但每個階段的時間會更有效率。」Mednick博士說。因此,在記憶整合、創造力和生產力方面,小睡90分鐘的效益,可以和夜間睡眠媲美。如果很難安排90分鐘的午睡,30分鐘也會有不錯的效果。3.每天運動 刺激神經元生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大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長壽中心主任Gary W. Small說,血液充滿了供應大腦使用的氧氣和營養,運動還可以刺激身體產生一種蛋白質,它對大腦的作用就像肥料一樣,刺激神經元萌生分枝,更有效地進行交流。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要求120名年齡在55至80歲之間的成年人,有些人每周三天快走40分鐘,有些進行拉伸。結果發現,一年後,步行者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比拉伸組大2%。Small博士說,這個百分比聽起來很小,「但足以從根本扭轉在同一時期內因自然衰老引起的大腦萎縮。」即使一次性的鍛鍊,也足以立即提升認知。一項2019年的小型研究發現,進行30分鐘固定自行車運動的人,比起其他休息的人,具有更好的記憶力。4.避免多工 減少大腦壓力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通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效率、生產力,但事實上相反。「人類大腦的設計,無法同時處理多任務。」Small博士說,當我們同時執行多任務時,大腦會感受到壓力,而且可能因此犯更多錯誤,最終降低效率(中斷四秒鐘,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增加三倍的犯錯機會)。無論本身是否意識到這種壓力,它都會觸發激素釋放,從而干擾短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與人交談時,如果被電話打斷,常常想不起剛剛說到哪裡。為了大腦健康,進行單任務處理時,建議把手機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改掉強迫性檢查電子信箱、社交軟體的習慣。5.抗氧化食物 防止大腦生鏽營養對日常記憶力和注意力有顯著影響。每天,自由基在大腦中不斷形成、累積,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阿茲海默症預防診所副主任Lisa Mosconi博士說,自由基在大腦引起的反應,就像生鏽一樣,會導致神經元衰老得更快。漿果類如覆盆子、蔓越莓富含花青素,這類抗氧化劑會進入大腦、抓住自由基,「就像警察誘捕犯人一樣。」即使少量也可以提供幫助。甜菜富含硝酸鹽,在血液中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全身血管鬆弛、促進血液流動,到達大腦的血液愈多,腦袋就會愈靈光。近幾年火紅的香料「薑黃」,富含薑黃素,是一種有效抗發炎物質。在一項小型研究中,讓沒有阿茲海默症的人,每天服用90毫克薑黃,結果顯示,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服用薑黃者表現出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食用大量印度食品或咖哩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往往比不吃這類食物的人表現更好,薑黃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阿茲海默症在印度的罹病率,遠低於美國。專家也提醒,千萬不要讓自己常處於飢餓狀態,「太長時間未進食,血糖降低會損害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心理學家Susan Albers說。因為大腦需依靠葡萄糖運轉,缺乏食物會讓大腦處於當機狀態。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7-02 該看哪科.皮膚
2020「超級食物」新霸主!營養師:等於一次吃400種維生素
近來網路狂瘋「沙棘」產品團購,這個對許多人聽來陌生的「沙棘」,到底為何在姐妹圈中如此出名?營養師林旻樺表示,沙棘是世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沙棘屬於胡頹子科植物,是原產於亞洲和歐洲的耐寒落葉灌木,果實呈橘黃色。沙棘具有無可替代的生命力,從恐龍時代就已存在,大多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能抗40度高溫與零下43度極低溫,也可在海拔5000公尺的青康藏高原生存,即便在荒漠,沙棘也可以存活生長。沙棘也是俄羅斯太空人的必備品。在七O年代,太空競賽中前蘇聯一度領先美國,俄羅斯太空人用沙棘來增加保護力,抵禦外太空輻射,在提升保護力方面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根據科學家考證,沙棘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視,在他長期騎馬征戰當中,偶然發現戰馬吃了沙棘後毛皮發亮,還能增強體力,能耐長途奔馳作戰。於是試著將沙棘做成保健食品,讓自己和部屬食用,讓蒙古戰士們吃來增強體力,一般認為這是成吉思汗年過六旬,仍能建立橫跨歐亞大帝國的原因之一。小小一顆沙棘怎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功效?主要是因為沙棘都生長在溫差極大、貧瘠荒漠的高原區,像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及西伯利亞等地,造就有極強的適應力跟生存能力,讓沙棘蘊含豐富維生素、多種脂肪酸和生物類黃酮,如此多樣的營養價值也讓沙棘冠上「自然界的維生素寶庫」美名。營養師林旻樺指出,沙棘漿果有超過四百種營養素和植物營養素,維生素C比奇異果高出8倍,含有小麥胚芽同樣分量的維生素E,而維生素A比胡蘿蔔多3倍,更含大量的礦物質、纖維和蛋白質。此外,沙棘也能清除體內過度累積造成身體衰退的元兇自由基,是世界上公認最強的抗氧化劑,能夠促進身體代謝,並且對肌膚修復也有幫助。藝人Ella也是沙棘的愛好者,年近40的她肌膚依舊透亮白晰,秘訣除了平時按摩臉部,搭配每天飲用代言的「醇耀妍」維持美麗,富含:沙棘籽、8倍白藜蘆醇等具強抗氧化力的營養成分,刺激年輕幹細胞生成,醇耀妍年輕亮麗上市。Ella笑說,「醇耀妍」是由醇養妍的升級版,除原本的野櫻莓、綜合莓果外,升級版的「醇耀妍」更重本添加來自極地高原的活化果「沙棘」萃取物,有營養寶庫「沙棘」從內而外全身性的滋補,一天喝一包,喝進女性欠缺的美麗元素,補充活力也保持健康。此外,「醇耀妍」這次增加8倍白黎蘆醇,白黎蘆醇素有植物界守護神之稱,擁有高含量多酚抗氧化的物質,具增加細胞活性、提升自我修復能力及強大的抗氧化效果,可有效減緩發炎,同時增加保濕力與肌膚彈性,讓Ella由內而外都散發出年輕氣息。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rdVmt
-
2020-06-29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炎炎夏日,西瓜幾乎是每個人夏季必吃的水果,多汁解渴又去暑氣,讓人很想一吃再吃,而且營養價值高,對身體保健有幫助。不過,若是晚上睡前吃西瓜或是一次吃太多,都有可能會引起腹瀉,糖尿病患者也應適量攝取,避免血糖飆升。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蔬果的植化素可以讓每種植物有特殊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殖後代,還可以保護植物對抗細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植化素也會將陽光照射所產生的自由基清除,因此,有強力抗氧化作用;根據癌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紅色的食物具有預防胃癌的功效。此外,美國的研究還發現,西瓜所含的瓜氨酸可以使血管放鬆以及充血,因此,能壯陽和降血壓;而西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鉀可以利尿,促進水分排除,改善排尿不順、尿道炎及水腫的問題。不過,任何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尤其是慢性病患,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室組長劉純君表示,西瓜含大量的水分,清涼解渴,但是糖尿病患吃太多西瓜,就會造成血糖狂飆。至於西瓜的熱量,一般是指連著西瓜皮的部分一起計算,連皮每百公克是25大卡,所以一次吃300公克就接近一份水果的熱量,而有些人吃西瓜時,是把西瓜切開一半後,直接拿湯匙挖著吃,很難控制份量,再加上台灣農夫的種植技術進步,西瓜甜度愈來愈高,一吃就停不了,最後導致肥胖。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挑選西瓜,水果攤上堆滿西瓜,一眼看去,好像每一顆都長得差不多,而且西瓜皮又厚,東捏西敲,到底哪一顆才新鮮又香甜?劉純君建議,可以從西瓜底部和西瓜的蒂頭來挑選,一般西瓜底部的圈圈愈小、西瓜的瓜紋愈明顯整齊就愈好,而且瓜色要翠綠,蒂頭最好是捲曲的。 西瓜買回家後,只要沒有撞傷和剖開,在室溫下放2~3天,還能保持新鮮,一旦切開後,如果沒有立即吃,一定要放置到冰箱,以避免酸腐和蒼蠅沾染。延伸閱讀: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
2020-06-27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遺傳之外 這2個因素對「癌症樂透」有決定性影響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自然的療癒密碼》,作者克萊門斯‧阿瓦伊】由於狄奧多西‧杜布贊斯基所言,除非是在演化的脈絡下,否則在生物學裡沒有任何東西具有意義,顯然是對的,再者,由於這種認知同樣也適用於疾病,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演化醫學能為諸如癌症之類的疾病提供什麼解釋?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腫瘤細胞具有威脅性的變質與演化機制之間的關係?早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之前,癌症就已存在多時。古生物學家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點。這些科學家是專門在研究遠古時曾經存在、如今卻早已滅絕的一些物種。他們曾經挖到一塊帶有一顆已經石化了的腫瘤的恐龍骨頭化石,這顆腫瘤的年紀已有將近一.五億歲。所以說,當時肯定存在著癌症,只是我們無法斷言,這種疾病究竟有多常見。從生命初始,造成腫瘤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於在細胞裡。且讓我們假設,地球上的生命,如同大多數的生物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起源於大約四十億年前。當時,第一批生物出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關於它們的起源,至今為止,只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設與瘋狂的推測。這些原始生物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生物學家將最早的生命形式稱為「LUCA」,它是「最終普世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一詞的縮寫。因此,無性的、單細胞的LUCA,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終普世共同祖先」。某些生物學家認為,LUCA有可能是例如被某顆隕石從宇宙的另一個部分帶到地球上來。我們且先將這類說法擱在一旁。畢竟,這完全不會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樹木、灌木、其他的植物、真菌、細菌以及動物和人類等等,在相隔數十億年的差距上與LUCA有著「親屬」的關連。因此,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含有它的小部分。存在於生命演化起始階段的原始細胞,必然已經具有遺傳物質,而且能夠繁殖,換言之,能夠自我複製。單細胞生物有兩種繁殖方式。一方面,它們可以與其他的細胞相互結合。這是一種十分古老且簡單的性形式,它所賴以運作的原則與我們人類的相同。另一方面,單細胞生物其實只要簡單地進行分裂,同樣也能完成繁殖。在這當中,它們是根據「一生二」的原則使自己倍增。為此,它們完全不需要另一個細胞。這是一種無性的方式,是最古老的繁殖方式;LUCA必然已能採取這樣的方式。在這當中所產生的後代,會與產生它們的那些細胞具有同樣的基因。它們其實就是某種「拷貝」。人們則稱此為「營養器官繁殖」(vegetative Vermehrung)。我們人類連同我們的身體細胞的整體都是LUCA的後代。因此,我們的細胞也具有和單細胞生物本質上相同的營養器官繁殖形式,一點也不足為奇。它們會自我分裂,並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產生出新的細胞。身體細胞的子代通常都是其母細胞的翻版,亦即所謂的「複製」(Clone),這點完全合乎它們的目的。肝細胞必定出自肝細胞,皮膚細胞也必定由皮膚細胞產生。藉由這種方式,我們的身體不斷地透過細胞分裂自我更新。表皮,亦即皮膚的最外層,大約每四周就會完全更新一次。肝臟細胞則慢得多,大約需要一百四十到四百天才能完成更新。有些細胞在我們成年後完全不會再自我更新,例如某些類型的神經細胞。當身體細胞經常進行更新時,舊的細胞則必須死亡與讓位。因此,身體細胞會在一段時間後自殺。由於細胞的這種自殺是在基因上編寫好的,所以我們會說這是「計劃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簡稱:PCD)。然而,在這一點上,事情卻是變得有些尷尬,因為重要的計劃性細胞死亡與每個想要生存和改變的細胞的原始利益相互矛盾。生命的演化是奠基於遺傳程式的變化。活細胞裡的一部微小的「複印機」一再會在讀寫這個程式時發生錯誤。這會導致突變,也就是細胞基因組的改變。這些突變是演化之所以能夠續行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所有的人所從出的原始細胞LUCA,一直完成自己完美無缺的複製,那麼如今地球上恐將沒有其他任何比它更好的生命形式。也或許,如今地球上恐怕再也沒有任何生命了,因為地球上的環境條件在過去的四十億年裡曾發生過多次劇烈的變化,LUCA的生命形式,在沒有任何改變下,恐將無法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突變、轉變,可謂是在每個細胞中運轉的演化引擎。一個身體細胞可能因為突變而變成不會死亡。在這樣的情況下,計劃性的細胞死亡就不再發生,細胞分裂後還會一直生氣勃勃。由於它會將自己已經發生改變了的遺傳物質傳給新的細胞,於是它也會讓新生的細胞同樣不會死亡。突變的、不死的身體細胞不僅沒有讓位給新的細胞,反倒越積越多。於是乎,腫瘤形成、擴散,之後更開始損害並破壞身體器官。這是我們俗稱細胞「退化」(Entartung)的過程。這無非只是一個細胞的演化過程;這些細胞對於它們所屬的人類的狀況其實是完全盲目。因此,演化醫學及其研究對於癌症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細胞的遺傳物質每天都會發生數以千計的各種損害。舉例來說,在人類機體的化學過程中產生的所謂「自由基」(free radical),會攻擊我們的以DNA形式存在的基因組。自由基是極其活潑的化合物,為了尋找一個在化學上的結合伴侶,它們會像狂野的飛盤在我們的身體裡亂飛,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會扯下細胞的DNA的組成部分。這些損害也可能會導致產生危險的細胞。也因此,我們具備了能將受損的遺傳物質恢復原狀的修復機制。萬一修復失敗,這也可能會導致危險的細胞擴散。因此,我們可以見到,這是一種保護生命體免受癌症侵害的持續的平衡行為,因為癌症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原始力量。為了防止腫瘤形成,身體自身的力量必須始終保持警戒,必須防止細胞的基本生命力脫軌致使我們生病。這也就是醫生與生物學家會說「癌症樂透」的原因。 除了遺傳因素以外,環境與免疫系統在「癌症樂透」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環境污染物也會損害我們的DNA。如此一來,修復機制就會不起作用,罹癌風險也隨之升高。不平衡的飲食具有同樣的損害性,例如這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此,營養學家會建議從蔬菜和水果中攝取大量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某些植化素可以抑制自由基在身體裡形成。你能猜出是哪些植化素嗎?來自水果和蔬菜的防癌物質幾乎全都屬於萜烯這個族群!我們已從森林空氣中認識了這個物質群。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就是其中一例。這是常見於黃色和紅色的水果與蔬菜的萜烯,像是胡蘿蔔、番茄、南瓜、甜菜根、桃子、花菜、菠菜等等。特別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圍繞著癌症進行的權力遊戲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因素。我已說明過,自然殺手細胞與抗癌蛋白質是如何發現危險的細胞並迫使它們自殺,此外,所有這些防衛物質又是如何在吸入樹木的萜烯下被活化與增加。對於我們的健康而言,地球的自然環境是否完好無損絕非無關緊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對於「癌症樂透」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運作正常且乾淨的生態系當然會比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的一個行星,更少一些存在致癌影響的機會,而且我們可以吸入更多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學成分。大自然的影響使我們在參加「癌症樂透」時握有更有利的籌碼,因為它們可以強化身體的抗癌機制,並且有助於免疫系統的自然功能。如果使用演化生物學的語言,我們則可以說:疏離大自然提高了潛在的癌細胞的適應力。相反地,生態完好無損的生活環境所發揮的影響,則會強化防衛細胞與其他自然對手的適應力。雖然癌症早在智人出現之前就已存在,不過,自二十世紀起,它才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在動物界裡情況則非如此。癌症是工業時代的人類文明病。促使癌細胞變得有能力抵抗化療藥劑,這也是一種演化機制。類似於抗生素之於細菌,化療藥劑提高了施予腫瘤細胞的人擇壓力。醫生動用細胞毒性藥物去殺死腫瘤細胞。然而,細胞卻具備了可藉以將毒藥再次排出的微型幫浦。在這當中,某些腫瘤細胞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完成這項工作,這足以讓它們在化療中存活。換言之,它們有能力去抵抗。如果除了那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以外,其他所有的癌細胞都被化療藥物殺死,這些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就會產生更頑強的腫瘤,這些腫瘤含有大量具有抵抗能力的癌細胞的複製品。治療這種「超級腫瘤」只有很微小的成功前景。因此,未來的癌症治療必須將演化的知識納入考量,進而找出「合乎演化」(evolutionssichere)的治療方式。為此,人們必須做網絡式的思考,也必須把人視為原本的人,換言之,視為某種產生自生命的網絡、而且永遠且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這種相互關係的大自然生物。一種忽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醫學,在許多領域裡永遠不會成為一種成功的醫學。
-
2020-06-25 科別.消化系統
擔心長期熬夜猝死?照顧好腸道也許能「倖免」
睡眠不足、晝夜節律失調會導致腸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活性氧在腸道的累積,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這是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和進一步誘導猝死的關鍵。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細胞》上的研究報告稱,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長期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臟,而是在腸道。長期熬夜之所以會引發過早死亡,是源於氧化物在腸道內的蓄積。而且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通過主動清除動物腸道內的氧化物,即使長期熬夜,其壽命也和保持正常作息的動物沒有差異。這份研究報告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氧化物在腸道蓄積為何會引發人猝死?該研究與以往熬夜致死原因的認知有何不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國內相關專家。熬夜已成生活中的新常態在專家看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熬夜已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新常態。但是,經常熬夜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危害。長期從事腸道益生與疾病研究的中國藥科大學副教授儲衛華告訴記者,熬夜會導致腸道產生大量氧化物,活性氧(ROS)因此在腸道中蓄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林敏博士解釋,ROS是生物體有氧代謝產生的一類活性含氧化合物的總稱,主要包括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儲衛華說,ROS會大量破壞DNA以及細胞的其他成分,摧毀基於肌膚彈力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從而引起皺紋、鬆弛。ROS也會刺激色素細胞產生大量黑色素,繼而產生黃褐斑、蝴蝶斑等;ROS還會摧毀細胞膜,使細胞不能從外部吸收營養,繼而導致細胞死亡,使組織器官衰老甚至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及腫瘤等200多種疾病。睡眠不足、晝夜節律失調會導致腸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失調,導致ROS在腸道的累積(尤其是小腸),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這是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和進一步誘導猝死的關鍵。腸道菌群扮演關鍵角色專家介紹,睡眠是人類以及其它動物生命活動的基礎,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在研究睡眠,試圖深入了解睡眠的奧秘,但至今仍有許多關於睡眠的秘密無法解開。眾所周知,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包括罹患慢性睡眠障礙、心髒病、2型糖尿病、癌症、抑鬱症等多種疾病。早在1983年,就有美國學者通過對大鼠進行研究發現,長期的睡眠剝奪會造成動物死亡。隨後,科學家們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探索,但始終未能發現動物不睡覺就會死亡的確切原因。睡眠是由大腦調節的一個重要生理過程,有研究者發現腸道,尤其腸道菌群可能是睡眠機制的關鍵調節者。腸道參與了機體的各種生理、病理過程,還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和代謝等途徑,與睡眠覺醒機制的調節。多數研究認為,腸道菌群對睡眠的調節是通過腦腸軸內多種途徑的綜合作用實現的。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院長陳永泉教授表示:以往的研究認為熬夜引發的猝死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比如原本就有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人在熬夜後會突然發生意外。但近來發現,一些發生猝死的年輕人生前並沒有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上述研究顛覆了對猝死原因的傳統認識。不過,也有專家提出,儘管這些研究揭示了睡眠障礙與腸道菌群可互相影響,但研究人員還是沒能弄清楚為什麼睡眠不足會導致腸道內的ROS蓄積,以及為什麼會如此“致命”。目前為止,由於腸道與睡眠障礙關係的相關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睡眠障礙是如何影響腸道變化的具體機制還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還缺乏大規模針對失眠與腸道問題的臨床實驗研究,因此,未來可能需要對腦腸軸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23 橘世代.健康橘
吃水果、喝果汁不會胖?「水果瘦身」的迷思大公開
大概沒有一位腦中浮現過瘦身的朋友,沒有想過或是碰過水果瘦身法。但是這真的那麼神奇嗎?又或者說效果遠超過其他的方式呢?不過今天SuperFIT要來幫大家打破這個迷思,水果吃錯方式不僅對於減肥減重有害,更是大敵之一,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那些說法都是騙人的嗎?根據國內醫師表示,某方面來說,水果的確是減重的敵人,因為人之所以會發生肥胖狀態,就是身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對吧!對營養學比較有涉獵的朋友,一定知道澱粉是多醣、水果是單醣,以消化吸收的速度來說,水果的確是好上很多,但也由於如此,很多朋友越陷入誤區,以為只要吃水果就能瘦,這其實是有很大的錯誤,今天營養師就來說說幾個能幫大家事半功倍的水果瘦身法則:如何水果瘦身:1. 一天只要吃一餐純水果就行教練見過不少的學員,為了追求快速成效或是增加效果等種種理由,把飲食方式改為一天全部以水果替代的方式,以為這樣能夠讓進度加快,但是在專業營養師的眼中,這可是大大的『NO!』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沒錯,水果富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質等營養價值,但即使如此,想單靠一種或是兩種水果就能達到一天所需,那就太過天真了!一旦長時間只吃單一或是兩三種水果,極容易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進而使減肥計劃破功,不過有個方式,以單一蔬果不含其他攝取物,替代晚餐後將是不錯的選擇。2.攝取適量的水果才會瘦很多朋友、甚至大部分朋友,都有一種迷思,蔬果所含的熱量很低,所以吃再多都沒有關係,真是如此嗎?這裡讓Gina稍微提醒大家,這觀念完全是錯誤的,甚至有誤導的嫌疑,其實有不少的蔬果熱量並不低,像是台灣人一定熟悉的香蕉,一根熱量不比一碗白飯差,假使妳挑錯目標,不要說減重,別加速發胖就要阿彌陀佛了!熱量高食物,除了香蕉外,像是酪梨、榴槤都是,更重要是除了高熱量、其中所含的植物性脂肪也不在少數,稍微多吃幾片,很可能跟吞下白米飯沒兩樣,這樣有警覺了嗎?有些朋友會說,我選擇芭樂等低卡路里就沒事了吧?如果你有控制攝入量,當然沒問題,但假使超出建議數量了呢?這裡Gina特別提醒,每種蔬果都有記憶的攝取量,想要減種就要切實遵守。3.越接近食物原味、原形,就越能接近目標很多人、學員,為了圖個方便,把蔬果都往果汁機裡面丟,完成後也不加任何甜品,以為自己已經吸收蔬果中的全部營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Gina在此很殘酷的告訴大家,您錯了!雖然蔬果汁有著無可比擬的方便優勢,但是在過程中,人體消化系統最需要的纖維質等有益物質,全數散失之外,加上因已經被攪碎的纖維,已然無法提供飽足感減少食物攝取,如此就有可能攝取超標的數量與熱量,想從這方式減少體重,無疑是緣木求魚罷了!4.搭配低熱量食物飲食絕對不要把水果當做減肥減重的護身符、保命牌,認為正餐用水果替代後,其他時間就可以比較放肆,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到,減重這個行動,絕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只有單一方面改變就成達到成效,如果讀到這邊的妳還有這個想法,趁早丟棄吧!低熱量飲食其實限制還不少,但只要能夠按照守則,即使水果減肥也能夠達成。全面控制攝取熱量總值,配合蔬果的高纖、維他命,想找回魔鬼身材一點都不會是夢想。那麼說了這麼多,有哪些想要減重的朋友應該重視的水果種類呢?別急,接下來 Gina就稍微花點篇幅來告訴大家吧!幫助減重的水果1.紅番茄(特點纖維多、熱量低)在瘦身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威力,甚至為此出現市場缺貨情況。有人說金黃色比紅番茄減肥效果好,但是在醫師眼中,其實一點差異都沒有,除了有減肥美容功效、養生也少不了這物!假使妳食量夠大,吃掉兩個份量滿滿的牛番茄後,大概也要接近滿檔了,但是你知道,這時候卡路里攝取還不到100大卡喔!至於番茄多樣的烹調方式,就不要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大家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2.紅西瓜(體積大、熱量低、水份多)在炎熱酷暑難耐的夏天,來片甜美富含水份的西瓜,真是極高享受(日劇孤獨美食家就有這麼一個場景)假使把一各大西瓜分成10等分,每片的熱量不到70大卡,即使是一口氣三片也沒問題(前提別腹瀉了!),不過相異番茄,紅色的西瓜比起其他品種多了可以退火解熱、排水利尿的β類胡蘿蔔素,更重要是能幫助身體修護組織受傷。3.哈密瓜(GI低、熱量低)很多朋友包括Gina在內,一開始對甜甜的哈密瓜,總是有熱量高標的印象,但是怕是妳我都誤解了!GI值竟然低到41(以國際標準來說,55都算是低的範圍),特點就是讓血糖上升速度減慢,讓大吃大喝的情況減少。一切開黃澄澄的的哈密瓜,也是抗氧化能力β隱黃素的大宗來源,甚至可以防禦由於自由基的傷害。除此外,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都有著功效,甚至可以說遏制慢性病惡化,也有幫助。4.柳丁(纖維多、GI低)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水果,柳丁想排前五一點都不困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維生素C含量超多之外,纖維質以體積比例來說,一點都不俗,加上質感粗糙,很容易有飽食感,除了減重之外,對於長期排泄不順的朋友,更是一大聖品。但即使如此,以正確方式吃柳丁才能完全享受它帶來的瘦身樂趣,這話怎麼說呢?假使一般人如我們,大部分都是把汁液壓榨出來,或是吃肉但是把渣籽吐掉對吧?但這些行為看在醫師眼中,絕對是NG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渣籽混合汁液咀嚼喝下,才是最聰明的方式。5.葡萄柚(纖維多、熱量低)要談到瘦身水果,怎麼可以忽略葡萄柚呢?不僅只是水份多、高纖低脂、豐富維他命C這些早為人熟知的部分,加上富含鉀質以及β胡蘿蔔素,身兼減重與預防慢性病發作尖兵!與柳丁一樣,要充分享受葡萄柚的好處,必得先了解正確吃法,在這裡推薦許多女性朋友的方式,對半剖分後。用湯匙挖著果肉吃,才是完整攝取營養的方式。說了一堆水果減重的誤區,以及哪些水果對你的減重大業有幫助,不要在把目標放在蘋果與香蕉等上面,比起他們更好的蔬果,可是只多不少呢!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2 科別.泌尿腎臟
肉肉的才有福氣? 當心腎臟病就是這樣被你養出來的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50歲陳先生,本身有高血壓和痛風病史,但因為從商頻繁應酬拚事業,鮮少定期至腎臟科追蹤,僅在痛風發作時才服用止痛藥。直到近期痛風頻頻發作,赴醫經詳細病史詢問、抽血檢查,赫然發現腎功能大幅衰竭,恐走上洗腎一途。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指出,就該個案而言,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控制好的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以及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和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短期內腎功能恐會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因而向患者提出警告,這才配合醫囑用藥治療,並調整飲食習慣,後續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所幸各項指數已控制良好,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無惡化跡象。李其育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不時需要交際應酬,導致肥胖問題發生,出現許多「小腹婆」、「富爸爸」。臨床發現,中廣型肥胖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導致造成高血壓、腎病變。他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控制高尿酸的問題,也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戒酒、減鹽、控磷,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是預防腎功能惡化的長遠之計。(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吃素能延緩腎病? 專業醫師曝真相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5大類護腎食物,減少30%慢性腎臟病機率
「怎麼吃、吃什麼,才不會面臨洗腎風險?」營養師解釋,腎臟是身體排除毒素的器官。因此,日常飲食盡量挑選天然食物,少加工、醃漬、油炸等易含毒素的食物,就能達到保護腎臟的作用。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探討飲食習慣與腎臟病之間的關係,發現那些經常吃健康飲食的人,可以減少30%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以及減少 23% 得到蛋白尿的機率。 健康飲食是什麼?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包括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魚類;少吃紅肉、加工肉品、鹽分與含糖飲料。以下就請營養師帶大家看看,哪些食材特別能夠保護腎臟? 全穀雜糧類 黑米、栗子、黑蕎麥 主食類,成人建議每天可吃1.5∼4碗,建議最好是以全穀雜糧為主,如黑米、糙米、地瓜、山藥、南瓜、芋頭、燕麥、黑蕎麥或栗子,特別是黑米、栗子、黑蕎麥。 中醫認為,不同顏色的食物歸屬於人體的五臟,其中黑色入腎,腎虛的人可多吃黑色食物滋養腎,現代醫學發現,黑色食物裡頭,因含有較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及植化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較多,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達到養腎作用。 不過,倘若你本身已有慢性腎衰竭,就得限制飲食中主食的分量,因每份主食含有1.5∼2公克的蛋白質,而蛋白質會生成含氮廢棄物,增加腎臟負擔,必須請營養師替你算出一天能吃的主食份數;另外,全穀雜糧類因為含有較高的鉀、磷離子,患有慢性腎衰竭的民眾,應限制量的攝取。 蛋白質類 黑豆、黃豆、豆漿、豆腐、豆干 一位成人每天正常蛋白質攝取量約為4∼6份,陳詩婷解釋,一份蛋白質為一顆蛋、一杯牛奶、一杯豆漿、一兩肉、三片小豆干,尤其是豆類製品,研究發現大豆蛋白具有保護腎功能、延緩腎病進程的作用,建議三餐中若有一餐的蛋白質能以豆類為主,是最佳護腎飲食原則。 提醒民眾,很多人喜歡吃肉,往往中午一個炸雞排便當下肚,火鍋、燒烤或是吃到飽,一不小心海鮮、肉類吃過量,要知道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形成含氮廢棄物,含氮廢棄物必須由腎臟排除,假使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腎臟負擔會較大,容易加速腎臟老化,影響腎功能。 蔬菜類 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 各種天然蔬菜都可以達到排毒的作用,特別是洋蔥、韭菜、羽衣甘藍、香菜這幾種蔬菜,排毒作用又更好。 陳詩婷說,洋蔥本身可以消炎、抗菌、抗血糖、抗血壓、降膽固醇等,整體而言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至於韭菜,中醫認為可以補腎益陽,煮成韭菜炒蝦仁或是韭菜炒蛋都很不錯。香菜則被發現具有排除重金屬的作用,尤其我們在吃海鮮時配點香菜,移除海鮮潛藏的重金屬,減少腎臟過濾的負擔。 水果類 桑椹、蔓越莓、黑棗、葡萄 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健康民眾可以依照國健署建議的每日2份水果攝取。中醫認為,黑色入腎,顏色較深的水果,如桑椹、蔓越莓、黑棗等,都被證實含有花青素、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腎臟的健康。 其中,蔓越莓,被證實可以預防泌尿道及陰道感染,還能幫助身體平衡過多的尿酸,是預防腎臟病的水果。至於桑椹,本身有補血養顏的作用,而黑棗的鐵質、鈣質含量豐富,一樣有益脾胃、養腎補血的作用。提醒民眾,楊桃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腎病患者因難以負荷太多的過濾能力,建議避免吃楊桃。 油脂類 黑芝麻、腰果、核桃 國健署建議,每天可以吃一湯匙堅果類食物,以攝取好的油脂。陳詩婷說,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堅果類,被證實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進而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註:腎臟對於血壓相當敏感,患有三高問題的民眾,很容易併發腎臟病)。 特別是黑芝麻、腰果、核桃等,可以幫助補氣血、強壯腎氣、通便的作用。提醒你,堅果屬於油脂類,不宜多吃,口味則盡量選用少調味、加工的原味為宜。(本文摘自今周特刊《這樣做,成功逆轉腎》)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喝牛奶長骨?自己吃得很營養? 醫師解析:怎麼吃才對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經醫師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發現跟她吃得不對、導致骨質癒合不佳有關。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許多民眾以為自己吃得很營養,但其實可能根本沒吃對,這類問題更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徐毓婷指出,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手術,並努力喝牛奶和嘗試長骨偏方,但花了錢卻未見成效,術後一直無法行走。X光顯示,她的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以致無法癒合。後來婦人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以活血檢驗方式進行檢測,發現婦人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的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送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每個人出現的症狀或疾病,都是相互關聯且有其根源;身體的狀態和每天攝取的食物、營養有很大的關係。現代人每日攝入過度加工的食物,加上長期累積的壞習慣,疾病不知不覺就找上門了。功能營養醫學,就是在疾病前期,針對營養素的缺乏,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讓身體往好的方向走。除了這名骨折婦人,也常有老人家以為每天應得吃淡、有吃飽就好,但卻常因為忽略了好的蛋白質,以致經常疲勞、虛弱,容易跌倒。還有人改不了喝茶和咖啡的習慣,以為可以養生和「顧肝」,殊不知卻可能因喝進太多咖啡因而阻礙骨質吸收,容易引起骨折。另則是太常外食,無法選擇穩定性高的油品,食物經常以豬油、花生油、沙拉油烹飪,都可能影響身體的健康。在改善方面,當發現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應該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且喝牛奶也應注意,若是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的病人,反而會因為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更多關於「健骨」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2 養生.營養食譜
綠豆湯變紅色,營養價值打折?3要點教你煮出解暑綠豆湯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家中老人會在這個時節熬綠豆湯。經驗老到的人曉得,綠豆湯遠比冰淇淋更解渴、消暑。因為冰淇淋在儲存、運輸過程容易污染而導致致病菌超標,吃得太多、太快還會造成 “冰淇淋性頭痛”。自製一碗綠豆湯,既安全衛生,又有營養。我們發現,有的綠豆湯是綠色,有的綠豆湯是紅色。細心的朋友會問:綠色和紅色的綠豆湯在解暑效果上有差異嗎?有的。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載有綠豆湯的製法:「將綠豆淘淨,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解暑。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這就是說,綠色的綠豆湯解暑效果好。綠色的綠豆湯更營養現代研究也表明:綠豆湯顏色和抗氧化活性之間有極顯著的相關性,綠色的綠豆湯清除自由基(導致人體上火症狀)的能力更強,消暑效果比較好;紅色綠豆湯也能消暑,只是效果較弱。為什麼呢?原來,綠豆皮含有大量的多酚類物質,主要是類黃酮,類黃酮是重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有眾多醫療保健功能。而綠豆仁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澱粉和維生素。綠豆皮中溶出的酚類物質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長,就會在氧氣作用下發生氧化聚合反應而變性變色,所以綠豆湯就會變成紅色了。要想熬出綠色的綠豆湯,要注意幾點:1.選好水越純淨的水越好。因為水的PH值或者說酸鹼性對綠豆湯顏色影響很大,PH值越高即鹼性越大,對類黃酮和維生素B的結構破壞越大。類黃酮是綠豆湯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而大量的維生素B能夠彌補出汗時的營養損失,是綠豆解暑特性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家裡有反滲透淨水器,直接用純淨水煮效果最好。2.選好鍋,蓋鍋蓋忌用鐵鍋。因為鐵會破壞類黃酮的結構,形成顏色較深的複合物,煮出的綠豆湯食用後還會造成腸胃不適。熬綠豆湯最好用砂鍋,至少也要選用不銹鋼鍋。一定要記得蓋好鍋蓋,盡量減少綠豆湯與氧氣的接觸面積。3.控制好火候和時間古人熬綠豆湯只需「大火一滾」,也就是說時間要短。現代研究表明:先煮沸水,然後放入綠豆,繼續小火煮8-10分鐘即可。這樣即可以去除水中氯氣,又最大程度保護了解暑綠豆湯中的活性成分。最後,記得要連湯帶豆一起喝掉,這樣既能清熱解暑,又不浪費其它營養成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08 養生.營養食譜
火龍果皮丟掉可惜!4招教你吃進火龍果甜菜紅素
被稱為「神聖之果」的火龍果富含水分、膳食纖維及甜菜紅素,甜菜紅素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還能對抗自由基,抗衰老,纖維質及水份也能讓胃有飽足感,夏天吃點火龍果真的很不錯。許多水果的果皮具有營養價值,火龍果也是一例。不管白肉、紅肉,火龍果的粉紅色內皮就是甜菜紅素含量最高的地方,所以記得削皮時別去得太乾淨,把那層粉紅色的內皮一起吃掉就對了!最外層的厚皮當然也含有豐富甜菜紅素,只是很少人會想吃這層皮。如果你不想直接吃皮,以下4個方式,可以讓你把火龍果最營養的甜菜紅素吃下肚。4招吃進火龍果甜菜紅素1、選紅肉的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紅肉的吃,但前提是你要買得到紅肉的。2、打成果汁將外層皮洗乾淨,切除蒂頭和表面凸出的青綠色部分,切塊丟入果汁機,再加點蜂蜜及水打成果汁。也可跟果肉一起打。3、刮下火龍果皮內層火龍果的粉紅色內皮,是甜菜紅素含量最高的地方,所以果皮剝下來之後,可以將果皮內層刮下來吃,不要浪費了。4、果皮入菜網路上許多人分享的火龍果皮食譜,很多是將其做成果乾當蜜餞吃。而如要入菜,可以切成丁塊狀與蛋一起煎、或拌入麵糊做成煎餅。或切絲與雞肉一起炒,也很好吃。
-
2020-06-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折手術後為何沒好? 醫師:還要補對營養素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她懷疑是手術失敗所致,但經醫師詳細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後,認為是患者沒有補充對的營養素,導致術後骨質癒合不佳。經補充優質蛋白質、鈣片、維他命D、C後兩個月,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如今已可以正常行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骨折發生經手術接合到骨骼生長強度好,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快的話是手術後8周,慢的話要6個月。當病人手術後骨頭一直無法癒合,可能是「延遲癒合」或是「不癒合」的併發症。這位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復位手術,將碎骨整齊的拼湊在鋼板上,但自手術後一直無法行走。她雖積極接受復健,也努力喝牛奶,並嘗試鄰居們提供的長骨偏方,但花了大錢也沒有看見成效。回診追蹤X光時,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她說,這位患者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活血檢驗發現她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好的長骨配方必須腸胃吸收順利、血液健康配送和有正確的營養素,「不是缺什麼就吃什麼,重點是看身體怎麼去吸收它」關於鈣質的補充,觀念也要正確,而不是一味的喝牛奶,例如對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的病人,反而會讓病人一直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對於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的病人,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我們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徐毓婷說,很多病人覺得手術後靠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就沒問題了,而忽略了手術後的保養及營養補充,尤其是老年人,有抽菸習慣者,或是有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病者,這些族群本來傷口或骨質癒合就慢,更需要好好注意自己的養分攝取,才不會讓完美的手術功虧一簣。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對於大部分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均衡營養、又有減脂功效的飲食方式更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有食物可以越吃越瘦,越吃脂肪掉越多,又兼具營養美味,肯定大受歡迎。營養師趙函穎綜合提出10種可以幫助燃脂與鏟脂的食物,只要搭配三餐吃,同時配合多喝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自然可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1、生辣椒在日本稱為「唐辛子」的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及胡蘿蔔素等,可以透過發汗來降低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且有鎭熱解痛的效果。此外,辣椒對於口腔與腸胃具有刺激的作用,可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但若是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多吃辣椒,要吃的話,要選擇生辣椒;另外,不建議吃辣椒醬或是豆瓣醬等,不但效果差,又含有其他添加物,對減重無益。 2、咖哩咖哩的主成分是薑黃素,更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咖哩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 3、生薑薑具有薑辣素,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達到促進身體發汗排熱,消除水腫、提升基礎代謝率的作用,可說是日常飲食中最好用的保健食材。值得注意的是,已經腐爛的薑會有產生黃樟素的疑慮,容易提高致癌的機率,千萬不可以食用。 4、胡椒胡椒在料理調味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但能幫料理提味,也因為味道辛辣,可以發熱、祛寒、加速循環與代謝。胡椒中的胡椒鹼、維生素A及維生素E等成分,同時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舒緩身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價值高。 5、洋蔥洋蔥含有維生素C、B、硒及硫化物,營養豐富,有人稱之為食物中的「萬能俠」,能殺菌、助消化、降血壓血糖,也可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此外,紫洋蔥還有鈣質、花青素的營養,可以改善運動後的肌肉緊繃,也對脂肪燃燒很有幫助。 6、大蒜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 最好的食用方式是在烹煮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最好在煮粥或煮湯時,起鍋前再放入較佳。 7、黑木耳黑木耳是最近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且因熱量低,可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 8、綠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的綠花椰菜是最被看重的抗癌好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類、槲皮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抗氧化、助消化排便,且有咀嚼飽足感,可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食用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微生素C大量流失,可以用汆燙方式烹煮綠花椰菜,再淋上橄欖油即可。 9、大番茄在蔬果中數一數二的減肥聖品就屬大番茄了,番茄高纖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又少,且茄紅素豐富,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食用時最好能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此外,番茄的茄紅素屬於脂溶性,必須靠加熱才會被大量釋出,所以像是番茄炒蛋、茄汁牛肉都很適合。 10、亞麻仁油別以為體內的脂肪多,就不碰油脂類,其實只要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例如亞麻仁油就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有降體脂的功效。然而,亞麻仁油為冷壓油,使用時不可加熱,建議可直接淋在生菜沙拉、豆漿上食用,依個人體質適量食用效果較佳。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連減重名醫都在做! 最高CP值的運動是「它」
-
2020-06-04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讓男人女人都愛上的火龍果果汁4種做法達人教你做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火龍果最常見的有白肉及紅肉2種,營養價值高,含維生素C、B2及菸鹼酸等,還有礦物質鉀、鈣、鎂、鋅、鐵等。且富含水分及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預防便秘,有助預防大腸癌及痔瘡。但不要以為火龍果熱量低,吃太多可要當心糖份攝取過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鉀含量,腎臟病不宜多吃。【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08-21/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火龍果怎麼挑?1.掂重量:火龍果愈重,代表汁多、果肉豐滿,購買火龍果時,可先用手掂一掂重量,愈重愈好。以果形飽滿、觸感結實為上品。2.看外型:若是綠色部分變得枯黃,就表示已經不新鮮。3.挑甜度:鮮紅色及翠綠色麟片的,多半果實還沒熟透,看來很漂亮、甜度卻不足;最好選擇表皮紅色部分,看來有點粗、暗紅、鱗片呈深綠色、果身渾圓飽滿的,甜度才高。怎麼保存?成熟的火龍果,買回家後直接放入冷藏即可;若還未熟透,可放在室溫下催熟。火龍果果汁食譜 示範達人/邱明琴:退休主婦,天然養生30年,堅信食材愈自然愈健康。火龍果除了直接切來吃,也可以搭配不同的食材打成果汁,營養又美味,對男性跟女性的身體都很好。以下介紹4種不同口味的火龍果果汁。寵愛女人材料:火龍果1/3顆、桑葚(糖漬)2大匙、冰水150cc作法:1.利用水果盛產季節,將水果糖漬起來,可以隨時取用。糖漬桑葚即一例,作法很簡單,只要桑葚加入冰糖、放進冰箱,至冰糖完全溶化即可,存放期至少可放兩季。2.將所有材料入果汁機攪打即可。達人說:含有高量花青素的火龍果,碰上滋陰補血的桑葚,絕對是女人最愛。紫蘇火龍果汁材料:火龍果1/3個、紫蘇醋(或梅汁也可)50cc、水150cc、小黃瓜半條作法:所有材料入果汁機打勻即可。達人說:清涼鮮美的小黃瓜配上紫蘇特別的香氣,加上火龍果的飽足感,是減肥的絕佳聖品。男人營養奶材料:火龍果半個、南瓜蒸熟取適量(不去皮不去子)、鮮乳300cc作法:1.南瓜整顆切塊、蒸熟,再搗壓成泥狀。2.所有材料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1.南瓜泥可裝入密封袋、壓平,入冷凍,需要時取塊狀,直接攪打或煮湯皆可。2.鮮奶可分兩部分,倒入一半的鮮奶一起攪打,另一半可待完成後,再倒入攪拌,如此更能保持牛奶營養。達人說:火龍果降血糖、血脂的效果顯著,防老抗自由基,加上南瓜的加持、牛奶的滑口,又有飽足感,是男人的營養早餐。火紅香芒果汁材料:火龍果1/3個、芒果半個、水果口味的優酪乳一罐、枸杞一小匙作法:1.將火龍果、芒果與枸杞一同入果汁機攪打。2.優酪乳先倒入杯子,再倒進果汁,會形成兩色、兩種口感。TIPS:優酪乳也可選擇水果口味,可增加果汁層次及口感。達人說:芒果的維他命豐富,可趁產季自己加工再冷凍,方便隨時取用;稍解凍後直接吃,有冰淇淋的口感,也很優。加上枸杞,則有明目效果,顏色也更鮮豔。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空腹吃荔枝會中毒致命?急診醫師建議照這3原則吃,不用恐慌
又到荔枝盛產的時節,肥美多汁的荔枝是許多人愛吃的夏季水果。不過每年總有「荔枝有毒」的報導,讓想吃荔枝的人又愛又怕!幾年前大陸媒體就有《空腹吃荔枝10個孩子死亡!醫生的呼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的文章在微信流傳,兒科醫師指出這是「荔枝病」,即空腹時大量食用荔枝,從而引發的低血糖症,如重度低血糖將引發腦神經功能受損、抽蓄、昏迷。而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醫師曾在其臉書《Icu醫生陳志金》po文指出,荔枝確實含有會抑制人體生成葡萄糖的毒素,尤其是沒有熟透的。不過,會吃到「中毒」這麼嚴重,需同時符合幾項條件,陳志金指出,這都是發生在印度一些「營養不良」的小孩身上,在「空腹、大量食用、尤其是吃到「比較不熟」的,而且「沒吃晚餐」才可能發生!基本上在台灣,營養過剩比較有可能,營養不良真的比較少。如果是正常吃,實在不必過度恐慌。那什麼叫做「正常吃」?很簡單,其實就是上述提到的3原則:不要空腹吃,不要吃不熟的,不要吃過量。荔枝、龍眼、鳳梨這幾樣夏季水果都屬於高升糖指數的水果,所以份量都要控制,營養師建議,荔枝在剝殼、去籽後,一天的量控制在吃0.5碗(約100公克),最多不超過一碗。糖尿病患者要再更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受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建議糖友一次不要超過4顆,龍眼則是8顆。根據食藥署食品資料庫,荔枝的維他命C含量相當高,直逼奇異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衛教資料,營養師賴怡君指出,維他命C可避免結締組織(例如軟骨、關節、血管壁..等)發生異常外,也能與食物中的維他命E及硒結合,強化對抗自由基的攻擊及細胞傷害,進而增加免疫能力,防止基因變異致癌。而豐富的鉀則有助於預防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危險。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低溫一族? 營養師提醒靠這一味可提溫
防疫期間全民量體溫,你是否每次測量時,體溫都偏低,屬於「低溫一族」?台南市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現代人喜歡喝冰飲、吹冷氣,又缺乏運動,都可能造成代謝循環差、體溫偏低,而料理中常見的薑,其實有活絡代謝的作用,適當使用,可以促進循環。郭家伶表示,「量體溫」是間接檢測免疫力最簡單的方法,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到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體內溫度若低於35℃,自然殺手細胞及B淋巴細胞活性皆會降低,當體溫過低時,除了代表免疫功能變差之外,會造成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更容易有腦梗塞、糖尿病、肩膀痠痛、頭痛等毛病。她表示,防疫期間,進出醫院的人都要量測體溫,雖然額溫可能受到量測距離、額部的溼度等因素影響,但不少人怎麼測量,體溫就是偏低,經常會低於36.5度,甚至36度以下。特別是女性或是代謝循環較差的老人會有體溫偏低的情況。而薑當中含有的薑酮醇、薑烯酚是提升體溫的關鍵成分,兩者都有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的效果。加熱乾燥後的乾薑,薑烯酚含量會變高,可刺激腸胃、活絡內臟運作。吃下生薑後,身體會從末稍開始變暖,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發揮袪溼散熱助代謝的功能,也體現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這句諺語的含意。郭家伶表示,東方人以薑為藥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薑是藥食同源的最佳代表。薑的價值就在於其所含的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薑辣素隨著薑越老而含量越高,所以嫩薑不辣老薑超辣。薑油酮及薑烯酚提供香氣來源及溫暖身體。生薑中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更增強了薑的藥效。而薑除了可以溫暖身體之外,還有以下的功用:一、減少噁心嘔吐、動暈症及改善胃腸道蠕動遲緩薑的揮發油也具阻斷5-羥基色胺的接受器,故薑能能有效降低化療、術後及妊娠引起的噁心和嘔吐,動暈症及胃腸道蠕動遲緩等症狀,證明了薑有“嘔家聖藥”之稱。二、抗氧化能抑制巨噬細胞過量生成一氧化氮,降低自由基對組織的破壞,因此可預防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疾病。三、抑制腫瘤的發展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在生化代謝上,干擾腫瘤細胞的基因表現、阻礙腫瘤細胞生長週期路徑、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因子的活性、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達到抑制腫瘤的發展。四、抗發炎薑辣素及薑烯酚具有抑制人類淋巴細胞中環氧合酶的表現,使發炎物質,前列腺素濃度降低。能緩解大腿軟骨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炎及疼痛。薑的使用方法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還有解魚蟹之毒。而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可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並平鋪於竹篩上(不可疊放)曬乾。曬到充分乾燥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薑的安全攝取量生薑攝取量:每天1克,不要超過10克;乾薑攝取量:每天1到2克,不要超過2到3克。要特別留意,以下是不太適合吃薑的人1、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2、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秘等疾病。3、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和出血的危風險。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突然疼痛有3種原因 復健科醫師建議這樣緩解
在家宅了幾個月,終於出門走走,但沒想到爬個山卻造成膝蓋疼痛,好幾天走不了路。這是許多人最近的遭遇,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真是個難題。三種原因 膝蓋突然疼痛康富物理治療所院長蔡忠憲表示,膝蓋疼痛原因很多,上述情形有三種可能,一是因為前一段時間運動量下降,膝關節周邊肌肉肌力、耐力變差不協調;二是活動度變差,身體自行分泌關節潤滑夜減少,突然運動又來不及產生更多潤滑液,使關節有些微磨損和撕裂。最後一種可能是久不運動,使關節肌肉相對位置不理想,突然運動時,肌肉收縮摩擦到滑囊與神經,產生壓迫而疼痛。蔡忠憲說,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膝蓋疼痛,處理的方式都差不多,初期一定都是休息。紅腫熱痛 依PRICE處置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則認為,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運動傷害,也可能是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發炎。他建議,若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症狀,應以急性傷害處理原則「PRICE」進行處置,意即「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和「Elevation(抬高患部)」。最近也有人主張,運動傷害處理原則應由「PRICE」改為「PEACE」,也就是「Protection(保護)」、「Elevation(抬高患部)」、「避免使用消炎藥(Aavoid)、「Compression(加壓)」、「Education(衛教)」。陳建成指出,「PEACE」和「PRICE」最大的不同,是不建議冰敷,也不建議服用消炎藥,主要的考量是避免修復時間拉長。但陳建成強調,熱敷和冰敷不是「全有全無的選擇」,而是「有前提下的建議」。冰敷或熱敷 須依情況而定他說明,從發炎修復的觀點,發炎代表身體正進行自我修復和調養,若沒有明顯紅腫痛熱,通常休息並搭配熱敷,可加速酵素反應和促進血管擴張,使受傷部位代謝速度增加,沖散發炎物質,提升組織自癒力。但若是受傷部位已腫脹且摸起來發燙,熱敷反而會讓腫脹處更嚴重,讓病人痛到難以忍受,則建議冰敷;或是患者已疼痛難耐,若仍堅持不可服用消炎藥物,反造成醫病對立。陳建成表示,通常出去走走引起的疼痛,在家熱敷即可。溫度上,若使用熱敷袋,因滾水可能超過攝氏70度,建議外包毛巾,若直接泡熱水則建議在攝氏40度左右,才不致燙傷;時間上,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疼痛嚴重 務必就醫治療陳建成也提醒,疼痛過於嚴重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反覆發作,或是運動傷害傷到韌帶等較深層組織,需要到醫療院所進行超音波、微波等深層熱療。若是因壓力、磨損造成疼痛,蔡忠憲建議:1.換穿較軟氣墊鞋:運動後膝蓋疼痛可穿上較軟或有氣墊的鞋子,減少走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壓力,可立即性緩解不舒服。2.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蓋初期產生傷害時,一到兩周可使用護膝支撐和保護,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免讓膝蓋周邊肌肉力量變差,應調整運動時間、強度或強化肌肉力量來避免受傷。3.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神經或滑囊等周邊軟組織擠壓,也會隨著緩步增加運動量、足夠休息等過程而改善。需求越多,關節潤滑液分泌越多,一旦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則關節潤滑液分泌減少,此時突然運動,來不及產生足夠關節潤滑液,關節就可能磨損。蔡忠憲建議,此時可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讓身體慢慢產生較多潤滑液。4.運動前先強化肌耐力:可在運動前做一些動作,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與耐力,並提升協調性,從根本預防疼痛。他舉例,可將彈力帶一端繫在椅腳,另一端綁在腳踝周圍,做前後踢以及內轉外展的動作,強化膝蓋前後內外周圍的肌肉;也可以靠牆作微蹲、弓箭步蹲等動作,更能模擬爬山、走路的動作。食療輔助抗氧化食物 減緩關節發炎膝蓋疼痛雖說要多休息,但並非完全不動,而是避免以同一部位進行大角度、劇烈活動,蔡忠憲建議,應改以緩和活動並搭配按摩、伸展,繼續強化周邊肌肉。除了上述方式減緩疼痛,根據研究,也可食用抗氧化、抗自由基食物減緩發炎,例如富含Omega-3的魚類、深色蔬菜、堅果等。但陳建成提醒,食補只能做為正規醫療輔助,若超過兩周仍感疼痛,最好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
2020-05-28 橘世代.健康橘
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只有營養吃的夠,維持健康的身心,才會有良好的免疫力避免生病。尤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當下,無不使得人心惶惶,自己所能做的不多,做好防疫工作、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才能免於傳染或是被別人感染,成功對抗病毒的侵襲。對抗疾病中當然「預防勝於治療」,飲食當然也成為防疫重要關鍵,唯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足以提升自身的免疫能力!身體免疫系統發動對抗外來病菌的戰爭!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人體外表無一處沒有皮膚覆蓋保護,呼吸道、腸胃道這些體內也充滿黏膜,做為對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除了氣體、水分、以及像是精油等少數極小分子外,外來不明病毒細菌想侵入人體沒有那麼簡單。不過當表皮、黏膜組織出現破口,病毒細菌趁機進入體內時,體內第二道防線就會啟動防禦機制。第二道防線:先天性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堪稱是人體的警備,主要工作是預防及對抗疾病,其中有嗜中性球、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負責這類防禦,免疫系統不需經過訓練,具有立即對應外來的不明感染源,包括引發局部發炎反應(紅、熱、腫、痛),缺點是無法對於特定的病原細菌做出選擇性反應。第三道防線: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有兩種,一種是產生抗體的B細胞主導的體液免疫,以及T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系統,共同特性是透過對於特定病源菌產生抗體,識別攻擊外來的病毒細胞。體內免疫系統間的平衡十分重要,要如何維持免疫平衡,是個關鍵又重要的課題。除了許多營養素與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有密切關係,不過只要能夠日常均衡飲食,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維持身體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吃對食物才能提升免疫力?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其實有很多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得透過攝取食物來補充,才有辦法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平衡。1. 維生素A:主要作用在維持眼睛、鼻子、口腔、肺部及腸胃道的黏膜功能,增強第一道防護能力,減少並避免外界病菌原入侵體內,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身體內維生素A不足會讓體內的殺手T細胞減少,影響到身體免疫功能正常運作。最簡便的維生素A來源就是蛋黃,另外在深綠色及深黃色的蔬菜當中也能找到維生素A的蹤影。2. 維生素B:維生素B會參與體內的胺基酸代謝過程,比方維生素B6會參與白血球的合成,是身體製造免疫細胞的重要來源之一。3.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C,具有清除造成體內氧化壓力的自由基,更能刺激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行程,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只要是新鮮蔬果中都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4. 維生素E:發揮抗氧化、抗發炎功效的維生素E,能清除體內過多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進而防止體內細胞遭受傷害。5. 鎂:除了在許多酵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鎂更是製造細胞的重要原料來源,除了促進蛋白質合成,對免疫細胞合成佔有重要地位,更會影響正常發展、功能與分布。鎂最常在堅果類、全榖類食品、綠葉蔬菜中被發現。6. 鋅:作用於調節複製DNA蛋白質,讓細胞得以正常複製,想當然增生免疫細胞也有其功能。獲取鋅的主要來源是來自海鮮食品。7. Omega-3:人體有許多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Omega-3就是一例,功用是在體內降低介白素-6(IL-6)、促發炎激素(TNF)的生成,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狀態。想增強免疫力就要吃這9種食物1.蛋/瘦肉: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部分,除此外免疫系統也需要蛋白質維持正常運作,日常飲食中均衡攝取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就變得十分重要。2.深海魚:許多朋友喜愛食用深海魚類,但很少人知道這些魚類富含omega-3脂肪,比方鮭魚、鮪魚、鯖魚等,每週只需攝取200-300公克的魚,就達到攝取Omega-3脂肪酸所需的量。3.深色蔬菜:從以上得知深色蔬菜,富含多種人體必需而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還對於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具有重要的作用地位。4.綠色蔬菜:像是花椰菜、菠菜、空心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效果的物質,盡可能多食用沒有壞處。5.紅色蔬菜:包含紅椒、黃椒、紅蘿蔔等等,皆飽含維生素A前身的β-胡蘿蔔素,對於建構人體第一條對外防禦線佔有十分重要地位。6.奇異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的奇異果,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7.菌藻類:香菇、木耳,或是其他菇類中含有豐富的多醣體,據醫學研究顯示,多醣體具有調節身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任務。8.生薑:含有薑辣素的生薑,除了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身體代謝效率。9.大蒜:大蒜富含的大蒜素及硫化合物,除了提高免疫細胞中T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性外,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活躍度。破壞免疫力就是這些壞習慣!1.嗜吃甜食、油炸物生活中攝取過量脂肪及甜食,除了影響身體免疫系統功能外,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效率外,更會影響活動能力,導致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還有要注意脂肪種類的攝取,比方說攝取過量的omega-6脂肪酸 (玉米油、葵花籽油) ,不僅會抑制淋巴球作用,還會減弱體內免疫力。如果改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脂,其中含有多量的omega-3脂肪酸,這類食品包括橄欖油,花生油比較優良油品,也可採不同油脂交換使用。2.長期睡眠不足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的熬夜晚睡、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的經驗,隔天幾乎都會影響精神,除此外身體代謝功能也會大受影響,一旦累積疲勞、精神不濟狀況持續,又沒有調整好休息時間,免疫力下降也就不意外。3.沒有運動習慣當身體處於低度運動活動狀態,會出現代謝循環低下的情況,更可能影響免疫系統正常表現。保持日常規律且適當的運動習慣,對於提升身體免疫力有正面的幫助。據研究報告顯示,保持運動會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有助於有效清除入侵體內的病原細菌等惡性物質。規律運動更能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維持免疫系統最佳狀態抵禦外來威脅。4.抽菸、過量飲酒諸如抽菸及過量飲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變相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以及慢性發炎的威脅,這些習慣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也是破壞身體免疫細胞的元兇之一,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聰明的大家看到這邊,都能猜出該如何抵禦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未知病毒。是的,唯有提高自身與家人的免疫能力,在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下,充分攝取營養並保持固定的運動習慣,戒除危害健康的習慣,這樣不管甚麼樣的病毒風暴來襲,身體都能具有基本的防禦能力,如此才談得上該如何應對,否則就會陷入與周遭相同的恐慌情緒之中了,祝福大家能夠安然度過病毒侵襲風暴。本文摘自《SuperFIT 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營養多不一定好!有些營養,你的體質無法吸收。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金門出現「粉紅池塘」 專家推測可能和這抗氧化劑有關
新聞報導,金門古寧頭雙鯉濕地附近的一處池塘,最近忽然變成紅褐色,由於顏色特殊,民眾上網po文後,引發熱烈討論,還有不少人前來拍照朝聖。金門縣環保局表示,應該是太久沒下雨,才導致藻類增生,出現「紅潮」現象。韋恩覺得這個紅色很有可能是微藻產生了蝦紅素,才讓池水成了粉紅色。一些微藻如雨生紅球藻平常因為葉綠素的關係,所以呈現的是綠色,但是如果遇到了生長逆境,也就是環境惡化,就像這樣的高熱乾旱,就會產生蝦紅素來保護自己,蝦紅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所以可以在惡劣條件下保護自己。而蝦紅素是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所以呈現出了紅色。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他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比維生素C高6000倍, CoQ10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在醫藥保健用途上,蝦紅素應用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蝦紅素最早是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鰲蝦身上發現的。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卻是來自於雨生紅球藻及其他微藻類,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另外蝦子也有自行將其他胡蘿蔔素代謝為蝦紅素的能力。蝦紅素除了用在保健食品之外,也常使用於飼料之用,這是應用它的鮮豔紅色,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5-1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活性氧調控」為抗癌關鍵 使用抗氧化劑要小心!
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賴以維生的空氣及約占其五分之一的氧氣之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即頒給了發現細胞如何利用氧氣、適應氧氣濃度變化的分子機制。不過,氧氣卻也是最天然的毒素!在吸入身體的每一口氣中,即便氧氣化為燃料給予我們生命力,卻也因此轉化成人體內的危險分子-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對抗細菌病毒 也可能傷己就如同漫威電影中布魯斯班納與浩克的雙面角色,活性氧既可擔任人體內的軍隊的有力武器,用來對抗外來的細菌、病毒,卻也可以殺傷自己,該如何讓軍隊維持紀律保持戰力,但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呢?活性氧就是氧氣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自由基,它是一種代謝後所伴隨產生的化學不穩定物質。在人體細胞內,活性氧自由基大部分來自於粒線體內膜上的化學反應,粒線體則是細胞內賴以生存的能量工廠胞器,所以又稱為細胞發電廠;其內膜上的電子傳遞鏈即進行氧化磷酸化反應,將氧、養分轉化為細胞生存所需要的能量。陰陽調和 攸關健康及壽命但弔詭的是,活性氧自由基不只是一種高化學反應性物質,會損傷細胞的DNA、蛋白質、脂質,造成細胞凋亡而引起衰老、神經退化等疾病;它同時也扮演重要的訊息傳遞因子,參與細胞內調控生長、發育、代謝等生理功能。於是,如何平衡細胞內活性氧的濃度平衡與調節,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或達到東方醫學所謂陰陽調和境界,就攸關人體健康及壽命長短之重要大事了。粒線體的功能與活性氧濃度調節密不可分。粒線體伴護蛋白的功能是幫助蛋白質組裝、運送和正確摺疊,也決定粒線體功能。倘若粒線體伴護蛋白功能失調,造成粒線體功能失衡,也讓細胞內活性氧濃度持續增加,會刺激下游的訊息傳導路徑幫助腫瘤生長、惡化並且轉移。同時,活性氧會促使癌細胞分泌許多發炎因子,營造有助於癌細胞發展的慢性發炎微環境,且強化轉移能力、增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抑制免疫細胞,然後強化腫瘤在合適的環境中繼續生長。活性氧失衡 引發細胞變化雖說抑制過量活性氧的增加,或許可成為一個對抗癌細胞惡化的手段,但過猶不及的活性氧失衡,都會引發細胞不可逆的變化。近年來,在醫療保健上特別強調用所謂的「抗氧化劑」來清除自由基,以對抗老化及癌症生成,但在使用「抗氧化劑」時要特別小心,若用於正常人的預防保健時,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是有幫助的;但若用於中後期癌症病人身上的話,則常常適得其反,反而會幫忙癌細胞抗氧化而存活下來,造成反效果。這理論已在最近的幾個重量級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得到證實。攝取抗氧食物 增防禦力如何將活性氧濃度調控在一個中庸、陰陽調和的境界,便是抗癌關鍵。其實,體內為了對抗氧的傷害,本身就具有自行合成抗氧化酶的能力,以清除過多的氧化物、避免失衡產生「氧化壓力」。只要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如番薯、綠花椰菜、菠菜等蔬果,就有許多強力抗氧化物質,包含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燕麥、糙米、堅果等也具有銅、鋅、硒和鐵等礦物質,也都可以幫助抗氧化酶的生成。有了這第一防線,我們就有足夠的防禦能力,來減低氧氣對細胞的傷害。在這對抗活性氧的道路上,用均衡和充足的日常飲食,可以消弭一些靠氧生存的人體不可避免的原罪,以爭取較多的有限生命非常重要。然而,如何將爭取來的有限的生命做出最大利用與貢獻,卻是將生命無限延伸的最大人生課題。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教授:與科學證據相反
讀者羅先生在2020-4-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好,個人有定期閱讀您的網誌,也有購買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籍,從中收獲良多先行致謝!在閱讀您寫過幾篇關於茶的文章後才得知茶並非一些營養師所說的會明確影響鈣或鐵的吸收,因為網路媒體上不時亦會看到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關於此點是否也可能請您撥冗指點釋疑呢?如有冒昧還請見諒,再次感謝您不吝傳播正確知識嘉惠大眾!我看到這個電郵後就立刻回覆,希望這位讀者能提供他所說的網路資訊,而他就立即寄來下面這三篇:2015-4-7《聯合報》紅茶含草酸 干擾蛋白質吸收2016-4-22《健康雲》飯後喝茶會中毒? 食藥署:單寧酸遇蛋白質易「結塊」2020-1-21《優活健康網》喝茶養生好處多?勿犯4NG習慣《聯合報》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吃茶葉蛋,竟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紅茶含有大量草酸,若以紅茶煮成茶葉蛋,紅茶中的草酸會干擾蛋白質吸收,使得蛋白質吸收效率變差。所以,我就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和谷歌搜尋《草酸與蛋白質吸收》的資訊,結果是徒勞無功。也就是說,這位營養師很顯然又是在散播錯誤資訊。她曾在電視上說喝茶會造成便秘和貧血,而我已經發表文章予以駁斥。請看喝茶會便秘,貧血?。在《優活健康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如果飯後馬上飲茶,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與單寧酸容易發生凝結,影響蛋白質、鐵質的吸收,時間一久,不僅可能會營養不良,影響器官的多種生理功能,還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有關茶會造成貧血的說法,我已經發表喝茶會便秘,貧血?,予以駁斥。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我所能找到最新的論文是2000年發表的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 and Health(喝茶對營養和健康的影響),而它說:(1)Whether tea consumption impairs protein absorption in humans remains to be investigated(飲茶是否會損害人體蛋白質的吸收尚待研究),(2)No solid data exist concerning harmful 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證明喝茶有害)。在《健康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食藥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或稱鞣酸、鞣質),而用餐時大多會攝食含蛋白質的食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所以,我就到食藥署的網站搜索,果然看到2016-4-21發表的有人說飯後喝茶會中毒,這是真的嗎?。可是呢,它所提供的參考資料竟然是來自《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又說是《摘自張成國醫師網站》。所以我就只好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找到這位中醫師的那篇文章。可是呢,這篇文章裡所說的《抗氧化》《兒茶素》《單寧酸》《DNA》,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位中醫師本身的研究。所以,我又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查出他是抄襲一位西醫的文章。這位西醫是日本人,名叫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而他的文章是出現在他發表的《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他說:茶中的兒茶素會變成單寧,單寧會變成單寧酸,單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常喝富含單寧酸的茶很容易造成胃癌。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可以證明這項理論。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發現這位日本醫生從未發表過有關茶的研究。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說的有關茶對健康有害的言論是他個人的意見。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他的意見正好是跟科學證據相反。一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其中一位作者是日本人)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Green tea catechins partially protect DNA from · OH radical-induced strand breaks and base damage through fast chemical repair of DNA radicals(綠茶兒茶素通過快速化學修復DNA自由基來部分保護DNA免受OH自由基誘導的鏈斷裂和鹼基破壞)。另一篇2006年發表的論文(作者全是日本人)也一樣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DNA and RNA as New Binding Targets of Green Tea Catechins(DNA和RNA作為綠茶兒茶素的新結合靶標)。所以,營養師所說的是毫無科學根據,食藥署所說的是道聽途說(引用非科學資料),中醫師所說的是抄襲來的,西醫師所說的是違反科學證據。這就是《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的真相。最後,我請問大家,吃過港式飲茶吧。那,請問《飲茶》是什麼意思?那一壺茶又是什麼意思?是要害人的嗎?原文: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4-22 科別.心臟血管
金正恩驚傳心血管手術命危! 防心血管老化5種食物要常吃
據CNN報導,美國正在監測有關情報,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接受心血管手術後狀況危急,目前美國政府仍正持續追蹤相關消息。其實,國人10大死因最新統計中,癌症仍然是國人死因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對於國人的影響,卻也不容小覷。除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三高」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腎臟疾病,都是息息相關的;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吃哪些食物來保養心血管呢?1、納豆:號稱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食用納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日本富崎醫科大學被稱為「納豆之父」的須見洋行教授,就發現納豆食品含高濃度的血栓溶解成分,就是納豆當中的納豆激酶。營養師鄭淳蔚也指出,納豆含大量抗氧化物質異黃酮和維生素E,研究顯示納豆中的納豆激酶能夠幫助血壓平穩、溶解血栓,並建議成人每天食用2000FU以上,有心血管問題的人,每日則建議4000FU左右,達到保健目的。 2、紅麴: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甘、溫、無毒」,具有消食活血、健脾暖胃。鄭淳蔚指出,日本學者發現紅麴的天然有益成分monacolin K具有抑制「HMG-CoA還原酶」作用,可幫助促進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3、葡萄籽:抗氧化作用在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能間接降低血管發炎,進而減少斑塊產生的破壞,而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葡萄籽中富含的原花青素,是至今為止所發現最強、最有效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能力約為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其可增加人體抗過敏、減少皮膚受損機率、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保護血管壁不受損傷,進而減少中風的危險。 4、銀杏:俗稱「白果」,屬於乾果類,《本草綱目》記載:「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銀杏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蔔素等成分,可以加強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並改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症狀。不過,適量攝取銀杏果有益,過多則有害,故不建議大量食用,也不宜生食。 5、輔酵素Q10:輔酵素Q10別名「維生素Q」,1957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Dr. Frederick Crane博士從牛心臟中分離出來,而後用於心臟病的治療,在人類重要器官中如心臟、肝臟、腎臟等的含量非常高。但是文獻指出,Q10從20歲以後,就快速自人體中消耗,因此,年紀愈大的人愈需要補充。 延伸閱讀: 胸痛攸關生死! 心內科醫師直指這種痛法最致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台灣在歷經幾次重大食安事件之後,添加物潛藏的危害昭然若揭,人們開始興起一股追求天然、不加工的「全食物」飲食取向。經常到站所分享的營養師黃淑惠,提供全食物飲食原則與方法,透過天然食材完整利用,不僅減少料理過程的食材廢棄,更能充分攝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一物全食 攝取各部位營養素黃淑惠一開始先就全食物下定義,「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就叫做『全食物』。」看得到食物的原型、知道它的來源、沒有過度加工,都是判斷的依據。因此,像肉丸、香腸這種已經看不出原型、無法分辨來源的肉製品,就不是全食物。另外,黃豆使用天然米麴發酵而製成醬油、或天然發酵的味噌、葡萄酒等,都可視為全食物。在反省食品添加物文化的同時,透過科學也發現了許多植物用來招蜂引蝶、傳宗接代的鮮豔的顏色(植物化學素,簡稱植化素),富含抗氧化劑,能夠抵抗空氣中不良物質的侵襲。「我們統稱為抗氧化力,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能夠保護細胞。植化素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就成為6大營養素之外第7種營養素,多存在植物的外皮,只不過多數都被削掉了。」黃淑惠說。因此,基於「只要能夠入口的,就不要丟棄」的概念,扣除非常粗糙難以入口的水果外皮如荔枝皮,她鼓勵食用包括葡萄、火龍果、香蕉的果皮,即便是鳳梨皮都可以拿去做發酵。此外,種子也不要丟棄,可以連同蔬菜根部一起打成精力湯,藉此攝取到植物各部位的營養,所謂「一物全食」也是全食物飲食的重要概念。不追求超級食物 多樣全食最健康原則上,挑選全食物首重追求「身土不二」,就是「人和環境相互搭配」,多食用本地、依循季節生產的食物;再者,食物放越久、化學保存方式都會讓營養素流失,應盡量避免;第三,建議採用彩虹飲食⸺黑 、白、紅、黃、橙、綠、紫,不同顏色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沒有任何食物是超級食物,多樣選擇,就能獲取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最後,黃淑惠提醒大家依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慎選食物,比如糖尿病患就不建議選擇太熟、太甜的水果;全穀類中含有磷,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就應避免等等。營養師推薦全食物食材青菜類南瓜表皮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果肉主要含醣分、維生素A,南瓜籽有油脂、維生素、微量元素(鋅、硒、鉻),建議可將果皮、果肉和籽一起打成漿,吸收完整營養。此外,花椰菜的植化素含量也非常高,尤其菜心(莖)有膳食纖維、植化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進腸胃道蠕動、促進排毒。菠菜根部礦物質含量遠比菜葉還要高,其中鐵質可以促進造血;此外,一般人吃芹菜都只吃芹菜莖,但芹菜葉的葉酸含量遠高於芹菜莖,建議一起吃,可以幫助紅血球再生,全株芹菜中的芹菜素可以抗血小板凝結,預防血栓。豆類純粹以黃豆和水為原料的豆漿、豆腐雖然也算是全食物,但去掉豆渣之後也減少了部分營養價值。黃豆表皮有植化素、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礦物質;豆仁含脂肪、卵磷脂、蛋白質,維生素B 群和礦物質,建議將豆渣和蛋、絞肉煎成肉餅,不浪費又可攝取完整營養。油脂類食用油多從種實類榨取而來,種子裡面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建議可在蔬菜上撒一些堅果,像是葵瓜子、杏仁果、南瓜籽,直接攝取。建議一般人每日攝取約1湯匙堅果,而癌症病患、術後病人、燒燙傷後亟需補充熱量者,一日可食用2湯匙。穀類穀類的穀皮層有膳食纖維,胚芽含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推薦食用全穀粒食物如藜麥。藜麥內的胺基酸種類豐富,非常適合做為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有助身體組織修復;紅藜麥和黑藜麥的植化素可以保護血管內膜的柔軟度,保護心血管,也有抗發炎效果;黑藜麥的礦物質含量高,幫助造血,清除自由基,建議貧血的人可以多吃藜麥。 另外糙米穀皮層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糊粉層有豐富的維生素B 群,尤其大量維生素B1 可以促進正常神經傳導,維生素B6 可維持心情愉快。另外紅薏仁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 群,特別一提外殼可以穩定血糖上升、降血脂;薏仁在許多臨床實驗中都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水果類特別推薦紫葡萄,花青素含量高,可以保護眼睛;芭樂含維生素C,β- 胡蘿蔔素、沒食子酸等強力抗氧化營養素,可強化黏膜、增強免疫;小番茄有胡蘿蔔素、茄紅素、槲皮素,可維護心血管功能;柑橘的蘿蔔素、葉黃素、類黃酮素、維生素C,可保護眼睛、保持美麗肌膚、抗老化。 此外,蘋果表皮有389 種植化素和膳食纖維以及槲皮素,可抗癌、降血脂,果肉有醣、維生素C,籽有油脂,可以一起打成果汁飲用。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精選延伸/飲食健康大小事↘↘↘】。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防疫有口訣!6大類食物落實吃 熟齡增強免疫力!。「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咖啡會致癌?達人教你喝對咖啡,才不會變癌細胞的最佳食物
咖啡愛好兩大族群不喝咖啡者將咖啡形容為黑色苦藥,認為會讓身體產生過敏、心悸而不敢喝;甚至產生睡眠障礙,過午不喝,這是最常聽到的論調。咖啡愛好者又可分為二種:原味黑咖啡的忠實者,喜好的是熱氣中的香味瀰漫,吸引人趕快享用一杯,唇齒之間,咖啡汁液浸潤,舌頭上層至舌根的回甘度長留,勝過茶葉。一杯好咖啡的香醇、回甘,讓人五口左右喝完後,仍想續杯。通常筆者會建議喝咖啡前先喝白開水潤口,喝完基本消費三杯後,再喝水,此時味蕾的回甘,讓人有如喝到甘泉的甜度。喝咖啡重點是咖啡杯中上層的那一層油脂,厚度夠時,味蕾加上嗅覺享受,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另一種愛好咖啡的族群,就是要加糖之類的甜味劑才喝,台灣對咖啡的認知,多數還是要加糖、奶精、奶油球或鮮奶。有此習慣者佔多數,原因是加糖蓋過苦味,加奶精增加香氣,奶油球的油脂可保溫,而加鮮奶可口美味,營養又保鈣,但果真如此嗎?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再回頭仔細檢視,就會發覺這一類的添加物,已經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香、濃、醇、回甘的享受,您是否該了解咖啡的正確喝法呢?台灣走味的咖啡潮流曾是部長級的師長,喝濃縮咖啡之前,直問說好喝嗎?會不會睡不著啊?結果隔天證實一夜好眠。這些年來,訪客眾多怕睡不好者,喝完第二杯之後就有人打起瞌睡了,很清楚好咖啡就是要讓人好舒眠。享受一杯咖啡要從咖啡史了解,漸進式的真正感受,不要學他人來一杯知名品牌咖啡跟隨流行,那樣根本喝不出咖啡的經典,高價位不等於質優,花俏不一定健康。台灣流行飲料比大杯比便宜,但其實水跟糖並不貴。今天台灣咖啡文化也在店家的競爭,和缺乏咖啡文化的薰陶之下,也走大杯量了,其實是煮完加水的增加量。但那還是咖啡嗎?那到底多少量才是真正一杯咖啡的量呢?加奶泡的拿鐵咖啡為250∼350C.C,美式咖啡200 ∼240C.C.,義式為150C.C.左右,而Espresso 為70 ∼100C.C.,如果冰咖啡就不一定了,原味冰滴一杯加冰塊200C.C.,讓冰涼度過暑夏,而加鮮奶泡或奶昔類冰咖啡約300C.C.。至於一杯熱咖啡外帶,如果變涼了,那咖啡肯定走味,所以可以預先煮好咖啡再拿去冰凍,等有空想喝時再加熱,香氣一樣是瀰漫吸引人。在此和大家分享,目前市面許多糖都是精製糖,它是癌細胞的最佳食物,而且糖份過多造成人體攝取過高熱量;奶精、奶油球找不出一點真奶,只有反式脂肪被驗出,雖然經常被媒體踢爆,但是民眾總是健忘。在國外近期研究報告指出,糖是致癌的物質,跟慢性疾病相當關聯。好咖啡:不心悸、能舒眠一般穀糧經過焙炒後,焦香中帶微苦,而咖啡因無色、無味、微苦,主要是因為咖啡中氯原酸的成分,經過焙炒而產生微苦的氯原酸內酯。所以,咖啡汁液會苦屬正常成分,但是咖啡豆在經烘焙焦糖化的過程中,果酸轉化和碳水化合物加乘產生的回甘,只有在原味時較能完全表現出來。簡單講,一杯好咖啡不可能讓會心悸者心悸;再晚喝,也不能影響您的睡眠,而且要能舒眠;不加任何甜味與香料添加物也要香甜回甘,咖啡絕對不會傷害到腸胃或造成胃酸過多;而且能加速刺激腸胃蠕動,輕鬆大量排出宿便。要健康,不只是重口感很多人排斥黑咖啡,覺得很苦怎會美味呢? 筆者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說那是中藥,苦! 不喝。可是在翁學長的好意邀請又不好意思不喝,再苦也喝了一杯,慢慢隨著時間過去,有一天發現他也能喝到三杯的量了,問他會苦嗎? 他說不會啊! 怎麼差那麼多? 因為他知道第一口忍一下,慢慢越來越好喝,到最後就能享受喉韻回甘的滋味,有時他甚至會說給我一杯咖啡吧! 原來他也迷上咖啡了。如果您周邊有朋友每天大量喝咖啡,而且是加甜味劑,不喝就沒精神,無法好好作息,那已經是上癮的傾向了。有很多例子,因大量喝甜味咖啡造成糖份過高,引起血糖失調,直到某天暈倒送醫,才在醫師的警告下,喝咖啡時改加入糖尿病患者用來替代蔗糖的木糖醇,而它的甜度與蔗糖接近,熱量約蔗糖的六成左右。木糖醇是從白樺、玉米、或覆盆子等植物中萃取,再經加氫還原而來。雖然在初期不需要胰島素來分解,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胰島素負擔,導致血糖升高;當然也曾有報導木糖醇的負面分析,其實木糖醇加氫就有負面的氫化作用。因此還是建議朋友,無論如何,嘗試黑咖啡微苦後的回甘,調整您的味蕾,選擇健康養生的咖啡吧。雖然筆者大力的推廣黑咖啡養生理論,但並不是每一杯黑咖啡都是養生的好咖啡,豆質的好壞,加上身體體質耐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如果您喝完咖啡有不適時就應停止飲用,多喝水代謝。但如果第一口苦味,就讓您忍不住加入甜味劑,那再差的咖啡都會因甜味劑的掩蓋,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如同廚師料理時,因菜色鮮味不足而加入鮮味劑,您用餐完馬上會有口渴的感受一樣。但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只是重口感。三杯咖啡享受理論幾次在咖啡課堂上和大家分享,基本三杯咖啡的享受理論,首先會請同學從第一杯第一口開始記錄味蕾感受,直到第二、第三杯喝完,每位同學彼此分享記錄中的三杯味蕾差異,幾乎每位都會說,第一杯第一口很苦;第二杯不苦、回甘很明顯;第三杯即明白為何很多人要喝原味咖啡了。原味咖啡擁有各種飲料中少有的濃郁、無糖卻持久的甘醇口感,長留口腔舌根。如果平時無糖不喝咖啡者,經過上課或連續三杯黑咖啡洗禮,接著給他一杯加糖咖啡,這位同學或朋友馬上會說:這是糖水,不是咖啡。從此改掉加糖及奶精的習慣。咖啡是多纖維性飲品食品的成分中只要含有酚類,就有抗氧化效果,咖啡、茶、蔬果都是。營養學家廣為提倡天天五蔬果是有根據的,那五種蔬果是需要多少量呢? 和各位分享,每餐蔬菜和水果各約一個拳頭大的量。多纖維性物質會將體內腸道自由基包覆以排出體外,被認為是腸道的清道夫,而咖啡也是多纖維性飲品。運動時呼吸加速,心臟幫浦大量輸送高含氧血液至全身,讓體溫升高,曾有醫學專家發現,人體長期體溫升高超過37.5度時會使體內癌細胞凋亡,約略可知保持天天運動者,為什麼會較健康且精神飽滿,因長時間體溫升高,運動提升了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運動讓體溫升高,加速毛細孔排汗,排汗是人體代謝途徑的一種,它具有排毒功能,如果各位的時間及環境無法允許運動,也可藉由泡熱水澡,讓皮膚出汗、排毒、保濕。而皮膚表層薄薄一層油脂保護裸露的毛細孔,展現美容效果。咖啡讓身體各器官活化,加速血管收縮、胃液分泌、腸道蠕動,快速排便同時排毒。在人體排泄器官中,腎臟為主要排泄器官,多喝咖啡會促進體內物質經生化作用,增加親水性,促進尿液排出,經由腎絲球體及尿小管被動與主動運輸分泌,快速將代謝產物排出,不致累積毒素,而血漿中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會運送到尿小管中,如不快速排出它會與小分子蛋白質結合,會使有毒代謝產物又再回收至腎小管,引起毒性產生,所以喝咖啡利尿,對人體排毒功能貢獻很大。其次,大腸排便如不順暢,導致便秘,腸道中水份被回收以致糞便乾燥,致癌糞素再度回抽利用,體態會變胖,皮膚無光澤,甚至粗糙,精神變差,癌細胞活躍,是年紀稍長女性常有的困擾,可以試試喝咖啡,每天五、六杯,任何時間皆可,它會刺激腸道、順暢排便。喝咖啡順暢排便的快感是很多人的寶貴經驗,尤其是配合早上運動,效果最明顯,保持每天兩次以上的排遺習慣,身體機能活化,基礎代謝率提高,筆者就是因此瘦身成功。咖啡的新鮮度與保管方法在媒體或書本中常看到說明咖啡熟豆要密封,那為何又要透氣閥呢? 其實咖啡生豆會呼吸,經過烘焙完成更會呼吸,吐出惰性氣體保護熟豆,是自然界中的奧妙。惰性氣體會自然天成,保護豆子新鮮度持久,會造成膨罐現象是正常的。豆子新鮮度高,熟成後馬上裝袋會有膨袋現象,這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現象。許多咖啡豆商似乎知道或不知道,為了不膨罐或膨袋,就讓烘完豆子跟空氣接觸,使惰性氣體流失,此時豆子也會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此就較難對咖啡熟豆保鮮。保鮮存放,簡單有撇步許多人會問咖啡豆如何保鮮存放,其實很簡單,首先看清楚烘焙日期,記載三個月內屬新鮮;包裝為密封、不透明;不接近熱源,室溫存放,不能儲放於冰箱,因為每次從冰箱取出打開,由於高度溫差,袋子裡外會馬上附著凝結的水氣,一而再的增加濕度,豆子就會不新鮮。筆者曾做過實驗,放室溫一到二個月和同時期儲放冰箱作對照,室溫中豆子香氣香濃不變;而冰存的咖啡香則淡淡的。一般咖啡豆會呼吸,同時豆子帶有油脂,如果將豆子冷凍或冷藏,會將豆子中油脂凍結而無法呼吸,導致風味流失。密封小包裝保有新鮮咖啡豆要小包裝,存放密封袋或密封罐,儘快泡完趁新鮮,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為了低價省錢買大包裝,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已經不新鮮了。大袋中經常打開接觸空氣,讓細菌孢子跑到咖啡袋中,讓鮮度降低至腐壞而不知。新鮮豆子從外觀乾燥、香氣逼人,就很清楚新鮮度,讓人衝動馬上沖煮喝一杯咖啡。濾紙掛耳式鮮度難辨筆者對濾紙掛耳式咖啡較擔心它的鮮度難判別,磨成粉狀無法從豆子外觀判別鮮度,而且粉粒磨成時,咖啡香流失,所以掛耳式很難喝出好口感,只能方便解饞,很難解渴,它的成本高,包裝時手部接觸面積大,衛生也是問題。當然三合一或二合一咖啡內容物不營養,無法和新鮮烘焙豆子相比,但是掛耳式咖啡嘗味者的選擇,以及特別偏好這種口味的愛好者眾多,因為攜帶方便,沖泡也方便。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健康喝咖啡:咖啡有益健康的神奇密碼【增訂版】作者:王神寶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5/12/11作者簡介/王神寶致力於健康咖啡的推廣,舉凡大大小小的公益團體贊助咖啡免費暢飲,接受各單位邀請擔任咖啡研習講師,偶而出任電視劇、廣播推廣健康咖啡等,都有他的身影,其對健康咖啡的執著無人能比。學經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碩士亞洲大學 營養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現任富苑咖啡主題旅遊會管董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長 中區會長
-
2020-04-05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今天在家做防疫食譜
對抗病毒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身抵抗力。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多樣化更不可或缺。盡量減少在擁擠、密閉空間用餐,家裡是安心的場所。但近日大家搶購的多是微波食品、罐頭、泡麵等,與均衡飲食多樣化相去甚遠。自製餐點看似繁瑣,卻充滿樂趣。建議利用假日,全家一起動手製作,不但吃進足夠營養、增強免疫,也能增進感情。香烤(煎)鮭魚彩椒佐南瓜優格汁(3人份)這道菜的祕密武器是優格,含有益生菌可改善腸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使用高蛋白、低糖的希臘優格讓營養加倍。南瓜含有大量β胡蘿蔔素,會轉換成有助提升免疫力的維生素A。而身為優質動物性蛋白質代表的鮭魚,因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夠減少發炎,保護肺部免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食材:鮭魚310克、紅紫甜椒各1粒、黃櫛瓜1條、花椰菜200克、蘑菇6個、南瓜500克、洋蔥1/4個、無加糖希臘優格125克、蒜頭5瓣、無調味堅果25克、橄欖油少許、鹽巴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鮭魚用紙巾擦乾表面,撒上鹽及黑胡椒;紅甜椒切長條狀;紫甜椒切塊;黃櫛瓜切薄片、花椰菜切小朵氽燙;南瓜切塊蒸熟;洋蔥切丁;堅果壓碎。2.南瓜優格汁作法:開中小火,鍋中先放入蒜片,接著加入切丁的洋蔥並翻炒到透明。將以上食材、蒸熟的南瓜、鹽、黑胡椒及橄欖油一併放入果汁機內打成泥。3.使用有條紋的鑄鐵鍋(平底鍋亦可),開小火等到溫度稍高後將鮭魚放入,幾分鐘後當表面有魚油出現時,可用鍋鏟拿起來轉90度在同一面再煎(另一面以同樣方法煎)。同時鍋中放入其他配菜,利用鮭魚的油脂煎熟。4.將以上食材擺放於餐盤中,再撒上磨碎的堅果。水煮鮪魚&涼拌柑橘風味義大利麵(2人份)鮪魚富含抗發炎作用的Omega-3脂肪酸,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E也有益維護免疫功能運作。但提醒挑選罐頭要詳讀內容物標示,避免添加物傷身。巧妙加入葡萄柚及柳丁,維他命C可作為抗氧化劑,避免自由基傷害,增強身體自然防禦能力。由於維他命C不耐熱,本料理以涼拌方式完整保留其營養素。食材:水煮鮪魚罐頭170克、蘆筍14支、舞菇80克、酪梨1/2顆、葡萄柚1顆、柳丁2顆、義大利麵150克、香菜4支、醬油1/2大匙、白酒醋1大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1/2大匙作法:1.蘆筍去粗皮,氽燙後切段;舞菇汆燙;酪梨切小塊;切出葡萄柚、柳丁果肉。2.將香菜、醬油、白酒醋、檸檬汁混合。3.天使麵煮熟後冷卻,倒入橄欖油避免沾黏。放入葡萄柚、柳丁、舞菇、酪梨 、蘆筍及水鮪魚並稍微調拌。4.將作法2調好的醬汁,倒入天使麵裡再均勻混合。TIP 每份85克水煮鮪魚,含有500多毫克的鈉,所以本料理除了加少許的醬油,無須再多添加鹽或其他含鈉的調味醬,以避免過多的鈉攝取。綠茶風可麗餅&紅綠紫蔬薑黃雞塊(4人份)法式甜點可撫慰人心,但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和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也影響其活動力,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何妨將可麗餅改以鹹口味,並在製作過程中捨棄有健康疑慮的泡打粉及奶油。綠茶粉與薑黃兩大增強免疫力食物連袂出場,防疫動能滿滿。食材:綠茶風可麗餅╱全麥麵粉90克、綠茶粉3小匙、雞蛋2粒、牛奶500cc、鹽和黑胡椒適量紅綠紫蘇薑黃雞塊╱去骨雞腿2支、洋蔥1粒、茄子1根、秋葵12支、小番茄10顆、薑30克、蒜頭5瓣、薑黃粉1大匙、白酒2大匙、牛奶100cc、橄欖油1/2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去骨雞腿小火香煎並切塊;洋蔥切丁;茄子切段後泡水;秋葵氽燙後切段;小番茄對半切;薑、蒜切末。2.麵粉過篩,加入鹽、黑胡椒、雞蛋及綠茶粉(過篩),混勻後慢慢倒入牛奶一邊攪拌,混合均勻後放入冰箱冷藏約1小時。3.平底鍋開小火,放少許橄欖油,加入適量麵糊並均勻地散開。加蓋悶1分鐘後,確認表面乾後便可將可麗餅取出(不需翻面),並用紙巾吸收多餘的油份。4.鍋中加橄欖、蒜頭、薑炒出香味,放入洋蔥炒至透明。接著加入茄子、番茄稍微翻炒。再撒以薑黃粉、白酒,最後倒入牛奶煮約3分鐘,起鍋前再加入煎過的雞塊。擺盤後即可上桌。
-
2020-03-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天一湯匙堅果 吃出抵抗力
近來新冠肺炎使人心惶惶,充分且均衡攝取營養能提升身體抵抗力,有助抵禦病毒感染。衛福部國健署表示,堅果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維生素E、微量礦物質等營養素,建議民眾每天可吃1湯匙或每餐1茶匙的堅果種子,就可以達到營養的建議量,吃出抵抗力,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生。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常見的堅果種子類,包括腰果、核桃、胡桃、花生、芝麻、杏仁、開心果、夏威夷豆等。其中,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效能,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而維生素E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心血管、減少自由基;纖維質則有幫助促進腸胃蠕動等功能。建議每天可攝取一湯匙的堅果種子類,約為五顆腰果、五顆杏仁果或十顆花生的量。不過,2013年至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調查卻顯示,國人的堅果種子類食物普遍攝取不足,絕大多數民眾都吃不到一湯匙的量,尤以兒童與青少年的攝取嚴重不足,每天只吃進建議攝取量的十分之一。這份調查顯示,7歲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每天只吃了0.1湯匙的量;19歲至44歲青壯年,每天只吃0.3湯匙;45歲至64歲壯年,每天吃進半湯匙;65歲到74歲的攝取量最高,不過平均也只有0.8湯匙,同樣未達標。目前正值防疫之際,國健署提醒均衡飲食的重要性。羅素英表示,選購堅果種子類食物時,建議選擇原味或直接購買生的回家自行烘烤,以保留完整營養,且能減少熱量、添加糖或鹽分的攝取。購買回家後,除了直接吃,也可敲碎、打成粉,搭配蔬菜、牛奶或優格等一起入菜料理,為菜餚增添營養與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