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1 癌症.肝癌
搜尋
腫瘤
共找到
2690
筆 文章
-
-
2025-01-01 癌症.肝癌
漫畫家魚夫驚傳離世享壽65歲 為何肝癌從發病到惡化如此快?
筆名「魚夫」的漫畫作家林奎佑,驚傳過世,享壽65歲。據報導,魚夫日前就醫時檢查出罹患肝癌,且病情相對嚴重,持續治療,但大約住院周,病況卻突然急轉直下,12月30日上午病逝。「肝癌號稱沉默的殺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曾指出,衛福部統計,20年來「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或第二名,每年因肝癌死亡人數約5000至7000人。初期肝癌無明顯症狀 局部症狀明顯時多已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引用國衛院國家癌症研究中心醫師林育佳指出,初期肝癌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晚期,或當局部症狀明顯時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小的腫瘤只能靠影像檢查來偵測,所以定期檢查是很重要的。肝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胃口不好、疲倦、發燒及體重減輕5大症狀,或是右上腹部悶痛不適,有時會出現傳到肩膀的輻射痛。其他比較不常見的症狀,包括腸胃道出血、肝衰竭 (出現腹水、黃疸、肝腦病變等)、腫瘤破裂出血等。等到有症狀 多半已錯過開刀時機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出版的《肝癌病友手冊》列出肝癌的症狀包括:1.上腹部脹痛。2.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3.腹水、下肢水腫。4.血便、吐血。5.黃疸。6.急性腹痛。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朱光恩曾受訪表示,「肝、膽、胰」最要命的問題是他們罹癌時都很沉默,容易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等到出現黃疸、食欲不振、腹痛、不明原因暴瘦、極度倦怠等症狀,才會發現肝膽胰可能出問題。肝癌沒有感覺,等到病人察覺到有黃疸,已經是很嚴重的臨床表現。朱光恩表示,照顧肝膽胰不二法門,是每年定期做一次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抽血主要是針對功能變化,可以看肝功能指數、癌症指數、發炎指數、肝炎病毒的病毒量等,腹部超音波則是看結構的變化,有助及早發現腫瘤,如果發現得早,可能開刀就能切乾淨,之後定期追蹤就好,連一顆化療藥都不用吃。【每年須定期健檢高風險群】*脂肪肝者*B肝或C肝帶原者*酗酒或酒精性肝炎病史者*膽結石者*抽菸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疾病百科/肝癌
-
2025-01-01 醫療.兒科
家長必看!有「性早熟」快就醫,及早治療助孩子多長10公分!
全世界的小孩,都在面臨性早熟危機!統計發現,各國小孩出現性早熟比率都在上升,不僅女童初經時間提前。韓國從2008到2020年,男生性早熟比例更增83.3倍,女生則上升15.9倍。墨西哥在Covid-19疫情後,女生性早熟比例也增加2.5倍,在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與元氣網攜手舉行的「孩童健康生長:小兒性早熟治療大解密」衛教講座中,醫師觀察到台灣也有類似現象,當兒童有性早熟現象,須及早治療,以免身高發育受限,差距可能達十公分之多。在面臨少子化的台灣,生兒育女成了重責大任,也讓家長更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在講座中,醫師也呼籲家長、民眾多留意小兒性早熟危機,現場約有三十多對關心小孩生長的親子檔、近六十人參與這場講座,活動中更安排骨齡測量服務與運動體能活動,大人、小孩皆熱情參與,現場活力四射。提早邁入青春期,生長發育易受限在衛教演講中,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函怡表示,一般女生在8到13歲進入青春期,男生進入青春期時間則多在9到14歲,進入青春期後,女生常出現的第一個「第二性徵」為乳房變大,男生睪丸也是開始變大,不過,當睪丸正在變大,小男生自己、其家人往往很難及早發現,常等到聲音變粗才就醫,黃金治療時機已縮短許多。當女生在8歲前、男生在9歲就出現第二性徵,並進入青春期,便符合「性早熟」定義。林函怡解釋,除了乳房、睪丸變大,女生8歲前、男生9歲前就出現陰毛、腋毛或短時間內長高,或者女生就月經來潮、男生聲音變粗等,都是第二性徵、性早熟跡象。性早熟背後原因,環環相扣小孩出現性早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有性早熟病史」、「肥胖」、「經常攝取精緻食物」與「經常接觸環境荷爾蒙」等,當小孩有這些高風險因子,出現性早熟的機率就會增加,而性早熟容易影響身高發展,導致小孩身高發育受限制,這也是衛教講座現場多數家長所關心的重點。「小兒性早熟類型分為中樞型性早熟與周邊型性早熟。」台大醫院小兒部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劉士嶢分析,在小兒性早熟族群中,以中樞型占多數,在人體長高的過程中,最初大腦下視丘、腦下垂體會發出一連串訊號,睪丸、卵巢一接收到這些訊息,就會分泌睪固酮、雌激素,身體便提早進入青春期,而體內的「促性腺素釋放素」(GnRH)則會抑制這些訊號。至於周邊型性早熟,多與腎上腺增生,或腎上腺、睪丸、卵巢產生腫瘤病變等有關,人數相對較少。「性釋素類似物」(GnRHa),有效抑制荷爾蒙分泌談到小兒性早熟的治療,劉士嶢表示,目前主要治療目標為抑制性荷爾蒙分泌、避免骨齡快速增長,如果是中樞型性早熟,則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現在使用的藥物成分與人體中的GnRH相近,可持續有效抑制性荷爾蒙分泌。研究顯示,有性早熟跡象的孩子若及時接受「長效肌肉注射GnRHa成分藥物」的治療,三個月後,不僅性荷爾蒙分泌明顯趨緩、效果達12個月,且實際年齡與骨齡的差距,也會大幅縮短,甚至趨於正常,孩子的最終身高,平均也比未接受治療組多增加約十公分之多。劉士嶢也指出,許多家長最在意的是「藥物治療會不會影響未來生育能力?」,根據過往研究,學童若接受GnRHa藥物的治療,成年後的懷孕率與一般大眾相近,代表這類藥物並不會影響孩子往後的生育能力。而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不舒服,通常過一陣子就會緩解,而頭痛、熱潮紅等現象,發生機率也非常低。多運動、健康吃、早睡覺,更是重要關鍵新竹市沐橙、關心診所副院長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特約醫師朱子宏提醒,容易造成性早熟的地雷食物包括高油脂食物、高糖食物、塑膠包裝食物、高荷爾蒙食物與部分補品等,若家長想讓孩子服用中藥或轉骨湯等,務必諮詢專業醫師,以免引起性早熟風險。此外,家長也需要定期觀察孩子的身高、體位發展,並與醫師進行討論,千萬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偏方、藥物,以免弄巧成拙。在講座中,醫師也再三強調健康飲食、睡眠充足、多運動的重要性,同時,對於有相關問題的孩子,也建議諮詢兒童內分泌科、兒童遺傳科或兒童成長門診,以獲得專業建議、評估。
-
2024-12-29 名人.傅志遠
有家族癌症病史,為什麼醫師不讓我自費檢查?跟1原因有關
幾周前有位急性腹痛的病人,在急診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我幫他安排了手術。術後一周他到門診拆線,恢復得很不錯,但他突然問我:「我的家族有胰臟癌病史,本身抽煙又抽得兇,我怕我也會得胰臟癌?要不要做個檢查?」「目前應該是沒有,上週在急診為了診斷闌尾炎時做的電腦斷層,胰臟看起來是正常的。」我邊說邊調出先前的影像,胰臟沒有腫瘤,放射科的正式報告也沒提到胰臟疾病。「電腦斷層會不會看不清楚?我看網路上說做核磁共振的檢查效果更好。」病人似乎在網路上查了一些資料。「這點我同意,核磁共振當然有其優勢,不過目前你並不符合做檢查的條件。」「那我可以自費做嗎。」…「坊間有許多提供高階自費健檢的機構,你可以去那邊諮詢一下。」我提供了本院健檢中心的資訊給他參考,就請病人離開了。護理師對我的做法有些不解:「他都同意要自費檢查了,為什麼不幫他排?」「每個醫師的習慣不一樣,我個人不太喜歡幫病人排自費檢查,很難說後續會不會有麻煩。」我聳聳肩,表達這是我的個人習慣。在我的工作中,常遇到病人要求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的情況,我知道有些同業會選擇「讓病人自費」。我曾經在這方面吃過虧,所以不再這麼做。一般來說,健保給付的原則大致上分三類:第一類就是「完全不給付」,完完全全就是自費品項,例如美容手術、傷口癒合後使用的美容膠帶除疤藥膏、或是某些高階手術耗材。因為健保認定非醫療必要的支出,所以沒有任何給付條件,要用就是自費。第二類是「有明確給付條件」的藥品或醫材,例如某些高單價的癌症藥物,有清楚白紙黑字載明某些特定細胞型態、某些較嚴重的腫瘤分期,才是使用時機;若未達這些條件,但醫師基於個人經驗或某些較尖端的研究,會「超前部署」讓病人自費使用。然而最多的是第三類:「依醫師專業判斷決定是否使用健保」。問題來了,病人主觀的想要與醫師的專業判斷不一定相同(病人想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不同醫師間的專業判斷也未必相同(有的醫師認為需要、有的認為不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與健保審查委員的看法也不同...舉這個病人為例,病人的確是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想要篩檢似乎也無可厚非,只是醫師認為目前不符合做檢查標準。當病人在我這兒得不到他想要的目的時,可能會發生幾種情況:病人去看其他醫院或醫師,然後有些醫師條件比較寬鬆,就用健保排檢了,至於健保審查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個故事。病人去自費健診的機構,自費做了核磁共振。以上兩者都沒有問題。病人向醫師要求「自費核磁共振」,醫師也同意了。事後病人心有不甘向衛生局(健保署)投訴,於是官方會來函要求醫師說明「健保給付之品項,不得要求病患自費」(無論是否達到標準的~),或是真的在影像上看到些什麼(即便不是癌症,但只要有看到任何的異常,似乎就不能說此檢查是無意義的,既然有意義,那為什麼需要自費?),可以想見醫師一定會被抱怨或是得退款。所以為了免除這些麻煩,無論是急診、門診或是住院,我很少讓病人做自費的檢查。我認為有需要,就大方用健保;我認為不需要但病人想要,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健保這項德政,讓民眾都有權利獲得高品質的檢查,由醫師的專業來把關雖然立意良善,但也無形讓醫師背負許多壓力。
-
2024-12-29 癌症.癌友故事
確診血癌只難過半天、抽骨髓抗癌不掉淚,《血.拾人生》演出真實癌友故事
正在播出的大愛劇《血.拾人生》於今日舉辦粉絲見面會,主要演員魏蔓、黃薇渟、張睿家分享拍攝癌友故事的心情,劇情改編自真人真事,兩位原型人物亞倪、虹汝也來到現場談抗癌以及家人陪伴的心路歷程,除了呼籲民眾驗血建檔,更提醒大家,維持健康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魏蔓、黃薇渟、張睿家並於會後接受聯合報「元氣網」專訪,透露如何揣摩劇中角色。魏蔓談到平時很重視健康管理,曾運用「元氣網」搜尋醫療保健資訊,大讚網站上有很多疾病相關的百科可做查詢。她曾檢查出腫瘤,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獨自一人到醫院檢查、動手術,儘管個性獨立,但躺在手術台時依然感到忐忑不安,幸好經確認是良性腫瘤,她也將這段經歷投入到劇中角色。劇中魏蔓為了試管嬰兒療程而施打排卵針,她自己則是於去年進行凍卵手術,她表示,雖然目前還不想生孩子,但凍卵是為了未來提前做好規劃。飾演深情丈夫的張睿家,在劇中陪伴妻子抗癌及做試管嬰兒,他說三年前爸爸罹患直腸癌第三期,當時為了不讓媽媽擔心而選擇隱瞞,印象最深刻是攙扶爸爸就醫,發現爸爸因病痛而瘦成皮包骨,很能感受癌友家人的不捨心情。開拍前,張睿家翻閱不少血癌相關書籍,非常認同驗血建檔的重要性,他自己也身體力行響應,呼籲觀眾號召身邊親友一起行動,「這件事情需要更多人去做,會讓等待骨髓移殖的家庭獲得希望。」黃薇渟說,自己有一段時間對生活很冷漠,拍戲時,原型人物虹汝每次來探班都帶給大家溫暖,讓她得到很多能量,很榮幸可以飾演這個角色。她想跟所有癌友說,謝謝你們這麼勇敢努力地生活每一天,只要持續相信,就會愈來愈好。《血.拾人生》是真實人生電視劇,魏蔓和黃薇渟也因此與原型人物亞倪、虹汝有不少互動,魏蔓最佩服亞倪確診血癌後「只難過半天」,抗癌過程中,取骨髓六次,其他插針檢驗無數次,卻沒有掉過眼淚,她也要將這種堅強樂觀的精神透過戲劇傳遞給癌友。亞倪目前在台中開飲料店,電視劇播出後,她將驗血建檔的海報張貼在店裡,獲得不少客人詢問及響應。虹汝提到,其實拍攝期間是她的低潮期,當時剛好結束一段工作,覺得生活變得沒有目標,就利用閒暇探班好幾次,甚至還擔任臨演,她表示,回顧這段時間,當時雖然不知道目標在哪裡,但她就是一直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有時不知道結果,但事後還是會有收穫。」抗癌後,她把握人生參加過紐約馬拉松、爬玉山、泳渡日月潭,用行動來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大愛劇《血.拾人生》正在播出中,用真實故事帶給癌友及家人們勇氣與希望。
-
2024-12-28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側躺睡覺會聽到心跳聲?醫警告「1情況」留意血管問題,嚴重可能腦中風
你有試過側躺睡覺,當耳朵貼在枕頭上時,感受到耳朵類似砰砰砰的心跳聲?不止側躺,有時站著也會聽到。為什麼耳朵會有砰砰砰聲音?這是怎麼回事,正常嗎?醫師警示,搏動性耳鳴少數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需嚴防後續腦血管病變,發生腦中風的可能。「搏動性耳鳴」需留意嚴重血管問題根據《Mail Online》報導引述美國外科醫師Anthony Youn博士在TikTok上的一段影片中解釋,一直聽到心跳聲,可能是「搏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又稱脈動性耳鳴),大約10%的耳鳴患者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少部分較令人擔憂,可能是頭部或頸部腫瘤的警訊,這些腫瘤導致異常血管發展。頸動脈是心臟的主要血管之一。它位於頸部兩側,經過耳朵內側,負責向頭部、臉部和頸部供應血液。側躺時,頸動脈就靠在枕頭上,而你會聽到聲音這可能由於你的血液流動很快,比一般緩慢的血液流動產生更多的噪音,可能是由高血壓、血管異常纏結導致動脈和靜脈之間的連接出現問題;劇烈運動或懷孕時也可能會出現血流量增加,而甲狀腺過度活躍(稱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毒症),甚至攝入過多咖啡因,也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陳建志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搏動性耳鳴可能是腦部血管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一樣嗎?而少數人偶爾也會有耳鳴狀況,但卻沒有感覺到耳朵的心跳聲。普通的耳鳴跟搏動性耳鳴有一樣嗎?根據《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的解釋了二者的差異。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差別.搏動性耳鳴:指耳鳴的聲音和脈搏或心臟的跳動同步,是有節律性的耳鳴。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感覺脈搏在耳邊跳動。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非搏動性耳鳴(普通耳鳴):是持續性、無節律的嗡嗡聲或蟬鳴聲。多與跟聽力受損或壓力有關。搏動性耳鳴需就醫嗎?那如何確定自己的情況是安全的,還是少數的危險患者?如果你的情況頻繁,並感覺不太舒服,最好還是要就醫檢查。陳建志指出,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以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以減輕症狀。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蔡力凱曾受訪提醒,有耳鳴困擾者應嘗試同時檢測脈搏,以辨別耳鳴的節律是否和脈搏同步,若為搏動性耳鳴治療方向也不同,以避免後續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參考資料.《Mail Online》.《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4-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反致癌?營養師曝保健品隱患:一情況才需服用
許多人習慣用保健食品補充日常膳食缺乏的營養,但在利用營養補充劑增進健康的同時,專家警示若是過量捨取也會增加致癌風險,建議若沒特別缺乏,只要吃天然食物足矣。美國華盛頓州腫瘤營養師安德魯斯(Nichole Andrews)表示,很多人服用高劑量補充劑來降低罹癌風險或改善健康情況,但「多多益善」是不正確的觀念,身體無法擺脫多餘的維生素,通過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液,當身體無法夠快處理它們時,補充劑會攻擊健康細胞並刺激癌性腫瘤的生長。安德魯斯指出,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每天至少服用一種營養補充劑,而像是維生素C這類常見的營養補充劑被吹捧為增強免疫力,而這些藥丸十之八九成份被誤標,真實劑量是未知,人們經常服用過量,不但沒增進健康反而傷身。根據去年一項研究發現,當癌症患者和患病風險較高的人服用維生素C和E補充劑時,肺癌腫瘤內會形成新血管,會導致腫瘤生長得更快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此外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未服用補充劑的男性相比,服用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男性吸菸者與不服用補充劑的男性相比,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了四倍,這個高劑量是美國推薦日常攝取量的好幾倍。別依賴保健食品 從食物攝取營養才是最佳解安德魯斯建議人們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營養素,如果沒有缺乏,就不要過量服用補充劑。當過量的維生素充斥在血液時,會形成自由基,進而攻擊DNA並破壞正常細胞功能,導致細胞突變成癌細胞。她指出若透過食物獲取維生素C和B12等營養物質,不會面臨攝入有毒劑量的風險,因為食物根本達不到如此高的劑量。例如可從柑橘類攝取維生素C,一顆柳丁的維生素C含量為65~90毫克,幾乎已滿足一天建議攝取量(根據衛福部建議,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最高上限是2000毫克);另外也可從紅肉、雞蛋和魚等動物蛋白取得維生素B12。她再次強調,除非個人特別缺乏某種營養素或有醫師處方籤,不然從一開始就別吃營養補充劑,只要吃一般食物就夠了。另外專家還建議,雖然鈣和纖維等營養素已被證明可以降低患乳腺癌和結腸癌風險,但最好從食物中攝入,而不是從補充劑中獲取。 @oncology.nutrition.rd Say goodbye to confusion and uncertainty. Join my 1:1 coaching program today, regain control over your diet, and get back to living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 🌟🌟LINK IN BIO TO APPLY for 1:1 support TODAY!🌟🌟 #breastcancerjourney #lungcancerawareness #bravetheshave #lymphomaawareness #livercancer #kidneycancer #prostatecancerawareness #radiationtherapy #hormonetherapy #sarcomaawareness #cancerresearchUK #pancreaticcancer #lymphoma #ovariancancer #prostatecancer #cancerfree#cancerwarrior#cancerfighter #oncology #breastcancersurvivor #cancerresearch #chemotherapy #chemo #cancerpatient#cancerawarenessmonth #oncologynurses#cancercure#cancernation #breastcancercare #cancermotivation ♬ original sound - Nichole | Oncology Dietitian 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2-27 醫療.婦產科
10公分肌瘤造成頻尿 台大新療法免動刀
47歲韋女士去年健檢發現5公分子宮肌瘤,後續肌瘤增大至7公分,到台大醫院接受磁振造影檢測,肌瘤再擴大至10公分。在醫師建議下,她接受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經過半年追蹤,肌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僅剩25%。她表示,治療當天即出院,隨腫瘤消融,早晨強烈尿意症狀明顯改善。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說,4分之1女性終其一生罹患子宮肌瘤,常見症狀包括經痛、經血過多、頻尿及疼痛等,影響女性生活甚鉅。過去多以手術治療,恢復時間3至5天,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則具無傷口、迅速方便、併發症少等優勢,但病友必須自費,費用約20至25萬元。韋女士治療後,除症狀改善,肌瘤體積也縮小75%。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莊博涵說,高強度聚焦超音波原理,類似以放大鏡聚焦太陽光,可將能量集中於病灶處,將肌瘤溫度提升到攝氏65度以上,術後肌瘤會隨時間崩解消融。該技術可處理腫瘤大小為3至10公分,治療時間約1至3小時,門診治療完成後,當天即可出院。莊博涵說,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應配合磁振造影、溫度監控,可避免正常組織升溫,確保超音波能量集中於病灶處,取得最佳治療效果,腫瘤愈大病人所需治療時間愈久,考量治療過程必須趴臥,可分成2次治療,腫瘤較小病人,採一次治療即可。另一名40歲女性罹患子宮肌腺症,自青春期開始即受劇烈經痛所苦,每次月經都必須吃許多止痛藥。莊博涵指出,該病人合併有骨盆腔壓迫感、頻尿,治療後半年肌瘤體積縮小,月經來臨時也不用再服用止痛藥。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3月8日啟用「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神波刀)」治療中心,至今已為4位病患進行5次治療。陳世杰說,高強度聚焦超音波可用於子宮肌瘤治療外,食藥署也核可用於腹腔內軟組織腫塊、骨轉移癌症等治療,臨床研究則發現,這類能量治療也可用於乳癌、特定脊椎疾病等治療,應用範圍愈來愈廣。
-
2024-12-27 焦點.元氣新聞
男性癌威脅攝護腺擠入第三名 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健保延長給付一年
衛福部公布111年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攝護腺癌新增9062名病患,排名第五位,單看男性則立刻上升到第三位,相對110年多了1581人,能看出一年期間,攝護腺癌對健康威脅持續加重;另外在臨床統計中,有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可藉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治療能降低三成死亡率,為支持病友持續治療,健保於今(113)年8月1日起 ,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給付年限從2年延長至3年,呼籲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繼續申請健保的可能,減輕治療負擔,並爭取延長存活的機會。 骨骼疼痛恐怕已罹患攝護腺晚期 高風險轉移性死亡率高三成振興醫院微創手術科主任醫師蔡昇翰表示,攝護腺癌早期幾乎無症狀,當腫瘤影響到尿道與膀胱頸時,會出現頻尿,排尿不順等下泌尿道症狀,與攝護腺肥大表現相似,難以早期發覺,至於晚期攝護腺癌則容易侵犯骨骼,患者的表現差異極大,從慢性下背痠痛,多發性劇烈疼痛甚或更嚴重的發生病理性骨折與脊隨壓迫;攝護腺癌晚期,由於癌細胞已經轉移它處,不適宜再以手術治療,須仰賴荷爾蒙治療,遏止癌細胞擴張。蔡昇翰主任提到,確診攝護腺癌後,會根據病況區分高低風險 : 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8分,癌症轉移到內部臟器(例如肝臟,肺臟等),三處(含)以上骨骼轉移(一處以上在脊椎與骨盆這些中軸骨以外);以上三個條件符合兩個,就屬於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平均餘命明顯短於低風險族群,幸好目前有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針對高風險族群能夠加強癌病的控制。封住癌細胞的「嘴」阻擋男性荷爾蒙 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減少三成死亡率蔡昇翰主任指出,攝護腺癌好比攻城掠地的軍隊,行軍所需糧草就是男性荷爾蒙,使用手術或藥物去勢,雪崩式降低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刺激,讓癌細胞部隊就像缺糧般凋零,一直是治療晚期攝護腺癌的軸心;但總有些頑強的癌細胞只需要微量男性荷爾蒙,能夠挺過去勢這種荷爾蒙稀缺的環境,發展出荷爾蒙抗性抗再次壯大,因此醫學界想出封住癌細胞的「嘴」,一丁點男性荷爾蒙也不讓癌細胞吸收,以期加強癌症控制力道。蔡昇翰主任解釋,癌細胞吸收男性荷爾蒙,需要仰賴接受器,就像人類用嘴巴吃飯,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有效擋住癌細胞表面與內部接受器,全面阻斷男性荷爾蒙刺激細胞分裂分化,提高癌細胞控制力道。研究發現高風險荷爾蒙敏感性轉移攝護腺癌接受去勢療法外合併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明顯減少三成死亡率;同時能夠有效延緩疾病進展與臨床症狀惡化。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延長給付至3年 減輕藥費負擔穩固治療效果蔡昇翰主任強調,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針對高風險荷爾蒙敏感性轉移攝護腺癌患者目前已納入給付,健保署自113年8月1日開始,更將給付年限由2年延長至3年,讓患者對生命更有希望。蔡昇翰主任提醒,部分末期攝護腺癌病患,在延長給付時限前,按原規定停止藥費給付,因此健保署設立彈性條件,如果3個月內病況未惡化,就能繼續給付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12個月,呼籲已停止給付病患,可以主動詢問主治醫師,是否符合延長12個月條件,能減輕醫藥負擔外,也能讓治療更穩固。
-
2024-12-25 癌症.血癌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同病不同命
「這些高齡病患,無法使用標靶藥,只好反覆化療,因年長、身體機能衰退、多重慢性病纏身,治療格外辛苦!」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觀察到,由於健保給付限制,不少血癌高齡病患即使需要標靶治療,卻「有藥用不起」,被迫忍受化療折磨,尤其是越年長的病患,化療副作用更難以承受。「有些病患可能一輩子沒機會用標靶藥!」譚傳德解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CLL)為血癌之一,病患多高齡族群,約一成帶del-17p基因變異、近兩成九為IGHV無突變族群,這群病患通常屬於高風險族群,預後也不好。此外,IGHV未突變病患的預後比較差,卻未能與del-17p基因變異病患享有相同健保給付條件,形成「同病不同命」治療困境。現行健保給付僅涵蓋del-17p基因變異族群一、二線治療,導致IGHV無突變族群,以及近五成三無任何基因變異的病患,在一至三線治療均無健保標靶藥可用,自費負擔沉重,亟需政策重視,為這些抗癌病患提供公平治療機會。衛福部一一一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六十五歲以上族群占癌患人數近半,七十歲以上已超過三分之一,研究顯示,因代謝藥物能力衰退、年長共病,加上活力較差,年長者面對化療副作用、藥物毒性侵襲,較為脆弱。根據NCCN(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ESMO(歐洲腫瘤學會)等國際治療指引,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無論是否帶基因變異,都應優先使用標靶藥BTK抑制劑,以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並幫助提升生活品質。研究也顯示,與化學治療相比,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不僅癌症惡化、再復發風險下降五成八,也較不會因藥物副作用過大而中斷治療。譚傳徳分享,一名女性病患在四十多歲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近六十歲疾病復發、轉趨兇猛,化療失效後,她因疾病而嚴重貧血,須反覆就醫輸血,後來咬牙自費使用標靶藥BTK抑制劑,症狀才好轉,且能種菜、享受田園生活。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分析,高齡病患多需家人照顧,但家人可能因工作無法陪伴就醫,對於疾病轉移、復發風險如影隨形,病患、家人更承受高度情緒壓力,若病患及時獲得適合、副作用較少治療,不僅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也可減輕家庭照護負擔。不過,日前該基金會統計發現,近五年來,雖有四十八項癌症新藥納健保,但其中六成七藥品的健保給付條件遭限縮,包含血癌十六項新藥全遭限縮,嚴必文指出,因健保受限而被迫放棄治療的病患中,很多家屬想賣房、拿退休金當醫療費,但病患常不忍拖累家人,尤其像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好發於高齡的疾病病患,更是如此,為了減少家庭負擔,近五成三無任何基因變異的病患只好接受化療等方式,這也是目前健保制度下血癌病患所面對的無奈困境。譚傳德認為,BTK抑制劑已被全球廿七個國家列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線治療藥物,並有卅個國家將其納入二線給付,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rrCLL),若已有科學實證,應至少讓患者一輩子有一次使用標靶藥機會,較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嚴必文也呼籲,面對高齡、相對弱勢的高風險族群,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提升晚年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風險,皆為健保政策重要考量,若健保給付條件符合國際治療指引,不僅與全球接軌、有助減輕醫療負擔,病患生活品質也可獲得改善。
-
2024-12-23 癌症.其他癌症
症狀類似腸胃病 可能發生在全身!賈伯斯病難察覺 發生時常已轉移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胰臟癌併發肝轉移而死亡,他罹患的是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因此這疾病被稱為「賈伯斯病」。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因症狀類似腸胃病或一般內科疾病,民眾難以察覺。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罕見的癌症,陳彥仰說,近年隨著醫學診斷技術進步,台灣每年新增約1400位患者,自1996年以來更是顯著增加,從平均每10萬人0.244例增至2015年的3.162例,成長約13倍。患者以40至60歲族群居多,比一般癌症的年齡還要輕一些,罹病原因跟家族史、遺傳、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相關。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高雄長庚醫院核子醫學部講師級主治醫師張雁翔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又稱「類癌」,因為細胞型態無法由單純的病理切片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外表看起很「和善」,以為沒有侵襲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有癌化、惡性的傾向,雖然生長速度緩慢,但等到發生轉移或出現癌症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錯過黃金治療期。張雁翔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各部位,以腸胃道最多,其次為肺部,再來是胰臟,也可能長在腎臟、乳房、子宮、口腔、甲狀腺等部位,因較常發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統,所以會產生咳嗽、氣喘、腹瀉、腹痛及臉紅、盜汗、熱潮紅等症狀,有些女性會以為是更年期到了,而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近6成透過健檢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情變化多端、診治不易,從診斷到治療,需要跨科別的團隊合作,包括腸胃科、內分泌科、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張雁翔表示,醫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等,新型療法可針對特定癌細胞發揮治療效果,延長患者存活率。陳彥仰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逐年上升,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至關重要,有近6成的病患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民眾若出現腸胃道或胰臟相關的症狀,應留意並盡速就醫。局部性未轉移的神經內分泌瘤,及早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到90%。
-
2024-12-23 癌症.抗癌新知
守護弱勢癌友用藥權 健保署擬修法
癌症新藥推陳出新,不過弱勢病患多數無法自費負擔,為了改善上述困境,衛福部健保署推行癌症新藥暫行性支付、癌症新藥基金等政策,同時也將修法「主動出擊」,由政府出面與廠商協議,補足臨床缺口,守護病患用藥權。對此,多位癌症治療專家、病團代表雖表肯定,但也呼籲多重視食道癌、泌尿道上皮癌等較少數癌患用藥權益,癌症新藥基金的運用也須公平、透明,並把病患建議納入政策考量。由於目前有些用藥缺口來自於藥廠決定讓藥物留在自費市場,而沒有申請擴大適應症。健保署日前已預告「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盼解決困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該辦法修訂後,健保署如遇臨床用藥缺口,可向廠商協議,啟動擴大適應症討論。而臨床用藥缺口定義,須由國內學會訂指引。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的治療指引中,「Catagory1」為實證強度最高、「Preferred treatment」為建議優先使用,被列為這兩類的藥物,經盤點後,將為健保優先收載品項。除了NCCN,同時也將參考其他國內外醫療指引,並考量各項指標。食道癌、泌尿道上皮癌用藥少在智慧病人領袖學院、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所攜手舉行的「二○二四年終健保給付政策檢視圓桌會議」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仁熙以食道癌為例指出,晚期食道癌病患從一線治療後惡化進入二線,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免疫藥物,連臨床指引所建議的二、三線化療藥都沒有納健保,像免疫治療加化療等合併療法更無法給付,病患用藥權益如「無主孤兒」。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蘇柏榮說,台灣泌尿道上皮癌病患中,上段泌尿道上皮癌的比例比歐美來得多,由於診斷困難,確診多為晚期,且過去只能打化療,中位存活期僅八至十個月,過去二十年沒有治療新進展,病患常感無助,近五年免疫療法、免疫加化療或標靶等新療法問世,病患存活期可延長到近三十個月,但健保規定,免疫療法須受限於生物指標PD-L1,而這樣的限制並不合理,應以病患對化療藥有無反應做評估,而新的治療組合仍未給付,病人負擔大。肺癌免疫治療 規定前後矛盾另外,像肺癌治療缺口,同樣也受關注,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昭華指出,據國際治療指引,免疫治療不僅可用於晚期肺癌,早期肺癌在手術前後運用免疫加化療,可降低術後復發風險,是達成政府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有效策略之一,不過目前健保用藥給付偏重晚期。另有些規定「前後矛盾」,如晚期一線免疫用藥除受限於PD-L1表現,需病人不適合化療,但又要「心肺肝腎功能好」,不適合化療族群,身體器官功能通常不佳,規定衝突,讓醫師、病患困擾。盤點藥物缺口 應納病患意見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院長蒲若芳表示,健保給付政策或臨床照護,應以病人為中心,在盤點健保給付藥物缺口時,也應納入病患意見,透過病人經驗反映真實問題,政策才能符合臨床所需。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秘書長齊秀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研究發展部組長李芸婷皆認為,歐美在相關政策擬訂過程中,病患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期待政府傾聽病患聲音,真正「與國際接軌」。
-
2024-12-22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健康最前線/膳食纖維優化腸道健康 國人普遍攝取不足
很多人每天外食,經常無法吃到蔬果等膳食纖維,長久下來,恐引起便祕、腸道慢性發炎,甚至可能致癌。膳食纖維不僅有助腸道蠕動,還能修復腸粘膜,更重要的是讓腸道好菌生長,尤其是近年熱門的益生菌,也需要膳食纖維來維持腸道菌叢及數量,營養師提醒,平常應多吃蔬果等食物,不足的則可透過額外補充營養品補足,確保腸道健康。什麼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又稱為第六營養素,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表示,多數蔬果、五穀雜糧中均含有水溶性、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不過,兩者在某些食物中含量較多,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木耳、蒟蒻等均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讓糞便較軟。此外,還能調整血糖、血脂,並幫助增加腸道益生菌的種類及數量。●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例如五穀雜糧、蔬果、豆類中,均含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吸收水分,讓腸道的糞便體積變大,有助解便。膳食纖維對人體的三大好處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多數為外食族,飲食普遍高油、高鹽、高糖,且蔬果常攝取不足,導致腸道好菌無法存活。營養師何慧真表示,膳食纖維對人體有三大好處:1. 幫助腸道蠕動周宜群說,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容易便祕,如此一來,不僅是腹脹、腹痛等問題,因為糞便含有細菌、有毒物質,如果長期留在腸道中,會引起慢性發炎、憩室,甚至大腸癌等。2. 幫助修復腸粘膜何慧真也說,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缺乏足夠纖維,除了益菌無法生長,壞菌也會不斷增加,甚至啃食腸粘膜,也會有腹瀉問題。此外,腸道健康,毒素不會累積在腸道中,皮膚也會比較好,且纖維會讓人有飽足感,對減重也有幫助。3. 幫助腸道好菌生長近年來,相當熱門的益生菌也攸關腸道健康,膳食纖維足夠,腸道的好菌才能繼續生長。周宜群說,腸道如同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因腸道有非常多的神經細胞,具有獨立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因此,當腸道的益生菌種類、數量夠多,不僅腸道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而膳食纖維的攝取,則有助腸道益生菌叢增加。國人膳食纖維普遍攝取不足,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在膳食纖維攝取方面,男性平均每天僅攝取13.7公克,女性僅14公克,為維持腸道健康,衛福部建議每天攝取25-35公克膳食纖維。何慧真說,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比例偏高,因此,提醒民眾多食用這類食物,不僅得到膳食纖維的好處,還能有其他豐富的營養元素。菊苣纖維有致癌風險?菊苣纖維屬於水溶性纖維,曾有媒體報導,這類膳食纖維在腸道裡促使梭狀芽胞桿菌和變形桿菌增生,細菌會將初級膽汁酸轉化成次級膽汁酸,且次級膽汁酸會在肝臟淤積,引發肝細胞病變導致肝癌。何慧真說,這項報導的基礎是菊苣纖維經過一連串的加工提煉與處理方式,但通常保健食品為熱水萃取,相當安全。此外,國外的老鼠實驗發現,每天食用5%-10%的菊苣纖維,不會導致任何腫瘤發生,若以19歲女性每天攝取1900大卡熱量換算,每天食用20公克菊苣纖維,大約含2.1%的菊苣纖維,因此可安心食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將菊苣纖維列為公認安全食品原料,且在食品中無特定用量限制,例如洋蔥、香蕉等食物中都有,健康成人一天食用40-70克菊苣纖維均無不良反應,可以長期安心食用。延伸閱讀 : 部位凹陷恐有肌少症 找回肌力要吃對蛋白質難入睡 越睡越累……好想一覺到天亮醫師:好睡有祕訣吃B群還是睡不好、沒精神?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翻倍!3C用太久 葉黃素護眼 減緩黃斑部傷害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
2024-12-21 焦點.科普好健康
青光眼新藥 首創雙標靶機制
青光眼是一個因眼壓過高讓人失明的疾病,使用降眼壓藥物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青光眼藥物在90年代推出多種新類型降壓藥之後,已20年都沒有新藥產生,直到2015至2017年,才有「Rho激酶抑制劑」這種新型藥物分別在日本及美國上市。工研院、三總合作開發「Rho激酶抑制劑」的作用機轉,主要是增加眼內房水液排出,達到降眼壓的功能。美國愛麗(Aerie)藥廠在研發10年後,推出兩個藥物,由於研發前期部分實驗在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進行,基於三總對此類藥物的研究經驗,工研院數年前開始研發同類藥物,也與三總實驗室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工研院的原始想法,源起於多數青光眼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臨床上約五成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就需更換藥物,治療幾年下來,面臨藥物愈用愈少的窘境。此外,這些青光眼一線用藥也常伴隨紅眼、發炎、黑眼圈等副作用,對於特定族群如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造成額外負擔。工研院希望憑藉以往在腫瘤標靶藥物的經驗,將標靶原理運用於青光眼的藥物研發,希望能將「Rho激酶抑制劑」做為標靶,開發新一代的降眼壓藥物。嘗試200種化合物組合工研院團隊投入青光眼標靶藥物時,遇到不少挑戰。為了找到藥效最佳成分,嘗試了200多種不同的化合物組合後,經三總眼科實驗室動物實驗評估,最終找到一個化合物配方,效果優於市面上現有藥物,且副作用較少。工研院研發出的這個藥物,不僅可抑制Rho激酶,對於另一種導致眼壓升高的蛋白激酶「MYLK4」,也同樣有抑制功能,因此降眼壓效果更顯著。這個發現,讓此藥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個能夠同時抑制兩個標靶的新穎青光眼藥物。突破契機 愛迪生獎摘金經過動物實驗發現,每天只需點一次藥水,降眼壓效果可達6毫米汞柱,是現有同類藥物的2倍。工研院因此獲得2024年國際愛迪生獎項金牌獎,並在初步成功後,於2022年12月授權台灣的生技公司,進行多國的臨床試驗,目前已經在澳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也在馬來西亞完成初步二期臨床試驗。今年青光眼菁英高峰會於柬埔寨舉行,三軍眼科部在會中發表動物實驗與人體試驗研究結果,與會者熱烈討論,更被認為是很有潛力的新型青光眼藥物。這個新藥的研發,不但是國內第一個進行到二期臨床試驗的青光眼藥物,更證明台灣擁有新藥研發的本土能量,足以進入眼科用藥的藍海市場。一站式眼科新藥平台工研院建置一站式眼科新藥開發平台,從藥物設計合成、藥物試製到GMP生產等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務,加上與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合作,更證明了產官學協同的可能性。在不久的未來,大規模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即將在台灣進行,希望可以成功,再進一步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嘉惠更多青光眼患者。
-
2024-12-17 養生.聰明飲食
促新陳代謝、降中風風險 辣椒1成分有益健康但男性不建議多吃
根據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會吃一次咖哩,而在英國,像是Tingly Ted's等辣椒醬品牌,更是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等名人加持下大手歡迎,需求暴增。不過,辣椒到底對我們健康有沒有好處呢?「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近期對5萬多名成年人,針對食用新鮮辣椒、辣椒醬或在烹飪中添加乾辣椒的頻率,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每周只吃一次辣的人跟那些鮮少或是根本不吃辣的人相比,罹患危及性命的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13%。其中理論認為,辣椒益處是來自辣椒素(capsaicin)之作用,也就是讓辣椒吃起來辣口的成分。辣椒素可提高新陳代謝約8%,也叫是身體消耗能量的速度,並因此防止肥胖。且即使是已經中風患者,也能從中受益,根據「中風和腦血管疾病雜誌」(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辣椒素補充劑的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吞嚥困難是高達80%的中風患者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你是否有注意到,每次吃辛辣飯菜的時候,本來困擾你的鼻塞似乎消失了;這是因為辣椒中的辣椒素會釋放出一種蒸氣,刺激鼻孔內的黏膜;而這層脆弱的粘膜,會捕捉進入我們鼻子的細菌,並釋放黏液將它們從鼻子中清除。另外,辣椒素還可以緩減疼痛;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就經常會使用,由辣椒素製成的皮膚貼片來治療,像是糖尿病患者因腿部和腳部血液循環不良會損害神經導致的神經性疼痛。研究顯示,這種以辣椒貼片,含有一種由辣椒素製成的液體,可滲透至人體,減輕高達50%的神經性疼痛。但辣椒也並非全然地對人體有好處,南京中醫藥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研究人員,在2021年回顧了16項關於辣椒和胃腫瘤的研究數據,發現每周吃好幾次辣椒的人,可能因為辣椒素攝取過量,導致他們罹患胃癌的風險比偶爾吃的人高出50%。此外,吃太多辛辣食物,可能還會影響親密關係;近期一項針對373名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周吃三次或以上辛辣食物的人會出現性慾下降的情況,而且患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是每周吃辣少於一次的人之兩倍半;主要可能是因為辣椒會影響雄性激素的水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7 醫療.耳鼻喉
為何睡覺時會流口水?醫師教3重點自我診斷 簡單4招有助改善
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有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睡醒卻驚覺流了一攤口水,因此會感到尷尬、沮喪,甚至懷疑是病兆嗎。醫師指出,睡覺流口水,可能與睡姿、鼻過敏、吞嚥能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有關,應找到確切原因,才能對症有效改善。如果睡覺流口水發生在夜晚睡眠時,或許無傷大雅,但如果發生在坐公車時,或在學校、工作環境趴睡時發生,往往會讓人感到尷尬、困擾。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不論清醒或睡著,口腔本來就會分泌口水,偶爾流口水還是可接受範圍,但太頻繁發生,就要找出確切原因。其實在整個睡眠過程都可能會流口水,胡皓淳說,深層睡眠、肌肉張力最放鬆時,相對容易因為臉部肌放鬆,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1.側躺、趴睡較易流口水「睡姿一定有一些關聯性。」胡皓淳指出,如果是正躺睡,口水就會順順地從嘴巴流進喉嚨,再從食道吞下去;不過如果是側躺、趴睡等姿勢,加上嘴巴稍微張開一點,口水就有可能會直接從嘴角流出。2.睡時張口呼吸 要找原因有些人睡覺習慣張口呼吸,也比較容易流口水。胡皓淳說,睡眠時張口呼吸的人,要找出確切原因,如果是鼻塞、鼻竇炎,或鼻瘜肉、鼻中膈彎曲等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治療;如果確定鼻子沒有阻塞,可能是習慣性嘴巴張開,則可考慮用貼住嘴巴的矯正膠帶,強迫嘴巴閉起來。張口呼吸是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習慣之一,上呼吸道阻塞會導致空氣無法進到氣管,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塌陷。3.中風、潰瘍會影響吞嚥胡皓淳指出,有些人流口水,是因為神經病變導致吞嚥功能有問題,例如中風、神經麻痺的族群,也可能是本身吞嚥就有問題、長腫瘤或結構問題等。一旦發生吞嚥不順暢,口水就容易流出來;還有些人是單純喉嚨痛,例如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口腔裡都是小潰瘍,因為疼痛就不敢吞嚥,口水就會流出來;咬合有問題也是流口水的可能原因,因為口腔閉合受到影響。如果很擔心在公共場所流口水,胡皓淳建議,可透過睡前「自我意識提醒」,也就是在睡著前,不斷提醒自己記得要把嘴巴閉上,如有呼吸道、神經功能等問題,則要先改善這些症狀。有些人的口水相對較透明,有些人則是濃稠,甚至出現異味,胡皓淳表示,理論上喝水喝得多的人,口水會比較稀、味道相對較淡;水喝得少,有唾液腺、腮腺發炎等狀況,甚至分泌物有膿、唾液腺結石等,就可能跟著口水一起流出,甚至有些異味、異狀感。睡覺流口水改善方法1.控制鼻子過敏。2.持續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3.維持良好體重(太胖會打呼、影響呼吸)。4.睡前一小時避免情緒興奮激動,若睡得安穩,作夢所引起的嘴巴肌肉放鬆會紓解,改善流口水現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6 醫療.牙科
台灣自來水沒加氟,如何維持口腔健康?這歲數以上可免費申請牙齒塗氟服務
前言:這篇文章原來的標題是《飲水中的氟,天然的,添加的》,但我後來決定提供較多跟台灣有關的資訊。在一周前發表的自來水加氟,有健康風險嗎裡我有說(1)美國是在1945年在一個叫做Grand Rapids的小鎮首次施行Community Water Fluoridation(社區自來水氟化),目前大多數美國社區的自來水是含有0.7 ppm的氟,(2)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建議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將自來水中的氟濃度調至0.5到1 ppm之間。台灣在7年前也曾經考慮過要在自來水中加氟,請看《中時新聞網》2017-12-31發表的自來水加氟 衛福部喊卡。這篇報導的重點是:.國內兒童齲齒(蛀牙)狀況嚴重,平均齲齒是鄰近國家2倍以上。.衛福部司長諶立中說,包括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全球30幾個國家,都在自來水中加氟來抗齲齒。.為改善國人口腔健康,…經10個多月的討論,部分專家認為自來水加氟後,民眾沒有選擇性,加上台灣四面環海,有些海產本身就含氟,再喝含氟水,擔心攝取過多的氟。攝取過多的氟?有可能嗎?根據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台北的自來水含有0.07 ppm的氟,也就是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就預防蛀牙而言,台北自來水的含氟量是低了9成,而這不太可能是可以用吃海產來彌補的。(註:海水的含氟量大約是在1.2到1.4 ppm之間)那,飲用水中的氟含量有沒有可能會過高?根據美國環保署,飲用水中氟含量的非強制執行標準(non-enforceable secondary standard)為 2 ppm,而可執行的一級標準(enforceable primary standard)是·4 ppm。也就是說,當飲用水中氟含量超過2 ppm時,該社區的自來水事業處就會被警告,而超過4 ppm時,就會被處罰。根據美國環保署2003年的估計,約有0.5到1%的美國人被提供含氟量超過2 ppm的自來水,而其中的8%是超過4 ppm。也就是說,在美國,飲用水氟含量過高是極其罕見的。儘管如此,根據論文Occurrence of Fluorides in Some Wa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氟化物存在於一些美國水域),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阿肯色州的水樣本中氟化物含量為 2 至 13.7 ppm。更厲害的是,根據論文Fluoride Levels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in Africa: A Review(非洲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綜述),肯亞、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的水樣本中氟化物含量為 250 至 2800 ppm。2800 ppm!這個世界紀錄是在肯亞的納庫魯湖(Nakuru)測得的。所以,飲水中天然的氟含量可以低至像台北的0.07 ppm,也可以高達像肯亞的2800 ppm。但是,以美國為例,絕大多數地區飲用水的天然氟含量是過低,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會建議全國施行社區自來水氟化。台灣雖然沒有施行自來水氟化,但政府部門是明確知道氟對牙齒健康的重要性。衛福部在2024-5-4發布全民口腔健康,有愛無礙 產官學界齊攜手 共同推動臺灣口腔健康覆蓋,其中有關氟的條文是:.從0歲開始提供牙齒塗氟、臼齒窩溝封填、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等,全國兒童接受服務涵蓋率已達9成以上。(附註:衛福部兒童牙齒塗氟宣傳影片).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衛生福利部提醒您,每日使用1000ppm含氟牙膏,飯後睡前潔牙2次。有關「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請看衛福部發布的法規公告,點擊右下角的PDF 檔案。此一服務是每90天可以申報一次,而適用對象包括(1)65歲以上,(2)糖尿病患者,(3)心血管疾病患者,(4)洗腎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延伸閱讀:含氟牙膏傷腎?「名醫」又胡扯了含氟牙膏導致松果體鈣化,不會分泌褪黑激素?原文:台灣自來水沒加氟,提供免費塗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好擔心出血……血友病患可以運動嗎?
第1站確診之後Q:發現孩子罹患血友病,一定要馬上用藥嗎?侯人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血友病患多在年幼時確診,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避免出血而不能劇烈活動,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患,都建議盡早用藥,幫助正常生活與社交。血友病患最主要的要症狀是出血,容易發生於經常受力之處,如關節,尤其下肢關節受力較大,膝蓋、腳踝都是容易出血的地方;但每位病友常見受傷的部位不盡相同,主要與活動習慣有關。例如,經常背負重物者,肩關節易出現異狀。血友病確診時間早,許多病人在新生兒時期就被診斷,從學步開始就有可能發生膝蓋、腳踝腫脹出血情況,建議家長不要害怕用藥,及早治療能讓血友病童有正常的生活與社交。目前臨床上已有基因重組藥物或雙特異性單株抗體等不同治療選項,可由靜脈或皮下注射,減少受傷風險。此外,不少病友分享,因活動受限,成長過程飽受歧視,難以交到朋友,呼籲學校應妥善說明,營造血友病童的友善環境。第2站治療選擇Q:血友病患如何制定自己的治療策略?陳淑惠/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血友病治療分為需求性治療與預防性治療。需求性治療是發現出血狀況或身體肌肉、關節腫、痛等現象,就趕緊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避免長期出血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預防性治療是每周固定補充足夠的凝血因子,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還有活動前可接受單次的預防性注射。常規性預防性治療可降低各年齡層的出血,相較於需求性治療,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建議重度病友病患(凝血因子活性約小於1%)一旦經診斷確定,應該遵照醫師建議,盡早開始預防性治療。至於個人化醫療考慮的重點,包括年齡、體重、基因缺陷、出血頻繁程度、關節的狀況、個人平常從事的運動與工作,是否遵從醫師指示、藥物在體內代謝狀況、每個人設定的不同醫療的目標。病友可以根據這些重點,與醫師討論,找出最好的治療策略。研究發現,同一個關節即使只有二至三次出血,都可能造成不可逆且退化性的結構改變。透過預防關節出血,輔以個人化與預防性治療,可以提升病友生活品質,讓病人與一般人一樣生活。第3站注射需知Q:選擇長效型預防注射要注意什麼?黃晟維/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由於製劑的半衰期不同,過去A型血友病患者通常需每周注射一至三次,而B型血友病患者則需每周注射一至二次。隨著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的問世,患者可以改採皮下注射,其半衰期更長,A型血友病患者最久可達四周注射一次,大幅減少注射頻率。長效非凝血因子製劑採用皮下注射,副作用相對較少,主要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的輕微疼痛或紅腫。建議患者輪替注射部位,如左右大腿或手臂,以減少局部反應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約20%至30%的A型血友病患者,在注射第八凝血因子後可能產生抗體。由於患者體內先天缺乏此凝血因子,外源性補充後,免疫系統可能將其視為外來物,進而產生抗體,類似於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一旦出現抗體,患者需採取其他治療方式進行管理。第4站運動需知Q:血友病患治療之後,可以正常運動嗎?游昌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重度血友病患若能透過預防性投藥恢復濃度40%以上的凝血功能,除了高強度運動之外,其他運動幾乎都可以做,例如跑步、游泳等;若凝血因子濃度仍低於40%以下,則建議選擇走路、慢跑等較不會因此跌倒或受傷的運動。至於輕度、中度血友病患,建議減少衝撞型運動,包括橄欖球、籃球、躲避球、棒球,避免因激烈運動而出血;若要接受重量訓練,也要遵照專業建議,以免關節過度活動,一旦發現身體關節或部位有腫脹現象,就要立即就醫。不過,血友病患應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千萬不可因此就不運動,尤其是兒童病友,運動對關節、骨骼生長非常重要,建議可嘗試慢跑、游泳等運動。衛福部健保署於112年七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健保給付條件,讓病患有更多預防性投藥的選擇,包括:●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第5站出血預防Q:日常活動中發生出血,該怎麼處理?陳世翔/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部主任大部分兒童血友病患是小男生,活動力旺盛,但踢足球、打籃球、溜滑板車等易碰撞且高強度運動,應盡量避免或做好準備再進行運動;若在戶外活動時,建議更要準備好護具防護,包括護膝、護肘。然而,運動受傷流血有時還是難以避免,一般輕微肢體出血可冰敷、加壓止血,將出血部位抬高,幫助盡快止血。若因劇烈撞擊導致的出血,其程度可能較嚴重,尤其是撞到頭部或關節受傷出血,基本上要盡快施打常備在身邊的凝血因子製劑,若無藥物,或施打後止血狀況仍不理想、出血狀況較嚴重,建議盡速就醫,請醫師評估。兒童血友病患者要適量運動,對骨骼、關節的發育都有幫助,飲食上建議要均衡攝食,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且不要食用一般認為可活血的食物,如杏仁、木耳或中藥。第6站生活紀錄Q:如何記錄孩子的治療情況?是否可以減少治療次數?黃鼎煥/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許多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因為追求同儕認同,比較在乎朋友眼光,不想和別人不一樣。此時可調整治療時間,避免治療影響生活,盡量避免受傷,可以減少額外治療的機會。 目前健保給付血友病藥物,同時也要求填寫「居家治療表」,有著清楚的藥物使用時間與用藥情況記錄,除了常規治療,也包括額外注射事件。醫師希望病友清楚記錄自己的狀況,做為評估治療效果與病況參考,使用紙本或APP記錄都可以,但要寫清楚,尤其是重要的出血狀況,有人對於一時小出血不以為意,或當時不方便注射,但過一陣子就好了,如此累積次數過多,可能影響醫師對病況嚴重度的評估。 血友病治療近年發展快速,除了藥物,基因治療也在發展中,新的治療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可以先觀察,確定對自己有幫助再考慮嘗試。目前只要按時用藥,對於出血防治的效果都不錯,也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要和醫師、個管師保持連繫,有狀況立即反應,不要輕忽。
-
2024-12-15 醫療.罕見疾病
與性染色體相關 血友病患多為男性
一跌倒就血流不止、不能從事較激烈的運動,是許多人對血友病的刻版印象。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凝固異常的疾病,患者先天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因此無法維持正常的凝血機轉,導致輕微碰撞就出血,甚至有自發性出血現象。當孩子確診血友病,家長如何協助他們建立自信,面對成長過程可能發生的狀況?人類歷史上很早就有血友病的紀錄,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游昌憲指出,血友病多數為「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可能是基因缺陷造成,但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產生新的突變或自體免疫疾病,所以有些患者沒有家族病史。凝血因子位於X染色體,女性兩個X帶因,才會發病。什麼是性聯隱性遺傳疾病?游昌憲解釋,人體有23對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其中女性第23對染色體是XX,男性是XY。男性的XY染色體,Y來自爸爸,X來自媽媽,而人體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皆位於X染色體,所以當X染色體有問題,就會造成血友病。「對男性來說,X染色體帶有缺陷,就會出現血友病;但對女性來說,必須同時有兩個缺陷的X染色體,才會出現血友病。」游昌憲說,也因此臨床上血友病的案例幾乎都是男性,也代表媽媽帶有致病基因;若女性有血友病,代表父親一定是血友病患,而媽媽也帶有致病基因。A型血友病占85%,多數在學爬和學走時發現。血友病共有A、B兩種分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侯人尹指出,A型血友病的致病原因是第八凝血因子缺乏,約占85%;B型血友病則是第九凝血因子缺乏,約占15%。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所以胎兒時期在母親體內已是患者,少數病患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發生了嚴重的腦出血,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大多數血友病友,則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診斷。患者分輕中重度,輕度常在做重大手術才察覺。如何評估血友病嚴重程度?侯人尹醫師表示,必須抽血檢視患者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愈嚴重的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濃度愈低,正常人40%,嚴重型血友病患者低於1%。●重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低於正常人平均1%以下,患者可能有自發性出血現象。●中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1%至5%。●輕度血友病:體內凝血因子大於5%,雖然比正常人低,但患者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有比較嚴重的出血。游昌憲表示,輕度血友病,可能在成年後接受重大手術時,被醫師發現凝血功能不足而診斷;但中度以上的血友病,則多是在兩、三歲前,開始學走路時,家長就會困惑,「我的小孩為什麼關節容易腫、瘀青,不容易消失?」甚至未經嚴重碰撞就出血不止,或受傷出血不易止血、小便有血等症狀,進而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血友病。關節最容易出血,長期損傷恐致不良於行。血友病患最容易出血的部位是關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還可能讓關節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若反覆出血,關節逐漸損壞也可能讓病友活動受限,甚至肌肉萎縮無力,嚴重者必須使用拐杖行走,不良於行。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主任陳世翔指出,血友病治療目的是盡量避免出血,尤其是關節出血。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從小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注射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降低關節出血機會,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孩子能過正常生活嗎?血友病患的心理支持很重要。不少血友病患者多在年幼時即確診,因凝血因子不全的疾病特性,成長過程中必須避免劇烈活動,並因此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也讓家長和病友倍感壓力。「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這種病?」、「孩子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嗎?」、「如何應對突發的出血事件?」這些問題是血友病家長們最常問的, 他們不僅面對孩子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新竹馬偕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鼎煥指出,除了生理照顧,給予家長和病友心理支持,更不可或缺。家長需要學習與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面對社會。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和支持,希望社會能夠為血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
-
2024-12-13 癌症.皮膚癌
陳文茜自曝又多了更惡性黑色素癌!手掌腳底黑痣是痣還是癌?5指標揪病變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日前透露她肺腺癌復發,昨更透露,切片之後發現不是原來多數醫生判斷的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醫師提醒,惡性黑色素瘤有3成來自良性痣,民眾應多注意出現在腳底、腳背及腳趾等的黑點或痣。陳文茜日前透露她肺腺癌復發,她昨(12日)深夜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專表示,切片之後發現不是原來多數醫生判斷的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她並PO出台大癌醫中心基層員工寫給她的一封鼓勵信,讓她感動流淚的說「這一生,我沒有遺憾」。黑色素癌 3成來自良性痣相較於常聽到的肺腺癌,陳文茜再度發現的黑色素癌,可能大家比較陌生。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介紹,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的腫塊。一般人往往把黑色素瘤當作是一般的痣或是胎記而未留意,因此延誤治療時間。黑色素細胞癌可轉移到其他部位皮膚、皮下組織、淋巴結,最常轉移的器官是肺臟、肝臟、腦部、骨骼、腸道等處。但由於黑色素瘤不太會感到疼痛,加上許多患者因為未曾留意自己的足底或是手掌,因此發現時常已經是癌症晚期。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曾受訪分享一病例,一位50幾歲患者,就診時腳底和大腿都已經像「滿天星」長滿黑色的點,當時已經轉移到淋巴結。【延伸閱讀】疾病百科/黑色素瘤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曾受訪指出,惡性黑色素瘤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皮膚癌,有3成來自良性痣,而根據調查,民眾除痣位置多在臉部而忽略足部,但台灣黑色素瘤好發於四肢肢端,提醒民眾注意出現在腳底、腳背及腳趾等的黑點或痣。是痣還是癌?惡性黑色素瘤5徵兆為協助民眾判斷身上黑點、痣是否為黑色素瘤,朱家瑜提供「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若有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醫師呼籲,痣比較多的人1到2個月就應自我檢查一次,痣比較少的人大約3個月檢查一次。若發現痣的外觀變大、邊緣不規則、形狀不對稱、顏色改變或不均勻、皮膚破壞、產生潰瘍或易出血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只要腫瘤尚未轉移,大部分的病患可被治癒。【參考資料】.《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2-13 焦點.元氣新聞
陳文茜曝罹患更惡的黑色素癌已擴散 1封信逼淚「這一生我沒有遺憾」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日前透露她肺腺癌復發,她昨天深夜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專表示,切片之後發現不是原來多數醫生判斷的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她PO出台大癌醫中心基層員工寫給她的一封信,讓她感動流淚,「愛是一個具體的動詞」。陳文茜表示,得知是罹患更惡的黑色素癌,且擴散多個器官,已是第4期,「我未曾沮喪,始終冷靜」。直到收到一封信,「那是一張皺皺的紙,上面親筆寫著工整的字,沒有華麗的詞藻,紙上盡是真誠的情」。寫信給她的是台大癌醫中心裡,將病人送往手術室的醫療基層員工。她說,簡單的文字,來自一個簡單純潔的心,「我終於流下了眼淚」;不是為她即將面臨比肺腺癌更惡的黑色素惡性腫瘤迅速擴散的生命現實。而是收到此信後,回顧她的人生,「我的心,被滿滿的愛包圍」。一個非親非故的人,對她如此誠摯的祝福,她只有感恩,感動。「這一生,我沒有遺憾」。●以下為信的內容:文茜,我愛你我一直都很欣賞你。連兒子那知道:你是講話有深度,很有魅力的女人。我不是追星族,從年輕就默默的欣賞你崇拜你,能夠那麼近的和你說話,和你握上手,我非常感動,何其榮幸呀,你的平易近人讓我更崇拜你。你又得了癌症,我很心疼。我從報導中,知道你很有智慧理解〜在生命最後一段旅程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讓生命更值得更精彩。我深刻體會不是生病的人需要,每個人都要過好每個今天。我熱愛我的工作,以傳送(病人)工作為榮,盡自已能力付出,讓自己的生命更具有意義,就如同你一樣。感謝你為台灣社會的貢獻,感謝你讓我心想事成和你握到手,一切都很感恩。深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祝福你〜每天都喜樂平安美X2024、12.12
-
2024-12-12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3】晚期肺癌拚延長壽命 接續治療是王道!謹記兩關鍵:不放棄、配合SDM
「接續治療就是王道,無論接續什麼藥物,治療前與醫師充分了解、討論,對病友都是有幫助的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鄭文建分享,曾有位60歲女性晚期肺癌骨轉移患者,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因未發現特殊基因突變,只能先進行化療;後續追蹤檢查時,不放棄再次組織切片檢測,終於驗出T790M基因突變,順利銜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治療」。這位患者治療過程雖曲折,但她不放棄、積極配合的心態,就是成功延長整體存活期的關鍵。積極配合SDM 選擇適合自身治療鄭文建表示,健保今年10月放寬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給付於第一線治療,連帶影響部分患者用藥選擇,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最新藥物,因不同年齡、工作現況的患者,對於整體存活期或生活品質的考量不同,甚至個人保險的覆蓋程度有所差異,因此,初確診患者應優先了解自身狀況,並透過與醫療團隊的SDM(醫病共享決策)過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鄭文建說明,台灣肺癌以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為最大宗,第3B期到第四期的晚期肺癌,因腫瘤侵犯多處,難單靠手術根治,故患者一旦確診晚期肺癌,建議先接受基因檢測,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若無,則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針對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現在總共有三代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他進一步解釋,由於標靶藥物有抗藥性問題,若患者希望能延長整體存活期,國內外研究指出,接續治療能讓晚期患者有機會活更久,尤其以目前醫學進展來看,以第二代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具有治療延續性,有機會拉長存活期。採接續治療 整體存活期有機會延長據台灣及日本研究顯示,採取這種「接續治療」的方式,患者平均存活期最高可達60幾個月,相較第一線直接採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平均存活期38.9個月,患者整體存活期有機會高出近2倍。另外,亦有國外研究顯示,若第一線治療直接選擇第三代標靶藥物,當出現抗藥性後,其腫瘤微環境較複雜,後續能使用的藥物有限,若找不到合適治療計畫,可能得改用化療。對於剛確診晚期肺癌的患者及家屬,容易對未來感到迷茫、恐懼、悲傷,鄭文建說,通常醫療團隊會主動關心患者情況,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初確診時即會提供治療手冊,搭配個管師進一步說明,每季亦會舉辦病友會邀請病友分享個人心路歷程,醫療團隊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治療及生活照護,患者只要配合醫囑,照護好身體,就不用過於焦慮。
-
2024-12-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年輕病人與家屬面對癌症與步入生命末期
編者按:本週兩篇文章的主題是「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照護」。臨床心理師分享她這幾年照顧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經驗,他們的工作需要包含與年輕病人談論罹癌對於現階段生命願景的衝擊,在醫療決策上態度積極的特殊性,在談論緩和照顧議題的種種辛苦,以及在面對臨終階段有較高機率傾向選擇搶救到底的原因。在進入癌症晚期階段,心理師協助病人思考如何與配偶分擔照顧孩子的事情,如何告知父母或孩子病情,以及如何協助父母或孩子面對死亡與哀傷。心理腫瘤學兼緩和醫療專科的醫師回憶自己照護過的一位從十六、七歲就罹患癌症,經過漫長的治療,在27歲過世的年輕女病人,而提出面對年輕的病人與他們的家人,醫療團隊需要照顧到他們身體、心理、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的衝擊,並能夠克服社會大眾對於病情說明的障礙,即時讓病人與家人都了解真實的狀況,才能夠協助他們好好面對無法逃避的挑戰。看到天鳳心理師寫的文章「陪伴年輕病人步入生命末期的深切體悟」心裡很有感觸。我想到我照顧過的病人,在青春年華十六、七歲就罹患癌症,經過漫長的治療,在27歲時過世。第一次看到病人時,當時她25歲。因為疾病惡化,他的腫瘤科醫師表示已經沒有更好的治療可以給她,所以當時她是在另外一個醫學中心接受新的藥物試驗。但由於她跟我們醫院的身心團隊建立了很好的關係,每隔一兩個月仍回我們醫院進行會談治療。會談當中她提到了癌症如何影響她與家人,年輕的她因為癌症,必須放棄一些同年齡的年輕人該有的冒險與享樂,例如化療期間,與同學、好友一起去卡拉OK唱歌、逛街、參加party等,都是奢望。還記得有一回,她興奮地要我們猜看看,她看起來有哪裡不一樣?原來化療的副作用,不只使她頭髮掉了,連眉毛也掉光了。頭髮掉光還可以選擇戴假髮,但是眉毛就必須每天花一些時間畫上去。看到同學去做了霧眉(類似刺青),那眉毛美美的樣子讓她很羨慕,所以即使醫師與媽媽都反對,她還是去做了。那可是她從生病開始,唯一一次的叛逆與冒險。聽著她描述媽媽看到她眉毛時那種生氣又驚訝的表情,那時我覺得她就像是一位10多歲叛逆的青少年,故意做了一件和大人唱反調的事情,有著完成冒險的自豪,但隱約又有一絲對不起大家的歉意,因為她知道醫師與媽媽反對她去霧眉,是怕會有感染的風險;但是作為一個25歲的年輕人,她想要和大家一樣青春美麗。由於腫瘤科醫師很早就跟她提到,她的癌細胞很惡性,要治癒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面對醫師告知她,那個階段的治療又無效的壞消息。也因此我們的身心團隊很早就開始跟她談及,萬一哪一天生命要走向終點的時候,她想接受什麼樣的治療比較好。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跟她再確認,她喜歡的生命末期照顧,同時也了解她的父母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我們很感謝她的腫瘤科醫師,讓病人與父母充分了解病情與治療的進展,雖然總是要經過失望、期盼、又失望、再期待等等,一再循環的煎熬歷程,但死亡的可能性已經是這家人的日常了。而病人也不僅是任性冒險而已,在她體力可以的時候,她會接受邀請,回到學校向學弟妹分享艱辛的抗癌歷程,以及她如何保持希望,珍惜每一個得來不易的日子,因為青春對她來說是一個必須小心翼翼呵護,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的東西。在體力許可的時候,她會把時間花在書寫記錄心路歷程,以及她一直很有興趣的烘焙上。所以每一次回診她跟我分享的不止是心情而已,還有很美味的烘焙成品,我們常開玩笑說這叫做完整的身心靈各層面滿足。她也注意到,從她小時候就一直爭吵不斷的爸媽,雖然有時候忍不住還是會吵架,但是他們都在儘量克制,至少不會在病人面前大吵。或許也因為彼此克制,雙方都比較有機會冷靜地聽到彼此不同的意見,夫妻關係似乎好轉了。但好景不常,半年多前醫師告知她連試驗藥物都無效了,她回來跟我們腫瘤科醫師再次確認這個壞消息,也確定沒有治療她的癌症的方法了。當然父母是絕對捨不得的,一面住院處理癌症惡化帶來的症狀,一面又四處打聽還有沒有最後的奇蹟。還記得那天病人從嚴重的咳嗽、喘、昏睡當中短暫的醒來,當著爸媽與醫療團隊的面,非常清楚堅定的說,「我知道大家都盡力了,但是到此為止。接下來我想要舒服就好,請不要讓我太痛苦。」後續腫瘤科會診了安寧緩和團隊一起來共同照護。每次我到病房探視她時,即使很虛弱,她還是要把身上的病人服拉整齊,盡可能地坐直坐正,用虛弱的聲音跟我說她沒問題。我盡可能縮短訪視的時間,把珍貴的時刻留給她的家人與摯友。最後她是在親友的陪伴下離世。一週後我收到媽媽專程送來給所有醫護團隊的當地特產,聽代收的護理師說,家人們都很感謝醫護團隊對於病人一直以來的照顧,尤其到最後雖然病人常常是處於虛弱與昏睡狀態,但是醫療團隊的及早告知,讓他們很早就有心理準備,也讓所有關心她的家人與朋友們,有機會來做最後的陪伴與道別。我想年輕的病人正值花樣年華,而家人們對於這麼年輕就生病應該也很難接受,即使疾病能夠獲得控制,年輕的病人也無法如同他們的同儕一樣盡情揮灑青春。另一位一樣是十六、七歲就生病的病人跟我說,她的生命似乎就停留在發病的那個時候,雖然交過幾個男朋友,但是對方只要對於她的病情稍有疑問,她就會主動分手,因為她不要讓對方覺得是自己在耽誤他們,或是跟她在一起只是因為同情。這是讓人多麼辛酸的心聲,可是又是殘酷的事實。而對父母也是一樣,這麼年輕的孩子原本應該是最有夢想的時候,可是他們卻必須與病魔與死神搏鬥,所以會盡全力照顧、找尋最好的醫療。而在心情上除了不捨,又多了一份愧疚。因為即使醫師認為不是,父母仍會覺得是自己沒有把小孩生好,或是沒有把小孩照顧好,才會那麼年輕就生病。萬一疾病走向末期,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世間最沉痛的。所以面對年輕的病人與他們的家人,醫療團隊需要照顧到他們身體、心理、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的衝擊,並能夠克服社會大眾對於病情說明的障礙,即時讓病人與家人都了解真實的狀況,才能夠協助他們好好面對無法逃避的挑戰。
-
2024-12-11 癌症.肺癌
腦內4顆腫瘤 嬤罹罕見肺癌 單株抗體合併化療獲控制
六旬肺癌病人呂女士,某日外出接孫女下課返家後,在沙發上昏倒,家人怎麼叫都叫不醒,緊急將她送至醫院檢查,發現腦部有四顆腫瘤,確診為肺癌轉移至腦部,經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發現是全台僅約五百人罹病的罕見肺癌類型。台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全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EGFR)者占55%,多為Exon19、21,僅4%突變位點為Exon20,此類病人若以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以單株抗體合併化療療效最好,但目前健保僅給付患者使用化療。呂女士主治醫師、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說,初次見到呂女士時,她腦部腫瘤十分巨大,導致病人頭痛、暈眩,為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半身麻痺,採自費NGS檢測,發現為Exon20突變類型。使用單株抗體合併化療後,呂女士大腦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腫瘤幾乎消失,胸腔腫瘤也從5公分縮小至大約1公分。呂女士說,她昏迷許久,對後續送醫、檢查均無印象,且發病前幾乎沒有徵兆,僅在前一周因眼部不適、頭痛就醫,而她沒有癌症病史、家族史,也沒有抽菸,就突然罹患肺癌,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但心中沒有害怕,「到現在都沒問過醫師我是第幾期肺癌,想也沒有用,日子還是要過。」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肺癌走向精準治療,NGS已納入給付,近期健保也擴大標靶藥物給付,但Exon20突變患者,對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好,且健保僅給付化療,可說是「同病不同命」,盼健保能再照顧這群病友,讓他們也能獲得均等的治療機會。
-
2024-12-11 醫聲.醫聲
接軌國際 癌友用新藥 宜減少非必要檢測
免疫療法上市後,成了很多癌症治療的新曙光,但隨著藥物愈來愈多,原本以生物標記為用藥依據也逐漸被打破。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柏榮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準仍依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而定,但是組織切片的染劑及不同的檢測方式,檢測結果落差極大,常見一兩顆腫瘤細胞,就翻轉病人能否獲得健保給付的命運,不是很公平。」蘇柏榮不諱言,免疫療法目前健保給付標準,有些會依據不同的PD-L1檢測方式,但光組織切片染色就會影響檢測結果,平均只有三成患者檢測結果是一致的,加上陽性率門檻低,有時候染劑的濃度深淺呈現灰階狀況,介於健保給付條件的邊緣,讓判讀的醫事人員壓力很大,大家都希望能為病人爭取用藥權利,但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生物標記 非療效唯一證據從檢體送驗確診,再到生物標記檢測,若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再用藥申請,這層層關卡,就耗掉五週時間,等待的時間就有可能造成疾病惡化。蘇柏榮指出,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無論生物標記表現量如何,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影響不大,目前健保給付免疫療法,有些癌症給付在化療使用有效後的病人,本來使用免疫療法就被證實效果會不錯,無須再依生物標記來當成是否給付的標準。蘇柏榮認為,有時候患者只因為切片組織「差一點點」,就翻轉患者治療的命運,得每個月自費十幾萬醫療費用,負擔相當大。給付不同 病友醫界齊發聲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免疫治療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應用在癌症治療上,隨著時間愈來愈久,累計的使用人數及經驗也多,若以回歸真實數據的實證醫學來看,科學證據應該是健保給付考量的準則,而非財務。目前很多癌症給付條件不同,已出現一個病兩個命的社會焦慮,劉桓睿認為,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癌症免疫治療除少數例外,原則上不需要依據生物標記指標PD-L1檢測當成用藥的依據,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統一設限,也讓患者失去用藥的機會。立委劉建國指出,在各界的督促下,健保署確實加速了新藥給付的速度,但現在治療端也有很多非藥品使用條件的限制,讓患者無法用到藥物。劉建國認為,很多癌症用藥都被限縮,尤其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檢測,政府說癌症治療要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但一直接不上,不合理的部份需要討論,這也是很多病友團體及醫界不斷發聲的原因。
-
2024-12-10 焦點.元氣新聞
妻子患水腦症竟遭殺害 醫揭3大症狀:長者有無「磁鐵步」是關鍵
新北市新莊區73歲林男長期照顧68歲罹患水腦症的邱姓妻子,疑似身心俱疲,昨天將妻子從床上抱起,從客廳14樓窗戶丟下,導致妻子當場死亡,犯案後到中平派出所自首,詢後被依殺人罪送辦,釀成這起長照悲歌。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名鑫說,年長者的水腦症可能與腦腫瘤、腦出血有關,但多數為不明原因引起的常壓性水腦症,而常壓性水腦症於年長族群不並罕見,在門診中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例。張名鑫說,大腦會分泌腦脊髓液,並經由腦室的導水管排出至脊髓循環、回收利用,但當此循環系統被腫瘤阻塞,或是受腦部功能影響,分泌量過多或吸收量不足,甚至是不明原因,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排出,讓大腦被腦脊髓液壓迫後,引發大腦結構異常症狀。張名鑫指出,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第一、智力衰退,可能出現判斷力、記憶力減退,做事情的能力下降;第二、走路不穩,就是患者走路時,腳步無法完全抬起,感覺是腳底是黏在地板上,且有如磁鐵黏在地板上,因此,有人形容是「磁鐵步」;第三、尿失禁。家人在照顧方面一定會十分困難,張名鑫說,如果患者出現智力退化,家人必須幫忙做很多照顧的工作,而走路不穩時,身邊可能需要有人攙扶,注意患者不要跌倒,因跌倒可能骨折、腦中血,甚至是尿失禁部分必須時常換尿布等,家人在照顧上,真的十分辛苦。張名鑫說,常壓性水腦症治療,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自大腦腦室置入導管,將過多的腦髓液引流到腹部,減輕大腦的壓力,如果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治療,症狀輕微患者的智力退路、走路不穩、尿失禁等症狀可以獲得緩解,但若延誤治療,手術的效果恐會不好。★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1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是末期! 治療藥物一棒接一棒 持續維持戰線
大腸直腸癌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很多人發現時已經轉移,不過,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策略近幾年有很大的改變,新藥物愈來愈多,即便第一、二線藥物治療失敗,還有三、四線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有不少人可以長期控制病情,甚至有治癒機會,病人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表示,轉移性大腸癌是已出現遠端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有肝臟、肺臟及遠端淋巴結等。過去認為,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已經是末期無法治療,由於最近有很多新的藥物,治療目標和過去不盡相同,現在已經不再將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當成「末期」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二成可手術 八成藥物治療在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中,約有二成病人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其中一部分病患可以直接將原發部位及轉移的腫瘤完全切除;有部分病人因腫瘤太大,無法直接進行手術,可以透過前導性的標靶加化療,有機會讓腫瘤縮小,從無法開刀變成可以完全切除。這些病患在術後都仍須積極接受化療,讓病情可以控制穩定。另外約有八成病人雖無法接受手術完整切除腫瘤,但仍可以透過標靶、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等藥物控制腫瘤,部分病患亦可搭配接受腫瘤局部治療控制,平均存活期長達35個月以上。精準醫療先做基因檢測 RAS基因突變最常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有多種標靶藥物,建議病人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找出最適當的藥物來對抗敵人。由於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費用昂貴,柯道維醫師認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至少要檢測幾種基因,包括RAS、BRAF、HER2、NTRK及MMR,針對這些基因變異目前都有相對應建議的標靶或是免疫治療藥物。其中最常見的RAS基因,可分為突變及野生型(無突變)兩種,RAS基因突變型病患的第一線治療建議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RAS基因野生型無突變病患的第一線治療則建議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若一線治療失敗後的第二線治療,可使用化療或同時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別喪志 第三、四線藥物來接棒柯道維醫師說,很多病人以為第二線治療失敗後就沒有藥物可治療,其實還有第三、四線的化療及標靶藥物,可以繼續維持戰線,讓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即使四線失敗,還可以分析使用過的第一至四線藥物,找出哪一線的藥物對自己的療效最好,再回頭使用該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口服化療加標靶整體存活期高 超過10個月第三、四線基本上是口服化療或是口服標靶藥物,有病人擔心口服的療效不如針劑,柯道維解釋,不管是針劑或是口服的療效都很接近,口服標靶藥物的平均疾病無惡化控制期是1.9個月,口服化療藥物為2個月,若口服化療藥物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則高達5.6個月,臨床上有不少病人使用這樣的藥物搭配,疾病無惡化控制穩定超過1年,甚至有超過2年。在整體存活期方面,口服標靶藥物為6.4個月,口服化療藥物是7.1個月,口服化療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兩種同時使用則提升至10.8個月。每種藥物副作用不同 應密切追蹤控制柯道維指出,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最大副作用是皮膚長疹子,在臉、頭皮、軀幹、前胸、後背會冒出很多青春痘,研究發現,治療反應效果愈好,副作用愈嚴重,可以透過皮膚科的藥物治療改善症狀。至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血壓升高等副作用。口服標靶藥物有手足反應、肝功能異常,口服化療藥物有疲憊、血球下降、發燒等副作用,病人在治療期間若有不適要隨時跟醫療團隊討論,密切追蹤,才能在治療的過程中兼顧生活品質。
-
2024-12-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年輕病人步入生命末期的深切體悟
編者按:本週兩篇文章的主題是「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照護」。臨床心理師分享她這幾年照顧年輕癌末病人與其家人的經驗,他們的工作需要包含與年輕病人談論罹癌對於現階段生命願景的衝擊,在醫療決策上態度積極的特殊性,在談論緩和照顧議題的種種辛苦,以及在面對臨終階段有較高機率傾向選擇搶救到底的原因。在進入癌症晚期階段,心理師協助病人思考如何與配偶分擔照顧孩子的事情,如何告知父母或孩子病情,以及如何協助父母或孩子面對死亡與哀傷。心理腫瘤學兼緩和醫療專科的醫師回憶自己照護過的一位從十六、七歲就罹患癌症,經過漫長的治療,在27歲過世的年輕女病人,而提出面對年輕的病人與他們的家人,醫療團隊需要照顧到他們身體、心理、生涯規劃、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的衝擊,並能夠克服社會大眾對於病情說明的障礙,即時讓病人與家人都了解真實的狀況,才能夠協助他們好好面對無法逃避的挑戰。生命太匆匆,永遠活不夠;耄耋如此,青年尤是。我在癌症醫院緩和科擔任臨床心理師工作了7年,明顯感受到這幾年年輕病人的比例增加。美國癌症協會在2024年最新的報告也指出,癌症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群30-50歲的年輕病人,正值打拼事業、兼顧撫養年幼子女,甚至需照顧年邁父母的生命任務階段。當年輕癌症病人來到疾病晚期的階段,除了整個家庭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我們一同照顧的醫護夥伴們,也會對於這群病人感到相當的不捨,並對於無法延續年輕病人生命感到愧疚。每每在與醫護團隊開完一場針對年輕病人進入癌末階段的疾病告知家庭會議後,都能從醫師與護理師的眼神中看見與家屬類似的哀傷。這些認真投入照顧的醫護夥伴可能也正值30-50歲,也會對於年輕生命卻要面臨死亡感同身受,進而產生替代性創傷經驗。近期照顧一床年輕女性癌症末期病人,她與先生育有2名兒子,尚處年幼。病人個性獨立樂觀,為了爭取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在治療的歷程一直非常努力配合求生。病人因擔心年邁父親心臟不好,與其他家人一同說好不讓父親知曉疾病的嚴重性。直到腦部轉移,導致癲癇發作的當天,父親剛好來醫院探視。父親的吃驚,當下也由不甘轉為激動,將情緒傾洩的對口指向前來解釋病情及治療方法的醫護人員。雖然團隊都能理解家屬反應是源自於哀傷,但醫護人員也會在當下受到哀慟情感拉扯,產生極度無力感。身為臨床心理師的我,當下先從其他家屬了解這位年邁父親對疾病理解的狀況,其他家屬的回應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家屬表示:「因為大家都很哀傷,很擔心讓父親知道病況會讓父親無法承受,也不知道怎麼討論這些與生死有關的話題,更不知道面對父親強烈的哀傷該如何回應。我們反而非常感謝醫師在我們都不知所措的當下,去和父親解釋,去承接了父親的情緒。當父親情緒宣洩完後,反而讓我們有機會和他溝通接下來的準備事宜。」。當我把這些珍貴訊息回饋給我的醫護夥伴時,他們的反應是馬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告知疾病惡化,不再只是宣佈惡耗,而是可以主動幫助家屬分擔情緒,促使病家重新思考接下來的陪伴目標,避免遺憾。而我後來也及時和這位年邁父親進行了懇談,陪他回顧了從知道病人罹癌至今的心路歷程。這位父親回憶起疫情期間曾來陪病人住院,依稀記得當時就有聽醫師提到肝臟多處轉移,無法透過手術控制等訊息,現在想來,不再感覺病人的病情惡化是如此非預期和突然。老父親談起自己一生面臨許多親友死別,看過搶救到底在加護病房孤獨離世的;也陪伴過以安寧照顧安詳善終的。老父親說明對病人接下來能採緩和舒適照顧的認同,也開啟了與太太和子女談論自身未來面對死亡的態度及價值觀的正向話題。後來這位病人在家人的環繞陪伴下於安睡中離開,而每位家屬也都殷殷表達在整個過程中能好好陪伴和道別的無憾。由此我回想這幾年照顧年輕癌末病家的經驗,臨床心理師的工作需要關注的議題一定會與照顧老年患者不同。包含與年輕病人談論罹癌對於現階段生命願景的衝擊,年輕病人在醫療決策上態度積極的特殊性,也在醫病溝通過程協助團隊理解年輕癌症病人在談論緩和照顧議題的種種辛苦,以及在面對臨終階段有較高機率傾向選擇搶救到底的原因。在進入癌症晚期階段,心理師協助病人思考如何與配偶分擔照顧孩子的事情,如何告知父母或孩子病情,以及如何協助父母或孩子面對死亡與哀傷。這將不再只是談話性的心理照顧模式,心理師如我常會運用更生活化、更日常性的素材,如桌遊或藝術創作(如捏黏土、做不凋花、做串珠手鍊等),甚至是安排一個下午茶或重要節日的活動,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更放鬆自在的在閒聊中談論疾病和離別的事情。此外安排病人與孩子透過創作性素材去互動及交流,甚至安排年輕病人透過寫卡片或錄影留言送給孩子。同時鼓勵病人製作生活繪本,摘錄生命故事,透過照片,圖片及文字紀錄,讓所有家屬都能持續見證病人這一生的奮鬥軌跡,從中找到心靈持續連結凝聚的力量。生命無常,但生活要如常,要心無罣礙,這是我在照顧年輕病人過程中最深切的體悟。
-
2024-12-0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陳文茜肺腺癌復發 蘇一峰提醒一種藥物恐增加惡化機率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昨天在臉書宣布,她的肺癌變嚴重且已轉移,且提到了國外醫師指出,她長期使用類固醇是癌症惡化的重要原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臉書指出,祝福陳文茜早日康復,但認為她說到一個重點,類固醇會增加癌症復發機會。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2019年診斷肺腺癌後積極抗癌,她昨晚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專透露,肺腺癌復發確定,肝臟3個腫瘤中,有2個惡性、1個水泡;右骨盆腔也有1個。「我賭輸了」。她也提到,她的美國醫師警告,過去三年使用重量類固醇及可體松可能與之有關,建議長期類固醇使用者要每年固定追蹤檢查。蘇一峰則以他2020年發表的研究說明,蒐集在北榮近一千名肺癌末期且使用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研究發現,這些末期肺癌使用標靶的病人,若合併使用類固醇,癌症惡化機會增加47%。蘇一峰說明,研究利用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資料庫資料, 進回顧性隊列研究,選擇2011年至2016 年,有非小細胞癌有EGFR突變的第三期B(IIIB)和第四期(IV)期患者,曾接受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逾三個月者,共有853名患者進入研究分析。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肺腺癌確定復發「我賭輸了」 陳文茜:願我靜心的走完這段病程
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陳文茜2019年診斷肺腺癌後積極抗癌,她昨晚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粉專透露,肺腺癌復發確定,肝臟3個腫瘤中,有2個惡性、1個水泡;右骨盆腔也有1個。「我賭輸了」。陳文茜發文透露,主治醫師對於她的病程如此快難以置信,但她早已料到。為這樣的日子,她已經準備很久,對生命的長短,沒有執著。對於死亡,她早已習慣了,接受了,隨緣自在。「捨不得的是那些愛我的人,他們的傷悲;更捨不下的是我的孩子們」。陳文茜表示,癌症即使發展至此,也不是絕症,「明天我就要死了」。它還有長長的一條路,除了積極治療之外,它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好這生命最後的一段旅程,妳要怎麼過?如何好好把握它?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即使只能再活5年,或者2年,它可能比以前我們不夠堅定的10年,更值得,更精彩。「我突然很高興自己的腦部疾病,已經將我的身體摧殘成只剩3條可使用的主靜脈,摧殘成不能接受化療、免疫治療的患者」。陳文茜表示,這使她直接跳過一些身體的痛苦,接受比較溫和的標靶治療及質子治療。「它使我不必為了延長生命,失去最後旅程的怡然自在」。她說,過去5年,她的疾病本來已經數度將她折磨成一個活地非常疼痛的人。「我一次又一次跳壘成功」。即使因病增了不少智慧,她仍然免不了捲入紅塵俗事,沒有做到足夠的超脫。「願我未來的旅程,心中只有陽光,沒有陰暗。願我更懂得珍惜這個世界所有美好的事物,寬恕他人的過錯。也希望別人,寬恕我曾帶給他們的傷害」。「回憶是美的,我有著美好的一生」。陳文茜表示,她將自己多數時刻,希望奉獻給值得的事。這一點,她捫心自問,至少做到了80%。這一生她未曾以爭奪自己的名利,當人生目標。傷感之事,換一個角度看,人與人,能相遇,不容易。錯的人,錯的時間,錯的事,擱下。「願我靜心的走完這段病程」。陳文茜表示,願老天給她足夠的體力,繼續完成她的未竟之事;尤其《文茜的世界周報》,「我會努力工作,直到最後」。願上天憐憫,讓她可以陪著她的孩子們到最後。「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虛弱但很愛他們的媽媽」。知道自己比過去更重病後,她看到的世界愈來愈美。「我獨自一人,卻很自在。我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