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癌症.皮膚癌
搜尋
腫塊
共找到
425
筆 文章
-
-
2023-02-28 醫療.皮膚
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 詳解粉瘤外觀判斷、成因及治療方式
「我摸到腋下這顆有點時間了!本來小小的,」孟欣告訴醫師:「可是最近突然覺得痛痛的,一看,這顆變大了,又好紅,這是不是淋巴結出了問題,我是不是得了癌症啊?」醫師替孟欣做了檢查,告訴她:「這個不是淋巴結,而是一個發炎的粉瘤,我們可能要先做個引流。」孟欣還是相當緊張,不太明白什麼是粉瘤。◆ 什麼是粉瘤?粉瘤是個很通俗的說法,比較學術一點我們會稱這個為「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也有人稱此為皮脂腺囊腫(但後面我們會解釋為何這個稱法並不恰當)。表皮樣囊腫可說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而且它常常長了很久,長的很慢,甚至是幾年了,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臉、脖子、軀幹等處尤其常見,基本上全身各處都可能找到粉瘤的蹤跡。會長粉瘤的族群常常是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的青年,很少在青春期之前就發現有粉瘤。在男女比來說,男生長粉瘤的比率比女性高了一些。◆ 為什麼會長出粉瘤?表皮樣囊腫來源於毛囊漏斗部。毛囊漏斗部是毛囊開口於皮膚的表層處,當表皮受到反覆地刺激、摩擦,或因外傷及乾燥帶來傷口,表皮樣細胞於是經由漏斗部往深處潛行進到了漏斗內,形成了囊腫並內襯著複層鱗狀上皮,鱗狀上皮產生的角蛋白因而累積於表皮下層或真皮內,囊腫通過充滿角蛋白的出口與皮膚表面相通。這樣講有點難懂。白話一點的話,我們可以想像表皮樣囊腫是個位在皮膚表層的球狀囊袋,囊袋的內層會持續分泌角質來塞滿這個囊袋,而囊袋與皮膚表面相通的地方常常會看到中間會有個像粉刺黑頭那樣的中央深色開口。所以,當我們提到粉瘤或表皮樣囊腫,就代表這是個充滿角質的表皮下結節,是毛囊口堵塞的結果。還有,粉瘤與粉刺並不一樣,請看「粉刺和粉瘤到底差在哪裡?又該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粉瘤的外觀有什麼特色?因為表皮樣囊腫很常見,因此當在臉上、脖子、軀幹發現一顆圓鼓鼓的隆起時,你可以先試著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一下這顆隆起,如果它可以被你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代表是皮膚表層的結節,是表皮樣囊腫的機會就很大。表皮樣囊腫的大小差異很大,小至0.5公分,大至3-5公分,都不少見。通常除了隆起腫塊之外沒有其他症狀,不過,表皮樣囊腫有可能會破裂,在破裂的時候,會看到灰白的濃稠分泌物,甚至像濃稠起司般帶有黃色的膏狀分泌物,而且通常聞起來並不好,會帶有腐敗氣味。這裡就要說到為什麼我們不應該稱此為「皮脂腺囊腫」,因為但其實粉瘤裡面沒有皮脂腺體本身。雖然也會有真的皮脂腺囊腫,但臨床上遇到皮脂腺囊腫的案例比表皮樣囊腫少很多。皮脂腺囊腫裡面分泌的是用來潤滑皮膚與毛髮的油狀物質,而不是含有許多角質的起司狀分泌物。表皮樣囊腫發炎感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覺局部會痛、皮膚發紅、腫腫的。 ◆ 長出粉瘤,是做錯了什麼嗎?表皮樣囊腫的發生率很高,絕多數不用什麼特別原因,本來就有機會長出表皮樣囊腫。只有少數患者的表皮樣囊腫則與體顯性遺傳疾病、長期太陽曝曬、或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有關。然而由於表皮樣囊腫的致病原因之中,會與皮膚有摩擦、創傷、乾燥有關,平常大家還是要多多照護自己的皮膚健康,減少太乾燥、頻繁抓搔造成的皮膚表皮受損。◆ 怎麼確認是粉瘤?皮膚上一粒粒的東西很多,請看「老了就會長?皮膚一顆顆沒事嗎?皮膚良性腫瘤圖文解析」,所以究竟你身上、臉上,長的是哪一種,最好還是就醫讓醫師診視。而當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身體檢查作出臨床診斷,並與脂肪瘤、粟粒疹、痤瘡等其他皮膚的結節做出鑑別診斷,通常不需要影像學檢查或抽血檢查。◆ 粉瘤需要處理嗎?怎麼處理?如果你的粉瘤具有以下特色,那就最好趕快跟醫師討論處理方式:◇長的很快◇長的很大◇會痛、會紅、會腫,代表已經發炎了◇長在容易摩擦的地方,像是腋下、腹股溝、內衣邊緣◇長在不尋常的位置,尤其是腳趾、手指決定處理方式時,通常要先看表皮樣囊腫當時的狀況。假若並沒有發炎,那麼最直接、最完整的處理方式就是以手術完整切除。唯有手術切除,能完整移除整個囊袋。如果表皮樣囊腫很大,且長在臉上、或其他比較影響美觀之處,有人會考慮先打洞引流裡面堆積角質,並且從此洞口破壞囊袋內層,減少囊袋內層持續分泌角蛋白的機會。但因為不是完整切除,此法還是會有較高的復發機會。假使表皮樣囊腫已經發炎、化膿,且範圍不小,通常醫師會先在發炎的囊腫上做個開口,引流出裡面的膿瘍。等到發炎控制之後,再視狀況。倘若發炎的過程若已經讓囊腫破裂,而且破壞了囊腫的鱗狀上皮內層,那就不會復發,無須後續處理。倘若囊腫沒有破裂,囊袋都還在,那還是要擇期以手術移除。最後需要提一下,過去大家認為表皮樣囊腫基本上都是良性的,然而後來的研究發現,可能有1%的比率會有變成鱗狀細胞皮膚癌SCC或基底細胞皮膚癌BCC,因此若身上長了有疑慮的皮膚結節,不要自己亂擠,記得還是要就診讓醫師評估。原文: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2-15 醫療.泌尿腎臟
不是尿道炎!人妻愛愛下體痛、冒腫塊症狀 竟揪出尿道憩室
性交會疼痛不一定是尿道炎剛過完西洋情人節剛過,若與另一半恩愛時產生疼痛,小心是尿道憩室再作怪!一名36歲已婚女性,2周前反應陰部有腫塊,性交時會疼痛,原先就醫診斷為尿道炎,後續在尿道口發現有黏膜發炎紅腫、類息肉,診斷為尿道憩室,經手術切除、修復尿道才完成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尿道憩室是指由尿道往外膨出的囊狀突起物,為尿道壁病變引起與尿道相通的囊狀結構。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但以30至50歲女性較多,沒有確切的發病原因,有的為先天發育不良;後天可能因尿道發炎、感染、外傷等引起尿道腺體發炎化膿而形成。周固指出,因尿道憩室緊黏尿道,同時憩室內可能會積存尿液或髒汙,因此時常有反覆的尿道炎、膀胱炎、頻尿、排尿疼痛、餘尿感、尿後滴尿、性交疼痛等症狀。此外,在尿道前端可摸到突起物,部分會有壓痛或分泌物滲出,可透過超音波、X光及內視鏡檢查診斷,經由內視鏡可見局部發炎,憩室開口周圍黏膜紅腫,手壓流出膿狀液體。尿道憩室有哪些症狀?.頻繁的尿路感染。.排尿後滴尿。.排尿疼痛。.經常急需排尿。.尿液中有血液。.性交時疼痛。尿道憩室治療以手術為主上述的36歲已婚女性患者,2周前陰部發現有腫塊、且性交會疼痛,雖一開始診斷尿道炎,治療1周未見改善,轉至泌尿科,驗尿正常,觸診發現在尿道口下方、陰道前壁有一圓形隆起約2.5至3公分的腫塊,無壓痛及滲出物,安排膀胱鏡檢查,在距尿道口0.5至1公分處,發現有黏膜發炎紅腫、類息肉的情況,診斷為尿道憩室。後續安排手術切除並修復尿道,術後病理化驗確認為尿道憩室無惡性細胞。周固說,尿道憩室治療以手術為主,將憩室切除並修復尿道,術後須放置尿管一段時間,配合使用抗生素,同時將切下的憩室進行化驗,確認有無癌症或其他併發症。治療後應注意多喝水,保持尿道周圍清潔,避免尿道發炎,避免尿道憩室再復發,尿道憩室長期未治療或是反覆發生,甚至有可能在憩室內產生結石,或是形成尿道陰道瘻管,不可輕忽。周固說,民眾特別是女性,發現尿道周圍有突起物、經常反覆發生尿道炎、性交疼痛、尿後會滴尿、突起物擠壓流出分泌物時,應儘早尋找泌尿專科醫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引起其他併發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Urethral Diverticulum (UD).元氣網:尿道憩室 害她滴答漏不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鼠蹊突起2個月不理突劇痛,竟是疝氣作祟!不治療可能卡腸缺血性壞死
桃園市50歲的張姓先生雙鼠蹊突起已2個月,因工作忙未就醫,日前突然劇烈疼痛難耐,自行撥119送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氣醫師建議開刀,術後恢復良好,張先生也重回職場忙碌。衛福部桃園醫院一般及消化、微創外科醫師賴俊宏表示,腹部疝氣是指腹壁破洞或某處腹壁強度變弱,腹內器官經此跑出,通常可以從外觀看到突起,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賴俊宏說,疝氣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型疝氣主要是發育中的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裡時,所經過的通道沒完全關閉,留下一個疝氣袋在腹股溝,因此男性的疝氣多於女性;後天型的疝氣是從腹壁最鬆弛的部位產生,常見的是在腹股溝附近,或以前手術傷口處。賴俊宏指出,病患常見主訴鼠蹊部發現隆起腫塊,當腹部壓力增加如舉重物、便秘、咳嗽,常造成膨出。若伴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時,可能有腸子卡在裡面,卡住的時間越長,腸子發生壞死的機會越大,這時候應趕緊就醫,腹股溝疝氣一直未手術治療,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被勒壓阻斷,嵌頓式疝氣,有劇烈疼痛,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造成腸子卡住的缺血性壞死,往往需要剖腹探查,及有可能因腸子壞死而切腸子。治療方法可利用微創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為肚臍下腹壁切開約1公分及在下腹部再加上二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內視鏡及其他器械進入腹腔內,或在肚皮與腹膜之間進行疝氣修補,同時加上人工腹膜的鋪放,以加強腹壁的強度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病房謝易倩護理師表示,疝氣患者應注意避免腹壓包括提重物、咳嗽、打噴嚏、哭泣、嘔吐、生氣,若久站時需在患處加壓,且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水份,避免情緒不穩。術後居家照護除了依醫師指示服藥,飲食方面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的食物如肉、魚、豆、蛋、奶、蔬果類等有助傷口癒合。傷口如有紅、腫、熱、痛、出血、滲液或發燒等情形盡速返院就診。術後3個月內避免腹壓上升的動作如厲害的咳嗽、用力解便、騎乘腳踏車或摩托車、搬重物及跑步等劇烈活動。咳嗽時用手按住手術部位,減少衝擊力。
-
2023-01-27 癌症.乳癌
他跟女友色色時意外摸出「乳癌二期」 網讚:妳女友的貴人
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男網友親密撫摸女友胸部時驚覺不對勁,便盡速安排女友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該男網友籍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篩檢,注意身體健康。有男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日前與女友發生關係,觸摸乳房時發現之前沒摸過的「硬塊感」,立即安排看診,經醫師診斷後確認是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的治療,並提醒女性朋友務必定期檢查,如驚覺有異,需盡快求醫。還有女網友提醒,乳房腫塊摸起來硬硬的像一顆石頭,小則像皮下放一粒花生米或綠豆、紅豆,大則像龍眼荔枝,若有問題摸起來一邊有、一邊沒有,而且摸起來硬的像石頭還不會痛,或平日有在自我檢查,情況不同也該就醫,可至乳房外科或是乳房影像科就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你是妳女友的貴人」、「能切除就全切,不要吝嗇,乳癌好好治療存活率是很高的」、「看完這篇嚇得我趕緊摸摸自己的胸部」、「真心建議所有女生都應該養成定時檢查的好習慣,尤其有家族史的、纖維囊腫的,定期回醫院追蹤」、「我一年追蹤一次,真的建議女生每年都可以去做個乳房超音波」。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12-28 癌症.淋巴癌
冰壺運動員王一博27歲淋巴癌逝 為何他從不適到離世僅半年?
曾獲中國大陸全國冠軍的冰壺運動員王一博,因患中樞淋巴瘤於25日病逝,得年27歲。據陸媒報導,他在7月就因身體不適就醫,然而病情惡化快速,不到半年就病重離世。由於他的年紀輕,加上運動員給人身體強健的印象,他的死訊引起中國大陸網友熱議。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根據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LLS)網站,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來自淋巴組織的惡性(癌)細胞在大腦和/或脊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中形成,或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擴散到大腦和/或脊髓(二級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都是罕見疾病,為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的一種。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曾表示,淋巴癌的病理表現及組織型態複雜,有些病人一經確診,可能在3至6個月過世,但有病人即使是第四期,卻照樣趴趴走,主要差別在於病人罹患的淋巴癌究竟屬於高度惡性,或中度惡性、還是低度惡性的淋巴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成因是什麼?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確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近年病人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愛滋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另外,自體免疫不全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等或使用免疫抑制製治療的患者,都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另外,暴露在放射線治療污染者,如癌症患者,或是核事故、核試驗或地下輻射洩漏的接觸者;經常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包括殺蟲劑和除草劑,以及農林、焊接等行業中使用的一些化學物質都容易導致淋巴細胞癌化。有研究也認為,飲用水中發現高濃度的硝酸鹽、高脂肪和肉製品的飲食、紫外線照射也會提高發生風險。【疾病百科】>>該如何預防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難發現?據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曾指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燒:突發性不明原因發燒‧腫:頸、腋窩或鼠蹊部淋巴結出現2公分以上無痛感的異常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汗:夜間不正常排汗‧咳:喘不過氣或咳嗽‧瘦: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超過10%,並合併疲倦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曾提醒,淋巴瘤有不同種類、期別,其中早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8成,晚期治癒率極低,若有發現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無痛感的不明腫塊,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疲累等徵狀,應及早至血液腫瘤科就診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
2022-12-24 癌症.癌友故事
「半年內,我得了乳癌、胃癌、肺腺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
一次健康檢查發現乳房腫塊,因堅持回台灣參加姪子的婚禮而延後原本預計在美國的手術治療,等到再次回到美國,手術前檢查時,腫塊竟消失了!後來,每半年的例行性檢查,都不見腫塊蹤影。直到七年後的一次健康檢查,開啟我的抗癌之路。短短半年內,我罹患三個癌症。半年內,三次癌症接踵而來二○一八年的健康檢查,我成為了乳癌患者。還記得那天,我漫無目地開著車,好似在尋找未來的路,也好像是在逃離緊追身後的病魔,收音機裡傳來一首詩歌:「You are in a good hand.」(妳會被好好照顧的),這讓烏雲密布中,透出希望的微光。手術治療後,我以為一切都能回到正軌,當我滿心歡喜地準備迎接春節的到來,期待能與家人過節,卻得知自己確診胃癌。想到前陣子,因胃部稍有不適,去做了檢查,這個消息,狠狠將我再次推落谷底。癌細胞已經感染腹部,需要切除三分之二的胃和摘除腹腔淋巴,手術後,我開始了化療前的例行檢查,為接下來的化療做準備,過程中,醫師經由電腦斷層的結果發現肺部有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確定罹患肺腺癌。因此,胃癌化療前,針對肺部腫瘤先接受了手術,切除右上肺葉,不幸中的大幸是癌細胞沒有擴散。嘔吐、腹瀉又氣喘,難以克服的副作用六個月內,我接受了三個大手術,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經過胃切、腸胃重建手術,讓我無法正常進食,美味當前卻止不住反胃,短短幾天就掉了十公斤。雖然吃不下,但看到別人吃,我仍然非常羨慕,也經常上網「視吃」,並寫下康復後,一定要去品嚐的美食清單。「等妳康復,我們就去把清單上的美食都吃一遍!」先生、女兒也承諾會陪我一起去享受。除了嘔吐、食慾降低,腸胃道重建,加上膽囊也因病況需要切除,導致消化道功能嚴重破壞,在沒有幽門的情況下,吃進的食物常會直接掉入小腸,造成劇烈腹痛。當回診時,醫師說著:「妳瘦到連內臟脂肪都沒了。」我的眼淚奪眶而出,那時覺得自己宛如乾枯、凋零的生命。為了家人,我不願就這樣放棄,因此我求神給我堅強的力量。很幸運地,讓我遇見了優秀的醫療團隊,讓我能緩解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的不適,讓我能克服術後氣喘,還鼓勵我要調適心情、培養體力。我心裡明白與醫療團隊配合,才有抗癌成功的機會。枕邊的衛生紙,是先生的愛與體貼還記得剛手術完的我相當虛弱,一點小聲音在耳邊都會使我痛苦萬分。當時正值天氣逐漸轉熱的五月,蚊子在病房內嗡嗡作響,讓我不堪其擾,情緒也變得起伏不定。先生注意到了我的不適,每當有蚊子出現,他就會伸出手腳,讓蚊子咬他,再趁機打死。除了對聲音的敏感之外,術後的我經常咳嗽,喉嚨裡有吐不完的痰,因此,他會把衛生紙折成四方形堆疊起來,放到枕頭邊讓我方便吐痰。起初我以為白天照顧我的同時,他以折衛生紙打發時間,後來因為咳嗽、卡痰讓我輾轉難眠,好幾個半夜醒來,看見他安靜地坐在一旁折衛生紙,一疊一疊折好,再小心翼翼地用塑膠袋裝好。「為什麼要折這麼多?」我忍不住好奇地問。「這些是我不在房間時,妳需要用到的量。」我這才知道,每次我隨手可得的衛生紙,是他對我的愛與體貼。分享自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治療抗癌期間,因為先生在國外工作的緣故,我以住院治療居多,醫師建議多走動可改善水腫,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癌友。看到其他癌友因害怕而沮喪、憂慮,我知道她們需要被鼓勵,便開始去探訪、陪伴。其中,有許多位至今仍是好姐妹。「半年內,我得了三個癌症,但我還活著!」在分享自己故事的過程,常聽到她們驚呼:「妳好勇敢!」、「聽妳這麼一說,我也對自己有了信心!」這些經驗的分享與鼓勵,幫助不少癌友勇敢面對治療。罹癌前,我總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常說:「人定勝天。」但這一段經歷,讓我改變對生命的態度,更理解生命的可貴,必須好好去珍惜。我也曾想過:「為什麼會是我?」後來,我反而覺得自己很幸運。感謝這些經歷,讓我能停下腳步、好好調整生活步調,也感謝上帝,讓我在康復之後,還有許多歲月時光能繼續助人。延伸閱讀:‧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谷底!振作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活下去勇氣‧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癌症.乳癌
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
乳癌診斷可從病史、觸診、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甚至乳房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但上述檢查僅供參考,確立診斷必須仰賴手術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方為依據。如果乳房發生疼痛,乳癌的機率有多高呢?延伸閱讀: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Q:乳房疼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是否有實例可分享?A:乳房疼痛絕大部分不是乳癌,但乳房有疼痛感時,也是有可能是癌狀的表現。以下就是兩個實際的病例:實際的病例1印象清晰的記得十幾年前曾診斷一位中年女性左側乳癌。當時先生帶著太太到我診間就診,婦女自述最近左胸部摸到一腫塊,但沒有疼痛感,不知有沒關係?當時幫她觸診,左乳呈現稍微堅硬、界線不清腫瘤,經驗上直覺並告訴她夫妻倆,此腫瘤不大對,「可能有問題」!隨後為她施行粗針穿刺切片檢查,一週後病理報告為「侵襲性乳癌」。夫婦再次回診看結果時,我宣布「腫瘤是乳癌」的診斷當下,先生不太能接受太太得乳癌的診斷,更對我說:「我與她相處了近四十年,都不知道她得乳癌,你為她觸診一次就能診斷出是乳癌?」(可能當時的我看起來太年輕,認為我沒經驗吧!)世上沒有醫生那麼厲害,「只要手一摸就知道是否乳癌」。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正確率較高,但還是必須仰賴影像學的協助,確診的宣布更是非有病理報告不可。一般民眾常犯有「疼痛不會是乳癌,不會痛才是乳癌」的錯誤觀念;切記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乳癌還是有可能以疼痛為表現。乳房疼痛的處置首重病史裡疼痛的特性及理學檢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後,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需治療。乳癌引致的疼痛往往是單側乳房產生持續存在的定點式疼痛,原因大多是腫瘤快速成長或局部組織壞死導致。建議當妳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應至乳房門診加以檢查。乳房疼痛感可從月經來前幾天輕微不適,或到整個月都覺乳房有刺痛、燒灼感。有些女性朋友平常無恙,然而乳房卻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疼痛、腫塊,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房內水瘤產生發炎感染,經利用細針穿吸後,不僅腫塊不見且疼痛症狀隨即緩解。實際的病例2過去門診中有好幾位就醫者,不明原因呈現單側乳房疼痛,持續幾天後,受不了而來就醫。經觸診檢查時,看到胸壁皮膚出現微紅小水疱疹,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疱疹侵犯肋間神經致使乳房疼痛,也就真相大白。此外如情緒緊張或壓力因素造成體內分泌異常也會誘發乳房疼痛,當壓力消失後,乳房也就不痛了!50歲馬小姐兩年半前,右乳因為有一摸起來很痛、極明顯腫塊而到診間就醫,當時超音波發現是水瘤(巨大纖維囊腫),於是就拿起空針穿吸腫瘤,抽出約30cc淡黃色液體。神奇的是,霎那間乳房已不痛了!當時告知她不用擔心,這是「良性乳房水瘤 圖 1」。因為是淡黃色液體不會有問題(透明水般也不會是乳癌,但如果抽吸液體帶有血色則要進行細胞抹片檢查,有惡性可能),之後她也就沒再定期回診。最近她又因為相同問題回來就診(乳房腫塊又出現,而且又有疼痛感),有了上次經驗,她心想:「一定又是老問題」。直覺反應我就拿起針筒穿吸腫塊,但這次不一樣囉!無法吸出預期中的黃色液體(乳房水瘤);經驗上告知自己這次怪怪的,顯然與上次情形不同。馬上用超音波一照,竟然是實心腫瘤!隨後進行粗針切片後,答案揭曉是乳癌,此時總算真相大白。接著的動作當然安排手術治療,視病理分期結果再給予後續治療。再次說明「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一般乳房水瘤不大會有症狀,通常摸起來軟軟的,但如果太大有時摸起來也會有堅硬感,甚至壓迫而疼痛。當然合併發生感染就會有如乳腺炎表現( 紅、腫、熱、痛)。此時怎麼辦?「找乳房專科醫師診治」囉!乳房疼痛有哪些症狀?一般乳房疼痛可分為三類,分別如下:1.週期性疼痛:Cyclic Mastalgia 常於月經來前一週左右,覺得雙側乳房脹痛,有時只是單側發生,有時疼痛會傳到腋窩或上臂。此類型疼痛可伴有乳房結節、腫脹樣,好發年齡為30~40歲,大多數在停經後乳房疼痛都會消失,而且此類週期性疼痛對荷爾蒙治療效果頗佳。2.非週期性疼痛: Noncyclic Mastalgia 一般好發年齡層比上述週期性疼痛者來得晚些,平均好發年齡約 43歲左右。症狀大多為單側乳房在某些特定區域疼痛感;臨床上約有10%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是乳癌導致,對於此類患者可利用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檢查,有部分患者可經它得到診斷上的幫助。很可惜,非週期性乳房疼痛使用荷爾蒙治療效果則不如週期性乳房疼痛來得有效。3.非乳房引起的疼痛如:❶ Tietze Syndrome:一種肋軟骨炎,以單邊乳房,尤其內側肋軟骨處疼痛為表現;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❷ 乳房切片後的疼痛,與乳房受傷害有關。❸ 肌肉神經痛、頸胸神經受擠壓病變等。乳房疼痛該如何治療?女性朋友若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可至乳房門診就醫,讓乳房得到最適當的治療。經消除乳癌疑慮後,只約 15% 的女性乳房疼痛需要治療,而治療對象往往是因疼痛程度影響到日常作息,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1.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 一種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天然產物,不論週期性乳房疼痛或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均適用,整體上療效類似bromocriptine,但不如danazol 來得有效。其最大特點為使用後極少產生副作用,不像荷爾蒙療法有相當比例的副作用產生。2.抑乳素錠:Bromocriptine可抑制腦下垂體泌乳激素之分泌,而降低泌乳激素值,可有效治療週期性乳房疼痛,但對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則無效。使用此藥後可能會有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不適副作用。3.療得高:Danazol一種合成的類雄激素藥物,對乳房疼痛療效頗佳,尤其是週期性乳房疼痛者更有效;一般建議使用時間為二個月至半年。副作用包括月經不規則、噁心、體重上升、長青春痘及臉毛生成等。4.泰莫西芬:Tamoxifen 一種女性荷爾蒙拮抗劑可治療及預防乳癌,有文獻報告嚴重乳房疼痛,經使用Tamoxifen 後,其中三分之二患者得到疼痛的完全緩解。5.口服止痛藥或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局部注射:適應用肌肉神經痛或定點性的胸壁疼痛。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05 癌症.頭頸癌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醫教你從脖子觸感初步檢察
「頸部長了一個腫塊,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甲狀腺癌嗎?」不用擔心,繼續往下看,教你認識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診斷、分類及癌症分期。甲狀腺癌流行病學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發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為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4.00%,並且逐年攀升;以性別來說,為女性癌症發生率中的第四名,僅次於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甲狀腺癌好發於20至45歲的年輕女性,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線暴露、個體基因等[2]。根據研究,童年、短時間大量的輻射暴露,如遭遇輻射意外事故;或是長期的輻射暴露,如職業傷害、放射線治療等,都是甲狀腺癌好發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還有名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的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這是一種多種內分泌組織發生腫瘤症候群的總稱,至少有兩個內分泌腺體的病變。臨床上這類疾病可分為一、二(MEN-1、MEN-2)兩型,第二型又可再分為A、B(MEN-2A、MEN-2B)兩型。若基因中帶有MEN-1或MEN-2的基因型態,便可能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內分泌系統的腫瘤。其中,甲狀腺髓質癌即為MEN-2的表徵之一。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甲狀腺癌呢?您或是您的家人有遇過這種狀況嗎?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一個腫塊,不知道他是什麼;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一個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若有這種情形,建議至醫院求診,請醫師幫忙檢查、確認喔!另外,若有發現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等症狀,可能是腫瘤的壓迫所致,請盡快就醫!在診間,醫師會先進行觸診、摸摸看腫塊的型態,若是良性腫瘤,通常摸起來會比較軟、有彈性,且邊緣平滑;惡性腫瘤則通常較堅硬且不平滑。若懷疑有惡性的可能,醫師會用超音波來觀察腫瘤的質地,可看出他是偏向囊腫、液體或是實質的成分,之後會進行「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檢查」,用細針將細胞吸出後,放在玻片上以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型態,來確認是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是診斷甲狀腺癌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若依然懷疑是惡性腫瘤,醫師會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而若術前懷疑是乳突癌,會在手術中加做「冰凍切片(Frozen section)」,以決定是否需要更改手術範圍。當冰凍切片的結果報告為「乳突癌」,通常會考慮將雙側的甲狀腺、淋巴結一併切除;若非,則待術後5至7天正式報告出來才能得知檢驗結果,再做後續治療。「冰凍切片」為在手術中以-20℃低溫迅速將組織檢體固定,進行切片、染色,送病理科做切片化驗,一般會在收件後20分鐘內完成報告。品質比不上常規切片,但方便快速,在手術中需要馬上診斷時會採用[3]。分類與癌症分期甲狀腺癌主要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其發生率、預後、轉移方式、性質等都有不同的特性:-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為最常見的甲狀腺癌,約佔9成患者,預後最好、可存活時間最長,也較少復發。其中,甲狀腺微小乳突細胞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被定義為≤1公分的甲狀腺乳突癌,對治療的成效最好。-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常見程度與預後均僅次於乳突癌,約佔甲狀腺癌患者中的一成,若在缺碘的地區,則盛行率會提高到患者中的25-40%。濾泡癌無法用細針穿刺檢查或冰凍切片診斷,只能靠一般病理切片化驗。另外,濾泡癌有一種變異型為「賀氏細胞癌(Hurthle cell cancer)」,其淋巴轉移的機會較一般濾泡癌高。-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為唯一源自甲狀腺旁濾泡細胞的甲狀腺癌(其他類型都源自於濾泡細胞),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會分泌抑鈣素(calcitonin),可協助醫師進行追蹤。髓質癌的發生率很低,其中約有30%和家族遺傳相關,包含前述提及之MEN-2A、MEN-2B等疾病。- 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為甲狀腺癌中最罕見的一種,預後最差。且不同於其他種類好發於年輕人,分化不良癌/未分化癌好發於長者,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4],目前甲狀腺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及年紀、擴散至甲狀腺包膜外之程度(gross extrathyroid extension, ETE)來決定。以下詳列較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詳細分期:小於55歲:- 第一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者。- 第二期: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者。55歲以上:- 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4公分、僅限於甲狀腺內(T1-T2),且無頸部淋巴結(Nx/N0)或遠端器官轉移(M0)。- 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無論病灶大小,有頸部淋巴結轉移(N1),且無遠端轉移(M0)。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T3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3.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頸帶狀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T3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三期: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皮下組織、軟組織、喉、氣管、食道或反喉神經等(T4a),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 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有明顯甲狀腺外之侵犯至椎前筋膜或包圍頸動脈或縱膈血管(T4b),無論淋巴結轉移狀況,且無遠端轉移(M0)。2. 無論病灶大小及淋巴結轉移狀況,有遠端轉移(M1)。結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逐年提高,若為高風險族群,應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及之症狀,必要時至醫院就醫。發生率增高的情形亦可能是現今健康意識抬頭、健檢普及,造成發現的人數較多所致。透過健檢或自我檢查,就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達到較佳的治療成效。參考資料:[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Bogović Crnčić T, Ilić Tomaš M, Girotto N, Grbac Ivanković S. Risk Factors for Thyroid Cancer: What Do We Know So Far?. Acta Clin Croat. 2020;59(Suppl 1):66-72. doi:10.20471/acc.2020.59.s1.08[3]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解剖病理科-冰凍切片是什麼?[4]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好發於女性的十大癌症!甲狀腺癌詳解】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
-
2022-11-30 癌症.攝護腺癌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 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恐增罹癌風險
陰莖時常發癢、腫塊、異味、分泌物,應加強清潔,若反覆發生或無改善,則建議泌尿科檢查。同喬泌尿科診所杜章安院長提醒陰莖癌的風險,留意日常,以免陰莖癌找上門。 常常陰莖癢?小心陰莖癌!醫指男人最常見問題。 發現陰莖癌往往已非早期?杜章安院長指出,幾乎身體各個器官或部位都有可能長出惡性腫瘤,所謂陰莖癌就是長在陰莖的惡性腫瘤。陰莖癌的發生率並不高,不到10萬分之1,但往往都不是在早期被診斷出來,延誤了治療時機。 陰莖癌大多會長在…就腫瘤發展的模式而言,絕大多數的陰莖癌是從龜頭處或前端柔嫩的表皮長出,而逐漸的侵犯深入,可能穿透表皮層、皮下組織、海綿體、尿道,也可能侵犯到膀胱、陰囊或直腸,隨淋巴與血液散播到腹股溝、骨盆腔,或遠端轉移。 陰莖癌有哪些型態?就腫瘤型態而言,最常見的種類為源生於表皮的扁平上皮細胞癌,約占所有陰莖癌的95%,少數皮膚病變的癌症,如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其他類的癌症,如源自肌肉、血管、脂肪的惡性軟組織腫瘤,或由泌尿上皮長出的移形上皮細胞癌。 男人的常見問題:陰莖癌明確的機轉、風險尚有待更多研究,目前研究大多認為與慢性發炎、刺激有關,例如包莖、未割包皮、陰莖長期藏汙納垢,使得陰莖反覆發炎,進而形成陰莖癌。因此若有包莖、包皮過長、不喜私處清潔或不易清除包皮垢者要留意,雖未必立即影響到健康,但已經暴露在陰莖癌的風險之下。 因此若常常感覺到陰莖癢癢的、有異味、刺痛感、自覺沒有特別注重清潔者,雖未必就是陰莖癌,但通常可能已經符合上述的風險因素,建議盡早改善習慣,若狀況遲遲沒有好轉,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其他風險也包括菜花、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愛滋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紫外線照射、60歲以上,及抽菸者風險性增高。 陰莖出現小小硬塊是什麼?醫指6大症狀小心陰莖癌! 杜章安院長表示,陰莖癌的初期症狀隱晦,或是與局部發炎症狀相似,所以極容易被忽視,民眾應該重視陰莖龜頭的清潔,並且對於某些症狀有警覺性,例如包皮顏色改變、硬塊、刺癢感、不舒服異味、傷口癒合不良、出血、長期結痂、包皮浮腫等皮膚表徵,有懷疑病灶不要忌諱就醫,不管是良性或惡性疾病,早期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在鼠蹊處觸摸到硬塊,或是下肢無法消除的浮腫,更不能等閒視之,因為陰莖有豐富的淋巴微循環,上述症狀很可能是鼠蹊、腹股溝、骨盆腔淋巴結節及循環阻塞,必須去鑑別診斷感染症、淋巴腫瘤或是轉移癌。 陰莖癌有哪些治療方式?杜章安院長同時也說明,癌症的治療依照臨床期別而有諸多選擇,例如0期1期陰莖癌通常只要確定消除皮膚病灶,就能獲得很好控制或治癒,例如割包皮、莫式手術、雷射、冷凍療法、局部性藥物(5FU、imiquimod)等。2期可能需要部分切除龜頭或陰莖。3期須手術切除之外,也需要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4期已經侵犯鄰近器官,可能需要更複雜的重建手術來維持必要的生理功能。由此可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可貴! 日常基本6觀念防範陰莖癌,提醒:男人真的也要注意清潔! 男性民眾日常生活大多不拘小節,衛生清潔也常未特別注意,陰莖若也是如此對待,日久恐增加罹癌風險,呼籲應多留意清潔習慣、注意身體症狀,若有疑慮盡早檢查。包皮較長也考慮是否割除,以降低藏汙納垢、引起發炎的風險。性生活也注意安全,盡量避免多重性伴侶、配戴保險套等,如此更有利避免性病或陰莖癌發生。 《延伸閱讀》 .預防HPV相關癌症,男女一起打疫苗是趨勢。 .勃起硬度分等級!來看自己有多硬,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胰島素、瘦瘦筆怎麼打?醫曝皮下注射藥物使用要點及注射部位吸收率
在兒童內分泌科,有許多賀爾蒙相關藥物因為藥物成分結構的特殊性質,給藥途徑常常需要透過皮下注射,讓藥物能良好吸收並穩定發揮其效果。使用較多、也較廣為人知的幾種藥物包含「胰島素」、「生長激素」與「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俗稱減肥針、瘦瘦針)」。皮下注射藥物給藥裝置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大多數上述藥物,近年都以「筆型針」設計為主流。傳統以空針筒抽取玻璃瓶藥劑的方式已經逐漸被筆型針取代。相較於傳統方法,筆型針有許多優勢,包含操作時間短、步驟簡單、操作方便、劑量拿捏精確等。另外,近幾年還有「無針注射器」的產品,透過高壓噴射原理,使藥物不須透過針頭即可進入皮下組織,目前適用於胰島素注射。注射部位皮下注射的部位包含:腹部、臀部、上臂、大腿外側。這些部位在藥物吸收速度上略有差異,分別如下:● 吸收速度最快的部位:腹部● 吸收速度其次為:上臂● 吸收速度較慢:大腿、臀部其他會影響藥物吸收速度的因素還包含:1. 運動:剛剛運動完的一側肢體由於血流增加,藥物吸收速度也會加快。2. 溫度:較高的溫度,藥物吸收速度快;較低的溫度,藥物吸收速度較慢。(例如泡溫泉、熱水澡、按摩後)3. 注射部位深淺:◇ 注射太淺,未到皮下組織,容易產生疼痛感,藥物吸收速率也較差。◇ 注射太深,進到肌肉層,會加速藥物吸收速率。邱巧凡醫師表示,基於上述對於藥物吸收速率的影響因素,在需要藥物快速或稍晚發揮功效的情境下,或當觀察到藥效發揮不如往常時,這樣的因素考量就相當重要。皮下注射藥物使用要點1. 許多皮下注射藥物平時都是需要冷藏保存的,若剛從冷藏取出便立即注射,由於溫度較低,注射時疼痛感較明顯。建議可以提前拿出來,待溫度稍微回升,再執行注射。2. 務必養成習慣,每次注射前都要先確認藥物名稱、有效期限、劑量,並檢查藥水是否有雜質、變色、混濁等異常。3. 注射時避開感染、發炎、纖維化、凹陷、脂肪增生等處,以免影響藥效。4. 務必確實做好「注射部位」及「注射筆針頭銜接處」的清潔消毒。5. 針頭完全插入至注射部位後,再按壓注射按鈕。6. 輸注後在原處停留6~10秒,再拔出針頭,確保完全輸注並避免藥水洩漏。7. 注射部位要輪替,避免施打同一部位,造成腫塊的形成,影響藥物吸收。8. 針頭拔出後,輕壓注射處至不再出血即可。9. 注射部位「不要揉」,否則容易因此拉扯到皮下微血管造成出血或瘀青。10. 不與其他人共用針頭、筆型針,針頭也不要重複使用。11. 使用後的針頭請用「有瓶蓋」「堅硬不易被刺穿」的容器盛裝,並於容器標示清楚「內含廢棄針具」,栓緊瓶蓋,帶回原就診醫療院所或有「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標章的社區藥局回收處理。配合醫囑指示正確使用藥物,並掌握以上皮下注射藥物的注射要點,相信能讓藥物更加穩定且安全地發揮其最佳療效。原文:
-
2022-11-2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菸酒、沒摸到腫塊…體檢竟發現乳癌,最後發現這原因
醫院每年定期安排員工體檢,2017年做乳房攝影檢查後,放射科醫師來電說和過往不太一樣,懷疑可能有問題,趕緊做乳房超音波、切片,「當時心臟就蹦蹦跳的」,報告出來的確不是很好,當下心想是真的嗎?再度確認「是真的」,那年我58歲,確診乳癌第一期。巡迴醫療 常感疲憊想睡「做體檢才意外發現罹患乳癌。」我根本沒摸到腫塊或不舒服,但回想那段期間,外勤業務多,要去宜蘭監獄、山地巡迴醫療、協助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那時以為工作忙,所以常感疲憊、想睡,現在看來搞不好是前兆,只是當時沒發現。「真的沒想到會罹癌,當下覺得我怎麼會得,也沒抽菸、喝酒等習慣。」後來問診家族史才知道,妹妹疑似有乳癌,還沒確診就在美國911事件過世,阿姨、姪女也罹患乳癌,但還是會想「為什麼是我?」術後發現 淋巴有癌細胞7月得知罹患乳癌即告訴家人、同事和朋友,剛開始只想到工作要請假、病人怎麼辦?外勤業務要取消,還得找人代理…。直到準備開刀,慢慢了解乳癌,思考切除乳房、治療與重建問題,術後發現淋巴也有癌細胞,8月緊接著做化療。「這是我人生中最大一場病。」化療做人工血管是很痛苦的經驗,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當病人真的很痛苦」。生病後體力大不如前,會很喘,想做有氧運動都沒辦法,開刀有傷口也不能亂動,平時工作滿檔的人突然沒工作,就覺得好無聊。家人打氣 挺過抗癌艱辛抗癌之路難過且心情低落,3周一次的化療大概做了8次,曾想過是不是別再做化療,「洗澡時不用做什麼,頭髮就掉了,隔沒幾天就不見了」,那時朋友會買帽子來為我打氣。留職停薪2年,在家好好休養,我會去爬山、走路、看書、整理東西,起初的飲食茹素,不吃加工食物,補充健康食品。天主教徒的我,每天會祈禱,感謝有老公與4個女兒全心照顧,身邊人的加油打氣,才能挺過那段艱辛的日子。病癒後的生活回復常軌,身體少一個乳房之外,體力沒以前好,2020年重回工作崗位,原本外勤工作量砍半,一周5天門診減少為3天、不夜診。「剛回來上班時,不想照顧癌症病人,都會轉給同事」,後來時間淡化,一年多才克服心理障礙。身為醫師的我,大病後心境轉變,因經歷治療過程的不舒服,更能感同身受癌友的心情,知道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解惑,沒生病前會不耐煩,現在比較能體諒。勇敢面對 保持正向心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定期體檢很重要,尤其有癌症家族史者,別等到身體有狀況再做檢查,罹癌後勇敢面對、找對醫師治療,不可亂吃偏方,病癒後定期追蹤,維持足夠睡眠、營養補充、多運動等,更重要的是保持正向心情,「你的敵人是癌症,成功戰勝就是賺到新人生。」醫學辭典/乳癌乳癌的危險因子,如肥胖症、每天喝酒2至5杯,初經早(小於12歲)或停經晚(超過55歲,未生育或第一胎,超過30歲才生),有家族史或使用避孕藥。若乳房出現硬塊、胸形變動、表皮出現酒窩、皮膚紅腫等疑似乳癌症狀,需做切片,以診斷是否罹癌。多數乳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搭配化療或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達到良好控制。戴慧美小檔案現職:羅東聖母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學歷:菲律賓國立大學醫學院專長:一般內科疾病、急慢胸腔腫瘤、各類室內感染症及發炎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過敏疾病、職業性肺病變、氣喘、感冒經歷:●馬偕醫院胸腔科醫師●羅東聖母醫院內科部主任●澎湖惠民醫院主治醫師●羅東聖母醫院醫務部副主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肺結核診療醫師
-
2022-11-09 癌症.肺癌
健檢發現肺部有結節會是肺癌嗎?醫曝一狀況才需就診追蹤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39.8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二。男女發生率與排名相仿,女性新發生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5.0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二,男性的比例則為45.6人(每十萬人),同樣位居第二。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佔了37.2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首。性別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癌症而死亡的比例為31.3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54.5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首。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肺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從2022年7月開始,政府已經公費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獲益對象包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經得過癌症的50-74歲男性與45-74歲女性,以及不論性別,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或正在吸菸、戒菸15年內的國民,目的是為了提早發現並處理早期腫瘤、癌症。這時問題就來了,如果真的發現異常,報告上有類似肺部結節、腫塊等字眼的話,該如何處理呢?首先,來認識肺部結節、腫塊的定義吧!一般來說,在做電腦斷層的時候,會請病人吸氣並屏住呼吸,讓肺裡面充滿空氣,使X射線可輕易穿透、藉此成像。咦?不是電腦斷層嗎?跟X射線有什麼關係呢?這牽涉到電腦斷層背後的成像原理,可以視為照了相當多張X射線的影像之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產生的重組影像。判讀的時候,如果發現影像上出現穿透率較低、比較不透明、密度比較高的區域,就會先根據大小給予不同的命名,直徑小於三公分的稱之為結節(nodule),大於三公分則稱之為腫塊(mass)。接著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型態,大致分成幾種類型。不只如此,單是「根據型態分類的方式」也有許多種,其一是分成實質結節(solid nodule)、非實質結節(non-solid nodule)跟兩者兼具的部分實質結節(part-solid nodule)三種,其中非實質結節又稱作純毛玻璃樣結節(pure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或 pure ground-glass nodule, GGN)。其二是分成實質性結節、亞實質性結節(subsolid nodule),再把亞實質性結節細分為純毛玻璃樣結節跟部分實質結節。而此篇文章後續提到與分類相關的處置,主要採用前者的分類標準。儘管分類的方式有許多種,但相同處是這些結節「不一定就是惡性腫瘤」。事實上,真的是惡性腫瘤的機率只有30-40%,更常見的是良性。原因包含細菌感染造成肺部發炎,而發炎的病程結束之後,肺部組織會進行重建,其中一部稱之為纖維化,而纖維化的痕跡也會在影像上有類似結節的表現。另外,空氣污染物在肺臟裡面堆積久了造成的傷口,也是常見造成結節的原因。畢竟回顧電腦斷層成像的原理,「有結節」只是象徵著那裡有「穿透率與空氣不同」的組織,而惡性腫瘤僅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並不需要過度緊張。至於要怎麼判斷是不是惡性腫瘤呢?首先,醫師會根據家族史、環境暴露、是否最近曾感染過等風險因子做初步的鑑別診斷,接著依照初步診斷結果,安排病理切片或是更高階的影像檢查,例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除此之外,過一段時間最好再回診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時序上的資訊往往能給出更有利的線索,一個結節看起來顯著比六個月之前更大、形狀更不規則、密度更大了,相較一個追蹤了三年還是長得一模一樣的腫塊,儘管大小顯著不同,但前者是惡性腫瘤的機率還是相對較高的。所以應該在哪個時間點、或說在報告上看到哪些字眼,需要進入醫療系統內進行常規追蹤呢?根據衛福部公告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初次篩檢出小於6mm的結節,無論是單個或多個、非實質性、部分實質性甚至實質性的肺結節,都只要每年追蹤一次即可。不過每位病人的個體差異性高,臨床醫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不同的追蹤時間及策略,所以也不是一塊死硬鐵板,完全無法通融。至於大於6mm的結節,就會再根據型態決定分成小於8mm、大於8mm,或分成小於20mm、大於20mm兩組,但大致上而言,處置方式就會如前述提到的:使用再次追蹤電腦斷層、正子攝影、支氣管鏡、組織切片、手術切除等工具,以不同的時間間隔來確認結節是否增大超過1.5mm,原則是結節越大、越多的人,由於惡性機率越高,就會需要以越短的時間間隔固定追蹤。隨著時代演進,各種診斷、治療工具都以日新月異的方式飛速進步,預防醫學、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這是醫界相當樂見的。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閱聽素養,不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而過度恐慌,避免浪費醫療資源,讓資源可以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方面的觀念也相當重要。台灣目前是有提供公費篩檢的,照著規則適當就醫,相信不僅是個人,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參考資料:1. 國民健康署資料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3. Bellomi M (2012) A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by CT scan ecancer 6 260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Lee KS, Leung ANC, Mayo JR, Mehta AC, Ohno Y, Powell CA, Prokop M, Rubin GD, Schaefer-Prokop CM, Travis WD, Van Schil PE, Bankier AA.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Jul;284(1):228-243. doi: 10.1148/radiol.2017161659. Epub 2017 Feb 23. PMID: 28240562.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健檢報告說我有肺部結節?!醫解釋「這種的」才需要就診追蹤】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0-31 醫療.一般外科
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有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發生嗎?
除了月經要來之前有點胸部脹痛感之外,妲妲沒想過乳房會有什麼問題,但看到新聞幾位年輕的女藝人罹患了乳癌,甚至因此喪命。妲妲雖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仍是聽從了好姊妹們的建議,到醫院做了乳房超音波檢查。做完檢查後,醫師告知妲妲:「你的左邊乳房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節,很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喔。」「那是什麼東西?我為什麼自己摸不出來?」妲妲急著問。「乳房腫瘤還小的時候,自我檢查很難發現,要靠儀器才能注意到喔。」醫師說明。妲妲很著急:「那我怎麼知道這個結節會不會變成惡性的?難道不能開刀拿掉這顆嗎?」「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檢查,建議你半年後要再次做個乳房超音波,我們會依據腫瘤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大小、性質、生長速度等評估,有明顯生長跡象的腫瘤可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跟纖維腺瘤和平共存。」醫師解釋。 妲妲對這樣的說法並不放心,想要找到更明確的說法。怎麼會冒出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是在乳房內一個界線明確,無痛,且類似橢圓形的實心腫瘤,且乳房纖維腺瘤可說是乳房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提到腫瘤,大家常常會直接聯想到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但乳房纖維腺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絕多數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會被稱為「纖維腺瘤」,代表這顆腫瘤的成分包含了「纖維組織」和「腺體組織」。目前多數的專家認為,乳房纖維腺瘤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原本乳腺組織裡就含有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受體,對女性荷爾蒙比較敏感,當乳腺組織感受到女性荷爾蒙的高低起伏變化,就會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組織過度增生改變型態,因而形成纖維腺瘤。由於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波動有關,因此大概從青春期的時候就有機會出現乳房纖維腺瘤。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都還可能繼續冒出新的纖維腺瘤;懷孕的過程之中,纖維腺瘤很可能體積會變得更大一些。但等到停經之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基本上是不會冒出新的纖維腺瘤,且原本纖維腺瘤的體積很可能會逐漸縮小。研究發現,如果不到20歲就開始服用調經藥、避孕藥,長出乳房纖維腺瘤的機率就比一般女性來得高。乳房纖維腺瘤的特性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於兩側乳房的外上方,這也是女性本身乳腺組織比較發達之處。乳房纖維腺瘤是實心的腫瘤,裡面是充滿了實質的組織,並不是液體。摸起來常常會有種硬硬的,有點紮實的感覺,且可以感覺到乳房纖維腺瘤界線明顯,類似一顆玻璃珠在皮下動來動去的感覺,比起惡性腫瘤來說,乳房纖維腺瘤的活動度較高。 通常乳房纖維腺瘤不會造成什麼疼痛感,即使壓著那個硬塊處,也不會感覺到疼痛。常常,要到乳房突然痛起來的時候,才會讓女性朋友們想要求診就醫,檢查是否乳房出了狀況;然而這裡要強調一下,真正乳房長了腫瘤時,其實很少會引起乳房痛。然而,如果自己發現到乳房硬塊,務必要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尤其絕不要因為這個腫塊不會痛就不理它。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乳房腫瘤,常常都不會引發疼痛,但一定要用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的特性,才能知道是否為惡性!檢查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比較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女性身上,無論是有摸到硬塊,或只是想要做健康檢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乳房檢查首選是超音波。在乳房超音波檢查時,乳房纖維腺瘤會呈現以下特性:■ 界線明確清楚■ 橢圓長形■ 裡面是個實心的成分,而不是含有液體的水泡■ 超音波下呈現低迴音如果在超音波下有幾個特徵,我們就需要懷疑這個實心腫瘤的特性,可能並不單純只是個纖維腺瘤:○ 腫瘤的邊界並不明確○ 腫瘤並不是個橢圓長型,而比較像雲朵或貝殼般有許多突出的型態,甚至邊緣不規則○ 超音波影像在腫瘤的下方變得很黑,像是拖了一個長長的黑掃把尾巴○ 整個腫瘤內部呈現的顏色並不均勻,可能腫瘤內部含有小水泡或內有鈣化點(延伸閱讀: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當女性朋友被告知乳房纖維腺瘤之後,常常有想要「除之而後快」的想法。然而,醫師常常會告訴患者,我們通常並不需要治療乳房纖維腺瘤,絕多數被診斷為有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朋友,可以與體內的纖維腺瘤和平共存到老,且有的纖維腺瘤會在停經幾年後逐漸消失蹤影。因此,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 那追蹤是要幹嘛呢?就是定期看看這個腫塊,確認有沒有變化,是變大、變小、還是變形了。在剛看到纖維腺瘤的前一兩年,最好至少半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狀況穩定,之後可改成一年追蹤一次。目前沒有任何口服藥物是讓大家一吃下去,這顆乳房纖維腺瘤就會不見的。因此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房纖維腺瘤測量起來大於兩到三公分,或在追蹤的過程之中逐漸長大,且長大的速度很快,有增生的特質;影像中看起來有比較不理想的特徵,或在抽吸之後發現非典型細胞,就要認真考慮以手術移除。難道沒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嗎?很不幸地,在現階段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完全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畢竟,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對乳腺的刺激可能是最有關係的,但我們不可能為了良性的纖維腺瘤而用藥讓女性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直接走入停經階段。不過,希望大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心情不好,絕多數的乳房纖維腺瘤都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僅有少數需要手術移除,演變成乳癌的也是極為少數。無論現在我們的乳房裡有沒有長著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要定期接受乳房影像檢查,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照護乳房健康。原文: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8 癌症.淋巴癌
罕見淋巴癌治療有重大突破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提供藥物安全性
貧血、發燒、腹股溝出現小腫塊,70多歲陳姓婦人因此就醫,感染科醫師發現不對勁,進行了淋巴切片檢查及骨髓穿刺,證實她罹患了罕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平均存活期5至7年。婦人得知自己罹患少見的惡性淋巴瘤,幾度痛哭,心灰意冷,但兒子積極陪同回診,說服母親接受治療,第一線化療後疾病穩定了四年,但後來疾病復發出現了皮膚腫塊及貧血。在醫師評估下,接受了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背部腫塊全數褪散,貧血改善,疾病得到穩定的控制。最近正計畫全家至日本出遊、賞楓。義大癌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好發於65歲以上民眾,男性多於女性,症狀為貧血、精神不濟、容易疲倦、走路易喘、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另因脾臟變大,壓迫到胃部,會導致食量減少。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是很特別的癌症,分類上屬於淋巴癌,但其分泌單株蛋白(IgM)的特性則類似骨髓瘤,也就是介於淋巴癌、骨髓瘤之間,加上罹病人數稀少,全球每年僅數千人罹病,因此治療上沒有全世界一致的作法,台灣常用的處方是用淋巴瘤的化療藥物來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有一定的效果,惟副作用較大。裴松南表示,七年來,共收治15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預後狀況分歧,有人於確診後幾個月即不幸病逝,也有人接受化療後,療效不錯,但幾年後,仍會轉移復發。陳姓婦人就是典型個案,化療得到控制後四年多,突然覺得異常疲累,買菜回家,就得坐下來好好休息,且背部皮膚又冒出眾多的小腫塊,且奇癢無比,緊急回診,血液及切片檢查證實了惡疾復發。近年來,在治療淋巴癌上,有重大突破,標靶藥物BTK抑制劑問世後,有效治療「復發或頑固型被套細胞淋巴瘤」,以及華氏巨球蛋白血症,透過口服藥物,就能控制病情。隨著新一代BTK抑制劑的問世,持續緩解腫瘤效果更佳,也提供給病患更好藥物安全性。裴松南表示,陳姓婦人服用此標靶藥物後,皮膚腫塊逐漸消失,淋巴結組織也恢復症狀,迄今已四年多,預後狀況良好。不過,該標靶藥物尚未給付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藥費龐大,並非每個病家所能負擔。裴松南指出,台灣每年僅新增50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人數不多,健保如能將此標靶藥物給付於第二線治療,對於病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且不致造成健保財政負擔。以上衛教資訊由百濟神州(BeiGene)協助刊登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8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最佳自我檢查時機」曝,5招預防乳癌
根據衛福部公布110年度女性癌症分析,為乳癌位居第四,國內約有1萬6千餘人罹患乳癌,死亡率卻年增10.2%,上升比率為各種癌症之首。醫師呼籲女性,透過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或X光攝影,早期發現可能病徵早期治療,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乳癌年輕化 月經後一周自我檢查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乳房特別門診主任黃尉翔表示,國健署報告顯示,台灣女性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有40%的患者年齡甚至不到50歲,乳癌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因此乳房自我檢查更顯重要,女性可選在每月月經後一星期,此期間因荷爾蒙變化,乳房變的較軟、較小時來檢測;而懷孕或停經婦女則可選擇每月固定一日,在洗澡時對著鏡子,或就寢平躺時進行檢測。 自我檢查這樣做 出現硬塊、腫大或出血應就醫 檢查時雙手高舉過頭,觀察乳房外型有無改變、皮膚及乳頭是否腫脹凹陷,接著手指放平、順時鐘緩慢輕柔的滑過整個乳房,感受是否有硬結節、腫塊或皮膚變厚,並擠壓乳頭觀察有無異常分泌物;黃尉翔表示,若發現乳房硬塊、兩側不等大或不規則腫大、紅腫發炎、疼痛持續或只發生在特定部位、乳頭有血色分泌物等,應立即就醫尋求詳細檢查及評估。 五項原則預防乳癌 女性務必定期檢查追蹤 黃尉翔醫師補充,女性可掌握以下五點原則預防乳癌,包含規律運動、避免太晚生育、減少攝取高脂食物、放鬆心情減低壓力,以及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 尤其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更要注意檢查及追蹤。統計顯示乳癌透過正規治療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甚至可長期穩定病情,因此呼籲年輕女性一定要每月自我檢查,45歲以上女性也要善用乳房攝影補助資源,即早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與治療,勇敢戰勝乳癌。 【延伸閱讀】透過智能篩檢網 定期篩檢防癌變熟女畏懼檢查 險錯失乳癌治療黃金期【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22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 醫師提醒檢查正常後若出現6現象要就醫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國內外許多知名人士都紛紛別上粉紅絲帶,一同倡議重視乳癌防治的重要,根據衛生福利部年初的公告資料顯示,台灣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且愈來愈年輕趨勢,若能早期偵測到乳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超過90%以上,因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接受乳房篩檢。高風險族群要當心桃園聯新國際醫院表示,乳癌主要與賀爾蒙的刺激相關,12歲之前初經、超過55歲才停經、未曾生育者、第1胎晚於35歲者等,或具乳癌家族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者輪值大夜班、長期熬夜等、飲食不當者吸菸、飲酒、高脂、高熱量、運動量不足、肥胖、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等為相對高風險族群。聯新醫院指出,每年篩檢發現的個案中,有超過60%為早期乳癌,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的發生率,其中經篩檢發現的零期乳癌,「治癒率」更是超過95%。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乳癌並非絕症,一旦篩檢發現陽性的個案,尋求醫療專業處置與追蹤,能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最佳選擇;聯新醫院說,現在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另建議婦女們可在經期結束1至2周內檢查,避免因賀爾蒙作用乳房較為漲痛造成的不適。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聯新醫院提醒,45 歲以上未滿 70 歲婦女、40 歲以上未滿 45 歲且有家族史婦女,國民健康署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平時也可養成規律運動,減少攝取高脂、避免太晚生育等,並時常保持輕鬆的心情,都有助減低罹患乳癌的機率。聯新國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建宏醫師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應盡速就醫。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34歲女星無預兆罹甲狀腺癌爆哭!醫: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做好2件事助預防
34歲女星林欣霈過去曾演出「真愛找麻煩」、「真愛趁現在」等偶像劇,外型亮麗、身材窈窕的她,即使淡出演藝圈多年,也經常在社群平台分享生活點滴,人氣相當旺,但近日她卻驚爆今年6 月安排健檢當作生日禮物,未料卻發現甲狀腺異常,回診後確認為惡性腫瘤,回想當初得知結果,她說,走出醫院後呆站在門口崩潰大哭:「老天爺!為什麼是我?!」林欣霈昨(17)日在臉書發長文公開3個月來的抗癌歷程,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之後轉診進一步做超音波和穿刺,發現甲狀腺附近長了5、6顆腫瘤,其中1顆已鈣化,最大達3公分,等待報告結果又是一陣緊張與煎熬,原本她還不斷地自我催眠希望是良性,無奈最終被告知是惡性腫瘤,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我記得我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誰也沒有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的關係都濕了。」不過,她很快地收起眼淚、整理好情緒,「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在等待開刀治療的過程,林欣霈調整作息、避免勞累,所幸因癌症是初期,手術過程順利,她開心喊:「恭喜我!畢業了,抗癌成功」並稱目前繼續做放射碘131治療、定期回診拿藥和追蹤即可。林欣霈經過這段抗癌歷程,除了感謝親友的陪伴,她也想跟大家說:「可以的話,試著將心比心,給患者一些正能量,不需要責備也不用陪他們難過,只要給他們放鬆跟愉悅的心情,帶他們轉移注意力,但關心也要拿捏,過多的關心也會讓患者感覺壓力。」什麼是甲狀腺癌?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三倍【2022/10/18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表示,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較為明確的證據顯示,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如曾接受頭頸癌、腦瘤等放療,會大幅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許多文章顯示,甲狀腺癌女性高於男性,主要與壓力、內分泌失調有關,張聖為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蠻多個案有這類的現象,但研究並未明顯證據證實。除了林欣霈以外,藝人寶媽、前副總統呂秀蓮都曾罹患過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好發年齡約在50歲上下,九成的甲狀腺癌屬於良性,僅一成為惡性甲狀腺癌。甲狀腺癌分為四大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分化不良癌,其中以甲狀腺乳突癌為最多,占整體的8成到9成,通常乳突癌的患者會有3到4成的機率,已經出現頸部淋巴轉移,剩餘的1成則以甲狀腺濾泡癌為主,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分化不良癌發生機率少之又少。張聖為表示,林欣霈於34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雖然年輕但治療預後較佳,若大於55歲才被發現罹患甲狀腺乳突癌,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淋巴轉移,且治療預後較差。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張聖為表示,無論是甲狀腺癌或是甲狀腺結節等,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會有任何症狀,僅有二成左右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摸得到腫塊等。多數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被發現,如檢查頸部超音波、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或是本身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者,定期追蹤發現。甲狀腺癌如何治療?張聖為表示,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甲狀腺癌經切片檢驗為良性,手術治療的前提則是評估甲狀腺癌是否已影響到患者,如腫瘤壓迫到聲帶、外觀不佳、影響吞嚥等,良性腫瘤切除,不一定會切除整片甲狀腺,也不會切除淋巴。若是惡性甲狀腺癌,則建議立即手術,避免淋巴轉移通常都會一起切除淋巴。進行手術治療後,避免惡性癌細胞殘留,會搭配放射性碘131治療,原理是甲狀腺素會與碘結合,讓結合後的甲狀腺素成為標的,進行放射治療,徹底消除惡性的癌細胞。後續則是服用甲狀腺促進素等方式治療。如何預防甲狀腺癌?避免罹患甲狀腺癌,張聖為表示,第一預防輻射線暴露,減少不必要的X光檢查,第二是查看自身是否有癌症家族史,定期做健康檢查;其餘的方式則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攝取充足的營養、調節生活壓力、保持運動等。如果有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應定期追蹤服藥,避免有癌變的機率。關於甲狀腺癌,你應該要知道的事為什麼會發生甲狀腺癌?在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但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一般來說,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而且大部分是良性腫瘤,所以只要遵循醫囑,大部分都可以回歸正常生活。在過去的統計可以發現到,大部分罹患甲狀腺癌的病患為女性,以發生率來說,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常見的年齡是35~55歲。想要預防甲狀腺癌,可以這樣做:◎洗澡時可仔細檢查自己的頸部,看看是否有異常凸起的腫塊,若有發現異常,應儘快找醫師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甲狀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若家人有甲狀腺癌,可以定期追蹤檢查。參考資料:認識甲狀腺癌:https://reurl.cc/vWVQne元氣網疾病百科甲狀腺癌:https://reurl.cc/qNQGDE
-
2022-10-18 癌症.頭頸癌
壓力太大、生活步調快易好發甲狀腺結節!中藥治療調理肝脾、活血祛瘀
48歲王先生因為妻子罹患甲狀腺癌,安排檢查發現自己右側甲狀腺有一個1公分左右的結節。經中醫師以中藥調理甲狀腺結節,2個月後,右側甲狀腺結節已縮小4成,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醫師提醒,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都是甲狀腺結節好發原因之一,應定期檢查、養成規律運動與作息。生活步調快又高壓 好發甲狀腺結節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鄭群耀表示,甲狀腺結節是因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甲狀腺反復增生和不均勻復原反應造成,出現單一腫塊叫「單一結節」,多顆腫塊為「多發性結節」。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甲狀腺結節患者逐漸增加,幾乎是甲狀腺疾病首位。而甲狀腺結節多無臨床症狀,尤其小結節難發現,頸部沒有特殊症狀也沒有壓迫感,多數患者不易察覺。鄭群耀提醒,通常是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例行健康檢查或定期甲狀腺超音波檢查、頸部腫大或產生壓迫症狀、呼吸困難、吞嚥時異物感及容易嗆到等症狀,因而被發現。甲狀腺結節有機會癌變成甲狀腺癌,要盡速治療。甲狀腺結節發病機理尚不明確,鄭群耀從中醫觀點分析,甲狀腺結節起因多為憂思鬱怒、肝鬱火伏或情志內傷、肝失條達導致肝氣鬱結而引發,換句話說,「就是壓力太大。」中藥治療調理肝脾、活血祛瘀患者體內陰陽乖戾,痰濕內生,氣滯痰凝,淤積久聚而成形,遷延日久引起血脈瘀阻,由氣痰瘀三者合而交結形成甲狀腺結節,是屬於「癭病」,也就是一種頸前腫大,結而成塊的一種病症。中藥治療甲狀腺結節主要為理氣化痰、消癭散結以及活血祛瘀,常用藥物為浙貝母、夏枯草、莪朮、當歸、三棱、牡蠣等活血祛瘀藥、清熱藥、化痰止咳藥和理氣藥。針對王先生的症狀,以調理肝脾為先,斡旋氣機為本,以柴胡桂枝湯疏肝解鬱、調和肝脾,加上浙貝母、莪朮、當歸、牡蠣、夏枯草、玄參活血行氣、軟堅散結,使無氣滯、痰濁、瘀血壅結,進而達到縮小結節效果,但仍需定期追蹤。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聯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在所有雙盲研究裡總是有兩組病人,A組是用實驗的藥,B組是安慰藥,結果出來可以比較究竟實驗的藥有多大功效。我們放開A組的實驗藥不說,讓醫師常常驚訝的是安慰藥在有一小部分病人的身上竟然有效,不竟是主觀症狀有效,而是客觀上有效:癌塊縮小25%、甚至不見了,體重增加了、燒退了,體力恢復了,病人可以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回復原來生命預期年日。我們當醫師沒辦法解釋,用科學也不可能解釋,只有聳聳肩,說是奇蹟。個案就如此了結。我在二十年前也有如此經驗。一位七十多白人男性Joseph得到淋巴癌而且是第四期, 因為他的骨髓都已經有了癌細胞。但這是小細胞結節狀淋巴癌(nodular lymphoma with mostly small lymphocytes),沒有B症狀:發燒、體重減輕十分一、出冷汗。化療不能完全治癒,早治療可以去掉癌細胞但沒有增加壽命益處。所以我建議追踪觀察而不治療,病人開始覺得不可思議但能接受。三個月後複診,所有以前淋巴腫塊通通不見掉(他本來是身體上下淋巴結都腫大)。我叫他三個月再回來,結果腫大的淋巴結還是摸不著。這次我叫他翻過身去,馬上給他做了骨髓活檢,並排期做PET scan,兩者都是陰性,已經進入完全自癒。我問他有沒有自己吃不用處方的藥他說沒有,唯一每天晚上加做的就是禱告,五年後他死於心臟病,但淋巴癌始終沒有回來。如果我給了他化療,他就變成我成功治癒的一名病人。像這種完全自己治癒的個案畢竟還是少數,但在我觀察中,總有某些病人治癒比大部分病人好,或者活得特別久。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當癌症醫生有一個宗旨,一開始他要斷定這個病能不能治癒,如果有可能,甚至可能完全治癒,那他應該竭盡所有方式,用百分百的藥量治療。跟病人與家屬解釋清楚,包括可能的副作用甚至因此致死(比如白血病、高級別淋巴癌),以得到他們的完全配合。這種治療方案絕對不能妥協。但如果診斷的癌病是無法治癒,或者已經第三、四期,治療的目的只是殺死癌細胞、延長壽命,那病人的生活品質就比治療的目的更為重要。很多時候只要病人同意,可以暫停治療,等病人恢復。身體的免疫能力和癌細胞永遠是在打仗;有些時候,尤其是某一些癌症比如低級別淋巴癌、骨髓癌,開始時候會有一個平衡,所謂和平共處,英文叫 Smoldering, 那可以保留治療等到癌佔上風,病人開始有症狀才開始治療,就像我上面舉的淋巴癌例子。醫師的角色永遠應該是指導與顧問,通過他的解釋與守望,病人得到指導,他才是主動的戰士。病人知道自己的身體、胃口與體力,從而與醫師配合,信賴醫師也信賴自己。也只有這樣他可以克服病患並戰勝統計定性的年月日。不管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癌症是一天比一天多了。我和我太太的第一代的親屬就有六位癌友。兩位因此過世,但三位都已治癒二十年以上。包括第四期的卵巢癌、第四期的高級別的淋巴癌。還有一位就是我親妹妹,七年前急性白血病,化療五次,走過死亡幽谷完全治癒,但還有一個月就到五年時復發。用新的打標靶治療治癒近一年又復發,現在進行另一個標靶治療和化療,毒性不強,已經一年多了,變成基督徒、生了孫子,體重加了十磅,幾十年靠安眠藥睡眠不再,每天保持笑容和感激。按統計,她這個病從開始,頂多只應有兩年預後。退休後來到的社區遇見一大堆在主內的弟兄姐妹,才真正看到的「安慰劑效應」幾乎是百分之一百。一位得第四期肺癌的弟兄已經吃標靶治療5年,還是可以來回東西岸;一位年到80的是骨髓癌,經過骨髓移植、化療,已經10年了,目前是靶向治療;一位女士第四期卵巢癌已經用化療完全治愈,快一年了,目前口服靶治療;另外一位為查經班服侍最得力的弟兄得到胰臟癌和原發肝癌,先用化療把CA19-9 降下來,忍受了每兩個禮拜五種不同化療藥總共六個月,一個禮拜前開大刀把所有癌瘤通通拿掉,大部分胰臟、脾臟、一小部分肝都割掉了。他還是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底子,開刀第二天就下床,三天後參加我們的Zoom查經。他的秘密是信! 信神移山開路、信醫生,喜樂永遠掛在臉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得那麼重症的人可以那麼輕鬆灑脫。安慰劑效應是可以擴大的,WE MAY NOT BE CURED BUT WE CAN BE HEALED。