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自制力
共找到
29
筆 文章
-
-
2023-07-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番茄醬、熱狗等同「吃蟲」?專家曝紅色素真相 6方法分辨人工/天然色素
吃義大利麵或速食的薯條雞塊,番茄醬幾乎是許多人必備的調味料。而很多食品業者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更鮮美,常會添加食用色素來增加色澤以提升購買率。不過你知道嗎?番茄醬的鮮紅色澤所添加紅色色素,其實是從「胭脂蟲」提煉製成,而熱狗、草莓醬、口紅...的紅色色素也是來自胭脂蟲。除了胭脂紅的天然色素,元氣網也整理了的天然色素與人工色素的差異,一起來看看。紅色天然色素 竟是用「胭脂蟲」提煉胭脂蟲是什麼?根據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胭脂蟲原產於南美洲,由於體內含有大量紅色血液,磨碎加工後即成為天然紅色色素。早於阿茲特克帝國時代就被利用以取得紅色染料,現代是常見的紅色天然食用色素「胭脂紅」,不僅使用於各種食品像草莓醬、蕃茄醬、香腸、熱狗、果汁和紅色糖果外,也是許多口紅的原料之一,適量食用對人體無害。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現,胭脂蟲可能令部分哮喘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建議避哮喘患者免食用添加胭脂紅的食物。由於「胭脂紅」色素的成分是「蟲」所製成,食物若有添加胭脂蟲紅便屬葷食,茹素者要特別留意草莓醬、蕃茄醬、果汁、紅色糖果等食物的成分,以免破戒。天然食用色素vs.人工食用色素顏色是食物給人的第一印象,為了讓食物「贏在起跑點」,有的食品業者會加入食用色素,讓食物不易因溫度或空氣變色,看起來更新鮮可口。但細看食品標示後,你知道色素的成分是什麼嗎?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知識入口網,食用色素依據材料來源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兩大類,目前台灣核准48種天然食用色素與8種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的原料來自植物、動物及礦物,但因產量有限,價格高昂,促成人工色素的出現。人工色素主要是用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製成,相較於前者更為鮮豔,而且更耐熱、不影響食物的味道,被食品產業廣泛使用。‧人工色素不過有許多研究指出,人工色素不僅毫無營養價值,還可能影響健康——像是過敏、生育力下降、胎兒畸形、小兒多動症等症狀,可能與長期過量吃含合成色素的食物有關,有的則存在致癌風險。為了避免過量或錯誤使用危害健康,衛福部食藥署目前核准8種煤焦人工色素,並明確規範劑量與使用條件,分別為:藍色1號、藍色2號、綠色3號、黃色4號、黃色5號、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天然色素隨著現代食安與養生意識提升,天然色素重新受到重視。相較於人工色素,大部分天然色素都是從植物中提取色素,對人體較無負擔,但天然色素成本較高、保質期短,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相溶性較差,一般市面上的食品大多數使用的是人工食用色素。台灣有48種被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例如薑黃,辣椒紅色素,青花素,葉綠素,番茄素,胭脂紅,梔子黃,甜菜紅,菠菜綠及可可色等,所以天然色素還可以提供人體一定的營養物質。少數也有來自動物色素,比如血紅素和蝦青素等。有研究指出,食用不管是人工或是天然色素的食品添加物,或許會導致成人生育力下降、畸形胎、致癌,也可能造成小孩注意力不集中(ADHD)、過動、自制力差、學習障礙,但食品只要在「食品添加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的規範內,其實沒有實質的證據證明會產生傷害。儘管如此,不管是天然色素、人工色素,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在食用上本來就不應該有過分的攝取,以免影響身體健康。6方法分辨人工色素/天然色素要如何分辨人工色素跟天然色素?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教你6個小技巧,分辨食用色素來源。1.購買時先翻到食品包裝背面看成分標籤,人工色素會註記號碼。2.食用後觀察舌頭是否有色素沈澱,過多人工色素會讓舌頭沾滿顏色。3.人工色素較鮮艷,天然色素則較為暗沉。4.價格及廠牌:歐盟需標示警語,國際大廠大多選用天然色素以增加消費者信心。此外,天然色素價格高昂,售價通常也會比使用人工色素的食品高出許多。5.漂亮鮮豔的藍色及綠色食品(此類色系取得不易,普遍以人工為主)。反之,紅色及黃色來源選擇多且穩定,使用上選用天然色素較多。6.天然色素會受酸鹼值改變而變色,人工色素則不受影響。操作小技巧:在食品上滴一點醋或檸檬汁,會變色就代表是天然色素機率較高。延伸閱讀:.醬油、醋、番茄醬、蜂蜜要不要放冰箱?專家曝調味料最佳保存方式.焦糖色素會不會致癌?看懂增添食物鮮美的調味劑、人工香料及著色劑成分.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參考資料:.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人工色素到底有什麼問題?.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給-那些年我們一起吃的色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天然色素植物食物裡的彩虹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養生.人生智慧
從吃飯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
你是否曾經想過,觀察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竟然能揭示他們性格的秘密?一頓飯局中的「12種飲食習慣」讓你大開眼界!生活觀察家會驚訝地發現,吃相是如此豐富多變。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揭示,從一個人吃東西的樣子,竟然可以看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好不好?包括環境衛生觀念、服務他人態度、生活作息紀律、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雖然觀察別人吃東西極具趣味,但別忘了尊重他人,避免過度打擾他們的用餐氛圍。1.小口小口慢慢嚥,注重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人生觀吃東西習慣細嚼慢嚥的人,喜歡小口小口地品嚐食物的滋味。不管是基於養生的考量,或是牙齒不夠健康,還是想表現紳士淑女的風範,都給人小心謹慎、動作緩慢的印象。喜歡慢慢吃東西的人大多非常注重過程。談戀愛時,他們主張交往過程比結果重要;闖事業時,他們強調做事過程比結果重要;養小孩時,他們認為成長過程比成績重要。注重過程的人最怕遇到急驚風型的人,會讓他們的人生節奏整個亂掉,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2.急人急事急吃飯,狼吞虎嚥型的人和細嚼慢嚥型相反的便是狼吞虎嚥的人。他們有些是從小吃東西的速度就被訓練得很快,有些則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例如不少男生在當兵的時候,若是吃得太慢,就會因搶不到食物而餓肚子,不知不覺養成狼吞虎嚥的習慣。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多半做事情的速度也很快。就像看到食物他們只想趕快吃完,而不會慢慢品嚐食物的滋味一樣;碰到事情他們也只想立刻完成,而不會細細體會其中的甘苦。久而久之,他們的人生就會變得只有目標,而沒有過程。不少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都屬於A型性格,不妨自我覺察看看。3.邊吃飯邊充電追夢路,A型人奮鬥不浪費時光習慣邊吃飯邊看書或滑手機的人,很多都擁有強烈的企圖心,也有A型性格傾向,常常會一心二用。他們無論看的是休閒娛樂的書或是正經八百的書,都會給人「吃飯不忘充電」的印象,但當頭腦塞太多東西的時候,會連帶的「專注力」跟「記憶力」也會跟著下降。倘若進一步探索何以他們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資訊,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等待實現的夢想,為了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夢想,他們要善用每一分每一秒。4.禮儀至上的人控餐桌,同桌嚇破膽吃飯如針刺適度的餐桌禮儀,會讓人覺得優雅而有教養,但若太過注重,則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不自在。禮儀至上的人最看不慣同桌吃飯的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沒有人欣賞他們得體的氣質,內心更會陷入「要不要糾正對方錯誤動作」的矛盾中。其實,不只他們吃得難過,跟他們同桌吃飯的人更是如坐針氈,甚至有些人緊張到怎麼拿筷子和刀叉都忘了。非常重視禮儀的人,多半也很重視外表、講究形式,和這種人相處,最好從吃相、裝扮到禮物都不要太過隨便,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尊重主人和場合」的印象。5.杯盤狼藉現場善後救火忙,口腔期盛宴同桌苦不堪和禮儀至上的人用餐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但和動作粗魯的人用餐則可能會變得忙碌不堪,尤其是他們經常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桌子上或者打翻飲料。這樣的用餐習慣不僅會讓用餐環境變得一片狼藉,也會讓用餐的人感到不舒服。和這樣的人用餐,常常需要一邊整理善後,一邊和他們交流,讓人感到非常疲憊。這樣的用餐習慣反映了對方的用餐習慣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還沒有學習好如何自己拿餐具吃飯,需要別人在旁整理善後。6.美食滿足幸福綻,食慾不振苦悶鳴有些人能夠從食物中得到快樂,吃什麼都好吃,享受品嚐美食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也會延伸至生活中,讓他們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幸福感。相反地,對長期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的人來說,則是吃什麼都不好吃。經常性食慾不好的人,多半較容易緊張,他們無論是體質或個性均屬於敏感型,對未來的發展傾向過度擔心,任何狀況都會搞得他們緊繃焦慮、食不下嚥。7.腸胃鬧鐘響準時吃飯王,生活按表操突發亂套慌準時吃飯的人腸胃就像定時鬧鐘一樣,一到吃飯時間就會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一旦超過時間還未填飽肚子,他們就會顯得心神不寧、坐立難安,甚至有些人會因此變得暴躁易怒。除了解決民生問題要準時外,做其他事情也都有一張時刻表:幾點上廁所、幾點洗澡、幾點上床睡覺,凡事皆按生理時鐘的指示進行,最怕碰到突發狀況,把既定的作息全部打亂,這樣他們便會手忙腳亂。8.無底胃狂食者,零食撫慰心靈戰士有些人總是忍不住想吃東西,即使已經很飽了。這種習慣往往源自於他們想要透過吃東西來舒緩情緒。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自制力通常比較差,嘴巴上說要減重,卻又忍不住猛吃零食。要戒掉貪吃的習慣,必須先找出引起嘴饞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缺乏目標、缺乏安全感、工作壓力或人際關係失和等等。如果僅是一味克制食慾,一旦欲望反彈,作用力可是相當強大的。9.暴飲暴食達人,胃藥隨身帶除了嘴饞想吃東西的狀況外,還有些人則是屬於大食客型,大吃大喝毫無節制,無論食物好不好吃,或喜不喜歡吃,都能一掃而空。通常暴飲暴食的人都有縱慾的傾向,對食物過於依賴,非要吃到「撐破肚子」才會停下來,甚至於有的大食客會隨身攜帶胃藥,以防消化不良。10.節食達人秀食譜滿腦袋,卡路里計算無敵手身邊不少朋友都是節食專家,不僅對每一樣食物的營養成份瞭如指掌,連卡路里多少都如數家珍,常常一邊吃飯一邊分析,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既然擁有這麼豐富專業的知識,何以還需要不斷節食?深入了解之後才曉得,雖然努力充實與食物相關的學問,也積極進行節食計畫,不過達到目標後,他們就會鬆懈下來,很快就再度復胖,又得重新開始控制飲食。11.飲食順序背後的性格特質朋友和太太在約會時出現了有趣的插曲。太太總是將好吃的食物挑出來放在盤子的一角,而朋友就會幫忙吃掉,以免食物浪費。直到有一天,太太告訴他,其實她喜歡先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再享用,這才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吃東西順序完全相反。而他們不只是吃東西的順序相反,就連做事的順序也相反,朋友喜歡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屬於先甘後苦型;而太太則先處理自己最討厭的事情,屬於先苦後甘型。12.飲食強迫症患者的日常,一餐飯十次咀嚼秩序至上每個人對於飲食和進食順序的要求都不同。有些人必須按照順時鐘的方向進食,有些人則是依照食物的顏色排放,還有一些人則有特定的咀嚼次數要求。這些人對於秩序和細節有極高的要求,這種特質可能屬於強迫型人格傾向,必須嚴格控制每一個步驟,完美規劃好每一個細節,人格特質偏僵化、固執、沒有彈性,並且會對人際關係和生活功能造成困擾,因此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團隊的協助。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從手指可看出性格?國外研究:「食指和無名指的比例不同」看出你是哪3種人.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別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存夠了錢就能及早退休,享受人生? 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有次在「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課堂上我問一位學員:「妳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同學回答:「我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耶,只要能讓我存夠錢,早點退休就好了!」接著我問她,多少錢才算夠呢?她回答:「至少要1000萬吧!嗯,不對,可能要1500萬才夠……」 努力工作,抑制消費,存下一筆大錢,然後透過投資每年領取收益當生活費,就可以及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終極人生計畫吧!相同的概念在美國甚至還興起了一個運動,簡稱「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縮寫。搜尋這個關鍵字你會找到許多書籍與部落格,宣揚相關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老實說,我以前也有一樣的嚮往。但這幾年來隨著觀察周圍的退休者,加上自己的感悟,我越來越覺得「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個概念並不如想像那麼美好。除了執行上非常困難外,就算真能存夠目標金額,迎接我們的未必是環遊世界或閒雲野鶴般的悠閒,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生活的貧乏、自信低落與生存恐懼。至少,我個人在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個念頭從我腦袋清空,轉向另一種「終生工作」的價值觀! 要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可能有些讀友對FIRE概念不太熟,我用最簡略的方法說明一下: 假設小李夫妻30歲,年收入100萬,基本年開支50萬,存下50萬。他們希望盡快累積1000萬退休金,並透過投資賺取每年5%的利息,就可支付生活所需的50萬元,再也不需要工作!照原本每年存50萬的進度共需要20年,依照FIRE的及早退休理念要提升「儲蓄比」,許多FIRE信奉者會逼自己存下超過70%的錢,小李的case就是一年存70萬,這樣達標時間就縮短為14.3年,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夫婦如果確實執行FIRE,就能在45歲之前達成財務自由,接下來不必為錢而工作,每年還有50萬可以花用,很美,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想對財務稍有概念的讀友們應該已經發現,這裡面有幾個假設數值,可能有過度樂觀的嫌疑!這些樂觀有可能導致整套方法變得窒礙難行。 1.首先是5%的年投資報酬:小李夫妻45歲退休後如果活到85歲,等於接下來40年這1000萬都要持續提供穩定報酬5%,有在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再考慮每年2%~3%通貨膨脹,要維持一定購買力時,5%的報酬得提升到7~8%才行。就算真能找到這麼好的投資標的,也不可能每年剛好都是5%報酬,萬一正要退休時遇上經濟蕭條或時局變動,報酬剩下1~2%(甚至負報酬,本金被侵蝕),「又老又窮」的日子就要來臨! 2.其次,小李夫妻一開始花一半存一半的理財紀律,在這個低薪時代已經很不容易達成,何況要提升到70%的儲蓄率!年輕時我們成家立業,正是錢花得最兇的時候:房子、車子還有孩子,都是大筆支出,硬要存下高比例的收入真的需要過極度節儉的生活。吃喝玩樂省一點還不打緊,花費在教育與人際上的錢,其實都是人生重要的「投資」,講得現實一點,都是未來「賺更多錢」的契機。這些錢都省下了,斬斷了開源的機會,就只能更拚命節流,不啻是一種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別夢想一夜致富!投資不要跟單!專家告訴你金融投資的12個原則 我們換個狀況:假設小李夫婦每年賺300萬,固定開支100萬(每年存200萬)呢?15年後他們45歲,預計可以存下3000萬的退休基金。只要找到一個每年領取3.33%收益的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就可以享用每年100萬的生活費用,這樣FIRE突然變得可行多了是不是?其實「薪資收入」正是整件事情的關鍵!我看了一些報導,成功實踐中壯年退休,有閒錢環遊世界的人,幾乎都是高薪白領或是創業家,沒這個優勢,要享受FIRE的好處,還真是相當不容易! 以上是財務分析的部分,畢竟我不是專家,就只能點到為止!這篇文章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財務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提早退休的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一、 「錢」只是工作的好處之一,不是全部。放棄工作同事也拋棄許多珍貴的「人生必需品」人有一個毛病:看不到的就以為不存在。工作除了金錢,還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新刺激。上面這段話很多人嘴巴上不會反對,但內心覺得又是「心靈雞湯」來著!畢竟成就感什麼的,不如銀行存款來得真切。直到有天真正離開工作崗位,爽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迎來的是一陣空虛落寞!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他們存夠了一筆錢開心退休,逍遙了沒多久又重新回到職場,原因就是想找回生活中失去的養分。 補充一點,我尤其不建議男性過早退休。男生是特別需要成就感跟尊嚴的生物,太早退休又沒有好好規劃生活來滿足上述兩個需求,閒賦在家的退休男人常常是家人的災難,他們會持續跟身邊的人索取必要的成就感跟尊嚴。 有句諺語說:「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如果工作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開心」,而不是一股腦把「工作」從我們的人生中完全倒掉。參加過「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的人一定記得我的親身經歷:我曾經也是個以及早退休為目標的上班族,常常在日記裡寫著要45歲退休的目標,但逐漸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退休」這件事情的誘因就逐漸淡去了!就像是歐普拉說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事,那麼賺到的薪水其實都算是『額外』的好處,可以的話,為什麼不一輩子享受這樣的工作呢?」 二、當人們感受到財務的焦慮時,往往不是因為資產的「存量」不夠,而是其「增量」下滑!學生時代,皮夾裡有個千把塊就覺得自己很有錢,可以買少年快報兼請同學吃鍋燒意麵了!但上班之後,好不容易存了10萬塊卻還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沒房沒車,要怎麼樣才能娶女友進門?(更慘的是還沒女友!)人對財務的焦慮,顯然不是來自當下的帳戶餘額,而在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評估。就算一個人明明戶頭裡有幾百幾千萬,但當他「覺得自己錢越來越少」時,仍然會帶來很大的焦慮。你看看身邊退休的長輩就知道了,很多人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算存款很多,也都會把錢看得比以前更重,因為每多活一天,錢就會減少一些,這是一種倒數計時的焦慮感! 就算我們真能在中壯年存了大筆退休金,提早退休並且每年領取固定收益當作生活費,我認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反而會產生一種新的財務焦慮!我們會擔心萬一明年投資收益不好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怎麼辦?萬一臨時出現大筆開支怎麼辦?明明有大筆存款在帳戶裡,卻仍要承受這種焦慮,我稱作「富人的窮困感」,真的非常划不來! 但如果樂在工作,並且持續工作到老年,除了能獲得工作帶來的諸多好處之外,由於財務上持續有進帳,自然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感。因為有持續收入,還能偶爾奢侈一下,不必嚴格遵守每年花費上限,這樣的「閒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像學生時代的少年快報一樣! 延伸閱讀: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我認為執行FIRE計畫(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有幾個先決條件,必須同時遵守,才可能達成目標。首先你與伴侶屬於高薪族群、都擁有強大的消費自制力、願意維持數十年極簡生活、同時家庭份子單純(無年邁父母與子女)極少意外開支,這任何一條都很不容易。而且更慘的是,當你終於成功達標,存了上千萬退休金後,還不能太高興,因為退休之後,你得更嚴謹地控制支出,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這……這實在是太違反人性了! 那麼解法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我想了不只10年,直到今天為止,我的結論跟歐普拉女士一樣,唯一解就是「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在財務層面上,擁有持續的收入就不用擔心吃老本,搭配妥善的理財計畫,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存量甚至增量都會提升!在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多元好處,也能開心地發揮閒錢帶來的好處,這會更接近所謂的「財富自由」!
-
2022-12-14 退休力.社會連結
2022退休力/人類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專家建議唯一方法抗孤寂
人類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早在二○一八年,當時的英國首相梅伊即任命首位「孤獨大臣」;遭逢世紀疫情,日本於二○二一年二月成立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室,希望在「孤獨」手中搶下更多生命。近三年來,疫情使人們與他人接觸減少,「一個人」成為一種選擇,也是不得不,面對「孤獨」,成為新的學習與挑戰。英國孤獨大臣的英文頭銜是「Minister of Loneliness」,「loneliness」在英文是傾向寂寞、孤單的意思,但中文的「孤獨」卻並非全然負面,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分析,真正帶來負面影響並造成傷害不是孤獨,而是孤寂的感受。對抗孤寂,增強人際與社會各種連結,增加腦韌性是最好的方法。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最弱一環不過,聯合報連續三年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都是退休準備五個核心能力中最弱的一環,今年平均僅五十二點九分,是退休五力分數最低,在「有被需要的關係,如需要去付出、照顧、關懷的對象」、「有相互扶持的關係」、「有無結交新朋友」等選項,填答者的分數皆偏低。社會連結讓人避免成為孤島,諮商心理師林萃芬也表示,「人什麼時候會退化得很快?就是人際互動大幅下降的時候。」胡海國建議,先認識什麼是孤寂感,並對自己的生活型態、個性有自覺和警覺,透過心腦操練,「創造緣分」,維持對社會、對自然的多元感知與連結,是避免孤寂傷害最好的方法。孤寂傷心 影響大腦也易自傷 孤寂感可從三面向檢視,首先在與人共處時感覺受忽略、不被重視,再者在人際關係上感覺被孤立或隔離,最後是喪失親密感,想要人陪的時候無人陪伴。胡海國說,孤寂感造成的負面感受,長期不只影響心情,也影響大腦,孤寂感讓掌管理性思考區域的前額葉自制力變差,使人衝動,嚴重時自傷,甚至傷人。為何陷入孤寂泥淖?胡海國分析,首先是「追求成就和工作發展」的生活,工時過長、強調績效,迫使人們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再者是「過度投入資訊世界」,手機、電腦、電視的資訊豐富、唾手可得,人們很容易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全投下去,若錯失與日常事務、興趣、朋友,甚至家人的連結,恐身陷「孤島」的高風險而不自知。善用社群 交流打氣體現自我但資訊世界帶來的影響並非全然負面,端看是否善用,社群也可能帶來更多連結,例如四十歲以上熟齡族創作分享平台「Encore 安可日子」,創辦人林宜靜表示,平台上的「大哥大姐」們,有閱歷有看法,認真生活,在平台上分享生活與經驗體現自我價值,也彼此打氣,相互交流。 如何做到心腦操練,胡海國建議,創造緣分是最簡單的做法。他舉例,不只人與人,也包括人與自然、人與歷史文化,例如出門跟社區管理員微笑打個招呼、去戶外看看花草樹木,看到美景就拍照分享給朋友、參加認識文史風俗的活動等。創造緣分 豐富心靈維持健康 自認個性內向,更要有意識地創造並維繫緣分。胡海國表示,有血緣原生家族要好好經營,與沒有血緣但合得來三五好友,自然而然凝聚成「精神上的家族」,也很重要;可以主動打電話給對方,關心對方近況、聊聊輕鬆話題,漸漸地三五成群參加活動、聚餐聊天,有這樣一群朋友在身邊,就不會感到孤寂。林萃芬也說,儘管隨年紀增長,難免累積創傷和失落感,但心態保持年輕活力、能自得其樂、會對事物好奇,這些都是維持心靈自由的寶貴能力,也是預防退化、維持健康的關鍵。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 專家:疫情高峰估7月告一段落
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大幅下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國累計感染百分比(確診率)超過百分之十,整體是往下的感覺,但因這幾天為端午假期,還需觀察是否有假日效應;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北部下降很多,加上民眾自制力強、疫苗打得不錯,估計端午假期對整體疫情的影響不大。蘇益仁說,這波疫情高峰期預計到七月告一段落,但尚有不願打疫苗、疫苗間隔拖太久的民眾,以及無法接種的小朋友,病例數應維持在單日一千至三千例左右,不至於影響醫療量能。不過,秋冬恐有新變異株,長者、脆弱族群應在十到十二月前接種第四劑疫苗,以免疫情捲土重來。陳時中表示,將台灣畫分六區來看,台北區、北區的累計感染百分比分別為百分之十四及百分之十二,七日移動平均病例數可以看到下降的曲線很清楚;中區感染百分比不到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在高點;南區及高屏的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六和百分之八,疫情曲線仍持續上升;東區感染百分比約百分之十,疫情曲線微降。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指揮中心估六月十日疫情反轉 專家:中重症、致死率才是反轉指標
指揮中心日前預估一周內中南部邁入疫情高峰,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現在死亡和確診病例都在高原期,應該在六月十日有反轉的機會。」因民眾自制力跟整體防疫都做得很好,端午連假後一波確診的可能性不高,六月十日到六月底整體病例數往下降是很確定的,當然致死個案也會減少。不過,專家也點出,台灣染疫黑數多,中重症與致死率才是疫情反轉指標。端午連假昨收假,外界關心疫情是否因連假擴散。陳時中表示,還需觀察,但這段時間出遊人潮和交通相對冷清,且很多民眾返鄉之前都先快篩,陰性才回家,自制力和非公衛介入措施(NPI)都做得很好;成人疫苗也打得很好,端午節帶來一波確診的可能性不高。隨著確診數逐漸下降,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仍在高峰,昨天死亡人數仍舊破百,粗估致死率達萬分之九。外界猜測致死率恐超過指揮中心所設定萬分之十防線。陳時中表示,希望單日死亡數不會到兩百人這麼多,致死率高高低低都有,差不多一周會到高峰,相關數據都在高原期。對於指揮中心預估六月十日疫情反轉,台大兒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表示,目前北部疫情確實已在下降,南部情況不是很清楚,但就算六月十日沒有反轉,「相信也不遠矣」,最多再晚一個多禮拜出現反轉。黃立民表示,確診人數下降後約十至十四天,就會看到死亡人數下降,但要看南部醫療資源整備狀況。相較北部,南部醫療資源沒有那麼充裕,且人口較為分散,不過,指揮中心加開病床,如能解決相關問題,並撐過六月十日,死亡人數應不會上升太多。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台灣染疫黑數眾多,許多人快篩陽性,並未就醫,不會進入法傳系統,確診人數只能變成參考用。相較之下,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反而是研判疫情趨勢的重要指標,因為這不可能造假,會比單日確診數更準。高醫大附醫院長鍾飲文指出,高雄市目前確診數在高原期,疫情持平,高屏空床率五成多,醫療資源應能撐過這段期間。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六月疫情將反轉 陳時中:端午帶來新一波可能性不大
近期本土疫情確診數下降,但死亡個案仍維持單日百例,未有下降趨勢。有醫師就表示,確診數已往下走高峰已過,但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仍會雙新高,致死率甚至會超過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萬分之10的防線,達到萬分之12。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差不多啦!高高低低都有」。有醫師指出,中重症與死亡人數會落後確診數一周,全台新增確診的高峰發生在5月26日,距今大約一個禮拜,因此這一、兩天的死亡人數就是高峰,致死率估算可能到達萬分之12。陳時中則表示,希望單日死亡數不會到200人這麼多,估計會在合理範圍,但不會這麼高。致死率則是高高低低都有,但和原先估算應差不多。今天端午連假收假,是否因連假影響擴散?陳時中表示,還需要觀察,但這段時間看出遊人潮和交通相對冷清,人流沒有特別增加,且媒體報導很多人返鄉都會先快篩,民眾自制力和NPI都做得很好,因此「端午帶來新一波疫情可能性不高」。陳時中表示,評估6月10日會先有整體病例下降,接著死亡相關個案會跟著減少。至於邊境開放時機和對象還要持續討論,變成「3+4」可能性最高,但還沒定案。另有民眾反映自己5月11日確診,6月1日因需陪病於6月2日採檢陰性,但後來又驗出陽性而不被醫院允許陪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表示,上周醫療應變組會議已討論,並已發文提醒醫療院所注意規定修改,陪探病例行篩檢會改成確診者解隔離,如果從發病或陽性日算起第15天到第三個月內,都建議醫院得免除陪探病相關篩檢。如果醫師認為臨床有必要還是會給付採檢,但例行採檢可將經歷隔離和自主管理七天後,都可以列為得免除檢驗條件。
-
2022-02-12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農曆春節期間,你是否也毫無忌憚地,每天不是聚餐就是宅在家追劇配零食?若缺乏運動,體重就可能增加不少,讓健康亮起紅燈,因此年後往往需更積極控制體重。而間歇性斷食瘦身法是透過縮短「進食時間」以達到燃燒脂肪變瘦的目標,因此成為近期健康生活的熱門話題。但你適合嗎?怎麼做才能獲得較好的成效?間歇性斷食法 適當限熱量且均衡飲食營養師李苓瑋表示,間歇性斷食法重點不僅在於控制進食時間,仍然必須適當限制熱量,且將均衡營養的飲食內容規劃在限定時間內進食完畢,比如168斷食法在早上9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5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但卻常被誤以為16小時不吃東西,剩下的8小時可以隨便吃。(推薦閱讀:168斷食期間可以吃什麼? 營養師公開「一日菜單」照吃不挨餓)另外,52斷食法就是一週內兩天吃很少,其它五天不用限制,若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發胖,間歇性斷食法就很難成功。 配合生活作息 安排斷食時間間歇性斷食法在執行上有個困難點,就是在週間要如何跟生活作息配合。李苓瑋提及,對於上班族採用168斷食法,若早上活動量大不吃早餐,早上會處於低血糖狀態,沒精神影響工作效率;不吃晚餐,晚上又很容易肚子餓,影響情緒跟睡眠品質。至於52斷食法,由於在一週內必須選不連續的2天少吃,因此一定會至少有一天落在週間,那一天則必須忍受空復的飢餓感撐完整天,這將會非常挑戰自己的意志力。(推薦閱讀:年後減重小心減出脂肪肝! 醫點名「肝包油元凶」:節食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間歇性斷食法?李苓瑋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間歇性斷食法,因為若禁食會導致在周末或進食時間暴飲暴食,那可能就不適合;若腸胃不健康,這種在短時間內進食的方法,會增加消化不良的可能,另外,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懷孕期間和喂哺母乳的女生,以及患有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者都不建議進行。(推薦閱讀:減肥跳過午餐不吃小心會復胖! 醫授「餐前、餐後補救法」) 減重目標達成 換回一般性飲食控制李苓瑋強調,間歇性斷食是一種治療性飲食計畫,目的是為了減重,不是生理需求的最佳解方,因此很少聽說有人是靠間歇性斷食活到100歲。減重的目標達成之後,間歇性斷食就可以功成身退,逐漸換回比較一般性的飲食控制方式。不過,但間歇性斷食和一般規律的飲食,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調整期間身體還得重新適應一次,要是沒調整好或是心態鬆懈了,就有可能會前功盡棄,因此1212斷食法比較是容易長期執行的方法,將所有飲食限制在12小時內,加上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減重及長期維持不再復胖的最佳策略。 (推薦閱讀: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減肥為何容易復胖? 名醫曝「殘酷真相」:非自制力不足) 配合規律運動 瘦身效果更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用什麼類型的飲食控制,規律的有氧運動,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都是必要的,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維持肌肉組織,提升身體代謝率。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年節吃胖!減重早餐吃什麼? 專家列「4類食物」抑制肌餓、加速代謝
-
2022-0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過年打麻將、買大樂透 賭癮患者治療恐破功
春節期間家庭聚會習慣玩麻將、撲克牌,彩券刮刮樂獎金加碼,但對平時有賭博問題困擾的民眾,過年絕對是「高風險」期,北市聯醫松德院區2年前開設全台創的博弈門診,治療個案超過百位,醫師蘇璿允表示,穩定治療的個案常在過年前後「破功」,對有賭博成癮問題者,除藥物治療,也可參加團體心理治療。蘇璿允指出,賭癮發作就在一念之間,發大財的美夢、欠債不過年的壓力、老家親友邀約不好意思拒絕、牌桌熱鬧的氣氛很難不理會,都會成為對抗癮頭最有挑戰性的誘惑。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開設全台首創的博弈門診,治療各地賭博成癮個案已百位以上,但發現穩定治療後的個案常在過年前後「破功」,贏了一把覺得手氣正旺,之後卻將一年辛苦賺來的心血還給莊家,又欠了一大筆債,引發家人爭吵更傷感情。蘇璿允說明,賭癮其實是大腦生病了,掌管快樂的腦區被賭博的念頭綁架,掌管自制力的腦區也受損,就像車子煞車故障,擋不住衝動。因此,賭癮復發只靠自己「意志力」是難以解決的,就像高血壓、高血糖等都是生理現象,需要醫療協助處理。蘇璿允表示,輸錢不甘心、想翻本,瞞著家人借錢也要賭,煩悶的時候特別想賭一把發洩,若有上述這些心態,很可能已符合醫學上對賭博疾病的標準。建議有賭癮困擾者,尋找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避開年節聚會的賭博氣氛,也要避免「小賭怡情」的僥倖心理,對這些人來說,小賭一把就像點火,引起大腦失控後,會導致更大的惡性循環。蘇說,來到博弈門診的個案,與醫師討論之後,可以用藥物治療,降低賭博念頭,阻斷原本腦區跟賭博的連結,讓大腦有機會修復,以及參加團體認知心理治療,練習金錢管理,破解對賭博的迷思。
-
2021-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天新增15萬人確診卻照常生活 教授解析美國人面對疫情態度
昨天(2021-9-27)我的大學同學寄來一篇文章,問我文章裡的這一段話是否正確:「美國華盛頓大學發表於科學期刊《Nature》上的研究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之後,體內會有所謂的免疫記憶,這能提供近乎永久的保護力,以防止二度感染。」這篇文章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是每天約 15 萬人確診,但生活正常到恍如隔世!為何美國人面對疫情如此豁達?。它在文末有註明是轉載自《遠見雜誌》。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我的大學同學是認為,如果研究論文真的有說「能提供近乎永久的保護力」,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人面對疫情如此豁達」。在我討論那篇研究論文之前,我想先以一個在美國住了40多年的台灣僑民的身份來談《科技新報》文章裡的這一段話:「一天15萬名確診者的這種誇張數字,是看到破百確診就已經惶恐的台灣人難以想像的境界,加上國人自制力高、防疫態度堅定,任何一點的風吹草動,都讓人不敢怠慢。」的確,我每天在新聞裡看到那一排台灣防疫指揮中心的官員和專家,真的是心裡感觸良多,尤其是聽到部長這樣的報告:「今天全台新增3例,一例本土,兩例境外移入……」。美國每天新增15萬例,幾乎沒人理會。台灣每天新增個位數案例,卻要勞動部長來做報告。美國每天新增15萬例,職棒賽沒限制觀眾人數。台灣每天新增個位數案例,職棒賽卻限制觀眾人數在25%。(註:我們舊金山巨人隊今年戰績102勝54負,高居大聯盟榜首。我每天在電視上看著數萬觀眾擠在在球場歡呼雀躍,不禁替他們捏把冷汗)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快突破70萬。台灣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卻只有841。那,為什麼美國人的生活幾乎已回到正常,台灣人卻還在什麼微解封,回國還要在旅館隔離14天?(註:美國各州,甚至各市的防疫政策都不同,所以有些較嚴,有些較鬆。但是,就連最嚴格的舊金山都還是比台灣鬆弛,例如允許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在餐館室內用餐)不管如何,我們現在來看那篇研究論文。它是發表於今年5月24日,標題是SARS-CoV-2 infection induces long-lived bone marrow plasma cells in humans(SARS-CoV-2感染誘導人體內長命的骨髓漿細胞)。這項研究發現感染過新冠肺炎,但症狀輕微的人,在7個月之後,骨髓裡還是有刺突蛋白特異性的漿細胞。這就意味著,這些人一旦再度被感染,他們的身體應該可以很快地產生抗體來對抗新冠病毒。但是,請注意,這些接受調查的人大多是在感染後只有輕微症狀,而不是我們比較需要關心的重症患者。要知道,有很多重症患者是會有嚴重的後遺症,所以縱然他們體內有長命的骨髓漿細胞來防止二度感染,還是會繼續被後遺症困擾。也就是說,就個人的防疫能力而言,關鍵並不在於是否帶有長命的骨髓漿細胞來防止二度感染,而是在於是否帶有有什麼東西來防止嚴重的首度感染。只可惜,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知道這個「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只能怪罪基因或命運吧)。為什麼「美國人面對疫情如此豁達」,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在醫療體系能承受重症案例數的條件下,美國人寧願選擇過正常的生活。說得簡單點,就是把新冠病毒當成流感病毒,用疫苗來做預防,用醫藥來做治療(復健),從此與SARS-CoV-2,和平或不和平,長相處,久共存。原文:美國每天新增15萬例,生活卻好像若無其事
-
2021-08-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什麼越到晚上越容易暴飲暴食?與意志力無關的腦神經科學
首先,我們下定決心要遵循健康與規律飲食,但是在一天當中,這股意志力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弱。有些人在一天的開始,或許能夠拒絕高脂、高糖的食物,而選擇燕麥粥和新鮮水果當早餐,但之後我們的毅力會崩潰,開始放縱自己吃甜食或其他油膩的食物。前額葉能有助於對抗誘惑,要我們別去吃明知道不該吃的東西,但是低血糖會削弱前額葉神經迴路的力量。這很諷刺,在我們最需要意志力的那個當口,低血糖反而催促我們去尋找食物,而我們的腦中有助於維持規律的區域也拋棄了我們。事實上,低血糖讓我們容易做出各式各樣輕率又衝動的決定,不只限於向誘惑屈服、晃進速食店裡面而已,血糖降低時人還容易急躁。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在法官思考是否要讓囚犯假釋時,如果距離上次進食已經有好幾小時,那麼拒絕給囚犯自由的機率就會提高。這個有趣的研究指出,雖然假釋案件的順序並沒有特別排列,但是在法官休息吃了點心之後,犯人特別容易獲得假釋。在血糖低的時候,不論面對的是選擇食物或是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較不傾向於深思熟慮並做出正確的決定。許多居住在現代化城市的人,過著忙到抓狂的生活,往往經常會「靠飲食抒壓」(stress eating)。人們像是穿著溜冰鞋的豬一樣奔來走去,奮力想要把許多待辦事項解決掉,身邊全是各種預期之外的延遲、障礙,和其他阻止工作進展的鳥事,這時我們往往會做出輕率的決定。我們放縱自己大吃,真的如習語說的那樣可以「吃下一匹馬」,而且認為這樣能夠把逐漸降低的血糖濃度升高,事後想起不該這樣子,往往為時已晚。我們會稍微想一下要選擇比較健康的食物,但很快就會找個似是而非的藉口,在意志力薄弱的狀況下做出決定:今天已經過得很糟了,吃點可口但不健康的食物並沒有關係。科學家終於已經了解—不論血糖濃度高低—人類的決心在壓力之下都會煙消雲散的原因。那是因為壓力激素皮質醇在腦部發揮兩項作用,會使得自制力完全消失殆盡。第一:增進報償路徑的敏感度,讓人更容易受到外觀誘人、香味刺激食欲的高熱量食物的吸引。第二:讓報償路徑和其他能夠對抗美味誘惑的腦區之間溝通的強度減弱。由於處在社會壓力之下,皮質醇會過量釋放,這個狀況也會影響到自戀者,甚至可能指出傲慢之罪影響貪吃之罪的某種神經機制。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狀況對於當天的食欲調節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前一天睡眠品質不佳,當天總是會吃比較多東西。如果要打破惡性循環,你在睡覺前數個小時的關鍵期內就不能吃大餐。如果吃了大餐,肚子中的酵素在打破食物分子之間的化學鍵時,會釋放出熱。這些多餘的熱必須先排除掉,之後才能夠好好睡一覺,因為腦部必須稍微冷卻一點,才能夠進入睡眠模式。為了加速這個過程,我們想睡覺的時候,手和腳的血管會擴張,好提高散發過多熱能的效率。如果你睡覺的時候習慣腳要露在棉被外,其實正是出自本能要加快此過程。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催產素(oxytocin)這種神經胜肽(neuropeptide)參與了食欲的調節。這個結果支持了「安慰進食」(comfort eating)這個概念。催產素著名之處在於,當我們在社交時得到正面體驗,它能讓人產生舒服與安全的感覺。正面體驗可能是受到讚美,或是擁抱,所以催產素有個綽號叫「抱抱藥」(cuddle drug)。不過催產素也和飽足感的產生有關。高糖的飲食會使得下視丘中的催產素濃度下降,讓人想要去找更多食物來吃。這些機制總加起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對飲食禁果的誘惑非常敏感,而且抵抗誘惑的能力很容易就喪失。低血糖、高壓力、昏昏欲睡的腦袋,再加上容易感到無聊,全都阻礙了腦部控制衝動的部位發揮作用,這些部位本來可以引導我們遠離那些「讓人歡喜讓人胖」的食物。讓人無法無天、不顧後果的以上種種因素全面失控,良知意識也就難以發聲,神經網絡的來回溝通陷入混亂,我們的腦中因此充滿了看似理智的藉口與說服力薄弱的理由,在在都是要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果這個混亂的狀況中又加上了酒精助陣,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坐在離自家最近的中東烤肉串店中,而且已經點了魚卵沙拉醬(taramasalata)來吃。所以說,任何想要努力控制自己腰圍擴張速度的人,得到的建議往往是要專注於找出有效且方便的方式減少壓力,並增進睡眠品質。※ 本文摘自《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作者:傑克.路易斯譯者:鄧子衿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6/05
-
2021-08-05 養生.聰明飲食
低GI飲食減肥怎麼吃? 專家解密「變瘦關鍵」:少了它小心更胖
天氣愈來愈熱,可以遮住肥肉的多層次衣服再也穿不住,要怎樣才能更快甩掉讓人揮之不去的肥肉呢?很多人可能會趕快搬出存了很久的減肥飲食指南,尤其是據說可以吃肉又可吃油的低胰島素減肥,也就是「低GI飲食」,可能會很受歡迎,不過,只知道「低GI」,卻不知道要「低GL」,小心愈吃愈胖! 低升醣食物 熱量也不少營養師劉純君說明,一般GI值超過70就是高升醣指數食物,56~69是中升醣指數,55以下則是低升醣指數。低GI飲食的理論,是指吃了低升醣指數的食物以後,血糖不會快速升高,胰島素就不會急著把太高的血糖存成脂肪,也就不會變胖,但卻忽略除了醣類食物會形成熱量以外,蛋白質食物和脂肪等食物,雖然升醣指數低,但卻也會被人體轉化成熱量使用或貯存。以馬鈴薯來說,主要組成是澱粉,光吃馬鈴薯的升醣指數很高,但若加了大量的奶油或起司去烤馬鈴薯,它的升醣指數會相對變得很低,成了低GI食物。但是奶油一克就有9大卡,起司一公克也有6大卡,熱量可能是相當驚人的500~600大卡,吃奶油馬鈴薯雖然血醣不會急速升高,但一定都會轉成熱量貯存成脂肪。(推薦閱讀: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所以,如果以為只要選擇低GI的食物就可以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大家以為的低GI飲食,實際上並不是「低」胰島素飲食,而是「慢」胰島素飲食,升醣指數低的食物較高升醣指數的食物是消化比較慢,但最後還是會變成熱量。低GI之外 也要低GL現在最流行的減肥飲食指南,是低GI加上低GL,所謂低GL,指的就是低的「升醣負荷(Glycemic Load )」,也就是還包括了食物中含醣食物的熱量,計算方法是用GI值乘以含醣量再除以100,GL超過20就算高GL,11~19屬中GL,10以下算低GL。低GI的食物不一定低熱量,含醣量也不見得比較低,例如10公克的魚丸,因為含有高油脂及高蛋白質,GI值只有52,屬於低GI食物,但是醣類含量是20.3公克,計算後是10.56,就是中GL食物,熱量是277大卡,熱量也不低。(推薦閱讀:吃麵比吃飯更容易胖?乾麵、湯麵哪個好? 營養師公布「正確答案」)其實低GI飲食指南本來就不是用來減肥的,而是用來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用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GI值,例如相同重量的飯和稀飯,由於澱粉糊化後的GI值愈高,所以稀飯和米飯相比是高GI食物,但是稀飯含水多,體積較米飯大,熱量反而較低;另外,像炒飯炒過以後澱粉老化,腸道排空慢,和米飯相較是低GI食物,但是加了油去炒的炒飯,熱量可能比米飯高了1倍之多。控制總熱量 才是減重王道要維持血糖穩定又不會吃進太多熱量,就要GI值及GL值兼顧,低GL的食物,總熱量也較低。根據能量不滅定律,不管是低GI或是低GL,要快速瘦身,計算總熱量才是王道。劉純君表示,纖維會響GI值,也會把腸道撐大,加速食物排空,減少食物在腸道吸收熱量的時間,因此,選擇食物時可以留意它的醣纖比,低醣纖比的食物就是纖維較高,醣類較低的食物,例如與其吃醣纖比較高的白米飯,不如吃醣纖比較低的五穀飯,或是與其吃醣纖比較高的地瓜,還不如吃醣纖比較低的芋頭。(推薦閱讀: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另外,若真的很愛吃飯,那就只好多吃一碗飯時,就多吃一碗同體積的青菜,增加纖維量,有助腸道排空。延伸閱讀: ·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減肥為何容易復胖? 名醫曝「殘酷真相」:非自制力不足 ·減肥吃對瘦更快! 營養師激推「6食材=燃脂神器」:熱量幾乎不到30大卡 
-
2021-05-26 養生.健康瘦身
做好3不3要健康管理 在家上班不走樣
台灣疫情三級警戒,許多人都開始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並且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動。但在家裡工作、上課,卻非常考驗自制力,包括各種食物隨手可得,手機按一按也能叫外送,而且累了就看電視、打電動、甚至是放空,該怎麼在家還能維持身材呢?長時間的居家生活,讓工作、家庭與生活都聚集在一起,這時更要懂得「健康管理」,才能讓自己有最佳的身心狀態,來打抗疫這場戰,根據英國營養師的建議,在家工作該如何合作好健康與身材的管理呢?掌握3要、3不,就能做到。一、要多吃蛋白質、蔬果比起之前在外面上班,在家上班的活動量相對低,所以在飲食方面,可以從蛋白質、蔬果開始吃起,減少澱粉量的攝取,譬如早餐從一杯豆漿、牛奶,搭配沙拉開始,午餐與晚餐也可以多採取少澱粉的飲食開始。原本日常難做到的減醣飲食,待在家的時間長時,熱量相對消耗比較低,更容易達成減醣,這也能控制體重。二、要做好飲食規畫在家期間,不管是工作、上課還是休息,三餐的飲食規畫最好前一天就要做好,或是趁著人少外出採買時,就要先想好每天要吃什麼,事先做好規畫,避免餓了就亂吃,想著自己已經準備要吃什麼,會減少零食的攝取。三、要多攝取水分很多人在辦公室時,都會記得多喝水,但在家卻會忘記,在WFH期間,記得定時定量補充水分,不僅可以維持身體基本的代謝,也能避免自己亂吃東西,維持好最佳體態。四、不要邊吃飯、邊工作不管在家或是在公司,切記不要邊吃飯、邊工作,因為如此做,會讓身體同時忙兩件事情,反而可能即使吃飽了,稍晚以後又會覺得自己好像沒吃飽,又會嘴饞亂吃東西。因此在家工作時,該吃飯就專心吃飯,才能避免飢餓感來襲。五、不要亂放食物啟動在家工作與上課時,就要明確畫分出工作、休閒的界線,在工作與上課的場域,除了水以外,不要亂放食物,免得自己隨手拿起來就亂吃,工作時就認真工作,休閒的空間就能給自己一切放鬆的安排,但這也最好是包括在每天的飲食規畫中。六、不要下班就開電視以前在外面工作時,很多人下了班可能都有其他活動,加上通勤的時間,都能消耗一些熱量,但在家工作時,可以一秒下班就放空,此時切記不要一下班就開電視,給自己一些規畫,譬如説運動、閱讀、看看新聞等,轉移注意力,也是讓自己下班時有個獨特的儀式感。
-
2021-04-04 該看哪科.兒科
「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
4月4日兒童節,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國內有14.6%國小學童、16.9%國中生有肥胖問題,而「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代謝性疾病還有可能找上門,建議青少年要養成健康飲食、多運動及充足睡眠的習慣,父母也要阻止孩童過度放縱,才能減少將來的慢性病問題。徐光漢表示,肥胖孩童除少數是受基因影響,大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及糖類食物造成,由於胰島素過度分泌,小朋友常愈吃愈餓,惡性循環加上兒童自制力相對較低,肥胖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徐光漢提醒,肥胖會誘發高血壓、高血脂、葡萄糖不耐症、糖尿病、氣喘、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疾病;肥胖兒童也常會因同儕壓力,容易遭受語言及肢體霸凌,或因對自我身材不滿,引發精神焦慮、憂鬱、暴食或厭食等問題。徐光漢指出,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
-
2021-01-23 養生.家庭婚姻
劉墉給父母的一堂親子課:如何教出「哈佛碩士兒子」的自制力?
劉墉是知名作家及教育家,其兒子劉軒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及教育碩士,父子倆人專注於台灣的教育問題,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有著創新的思維和想法...天底下不是只有你最大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對學齡前孩子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一項是要建立他們守法的觀念。 各位乍聽,可能心想:天哪!才幾歲的寶寶,而且是學齡前,沒進學校呢!有這麼嚴重嗎? 要知道,正因為是學齡前,所以更要先教他們守法,他們在未進學校之前,常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是進小學之後,就會有一群同學。如果自己一個人自私自利,小霸王作慣了,進學校之後怎麼跟別人相處?如果不能合群,甚至因此被同學排斥,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問題。每個小寶寶都是自私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能夠跟大家相處,是因為他會自制。小寶寶不是生下來就能自制,因為自私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你注意看,是不是剛生下的小寶寶,才開始吃奶,就表現了佔有欲,他吃著媽媽的一隻奶,另一隻手可也不閒著。他做什麼?他伸出另一隻手,抓著媽媽的另一隻奶。 即使寶寶吃奶瓶也一樣,他沒另一隻奶可以抓,就可能摸枕頭尖尖、棉被尖尖,甚至什麼都沒得摸的時候,會摸領子尖尖、或者他自己的耳垂。有時候大人要把他的小被拿去洗,寶寶還可能哭著搶著,不讓洗,你對他說:「臭死了!」他還可能說是香香的,媽媽的味道。 等到他們3、4歲了,可能有一天你找不到他,發現他把玩具盒子、甚至小腳踏車堆起來,好像圍個城堡,自己躲在其中。你過去看他,對他說:「不要窩在黑黑的地方,有灰塵,快出來!」他會鬼叫:「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這是我的家!你把我的牆弄壞了!」 說句笑話,他們是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另外蓋了個小小的違章建築。連學齡後、比較大的孩子都有這種「自立門戶」的傾向。很多孩子如果條件許可,會要求大人為他們在樹上蓋個「樹屋」;家裡有閣樓的孩子,可能愛躲進閣樓,認為那是他們的私有天地。還有些孩子會在院子搭帳篷,整夜睡在裡面,覺得比他的臥室自在。 他們為什麼這樣表現?因為他們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一步步離開父母。 他們要佔有媽媽的乳房、要佔有小閣樓、要蓋小城堡,因為他們要走向獨立。他們要吃要喝,甚至用搶的,用霸佔的,因為他們急著長大。 我們要諒解他們的自私,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你的也是我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兒了!為什麼我們常見小寶寶們搶玩具,甚至因此拉拉扯扯,打架哭鬧? 因為他們自私,而且不知自制。他們太小,沒有「物權」的觀念。說簡單一點,他覺得每樣東西都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這時候我們當然要教育他,甚至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得教。只要他搶別人的東西,就一邊阻止,一邊告訴他「那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的」。起初小寶寶可能聽不懂,但是從他聽不懂的時候就得教,漸漸他自然會懂,而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縱容。(很小的孩子,可能對於「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分不清,為了讓他聽懂,你可以說名字,譬如:「大毛有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有小寶的,不是大毛的。」) 進一步,你可以說:「因為那個玩具是大毛的,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所以小寶不能搶,但是小寶可以向大毛借,如果大毛願意,小寶就可以玩一下,再還給大毛。」(為了讓孩子聽得懂,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比手勢,說到大毛,就把手勢比向大毛。說到小寶,就比向小寶。) 相對的,你也要教自己的孩子:「小寶也可以把小寶的玩具借給大毛玩一玩啊!」 現在是不是有來有往,有了公平、有了互惠、有了交誼?這種由起初的自私,到自制,到互惠,不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嗎?別寵出一個小霸王這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當你說:「那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屬於大毛,小寶的玩具是我買給小寶的,屬於小寶。」千萬別接著加一句:「如果小寶要,改天媽媽給小寶買。」 這是很多父母哄孩子的時候會說的,問題是,你說你要買給他,你後來真會買嗎?你不買就是失信! 還有,當你的孩子每次跟別人搶玩具,你就給他買,會不會造成他心裡有個聯想:「我不搶,因為我媽媽會買。」這下子就模糊焦點了,你真正應該教孩子的是,「那是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不能搶」,不是「小寶別搶,媽媽回頭就給小寶買」。 如果你寵孩子,他搶玩具車,你就給他買玩具車;他搶小腳踏車,你就買小腳踏車,有一天他看上別人的豪車,你要怎樣? 就算你財力夠,也給他買?你是滿足了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也寵壞了孩子啊! 給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只要他哭鬧,就有。 所以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孩子賴著不走的時候,就算你疼孩子,多少樣都買得起,也不能都給他買。甚至你要故意不給他買,譬如說:「這麼多樣,你只能挑一件,我同意,才給你買。」再不然講:「你哪件事情做得好,讓我滿意,下次就買給你。」 各位想想,單單買玩具這麼一件事,孩子能學到多少?這都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啊!既然要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 守法,也表現在遊戲當中。 每個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遊戲,因為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寶寶還躺在小床上,不會走,甚至不會爬,你站在他床前,拿東西遮住自己的臉,再把東西移開,逗他一聲:「哇!」寶寶是不是會笑?這是最簡單的互動遊戲。 他大一點,會走了,你把球交給他,叫他扔進籃子。他扔進了,是不是會很得意?這是讓他有成就感的遊戲。 再大一點,你把小瓶子放在地上,叫他拿球滾過去,把瓶子打倒,你也滾,跟他比賽,當你沒打到,他打到了,他是不是很興奮?這是輸贏的遊戲。 問題是,當你打到瓶子,他沒打到,他會不會生氣?他輸了會不會哭?他會不會把球搶過去,要多扔幾次?如果扔不到,他會不會發脾氣、耍賴,甚至把瓶子踢倒? 遊戲,就有遊戲規則,這時候你必須教他遵守遊戲規則。認贏也要認輸對於非常幼小的孩子,你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可以放水,讓他贏幾次,但是絕不能讓他知道你放了水,也不能一直放水下去。否則會造成小孩不講理,甚至不想自己努力,只想別人「讓利」,變得沒出息。 比賽常常有獎品,下棋也會吃下彼此的棋子。既然比賽有規則,事先大家講好的,就得教孩子有得就有失的道理。 也可以說,你一方面讓孩子有贏的快樂,也要教他有輸的風度。他要認贏,也要認輸。 我兒子小時候,我就常跟他比賽丟球,譬如丟十球,看誰進得多。我們的獎品是,輸的人要立正,對贏的人說「你是真功夫」三次。(有時候甚至要說到十次。) 我兒子起初輸球,都說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因為態度不好被我罵。但是當他贏的時候,我都立正,向著他,大聲說「你是真功夫」的時候,他漸漸就不會輸不起了。 所有跟小孩子玩的遊戲,都要讓他們有贏有輸。如果他一直輸,可能他的能力還不夠,那個遊戲可以等他大一點再玩,否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相對的,如果他總是贏,也沒意思,反而會讓他驕傲。 有輸有贏對孩子才有挑戰,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也才能訓練他們自制的能力,知道天底下不是「他最大」。 說到這兒,我特別要叮囑那些寵孩子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雖然你們家的孩子還小,可能只有3、4歲、4、5歲,但是永遠要教他自制,教他遵守遊戲規則,只有這樣,他入學之後才比較能夠融入團體。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發現進來的孩子自私自利、無法無天,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的時候,你除了教孩子,更得教他們的家長。 書籍介紹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斜槓教養,啟動孩子的多元力,直面網路世代的實戰與智慧作者:劉墉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06/01作者簡介:劉墉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三十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延伸閱讀: 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
2020-10-12 名人.相性幸福
只能洩慾,不能談愛!婚姻中的開放性關係可行嗎?
根據我們的統計發現,性慾不和諧是造成無性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有一部分的人因性慾一直得不到滿足而選擇向外發展。有的是小心翼翼花錢了事,有的網路App找炮友、玩一夜情來解生理的渴。不管是採取什麼樣的配套措施,這對婚姻是帶來傷害還是另一種解套方式?以下藉由案例故事來跟大家討論一下,或許也有另一種可能性的感情模式(開放性關係),可以放飛自己的情慾又能守住愛情。故事分享:小陳跟婷婷兩人結婚三年,由於婚前彼此在性方面都沒有性經驗,婚後才開始有性生活。但問題來了,小陳性慾非常高,幾乎每天都想要,偏偏婷婷本身性慾低下,覺得做愛就是件無聊又累又麻煩的「體力活」,一點性趣也沒有。唯有心情好時,才會勉強配合。性愛次數平均一個月1-2次。如果能不做,少買名牌包也甘願。因此小陳時常處於「餓肚子」的狀態,長期下來情緒就越來越暴躁,而婷婷受不了小陳時不時的情緒勒索與爆炸,為了解決兩人性生活問題,婷婷提出讓小陳去外面找女人洩慾的建議,前提下兩人要協議一個重要約定:絕對不能與外面的女人談愛,只能洩慾。自從兩人開始實踐開放性關係之後,惱人的性問題也跟著bye bye。小陳跟婷婷感情變得更好了。看到這,你一定會有些疑問,為何婷婷會做這樣的提議?開放性關係真的對關係不會造成影響嗎?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婷婷會有這念頭,主因是覺得自己滿足不了老公的性需求,對老公是充滿內疚、虧欠的,畢竟自己沒有做好老婆的角色。為了捍衛自己的婚姻,她必須做出選擇與退讓。當她願意接受這樣的感情模式,也證明了她對小陳有十足的信任與信心。婷婷曾對我說過:小陳是個責任心強,很有自制力的人,他的行事作風讓人很有安全感,所以她從不擔心小陳會出軌,而且絕對百分百相信小陳!也因爲信任,讓兩人的愛情無堅不摧,讓他們克服、跨越橫梗已久的難題。我會舉這案例做討論,並不是鼓吹大家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性問題。而是讓你們試著理解感情的模式並非只局限於「一對一」,畢竟情慾是流動的,它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型態而存在。或許你還是無法接受非主流的感情價值觀,那也無妨。我們只要不做道德批判,學習尊重就好。縱使你堅持一對一的感情模式才是王道,那當然也沒問題。最後,我還是要提醒大家,若有性慾不合拍的問題,建議試著從其他角度思考,聽聽對方的想法與觀點,或許就能成功解鎖,找到適合彼此、舒服又自在的相愛模式。如果很遺憾一直解不了鎖,就要懂得尋求專業人員幫忙,別讓性慾問題破壞了原本該有的幸福。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整天都想滑?美國習慣學權威教你擺脫「手機成癮症」
前言:生活中,43%的行動出自習慣,是被忽視的高效潛力!習慣科學領域權威溫蒂.伍德發現如果每件事都要思考、決策,不但沒效率,心智也難以負荷,只要掌握科學驗證的習慣養成4原則,不論學語言、減肥、儲蓄、戒菸……都可以善用習慣,讓改變毫不費力。這篇文章提供了戒斷手機癮的實用工具。你很可能在下班後還經常查看工作郵件,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一項調查發現,59%有公司電郵帳戶的美國上班族都是這樣。雖然這樣的工作安排很有彈性,但負面影響非常明顯,下班後頻繁的電子聯繫會造成更多壓力、情緒耗弱,以及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衝突。不只是工作不理想的人有壓力,主要壓力來源似乎和下了班還得待命,隨時讓上司、同事或顧客聯絡得上有關。需要某幾天長時間待命的工作,員工在那幾天早上特別焦慮與疲憊、心情不佳,甚至出現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激增的情況。就算你夠幸運,老闆從來沒有在週三晚上九點寄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一定還是跟別人一樣經常常滑手機,只不過,你是在看臉書或推特,或是玩最新的遊戲。光是看到來電顯示或聽到簡訊鈴聲,就足以奪走你的注意力,中斷你正在做的事情。還有感情方面的後遺症,「低頭冷落指數」成為感情問題的新指標,人們一直滑手機而無暇與另一半溝通,可想而知,兩人之間一定齟齬不斷,越來越疏遠。我們受苦,還波及與另一半的關係,滑手機成癮就像甘願戴上馬眼罩一樣,你錯失全世界,就為了去看你眼前的東西—你的手機。每當它震動、鈴響,每當你坐下來吃早餐、下車、進辦公室、進電梯、出電梯……你都要滑個幾下。要如何戒斷?當務之急是你得先注意到自己太常滑手機。這聽來也許明顯,但有效的習慣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習慣不讓你的意識發現它們在運作,你得先加以破解。你得自己覺醒。或者,說不定朋友、伴侶或同事也會告訴你:「嘿,你太誇張了,要不要把手機放下一會兒?」接下來就要實際應用工具了,要控制那些啟動和助長滑手機的環境提示,做法很簡單:移除讓你拿起手機的提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丟下手機,坐下來吃早餐、工作間去喝咖啡、吃甜甜圈都不要帶著手機。第一次很難做到,但除非你是急救醫務人員,否則沒有人會注意到有15分鐘找不到你。也許你每次出門都抓起三樣東西:鑰匙、皮夾和手機。其實只要帶上其中兩種東西,你就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對多數人來說,這個出門的慣例是很黏人的提示。我們喜歡帶齊裝備再出門,以因應各種可能的情況。不過,請想想在2004年以前是什麼樣子,你出門時都要帶上這三樣東西嗎?還是只有鑰匙和錢包?你安然度過了嗎?要擺脫手機的束縛,也許丟下手機這個方法太過簡單,還好,手機本身提供一大堆重新設定的功能,你隨時都可以增加阻力,讓手機使用更困難。靜音、關機,或是開啟勿擾模式,只接特定的人的電話。你也可以關閉通知,移除使用提示,防止刺激你想起那個壞念頭:「看手機」。另外還有很多方法,把手機放在有拉鍊的袋子裡,像是背包、公事包或皮包等等,讓你每次拿手機都得拉開拉鍊,把手伸進袋子裡。或者,你可以每次用完就把它關機,因此每次都得等待再度開機的過程,這小小的延遲對你的意識心智來說不算什麼,但卻增加了阻力,甚至還有一點挫折感(有沒有搞錯,指紋或臉部辨識又讀不出來了?)還有一個延遲和阻礙滑手機習慣的方法,就是刪除臉書或電子郵件應用程式,至少,你得打開網頁,一個字一個字地打上gmail.com 或facebook.com 才能進入,而不倚賴這些公司故意設計的無障礙應用程式。另外還有一種增加滑手機困難度的方法,是在既有的手機習慣疊上健康的新行為。即便你已經減少滑手機的次數,但你還是會去查看它,何不利用這項韌性十足(且必要)的習慣來建立另一個習慣—一個你自己選擇,而且能幫助你達成目標的習慣呢?要是你每次滑手機都要打電話問候某個家人,短暫地聯繫感情呢?來一段不需要任何理由,卻讓你感到快樂的對話。這麼做尤其能讓家中長輩開心,你也能維繫以往忽略的親情(諷刺的是,是社交媒體讓我們疏遠家人)。如果你真能保持這個新習慣,想拿出手機時就會三思,有時你真的不想與人交談,此時滑手機只會給你自己添麻煩。無論你選擇用什麼方式讓滑手機的代價更高,都要持之以恆,反覆進行之後,一開始的困難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舊習慣的代價繼續存在,新行為終將開始自動浮現腦海。除了破壞既有提示和增加阻力之外,你還可以讓其他行動相對容易。如果不看手機,有沒有其他能快速進行的事情可以取代它呢?我個人多次看過一項可行的替代方案,那就是戴手錶。你有多少次拿出手機只是為了看時間和日期,結果順便打開臉書……然後發現你有新郵件,又順便查看郵件……沒完沒了。不要再把手伸進口袋拿手機,抬起手腕就好,戴上你喜歡又想要炫耀的手錶。買一只色彩鮮豔的手錶、有計算機功能的手錶、有碼錶功能的手錶或老舊的機械錶(就是不要帶智慧型手錶,那是作弊)。這項替代行為能立刻降低你盯著手機的時間。最後,為不滑手機創造獎勵。我為不那麼常滑手機,想到一個非常好的獎勵。假設你到咖啡店坐下來,現在是下午時分,你從辦公室出來透透氣,當然,此時正適合拿出手機查看最新消息。但是,你已經把它關機,並放在有拉鍊的袋子裡,如果這時拿出手機,就得打電話給你姑姑,你因而成功地阻斷提示,並且施加約束力。不過,坐在那裡為了要不要拿出手機而天人交戰,對你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找一件很棒的事情來做,這件事已經激勵人類好幾個世紀,非常適合讓你的心智專心個幾分鐘,比專心更好的是,它還能擴展你的心智,填補幾處空白。現在做這件事,能讓你晚上與家人吃飯時有故事能夠分享與討論。它輕便又耐用,能豐富你整個自我—找一本好書來讀吧!本文摘自《習慣力》天下雜誌 2020/07/02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自制力高的人一定很壓抑?」 其實誤會大了!。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8 科別.兒科
孩子一玩6小時 就醫還盯著手機
談起手機成癮,兒童心智科專家第一句話都是「太多了!大人小孩都很多!」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理事長、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鄒國蘇表示,手機成癮是非常難治的精神疾病,學童自制力差更棘手,有孩子一口氣玩六小時手遊,被家長帶來診間,雙眼仍緊盯手機螢幕。鄒國蘇表示,當孩子過度專注於手機遊戲,對課業、運動、社交等其他事物就會失去興趣,阻礙身心正常發展,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趨於緊張,出現裂痕。如果是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等共病的孩子手機成癮,被禁止玩手機會反應激烈,甚至辱罵、攻擊父母。事實上,孩子手機成癮與父母教養方式息息相關,例如,全家用餐時,一家人幾乎零互動,家長忙著照相打卡,孩子則玩手遊,久而久之,孩子只要一坐下來就習慣看螢幕,逐漸出現成癮症狀。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高淑芬表示,治療手機成癮個案必須多管齊下,除了藥物、行為治療、心理諮商,還須評估是否合併憂鬱症、注意力不足等其他共病,過程中需改善親子關係,才能逐漸導正手機成癮所引起的不正常作息及行為。鄒國蘇說,親子互動或人際關係不好是手機成癮的危險因子,手機被當作某種避難所,「強拉」成癮者效果不好,建議家長以「吸引」方式讓孩子遠離手遊,例如創造良好親子互動,安排有趣溫暖活動。
-
2020-07-21 橘世代.健康橘
「自制力高的人一定很壓抑?」 其實誤會大了!
前言:自制力高的人並非因為他們具有抗拒欲望、壓抑不利行為的超能力。其實他們根本不控制自己,他們是透過養成習慣來讓行為自動化,是習慣讓他們輕易達成目標。透過4步驟,你也可以輕鬆做到。多數研究人員假設:自制力高的人總是兢兢業業,為了長期的獎勵而放棄眼前的享樂。他們到底是如何達成生活中種種美好的成功呢?我不賣關子,因為他們有好習慣。證據來自於相關研究,這項研究要受試者評估自己的自制力,然後描述各種健康行為:運動、吃健康零食和就寢時間。如你所想,得分高的人較常運動、吃得健康、就寢和起床時間固定。得分較低的人較不常上健身房、吃許多不健康的零食、睡覺時間也不正常。這些是關於自制力的典型發現。最發人深省的是這些受試者進行這些健康行為的方式。研究人員要每個人回想最近一次的行動,例如運動,並描述他們如何進行。自制力得分較高的受試者表示他們不假思索,自動就會去運動,而且通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這已經成為他們日常慣例的一部分。這再度證明自制力高的人不需要太費力就能成功。他們不需要兢兢業業,也能維持健康。自制力高的人可能每天帶一顆蘋果上班,當做兩餐之間的零食,或者每天晚餐後吃幾顆杏仁果。他們把吃健康零食變成慣例,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他們不用多想這件事,他們直接去做。為了有充足的睡眠,自制力高的人會養成有益的習慣,讓自己直接行動而不用掙扎。他們每天晚上在同一時間關掉螢幕,並且設定鬧鐘,每天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他們表示這是不假思索自動進行,他們不會自我糾結是否再玩一局電動或繼續看推特貼文,對他們來說,睡覺並不是一場自制力大戰。那些「自制力」很高的人,他們特別能夠達成健康、富有和快樂的目標,他們的人生充滿成功的紀錄。這些人獲得這些非凡成就的方式並非我們以為的—積極發揮意志力。他們的成功並非因為他們具有抗拒欲望、壓抑不利行為的超能力。在自制力量表得分很高的人根本不控制自己,說他們自制力高,是個誤稱。他們是透過養成習慣來讓行為自動化,是習慣讓他們輕易達成目標。高自制力者的成功故事有個重要結局,它和情境有關。高自制力者的才能似乎不光是知道如何養成有益的習慣,他們還了解如何讓自己置身在有正確力量的情境中,好讓自己達成目標。四步驟,建立你想要的習慣還記得讓全家共進晚餐,一起聊天、分享、培養感情的目標嗎?現在這已經是你的習慣性日常了。你已經透過以下四個步驟,建立起習慣的基石:1.創造固定的情境(每週一次,晚上六點半準時開飯)2.降低阻力(由你擔任驅動力,一開始由你烹飪、洗碗,藉此移除約束力)3.讓這件事有獎勵(準備每個人最喜歡吃的食物,小孩想要的話,可以邀請朋友一起來)4.重複多次,直到這件事變得自動化(即使其他家庭成員強力反對你的聰明點子,也要持續下去)同樣的原理,也能讓你把改善財務狀況的目標,變成習慣性日常。為節省支出,你可以這麼做:1.創造固定的情境(找到實惠的超市,晚餐多煮一些,隔天帶便當)2.增加阻力(隨身只帶現金)3.讓這件事有獎勵(舉辦錄影帶之夜,邀請朋友一起來看你喜愛的獨立製作電影;對自己付清卡債感到驕傲)4.重複多次,直這件事到變得自動化然後,你可以多得更多:參加公司的退休金自動扣款計畫、從家裡帶咖啡去上班—你做了許多一開始需要意識決策的事情,然後就讓一切自動進行,既存了錢,又賺到穩定的利息。習慣在無規畫、不慎思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形成。之後,我們就可以把控制權交給情境,讓行動自動被觸發。例如,在生活環境中建立正確的驅動力和約束力後,你可以每天不假思索地吃健康食物、準時完成工作並對家人展現關愛。本文摘自《習慣力》天下雜誌 2020/07/02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讓自己更快樂!丹麥幸福研究專家秘訣公開。從運動認識一個人!你的運動習慣,透漏你的個性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20 養生.聰明飲食
高鈣牛奶更營養?無香料優格好健康?食品標示的3大地雷,你看懂了嗎?
加工品陷阱多,添加物會耗損營養素,加速老化!經常減肥的人一定都聽過,想吃零食就選蒟蒻干吧!因為廣告標榜它熱量低又高纖具有飽足感……。事實上,蒟蒻干可以做成這樣子,一定加了10項以上的添加物,我們常說化學添加物的東西就形同等於藥物,它是不能留在身體裡面的,必須透過肝臟和腎臟代謝掉,而在代謝這些東西不只是把它排出去這麼簡單,這個過程會耗損掉你很多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才有可能代謝成功。所以我常講的,現代人營養素沒有開源,又沒有節流,包括飲食作息,或吃很多要耗損身體僅存營養素的加工品,到最後身體負擔就會變得非常大,甚至加速老化。因此,為了避免吃下更多莫名其妙的添加物,買東西時一定要仔細看背後的成分標示,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食物含有多少熱量、蛋白質、脂肪?又含有哪些營養素?很重要嗎?不管是不是在減肥,學會看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示,不僅可以遠離食安風暴,還能減少衰老、罹癌的危機!記得,不要只看總熱量,一般來說,越是垃圾食物,它所標示的每份單位越小,以洋芋片為例,通常會標示「本包裝含4份,每份含……」所以,如果一次會嗑掉一整包的餅乾,你就必須將熱量乘以4份。除了看熱量,還要記得看脂肪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像是1克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皆乘以4大卡,1克的脂肪乘以9大卡,所以,如果有3克的油,就會有27大卡的熱量被吃進身體裡!總而言之,不要靠想像力,不被廣告牽著走,看成分、營養標示,懂得區分何謂加工品,比較加工品的可怕,那麼不能攝取加工品的理由已經非常清楚,大家就知道「第一不」的重要性了!不看成分標示,吃錯食品就「肥」大了!以下是大家常買的3組食品,可以自我檢視,是否會看營養成分標示,看哪一個會是相對健康的呢?CASE 1 想吃餅乾時,你會選哪一個相對健康呢?首先,比較都是100克,就算上述B海苔米果一次全吃完(因為本包裝含4份,一份20克)也吃不了100克,整包相當於多吃一碗飯(幾乎沒有油),加上一點調味料,添加物很少。A洋芋片,如果也同樣吃80公克(必需自制力很好,因為本包裝有500克)雖然總熱量多了80大卡,感覺沒有差很多,但是相當於3/4碗白飯+1杯30cc的油+多到嚇死人的添加物(就像藥物一樣,必需在肝、腎代謝)。CASE 2 鮮奶VS.高鈣鮮奶,哪一個才健康?一般民眾聽到「高鈣」鮮奶,一定誤以為比鮮奶成分好,但食品法規上,只要有添加物,政府就定義為調味奶,而不是屬鮮奶類,這樣的產品,廠商很愛製造一方面民眾因為錯誤資訊,誤以為健康所以很愛買,另一方面既然歸類調味乳,廠商不需100%鮮奶,可以加奶粉、糖、一大堆的添加物、香料等,成本降低很多,保存時間往往也比鮮奶長,但是營養價值相對鮮奶,差很多!CASE 3 真假優格,你能分得出來嗎?民眾容易受討喜漂亮的廣告包裝影響, B原味活性發酵乳瓶身印有鮮奶優酪(背景還有一個大大的純字),就會自動聯想,100%純鮮奶,加上還印有無香料、無色素又是0脂肪,就以為一定很健康,其實不然,一定要看成分標示,A原味無糖優格才是只有100%生乳、乳酸菌,值得攝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和B對照, 一看成分就知道:加很大!含糖、生乳比例低,添加成本低的奶粉,還有一堆的增稠劑,以創造濃稠口感,而不是真的全靠乳酸菌發酵!烘烤類製品藏著2大惡魔,不只變胖、還會老化發炎、致癌!1. 高溫烘烤:產生大量自由基,加速身體老化!此外,烘焙食品常摻有大量的植物奶油、人造酥油,再經攝氏150度至200度以上高溫烘烤,才能有香噴噴、酥脆的效果;這一口吃下去,不僅是熱量問題,高溫烘焙除了會破壞食材的營養素,更產生很多自由基,加速身體發炎、老化。2. 釋出毒性物質:直接破壞身體機能,致癌性超高!①丙烯醯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再度建議民眾應減少攝取薯條與洋芋片,主要是這一些食物中都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首先,在食物學原理、食品加工裡有個化學反應:「Maillard reaction(梅納反映)」,是非酵素之「褐變反應」。它指的是食物中的還原糖(碳水化合物之一種)與胺基酸/蛋白質,在常溫或加熱時發生的一系列複雜的反應,其結果是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質,包括還原酮、醛和雜環化合物,這些物質為食品提供了宜人可口的風味和誘人的色澤。②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20種最常見的胺基酸之一,但不是必需胺基酸,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時,天門冬醯胺可與還原糖或羰基在食物中反應,生成丙烯醯胺,後者常在薯條、薯片、烤麵包等烘烤食品中出現。因此消費者要特別注意以下2點:A. 對炸的或烤的食品要金色、淺黃色,不可為棕色的,顏色愈濃丙烯醯胺愈多。B. 避免於炸烤前於食品上沾上糖粉或糖漿。③多環胺類/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簡稱HCA或HCAs):肉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富含胺基酸,在高溫(150度)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這正常產生的物質。只是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導致更多異環胺的生成,甚至產生致癌性高的多環芳香烴(polyaromatic hydeocarbons, PAHs),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烹調溫度從200度升高到250度之間增加了3倍HCAs的含量。多吃糖會導致脂肪堆積與不易分解代謝!為什麼不要喝含糖飲料?首先先解釋「醣」與「糖」的不同?簡單來說,分子結構大小與複雜程度的不同!「糖」是「醣」的一種,醣=碳水化合物=多糖!醣(C6H10O5)n 的5大基本特性:①無甜味。②不溶於水。③不能直接通過細胞膜,因此不可直接被吸收,從食物來的澱粉(多醣)和雙醣,都需要經由人或動物體內的腸道酶(酵素)將其分解成單糖,才能被腸道細胞吸收,才可被細胞利用。④常見的有澱粉、肝醣(人體內儲存醣類的主要形式)、纖維素等。⑤醣類還會與身體內的蛋白質、胜肽、脂肪透過化學反應,鍵結成具備有其他重要生理功能的複合醣類。現在大家就知道,醣類很重要,不是只有熱量、能量的功能,可不是越少越好,請不要再把「醣類」視為敵人,也該知道為什麼採用「不碰澱粉」減肥法的民眾,最後會損及健康的原因吧!單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其結構是醣類中最簡單的(CH2O)n,從結構就明白,醣類為什麼又稱為碳「C」、水「H2O」化合物的原因了!單糖是糖分子內含有碳原子的數量來分類。通常含有3∼7個碳原子,一般人最熟知的是六碳糖類: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單糖直接吃就具有甜味(如果把蔗糖的甜度當作1,果糖大約是1.5∼1.7倍,葡萄糖約是0.7 倍)雙糖當然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直接吃也有甜味。是由兩個單糖經縮合反應去掉一個水分子而成。常見的雙糖有:蔗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果糖組成,乳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半乳糖組成,麥芽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葡萄糖所組成。雙糖直接吃也有甜味所以這裡所說的不要喝含「糖」飲料,所指的糖就是吃起來直接會甜的單糖和雙糖!這些小分子的糖容易造成血糖的高低起伏,引起胰島素的過量分泌,長期產生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阻抗、不敏感,導致脂肪的堆積與不易分解代謝的結果!一定要少吃高果糖糖漿!常見手搖飲料店,調配冷飲,加入透明液狀的糖漿,就是高果糖糖漿,製造高果糖糖漿,現在多用玉米澱粉(特別是基因改造的玉米澱粉作為原料,更大大降低成本)透過酵素轉化而來,因此又稱為高果糖玉米糖漿,大部分用做飲料調配的高果糖糖漿成分比例為55%果糖及42%葡萄糖。過去認為使用果糖代替蔗糖(砂糖),相同甜度下可以減少糖分使用,就減少熱量攝取,其升糖指數也很低,認為果糖在預防及控制糖尿病上較佳。如今已被挑戰!現代科學、醫學研究發現:果糖是不會醉的酒精(會造成脂肪肝、肥胖及成癮性),易造成代謝紊亂,更容易造成慢性疾病、糖尿病!最新的統計顯示,高果糖糖漿甚至干擾肝臟尿酸的代謝,造成血中尿酸的升高,提高果糖攝取量,痛風機率也會提高。高果糖糖漿其可能的健康傷害日漸明確。(另外,當大家聽到這邊,就會開始問我,那蜂蜜、楓糖……等有沒有比較好,我可以告訴大家,直接吃起來會甜的,對健康都沒有太好,不要再想盡辦法找理由吃糖了。)蜂蜜裡的糖(因已經由蜜蜂的唾液中的酵素分解)是直接以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構成,可以為人體直接吸收,所以比砂糖(蔗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另外,楓糖是由楓樹木質部汁液製成的糖漿,主要成分為蔗糖和水。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頂尖營養師教你吃出瘦子體質【暢銷修訂版】:1分鐘學會「4321黃金餐盤」飲食,啟動身體的年輕基因,5週腰瘦3吋!作者: 林佳靜 出版社:蘋果屋 出版日期:2019/05/31作者簡介林佳靜/最多名人信賴的營養師!‧生化代謝暨功能性醫學、分子矯正營養學(orthomolecular nutrition)暨營養治療研究、運動營養。‧歷任聯欣/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產品研發顧問/VIP門診資深營養師‧樂活診所醫療研發顧問/資深營養師‧競技、運動團隊(台啤、兄弟象)營養執行顧問/專業講師‧中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養師/教育訓練講師
-
2020-07-17 橘世代.時尚橘
田馥甄人生理念:2件事永不後悔,運動和回家看爸媽
田馥甄雖曾透露自己追求自然,「凍齡是不可能的」。但今年37歲的她,體態幾乎與出道相仿,而外貌則是越美越飄仙氣;她透露過去長達十多年幾乎都是半夜三點才睡,保養品注重保溼,認為保溼做得好就不容易出現細紋。而近期因迷上爬山,幾乎都得早起,她發現:「保養的撇步現在就是睡覺、睡覺、睡覺,有睡好就差很多。」她自認是沒有辦法睡很久的人,只要起床照鏡子就可以知道有沒有睡好,而只要睡飽肌膚、氣色就有明顯改善;她透露在維持身材方面,飲食、運動都不會逼自己太緊,惟有重大工作前,便會進行少油、少澱粉、多補充蛋白質的「收心操」。而她運動的項目包括瑜伽、有氧運動、重訓,「重訓也是沒有壓力,舉很輕那種像是復健,主要是用來開啟身體肌肉,瑜伽則是身心靈同步的感覺,天氣很好就會出去外面跑跑步、流汗」。田馥甄分享她的理念:「人生兩件事不會後悔,去運動和回家看爸媽,運動之前會很累、不想啟動,但每次運動完不會有任何後悔;而每次工作很忙會想要不要回家看爸媽,但每次看完爸媽也不會後悔。」她也認為維持美麗不敗的法則就是「保持心情愉快」。【更多女星精選特輯↘↘↘】。連放鬆都在「努力」 林雨宣放過自己後變瘦又變美。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16 科別.精神.身心
「不管排再久!堅持首日拿三倍券」 醫師:可能有易成癮體質
三倍券昨天發放首日,很多人不管排隊人潮滿滿、超商當機,即使久候也一定要在第一天拿到手,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做了有趣的分析,認為一定要在首日拿到三倍券的人,腦部折扣曲線可能比較明顯,換句話說也就是具有「成癮體質」,不管對做麼事,都可能很容易入迷、成癮。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上發表這篇論點,引起網友的討論,大家都認為很有趣,也有人稱讚醫師很有想像力,「連發三倍券都可以拿來當成科普討論」沈政男認為,發券初期一定大排長龍,但很多人明明時間不很寬裕,卻還是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排隊,原因是「立即滿足的效用比較大」,如果要讓這些人延遲滿足,就必須要有更大的報酬來補償,例如一個月之後再領可以領4000元而不是3000,可能就有人願意晚領。沈政男表示,這種想要馬上獲得滿足的現象叫做跨期選擇的雙曲線折扣(hyperbolic discounting of intertemporal choice),也就是如果在兩個時間點得到相同報酬,那麼時間遠的那一個選擇會被打折扣,而這個折扣的幅度,並不是按照複利的對數曲線(exponential discounting)進行,而是按照雙曲線(如照片)。在雙曲線折扣下,近期延遲必須大打折扣,但如果到了遠期,就沒那麼大了。比如現在領3000跟一個月後領3100,你可能會選前者,但如果是一年後領3000,跟一年又一個月後領3100,你可能就會選後者了。沈政男提出論點,這樣的選擇行為,在腦部影像也可得到證明,比如問你上述問題的時候,如果讓你順便接受功能磁振造影,那麼可以發現,腦部評價網絡(value network)明顯活化,主要是內側前額皮質、腹側紋狀體與後側扣帶回與右側島葉等腦區。每個人的折扣曲線並不一樣,而研究發現,藥物成癮者的折扣曲線比較明顯,也就是比較難以延遲,並且在功能磁振造影上呈現獎賞迴路高度活化(尋求立即滿足),而執行功能迴路(延遲滿足的自制力)降低的現象。沈政男推論,如果一定要在首日就領三倍券,即使超商當機或大排長龍也不在乎,可能具有成癮體質。不管是藥物、酒精、食物、金錢、性與電玩,甚至愛情與權力,都可能是成癮來源。
-
2020-06-30 橘世代.時尚橘
連放鬆都在「努力」 林雨宣放過自己後變瘦又變美
林雨宣從「超級星光大道」出道以來,幾乎都在跟減肥作戰,過去飲食上斤斤計較,跟朋友聚餐還要帶秤、算卡路里,壓力大到甚至停經,後來她突然想開「放過自己」,反而一口氣瘦了6公斤、生理期也恢復正常,讓她感嘆:「以前給自己壓力還不承認,自己都不知道對身體傷害那麼大。」林雨宣分享,上瑜珈課時,老師叮嚀她:「不要努力想放鬆。」她才驚覺,原來自己放鬆時也在「努力」,甚至努力錯方向,其實「根本不該逼自己。」例如她煩惱生理期不來,醫生告訴她,若沒有要準備懷孕,不來也沒關係、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心態轉變、都不想努力後,就順道現在。」減肥也是,她開始吃一些讓自己開心的食物,只要注意均衡飲食,竟自然就變瘦了。至於過去也受「爛臉」之苦,林雨宣特地去看皮膚科,經由醫生指示吃口服A酸,抑制皮脂腺,皮膚也變好,但她提醒,口服A酸不能隨便吃,服用之後不能捐血、一年內都不能有懷孕計畫,且要在醫生檢驗肝腎指數之後,才能用藥。【凍齡保養精選延伸↘↘↘】。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黃心娣保 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8 橘世代.健康橘
52歲游安順嘆「體力不如前」,重拾運動只為伴孩子長大
資深演員游安順近期因電影短片「第一鮪」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男配角」,又因「做工的人」更備受矚目,事業順利,他與小13歲老婆陳心妤育有5歲兒子游禮,一家和樂融融,他透露日前帶一家人去海邊玩,突遇到大雨,抱著小孩往車上狂奔,卻發現自己體力大不如前,持續有在運動維持身材的他,決定要加強肺活量,讓自己能健康伴隨小孩長大。游安順表示有空就會自己做運動,會搭配滾輪健身器材針對肚子健身,他說以前可以做到100下,現在雖然無法達到,但還是會盡量完成。他工作忙碌、時間不固定,但只要有一空就會去跑步,至少一周跑2天。飲食部分也有在控制,熱愛吃麵食類的他會盡量少吃一點澱粉,盡量在早午餐食用,晚餐僅吃三分之一的份量。【精選男星運動特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退江湖!不蹲牢房 蹲家裡 「好小子」顏正國護妻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2 養生.健康瘦身
18個簡單到不可思議的減肥技巧 能做到一半的人必瘦無疑
最健康合理快速的瘦身方式當然還是「6分營養+3分運動+1分習慣」的完美結合。若是使用不正確的減肥方式,不僅不能瘦身,還會給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減肥沒有捷徑,最重要的就是靠「飲食」,你必須放棄某些特定食物,並且控制你一天攝取的卡路里,而運動只是輔助你雕塑體型,以下這18個減肥基礎知識能做到一半的人,必瘦無疑!01.絕對不要嘗試排毒斷食法你的肝臟就有幫助排毒的作用,最佳的清腸排毒法就是均衡的飲食 and 喝水!02.不要完全禁止自己不吃某些食物每次你禁止自己吃某種特定食物,它反而會看起來更誘人,最終還是會吃下肚,因為愧疚感的關係反而會害你吃更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允許自己吃,這樣才能從食物中獲得快樂,但要保持正確的心態,是因為你真的想吃,而不是因為它們剛好在那兒。03.答應自己一天至少要有一餐吃得健康你不需要頓頓都健康,只需要一餐,吃到5分飽,自己下廚,少放一些油鹽,有一些瘦肉,多點蔬菜,少少的主食,再喝一大杯水,就是健康。04.當你開始運動(或是重新恢復運動)少做比多做效果更好其實是告訴你,如果你才剛開始運動,別一下子挑戰高難度的運動或太激烈的運動,應該要設一個你達得到的目標,例如一個禮拜上兩次健身房,再漸漸增加次數。05.把出外吃飯變成一件」特殊」場合在家下廚做飯絕對比出外吃飯來的健康又乾淨許多,而且容易控制攝取的卡路里,所以盡量少出外吃飯,除非真的有事情要慶祝或是聚會再來享受餐廳美食吧!06.養成寫下代辦事項的習慣,尤其把運動放在最上面,絕對不可以錯過的項目很多人會在待辦事項裡分兩大類,一種」一定要做」,另一種則是」可做可不做」,這時得靠你的心態,你必須把運動放在」一定要做」那一類,與自己許下承諾才能真的辦到。07.別每次一休息就想要吃零食你不是餓,只是嘴閒,或者是饞,所以你可以以喝水或起身走走來代替零食。08.把水變成你主要的」飲料」這一個月只喝水,不管是汽水、咖啡、果汁等等都以水來替代,如果受不了光喝水沒味道,可以加點水果增加味道,你漸漸就會習慣以喝水為主,而且對你的消化系統也有幫助。09.增加重量訓練雖然有氧運動不可少,但力量訓練絕度可以幫你增加肌肉量,雕塑體形,一旦肌肉量多了,自然代謝速度及燃燒脂肪的速度也就增加了。10.多花時間與能夠真正達到目標的人相處每一個健身房都有達成目標,獲得身材改變的人,去發現他們,和他們交流心得,他們絕對會成為你的動力來源!11.了解食物或零食熱量去了解食物或零食的熱量是多少?以及你實際吃進了多少?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他們到底一天吃了多少食物,這樣會害自己吃進更多卡路里,所以去看看真實的熱量是多少,以及你自己需要多少熱量!如果連這都懶的算,別說你想減肥!12.養成早起運動好習慣如果沒有早起運動的習慣,那就養成早起的習慣。做一頓健康豐盛的早餐,一杯茶或者清咖,可以讓你感覺身體舒暢,迎接新的一天,讓你一整天有更健康的選擇。13.一天吃三份綠色蔬菜綠色蔬菜不但低卡又高纖,是飲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增加飽足感又有豐富的營養。14.家中不要儲存垃圾食品營養食品取代垃圾食品,如此一來,你家中就只有健康的食物,想吃垃圾食品還要再去買…人很懶的,一想到要再跑去刻意買,也就少了吃的欲望。15.設定身體目標與其設一個目標是關於你的外觀,不如設一個是關於你身體可以變強壯、感覺良好的目標。其實把目標放在加強你的身體強壯度或是柔軟度,會比你一心只想著趕快變苗條還要容易達成,如果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進步,也會讓你比較有動力。16.克制進食量如果做不到克制進食量,那就仔細計算需要吃多少食物?如果你沒有刻意的練習過自制力,「控制飲食」也只是嘴上說說,或者也就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相反,不如用數字和切實的目標去克制自己,計算出每天需要的熱量,各個營養素的需求量。17.投資個專業的運動教練有個專業有經驗且能夠激勵人心的教練絕對可以幫助你持之以恒,跟協助你培養好的習慣,還能夠提供你正確的減肥知識。18.別太執執著於」完美」,開心才是最重要的目標重要,但享受這個過程更加重要,去享受運動和健康生活帶給你的快樂,而不是為了減肥而做,你會發現目標來的更容易一些。雖然這些看起來很瑣碎,但其實真的都是減肥的關鍵,把這些減肥的正確觀念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記住,減肥最重要不是「健身」而是學會「生活」!
-
2020-06-04 橘世代.時尚橘
王瞳「苦命女王」水裡來火裡去 自認凍齡要趁早
女星王瞳過去長期拍攝8點檔,因應劇情經常上山下海、水裡來火裡去,戲裡命運坎坷,就算正常拍戲也是經常得曝曬在大太陽底下、熬夜趕戲,堪稱「苦命女王」。王瞳水汪汪大眼、白嫩肌膚,33歲的她,依然保有逆齡好膚質,甚至演起高中學生妹也絲毫無違和感,不過若碰到趕拍戲熬夜,未能好好保養,皮膚就會出狀況,表示曾因拍外景曝曬過度,「化妝的時候還好,只覺得很熱不舒服,但是一卸完妝,摸起來竟然像魚鱗,粗粗的一片一片」自嘲:「(皮膚)粗到可以幫別人去角質,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張磨砂紙。」因此她認為由體內到外的保養最重要,透過吃膠原蛋白粉,促進新陳代謝,也能消除水腫,後來她也會吃益生菌,皮膚方面,則注重清潔、保濕,王瞳坦言,很多人說女生25歲前就可以開始慢慢保養,但她認為身為藝人要更早,甚至要提早到23歲,「因為可能你每天長期化妝,風吹日曬,心情鬱卒也會影響皮膚,越早開始越好」身體趁早保養,就能維持在最佳狀態。【熟齡女星凍齡特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2 橘世代.時尚橘
「3個月瘦到40kg,弄壞身」準影后吃中藥養生也養身
吳可熙曾以「再見瓦城」入圍金馬影后,她瘦得精實,事實上,小時候曾因為愛美,用錯方式瘦身,身體因此被搞壞,如今她想以自身例子導正大家正確瘦身觀念,也分享自己的養身茶包配方。吳可熙國中時曾激烈斷食,166公分的她在3個月內瘦到40公斤,但她沒有停止減肥,幾個月後瘦到3字頭,雖然瘦下來,但她的身體卻跟著亮紅燈,那段時間脾氣變暴躁,還「停經1年」,最後身體反撲,大爆食,1個月內胖到60公斤。之後她學會靠著跳舞、運動,慢慢地瘦到正常體重,她表示現在不管多忙都會保持一周運動1次,飲食上會以「減澱粉」的方式瘦身,早中餐吃一點澱粉,強調要盡量吃好的蛋白質,她說有時候也可以開心吃,吃點炸雞也可以,晚上則不要吃澱粉,以青菜類為主,「中餐、晚餐越來越少,越來越健康」。她也分享在家中有存放不少中藥材,會因為自己的需求,把茶包拿出來泡。養身中藥茶分享:【窈窕減脂茶】決明子、山楂、荷葉、陳皮、車前子、黃耆、澤瀉。【排水去腫茶】薏仁、黃耆、澤瀉、益母草、茯苓、白朮、黑豆。【補心養氣茶】西洋參、五味子、麥門冬、炙甘草、黃耆、 枸杞、紅棗。【養生精選延伸閱讀↘↘↘】。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5 橘世代.時尚橘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
31歲的楊小黎是童星出身,從小圓潤的臉龐令人印象深刻。她現在為了上鏡好看,長期嚴控自己的身材,規定自己晚上6點過後就不能再進食。楊小黎自制力極強,尤其在特殊活動前絕對維持高度的運動量和嚴格忌口,就算廠商免費招待,她也不向美食妥協。楊小黎已經是輕熟女,雖然臉上還有些許嬰兒肥的影子,但身材完全符合女星的標準。她除了平時運動量大,主要靠控制飲食維持身材。她每天會早起一、兩個小時,為自己準備豐盛早餐。最近她熱衷於執行低醣飲食,楊媽媽也會製作健康便當讓她外帶。平時她的包包中隨身會攜帶代餐、堅果,在忙碌的工作中適時補充營養。和多數女星一樣,楊小黎在出席特殊場合如金鐘獎前,堅持只吃水煮餐。她坦言前三天最辛苦,之後身體就會慢慢習慣,如果真的肚子餓,可以吃地瓜或香蕉。其實她非常熱愛美食,只允許自己在出國時解放。日前有高級吐司廠商想寄產品請她試吃,但她正值電影宣傳期,這個月需要密集曝光,只能忍痛拒絕。她除了重視體態,也相當注重身心靈健康,無法連續多天熬夜趕戲,平時則會透過靜坐冥想、抽塔羅牌跟自己對話。過去她曾忙碌到一回家就累得不想講話,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將多出來的時間用來自我沉澱,準備充飽電後迎接下一段工作挑戰。【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