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腹痛
共找到
1120
筆 文章
-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92例 首見青少年MIS-C、曾接種2劑疫苗
新冠肺炎中重症新增392例、143例死亡個案。其中新增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目前在一般病房休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65例。首例的青少年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疫苗。5月3日確診,當時發燒兩天,後續康復。但於6月6日又發燒到39.4度,且持續四天,6月10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6月11日到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5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另有四名兒童個案。兩例為MIS-C,羅一鈞指出,個案為5歲男童和10歲女童、無慢性病史,皆未接種疫苗。分別於5月初和5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到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的症狀,就醫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無呼吸困難。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兩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0日發燒至38.6度,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發燒、出現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而送急診,插管接呼吸器住加護病房,經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圍腦水腫。使用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於加護病房收治,病況穩定。另有一歲男童於5月7日確診,隔兩天5月9日出現胸凹至急診就醫,因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診斷為細枝氣管炎。經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所幸已於5月16日出院。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4例,其中包括腦炎十九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十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例、共病二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141人具慢性病史、102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119例,死亡3693例。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警訊 專家估1年恐650例
中重症及死亡案例持續維持高點,國內昨一口氣增加五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至今已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僅二歲,另有一名八歲童合併闌尾炎,被視為非典型MIS-C症狀。專家據美國發生率推估,台灣未來一年內恐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指揮中心評估,台灣發生率應會低於美國,但家長及醫院都要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昨新增五例MIS-C案例,年齡介於二歲到十歲。年僅二歲的女童,上月十三日確診後,本月三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症狀,六日住院,目前持續住院中。八歲的男童則是四月廿日確診後續康復,五月十九日出現MIS-C症狀,五月廿二日住院,病發的症狀包含急性闌尾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MIS-C會引發腸胃道變化,闌尾炎可能就算是一種。昨一口氣暴增五例MIS-C案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提出警訊,若以美國MIS-C通報案例推算,疫情至今通報八五二五例,其中六十九例死亡。台灣一年可能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呂俊毅提出一項紐約研究,廿一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三一六,以黑人、西班牙人、亞洲人居多,以該發生率推算,台灣今年廿歲以下有五十二萬人確診,推估可能會有一六七例MIS-C案例,且國內疫情高峰未過,數字還可能再高。羅一鈞表示,上述紐約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機率遠低於其他族裔,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MIS-C個案需觀察六周,以今年五月初資料統計,廿歲以下有十萬人確診推算,目前通報八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百萬分之八十,雖然此數據可能低估,但也不會高過美國百萬分之三一六。呂俊毅提醒,MIS-C表現類似川崎症,MIS-C較容易好發兒童確診後二至六周,以六至十二歲,尤以男童居多,包括發燒一至三天以上,出現至少兩個器官系統異常,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
-
2022-06-11 養生.人生智慧
前氣象主播李富城想念愛妻,過馬路恍神警覺生病! 憂鬱助長失智,透過運動交友走出失落與悲傷情緒
擁有超過30年氣象播報經驗的李富城,預測功力被譽為「氣象神算」,顛覆傳統的播報方式更讓人印象深刻。卸下主播職務後仍用心經營生活,與結褵55載的另一半享受退休時光,但2019年愛妻病逝,他封閉了二年多,孤獨與茫然感湧上,直到記憶力大減才驚覺事態嚴重,擔心失智症上身。退休後努力經營生活 一夕生變故自空軍官校氣象正科系畢業的李富城,熱愛研究氣象,以上校官階申請退役後,進到電視台擔任氣象撰稿員,當時已經54歲。七年後,為了爭取上螢光幕的機會,他毛遂自薦表示願意創新氣象新聞播報,灰髮模樣在年輕主播群中格外引人注目,憑著多年在軍中的「追風」經驗,脫穎而出如願站上台前。多次精準預測颱風走向,再加上生動的「說氣象」功力、活潑解說氣象諺語,甚至還開啟了氣象call-in浪潮,親切的「李伯伯」形象深植人心。李富城受到觀眾愛戴,即使自電視台離職,仍以自由氣象人的身分受邀在颱風期間播報分析走向;82歲,正式告別螢光幕後,他在臉書發布自製影片《李富城說氣象》,延續氣象專業。除了學習3C科技、電腦軟體應用,李富城與太太張至妹享受沒有工作壓力的兩人世界,保持爬山、旅遊等興趣,人生下半場自在安好。然而這一切都在一瞬間戛然而止。想念愛妻 過馬路恍神警覺生病「2018年10月8日,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天,至妹腹痛難耐就醫,就診後宣告大腸癌三期。」李富城忘不了當時的驚恐害怕,平日都有健身習慣,也很注意養生的人怎會罹癌呢?痛哭之後,決定接受手術和化療,但治療狀況並不佳,隔年7月,抵不過癌細胞的侵襲,摯愛在家中走了。這段時間,李富城陪伴進出醫院、求主聆聽禱告,盡力滿足愛妻的願望,最後依然天人永隔。陪病治療期間,李富城每天擔心病情,夜裡,死亡的恐懼如陰影般揮之不去,不時崩潰痛哭:「為什麼是我們?」隨著妻子的身體每下愈況,意志也跟著消沉,在生命畫下終點的那一刻,心已死去大半。結髮55載的愛妻離世,李富城精神渙散猶如冷灰,對所有事情都意興闌珊,把自己封閉起來,緊接著新冠肺炎來襲,幾乎到了足不出戶的地步,慢慢出現肩頸痠痛症狀。只是,身體的痛苦比不上心裡的糾結,喪妻之痛如此折磨,生活漸漸沒了目標,每天都過得空虛,長達二年的閉關狀態,直到某天出門到郵局辦事,過馬路時卻被自己的行為嚇到。「我怎會走到這裡?」他說,熟悉的路程變得陌生,甚至忘了原本要做什麼,猛然一回神,發現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腦中閃過「失智症」,擔心罹患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運動交友 走出失落與悲傷情緒回想過去學習力佳、記憶力好,播報過的颱風在哪一年都能記得,這二年卻時常健忘失神。李富城正視問題,就醫做核磁共振以及認知功能檢查,初步結果是嚴重憂鬱引起的功能障礙,「我不想得失智症。失去太太已經很痛苦,我不想再忘記家人、不想迷糊離世。」李富城說,母親在晚年時也有失智症狀,擅長的毛衣針線常打錯,也會懷疑有人要偷她的錢,應該是「被害妄想」的關係。李富城打起精神,做運動、出去走走,包括經營臉書與網友互動交流,許多人鼓勵他重拾長才,於是「李伯伯」又在臉書上談論氣象,偶爾也分享做菜心得,回憶母親的廚藝。再次找回生活節奏,每天早起查看氣象資料,回覆朋友或網友的提問,原本不定期舉辦的網友會,又恢復偶爾相聚,療癒彼此的心,跟朋友出遊,鬱悶的心都打開了,雖然傷痛仍在,但他希望好好活下去,告慰妻子在天之靈。憂鬱助長失智風險 走出社交孤立「失智什麼時候會來不知道,我能控制的是延緩惡化速度。」李富城努力讓自己放開心態、走出社交孤立,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尤其是數位科技。他聽從醫師的建議:設定人生目標、常運動、多與人互動、生活作息規律,後三項已經達標,接下來是規畫家人環島行程,以及繼續經營最愛的氣象。李富城以過來人的身分發聲,暮年喪偶怎能不悲痛,但長期憂鬱會助長失智風險,只能靠自己、靠家人、朋友拉一把,回到生活軌道,期許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老年憂鬱與失智症失去活力並不是正常老化,很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家人要多注意長輩精神狀況,包括性格與作息改變。心理師黃珮雯說,老年憂鬱症常伴隨著身體疾病,較難察覺,不要以為「上了年紀都會這樣」,憂鬱情緒長久累積會引發失智症,屆時只能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無法治癒。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46!國內MIS-C暴增5例 最小2歲女童耳痛大腿痛
國內今新增中重症案例446例,包括261例中症,185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21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紀最輕30多歲男性,有慢性腎病,施打2劑疫苗,死因爲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211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有198人有慢性病史,141人沒打滿三劑,94人沒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超過80歲的有105位長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接種兩劑疫苗,有慢性腎病、糖尿病,6月4日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送醫驗出新冠確診,病程急促,當天過世,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另新增5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4女1男,年齡介於2-10歲。羅一鈞提醒,雖然公布5人,但確診日都是1個月前,約4月底到5月中旬確診,當時都是輕症,距離確診後約3至4周左右出現新症狀。羅一鈞表示,最早的個案為8歲男童,4月20日確診,5月19日出現MIS-C症狀,包括持續發燒、胸痛、腹痛、活力及食慾下降口腔黏膜乾燥、結膜發紅、扁桃腺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較特殊有合併急性闌尾炎,不需開刀經藥物改善,經治療已於5月31日康復出院。羅一鈞表示,最年輕為2歲女童,5月13日PCR採檢陽性,6月3日MIS-C發病,症狀有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目前國內兒童重症49例,MIS-C佔8個。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注意!醫:兒童染疫後謹防MIS-C、橫紋肌溶解症
國內近期有數例兒童染疫後,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昨出席台中防疫記者會時提醒家長,兒童確診後4到6周有可能引發MIS-C;兒童感染確診後1周有可能併發「橫紋肌溶解症」;他也呼籲家長,務必讓孩童盡快施打疫苗,以減少併發症產生。王志堯表示,MIS-C是染疫後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統計致死率可達1至2%,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升治癒率。MIS-C主要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確診後6周內,以6至12歲最多。王志堯指出,孩童若有持續發燒且合併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或頭暈等任一症狀,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孩童有呼吸困難、胸部疼痛或壓迫感、異常行為或是意識混淆、嚴重腹痛、無法喚醒或保持清醒、或膚色、嘴唇、指甲呈現青白、發紫等現象等MIS-C症狀,家長務必要緊急送醫評估。王志堯說明,另一個併發症「橫紋肌溶解症」,新冠病毒會使肌肉發炎,造成四肢疼痛,感染確診後1周,患者常發生手腳疼痛,是病毒感染後的反應性發炎,可多補充水分及熱敷緩解症狀,但若孩童肌肉疼痛,尿液由類似綠茶色轉變為紅茶色、可樂色,代表肌球蛋白進入腎臟導致出血性發炎,家長務必特別留意,盡早就醫診治。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歲童MIS-C合併闌尾炎 解隔4周發燒肚痛眼紅急送醫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除發生腦炎,近期也出現多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阮建彰分享先前收治一名8歲男童個案,起初為輕症,但隔4周後再度發燒,出現胸痛、右下腹痛,經診斷為MIS-C合併闌尾炎,經過治療已出院。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科醫師阮建彰分享臨床個案。一名8歲男童無任何疾病、沒施打疫苗,4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採檢PCR陽性確診,Ct值17.2,X光檢查沒有出現肺炎,收治住院僅第1天發燒,屬於輕症個案,4月27日解除隔離返家。不過5月20日距離發病4周後,持續兩天高燒38、39度,家屬反映孩子三不五時說胸痛,但精神、活動力尚可,便至診所拿藥,返家觀察。5月22日已發燒第三天仍未退燒,家長發現孩子「紅眼睛」且腹痛、噁心,當天下午惡化,疼痛移轉到右下腹,且食慾差,晚上7點前往急診。在急診時男童明顯發高燒、心跳偏快、血壓偏低,兩側眼睛偏紅,右邊頸部淋巴結些微腫大,右下腹明顯疼痛等,醫師高度懷疑是闌尾炎,經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轉送加護病房。後續住院期間,小朋友抱怨腹脹、吃不下,四肢出現浮腫。阮建彰表示,原先考慮以腹腔鏡手術切除闌尾炎,不過男童4周前確診新冠病毒,後續出現發燒、腹痛,也懷疑是MIS-C,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MIS-C定義,包括發燒3天以上,出現低血壓、腹痛等,該名男童皆符合,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治療MIS-C,阮建彰說,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發生MIS-C合併闌尾炎並非罕見、也非偶然,國外已有不少個案報告,通常新冠確診兒童染疫2-6周,出現右下腹疼痛,都要考慮相關情形。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53例 6歲女童確診25天後變MIS-C重症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553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344例中症、209例重症。今天再增一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為6歲女童,5月初曾經確診陽性,當時只有輕微咳嗽,5月底再度發燒,經醫師研判為MIS-C,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為南部報告過的個案,為6歲女童,無慢性病史,5月5日檢驗PCR確診,當時輕微咳嗽,輕症解隔後,精神活力正常,5月30日發燒38.5度,距離確診後25天(約4周),6月2日因為持續3天發燒,嘔吐3次,活力、食慾減退,至醫院急診,當時收住院治療。羅一鈞表示,經檢查發現女童發炎指數上升,住院後持續發燒,且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好,到6月6日時已發7天,女童出現腹痛、腹瀉、頭暈、嘔吐、噁心、結膜紅、草莓舌、四肢末端浮腫,脖子出現紅疹,血壓偏低,醫師懷疑MIS-C,轉兒科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醫院給予女童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當晚即退燒,血壓也穩定,超音波顯示有冠狀動脈輕微擴大,目前病況恢復良好,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目前兒童重症44例,MIS-C包括有3例,腦炎18例,肺炎9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5例,共病2例。其中兒童死亡17例,腦炎5例,肺炎4例,敗血症2例,家中死亡5例,共病1例。目前青少年重症4例,心肌炎1例,肺炎3例。青少年死亡2例,心肌炎1例,肺炎1例。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中重症553例,中症344例、重症209例。另外213例死亡個案,當中有197人有慢性病,135人沒打滿三劑,112人超過80歲,年齡介於40-90多歲之間,輕症無症狀比例99.655%。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竹11歲男童患MIS-C高燒休克 「看到招財貓跟我招手」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醫界近日呼籲注意兒童染疫後可能罹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今天收治1名11歲男童,高燒期間出現視覺異常幻象,「看到招財貓跟我招手」或看到異常人影。經全力搶救後才逐漸穩定。院方指出,該名11歲男童1個月前確診新冠病毒後,雖已痊癒,但近日持續發燒4天,伴有眼睛紅、草莓舌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入院後合併有心臟衰竭與休克現象,立即收治於兒童加護病房治療,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在病童入院當日就立即診斷其患有MIS-C重症。醫師發現男童不僅休克,還合併有心包膜積水與肺水腫現象,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靜脈類固醇與強心劑等藥物治療,並整合包含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兒童重症專科與小兒神經科醫師等兒科重症團隊,齊心診斷治療救治,如今病童的症狀逐步穩定。參與治療團隊的小兒部醫師陳麒年說,男童在高燒期間伴隨有視覺異常幻象等症狀,男童在住院時表示,會在閉眼後數分鐘還持續看到招財貓跟他招手,或看到異常的人影。有鑒於新冠病毒會合併腦炎等問題,兒科重症團隊會診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評估腦部併發症的可能,安排了腦電圖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後,初步排除嚴重腦部併發症之危險,所幸病童在高燒與休克症狀改善之後,視覺異常現象也陸續消失。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通常在新冠病毒染疫孩童疾病痊癒2至6週的期間發生,詳細的致病機轉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跟病毒感染後體內的免疫風暴有關,會導致全身多系統的發炎症狀,約有三分之一個案合併有休克症狀,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治療。院方指出,近2年在國外已陸續報導MIS-C重症個案,在10萬名確診孩童約有3.8人的MIS-C發病率,台灣目前染疫孩童個案數量已突破50萬人,相關個案近期應會持續發生,小兒部提醒,倘若孩子在感染後又再次持續發燒,伴隨著皮膚疹、眼睛發紅、草莓舌、腹痛或休克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評估是否罹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6-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換水大腸鏡 揪息肉效果更好
51歲張姓男子因排便習慣改變,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發現一顆一公分的扁平息肉,因患者有心血管疾病使用抗凝血劑,擔心發生出血問題而暫緩切除。後來改以換水大腸鏡檢查,使用水切法順利移除這顆息肉,減少出血風險,並且在轉彎處再發現一顆1.5公分息肉,一併移除,降低息肉發展為大腸癌的機率。不少人接受傳統大腸鏡檢查,有腹脹、腹痛的經驗。由於傳統大腸鏡是使用充氣的方法將大腸鏡插入,容易造成病人腹脹、腹痛,而降低病人檢查配合度,進而減少長期進行大腸鏡追蹤的意願。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自101年開始執行換水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減輕檢查時的疼痛、腹脹狀況,還有助於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10年來已完成8000多例。多年的研究證實,患者接受換水大腸鏡檢查,無痛比率約61%,遠高於充氣大腸鏡的30%。除了減少疼痛外,因換水時可以將大腸內阻礙醫師視線的東西清洗乾淨,方便醫師觀察腸道狀況,因此增加息肉發現率,降低癌症發生機率;對於難發現及切除的扁平息肉,可透過換水大腸鏡檢查,讓不易發現的扁平狀息肉浮出,合併使用水切法在水下切除息肉,讓水帶走電燒時的熱量,減低切除息肉時對腸壁的傷害。大腸癌90%由腺瘤轉變而來,團隊研究發現,換水法大腸鏡與傳統充氣法大腸鏡相比,換水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49.8%,充氣式大腸鏡的腺瘤發現率為37.8%,可以增加12%的大腸腺瘤發現率。每增加1%腺瘤發現率,即可減少3%大腸癌發生率。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長注意!國內再傳MIS-C案例 醫師曝診斷5大要件
林口長庚醫院再傳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個案,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經研判症狀及檢驗,證實為MIS-C。醫師表示,對於家長MIS-C不須太擔心,但要留意5大診斷要件。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於臉書發文及接受訪表示,這一例已不知是全國第幾例MIS-C個案。此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這段期間,她也有去過外面的診所看過,但發燒並沒有改善。6月7日,媽媽帶女童來到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就醫,吳昌騰看到女童眼睛紅,真的很像川崎氏症的紅眼睛,但因女童先前有確診病史,再加上高燒3天,心裡想難道又是MIS-C個案。因家長陳述女童有噁心、嘔吐、肚子痛、頭痛,更加深診斷為MIS-C。吳昌騰說,他和女童媽媽說覺得MIS-C時,媽媽也說有懷疑是這個診斷,因媽媽說,「她有注意最近的疫情報導。」經與女童媽媽解釋後,安排女童進行抽血檢驗,並監測血壓,抽血報告出來,該注意的指標及發炎指數都上升了,確診為MIS-C了,經安排住院開始治療。吳昌騰說,整理一下,女童症狀包括:發燒3天以上,皮膚黏膜為非化膿性結膜炎,腸胃道系統症狀有噁心,腹瀉,腹痛,另有頭痛及實驗室數據等。這幾天已討論很多MIS-C,家長們不需要太擔心。吳昌騰建議,家長可先了解相關症狀,注意小孩染疫後身體狀況。MIS-C這種症候群不常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發病率於Alpha流行期間為54.5例,Delta流行期間為49.2例,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例。目前MIS-C診斷有五大要件,家長應多留意,包括:1. 新冠病毒感染證據(2-6周前)。2. 發燒,燒得很高,甚至會持續超過3天。3. 實驗室檢查顯示ESR、CRP或Procalcitoin等發炎指數上升。4. 並且具備至少兩項下列臨床特徵,包括:a.皮膚粘膜症狀: 皮膚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b.心血管系統: 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瓣膜或冠狀動脈異常等c.凝血功能異常D.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5.臨床上需排除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感染。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兒童重症、腦炎多?研究啟動
昨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國內首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國內已累計四十二例兒童重症,腦炎有十八例,比率偏高,為此,衛福部通過「台灣兒童新型冠狀病毒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之基因易感性研究」,共有十六家醫學中心參與收案,將對病童及家長抽血,以便全基因定序,比對出腦炎的易感基因。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首例MIS─C個案為十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四月廿六日確診,當時僅發燒兩天,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五月廿八日再次發燒,且合併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住院檢查,發現雙下肢腫脹,懷疑是MIS─C,轉送至台大醫院。羅一鈞表示,男童後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六月一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六月五日轉出至一般病房,目前仍在觀察中。MIS─C好發年齡介於六至十二歲,常見發燒三天以上、結膜炎、急性腸胃道症狀等,羅一鈞提醒,若兒童染疫六周內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或頭暈等六大症狀,務必盡快送醫。另兩例兒童重症,四歲女童曾有癲癇慢性病史,十二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目前均仍在加護病房。前衛福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感染Omicron引發腦炎,主因應不是病毒侵襲腦幹,是病毒增強自主神經反應,引發壓迫腦幹,讓病童呼吸跟心臟等中樞受影響而死亡;目前十八例腦炎病童有不同臨床表現,致病機轉有一點複雜,希望透過這次基因比對,了解致病原因。
-
2022-06-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1名50多歲男子有血便情形持續好幾個月,他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最近卻經常肚子痛,上廁所又解不出來,也頻尿,直到就醫後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元凶竟是直腸腫瘤,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他母親也因直腸癌過世,加上他年輕時就是癮君子,大幅增加腫瘤演變成惡性機率,幸好已開始接受治療。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世偉說,大腸直腸癌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現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痛、血便、上完廁所仍有想排便感覺等,應盡早檢查,如果有經常性腹瀉、便祕、大便變細、體重無故減輕、貧血,更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建議立刻就醫治療。江世偉解釋,第一期大腸癌視腫瘤侵犯的深度,可選擇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第二、三期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後續病理狀況,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癌的病患,不用太早放棄或感到無助,透過化療搭配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可達到相當程度的疾病控制,大幅延長存活率。江世偉也說,大腸直腸癌蟬聯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罹病者5%是先天性遺傳基因引起,大多數因後天環境中危險因子所引發,例如肥胖會增加10至20%罹癌風險、每天多吃100公克的紅肉或再製肉品增加12%罹癌風險,抽菸更會增加罹癌率及死亡率;大腸息肉若超過1公分以上,癌變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若本身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會是一般人的2至3倍,呼籲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2年至醫院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男童癒後高燒休克 國內MIS-C首例
台大醫院收治國內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病童,這名十歲男童染疫後兩天痊癒,但隔了一個月突然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就醫後病情惡化,因休克住進加護病房;兒科急診醫師預估,未來一到兩周全台可能出現廿多例個案,家長應提高警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是罕見高度炎性反應和多重器官損傷,死亡率約百分之一到二,常見於感染後二至六周,若發燒三天以上,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症狀,應立即就醫評估並告知兒科醫師確診病史。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於臉書揭露國內首例MIS─C個案,男童四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後痊癒,但五月底忽然出現高燒等症狀,檢查確診為MIS─C,因合併休克而收治加護病房,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治療後病況趨穩,已轉出加護病房。「是要打仗的時候了!」林銘泰提醒,兒童接種疫苗可同時預防新冠重症及MIS─C,希望不會再有第二例。林口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歐美資料顯示,廿一歲以下兒少發生MIS─C機率較高,國外MIS─C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為十萬分之五十四、Delta為十萬分之四十九,Omicron則降低至十萬分之三點八,如以台灣十歲以下約廿五萬人確診來換算,未來一、兩周可能會出現廿幾例。吳昌騰提醒家長,家中幼兒在確診康復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廿四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北市恢復實體課 衝刺學習力【記者潘才鉉/台北報導】台北市各級學校遠距教學二周,隨著學生疫苗覆蓋率提升,昨恢復實體課程。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劉一寬表示,學生二次段考後成績普遍下降,家長發現國中生自主學習力較弱,希望學生返校復課強化學習成效;教師也擔心學生學習狀況不好。防疫問題,如今正在打第三劑疫苗,擔心會少一點。教育局表示,全市各中小學恢復實體課程為原則,國九及高三持續遠距至畢業典禮前一天。本周一二八所公私立中等學校,有九十三校恢復實體課程,十九校遠距教學,十六校部分遠距、部分實體。一五三所公私立國小僅一校經課發會決議,六年級配合畢業考仍採遠距教學,其餘學校連同幼兒園都恢復實體課程。教育局表示,台北市於六月三日完成公私立國小及幼兒園疫苗集中接種,五到十一歲兒童參加集中接種人數計七萬四○六二人,接種率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八。加上疫苗平台或醫院特別門診接種疫苗,接種率百分之五十六。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疫後「多發系統發炎」 黃瑽寧:6周內注意這些症狀
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發文表示,日前台大收治首例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兒童新冠肺炎個案。對此,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於感染後2至6周較常見,若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頭暈,可告知兒科醫師,及早介入治療黃瑽寧表示,會發生MIS-C主要是因為孩童儘管已體內清除掉病毒,但免疫系統仍「不打算冷靜下來」。亞洲人發生率比白人、黑人、拉丁人少一半以下,難以引用國外資料,而估算最糟狀態可發生率萬分之一。但如果疫苗接種率高,國外發現只要打過一劑疫苗可下降97%,兩劑幾乎不會發生。以目前兒少接種百分比,家長不用過度擔憂。但仍要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染疫後已經康復,六周內仍要注意相關症狀,包括忽然發燒,尤其三天以上;抽血發現發炎指數都上升;全身出現皮疹、結膜舌頭發紅、血壓低、心肌功能受損或抽血發現心肌酵素增加,以及腸胃道症狀等,可告知兒科醫師,讓醫師可妥善處理。黃瑽寧表示,發生MIS-C和原本的輕重症無關,也有孩童一開始是輕症,後來發生MIS-C。但醫學知識一直在增加,目前發生原因還沒有明確解釋,五年後再看或許有不同答案。而不同器官同時發炎和隨每個孩子而有組合上的不同,但早期介入都可降低死亡率。因此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後六周內持續發燒三天,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頭暈,可告知兒科醫師,家長不要空擔心,預防最好方法是接種疫苗。針對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黃瑽寧表示,Omiron發生的MIS-C較少,很多數字都要重算,不用那麼悲觀,加上疫苗打得好,不像沒有疫苗時那麼令人害怕。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5至11歲人口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60.5%,社區涵蓋率達74.2%。其中各縣市社區涵蓋率,最高為屏東縣已達91.7%,雲林縣90.2%次之,嘉義縣的89.5%則是位居第三。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康復者注意!滿足3條件要懷疑「多系統發炎」 未來2周可能20幾例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2日未滿20歲新冠肺炎確診者達43萬人,多數為輕症。不過兒科急診醫師提醒,「21歲以下」確診後一個月內若「高燒超過24小時」合併「兩個以上器官系統之症狀」,可能是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致死率2%,多需住加護病房。以國外10萬分之8.3的發病率加上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推估,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台大醫院近期已收治首例。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昨晚間於臉書揭露,一名10歲男童4月底輕症確診,兩天就痊癒,但5月28日至31日在外院有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腫等症狀,確診MIS-C。6月1日轉至台大兒醫時,男童血壓不穩合併休克,加護病房與感染科團隊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強心劑等藥物,病況終於趨穩,昨順利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寫道,一直苦口婆心勸家長快帶小孩打疫苗,因為疫苗不只能預防新冠肺炎重症,也能預防確診一個月後發生MIS-C。這名男童是為台大收治的第一個MIS-C案例,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他也於留言回覆友人說「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兒童急診醫學會日前曾發布聲明提醒, 5至11歲孩童發生MIS-C風險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兒科醫學會兒科急診次專科委員會主委吳昌騰今上午受訪指出,目前醫界還不清楚為何MIS-C會延遲發生,可能是身體出現過度免疫反應所致,歐美資料顯示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有較高風險。吳昌騰表示,MIS-C常發生在確診後第3到4周,併發冠狀動脈異常比率可高達10至50%,有超過三分之一病童會併發休克,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MIS-C發病率雖從Alpha流行期的10萬分之54.5、Delta流行期10萬分之49.2,降低到Omicron是10萬分之3.8人,但以台灣10歲以下約25萬人確診換算,此年齡層未來1到2周可能陸續出現20幾例,家長和臨床醫師應提高警覺。吳昌騰指出,MIS-C的診斷包括臨床症狀與實驗室血液檢查,家長可觀察的臨床症狀重點有二,第一是高燒超過24小時,再者是2個以上的器官系統出現症狀。美國對高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以上,他自己的臨床經驗大約是抓38.8度到39.5之間。臨床症狀會出現在兩個以上的器官系統。例如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臨床症狀之外也要搭配血液檢查結果,才能確診。吳昌騰表示,MIS-C的死亡率約為1到2%,若能早點讓生命徵象穩定下來,不會有這麼大的危害,但就怕跟腦炎一樣來得又快又急又猛。他觀察,指揮中心宣導兒童重症和腦炎警示徵兆之後,後來接手的兒童重症案例有明顯比之前更早送醫,或許現在也是可宣導MIS-C的觀察重點的時機。也要特別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後一個月出現疑似症狀,就醫時一定要告訴醫師孩子確診的日期。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傳首例「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10歲童輕症癒後突高燒休克
兒童因身體發展尚未健全,是疫情下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近日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曝光一例兒童重症,一名10歲男童因休克緊急住進加護病房,確認為全台首例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個案,經眾多醫師奮力搶救才撿回一命,事後林銘泰直言「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林銘泰昨(5)日於臉書發文指出,端午連假期間,他和加護病房及感染科同事,齊力將一名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10歲男童搶救回來。據林銘泰附上的圖表顯示,男童在4月底即確診,出現兩天輕症後痊癒,不料過了一個月後,在5月28日到31日間,男童突然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紅疹、手腳痛等症狀,後因血壓不穩住進加護病房,過程中醫師為男童注射免疫球蛋白,及併用類固醇、強心劑,病情終於在6月5日獲得控制,成功轉出加護病房。該名男童不僅是台大醫院首例MIS-C,更是全台首例,林銘泰表示,「這兩年跟國外的小兒科醫師開會,我都跟他們說台灣防守的很好,這種病人一個也沒有,現在是要打仗的時候了!」,因此他極力勸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光是可以預防新冠重症,還能預防如果不幸染疫一個月後可能合併高燒和休克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也轉發這則貼文並寫道,「與所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Covid-19 給兒童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負擔」,他指出,這種症候群很罕見,每 10萬名確診兒童中 ,MIS-C 的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僅有 3.8,但是其併發症嚴重,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50%,死亡率也可到1-2%。吳昌騰接著補充,MIS-C的症狀通常會出現在COVID-19感染後的2.6週,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吳昌騰也警告,MIS-C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為了避免此類重症,他同樣呼籲家長,「疫苗接種,是給予孩子們最重要的保護方式之一」。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藥藥效較溫和?藥師:清冠一號有副作用 最好由醫師開立
自從2019年底發生COVID-19以來,全球皆受到疫情影響。台灣今年4月Omicron本土疫情大爆發,確診數已破100萬例。為有效治療疾病、緩解症狀,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出「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無症狀與輕症者,隨著疫情增溫,各醫療院所的清冠一號供不應求,甚至不少未確診民眾購買作為防疫茶使用、囤積清冠一號。坊間也有宣稱療效等同清冠一號的產品,經查證卻發現內含不法添加物質,非但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還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清冠一號是由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所組成。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指出,清冠一號具有多靶點的作用機轉,可以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並可調控發炎反應,減少肺部的破壞,降低肺纖維化的發展。 由於清冠一號屬於醫師處方藥,患者應於確診後經由醫師看診,依患者病況與體質開立處方後使用。雖然許多民眾認為中藥比較天然,藥效較為溫和,然而清冠一號並非毫無副作用。由於藥性偏寒,部分確診患者在服用後可能會發生腹瀉、脹氣、腹痛等情形,因此更不適合未確診者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囤貨作為防疫茶預防使用。因應疫情持續延燒,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共同設計「公費清冠一號動態查詢表」,供民眾上網查詢1391家中醫院所的清冠一號庫存量;衛福部也將增加授權的藥廠,提升產能供應確診者需求。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同時建議,中醫師可依患者臨床表現及備用的中藥品質進行劑量調整,依患者服用結果與中醫師討論後修正劑量。面對漫漫無期的疫情,民眾仍需小心謹慎,若因確診而有使用清冠一號的需求,建議須經由醫師看診評估後,根據個人病況與體質開立適當的用藥作為治療。若無醫師處方,切勿擅自到中藥房抓藥、私自取得清冠一號作為預防使用,或是購買來路不明藥品。更不要提早囤積不需要的藥品,將藥品保留給真正需要的病患使用。
-
2022-06-02 養生.抗老養生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是上古先哲智慧的百科全書,涉及養生、預防、調攝、推拿等,提供人們日常保健參考的自然醫學寶典。前面談到的「情志」,作為7 種情緒的精神活動,我們就從五臟(心、肝、脾、肺、腎)來談談其中的交互影響。情緒過激,禍及五臟?《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應象大論〉和〈五運行大論〉篇中都特別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是說明人的五臟特別容易受到太過激烈的情志所傷。何謂太過?就是超過我們所能負荷的範圍。前面談到的「百病生於氣也」,其致病因素為怒、喜、悲、恐、驚、思等導致情志過度。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情志表現過度,則容易影響五臟運作,對人體產生不好的物理反應。五臟具有「藏」的特點,《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故神藏五,形藏四。」所謂神藏五,主要是說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其獨特之處與所藏,與天地人相應。心藏著神,作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因此才有「心為君主之官」的說法,當心受到情志因素的影響,心跳、脈動的運行都會失常,也無法好好地統治國家、令百姓安居樂業。肝藏著魂,是人的精神意識感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肝為將軍之官」的說法,當肝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鬱鬱寡歡、魂不附體,精神意識都會失常,也無法作戰抵禦敵人。脾藏著意,是人的思想與思考活動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脾為倉禀之官」的說法,當脾受到情志因素影響,容易過度沉思、食之無味,導致五味失常、吸收消化不良。肺藏著魄,是人的形體動作、反應能力的體現,因此才有「肺為相傅之官」的說法,輔佐著心之君主,氣血運行順暢,當肺受到情志因素影響,肺氣耗散、真氣不足,容易導致氣機紊亂、血行不暢,導致心跳與呼吸間難以協調,也無法輔佐君主,而引發病機。腎藏著志,是人的精氣盛衰之重心,因為精能化髓、並通於腦,以為志之所居,人的記憶能力、生命活動強盛與否,與腎精之氣是否充足息息相關,因此才有「腎為作強之官」的說法,協助國家強盛。唯有精氣足,則人體健康、剛強,即使到了40 歲,也不會有腎氣衰弱的問題,並讓體質強盛。反之,腎氣耗盡則體虛乏力、未老先衰。因此《難經》中也有「五臟藏七神」的內容記載,「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一旦不幸來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地步,都是因為牽動五臟太過。因此,如何維持情緒的平衡,是治未病及讓形神合一的重點。以下,進一步來瞭解不同情志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大怒傷肝――突發的巨大暴怒,為何傷肝?我們都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甚至會影響健康。因為人在盛怒之下,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氣血會上升、造成肝火亢盛,臉部的表現會呈現面紅目赤。中醫認為,肝是將軍之官,古代將軍得上場作戰,行前需要籌謀戰略、沙盤推演以便精確指揮部隊,克敵制勝,因此更要能夠掌控全局。假使將軍無法指揮部隊,將會造成國家動盪。肝臟也是如此,要是肝氣無法疏泄,長期積壓阻滯之下,造成肝氣鬱結,恐將全面引爆生理性紊亂。以我父親為例,早年他一個人開計程車養我們一家子,經濟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每天大約中午吃完飯就趕著出門跑車,他設定一天扣掉油錢,一定要賺到2,000 元才能回家。因此,經常到了凌晨2 點後,他才拖著一身疲憊走進家門。有時候,因為沒有達到目標,回家的時間就會拖得更晚。當時全家一共6 口,每天睜開眼,都要吃飯,還有其他生活所需,像是讀書、補習,樣樣都要錢。因此,精神時常處於緊繃狀態的他,脾氣當然不會好,經常跟母親吵架。後來,因為腸胃問題需要住院治療,當時的我就讀國小,所以晚上就在醫院陪伴並照顧父親,白天才去學校上課。有一日下課,當我來到醫院,醫生竟然說:「你爸爸不見了!」原來我去上學時,爸爸也偷偷地開車去賺錢。他說:「全家就只靠我一個人,我要是一直住院,家裡就沒有收入來源!」後來,才知道父親不只有腸胃問題,還有高血壓的毛病,而且精神長期緊繃,才讓他變得暴躁、易怒。現在的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人父的辛苦,當一個人處在高壓情況下,時時刻刻為了三餐煩惱,脾氣怎麼會好?又怎麼能不生病呢?易怒的人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頭昏目眩的原因,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機鬱結所致,一旦荷爾蒙失調,就容易引發腸胃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但是如果隱忍這些日常小毛病,長期擱在心頭,將導致肝氣鬱結、致使情緒抑鬱、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轉移情緒,讓自己維持平和狀態。歷史上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處在腹背受敵、四面楚歌的境況,最後憤而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此舉左右天下大事,因而改寫了朝代,正是過度憤怒的代表型人物。前面說過,女性先天容易緊張或是發脾氣,一旦引發內分泌失調,身體器官都會受到牽連,其中,又以生殖系統的影響最為劇烈。目前醫學界認知,當體內雌激素含量過高,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也會大幅增加。廣泛認可的說法是,子宮肌瘤的發生就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女性因先天體質問題,比較容易憂思、事情放在內心不說,有些男性也有情緒化問題,若是經常動怒、發脾氣,染患心臟病的機率將是一般男性的2 倍以上。所以,如何保持身心平衡,是現代人必須重視的課題。因此,假如一個人情緒過怒,整個人會面紅、目赤、心跳加速,甚至感到暈眩、昏厥。時常在新聞報導上看見這樣的案例,有人因一時盛怒,發生胃痙攣、中風或心肌梗塞,只好送醫急救,狀況嚴重時,一條生命就有可能從此消失不見。許多醫學報導也指出,人在憤怒時,體內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神經緊繃,身體各器官都會受到干擾,加劇疾病纏身。過喜傷心――突如其來的驚喜,為何傷心?一般來說,喜悅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易於恢復身體疲勞。《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防病應致中和,因此,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是在說一個太過歡喜,反倒傷了心氣的故事。范進考了大半輩子科舉,終於在54 歲考上了秀才,想要再邁向舉人之路,他的岳父胡屠戶竟為此冷嘲熱諷,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最後,籌到了旅費前往應試,果真中了舉人,如今「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進卻因為高興過度而發狂。直到眾人叫胡屠戶出手打他,才把他打醒過來。儘管這是個諷刺意味濃厚的小說,但不難知道要是過度歡喜,一時之間換氣不及,氣升上逆,就很有可能造成癲狂、失心瘋的情形。對於某些人而言,心志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時常受到驚嚇。因此,情緒波動就非常明顯,一旦發生開心的事情,就非常地喜悅,進而影響到心的脈動。嚴重情況,可能還會造成心臟停止,中醫才說大喜傷心。又如,許多患有慢性病的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要是過度刺激,就容易產生腦充血、腦溢血,攸關性命安危。中醫說的「心」,並不單單只是我們跳動的心臟。我們身體內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其中只有「心」並非「肉」字邊。《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因為這裡指的「心」,不只是實體的心臟而已,而是「心神」,包括無實際形體的思想、精神與意識層面。「心主神明」,如何對「心」與「神」的理解和認識。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腦和心臟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過去習慣將兩者統稱為「心神」,說明了心臟具有精神活動與思考活動的大腦功能。《素問.調經論》也說:「心藏神。」還有《靈樞.邪客篇》的「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當心臟跳動時候,促使血液於全身血管流動與循環,帶動養分到各個器官,達到滋潤、供氧的功能,於是人的精氣神得以充足、飽滿。因此,當一個人處在壓力之下,心臟感受到這股訊息,便會影響心律的跳動頻率,長期壓力對心臟是種負荷,使得心臟更加敏感及脆弱,容易引發情緒反應,長期惡性循環之下,於是造成心律不整、心臟血管疾病。明末醫學大家張景岳曾在《類經》同樣認為:「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針對「心」與「神」的觀點,持續被歷代醫家所推崇。近年,關於過度興奮恐將導致心臟病發的案例,時有所聞,特別是觀看刺激性的運動賽事,曾經發生過度緊張、激動、驚喜而猝死的不幸事故,正是所謂的「喜傷心」。《醫碥.氣》亦說:「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氣緩並不會感到疼痛,因為心藏神,怕的是心氣渙散,笑起來無法停止,導致癲狂,傷及心和神,《靈樞.本神》:「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就是這個道理。憂思傷脾――長時間的憂愁、思慮,為何傷脾?人有情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順應自然有情志而不過度;孔子的中庸之道也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情緒應該剛好就好,太過則傷形又傷神。兩位聖人之道也都為中醫家所推崇,於此可知,情志太過會傷害五臟,其中又以思慮過甚,危害脾為最大。脾是後天的根本,氣血運化的樞紐,人體脾虛容易造成泄瀉、嘔吐、血腫、出血、消瘦、浮腫等疾病。《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在這裡,「思」是思慮、思考、思索,更有胡思亂想的意思。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容易操心,耗費太多精氣神在一件事情上頭,就是所謂的思慮過度,精神一旦受到影響,則夜不能寐、整夜多夢,甚至因此罹患精神衰弱等疾病。由於脾主宰運化的功能,假使運化功能耗弱,後天根本被消耗殆盡,將牽動身體各個機能的健康。中醫理論:「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得飲食。」就是強調用餐時宜心平氣和,才有利於脾胃運作、小腸的消化與吸收,維持正常運化功能。例如,很多業務員都容易患有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痛,以及胃食道逆流的問題,歸咎原因在於作息不正常。他們往往沒吃早餐就開始忙碌的行程,到了午餐時間,卻還在邊吃飯邊回訊息,忙碌一整天回到家之後,還在想著如何約客戶、談案子,害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擔憂業績沒有達標。此時,大腦持續飛快地運轉,缺少充分休息,當然也就沒空理會脾胃是否有好好消化食物了,最後換來滿身的毛病,都是因為過度憂思傷脾所造成。《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老是唉聲歎氣、經常思慮過度,甚至是往負面方向思考,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也會引發食慾不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是中醫主論氣的流通,最怕遇到氣結,形成臟腑氣滯而窒礙難行,正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養生原理。另一個案例,就是我的忘年好友阿達,他經常煩惱孩子過得好不好、孫子乖不乖,每天不停煩惱,導致脾胃消化系統不良,還伴有高血壓,收縮壓時常飆破160 mmHg。我對他說:「你都退休了,每天煩惱這麼多,對他們並沒有幫助。可以放寬心,跟好朋友多出去走走,說不定身體會更健康,還不會讓孩子們擔心。等他們回來的時候,看你精神奕奕、開開心心,就會常常回來看你啊!」後來,我幫阿達規劃一些簡單的旅遊行程,與好朋友一起遊玩,果然不再庸人自擾,不只找回了健康,也改善了親子關係。愛情也是令人傷神的東西,我們一定都聽過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因為無法祝英台相愛而犯了相思病,終日抑鬱,過度憂思,以致耗弱心神與精氣,最後成為一抔黃土。每年有許多莘莘學子準備會考、學測、指考、大考,或是在期末考期間吃不好、睡不好,也是思慮太過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記憶力,除了學會正常作息,也不能過度疲勞,還得健脾益智。常悲傷肺――經常悲傷、長時間唉聲嘆氣,為何傷肺?肺,不僅僅是氧氣、二氧化碳出入呼吸道與肺臟的重要環節,還具有宣發和肅降的功用。中醫說「肺主衛外」,指的就是抵禦外邪的免疫系統,作為抵禦外邪侵襲的重要屏障。醫學已經證實,當人們過度悲傷,不斷哭泣,或是意志陷入消沉的時候,易使肺氣耗散,進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出現氣短、乾咳、咳血、音啞等症狀。假使一個人經常處於悲傷的狀態,無形中將會消耗體內肺氣,致使肺氣不足。古典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終日鬱鬱寡歡,又因父母雙亡,導致個性敏感、多疑,就是一個負面教材。根據臨床研究,癌症病人有諸多類似案例,一般被診斷出癌症之後,有些人往往會變得過度悲傷,加上身體機能低下,雙重衝擊導致身心全面失衡,可能就此一病不起。推究背後成因,往往是因為疾病帶來揮之不去的憂鬱、悲傷,面臨死亡的迫切威脅,對未來缺乏希望感,促使免疫力下降,身體活力逐漸衰退、萎靡,細胞也會隨之惡化。正所謂「邪傷肺衛」,一旦「衛氣禦外」功能不強,受到病邪侵入而難以抵抗,就會引起感冒、咳嗽、過敏等症狀,加劇肺部、支氣管系統的惡化程度。每個人都會有悲傷的時刻,這本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但若是放任自己無止盡地悲傷下去,影響到日常生活,就不能視為正常狀態。很多事情過猶不及,情緒也是,一切剛剛好就好。恐驚傷腎――容易緊張害怕,為何傷腎?恐和驚都是腎的情志,作為人們對於外界突然狀況,產生刺激的一種應急反應。腎是人對於表達驚恐情緒的主要臟器。腎主藏精、精又藏髓,為生氣之原。所以,《黃帝內經》寫到:「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因為腎屬水,當人在受到劇烈驚恐時,就會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因而發生呆愣、驚慌失措,大小便失禁,嚴重時還會引發暈厥、猝死。換言之,驚恐讓氣紛亂而低下,還會使身體器官失去正常作用。這與因為腎藏精,精生髓,通於腦有一定的關係。《靈樞.本神篇》這樣說:「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若是腎臟本身有疾病,可能都會影響其情緒、情志表達。例如很多腎虛的人都不喜歡說話,由於體質較為虛弱,尤其是小時候怕生、容易哭鬧,見到陌生人也會驚嚇閃躲,又如很多小孩在受驚嚇之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事情、不容易安穩好眠、容易半夜驚醒,這都是驚恐傷腎,腎氣不固的一種表現。記得國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的個性相當內向、害羞、膽小,並且沉默寡言。有次上課期間,教室內突然聞到類似排泄物的異味,才知那位同學因為不敢跟老師說想上廁所,而大便在褲子……,之後又有一次尿在褲子上面。這樣的情事發生數次,同學就不太敢跟他一起玩了。升上國中後,這樣情況越趨嚴重,當時也沒有好的輔導系統,導致那位同學因驚恐過度,不敢與人來往,終日躲在家中,也不肯上學,又因害怕、恐懼、寂寞、悲觀、社交關係喪失,最終接受憂鬱症治療,迄今仍未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案例,有位好友的孩子到了國小一年級還會尿床,我到朋友家跟孩子聊天後才知道,因為一直害怕做錯事被父母罵,導致自信心不足,又怕晚上睡覺會尿床,惡性循環之下,於是經常發生尿床事件。後來跟朋友聊到,孩子自信心不足、容易擔心害怕,才會發生尿床的情況,建議去看中醫,開立對症調製養腎安神的方劑,也請朋友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急於責難,愛心、耐心、擁抱與陪伴,都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互動方式。經過半年後,小孩果然已經不再尿床了,親子間的關係也有明顯改善。以上,列舉情志對於我們日常與健康的影響,根據《黃帝內經》的日常養生法則,提醒我們臨事不亂、遇事不危、逢事不驚,避免情緒起伏過大,學習舒緩調整之法,就能常養身體及臟腑的安適。《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當我們心情愉悅、心神安定、能量俱足時,自然不會胡思亂想,情志平衡了,也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制今上路!重症解隔大鬆綁 醫護憂難減壓
指揮中心統計,目前中、重症確診者平均住院天數為五天,為減輕醫療量能的負擔,並讓癌症等共病確診者提早從專責病房轉至專科病房,接受抗癌治療,指揮中心宣布,自今天起大幅鬆綁重症個案解除隔離條件,減輕專責病房的壓力。林口長庚護理部主任賀倫惠表示,新制上路後,如每日本土確診人數高達八、九萬,短期內仍無法減緩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重症個案只要退燒一天後,PCR檢驗結果為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卅;或發病日、採檢日達十五天,追蹤PCR的Ct值介於廿七至卅,經感染科、胸腔科醫師或醫院評估小組綜合評估,即可解隔出院,新制從六月一日起上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中、重症平均住院五天,許多共病確診者接受新冠肺炎治療,因未能解隔,只能住在專責病房,無法接受化療或其他必須手術等療程。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許多共病病患住院後因未解除隔離,無法接受共病治療,就有一名腸壞死病患的患者,原本已經安排開刀,但住院後PCR檢驗結果為陽性,受限於規定,無法立即動刀,以致病狀惡化。另有膽結石患者最近因腹痛就醫,診斷為膽囊炎,安排住院,等候開刀,同樣PCR陽性,必須等解除隔離,轉至專科病房,才能動刀,多痛了好幾天。姜冠宇表示,剛解隔出院的病患返家後,務必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此時傳染力雖低,但還是可能傳染給長者及小朋友。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68 再創新高 增三腦炎重症童幸已好轉
國內今天新增468例中重症新冠肺炎個案,再創新高;另新增10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個案,皆為腦炎,但住院3至10天左右已順利恢復出院。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40多歲至90多歲,106人有慢性病、71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80歲以上有65人。羅一鈞表示,有些人以為打三劑死亡比較普遍,但三劑疫苗打到將近七成,沒打過只有一成多,也可以看到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沒打過疫苗都占四成以上,沒打疫苗染疫死亡比例是有打疫苗的六倍,因此不能看絕對數值要看分母。重症個案中新增三兒童個案,皆有腦炎。其中一名一歲女童有泌尿系統疾病,5月6日出現咳嗽症狀、5月7日發燒至38.6度,短暫抽搐一分鐘送急診,咳嗽活動力和食慾降低,懷疑為腦炎。個案確診後在醫院使用抗痙攣藥物和瑞德西韋,腦脊髓液檢查正常,轉一般病房照顧,併泌尿道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順利退燒,於5月14日出院。一名四歲男童沒有慢性病,5月14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痛、腹痛、嘔吐等症狀,隔天抽搐四到五分鐘,送急診檢驗為陽性,經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室周圍有發炎跡象,出線腦炎情形,經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於5月20日出院改居家照護。另有一名五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6日出現頭痛、頭暈和食慾降低等症狀,後來出現抽搐和意識短暫喪失而送急診;不過此段時間都沒有呼吸道症狀。急診發現腦炎,發燒至40度,經過電腦斷層看到有輕微腦水腫,因此於加護病房救治,不過5月19日病況好轉已出院,僅住院三天。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兒童重症25例,包括14腦炎。腦炎個案中五位不幸過世,其餘九位小孩中有八位病況順利改善,已拔除呼吸器或出院,一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但肝腎指數好轉中。針對首例兒童重症死亡案例,新北中和2歲童的林姓父親要求新北市府、衛福部疾病管署公開當日1922、衛生局、衛生所通聯以及公開政府橫向聯繫、處置流程。陳時中表示,地方調查由地方相關單位進行,與中央有關的是1922。1922都有錄音存檔,保留一年,只要有本人相關證明文件,一年內都可來申請調閱音檔。
-
2022-05-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巧克力囊腫作祟 生理期劇痛
新竹縣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年飽受經痛所苦,只能靠打止痛針熬過,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東元醫院婦科檢查發現是巧克力囊腫,切除兩邊卵巢囊腫後,還她無痛新生;醫師陳珮凌表示女性作息長期不規律,一旦出現異常經痛、經血變多、經期紊亂,甚至如廁、性交時疼痛,應盡早就醫檢查。東元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珮凌表示,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屬常見的婦科腫瘤,患者通常會出現經痛、突發劇痛或慢性腹痛,也可能在經期發現經血異常增多、經期長,甚至生理還有貧血症狀,嚴重時容易造成不孕。尤其當囊腫太大壓迫到鄰近器官,造成頻尿、排便不乾淨、水腫、下背痛等不適症狀時,評估不孕風險後,患者應考慮開刀切除。陳珮凌說,常有患者因愛美、擔心留疤,拖延治療,因此近年醫界力推微創手術,可分為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健保僅給付腹腔鏡手術,不過相同優點都是傷口小,可從肚臍開口,讓術後疤痕藉肚臍隱藏。目前醫界普遍建議愈早手術愈好,因為過去也曾發生原本患者要動單孔腹腔鏡手術,卻因治療時間延宕,等到再安排手術時腫瘤已經大到無法單孔作業,最後只好採多孔腹腔鏡摘除整個子宮。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發燒童最快1天猛爆急性腦炎 急診醫曝方法降低發病率
疫情升溫,本土累計確診已破161萬例,其中兒童病例方面,已有8例死亡個案,其中5例因腦炎死亡。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在臉書分享經驗,他表示,猛爆急性腦炎幾乎出現在發燒當天或隔天,若要降低急性腦炎發生機率,可接種疫苗,使抗體留在血液,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謝宗學在「Dr.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他指出,雖然目前未在小兒急診室遇到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患者,但上周聽了研討會的病例分享,加上這幾周診治幾百位確診的輕中症兒童,從兒童急診角度得出10點觀察心得。第一:反覆高燒(大於 39 度)通常會發生在未滿12歲尚未接種疫苗的族群,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因為12歲以上青少年,大部分接種過疫苗,主要症狀是喉嚨痛,不見得會發燒,即使有發燒症狀,也較不會出現反覆大於39度的高燒。第二:幼童高燒超過48至72小時幼童發燒48小時後症狀會逐漸緩解,大部分會在72小時完全退燒,不過若高燒超過72小時沒有改善,也就是3天後體溫仍然持續超過39度以上反覆高燒,就要擔憂有肺炎或敗血症等併發症的可能。第三:高燒前48小時是最不舒服的時期幼童在此期間,即使服用退燒藥物,效果仍然有限,常會停留在39至40度的體溫,且因高燒會出現活力不佳、無法進食、嘔吐、腹痛、頭痛、頭暈症狀,若能撐過48小時,症狀可大幅改善。第四:猛爆急性腦炎幾乎出現在發燒的當天或隔天幼童發燒48小時內可能是病毒量最高和發炎反應最猛烈的時期,病毒容易順著血流,進入腦部破壞腦組織,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第五: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發生族群主要針對5歲以下幼童雖然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與腸病毒 71 型類似,但腸病毒71型病程主要是腦幹腦炎,確診併發腦炎比較像流感造成的猛爆急性腦炎,全腦都可能受影響,變成嚴重腦水腫,進而迅速致死。第六: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轉機由於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屬於超快病程,謝宗學推斷,因病毒毒直接入侵腦部造成破壞,才會轉成猛爆急性腦炎,事後會以免疫風暴產生為輔,因此是先有病毒血症,血液裡的病毒進入腦部,再有猛爆性急性腦炎,所以會合併敗血性休克,不過此推論還需更多研究證實。第七:幼童撐過發燒48小時,猛爆急性腦炎機率應大幅下降謝宗學依據上述推論,認為若幼童能撐過高燒和血液中病毒量最高的48小時,突然變成猛爆急性腦炎的機率應該大幅下降。第八:接種後可低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由於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會存在血液中,可能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因此也能進而降低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第九:48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能降低急性腦炎發生率若有像克流感安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幼童在48小時內服用,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可能降低急性腦炎發生機率。第十:恐在病程4至5天,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幼童3天發燒期結束後,有時候在病程4至5天,出現下肢痠痛無法走路的情形,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
-
2022-05-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腹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右下腹疼痛也不罕見,但若痛得太久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闌尾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李君豪醫師表示,民眾腹痛時大多習慣忍一下觀察,或擦個藥、休息一下,但若是闌尾炎,也就是俗稱的盲腸炎,這問題就拖不得,因為狀況往往會越來越嚴重,且恐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闌尾炎嚴重恐致命,醫籲:2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君豪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可能原因,包括了腸道、婦疾,腎臟也有可能痛到這來,除了常見的吃壞肚子以外,也有可能是闌尾炎。醫師指出,闌尾對人體而言可說是個無用的器官,但因阻塞等原因形成發炎時,卻有著致命風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右下腹疼痛。 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大致和其他腹痛沒甚麼兩樣,其他症狀則如噁心想吐、食慾不佳等,因此也常讓民眾誤以為是吃壞肚子。不過不一樣的是,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往往不像一般腹痛較為短暫,或是一陣一陣的,其大多會持續存在,且疼痛感和位置越來越明顯。因此醫師提醒,右下腹疼痛時可特別觀察,若有發現腹痛持續、越加明顯,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超過一天更是別忍,盡速就醫為佳。 他右下腹疼痛忍了一周,闌尾破裂引發感染過世。 李君豪醫師表示,雖然也有情況輕微的闌尾炎,在短暫休息後得以康復,不過通常會持續進行。日前診間就有民眾右下腹疼痛覺得事小,忍了約一周左右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闌尾已破裂、化膿、腸道中的穢物也有部分外流至腹腔,造成細菌感染。經手術切除闌尾、清理腹腔後,患者還是因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搶救後還是不幸過世。醫師再三提醒,腹痛若超過一天就盡快就醫,即便不是闌尾炎而是其他問題,往往也已經不是小事,民眾不可大意。 右下腹痛當下怎麼辦?若是闌尾炎又可以如何治療? 對於腹痛的應對方式,除了建議民眾觀察以外,許多人也會塗抹薄荷油、小護士等一般家庭藥物,也有人會使用止痛藥、止痛貼布等。對此李君豪醫師表示,這些用途主要都是用於舒緩疼痛症狀,若是闌尾炎並沒有改善或治療的效果,因為當中發炎的原因依舊存在。不過民眾還是可以嘗試,但就是得要注意疼痛時間和感受。 治療闌尾炎李君豪醫師表示可從兩方向進行,一者是藥物治療,一者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為基本處置,但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因為闌尾還在。若腹痛經診斷確認為闌尾炎,手術治療會是較為建議的治療方式,一方面闌尾於體內沒有用途,留著也僅是將不定時炸彈留在體內,既然要治療大多會建議將其切除,一勞永逸。不過手術治療自然也考量著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意願等,因此在治療時可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更有助妥善治療。 《延伸閱讀》 .右下腹疼痛、噁心想吐別大意!醫:闌尾炎可治癒但不可拖延。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憂慮小孩染疫頻拉肚子 醫: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
幼童染疫頻傳,不少家長擔心小孩染疫及是否該打疫苗,焦慮油然而生,幾位媽媽求診,都說最近想到疫情都很不安,常常吃飽飯就會腹痛,或吃飯吃到一半就必須要去跑廁所,有時候還會拉肚子,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醫師發現,他們都是焦慮引起的大腸激躁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承源說,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會出現反覆腹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屬於功能性蠕動障礙,因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會出問題,連小腸或胃部也會出現相關症狀,通常會持續6個月以上。他說,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很多,除了飲食不正常、腸道發炎或感染之外,心理因素也是致病原因,例如處於憂鬱、焦慮等情境下,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對腸胃道膨脹的感覺變得異常敏感,因而改變了腸道的滲透性、腸道免疫和微生物菌相,造成腸道蠕動的障礙,因而罹患大腸激躁症。江承源說,臨床上大腸激躁症的排便習慣不規律,依照不同的病因以及發生部位,分成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以及混合型四種,其中以腹瀉型的患者佔最多數,一天腹瀉次數會超過三天以上,甚至剛用完餐就馬上有便意感,至於其他常見症狀還有:1.腹部常出現絞痛、脹氣,但解便後會暫時緩解2.解便時需要非常用力,時常會出現急迫感、殘便感3.解便次數不規律,一天超過3次或一周少於3次4.腹瀉與便秘會交替出現5.糞便的型態改變,呈現硬塊、稀軟狀,甚至嚴重點會出現水便江承源提醒,大腸激躁症患者雖飽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除了提供藥物劑型治療之外,也會建議民眾需適當紓解情緒壓力、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避免刺激食物,並輔以定期檢查,遠離大腸激躁症之苦。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性投藥將擾亂免疫系統 中醫:沒確診服用清冠一號就像把五臟六腑放進冰箱
中藥在這場新冠疫情中,發揮關鍵效用,除了當紅的「清冠一號」作為確診治療,中醫也推薦各種防疫茶飲當日常保養。但個人體質不同,中醫師提醒「清冠一號」切勿當成日常保健飲用,以免抗疫不成反傷身。Q:無症狀的確診者,能自行服用清冠一號嗎?● 個人體質不同,需請醫師視訊診斷體質後再喝。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連亭瑄說,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清冠一號有阻斷COVID-19病毒繁殖、降低疾病傳染的療效,無症狀患者可以吃,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要吃之前應該先透過視訊問診,請教中醫師正確服用方法。疫情期間中醫師改用視訊問診,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認為即使不能切(把脈),仍可根據視訊看到(望)病人的氣色、(聞)病人的聲音、問病人的症狀;他表示,若染疫卻無症狀,中醫師不見得開給清冠一號,可依病人體質開給其他藥物,例如服用藿香正氣散調理腸胃,腸胃吸收力好能促進恢復健康。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日常保養嗎?● 未染疫把清冠一號當保健,就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五臟六腑都受寒。有些人未經診斷確診,透過管道購買清冠一號自行服用,買不到科學中藥清冠一號的,改拿方子到中藥房抓藥,導致各憑本事防疫和保健的亂象叢生。彭德桂說,現代稱COVID-19是新興傳染疾病,古代稱作瘟疫,有發燒、咳嗽、腹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等多種不舒服症狀,屬於「熱病」也就是熱邪,在中醫的診治方式是「扶正(正氣)袪邪」,增強正氣(免疫力)即有抵抗力對抗熱邪,所以清冠一號是寒藥,不可當作日常保健藥品。彭德桂形容,沒染疫民眾服用清冠一號保健,「好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冷藏」,五臟六腑長期受寒健康受損,免疫力反而容易下降。連秀瑄不建議到中藥房抓藥自煎清冠一號服用,就像沒事或偶有小病痛吃普拿疼,一時之間改善症狀,卻不能作為日常保養用藥,清冠一號是中藥,不是藥膳,沒事不必吃。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高風險族群的預防性投藥嗎?● 高風險病人免疫力較差,自行投藥風險高。彭德桂表示,三高及心肺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看似罹患相同疾病,卻因個人體質差異,一定要個別調配清冠一號成分,否則可能造成很大副作用。彭德桂指出,高血壓病人的體質大多偏熱,也有一些人是「冷底」;罹患高血糖病人的肌肉通常「軟軟的」,是體質偏濕的表徵,有人濕熱,有人虛冷;高血脂患者的體質一般較偏濕性,濕冷或濕熱因人而異,綜合來講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系統較差,更需要辨證論治,絕不能為了預防染疫服用清冠一號。如同明天要開刀,今天遵照醫囑吃抗生素;而不知道何時要開刀,卻每天吃抗生素,一定會出問題。同樣的,自作聰明「預防性投藥」服用清冠一號,將擾亂免疫系統,很可能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Q:服用清冠一號的期間,跟西藥(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會不會有衝突?● 臨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但須間隔一小時。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認為,清冠一號作用既是減少病毒在體內的感染傳播,可以和西藥的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搭配使用,二者並無衝突,臨床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不過同時使用中、西藥的時間至少間隔一個小時,例如飯前吃西藥,飯後吃中藥。● 安全起見不要混吃,待症狀減輕再經中醫診斷。彭德桂有不同看法。他指出,COVID-19是以侵犯肺部為主的新興傳染病,衛福部的中西藥交叉作用研究顯示,治療COVID-19的西藥和中藥在血液中交互作用的藥理目前還不清楚,為了安全起見,不要嘗試混吃,重症患者要等症狀減輕後,經中醫師診斷可服用清冠一號時再吃。醫師推薦防疫茶配方成分: 黃耆3錢、防風2錢、白朮2錢、甘草3錢、黨參2錢、薄荷2錢、桑葉3錢、菊花2錢、紫蘇葉3錢、生薑3錢、紅棗5枚作法: 用清水稍微淘洗,加入2000~3000cc冷水,浸泡20分鐘後,煮成茶。配方提供/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成分: 黃耆1錢,防風、炒白朮、連翹、魚腥草、北沙參、黃岑、天花粉、荊芥、桑葉、薄荷、厚朴、生甘草、藿香各0.3錢作法: 加入500cc冷水煮沸後轉小火多煮5分鐘,之後熄火悶著到適合飲用的溫度時再喝。配方提供/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