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自然療法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0 退休力.社會連結
「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辭官全職照顧憂鬱症妻!用科學方法守護妻子
六月初夏午後,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並肩坐著,回想過去幾年如何攜手完成這場來得又急又快的照顧任務。歷險歸來,已是新的人生。二○一九年,王素梅確診憂鬱症。為此,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從大學退休,成為全職照顧者,陪伴陷在憂鬱流沙中不吃不笑不說話、彷彿變了一個人的妻子,他們都在心裡自問千百次:「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不再壓抑 她笑說會頂嘴了幸而上天眷顧,「很幸運她康復了,現在我身邊有一個又活潑可愛又有活力的太太,不是最值得的事情嗎?」陳良基滿是感激。王素梅形容自己擁有了更好的人生—現在的她更有自信、更放得開,遇到委屈時不再把自己藏起來,「會頂嘴了。」她望了陳良基一眼笑著說。二○一九年,王素梅發覺自己不對勁,過去行事果決的自己,竟然失去許多生活能力、失眠、寡言、無法快樂,從小就善解人意的她怕家人擔心,默默獨自承受了幾個月,直到同年九月,陳良基清晨醒來看見在客廳發呆的太太,才知道她已經一個月無法入睡,一驚,帶她去精神科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持續用藥兩個月不見好轉,長時間生活在黑洞中的王素梅一心尋求解脫,十一月,她站上十六樓陽台想要縱身一跳,結束這個痛苦。還好,返家的陳良基及時抓住了她。那一刻改變了陳良基的人生,他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爺的警告與寬容,他要永遠守護著她。尋找解方 像在做研究計畫經歷了半年又要照顧又得兼顧工作、蠟燭兩頭燒的生活,二○二○年五月,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成為全職照顧者。生於農村傳統家庭、長於男女有別年代,人生第一次當照顧者,難嗎?「這不是什麼難事,碰到問題總要解決,只是這些事沒做過,要去讀資料、看文獻、找專家、問方法。」理工腦的陳良基回答簡要精確。王素梅補充,陳良基的確是用做研究計畫的精神在做照顧,按部就班、很科學,「我想過,如果今天生病的是他,我應該無法像他做得那麼好。」她笑著說。但回首前塵,王素梅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些不怎麼科學的行為。陳良基不吝求助,朋友也慷慨分享資源,只要聽到沒試過的方法,陳良基都帶著王素梅做,那幾年,除了正統醫療,他們試過自然療法、參加身心靈營隊。有天王素梅睡裡迷迷糊糊,聽見陳良基在擲筊,不久前,他還默默在家中朝某方向跪拜一○八次。那刻時光拉得悠遠,王素梅想起兩人結婚以來,人生任何決定都是討論好了就做,長輩建議擲筊問神,他們總覺得想清楚了就不麻煩神明了,用此精神行走人生大半輩子的陳良基,那時懇求眾神來幫忙,「我感受到,照顧我變成他最重要的事情,他願意做任何的事情。」她還沒機會跟陳良基說,她很感動,也很感謝。照顧過程並非順風順水,每有挫折,陳良基總想起那天十六樓的風,以及他緊抓的王素梅的手,對照差一點失去摯愛的痛,這些困難相較微不足道。事後回想,他認為王素梅能夠順利康復,或者跟他每天懷著感激的心在照顧她,心理一直擁有正面能量有關。講出心裡的話 中高齡重新認識另一半照顧是雙方互動的過程,好的照顧必須看見被照顧者的需求調整照顧方式。陳良基坦言,若不是因為王素梅生病需要照顧,他或許沒有機會認識「現在的她」。王素梅從小就是善解人意的「好好小姐」,總是先照顧別人需求,婚後,對陳良基的想法幾乎是照單全收,即便並不完全同意。不同意但接受,累積了不少委屈,但她不說,陳良基也不知道。王素梅的順服,反而成為陳良基擔任照顧者時的挑戰。本來習慣遷就的王素梅,生病後更不容易表達好惡,陳良基花很多時間嘗試各種方法,並且觀察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康復後的王素梅,比生病前更勇於表達,陳良基也才體悟到,即便結縭逾四十年,天天相見的枕邊人,因為壯年時期各自為事業、為工作、為理想的生活型態打拚,很多想法其實早就跟當年不一樣了,如果沒有好的溝通與理解,就只能用四、五十年前認識的對方去揣摩彼此。陳良基建議,中高齡的夫妻要有意識的交流與溝通,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才能一起經營更美好的未來生活,他鼓勵王素梅不要遷就、不要壓抑,有話就講,即便有衝突,也可互相調適、一起解決。※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閱讀:男性照顧者要懂示弱求援!陳良基用愛的力量安頓憂鬱妻身心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3 養生.聰明飲食
網路上說蘋果醋的功效是真的嗎?教授用論文告訴你殘酷真相
讀者Gordon在2024-5-2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您對蘋果醋的看法,此物多年來已被神化為包治百病的神奇食物,究竟有沒有確切作用的證據?我已經持續每天飲用一年以上,還真的沒有察覺有甚麼變化。我本來對蘋果醋這個議題不太感興趣,畢竟是老掉牙了嘛。但後來不經意地谷歌一下,赫然發現它竟然還是有一大堆當紅的網紅和網站在大力吹捧,所以我才決定也來插一腳。先來看吹捧的部分:2023-4-1 YouTube影片:蘋果醋功效神奇2023-4-30 YouTube影片:喝蘋果醋,提升能量!有9種好處,自然療法,柏格醫生(註:所謂的柏格醫生是冒牌醫生,請看: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2024-1-2 World Gym 文章:「蘋果醋」控血糖、降膽固醇2024-5-1 Elle 文章:蘋果醋可以瘦身、解宿醉?營養師公開7大必喝原因,不但能減脂、消水腫2024-5-31 Women’s Health 文章:「蘋果醋」每天一口就能瘦!2023-10-14《早安健康》文章:蘋果醋是老年病的救世主!排毒甩油、遠離痠痛再來看論文的部分:用“apple cider vinegar”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會出現131篇論文。把搜索限制在臨床研究,則會出現兩篇:2019年:Apple cider vinegar soaks [0.5%] as a treatment for atopic dermatitis do not improve skin barrier integrity【蘋果醋浸泡 [0.5%] 作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法並不能改善皮膚屏障的完整性】。結論:稀釋的蘋果醋浸泡對皮膚屏障的完整性沒有顯著影響,但會引起大多數受試者的皮膚刺激。2021年:Apple cider vinegar soaks do not alter the skin bacterial microbiome in atopic dermatitis(蘋果醋浸泡不會改變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細菌微生物組)。結論:每天浸泡在 0.5% 蘋果醋中並不是改變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細菌微生物組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說,網路上聲稱的提升能量、瘦身、解宿醉、控血糖、降膽固醇、老年病的救世主、排毒甩油、遠離痠痛,都沒有臨床研究可以支持。再來看有信譽的大學和醫療機構是怎麼說:2023-6-15 哈佛大學:Apple cider vinegar for weight loss: Does it really work?(蘋果醋減肥:真的有效嗎?)。副標題:許多人聲稱蘋果醋有助於減肥,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2023-7-17 克里夫蘭診所:What Apple Cider Vinegar Can (and Can’t) Do for You(蘋果醋能(和不能)為您做什麼)。副標題:它也許能幫助降低血糖並抑制食慾,但不要相信所有的炒作。它不會幫助您減肥。2023-8-24 馬基爾大學:Sour Hype About Apple Cider Vinegar(蘋果醋的酸炒作)。副標題:蘋果醋可以製作美味的沙拉,但有關其健康益處的聲稱卻令人難以下嚥。2024-4-15 德州大學:What ar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apple cider vinegar?(蘋果醋對健康有什麼好處?)。蘋果醋是許多健康聲稱的主題,這些聲稱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他們是嗎?不幸的是,其中大多數都是錯誤的,或者我們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肯定它們是有益的。西維吉尼亞大學:Why is Apple Cider Vinegar so Popular?(為什麼蘋果醋如此受歡迎?)。一些對小鼠進行的研究表明,醋中的乙酸可以促進脂肪燃燒和減肥、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並改善膽固醇水平。不幸的是,這類研究非常少,而且使用人類受試者發現的事實並不多,這限制了它們的有效性。梅約診所:Drinking apple cider vinegar for weight loss seems far-fetched. Does it work?(喝蘋果醋來減肥似乎有點牽強。有效嗎?)。蘋果醋的支持者聲稱它對健康有許多好處,有助於抑制食慾和燃燒脂肪。然而,這些說法幾乎沒有科學根據。關於蘋果醋減肥的研究並未一致顯示不同族群的減重效果顯著且可持續。請記住,減肥沒有靈丹妙藥。對任何聲稱可以在不減少卡路里或增加體力活動的情況下減肥的方法持懷疑態度。您也可以參考:紐約時報2024-4-9發表的Is Apple Cider Vinegar Really a Cure-All?(蘋果醋真的能治百病嗎?)。副標題:據說它有助於減肥、控制血糖、消除痤瘡等。但專家表示,科學比較微妙。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的實驗:我們發現任何組別都沒有明顯的體重減輕,任何組別的發炎標記物都沒有顯著減少,任何組別的葡萄糖耐受性都沒有改善,糖化血紅素也沒有改變。蘋果醋組的總膽固醇僅降低了 13%,而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酯本身的變化則沒有統計學意義。所以,讀者Gordon所說的「我已經持續每天飲用一年以上,還真的沒有察覺有甚麼變化」,的確是蘋果醋功效的最佳見證。原文:蘋果醋治百病,真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2 養生.抗老養生
冷水澡或熱水澡,哪種洗澡方式對健康有好處?各別優缺點一次看懂
你喜歡洗熱水澡還是冷水澡?有人偏好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後洗個熱水澡,一部分人則喜歡在早上起床時以冷水洗澡,無論你喜歡哪種類型的淋浴,洗冷水澡與熱水澡的具體好處是什麼,以及它是否對你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為問題的解答。 洗冷水澡的好處是什麼?你可能聽說過洗冷水澡的趨勢,但它們真的對你的健康產生影響嗎?1. 促進血液循環當感受到冷水時,身體會透過增加心率來做出反應,從而使你的循環系統加速運轉,增加心臟跳動次數,並改善全身的整體循環。 不過,步行10分鐘同樣也可以讓你的血液循環達到增強的效果,而不一定需要藉由洗冷水澡來完成。2.增強免疫系統有研究發現,洗冷水澡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讓你對疾病更有抵抗力。例如一項臨床試驗發現,冷水澡使請病假的人數減少了29%,另一項研究甚至將冷水澡與提高癌症存活率聯繫起來。然而專家提醒,目前對此的整體研究相當有限,不應過度強調冷水澡對免疫系統的功效。3.有助減肥大多數減肥研究都集中在冷水浸泡,而不是冷水淋浴。研究指出,冷水浸泡時身體會提高新陳代謝以試圖保暖,而較高的新陳代謝比起較低的新陳代謝能燃燒更多的熱量。儘管你的新陳代謝可能因冷水而暫時增加,但專家認為這並不是減肥的最佳途徑。洗冷水澡需要注意哪些風險?如果你患有心臟病,請克制住洗冷水澡的衝動。你的身體對冷水的反應會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延伸閱讀: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弊大於利?人體浸泡冷水中一分鐘內就有反應】洗熱水澡的好處是什麼?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後,洗個熱水澡有助緩解壓力。其實每次洗熱水澡時,你也會得到一些健康益處。1.保持肌膚清潔 熱水淋浴可以幫助打開皮膚毛孔,從而清除殘留的汙垢和油脂。2.舒緩肌肉和幫助睡眠洗個熱水澡或泡在熱水中可以緩解身體緊張,有助緩解肌肉疲勞。另外,睡前一兩個小時左右洗個10或15分鐘的熱水澡,有助降低你的體溫並促進睡眠。3.緩解感冒或呼吸道症狀洗熱水澡可以增加呼吸道的水分,一直被用作減輕感冒和咳嗽症狀的自然療法。洗熱水澡需要注意哪些風險?當水溫太高時,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頭暈或無力,盡量將水溫保持在攝氏40度以下。此外,熱水會使皮膚乾燥或讓人發癢,並且還會使某些皮膚狀況變得更糟。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好?事實上,選擇熱水澡或冷水澡重點取決於你的感覺、想要的好處,甚至是一天之中的什麼時間。例如早上洗冷水澡可以提神醒腦,晚上洗熱水澡則有助改善睡眠。比起用哪種水溫洗澡比較好,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太冷或太熱的水溫洗澡,因為這可能會損害你的健康。【資料來源】.Does Taking Cold Showers Benefit your Health?.Are Cold Showers Good for You?.Taking the Plunge: 5 Reasons Baths Are Good for You.What to Know About the Benefits of a Cold Shower vs. a Hot Shower.Are Cold Showers Good or Bad for You?.Cold Showers vs. Hot Showers: Which One Is Better?
-
2024-03-24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蕨」對健康
好一陣子沒見到小山屋自然農園的范振耀老師,76歲的他,比之前看起來更加精神抖擻,活力滿滿。若不是他再一次告知,我根本忘記他的年齡。他遞給我幾支手作手刻的樹枝筆,還有他自己蒸餾的茶樹花水,善意提醒每周需要錄音的我,只要喉頭感覺怪怪的,就用花水噴一噴。澳洲茶樹花水是他長保安康,終年不感冒的平安水。范老師的吃喝玩樂幾乎都是取材於大自然,他送給我的樹枝筆,除了筆芯之外,就是樹枝和乾草沒有其他加工,他還調皮地比了一個V,表示筆芯只要二塊錢。范老師的健康體魄是個傳奇,多年前,他因為一場嚴重車禍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當時從事建築設計的他,屬於社會菁英階層,理所當然接受的是完整西醫治療,也認為手術後骨頭癒合要靠西藥。由於受傷過於嚴重,命雖然救回來,但久病難痊癒,朋友建議他不妨試試中草藥的骨碎補燉排骨湯,想不到試了一段時間,身體狀況獲得明顯的改善,從此改變他對於中草藥的觀念,進而在新竹縣峨眉鄉買地,開闢小山屋自然農園,運用大自然的資源,過著自給自足的悠閒好日子,並且在社區大學傳授他累積的中草藥植物知識。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骨碎補這帖藥方,而且告訴我的還是一位牙醫師呢。單是「骨碎補」三個字,就知道是對應骨頭方面的問題,但奇妙的是,中藥配方的牙粉原料當中也包含骨碎補成分,更奇妙的是,骨碎補竟然是蕨類。近年流行的蕨類上板常用的槲蕨(水龍骨科)、崖薑蕨(水龍骨科),以及兔角蕨(骨碎補屬)等,看起來優雅纖細的蕨類,竟然具有修復人體骨骼,甚至保健牙齒的功能,真的不能小看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在網路上有不少含有骨碎補配方的中藥牙粉,裡面含有的基本配方除了骨碎補外,也會有青鹽、石膏等,另外就是各家不同的搭配材料,我試過三個來源,口感大同小異。骨碎補帶有苦味、青鹽是鹹的,其他的配方則有不同的辛香味,這些味道和市面販售的牙膏完全不同,且又因為是粉末而不是膏狀,適不適用還是見仁見智。以前到美國參加自然療法課程時,聽到早晚用椰子油漱口的口腔保健法,以及牙疼的時候,用丁香油點在疼痛的地方等等。印度阿育吠陀的潔牙配方中,丁香也是重要的材料。各個古老民族,都曾經在大自然中找到治療口腔牙齒不適的方法。既然說到刷牙,又提到蕨類,讓我想起之前聽朋友說起,用「木賊」去除牙斑的事。木賊是蕨類,卻和印象中的各種蕨類截然不同,它一節一節的細長莖葉,長得跟木麻黃退化的葉子非常像,更特別的是,從上千年前,木賊就被人類用來當作研磨材料。學習金繼漆藝的時候,聽老師說,研磨的道具由粗到細,除了用砂紙、砥石之外,細緻的研磨可以使用木賊。木賊的莖葉含有矽質,所以觸感粗糙,可以拿來當磨砂紙使用。木賊在日文漢字寫法是砥草、歯磨草,看來真的曾經被拿來清潔牙齒,不過,在還不確定安全,且不會造成牙齒表面琺瑯質傷害等等疑問得到證實之前,我是不會輕易嘗試用木賊來刷牙的。下次再見到范振耀老師,一定要問問他,是否嘗試過用純天然木賊沾牙粉刷牙?
-
2024-03-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感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唸書的時候,學校裡一位我很欣賞的老師,她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她曾是某間醫院的護理師,她告訴我們那是一個癌症護理專科訓練很棒的地方,於是學校畢業後,我選擇到該醫院擔任護理人員。現在回想起來,在那裡擔任護理人員五年多,成為我的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我很珍惜每一段寶貴經歷。當時我所屬的單位是血液腫瘤科與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也是人人稱為腫瘤界的魔王病房,初入病房時花了蠻多時間及心力去適應,尤其台語說的不流利的自己,在幫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及照護措施時,曾讓病人糾正我台語發音或措辭不佳的狀況。幫病人放置周邊靜脈留置針時,因為無法一次就放置成功,而被病人拒絕再讓我放針的經驗,當下的我確實很挫折,後來向號稱「一針就上」的學姐和護理長討教放置靜脈留置針的技巧,經過不斷練習後,我逐漸克服這類問題。感謝且珍惜身邊願意幫忙及教導自己的同事和長官,以及臨床上各種的內在及外在支援,讓我克服初入臨床時的種種不適應。透過累積更多照顧病人的經驗,我逐漸可以與護理長、同事、主治醫師等醫療團隊互相討論學習,一起為病人的病並肩作戰,一起參加病人的告別式,一起為病人的離開大哭,一起為好起來的病人開心,許多病人的生命故事成就如今在護理職場上持續努力的自己。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 工作第二年我認識了莊阿姨,她因乳癌治療後引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我們病房順利完成治療後,後續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莊阿姨是一位西點烘焙師,先生在她移植期間與她離婚,後續她靠自己的能力養育兩個兒子,後來兩個兒子也順利陸續到美國念書。長久的疾病治療與移植過程,讓阿姨與醫療團隊建立起彼此互相信任、尊重及同理的醫病關係。後來阿姨的白血病復發了,主治醫師告知阿姨及家人疾病惡化的壞消息,當時阿姨及她的父親及哥哥雖能理解疾病的治療極限,但仍希望醫師和團隊幫忙創造奇蹟。化學治療卻未能控制疾病,後續阿姨反而因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肺部黴菌感染,雖然醫療團隊已給相應的抗生素治療,但病人病情仍不見起色,氧氣需求不斷提升,阿姨過世前的週末,我為她換上Non-Rebreathing Mask,她費力地以微弱的聲音問我:「薪雯,如果這個氧氣面罩也無效,接下來會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嗎?」我一邊協助她維持呼吸道暢通的姿勢,一邊告訴阿姨必要時會插管以呼吸器協助肺部通氣。莊阿姨接著問我:「那我還會在你們病房嗎?」我回應病人因為呼吸器在病房沒有設置,所以插管後會由加護病房團隊接手照顧她,莊阿姨說:「如果我不想去加護病房,不想要插管和電擊,但最後我自己也無法決定時,誰能幫我決定?」我告知她:「阿姨你可以在意識清醒時自己親自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若您的病程進展到失去意識無法自己決定時,醫療團隊會和您的家人討論,可能是由已年滿20歲的大兒子為您簽屬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或其它的醫療決策。」當我說完這段話時,我看見阿姨的眼淚慢慢從臉頰上滑落,其實當時的我也好想哭,因為阿姨和我的媽媽年紀差不多,我一邊幫阿姨擦眼淚,盡我全力陪著她及維持她的舒適度。莊阿姨緩緩抬起頭開口說:「阿姨想請妳幫一個忙,可以請妳拿不急救同意書給我簽嗎?雖然我一直期待奇蹟讓看我的孩子大學畢業結婚生子,但我不希望他有幫媽媽簽不急救同意書的記憶,我不想要他有這樣的負擔及壓力,我想要自己做決定。」當年22歲的我,在我和阿姨的眼淚中,陪著莊阿姨簽完不急救同意書。等我休假回到單位上班時,學姊和護理長告訴我,莊阿姨走的很平靜,家屬很謝謝醫療團隊對莊阿姨的照顧。阿姨雖然離開了,卻一直住在我的心中,她讓我學習到醫療是有極限的,但愛沒有極限,在莊阿姨的身上我看見並感受到愛超越了極限,阿姨不在了,但對兒子的祝福永遠都在。2017年3月有機會參與另一間醫院的乳癌多專科團隊,透過擔任癌症病人扶持計畫專案諮詢師,提供乳癌個案癌症治療相關資訊以及評估社會資源,並進一步協助病人進行資源諮詢整合及轉介,並持續追蹤關懷個案。這三年多的工作遇到許多個案跟我傾訴他們私密的心事或想法,每一次聽完病人的故事都讓我好心疼,故事裡有擔心無法看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害怕自己回不到過去的女生;對自己過去種種感到後悔卻不知道怎麼跟病人道歉的丈夫;當然也有知道治療效果預後不佳,想要放棄治療的個案。接下來我想要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有一種態度叫承認,「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四年前芊芊就已經診斷為乳癌,當時的她覺得自己沒有生病,選擇俗稱自然療法的方式與疾病共存。2018年初她因為乳房的腫塊明顯變大,開始有組織液滲出後,才到大型醫學中心就診。透過芊芊轉述其他醫院的醫師也都是明確的告訴她需要盡快接受治療,但是她心裡仍不願意承認她自己生病了。2018的12月,芊芊來到了血腫科的門診,主治醫師希望我在芊芊看診前先她聊聊。在病人等候區,芊芊獨自一人前來就醫,我先微笑的跟她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將她帶到診間旁較為私密的空間,我觀察她一直想用雙手遮住自己的臉,顯得有點坐立難安,我先請芊芊深呼吸幾次後,才開始與她的對談。芊芊告訴我四年前因為當時腫瘤的很小,也完全沒有疼痛或其他身體不適感,且一直以來她都非常養生且照顧自己的健康,所以醫生告訴她確診為乳癌時,她仍然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現在腫瘤長大了甚至有組織液滲出,她看遍台北各個專科醫生,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生病了。她問我:「我是不是很糟糕很丟臉?」我告訴芊芊:「妳一點也不糟糕也不需要感到丟臉,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承認』,『承認』是面對人生的其中一種態度,需要勇氣來支撐。」芊芊眼眶紅了,她開始告訴我 10 年前丈夫中風時,她辛苦陪伴照顧丈夫直到狀況好轉,但丈夫一直沒有再重回職場,於是她獨自撐起家中生計,將女兒撫養長大的種種,她問我現在這個狀況還有方法治療嗎?她不想死,也不要沒有尊嚴的活著,在她開始自我表露的過程中,我大多是傾聽她的生命故事,同理她的不安,最後我告訴芊芊,如果可以請她下次來醫院時,讓丈夫能一同前來,讓丈夫也有機會學習照顧她。在進入醫師的診間之前,芊芊告訴我往後來醫院做治療時會帶著丈夫一起來,還要介紹她的女兒給我認識。我知道她這次不會逃避了,而且還會讓最重要的家人一起參與她的治療。目前的芊芊尊重醫療團隊的建議,在丈夫的陪同下持續進行治療,且疾病穩定控制中。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王賢在罹癌前半年因為中風持續做復健治療,但復健治療過程中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未發病前王賢原本為公車司機也是家裡重要的經濟支柱,他與妻子小梅育有一女,物質生活雖不是特別富足,但一家人的關係很緊密。當時醫師建議王賢在白血病控制後,需要進行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痊癒,但王賢還來不及等到移植疾病就復發,中風後的身體再加上癌細胞快速生長,使他的治療面臨很大的挑戰。 於是主治醫師舉行了家庭會議,與王賢的妻子小梅、19 歲的女兒以及其他家人,說明此時移植成功的機率為20-30%,但也過程可能產生合併症;但如果不移植會持續進行化學藥物治療,盡可能治療控制癌細胞,同時也會給予症狀控制,減少王賢的病痛,但所有的治療計劃需要視王賢的臨床狀況即時調整。家屬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如果移植不順利最糟糕的狀況會是什麼?王賢是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離開我們?」主治醫師回答:「移植不順利確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有生命危險,需要電擊或插管進加護病房的情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王賢放棄移植,那他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我們不希望王賢這麼的痛苦。」主治醫師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如果不移植王賢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確實移植成功機率是百分之20-30%,但是這也是他痊癒的機率,如果沒有移植,在臨床上我們仍然會依據王賢的狀況給予他治療,將他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的程度,讓他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王賢的姊姊聽了主治醫師的回答後,她回覆道:「王賢之前說過,最後的過程他不希望是痛苦的,我們決定放棄移植。」此時會談室的氣氛是凝重的,王賢的妻女紅著眼眶沒有說話,於是主治醫師開口問了王賢的妻女有沒有問題想要了解的,王賢的妻子小梅說:「醫師說的很清楚,我們會再跟王賢討論看看。」主治醫師最後說了一段話:「如果家人們和王賢討論後決定不移植,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把握當下的給予王賢我們能給的,尊重他的決定。」家庭會議後的隔天,我們一如往常的跟著主治醫師查房,進到王賢的房間,王賢坐在床邊用餐,妻子小梅手裡拿著寫了很多字的紙,她告訴主治醫師昨天與王賢討論後,家人們決定尊重王賢不進行移植的選擇,他聽著妻子告訴主任他的決定,面帶笑容的伸出他的雙手和主治醫師握手,嘴裡緩慢的說出:「謝謝主任,我會加油。」小梅手裡握著那張寫滿了很多字的紙,我看到了那句話:「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了把握當下」。面對這樣生與死時刻,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必需理性的給予醫療專業建議及照護,然而主治醫師感性的一段話:「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卻在他人的生命裡留下了註記,深深的感動我們自己還有他人,這一次我學到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唯有尊重生命的態度不能被跨越。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我的生命有好多養分滋養著我,讓我在護理這條路上堅持著。我學會在專業的醫療建議之外,在面臨著生與死的很多時刻,一句發自內心真誠及同理的話語,或許就是緩解病人及家屬痛苦的「良藥」或「照護措施」。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存在」這個世界上,或是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在那幾年與個案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總能保持想要學習新的專業技能的好奇心及企圖心,期待自己能由護理助人者繼續發展到心理助人者,透過與他人生命經驗連結,也得到自我成長及學習。我不再是過去南丁格爾強調「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苦行僧,但也不受限於疫情下社會、環境、文化與生物的現實,透過過去的護理先進們與自己的經驗,我始終相信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透過不斷學習成長及病人與醫療團隊的生命故事,找到自己專業的角色定位,每日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所以,我想請每一位即將或是已是護理師的大家,給自己和護理一個的機會,共同為創造屬於台灣更好的護理未來而努力。註:為維護病人隱私權,文章提及個案名字皆化名呈現。期望透過這次的分享,向過去到現在我參與的每個專業團隊致敬。我的生命因你們而有機會變得更好。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5 養生.運動健身
台大教授:走入森林能降低血壓!「森林療癒師」教民眾融入大自然,體驗慢活少生病
所有人無論社經地位高低、資源多寡,都平等地擁有森林海洋、微風藍天、繁花綠草,這些大自然的元素,是焦慮世代對抗憂慮與壓力的資源。近年來,無論是走進森林、園藝療癒或是路跑,都被實證能夠解憂紓壓,也都衍生出新的角色與商業模式。台灣首批認證34位療癒師 教民眾融入大自然台灣第一批森林療癒師去年十月出爐,透過農業部林業署的「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完成核心課程、活動課程及實習課程,始能獲得認證,首批共卅四名,年齡分布廣,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包括醫療人員、心理諮商、劇場工作者、森林系研究生,還有太極拳專家等。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與林一真、袁孝維兩位教授,同為台灣森林療癒研究主要推手,余家斌受訪時表示,目前平台註冊破四千人,實際參加課程者約一千二百人,今年預計還會誕生五、六十位森林療癒師,「拿到林業署證照後可自由接案,有學員自行創業。」例如去年雲林縣曾招募最新出爐的森林療癒師,帶民眾進入森林體驗五感慢活;首批獲得認證的台大森林系學生林家民,在台灣第一家專門體驗森林療癒的公司「森林邦」擔任知識長。科學實證 森林療癒助健康台灣森林占全島六成,幾乎人人都會走森林步道,為何還需要森林療癒師?余家斌表示,若把森林比喻為硬體,森林療癒師就是軟體,協助民眾避免危險因子,遇險時有效處理,還能以專業引導民眾打開感官、融入森林環境。每位森林療癒師設計的體驗不盡相同。余家斌喜歡帶學員「尋找森林裡的彩虹」,即尋找各種顏色,大家會發現,原來森林不是只有綠色,曾有學員找到金色—來自一顆掛在樹上的金色蟲蛹。還有「聲音地圖」,拿紙和筆到森林找地方坐下,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在紙中央,聆聽周遭水聲、風聲、蟲鳴鳥叫,然後畫下來。透過沉浸體驗使活力增加,負面情緒便可減少。「森林,是讓人身心靈休息、恢復的地方。」余家斌表示,森林療癒是以個人健康出發,透過體驗活動與自然連結,從而得到身心平衡的健康促進效果。他說明,森林療癒功效有科學實證,涵蓋心血管、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心理健康四大層面,像是改善心理健康、改變腦波、提升免疫力、有助自律神經功能調節,「只要從都市走入森林就有降低血壓的效果。」自然療養 德日韓盛行已久利用森林作為保健與治療場域,是國際新興趨勢。以德國的自然療養基地為例,由醫師開立自然處方箋,民眾可在林間散步、做森林瑜伽、享用植物養生餐,改善身心狀態,德國政府很早就認可合法性,自然療法費用也能由醫療保險支付。目前德國約有三百五十處已認證的自然療養基地。日本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改善健康的文化,近年由非營利組織在各地推動森林療癒,因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嚴重,為活化在地資源,發展出結合地區的健康旅遊產業。南韓較晚引進森林療癒,但在政府重視下發展迅速,成立森林福祉中心,提供全年齡療養模式,主要經費由南韓樂透盈餘支付。余家斌期待,森林療癒成國家政策,讓健保資源少花在「治病」,更多在「預防」,縮短晚年臥床時間。3項體驗 做自己的森林療癒師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推薦三項體驗活動,讓民眾可以做自己的森林療癒師。1.森之呼吸:在山林裡找一個舒適的地方,站或坐皆可,利用山上空氣進行森之呼吸。想像肚子是一顆氣球,鼻子吸氣五秒鐘把肚子灌飽,停留五秒後,吐氣五秒。走累時可以用來調整呼吸。2.聲音地圖:聲音地圖是很好的沉浸方式,帶著紙筆,找地方坐下閉上眼睛,花十分鐘仔細聆聽周遭環境,想像自己在紙中央,畫出聽見的每一種聲音。如有同行者,可以尋找彩虹顏色,各自用手機拍下再一起討論,會發現同一種顏色每個人找到的元素都不同。3.北歐式健走:跟登山杖不同,登山杖底下是尖的,健走杖是斜的,在較平坦地方使用。平時走路只有腳出力,拿健走杖時手臂要擺動用力,讓腳的壓力減少百分之三十,還能訓練到上半身。余家斌提醒出發前務必要確認氣象、身體狀況、準備行程計畫並讓親友知道,事先查好山上溫度,採洋蔥式穿法,記得手機充滿電以及把行動電源放在防水袋內。做好行前準備,就能安全愉快地進行森林療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3 醫療.消化系統
為什麼出門旅行時容易便秘?醫曝4關鍵原因及預防方式助排便
外出旅遊時,發生便秘情況並不罕見,因為多數人大多會選擇在固定時間排便,不過出遊容易打亂生活節奏,結果導致便秘。出遊容易造成便秘4原因醫生指出,以下是出遊容易造成便秘的原因。首先是無法按時上廁所。加州普洛維斯頓聖約翰健康中心(Providence Saint John's Health Center)胃腸科醫師班福德(Rudolph Bedford)表示,許多人會在固定時間蹲廁所,但遇到搭飛機時,如果憋住不上,就容易增加便秘風險。此外,身處於不同時區,當便意來臨時可能不方便如廁,也增加便秘的風險。第二原因是睡眠周期中斷。班福德指出,身體休息有益神經及腸道,睡眠周期的改變會打亂在腸道中幫助推動食物的胃蠕動波。第三則是水分不足。羅伯伍德強生醫學院(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腸胃科臨床部主任史坦(Ellen Stein)說,「保持充足的水分對於讓身體各種功能正常運作非常重要。」但如果在路上或參觀景點時,為了不頻繁上廁所而未補充足夠水分,自然會造成排便困難。第四個因素是吃進與以往不同的食物。班福德表示,攝取較少蔬果或富含纖維的其他食物,可能會影響腸道習慣,如果再加上缺乏足夠水分,就會增加便秘的風險。如何降低旅行便秘發生機率?至於如何降低便秘風險,班福德建議要盡可能維持原本的習慣,例如攝取同量的水與蔬果 ,保持活動對於保持腸道規律同樣重要,「運動有幫助。」史坦則建議要補充足夠水分。經常到各地比賽的倫克爾(Amanda Mae Renkel)則認為,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非常重要。她說,「度假時也不能睡懶覺,才不會讓自己便秘。」但如果仍不幸便秘,班福德建議應先嘗試自然療法,例如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史坦則建議吃梅子、葡萄乾或椰棗等。如果都不管用,服用類似MiraLax的瀉藥可能有助於恢復腸道運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從北醫退休的韓柏檉教授,是國內無菸餐廳重要推手,在十多年前,胸腔內發現十七公分的巨大肝腫瘤,歷經復發等周折,成為癌存者,從此如同抗癌傳教士般,努力推廣身心靈抗癌。退休了,自稱天生有反骨基因的韓柏檉建議,退休後要擺脫框架,人要作夢、追夢,要勇敢一點。他問,「你敢再談一場戀愛嗎?」推薦閱讀: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韓柏檉從零到有 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 民國九十二年,當時為北醫公衛研究所所長的韓柏檉,承接衛生署(現為衛福部)的研究案,從零到有的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當時民意調查有八成民眾支持無菸餐廳。不過,餐廳老闆擔心影響客人上門意願,不願意禁菸。韓柏檉勸說,無菸餐廳可以接到更多孕婦、小孩的客人,無菸只會讓餐廳形象更好,吸引更多民眾前往用餐。韓柏檉與公衛老師、學生們跑遍台、澎、金、馬。韓柏檉印象深刻的說,連藏在南投深山的天龍山莊,躲在台東山邊海濱的餐廳,一行人就這樣驅著車,逐間的拜訪,今天看不完就明天看,確認後才發給認證。結案時,超過一萬家餐廳加入無菸行列。三年後,立法院通過餐廳禁菸,當時還刊登在各大報頭條呢!10多年前 胸腔內發現17公分巨大肝腫瘤但是,二OO八年四月,韓柏檉的世界被翻轉了。從小就B肝帶原,也曾發生急性肝炎,卻疏於連續追蹤。直到因胃口不好,而被家人逼著前往醫院檢查。不得了了,竟是超過十七公分的肝腫瘤,幸運的是可以開刀,他被推往手術室時,大聲喊著「快速充電」為自己打氣。半年後,癌症沒有放過他,肺部滿佈的腫瘤如同滿天星,化療、標靶上場,滿天星慢慢消失。縱然內心恐懼,過了三年,肝臟又發現二公分腫瘤復發。韓柏檉在癌後,除了正統醫療之外,他努力嘗試自然療法、輔助療法、氣功、靈療、抗氧化食物、疏通經絡、靜坐冥想、溫水泡腳,他一概來者不拒。努力抗癌的韓柏檉卻突然面臨,太太因發現膽管癌而過世。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抗癌超過15年 韓柏檉傳授退休準備經驗抗癌歷程超過十五年,韓柏檉不吝就經驗分享給民眾,推廣防癌料理、心靈工程。去年二月,韓柏檉正式從北醫屆齡退休,他說,多數人擔心退休金不足,整天汲汲營營「理財」,但是理財不是守財奴,理財是賺錢不是不花錢,偶而請兒女吃飯、旅遊,偶而搭乘計程車,跟朋友唱歌、爬山,開銷並不大。若整天在家發牢騷,子女見了都害怕。他鼓勵,要努力走出去,「如果整天在家看電視,什麼都不做,是要等死嗎?」韓柏檉說,退休後不要停止工作,最好是將原本熟悉的事物延伸為工作,例如他是公衛背景,除了課程演講之外,加入建同基金會擔任營運長,不僅幫助民眾、幫助基金會、他也可以有些許收入。並成立自我品牌,分享防癌好物。他靈機一動,「不如以後就叫韓蝦皮吧。」「勇敢一點!問自己敢不敢、要不要、想不想,退休後,若那早已褪色無味的婚姻,只為財產困守,就該擺脫了,問自己,敢不敢再談一次戀愛?要不要去環遊世界?要不要去玉山攻頂?」韓柏檉說,公衛的終極使命是「百齡壯年」,人活到一百歲,要像壯年一樣。別被六十五歲框住,人生無關年齡,在心。「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薑防感冒、驅寒已落伍 專家教你喝新鮮薑汁提高秋冬免疫力
老薑養生驅寒暖身及滋補的作用,是中國老祖宗5000年的智慧,現已獲得西方醫學界的確認及肯定。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小杯新鮮薑汁更成為熱門飲料。專家指出,一般只認識老薑的辛辣對身體有好處,其實它真正的亮點是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抵抗感冒、流感和其他病毒。《超級免疫:21 世紀的自然療法(Super-Powered Immunity: Natural Remedies for 21st Century)》一書的作者、醫學專家庫克醫師指出,通常一小杯約為2盎司的薑汁,比乾薑或藥丸形式的生薑,讓人吸收得更快,意味著它可以快速有效發揮抵抗感冒、流感和其他病毒的作用,「一小杯的新鮮薑汁,是生薑最有效及最易吸收的濃縮提取物,使它成為絕佳的秋冬飲品之選。」亞利桑納州索諾蘭健康科學大學(Sonoran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教授泰勒說,如果不熟悉薑汁飲料,可慢慢開始以逐漸適應辛辣的口味,可用一小杯水或蘋果汁稀釋薑汁。也有人將生薑汁與檸檬、蜂蜜或薑黃等混合。泰勒特別提醒一些正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在飲用薑汁時要小心,因為研究顯示,生薑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她指出,薑汁的辛辣及其濃縮的形式,尤其不適合患有胃灼熱或胃酸逆流、胃潰瘍的人。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體重中心的臨床營養經理貝德表示,不一定每天飲用薑汁才能獲得健康益處,定期或偶爾喝也可以得到好處。她介紹一種薑汁製作法︰將二到三吋大小的新鮮薑去皮切成小塊,加入1/4杯水放到攪拌機攪拌直到綿密,如有需要可添加檸檬汁、1/2茶匙蜂蜜調味,過濾後即可飲用,如要熱飲,加熱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哪個爸媽忍心看孩子兩三個月得輸血一次?罕病父親紀錄醫療旅程:「他會好,我會撐下來!」
柊威是個兩三個月就需要輸血一次的孩子,這罕見的鐮刀型貧血,改變了台灣爸爸John和美國媽媽英莉的一生,但也讓夫妻倆看見這世間更多的愛。相信每個爸媽都是一樣,懷孕的時候,每一次的產檢,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醫師說「沒問題」,就像過了一關一樣,心裡鬆了一口氣。但John與他的美國老婆英莉萬萬沒料到,明明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柊威),一歲之前連小感冒也沒有,卻在一歲三個月要去露營前的一個禮拜,拉肚子、發燒到39℃。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卻不期然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開始。當醫師也無法告訴你為什麼……還記得露營那一天,John與老婆簡單地拿了腸胃藥,就去露營了。但這個只要有得玩,就算是小病小痛也會忘記的孩子,卻在那三天兩夜間哭鬧不休,甚至連爸爸的安慰抱抱都抗拒,跟之前健康開心的樣子宛如天壤之別……回到平地後,他們馬上把柊威帶去急診,一抽血,發現血紅素只有4點多(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低於33%,須進一步評估)!醫師也緊張了起來,但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只好等輸完血,柊威回復活力之後,便回家觀察。接下來八個月的時間,柊威就像裝上電池的兔子一般,然而,輸血帶給他的活力用盡之後,就會變回一個病懨懨的小孩。John說:「每隔一兩個月,他的健康狀況就會慢慢走下坡。一開始會有黃疸、拉肚子、發燒等徵狀,體力變差,常常哭鬧、想睡覺。尤其那時才一歲多,不知道怎麼表達。醫師找不到理由,我們的爸媽甚至以為孩子中邪了!阿媽還燒符水,帶到醫院來幫孩子洗澡,拿衣服到廟裡過香。」直到後來,老婆帶柊威回美國,又出現一樣的狀況,這位在美國的亞洲醫師做電泳判讀後,才發現他是鐮刀型和地中海的混合貧血。「台灣產檢是針對地中海貧血,但我的老婆是美國黑人,有鐮刀型貧血的基因。在亞洲很少有這樣的病例。」原來孩子當時哭著用手指著關節,是關節痛、內臟痛。因為鐮刀型貧血的細胞還容易堵塞毛細血管,引起局部缺氧,所以容易產生四肢關節、內臟疼痛。John不捨地說:「而且痛起來,真的是非常地痛。」 兩三個月就得輸血一次鐮刀型貧血目前還找不到解方,因此,柊威只得兩三個月就輸血一次,以此續命活著。每次帶柊威去輸血,針一下去,孩子還是會哭鬧,還要乖乖坐在那邊等待輸血兩三個小時。哪個爸媽能忍心看著孩子,一輩子都要過著兩三個月輸血的生活?為了延緩下一次再輸血的時間,John與孩子活得小心翼翼:「我們要做到兩件事,一是孩子儘量不生病,否則血紅素便會一下子掉很快;二是要維持飲食均衡、保持健康。」而為了在柊威一有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帶他去醫院,太太放棄了原有的高薪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除了全家的經濟壓力,太太還有對自我成就的犧牲。雖說為了孩子,什麼都願意做,但內心的挫折感卻難以避免。「媽媽愛孩子,當然有很多不放心。我太太又為了柊威做了很多功課,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但她其實不是個家庭主婦型的女人。工作成就才是她的自信來源。所以在美國帶孩子的期間,她有很多的自我懷疑。我們也難免爭吵,彼此都說出離婚的喪氣話……」對於治療孩子,兩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希望孩子不要一輩子過著輸血的人生,我贊成骨髓移殖。但是即便是來自爸媽的骨髓,都只有50%的成功機率。而太太希望能用飲食或自然療法,讓孩子好過一點。常常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會負氣說:你不用管我們了,我們自己想辦法。」照顧病兒的壓力,讓兩人都對未來充滿茫然。不得已的辦法:生一個弟弟不過,John也苦笑說:離婚僅是氣話,因為若要提高骨髓移植成功的機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植兄弟姊妹的骨髓。因此,儘管哭過、愛過、吵過,愛孩子的兩人,還是要以孩子的生命為重,懷抱著試管嬰兒的一線希望,繼續當夫妻。「因為我們的小朋友是混血兒,讓尋找骨髓移植更加困難。而且當初我們也沒有想到要留臍帶血,所以最好的骨髓移植人選,就是兄弟姊妹。如果基因檢測後配對可以,就有希望了!」截至目前,他們共取卵三次,每一次都花了七、八十萬,只是還沒有可植入的胚胎,這讓跟時間賽跑(因為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進行骨髓移植得排斥性最低)的兩人感到壓力山大。但John樂觀地說,還好台灣還有試管這條路走,如果在美國,他根本想都不敢想!因為美國做試管嬰兒簡直是天價!幸運找到有耐心、同理心的醫師回想這一路求醫的跌跌撞撞,John卻說,有太多要感謝的人。「去年九月,我們找到了榮總顏秀如醫師。她剛開始也是對鐮刀型貧血無法可解,但卻非常樂於溝通。譬如我們拿醫學文獻去找她討論,顏醫師都會回去仔細看完後,下次看診跟我們解答。她的心胸也很開放,願意跟我們一起嘗試、找方法。」遇到這樣有同理心的醫師並不容易,太太曾經在美國遇到醫師說:「我每天都要看很多病人,不可能無時無刻照看你的小朋友。」儘管是事實,但對病童的家長來說,卻是令人心碎的答案。而顏醫師常常花一兩個鐘頭與他們討論,就算錯過了午餐時間也不在意。經過了顏醫師的努力和建議,現在的John至少不用等孩子病懨懨才準備輸血,可以觀察孩子的脾臟有沒有腫大,以提前做好準備。世間有愛,70個人願意長期輸血對像柊威這樣需要長期輸血的小朋友來說,若每次輸血的血型都不同,身體會產生愈來愈多的抗體。若是同一個輸血來源,較能減緩身體排斥的現象。有次,John在天母社團裡面,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持續輸血。而這個人若有意願還不夠,還得要專程跑到榮總做兩次檢測,之後還要每半年跑榮總輸血,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沒想到,短短一個禮拜,就有將近一百個人私訊詢問!最後,還有七十個人實際去做檢查。平時最討厭麻煩別人的John,對這些善心人士伸出的援手,滿懷感動。他說:「我以後拍紀錄片,這些人都要被列在片尾的感謝名單中。」拍紀錄片帶孩子登百岳,紀錄醫療旅程去年年底,John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想要當作家庭紀錄。他想起之前高中爬雪山,登到山頂往下看,那映入眼簾的壯闊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現在,他也想讓孩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拍攝的過程中,他也與老婆一起看了許多國外罕病兒家庭的紀錄片,於是萌生一個想法:想藉由這支紀錄片,與罕病兒家庭彼此打氣。「和孩子爬山,當他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揹他。同時會鼓勵他:自己也要努力。但我會陪著你,一起爬到頂端。這一條登頂的路程,走走停停,一路說說笑笑、彼此打氣,就像我們走的醫療路,是吧!」這一路上,需要很多的堅持。John說:「我老婆是看到柊威的笑容,就會振作起來,覺得可以再繼續;而我相反,我是每當他睡著的時候,就會呆呆望著他,覺得這麼可愛的傢伙,我怎麼捨得放?」他一邊企劃著紀錄片拍攝事宜,一邊想著:柊威,能不能也看到我一路走來,看到的好風景?這強大的愛,成為一個信念。John說:「他會好,我會撐下來。」聽到這裡,我們的鼻子也酸了,祝禱奇蹟發生,柊威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順利移植骨髓,成為不需要輸血,也能一直活蹦亂跳的孩子!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是家人 從這2點建立寵物友善環境
許多人把毛孩當家人,但社會制度卻不是!你知道在法律上,毛孩只是一個「物件」,死後會被當成「廢棄物」嗎?寵物友善不應只是一個口號,但應該要怎麼落實呢?要建立寵物友善城市,應該從相互尊重彼此的權益並遵守規則開始以台灣為例,儘管少子化、老齡、單身帶動了寵物的數量與市場規模,但目前仍存在極端的差異對待。從法律制度面上,活體寵物被定義為我們的「物權」財產,寵物過世仍屬於「廢棄物」;公寓大廈管委會可規定住戶不得飼養寵物;公園自治條例可禁止寵物進入公園。近年零安樂政策實施,各縣市雖陸續推出寵物友善公園等設施,但仍不時傳出有民眾遛狗被驅趕,或惡意追打的傷害事件發生。除了飼主應該出門使用牽繩、隨手做清理的觀念,需要社會共同來宣導教育之外,民眾對於動物愛護、尊重彼此生活權益的認同,也應該透過長期的計畫與活動持續推廣和建立。反觀全球十大寵物友善國家,第一名的荷蘭在動保法律核心價值中,明定寵物是擁有自己價值的個體,而非被主人擁有的物件。強調牠們與人相對地位平等,各地有緊急動物救護中心、有動物救護車、公園裡安排狗兒散步專用通道,以及其他可以攜帶狗隻進出的大眾運輸工具和商店等。第五名的德國,立法養寵物須得到多次審核,除了對個人資格條件的確認外,還需要對你和你的寵物同時進行飼養教育。在德國有很多寵物學校,不是教寵物如何玩雜耍,將寵物培養成「玩物」,而是要將寵物培養成「家人」,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的一份子。社會結構與消費趨勢的改變,讓寵物產業正潛移默化成為顧客導向的買方市場2021年內政部統計,人口連2年負成長,結婚率也是歷史新低。而犬貓則以每2.4分鐘的速度成為台灣家庭新成員,超過新生兒每3.4分鐘一位。根據財政部統計,2018、2019年寵物飼料與用品零售,明顯開始出現衰退與停滯,寵物照顧等個人化服務,則大幅成長17.8%。過去飼主習慣的寵物消費方式,多以在店家零售採購與美容服務為主,隨著毛孩在家庭中的地位提昇和擬人化,漸漸帶動不少到府服務及電商消費,加上疫情影響,更重視保健養生與在家自煮、休閒旅遊,選購行為也從過去品牌導向改為更重視CP值,希望店家能提供更多照顧建議。因此無論對於飼主而言還是賣家,唯有透過正確的教育學習,才能幫助毛孩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教養,朝幸福快樂健康的方向邁進。每個孩子都需要教養,毛孩也不例外飼主是寵物生命的主宰者,決定著毛孩一生的吃穿用度與生活方式。而錯誤的觀念與照顧方式,只會造就毛孩的身體健康與行為上偏差。寵物教養涵蓋寵物照護十大面向,包括從犬貓天性的中西醫基礎照護;常見疾病與緊急照護;老齡失智與失能長照;犬貓體質需求基礎食療調養;問題皮毛美容保養;基本行為問題教養訓練;自然療法與按摩;特殊行為觀察與溝通;最後一哩路的陪伴與心理調適;飼主責任與開業法規等。幫助所有毛家長能更瞭解毛孩個別差異與需求,可以給予更妥善合適的照顧。
-
2023-06-12 名人.優照護
擺脫失眠困擾、減少焦慮 提升血清素的4大類好眠食物一次看
台灣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年齡增長,長輩們的睡眠結構可能會改變,生理變化因此有所不同,許多年長者都在煩惱失眠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65歲以上國人睡眠大調查」結果,發現全台65歲以上國人,每周有失眠經驗的比例超過5成,符合慢性失眠症的比率也有4分之1。但你知道嗎?失眠不只是單純的睡不好、精神不佳而已,可能是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漸漸下降,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或暗示著更嚴重需要治療的疾病,可能是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老人憂鬱、失智、胃食道逆流等或藥物治療上等影響。不過,「助眠食物」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這些食物具有促進睡眠的特性,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是幫助製造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重要原料。血清素不僅對睡眠有益,還可以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和煩躁,不需要藥物依賴也能幫助長輩輕鬆入眠,遠離夢魘的困擾。以下為「四大好眠食物」: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提高血清素水平:肉類、蛋類、乳製品、豆類和豆製品、堅果和種子、魚類等在豆類或豆製品的選擇上如豆漿、豆腐皆為植物性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有助於平穩長輩血糖並促進睡眠。肉類可選擇豬後腿肉、雞里肌、火雞肉等種類。在魚類的選擇上,選擇如鮭魚、鰻魚和鮪魚等種類,內含豐富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對長輩心臟健康有益,還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而堅果和種子如核桃、松子、南瓜子皆富含健康的脂肪和纖維與大量色氨酸和鎂,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2.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穀類和全穀食物、蛋類、綠葉蔬菜、魚類等像是糙米、全麥麵包、燕麥、豆類或瘦肉等食物都是富含大量維生素B群的食物,有助於調節神經功能。而葉菜類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富含維生素B群,尤其是維生素B9,這些蔬菜還含有豐富的鎂和其他營養素,有助於舒緩壓力和提高睡眠質量。3.富含豐富鈣、鎂食物:乳製品、豆製品、堅果和種子、深色蔬菜等像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或是適量小魚乾都是良好的鈣來源。而芝麻則含有豐富的鎂,平時加入飯菜或作為醬料使用皆合適。深色蔬菜也是好選擇,如菠菜內同時富含大量鈣、鎂,加入沙拉或炒飯中給長輩食用皆不錯。4.富含褪黑激素食物:燕麥、甜玉米、櫻桃、薑、番茄、香蕉等番茄中含有一種叫做番茄紅素的物質,可以促進褪黑激素的合成,幫助長輩入眠。櫻桃也是著名含有天然褪黑激素的食物,亦或是選擇玉米、燕麥等,不僅皆含有褪黑激素的前體物質,也有助於提高褪黑激素水平。雖說上述方法能改善失眠,但長輩並不能只是依賴單一的方法,而是要多管齊下,在享用這些助眠食物的同時,從環境、習慣本身改變。平時,應讓長輩進行適度的運動,如瑜珈伸展或散步,並避免在白天時攝取過多咖啡因。盡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時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或睡前養成聆聽助眠的音樂。而如長輩還是被慢性失眠持續困擾,無法依靠自然療法改善,也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睡眠專家的協助,讓他們可以進一步評估狀況,讓老年生活品質無擔憂。(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焦點.健康知識+
心情低落、常覺得累是腎上腺疲勞?腎上腺疲勞是不是一種病?
讀者Johnny Wu在2023-4-2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好,想請問一下,最近有看一本書,是日本的兩位醫師,本間良子和本間龍介的著作,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素疲勞,想請問教授這個有科學根據嗎?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謝謝教授」「腎上腺素疲勞」應該是「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才對,而完整的說法是「腎上腺疲勞症候群」(Adrenal Fatigue Syndrome)。我用「腎上腺疲勞」做搜索,搜到下面這兩篇文章:早安健康 2022-2-12:40歲體力卻像80歲的腎上腺疲勞,7超級食物助修復。它的第二段是:「日本抗老化學會專門醫本間良子指出,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能幫助人應付壓力,並消除會造成傷害的自由基。但是,長期承受壓力、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過多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加重腎上腺的負擔,導致腎上腺疲勞,並出現失眠、暴躁、荷爾蒙失調等症狀。累積過多無法消除的自由基,也會提高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風險。」Heho 2022-1-19:心情低落、常覺得累?造成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三部曲。它的第二段是:「腎上腺疲勞症後群是21世紀的文明病之一,最早是由美國自然療法權威威爾森(James L. Wilson)博士提出,腎上腺的功能是幫助身體對抗壓力、調節免疫系統和維持體內礦物質濃度的內分泌腺體,所以當一個人處於極大的身心壓力下,會導致腎上腺的運作機制失調,產生疲倦、嗜睡、焦慮、失眠等症狀的腎上腺疲勞症後群。」啊!自然療法!問題就出在這裡。請看我發表的自然醫學:既不自然,也不科學十大癌症“自然療法”有關「腎上腺疲勞症候群」,我們來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16年:Adrenal fatigue does not exist: a systematic review(腎上腺疲勞不存在:系統評價)。這項研究針對 58 項「腎上腺疲勞症候群」的研究做了系統性的回顧,得到的結論是:本系統評價證明,沒有證據表明「腎上腺疲勞」是一種實際的醫學狀況。 因此,腎上腺疲勞仍然是一個神話(myth)。2018年:We are tired of ‘adrenal fatigue’(我們厭倦了“腎上腺疲勞”)(註:tired也有疲勞的意思,所以跟fatigue相映成趣)。它的文摘是:非專業媒體上有許多文章討論腎上腺疲勞的存在和診斷不足(under-diagnosis)。 腎上腺疲勞的支持者指出,由於反覆的壓力源,數百萬人的腎上腺活力不足(under-active),導致許多非特異性症狀,如疲勞、失眠、關節痛和體重增加等。在迄今為止的研究中,提出的評估腎上腺疲勞的方法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並且評估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方法常常不合適。此外,只有少數研究實際檢查了 HPA 軸。目前的證據不支持腎上腺疲勞的存在或補充劑對支持腎上腺功能的作用。美國的內分泌協會(Endocrine Society)在2022-1-25 發表Adrenal Fatigue,其中一段是:「腎上腺疲勞」一詞已被用來解釋一組據說發生在長期精神、情緒或身體壓力下的人身上的症狀。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疾病。醫生擔心,如果您被告知患有這種疾病,可能無法找到並正確治療您症狀的真正原因。此外,所報告的腎上腺疲勞治療並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並且可能很昂貴,因為保險公司不太可能承擔這些費用。哈佛大學在2020-1-19發表Is adrenal fatigue “real"?(腎上腺疲勞是“真的”嗎?),其中一段是:許多網站都提到如何診斷和治療腎上腺疲勞。然而,內分泌學會和所有其他醫學專業不承認這種情況。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腎上腺疲勞是一種真正的醫學狀況。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之間的這種脫節增加了挫敗感。Cedars-Sinai 醫院在2018-1-16發表Debunking Adrenal Fatigue(揭穿腎上腺疲勞)。它的副標題是:腎上腺疲勞是指我們的腎上腺因壓力而過度勞累並停止產生我們需要的激素,包括皮質醇。這是一個醫學神話(myth)。關於讀者Johnny Wu所問的「作者的背景有個美國抗老化醫學會的研究醫師,在美國真的有這個單位嗎?坊間有很多書都在講抗老化,如何去判斷這些書有沒有科學根據?」,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原文:腎上腺疲勞症候群:一個醫學神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1 焦點.杏林.診間
卵巢癌病人只放腹水堅持不治療!醫師想起柯P講過的一段話決定這樣處理
病人是長相清秀、談吐輕柔的中年女性,來診主訴「腹脹想要放腹水」,在女兒攙扶下,她緩慢地步入看診室,儘管穿著寬鬆的衣服,但偌大的腹部仍舊非常明顯,下肢也因為靜脈回流受阻顯得異常腫脹,被迫只能穿著寬鬆的涼鞋。病人外觀看起來並不像酒精性肝硬化,臨床經驗告訴我應該是卵巢癌病人,我請護理姊妹找一張床讓病人躺下、備物,我則是去推超音波過來準備掃描。儘管腹水穿刺引流是急診人再熟悉不過的醫療處置,但每一次看見病人因為腹壓過大必須半坐臥才喘得過氣,腹部與下肢因為過度腫脹失去皮膚應有的紋路,身體受盡病痛折磨至此,還是不免在內心深處嘆一口氣。超音波掃描定位、穿刺、腹水回流、接上管路、接上空瓶、開始引流。乳糜色的腹水源源不絕地流進瓶子,病人輕嘆一口氣後閉上雙眼休息。腹水量非常驚人,一瓶接著一瓶,看來幾公升是跑不掉了,我趁看診空檔到床邊檢查引流是否順暢,順便詢問病人病情,確實是卵巢癌患者沒錯。「目前在哪一間醫院治療呢?治療狀況如何?」「我沒有在醫院治療,是採自然療法。」我在內心深處嘆了第二口氣,想了想,還是決定跟病人說。「小姐,這樣講可能很冒犯,但,我接受的醫學訓練告訴我,妳應該接受手術,把診斷跟分期弄清楚,然後按照指引接受相對應的治療才是。」「醫師,謝謝你。」病人看了一眼旁邊的女兒,接著說:「我做了很多功課,開刀、化療、標靶,這些治療一樣會衍生很多問題,我還年輕,我想要維持我認為比較好的狀態陪伴孩子久一點。」「了解…… 引流看起來很順暢,如果沒有不舒服,我們就多引流一點,回去會比較舒服,妳先休息,不打擾妳。」「醫師,我知道你是關心我,謝謝你,真的。」我回到位置上,繼續替其他病人看診,腦海裡卻無法不去回想我曾經看過的那些鼓起勇氣接受治療、最終病情仍舊惡化的卵巢癌患者,撐著受盡折磨後呈惡病質的身體,挺著跟眼前的病人一樣因為頑固性腹水而變得偌大的肚子,反覆地進出醫院。一段時間過去,引流已經將近5公升,病人腹部與下肢腫脹消去大半,也開始看得見皮膚紋路了,儘管還可以繼續引流,但跟病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引流先到這邊就好,請護理姊妹協助病人移除引流管路。「醫師,謝謝你,護理師,謝謝妳。」病人在口罩後面的眼神帶著一點點來診時沒有看到的笑意,在女兒攙扶下,緩步離開急診。隨著臨床經驗累積、親眼所見,我慢慢能夠體會,如何面對疾病,醫師並不一定是對的,病人也不一定是錯的,但,究竟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我想起柯P講過的話:「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在春夏秋冬之間,讓花朵長得好看一點;」「醫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只是在生老病死之間,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醫療有其極限,也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做為一個醫療人,至少「讓病人活得好看一點」,永遠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我們繼續努力,心存善念,盡力而為。(本文獲楊大緯醫師臉書《楊大緯 面對問題的急診醫師》授權刊登,非經允許請勿轉載)疾病百科/卵巢癌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排卵,並且產生女性荷爾蒙,包括動情激素及黃體激素,卵巢癌是指女性卵巢內的正常細胞出現異常分裂的情形,並形成腫瘤。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誤以為腹脹不適是單純的腸胃道問題,多次就醫發現不尋常,輾轉至婦產科確診時經常已是晚期。》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讓胃潰瘍好得快!營養師授「潰瘍飲食」一次看懂該吃哪些食物
胃潰瘍不易痊癒,除了配合服藥,日常飲食也很重要。遵循「潰瘍飲食(Ulcer Diet)」,可以減輕胃、食道或小腸內壁的疼痛症狀,用意在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預防發作或出現更多潰瘍病灶。例如,漿果和葡萄有助修復組織;而酒精則會刺激潰瘍,有損消化道的天然保護層,讓症狀加劇。營養師解析許多消化性潰瘍是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引起,有一部分則是幽門桿菌造成,在這兩種情況下,潰瘍飲食會添加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和促進癒合的化合物。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包括多酚在內的一系列自然療法,多酚是一種存在於許多植物中的抗氧化劑,有些多酚有助於更快治癒胃黏膜的潰瘍,有些則有抗菌作用,有助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綠茶中的多酚能平撫發炎,並有助增強胃部組織。遵循潰瘍飲食能促進癒合,並減少對胃壁和十二指腸的刺激,它也能限制胃酸分泌,避免加重潰瘍症狀。盡量從右述食物中挑選可食用者,並絕對避免會引發胃酸逆流的食物。吃足夠的蛋白質也很重要,當潰瘍正在癒合時,目標是每公斤體重約1.2克蛋白質。其餘的卡路里應來自均衡的飲食,包括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專家建議保持潰瘍飲食攝取,直到醫師確認你的潰瘍完全痊癒,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好食物● 水果:任何新鮮或冷凍水果,都含有纖維和抗氧化劑,漿果、蘋果、葡萄和石榴是多酚療法的最佳選擇。但如果你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請避免食用柑橘類水果。● 蔬菜:綠葉蔬菜、鮮紅色和橙色蔬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對整體健康非常有益。但胃食道逆流患者,要避免辣椒和番茄及其相關製品。另外,也要限制生菜攝取,因為它們不容易消化。● 瘦肉蛋白:去皮的雞、鴨肉,牛或豬里肌等瘦肉、魚、雞蛋、豆腐、豆干等,是低脂蛋白質的極佳來源。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富含脂肪的魚提供Omega-3脂肪酸,可以減輕身體發炎,並預防潰瘍惡化。● 發酵乳製品:一般優格和希臘優格提供益生菌和蛋白質。● 麵包和穀物:全麥麵包等多穀物食品,如燕麥、藜麥、小米等,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香草和香料:潰瘍飲食通常應避免辛辣食物,但一項針對食物與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發現,為調味而添加的一些香料,也有助於殺死細菌。最好的選擇包括薑黃、肉桂、生薑和大蒜,因為它們具有抗菌和抗發炎的特性。● 蜂蜜:試著用蜂蜜代替糖,有證據指出,某些類型的蜂蜜可以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和其他細菌。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禁忌食物● 酒精:所酒精都會刺激胃部,延遲潰瘍癒合。尤其避免葡萄酒、啤酒和烈酒。● 咖啡因:停止或減少喝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它們會增加胃酸的產生。● 牛奶:曾有一段時間,牛奶被用於治療胃潰瘍,但研究發現它會增加胃酸,最好避免。● 加工肉品:高度加工的肉品如香腸、培根、火腿等都別碰。● 高脂肪食物:高脂食物會增加胃酸並引起逆流,奶油濃湯、沙拉醬、美乃滋都應避免。但健康脂肪如魚類是可以的。● 辛辣食物:含有辣椒、黑白胡椒調味料的飲食都應避免。● 過鹹食物:研究發現,過鹹的食物可能促進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泡菜、橄欖和其他醃漬蔬菜含鹽量高,與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高度相關。● 巧克力:巧克力會增加胃酸生成,引起逆流症狀。飲食注意●少量多餐:嘗試少量多餐,以五、六頓小餐取代三頓大餐,雖然每次吃東西都會產生胃酸,但大餐需要更多胃酸來消化,更刺激胃部。●睡前不食:至少在睡前三小時進食完畢,吃完後最好保持身體直立數小時,不要躺下,以改善消化和減少胃酸逆流。●低脂烹調:多採用低脂肪烹調,例如烤、燉,減少油炸,限制油品、奶油用量。資料來源/verywellhealth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也會抓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看了王棋新醫師「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的文章,實在深有同感。我是曾經在醫學中心現在在癌症醫院工作身心科醫師,也遇到病人或家屬對於正統治療的質疑,內外科的同事覺得實在不可理喻,找我去會診的案例。以癌症病人來說,曾經有病人跟家屬,剛診斷出來癌症時,聽信身邊的親友說,西醫的癌症治療例如「不開刀還好,一開刀癌細胞跑到全身」而拒絕切片檢查或手術治療。尤其是「化學治療很可怕,一做就會去掉半條命」,而轉向尋求坊間流行的自然療法、另類療法或是所謂的身心靈整合療法。儘管醫師苦口婆心的勸告,早期診斷早期開始治療,癌症的治癒率是相當好的,而且現在對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已經有很好的治療藥物,可以獲得良好的控制。但仍然有一些病人或家屬選擇沒有實證依據的其他療法,而且花費遠遠高於大部分有健保給付的正統治療。我們已經看過有太多悲慘的案例,明明剛診斷時只是初期的癌症,有很高的治癒率。可是病人跑去尋求另類治療,過一段時間病情嚴重回來求醫,就已經惡化到疾病末期了。又或者是在接受癌症治療期間,會有很多身邊的親朋好友,介紹一堆不曉得從何而來的「抗癌食品」。如果這些「抗癌食品」沒效但沒傷害還好,但是有一些卻是造成了病人肝腎功能的負擔,或是出現腹瀉症狀以為在排毒,而造成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間接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增高感染的風險。又像流行多年的「酸鹼體質說」,有很多另類療法都標榜改善酸性體質,前幾年提出這個說法的學者出來公開道歉,因為多年的研究發現這是假的,他也接受了法律上、學術上的處罰。面對這些情況我通常會先了解這些非正統治療或者是抗癌食品,病人或家屬是從何得知的。我先同理他們希望儘快把癌症治療好的想法,也會認同介紹這些訊息的親朋好友想要幫助病人的善意。但是也會再解釋一次,正統的抗癌治療是經由國內外足夠的病人數進行臨床人體試驗後,確定病人能夠承受它的副作用,以及更重要的是,確認有療效才會核准通過的。而一般未經實證流傳的另類治療,通常都是由個案的見證分享來推銷它的療效,可是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有多少人接受了這個治療,這其中真正有療效的比例。因為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再也沒有辦法出來告訴大家這個療法無效。我也會提醒他們一個明顯的事實,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醫藥界都投入很大的經費人力,想要找到可以治好癌症的方法,如果這些另類療法抗癌食品這麼有效,恐怕早就被跨國的醫藥集團買去申請專利了。但是即使同事跟我這樣苦口婆心的勸說,還是有一些病人及家屬聽不進去,堅持要去採用他們所相信的療法。又或者是家屬跟病人從網路新聞、報章雜誌、電視節目或者是親朋好友介紹打聽到某某醫院有很先進的某某療法,就急著想轉院治療。雖然同事們已經好好說明解釋所謂的先進療法,對於這個病人的病情並不合適,又或者是這個新療法事實上還在臨床人體試驗的階段,而病人的病情用現行有實證的治療已經可以有很好的療效,但還是有病人或家屬無法接受。這時候真的只好如王醫師所說的「先生緣,主人福」,期待這些病人與家屬可以真正找到適合他們的治療。現在醫病之間無法建立好信任的基礎,有很多的原因。當然醫界自己也在檢討,現在的健保給付制度,醫師診察費用相當的低,只有開立檢查、處方藥品、給予治療等,才有稍微高一點點的給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也是低得可憐),所以醫師能夠給病人家屬解釋說明的時間,被繁忙的臨床工作壓縮的很有限。因此有些病人及家屬甚至誤會醫師,建議某些治療是為了賺錢。而且這樣的制度長期下來造成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如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等,沒有時間好好地解釋說明關於疾病知識、自我照顧、正確用藥觀念、疾病營養照顧、均衡營養、運動維持健康等等。民眾缺乏真正的醫藥健康知識,反而是從購物頻道、談話性節目、社交媒體、口耳相傳等管道,取得片段而且不見得正確的資訊。購物頻道為了盈利當然必須誇大對於健康的效果,而談話性節目為了增加娛樂性,常常讓具有醫療專業的來賓,說一些誇張聳動的案例,或是為了增加新聞性搶著報導全臺第一例、全亞洲第一例、甚至是世界少數的案例,這些對於民眾建立正確的健康與疾病的知識,其實沒多大幫助。所以看到王醫師的文章深有同感,醫病無法互信,其實吃虧的是病人自己。姑且不論是否能夠找到有效的治療,光是轉院重新問診、做檢查,又花掉了寶貴的時間,有耽誤病情的風險。希望藉由這個機會也讓一般民眾,聽到醫療人員的心聲,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講白話一點,醫療人員不會缺你一個病人,但是如果因為不信任醫療人員,而換一個又一個的醫師,逛一間又一間的醫院,拖延寶貴的治療時間、得到混亂複雜的訊息而影響病人的決策,卻是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不得不謹慎啊!
-
2022-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mRNA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專家揭MIT研究的真相
非營利的FactCheck(事實查核)2022-7-29發表COVID-19 Vaccination Increases Immunity, Contrary to Immune Suppression Claims(COVID-19 疫苗接種可提高免疫力,與抑制免疫的聲稱相反)。我把其中有關那篇所謂的MIT研究論文的部分翻譯如下:mRNA COVID-19 疫苗會使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冠狀病毒,從而大大降低一個人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損害免疫力,縱然有一些人毫無根據地聲稱,包括福斯新聞的Tucker Carlson在內。保守派電視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認為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在 7 月 21 日福斯新聞的廣播中,他使用可疑的消息來源和精心挑選和歪曲的數據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疫苗看起來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Tucker Carlson的主要證據是一篇備受批評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論文。該論文是由幾位以反對疫苗接種或傳播健康錯誤信息而聞名的人撰寫。第一作者 Stephanie Seneff 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電腦科學家,她錯誤地聲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並提出除草劑草甘膦會導致新冠肺炎的理論,以及其他毫無根據的科學觀點。通訊作者 Peter McCullough是一名內科醫生,他一再傳播有關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的錯誤信息。另一位作者 Greg Nigh 從事自然療法,這是一種經常採用偽科學方法的替代醫學形式。當這篇論文在四月份首次發表時,許多專家學者都予以譴責,有些人甚至呼籲將其撤回。但這項努力被拒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刊的總編輯曾呼籲提供「關於新冠疫苗的潛在毒性作用」的論文,而之後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就出現在該期刊上。該論文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研究,而是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綜述。VAERS是美國用於檢測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的預警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提交 VAERS 報告,無需經過準確性審查,也不意味著報告的症狀一定是由疫苗引起;這些數據經常被用來錯誤地聲稱疫苗是危險的。專家告訴我們,該論文的一些文獻綜述是正確的,但作者得出的關於疫苗接種後免疫功能的結論是沒有根據的——而 VAERS 分析存在缺陷,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家 Jeffrey S. Morris 在 Twitter 和他的部落格上所解釋的那樣。Jeffrey S. Morris說:「這篇長篇評論介紹了有關各種生物學途徑的許多細節,但它們與 mRNA 疫苗的聯繫幾乎完全是推測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與其他疫苗、舊的 mRNA 技術或 COVID-19 感染有關,但與 mRNA 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他們的很多證據是來自關於嚴重 COVID-19 感染的論文,而不是疫苗接種。文中的許多內容可能更適合指出嚴重 COVID 感染的潛在下游危險,而不是對 mRNA 疫苗接種發出警報。」該論文的核心主張之一是 mRNA COVID-19 疫苗會抑制先天免疫系統,特別是 I 型干擾素反應。但研究干擾素的專家說這是胡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免疫學家 Ivan Zanoni 曾研究感染冠狀病毒的患者的干擾素反應。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有任何報告證明了新冠疫苗會抑制干擾素反應的聲稱。這與我們對疫苗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沒有任何意義,對我們對免疫系統如何工作的了解也沒有任何意義。」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 Elina Zúñiga 表示同意,她研究干擾素並審查了干擾素在 COVID-19 中的作用。她在電話採訪中告訴我們:「作者建立了一些聯繫來推測一種可能性,但沒有數據或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即干擾素信號在接種疫苗的個體中受到抑制。事實上,現有證據顯示,在因 COVID-19 住院之前接種了一劑輝瑞/BioNTech 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具有更好的抗病毒干擾素反應。」為了聲稱疫苗會抑制干擾素,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引用了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但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免疫學家Sergei B. Koralov 在電子郵件裡告訴我們:「這是對我們的研究結果的錯誤解釋。我們的數據中沒有看到任何暗示積極壓制的東西。我們手稿的主要信息是,即使在感染過程中沒有發現炎症,疫苗接種也會引發強烈而持久的免疫反應。」相關文章: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原文:新冠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MIT研究的真相
-
2022-07-17 養生.抗老養生
不吃肉、不吃甜食及油炸食品 注重養生的長壽專家為何只活了51歲?
這一個月來有好幾個群組都在傳一個圖片,而目的是在嘲諷養生,甚至是在鼓勵吸煙。圖片的上半是一個中年男子,而文字說明是:「長壽專家林雪峰去世,享年51歲。不吃甜食,不吃肉食,不吃方便麵,不吃油炸食品,不熬夜,過於注重養生,營養不良的專家把自己活活整死了!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終於把自己給整死了。」圖片的下半是一個老太太,而文字說明是:「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煙:勸我戒菸的醫生早都死了。」其實,那位男子的名字是林海峰,而不是林雪峰。根據百度百科,林海峰的生平是:「1968年生,2019年11月11日死。生於福建永安,東南亞著名的演講激勵大師,曾任陽光森林健康機構董事長,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賣保健品起家,鼓吹斷食排毒。2019年11月11日,稱『自然療法大師』的林海峯,在雲南麗江意外身亡,終年51歲。林海峯朋友向記者表示,出事前幾天,林海峯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稱自己吃了一包過期的紅棗,『全身僵硬』,但他沒有去醫院,通過嘔吐的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後,身體恢復了正常。隨後,他刪除了這條朋友圈動態。幾天後,林海峯和一些朋友去麗江遊玩,當日吃過晚飯後,林海峯突發意外倒地。被送到醫院後,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大家懷疑是『食物中毒』釀成悲劇。他自己是做自然醫療的,可能認為自己能夠排出來,就沒有去醫院。」從這段敘述就可看出,這位所謂的養生專家是以賣保健品起家,鼓吹斷食排毒的自然療師。那,請問,保健品,斷食,排毒,自然療法是正確的養生嗎,是有科學根據的養生嗎,是值得效法的養生嗎?(註:我發表過數百篇有關保健品,斷食,排毒,和自然療法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點閱)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那張網傳圖片不提林海峰是採行這些荒謬的養生方法,卻偏偏要說他的養生方法是「不吃甜食,不吃肉食,不吃方便麵,不吃油炸食品」呢?有關「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煙」,我在這個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4-13)發表的世紀大騙局裡就有說:【您也一定聽過類似這樣的名言:「我祖父每天一包煙,活到九十幾。」所以,您是不是也同意,西方醫學是「世紀大騙局」?但是,請您再看,本文開場第一句話裡提到的「機率」。沒錯,西方醫學會告訴你,因為你每天吸一包煙,所以你得肺癌的「機率」會比不吸煙的人高出許多。但西方醫學絕對不會跟你說,你「一定」會得肺癌。如果你常運動,西方醫學會告訴你,你得心臟病的「機率」會比不運動的人少許多。但西方醫學絕對不會跟你說,你「一定」不會得心臟病。】也就是說,醫學上的建議都是根據統計數據而做出來的。如果你遵循這些建議,那你生病或早死的機率就會較低,但是卻不能保證你就一定會健康長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殺死多達一半的使用者,每年導致超過 800 萬人死亡。 其中超過 700 萬人是死於直接吸煙,而約 120 萬人是死於二手煙。根據美國CDC,吸煙會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是可以預防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有在醃製食物好壞,北醫學生採訪這篇文章裡說:「任何人,只要他願意承擔已被告知的風險,都可以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三餐都吃泡菜,或是每天抽個三五包煙(當然,如果讀者問我,我會勸他千萬不要)。」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要轉傳這張圖片,畢竟忠言是逆耳。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人寧可相信美麗的謊言,卻不願意聽傷心的真話。原文: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7-05 癌症.胃癌
自然療法踩土吸地氣拒化療 半年內胃癌惡化
食療、氣功、赤腳走路吸地氣,59歲男子去年9月確診胃癌,已經到了第四期,但他卻堅持不做化療,在半年內嘗試多種自然療法,但症狀持續惡化,嚴重腹痛。醫師提醒,癌友應在正規醫療下,積極抗癌,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一般腸胃疾病,一旦出現嚴重腹痛、糞便帶血、體重急劇下降、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腹部積水、吞嚥困難等症狀,大都到了晚期,治療相對棘手。治療胃癌以手術及化療為主,但該個案拒絕化療,嘗試多種民間療法,在友人介紹下,常至地氣充沛的奇山異地,光著腳掌踩在土地,認為吸取地氣,有助於抗癌。去年9月確診晚期胃癌,歷經近半年的民俗療法,胃癌組織仍持續擴大,今年2月,因腹部劇痛,而至台中慈濟醫院就醫,電腦斷層影像顯示,癌細胞轉移至腹主動脈旁邊的後腹腔淋巴結,腫瘤已達4.5公分,無法動刀切除。余政展指出,經評估後,個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3個月後,反應良好,原發病灶與轉移的淋巴結顯著縮小,且腫瘤小到一定程度,決定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加上擴大淋巴廓清手術。「手術成果令人驚喜。」余政展說,取出近百顆淋巴結,逐一化驗,並未找到癌細胞,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緩解,癌症期別從原本四期逆轉為一期,建議他持續一年口服化療,作為鞏固療法。一般來說,胃癌患者對於「化療合併免疫藥物」反應率僅十分之一,余政展指出,該名個案相當幸運,僅僅用藥3個月,腫瘤幾乎消失不見,癌指數明顯降低。余政展表示,若要預估胃癌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可以檢測PD-L1生物標記,並計算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愈高愈好,該名個案分數偏高,在用藥之前,就預估應有不錯的療效。
-
2022-06-21 癌症.乳癌
乳癌拖2年乳房內鈣化如「降雪」斑駁 醫苦勸治療才改善
60歲婦人罹患早期乳癌卻害怕治療,希望選擇自然療法扭轉病情,2年後再到台中慈濟醫院就診,病灶已從局部鈣化,進展為全乳房瀰漫性鈣化點,如在乳房裡下場雪一般,並出現淋巴轉移,在院方苦勸下,婦人才願意使用標準治療,治療成效良好。婦人兩年前乳房自我檢查,發現異狀,接受乳房檢查與組織切片,證實罹患尚未轉移的早期乳癌;醫師建議積極治療,但她害怕治療,則以「有私人事務,無法接受治療」理由,多次拒絕院方建議。婦人放下工作,選擇到深山休息,希望用「自然療法」扭轉病情,並期間自行至檢驗所追蹤,結果癌症指數不降反升,回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追蹤已過2年,發現病灶已轉移到淋巴結。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表示,婦人剛確診時是非常早期的乳癌,非常可惜未及時接受治療,再回門診時,不但病灶明顯變大、變多,甚至發現淋巴轉移,檢查影像中瀰漫性的鈣化點,彷彿是在乳房裡「下了一場雪」。「即使如此,過去臨床經驗結果,個案只要好好接受專業治療,在團隊正向支持陪伴下,病人都能度過治療,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林金瑤向婦人苦口相勸,尋求專業早期治療,最後婦人完成乳癌標準治療,再次經由病理報告證實,得到極佳治療成效。林金瑤也呼籲,乳癌連續13年都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才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
-
2022-06-14 醫療.婦產科
台「生不如死」危機增 30後結婚、1盲點錯失黃金生育期
生育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醫學研究指出,隨年齡增長,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逐漸下降,精子活動力減弱,台灣逐年「生不如死」低生育率未見起色,少子化已是潛在國安危機。醫師透露,雖然生殖醫學進步,許多民眾存在錯誤觀念,以為高齡不是問題,導致生育更加困難。依據內政部109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自民國99年31.8歲,延後至民國109年的32.3歲,女性自民國99年29.2歲,延後至民國109年30.3歲。分析生母初胎年齡結構,民國99年初胎年齡35歲以上占11.6%,民國109年增加至23.5%,初胎年齡35歲以上孕婦比率明顯增加。然而隨著年齡升高,孕婦發生高危險妊娠相關合併症、出生寶寶發生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疾病的風險也愈高。臺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表示,不孕症最大問題是「高齡」,許多民眾看到名人高齡產子,以為可以先凍卵,後續仰賴生殖醫療,但這都是「不正常期待」,因為超過40歲,人工生殖活產率僅剩10%,機率相當低,即便年輕婦女也不一定保證懷孕,別認為花20萬元就保證懷孕。人工生殖成功率與夫妻年齡有極大關係,依108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顯示,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療程,其胚胎植入週期活產率接近5成(47.7%),但41歲以上則不到2成(19.5%)。分析108年人工生殖施術之2萬4843對夫妻發現,不孕原因以「卵巢因素」占33.4%最高,其次為「多重因素」占31.1%,男性因素(如精子生成障礙、無精症、精索靜脈曲張等)占10.9%,輸卵管因素占6.9%,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1年以上仍未懷孕者,建議夫妻應同時請醫師檢查。何信頤提醒,許多民眾結婚後,若碰到不孕狀況,大多先嘗試自然療法,甚至求神拜佛,直到2至3年後才來做人工生殖,但時間寶貴,他呼籲有生育需求的民眾,建議35歲以前若1年正常性生活沒懷孕,建議就醫;35歲以上民眾若半年性生活沒懷孕,就要求診。女性不孕症因素,包括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或粘黏、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頸和子宮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異常、女性染色體異常;男性不孕症因素,精子生成障礙、輸精管阻塞或粘黏、精索靜脈曲張、無精症、性功能障礙、男性染色體異常。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儘早於25至35歲生育,建議男性40歲以前完成,政府提供試管嬰兒補助,針對至少一方具有中華民國籍之不孕夫妻,妻子年齡為44歲(含)以下,且經人工生殖施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可至全台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有關申辦流程及機關資訊,可點選國民健康署官方網站【試管嬰兒專區】查詢,或撥打人工生殖補助專線諮詢02-25580900,有專人提供即時服務。
-
2022-02-06 養生.人生智慧
醫病容易醫人難!耳鼻喉科名醫陳光超行醫36年的體悟:健康操之在己
編按:耳鼻喉科名醫陳光超近期出版新書《有溫度的手術刀:一個頂尖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記錄了多年行醫生涯中的戲劇性故事。想活下來的人走了,也有人好不容易被救活,家人卻希望他死。其中的悲歡離合,有如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生活很難盡如人意,但不妨豁達地笑看一切。「醫病容易,醫人很難。疾病處理有指引可循,但處理人的問題沒有。」被問起行醫36年來的體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中心副院長陳光超有感而發地說。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的陳光超,是國內專攻頭頸手術的名醫。不同於基層診所多處理較單純的感冒、過敏,前往醫學中心就診的病人更為多元。醫師在診治時,也走入病人的人生。其間的愛恨情仇,猶如現實版的韓劇《機智醫生生活》。光怪陸離的人生插曲 終有日能一笑置之陳光超笑說,年輕時的自己,日子過得順風順水。他37歲就在振興醫院當上主任,帶領當時仍在草創階段的耳鼻喉科業務起飛。其後,他投入電子耳醫療,獲得國際醫界關注,不少病人甚至跨海來台向他求診。「當年的我,只能說是不可一世。碰到不順,還會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呢?」行醫久了,看盡悲歡離合,才知道命運不總是盡如人意。陳光超記得,有位食道癌病人手術不到半年,癌症就局部復發,病情逐漸惡化至末期階段。儘管醫師解釋開刀已無助益,病人卻仍堅持積極治療。原來,她先生有外遇,婚外情對象還在她住院期間「進駐」家中。「她什麼刀都要開,為的就是要爭一口氣。」病人一再要求,陳光超只好幫她拿掉影響外觀的淋巴結。兩個月後,她仍舊離開了人世。想活下去的人走了,也有人好不容易被救活,家人卻希望他死。陳光超有位下咽癌的病人,手術治療非常成功。病人的太太和女兒不喜反怒地說:「我們恨你!」一問之下才知道,病人是家暴慣犯,還時常醉倒街頭。家人、鄰居都視他為麻煩人物。出院後,病人復原狀況良好,也曾一度戒酒、找到工作。但後來在朋友的勸誘下,他又開始喝酒,最後躺在酒箱上過世。有時候,連醫師自身都會面臨生死威脅。陳光超的病人中,有位具黑道背景、曾潑人硫酸的「硫酸哥」,每隔一陣子就會要求他開立聽力損失診斷書,以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有次,他因為聽力檢查的結果不符合身心障礙標準,竟手持酒瓶闖入診間,威脅要毆打醫護人員。時至今日,只要申請證明的時間一到,「硫酸哥」仍會出現在陳光超的診間。現場的驚心動魄,他如今說來雲淡風輕。碰到了,就當作是生命歷練。當下折磨你的人事,總有一天會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談。「我謝謝那些光怪陸離的事,學會用幽默豁達的態度看待。人生,何必為難自己呢?」父親接連罹患膽囊癌、心肌梗塞、大腸癌 面對才可能看見希望父親在78歲時確診癌症,是陳光超行醫生涯中難忘的一段插曲。陳爸爸和他一樣,當了一輩子的外科醫師。起初,爸爸腹部疼痛,以為只是膽囊炎。雖然要動手術治療,但不算嚴重的大病。沒想到一開刀,卻發現爸爸的膽囊已經發黑、沾黏,看起來就像壞掉的釋迦,有可能是膽囊癌。因為膽囊癌相當罕見,3位病理科醫師對初步的切片結果有不同的判讀。兩位認為是惡性腫瘤,一位認為是良性。醫師看法不一,而高齡者動大手術,又有一定的機率會發生術後併發症,怎麼辦?陳光超堅持,不論腫瘤是良性或惡性,一定要開刀。「我賭輸了,爸爸會白挨一刀沒錯;但萬一是惡性卻沒開刀,他一條命就去了。」幸好手術後,父親的復原狀況良好。進一步的病理切片也顯示,腫瘤是惡性,當初開刀的決定是正確的。陳光超笑說,開刀後不到半年,父親就飛到愛琴海度假。躺在海灘上時,肚皮上大大的M型刀疤相當引人注目。不過,「大家都很尊敬他,覺得他很勇敢面對。」後來,父親又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發作,84歲時檢查發現大腸癌,也都用同樣的態度積極接受治療。「我知道我爸是愛玩的人,一天到晚想出國。病倒在台灣,他會受不了。」陳光超笑說。他不諱言,在醫院看多了病人飽受久病之苦,家人也被沉重的照顧責任拖垮。倘若疾病已無康復的可能,他不會讓家人在失能、不健康的狀態下延續生命。但是,病人還有希望治癒時,該做什麼治療就去做。人要有懂得放手的豁達,也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例如,多年前有位年輕患者,事業有成,經醫院高層引介至他的門診。雖然長了惡性腫瘤,但動手術有很高的機率可以完全切除。然而,病人拒絕手術,寧願到花蓮接受自然療法,最後還是走了。陳光超語重心長地說,治療當然有壓力,但千萬不要逃避。「很多病人開了刀就會好;但他們不治療,最後拖到來不及。」命運順逆很難掌控 但健康可操之在己與不願面對疾病的患者相反,診間裡還有另一種焦慮的病人:有人明明沒長腫瘤,卻常覺得喉嚨卡卡;有人持續頭暈,但所有腦部檢查、前庭功能都顯示一切正常;有人只是外耳輕微發癢,也要求醫師開藥才能安心。陳光超坦言,有時在病人的堅持下,醫師只好硬是說出一個病名,「但這是我最討厭的撒謊。」他指出,這些不適多半無法靠吃藥、動手術解決,反而和心理問題、生活型態不健康更有關係。尤其是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副交感神經功能低落。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失眠、耳鳴、暈眩等壓力症狀都會出現。吃藥,只是暫時緩解症狀,無法根除問題。健康吃、多運動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沒有副作用的最佳解方。陳光超熱愛跑步,即使醫院工作繁忙,他也會在下班後到運動公園跑上幾公里。當專欄寫不出來、演講苦無靈感,或者生活遇到難關時,跑步可以讓大腦的思緒暢通。沉重的壓力,也隨著汗水釋放。他深信,年齡變大,不代表要衰弱地活。「有人50幾歲就坐輪椅,有人80幾歲還能跑步。」命運的順逆難以掌握,但健康與否卻很大程度操之在己。這是一位醫師在看盡悲喜後,最想分享的智慧。原文:醫病容易醫人難!陳光超行醫36年的體悟 :不要為難自己,健康操之在己
-
2022-01-30 養生.聰明飲食
西芹汁真有那麼神奇?西芹汁療法到底有沒有效?
臉書朋友吳小姐2022-1-16詢問:「林教授您好,親友因自體免疫疾病關係,無意間看到神奇西芹汁這本書,深信不移,想請問教授,您對於安東尼.威廉的西芹汁療法及他出的幾本教病患恢復健康的書及在他在國外和台灣的粉絲專頁上都有慢性病患者使用他的療法恢復健康後的回饋文,有何看法?他有一個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台灣也有個4842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名叫醫療靈媒 台灣粉絲團。因為作者大部份都是教病患從天然飲食中去做改善,但因為我讀過您寫的文章,這位作者有販售保健食品及其他商品的商業行為,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感謝您的回覆。」首先,有關安東尼威廉以及他的西芹汁療法,已經有好幾位讀者來問過,但我實在不敢冒犯神人,所以就都只簡單回覆。再來,吳小姐所說的「就知道這其中並不單純」,的確是正中要害。還有,關於「安東尼.威廉的345萬人追蹤的FB粉絲專頁」,到底有啥了不起,請看我最近發表的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那,為什麼我會說「不敢冒犯神人」呢?我們來看看安東尼威廉是何許人物。他創設的網站Medical Medium(醫療靈媒)是這麼介紹他自己: 「安東尼威廉天生具有與the Spirit of Compassion(慈悲之神)交談的獨特能力。慈悲之神提供給他遠遠領先時代非常準確的健康信息。他四歲的時候宣布他的祖母患有肺癌,儘管當時沒有症狀,但醫學測試很快就證實,因而震驚了他的家人。安東尼一直在利用他的天賦『閱讀』人們的狀況並告訴他們如何恢復健康。作為醫療靈媒,他前所未有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為他贏得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信任和喜愛,其中包括電影明星、搖滾明星、億萬富翁、職業運動員、暢銷書作家,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無數其他人。直到他向他們提供來自聖靈的洞察力,才能找到治癒的方法。對於需要幫助解決最困難病例的醫生來說,安東尼也成為了寶貴的資源。」從這段介紹就可看出,安東尼威廉是天賦異稟,從小就具有與神溝通的能力,還能閱讀人們身體的狀況,幫他們恢復健康。他也在他的書裡說「上帝首次引導我推廣西芹汁是在1975年」。所以,對於這樣一位神人,我這麼一個凡夫俗子怎麼膽敢冒犯呢?《醫療靈媒》網站裡有一頁免責申明: 「安東尼威廉不是執業醫師、脊椎按摩師、整骨醫師、自然療法醫生、營養師、藥劑師、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或其他正式許可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任何類型的從業者或提供者。本頁面/網站上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建議或醫療診斷、治療或處方。這些信息均不應被視為對利益的承諾、治癒的要求、法律保證或對實現結果的保證。此信息不能替代您的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建議,或任何產品標籤或包裝中包含的任何通知或說明。 您不應將此信息用於任何健康問題的診斷或治療或任何藥物或其他治療的處方。在更改或停止任何當前藥物、治療或護理、開始任何飲食、鍛煉或補充計劃之前,或者如果您有或懷疑您可能有健康問題,您應該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所以,人家「醫療靈媒」這位神人都已經公開透明地說出他不是任何類型的醫療人員,而他所提供的資訊也不應被視為醫療保健的建議,那您說,像我這樣一個凡夫俗子,還能雞婆什麼呢?有資格雞婆的大概是要像BBC(英國廣播公司)這樣的世界級媒體。它在2019-9-22有發表Celery Juice: The big problem with a viral Instagram ‘cure’(芹菜汁:如病毒散播的Instagram“治愈”的大問題)。其中的一段是: 「《醫療靈媒》網站聲稱芹菜汁可以緩解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而另一段是:「Austin Chiang 醫生是費城的胃腸病學家,他告訴 BBC,《醫療靈媒》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可能對我們的患者有害』。」不管如何,為了要查看是否有科學依據,我用celery juice(芹菜汁)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的唯一一篇是去年發表的Blood Pressure Change After Celery Juice Ingestion in a Hypertensive Elderly Male(一位高血壓年長男性攝入芹菜汁後的血壓變化)。一名 74 歲男子出現頸部疼痛和高血壓病史,體檢時血壓為 150/80。干預措施包括 6 個月內每天攝入芹菜汁。頸部疼痛則是在 14 次就診期間,對頸椎的受限節段進行按摩。 在護理結束時,他的血壓為 118/82。所以,長期喝芹菜汁也許是能降血壓,不過這也只是觀察性的單一案例。至於什麼癌症、糖尿病、憂鬱症、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等,有效沒效,我想您還是去問您自己信仰的神吧。原文:西芹汁療法,神的指引
-
2022-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一日線上課程 教你增加抗寒力與免疫力
24節氣來到大寒,古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又濕又冷的天氣提醒大家做好保暖準備。元氣網於新年度新增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首周以「循環好,有元氣,增加抗寒力」為主題,提供影音課程及教學,可依生活作息彈性規劃個人健康學習表。精彩的獨家內容包含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藉由每天的小小動作養成健康好習慣,達到預防疾病效果。跟著動一動 改善血液循環、讓腦袋更靈光冬天總是手腳冰冷,手麻、腳麻屬於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若不加以改善,小心可能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該如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病症?不妨跟著運動專家做活力晨操,透過簡單的動作伸展全身肌肉、舒緩關節筋骨。接著由專業的職能治療師逐步帶領體驗桌遊樂趣,從遊戲中活化腦力、訓練手眼協調能力,達到預防和延緩失智。➤護心又顧腦,推薦這7招對身體最好:https://user88696.psee.io/3vs9cb良好健康習慣 遠離心血管疾病●飲食:用餐時間,注意天氣轉涼要多吃什麼,線上「食在美好」單元分享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以及會干擾慢性病處方箋的抗凝血劑。另由毒物專家、腎臟科名醫顏宗海教導如何安全飲食,避開各種塑膠製品遠離生活毒害;平日多吃蔬果多喝水,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沐浴:冬天洗澡沐浴是一大學問,注意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包括常見的NG洗澡習慣,冬天洗澡也有雷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做對!●睡眠:夜晚就寢,頻繁「夜尿」以為是泌尿系統出了問題,其實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導致失眠的元兇。長期失眠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失智症與巴金森病、精神焦慮等;想要睡得好不能只靠「自然療法」,積極就醫治療才能斷根睡眠問題。元氣健康課程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元氣網用戶專屬一日課程服務鼓勵民眾線上學習,完成2個自主運動、學會1個生活技巧、進行2個健腦活動、閱讀3篇健康知識,訂定目標Get執行健康監測計畫。新的一年,展望新年目標,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自由選擇運動方法來改善各項體能要素,在學習、閱讀、遊戲中達到復能的功用。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元氣網:https://pse.is/3ye5qq●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https://pse.is/3smsvb●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https://pse.is/3ypbtm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 請病人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在癌症醫院實習的幾個月以來,見過一些新診斷癌症的病人。面對「癌症」這個如此具有衝擊性的診斷,有全力拚鬥、積極治療,也有產生猶豫、轉向另類療法的病人;這位病人便屬於後者。病人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也是七十來歲的晚期膀胱癌病人。他帶了幾份其他醫院的病歷過來,病歷上壓著的日期讓我隱隱感到不妙。原來病人一年多前就確診膀胱癌了。依照他當時的狀況,腫瘤侵犯肌肉層但還沒出現轉移,標準的治療是膀胱切除。那為什麼一年多前就發現的癌症,期間卻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導致他現在嚴重血尿、血塊卡住尿道完全解不出尿液,而且腫瘤已經從原本的2公分大長到整個吃穿膀胱,無法再接受根除性治療,只能進行緩和性的腫瘤切除減輕症狀呢?學姊鼓勵我們去跟病人聊聊,聽聽他的想法。走進病房,病人自在的躺在病床上,沒有什麼焦慮的神情。「您好,我們是實習醫學生,這次住院期間會跟團隊一起照顧您。」這句自我介紹我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次開口卻有些緊張,不知道詢問病人他面對疾病的這些心路歷程,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我們先關心病人現在的狀況,詢問血尿的情形、平常吃、睡、排便的狀況,病人聲音宏亮、腦袋清晰,仔仔細細和我們描述了他的身體狀況。接著我們詢問病人一開始疾病是怎麼發現的、當時醫師提出什麼建議。「當時說要切掉膀胱。」病人很直接回答了我們,我們也順勢問了病人他的想法。「我不想切掉膀胱。」原來病人對於切除膀胱後的生活品質有疑慮,認為自己年紀也大了,活得很充實了,沒必要為了多活幾年在身上掛一個尿袋。但病人其實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的,也並非就放任疾病不管,過去一年多,他持續接受自然治法。病人認為自然療法是有效果的,「做完會全身發熱,很舒暢的感覺。」「但血尿跟尿不出來的問題,他們就沒辦法解決了,我朋友說你們醫院很好,所以我就來這邊了。」可惜的是,腫瘤依舊持續長大,造成了這些病人描述的症狀,最後病人還是回到了西醫進行治療。描述生病的過程時,病人其實很平靜,依然用他宏亮的聲音清楚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女兒則靜靜坐在窗邊做著事情。接著幾天,主治醫師和病人討論後續的治療計劃。現在腫瘤已經吃穿膀胱了,切除膀胱也很難將腫瘤完全清乾淨,治療重點轉向了放射治療和化療。病人很快就同意進行後續這些治療,轉由內科團隊繼續照護。原來病人並不排斥西醫治療,那這一年多來,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讓病人早些開始治療呢?「病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覺得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在哪裡呢?」和同學與老師討論病人時,身心科王醫師的提問讓我愣住了。這麼重要的問題,我怎麼從沒想到要去問呢?原來我聽到病人描述擔心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就以為我了解病人的想法了,卻沒意識到,我只不過是主觀上覺得身上掛著尿袋生活比較不方便,就將我自己的價值觀帶到病人的話中,而沒有去進一步了解病人更仔細的想法。跟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所有的選擇跟目標應該要圍繞著病人的需求。看見病人的需求,我們才可能跟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看見病人的需求,病人才可能了解他想要的人生。對於不接受醫師建議的病人,我們常常不知道怎麼跟病人溝通。這根本的原因或許是病人的需求跟我們以為的不同,或是病人本人也沒有很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病人會猶豫、害怕,懷疑我們的治療能否帶來他想要的結果。當病人講出不想接受治療的原因時,若我們能慢下腳步,釐清他的意思,不只是醫療團隊能夠提出更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病人本身也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王醫師提醒我們,可以由談話中把病人的話重整,先表達出對病人說的話的贊同、鼓勵病人繼續表達,再更詳細釐清病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最後請病人回去想一下,寫下問題,再回來跟我們繼續討論,由過程中讓病人有機會「重新架構(reframe)」自己的想法,更清楚看到和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溝通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對於病人價值觀的尊重,畢竟身體跟人生都是病人的,我們的工作並不是要告訴病人怎麼樣決定才是好的,只是要協助病人,依據他的需要提出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這位病人想要維持生活品質因此不願意切除膀胱的想法,同樣是實習醫學生的林同學覺得可以請其他已經切除膀胱的病人現身說法。或許當病人進一步了解切除膀胱後的生活樣貌時,他會覺得其實這樣的生活也是符合他的期待的,而發現帶著尿袋的日子與他所嚮往的生活品質並不違背。即便病人在我們了解他的需求和給予足夠的資訊後,認為我們提出的治療不符合他的期待,老師也提醒我們仍然要請病人回來回診,除了讓我們了解疾病的進展、可以持續與病人溝通外,也是傳遞給病人我們都在為他著想、無論他選擇什麼都會持續關心他的態度。畢竟人的想法會隨時間改變,也只有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讓病人有機會在與疾病共處的日子中,持續實踐自己在意的價值。病人對治療產生猶豫時,我們必須問自己的是:「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身為醫學生,我們不見得在現階段有能力剖析出病人的想法,但至少要謹記這樣的原則,才能在未來需要獨當一面時,真正看見病人的需求。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醫療從業者對新冠疫苗的警告?教授:嚇唬台灣民眾的謠言
昨天(2021-7-7)晚上兩位讀者分別在6點15分和9點9分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同一影片的真假。Corbin Shong說:「請問這影片所說的是真是假?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謝謝!」。曾詔婕說:「教授您好,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您以科學實證在說明醫學,最近很努力想說服家中長輩施打疫苗, 但現在長輩群組流傳的已經不是簡單的造謠圖,而是同樣用國外很多反疫苗的醫師影片來現身說法,長輩們深信不疑,讓人非常挫折…其中有些觀點一看就有問題,可是集合起來成一個影片就讓長輩們覺得很專業,可以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嗎?非常感謝您!」這個影片是在2021-6-18發表在Rumble平台,而標題是:全球醫生和醫療從業者對 Covid 疫苗的警告。但它其實只是把一個英文影片加入中文翻譯,而原始影片是在7個月前(2020-12-6)就已經發表了。7個月前,台灣根本就不關注新冠疫苗,但現在台灣則是天天都在熱炒新冠疫苗的議題。所以,選在這個時候發表這麼一個繁體中文版的影片來嚇唬台灣民眾,真的是用心良苦啊。發表這個中文版影片的組織是叫做thelastremnant。我知道The Last Remnant是一套電子遊戲的名稱,但是我查不出thelastremnant是什麼樣的組織。Rumble平台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給那些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的影片播放的網站。所以,凡是在Rumble平台發表的影片,幾乎都可以說是有問題,或是有爭議性的。當然,有很多人認為Rumble是在做好事,讓所有人都能隨意表達任何意見。例如在我這個網站的讀者群裡就有人認為YouTube和臉書是偏袒民主黨,所以會禁止偏向共和黨的言論。不管如何,這個原始英文影片的名稱其實就只是很簡單的Ask the Experts(問專家),而它在發表之後不久就被YouTube和臉書禁止。這個中文版的影片在下面有註解說:「影片訪問了將近30幾位醫生,疫苗學家,科學家,護士,博士,及專業醫療從業人員。他們解答了一般大家對疫苗存有的疑惑以及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了疫苗對人類及人體的危害」。但是,其實,影片裡的所謂的專家是共有33位,而不是將近30幾位。這33位所謂的專家是透過視訊齊聚一堂,用所謂的專業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疫苗對人類的危害。帶頭的人是Andrew Kaufman。他是有醫生的文憑和執照(精神科),但他從事的行業卻是自然療法。他在他個人的網站發表The Big Virus Hoax(大病毒騙局),聲稱根本就沒有「病毒」這種東西,而「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都是政府創造出來的假象,目的是要控制人民的行動。(註:截至今日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造成超過400萬人死亡)加拿大McGill大學有設立一個專門提供健康資訊,打擊偽科學的網站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它在2020-9-24發表The Psychiatrist Who Calmly Denies Reality(冷靜否認現實的精神科醫生),而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Andrew Kaufman醫生在新冠疫情的早期四處傳播,聲稱該病毒不存在。 現在,他在公開示威中帶領反口罩人士,並告訴數十萬 YouTube 用戶,他們所知道的關於醫學的一切都是錯誤的。第二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比利時的Hilde de Smet。她是一位自然療師,而跟Andrew Kaufman醫生一樣,她是完全沒有任何病毒學,免疫學,或流行病學的訓練或資歷。她聲稱新冠疫苗沒有經過動物試驗就直接用在人身上是非常危險,但事實上新冠疫苗都是有經過動物實驗,例如請看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的COVID-19 shot protects monkeys(新冠疫苗保護猴子)。第三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挪威的Nils Fosse。他聲稱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但事實上在2020年12月時,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造成將近160萬人死亡。第四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Elizabeth Evans。她聲稱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能阻止病毒傳播,但事實上早在2020年11月輝瑞疫苗就已經被證實保護力達到94%。第五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Mohammad Adil。他也認為所謂的新冠疫情並不存在,而由於他公開發表這樣的言論而被吊銷執照12個月。第六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英國的Vernon Colman。他認為整個所謂的新冠疫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騙局。有關此人的怪異行徑,英國的獨立報曾在2011-10-22發表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第七個出現在這個影片的人是愛爾蘭的Dolores Cahill。她說維他命C,D,和鋅可以非常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所以什麼封城,居家防疫,社交距離,戴口罩,打疫苗等等,都是沒必要的。有關這位教授的一些新聞報導,請看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6-22)發表的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家學者。好了,我想其他26位專家就沒有必要繼續數落下去了。不過,為了能讓大家有個記錄,我把他們的名字及國家列表如下(讀者George在回應欄裡有提供那幾位美國專家的事蹟):Zac Cox – 英國牙醫和順勢療師Anna Forbes – 英國醫生Ralf ER Sundberg – 瑞典醫生Johan Denis – 比利時順勢療師Daniel Cullum – 美國脊椎按摩師Moritz von der Borch – 德國記者Anne Fierlafijn – 比利時醫生Tom Cowan – 美國醫生Kevin P Corbett – 英國退休護士Carrie Madej – 美國醫生Barre Lando – 美國醫生Kate Shemirani – 英國護士Sandy Lunoe – 挪威藥劑師Boris Dragin – 瑞典針灸師Piotr Rubas – 波蘭醫生Natalia Prego Cancelo – 西班牙醫生Rashid Buttar – 美國醫生Nour De San – 法國醫生kelly Brogan – 美國醫生Konstantin Pavlidis – 英國形而上學家Sherri Tenpenny – 美國醫生Senta Depuydt – 比利時記者Heiko Santelmann – 德國醫生Margareta Griesz-Brisson – 德國神經學家Mikael Nordfors – 瑞典醫生Elke F. de Klerk – 荷蘭醫生原文: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以為小挫傷沒回診 推拿完才發現橈骨骨折 很多人喜歡在疲勞或全身痠痛時,去推拿館「鬆」一下,讓師傅把緊繃的肌肉鬆開;或是在受傷後到國術館「喬」一下,希望能舒緩不適,但你知道嗎?推拿及整骨藏有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來看實際案例,一名40歲的陳小姐在車禍中手腕挫傷,急診醫師X光初步判斷沒有明顯的骨折,因此以石膏固定後讓病患出院,並建議陳小姐至骨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然而,陳小姐認為自己沒有骨折,不需要再回診,透過朋友介紹到附近的國術館整骨及推拿,沒想到幾次療程後症狀加劇,手腕脹痛,甚至難以入眠,於是趕緊前往骨科門診檢查,X光檢查後才發現是「遠端橈骨骨折」,因而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廖醫師提醒大家,在接受推拿或整骨時,要注意以下情況,以免讓病情更惡化。 一、急性的扭挫傷 受傷初期周圍的軟組織腫脹,是因為血液循環增加,提供受傷組織一個修復的環境,如果在此時推拿或整骨,會讓受傷的組織產生二次傷害,造成腫痛的感覺加劇,如果有不明顯的骨折,在推拿後,也可能造成骨折變得更嚴重得不償失。因此,此階段的治療建議是固定患處、冰敷及彈性繃帶包紮加壓,避免再次受傷並加速消腫 二、皮膚外傷或發炎 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推拿可能會讓細菌進到傷口內,造成感染,嚴重的話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三、疑似骨腫瘤症狀 如果身上出現異常的腫塊,且骨頭疼痛常在夜間發生,要當心是骨腫瘤,若在此時接受推拿,可能會讓腫瘤細胞到處轉移,延遲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遺憾的結局。 四、罹患發炎性的關節炎 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脊椎雖然僵硬,但卻十分脆弱,在經過力道較強的整骨推拿後,可能造成脊椎骨像粉筆一樣,斷裂腰斬,導致半身不遂。 廖醫師建議,民眾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不論是正規的西醫治療,或是民俗療法、自然療法,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師是提供專業且有證據力的治療建議,決定權在每位病人的手中。若是自覺有疼痛、腫脹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按摩解除頭脹、緊繃,腦醫師教3種按摩消除壓力 一招改善足底筋膜炎!按摩喚醒腳底肌肉 以上新聞為《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