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腸道
共找到
1903
筆 文章
-
-
2020-09-14 科別.消化系統
男童嘔吐意外在肚子裡發現5白點 醫師:快停售巴克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在臉書上分享一個特殊的病例,一歲的小男童因為嘔吐、懷疑腦震盪而就醫,卻意外發現誤吞有磁性的巴克球,造成腸壁受損,但是家人之前根本就沒有發現孩子吞了巴克球,還好發現的早,否則可能腸穿孔。你家也有巴克球嗎?謝宗學表示,如果家裡有小的孩子,趕快把巴克球丟掉,國外已經有不少誤食的案例,造成嚴重的後果。他並建議政府禁止巴克球在台灣販售。巴克球是一種有磁性的小球,可以隨著個人的想像,排列出各種不同的變化,是一種最近流行的益智玩具,但是原本是設計給成人使用,卻讓許多兒童也感興趣,因而發生誤食意外。謝宗學在臉書上分享這個案例,1歲多的男童因為前一天滑倒撞到頭部後開始噁心嘔吐,到急診室後經過醫師診視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掃描,並沒有發現異常。因為持續嘔吐,考慮腸胃道疾病,安排了腹部X光,意外發現有5顆相連在一起的「白亮球形異物」在腸道中。仔細詢問病史,家長表示沒有看到孩子誤食異物的經過,但家中的確是有巴克球玩具,哥哥姊姊有時候會拿出來玩。會診小兒外科,經過仔細評估,決定手術將巴克球取出,理由是巴克球是強力磁鐵,散落在腸道不同部位時,容易連同腸壁吸附在一起,可能造成腸壁缺血、壞死,甚至穿孔,最後演變成腹膜炎危及生命。幸好,手術中發現雖然腸壁有多處缺損,但沒有穿孔,經過小兒外科醫師巧手修補,再住院治療一個多星期,最後孩子平安出院。如果上網搜尋,可以發現已經有許多位兒科醫師分享過兒童巴克球誤食經驗,表示類似的意外不斷發生。雖然在台灣販賣的巴克球有警語禁止給 14 歲以下的兒童使用,但只要巴克球進入家庭,難保完全不會讓幼童接觸,最常出現的橋段是哥哥姊姊玩完後沒有將巴克球收好,年紀小的弟弟妹妹好奇趁機接觸,一不小心發生誤食意外。許多國家為了兒童安全直接禁止巴克球販售,建議政府立法禁止巴克球在台灣販售,因為只要巴克球進入家庭,誤食意外就可能發生。在政府明令禁止巴克球販售前,可以做的是絕對不要購買巴克球相關玩具給孩子玩;若家中已經購買,建議將它丟入資源回收桶;公開場合的兒童遊戲區若有巴克球玩具,懇請業者將之移除。因為只要兒童發生誤食意外,有很大的機率需要全身麻醉、接受開腹手術移除巴克球,萬一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有生命危險。能讓孩子訓練協調、發揮創意的玩具有很多,少了巴克球一項不會有任何影響,何必讓孩子「冒險」玩?即使有家長在一旁監督,發生誤食的過程通常只有短短幾秒,跟本來不及阻止,不要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巴克球才是規避風險的根本方法!
-
2020-09-12 科別.消化系統
怕痛才需要做無痛腸胃鏡檢查? 沒那回事!舒眠麻醉7情況超危險須評估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延伸閱讀: 手術麻醉很危險? 這幾點沒注意將讓風險三級跳 動手術前注意事項多! 被問翻的2大疑問,麻醉科醫師一次解析
-
2020-09-11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泌尿道結石,一天該喝多少水?醫師替你解答!
天氣炎熱,許多人只是稍微一動就滿身大汗,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小心引起泌尿道結石。義大大昌醫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啟杰指出,國人的結石成分以草酸鈣為主,其次為磷酸鈣,建議要民眾多喝白開水、多上廁所。王啟杰指出,少喝水及飲食失衡是造成泌尿道結石的2大原因,其中以少喝水為主要原因,有些人以為汽水、奶茶、手搖飲都是水分,喝這些飲料就夠了,其實不然,不少飲料還含有鈣,經常飲用也可能形成草酸鈣堆積。王啟杰建議,一般民眾1天至少要飲用體重乘以30c.c.的白開水,例如,70公斤的成年男性,就應該飲用2,100c.c.白開水;如有泌尿道感染,則每日飲水量需要更多,體重乘於40c.c.;至於泌尿道結石患者,則需飲用體重乘於50c.c.的白開水,相當於70公斤的成年男性就需飲用3,500c.c.的白開水。在飲食方面則要特別注意豆花,由於製作豆花時必須加入石灰,因此豆花屬於鈣質超高的食物,若想要避免泌尿道結石應該少吃。至於咖啡、茶葉以及碳酸飲料,則應盡量少喝。國民健康署表示,草酸鈣結石原因為高草酸血症所導致,在攝取含有草酸食物的同時,也要攝取鈣質,才能提高草酸和鈣離子在腸道結合的機會,以減少草酸的吸收,降低草酸鈣結石的風險。許多人以為菠菜豆腐湯也可能造成結石,不過事實上,菠菜的草酸與豆腐分解出的草酸及鈣質,雖然會在腸道結合成草酸鈣,但並不會被腸道吸收,反而會形成糞石,再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民眾不需太過擔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學辭典/女性尿道炎這樣預防
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會到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分,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
-
2020-09-11 科別.婦科
不可忽視的生活醫學!女醫說免治馬桶用對 尿道炎byebye
免治馬桶被認為是有人類以來最神奇的發明之一,但要享受免治馬桶帶來的潔淨與舒爽,請檢視你的使用習慣,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從自身經驗協助許多女性,以下是她的分享:大概20多年前,新婚之際,我發現小便尿柱變細、有點頻尿,一開始以為是蜜月膀胱炎,但停止夫妻生活,多喝水、少憋尿後,還是常覺得小便時不太舒服。仔細回想婚後生活,唯一的改變就是「開始使用免治馬桶」,這也意外開啟我重視免治馬桶正確用法的生活醫學之路。娘家只有傳統馬桶,丈夫家有新裝潢的免治馬桶,過去如廁單純用衛生紙擦拭,便便後都會擦拭三趟,但自從開始使用免治馬桶,便便完還是會先擦拭再沖洗,但擦拭的次數直接減少成一次,「剩下的兩次就偷偷交給免治馬桶清洗。」從事預防醫學多年,強調人生病或不舒服,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需回頭檢視生活中可能蘊藏的風險因子。婚後開始出現小便不適等症狀,我逐一排除掉新生活壓力、少喝水及蜜月膀胱炎等因素。家裡新裝的免治馬桶浮現在腦海中,女性陰道、尿道、肛門距離不到五、六公分,若便便沒有擦乾淨,即使沖洗方向再準,也容易噴濺到陰道或尿道,而造成細菌感染。「不是免治馬桶不乾淨,只是使用方法不對。」當初我停用免治馬桶,過幾周後尿道炎果然不再發生。因為有這樣的生病經驗後,我開始注意到門診中反覆性尿道炎或陰道炎或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慢慢去了解她們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發現大家都會忽略沖洗前擦拭的重要性。這20年間,「我在從事協助一些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進行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時,也會衛教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意外中還幫助很多家庭修復。」有些女性朋友,常常小便有微量潛血反應及微量白血球,反覆受尿道炎、膀胱炎或陰道炎所苦,症狀得以改善;反覆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妻子們,也不再懷疑出外經商的丈夫有小三或不當性生活。我在診間認識一位非常喜歡用免治馬桶的太太,最近看到她的小便報告正常,我好奇她是否停用免治馬桶,結果她說,沒辦法不用,因為太喜歡沖洗乾淨的感覺了,但她發明一個方法,她用衛生紙遮住陰道、尿道,再將會陰部上拉,四濺水花就會被衛生紙邊邊接住,為「會陰部」增加保護罩。曾有個外派日本的OL,不解為何在日本工作期間反覆陰道感染,直到我提醒她免治馬桶的正確使用,她才恍然大悟,為何每次回台灣派駐的三個月期間,陰道發炎就會康復,原來是與使用免治馬桶的習慣有關。「很多人以為沖洗很乾淨,但女性受限很多,要擦乾淨再沖,才是比較安全的。」過去對於預防尿道或陰道發炎,會提醒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會陰部細菌跑到陰道、尿道,且不要過度沖洗陰部。而正確使用免治馬桶也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尤其現代女性工作整天坐著易長痔瘡,生完孩子常更嚴重,痔瘡長得像花,造成藏污納垢,沒有擦拭就沖洗,細菌容易飛濺。建議女生大號後若要使用免治馬桶,沖洗前一定要擦拭乾淨,有明顯痔瘡者,應用蓮蓬頭從前面往後洗,再用免治馬桶烘乾;雖然小便無菌相對無風險,未擦拭就沖洗也可能將會陰部皮膚上的細菌沖入尿道或陰道,因此女性千萬不可不擦拭污穢物就直接使用免治馬桶沖洗。●林美秀.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欣診所院長.專長:抗老化功能醫學.興趣:逛街、健走、親近大自然.經歷:安法診所預防醫學主治醫師、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健診中心主任●疾病檔案:女性尿道炎女性尿道炎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年輕女性衛生習慣不佳、性生活頻繁、上班族憋尿或攝取太少水分,都是危險因子;另外,更年期女性也是尿道炎好發族群之一,因為缺乏雌激素刺激,陰道上皮萎縮、泌尿道黏膜乾澀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機率。若排便後,沒有將糞便擦拭乾淨就使用免治馬桶沖洗,確實可能使腸道細菌感染尿道或陰道,導致陰道發炎後合併尿道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度頻繁沖洗下體,影響酸鹼值,使細菌較容易生長、增加感染風險。尿道炎常見症狀包含小便灼熱、尿柱變細、頻尿、血尿,若併陰道炎下腹會疼痛、陰道出血,合併骨盆發炎會產生過多分泌物,許多女性害羞看診,私下至藥房買抗生素,若未完成療程,反覆發炎,進一步便誘發腎臟發炎。另外,吃蔓越莓雖有助預防尿路感染,但無法治療尿道炎。其他預防尿道炎的方法,還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結束後立即排尿或淋浴,降低細菌停留體內機會;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往後擦拭,每日攝取2000㏄左右水份,避免憋尿,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增強免疫力。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鎮宇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09-1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年輕人超危險,出現5大症狀須警惕
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發燒、腹瀉只是腸胃炎? 加上6表現恐是「克隆氏症」 男大生尿尿漂菜渣 竟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惹禍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9-06 新聞.健康知識+
沒多吃、有運動 為何無故暴肥?專家告訴你可能的原因
進入中年,體重常難以控制往上爬升,畢竟無法像年輕時活動力旺盛,加上荷爾蒙改變、新陳代謝降低,體重增加是必然。但如果在飲食、運動與作息都正常下,無故體重暴增、難以控制,就要懷疑是否有某些疾病或問題,正影響你的身體。美國內科醫師醫學博士Melina Jampolis說,以下是幾個可能導致暴肥的原因,一旦懷疑體重暴增不單純,請速就醫。甲狀腺機能低下當一名年輕女性走進診間,表示自己不明原因暴肥時,通常醫師第一個檢測的部位,會是甲狀腺。甲狀腺腺體負責分泌調節新陳代謝的激素,如果功能不足,新陳代謝下降,就會導致體重增加。Jampolis博士說,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女性,通常還有容易疲勞、皮膚乾燥、脫髮、聲音嘶啞或便祕問題。可以透過血液檢查了解甲狀腺狀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研究顯示,多達五分之一的女性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是一種內分泌失調,體內的雌激素和睪丸激素失去平衡,引發一連串不適症狀,如偏頭痛或臉部毛髮生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還會破壞人體使用胰島素的方式,導致腹部脂肪累積、體重增加。憂鬱或焦慮當人承受壓力時,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促使身體累積能量和儲存脂肪。現代人整日坐在辦公桌前承受各種壓力,皮質醇長時間處於升高狀態,缺乏運動之下,體重自然會上升。失眠睡眠不足會使飢餓激素升高,這是一種提醒「該吃飯了」的激素;同時也會降低瘦素,它是表達「我吃飽了」的激素。很明顯地,睡眠時間過短,讓兩種激素失去平衡,人體常常處於飢餓不飽足的狀態,體重自然上升。只是少睡一小時沒關係嗎?2018年刊載在《睡眠》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多睡一小時的人,比少睡一小時的人減少更多脂肪,睡得愈少的人減得愈少,即便他們在研究中攝取的卡路里相同。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CO腸道依賴好菌發揮良好功能,同時也有壞菌存在,當好壞平衡消失,腸道菌叢會過度生長,引發額外的氣體,伴隨腹脹、腹痛、腹瀉,還有體重增加。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也有人稱之「環更年期」,指的是停經的過度期,此時雌激素不穩定,可能造成體重增加。其他徵兆包括經期不規則、潮熱、情緒波動和性欲改變。藥物服用某些藥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抗憂鬱藥物常見的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SRI),可能影響大腦食欲中樞。另外,降血壓藥物乙型阻斷劑(β- blockers)會減緩新陳代謝,某些類固醇會增加食欲。甚至像抗組織胺這類藥物,都可能破壞大腦中有助調節食欲的酶,引起明顯的體重增加。脫水佛羅里達健康大學營養師Kristen Neilan說,多數人飲水量不足,因為很多人會把「口渴」和「飢餓」的感覺搞混。疲倦和頭昏眼花都是輕微脫水的跡象,也很像肚子餓時的症狀。此外,充足的水分能增強粒線體功能,進而增加新陳代謝。沒有充足的水分,細胞無法快速有效完成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任務。卵巢癌在少數狀況下,腹部膨脹可能與卵巢腫瘤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後更可能被診斷出卵巢癌,但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該注意相關症狀,例如很快就感到飽脹、下腹疼痛、膀胱有壓力,如果腹脹持續存在就需特別留意,尤其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與不良飲食、久坐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飲食習慣引起的胰島素阻抗有關。這些不良習慣本身就會引起體重增加,且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水平較高,常導致腹部肥胖。資料來源/women's health雜誌
-
2020-09-06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常腹痛、腹瀉 注意腸道發炎警訊
花蓮一名30歲陳姓小姐常腹瀉、腹痛,向門諾醫院求診,擔心是大腸發炎。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戎伯岩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也易誤判為其他腸胃疾病,並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民眾若出現持續性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等,應就醫檢查治療。戎伯岩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中,以「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最令人耳熟能詳,雖屬於罕見疾病,但隨著飲食西化,比率有逐漸升高趨勢,尤其好發於20歲到40歲間,西方人患病比率高於東方人。戎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大腸小腸因某些原因引起發炎相關症狀,民眾若出現持續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質變稀、軟或水瀉、血便、發燒、莫名原因貧血等警訊,就要特別注意。然而,這些症狀易和腸道其他疾病搞混,民眾有疑似症狀還是到醫院檢查為佳。戎伯岩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罹患逾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他建議有發炎性腸道病史超過10年的民眾,應每年做大腸鏡檢查,也要注意其他如淋巴癌發生的可能性。目前醫界認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與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及遺傳因子有關。醫師建議,患者除配合使用藥物、定期追蹤病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適時地放鬆並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也能有效降低病情惡化。
-
2020-09-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34歲的楊先生,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假期。沒想到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直呼「真的太幸運了!」幸運地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也因發現得早,才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表示,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1個2公分的腺瘤型瘜肉,在檢查同時也一併進行瘜肉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0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案例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讓人驚訝的是年齡才34歲與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顯然年輕化許多。楊先生說自己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黃洸偉主任提醒民眾,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黃洸偉提醒,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能在睡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體重一直掉 小心沉默的流行病
老年人會因多重急、慢性疾病,或本身老化導致身體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行動不便甚至失能,還有吞嚥或咀嚼固體食物困難,以致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有所謂的「沉默的流行病」─營養不良。長者營養不良 三大因素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指出,營養不良如未及早預防或治療,可能使長者活動力更受限、疾病感染機率增加,情緒上可能容易緊張焦慮、貧血或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感染風險,造成反覆住院,且復元能力變差,使住院時間增長甚至死亡。林昱蓁指出,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包括個人、食物、環境等因素,個人因素方面,因老化導致生理與心理多方面改變。老年人因生病、體力不佳或家庭結構改變,容易形成孤立、獨居或獨自進食,並對他人依賴漸增;生理方面,例如視力變差看不清楚食物、失智導致常忘記已進食而暴飲暴食、偏食,此外行動力變差、牙口不佳使得咀嚼困難、唾液腺分泌減少,致使嘴巴乾燥,味覺敏感度減低、腸道吸收變差,常有腹脹、便祕或腹瀉發生,或者因為沮喪、對食物喜好度降低,導致進食動機減弱。食物因素方面,食物本質造成的飽足感或變化性少、食物分量與型態都會影響長者攝食量;環境因素方面,用餐時間是否固定,是否獨自攝食,用餐前是否服藥,用餐時是否被中斷,都會影響長者情緒及用餐品質。進食量夠不夠 四大指標當發生上述情形,都可能讓長者發生營養不良風險,應透過體位測量、飲食攝取狀況與身體活動度來評估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項目包括:1.過去3個月內是否因為食欲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是吞嚥困難而減少食量?2.是否有非刻意的體重下降情形?如合身的衣服變寬鬆、半年內體重是否減少5%?3.是否可以自行活動而非臥床或依賴輪椅?4.身體質量指數是否≧23?〔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此外,攝取量的評估包括1.一天可完整吃完幾餐?2.每天是否至少攝取1份牛奶?每周是否攝取2份以上豆類或雞蛋?每天是否都有吃肉、魚、雞鴨類?3.每天至少攝取2份或2份以上的蔬菜或水果?4.每天是否攝取至少5杯水?5.進食需依賴他人還是可自行進食無需輔助?以上都是觀察老年人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的參考指標。增量補充營養 三大策略林昱蓁表示,營養問題可透過飲食策略改善,包括(一)飲食強化:調整食物進食順序,先吃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食物,補充肌肉生長的原料,建議每餐都應攝取2份肉,相當於2兩肉,再吃蔬菜類補充肌肉合成所需要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最後再吃全穀雜糧類穩定血糖,才不容易有飢餓感且可補充熱量。(二)注意用餐環境與食物內容:盡可能由用餐者自行選擇,可利用添加油脂、勾芡或淋汁等方式增加食物風味及熱量,並依長者生理狀況選擇適合食物,如牙口不佳可選擇魚類、雞蛋、豆腐或絞肉等形式的蛋白質來源,蔬菜可選瓜類、葉菜類,才能增加進食量,也可以將食物切小段、切碎再烹煮,使食物質地更柔軟易咀嚼。(三)口服營養補充品:如果不喜歡吃肉,可能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可以選擇高蛋白的營養品來補足吃不夠的部分,但建議作為一天內1-3次的點心選擇即可,以不影響正餐攝取量為原則。為使老年生活可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林昱蓁提醒長者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每周或每月固定時間量體重,自行評估營養狀況,疫情期間可能造成社交情況減少,仍應走出戶外適度運動,維持身體活動力。【延伸閱讀】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4 科別.消化系統
哪些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出現這9種情況要當心!
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12年蟬聯癌症之首,也是死亡率前三名的癌症。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表示,雖然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或國外皆顯示增加,但死亡率卻下降了,且以早期(0期及1期)癌症發現者居多,表示癌症的篩檢普及化,促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了治癒率和存活率。因此提醒民眾切莫輕忽自身排便的異狀,並定期接受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為自己的健康做好把關。 大腸鏡檢查可發現腸內的病灶,兼具診斷和治療的功用。但到底什麼是大腸鏡呢?孫麒洹醫師表示,大腸鏡是內視鏡的一種,內層是一條細細的導光纖維、外層由塑膠材質包覆,從人體的肛門處伸入,順著大腸ㄇ字型的走向檢查,檢查的範圍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後到盲腸處,沿途觀察腸道是否有發炎、出血、潰瘍、瘜肉、腫瘤等問題,以進一步評斷合宜的治療處置。 孫麒洹醫師指出,大腸鏡可說是診斷腸癌及腸疾的有效且直接的工具,當糞便檢查出現潛血反應、解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便秘或長期腹瀉、慢性腹痛、影像學檢查疑似有大腸病灶等都可能是大腸疾病的徵兆,建議主動就診,醫師會根據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若家族患有大腸癌病史者也可能是腸癌的高危險群,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瞭解個人腸道健康狀態。另外,孫麒洹醫師分享有許多民眾前來就診時,已經是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因為病友誤把肛門流血當做痔瘡出血,把腹痛、拉肚子當成吃壞東西或腸胃發炎,而輕忽了大腸癌的症狀。孫麒洹醫師鼓勵民眾-縱使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幾位,但現在治療方式的進步,民眾應對於大腸癌的相關症狀不輕忽,勇敢接受檢查及治療,和醫療團隊相互配合,就能提早診斷出大腸癌並接受治療,而提高治癒和存活率,再次提醒民眾勿忘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個人健康。 大腸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大腸直腸外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孫麒洹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共
6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